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息时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环境到智慧: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10-24 14:4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从教育的具体现实来看,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注意力一直都没有离开教育领域:包括对教育现象的持续观察,对教育问题的持续关注,对教育价值的持续思考,对教育行为的持续变革。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所变革的教育到底能否像科学范式一样可以得到大量的模仿与复制?科学的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引领实践的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的学校课堂会发生何种变化?为什么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呼吁需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人们依然认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在具体变革过程中,如何借助于当下学习环境的变化,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做深度的思考,因为它们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改革所用的力是否朝向了一个合理的方向。信息技术来了,它是在伴随着较高的投入来的,在整个社会普遍感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将更多的经费投入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之中,这种改造如果不能够变革教育,无论是从投入方来说,还是从使用方来说,良心都会感到不安。 国际上的大量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信息化条件也是在国际上领先的,它们的信息化条件对于教育的支持作用,在国际上同样是领先的。我们的信息化装备与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差异,那么,我们的信息化教育的应用就自然应该与它们的应用存在不同,包括方法层面、应用程度层面等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从我国的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一套符合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与我国的教师认知状况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范式,以满足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推助教育变革 2011 年10 月,56 岁的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去世以后,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果粉们自发地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悼念活动。一些人甚至在担心,没有了乔布斯,他们将会如何生活。乔布斯自1976 年与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以来,先后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 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被人们誉为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乔布斯去世后的全球性追思活动,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他个人的敬仰,更是人们对技术的一种崇拜,没有了乔布斯,智能手机的发展会不会出现停滞? 任何一种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人们的狂喜与追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电影的出现,有人认为学校会因此而消亡;20 世纪中叶,电脑出现以后,又有人认为电脑似乎可以取代一切了;20 世纪后期,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又一次认为世界已经彻底变为了一体,光驱出现以后,一些狂热的爱好者总是用它的存储容量来号称记录领域的革命;世纪之交之际,当轻便型的移动存储设备出现以后,人们的热血又经历了一次沸腾。这种狂热,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去世而终结,更不会因为一个产品的推出而终结。我们可以不断拥有新的技术产品,但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最佳的技术产品。2016 年底,华为推出的新的产品,同样也让人们变得热血沸腾。 1964 年,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在他看来,媒体处于第一位的功能不在于传播信息,而在于人体某部分的功能的延伸。例如,印刷品是人眼的延伸,无线电是人耳的延伸,传声器是嘴巴的延伸,电视是人耳与眼睛的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网络更是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同时延伸。这一论断揭示了人自身的本质需求,即人总是处在对世界的无限向往中,人们期待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样期待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恰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这种需求。 提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其实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来进行声像显示,从而使利用技术的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得到延伸,把他们难以感觉到和不可能感觉到的事物、现象、事件等,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展示给他们,拓展学习者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广度。在利用声像呈现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信息的不同表征和提取,改变信息的抽象、概括化层次,循序渐进地呈现信息,适应广大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和接受水平。 有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信息材料,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传递以后,信息的保持率会发生许多变化。例如,通过听觉感官传递的信息,3 小时后的保持率为60%,3 天后的保持率为15%;通过视觉感官传递的信息,3 小时后的保持率为70%,3 天后的保持率为40%;而视觉和听觉感官并用的信息传递方式,3 小时后的保持率上升至90%,3 天后的保持率上升至75%①。当然,这种研究的结果还会与实验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相关,有些内容本身比较容易让人留下印象,有的内容却会因为其专业性或独有性导致其不易记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运用了多种感官的刺激,人们识记信息的能力会有所增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技术的类型愈加丰富,储存与传播的功能也在逐渐增强,人们在使用媒体时的选择空间逐渐增大。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借助于书籍、期刊、报纸、杂志、黑板、粉笔、图表、模型、实物教具等来支持传播过程,还可以借助于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交互电子白板等来帮助展示信息内容,优化信息的传播过程。当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发生了极大改变,为人们更加广泛地开展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了支持。 相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人们有时会把书籍、期刊、报纸、杂志、照片、画册、黑板、挂图、模型、实物、小型展览、幻灯投影、影视录像等称为传统的信息技术,它们与计算机、网络等不同技术的巧妙融入,构建了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新体系。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我们可能会分别使用到一些不同的技术形式,如书籍、期刊、报纸、杂志、照片、画册、黑板、挂图、模型、实物、小型展览、影视录像、投影、电话、广播、计算机、网络、流动宣传车等。 如果与20 年前相比,现在的学校环境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几乎很难从我国当下的一所学校中寻找到一台普通的光学投影仪,而在2015 年6 月的一次德国之行中,笔者在他们的大学教室里依然看到了普通光学投影仪的存在。这种感觉让我们再一次为我国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发展而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在驱使自己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我们学校的信息化装备发挥出与其属性相一致的效能。 对于现代学校而言,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在校生的培养,这与学校的基本责任,也与学校的历史条件相关。学校的信息化办学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以后,学校才会有条件完成更多的社会责任,如通过设计一些资源以满足当地人民(包括家长)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如果地方政府能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引导学校将教育的范围适当扩大,既可以避免政府的重复投入,也可以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好教育系统的若干平台,为实现当地老百姓的终身化学习创造条件。 学校的教育与当地的终身教育相融合以后,对于学校而言,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化的游学类课程时,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作为支撑,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的价值实现。而对于当地而言,则可以通过组织适当的面向老百姓的才艺展示活动,激发老百姓的创造源泉,把当地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业余生活方式并因此而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学校的在校生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丰富多样。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其基本上都与人们的感官需求保持着一致性。这里从语音通信技术、影视传播技术、多元表征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几个方面简要梳理一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并尝试探讨如何借助于不同的技术形式来丰富教育活动。 《从环境到智慧: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 作者:沈书生 责编:朱丽娜,苏利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 ISBN:978-7-03-053976-2 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应用效能的整体提升。 《从环境到智慧: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 从管理和教学两方面,对当下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象进行了剖析,倡导立足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建立系统的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并重点就如何构建面向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如何促进信息化应用走进常态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从形态学的视角建立教学设计思维范式,分析了设计项目化学习和学习时间线的具体方式。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知识时代与信息文明:无知与无耻的末日
热度 3 pww1380 2016-9-21 11:49
信息文明之光( 123 ) 信息 - 知识时代与信息文明:无知与无耻的末日 —— 张维迎《多数人无知与少数人无耻带来灾难》一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修订稿) ——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思考交流札记( 55 ) 杨文祥 (篱风 杨柳) 初稿写于 2016-09-08-11:30 修订稿 2016-9-21 日 无知 ,是人类文明的起点,而 无耻 ,则是文明的大敌。 因此, 无知 并不可怕,只要智力健全,经过必要的学习,就可以变为相对有知。 真正可怕的是 无耻 。 无耻 可以不惜用自己先天的人性与良知,来换取金钱、美女甚至权力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中国, 无耻之徒的队伍 不断有 “ 新鲜的血液 ” 涌入,日益壮大。 无耻 的可怕还不仅仅于此。 若有 无耻之徒 “ 业精于勤 ” ,在无耻这一点上刻意追求 “ 精益求精 ”—— 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以求 “ 学无止境 ” ,不断 “ 深造 ” ,其结果,就只能越来越变得更加无耻,直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而 这种 无耻 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利用自己用 无耻 所得到的包括金钱、权力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来愚弄大多数无知的人, 力图 使这些 不幸被其愚弄的人们 变得 彻底无知,永远无知 。 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一两百年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惨不忍睹的民族衰败史,就是一部凝聚着无量血汗和泪水的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而隐秘在这重重苦难背后,造就这苦难深重的民族命运和历史悲剧的元凶,就是张维迎教授所指斥的 “ 少数人的无耻 ” 。 而 多数人的无知 ,则在无意识之中,成为了 “ 少数人的无耻 ” 的帮凶。 这就是说, 是我们自己的无知,造就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悲剧 ———— 正是我们自己的 无知与愚昧 ,使得 少数人的无耻 得以得逞,一次又一次地酿成了整个民族生灵涂炭,文明倒退的历史 灾难 。 21 世纪是工业和后工业文明不断走向 信息文明 , 信息文明建设 逐步展开并不断走向深入旳世纪 。 信息文明 是构筑在 信息自由流动 和 信息资源共享 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之下,通过人类社会在 知识-技术-思想-理论-制度-文化 诸方面全方位的不间断地 创新 而形成和实现的 人类文明形态 。 这样,在 信息文明 的历史条件下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社会实践中,由 信息贫困 造成的 愚昧 、由 愚昧 造就的 无知 和由于“ 多数人的的无知 ” 所成就的“ 少数人的无耻 ”的生存空间必将日益萎缩直至走向消亡。 人类 理性和智慧 的提升, 无知与无耻 现象的绝迹,这不但是 文明进步 的 历史必然 ,同时也是 世界潮流 的 主流 和 基本方向 。 参见 2016-09-07 中华热文 张维迎《多数人无知与少数人无耻带来灾难》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014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年轻时期扑面迎来信息时代
热度 3 fanxiaoyingz 2015-5-11 09:04
我的年轻时期扑面迎来信息时代 我现在说老不老,说小不小,但是回顾以前也的确有些历史了,我猛然发现我的整个年轻时代都是信息时代的起始阶段,而我却浑然不知,没有迎接这个大潮,只在傍边沾湿了脚。 整个电力的使用开启了电气化的大门,电器产品迅速发展,短短一百二十年时间不敢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电气化的重要性,周总理把电气化列入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一,那时候我就几岁。 小孩子的我那时候已经能够感受到电气化的气息了。磨面的磨面机,生产队的抽水机,粉碎机, 打麦机等生产设备开始普及。电影有好几个,我们大家到各个村子去看。收音机里面传来优美的歌声;有线广播中大队长天天在哪里吼通知。 中国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骨干电网的架设,中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和家家通电。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为八十年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电器业和电子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 现在我已经完全明白,并不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高明之处,并不是什么包产到户政策有什么高明之处,而是中国大范围电网的架设完成给中国十多亿人口带来了无限的需求,也给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种变化深刻地剧烈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电网的架设成功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电器工业革命的到来。 八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电器工厂如原子弹爆炸一样遍地开花。收音机的产量达到几个亿,电视机的产量几个亿,冰箱的产量几个亿,录音机的产量几个亿,空调的产量几个亿,洗衣机的产量几个亿,大量的电子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是家用电器的普及几乎是在一瞬间。全国生产家用电器的工厂在几年时间增长了几十倍。当然淘汰也是很迅速的。 在电网的终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几乎是无限的。但是在电网的另一端,电力的供应却长期得不到有效放大,导致的结果是全国范围内经常拉闸限电,而发电厂则每年都在大量修建,一直到了本世纪初期。而电力的需求又进一步促使全国范围内更多电网的出现以及电网的高度垄断。 电网的普及为电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地,全国懂得电网技术,电器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人才增长了几千倍,最少达到了一千万人。当时通过技校、夜校、广播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大学学习电子技术的人成群结队。而我却茫然没有发现。 电器的大量普及实际上为信息化已经提供了前提条件。电器产品中许许多多的问题用一般的电器技术解决不好,这促进了电子技术的数字化。过去电影正在放映,结果胶片被烧了;收音机正在收听,杂音无法清除;电视机看着没有了信号;录音机的自带划破没法听了。 八十年代初期已经出现了信息革命的端倪。电子手表满大街都是,小计算器已经开始代替算盘,日本人造的游戏机在文化宫里面成排放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屡次刷新纪录,电报由于收费昂贵,很不方便而受到抛弃。与此同时,由于电子产品的无限需求,美国出现了硅谷。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程控电话开始普及。我小时候还是手摇式电话,这边一摇那边叮铃铃地响,接线员问接哪里,我说接公社(其实我那时候是小孩,根本没用过那种电话,只有在父亲单位见过几次)。老式电话非常浪费人工。八十年代末期程控电话开始普及,这是由超级计算机控制的。八十年代以前单位打字全部用铅字打字机,一个版面上放着几千个汉字,排列有序,块状分布,位置不变,字体不变,大小不变,有一个打字员天天在哪里忙乎。而一般的学校用油印机印刷学习资料。我曾经把这些东西使用了十多年。 这一切都是对电脑的无限需求。 1982年 80286处理器被 英特尔(Intel)公司生产出来, IBM PC/AT 电脑终于在八十年代中期问世了。九十年代初 期 各个大学都在开设计算机专业,而我们就学习 BASIC 语言,使用 286 电脑。中国出现了 CCDOS , UCDOS 等一系列软件。其实我那时候如果敏感一点应该转向电脑软件,但是我却选择了使用者的角色,尽管我很投入地学习了一些软件。我记得很清楚的事件是那时候全国的软件专家都在争论汉字能不能被使用到电脑上的问题,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当时竟然是一个关乎民族存亡,关乎民族自尊心的关键问题! 九十年代初期克林顿当上了总统,这个人发现了信息化的潜在经济价值,搞了一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方面使得美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另一方面引爆了全世界的信息化浪潮。电脑进入 386 、 486 和多媒体时代。欧美发达国家紧跟其后,而中国也雄心勃勃,电脑产品开始如同磅礴大雨迎面而来。 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在搞有线电视网络,都在假设光缆,都在使用因特网,都在修建电脑城,各种盗版软件应有尽有。九十年代末期微软公司创造出了 windows98 操作系统,这个完美的操作系统立即风靡世界,电脑卖得非常火爆。 与此同时通讯设备有了更多的飞跃。九十年代中期有了 BB 机,过了一两年出现了移动手机,开始的移动手机称为大哥大,模拟数字的。后来电信公司搞了一个“小灵通”。再后来就是 SIM 卡手机全面普及,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各种智能手机开始风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开始出现,各样的销售模式开始尝试,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倒下的勇士。但是依然不能阻挡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电视从黑白机到彩色机,到纯平机,到液晶时代,到了目前已经是三网联合的数字时代。 而移动手机也进入了 3G ,甚至 4G 时代,完全地数字化了,一个手机就是一个小电脑,各种资讯应有尽有。 目前智能机器人开始悄悄走进工厂家庭。智能化、信息化、遥控化正在来临。这些东西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且必然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改变政治、经济、军事和科研的各个领域。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信息时代,我经理了整个信息时代的变迁。而我却没有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悔之晚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0 次阅读|7 个评论
旧作重温:诗歌《战争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热度 2 pww1380 2014-5-3 12:05
旧作重温:诗歌《 战争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 篱风 (杨文祥) 题记: 两年前,我曾以《 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为题,写了一首现代诗歌。两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但目睹了中东的动荡,乌克兰的剑拔弩张,更见证了中国东海的严重对峙,南海的暗潮汹涌…… 腥风血雨,争战不歇,既源于人们物欲的贪婪,更源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无法共享。 面对眼前这硝烟不绝,枪声不断,动荡不安的国际安全局势,我深感文明进步历史脚步的步履蹒跚,深感信息文明建设历史任务的任重道远,更深感有必要对写于两年前的这首诗作一回顾与重温。 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如果智慧 构建了人类 这一万物之灵的灵魂, 那么战争 就造就人类 这一“万物之灵”的愚蠢。 对真、善、美、自由 不懈的追求 构成人类 智慧和文明的价值征程。 回顾 这一智慧与文明的征程 一路相伴的 竟然是战争、杀戮与血腥。 战争 人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 战争 生物本能与野蛮的暴力本性。 战争 剥夺的是人的生命。 战争 葬送的是文明的历史进程。 如果人类 果真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人类 果真是世间的万物之灵, 那么战争 这一涂满“文明史”的血腥 就彻底戳穿了 这一美好的憧憬。 战争 是杀戮, 是鲜血, 更是隐秘在人们心底 不敢正视现实 更无力改变现状的卑怯。 战争 毁灭的 是文明的进程, 连同人类自己 生命与发展的可能。 战争 留下的 是智慧的羞辱, 更是人类历史 万劫不复的嘲讽...... 信息文明的曦光, 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 信息 智慧的源泉, 信息 文明的起点。 信息 点燃了智慧之火 让人类学会共享 从野蛮走向文明。 信息 还将用这智慧之火 烧尽人的贪婪与邪恶 让人类彻底摆脱 战争 这一 愚昧、野蛮、卑怯、残暴的恶魔。 战争 泯灭人性的战争, 不属于人类。 战争 毁灭文明的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参见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1331.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1237.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1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辈遗产足堪珍惜——百岁诺贝
热度 2 pww1380 2012-3-11 12:54
信息文明之光( 34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辈遗产足堪珍惜 —— 百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金玉良言与前辈政治领袖的政治睿智与历史思索 杨文祥 根据凤凰网财经通讯报道, 《财经》年会 2011 年 12 月 14-15 日在京举行 ,凤凰网财经全程进行了现场报道。 199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百岁老人科斯在会上发表视频致辞。现将科斯老人致辞的部分内容节录如下: “回顾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不已,往前看,未来光明无量。但是, 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 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虽然)不能阻止错误思想或邪恶观念的产生,但历史已经表明,就这一方面(而言),(若)压抑思想市场则会遭至更坏的结果。一个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培育宽容,这是一副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威胁社会稳定。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多样性的 现代 世界 相互作用和融合,这能使中国复兴和改造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假以时日,中国将成为商品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全球中心。你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将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经典论述,一方面,人的精神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另一方面,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又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延伸和再现。就是说,没有人的精神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现实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更不可能实现社会健康的发展和持久的繁荣。 这一点,在以人为本,以知识 - 思想创新和人的精神发展为内在动力的信息 - 知识时代表现得尤其显著 。 正如本人在“信息文明之光”前几篇文章里所反复强调的那样, 没有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充分发展,就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完善,就无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而具有信息 - 知识时代历史高度的信息文明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信息资源和知识 - 思想创新基础之上的人的精神充分发展的历史进程 。 也许科斯老人并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然而,他从客观规律探索和科学思考的角度所提出的关于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结论,是不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具有某种高度的契合之处呢?在科斯老人这一思想的闪光之中,我们是否也能够看到前代政治领袖关于“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一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的睿智之光呢? 眼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深化现代化转型和现代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我们能从科斯老人的金玉良言和前代政治领袖的政治睿智和历史思索中得到应该得到的一切吗? 还是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正在做严格的历史检验。 参见: 南山山人《 百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送给中国的金玉良言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360886.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有效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热度 5 weiyd 2011-7-12 20:06
当今时代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非常方便,获取信息之后的反馈也变得易如反掌了,这本是件大好事,但却也同时带给了我们很多不良后果。 昨天看到曹老师的一篇博文《 一篇论文评语:别引用百度 》,从一个侧面看出了现代人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实这种不良习惯我自己也有——没有深究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为了方面,现代人习惯转载,无论是否正确看着有意思或者感觉有些价值就转载过来了,且不说以后是否真的有用、是否会去看,甚至连最基本的验证都没有去尝试过,我以前就是这样的,直到某一次转载一个自己正在寻找的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亲自去试了一下,发现被转载的文章中的若干个方法中有2个是行不通的,是解决不了我所面临的问题的,自那之后我不再热衷于在qzone里面转载别人的信息了,以免以讹传讹。 之后常用的方法就是搜索,其实,我在对一个问题初涉或者感兴趣的时候都是用baidu去搜索一下,百度百科也是经常用的,甚至还从上面摘抄过一些内容用做过课堂讲义,看了曹老师的文章之后感觉自己这样做显得有些不负责了,幸好我所援引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图片,专业的学术资料暂未引用过。不过,曹老师的博文给我敲了一个警钟——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一定要严谨,要认真思考,小心求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看到自己所发布信息的人负责的态度。 昨天后由曹老师的博文看到了武老师的一篇博文《 论文撤销之后“谬种”仍会流传 》,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信息的误传、误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做科研的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都不认真对待、谨慎求证了还怎么能继续搞科研呢?武老师的博文让我体会到自己之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时偶尔会犯的一些错误——有些参考文献并没有认真去重复其实验就作为正面引文进行了引用,这样做对读者来说显得有失公允,我所发表的言论作为信息发布出去之后很可能误导了别人! 其实有句老话尤其值得现代人认真体会,那就是“谣言止于智者”。虽然我不知道智者如何止住谣言,但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是没有经过我们自己认证的事情不要去向别人传递,如果有可能的话,看到错误的信息尽可能地予以指正就可以了,这样至少会使得我们的信息传递过程得到一些精华,虽然我们约束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自己身体力行,只要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做到了,网络信息的环境势必会得到优化。 科学网上的很多朋友都是科研单位的同行,所以感觉这里的氛围很好——至少大家都很认真地思考和表达,并无过多的转载,信息并不繁杂,所以今后将会将这里作为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一个良好途径~:)
461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信息时代最重要是培养识别真相的能力
热度 1 tengyi1960 2011-7-7 16:08
辨别 实话 真话 假话 ——信息时代最重要是培养识别真相的能力 1 ,实话并不一定都是真话 作用: 区别实话与真话可以提高信息的辨析和处理能力,同时获得较高的信息筹集起点。 方法(认识): 实话不真的主要原因是把实话和它产生的具体条件割裂开来,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反映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论。有的实话把局部当作整体,有的实话把片段当作全程,有的实话则如上面所说对另一部分实话有意过滤和屏蔽。真是事物的本质,实话是事物的表象,有时是假象,会骗人的。 利用实话骗人可谓一种高明手段。在所有关于文革控诉中,那些谎话连篇随意虚构的伤痕文学已没有多大市场,一些半实半假或九句实话掺一句假话的方法也开始引起人们警惕,利用实话骗人正渐行其道。善良的人们即使怀疑也反驳不得,因为它说的全是实话,似乎铁证如山。 有位大师级人物半是得意半是热心地向人们传授了其中绝窍: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他身体力行,写下了《牛棚札忆》。在这里,他说的真话应叫实话,而这实话;他有所讲有所不讲。不愿意讲或不敢讲的不讲,而愿意讲的就有乌云遮太阳之妙了。 从认识论角度讲,实话和真话的差别是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的差别。 2 、实话与假话的辨别 作用: 鉴别真假信息有许多手段和方法可借用于实话与假话的辨别。 方法(判定): 其一,可以对信息载体进行技术鉴别,即,对信息载体的技术构成(包括:物质特征、外型特征、工艺特征、年代特征、防伪标志等)进行技术鉴定,从而断定信息真假。 其二,可以对信息本身进行真假鉴别,即,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将一份信息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位--信息元,并根据其重要性给信息元分级,在对信息元进行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判断。卓士谦同志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了这一过程。其原理是:1知识库中必须有与待判信息相关的信息,它们本身必须真实准确;2一套相应的判别软件。其流程分两步:A建立判断表,真伪判断和结果输出。B给一份信息规定一个真实度标准E(如:E= 0.9 ),如果R真实度大于E判断为真,否则为假;实施步骤是:A将待判定信息分割成一个个信息元,再将每个信息元分为,“一般”“重要”“关键”三个等级,并给以相应的等级分X 1 (如:X=1、2、3),再将信息元以及等级分分别输入计算机,建立判断表。B由程序调用知识库对信息元逐一进行真伪判别,给以相应的打分P 1 ,计算整体真实度R(R= P i/ X i ),若R E则为真,否则为假。C输出鉴别结果。 其三,可采用给信息来源和对信息进行分级的鉴别方法--美国中央情报局所采用的信息鉴别方法之一。其原理为:一份信息的来源和内容本身都是判断该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分别给来源的可靠性或可信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可能性或真实性分等,可以把信息从总体上分为若干等级,以探明信息的好坏。做法如下:初级鉴定由较低机关做,研究并给出等级、标号两部分,1信息的可靠性或可信性分为ABCD四等,A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D则表示不可靠或未经审查过的信息来源。2信息的可能性或真实性分别为 1234 四级。 1 级表示完全可能的,确实的和能够成立的,而 4 则表示不可能或不真实的。这样按好坏分成 16 等级,A- 1 的信息是最好的,当然随着事态发展,有些信息等级会发生变化。一份信息在向上呈送过程中,要经过不断鉴定,最高决策者对它的态度算是最后鉴定。 当然,除上述三种常用的鉴别方法之外,也还有一些其它的鉴别方法。如:直接接触信源,进行观察,访谈等实地调查以判断真假等。也可以采取多渠道收集信息并相互映证的方法。如:在国际商贸中,我们不仅要与不熟悉的业务伙伴有电话、传真联系,直接面谈,还要通过文献、国际联机检索、其它单位和人员等,搜集信息以判明对方的真实身份,资信能力,信誉,经营业绩等。也可以采用刺激--响应分析方法,即,给待定的对象以某种刺激,观察其反应,然后分析反应,判断信息真假。刺激包括有逻辑刺激,言语刺激和活动刺激。逻辑刺激和响应分析用来识别内容的真假。把信息内容中的命题当做大前提,设计一些小前提,从而得到一系列结论,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结论进行分析,通过否定结论来否定大前提。言语刺激和响应分析主要用于识别人的身份。 3 、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真相。 假话和真话,都是锋利的刀,可以杀死别人,也可以杀死自己。 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真相。 所以辨别 实话 真话 假话具有现实的意义。 进一步了解可参考: :o 空话、大话、套话、假话何以成为痼疾?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7/07/content_8502477.htm 张志成:真话与假话 其实没那么简单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480.html
个人分类: 思想盆|2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呵呵,亲爱的IRM,想说爱你,却真的很不容易...
热度 1 zlhua 2011-7-1 19:52
从第一次看到以IRM命名的教材的兴奋到现在一看到IRM命名的教材就叹气,期间,自己也有过很多思考,到底该如何组织IRM的内容才更科学....IRM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比如:"如何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话题,比如,"你有对自己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想法么?" 经过几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对上学期电子商务09级IRM课程设计报告分析后发现: 学生普遍对个人信息资源管理比较感兴趣... 我很认同他们的兴趣,因为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信息资源都没有管理意识,不能管理好,他一定存在着"选择"困惑...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如何选择,为什么选择,选择什么...很多有关选择的问题都会经常困扰我们,特别是那些缺乏个人信息资源管理意识的人,所以,要想自己在信息时代生活得更好一点,都应该或多或少学点IRM的知识.... 在之前准备IRM课程时,我思考得更多的"老三问",即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怎么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而最近突然又突然萌发了几个新问题: 1 你为什么在这? 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 脑筋急转弯?还是哲学问题?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思考,都会有收获...然而,如果将两者结合,则成了一个既有趣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因为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要谈及人的选择问题,选择好坏,不仅仅和个性喜好有关,还与自己选择当时所掌握的信息有关,对于有些人,本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去处,但是由于缺乏IRM意识,信息资源规划没有做好,或者有规划,但没有组织落实好,或组织落实好了,但没有控制好,都一定程度导致今天在这,而不在其它地方...比如,有一个名叫苟中伍的学生在IRM课堂讨论时说道:"我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我的同学会读清华北大,而我却在这里?最后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规划做得好,目标明确,有计划有行动有反馈,而我,却在侥幸中选择,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因此,我今天只能站在这,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讲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 什么信息才能称之为资源? 不是所有信息都称之资源,尽管它们有成为资源的潜质...只有有用,可用的信息才能称之为资源,如何确定信息是有用的,怎么把有用的信息变得可用... 3 你想做CIO吗?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要当一名优秀的CIO,首先要有当CIO的意愿和兴趣,这首先需要知道CIO到底是做什么的,你对做这些事情是否感兴趣,CIO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潜力.... 其实还有1个问题,也是当时我认为最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可现在突然一下想不起来了...难道真的应验了那句话"灵感稍纵即逝"?真是可惜了.... 继续思考中,但愿今晚灵感之神会再度光临....
个人分类: 随便想想|32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資訊氾濫,人類被逼入“關鍵詞時代”?
热度 1 LEOLAND 2011-5-18 19:30
資訊氾濫,人類被逼入“關鍵詞時代”? 曲津華 當下是資訊氾濫的年代,其嚴重性早已到不爭的程度。而為此而提及人類,筆者雖無大師那麼高端的資格,其實也是無奈。 在人類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生產、製造海量信息數據的當世,要一一知曉、查看和利用其萬分之一乃至億分之一,都早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信息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都要查找和利用世上已有的資訊,并或多或少地自造出一些資訊,為信息爆炸做出點“貢獻”。 與海量的信息資源周旋,已是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可如何周旋,卻是極有講究的。 拜泛在的( ubiquitous )互聯網所賜,拜強大的搜索引擎所賜,我們如今可以獲取很多有用的信息,來為己所用。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我們不再那麼熱衷於把什麽、什麽都據為己有——網絡連通的信息世界,如今已能很方便地讓我們拿到自己熟知的信息。我們所需要掌握的,只是獲取信息的路徑和鑰匙。比如,如今的媒體和廣告都在適應這個新趨勢,其內容不時會提示受眾記住其提供的關鍵詞,以作搜索之用,達到更加目標化、指向性更強的推廣效果。更有甚者,它們會直接在媒體上展示帶有關鍵詞的搜索引擎圖示,誘導受眾去“點擊”。 這個新趨勢很重要,也已經很現實了——因為網絡已經泛在了,搜索引擎也是信手拈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填入關鍵詞,做一番搜索,而已。 可以說,人類是自己製造了海量的信息而讓人類自己茫然起來了。對此,人類自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從信息的擁有者變為“關鍵詞”的擁有者。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能如此。 新時代帶來的新問題是,你是否有好的關鍵詞掌控能力?這直接地關係到你是否能及時、準確、便捷地獲得你想要的信息和知識。 怎麼掌握自己所需要的關鍵詞,實在是個很大、很重要的問題。簡單歸納一下,就有如下幾點: 第一, 要圍繞所需,從語文和思維中提取出最關鍵的關鍵詞,以作應用; 第二, 要對關鍵詞們做精心的排列和組合( portfolio ),不斷優化 檢索種子 (筆者自創詞),以獲得多種檢索效果; 第三, 要勤於學習高手們的關鍵詞運用技巧,留心此道,多方借鑒; 第四, 要隨時記下好的關鍵詞組合的句法構思,用好的組合創造更高的檢索效率。 被逼入關鍵詞時代的我們,要好好地把握關鍵詞,更好好地享受關鍵詞帶給我們的便利。學好關鍵詞、用好關鍵詞,將是我們今後的主要生存技能之一。 閣下,以為然否? 2011-05-18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3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11):刍议“信息社会”、“ 信息时代”、“ 信
pww1380 2011-1-7 01:07
信息文明之光(11):刍议“信息社会”、“ 信息时代”、“ 信息文明” 杨文祥 “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和“信息文明”是三个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现实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由“信息资源”概念所衍生的相关术语。根据本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这三个概念可作如下理解: “信息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以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的社会发展形态。 “信息时代”,顾名思义,便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入到以信息资源构成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现实基础和社会财富来源的历史阶段。 “信息文明”则是一个分别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关于人类文明历史属性、历史形态的和历史阶段的学术概念。具体而言,信息文明就是建立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性发展和历史否定而形成的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历史文明形态。由于信息文明的形成和出现,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先后形成了四种建立在不同资源属性的社会资源基础上的具有不同历史形态的历史文明阶段。依照历史形成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原始文明(渔猎采集文明是原始文明的早期,而游牧文明则应视为原始文明的末期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相关章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2 .上两篇博文 3 .本人其他相关理论文章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10):刍议“资源” 与“信息资源”
pww1380 2011-1-7 01:05
信息文明之光(10):刍议“资源” 与“信息资源” 杨文祥 “资源”:现行参考工具书一般将其解释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现代汉语词典,1979);“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辞海,1979)。显然,这两部常用工具书对“资源”这一词语和相应概念的解释,基本上是基于经济学的概念作出的,而且是在以天然的物质资源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的物质型文明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资源 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果,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这一历史成果和历史条件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和智力条件。尽管这种智力成果和智力条件在其发生发展的原初阶段离不开天然的物质资源,但 在人的作用下——体力作用和智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原生态的天然的物质资源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但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而且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形式。 这样,尽管在物质载体形态方面,信息资源仍然与物质世界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却是人的认识和人类智力劳动和智力创造的产物。因此,信息资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人为地理论界定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或“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了。 显然,上述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关于“资源”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学术理解,既无法展开对信息资源的研究,更没有可能展开对信息资源价值的研究。为此, 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资源”这一学术概念进行重新解释和理论界定。 根据本书作者的研究,从社会学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上分析,“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两个学术概念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可分别作如下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述: “资源”是人与社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展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这一现实基础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来源。 “信息资源” 这一学术概念是建立在“资源”概念基础之上的下位概念。所谓信息资源,就是以信息内容与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与统一为表现形式,或以信息内容与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与统一的状态存在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相关章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2 .本人其他相关理论文章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9):《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pww1380 2011-1-7 00:33
信息文明之光(9):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杨文祥 “题名”一词是图书情报科学的专业术语,在此可径直理解为“书名”。由于这里讨论的是专业性问题,有必要用“题名”一词替代口语中的“书名”一词。 这部学术论著的题名是《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对于这样一个题名,这里暂做如下诠释: 1 .“资源”、“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文明” “资源”:现行参考工具书一般将其解释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现代汉语词典,1979);“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辞海,1979)。显然,这两部常用工具书对“资源”这一词语和相应概念的解释,基本上是基于经济学的概念作出的,而且是在以天然的物质资源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的物质型文明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资源 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果,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这一历史成果和历史条件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和智力条件。尽管这种智力成果和智力条件在其发生发展的原初阶段离不开天然的物质资源,但 在人的作用下——体力作用和智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原生态的天然的物质资源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但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而且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形式。 这样,尽管在物质载体形态方面,信息资源仍然与物质世界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却是人的认识和人类智力劳动和智力创造的产物。因此,信息资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人为地理论界定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或“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了。 显然,上述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关于“资源”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学术理解,既无法展开对信息资源的研究,更没有可能展开对信息资源价值的研究。为此, 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资源”这一学术概念进行重新解释和理论界定。 根据本书作者的研究,从社会学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上分析,“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两个学术概念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可分别作如下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述: “资源”是人与社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展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这一现实基础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来源。 “信息资源” 这一学术概念是建立在“资源”概念基础之上的下位概念。所谓信息资源,就是以信息内容与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与统一为表现形式,或以信息内容与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与统一的状态存在的社会资源。 这样,“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文明”这些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现实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由信息资源概念所衍生的相关术语就可作如下理解: “信息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以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的社会发展形态。 “信息时代”,顾名思义,便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入到以信息资源构成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现实基础和社会财富来源的历史阶段。 “信息文明”则是一个分别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关于人类文明历史属性、历史形态的和历史阶段的学术概念。具体而言,信息文明就是建立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性发展和历史否定而形成的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历史文明形态。由于信息文明的形成和出现,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先后形成了四种建立在不同资源属性的社会资源基础上的具有不同历史形态的历史文明阶段。依照历史形成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原始文明(渔猎采集文明是原始文明的早期,而游牧文明则应视为原始文明的末期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2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在人类的理性视野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基本上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别: 其一是物的存在,另外一类是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形态是物质高度发达和质变的结果。人的本质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也可以说是精神化了的物质。 所谓精神化了的物质就是高度质变了的物质。这种物质已经不再是物质世界的原初状态,而是一种在承载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同时,又受到这个精神世界高度统摄的存在形态。 在生物进化史上, 生物进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演化与发展过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个种群,既有可能继续发展,也有可能走向消亡, 就是没有可能走向回归。 当原始生物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一旦高度发达进化为人类以后,就再也无可能回归到原始生物的状态。就是说, 自从人类形成那天起,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物种,也永远不可能回归为原来的那个物种了。这是机械唯物论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清楚的一个历史事实。 就是说, 人类出现以后,这个世界就分为人与物这两大不容混淆的结构部分。而人与物这两大结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动整合、整体发展就构成了这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 物的世界是一种自在的世界。人的世界则是一种自主的世界,能动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自主、能动,就在于有其精神世界的统摄。而精神统摄物质的杠杆就是价值。 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自主与能动是依其价值方向而作用,而发展的。没有价值这一动力杠杆,人的自主与能动作用就无从启动。这样, 信息资源作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就必然构成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文明的历史发展提供当代科学理性的智力支持。 另外,要开展对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研究,就必须通过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文化学与价值哲学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才有可能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在这种跨学科研究的角度上分析,又可以把 “资源” 的定义界定为 “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现实基础和一切价值的根本来源。” 这样,研究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机制和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从对社会资源的研究入手。于是, 对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基本机制和相应客观规律的探索就必须从信息资源的价值问题入手。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相关章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是个大家庭(多图)(病理结果有了)
王铮 2010-11-6 07:25
2010/11/06 我的好消息:11月8日医生告诉我,活检结果出来了:两个瘤都是良性的。因为是手掌的瘤,取病理样时就把瘤切除了,所有我也出院了。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师长、同学和博友。 在 2010 年 11 月 3 日星期三那天,我要动手术了,手上皮下的隆起被怀疑是神经源性肿瘤。几乎所有教科书都说这种瘤是恶性的,所以我心情苦恼,想到前几天来医院的路上司机的问题,它也许是社会对我的最后一次提问。力尽所能,于是开刀前夜写了那篇博客。至少,提出一个当前的政策问题,希望引起争议。虽然我已经安排了学生熊文、顾高翔、谢翌宸和孙翊开展关于经济危机的模拟研究,还是有些担心在手术台上一时半会下不来。 手术结束后出院,我看博客,基本上没有争议,而是大家的祝福, 20 条评论, 19 条是祝福,另外一条是赞同。博友吕喆, boxcar ,是第一个祝福的,也是第一个推荐的,推荐与留言的有名博、有注册网友,还有游客,一共有 28 个推荐者,博友迟菲甚至到医院去看我。当我出院看到这些,特别是看到各种留言,我感动得要流泪。感到了科学网的博主们的相互体贴、关心和鼓励。其中吕乃基老师对我鼓励的话,卫军英老师略带批评的话,让我感到体贴。 也许我应该说说我手术的故事。我是局部麻醉,脸是蒙上的。在手术室,开始我听到了主刀大夫李说:在表层,不在神经上。自己悬着的心放松了,接下来神智就有些模糊,脑子里发现出一种山岭,渐渐地变成上饶灵山,我在那里搞过规划,在灵山,开始是至圣峰,一个远看像孔夫子的山峰,后来登上了水晶峰,灵山的主峰,我们在花岗岩柱体的岩石间穿行,岩缝上生长的小松树抚摸着我的脸。就在一个峰顶,我见到了一个小松鼠,小松鼠在岩石间蹦蹦跳跳,后来又跳出来一个,好像在做游戏。我心想,为什么不见人呢。小松鼠变成了人,我学生的孩子乐乐与瓜瓜,渐渐地来了其他孩子,他们在跑,在跳,甚至在读书,因为他们倚着花岗岩的柱形山峰,把它当做桌子,摊开了书包。他们笑着,身上洒满了阳光。这时,医生来给我输氧,把我从迷糊中弄醒了。 手术比较小,只花了一个半小时。最终结果还要一段时间才出来。医生告诉我,是神经纤维瘤。学生吴静第一时间帮我查 google 里查了一下,神经纤维瘤几乎都是良性的。我想应该向关心我的博友报个喜,就像向家里人通报一样。科学网是个大家庭。可能有人说,科学网天天有人吵架。其实不吵架的家庭是麻木的家庭。 刀是开在手上了,所以只能写这点。 上饶灵山遥感图像,红色为植被,天蓝色的纺锤形为茗洋湖。 灵山是一典型的环形改造,从西南到东北,岩性变化从花岗伟晶岩开始向花岗岩变化,然后花岗闪长岩最后成为闪长岩。至圣峰是花岗岩的。 灵山曾经是方志敏的根据地。 从横峰开始的灵山,号称73峰,我认为作为旅游区,可以对应孔夫子与他的72个弟子。 上饶灵山至圣峰,其左侧花岗岩柱体,远远看去就如书桌 上饶灵山鹰翔峰。我曾建议叫天青峰,取义鹰盼天青睡眼开 上饶灵山石屏峰,有名子路峰,他像卫士又像屏风,守卫着至圣峰 上饶灵山水晶峰,可惜我自己拍的找不到了。花岗岩柱体如此发育生成山峰,灵山倒是应该申请世界地质遗产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96 次阅读|44 个评论
信息时代,有些东西
outcrop 2010-10-27 11:48
信息时代,有些东西是个把人、个别团队,就能创造的;那是创新的东西,比如Linux、Google、Intel。 信息时代,有些东西,不是个把团队、个别机构所能做出来的;那是有技术门槛的东西,比如Linux、Google、Intel。 太多需要积累和沉淀的东西,被我们踩在脚下。 在这个信息时代,让我们记住一些奇迹的同时,也记住一些闹剧。 我们这个民族,离务实还有一段路。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阅读器:Web1.0 还是Web 3.0?
renxiang 2010-5-3 14:49
随着iPad 的推出,苹果也正式加入了如火如荼的电子阅读器战场,尽管iPad的功能要远远大于kindle 这样的电纸书。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器提供了一个对于出版商来说最易于理解、最容易切入、同时也是商业模式最清晰的数字出版平台。将印刷环节更换为数字化,用电子纸取代传统纸,其他的,还是几乎一样的流程。而且,电子书模式这不但将印刷成本降为零,还从根本上减少了库存风险,这些都是传统出版商乐于见到的。 另外,电子阅读器还可以有效地从硬件上来防范盗版,这也解决了出版社的后顾之忧当然,这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连蓝光、PS3游戏机这种高精尖产品都能够被破解, 何况一个小小的文本文件?无论如何,从目前来看,电子阅读器成功地为出版业打开了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大门。确切地讲,是面向大众读者的产业化大门我们都知道,学术与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早已经步入轨道。 不过,数字出版的从业者,对于电子阅读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它只是数字出版的入门级产品。它是数字出版1.0而已。 我们都知道Web2.0的概念,以及其所倡导的用户参与、去中心化和网络社群的理念。互联网已经经历了由媒体播放内容到用户创造内容的转变,也就是从Web1.0到Web2.0的转型。但是,目前数字出版的产业态势以电子阅读器为核心模式似乎在说明:电子出版世界要重回1.0时代。 有人说,Web2.0已经过时了。现在该谈Web3.0了。那么,什么是Web3.0呢? 有人说,移动传播就是Web3.0;也有人说,现在的云技术,云文化才称得上Web3.0。其实,这些唯技术论者都忽略一个网络科技进化的基本规律,那就是用户的核心地位和权力必然不断上升。换言之,信息传播的民主化趋势。这才是信息技术进化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电子阅读器将只能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一个过渡性的角色。 数字出版必然将超越1.0模式与1.0思维 ,尽管目前从业人员多被1.0时代的简单、直接和媒体权力所诱惑。数字出版的未来必然是读者的深层次参与和信息的高度个性化整合,出版商变为信息服务商。 不可否认,电子阅读器将带来产业的繁荣,出版商的利润,和出版数字化的开始。但是,它也带来了产业进化的倒退风险使信息传播退回1.0时代的风险。 希望,这是一种杞人忧天!(任翔/文)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Google Do? 读后
fouyang 2009-11-16 04:11
不久前我和一位住在中国的长辈谈起几十年前的生活:打电话要走一里路到村口,没有空调,坐小汽车是难得的奢侈我们都感叹:那是听起来多么遥远,真难想象人们曾经过着那样的日子。当我向孩子提起这段谈话时,她却问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没有互联网,没有Google的日子吗? 是的。互联网流行才十多年,我们的生活有了多大的改变啊。不仅我们查找资料,购物通信都方便了很多,而且我们的社交,娱乐方式也随之变化。至于企业,则更是每天面对着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就把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归因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带来的平坦化。互联网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里要介绍的一本书,就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来讨论这些变化和我们的因应之策。 What Would Google Do? 是Jeff Jarvis2009年的新书。它在Business Week畅销榜上名列十三。Newsweek在2009年1月刊登了独家采访。作者Jeff Jarvis在媒体行业做过多种工作,也经营着一个相当热闹的博客。他目前是纽约市立大学的副教授,主持一个媒体课程计划。 Jarvis主要是靠博客出名的,他这本书也充满了博客的风格。各个章节有点像相互独立的博文,重复有余,脉络不足。所以这里只能说些我自己的体会。 这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顾客得到了控制权。在传统商业中,客户是分别地与供应商打交道。在供应商-客户的双方作用中,通常供应商是决定因素,而客户只有接受和离开两个选择。但在互联网时代,顾客可以独立于供应商而形成社区,通过协调行动给供应商施加压力。Jarvis自己就无意中领导了一次聚众对抗Dell公司的运动。结果他得到了所要求的服务,Dell改变了对待顾客博客的态度,也使得作者的博客一夜成名。所以,聪明的商家应该放弃对购货过程的控制,承认顾客社区的地位而不是与之对抗。Google地图与facebook都是免费提供平台,让客户自由选择使用的方式。Google还改变了建网站等人上门的做法,而是把广告服务加到客户的网页上去。这样客户越自由,它的天地也就越大。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Amazon。它的价值不在于廉价,而在于用户的评论对产品提供了可信,客观的信息,以及它通过持续观察用户行为而能有效提供产品建议。 互联网刚流行时,人们很重视入门网站。客户到了入门网站,商家就可以控制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如今Google搜寻如此普遍,大多数客户都是通过搜寻直接到了要找的网址,而不是通过入门网站的链接。所以商家要吸引眼球,不能靠控制入门,而只好把网页办得有价值,以图在Google搜寻中得到好的排名。互联网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信息不再受到少数人控制。以前很多中间商,如广告经纪人,地产商等,是靠垄断信息赚钱的。如今,他们必须改变方式,以更好地收集和组织信息来提供价值。 顾客得到掌控权,对商家来说也不全是坏事。相反,这提供了重大的商机。有了掌控权,顾客社区就会自发开发应用,提供信息,创造价值,而聪明的商家可以从中得益。上面说到的Google Map和Facebook就是利用客户的开发提升产品价值的好例子。除此之外,有不少厂家开发新产品的设计过程,让顾客出谋划策。既改善了产品性能,又增加了顾客忠诚度。以前顾客和商家的关系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都没有免费午餐。但是如今不同了,因为顾客形成了社区。他们有别的动机来做出贡献,而商家可以免费受益。作者称之为馈赠经济(gift economy)。这也是理解商业互动的一个关键。 What Would Google Do主要是从商业上(着重于媒体和广告业)来考察互联网的影响。当然,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非如此。我最近在想的,是互联网对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人们常说的是互联网给了大众力量,因为大众有了获取信息和协调行动的渠道。政治的进入壁垒也降低了。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发表政见,吸引追随者。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对领袖的特质有了新的要求。按照韦伯的理论,权力有三种来源:法理,传统和个人魅力。西方政治体系通常注重法理基础上的权力(当然个人取得这个权力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传统和个人魅力)。但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的权力却和法理无关:没有明确的选举挑选程序,也没有任期。追随者可以被吸引,也可以随时被失去。当网上社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时,个人魅力型的领袖是否会改变西方的政治体系?这次奥巴马总统竞选过程中facebook等互联网工具大显神通,是不是反映了一个趋势? 还有就是所谓digital divide。个人在网上的影响力与掌握网络技术(如制作网页和推销网站)的程度有关,也与一个人能花多少时间上网有关。Google也使得广告商能更精确地瞄准消费人群,从而更重视有消费能力的人。这些会不会改变一个民主社会的生态?结果是好还是不好? 另外,我觉得互联网上社区的形成过程中,雪球效应相当重要。越是有人气的社区,对别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以即使竞争者在实质表现上旗鼓相当,最后还是会有一家取得绝对胜利(赢者通吃)。也就是说,在Web 2.0的博弈中,赌注更大,随机因素更重要。对创业者来说,这个特性就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评价成功与失败,风险评估也需要有新的视角。 What Would Google Do声称揭示了互联网新时代的新规则和新规律。但这是如此宏伟的任务,任何人都无法完成。Jeff Javis当然也有其局限性。他的所谓普遍规律,其实只限于他经验所及的那部分工业。但是这本书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很多问题提出了思考的框架。对于在互联网时代寻找生存发展之道的人,我认为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