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负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轻装
Mech 2017-6-5 08:28
有位师弟推荐,在手机上安装个计步的 APP 。据说在走路的同时,还能挣金币。我想想也是鼓励锻炼的一种方式,虽然也并不相信真能挣到钱。 安装之后,走路总带着手机,不然觉得没有计步白走了。还有点小麻烦。 APP 经常不工作。或许是我的手机太差。因此,在走路时,要主动打开一下那个 APP 。有时候忘记了,发现走了许多步,没有计入,便有些怅然若失。不管怎样,陆陆续续也挣了近 200 金币,虽然不知道能派什么用处。 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个 APP 其实的个负担。唯一的好处只是随身带着手机。终于有一天,那个 APP 打不开了。我大喜,直接把它删掉了。 没有那个 APP ,生活好像少个负担。很开心。 这个装而又删的过程,让我想到在幽默小说 Three Man in a Boat 中读到句在我看来值得铭记一生的话。 We must not think of the things we could do with, but only the things that we can’t do without. 至理名言,但知易行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减负”
热度 6 boxcar 2013-9-6 19:53
我曾经多次说过,当代中国教育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 “扩招”和“减负” 。此前的十多年里大学几乎一直在“扩招”,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减负”像改革开放一样也是持续不断地在在进行。最近,教育部又发布了新版本的“减负令”。。。。。。 最近,每当我在新闻中看到“减负”这个词,头脑中浮现的场景并不是孩纸们的书包变小、变薄、变轻的“负担”的减轻,而是一个两个算式: 算式( 1 ) - - = + (这符号的文字解读就是“负负得正”) 算式( 2 )【文字描述】 减成负数 : 一个正数如果长此以往地不断地减下去,结果很可能会变成负数。 这两个很有“喆学”感觉的算式,正好可以描述出中国式的教育“减负”的尴尬。 先说算式( 1 ): 减掉了负的,实际变正(增)了。事实上, “减负”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常常会见诸官方文件和领导讲话,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得更多的则是中小学生负担的不断加重。这就如同政府机构的“精简”一样,每一次“精简”过后都是机构的进一步臃肿。 为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首先要从学生们的“负担”从何而来说起。中小学生们的所谓“负担”,可不是复旦,更不是孵蛋,而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家长们放置在他们肩头,让他们在十几年里承担的那些学业上的担当。从社会要求的角度讲,一个学生在其求学的过程中是要通过努力的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也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这本是合理的负担,这样的负担是不能随随便便地减掉的。这种来自社会的负担本来应该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共同承受的,要靠这二者的合作来达到最好的效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走得太远甚至太偏了,很可能超出了正常知识系统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原本是作为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和对个人能力高低做出判断的考试手段作为了目标,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考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给学生施加了超出其正常担当的更重的负担。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求每一个学生(特别是 80 后以来的独生子女们)早在中小学求学阶段就得开始谋求通过升学考试过程赢得自己的个人未来前途,甚至担负起家庭荣光的责任,则是给学生负担加上了一块块更重、更持久的砝码。 在学校和家长会给学生施加超额负担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的一纸纸“减负”禁令其实只具有一时的新闻价值,而不可能发挥持久的效力。下发和贯彻执行的后果,很多时候最终并不是真正做到“减轻负担”,而是“负负得正”,多半是这边减掉一点儿,那边增加两点儿。教育部管得了中小学几点放学、是否补课和老师是否留作业,却无论如何也管不了父母要求孩子几点睡觉,参加多少个补课班(其老师可以不是正式的中小学教师,而是师范大学培养出来的庞大的培训教师队伍)或特长班。早放学 2 小时、省出来写家庭作业的 1 个小时,很可能意味着家长给孩子再多报 3 个班儿。所以,也许我们表面上看到了官面上的“负”确实是“减”了的,私下里的情况则是“加”了。如此“减负”,真会有效果么? 再说算式( 2 ): 以我多年对中国教育新闻的冷眼旁观和亲身参与,基本是一直在强调减负的。其结果,法定的学时确实减少了,而且高中的物理教科书上的汉字越来越少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真正学习过(且不说是否真的掌握了)的物理知识也确实越来越少了;大学毕业要求的学分数和学时数以及考试科目数也在减少,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面试时把“感觉大学没学到啥东西”以及“感觉学的东西没啥用”“以及要用的东西没学过”挂在嘴上了。如此减负,让我有理由怀疑,坚持“减负”的最终结果,会不会出现学生们本该承担的正常的、合理的负担在一次次地对官方“减负”文件的认真贯彻执行中减到零,甚至更严重点儿,还得倒贴点儿,减成了负的?! 在我看来, 没完没了地喊“减负”,倒不如旗帜鲜明地说说“肩负”,告诉学生们、老师们和家长们,他们应该“肩负”哪些东西,什么是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行。只有通过明确学生们的合理负担,认真做好“肩负”,才好真正做好“减负”。 本文将在《中国科学报》发表。
个人分类: 教育|279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纽约时报》: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热度 78 郝炘 2013-2-18 13:34
2 月 16 日《纽约时报》发长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中国贫困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为子女受教育所承受的沉重负担。记者花了 7 年的时间,跟踪一位农民工家庭的女儿,从初中、到高中、到如今的大专二年级。 摘录如下: 西方国家的许多家庭 为了孩子上学做出牺牲, 存钱供他们念大学,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更好地生活。 但很少有西方家庭的努力,可以与中国低收入父母为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所承受的沉重负担相比。 对于中国的农村父母来说,每一年的高等教育要花费 6 到 15 个月的劳动所得,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要拿到奖学金或其他政府财政补贴很不容易。在美国,私立大学平均每年所需费用,差不多等同于工薪阶层一年的收入,而州内公立大学的开销相当于 6 个月的收入,但是获得财政补贴往往比在中国要容易一些。 压在中国父母身上的重担不仅仅是大学的开销,他们还面对着送他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初中和高中所需的费用。许多家长还聘请了家教,令他们的孩子可以在高考中拿到足够高的分数。在孩子的学费上大力投资的美国家庭,在他们晚年时可以依赖联邦医疗保险 (Medicare) 、社会安全福利 (Social Security) 和其他社会福利项目生活。而中国公民把他们所有储蓄都压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子女在毕业时不能找到工作,他们也就没有太多其他的出路了。 在中国,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人支付的学费,一直比来自富裕城市家庭的同龄人要高得多。而据教育财务专家表示,前者就读的学校要差得多。 原因在于,没有几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所以,他们被排挤到了质量较差的学校,这些学校得到的政府补贴最少。 结果,高等教育正迅速丧失其作为中国社会平衡器和安全阀的作用,这个安全阀本可以让贫穷但有天分的年轻人有机会脱贫。 尽管中央政府向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学生提供范围广泛、按需给予的助学金和贷款,但专科院校的学生几乎无法获得任何资助来帮着承担更高的学费,尽管后者更有可能来自穷困或者农村家庭。 中国教育部透露,去年,专科院校中有 80% 的学生是家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高考严重偏袒富裕的城市考生。集中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的一流本科院校优先考虑当地的中学生,针对本地生的考分标准低于外地考生。农村学生必须获得更高的分数才能被录取。 中国政府对专科学生提供一些奖学金,不过发放标准主要基于学习成绩,而不是财务需要。最优秀的学生往往来自更富裕的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家庭更多的学业帮助。 尽管 ( 贫困家庭 ) 父母如此努力地工作,他们却不敢保证付出能够有所回报。 大学学位已经不能再保证一份高薪工作,因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目在过去十年里翻了两番。 目前,由于工厂岗位比办公室岗位更为充足,中国年轻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是那些仅读过小学的同龄人的四倍。 想看全文的可以从这里下载中英对照的 PDF 文件: NYT-china-higher-ed.pdf
26059 次阅读|102 个评论
农民负担:“基本不取、多予与放活并重”?
pxyeco 2011-10-1 20:56
农民负担情况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负担,包括上交集体各种款项、一事一议筹资、一事一议筹劳;二是农民承担的社会负担,包括农业生产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三是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补偿,包括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计划生育补贴、贫困学生补贴、征用耕地补偿费等。 列举如下指标解释: 土地承包金:指农户以承包金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包括专业或招标承包果园、鱼塘、机动地、“四荒”,按合同规定上交的承包金。 共同生产费用:指农户以“村级共同生产费用”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如:水利设施维修费、灌溉和排涝费、集体林木管护费等。 (上交集体)其他款项:指农户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上述项目以外的款项,其中包括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如:土葬时交纳的款项(墓地占用费、林木补偿费、占用林地安置补偿费等),对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以承包费等名义交纳的费用,计划生育方面的收费。 一事一议筹资:指依据有关政策规定,经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当年向农民收取的用于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内道路、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 农业生产性收费:指由政府定价、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向农户收取的农业生产性费用。主要包括农业灌溉水费、农业灌溉电费等。 农业灌溉水费:指国有水利工程水费、民办民营小型水利工程水费等。 农业灌溉电费:指用电机为动力抽水灌溉农田,消耗电所支出的费用。包括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承担的电费。 (农业生产性收费的)其他收费:指上述项目以外的农业生产性收费。如:农业科技推广费、植物保护收费,易涝地区排涝排渍费等。 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在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以及为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管理服务,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它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证照工本费、管理性收费、资源性收费等。 农民建房收费:指有关部门或单位向旧房翻建新房、用耕地和非耕地建房户收取的办证工本费和其他收费,如耕地开垦费。 外出务工经商收费:指有关部门或单位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收取的办证工本费和其他收费。 农机、摩托车、三轮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收费:有关部门或单位收取的农机监理费(号牌、号牌架、行驶证、年检费等)、养路费,摩托车、三轮车、低速载货汽车牌证费、行驶证、驾驶证、驾驶员考试费、养路费等项收费。不包括载货汽车、载客汽车和微型客、货汽车的收费。 计划生育收费:指有关部门或单位向农村生育户收取的办证工本费、社会抚养费和其他收费。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其他收费:指上述项目以外的收费,如:有关证照工本费(身份证、结婚证等)、殡葬收费、生猪屠宰收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指政府举办的农村小学、初中向学生收取的教育费用。 作业本费:指政府举办的农村小学、初中向学生收取的作业本费用。 代办费:指保险费、校服、体检费、课外读物费、电影费、补课费等。 (农村义务教育)其他收费:如借读费、住宿费等,不包括伙食费。 集资摊派:指低昂政府、各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兴办某项事业和某项建设向农户筹集、摊收的款项。如:乡村道路集资摊派、水利集资摊派、办电集资摊派、报刊摊派、保险摊派、电影摊派等款项。 一事一议筹劳:当年组织农民出工进行村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内道路、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用工数。以工日计算。 政府补贴:是指政府对农民的各类生产性或收入性补贴款,如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计划生育补贴、贫困学生补贴等。 农业四项补贴:政府发放给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 农民上交国家税金:指按照国家税法,农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含村办企业等)当年交纳的各种税款的实际数额,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利息税等。部分税收已取缔或减免。
个人分类: 农业经济政策|2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40):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热度 16 sqdai 2011-5-21 06:08
1952 年 10 月 5 日 ,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邀,写了一篇题为“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的专文。原文不长,照录于下: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 ,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 (注:文中加粗部分是笔者加的,对译文未作别的改动) 爱因斯坦的这篇短文通篇不过区区六百字,真是言简意赅,字字赛珠玑啊! 59 年前,他针砭了美国教育界的时弊;如今,用来比照国内的教育教学的状况,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本文不谈教育问题,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领悟此文的精神,从而了解爱因斯坦的学问观的另一个侧面。我从中感悟到以下几点: • 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要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值得重视的是:要学习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对真善美的鲜明的辨别力。 • 要向优秀前辈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 理工科学人要学习实际有用的人文科学知识,用于扩大自己的视野以及对社会实际、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 • 必须着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是做好学问的关键。 • 在学习过程中切忌“贪多嚼不烂”。 在每个时间段不能学太多太杂的知识,必须着力消化所学的知识。有些青年人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急于弥补,什么都想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什么都学不好。年终一“结算”,收效甚微,反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我喜欢说,做什么事,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有限的目标。做学问尤其应该如此。 • 要把知识当成前辈馈赠的宝贵礼物来接受。 不能把做学问当作苦差事,而是每天愉快地接受有限的新知识的洗礼。昨天我在给博士生上课时,就讨论了“快乐学习”的问题,大家觉得在现时的条件下,很难。 总而言之,应该记住爱因斯坦的话:“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在做学问时,我们要有宏大的目标,而在每一个阶段不要使自己负担过重,不要规定过于繁重的任务,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欲速则不达。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或“像经过很好训练的狗”。为此,还是好好听听他老人家的忠告吧! 参考资料: 《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 1976 。 写于 2011 年 5 月 21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0550 次阅读|34 个评论
“谁”主张,“谁” 举证?
liwei999 2011-4-6 22:32
引用: pingshcn, 法律问题请教 (128875) Posted by: Fish Date: January 15, 2008 08:38AM 怎么理解谁主张,谁举证? 如果立委控告聊斋耍流氓,聊斋不承认,那是立委需要举证还是聊斋应该举证?是不是如果聊斋平时作风正派,就应该立委举证证明他耍了流氓,如果聊斋平时劣迹斑斑,就应该聊斋举证证明他没有耍流氓?谁来决定聊斋平时正派不正派? -------- 芸芸众生,朦朦胧胧,糊里糊涂,四大皆空。谁唱的? 这事儿要问镜子。地位、势力相当,谁主张谁举证。 (128883)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5, 2008 08:48AM 不相当,强势一方要证明自己没有不遵守法律等的行为。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好像不仅仅是强弱的问题,更主要是已存(传统)和变革。 (128935)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15, 2008 11:06AM 举证的负担应该在变革派。 对于现存秩序 (status quo),无论它多么糟糕,变革派(不管是扬弃、改革还是废除)必须论证(举证)变革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稳步进步。 在议会,重要决议,或法律的改变,或人事的变动,常常要2/3多数通过才能有效力,后面的道理也是这个。就是把负担加给改革派。 这在软件开发和质量检测中有类比:叫 regression testing, 无论声称多么美妙的改动,都必须通过 regression testing 一关,保证系统是向上的改进,才能施行。对于一个复杂系统,regression testing 至关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存在的传统的就是合理的,无需证明,因为否则不会存在,传统也不会形成。改变现状打破传统则需要证明,因为改变现状和传统指向未来,方式有多种,渐进的,激进的,等等,只有充分论证才能减少风险。 合理是时间的函数。 不是说不要改变,是说改变者有更多的证明负担。 不改变,社会还有什么意义? 不改变,我们搞软件的就没饭碗了。我们应该还在使用DOS。 主张和举证等来自法庭、法理。 (12905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5, 2008 05:28PM 也就是说,除了口号式的“主张”之外,还要有对主张的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各派,人数虽有多寡,但理论上是“平等”。谁主张谁举证的道理在于此。 主张举证责任倒置是公害等问题发生时代的产物。居民告厂家、患者告药厂这样的事情,如果还是谁主张谁举证的话,受害居民、患者的能力不足以收集、提出证据,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思路的延长就是商品的生产方责任的法律了。过去的法理是消费者自身的责任。馒头的好坏消费者自身可以鉴别。但对深加工的工业产品,消费者基本没有判断的能力。 厂家宣传的一部分根据也是来自这个生产方“举证”责任。“举证”方式自然就是“喝牛奶科学”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补考”——中小学教育的关键词
热度 9 boxcar 2011-1-28 21:27
前些天(腊八)教研室新年会餐,饭桌上的话题一直是围绕着子女的教育展开。因为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年龄段比较集中,多在 40 岁上下,其子女大多在上中小学。我支楞着耳朵听了半天,归纳出来关键词居然是两个字——“补考”。 必须声明,我在这里说的“补考”,可不是说现在中小学也像大学一样期末考试不及格(挂科)以后还给个补考机会,不得不在开学回来的时候或者毕业前进行的那种“补考”,而是分离开的两个独立的字“补”和“考”,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补课”和“考试”(特指升学考试)。 在 30 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初还在实行“二部制”只上半天课(教室不够用),后来全天上学了,也几乎没有“补课”这一说。到 20 多年前,我高中毕业的时候,通常低年级学生还是没有寒暑假的课后补课的,最多也只是针对毕业班或者竞赛小组的“补课”,但绝对没有现在这样疯狂,如此这般地没完没了。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在教育界也喊了 N 多年,迄今我们看到“减掉”的不是“负担”而是“负号”,结果是“负负得正”了,负担似乎还在增加。原先我们看到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来自学校里面的加班加点利用晚自习和节假日的体制内的、带有“计划经济”特征“补课”,这种补课可以靠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和“红头文件”去制止,现在我们再看到的“补课”,却早已经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现象,它正在创造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个人收入来源,甚至 GDP 。 “补课”之所以如此盛行,缘由主要在于孩子们都要对付升学“考试”,这个道理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在我看来,考试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检验学习效果、督促学习和对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前两者对学生和老师个人有意义,后者则在更大程度上对整个社会有意义。成绩分值的高低如果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是有意义的,反之则难免存在很大的问题。补课显然可以帮学生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讲解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但我们同时绝对不要漠视,这种通过补课提高成绩的做法必然会造成考试的评价作用的下降,也就是说考试很可能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只能筛选出大量善于对付考题的考试高手。如果考试已经失去了最重要帮助社会进行人才评价的作用,那么它只能退一步成为个人进阶和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具。利用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机遇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带出来的好成绩学生的老师可以收获荣誉和金钱;借助考试,很多希望办班收钱的老师巧妙地把学生半拉半推地赶进了补课班。 补课的正面作用,我在上一段里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多说,下面重点分析补课的负面影响。我曾经想到,我们的民族好像是一个很喜欢“补”的民族,“进补”大概是个关乎健康的长盛不衰的话题,补钙、补铁、补锌、补血、补气、补 ...... ,每天一串电视广告看下来,似乎我们从娘胎里一出来久什么都缺,什么都需要补。在我看来,坚持要“补”的一种原因是真的出现了实实在在的漏洞,就像衣服破了个洞洞,不补上要出问题,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时候补补,倒也无可厚非。还有一种原因,是一种则是心理极端不自信的表现,老以为自己缺这少那,以至于把“补”作为一种信仰。还以衣服为例,如果我们穿着一身新衣服还觉得好,老担心一个地方会出漏洞,可能就会在那里加一块布打个补丁,通常情况下,这种预先打了补丁的部位会更结实些而不容易坏了,但将来先坏掉的是其他部位。如果担心很多地方会坏,就会多打几个补丁,于是可能浑身上下到处都是补丁,会把一件好衣服生生折腾成了旧衣服的样子。补丁多到一定程度,穿在身上就会觉得很沉重,行动也很不舒服不方便,着就是负担。 补课其实和补衣服差不多,其效果也是增加负担和不均衡,而且长期接受补课的学生会对补课产强烈的依赖,进而对自己的成绩和学习能力变得很不自信,这对其长远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有害。
个人分类: 教育|3841 次阅读|19 个评论
生孩子的基本条件---百万富翁
lin602 2010-9-15 16:31
今后发孩子出生证应该提供证明,家庭每年收入多少,如果年收入没有百万左右,或者数千万资产的家庭,不发出生证。为什么? 计算一下以下几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要多少钱了。 生孩子,一般来说产妇经常收入不多的,生孩子的医院费用一般要数千元甚至万元以上,如果请一个月嫂,那支出也可以。奶粉、小孩子衣服、小孩子药费、产妇的营养等。 如果月子做完,孩子的母亲要出来工作,那肯定要请保姆,首先要解决保姆住的问题(房子太小不行哟),还有每月的保姆费,保姆的日用伙食费,如果自己再有个房子月供,再有个双方的父母亲要养,那你就入不支出了。 孩子上幼儿园,那更不得了,价钱比上大学还要多。因为现在幼儿园紧张,还要找人,甚至一个大人的工资不够孩子幼儿园费用,别算找人送礼上幼儿园哟。 上小学、初中、高中,可能要找人(成绩好的话就可以免了),交学费,书本费,上课外辅导斑,学习资料,给老师送礼(不一定),衣服,电脑等。如果路远,许多家长是开车送孩子去的哟。 大学如果正常入学还行,也要一年一二万,如果分数差点要交特招费,那就再说了。硕士、博士再商量。 如果孩子找工作,有些家庭要花个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举例,如果孩子学医,要到好点医院上班,那花多少钱我就不太清楚了)。当然有出息的孩子花钱少点。 孩子要买房,那更不得了,恐怕自己所有积蓄全花完还不够,这是非常考验家长实力的时候了,如果双方家庭集中起来买得起就是非常好的了。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家长负担不了。 如果孩子不能够满足以上基本条件,那么孩子不要怪父母吗,如果孩子不学好,到外面闯祸,那你受得了吗?对社会安定也是问题呀。 所以生孩子还是要考察父母年收入为好。(别太当真哟),哈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27 次阅读|4 个评论
mirror - 中小学生减负担与中小学校长“看西洋景”
liwei999 2010-3-12 11:35
中小学生减负担与中小学校长看西洋景。 (2708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11, 2010 09:40AM 都说中小学生负担重,因此有很多有识之士吆喝着减负担。都说不发达地区困难,因此也有很多有钱之士搞慈善,很多无钱志士吆喝着政府拨款扶贫。对于这样的正方意见一般比较难以反驳。 据说镜某有很多名言,其中一个就是能拿钱搞定的都不是问题。所谓的不差钱儿。问题是减少中小学生的负担后是不是要多余出来一些时间来?这个多余出来的时间如何利用?提案者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的话,减轻负担就是句空话。同样说扶贫,扶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如何要永远对一个地区、一个人群做下去,是否意味着做不做都一样呢?如何能让那些人脱贫呢?显然后者才是本质性的问题。 有个名言叫做恶法也是法。与此对应的说法就是不成熟的提案也是提案( )。作为这个说法的进一步引申,就有如果每一个科学家都因为害怕自己的论文是错误的而不去发表,那么就绝对没有科学的今天的说法了。如果在发挥一下,如果每一个工程师都因为害怕自己的设计错误而不作创新设计,那么就绝对没有今天各种建筑了。显然这个发挥有些大劲儿了。论文出个错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而工程设计就大不一样了。对个人而言,甚至有可能进大狱。 孔子讲就个德字。什么就是德了呢?做研究要来钱但自己不花钱就是德了。挣了钱给老婆的男人无疑是德的实践者。由此可以推出另几个大德:有提案权的人不轻易提、有权的人不轻易使。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有一个提案的戏:杨立仁要在监狱里的瞿霞提案。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的微妙:一样的事情,说的人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能认识到电子的自旋是个重要概念,王老师很是脱俗了。但是发现自旋的那个故事不可当真。因为当年Pauli恐怕连学位都没有拿到,不可能对别人的论文去指手划脚,此乃第一。第二,很多发现是要由实验的人完成的,电子自旋的发现也是如此。搞理论的人最多不过是模型的贡献。 回到中小学生减负担的题目上,必须要有两个侧面的观点才可以达成目的。第一是分析负担的结构,第二是要重新占领减下来的时间。一个月可以学会的东西教两个月,这不是减负担,是磨洋工。行政可以管理的不过是学校教育最多一周40个小时。这是劳动法规定的教师的工作时间。剩下的时间如何支配?教育部就管不着啦。搞活经济就要诞生各种挣钱的工作,而教育产业正是合拍。这样的事情连城管都管不到,教育部就更没有办法了。 可见放孩子们回家是无法减负担的。唯一的法子就是住校,让孩子们运动。这个法子是英国人的发明。但是这个办法需要很高的费用,一般家庭负担不起。 那么什么是可行的法子呢?只要让孩子们不觉得学习是个痛苦的事情,就是减负担了。沿着这样的思路,才能得到减负担效果。也就是说,不要机械地、片面地思考减负担的问题。有道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样作也是减负担呢。 让中小学校长看西洋景提案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就可以合情合理地要钱、用钱。科学院不就是这样的成功事例么?也许再过若干年,国人的官僚们就要考虑如何从百姓那里直接要钱了。就是国民党税多的模式了。争取公民的权利固然很好。但是同时要准备好接受各种捐税的单字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230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