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处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处境决定视野和格局
jiangjiping 2018-10-7 07:31
处境决定视野和格局 蒋继平 2018年10月7日 我在前面的博文中已经反复强调人生的命运在大格局上是由先天决定了的, 但是,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生物, 人可以选择生活的环境, 或者改变生存的环境。而人的处境可以大大地影响人的视野和格局。 不要说人, 即使是一只青蛙, 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而在平地上的青蛙看到的天是开放的, 是无限大的。 中国的许多古贤已经反复地教导我们:登高望远, 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行万里路, 胜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书, 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说明见多识广的道理。 大自然的造化神奇无比, 是完美无缺的, 可是人只是其中一个非常渺小的组分。 所以, 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多么强大, 与大自然相比, 那就是非常微不足道了。 不过, 人还是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多多地学习知识文化,多多地经历不同的环境。 一个人的知识文化决定一个人的视野, 一个人对待不同环境的适应力决定一个人的格局。而视野和格局对人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博士群体和初中生群体在许多方面都显示一定的差异, 尤其是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上更是明显。这是处境造成的视野和格局差异。 一般来说, 处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其视野就较广, 格局就比较占优势。这点我就不多说了。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60)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7-7-9 07:25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60) 六十 美国女博士的处境也不妙 蒋继平 2017年7月8日 最近科学网曾经热烈讨论了中国女博士的一些处境。 许多博文都显露出女博士在就职方面比同等学历的男士们要难一些。 我在美国, 对于这种现象知道的不多, 所以, 也不能参与讨论。 不过, 这个话题引发了我对美国女博士的一些感想。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与几位在生物领域的女博士们一起共事。 现在我具体地说说其中给我影响比较深的五位。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我用代号来述事。 A 博士是我的校友,白人, 在同一个系读完博士。 她是植物病毒专业, 现在在佛罗里达大学担任正教授的职务。 虽然她的职业生涯还是算是顺利的, 可是, 个人生活却不是如人意, 一直单身, 到现在仍然是单身。 她已经快要退休了。 B 博士是我太太的一位好友,美籍华人。 她是学生物化学的。 曾经结过一次婚。 因为职业上的压力, 一直没有生育, 后来离婚了。 现在仍然是单身。 她也已经快60岁了。她的职业生涯也是经常波动的。 C 博士是一位育种家, 白人,与我在专业工作上有一些合作, 她已经40多岁, 在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站任职,到现在仍然是单身。 D 博士是我在先正达研究站的一位同事, 华人, 也是生物化学专业。她已经50多岁了, 一直单身。 而且工作一直没有固定的很长的聘用期。 经常换工作。 E博士是一位华人女士。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是在一次田间示范展示会上。 后来没多久, 媒体上说她的男朋友自杀了。到那时, 我才知道她也是单身的。 看上去至少也应该在40岁以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很容易看出, 虽然美国的女博士不一定找不到工作或者理想的工作, 但是, 她们的个人生活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优越。她们在职业和家庭的选择中只能取其一, 不能兼而顾之。 当然, 我想一些女博士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本身长得不是那么美丽漂亮。 所以, 缺乏吸引力。 这也许是她们难以成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公司现在有一位女博士, 长得非常美丽可爱, 所以, 她有一个不错的家庭。 她的老公是一位硕士, 也在我们公司任职。 这位男士非常英俊魁梧。 她们已经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924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30)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7-1-15 02:26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30) 三十 美国硕士的出路和处境 蒋继平 2017年1月14日 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美国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攻读博士, 二是应聘就职。 至于采用那种选择, 就看本人的兴趣和学术才华。 一般来说, 除了硕士本身的个人选择外, 导师对硕士未来的出路也有一定的影响。 笼统地来说,选择继续读博士的硕士必须具有下列的个性特征和才华: 第一,硕士期间的表现很不错,有从事科研的兴趣和才华, 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发表了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 第二,个性偏好专研, 具有鲜明的逻辑辩证分析能力, 喜欢在科研院所工作和生活。 第三,与导师的关系较为融合, 深得导师的信任和关爱。所以,在申请读博士的时候会得到导师的推荐和协助。 读完硕士就应聘就职的人在美国一般在企业工作的较多。要是在大学或者研究院所, 他们一般属于中级技术人员。在大学中, 通常是某个教授的助手, 名义上称为实验室经理或者实验室助理。在企业,这些人一般属于助研或者副研,是科学家或者正职研究员的助手。 硕士虽然不是企业的主要科研力量, 但是, 他们在企业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 企业一般是技术应用的地方。硕士一般已经充分掌握了这些技术。硕士在英文中是Master. Master中文是大师, 能手等。因而, 硕士对于大多数应用技术的实验应该是能够独立操作的。 硕士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他们通常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构想,具有指导低层次雇员的能力。 简言之, 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 是选择继续读博士, 还是立即应聘就职,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华。 有些人即使具有读博士的才华, 但是, 不想在大学或者在纯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生活和工作, 那么,就不会继续读博士。不管是在什么单位就职, 硕士通常属于中级技术人员,其地位大多数是助手类型的, 其薪酬也是处于中上水平。美国企业中的骨干技术力量应该是硕士,也就是说, 美国硕士的就业趋向是企业, 而不是大专院校。他们在企业中既是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者, 也是承上启下的桥梁。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203 次阅读|8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7)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6-12-11 09:21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7) 七 新移民在美国的处境 蒋继平 2016年12月10日 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早期的移民大多数来自于欧洲。来自欧洲的移民构成了美国的主体人群。 这篇博文不谈论早期的移民和来自欧洲的合法移民。 这是因为这些移民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已经属于美国的正式国民了。所以,这篇博文只涉及新来美国不久,来自于欧洲以外的移民的处境。 这里谈论的移民包含三种移民方式: 1。 合法的技术移民。这类移民是通过留学,访问学习,或者技术交流而留在美国的。所以,这类移民一般文化程度高,或者拥有一些专长。 2。合法的通过亲族关系而来美的移民。这类移民都有亲族在美国,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文化程度也高低不一样,他们与普通民众没有多大差别。 3。非法的移民。这类移民是通过偷渡,非法越界而进入美国的人。这类移民墨西哥人占最多。他们一般身体素质好,但是文化程度低。 第一类移民在美国的处境一般比较好。在这点上,尤其是来自东亚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移民,更是表现优异,其整体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要比全国整体水平高一些,也就是要高出全国的平均值。这类移民就是这次总统大选中美国基层白人群体提出的【插队者】。他们来美国不久就有一份相当不差的工作和收入。正因为这一点,被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基层白人民众认为这些人插队抢了他们的位子和饭碗。这类移民主要在教育,科研,医疗等需要知识,经验和技术专长的领域任职和开创自己的事业,属于白领阶层。在经济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子女一般也比较出色。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带来的优势。 第二类移民一般表现平平,他们中的大多数初到美国后,与亲族一起生活和工作,帮助亲族从事一些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他们中的一些主要在服务行业就业。粗略地来说,这类移民的美国梦主要在孩子们身上,他们移民来美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第三类移民在美国的处境一般比较差。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在条件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干。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他们不能申请合法的身份证,没有合法的身份证,就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这类移民大多数在农场,加工厂,餐馆,旅馆酒店,和建筑工地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他们没有合法驾照,所以,一般需要雇主为他们提供交通所需要的服务。这也是雇主对这些人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手段。美国的一些大规模农场,手工作坊,和一些工厂中雇佣的大多数是这类移民。他们的生活确实很艰苦。但是,即使如此,也比在他们本国生活条件好一些。他们至少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日用品供他们吃好穿好喝好,还有,他们在美国生育的子女就是美国公民,享受着国民待遇,在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没有任何歧视。所以,这类移民的美国梦就是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一旦在美国生下孩子,他们就可能通过孩子的身份而转正为合法住民。 总之,来美的移民因为来美时的身份和途径不一样,其在美国的处境也就相应地出现明显的差别。粗略地来说,以学者身份来美的技术移民处境较好,他们中的大多数属于白领阶层和中产阶级;合法的亲族移民处境与普通美国民众没有明显的区别;而非法移民的处境一般比较糟糕,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属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民众,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但是,却不能享受合法的社会福利。他们的美国梦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307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6)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6-12-10 08:15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6) 六 在美国就医的处境 蒋继平 2016年12月9日 在美国看医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区位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遇到的境况就会不一样。因而,我这里只是根据我本人的经历来谈谈在美国就医的处境。 总的来说,美国的医疗体制是公私并存,大医院有的是公立的,有的是私人经营的。但是,美国的医疗系统主要是小型私营诊所占主要地位。各种专业的私人小型诊所遍布全国各地。 人们在生病要看医生时,一般不会去正规的大医院,而是去由家庭医生开的小型诊所。所以,在美国看病,一般是先看家庭医生。假如病情较轻,或者病情很容易确诊,那么,家庭医生就可直接为病人开处方治疗。要是病情较重,或者病情不明,那么家庭医生就会推荐病人去看专业医生,或者建议病人做相关的理化检测。有的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做一些这样的理化检测,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具备做这样检测的设备和知识。所以,病因不明或者重症病人必须到其他专科医生或者大医院去做这样的检测。 在美国看医生,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去看急诊外,通常都是通过预约才能就诊的。预约是通过打电话到医生的诊所。通常情况下,护士在接到电话后,会根据病人描述的症状来决定就医的时间。要是病人有高温或者疼痛之类的症状,那么,护士会安排病人尽早来诊所就诊。要是常规的健康检查,通常要提前两个星期预约。 要是病人是第一次到这个诊所看病,那么,病人必须提供所有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许多个人隐私。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病人的社保号码,驾照,出生日期,医保卡,病人的家庭和工作地址,电话,电邮,配偶的信息,和家族的病史,以及病人的职称和以往的就医历史。这些信息打印在几份表格上。病人到了诊所签到后,护士就会要求病人填写这些表格并且签字。这个手续程序一般要花去病人大约15-20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 护士在拿到签好字的文件后,就会带病人进入一个诊室。通常情况下,一个美国家庭医生的诊所至少有三个以上的单独诊室。这样的诊室设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病床和一些简单的设备。但是,每个诊室只有一个病人。病人在被护士带入诊室后,护士就会给病人量体温,测血压,询问病人的感觉,来就诊的目的,最近的就医经历,以及药物过敏的历史。然后护士会告许病人在诊室内等医生来诊断。 在护士离开到医生的到来一般需要5-15分钟的时间,有的时候可能要等半个小时以上。医生见到病人,一般先问候一下,然后开始查看护士留下的记录。假如这个病人是来复诊的,那么医生会查看病人的理化检测报告,并与病人一起讨论理化检测的结果。 平均来说,一个预约的就医过程是:病人在前台签到,办完手续,在候诊室等待大约10-30分钟,然后进入诊断室,护士查询病情和记录有关信息,大约5-10分钟,然后再等5-15分钟,医生来诊断,大约5-20分钟。然后到柜台付账和预约下次就诊的时间。 虽然在美国看医生不用在窗口排队挂号,但是,病人在诊所等待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我有一次在一个提前预约好的专科医生诊所看病,预约的时间是早上9点,我提前5分钟到达,在前台签到后,前台小姐让我在候诊室等待。我一直等到11点左右才被带进诊断室。医生给我诊断的时间只有五分钟。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的护士和医生的服务态度确实很好,总是脸露笑容,态度和蔼可亲,而且在诊断时环境安静,没有任何外界干扰,医疗设备也比较高级先进。不过,病人在享受这种优良的服务的同时,其代价也是相当高的。比如说,一个病人在医院住院一个晚上,即使没有大的手术,其医疗账单一般在两万美元以上。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2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恶劣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困境
热度 32 j6789 2014-3-7 09:03
恶劣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困境 周 健 近几天,新闻报道广东潮州又出恶性医闹事件,感概之余,翻出一则旧文章(其修改稿已经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发表)贴出,希望社会能够更多的了解医生的处境。 在东方,中国古代有一句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名言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的贤人志士,投身到了为民众的身体健康谋福祉的事业中去,也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医圣。在西方,一个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将仁慈、博爱、尽责的阳光雨露洒向人间,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名医。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渗透到医学科学之中,过去一些无法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以治愈。然而,任何先进的医学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最终让病人受益。无论技术如何飞速的进步,也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医者那颗博爱尽职之心却永远是人类繁衍昌盛的一盏明灯。然而,在当今中国,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改革的措施,如发布和执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要求医院贯彻“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方针,提倡“病人的知情权”,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等等。据媒体报道,国家主管部门的官员还在一次会议上说,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导原因在医方” 。与此同时,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在减少,直接导致了医院普遍采取了种种经营管理措施。这样的情形,对于医生的从业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种种复杂的原因,致使医生的职业使命感严重受挫,昔日的“白衣天使”,当今变成了“白狼”,医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妨仔细来看看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境。笔者在此首先申明两点:第一,提出一些医务人员之外的、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问题,旨在为构建真正和谐的医患关系寻找一些新的途径。第二,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谓着医务人员就可以对工作不负责任、掉以轻心、疏忽大意,甚至玩忽职守。同时,也不是为医务人员推卸工作责任。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等,不仅国家已经有详细的规则制度,而且研究人员也早有种种详细的论述,本文不予涉及。 一、一个被忽视的医学基本规律。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大脑更深层次的构造、功能和实现机制等方面,就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同样,对一些疾病的认识,至今我们仍无明确的结论。同时,也有一些疾病,对我们当代的医学科学而言,还是束手无策的。在今天,无论我们的医生如何尽职尽责,仍然还是有无数的病人,在医生的无奈之下,撒手人寰。即使是已经有了确切治疗方法的某一些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实施,也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换句话是,也就是同一个疾病,一个病人的治疗效果可能很好,而在另一个病人身上却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得到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医学科学何时能够全面的解决人体健康问题,这可能还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在医学科学中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医学中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医生无法也没有理由保证能治好每一个病人。 二、对这一医学基本规律的认知 。对于这个基本规律,医生自然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他们却无法将这样的基本规律,对病人说明白。一方面,如果病人或家属听到医生这样的解释,有的人可能认为医生的水平不高,有的人可能认为医生在推卸责任。尤其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不仅没有通过种种努力,将上面所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向公众进行宣传解释,造成了公众对医学科学的片面认识。对于病人到医院就医,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定势,那就是病人到了医院,医生就必须将病人治好。反过来,政府主管部门却在简单的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病人选医生”“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新举措。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反对这些新举措的实施。但是,这样的新举措要能真正有效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绝大多数社会公众都能对上面所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有清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并且公众也适当掌握了相应的信息,以及道德观念和基本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否则,这样的新举措将很难收到什么实际效果。因此,正视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重要的是要让绝大多数公众对此有正确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并且能够与医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减轻对医生的精神压力,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为此,就需要政府动员尽可能多的宣传媒介,广泛的宣传这一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逐步能够让绝大多数公众能够自觉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来处理伤病的救治。当然,笔者在此提出这个问题,意在说明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说医务人员就可以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守则,国家有关部门已有明确的规定。 三、病人就诊的心态及其典型行为。 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患病需要到医院就诊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虽然病人和家属总是带着种种不同的心理走进医院,但是一些常见的不同群体却常常带有相类似的心理去就诊。这些种种的心理,对医生和整个医疗行业来说都是有着较大的影响。所有人群共有的两大心理是:一是找最好的医生,二是尽快治好疾病。对于极少数富人阶层来说,他们的心理是:第一是不惜任何代价,比如2005年末媒体报道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据说病人家属曾花费巨额资金,请北京的医学专家坐包机到哈尔滨会诊。第二是要求国内最好的医生。第三是要求最好的医疗条件。对于一部分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群来说,其心理可能有这样几点:一是不担心医疗费用的支出,个别人甚至还希望从医疗保险中捞到一些好处。二是希望尽可能到好的大型医院。三是尽可能选择最好的医疗条件。四是占有尽可能好的医疗资源。这两部分人群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非专业的医学信息感兴趣,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有所了解。比如国家颁布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可以选医生,病人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由此导致其中的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我有钱进了医院,医生就是为我服务的,我是上帝,是我出的钱养活了你们,所以你们只能做好,让我满意!你不能出错,否则我要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甚至还包括《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告你!另外的大多数人所组成的群体,也就是自身经济状况不佳,也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又有一些特点:首先是希望花钱越少越好,有一些人甚至希望不花钱最好。其次是希望有尽可能好地医生为他们服务,另外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治愈疾病。此外,还有少数贫困人士,可能由于没有钱治病,他们就盼望着免费的医疗救治服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论处于什么层次的人,对于上文所说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而言,要吗是完全不了解,要吗是了解也完全不能理解和认同。因为人们进医院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快将疾病治好。谁能容忍那些医学科学中的个体差异、不可控制的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尽管这是一些概率性事件)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人们总是认为既然是医生,就必须保证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那些个体差异、不可控制的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医生的工作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治好病人。我们不难想象,病人和家属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就医,怎么能够有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来完成疾病的治疗呢? 四、医务人员的普通职业压力。 医学是一门高风险的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无论是在智力、心理,还是能力和知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心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比如医学科学要求从业者严谨、准确、细心、耐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和较强的逻辑性等等,这些都与人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素质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国家在招医学生的时候,唯一考察的只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其它诸如心理、能力特征等从未考察过。这对于我国医疗技术队伍的培养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缺陷。一个医学生,几年艰苦的学生生活结束之后,幸运的找到了一家医院开始工作,真正成为了白衣天使。这时候的医学生,往往满怀希望和激情,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一代名医。然而,接下来的现实生活却令他们无所适从。首先是5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室轮转,24小时值班,查病人,写病历,与护士协商,与病人沟通,还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语学习、电脑培训等等,真可谓忙个不停。然后是准备论文和科研成果,参加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通过后,在医院的岗位许可的情况下,可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再下来的工作就包括了医学教育、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提高,如果有机会的话,参加上级医院的进修学习。这样经过5年以后,就要准备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过后,由岗位空缺的可以获得聘任。接下来,再干5年,就可以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了,同样通过评审,医院岗位有空缺,可以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医务人员常规的职业发展情况。在这过程之中,他们就像其他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一样,还要遭遇到种种常见的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比如,高度的精神压力、身体的疲劳、长期面对痛苦的病人带来的情绪影响、与普通人一样的家庭、孩子、夫妻关系等等所带来的种种刺激。 五、医务人员的特殊职业压力。 医务人员除了普通的职业压力外,还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特殊的问题。例如,他们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几年中,尽管学过了理论一些知识,然而要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还得向高年资医务人员学习。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经费投入的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医院都实行了种种的经营管理措施,一般是按照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多少来计算奖金或效益工资,有一些医院这笔奖金或效益工资在职工薪酬中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50%。由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医疗业务工作。所以,工作量越大,自然收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年资医生对新来的住院医生的教育和培养就难免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培养住院医生就意味着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减少自己的收入,特别是外科等手术科室,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所以,现在的医院里高年资医师,尤其是兼有行政领导职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把持甚至垄断专业技术,例如在许多医院的外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主任没有做的手术,科室里的其他人是绝对没有资格做的。如果你很幸运,已经成为了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这并不表示你在职业发展上没有任何障碍了。目前,所以的医院的临床科室的中层干部都是采用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由一人担任。在医院中,一个科室的技术发展方向和项目,都是在科主任的建议下,通过医院的管理部门确定的,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收入还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科主任都是首先选择自己从事的专业,科室内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方向就不得不向后靠了。同时,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医疗工作往往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撑,而医院是否投资购买某一仪器设备,往往是科室主任的意见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医务人员的工作成效直接来源于病人多少,而一个医务人员病人的多少,除了它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外,还有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那就是医院是否将你推荐给社会和公众,比如评选各种先进、岗位能手、优秀专家、好医生、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等等,在媒体上亮相,让大众知晓等等。每每在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科室主任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中国的医院里普遍存在“一山难容二虎”的现象。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存在,原因主要在医院管理层。在这里说明这个问题,只是想说明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些令人尴尬的职业压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 六、病人的高期望与医务人员的无奈。 病人来到医院就把生死托付给了医务人员,而且病人和家属由于缺乏对医学信息的更多了解,特别是对上文所说到的医学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和认同,总是抱着最完美的目标来到医院,总是认为医院能把病人治好,或者说医院应该把病人治好。但是医疗工作的定律却是:医院只能治好一部分病人,还有一部分病人是无法治好的,甚至有的病人会在医院里死去。尽管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来说,希望治好疾病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专业技术实施方面的、仅靠自己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由于上述的原因,病人和家属的不合理的目标设定,必然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由于医务人员也是普通的人,照样具有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绪问题,所以这样的压力对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多或少会带来不利影响。第二,随着国家普法运动的开展,公众的法制意思不断强化,特别是国家新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一些媒体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渲染报道,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或事故无不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因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得不时时事事、处处小心谨慎,甚至采取一些保守的、过度的措施,来防止纠纷或事故的发生。对于医务人员发生纠纷的后果,声誉受损失、收入受损失、停业、坐牢、遭到病人家属围攻、遭遇不明身份的人的殴打或杀害等,已是屡见不鲜,医务人员已是人人自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环境中,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的困境是不难想象的。第三,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一些新的管理措施,由于严重脱离我国社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反而给医务人员带来不应有的困难,也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尊重病人的“选择权”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众所周知,医学科学是一门理论系统深奥、操作技术复杂的科学,即使是医务人员在大学本科毕业以后,都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应付工作之需。那么,现在我们要病人来做出“选择”,病人该依据什么来作出选择呢?当然,如果病人自己就是医务人员,其所患的疾病还必须是他或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范围之内的,那么让病人做出选择应该是可行的。然而,绝大多数病人不是医务人员。换句话说,对于绝大多数病人是缺乏做出选择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信息不对称,即使病人是一个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学习成为一个专业的医务人员。所以,让他们来作出选择是不恰当的。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目前,在我们国家不少的医院里,不少医生(包括一些大专家、大教授)都在实施尊重病人“选择权”的措施,就是把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各个方案的利和弊,都一一向病人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并由病人或家属做出选择。这时,病人或家属可能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自己根据医生的说明选择一种(应该说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因为这种选择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何况普通人更是毫无这方面的经验),二是请医生做出选择,医生自然会强调“这是国家的规定,由你们自己选择,我们无法为你选择。”因为,医生在做选择时,同样要承担压力和风险,何况现在的病人和家属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恐惧,也影响了医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问题也会对医务人员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现在大多数社会公众都知道,国家有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时,其中有一条处理原则是,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也正是这一条规则,既在当事人中燃起了医疗纠纷调解的高度热情,也实实在在给医院和当事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位60多岁的男性病人,因为普通内科疾病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行动完全如常。一天中午饱食之后,在没有征得医务人员同意的情况下,自己高高兴兴去浴室冲凉,结果发生心脏猝死,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家属召集近百人到医院,要求协商解决这个问题。持续数十天,严重影响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不言而喻,这些状况的存在,显然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七、结语。 众所周知,医疗工作人命关天。不仅仅是病人和家属对医疗抱有如此强烈的美好愿望,包括医务人员自身,在患病的时候同样也有这样的心理期望。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医学科学仍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存在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医务人员也无法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种种不可控制与不确定的因素,是医务人员无能为力的。当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严格执行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忠于职守、竭尽全力为病人争取最好的治疗结果是一种职业责任。因此,在讨论医患关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上述两个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过去长期忽视了笔者本文中提到的、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境,这些困境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满意度,医生工作满意了,才能有效的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本文提到的困境,主要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制定、就医者的心理期望、如何面对医疗过程中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对医疗结果的不利影响等等,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各种媒体和公众自身,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妥善解决这些困境,为真正创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开辟出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南方日报.2005-10-01,(4) 2. 顾松涛等. 临床医生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和意义.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13.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7521 次阅读|83 个评论
互联网与就业
gl6866 2010-8-3 14:05
互联网是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出路。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稍微有点技术的人都可以自己开办一个网站。可是这么个好的就业出路却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不久前《21世纪经济报道》出了一篇有关中小站长生存调查的报道,其中提到有44万网站消失了,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44万个就业岗位失去了。从所举的案例来看,提到了监管与中小网站的消失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显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中小站长生存必定像王小二过年一样,一年不如一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而且,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 首先,是监管设下的紧箍咒。严厉的监管让中小网站陷入了一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例如,一个网站附带一个论坛,这样以网站+论坛的形式可以很快积累人气,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正是噩梦的开始。之后服务商就经常打电话让删帖,否则就关站。不难看出,监管就像给中小网站设下了一个紧箍咒,时不时的紧一下,让中小站长难受不已,如果越过红线,则有直接关停的风险。 严厉的监管也许是好事情,可以理解的是,在44万消失的中小网站中,必然有一部分存在违法低俗的现象,但并不能代表全部,或者说,严厉的监管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错杀的现象。因此,中小网站需要主动提升自我监督能力,才能杜绝隐患,不过这对于资金和人力匮乏的中小网站而言,并不是什么易事。中小站长在完善服务的同时,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对会员行为进行一一的监控,尤其是在会员急速增长和信息极度无序的情况下。 其次,是搜索引擎的落井下石。除了外部环境日趋严厉之外,搜索引擎也开始落井下石,以前就有站长反应百度的销售人员经常打电话推销关键字广告,不合作则一律封杀。那么,对这些无力打广告的中小站长而言,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就显得尤其宝贵了,如果搜索引擎也落井下石,中小站长的出路在何处呢?搜索引擎一旦封杀,流量大幅下滑,用户量随之受影响,他们靠什么去盈利? 第三,就业的首先目的就是要有盈利的空间,否则根本就无法生存。但这个基本条件对中小网站并不青睐,导致盈利模式的飘忽不定。中小网站普遍缺乏知名度,盈利模式方面,一般的网站可通过广告的方式盈利,搜索引擎的广告联盟就是其中一种。但这种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备受考验,而且在对外合作中,中小站长不具备话语权,只能任人宰割。这在网址站分成上已经看出来了,之前有消息称百度联盟叫停网址站分成,从7月起推广将不再分成,这也许只是一个序幕。中小网站对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但如果后者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怎么办?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并非不可能。google走了,百度独大,中小站长肯定要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弱势的情况下,盈利模式必然变得飘忽不定。 第四,互联网竞争的加剧。联网从来不缺乏竞争,因为这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平台,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相对于任何一种传统行业都更成熟,因此,中小站长并没有和大型互联网公司叫板的资本,也就难以成长。中小网站一般都限于基础而简单的服务,比如小说网站、音乐网站等等,万一这些网站惹上知识产权的官司,则更是雪上加霜。那么,在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业务扩展举步维艰,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回避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他们没有创新的资本,即使偶有创新,也可能被巨头们低成本的复制和利用,这是及其容易的,而且中小网站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为人做嫁衣。 从以上几点来看,中小站长的日子可能就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小网站陷入濒临倒闭的结局。但是面对以上分析的几项原因,出现这样的结局,大概谁也无可奈何。那么就业与其他,孰轻孰重?
个人分类: 网络社会|4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只能改变处境,财富才能改变命运
axjqpusy 2010-1-21 13:05
知识只能改变处境,财富才能改变命运本是是我的一位老哥结合自己多年拼打人生的精辟论断!用他的话如果知识能改变的仅仅只是自己所处的环境,知识转变不成财富,那这些知识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帮助我们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今天以这句话为题,并不是为了进行一些辨析,仅想以此纪念曾经和正在奋斗的朋友和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 他是我们几个好朋友里一位睿智的先行者,他比我年长好多,不过我喜欢叫他老哥,这样亲切自然,呵呵,他也是我多年学习和崇拜者之一,每次和他在一起都有学不完的东西。说实在话,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我欣赏的人很多但真正佩服的人不多,他这算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位。 一个人一时学习不难,难得是一直学习;一个人一时努力不难,难得是一直努力!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奋斗不息的人。他可以算是我们身边的传奇式人物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充满着艺术感的人生走出了一条即平凡又及其不平凡的轨迹。因为没征得老哥的同意不便把他的传奇奉献给大家共享,但就从他村-乡-县-市-省的工作历程,我们可以窥其多彩的人生之一斑了。。。。。 冰心老师曾说过,娇艳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可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血泪。每一个成功之士在奋斗道路上没有洒下辛勤的汗水。以为只要有爱好和天赋就可以走向成功的人是天真的。 曾几何时,对于历练这个词,我十分喜欢。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经历磨练和考验。实际上,对于我们科研人员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想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把它做好,都要有一个历练的过程。只是,由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这种历练显得更加重要罢了。 我的老毛病又犯了,跑题到这里了,真是的,哎,算了既然写到这里了就在这里结束吧。总之,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我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长远目光;少一点浅尝辄止,多一点全身心投入;少一点患得患失,多一点坚忍不拔
59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影“长江七号”有感 - 农民工处境堪忧
wangdw 2010-1-20 08:26
电影长江七号有感 - 农民工处境堪忧 周星池的电影长江七号过去较久了,写贫苦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幸亏有外星人才救了他们、帮助了他们。主题有点沉重啊。 在我们的共和国里,工农是当家作主的。就是现在, CCTV 上也一直在播铁人、创业史。可就是即是工人也是农民的农民工的处境,真是叫人担忧。 开胸验肺 的农民工张海超入选凤凰 百度 2009 时事沸点社会人物 。 新密市 振东公司 工人张海超工作 3 年多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该公司却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取得了去做正式鉴定的机会,但郑州职防所为其做出了 肺结核 的诊断。为寻求真相, 28 岁的他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坚持 开胸验肺 ,用一个人的无奈之举,揭穿了谎言。 图 1 (来自网上) 民工的工作环境问题太多,老板们为了尽量多地榨取农民工的血汗,根本不顾工作环境的改善,不考虑农民工的身体健康。都二十一世纪了,怎么有点象是我们当学生时所知道的解放前的一些事情。 据记者报道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台资企业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联建科技) 2010 年 1 月 15 日 爆发 2000 多名员工大罢工。员工抗议公司长期漠视员工权益并取消年终奖金。同时,公司还无视员工生命安全,在危害员工身体 健康 的一些工作流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009 年 7 月,公司竟然将液晶屏的清洁溶剂由酒精替换成有毒的正己烷,且同样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多名员工出现中毒症状。据称有 2 名年轻员工因中毒过深身亡,由此曾引发大量员工罢工抗议。 政府应该维护职工与农民工的利益。台湾老板向来有抠的美称,他们剥削工人和农民工太狠了点。 我们平时在上下班的路上,常遇到农民工在作业后吃饭,那状态实在可怜。一年辛苦下来,讨要工钱的问题,还要总理来关心!说这些老板太黑心,真是没冤枉他们。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一个工程批下来,层层剥皮,到头来用于施工的所剩无几了。 据说,保安几个月换一批,是为了不让在一个地方干久了,要长工资了的原故。看这些老板剥削农民工太狠了点吧。 总有报道,某某农民工为了几百元钱拼命,等等。农民工的待遇最低!几千万甚至上亿啊! 至于关心他们的子女上学,已成为上等待遇了。上高等学院,一年学费、饭钱,一个农民工一年是挣不来的。 提高他们的工资,改善他们的处境,关心他们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多提供他们学习法律的机会,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
个人分类: 其他观点讨论|35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培养出航天员却选不出院士? 交叉学科处境尴尬
pikeliu 2009-12-5 10:20
培养出航天员却选不出院士? 交叉学科处境尴尬 http://www.edu.cn  2009-12-04  科技日报 游雪晴   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一些交叉学科的候选人再次全军覆没,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   虽然李最雄几个月前就知道自己这次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失败,但近日2009年度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后,他还是很关注地到网站上浏览了一下。在他申报的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有6名新院士当选,他都不太熟悉,就如同在这个领域,别人也不熟悉他一样这次,他在第二轮落选的理由是所申报的专业领域不合适。   也不怨别人不了解,干我们这一行的,在哪个领域申报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毕竟这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无法划归到现有的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中,也从没有产生一位本领域的院士。这位敦煌研究院的前副院长、我国第一位文物保护科学博士、在土遗址保护工程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虽然有着诸多遗憾,但依然很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他笑称:这次申报院士,能够进入第二轮,已经是我们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了,当年许多文物保护专家申报时都止步在第一轮。   无独有偶,同样在本领域声名显赫的陈善广研究员,今年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在第二轮后被淘汰。作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航天医学工程学领域的首席专家,陈善广同样被卡于申报领域不合适。他解释说:我是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申报的,但我的研究对象又不是火车、飞机、火箭,而是飞行中人的医学与工程问题,实在差距太大。可如果申报医学似乎也不合适。在这个训练出杨利伟、翟志刚等航天员的领域中,同样也没有一位院士。   对于李最雄和陈善广等而言,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的研究领域是边缘交叉学科。而申报院士无门,仅仅反映了这类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处境的一个侧面,更多、更大的制约因素让这类交叉科学的发展遭遇瓶颈。   陈善广告诉记者,虽然航天医学工程是在国家载人航天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也有了4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门以航天医学和航天环控生保工程为主线的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综合性学科。载人航天工程这块金字招牌,既有利也有弊。陈善广说,不论是经费申请,还是重点试验室设立、基础研究项目申报,常常由于这项尽人皆知的国家工程被挡在了外面,相关基础研究得不到多方面的支持。   据介绍,航天医学工程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被认为是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一个研究领域。美国高科技产业正是由于阿波罗登月计划而得以蓬勃发展,其中美国的医疗产业获益最大。航天员选拔、训练以及健康管理的理论、方法对于建设以健康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系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比之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更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甚至横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教育部公布的一级学科目录里,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就有17个之多。仅自然科学,就包涵化学、材料科学、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建筑等一级学科。实现真正意义的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国家文物局主管科技工作的罗静副司长告诉记者。   罗静说,在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非常重视本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都有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专业,而且在授予硕士学位时,要求必须取得过两个不同的本科学位,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的交叉性。我国目前只有在历史学门类里,有考古和博物馆学,无法涵盖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的全部内容。   都说交叉学科是创新的增长点,但目前这种学科设置,很难让我们这类处于边缘的交叉学科得以发展。教育部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之后在1997年又重新修改颁布过,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这些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学科应运而生,可我们的管理却没有跟上。陈善广说。   据了解,这两个领域的主管部门都曾向有关机构打过报告,申请增设相应的学科,但都没有得到相关回应。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认为,缺少国家层面的学科整合,非常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壮大。目前这种状况,很难将最一流的人才吸引进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科进步。为啥我们现在不能还原出几千年前古人制造的青铜器和陶瓷?那时的制作工匠是当时全社会最尖端的人才,而现在搞文物修复的,能有本科学历就很难得了。宋新潮还认为,由于没有学科整合,许多研究人员都是客串性质,加之原来的学术背景差异很大,在工作中很难达成共识,摩擦多、分歧大,造成很多研究项目进展困难。仅仅依靠科研项目的支持方式,容易产生临时组合、仓促应战的情况,不利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   其实最重要的是,目前这种状况,由于缺少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使得这类交叉学科的发展难以为继。陈善广对此非常焦急。
个人分类: IDR|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