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繁殖策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普: 鼠算还是天算——鼠的繁殖策略
热度 11 wangdh 2017-7-26 08:44
鼠算还是天算—鼠的繁殖策略 姚蔚 王德华 鼠作为陆生哺乳动物的一大类群,其个体数量几乎是现有哺乳动物的半数以上,它们有灵活的繁殖策略。对鼠来说,自然界的光周期变化是其繁殖的信号, 天算 保证了鼠季节性繁殖的稳定性。而生活中的实际水热和食物条件也促使鼠适时调整自身的繁殖, 鼠算 可使其繁殖时有更大的灵活性。所有这些可塑性调节,对于鼠适应变化剧烈的全球气候十分重要。 动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演化出了特别的繁殖策略,适应多变的环境。对于数量众多的鼠来说,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们的繁殖策略?是自然界的光周期,还是全球变暖的气候因素,抑或是实际的水热和食物供给条件? 天算与感光通路 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进行,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昼长与夜长比例的季节变化,由此形成光周期。数亿年来,光周期保持着稳定的年度变化,是值得信赖的时间标尺,为鼠的季节性繁殖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信号。 鼠是如何感知并响应光周期变化的呢?近年来,鼠的这条感光通路已被逐渐揭示。其中,在鼠的视网膜上存在一种新的感光蛋白,扮演着光周期感受者的角色。再者,在鼠的丘脑附近存在一豆状小体,称之为松果体。它是光周期信号的执行者,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的分泌在有光的条件下减少,在黑暗的环境中则增加。改变褪黑素含量能够调节鼠的繁殖状态。比如说,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褪黑素灌注后,雄鼠睾丸重量明显减轻,精子数目减少,雄激素含量降低,进入休情状态。 地上鼠与地下鼠 有的鼠在地上生活,有的鼠在地下生活。大部分地上生活的鼠视觉通路都较为完整,对光的变化相对敏感,能够在光周期的调节下进行季节性繁殖。而生活在地下的鼠,它们从视网膜到视觉中枢的通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有的地下鼠种可以感知外界光信号的变化,有的已完全丧失了这种感光能力。即使能够感知光周期,地下鼠的繁殖策略与地上鼠也存在差异。 举例来说,大多数地上生活的鼠,如布氏田鼠、小毛足鼠、金色中仓鼠和黑线毛足鼠等,它们的妊娠期相对较短,仅 3 周左右的时间。当春季日长逐渐变长时,它们开始婚配,之后的妊娠和哺乳过程在早夏之前就可以完成。由此,确保了后代能够在水草丰美、条件适宜的季节茁长成长。自秋季开始,日长逐渐变短,鼠体内的褪黑素含量也逐渐增多。对鼠来说,这些信号意味着冬季的来临。为了避免后代在严酷环境下大量死亡,鼠需要停止繁殖。这种繁殖的抑制在实验中已被证明。例如,雄性黑线毛足鼠在短光照的环境下呆 8 周后,其睾丸发生萎缩;金色中仓鼠经过 10 周的短光照处理后也进入休情期。地下鼠就是终年在地下洞穴坑道内活动的鼠。在长期的黑暗环境中,其视觉系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表现为眼球缩小、眼肌减少和视力衰退。但是,弱化的视器并不代表其感光性完全消失。研究发现,部分地下鼠感受光周期的视觉通路依旧发达,也进行季节性的繁殖。 例如,独居于阿根廷沿海草原的栉鼠,它们进行季节性繁殖。但与地上鼠不同,由于它们的妊娠期很长,达到 95 天,故而选择在秋末日长逐渐变短时交配。另外,雄性栉鼠全年都可以维持高的性活力,而雌性栉鼠的性功能却受到光周期的调节。 当然,也有一些地下鼠的感光能力退化严重,对光周期的变化没有反应,其繁殖也不再有季节性,如非洲鼹鼠。 特立独行的鼠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有一些鼠对外界的光周期变化无动于衷。有趣的是,即使在一些光敏感性的鼠中,这种反应也时有发生。例如,极少数的黑线毛足鼠在短光照处理时依旧我行我素,既不萎缩性腺,也不降低性活力,短光照的繁殖抑制效应在它们身上似乎不起作用。这其中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对光周期响应的鼠类个体在经受同一光周期的长期处理后也会出现不响应的情况。例如, 10 周的短光驯化能够抑制金色中仓鼠的性活力,但当这种驯化延长至 20 周左右时,仓鼠的性活力会自行复苏。 为什么短光照对繁殖的抑制作用不能长久保持呢?科学家分析,可能是因为季节的长短和变化已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被“刻录”到鼠的基因里了,使它们知道一年四季总是在交替往复的,冬季不会无限制的持续。 事实上,鼠已经进化出调控繁殖的年生物钟,节律性表达的神经递质调节着繁殖的周期性变动。因此,即使切除了松果体、去除了褪黑素的影响,并将鼠饲养在恒定的光周期下,它们还是会表现出发情与休情的年度变化。 而对于那些生活在气候剧烈变化环境中的鼠来说,进化可能让它们有更灵活的繁殖策略,只要外界的水热和食物条件允许,它们就可以无视光周期而直接启动繁殖。 生活在内蒙古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的长爪沙鼠就是一类光不敏感性鼠。无论是 7 周的短光照驯化还是 4 周的短光照加低温的共同处理,实验条件下的长爪沙鼠都能保持稳定的体重和基础代谢率。 10 周的短光照驯化也没有抑制其繁殖,无论雌性沙鼠还是雄性沙鼠其繁殖器官都没有萎缩,性激素也没有下降。在内蒙寒冷的冬季甚至还会观察到新生幼崽的出现。那么,一个季节性繁殖的物种是如何做到无视光周期的变化?相关的机理还有待科学家去揭示。 其他影响因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过去的 140 年间,全球气温上升了约 0.6 o C ;高温天气的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降水量也较 20 世纪初增加了 2% ,并且降水异常天气的比例大大增加。 温度的上升引发了春季以每十年 2.3 天的幅度提前,植物的提早开花使动物的食物资源过早出现。为了确保后代的存活,动物的繁殖策略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不再一味地依赖于稳定变化的光周期。不然,物候的不匹配将会引发种群数量的大波动。 例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美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按照光周期变化进行一年一度的迁徙和产仔,而它们赖以生存的植被却依仗当地的气温。从 1993 — 2008 年,西格陵兰岛的气温上升了 4 o C ,植物生长日期提前。保持产仔日期不变的驯鹿在错过了食物最丰富的时节。 食物的骤减造成北美驯鹿幼崽的大量死亡。 相对于驯鹿,鼠在与物候的匹配上显示出较强的灵活性, 其 繁殖模式逐渐挣脱了光周期的束缚。全球变暖引发北美洲春季温度的上升,促进了加拿大地区云杉的生长,以云杉种子为食的欧亚红松鼠的分娩日期在十年间提前了 18 天。与此相类似,栖息于落基山脉的黄腹旱獭的出眠时间(冬眠结束的时间)也比 28 年前提前了 38 天 。旱獭的 繁殖在是出眠后立即进行的,因此,其繁殖也相应地提前了。但是,在气温上升的同时当地的降雪量也在逐年增加,厚厚的积雪层使旱獭的觅食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冰雪的消融时间是影响黄腹旱獭繁殖的另一个 重要 因素。 由此可见,食物资源在鼠的季节性繁殖中意义重大。光周期可以作为季节的预测信号,但是鼠机体的能量状态却能凌驾于光周期之上。当机体处于严重的能量负平衡时,即使是刺激性的繁殖信号,鼠也不会再响应。限食可以抑制雌性小鼠排卵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样,食物信号也有可能先于光周期诱发繁殖,给非繁殖期的山地田鼠喂食 2 周的新鲜草可以促使其启动繁殖 ;增加冬季食物也可以增加长爪沙鼠早春的繁殖率 。 全球变暖后,食物资源的提前供应促使了鼠提前启动繁殖。 综上所述,无论是依赖于光周期的“天算”式繁殖,还是综合实际水热和食物条件的“鼠算”式繁殖都显示出鼠繁殖策略的灵活性。鼠对环境调节的有效把握和相对较快的传代速度使得其更有可能进化出新的适应策略。 (说明:本文应《大自然》邀请所写,文章是研究生姚蔚写的,文字经编辑加工。发表在 2017 年 7 月刊第四期上,见下面的链接。) 8 大自然-2017-第四期 鼠算还是天算——鼠的繁殖策略.pdf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204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吹棉蚧女儿国的生育秘密
热度 9 ecoliugy 2017-7-10 15:16
我家橘子树上的柑橘吹棉蚧 橘子上的白衣虫虫 前些天回大理弥渡老家,闲时看老家小院中的橘子树,树上有种神奇生物吹棉蚧。 中国人种植橘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岭以南都可以种植柑橘,早在南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写出了橘子专著,描述橘子的知识,然而生活在橘子树上这种白色的吹棉蚧在中国的历史却不足一百年。 这种白色的蚧壳虫名叫柑桔吹棉蚧(Icerya purchasi),它最早只分布在澳洲,于1878年最早在新西兰发现,它随着自然和人类的活动,传播到了全世界性柑橘种植区。吹棉蚧小时候看起来像头皮屑一样,有点恶心;当成熟以后,屁股一端可分泌白色的蜡,产卵的时候,它从屁股端成细丝状“吹”出,边吹蜡丝边产卵,外形细细看起来像一只穿了白裙的小乌龟,观感还不错。吹棉蚧主要危害柑橘类果树,橘子、佛手、柚子等都是其危害对象。在重庆,吹绵蚧能够寄生184种植物。柑橘类果树一旦被柑橘吹绵蚧相中,便会造成枝叶枯萎,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损失相当惨重。在四川,曾有研究柑橘的老先生统计过,10年内吹绵蚧能让3万株橘子树死亡。 澳洲瓢虫取食吹绵蚧(via 网图) 美国昆虫学家查尔斯·赖利(网图) 鉴于吹绵蚧的引入对柑橘水果产业的灾难性影响,美国农业部早在百年之前就开始研究吹绵蚧的防治问题。1888-89年,美国昆虫学家查尔斯·赖利(Charles Valentine Riley)引入了柑橘吹绵蚧的天敌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挽救了遭受重创的美国柑橘产业。澳洲瓢虫控制柑橘吹绵蚧被认为是最早最成功的的生物防治的经典案例,因此后世把赖利称为生物防治之父。 中国农林科学家在1957年,也从前苏联把澳洲瓢虫引入到广州,防治效果也很好。 不同年龄阶段的吹棉蚧(网图) 吹棉蚧为何那么厉害? 首先,吹棉蚧壳虫可以分泌白蜡,它耐高温高湿,也可抵御天敌。吹棉蚧吸食植物汁液后,还可分泌蜜露,吸引蚂蚁前来保护它。 为什么吹绵蚧对柑橘危害那么大呢?早先时候,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认为,吹绵蚧的繁衍策略异常独特。它几乎没有公的,种群里全是母的,有点像女儿国。吹绵蚧和大多数蚧壳虫一样,简单了说像蚜虫一样,可以孤雌生殖,因此她的繁殖能力惊人。吹棉蚧世代重叠,能孤雌生殖,不交尾照样繁衍后代,雌虫与雄虫交配后产卵量更多,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庞大的种群。所以吹绵蚧一旦在柑橘树上发生之后,危害极为严重。这是大多数人对吹绵蚧的认识,直到现在很多人依然这么看待这种白花花的虫子。 然而,在1959年,美国昆虫学家Ebeling发现其实吹绵蚧的繁殖并非孤雌生殖的女儿国模式那么简单。事实上,雌性的蚧壳虫不仅仅是个“女人”,它其实是个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她不仅有卵巢,也拥有睾丸。当雌性自我受精的时候,她会生下雌雄同体的“雌性”后代,而当它与雄性交配的时候,她会生下很多“男孩”(雄性个体)和雌雄同体后代。 美国昆虫学家Ebeling对吹绵蚧女儿国繁衍秘密的解读被广泛认可,吹绵蚧雌雄同体,偶有雌雄交配的繁殖观点持续了将近一个甲子年。然而,2011年牛津大学的科学家Laura Ross发现,女儿国的繁衍的法则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柑橘树上的女儿国,怀孕自有她的神秘药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乱伦”(incestuous)。 吹棉蚧成虫,神奇的生殖体(via 网图) 吹棉蚧的乱伦:既当外公,又当爸妈 吹棉蚧的生殖方式简直神乎其神,若非人家发表在《美国博物学家》之上,听这个故事的人肯定认为这是个谣言。雌性吹绵蚧也并非雌雄同体,自己给自己受精,而是通过一种组织寄生和感染的方式,在出生的时候就完成了受精。吹绵蚧宝宝在出生的时候,会通过“感染”或组织“寄生”获得父亲遗留的一些精液,来完成受孕。狡猾的父亲,通过精液残留物,寄生在自己的女儿体内,然后再产生精子,与自己的女儿“交配”。这样看,每一个吹棉蚧不仅是它外孙的外公,而且是外孙的老爹和老妈。 雌雄同体这种生殖模式通常出现在软体生物和一些鱼类中,在昆虫界少之又少。吹棉蚧这种父亲残留寄生为女儿受精的方式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雄性通过残留寄生在女儿体内,再次让女儿的卵受精。这种方式极大的扩大了雄性的遗传适合度,从雌性的角度看,也把自己的基因最大化的传给了下一代,具有一定的遗传优势。这种方式极大地挤压了雄性的生存机会,造成雄性在种群中异常稀少。 牛津大学科学家还从性别系统进化的角度,分析了为何会产生这种生殖方式的原因。雄性与雌性通常具有相互伤害的特性,但也有合作。雌雄同体的进化是雌雄从竞争到合作的进化。吹棉蚧雄性寄生到雌雄体内,就好比某细菌侵入细胞体内,若没一定的好处,它肯定会把攻击雄性。雄性很可能通过某种细菌进入雌性体内,给雌性带来了营养等好处,方能安全地寄生在雌性体内,给一代又一代的女儿受精,生养更多的儿女。 倘若通过抗生素杀死吹棉蚧体内的病菌的话,吹棉蚧就会生出更多的儿子,而非女儿。这也证明雄性可能是随着细菌一起“感染寄生”到雌性体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很多细菌是通过雌性一代又一代传下去的,母亲的细胞液为细菌传播提供了渠道。雄性则像个死胡同,精子太小,对细菌传播无益,因此细菌的传播可能促进了雄性对雌性的寄生。这可能就是吹棉蚧寄生受精,建立女儿国的神秘方法。 吹棉蚧如此神奇的繁殖方式的故事,几年前我曾在读科学新闻的时候就了解过,并稍微看了看学术论文。前两天回大理弥渡,竟然老家小院之中的橘子树上看到吹棉蚧。看到家里的“害虫”,反而令我兴奋不已,我家院里里不就有个有趣的女儿国吗?其神秘而诡异的繁衍方式和怀孕方法,甚至比小说中还离奇,比科幻还魔幻。 博物就是这样的,你了解的故事多了,就会感到惊奇,对她充满感情。小院之中,故事还多着呢。 参考资料:Gardner, Andy; Ross, Laura (2011). The Evolution of Hermaphroditism by an Infectious Male-Derived Cell Lineage: An Inclusive-Fitness Analysi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78 (2): 191–201. Hermaphrodite insects fertilise daughters with parasitic sperm http://io9.gizmodo.com/5821755/hermaphrodite-insects-fertilise-daughters-with-parasitic-sperm
12388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畜牧业的资源节约型特征
jiangming800403 2013-3-19 18:00
生态承载力评价的逻辑结构中包括两项系数——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是某一地区某一生物产品实际单产与标准单产(即全球平均产量)的比值,反映了该地该产品的相对生产力水平。均衡因子反映的是农田、森林、草原、水域等四大生态系统的平均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产力之间的比例关系。但由于农产品、林木、畜产品、水产品的效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全球生产力并不是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简单加权平均,而是要根据效用上或者消耗上的某种可替代性,在农产品、林木、畜产品、水产品等的单产水平之前乘以一定的换算系数,为了便于分析,可将农产品的换算系数设为 1 ,然后通过某种等价关系建立林木、畜产品、水产品与农产品产量之间的换算系数,即折粮标准系数。显而易见,如果某一生态系统产品产量的换算系数相对增加,那么它的均衡因子也会随之增加。 我国的畜牧业是以养猪为主体的,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养牛业则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这造成由世界平均畜牧业生产水平确定草地的均衡因子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差异。 畜产品的折粮标准系数取决于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即饲料报酬率,按生态学概念则是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这种能量转化效率不仅有个体水平,也有种群与群落水平。牛虽属反刍动物,可消耗、吸收粗纤维中的能量,同时个体较大,用于维持自身基础代谢的相对能耗较少,具有较高的个体能量转化效率,但个体水平并不代表种群与群落水平,某一种群的能量转化效率既与个体的能量转化效率有关,也受到了种群结构的影响。 一个物种的种群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主要取决于其繁殖策略与外界干扰。生物一般有两种繁殖策略: k- 选择——产生少而大的幼体,幼体的生存力、成活率较高与 r- 选择——产生多而小的幼体,幼体的生存力、成活率较低 。显而易见:生猪的繁殖策略属于 r- 选择,生猪生长发育快,孕期较短,产仔数高,成年母猪一般可两年五胎,年繁仔猪在 20 只以上,因此生猪生产中繁殖种群的规模很小,与个体水平相比,种群的能量转化效率并未有较多降低。而牛恰恰相反,属于 k- 选择,牛生长发育较慢,而且只能一年一胎,一胎一般一犊,所以繁殖种群与育成种群在牛群中的规模较大,种群尺度的能量转化效率要远低于个体水平。 因此,我国养猪业的肉料比可以达到 1 : 4-1 : 4.5 ,而在北美生产 1kg 牛肉往往要消耗 10kg 以上的谷物。正是因为猪肉的折粮标准系数低于牛肉,所以按照我国实际情况估算出的草地均衡因子要低于威廉 · 雷斯( W.Rees )与马希斯 · 瓦克纳戈尔( M.Wackernagel )根据全球平均水平的估算值;因而,根据威廉 · 雷斯( W.Rees )与马希斯 · 瓦克纳戈尔( M.Wackernagel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测算的我国畜产品的生态承载力只是理论上的一个评价值,其实质是按照全球畜牧生产水平反映的生产这些畜产品所需要的标准生产力的地球生态系统面积,在数量上要高于我国畜牧生产因消耗饲料而产生的实际生态足迹(标准生产力的地球生态系统面积),其间的差值可以认为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一种结构性降低生态足迹效益。 见本人拙作:《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此外,家禽繁殖种群的规模更可以基本忽略不计,因此,我国以猪禽为主的农村畜牧业虽然号称是“耗粮型”,但与欧美以牛为主的牧业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种群效率 另,我国家庭畜牧业产期以来承担着消耗作物残余物与厨房垃圾的作用,更进一步降低了饲料粮消耗和养殖业成本。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雌性灵长类的繁殖策略
热度 3 welcomezp 2012-4-27 09:24
雌性灵长类的繁殖策略
吉尼斯纪录中,一位莫斯科妇女一共生育了 69 个孩子(频繁出产双胞胎和三胞胎),成为子女数目最多的母亲。这是非常特殊的例子,人类女性一生可能生育子女的数量非常有限,即使在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绝大多数女性的子女数目不超过 10 个。女性繁育需要经历 10 月怀胎和出产,哺乳婴儿一年以上。孩子完全独立生活要到十几岁以后。非洲传统狩猎采集民社会的女性出产间隔一般在 4 年左右,从 16 岁初次怀孕出产到 40 岁的平均寿命, 24 年间平均生产 6 个子女。其中大约一半左右的子女死亡,这样每个女性平均能够将 3 个子女养育成人。由于母亲养育孩子需要消耗巨量的精力和时间,女性非常重视选择高质量或高地位的男性配偶,提高自己及子女的生活条件,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每个子女的质量和存活率,有利于其自身的繁殖成功。 灵长类雌性有着类似的繁殖策略。从交配的次数和子女的数量来看,黑猩猩雌性倾向于选择高地位雄性。灵长类雌性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选择雄性。雌性黑猩猩的阴部有发达的性皮,排卵期时出现胀红、潮湿的视觉信号,吸引雄性黑猩猩靠近(如图 5.1 )。猕猴雌性的脸部和臀部在排卵期出现明显潮红,也是吸引雄性交配的视觉信号。相对而言,人类既没有大猩猩那样显著的男女体型差异,也没有黑猩猩那样引人注目的性皮。可以说人类女性缺乏明确的排卵期信号,那么如何吸引男性?仔细观察发现猿猴的肿胀性皮主要集中在脸部和臀部,这些是四肢移动时与眼睛平行位置,最容易受到注视的部分 (Dixon, 1983) 。人类直立行走时,胸部是最容易都到注视的位置之一。和其他灵长类雌性相比,人类女性的乳房占身体的比例最大。乳房虽然是哺乳器官,但是其大小与女性的乳汁分泌能力无关,也与身体代谢关系不大,其 90% 的成分是脂肪。女性隆起的半球形乳房似乎是吸引男性的持久视觉信号。 摘自张鹏著《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 豚尾猴雌性的肿胀性皮 日本猴雌性选择高地位的雄性, 张鹏摄于日本小豆岛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66244 次阅读|3 个评论
韦小宝:精子之王
stoneseed 2009-11-20 23:38
生态学家对于生殖策略讲的很多,说得大多是生男比生女合算,尤其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更要生儿子。理由很简单,从古至今,有钱人获得的交配机会就是比你多,没辙。穷人生儿子是要冒险的,儿子可能一辈子一个姑娘也骗不到,或者一个娃也传不下去,与其这样,穷人不如生闺女。从生物学意义看,只要灰姑娘愿意,基本上就能获得交配机会,延续自己的基因。 万一张的企或运气好的,没准还能嫁个有钱人,改变家族的命运。张大 Y 教授 ( 不是张大淫教授 ) 说过,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常有,但是你如果是个灰小伙子,是个穷鬼,就别惦记骗人家的公主,铁定没戏。 英国进化生物学学者道金斯被誉为达尔文的猎犬,他用一本《自私的基因》把进化论放大到了基因水平。道金斯用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这么解释生殖细胞的形态:在受精卵的合作中,卵细胞,也就是女性使用合作态度。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它富含营养,妈妈希望尽自己所能保证生殖细胞质量,来让后代过得幸福。精子,也就是男性则使用竞争甚至欺骗的手段,为了更多的繁殖后代,精子数是个天文数字;为了保证数量和精子争夺卵细胞中的灵活性,它甚至舍弃了细胞结构,几乎仅保留了高密度的染色质。 女性一生排除的成熟卵细胞也就 3 、 500 个,而且还要担负怀孕、哺育的重担;但男性的精子却大致有 10 的 12 次方的数量级。所以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对于男性而言,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是很好解释的。男性生殖投入低,追求后代数量;而女性追求的则是质量带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一般都是跟妈妈好,爸爸的待遇很尴尬。 但是一妻多夫的制度就不好解释了。这个问题直到我第 3 遍看《鹿鼎记》的时候才恍然有些理解。韦小宝油滑狡诈,心黑手狠却又宽广大气。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江湖豪情和仕途大运是受到 DNA 编码控制的。他娘韦春花是妓女,花姐自己告诉我们,她也不知道韦小宝的爹是谁,可能是汉人、满人、回回甚至是西藏大喇嘛小宝贼溜溜的眼神就像那个大活佛在床上的样子。这就热闹了:假设每个疑似爸爸都贡献 2 亿精子,则生出韦小宝的那个精子便是过千关斩万将,十亿挑一的优胜者。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没有超人诡计和魄力的DNA是决计没戏的。 在娘胎里就灭掉了这么多各怀鬼胎的精子,那么对付个把郑克爽、刘一舟、神龙岛主、罗刹鬼子还不是小菜。 翻过头看韦小宝,绝不浪费机会没有机会也要赌出、拼出创造机会。 衣锦还乡之时,韦小宝横刀立马,把 7 个老婆都摆到了丽春院床上,然后便添了 2 个儿子:长子韦虎头 , 阿珂所生;次子韦铜锤,苏荃所生韦这样的基因,生殖力必然过人。 算上上建宁公主生的长女韦双双,不服不行啊。如果把《鹿鼎记》和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理论生态学教材一起看,你就会知道《鹿》是多么经典而精彩的案例。这精彩属于韦小宝、属于阿珂、苏荃,更属于韦春花。这是一妻多夫的胜利:通过精子战争,女性便能够用最省力的方法选择出最成功的精子。 正巧上周刘胖子从瑞士伯尔尼大学发我个帖子,也说了一妻多夫的好处。在果蝇试验中,有人真找到了个自私基因。为了最大可能避免伴性遗传的疾病(比如色盲等),自私基因会杀死所有所有带 Y 的精子。但着也要付出代价:精子数量减少,且后代都是雌性。他们的文章发在 Science 上 ,结论 就是雌性滥交可以降低后代继承坏基因的可能性。 漏说了一句,花姐的儿子不会是郭靖、乔峰,取一堆老婆的也不会是陈近南、胡逸之。因为那样的基因虽然优秀,却没有胜利的机会。《鹿鼎记》中写的,其实就是一场真实的精子战争,金庸当年应该把它连载在科学网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87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