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门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需不需要门槛
wonsure 2014-4-23 12:41
门槛是门框下端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可以挡雨水,也有密封隔音隔光隔气作用,还有说是档财气外泄的,引申义通常指限制条件。 现在很多高校招聘时设有门槛,比如博士学位、海外工作经验等。这种设置合适吗? 如果无门槛限制,则候选人多,若评价不客观的话,会对不起博士、海龟攻读学位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努力;而直接用门槛剥夺低学历者或土鳖的竞争资格,又显得过于武断,对不起这些人在其它方面(不是攻读学位方面,比如在单位认真工作)的辛苦努力;就是满足门槛的,也需要筛选,有筛选就难免有人为因素,仍难以避免主观。 用公开的门槛淘汰,好像没有人为因素,减少了主观,其实是更大的主观,因为设置门槛本身就是人为的,且没商量余地。 另外,获取满足门槛条件的环节是否公正也是个问题。 那到底怎样做才能公正呢?
5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生点啥?
热度 2 qianlivan 2013-6-25 14:25
我还没有学生,所以这篇博文其实是想说,如果我能回到学生时代,我希望学点啥?高中的时候就不讨论了,我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都学到了,我感谢我的老师们。而大学时代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回想起来,我的大学是有很多遗憾的。我是看了《北京夏天》而开始向往北京,向往大学生活的,但是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什么色彩,大学念完,我只去过为数不多的公园,没有体育活动,几乎每天都在自习。倒不是我喜欢自习,或者学习刻苦,而是因为担心挂科。事后证明,其实自习时间太长会导致效率降低,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毕业很久以后,其实就是去年的时候,看到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拉加担心学习的时候,“兰彻”对拉加说“All is well.(一切皆好)”。我想,我如果曾经学到这一点的话,我的大学生活会好得多。 我本科时学的是物理,偏理论,当时计算机普及程度远不及现在,我上大学之前几乎没见过电脑。我们有一门C语言课,是物理系自己的老师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失误。这是一门不伦不类的课,虽然这位老师自己的计算物理研究搞得不错,但是我不得不说他并不会教课。到了学期末,我仍然没有学会编译程序,而最终的考试是手写一段代码,所以这门课我过了,却编译不出一个可以运行的程序。根据我后来的经验,如果我当时能学会编译程序,即便只是“Hello World!”,我也会更早地对写程序产生兴趣。 上研究生,很多时候是在探索,书上没有教,周围的人也不会。摸索了很久才知道网上的信息已经很多了,只要肯下工夫,总能找到。我后来觉得,其实只要有足够的搜索能力和辨别能力,从网上就能找到所有所需的信息。如果曾经有人告诉我,或许会比较好。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的。我不赞同,古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那么师傅领进门是不是要帮学生跨过门槛?如果看客觉得不是,那说明不是一路人,不用找我讨论。
个人分类: 思考|3035 次阅读|5 个评论
NLP真正的门槛在哪儿?
jaimely 2013-2-10 00:36
最近看到了很多现象,不由得 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NLP的门槛在哪儿? 统计方法成为主流后, 越来越多的NLP问题变成了一个机器学习问题,统计模型成为了核心。 NLP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真正的门槛在哪里?哪些 “点”,代表了NLP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特征,代表了NLPer区别于NLP User的领域素质和思维。 不思考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是门外汉。同时,了解了门槛在哪里,也就知道了该发力的地方在何处。
个人分类: NLP|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省市区对异地高考设置的门槛,无语
热度 15 cgh 2012-12-31 07:57
各省市区对异地高考设置的门槛,无语 看看各省市区对异地高考设置的门槛,啥也别说了!从被限制对象的角度看,这事和科学网的博主基本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从受冲积对象的角度,很多博主应该会有想法的。 教育资源分配…… 地位卑微的城市贡献者…… 平衡发展…… 默默地看吧…… 省区市 方案进度 实施时间 条件 门槛后面 北京 已公布过渡方案,正式方案将争取在 2013 年出台 2013 年(过渡方案) 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 2013 年开始可以参加中职考试录取, 2014 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门槛后面还不知道有几道门槛,和在天安门广场朝故宫方向看的感觉一样! 天津 具体办法尚未正式公布,但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 家长要有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依法纳税、上缴社保,且随迁子女就学达一定年限。 正在朝北部观望? 河北 已公布 2013 年 要求考生在流入地具有两年高中学籍,家长也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按河北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方案,随迁子女在河北省参加中考,享受与当地常住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 山西 未知 2013 年暂不实施异地高考政策 高考报名仍限定为常住户籍在本省。外省籍考生因工作或学习需要申请借考,须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同意后,方可在本省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 内蒙古 年内出台,具体正在制定中 充分考虑 “ 三大准入条件 ” :有工作、住房、保险;另一个标准是 “ 城市发展需要这个行业和群体 ” 。 你爹做了多少贡献,你得拼一下,否则别想过来捡便宜。 辽宁 已公布 2013 年 在辽宁省高中阶段有三年学籍,并有完整学习经历。父母在辽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 ( 含租赁 ) 。 要么自己和父母分开在老家自己上高中,要么初中毕业就出来 吉林 已公布 2013 年 考生在吉林省普通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其父母在该省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 ( 含租赁 ) 并参加社会保险 3 年以上。 黑龙江 已公布 2013 年 满足本省学籍、高中连读三年、有稳定住所三个条件的考生可就近报考。 上海 已公布 2014 年 持有上海居住证 A 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当地报考。 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证也分三六九等?先拼爹吧,不行就老老实实自个在老家上高中。 江苏 方案已初步形成,年内发布 预计 2013 年 非户籍考生,在新规出台以后,依然有望按照异地高考方案参加明年的高考。 浙江 已公布 2013 年 考生取得在该省完整的高中阶段连续学习经历和学籍,符合该省高考报名的其它条件。 只要你敢过来和我一起比高中学习,我就敢和你比高考! 安徽 已公布 2013 年 唯一要求 “ 高中阶段完整学籍 ” 。 福建 已公布 2014 年 有三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 江西 已公布 2014 年 在江西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系已知条件门槛最低方案。 既没有好的地方高校,也没有地方优惠政策。过来的估计也都是想破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办法的,或者本来脑袋就不会想办法的。苦命的江西孩子,谁会为你们着想?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山东 已公布 2014 年 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就地 ( 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 ) 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只要你敢过来和我一起比高中学习,我就敢和你比高考! 河南 相关政策正在积极研讨中 难道是人多嘴杂,意见难统一? 湖北 未知 最早实施须等到 2014 年 你们先搞,我随后。 湖南 已公布 2013 年 外省籍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可通过中考录取到流入地普通高中学习,或凭初中毕业证书通过注册入 学进入流入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 自高中一年级起 ( 含高一的第二学期 ) 在流入地普通高中学校就读,取得就读学校学籍,并参加了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 应、往届毕业生,可凭学籍证明和其父母居住证在湖南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在湖南连续就读两年以上 ( 含两年 ) 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可参 加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想得太复杂了吧! 广东 已公布 2013 年 2013 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考。其他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从 2014 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 2016 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而广东和上海的另一项政策,都是针对积分入户或者取得工作居住证的外来人员的子女。 欢迎到我们的职业培训学院送钱,高考嘛,那你得拼爹了。 广西 预计年底出台方案 针对 2014 年(含)以后的考生实行 少数民族地区正对将要遭受的冲击严阵以待 海南 年底前出台 重庆 已公布 2013 年 具备在重庆高中阶段三年连续完整的学籍并就读;普通高中学生家长 ( 父亲或母亲 ) 还应在重庆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 ( 含租赁 ) ,中职学生家长不作条件限制;符合重庆市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 拼学习、拼高考 四川 将组织研究具体办法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麻将接着搓。 贵州 未知 少数民族地区正对将要遭受的冲击严阵以待 云南 年底方案将出台 西藏 未知 陕西 方案尚在调研论证过程,时间未定 户籍和连续学籍满三年的外地生可在陕西高考 户籍满三年还不算陕西人?坑爹啊? 甘肃 2013 年暂不实施 出官的地方,做法就是不一样 青海 政策被误读,并未放开异地高考 考生及家长在高考报名前已在青落户且学籍在高考报名前已转入青海,并且其原籍省(区、市)高考科目与青海高考科目一致(不一致则由省招办按照青海省高考分值进行折算),就可以在青海参加高考。 少数民族地区正对将要遭受的冲击严阵以待 宁夏 未知 新疆 将适时出台随迁子女在本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办法 随迁子女就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包括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需要符合基本条件。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2-31/4449034.shtml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个人分类: 杂谈|6012 次阅读|41 个评论
放宽对科学网“准入”门槛的建议等
热度 19 lvnaiji 2012-8-11 17:33
吕乃基 其一。 常常有朋友和学生向我说起,看博文易,加评论、留言难,于是就难以交流。难,就难在注册。以下是一份邮件中的一段话: 到科学网上找到了老师的实名博客,看着看着,也想跟帖发言,可惜,注册太麻烦了,我们不是在校研究生,也不是教职人员,没法注册,更没法跟帖交流。 给老师这封信的本意是希望老师在别的博客平台开个博客,同步发布您的博客,方便我们校外人士访问,参与交流。谢谢! 科学网的门槛高,其优点是,“来者皆善”,问题讨论相对集中,水准较高,至少编辑部希望如此,各位网友,不论是博主,还是过客,也都希望如此。 不过也有缺点,而且不仅是如博主收到的这封信上所言。 问题还在于,博主成分相对单一,会使讨论难以发生碰撞而不易扩展和深入。 有资格参与者寡,博主和网友往往混成熟人,你来我往,投桃报李。虽然这种情况既难以避免,也无可厚非,但一般来说,大网因其大而无足轻重,对于科学网这样相对较小的网来说,就可能会混淆视听,遮蔽眼界,甚至影响网的正常运行。 当然,这里的症结依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处博主的建议是,请编辑部适当偏向“另一方面”。 其二。 或许是因为圈子小的缘故,如同交通拥堵易于发生事故和冲突一样,博主、网友间掐架事端屡见不鲜。对于一些指名道姓的博文,编辑部倾向于加精甚至置顶,一时也吸引不少眼球。如果指的是圈外名人,倒也无妨,如果冲突双方都是科学网的博主,若是随意处置,例如,若是给甲方攻击乙方的博文加精,甚至置顶,那么乙方回应甲方的博文是否也应享受同样待遇?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公。 当然,事情并非这样绝对,万事皆有例外。此处博主的建议只是“原则上”。
个人分类: 杂谈|4196 次阅读|42 个评论
门槛
metanb 2010-5-23 19:20
假如准入门槛过低,学生们就有可以随时退出大学,而不必付出很大的代价。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招生中的“英语魔咒”
jlpemail 2008-4-23 15:13
博士招生中的英语魔咒 2006年8月22日《科学时报》刊登的两则评论值得回味,分别是《考倒老外的英语教育值得警惕》( 高 君波)和《浙江大学跨 越 博士招生硬杠杠》(赵鹰)。 高文介绍南京某高校外教被高考英语试题考倒的一个原因是:总分150的考卷,只有60分考了英语。 那末,剩下的90分考了什么呢?可能是数学运算能力,可能是脑筋急转弯,可能是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可能是心理测试。高考如此,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否也类似呢?一位多次辅导考生的老师曾经透露,由于考生的水平越来越高,出题老师为难,就逐渐引入了英语之外的测试。以听力测试为例,考生听到的是一组对话,听明白是那些人对话时,可能考的是讲话人的职业;反之,听出来职业时,考的可能是地点了。总之,需要拐若干个弯,有些拧吧。外教的直线思维方式和中国师生有差异,难怪他们放弃了那末多得分的机会。 赵文介绍,中国以外,博士生选拔和培养体制可分为英国体系、德国体系和综合两者的美国体系。德国体系强调了导师的自主权,另外两个体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术委员会意见的比重。德国体系中,导师完全自主,其实强化了导师的责任感,哪个导师会冒砸自己牌子的风险招收不合格的学生呢?即使在破格的情况下,导师也会把握好分寸的,也会考察考生的科学兴趣和业绩的。 赵文还介绍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做法:以专业课60分以上,外语成绩1:1 . 5的淘汰率划定分数线,考生选拔通过初试、材料评估和复试三个环节进行,其成绩比为3:3:4。这种做法,是打破所谓英语魔咒的有效途径之一。降低了初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评估材料体现了考生的学科兴趣和科研实绩,给予适当重视是合理的,可以避免部分英语考试分数低,但是科研业绩突出的考生失去进入复试机会之虞。 考分是公正的,但也是机械、单一的,不利于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与高考和硕士生入学相比,博士生入学中强调专业课以及科研业绩更合理。因为,博士生毕业后,与前两者相比改变专业的机会成本更大、比例更小。 博士招生中当然要重视外语成绩,但英语魔咒的打破才是避免将一些科研业绩但外语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淘汰的必要条件。 浙江大学的试点,的确是解除 高校 博士生招生中英语魔咒的一个良好信号。
个人分类: 英文训练场|5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