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拾荒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拾荒者
y0898 2020-3-6 22:26
他,一早就出门了 和往常拾荒一样 钱还是老办法,用红色塑料袋 层层裹好,再放到胸口位置 用手拍了拍 路上他点了支烟,又掐灭 第一次走进高楼林立的大厅 他在玻璃门口,整了整衣领 又按了按胸口 红色捐款箱站立在办公桌上 入口有点窄,他有点担心 塞不进去 只好把钱放到工作人员桌上 就匆匆离去,心里牵挂着 还有些纸箱,铜线 废铁要整理,收的洗衣机 试试还能不能用 武汉的太阳,今天还好 而肺炎疫情还没有过去 工作人员追出来的时候 他已不见身影 一万零七十八元人民币,被放进了 红色的捐款箱
个人分类: 惊蛰|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一个瓶子,命都不要了吗?
热度 3 ncepuztf 2018-8-20 10:33
2015年春季某天下午,风大,街上行人稀少,我从学校开车回家。 当时时速接近 60 公里,由南向北行驶,沿新北街快到军招公交站时,一矿泉水瓶 被风从人行道吹入机动车道,站牌后钻出一人(大约三四十岁的拾荒者,身材瘦削, 衣服脏乱)追逐这个快速滚动的塑料瓶,我忙减速,预期让过该人到对向车道。 没想到让我惊恐的一幕发生了, 他捡了瓶子后急速返身重回我的车道 ,我闭眼(不 想看到这血腥的一幕)将刹车踩死。等我睁眼时,那人刚好从我车头经过,手里拿 着瓶子,脸上带着成功的喜悦。同时我闻到一股烧胶皮的焦糊味,我的车轮胎由于剧 烈摩擦冒烟。 好险,为他庆幸,也为自己庆幸,心中感叹:为了一个瓶子,命都不要了吗? 之后一个星期,我的车内都能闻到浓重的轮胎烧焦味。 至今回想历历在目,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场景。
个人分类: 生活|784 次阅读|8 个评论
正能量:温暖的图书馆
热度 11 mdzhao 2014-11-28 10:37
最近网上有一组照片在微博微信传播,那是杭州图书馆里的 拾荒者阅读的照片,很快有记者跟进拍摄了更多的照片,也做了相关的采访。早在多年前,杭州图书馆便因为号称乞丐也可以进图书馆而被公众称为 “最温暖图书馆”,而现在它因为这些拾荒者让 “最温暖图书馆”的名号再次响亮。(见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headlines/2014-11/27/c_1113426593.htm ) 不过当我把杭图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却拿掉了那个“最”,因为平等对待每个读者,这已经是公共图书馆的共识,不仅杭州图书馆,许多公共图书馆都这么做了。城市中能给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真正的平等和温暖的地方,应该就是图书馆了。而杭州图书馆做的最让人称道的,是它用自己善意一点点在填平 拾荒者与其他读者之间的那条沟,在慢慢 抹去 拾荒者心里那些芥蒂。我们可以看到, 拾荒者到图书馆来,会自觉维护图书馆的环境,爱护那里的图书和 设备,他们会自觉把杂物放在阅览室门口,会在在借阅图书前,把双手洗干净,以防把图书弄脏了。也曾有读者因拾荒者身上的味道表示不满,但馆方的回应是“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图书馆没有权力去让另一位读者离开。” 而当这两者在图书馆中都一视同仁地对待并形成风气的时候,谁能说这不是文明之风在提升呢? 其实,当年在宣传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进入”的时候,我就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说,记者的表述是有问题的,所谓乞丐是指向人行乞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图书馆都不会允许有人在图书馆行乞,也就是说不会允许乞丐进入的。作为公共场所,图书馆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不过,如果一个曾经是行乞的人,他进入图书馆是来看书而不是行乞,就不能称为乞丐,最多可以称他为流浪人员。而图书馆能尊重这些人,给他们阅读创造条件,这本来也应该是一种常态,所以,图书馆就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注:照片均来自网上,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46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小故事:拾荒者A“教育”拾荒者B,B反过来给A"血的教训“
热度 2 liuli66 2013-6-16 13:25
来源: http://news.ifeng.com/photo/hdsociety/detail_2013_06/16/26444812_0.shtml#p=3 拾荒者A陈某回忆说: “我看到他捡了一个矿泉水瓶,里面剩有多半瓶水, 他将半瓶水泼洒在地上后,把瓶子用脚踩变形塞到麻袋里了。 我觉得他这种行为不好,一个瓶子才卖一毛钱,将里面的水顺手倒掉就为捡个瓶子太浪费。 便走到旁边说了他两句, 没想到他根本不买账, 我俩就厮打起来。 谁料他竟从口袋拿出一个水果刀,冲我胳膊刺了过来。” 血流了很多,陈某走出几步就昏迷了。
个人分类: 杂感|3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十一:城市中的“拾荒者”
蒋高明 2011-5-31 23:46
蒋高明 笔者在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里有一个叫石萍的北京女孩,非常活泼可爱,研究生们总爱找她聊天。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小时候的故事,石萍竟背起了儿时的一首儿歌来,因为印象深刻,我也记住了这首儿歌来,听起来很有意思。这首儿歌唱到:“星期天的早上大雪纷飞,拣垃圾的队伍排成一队,风一吹,纸一飞,拣垃圾的队伍跟着追”。 当时的北京女孩编这首儿歌,显然是嘲笑乡下来的拾荒者的。但令今天的北京人不能理解的是,今天的垃圾已经远远不是什么“风一吹,纸就飞”的纸片或破布头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垃圾了,这些垃圾足以要了北京人的命 ( 如垃圾焚烧排放的二噁英 ) 。这个垃圾内容之“丰富”,令今天的拾荒者成为亿万富翁也不在话下。 然而,拾荒者虽然在城市垃圾处理中功不可没,但他们不是为了解决城市的垃圾问题而来的,而是想从垃圾中寻找财富,那些不能用的成分,将会成为彻底的垃圾,你最终拿它搞垃圾焚烧也点不着了,只有借助汽油。 1989 年,来自四川巴中的两个农民杜茂献、许继财找到在北京市环卫局工作的王维平,希望能进入北京市的大型垃圾处理场捡破烂。这有什么不合适呢?他们捡得越多,环卫局就越省事儿,因为垃圾的收集、运输、转运和处理不仅过程烦琐,而且投入巨大,收益却甚微,如果这些人能把垃圾都捡走,全部消化掉才好呢。王维平当时愉快地答应了。 不久,杜茂献、许继财就被通知获准去北京城里捡垃圾。以后,他俩便率领 500 多位家乡父老兄弟,兴冲冲地奔赴北京市最大的垃圾处理场。 多年后的今天,这批进京的捡垃圾大军已壮大到超过 10 万人。随着垃圾大军的扩大,因利益而形成的垃圾分工也逐渐形成了:四川人只捡垃圾,不收废品;河南人只收废品,不捡垃圾;江苏人只搞地沟油,半夜进城,最后将那些地沟油拉到城乡结合部的地下作坊;河北人不进城,只负责在城乡接合部接来自大城市里的各种有用垃圾。首都庞大的回收再生体系,靠这样的江湖法则维系着。 他们中有人蹬着三轮车沿街区收购废品,有人从宾馆、饭店收泔水或从商场收废品,也有人蹲守垃圾楼,或扒居民楼垃圾道捡垃圾。无一例外的是,人均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这帮 “ 拾荒大军 ” 可谓分工明确。整个军中有 13 个 “ 舵 ” ,共分成了金属组、塑料组、鞋底胶皮组、玻璃组、纸类包装组,等等。获得的废品,经这些人集中分选后,金属类运往河北霸县;塑料运往河北文安县;玻璃运往邯郸市的国营或私营玻璃厂;胶皮鞋底运往定州市;纸类则运往保定造纸厂 - 俨然形成了完整的捡、运、销、加工一条龙体系。而在这些靠垃圾吃饭的外地人中,更不乏因拾垃圾而发财、回家乡盖房、创办垃圾回收公司的例子。如今,这些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拾荒、废品收购大军,更有 2000 万之众。 垃圾大军的形成,说明了垃圾中其实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垃圾就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润和生态利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以纸张举例,说明了垃圾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按照当前的技术,回收利用一吨废纸可再造出 800 公斤好纸,可以挽救 17 棵大树,节省 3 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少用纯碱 240 公斤,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 75% ,节约造纸能源消耗 40% 至 50% 。北京每天扔掉的废纸达 1500 吨,如果将这些废纸回收利用, 1200 吨纸张将会重新回到书桌上。 其实,中国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解放初期,在勤俭治国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一流的废品回收网络。如 1965 年,北京二环路以内的国营废品回收站就有 2000 多个。但进入 80 年代后,计划经济下的废品回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于管理、税收、离退休负担等矛盾,这个行业也严重地萎缩了。 到了 1997 年,三环路以内的国营废品回收站仅仅剩下了 16 个。城里人找工作,再也看不起那些垃圾了,留给农民去发财吧。 北京有 2.3 万名环卫职工,清扫、处理了 279 万吨生活垃圾,政府为此付出 7.5 亿元的代价。北京市日产生活垃圾总量达近 2 万吨。每运一吨垃圾,从垃圾中转站到垃圾堆放场至少得花一百多元人民币。一年光运这些垃圾就得耗去 6 亿多元的市财政收入,其中还不包括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 ( 每吨 100 元左右 ) 。可见,“垃圾大军”们从垃圾中拿走有用的成分,总体是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的,垃圾大军们充当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是应当得到人们尊重的。 问题是,必须对这些“垃圾大军”进行管理,从垃圾中提取有用的东西固然是好事,但将餐馆中的泔水运出城市,加工制作地沟油后再运回城市餐馆,坑害别人,无论如何也不能鼓励。那些泔水怎么办?过去是喂猪,现在政府规定不能用泔水喂猪,总得给餐馆里的残羹冷炙找出路吧?然而,路又在何方呢?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杭州图书馆的乞丐与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
热度 2 spidermuzili 2011-1-21 11:19
近日,杭州图书馆接纳乞丐拾荒者进入图书馆的举措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原本是始自2003年的“旧闻”如今成了“新闻”,新者,新鲜感:大众才开始意识到原来这些社会底层的为人所不屑的乞丐与拾荒者同你我一样也是图书馆的读者,大家同样的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当然,也有人颇有微词,这并不奇怪。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一时激起千层浪的时候,图书馆才进入公众的视野,才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其实,很多人虽然介意与乞丐拾荒者同室共书,却从未真正有过这样的经历:试问有几家图书馆接纳乞丐入内?试问平时又有多少人前往图书馆读书? 在这里不禁想到前面上课时所作的一点小研究: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的发展过程。自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布《图书馆服务宣言》以来,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时间,有多少图书馆真正在履行这一宣言?图书馆员又是否了解这一宣言的的内容?公众是否清楚有这样一个宣言? 以下为《图书馆服务宣言》原文: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 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 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现代图书馆秉承 对全社会开放 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 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逐步确立了 对 社会普遍开放 、 平等服务 、 以人为本 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目标是: 1.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以 实 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 为天职,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图书馆向读者提供 平等服务 。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 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 3.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 人文关怀 。 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 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 。 4.图书馆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 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5.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 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6.图书馆努力促进 全民阅读 。图书馆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 的建设。 7.图书馆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图书馆欢迎社会各界通 过资助、捐赠、媒体宣传、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 杭州图书馆做得好!我认为图书馆意识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图书馆本身的服务意识与公民的图书馆使用意识。然而,《图书馆服务宣言》却是图书馆学界的学者们所制定,这个过程中鲜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参与,更是没有读者的参与。由此造成了普通图书馆对这一宣言的执行不力,读者对这一宣言的内容不详。(当然,原因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而杭州图书馆所掀起的这场风与浪,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图书馆界的学者们,图书馆界的工作者们,这不正是一个全民的图书馆意识教育的很好的契机吗?
3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1贴:关于拾荒者
seoal 2009-11-17 15:33
拾荒者:角色、问题与对策 ---基于物质流管理视角 1. 城市拾荒者的现状 中国的整个废弃物回收系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体系。据统计,在全国,可能有 130 万人从事正式的城市废品收购工作,这些正式工作者由当地政府或企业支付工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运输废弃物,出售回收物质只是辅助性的收入来源;另外还有 230 万到 250 万人从事非正式行业工作(城市拾荒者),他们主要通过出售从垃圾填埋场等处收集的物质而获得收入(图 1 ) , 。在北京,环卫工人 2 万多人,而拾荒者的数量却多达 10 万人;在辽宁沈阳,有 5000 多个流动收购人员,这其中就包含了绝大多数的捡拾人员 ;据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调查,贵阳市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 20 余家,从业人员近 5000 人,流动收购人员约 2000 人 。 2. 拾荒者的角色及面临问题 城市拾荒者以捡拾垃圾的形式给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以北京市为例,北京一年的垃圾是 400 万吨,而通过拾荒者的劳动,一年就减少了 100 万到 200 万吨垃圾,每年就直接为政府减少处理垃圾费数亿元 。尽管拾荒者用自己的方式为城市发展、为资源回收利用做出了贡献,但是不能否认,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拾荒者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拾荒者主要捡拾的废弃物为塑料、纸制品、玻璃、金属、纺织品等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有机废弃物完全不在拾荒者的关注范围内,相反,有机废弃物本身以及腐烂或发酵后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给城市拾荒者带来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拾荒者一般都在危险的条件下工作,由于日常生活与大量受污染的废弃物紧密相连,他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危害。拾荒者容易遇到扎伤、化学品灼伤、背部损伤和因为高浓度气溶胶和其它颗粒物造成的呼吸疾病 。因为经常接触垃圾,拾荒者臂部裸露在外的皮肤常常发生溃疡,抓挠之下就会感染发炎;在垃圾堆里吃饭也是常事,饮食不规律和饮食环境不卫生,使许多拾荒者都患有慢性肠胃炎;拾荒者居住的棚屋低矮潮湿,风湿病也是折磨他们的主要病痛之一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拾荒者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如果发生工伤事故,诸如被垃圾车撞伤或被铲车铲进垃圾里面去,只能由自己负责。这些困境严重威胁着拾荒者群体的生命安全和基本人权,同时也易激发与城市居民共处的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拾荒者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务农收入与拾荒收入的巨大差距,正是促使农民不断涌向城市,进而成为城市拾荒者的根本原因。城市拾荒者一般都来自农村地区,家庭贫困。虽然不同地区的拾荒者的收入水平各不相同,但是,相比于拾荒者在家乡的务农收入,却是高出许多,甚至达到十倍的差距。例如,深圳的拾荒者月均收入在 400 元左右,近八成的拾荒者如果单纯在家务农,家庭年收入只有 500~1000 元,而这个数目只是在深圳拾荒一个月的保守收入 ;山西的拾荒者,平均每个月能赚八九百块钱,比在老家种田好些 。尽管如此,这些拾荒者的收入始终属于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非常低下,这个人群的绝对数量虽大而对社会的影响力却很小,往往被都市人所歧视。尤其让人忧心的是,拾荒者中不乏孩子的身影(图 2 ),这些孩子每逢周末就跟随父母到垃圾场,帮助捡拾垃圾,拾荒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与父母一起承担着生活的重担 。 3. 管理体制及基本对策探索 为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 2007 年 5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然而,根据有关调查 ,拾荒者对于《办法》的出台并不知情;同时,如何收费是许多拾荒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办法》规定,要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但有拾荒者表示,该行业 成本低,收益也低。如果办证的费用太高,肯定很多人不去办 。由于大多数拾荒者流动性太强,《办法》的具体实施与执行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 在积极探寻管理城市拾荒者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 政府直接介入 的管理方式和杭州市临安市的 公司化 的管理方式 。 前者由政府负责成立 收旧拾荒管理服务站 ,负责拾荒者审查、登记、收费、发证、管理工作,比如,拾荒人员要向服务站缴纳 200 元钱的押金, 50 元的统一背心费和三轮车喷涂成本费,以及每天 1 元钱的三轮车租金。后者则成立了临安安洁收旧拾荒有限公司,对城区拾荒者进行了统一着装、统一车辆、统一佩证,拾荒者要向公司支付成本费和管理费。上述两种管理方式一经公布,便引来强烈争议。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政府或者公司向拾荒者收取相关费用,将使微利的拾荒业更加无利可图,使原本就处于社会底层的拾荒者们的生活更加窘困。对此, 浙江大学 罗卫东 教授政府在解决类似拾荒这样的微利行业存在的问题时,最好是寻求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某种组织形式来解决,比如有机整合环境部门和城管部门的权限组成一个非盈利性的第三部门来规范拾荒市场。 据有关资料显示 , 2005 年,贵阳市政府已将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申报的《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项目列为贵阳市 十一五规划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该体系以回收为基础,加工为手段,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为目的。贵阳市将建立社区回收网络和 3 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图 4 )。根据回收品种,建立废旧金属市场,废旧塑料市场,废旧书报、杂志市场等专业市场,使之成为废弃物资集散交易中心。同时建立再生资源分拣场,将绿色回收站 ( 亭 ) 所回收的各类废旧物资进行集中,减少对城市居民的污染,同时按照废旧物类别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为目标的示范项目,可以很好的在源头实现有机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再利用。在资源回收体系中,有机废弃物的源头分类,单独收集系统将极大的改善拾荒者的工作环境。 世界银行 . 中国固体废弃物管理 : 问题和建议 . 2005 年 7 月 . pp35-37. 李宇飞 . 城市拾荒者 . ( 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2003/0305/03.htm ) ; 蔡敏强 . 沈阳城市拾荒者的管理之惑 . 华商晨报 ( 网络版 ). ( nt_22 17816.htm http://www.hsw.cn/gb/hscb/2005-09/16/conte ) 贾华 .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之现状与规划 . 贵州都市报 . 2006 年 5 月 24 日 . 李翠玲 . 城市拾荒者 --- 中国最环保的部落 . 市民 . 2006 年 4 月 . (http://news.21cn.com/today/legend/2006/04/30/2565308.shtml) 陈岳鹏 , 刘开明 . 深圳拾荒人群调查:自认对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 南风窗 . 2007 年 8 月 31 日 . ( http://news.sohu.com/20070831/n251881412.shtml ) ; 马立明 . 走进城市拾荒者 . 山西日报 . 2008 年 4 月 1 日 . (新华网 : http://www.sx.xinhuanet.com/shsh/2008-04/01/content_12853130.htm ) 范长国 . 关注拾荒者的孩子 . 新华网 . 2006 年 6 月 2 日 . (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6-06/02/content_4639450.htm ) 杨秋香 .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实施 上万 拾荒者 何去何从 . 泉州晚报 .2007 年 5 月 24 日 . (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7-05/24/content_2470152.htm ) 马海伟 , 牛亚皓 . 浙江富阳政府出资 500 万建拾荒者公寓引争议 . 郑州晚报 . 2007 年 8 月 10 日 . 贾华 .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之现状与规划 . 贵州都市报 . 2006 年 5 月 24 日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