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共同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共同点

相关日志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共同点有哪些?
热度 3 zlyang 2019-1-26 18:07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年五月, http://www.qstheory.cn/books/2016-08/24/c_1119448591_7.htm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共同点有哪些? “奇迹年”的拉丁语是 Annus mirabilis (pl. anni mirabiles)。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共同点:(1)没有科研费。(2)没有同行评议。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其它的共同点有哪些? 一、科学上的一些“奇迹年” (1)科学诞生 1543,维萨里与哥白尼 安德烈·维萨里( Andreas Vesalius,1514-12-31 ~ 1564-10-15 ),著名医生、解剖学家,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与哥白尼齐名,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 1543 – The year of science Andreas Vesalius published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in Basel, which revolutionised the science of human anatomy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Nicolaus Copernicus published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in Nuremberg, Germany, which eventually altered the science of astronomy forever.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ndreas-Vesalius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Nicolaus-Copernicus (2)牛顿1666 1666 – The year of wonders, Isaac Newton In the year 1666, Isaac Newton made revolutionary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calculus, motion, optics and gravitation. As such, it has later been called Isaac Newton's Annus Mirabilis. It was in this year that Isaac Newton was alleged to have observed an apple falling from a tree, and in which he in any case hit upon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Newton's apple). He was afforded the time to work on his theories due to the closure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by an outbreak of plague. (3)爱因斯坦 1905 1905 – Albert Einstein The year 1905 has often been linked to the term annus mirabilis, as it was in this year that Albert Einstein made important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Brownian motio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the famous E = mc2 equation. His four articles, collectively known as his Annus Mirabilis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Annalen der Physik, all in 1905. 二、百业英才,各自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各个时期的教育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三、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希腊)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英国)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列宁(苏联)。 求出处,似为话剧台词,不是列宁原话。 他杀,往往是自杀。 自杀,常常是他杀。 竭尽全力,去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去争做历史的罪人? https://cdn.britannica.com/s:s:300x200/09/75509-004-CFE09F17.jpg 爱因斯坦: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相关链接: Annus mirabili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us_mirabilis#1759_%E2%80%93_William_Pitt 维萨里,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4%E8%90%A8%E9%87%8C 江晓原,2009-12-28,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0gyz0.html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创新时代》2011年11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SD201111053.htm 施郁,2017-10-15,爱因斯坦奇迹年的五篇论文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1080881.html 2018-03-14,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03814.html 2018-09-13, 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4603.html 2018-12-08, 教育之母,是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0581.htm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lbert-Einstein/images-videos/media/181349/69360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755 次阅读|9 个评论
对人口学与经济经济的又一些思考
yanghualei 2014-6-29 06:52
一个现象:有男孩的家庭,喜欢给男孩家庭玩,女孩家庭的家长喜欢给女孩家长玩。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为女孩喜欢给女孩玩,所以引致女孩家长喜欢和女孩家长交往。还有其面临相同的问题,如养老等,有更多共同点。 人口迁移是扩大了收入差距,还是缩小了收入差距,还是不同的阶段效果不同。把这一现象上升为理论,人口迁移什么市场扩大收入差距,什么市场缩小收入差距。开始发展适合,城镇化初期扩大收入差距,中期缩小收入差距,后来却不同了。当然人口迁移对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越来越小。 随着收入水平的减少,人们首先降低是奢侈品,选择基础物品,所以可以通过奢侈品的销售量判断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还是在降低。在饮食上,越来越会用面食和馒头替代蔬菜和水果,加大面食的摄入。 来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多年轻人口,多是劳动力;而呆在落后地区的多是非劳动力,即是老弱病残,这可以以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广州、杭州南京的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北京的常住人口最多的就是在20-29岁之间的人口最多。同时看各个省份的年龄结构,特别是落后省份和发达省份常住人口中年龄结构的对比。 人口迁移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总量和(城乡结构、年龄结构、教育结构、性别结构)劳动生产率。流动人口中多年轻人,生产率高和教育水平高的,并且多男性。所以流动人口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是突出的。 当人们寿命延长的时候,老人将增多,同时要的小孩也将减少,相对过去,人们寿命短,却小小孩多,这说明地球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资源有限,如果当代想消费多点,则下一代就必须消费的少点,或者减少下一代的数量。 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的年份,一定是出生率极高。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一个是人口是人很多,出生率很高。故在社会中,还是越来越感觉毛泽东的话正确,人多力量大,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本,不是货币,不是技术,而是人。 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女性比例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工业化和服务业化,随着人口生产力的提升,女性比例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是不是越来越高。 常住人口总量影响地区总GDP,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各个产业上所处的人不仅影响总GDP量,还通过各个年龄阶段上、城乡结构以及产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影响人均GDP。 一个家庭中小孩的数量,对小孩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为什么毗邻发达沿海的省份河南、江西和安徽是非常落后省份,甚至不如西部某些省份,是这些省份政治定位为农业省份,不需发展工业。这些省份过度的人口外逃,资源外逃,迁移到东部提供劳动力。安徽和贵州是人口迁出大省,这也注定其比较穷,从人口迁出角度理解收入差距,理解当地的人均GDP。 人口迁移是引致收入差距缩小,还是扩大,取决于两种力量。 穷的地方,迁出人口和不迁出劳动效率的差距 富的地方,迁入人口和原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差距 穷的地方由于迁出,会提高劳动效率多高 富的地方,由于迁入,劳动力效率提高多少 最终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是是收入差距缩小,还是扩大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0 个评论
一周文摘(091124) 中西文化差异真那么大吗等18则
xuxfyuwp 2014-4-17 15:15
中西文化差异真那么大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11日在第1版“望海楼”栏目中,刊登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院士罗多弼的文章。摘登如下。 上世纪 80年代,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中西文化的“异质论”。有人主张西化;也有人主张回归传统,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西方缺乏的宝贵东西;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人应该认同自己的传统,否则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我在这里描述的是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常常把中国跟欧洲文化的区别说得太过,把表象上的差异描述为本质上的差异。比如,主张西化的人认为,“超越”是现代文化必不可少、也是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的东西;主张回归传统的人则强调,“天人合一”的概念非常重要,这是中国一直都有但是欧洲没有的概念。 这两种论点对吗?站得住脚吗?我认为,可能站不住脚。说中国没有“超越”或者说中国的“超越”跟西方的“超越”有所不同,大概是对的,但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非完全不同,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不能说西方没有。中国文化本身也有很多内在的区别,西方文化也一样。两种文化各自内在的差异,大概还要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我们也应该对区别感兴趣,这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与其说中西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如说这是本质的变奏。 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有一种权力叫看法 我是机关的一名老科员。多年来,我对看法一词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也有一种切肤之痛。如果你的上司对你有了看法,那是一件十分不妙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机关人事部门工作,写了一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了。我很高兴。我本以为展示了才华,露了脸,能够得到领导的赞赏和器重。没想到事情恰恰相反。领导对我有了看法。他们认为,我写的文章中反映了单位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这是揭了单位的短处,将不应向社会公开的问题公开了,影响是很坏的。我因此受到局长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写论文了。可是,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局长、副局长早已升迁,可是,我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看法却一直没有改变。 看法其实是一种权力。能够产生看法的人大多是领导。一般员工是没有资格产生看法的,只能产生想法。 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她问我,参加工作以后应该注意什么。我告诉她,千万不要让领导对你产生什么看法。女儿问我,什么是看法。我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标准答案。我只得说,这个你自己去体会。不久,女儿告诉我,说她们局长对她有了看法。我一听这话,心想,坏了。女儿看我怪怪的样子,补充说:局长说我的文笔不错,想让我当秘书。我说,原来是这样,吓了我一跳。我说,领导对你说的十有八九是想法,而不是看法。 (摘自10月26日《遵义日报》作者牟丕志) 官网应该少些“官气” 《解放日报》11月10日在解放论坛刊登周楠撰写的时评说,近日,几则相关消息让人遗憾地发现,原本与网络风马牛不相及的官气,居然也频频惊现某些官方网站。 一则名曰:“双胞胎政绩”。中原两个乡镇,在各自的政府网站上,挂出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政绩报道。两个不同的乡镇,不仅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一致,就连种植的树苗也完全一样! 一则名曰:“官文博客”。某省60多位县(市、区)主要领导先后实名开设 “民生博客”,共发表博文300余篇。但记者观察发现,有的博客其实就是“官文博客”,没有原创博文,全是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等。 “双胞胎政绩”、“官文博客”的出现,让人啼笑皆非,更让人敬而远之。因为群众透过这样的官网,看到的是一些官员对工作的敷衍和失职,和视群众为“愚民”的无礼和怠慢,哪里还有信息的平等化传播可言? 其实,既然有开官网、官博的勇气,就不妨少些“官气”与“应景”,多些“亲和”与“常态”。 在公开、及时、准确地公布政务信息的基础上,官网应该真正坦露自己的真知和真情,并将其打造成常态化的建言献策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如此,才能使官网真正成为一种民主的形式,促进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朋友“定价” 一次朋友聚会后各自散去,我走在最后,捡到一个小本,估计是谁遗忘在那儿的。 随手翻开,想找找有关小本主人的线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电话、MSN和电子邮箱。比较有趣的是,在各种号码的备注栏,都写着主人对这个朋友的价值判断,大致可分为:资源、潜在、常用、无用。 一个当局长的朋友,名字后面赫然写着的是资源;一位当总经理或法官的朋友,也享受同等待遇。我特意找了自己的名字,忝列“潜在”的序列中,这让我莫名地感到有些羞愧。 常用的,是些亲友、麻友、送水工、单位同事或孩子老师的电话。但他本上“无用”的人,是谁? 本上“无用”的人并不多,显见是有所选择的结果。只有两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了这样的注脚,一个我不认识,另一个则是他高中的同学,此人一直把小本的主人当成最好的哥儿们,前两年下岗了,现在在外地打工。还好,捡到本的不是他。(摘自《青年博览》第11期作者曾颖) 尊重“网络民意”与“尊重民意”的距离 《中国改革报》11月9日刊登吴龙贵撰写的时评说,近日,贵州省思南县杨家坳乡下官阡村众多村民试图阻止乡政府在该村实行的引水工程,认为这将使村里水源枯竭。一边是意志坚决,誓死保卫水源的村民,一边是志在必得,决意开拓水源的乡政府,双方剑拔弩张,冲突眼看就要升级。这时,网上一篇帖子使得这一事件悄然改变了发展轨迹,并于近日得到解决:乡政府表示放弃该工程,重新寻找水源。 一篇网帖,在短短几天之内化解了一起官民冲突,无疑成就了一段舆论监督的佳话。略感遗憾的是,在这起事件中,被尊重的只是“网络民意”,而非真正的“民意”。对于在当地水源引水的问题,村民自始至终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村民的意见并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很明显,乡政府最后做出让步的决定,与事件逐步升级而形成的网络“围观”效应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章指出,本质而言,仅仅尊重网络民意,还是一种“闹大才处理”的管治思维。政府能够尊重网络民意当然是好事,但民众更希望真正的民意能得到尊重。但现在看来,两者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舆论监督也才刚刚起步。 张抗抗谈“悦读”与“苦读” 据《中华读书报》11月11日报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近日在一次文学论坛上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就是阅读史,是书籍的乳汁培育了自己的心智与情商。她后来选择从事写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好像就是为了把书籍给予她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语言故事回馈给读者。她还谈到,在各类图书极大丰富的当下,读者需要克服“从众”心理,首先知道自己 “要什么”、 “缺什么”,然后准确地作出选择和判断。要把知识类、工具类图书的“速效治疗”、能量补充阅读,与调理身心、陶冶性情的长效“滋补”阅读结合起来;把“博览”与“精读”在时间上作出合理的配置。张抗抗强调,“悦读”是必要的,但仅是悦读容易流于肤浅,“苦读”是对悦读的升华,一旦自愿进入苦读,也就进入了读书的另一个境界。 党史图书要立足学术前沿 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编审高秀清在《中共党史研究》第9期刊文指出,党史图书要立足学术前沿,及时把握已获得学术界或政界认同的新认识。比如,在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提法上,过去就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认识。2005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有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若干重大提法”中,对二者关系作出明确界定:“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八年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相联系, “十四年抗战”与“局部抗战”相联系。这就使怎样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一问题有了更为准确的标准。再如,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把 “红军长征”与“二万五千里”相联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不是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都走了“二万五千里”,只有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是 “二万五千里”。这样,准确使用“二万五千里”就有了严格界限。 美国大学的录取风波 最近,发生在伊利诺斯大学的录取丑闻,引起一系列大学高官的辞职。事情起源于《芝加哥论坛报》五月份发表的一份调查。该调查称伊利诺斯大学分校在2005-2009年期间录取的学生中有些人受到特别照顾,州长立即任命一个独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一有四万多学生的学校,这些年来的录取中竟有800名学生被列入另册,作为重点关照的对象。当然,这800个学生并非全不合格。 这么剧烈的反响,反映了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大趋势:大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沿阵地,如果这里都守不住,其他方面就更难谈公平。目前美国经济危机深重,大学学费照涨不误,学生和家长们怨声载道,大学录取要是摆不平,自然会民愤汹汹。从伊利诺斯大学的丑闻看,连校长点名录取学生都成了罪状,乃至整个大学领导层一锅端,全部辞职。可见,拿纳税人钱办的学校,不如此无法取信于民。 (摘自11月13日《今晚报》作者薛涌) 民众为何质疑官员自评高分 《瞭望》新闻周刊第46期刊登林蔚的文章说,近日,在广东省对全省2007年、2008年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进行的责任考核中,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述职自评98分和佛山市委书记述职自评97分“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世界引起一片“呛”声。 论理,广东公开述职报告和自我评分的做法应该赢得喝彩才对。但人们似乎忘记称赞它的透明公开,却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批评、质疑“自评高分”上。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官员的自评与百姓的“他评”竟会落差那么大? 文章认为,客观原因很可能出在考核“试卷”的设计上。说白了,就是标准太低。而主观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对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所感缺少真正关注。徐副市长分管的教育在官员们那里不是仍未转正的代课教师们的委屈,不是等待兑现 “相当于公务员工资”的教师们的焦虑,也不是交不起 “择校费”的学生家长的忧愁……而只是一项工作,一件要做的事情。正如一位此次同样给自己打高分的官员所说:“省里前两年定下的考核指标,我们都一一完成了”,但缺少“人本”这个灵魂,老百姓全然没感觉。 因此,导致官员们纷纷高分自评从而引发公众质疑和不满的那套考核评价指标和系统,应引起政府充分注意和重视。它表面上反映的只是在官员的考核评价中重数据轻群众感受的问题,本质上却折射出了政府对民意的轻慢。 广州徐副市长在看到网民尖锐的指责后说 “自己内心感到很愧疚”,令人感到了几分欣慰。但愿这种“愧疚”,不仅能促使官员们今后的自评不再那么高调,而且能真正促使对官员业绩考核从观念到内容的转变,进而推进政府的改革和转型。 “新能源”究竟是否产能过剩国家部门相互质疑是一种进步 《北京青年报》11月17日刊登冯海宁的文章说,中国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认为这一判断有失公允。此前,工信部、发改委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 新能源产业究竟是否“产能过剩”?两个国家部门之间说法不一,谁对谁错显然目前不好下结论,有待于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但科技部质疑工信部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揭示“产能过剩”的真相,更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互相质疑、互相监督。 质疑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然而在现实中,质疑几乎变成了公民的专利,很少能听到政府部门的相互质疑之声。现在,科技部质疑工信部无疑开了个好头,打破了官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潜规则”,让推动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常态质疑,从公众对政府行为和社会现象,上升到政府部门对政府部门,这种“升级”其实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在民主问题上谨防“神经衰弱”症 《学习时报》 11月16日刊登薛鑫良的文章说,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在讲话中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文章说,一个不容回避和掩饰的事实是,毛泽东、邓小平批评的那种 “恶劣作风”、那种“神经衰弱”的状况,至今并没有绝迹,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颇有卷土重来、屡禁不止、变本加厉、积重难返之势。 文章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国家的生命。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首先就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的 “话语权”做起,切实防止和纠正那种“批评难,批评领导干部更难,批评上级领导难上加难”的状况。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脚的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 钱学森上中学的时候,校长林砺儒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所以钱老后来回忆,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 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校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他成为科学家;艺术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只有这样的中学教育,才能让孩子不会成为有学历没学问,有教育没教养的人。 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认为,教育家林砺儒先生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是抵制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侵蚀的利器。 (摘自11月17日 《中国青年报》作者堵力) 不要随便说自己是“读书人” 日前,陈丹青在深圳读书论坛上发表演讲,题目是“我为什么说我不是读书人”。陈丹青说,一个人是不可以随便讲自己是读书人的。 陈丹青说,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你读书也好,弄艺术也好,不要把它弄成一个身份。他回忆,自己出国前一些明明很牛的人却十分谦逊,从不说自己是读书人这些话。相反,回国以后遇见了一些新朋友,就经常听见“我是读书人”、“我是艺术家”、“我是搞学问的”等等。而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学者,绝对不会说“我是读书人”这种话,精通20多种语言的他,在清华大学填表时只填了两种语言,把自己会的东西都抹掉了。今天,我们大面积失去了读书的传统,读书反而成为一种身份确认。 陈丹青说,他有时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人,人家开口就说“我是一个生意人,俗人”,这话听起来是自嘲,其实背后是得意的,有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在里头。 陈丹青告诉大家,他说自己不是读书人,正是想给书保留最后一点诚意和敬意。因为每次读书都让你发现你知道得太少。“常常有人让我推荐阅读书目,我怎么好意思推荐呢?所有书教会你的就一件事,不要自以为是,要自以为非。 ” (摘自11月11日《深圳商报》作者李福莹) 它真的能治病吗 揭开“神奇”钛圈的“魔力”之谜 据新华社11月12日报道,“戴上10分钟,颈椎马上直挺;戴上8小时,减轻肩膀、后背的劳损酸痛,浑身马上轻松;戴上15天,告别肩周炎,赶走颈椎病,活动自如。”自从去年以来,一种号称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钛圈”逐渐成为许多上班族的新宠。在其广告宣传中,其宣称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能迅速缓解疲劳,甚至对冠心病、老年痴呆、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有显著效果。这样一根类似绳子,号称添加了钛金属的装饰品,是否真具有商家宣称的“神奇”疗效?它真的能治病吗? 然而,记者从钛圈的销售网站上发现,号称有神奇治疗功能的钛圈产品并没获得我国的医疗器械许可证。 这种神奇的钛金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因为钛对人体体液有极好的耐蚀性,没有毒性,与肌肉组织亲合性能良好,所以钛也被广泛运用于医疗行业,主要是做医疗器械及外科矫形材料,钛制牙、心脏内瓣、隔膜、骨关节及固定螺钉、钛骨头等。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秘书长王向东说,到现在为止,都是将钛作为人体生物材料使用。钛圈宣称的治疗颈椎病或是肩周炎纯属子虚乌有,到现在国际上对钛的研究中都没有提及钛有这些功效。 谁来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新华每日电讯》11月16日刊登评论说,11月14日,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要求组织部长们,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 从前不久的“不让老实人吃亏”,到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李源潮不断用白话式的语言诠释干部人事工作的要求。李源潮的告诫契合了公众的普遍感受,有很强针对性,引发了强烈共鸣。 纵观近年来各地查处的用人腐败事件,“带病提拔”的、“跑官要官”的,说白了都要先讨好领导,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即使有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在“逆淘汰”的环境下,慢慢地也不得不迎合领导、巴结领导,否则难有升迁的机会,甚至没有干事的机会。 究其原因,目前不少地方不少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初始提名权、任用权、考评权大多掌握在领导手中。 在肯定李源潮讲话切中时弊的同时,网友也在异口同声发问:如何执行落实?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谁来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文章指出,保障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有被提拔重用的机会,需要领导者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但从根本上还要靠制度。这也是推进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要在官员选拔和评价中加大民意的比重,限制规范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才能改变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状况。领导对人事安排不是一言堂,员工的提拔升迁并非完全系于领导,“巴结领导”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变得没那么必要,最终失去市场。 这方面的探索其实已经展开。据新华社11月5日报道,安徽铜陵从去年底以来,启动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改革,使干部提名透明化、民主化,由少数人提名变为多数人提名,尤其是普通干部职工也成为提名主体之一。作为改革的成果,当地一名民主党派技术干部,被提拔为铜陵市重点工程建设局总工程师。对此,他本人颇感意外:“我平时与上级领导和各方面的交往较少,没想到还能提拔。 ” 这是制度改革的胜利。 抢话有错 离席不该     近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到市环保局调研。在会议研讨中,人大代表邓成明发言,才说出一句就被环保局长丁红都打断。邓代表对此十分不满,在丁红都的挽留下还是离开了会场。   人大代表发问是在履行监督职能,局长虽有权答辩,但在代表的发言未完之前,不应打断或抢话。看来局长在“一把手”与“被监督者”之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许,“一把手”抢话已经习惯成自然。在“X长”管辖之域,就算抢了其他人的话,也不会有人胆敢离场。   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听取情况汇报,是代表民意为之,不是个人之事。发言被抢白,固然有理由生气,但人大职责不能丢。履行职能不能负气,作为人大代表,更不能脆弱到经不起一次抢白。   之所以要推进依法行政,是因为行政权只有在法律的轨道内行使,才不致伤害公众利益。发生在广州的局长抢话与代表离席,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新京报》11.13) 赌球逼走赵本山   4年前,赵本山以董事长身份入主辽足,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联姻只维持了180天。而对于自己为何要退出足球圈,赵本山始终讳莫如深。直到今天,赌球这颗中国足球的“毒瘤”被暴露在无影灯下,才有圈内人站出曝料,“赵本山是被赌球逼走的”。   在赵本山与辽足“牵手”之时,他就明确表态,“我这个人最反对黑哨、假球、赌球这些东西,我会坚定不移地同这些事情作斗争。”但是,一些让他看不懂的“诡异”比赛,还是时有发生。   熟悉赵本山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不轻言放弃的人,可为什么遇到足球之后,却让他变成了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本山那时不离开是真不行了。因为他看出来,以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来抗衡整个中国足球的恶势力。虽然他一再告诫球员要坚决杜绝赌球、假球等一切丑陋的东西,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能控制的,所以在他决定离开辽足时,除了不甘,更多的是心寒。”圈内人士说。 (《扬子晚报》11.13 赵妹文) 月球上发现了水!     10月9日,美国航天局制造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时速撞向常年背阴的凯布斯月球坑,形成直径20米至30米的大坑。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后,科学家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有水。据悉,半人马座火箭在凯布斯月球坑的撞击,扬起至少25加仑(95升)水,而这一数量,仅仅是在单个月球坑单次撞击所扬起的“水量”。   不过,月球存在的并非液态水,而是气态和冰态水。充足的月球水,不仅可为登月宇航员建立长期营地提供基本生存可能,而且还可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燃烧所需氧气,甚至可直接转化为氢类燃料。 (《北京青年报》11.15 凌朔文) (原文写于2009-11-25 06:33:3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想:民主和科学的共同点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3-1-13 18:51
一直在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共同点,最近终于找到了。 这个共同点就是五个字:不相信扯的。 民主进入华夏大地已经有100多年了,一群中国人也喊了100多年,而到今天这个口号已经成了一个可笑的借口和幌子,很多人虽明知如此但却不得不这么玩,理由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凝聚力。官员说民主是为了让老百姓高兴,老百姓吼民主是为了逼官员让步,而真正的民主似乎还没有诞生过,包括公知们喜欢的美国。 为什么我讨厌有人提“民主文化”,因为民主就不是什么文化,而是政治、是斗争,你就是把独立宣言背100遍,无权无势没有军队也民主不了。中国人没有民主的概念,但中国人讲究平衡,只要政治、阶级势力之间平衡了就没有人能够为所欲为了,这样也就民主了。民主,不相信扯的,要行动,要争取。 科学也是一样,在科学网上总看到有人说什么“科学精神”。在我看来科学精神就是一种“背书精神”,某个部门或某个组织的研究写成论文发表了,某某人看见之后转载一下并对该研究歌功颂德一番就变成有“科学精神”的人了。一直认为中国不缺乏这种有“科学精神”的人,就像当兵的那首歌里唱的“党中央怎么说,我怎么做”吗,只不过这里面就是把“党中央”变成某些大牛权威了。这种所谓的“科学精神”其实是中国人“面子文化”的延伸,中国人向来认为错了是很丢脸的事,而跟着所谓的权威走就不用担心犯错之后的面子问题了。其实对于一个不懂科学的人来讲,对科学家的一些说法应该有基本的怀疑态度,因为不懂怀疑才是正常的,不懂而无条件的相信和接受那就是迷信了,就像我一直很怀疑科学家们的一些言论。 所谓的“科学文化”和“民主文化”都是扯淡的东西,后者把斗争弄成了弱智教条,弱智要是多了,我们可能就真的远离民主了。前者则是宣扬一些类似邪教的愚蠢歪论,像什么“三段论”之类的古怪范式,总之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奇怪的论调。在某些宣扬“科学精神”的人发表高论的时候,科学家们可能正猫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科学研究没有规律,否则科学家就可以成批培养了,科学也不相信扯淡,看的是成果。就像爱因斯坦说的: 如果你们想要从理论物理学家那里学习他所使用的方法,那我就给你一个这样的忠告:不要听他们怎么说,而是要看他们怎么做。 应该说中国从来不缺扯淡的人,尽管有些人为了一些目的要一直扯下去,但这些扯淡的人和扯淡的思想根本不值得推崇。中国只有减少扯淡的人,才会更民主更科学。
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