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idea”就在灯火阑珊处
热度 5 gaoshilun 2020-6-6 08:40
读研究生,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点。能用勤奋解决的问题对研究生来说,都已经不算是问题,而偏偏创新点——一个好的“ idea ”的产生,多多少少都不能完全用勤奋来解决。 创新难,难创新,这对于在放养的课题组的同学来说尤其严重。导师的学生比较多,而且开设的研究方向复杂,很多情况下,导师并没有多少时间看文献紧追研究前沿。也就是说,课题组里,部分导师已经不再给学生提供创新点,多数情况下,导师给学生的指导是大方向性的。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实验的创新点,更加顺利的开展实验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科研扫盲 科研扫盲是读研究生之前的必备工作。这需要读大量的自己拟研究领域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但是不限于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中 / 英文文献及综述,开题报告、会议报告、结题报告等等。尤其是自己课题组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博士硕士毕业论文,要重点研究,这能帮助自己更快的了解课题组的研究大方向,也为自己找创新点开展实验划定范围。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的扫盲,刚开始不建议就读英文文献,当你连领域内最基本的名词都不清楚的时候,这时候读英文文献扫盲效率极其低。 2. 由文献中获取创新点 大量泛读文献 。这里推荐大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 ,这比有的同学将文献用文件夹分类要便捷的多,而且这个软件入门门槛非常低。图中是我在写一篇综述的时候进行的分类。 泛读,就是我们只需要将一篇文献的题目、摘要以及大致图看一下,等你关闭这篇文献的时候,你可以很清晰的说出来,他这篇文章研究了什么,创新点是什么,性能如何,这基本就足够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构建自己研究领域的框架,避免出现你有一个想法,疯狂去实施,最后好的结果出来了,却发现别人已经发表,哭不哭! 还有就是要交叉的阅读文献 ,相近领域的文献一定要读,如果只读自己狭窄领域的文献,读一篇,你就会感叹:我也可以这么做啊!可惜别人已经发表了。如果读相近领域的,你读一篇,就可以想:这种方法是不是也使用于我的研究领域呢?这创新点就出来了。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是一群厨师,正在苦于无法找到更好的方法设计出一种好菜。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广泛的了解前人已经公布的菜谱,鲁菜的葱爆海参是咋回事、川菜的鱼香肉丝如何、粤菜文昌鸡怎么样。。。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办法。等你把这些有了大致的了解,最后大师傅说,你来学习鲁菜吧!由于你之前对八大菜系都有一点了解,那等你学成了以后,会不会融合几大菜系的精髓,做出一些创新的菜品呢?这还真不好说。 读文献要注意文章的档次,扫盲以后,不太建议读中文的文献(除非毕业论文)。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把科研论文发在祖国大地上,但就目前来说,一篇顶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达到的影响力相对于发表在英文顶级期刊来说,基本可以忽略。 当别人的想法都只能在这个领域发表低档次的文章的时候,你再稍微换一下继续研究,获取从一开始实验,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创新点。除非,你们从事差异较大的研究。 3. 参加学术会议 / 报告 参加会议学术报告是非常不错的寻找灵感的途径。通过看别人如何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要习惯性的向自己的研究领域靠拢。 他这个菜竟然勾芡了,我目前做的另外一种菜一直少点味道,是不是也可以勾芡呢? 这是不在八大菜系之列的津菜做法!我是不是能稍微借鉴一下? 学术会议的手册一定要看,大家都把自己的研究用简短到一页的内容大致描述了一遍,这是我们寻找创新点的源泉。 4. 创新在日常的积累 创新点的产生,也并不一定必须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日常琐碎,兴许也有不错的创新点。 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及时记下来! Web of science 检索,春天的柳絮就发表了上百篇研究成果,其中不乏 Nano Energy ( IF=15.5 ) , 除此之外,还有人用花瓣、树叶、水仙的茎等等一些列司空见惯的东西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科研,创新,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时间,或许此时正好。 疫情期间,我们免不了带口罩,口罩的材料是否对我们的科研有用呢?反正我想到了,此刻整磨刀霍霍,大干一番呢! 当然,这些方法有的可能只是针对研究生自己找不到创新点,无从下手的情况。要是真的想做出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仅凭学生一己之力,可能还是很吃力。毕竟学生的文献阅读量有限、对行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不足。 作为研究生,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自己应该清楚,我们做科研是为了什么,因为这决定了你想发表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档次低的研究成果,需要的精力和时间一般来说都不太多,高档次的成果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综合考虑自己的时间精力分配,来决定你想进行什么样的科研。 虽然我们不提倡低质量的成果以及唯论文论(我们现在的科研人员,是需要一些纯粹的科研精神的),但是在现行的制度下,有的时候单纯追求档次,时间不足,连毕业都要延期,别说申请博士了。根据自己的研究,同时进行两个或者多个研究方向,可能是个选择,不是每个创新点都能最终转化成成果的,失败是常有之事,啥时候偶然成功了你要多验证几次。 总得来说,好的创新点需要建立在广泛的文献阅读基础之上,学科、经验的交叉必不可少。静下心来、多动手、注意观察,习惯性的将日常的一些琐碎赋予自己的研究领域。没有不开窍的脑袋,有的只是方法不对、积累不足。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研海拾珠”,(yanhaishizhu).
个人分类: “研”海随笔|9097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究生要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热度 2 Taylorwang 2017-9-18 11:40
每个读研究生的学员,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导师,并希望在读研期间,就能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如有影响因素比较高的 SCI 论文发表,有发明专利申请,为自己学术上进一步上升打下基础,或能掌握有实际应用的工艺技术,拥有一技之长,在未来的职场上不显身手。但能不能取得这些科研成绩,除研究生本人在读研期间的刻苦努力外,还与所选择的导师及导师的状态有关,笼统一点来讲,也就是说还要有好运气。 研究方向的选择,对能不能取得较好,较多的科研成果影响很大,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基本上是导师确定的,或导师与研究生商量,在导师指定的几个方向上做一个选择。 导师手上有没有好课题,有时要看时机,也就是机遇问题。其实每个科研工作者并不是总是有好的创新的科研思路与亮点。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可能科研亮点的档次比较高,产生亮点的次数多一点,但一定也会存在空档期。 若读研究生时,导师刚好产生一个亮点很好的思路,并初步验证了思路切实可行,这时刚招进的研究生,就可以最快的速度确定研究方向,且创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实验验证,就必然容易产生创新的研究成果,相应发表的科研论文也比较多,学生的积分排名也比较容易排到前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亮点也就慢慢地暗淡下来,这样后来又读这位导师的研究生,做能做的研究工作,也只是对以前研究的一些补遗,或开始相应的实际应用深入研究,能发表的文章也就会慢慢少了。有时甚至投了稿,也会因为审稿人认为再也没有创新性而退稿。所以, 即使跟相同的一个导师,研究生出成果的可能,也会因为导师有没有新发现而存在机遇上的差异。 人们常讲成功的三要素,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仍是放在第一位的, 读研究生能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何,虽然刻苦,认真很重要,有没有好运气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差不多十多年前,随着工业的发展,周边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考虑到环境排放标准一定会提高,如何经济有效地脱除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问题也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当时,正应用研究刚从国外引进不久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通过实验确认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具有处理低浓度可生化有机废水的优越性。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只能通过化学氧化处理,化学氧化也能破坏有机物的结构,将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部分氧化成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再通过处理低浓度可生化有机物比较有效的曝气生物滤池将其进一步处理,这样就提出了 “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废水”的新方法。我与研究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想法的有效性,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授权。接着,开始了其机理,各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各种不同的废水处理中应用等研究。那年我招的三名硕士也相当优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丰硕的。在全院近百名硕士生的积分排名中,我的三名研究生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及第四名的好成绩。学院硕士毕业生只有二名南粤优秀生名额,都由我的研究生获得。 在以后的十年中,主要的研究工作仍是继续做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的相关研究,重点将这项实验室研究工作进行产业化应用,近年来,我们设计,技术指导了多家万吨级规模采用我们开发的方法实施的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国内数家公司,虽然没有获得我们的专利授权,也采用我们的工艺进行废水深度处理,该方法慢慢成为公认的可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技术。但另一方面,我招的研究生仍是优秀的,而他们能取得的科研成果似乎越来越少,再也没有当初优秀研究生的辉煌。 这十年来,偶尔也有一些不太亮的好点子,有些点子,只有深入做下去了,才发现它的缺陷,而不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国家的标准制定重点,从脱除 COD 为主要目标,改为脱氮,特别是脱总氮这个方向上来。虽然在脱氮领域,技术原理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研究,要想发现一个新理论,似乎越来越难,但在现有理论框架下,我们又幸运地发现了一个技术突破的新方法。我的所有研究生,全部将研究方向转到新发现的方向,进行各种深入的探索研究。技术的产业化也要提前布局,建立相应的产学研开发平台。乐观地估计,这几年,我的研究生,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当然,这固然与大家勤奋刻苦分不开, 但若没有好的研究方向,想刻苦,都会发现有力气无处使。 对于我这种能力一般的老师,且不以发表 SCI 论文,而是以应用背景的研究为导向,差不多要等十年左右才有一个有一定创新性的好点子,将这个好点子开发成功,并产业化应用,又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跟着我读研的学生,都相当优秀,对于那些我没有好点子时期而跟我读研究生,我只能抱歉了。反过来讲,能力强的大牛导师,可能产生亮点比我们亮,产生的频率比我们高,但也一定会有没有亮点的时期。所以, 对于研究生选导师的角度,可能不仅仅看导师牛不牛,还要看导师这近 1 - 2 年,有没有什么新亮点值得深入研究 ,这也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做法。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运气,这运气总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85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流电可以超光速实验的主要创新点
热度 15 bugu234 2017-3-4 08:30
交流电源产生的电动势几乎瞬时地在电路内产生了交变电势差以及纵向电场。 交变电场在金属导线内带动了电子运动,产生了电流和电功率。 对于几米长的导线连接有一个大电阻和单导线的回路, 低频交流电源产生的交变电动势在回路的导线内形成了似稳态电流。它仅仅需大约亿分之一纳秒的超短时间,同时在大电阻上产生电压。 交变电场在金属导线 内的速度不是常数, 它与电路参数相关。 我们的实验是带有分布电感的 RL 电路。实验的设置 由单根漆包铜线作为导线,构成二个不在一个平面具有不同长度的 RL 回路。实验中测量了二个不同长度的 RL 回路中大电阻上的电压的时间差。 由于单导线自身的电感,在大电阻上产生的电压滞后于电源的交变电动势。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 交变电场的速度是低于光速的。 可是在特定的电路参数情况下,交变电场的速度超过光速 20 倍以上。 交变 纵向电场以及电能的传输是一种宏观的非局域效应。 我们实验结果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 因为狭义相对论要求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极限,所以我们的 交变电场的速度可以大大超过光速的 实验挑战了相对论。 2. 经典电路理论主要是基尔霍夫二个定律以及欧姆定律。它们与麦克斯韦方程是独立的。 电路中的欧姆定律不服从洛仑兹变换,狭义相对论不适用于电路。 3. 当工作频率是 2MHz 时,它的等效波长是 150 米,而我们实验中的电路尺度小于 10 米。对于这样的实验室内的电路实验,电路专家采用集总参数电路模型。 这个集总参数电路模型是不计算导线长度的,其实它隐含了一个假定:交变电信号在导线中的速度是无穷大。 所以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交变电信号在导线中的速度超光速 20 倍以上,这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 是对集总参数电路模型的改进。 4. 基尔霍夫二个定律 其实隐含了一个基本假定:交变 纵向电场是非局域的。也就是说, 交变 电动势接近瞬时地把电场传送到电路中导线和电阻的每个部分 。 回路上每一点的电流的大小以及相位在某一时刻是相同的。 当时间变化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以及相位是随时间整体变化的。所以,交流电在金属导线中由相位变化来传输信息是一种 宏观的 非局域性效应。 它代表 了一种绝对同时性。 “ 非局域 ” 的超光速物理作用,不仅仅在量子力学领域存在,并且在宏观世界也存在。 5. 电路中的 交变 电场具有频率以及相位的特征,可是不存在波长的定义。 电路中的 交变 电场 信号既不是电磁横波,也不是纵波。 交变 电场 信号是导线中每一部分的电场在进行 “ 纵向同步震荡 ” ,它们的 相位 随时间同步变化。 由于示波器的设计有周期性的扫描功能,它把 相位 随时间的同步变化曲线在示波器的横向坐标显示出来。 交变 电场的能量以及信号是 随时间同步变化的,因为它不是“行波”, 于是它不存在波长的定义。 6. 从带有电感的交流电路的电压方程,可以计算出电流以及大电阻上的电压对于电动势的 相位 延迟,它等价于时间延迟。 这个时间延迟是由直导线的分布电感引起的。所以直导线的分布电感是“因”, 大电阻上电压对于电动势的 相位 延迟是“果”,计算得出的交变电信号在导线中的速度超光速是推论。 7. 因为导体内低频纵向电场速度可以远远超过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这个实验证明了: 低频交流电能几乎完全是在金属导线内部传输的。 也就是说,几乎没有电磁能流从导线外部传输到导线内部。 很多教科书把玻印亭矢量的数学定义硬套到这个物理问题,是不正确的,需要纠正。 我们实验中测量到 1 纳秒级的时间差,主要归功于本世纪以来示波器技术的进步。 我们的贡献仅仅是选对了实验的方法,指出了实验中电路的特定条件。时间测量的误差由示波器的精度决定。我们用的示波器的的精度是 0.5 纳秒。 我们的实验结果与经典电路理论是一致的,而且与电磁学理论没有矛盾。 我们认为,狭义相对论不适用于电路。在宇宙中,纵向电场的速度是不受相对论光速极限限制的。相对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参考文献 1. 张 操 , 廖康佳 , 樊 京 ,导线中交流电场时间延迟的测定,《现代物理》, Vol. 5 No. 2 , 29-34 (Feb. 2015)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4804 2. 张 操 , 廖康佳 , 交变电场速度测量的物理原理,《现代物理》, Vol. 5 No. 2 , 35-39 (March 2015)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4949 3. 张 操 , 廖康佳 , 交流电速度可能超光速 20 倍 — 兼评郑翊等人的论文 “ 电磁场的传播速度 ”, 《现代物理》, Vol. 5 , No. 6, 125-132 (Nov. 2015).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6335 4. 五十年磨一剑 实现了超光速,载于中国网 - 中国视窗 2916-12-06 http://zgsc.china.com.cn/zxun/zhzx/2016-12-06/556814.html
4863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转]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及创新点
zhangdong 2013-2-12 14:51
原文链接:http://blog.tech110.net/?uid-2505-action-viewspace-itemid-17963 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创新之处——兼答余孟孟同学 刘庆昌 常常听人们说“来龙去脉”“来三去五”,这中间的一来一去,细细想来,是与“意义”相关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意义动物。“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何必呢”“为什么不呢”,从这些问句中,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没有意义的事情人们是不愿去做的,如果有人做了这样的事情,人们也是难以理解的。当然,一件事情有无意义和有什么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大不一样的。 余孟孟同学提出的一篇研究生论文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问题,我已经思考很久了。我的思考不是因为搞不清楚其中的含义,而是目睹众多从学术研究上讲毫无意义的论文(绝不止于研究生论文)而引起的思考。我们经常批评垃圾遍地的学术界,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垃圾?垃圾就是人们弃之不用的废物。如果社会有公义,就去查一查每年提升的那些教授、副教授们都做了些什么样的研究工作,顺便也查一查,每年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我曾经跟一位老师议论说到,如果我们每一个博士的论文都能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要求的水准,我们的学科每年都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因一批批博士的出笼而感到学科的进步,就应当怀疑那些博士的合格程度了。 一篇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该更正为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写论文,应该更正为做研究。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文科的许多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做研究。而写论文和做研究,虽有联系,却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就顺序来说,做研究在前,写论文在后。没有研究作为前提的写作,除了拾人牙慧,除了堆砌材料,除了巧舌如簧,再也没什么可能。然而,我们分明对没有研究的文章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原因:一是当事人不懂得研究是什么,二是当事人不愿意经受探究的苦累。依我看,第一种情况居多,第二种情况在有健康心理的人那里发生的几率很低。既然许多人压根就不懂得什么是研究,那他们在说明自己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时,信口雌黄,荒谬绝伦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什么是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呢? 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首先标示一项研究在理论上意味着什么,其次标示一项研究在或对已有理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效果。不是理论的研究,一般是无法谈及其理论意义的,但也不排除个别创造性的实践研究可能给与理论研究的启示;属于理论的研究,且不说它的创新,它必须是用概念构建起来的、有道理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判断。也就是说,用概念构建起来的、有道理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判断,才具有理论的意义。不过,这里的意义只是说明一项研究获得了理论意义世界的入场券,它自身的意义情形,则要看它对于已有理论的潜在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有多种可能性。如果我们视已有的理论为一个结构,那就要判断一下一项研究是在要素层面做文章,还是在结构层面做文章,抑或在更大的理论系统层面上做文章。无论对要素的改变,还是对结构以至系统的改变发生作用,一项研究都是具有理论意义的,意义的大小,当然是从要素层面到系统层面依次增大。 一项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是标示该项研究对于实践的积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用研究多直接指向实践的改变,理论研究通过作用于实践者的思想,或者通过理论的工程转化,也可以对实践发生影响。研究是有类别划分的。有的研究主要追求理论的意义,有的研究主要追求实践的意义。我们在说明和判断一项研究的意义之前,需要对一项研究自身的性质先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应评价它的理论意义,要求研究者说明这种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一种看似有理,实则无知的行为;同样的,对于应用研究,主要应评价它的实践意义,要求研究者说明该类研究的理论意义,也是勉为其难的。经常听到有人指摘一项研究缺少实践意义,并标榜自己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这种标榜,若非无知,就是一种偏执。我曾对一位名校的教授说过:“没有理论研究,谁为你们辩护?没有理论研究,你们拿什么与实际相联系?”这里也反映出了研究意义的相对性。 最后说一项研究的创新之处。这对一项研究来说最为重要,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却笑话百出。我以为,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应该先解答另外一个问题,即我们通过研究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成果。大致说来,研究的成果有以下的类型:概念、原理的,方法、技术的,材料的。相应地,一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只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描述和判断。一项研究可能修正了已有的概念,也可能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可能修正了已有的原理,也可能发现了新的原理;可能修正了已有的方法、技术,也可能创造了新的方法、技术;可能修正了已有的材料,也可能制造了新的材料。“修正”“发现”“创造”“制造”,就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如果一项研究所做的工作属于这个范围,那就是有创新之处的。
4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也需要创新点
xinliscau 2010-3-22 09:21
看了科学网上几个点击率比较高的牛博主的文章,除了所写文章脍炙人口,有独到见解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篇博文都能找到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有感而写,这就是像我们写科技论文长说的创新点一样。 科学网的宗旨是构建全球最大的华人科学社区。自然,科学网的博克至少有一个功能就是华人科技工作者相互交流与联系的一纽带,博文的读者基本都是科技工作者。而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素质就是质疑,所以,大家都是带着质疑、批判或学习的目的而去拜读别人的博文,如果一篇博文读后,没有可取之处,其感觉就会和我们发表的论文没人关注及引用的感觉一样。所以,比较忙得时候,我一般只看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可以快速把握近期博文的热点。因此,觉得原来科学网的根据点击率自动排序挺好的。建议先让博文自动排序进入热门博文,然后对热门博文进行审核并推荐为精选博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科学网编辑的工作量,同时便于读者浏览博文! 最后祝愿大家多出具有创新点的高质量的博文。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98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创新与博士毕业要求
whitesun 2009-11-17 18:45
博士论文都要写3-5个创新点,如果认真点,真难,能做到1个真正创新,就能让你熬尽心血,不用说3个、5个了。然而,一批一批的博士都毕业了,那么多创新点,怎么我国连个得炸药奖的都没有,真是奇怪。 有人说创新有大小之分,或许说这些人都是普通的创新,小创新等等。其实未必,我认为只是创新应用产生的价值可能有大小之分,就创新的过程来说几乎一样,都是一个发现新的客观规律,并完整展现给世人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这些朝着向真正创新而努力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思维过程和所做的努力和那些得炸药奖的所谓伟人是差不太多的,只是所得荣誉可能差别很大,科研经费争取难度不太一样而已。 我觉得博士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创新就非常难了,毕业后直接给个博导不为过,因为他懂得怎么搞科研才能创新,并且有了创新成功的经验,相信他指导下一个进入创新行列的博士生时,能及时提醒他该学什么,注意什么,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总之,就创新而言,有成功经验可以让后人参考。 就我个人观点,大多博士论文中谈到的3-5个创新点,多数是思维技巧的结果,而非真正的创新。原因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已经非常难做到了,且不论大小,3-5个,绝对有杜撰的嫌疑。那么什么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创新呢?我认为至少要同时达到如下条件: 第一,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严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给出实验或理论解决方案,以证明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或者综合分析本学科发展规律,提出新的问题,并能举出一些公认的或世人可接受的事实证实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存在的、是客观的,是必须面对的; 第二,所提的方案或问题已发表到当前本学科权威的期刊或会议等,得到至少3-5个以上的同行的认可; 第三,创新的事物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是自娱自乐的。举个例子来说,你提的理论要没别的,新名词很多时,也要故事情节饱满,至少得算是科幻小说,有点娱乐性,没大量观众认可,那就是对不起了,就成自娱自乐,现实意义不强了。在计算机领域,语义Web就是这么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年过去了,也没见到出现和当初说得那么好用的东西,虽然副产品还算发展得不错,但毕竟语义Web本身的成功程度不让人看好。 上述要求其实不高,只是真正的创新必须达到的条件,而不是说所有达到上述条件的就是真正的创新。如果按这一标准来要求,那么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至少会在本学科权威会议或期刊上发表3-5篇论文,要提醒的是,一个创新点不可能发很多篇论文的,否则那只是没搞问题前的一些探索,绝对不是真正创新成果的总结报道。 有了上述与分析,我也就明白了,3-5个的创新要求,绝大多数人都会用学术之外的办法去解决,否则那就不要毕业了。然而,什么才是成功的一个真正的创新呢?举个计算机领域的例子,Google能如此快速的为大家服务,主要靠3项技术: (1).Map/Reduce计算模型, (2).Google文件系统(GFS), (3).BigTable。 就我个人观点,Map/Reduce计算模型是一个真正的原创性创新,理论上它很独到,虽然基本概念出自Lisp语言,但能真正解决目前大规模计算遇到的Scale问题 ,算是很了不起的原创性创兴,它有论文,相关的高水平论文也就一篇吧,有实验证明,就是Google用了它,效果很好。而其他两个创新,我觉得原创性不大,都是现有技术的改进,BigTable算是突破了数据库中表用行存储同类数据而用列存吧,但也都是很了不起的技术进步。 就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只有类似Map/Reduce这样的技术才能给世人带来较为广泛的利益,就和高锟院士的光纤传输技术一样,Google同样采用光纤传输,他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带给我们很多实际利益,相信如此理论或技术发明人必定得会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 由此可见,真正的创新都会带来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进步,可见我国大多数院校对博士的期望是很高的,要求确实不低,一个博士生要毕业,创造一个Google出来就达到理想的要求了。不过,想起很多博士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觉得这些院所还是很现实的,估计这些规定制定者是有如下类似想法: 我国虽然发展之快,可是对以往分析发现,还未得过什么大奖,科技仍然相对落后,对博士们的期望一年一年的落空,自然不能太供着你们这些准博士们,还是现实点,等你们取得真正成果再过幸福生活吧,没取得之前,只能委屈你们了,若有幸弄出3-5个创新点,你们就毕业吧,这些要求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大家出来混饭吃,你理解我,我理解你就是了,没必要那么认真追究,否则你有问题,我有问题,大家都有问题,那就不和谐了。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592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