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UIUC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UIUC

相关日志

就要离开UIUC了
duxingye 2018-2-22 11:50
就要离开 UIUC 了 今天下午,和几位访问学者老师一起,参加了图书馆的一个讨论会,关于研究数据管理的。研究数据管理是近两年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比较热的研究领域,传统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正在转型变为数据馆员,收集、整理、清洗、推广研究数据的共享与服务成为他们新的使命。很有幸能听到伊大以 heidi 教授为中心的专业研究数据管理团队的工作,学到很多,也感受到很多。这是他们研究的网站: https://databank.illinois.edu/ 后天一早,我就要结束半年的访学,离开伊大,离开美国回中国了,心里有些不舍。半年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助我在这里的住房及生活费,孩子在这里免费接受美国公共义务教育,我则免费参与伊大 ISCHOOL 的一些课程学习,收获良多。感谢国家给我这样的机会,使我开阔了眼界。回去以后,也要尽量将这里的一些好的实践经验用到日常的工作中。 离开之前,回忆近两月来的一些独特见闻,记录如下: 首先,伊大及厄巴纳香槟小镇的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不仅学校里有二十余个图书馆开放,还有厄巴纳和香槟两个公共图书馆,拥有学校 ICARD 和公共馆的借书卡,访问学者和其他学生及当地居民一样,可以借各种资料,如图书, CD ,等等。非常方便。图书馆的设施都很先进,读者阅览区讨论区等功能齐全,环境也很舒适,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有很多孩子书籍以及供老年人阅读的区域。图书馆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社区的居民参加。因此,无论学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平时人都很多。 其次, 5-18 岁的访问学者的孩子都可以根据收入多少免费地上中小学,中学里一般都有 ESL 课,专门为英语语言不好的孩子开设的课程。除此之外,目前不知在美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如何,我家孩子所在的中学(他上六年级,在国内为小学)有两种情况国内很少,几乎没有:一种是课后班,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开设各种课后班,如球类,手工制作类,美术类,电脑制作类,等等,只要时间不冲突,孩子可以任意报名,有的课后班为免费,有的收费,但若收入水平低,所有的课程都是免费的;二是孩子有几次拿回研究者做研究请家长同意的授权书,比如,有的是实习老师需要用课堂视频答辩,需要取得家长同意;有的是为了改进某种计算机系统或者研究孩子们的学习行为,需要家长同意使用孩子的操作及行为记录等。这种研究经常有,而国内关于中小学生的实证研究则很少有开展。 再次,美国有很好的博物馆系统,但大多都是收费的,只有有限的时间免费开放,如离这里较近的大城市芝加哥,就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如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学院博物馆,工业与科技博物馆等,都非常著名,我们趁着免费日,参观了几个,确实感觉藏品丰富。 最后,关于学校学习及生活。上了几门课,感觉老师们很认真,教学准备充足,所有的教案教材等均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们随时看资料,下载课件,上传作业,与老师交流等。导师经常给我们提供讲座信息,也亲自做讲座,受益匪浅。各个稍大的图书馆都配有咖啡店,卖各种咖啡和甜点,提供微波炉和吃饭的地方,学生们可以自带食品解决午餐。在图书馆看书效率很高,有的图书馆的学生看书讨论到很晚很晚。还有的图书馆 24 小时开放。每个学院风格不一,很多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及学习空间,比如商学院就有非常宽敞的讨论区,学生自由讨论,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气息。还有一个海军学院,整个建筑很独特,中间是大型场地,四周是教室和学习区。 这几天国内正值传统春节。访学老师们也小聚,包包饺子,在网络上看看春晚,过过年。马上要离开了,突然对这里产生了留恋,这边的环境确实不错,有时也感叹这里的研究氛围。教授们很好约,都会抽时间与您谈论学术事宜。大多数居民很友好,乐于助人。 我想,如果有机会,也许可以再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UIUC两个月了
duxingye 2017-11-1 23:24
来 UIUC 两个月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来这里两个月了。先生一个多月后就回国了,我独自带孩子在这边,虽然慢慢熟悉了这个小镇,但还有诸多地方未去过,由于不会开车,靠步行和公交车所到达的区域有限,不仅活动受限,最为重要的是,我和孩子都面临着强烈的语言不好带来困扰,以及偶尔滋生的对国内生活的思念。另外,由于不可能在外面吃饭,对个人厨艺也是个挑战。 10 月下旬,天气就不可逆转地变冷了,中间没有几天穿两件衣服的时间,很多怕热的人家几乎是从开空调直接转到开暖气。学校里的各个图书馆里(主图书馆,本科图书馆,工程 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农业与环境图书馆等)暖和如春,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晚上,图书馆简直人满为患。好在的是,晚上,开往各个小区的公交车照常运行,从图书馆出来,可以方便地坐车回去。 这里有好几家教堂,刚来的时候,教堂华人都会发一些宣传单或者邀请函邀请去教堂,我和孩子出于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也去了几次。慢慢地发现,有一家教堂的活动开展得最好,不仅周末有活动,每周三还专门为妇女开设英语语言学习活动,每周五的晚上,教堂的 DAVID 先生还会邀请到他家里学习,他的夫人会做小点心给大家吃,孩子们可以玩乐高等。很多华人都会参加这个活动,一方面了解美国文化,一方面提高英语水平,一方面还可以聚一下,增加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DAVID 先生会亲自开车到各个小区接人,活动结束后再送回去。有时候想,等我老了,我也会做公益活动,开设一些学习课堂,为那些需要的人。 昨天是美国的万圣节,实际很早就开始这个活动了。小镇的一些家庭,早早地门前放南瓜,还有布置一些布条,稻草人等在门口;超市里设置专门的区域卖万圣节的物品,如面具,吓人的衣服等;小区里提前组织刻南瓜活动,我和孩子还刻了一个大南瓜,结果带回后被我做南瓜面了;小区里还提前组织制作包,包上印有图案,孩子们涂上颜色,很好看。另外还有一些人组织参观南瓜园等,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南瓜等。昨天晚上就是孩子们要糖的时候了。正好与同学一起,出去要了一个多小时,回来时带回一大包糖果,巧克力,还有亮闪闪的手圈。体验一下这里的风俗,也是好的。 也想介绍一下公立学校,虽然了解得不多。前几天开了家长会,每个学生一个桌子,不同课程的老师会过来专门谈孩子在这门课上的问题。由于语言不好,学校还专门请来翻译。学生们的作业本、笔记本都放在开家长会的教室门口,家长老师可以随时查看。趁开家长会的机会,参观了一下孩子的学校和教室。学校每一个通道都特别宽敞,两边都是柜子,每个学生一个柜子,用于放衣服等。教室是按照学科分的,多数的教室为一个老师和少数几个老师拥有,老师们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教室的门上,如 ****’S CLASSROOM ,还会写一些话,比如,社会学的老师写这样一句“ SOCIAL STUDIES SPOILER: THEY’RE ALL DEAD” 。由于老师专享教室,他(她)就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比如数学老师可以把公式等写在墙上,地理老师会放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在教室,科学老师会让教室充满科学气息……。教室里的桌子很大,孩子们可以分组坐,这样有利于分组讨论。与国内的 6 年级还是不太一样的。我看到高中有专门的入口,比如, 9 年级入口, 10 年级入口。这里对年级的划分很严格。 这月正值国内开十九大,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在外的人能有幸通过网络观看国内新闻,学习十九大精神,听习书记讲话,了解国家大事,思考党的新时期的治国理念,乃一件幸事。国家培养我们不易,我们要多学习一些,以便回去后学有所用。 好了,还有一些需要记录的事件下月再记录。
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