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解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台湾大学就论文造假案作出惩处决议:涉事两名教授涉被解聘
ericmapes 2017-2-26 00:18
台湾大学就论文造假案作出惩处决议:涉事两名教授涉被解聘 中新社2017-02-2514:28来自 港台来信 http://www.thepaper.cn/www/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626885 台湾大学24日晚就论文造假案作出惩处决议,认定郭明良、张正琪教授违反学术伦理,予以解聘。 综合“中央社”、联合新闻网、中时电子报等台湾媒体25日报道,去年11月,台大生命科学院生化科学研究所教授郭明良的研究团队被爆出涉嫌多篇论文数据造假,引发舆论关注。台大有关方面随后对此展开调查。 台大教师评审委员会24日经过8小时的会议,于当晚10时许就调查结果和惩处决议发布声明。 教评会称,本案共调查17篇论文,其中包括2篇撤稿论文。有关论文中出现大量错误图片等,已经超过无心误用,应追究违反学术伦理责任。 教评会表示,郭明良教授所涉论文问题,早在2006年就已出现,多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也参与其中。郭明良身为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在十年间都没有检讨改善,应负重大及最终责任,故予以解聘。 调查结果显示,张正琪教授担任第一作者的有关论文中,有图档重复套用,还有论文中实验结果、时序、图文资料涉及不实,故撤销其教授证书,5年内不受理教师资格申请,及5年内不得申请研究计划补助,并予以解聘。 此外,遭到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台大博士后研究员查诗婷,将由学位认定审查小组进行研议,可能追回博士学位。而挂名论文被认定贡献不足的台大教授林明灿,教评会决议其5年内不得担任主管职务,且2年内不得申请研究补助。 至于几篇论文共同挂名者、台大校长杨泮池,教评会认定其于相关论文中担任共同作者合宜,没有违反学术伦理。 本案惩处结果出炉后,台教育主管部门称,将会同科技部门一同查核该案。 (原标题为《台湾大学两名教授涉论文造假被解聘》)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矩容不容情?
热度 9 maxguang 2014-7-29 23:19
一直嚷着跟国际接轨,从我00年上大学那会儿就有这个口号,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到时产生了一些国际大学的影子,比如tenure tract,可是真的接上轨了吗?我看是没有。清华教学为主的老师被辞退,一石激起千层浪,反映了很多问题。 1. 国内大学的岗位分工问题: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我了解不多,但是美国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首先,美国大学就会分研究生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即便在研究性大学里,岗位也分科研教学并重岗(faculty),科研岗(research track)和教学岗(lecturer或者instructor等)。岗位职责说的清清楚楚,职工担任的任务也明明白白,考核的指标也清除明白,达到就升/留,达不到就走。我们国内大学也有岗位分工,但是一不明确二不当回事。比如,我的岗就是科研教学并重的,但是科研显然更重要一些,教学主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毕竟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大学的课,尤其是各个专业的课设置不一样,有的老师即便是有教学任务但是排不到课,有的老师却有上不完的课,而有的人上课为了奖金,有的人为了考评,有的人为了完成任务。我们不妨效仿国外,也设置专门的“讲师”,就跟现在流行的只做科研的研究员一样。如果是单纯的讲师,教学就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分标准。而教学、科研不同track之间不能跳跃,除非重新申请另外的track。比如,在美国,要是research track的,比如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RAP,之后到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就几乎不太可能,除非转校重新申请。 2. 国内大学的考核标准:承接上面的问题,考核标准自然也成了问题,针对不同的任务分工,应该有不同的考核标准。现在在国内,一切以SCI为导向,比如我们做公卫的,CDC的也要求发SCI晋升,附属医院的医生也要求发SCI,举国SCI。CDC主要是政府职能的部门,为什么晋升要有SCI?医院医生治病救人,为什么也要求发SCI?大学里,只要晋升,就离不开这个指标,那么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必然发生。反观美国,教学是及其严格和规范的,老师们往往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比科研多的,而且教师评价系统十分严格和规范,以至于教学水平很高,美国的学位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学位含金量很高。 3. 国内大学的淘汰制:中国人讲情面,生活中讲,工作中也讲。这是中国人的优点,有时候也是缺点。讲了情面,难免就失了公正。标准立在那里,升迁也好,离职也好,大家说不出来什么。但是情况的这位老师,为什么这么大反响,更多的是因为目前国内大学的这些“新政策”,比如引进人才的政策,比如终身制,等等,这是好事,但贵在坚持,贵在实施,贵在操作。如果今天一个新政策过来倒霉了一批人,明年一个新政策过来成全了一批人,那么何谈公正,那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真正干活的人,也就凉了心。 就比如这几天几家欢喜几家愁,因为自然科学基金的结果即将公布。可是,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果,在“正式”结果公布出来之前,这种情况让人不得不质疑评比的制度和公正。有的人更是堂而皇之的说如何打招呼,如何活动。如果国字号的基金评比都如此,如果中国最好的大学都讲情面,那么何谈标准,何谈公平,何谈发展了。
8472 次阅读|8 个评论
应对“非升即走”---- 科研教学都不瘸
热度 41 tangchangjie 2014-7-29 14:29
应对“非升即走”---- 科研教学都不瘸---唐常杰 近日, 清华解聘教师和“非升即走”的规定引起的争议,成了多个媒体上一个小小的热点。不少朋友从政策、管理、公平等方面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文从 当事人的角度, 想说, “非升即走”是特定学术单位在特定时势下无奈的选择,而 年轻人可通过自我规划来 应对 。       社会要求驱动了学校的定位定型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定型:定位有如若干年达到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 定型有如科研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少有大学宣示自己是纯教学型大学,多少都要讲点科研。名校有名校的定位和定型,省市的院校也有省市级的定型和定位,   这种定位和定型来自社会的要求或逼迫,例如,社会要求北大清华向国际一流大学奋斗,至少有三个原因:(1)可能性,他们基础最好;(2)责任,他们从纳税人这里得到的 人财物 资源 最多 ;(3)他们有自信心。   养兵千日,他们不冲谁该冲?   老百姓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合成为社会的要求,其实是来源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和历史潮流的挟裹。历史潮流是只能顺应,不能逆动,作为国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作为学校,顺之则兴旺,逆之则衰败;( 作为官员,顺之则上升,逆之则下降) 。       学校的定位定型驱动了校内政策 .一个学校要想在几年,十年之内达到奋斗目标(如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某些方面一席之地),不是仅靠校长和几个院士就能做到的,这个担子要分担到全校的师生上,学校的科研教学政策就是实现这种分担或转嫁的机制。   不要把 “转嫁”想得太负面,“转嫁”就是一种分解,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常常把压在自己的担子分解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在这棵分解树上,用计算机行话说,上层的逻辑压力大,下层的物理任务多;清华那位被解聘教师就是在下层。 “非升即走”是确保分解的任务能被完成的措施,但并不普遍适用; 不是任何学校都可简单套用,关键在“走”向何方,要有出口。 “非升即走”也间接实现了试用期或观察期,人是复杂对象,阅人无数的诸葛亮也会看走眼(例如马谡),先说好“非升即走”,引进人才时,可以大胆一些,考察几年,再定去留。 学术高地的 “非升”者 ,在“此处不留爷”时,可以流向 更适合的“自 有留爷处” ; 学术 洼地的 “非升” 者, 就不易找出口,但 “非升即走”给 洼地以 人才流进的机会; 机遇这个东西很难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说不定,某一天,这个洼地像青藏高原板块一样隆起,新珠穆朗玛就出来了。 从这一点看, “非升即走”有人才动态适配和自动适配的积极意义。 “ 非升即走” 在国际一流大学似已形成潮流, 既然是潮流,就只能顺应,难以逆反的。社会呼吁、打抱不平的作用都不大,这一点,是想要进入一流大学的年轻人预先就要想清楚的。       与时俱进的科管政策与校内的时变阵风 学校的科研型大学为保证科研,有指定的若干量化指标,论文,经费,获奖等,要保证指标过硬实施的最简单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指标分散并嵌进职称评定标准。   近几年,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尽管提高的速度不尽人意),职称评定标准也不断升高,社会对教学科研的要求的与时俱进,在学校中表现出来就是晋升政策中的强度和风向都有所变化的阵风。今年强调科研,偏教学的教师就难一些,明年强调教学,偏教学的教师就顺一些。       风变则帆变,目标不变 , 在奥运会的帆船竞赛中, 竞赛水域的风向受大自然客观规律制约,不以运动员、裁判员和拉拉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科幻小说中,作弊分子可在水域附近用气象武器制造高低压,从而干预风向,这至少在近十年内还只是科幻)。但运动员可以调整自己的风帆,顺应风向和潮流,达到既定目标。    在帆船竞赛中,风向变化的预测提前量不大;在学校中,科研和教学政策常可提前一年告知; 帆船运动员不是龙王,不能兴风作浪,普通教师不是雷公风婆,不能呼风唤雨,但是知风而调帆,还是能做到的。          不想以讲师身份退休 一些年轻教师有个朴素的想法,既然在高校工作,总不能终其一生,最后以讲师身份退休; 至少,若干年后,要晋升副高职;虽然退休工资高不了多少,但 在老同学聚会上会坦然得多。 这并非豪言壮语,也不是远大理想,但挺实在; 不是人人都能 当教授, 但人人都可以想当副教授。 不 要太早地指责其太无雄心壮志、太不“拿破仑”了; 也许,等升了副教授,工作几年,就会朝教授标准努力;军队用军阶激励军人,学校用职称激励教师, 阶梯是要靠水平、靠贡献来上的, 激励的结果是有利于社会的。       一位朋友的 蹉跎 晋升 一位年轻朋友,博士毕业后到某外校任教,当时的领导希望他作多考虑教学或偏重教学(为应付将到的教学评估),并承诺,将来它提职称时,给倾斜性政策;殊不知,四年后,风向变了,那位领导也到其他单位了,偏向教学的政策也变了,他的职称遇到了困难,郁闷了两周,继续奋斗三年,把科研突上来,才晋升副教授。      科研教学都不瘸,走得更顺利 年轻教师初入高校,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困难多多,房子、妻子、儿子、帽子,车子,基金,…,可以理解。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会在困难中求索,不要太早把自己定型为纯教学型或纯科研型,教学科研都不可偏废, 科研教学都不瘸,走得更顺利 。    如果你善于教学 ,但想不做或少做科研,只想做教学型的千里马,你还得等待教学型伯乐的降生,人们都说伯乐不常有,这是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因素,此外,不做科研,对前沿技术不了解,在知识更新比较快的专业,也不容易把课讲好、讲精彩。    如果你善于研究开发 ,但不善于讲课,作为 善研究之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自己的教学? 多花一分力量,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当把一个复杂问题给学生讲透时,自己也理解更深刻;讲课受欢迎的老师容易招收到好的研究生,反过来又会促进科研; 如果你 因为不喜欢教学而轻视教学,甚至出点教学事故,晋升中可能会被一票否决。   经验表明,在教学科研上投入力度的比值,分布区间在 都是合理的,并且比较容易根据风向实现在区间内的再调整,一旦过偏,补救起来比较困难,吃亏的是自己。 教学科研都 不瘸,代价无非是 少睡一些觉, 多付一些力;年轻人注意锻炼,匀速科研,是可持久的。       求风求人不如求自己 作为过来人,而今在岸上,但曾经在水中,理解年轻人的科研教学路程之漫漫和修远。   如今,清华解聘一教师(实际上是转岗),引起了争论,有人为她抱不平;有人追根源,追到了体制;有人吁公平,呼吁社会关注。   帆船已在途中,“上下求风”不解近忧,求风之说,诸葛亮不信,周瑜也不信。 生活总要继续,帆船还要前进,在风向多变的竞争中,顺应潮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适当的科研计划,今年科研少了一点,明年就多做一点。今年教学上有缺陷,明年咬 咬 牙,把教学当做研究对象,多用一成力量,就突上去了。 对于清华被离岗老师,“求风求人不如求己”,也许比说几句传统的安慰话实在。 相关博文(研究生导师系列) 导师的面子,学生的胆子、路子和帽子 研究生导师的“两怕”及避防体会 急用先学 vs 厚积薄发 : 两种不同风格的讨论班 新导师首次招收多少研究生 名山、名师与高徒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13555 次阅读|84 个评论
雇主遇到这五种雇员应尽早解聘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2-4-26 08:18
雇主 遇到这 五 种 雇员应尽早解聘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25 日 前面我谈论了 的话题,引起一些网友的关注, 现在我来谈谈一些下属的不良行为。 我认为当雇主遇到下列五种雇员应该尽快解聘。 否则的话, 会对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 也会对雇主本人带来很多麻烦。 这是因为一个坏雇员的不良言行可以影响其身边的一大批人, 从而给工作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千万不可小看这种负面因素。一粒老鼠屎可以污染一缸大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 当然,下面的这些内容是我个人的经历和观点,可能不适合所有的环境,希望各位认真分析,如有参考价值, 请择优录用。 1 . 只说不做的雇员。 英文的意思是: Talking only, no action 。有些雇员很是能说会道, 喜欢在共同场合大谈特谈,不管什么话题,他们都能借题发挥, 说起来头头是道, 好像是专家似的。 在工作场所,不管是在办公室,实验室, 或者其他地方,他们总是喜欢找个话题聊聊,大多数的话题都与工作无关,很多是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小道消息。 要是开会谈论工作,他们更是显得如鱼得水, 一个个建议提出来,一套套方案摆出来。 可是, 会后一点儿动作也没有。 交给他们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他们只喜欢说,不愿意干。 他们的这种习性还会影响到其他人。 因为他们说话总是要有听众, 所以,他们就会找同事聊天。 这对本来在认真工作的同事是一种干扰, 会降低同事的工作效率。这种人应该尽早请其离开。 2 . 阳奉阴违的雇员。 这种雇员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讨好领导, 至少不愿意得罪上级。 但是他们又是不愿意努力的人, 不喜欢吃苦, 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 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当领导交给任务时,满口答应, 事后却不负责任, 拖三阻四。 在工作时, 领导在场, 表现积极; 领导不在, 悠闲自得, 什么事也不做。 对这样的下属, 您能放心吗?所以,不放心,还不如让他走。 3 . 死不认错的雇员。 有些雇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 明知失误, 或者做错了, 总是不肯认错。 其实, 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 也会犯错。 工作越是努力的人, 事情做得越多的人, 越是失误多。 所以,要没有失误,要想不犯错, 就干脆什么都不干。 这样行吗? 当然不行。 失误和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是尽量避免失误和犯错误。 对于已经造成的失误,要实事求是地承认。 只有真心诚意地承认失误, 才能从中吸取教训。 我曾经碰到一位下属, 她在洗实验用品时,一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玻璃烧杯。 当我发现后,她死不承认。这使我大感吃惊。 本来只是一个杯子,打破了也没有什么。 她只要向我说明, 不小心打破的,我一定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事实, 把破杯子扔掉就行了。 可是,她就是不肯承认这个杯子是她不小心摔破的。 这样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您能对她放心吗? 4 . 缺乏理性的雇员。 有的雇员非常固执,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明知没有理, 还要进行无理的争辩, 甚至强词夺理, 狡辩到底。 这种人一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和谐合作环境气围, 因而, 对整个工作环境不利。 5 . 野心勃勃的雇员。 凭心而论,在我手下的绝大多数下属都是非常安分守己的人, 只有极个别的人有野心, 想抢班夺权。 这样的下属是个潜在的威胁, 应该尽早除去。 要不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的。 当然,我这里指的野心, 是指根本没有实力,没有贡献,没有才能, 没有资历来承当这个职位。 要是确实有才能, 有贡献可以胜任这个职位,那就不叫野心和抢班夺权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顶头上司是心胸狭隘的人, 下属比顶头上司能干和更有才能, 因而,下属应该占有顶头上司的位子。即使是这样的话, 顶头上司的老板会进行人事变动的,用不着下属自己急不可耐的样子, 是不是?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简要地说说, 不够具体和周详,希望读者理解和补充。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5784 次阅读|31 个评论
留美札记-技术员为什么被解聘了?
热度 1 lxchencn 2010-12-28 22:31
第三十五篇 招聘技术员 细胞培养室的技术员 John 因为在周五下午的啤酒会上喝多了,发了酒疯,把电梯外大厅的玻璃墙砸碎了,尽管他已经是在细胞室工作很久的老技术员了,平时工作也很认真负责,还是没有余地的被辞退了,他的工作临时由另外一名技术员替代,随后在信息栏里看到了招聘广告,因为 Ming 是面试人之一,看到陆陆续续有人来面试,有白人黑人,还有华人,有个华人来面试时看到我,还问我细胞室和面试的情况,我说不知道,面试是公开平等的,最后来了一个非洲裔的女技术员,大约 40 多岁,很健谈,因为小孩要在学校讲关于中国的主题与我谈过如何寻找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我给了他一些建议,比如谈中国的茶,饮食,电影等等,工作经历丰富,能力也强,她的大女儿订婚了还带了糖给大家。在信息栏里时不时看到招聘技术员的广告,博士后流动很快,技术员工作是比较稳定的,隔壁实验室的一个技术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这个实验室工作,工资加了很高,但老板还是养起来,因此,有中国来的学者慢慢转变为技术员的,工作压力小些,一旦老板没钱解雇了,重新找工作也很容易的,在美国,一般情况下,老板经费不足时是先解雇博士后,最后才解雇技术员的,因为他们掌握了很多技术,实验室少不了的,重新建立技术是需要时间和更多金钱的。技术员有为一个大实验组共同服务的,如我们系里的细胞室的技术员,有只为一个老板服务的,就是一个老板聘用的,有经费的老板有时还聘用不只一个技术员,也还有一些专用大型实验设备操作的技术员,比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膜片钳等设备的实验操作员,也有饲养动物 、 清洗消毒室的技术员。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武大病危教授遭解聘 校方被指曾涂改合同
panfq 2009-11-18 08:20
2009-11-17 23:36:4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核心提示:近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在病危期间被校方解聘,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张在元的法律代理人陈四平表示,校方不仅将聘任合同的日期涂改,还在今年 4 月 30 日下午派多部门领导前往病榻前宣读解聘张在元的《终止聘用合同说明书》。 中新网 11 月 17 日 报道 近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在病危期间被校方解聘,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 11 月 17 日晚 ,武汉大学人事部负责人就张在元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记者:请问 张在元 老师与学校是什么样的聘任关系? 答: 张在元 老师为学校外聘的非全职教师。 张在元 老师曾于 1984 年 1988 年在武大任教,此后离开学校。 2005 年 4 月 张在元 老师被聘任为武大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兼教授,聘期四年。与此同时,他本人还是 喜马拉雅空间设计 公司的创办人与领衔设计师。学校在聘任张在元的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 张在元 老师 每年在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 120 天 ; 甲方 ( 学校 ) 为丙方 ( 张在元 ) 提供每月 1 万元的劳酬 ( 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以及工伤等保险和公积金中单位承担部分,若因个人未投以上各保险和公积金所引起的后果均由丙方个人承担 ) 。 记者:学校是因 张在元 老师患病而提前解聘吗? 答: 张在元 老师聘期已满,属合同自行终止、不再续聘。 2005 年 4 月 25 日 ,武汉大学聘 任张在元 老师为城市设计学院院长,聘期四年。今年 4 月,鉴 于张在元 老师因身体原因无法履行院长职责,且张在元本人及家属并未向学校提出续聘要求,聘任合同到期自行终止,不存在学校 提前解除合同 、 解聘 、 辞退 等问题。学校根据法律程序,在征得主治医生同意,其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当面将不再续聘的信息告知 张在元 老师,当时他本人意识清晰,情绪稳定,对此表示理解和接受。 记者: 张在元 老师生病住院期间,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答: 2005 年 4 月, 张在元 老师正式到岗工作。 2006 年 2 月起,因腿部不适,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美国等地求医,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受损疾病。学校十分关心 张在元 老师病情,尽全力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校、院领导多次到医院探望慰问。 2008 年 1 月 14 日 ,张在元老师在西安治疗期间病情加重,学校特派救护车、医疗组等,冒着百年不遇的大雪,往返 1000 多公里,将张在元老师从西安接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 2007 年 11 月至 2008 年 5 月,因张在元家属对专业护工不满,多次更换。所在学院曾先后动员年轻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本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义务护理组, 24 小时轮流陪护,先后有 12 人参与护理。 尽管 张在元 老师聘期四年,实际只工作了不足一年,长期不能在岗工作,学校在聘期内仍按原合同约定发放其薪酬。城市设计学院领导还在 张在元 老师住院期间连续三年赴湖北公安农村,探望慰问张在元年逾九旬的母亲。可以说,学校对 张在元 老师患病期间的帮助充分体现了人道关怀和深情厚意。对此, 张在元 老师在病情稳定、意识清醒的时候,也再三向学校表达感激之情。 记者: 张在元 老师的治疗费是怎样支付的? 答: 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考虑其实际困难,其聘期内的医疗费用首先从其个人薪酬帐户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学校给予 60% 的补贴,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截至 2009 年 10 月,学校除补贴 16.5 万元用于治疗外,还垫付了医疗费用 68.6 余万元。尽管 张在元 老师的聘任合同已到期,学校仍要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其家属未交付任何医疗费的情况下坚持治疗至今。 该负责人表示,学校对 张在元 老师患病深表同情,将继续关注、关心他的病情,并祝愿他早日康复。 一则 武大著名教授张在元病危遭解聘 的求助信近日在网上疯狂转载,发信人披露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张在元 博士在两年前患上了神经元传导障碍,现已病危。但张在元被校方在患病期间解聘,校方现已停止支付医疗费。 但 张在元的法律代理人陈四平则称,一份武汉大学与张在元签定的劳动合同显示,聘用起止时间是 2005 年 9 月 1 日 至 2009 年 8 月 31 日 ,但合同上的时间已被涂改为 2005 年 5 月 1 日 至 2009 年 4 月 30 日 。陈四平表示,校方不仅将聘任合同的日期涂改,还在今年 4 月 30 日下午派多部门领导前往病榻前宣读解聘张在元的《终止聘用合同说明书》。此外,张在元工资卡里四年的工资,也怀疑被校方扣交医疗费。 资料显示,张在元,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UIA 国际建协研究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他 1984 年开始主持筹备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2005 年被聘为武汉大学城市设 计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新闻回顾: 武大设计学院院长病榻前遭校方解聘 近日,网贴曝武汉大学知名教授张在元病危遭校方解聘。校方派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对此,武大宣传部回应称,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建议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 (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艾启平 )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