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接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末勿投?周几投稿最有可能被接收?
热度 1 NatureResearch 2020-10-11 17:11
不同日子的拒稿率和接受率或有不同。 2017年,我和Guillaume Cabanac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 ,我们分析了2005年至2014年向《英国教育技术杂志》 (BJET) 提交的 1.1万多篇论文 的电子记录。 我们分析的 (一部分) 数据包括最初提交日期、部分论文送审日期、审稿人返回意见和推荐 (如接收、小改、大改、修回后重新提交、拒绝) 的日期,以及重新提交和论文修回的日期——如果有的话。 无意间,这些数据也揭露了这些操作都是在周几完成的。 我们的结果显示,初次提交或修回后提交的数量 (n = 6130) 在一周中呈稳步递减趋势: 周一最多 (18%) ,周六和周日最少 (7%和9%) 。 Rawpixel/Getty Images 可惜的是,我们当时并没有分析一周中不同时间提交论文是否存在任何 接收率差异 。 好在其他研究人员替我们完成了这项工作。 比如在2016年,Marcel Ausloos和同事报道的分析结果考察了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塞尔维亚化学学会发表的 596篇论文 的提交日期和接收日期之间是否存在任何关联 。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周二到周三”效应: 大部分论文都是周三提交的,但周二提交的论文被接收的比例更高。 和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一样,Ausloos等人 (2016) 还发现 周六或周日提交的论文在拒稿比例中占比最大 。 推广: 自然科研论文编辑服务 自然科研不仅出版《自然》还提供针对英文论文、经费申请书的编辑服务,将为您节省更多的时间,让您更专注于研究本身,优质靠谱,值得一试! 其中, 语言润色服务 将由母语为英语的编辑纠正文稿中的语言错误,调整句式表达,提升行文流畅度,改善行文风格。(质量保证:经我们语言润色的论文仅因语言质量问题而被期刊拒绝, 将免费获得一次重新编辑服务 ) 标准周转时间:5个工作日;加急周转时间:2个工作日 而 科学编辑服务 则由自然科研标准的编辑对文档进行 全面检查 ,从整体上考察论文的有效性,包括论点的清晰度和侧重点,以及许多其他重要因素,并提供详细的建议和编辑服务,帮助研究人员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包含金牌语言润色和投稿期刊建议等内容 ) 标准周转时间:10个工作日;加急周转时间:5个工作日 此外,你还可以选择 学术翻译、格式排版和图表服务 。 点击此处 进 入 施普林格·自然作者服务官网 查看各项服务 详情和报价。 最近,Boja等人 (2018) 研究了 Physica A 、 PLOS ONE 、《自然》和《细胞》这几本科学期刊接收的178427篇论文都是周几提交的 。 研究人员发现,这四本期刊都存在“星期几效应”,即工作日的提交成功率与周末的提交成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每本期刊的工作日成功率约为17.5%,周末约为6% ) 。 在分析这些数据集时,其他考虑事项包括可能具有决定性的 1. 季节效应 2. 半球效应 3. 特定效应 这些效应可归因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习俗。 实际上,已经有许多研究在考察这些变量 ,但尚未在提交日期方面得出明确的结论。2017年,Ausloos等人重新分析了他们2016年的数据 ,驳斥了认为他们的数据中可能存在季节效应或上课/放假差异的看法。 无独有偶,Boja等人也没有发现不同季节或不同大洲具有任何显著效应,虽然圣诞节期间的提交论文数量会显著增加。 那么结论来了,以上所有研究的作者都报道了一个类似的发现。 基本上可以说, 周末提交论文比周中提交的成功率更低,季节效应很少或根本没有。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清楚。 但对我来说,我肯定会选在周二向伦敦政经学院 (LSE) 的博客投递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 Hartley, J. and Cabanac, G. (2017), Peer review in BJET. Br J Educ Technol , 48 : 212-220. 2. Ausloos et al . (2016),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456 : 197-203. 3.Boja, C.E., Herţeliu, C., Dardală, M. et al . (2018), Scientometrics 117 : 887–918. 4.Campos-Arceiz et al . (2013),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66 : 186-190. 5.Ausloos et al . (2017),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468 : 462-474. 原文以 Never on a Sunday! Is there a best day for submitting an article for publication? 为标题发表2019年8月8日的Nature Index上,最初发布于伦敦政经学院(LSE)的博客。 © nature 点击此处 进入施普林格·自然作者服务官网 了解我们的编辑团队可以如何帮助您提升研究论文的质量 相关文章阅读: 润色服务对论文发表真的有帮助吗?看看期刊编辑怎么说 论文语言润色特别折扣!苦恼英文写作的你不容错过 在投稿前,你的论文获得过专业编辑的深度评估吗?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7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7年化学工程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通知20160923
lizg 2016-9-23 19:11
2017年化学工程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通知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4166smallClassID=120bigClassID=13 2017 年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7 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 2016 〕 8 号)的文件精神,现将接收推免生攻读我院硕士学位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接收推荐免试生的范围 1. 接收范围为全国各地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 接收专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型)、物理化学(学术型)、有机化学(学术型)、分析化学(学术型)、农药学(学术型)、化学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 二、学费及奖助政策 (一)学费 按照国家政策, 2017 年入学的研究生实行收费制度。我校招收推免生的专业学费一般为 8000 元 / 年。 (二)新生奖学金 对被我校接收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 6000 元的新生奖学金奖励。 (三)其他奖助体系 我校完善了研究生多元奖助体系与配套措施,确保研究生获得奖助学金的额度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资助水平与收费政策实施前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按国家政策实施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 6000 元)。 在修业年限内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评选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 20000 元)、学业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 8000 元,最高奖励为 12000 元)和研究生各类专项奖助学金。此外,学校、院系和导师为研究生设置 “助研”、“助管”和“助教”岗位(统称为“三助”岗位),承担“三助”岗位的研究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岗位津贴。 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还可以通过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申请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资助。 三、申请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 获得本科就读学校 2017 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 3. 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 4. 本科专业应为 化学、化工、环工、制药、生工、材料等大化类专业 。 5.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申请者须提交的材料 1. 《浙江工业大学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政审表》; 2. 本科成绩单 1 份,要求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 3. 校级及以上获奖证书复印件各 1 份; 4. 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 2 份; 5. 申请者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可提交复印件 1 份。 申请人必须保证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提供虚假信息的申请者,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学校均有权取消申请者推荐免试生录取资格,后果由申请者自负。 五、接收推荐免试生流程 1 .申请者于 9 月 28 日— 10 月 16 日登录中国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网址 :http://yz.chsi.com.cn/tm )填写报考志愿; 2 .学院在“推免服务系统”网上审核报考志愿并发出是否同意复试以及复试、体检等安排的通知,得到复试通知者按照招生学院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网上接收复试通知并携带完整的申请材料到我校参加复试、体检; 3 .学院在网上对复试和体检合格同意待录取的考生发出“待录取”通知并明确告知考生待录取的专业类型,考生须按照招生学院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网上完成“待录取”确认。 4. 学院自行组织复试,并于 10 月 20 日前将同意待录取的推荐免试生名单报研究生院。 5.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确定拟接收推荐免试生名单并公示。公示无异议者,学校将其报“推免服务系统”备案。 6. 推荐免试生的最后录取以“推免服务系统”备案信息为准。学校不再寄发《推荐免试生接收函》,考生不再领取校验码、登记表,不再进行现场确认。 六、复试录取 学院将成立推免生接收工作小组,落实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制度。复试录取办法将在学院网站公布。复试以提高选拔质量为核心,突出能力的考查,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核;根据考生的复试成绩,结合申请材料和素质考核的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拟录取名单由学校统一进行公示。 七、其他 请导师及相关老师做好推免生的招收宣传工作。 本通知与国家最新发布的政策如有不符,以国家政策为准。 八、咨询、申述方式: 电话: 0571-88320932 联系人:张老师 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QQ 群号: 492661221 为使学院及时获取推免生的相关信息,请推免生网上向我院填报志愿后,及时通过电话、 QQ 与我们取得联系。
1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终于接收
QiulongLi1988 2015-11-9 10:49
6.27 submitted to journal 6.29 with editor 8.29 under review 9.19 mandatory revision 10.1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10.21 minor revision 11.2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11.5 minor revision 11.6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11.7 accept 中间经历了坎坷,委屈,泪水,汗水,还好,终于有个善果,感谢审稿人和编辑 . 也在此感谢各位朋友,一路上并肩同行!
个人分类: 高分子材料|5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已大修
热度 1 QiulongLi1988 2015-10-3 09:03
文章已大修,接收的概率大不大?每天都在忐忑和焦虑中。。。。
个人分类: 高分子材料|2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被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Glasses接收
brian125 2012-12-7 13:39
作者:Zhang Yabin*, Xiao Changfa, An Shulin 题目:Preparation of silica glass hollow fiber membrane using selective corrosion technique by hydrofluoric acid solution 期刊: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Glasses 状态:接收
个人分类: 论文|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生成的论文被期刊接收
热度 16 outcrop 2012-10-23 00:06
University of Southern North Dakota at Hoople 的Marcie Rathke教授用Mathgen软件生成了一篇随机的论文,这篇文章通篇语法正确但内容瞎扯。 这篇文章投向Advances in Pure Mathematics,结果这个开放获取的期刊还真的接受了,并且给出了好几条修改意见! 这里是论文原文: http://thatsmathematics.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2/09/mathgen-1389529747.pdf 之前类似的乌龙事件还有“索卡事件”:1996年,纽约大学的教授索卡向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投搞一篇伪科学的文章,文题为《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力学重力理论的转换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在《社会文本》刊出该文的同日,索卡在Lingua Franca声明该文是恶作剧,令出版《社会文本》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蒙羞。 这次是电脑生成的论文,更有趣。 延伸阅读: 索卡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A2%E5%8D%A1%E4%BA%8B%E4%BB%B6 新闻源博文: http://thatsmathematics.com/blog/archives/102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14265 次阅读|34 个评论
没有“问题”的文章就一定接收吗?
热度 8 neilchau 2012-4-23 08:14
前天晚上写的《 急求意见:该不该接受 Science 的审稿邀请? 》居然被精选了,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那篇博文只是自己情急之下的求助而已。不过,有人说是炫耀贴,那只能说有些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看事不准。自己从来不会去故意炫耀什么,写博客只是思考一些东西,分享一些东西的结果,所以为自己的博客命名“ Thinking-Sharing-Learning ”。自己的思考能力有限,所以分享的东西也十分有限。 2009 年开博至今,写博文的频率是平均每月三四篇,最近因为玩博客大赛,促使自己多思考多分享,增加到了每周三四篇。 但自己绝不会一天超过一篇博文,也不会晚上发博文 。前天晚上是例外,确实是紧急求助,绝非炫耀! 那篇博文被精选,也许编辑发现里面有更值得讨论的东西,可惜当时由于是 急求意见 ,自己没能把问题说清楚。其中,不审稿的理由之一是“自己很少看 Science 上的文章”,言外之意其实是想说: 自己对 Science 上的文章没有过多的关注和研究,不了解 Science 文章的特点和类型,不知道一篇文章究竟好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在 Science 上发表 。 每年,全世界优秀的论文有很多很多,为什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表在 Science 上?没有“问题”的文章就一定接收吗? 从自己专业角度考虑,审那篇文章应该没问题: 应该可以读出文章讲了什么故事,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文章的意义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即便文章讲了一个有趣的、新颖的故事,采用了一种比较 Smart 、 novel 的方法,确实解决了一个问题,作者的发现也可以自圆其说,不存在任何问题,就一定可以发 Science 吗?我想答案未必就是肯定的。 站在投稿人角度,我们都知道,某个领域的同一篇稿件,投稿时有很多级别不同的杂志可供选择。一篇看似无懈可击,没有“问题”的文章,投领域最好的杂志未必就能中。这个结果我们似乎都可以接受。同样反过来,站在审稿人角度,一篇没有“问题”的文章,审稿人也可能给拒了,因为还得符合杂志的口味。这就对审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稿人不但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还要熟悉所审杂志的文章特点、类型,明白其中的规律,了解杂志的口味 。这样审出来的文章才能更加符合这个杂志的特点和利益。这其实也是,自己是否接受审那篇 Science 文章的最大担忧。 如果不是 Science 邀请,换个自己常看的、熟悉的杂志: Desalination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或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接受审稿邀请。不过,熟悉 Science 的文章特点、类型,了解其口味,通过多看多思考短期内貌似也是可以做到的。 最后,题目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没有“问题”的文章不一定就被接收;没有“问题”的文章,投对了杂志(符合杂志的口味),就很可能被接收(或者说应该被接收) 。 最最后,再问大家一个小问题: 一篇文章先投一个水平很高的杂志,由于有点无法弥补的“小问题”被你拒了,然后作者又投到了另一水平很低的杂志,恰好又落到你手里,你会因为杂志水平高低、要求的不同而放 Ta 还是继续拒 Ta 呢? ( PS :跟前天那篇博文相比,也许这篇更应该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基于 投稿人——杂志——审稿人 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538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忆起过往事,满是辛酸泪——JACS接收前的心路历程
热度 13 ghui 2011-1-22 21:25
忆起过往事,满是辛酸泪——JACS接收前的心路历程 作者:高辉 写在前面的话: 文章刚刚被化学领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期刊JA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接收,欣慰之余,将其中的心路历程撰写如下,以此作为开通科学网博客暨正式融入科学大家庭的卷首语,但有一二对同行们有益者,也不枉此辛!当然我没有忘记,我仍然是个小菜鸟,仍然需要向同行们学习,欢迎朋友们跟我交流,让我们共同进步吧! 多少次夜静人稀的校道上踽踽而行? 多少次睡眼惺忪挣扎着爬出被窝去打开实验室的门? 多少次心浮气躁坐立不安欲哭无泪? 多少次不堪重负恍若绝境看不到一丁点光明? 多少次沉默了亲人的问候?多少次怠慢了朋友的通信?多少次推延了同学的邀请? 多少次春节没有回家度过?多少次聚会或者活动没有积极参加? 多少次身边的良辰美景错失?多少次重要的机会没有好好把握? 多少次在图书馆的书架前被震撼?多少次精彩的演讲没有去听? 多少次满怀期待终成幻梦? 多少次郑重承诺化为泡影?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到底不饶人,如今将要步入而立之年却怎么都立不起来?充斥着无奈压抑着倔强依然孑然一身,功不成名不就老大不小了还要家人操心,年少轻狂的所谓抱负早已消失了影踪,接受着共和国的洗礼却咒骂着现实的不平,爱国兄弟的谆谆教诲却怎么也起不了作用,一边穷困,一边愤青…… 终于,否极泰来不再是梦, JACS 的认可使我此刻成为最幸运的人。 那是二零零六年的秋冬,那时林志强老师的专英要求用英语讲自己的化学研究 presentation ,那时我在学术上一无所有,除了满腔的热情,那时柯卓锋师兄给了我一篇当年的 JPCB 和一篇 CR ,“就拿去讲这个吧”,都是关于磷酸酯水解的论文。那是二零零七年的开春,方冉师兄的一次文献查新得到一篇尚没有页码的刚刚在 JACS 刊出的金属单锌配合物催化磷酸酯水解机理的研究论文。从此坚定了我摸索深入下去的决心。摸索,不停地摸索,尝试,不停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杂七杂八的事情,却并没有动摇我继续摸索下去的决心。因为越走下去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渺小,正所谓学无止境。此后,柯卓锋师兄的出国留洋一年,也正是我杂七杂八甚至驰骋三国游戏的一年,期间算了两个月叶保辉老师的水簇,无果,后叶发了 JACS ,据说当时若能计算出来的话是准备发 Science 的,无奈我当时太水太嫩。期间更是算了半年甚至将近一年的 Sm 卡宾环丙烷化反应,终觉无趣,有数据却未成文,亦属无果。转眼间二零零八年的秋冬到了,我也正式博士了,双锌配合物催化磷酸酯水解机理的最新实验研究正好刚出来,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我也从此前的单锌摸索告一段落,磷酸酯的计算仍然停留在 H F/3-21G 水平。零八年十二月的博士开题报告虽然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路,也着实有一点点初步结果,但这远远不够,……继续摸索,其中的艰辛又岂是只言片语所能概述?跟我一起上研读博的人好几个都已经早早发了文章,得了奖学金,已无毕业压力,只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我却还在压力之下艰难前行,在零九年七月柯师兄去日本前完成初稿,到一零年七月份投稿到JACS,整整修改了一年,这一年过得太过漫长太过辛劳。没办法,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文章,而且又是要投JACS的,在与柯师兄和Nathan几次邮件后,硬是憋啊憋,改啊改,总算最终完稿。 下面是JACS审稿修改全记录: 2010.7.29 投稿到JACS 2010.8.19 第一次修改意见返回,四个审稿人,其中前两个审稿人建议小修改发表,后两个大修改后再审 2010.10.17第一次修改稿发出去(没办法,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又算了将近两个月) 2010.11.7第二次修改意见返回,第四审稿人完全同意,第三审稿人却认为我们的回复没有重视他的意见 2010.12.12第二次修改稿发出(又算了一个月,教训啊:审稿人的意见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谨记啊) 2011.1.6 第三次修改意见返回,(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焦虑等待后忐忑的心总算有了点慰藉了,全是TOP5) 2011.1.9第三次修改稿发出 2011.1.10JACS接收 回顾整个拉锯战过程,我必须向这四位审稿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都是这个领域最最顶尖的科学家(其中至少有三位可以确定是我推荐审稿人里的六位牛人中的,推荐审稿人也是一门学问,呵呵,要知道,我极不情愿把这些德高望重的牛人们与国内很多披着学术外衣的商人们放在一起,那样是对这些科学良知的人的亵渎),而我这个小菜鸟,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从而使得文章更加Perfect(尽管多算了好几个月,尽管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了好几个月)。 以下是JACS的总的评审结论汇总: Reviewer: 1 Significance: High Novelty: Moderate Broad interest: High Scholarly presentation: High Are the conclusions adequate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Yes Are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Yes Do the contents justify the length of this manuscript?: Yes Reviewer: 2 Significance: High Novelty: High Broad interest: High Scholarly presentation: High Are the conclusions adequate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Yes Are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In Part Do the contents justify the length of this manuscript?: Yes Reviewer: 3 (第三次评审结论) Significance: Top 5 Novelty: Highest (top 5) Broad interest: Highest (top 5) Scholarly presentation: Highest (top 5) Are the conclusions adequate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Yes Are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Yes Do the contents justify the length of this manuscript?: Yes Reviewer: 4 (第二次评审结论) Significance: High Novelty: High Broad interest: High Scholarly presentation: High Are the conclusions adequate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Yes Are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Yes Do the contents justify the length of this manuscript?: Yes 以下是JACS的总的评审意见汇总: 审稿人一: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density functional computational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phosphate diester cleavage catalyzed by a dinuclear Zn(II) complex. These calculations use a polarizable continuum model to estimate solvation energies for the charged catalyst and reactants. I am not qualified to comment on the quality of the calculations. However, the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this metal-ion complex catalyzed reaction presents a very difficult challenge, and I suspect that the author's apparent success is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have an excellent understanding of earlier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se metal ion complexcatalyzed reaction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barrier for the catalyzed cleavage of 2-hydroxypropyl-4-nitrophenyl phosphate is evidence that these calculations provide a true structure for the reaction transition state. In addition,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provide an interesting structure for the Michaelis complex and insight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not obtained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This work will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computational, organic and inorganic chemists interested in reaction mechanisms. Publication in JACS is recommended, subject to the author's considerations of the following comments and questions. 审稿人二: This manuscript reports a DFT computational study of the hydrolysis of the phosphodiester HpPNP by a binuclear zinc catalyst for which a series of physical organic experimental studies provided data suggestive of a concerted mechanism. The authors’ calculations support that conclusion, as well as the proposals regarding the protonation state of the active species. The abundance of experimental data make this a good system for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the calculations reprodu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asonably well. New insight comes from the nucleophile 18O KIE, which supports the idea that HpPNP binds to the catalyst with the nucleophile hydroxyl group coordinated to one of the zinc ions, and is subsequently deprotonated. This study thus gives a more concrete picture of the binding mode of the substrate to the catalyst than could be determine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binding mode of substrates to dinuclear metallophosphatases, and even to their small molecule model systems, remains an area of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Publication is recommended after minor revisions are made. 审稿人三: 第一次审稿意见: In this MS the authors describe a DFT study on the cleavage of 2-hydroxypropyl pnitrophenyl phosphate ( HpPNP ) promoted by a dinuclear Zn(II) catalyst which wa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extensively by Richard and Morrow.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computational study are that the lowest energy computed pathway for cleavage of HpPNP involves double activation of the phosphate by binding to the complex in a Zn(II)—O-P-O—Zn(II) motif, followed by an equilibrium deprotonation of the hydroxypropyl group to form a Zn(II) associated 2-oxypropyl nucleophile which then nucleophilically attacks the phosphoryl unit in a concerted displacement of the pnitrophenoxy group. This pathway fits the mechanism favoured by Richard and Morrow, and supports additional heavy atom kinetic isotope effect studies by Hengge and Richard and Morrow.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have computed a less favoured pathway for a stepwise reaction whereby additional waters coordinated to the catalyst displace the phosphate binding from two Zn(II) ions to one Zn(II) ion, with a H-bonding network to the other. This pathway has a general catalysis for the proton transfer with concurrent attack of the 2-oxypropyl group on the P to form a 5-coordinate phosphorane intermediate with subsequent fast departure of the phenoxide leaving group. Overall this is has the makings of a good paper where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on a fairly well-defined system fit with what is known experimentally, and the computation does add to what we know about that system. I have some points that would make the MS clearer and more precise with the presentation. 第二次评审意见: 跟 Fan and Gao 的那篇物理化学的报道的路径的比较 减少 NBO 分析的权重 第三次审稿意见 This is a vastly improved presentation of what is certainly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a two metal ion catalyzed cleavage reactions of phosphodiesters as models for metallonuclease catalyzed processes. I read this version with interest, in particular the nice present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additional calculation parameterization which clearly lead to important energ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hods. I am now happy with the conclusions made, and in particular a more careful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base process of Fan and Gao with the concerted process here, when calculated by methods with the same parameterization. The ms can be published essentially as is, but the authors might like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审稿人四: 第一次评审意见: The authors use DFT calc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for the cleavage of an RNA analogue HpPNP catalyzed by a dinuclear Zn(II) complex Zn2(L2O) . The authors identify a plausible cleavage mechanism, which is a fairly routine task with quantum chemical methods. Meanwhile, the authors fall short when characterizing the role of the catalyst, which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the context of catalyst design. As such, the study is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JACS in its present form, but may be suitable for other ACS journals. That being said, if a more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he catalyst was performed, and the manuscript was modified accordingly, the study may become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JACS. I would encourage the authors to attempt this route, and provide the following comments regar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and role of the catalyst. 第二次评审意见: The authors have addressed main point of my previous comments regarding the need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the catalyst (comment 1 in my previous report) by adding a section devoted to this purpose. As such, I believe the manuscript is now in sufficient form for publication in JACS.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19517 次阅读|34 个评论
奥巴马仅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的两则评论
忆江南 2009-11-20 14:42
南方周末报道象征意义非凡 北京媒介新思维工作室 刚看到联合报网站上中央社下午的报道《 南方周末专访欧巴马至今未能出刊 》,下楼取回订阅的南方周末,赫然在第二版上就有专访奥巴马的报道。而在本期南方周末头版,由有《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的黑体标题! 由南方周末总编及一记者出马,专访奥巴马,但内容呈献上,仅在半版篇幅,大约不到三千字。显然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中央社的报道称 ZXB 不让出版,最终或许选择只是登一些不痛不痒的报道以示抗议。这应是我们可以想见的结果。而只要专访字样出在报纸上,无论两百字还是一千字,已然是大大的胜利。 在本人看来,这是注定要写入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那就是全球瞩目的美国总统,初次到世界最古老的国度 中国访问,没有选择中央级官方媒体,而是选择了一家地方媒体接受专访,其象征意义确是需要大书特书的! 本人认为,其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首先体现了奥巴马对中国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极度不认同。其主要担心在于:提问及编辑、播出的自我审查影响到真实本意的传达。 这直接说明了,中国官方的新闻传播以宣传为导向引起了不少恶果。虽然会有间断性的改良,但这样的印象不仅影响到西方普通人,也影响到奥巴马的智囊团。同时也说明,上述印象也是奥巴马本人潜意识里有的。 二、正如奥巴马在上海回答关于TWITTER使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互联网信息自由的问题。这也证明他本人对中国在线与线下的信息流通自由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其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美国总统,他选择不由官方媒体来发声。这应该也是史上美国总统唯一的总统在新闻采访中的率性之举。 作出这样的举动,应该不是奥巴马给美国民众作秀看。若真要视作作秀,可以说是用行动向中国普通民众上了一堂无形的课程。课程意义在下一条。 三、 在中国,南方周末奔突二十多年,曾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一纸风行。近年来,它开始致力传播一些普世价值。虽然有保守派甚至极左派有争议外,但它对公众的启蒙功效,应逐步发酵,促使更多的草民向公民身份转变。 正是基于此,其媒体形象显然与官方媒体姿态全然不同。即令在言论尺度松紧更替的国度,它往往能通过变通的方法努力突破,并有不少喜人的战果。这应该是奥巴马选择南方周末进行独家专访的最大理由。 正是从这个角度,本人想特别提出,在中国,地方媒体仍是充满希望的。如果我们不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帮凶,也不是平民百姓花边新闻的提供者,而是扎向中国最深、最广的现实中去,为民鼓与呼,那么这样的工作是可以彪炳千秋的。 这样的媒体,甚至不需要奥巴马点名专访,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们民众心中的灯塔,早晚也是 中国新闻史上的丰碑。 四、 奥巴马仅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这是庶民的胜利,也是部分人的耻辱!他们的耻辱在于:虽有强势的支持,获得强势的地位,却没有对等的公信力!很黄很暴力、心神不宁,1001检测关,还有那烧掉众多民脂的大火,让公众对所谓的国家级媒体已然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反感。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也是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一大挫败。对一些人来说,败得不明就里,或许骂一声奥巴马这浑小子不按常理出牌。可他们压根不知道,何为常理,却以为自己辞典里的定义是全世界是正确的定义。 只不过,奥巴马手里也有自己的辞典,也有关于常理的定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引发言论自由议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四天国事访问前天结束了,但是美中两国有关言论自由的博弈还在进行。奥巴马离京前接受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媒体《南方周末》独家专访,还给该刊写信表达对自由媒体的支持。 专访刊发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但是在官方干预下,报道内容在网上传播受到限制。网民能通过《南方周末》的网站,点开扫描成电子版的专访版面,此外其他网站的转帖非常少,或者打不开。《南方周末》也没有将访问放在其网站首页。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昨天成为国内自由知识分子议论的话题。据了解,奥巴马是在美国驻华使馆建议下,点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美国在奥巴马访华日期临近时才通知中国要求安排,中国外交部接着通知《南方周末》从广州总部派人上京专访奥巴马。   从见报的稿件看,这个特别安排的专访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新意,也回避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访谈主要显示奥巴马对中美合作的充分肯定。他说,外界将很快看到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中美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   他表示,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可以帮助确保亚洲的繁荣和稳定。唯一可能阻止上述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中美双方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因此中美要进行经济对话、安全对话。   这篇内容平稳的文章,却受到限制传播。有网民指出,奥巴马没有选择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而独挑不时被官方批评的《南方周末》,这说明了奥巴马对中国新闻管制的批评,表现了美国对资讯自由的态度。   奥巴马本次访华被普遍认为温和,甚至被批评为过于忍让,在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人权课题的表述上太温和。据美联社报道,中国这次未如过去一样,在美国总统访华前释放异见人士,反而在奥巴马在华期间加紧了对维权人士的监视与行动限制。 不过,谨慎的奥巴马也利用了正式会谈外的机会公开表达美国的立场:一是在上海与青年对话时批评网络审查制度,其次是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奥巴马前天还发给《南方周末》一封信,重申美国期待持续发展两国关系,又肯定该报对中国重要政策的分析。他说: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468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