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往事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往事

相关日志

晋升讲师述职报告(1990)
热度 2 Mech 2020-1-11 22:51
现将担任助教工作以来履行职责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简要叙述如下。 1. 思想政治表现方面 本人一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法令及有关方面的一切规章制度。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严谨治学,一切从事实出发,在所有论文中对他人工作均标明出处。热爱教师职业,在本科、硕士生毕业时,教学工作都是我的第一志愿。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自费参加中国文化书院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的函授教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 教学工作方面 为了胜任教学工作,做了几方面的努力。在长期接触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认真钻研理论力学教材,先后学习了机械、力学、数学、物理各专业用的国内外教材十余种,完成习题近千道。为了加深理解,还阅读过教材及教学论文百余篇。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跟班听课,学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表述。阅读过数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著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课前认真备课,教案都写过一遍以上。在课堂上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力争逻辑清晰,叙述准确。课后按时进行辅导答疑,认真批改作业,尤其是担任主讲教师时,每次作业均是全部批改。从担任助教工作以来,已主讲理论力学和 0/2 英语阅读课,助过理论力学、机械振动数次。 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做了些初步的尝试。在教授理论力学绪论时,突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理论力学的对象和局限、力学研究方法及力学史等方面,均与现行教材有较大变动。在运动学部分,摒弃了工科力学教材中普遍使用的几何方法,引入了多刚体动力学中常用的“相对导数”的概念,不仅大大简化了有关推导,而且使学生对当代动力学的方法有所了解。 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曾对 0/2 英语阅读的教学内容、考试体系等提出改革建议,受到英语教研室主管教师的好评。大力倡导在工程力学中突出力学模型方法,发表该方面的教研文章一篇。此外,还澄清阅读过教材中普遍误解的问题进行过探讨。 3. 科学研究方面 早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非完整系统力学。学习过国内外该方面专著数册及研究论文百余篇,已发表有关论文十余篇。主要成果有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提出了万有 D’Alembert 原理的普遍形式,从而为研究高阶方程的结构和优化开辟新的方向。这方面的结果有开创性意义,主要结论发表于以“报道我国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技成果”为目的的《科学通报》。其次,在变质量可控力学系统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得到了该系统的 Routh 方程、广义 Nielson 方程及 Euler 算子和 Nielsen 算子的关系。第三,在对 Mac-Millan 型方程的研究中有独到之处。最后,在非惯性系中运动方程的研究中大力倡导引入广义惯性力的方法,我的方法比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相对运动方法推导简洁,适用性强。 现在的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分叉和混沌。已经学习国外的专著数册,阅读过综述和评论文章数篇及研究论文数百篇。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部分成果,其中一篇发表在《物理学报》上。该领域的工作受到鞍山钢铁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 此外,为了在科研中取得更大成绩,本人也在努力打下更雄厚的数学基础。正在学习微分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及光滑动态系统理论、奇异性理论等。 以上便是我担任助教工作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情况的简要汇报。 附记 :先前病中准备年度回忆素材,翻翻自己旧时档案,看到这个 30 年前的述职报告。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述职报告,为晋升讲师而准备。当年我 26 岁,当了六年助教。报表中有“个人总结”,但要另外附“述职报告”。说实话,真搞不清楚两者的区别。当时的处理,“述职报告”是“个人总结”的稍加扩充的版本。当时都是手写,这次专门录入电脑。两年后,申报副教授时,也需要述职报告,框架上还是沿用这个版本。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843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童年
热度 2 yuguo2012 2018-12-28 17:24
[左二是母亲,左四是大姐,左三是二姐,左一是我。拍摄于1970年代末] 我1974年12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康平县二牛所口乡魏家窝堡(现属二牛所口镇兴胜村)。 魏家窝堡以魏姓命名,但印象中村里没有姓魏的,第一大姓是崔,第二大姓是方,于姓人数排第三。父亲年轻时看过家谱,据他回忆,于家是清朝末年从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现烟台海阳市)迁过来的。 魏家窝堡地势低洼,村中有个大水坑,村南有条大河,村民习惯称之为南河。南河向东流,最后注入西泡子,就是现在的卧龙湖。村子十年九涝,庄稼收成不好,不过,村民普遍会捕鱼,通过出售鲜鱼换点零用钱。 爷爷是位普通的农民。奶奶心灵手巧,个子不高但长得端庄,喜欢帮助别人,村里人非常尊敬她,奶奶姓师,来自东升乡,她的举止和性情,一如她的名字“淑范”。父亲只上完小学,18岁时去黑龙江跟他叔叔学做木工活,21岁学成回来,在我记事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木匠,他多数时间在县城干活,每周回家一次。母亲从我外公那学会了做衣服,她是个裁缝。家里共有三个孩子,我排行老三,前面有大姐和二姐。 平时,爷爷、妈妈要去生产队,爸爸在县城干活,我们姐弟三人和奶奶在家里做喂鸡鸭鹅猪、收蛋、打扫院子等家务。 上学前的事,有三件我印象很深刻: 一是过年吃素。每年春节,除夕、初一、初二上午别人家吃肉的时候,我家要吃素食。我家除夕前一天贴春联,这一天吃得也最丰盛。为何这样安排,说法不一,但我逐渐体会到它的好处,至今我还保持这样的习惯。 二是独立捕鱼虾。在我大约5岁的时候,有一次,南河出鱼了。我央求奶奶帮我借个小鱼篓,她挨家挨户问,最后终于找到一个,于是,我用小铁锹扛着它独自去了南河。我用了半天时间,收获一大碗小鱼虾,回到家中,奶奶非常自豪地说:“我孙子会捉鱼了!” 三是脚部受伤。小时候我很淘气,受伤的事儿经常发生。有一次我迷上了从高处往水坑里跳的游戏,四处找合适的地方跳,没想到有个地方水底会有个立着的碎玻璃片,我从高处跳下来右脚正好踩在它上面,碎玻璃片几乎把我的脚穿透。我咬牙拔出了玻璃片,去田地找我的母亲,一路上都是血脚印,母亲正在栽地瓜秧,她吓坏了,赶紧把我送到医院,医生不住地说多亏我们来得及时,他用工具在我的伤口里翻来覆去地查,看是否还有残留的碎片,我疼得大喊大叫。 6岁那年,二姐要上一年级,大姐要上二年级。为了方便照看我,我也上了一年级。那一年我几乎什么也没学,课本被我一页一页地撕下来,全部叠成了“啪叽”。7岁时,二姐上二年级,学校知道我跟不上,让我重读一年级,这是我唯一的留级记录。 8岁那年,我家搬到东升乡王家窝堡,我开始在东升中心小学学习,那时课本对我还是没有吸引力。中心小学南边马路对面有一个大院子,当地人叫它“工业”,下课或放学时我总往那里跑。院子里有木工间、裁缝铺、铁匠铺、车床间,等等。当时父亲在木工间工作,母亲在裁缝铺工作。这些车间都是做东西的,我总是看不够,铁匠铺里打铁的工序,我至少看了几百遍。我曾用父亲的工具和废弃的木块给爷爷做了个小饭桌。母亲任务多的时候,我也曾帮她蹬锁边机、熨衣服,有一年春节前,我干活很多,母亲奖励我几块钱,我用第一笔“收入”买了一个大大的气球和一大堆鞭炮。 放假时,我喜欢去户外玩,夏天骑驴去田野,冬天抱着冰车去滑冰。每次几乎总是天黑时才回家。秋收时,我也会帮助爷爷干农活。一次,我独自一人赶驴车去庄稼地运玉米秸。我把一捆一捆的玉米秸摞在驴车上,摞得有我两倍高,然后用缆绳把玉米秸固定好,我站在车上背靠玉米秸扬起鞭子,驴车在田边的土路上飞奔,当时我异常兴奋。 在学校里,总体上我是默默无闻的,但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上台露了一次脸。某六一前一天,一位女老师在校园后面的矮平房里排练节目,我下课跑过去看。学校有个传统舞台节目《小猫钓鱼》,剧中小猫不专心钓鱼,蝴蝶来他追蝴蝶,蜻蜓来了他追蜻蜓,最后一无所获。小猫没有台词,但扮演小猫的同学动作演得不像,老师很着急,我跑上前去给同学出主意,结果老师不让我离开,非得让我试试,我试了一遍,老师说:“就是你了!”其实,我只注意了一点:蝴蝶和蜻蜓在空中飞,小猫追它们一定有往上蹿的动作。第二天老师给我打扮了一下,用毛笔在左右嘴角各画三根胡子,嘱咐我几句,我就上台了。表演结束后我赶紧跑回教室把胡子洗掉。 在小学阶段,我从来不为分数着急,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小升初时。有一天成绩下来了,王校长打开办公室的窗户,我们聚在窗外听他宣读成绩。记得一共考了三门:语文、数学和自然,总分是300分。校长从最高成绩270多分开始念,念到200分时还没有我,这时同学们几乎都走光了,我越来越紧张,生怕考不上初中。“某某某(我的名字),199分!”王校长终于念到我,我的心跳起多高,心想又可以和玩伴们在一起了。那一年,在中心小学升入初中的所有学生中,我的总成绩排倒数第三名。
个人分类: 生活|1330 次阅读|8 个评论
此情可待成追忆5—钢院李培廉先生
Mech 2018-11-13 16:08
科学网博文《 一部推迟三十年出版的巨著 》,提到李培廉教授。看了我才知道老先生已经在两年前仙逝了。我与李先生见面不多,总共可能有十次左右。我也不能自称是他学生,毕竟没有给我上过任何课程。但他在我职业生涯甚至人生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我入东工前在职业方面对帮助最大的人,更是我那时的人生楷模。 80 年我刚入钢院时,学校只有九位副教授,还没有教授。李先生不仅是副教授,而且位列建校以来所谓“四大金刚”。退休后,被孙秋柏校长赞誉为学校“大师级的优秀教师”。那时,他担任基础部主任,基础部下辖数学、物理和制图等教研室。对大学生而言,基础部主任真是很遥远的存在,我都不认识各教研室的主任。 能与李先生见面,是因为有些私人关系。他是我父亲同济校友,同一年到鞍山工作。过去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一起出席鞍山的政协还是什么会议,就重新认识了。我当时就读机械工程系,对数学很感兴趣,从制图开始的专业课只是应付。我父亲对此很忧虑,也坚决反对。反对的原因,从理念上说,那代人尤其是工程师,觉得大学生没有专业思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从现实上看,担心我毕业以后没有一技之长无法胜任工作。因此,在会后请李先生到家里,与我谈一谈。那应该是在 81 年。 李先生到我家后,不记得有什么寒暄。开始考我数学。问我怎么定义实数。我说了朴素直观的小数表示,又说了用柯西序列定义,还说了用戴德金分割定义。说完后,李先生问,“戴德金分割那个数就是实数?”我马上否认,戴德金分割本身定义了实数。李先生接着问我线性空间的定义。我陈述了定义中的 8 条公理。然后,我请教了李先生一个问题,所有书中线性空间都有加法运算交换性的要求 ( 公理 1) ,但有数乘运算的分配律等之后,这个公理 1 并非独立而可由其他公理导出,为什么还保留在定义中?李先生并没有回答。后来就随便聊天,说到些群论和伽罗华的事情,也说了相对论和爱因斯坦。借用外交辞令,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事后,李先生做了我父亲的工作,说我既然对数学感兴趣,而且基本概念也很扎实,有这方面的才能,应该支持。至于今后工作出路,他或许可以想办法。从那时起,父亲就不再反对,虽然也并不支持。我从高中就觉得,父母都是很好的人,但对社会缺乏理解、对未来缺乏预见。因此,他们的建议,基本都是反向指标。他们的反对不会影响我的选择,但有摩擦总归是麻烦。李先生能说服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大便利。说服我父母,是李先生对我的一个帮助。 当年似乎强调“成才”,不同层次的“才”的门槛高低差别很大。本质上与现在各级帽子也差不多。只是没有评选程序,需要“伯乐”举荐。李先生那辈人眼见“文革”造成的梯队断层,求贤若渴,热衷于“荐才”。当然,也未必不会看走了眼,千金买马骨。他对我数学能力的评估,或许就有些高看。实数的问题,正好是我很感兴趣。当年不仅仔细读了吉大、复旦和武大三种《数学分析》教材的分析基础部分,也学习了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还读了兰道专门讲实数的一本薄书,“文革”前译本似乎叫《分析基础》。因此能说得完整准确。至于线性空间的定义,我自己尝试检验过其中每个公理的独立性,当然印象深刻。这完全不能代表我自学数学普遍的掌握情况。而且或多或少是以业余选手的标准考察职业选手。不管怎样,在鞍山在钢院,李先生目光所及,或许看我算有望成“才”。我最终也入选过几个人才计划,不能说李先生完全看错。不谦虚些甚至可以说,李先生就是我的第一个“伯乐”。对我潜力的肯定,是李先生对我的另一个帮助。 听说过一些李先生读书入迷的传闻,似乎是书呆子。但能当基础部主任,肯定也有些行政能力。他着手解决我的出路问题。先考虑让我转到学校的数学师资班,安排我插班旁听了比较感兴趣的《近世代数》课。数学班只 77 届有,快要毕业了,好像跳三年还转专业不太现实。 78 届还有力学和物理两个师资班,李先生动员过几位其他专业的优秀学生转到那两个班,那也是他“荐才”的努力。这是 80 年代初风尚,最优秀的学生都应该学数理化。我当时只爱数学,因此没有考虑进那两个班。如果能预知后来搞力学,当初跳两级进力学师资班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转专业不成,李先生说,毕业时到数学教研室工作,再进修提高。当时理论上还有考研究生的出路,但我自知英语太差,考不取任何专业的研究生。 到毕业的时候,学校同意我留校。推测有李先生推荐的因素,不然我平均分数只是中上,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是拿过校数学竞赛的第一名,还以优秀成绩课前通过考试免修了《工程数学》和《弹性力学》。这种免修在当时钢院是空前,不知道是否绝后。不过,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到数学教研室。机械系的总支书记崔文好老师找我谈话,希望我留在机械系,可以选去理论力学或材料力学两个教研室中的一个。我那时对力学没有太大兴趣,虽然高年级的课如《机械振动》《弹性力学》成绩挺好,但对力学学科所知非常有限。材料力学是我不喜欢的课程,从名称上判断,就选了理论力学教研室。促成我留校工作,是李先生对我的又一个帮助,而且至关重要。 事后与李先生说起毕业留校的事情。李先生说,留理论力学教研室挺好,到底是机械系的毕业生,这样比较方便。又跟我讲了他自己经历。在同济本科也学机械,但对数学很感兴趣。到鞍山后,在鞍钢夜大 ( 学校现在记不准了 ) 教书还是兼课。本来要讲高等数学,因为大学物理老师教得不好,学生意见大。换他去讲课,学生很欢迎,从那时起就改教物理了。 留校以后,与李先生的交往反而少了。他的夫人也是我所在理论力学教研室的老师。闲聊时给我的印象,李先生成天看书,还要辅导孩子功课很忙,非常不愿意被人打搅。而且我入职第一个春节去给李先生拜年,开学后似乎全教研室都知道了。我多少有些觉得尴尬。最后一次请李先生帮忙,是评阅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曾经在鞍钢还是鞍山钢院 ( 记不清楚了 ) 工作过的苏禾副教授,听说我的论文由钢院老师评议,很奇怪地问,“钢院还有人懂你这个?”我说是李培廉教授,他马上表示认可,说老先生学问大得很。我现在有些后悔的是,在 93 年前后,我学习流形上张量分析时,应该多向他请教。那正好是他的强项,有高人指教,或许我也能功力大增,至少也是事半功倍。可惜当时我不好意思打搅他。 李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他的书房,毕竟头脑里有多大学问不是我这种后生晚辈能知道。书房里的书倒是一目了然。当年有非常震撼的感觉。我现在的书房,或许比他那时的书房里书还多,但也未必让人震撼。震撼,是种共振,仅有外激励不够。 李先生与我的谈话主要是鼓励,现在还能想起来的建议就是要好好学习外语。英语要学好,但不够,还要学德语、法语和俄语。李先生的译著译自四种语音,说明他至少会四种语音。传闻他会七种语言。我很惭愧,只有英语大概能算不错,德语非常勉强地看些专业文献。李先生对我就这么一个建议,也没有完全落实。 比具体帮助更重要的是,李先生曾为我的人生楷模。捧着感兴趣的书,读上一辈子,这是我那时的生活理想。读书之余教书,虽然教书用到的知识非常皮毛,也未必有真感兴趣的学生。机缘恰当,可以著书或者译书,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自己的知识。顺便当了副教授、教授自然更好,但没当或者晚些当其实也无所谓。这本质上是个人偏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就不多说了。 说段题外话。让我认识到李先生那条路自己已经走不通了的是林柄昌教授。他在钢院被认为是物理仅次于李先生的二号人物,美国海归。两位前辈,我在《 此情可待成追忆 3-- 钢院李毅老师 》也提到,“从李老师那里,我领会了传统学者白首穷经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从林老师那里,我看到了现代科学家的职业风范。”他知道我对李先生的高山仰止,跟我讲,李先生学问很好,做的研究属于功夫型。我们学问比李先生差得太远了,职业压力也大,只能做课题型研究。我理解,读书求学问本身已经不能是目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兴趣之外甚至之上,还有职责。 再说段题外的话。李先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些青椒的“反面教员”。我的教研室同事邢佐宇,也是钢院高我两级的校友 ( 力学师资班 ) 和东工高我一级的校友系友,看到李先生用自行车推着学校发的一筐大葱回家,跟我感慨。在高校做学问一辈子,像李先生那样已经很不容易,还要吭哧吭哧推一大筐葱回家。不久他就离职下海了,或许就是见到李先生那一刻下的决心。 如孔夫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论语·宪问》 ) ”现在的高校教师是职业学者,不能只自娱自乐,还要有绩效有产出。因此,求李先生那样的“古之学者”之风而难得,这真是很无奈的事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 1-- 钢院王永学老师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钢院石铨老师 此情可待成追忆 3-- 钢院李毅老师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钢院张云生老师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忘的一件事
ghzcljz 2018-9-13 11:16
难忘的一件事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 我正在临洮西岩寺把书念, 有天来了个人戴礼帽穿长衫, 在寺上陪伴着马道人老汉。 他不随便见人也不到附近转, 还央求学生娃给他把水担, 担了水给我们粉笔和铅笔, 既和蔼又可亲让人喜欢。 几天后此人忽然不见, 我们似想亲人一样的盼。 又过了几天来了一个人, 亮分头黑制服一对三角眼。 他问那个人哪儿去了, 我们说谁也没有看见, 他说那个人不是好东西, 那是个捣乱的共产党员。 说共产党要人们共产共妻, 人死后还要挖去双眼, 用眼睛制造什么药物, 拿在国外卖大价钱。 还说那人再来时要报政府, 大家都来捉拿那个大坏蛋, 捉住了给我们好看的新衣服, 还要给糖果和好吃的长面。 从此我们很怕那个共产党, 望教师别再进城去把事办, 放学后我们赶紧往家里跑, 一个个都嫌自己腿子太短。 过一晌来了个年轻道人, 破道袍大身材猴儿脸面, 他也和马道人住在一起, 晚上睡白天各化各的愿。 一学生道人房里找水喝, 见马道人血淋淋死在坑沿, 吓得他如兔跑来像猪叫, 把我们师生的胆都吓散。 惨死的道人无人照管, 同学们抬埋在寺头边, 从此寺上再没来道人, 只有老师教学生把书念。 那屠杀马道人的并非共党, 因为死者的眼睛并未被剜, 那凶手也不是真正的道人, 行善者怎能把人往死里砍。 歹徒好像就是那个三角眼, 因为反动派比野兽还要残。 老道人无声无息死去已多年, 没听到此事的内幕真遗憾! 李琳 1988 年 7 月
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了的伤疤是往事的烙印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9-9 20:53
好了的伤疤是往事的烙印 蒋继平 2018年9月9日 我生活在弗罗里达州, 这里一年四季阳光明媚,温暖如春, 但是一年四季的湿度也很高, 尤其是夏季,高温加上潮湿, 很容易使人流汗。我又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的人,经常因为大运动量的锻炼而浑身是汗, 所以, 我经常要洗澡, 平均每周至少三次淋浴。 我也是一个自恋成癖的人, 总是在浴室洗澡时光着身子对着镜子反复地欣赏自己的身体。我利用这样的机会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体型, 尽量使自己保持在正常的体重标准内。 今天从健身房回来, 像往常一样, 到浴室淋浴。在浴室里光着身子通过大型的壁镜, 看到自己的整个身体, 偶然间又看到了我身上的三个已经好了的伤疤,由此想起人生中的一些往事。 我记得我的左小腿外侧的一条一寸左右的伤疤是我12岁时留下的。 那是我和村上的伙伴们一起在野外割羊草。 农村人喜好玩, 我们经常在一起摔跤打闹。 那天我和比我大两岁的远房堂兄摔跤。我们都把割羊草的镰刀插在不远处的地上。 他力气比我大一些, 把我推着走, 我在后退到镰刀插着的地方倒下去, 一把镰刀的刀口正好切中我的左小腿外侧, 造成一个很大的伤口, 献血直流, 吓得大家都惊慌失措。 还是我大哥头脑冷静, 马上在路边找到一些蜘蛛洞, 从洞中取出白色的蜘蛛丝, 用这种蜘蛛丝堵在伤口, 减轻了出血的程度, 然后用布条包扎住伤口。 我拖着负伤的左腿回到家, 父母见状问及原因,我说谎是自己不小心割草时镰刀用力过猛造成的伤害。这条伤疤已经陪着我走过了50年的光阴。 每当看到它, 我总会想起年轻时的难忘岁月。 我右手手背上无名指根部的上方有一个一平方厘米左右的伤疤。 这是我在1976年的一次军训中负伤留下的印记。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在半夜中突然响起了紧急集合号, 我按照规定穿上军装和背上武器。 我背上背着的是60迫击炮的底座, 是坚硬很重的钢板。当我全力跟着部队奔跑时, 不小心在跨越一个沟坎时一脚落空而摔了个狗吃屎, 与此同时背上的迫击炮底座钢板重重地砸在我的右手手背上, 导致右手手背无名指根部上方的一块皮翻起来, 鲜血直流, 三个手指失去知觉。后来小指和中指恢复正常, 但是无名指永久性地失去了正常的反应能力, 而且留下了一个一平方厘米的白色伤疤。 这次受伤, 不但没有功劳, 还是一个负面的部队记录。 这是我人生最不幸的事件之一。不过, 这个伤疤总是提醒我曾经拥有过的军旅生活。 这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人生经历。 我左手拇指根部外侧也有一道两公分左右的月形伤疤。 这是1982年我在杭州浙江农科院水稻所的一次火灾中负伤留下的印记。当时我是中国水稻所品种资源系的一名助研。 有一天储存水稻品质资源的仓库突然起火, 为了救火, 我在匆忙中用手砸破玻璃窗。 但是,被砸破了的玻璃在我的左手拇指的根部外侧割开了一道口子, 鲜血直流,皮肉翻起。 后来伤口好了但留下了一个永久性的伤痕。这个伤疤已经陪着我度过了36年的时光。 每当看到这个伤疤, 就会想起在杭州的那个对我人生最为关键的地方。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 好了伤疤忘了痛。 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不会从过去的挫折中吸取教训。我今天要把这句话改成: 好了伤疤但忘不了痛。 意思是看到伤疤就会想起往事。我想读者们要是自己身上也有伤疤的话, 一定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和体悟的。是不是?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杭州逸云寄庐
Mech 2018-7-18 12:55
上海泰来洋行的买办唐宝泰始建于 1927 年的物业。为多开间三层中西合璧式花园别墅。后来出售他人。 1927 年蒋梦麟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在此居住。他担任新成立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 次年更名为浙江大学 ) 校长后,尝试取消省教育厅,由浙江大学管理全省教育。只住一年,便到北京任教育部长。同时兼浙大校长到第三年辞职。他倡导的以大学代替教育厅也停止。 蒋梦麟在其回忆录《西潮》中写道:“鱼儿戏水,倦鸟归巢,暮霭像一层轻纱,慢慢地笼罩了湖滨山麓的丛林别墅。只有缕缕炊烟飘散在夜空。我感到无比的宁静。时代虽然进步了,西湖却妩媚依旧。”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狗命大
Abies 2018-7-9 09:50
前些天开车从校园经过,前面有黄雀飞到路中间。我以为鸟会避让车,速度并不快也不变方向经过,听到车轮有轻微的异响。从后视镜观察,似乎它被碾着了。这是我开车以来疑似碾着的唯一较大的动物。 多年以前还在老校区,晚上加班回家要步行 2 km 左右回家。我疾步走着,一个半大妈声音吸引我,“幺儿,慢点,注意过马路,走斑马线,小心汽车哟 ...... ” 话音未落,公路中传来“嘭”的一声,随后是小狗嗷嗷的惨嚎声。我转眼看,一辆白色轿车撞了小狗后急速行驶,一溜烟消失在站西路的尽头。小狗倒在斑马线上,靠近中央车道的边缘,估计是剧烈的疼痛让它在地上直蹬退转圈圈;也幸好它还能蹬脚,让后面的车辆知道它还活着,否则难免被别的车再次碾压。尽管我不太喜欢宠物,主要是不喜欢宠物主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呼唤宠物的嗲声,那条受伤的小狗却是很可爱的尤其是小姑娘特别喜欢的品种。它的可爱和惨叫声动了我的恻隐,我伫足观察它到底是嚎到生命的尽头还是能起死回生。不料大约 2 分钟后,它居然能站起来;更为强劲的是,它还能沿着斑马线过马路,到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去嚎叫,声音仍然是那么凄恻。小狗主人大约是吓疼了,等它过了马路之后,她才慢条斯理地过去,在狗身边抚摩观察;由于我回家的方向与小狗的正好向左,这条小狗的命运我再无暇继续追踪。 比小狗更强的是牛;我在以往野外工作中碰到过两起牛与车较量的事。 2003 年从八一镇回拉萨,租用了一辆 7 成新的丰田越野车( 4500 )。我们在工布江达县境内的一个大约 3600 m 高的乡(松多乡?)吃完午饭继续赶路翻山,翻过一个 5000 m 以上的垭口后就进入墨竹工卡县境内。在海拔高度 4500 m 左右的一段路上,道路比较平缓,车速大约 110 km 。前面见一群牦牛要穿越公路,驾驶员立刻采取措施减速,当他判断牛群能全部通过时,又加速到 80 km 左右。有一条健壮的牦牛不知什么原因,稍稍向后退了半步,不偏不倚, 4500 的保险杠正好碰到牦牛屁股上。当时只听到一声难以描述的沉闷的钢铁碰牛皮的闷响。驾驶员把方向稍稍打了一下,绕开牦牛继续前行了大约 100 m 才停下来,下车检查汽车状况,仅保险杠凹陷进一个约 80 cm 的圆弧。我们回头看那受撞的牦牛,它在公路上惊疑地站立了会而,竟大摇大摆地遛上坡去,进草场就开始在草甸中觅食了。我们的驾驶员还在地下念念“倒霉”时,当地牧民也看到了车撞牛和车停在路边。很快来了两个孩子,然后是妇女,最后约 15 人围着驾驶员纠缠。我都没反应过来他们怎么这么闪电般地聚集。经过一番固定程式的讨价还价,这种程式没有经历过以前曾经被演绎过不同的版本。但我要说的是,最后驾驶员说口袋里只有 450 元,全部给了这群牧民后他们让我们把车开走了。另一起却是个不起眼软塌塌的黄牛,它居然主动的用牛角来撬我们的车门,致使牛角断裂,车门破损;这是发生在茂县的事,也是我们经历过的一件非常荒唐又十分冤枉的事,以后有时间详述。 当然我也遇到过比车撞动物更惊心动魄的事。不过这事纯属巧合,也无法复制。有次在九龙县,我们正在车上取笑同事开车怎么怎么地,突然副驾位置的老先生惊叫。驾驶员踩刹车 10 数米后才停下。一个 3 岁左右的小女孩倒在地下,身上没有任何血迹,脸上有点地下擦伤的痕迹。等我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我是车直接从小女孩身上通过了,原来车未碰着孩子就到底,越野车底盘高,底盘都没挨着她就通过了。当时小女孩同她哥哥要过马路去买糖,手里还拿着一些零钱;那里是个弯道,旁边停了不少打车。他们过马路也没有看是否有车通过,哥哥看到有车来撒腿跑得快,妹妹着急摔倒在公路中间。后来我们带小女孩去西昌最好的医院检查也没有任何损伤;我们给小女孩家一点受惊安慰费。小女孩的父母和她的一位有见识的姑姑最后同我们一起吃饭“散伙”,她对我们驾驶员无比敬意,说“好师傅,以后继续合作!”我们驾驶员哭笑不得,这还能再合作?
个人分类: 岁月沧桑|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Mech 2018-7-5 21:32
读抗大小学时,老师领我们学生上山去玩。我们在城乡结合部。走十多分钟,就到山下。最近的山叫炮楼山。山上有些地堡工事,是钢筋水泥的方形地面掩体,不是电影里看过的那种日本圆形炮楼。推测是国共相争时的遗迹。 那次老师领我们上山后,我发现山路很陡,不敢下山了。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很有道理。刘老师真是不错,见我无论如何都不敢下山,就决定背着我下山。虽然我比同学小两岁,但是个胖子,体重相当可观。刘老师的弟弟是我们班上同学,估计她最多也就二十来岁。 不敢下山,固然是胆小。但能说出来自己的害怕,未尝不是种勇敢。七岁看老,我现在可能也是,非常害怕物理方面的危险,但如果只是心理上的,就无所谓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小孩个体差别很大。我知道个小男孩,比我当年不敢下山时还要大些,上课不敢要求去厕所,大便在裤子里,回家才发现。 顺便一提,后来又有次不敢下山。那时候我已经读大一。上海的表哥来鞍山玩。我们一起去千山。登上某个山峰后,突然下雨了。路变得很滑。我又不敢下山了。当时我体重 80 公斤,比表哥还重。表哥声明,背不动我。我脑补了在山上等到天黑的可能结果,也想到脚下一滑滚下去的可怕后果。最后我蹲着一步步总算是挪下来了。 事不过三。不敢下山,只有两次。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久不见
pingguo 2016-9-2 09:26
好久不见。姐。 世事多变, 唯有,往事不变。 我在若干个瞬间见过你。 风中有你的信息, 翠堤的杨柳, 一直跟随我的脚步。 我离去又归来, 归来又离去, 像古老的钟摆。 不要问我是否改变。 人总是跟他的记忆在一起, 人是他的梦境的影。 一场又一场雪, 在季节里悄然溶解, 溶解又铺满。 诸事已然成型, 姐,我在这个秋天, 回望初心。 2016-08-22
个人分类: 诗歌|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的惶恐
Mech 2016-5-1 23:00
业界威望,当然不能如我前面《 业界名声 》中所述,靠个远方来的亲戚证明。最可靠的证据,仍是帽子。父亲虽然高工晋升的不算早,但在三冶公司最早晋升了教授级高工。这顶帽子大概意味着,普通高工只是副教授级。 后面的高工也会晋升教授级高工。公司领导又为这些最早的教授级高工造顶新帽子,导师。要指导工程师,提携他们成长。 有了这个帽子后,父亲有些惶恐。他跟我说,我们怎么可以当导师呢?毛主席才是导师呀!虽然毛主席已经不在了,但父亲那代知识分子,仍有巨大的心理阴影。他的想法多少有些代表性。后来在鞍钢工作的教授级高工岳父说起,刚听说三冶有了批导师时,也吓了一跳。 我当时已经在高校里工作,虽然自己还不是,但也见过些研究生导师。便很不以为然地说,毛主席是伟大导师,普通的也就是不伟大的导师,别人也可以当。不知道这话是否能让父亲释然些。 不管他是不是惶恐,导师还是要当。其实也没有合适的人让他指导,原来有位助手,就算被指导的人了,但好像也没有指导出来。 许多人诟病现在学界帽子太多,其实过去也有。只是那时候专业人员较少,因此对帽子的需相对小些。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业界名声
热度 1 Mech 2016-4-28 00:22
在《 我为什么当教授? 》中说,“我父亲中年后是颇有威望结构工程师”。我无聊时追问自己,凭什么说他颇有威望?真不太好回答。 如果说职称,父亲高级工程师晋升比较晚。晚的原因,因为他文革前就是工程师,领导们以为他早就是高工了。因此,参加了几次别人的高工评审后,才发现原来他自己的职称还只是工程师。当然,这种不知道自己还不是高工就去评审别人,是不是也表明对自己业界地位的自信,那怕只是潜意识中。 还有件小事,让还在读大学的我当时觉得父亲在业界还挺有名声。八十年代初,表哥从上海来鞍山,忘记了带地址等所有联系方式。他想想,大姨夫好像是搞设计的,就去了鞍钢设计院找。虽然没有找到,但那里还真有人认识父亲,告诉表哥联系方式。他就找到了。 当年,鞍钢是冶金部下的局级单位,父亲就职的第三冶金建设公司是冶金部下的另一个局级单位。题外话,我就读的鞍山钢铁学院也是冶金部下的局级单位。这三个单位,行政级别与鞍山市相同。父亲并不在三冶的设计部门,而在施工单位,工业安装公司。放到今天类比,大致就是这样。到交大船建学院,去打听位在在同济土木学院工作的力学老师。这样还能找到,说明有些知名度。 现在能人太多,因此有种种帽子,标识各种人才的不同业界名声。当年能人少的时候,就没有这些帽子。但终归是不方便。发帽子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往事三则
zdqiao 2015-11-27 10:06
下面讲的三个小故事都是真的,考虑到个人隐私,所以在发表之前征得了主人公同意,把他们的名字隐去了。所以说,内容都是真的,除了我,其他人的名字都是假的。 一顶军帽 我们插队的时候 , 假如能有一顶真正的解放军的绿军帽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有天傍晚,我刚走到大队部门前,就有一个同学从我旁边跑过,将一顶军帽塞到我手里说,完了我找你。当天晚上,我就被村干部又叫回了大队部。看见有几个军人和派出所的警察都在。他们问我,是不是某某今天给了你一顶军帽,我说是,并将傍晚刚拿到的军帽递了上去。几个军人看了一下没有反应,就让我回去继续睡觉了。过了几天,就听说这个同学在派出所服毒自杀了。据说是这个同学骑车在路上看见一个当兵的,顺手就把人家的帽子掠了就跑。哎! 我其实也很想有一顶真正的军帽,但一直没有渠道得到。商场里虽然有卖的,但仿制品就是仿制品,与真正的军帽放在一起,简直……。 夏收以后,为了纪念建军节,村民兵营请来真正的解放军组织大家训练,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军事比武。我们这些插队知青都是天然的基干民兵。训练的时候,要求我们穿绿军装,戴军帽。我们这些知青都有自己做的绿军装,但是没有军帽。村里规定,回乡知青没有军帽的,村里帮助解决,而我们这些插队知青只能自己解决。我没办法,就戴了一顶借来的,从商场买来的旧军帽。我的同学王恨水说,他借不到军帽,问营干部怎么办?回乡知青,民兵营长强硬地说,自己想办法。王恨水看见邻居小孩戴着一顶小军帽,他就借来,因为太小,戴不上,只好放在头上。我们看了都忍俊不住。最后,大队拿他没办法,再这样下去,即影响训练,又不雅观,很快就从解放军那里给他借来一顶真正的军帽。 这样的处理结果让我当时就感到后悔,我对王恨水说,我也该戴一顶更小的军帽。王恨水自豪地不理我。 哼! 读后感 小学刚上三年级,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虽然大人们内心忧虑,但我们这帮小屁孩却开心的不得了。因为老师顾不上管我们了。这个时候受到的教育就成了,站在家门口,眼望全世界,要时刻牢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回家的时候,路过学校门口,原来爸爸妈妈的学生,那些大哥哥姐姐们就会站在校门口,让每一个进出的人背诵最高指示。不会背的,要到旁边学习学习。有人来回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后来,红卫兵哥哥发觉了,就要求和别人不一样。前面一个人背过的,后面一个人不能重复。我有个邻居的孩子,很会唱歌,在评选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时候,连背诵带歌唱,把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从头到尾连说带唱的,成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在晋机厂的大会上演讲,羡慕死我了。 很快,就这样的学校也不能上了。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回了老家,就在三叔当教师的学校插班学习。尽管在农村的学校,作息是规律了,但是,上课除了算术还算正常,语文课也是学毛选。有一天,学习了《纪念白求恩》以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学习心得。那会儿,还没有上四年级,心得体会是啥,怎么写都不知道。但是老师告诉我们,要从小事情上写,要狠斗私字一闪念,难为死我了。想了半天,写到:伟大领袖教导我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我和弟弟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为了一点儿事情打架。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总是吃亏,想起来,有的时候我也有不对。今天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著作《纪念白求恩》后,我感到很羞愧。白求恩同志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我们进行抗日战争,他毫无利己的动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和人民的极端热忱。我为什么不能学习他呢?今后,再和弟弟闹意见的时候,我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弟弟再打我我不还手,再骂我我不还口。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弟弟的人。 作文写好以后,我还给不识字的奶奶听,她说好。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不能欺负弟弟了。我把作文交了以后的第二天,三叔回家看见我就笑。我不得所以,问他笑啥,他就把我写的学习老三篇的心得告诉了爷爷奶奶。奶奶说,我觉得不错呀。通过学习毛主席语录,不和弟弟打架了,这不是进步吗?后来,在三叔的帮助下,抄了一篇报纸以后,才算过了关。 我会谱曲 我从小喜欢唱歌,但老跑调。只要跑调就会把周围的人也带跑了。记得 1989 年底在哥廷根歌德语言学校学德语的时候,正好遇到圣诞节,所有的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大家合唱了两首歌。因为是集体活动,我也得参加。北京音乐学院的一个老师指挥。结果唱了几遍以后,音乐学院的老师就对我说:小乔你只要张嘴就行,别发声。我说,那我就别上场了。她说,不行,我们人太少了。等演出结束,有个伊朗同学问我,为啥你光张嘴,不出声? 所以现在,一旦有人问我会不会唱歌,我都说会。完了还要补充说,主要是自己谱曲,每次和每次谱的都不一样!
4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妈妈,母亲节快乐!
热度 7 lijianguo531 2015-5-10 08:05
今天是母亲节了,要不是家里领导及时提醒,我又快忙的把这么重要的节日给忘了。人越大记性越不好,至少大学的时候我还能记得在自己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临时加加餐。这几年,年年自己的生日差不多都是回头补过的。家里领导催我给母亲打个电话。我就强迫自己把手里的工作停顿了下来,脑子很乱,但又说不清是为什么?打开百度音乐,耳机里面传来了那英的《默》和朴树的《生如夏花》和《那些花儿》,听着听着自己不觉中留下了眼泪。算了,还是不打电话了,自己这样的状态不适合,还是给母亲写个博客吧。 母亲是1964年生人,不知不觉今年也有52岁了。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在外地打工,家里所有家务、人情来往以及照顾我和弟弟两个淘气孩子的学业起居都是母亲一个人在操持。为了方便干农活,她把她年轻时候长留的长头发剪成了短头发。小时候,家里没什么主要的经济收入。那时候,父亲一个人在外地打工也赚不到多少钱,家里都是靠母亲一个人东拼西凑在维持。养点鸡、养点鸭,养点鹅,养只羊,养头猪,这些都是我和弟弟小时候放学了之后主要的陪伴对象。寒暑假了每天也都会去放羊,打猪草,放鸭子,放鹅。母亲下地干农活时,喂猪的任务有时就交给我们兄弟俩。母亲身高只有154cm,由于身材太过矮小,她骑那种老式的28式自行车脚都不能将自行车踩满圈。其实她一般只能带一个回娘家,但是又不能丢一个在家,所以她就开始尝试一前一后带两个孩子回娘家。回娘家的时候骑着那么大的自行车,我和弟弟一前一后趴着,不能完全够着脚踏板,骑得很吃力。外婆家有4公里左右路程,母亲一般要停下来休息两回。记得她第一次尝试带我们两个会娘家,她一脚踩空我们都结结实实的摔在了马路上。那时候的马路还是石子的,不是现在柏油马路。坐在后面的我的膝盖就被擦破了。母亲看到之后赶紧用东西捂上止血。我一看流血了就被吓哭了,嘴里还气着嘟嘟道,“妈妈,你真的没有长大!”直到现在妈妈还给讲这个故事,真是后悔自己当时的不懂事,淘气。 妈妈是个急性子,应该是遗传我姥爷的性格。干事情从来都是风风火火的,在我记忆中的她总来去匆匆,甚至是汗流浃背的样子。我和弟弟的学习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的辅导。母亲说我小时候身体就不好,受的罪也不少。母亲说,我刚出生的时候,有一天特别爱哭,从一早上就开始不停的哭。都说小孩哭了不是要睡觉,就是对吃喝拉撒有想法。她那时候也没有经验,不知道我是怎么回的事。急的她半夜把我抱到镇上的医院,医生也一筹莫展,以为我是感冒或者哪里身体不舒服,就给我稀里糊涂的打了一针止疼针,还是哭。没有办法就抱回来,回到家她就拌了一瓶牛奶,我破纪录叽里咕噜的喝了两瓶,然后就不哭了。哎,原来是饿的。后来,妈妈就知道小孩一哭可能就是饿的,现在在家带孙女还嘴里整天念叨是从我这得来的宝贵经验。 细细想来,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可笑的事情很多。记得那还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给我讲了个《狼来了》的故事。我当时听了觉得好新鲜啊,好幽默的一个故事。在座位上就暗暗下决心回家一定要讲给妈妈听。跑到家,妈妈正在烧锅做饭,赶紧扑到她怀里要给妈妈将《狼来了》的故事。我也不记得我当时讲的怎么样。总之,我就记得妈妈当时一直在笑,我以为我讲的很好。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妈妈聊起这件事。她告诉我,她都没听到我故事前面讲的什么。她就听到我一直在喊狼来来、狼来了、狼来了。。。。。还有一次,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周末回家,由于家里不是很富裕,他就在粥里面给我煮了两个鸡蛋。我看到了似有似无的在嘴里嘀咕,“半个月我才回来一次,怎么就煮俩个鸡蛋呢,太少了”。妈妈听到了之后也来劲了,“那你能吃多少?你想吃多少,妈妈就给你煮多少?”我随口一说说,“16个。”她就立刻生火把剩下的鸡蛋差不多都拿了出来补煮了14个。我拿过鸡蛋是一口一个,连吃了12个后再也吃不下去了。整个身上都冒着鸡屎的味道,一直打嗝,打嗝的味道是味所未闻,难受的我晚饭也没有吃。从此以后我发誓每天我只吃一个鸡蛋。 我在高中身体不好,不喜欢吃饭,营养不良,隔三差五的就生病啊头疼什么的。她怕耽误我高考,经常会坐车跑到学校去看我,给我在学校订酸奶,给我买脑轻松吃。那时候,家里面经济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比较拮据。当时一大盒脑轻松需要好几百,她就靠每天去扎网攒点钱给我买。那时候,我每半个月回家一次,妈妈除了做饭吃饭就是坐在那边扎网。为了扎网,手都抠出了血,但她还是这样坚持。那时候妈妈很漂亮很年轻,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她皮肤依然很好。记得她第一次到我们班级找我,由于正赶上上课,她就站在了窗外等。由于我长的特像我妈妈,我旁边的一个女同学看到了就悄悄的告诉我说,“你姐姐来找你了。”我抬头一看自己情不自禁的笑了出来,为自己有这么年轻漂亮的妈妈感到开心,也为妈妈来看我感到高兴。后来,我告诉她,她就记下了,一直到现在都还要跟家人讲,呵呵。 但是等我上大学后,她的身体就每况愈下。皱纹和老年斑立刻就爬上了额头,最要紧的是由于常年坐着扎网,把自己的腰和腿彻底搞坏了。这几年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严重的膝盖风湿并发。去年有一段时间只能依靠拐杖才能走动。她为了不让我在学校分心,让爸爸和家人都瞒着我,也不让我回去。我每次打电话问身体,她都说很好。直到家里亲戚和邻居说漏嘴我才知道。看到藏在门后的拐杖,我泪如雨下。我发誓一定要把母亲的腰和腿治好。在去年的暑假,我带着母亲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对她的腰和腿做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并且给买了专业的康复理疗器材。经过半年的慢慢休息和康复,现在基本上已经能做到行动自如。看到妈妈又能自由行走了,心里真是开心。但是身体好转之后,她又来了新的任务——看孙女。她的身体对于看孙女是个不小的考验。我也经常嘱咐她不要太累,可以让爸爸分担一下,多休息。每次回家看到她多了个精神寄托,每天和孙女玩的开开心心,我也就放心了不少。 妈妈,您辛苦了。你就是我心里深处的那些花儿,永远都那么美丽,母亲节快乐! 2015年5月9日晚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昆山楼
个人分类: 往事回顾|4966 次阅读|7 个评论
忆往昔之小木匠
热度 1 Mech 2015-5-6 15:26
小时候,我干过木匠。有作品为证,一对沙发和一个茶几。具体在几岁已经记不清了,估计在十岁左右。考大学前最后次到上海是 73 年,舅舅送我套木工工具,而打沙发在这之前。 当时父亲工伤休息在家,与隔壁邻居兰叔叔过从甚密,他也是工伤休息在家。他俩都是外伤,伤筋动骨一百天,就在家里养着。兰叔叔心灵手巧,决定给自己家作沙发。他妻子王阿姨是附近学校的教师,就从学校拿回些坏的桌椅,这样就有木材了,虽然都是硬杂木,不算好料。他还真作成了。 父亲决定我们家也做。兰叔叔陪他去很远的市场买木料。几块厚板,好像叫核桃楸,花了 12 元。父亲设计好沙发,就下料,还用那种自制的墨线在木板上弹出线条。把木板用锯子破开,就成了木方。破木方的工作责任大,技术含量也高,父亲亲自做的。 我是干粗活和力气活,例如,起毛的木方,或者锯过不平整的木方,我用刨子刨刨平。当时人小胳膊也不够长,刨子不是用双手把着柄推,而是站在木方旁边,双手直接拿着刨身拉。其中也是有些窍门,例如要看木头的纹理。如果是顺着纹理,刨刀就要浅些。特别小心钉子,会刮坏刨子。刨刀退出来很神奇,就是用锤子在刨子后面敲几下,刀就出来了。用刨子的活,基本都是我干的。父亲伤的是腿,但腰从小就不好,弯不下来。看着光洁的木方出来,我很开心。好像还凿过榫洞。父亲画好位置,我就拿把凿子去凿。榫头用锯子锯,我可能没有做过。我很少用锯子,除非是特别简单的把木方锯断。 在正式干活的前些年,我见习过木匠干活,没有自己动手。那是我们家地板坏得不像样子了,房产处来人修。大师傅是我们本家,大家叫他陈大头,说他有个傻儿子。我很喜欢看木匠干活,他们刨下来的刨花我也常拿着玩。 做沙发其实不仅是木匠活。还要自己做坐垫和靠背。那倒是基本不动刨子。先用薄木板钉个方框,上下钉上那种包装用的薄铁条的网格,中间就是螺旋弹簧,弹簧穿在铁条上,还要用绳固定。绳子是从工业用带中拆出来,结实而且有点弹性。再用帆布把铁条等包上,帆布用秋皮钉钉在木框上,这个活我能干。帆布是从劳保手套中拆的。再放棉垫,并且包上布。 沙发的框架还要上色刷油。怎样上色我不记得了,但还记得上好色后,要用木砂纸打磨。那也是第一次知道,砂纸还分木砂纸和钢砂纸。刷油是刷亮油。最后,颜色比木头深些,仍透出木材的花纹,并且有些亮光。 除了两只沙发,还有剩余的料打了个茶几。下面是个开门的柜子,上面有个抽屉。四周就是用种好像叫马粪纸的纸板钉上。 父亲是同济毕业的工民建工程师,沙发的结构很结实。而且符合工效学原理,坐着很舒服。后面家里买的几个沙发,都没有那对舒服。 40 多年过去,沙发好像还在用。我们从鞍山搬到上海时没有带,现在在岳母家了。以后拍张照片,有图有真相。当然,沙发是我的作品,但我不是第一作者。我只是个干粗活的小工,挂上名也无不可。 打沙发的工具非常简单,刨子、锯子、凿子都只有一个。后来舅舅送我那套木工工具中,刨子有好几个,大的粗刨,小的精刨,还有专门刨边的刨子等。我很喜欢,但再也没有干过木工活。我服膺圣人的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论语·卫灵公》 ) 。但自己的经历告诉我的是,事情总要在没有准备好时候做。昔日小木匠用简陋的工具做了沙发,只是这种体验的一个例子。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十一)开启新的探索(末)
热度 5 wuyuefeng 2015-4-3 08:04
不少人曾问我为什么不出国去做博后,回来后在高校做学术,应该说这确实是一条被无数人证明过切实可行的路。不过想到自己在学术圈里做研究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时就替自己捏把汗,很多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都是依据别人的文章,而自身却没有更加近距离的接触那些应用;大概这也是我和其他小伙伴当时容易陷入迷茫兼发牢骚状态的重要原因;往大了讲,在科学网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关于文章与科研的讨论。或许走出这个圈子,能见识到更多真实的情况吧。 另外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现在的很多科学研究已经不再像19世纪以前那样,科学家是凭着骑士精神在未知世界里驰骋纵横,很多时候都是单打独斗的局面。今天的很多重要研究都是建立在先进的设备和比较庞大的团队基础上,科学精神当然也是需要的,但是资金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加深。如何整合资源以及如何创新是今日科学发展的两大主题。而在现阶段的中国,面临转型需要的企业对于将资源转换成科技成果这样的努力也是充满热情。 在高校做研究的时候,常常想要是能帮企业做点东西就能够知道自己工作到底有多少价值了。可惜身在高校不知企业事,既然如此,那么就干脆到企业中去学习锻炼一把好了。至少对于企业里的研发人员来说,我对高校里面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换一个视角,就会有新的发现。” 这也是石墨烯研发过程中的体会。面对着全新的开始,我常常想到当初刚进实验室面对石墨烯科研时的那段经验。或许这段探索的过程和自己所预计的会不一样,可是当回过头来再看时,发现一路走来的风景又是别样的美丽。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企业,或许是因为缘分,当时也是碰巧在论坛上看到集团招聘石墨烯研发负责人的消息(当然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地做石墨烯了)。或许心里对石墨烯有些执念,放不下,既然有机会当然要好好努力一把。还有一点,那就是感受到公司里的勃勃生机,尤其是在公司董事长张总身上。我当时评价张总就像一个园丁,兴趣盎然地守护着一片苗圃(或许他们老一辈企业家对科技的热情并不比我们这些职业科研人员少)。新的开端,路在脚下...... 结语 : 你高兴地努力伸手去摘枝头的果实,我微笑地守护着正在发芽的种子。
个人分类: 讲故事|4791 次阅读|9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十)答辩和总结
热度 7 wuyuefeng 2015-4-3 07:59
2014 年6月,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前有点担心自己时间把握不住,害怕超时;幸运的是,我是最后一个答辩。面对台下这么多观众的时候,渐渐找到感觉,发现讲起来还是挺流畅的。 图23.博士论文答辩PPT的结论部分 “你做了这么多的工作,那么你觉得哪项工作是你的得意之作,最重要的工作,或者说是对国际同行影响最大的工作?”评委席上的张老师提问。 “您这个问题我记得当时实验室一位师兄答辩的时候就问过,刚才我就在猜您今天可能也还会问,呵呵……” 可见,听课题组师兄师姐的答辩还是很有帮助的,哪天就遇到一样的问题了。 “事实上,我个人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泡泡模板法制备石墨烯薄膜的这项工作,可是现在回头看当初微波法制备石墨烯的工作,那项工作虽然很粗糙但对我的影响却很大,当时发现那个现象的时候还兴奋的以为能发《Science》了,呵呵,当时什么也不懂……但是第一篇工作确实给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能够继续在这个领域立足研究下去,所以也是很重要的。也许对于同行来说,三维石墨烯和电化学加工氧化石墨烯等方面的工作会对他们有大启发,可是如果没有开始时候的信心,或许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研究了。所以我觉得,我做的每项工作都很重要!”我觉得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声。……听到掌声……我愣了一下。 “你做的工作很漂亮,基本符合到我们学校当特任教授的条件了。”有评委这样称赞,张老师笑着说“他给你发offer了!” “真的是很高的评价”,当时我心里这么想,真的很开心;不过嘴上我还是这么说的“我想到企业里去做研发。”(后来才从导师那里听说人家是认真的,我#¥%*,纠结完之后还是觉得有必要在企业里去学习提升自己的眼界。) 另外,有评委表示,“现在的小孩子论文致谢都写得这么好”。(以下放上我博士论文的致谢片段) “在科大的五年硕博连读即将结束,博士毕业论文完成的时刻,再回首本科时光,转眼我已在科大将近9年了,而来这个实验室也已经过去6年。作为一位“土著”的科大人,感谢母校这些年来的培育!依然记得当时第一次做纤维素水凝胶课题时,发现有趣的实验现象后的激动心情,跑去和闫老师讨论其中的原理;也记得第一次接触石墨烯,向王晓平老师组同学一起切磋学习;记得第一次李老师教自己扫原子力显微镜,看到单层氧化石墨烯时心里满满的希望;记得第一次发现溶剂热还原氧化石墨烯后,和闫老师一起心情激动地分析研究;记得第一篇论文送审时,心情忐忑地等待消息,以及论文被接受后长舒口气和升起的成就感;记得自己一次次的拉GO泡泡膜破碎,却依然怀着希望继续尝试,飞溅的GO液体让实验服都变成了灰色…….在实验室里,在石墨烯研究中,留下了很多终生都难以忘记的故事。” 感谢各位能够耐心读到这里,我将博士论文答辩时候的PPT内容放上和大家分享。 博士论文答辩PPT.pdf
个人分类: 讲故事|879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九)插曲——和通用电气(GE)的故事
wuyuefeng 2015-4-2 08:43
这里需要讲讲和通用电气的一些接触经历,因为在石墨烯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曾作为参赛资料参加了通用电气基金会的科技创新大赛,并多次获奖。这也是一个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科研思路,并向他们展示石墨烯材料的过程,对我来讲也是一次次非常重要的锻炼机会。我很想知道在那些不做炭材料研究的科学前辈眼里,石墨烯是一个怎么样的材料,尤其是能够与代表了工业技术高大上的GE前辈们面对面。同样的,我想现在做石墨烯的很多同学甚至老师,也依然会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吧。 在很久之前听说过通用电气,只知道它是世界500强,最大的电器设备制造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公司;反正很厉害,距我很遥远。最初有机会接触到通用电气是在2011年的通用电气基金会科技创新大赛,当时到处找可以申请的奖学金,正好从导师那里听说有这么个活动。所以果断积极参加,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写出来就可以了,甚至于不是要求你必须正式发表了的。负责基金会科技创新大赛的是香港国际教育基金会的Wallace(吴茂勤)先生,他性格非常好,很好打交道的。这个大赛每年举办一期,具体信息可以去以下网页查询,也可以邮件询问网页上的邮箱。 http://www.iie.org/Offices/Hong-Kong/ScholarshipPrograms/GE-Foundation-TECH 应该说这个大赛是一个很好的认识GE和走进GE的平台,获奖者除了有丰厚的奖金,还可以参观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并和里面的前辈高人交流学习;我也是在参观了研发中心后才更多的了解GE,发现爱迪生竟然是公司的早期创始人。公司涵盖了从能源、医疗、交通、金融、水处理、航空等等诸多领域,GE在中国的理念就是“在中国,为中国”,GE研发中心的总裁是科大的骨灰级大师兄陈向力博士,另外还有吕师兄等科大校友的身影,倍感亲切和温馨;中心透露着一种校园般的宁静感。 大赛里我还认识了其他学校的小伙伴们,了解同为理工科学校里研究生生活和学习的面貌,交流从科研到出国和就业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参赛范围很广泛,包含了诸多研究领域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应该说对我们相互之间启发思路还是很有帮助的。至今还是很嫉妒清华的同学,感觉在清华的话,科研项目和经费都不是事,从来都是钱找上门的,只需要负责挑项目就可以…… 我当然不忘自己的本行,问GE里的科学家是怎么看石墨烯的?GE有可能会做石墨烯方面的研究吗?毕竟从学术到股市宣传得都很火。可惜前辈们的回答是如果这个材料确实有大的市场,才会考虑去研究。可见,GE的研发中心虽然也有从基础到应用的一系列科研,但是和高校差别还是很大的,具有典型的市场导向性在里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高度的自信,如果某些新技术通过评估后确实值得研究,他们就能够快速组织团队进行攻关,在强大的技术和人才积淀上能够快速成为新技术的领导者。高校的科研重视的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在GE这种创新只是最起码的门槛,很多时候做的都是把市场、产品、工程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系统性创新。在跟GE的一次次接触中,我对于现代科研的认识,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也逐渐发生着改变,这也是 我 后来离开高校实验室的一方面因素吧。 当然,要想去领略GE的魅力, 托通用电气基金会和国际教育基金会的福, GE基金会科技创新大赛是条不错的途径,现在大赛所开放的学校已经有15所理工科(包括香港科技大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自家学校在里面没。这也算是帮Wallace搞点宣传工作吧;还有就是当时吕师兄伸出橄榄枝的时候纠结得放弃了,有点遗憾;大概是自己和石墨烯的尘缘未了吧,在这里一并记下。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4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八)收尾与新生力量——超级电容皮带与小师弟
热度 5 wuyuefeng 2015-4-2 08:28
在超级电容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我一直都觉得不太满意,所以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还一边继续推动这方面的实验进展,后来离开学校了也会询问导师实验和文章方面的进展。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这项工作是我博士生阶段的收尾工作。 最早自学超级电容用于三维石墨烯凝胶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后来也指导过师妹做不对称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工作。虽然三维石墨烯可以直接作为整体式电极组装电池进行测试,不需要加入额外导电和粘结添加剂,但是其中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1.尽管整体式石墨烯可以直接作为活性电极使用,但是它的加工性能是受限的,没办法和现有的工艺直接对接,并且颗粒本身容易碎裂脱落。2.三维石墨烯本身虽然有优秀的孔隙结构,但是本身密度低也制约了最终电容的体积比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这使得该材料基本上只能用于概念性的研究而实际应用价值很低。 除此之外,在早期三维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用石墨烯水凝胶测试的数值远比干燥后的石墨烯气凝胶要来的大。当时有种感觉就是三维石墨烯中存在的水能很好的维护其中的孔隙结构,但是还没有上升到“离子通道”这个概念上来。当时澳大利亚的李丹老师课题组在AM上发表过抽滤法制备湿的石墨烯薄膜用于超电容测试,发现效果比干态的石墨烯薄膜要好得多,起初他用了一个仿生材料的概念。后来,他们又重新设计了这个实验,用离子液体和浓硫酸等不易挥发的液体保留在石墨烯片层间,得到了高体积能量密度的石墨烯电容。这个工作发表在2014年的《Science》上,在这项研究中他把离子通道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解释了高容量石墨烯电容器的结构要求。 当时在做电化学还原的我,想着要在应用方面做些突破,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电化学还原石墨烯在超电容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基于我当时对离子通道的理解,我对电化学原位还原GO电极作为超电容电极还是有几分把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氧化石墨烯的还原过程中除了电子的传递外,实际上还涉及到离子的传递,换句话说,原位还原过程中的离子通道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于超电容中的双电层离子的迁移,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还有一条有趣的创新点就是直接将氧化石墨烯电极可以在超电容的电解液中还原,既是电解池也是电池电解液,方便直接组装成电池。 图1.电化学原位组装超电容电极 实验也证明这种原位电化学法加工出的电极确实比烘干后的材料有优势,并且相比之前三维石墨烯,我们用GO的涂膜层来替代,不论是电极机械强度、电容体积密度抑或是加工方法的普适性,都比以前三维石墨烯材料要有优势的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时下比较热门的“可穿戴”设备题材,以金属网作为集流体骨架制成超电容腰带,应该说这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方向。 图2.皮带式的可穿戴超电容模型与未来构想 这项工作在最近整理完成发表在《Nanoscale》上,对超电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围观下。 由于当时忙着准备毕业论文和工作等诸多杂事,很多实验都是指导师弟去进行的,结果意外发现一个科研好苗子。 这里要花点笔墨讲我的这位师弟小宇,小宇是我们系一位本科生,有点小胖,很憨厚,性格好的真心赞。他一开始跟我做氧化石墨烯薄膜方面的探索,有时候他会持续个把小时盯着泡泡膜在琢磨,所以我果断得出结论——他有科研潜质。为什么呢?如果能够长时间的观察一个实验,那么说明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很优秀,他肯定是有思考的,反正他不可能在那发呆或者是睡着吧?(想我当初就是经常这么过来的,呵呵,自夸下。)并且他还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尝试的一些想法;研究内容从传感器到电池领域,展现了优秀的自学能力。总之,就是很靠谱的科研新生力量。 所以有时候觉得很有趣,在我即将离开实验室的时候能看到仿佛当年自己刚进实验室时好奇探索的情景,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吧。师弟想出国深造,这大概是科大绝大多数本科生的想法了(虽然我和导师从情感上都想要挽留他,但也发自内心地希望他能有个更高的平台)。对于锂电池方向很感兴趣,2015年可能会申请国外相关方向的课题组,如果恰好有这方面课题组,并且准备招人的话不妨跟他聊聊,我还是强力推荐的,可以跟我联系。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92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七)重新发现——电化学法加工石墨烯材料(2)
热度 5 wuyuefeng 2015-4-1 07:38
下面要介绍的应该是我博士论文部分的收尾工作了,虽然是在2013年初就有相关想法了,可是最后面临着毕业后工作的纠结以及选择时内心的斗争,各种效率低下,所以磨蹭到了毕业。这段经历也提醒各位重要的工作一定要趁早去执行,千万不要拖到毕业阶段,否则那时就难以静下心做研究了。 (名词解释:文中的GO指氧化石墨烯) 前面提到的在做Zn-GO电池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电子就可以还原氧化石墨烯,由于存在着类似多米诺效应的扩散机制,所以通过一个导电边界就可以实现连续的氧化石墨烯的还原。这让我很容易想到直接用电化学的方法来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材料。在之前的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工作中,有不少工作报道了采用电极的导电一面来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工作,这就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要还原多大面积的氧化石墨烯薄膜最好有相对应尺寸的面电极。事实上,Ruoff等人在一篇Review中就提到过这么一段话“ This route appears to be extremely (and yet mild) at reducing theextant oxide functionality, and it precludes the need for hazardous chemicalreactants and their byproducts,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has not beendemonstrated on a large sample. The deposition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ontothe electrodes is likely to render bulk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difficult ona preparative scale. Scalability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a usefulsynthetic protocol if graphene is to be broadly utilized. ”简单地讲就是说电化学法虽然高效又环保,但是需要把氧化石墨烯覆盖在电极表面上,限制了大规模应用这种技术的可能。(电极面积有多大,石墨烯面积才有多大。) 可是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根据我之前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参见石墨烯往事(七)重新发现——Zn-GO原电池的故事(1)),通过导电的点或者是线的接触,实际上是可以实现整个GO面的电化学还原的,这个实验很好操作。我们简单地设计了点、线、面接触还原GO薄膜的实验组,发现电极的面接触并不比其他两种接触更高效。这里面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首先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面接触不可能是两个理想的平面,往往是混有线接触和点接触;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氧化石墨烯还原过程中除了电子传递外还需要涉及到离子扩散传递过程,面接触实际上是不利于GO薄膜接触面内离子扩散的。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很多类型的GO结构材料都可以通过点或者是线的接触达到高效的电化学还原效果。比如说,我当时在眼镜片的曲面上涂了一层GO薄膜,可以通过边缘与银丝的点接触就能将整个曲面上还原成半透明的还原石墨烯;再比如,我们可以直接将银丝穿插绕缠在浸渍了GO的海绵上,就可以电化学还原出有弹性性的导电石墨烯海绵了。这种方法在薄膜材料的加工尺度上很容易就能够达到分米以及米的级别,只要电解池够大放得下就行。 事实上,电化学还原的优势确实很明显,室温下就行,不需要加热;中性电解质就行,不需要强酸强碱或者是剧毒还原剂;并且还原出来的石墨烯电导率竟然可以和浓HI的还原效果相近,超过20000S/m。因此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化学稳定性差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加工,比如说生物蛋白或者是纤维素之类的材料。 这个工作对我其实也挺有启示的,很多人认为电化学的方法2010年附近就已经被人报道了,也就很难在这个上面做工作了。我在前面三维石墨烯工作部分曾经提到过概念对于一个工作在制高点上的重要性,这里我需要提一点,提出概念和真正解决问题是两码事,很多业余的新闻报道就是没搞清楚两种情况而闹出笑话。 而对于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来说,新概念毕竟为数有限,运气好能遇到,更多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提出概念表明有一条路可以走,但是中间必然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克服,甚至于某些细节会成为一个领域的拦路荆棘。这时候,咱就好比开荒的,需要清掉路上的一株又一株荆棘,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不经意间往旁边一瞥,发现可以换条路走嘛?根本就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狭窄,路可以很宽,甚至有很多条。而这时候,你的局面也就打开了,眼前豁然开朗。当初认为的那些非要不可的实验条件,也只是其中的某一条崎岖小路而已,而我们已看到一条康庄大道。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7111 次阅读|9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七)重新发现——Zn-GO原电池的故事(1)
热度 3 wuyuefeng 2015-4-1 07:33
在泡泡膜方面的工作是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自组装,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获得的是自支持状态的石墨烯薄膜。那么问题来了,厚度为数百纳米到微米的GO薄膜在自支撑状态下能否实现还原呢? (名词解释:文中的GO指氧化石墨烯) 我尝试过HI、维生素C等还原剂添加到GO溶液中然后拉膜,或者是将成型的GO薄膜浸渍还原剂然后再将样品进行加热还原,但伴随着还原过程薄膜都破掉了。这是由于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相比原料GO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收缩和变形,直接导致薄膜承受巨大的张力而绷紧破碎。继而我又开始尝试溶液中室温下进行还原的实验方案。而首先想到的就是锌粉,这和隔壁课题组的耿博士有关,可惜当时锌粉还原的研究很多课题组都在抢时间发表,而他的工作非常细致认真但是因为时间上晚了一点导致错失良机,有些遗憾吧。当时他曾经给我展示过锌粉快速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工作,不得不说,锌粉还原确实非常快速和高效,并且貌似锌粉并不需要触及所有的氧化石墨烯就能达到比较高效的还原。 这个现象一开始令人感到困惑,后来仔细一想发现锌粉可能更多的是起到电子给予体的作用,实际发挥还原效果的应该是传递过去的电子。应该说这个想法是我后续的Zn-GO原电池以及原位电化学加工组装工作的基础。这个地方我先介绍原电池方面的故事。 既然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可以不接触锌粉就能达到,那么就可以利用金属框架直接把锌的电子传递给GO薄膜,从而避免锌粉颗粒对薄膜的破坏,在溶液中实现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原位还原。这不就是原电池吗?!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研究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材料的视角”来看待GO,但是如果从“能量的视角”去看的话。金属锌还原GO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外输出能量的过程,能够获得电子的GO不正发挥着电池正极材料的作用吗?并且碳元素能够展现出很多金属方面的性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么它的氧化物是不是也有类似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呢?或许在某些场合真的可以替代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 于是我马上去尝试原电池的可行性,将GO粉体和导电炭黑混合涂覆在金属网上作为集流体,另一端是用锌片,在KOH电解液中,外接LED灯后,灯泡果然亮了!当然这要感谢现在的LED技术进步,所以现在0.7V以上就可以点亮LED灯了。不管怎么说,这个想法是可行的。于是我又认真分析了下,理想状态的氧化石墨C2O理论比容量高达,如果说可以达到制备出这种状态的氧化石墨或许将成为高效的电池正极材料。 这次,我在验证完实验之后,马上就去做文献检索了,深怕人家已经抢先发表了。检索结果是,最近确实没有人研究基于氧化石墨的原电池。但是我发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人做过类似研究了!只不过他们采用的是Li-GO电池,后来这个方向朝着氟化石墨发展,并有了今天市场上的锂氟化碳电池。我从没想到过,有一天我在实验室里重新走了那些科学前辈曾经走过的老路——重新发现他们在几十年前做过的类似的实验。(脑海里又浮现起在前几天博文里,和 陈楷翰 先生探讨的发nature上的冰模板的故事了....) 当时我的感受是复杂的:有些失落,原本以为我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可惜不是;有些感动,因为和科学前辈不约而同地做了相似的实验;有些小伤感,当年做这些工作的人是否知道有一天石墨烯领域的研究会迎来如今的盛况呢?不过,回顾我一路的研究足迹,突然又释然了,作为新想法的第一个发现人和尝试者,这份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已经是莫大的回报和享受了。 这种电池如果可行的话,最大的两个优点就是放电平台稳定以及电池容量大。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类多米诺效应的现象存在,绝缘体的GO在边界处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导体的RGO,从而把导电边界不断往前推进。这也是电池放电平台能够稳定的重要原因,氧化锰电池中就不会有此机理。 客观地讲,电池最大的缺点就是电位比较低,具体放电电位和GO的含氧量有关,弱氧化的GO其平均工作电位高,而强氧化则会低得多,虽然可以通过串联电池的方法提高输出电压,但是总体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了。另外现阶段我们也没法实现绿色制备高品质GO,这里的高品质是指石墨烯骨架上的氧都可以起到氧化作用。 这项工作最后发表在RSC Advances上,由于在氧化石墨制备方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所以导致我们的研究成果没能远远超越前人;该工作对同行最大的启发可能还是看待材料视角的切换吧。不过另一方面,如果能在碳材料的绿色氧化方面取得进展,那么这种类型的电池未必就不能成为现实了。并且如果从战略角度去思考的话,这样的电池也是非常符合利用碳材料来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理念。所谓的“以炭治碳”这个在我博士论文的前沿 也有提及,并且和科学网的“研炭翁”前辈可谓是不谋而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他老人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6286-418010.html
个人分类: 讲故事|10683 次阅读|4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六)信念的力量——和同路人的故事(2)
热度 2 wuyuefeng 2015-3-31 13:32
在泡泡膜工作的基础上, 我以“ “ 泡泡” 拼接出的石墨烯薄膜 ”为题撰写新闻稿,参加Material ViewsChina 网页举办的第一届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并幸运地获奖。这件事的机缘巧合,让我接触到了两个人,一位是科大校友——包师兄,他是那种坚定地走学术路线的科研派,鼓励我出国做博后。我羡慕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信心和对未来的把握,有一段时间还真是按照这条路去准备了下。但发现自己没他坚定,总因为一些小想法就动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以后会提及。) 另一位则是负责MaterialsViews China 网页的徐广臣大编,我们当时聊得很High,从新闻稿的写作,到网站的理念,网站的维护和运营方式等方面,我们都交换了看法。我当时就觉得小木虫非常成功,可以通过科研群体的力量推着它往前走,或许在材料领域,Materials Views China也可以朝着这样的定位去发展,尤其是以能够帮助新生科研力量为定位。(现在觉得在科学网写点科研笔记也蛮好啊) 他也想发动大家一起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邀请我们获奖人作为撰稿人给网站提供信息内容。也是在那次电话交谈后才知道我们投给Wiley旗下期刊的文章,很多都是在他们手里先过一遍的,瞬间就觉得他的形象很高大。后来去北京参加纳米国际会议的时候见到徐大编,大家都是小年轻嘛。他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强大的职业精神,希望我能够为这个网页多做点推广工作。我感觉Materials Views China 网页从创建设想到内容布置都挺不错的:对于科研新手,可以快速地洞察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还是中文内容,通俗易懂);对于科研老手,不妨尝试下把自家的工作写成新闻报道,可以增加自己工作的影响力。(感兴趣的老师好同学可以将稿件写好,给订阅新闻的那个邮箱回复就可以了,徐大编每周会查看的。) 在那段科研生活中,很多迷茫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找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倒倒苦水来解忧愁,比如说往往在实验不顺的时候会找岳哥、涛哥他们发一通牢骚。之后,或许依然有迷茫但是转身又各做各的实验去了(大概我们在没有确定下一步出路的时候都很容易陷入这种状态中吧。而实验有进展的时候,太兴奋,就不会去想未来的事了,呵呵)。而跟那些已经走出校园的过来人交流则往往会给我们很多新鲜想法,所以在校园里一听说有谁的报告,马上会有一堆人围观。其实并不是因为真的仰慕,而是因为我们当时内心的迷茫…… 并且那时候一旦遇到校外有人聊起他们的职业,我们往往就会情不自禁地设想自己如果从事他们的工作,是否合适,又有多大发展空间呢?等等诸多想法。而不经意间,看到他们身上所展示出的执着和投入时又会感到佩服和惭愧,纳闷自己对于学术为啥就没有那样的一份信念呢?当然他们肯定也有茫然时,只不过我们相互之间都有一道围墙罢了;总之对一件事有信念容易,但是对于一条选择的路要有信念就难得多了,更多时候我们也就是在那样的摇摇摆摆间前进。(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毫无愧疚感了,因为当时摇摆前进的趋势其实是一致的) 有趣的是,当年曾一起抱怨科研的几个老兄,现在都已经奋斗在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岗位上,看来当初的抱怨是生活中的一点调味剂罢了,信念才是主旋律嘛。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4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六)信念的力量——泡泡拼接氧化石墨烯薄膜(1)
热度 7 wuyuefeng 2015-3-31 07:55
在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有位老师问我最得意的工作是哪一项,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下面要说的“泡泡拼接氧化石墨烯薄膜”工作了。因为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有一种践行自己信念的骑士精神。 这个想法的来源可能是跟中学时代的一个兴趣实验有关,那时候,我们利用肥皂泡在两根玻璃棒构成的轨道上拉膜并测试拉力与距离的关系。而自从我接触到了石墨烯之后,脑子里常常就会有将石墨烯片拼接成一张完整的薄膜的景象。所以有一天我琢磨着能不能模仿当年的那个实验来拉氧化石墨烯的薄膜,通过拉出膜的厚薄就可以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厚薄了。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我马上就投入到了尝试当中,在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果然是可以拉膜的,但是不管怎样在干燥过程中泡泡膜肯定会破。那么问题来了,有不会破的泡泡膜吗? 据我当时的理解,应该说是很有可能的。液膜里面存着这双分子层结构,在干燥过程中疏水端朝外,亲水端向里,但是亲水端往往带有同种电荷所以存着静电排斥,降低了干燥态的稳定性。但是二维的氧化石墨烯片层结构却完全不同,片层间可以通过范德华力相互牵制,抗拒液膜法向和切向的力都要大的多,所以干燥成一个干的氧化石墨烯片泡泡膜完全是有可能的,至少以那种存在状态是合理的。 为了简化问题,我采用简单的金属框架和试管口作为支撑来拉膜,同时也设计了不加表面活性剂的GO溶液作为对照组之一。发现有时候薄膜其实可以部分干燥然后从边缘开始破损了。还尝试着把液态的泡泡膜在低温下直接冻住再冷冻干燥,这样就可以保证膜不会破裂了。可惜干燥后非常酥松,强度也很低,也就很难做非常薄的石墨烯膜了。 这个工作是从2012年初开始尝试的,一开始有好几个星期都没能获得干燥的薄膜。导师觉得想法不错,但是做起来够悬,催我在三维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方面多挖掘下,只要结合超级电容或者是催化之类的概念,肯定是可以发文章的。那时候,我傻傻地认为必须要做创新性的工作才能算科学研究,最好是那种只有你能想到的研究。而事实上我也很享受研究过程中的挑战和发现的乐趣,所以泡泡膜的想法对我有巨大的诱惑力。后来导师估计对我也绝望了,所以干脆就让我指导本科生来做三维石墨烯方面的工作。 在此期间不断失败,泡泡破碎前GO的液滴会溅到实验服上,后来白大褂都变成灰色了;有时候为了观察它干燥的过程,必须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保持20分钟一动不动,中间经历过太多眼看要成功,最后却破碎的打击;于是就想想爱迪生试灯泡丝的次数好像比我要多,这样心理会平衡些,然后继续尝试。工作取得进展大概是在2个月后,当我改变了不同添加剂后,终于发现了让薄膜稳定干燥的秘密。 简单说,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对于形成泡泡影响较大,但是要保证干燥过程中泡泡膜不会破,就需要溶液中的骨架分子之间能够有比较强的结合力。之前的多次失败,有一部分是因为溶液中表面张力太大,所以液膜本身不稳定而破碎了;也有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干燥后期发生破碎的,因为氧化石墨烯带负电荷;而添加胺类物质可以明显增加氧化石墨烯片层间的相互作用力,保证泡泡稳定干燥成膜。事实上,只要起骨架作用的也可以是其他高分子,当时我尝试过用聚乙烯醇等溶液,确实也可以形成类似的高分子透明薄膜材料。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这项工作当时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被《Nature communication》看上眼,可惜人家不理我们。后来匆忙转投给《德国应化》,结果编辑说工作很漂亮,本来是可以接收的;但是我们只收communication,不收full paper。我们当然从善如流,马上改成communication,但是人家严谨地拒绝了。最后这篇文章以communication的形式偷偷地投给了AM,生怕人家发现曾经被写成过full paper。可见,各位有好工作的时候,也一定要细心阅读投稿要求啊。 泡泡上的彩虹(插图) 想起来了,之前这个工作我曾经写过一个新闻稿,放在科学网博客上,在此留个链接,可做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736-672541.html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10511 次阅读|20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五)有趣的自组装——冰模板的故事(3)
热度 5 wuyuefeng 2015-3-30 09:23
下面要介绍的故事,应该算是我的研究工作中比较坎坷的一项了。 这个工作开始于2011年下半年,当时三维石墨烯的工作发表后觉得可以趁热打铁拓展下游的应用,除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外,还有一个方向便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这个方向是和我的室友Huang Yuxi合作,他在俞汉青老师课题组,俞老师也是微生物环境工程方面的大牛,这也给了我一个学习微生物燃料电池方面的契机。 简单说微生物燃料电池其实就是利用细菌消耗化学能产生电能的装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负载细菌的电极材料,通常是有导电性的碳布、碳毡或者是金属网等。当时的核心思路是利用三维石墨烯网络巨大的孔结构作为细菌的载体,从而达到优秀的电子集流效果。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细菌基本只在石墨烯块体结构的外围生长,中间很难进去。因为孔隙结构大概在2微米左右,而细菌尺寸也在上百纳米到微米级别,考虑到细菌迁移以及溶液的传质等问题;三维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实际上很难真正起到三维集流体的作用。 因此,还是需要在大孔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上寻找突破,问题是怎样制备大孔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我很早尝试过采用大片的氧化石墨烯来还原自组装制备石墨烯水凝胶并冷冻干燥,结果发现气凝胶除了密度变小之外,在孔隙上并没有出现我想的那种大片搭接出的大孔结构。可见,氧化石墨烯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刚性,它很容易受外力变形。这里的外力是什么?除了自组装过程中的收缩还有就是冰冻干燥了。 之前,在做石墨烯气凝胶的时候就尝试过不同冷冻干燥条件下,形貌会有差别,比如在液氮下干燥后孔隙更均匀致密,而如果是在-40℃冰箱里干燥的话,可能就会出现部分石墨烯被压缩成鳞片状,孔径变大的现象。这跟石墨烯水凝胶当中的结构绝对不一致,经历了额外的再组装。于是我就调研冰模板方面的工作,还真发现在上世纪有人对冰模板就进行过研究,冰模板可以将纳米材料组装出多层次微观结构。所以我们设计了2个结冰速率很大的实验,液氮速冻和-10℃冰箱缓冻。应该说,差别确实是比较明显的,石墨烯水凝胶速冻情况下弹性很差,但是机械强度大;而如果采用缓冻的方法,可以产生上百微米级别的大孔结构,并且气凝胶是弹性的导电材料。这是因为冰晶的大小和结冰速率有着直接的关联。 关于冰模板方面的研究我们在合作早期就发现了,但是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漂亮的应用来证明它的价值,所以就等一个好的细菌电极材料测试数据,而后面的测试却是诸多不顺。后来,在2013年的《Scientific Reports》 上看到单独冰模板做石墨烯弹性体的工作时,我傻眼了,思路基本一样。所以有时候,在热点领域做一项研究,如果你做得是一个新概念的题材,那么尽量抓紧时间不要拖,很多现象都是大家也会观察到并且去想到的,当然这仅限于发文章。 话说回来,在微生物燃料电池方面的测试上,我和好友一开始拿碳毡作为对比,结果在排除几次不稳定的实验后,发现两者效果差不多。这有点令人失望,我们一开始抱的希望是有显著的提升,这样才显得高大上,当然如果知道会有人也在做冰模板就不会那么挑剔了。中间好友去国外交流一年,所以后来又跟课题组里的另一位同学Li Daobo合作来测试电池。应该说微生物方面的实验确实不稳定,有时候实验组很成功,但是空白对照组却没起来;或者有时候,又由于摇床或者是更换铁氰化钾溶液导致石墨烯电极受损。哎,总之测试过程不容易,尤其是每次实验周期都是按周来算的。 所以当文章审稿人提出我们是不是测试的样本太少的时候,我很委屈,把之前那些失败的各类数据都丢给他看;而RSC Advances编辑也很理解地接受了论文。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最大的启发就是双方合作中必须要有一方积极去推动,否则合作就会陷入到各种阻力中而进展缓慢,甚至于有些合作到一半就会不了了之,也挺可惜的。这项工作大概是和2012年初,自己心思放到泡泡膜模板法制备石墨烯薄膜上有关,所以整个工作前进动力变弱了。 (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31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五)有趣的自组装——“烯网恢恢,疏而不漏”(2)
热度 1 wuyuefeng 2015-3-30 07:54
通常大家提到石墨烯的时候都会说石墨烯具有非常巨大的比表面积2630m 2 /g,当然实际情况是石墨烯不可能悬浮在空中,发挥出全部的比表面积。但如果是在溶液里的话,尤其是氧化石墨烯这种易溶于水的状态下,那么在溶液中它确实可以发挥100%的比表面优势。下面的故事是三维石墨烯自组装的延续,我主要还是从研究发现过程的支线来给大家讲述。 在上一章研究化学还原自组装制备三维石墨烯的过程中,我也尝试了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当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思路,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设计理念。实验结果令我印象深刻:纳米颗粒与GO的溶液在还原后一同收缩成石墨烯凝胶,而剩余的溶液变得澄清了,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纳米颗粒都在GO还原过程中被捕集了。看到这个景象之后,我脑子里灵光一闪几个字“一网打尽!”仔细再一琢磨,觉得又不一样,因为这是由成千上万的石墨烯网一起参与捕集的。 通常我们见到的网状结构包括由一维线单元构成的二维结构,以及由一维线单元构成的三维网结构,而氧化石墨烯片本身便可以被看成是二维单元,由他们自组装形成的凝胶便构成了一类新的三维网络结构,这个过程就像我脑子里的情景千万张网一同捕捉纳米颗粒,正所谓“烯网恢恢,疏而不漏”。于是便构思了一张撒氧化石墨烯网捕纳米颗粒的示意图(感谢好友Huang Yuxi的PS技术),也就是后来发表在AM上的那张示意图。所以里面包含了我对于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的理解。 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制备水溶性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适用范围。通常我们都认为是因为石墨烯上有官能团和纳米颗粒相互吸引所以能够进行捕集的,也就是说纳米颗粒是被固定在了氧化石墨烯片上。准确的说,在冷冻干燥之后,纳米颗粒都是被固定在石墨烯片上了,但在水凝胶状态时,并不是所有的颗粒都是固定死的。事实上,在做完水凝胶后,我通常会把胶体放在清水中浸泡,结果发现有部分纳米颗粒是可以扩散出来的,也就是说胶体里面可能存在着类似“灌汤包”的结构。因此,实际上这个自组装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打包的过程,我尝试往溶液里加入染料,结果绝大多数都可以被收集到最后的凝胶体当中,而这个数值比简单的吸附要大得多。 当然,很幸运的是我们当时与陈春华老师合作,Li Sirong帮助完成了电池性能的测试,结果还是相当漂亮的。 本来这项工作在设计之初我们不抱什么大的希望,觉得发到JMC上差不多了。但是后来导师在看到了撒氧化石墨烯片捕鱼的示意图后,临时改变了主意;觉得可以尝试下投稿给《Advanced Materials》看看,最后幸运的入了编辑的法眼。所以有时候一张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遗憾的是,我们的绝大多数工作中都没有漂亮的图片设计加工。 这里要加一段AM主编的话,对于想投稿给AM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一下。“nowadays there are manyreports on the synthesis of novel nanostructures of a range of materials usinga variety of techniques. Therefore, what we additionally look for is aninteresting property or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 of these materials.”这是我在科大陈春华老师的《材料合成化学》课堂上收获的,这门课对做材料的同学来说还是相当实用的,不是科大校内的同学可以在科大的网上公开课里找找看。 这篇文章的审稿过程中,审稿人提到了石墨烯气凝胶比表面的问题,因为比理论值小很多嘛,很多同行可能也有过同样的疑问。说实话,我一直觉得BET测定的比表面积和石墨烯的几何表面积是两码事情,BET更多反映的是小孔吸附的情况,这是跟结构中心丁延伟老师学习到的。比如说一片呈悬浮状态的石墨烯,如果用吸附法来测定的话,就一定会是2630m 2 /g吗?当时大牛Ruoff正好来科大做报告讲《Science》上那篇比表面积超高的活化石墨烯的工作。我于是借机问了下这个问题,他当时也觉得BET面积和实际表面积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用氮气和CO 2 两种气体来做测试,结果差别就很大。可见,不能把BET测试的比表面积跟几何比表面积混淆。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7025 次阅读|3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五)有趣的自组装——三维石墨烯的故事(1)
热度 2 wuyuefeng 2015-3-28 08:42
上节里回忆了一些曲折的事情,只是想说自己也不是那种石墨烯的狂热粉丝,也有过深深的迷茫,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留下来,所以才有后面的故事可以讲。扯远了,拉回来继续聊石墨烯。 关于三维石墨烯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之一了。我们刚开始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是在2010年春,当时并不清楚这样一个概念会受到热捧。事实上,我在前面就有所提及,第一次做出石墨烯凝胶小球是在含硫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时候。一开始,觉得凝胶小球有点意思,捏着有一定的弹性,我跟实验室的老赵开玩笑说“感觉像是块有生命力的肉”。可是在它吸水性能或者是弹性上都逊于高分子凝胶,因此没有给予多大关注。 后来,实验室的韩师兄和导师在研究石墨烯和高分子复合的凝胶,看到他们那糊糊的东西,我突然觉得之前的石墨烯小球更像是水凝胶,于是赶紧拿给导师看。导师看后,大喜,“有料!”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在我当时的眼里看不到价值,而导师见到之后就能眼冒金光呢?估计很多刚开始研究的同学都会有一种观点——研究工作必须要比现在文献里有的东西更优秀才能够算得上是研究成果。这种要求应该说是好的,但如果你研究的是一类新的东西,那么其中的可比性就很难衡量了。而导师为什么觉得有料呢?因为这是研究领域里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是一个“制高点”,后人开展工作都要参考你,也就意味着高影响力。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工作数据本身做得并不是很漂亮,但是期刊也依然乐于接收相关的文章。 之后,我们对石墨烯水凝胶展开调研,可惜清华大学的石高全老师课题组已经在《ACS Nano》上先行发表了,不过他们当时是用水相溶剂热的方法合成水凝胶,这是一个封闭的自加压的体系。相比于此,我发现常压下很多还原试剂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过程中都会形成石墨烯水凝胶,对石墨烯水凝胶的加工更加简便。为此,我还特意设计了各种形貌的水凝胶,从球形、梨形,圆柱形到棒形等等,都可以根据反应器形状来获得。后来,石老师课题组利用细长管子作为反应容器来制备石墨烯纤维,相关工作发表在AM上,应该说思路基本也是一致的,可惜我当时脑子里还没有纤维这样的概念。 除了石墨烯水凝胶之外,我们也研究了冷冻干燥后获得的纯石墨烯气凝胶,以及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干态石墨烯凝胶。发现水凝胶很脆,但是烘干后水凝胶可以收缩成致密的高强度“石墨烯干”,同时石墨烯的电导率也与密度息息相关。后来有人报道一定形状的石墨烯齿轮等小零件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原理。 关于应用方面,当时我们实验室还没什么积累,所以先做了简单的染料吸附实验,发现水凝胶的吸附能力远大于干燥后的石墨烯粉体,当时不知道这涉及到所谓的离子通道;但是做完之后觉得还不够分量,于是又进行了漏油的吸附测试,并发现有趣的现象——吸附的油可以直接燃烧去除,但是石墨烯气凝胶基本没什么损耗。类似的实验甚至新闻后来都有报道,我想还有更多小组都有过尝试,实际上在做碳纳米管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报道过了。 应该说一开始对这项研究的期望还是挺高的,可惜这些工作并不被编辑赏识,当时给出的答复是我们的工作虽然很有趣,可是没法让人看到它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证明我们工作的价值,我们又在超级电容上面挖掘潜力应用。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当时在科大也没听说谁在超级电容器方面开展工作的,所以我只能根据有限的文献和书籍自学,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也是一头雾水。比如说当时提到的单电极比电容与双电极下的电池比电容,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在对称电极情况下,前者是后者的4倍,一开始没弄清楚发现自己测出的数值为什么比文献报道低那么多,后来想明白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单片电极上的电压只占两极电势差的一半,而质量又只有总质量的一半,就这样总算是搞明白为什么是4倍了。 最后这项工作发表在《Nanoscale》上,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作引起了RSC编辑人员的兴趣,我们的工作以《Graphene Goes 3D》为题在RSC的官方网页和《Chemistry World》进行了报道。当时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意外的惊喜吧。当时的新闻稿可以参见http://www.rsc.org/chemistryworld/News/2011/June/23061102.asp 这项工作在发表之后,陆续收到国内外一些同行的询问,很多人都提到很难获得强度较高的石墨烯凝胶体。这主要是由于各家所用的氧化石墨烯片尺寸上的差异造成的,通常在2mg/mL以上采用还原剂还原是可以获得胶体的,但是如果片尺寸过大就会造成组装堆积密度比较稀疏,也会降低三维结构的强度,而通常几微米级别尺寸的氧化石墨烯制备出的水凝胶强度比较理想。 同一段时间,沈阳金属研究所成院士课题组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了CVD模板法制备3D石墨烯的工作,使得三维整体式石墨烯材料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总之,之后三维石墨烯概念就火起来了。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14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四)插曲——波折与选择
wuyuefeng 2015-3-28 07:48
2010 年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这些事情对我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至今也无法衡量。或许有的事情过去了,但是事件本身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不易枯萎的种子,谁也说不清。我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无奈,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帮不上家里什么。也因此,让我对金钱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或许后来的一些选择在那时候就已经有所铺垫了。事实上,我当时对自己的学术选择都发生了怀疑,有一段时间四处搜寻所谓的高薪行业。不过后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自己的能力后发现还是从事技术类型的工作适合自己。 当时虽然在石墨烯研究上发表了若干篇文章,但是说实在的,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心里实在没底;总觉得石墨烯距离应用还是太遥远了。那时候,国内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公司发展迅猛,所以带动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考虑到这些因素,我想转到锂离子电池方面做研究;科大的硕博连读,在研二下学期进行转博答辩后就直接转入博士生阶段。当时我跟导师说了自己的想法,导师虽然不舍但考虑到我的情况还是同意了。于是我跑去找陈春华老师,希望能够到他门下做博士生阶段工作,可惜当时他那边名额已经没有了,不过他还是很支持我在那边实验室做些电池方面工作的。应该说在科大,各个课题组之间相互合作的气氛还是很浓烈的,这也给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真得非常感谢那些课题组。 后来,伴随着石墨烯在应用领域的发展,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到了电子类方向上,同时也在电化学和电池等领域自学和探索。而当时就是希望毕业后能够有能力和资格进入这些领域去从事研发工作。 经历那段时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朱清时校长当时的真诚,我开始有了深深的感触,他的那句话也让我一直牢记在心。后来,我就到处找哪些奖学金可以申请,因为到处找奖学金也让我有幸接触到位于上海的通用电气研发中心(GE CTC),结交了炭材料以为更大科技圈里的新朋友,详细内容日后会提。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4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我和仇和同学的那些往事
热度 39 jiangjiping 2015-3-28 04:23
说说我和仇和同学的那些往事 蒋继平 2015 年 3 月 27 日 三月中旬的某一天, 早上打开电脑看到一条新闻,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被接受组织调查。 看到这条新闻, 我心中既感到有点意外, 也有点预料之中的感觉。 这个意外的感觉是从时间上来说的, 因为当时正是“两会” 期间, 在这种时刻抓人, 是让我感到意外的主要原因。 说是意料之中的感觉, 那是因为我心中一直有这种预感, 尤其是从 2011 年以来, 确切地说, 从我们同学毕业 30 周年昆明聚会以后, 我一直非常担心同学仇和的政治命运。 就在仇和被调查的当天, 就有读者在我的博文的评论中要我谈谈与仇和的往事。今天就顺着这样的要求, 来“交代” 我与仇和之间的所有交往。 我和仇和属于南农植保系 77级 的学生, 我们这个系当时一共有 67 位学员,分成两个班,仇和在二班, 我在一班。 我们平时很少在一起上课做实验。不过, 因为仇和的个人魅力, 我对他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 他被选为南农的学生会主席, 而我是学校的武装民兵排排长。 也就是他负责组织方面的事务, 我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但是, 非常实事求是地说, 由于能力问题, 他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而我的工作做得很糟糕, 我几乎连自己都管不好, 还给学校制造了麻烦, 那是往事, 那已经成了历史, 在此不提了。 大学毕业后, 他到江苏农科院工作, 留在南京, 而我到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上班。 从此以后, 我们 几乎没有任何交往。 后来我到美国留学,仇和也到美国接受短期专业培训, 在此期间, 我好像收到过他的一封信, 但是, 由于我当时确实非常忙, 尤其是经常出差在外,没有回信, 这是我最对不起他的一件事。 我对仇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 仇和在当宿迁市委书记的时候, 媒体对于他的报道很多。 这些报道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 这些报道确立了仇和的“个性官员” 的地位。 这些报道给我的印象是:他是 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急先锋。 说实话, 我对他的许多想法是认可和支持的。 要是我有这样的机会的话, 我也会如此做的, 只是可能在工作方法和策略上会有所不同。 我和仇和的一次真正的近距离接触是 2005 年。 我当时回国到母校给图书馆赠书, 他作为副省长和同学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当晚学校的招待会。 招待会由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主持, 我和仇和分坐在这位副校长两侧。 这次回南京, 除了给母校图书馆赠了 13 册科技书籍外, 还给参加欢迎宴会的各位同学每人一份从美国购买的礼品。当时给仇和的是一盒美国康州产的花期参和一把吉利胡须刀。 几乎所有参加宴会的男生都得到了这样的胡须刀。 我给仇和礼物时, 对他说:“ 您为人民操心, 需要注意健康, 所以, 给您一支西洋参, 补充精神, 希望您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努力。” 以后的几年内, 我们几乎没有多少联系, 他到云南昆明当市委书记后, 有时在重大的节日时, 会给我寄来亲笔的节日贺卡。 我们之间的最近一次接触是在 2011 年八月份, 那是我们南农植保系 77级 毕业 30 周年同学聚会, 地点在云南昆明。 在这次聚会中, 仇和和我们全家人(儿子, 女儿,太太和我)一起照了相和闲谈了几句话。 我给他的礼物是一本书和一支 花旗参。 这本书是: Great Minds of the 21 st Century 。 我借此对他说:“ 希望您洁身自爱, 清正廉洁, 做一个人民的好官。” 我给他这本书是希望他看看这本书上介绍的人的身份背景 和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这本书上介绍的大多数是世界上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 当然除了像我这样少数几个“骗子”。 我给他花旗参是因为我在媒体上总是看到他两个大大的眼袋,好像很累的样子, 心里有点心痛, 为他的健康担心。给他送花旗参, 希望他更加健康有精神为党和人民工作。 顺便说一下, 在那次聚会上,我给国内的同学们也是每人都有礼物的。 我可以对天发誓: 我和仇和之间除了正常的同学关系外, 没有任何其他的利益往来。 我们之间没有一分钱的交往, 也没有其他的利益输送。 从一个正常人的良知来说, 我对仇和的印象很好, 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他敢做敢为的风格和勇气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的功过自有社会和人民来评判。 不过, 对我来说, 英雄就是英雄, 倒下去的英雄仍然具有英雄本色。 落井下石是小人的行为, 为我所不齿。 自古以来, 英雄的结局很多都是悲情的, 许多战场上的急先锋既可能是大功臣, 也可能成为枪下鬼。所以, 仇和的结局是我意料之中的事。 我希望仇和同学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境遇, 主动地与政府配合, 认真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 总结经验教训, 对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做一个真诚的道歉。 人人都会犯错, 能干的人, 干得越多的人, 犯错的机会越多。 所以, 犯错不可怕, 只要能够充分认识到错误, 积极地改正错误, 那才是英雄豪杰, 那才是真正的将帅之才。 从仇和同学的境遇, 我又得到一个人生感悟: 人生命运不可测, 成在一地, 败在一时; 成时辉煌,歌者如林; 败如山倒, 落石滚滚。 仇和, 我的同学,你 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是我的偶像, 不管你的处境如何, 我仍然以有你这样的同学而感到骄傲!你 实际上是改革道路上的开创者,然后成了试验品和牺牲品。你 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你 的付出是值得的。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7666 次阅读|127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三)抢时间——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2)
wuyuefeng 2015-3-27 10:11
由于前面做石墨烯制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也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挖掘的领域。在2010-2011年,我带着本科生师弟——小朱一起做γ射线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工作,当时出发点是想利用射线产生的强还原性的水和电子来还原氧化石墨,这和导师硕士期间的工作有所关联。这次,实验过程和预期的总算差不多了,我们发现氧化石墨烯在异丙醇的水溶液中经过辐照后变黑并析出沉淀了,和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过程非常像。但是在我们对结果进行检测分析的时候,意外却出现了。 元素分析表明产物中的碳含量很高,接近用含硫试剂来还原的水平;但是对其电导率测试后发现竟然低了一个数量级,接近溶剂热还原的水平。此外,我们还发现黑色产物中的H含量竟然高达4%以上。这不禁让人怀疑,莫非我们把氢加到石墨烯骨架上了?也就是氢化的石墨烯。通过固体核磁发现确实有C-H结构存在,那么我们实际上得到的就是氢化的还原石墨烯氧化物。事实上,后来我们也有看到报道γ射线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的文章,不过我们依然相信石墨烯上存在着氢化现象。 这个工作由于解析起来一波三折,从2010年底一直拖到2011年,最后发表在《Nanoscale》上的时间是2012年。工作的后半部分涉及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当时觉得氢化石墨烯的概念挺火的,结合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也是不错的思路。因为C-H键的存在使得炭材料的富锂容量增加,只可惜在循环可逆性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当时也是借材料系陈老师的实验室合作,请Li Sirong同学帮忙测试,应该说跟他们的合作还是挺成功的。文章一开始是投给RSC旗下的EES,修改后审稿人都同意了,但最后关头,编辑犹豫了!!把文章转到了《Nanoscale》发表。或许是γ射线方面的研究属于少众群体,又或许电池方面结果没有质的提升,最后我们也没搞清楚状况。 在这个工作之后,我们对氢化的石墨烯材料进行了类Fenton反应的研究,发现它可以起到一定的催化染料降解作用,还是有点意思的,相关工作发表在学校自己的期刊上。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讲故事|5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三)抢时间——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1)
热度 5 wuyuefeng 2015-3-27 10:08
由于前面的工作比较顺利,所以在2009年底的时候,我的研一第一学期时已经有了2篇文章,也达到了学校拿博士学位的文章要求。应该说早发论文对心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之后,我便以很轻松的心态去做实验读文献,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曾经有导师反映学生发了论文就不干活了,看来我不在此列。 虽然我可以不急,但是整个石墨烯领域的研究已经越发火热,所以为了能够跟上每天不断更新的前沿研究,实际上我还是必须要一路小跑的。关于化学试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工作应该也算是计划外的成果。我原本的设计是想模仿木质素的磺化反应,因为氧化石墨烯和木质素看起来有点像嘛。 左为氧化石墨烯结构示意图,右侧为木质素结构示意图。 所以我选择了亚硫酸盐与之反应,希望能制备出磺化的氧化石墨烯。而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超出了我的预料,反应后氧化石墨烯变黑析出了,有趣的是它们有时候还会结成一颗黑色的凝胶状球(当时没有意识到是三维石墨烯,这部分故事见后面章节)。 这一次,我吸取教训,没有马上跑去跟导师说发生了磺化反应。而是对黑色固体进行元素分析,发现硫含量并不高于2%,反倒是氧含量下降明显,碳含量上升了。换句话说,可能又发生了还原反应生成了石墨烯,当然是聚集状态的那种。 从2009年底到2010年年初,围绕着还原试剂还原氧化石墨烯,我尝试很多实验,发现含硫的那些还原试剂都可以起作用。并且发现,相对于溶剂热还原的石墨烯,化学还原的石墨烯电导率要高一个数量级。事实上,以水合肼为对照,虽然含硫试剂还原的石墨烯含氧量要比水合肼的高,但是导电性方面也比水合肼的高。这让我们意识到用C/O作为衡量化学还原效果的指标是片面的,最好把其他杂质元素也统计在内例如C/(O+N+S),这个S还是后来审稿人要求加的。 这项工作没有前面顺利,文章修改了有小半年,最后发表在JPCC上。当时审稿人也认为需要得到单层的石墨烯而不是粉体的东东,为此我们还用了有机溶剂/水混合溶剂体系来分散GO并进行还原反应,在较低的浓度下终于获得了片状的还原石墨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以后,关于化学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工作纷纷见诸报道,包括抗坏血酸、金属粉、葡萄糖、三苯基磷、HI等等。很多工作,其实我相信不少实验室里都有过相同的尝试,因为我也曾亲手拿各种还原剂来做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工作,但是新工作爆发的阶段,也是大家抢时机拼速度的阶段,很多实验都没能跟上节奏。另外,就是在应用上比较吃亏,实验室没有任何材料应用测试方面的积累,貌似除了测吸附就不知道其他的了。而如果单纯做制备石墨烯的工作,发表难度越来越高,毕竟比水合肼还原效果好很多的还原试剂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报道的还原试剂效果都是半斤八两的。 事实上,这时候我也意识到实验室在石墨烯的研究上到了一个瓶颈的阶段,因为没有了一个可以长时间研究并有所发现的方向。这就要求我“走出去”,了解石墨烯相关的应用,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向其他实验室请教或者合作。
个人分类: 讲故事|14295 次阅读|4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二)幸运的开端——溶剂热法还原氧化石墨烯(2)
wuyuefeng 2015-3-26 14:15
结果,奇迹出现了! 在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剂里,GO溶液中加入蒽系有机物,微波几分钟后,原本黄色的氧化石墨变成了黑色的浆状物。莫非就反应了?!当时必须激动啊!这一试就反应,人品爆发的节奏。马上就跟导师汇报,俩人开心了一下午,呵呵…… 到了傍晚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件事:黑色的氧化石墨应该是对应着更多的共轭基团啊,那和预想中的DA加成不太一致,DA加成应该是减少了氧化石墨的双键才对。难道有副反应?赶紧补做一个对照组:直接对氧化石墨烯的有机溶剂/水溶液进行微波处理,最终还是变黑了。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微波处理本身就能让氧化石墨烯发生反应,结合我之前的推论,氧化石墨烯可能发生了还原。基于此,我马上从失望中缓过来,并认为发现了一种制备石墨烯的简单方法。于是我和导师又兴奋地将目光转向了常压溶剂热法制备石墨烯方面的研究。 幸运的是,当时在氧化石墨烯还原制备石墨烯方面的工作还比较少,主要就是化学试剂如N 2 H 4 ,NaHB 4 ,碱性物质如KOH等对氧化石墨烯脱氧成石墨烯的报道,另外也有利用高温热还原固态氧化石墨烯的研究。所以,我们在微波法制备石墨烯的工作很快就发表在了《Carbon》上。当时审稿人比较关心的是能否获得分散状态的石墨烯溶液,应该说微波处理后所获得的石墨烯分散性小于氧化石墨烯,并且随温度升高会产生很多褶皱和聚集,而采用强力的杆式超声还是可以获得分散的石墨烯溶液,但是片层面积会减小,形貌也变得不规则。 这里还要提的一点是,早期大家对于石墨烯的概念存在一个模糊和放大的阶段。所以实际上化学法和溶剂热法所获得的应该是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和学术意义上的石墨烯其实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一点在后来石墨烯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概念重新逐渐统一,后来国内石墨烯标准委员会也制定了石墨烯的标准(具体可以参考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前沿部分)。 此外,为了验证微波是否有特殊的热还原效果,我们还设计了用油浴锅加热氧化石墨烯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在100℃以上时,同样的脱氧反应也会发生,虽然速率上要远低于微波处理。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常压溶剂热下氧化石墨烯就可以脱氧向石墨烯转变,相关的工作后来发表在当时刚创刊的《Nanoscale》上。 关于后一篇文章,我们当时有些犹豫,因为和微波方面的工作实在太雷同了,都有一种重复发表的感觉。但是考虑到当时氧化石墨烯研究的圈子里,肯定有很多研究人员也会对氧化石墨烯在溶剂中进行高温处理,那么我们这个现象的揭示对于他们肯定会有借鉴意义的——高温处理过的氧化石墨烯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氧化石墨烯了。这一类工作,我称之为“辅助性质的研究”,区别于很完整的一套工作;只是对某一个环节过程的揭示,但是能给其他人在后续工作上提供参考和启发。类似的还有Ruoff小组在《Nanoletters》上发表的关于有机溶剂(例如DMF,NMP等)中添加少量的水可以促进氧化石墨的剥离和氧化石墨烯的稳定分散。第一次看到他们的这个工作,我也很震惊,这也太简单了点吧,我当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但是这一点小技巧对于同行里的人来说确实很实用。 所以说,对于很多刚刚踏入科研的新手而言,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也许你没法有一个很完整的想法(idea),但是就实验中的某些细节进行仔细观察、研究,或许在这些细微处也能挖掘出对同行很有帮助的发现;当然这样的工作发表的时机一定要早,发表的档次也跟你团队的影响力有关。 关于石墨烯的DA加成反应,事实上,后来在JACS上确实看到有一个团队就有相似的思路。只不过人家是用机械剥离的方法,用拉曼对反应后的石墨烯进行检测,而当时,我们实验室所走的化学法肯定会引入缺陷,基本上是走不到DA加成的成功检测那一步的。可见,有时候看对了方向,也需要有正确的路径;而走错了路,也能到达一个不错的地方,只是和你最初的想法不一样而已。 科研路上充满了很多意外,很多研究发现,都不是按所制定的高明计划那样发展的。尽管我们往往在前沿里会给自己的文章找理由,便于读者理解同时提升论文高度,但是回过头来再看发现过程中的风景,却是别有一番风情。 PS :打个小广告——对我们公司 http://www.ashine.org/ 和 产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来看看;对于我做的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Google scholar看到我所有的原文文献;或者可以看我中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石墨烯材料的化学调控、组装及其性能研究》;若是有新材料方面新项目或者是有创业想法的小伙伴想找合作的话,可以发邮件到pg_chenwufeng@163.com。(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二)幸运的开端——溶剂热法还原氧化石墨烯(1)
热度 1 wuyuefeng 2015-3-26 14:10
上一段里,借朱清时校长的名人效应,吸引各位强势围观;可惜没提到石墨烯,有点离题了。下面回归主题,回忆石墨烯相关的故事了,我还是基本按照做博士论文时候的思路来阐述相关内容,并在适当时候发点牢骚或者感慨之类的。 那么实验室为什么要研究石墨烯?我们是在2009年初的时候,开始了解石墨烯领域,并迈出第一步的。之前,实验室基本是做生物质和高分子方面的而研究,这点和那些在碳纳米管领域混迹多年并转向研究石墨烯的课题组有比较大的区别。当时,从隔壁实验室王老师课题组听说这个概念,导师觉得是个机会,找了几篇文献让我做做看。我当时对纤维素的兴趣还是挺强烈的,心想这玩意做了有啥用?生物质才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反正先试了再说,做不出来的话就可以继续去折腾我的纤维素了。短暂的妥协之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起了文献研究。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听说过石墨烯这个概念,虽然距离Geim他们在《Science》上第一次发表石墨烯相关工作已经过去几年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次实验室的转型,应该说是有相当道理的。追逐热点当然被一流科学家所不齿,可是对于我们当时实验室而言,就是创业初期的一根救命稻草。“夸张了吧,有这么严重吗?”您可能会问。当时的实验室是公用实验室,单独属于导师名下的大设备基本没有,可能最值钱的就是那台冷冻干燥机或者是杆式超声仪了(后来证明这台冻干机简直就是“神器”),什么液相、气相色谱都没有。而生物质方面的工作,主要都集中在催化方面,没有检测设备,只能是无米之炊。不过,另一方面当时实验室和另外几个老师可以一起使用原子力扫描显微镜(AFM),这又是另一件研究石墨烯“神器”,所以做石墨烯的准入门槛,我们竟然达到了,甚至由于有AFM还超过了一般课题组。 我当时并不知形势大好,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制备石墨烯。首先是化学氧化法制备氧化石墨,由于那时候相关的资料还很少,基本都是对照文献,结合自身实验室条件做的。比如氧化石墨抽滤根本就抽不动,透析只能处理小批量的样品,所以就改离心洗涤;浆状的氧化石墨如果放在烘箱烘干,就会结成一块深色的膜,很难再分散,而冷冻干燥则可以很好地保持分散性。AFM测试也跟着李老师学会了自己操作,然后扫出了单层的氧化石墨烯片(厚度0.4-1.0nm)。我和导师都很高兴,可是光这样是发不了文章的。 那时导师提出了一个高大上的想法,利用Diels-Alder反应的【4+2】环加成来调控石墨烯,如果说该反应是可逆的话,那么将是很好的控制石墨烯导电性的开关了。导师问了做富勒烯的王老师,他说或许可以,因为富勒烯方面就有类似反应。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够悬”,如果说石墨烯这么容易反应的话那么石墨的化学稳定性也不会好了;另外我们当时没有机械剥离的石墨烯,而是化学氧化过的氧化石墨烯,虽然说上面也有双键;还有一点就是反应物吸附上去和反应上去能区分出来吗……问题一大堆,管不了了。我查阅了一些文献,有人提到微波条件下进行DA反应,抱着那么一丝希望,我和导师俩人兴冲冲地跑去商城抱了一台家用微波炉回来尝试先。 结果,奇迹出现了! PS :打个小广告——对我们公司 http://www.ashine.org/ 和 产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来看看;对于我做的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Google scholar看到我所有的原文文献;或者可以看我中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石墨烯材料的化学调控、组装及其性能研究》;若是有新材料方面新项目或者是有创业想法的小伙伴想找合作的话,可以发邮件到pg_chenwufeng@163.com。(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墨烯往事(一)——和朱清时校长的聊天
wuyuefeng 2015-3-26 14:01
这是一个科研路上遇到石墨烯的博士写的小故事,从茫然到坦然的一段历程....... 陈武峰(Wufeng Chen) 博士 2008 年秋,在某一个下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站在朱清时校长办公室的门前…… 离开中科大将近一年了,趁着记忆还未淡却,赶紧记录下五年多来的实验室研究生活,作为对自己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个回顾总结。 可能内容有点像流水账,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每项研究工作发现时的过程,或许可以给科研上刚刚起步的师弟师妹带来一些启发也说不定。当然,借此机会也是希望给公司和推出的产品打打广告。欢迎有创业想法的朋友加入我们,此外我们这边对新材料相关的创业项目也很感兴趣,愿意与有志于创业的同仁开展合作或者是提供一个创业平台。 虽然本科阶段有一年多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过纤维素和高分子方面的研究探索,但是石墨烯是贯穿五年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主线,所以就直接以石墨烯往事为题来介绍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和体会好了。 2008 年秋,在某一个下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站在朱清时校长办公室的门前(实际上就在实验室隔壁)。这时的朱校长已经已经卸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当时并不知道几个月后,他将会前往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创校校长,揭开中国教育改革的一角大幕,否则我应该会更忐忑些。 为什么我会想着去找他聊呢?其实除了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之外,朱校长也是我国“绿色化学”的倡导和推动者之一。我研究生期间的导师,便是他的博士生,当时研究的课题就是生物质方向,尤其是在纤维素方面的性质和应用。那时候我已经决定保研到这个实验室继续硕博连读,一想到即将面对漫长的五年,心里就充满惆怅。所以想找位前辈高人,作为过来人给我指点下方向,听听他们当年峥嵘岁月里的故事。我原本以为他会跟我讲当年是如何立志成为一位科学家,并为了那个信仰而奋不顾身地奋战在实验室里。结果,事情并不是这样发展的…… 朱校长跟我讲了他的故事:从科大毕业后,分配到青海工作,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大家都是白天上班,晚上打打牌,日子也就这样过去了。而他当时没有放弃学习,尤其是英语方面一直在自学。后来机会终于来了,凭借着良好的英语基础,幸运地入选了国家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那时候,在国外很多中国留学生也是省吃俭用(美国人不喜欢吃肥肉,所以价格非常低,他就去买这些肥肉吃);另外中国留学生都非常刻苦和勤快,因为有一种危机感,所以是当时实验室里最忙碌的一群人。回国后,从青海到大连化物所,最后回到现在的中科大任职,直到当校长(抱歉,具体细节不是很记得了)。 于是我问:“当时您难道就没有什么伟大的目标吗?”(据我当时所知,那些牛人少年时候不都是胸怀大志的吗?!) “没有想到过那么多,只觉得自己能够养活一家人的时候就已经感到很开心了。”朱校长微笑着,以真诚而肯定的口气答道。 当时并不能理解校长给我的那份真诚的答案,所以离开办公室后,更加迷茫了,并带着这种心情开始了我在实验室的研究生活。现在回过头来看,或许这个社会里我们看过太多新闻报道将普通人神话了,为了某一个信仰而牺牲很多东西,并为之深深感动。好多这样的事迹其实都是事后编的故事,历史或许没有那么完美但很真诚。 PS :打个小广告——对我们 公司 http://www.ashine.org/ 和 产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来看看;对于我做的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Google scholar看到我所有的原文文献;或者可以看我中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石墨烯材料的化学调控、组装及其性能研究》;若是有新材料方面新项目或者是有创业想法的小伙伴想找合作的话,可以发邮件到pg_chenwufeng@163.com。(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忆李小文老师
热度 4 boxcar 2015-1-11 00:35
2015 年1月10日 晚上20点前后,我从冰雪大世界看冰灯归来,快到自家楼下的时候掏出手机扫了一眼,凤凰新闻的一条消息让我惊呆了,忽然感觉身心比方才在冰雪大世界感受的冰雪还要冰冷。因为这条突发新闻告诉我,可敬的“布鞋院士”李小文老师不幸辞世了……我赶紧跑到家里打开电脑,登录科学网博客,满眼看到的都是对李小文老师悼念,这场景也不免让我忆起了在科学网博客上经历过的那些陈年往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去几年里与李小文老师以及其他博友们之间真诚交流的点点滴滴。忆及李小文老师,我感觉—— 1 、他是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 因为和李小文老师所处的学术领域不同,所以无缘在常规的学术会议上见面,只是在科学网博客中有过若干次的 “ 隔空 ” 交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 2009 年秋,当时我刚刚在科学网写博文不久,写过一点儿我对古代兵器的力学原理和使用的思考。在我的博文 “ 从力学角度分析戈的消亡 ” 下面,李老师曾经评论: “ 有道理,但同时应该考虑阵法。一般平原上的攻击阵是这样的,左骑右步。骑兵又分前后二阵,前阵以矛为主,靠冲刺。后阵以刀为主,散布宽一些。右步的兵器比较杂,甚至包括盾和工兵器具。弓弩手一般在后形成方阵,能向重要目标万剑齐发。攻城又不一样,爬云梯的一般单手持短兵器。。。。 ”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体会到李老师的博学(一个做地理遥感研究的人竟然能对古代阵法如数家珍)。 其实这并非我与李老师的第一次对话。在更早的时候,在我有些“不自量力”【不是谦虚,而是因为我对相关问题还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地评论了李老师的博文《 约束玻尔兹曼各态历经假说的建议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825 )、并为此写下一篇题为《 需要给各态历经假说念段“紧箍咒”么? 》的博文之后,李老师很谦虚地评论到 李小文 2009-7-1921:39 谢谢!有道理。用盒子包括小球总动量来约束,比用强迫分布对称来约束文明多了。但还是要约束滴!:) 我回复:本 来就服从的规律,不能算额外做的约束吧?! 接着李老师顺便提出一个问题: 李小文 2009-7-2922:22 。。。。。。请教:很聪明的假设或者公理的差别是什么? 这问题对我来说却是是个难题,我只好在想了 2 天之后,写了篇博文作答《 “ 聪明的假设 ” 与 “ 公理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46749.html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还曾偶尔和李小文老师也有过一些针对类似的具体科学问题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李小文老师给我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他不但自己专业领域的学问极好,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也很到位,而且对知识的涉猎颇广,懂得很多,看问题眼光非常独到,所以我等博友与他在网上进行的讨论,很长知识,更能启发我们思考更多更深入的问题。 2 、他是一个“任性”而有作为的人 如今李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尘世的江湖,但江湖中注定还将许久地流传他的故事和传说。从科学网的新闻、博文以及博友的交谈中,我多次了解到李老师热心助人的事迹。还记得,在2009年冬天那则援助流落街头摆地摊儿的孙爱武博士的新闻采访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李小文老师的照片,那时的他坐在小竹椅上更像是一个慈祥的邻家老大爷。也就是在那前后,科学网上时而会流传出北京博友们聚会的照片,那些照片和文字让我也看到李老师潇洒的谈吐和饮酒的豪迈,也对和博友畅聊豪饮的聚会颇有些神往(此后我曾借出差机会在北京与若干博友聚会过2次,可惜与李老师始终缘吝一面,甚为惋惜)。再后来,我又陆续从博友的口中得知,李老师在慈善捐款方面很大方,对后生晚辈更是竭力地加以帮助与提携。不久以前,一则李小文院士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在各种媒体上广为流传,随即惹来民间一片惊呼之声,作为科学网博友,我等却觉得这片惊呼声不免“少见多怪”。 纵观李小文老师的这些所作所为,倒是真颇有些“黄老邪”的“任性”劲儿。这种“任性”,倒不是源自时下流行语中的“有钱”,恐怕也能不简单地归结于类似的“有权”、“有地位”、“有才”或有其他的什么,或许是一种源于自信和善良的本真。 今天我们在科学网上如此追忆和悼念李小文老师,实际上是在纪念这位刚刚故去长者和博友。事实上,即使李小文老师不是院士,单凭他这些年在科学网上展示出来的学问、见识和与博友网上网下的交流的活跃度,以及他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来仗义疏财和侠肝义胆,已经足以让许多博友来自发地纪念了,这是根本无须动员。当然,因为这位科学网 “ 上的黄老邪 ” 还有 “ 布鞋 ” 和 “ 院士 ” 这两个高反差的媒体形象和标签,所以这种空前的场景又被放大了很多倍。 李小文老师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科学网|5038 次阅读|4 个评论
荒诞人生
热度 12 dunmm 2014-10-13 20:37
我是王二,王二就是我。小时我住在一深山里,白天常跑到山顶,躺在芦苇管下睡觉、做梦,至于做了什么梦,早已记不清了。我喜欢蓝天白云,更喜欢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的闪现在天际末端。我总想,那里应该有未知的人、未知的动物,也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我非常好奇,常常对着远处发呆,一小个时,一个下午,或许更长时间。村里的人见我,就跑到我家去,说我有病,可我不在乎,因为他们不懂我内心的世界。夜里我也爬上山顶,躺在芦苇管下,看着月亮星星。黑夜就像一层纱,蒙在你的眼睛上,谁也无法知晓揭开纱巾后的世界。我爱幻想,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除了这些,我也常和儿时同伴去放牛、去偷地瓜、去烤红薯、去打架等。说到放牛,是我溜出去最好的掩饰,对于这样的借口,我从不会错过,后来父亲买了头小黄牛,公的,这点令我很不满。原因是我家的公牛,常常有点兴奋过度,遇见母牛,死活不走,有时,闻着母牛的味道,会从这山跑去那山,只这一点,就令我吃尽了苦头。我出去放牛时,天还没亮,从街口走到街尾,常碰见裸着上半身的男子,从东墙爬到西院,去的早时,我就趴在窗户,静静的听些有关语气词的发音,有时发音长,有时发音急促,久而久之,我就落下了后遗症,这样的症状,严重影响我的听觉器官,有时有人朗诵 诗歌 ,我也会性欲高涨。 我放牛,把牛扔到山里,就不管了,等自己玩够了,再去找它,找不到时,我就回家,说小公牛发情后就没了,可能和母牛私奔了,也可能不是母牛,或者是其他雌性物体,比如兔子、野鸡、野猪,甚至是蚂蚁都极有可能。总之,小公牛是发情后没的,与我无关,对于这样的解释,父亲就会拿棍子打我,从街上一直追到村口,到了村口,公牛就出现了,从我身边走过时,大摇大摆的,像泄了欲一样。这样的情况出现多次以后,父亲决定卖掉公牛,买头母牛,可买了母牛也不能保证母牛不发情,除非在买之前,就确定母牛是性冷淡,可性冷淡的母牛市场不好,卖家从来不透露,后来,父亲卖了公牛,母牛也没买,我就开始想念小公牛,说实话,小公牛和我是有感情的,至少在泄欲之后,还是懂的回家,倘若泄了欲之后,就一走了之,那我难免遭受皮肉之苦。对于这样的伟大友谊,我甚是怀念。在失去小公牛之后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无拘无束,去地里偷地瓜偷红薯偷花生,能吃的都偷,不能吃的也偷,有时偷得多,吃不完,就种回地里,不能吃的,偷来之后,就埋在土里。红薯偷来后,我们会掏点牛屎,裹在上面,然后地上挖个洞,洞里添点木材干草,在把红薯放进洞里,点燃干柴,等闻到香味时,就用棍子挑出来,拨开干巴巴的牛屎后,在脱去红薯皮,放在嘴里,咬上一口,味道美极了。如果是个生手,情况便大不一样,当然除了红薯,花生地瓜也可如此。 吃饱之后,人就会骚动,年长一点的会去勾搭妹子,讲几个黄色笑话,再借机吃点豆腐,这是常有的事,当然,之外的人也不闲着,比如当时村里有个姑娘,长得高,身体壮,每天饭后,就会去邻村干架。我去了几次,总躲在草堆里,乘人不备时,拿一小石头就扔,不管扔到谁,扔完后我就躺在那一动不动。后来有次,扔到光头,头上瞬间起了红包,他发了疯,到处找“凶手”。无奈,我人小,隐藏的也好,硬是没找着。最后,两个村的大佬在村口商量,定了些干架的规矩,比如不能扔石头,不能打头,不能踢男生的命根。我听了之后,觉得有点滑稽,假如我被人打了,我就不会照规矩办事,我会一脚朝他胯下踢去,如果没踢着,我便动口咬,可最终一次也没实现。 五岁那年,我开始上学,背着个大红的书包,光着脚,就去了。班里的人不多,很多年龄比我大,但看起来傻乎乎的,鼻涕一上一下的来回跑动着,硬是掉不出来,为此,我纠结了很久,站在边上,一直默默地期待着,从上课一直到放学,后来就是没有掉下来。我的老师只有一个,是三十左右的妇女,脸红红,脖子粗粗的,头发很长,比我站着还长。她不仅教音乐,体育,还教语文数学等,有时还教舞蹈,可她跳的不好,肥胖的身材,舞动时,肉向外四溅,和那些鼻涕虫一样就是掉不出来。见此情景,我会变得焦躁,然后坐立不安,仿佛牙缝里塞了肉丝,啃不掉也剔不走。所以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出现,我干了两件事,一是痛打了鼻涕虫,但前提条件是我够强壮,显然,这点无法满足,于是只能站在边上,拿着纸像个保姆一样的伺候着。我干的第二件事就是逃课,舞蹈课逃,感冒流鼻涕也逃,最后整整一学期,我只会唱歌。但我很开心,因为我唱歌是最好的,儿童节,我代表学校去了乡里的大礼堂上唱歌。可上台没多久,我就离场了,原因说来有点不雅,可要紧的很,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因为要去礼堂上唱歌,心情特别紧张,不停的喝水,水喝多了,膀胱就涨的厉害,涨的疼时,发音就变了调,后来实在难受,我就退场了。回到学校之后,老师斜着眼看我,全校的学生也都斜着眼看我。这让我难过了一段时间,于是,我做了个伟大决定,在平常日子里,不停的喝水,不停的训练膀胱伸缩性,这样的训练大概有半年之久,我觉得小有成就,拿了瓶水,一口气喝光之后,就坐在房间,倒计时,可一分钟没到,我就急着去厕所,据医生说,我的膀胱已经没了伸缩性了,松垮的就像老去人的皱褶。在受人白眼的这段时间,我明白了件事,面子会让人失去理智,没了理智后就更加没面子。 五年后,我上了中学,在中学时,认识了毛蛋,他和我同桌,是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中一那会,他全身性的脱皮,包括胯下的的小和尚,我见他时,半边脸红半边脸白。我在班里个头较小,成绩又不好,没人会注意上我,可我老注意班上的人,尤其那些发育良好的女生。她们有男朋友,还有女朋友。反正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她们很复杂,尤其是男女关系上。夜里,那些发育较早的人就会跑去学校的后山,天亮了才下山。我问毛蛋,他说,他们在山上研究人类的起源,还有四书五经。我说太深奥了。我也想早点发育,早点去研究人类的起源。后来,班里除了毛蛋,我还认识了徐半仙,她是个女孩,发育的不好,甚至比我们还晚。大家都叫她“小不点”。可她也老往后山跑,我问毛蛋,毛蛋说,半仙是在研究人类的精神病问题。我说我也要去后山,搞搞研究。于是,某天的傍晚,我去了后山,抱着一颗研究各项疑难杂症的心去了后山。山里还真热闹,到处都有人搞研究。我窝在草丛里,想听听他们到底在研究什么?后来,草丛里冒出两个人,男的很高,女的很漂亮,女的羞着脸,男的一脸怒气,他抓着我的衣领,暴打了我一顿。我又跑去问毛蛋,毛蛋说,我适合和半仙去研究精神病的问题。 初中的三年里,我只研究了精神病的问题,那还是半仙教我的。半仙研究了三年,后来自己也患上了精神病。其实,当时班里大多数人都有精神病,有些还特别严重。比如毛蛋,他都快成精了。记得有次下了自习,毛蛋和我一起回去,途中遇上了研究人类起源的劫匪,拿着小刀,刀子锈的厉害,还缺了口。他说,有钱不。毛蛋赶紧接过话茬,毫不犹豫的说到有。劫匪说,赶快拿出来。毛蛋说好的,别急。于是毛蛋从头摸到脚,半天之后,在一小口袋里掏出了一毛钱的纸币,满怀欢喜的交给了劫匪。劫匪一看,才一毛,那不是侮辱他的智商,于是给了毛蛋一耳光。可他倒好,又把另外一边的脸凑了上去,说还有这边。劫匪抓抓脑袋,说你丫有病吧。我说他的确有病。后来劫匪也成了精神病。总之,接触过我们的都成了精神病。老师也不例外。 可我不想做精神病的研究,我想搞人类起源的研究。可能有这个意念吧,我在最后一年,长得特别快,个子比在后山暴打我的那个男子还高,可我身边没有羞着脸的女生,关于这一点,我很懊恼。后来,上了高中,我就回归正常了,毛蛋和半仙也正常了。可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距离那种共同富裕还有那么一段。考大学,是那几年必须干好的活。可一旦陷入这乌托邦似的甜甜圈,我们又会成为神经病,而且比之前的还更严重。我庆幸的是自己还保持着清醒,除了干活,我还准备接触关于 爱情 方面的熏陶。可我到底是熏陶。后来我找过几个女生,拉着她们的手说,姑娘,我一定给你幸福。姑娘回头就是一掌,说神经病。我不能在这时候放弃,于是我弃理从文,开始写诗歌,开始看 散文 ,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积累了一定知识后,我又找了几个女生,拉着她们的手说,姑娘我爱你,不仅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姑娘回头又是一巴掌,说臭流氓。我觉得很冤,书上明明写着这样一句话,当时沈从文就是这样追求他现在的媳妇的。打这之后,我开始不完全迷信书上的任何妙招了。我得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分析之后的结果是,我有流氓痞子像。一个有痞子气息的人,是找不到女朋友的。于是,我又开始老老实实的收敛自己的流氓气息,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一年之后,毛蛋有了女朋友。我问那女的,你喜欢他什么。她说我喜欢他痞子样,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我一听,火都冒出来了。看来真是时运不济。我准备做个痞子,一直做下去。总有一天会等到的。高三那年,我遇上了刘露。准备开始攻陷她的城堡。我找了一个正确的时机。那天晚上,我跑到刘露的面前,告诉她,我是痞子,我是痞子王二,我要你做我女朋友,像搞人类起源研究的那种。话一说完,我以为又得挨上一巴掌,可事实上没有,只是挨了一脚,正好踢在我的胯下,我忍着痛,说没事,刘露又补了一脚,我眼里开始闪现火花,可我忍着,坚持说没事。后来刘露不知给了我多少脚,但我硬是说没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吧,后来的后来,我就和刘露开始交往。时间维持了一年,分手时,她说,王二,要是你能再挨我三脚,我就答应你不分手。我说没问题,可挨了一脚之后,我就晕了。醒来之后,毛蛋对着我说,王二,这辈子你再也搞不了人类起源的研究了。搞不了,研究,我就去干活,做个实在的精神病患者。在这点上,我不得感谢刘露,是他断了我的意念。 高中毕业之后,我上了大学,是一所师范学院。仿佛我的人生又焕发了第二春。可我似乎看透了人生,我就像宫里的太监,眼前的一切都是浮云。第一年,我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东西,感觉自己是个老者,可我没有一次正经的成功过。这是我毕生的遗憾。我不能抱憾终生。我开始寻找猎物,终于有一个姑娘,进入了我的圈套。某天,树底下,我拿着我写的东西,交到她手里,她翻了翻,然后说写的啥呀,有病吧。我二话不说,就是一耳光过去,转身离开了。后来的日子,我开始喜欢躲在阳台上,看着蓝色的天,白色的云。总觉得天之外才是我的世界。我不再看那些文人写的诗歌,不再看他们写的散文,我开始看 小说 ,然后自己写小说。我喜欢小说里的人物,都在我的掌控下,想让他干嘛就干嘛。比如我想半仙长得难看点,毛蛋长得矮点等。可我不敢写,我怕半仙打我,毛蛋咬我。于是我就去开始写动物之类的小说,写着写着就写成了自己。我又把写好的撕了,因为我不是动物,更不是畜生。于是,我把小说里的人物都换上另外一个名字。比如我叫王二。小说里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但也可能是虚假的,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大学毕业后,我和琴子好上了。琴子是我在网络上认识的。为了和她见面,我跑去了云南。那里到处都是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可我是花盲。不懂得欣赏,是花就行,不分种类。可能由于高原地区,或者当地太干,第一次见面,我就留着鼻血。她看了之后很感动,说她的魅力其实不大,用不着行之大礼。我想反驳,可想想也就算了。于是我一边和她在校园走着,一边流着鼻血。几年之后,我和琴子结了婚,可我还在上学。像这种情况的,除了我还有小白。小白是我读研认识的。他是非洲留学生。可不知为什么取了个名字叫小白。或许,小白在当地的确挺白的。可我讨厌他,尤其每逢夏天,他总说温州的天气他妈的太热了,想回国呆去。 其实我也怕热,天气一热,我就会光着上身,躲在学校的树底下,抽着烟。带着一副白框眼镜。路过的女生都会回过头,看上一眼,然后再冒出一句臭流氓就走了。而我总会回应道,假正经。那个年代,假正经的人很多。我老板就是一个,总借着一副斯文像到处的揩油。揩油还好,最主要还小气。不发钱也就算了,还变相的找我们要钱。那么大把的年纪了,要钱有个啥用。死了无非不就是躺在一个罐头里。我毕业那年,正好赶上毛蛋结婚。毛蛋的媳妇叫方方,而他之前的女友叫圆圆,再之前的好像叫线条,总之脱离不了几何。可他数学不好。婚宴上,我碰见了半仙,她老了,脸上多了些皱褶。我问她,还在搞精神病研究吗?她说王二你还这么不正经,我孩子都上学了。我忽然想起我和琴子结婚那会的事。我和琴子结婚两年了,一直不敢要个孩子,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房子。本来不大的一间房,再多加一个人口,难免挤得慌。做点研究也不那么方便。可房价他妈的就是不降。就像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感觉很近了,一走过去还是那么的遥远。我们这一代,都是为了房子,然后发疯的干活。简直比高中时还精神病。回头想想,读书那会的神经病,只是现在精神病的冰山一角。这是一个病态的世界,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出院。以后也很难得出院。 后来,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看着发病的孩子,我就想起以前。原来这病是遗传的。想治好还没那么容易。我又回归到研究精神病的课题上了。我打电话给半仙,你怎么不搞研究了。她说自己都没整明白,就是瞎搞。我觉得有道理。于是,我放弃了那份工作,带着琴子,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我在林子里建了一所房子,不要钱。因为我是用木草盖的。当地的领导还拍了照,说我是个环保主义者。还奖励了一大笔钱。后来我的房子成了当地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我每天和琴子在屋口,搬张凳子,数着钱就完事了。几年之后,我成了富翁,又跑回城市里去。买了一所大房子。有人问我是如何发家致富的,我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诉了他。后来听说那人放弃了高级公务员的职位,带着老婆孩子也跑去了深山里头,也盖了一所房子,全都是木料制成的。当地领导认为他是在破坏环境,滥砍滥伐,罚了钱不算,还坐了牢。我回头把这事告诉毛蛋,毛蛋说要是我能有个高级公务员职位,傻子才去呢。 有了钱之后,我开始不工作,躲在家写小说。故事的开头就是这句我是王二,王二就是我。
个人分类: 朝花汐拾|1376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旧家具——拜读岁月遗痕《睹物思情》感怀
热度 1 pww1380 2014-9-2 22:28
旧家具   ——拜读 岁月遗痕 《睹物思情》感怀 篱风 (杨文祥) 几件 陈旧的家具 默默地 在墙角站立 无声地 诉说着 过去的 故事 一件件 难以忘怀的 往事 记录着 一段段 峥嵘的 岁月 逝去的 青春 还有那 刻骨铭心的 生命 …… 这几件 陈旧的 家具 这几个 忠诚的 伴侣 曾在 风雨中 伴我走过 千山万水 这几件 陈旧的 家具 这几个 忠诚的 伴侣 还将在 霞光里 伴我走入 彩云落日 参见岁月遗痕《睹物思情》 http://hwj1388.blog.163.com/blog/static/1690062920147543711776/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街边的菜市场
sstone2009 2014-8-28 16:50
那天早晨,我走过一条小街,两侧的人行道上摆了几十个蔬菜小摊,每个小摊大致有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的或者偏老年的人守着,面前各放着几种蔬菜,有韭菜花、小黄瓜、花生、青菜西红柿……量不大,看着十分新鲜。 天还很早,路上的行人寥寥。我突然想起二十几年前,我跟着父母去上海、无锡等地卖自家地里产的芹菜和藕。在还没有天亮前,我骑着自行车,车后左右架着两个铁框,框里装满了芹菜或藕,赶到一个菜市场,在路边安放下来,等候天亮,等候附近的居民来买我的芹菜或藕。天渐渐亮了,买菜的人渐渐多起来。我的框里的芹菜或藕越来越少,十点不到,便卖空了。收拾铁框,准备离开菜市场的时候,心情格外舒畅,仿佛完成了一件特别重要差事,很有成就一般。 那些日子,似乎还在眼前,生活的艰难却有点淡了,多的只是珍贵的记忆。那些经历,对我而言,不仅是帮助亲人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维持生活;也是丰富了我的人生,磨练了我的意志;在卖芹菜和藕的过程中,与许多陌生人接触,推销我的产品,让我学习了一些生意的道理。 小街很短,两分钟不到就走过了。热闹的感觉就全到脑后了。又走了一程,我便进了房子。突然,下起了雨,还夹着闪电、雷鸣……雨越下越大,很快变成了倾盆大雨!这时候,我很担心,街边的那些卖菜的人该如何躲雨?他们还能顺利卖完今天的菜否?
个人分类: 随笔|2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年我高考
热度 1 scorpionking 2014-6-7 22:29
那年我高考 出生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学习一直很努力。 所读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质量都很差,因此学生的基础也不好,每个班只有极少数同学能考上大学,通常前三名才有希望。我生物尤其差,原因是生物、地理这些小科中考高考都不考。我会考只勉强考C,险过,D就高考资格了。 家离学校大十里地,每天骑自行车急匆匆往返,一天天奔向高考。 考前一个半月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记得父亲病逝那晚,看了日历是5月19日。料理父亲后事,请假5天(发丧3天休息两天)。 转眼到了高考的日子,班主任带着准考证,入场时,她(Wang jinmei)发给我们,考生们都要去一下厕所再进考场。我也一样,每场如此,而且紧张会感觉手冷。后来Liuyang 告诉我两个手在一起搓搓就暖和了,我试了还真有效,比插兜里管用多了。 2001年的高考还不是3+x,语数外物化五门课共750分。 7月6、7、8三天高考,考场在县城第一中学。同学们乘坐班车住在多年失修的招待所,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吃饭被同学们付钱,另外就是我不小心把已经锈入骨髓的铁床梁坐断了。大多没家长陪着。 那时我语文学的稍好,因此面对第一场语文总有首发心情调整优势。考得很不错,513分,算是略微超常发挥,进了全班前十,但是没有进前三。那年本科线533,将近40人的班果然只有前三名考过线了。 高考确定落榜后没几天,体育Wanghuanyou老师骑着摩托带班主任Wang老师到家里劝我去复读。 那时候,复读的落榜生绝大多数去县一中,少数去胡各庄中学,考高过500分的这两所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免复读费。然而,我实在拿不出足够的生活费用来支持长达一年的食宿。 因此告诉班主任,肯定复读,还回长中,依然走读。结果2002年就要考生物了,理综300分,生物占60。 复读班班主任Yan(xuezhi),是板书很乱的化学老师,表情怪异,但很有本事激励学生,记得班会上她读了“父亲”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是拉车的牛什么的;她还会讲“侍弄”家里的儿子多么辛苦,长大该对得起父母。 复读班作业很多,我完不成,又不想抄袭。于是英语课罚站,英语老师不让上课了,后来就不再上英语课了。 班主任找我谈话,我又继续上英语了,但是总感觉没什么精神。 我偶尔有次摸底几校联考中数学全校第一,语文照样不错,作文有几次被作为范文读;但偶尔很差,有一次得了零分,语文老师Guo老师(?)说我写得思想不明这样写是有问题的,我其实很有触动但没想到高效应对作文的办法。 高考前3个月时候,菠菜可以收割了。我早晨三点起床下地摸黑割菠菜,天蒙蒙亮时候,母亲和爷爷把菠菜捆好用驴车拉倒村口交给菠菜贩子,5分钱一斤。 2002年高考是自己去县城自己找住的地方。四个同学约好住在当地人的待拆平房的一些破木床上,很不舒服,只记得晚上睡觉前总是感觉磁场不对,于是我喊同住的“疙瘩儿”和Mahui把床掉了个头儿,就睡得安稳了;但不记得为啥不是自己调一下方向睡。那晚,居然想起了聊斋,不过这次是4个书生,也没有狐仙来访。 这次Yan老师负责发准考证。她的眼神殷切而充满鼓励,和Wang老师悠闲故作镇定很不一样。Yan老师的目光真是众生难忘(同样难忘的老师的表情还有博导Li老师信任的微笑和小学班主任刘老师和蔼的微笑)。 这次英语考场上居然还是很没精神,我猜测必定垮在这一科了;结果果然如此,英语没及格;很意外的是语文也很糟糕,居然没到100分。虽然生物这次作为3+x中的x卷内容,有60分(前面说了我中学的生物连会考都险些挂掉,差点儿因此失去参加高考的资格),但x卷理化生还是拿下248,加上数学123分凑了548,这年本科线527,重点572。 应该感谢长中一位教物理的亲戚的关心,和一位邻村生物老师的支持。 按政策,可以填高一档志愿。我记得重点填了1B“河北师大”,2A是“天津中医”,2B“唐山师院”。最后我中了“2B”——被2013年全国排名654(全国并列倒数第七)的唐山师院录取。 高考4年后,考研河北师大失败(我终于知道其实我和河北师大无缘,后来博士毕业还投过简历也是有去无回,搞不清楚当年怎么那么喜欢她),随后调剂到2013年全国排名124名的河北大学;高考7年后考博北京林业大学失败,开始复习再战;高考8年后考博至一直排名全国前十的武汉大学。 高考结束后11年,我在这所名校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毕业时,准备找分工作糊口却发现几乎所有的单位都会问你“本科是不是211?” 我干脆在简历和求职email里面都写明:高考落榜后经复读考上大学、本科和读研所在高校均不是211。当然,我也因此被拒或被置之不理。从考研考博和求职的坎坷看高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说高考决定一辈子过分了,要说高考影响一辈子是毫无疑问的! 回头搜索当年读高中的那所中学,发现已经转为特长生中学,据说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连一个本科也考不上了。5年前有个亲戚在这所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吉林大学的体育专业,1年前本科毕业后做保安至今。可见高考凭特长上大学除了给学校增加升学率,学生的前途不容乐观。 2014年春节,刚在13年12月拿到博士毕业证后,拜访中学母校时发现Wang、Yan这两位优秀的班主任、那位教物理的亲戚、邻村的生物老师,待我很不错的语文老师和两位数学老师以及发生矛盾的英语老师都早已离开了该中学。 在学校的墙壁的光荣榜上是学生们考上什么重点高校的艺术类专业的红纸,周末也有体育老师带着体育特长生进行锻炼,这里俨然是一所特长生中学。校园里楼多了些,还新建了一个顶着球的雕塑立在门口,像个屏风般挡住汽车和自行车直接从校门开到宿舍楼。和高考一样,十二年了,中学的一切都已成为往事了。走在校园里,落叶飘舞中,回眸那幢曾老教学楼,竟恍如隔世。 2014年7月7日签USTC的师资博后,在下半年经跟老师和前辈们听课并得到他们热心指点后明年将开始边教书边科研;求学之路虽然还很长但速度终于可以稍放缓;国庆节假期回家途中到大学母校拜访了班主任和老同学,在家里5天后,返回途中到河北大学拜访了读研时候的老师和师弟然后办理户口迁移;2014年11月22日在济南参加教学会议时候遇到来自本科、读研和读博时候三个学校熟悉的老师们。向老师们汇报了近况,特别是和本科、读研时的老师长谈后,那晚夜里失眠了——忽然觉得高考后的1+4+3+6=14年中虽然很多曲折(比如高考、考研、考博都曾经历两次、找工作更是投出几十份简历到4所不同层次的高校面试才成),竟然很轻松,像做梦一样~~~~~~~~~
30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喜剧】【越南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Vietnam (2013)】【越
lcj2212916 2014-5-28 22:53
导演 : Dustin Nguyen 编剧 : Dustin Nguyen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越南 语言: 越南 IMDb链接: tt2531258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5474253
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底的呼唤 (旧作整理稿)
热度 2 pww1380 2014-5-27 22:18
心底的呼唤 篱风 (杨文祥) 逝者如斯, 逝者如斯...... 远去的, 是昨日的往事。 流不去的, 是心底的呼唤。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67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爱情】【劝导 Persuasion (2007)】【英国】
lcj2212916 2014-5-23 19:52
导演 : 亚德里安·谢尔高德 编剧 : 简·奥斯汀 主演 : 莎莉·霍金斯 / 鲁伯特·彭利-琼斯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04-01(英国)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Persuasion: A Jane Austen Classic IMDb链接: tt0844330 根据简·奥斯丁同名小说《劝导》改编而成。   沃尔特家的二小姐安妮(Sally Hawkins饰)温柔娴静,知书达理,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姑娘,可年近28的她至今还待字闺中——8年前,安妮和情郎温特沃斯(Rupert Penry-Jones饰)订下婚约,却最终因长辈拉塞尔夫人(Alice Krige饰)的“劝导”而选择和对方分手。虽然安妮旋即萌生悔意,但受了伤的温特沃斯早已远走他乡,杳无音讯。这段往事给安妮心口划上一道永难愈合的口子,此后,她的心扉再未向他人打开。   8年后,温特沃斯衣锦还乡,一举一动都透出绅士魅力,完全不复昔日的穷酸样,已成为富家女竞相追逐的对象,他对安妮的态度冷淡无比;安妮表面虽然镇定自若,在点滴接触中却不自禁地加深了对温特沃斯的无限爱慕之情,深知昔情难追的她也因此在内心深处备受煎熬……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5147214
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吃莫过饺子
热度 28 dmi2007 2014-1-20 23:35
YC 同学煮了一锅烂饺子,却喝得满堂彩,这叫什么事呵!最受不了的是那大标题,煮个饺子,居然还冠以美食家的名号。列位看官,美食家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是嘴呵。煮饺子顶多就是一厨娘的活,最无技术含量的。俺在家里专干这个活,技术活都让给二妞他妈和二妞了。可是俺依然是美食家,为什么,因为俺最会吃饺子了,而且最能吃饺子了。这个是有历史记录的。如果把日历翻回到公元 1987 年前后,俺可以给你挖掘出一段无比美好但又十分痛苦的故事。 那时候真年轻,大学毕业刚两年,也就二十出头,处在恋爱季节。男男女女一拨年轻人总爱扎堆,除了工作,最爱干的事就是胡吃海喝,同娱同乐,捎带学点新鲜玩意,比如跳交谊舞呵、打羽毛球呵、装模作势地抱把吉他拨拉等等。俺总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点问题,和一帮西北汉子们朝夕相处了那么久,在觥筹交 错中,“哥俩好呵,三星照呵,六匹马呵 ……”两指长、三指短的猜拳行令学了个精透,但杯中物却总是不肯落肚,一入口必起化学反应。汉子们见我无可救药了,也就不再强迫我,但是不喝可以,吃是必须的。于是,比酒量更容易长的饭量就在不知不觉中倍增了。不过,让饭量增长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经常有一帮美女做出美味可口的面食接济我们这些大豆腐们,比如“尕面片”、拉条子,饺子等等。 话说某月某天,大概是个周末,现任领导及其室友共三个女伴决定中午包饺子,并邀请我和其中一位室友前来探亲的弟弟 W 共进午餐。为了美餐这顿饺子,我决定斋戒数小时 —— 牺牲一顿早餐。此所谓:腹中广留小天地,不负娇耳一品鲜。挨到中午时分,饥肠辘辘的我看到女士们谈笑风生间,一只擀面杖前后翻滚,数根细柔指上下轻飞,一个又一个带着褶子的饱满的饺子就这样诞生了。我正在那儿吞口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弟不知怎么的,竟和我打起赌来,说吃饺子他最擅长了,我肯定吃不过他。人最怕的是被激,何况那时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岁数,脑子不作任何思考就决定和他一赌高下。胃可胀,腹可鼓,吞饺下肚不可输! 在美女们的围观和起哄中,我俩你一个我一个大肚饺子鱼贯入口,从刚开始的狼吞虎咽到后来一个饺子咬好多口才能消灭。而美女裁判一点都不心疼俺们,只管数数。 W 小弟在吃到第 X5 个时,终于架不住了,宣布停战。俺一咬牙,一跺脚,又拼命往嘴里塞进了 5 个饺子。取得胜利后,俺肚子沉的已经无法迈动双腿,就地站着,轻轻地揉着肚子足足有半小时没挪窝。至此以后,俺大概有半年见了饺子就想吐! 最可恼的是, W 小弟事后居然不承认他输了!他说,早上他吃了一大碗粥,而我是空肚子。初始条件不一样,结果顶多算平手!你说俺们差点把胃吃爆了为的啥呀!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 W 也在科学院某所做研究,不知道她和她的弟弟是否还能记得这段轶事。如果你们看到这段文字,希望过年吃饺子的时候能勾起过去美好的回忆。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 X 等于几吗? 猜出答案的同学公布如下: 刘艳红,肖海,陆俊茜,苏德辰。 同志们,我吃了70个饺子啊!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取得比这更了不起的成就。苏德辰居然比我还多吃了2个,太过分了!我猜他家的饺子比较小。
个人分类: 生活|5268 次阅读|117 个评论
又忆江南
热度 21 dmi2007 2014-1-18 12:30
偶然听到这首歌,心弦被拨动了—— 通常只有能够打动自己的歌,我才会反复去听。 后来知道,这歌的作者是付林,演唱者是姚贝娜。前者是知名的作曲家,后者是当红的歌手。 说到付林,我和他却有着一层互不知晓却无法割断的关系。约二十年前,我在北京读博士,胞弟这个文艺小青年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放弃了自己的化工专业和国企的工作,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漂(当时还没有这个词)。晚上在夜总会打工,白天出去学琴(吉他)和声乐,声乐授课老师就是付林。 我的宿舍有空床位,和同舍商量后,老弟就住在我这儿,一住就是一年多,和筒子楼的研究生们混得非常熟,节日研究生搞活动时还显摆过歌声和琴声,给我的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研究生部的老师也很宽容,默许了这个小青年在这里蹭住。我呢,没有办法,从有限的助学金里吐出一些让他蹭吃。 老弟是有才华的,但是很可惜最终没有进入到音乐圈子的深水区。其实也不好说可惜,没钱没关系,让你绕着圈子转一转就不错了。 老弟现在在青岛开了一个小琴行,过着他热爱的恬淡生活。我曾经写了一篇博文给他打广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5782-528891.html 回过头来说这首《又忆江南》。歌词借了许多描写江南的古诗词名句串在一起,韵味十足。曲调婉转悠扬,一如江南的清风烟雨。中间夹杂的戏曲唱腔亦凭添了几分古风。老乡姚贝娜的演绎自不必说。举手投足动唇间,分明就是一出尘的南国婵娟。 借着《又忆江南》,顺便回忆一些往事,也顺便纪念一下父亲。记得小时候天热乘凉的时候,听过父亲拉二胡和吹笛子,那叫一个好听!可是我至今不知道他是在哪儿学的,他也从来不教我们这些。现在知道,那个时代,父辈们大多认为,读书考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但是,他无法预料也无法改变的是一些基因会悄悄地流转到子女们的身上。 附视频 歌词 温柔乡里,又忆江南, 一梦千年,醒来你不见。 挥毫走笔才一半, 一首绝句,勾起了思念。 再来酒一碗再来酒一碗, 秋深霜重,正好来驱寒。 马蹄声急,相思漫卷, 心似客栈,情被搁浅搁浅。 繁华如梦,世事看透心了然, 何不如烟花三月下江南, 聆听雨打芭蕉渔舟唱晚。 水墨画里,又忆江南, 往事如烟,愁绪剪不断。 泼墨映出你的脸, 人面桃花,不是旧容颜。 再来酒一碗再来酒一碗, 江枫渔火,听雨客未眠。 情为何物,情愿糊涂, 不如一醉,秋水长天。 繁华如梦,世事看透心了然, 何不如烟花三月下江南, 笑看桥下流水风清云淡 。
个人分类: 生活|9268 次阅读|75 个评论
我和博士论文委员会三位教授的一些往事(4)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3-11-3 05:10
我和博士论文委员会三位教授的一些往事( 4 ) --- 情义重于名利 蒋继平 2013 年 11 月 2 日 在我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后,当时因为我的导师年龄已高,快要退休,因而, 不但系里的一些知名教授希望我成为他们的研究生,外系也有个别教授向我表示这种信息。 在这些教授中,最为努力的是当时担任系主任的 Salomon Bartnicki-Garcia 。他是一位在菌丝形态, 细胞壁和几丁质方面的专家教授,重点在真菌的化学分析方面。 他曾经几次利用机会与我讨论转换导师的话题。他的主要理由是我的导师快要退休, 我必须提前找好新的导师,他说他很愿意担任我的导师。他找我谈论这件事是公开的。这是因为他是系主任, 他有责任帮我解决导师退休后遇到的问题。 除了这位系主任外,我隔壁实验室的一位教授也非常希望我成为他的研究生。当然,他要我成为他的研究生甚至在我获得奖学金之前。他甚至跟我导师半开玩笑地说要用他实验室的五位研究生和一位博士后交换我一个人。在我一再拒绝之后,他恼怒地将一张写着 'Slave“ 的纸条偷偷地贴在我在实验室穿着的白大挂的后面。他的意思地我整天整夜地为导师做实验,没有一分钱报酬, 活像一个奴隶。 除了这些教授希望我换导师外,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和同学都劝我考虑新的出路。他们说有了这个奖学金可以找几乎任何学校和教授。当时,我身边的一些中国朋友, 他们劝我换专业,去学计算机或者医学。 他们说这些专业毕业后比较容易招工作,不但收入高, 名气也好。他们说我现在的导师的课题已经很陈旧,将来肯定没有多少前途。 在这些劝导下,我曾经反复地问自己,换一个专业和导师对我来说确实很容易,也很可能给我带来比较美好的未来。 至少在收入方面如此;可是, 我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导师吗 ? 他老人家不辞辛苦地为我争得奖学金。我在获得奖学金后, 离他而去,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我进而想道,人生要是在良心的遣责中度过,哪会是什么滋味。一定会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这样的话,钱财最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鉴于这样的认知,我坚定地选择了跟随导师不变, 除非他自己退休后不愿意再担任我的导师。 我把我的想法如实地告许了导师,他老人家说他退休后将继续担任我的导师, 直到我毕业为止。他让我不必担心他退休的事,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做好实验就行了。 大约一年后,导师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他退休后,跟学校商量为了保证我的学习和研究不受影响,一方面保留他的实验室供我使用, 另一方面请系里的另一位教授对我开放他的实验室,让我在必要时使用。这位教授就是我博士论文委员会的第二教授。有关与这位教授的事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具体说明。 照理来说,导师退休后, 可以完全不顾我的学业。而且我的学业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影响,既没有事业上的影响, 也没有名利上的影响, 是不是?可是,导师仍然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我的进展,尽他最大努力为我顺利完成学业而操劳。有关这点,在前一篇博文中已经有所说明, 这里不再重复。 在已经走过的人生中,我深切感悟到,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名利, 而是情义或者说道义。情义应该重于名利。 要是为了名利而不顾情义,这样的人生即使很富有,也一定没有幸福快乐可言, 除非他 / 她已经失去了良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和博士论文委员会三位教授的一些往事(2)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3-10-22 07:37
我和博士论文委员会三位教授的一些往事( 2 ) --- 导师对我产生的两个严重误会 蒋继平 在第一篇连载中,我谈到了我在机场的意外行为给导师和师母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个事件同时也给我自己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及其困累的情况下,马不停蹄地办理各种手续, 包括入学手续,生活安排等日常事务。 由于初到美国,首先有一个时差反应的问题,睡眠不足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就是吃饭的问题。 吃饭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吃不惯西方的面包牛奶, 第二是餐馆的饭菜实在太贵,国家给的生活费远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我在美国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一切活动都得靠自己来处理。 语言不好, 听力很糟糕,心情不好, 体力很差, 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像的困境。因而, 几乎整天没精打采, 连走路好像也在睡觉。 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办事时一般神情紧张, 问不对题的情况经常出现。刚到学校不久,有一天我去美洲银行办理存款。 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上大银行,身上带着一张支票。 这笔钱是我半年的生活费。我在排队等待的时候,后面来了两个背着包和蒙着脸的年轻男士(当时是冬天)。我觉得银行的服务员们好像一下子紧张起来。轮到我的时候, 因为我本来就很紧张, 加上语言的障碍,我根本不知道她们在谈论什么,我们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严重的障碍。他们不断地换人, 连经理也从里面的办公室出来对我进行严格的盘问。他们要了我的各种证件, 为了存一张支票,几乎花去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不久后,导师问我是否知道如何抢银行。我一开始觉得导师是在开玩笑,根本没有在意, 就很简单地说, 不知道。过了几天,导师又一次问起同样的问题, 我觉得很奇怪,就反问他说,真的不知道, 难道我的专业要学抢银行的知识吗?导师听了后, 说, 不需要, 只是顺便问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好莱坞的抢银行大片,从片中的人物穿着打扮我感悟到可能银行对我产生了怀疑,认为我和我身后的两个蒙面人是抢银行的团伙。他们把我的有关信息报告了学校, 导师虽然不相信我会去抢银行,但是, 还是有一种本能的质疑。 这是导师对我的第一次大误会。这次误会不是导师的错, 是我本人的处境造成的。 第二次大误会是我的师姐造成的。说是师姐,其实我与她没有在一起上过课和做过实验。 我到美国时,她已经回到埃及去了。 大约在我到达导师实验室后的 10 各月左右,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又回到导师的实验室,做短期的访问研究。在她结束访问研究的前一天深夜,也就是她回埃及去的前一天深夜, 她一个人来到实验室,将实验室内许多贵重的化学品装进她自己准备好的瓶子里。那天晚上,我正好从图书馆途径实验室, 看到她在装弄那些化学品。可是, 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她第二天就要回国,我以为她是需要这些物品做重要的试验呢。不过,我发现她当时的神情很不正常, 一见到我的时候,显得非常紧张。 过了几天,导师突然怒气冲冲地问我,实验室的这些化学品都到那里去了。他的意思是我把这些化学品拿出实验室了。我对导师说, 我看到师姐装了很多化学品,您应该去问她。当导师告许我师姐已经回到埃及去了, 我才清醒过来,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当时给导师的回答很简单,我除了用一些必要数量的化学品在实验室做试验外,没有动用过任何其他化学品作其他用途。况且这些化学品既不能吃也不能喝, 我拿它们有什么用?导师听了后, 也没有多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67 次阅读|5 个评论
永远的秋白
热度 7 zywsict 2013-7-31 08:41
上中学时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近现代史的人物印象深刻。记得当时的课本是这样评价瞿秋白的: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读了闫欣宁所著的《永远的秋白》,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读完该书我有三个想不到。 第一,关于瞿秋白的私事。瞿秋白在上海大学工作时认识了王剑虹,后堕入爱河,并与其结为连理。王剑虹因病逝世后,他又认识了杨之华,此时的杨之华已为人妇,并育有一女。令人费解的他们两人到沈家摊牌时,沈剑龙既然没有一点 ” 夺妻之恨 ” ,相反,倒安排他们在家住下,奉为上宾。更让人费解的是,他们发的三则启事。第一则: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关系;第二则: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关系;第三则: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关系。 第二,瞿秋白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人。他多才多艺,精通多国语言,翻译过很多著作,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善于金石篆刻,并且为国际歌谱曲。他的文学才华可以和鲁迅媲美。正是具有这种文人气质,所以他不善于政治斗争,这是他悲剧主要原因。 第三,他受到当时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的严厉批判,最后被排挤出中央,正当他想潜心文学时,又被中央派往苏区。令我费解的时,那时的苏区正在进行反围剿,一个多病的文人到那里能够做什么。更令人费解的是中央长征居然没有带上他,而是让他留守。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118 次阅读|16 个评论
流水
热度 1 pingguo 2013-6-22 14:17
一 古老的运河,流淌成为封面 岁月悄然起伏 或者用人们仰望的西湖 月光照着它抽象的深度 二 好多事,闪现一次 为的是消失 比如有的梦,一生相遇一次 三 一眼望去,流水一词 刺中了我,用静静的植物的刺 比如玫瑰的刺 可是,一颗星与另一颗星 一株草与另一株草 一枚词与另一枚词 同我保持小心翼翼的距离 刺痛人的是别的东西,显与隐的 诗句,穿行于神奇的轨迹 四 以流水的四季再现流水 以有形之词概括无形之意 内心,升起恻隐的痛 搜寻你远去的目光 一无所有,除了淡淡的空 五 从一粒种子到漫山遍野 从道生一到三生万物 所有的流变 水最美 可是谁会说,爱流水 脱口而出当属无心 六 我是一念之间的我 也是相信永远的我 不要轻易说,山是山水是水 不要轻易说,熟悉 七 从一滴水到一片海,再从一片海 回归一滴水 大自然还会运用什么样的语言 借流变述说不变
个人分类: 诗歌|2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教坛四十年(下)
jlpemail 2013-4-18 22:13
教坛四十年(之四) 重返教坛             本文主要叙述我1974年至1976年的经历。这三年是文革后期我重返教坛担任测绘14班班主任和从教授《语文课》到教授《控制测量》的过程,也是国家发展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三位伟人的逝世、唐山大地震、打倒四人帮、文革宣告结束等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我自始至终跟随着测绘14班,直到把他们送上工作岗位。这个班级的每个同学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深深刻印在脑海里。      上文提到1973年,全国大中专校停招七年之后恢复招生,招的是所谓工农兵学员,口号是“工农兵学员上管改”。那时,入学不须考试,是由生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推荐的,学校派出人员参加录取工作,主要是政审。当年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所谓出身不好的人学习再好也被埋没。文革后期,学校语文教研组就只剩组长黄政枢老师一人,真是光杆司令,其他老师都已调离到普通中学或下放农村。学校临时把我抽出改教语文课,我和黄老师开始筹备开课,编写和印刷教材,故没能参加73年的招生工作。很难想像,文革后,全国中专校竟没有一本合适的语文教材。因为学员入学的程度相差很大,又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等原因,课文的内容选择大伤脑筋,很难统一,只有各显神通。我们两人分工协作,但主要是黄老师执笔,完成了一本特殊的课本。内容从字词和纠正错别字讲到语法,现代文学散文记叙文应用文到古文《封建论》等都包容在内。记不清是什么原因,这本教材拿到安徽省全椒县印刷厂印刷,1974年元旦后送去排版,2月份我和黄老师在那里住了几天搞校对 ,有时我们还亲自在车间捡铅字,学到了不少铅字排版印刷的知识。印刷直到1974年3月份完成,赶上1974年入学的学生使用。      1974年4月9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荷英和张宗文老师的爱人王曼青从浙江调回南京,结束了我们长达十年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不久,把寄养在上海亲戚家的女儿逸秋领回南京了,从此一家终于团聚。她们到校不久即参加73届学生在南郊的实习辅导工作,我带着一双儿女坚守在家。儿子上小学,女儿上幼儿园。      7月中旬,又是招生季节,我被派到苏北淮阴地区招生,7月22日出发。我校在该地区招十多名学生。那时是大中专校统一组成一个工作团,记得团长是南师大的校长。招生是分组进行的,在淮阴集中学习后,我被分配到盱眙县组,大约五六个人组成,住在县委后山坡上的招待所。这里紧靠一望无际的洪泽湖,最近几年,南京盛行吃小龙虾,满城的酒家打着盱眙龙虾的招牌,把盱眙人搞富了。那时这里却是个十分穷困的地方。由于多年没有招生,大批城里上山下乡的知青和本地知青,要争一个上学的名额,实在是难得很。说是贫下中农推荐实则还要靠打通关系,外地知青就难上加难了。被推荐的人程度参差不齐,都是从动乱中过来的,有多少人好好读书呢!有一位我校上级局里的老干部的女儿就在我招生的范围内,她已是临时的民办教师了,眼见她从山区来到县里面试,住在我的隔壁。很想“开后门”把她招进来。但就是过不了推荐这一关,名单上不来,结果还是落选了。幸好第二年有机会把她招来了,现在是东南大学的副教授了。      9月,这次招生临近结束,我们都回到淮阴集中总结工作。9月20日我动身返校,正巧这一天,父母亲和庆弟从广东家乡来到南京。为了给父母亲接风,我特地赶到淮阴郊区的集市上选购了一只“肥”鸡。当时城里是要用票买的。带回来杀了才看到鸡肚里灌满了水,难怪屁股滚圆,在路上已见它不大活跃了。这种假冒伪劣缺德的事近年听得多了,其实那时我就中招了。      从此,父母亲在南京居住,这段时间他们很是宽心,住吃的条件都还可以,文革受迫害的余悸逐渐冲淡,和儿孙们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父亲每天练习书法,或在街上闲逛散步。南京对他来说是旧地重游,心中在寻找数十年前旧日的行踪。可惜没有见到他这个时期的诗作。直到1975年春节前,我们一起到常州过年,这个春节期间是两亲家唯一的一次会面,天气虽然寒冷,但大家相聚,十分愉快。没想到这也是父亲最后的一个春节。庆弟则在我处住了一个多月,于10月22日离宁经常州上海和亲戚们会面后返回广东,他有不少诗作记录了这次远游的感受(见本网站贤庆诗集)。      74年10月,我们迎接了这批文革后的第二批学生。我被任测绘14班的班主任。该班由江苏、安徽、山东、福建四省学生组成,江苏学生占了20名,而安徽学生中有好几位是上海市知青。50个人中有党员七人,他们理所当然成了班级的骨干,大多是班干部和组长。江苏学生中李国忠、孙成英、孙如霞等同学就是我这次招上来的。我招来的其他10多位江苏学生分在地质类专业中。现在近30年过去了,他们正是年富力强,正活跃在一些重要岗位上。       和这班学生一起的日子虽然只有两年多,但我和他们是朝夕与共,有着很深的师生感情,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1975年,我先教授语文课,按我们自编的教材选讲其中的部分。为了上好课,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还借了张宗文老师女儿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从拼音字母学起。因为我们当年是不曾学过这个拼音方案的。      1975年5月到7月,同年级同专业的两班同学到郊区小岗下进行第一次测图实习。两个班级住在某单位的大院里。我和同学们几十人住一间大房间。虽然当时我上的是语文课,但还要辅导他们测图实习。和同学们早出晚归,同甘共苦,同吃住同劳动同欢乐。      10月14日,两班同学到安徽当涂进行第二次地形测图生产实习,住在当涂钟姑山矿区,这里居住条件不错,基本上每组一房,在矿区食堂搭伙。但住地和测区之间隔着一条不宽的小河,每天都要搭载小船摆渡过河,而每次只能搭载5、6个人。我们带着仪器脚架,坐在小船上,只见船沿和水面几乎齐平,一旦失去平衡,就有翻沉的危险,现在回忆起来还真后怕。      在食堂里,矿工们都习惯蹲在长凳上吃饭,凳子上沾满污垢。有一天,我发动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把所有凳子擦洗得干干净净。但没想到一开饭,矿工们个个仍蹲在凳子上,把凳子又弄上污泥。原来他们已积习难改。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只好也站着吃饭。在矿上澡堂 洗澡不少同学染上了皮肤病,混身痒痛。由于测区较远,同学们午餐是自带的,有时在老乡家煮,几个福建同学善于在河沟里摸鱼,然后在老乡家煮吃。一次我正好碰上,也跟着美餐一顿。      这个班有七名共产党员,一天,发现有一两名党员和同学几乎通宵达旦玩扑克,这当然是犯规行为,影响第二天的作业。这天一大早,我即令全体集合“训话”。在工农兵学员“上管改”的年代,我们这些“臭老九”,当时我还是一个党外人士,该不该管他们呢?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但是出于一个教师的责任感,我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们。我没有点名,只说:“如果你是一名党员这样做,要考虑你的党性何在!”从此,再没有发生类似问题了。      正在这时,父亲在家乡不幸病故。父亲病重时,大哥和弟妹都已回到他的身边,大哥发来电报,是发到学校的,那时的通讯不像现在,电报转到我手上时,已过了七天。因此,我即回电问这几天来父亲的病况,回答是有了好转,叫我不必回去了。但是,11月28日中午,我从测区回住地吃中饭,拿到一封信,我带上碗筷往食堂边走边看信。信是大哥七天前写的。他告知,父亲于11月17日病故,一切后事都已办完。当时,一下子,我的脑子成了真空,不知如何是好。不久我抽空回到学校。一进校园便碰见荷英。她也知道消息,眼睛红红的。大家心情十分沉痛。我们所能做的是随即寄上一笔钱去给母亲,以示安慰。      为了加快作业进度,我亲自出马在一天中观测了一条有七八个三角形组成的线形锁,每个三角形的闭合差都很小。有时候要到十多公里外的13班住地听形势或忆苦思甜报告,没有客车,几十人来回都是站在矿区运矿石用的翻斗车上,来回颠簸。恐怕现在人是难得有此体验的了。      这次实习直到12月17日结束返校,其时已是初冬季节,朔风瑟瑟,只见远处山顶上已白雪皑皑。在马鞍山火车站等车时,从广播中听到康生逝世。那时康生是权力极大的文革小组成员,他的逝世也算一件大事。全国的政治形势又将出现反复。不久就大搞反击所谓“二月逆流”,邓小平又一次遭殃。      1976年,龙年,中国在这一年里经受了巨大的不幸,三位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于一月七月九月先后逝世,4月5 日发生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0月粉碎四人帮,不久宣告十年文革的结束。一个新时代开始了。回忆起来这一年真是很不平凡。      1月8日,同往常一样,我巡视完同学早操后往回走时听到广播中传来哀乐和总理病逝的噩耗,心中为之一震,赶回宿舍在走廊中便听到隔壁王曼青老师在抽泣。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寒假后,我的语文课结束,随即改教《控制测量学》,离开了语文教研组回归测绘专业科。全国政治形势发展令人担忧,开始搞“批邓”。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三起三落而最终成为扭转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世人景仰。      5月,我和余嘉龙老师带着14班的方子岩同学(现为东南大学副教授)赴浙江省上虞县曹娥江地区筹备这两个班的生产实习,5月19日出发经上海杭州,20日到达曹娥(百官镇)。我们住在县招待所里,每天出发踏勘测区,寻找点位,搜集资料,落实住地和粮食补贴方案等,可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记得5月31日我和方子岩同学登上了附近较高的龙会山,虽海拔只有400米,登山四望,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这次的登山使我这个刚上40岁的人感到自己体力开始走下坡路了。      6月6日,我打前站的任务已算完成,返校汇报工作,商定学生出发日期。这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因为这次旅程使我尝到了饥饿的折磨。早晨,我从曹娥出发,匆匆忙忙喝了一碗粥,在火车上和沿途各车站竟然找不到一个卖食品的,连杭州这样的大站也不例外。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不大能相信,直到下午一点在过了杭州不久的一个小站的栏杆外,有一个小贩出售冰棒(广东人称为雪条),质量十分低劣,我也买了一根,聊以充饥。更难忍受的是邻坐的一家去西安的四口却不停地在吃着东西聊天,使我垂涎欲滴。他们见我无数次到站都下去寻找食物却都空手而归,很是同情,便请我吃他们摊在茶几上的蚕豆,我也不大好意思地吃了几颗。列车直到下午3时多才到达上海,我才吃上了中饭。这一次的经历刻骨铭心。自此以后,我每坐火车,总是备足食品。其实在今天已完全没有必要了。      6月10日,13、14两班同学出发。11日14班到达座落在坝基上的住地。不远处就是曹娥江,清澈的江水自北向南而下,两岸风光秀丽。再往南便是著名的越剧之乡嵊县,曹娥的故事流传久远。这一带山多林密,盛产茶叶。我们将在这里进行控制测量作业近两个月。      晚饭后,我们喜欢到江中游泳,洗涤野外作业辛劳的汗水。一次,我游到江中央时左小腿突然抽筋。而正在此时,上游不远处一艘大轮船快速向我驶来,我着实有些惊慌。两岸差不多一样距离,进退两难。我随即高声告知岸上的同学,王锁柱王道国等同学喊附近挖泥船上的人来救我,但船工根本无动于衷。幸好我是当过几年救生员的人,我一边仰泳,一边自我解脱了,然后向对岸游去。中间还遇到大摊的大粪,也不觉其臭了。回头一看那大船飞速而下。我在对岸稍作休息后,在同学们的“护驾”之下又游回来了。2002年5月该班同学在南京聚会时还提起我的这次虚惊。      有一天,我只身重上龙会山去看望王道国周雪良小组。为了观测龙会山三角点,他们住在半山的庙里,与和尚为伴,吃素菜,等待天气合适时上山观测。上山本来有路,但被比人还高的山草覆没。我拿了一根棍子,一边打蛇一边当拐棍。艰难地登上了他们观测的三角点。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住地时,还拄着那根打蛇的拐棍,邵诚老师远远看到,说还以为哪里来了个乞丐呢!      6月17日,我跟于所胜小组造七家山的标时,也经历了一场风险。那天,我们运送标材是用小船,十多里路,我和男同学轮流在岸上拉纤。陈军良等来自水乡的同学是驾船好手。拉纤并不是人人能体验到的。一首歌中唱道:“妹妹你坐船头呵,哥哥在岸上走……”,我们却没有那么浪漫的心境。到了山脚再把木料水泥等材料卸下,扛上山顶。七家山虽不到200米高,但扛着这么多重物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和同学们一起扛木料,当时流行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午,造标埋石即将结束时,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惊雷阵阵。我们冒着雷击的危险,急忙做完最后的工作,收拾下山,要不然还得再次爬这座山。夏季山区的雨说来就来,下山时已是大雨倾盆。我们谁都没带雨具,任由雨水淋透,个个成了落汤鸡。难为了冯灵娣、黄若藕等几位女生,跟着我们淋了一两个小时,虽是夏天 ,个个嘴唇发黑。回到住地,伙房为我们煮了姜汤,以解寒气。喝着姜汤,没有一个人有怨气。测量员这些算不了什么!这是人生的磨练!      7月6日晚上,收音机传来朱德委员长病逝的消息,李传增同学立即找我,建议写一条大标语,以示悼念。我接受了他的建议,立即指示学生刷了一条大标语在大路边上。      实习过程中,我们和当地农民相处十分融洽。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除草割稻。有一次在水田里除草,我的动作较慢,从这头到另一头,上到田埂,发现小腿上沾上多条大大小小的蚂蟥,一一拍打下来,多处渗出血来。当地农民对我们关怀备至,有一次下船时因为要涉水上岸,船工就背同学(记得是冷世庆和俞明发)上岸,以免他们湿鞋。我们在山上作业时,也会给我们送茶水,下雨时会主动借雨具给我们。甚至还有的房东给同学洗衣服,令我们很是感动。      实习期间我们抽空参观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秋瑾就义处(那时被破坏并没有修缮)。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夺去24万多人的生命。      8月1日建军节这天我们实习结束,踏上归程。火车沿途景象破败萧条,杭州城里到处是大字报大标语,所见的公交车都没有完整的车窗。文革把一切搞乱到了极点了,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      回到学校,我们又投入新的教学工作。      8月份,按计划同学回省各地质测绘单位实习。我则在江苏省各队中巡视。      那时唐山地震的恐慌气氛尚未散去,人们不敢夜宿室内。在学校大操场到处睡满人,一家一户用薄膜搭起小帐篷,形成一道当时的风景线。我们一家也在其中。有一天夜里祸不单行,睡到半夜下起大雨,全家四口临时搬进附近制印工厂的平房里。8月15日和部分同学到达连云港。在招待所里,让好好的双人间空着,我和同学们睡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到了测绘队,他们也都是用农用薄膜搭起来遮挡露水,挤睡在外面。      9月5日,大哥送母亲到南京,此后,除了1979年她曾到湖北庆弟处一段短时期外,母亲在我处居住直到1981年春节前。有儿孙的陪伴照顾,这段时期母亲的生活还是幸福安康的。到广州白云路四叔的房子建好,母亲在广州有了安身之所后,才回到广州。1976年10月10日庆弟有“为母亲迁居南京而作清平乐一首”:六十余年,忧患总无边。都为儿女苦熬煎。一头霜雪堪怜。 石城再度相逢,倩谁托寄乃翁?黄土岗前秋草,应把消息传送。      9月9日毛主席逝世。那天,我正在苏北丰县沛县(刘邦故里)之间看望在物探队实习的同学,坐在该队的吉普车上,经过丰县中心广场时,突然听到哀乐声,司机立刻停下车静听。听到是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司机马上说了一句:“中国要乱了!”      后来,我又到溧阳看望那里实习的同学。总之,这段时间,我像个巡回大使。周游了江苏的许多地方。      最令人鼓舞的,莫过于这年的10月18日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举国欢腾,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2月中旬,这一班同学毕业了。1974年10月我迎接了他们,1976年12月又送走了他们。他们赶上了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时代。      1977年的元旦,学校排演了活报剧《群丑图》。我在其中扮演姚文元的角色,花了不少功夫才把台词背下来,在舞台上我吹响一支小号表达吹鼓手之本领和丑态。劳永乐兄也扮演一个角色,是演的谁我记不清了。记不清雍巧玲和崔长征两人中是谁演的江青。反正我们四人就成了“四人帮”了。      重返教坛后和14班同学两年相处的日子,多么难忘!      现在,转眼近三十年过去了,四人帮早已烟消雾散,悠悠往事如在眼前!      1991年夏天我和荷英到山东济南、威海、荣城等地,见到了这个班山东省的部分同学,2003年9月我们又到福建的厦门等地游玩,见到了福建的部分同学。所到之处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大家相聚无比欢乐。      2002年5月黄金周,14班四省一市的近30名同学重聚学校。许多人分别26年重聚首,大家感慨良多,高兴万分。(见本网页《我的学习生涯和我的班主任》一文和照片)      今天,我写这篇回忆录时,又过去两年了,今年是他们进入地校学习的30周年,不知有没有机会再一次汇聚一堂!谨以此文献给同学们,作为向同学们的美好的祝福吧!            2004年4月6日于广州澳洲山庄 ------- http://dxfh.seu.edu.cn/s/303/t/1611/a/32697/info.htm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往事追忆录:一件小事的困扰
热度 9 xying 2013-3-22 06:25
这实在是一件小事,也谈不上是高尚或者内疚,却让我一直不能忘怀。四十多年了还能真切地看到她们那个高兴的样子,后悔我没有更进一步。 那是在七零年春节附近,我从下乡的泰宁山区回榕探亲。惦记着安泰桥科技书店里的两本书,维纳的《控制论》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维纳的书有很精彩、长达几页的前言,里面谈了控制论创建的历史和对博弈论的揶揄:“在冯·诺依曼看来世界上都是聪明的人。其实骗子多的地方一定有傻瓜,傻瓜多了一定会有骗子。”这让我在书店里站着读了好几个小时。狄拉克用算符表达力学变量的说法,把懵懵懂懂的我迷得如痴似醉。我那时候一个月零花钱不过一二块。经常到旧书店里坐在地上看书,在那里买打折的旧书。这两本书在两年中一直都没在旧书店里见到。因此每回路过安泰桥时,我都要进去看看,它们各有一本孤伶伶地插在书架中,让我既松了口气又担心下一次见不着了。这次下了决心,先拿回一本。比较一下价格,《控制论》便宜一点,就先买了。 出了门,初春下午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街上一片光明和祥。突然面前挡住一个中年妇女,小声地问:“能不能给点钱?” 她大约有三四十岁,身上穿得很干净有点像小学教师的模样,略显疲惫和不安,却不像通常的乞讨者。我一般不理会乞丐,也没有余力作这样的善行。皱一下眉头想绕过去。 她有点不好意思,很尴尬的样子,紧跟着又说:“我们从霞浦来,身上没有钱和粮票了。给点粮票也可以。” 我家妹妹多饭量小,粮票倒不缺。我拿出钱包,翻一下只有一张十斤的全国粮票,犹豫一下就给了她。她高兴地接过来,道声谢让开路。我走了段路,心里还挂着没买的《量子力学原理》,折回去再看看。看见那位讨钱的妇女在对面街上,跟另一个相仿的女人说话,手里依稀拿着我给的粮票,两人那副由衷高兴的样子跟天真的孩子一样。我心里自己也有些感动,进了书店拿着酱红色封面的书,翻了一会儿竟看不进去,头脑里老晃她们高兴的样子。我看了下包里剩下的两块钱,走出店门,眼睛搜寻着对面街的人行道,已经不见她们了。我过了马路,在人行道往回走,旁边小巷子都往里探一段。天上云一会儿遮住阳光,一会儿又透了出来,光线变幻着,树木留下的阴影斑驳游移的变化。来回走了几遍,终于确定找不到了。 我几乎都不施钱给乞丐,心中也从来不觉得歉疚。这次竟有点忐忑,好像看到她们在困境中无助的样子。一方面又觉得不该是我欠她们什么。 两年后我到上海出差,逛商店看到一双袜子很鲜亮,价钱也合适,想着买给我小妹妹正好。叫服务员拿出来,小姑娘服务员看着我说:“要两寸布票。” 我哪里有上海布票?商量地问:“我外地来的,没布票要多少钱?” 小姑娘笑道:“这就是卡外地来的,没布票不能买。” 我只能失望了,正要走开。面前玻璃柜面一只手指推过来两寸布票。转过头来看见一个大婶看着我。我道了声谢,她善意地点点头,安详地看其他货物去了。 我有点明白了。一直盘在我心中的困扰,是我觉得该伸手帮忙的时候,因为犹豫而错失了。
个人分类: 回忆|7435 次阅读|17 个评论
往事追忆录:月是故乡明
热度 10 xying 2013-2-6 08:19
人们的决定在没有身历其境时,事先的想象,往往说不准。少小没离家时,我总觉得男儿志在千里,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何处不留人。刚到了北京念书,快放假那会儿想:才离家几个月,火车挤,路又远,这学期放假就不回家过年了,正好把名胜古迹逛个够。 待到真正放寒假时,同学哗地走了大半。过两天,剩下的也三三两两地不见了。宿舍楼一下子静了下来,光线似乎也比以前黯淡,走廊空空荡荡的,只听到自己咚、咚一步一下的脚步声,连心跳似乎也听得出,白天里都觉得有点渗人。我百无聊赖地去周围转了一圈回来,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独占了一个房间,享受着平时稀缺的资源,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心里却空落落的。拿起书来看了两行就是顺不下去,想明后天去哪儿玩也提不起劲来,只是说不清道不白地烦躁。什么事也做不成,最后还是出了校门去海淀透透气。 我漫无目标地走着,眼见黄昏里路人都行色匆匆,寒风将路边的纸片卷起又晃晃悠悠地落下,像飘零着的孤魂。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将我包裹在阴寒的世界里,只听到风的呼啸,触脸的冰凉和寂寞的寒冷。 “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在依稀的歌声里,渐渐地周围错落亮起了灯光,空气中漫出饭菜的香味。这在孤独的氛围里渗出了点暖意来。我正咂摸着这滋味时,听到了旁边楼房传来一片嬉笑声,窗口上映出两个小孩在打闹的身影,这暖色就在眼前挥舞,却被玻璃挡着不能进到心里,只是隔着一堵墙,就像隔着一个世界,总也够不着。他们在灯光里,我在月光下,只有天边清冷如勾的残月相伴,心就更加孤寂起来。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心神不定了,我要回家才能走进那灯光里,到那儿才能盼到月圆。 小时候每说到月圆的时候,我总想着的是元宵圆月。在家乡过中秋节,除了月饼外,就是吃芋头烧鸭子了。赏月是大人的事,有文化的事,在院子里摆个方桌,饮酒品茶聊天。秋高气爽,碧空浩茫,夜深了周围一片静寂,只见一轮明月辉辉煌煌地洒下光来,想到天涯共此时,或悲或喜或赞或叹,那必须有幽思有才情才能欣赏。小孩总是在周围嬉戏一会儿,便早早地去睡觉,盼着明天再吃剩下的月饼和鸭子。 元宵的夜则不同,满街里都是人,地面的星星灯火和天上圆月交融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将冬夜也烘热了。记得有一年,依樵表兄来了和我们兄妹去后街逛灯市,他刚参加工作不久,蓝色的中山装,左胸口袋上插了支钢笔,黑黑的小分头,大十几岁小大人一个,笑微微的,我们要什么他就买什么。妹妹喜欢肚子里点着蜡烛的绵羊灯,围着它转了好几圈,伸手摸着纸条做的羊毛卷卷,恋恋地看着,只是太大扛不动带不走。最后每人挑了个花花绿绿的西瓜灯回去。那月色和闪烁的灯火一直暖暖地照在心头。 有的人说:这乡情是没见过世界人的眷恋。外面天空更蓝,月儿更亮。 我姨夫是前朝的将军,他的大儿子念中学时,便跟着同学和溃军到台湾投奔大舅,从此没了音讯。我从来没见过这位大我很多很多的依耕表兄。有一年我们去姨妈家,那正是最讲阶级斗争的时候。只见姨妈神秘地关起门,抹着眼泪将一封信给我妈看。异国的信封贴着女王头像的邮票。原来表兄到了美国念书,托朋友辗转香港寄来一封信到八姑婆住的老宅。我在旁看到信里的一张照片。表兄长得什么模样,到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背面的几句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乡月儿圆,家乡月儿亮。
个人分类: 回忆|6695 次阅读|17 个评论
澳洲往事(一)非典
热度 1 xiaoyanghe 2012-8-11 15:59
2002 年 12 月,我正准备启程经广州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访问,接到朋友黎阳的电话,告诉我广东正爆发(流行)一种怪病,提醒我小心一点。当时没太注意,心想,我是远去万里之外的澳洲,此病与我何干? 时间很快就到了 2003 年 3 月初,在澳洲就已经时不时可以听到国内有某种传染病的传闻。当然,国内的媒体还是岿然不动,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报道。由于通信已经是很方便的,我们在海外的中国人只好不时提醒在国内的家人要小心。同时,在一个办公室的几个人,有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孙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的李老师、中国石油大学的博士生邢伟、在读博士,台湾人陈文雄( James )以及印度人 Rama 。除了 Rama 外,大家都会时不时地议论国内的疫情。 James 也会时不时抨击中国政府的隐瞒与欺骗,对此,我们无可奈何,只能听着。 接着,疫情传播到了香港、加拿大、台湾、越南 …… 海外媒体“清晰地”描绘着疫情传递的线路,中山医科大的刘教授在给重症的肺炎病人动完手术后已经感到不适,还是和妻子一起去香港参加侄子的婚礼;后来参加的人中有多少人感染了;在某某酒店的电梯里他们遇到来自加拿大的谁谁以及越南的谁谁和台湾的谁谁 …… 等等。 那段时间,中国政府在海外的形象确实是一落千丈。 其实,疫情传播的线路未必就一定是这样的;中国也未必就一定是真的是非典的发源地。但是,对疫情的隐瞒以及不作为使得中国政府无颜面对世界各国。 4 月初, James 要去大陆,没想到,才过了几天, James 又出现在了办公室。我问他何故?他说,大陆政府太不象话了,明明疫情已经很严重了,政府还是装得没事一般,他在上海机场想戴口罩,工作人员也不许他戴,他只好提前回来了。 事情就这样无可奈何,我们远在天边,除了提醒家人小心,别无他法。 就这样,各国媒体都在抨击中国政府,有关国内疫情的消息不断在网上(非大陆)流传。 4 月 17 号,我忍不住给卫生部的热线打电话,询问情况。接电话的人还是像没事一样,他说,可能是有一点疫情,也不排除媒体的炒作。 疫情还在发展,北京的 301 医院也住了不少非典的病人,媒体提出去医院采访。医院为了隐瞒,在媒体记者到达之前,将病人装上救护车,到外面躲避。谁知媒体也不傻,早在门口等候,抓个正着,该拍的都拍了,然后跟着救护车在市里巡游。 4 月 18 号(记不清了)凤凰台也忍不住了,直接报道了一位老军医骂时任卫生部长张文康是林彪的学生。 4 月 19 号,我再次给卫生部的热线打电话,接电话的还是同样的口吻回答。我说,我是在澳大利亚的华人(他似乎肃然起敬了一点),凤凰电视台上,那位老医生的话是不是真的?他打哈哈说,你自己理解吧。然后,我说到,希望政府以后以一种真实的态度面对公众,不要欺骗,他也允诺。 4 月 20 号 ,新华通讯社发布中共中央决定,张文康被免去卫生部党组书记的职务,孟学农被免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职务;此后,两人的部长、市长职务也跟着被撤去。一场抗击非典的战役在中国大陆上展开。事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政府此时似乎又反应过度了,动员了相当多的社会资源来阻止疫情的传播,到处是风声鹤唳,听说是很多单位也组织起来,严禁外人进入;只要是稍有发热就会被隔离。 话说这位孟兄,实在是官运不佳,先是因非典被解职(多少有点冤枉),后来 03 年 9 月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 07 年任山西代理省长,没多久, 08 年 9 月又因襄汾尾矿溃坝事件被解职。 时间一晃已经将近是 10 年了,明年应该是有一场纪念活动。是继续丧事当成喜事办,把抗击非典事件看成一场伟大的胜利,看成制度优越性的证明?还是认真地反思些什么?我们等着吧!
个人分类: 往事|28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追忆那些奔波的日子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2-7-21 08:19
追忆那些奔波的日子 蒋继平 2012 年 7 月 21 日 2005 年六月的某一天, ( 因为已经好几年过去了,具体的时间记不起来了 ) 已经读完大二的儿子从学校回到家, 告许我他已经决定利用暑假去 IBM( 国际通用电气公司 ) 当六个月的实习生( Intern ) , 要到 2006 年的一月份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因为 IBM 的研究总部在明尼苏达州( Minnesota )的罗彻斯特市( Rochester ),从我们家到那里有 2600 多公里。儿子跟我说, 他已经在学校与其他两位实习生联系好, 共同在研究所附近找好了一个公寓, 住上六个月。 可是,那个公寓没有家具,需要自己准备所有的家具。 这包括所有的厨房用品,搞清洁卫生用的必需品, 当然还需要沙发, 电视, 冰箱等日常用品。他说他们三人分别带一样重要的日常用品,其他的都需要自己自理,尤其是床,必须自己准备。 听了儿子的陈述, 我就开始和他讨论相关计划。 因为有很多物资必须及时运到驻地,乘飞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随身不能携带这么多东西。因而,唯一的选择是开车去那里。 因为路途非常遥远, 一个人开车去非常危险,而且儿子还年轻, 没有一个人开这么远的路的经验,所以,我决定和他一起开车去。 我们决定两人开车去,把汽车留给儿子, 我自己乘飞机回来。这样安排的最大好处是,帮助他解决了在当地的交通问题,他有自己的汽车,可以自己开车上下班。 计划定好后,我们马上准备行程。因为有 28 个小时的路程, 我们必须在路上住一个晚上。因而,孩子他妈为我们在路途中间的一个旅馆订了一个房间。并帮我订好了回程的飞机票。接下来,我们开始购买必要的日常用品。我们把所有的物资装满了一汽车。 三天后,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上还算顺利, 两天后,我们按时到达了目的地。因为两天中只睡了几个钟头,而且到了罗彻斯特已经比较晚了,我们在市内找了一家餐馆,吃了晚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番观察和了解, 就在地板上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匆匆地吃好早饭, 我们就去附近的一家家具店买床。 因为是临时住的地方,我们决定买简单一点的, 就在附近一家家具店买了一张床,价值 800 多美元。 店家当天上午就送货上门并帮我们安装好。一切安排妥当后,儿子开车送我到机场,我当天下午就乘飞机回家。 大约六个月后,儿子通知我们他已经顺利完成实习生计划,要准备回学校继续读书, 当然要先回家与我们一起过年。我们接到通知后,立即制定相关的计划。 首先是购买我到罗彻斯特的飞机票, 然后是返程途中的旅馆。 我在 12 月下旬的某一天乘机前往儿子的住地。因为遇上暴风雪的天气,飞机晚点了好几个小时。 问起儿子的有关情况,他说他把新买的床留在公寓了,因为没法带回家,还有一些家具也留给后面来的人了。 我听了后,虽然觉得很可惜,但是也觉得没有更好的办法。 也就理解和原谅儿子的做法。 儿子已经将所有的事务处理好, 将要带回的物资全部装好了车,他开车到机场接我。我一下飞机就和儿子讨论下一步的行动。因为意想不到的恶劣天气, 我们必须改变原先的计划。 因为一场更大的暴风雪即将来临,要是不赶在这场暴风雪之前离开明尼苏达和靠近北部的几个州,那么我们很可能被这场暴风雪堵在路上。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连夜兼程, 将原来预定的旅馆取消了。 我们一直不停地开, 父子轮流开车, 2600 多公里, 连续 28 个小时地开,路上除了吃两次饭, 在途中的临时休息地上厕所外,没有任何停留和休息。 真正地好像一次胜利大逃亡。 那时的我,已经 50 多岁了,现在想起来,好像比儿子还英雄年少,一路上不断地鼓励儿子坚持到底。 回到家,虽然觉得精疲力尽,第二天, 我还得照样按时上班,因为我在公司的责任很大。 唉,这就是命运。 不过,只要身体健康,很棒,辛苦一点无所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回眸:那人,那事,那蚊子
热度 3 han5 2012-5-25 10:31
搜寻脑海, 那人, 已经远去; 追忆往事, 那事, 已经灰飞烟灭; 可是, 回头一望时, 却, 发现, 那蚊子还在肆虐。 回忆, 是那么的苦涩; 痛苦, 是那么的难以忘怀。 人啊, 何时才能找到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往事如烟2——宿舍卧谈
热度 2 AnjinLiu 2012-5-16 04:29
当年在研究生院时本来不是和H1君一起住,后来开学过了2个月左右就搬到和他一起住了,因为当时我在原来宿舍住的不爽,而H1君刚好一个人住一个宿舍。后来就和他同住了将近5年,直到博士毕业。 这厮人很聪明,而且很能侃,不有点小八卦,而且是学术男,他这样的人不做学术,的确是学术界的损失(当然国内很多适合做科研的博士毕业后都干科研了,因为原因种种),不过他去哪里都会混得不错。 研一的时候,都会聊本科往事,因为他是武大的,我是华中的,我们是邻居,给我八卦武大的很多事情,而且这厮不少小道消息。中途这厮很郁闷,对前途迷惘,诉说不少。 到了研二,变成三个人住了,H2君加入,因为他觉得更和我们各方便合得来,后来事实证明这论点是正确的。三个住一起,晚上回来基本上会通报下各自当天的情况,然后开始狂侃,基本上什么话题都包括。后来H2君硕士毕业,就剩下我和H1君,原来是三人间的宿舍,为了安静点,换了个2人间的宿舍 说到换宿舍,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去找管房的大妈,那个大妈说没有房子,其实是有房子,只是她不给我们,不知道留着干嘛用。在国内,只要有点权力的人都不会放过的。幸好我们俩也不是太学术,尽管学术在同级中也不算底层。俩人一合计,再去找大妈,告诉她说只要帮我们,我们会感谢她的。她一听我们,语气马上就变了。后来我们花了一点力气(时间上和经济上),搬进了2人间的宿舍,继续开始我们的“二人”世界。 这个厮经常很晚回来,晚上1到2点的样子,有时他回来了看到我没有睡觉,开始狂侃,侃着侃着,说不行了,我要睡觉。我们之间聊得话题很广,专业,社会,做人,迷惑,八卦,感情...不过相互交流真学到不少,有时相互之间会指出对方的不足,纠正看法;遇到什么困难问题,会相互请教探讨,如何结局为最佳...这种交流不是一般朋友之间能做到的,基本上打开一个话题就能深入下去... 再后来就是找工作和前途谈的最多了,这厮因为能力很强,所以难道很多面试机会,基本上面了就搞定。所以会交流很找工作面试技巧了... 再后来就是毕业了。这厮最后去了华为,拿到好几个offer后,听了他老板的建议毅然选择了华为,现在干得也有声有色。他这样的人去哪里都能混得不差,能力摆在那里,做人也不差。博士期间就以能力出众被老板委以重任,单独领导一个小组,手下有好几个小兵可供调遣。他老板下的其他组都是博士领导。这厮给你讲起专业来那可是娓娓道来,是一种享受!他这样的人不g干科研,真是可惜,所以国内其实很多不是干科研做学术的人继续痛苦的做着,不少适合干科研的反而没有继续从事。我自己嘛,还在折腾,打算以后也不干科研了,因为发现自己谈不上对科研有兴趣,也谈不上没有兴趣,也谈不上适合科研,也谈不上不适合科研,让我干也干好,瞎混... 祝愿H1君和H2君工作顺利!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2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CN域名的一段往事
热度 4 outcrop 2012-5-2 16:43
这次博客大赛的冠名中,看到有“CN域名杯”;刘新建老师也在博文《 中国的互联网怪事:有多少网站用中文域名 》中提到了关于中文域名的疑惑;我就说说关于.CN域名的一段往事。 先来看一组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统计的是最近几年的中国互联网域名数据: 截至2011年 12月底,中国域名总数为775 万个,其中.CN 域名总数为 353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230万个。 截至 2011 年 6 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 786 万个。其中,.COM 域名数量 370 万,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7.1%。.CN 域名总数350万,占比为 44.6%。 2010 年,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 866 万,其中.CN 域名 435 万。网站数量下降到 191 万个,.CN 下网站为113 万个,占网站整体的59.5%。 截至2010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 1121万,其中.CN 域名 725 万。.CN 在域名总数中的占比从 80%降至 64.7%。网站数量下降到 279万,.CN 下网站占网站整体的 73.7%。 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 1682万,其中80%为.CN域名,域名数量保持平稳。 2009年6月中国的域名总数为 1626万个,其中近八成(1300万)是CN 下域名。 这是一份足以让很多人沮丧的数据;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CN域名曾经在2009年前后,有一个短暂的爆发,然后急剧下跌……这一切源于2009年末工信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整治域名不良应用,大量域名被删除停用,CN域名注册数量骤减, 用户失去对CN域名的信任 ,可能是CN域名突然步入寒冬期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CN域名注册政策风云变幻是重要因素之一,先是2009年年末CNNIC关闭中国个人用户注册通道,只允许公司、机构等注册。半个月后,CNNIC发出通告,明确个人已注册的CN域名可以继续持有。几天后,CNNIC又宣布,正在研究允许个人注册的方案。CN域名政策的朝令夕改,引发了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担忧和恐慌。在这种心理下,大量用户对于CN域名丧失安全感,转而期待一个比较稳定的政策环境,进而选择注册其他类型的域名(如国际化的.com、.net,甚至.la等域名)。 权威机构失去信任容易,重建信任则很难 。经历过2009以及2010年后,互联网创业者们基本不看好CN域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网民最多,而CN域名却负增长的缘故。我有几个.CN域名,就是在此时放弃续费。 重建网民对权威机构以及.cn域名的不信任,也许需要时间和努力。个人建议: 开放.CN域名的个人注册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不开放个人注册,只是作茧自缚和自欺欺人。同时,由于中国网站建设的备案机制,各种非法色情等网站,一定会在规则外玩,永远抓不到——CL社区之类的网站,可谓生存坚强;而正经做网站的,肯定不会故意去以触犯法律为代价,去牺牲自己的事业。 发布新政策前,多斟酌 。2009年末CNNIC一个月之内,政策反复,使用户毫无安全感;让人不得不认为此类政策是拍脑袋出来的。目前的互联网还是全球开放的,用户的选择很多;CNNIC这么做,伤害的终究还是自己。 虽然这次赛事冠名了“CN域名杯”,但我要提醒一下: 目前的法规下,个人不具备拥有.cn域名的资格 。 从域名变化来看,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显然还是过于收紧,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网络发展慢的根本制约因素之一。 延伸阅读 CN域名注册量跌至第四如何收复失地 参赛博文,要是您觉得有点意思,拜托不吝投票、推荐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581 次阅读|9 个评论
为什么数学能让人痴迷到走不出来?
热度 17 stone1971111 2012-1-19 09:41
快过年了,讲点曾经经历过的小故事。我在数学所读的硕博连读,那时候数学所招生很少,每年硕士7人,博士10人上下,老师们都抢着学生指标,甚至为此吵架更是常有的事。进了数学所,似乎就成了数学家(呵呵,在社会人看来是,实际上还是小屁孩一个)。结果当数学爱好者找到当时的五所大楼的时候,碰到任何一个人都认为是数学家。陈景润的一鸣惊人,不光是让许许多多聪明人赶数学这趟车,上了数学这条贼船,也让很多无缘高等教育的人知道,数学还这么能够快速成名。我就是这么深入接待了两位数学爱好者,并且最终还接触了多次。从他们身上,一开始我觉得还是不可思议,但是今天,我似乎想问问, 为什么数学,还有哲学可以把一个人折磨到那种程度。 往事一: 有一天,在办公室看文章,敲门进来一个军人,我一愣,问他有什么事,他说,他有一篇论文想请人看看。我看他的相貌,算是个正常人。过去,民间也曾出现过数学高手,比如,图论的,平面几何的,说不定我就碰到一个民间高手。我放下手头的事,跟他聊起来。他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我一听,糟了,数学所不知道收到多少个这样的答案,杨乐、王元都曾在不同的场合奉劝一般的数学爱好者不要轻易上这条贼船,可是效果显然还不够好。我说,对不起,我不研究数论,你可以请某某帮你看看,他说别人都忙(估计没有我这么好的态度),请我帮忙看看。我说,你放下吧。厚厚的一叠手稿留下了,我说,你等着吧。就聊点闲篇。 他是北京某地的一个团文化干事,80年代中专毕业到了部队,在当时算是高学历,可是团长们似乎就是不给他面子,始终不让他有出头之日,见我的时候当个礼堂的管理人员,反正不是什么主流岗位。他成家了,由于级别不够,老婆孩子在老家,不能随军,条件很不好。从他的语言中,我明白了,他是被压制了好多年,希望通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午我请他吃了饭,听他说他爱好围棋象棋。我说好啊,我们同学有个业余4-5段的,我的水平差,就请那个同学帮忙,跟他下棋。水平不错,我同学败阵。我跟他下了几盘象棋,水平也很好。自叹不如。后来从包里还拿出来一本手稿,是他的诗集,我翻了翻,文采不能说非常好,显然也是有了一定的功底。言谈举止都比较得体,为人看起来也比较豪爽。这样,我就觉得有必要帮他从这条贼船中走出来。 第二天,我请了我两个师弟一起听听他给我报告他的成果。他看来没有上过讲台,也没有做过报告,有点紧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讲。我说,就从你的论文一开始讲吧,从第一个引理开始。说实话,他的论文我还真的看不懂,不怎么用符号,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语言。他的第一个引理我忘了,但是给我的感觉,他下了可真不少功夫,对自然数的规律确实研究了不少。他开始证明他的结论时,终于发现,他不会数学证明,也就是根本懂得证明的逻辑。我说,你一开始就凭直觉给了个结论,这个结论看起来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难点所在,后面的自然就不用讲了。但是这个结论仅仅是直观的结果,你没有证明。他说,我有证明,我说你说的不叫证明,最多是枚举和归纳,这些是不严格的,很多情况下是错的。他不服气,我就没办法了,他就认为对。那就不争论了,但是我跟他说,这个肯定不算,信不信由你吧。 后来我请他吃饭,主要告诉他数论中的难题非常多,证明非常困难,以你的基础可能是远远不够。我说你可能连《堆垒素数论》都看不懂吧。虽然不能完全肯定这本书就是进入哥德巴赫猜想的入门书,那起码也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我跟他说,你如果想证明你自己,其实你自己很聪明,有悟性,对象棋围棋诗歌都有很好的基础,说明你有能力,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证明数学难题也证明自己。我继续说,你老婆孩子还跟着你受苦,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可以先从自己的家庭入手,你能把你自己过的更好了,这才是很实惠的。啰啰嗦嗦的谈了一天多。最后他回去了。后来还来过两次,可能还不死心,每次我都是同样的语言,就是劝他回头,不要继续走这条不归路。几个月后,他写来了一封信,连带着他新写的一首诗,告诉我他转业了,回到地方,准备好好开始过日子。我心里似乎放下了一块石头,一个新的人出现了。但是并不是每个数学爱好者都有这样的机会,很多可能终身走不出这个泥潭。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个悲剧。 往事二。 有一天在办公室看书,敲门进来一个年轻人,很拘谨的摸样,说老师你好,我说我不是老师,我还是个学生,在读的博士生。他说有个忙想请我帮帮。我说什么忙,他说北京某个出版社要出他父亲的书稿,但是要有个审稿意见。我说什么书稿,他从包里拿出来出版社的证明以及书稿。我一看证明信是真的,书稿也很厚,随手翻了翻,其实就是高等数学习题集,在80年代这种书很多。书里面举了大量的微积分的习题,并给出了解答。当然在每一个章节之前,有微积分的解释。我说,你过几天再来吧。他还随手放下了一些劳保用品,包括洗发精什么的。我说这个就算了,他挣脱我就跑了。 过了一个礼拜,人来了。我跟他说,我认真看了你带来的书稿,这本书算是个高数习题集,习题和解答基本都是正确的。如果放在10多年前,这本书有参考意义(改革开放开始,还真没有几个真正懂高等数学的,甚至很多老师都忘了),现在满大街的高数习题解答,似乎没必要再出类似的。他跟我说,这是他爸爸一辈子的心愿。这个我当然看出来了,因为随着书稿的还有他父亲二十多年间不间断的写给北京市委领导的信以及批复。信中他父亲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中除了祖冲之之外,在现代数学上走上了新的高度的人。 小伙子跟我说了他父亲的情况。老人60年代还没上中学,就赶上文革了,小学毕业就下学,一直自学数学,从中学自学到高等数学。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基本上把微积分也算是学到了会做题的程度。但是从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他对极限、微分和积分的定义只是一种直观的、朴素的认识,缺乏现代数学意义上的逻辑。我就跟小伙子明确说了我的看法,小伙子说,这是他父亲最后的心愿。我说这样吧,我去看看你父亲。他告诉了我地址。 在一个周末,我一个人坐上了车,好远,一个公交从头做到底,才到一半。好不容易到了那个厂子,在家属院问到了那个楼。敲门,里面黑洞洞,有人回答了。当我见到老人的时候,我差点倒下。老人穿着花衣服,脸上妆很重,屋子里比较暗。心跳加速了。我说你是某某老先生么?他说是啊,说你是不是某某博士啊,我说就是。他下了床,给我倒了水。我全蒙了,不知道说什么,心理比较怕。我大概说了对他书稿的看法,并承诺如实给出版社写我的审稿意见。看到他床头有盒象棋,就说,我陪你下会棋吧。老先生(应该有50多吧)挺高兴,下了几盘棋,旗鼓相当。过了会,我说,时间不早了,回城里很远。他说送我,我没办法拒绝。在一路上别人的目光中,我上了公交车,他也跟着上了。还非要塞给我两元钱坐车。一路上我不敢看人,似乎每个人都看着我。 后来我真的给出版社打了电话,说老先生一辈子不容易,这本书把那些朴素直观的说法拿掉,也算是个习题集,可以出版,但是发行量很小,让他们自己买回去吧。出版社估计也是压力较大,当然后来出版社怎么处理我就不知道了。但是自那之后,也就没有来找过我。 下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530231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10964 次阅读|33 个评论
我听到了歌唱, 我闻到了奶香
热度 1 gaojianguo 2011-10-5 12:11
清晨,我踩着露珠去学校,看见了东边的红晕很美。 小鸟在鸣叫,风儿在轻抚。 我听到了歌唱,我 闻到 了奶香。 秋日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骑着笨重的老式洋车子往家赶。 妈妈已经准备好了午饭,还有唠叨。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姐、弟与我在月光下干着农活,眼看要成仓的玉米和红薯片,甚感欣慰。 拖着疲惫的身躯钻进温暖的被窝。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灯下多少奋笔疾书,多少次思绪激昂和豁然开朗。 母亲的米汤和期望给我的大脑加了高效催化剂,“我思故我在”。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毫无时间观念,更无拘束尴尬。 儿时的玩伴总是那么洒脱,大家赤裸裸的表达自己的情绪,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老师的半句鼓励抑或无心的批评都会深深触动幼小的心灵。 除了感激教诲,就是对自己的多愁善感自得其乐。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邻桌的女孩,我比你还要害羞。 看到你,我知道一个词叫“怦然心动”;但也知道了一个熟语叫“词不达意”。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坚持到底,一定要坚持到底,一圈一圈的在操场上挥汗如雨。 品性的磨练和对生活的追求来自孜孜不倦。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自习后,漆黑的夜晚,唯独星星与寒冷相伴? 看到一束闪光,还有熟悉的声音,那是母亲来接送。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玉米地的可爱高粱,红薯地里的“钢笔”,大豆地的野甜瓜都是战利品。 我们高歌,我们欢笑,那是一种原始的幸福,久违!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贝克与舒克 ,海尔兄弟和阿凡提,多少次焦急的等待,放学后撒腿跑回家的场景依稀。 有情趣,有哲理,有想象。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有一种对抗叫叛逆,有一种爱叫深沉。 父亲的期望与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虽然有过彷徨和误解,但都是希望明天更美好。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什么叫责任,什么又是道义,解释的越多往往越迷糊。 践行它,会收获规则与成就;破坏它也不一定面临灾难,跟着感觉走,大自然塑造了你。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同学你好运,朋友你珍重,我不在你身边。 但我一直关注你,祝福你。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宝贝的缠绵与纠结,温存与固执,期望与无奈终将打成包裹,寄存心底。 知己一个足矣,真情一份甚好。 我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未来的路是未知,是凄迷,是光明,是黑暗,是曲折,是无畏,是成功,是失败,是默默无闻,也是一鸣惊人。 不奢求,不担保,不知道。 我 听到了歌唱,我闻到了奶香。 音乐会减淡,虽然有时萦绕耳旁;奶香会散去,即使带来幻想。 我的歌唱与奶香,既不漂亮,也不潇洒。 但我还是, 听到了歌唱,闻到了奶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认识的李罗权先生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1-8-14 17:20
饶老师给李罗权先生写信 ,不知李先生如何回的。想来李先生自有他的难处:虽然做着“主委”,但政策的事情李先生似乎也无能为力。 李罗权先生是很爱国的。当年在Alaska任教时,经常来大陆访问。而且他在美国教过的博士生几乎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现在ZJU任教的M教授,在USTC做长江讲座的L教授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在任JGR主编时,很重视大陆学者的文章,离任后推荐了北大的濮祖荫老师接替他的位置(JGR传统上美洲、欧洲、亚洲各出一位主编)。他回到台湾后,因为职位的原因,不再能来大陆访问。但是仍经常请大陆学者去他那里。几年前华人物理大会在台北召开,当时李先生在中大做校长,专程到台北宴请我们几个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参会者。月初华人物理大会又在台湾举办(笔者因故未能成行),听说李先生以老朋友的身份又宴请了大家。 李先生的成名之作是在UMCP时与吴京生先生合作的相对论电子回旋激射不稳定性研究。后来的成就主要在空间等离子体中的磁重联方面。笔者初识李先生就是85年在乐山585所时第一次听他讲磁重联。后来在美国开AGU Meeting,每次都能见到他。李先生看上去很和气、也很绅士。无论讨论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是认真听对方讲完,才慢慢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且每说一句还要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 但在日常生活中李先生是位性情中人。据说他最喜欢金庸的武侠,与学生们说起来总是眉飞色舞。推想开去,他在做学生的时候是会有一点反叛色彩的(当时金庸的书在台湾也是被禁的)。这在六、七十年代可能是很普遍的——我的博士导师当年在Princeton读博士的时候,就参加了Boston地区的一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每周末驱车数百英里去那里“学毛选”,并就此结识了那时在Harvard读书的“师娘”。另一位我们这一辈人都很尊重的老师,当年在Berkeley读书的时候,听说也是长发披肩的。现在听他讲课,几乎很难想象当年的样子,或者说:“风采”:) 当然,06年以后笔者再没有见过李先生。经历过“绿色”的“太空总署”又到“蓝色”的“国科会”,由政界而学界再到政界,角色和颜色的变换对他的影响,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6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通人事二三
sstone2009 2011-7-22 09:02
此次去南通大学参观访问沈爱国教授实验室,大长见识,沈教授果然名不虚传。沈教授籍贯盐城,文弱书生的模样,略有中年发福之态,戴着近视眼镜,脸上的微笑和镜后的智慧,让我肃然起敬。我最早听说沈教授,大约在03、04年,导师只是说及了“南通的沈老师……”云云,并没有记得实际的内容;在05、06年的时候,再次听导师说及沈教授,侧是赞叹他严格的科研管理、高效的科研成绩,也有有关被单位领导压抑的传闻;不久,导师派了一个硕士生去沈教授实验室,数月后,硕士生回来,我果然感受到了沈老师处的管理效果;此后,我也常常有关于沈教授的消息,也往往让我暗暗钦佩。沈教授年长我四岁,已破格晋为教授多年,科研成果斐然,他说今年sci的文章要争取突破100篇的。然而,他并不只是注重数量,对科研意义和质量的追求,格外让我赞叹,他说:希望能够做些有价值的研究,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我很同意他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基础研究中来”的观点,我在近期关于生物材料研究的思考中,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观点的重要性。沈教授是一个有追求的青年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在调侃说自己“四大皆空”——不会看病的医生、不用上课教授、不做实验的研究者、没有官职所累的普通人,但他的言谈举止里,深深地透露着他远大的理想。沈教授是一个有骨气的青年学者,他没有出国深造过,他清楚的明白,与其出去做一个实验员的事情,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事,解决团队建设、科研平台、科研思路,在我看来,他已经无愧于此,他也就更有理由不盲从国外的一切。沈教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青年学者,尽管他的实验室没有窗明几净、没有庄严肃穆,但二三十个研究生拥挤在不足200平米的实验、学习区里,忙碌与安静如此相安无事着,实验便变得如此职业了!昨日中午,有幸与沈教授一起共进午餐,我们也算是同年龄的人了,我们很是谈得来。我在想,沈教授,已经渐渐地打开了另外一扇通往前方的门! 昨日上午,我安排了点时间去拜访了两位故人,2000年3、4月间,我曾经在南通来开拓了手外科专业病区,那时候,通医附院还没有专门的手外科病区,也没有其他形式的手外科。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和我的创业团队,为一家医院创建了一个40多张床位的手外科专业病区,不足2个月,在我离开之前,便已经颇具影响,可以收住20、30个床位了。这期间,有一些师长,给我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十余年来,我常常想起他们,一直希望有机会见到他们,至少可以向他们表达的内心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恰好,张烽博士的一个研究生也在沈教授的实验室,我问他要了张主任的电话,很顺利的联系到了他。见到张主任,十年前的形象依然就有如此,我们都很高兴又见到了,谈了些往事。张主任从手外科,后来转到了创伤外科工作了三年,后来就回到了骨科,并主持脊柱外科的工作。 在口腔医院,我也顺利见到了吴燕萍院长,她刚刚从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一心地投入到口腔的临床工作上了。门诊的专家介绍里,我了解到吴院长是南通口腔专业的主委、江苏省口腔专业的副主委,也是南通大学的兼职教授。我在VIP诊室见到吴院长时,她正在给病人看病,她已经认不出我了,但我自我介绍完,她很高兴地想起来了。吴院长依然那样和蔼地微笑着看着我,跟我说着话。那时候,她曾经在医院的会议上表扬过我收拾病房挑垃圾的事,也深深地鼓励了我。不知道她还记得此事否,但我是会一直记得的。吴院长了解我的这些年的经历后,也很高兴,赞许我说,小陆再加油努力,我看好你的。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5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往事可以回首
张林 2011-5-27 14:12
在师弟的提醒下,才想起自己在科学网的博客。好久没来了,没来倾诉内心的忧伤,分享点滴的喜悦。浏览了之前的博文,牢骚的年纪已经远去,自信面对未来的人生!权且当作围脖,以示纪念!
2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热度 13 sivaxin 2011-5-8 14:24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1981年妈妈和爸爸结婚照 三十年周年纪念妈妈爸爸在书房留影 二十五年前的我们仨 今天的我们仨 今天是母亲节,是儿女们向妈妈表达谢意的日子。相比送上身价翻番的康乃馨,我总觉得妈妈更在乎的是儿女们能多陪她们聊聊天,话话家常,听听妈妈说说那过去的往事。 1952年的兔子 妈妈出生在1952年的小年夜,1952年虽是个龙年,但妈妈属兔,今年是她的本命年。妈妈是家中的长女,之后外公外婆又陆续添了几位千金,正好凑成“五朵金花”。妈妈刚上小学不久,中国便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幸好外公家阴盛阳衰,倒没发生饿得发慌、饿得发晕的情况。但因细粮供应有限,妈妈小小年纪就学会的揉面,做面食。妈妈说那时她个子小,外公家的八仙桌又高又宽,为了揉面能使上劲,只能踩在小登子上,才能把面揉好。妈妈从小还是学习标兵,当时外公忙工作,外婆忙着把家里的吃穿用度安排好,根本顾不上管孩子的教育,但妈妈成绩一直拔尖,初中考进了上海市的重点学校金陵中学。妈妈犹其对数学很有天分,我念小学和初中时碰到什么难题,妈妈都爱跟我一起动脑筋,而且她还常常比我早解出题来。退休在家后,妈妈还能给朋友的女儿辅导小学数学,辅导起来有板有眼,豪不含糊。如果不是“文革”剥夺了妈妈求知的权力,妈妈一定会考上她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一名她梦想中的医生。 大兴安岭的冰雪 妈妈是“老三届”,初中毕业那年原有分配至工厂的指标,但因外公家的小资产阶级成分,妈妈还是没能留在上海,只能选择下乡。妈妈本来选择去云南插队,但临行前又犹豫起来,外公并不勉强妈妈,到了第二年,妈妈便和小她两岁的大阿姨一起去了大兴安岭大杨树筑路队,从此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林海雪原之中。记得第一次听妈妈说起下乡,我幼稚地问明知下乡这么苦,为什么不能不去呢。妈妈告诉我,那时的政治形势下,出身不好家庭的子女哪里敢有这样的念头,更何况如果妈妈不去下乡,外公在单位里会给人斗得更凶,会拿不到工资,街道里也会上门斗,下面的几个妹妹也会没法分配。就这样上海石库门里的小姑娘,坐上40个小时拥挤而漫长的火车来到了冰天雪地,没有水,没有电的原始森林,学会了搭帐蓬,伐木生火,融雪取水,妈妈如今戏称当年他们一行知青在大兴安岭开垦地球。 伊兰纺织厂 在大杨树筑路队当了几年筑路工人后,妈妈被分配到了更需要她们的地方,黑龙江的伊兰纺织厂,成为了一位纺织挡车工。纺织厂的生活条件稍好,有了宿舍,有了电,也有了热水,但工作强度并不低。妈妈要每天三班倒地在轰鸣的纺织车间里来回照料机器,走不下数十里的路,而且操作速度要讲究快、狠、准,妈妈好几年都是她们厂的操作标兵。尽管纺织厂的日子平淡安稳,但妈妈知道她并不属于这里,与很多知青一样,返城是他们心底里最深的渴望。四人帮倒台后,中央出台了知青返城的政策,让远在偏好小城的妈妈看到了希望,但很快希望的门又被生生地关上,返城政策只针对在原下乡地未经过调动的知青,妈妈由大杨树调动至伊兰不在政策之列。然而妈妈并没有就此放弃,而只安于做纺织女工,厂里常要到上海采购设备,妈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会,并通过上海人天然的优势努力争取到了驻上海采购的职位。 鸿燕南北情 返城的消息还是遥遥无期,妈妈的年龄已值适婚之际,尽管东北的帅小伙屡屡对妈妈暗送爱慕之心,但打定主意要回南方的妈妈思毫不为之动心。然而,不知哪天一封来自水乡南浔的信寄到了妈妈手中,信中表达了想和妈妈做朋友的意愿,妈妈并不认识这人觉得唐突,便并不回信。怎料这位爱好写字的南浔小伙又写了一封信来,不知是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还是他那一手秀挺的字吸引了妈妈,他们开始了一次次的鸿燕传书,幸好妈妈当时没有置之不理,才让这位南浔小伙成了我的爸爸。直到妈妈回上海探亲,才知道这位南浔小伙是邻居给介绍的对象,先把妈妈的通迅地址给了对方,但没来得及告诉她。 妈妈和爸爸这段因鸿燕传书而牵起的南北情,被他俩用日记和书信小心地保存起来,我记得家中书架里有一本《简爱》,上面提着爸爸给妈妈的诗,便是他俩恋爱时,妈妈在伊兰过年爸爸给她寄去的,希望这本书能慰籍身在北国的寂寞。 之后妈妈和爸爸在外婆家第一次见面,第二年便结了婚, 1981年1月1日他们在爸爸的家乡浙江南浔的家中办了两桌酒席,在酒席中还碰到突然停电了,还点起了蜡烛,如今想起不禁平添一份浪漫。又在上海福建中路南京路口的杭帮菜馆“知味观”办了四桌酒席,每桌是50元,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妈妈和爸爸还去照相馆化了十几元拍了三张黑白的结婚照,是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口的蝶花照相馆拍的(文革的时候改为英姿照相馆,现四川路拓宽已拆除)。另外还把其中一张半身的相片做成24寸彩色的,装上一个五元钱的木制镜架内,如今一直挂在我们家的卧室床头的墙面上。今年是妈妈和爸爸的三十周年结婚纪念,他们直正让我懂得大爱无言的幸福。 江南水乡,美满小家 结婚一年后,我便呱呱坠地,和妈妈一样我也诞生在外婆外公家的老石库门房子里,北京西路北京里(尽管外公外婆现在已搬迁新式公寓,但我总会想起小时大大的木格子桌,狭窄陡峭的楼梯,大大的樟木箱子,还有那个藏满我无数童年快乐想象的小阁楼。)妈妈和爸爸分居了三年,才在江南水乡湖州有了自已的家,我们仨便从此有了美满的小家。说它小,是因为与如今动辄150,200平方米的房子来说,我们的家面积不大,但在我心中它却别有洞天,这里当然也有妈妈的功劳。房子是十多年前的装修,但妈妈当时的设计理念却很时髦而又实用,特别是她设计的圆洞形的拱门,既增加了我们家的采光,又很有欧式风格的感觉,还有就是充分利用空间打造的大大小小的书橱,到我们家做客的人都会惊叹不大的家中能藏下如此之多的书。妈妈还用她的慧心和巧手令我们这个小家总是弥着花香、茶香、菜香和书香,总是能听得到欢声和笑语,也让我能在这个美满的小家快乐地成长,度过了无忧的生活。 自学电脑,乐活晚年 妈妈到湖州后做过供销,当过经理,最后供职于湖州市丝绸公司(算是与她开绸缎庄的外公,也就是我的太公干了老本行),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妈妈幸免“下岗”,提前了两年早退,在家安享晚年。妈妈虽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求知欲极强,学习能力极高。我念大学时,爸爸因写作需要买了第一台电脑,妈妈便开始了自学电脑的过程。几个月的功夫,妈妈便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和上网,还学会了以难学著称的五笔打字,更是总结一套秘诀传授给我,让我也在一个月中便熟练了五笔打字。 妈妈还将爸爸过去很多手写的书稿打进了电脑,还学会了制作PPT和PHOTOSHOP帮爸爸扫描和修正插图,小家有时俨然是一个书稿生产工坊。妈妈还常将自已学电脑的经验与朋友和分享,最近更是通过网络常与久不联络的知青战友,同学相聊甚欢。新的信息技术让妈妈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多采,对新知识、新信息的好奇和探索让妈妈的晚年乐活和充实。 仅一此文祝妈妈爸爸三十周年结婚纪念!妈妈母亲节愉快,永远健康、美丽、快乐! 永远爱你们的欣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2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在陈予恕老师从教55周年暨八十华诞庆典上的发言
Mech 2011-3-27 20:04
尊敬的陈予恕院士,各位同行、各位来宾,下午好! 在此恭贺陈先生八十 华诞 暨从教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代表同行发言,很荣幸,也很惶恐。 我与陈先生是未见其面,先读其书。我在东北大学读硕士生时就学习过陈先生所著《非线性振动》。1988年我参加学术会议路过天津,给我们上“运动稳定性”课的关立章教授介绍我拜访陈先生,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我当时刚开始尝试进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 到天津后我给陈先生打电话,陈先生让我到他办公室。见面后我说自己对分岔和混沌很感兴趣,但感觉数学基础有欠缺,一时也不清楚如何补救。陈先生说,他在国外听课时有个笔记,现在已经整理后油印出来。然后就拿出本油印的讲义《动态系统理论》。我说要买一本,并问多少钱。陈先生说,什么钱不钱的,你拿去看吧! 正式聆听陈先生讲课是1990年在北戴河的非线性动力学高级讲习 - 研讨班,我是正式注册的学员。当时听课讨论的还有现在在座的海岩院士、张伟教授、徐鉴教授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从那时起,我经常在学术会议上见到陈先生,请教各种问题,受益菲浅。 陈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有目共睹,无需我多言。作为同行,我感受最深的是陈先生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以我们这个非线性振动系列会议为例,参加者不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而且学科背景各异,不仅有力学和工程,也有数学、物理,甚至还有生物、经济等。作为晚辈,我非常感动的是陈先生奖掖后进甘当人梯。得到他支持的不仅是 亲炙 他的学生,也包括我这种门外弟子。事实上,自己多次得到陈先生的提携和支持,对此我永远铭记在心。 孔夫子说, 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陈先生及其他老一代领军人物,开创了非线性动力学在中国的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我对陈先生的敬仰之心,正可以借用古人的话表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最后祝陈先生健康快乐,学术青春永驻!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6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话说2010
yiyunge 2011-1-2 09:09
历史的列车穿过了2010 年的旅途,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沿途的风景风云变幻,无奇不有。广袤的草原,金黄的麦田,奔腾的河流,巍峨的高山2010 年的列车之旅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回顾一下这个不平凡的2010 吧。 元月份,带着自己的梦想,在漫天的雪花之下,踏进了考场。此时不给力,何时给力?漫长的等待。踏上了川蜀的列车,横跨中国东西。实验室的酸甜苦辣,终于等到了毕业。玉兰路上,摆摊卖杂。毕业留影,日照之旅,宴席告别,车站离别,历历在目。此情此景,悲喜交加。待明日相会,我的朋友们!畅谈往日的点滴,回味人生的茶香。 假期在家里度过。那正是个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穗。体验田间劳动的辛苦,虽说很累,农民的心是乐的。半年的耕耘,施肥除草,盼的就是这一天。人生的稻田更宽更大,得像农民老伯那样,精心耕耘好每一寸土地,金黄的稻田不久便会呈现。 假期有机会给小朋友们上课。那段时间让我回到了童年,心中甚是高兴,好久都没体验童年的生活了。曾问小朋友长大后有什么理想,他们的回答让我深思。当医生,当老师,当律师,当飞行员,当科学家理想很重要,自己虽说成年了,更需要有自己的理想。那段时间,课后和小朋友一块数蚂蚁,看漫画,他们可爱的笑容,给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踏上西去的列车,龙超说我走的是不寻常的路。是的,新的环境,新的征程。按照自己的日程安排,走到了今天,半年以来,收获很多。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鼎力支持,哪怕是一个祝福短信,我心中都是无比的激动,谢谢大家给我的支持。 辞旧迎新之际,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同时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亲人和朋友!爸妈,你们为我辛苦了几十年,天天为我祈祷,感谢你们,我在远方为你们祝福!我的朋友们,困然的时候你们给我伸出援助之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祝180 的兄弟姐妹,356 的兄弟姐妹,动科61 的兄弟姐妹,元旦快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回首
hxdai2008 2010-12-13 08:35
秋寒凋碧草,百花谢、霜叶飘零,一行南飞燕。 庭院深深愁几许?小楼几度残月。 青丝白、人间别恨。 昭君泪湿关塞路,更长门、金阙娇影逝,闻素贞,塔中泣。 岁月峥嵘天涯路,再回首、遥山远水,伊人长绝。 犹记当年桃源苑,红颜羞隐鱼雁。 正佳时、芳菲年华。 今惜万事谁与诉?几多年、旧事乱心绪,此恨休,待何时?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艺林撷英(8):心底的呼唤
pww1380 2010-11-24 10:03
艺林撷英(8):心底的呼唤 作者 杨文祥 逝者如斯, 逝者如斯...... 远去的, 是昨日的往事。 流不去的, 是心底的呼唤。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7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晓萌:重返新疆
fqng1008 2010-10-28 17:02
2000年8月27~30日, 全国第九届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在乌鲁木齐市博格达宾馆召开,我和同事们相聚新疆,有一段非常愉快的日子。最近,又与友人在电话里谈起,顿时那些美丽的景色、感人的情节,如一幕幕画卷,在脑海里展现开来,让我再一次回到新疆,回到那些逝去的时光里 秀美天池 那次,我们编辑部和研究所有9人参加会议,刚刚调往深圳的副主编也赶来相聚,我们怀着和老朋友相见的心情,乘飞机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于25号上午抵达乌市。因为提前的缘故,我们当天下午就游览了天池。 8月下旬的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我和同事一起,乘她丈夫同学的小车前往天池。一路上,阳光照射下的红土地热浪滚滚,沿途的树木稀稀拉拉,让人感到大西北的干燥。然而临近博格达雪峰时,我们就感受到大山里透出来的清凉之气。到达天池是下午5点多钟,不要以为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新疆的太阳却还老高老高呢因为时差近2小时,乌鲁木齐夏天到晚上9点半才太阳落山。来新疆之前,我们就已经听说过天池,那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那秀美的湖水嵌在博格达雪峰下,纯洁而优雅,连绵雪山衬托其后,树木草地格外茂盛,难怪王母娘娘要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沐浴,那的确是人间的仙境。 下车后,我们走到湖边,吸那潮湿而清新的空气,嗅那芬芳的青草,看那活泼的羊群,你会觉得整个身心都松弛开来,好象要获得大自然的净化。放眼望去,雪山碧水浑然一体,巍峨中透露着秀美,幽静中伴随着神秘。 冰川1号 冰川1号海拔3850米,是天山那么多冰川(四季冰冻)中唯一能让游人便于到达者。汽车上山之后,行车路况较差,颠簸得很厉害,10多公里的路程,让人非常难受。而且上面明显供氧不足,稍微走快一点就会气喘吁吁。然而,虽历经艰辛,但穿着夏装登冰山,还是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到达后,大家忙着照相,有人往冰川上面攀去。当看到那在白色地毯上蠕动的象蚂蚁一样的人流,我们才发现冰川之大。在冰川上,有几条融雪的水沟,它们汇集到山下变成小河向乌市流去。我们酹着冰凉的雪水,以冰川为背景拍了不少照片。 后来听人说,天山是新疆的水源。因为天山山脉贯穿整个新疆,其海拔高,温度低,雨水量丰富,又有无数冰川。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润泽着新疆的田野和绿洲,养育着千百万生灵。坎儿井就是新疆最著名的引水工程,是新疆人民生存斗争的奇迹。它将天山的雪水引到干旱的盆地,浇灌了吐鲁番的葡萄和沿途的植物,保证了生命的延续。 南山之旅 南山牧场与冰川1号在同一线路上,返回时正好顺便观赏,给我们增加了旅途的快乐。那儿有许多毡房,是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有着游牧民族的典型风范。一条溪水顺流而下,两岸青草茵茵,牛羊成群,只是多了旅游的车辆和人群。如果我们想夜宿毡房,只需200元,他们就会杀只全羊款待客人,包吃包住。 在南山,我们一行人乘坐一位60多岁的哈萨克老人的马车,去看南山深处的瀑布。老人能用汉语和我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他风趣地拍着我们主编的肩说:大老板!主编说:你才是大老板!他说:不,不,我下课了。那音调、语气、用词,真让人捧腹!随着开发大西北,旅游业的兴旺,他们的生活明显地富裕起来。旅游旺季,他赶马车可以挣好几千,家里还养了200多头羊(1头羊值二三百元),日子应该是很好过的了。 我想起了刀枪人库,马放南山的典故。 特别的吐鲁番 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葡萄沟,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吐鲁番和吐鲁番的葡萄;后来,关牧村的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那是一个生长着甜美果实、充满了浪漫故事的地方;会议期间,我们亲自领略了吐鲁番的风采,那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导游告诉我们,它有中国的四最:即最干,全年降雨量仅0.6毫米;最热,夏季气温可达50℃;最低,其爱丁湖低于海平面150米;最甜,其葡萄600多种,含糖量达26%,比美国加里福利亚的葡萄含糖量20%还高。 吐鲁番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族人。据说维族男性大男子主义盛行,过去一夫多妻,休妻时只要说句我不要你了就行。其具有地方特色的抓饭,就是吃饭时用4个指头抓,也是向往娶4个老婆的意思,当然在当时也只有有钱人才能办到。妇女的地位很低,连葬礼都不能参加。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想妇女已经翻身解放了吧! 在去吐鲁番的途中,我们还经过了火焰山,当然是《西游记》里描述的火焰山了。 这座东西走向的山长 100 余公里、宽 10 公里,山上寸草不生,红色的岩石裸露,在灼热阳光的照射下热浪滚滚,云雾蒸腾缭绕,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整个山 体形如飞腾的火龙,蔚为壮观。 坐上骆驼拍张照片,似乎有一种到达天边的感觉。只是我们不敢久留,那滚滚的热浪让你如置碳房,任凭汗腺的闸门再通畅,也无法调节你迅速上升的体温。 在吐鲁番,我们还游览了交河故城、苏公塔、坎儿井,沿途看到了一望无边的戈壁滩(滩下有石油),欣赏了葡萄沟的繁荣(正值葡萄节),当然也会买点从未见过的黑玫瑰、红玫瑰等不同品种的葡萄干,价格不等,但肯定是正宗的。 达板城的风车 去吐鲁番的路上,途经达板城。王利宾的《达板城的姑娘》,让我们有着一个美丽的幻想,仿佛那里都是扎着长辫子、眨着漂亮大眼睛的维族女孩。其实,由于近亲结婚,这里的姑娘非但不漂亮,而且智力低下。导游小姐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据说当年修天山公路,生活艰苦,补养不足,业余生活非常单调,王洛宾就创作了这首《达板城的姑娘》,对解放军战士的士气有很大鼓舞。其实,我们到达板城的王洛宾纪念馆参观后,才知道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并非导游小姐所讲的那样。 在离达板城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大片的风车,那是新疆的一家电力公司建造的。一座又一座高大的风车,由于朝向不同,庞大的风叶转速各不相同。原来,达板指的是风口,即两面夹山的一条通道。这里1年刮两次风,1次要刮半年,虽然生存条件不好,却是风力发电的好场所。我们看到的,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 顽强的胡杨树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既然到了乌鲁木齐,又怎能不去看看塞外江南?会议结束后,我们7人组团(另2人赶回),留下76岁的老所长(由他在乌市的学生陪着,因为景色虽美,但路途更险),由导游小姐带领,乘一辆日产空调小面包车上路了。 离开乌市,一路的胡杨树为我们保驾护行。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里的胡杨树1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我看着路旁的胡杨树,它们一排排、一排排地耸立着,就想起了茅盾的《白杨礼赞》。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挡住了风沙的肆无忌惮,托起了荒滩的片片绿洲。在新疆,绿色是珍贵的,那是建设兵团的战士们用心血浇灌的。据说,历史上有不少的治沙英雄,胡杨树是它们留下来的见证。他们就是胡杨树,是大漠中的绿洲。 敖包相会 中午2时,在精河县境内,导游小姐指着路旁小山上的一堆石块,上面飘着一辐幡,说那就是敖包。我们怎么也想不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就是写我们面前的故事。果然,山冈上有几个男人站在上面,他们手持斟满白酒的酒杯,一边饮酒一边述说。等我们凑上去才知道,他们早已熟知却未谋面,今天是从几百里外的两个县里赶来相会,以了各自十几年的心愿。听说我们来自武汉,他们竟然还有一个人是从黄陂支边过来的,万里遇老乡,我真想和他叙叙乡情,以满足那位老乡对家乡的寄托。无奈还要赶路,在同事的一再催逼下,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敖包。 原来,敖包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蒙古包,而是蒙古人祭祀和朋友们相聚的山头,大家到这里来相会,每人带一块石头堆上去,象征着情谊与爱与日俱增。 三台海子 下午5点多钟,我们到达赛里木湖,一个在天山 半腰上的湖泊,被誉为 高原明珠。 它的面积是天池的100倍,海拔2200米, 冷峻优雅,宽阔无际, 湛蓝湛蓝的湖水,被风掀起几尺高的波涛,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有着大海一样的气势,难怪有 人称它为三台海子,即大海的儿子。在这样的山脉上,居然有这么大这么美的湖,惊叹之余,还是惊叹! 由于山上的风很大,远处的牧民们穿着大衣,我们从行李箱里拿出春装加上,还是被冷风吹得只打哆嗦。大家赶紧在湖边拍了几张相,来不及仔细品味,就慌忙钻进汽车向前开走了。 草原学骑 行了一天的车,我们才从伊犁经巩留县达到新源县的那拉提大草原。导游小姐告诉我们,那拉提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牛羊成群,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就象歌里唱着的那样。以往既没有见过草原,更没有骑过马的我们,一放下行李,就加入到骑马的行列。 我挑了一个哈萨克小男孩为伴,他带着我翻越了一层又一层的山峦,结伴而行的人们渐渐散开,去了不同方向。因为越骑越远,看不到一个人了,我有些心虚,没有越过山顶就返回了。当大家又聚在一起时,有同事说他已经能够单独骑了,我一下子来了兴致,希望自己也能够策马扬鞭。于是,这位热心的来自深圳的同事立即找牧民们谈好,我们又开始了第二轮的骑马活动。 这次我只身跃上马背,在听了简单的骑术后就上路了。我们沿着平坦的草原向前骑去,刚走一段路,我的马就不肯走了,原来它一离开主人就不听使唤,只顾低头吃草。这时调往深圳的同事返回,连忙将他的马换给我,可是他也无法驾驭那马,只好骑回原处,又换了一匹马重新追来。换马后,我很快就适应了,不一会就灵活自如,可以双手抖着缰绳,双脚夹着马肚向前奔驰。这匹马很听话,到后来我和马之间已经配合得十分默契,似乎有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大家都夸我的姿势好,骑得最快、最地道。在这大草原上策马扬鞭,真是太痛快了。我想,也许留下来做个牧民更合适吧! 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与牧民没法进一步沟通,但草原学骑带给了我快活,带给了我浪漫,带给了我永远的怀念 冰达板 从那拉提草原返回时,翻越天山共用了6个多小时,最高处4500多米,途经乔尔玛达板,又称冰达板。夏天的冰达板仍然是寒风呼啸的冰山之巅,这正是冰达板的本来意味。两名广州的大学生要求乘上了我们的面包车,他们第一次看到冰雪,一下子扑倒在冰雪上,激动得大呼大叫。我们已经感受到这里群山连绵起伏,美妙绝伦,让他们进一步的感染,真是心旷神怡,无限赞叹。站在天山高处,众雪峰竟在脚下,真有一览群山小的感觉。 下山的时候,我们真正发现天山之高大,面包车不停地下落了几个小时,似乎一直没有尽头。我们一面欣赏大自然的造化,一面感受悬崖峭壁的惊险。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2001年10月)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思曲
hxdai2008 2010-10-25 08:01
极目天涯,芳草萋,风沐绿柳青荷。 天抹微云莺歌酣,清溪映繁花。 双盼秀、遥山羞黛,谁言玉环飞燕姿。 记香径缓步,短楫扬轻波,共感芳菲春色。 长亭别后音绝,尘笺蛀管,断阕经岁难续。 访故地万物依旧,惟添哀鸿声。 早鬓白、缘愁萦怀。 常自凭阑独凝伫,望玉壶、心绪翻,不知何年,共携手行。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eBay上卖《交际汉语》的往事
yangzx1999 2010-8-23 14:51
科普出版社的博客上有篇博文叫《交际汉语》,让我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在eBay网上卖《交际汉语》的往事,虽然我不是《交际汉语》的责编,虽然只卖了几套书,虽然最后eBay网上的以科普社名义开的网店最后因多种原因停止了营业,但期间的种种经历和事,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笔还不错的人生经历和收获吧。 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更改变了中国的农民,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家是农村,我家有几个亲戚也在北京,他们原先在郊区做些零工,或者开个小店面,总之,能维持生活。后来,有一天,我的亲戚找到我,让我帮他们一个忙。那时是2005年的时候,他们已经搬到潘家园附近住。帮忙就是帮他们买一个电脑,申请连接到互联网,然后登录到一个叫eBay的网上卖一些潘家园古玩市场的一些中国仿古艺术品,把这些东西卖给外国人。 在taobao网还没有诞生之前,eBay就在美国诞生了,而且迅速把触角伸向全世界,在好多国家建立了分部,在中国是收购了易趣网,后来,淘宝网兴起了,利用免费的策略,最后迫使eBay退出了大陆市场。eBay的退出原因暂且不论,让我佩服的是,我那些亲戚们,可能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但他们有经济头脑,在国内古玩市场上的玉石玛瑙等仿古中国艺术品,被他们利用互联网卖到了国外,赚取了好几倍差价。据亲戚说,那些2001年开始在eBay做潘家园古玩生意的那些老乡们,已经是赚得钵满盆溢了,买房买车更是多如牛毛。 暂且按下那些暴富的传说,就说这些年,特别是奥运会前后几年,中国,也就说吧,在世界上影响力,CCTV上说,与日俱增了,奥运会了,很多人来中国了,孔子学院也在全世界建了一所又一所,学习汉语的热潮自然不减。在eBay上搜索China,可以搜到很多相关的产品条目,搜索Learn Chinese或者Mandarin,也有很多,其中就有科普出版社的Communicate In Chinese 。 既然古玩能卖,那么学习汉语的书也能卖了,作为出版交际汉语的书的出版社,更应该好好地利用eBay这个平台,把交际汉语这套书卖到全世界。想到就去做,于是,先写了一个分析报告,交了上去。领导也很支持,让我着手施行。 在eBay这个平台上,有点和国内的淘宝类似,应该是淘宝山寨eBay的,也有所不同的。eBay是一个世界平台,你刊登在eBay美国这个平台上,全世界都可以搜到和购买。还有eBay的信用评级非常严格,如果有消费者争议和投诉,作为卖家,如果不能解决纠纷,将被限制账号和交易,直至最后永远冻结。这个国内的淘宝网,怎么说呢,就不做评论了。eBay网刊登货物时要收费的,按照刊登货物的价格分区间收取,物品交易成功后,eBay也有收取一定的比例。这个和国内淘宝也不同,淘宝是免费的也就是凭借这个,淘宝网把eBay挤出去了。话说过来,高的服务水平也应该和一定的收取费用相对称的,如果一味地免费,则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合理的收费应该获得支持,同时也应获得更良好的服务水平。 先以出版社所属的金桥科普图书中心名义申请了一个eBay ID,接着注册Paypal,最后提交注册证明材料等等。eBay的申请过程非常严格,如果资料证明有一点瑕疵,都会被怀疑,通过不了,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注册用户,尤其是做外贸交易的。eBay也不是有意歧视中国人的,只是这些年来,在eBay上坑蒙拐骗,以次充好,人家付款了不给发货的国人多了,慢慢地,eBay只好对中国人特别对待了,在这里说一句,那些在潘家园附近住着在eBay上卖工艺品的人们对这种特殊关照贡献不少,再有就是上海的做eBay的人们,假货,不守信用和中国人,就这样在eBay上被关联起来了。 账号注册成功,也通过了认证,边开始在eBay上卖《交际汉语》了,《交际汉语》这套丛书总共有3种语言,分别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其中英语最多,共4本+4盒DVD,法语那时候卖的时候只有1本书+1盒DVD,西班牙语也有4本+4盒DVD,分别在英语频道、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播出。 交际汉语英语版 交际汉语西班牙语版 交际汉语法语版 eBay网上我检索出的卖《交际汉语》也有几家,有一家已经是多年老店了,他卖的《交际汉语》还是比较老的版本,还是书+磁带。相比这样,我还是有优势的。但劣势也很大,因为是新手,信用是零,只好在价格和宣传上下一些功夫了。 首先利用自己掌握最新版本书和出版社优势,在宣传中对物品做了详细的描述,再加以丰富的图片,还有剪辑的视频资料。同时,在eBay账号里关于我的Me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出版社的,对书的,还有书里面的人物大山,放了出版社的照片和资料。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还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由于还做编辑工作,好多事情都是见缝插针做的,不会网页制作和html语言,临时在网上学,现学现用,多年不用的英语词汇都被调动起来了,吭吭哧哧地写了不少,然后再慢慢地修改,或者找英语专业的朋友给修改。图片没有,自己拍,用ps修饰裁剪,没有图片的空间,只好在网络上找免费的,上传,链接还开了一个skype的号码,等待着买家的询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来了买家,这位买家是法国巴黎的,会点简单的英语,要买的法语版的《交际汉语》,看他的购买记录,好像是新手,新手对新手,正好。几封电邮,就成交了,他付款到paypal,然后我就赶紧把书和DVD包装好,然后大夏天的屁颠屁颠地到安定门外的邮局取邮寄航空小包了。邮费很贵,小赚了一笔,当然传的都是给出版社的,但做成第一笔外贸生意也很高兴。 忘记说了,那个法语版和西班牙语版的《交际汉语》,在eBay上刊登内容介绍,可是费了很大劲儿了。本人不懂法语和西班牙语,朋友中也鲜有人懂的,怎么办?问google了,跑到了法语和西班牙语论坛上问,先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再把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和法语扳倒树捉老鸹,最笨的办法了。不过为了保证能看懂,还是反复修改,最后才敢传上去。 接着又卖了一套法语版的《交际汉语》和一套英语版的《交际汉语》,法语版的《交际汉语》还是一个法国巴黎的法国人买的,很顺利。英语版的《交际汉语》是一个以色列人住在以色列,这套书是6本书加6本DVD,非常重,走航空小包走不了,只好走航空大包。寄完后,我祈祷着能尽快到达并且收到,因为若收不到 ,投诉起来很麻烦的。大约2周后,那位以色列人来信说,收到货了,但是说有个DVD播放不了。于是我就在skype里和他聊了,先问是不是机器原因,他是mac的机器,又问是不是播放器,等等吧,问题逐一被排查,最后确定可能是盘在运输途中损坏了。他请求我再给他寄一张。当时正值国庆前,我害怕他等太久他说他正要学习那张,我决定用网络给他传过去:先把DVD压缩成清晰度差不多,文件大小却只有原来几分之几的rmvb格式,通过rayfile这个文件中转站,终于他收到了,并且说很不错,感谢我。这个dvd也是我的机器压缩一晚上的功劳。后来闲聊中他说他和他的妻子来过中国几次,还背包旅游过,到南方很多省去旅游,说很喜欢中国。哈哈,是不是,外国人跟中国人说话都喜欢中国呢,我想他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达。 后来CCTV的英文频道又和出版社有了一些联系,他们经常收到询问如何购买《交际汉语》的国外邮件,希望能买到,最后决定把这些邮件转到我这里来,然后再给他们一一联系。这样应该是一种销售手段吧,就像国外的电话销售,这个更有目的性。联系了一些电邮,但有的没有回音,有的说价格太贵,成功的很少。后来cctv那边也不知什么原因停止了提供,而我们(金桥科普图书中心)这边和出版社的发行部门因为图书折扣的问题,暂停了在eBay上的经营。 在eBay上卖《交际汉语》这件事情的前后经过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编辑,图书编辑应该做的事情。首先,编辑要懂得营销,但是营销是营而不销,编辑不能跑去卖书吧,但是作为编辑,发现图书的销售市场和渠道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地跑去做,尽管做得很辛苦,有苦也有甜,但总归是有点越殂代疱的嫌疑,这也就是岗位职责不明,或者说出版社某些部门职能的缺失导致的。 还有就是一点,作为出版社的发行部门,理应承担这样的销售事情,但是为什么没有呢?答曰: 1 没有激励机制,我想发行部门里肯定有人愿意这么做的,但是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往往扼杀了这些人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出版社造成了损失,包括无形和有形的。 2 关于赚钱的问题。在我在eBay上卖了几套书后,就开始有风言风语了,说我在eBay上赚了如何多如何多的美金。太可笑了,我就是赚了上千万美金,那还不是出版社的吗,我又没有一分的分成。同时,我还要承担者编辑工作,还要免费地维护这个网店的运转,免费地奔波在邮局和出版社之间,我又是图什么呢?我不是想通过eBay这个平台,让出版社的品牌在外国人心中有点影响呢?说起中国,说起学汉语,说起 Communicate in Chinese,就知道Popular Science Press 。 3 eBay这个平台刊登物品要花钱的,交易成功要花钱的。所以,有人说,既然要花钱,你卖的书赚的钱还不够给eBay。是的,eBay是收了钱,但是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和平台,国人自从互联网开始,都免费习惯了,现在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长期免费的互联网,如何能健康发展,如何能支撑起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呢?从出版社来说,花小钱做大事是经济上的省钱手段,但是如果不想花钱就像做事的话,那就是思维和时代严重脱节了。 就出版社的博客上一则《交际汉语》的介绍想到这么多,写出来,有点小小牢骚的意味,那并不是我本意,我还是希望出版社里的年轻人点子很多,想法很多,但是让他们表达出来,做出来之前的时候,少一些打击,多一些帮助和鼓励,尤其是在资金上的,彻底革除以前那种花自己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出版社办事最后还落了个不好的陋习,那样是最伤人的。 交际汉语英语版(内文) 交际汉语法语版(内文) 交际汉语西班牙语版(内文)
个人分类: 努力活着|398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上大学那点事-难忘的岁月(2)
热度 2 ldh 2010-8-15 18:22
校车把我们这些新生接到学校,进了大门后就感觉到这所学校很小,不象我们想象中的大学。因为这个学院是一所中专改成的,才建四年,规模比不上现在的一些专科学校。进校园就能看到围墙,而且校园中间还有一个没拆迁的钉子户,校园也凹凹不平,一到雨天都积满了水。由于新图书馆在修建,因此当时图书馆是临时搭建的厂棚,相当简陋。我们学校傍边是川医,比我们学校漂亮得多。当我们同学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很多市民认出我们是大学生,但我们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成都气象学院的,怕丢人,有点自卑。 尽管我们这个学校是四年本科,但我在这个学校只呆了三年。当时我们这个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只有几个副教授,没有硕士点,没有正教授。虽然我们这个学校比较差,但教基础课的老师很多是不错的。在这些老师中,很多是文革前读大学的,改革开放后考上研究生在 1981 年左右毕业的。他们的家不在学校,老婆都在农村,因此和我们一样住学生宿舍。有事没事跑到我们学生宿舍里来讲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并希望我们要有理想。 那时候我比较努力,基本上是宿舍 - 食堂 - 教室或图书馆三点一线,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想成为让人瞧不起的人。在读大学时,国家给我们每个学生补助 10 多元的生活费,生活是无忧的,但不宽裕。不能象今天的大学生那样经常出去吃餐馆。在读大学三年里我再没有向家里要过钱或有时给家里寄点钱。那时候主要吃一点素菜,更多的是吃泡菜,加米饭和馒头,半个月或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荤菜,否则钱是不够的,大学那三年里都没有上餐馆吃过饭。 在大学这三年里,我学习是很刻苦的。虽然家乡广安离成都不远,但每年我只寒假回家一次,暑假则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在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我主要是课堂上把所学的课程消化后,课外主要是看一些专业课书和数学书等书籍,如数学物理方程和一些关于非线性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在这两三年里我把苏联数学家吉米多维奇编的数学教程上的所有数学题重新都作了一遍,这对我后面数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也为我后来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馆理员看到我学习很努力,对我特别关照,因此取消我借书的数量限制。 1985 年时我们学校 81 级的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很少,因此我们的班主任就过来叫包括我在内的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提前考研究生。当时我们刚入大三上学期,很多专业课还没学呢!我们就临时突击自学了一些专业课,匆匆上阵。加上我平时学习准备得比较充分,没想到我居然在大三(两年半)时考上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实现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到现在为此,我还没有成都气象学院的大学文凭(在我考研究生之前,我就向母亲讲如果这次我能考上研究生,暑假就回家,考不上就不回家了,继续考研。那年暑假当我回家时我母亲猜我一定是考上了,并对我说,比我高一级1981年高考考广安县第一名的邻居同学没有考上研究生。 看来高考成绩并不重要,那仅仅只是代表你的过去,并不代表你的将来)。 令我感到遗憾的,在大学这三年里我从未拿过奖学金,也未受到过任何表彰,这方面没有任何记录。这并不是说我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我有点偏科,政治课老达不到奖学金要求的标准。到了第三年下学期,我总的成绩虽然排名班上第一,但政治的成绩只达到了三等奖学金 (30 元,够一个人三个月生活费 ) 的标准。后来老师叫我把三等奖学金让给了另外一位同学,这样我就成了我们学校没拿过奖学金而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我又回到母校工作,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在 31 岁多时当上了成都气象学院第一个年轻的正教授,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后,在 40 岁时我又拿上了杰青,并在 42岁 时当上了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我也就成为了成都气象学院建校以来目前唯一拿到过杰青的学生。 回首自己走过的求学之路,感到高中和大学的曲折经历对自己的成长至关重要。 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117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上大学那点事-难忘的岁月(1)
热度 1 ldh 2010-8-15 13:24
尽管中学和大学的那段岁月渐渐离我远去,但每当我科研和事业受到挫折的时候,它却成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 说实话,我没想到过我自己能考上大学,更没想到过日后能成为教授,成为科学家,因为当时考上大学很难 (2~3%), 更因为在老师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差等生,初中毕业时连简单的方程也不会解,也没想到自己后来作与数学有关的理论研究。在邻居眼中,我是一个调皮蛋和捣蛋鬼,总是挨骂。邻居也总是在我母亲面前挖苦我和嘲笑我,说一些很难听的话,说我没出息。由于自己不懂事和学习差,我母亲为我经常暗暗地抹眼泪,为此我也经常被撵出家门不准吃饭,以教训我不好好学习(母亲一出去干农活时,我会偷偷溜回家去吃饭,因为母亲会把钥匙放在我知道的地方)。 虽然自己成绩不好,但我对考上大学的很羡慕啊。有时跑到县中学考上大学发榜栏下去溜达半天,看哪家考上大学了。那时候刚恢复高考,大学生成了社会上宝贝中的宝贝。要是哪家出了一个大学生,那真是了不得了。邻居有时候在议论哪家的儿子高考考了广安县第一名,哪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尽管心里羡慕是羡慕,但知道自己成绩不好没那个实力,心想要是能读个中专当个工人,这一辈子也很知足了。 自己从小是个放牛娃,这项农活一直干到我读高中时才算是个尽头。母亲和两个姐姐每天要下地干早活,吃完早饭后上午还得干农活,农活又多又很累。因为很饿啊,经常是吃了上顿想到下顿。从 8-9 岁开始每天天不亮我就得起床把全家的稀饭作好,然后再把牛牵出去放一个把钟头回家吃饭再上学,下午放学回家还得放牛,每天还得出去准备饲料。那个时候放牛对我来说真是个愁哇,不知道这项工作何时才是算个完。因为在夏天,牛的身上全是蚊子。有些蚊子很大,吸牛和人的血,我经常被这些蚊子叮咬过。不放牛该多好哇,天天盼,月月盼和年年盼,但没办法,我得继续下去,因为我弟弟比我小五岁。直到我考上高中后,我才不放牛了,弟弟开也始接我的班了! 那时候农村很苦,没文化在农村更要受欺负。母亲就是没文化,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所以在队里经常受欺负,只能干很重的农活。在母亲的多次教育和督促下,直到 15 岁时自己才开始懂事,学习也才开始努力了(见我的 07 年博文 我的母亲 )。经历了两次中考后我才在 16 岁时考上了广安第一中学。上高中后,每周回家我总是害怕见到村里的人,见到人多的地方我总是低着头绕道走过去,怕他们挖苦和讽刺我,有时实在躲不过去了,再同他们打声招呼。有些人不忘挖苦一下:罗大学生回来了。后来我读大学了,他们开始叫我罗研究生或罗教授了,不时挖苦一下。尽管如此,在我心里要成为生活的强者的信念始终没变过。后来我真的当上了教授后,我弟弟讲这些邻居们再没挖苦我了。 虽然我在广安一中学习比较努力,但由于基础较差, 1981 年高考时,成绩只比中专线多一分,我参加了复试,但岳池县师范学校并没有录取我。于是我参加了第二年的高考复习,在 1982 年参加了高考。高考成绩比重点大学录取线高出了 10 分,可能是由于我太傻呼呼的,体检时没搞好,所以我报的大学一个也没录取我。等啦等啦,看到周围考上大学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而我还没有拿到。快到 8 月底了,我终于等来大了学录取通知书。打开一看是成都气象学院气象专业,我当时就蒙了。天啦,这是什么专业,没听说过。因为我在高考志愿最后一栏填了一个愿意服从分配,所以成都气象学院就录取了我。当时我只想能跳出农村就行了,那考虑什么专业好不好啊!只是作梦也想不到要学这个专业。 九月中旬左右,我要到成都上大学了,母亲为我准备了棉被和衣服。棉衣和棉裤是我姐为我用毛线打的,外衣是母亲用白布染成黑色作的,一共作了 3-4 套,这种衣服一见水就要脱色。在大学这三年,这几件衣服一直陪伴着我。这件衣服脏了换那件,由于颜色相同,我的老师和同学还误认我在大学期间没换过衣服,好像就穿一套衣服。 那时候行李箱没现在发达,我的行李箱是用木头作的箱子,挺重的,母亲就用背兜背箱子到县汽车站,把送上到火车站的汽车。那时候我已 19 岁了,从没出过远门,也没坐过汽车更没坐过火车。在上汽车时遇到了要去攀枝花工作的同乡,因为他要在成都转车,所以我和他一起顺道到了成都。面对这样的大都市,我感到陌生和好奇。 成都也就成了我人生中三年大学生活最重要的地方,在那里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后记:自己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事业上也没有造出什么伟业,但我努力了,奋斗了,我无怨无悔。应海大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我曾给他们开个一次谈专业和谈如何作学问的讲座。在那次讲座过程中,我曾谈到一点自己所走过的求学经历)。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6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军训的往事
热度 2 boxcar 2010-6-19 22:12
20年前的6月,我们大学一年级,参加了为期5周的大学军训,其间发生过的一些故事,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本文最早发表在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有关内容也曾发在我的Sina博客上,现搬家到科学网博客。 我们那届大学生是首次进行正规的军训,在1年级的学年末进行,一共5个星期,其中大量时间用于看军事教学片、队列训练和射击预习,第3周最累了,进行了带武器的单兵战术训练,包括滚进、跃进、匍匐前进等,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件事: 1、第三周,在吉大鸣放宫前的小树林里进行训练,突降暴雨,我们正在进行单兵战术训练的匍匐前进科目,教官一声令下,我们直接从面前的水坑里爬了过去,浑身泥水。 2、射击预习,在6月中下旬的阳光下一趴就是1个小时,后背完全被汗浸透了。 3、班长是个上士老兵,老家是铁力的,比较鬼,给我们讲他们军头几年组建了一个侦察大队去参加两山轮战,当时有顾虑没报名,结果大队凯旋之后,发现除了牺牲连长1人外,其他人都闹了个3等功,又非常羡慕。 4、去三角广场旁边的师部荣誉室参观,才了解到这支并不起眼、名气好像不大的部队居然是老红5团的底子,也有许多开国上将级的人物统领过这支部队。 5、队列会操,我们连(7连)预备了白手套,做整理军容的动作时,老远一看,整齐划一,非常漂亮,得了第一,以后其他各连纷纷效仿。。。 6、在地质宫广场训练队列,4班全体战士不见了,班副(209寝室长)到处找,有爱开玩笑的同学说:四班被全歼了。四班长是个上等兵,个子不高,圆脸,表演军体拳时动作很好笑,当时他在报考军校。 7、实弹射击打靶,又是雨天,5发子弹,其中一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枪膛。。。俺寝室的苗儿用3发子弹打了29环,另外两发可能脱靶了。 8、整理内务是我军训后留下最长远影响的科目,现在我还能把普通的被子叠成豆腐块儿,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家独居时常常懒得叠被子了。 9、我们军训得军装是87式夏常服的衣服裤子+黄胶鞋+解放帽,没有任何的帽徽和领章、肩章符号,比现在的07式军服寒碜太多了。 10、武器是从区人武部借来的约500枝56半自动步枪,每天晚上放在我们学校的武装部枪库里,刺刀有两种,既有传统的刀形刺刀,也有刺锥形的。枪总体上维护的还不错,不过有的枪枪膛里有异物,听说大连长(一个白脸上尉)在我们前一期军训结束时用空包弹进行射击动作表演,出现炸膛事故,有一个手指被震伤了。
个人分类: 教育|4242 次阅读|4 个评论
“熬夜”往事
热度 1 boxcar 2010-5-22 00:22
正如我前面的博文年少几曾工作狂【1】 中所说,当年读硕士和读博士期间我是有些在实验室熬夜的工作的经历的,前次所说的做电路板这次算是其中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今天再说几个熬夜的往事: 1)熬夜记录。 我在实验室连续熬夜的最高记录是5天,那还是在我做硕士论文的末期。由于工作需要,我在硕士3年开始后改变了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当时这个新课题要完成的工作量很大,当时很多精力花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加上限于实验条件,能够出数据写进硕士论文的东西却并不太多,所以我的硕士论文的实验数据主要是在最后那个学期取得的,等到我要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多,每天白天一如既往地要做实验,加上用来打字的计算机只有一台,白天还轮不到我用,所以论文写作就只能在晚间进行。在那段时间,每天晚上10点钟其他同学离开后我开始写论文,头两三天精神头还比较足,每天写到后半夜2点多,这样进展还比较快;此后每天晚上能坚持工作的时间就逐渐缩短,出错也在增多,直到第5天,写到1点多,已经困倦得不行,趴在键盘上睡着了。。。只好中断连续熬夜的奋战,晚上乖乖地回寝室正常休息,养足了精神后,继续熬夜。 2)夜半惊魂。记得博一的春天的某个午夜,我正在五楼的实验室熬夜干活,忽然听到下面某个楼层的楼道里面传来一阵阵很响亮的撞击声。虽然理化楼里面没有什么闹鬼的故事,但也曾有过夜间发生的撬门别锁丢东西的案例。例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生机房就曾进过贼,幸好这个贼很OUT,仅仅偷走了螺丝刀、钳子、测电笔之类的工具,却没有动当时很值钱的软盘(Maxell的五吋盘当时卖到八块五,而当时的平均工资不足百元)。这不由得让我疑心这阵撞击声会是什么来头?略一定神,我还是决定在给门卫的两位老大爷打电话报告前自己亲自去查看一下,于是锁好自己实验室的门,蹑手蹑脚地下楼,向着有响动的地方走去。。。下了两层楼,真相大白,原来是磁学教研室的一个比我低一届的硕士生在用锤子砸自己实验室的门(门锁坏掉了)。嗨!吓我一跳。 3)熬不住夜球迷。再过若干天,就又是男足世界杯了,毫无疑问,这是球迷们的盛宴。回想12年前的法国世界杯,当时我在职读博,手下指导了3名本科毕业生,他们清一色是少年班的娃娃。其中一个少年老成,个子很高还满头花发,自称球迷,这世界杯的比赛自然是要看的了。于是,有一天晚上,从来没包宿做过实验的他(白天工作还是很积极的)得知实验室的计算机里面装有电视卡可以当电视看,就忽然很有兴致地要在晚上呆在实验室看球。可巧那天晚上一共有三场比赛,而且相互PK都是牛队,如果熬一宿看下来,那收获绝对超值。但,等到屏幕上鸣哨开站,我们几个看比赛的人却听到背后有轻微的鼾声,回头一看,这小同学已经趴在一排椅子上沉沉地睡去,叫也叫不醒。结果,我们把三场比赛看完,天色已经大亮,这小同学也起床,然后回寝室继续补觉,让我们见识了一个不能熬夜的球迷。 4)今夜无眠。在实验室熬夜,冬天还好说,和衣而卧再盖件军大衣,觉睡得都够安稳。夏天最是难熬,因为常会有蚊子不停地骚扰。话说硕士毕业后不久,参加一个在长春应化所开的会议,会议最后安排了去长白山旅游,为了赶上次日早晨的出发时间,我和一个同学就都在实验室熬夜了。那是7月中旬,夜里闷热潮湿,蚊子很多,这些蚊子很不讲究,不但不时扑上来吸血,而且一直在耳边吵闹,搞得我整夜都无法安睡,就此一直熬到天亮。当然,这一夜缺的觉,就只能在长途大巴上去补了。大巴开出长春9个小时后,行至松江附近,当时一路在下雨,就在我靠在大巴的座位上补觉时,司机也开始打盹,结果发生了险情,险些翻车(这故事以后再讲)。 ~~~~~~~~~~~~~~~~~~~~~~~~~~~~~~~~~~~~~~~~~ 参考: 【1】吕喆:年少几曾工作狂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562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95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伴当
linxianglei 2010-5-14 11:23
伴当与文文同学相恋八年,到如今即将修成正果。回想往事,心潮澎湃,从烟台到北京,从青葱之少年到风华正茂之青年,其间毕业两次,远别数次,找工作数次,崎岖转折,欲哭还笑,走了这一路。 真正跟文文同学相熟起来是在大学,当是时也,正是我们生物系同学野外实习的季节,一行人来到胶东半岛的一座仙山,此山乃是中神通王重阳创建全真教之地,名曰昆嵛,山上林海茫茫,透着些氤氲仙气。 文文同学那日背着一个双肩式包包,身着一件橙色衣服,山风吹来,衣袂飘飘,楚楚动人地站在山径上。在下不怀好意地靠近她,说帮俺背着随身听吧,俺来做你的伴当好了。 文文同学抬头看了一眼,只见眼前发话的这位同学英姿飒爽地扛着一柄捕蝶网,不禁砰然心动,但仍按捺着将要喜形于色的冲动,淡定的说道,放上吧,捉到的蝴蝶要分一半!如此,俺就做了她的伴当,一路上说说笑笑,打开了文文同学情窦初开的心扉。 后来回到学校,伴当又借口听课没听清,从文文同学手里借来笔记,打开一看,扉面上写道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 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 却似晓天的云片, 烦怨飘上我心来。 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 我就要像流水地呜咽, 却似凝露的山花, 我不禁地泪珠盈睫。 我们彳亍在微茫的山径, 让梦香吹上了征衣, 和那朝霞,和那啼鸟, 和你不尽的缠绵意。 当下心里一惊,一喜。惊的是文文同学抄的这诗,意境与俺们在山中游走时的情景,太他妈切合了!意境简直美得让人死去活来;喜的是,文文同学对伴当同学有意了。此事一拍即和,文文同学做了伴当的女朋友。从此便终日游走在校园里,成就了诸多风花雪月的美事。伴当文思泉涌之时,套用别人句式,为此事赋诗一首: 傍晚的细雨中 我吻了你 在夏日的傍晚 傍晚在世学路 世学路在烟台 烟台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多年后文文同学回忆往事,突然对伴当说道,当时是你追的我还是我追的你?伴当说当然是俺追的你。文文同学叫道,不对不对,是我追的你,太遗憾了,你要重新追我!伴当坚持是俺追的你。这事,谁能说的清呢?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气急败坏的文文同学与伴当厮打起来,一直到累得睡着方才罢手。
个人分类: 历史|2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母亲节里忆往事
jizx971 2010-5-8 16:01
从京山开往汉口的火车终于到站了。这是一趟路过车,停车几分钟的样子。 张阿姨和易叔叔帮我拿着行李和包裹,随着人群向车厢的大门涌去。在簇拥的人流当中,我终于挤上了车。 每次来京山,都是暂住几日。总以为自己留得住快乐的时光,但它好像一只轻灵狡黠的鸽子,总是在我最得意的时候拍拍翅膀溜走。 黑夜,白天,黑夜,上午11点,车站。 。。。。。。 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正好在靠近站台的这一边。透过玻璃看去,张阿姨和易叔叔还站在站台上。 刚安顿好一切坐下来,张阿姨走近窗户,顺手敲敲玻璃。其实我早已注意到了他们。 透过玻璃,张阿姨将不舍的目光投向我,欲言又止。 我的天性敏感已经使我预见到她想说的话,我安慰自己:如果幸福可以延续一分钟,那么,就让我再幸福一分钟吧。 于是,我假装笑了一下,坐在位子上,手托着脸庞,还不时故作轻松地边摇手致意,边在地板上踢踏着脚。24岁的我,与亲人告别时,还不能从容坦率地去表达。 突然,车厢震动了一下。此时窗外的母亲眼角里分明闪着几滴泪花,但是却面带微笑,嘴唇不断的挣扎颤动着。自然是叮嘱我路上小心、照顾自己之类的话,虽然听不见她说些什么,但从她的嘴形可以隐约辨认出来。但我还在不住地陪她微笑,还在不住地踢踏着脚。 时间一秒秒飞奔过去。我费尽心思却拼凑不出一句动听的客套话来,眼睛拼命看着天:深蓝的宇宙动荡了起来…… 我那近乎哽咽的喉咙这时已经不能冒险挑战一个长句,最后在火车轮子沿着轨道即将匍匐前进的刹那,我站起来贴近窗户,一字一顿地大声说:“我—走—了,再—见……”还没有完全脱出口,列车就飞奔了起来。扭头顺眼望去,母亲在布满人群的站台上迅速向后退去,一只手挥摆着,一只手抹着眼泪,还有那没有消失的挂在脸上的会意的微笑,旁边站着易叔叔…… 还没有等我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手机震动了,来了一条短信:用手提的那个包里你外套(就是我用针缝了的)口袋里有一千元钱,你把它看守好,到长春后存到你卡上,车上注意点,一路平安。直到这时,我这才回想起临走前,张阿姨偷偷帮我缝补衣服口袋的情形,当时走的急,我就真的当是衣服口袋扯了。 看完短信,我再也忍不住了,坐在车厢里,哭的东倒西歪,好心的乘客爷爷和奶奶将车上所有可以擦鼻涕擦眼泪的东西都毫无保留的送给我。 那天,我格外开心,因为我没有让张阿姨看到我湿润的眼睛,否则她又要说我长不大了。 。。。。。。 离别车站的笑容还在记忆的深处冲我点头会意着,那样的灿烂,那样的鲜明。 2008年11月27日写于珞珈山桃园十舍 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房屋质量检测站 全国范围内主营: 地基加固;房屋加固与改造;房屋检测;房屋完损检测;房屋安全性检 测;房屋安全鉴定;房屋损坏趋势检测;房屋抗震鉴定;房屋灾后检测 欢迎来电垂询! 联系人:吉宗祥 13816218163
23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往事追忆
liuxiaod 2010-4-12 22:35
抗战的时候,姥爷是木匠,拖家带口,每天要到城里拉活。路上要经过一座桥,桥上有日本哨兵,每个中国人过桥的时候都要向日本兵鞠躬,姥爷不愿意,就绕很大一个圈,不从桥上走。虽然姥爷不是抗日英雄,但是他的骨气很令我自豪。 日本人规定中国人不能吃大米,吃大米的中国人是经济犯,要被抓入监狱。在抗战胜利前,母亲从未吃过大米。 有一次爷爷和奶奶逃难,被日军追赶,急忙躲在柴垛里,日兵用刺刀向柴垛里捅,刺刀尖距离奶奶仅有一寸的距离,万幸没有刺到,躲过一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中参加物理竞赛的回忆
boxcar 2009-12-18 18:49
吕 喆 1986年~1989年我读高中期间,全国范围的高中物理竞赛、数学竞赛等赛事 早已开展起来,我记得我们这届高中生赶上了第四届和第五届的物理竞赛。我所在的高中(四平四中,后更名为四平市实验中学)是从高一寒假开始组织竞赛小组的,当时的原则是从当时的6个理科班中抽调这两门课平时测验成绩都比较好的学生参加辅导。我由于高一的第一次物理测验得了个全班的最高分引起了教物理的柏树友老师(他曾是我们四平地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注意而入选物理竞赛小组,由于平时的数学成绩也还不错而同时参加了数学竞赛小组,辅导数学竞赛的是夏克明老师。 那个时候入选竞赛小组是比较光荣的,至少是对学生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当然由于假期或休息日会多安排些补课,所以时间投入要比其他同学多,但当时这些补课对学生完全是免费的。由于我们在参加竞赛前必须完成整个高中知识的学习,所以补课的内容之一是提前学习进度,此外再加上一些辅导老师选的难题和怪题的解法技巧。由于当时中国的高中教育刚刚恢复正轨不久,而理科竞赛更是刚刚起步,图书市场也远没有现在发达,更无太多校际交流沟通的机会,所以辅导老师要很辛苦地到处找题,找解法,在我们那样一个小城能培养出几个竞赛尖子殊为不易。 到1987年放暑假的时候,数学小组曾选拔了几位同学到长春参加了省数学学会组织的奥林匹克数学夏令营(竞赛辅导班),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他们住的是解放大路小学的教学楼,在对面的吉大红楼上课。1988年暑假,我和戎红刚同学及下年级的另外三个同学参加了省物理学会组织的奥林匹克物理夏令营,当时我们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做实验,高一是上理论课。当时的实验一共36个,每天做2~3个,一共历时半个多月,期间还安排了一些学术报告(包括吴式枢院士、赵凯华教授等),在夏令营的闭幕式上,请了当时已年过80的余瑞璜院士给我们作报告,我由于买的当天下午五点的火车票,所以提前离开了,后来听说余先生那天谈风甚健(这是很有名气的),一直讲到晚上七点多。 我们那届的住宿条件有所改善,住的是吉大的一宿舍,吃饭就在当时的几个食堂(假期轮流开放)。 在高二、高三时,辅导老师通过2~3次测验在竞赛小组中选拔约一半人去报名参加省里出题的初赛。我的数学能力较差,在小组中名次不靠前,但高三那次赛前选拔却表现神勇,竟然匪夷所思地搏得了一个参赛名额,但在初赛中状态不好,没有取上名次(据说那年吉林省大概是取前150名,我校2人取得名次)。此后不久参加物理竞赛的省级初赛,那一届的竞赛题(中山大学主办)很难,考完后自己也觉得似乎没有什么把握,但成绩出来后却让我有意外惊喜,我的初试名次好像是12名,那次我们学校(并非省重点的名校)一共有四人取上名次(前84名),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之一(后来虽然初试录取名额扩招了,但再现辉煌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当时学校很重视竞赛,专门张贴喜报,并进行了表彰奖励,我们六名获奖学生得到的奖品是一个价值50元的金碧辉煌的台灯,两个竞赛的辅导老师还各获得100元的现金奖励(这在1988年倒也不算少了)。 此后,我还参加了省级竞赛复赛,复赛是考实验操作,为此我们去参加复赛的同学在参赛前的那一周每天下午都去物理实验室,由柏老师和另外一位周学思老师辅导实验操作。可惜我们以前的眼界不够开阔,高中阶段实验操作训练也比较少,这种临时抱佛脚的临战训练效果很有限。 复赛前一天下午,柏树友老师带着我们四个学生(戎红刚、我、叶楠、程武)乘火车到长春,到设在吉大理化楼省物理学会报到后,去附近的邮电招待所住下。由于第二天早上我们7:30左右就要理化楼准备考试,而招待所的早餐时间是8:00以后,所以我们只好晚上冒雪出去买了包方便面。到了复赛的正日子,早早起床,和几个同学泡了方便面充饥,我由于平时很少泡面,开水加多了,结果喝了大半肚子汤水去考试了。考试的时候先考电磁学实验,然后依次是光学实验、演示实验和力热实验,每个实验一小时,中间由各实验室的实验员老师领着我们换场地。那天我状态欠佳,特别是电学实验考完后,灌的那半肚子水发挥了作用,急着去了趟厕所后果很严重!我到光学实验考场的时间晚了一点儿,结果这让我的情绪变得很慌乱,两个实验做得都很不在状态,结果那部分实验的得分可能只有1分。力热实验考得好像还挺好,大概接近满分。演示实验是观察现象,然后写出此现象的物理原理,这部分就显示出我们以往知识面狭窄的弊端了,20 分的题大概只得了不到10分。 整个上午赛完后,我们就算解放了,下午有时间去逛逛附近的书店,然后去吉林财贸学院(现在已经改名叫长春税务学院了)看正在读大四的二姐。晚上我们四个学生在房间看电视,电视里面正在放一个译制片,恍惚记得好像是《神探亨特》。那个电视图像很差,时有时无,图像一消失,戎红刚同学就用手拍它一下,这样就能对付着看一会儿,然后就又不行了,如此周而复始。那天晚饭柏老师没和我们这些学生一起吃,因为省物理学会专门宴请了带队老师。大概快9点的时候,柏老师参加宴会归来,到我们的房间和我们几个学生聊天。那天他在宴会上喝了点儿酒,回来的时候情绪很高,问完我们考试的情况,和我们聊起他上学和工作初期的一些故事。他是1966年从东北师大物理系毕业的,文革初期曾经去大串联,走过长征路的前半部分,他说他们当时从江西出发,徒步走到了贵州,后来中央不让串联了,就回东北来教中学了。那天他讲了一些他们在长征中的见闻。 次日早晨,我们按照物理学会的安排,一起乘车去长春市第11中学的礼堂参加颁奖典礼。成绩是按照初赛成绩和复赛实验成绩相加进行的排列名次。那次吉林赛区共有一等奖4人(将去广州中山大学参加全国的竞赛决赛),二等奖14人,三等奖32人,鼓励奖34人(三等奖和鼓励奖的数字由于时间久了,记忆的可能略有出入)。我们学校的戎红刚同学获得了第11名,是二等奖,我是第19名,算是三等奖的最靠前的。奖品是一本《英汉技术词典》(我一直在用)和另一本词典,虽然这两本词典后面都有书店打折的印章,似乎只值10元钱,但这是很宝贵的奖品。典礼结束后,指导教师和物理学会的老师们在楼前合影,随后有一位领导把我们柏老师叫到旁边说了几句话。然后长春11中学宴请了所有参赛的师生,地点是长春火车站附近西广场一带的一个小餐馆(那年代餐饮服务业很不发达!)。 那天下午候车的时候,柏老师告诉我,实际昨晚我的成绩被定为二等奖的最后一名,但清晨的时候竞赛组织者忽然发现,原来三等奖的第一名和我成绩相同,而二等奖只有15个名额,所以把我降到了三等奖并列第一的位置上(学会的领导和他解释的就是这事儿)。那次我虽然得了个三等奖,但一个月后却收到了省物理学会寄来的一枚银质奖章(看来我运气还好)。 回顾20多年前的高中物理竞赛,我只能说我们是幸运的。首先,我们遇到了非常尽职尽责的老师,是柏树友老师等教师的努力辅导,帮助我们提升了水平,获得了好的成绩。其次,我们也恰逢一个应试教育并不发达的时代,可以靠着学生的刻苦、灵气和辅导老师的努力,从并不多的资料入手,通过反复推敲、举一反三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吉林省物理学会当年组织的物理奥林匹克夏令营的实验教学也给我们打下了比较好的实验基础,而且这个基础其实让我受益终身的。
个人分类: 教育|114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记忆深处的歌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1-22 22:35
余孟孟 苍茫色 绿黯寒 晓风雨 冷秋蝉 那时,有一个梦:就是文学之梦。不顾其余,自己偏执的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尽可能多的书,写尽可能美的文。所以,整日沉醉在所谓的文学理想当中。忘了学业,也抛了学业。 永远忘不了那个晚上,那晚我独自一人徘徊在静谧的校园里,四周是黑沉沉的夜色。我走着,想着。想着,走着。 两年的学业都荒废殆尽了,我做的对吗?文学之梦是不是独霸了我的整个身心呢?我还能再继续吗?不,我该回头了。今晚是周日,五天之后,我就要去参加六门高中课程的会考了。若连这都过不了,我又凭什么去考大学呢。 静静的思索,细细的计划。暗暗的决心,愤愤的志气。 那一周,我经常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只想着赶上这两年落下的课程。那是我最忙的一周,也是我最充实的一周。 后来,那个奋斗事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和旨趣意味。会考成绩出来了,我的得分都不低。人生道路显现了,我的前方都不暗。 大学生活,它必将注定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岁月。在那里,我遇上了学术,见到了大师,走过了爱情,看清了命运。 命运,有没有?我宁愿相信有。但命运却绝不是亘古不变的,命运是在人生多种可能性生活中碰撞纠缠出来的,它永远都是一种富于创造意味的可能性结局。 命运,不谈也罢。可不管未来怎样,我还是忘不了远方,忘不了远方那幽暗的歌。因为,它常常在深夜中,在寂静里响起,那么深邃,那么绵长。
个人分类: 曾经年少|3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格路上的怀念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1-5 21:24
天使之梦 著 蒙雨灵山 编 Do you remember the paths where we met ? Long long ago, long.,long ago. Ah, yes,you told me youd never forget. Long,long ago,long ago. 可记得我们相会的那条路, 多年以前,多年以前。 你告诉我你将永不忘怀, 多年以前,多年前。 美国民歌Long Long Ago(《多年以前》) 朋友,你可知我们走了四年的那条路还有一个别称?它连接了宿舍和教室,连接了学校和社会,连接了彼此的青春时光。 是的,它是我们心中的人格路,它是孕育你我心中梦想的摇篮,它是你学术之梦和天使之梦的交汇点。 每个清晨,我们从睡梦中醒来,踏上人格路去迎接新的一天。 每个黄昏,我们从食堂饱餐后,在人格路上散步,看着过往的同学,猜测着他们的经历。 每个夜晚,我们从自习室出来,拖着疲惫的身体迈入人格路,憧憬着满载希望的明天。 这里,曾洒下我们为青春奋斗的汗水。 这里,曾留下我们年少的足迹。 这里,曾有过我们的欢声笑语。 毕业了,筵席散了,大家都分开了。有的步入社会,有的进入新的校园,有的还在人格路上来去匆匆,为那个梦拼搏着。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我们有无联系,我的祝福终会伴你左右。 每个人都有自己渴望的神话,但不可能都实现。不是时空的阻隔,也不是情意的淡漠,而是我们所处的现实太残酷,我们又太年轻太无力。让美丽的神话尘封心底,成为最美的回忆,让我们用心经营自己的人生,期待下一次重逢!
个人分类: 曾经年少|3598 次阅读|3 个评论
社会心理:更左,抑或更右
余孟孟的博客 2008-8-22 00:06
余孟孟 一、新小马过河 小马赶路,忽见一河挡住去路。小马只得停下来。它四处张望,不敢贸然过河。不多时,一小鼠跑来问其故,然后以极其肯定且崇敬的口气答曰:您只管过河吧!像您如此高大伟岸的身躯如同大山一般,河水最多到您膝盖。这水能淹没的只是我们这些微小的身躯。 小马听后大喜,正要过河,却被一头大象拦住:干什么?你不要命了!这河,我过没问题,像你这么个小不点就如同一片树叶,这一下去,还不立马给淹没了。 小马过也不是,不过也不是,正在焦急地踱着步,一匹老马过来说:试试吧! 小马终于下水了。还好,这水况既不像小鼠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大象说的那样深,只是刚刚漫过小马的下半身。 二、孟子的故事 甲篇:孟子的年龄 打发火车上漫长无聊的时间,确是一件令人伤脑筋的事。这日晚,一列火车奔驰在兰新铁路上。看着窗外渐浓渐沉的夜色,再瞧瞧车内欲睡欲醉的众相,孟子觉着无趣,便拿起一本地图册看起来。也许是地域和时间的缘故,这列车上的人并不算多。 孟子的座位是双人的,此刻他的旁边就一直空着。看看身旁,使孟子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乘车可以多多伸展几下筋骨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来到孟子身旁,也凑近了看起孟子手中的地图来。很自然他,孟子和小女孩攀谈起来,两人互通姓 名,互讲游历,俨然多年不见之老友。当问及年龄时,小女孩让孟子猜,孟子猜小女孩有8岁(请注意:孟子把小女孩的年龄说小了。这也是一个重点。),她摇头说:我都10岁了。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当小女孩凭其父亲的年龄和相貌猜出孟子有34岁时,孟子很迷惑,心里在感叹:小姑娘啊,我看起来真有那么苍老,那么成熟吗!我不是比你爸小10岁,而是20岁啊。 然而,截然相反的事情却就发生在第二天。 列车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朝阳初现了。当孟子站在一所高中校园里,拿着手机发短信时,也许是看到孟子身边的旅行包,一位年纪约四十出头的女士(后来知道她是位高三英文老师),过来询问:请问你是新来的吧?不等孟子回答,这位热心人便接着说道:如果是新来的同学就去东边那幢新楼,如果是新来的老师,那就去西边那座红楼吧! 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孟子后来苦笑:怎么经过一夜的劳顿,我反而年轻了?我有那么年轻,那么稚嫩吗?经过一番反思,孟子认为,关于自己的年龄,幼者会看老,而长者会看小。这差不多应是一种人类社会心理规律吧。 乙篇:孟子回乡 孟子生长于一个中国传统的乡下农村。这种村子,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乡土社会。因此,虽然自高中起,孟子就在外地(外乡、外市、外省)求学,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光景,但他一回乡,还是有很多人能认识他的。 这次到家是下午5点左右。从村子里经过,孟子免不了要一路上和认识的行人以及坐在自家门口乘凉聊天却紧挨大路的父老打招呼。 见儿子回来,父母都很高兴。大约6点多,在自己床上休息的孟子听见两个妹妹回来了,说了几句学校的事,小妹突然高声问:妈,你怎么不说呢?只听见母亲说:说什么呢?说我哥回来了啊!小妹的声音更高了。却听见二妹在笑。然后,孟子走出房间。两个妹妹更高兴了,特别是小妹。她眉飞色舞地说:哥,你知道吗?从咱们那中学到咱家,就这么点路,竟有6个人跟我们说:你哥回来了。我心里数的很清楚,如果咱妈再说一遍,那就有7个人说了。然后,大家就一起说笑。 后来,孟子思考,村里那么多人自愿且热情地做孟子的信使,那是他们高看孟子了,认为孟子在大城市念大学,读研究生,是个人物,那么,他的回乡便自然应是一件值得大肆宣讲的事情。然而,母亲对这件事却有另一种认识:不管自己的儿子跑的多么远,不管他长的多么大,也不管他是否有名,他在她眼里就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孟子的回乡,在母亲眼里就是一件自然且平常的事,根本没什么值得可说的。 丙篇:不同的孟子 孟子是个乡土气和书卷气都很浓的年轻人。 通过留言,短信,邮件,言谈等多种渠道,孟子发现,他的同学中大部分人都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你是天生的大家风范,你是我们的掌门人,你是为学术而生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同学良好的祝愿。如果皮格马利翁效应应验在孟子身上,那他可得好好感谢他的那些好同学了。但他们的确是把孟子看高了,也学孟子真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同学好一点点,但在大家眼里,这便好出很多了。 然而,相反的事情又发生了。在导师眼里孟子却并不是这样的人。 在餐桌上,导师对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陕西楞娃,光知道照顾别人吃,自己还饿着肚子。还不快吃! 孟子请教导师一个问题,导师说:这个问题嘛,楼上的陈老师是很有经验的。你去找他,我给他打个电话,他就住在.......得了,你这孩子胆小的很,还是我带你去,走吧! 一次,孟子要去中学试讲一节课。导师破费心机的为他找了两三位中学老师,让他一一拜访,去请教经验。先不谈孟子讲课的能力到底如何,起码在大学同学夸张的语气里,他是有几分讲课天赋的。 总之,在同学眼里,孟子可能被看高了一些;在导师眼里,孟子可能又被看低了一些。然而,他是值得庆幸的,这两者都不是什么坏事。 三、理论提升 人虽成长于社会,但对他事他物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却往往囿于自身的眼光和自身这个参照物。 面对强者时,人往往会把强者看的更强,面对弱者时,人往往又会把弱者看的更弱。 也许他就比你大一点,你却以为他比你老很多; 也许他就比你优秀一点,你却以为他难以企及。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44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伸出你的手
余孟孟的博客 2008-7-8 22:49
余孟孟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那次不知由于什么缘故,自己心烦得厉害,独自坐在凳子上发呆。 突然,小妹兴冲冲的跑了过来,拉着我的衣角直嚷:哥,咱们出去玩吧!我没反应。她又抓着我的手直摇:走吧!哥!坐在这儿干嘛呢!我甩开她的手,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玩什么玩,你自己出去玩。一个人怎么玩呢?她嘟着嘴。我狠狠的喊道:一个人怎么不能玩?左手和右手玩,左脚和右脚玩,左腿和右腿玩,左眼和右眼玩,左耳和右耳玩......突然,我看到小妹的眼里满是泪水,我的心随之也噔的一下,不自觉地也闭上了自己那张令人讨厌的嘴。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然就变得如此尖酸,刻薄,且不尽人情,要知道小妹比自己整整小了九岁,她还是个孩子啊!看着她转身默默地走掉,我的嘴艰难得动了动,却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事情过去几年了,可每每想起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的脸红,不仅为自己的过分,更为自己的不成熟。其实,当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单个生命的同时,也恩赐了我们一系列的情感网和协作网。我们活在人世间,不是独自孤零的存在着,而是与别人时刻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仔细一想,我们其实都只是一只手,左手也好,右手也罢,却同时都渴求另一只手的帮助与支持,只有两只手愉快的合作,才能发挥出各个手的最大潜在价值。 现在,我读大学了。离开了故乡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告别了家乡那熟悉的男男女女,只身来的这全新的世界。在这里,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有的人孤零地游荡在校园里,满脸尘埃;有的人却三五成群,七八成堆的谈笑风声,激情四射;有的人跌倒唯有独自哭泣,而有的人受挫却有朋友鼓励;有的人独断独行,四处碰壁,而有的人寻同觅友,处处雄姿英发...... 当年,小妹怀着热切的心情,向我寻求我这只手的协助时,却被我无情的拒绝了。而今天,我却无时无刻不在希望会有一只友爱的邀请之手伸向自己,同时也努力着向别人伸出自己友善的手。对于我,小妹是有功的,在她哭泣时,无形中却以她纯真的泪水批评了我,教育了我,让我顿然明白,人的一生多么的需要别人的协作,帮助与支持。我们的这只手是多么地希望能与另一只手握在一起啊! 写于2003年10月,初入大学时。
个人分类: 曾经年少|3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少无知梦无知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1 17:07
余孟孟 那一幕的一幕 感觉过去很久了 可又觉着好像又在眼前 莫说年少的日子痴傻疯癫 莫怪少年的心事幼稚可笑 莫悔 莫怨 因为那时 你我年少 清澈的泉自山涧流下 越流越充实 白净的纸从顶头写下 越写越饱满 充实了 却也世故了 饱满了 却也可恶了 没有羞涩 不懂无聊 捧起往昔的 那幅画 那幅没有雕琢的 稚嫩的 画 品味 咀嚼 没有什么言语 有的只是 怀念 高三是一滴眼泪,恰当的时候流出,然后是成长。你理解怎么理解? 高三是用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艰辛构建起来的,但只要你承受住这种艰辛,坚持不懈的奋斗,当你看到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功是,那种感觉不仅仅是激动与喜悦,更是对人生的一种丰富,一种充实。 2002 年 1 月 如果我让你跟我同桌,你愿意吗?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问题是杨礼愿不愿意和我倒座位。 2002 年 5 月 你写给我的: 迷茫中要把持自己,失意时要振作自己; 庸碌时要珍惜自己,生命中要审视自己。 2002 年 5 月 你教给我的诗: 送别 送你的时候 正是深秋 我的心像那秋树 只把寂寞挂在枝头 你的身影是帆 我的目光是河流 多少次 想挽留你 终不能够 .. 2002 年 3 月 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我没有后悔,也不愿后悔。 在我的心目中,你一直是格有主见,有责任感的人,以前是,现在是,希望以后也是。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我们不但要为自己,还要为许许多多的人负责,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该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眼看高考越来越近了,希望你我都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该做地事情,我不喜欢后悔,不想让自己这么多年地辛苦无果而终,当然,人和一个清醒地人都不愿这样,包括你,包括我。 就当我没有受到你地纸条吧,就当我们只是谈了谈心,环像以前一样自自然然地不是很好吗?就当什么都没发生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让我们都扫净心尘,全力迎接命运地挑战,只有这样,才可以不让自己地高中留下最大的遗憾。 2002年6月 你推荐的电影,说它改变了你对人生的看法: 它是《千与千寻》。 你让我听的歌曲:《广岛之恋》。 2005年4月 而今 你在哪里 我不知道 我在哪里 你更无法知道 不去渴求什么 只把这份梦 怀念 怀念在第三世界 ...............
个人分类: 曾经年少|4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梦里的母亲
余孟孟的博客 2008-5-11 17:06
余孟孟 女性是脆弱的,母性却是伟大的。 母亲节到了。我还没来得及向母亲问候,却先收到了几个同学的祝福短信。他们的意思大致是感谢我的母亲生养了一个我作为他们的好朋友。可对我而言,母亲,只是我的母亲,就这些。 我长时间离开母亲的身边,应该从念高中开始吧。到现在也有八九个年头了。回家探望和休息,只有在长假里。人在家,却没能为母亲分担多少劳务,反而让母亲多了份操心。 总是怀念上小学的日子。吃完饭,有时四处找母亲,只是为跟母亲说一句:我去学校了。其实,学校离家不过就二百米。 有时放假回家,真不想告诉母亲,只愿静静地出现在她面前。因为,在临我到家的时候,她总会心神不安的提前走出家门去张望,没见到儿子就在街口来回走着,看着,找着。 前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里,母亲抓着我的手说,她很难受,很疼,很痛苦。我能隐约看到她,却看不清楚。我们之间好像还隔着一道栏杆什么的。总之,母亲在向我诉苦,我却好像被什么束缚着,无法挣脱到她那里。我感觉心很痛,很苦,想哭。后来,挣扎着醒来了,满眼都涌着泪水。我跟自己说,今天得给家里打个电话了。 电话是小妹接的。母亲出去串门了,说明身体无恙,我放心多了。家里一切都好,也许是我想家了吧。 后来,回想这个梦,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去年冬天,父亲不在家,小妹在念初中,家里一切劳务都留给母亲了。在农村,养个耕牛是很有必要的。我家也不例外。家里的母牛产仔了,本来是好事,可小牛儿长的快,力气也增的快,一次,母亲没牵好缰绳,反被劣性难缚的牛拽短了一根手指。十指连心,其痛自然是难以想象的。啊!我可怜的母亲。可当时我和二妹都在大学念书,她没有告诉我们,只是自己捏着手指去了医院。直到寒假回了家,我们才见到母亲受伤的手指和那双已经满是皱纹,粗糙,黝黑的手,可正是这双手,供养着两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 沉重的负担和心里压力让年龄不大的母亲却显得苍老了许多。我们做儿女的现在能做的只是为她宽心,对她多一些关心。母爱的伟大,怎么去形容和阐述都是不为过的。对于我的母亲,我只有加倍的珍惜和爱。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大声呼喊:妈妈,我爱您!祝您身体健康。我不能言语了。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2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希望的谎言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27 21:41
余孟孟 我有两个妹妹,一个勤奋懂事,一个灵秀可爱。我这做大哥的,和二妹年龄相差仅一岁半,和小妹相差却达九岁。 小妹抓周的事,是我和二妹在奶奶的指导下操作的。在我们大笑之中,小妹本要伸向热馒头的小手却改抓了一只手表。 之后,我和二妹就常问奶奶我们当年抓的是什么,奶奶总是笑着说,你抓的是钢笔,丫头抓的是书,你俩都是念书的料。我们便很高兴,学习成绩也不错。要知道,奶奶却是目不识丁,用她老人家的话说,就是:学校门朝哪边也不晓的。 如今,我大学毕业后又进入更高的学习历程了,二妹也快大学毕业了。不知她怎么想,我却一直都信着奶奶的话:我们是念书的料。可今年回家过春节,晚上和母亲聊起小时侯的事,母亲却说了实情:我和二妹当时抓的都是热馒头。开始,我一楞,接着觉得心里很难受。不是因为小时抓错了东西,而是奶奶,会编谎话的奶奶。奶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有十年了,可她却一直都活在我们心里。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01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