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拟南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给拟南芥烤火
dongzg101 2013-4-21 00:35
当年给李家洋骗了才给600块钱研究水稻,每月才200块钱奖金,连美元都没见过。这研究水稻还要研究拟南芥,成天压榨我的劳动力,我有办法,一开始长得多好,冬天了,这温室里的拟南芥会不会冻伤啊??????????有办法,天天让它烤火,没办法大家都在抢地盘,天天在日光灯上烤火。。。。。。。。。。。。。。。为什么就我种的长得又哎幼小呢? 一直想研究拟南芥跳舞的样子,还没开始,没有科研经费,,,,等哪个研究好了,就去抄一下,拿去法国发表,错了发飙。。。。。。。。。。。。。。??????????? 嗯,还差个翻译,,,,,,,,,,,,,我就是不学法语,,,,,,,,,,
个人分类: 退休生活|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发表野生拟南芥表观基因组图谱
klymzkm86 2013-4-1 13:02
基因组中表观遗传变化是能遗传的,近期来自Salk生物学研究所等处的一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野生植物表观基因组学全范围内的研究分析,从中发现了这种修饰与遗传信息相互作用的共同模式。这一成果公布在3月7日 Nature 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Salk研究所的著名教授Joseph R-cker,他是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曾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拟南芥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拟南芥全基因组功能基因T-DNA文库构建,拟南芥功能基因全长cDNA文库构建,拟南芥全基因组表观遗传学测序工作。同时,Joseph R-cker教授在植物激素研究尤其是乙烯信号转导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早已知晓,基因携带了遗传指令,能从一个个体传递给其后代。近年来的研究又指出,个体的表观基因组(基因组上的不会改变DNA序列的化学和结构修饰)也可能参与了遗传指令。 一种化学修饰:DNA甲基化被认为能靶向某种遗传元件,但是至今科学家们仍不清楚,这种标记中有多少比例是与遗传信息完全分离开来的。这篇论文通过分析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解析了与DNA序列中出现的突变有关的从头甲基化。 研究人员从北半球各地收集了基因型不同的野生拟南芥,进行了详细的群体水平分析。他们对217株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DNA测序,其中152株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分析,144株进行了基因转录图谱分析。 通过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在一些个体(单甲基化多态性,single methylation polymorphisms, SMPs)单个单核苷酸上找到成百上千种个甲基化位点,以及上万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sC),几乎所有的印迹基因都有一些序列成份在两个不同亲本来源的等位基因中仅有一方是甲基化,这些序列被成为“差异甲基化区域“。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DMRS中超过30%直接与DNA序列突变位点有关,这种相关性证明了这些区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是共同遗传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与预期相同,许多这些相关位点也与差异基因表达有关联。 通过统计学检测,研究人员希望能揭示表观遗传突变与表型之间的关联,结果他们识别出了数量性状位点(控制性状变异的基因组区域),这些位点均与三种类型的差异甲基化有关。 而且研究人员分析甲基化位点也发现,一些基因具有协调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只能靶向转座子和重复序列位点)。这些基因中很多都对于配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对于植物而言,就是花粉和胚珠)。似乎在植物发育的营养阶段,DNA甲基化阻止了这些基因的表达,但在某些配子中却没有起到这种作用,因为这些细胞中一些表观遗传机器处于失活状态。 这些都说明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观遗传机制并不简单,表观遗传信息可能以多种方式,与个体遗传信息发生关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仍然不清楚表观遗传状态与表型变化之间的关联。 不过这篇文章也很好的证明了,包括表观基因组在内的一些关联研究,能很好的揭示遗传的更多来源。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表观遗传组学范围分析,可以收集上千份样品进行分析,目标是通过分离空间和时间影响的家族或自交系,最大限度地减少遗传变异,找出常见的epialleles。 在一些表型变异情况中,表观遗传变异也许是一种过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基因突变,然后将这种新状态整合到遗传上去,而不是一种表观遗传。 http://www.bioon.com/biology/postgenomics/551723.shtml
1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植物开花先“吃糖”
热度 11 qpzeng 2013-2-21 11:39
植物开花先“吃糖”
植物开花的关键是必须要有充足的能量供应,否则光照、温度、年龄对开花的影响就无法体现。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发布了拟南芥开花调控研究的最新结果。他们发现,拟南芥是通过6-磷酸海藻糖这种“糖”来感知体内能量储备状况的。换言之,只有“吃糖”,它才会开花。 日照长度是调节开花时间的关键因素。需要长日照的植物会在夏天开花,而需要短日照的植物会在春天或秋天开花。在开花前,受光周期变化的刺激,光受体可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诱导“开花位点T”(FT)基因高表达,其合成的FT蛋白再迁移到植株顶端,促进开花过程的循序渐进。 若拟南芥已经达到生殖年龄,但此时光照长度并不适合开花,它就会启动一个紧急应对程序,迅速合成能传达年龄信号的小RNA分子,以便“提醒”它“记得”准时开花,以免错过宝贵的花期。 然而,开花是一个耗能过程,而且要求能量以糖的形式提供。当拟南芥中6-磷酸海藻糖合成受到抑制时,就会传达体内能量贮存“告急”的信号,使开花时间大大延迟甚至不开花,不管此时光周期长短是否合适。 原来,6-磷酸海藻糖的缺乏不仅使FT蛋白无法合成,而且让年龄相关的小RNA合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均受阻。也就是说,6-磷酸海藻糖同时掌控着开花的两个“开关”,真是一箭双雕啊! 原载《中国科学报》2013年2月20日6版 附:ScienceDaily相关报道: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02/130207141411.htm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5026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利用基因号从TAIR网站批量下载拟南芥基因序列的方法
llt001 2013-1-19 13:43
TAIR The Arabidopsis Information Resource http://www.arabidopsis.org/ 1 在TAIR主页,把鼠标放在工具栏“Tools”标签下,滑动鼠标至该标签弹出列表的“Bulk Data Retrieval”处,点击该标签,进入“Bulk Data Retrieval and Analysis”页面,网址: http://www.arabidopsis.org/tools/bulk/index.jsp 。 2 在上一步页面点击蓝色标签“Sequences”,进入“Sequence Bulk Download and Analysis”页面,网址: http://www.arabidopsis.org/tools/bulk/sequences/index.jsp 。 3 在上一步页面的“Locus/Gene Model Identifiers or Sequences”文本框输入基因号列表,可以以空格分隔基因号,或每行一个基因号。例如“At1g01010 At1g01020 At1g01030”。 4 在“Dataset”下拉列表中选择需下载序列的类型,可以是以下14种: AGI transcripts AGI coding sequences AGI genomic locus sequences AGI protein sequences TAIR10 Loci Upstream Seq - 500bp TAIR10 Loci Upstream Seq - 1000bp TAIR10 Loci Upstream Seq - 3000bp TAIR10 Loci Downstream Seq - 500bp TAIR10 Loci Downstream Seq - 1000bp TAIR10 Loci Downstream Seq - 3000bp Intergenic Sequences Intron Sequences AGI 3' UTRs AGI 5' UTRs 5 点击“Get Sequences”按钮,即可获得需下载的序列。
个人分类: 方法总结|30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tdf1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syfox 2012-12-7 21:05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tdf1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本文对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tdf1的基因克隆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文章阐述了一个新的拟南芥绒毡层发育和功能的必需基因TDF1,它的突变能引起植株的雄性不育表型。 细胞学观察发现tdf1突变体花药中含有两层绒毡层细胞,预示该基因可能调控绒毡层细胞的平周分裂,此外,该突变体花药的体细胞层早期出现空泡化现象,小孢子提前降解。 图位克隆与遗传互补实验证明TDF1基因就是MYB家族转录因子AtMYB35,它主要在花药的减数分裂细胞、绒毡层和小孢子中高效表达。 胼胝质染色、RT-PCR和Real-time PCR分析表明TDF1基因调控胼胝质酶相关基因A6和花粉外壁相关基因MS2,这预示着TDF1基因参与小孢子的释放和花粉外壁形成的调控过程 近年来, 在高等动物中有关CK 基因的研究有过一些报道, 但在高等植物中对CK1 的性质及作用的研究不多, 对它们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所知甚少。以前在拟南芥基因组中搜索到21个可能的CK1 家族成员, 其中有6个CK1基因的cDNA 克隆被分离到, 对它们的磷酸化作用等进行了初步描述。目前, 关于拟南芥CK1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体内确切的生理功能的研究尚不多见。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RT-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分离了1个CK基因家族成员CK1A, 该基因的ORF全长2 112 bp, 编码一条70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构建了CK1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35S: GFP: CK1A, 采用基因枪法进行的洋葱表皮细胞GFP瞬时表达实验表明, 荧光信号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上, 显示CK1A基因的产物可能在细胞核上发挥作用。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 CK1A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大, 其次是茎和根, 在叶和叶柄中表达量较弱。蓝光使CK1A基因的表达升高, 12 h时表达量明显增加, 24 h时表达量下降。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CK1A蛋白在蓝光下能与CRY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暗示CK1A基因可能参与拟南芥的蓝光信号传导途径。 蓝光受体隐花色素CRY(包含CRY1 和CRY2)在植物、动物和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发现蓝光诱导CK1A 基因的表达,并出现一定的周期性, 因此, CK1A 可能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参与蓝光信号传导通路。在拟南芥里CRY 调控光形态建成、开花时间和生物钟。这些对于进一步研究拟南芥的蓝光信号传导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学习|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稻全基因组关联作图
syfox 2012-9-4 14:56
这篇文章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f 14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landraces ,Nature Genetics,2010,Vol 42 , 961–967 (全文有点大,上传受到限制)。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篇文章。所谓一个时代的到来,也不是我说了能算了,我太小了,重复一千遍也未必有人信,如果它来说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coming of age in rice, Nature Genetics 42 , 926 - 927 (2010)。当然,我严重同意他的观点,如果有人有反对意见,直接反对他,我都懒得搭理。 在这篇文章之前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有类似的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107 phenotyp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inbred lines(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file/2010/9/2010930225343904236.pdf ).看到这篇文章时很容易想象,不久的将来水稻里也会有类似的研究,拟南芥是模式植物,水稻现在也是模式植物,但它是先确定为模式植物的,所以一般情况水稻会跟着拟南芥走。实际上在拟南芥中有更加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1000个基因组测序计划( http://1001genomes.org/ ),相信水稻里也应该有类似的研究,只是现在用google搜不到而已。而拟南芥的1001是来自人类基因组的1001,最新一期的Nature上有关于该项目的一个前期研究报告A map of human genome variation from population-scale sequencing(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9/abs/nature09534.html?lang=en#group-1 )。 高通量测序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关联分析的方法。1001个基因型的全序列从连锁作图的角度出发怎么分析?不引入关联作图行吗。 新时代的到来,让人欢欣鼓舞,这样的时代,即使用旧的方法也可以有新的思路 ................................................................... 水稻的关联作图需要从人类的关联作图中吸取经验A gene-centric approach to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ene-centric 13untilyoushayneward2010.mp3 12月4日,国际著名杂志 Nature Genetics 在线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期的研究成果“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flowering time and grain yield traits in a world-wide collection of rice germplasm”(利用世界范围收集的水稻品种资源开展抽穗期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主食。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过程中,人类已经选育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并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逆和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生长等优良农艺性状的水稻种质材料,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如何高效鉴定全球栽培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快速、准确地挖掘水稻优良性状相关基因,以更好地为水稻遗传改良服务,是非常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韩斌研究员,利用第二代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广泛收集的950份代表性中国水稻地方品种和国际水稻品种材料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他们开发了一套有效算法可以对低丰度测序数据进行高效、准确、快速基因分型鉴定和对缺失数据进行填充,因而构建了一张精确的水稻高密度基因型图谱(Haplotype Map)。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初步鉴定了一些影响水稻群体分化的基因组区段和候选基因。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对950份水稻品种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水稻抽穗期和产量相关性状的考察,并利用构建的水稻高密度基因型图,在粳稻群体、籼稻群体和整个水稻群体中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多个新的关联位点。为了更准确地鉴定相关基因,他们进一步开发了一种基于单体型分析的局部基因组序列组装的算法,对基因区的不同等位基因分别进行组装,鉴定序列变异。在定位到的关联区域中,通过整合水稻基因注释、芯片表达谱信息和序列变异信息,已经能够直接鉴定到部分候选基因。因此,该研究体系将能够用于更精确地对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 该项研究开创了新的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对复杂性状相关基因的高效鉴定有新的突破。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绘制水稻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栽培稻(cultivated rice)的起源,相关论文“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rice”发表在10月3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水稻基因组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和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 栽培稻是在全球广泛种植,作为人类营养源最重要的谷物之一,被认为是数千年前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驯化而成。普通栽培稻(O. sativa)和普通野生稻之间在广泛的形态学和生理性状上显示出差异。尽管水稻是一种重要的谷类和植物生物学模型系统,对于栽培稻的进化起源和驯化过程长期以来受到争论。关于水稻驯化的谜题包括栽培稻的地理起源、作为直接野生祖先的普通野生稻种类,以及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是来自一个或是多个驯化。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多年来科学家们展开了广泛的遗传和考古研究调查水稻的种系发生关系,研究了水稻驯化的人口统计历史。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籼稻和粳稻独立起源。然而水稻中确定特征的驯化基因被发现固定在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两个亚种中,表明支持单一的驯化起源。近期,一项来自630个基因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SNPs)人口统计分析表明了水稻的单一驯化起源。另一方面,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全基因组数据群体遗传学分析往往表明籼稻和粳稻的基因组似乎普遍是独立起源的,但许多具有驯化等位基因的基因组片段却或许只起源一次。尽管取得了这些研究进展,仍需要更广泛的抽样以及种群范围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阐明水稻驯化的进化历史。对驯化位点附近单体型结构的深入研究将对评估基因渗入的方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获得了来自446个地理上不同的普通野生稻和1,083个栽培籼稻和粳稻品种的基因组序列,构建出了一个全面的水稻基因组变异图谱。在搜索选择标记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确定了55个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选择性清除(selective sweep)。对于驯化清除和全基因组模式的深入分析揭示粳稻是大约在华南的珠江中部地区首先从普通野生稻的一个特殊物种驯化而成,籼稻是随后由粳稻与当地野生稻杂交形成,作为最初的栽培种传播到东南亚和南亚。这些驯化相关的性状通过高分辨率遗传图谱获得了分析。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新研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并为作物驯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基因组学方法。
个人分类: 测序|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拟南芥基因研究显示:环境对遗传多样性影响巨大
热度 1 syfox 2012-9-3 11:23
一项针对多种拟南芥的基因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的影响比之前人们预期的更大。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 除了实验室中科学家的“最爱”,世界各地还分布着多种野生拟南芥。它们的生长速度、叶子颜色以及发枝方式都是不同的。在最新的研究中,由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Detlef Weigel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从美洲、非洲和亚洲以及其他极地和亚热带区域搜集了19种拟南芥,并将它们的基因序列(约1.2亿个碱基对)与实验室用拟南芥基因组(2000年测定完成)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确定了相关的遗传差异。 所得到的结果令人吃惊:它们遗传差异的广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改进基因组”(streamlined genome)。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每180个碱基对中就有一个是可变的。同时研究表明,大约4%的实验室用拟南芥基因组要么与野生种类差异很大,要么完全不存在于野生种类的拟南芥中。此外,大约十分之一的野生拟南芥基因是有缺陷的,无法完成正常的功能。 新的研究结论为科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基础性问题。Weigel表示,“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个物种的基因组。迄今为止,对个体DNA序列的认识并不能使科学家充分理解一个物种的遗传潜能。”此外,拟南芥基因组的可塑性也令人惊讶。尽管拟南芥的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与人类和一些作物相当,但它整个基因组的大小不及后两者的十二分之一。同时,拟南芥基因组中几乎没有重复序列和无关联的“垃圾”序列。 进一步研究表明,拟南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关(比如抵御病原体和感染)的基因,其可变性大大超过其他功能基因。Weigel认为,这一遗传特性反映出拟南芥对当地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正是这些易变基因使得拟南芥能够经受干燥和潮湿,炎热和寒冷,并调节自身的生长季节。 新的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环境影响遗传多样性的理解,也将有助于开发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植物品种。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已经渐渐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更多阅读(英文) 《科学》论文摘要 Detlef Weigel个人主页 Mad World (Tears for Fears).mp3
个人分类: 测序|49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介体复合物MED25
syfox 2012-8-27 09:40
Plant Cell:李传友等发现转录中介体复合物调控茉莉酸信号途径新机制 转录中介体 (Mediator)是由多个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亚基组成的蛋白复合物。在基因转录过程中,转录中介体分别与基因特异的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 广泛参与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被称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中央控制器。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激素特异的转录因子的作用,但对于转录中介体的功能及作用机理所知甚少。 李传友实验室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拟南芥转录中介体复合物在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功能及作用机理。MYC2是茉莉酸信号通路的核心转录因子,调控茉莉酸反应的多个方面,包括根生长、机械受伤反应和抗病反应等。遗传学研究表明拟南芥转录中介体的一个亚基MED25是茉莉酸信号途径的正向调控元件,MED25突变后影响了MYC2的功能及茉莉酸诱导的基因表达。一系列生化证据表明,在茉莉酸信号转导过程中,MED25以茉莉酸依赖的方式被募集到MYC2靶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特异性地与MYC2的转录激活区相互作用并正向影响其转录调控功能。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在茉莉酸诱导的基因转录过程中,MED25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RNA聚合酶II及相关的转录辅助因子招募到MYC2靶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而精细调节MYC2的转录调控活性。该研究同时发现MED25通过与转录因子ABI5相互作用负向调控脱落酸介导的基因表达。令人感兴趣的是,MED25对脱落酸信号通路的影响是通过负向调控ABI5蛋白的降解过程实现的。 这项研究表明作为转录中介体的一个亚基,MED25能够和多种信号途径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调控不同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这些发现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的转录调控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相关研究成果于2012年7月20日在线发表在 Plant Cell (DOI:10.1105/tpc.112.098277)上。李传友实验室的陈蓉和蒋红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农业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李云海研究组Development发现新调控机理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云海研究组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得到了一个新增强子,这一增强子能与MED25基因协同地调节细胞分裂,从而协同控制器官大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发育生物学杂志Development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员,李云海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徐冉是该论文第一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植物器官大小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器官大小不仅受环境影响,而且受到严格的遗传调控。到目前为止,对器官大小调控机制的认识甚少。 在之前的研究中,李云海研究组曾鉴定出一个种子和器官大小的调控基因DA1,它编码一个泛素受体(Control of final seed and organ size by the DA1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又在da1-1突变体背景下进行诱变,筛选得到了一个da1-1的增强子(eod8-1)。eod8-1的突变发生在MED25基因中。MED25基因编码中介复合体(Mediator complex)亚基25。中介复合体是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的桥梁,介导基因的转录调控。MED25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扩展和细胞分裂持续时间延长从而形成大的器官,而过表达MED25引起细胞数目和细胞大小降低而形成小的器官。遗传学分析表明,MED25和DA1协同地调节细胞分裂,从而协同控制器官大小。 该项研究阐述了植物中介复合体亚基25(MED25)在器官大小调控中的作用,提出了MED25调控器官大小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转录装置在器官大小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此工作也将为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提供理论基础。
个人分类: 学习|6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一期science两篇关于拟南芥表观遗传文章
zls111 2012-6-15 23:11
可喜可贺的是其中一篇是以朱健康为通讯作者,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为第一单位做出的工作,连接地址是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87/1445.short 。他们报道了拟南芥中一个基因IDM1,编码乙酰化酶,影响DNA的去甲基化,把组蛋白的修饰与DNA修饰联系起来了。 另外是一项工作(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87/1448.short )是拟南芥中另外两个基因 AtMORC1 and AtMORC6。AtMORC1 and AtMORC6 are members of the conserved Microrchidia ( MORC )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ATPase) family, which are predicted to catalyze alterations in chromosome superstructure. 他们工作从实验上证明了AtMORC1 and AtMORC6 是影响染色质结构,使基因表达沉默,并且在线虫中也保守(看来在进化值得做做,嘿嘿)。 另外,表观遗传现在是很火的时候,很多基因的功能根据同源性可以预测得到,比如第二篇文章。只要在实验上证明了,基本上就是一篇好文章。当然不简单是为了文章,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背后的机理和机制是非常多的,一旦谁第一个做出来,知道的就是越多。在植物中,以前发现的与胁迫相关基因,转到其他物种中效果不好,也许表观遗传基因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5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多次暴露于干旱会“训练”拟南芥的转录响应
rice3029 2012-4-20 20:04
Multiple exposures to drought ‘train’transcriptional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 事先暴露于压力,可能会通过产生更快和/或更强的反应而改变植物的响应,这说明植物有某种形式的“压力记忆”(stress memory)。人们对植物的压力记忆响应的机制很不了解,使得这一根本性的生物学问题尚未得到回答。在这项发表在本周《自然通讯》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脱水压力反复出现的过程中,拟南芥植物表现出转录压力记忆,体现为转录速度增加和一个亚组的压力-响应基因(可训练的基因)的副本水平的升高。在恢复状态(浇水后的状态),可训练的基因在基础水平上(事先诱导的水平上)产生副本,但仍然与异常高的H3K4me3 和Ser5P聚合酶-II水平有关,这表示RNA聚合酶-II被停了下来。这是关于一个被停下来的RNA聚合酶-II及其在植物转录记忆中的参与情况的第一个例子。这些新发现的现象也许是植物压力-响应体系的一个普遍特征,并且可能会导致用来增加一种植物对环境响应能力之灵活性的新方法的问世。 DOI: 10.1038/ncomms1732 |
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蛋白结合机制控制拟南芥株高,环境条件如何影响该蛋白呢
northsnow 2012-4-10 15:07
如题,日本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研究株高变化和环境条件关系,结果发现两种蛋白质“EPFL4”和“EPFL6”与“ERECTA”蛋白质结合状态和拟南芥株高密切相关。接下来分析环境条件如何影响该蛋白应该是自然的,离应用又近了一步。在大豆中是否也有这种机制,值得分析一下。 Regulation of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by intertissue layer ligand–receptor c.pdf
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生殖(繁殖)器官中的花青素苷合成调控研究进展
ccqqsunshine 2012-2-12 12:48
Plant Science:Plant Science 181 (2011) 219–229 Recent advances on the regulation of anthocyanin synthesis in reproductiveorgans Katia Petroni, Chiara Tonelli. 意译 摘要:花青素苷代表了植物花和果实中的绝大部分红色、紫红、紫蓝和紫色色素。它们帮助植物吸引授粉和种子传播媒介,并帮助植物抵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源自于类黄酮途径中的一个分支。而类黄酮代谢在单子叶和双子叶间有很大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玉米中,负责花青素苷合成的基因受一个三元复合体MYB-bHLH-WD40转录因子的激活。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中,负责花青素苷合成的基金被分为了两个类群,一个是早期合成基因EBGs,受一类不依赖辅助因子(主要是指bHLH和WD40)R2R3类MYB转录因子激活,第二个类群主要为下游合成基因,也收到MBW复合体控制。除此之外,花青素苷合成过程中存在的正向及负向反馈调节机制也在拟南芥中得到了阐明。当前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一个基于MBW复合体调控花或者果实色素形成的网络,在整个双子叶植物中普遍适用,从而拓宽了我们对这一途径的认识。
4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拟南芥突变体鉴定引物设计方法
margarettbry 2011-10-23 23:29
genotyping常用,备忘。 方案一: http://signal.salk.edu/tdnaprimers.2.html 在数据框中输入突变体的 SALK 号,选择 submit 即可获得引物序列和相关信息。 方案二: 如果 signal salk 给出的引物不合适,可以自行设计。 1 查询 T-DNA 的插入方向 http://signal.salk.edu/cgi-bin/tdnaexpress 输入基因号,找到对应 SALK 号,即可知道 T-DNA 插入方向 2 T-DNA 插入位点 signal salk 给出的引物信息中会有 T-DNA 插入位点坐标,设坐标为 X 3 引物设计 推荐 NCBI 的 primer blast http://www.ncbi.nlm.nih.gov/tools/primer-blast/index.cgi?LINK_LOC=BlastHome 在“ Enter accession, gi, or FASTA sequence ”数据框中输入拟南芥染色体的 gi 号,拟南芥染色体与 gi 号对应如下。 1 332189094 2 330250293 3 332640072 4 332656411 5 332002898 在“ Range ”中 Forward Primer 为 From : X - 1000 , To : X reverse primer 为 From : X , To : X+1000 在“ PCR product size ”选择产物长度为 300-1000 Organism 选择 Arabidopsis thaliana or taxid:3702 Database 选择 Genome (reference assembly from selected organisms) 点击 Get primers 选项
个人分类: 实验|25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第1个到第1001个拟南芥基因组
bingansuan 2011-10-16 01:13
2000年Nature和Science分别发表了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模式动物果蝇的基因组文章,此后基因组破译逐渐开始风生水起,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仪的问世,又给物种基因组破译工作加入了新的燃油。 物种基因组序列的完成,为后期重测序分析,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后续研究之一,重测序通常将参考序列物种的亚种,变种,或不同生态型(以下统称为近缘种)的测序序列比对到已经破译的参考基因组序列上,发掘大量的SNP、InDel等第三代分子标记,进而进行PCA、群体结构、LD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等。尽管基于重测序技术的信息分析有着种种好处,但同时它也存在潜在风险:重测序获得的序列一般不进行从头组装,而是将测序序列直接比对到参考序列上,后期的分析是基于比对上序列开展的。但无论两个物种的序列相似度有多高,物种自身都有其所特有的序列,而这部分特有的或“新的”序列信息 (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n-genome ) ,在后期分析中会丢失。其次,由于不进行从头组装,因此一些近缘物种上大片段复制(segmental duplication)现象也无法通过重测序进行研究。 由于重测序存在这样潜在的风险,以及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发展,群基因组测序逐渐崭露头角。 2007年哈佛Broad及英国Sanger等研究机构针对果蝇科果蝇属中分布在不同地域的10种果蝇,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且和2000年及2005年分别发表在Science和Genome Research上的黑腹果蝇和拟暗果蝇,共12种果蝇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此项目衍生的两篇研究成果发表于同期Nature(doi:10.1038/nature06340 doi:10.1038/nature06341)。研究人员通过12个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了一些新的功能元件和罕见的基因结构,纠正了之前不正确的注释结果,并由此开发了一套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此外,通过12个果蝇基因组序列的比较,揭示了基因组水平上进化进程中不同种果蝇序列分化模式和速率。 2008年Salk Institue等研究机构发起了1001个拟南芥基因组测序计划,旨在将分布于全世界有代表性的1001株拟南芥品系(生态型)进行序列破译,发现全部的序列变异,并进行相关的GWAS研究。基于这个宏大的研究计划,其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的出现于PNAS,Nature,Nature Genetics上。 2009年华盛顿大学及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等研究机构,针对灵长类5个物种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分析。人灵长目人科人属、黑猩猩灵长目猩猩科黑猩猩属、猩猩灵长目猩猩科猩猩属、猕猴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及狨灵长目卷尾猴科狨属的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拓宽了人们对灵长类基因组进化的理解,揭示了灵长类物种形成及其生物适应的相关分子机制(doi:10.1146/annurev.genom.9.081307.164420)。 2010年霍华德休斯医学院及NIH等研究人员发起了G10K计划,目的对脊椎动物亚门的1万个重要的代表物种进行基因组破译,以揭示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DNA变化的复杂性( http://www.genome10k.org/ )。 2010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了千种动植物基因组及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旨在推进针对重要物种的基因组学系统性研究。( http://ldl.genomics.cn/page/pa-research.jsp ) 2011年伊利诺伊大学及中科院动物所等研究机构发起了I5K计划,预计在未来5年破译5千种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门物种基因组,以全面地理解昆虫生物学,并更好得控制那些威胁我们健康,农作物及经济安全的节肢动物( http://arthropodgenomes.org/wiki/i5K )。 种种计划的发起和厚实的研究成果,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One genome is not enough。
8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Reference-guided assembly
jjb8104149 2011-6-8 12:13
参考基因组的作用之一,应用已有的reference 做骨架用于后期的其它个体的组装。研究显示Reference-guided assembly 将能够起到比de novo组装更加好的效果。近期PNAS的一篇关于拟南芥的paper显示出Reference-guided assembly 效果非常不错。 Reference-guided assembly of four diverse Arabidopsis thalia genomes. PNAS-2011de novo与重测序结合.pdf 该研究属于1001基因组计划( http://1001genomes.org/projects/assemblies.html )的一部分,应用了新开发的Reference-guided 方法对四个品种the Landsberg erecta(Ler-1), C24, Bur-0, and Kro-0 illumina short reads 9 到42G 进行组装大的contig 片段。首先,应用比对reference的方法降低de novo 组装的复杂度,然后整合与reference没有相似性的reads。例如:没有中性的C24基因组有一半的被大于260kb的scaffold(最长的scaffold长度为2.2Mb)的覆盖。而且,与de novo 组装覆盖87%相比,应用Reference-guided 组装方法,超过96%的参考基因组被覆盖。应用2Mb的双脱氧序列比较显示Reference-guided 组装方法的单碱基错误率在万分之一以下。我们的组装方法提供了一张详细的,基因组范围在拟南芥个体中大范围的差异图片。我们证明了他们的现实针对性研究多态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如果单独应用比对参考基因组的方法,展示了sRNA序列数据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5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奇的广谱抗病蛋白RPW8
热度 4 wenmingwang 2011-5-27 22:37
神奇的广谱抗病蛋白RPW8
广谱抗病基因 RPW8 是用图位克隆法从高抗白粉病的拟南芥 Ms-0 生态型中克隆的,这一基因位点包含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 RPW8.1 和 RPW8.2 。从蛋白结构来看, RPW8 含一个 N 端跨膜域和一个或两个卷曲螺旋域,而大部分植物抗病蛋白属于 NB-LRR 蛋白。 NB-LRR 蛋白利用依赖于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产生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尽管 RPW8 的结构独特,却仍然用 NB-LRR 相同的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产生广谱抗病性。 RPW8 不但对拟南芥白粉菌有抗性作用,对烟草白粉菌、拟南芥霜霉菌和烟草花叶病毒等多种植物寄生性病原体都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在拟南芥 - 白粉菌相互作用过程中, 白粉菌侵染寄主后,通过使寄主细胞质膜内折、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 haustorium ),分泌真菌效应因子 (fungal effector) 来抑制寄主的抗性反应、偷取寄主的营养,从而建立寄生关系。吸器由一层叫做吸器外质膜( extra-haustorial membrane , EHM )的特殊膜质结构包裹着,该膜是寄主 - 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病原菌从寄主偷窃水分和营养的关键;然而,该膜的组成结构和来源一直是一个迷,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寻找位于该膜上的特异蛋白而未获成功。 Koh 等曾调查 8 个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这些蛋白都不在吸器外质膜上。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白粉菌侵染拟南芥过程中, 广谱抗病基因 RPW8.2 被诱导高度表达,利用胞内小泡运输( vesicle trafficking )通过微丝细胞骨架( actin cytoskeleton )转运并结合到吸器外质膜上, 激发过氧化氢在吸器复合体内高浓度富集,同时激发富含胼胝质( callose )的吸器复合体鞘( Encasement of Haustorial Complex, EHC )的形成,将高浓度的过氧化氢限制在吸器复合体内,从而达到抗病的效果而不伤害寄主细胞;当 EHC 不足以阻止白粉菌的入侵时, RPW8.2 表达量便不断增加直至受侵染细胞死亡,从而消灭入侵的白粉菌。 RPW8.2-YFP 不但锚定在白粉菌吸器外质膜上,也锚定到大麦白粉菌和拟南芥霜霉菌吸器表面。 RPW8.2 的抗病性需要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但 RPW8.2 锚定到吸器外质膜上则与 SA 信号传导途径无关; RPW8.2 的抗病性需要 RPW8.2 锚定到吸器外质 膜上和抗性激发功能,没有抗性功能但仍锚定到吸器外质膜上的突变体或者失去吸器外质膜锚定功能的突变体都不能产生抗病性。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吸器 外质膜是从头合成的并来源于寄主, 而且在寄主细胞中存在一个吸器外质膜锚定的运输途径;同时表明, RPW8.2 的广谱抗病性机制完全不同于小种特异性抗性中基因对基因相互作用关系。 RPW8.2 锚定到吸器外质膜上的这一特点可用于研究吸器外质膜的来源、结构和功能以及寄主的定向防御机制;还可用来研制将抗菌肽定向释放到寄主 - 病原体界面的运载工具,开发在不同植物寄主 - 病原体界面启动抗性的人造分子导弹。 参考文献 Wang W , Wen Y, Berkey R, Xiao S. Specific Targeting of the Arabidopsis Resistance Protein RPW8.2 to the Interfacial Membrane Encasing the Fungal Haustorium Renders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The Plant Cell 2009 21:2898-2913 Xiao, S., Calis, O., Patrick, E., Zhang, G., Charoenwattana, P., Muskett, P., Parker, J.E., and Turner, J.G. (2005). The atypical resistance gene, RPW8, recruits components of basal defence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Plant J. 42: 95–110. Xiao, S., Brown, S., Patrick, E., Brearley, C., and Turner, J.G. (2003). Enhanced transcription of the Arabidopsis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RPW8.1 and RPW8.2 via a salicylic acid-dependent amplification circuit is required for hypersensitive cell death. Plant Cell 15: 33–45. Xiao, S., Ellwood, S., Calis, O., Patrick, E., Li, T., Coleman, M., and Turner, J.G. (2001). Broad-spectrum mildew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mediated by RPW8. Science 291: 118–120. Koh, S., Andre, A., Edwards, H., Ehrhardt, D., and Somerville, S. (2005). Arabidopsis thaliana subcellular responses to compatible Erysiphe cichoracearum infections. Plant J. 44: 516–529.
95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果然不出意料,UV-B光受体被发现了
热度 1 alaliping 2011-4-27 07:07
植物紫外线B辐射光受体被发现 一个欧洲的研究团队找到了植物用于探测紫外线B辐射的蛋白。太阳光对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是一种能源也是一种影响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信号。植物对阳光的反应受到对某些光线波长具有特异性的受体的精微调节。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个监控一系列波长的植物光受体族,但是他们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发现专门感受紫外线B辐射的光受体蛋白。Luca Rizzini及其同事证明,拟南芥蛋白UVR8的功能是在紫外线波长中充当一种光受体。紫外线B辐射会引起UVR8二聚物裂开,接着单一的UVR8分子会在细胞核中担负指导细胞对紫外光作出反应的功能。 ——摘自:4月1日《科学》杂志精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321.shtm UV-B光受体非常重要,之前已有端倪,所以在意料之中。自己曾很感兴趣,也是作为未来博士论文的备选题目之一的。该领域的研究一定会大爆发,看好吧,不久就会有重磅炸弹出来。
个人分类: 科学|8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拟南芥糖信号研究
syfox 2011-2-17 15:36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光合作用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滕胜研究组在拟南芥糖信号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拟南芥中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果糖特异信号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 在植物中,糖作为碳骨架和能量的提供者,是一切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目前,糖的信号分子功能已得到广泛认可,糖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以己糖激酶HXK1为受体的葡萄糖信号途径已有较多的研究,而蔗糖信号的存在也已得到证实。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糖信号调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响应外界环境的分子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作为主要可溶性糖之一的果糖,其信号功能和相应的信号途径却未明确。 该研究利用Ler和Cvi生态型构建的LerXCvi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果糖敏感QTL的定位,通过与葡萄糖敏感QTL的比较,发现了4个果糖特异的QTL,其中的FSQ6在近等基因系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还发现,拟南芥的果糖敏感性独立于葡萄糖感受体HXK1,但仍依赖于脱落酸和乙烯信号途径。这些结果揭示了独立于HXK1的果糖信号新途径,该途径与脱落酸和乙烯信号途径的互作方式和HXK1介导的葡萄糖信号途径相似。通过图位克隆和转基因互补,证明了FSQ6基因是一个具有膜系留结构域的NAC转录因子——ANAC089。FSQ6/ANAC089的Cvi等位基因是一个功能获得性等位基因,具有抑制果糖信号的功能,该等位基因的第三外显子中发生了1-bp缺失,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从而产生了膜系留结构域缺失的ANAC089蛋白质。该蛋白质能直接进入细胞核,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通过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果糖信号途径。而LerANAC089蛋白虽然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但因具有膜系留结构域,仍滞留在细胞质中,不能进入细胞核行使转录因子的功能。 该项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97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jjb8104149 2010-11-12 17:28
GWAS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非常热门,但是在动植物的研究中却刚刚开始起步,正处在向人类GWAS方面进行借鉴的过程。但是GWAS对于动植物的研究可能将更加具有优势。由于动植物不像人类那样可以随意构建群体以及随意重组。以下是到现今在动植物方面的gwas研究paper! 目前在动植物中应用到 GWAS 已经报道的物种包括拟南芥、小鼠、果蝇、水稻、牛、狗、猪。 拟南芥 : Genome-Wide Association Mapping in Arabidopsis Identifies Previously Known Flowering Time and Pathogen Resistance Genes. 2005 PLoS genetic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107 phenotyp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inbred lines. 2010 nature 小鼠: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mouse model identify interaction between RET and EDNRB pathways in Hirschsprung disease. 2002 nature genetics 果蝇: Genome-wide analysis of a long-term evolution experiment with Drosophila .2010 nature 水稻: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f 14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landraces. 2010 nature genetics 牛: A Validated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to Breed Cattle Adapted to an Environment Altered by Climate Change.2009 PLoS One A validate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2 dairy cattle breeds for milk production and fertility traits using variable length haplotypes. 2009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rowth in crossbred beef cattle. 2010 Journal Animal Science Two-stag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integrin beta 5 as having potential role in bull fertility. 2009 BMC genomics 狗: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canine atopic dermatit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lated SNPs.2009 Immunogenetic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mapping identifies multiple loci for a canine SLE-related disease complex. 2010 nature genetic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reveals a SOD1 mutation in canine degenerative myelopathy that resemble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2009 PNAS 猪: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n androstenone levels in pigs reveals a cluster of candidate genes on chromosome 6. 2010 BMC genetics 玉米: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to southern leaf blight in the maize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2010 Nature genetic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leaf architecture in the maize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2010 Nature genetics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拟南芥高效转化——省时省力之道
热度 1 biofutureken 2010-4-13 16:16
拟南芥高效转化省时省力之道 (2010-03-23 01:21: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0a3150100hqtq.html 标签: 拟南芥 转基因 操作 农杆菌 省时省力 明日百傲 分类: 生物天涯咫尺源 拟南芥转化可谓常规转化技术,但是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对步骤进行简化优化,这里把我的一些操作经验晒晒,供大家参考 简捷操作如下: 1.5mL离心管,集菌两次; 菌体以1mL 渗入缓冲液 ( 1/2 MS 、 5% ( W/V ) 蔗糖 、 0.02~0.05% silwet L-77 ) 重悬 , OD600一般会大于2.0; 滴花蕾侵染, 做好标记后可直接放回光照培养。感觉不暗培养效果很好,还省事 。 一周内对所转植株进行二次重复侵染转化。这步最好不要偷懒 在果荚出现成熟时,便可以取前几个荚进行筛选大多可以筛到十余株阳性苗,而且经此步操作,时间至少节省一周。 必要时,单株分不同侧枝进行转化,一般也能得到十几株转化子。这需要多进行尝试。 注意植株生长状态以及操作细节,将有助于提高转化效率。有些东西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非言传所能通晓,不过只要用心去与植物、与菌多方面交流,一般会有回报的。 不过,所用载体及农杆菌菌株有时会对转化效率产生较大影响,需进行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主要有两篇 (Clough and Bent, 1998; Martinez-Trujillo et al., 2004)
个人分类: 快乐科研|6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