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运行机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
duxingye 2017-2-5 21:04
没有在网上发现自己的这篇学位论文,故而在此贴出。以便保存和查阅。 杜杏叶-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pdf 摘 要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目前已有的图书馆联盟,在组织形式上多为松散型的虚拟组织,没有强制性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联盟缺乏有效的运转;大多数图书馆联盟在联盟组建、管理、运行和产生效益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存在影响图书馆联盟成功运行的诸多因素;部分图书馆联盟,政府行政力量是推动其建立及运营的主要力量,政府的资金保障也是这些图书馆联盟持续运营的根本,靠联盟自身实现良性发展、达到联盟成员的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较为困难。目前关于图书馆联盟的研究很多,但从企业管理角度,将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图书馆联盟管理的还比较少。 图书馆联盟本质上是虚拟组织的一种,虚拟组织理论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尝试借鉴虚拟组织的相关理论,对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以为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图书馆联盟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目前联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图书馆联盟相关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论文第二章主要对笔者对联盟成员馆所开展的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联盟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对现有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否满意,有何改进建议;加入联盟主要考虑的因素,以及联盟成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目前半数以上图书馆联盟成员对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质疑,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论文第三章笔者将论述的角度转向虚拟组织理论,从虚拟组织的概念、特征;虚拟组织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几个方面对虚拟组织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重点关注虚拟组织的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的协调管理,虚拟组织合作伙拌的选择以及虚拟组织利益分配机制。 论文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本章首先对图书馆联盟的虚拟组织性质进行论述,接着借鉴虚拟组织相关理论,从图书馆联盟的结构架构与运行模式、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对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为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供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论文第五章为最后一章,本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主要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与运行中所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为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提出了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发慈善捐赠成风,是社会机体健康的一个标志
热度 2 陈龙珠 2013-8-1 11:32
我国的慈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行政的控制。每次大灾之后,具有行政秉性的工会便出面向职工募捐,且大多又将募集的善款作为单位的一项业绩,上交给上级工会或红十字会等,至于善款的最终用处,则捐款人一概不知。 郭美美事件 ,严重伤害了国民的善良之心,重创了中国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的信誉,慈善捐款逐渐走向低谷。 然而,自发慈善捐款蔚然成风,又是社会实现健康与和谐的一大基本要素。政府如何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是制度设计层面的一大课题,但愿云南省政府开始的尝试,能对此项改革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新闻链接 : 云南省政府拟退出公益慈善募捐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787 次阅读|4 个评论
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二重奏——关于中国科学院体制的随想
nli2233 2010-8-26 19:34
对中国科学院体制的质疑,可谓由来已久,其中,有来自官方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界的。较早的,有1957年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之间关于体制问题的争论,高教部强烈主张撤并科学院,当时的国家技术委员会对此也持赞同意见。他们主张,国家的科学火车头地位,应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硬性规定的。这场争论最终经由毛泽东出面协调而告终。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科学院体制的挑战,声音更响。放眼世界,我们发现原来中国的科研体制跟西方发达国家是如此的不接轨。尽管世界上主要大国都设立了科学院,但是他们的科学院基本上都是虚体,属于学会性质的荣誉组织,而不像中国科学院这样,下面有庞大的研究机构。有着跟中国科学院体制类似结构的,是前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他们有着有比中国更为庞大的科学院机构。由于苏联的衰落,更由于20世纪中叶中国跟苏联的特殊关系,不少人认定,我们国家的科学院体制是学习苏联的产物,跟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适应的,是代表落后体制的,应该彻底改革。而最彻底的改革,就是所谓关停并转了。 改革开放以后,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上面这个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就算是我们进入了21世纪,现在已经是2010年代了,这个声音还在不时地响起。似乎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科技体制里面,还有一个跟世界主流不接轨的怪胎。 反对撤并中国科学院的观点,则大致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中国科学院在历史上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这个事实足以说明中国科学院的设立,对实现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第二,放眼世界,国立的大型科研机构,就算在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比如美国的NIH和国家实验室,法国的科研中心,德国的马普协会等等。因此,草率下结论说中国科学院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是缺乏说服力的。此外,学界对中国科学院体制源于抄袭苏联体制的说法并不认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追根朔源,中国科学院脱胎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研究院,而中央研究院是学习法国体制的产物,这一体制更在1949年后的中国台湾得以延续和光大。 就中国科学院体制发表看法,很容易引起争议,也很容易陷入已经存在的那些争论的漩涡。这是笔者所不愿意的。本文希望能够从另外一个比较超脱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科学院的存废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不纠缠中国科学院体制是否抄袭自苏联的问题,也不纠缠中国科学院体制在主要西方国家是否有样板的问题。本文的出发点,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科技体制,并讨论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角色。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文是随想,而不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论述,望贤者识之。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而言,国家的科技体制是为了实现国家战略服务的。科技体制包括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部分。组织结构是国家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对其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的组织安排,这类安排规定了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和相互关系(例如职务范围、责任、权利等)及其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则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在现有组织结构的框架下对人财物进行管理的相关意识形态、规章制度和文化建设。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组织结构高效运行的关键。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技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二重奏。 科技组织结构的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发展战略,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等。因为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上述几方面多多少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国的科技组织结构设计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普遍适合各国发展科技发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设计。1993年出版的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纳尔逊(Richard Nelson)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系统地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本书的一个主要结论,就是因历史演化、地理位置、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制度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世界各国的创新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主要西方大国的科技组织结构各不相同,就连欧洲小国的科技组织结构,也没有统一的模式。西方大国中,尽管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有国家级别的、由政府资助的国立大型研究机构,但机构设置和隶属关系,则各具特色。 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根据其隶属关系,有的更加分散化(如美国),有的更加集中化(如欧洲大陆国家)。集中体制和分散体制,各有长处和短处,优劣难以判断。中国科学院的机构模式,因其规模较大,因而较之欧洲大陆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其集中程度更高。这样的组织结构设计,也是受到中国的历史演化和制度环境制约的。当初的机构模式,是在建国初始,国力羸弱、科研水平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需求的驱动下,国家所作出的一种选择。这个选择的特点,就是集中力量,把有限的资源和科学家们相对集中,重点突破。直到今天,尽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仍然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 ,国家保留一个高度集中式管理的综合国立研究机构,仍然是一个有现实依据的不错的选择。 这当然不是说,中国科学院这一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新中国建国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二选择。遗憾的是,尽管可能的选择方案还有多种,但由于社会实验的代价太大,我们不可能尝试每一选择后再做出哪一个选择是最佳方案的结论。况且,时过境迁,世事无常,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在国家层次,组织结构调整的步调,因其代价昂贵和牵连过多,如论如何是赶不上形势变化的节奏的。换句话说,或许当初建立中国科学院这一组织结构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不过,今天撤并中国科学院的主张也未见得就是最佳方案。这是因为,一切组织结构的调整,都应该经过成本与收益的测算。 说到组织结构的改变,尽管从横截面上看,世界各国的科技组织结构,可谓千姿百态,并并无一个标准模式,但是,如果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考察,世界各国的科技组织结构的调整又是经常发生的。以年轻的美国为例,二战前后的美国科技组织结构是截然不同的。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建立,是国家成建制地资助科学研究事业开端,是其现代科技体制建立的标志。后来,因应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冷战的需要,美国陆续成立的航空航天局(NASA),国防部下面的先进研究项目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总统办公室下面的科技办公室(OST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及后来的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都是组织结构调整的例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在科技管理体制高度分散化的美国,要求建立一个内阁级别的中央科技协调职能机构的呼声也从未间断。这个呼声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关于NSF的组织设计的参议员金尔格(Harley Kilgore)的提案。后来,1958年,因应苏联卫星上天的挑战,参议员韩福瑞(Hubert Humphrey)旧话重提,再次提案设立协调国家科技发展的科学技术部(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0年代,随着日本在多个领域取代美国成为产业界的领袖,美国国内要求统一协调科技创新活动的呼声再度响起。1987年,众议员布朗(George Brown)提案成立美国科学技术部;1989年,参议员格兰(John Glenn)提案,建议在美国商业部下面设立先进民用技术局(Advanced Civilian Technology Agency),以统管协调国内民用技术的开发。尽管上述提案没有获得国会的通过进而成为法律付诸实施,但其反映了美国政界要求调整国家科技组织结构的呼声。 从历史上看,中国科学院在其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为了服务国家目标,也经历过很多次的调整。我们仅仅从科学院办院方针方针的演化历史,就可以体会到这些历史上的变化。1950年,科学院成立伊始,根据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实现工业化的现实,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被确定为: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科学院把办院方针修改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5年后的1983年,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科学院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要求中科院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87年,中国科学院确定的第四次办院方针是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2002年,中科院开始采纳沿用至今的历史上第五次办院方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中科院历史上历次办院方针的确定,无一不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结果。 办院方针的调整,体现了中科院工作重点的转移,也伴随着相应的制度安排的调整,即运行机制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有组织结构框架下的运行机制,是整个科技系统运行效率更加重要的决定力量。只要制度安排适应组织结构的设计,那么整个系统的就会有良好的表现。中国科学院已经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确定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相应的制度安排,就成了影响全院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制度安排至少应该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规章制度和政策意义上的规定,涉及财务拨款方式、研究课题安排、人员奖励制度、晋升制度、考核办法等等科研活动的各个方面。第二种含义是文化上的,特指科研人员在某研究机构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处事风格、伦理规范、精神面貌、道德观念,乃至语言风格等等。制度安排的第一种含义是正式的、硬性的,第二种含义则是非正式的、软性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制度建设在重要性上逊于规章上的制度建设。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工作不确定性高,自由度大,软性的约束或者激励比起规章制度的作用而言,有时候更有奇效。 综上所述,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个普适的、唯一有效的科技组织结构模式,世界各国多种多样的科技组织设计,反映了各国历史、传统、价值观、制度、文化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同时,世界各国的科技组织模式又是在演化之中的,科技组织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同时也是对结构调整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后的决策。笔者主张,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存废问题,也采取这种态度进行分析,把保留中科院体制作为中国政府的当下选择来看待。未来如何,则要看未来的国情与战略需求来进行分析。同时,在现有的组织结构安排之下,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不仅包括规章制度意义上的,也包括文化意义上的。 最后,在探讨中国科学院体制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最薄弱的环节是企业创新能力。中国科技体制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国立科研单位太强的问题,也不是国立科研单位应该集中式管理还是分散是管理的问题,而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的问题。完善科技体制的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国内的企业强化其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了,也能够为激发国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注入新的活力。 【注:本文刊于《民主与科学》杂志2010年第4期43-45页,这里贴的是原稿。顺便向本刊编辑部孟玮老师致谢。】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6160 次阅读|5 个评论
沼气产业的运行机制
caoman 2010-8-12 14:49
沼气产业发展的 原动力主要是获取能源和保护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略有区别,必然导致其运行机制的不同。 源于保护环境的需要时, 沼气产业的发展 是被动的,在环保政策指导和法规约束下,生产有机废弃物的企业、组织和个体才行动起来,以不同方式参与到 沼气产业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中。比如,畜禽养殖厂建环保型(将 沼液处理成废水达标排放 ) 沼气工程,市政府组织建垃圾收集填埋和沼气回收厂。 源于获取能源的需要时, 沼气产业的发展 是主动的,在优惠政策指导和法规保障下,生产和非生产有机废弃物的企业、组织和个体将行动起来,以不同方式参与到 沼气产业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中。比如,畜禽养殖厂建生态型(将 沼渣沼液做成有机肥 ) 沼气工程,市政府鼓励市民将生活垃圾分类、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用有机垃圾生产沼气和有机肥的工程。 就维持沼气产业建设运行的政策法规而言,初期主要表现为对沼气工程建设的支持和运行管理的规定,着眼点在于生活与其它产业副产品(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沼气产品的生产上,如建设资金补贴政策;现在逐步转向沼气产业的产品价格和市场机制的规定,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如产品价格补贴政策。 就沼气产业的运行机制而言,从被动到主动,从靠政府资助和补贴到靠在市场上赢利,同其它产业一起在同一个市场平台上运行,如图 1 所示。届时,着眼点在于不同原料产生沼气的价格上,如用 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动物和人尸体等作原料产生的 沼气分别对应 不同的价格,殡葬作为产业将可能由土葬到火葬再到 气 葬。 沼气产业运行机制与其它产业有不同之处,受 政策法规 影响较大,在逐步进入市场,待同其它产业融为一体时,沼气产业的运行机制才能完全市场化。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讨 转自浙江省科技厅
pikeliu 2009-11-20 15:06
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讨 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近年来,我省对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作了一些实践探索,为进一步推动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我们进行了一些实地调研和理论思考,现将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一、关于公共科技条件平台的基本含义 目前,平台一词在科技界被广泛使用,但尚无统一的说法和明确的定义。科技部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指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创新平台包括各类创新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我省开展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其中包括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这三类重大创新平台。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一是刚性环境,包括科研场所、科研设施、信息网络等;二是柔性环境,包括政策、章程、管理办法、运行机制、投入机制等;三是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术、管理等。 从国家和其它兄弟省市的基本做法,以及我省工作实践来分析,一般地,公共科技条件平台是由科技资源优势明显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等组成的产学研联盟,是具有提供科研基础条件、设计重大创新课题、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广大中小企业、锻炼培养创新人才等功能的重要创新载体,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它除了具有一般科技创新载体的属性以外,突出体现在集聚创新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上,同时,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集聚性。集聚性要求平台建设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使平台在该领域该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最优,创新能力最强,服务水平最高。 二是公共性。公共性要求平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提供公共创新服务,组织共性技术攻关,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方向性。方向性要求平台建设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内容,要有明确的科技服务对象和科技攻关任务,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机制保障,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是开放性。开放性要求平台建设实行滚动发展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平台拥有的设备设施等科技资源效益,允许其它单位的科技人员合理有偿使用平台资源,形成自主创新合力。 五是服务性。服务性要求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则,向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六是创新性。创新性要求平台建设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平台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平台集聚创新要素的优势,带动本领域本区域科技进步。 二、建设公共科技条件平台的时代背景 (一)国外相关情况 加强官产学研合作,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各国政府促进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一项基本政策,并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政府根据各国和地区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在企业或科研单位内建立(资助)研发机构(或者帮助数个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让其按政府的意图进行特定的研发活动和提供公共科技服务。这类研发机构的性质与科技部提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或我省正在建设的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比较类似,其成功经验对我省行业、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典型个案 伊克兰研究中心(IKERLAN)成立1974年,是隶属于西班牙蒙德拉贡联合公司(MCC)的一家私营技术开发中心。1982年,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政府为促进该地区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和IKERLAN签订合作协议,巴斯克地区政府每年为IKERLAN提供50%的预算资金,IKERLAN受巴斯克地区政府监管,对该区的所有企业开发会员资格,将其技术开发成果的用户范围从原先的MCC集团旗下的企业扩大到该地区的所有会员企业。IKERLAN现已发展成为西班牙权威的研究机构之一,并为巴斯克地区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对这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国际半导体技术公司,创立于1987年,原名美国半导体技术联合体(SEMATECH),由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和14家美国半导体公司联合成立,旨在解决半导体制造业的一些共性技术问题,提高半导体工业的竞争力。SEMATECH利用来自成员公司和联邦政府的资金,进行半导体制造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既为成员公司服务,也为整个半导体产业服务。 奥地利的能力中心,根据奥地利政府1998年实施的能力中心计划而建立的,旨在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来加强竞争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共建有18个能力中心,每个中心至少由一家研究单位(大学或研究机构)和5家企业联合组成,能力中心一般建在大学,也可以建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里。 2.经验借鉴 (1)政府大力扶持 西班牙伊克兰研究中心最初50%的资金来自政府,40%的资金来自企业的合同项目经费;奥地利能力中心的组建所需经费的60%由政府拨款,40%由参加中心的企业共同承担。另外一些国家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到这种研发机构成长壮大后,停止资助。如美国政府对美国半导体技术联合体、奥地利政府对能力中心、澳大利亚政府对合作研究中心的资助年限都为7年。 (2)发展目标明确 这些研发机构的设立目的是促进官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竞争前的共性技术开发。如美国半导体技术联合体主要进行半导体制造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西班牙伊克兰研究中心从事30%的应用研究,60%的开发研究,其主要的技术研究领域是机械电子和能源。该中心的研究活动,与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紧密结合,具体研究开发方向是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要求和中心自己对未来的技术预测而定。通过获得的政府资金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与企业签订合同进行特定的技术项目开发,这类企业合同项目研究占全部研究活动的三分之二。 (3)产权关系明晰 虽然各国这类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所不同,但产权关系是清晰的,有的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如奥地利的能力中心),有的属于某个公司(如西班牙的伊克兰研究中心)。这类机构大都通过董事会、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机制。因产权清晰,处理研发成果相对比较容易,依据事先的约定(合同)办理即可。通常科研成果归中心所有,但项目参与各方可以平等使用。中心不排除单个企业获得知识产权,但不能影响中心对科研成果的共同了解和掌握。 (4)评估机制严格 奥地利能力中心每季度向所有合作单位和拨款部门提交工作报告,才能继续得到下一季度的拨款。能力中心的评审依据公开指标进行,程序很严格。澳大利亚政府每两年进行一次合作研究中心的遴选,引入竞争机制,遴选时会对现有的合作研究中心进行淘汰和更新。 (二)国内相关背景 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也存在着制约科技进步的各种体制机制因素,其中包括下列几个问题: 1.如何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当前,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事科研的单位逐步增加,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科研设施投入分散,重复建设,配置不当,共享机制缺乏,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使得科技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长期存在,已有的科技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例如某种卫星接收站,美国只建设了16座就足够使用,而中国几年前就已有30座,仅北京就有8座,今后我国还可能再建50座。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有25%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则达到了170%。发达国家的大型科学实验设备利用率比我国高5倍到6倍。三是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利用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等。调查表明,我省大多数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在30%左右,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更好促进科技发展,这是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如何降低创新成本,提供公共科技服务。根据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362家;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288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97家,企业技术中心362家。这些数据表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企业研发机构仍然偏少,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大量的企业是不是都要自己购置高档的分析测试设备?大量的企业是不是都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建立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对解决上述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公共服务和优化公共服务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它的建立可以向本领域的广大企业、科研人员开放提供研究开发和中试转化的科技条件,起到一个公共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作用。通过开展行业调查,针对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可以主动设计课题,开展研发和联合攻关。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可以帮助广大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依托。平台通过开展产品设计、检测测试、专利标准、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等配套服务,可以形成一站式服务,便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服务和产学研结合,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紧密,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强劲。 3.如何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近年来对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的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造成当前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资源相对比较分散,条块分割,各自所有,无法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尽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这一状况的改善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成效不大。要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建立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的体制和机制。像攻克两弹一星那样组织有效的创新力量,解决一些重大的关键共性技术。公共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可以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 三、我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基本现状 我省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国办发〔2004〕55号文)精神,结合实际,积极行动,从2004年年底着手开展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一)平台建设总体架构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省科技厅通过前期广泛的调研,借鉴兄弟省市经验,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三个部门共同制定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纲要在秉承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主要精神外,结合浙江特点,增加了平台建设的内涵和服务要求。除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外,增加了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并且针对我省区域块状经济特点,突出了平台的科技服务功能。 我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指向社会提供科技基础条件保障的平台,如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主要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和实验动物等科技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建设成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从而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行业创新平台 行业创新平台是指结合我省高新技术发展,结合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需要的专业创新平台,如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等。该类平台的建设经费由政府和平台建设参加单位共同投入,目的是根据我省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建立由若干家具有明显科技优势的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提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和开展从科研到产业化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人才、技术和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区域创新平台 区域创新平台是结合我省块状经济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经费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省财政适当补贴。主要针对我省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块状经济中的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龙头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为基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如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既是行业创新平台,又是区域创新平台。 针对不同层次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充分体现省、市、县互联互动,分层建设和分级管理的原则。省科技厅会同发改委、省财政厅、教育厅等部门主要负责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行业创新平台由科技厅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区域创新平台由市、县负责建设和管理,省科技厅和有关部门予以指导。 (二)平台建设试点进展 2004年下半年开始,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基本思路,开展了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同年年底,作为行业创新平台的试点,先期启动了由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工大)、新药安全评价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医科院)、浙江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浙江大学共同承担建设的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承担建设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两个行业创新平台。2006年4月,作为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试点,启动了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等三个平台的建设。目前,这五个平台已经投入运行,初步效果良好,在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平台建设紧扣社会需求 浙江制药企业众多,但存在着制药工艺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单个制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条件有限、新药创制能力较弱和行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的现状,打造一个新药创制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制药企业提供一个公共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对于提高行业和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提升行业整体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浙江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集药学、药效学、毒理学于一体,有机地开展新药安全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工艺质量研究,为新药创制提供了一条龙服务,起到了提前参与、缩短时间、减少投入、保证质量的作用。 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创建,就是针对我省集成电路企业存在的专业人才不足、装备水平较低,设计研发能力较弱的现状,旨在向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技术资源、技术支撑、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降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入市门坎和设计成本,鼓励和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开发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增强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我省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设计能力,支撑和带动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如该平台提供的集成电路商用产品EDA环境作为公共技术支撑,已成为本省广大中小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基础。 2.平台服务成效日益显现 服务和创新是我省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主要方向。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成立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内,已经为150多家单位提供新药开发研究、药效评价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大大缩短了新药研发周期,降低了新药的开发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平台为企业提供药学研究、药效测定、毒性分析、动物实验等技术服务522项,其他各类检测服务6270项,服务经费达1177万元;开展企业科技人员培训服务,接受专业培训和咨询的人次300以上,受到制药企业的普遍欢迎,目前已吸纳150余家单位成为该平台的会员单位。 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立项建设至今,有20家本省企业依托于我们的集成电路商用产品EDA环境的支撑。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每个企业节省从一百万到上千万不等的投入。平台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验证与测试服务、IP应用服务、MPW服务等各类技术服务103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关键技术。2004-2005年全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共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4项,获批24项,目前待申请专利42项,其中有许多是在平台上开发完成的。 3.科技资源共享和利用程度提高 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决定公共科技条件平台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 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整合了浙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省部属科研院所等十家省内主要科技文献资源,平台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巳占全省的8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我省重点产业电子、生物、机械、化工、医药等各个领域,同时引进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弥补了我省国外科技文献资源不足的状况,平台可以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服务需求。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平台会员单位单位已达41家,汇集省内大学、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单位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410台,占全省同类仪器的70%以上,并且还在陆续增加。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了我省15家实验动物主要机构,通过资源的整合,使得动物试验生产的供应能力从原有占全省总量的50%提升到目前的70%,服务能力从原来占全省总量不足30%提升到目前的50%。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了共建单位共计5000万元左右的EDA工具和测试仪器设备等技术资源。既充分发挥和提高了技术资源的使用效益,又填补和完善了各自原有技术资源的欠缺之处,高效地扩大了规模、提升了档次,真正实现了高效和有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 4.平台的联合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平台各共建单位的合作研发,提高了研究质量和水平。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的创建,解决了以往新药临床前研究的药学、药效学和毒理学三大部分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确保新药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有效衔接,不但保证了研究质量,而且相互提升了研究水平。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在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同时,积极承担各级纵向课题27项,其中国家级7项,承担浙江省绿色化工重大专项,研发成功化学药品3.1类新药3个。平台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将常规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和注射用盐酸帕洛诺司琼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全部资料完成,并已申请临床批件。平台的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在平台建设前后有显著差异,服务项目数由建成前的2850增加到建成后的4319,合作开发项目由8项增加到16项。 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立项建设至今,平台共建单位依托平台共争取到纵向科研项目32项,经费总额2337万元,其中国家及国家部委级项目18项,国拨经费总额1245万元。 (三)平台建设全面启动 2006年下半年,我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新增13家行业创新平台,并已投入建设和运行,平台覆盖的服务领域涉及纺织、软件、五金、环保装备、机械装备、服装、海洋、水稻、茶、竹、木材加工、渔业、畜牧业等产业。技术市场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科学数据(地理信息、气象水利等)共享平台等2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也列入建设计划之中。 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纺织工业作为我省优势主导产业和绍兴纺织产业块状经济形成特色的实际,充分整合了省内相关的纺织科技资源,以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作为主体建设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省内外其他院校为技术合作单位,在此基础上计划通过2亿元新增资源的投入、建设,实现为纺织企业提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全程创新服务。 (四)平台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富有成效 我省在开展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平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前一阶段的试点建设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2006上半年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浙江省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两个重要文件,并以此为指导,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平台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1.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 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引导,使得全省上下逐步统一平台建设的认识,理清了平台建设的方向和发展基本思路,通过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平台建设,并依托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全省各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涉及面和影响面不断扩大。 2.省市县联动的共建模式 针对我省块状经济、特色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省市县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3.虚拟组织和实体组织为基础的平台运行模式。 从目前平台建设的运行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虚拟组织运行模式和实体组织运行模式。平台的虚拟组织模式,主要是指平台在保留各创建单位的核心专长和相应功能的前提下,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的面向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态联盟网络。它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前面提到的我省5个试点建设的平台,其运行模式就属于虚拟组织模式。以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为例,平台现有的四家创建单位,按照这一运行模式,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为纽带形成产学研联盟,每个创建单位,通过虚拟的联合,成为新药创新链上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信息高度畅通、既独立又联合的技术联盟关系,为制药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四家创建单位各自承担药学、药效学、毒理学、天然药物等四个子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四个创建单位既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核算,又能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相互促进,推动自身单位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相比之下,实体组织模式则完全是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的,具有明晰的产权结构,完全按照企业方式经营运作的组织运行模式。实体组织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模式,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具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启动的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平台就属于实体组织模式,平台拟以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进行工商注册,完全按照企业方式经营运作。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三方作为运营主体,实行理事会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下的主任(院长)负责制。广东省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和顺德华南家电研究院等平台采用的也是实体组织运行模式。 4.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动平台发展的基本保障。现有各类平台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形成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机制。理事会,作为平台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年度计划以及其他平台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平台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平台的发展进行专业指导。平台实行会员制,构建平台服务群体。平台制定和完善了经费使用、仪器设备管理、平台会员管理、人员激励和考核等一系列具体的运作管理制度。 四、关于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讨 平台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不同于以前单纯抓项目或抓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需要围绕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平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针对前一阶段平台建设的实际状况,我们应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成功做法,对平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统一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平台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平台建设的投入方式 对于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投入结构,又要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引导、带动社会机构的多方投入。参照国外经验,与平台比较类似的许多公共研发机构,大都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西班牙伊克兰研究中心最初50%的资金来自政府,40%的资金来自企业的合同项目经费。奥地利的能力中心,其经费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其中60%由联邦交通、创新与技术部及中心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拨款,40%由参加中心的企业承担。同时,随着研发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政府调整相应的投入力度,甚至停止资助。美国半导体技术联合体、奥地利能力中心、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心、日本生物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各自受政府的资助年限为7年。 对于不同类型的平台,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对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政府投入为主,对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以建设单位自筹经费为主。 (二)平台组织模式 1.平台的组织层次 平台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的载体,需要有效组织一批具有明显科技优势的科研单位、企业、中介组织和相关机构,改善科技创新的条件,提供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平台的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紧密层、服务层。核心层是指共同以资金、技术、设施等形式投入建设,并以股份制或合同协议等形式参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平台建设承担单位。紧密层则是为进一步扩大平台的建设队伍,以理事会形式参与平台建设的参加单位,与平台保持紧密的联系,对平台的建设运营提供建议,并发挥一定的作用。服务层是指由平台的服务对象构成的服务群体,包括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单位。这些单位,不参与平台的建设发展任务,只从平台获得技术信息和服务。可以说,平台的组织层次是灵活和多样的,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合力。 2.虚拟组织和实体组织的模式比较 从省内外平台建设的现状来看,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组织模式:虚拟组织运行模式和实体组织运行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虚拟组织超越实体组织的集中化带来的空间限制,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但平台各共建单位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实体组织模式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模式,能实现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且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强,但不够灵活,不太可能最大限度整合区域内相关优质科技资源。 3.虚拟组织和实体组织的模式选择 平台的组织模式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以下几方面因素的考虑,来选择合理的模式。 (1)科技资源的整合效果 采用何种模式,必须要以整合好科技资源为基本原则,要将区域内科研设施、科技成果、科技人员等相关的优质科技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和有效整合。整合要体现效果,整合的范围和规模要适中,少了不叫整合,多了难以协调。 (2)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平台,实现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多方互动,达到更好的创新组合。平台的组织模式,应注重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程度,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利益关系更加紧密结合和捆绑。通过平台的牵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中,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或者鼓励企业把研发机构建在高校里面。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以浙江永康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为主体单位,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及十一家龙头企业参与共建,组建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平台下属的十四个研究所和实验室都设在大学及龙头企业中,充分发挥大学人才优势和企业市场优势,使科研成果更贴近市场,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也避免平台建设类同于科研院所,降低管理成本,更有利于突出平台服务功能。 (3)服务功能的相对独立性 平台通过整合共建合作单位的科技资源力量,提供相关的科技创新服务。通常,科技创新服务包含一系列的技术环节和服务内容,尽管各技术服务之间有关联性,但如果这些技术服务可以分别由创建单位各自独立提供,这样一来,相对容易协调各共建单位之间的关系,虚拟组织模式比较合适这样的情形。前面提到的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四家共建单位,通过虚拟的联合,成为新药创新服务链上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信息高度畅通、既独立又联合的技术联盟关系,为制药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4)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的难易程度 平台各共建单位的利益协调是平台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如果平台组建起初,就能建立实体组织方式,以股份制的方式为各方的利益提供机制的保障,当然是比较理想。但事实上,由于平台建设涉及多个单位,不同的单位对平台建设的投入有高低,平台承担的建设任务比较复杂,大家对股份比例确定会产生一些分歧,不太容易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一般的契约合同方式,以理事会的形式来组织各共建单位参与平台建设,即按照虚拟组织模式比较合适。 4.虚实结合的组织模式 以上所述的虚拟组织模式和实体组织模式,是平台顶层的组织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平台建设和发展,我们需要吸收这两种基本组织模式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从平台的不同层次上去完善相应的组织模式。 对于虚拟组织模式,我们提倡虚拟联合,实体运行,即强调各共建单位在按照契约联合的基础上,借鉴实体组织运行的基本特点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起负责平台建设发展的决策机构,和负责日常运营的组织实施机构。 对于实体组织模式,我们提倡实体联合,虚拟运行,这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各共建单位在股权联系的基础上,以虚拟的方式来组织、整合相关的科技资源,不一定通过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化来整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二是不断加大平台的开放性,通过以理事会形式吸纳建设单位,以扩大平台建设的队伍,不断聚集创新力量,提高科技创新的合力。 (三)平台运行机制 要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功能,除了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还须构建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高效灵活、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以理事会为核心,推动平台正常运转和长效管理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特别是对于虚拟组织模式,相对来说协调比较困难,建立良好的内部协调运行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功能完善的理事会制度 作为平台的决策机构,理事会要发挥更有效作用,应加强自身的功能建设。理事会的建设,可以借鉴公司董事会建设的一些做法,加强各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具体可以从平台发展的技术咨询、业务监督、业务发展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包括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业务发展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等。 组织和落实理事会领导下的日常运行机构,实行人员专职化、岗位责任制、工作流程化来建设与运营平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 同时,平台理事会必须加强自身的制度规范建设。平台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理事会章程及有关科研、人事、财务、保密等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平台各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2.实行多样化的业务运作方式 为了推动平台承担的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可以采取项目形式、合同形式、股份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平台下设研究所和服务机构,对于研究所采取以院校为主体的股份制形式,服务中心和中试基地则由企业化运作的若干个经济实体组成。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下属的各服务部门,采用股份制、独资、经营责任制等多种方式,最低限度的降低平台经营成本,使平台尽快进入收支平衡,不断发展的轨道。 3.建立明确的成果收益分享机制 根据不同组织模式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对于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成果产生的收益,平台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协议等形式,加以明确,做出相应的规定。签订协议时,既要保护项目开发者的利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利于平台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良好、持续合作。 4.具有稳定的平台经费投入保障 平台建设经费采取政府引导支持和有关单位自筹相结合解决。日常运行经费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获得。通过平台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来获得平台自我发展的资金保障。 5.建立动态的人员流动和合作机制 在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中,建立动态的人员流动和合作机制,使得作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资源的人才得到有效整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平台环境的,基于项目和服务的人员调配、有序流动和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 6.健全设备设施共享管理制度 平台的仪器设备设施实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由平台统一安排使用,建立共建共享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制度,保证仪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按照我省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对一些省财政补助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统一纳入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公用平台的管理。 7.实行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 平台自身要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淘汰,对创新服务能力强的机构要及时吸纳到平台中来。 作为平台的政府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平台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遴选,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平台进行淘汰和更新。同时,根据对平台定期的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对平台后续投入支持的主要依据。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