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哈佛教授丘成桐: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学士
ljphit 2011-8-24 17:01
哈佛大学华裔教授忧心中国的教育:大学生现在的水平越来越差,不仅教养在下降,连 学习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被录取到哈佛读研却连基本的学习能力和 基础都成问题,会连正常的考试都对付不了,因为不懂真正的数学思维。北大自豪 的“杰出博士生”写的毕业论文,连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论文都赶不上,却被北大的 教授们吹为神童,鼓励他申请到哈佛大学当教授。不被理睬后,北大自己“留用”来当 教授,并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国“院士”,残害新的大学生(仅仅因为此人是某知名院士 的儿子)。中国教育,中国大学,的确是“全世界最大的笑话”。刘明慧记 数学大师丘成桐 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 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 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月6 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 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 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 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 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 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 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但是从学习成绩来看,在和其他国籍学生的比 较中,“很难看出这些国内来的学生毕业成绩比来自其他国籍的学生成绩好得多。” 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 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 开。另一个学生“考得也不好”,经过努力以后大有改进。 “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学生的推荐信。后来发现有很多是假的,是学生自己写了推 荐信,然后请教授签个名,许多教授很不负责。” 而且,他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十分骄傲,又不愿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说,10 多年前,来哈佛念书的中国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 变化。“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1/3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 在后1/3。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整体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有些甚至在国内是奥运数 学比赛第一,但刚进来成绩也不好,经过重新训练才有好转。” 这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大师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问题,学生本科没有念 好。“做学问的修养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还不用功。归根结底是本 科教育不扎实。” 怪现象1:名教授不带本科生 丘成桐尖锐地指出:他发现国内高校一些“怪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教授”不花时间 参与本科教学。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介绍,哈佛的教授数量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数 学系也就是十七八个正式教授。但是数学系每年都要开会一到两次,研究讨论本科生和 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 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 般就会有2到3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 的教授还好。”丘成桐说。 国内名校的教授又是怎么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 丘成桐介绍:大概在1998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 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 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20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 20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我还以为自己搞错了。后来有一名助理 教授证实,的确有这个学生。” “看得出来,最好的学生,20多个教授居然都没有见过。表示所谓大教授从来不参与本 科生教学。”后来那个学生因为念书思路视野十分狭窄,只是考试成绩好,丘先生并没 有接收他。 丘成桐认为,教授不带本科生,并非因为国内师资力量紧张。他介绍,在美国的大学, 比如数学系的教授20名左右,而北大数学院的教授则大概在100多个,是美国的4到5 倍,哈佛学生6400多人,北大有学生1万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国内应该有条件让教授 带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那些“名教授”没有时间塌实做学问? 丘成桐先生一语道破:“现在名校教授花时间不是在学术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 处,捞金钱加荣誉,让外国人来评价自己,一年有3个月到5个月在国外‘走穴’。不管 这个教授有没有能力,评博士点,自然基金会,甚至评某某大学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身 影,至少1/3的时间用在学术交易和拉票。算起来,2/3是非学术生活。当然不愿意做学 问了。” 怪现象2: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 另一个让丘成桐先生感到困惑的现象是:现在国内有的教授,一个人居然带30个研究 生。 “这样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 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 “老师自己的水平都不够,居然带30多个学生?真是糟糕!许多学生认为不用念书就可 以做博士,博士论文抄抄写写,怎么可以?这样下去很危险。” 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学生交流之后,丘成桐还迫切感到中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 国内很多城市中学一班有80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好?不可想象。”他说, 美国稍微好点的学校一个班一般不过是20多个学生。 丘成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 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3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士的学 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 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21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 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 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 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丘成桐认为,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体水平慢慢 压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说起这些, 他十分着急。 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采 用了美国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选用美国的方 法教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学教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国学生。” 国内学术风气堪忧 在近年来和国内学术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让丘成桐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学术风气已 经到了必须整治不可的时候。 “学风很糟糕,我呼吁一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科技的发展至少退后20年,如 果这些基础教育不重视,问题越积越多,以后会更难。”丘成桐认为,导致教育重量不 重质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门喜欢用“文革”“亩产万斤”的形式作为工作成 绩向上汇报,却完全不考虑教育的真正使命。 为了说明整个问题的严重,丘成桐专门讲述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猜想,100多年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开它,非常重 要。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年,我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再沿 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讨论 班是开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但是后来有些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 们考虑假如做这个事情,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一年写论文,创造多少文章才是他们 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觉得划不来。尽管当时有很多年轻的博士后很想念这个 东西,这些教授还是不准学生继续做这个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最后甚至硬性干预。 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冲劲,还不允许年轻人做。最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 划不了了之。” 于是,丘成桐又找到广东中山大学数学院朱院长继续做这个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 绩。“结果又惹恼了当时反对做这个事情的一些人,对朱很不满意。 2002年在陈省身 先生和我倡议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大会给中国数学机构一些45分钟的演讲名额,结 果他们自己定的名单全部是北京的,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其实就像奥林匹克100米比 赛,朱的成绩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许其他地方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更让丘成桐耿耿于怀。 “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做了院士,刚毕业的时候不错,以后一塌糊涂,错了不愿意改, 出错的文章现在还挂在网上,表示他的成绩。 “这个人现在既是国内引进人才,又是院士,基金会什么都管,平时许多人都怕他,他 的固定职位在国外,却作为引进人才,一年至少给他100万薪水,还不包括经费。但是 他在好几个地方任教,有的年轻人学问比他好,但是薪水不到他的1/20,在海外名校, 比如哈佛如果在9个月的授课时间里教授兼职是违法的,必须全职,但是这个人却兼了 很多职。这个人做学生时还是不错,现在学问只是二流,他在国外拿的奖都是在我的帮 助和指导下取得的,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给他大笔资金,可他全世界走,来一个月到三 个月不等,行踪不定。 “而且严重的是,把我十几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改头换面,又据为己有,这种学风无疑 误导很多学生,因为看到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院士。我批评他,这个人还说我荒唐 可笑。真是不道德。” 丘成桐介绍,当年他花了很多功夫培养这个学生,“连我的儿子也没有下这么大功夫。 太太都说我过分。”毕业那几年,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抄袭他的论 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 丘先生说,这个人不光彩的记录还有很多,比如有年轻学者的文章,他看到不错,就要 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真正作者的前面,如果不从,在国内就恐吓说,以后不给你研究经 费,在国外则恐吓说写很差的介绍信,让作者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搞学问的人很怕 他。 “听说国内很多人怕他。学风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人的老师,我再不讲话,其他 学者就不敢做事了。我有义务来澄清。” 还是这个人,在国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出了错,当时恰好有国内两个访问学者到丘成桐 那里去,丘先生让他们解决这个错误,两个礼拜时间,进展很好,但是当丘先生说这是 那个人的文章出现的问题时,“两个访问学者吓了一跳,再也不敢做了,害怕那个人打 击他。你看,现在的学风有多糟糕!” 我们应该学习陈省身先生的学风 学风方面,身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对恩师的学风赞不绝口,认为 那才是做学问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陈先生做学问也出过错,海外几个学者提出来错误,也没有办法,错了就承认。” 丘成桐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陈省身等人大学毕业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毅然全部回 国,没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来了世界最先进的学问,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互相交流,学 风好得不得了。 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陈省身的数学讲义都是手写和油印,就在那种条件下,陈省身几 乎看完了大部头的数学巨著。最终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包括华罗庚先生等人,共同训 练出中国第一批数学高等人才。 就是在这些数学开拓者的努力下,当时在1946、1947年期间,中国第一批数学家出来 了,即便是现在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罗庚先生回国以后,陆启 铿、谷超豪、王元、杨乐、张广厚、陈景润、潘承洞,这些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丘成桐 认为,在“文革”以前,基本上中国数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但是后来大跃进、反右, 直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全部破坏了。 丘先生对恩师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前辈大师那种学贯中西的气质,现今已经很难看 到。而丘成桐本人就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身边常常带一本《史记》,早年写就的一篇 古文曾被人们至今记得。其中,“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终究 德不如欧美,力不逮乎日苏。根之腐亦,枝叶不荣,叶之枯亦,根基何养?”更是振聋 发聩。 丘成桐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 绩。 毕生希望做成两件事 英国数学家约翰·拉慈称丘成桐是“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 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 “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 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先生 说。 “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 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 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 他着重强调了“假如”两个字。 链接 丘成桐:1949年4月出生。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 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丘成桐1966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他自幼迷恋数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学三 年级时就由于出众的才华被一代几何学宗师陈省身发现,破格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的研究生,年仅2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丘成桐成为世界著名学府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且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终身教授。 丘成桐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四分 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解决了一系列猜想和重大课题,如卡拉比猜想、正 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以他的研究 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他的杰出的贡献, 1982年,年仅34岁的丘成桐教授荣获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迄今为 止唯一荣获该奖的中国人。 他倡议与主持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数学会议,为争取2002年在北京成功召开第“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国际弦理论会议”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通过自己的影响邀请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威腾及“菲尔兹”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前来参加,会议结束 后,江/泽/民同志在百忙之中亲切会见了霍金等其他与会的世界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并 对会议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此次会议在国内学术界与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 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
个人分类: 观点|6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顿学风,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
热度 5 张海霞 2011-8-2 13:47
关于学生要分的话题最近纷纷攘攘,我想所有人都支持那位老师的做法:坚持原则,整顿学风,作为一个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也深有感触:目前的学习风气真的到了需要整顿的地步! 今年本科生的课堂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很积极,期末考试是大作业,每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PROJECT,我在倒数第二节课上请每个同学上来讲他们的最后作业选题和设想(5月31日),没想到有两个我不熟悉的学生上来讲:第一个上来的时候我很诧异问她:你是选课的学生还是旁听生?北大的课旁听生很多,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在意每节课的点名(基本上提问回答问题就是点名了,因为我的课互动性很强,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这个学生我不记得她上过几节课、回答过几次问题,她说是选修了本课的学生,我无语!只好对她说:下课再说她的事情。可是,后来又上来一个,同样的情况!我愤怒!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讲了,平时不上课是肯定不会及格的,因为从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务必上课:平时成绩占40%!记得那个同学说:“老师,我们没来上课的时间,也学习了您的课件(我的课件是上网),所以还是对课程内容有较好的学习。”我记得我的回答:“你现在网上可以学习到MIT的所有课件,但是MIT会给你学分和学位吗?”学生上课,老师上课,是一个全面交流和互相激发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15周的课上,不但是15次头脑风暴时的学习和互动,我们还邀请了企业家来讲,还到企业实习,到外地去做考察,课程内容丰富、师生关系密切,不但是学习课堂的知识和内容,还交流做人、做事和人生经验的课堂,不上课,怎么能够有这些收获?! 当然,她们还是很希望我能够给及格的分数,给出了各种原因,可是,我坚持不让步:即使找到校长我也是不会给及格的!我记得我当时就给主管院长打了电话,他大力支持我的做法,最后,这两位同学虽然还是按时提交了期末的大作业,我也给了他们一个客观的分数(当然是不及格了)。 那天晚上,我正好是和来访的葛文勋先生夫妇(Wen Ko Chrisitina),Norman Tien, Gary Fedder一起吃晚餐,谈起此事,大家都深有同感,在现在的课堂上,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都在下滑,高科技时代所带来的知识爆炸和获取知识手段的变化,都对老师如何上好课、学生如何听好课提出了挑战,可是,不管怎样,老师与时俱进认真备课是必须的,学生上课是天职,有意见可以提、有好的建议可以沟通,不上课而要高分数是无论如何都不对的。 今年的暑期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很好,我们的大多数同学都坚持做到了,而且提问非常踊跃,收获很大,那些没有好好上课的,不但没有拿到结业证书,更重要的是错过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讲座:陈宝钦老师以他50年的专业经验的人生经验为同学们上了感人至深的一课,还有曾繁根、王志华、赵奕平、崔铮、孙洪波等等20位老师,每个人的讲座都有它不可错过的精彩,至今想起都心情难以平静!我会再找时间记下他们的精彩和感动,也是对我做老师的极大地鼓励和促进! 老师认认真真备好课、上好课,学生积极主动听好课、提好问,这样分数自然不是问题!上课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一个高分,更多是要在上课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认识、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顿学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老师、学生、家长和相关管理部门都有一份责任,我们都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节课开始、上下齐心,一起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3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赵王之樽与学术讲台
热度 7 Majorite 2011-4-19 08:55
赵王之樽与学术讲台 嵇少丞 中国历史上有个赵王之樽的故事,说的是,从前赵王得到了一块新疆于阗出产的美玉(和田玉),用来雕琢成一只酒杯,并说:“这酒杯专门用来向对国家有功的人敬酒。邯郸之围解除后,赵王跪在地上,手捧这只酒杯虔诚地向带兵打仗的魏公子敬酒。魏公子拜饮后,赵王没有什么用作赏赐的东西,就用他的这只玉杯向有功将士敬酒,众将士饮后皆大欢喜。于是赵国人认为,能饮上这只玉杯盛的酒,比得到四十匹马、十辆车的俸禄还要贵重。可是过了几年,赵王却用这只玉杯给为他舔痔的那个小人饮酒,这么一来就大失人心。适逢秦国征伐赵国,赵国大将李牧率领军队英勇击退了秦国的军队。赵王又拿出那只玉杯来向有功将士敬酒,将士们个个气愤,都不愿饮。所以,同一只玉杯,一旦用它不妥,便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赵王悔之莫及。 上周,中国构造地质学年会在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召开,主办单位的个别人竟然把有严重学术不端、弄虚作假和骗名骗利行为的金振民“院士”作为尊贵的客人邀请,让这种人坐在学术会议的贵宾席上,其实是对所有与会学者最大的不敬。有位参会者给我说,当时犹如李牧军队的将士再见赵王的那只玉杯,真想呕吐。听到他的话,连我这个过去一直以母校为荣的铁杆校友也感到蒙羞。 行笔到此,在万维网上见到一篇文章,想转载如下: 中华民族道德大滑坡, 到了最缺德时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但现在的中国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每个人都发出无奈的叹息。 当代的中国商人,已成为最无道德的一群,卖木耳的用福尔马林浸泡,卖火腿的用敌敌畏熏製,卖食盐的用工业盐充数,卖黄鳝的给黄鳝喂避孕药,水银鱼、三聚氰胺奶粉、石灰麵粉、神奇牛肉、坑渠油、涂色馒头,这些化学食品接二连三出现,使中国人再度成为新时代东亚病夫。 中国地产开发商则见钱眼开,既哄抬房价,欺行霸市,让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房奴,同时又偷工减料,炮製大量豆腐渣工程,草菅人命,而黑矿主只要有利可图,哪管他人死活!至于救死扶伤的医院,早就成了索命的阎王殿,而白衣天使则成为黑白无常。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已堕落成误人子弟、道德败坏的元凶。 至于升斗小民,也是笑贫不笑娼,见利忘义,见钱眼开。你要问个路吗?对不起,拿「好处费」来!人与人变成了冷冰冰的铜板关係。甚至在目睹有人落水之时,竟然毫不掩饰地大叫:「拿钱来就救!」至于黑恶势力,则抽刀向更弱者,贩卖儿童,虐童为丐,甚至取人内脏,贩卖器官。人性在金钱面前黯然失色,良知在金钱面前霍然泯灭。 中华民族之所以全盘堕落,主要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乎?现在各个地方的官场,有的当官的哪有点正人君子的模样?这些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拜倒在金钱脚下,鑽进钱眼里不能自拔。或暗箱操作,醉心于权钱交易;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大权在握,公帑国库悉数成一己私产;置房产、买别墅、养情妇、包二奶,不亦乐乎;挥霍浪费公款已是小菜一碟,中饱私囊成了家常便饭。台上仁义道德,台下男盗女娼,假仁假义,莫此为甚。 历史名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段中有句名言「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用此话来形容当前的中国实在恰如其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而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三国时,虽连年战争,诸葛亮尚能用上述的话骂死王朗,现在这帮食禄禽兽和奴颜婢膝之徒,早就练得刀枪不入了。 道德沦丧,诚信缺失,是非颠倒,国家如此,民族如斯,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276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岂可斗量
热度 9 张显峰 2011-1-18 11:14
印象中,对“人才”这个词,从牙还没长齐的时候就有了模糊认识。那时比较机灵,家里来人知道端茶倒水,偶尔还能因为一两句调皮话博得满堂大笑,客人便摸着我的小脑袋夸赞:“这娃真是个人才!” 彼时自然不知人才之准确定义,但大概知道了“人才”是夸人的话,如我者皆为人才也,于是凡此场合便更加来劲表现,且颇有一腔自负之气。后来读了词典才知,此“人才”非彼“人才”也。词典上说,有品德有才能,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方可算作人才。 但我却因此糊涂了,总对这个人才评判标准拿捏不准,词典对人才的表述显然不如宋玉对邻居的评价那般精确——“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基本有点“中药用语”的意味。 最近报纸上说,天津计划到 2015 年建成“最具吸引力、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才强市”,人才总量达到 255 万人。天津也就一千来万人口,这意味着五六个人里头就会有一个人才,可谓不小的气魄。 读着这则新闻,我就动了心思:不知道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写了七八年新闻、品行还算正派的人,到天津去能不能算作人才。我很想成年之后再被“认证”一次。新闻没有详细说,什么样条件的人方能成为这 255 万分之一。设若以词典的定义做标准,估计到时让人事部门有些犯难,这年头谁没个品德没个才能,凭什么他就是人才我却不是?你是用尺子量还是用秤称?这当然有诡辩的成分,但也是个现实问题,人才统计部门可不能大意。 当然,这个指标要完成并不难。按照中国通行的做法,市长提出要建“人才强市”,下面的各个区肯定就要建“人才强区”了;市里面定了 255 万的指标,估计各个区也会制定相应的指标来消化,且这些个数字加起来只会多不会少于 255 万。于是,这就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最后拿出的结果一定是从上到下,大家都多收了三五斗,一派欢天喜地。 有了这个喜人结果的预期,前面所说的“尺子”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会有一套周密细致的“量才工具”可供选用,比如得过什么级别的奖,当过什么级别的“长”,写过多少论文,英语考过了几级,参与过什么重大项目,有没有高级职称,等等,这些硬硬的尺子在你身上一比划,算不算“人才”,一目了然。 至于你质疑这把尺子的科学性,说这是人才评价的误区,容易引起浮躁,那似乎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不是指标制定者所要考虑的了。有指标就得有算法,只有这么量,才会有“多收了三五斗”的惊喜。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9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风
metanb 2010-9-19 19:44
中国大陆的坏学风恰恰就是那些所谓的重点大学刮起来的。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观察]学风衰坏
blueyye 2010-5-30 11:19
是谁败坏了学风?如果学风纯正,学术不会如此衰落,也不会导致学术不端泛滥成灾。 败坏学风的关键缘因,究其根源主要有二:一是在职官商要学位,二是政工干部要职称。前者导致学位贬值、学者衰落,治理的办法是不能招收在职官、商,可是博导硕导们谁能做主?后者有了职称也要带博士硕士,于是直接引起学术堕落,治理的办法是政工干部晋升渠道单列,但谁能阻挡权势? 学术没有超越体制和社会风气的能力,在巧取豪夺、公权私用的年代,学风就只会在权力和金钱的威逼利诱下衰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大学班主任的一点体会
xinliscau 2010-5-5 10:37
在上篇文章 做人一定要知道感恩 中,博友 张骥 在留言中谈到班主任在大学生培养中应该采用先入为主的做法,从大一军训抓起,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下文,是去年写的一个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和大家多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大学生班主任工作。 题目:狠抓班级优良学风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风也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风更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而班级是参与学风建设活动最基本的单位,创建优良学风班是学风建设的着力点。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够抵制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对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对优化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对推动我校优良学风形成与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理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多次强调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学院领导的整体指导和统一部署下,我把班级工作的重点放到了狠抓学风建设的落实工作上,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 让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做好自己的定位工作,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是学风建设的首要的任务。在具体的班级学风建设方案当中,我们以英语学习为核心任务来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并要求大部分学生尽可能在大二时通过英语四级。经过几个学期的努力,班内优良学风基本形成,四级一次通过率近80%,其它学科的成绩也相当乐观。记得军训期间我抽空整理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及“上大学,究竟要学什么”两份手册供大家学习,实践证明,这两份学习资料对同学们较快适应大学生活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今他们都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方向。此外,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做好指导工作,我还经常通过个人博客及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大一学年对于学生们来说很重要,而每个学期初和学期末也同样不能忽视,这都是狠抓学风建设的关键时刻,我还让学生利用大二寒假的时间完成职业规划,大三上学期又召开了一次“说出心中的迷茫”的主题班会,大三下学期召开了“班级考研及求职动员会”,从而使学生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及学习目标,进而增加学习动力。 第二, 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处事能力。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独立自主的处事能力一旦形成,学生管理就会变得异常简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觉得励志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每次班会我都会专门做一次励志教育,除此之外,我还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大学的学习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论,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激情和生活热情。而在平时,我会多加重视学生的科技精神培养及人文关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数学建模、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会,体育竞技等各类文体活动,广泛聆听知名专家学者的报告讲座,并密切关注社会和国际科技的最新进展,从而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抗挫能力。 第三,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良好的班级文化得以固定下来并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同学。因此,选拔和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和班委,并发挥和强化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同时,要非常重视班级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及时举行班会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平时还应会通过各种形式强化班级成员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团体竞赛,举办班级竞赛和文体活动,让团结和荣誉充斥着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总之,学院坚持以“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课堂巡查制度使学风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工作落实中,我们班主任要以渊博的学识、执着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使他们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懂得做人的道理。优秀称职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我愿继续做一名有心人,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把班级工作开展得更好,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李鑫 2009.10.16
个人分类: 教学记事|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虎啸科林 学网争春
yuelugj 2010-2-11 12:05
虎啸科林 学网争春 刘继顺 2010-02-11 逛科网年又三,发博文八十二,识网友千人计,其乐融融! 值此新春来临之际,特向各位网友拜年! 祝各位网友新春大吉 教研丰收! 感谢科学网,为我们提供了 思想撞击的平台 直抒意气的天地 纵横驰骋的疆场 感谢科学网,能够容纳各种声音 容忍学院歪人 研所怪杰的邪说 开放开明 开新开朗 愿科学网,在虎年里虎虎生威 砭忽悠虚假 倡诚真学风 领时代风骚 引创见创新 成功德无量事业!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44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 南开大学组建学风委员会 “领导勿入”
liudcssx 2010-1-26 22: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天津1月25日电(记者张国 通讯员张剑)南开大学最近组建学风建设委员会,成员完全由资深学者构成,没有校级和院级领导。它是专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建设的指导、咨询和甄别机构。   新成立的学风建设委员会由物理学家母国光院士出任主任,数学物理学家葛墨林院士、哲学家陈晏清教授为副主任,入选的8位教授被公认为学术水平高、学风正派并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   同为学者,南开校长饶子和院士等校级领导及各学院院长、各部门处长都回避加入学风建设委员会。   针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南开学风建设委员会将通过组织调研、鉴定、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一方面向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维护被调查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记者了解到,该委员会还将对受到不实指控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澄清并予以保护。对媒体公开报道的南开师生违反学术规范的事件,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将主动与媒体取得联系,展开调查核实,公布调查结果及处理情况,以纯洁学术,维护学校声誉。   对于自己的新角色,母国光院士用有压力来形容。因为教师们在寄予很多期望的同时,普遍表示出了一种担心,即对委员会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表示怀疑。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行政化现象比较普遍,基本弱化了学者在高校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学风建设委员会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南开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规定,委员只能以个人身份参加委员会的工作,不代表任何组织。研究事项涉及委员本人,或委员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直接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的,委员应主动提出回避。而委员如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应退出学风建设委员会。
个人分类: 高校生活|2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 学生是怎么调教出来的
gwailee 2009-7-11 00:01
学生是怎么调教出来的 李 貴 2009-7-10 人变懒的时候,便会滋生腐败的风气,不过高明者往往会想出绝招,让一切规则顺其自然。我记得我的一位老师就很聪明,因为他手上带了十几位毕业生,他不可能管到每一个人,在此我先声明我不是攻击他,我对他是很敬仰的。 他曾经把一个绝招教给了我。我对他说,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你同时带了十几个学生而没有被累垮?他诡笑的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那是因为我要求学生做事做到标点,懒也要懒得有水平,而不是事必躬亲去帮他们修改论文。 我经常想:这样的话,学生的论文不是很容易出问题?,不过后来想通了,不会的。 懒得有水平上帝啊,保佑我能够抓到一只老鼠吧!( http://www.quutoo.com/?album-read-id-199.html ) 后来我开始带学生,使用了这一个绝招。比如说,等学生把论文写好后。我首先问他,你把论文里所有的中英文逗号分开了吗。学生很诧异,然后就回去狂搞几天几夜,想由此了解痛苦。三天后,他灰头土脸的来找我,说,老师我弄好了,显然他很自豪。然后我翻了翻,指着其中的一个英文破折号说,你看该用中文的用了英文了吧,回去把它们全部都改过来,不能出现一个错误。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回去又狂搞了两天两夜。 ...... 然后,他急急忙忙找到我,憋了很长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终于搞好了,您帮我再看看。我又翻了翻,指出其中一个空格说,不该出空格的出空格了吧,回去该改的地方全改过来,不要出现任何错漏。学生似乎很生气,终于忍不住气说:你这不是整死我吗! 我说,你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很不认真哦。你以为你的论文有多大价值吗?我对我的论文也从来没有多大的信心,甚至那些很牛的人都从来不会认为他们做的工作能有多大价值。你再想一想,你的论文过了五年十年会不会在教科书中找到一点痕迹,哪怕发了 nature 和 science 。所以说,我并不是想整你,而是想把我的心得分享给你,绝大多数人的论文本身并不重要或者说没有任何价值,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学到的那仅仅的两个字认真。这就是经营人生的根本。你晓得的,我的一个老师一直都在物理口方向做基金评审,他告诉我最终发现那些能上到基金委桌面的那些人不到 50% ,还有超过 50% 那些可怜的教授们往往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数字或错别字,以至于标点而名落孙山。最后在 50% 里面有一半人会被刷掉,并不是这帮人的水平不高,恰恰相反,他们其实水平很高,以至于都不用心去写他们的申请书。只有不到 30% 的认真准备的人才最终胜出。他们成功的唯一规则就是认真。我希望也你能学到这一点。所以你回去认真的检查标点符号所有的错别字,所有的表达方式,所有的空格,甚至是词句。我建议你大声朗读三遍,不要错过一个字,如果你读的很通顺,恭喜你,你已经做得很完美,可以毕业了。 我的很多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么调教出来的。
个人分类: 水煮人生|3027 次阅读|6 个评论
请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组的各位注意(1)!
JJZhu 2009-6-27 07:43
请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组的各位注意( 1 )! 1关于论文投稿 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组的工作人员、学生,尤其是做我负责课题的工作人员与学生,发表论文时必须经我审阅通过才可投出。 对于在研究组的学生、工作人员,上述要求基本可以得到遵守,偶尔发生了小的问题也容易纠正;但是,对已经毕业离开研究组的学生,希望你们仍遵守你们离开研究组 / 所里与研究生部签署的协议(保证),你们在用到在本研究组取得的数据发表论文时,务必与研究组联系,尤其是签署本课题组人员名字的论文。实际上,我对离开研究组 / 所不遵守此规定的学生是无可奈何的!有个 曾经的 博士生,毕业前、毕业后发表的论文我一点儿都不知道(相信研究所产权管理部门也不知道),虽然 Ta 不在这领域继续做研究,但是,利用在研究组 / 所期间取得的数据发表的论文不经研究组(研究所)同意是绝对不允许的!请各位同学注意,再有类似情况发生,我们将严厉追究! 2 关于发表 SCI 论文 不管目前国内对 SCI 论文如何评论,本研究领域(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目前的 SCI 期刊均比国内期刊审稿严格、要求质量高,多数刊登的内容具有原创性,发表难度远远大于国内期刊。所以,我希望研究组的工作人员与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展示给世界,尽量多发表 SCI 论文;同时,支持研究所给予发表 SCI 论文作者的奖励,毕竟 SCI 论文作者为此付出的劳动强度和时间要远远大于国内期刊。提醒组里的年轻人:不管将来是什么评价机制,也不管将来对 SCI 是否被重视,抑或是被否定,写作并发表 SCI 论文是你们应必备的基本技能!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内发表 / 接受至少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博士研究生发表 / 接受至少一篇 SCI 期刊论文是必须的; 尤其是 博士毕业生,引用网上的一句话:博士毕业没发 10 篇 SCI 论文很正常,但如果连 1 篇都没有,那就值得怀疑了。 3 关于试验设计与论文撰写 进行实验生态学研究时,最不应该有的思维是:在没有弄清科学问题前,就先进行了试验,然后再来分析这些试验所得数据的用途,然后再反过来找科学问题,然后再去写文章;这样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是真正科学研究所应该做的。而应该有的思维是:先找出科学问题,要解决 / 回答这个科学问题,在我们具备的条件下需要做什么试验、需要测定哪些参数,为此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选择合适指标,收集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如此,一篇论文的框架就已经搭建起来。请研究组的研究生按着如下的顺序或思维来进行你们的试验研究: 1 )解决什么科学问题或验证什么假设 2 )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什么实验 3 )需要测定哪些指标 4 )得到什么结果 5 )这些结果说明什么 6 )是否能回答所提出的科学问题,验证假设或推翻假设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如今大学生之学风
云飞扬 2009-6-24 00:15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校的教师,虽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但在校园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毫无责任,没有半点兴趣,弄虚作假成风,深感忧虑,举一例如下。 前几天,学校教务处组织我们老师进行上学期的补考监考任务,监考之前我就心里想,这些“挂科”的同学真是可怜,别人都在学习新知识,上新课,自己却还要温习以前的科目。可是等我到了教室(也就是考场)看见他们都挤坐在教室靠后的位子上,而靠前的位子绝无一名同学,我很生气,在想:难道你们连考场的纪律都不懂吗?后来在我和另一位老师的“吓唬”下才极不情愿的坐到前面。这还没完,等我去检查他们的证件时,居然发现有些同学(为数不少)一个证件都没带!更可气的是,有几个同学连笔都没带!! 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里很吃惊,但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考试结束以后我就在想,这些学生这么大胆吗?还是有别的原因?我觉得是有别的原因的,按正常来说,上边所描述的不应该发生在大学校园,可是恰恰相反。你能说一个学生要参加考试忘了带证件,带笔吗?你能说一个战士上战场却忘了带武器吗?很可笑,可笑之余又觉得很痛心,很惭愧!花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自己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身为一个七尺之躯难道就不觉得可耻吗?平时吃喝玩乐,考试投机取巧,实在不行还得靠钱来说话,给任课老师送点礼,请任课老师吃顿饭,想图个方便。 当然,上边说的都是表面,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的老师包庇放纵学生,任他们随意做什么,只要不犯法都可以。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只想名和利!!当然,我不反对你们挣更多的钱和名,但要于国家无愧,于学校无愧,于自己良心无愧!! 在新语丝上也看了不少所谓什么教授什么博导什么学者什么院士的嘴脸,我只能对他们说一句话:丢人现眼,没有半点良知!弄虚作假,霸占别人成果,甚至“学霸”,你们自己都这样见不得人,可想而知,你们怎么能教育好学生?! 上面的话是有感而发,可能打击面有点大,但是我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发生在国内大学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来说的。 真心盼望老师们有一个安静而不浮躁的环境来做研究,做学问;也真心盼望学生都能踏踏实实坐下来学知识,学本事。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呀,何时扬起你高贵的头?
yuelugj 2009-6-23 04:00
学术呀,何时扬起你高贵的头? 刘继顺 2009-06-23 原深圳市长许宗衡案发落马后,人们将其学历与其简历对比,发现除第一学历外,余皆有疑。许不是疑似学历第一人,如原国开行副行长王益, 原山西省长于幼军等等。他们在日理万机之余,以惊人的速度拿到了所需要的学位,甚至博士。 不要以为这些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是路边捡来的,绝对的如假包换,经得起权威部门的检验;不要以为他们的学位论文是抄的,抢手炮制的,绝对的正宗,因为出自博士级之手,或导师亲自捉笔。 据参加过这类疑似学历者的论文答辩会的说,那答辩可不是一般的答辩,那简直是做形势报告,恰似滚滚长江水,滔滔不绝,甚至有书记大长坐镇。 除此之外,有着行政级别的国企高管,其中不乏疑似学历者。民企老板想要学位,亦可如愿以偿,或被聘为兼职教授,被授予荣誉博士。各类新闻报道,总以行政级别定座次。 这是怎样的风景?有道是学术媚官财,官财戏学术(注:官财者,非棺材也,官员财主耳)! 有先哲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可这种存在,尽管为数不多,亦有着千万般理由,那学术尊严,在献媚与游戏之下,何处可寻? 学术呀,何时扬起你高贵的头?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6217 次阅读|7 个评论
清華請回答:誰是“常凱申”?
LEOLAND 2009-6-11 12:46
曲津華 午飯時讀到一篇海外媒體對清華大學最新醜聞的一則報導,很是震驚! 清華怎麼了?HOW ARE YOU(怎麼是你)? HOW OLD ARE YOU (怎麼老是你)?從校長接待臺灣同胞當眾讀白字,到抄襲醜聞,再到這次的天大笑話,我們的公辦大學清華,怕是要再一次受到公眾的指責。 這次的醜聞是,該校的某位海歸博士、副教授、系副主任剛出版了一本書,其引用的資料中有蔣介石先生的英文名。這位博士居然把蔣先生改名為常凱申,把現代名人費正清改名為費爾班德,等等等等。很離譜吧?很低級的錯誤吧?超級低級,低級到不可想像! 兩種可能,一為由年輕的學生代筆又不做審核,二就是其本人的學風和學識的問題,而且問題很大。名校,海歸,博士,歷史學學者,現代史問題,正式出版物,幾個關鍵字都說明了,這是一個完全不該出現的超低級的錯誤。退一步講,不知蔣先生也罷,或者不知道他的英文名也好,但常凱申是誰、做了什麼、怎麼做的、後果如何,總要搞搞清爽好吧啦?歷史上有這個人嗎?这可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过总统作用的人,难道歷史學者会糊涂到如此不屑一顧的程度吗?你們清華的學生就是這樣受教育、受這樣的教育嗎?唉! 再說出版社,那可是中央級的,又是以編譯為強項的,居然也把這樣的偽劣書籍刊行於世,嗚呼! 何時不再看到學界浮躁,何時不再看到學人亂來,何時不再看到劣文橫行? 學界之耻,學人之耻,编辑之耻,中國之耻! 何時改變?拭目以待吧。 P.S. 保守估计,常凯申会成为学界热词,其可持续性看好。 ( 2009-06-11 )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4652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术讨论]学风是如何变坏的
blueyye 2009-4-7 15:35
学风是自己变坏的吗?不是。学界甘愿让学风变坏吗?也不是。那么学风究竟是如何变坏的? 首先是需要学位的官员们涌进了大学,官本位化的大学官僚也在带坏学风,于是官风带领学风在功利中腐败 然后是需要学位的商人们挤进了大学,令商场气息弥漫在学术殿堂,商风带动学风在物欲中堕落 人们早已对官场腐败和商界堕落习以为常,学界则历来被视为净土,是故不能容忍和接受学风变坏的现实。事到如今,学界已没有独立治理学风的能耐,惟有改良学风的愿望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2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矿床成因与论文”说开去
热度 1 yuelugj 2009-2-26 15:37
矿床成因与论文 刘继顺 2009-02-26 科学网上讨论学术空气与论文方面的博文,已经很多了。但发言的地学界人士较少,似乎地学界还是一片净土。在此,借科学网宝地,往地学界堂子里放点风,看能否引起一丝响动。 一、矿床成因研究需要高智慧 矿床成因是个高难度的课题。难就难在:不可模拟性,长时性,地域性,观察和取样的有限性。 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历时均比人类历史悠远得多,有些矿床是多期次形成的综合体,形成后的改造与表生改造假象),至今不能在实验室重现矿床形成的过程,也许永远也不能。 矿床的形成受控于基本的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和生物原理,亦即矿床的形成具有共通性。但没有两个矿床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矿床的形成还受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矿床的形成有其地域性。 矿床成因样本的采集受制于工程的有限和局部,采集的数据始终是不全面的。 各类矿床成因判别图解,都是经验性的,统计性的,有限数据归纳出来的,而且有其地域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矿床成因的认识,应该基于扎实的现场矿床地质观察,再辅以分析测试手段。 矿床的发现、勘查、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矿床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渐逼近真相的过程。最初基于地表的观察所得出的矿床认识,可能在有了钻探和坑探资料后,必须修正,甚至否定;开采以后,又得修正或否定;从浅部开采到深部开采,仍要修正或否定。 接近真相的矿床成因认识,能够指导矿床的勘探并且能够取得找矿成功;偏离真相的矿床成因,往往使人误入岐途,越偏越远,从而错失矿床的发现。 因此,矿床成因不是收集些勘查资料,采几块标本,测几个数据,套用一些经验性的判别图解,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扎实的现场观察,认真的假象剔除,细致的分析测试和周密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需要高超的智慧。 如果每年能有一两篇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矿床成因论文,就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地学工作者,甚至大家了。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看不太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在做野外地质工作;看得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到现场走马观花,迷恋于数字游戏中。 2、既看得懂地质现象又做扎实野外地质和研究的人,数量不太多,他们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也不太大,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混迹于名流大腕与高官之中。 3、由于做研究的,野外观察不够,只能靠收集前人的地质资料。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收集资料不全,特别是普查、勘探、初期开发和后期开发资料鱼目混珠。一些本已解决的问题,因为引用不当资料,又被重新提出,扰乱视线。 4、实验室测试数据,不如物理和化学学科那样,能够为他人实验重现而证实或证伪,目前是真假难辨,雾里看花。 5、国内地学界严重缺失正当的学术批评氛围。国内期刊少有质疑、答辩论文刊载。如果有人稍微较真一下,那么就有被同行视为异类的可能。南京大学有个叫胡受奚的教授,学术水平当在目前某些矿床学类院士之上。可他的性格有个大大的缺陷,那就是有点较真,无形中罪及他人,而不得入院士之列。 三、关于地学类学术论文 1、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 这个问题讨论得太多了,但地学人却很少发表意见。 前述由于地学问题有共通性的一面,但也有地域性的一面。 共通性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同行应该共同交流与研讨。比如说全球构造与地球发展演化史方面,成矿作用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全球性共赏性强,国内外同行应该交流,当以外文发表为要。 但地域性方面的问题,当以所在地域的通用语言发表为要。因为地球太过庞大了,一生所读论文实在太少了,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将全球各个地区的地学论文全部读到。 发表论文的目的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他人参考,为他人提供工作和研究思路,避免他人走弯路做重复工作。 对矿床学文献而言,就是为了他人能应用自己论文的成果,为他人提供找矿思路,进而成功地找到矿床。 而我们关于中国某地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方面的论文,为什么一定要用大多数国人看不懂的文字发表呢? 这样一些外国人不看绝大多数中国人又看不懂的所谓SCI论文又有什么用呢?这与垃圾论文有什么区别?! 花了国人的钱,制造出来的论文仅仅为了方便洋人而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用,是何道理?! 不要埋怨国人的素质太低了,连外文都不懂,怎么做矿床研究,怎么去发现矿,怎么去扩大矿床规模? 因此,地质学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不能以其他学科的标准来衡量地学。因为地学有地域性的一面,阅读的人群也有相当的地域性。 2、部分论文的严谨性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研究者对某一矿床的考察全程,不过一星期,尚未了解清楚矿床的基本情况,匆忙打几块标本,回实验室忙着做各种测试分析,然后发表系列论文:同位素、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成因或成矿模式等各一篇共5-6篇系列论文就这样出笼了。 本人曾经多次审过也阅读过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些矿床矿体的地理位置都标错了,有些剖面线也不对,更不用说基本地质特征的描述和有关矿床的一些数字了。这样一些论文,其结论的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文刊物上,而且在外文期刊,如Economic Geology这样的重量级SCI期刊上,都时有发现。 3、测试数据的可信度方面存在问题 其他学科已揭露出了许多数据造假案例,因为论文数据常受到他人实验室的检验。 地学类测试数据存不存在造假嫌疑呢?测试数据有限,许多达不到统计的数量要求,得不出规律性的结论。此时钱花了,没有解决问题,而又需要论文交差,会不会有人为制造出规律的事例呢? 4、抄袭与剽窃 这一方面的问题地学界也是存在的。许多年前曾经揭露出来过某大学的一宗抄袭剽窃案件,但总体看来,揭露出来的少之又少。 与大多数学科不同,地学论文抄的,多是未曾公开发表的地质报告和地质科研报告。难道没有公开出版的地质报告与科研报告就不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吗? 许多不同作者发表的论文,内容大同少异,不知道谁抄谁的。 引言部分,矿床发现与勘查过程的交代极为简单;参考文献能省则省,根本反映不出所在地区前人的贡献与研究勘查历史原貌。 这方面,有时候,不能责怪文章作者,而是编辑部以篇幅所限给咔嚓了!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6018 次阅读|5 个评论
让学生补考是很痛苦的选择
ywang69 2009-1-3 18:09
昨晚刚把专业英语的试卷改完,统计了一下分数。有五位学生分数实在惨不忍睹,只好让他们挂了。 虽然春节还得惦记赶回学校参加补考是一件很不爽的事情,但是平时记录和考试成绩实在没有办法让这几个学生过关。 其实,让学生补考对老师何尝不是件痛苦的事情?得准备补考试卷,得记住教务处安排的补考时间,得按时批卷和提交分数,一切还都是无偿劳动。 虽然学生们有许多理由,面对现在学风不良的情况,每位老师还是有自己的底线。 大学校园已经完全分化,极少数学生学习非常努力,各门功课度很优秀。与之对应的是也有少数学生完全荒废学业,个别学生居然一个学期下来只有体育课成绩及格。 学生刻苦求学的风气不复存在,已经有许多学生抱怨大学考试实在过于简单,临时抱佛脚就万事大吉。 考试很简单还是有学生不及格只有让我也不怕麻烦作出痛苦选择。
个人分类: 所谓精选|71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