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肖传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IH批准在美国推广肖氏反射弧手术
XiaoCG 2010-1-18 13:46
NIH 年底批准了230万美元,由Beaumont医院(美国最大的私立医院之一))牵头,在美国几个主要医学院多中心推广研究肖氏反射弧(somatic-autonomic reflex arc)肖氏手术。NIH已决定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DATA Base,收集处理多中心肖氏反射弧手术资料。 向NIH要求参加该计划的大学太多,在平衡协调上伤透脑筋。我当然希望多多益善,但经费有限。目前基本选定东海岸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WUSTL)/南佛罗里达大学, Emery大学医学院。有些大学已自筹经费开展肖氏手术,但仍要求加入该项目(for academic reputation and credit) 该项目的组织、申请、协调、很像国内的973计划项目,但不像973计划那样在经费预算上花费无穷无尽的精力和时间。 相关NIH链接 http://projectreporter.nih.gov/project_info_description.cfm?aid=7696321 Project Number: 1R01DK084034-01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ETERS, KENNETH M Titl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RVE REROUTING FOR TREATING 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 B Awardee Organization: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RESEARCH INST Abstract Text: DESCRIPTION (provided by applicant): Spina Bifida, a congenital defect of the spinal cord, causes nerve damage and a loss of sensation and muscle function below the waist resulting in bowel, bladder and sexual dysfunction. Patients cannot urinate or are constantly wet, and this continues throughout life causing major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problems.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s usually needed to empty the bladder properly. Antimuscarinic medications are commonly required to alleviate high urinary tract pressures that can cause irreversible kidney damage, where dialysis or kidney transplant is the only way to sustain life. Dr. Xiao developed and is performing a novel procedure in China that connects a functioning, healthy lumbar spinal nerve root to the sacral nerve that controls the bladder. The end result is the creation of a new reflex where the bladder can be emptied by scratching or stimulating the skin supplied by that spinal nerve root. He has reported that in 92 SCI patients, 88% regained bladder control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e nerve rerouting surgery and in 110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reported success in 87% at one year. However, in China rigorous follow up is challenging, therefore much is still unknown about the neurorecovery post surgery, complications and results occurring in the first year in particular, and the potential role tha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modeling may play in achieving successful outcomes. At Beaumont, a pilot study is underway on 9 spina bifida subjects, however no other center in the US is currently studying this technique. Our preliminary data are very promising, and with 9 subjects now 12 months post procedure, 7/9 subjects are voiding either voluntarily or by stimulating the new reflex mechanism. This project aims to expand upon our pilot experience to conduct a larger and more rigorous study to establish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procedure in gaining bladder and bowel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Additionally, we will systemically evaluate and optimize frequency and location for excitation of the new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arc to a) gain more insight into the neurorecovery associated with nerve rerouting, and b)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determine the ideal stimulation parameters to achieve best voiding results and make the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rerouting most useful for the patients. Achieving the aims outlined in this proposal will help firmly establish the procedure a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revolutionize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and bowe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PUBLIC HEALTH RELEVANCE: Spina Bifida, a congenital defect of the spinal cord, causes nerve damage resulting in bowel, bladder and sexual dysfunction. Dr. Xiao, in China, developed a new procedure to rewire the nerves affecting the bladder, and this project aims to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Public Health Relevance State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Program Director (Last, First, Middle): Peters, Kenneth M. Project Narative: Spina Bifida, a congenital defect of the spinal cord, causes nerve damage resulting in bowel, bladder and sexual dysfunction. Dr. Xiao, in China, developed a new procedure to rewire the nerves affecting the bladder, and this project aims to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646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等牵着鼻子走
XiaoCG 2010-1-15 11:47
【6年前自然杂志曾重点关爱了中国一把。当时曾有感而发。现在回头再看,对比今昔,很有意思。6年前我是蒙面发言,毫无顾忌;现在实名发表,也无顾忌,未作修改。】 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等牵着鼻子走---评自然中国特辑 昏教授 于 May 16,2004 15:19:00: 最近,自然杂志破例出了一中国专辑。而且全用中文,初听此事,着实让人高 兴了一阵:中国发展了,关心的也多了,富在深山有远亲咧。但收到寄来的杂 志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尽管拉了许多优秀的甚至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撰文做为 陪衬。这专辑的主旨是要推销某小集团的观点和利益,并影响/误导中国科技 的战略及发展。自然主编称这增刊 是专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其实 不然,该专辑的8篇,对谈纳米和农业的2篇我不敢置喙:不懂。其余几篇,自 然主编说:这些文章有两个共同的主题∶一是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 保持更为积极的接触;二是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 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 其实不然,这些文章有两个不同的主题∶一是以蒲 幕明先生为代表,包括二钱,黄之厚,吴仲义,施苏华,张亚平等,认为制约 中国科研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等儒家传统,提出 要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局部和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 键。这大概就是毛主席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另一主题则主要由吴瑞先 生提出:中国科研的产出率(既高水平科研论文)太低,要提高中国科研水平, 需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吸引大批在国外工作的高产出率的生物学家回国效 力。实际上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愿意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 的经费支持、较差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让他们望而止步。简而言之,中 国要花大钱请国外的中国生物学家回国才能提高中国科研水平。这显然得到了 自然主编的共鸣而成为该专辑的主旨: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 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显然,这专辑主要为中国高层决策者们 写的。 作为一个80年中期出国的中国学者,我一直和国内紧密合作,90年代中, 我便每年一半时间在国内工作,我对国内生命科学界的情况既有非常直接的, 也有比较宏观的了解。我有义务和责任对该专辑明显误导、非常有害的主旨提 出批评。同时,简要提出我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意见。 首先,简评下中国生命科学届现状:由于是蒙面发言,直言得罪人之处,不乞 原谅,但求理解:为国分忧,nothing personal。 人员素质:国内生命学界挑大梁的中青年学者主要为海归的土/洋博士后/访问 学者,(Research associate or assistant or technician,or visiting scholar)。 查查杰出青年基金也可旁证。他们大部份在国外老板的手下干活,没有自己的 基金/实验室/独立课题。回国后的工作也基本是沿袭/重复其国外老板的思路, 鲜有/难有自己的东西。以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的科学家从中国最困难的岁月 至今为中国科技的薪火相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自然规律,已难以 再创辉煌。 科研水平:大部分是在不同水平重复。查查多年来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 基础项目就可见高水平重复之一斑。而博士论文水平的科研则绝大多数是在低 水平重复。其实,我对低水平重负的结论都有保留:博士生3年1000美元的课 题经费能作什么?应付毕业而已。乘以不断扩大的生源,时间/金钱浪费巨大。 科技政策:急功近利,以SCI为导向,非学术因素干扰科研基金的流向,科研 经费的倒金字塔分配等等,一直是大问题。近两年国家已有认识和纠正,如去 年出台的科技部的评价标准,并取消了973的建议人制度(实际上往往成为圈内 大老的利益协调)而改为自由竞争(类似NIH的RFA),但真正纠正这些根深蒂固 的错误倾向和体制还需时日。 科研条件:应该说很不错了。尤其是一些大单位,如军事医学科学院,设备条 件比国外还好。但从主要设备到基本试剂,基本受制于人,依赖国外。绝大部 分科研经费花在了这些方面。且由于不懂行情,或重复购置,或购而不用,大 型设备的使用效率极低。看着中国老百姓一分钱一分钱挣来的外汇,成百万的 花掉却大多成为摆设,或换一两篇毫无价值的垃圾文章,实在让人痛惜。 虽然有一些令人兴奋的个例,中国生命科学整体状况基本如上述。可是,完全 不必悲观,更不需象自然杂志主编那样危言耸听:这种现象还导致中国失去 了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其国民生活质量的机会。 因为目前的生命科学状况 与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一致的。要是中国现在就有了几个诺贝尔生理和医学 奖得主那才是奇怪了。1978年邓小平打开国门时,中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可 以说是从零开始。真懂外文的都没几个。到现在能有如此体系和人才结构,已 是来之不易,群注了全国人民,几代科技界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的确, 中国目前的生命科学科研人员和整体水平的确不高,但就是靠这些价廉物美的 埋头苦干者撑着,中国的生命科学技术在进步,在发展。 吴瑞教授的投入(经费)产出(文章)说法是非常片面的。中国从百废待兴起步, 目前仍处创业阶段。国家的投入产出要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衡量,至少我认为 国家到目前为止的重点在面,在打基础,不在点,更不能用几片文章来作为产 出的代表。至于加大基础投入,我认为国家一直在不断增加,这本不是个问题, 吴教授将其隆重推出成为一个问题,主要是他出于他自己的考虑 实际上很多 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愿意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的经费支持、较 差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让他们望而止步。看看中国中西部的落后状况, 想想广大农民和下岗职工的困境,想想基本的中小学教育等等,用中国的GDP 数字来硬套强求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实在是给人以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吴教授回国应该多到北京上海以外的地方,特别是农村,走走,看看。再退一 万步,假设吴瑞教授的要求是对的,假设中国按美国的GDP/基础研究经费比例 加大投入,有两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了: 1,如何投? 生命科学只是基础科学的一部份,工业/农业/能源/国防,孰先孰 后谁轻谁重? 我本人是搞生命科学的,当然希望生命科学科研经费越多越好, 但从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良心深处,我认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应该是中国目 前最重要的支持对象。2,投后就能达到吴教授的投入产出效果? 在生物领域, 花重金肯定可吸引到很多在国外有杰出才干的科学家回国效力。以提高 产出率即高水平论文。但能吸引到其他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吗? 核物理的先 不谈,就说NASA的,波音公司的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科学家,英特尔的芯片专家, 你能吸引来吗? 那么,当国家付重金给生物领域的归国的杰出科学家时, 如何面对那些在西昌基地和沙漠里的邓稼先们? 是他们让神舟上天,让导弹卫 国。他们肯定没有IF因子10的文章。 吴瑞教授在中国开放初期为中国生物学子出国留学搭桥铺路,费尽心血,功不 可没,多年为中国科技发展献计献策,有目共睹。当但是我感觉吴教授近来的 作为主要是所谓吴瑞学会利益的代言人。爱徒心切人之常情,但当权衡国 家与小集团利益时,还盼先生大局为重。借用先生的投入产出理论问一下: CUSBEA成员现有几个人回国服务? 中国对CUSBEA学子们投入不可谓不高,尤其 在那段国家经济最困难的年代。但产出是多少 ? 这投入产出率应该是零吧? 为支持先生自己的投入产出理论,您能否呼吁一下吴瑞学会成员: 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如果他们仍然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国家。 我对蒲幕明先生衷心敬佩。身体力行,不辞辛苦,毫无私心,完全是为中国科 学发展尽力。他在自然的文章的确是切中要害,可能是考虑到维护中国的整体 形象,蒲先生有些问题说的比较委婉,用心良苦。蒲指出的问题比他带领神经 所发的论文要重要的多:前者关乎整个体制,后者只是一小小局部的改进,而 且主要是来自蒲教授的个人影响和作用。实际上,我对上海神经所和目前热炒 的北京生命科学院的体制并不认同:开小灶是不可能提升国家的整体科学水平 的。且不谈并不是有钱就能出科学成果,启动经费用完了怎么办? 国家继续包 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科学竞争的基本原则的。那么就得竞争经费, 神经所和北京生命科学院能竞争到足够的,国外水平的经费吗? 不可能的。粥 少僧多,豪华和尚饿肚皮。这就是26人告状信的根本原因。顺便说一下:26人 告状信是中国科研现状的产物,不全有理,可以理解。当基金委和科技部已采 取相应措施后,又通过个人关系捅到自然杂志非常不当。对国家和国内科研人 员包括告状者们自己的负面影响很大,挟洋贩私,不顾大局,莫甚于此。 我是中国培养并送出国学习的。当年出国时北外出发前一位老师的话多年难忘: 你们每人出国一年的费用相当于己于72个农民3年的总收入。我一直觉得欠祖 国欠国内父老乡亲和老师同事们太多,一直在努力回报。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科技界的问题都是正 常的,也都会在发展中解决。我相信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全局的了解和决策 能力,所以多年来只干不说,也从不和媒体打交道。现在,借借自然杂志的 西风,除了完全同意蒲先生等提出的鼓励自由探索,鼓励创新,提倡 splendid isolation ,和打破等级森严外,我也想就中国生命科学发展 简要建议几条,一孔之见,但决无私心。: 1,取消国家3大奖的报评制度,而采用提名制。如国外的诺贝尔奖和国内的何 梁何利奖形式。我个人认为目前的3大奖每年劳民伤财事小,促进了急功近利 和不正之风事大。科学院取消3大奖实在是非常英明正确; 2,国家生命科学科研战略目前应侧重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医/药 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我国目前可说没有一家有竞争力的药厂/试剂厂或医疗 设备/科研设备制造商。 3,进一步改善基金评审机制,除CDC以及国防生物科技之类必须由国家计划支 持外,全部放开竞争; 国家可RFA。在基金终审阶段,可以请国外中国科学家 包括吴瑞学会成员参与把关。 4,加强基本科研设备和试剂的国产化比重,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这将 显著降低科研成本,降低科研的入门门槛,有利青年一代探索创新。 5,立法鼓励民营企业RD和社会资源支持科研,用市场经济吸引人才。 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大家明白现在科学家和科学都是有国界的。要提 倡发展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科学家的职业精神。 5。15。2004
个人分类: 未分类|72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伦敦邂逅袁隆平,中国重上井冈山
热度 1 XiaoCG 2010-1-14 10:22
【这是10年前在美国支持几位学人为赞助失学儿童成立虹桥科教论坛而写的一篇短文。近日井冈山论文事件沸沸扬扬,感触颇多,重发此文再叙己见。 昏教授之笔名本取义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后来却整出老大动静,以其昏昏,使人更昏,实非所愿】 伦敦邂逅袁隆平 昏教授 最美好的年华是在英伦度过的。那近乎夸张的海岛型蓝天白云,那雨后斜阳任意 涂抹的立体油画,那无处不在的人文历史,尤其是英国民族骨子里的那种绅士风 度,让我在这大西洋此岸的金圆帝国里每每梦到电影蝴蝶梦里那令人肝肠寸断的 开场白。十多年前求学伦敦的往事历历在目,最难忘的却是几位在伦敦邂逅的同 胞。 大概是87年秋或88年春,一好友告诉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英领奖,光明日 报驻伦敦记者想请我们作陪,主要是陪袁先生夫妇游览一下。平时我对朋友同学 尽地主之谊极多,连大英博物馆那些木乃伊都对我翻白眼了,又兼年轻气盛,瞧 得起的人不多,一般是不会去请假停实验当这导游,但久闻袁先生大功大德,虽 不是同行,有此机会,岂不欣然?这伦敦游不提也罢,反正轻车熟路,蜻蜓点水。 袁先生整个一老农形象,矮小瘦黑精干,走路飞快,我看不出那伦敦的大街和湖 南的田埂在他脚下有任何区别。我们时时不得不放慢脚步等袁夫人。记得最后一 站室内游是在TateGalary.,袁夫人稍为浏览了一下就坐下休息,我和朋友都有 点累了,袁先生却仍精神抖擞,每副画都看了一边,还余兴未尽,又买了好多幻 灯片。晚上是光明日报作东。他们买了栋TownHouse作记者站,好象是西2区。这 记者站是夫妻店,站长彭锡强君是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聪敏,和善,象位大 兄长,令人如沐春风。袁先生更是豪无架子,爽朗幽默,大家谈笑风生,好不高 兴!谈起国内某些弊病时,袁先生说湖南有个顺口溜:中央干部忙组阁,省里 干部忙出国,县区干部忙吃喝,大队干部忙赌博,小队干部忙着嫖堂客。这形 象贴切的顺口溜,再加上他那湖南话念得有腔有版,让大家莫不哈哈大笑。至于 杂交水稻及其得奖,袁先生却没当回事,我问起来,他说也就是帮老百姓碗里多 添了几口饭。这轻描淡写的回答和这短暂的相遇却对我震撼极大。过去一直想的 就是多发文章、留洋、当教授、成名成家。虽然目标明确,但每达到一个怅然若 失感就加重几分。再观人世间教授、名人成千上万,文章成果更是浩瀚如海,但 有几人能象袁先生这样?他虽轻描淡写,但我感受得到这几口饭对他是最高 的奖赏。作学问就该如此啊!作人就该如此啊!从那以后,我变了。我大致知道 我这一辈子该怎么走了。瞧我这导游当的。谁导谁呀!? 多年总想把这写出来,一者自勉,二者或可间接导游一下后来者。可是因担心有 月亮借太阳光之嫌,一直没敢。现在这顾虑稍小一点,这网上又可用笔名,而且 10多年已过去,我想袁先生也不会记得当年那个年轻人了,这才大胆下笔了愿。 【虹桥科教论坛网友文库(www.rainbowplan.org/cgi-bin/edu/mainpage.pl)】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肖传国事件可能成为学术界最大的公案
华明 2010-1-2 04:19
肖传国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待遇是非常的不同。 在国内,对他的报道非常负面。新语丝网站从2005年9月10日开始, 至今为止发表了631篇文章,对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根据亦明的文章,起因来自肖传国对方是民抄袭科学杂志文章的揭露。后来也有无数人员对此事公开发表过评论,包括科学网开博客的饶毅,王鸿飞等人。 最近, 科学新闻也发表系列文章,尽管其中也有一些为肖辩护的言论,科学新闻基本上还是带有一些偏见的。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资源,一般的读者很可能被误导。 相反,在国外, 肖的待遇却完全不同。不仅是无数医院请他去传授手术技术,做报告,美国主流媒体包括FOX,CNN也对他的手术做了正面的报道。 另外, 海外学者云集的中文论坛,除去新语丝,对肖的评价是全方面的,不仅有人对他提出批评,也常常见到一些文章肯定他的成就。这方面的论坛主要包括虹桥科教论坛和星湖沙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那两个网页去搜索相关内容。 根据笔者的一些观察和此事的进展, 到最后很有可能证明多数人都是错误的, 那就是肖传国的学术没有问题, 他的手术也可能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案之一。肖氏反射弧事件有可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学术公案。 对于这件事情,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引发大家一些思考,尤其是关于学术的评价,网络的言论对社会的影响。如果最后确实证明肖氏反射弧的学术价值和医学价值,那么到底是为何造成这么多的偏见和误解。笔者觉得一方面和肖自己在网络的不严肃言论有关,和可能存在的医院对手术的具体实施不规范有关, 另一方面来自多数人对这一领域的肤浅认识和新语丝网页文章的片面描述。无论如何,笔者希望事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那就是肖氏反射弧证明有效,将通过国内外的实践不断完善,造福广大病人和家属,同时网络言论也吸取教训,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客观。 参考资料 http://www.xys.org/dajia/xiaochuanguo.html (新语丝对肖传国的评述) http://blog.sina.com.cn/yimingcunfu (亦明博客对方舟子和肖传国的评述) http://www.xys.org/forum/db/1/142/202.html (饶毅对肖传国起诉方舟子一案的意见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5 (王鸿飞对肖传国的评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723 ( 科学新闻读者来信:对于学术监督和媒体关系的思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031 (科学新闻为何卷入科学争议2 )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04078forum=1 (美国肖氏手术一年小结)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search.php?1,search=%D0%A4%B4%AB%B9%FA,page=1,match_type=ALL,match_dates=0,match_forum=ALL (星湖沙龙对肖传国的评述) http://webcasts.prous.com/netadmin/webcast_viewer/Preview.aspx?type=0lid=10196pv=2preview=Falseidcl=1 (肖传国自己的学术报告录像和幻灯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868 (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III):老肖是什么人? ) http://www.sophiesvoicefoundation.org/prevention.html (一个为患者设立的基金) http://sci.rutgers.edu/forum/showthread.php?t=70481page=4 (美国一个著名的相关论坛,主持人为杨咏威,Rutgers University神经学系教授兼主任 http://web2.cc.nctu.edu.tw/~hcsci/hospital/sci/wise/young.htm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M26Q2vW7g (CNN相关报道) 印度新闻最近报道: Xiao to visit Mumbai to treat spina bifida patients (Mumbai, December 28, 2009) http://indiatoday.intoday.in/site/Story/76864/Business/Xiao+to+visit+Mumbai+to+treat+spina+bifida+patient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7635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肖传国现在在印度做的手术(英文)
antiscience 2009-12-25 17:41
http://in.news.yahoo.com/32/20091224/1053/tnl-hope-for-those-with-no-bladder-contr.html 打老肖假的人,使劲打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22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肖医生、“疯”博士和热力学中的熵
liwei999 2009-12-25 02:26
立委按:镜子曰: 镜某主张的是由无知、不知“绕过”知的领域,直接到达“知不知”的彼岸。这个成功有“结构主义”的保证:无知、不知到“知不知”,虽然在知识量上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心态不同了。而“知”的作业永远无法跨越“不知不知”的境界。 此语有真意,欲捧已忘言。非智者不可语啊。 (“知不知”: known unknown; “不知不知”:unknown unknown, 见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56464,5... , 参见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known_unknown ) 结构:肖医生、“疯”博士和热力学中的熵。 (405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9, 2009 11:51PM 肖医生的事情对镜某来说已经不感兴趣了。因为该说的都说了,不过人们理解得比较滞后罢了。报纸报道肖医生的事情属于“扯平”,不能说唱“赞美歌”时肯定报纸,被说“坏话”时就否定报纸的报道。当然,报道的水平又是一个问题了。 肖医生的问题有几个侧面:手续、态度和技术学术。成熟社会只要求手续的完备,以及关心如何才能使手续完备,对“态度问题”不大追究。技术学术问题则是职业内部的事情,“外人”不好插话。愤青们不知道分辨事情的细节,不过是在“情绪”上过把瘾罢了。肖大夫在治疗程序上是否做得天衣无缝?应该说由于国人医疗界和法学界的后进性,这种手续痞疵的事情难免。 对“疯”博士关心也可以理解。北京电台报道虽然有不道德的一面,但是这毕竟是条“新闻”。如何对待精神病?很多意见是出于同情,不能正视现实、也不了解这个病。说得透明些:不吃药(不用药物控制),病人痛苦、周围人也不得安宁。用药就难免思维受影响,但是周边的人可以“舒服”一点。这个病没有治好的定义,只有带病生存。不能有压力和应激,因为那要诱发新的发作。患者找工作的问题,基本上是没有很大的希望。原本有工作的,单位有些道义负责。属于处理病假、交通事故那样的事情了。如果没有工作现找,那就只好是“对不起”了,任何研究部门也不会聘用患者(除非隐瞒)。这种事情比交通事故还要多,很麻烦。想开了也就好了:人发病的部位不同。有人是缺胳膊,有人是脑子有问题。仅此而已。想想这些,就理解“健康是福”的说法了。 “偏见比无知离开真理更远”应该是个名句,但是这句只适用于非当事人。在当事人看来,坚持的就是“真理”了。科学上的事情,小了就象小孩听讲故事,大了又有些显得虚无缥缈。比如说“以太”,最俗的说法就是多余的假设、没用。还有“热素”,今天看来也是多余的概念。是否多余暂且不论,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们为什么要想一个多余的东西?这才是个根本的问题。不过这类探讨对大众并没有什么意义。真不如听些八卦新闻有趣。 有人要发明永动机,这是一个古怪的想法。无独有偶,也有人要否定热力学中“熵”的存在。“熵”是什么与百姓基本没有关系。就如同当年小资知道有个叫马克思的一样,“熵”也是个新鲜的名词。知道“熵”就如同知道手表的品牌一样,显得高尚。这些都是可以从结构上去解释和理解。 有高人出来否定热力学中“熵”概念(《熵:一个不是物理量的概念》)。这个问题的破绽也可以从结构上看出来。力学上有个最基本的量——“忽悠你的量”(Hamiltonian)。这个量相当于常识中的能量。为什么是这个量?因为它比较好用。其中有个“中医”配方叫共轭变数p和q,一定是一对儿,没有单挑的变量。 好在“民科们”的功底尚未能到“忽悠你的量”这个档次。不然连这个都要给否了。这个“忽悠你的量”的思想转到热力学就是系统能量的思想了。功W是能、热Q也是能。P不是能、V不是能,因此在系统能量中一定是PV配对儿的出现。温度不是能,那么与温度T配对儿成能量的是什么?26个字母中,T旁边的S没有用上,就是它了,不管是什么,得有个S与T配对儿。这是“结构主义”的要求。粒子数N也不是能量,也需要找个配对儿的。这就是化学势μ了。 从另外一个视点看这些成对儿的变量,人们可以发现:广延量(extensive quantity)和强度量(intensive quantity)是成一对儿的。V是前者,P是后者。那么,T若是后者的话,S一定是前者。N若是前者,则化学势一定是后者。这就是结构分析的力量。这个手段并不是搞物理的人“发明”的,应该是搞文字人的创造。都说物理是理性,其实发明文字的理性意义并不亚于老牛、老爱。不过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没有具体的人名。再有文字的功效也太“平凡”了,好象人人都写字,不如老牛、老爱的理论耀眼。 说到根上,对S的不理解还是来自对温度的理解不够。人们以为懂的那个“温度”不过是体温计上水银柱的长短,热电偶的电压指数,并不是“温度”的概念本身。 喜欢“科普”和“被科普”的人们都是属于拿水银柱的长短来论温度的档次。不是说看不起他们,而是说他们无法摆脱这个命运。因为喜欢“科普”和“被科普”的人的认识模式是主张从无知、不知到知。但“知”并不是拿个PHD就可以做到的。PHD都做不到的事情,如何能让大众做到呢?因此镜某主张的是由无知、不知“绕过”知的领域,直接到达“知不知”的彼岸。这个成功有“结构主义”的保证:无知、不知到“知不知”,虽然在知识量上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心态不同了。而“知”的作业永远无法跨越“不知不知”的境界。 “知不知”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知不知”的动力来自自省。比如收稻谷时与农民聊天也有收获。新稻米下来时价钱卖得好,有些跟头茬蔬菜价格的样子。镜某问农民,如果早熟稻米能买好价钱的话,为什么不早插秧、早收获,卖出好价钱呢?按经济理论,是大家都可以这样作,也就扯平了。镜某的“民科”脑袋也无非就是这类思考。农民的回答是:就你的地里稻子早熟的话,鸟儿就都飞来吃你的稻子。早生的那点高价还不够鸟儿吃的份呢。 原载星湖: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56886,5...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4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揭露肖传国骗老外(罪证)
antiscience 2009-12-24 16:13
行骗证据: http://in.news.yahoo.com/32/20091224/1053/tnl-hope-for-those-with-no-bladder-contr.html http://www.neurosurgery.org/xiaoS09.asp http://www.canparaplegic.org/en/Research_32/items/23.html http://content.yudu.com/Library/A15qm3/CNSNewsQtr12009/resources/7.htm http://content.yudu.com/Library/A15qm3/CNSNewsQtr12009/resources/8.htm http://www.allkids.org/body.cfm?id=396action=detailref=369 http://www.sophiesvoicefoundation.org/prevention.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贾鹤鹏先生浅薄了
liwei999 2009-12-23 18:26
立委按: 到位的好文!所述对镜兄本人可说是老生常谈了,对很多读者还是一样有警醒的功效。 另外,镜兄说 引用: 都21世纪了,量子力学也有小一百年了,应该有些“量子力学”的思考。 这话已经n次了,作为非理工读者,我们要求镜子再“科普”一下“量子力学”及其量子力学的世界观。知道以前镜兄应师姐要求,科普过一次,但是对量子力学对世界观的影响没有展开细说,而后者是很关键的,我以为。 mirror - 科普一哈量子论: 本来没有闲心打理这类事儿,但是不得不说几句。 (426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23, 2009 01:20AM 网友1/120(大约是个署名信的一分子之意)对《科学新闻》上两篇文章有些不同见解,( )。两个要点 引用: 第一,媒体不可能对学术争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争论给出正确的权威的判断和结论,否则学术发达的国家就不必建立那些学术道德委员会了;第二,任何个人在媒体面前都是无力的。当媒体卷入学术道德的争论,尤其是带有偏见的或结论性的卷入,只会把事实的真相搞乱,后果可能是可怕的、灾难性的。 对此,科学新闻总编辑贾鹤鹏先生给了个回应《科学新闻为何卷入科学争议》 。有来有往,礼数到位了。但是问题依然没有搞清楚、条理依然没有捋顺。镜某的见解先亮出来: 贾鹤鹏先生浅薄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总编先生比其他人“浅薄”,而是相关的方方面面在整体上都显得很浅薄。 和鸣的“浅薄”在于在上述引用的两个要点之前,有一句“先谈谈我对媒体卷入 学术道德争论 的看法”的提法。究竟是“学术道德的争论”?还是“学术(观点)的争论”?媒体被卷入的是什么样的争论呢?这个地方必须要仔细议论一番才好。 都21世纪了,量子力学也有小一百年了,应该有些“量子力学”的思考。 学术的争论有很多类型。李杨之争根本就不在学术争论的范畴内。 洋人模式的“学术道德委员会”也不是解决学术争论的道具。这类委员会是解决如何作学术的规范问题,而不涉及具体的学术结论。说白了就是个手续的问题。 各类的体育竞赛中都有个手续、规则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影响比赛的结果。但是原理上讲,手续和规则的问题与比赛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种 制度的设计可以说是个人类的智慧。既然人们难免犯错误,自然需要有个“免罪符”来对所犯的错误给出个解释。这就诞生了“正确地犯错误”的概念。这是对于进行时态、未来时态事情的处理方法。对已经发生了的重大事故(错误),有个“免责说真话”的概念。 肖的问题、魏的问题的本质在于是否做到了“正确地犯错误”的境界。“学术道德委员会”也好、舆论参与也罢,只有这个领域才有施展能力的可能。这个事情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由于国人的法律系统几十年不发展,没有优秀的头脑投入到这个领域,大众、知识界都对处理这类事情的思路不甚理解,也不擅长利用法学的方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 医疗上的事情往往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镜某以前就说过了,至少牵扯到5个方面的利益:医生(医疗机关)、患者、患者家属、保险机构和医疗行政。 一般人想躲都躲不及,舆论界如果没有充分的调查准备,轻易不要发表意见也是个“职业道德”的问题。 肖、魏如果是“防守方”的话,方博士、司履生教授和科学新闻就属于“进攻”的一方了。比起“防守方”来说,进攻方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有胜算。相同的力量都不成。这里,总编先生也混淆了两类问题。 引用: 贾鹤鹏 这不意味着媒体就不可以报道学术争论 但是方博士的论坛或者科学新闻的报道中,哪个部分是涉及到“学术争论”呢?医生一方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有可能发生“学术争论”吗? 这段话基本上属于不着四六的说法 引用: 总编: 就“不同的媒体也要承担不同的职责”这第二点而言,《科学新闻》杂志至少现在不应该算是大众媒体。我们的读者中,博士和博士后,或者副教授以上学历者都占据了80%以上,这说明,我们也算是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何况,我们的记者团队也是一批拥有自然科学背景、很多还拥有科研经验的成员,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是一批尊重科学规范和新闻规范的严谨的记者,如上所述,我们遵从此规范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寻求专业的人士发出专业的声音,而并不会自己妄下结论。 这个说法的“语调”很熟悉,好象是“组织上”的特派员的强调,根本不具备journalism的精神。 正是因为如此的糊涂认识,《科学新闻》以为是“学术道德领域中所涉及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参入进了一场“医患”之争当中。怀疑“NIH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是否有批准临床应用的权力”不错。但是,“窃以为这应该是美国卫生部或者FDA的角色”的思路就把前边的亮点遮住了。一句话,总编先生并不了解外科医疗(的伦理)在中国是如何操作的,也不了解在外国是如何操作的。如此“备战”不足就要上阵,焉有不败之理呢? 如果“备战”充分而选择了这样的报道,镜某当然表示赞赏。但是对这类事情涉及到的很多方面、包括医疗伦理的问题。在报社的决策人员对此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报道是否是对报社不负责任呢? 显然人们对科学、学术有很多的误解。这个要“怪罪”蒋老师们。医患之争在宏观上是在“医疗伦理学”。只有抓住这个,才能在可能发生的官司中立于不败之地。单有一颗“正义”之心还远远不能对付肖、魏治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镜某以为肖、魏对自己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文字宣扬的那么有效,因为这两个领域都非常特殊。肖、魏对自己治疗方法的信念是一种强烈的动力,镜某对可能发生的“动力失控”表示担心。 什么事情都不做是不犯错误的唯一出路。如此的话也就没有探索的余地了。 大众、舆论参与政治、参与科学的本质,其实是为了让政治、科学“正确地犯错误”。说白了,政治和科学也只有拉上些个“垫背的”,才能在出了错时有个说法。 原载星湖: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59254,59254#msg-59254 相关帖子及讨论: 对《科学新闻》上两篇文章的一点意见--和鸣 (13124 bytes) Posted by: mendel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59219,59219#msg-59219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5826 次阅读|3 个评论
清华大学对肖传国的官方报导
antiscience 2009-12-23 13:01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院信息报道中对肖传国演讲的中性报导: http://rwxy.tsinghua.edu.cn/show.asp?id=1207 不过,即使这样的中性报导也会让一些人很不高兴。 --- 附:清华此消息阅读次数目前是66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者来信:对于学术监督和媒体关系的思考
sciencenews 2009-12-23 08:55
对《科学新闻》上两篇文章的一点意见 和鸣 请原谅我不在这里公开自己的姓名。把自己姓名公开出来,除了给那些喜欢对意见相左者不遗余力的抹黑和人身攻击的人增加一个靶子外,毫无其它意义。我我受过良好科学训练、长期在美国大学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有正规职位的中国藉学者,对美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和违反学术道德的指控处理程序是了解的;第二,我本人长期关注涉及中国违反学术道德的争论,对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定了解;第三,我于本文中涉及到的魏于全、司履生以及肖传国、方舟子、邸利会、彭剑等既没有专业上的联系也没有个人的交往,没有私恩或私怨。对我的观点有不同看法请不要骚扰 公开信 的签名者。 先谈谈我对媒体卷入学术道德争论的看法。我认为第一,媒体不可能对学术争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争论给出正确的权威的判断和结论,否则学术发达的国家就不必建立那些学术道德委员会了;第二,任何个人在媒体面前都是无力的。当媒体卷入学术道德的争论,尤其是带有偏见的或结论性的卷入,只会把事实的真相搞乱,后果可能是可怕的、灾难性的。一个例子就是 2006 年的司履生教授指控魏于全教授发表假论文事件。本来这是一个正常的学术的争论,司履生教授也许对正常机制的处理意见不满意 ( 无论对 Nature Medicine Journal 和中科院的举报都没得到他希望的结论 ) ,进而把事情捅到网络媒体新语丝。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认定魏于全教授造假的舆论成了压倒的声音,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魏于全教授的任何解释都是徒劳无效的。认定造假的舆论甚至说出不公布原始数据就是做假。试问,如果有任何一个来自网络的置疑,都要按舆论的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科学家还干不干正常工作了?大多数美国的大学处理这样事情的程序很清楚:教授不必回应非正常渠道的置疑;任何学术置疑都必须提交学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会允许双方充分答辨;在学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无法得出结论时会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审核。教授只有在有关期刊或学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要求下才会公开原始数据和有关证据。司履生教授当然信心满满的认为自己的指控是对的,也显然领略到正规渠道不规范的害处,虽然这不规范并不是魏于全教授造成的。可司履生教授显然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不满捅到不可能有正确结论的网络上实际上是借助舆论左右学术争论,这也是一种学术腐败。而且他的指控也有可能是错的!虽然我不是搞遗传的,可我曾问过我们一起签名的一个遗传专家司履生教授的指控是否有道理。那位专家告诉我:如果这事发生在美国的大学,司履生教授的指控会被学校的学术道德委员在第一时间驳回,既不会要求重复试验,也不会要求查看原始数据。道理很简单:因为司的指控是对魏的文章原理的质疑,司教授并没有重复魏教授试验发现结果不吻合,而魏于全教授论文的结果在遗传学原理上是成立的。更为可怕的是, 2006 年 4 月 26 日,中国权威的人民网居然对这样一个显然没有造假结论的事件发表大标题报道《科技关注:现行科研体制还有多少个魏于全?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329701.html) ,要把魏于全教授钉死在造假的耻辱柱上。当时看了这样的充满偏见的报道我只有一个感觉:这也太离谱了,而且太可怕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媒体能判断的事、也不是媒体应该介入的事。人民网的编辑难道不知道培养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国家和个人都需要花费什么样的心血和代价,而毫无道理的毁掉一个科学家也许只用他们的一篇文章?媒体可以这样、应该这样干吗? 我希望能促进祖国建立好的处理学术争论、能让当事双方都有充分讲话机会并由无利益冲突专家判断是非的正规规范渠道;希望争论的双方能借助正规规范渠道解决纠纷;希望国内的科技工作者能更关注正规渠道的建设和维护,能认识到学术争论不是比谁的嗓门大,比谁关系硬、比谁能左右媒体,而利用媒体 ( 包括网络媒体 ) 解决学术争论恰恰是一种学术腐败;希望国内学术单位和学术管理机构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程序处理好每一个举报,另一方面对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举报的网络声音不要回应和理睬;希望媒体,尤其是正规媒体,能善用自己的力量,媒体的记者编辑能提高素质和道德,不要卷入自己无法判断的学术争论中,让先入为主的偏见左右自己的判断。 2009 年 11 月 23 日《科学新闻》杂志第 22 期连发两篇记者邸利会关于针对肖传国教授 肖氏反射弧 手术的文章,《 肖氏手术 治愈率: 85% ,还是 0% ?》和《 肖氏手术 :寻访让志愿者震撼》(以下简称邸利会文章)。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两篇报道谈些看法。先要声明一点:第一,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的判断仅仅是基于常识。第二,支持肖传国教授的宣传,哪怕是包括 CNN 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都不能让我确信 肖氏反射弧 手术像肖传国教授宣称的那样成功。 CNN 的报道也承认这个手术效果还需验证。在美国批量手术愈后结果出来前,我既不相信 85% ,也不相信 0% 。 《 肖氏手术 :寻访让志愿者震撼》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 科学新闻:你对在郑州实施手术的医生怎么看? 刘琳: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能下得了手。 读后的确我也被震撼( shock )住了。如果我是一个无严格科学训练、对方舟子-肖传国事件毫无了解的读者,读了邸利会文章会有这样的感觉: 肖氏手术 不但毫无效果,而且谋财害命。肖传国应该被绳之以法甚至审判枪毙。可是我偏偏受过严格地科学训练并知道一些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读后我震撼的是邸先生为什么能这么写。 方舟子对于肖传国的打假从一开始就是为肖传国量身定做的。从肖传国化名 昏教授 把方舟子翻译抄袭《 Science 》期刊文章的事告到《 Science 》后,方舟子就一直在找谁是 昏教授 。当有人看到肖传国申报院士的经历与 昏教授 网上声称的相似并报告方舟子后,方舟子立刻以 昏教授现身 为标题开始了对肖传国的 打假 。其实就是一个以冠冕堂皇的打假名义报私仇的事。在肖传国诉方舟子案中,彭剑律师一直是方舟子的辩护律师,是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共同体。《 肖氏手术 治愈率: 85% ,还是 0% ?》正文第一句话把彭剑律师定义为 公益诉讼律师 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 肖氏手术 :寻访让志愿者震撼》一文里。刘琳也不是什么正常意义的 志愿者 ,因为从 2007 年暑假起,刘琳就曾是彭剑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这个 志愿者 要是 志愿 也只能是为自己以及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去 志愿 。这里本身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所以我看了邸利会文章当天就打电话给《科学新闻》杂志,很遗憾没有能和邸先生交谈,但很高兴能和另一位编辑进行心平气和的有益交流。这位编辑告诉我《科学新闻》杂志也与部分手术患者有直接联系,有些手术患者还有其它医院出具的手术无效证明。这说明邸利会文章虽然接受的是方舟子一方的结论,但邸利会和《科学新闻》杂志也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调查。可我要在这里指出的是:无论是彭剑律师及助手刘琳,还是邸利会先生及《科学新闻》杂志,调查手段及结论的科学性都是值得置疑的。 对于医学治疗方法效果的检验,公认的方法是基于统计结果的对比试验。但是检验治疗效果必须由有过专业训练的专家进行。由于每一个病人病情不同,就是一个成功的治疗方法也不能保证对每个病人有效或有相同的效果,甚至有风险。这是常识。所以需要将进行治疗和不进行治疗的两组病人由医学专家进行对比,并给出统计分析结果。彭剑律师和《科学新闻》杂志的调查显然没有遵循这样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样的调查结论是没有任何信誉的。 我在网上同样看到了由美国泌尿学权威、密执根州 Beaumont Hospitals (这是美国有名的一家医院)泌尿科主任 Dr. Kenneth M. Peters 等在 First World Congress on Spina Bifida Research and Care Urology 会议上的的摘要,报告了对九个病人在他们医院里实施 肖氏手术 一年后的总结报告。(收录在 JOURNAL OF UROLOGY Volume: 181 Issue: 4 Pages: 310-311 , 原文在网上也可以查到: http://medicalconference.spinabifidaassociation.org/atf/cf/%7B10221c89-6b69-45bd-81bf-3194b0be6fa5%7D/UROL27.PDF ,顺便说一句,这个结果获得了会议的第三名奖)。网上也有中文翻译: 背景:通过一个显微手术连接腰骶运动神经,建立一个皮肤 - 中枢神经 - 膀胱的人工反射弧,以恢复脊柱裂病人的膀胱排尿功能,这个概念是肖氏介绍并提出。我们在这里报告这一全新治疗手段 1 年间的结果和经验。 方法: 9 个病人, 3 男 6 女,中位年龄 8 岁,跨度从 6 岁到 37 岁。手术前,对他们进行广泛评估。神经重建手术一直在神经生理指标监控下进行。术后评估包括: 1 个月后的神经系统的检查,随访问卷调查和排尿动力学试验,后者包括在术后 3 , 6 , 9 和 12 个月对肖氏反射弧的刺激。病人的随访要持续 3 年。 结果: 9 个病人中, 5 个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实行胎儿脊髓膨出闭合手术, 3 个则在未出生时行子宫内脊髓膨出闭合手术, 1 个从没做过手术 . 平均手术时间是 183 分钟,平均失血量为 57 毫升。手术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症状。病人在医院平均时间是 3.4 天。手术后相关的症状包括 1 个病人脚下垂, 3 个病人伤口渗液, 和 1 个病人长时间不能站立。 1 个月后,神经学检查显示有 2 个病人的走路得到很大改变, 8 个病人出现多多少少不同程度的下肢肌肉乏力,但随着理疗和时间的推移,他们恢复到或接近于术前水平。有趣的是,术后几个月,有几个病人突然感觉排尿能力变弱,或大便断断续续或便意增强,接着,情况好转,能够开始自我控制排尿和主动排尿。 12 个月后的尿流动力学复查发现, 7 个儿童能够间续性自主排尿平均达 133+75 毫升,余尿 119+125 毫升,刺激反射弧相应皮肤,有 7 个儿童非常明显出现排尿肌的压力上升。总的来说, 1 年后, 9 个病人全部表现出通过人工反射弧引起的膀胱收缩能力和 / 或膀胱的主动排尿能力。术后 1 年, 6 个病人报告大便功能也得到恢复。有 78% 的病人说他们愿意再次进行这样的手术。 结论:自主排尿功能可以早在神经线路再造手术 6 个月后即出现。术后病人下肢肌肉乏力的症状能随着理疗和时间的推移得到显著改善。 虽然不是这个专业的,读了这个报告我还是能理解一点肖式手术的意义、副作用和局限性(即使这是个成功的手术)。脊柱裂病会导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进一步引起肾病乃至肾衰竭死亡。肖式手术就是为了解决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将其他神经连接到膀胱上解决排尿功能障碍,避免肾病肾衰竭。肖式手术并不能完全解决脊柱裂病(说的不对请老肖等纠正),但能解决脊柱裂病引起的排尿问题。这是它的局限性,大概也是有些患者不理解的地方。可能的副作用是脚下垂、伤口渗液、长时间不能站立、下肢肌肉乏力等。这也好理解。动了神经必然会引起这样的不良反应。问题是能不能完全或部分恢复。对患者来说,如果不能完全或部分恢复,用牺牲 一条腿 的部分甚至全部功能换取排尿功能恢复以避免肾病肾衰竭是否值得?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Dr. Peters 至少给出了初步可信的结果: 1 年后, 9 个病人全部表现出通过人工反射弧引起的膀胱收缩能力和 / 或膀胱的排空能力。这个结果是用科学的测量(尿流动力学)检测出来的。 而且,副作用有,但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 虽然 Dr. Peters 的报告是令人鼓舞的。但我认为还有几个问题:第一,九个病人样本太小;第二,病人都是经过 手术前进行广泛评估 过的,这些病人不经过肖式手术是否也有可能自主或用其他方法恢复膀胱排尿功能?第三,缺乏相似病人对比结果。我想在 Dr. Peters 及其同行的后续报告中,我们可以期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对比 Dr. Peters 的报告,邸利会文章中的用 没有一例, 0% 的暗示显然无法让我信服。邸利会文章中写道: 2007 年暑期,开始做电话寻访。但进一步的调查取证却遇到了困难,主要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 2009 年 9 月,当资金较为充裕之时,调查取证的工作再次启动 。从时间上来讲,我不得不怀疑 2009 年 9 月调查取证的工作再次启动 是为了报复法院在 2009 年 8 月从方舟子妻子账号上执行了判决其输给肖传国的钱,显然不是为了 公益 和正义。邸利会文章采信的是彭剑律师及助手刘琳的调查,这个调查仅仅是基于对患者的电话问卷和随访。没有任何和膀胱排尿功能有关的科学实验结果。即使是问患者的感受,如果暗示不需患者花钱就有可能得到医疗事故赔偿金,患者的反应显然会很不一样。我也注意到了彭剑律师正在做的就是为了肖方官司,用募捐来的钱由他代理号召患者 免费 告肖式手术的医疗事故。这样的调查,即使在美国,能有一个法庭会认为算得上是有效的证据吗?刘琳显然是学法律出身的。她去走访看到的做过手术的患者经济窘迫,她有没有看过没有做过手术的患者及家庭为了求医是不是也已经家徒四壁了?显然肖式手术是为了解决膀胱排尿功能,而不是脊柱裂病或瘫痪的全部。刘琳一再谈到的 没治好 到底是指脊柱裂病还是膀胱排尿功能?有的患者手术后期待脊柱裂病好,结果是不免失望的。刘琳的描述只有一条和没能解决排尿有关的话( 花费 1000 元买尿不湿,现在不但没有治好 ),有些后遗症也和 Dr. Peters 报告的类似( 动过手术的腿就开始萎缩、变细 ),可有些显然无法肯定是手术引起的。如刘琳的描述中最让人动感情的描述: 眉山的小孩双腿就不停地溃烂,后来不得已就截肢了 ,这应该 不是手术引起的。因为手术动的是一条腿的神经,怎么可能引起双腿溃烂截肢?而双腿溃烂截肢恰恰是脊柱裂病后期的典型症状。刘琳应该去看看,采用肖式手术的神源医院收治的病人: 爬行女孩 小艳丽在被驴友发现时也已经到了不得不双腿截肢的地步了( http://www.dahe.cn/xwzx/bwzg/t20080131_1251676.htm )。刘琳要是见了小艳丽,又该责怪哪家医院哪个手术哪?我在这里没有责怪刘琳的意思,毕竟她没有受过科学训练。可是代表中国科学院声音的《科学新闻》里受过科学训练的记者 能写出这样的没有科学上 justification 的文章来,我只能表示遗憾和震惊。我想彭剑或《科学新闻》如果质疑肖传国自己声称的肖式手术百分之八十几的成功率,怀疑那是假的、编造的数据,请按正常途径,向中科院和科技部有关部门举报,通过正规渠道调查。我坚持我的观点:不经正规途径的质疑,肖传国和其他科学家一样,应该而且也有权置之不理。 如果肖式手术是成功的(现在我还不能 100% 确信,后面我会解释为什么),不但是造福有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几百万脊柱裂病人和更多瘫痪病人的福音,它在神经科学上会是突破性的(很可能是划时代),因为它证明了人类可以通过手术改变神经控制的作用和方式,为许多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大概这就是为什么 Dr. Peters 会在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ladder Neuro-restoration and Nerve Rerouting 上发表 Recognition of Dr. Xiao'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认识肖医生的科学贡献)演讲的原因。但要证明肖式手术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验证。关键是看多源的、基于对比的统计结果。美国有多个中心已经或准备进行这个手术。一、两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结果,可以和 Dr. Peters 进一步结果互为验证。如果证明无效,中科院和科技部有关部门一定会接受举报,彻查肖传国是否在自己声称的百分之八十几的成功率上造假。那样肖传国在河南大规模运用 肖式手术 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慎重的,他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如果证明有效,肖医生和研究者们一定会探讨一些不成功的原因。比如天生的和后天的区别,神经的差别,患者体质和年龄的差别,都会对手术成功与否造成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乐于看到中国人能做出世界级的顶尖结果。但是这种成果是否真实,只能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是唯一的途径。这不是个人感情和期望可以决定的。 无论如何,我很高兴的看到这个手术在美国展开了,至少不会让这个可能是开创性的成果被网络的噪音及不负责任的媒体用 rumour 所毁掉。网络的噪音也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好的正规途径建立后它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我只是希望正规媒体不要像一些网络媒体一样,堕落到成为党同伐异、传播谣言的渠道。因为如果美国多源的、基于对比的统计结果证明了这个结果,发表那样不严肃的文章的正规媒体和相关人员只会成为笑柄。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在繁忙中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编者注:本匿名来稿作者声称其为 2006 年 120 名上书中国政府要求治理学术腐败的海外学者之一,但是在无法核实其身份之前,《科学新闻》删除了相关表述,但是保留了所有其他内容)
个人分类: 编辑感言|75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新闻介入“肖氏反射弧”的争论是件好事
yangfanman 2009-12-22 09:25
最近《科学新闻》对有争议的肖氏反射弧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并说明了为什么要介入该事件的原因,详见 科学新闻为何卷入科学争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36 ,不过好像有博主觉得科学新闻这么做有点装了,给狠批了一番 《科学新闻》为何卷入科学争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92 ,这里我也想谈点自己的个人看法。 我的看法是:科学新闻介入这件事的动机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点点解决肖氏反射弧争议的希望。新闻报道让大家都关注这件事,那么也就有可能搞清楚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这件事分出一个对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争议的范畴,现在已经有上百个真实的个体接受了手术,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承受了手术带来的好处或坏处。如果肖是正确的话,那么应该还他一个公道,并且让他的反射弧造福更多的人;肖如果错了的话,那么百余名患者也应该有个说法;同时我们也要研究出对策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科学新闻》做这件事让我对这份杂志有了一份敬意,做这样有争议话题的报道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出力不讨好。如果我们善意的去看待他们,编辑们想得可能不是吸引眼球,而是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
个人分类: 时效网络|9306 次阅读|6 个评论
谁来评定肖传国?
sciencenews 2009-12-21 17:19
一项在由7位院士参加的成果鉴定会上被评为先进的手术方法,在其后通过各种途径被广泛传播,一度使不少患者以为见到了希望;但针对其具体疗效的可靠性的争议,则愈演愈烈 ■邸利会 在父母的搀扶下,小芳(化名)蹒跚着推门进来,面色平静,身体柔弱。 这是经过肖氏反射弧手术治疗的患者。她在一年半之前接受了肖传国的手术,在不见好的情况下,从家里来到北京,寻求进一步的治疗确切地说,她手术后不是不见好,而是情况变得更坏了。 小芳并非唯一一个接受此类手术的患儿。10月16日,另两位脊柱裂患儿的母亲同时将河南神源泌尿外科医院告上了法庭。诉状说,三年前她们的孩子在这家医院接受了治疗大小便失禁的手术,但病情至今仍没好转。而且,和她们孩子同期住院的病友中,没有一例治愈的,与医院宣传的85%的手术成功率相差甚远。更为严重的是,术后孩子左腿出现萎缩、变形,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患者之殇 现在为小芳治疗的医生说,他不便对他的同行进行评价,但可以听听患者是怎么说的。 2007年底,小芳的母亲第一次注意到了电视播出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及其治疗效果的片子。而在此之前,罹患脊膜膨出的小芳已经进行了五次手术,但收效甚微。小芳的母亲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试一下。 当时,我也咨询了医生。小芳的父亲告诉《科学新闻》,他们和我说,最好不要做,可是她母亲太心急了,想着有一线希望,也要尝试一下。 从电视和网络上了解到,郑州也在做类似的手术,小芳的父亲就赶到了郑州。但亲眼所见医疗环境的低劣让他不相信这就可以做成手术。随后,在多次询问下,才知道这一手术的创立者肖传国是在武汉的协和医院。 2008年3月,心急如焚连夜赶车到达武汉的一家人,赶上了肖传国正在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当时有外国记者来,也有外国学者来,我们家属全部在里面听他讲。还有从越南、台湾来的病人。病人家属我们都有联系,当时做了十几个人,现在最起码七八个人都有联系,没有听说一个好的。当时说的是,至少有60%的治愈率。 据小芳的父亲说,按照当时的承诺,小芳在术后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有起色,但现在一年半都过去了,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当初,左脚因脊膜膨出而有些内翻,为了做肖氏反射弧,必须用一只脚的神经去接膀胱。而医生说,用有毛病的左脚的神经去接,效果不好,于是便切下正常的右脚的神经接了过去。医生说,右脚暂时会迟钝一点,过三四个月会慢慢恢复过来,最多半年。但到现在都一年多了,双脚没有一只见好,同时膀胱的排尿并没有恢复正常。 尤其我到郑州看的时候,觉得那些农民,辛辛苦苦,这里借钱,那里借钱,东借西凑的两三万块钱,在那里做手术,要成这样,就真的是惨了。经济基础不好的,搞的是家破人亡。小芳的父亲说。 如今,小芳读完初中后就辍学在家了,父亲觉得读了也没用。他说:要去打官司,也不重要了,只要小孩能康复起来,像正常人一样,其他都无所谓了。 只要有一丝的希望,我们还会不惜任何代价进行医治。小芳的母亲说。 一场鉴定会 小芳接受的这一手术,其基础是人工反射弧理论,创立者是武汉协和医院的肖传国教授。 在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看来,肖传国之所以能够大肆宣传其理论,并在部分医院开展其手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04年的一场鉴定会。 2004年8月,由鉴定专家同济医学院裘法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等7位院士和一名教授组成的鉴定会,认定肖传国的成果对于解决先天性脊膜膨出患儿大小便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的创新性。 据当时参与鉴定的第三军医大学王正国院士回忆,该项目最早由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叶鑫生推荐。而看一些材料的介绍,该成果在国外也有很好的反响,国际上有关专业会议都作了介绍,在国外有着很高的评价。 但这样的鉴定会在专家组成上却存在着缺陷。组长韩济生、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鞠躬等人长于基础神经的研究,对于临床并不擅长。而在所有的专家中,只有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金锡御教授是泌尿外科的专家。而当时,中国泌尿外科的唯一一个院士郭应禄并不在邀请之列。其实,在肖氏的该项成果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奖以及肖氏参与申报院士时,郭应禄就曾提出一些意见:效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确实。 我不是专门搞泌尿外科的,当时,基金委的专家推荐他。另外,裘法祖对他也比较赞赏。我非常尊重裘教授,他平常是一个科学精神很强的人,医德、医风都是典范。所以没有接触情况之前,我对这个成果就有好感。王正国说。 这次鉴定会上,肖传国专门找了几个病人,当面来看效果。从外行角度看,略微施加点压力在腹部,就可以正常排尿了。但作为尿动力专家的金锡御提出,这可能表明目前的排尿主要是压力造成的,而不是神经功能恢复造成的。 当时有基金委的专家推荐,裘法祖强烈推荐,一个年轻人,特别是国外评价很高,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原创的、国外欣赏的成果不是太多,我抱着鼓励和学习的态度,当时觉得还是不错的,我也没太多说话,因为我临床做得很少。王正国坦言。 同时,专家们也提出,该成果虽被认为解决了临床上的实际问题,但其原理分析尚需完善;此外,这项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也应充实。当时请的专家大多是搞基础的,临床医生极少,但专家们仍然将成果确定为先进。 这可能有一些情感因素。金锡御论资历、论权威性,都不如别人,别人是院士,年龄也大,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要做到不管别人再大的名气,不同意就能提出来,常常是做不到的。王正国告诉《科学新闻》。 鉴于肖传国手术做得很漂亮,效果也很好,加之裘法祖的推荐,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鞠躬院士不会相信结果是假的。因为,裘老师是很认真的,很严格的,裘老师还到平顶山去看了的。我相信裘老师。鞠躬承认肖的工作在临床上还是有价值的,虽然在理论上还需要完善。 竞选院士惹的祸? 鉴定会上成果获得通过,似乎为肖传国竞选院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2005年9月14日,搜狐公司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邀请方舟子在搜狐健康频道在线谈《生物医学的规范》,对于肖氏反射弧的学术地位提出质疑;2005年9月21日,方舟子在搜狐新闻频道发表文章《脚踏两只船,中国院士越选越滥》中,进一步指出肖传国在国际上毫无影响,而肖氏反射弧在国内医学界也没有得到认可。 肖传国认为,这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报道和污蔑,特别是对他的学术工作和所获国际认可的各项指控均完全背离事实,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权。由此,肖传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2005年10月8日,肖传国向武汉江汉区法院正式递交诉状算起,直到2007年11月3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为止,基于大致相同的诉求,肖传国先后在武汉、美国、北京提起诉讼近十次,状告核心人物方舟子侵权。 2006年7月25日,武汉江汉区法院一审宣判,方舟子败诉。不久,先后有600多人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传国诉方舟子案的公开信》上签名,抗议法院判决不公。信中称,方舟子撰写评论文章对院士候选人肖传国进行质疑,是正当的学术批评与舆论监督,完全符合中国科学院公布院士候选人名单以加强社会各界对院士增选工作的监督的目的,同时也是作为公民的正当权利。 我觉得打官司也没意思。鞠躬说,人家在网上爱怎么说你,你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要较真,没必要。大概没人能陪得起他打官司。打官司很贵,拖下去,别人陪都陪不起。 2007年11月3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从法律的角度说明了双方在肖传国本人的学术水平以及肖氏反射弧的国际影响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法院认为:上述争议均属学术领域范围内的争议,应局限于学术领域依靠学术自治妥善解决,法院不应更没有能力对此做出法律评判。 同行的尴尬 既然法律上不能解决学术争端,那么究竟该由谁来评价肖传国和他的肖氏反射弧?但令人略感沮丧的是,在官司过后,迄今没有哪一个泌尿外科同行愿意再对此项成果进行评价。 北京一家医院的泌尿外科专家告诉《科学新闻》:依靠同行评议目前是不可能的,我敢保证没有哪一位专家愿意进行评论。如果同行评议的话,我说什么,他(肖传国)总有很多理由说我的不对。他同时认为,肖传国的方法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研究方向,只是如何由动物实验到临床,需要更多考虑。而对于肖本人,还是尽量不招惹为好,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他说。 从事神经基础研究的鞠躬则坦言肖传国一开始所做的基础研究,如运用电子显微镜所做的组织切片不够令人信服;另外,他画了个反射图,从神经解剖来讲,中间是不正确的。因为通过挠皮肤引起的神经反应,不能直接到运动神经元形成反射弧,他是这么画的。这种反射弧,是直接到肌肉的,不可能皮肤感觉就能达得到,是经过中间神经元才能到前脚去的。他缺了个环节,但他就画,他也不听人家意见,就认为这是很对的。鞠躬说,我不喜欢这种事情。 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42届国际脊髓大会上,上海同济医院的张世民曾与肖传国先后作了此方面的学术报告。肖传国的这些文章,我以前都仔细读过。我们也作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我在我的报告中,末尾用了1张幻灯片提出了这个反射弧尚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需要进一步研究。会后我们也与肖教授当面交流过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张世民告诉《科学新闻》。 此后,张世民写成针对人工反射弧的大约500个单词的评论,发表在2004年的美国《泌尿学杂志》上。 而作为同行的北京朝阳医院泌尿科主任杨勇拒绝发表任何评论,此领域唯一的院士郭应禄也因身体不好的原因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由于临床的权威检验并没有进行,有关这一手术具体的治愈率并没有一个来自第三方的统计结果出现而郑州的这家医院已经停止做此项手术。 据悉,卫生部于2009年3月2日颁布,于5月1日实施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于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的医疗技术,按照医疗技术分类分级管理,第三类医疗技术,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而对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也将获得可依据的规则。 评肖传国等人《一种用于脊髓损伤后可控排尿的人工躯体中枢神经系统自主反射途径∶15名患者的初步研究结果》 要在脊髓损伤后重建可控排尿,至今仍然是医学上的一大挑战。肖传国等人先在动物、后在临床病人中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建立了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人工反射途径以引发膀胱收缩。根据我们的理解和对脊髓损伤病人治疗膀胱的临床经验,我们想要对该人工躯体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途径做几点评论。 首先是关于自然引发的排尿和人工引发的排尿之间的关系。在上骶骨脊髓损伤的病人中,通常会出现一个或更多个自然引发点能够引发排尿。做该手术的病人是否还保留着自然引发排尿的能力呢?而且,我们认为人工反射弧不能控制排尿。 其次,哪一条神经根应该被选用做为接受器?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促使轴突到骨盆神经而不是到外生殖器神经的再生。该手术的目标是让膀胱而不是括约肌获得更多的神经再分布。我们怎么能够抑制到躯体神经末梢的轴突再生而增强到自主神经的轴突再生呢? 还有一个问题是,皮肤传入和腱传入哪一种是更有效的引发方式?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和腱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途径之间,会有任何不同吗?哪一种能有更好的结果呢?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是否要进行传入神经阻滞。临床试验已经证明,牺牲4条甚至5条骶骨神经根对排尿或排便都没有效果。有选择地切除上骶骨脊髓损伤病人的骶骨神经根,通常一开始似乎有效,但是长期效果却令人失望。我们的意见是,躯体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弧只不过是建立了一个新的躯体引发点来引发排尿。它很少影响到膀胱的顺应性和储存功能。因此,没有进行恰当的传入神经阻滞就去建立躯体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弧最终将会导致膀胱的反射过度和痉挛。传入神经阻滞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否会使躯体引发排尿失效呢? 总之,在得出结论之前,还需要有更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并且要有长期的跟踪调查。 (摘译自美国《泌尿学杂志》2004年6月号第171期第2387-2388页。原文作者系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外科张世民)
个人分类: 访客茶馆|6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闻为何卷入科学争议
sciencenews 2009-12-21 16:30
科学新闻答读者 和鸣 老师信 尊敬的读者 和鸣 老师: 感谢对我们科学新闻杂志报道的关注。 ( 读者来信:对于学术监督和媒体关系的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723 ) 据我得到的消息, 和鸣 老师认为我们《科学新闻》杂志应该全文刊发您关于我们报道华中科技大学肖传国教授关于肖氏反射弧的来信。如您所知,我们已经开辟了很大篇幅刊发您的来信,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您的观点。并且将这封信与其他读者来信放在一起,便于读者自己进行判断。 限于版面,我们很难全文刊发所有读者来信。 希望您能理解这一点。 关于您来信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也愿意以我浅薄的学识和不算浅薄的科学新闻从业经历,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您谈到,媒体不可能对学术争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争论给出正确的权威的判断和结论,否则学术发达的国家就不必建立那些学术道德委员会了;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但是我想这不意味着媒体就不可以报道学术争论。 关键在于,我们的报道要力求反映各方面的观点和声音,并不作出任何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力求避免偏颇。从我们的报道中,我想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的记者没有做出自己的判断,也采访了被争议的肖传国教授。这刊登在您看到的那一期杂志之前。我想如果肖教授不拒绝,我们也会在进一步的文章中继续采访肖教授,让读者看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但是媒体不可能对学术争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争论给出正确的权威的判断和结论,不等于媒体不报道专业性较强的争论。 事实上,在启动《科学新闻》杂志之前,我已经为Nature系列刊物和Science撰写了多年报道,其间也报道过肖传国教授与方舟子的官司。我不知道Nature和Science这种带有大量新闻报道的科学界的刊物在 和鸣 老师看来是否属于媒体,但是我知道似乎没有人认为Nature和Science不该报道学术争端,而我也知道, 尽管 Nature 和 Science 的正式记者普遍具有博士学位,但是绝大多数报道并非出于懂行的小专业人士。我还知道, Nature 和 Science 的报道并不会由记者或者编辑来作出判断,任何结论性的东西只能来自采访对象 。这一点,也同样是隶属于中科院的《科学新闻》的原则。我可以很自豪地讲,尽管我们秉承客观中立的态度报道过许多学术争端和学术不端,但是中科院的领导始终没有对我们进行批评。 您谈到,第二,任何个人在媒体面前都是无力的。当媒体卷入学术道德的争论,尤其是带有偏见的或结论性的卷入,只会把事实的真相搞乱,后果可能是可怕的、灾难性的。 对此,我们并不完全赞同。核心的问题在于, 学术道德的争论是否仅仅关系到科学共同体的内部 ,此外,不同的媒体也要承担不同的职责。 就不同的媒体也要承担不同的职责这第二点而言,《科学新闻》杂志至少现在不应该算是大众媒体。我们的读者中,博士和博士后,或者副教授以上学历者都占据了80%以上,这说明,我们也算是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何况,我们的记者团队也是一批拥有自然科学背景、很多还拥有科研经验的成员,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是一批尊重科学规范和新闻规范的严谨的记者,如上所述,我们遵从此规范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寻求专业的人士发出专业的声音,而并不会自己妄下结论。 就我所提到的学术道德的争论是否仅仅关系到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也是判断媒体是否该介入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我们这两篇对肖氏反射弧的报道而言,我们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些患者的指控属实,那么 这个手术已经有可能造成对社会和对众多患者的不良影响 。即使最后证明这些指控并不属实,那么也有必要在涉嫌争议的时候,暂停相关的手术,这一点,就需要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发出声音。如果被报道的对象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暂时停停又何妨? 再此,我还要特别强调,媒体之所以要介入学术道德领域,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在 学术道德领域中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以并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进入了大众视野 。我今天下午有幸倾听了肖传国教授在清华的演讲,在聆听他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发现肖教授说他是2008年4月份从美国NIH获得了对肖氏反射弧进行临床应用的批准(这里存疑之处是NIH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是否有批准临床应用的权力,窃以为这应该是美国卫生部或者FDA的角色,不过在没有证据之前暂且保留),如果将此视为这一理论得到了专业的认可,那么肖教授在此前已经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了大量其科研成果的报道,很多报道甚至出现在2004年的一次院士鉴定会之前。在这个语境下,媒体不卷入学术的争论, 是否就意味着媒体只能报道成就,而不能报道不足和争议呢?我相信这不是 和鸣 老师的本意。 实际上,即使纯粹就基础科研领域,肖教授的创新是否如他所说的那么大也有一定疑问。例如,这篇在肖教授看来经典的Journal of Urology(2005, 173, 2112-2116)文章,引用数这一衡量科学重要性的金标准在到昨天晚上为止的将近5年的时间中只有16次(另一篇肖教授认为体现其权威性的发表在European Urology上的综述,引用数不到10),其中一半来自肖教授本人。我想如果说这是革命性的成果,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对这么低的引用量表示怀疑的。 在您的来信中提到,美国泌尿学权威、密执根州Beaumont Hospitals (这是美国有名的一家医院)泌尿科主任 Dr. Kenneth M. Peters 等在First World Congress on Spina Bifida Research and Care Urology会议上肯定了肖式手术,随后您也表示,Dr. Peters的评价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只有9名临床案例样本量太小。 接着您说,要证明肖式手术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验证。关键是看多源的、基于对比的统计结果。美国有多个中心已经或准备进行这个手术。一、两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结果,可以和Dr. Peters 进一步结果互为验证。如果证明无效,中科院和科技部有关部门一定会接受举报,彻查肖传国是否在自己声称的百分之八十几的成功率上造假。那样肖传国在河南大规模运用肖式手术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慎重的,他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两件事情,第一,多源的、基于对比的统计结果正在进行中,现在还没有出现结果,第二,肖传国教授已经在河南大规模运用肖式手术。随后您判断,如果证明无效那样肖传国在河南大规模运用肖式手术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慎重的。但是从这段话中,我同样有一个疑问,只有证明无效之后大规模运用肖式手术才是不慎重的吗? 难道在 多源的、基于对比的统计结果 证明 肖式手术 有效之前,大规模运用 肖式手术 进行临床治疗(据肖教授讲已经有 4000 多例)就可以是慎重的 ?对此,我并不敢苟同。 您在来信中还提到了肖传国教授与方舟子的一些个人恩怨,但是这些并不是我们的报道要考虑的。我们报道肖传国教授大规模运用肖式手术,并非是为了给方舟子出气,而更多地出于为患者负责的态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关于肖传国教授和肖式手术的或正或负的评论都摆在读者的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评论和判断。我也衷心地希望肖式手术是一种成功的创新,那样几百万脊柱裂病人就会真正地受益。 但是,我想 任何一种创新都应该符合一定的程序,在涉及到患者安全的时候都应该格外地谨慎。 固然,如果肖式手术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几百万脊柱裂病人会受益,但是假设肖式手术并非如此,那么这几百万脊柱裂病人中的一些贸然去接受手术治疗,是否会遭遇很大的风险? 我想对于任何一种疗法和药品,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它可能带给人们的福利,而首先是它可能带给人们的风险。这一点正是FDA审批药品的原则。正如前面我提到过的,如果是真正的创新,何必担心会因为慎重考虑风险的因素而推迟一些应用呢?在这一点上,每年夺去成百上千万人生命的癌症,应该比脊柱裂病更加可怕,但是我们能因为强调一种新药潜在的治疗价值,就把对治病效果的追求放在安全和慎重的考虑之上吗? 您在文章临近结束的地方说道,我很高兴的看到这个手术在美国展开了,至少不会让这个可能是开创性的成果被网络的噪音及不负责任的媒体用rumour所毁掉。我希望您提到的不负责任的媒体并非《科学新闻》,因为正如我在上面用很多事实和道理所表明的那样,我们的报道没有任何结论性的指责,所有评价性的话语大部分采访自泌尿外科的专家,包括中国这个领域唯一一名院士,我们也尽量保持不同信源的均衡。很遗憾,尽管我们在您看到的文章的前一期相关报道中充分聆听并反映了肖传国教授的声音,我还是要表示道歉的是,我们在您看到的这期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并没有再次采访到肖教授。肖教授对于全面报道而不是粉饰其成就的媒体,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这让我们很难进行平等交流。 最后,我相信真金总会发光。如果您提到的这个在美国多源的、基于对比的统计结果最后证明了肖氏手术的良好的效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毕竟,造福几百万脊柱裂病人是我们共同期望的,尽管我们的路径并不相同。(科学新闻总编辑 贾鹤鹏) 《科学新闻》关于肖氏反射弧的系列报道如下: 谁来评定肖传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39 对话肖传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41 肖氏手术治愈率:85%,还是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43 寻访让志愿者震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44 众说肖氏反射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48
个人分类: 主编心语|13804 次阅读|9 个评论
“放错了”还是“消错了”?
yangfanman 2009-12-19 23:06
帖子一: 肖氏反射弧手术效果统计(转)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478 电话访问统计结果显示,手术的无效率高达73%、致残率高达39%。 帖子二: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II):老账新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867 贾鹤鹏积极提问,肖传国教授问他:你学过统计学吗? 贾犹豫了一下,勉强地说学过一点。肖问:你知道若有效率10%,要求有多少样本吗?若是50%的有效率,要求有多少样本?贾始终没有回答上来。 这个世道已经乱了!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有效率究竟是放错了还是消错了。当若干年后有了公论的时候,再看看今天的帖子多有意思呀。
个人分类: 时效网络|36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IV):老吴评论
antiscience 2009-12-19 19:40
肖传国教授演讲完毕,吴彤教授作评论。吴彤教授近年致力于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创新方法论研究。吴教授从报仇、五心开始评论,高度肯定了肖传国教授报告对清华学子的启示意义,并认为肖传国教授的成才经历、成就及其离奇遭遇值得做多方面的二阶研究,如科学社会学、创新方法论、科技政策与管理等研究。据可靠消息,已经有人准备以肖氏案做专门的博士后研究课题。 肖传国教授稍做休息,清华大学研究生为其倒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8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III):老肖是什么人?
antiscience 2009-12-19 18:58
肖传国2009年12月19日下午2:30-5:00在清华大学一教201室讲肖氏反射弧及科技创新文化,受到热烈欢迎。老肖是什么人?是NB的人!为什么NB?因为他让华人在国际学术界大大地尿了一把,骂他的人行吗?老肖的工作确实在积德,他开创的肖氏手术解除或者减轻了全世界许多泌尿患者的痛苦,这也是他本人最看重的。老肖的工作有可能得NB奖。肖传国目前没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共同体的耻辱,如果他按现在的体制真的成了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反而将是肖传国本人的耻辱。 2009.12.23补充:(1)有一位网友看了这里关于肖的博客后发言:我本人不懂肖教授的研究成果,所以无法评论。但是,能评论的评论者不要带私愤去评论,因为这样双方都受损,特别是私愤者。不要拉班结派地去评论或吹嘘。事实是第一位的,拿出客观的证据。 博主回复是:你认为这里没有讲证据吗?你想看什么样的证据?肖传国做的手术,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他构造的理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他的理论及其他工作正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如果有人认为错了,好,指出来不就得了。如果肖的手术有犯规甚至违法的地方,准确地指出来,起诉他,让他进监狱不就得了。 (2)我为什么支持老肖?这是个问题。坦率地说,我认为老肖的idea事后看并不复杂,但很漂亮,打通了诸多学科,是真正的综合创新。试问,肖氏反射弧这样漂亮的假设,人一生能碰上几个?即使将来科学上否定了老肖的思想,它也是历史上的科学,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让我不欣赏这样的工作,而去欣赏跟屁虫式的工作?即使将来老肖因某事进监狱了,我也认为他当初的这一尝试是了不起的。我与老肖有没有别的个人利益关系?没有。你现在吹捧老肖有没有风险?当然有,因为我可能判断错了。如果我知道我错了,一定承认。当然,老肖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价值?那要长时间后才能有定论。我此时只表达我的看法,别人可以认为这是胡说。没关系,可以胡说,信不信由你。对老肖是否应当怀疑?当然应当。这人很机智,更要留意他,不要让他骗了。一旦我发现他有问题,也一定出来揭露,决不放过他!就学术层面而言,我已经注意到学者的不同意见。 肖传国在美国某州的手术执照。这种执照在美国一般不轻易向外国人发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1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II):老账新账
antiscience 2009-12-19 18:51
清华大学教授曹南燕、清华大学副教授蒋劲松、肖传国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巍。曹老师是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邀请的专家,长期从事科学社会学研究,负责制订了若干科研诚信规范。 清华大学吴彤教授,肖传国教授。吴教授担任此次演讲的评论。 贾鹤鹏主编出席了肖传国教授的演讲 贾鹤鹏积极提问,肖传国教授问他:你学过统计学吗? 贾犹豫了一下,勉强地说学过一点。肖问:你知道若有效率10%,要求有多少样本吗?若是50%的有效率,要求有多少样本?贾始终没有回答上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I):老友相见
antiscience 2009-12-19 18:40
老朋友相见。   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与肖传国教授是老朋友,当年曾一起到英国留学,出国前且在一起学习英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37 次阅读|3 个评论
预告:肖传国的清华讲演
antiscience 2009-12-18 07:15
主 题: 本周六: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8期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8期 题 目:肖氏反射弧:对中国科技创新及其环境的反思 主讲人:肖传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 评论人:吴彤教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时 间:2009年12月19日(周六)下午2:305:00 地 点:清华大学 一教201 欢迎大家前来聆听讨论!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sts办公室 62773013 kjsbgs@oamail.tsinghua.edu.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33 次阅读|5 个评论
肖氏反射弧”手术效果统计(转)
wliming 2009-11-20 14:45
博主注:一切骗术都逃不过科学的眼睛!中医也一样。 彭剑律师自2006年开始接受肖氏术患者求助后,至今累计收集了一百多位在郑州神源泌尿外科医院接受肖氏术患者的信息,其中2006年8月末至2007年3月下旬手术患者人数为110位;先后有四位律师、两位实习生合计六人通过电话联系上述110位患者,但仅拨通并成功访问了74位患者或患者家长。   74人(2006年8月末至2007年3月下旬手术患者)手术效果见下表: 效果分类 人数 治愈且无不良反应 0 大小便完全恢复正常 0 大小便基本恢复正常 0 大小便有很大的改善效果,接近正常 1 大小便有相当的改善效果 4 大便基本正常,小便也有一定的改善 1 改善效果,小便有相当的改善 1    小便无明显改善效果,大便有一定的改善 2    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只是感觉大便好了一点点。 2    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只是感觉小便好了一点点。 8    手术基本上没有任何明显效果 32    手术没有任何效果 22    是否残疾、副作用  腿、脚相对无力、萎缩 1    脚变形 1    腿、脚相对萎缩且行走略微异常 7    腿、脚畸形且瘸或行走明显异常 21    即电话访问统计结果显示,手术的无效率高达73%、致残率高达39%。   律师认为,患者自我感觉的有一定的改善、好了一点点等有效效果是否真和肖氏术有关,除了肖传国、郑州神源泌尿外科医院等利益相关方的论说外,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gh2x.html
个人分类: 社会|2678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