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通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通讯

相关日志

如何使用满城的WIFI,通过自愿联合组成一个备用的网络通道?
yangxintie1 2020-6-28 06:49
如何使用满城的WIFI,通过自愿联合组成一个备用j网络通道? 如何使用满城的WIFI,通过自愿联合组成一个备用的免费的网络通道, 这样一个区域的WIFI都可以互联起来,有的家庭就是没有光纤或者,电缆接入,也可以上网, 这里面如何解决加密的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以及新的IP地址产生的问题,或者干脆能不能甩掉原来的IP地址?形成一个区域之内的一种新的通讯手段,形成一种新的网络连接方式,甚至部分代替原来通讯系统。
个人分类: 生活经验|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国留学的那些事儿——通讯篇
lhqspringlet 2018-9-29 00:45
法国手机卡至少有三种办理渠道 :一是通过网上申请,让通讯运营商直接把卡寄到你的住所;二是直接去烟草店 TABCO 要一张手机卡;三是可在家乐福超市或者门店购买手机卡。网上购买的一个好处是可以直接选择英文网页,或者直接用翻译软件插件把法文界面转译成中文界面,这对于像我这类不会法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很遗憾的是,能否顺利拿到手机芯片卡,还要取决于快递。在等待了两个来月依然未果条件下,最终我还是选择去 TABCO 重新要了一张电话卡。 对比下中法两国的通讯收费,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很悖论的现象:法国人是拿着发达国家的收入享受着发展中国家的收费,我们中国人是是拿着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享受着发达国家的收费。 法国通讯不同套餐不同话费,但是基本共同点相同:短信任意发、电话任意打,区别只在于移动网络流量从几G到几十G收费不一样而已。以 Free 通讯为例,每个月 2 欧套餐,可以免费拔打国内国外两小时,短信、彩信无限,网络流量 50MB 。而如果是使用每月 8.99 欧套餐,国内和国外短信、彩信和通话无限,国内流量 60G ,国外流量 3G 。如果是每月 19.99 欧套餐,国内国外电话、短信和彩信无限,国内流量 100G ,国外 50 多个国家 25G 流量。可能会觉得一家通讯公司没有普遍性吧,我们再看另外一家通讯 Lycamobile ,分别提供 4.99 、 9.99 和 14.99 欧 30 天的套餐,全都是无限制的国内通话和短信 + 欧盟漫游,区别只在于互联网流量是 2G 、 4G 和 50G 而已。我们再看通讯 SFR 提供的四种套餐,分别是每月 15 、 20 、 35 和 55 欧,全都是法国和欧洲电话和通讯任意、收费区别在于移动互联网流量分别是 10G 、 50G 、 100G 和无限的区别。对比中国通讯收费来看,国内三大通讯商的通讯收费确实太高了,收费价格还有很大幅度的可下调空间。 与中国邮政被几大快递压迫得有点英雄落魄日薄西山不同,法国邮政( La Poste )应该还在享受着它日不落帝国霸主的荣光。这很可能受益于法治化国家对于证据有形化的诉求。想想看吧,办个银行卡、办个手机卡都要用到邮寄。就连住宿退个房,哪怕住宿管理办公室就在楼下、管理人员工作日也在场办公,但是,你并不能直接跑楼下去跟人家说一声说这个月底你要退宿,也不能直接写张说明或申请表直接拿到人家手里,而是需要通过邮局,寄个挂号信、保留好签收回执,你才能办理后续的退宿手续。这样看起来确实是够折腾的,很多繁文冗节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手续和流程,却是保留了相应流程证据,避免后续可能发生的不必要扯皮、纠纷和麻烦。 :连洪泉,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 (CNRS-GATE) 访问学者。 本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它是留学汇报的一部分,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借此机会向创造访学条件和提供访学工作便利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华南师范大学和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 GATE Lyon Saint-Etienne , CNRS-University of Lyon )致敬!特别感谢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 Marie Claire Villeval 教授的邀请,也特别鸣谢五大机构相关老师和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师资科的文媛媛老师、广留服的程老师、梁老师、黄老师和简老师、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的王春桥老师、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主任 Sonia Paty 教授、留学接待秘书 Yamina Mansouri 、中心秘书 Taï Dao 、助理工程师 Philippe Fortin 、图书管理员 Nelly Wirth ,也感谢在法国留学提供帮助的赵柘锦博士、刘惕若博士和尹相楠博士。在此向特别鸣谢为我提供访学申请帮助和建议的各位老师,他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周业安教授、代志新博士、宋扬教授、郑新业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的黄珊珊博士,浙江大学的陈叶烽副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的刘曼微博士,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的梅虎教授、林勇教授、李萍副教授、董佺副教授和罗艺旸副研究员等。
个人分类: 留学心得|3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03-传递中的信息
ruleofbit 2016-10-3 00:43
本著开卷便定义,信息是因果系统的中介,能够传递、转换和施效。这里我们具体讲讲,信息传递的相关问题。信息传递,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且运用的信息属性之一,语言就是信息可传递性的突出运用。 我们这里讲的传递性,不仅仅是指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还包括信息在时间的传递。信息传递性的意思是, 信息本身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复现 ,所以信息的传递理论也可以称为信息的复现理论。信息如果在空间上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通讯。信息如果在时间上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储存。如果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复制。信息的传递不改变信息的形式,这是信息传递与信息转换的本质区别。 传递对应通讯技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范畴内,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19世纪中叶发明的用来为人们决速传递信息的技术,即通信技术,包括有线电话通信技术和无线电报通信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现了用来为作战部队获取敌方目标信息(如是否有敌方的飞机、导弹等目标出现)的雷达技术。也是在“二战”过程中,出现了用来执行射击策略控制火炮发射的自动控制技术。不过由于那时“信息”的概念还没有广泛流行,因此,几乎没有人把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获取信息的雷达技术以及执行信息的控制技术看作是信息技术。 1946年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起初,人们也是纯粹把它看作是一种先进快速的运算工具。1948年诞生了仙农的信息论,“犹如在学术界爆炸了一枚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于是,信息的概念就像原子弹所产生的冲击波一样随即迅速波及扩散到几乎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时髦术语。这时,人们开始把计算机看作是处理各种信息的强大而通用的工具,因此,许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计算机技术看作是信息技术的代表,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认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际上是同义语。(信息科学原理 P72) 钟义信教授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归纳,提出了4C技术,认为信息技术具体指:感知技术(Collection)、计算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控制技术(Control )四大技术。 信息哲学是从信息技术中发展出来的,信息哲学三大原理,信息传递原理、信息转换原理、信息施效原理都有对应的经典技术。 显然,信息传递原理对应通讯技术。信息转换原理对应感知技术与计算技术,因为这两大技术本质上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再处理。信息施效原理对应控制技术,因为控制本身就是信息施展自身作用的过程。未来出现的新技术,应该全部可以用信息哲学三大原理进行涵盖,否则信息哲学的理论基石就崩溃了。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 信息传递原理揭示了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可分性。 信息传递论试图描述的内容是,因果关系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发生作用。这个问题乍一看难以理解,我们对比经典运动来理解这个问题。在经典运动理论中是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这往往不能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变化。比如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递现象显然不能用经典运动理论进行理解,因为如果说波是质点的运动的话,那么质点的振动方向应该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而不是垂直。横波传递的核心是信息与能量的传递,而非物质本身的传递,正是这个特性揭示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如果信息就是事物本身,那么信息就不可能获取,也不可能传递。 信息哲学强调信息是形式化的东西,反映世界的关联性,本质上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信息的可传递性正突出体现了信息的形式性与抽象性,信息的传递不是质量与能量的交换,而是某种形式性、抽象性、本质性的东西得到了转移。信息的传递不是物质的运动,信息传递的本质是某种形式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复现,而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在空间上的转移。信息传递是抽象的,物质传递是具象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需要运输业,还需要通讯业。另外信息复制之后,信息的数量会变多,但是在经典物理领域,物质运动之后,物质的质量并不会变大。在量子物理领域,物质高速运动,会导致质量变大,时间变慢,物理学的很多问题和信息问题在感觉上开始相像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物理的信息转向。具体问题,将在另节《信息哲学眼中的世界本体》中予以介绍。 香农与通讯理论 信息传递的最根本要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抽象形式。Shannon认为,不要关心信息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乎信息在空间上的复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高效率是数量指标,高质量是质量指标;如果考虑到实际的实现,还要进一步考虑低成本、易操作等方面的要求。人们通常认为,这些要求之间一般是互相矛盾的:传递效率的提高,往往以栖牲传递质量为前提;提高传递质量则往往要栖牲传递的效率;而如果既要高效率又要高质量,就会导致增加技术复杂度,成本昂贵;相反,为了保证低成本,就只能放弃高效率、高质量的指标等等。 Shannon被称为信息论之父,就在于提供了一套严格的方法高屋建瓶地处理这些矛盾。特别是香农定理在理论上澄清了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误解,展示了出人意料并且令人鼓舞的前景。它们证明:通过适当的编码(当然相当复杂)可以把高效率(传递信息的速率任意接近信道容量)和高质量(传递信息的差错任意接近于零或失真低于规定的允许值)这样两个看似对立的重要指标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 Shannon第一、第二和第三编码定理还从理论上揭示了通信有效性和传输可靠性的 可以达到(但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些理论构成了整个信息传递原理的核心。 信息传递论中的重点概念有: 1. 所谓信息的传递,其实只是概率型语法信息的传递,只要如实传递了概率型语法信息,信息传递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 . 信息量:即 信息多少的量度。 3.信道:信息传递的媒介和载体,比如人类对话的信道是空气。 4.噪声:干扰信号传输的能量场,称为噪音。这种能量场的产生源可以来自内部系统,也可以产生于外部环境。由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干扰是无时无刻的,所以噪声是不可避免的。 5.失真:失真又称“畸变, 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与原有信号或标准相比所发生的偏差。 在理想的放大器中,输出波形除放大外,应与输入波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不能做到输出与输入的波形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叫失真。 6.压缩:压缩是一种通过特定的算法来减小计算机文件大小的机制。在计算机中,一个英文字符正常的储存空间是一个字节即8比特,一个中文字符正常的储存空间是两个字节即16比特。但汉字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实际上,前 10% 的汉字占文本的 95% 以上。因此,即使不考虑上下文的相关性,而只考虑每个汉字的独立的概率,那么,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大约也只有 8-9 个比特。如果我们再考虑上下文相关性,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只有5比特左右。所以,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信息量大约是 250 万比特。如果用一个好的算法压缩一下,整本书可以存成一个 320KB 的文件。如果我们直接用两字节的国标编码存储这本书,大约需要 1MB 大小,是压缩文件的三倍。 7. 冗余度: 冗余度就是数据的可压缩度。 在数据传输中,由于噪声会使数据代码发生突变,此时就要提高数据代码的抗干扰能力, 这必须在原代码长度的基础上增加几位代码的长度,使相应数据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上文例子中的 冗余度约为700K。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讲的 250 万比特是个平均数,同样长度的书,所含的信息量可以差很多。如果一本书重复的内容很多,它的信息量就小,冗余度就大。 8.信息哲学重要模型(仅信道问题属于纯传递问题,编码问题涉及信息转换思想) 9. 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即存储)问题,情形与信息的空间传递非常相似,也不存在信息的转换问题,所以通信领域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量,信道容量,信道的噪声性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几乎都可以移植到信息存储的场合。 值得注意的是, Shannon的信息论解决的核心是传递领域的问题,将Shannon的“通信论” 称为“信息论”是不妥当的。从道统上讲,信息哲学源自全信息理论,带有的维纳基因更多。 信息的度量与消灭 由于以往信息理论研究一直以通信工程为背景,而通信工程是不考虑信息的具体意义的,所以信息理论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围绕着概率型语法信息这个层次来展开。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才开始注意语义信息的研完。在这之后,人们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理论来研完人工智能和决策问题,于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义和语用信息的问题。显然,这种发展过程完全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目前,在信息转换领域和信息施效领域,还缺少像通讯理论这么基础的数学公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信息哲学只是哲学,还不是科学。 所谓信息的度量问题,就是指从量的关系上来精确地刻画信息。从定义到性质,从描述到度量,这些内容构成了信息科学的主要基础。目前信息转换理论仅通过计算与编码的概念对信息进行定性描述,不能进行量化比较,不涉及信息的度量问题。信息的度量概念,仅在信息传递理论中进行运用。 上文中提到过信息量这个概念 ,信息度量的结果就是信息量。Shannon认为,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性为前提的,而通信的作用和结果则是要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比如,通信者A希望与B进行通信(不管通信的具体方式是什么:面谈、书信、电话、电报或任何别的方式),这只有出现下述情况才会发生:要么①A想要告诉B一件事情而A断定B在此刻不知道这件事情,要么②A有什么问题想要从B得到答案,否则,他们就不会有通信的必要。显然,在情况 ① 下,B存在不确定性,假若B不存在不确定性,即B完全知道A所要告诉的事情,A就没有必要再告诉他;而在情况②下,A存在不确定性.不然,A也没有必要去问B了。那么,为什么通信的结果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它的机制是什么呢?原来,用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正是信息,因为通信系统所传递的东西就是信息。这样,Shannon等人就把信息理解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他们正是从这个理解出发,运用非决定论的观点和统计方法,解决了一类重要信息—概率型语法信息的定量描述问题。 既然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那么信息的数量就可以用被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的大小来表示。而这种不确定性是由随机性引起的,因此可以用概率论方法来描述。这就是Shannon信息度量方法的基本思想,信息量=消除掉的不确定性。 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信宿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新宿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定度)。在信源中,考虑的不是某一单个符号发生的不确定性,而是要考虑这个信源所有可能发生情况的平均不确定性。若信源符号有n种取值:U1…Ui…Un,对应概率为:P1…Pi…Pn,且各种符号的出现彼此独立。这时,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应当为单个符号不确定性-logPi的统计平均值(E),可称为信息熵,即 ,式中对数一般取2为底,单位为比特。但是,也可以取其它对数底,采用其它相应的单位,它们间可用换底公式换算。掷一次硬币,带来的信息量就是1比特。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8比特。 在信息量问题中,信息的消灭就是传递的信息量为0。通过对信息熵公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概率分布越均匀,熵越大。等概率分布是最均匀的分布。最大熵定理断言,均匀分布的消息集合具有最大的先验不确定性,能发送最大的信息量。相反,概率分布越不均匀,可能消息集合的摘越小。 我们使信息熵H(u)=0,根据信息熵公式,则有对应事件概率P=1,这时候 消息集合中只有一个必然发生的消息。 传递的信息量=0,意味着仅存在信息转换问题,不存在信息传递问题。我们说量子纠缠传递的信息量为0,就是这个意思。因为 如果两个量子处于纠缠态,那么这两个量子态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不存在可能性区间,即一个粒子自旋方向向上,那么另一个粒子自旋方向必然向下,这是必然发生的,其余可能性为零,所以他的信息熵为0,实际上不可能用于传递任何信息。至于 量子态下面是否有更基础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 两个量子态之间 存在必然绝对的关系,信息哲学其实也搞不清楚,只能说信息的传递与层级有关,任何绝对的因果关系从更高层次来看,都可以看成一个映射,一个信息转换关系,不能用于信息传递。不过,信息哲学的逻辑结构不否定信息的超光速传递,没有物理学这么强的理论刚性,信息哲学不认为物理学的发展能够否定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算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真的存在,也只不过是信息的传递速度远大于光速,或者信息不需要载体也可传递,如果因果可以无限推进,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纯粹信息转换理论中,信息可能不可能消灭呢?本著认为比较困难,物质的任何属性都是信息,只要有形式存在,就有信息,所以在信息转换理论中,信息是不可能消灭的。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信息消灭和信息传递理论中的信息量=0是两个问题。不能用词语的多义性进行前后的互相否定。物理学里面有一个“黑洞悖论”,认为黑洞中的信息会消失,但这本质是一个热辐射问题。黑洞悖论悖论在“黑洞一旦形成,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但这种辐射并不包含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最终黑洞将因为质量丧失殆尽而消失,而那些黑洞内部的信息也就不知去向。那么信息到底是消灭,还是保留?”。本著认为, “黑洞悖论”中的信息和信息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指代信息转换理论中的信息。本著猜想,作为形式存在的信息,一定是不灭的。 信息的储存 信息传递与信息转换的区别在于信息形式(即信息本身)是否发生了改变。因为信息的形式不变,所以信息的 时间传递和空间传递具备相似性。通信领域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量,信道容量,信道的噪声性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几乎都可以移植到信息存储的场合。 信息表面上储存于介质之上,实质上储存于形式之上。信息的形式不变即信息未发生转换,在保持信息的形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方可讨论信息储存量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放到信息施效理论中的“可能性空间”部分中进行讨论,这里直接给结论,信息储存需要系统具备稳定性。 信息的时间传递中,最后还有一个观念值得注意,“物质或结构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时间传递,是信息的储存和累积”。信息的储存指属性与形式的稳定性,如果信息不能储存,那么一切性状都不能保留,我们的宇宙也就无从谈起了。 全息理论 在信息理论的发展中,有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称之为全息视角。改革开放初期,全息这个词语异常火爆,产生了 《宇宙全息统一论》 、《全息生物学》等诸多著作。可惜目前套用全息概念的理论,科学性均不高,里面还有不少伪科学,钱学森同志就认为“宇宙全息统一论中的重要观点,如‘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和‘部分即整体,整体即部分,二者绝对同一’,是完全违反客观事实也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不过 如果能对全息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剥离掉伪科学,猜想性的一面,全息不失为一个好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全息指“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部信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全息照相、全息投影均带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说全息投影技术(虚拟成像技术),就是指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本著粗略收集了一下,全息这个概念大体在五种语义体系下进行了运用。 一、光学领域。“全息照片”——一般照片只能看到物件一个角度的影像,但全息照片则能提供可以无限多个角度观察的立体影像。其形成原理是利用光学的衍射原理,在全息照片的底片上纪录单一频率的光束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出来的衍射波纹。观看全息照片时,需要用与纪录影像时相同频率的光波照射到全息底片上,方能产生物品的影像。因其构成的特殊性,“全息照片”(实际上就是纪录衍射波纹的底片)有个特性:如果将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个碎片都能还原出该物品的整体影像。——由于这一特性与全息论认为的“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的意思一一致,因此该理论被冠以“全息”二字。光学上的全息理论也是当今光学一新领域——“二元光学”的基础。 二、张颖清先生提出的全息胚理论认为,生物体上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植物的枝和叶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它们都是生活在植物体本体上的特化了的新植株,即“全息胚”。而分枝上又可多次分枝,从而分枝全息胚又可由多级别分枝全息胚组成。分枝上的叶这一全息胚又可有多重裂片或多重小叶,这样多级别的全息胚,最后组成植物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又可被看作是最小的全息胚。也就是说,一株植物是由共生的多重全息胚组成的一个无性繁殖系列群体。 三、数学或哲学性质。分形理论认为,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和“分数维度”。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 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 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是其重要特征。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体系的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它的外表特征一般是极易破碎、无规则和复杂的,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具有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指局部的形态和整体的形态相似,即把考察对象的部分沿各个方向以相同比例放大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自仿射性是指分形的局部与整体虽然不同,但经过拉伸、压缩等操作后,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可以重叠。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自相似性即是指物体的(内禀)形似,不论采用什么样大小的测量“尺度”,物体的形状不变。如树木不管大小形状长得都差不多,即使有些树木从来也没见过,也会认得它是树木;不管树枝的大小如何,其形状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分形和宇宙全息论它们的一个共同核心思想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似性。全息的定义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任何系统,甚至整个世界中,普遍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相似,部分蕴含着整体的信息。 四、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Bohm1917-1992)提出的可以称为降维的全息理论。 玻姆 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容,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玻姆的经典著作《整体性与隐缠序——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中描述 的核心思想是:在宇宙与意识的各个显层面上,依据“差异的相似一相似的差异”法则形成种种显析序,进而呈现出各种相对稳定的显结构,但它们只在各个有限的经验域内才是真实的。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隐层面上,显析序将消解于隐背景的隐缠序之中,呈现出万事万物之整体性;内涵更深的显析序将在隐背景中浮现出来,从而形成崭新的、概括力更强的显结构,然而,新的显析序必将消解于更深层的隐缠序之中。宇宙、意识以及它们的整体,就是在这种卷入一展出的完整运动中演化着,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玻姆 认为, 隐缠序可以 很好地解释超距作用的原理,能够 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给出一致性的说明。 玻姆的理论后来被发展成 全息论,即“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因此玻姆被认为 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 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整体性与隐缠序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P 205) 五、黎鸣提出的全息逻辑理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的含义是:“自然、规律、原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含义是:“三元论”。形式逻辑的本质是一元论,一元论必然产生形式逻辑。辨证逻辑的本质是二元论,二元论必然产生辨证逻辑。三元论所产生的逻辑应该定义为“全息逻辑”。全息逻辑必然包含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含义是:“阴是指隐形,阳是指显性,气是指中性”。很遗憾,黎鸣先生的这个理论是从道德经里面推出来的,我实际上并不理解。但是由于黎鸣先生是我国首先提出信息是相互作用的人,他对信息的基本定义和本著是一致的,出于向前辈致敬的考虑,这里他的全息逻辑先放上,万一以后懂了呢? 信息哲学认为,认为部分蕴含着整体,一花一叶一世界的全息理论是基本错误的。如果一花一叶中,真的包括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全部因果),那么花中、叶中就真的有一个世界。推理过程没有问题,但是前提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支撑。另外,一个事物总是在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外在信息输入的总和可以看成全部外在存在的整体给予的信息输入,但因此把“全部外在的整体给出的信息”解读成全息就大错特错了,有些人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信息哲学讲全息理论,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静态上,要从 信宿与信源之间 的对称性,即信息的均匀分布来考虑。如果一个系统的信息是绝对对称的,系统的每一个部分获得的信息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系统是全息的,这个系统就可以被称为全息系统。由于信息在客观上 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Eepr,1971), 所以事实上的信息均匀分布会导致信息消失, 全息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量为0, 绝对的全息系统会解体、去系统化,是不存在的。全息仅是一种哲学上的终极理想状态,即任何一个子体和系统关系的权重是等同的。二、动态上、要从全检索角度来理解,如果检索的对象是系统中的全部数据,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全息的。这两个观点,这里只是提一下,在全息正义理论中还会进行更加详尽的介绍。 如果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无穷大,那么不仅在物理上超距作用就可以被得到解释,而且全息马上可以被实现。因为虽然信息分布不均匀,但是只要一个无穷量的信息传递,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均匀分布,也即全息。全息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所以全息理论被纳入了信息哲学的传递部分进行论述即是这个原因。 如果定义了全息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用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推导,理顺反熵运行,信息化,全息化三者之间关系。 ①在通讯理论中,信息熵=信息量=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熵=混乱程度=不确定程度=-信息熵。所以信息熵=负熵=反熵。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层次简称信息等于反熵。 ②按照信息哲学基本理论信息可以分为传递、转换、施效三个层次,所以信息化可以认为是信息的传递高效化、信息的转换智能化、信息施效直观化这三者的统一。我们这里从信息传递层次单一的的说明了反熵运行=信息化,那么下面我们就要继续说明信息化为什么等于全息化? ③要想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信宿与信源之间的不确定性要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确定性如果为一,事件必然发生,则传递的信息量为0),即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熵要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熵越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差异就要越大, 这就是结论一,“信息要向差异最大的地方传递,才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我们继续推理:“当信息传递越高效,传递的信息量就越多,信宿与信源之间的差异也缩小的越多,整个系统就显得越均匀,也就越接近我们想要的全息系统”。 这就是结论二,“信息的高效传递,可以促进系统全息化” 。 要想保证信息的转换智能化,信息的检索与处理方式要先进,也就是说越智能的系统越接近全息系统。(智能的基本理论我还需要研究一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信息化在一定意义上和全息化是等价的。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6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明计算有望带来一场数字革命
热度 45 chrujun 2015-1-15 23:19
transparent-computing-white-paper.pdf 透明计算有望带来一场数字革命 这几天关于透明计算的新闻和评论很多,但很多评论不着边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嵌入式计算系统教学和在地球物理仪器中定制过多种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在多种计算机硬软件平台上长期从事软件开发、熟悉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教学科研人员,我感到透明计算是一种很好的思想,今后的应用空间极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首先谈谈计算机体系中的冯.诺依曼结构,这种结构将程序(计算机指令)和数据放在相同的存储器上,用相同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来访问程序和数据。这种计算机结构面临的问题是执行效率低,数据总线既跑程序又跑数据。说得形象一点,冯.诺依曼结构相当于单车道,大家想想单车道的行车效果就明白冯.诺依曼结构效能之低了。 为了克服冯.诺依曼结构,出现了哈佛结构。哈佛结构将程序和数据放在不同的存储器上,用不同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来访问程序和数据。哈佛结构让中央处理器器(CPU)可以同时访问程序和数据,实现了程序和数据的并行访问。利用同样比喻,哈佛结构相当于双车道,双车道的行车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提高。冯.诺依曼结构一般只能6个时钟周期执行一条指令,而哈佛结构可以做到1个时钟周期执行一条指令。对实时性要求极苛刻的环境,基于哈佛结构的DSP和CPU是必然选择。 再来看看透明计算,透明计算将程序和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客户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网络下载程序和数据到客户端运行。这种做的好处是程序和数据可以共享,客户端的存储需求大幅度降低,也简化了客户端的设计。 现在根据我在计算机硬软件方面的设计经验谈谈我对网上一些典型评论的看法。 1. 通过网络加载操作系统的速度太慢,1000M的网速也不一定够用,这种思想没用。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出于对操作系统的原理理解不够。事实上,目前桌面操作系统启动过程中加载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对此深入优化后通过网络加载可以很快。现在最先进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也只有几M字节,在嵌入式计算机上甚至只有几百K字节,10M的网速传输系统内核也就是1-2秒的事儿。而硬件运行操作系统内核时间大概10秒钟左右。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有几M字节已经足够了。剩下的用户界面的之类,占用的空间也不大,优化后几M字节就够了。因此,如果对操作系统启动过程进行深入优化,只加载内核和用户界面,启动速度甚至可以比单机启动桌面系统还快。用户想用的每一个应用,都可以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加载过程优化,可以大大加快加载速度。 比如,当我们在桌面上运行OFFICE软件的时候,99.9%以上的代码实际是不用的,只是系统启动过程中被全部加载。以前360对QQ做过深度优化,就是去掉了大量QQ用户不用的功能。其它99.9%的功能,用户在某一时候只用了0.1%功能,这点功能使用的时候再加载也很快。 2. 透明计算和以前的无盘工作站差不多,没有什么创新。 无盘工作站是通过网络加载完整的操作系统,相当于把操作系统的镜像加载到客户机。而透明计算是根据需要加载用户需要的服务和数据,透明计算可以只加载操作系统的1%,可以不加载用户暂时不会用到的服务和数据,也可以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再加载相关应用。 3. Intel做的透明计算和国内的透明计算没有什么关系,有本质区别。实际上网上有一篇Intel透明计算团队写的论文,这篇论文也作为Intel的透明计算白皮书,明确指出Intel透明计算源自张尧学团队,并且感谢张尧学团队的支持。 最后我谈谈透明计算为什么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当前的操作系统和用户程序主要针对单用户设计,操作系统启动的时候总是加载很多用户在运行过程中并不会用到的服务和进程,导致启动速度越来越慢。各种应用程序也在操作系统启动过程中加载多种后台程序,这就导致个人计算机系统启动速度越来越慢,用户装的程序越多,启动速度越慢,运行速度也越来越低。大部分功耗被无用的服务和应用占据,用户体验越来越差。而透明计算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加载相应的服务和应用,可以做到只加载操作系统和应用所占用空间的1%甚至0.1%,通过现在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甚至可以做到比现有启动模式更快。而全部用户需要的全部服务和功能全在服务器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这对个人来说,体验和使用新的操作系统不用费多个小时去安装,更不用说花大价钱购买了。在透明计算模式下,用户可以无偿体验1-2月后再低成本购买使用操作系统的服务。对于企业来说,尤其值得尝试透明计算。因为在企业里往往用到多种操作系统,涉及到的应用程序也很多,如果通过透明计算购买操作系统和有关应用的服务,可以极大降低成本,也保证了企业的数据安全。比如,我们现在用到大量设计软件,由于成本原因只能安装在少数计算机上。另一方面,我们也用到多种操作系统,维护和使用起来特别麻烦,只能少部分人用。如果通过透明模式,大家都可以用,对新员工的培养和成长也非常有利,也降低了维护成本,也有利于技术研发。 现在的手机很快被各种应用把存储空间占用了,特别是导航软件,要几个G的空间。很多操作系统自带的应用和功能,却基本没有用到。如果采取透明计算模式,预计只要从网络下载几M字节的程序就可以满足打电话的基本功能。其它应用可以需要的时候再下载。或者可以永久下载用户喜欢的应用和服务。这样手机被应用和服务占用的空间可以降低到现有的1%左右。由于手机被动运行的应用和服务大大减少,手机的待机时间也会大大提升。 透明计算在工业和医疗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量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以避免本地存储程序和数据带来的升级困难和高昂的维护成本,通过透明计算可以随时升级操作系统和行业应用。客户可以通过透明计算模式升级购买的产品。 当然,现有操作系统和应用基本上是本地安装模式,移植到透明计算模式还需要大量开发工作。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透明计算是一种未来值得期待的构想,有望为后PC时代带来一场革命。5年前,谁会想到用手机可以在线看高清电影呢。如果我们把感兴趣的应用和数据全部装在手机上,手机的存储空间要求达数百G字节,这对只用固态存储器的手机来说成本和体积都无法承受。有了透明计算技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尝试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和海量应用,可以随时看世界名校的网上课程,可以欣赏海量高清电影,可以随时看自己和家人的高清照片和录像,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手机存储空间不够了。 附言: 1、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由于最近时间很紧,我半个月之后再专门写博文回复大家的典型问题,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2、本文是根据我的经验和对透明计算的理解而写。比如我的手机,被应用挤得没有空间了。 现在经常在手机上删东西腾空间。由于开发的关系,我要用到多种操作系统,大量应用软件,个人计算机启动越来越慢,管理起来非常麻烦。我认为透明计算可以改变这种困境。 3、本人和透明计算团队没有任何关系,我是做地球物理仪器的,只是在计算机应用上有实践经验。我博士后的导师是蔡自兴教授,他是做人工智能的。我博士后期间主要在中石油呆着,一直做地球物理仪器,从我以前的博文可以看出这一点。 希望大家基于科学精神,针对博文观点的缺陷和不足做出评论。这也是本文所期待的,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8223 次阅读|126 个评论
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benlion 2014-12-5 16:07
纵观人类历史,地中海到欧洲北海区域、印度洋到黄海区域的东西方的贸易与交流,包括,丝绸之路 - 西安到耶路撒冷和茶马古道 - 云南到印度、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 公元前约2千年,亚伯拉罕和夏禹时代,印度民族从黑海-里海迁徙,以色列人出埃及到波斯时期,中国是商周朝代。 红海、波斯湾到黑海-里海和咸海之间区域的中东,成为东方印度-中国文明与西方拜占庭-欧洲文明的贸易与交流枢纽,包括,埃及-以色列到黑海-里海区域、中亚到印度等。黑海-里海区域,经历了阿提拉帝国、可萨汗国的时期,都成为了东方到西方的迁徙路径。 近现代欧洲,在南欧、东欧与拜占庭之间的区域,形成了意大利北部到荷兰北海区域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心,而在查理曼欧洲的南、北区域诞生了近代科学和现代工业。 从中国的君权文明到欧洲的商权文明,而后,到北美进入民权文明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开启于中下游和东南海岸线的区域,而后,到渤海湾和中原发展。 -(文明发展的路径)-
个人分类: 201415|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何世界都怕华为?
sunapple 2014-1-22 23:28
为何世界都怕华为?它把六点做到了极致 网文 2013-12-28 爱立信全球总裁卫翰思(Hans Vestberg)说:“华为是我们最尊敬的敌人,”思科执行长钱伯斯(John Chembers)在回答华尔街日报提问的时候说:“25年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一定来自中国。”任正非在短短26个年头里,创造了全球企业都未曾有的历史。为什么是华为?华为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医疗器械创新网郑重推荐此文,你不看一定会后悔。 《经济学人》称它是:“欧美跨国公司的灾难”,《时代》杂志称它是:“所有电信产业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爱立信全球总裁卫翰思(Hans Vestberg)说:“它是我们最尊敬的敌人,”思科执行长钱伯斯(John Chembers)在回答华尔街日报提问的时候说:“25年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一定来自中国。”这些话,都是形容一家神秘的中国企业——华为的。 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瑞华认为,台湾的企业可以通过认识华为而有所反思,不要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在不知不觉中被乌龟超越了,更何况,龟已经变成了豹。 为什么你需要了解华为,以及华为的创办人任正非?因为任正非在短短26个年头里,创造了全球企业都未曾有的历史。 它走得最远!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收不到信号,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无法找人求救,就连你到巴黎、伦敦、悉尼等地,一下飞机接通的信号,背后都是华为的基站在提供服务。8千米以上喜马拉雅山的珠峰,零下40℃的北极、南极以及穷苦的非洲大地,都见得到华为的足迹。 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被誉为台湾的成吉思汗;而在中国大陆,享有这样声誉,带着部队征服全世界的,非任正非莫属。 它给的最多!华为的成功,许多人归诸于中国政府的支持,实际上,最支持任正非的是15万华为员工。因为任正非用了中国企业中史无前例的奖酬分红制度,98.6%的股票,都归员工所有,任正非本人所持有的股票只占了1.4%,造就了华为式管理的向心力。李瑞华在1994年就开始接触到华为,对于华为的敢给,他的评价是,“把饼做大比占有大部分更好的智慧和心胸,甚至跟比尔·盖兹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最国际化企业七成营收来自海外,全球逾500客户 你对华为的印象可能是“军方色彩”、“拥有中国官方支援”、“危险”、“残酷”、“饥渴”。但你一定不知道,他是一家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财富》(Fortune)世界5百强企业中唯一一家没上市的公司。根据《财富》的报告,它在2013的年营收将达到349亿美元,超过爱立信的336亿美元,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 它的营收,7成来自海外,比联想集团的4.2成还要高。《经济学人》指出,华为在150多个国家拥有5百多名客户,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也就是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华为的服务。即使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占率。 它的技术研发能力,也超越一般人对中国企业的想像。华为拥有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经济学人》指出,华为已是电信领域的知识产权龙头企业。 放眼世界5百强企业,9成的中国企业是靠原材料、中国内需市场等优势挤入排行,但华为,却是靠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经营绩效获得今天的地位。当过去的通讯产业巨擘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都面临衰退危机时,它却在过去10年间年年成长。这背后,究竟藏什么秘密? 1、环境设计像Villa展示厅如美术馆,餐厅供5国料理 在华为,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场景。这也是全球媒体中首度能够这么密集贴近华为总部的一次。 连接深圳城内城外的高速公路,绿色指标上岔路左右写着“富士康”、“华为”。台湾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科技厂商,隔着一条大马路相望。车子一开进华为园区,绿意盎然犹如大安森林公园,绿化程度居然高达40%以上,负责接待的人员说,任正非2012年刚把所有的树修剪过一遍。园区中心竟然还有一个湖。 走进建筑物里更令人惊讶,环境设计有如Villa般的员工训练中心,博物馆般的办公室,美术馆般的展示厅,以及三大洋、五大国料理的员工餐厅。一瞬间以为来到了美国硅谷,连路上的员工都是边走边讨论得很起劲,整个园区充满了如大学城般活力与干劲。 任正非把华为这个部队,从创业时的人民币2万元,冲到2013年预估349亿美元营收,成功的关键有两项:员工关系、客户关系。这个部队敢冲、敢拼,就在于华为有7万名把自己当老板的员工。 2、“肯给”养出最拼团队,有员工一年就拿120万元股利 华为没有上市,而是把98.6%的股权开放给员工,创办人任正非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除了不能表决、出售、拥有股票之外,股东可以享受分红与股票增值的利润。并且,每年所赚取的净利,几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给股东。 2010年,华为净利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人民币238亿,配出了一股人民币2.98元的股息。若以一名在华为工作10年绩效优良的资深主管,配股可达40万股,该年光是股利就将近人民币120万。这个数字,甚至比许多外商公司的高级经理人还要高。 你要如何分辨你是老板级的员工还是打工仔的员工?在华为,从你的薪资帐户比较就很清楚。 “我们不像一般领薪水的打工仔,公司营运好不好,到了年底会非常感同身受”,2002年从日本最大电信商NTT DoCoMo跳槽加入华为、LTE TDD产品线副总裁邱恒说:“你拼命的程度,直接反映在薪资收入上。” 以他自己为例,2009年因为遭遇金融海啸,整体环境不佳,公司成长幅度不如以往,他的底薪不变,但分红跟着缩水。隔年,华为的净利创下历史新高,他的分红就超过前一年的1倍。 这等于是把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紧绑在一起。在华为,一个外派非洲的基础堡程师如果能帮公司服务好客户,争取到一张订单,年终获得的配股额度、股利,以及年终奖金总额,会比一个坐在办公室、但绩效未达标的高级主管还要高。 事实上,即使一个刚入公司的本科系菜鸟,起薪也比一般企业高,以第一年月薪人民9千元换算,加上年终奖金,年薪至少人民币15万起跳,比台湾领22K的毕业生高上将近两倍。 工作2年至3年,就具备配股分红资格。在华为有“1+1+1”的说法,也就是工资、奖金、分红比例是相同的。随着年资与绩效增长,分红与奖金的比例将会大幅超过工资。即使是号称重视员工福利的欧美企业都很罕见,然而这个源头,竟然只是为了三个字“活下去”。 3、26年坚持利益共享,一块饼大家分,“要活大家一起活” 出身贵州贫寒家庭,家中有7个兄弟姊妹,身为老大的任正非,从小就学会要与父母一同扛起责任。高中那年,一家人穷到得去山上挖野草根煮来充饥。偶然有一块馒头,父母亲也会切成9等份,每个人只有一口,为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活下去。当时任正非的父母,把粮食存在一个个瓦罐中,没有孩子会去动。即使高三拼考试、饿到受不了的时候,任正非也只会放下书本,自己跑到郊外去采野菜,就着米糠烙着吞咽充饥。 “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任正非回忆,即使每天要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养活一家人的父母,或是年幼的弟妹,从来也不会多吃一口。 “要活,大家一起活!”这意念从此深植任正非心中,成为他创业后坚持利益共享的基础。 不只把员工与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就连客户也成为其生命共同体。 华为的企业文化中,第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做为一家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26年来生存不是靠政府,不是靠银行,客户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华为第五位员工,现任三位轮值执行长之一的郭平接受本刊专访的时候说。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事实上,“很多公司嘴巴上说维护客户的利益,实际上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两件事常是冲突的”,邱恒说。 通讯产业会因为技术标准、频率波段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产品,一个电信商可能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用到三种技术标准,采购三套不同的机台,其中安装与后续维修费用,甚至高过于单买机台本身。 以一个制造商的角度,当然希望客户买越多套产品,才能赚取越多服务费。这个算盘连小学生都会打,但华为走了一个逆向的路:我来帮客户省钱!为反过来站在电信商的角度思考,主动研发出把三套标准整合在一个机台的设备,帮客户省下了50%的成本。 “短期来看,我们是傻是亏,但长期就不见得”,邱恒说。客户省下的钱,可以用于其他投资,研发出更新的产品,从消费者端赚来更多的钱,再回头来跟你合作,双方一起成长。 “当他只能赚一块钱的时候,肯定无法分给你一块五,他若能赚五块钱,你才有机会分到两块甚至三块”,邱恒道出一个简单的商场互利逻辑。 许多技术创新更是从这个过程中而来:“华为是第一个把2G、3G、4G打通的人,靠一套设备就能提供多面相的服务”,郭平说。当客户提出问题或需求,华为的工程师会回过头去从基础科学中找寻解答,由此产生源源不绝的新产品与专利。 4、拼服务,“脑袋对着客户”,明文严禁讨好上司,机场接机也不行 邱恒说,一个领死薪水的员工,不可能主动去帮客户想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但华为的员工因为把自己当成老板,待得越久,领的股份与分红越多,所以大部分人不会为了追求一年两年的短期业绩目标而牺牲掉客户利益,而是会想尽办法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愿意长期与之合作,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把客户服务做到透,就是华为的胜出关键。 “国际大厂比较容易耍大牌,不会愿意配合客户要求去量身订做产品,反正我给你什么就吃什么,美其名曰是教育市场,实际上是怕麻烦”,观察通讯产业达10年,权威研究机构顾能(Gartner)资深分析师杨敬宇说。 他指出,一般派四、五个工程师到客户端驻点就算是大手笔,华为却可以一口气送上一组12人的团队,与客户一起讨论、研发出最适合的产品。若产品出问题,即使地点远在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华为也是一通电话立刻派工程师到现场,与客户一起解决问题,不像其他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多半用远端视频遥控。 能做到这程度,固然归因于中国有全世界最便宜的优质人力,但能让这群高知识工作者甘心乐意的为公司、客户卖命,除了配股分红的激励机制外,也与华为强烈的企业文化有关。 “你们脑袋要对着客户,屁股要对着领导”,这是任正非反复不断对底下人说的话。他认为,大部分公司会腐败,就是因为员工把力气花在讨好主管,而非思考客户需求。因此,他明文禁止上司接受下属招待,就连开车到机场接机都会被他痛骂一顿:“客户才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应该把时间力气放在客户身上!” 5、拼海外,自愿者多到要筛选,无畏福岛核灾,一天抢通300基站 在华为总部,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员工,不论是任职超过10年的资深主管,或是刚加入不到7个月的菜鸟工程师,甚至只是负责接送的司机,都把“以客户为中心”挂在嘴边,像是已经植入了DNA中。 “口号人人会喊,但华为是真的落实,他的文化是活的,不是死的”,李瑞华观察:“判断一家公司成功与否,要看他的潜规则与显规则是否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华为不只一致,还相呼应,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 华为的另外两个文化是“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而艰苦地奋斗着。” 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的恐怖威胁下,华为员工仍然展现了服务到底的精神,不仅没有因为危机而撤离,反而加派人手,在一天内就协助软银、E-mobile等客户,抢通了3百多个基站。自愿前往日本协助的员工,甚至多到需要经过身体与心理素质筛选,够强壮的人才能被派到现场。 软银LTE部门主管非常惊讶:“别家公司的人都跑掉了,你们为什么还在这里?”“只要客户还在,我们就一定在”,当时负责协助软体银行架设LTE基站的专案组长李兴回答的理所当然:“反正我们都亲身经历过汶川大地震。” 在华为,一通电话就飞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等世界各个角落是常有的事,往往一去就是3个月半年,而且是在最落后的环境做最艰苦的事。员工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去,但“去,就是给你一个舞台,让你有机会学习、成长;年底绩效好,还可以多认股,多分红,为什么不去呢?”邱恒说。 事实上,“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外派到基层”,郭平说。过去在讲究辈分的日本企业,往往等上七、八年还轮不到升迁,但在华为奋斗10年,已是一个统管4千名研发工程师的中阶主管。这就是任正非的“少将连长”哲学。给予绩效优良、战功彪逼催如少将的职衔与权力。 “华为的领导班子,都是一路从基层打拼上来的,只要有战功,30岁当少将,管几十亿美金的合同,都是很常见的事,”《活下去,是最大的动力!》一书的作者田涛说。田涛是任正非的密友,也是华为的顾问,他分析“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这就是华为的企业精神。任正非虽然大量导入了IBM、GE、惠普等西方公司的管理制度,却对华尔街的金融体系非常不以为然。 在他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数字游戏就能赚进大笔财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干的人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他坚决不让华为上市,宁可选择把利润分享给员工。 6、拼活化,革除元老级“障碍”,七千人辞职再回聘,两次新陈代谢 这样的制度并非无懈可击,设计这套制度后,任正非还是时时刻刻在找出组织内的“黑洞”,很多人在华为工作10年,就已经赚到可以退休的钱,这就造成了一批阻碍公司成长的“沉淀层”,工号20000之前的,被称为是公司内的“贵族”,享有职位与年资上的特权。为此,华为分别在1996年与2007年,由董事长孙亚芳及任正非本人各发起了一次“集体辞职”的大运动,两次涉及的人数都将近七千人。 以2007年为例,年资8年以上员工,只要自愿提辞呈,就可获得与年资相对应的赔偿金,最低人民币20万元起跳。辞职后如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华为也会再次聘用,虽然既有股份不变,但职位与年资均按照该年的绩效重新计算。 这种激进的做法引起当时舆论哗然,中国官方甚至介入调查华为此举是否有违法之嫌,但出乎意料的是,华为员工竟然没有出现激烈的抗争行动,辞职再回任的比率甚至高达9成9。 这是因为不回任者必须在离开前将股份卖回给公司,而重聘者可能被降阶降薪,但持有股数不会因此稍减,只要公司继续成长获利,他依然可靠持股享受分红好处。 这个做法,让华为一方面保全了资深者做为股东的利益,一方面又促进新陈代谢,让一批更年轻、更有能力的人上来,担当与其绩效相符的职位。一般公司会遇到的成长瓶颈与人事困境,它再一次靠“让员工当老板”的原则跨过。 任正非在一次访问日本归来,体会到日本经历过大萧条处境,他自行撰述的一篇文章《北国之春》中描述华为的处境:“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在任何一个华为值得鼓掌的关头,任正非都是采取这种当头棒喝的做法,让每个华为人头脑清醒,因为他也知道天道循环的道理,生与灭其实只在一线之间,唯有如此,华为才能在充满更多的挑战中找到下一个惊喜。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怕的通讯联系
热度 10 孙学军 2013-5-19 08:14
信息时代已经显示出信息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人类不了解低等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细节,导致我们在和低等生物之间的战争中屡次失败,最近科学家先后发现最简单的细菌、真菌和原虫之间都存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对于它们是生存的手段,对人类可能就是过去反复失败的根源。我们过去针对这类疾病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它们的个体采取杀灭的方式,如果它们具备这种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意味着它们可以更聪明地应对不利环境,用杀灭性药物肯定可以使它们设法寻找应对手段,就是我们说的耐药性。 刚刚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关于疟原虫也具有社会化行为,相互之间存在交流和合作的生存方式,从而给我们应对这种顽固的虫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实细菌和病毒这种具有群体生活的生物也都存在相互协调的生存技巧,寻找并深入研究这些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应对这些病原的重要手段。 从更高层次考虑,这些低等生物并不希望消灭它们生存的环境————人类或其他宿主,因为消灭了宿主,意味着彻底失去生存的可能。因此也有必要了解这些生物和人类共生的信息交流方式,寻找那些是环境友好型信息,那些是环境有害型信息,找到和它们共同生存的方式。 编辑推荐:   五月十五日,墨尔本的科学家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惊人的发现,疟原虫能够在人体内通过类似胞外体的囊泡相互“交谈”。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社会性行为能够帮助寄生虫生存,增加它们成功感染其他人的机会。 五月十五日,墨尔本的科学家在 Cell 杂志上发表了惊人的发现, 疟原虫 能够在人体内通过类似 胞外体 的囊泡相互“交谈”。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社会性行为能够帮助寄生虫生存,增加它们成功感染其他人的机会。 细胞间通讯是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机制,能够影响种群密度和分化。这项研究为人们展示了疟原虫的交流途径,这对于疟原虫的生存和传播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开发新型的抗疟药物和疫苗,以便通过阻断寄生虫的通讯网络,更好的治疗和预防这种疾病。 研究人员惊讶的发现,疟原虫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共同“活化”形成雌、雄配子体,并以这种形态从人体传播到蚊子体内,蚊子是这种致命疾病的携带者。 “疟原虫需要知道人体内有多少其他同类,来感知进入性成熟形态的正确时机,以便获得进入蚊子体内的最佳机会。”文章的资深作者 Alan Cowman 教授说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众传播,每年世界上有数百万人受到疟原虫的感染。 疟疾 每年可造成约 700,000 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孕妇和五岁以下的儿童。据估计世界上约半数人都面临着患疟疾的风险,这种疾病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 研究显示,位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能够相互发送 DNA 包裹,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换。“我们发现,疟原虫能够从受到感染的红细胞中发出信息包,尤其是在应对压力时,”文章的第一作者, Dr Regev-Rudzki 说。 研究人员发现,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能够通过类似胞外体的囊泡进行直接交流,这些囊泡可以运输基因。疟原虫在囊泡交流的基础上,决定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的时机。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疟原虫蛋白 PfPTP2 在有效信息交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文章指出,上述交流网络是疟原虫的社会性行为,它们利用这些信号决定该何时完成生活周期,以便再次进入蚊子体内。“一旦疟原虫接受到相关信息,就会改变生活轨迹,形成雌、雄配子体。疟原虫在蚊子体内以这种形态生存和增殖,并通过蚊子侵入其他人类宿主。” Dr Regev-Rudzki 说。 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能够为新抗疟药物和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疟原虫的认识,是理解疟原虫生存和传播机制的重要一步,” Cowman 教授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分析参与这一信号过程的分子,寻找阻断上述通讯网络的方法,希望可以最终破坏疟原虫的生活周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6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是否应该作为双通讯作者之一?
热度 23 wulishi8 2013-3-22 01:17
刚看到了王善勇老师的博文, 尊严-主流-豪门 。 我发现自己就是缺乏一点这种自信。于是给王老师留言,粘贴如下。 看了王老师的博文受益颇多啊。我这几天正在犹豫一件事情,我目前做的课题完全是自己的想法,是我硕士期间就想做的东西,目前博士期间有条件正式开始做(专门根据是否有此实验条件,挑选的国外导师,因此申请的国家公派,不拿导师任何钱),论文完成快投出了,想和导师争取一下双通讯作者的权利(我同时还是第一作者,老板最后一个挂通讯,另外中间两个人是挂名),因为idea都是我的,我做的实验写的论文,我不拿老板的钱,也不属于他任何基金的一分子,但是我总是犹豫,所以还没有和导师谈过,也许就是缺乏您所说的这种自信吧,也不了解外国导师是怎么想的。您认为如何?谢谢! 曾经放弃了几个全奖和更牛的导师,走了国家公派,为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课题。现在想作为通讯作者之一,是想尽早建立在此领域的学术声誉,否则以后别人谈起来,还以为都是导师的idea呢。。。纠结啊
6424 次阅读|25 个评论
通讯作者的意义
riskeen 2013-3-17 11:21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通讯作者意味着版权,但也意味着对其解释的责任,本人最近读了些许文献,有些困惑,遂向国内的通讯作者寻求给些解释和帮助,换来的是无底的等待,实在是痛苦啊,打击了我科研的积极性。 在中国,各种关系充斥着学术界,人脉似乎比人才更重要,作为青年学生,我有对知识的渴求,我不能改变这个科研环境,但是希望大牛们还是给我们多些机会,我们不缺乏行为,缺乏的是鼓励和支持。有些老师、同仁还是很好的,在此我对他们提供的帮助,诚挚的感谢(具体的我就提了)。 最后,愿天下的通讯者们,负起责任来,别让文章成了荣誉、晋级的铺路石,失去了其存在的意思是促进科学的发展。
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斗导航系统的通讯功能
热度 1 Amedee 2013-1-8 10:26
[转载]北斗导航系统的通讯功能
一般卫星导航系统只是告诉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让你自己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之外,还可以将你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使你想告知的其他人获知你的情况。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按产业上中下游基本可分为:上游是导航与卫星制造、芯片、OEM板卡、模块、天线等;中游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下游是销售、运营、服务。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贸易环节,占下游份额的七成,主要是代理销售国外的高精度接收机产品、模块、OEM板,而在运营和服务领域所占份额很小。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北斗一代终端社会持有量为10万余套,参与北斗终端研发或销售的企业数量为50~60家,年产值为3亿~4亿元左右;而GPS导航终端2011年的总销售量突破4500万台,产值接近700亿元,参与企业超过6800家。   北斗的独特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GPS。业内人士介绍,北斗除在定位、导航功能方面不弱于GPS外,其授时功能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力以及通信等领域,北斗授时精度能达到10纳秒的级别,其特有通信功能有望成为无线移动通信的重要补充,对资源调度、安全监控和防灾抗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北斗导航卫星产业的投资机会,可遵循两条投资思路:首先是相关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制造商;其次是随着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商。 据分析,北斗的发展将形成基础产品(包括导航天线、终端芯片、板卡、导航地图等)、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三大条产业链,影响国防、渔业、交通、通信、电力等各大领域。国腾电子、海格通信、中海达、四创电子、中国卫星、高德、四维图新等上市公司,以及东方联星、南方测绘等非上市公司均会因此受益。 目前国内民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务市场主要由GPS垄断,打开定位,通过人人网、大众点评网、微信等社交网站签到,搜寻附近的餐厅、银行、酒店,评价美食,寻找朋友……这些基于GPS的位置服务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8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寡头垄断时代的通讯运营商
yuliping 2013-1-7 21:02
最近因为要装宽带,所以跟移动 10086 客服打交道,问题是以前拨 0 就可以方便转人工,现在可没有那么容易,半天也没有人工服务的提示,后来从移动的角度出发,终于找到了,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正在推行的热门销售提示,这样问题算解决了。 在寡头垄断时代,运营商为了降低成本,服务越来越差了。通讯行业比较特殊,无法实行完全竞争,而且似乎也不让民企进入,据说为了国家安全,这样剩下电信、移动、网通、联通几个寡头,他们虽然装模作样也在竞争,但都秉承一个“见好就收”的原则,服务和价格必然是大打折扣的。按道理这些运营商也有主管部门,也有党总支,但咋就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呢? 2013.1.7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教学促进通讯》第二十二期摘要
pkullt 2012-12-28 10:33
名师名课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 ——访中文系陈平原教授 编者按: 陈平原教授是著名的人文学者。他的影响力不是因为语出惊人的媒体性言论,而是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学术、教育、社会等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以及众多高水平的文章与著作。陈教授的许多观点其实已为人所熟知,但一位兼具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本土情怀的学者,他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面对复杂问题不应该简单作一个是非或好坏的判断,重要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各种可能的后果,这也正是学者的本意。本次采访时,陈教授已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近四年,所以本文除了其本人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外,还请陈教授重点阐述了他对大学教育与学术体制的思考。 —- 以我自己为例,讲授的多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老师一边自己做研究,一边给研究生讲课,学生跟老师一起成长,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且毕业后迅速进入学界前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思路,学生们也能体会到老师思路的演进轨迹。这是一种“引导型”的教学模式。 —- 北大不会倒,就是因为有一批很有个性、特立独行的教授,他们自有主见,不听你领导“瞎指挥”。 —- 大学越来越像研究院,校方逼着老师们以成果而不是教学为主要职责。即便知道某教师根本不把教学放在心上,只是对付着讲一点儿课,但如果他的专业做得好,院长系主任根本不敢批评,甚至还得多多表扬、奖励。你的指挥棒明摆在那里,怎么能怪老师们教学不用心? —- 我们评职则主要看名额,因此,学问要做,但经营人事关系更重要,比如师承、辈分、人缘等,都将直接决定你的前程。这明显不利于那些学业专精但性格内向、“比较纯粹”的学者,且容易助长院系内部“拉帮结派”的风气。 —- 说了马上就能实现的,即便是好事,也没什么了不起。人文学者用心且用力之处,应该是理想论述及长远规划,一时看不到效果,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都很正常。这是人文学者跟社会科学家不同的地方。 传承薪火,砥柱中流 ——中文系郭锡良教授访谈录 摘要: 郭锡良教授出生于解放前江南农村,父辈勤劳致富,诗礼传家,郭老师从小受到传统的启蒙教育。解放后,郭老师先后就读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教书育人、著书治学上得到了大师的耳提面命。在近年来浮躁的学术风气中,郭老师坚持严谨求真的学术精神,为中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 王力先生还让我们提意见,我是好提意见的,有时提得不对,经他一反驳,就让我提高了一大步。 —- 读书要多思考,不是人家讲什么你就信什么,人家为什么这么讲,信与不信都要搞清楚。学问必须先把人家的论著读懂之后,然后回过头来说我们应该怎么看,联系今天的需要来发议论。我们做学问,决不能马马虎虎,一定要有材料才能说话,而且要有新的发现。我们现在语言学界,不少人走上邪路了。 教学道路,知识人生 ——访中文系葛晓音老师 摘要: 葛晓音老师在大学、研究生期间得到名师指导,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耳濡目染了前辈大师的治学风格与教育责任感。葛老师在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精心设计课程,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葛老师还根据海外访学和执教的经历,对北大中文系的教育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葛老师对古代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学习并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与体会。 —- 我觉得作品的感悟非常重要,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学教育归根结底是让人有文学修养,提高审美水平。 —- 教学的目的就是启发、活跃同学的思维。即使学生观点和我不一样,只要有理有据,说明他真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很高兴,往往是大加鼓励。 —- 古代语言文学是现代语言文学的“母体”,强调言简意赅、文字优美、富于感染力的原则也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文学其实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很多现代文章写得好的人其实都有扎实的古文修养。 “经国之学,济世之道” ——访光华管理学院周黎安教授 编者按: 周黎安教授上课从不点名,但200人的大课几乎没有人缺席,而且每次都引来众多的旁听者,以致教室暴满。周老师吸引学生的奥秘在于,“保证讲出学生在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震撼力与价值。本次采访中,周老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谈到教学设计,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北大的教育体制问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经济学者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 现在看来,以前读书好像是盲目的,但事后看每一本书都没有“白读”,每一次不同的知识贮备都为现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每一种工具也都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课题。 —- 我教学一开始就比较顺利,这跟我自主学习的经历有关。当时我就觉得一门课既要有意思,也要有价值,能比我看书更有收获,我才会去听。我讲课时从不讲笑话逗学生玩,而是非常严肃、一板一眼地讲内容,但学生还是愿意听,因为他们觉得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 知识只要是能抓住事情本质的逻辑,只要研究有特色、有深度,就自然有了应用上的价值。如果满足于从常识、情感、良好的愿望出发去思考问题并制定政策,最后会通向灾难的地狱。 经验与探索 胡适对青年读书治学的希望(张翼星)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是人文学科方面的大师,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改良主义,教育哲学信奉杜威的实验主义。他毕生不忘科学和教育救国。胡适教育思想与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满腔热诚地对待青年学生,他以青年导师和朋友的身份,一生喜好与青年人接触,以他亲身的体验与认识,语重心长地勉励和告诫青年学生,如何治学与做人。 普通人的传奇——访郭九苓老师(下) 学校里学得那点技术性东西很有限,而且往往与实际脱节,从事具体工作都要重新适应,所以还不如多学点理论和基本原理。 大师的成果与思想,还可以从其著作中体会;但教学与治学风格,思考过程这些使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关键环节,却很难落实到纸面,很多时候只能靠耳濡目染。 一流的教育需要教育中每个角色,甚至后勤人员都对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北大应该下大力气推广优秀教师的教书育人经验,既可以提高本校教学与教学管理水平,也可以服务社会。 我们国家,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反而强化了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等与教育本质和现代社会要求背道而驰的方法。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学术的声音有足够的地位,这样才能化解社会中的暴戾之气,促使社会真正和谐发展。 教育大家谈 永远的下一站(石鎏) 自问自答说台湾(范昊宇) 请把“风景”带入你的世界——读陈平原《读书的“风景”》(覃诗雅) 学生园地 风从花里过来香——访国学院2012级博士郜建华 雄鹰之心,志在高远——访山鹰社石昊一同学 勤奋融入生命,把励志进行到底——记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龚高翔 此间少年的元培情结——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9级本科生黄鲲 点点火光,奔驰在伏尔加河岸上——访数学学院博士生任鞣 一篇博文几多愁,畅新园内写春秋——哲学系系友翟奎凤、邓联合老师谈博士论文写作 元培:愿陪你定位自我——访元培11级本科生李极恒 校园文化 未名湖 今夜 我无法入眠 这十年,我记得的事(唐燕婕)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3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同通讯作者合理吗?
lfm2000 2012-12-8 17:03
随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科研合作程度提高、合作机会增多,有时合作者负责的内容不同,他们的贡献大小难以区别,导致科技论文以等同贡献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方式署名日益增多,并且这些署名方式正逐渐被国内外同行和科研管理机构所接受。其实这种署名方式在国外期刊中已出现几十年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对于某些科学领域和一些高影响力期刊更是如此。国内期刊的发展也正在与国际接轨,以这种署名方式发表论文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署名方式虽然有有利于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提高发表论文质量等积极作用,也会带来滥用作者署名权、引发科研成果归属矛盾、科研成果“保值共享”等问题。。。(摘自贾贤:“科技论文中等同贡献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署名问题”文) 科技期刊论文作者署名中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的方式日益增多,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界定;与此同时,该现象还引发了科研成果归属问题等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应规范科技期刊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署名的建议,即尽量避免共同责任人,科技期刊应重视论文责任人的重要性,预防学术腐败的发生。(王世贤,“关于作者署名中共同责任者的思考”文摘要) 共同通讯作者,实际上为部分“学术不端”的滋生提供了“合理的”土壤。不理解的是,一篇文章既有共同作者,又有共同通讯作者是不是科研导向做的“孽”。或许真的有必要共同通讯作者,但那么多文章中的“共同通讯作者”,都是必要且合理的吗?真不敢苟同。 最近对国内某学报论文进行审稿时发现了此问题,遂进行了“百度搜索”,建议编辑部慎重考虑共同通讯作者。。。
7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一稿多通讯作者署名的问题:元芳,你怎么看?
热度 4 hulj068 2012-11-1 11:00
近年来,鄙人注意到国内研究人在国际发表论文的一个较明显的现象:一篇论文,除了通常作为学生完成的第一作者署名外,还另外有所谓的通讯作者署名。这里,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这样的来自中国的通讯作者署名,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甚至还有超过两个的情况!Why? 这绝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而且是中国人比较集中的一个现象,尤其对老外来说,很是莫名惊诧的事!哪里来这么多的所谓责任作者或通讯作者呢?一个小paper, 需要这么多的老板负责吗?他们是真正的通讯人吗?还是事实上的食腐逐利者?呵呵,听说在有些地方,升官发财的路子,只有通讯作者才算数;不过在美国,这样的情况,可能一些人,一定会进局子蹲班房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个人分类: 学术人生|218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无线通讯
WanghuataoHIT 2012-10-29 21:36
2_4GHz无线鼠标键盘接收器的设计 无线鼠标电路图 罗技M905无线鼠标超详尽拆解视频 自发电环保无线鼠标 NRF24L01实现无线视频通讯实例
个人分类: 科普|1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诸子百家,细胞动力学
benlion 2012-10-2 23:06
系统科学理论发展,对应于 1 )生态学、动物通讯行为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1968 年美国召开系统论与生物学国际会议; 2 )生理学、生物化学系统和热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论和协同学(激光物理学,分子运动)等, 1989 年美国召开生物化学系统论与计算机数学建模国际会议; 3 )遗传学、形态发生和生物进化等,混沌理论、突变论和分数维几何学等, 1996 年中国召开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而在世纪之交,倡导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心智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医药科学)等交叉综合研究的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在细胞分子生物系统层次的研究和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开发。 2006 年之前国际上只检索到美国和日本各一家细胞动力学的实验室,今天检索的结果是大量研究机构和文献资料了。 2003 年在澳洲召开的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我将系统遗传学( 1994 年,也称结构遗传学)又称之图式遗传学,论述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到系统遗传学的分界线是基因调控的操纵子模型和发育遗传学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和细胞定位图谱,将系统遗传学研究基因型 - 表现型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系统科学应用于进化与发育遗传生物学研究,其中细胞分子网络到神经 - 内分泌、免疫网络 和器官系统形态发生 的中介是细胞动力学。 附: Cell Dynamics Core http://sdcsb.org/research-cores/cell-dynamics-core Advanced Cellular Dynamics http://www.advancedcelldynamics.com/ Cell Dynamics http://www.biochem.mpg.de/gerisch/ Cell Dynamics - UMASS Medical School http://www.umassmed.edu/celldynamics/index.aspx Cellular Dynamics Home http://www.cellulardynamics.com/ Center for Cell Dynamics 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institute_basic_biomedical_sciences/research_centers/cell_dynamics/ Center for Cell Dynamic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ttp://celldynamics.org/celldynamics/index.html Cytoskeletal Dynamics During Cytokinesis http://celldynamics.org/celldynamics/research/cytokinesis/index.html Division of Stem Cell Dynamics, Center for Stem Cell Bi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MSUT http://stemcell-u-tokyo.org/en/scd/ Institute for Cell Dynamics and Biotechnology - Institute in Chile http://www.university-directory.eu/Chile/Institute-for-Cell-Dynamics-and-Biotechnology.html Killer Cell Dynamic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Immun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Mathematics) Dominik http://www.amazon.com/Killer-Cell-Dynamics-Computational-Interdisciplinary/dp/0387308938 Laboratory of Neuroenergetics and Cellular Dynamics EPFL http://lndc.epfl.ch/ MIT OpenCourseWare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320 Biomolecular Kinetics and Cell Dynamics, Spring 2006 Home http://ocw.mit.edu/courses/biological-engineering/20-320-biomolecular-kinetics-and-cell-dynamics-spring-2006/ 等,等,已经非常多了,惊叹!我国如何跟上国际科学界的发展? (个人网络日记,将设为隐藏)
个人分类: 2012|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教学促进通讯》第二十一期摘要
pkullt 2012-9-26 11:06
名师名课 文学人生与文学教育 ——访中文系陈晓明教授 本次访谈以陈晓明教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陈教授的学术发展道路及其对文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见解。陈教授把困境当成一种磨练和资源,十几岁开始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始终执着于文学与知识,他的人生态度、治学方法、总结与建议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陈教授认为,年轻学生,包括中学生都应该广泛阅读,多读多写,勇于挑战自己,才能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而这正是一切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一个人要想有比较好的发展,比较大的成就,一定要有知识与人生经历的相互印证,不断总结、反思、提高。 写得多和写得快,才体现了你的才能、激情和创造能力。写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那么困难,今后怎么做研究啊? 如果你每一堂课都能有一个不同的说法,让他们觉得与常规认识不同,他们就要去琢磨。然后他们可能想跟你探讨或反驳你,这样知识就活了。 我们中学在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不但破坏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目的等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访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 从肖东发老师的话语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北大、对学生、对教学工作由衷的热爱。肖老师的课程融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知识的熏陶与学术的训练。肖老师注重与学生交流、讨论,长期坚持举办学术沙龙,营造积极主动的学术氛围。另外,肖老师还特别强调学生实践与实习的作用,并与教学和研究结合到一起,让学生不但得到能力的锻炼,还能取得实质的学术成果。最后,肖老师还根据亲身体会以及国外访学经历,对北大教育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我觉得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都要有人文意识,不能只盯着专业技术,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任何一个事件,都要上贯下联,分析它的时代背景和影响。根据这样的思路下来,历史就活了,就不仅仅是一堆史料集,而是一部有机的、有动力的、鲜活的发展史。 经济大潮中的中流砥柱 ——访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 王缉慈教授是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领域的专家。王教授在治学上,坚持把西方先进的区域发展相关理论和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按科学规律办事,只唯实,不唯上,仗义执言,对各级政府的“圈地运动”和盲目追求发展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王教授还直言不讳地指出,规划设计领域存在弄虚作假的浮躁风气,以及为个人利益投其所好、甚至出卖良知的行为。王教授直面现实的黑暗面,并且坚守学者正气的人生姿态,让我们十分感佩。 “草木为邻,自然一生” ——访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汪劲武教授 汪劲武老师1951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植物分类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学科上,乐在其中,用心教学,影响了一批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学生。汪老师将植物分类的研究、教学与日常生活互相融通,平时对植物知识和相关的民间故事、古代文化日积月累,将枯燥的植物分类讲得生动活泼。汪老师认为,像植物分类学这样的学科虽然比较“偏”,但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对经济发展都很有价值,教学与研究不能中断,学校应进行适当保护,培养能够延续这一学科的后继人才。 “把栏杆拍遍的姿态” ——韩毓海老师课堂剪影(张一帆) …有人说看一个人文学功力的浅深,就看他打比方、讲故事的能力如何。韩老师是我所见过的最擅长打比方的老师… 经验与探索 北大精神的楷模--纪念马寅初诞生130 周年 逝世30周年(张翼星) …不论是在教室,在宿舍,在饭厅,在操场,或者在路边,在湖畔,都可能见到马老的身影。他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校长,经常与青年,学生见面聊天。有时他悄悄地到教室去听课,反对学生埋头记笔记,考试背笔记,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成为生龙活虎式的人…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唐燕婕) …从幼儿园到高中,不断学习“什么是什么”。当我迈进大学,脑子里全都是“什么是什么”的句子。这些句子深入骨髓,以致听到他人持不同意见就火冒三丈。这些句子让我觉得自己有理论有知识有内涵有思想… 教育大家谈 漫说大学(钱理群,转载) …我当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同学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 平凡的坚持——访中文系2012级直博生李林芳 吃斋念佛,冥想打坐,九点睡觉,三点起床;来自书香世家,从小读四书五经长大……从进北大的第一年起,李林芳就是中文系无数“传说”的中心,也是老师同学公认的“中文系的希望” … 漫谈北大选课(杨梦斌) …挑选一门都够尽可能容易地使自己获得更高分数,最终积累更优排名的课程,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同学们选课的方向… 大学之前 普通人的传奇——访郭九苓老师(上) …学习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甚至强迫,但你一定得动脑筋,找出其中的规律,“苦”中能学出乐趣来,并且每天都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件事情,才能持久… 往期目录>>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下各位:国内药学杂志允许不允许共同一作或共同通讯作者?
热度 2 mountainwind1 2012-9-7 19:44
俺个大三学生科研训练时搞了个工艺研究实验,是用球磨法提取茶叶中的茶色素,找到了影响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因素——多糖类和蛋白质的吸附,也解决了。因为球磨法提取中都存在极其严重的吸附问题,有没有解决该问题对提取率的影响至少是一倍以上的影响,也适合于其他非酶类物质的提取。他查了下好像没这样论文,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质量一般的研究出来,于是俺们想了解一下能投国内核心期刊不? 我是设计方向,技术路线和分析结果,审稿;学生是做实验,查资料和写初稿。俺大老板出基金,定稿,这实验归类于大老板的基金项目——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研究,俺想让学生和俺并列第一作者,或者俺和大老板并列通讯作者,不知按照惯例和国内情况可行不? 俺几乎不搞药学,主要是环境材料和工艺为主,这论文纯粹是训练一下大三学生的科研,对俺意义不大,但丢了又有些可惜?
69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2期
icstu1 2012-7-27 15:51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2期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2期(总第2期).pdf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听不懂的语言,动物的通讯手段
crossludo 2012-7-3 11:40
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如果将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动物之间也存在着“语言”,而且这些“语言”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只不过有些动物在相互沟通时,并非和人类一样采取声音或者手势作为通讯方式。正因为动物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涵盖的范围,所以动物学家更乐意使用“通讯行为”这一词汇。 听觉通讯 最直接的语言是声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或蟾蜍的鸣叫,在夏夜的池塘边,怎一个喧闹了得!声音作为最普通、最直接也最为广泛应用的通讯手段,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在于吸引雌性,以及保卫领域。以牛蛙为例,雌雄牛蛙各有特殊的鸣声,可以相互唱和;而当雄蛙的领地被其他雄蛙占据时,它们会发出另外一种声音加以警告,如果侵犯者仍不退却,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利用声音作为通讯手段,大多出现在较为高等的动物中,其中人类关注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是鸟类利用声音进行的沟通。世界上约有1.2万种鸟类,其中哑巴鸟极其罕见。不同于蛙类单调而吵闹的声音,鸟鸣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它们在与同伴、配偶、子女等不同对象交流时,所发出的声音也有区别,甚至不同种鸟类有时也可互通“语言”—在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几种鸟类,所发出的报警信号常常会趋于相似,比如大山雀、蓝山雀、燕雀、乌鸫、芦就可“听懂”相互之间发出的警报。 我们或许为了英语考试而头疼,为了听不懂原版动画片中的日语而遗憾,甚至同在中国,一些地方的方言也并不容易理解——因为方言造成沟通隔阂,并非仅仅困扰着人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鸟类,也会因为方言不同而无法沟通。北美松雀的北部亚种和西部亚种,分别生活在北美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隔绝,经过长期演化,属于同一物种的北美松雀在“语言”上也产生了隔阂。动物学家甚至利用鸟类的方言,重新划归它们的分类地位:直嘴夏威夷管舌鸟曾被认为是单一种,生活在夏威夷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后来人们发现,不同岛屿上的鸟彼此之间互不往来,而且各有各的土语,于是原先的1个物种被划分出了5个新种来。 视觉通讯 用光和色彩说话 宁静的夏夜,我们散步在林阴小道,常会见到星星点点飞舞的亮光。“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它们就是动物之中利用光进行通讯的代表—萤火虫。 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和中部的一种萤火虫,利用光线进行的对话极其严格而标准:其雄虫在低空飞舞,每隔5.8秒发光一次,雌虫与之呼应,在雄虫发光之后的2秒发光,发光的时间长短,和呼应所空的间隔,每次都准确无误。雄虫一旦获得雌虫的应答,便知道对方在说:“来接近我吧,你是受欢迎的”;随后只要雌虫不断发出应答的信号,雄虫就会不断靠近,直到与之交配。光信号的长短,有助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之间相互区分,以免造成找错对象的尴尬。 生活在大洋洲的园丁鸟,也是利用光线和色彩进行通讯的高手。雄鸟利用树枝、草梗建造如亭子般的“建筑物”,并在其中装饰各类物品—这些装饰品大都色彩鲜亮,带有光泽,材料从植物到人类丢弃的垃圾,不一而足。光鲜耀眼的装饰品,就是雄鸟所发出的信号:“快来我的家里产卵吧!”雌鸟带着挑剔的眼光,逐一审视雄鸟的“杰作”,装饰品的数量和美观程度,直接关乎雌鸟的择偶结果。 视觉通讯除了吸引异性之外,还具有示警的效果。我国特有的普氏原羚、藏原羚,非洲草原的瞪羚,北美洲的叉角羚,统一特征就是它们的臀部都有显眼的一大块白斑。当这些怯弱的羚羊们发现捕食者的时候,就会竖起尾部展示这块白斑,一来告诫同伴敌害临近,二来在疾速奔跑中利用白斑的晃动迷惑敌人 化学通讯 气味相投 若说到动物之间的沟通,有人难免会想到宠物狗的“恶习”—牵着小狗出门散步,它们四处闻来闻去,寻找各种电线杆、树坑和墙角,抬腿撒尿。这当然怨不得小狗主人的调教无方,因为包括狗在内的所有犬科动物都有这个“毛病”。 哺乳动物使用尿液和粪便来“说话”是最普遍的现象了:狗用尿液彰显自己的存在,其他同伴嗅一嗅就会知道,留下标记的狗的性别、年龄、体型、“到此一游”的时间、下次见面的可能性;猫科动物会喷尿到岩石、树干上;獾可以用粪便标记自己的地盘。 利用排泄物进行通讯,可以归为“化学通讯”的领域之中,除排泄物之外,以腺体分泌物来传递信息,在动物之中也比较普遍:大熊猫抬起屁股,后肢使劲扒着树干,将肛周腺分泌物蹭在树上;羚羊将眶前腺分泌物涂抹在灌丛或草丛之上;靠蹭身体来分散胁腺散发的气味事实上,尿液的作用也可看作是利用腺体分泌物的一个特例而已。 动物用于进行化学通讯的分泌物,被统称为信息素,除了吸引异性和标注领地之外,也可起到示警、号召同类聚集等作用。昆虫是信息素的使用大户—雌性舞毒蛾靠信息素,可以把400米以外的雄性吸引过来;一只雌松叶蜂关在田间笼中,甚至可以招引11000多只雄松叶蜂。在昆虫之中,如蝉或蟋蟀一般利用声音通讯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昆虫使用信息素进行化学通讯—对于体型小巧的昆虫,化学通讯可以传递到更远处,也可以在种类繁多的近亲之中,区分出与自己种类完全相同的异性。 接触通讯 身体触碰的交流 猴子之间互相“挑虱子”的情形,在动物园或者科普影视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吧!这种理毛行为就是接触通讯—靠身体接触说话!灵长类都有理毛行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也很乐意为好友梳头。梳理毛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找虱子或是吃盐粒儿,而是一种超越语言形式的交流,传达彼此接受、友好或者顺从的信息。灵长类间的肢体语言最多,它们互相倚靠、接吻、舔舌、拥抱、轻轻抚摸或拍打,达到彼此间的交流和互通。 饲养在笼子中的虎皮鹦鹉,经常向人展现彼此之间的“恩爱”:雌雄一对虎皮鹦鹉经常相互倚靠在一起,时不时地总在接吻,好不甜蜜!其实鸟与鸟之间的接吻、用喙梳理羽毛等接触,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友好。有些养鸟人为了“讨好”宠物鸟,也会特意去挠鸟的头部,这时鸟大多会表现出惬意的模样—挠、梳理或者抚摸,是人类和宠物们沟通的常用方式之一。 低等动物中也有接触通讯的例子:雄螳螂被雌螳螂咬断了头,却反而刺激和加快它们之间的交配;与螳螂近似,雌狼蛛在交配时也有吃掉雄性的习惯,因此当雄性狼蛛在接近雌性时,会格外小心地进行试探,以接触通讯的方式告诉对方:“我是来讨你欢心的,不要吃掉我啊!” 电通讯 以电流为语言 “你电到我了!”这一逐渐流行开来的语言,实际表述的是对方的眼神或者气质,令自己有所触动—若是归类,这里说的“电”应当算作视觉通讯。而动物之间的电通讯,用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电流!这种通讯方式,只有一些特殊的动物才会选用,比如电鳗。 用电流进行沟通,自然要有放电器官。电鳗的放电器官在尾部,可输出高达800伏特的电压,它们能够在身体周围制造电场,感知附近的事物,并与同类进行交流。电鳗放电频率、放电时间、放电间隔、电场强度等等的不同,都暗示着不同的“说话”内容。在谈情说爱的季节,雄性电鳗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放电间隔变短,似乎在告诉异性:“我太兴奋了,来找我吧,我为你而尽情放电!”捕猎的时候,电鳗会改变电量输出,以极高的频率和极大的电量放电,通知同伴前来聚餐。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样的合作身份才可以成为共同通讯作者?
热度 1 hxgwzu 2012-6-27 12:43
去年5月份曾在《科学网》发过一篇小文,《 双通讯作者论文业绩如何计量 》,主要是探讨一下这类文章的业绩如何计量和分配的问题,当然也不可回避地涉及到双、叁甚至多通讯作者出现的合理性问题。今天偶然浏览自己喜欢的一个网站论坛,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6月2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 ,2010年IF=25.430 )上,题目是“ Activation of the epithelial Na + channel triggers prostaglandin E2 release and production required for embryo implantation ”( doi:10.1038/nm.2771 )。该网站文章标题评价道:“中国三大高校联合发表 Nature medicine 文章”。原来,这篇文章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小章教授、中山大学的周文良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黄荷凤教授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合作完成的,内容主要是发现了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在胚胎着床(或胚胎植入子宫)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篇文章含二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通讯作者,确实已不鲜见。但我个人坚持认为,这种情况只有如上面这样的重要刊物、重要文章以及实质性的对等合作关系才有名至实归的合理性。上面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郑重声明: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这意味着三家单位对该研究成果的贡献是相同的,出现三个通讯作者也就合情合理。在这里,我无意再引发大家去讨论其它一些出现多通讯作者的情况,而只想表达一个意思: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发表在哪个刊物上,也不论其重要性如何,其中的每一位署名作者,都要严肃地对自己负责。 凡此种种,各有内因。经验教训,比比皆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个人分类: 杂谈|13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研制“星球大战”版3D全息通讯装置
crossludo 2012-5-7 19:10
科学家研制“星球大战”版3D全息通讯装置 目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款星球大战版的3D全息投影仪,人们可通过一个真人大小的玻璃柱管实现远程通讯。 腾讯科技讯 (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莱娅公主通过3D全息投影装置说:“请帮助我,欧比旺-肯诺比!只有你能帮助我!”这或许是人们难以忘记的科幻电影情节,但目前最新研制的3D全息技术进一步接近现实!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3D全息仪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家最新研制“TeleHuman”,使人们可以与玻璃柱管内的远程通讯者建立实时交互 5月4日,科学家最新公布一款真人大小的柱体3D视频会议仪,它是由罗尔-沃特加尔(Roel Vertegaal)教授和加拿大皇后大学人类媒体实验室研究员开发研制的,它被称为“TeleHuman”,虽然它的体积笨重,却可以正常工作。 TeleHuman是采用6英尺高玻璃柱管,内置一个凸面镜和3D投影仪,两个人只需简单地站立在真人大小的玻璃柱前,就能彼此之间进行3D全息影像交流。 相机能够拍摄并跟踪3D视频,转换成真人大小的图像,实现真人全比例显示效果需要多个3D相机拍摄到说话者的身体前方和后背。 由于3D视频图像可以有效环绕玻璃柱管360度,说话者可以环绕玻璃柱管行走,让远程对方看到说话者的身体前方和后背。 虽然这种3D全息技术看上去颇具科幻色彩,事实上它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复杂,沃特加尔博士使用现有硬件装置完成设计,其中包括:1个3D投影仪、1个6英尺高透明亚克力缸和1个凸面镜。 研究人员还使用相同的玻璃柱管实现另一项应用——“BodiPod”,它可以表现出人体交互式3D解剖模型。这个解剖模型可旋转360度,通过手势和语音进行交互作用。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的通讯研究员李约瑟
热度 1 zhangxiaoliang 2012-4-17 07:16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的通讯研究员李约瑟
近读《 李约瑟 与中国》一书,发现一则史料——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曾聘请 李约瑟为通讯研究员。 李约瑟( 1900 - 1995 年),英国人。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FRS ), 1994 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学家,著有三卷本《化学胚胎学》和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英文原名 Joseph Needham ,出于对中国道家始祖李耳(即老子)的崇敬,他以“李”为姓,把自己的英文名翻译成“李约瑟”。 1942 年 9 月,李约瑟和陶德斯(即 E . R . Dodds ,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之命执行援华任务,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 British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Mission to China )于 1943 年 2 月抵达昆明, 3 月 21 日抵达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4 月 9 日,中央研究院为陶德斯和李约瑟两位教授访华举行了欢迎茶会,朱家骅院长在欢迎词中说:“这次陶德斯、尼德汉(即 Needham )两位教授来我国访问,并承分别送来英国皇家学会、大英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其他英国、印度教育文化机关致本院各函,隆情高谊,不仅中央研究院同人感奋,即我全国学术文化教育界亦莫不欣慰。中国学术研究工作, 6 年以来虽经日暴侵略者的不断摧残,筚路蓝缕,倍加努力,仍能继续发展,对世界科学作涓滴的贡献,此乃吾人应尽的职责,乃蒙来函赞饰,实不敢当。两位先生在英国学术界卓有成就者,今不远万里而来,希多指教。我们相信经过两位先生前来访问以后,两国的学术文化更有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再说到中国的文化,其思想的主流,便是王道,便是天下为公,也便是正义和平及反侵略之道。我们希望两位先生此行更能激发反侵略的精神,加强两国的友好。这次承两位先生的不弃,担任本院通讯研究员,陶德斯教授为本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尼德汉教授为本院动植物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在此表示欢迎。两位先生并有中英科学合作办法的建议,所列项目甚多,如互相供给研究资料,交换研究意见及文献交换,教授学生等盛意,至为可感。今后吾人更当努力,从事于两国学术文化之沟通,为学术文化增光,为人类谋福利。” 在此之前的同年 3 月 6 日,北平研究院已授予李约瑟通讯研究员称号。因此,当时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李约瑟的野外茄克衫上总是佩戴着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两个徽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是 1930 年 1 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 1934 年 7 月 1 日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1943 年 4 月李约瑟曾访问迁至四川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40 年代 李约瑟在华工作达 3 年半, 访问了近 300 个学术研究机构,足迹涉及云南、四川、贵州、山西、甘肃、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写下工作报告、日记、通讯及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专稿等,编成《科学前哨》( Science Outpost )一书。其中为《自然》周刊撰写的《战时重庆科学界》一文提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王家楫、伍献文、陈世骧、饶钦止、张孝威、刘建康等人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谓参观动植物研究所后“深觉其具有世界上最优良的实验室之研究空气。”(见李约瑟著, 徐贤恭、刘建康译:《战时中国之科学》,上海中华书局 1947 年版。 ) 又据 李约瑟的第三任中文秘书徐迓亭回忆:“(李约瑟的) 9 篇‘专文’分述后方各区科工学术的事功,陆续发表在伦敦 《自然》( Nature )周刊上,……曾由徐贤恭、刘建康两氏译交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取名《战时中国之科学》。 ” 我向当年 曾在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 今年已 85 岁高龄 的 刘建康先生 请教 ,刘建康先生解释道:授予李约瑟通讯研究员称号,是一种荣誉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名誉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1943年李约瑟(左三)与王家楫(右三)、伍献文(右二)等中国学者在重庆合影 (张晓良, 2002年9月, 写作中得到刘建康院士的指导 ) 参考文献: 王国忠,《 李约瑟 与中国》,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第 1 版 2012-06-16补充: 1942年春, 老蒲第三次来华,抵重庆,任英国驻华使馆文化随员。汉学家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来华访问,老蒲负责联络接待。老李当时正为睡觉的工具发愁:这位大才士同时是个大个子,来中国不到一月,就睡塌了三四张木床,坐崩了无数椅子,所以得了诨名叫 Elephant Joe (“大象约瑟”)。(第 135 页) 蒲乐道( John Blofeld, 1913-1987 ) , 英国汉学家、佛学家。 《老蒲游记——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回忆》, 蒲乐道著,中文版,香港明报出版社, 1990 年第二版。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16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导师不可以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吗?
热度 55 ldh 2012-4-7 10:38
科学网有位博主发表一博文《通讯作者该放什么位置?》对导师( PI) 在论文中所处的位置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上纲上线指出 “ 如果很多文章都自己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就会让人严重怀疑这个导师的人品 ” 。 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32 位推荐,点击 5000 多次 ) ,我不知道这位博主是学生或是导师。但他的一些观点我是严重地不同意。就拿我来说吧,我是搞理论研究的,我写的很多文章自己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在这位博主看来,我既不该是第一作者,也不该是通讯作者,否则人品有问题。 象我所从事的大气动力学研究,需要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多年的积累,没有十,八年的积累,很难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也很难在国外发表。以前我在国外发表的很多论文很多都是独立作者 (05 年以前),都是我独立完成的。后来一些老师建议我,发表文章时,即便学生没有干什么活或干一点小活 ( 查文献或画一两幅图),也要把学生名字挂上,这样一来学生好毕业,二来可以反映你的团队强大。当时我并没同意,担心受到误会,说不清。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攻击导师。如果把学生的名字放在第二作者,怕别人认为我是侵占学生的成果。果不其然,上次我把我的论文清单发在网上 ( 科学网),受到很多网友 ( 可能是学生)的质疑,怀疑我是有侵占学生成果的嫌疑。我早就不在乎论文数量了,学生发的毕业论文我是不愿署名的,我也给我的很多学生说过,你们发的论文可以不署我的名,但我可以帮你们修改,发表费我也可以给你们出。但学生不愿意,认为我是不是看不起他 / 她们的工作。现在中国是论文满天飞,我只是希望我不要发太多的论文而已,一年出一两篇或几篇就行了。 在我们这个领域,在国外发表论文是很慢的,从投稿到发表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单位规定,博士毕业至少需要一篇 SCI( 学生必须是第二作者或第一作者),否则就不能按期毕业找到工作。没办法我只好把学生挂在第二的位置上,叫她 / 他们干一点辅助性的工作。当然在我的有些论文中,学生一点活没干的也有。只要学生愿意作一些辅助性工作,或参与讨论或画图,我也会把他 / 她们的名字放在论文中。当然,不可能叫他 / 她们当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他 / 她们自己的论文随便当什么作者都行。 例如 05 年发的论文: Luo ,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 Effect of topography, J. Atmos. Sci ., 62, 5-21 . Luo ,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I: Role of westward-traveling planetary waves, J. Atmos. Sci ., 62, 22-40 . Luo ,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II: Wavenumber conservation theorems for isolated blocks and deformed eddies, J. Atmos. Sci ., 62, 3839-3859 Luo , D. ,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V: Block activity and its linkage with sheared environment, J. Atmos. Sci . 62, 3860-3884 。 Luo , D., 2005: Interaction between envelope soliton vortex pair block and synoptic-scale eddies in an inhomogeneous baroclinicity environment, Quart. J. Roy. Meteoro. Soc ., 131, 125-154 . Luo , D., 2005: Why is the North Atlantic block more frequent and long-lived during the negative NAO phase, Geophys. Res. Lett ., 32, L20804, doi:10, 1029/ 2005GL022927. Luo D. and H. Wan, 2005: Decadal variability of wintertime North Atlantic and Pacific blockings: A possible c ause, Geophys. Res. Lett ., 32, L23810, doi: 10. 1029/2005 GL024329. 06 年以后我自己写的和发表的论文 ( 挂有学生的名字): Luo D. and Z. Chen, 2006: The role of land-sea topography in blocking formation in a block-eddy interaction model, J. Atmos. Sci . , 63 , 3056-3065 。 Luo , D., A., R. Lupo and H. Wan, 2007a: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 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 A simple model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J. Atmos. Sci ., 64, 3-28. Luo , D., T. Gong and A., R. Lupo, 2007b: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 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I: Free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NAO and diagnostic study. J. Atmos. Sci ., 64, 29-51. Luo , D., T. Gong and Y. Diao, 2007c: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II: Meridional shifts of westerly jet anomalies during two phases of NAO. J. Atmos. Sci . 64 , 3232-3243 Luo, D., T. Gong and Y. Diao, 2008: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V: Planetary and synoptic wave break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NAO life cycle. J. Atmos. Sci . , 65, 737-765. Luo , D., T. Gong and L. Zhong, 2008b: Dynam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se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and meridional excursion of a preexisting jet: An analytical study. J. Atmos. Sci . , 65, 1838-1858 Luo , D., Z. Zhu, R. Ren, L. Zhong and C. Wang, 2010a: Spatial pattern and zonal shif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art I: A dynamical interpretation. J. Atmos. Sci . , 67 , 2805-2826 Luo, D., L. Zhong, R. Ren and C. Wang, 2010b: Spatial pattern and zonal shif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art II: Numerical experiments. J. Atmos. Sci. , 67, 2827-2853 Luo , D., Y. Diao and S. Feldstein, 2011: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tlantic storm track activity an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A link between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 Atmos. Sci., 68, 577-601 . Luo , D., W. Zhou, and K. Wei, 2010: Dynamics of eddy-driven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in a localized shifting jet: zonal structure and downstream blocking, Climate dynamics, 34 , 73-100. DOI 10.1007 /s00382-009- 0559-y. Luo, D., T. Gong , Y. Diao and W. Zhou, 2007: Storm tracks and Annular Modes. Geophys. Res. Lett . ., 34, L1780110.1029/2007GL030436. Luo, D. and T. Gong, 2006: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eastward shift of interannual NAO action centers in last three decades. Geophy. Res. Lett ., 33, L24815, doi:10.1029 /2006G L027860. 学生发表的博士论文有我名字的论文(排名): Y. Diao, J. Li and D. Luo , 2006: A new blocking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Blocking ac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J. Climate , 19, 4819-4839 . Wang, Y., S. Li, and D. Luo , 2009, Seasonal response of Asian monsoonal climate to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J. Geophys. Res . , 114, D02112, doi:10.1029/2008 JD010929 。 T. Gong, S. B. Feldstein and D. Luo , 2010: The impact of ENSO on wave breaking and Southern annular mode events. J. Atmos. Sci . , 67, 2854-2870 。 现在中国学术环境很糟糕,学生和老师相互攻击的事时有发生。尽管如此,但好的导师还是有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老师。 不良的导师哪里都有,请不要抹黑中国的导师!!!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0351 次阅读|136 个评论
《北大教学促进通讯》第十九期内容提要
pkullt 2012-3-30 13:45
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   第十九期内容提要 传承北大治学传统,发扬北大人文精神 名师名课 正本清源,重建民族主体文化——访哲学系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教授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释、道三家,均有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楼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智慧在现代文化、文明的建设中仍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解决困扰当前人与社会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楼教授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道德实践特征,倡导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重新诠释而成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繁荣,并在对外交流中体现自身文化价值与文化独立性。 精彩摘录: 我们文化层面的根本问题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丢失,这会让我们成为其它文化的附庸,也会产生很多严重的社会矛盾。 佛和菩萨都代表一种佛法的精神,真正解脱一定要靠自己,自性自度,这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它是要让人面对现实。 政府要少插手,让宗教变成一个真正的宗教场所,而不是旅游景点、文化产业。 传承与担当——访中文系常森老师 常森老师从读书、治学、教育,谈到文化战略,见解深刻,语言真挚,充分展现了一位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精彩摘录: 本科、研究生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大量阅读,不要等到要做某方面研究的时候再“临时抱佛脚”,创造性的结果往往基于长期的沉潜和积累。 热爱教学,要抱着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对人和社会的关怀认真地从事这份工作。 因为现在“热”的,跟国学的很多根本特质是不一致的,甚至与国学的根本理念相反。无论对那些大名鼎鼎的讲者来说,还是对那些趋之若鹜的听者来说,国学基本上都只是一种认知的对象。实践层面缺失之后,字眼尽管是漂亮的,却不过是一堆空壳。 在现在的标准和体系里,教师拥有的实际位置很低很低。一个实际地位如此之底的群体,怎么可能会引导社会价值和道德呢? 守护学术传统,完善学科建设——访历史系林被甸先生 精彩摘录: 把握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简单摘引几句话就行,你得了解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北大的领导要想把北大搞好,就需要很好地理解北大的传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是要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与西方大学一个样,其真正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对学校固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研性别之学,解人生之惑——访社会学系佟新老师 佟新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他人与社会,也反思和解决自己人生中存在的问题。佟老师认为,面对当前社会阶层两极分化的现实,教育中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是特别重要。教育是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和知识去想,去说话。 精彩摘录: 我会要求大家带着问题来上课,有问题就有兴趣,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就会有收获。 我内心期待北大能更关注团队精神的建设,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和师生之间都应当有更为密切的合作。在如此个体化的社会中,关注他人,关注他人的学术研究,并做出积极的肯定和批评,展开学术争论,这是我特别盼望的。 在社会发展了,生存已不是严重的问题,如何过得幸福和让人生有意义才是年轻人最关心、最需要的,父母养育、教育子女的方式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特色课程 深受欢迎的“三宝”课――记通选课“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张翼星) 要破除“性”的神秘性,必须从生理学入手。这门课着重从生理学角度,比较系统地阐述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的问题。围绕“性”而展开论述的一系列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利于澄清对于性的盲点,谜团或误解,大大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对于促进信心理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授课的教师都是生物,生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讲课中的各种论点,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和实验的成果。教师讲得很自信,很流畅;学生听得很认真,很投入。满座超额的教室内,气氛静穆,秩序井然。 这门课的逻辑分析和理论阐述不多,主要是讲述生理状况、科学史实、实验结果等,多用事实、材料说明问题,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经验与探索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康国雄先生访谈 康先生幼年时因为机缘巧合结识了蒋介石,因为举止大方,对答如流而深得蒋氏夫妇喜爱,有自由出入“委员长官邸”之方便。 在本文中,康先生以“教育”问题为主线,首先讲述了民国时期国民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康先生回忆了负笈南开、执鞭机械学院以至创办职工大学的曲折经历;最后,康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陈述了自己的建议。从康先生直率的言辞中,我们看到的是他挚爱国家的忧患之情和拳拳赤子之心。 校园文化 学中文的这些年(胡宇齐) …也许负载着一些重量,才能真实地进入生活… 从“猥琐男”事件说起,浅谈北京大学的校园开放(杨梦斌) …如果说校门的开放与准入的大学校园开放的最底层,物质基础;那大学开放包容的气度、兼容并蓄的精神、海纳百川的情怀就是大学校园开放的最高层,精神内核;而中间作为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和载体的一层,应当是大学的课堂开放… 我的精神摇篮——回忆大学年代(许纪霖,转载) …在课堂上多少次为我的学生现身说法,羡慕他们如今的读书条件多么好,谆谆教导他们千万珍惜,多去图书馆,多读点书----但我的学生在台下望着情绪激动的我,每每露出迷惘的表情,好像是听一段史前的古老传说… 大二上学期的收获(陈淑娴) …大一已经走了很多弯路,我到了大二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过好大学生活… 伞下晴空(陶润雨) …北大无小事,因为小事中也透着独属于这里的气质风度,无处不在… 大学之前 梦想之路(胡独巍) …在我看来,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丰富多彩的充满激情、挑战、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学习又是关乎每个人自己的私事,是为了充实心灵,为了武装头脑,为了完善和丰富自己… 教育大家谈 早春轻寒胡乱语(王淳) …没有造就尊师重道的社会环境,饱学之士不能用真正的知识和学问来改良社会,国民福祉便遥遥无期;没有受过适合自身特点的良好教育的个人,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心灵,要实现生命的价值也只能是画饼充饥… 由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引发的思考(付汶卉) …家长说,只有上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只有有了好工作,才能过上好生活。什么是好生活:有钱、有房、有车、有地位、有面子… 面对迷惘——我们将何去何从(胡独巍) …不是梦想太遥远现实太残酷,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生活… 黑暗中对话之体验(胡独巍) …在全黑的空间里,可以令你除视觉之外的一切感官全部被激发,这可以带给你全新的体验。我想你会清楚地领悟到沟通的真谛… 外国人在北大 旁观者未必清楚当局者之迷——日本人看外国眼中的日本大地震(赵天羽) …拍摄救援场面,对于被救起的人是一种不尊重,对没获救的人也是一种不尊重… 奔走的“美莲”——访泰国交换生陈美莲(董蔚颖) …和传统的泰国、中国家庭不太一样,母亲常常对她们姐妹三人说:“我所能给你们的只是意见,你们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微子通讯
热度 14 caojun 2012-3-14 12:25
这是今天的一篇文章。前几天CCTV希望扩展一下新闻,讲点“实用”的中微子,比如中微子通讯,审稿时我很是犹豫,该不该这么忽悠。看来胆子还得大,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核潜艇应该有足够的能源驱动兆瓦量级的加速器,加速器小型化有可能做到直径几米。如果在岸上建立万吨级的中微子探测器(大亚湾二期的量级),实现中微子通讯也许不是梦,不过只是单向的。这种通讯不会受海水和地层的阻挡,也无法拦截和破解。 arXiv:1203.2847 Date: Tue, 13 Mar 2012 16:02:48 GMT (1653kb) Title: Demonstration of Communication using Neutrinos Authors: D.D. Stancil, P. Adamson, M. Alania, L. Aliaga, M. Andrews, C. Araujo Del Castillo, L. Bagby, J.L. Bazo Alba, A. Bodek, D. Boehnlein, R. Bradford, W.K. Brooks, H. Budd, A. Butkevich, D.A.M. Caicedo, D.P. Capista, C.M. Castromonte, A. Chamorro, E. Charlton, M.E. Christy, J. Chvojka, P.D. Conrow, I. Danko, M. Day, J. Devan, J.M. Downey, S.A. Dytman, B. Eberly, J.R. Fein, J. Felix, L. Fields, G.A. Fiorentini, A.M. Gago, H. Gallagher, R. Gran, J. Grange, J. Griffin, T. Griffin, E. Hahn, D.A. Harris, A. Higuera, J.A. Hobbs, C.M. Hoffman, B.L. Hughes, K. Hurtado, A. Judd, T. Kafka, K. Kephart, J. Kilmer, M. Kordosky, S.A. Kulagin, V.A. Kuznetsov, M. Lanari, T. Le, H. Lee, L. Loiacono, G. Maggi, E. Maher, S.Manly, W.A. Mann, C.M. Marshall, K.S. McFarland, A. Mislivec, A. M. McGowan, J.G. Morfin, H. da Motta, J. Mousseau, J.K. Nelson, J.A. Niemiec-Gielata, N. Ochoa, B. Osmanov, J. Osta, J.L. Palomino, J.S. Paradis, V. Paolone, J. Park, C. Pena, G. Perdue, C.E. Perez Lara, A.M. Peterman, A. Pla-Dalmau, B. Pollock, F. Prokoshin, R.D. Ransome, H. Ray, M. Reyhan, P. Rubinov, D. Ruggiero, O.S. Sands, H. Schellman, D.W. Schmitz, E.C. Schulte, C. Simon, C.J. Solano Salinas, R. Stefanski, R.G. Stevens, N. Tagg, V. Takhistov, B.G. Tice, R.N. Tilden, J.P. Velasquez, I. Vergalosova, J. Voirin, J. Walding, B.J. Walker, T. Walton, J. Wolcott, T.P. Wytock, G. Zavala, D. Zhang, L.Y. Zhu and B.P. Ziemer Categories: hep-ex Comments: 10 pages, 7 figures, formatted for submission to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 \\ Beams of neutrino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 vehicle for communications under unusu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direct point-to-point glob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with submarines, secure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 We repor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low-rate communications link established using the NuMI beam line and the MINERvA detector at Fermilab. The link achieved a decoded data rate of 0.1 bits/sec with a bit error rate of 1% over a distance of 1.035 km, including 240 m of earth. \\ ( http://arxiv.org/abs/1203.2847 , 1653kb)
个人分类: 物理八卦|16153 次阅读|24 个评论
通讯 报道 宣传 汇报
tengyi1960 2012-2-7 10:33
通讯 报道 宣传 汇报
作为一种具有汇报和宣传功能的内部交流信息材料——文献服务与读者,其稿件的写作需要考虑选用比较恰当的文体来表达,多以通讯 报道 宣传 汇报形式为宜。一般来讲其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工作会议的布置、实施阶段的总结和外部相关的反映或报道等。它们有时能够起到不可小视的沟通信息、体现价值和争取资源的功效。
个人分类: 思想盆|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扩频通讯之母Hedy Lamarr--最美丽的女发明家
limingyang 2011-12-25 17:25
Hedy Lamarr 海蒂·拉玛1914年11月9日 - 2000年1月19日,曾在30年代初,10多岁的她因为惊人的美丽被一位美国导演发掘,从此便踏入好莱坞。作为出身显赫、与各国军方高层私交甚好的好莱坞巨星,曾被誉为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她同时有另一项宝贵财富——为当今大热的通信技术LAN 和 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永远留给并造福于后人。 曾几何时,这个身高5.7英尺、有着一双近乎完美面庞的海蒂小姐人就是好莱坞的花瓶化身。因为被认为是花瓶,多数人忽略了她的聪明才智。“她有一个非常惊人的专利,人们通常都想不到电影明星有什么头脑,但她确实有。”高通公司联合创始人富兰克林·安东尼奥(Antonio Franklin)说。1997年,以CDMA为基础的3G技术开始走入人们视野,科学界才想起了这位已经83岁高龄的扩频之母。是互联网商业 专家 戴夫·休斯(Dave Hughes)偶然发现了她,“我当时研究技术和音乐关系,音乐家乔治·安泰尔(George Anteil)的自传中有提到海蒂 。” 随后,非营利性、非官方的电子前沿基金会授予海蒂小姐荣誉技术奖章,将她从尘封的档案中请出来。但此时,她的专利已经失效,终生未能因此而得利。就像她的儿子,美国电话局主席安东尼·罗德(Anthony Loder)对她的评价所说:“虽然她(海蒂小姐)已经被大家遗忘了,但她所做出的一切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全球电信和通讯技术行业著名工程师和分析师戴夫·莫克(Dave Mock)则在2005年出版的传记《高通方程式》中,以这样的文字来描述这个矛盾的天才人物:“扩频通信的内部探索来自一个全然意想不到的人物的早期发现,她就是美丽的、富有洞见的女明星海蒂·拉玛。只要你使用过移动电话,你就有必要了解并感谢她。要知道,这位性感女明星为全球无线通讯技术所做出的贡献至今无人能及。” 海蒂小姐,1914年9月9日出生于维也纳,当时的名字叫海德维希·爱娃·玛丽亚·基斯勒(Hedwig Eva Maria Kiesler)。她的父亲埃米尔·基斯勒(Emil Kiesler)是当地知名的犹太银行家,母亲格特鲁德·基斯勒(Gertrud Kiesler)是一名钢琴家。生活在这样一个显贵的家庭环境中,海蒂小姐却没有遵循大多数名媛成长的故事模本。 海蒂小姐迷上了表演,她甚至放弃选修的通信专业,跟随著名戏剧导演马克思·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到柏林学习表演。最初她在影圈充当场记,凭着无以伦比的外表和表演欲,16岁的海蒂小姐就迎来了她的第一部电影《街上的钱》。1932年,一家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公司邀请18岁的海蒂小姐担当《神魂颠倒》(Ecstacy)的女主角,并承诺将这部电影推向国际市场,唯一的条件是她必须全裸出镜。她答应了。1933年,《神魂颠倒》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映,海蒂小姐成为世界上首位全裸出镜的明星。 在《神魂颠倒》中,海蒂小姐扮演一个老男人身边渴望爱情的年轻妻子,她绝美的面容和奔跑在树林中的曼妙胴体,在震惊观众之余也带来了铺天盖地的非议。但对于裸体,海蒂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她说,“如果你运用想象力,你可以看见任何女演员的裸体。我希望我能让你有想要运用这种想象力的欲望。”军火大亨弗里茨·曼德尔(Fritz Mandl)很快把想象的欲望化为行动,他将不满20岁的海蒂小姐娶回家。随后一掷千金,拼命收集这部影片的拷贝,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海蒂小姐再有任何的“想象”。 逃离奥地利 曼德尔和海蒂小姐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三个月后两人就举行了婚礼。曼德尔是奥地利的军火大亨,性格阴郁。24岁时接管了他父亲的军备工厂。曼德尔也是犹太人,但他支持纳粹,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相交甚好。他向《凡尔赛条约》禁止出售武器的 国家 德国和奥地利贩卖武器,他甚至在波兰、荷兰,瑞士建立了子公司,成为纳粹主要军备的奥地利军队供应商。当然,不仅限于纳粹,只要给钱,他愿意与任何战争的任何一方的任何人做生意,正因为此,纳粹曾于1938年没收了他的工厂。 最初,曼德尔的主要产品是装甲和榴弹,后来他将注意力转向 飞机 和飞机上的控制系统,与此同时,他也很重视无线电信号遥控鱼雷和无线通信干扰技术。虽然无线通信技术在当时属于国家最高级别 军事 机密,但曼德尔与武器专家谈论相关技术时,不会避讳海蒂小姐,允许她旁听甚至记录。当然,曼德尔只不过把她看作一只漂亮的装饰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海蒂小姐学过通信专业,也想不到她会为这项技术深深地着迷,并在数月后基本掌握了这项技术。 曼德尔不介意既然海蒂小姐旁听国家最高机密,却不愿她在外抛头露面。她曾提过想继续拍电影,被曼德尔粗暴的拒绝了,并被警告不允许走出家门半步。这次冲突让海蒂小姐对曼德尔彻底死心。在她的回忆录中写到:“我不是一件物品,我不想做一名奴隶,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我连游泳和上街的自由都没有。” 1937年的一天,海蒂小姐陪同曼德尔出席晚宴,中途她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席,用迷药迷昏随从侍女,跳出盥洗室的窗户,乘当天的火车连夜逃到了 法国 巴黎。独自在巴黎生活了一阵子,她又游走到伦敦。在伦敦,她遇见米高梅三巨头之一的路易·梅耶(LouisB.Mayer)。在梅耶的引荐下,她成功打入好莱坞,与米高梅签定了一份拍摄合同,并获得了一个后来她一直沿用的新名字海蒂·拉玛——这个名字来自于无声影片时期的一位大 美女 芭芭拉·拉玛(Barbara Lamarr)。 进入好莱坞后,海蒂小姐先后与诸如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这样的顶级男星合作了25部戏,也因影片《Algiers》中所塑造的优雅的黑发美女形象打破了由金发女人统治银幕的惯例,但她仍是好莱坞著名设计师艾迪斯不喜欢合作的几位明星之一,而她的作品让人记住的,除了貌,还是美貌,她说过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任何女孩都能够变得迷人,你作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站在那儿并且看起来很蠢”。 随后,海蒂小姐错过了《煤气灯下》、《卡萨布兰卡》的角色,她的花瓶形象再无翻身的机会。整个演艺生涯都是在屏幕上做人肉背景,毫无经典作品。与米高梅的合约期满后,她创办了一家制片公司,也以失败告终。作为演员,没有经典形象留于世人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所以海蒂小姐很快就投身科学界,她想证明,她除了脸蛋,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 跳频技术诞生 在当时的战况下,如何提高鱼雷命中率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实战中,通常是由战舰和潜水艇向打击目标发射鱼雷,指挥员在飞机或轮船上通过无线信号进行引导,以保证精准的命中。不幸的是,假设你是鱼雷的发射方,而非接收方——接收方经常使用这样的对策:对无线电信号进行干扰,使鱼雷偏离要到达并毁坏的目标。因为早期的通信是同时在一个单独的频道上传输,敌方只需简单地探察频道,之后制造足够的电磁噪声来有效地干扰信号。 恰巧此时美国政府和国家发明家委员会向各界名流发出邀请,希望每个有能力和想法的人加入支持 美军 参战的队伍中。海蒂小姐的机会来了。她正好了解遥控鱼雷和无线通讯干扰技术,她认为她能解决单独无线信号频道的技术瓶颈,与委员会主席查尔斯·凯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达成共识后,在美国政府和发明家委员会的支持下,她参与了设计军用无线通讯和鱼雷遥控系统。 此后,她每天花大量时间来设计和思考“不受干扰无线信号”概念,毫无进展。在一次支持美国参战的宴会上,她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当地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乔治·安泰尔(George Anteil)。 安泰尔1900年生于美国新泽西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他在费城柯蒂斯学院(Curtis Institute)学习音乐,毕业后去 欧洲 发展,从柏林演到巴黎。他是当时先锋派作曲界的顶尖人物之一,创作并演奏了《飞机奏鸣曲》、《爵士奏鸣曲》、《机器之死》等曲目,名噪一时。 1933年安泰尔返回美国,为好莱坞进行电影音乐创作。同时,他担任《君子》(Esquire)杂志的专栏作家,写了很多关于风流韵事与人体内分泌的关系的文章,也发表一些政治评论,曾准确地预言过 二战 将由德国入侵波兰开始,以及随后的苏德战争和美国的介入。而后一项研究——人体内分泌则促成了他与海蒂小姐的发明故事。另外,安泰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做过 飞行员 ,他小心翼翼地将此经历隐藏起来。 海蒂小姐的设想是,在鱼雷发射和接收两端,同时用数个窄频信道传播信息,这些信号按一个随机的信道序列发射出去,接收端则按相同的顺序将离散的信号组合起来。这样一来,对于不知信道序列的接收方来说,接收到信号就是噪声。与此同时,由于接收端只需要对数个特殊频段的特定序列信号敏感,对一般的噪声免疫力很好。而敌方又不可能实现全频段的干扰。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信号需要同步?如何同步呢?海蒂小姐百思不得其解,就想着出去散心,走着走着就遇上了安泰尔,他们是邻居。 起初,海蒂小姐只是把安泰尔看作腺体专家,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她的胸部变得更大。后来的日子里,两人越谈越投机,话题从腺体转到武器。他们谈到鱼雷的无线电控制。拉玛尔说出了“跳频”的新颖设想,安泰尔则提出,可以用他在欧洲期间曾尝试过的对16部同步演奏的自动钢琴进行调节的类似方式来调节无线电频率。安泰尔确信海蒂小姐是聪明卓越的人物,但毫无疑问,他对同步性的看法影响了拉玛的离散无线电通信的概念。 当时还没有交响乐,安泰尔却能将所有这些非同寻常的乐器成功地同步演奏。安泰尔所说的自动钢琴很象老式计算机,通过读入编好码的打孔纸带来演奏,为了协调好这些同时演奏的自动钢琴,安泰尔着实在编码上费了一番心血才找到解决之道。因此,他和海蒂小姐最初实现跳频技术时也选用了类似自动钢琴上使用的打孔纸带来同步信道,甚至连信道数都参考了钢琴键的数目--88个。 在海蒂小姐的公寓内,安泰尔将自动钢琴演奏器、鼓、锣,甚至是任何能够派上用场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在无线设备和自动机械的协调下,保证每一种不同的乐器都能够在工作中与整体达到同步。灵感瞬间涌现的同时,两人用数百根火柴棒和铅笔在地毯上摆出第一张关于“免干扰无线技术”原理图。然后,将鱼雷引导系统的最初概念,用铅笔潦草地逐字写在寄自安泰尔家的一个信封上。信封背面是这种通信方法的草图,正面是一段简短的描述。海蒂小姐和安泰尔用一张简单的图画和区区几百字,抓住了免干扰通信系统的主要原理,其基本思想就是为了避免干扰必须从一个频率跳到另一个频率。这一挑战设计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信号要想在管弦乐中一样达到同步。这个系统根据所需秘密等级一级使用技术的复杂程度,范围可以从相对简单的地步到极端复杂的程度。 经过了数月的辛勤工作,这个构思已经初具雏形。1940年12月,两人将一份说明送交至国家发明家委员会。当时的国家发明家委员会主席查尔斯·凯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看过手稿之后非常兴奋,并建议海蒂小姐和安泰尔继续完善其构思后申请专利。好心的主席还给他们介绍了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电气工程学教授,在这位教授的帮助下,他们精心剔除了导致故障的程序错误,终于在1942年8月,这项发明被授予美国专利。 在专利说明中,描述了一种引导鱼雷的通信方法,即在一段固定时间内,在载波频率之间发射方和接收方用一种同步的通信方式。被发射方(一架高处的飞机)和接收方(一枚运行的鱼雷)所采用载波频率的同步的编号,是由一种类似自动钢琴音乐筒的装置控制,该装置有一个独特的由88个可能的阶梯组成的序列。这就意味着,通过在每个频率上仅发送整个信息的一小部分,鱼雷能受到操纵。干扰通信的企图通常一次只能是一条信道失去作用,而在其他信道上的信息足以保证鱼雷作出必要的方向矫正,以击中目标。 也就是说,海蒂小姐和安泰尔打破了在一个单独频率上的常规的通信模式,而这种常规的模式自从无线电发端以来就一直被使用着。尽管海蒂小姐的专利是之后上百种专利的基础,今天的扩频通信技术就起源于“跳频”概念,但当时还没什么人能理解这一发现的深奥含义,也还没人能制造出具备专利所描述的功能的设备,美国军方也还是把这一专利归为官方机密一档,并且其概念数十年都被置于严格保密之中。 海蒂手机设计图 技术是永恒的 安泰尔和查尔斯想每个人说明这项专利的重要性,但发明家委员会的其它官员却对此抱以强烈的怀疑,一位官员甚至质疑类似磁带运作的打孔纸带能否精确的传递信息,也不认为可以将这种音乐机械置入鱼雷,尽管安泰尔一再解释这一装置可以做得象手表一样小巧。对此安泰尔后来自嘲道:“我们所犯的错误就是在解释这项技术时为了听众能更好地理解,引用了自动钢琴的原理。毫无疑问,这使得华盛顿那些审查我们发明的老爷们只读到了一个词儿--自动钢琴。‘My God’,我能想像到他们会说什么:‘我们要把自动钢琴放到鱼雷里?’”。 在安泰尔焦头烂额游走于 海军 部和发明者委员会官僚们之间的同时,海蒂小姐在干嘛呢,据说她通过其它方式作了更大的贡献——贩卖战争公债,利用她的美貌,轻而易举地募到了7,000,000美元的资金。之后,她和安泰尔又回归了到各自的艺术圈。而跳频技术则沉入了 历史 的故纸堆,只被当做一项军事机密严格保存。 对海蒂小姐在他们的专利中展现的跳频概念,早期军方的试验结果如何,就这一点,没什么公开的内容。许多人认为,机械的音乐筒不能做到同步并且快速转换,以产生可以信赖的通信。另外,安泰尔本人注意到,所描述的自动钢琴结构在把他们的概念投射到高水平的军事领域方面可能并非好的选择。他理解人们确实嘲笑他们将演奏器放进鱼雷的想法。正如任何人公开知道的那样,在战争中,美国人从来未能将鱼雷频跳中击中纳粹的巡洋舰。人们所能知道的对它最早实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涉及在飞机和被称作声纳浮标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 海军给霍夫曼无线电公司一份专利,让它生产声纳浮标以及伴随飞机的无线电,同时霍夫曼公司的技术人员还得到了海蒂小姐专利,根据它来进行设计。发明者的名字被从文件中抹去,给出的信息处于极度保密状态。因为该专利所标的日期是10多年前,霍夫曼公司的技术人员想象这个先进的概念来自军方或者国防部门的某些优秀的工程师。他们完全不知道,是一位美丽的女演员和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智慧结晶的最早应用。 最终,霍夫曼无线电公司完成了这一跳频机械设备,与安泰尔帮海蒂小姐在他们的专利中使用音乐筒进行传输的想法实际上相差不大。后来,霍夫曼公司和其他地方的许多工程师使用跳频为军方研发了许多产品,其中包括一家在 越南 战争中使用的遥控无人驾驶飞机。还有,在1962年古巴 导弹 危机期间,“跳频”已隐蔽通信的形式在军舰之间构成了海军封锁。不过,这一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来的产品,对跳频不是用机械的方式,而是吸收了新的数字计算技术的长处。 80年代冷战结束,美国军方解除了对“跳频”技术的管制,允许其商业化。与此同时,电子晶体管的发展使“跳频”技术的实现越发简单。频率同步方法从机械到电子的转化,促进了它的普遍实现。电子通讯和无线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手机、 卫星 通讯、无线 网络 等技术引领了信息时代。在“跳频”技术基础上,1985年美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小公司在圣迭戈成立,悄悄地研发出CDMA无线数字通信系统。这家公司就是高通。高通现在已成为全球500强的大公司,而它的理论来源的发明者海蒂小姐却差点给人遗忘。 2000年,海蒂小姐去世,在她去世后的第三年,波音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广告纪念这位科技女性,其中毫不涉及她的演艺事业。2005年,德语国家举行了第一届发明者节,以纪念海蒂小姐的92岁诞辰。所有的这一切,仿佛在印证她的另一句妙语:“电影往往限于某一地区和时代,而技术是永恒的”。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3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移动即时通讯争夺战:同质化堪忧
zhiqchen 2011-12-19 10:23
走在街上,你可能常会看见,有人拿着手机,不时对着手机说几句话,他在干什么呢?   他很可能是微信、米聊等移动IM(即时通讯)产品。   掌上移动社交 沟通方式骤变   超过5000万,这是截至11月底微信的注册用户数。超过1亿次,这是微信中主打交友的“摇一摇”功能的日启动率。   今年1月,腾讯推出了移动IM产品微信,仅靠口碑,便在白领中快速升温。   为什么移动IM的成长如此迅速?“对手机用户来说,这类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他们移动社交的新需求。”腾讯联席首席技术官熊明华如是解释。   “多人群聊”的功能让其辅助完成工作成为可能。刘乐君说,如今,微信团队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微信中完成的。   通过查找一定距离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拼饭、拼车、看电影等各种应用不断产生。在当下“半熟社会”较突出的环境下,这种多维化的社交思路,更显出其价值所在。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跨界跨平台跨形态的创新产品,微信、米聊等移动IM产品有可能为行业和用户带来一场新沟通变革,丰富人们的沟通模式,推动弹性社交的快速普及。   产业格局重构 短信欲将何往   “在有无线网络的条件下,我常常是选择用微信向朋友传递信息,而不是短信——因为说话比打字更方便,还省钱。”微信使用者张芙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微信的数据显示,30M的流量可以发几千条语音,如使用流量套餐,费用约在5-10元间,即使按照1M流量1块钱价格计算,也仅相当于300条短信。更何况,在无线条件下,这笔花费是可以省略的。   与此前的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不同,新型移动IM基本都具有深度绑定手机通讯录的特性,对短信等有较强的替代能力,这给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压力也渐趋加大。   今年9月至10月中旬一份对全球31个最大的移动运营商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三成的运营商都表示网络通信软件导致他们通话和短信收入下滑,3/4的运营商对未来移动应用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   运营商已开始行动。中国移动 (微博) 在原有飞信外,新近又推出了移动IM产品飞聊。联通的沃友和电信的翼聊也已上线。特别有意思的是,飞聊中还特意增加了合计免费发送免费消息条数及节省费用的统计项目。这种“左右互博”,正彰显出移动通讯产业格局的重构之势。   当然,在正面迎战的同时,合作也在开展中。比如,微信和联通的联姻——今年9月,广东联通和腾讯旗下产品微信达成首轮合作,主推“省内使用微信免流量费”服务。   熊明华在回答有关微信将来与运营商合作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未来不排除与各种运营商的合作,不排除各种合作的方式。”   同质化隐忧 未来争什么   微信、米聊、口信、飞聊……作为一个移动IM发烧友,张芙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的移动IM类产品。   她所显示的,正是当下移动IM市场竞争纷起的态势——国内此类产品已有十几家。   “竞争激烈,代表大家都认可这个方向。”北京小米科技 (微博) 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直言,“米聊作为小米整体三驾马车之一,在小米的整体战略中与手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前,小米董事长雷军 (微博) 也多次强调,米聊等软件产品是小米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产品。   熊明华则明确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会是腾讯主要的平台级的产品。“腾讯最核心的产品是通讯,QQ是即时通讯,微博是异步,微信介于两者之间,三者可形成有效互补。”   当然,在看似繁荣的背后,问题依然存在。首当其冲的是同质化。纵览当前各家产品,语音对讲、图片、文字……基本大同小异。米聊的“握手”与微信的“摇一摇”异曲同工,查看“附近的人”几乎已是标配。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已势在必行。   微信看重对高端用户的吸引力,日前新推出的微信3.5版,加入了动态二维码身份识别,并支持100多个国家的短信注册,主打国际化。   飞聊在对讲中增加了变音功能,在原音外,还有“海豚音”、“娃娃音”、“低音炮”、“擎天柱”等选择,并与飞信打通。   米聊的涂鸦、星座运势、求缘猫、校园大PK等功能,凸显出对年轻学生群体的重视。   “互联网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用户的需求是不断被发现不断被满足的。”熊明华将2011称为“微信年”,“明年希望微信能继续火。”他说。   熊明华的信心来自于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在他看来,这将是产业竞争的关键战场。
个人分类: 移动社交|0 个评论
[转载]高校青椒的苦闷
热度 1 wuqiang198 2011-12-6 10:41
小木虫看到一些青椒的苦闷,我想以此平台,让更多的大家来关注一下。 作为985高校青椒,所在课题组除了教授老板,就我一个老师,还有10个硕博学生。每年产出历来很低,从我开始才有TOP期刊发表。在高校的青椒可能都差不多,除了科研、教学任务外,还有一大堆课题组的杂事,甚至是学生的论文修改,还有班主任、德育导师、支部书记等兼职工作。所以平时忙得几乎没有周末,从早干到晚,几乎天天如此。其实苦点累点对青椒而言也是正常的,本人也欣然接受,所以一直信奉着努力拼搏的信条而持续着。现在面临评副高的难题,今年本来希望很大,但是因为本人的论文都是自己弄的(一作5篇TOP,3篇Ei,无一篇通讯作者论文,一个青年国基),所以和别人比(别人至少3-6篇通讯作者SCI),论文数量上就处于劣势。这段时间本来就非常郁闷和焦虑。但是今天发生的一件事让自己的心情落到了最低点,结合自己工作后和老板接触的这几年间中一些关于论文被占的郁闷往事,向大家吐露,敬告各位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好导师: 1、今天无意间发现,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发表在了TOP期刊上,然而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论文一作和通讯作者却都是导师,二作却是导师的夫人,自己只是个三作。之前在国外待了点时间,中间知道是小修,导师转给我后,我认真修改后返回给他,到回国后导师说录用了,等着online,心里很开心。因为前面说过了,自己评副高很需要论文,但是今天的结果却是如此,心里真的很难受,因为论文数据是自己起早贪黑的野外采样分析做出来的,论文也都是自己写的。 2、一年前,自己用了1年时间做了一个很不错的结果,那时候觉得可以去冲S或者N,我完成了初稿,然后就给了导师,导师中间和自己讨论了几次,然后自己又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找了个老外一起讨论,定稿后导师投稿了,在N上撑了11天,结果拒稿了,比拒稿更伤心是论文的一作和通讯又都是导师,自己只是个二作。 3、半年前,自己完成另外一个工作,写了一篇论文,中间让课题组的一个学生做了一点数据,思路、主要工作、论文写作都我弄,然后给了导师,投稿后又发现自己只是个通讯,一作又是导师。 4、半年前,课题组的一个博士弄了一篇论文,其实那个博士的毕业论文都全都是我帮忙修改的,导师觉得很好,然后他修改了一下,接着投稿了5个杂志均被拒稿,最后扔给了我,说我需要论文,修改修改投低一点的杂志去好了,因为论文内容是我的研究方向,自己很熟悉,自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论文重头到尾全部改了一遍,几乎和原来的论文完全不同,连图表都全部修改过,论文结果都变了,然后又返回给导师,导师投稿了,一作又是导师,自己只是个通讯(后来居然导师上次稿件的时候上次错,发个了原来被拒的稿子又被拒了)。 5、2个月前,我之前给了导师3篇自己完成的论文,让导师投稿,课题组的一个快要毕业的学生(他毕业需要论文,他自己的论文连写都没有写出来)和我说,导师告诉他已经给他挂名的一篇论文投出去了,我当时又茫然,肯定又是我写的,一作又是导师了,二作是学生,我又是通讯。 这几件事情都是论文方面,还有其他的专利和软件登记、项目(有一个项目导师说好给我的,也是以我的名义向别人要下来的,因为我升副高需要项目,结果后来项目还是给他自己)等,也是如此。本人始终认为属于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是别人的自己从不多想,所以自己完成的每一篇论文都是返回给导师,由导师投稿的,其他课题组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觉得自己很厚道了。然而,导师确实如此的不厚道,上面发生的5件论文占去一作的事情,他从来没有之前和我说过,都是自己事后发现的。和别的青年老师比,自己本来就压力很大,因为人家课题组都能把通讯作者给他用,而我却没有,反而自己的成果被导师如此残酷的占去,甚至连个招呼也不打,而且自己和导师已经在一起10年了,真的伤心到了极点。 在此吐露这些不堪的伤心事,除了发泄一下外,就是想敬告各位青椒和即将成为青椒的年青同志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好导师。 自己从不饮酒,今天去外面一个人喝了瓶酒,然后回到办公室发现这么多同志回帖了,可能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类似和导师之间的郁闷事情,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和同情以及鞭策。我想说的是,在此发表此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心,本人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因为没有必要说假,只是想告诉大家跟好导师很重要,导师的人品是第一位的,在你人生发展的路上影响不小,尤其是起步阶段的青椒。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对青椒或者年青教师而言一作含金量比通讯要高,因为通讯很多都是课题组给你灌水的,我们学校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国的科研环境是有些不堪,但更需要我们这代年青的科研人员去努力去改变,对社会对人的基本良知我自己永远都不会失去。
个人分类: 杂谈感想|2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27·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10-26 09: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常见误区 最近基金申请结果公布,作为申请书的通讯评委,我在这里想谈谈撰写申请书时常犯的错误。 误区一:因为要创新,所以不懂的东西也要写进申请书里。 NSFC的最大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因此,很多申请人都会在申请书里把自己的创新思路描述一番。但是,有些人为了创新而创新,以为提到一种时髦的技术手段就创新了,事实上他们从未采用这种技术开展过任何研究,言多必失。记住:一知半解的东西,少提;不懂的东西,绝对不提! 误区二:因为要研究科学前沿,所以申请书要写得够专业。 NSFC的确鼓励研究科学前沿课题并探索未知世界,但由于遴选通讯评委的不确定性,申请书不可能都落到“小同行”手里,而更多是由“大同行”负责评审。如果申请书写得过于专业,那么评审人也许因为看不懂申请书而没有兴趣评审,申请就可能会失败。记住:申请书一定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专业术语最好解释清楚。 误区三:因为研究力量要雄厚,所以高职称、高学历的人要多。 课题组的组成不合理、研究力量薄弱,申请可能因此被否决;但如果一味让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扎堆,这些人又不能胜任课题的研究工作,反而会成为评委爱抓的“小辫子”。记住:课题组成员不要刻意“拉郎配”,只要看上去合理即可。 误区四:因为资助经费多,所以直接实验经费可以少写些。 写申请书时,因为有“经费预算是否合理”这条意见,评委就会看经费预算表。假如今年的资助经费大幅提高,申请人觉得做实验用不了,就减少直接实验费用,相应增加其他杂项经费。这样做评委很可能认定经费预算不合理,从而降低评分或干脆否决。记住:直接实验经费至少占60%以上,杂项经费应尽可能少。 误区五:因为参加的项目多,所以不想全部列出。 如果在研项目多,全部列出的确会给评委留下没有时间主持该项目的印象。然而,参加NSFC项目的人员评审人可以查到,NSFC以外的项目评委是查不到的。另外,青年基金申请者不必担心跟导师一个研究方向,导师雄厚的研究基础只会为之加分而不会减分。记住:如果参加NSFC项目,应如实列出,非NSFC项目可少写或不写。 误区六:因为年度计划可以随意拟定,所以评委不会很在意。 实验进行前大致预估一下实验大项的完成时间是必要的。一般实验进行的时间区间可以精确到某年某月,实验结束时间可以到项目结束当年的年底,然后在次年3月前完成结题,也可在年底前预留3个月安排成果鉴定、验收及撰写结题报告。有的人写错项目的起始时间或写得太简略,也会被评委否决。记住:申请书写完后,一定要认真核查年度计划,不得有误。 误区七:因为预期成果属于臆测,所以评委不一定看重。 在写明预期成果时不要夸大其词,应该恰如其分。最好列出具体的验收指标,如发表论文的篇数、申请专利的项数、产品的数量及质量指标、推广应用的范围、规模和效益等。记住:预期成果一定要有具体数据,用以作为项目结题及成果验收的依据。 误区八:因为研究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所以评委自己可以找得到。 在个人简介中,论文或论著只要列出作者、题目、期刊和页码即可,但一些能突出个人研究业绩的代表作有必要附上截图,给评委一种视觉冲击,可以加分。截图可以放在论文列表之后,也可附在附件材料页面,只需包含期刊名称、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即可。若论文数目不多,也可附上摘要,但没有必要附全文。记住:评委不会逐篇查阅已发表的论文,最好把一两篇代表作进行简单的电子化处理,以加深评委的印象。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曾庆平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高等院校普遍推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程序一般由高校研究生院寄送本单位博士学位论文到其它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院或类似机构,并规定一定评阅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要求返回评阅意见。接到评审任务的单位再将博士学位论文交付本单位评阅人进行论文评阅。评阅结束后按原程序将评阅意见密封返回原单位。评阅一本博士学位论文的费用一般为200—300元。 目前,该制度实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开始影响博士论文答辩进度。 问题一:评阅质量无法保证。有些评阅人不具备正高级技术职称,也没有博士学位,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基本要求不清楚;有些评阅人专业不对口或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不熟悉,无法给出确切的评阅意见;更多的人则基本没有时间或积极性认真评阅论文,致使评阅质量大打折扣。 问题二:评阅意见经常不能按规定时间返回。现在普遍存在规定时间已到而评阅意见迟迟不能寄回的情况,有些研究生院甚至连50%的意见都收不回,使博士生答辩和毕业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究其原因,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首先,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库,致使部分不具备评阅资格的人充当了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其次,评阅送审过程存在缺陷,很浪费时间,而且送审单位往往不知道论文送到哪位专家手中,无法与专家联系并提醒规定时间。再者,专家的评阅费用与其辛勤付出极不相称。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数年时间深入研究工作的集中体现,理论精深,推导复杂;实验难度大,数据多,篇幅巨大。要对其正确性、创新性、学术水平、撰写质量等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即使该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也需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200—300元的评阅费用与之极不对等。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完善和改革目前的博士学位评审制度:建立分专业、以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库;送审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能够与评阅专家保持直接沟通与联系;参照科研项目评审的有关政策合理规定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的费用标准;建立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质量跟踪体系,对专家库实行动态调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杜志明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电联报告:发展中国家通讯技术发展迅猛 但差距依然存在
xuxiaxx 2011-10-26 08:27
  国际电信联盟10月25日在日内瓦发表了一份有关全球通讯技术使用状况的报告。 全球互联网的使用增长迅猛,预计到2011年底,全球将有60亿手机用户,23亿人能够使用互联网,全球互联网覆盖率在过去三年里增加了一半,而发展中国家在通讯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显著,这些国家使用因特网人数比例已从5年前的44%增加到目前的62%。      报告还显示,通讯技术在年轻人中使用广泛,世界一半的网民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使用通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报告还指出,从全球来讲,互联网宽带速率从2006年的11,000千兆(Gbps)增加到2011年的近80,000千兆(Gbps),但各国在使用的宽带速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欧洲国家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宽带速率为90,000兆(bps),而非洲国家只有2,000兆(bps)。      在报告发布当天,国际电联第40届电信世界开幕式在日内瓦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国政府以及私营和通讯部门的250名代表,其中包括加蓬总统邦戈和斐济总理白尼马拉马等国家领导人,全球数以万计的民众也将通过网络参与此次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利用通讯技术,改善人民生活,并将通过一项“变革宣言”,所有参加讨论的人均可献计献策,为全球更多人能够使用通讯技术服务提出建议。      国际电联秘书长图雷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此次活动将是一次真正的对话,不仅反应到会代表的关切,同时也能了解到通过10万个电信中心网络参与活动的广大民众的梦想和愿景。      此次活动的开幕式得到了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的资助。 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不能不搞多通讯作者
热度 1 davidzsguo 2011-10-24 09:47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审了4篇国外期刊的稿件,每篇都认真的学习和评审了。有一篇文章让自己很是苦恼,以内容来说,有些新意(新材料,试验方法普通),可偏偏要挂几个通讯作者,让人很是不理解。经常看到致谢中有很多项目资助的标注,也就认了、接受了。挂很多资助又搞几个共同通讯作者,还是让人不能理解和接受。 郁闷!
4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与海外访学博士生的通讯
热度 3 jxhe 2011-9-27 09:55
我招带的第一位博士生,在博二的第二学期赴加拿大某大学访学一年。我们保持着通讯和交流。 国内 985 高校的在读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海外交流机会的比例很高。这是弥补当前国内博士生教育欠缺的重要举措。就经济管理和行为科学领域而言,国内的博士生培养与北美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因此,博士生访学的主要任务是旁听 PHD 课程。 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或许存在不同的考虑和选择。一位海外访学回来的博士生曾经告诉我,她去访学的那所大学某学院老师对她说,你们中国来的博生生,报到的时候见一次,回国的时候见一次,中间不知他们去哪里了。我想这个现象不一定很普遍,或许也有点夸张,但肯定是存在的。 我的那位博士生显然不是这样的,她很认真,抵加后的第一学期即选修了几门课程。这学期她已是博三,面临着博士论文的压力。要不要再扎扎实实地旁听一门看起来非常有必要的课程?还是着力应对毕业论文?她有些困惑,来邮征询我的意见,我给她回复了一封较长的邮件。 下面,我照录我们之间的邮件,希望对有类似经历的博生生有所启发。同时,也顺祝正在海外访问、正准备赴海外访问的博士生们取得丰硕的收获。 学生的来信: 何老师,您好: 关于这学期原计划上的多大的课程,我想听一下您的意见。 这学期这门课的主讲老师调整了一下,她的要求比较多,比如 " I hope you will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lead some of the papers though, like the registered students. If your English is not good, this role will be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it and also I am sure your ideas are good even if your English is not." 这门消费行为的课是一门基础课(见附件课程安排),我现在觉得压力有些大,一是担心怕自己参加却达不到人家老师的要求,二是觉得自己的论文可能是要延期的,如果这学期花大部分的时间在准备这门课上,可能论文进展就更缓慢了。但同时,又觉得这也是个难得的机会。 很想听下何老师的建议。谢谢! 祝好! 我的回复: AA , 首先,我感觉这位老师很好 - “I am sure your ideas are good” 。其次,你用不着担心丢面子而陡增压力,国外不是国内,没有人会在意的。她说这个话,也表明这样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根本的问题,不是你现在论文与听课之间的冲突,而是短期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此,你现在要思考了,毕业了到底要干嘛。这个问题,我记得问过你多次,但你没有直接回答我。 BB 刚来美国,他要做高校教师,他来之前就准备延期了。他说以后逃不了要上双语课的,现在上课听懂 20% ,但他决定要过关,他想清楚了。 从你未来目标角度倒过来决定你现在的取舍吧。如进高校,修读名校的 PHD 课程能增强你的自信,对你是极为宝贵的经历,否则永远是短板,以后也难有这样的机会了,就是有机会你也不会用此力投入了。取舍之间,就要看什么对你更重要,尤其是这种重要性在未来才能发生作用。 我这样说不是一定希望你进高校。事实上,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年轻教师压力也很大。这仅是选择之一。 CC 快要毕业了,我感觉他想在国外找教学型高校。从他背景看,这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你也得思考啊。 你看这位教授,第一堂上来就讨论学术生涯,因为国外营销 PHD 基本上都去大学从教,这就存在不同的定位问题,第一堂就帮助大家一起思考,促进各自的选择。你看她准备的这些讨论题【注:特 节录 如下】,多么到位。 何佳讯 节录 : Academic Career a)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areers at research-oriented and teaching-oriented schools?? b)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areers at A-level and B-level schools? c) What qualities are required to be a successful academic? d) How do you plan for academic success and accomplishing career goals? What is a good research strategy? e) How do you bal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How important is teaching? f) How do you get your first job?
5918 次阅读|3 个评论
泛滥的并列作者:警惕正在滋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热度 24 lionbin 2011-9-1 07:19
作者是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通指对作品享有署名权的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在作品上署名为作者应具备3个条件:本人直接参与该作品的创作;本人直接参加该课题研究或试验,对该课题做出重要贡献;本人对该作品负直接责任。在科研期刊发表论文的署名中,排在第一个的名字为第一作者。该作者一般是该文章内容的最主要的贡献人,任何正式发表的论文论著的知识产权,最大权重归属于第一作者。一般情况下,第一作者是一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个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该文章的主要执笔者。通讯作者的原本目的是为了让文章读者和作者联络方便,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的固定地址常常作为通讯作者并把名字放最后。另外,通讯作者负责与编辑直接打交道,需要一定的经验。由于时代的发展,通讯作者逐渐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在中国人开始大量发表SCI论文的时候尤为明显,通讯作者慢慢成了导师的代名词。许多期刊甚至对通信作者署名做了界定,相对第一作者而言,通信作者具有更高的学术地位和专业水平,该项科研上作为第一作者的指导老师或重要辅导专家的身份为其提供帮助。对一篇科技论文来说,通信作者与第一作者所做的贡献是并列的,均为该文章最重要的作者。通讯作者同时也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文章出现问题,通讯作者是脱不开干系的,这里顺便鄙视一下那些在学生的文章出现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推脱的大老板导师们。其实, 通讯作者是否为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则是非常难说,特别是很多的大老板导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搞钱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不可能去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具体提出思路解决问题的人 (这句话来源于网络引用)。 一项研究发表时,正常的做法,当然应该是谁的贡献大谁排在第一。如果两个作者的贡献相当,就可以说明为并列作者,因此作者有权以“并列作者”发表论文。期刊论文中,作者常常有几种类型: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并列作者等。曾经,并列作者在我国并不流行,而在外文期刊中,在作者简介栏经常有介绍性的说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se work”,说明对于该文,此两位或多位作者的贡献相当。追溯起来,1823 年在The lancet杂志中出现这种形式,其后多种期刊开始采用这种作者类型,而我国期刊从 2005 年才开始有并列第一作者形式,当然,中国人用英文写的文章,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应该早于这个年代。并列作者在《著作权法》被授予作者的一种权利,并被认为可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如果作者真正在某研究领域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且二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无法区分,并列作者也无可非议。然而,许多好的形式在广泛被国人接受后,就开始发生蜕变,在科技论文的功利作用影响日益增加的今天,不少论文演变为职称稿、学位稿、课题稿、考核稿等。许多检查、验收都规定要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因此如果“并列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一样有效,“并列通讯作者”和通讯作者一样有效,就可能滋生出空挂,没有参加研究工作,或者对论文贡献不够的也充当贡献相当人,成为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审查系统,“并列作者”容易成为学术不端滋生的温床。 如果说并列第一作者可能涉及到两个不同合作单位与合作者的智力产权分配的话,这也说得过去,但并列通讯作者就让人匪夷所思了,更有甚者,还有平列第三作者,并列倒数第二作者等等的说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太有创造力了!不同单位的并列通讯作者,说白了,就是大老板导师之间的利益均衡; 相同单位的并列通讯作者,就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在目前的游戏规则下,就是为了占便宜。其他的一些并列就是一种人情稿,有些规则可能就是前多少位作者都算数。 在一个人的科研生涯中,有那么一、两篇并列作者的文章,也说得过去,可是如果篇篇如此,或者大多如此,情何以堪。我最近在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定会上,有些参评者居然所有的参评文章全部是并列作者,而且大都排名第二。我问这样的参评者,我承认你的并列作者的文章,但一篇只算半篇,你看如何?还有一些中级职称人员与以前的导师并列通讯作者,我也非常嘴贱地追问了一句,这个通讯作者是你送老板的,还是老板送你的?尽管被我顶真的人非常不高兴,他们的老板自然也不高兴,但大多评委还是表达了与我相同的看法。泛滥的并列作者正在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有时候,这样的并列作者遭到批评,却还会整整有词的,“你们睁大眼睛看看,我这是什么档次的文章,是顶端刊物!如果要刻意增加文章数量,我们以后多发普通杂志好啦。”真是笑话!这里姑且不论杂志的好坏与某篇文章的好坏是否有必然关联,就算有很强的关联吧,那么这其实已经在影响因子等方面得到了体现,而且,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文章上不当地增加并列作者的行为,实际上害处(不公平)更大,一说起来嘛,我有多少多少top的文章,非常唬人,但全是水分呀,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潜在的弄虚作假行为,让老老实实签署作者的竞争者无意中吃了很大的亏。而且并列作者涉及到多个人,其危害和产生不公的场合将呈级数增长,所以,越是top的杂志,越不能乱来。尽管有些人认为在好杂志上添加并列作者是天经地义的,不然会打击合作,那么我要反驳说,我们以后也不要管什么行贿和受贿了,也别评什么先进了,也别评职称了(大家都可以是并列职称),因为那同样也会打击合作。这里显然争论的是论文署名权合法性的问题,作者贡献要区分出不同顺序(除非真得无法区分),也是合理性的表现。其实,说上述这话的人,已经承认了此篇文章的并列作者签署并不是智力投入无法区分,而是另有所图。 不恰当地增加并列作者就是一种学术贿赂 ,请不要再狡辩什么。如此糟蹋并列作者的名声,难道都是评审体制的过错,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本身没有问题? 本文写作中,参照了百度百科中对相关术语的解释,同时参考了吴祝华等在百度文库中的文章《我国并列第一作者发文情况调查与分析》 http://wenku.baidu.com/view/4342ef641ed9ad51f01df272.html ,一并致谢。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24909 次阅读|71 个评论
[转载]看得我冷汗直冒的一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关于轮轨的问题
热度 11 nyouyou 2011-7-26 15:53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110715/232210157291.shtml 中科院院士简水生:让时间去考验京沪高铁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5日23:2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京沪高铁刚刚开通十多天,就已发生多起故障,共造成数十趟列车晚点,以致人们惊呼:高铁变成了蜗牛。    值得探究的是,尽管有工程监管制度,但中国许多重大工程完工后,为什么仍是质量问题百出?我们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质量问题?    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之一,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东段,其桥面钢箱梁在全部通过报验,本准备装船起运的时候,项目总承包方美国加州交通部却提出采用全球顶尖的相控阵技术对产品进行“D向扫查”检验,“1毫米、2毫米一个点进行复探”,远高于美国焊接协会的桥梁规范,据说检测结果令美国人心服口服。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问题在于能否所有的中国制造中都有严格的质量监管和高度的责任心?    曾经参与京沪高铁项目论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简水生教授,7月13日接受《华夏时报》专访,回答了相关问题。   更多隐患尚未公开    《华夏时报》:京沪高铁开通短短十多天来已连续发生多起故障,这让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其安全质量?    简水生:现在是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看得更清楚。    《华夏时报》:业内有分析说,按照要求,接触网如果断电,列车或失去电源,不过京沪高铁列车自备120分钟的电源、通风功能。但为何最近两次京沪高铁滞留期间,列车自备应急电力和通风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    简水生:不,京沪高铁列车自备的电源,肯定走不了120分钟。120分钟的自备电源可以跑多少公里呢?600公里。但实际的情形,人们看到了,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二分之一MV(M是重量,V是速度)平方300公里的速度,你们算算,有多大能量?列车能有多少储电池?或者能有发电机吗?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京沪高铁才开通十多天,就发生多起所谓接触网的问题。    简水生:接触网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因为其本身摩擦很厉害。因为列车速度越高,输电弓在接触网上的摩擦速度或跳动频率也越快,摩擦阻力与速度起码成正比,甚至是高次方,所以在雷雨天气容易发生问题。我觉得,京沪高铁整个的防雷系统还不行。防雷系统应在沿线都做好,如果某个地方地质条件好,导电力很高,就可以吸引全部雷电;如果导电力不高,雷电发生时,结果就可能很糟糕。因此,防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华夏时报》: 如此复杂的问题,在京沪高铁这样重大的工程中没有加以周全考虑吗?    简水生: 没有考虑 。列车运行时,输电弓在接触网上一直处于动态,若列车以300公里的高速运行,输电弓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始终接触良好才行。    《华夏时报》:据说整个京沪高铁系统在建设时都有防雷的考虑,供电网、列车都应该有防雷系统。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故障的发生?    简水生:防雷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在下大雨的时候,防止磁隔电子表面电子达到限相发生短路。也就是说,每一串挂导线的瓷瓶,要承受27500伏安的电压,遇到雨量特别大的雷雨天气,瓷瓶的电阻可能就会改变。    《华夏时报》:既然输电弓与接触网动态接触的防雷技术不过关,若由此推论,今后相关问题会否发生?    简水生: 还有最大的问题要加以考虑。    《华夏时报》: 是关于轮轨的问题,还是关于输电等动力系统的问题?    简水生: 也可以说是轮轨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轴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但轴承却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且,轴承的 钢材 ( 4898 , -2.00 , -0.04% ) 是什么,也不太清楚。里面的润滑剂是固态的,列车开起来之后,固态润滑剂变成了液态。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做过实验,原先说京沪高铁要跑350公里,按照规定,在实验台上就得跑385公里。    我们看到,如果实际是跑300公里,这个技术在实验台上,加10%,跑330公里,可以跑到好几十万公里吧。但跑385公里,跑到2万多公里的时候,就不行了。所以后来为什么退下来?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我们是把瞬态的东西,看做自己的成绩,这怎么行?人家国外一个实验,根本不能算数的。 法国高铁实验在好几年前就跑过了一趟瞬间574公里,但当时钢轨就已经不行了,都拧了。    这与导弹技术不一样。导弹一次就发射出去,说多快,就多快。所以,钱学森当时说,如果我们发展飞机制造业,材料不过关,因为飞机要使用N次。高铁就更不能跑一趟瞬间高速就算数了,一年365天,天天都要跑的。   器件隐患要认真排除    《华夏时报》:舆论批评如此重大的工程尤其不应片面追求建设速度,而忽视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检验检测,甚至搞成献礼工程、政绩工程,因为那将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的严重不负责任,您怎么看?安全第一不是高铁运营的最基本方针吗?    简水生:工程质量应该严格检测只是一方面。    我跟你大概地说一件事情。 中国的高铁,全部采用无砟的整体道床。2000年我去欧洲做本专业的考察研究,但我到了英法德、到了比利时、丹麦、西班牙等好几个国家都仔细看了他们的高铁铁路,发现都是有砟的。只有德国做了一段无砟整体道床实验,但当时的部长却拍板决定中国的高铁都采用这种无砟整体道床,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    实际上,列车在有砟道床上运行到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是没多大问题的,道床上的小石头子起着很大作用。高速铁路上的钢轨,是由每一根长达100多公里的钢轨焊接起来的,其温度膨胀系数,是1.1乘以10的负5次方,也就是温度每变化摄氏一度,钢轨就伸长或缩短1.1米。当夏天的时候,钢轨晒得发烫,起码有60多摄氏度,到了晚上,又凉下来,热胀冷缩的问题靠谁来解决?一胀轨,稍微有一点轨距,列车就翻了。就靠着轨枕上的铆钉将钢轨铆住,严格防止胀轨或缩轨的问题。    除了铆钉在轨枕上的抑制力量,还有一个抑制力量,那就是列车前行的时候,是以二分之一MV平方向前冲的力量,将钢轨整体向后拉,但此时钢轨却被石头子卡住了,石头子吃掉了其中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铁路上的石头子经常是粉碎的,养路工人经常要更新这些石头子。    无砟整体道床靠得则是压在钢板下的弹簧抵消应力。但弹簧能否消除温度变化产生的钢轨伸缩问题,与弹簧自身的钢材有关。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二分之一MV平方向前冲的力量,都吃在弹簧上了,很可能使得弹簧发生崩裂,这方面,没有做过任何科学研究分析。    究竟这弹簧的钢材要求多高强度,能维持多长时间?任何钢材在不断的应力作用下,都会弹性疲乏,一旦弹性疲乏,一旦龟裂,就可能断掉,那时的钢轨将如何稳定?这个问题可比接触网问题大得多了。    即使可以更换弹簧,所发生的费用也很可观。而且,高架上900吨一根梁的价格,与平地上建设有砟道床的价格相比,要贵得多。何况现在要修16000公里高铁。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速度越快,所有的钢材,都要重新考虑。这里面的隐患必须加以排除。    《华夏时报》:德国人的那个无砟整体道床实验,后来并没有成功地付诸实际运用吗?    简水生:德国并没有正规运行,那个发明者曾公开在电视上表示,其在德国总共才做了10公里的实验段。    《华夏时报》: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似乎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技术上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遭遇雷击发生触网故障是否意味着在高度精确精细的现代技术方面还有差距,还面临很艰巨的挑战?    简水生:让时间去考验吧。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有报道说,今年6月初,国内30名工程界院士、专家,在即将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上进行了检查评估,在对轨道、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动车组、运营安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后,专家组认为,京沪高铁轨道状态达到了高平顺和高稳定的要求;通信信号和牵引供电系统稳定可靠;运营安全保障设施齐全,开行方案合理,各项检测指标完全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您如何看待这个结论?    简水生:被请去做检查评估的人,未必全是专家。比如在通信信号安全的问题上,当时他们的调度电话系统采用的是一种老制式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攻破,而且其频带与中国移动的频带一样,于是我提出,这套系统将来可能很危险。当然,也可以采取密钥通信的方式来防止和避免被攻击,但其带宽又太小。所以,评估是否全面?    《华夏时报》:据报道所谓日中高铁技术探究领域内拥有高度权威的日本拓殖大学王曙光教授,最近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此次雷雨接触发生后,中国高铁的安全系统应对合理、处理得当,起到了应有作用。甚至认为“这反而验证了中国高铁在安全技术领域内值得信赖,应该给予高度评价才对”!您怎么看他的观点?    简水生:既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就不吭声了,让时间去考验吧。
71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课题组相关研究在《自然—通讯》发表
热度 2 麦立强 2011-7-13 18:45
  新闻经纬讯 7月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以Hierarchical MnMoO4/CoMoO4 heterostructured nanowires with enhanced supercapacitor performance为题刊登了我校麦立强教授课题组的三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工作论文,并被选为亮点论文(Featured image)进行推介。这是我校首次在 《自然》子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20110048928.3),这一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的资助。   据悉,麦立强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ACS Nano等著名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被Materials Toda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等邀请撰写专题综述论文4篇。近期发表的多篇论文被Nature Asia Materials、Nanowerk等著名网站选为研究亮点报道,并受到锂离子电池先驱M.S. Whittingham教授、介孔材料奠基人G.D. Stucky教授等著名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供稿 新材所 实习编辑 张伟华)   【小资料】《自然》旗下所有子刊都各自聚焦于特定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其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发表最具原创性和科学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自然—通讯》与其它子刊有所不同,它是《自然》旗下第一种覆盖多种学科,发布严谨而颇具综合性并代表某一领域重大进展的研究论文的子刊。网址: http://www.nature.com/ncomms/index.html 新闻经纬 http://news.whut.edu.cn/news/news.aspx?id=56891
个人分类: 新闻关注|6540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光亚:我们时代的大英雄
热度 8 suqing1961 2011-3-13 22:21
杨虚杰,苏 青 刊载于2011年第7期《科技导报》 2011年2月26日,雪落京城,寂静无声。上午10时30分,一颗科学巨星陨落,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先生逝世。 朱光亚87载辉煌的人生,仿佛在告诉无数莘莘学子,一代学人曾经是怎样用科学、用智慧报效祖国,用忠诚和情怀践行践诺。和平年代,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样是我们仰慕的大英雄。 1. 少年早慧 在多子女的大家庭中,排行第三者,常常有突出的禀赋,这是否有科学依据不得而知,而朱光亚的确是在两个哥哥之后出生,他的聪明、早慧,很早就显现出来,让父母和两位哥哥都感到惊讶。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一个职员家庭。父亲朱懋功,勤奋、朴实而睿智,早年毕业于平汉铁路法语学校,先后在轮船公司、邮局工作。母亲万怀民,出身平民家庭,具有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既善良又聪慧。这是一个注重子女教育的家庭,在那个时代,朱光亚兄妹五人,均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殊为不易。 1927年,作为公务员,父亲从宜昌调到收入较丰厚的在武汉由外国人办的邮局工作,朱光亚一家从宜昌迁到汉口。长江边上的童年生活给朱光亚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随后开始读书生涯,却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1年,6岁的朱光亚在汉口市立第一小学上学了。在这里,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放学回家,都先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后再出去玩耍。那时,汉口还没有电灯,朱光亚效率很高,常常在天黑之前就完成作业,令哥哥们羡慕。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也总要刨根问底,从小养成的做任何事都认真的习惯自此伴随了他一生。由于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1岁那年就以优异成绩考上师资力量强、管理严格的圣保罗中学。在这所教会学校里,三年的初中学习为朱光亚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功底,培养了他阳光、积极的气质。那时,他在班上个子最小,然而学得最好,成绩最优异,他的学习秘窍是“苦读出真知”。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逼近武汉,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经历了颠沛流离,目睹了生灵涂炭,他和两个哥哥辞别父母亲人,乘着一条破船,溯长江而上,被迫来到“大后方”重庆读书。从此以后,朱光亚开始了向未来不平凡人生迈进的征途:高中,大学,出国深造,一直到后来用知识和才学报效祖国。 不能不说的是朱光亚在沙坪坝南开中学就读的一年半时光。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上,南开中学培养了如叶笃正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中学由天津迁往重庆。1940年,朱光亚在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读到高二后,考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一年半时间里,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培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其中我国著名的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荣爵给朱光亚以重要影响。资料显示,1938年至1944年,魏先生曾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在这里他不仅影响了朱光亚,还同时培养了邹承鲁、郭可信等一大批学者。魏先生讲授的物理学,使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魏荣爵与朱光亚差不多同时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并先后回国。魏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朱光亚是个极为认真刻苦的学生,性格严肃内向,物理作业书写规范,非常整洁,他甚至建议把朱光亚的作业交给书店作为物理课本使用。 认真、规范这一点似乎贯穿了朱光亚后来的整个科研生涯。在担当“两弹一星”研制重担后,他起草或修改过的文件,总是用简明而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阐述得十分清楚,而且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行文字斟句酌,一个数据、一个术语,乃至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做到准确无误。这些都能让人深深体会到这位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作风,也让人想到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好习惯的重要。   正是因为受魏先生的影响,朱光亚开始对物理学情有独钟,1941年,他要考大学了,当时在父母的劝说下,为生计考虑,不得不报考容易就业的工科专业,但这并非朱光亚自己所愿。这一次,好像天遂人愿,朱光亚因患疟疾中断了考试,在后来各院校的补录考试中,他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物理系,结果被重庆中央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时录取,并且是上海交大当年考分最高的学生。朱光亚选择了中央大学物理系就读,那一年他还不足17岁,他的大哥正在那里读大学三年级。   1942年夏天,朱光亚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中学同学专程跑到重庆,告诉他西南联大要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从大学二年级起,朱光亚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饶毓泰、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国内最好的高等学府,曾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奇迹。在这里,朱光亚不仅开始就读于他为之倾心的物理学,还开始了他爱国报国,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研究的征程。正如西南联大校歌所唱: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2. 幸遇恩师 1942年,朱光亚插班到西南联大物理系读二年时,与后来的很多物理大家相遇。他们中有前一年转学来的邓稼先,而朱光亚毕业留校后,李政道也作为插班生来到这里,同时在这里学习的还有1942年考取王竹溪教授研究生的杨振宁。这4位物理大师在后来的岁月里各自为祖国为物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不能不说是这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历史片段。 在西南联大,沐浴着科学大师的教诲,朱光亚流连在中国现代物理学的最高层。一次,朱物华教授考无线电学,有的同学还在担心不及格,朱光亚却得了空前绝后的100分。只要是认为有用的知识,他都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同学们对他的评价是:不计收获,只顾耕耘。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朱光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与地下党员保持着接触,在政治上向共产党靠拢,听取地下党的秘密指示。 1945年,朱光亚大学毕业被遴选留校做助教,成为一名年轻的优秀物理学家。他扎实的理论知识、出色的研究能力、严谨稳健的学风,深受吴大猷等老师们的赏识,他和吴大猷先生由此也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这段友情改变了朱光亚的命运,一直持续到2000年吴大猷先生去世,成为朱光亚、李政道、杨振宁等当时西南联大学生与恩师吴大猷先生共享的一段佳话。 1945年夏,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震惊了全世界,也震动了蒋介石。为了扩大军事实力和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俞大维遂找来吴大猷、曾昭伦、华罗庚3位科学家,对他们说:“蒋主席指示搞原子弹,你们要什么给什么,房子、地、钱,要什么都给!”吴大猷、曾昭伦、华罗庚3位科学家说:现在不缺这个,最缺的是人才,缺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于是,3位教授很快拟订了一份培养计划,开始遴选数学、物理学、化学专业的翘首人才赴美考察学习。在物理学方面,吴大猷选拔了朱光亚和李政道;其他被选中的还有学数学的孙本旺,学化学的唐敖庆、王瑞酰。 为使这5位青年在去美国之前增加对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了解,吴大猷先生专门为他们开了量子力学课。在学习这门新课期间,李政道和朱光亚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友情。其时,已任大学助教的朱光亚刚21岁,李政道则年仅19岁。1950年,朱光亚从美国学成回国。22年后的1972年,李政道先生首次回到祖国,朱光亚专门去机场迎接。老朋友重逢,百感交集,激动不已。 在征求了地下党组织的意见后,1946年8月,朱光亚与李政道、唐敖庆一起,随同华罗庚先生从上海登船,飘洋赴美,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完美的结局。其时,国内时局大变,一切都不是当初可以预料的。 行前,朱光亚向在南京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的大哥辞行,表述了自己不情愿为蒋介石政府考察原子弹研制的心情。大哥安慰他说:不要考虑那么多了,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各取所需嘛,先把技术学到再说。 3. 不辱使命 1946年9月,在华罗庚的带领下,朱光亚、李政道、唐敖庆抵达旧金山,先行而来的曾昭抡告诉他们:“嗨,在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是没门了,你们就各奔前程吧。”鉴于美国对这一高新技术实行封锁政策,不向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朱光亚等人根据曾的建议,或是到美国的大学任教,或是选择好的专业学习深造。旧中国制造原子弹一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朱光亚选择留在老师吴大猷教授的母校密执安大学学习、执教。1946年9月,他随吴先生来到密执安大学,一边作为吴先生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在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实验核物理研究。这一段不寻常的学习、研究经历,对后来朱光亚回国组织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影响重大。 在密执安大学,朱光亚学习勤奋刻苦,各科成绩全是A,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由于卷面条理清楚、整洁干净,老师认为批阅他的卷子是件愉快的事情,“是一种享受”。朱光亚赢得了教授们的好评和喜爱,教授们称他为“KY”(光亚),同学们则反映他“做起实验来很拼命”。在这里,他还遇到西南联大的学长、著名的物理学家张文裕和王承书夫妇,在他们的建议下,朱光亚选择了当时尚未出名、但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颇强的青年物理学家M.L.Wieden Beck副教授作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学习实验核物理。 入学的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朱光亚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物理评论》上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学术论文,在核物理这门正迅猛发展的尖端学科领域留下了中国人的探索足迹。1949年6月,他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那一年他25岁。 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旅美学者有两大组织,一是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另一个是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朱光亚是这两大组织的积极分子。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集会庆祝。这时候,是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还是留在美国,成了每一个中国留学生日思夜想的重要问题,也是当时留学生之间交流的中心话题。朱光亚和许多进步师生一样,积极鼓动大家回国效劳。从目前查到的文字记录看,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在密执安大学所在的安城,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分别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介绍国内情况,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中的作用,动员大家“祖国迫切地需要我们!希望大家放弃个人利害,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 此时,朱光亚早已决定回国,已经做好回国前的各项准备。1950年2月,他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ECA)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自筹经费,取道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的轮船上,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51名回国留学人员签署了自己的名字。这封公开信于1950年2月27日寄往纽约的留美学生通讯社,刊登在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8期上,在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密执安大学许多中国留学生取得学位后,也都纷纷冲破阻力回到新中国,用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封信还传到英国和法国,那里的留学生深受鼓舞,后来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程开甲院士就是当时留学英国毅然回国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50年代初,朱光亚曾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后奔赴朝鲜参加与美国进行的停战谈判。1953年春天,随着全国院系调整,他又作为骨干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在新组建的物理系先后任副教授和教授、系副主任和代理系主任,兼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在1955年调回北大之前,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后来的国防科技事业尤其是“两弹一星”研制储备了大批人才。 1955年,就是在赴美学习原子弹研制技术整整9年后,朱光亚终于以他特有的才华,开始拥有了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独特而巨大贡献的机会。 4. 脱颖而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某些大国的核讹诈,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发展核武器、打破核垄断的战略决策。1955年1月,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的决策被正式确定下来,实施原子能计划被列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科学技术规划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5年,朱光亚奉命调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与同时调去的胡继民、虞福春、卢鹤绂教授一起担负起了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不到半年,物理系正式成立;同年秋,国家又有计划地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遴选了97名已学完基础课的大三学生,集中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转学核物理专业。这批学生1956年夏季毕业,随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发展中成长起来,其中的大部分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光亚一边抓管理,一边给学生讲授在美国留学时研究的原子能谱,他还时常给师生介绍国外核物理研究动态。早在1951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朱光亚的学术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是新中国最早介绍核武器方面知识的著作之一。回国后,朱光亚一直没有放弃专业,他同时又在多方面证明了自己在所学专业领域的才干。 1957年,朱光亚奉命又调到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工作。这个所有着新旧交替的历史,云集着一大批从国外归来有才学的科学家。当时,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彭桓武任副所长,朱光亚在这里任研究室副主任,与室主任何泽慧一起带领青年人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 1958年,苏联援建的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交付使用。在堆、器旁建立了中子晶体谱仪及飞行时间谱仪后,朱光亚参与了由苏联援建的核反应堆建设和启动工作,与何泽慧等人一起指导技术人员开展核物理实验,在重水反应堆上从事中子物理与堆物理的实验研究。这些工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突破做了必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1959年2月,国家确定自行设计、研究潜艇核动力堆,在朱光亚领导下,自行设计、制造并安装了国内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展开堆物理实验工作和相关实验研究,为掌握研究性重水堆物理实验技术做了开创性工作。 后来,朱光亚兼任研究所的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所长工作,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组织才能以及优秀的人品,给钱三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三强此时还担任了二机部副部长职务。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专家,我国的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正在试生产的企业陷于瘫痪,凛冽的寒潮席卷了中国大地。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周总理向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传达了党中央的决策。于是,宋任穷委托钱三强帮助挑选一位“科学技术带头人”。 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 1959年7月1号,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第九研究所)副所长。此时,他年仅35岁,回到祖国正好是第10个年头。从此,他置身于发展核武器这一关乎祖国命运伟大工程的最前沿,与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等科学家一起,共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攻关。 正如李政道所言,作为核武器研究的主要科技负责人,朱光亚“善于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在复杂的局面中抓住关键,善于综合大家的各种建议形成正确意见,善于引导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推动科学技术稳步、快速、创新发展,是一位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在核武器研究这个高层技术决策岗位上,朱光亚承上启下,出谋划策,制定计划,组建队伍,组织协调,综合平衡,在研究方向的确定、技术路线的选择、试验方案的审核、科技力量的调度、工作进度的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重要岗位上,20世纪60年代重大的、向中央报告的文稿、研制规划、计划等,基本上都出自朱光亚的手。现在,在核武器研究院躺着的1961-1962年的若干卷科技档案,存有很多由朱光亚撰写或仔细修改或批阅的文稿,有些修改细致到数据、术语乃至一个字符。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史上,被称为“纲领性文件”的重要杰作《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后被称为《两年规划》),就是在刘杰、李觉、吴际霖等领导下,由朱光亚于1962年主持编写的。这些文件的重要性在于科学地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明确论证核爆炸试验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进行,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中央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2年11月,毛泽东对《两年规划》做出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从此,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62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专委会,审议《两年规划》。这是38岁的朱光亚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重要会议。轮到他发言时,总理亲切地招呼朱光亚:“请坐到前边来!”这是朱光亚第一次面见总理,他在总理对面坐下,激动万分。身材高大、精力充沛的朱光亚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总理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 会后不到两年时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接着,一环扣一环地实现了研制原子航弹、导弹核弹头、氢弹头的“三级跳”计划。 为加快我国首次核试验的技术准备工作,按照钱三强的要求,朱光亚还起草了关于迅速成立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并安排国家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的建议。从此,我国有了一支与核武器研制队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核试验科技队伍,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核试验技术体系。 5. 科技帅才 邓小平曾说过:“‘两弹一星’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新中国研制成功“两弹一星”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是无数科研人员用艰辛与智慧铸造的。美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由于在“曼哈顿计划”中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被称为“原子弹之父”。在中国,朱光亚堪得此称号。 作为中国科技界难得的优秀领军人才,朱光亚参与领导了“两弹”研制工作,获得了其他“两弹一星”元勋和上级领导的好评。钱三强称赞他是“有本事的人”;王淦昌先生夸他“真了不起”;彭桓武称赞他“细致安排争好省,全盘计划善沟通,周旋内外现玲珑”;程开甲称赞他“深思熟虑,把握航道”;他的上级领导刘杰、李觉则说他是“杰出的科技帅才”。 有几个细节能够传神地表现朱光亚的才干。 苏联专家撤走后,核武器研究所决定由朱光亚向全体科技骨干进行技术“交底”,使大家对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目标和途径方法有个基本了解。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所作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交织着继承和否定的科学探索中,终于形成了一份较完整的资料。1960年6月,朱光亚向全所技术人员讲明了研制原子弹的技术和要求,详尽介绍了整理出来的材料。宋任穷对此曾评价说:“使我们一开始就能从理论、实践、设计、生产几方面齐头并进地同时展开工作,起到了引路的作用。争取了一些时间……从那时起,中国真正开始了完全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闯出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自己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   为落实毛主席关于“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重要指示,1963年第一颗原子弹刚完成理论设计,朱光亚和彭桓武就组织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于敏等人制定了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经过艰苦的攻关,于敏领导的理论设计小组终于掌握了氢弹聚变的关键物理因素,形成了突破氢弹原理的理论设计。朱光亚等人立即组织全所力量群策群力,不断完善理论方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氢弹设计方案。1965年12月,朱光亚又代二机部起草了上报中央专委的专项请示,并向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汇报了有关氢弹设计的技术关键问题。1966年12月,我国氢弹原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半年后,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在我国核武器发展史上又竖起了一个里程碑。 核试验是研制发展核武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核战争中充分发挥和有效防护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必不可少的手段。朱光亚参与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核试验基地和许多关于核试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决策,他同时是核试验基地和核试验技术发展的领路人。 核试验从空中转入地下,是核武器研究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承担核武器科研、试验、研制等任务的主要科技领导人,朱光亚积极建议并参与领导了我国核试验方式从空中到地下的转变,使我国核试验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早在1964年,他就根据周总理和中央专委的指示,提出要在抓紧进行原子弹核航弹试验准备工作的同时,开展地下核试验的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他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首次地下竖井核爆炸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十多年的顽强拼搏,刻苦攻关,20世纪80年代终于实现了将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争分夺秒实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前,朱光亚还做了一件特殊的工作。 1963年7月,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准备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简称《部分禁试条约》),该条约不包括禁止地下核试验。这就是说,美、英、苏等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继续通过地下核试验来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核武器,而中国为建立自己的核力量将开始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却是不符合此条约规定的,因而是不允许的。很显然,这些国家想扼制中国的核试验。当时,美国出席莫斯科会谈的代表曾公开称:这次3国之所以能够达成协议,是因为“我们能够合作来阻止中国获得核能力”。在《部分禁试条约》即将签订前,周恩来总理派二机部刘杰部长找科技人员讨论并征求意见,为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提供资料,并且要求在7月23日《部分禁试条约》签订前拿出意见来。朱光亚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他组织人员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自己连夜起草,及时提供了有理有据、义正辞严的提纲。 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有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有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我国仅用40多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外国几百次乃至上千次试验才达到的技术水平,朱光亚功不可没。1999年9月18日,他与其他22位科学家一起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 领衔期刊 1994年11月至2003年7月,朱光亚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期间,曾兼任《科技导报》主编一职近10年,他谦逊的工作作风和高瞻远瞩的视野给编辑部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4年9月,刚刚卸任《科技导报》主编的朱光亚,专门为刊物新开设的“卷首语”栏目撰写文章“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 朱光亚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比较好的科技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一位,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与世界科技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只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把积蓄的力量组织起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 朱光亚建议制订适合中国特点的科技发展战略。他指出,世界发达国家及新型工业国家在发展科技方面有许多共性的做法:重视基础研究,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成果,敏锐把握高科技的发展方向。他强调,任何先进的东西只有与本土优秀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举例说,在研制“两弹一星”时,我国科学家就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方法,所以取得了突破。他认为,现在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非常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整体观念及思辨思维习惯。所以,他强调,“在我们的科技发展战略中,也要把中国特色研究透。”   朱光亚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崛起过程颇有研究,他认为韩国、芬兰这些新兴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做得比较好。他对所谓“后发优势”的解释是:一是在风险大的新兴领域,别人探了路,我们可以在发展前景逐渐清晰的条件下,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低的风险,迅速赶上继而超过;二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通过改进创新,迅速后来居上。 现在看来,朱光亚先生的论断已经得到了印证。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崛起就证明了这一点。 朱光亚高瞻远瞩、善于从大局上思考问题。他参加了我国历次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是新世纪第一个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3位召集人之一。他还是国务院高技术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其中两个重要研究领域的指导工作,并直接指导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朱光亚的全局观念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指导国家高技术工作时,他强调,高技术的跟踪和发展研究工作,在紧密追踪国际最新技术成果和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任务。 7. 践行践诺 李政道先生曾经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出去学做原子弹的几位,只有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选我是选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仅在纯物理的领域工作,其他几位也都没有去做原子弹。”朱光亚从事核科技科技事业近50个春秋,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一直都在思考和奋斗。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看望朱光亚时说:“光亚同志,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和人民都惦记您。”朱光亚则在给总理的信中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正如温总理所说:“从我认识您起,就觉得老人家的品质非常优秀,勤勤恳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忠于国家和人民。”总理给予朱光亚高度评价,“这种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和后人永远学习。” 1950年回国途中,朱光亚与51名爱国留美同学联名写下了饱含激情的《致美国留学同学的公开信》,呼吁大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从那时起,朱光亚就一直是这样做的。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践行践诺。 朱光亚奋斗的足迹就是服从“只要祖国需要”。刚回国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只要是国家的需要,朱光亚都是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去做。从抗美援朝在板门店谈判中担任翻译,到远赴吉林大学任教,以及后来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朱光亚把自己的全部学识全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是亲临核试验现场次数最多的领导。据相关同志回忆,只有极少数几次核试验,因为其他特殊工作冲突,他未能亲赴试验现场。 我国最早进行地下核试验时,还有很多要摸索的问题,比如放射性泄露等等,为了弄清原因,在第二次核试验以后,朱光亚和程开甲就决定亲自进入爆后的坑道实地进行观察。爆后的坑道不仅狭窄、温度高,放射性剂量很大,还随时伴有塌方,他们“深入虎穴”仔细观察每一个爆后现象,获得了大量的地下核试验现象的第一手资料。 一次惊心动魄的飞机空投大气层核试验险情,因为朱光亚的果断处理而化险为夷。那是1971年,带有核弹的飞机飞临靶场上空,驾驶员连试3次都无法将核弹按照预定计划空投出去。指挥部里一片沉默。在此之前,所有的空投试验都是成功的,这一次是“零时”试验,是关键的一次,进行的是实弹空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大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作为现场最高领导,朱光亚沉着镇定,凭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学识,凭着对核弹性能的深刻了解,他果断指示驾驶员带弹返航。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央专委的批准,一次因机械故障导致的重大意外险情终于被化解了。 20世纪70年代初,朱光亚调到国防科委机关工作。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目光始终盯着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沿。他指出:“高技术的跟踪和发展研究工作,在密切注意追踪国际先进水平、新技术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重视高技术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动态研究,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任务。” 他参与组织实施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及研究开发,以及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核能技术的和平利用和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4年,朱光亚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朱光亚以他惯有的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领导大家筹建了医药卫生学部,并选出了该学部首批院士,还完成了其他6个学部增选第一批院士的工作。在他担任院长的4年间,中国工程院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增选制度、原则以及实施办法,保证了院士增选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工程院的健康发展。 8. 时代英雄 所谓“英雄”,乃指那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钦佩的人。按此释义,朱光亚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大英雄的称号。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罗布泊上空一团火球闪过,沉雷怒吼,巨大的原子弹蘑菇云在大漠上空升腾。 朱光亚等人从主控站后撤时,情急之中司机驾车走错了路,没能按时赶到设在山包之上的观测区。此时,朱光亚正好转过身来,一眼就看到正在向上升腾的蘑菇云,一向刚强的他一时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 没有人能够体会此时此刻朱光亚翻江倒海的心境:从旧中国时漂洋过海远赴异国寻梦,到今天自己亲手参与为新中国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是一个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啊! 据说,在当晚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上,大家高兴得互相祝酒,很多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平时内敛的朱光亚也开怀畅饮,而且是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喝醉了。 这是英雄功成业就的洒脱,这是英雄醉卧沙场的豪迈。 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无限缅怀我们心中的时代大英雄:朱光亚院士。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2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说文解字:通讯和甘甜
liwei999 2010-12-18 10:05
立委按:通讯的词法分析,通常是说动宾结构(通动讯宾)做名词。镜子解说是双动并列结构做名词,这样的说文解字语言学界也许通不过。不过,看镜子的《说文解字》,不是究其语言学上的支撑点(镜子爱说投影),否则不如去看辞典辞源好了。虽然高人如镜子也免不了有牵强附会之处,镜子的《说文解字》自有其独特的角度可以领略,譬如本帖中甘与甜的解读。 语言固然是用出来的,但是也是有章可循的东西。 (144541)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11:44PM 如何寻?这就是学问了。 通讯中的讯是否当名词也是个值得商量的问题。质问、讯问中的两个字都是动词的用法,通讯大约也是两个动词的用法:通者=中转,讯者=发出。然后才是合并成一个词组作名词的通讯用。 喜讯传遍的用法中,传遍的代替可以用波及。而波及者,就是波面的扫荡范围。国语中波浪浪字,可以认为是wavefront。中医思维就是如此。甘甜并不是单纯的甜甜,也不是甜蜜。甘在此是个有心理快感的状态,甘心的状态。而甜则是舌头的感觉。因此是甘甜不是鼾甜,不是单纯的甜,甚至可以与甜没有关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通信和通讯怎么区分 首先是字旁不同。 (144317)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04:01AM 其次是矢量的不同,如同借和贷。 讯指从某个原点发出的信号,信指从某处发出在原点接收的信号。这个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是有共性的,比如来和去,收和发,问和答。讯的另一个意思是问,是发出的形相。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搞玄了。不是字旁不同,是字形不同。 要有品的境界才是。言字旁就是要询问、讯问、寻问。 (144483)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09:39PM 就是要发声,就是有个起点意境。 而说 引用: 是字形不同 就是大白话了。两个汉字不同,当然是字形不同了么。 信字中的言在另一边,不再是表示单纯的发音、说话了。三个询问、讯问、寻问都是与问搭配的动词。但也有区别。镜某理想中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说明三者的不同。《金婚》中文丽就是不善于区别各类感情的不同,造成了很多不幸。女性往往是如此。这并不是歧视女性,就好比讲有些地区的人是n、r、l不分一样,是脑发育的差别。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通信指内容,通讯指手段 (144332) Posted by: 吴礼 Date: March 25, 2008 08:38AM 我从与XX的通信中得到很大的乐趣。我和XX的通讯方式有很多种。 当然通讯还指一种新闻形式。 关于讯有个波面含义,而信指波本身,镜老欠师姐定义和解释。。。 nlr的问题是脑的问题,这已经是学界的主流意见。 (144512)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10:48PM 用SQUID、fMRI看脑功能可以知道一个人能否区分这几个音。 说国人的词典编得不好的原因也在于此。以前讲过座谈的事例:几个人,定期地不定期地讨论这些个常用词的区别、辩意的问题。只是国人很少有看汉语如看洋文的习惯,以为不必要,以为都懂了。 中医思路是个比较妥当的说法吧。因为创造中医的人的精神同样会反映在创造汉语、汉字上。 镜某是不相信组织,也不大相信常识。比如天平的平等问题,水平了就平等了是个常识了。但是对此常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出个为什么来。10人有九错吧,因为教科书基本上就是错了。错的原因就是人们并不深思自己思路中的秩序。一深思,一个宗教也要分几派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通信通讯 (144451) Posted by: shijie Date: March 25, 2008 08:00PM 从前,在表达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这一意义时,通信、通讯两个词是混用的,通讯是通信的异体词。后来,国家语委颁布异体词规范,上述这个词义完全由通信承担了。通讯让位于通信,只作为这一意义的旧称存在。现在通讯的词义很单纯:一种新闻体裁。指真实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比如:新华社通讯稿、通讯社、通讯员、通讯录。 通信通讯,这一对词用错,多半是通信错用作通讯,比如:*微波技术应用于军事通讯。(应是通信。)还有:通信兵、通信技术、通信设备等也会错用作通讯。 对了一半儿。通讯社中一定要用讯字,因为那是个发信的机制。 (144475)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09:22PM 而如果是通信社就是个单纯传递的机制了。 通讯有个首发的含义,而通信则没有这层含义。往返的用法当中,往要多于返。因为话语者往往要以自己为中心。无音信与无音讯基本上没有区别。但是后者要强调没有本人的发信,而前者还包括了没有经第三者传递过来的消息。 讯有个波面(wave front)的含义,而信则是指波本身。以为 引用: 现在通讯的词义很单纯 的认识等价于认为自然很单纯的理解。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村的“最先进”的“高科技”通讯实验
fangzhengji 2010-12-11 16:04
1980年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单干,结束了大锅饭的合作社时代,分地分牛分农具,每家每户的喇叭也不再广播村里、队里、社里的各种指令,很快也就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具。队里唯一的有线电话很快就失去了独有的特权因为它不再指挥大众上山下地,也不再指挥群众饭后开批斗会。可关于它的一个传说却依然能在70、80、90后的孩子玩笑中流传。 据说,刚拉上有线电话的时候,群众都去看热闹,啥么,这个东西能干啥么?有我的一双脚跑得快...,群众对它充满质疑和好奇。于是一场比赛或者说实验就登场了: 老支书给隔了几道山几道沟的邻村的支书挂电话:让***来我们村一趟吧,呵呵,通话开始后王二念叨着我就不信它能比我走得快,就拔开一双大脚开始丈量他闭着眼睛都能摸着的几道沟几道山,他只走了一半的行程,就遇到邻村老朋友:老王,弄啥去?我们支书让我给你们队捎个话来着,你这是干啥去?哈哈,我们支书接到电话了派我来接你稍得话来了么!...
个人分类: 物理实验|4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南大学毕业生就转基因问题给笔者的信
蒋高明 2010-3-17 22:27
蒋高明 最近,收到一封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硕士研究生的电子邮件。该同学毕业于云南大学,在云大主修过生态学,在研究生院听过笔者的课,现在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就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佳佳同学谈了一些看法,笔者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征得本人同意,特在这里转发。 蒋老师: 你好,我是之前向你请教过禽北上,畜南下问题的学生,刚上南方周末网站,再一查,发现最近常见你在出现在大众媒体之下,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普及知识,提倡科学,消除人们潜在的对科学产品的误解和担忧,以及指出真正问题所在,甚为你这种情怀所感动。我想和你探讨下,科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问题,望老师批评指正。 很多观念确实很有道理,比如:禽北上,畜南下,而实际操作起来恐怕当今还是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吧!再比如,杂交水稻,毋庸置疑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然而这也需要大量生产施化肥的,以及土壤利用强度的加大,由于某些品种的单一化程度越来越高,给农业生产也带了无法估计的潜在为钱,且当今环境因素不稳定因素如此之多,一味的朝着某方向发展未必是好事。 近年来,我在思考生物能量利用和平衡的关系,越来越觉得越是新的想法或黑马式的突进,都是有悖于真理的。当然,我理解的还很浅,也许这是假的。 在当今社会,往往注重的是短期的利益,转基因食品固然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而彷佛很多专家注重的往往是转基因食品产量高,亦无毒,可放心使用。可是,这不仅仅是无毒的问题,我们真的被逼到走那一步要大规模搞转基因产品吗?须知在中国一旦某产品有巨大利润在,马上丢弃了,而大规模的生产了,到出现问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又该如何呢? 科学家应尽到自己对社会明晰科学的责任,然而,科学必须慎之又慎,转基因食品被证明对身体无害了,民众相信权威了,在这一点上科学家做出了他们应该负有的责任,可是从大尺度上讲呢?不定某天转基因产品出问题了,对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那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也许,革新是有很有必要的,吃螃蟹能给我们带来好的幸福,可时机真的成熟了吗?美国有顶尖的技术为何不推广呢?我们是不是且稍稍等候,好好的思谋再做打算呢?社会毕竟不按科学的思路走下去,而是有其固有模式,是染缸,等到这些科学的东西变形的时候,真的悔之晚矣了吧? 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专家终究会被这浮躁的社会给利用作为开道先锋了,可这担负的毕竟是国家的基础,你说呢? 刘佳佳 敬上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100 次阅读|3 个评论
南非微震监测系统全面支持DSL传输协议
edward3 2009-11-17 17:25
南非ISS国际公司的产品线增加了对DSL传输协议的支持。 采用该协议的优势如下: 1. 通讯行业广泛采用的经济实用技术; 2. 传输的能力大大高于原来的232、485、fsk、psk等; 3. 采用普通电话线就可以传输7-12km,大大降低了通讯电缆等成本; 4. 与wifi、光缆、3g等兼容良好; 5. 对tcp/ip支持良好,可低成本扩展系统; 6. 微震信号上传能力强,控制校验信息下传要求不高,DSL和微震系统匹配良好; 7. 利于双向智能监测系统的实现。 相关信息维基参考网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DS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吸-青年通讯》创刊
DrSun 2009-9-30 13:17
经过积极筹备、承蒙专家赐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内部通讯刊物《呼吸-青年通讯》创刊了。正如编辑部在述评中所言,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学术刊物,而是反映青年委员和青年医师学习、行医、工作、生活诸方面的内部资料。创刊号喜获钟南山院士题词(图1),令人鼓舞。创刊号将在10月份举行的全国呼吸年会上向全体与会代表赠阅。主要内容见封面(图2,附创刊号述评)。 述评: 青年医师的交流园地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一周年之际,青年医师自己的刊物《 呼吸 青年通讯 》问世了。我们想,青年委员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加强青年医师的交流,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更多担负起我国医学发展的责任。而这份内部刊物的发行,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 呼吸 青年通讯 》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刊物。这里应该是青年医生的交流园地,是沟通心灵,激发思维,积淀知识的场所;是年青人相识、相知、增进友谊的地方。在这里青年委员和青年医师可以畅谈自己的学习经历、科研成绩、临床心得、读书感悟、教学体会、甚至工作中的难题、思想上的困惑。为此,我们初步考虑设立以下栏目: 1. 青年通讯:主要介绍青年委员会工作动态,学术活动安排,各地青年医师活动介绍等。 2 .青年论坛:邀请青年委员就某个学术问题 发表看法(附青年委员简介和照片),也欢迎青年医师自由投稿。 3. 成长园地:主要刊登青年医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认识和体会,交流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文等方面的经验;也 欢迎青年学者发表自己的研究工作简介,特别是关于研究过程的介绍。 4. 学习园地:主要刊登( 1 )国内外研究进展速递,包括重要文献简介,某一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介绍;( 2 )图书介绍:对最新出版的医学图书或对经典医学图书进行介绍;( 3 )读书心得:阅读重要文献和书籍的读后感。 5. 传承发展:邀请我国呼吸领域的前辈专家向年青医生传经送宝,把他们学习、行医、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呼吸界的前辈历来有团结和睦,厚道待人的传统,他们严谨、求实、和谐、进取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6. 其他:包括读者来信和争鸣,会议信息等。 青年呼吸学者重任在肩,是拼搏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主力。青年学者不仅要勤于实践,更要善于思考;从临床实践出发,勇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有所突破,有所提高,有所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呼吸病学领域的不少研究工作已经得到世界同行的极大关注,我们的前辈学者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青年学者相信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勇敢地担负起学科发展和科学创造的责任,把我们呼吸专业的学术发展推向更高的阶段。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3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6-10-04 | 一直搞不清的问题——引自新语丝的关于“研究助理教授”的几点澄清
zhijieleng 2009-2-9 12:27
两点收获: 其一,研究助理教授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其二,看来我必须做我课题人员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今天又学到一要务。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研究助理教授的几点澄清 过客   最近看了贵网站一些贴子, 其间提到 研究助理教授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多数人不屑地将其归结为 高级博士后 . 这是一个 不负责任的说法, 也是一个非常肤浅的看法. 本人目前在一个一流大学的 faculty affair office工作, 我想以自己所知道的做些澄清, 以给后来人有个 清晰的概念. 以免继续冤枉一些真正有才华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也给那些真正的精英一个公平的待遇.   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教员 (faculty) 都设有数条晋升轨道(tracks), 以助理教授为例, 包括tenured-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research-track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clinical-track(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三者都是学校的教员. 其中 tenured-track就是常指的终身制轨道, research-track指的是研究制的轨道. 常提到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一般是指tenured-track的助理教授, 因为研究制助理教授相对很少. 但tenured-track的助理教授只说明是终身制的 助理教授而不是终身教授. tenured-track 助理教授必须5-7年, 晋升副教授后 才有终身教授之说. 而research-track 助理教授没有终身教授之说. 以下我列 出两者的区别.   1. 终身制教授: 课题负责人 (PI), 实验室老板, 负责教学, 带研究生, 博士后; 能参加学校教工委员会决议; 自谋经费, 但如果没有申请到经费, 学校 依然可以负责他的工资.   2. 研究制教授: 可以是课题负责人 (PI), 可以是实验室老板, 但不负责 教学, 可以带博士后, 但不能带研究生; 不能参加学校教工委员会决议; 自谋经 费, 但如果没有申请到经费, 学校不负责他的工资.   从以上可以看出, 如果research-track的助理教授有自己的科研经费和科研 课题, 那这个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和tenured-track的助理教授并没 有什么太大区别,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可以有自己的实验室, 研究 团队(除了不能带研究生, 但可以带博士后, 技术员), 自己是老板, 也是论文的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所以关键是有没有自己的科研经费. 而普通 的博士后, 是没有资格独立申请经费的. 这是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与博士后的本质区别. 如果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没有自己的经费, 那学校不负责他的工资, 他必须要加入一个有钱的大老板的团队, 由这个更大的 老板给他发工资.做些类似博士后的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混淆地认为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是博士后的原因. 但是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是具备PI和实验室老板资格的Faculty, 而博士后, 即使是做了10年的 博士后或者research associate 都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所以说那种认为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是 高级博士后 的看法是非常无知也是非常 片面的.   从本质来看,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具有PI和实验室老板资格. 如 果自己申请到经费, 那他就是PI 和实验室老板, 如果没有自己的经费, 他就得 去给更大的老板打工. 就助理教授而言,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如果 自己有经费, 那他和终身制助理教授几乎没有区别, 除了工资来源和研究生外, 在课题研究方面没有任何区别, 两者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也没有什么差异. 所以 我们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   论坛上始终争论说海归中有些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不是 assistant professor, 其实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个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是不是具有着带领团队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 也就是说, 他是不是课题老板. 看一个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是否是老板, 有一个 很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看他发表的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谁, 如果通讯作者是他本人, 那说明他自己是老板, 是独立研究团队的头, 而如果通讯作者是其他人, 那说明 他是打工人员.   以唐睿康先生为例, 他是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这不能说明他和 终身制助理教授的在研究水平上存在差异, 关键的问题是, 他没有当过论文的通 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这说明他没有自己独立的课题和经费, 他不 是PI, 也不是课题的领导者, 他在美国的大学里不具备独立领导科研的资格, 这 才是差异,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讯的力量——汶川地震之后
songshuhui 2008-9-3 12:05
babymouse 发表于2008-05-16 星期五 12:05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四川汶川地震以来,救援工作苦于通讯的中断而无法有效的开展。甚至中国之前的一则广告(广告宣称某次地震中,中国移动基站正常工作使得人员获救)还成为人们的笑柄。在重灾区仅有几部卫星电话可以使用。 笔者立即联想到了曾经的铱星计划,那个伟大的计划!也许铱星正常投入运营的话,这次震后救援就不会全世界的灾害救援工作就会得以在信息通畅的情况下快速开展。摩托罗拉发起的铱星计划被称为世界科技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可惜的、也是最失败的项目之一。 它是由 77 颗近地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由于铱元素有 7 个原子,所以该计划命名为铱星计划,虽然后来卫星由于预算削减了 11 颗。 铱星计划确实是科学史上一个宏伟的计划,它试图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传输来把地面的蜂窝移动系统搬到了天上。这样就不需要数目众多的地面基站。当遇到汶川地震这样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照样可以保证通信的顺畅。 而地面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不论是 CDMA 还是 GSM ,都是地上通信系统,都需要数目众多的基站来进行信号通信。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区内基站的电源供应被切断,基站的电池维持时间又很短,基站在没有电源供应的情况下就无法正常工作,只能被迫退出服务。当区域内一定数目的基站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这一区域内的用户手机自然无法得到信号。 也许有人不禁要问,那为什么在几百里外的成都,手机在地震当时也完全成为摆设。那里地震远没有损坏基站的程度啊? 每个基站承受的手机接入是有数的,其他地方大面积基站退出服务,而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省份的电话都打入到四川,话务量瞬时高峰,核心网的承载冗余达到临届,导致话务拥塞的出现。这其实是正常的。 很多用户抱怨中国移动、联通不可靠,其实这也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误解。从抢修速度来看,国内的几大通信运营商的反应速度还是很迅速的。 另外还有很多网友说华为不爱国,捐款才 500W RMB ,这其实也是误解,据笔者通过华为员工了解,华为此次捐给四川震区的设备总价值就近一个亿,国内员工的捐款高达 1300 万人民币,国际员工比这个数目更多,只是统算在海外捐款里面。 与这次通信网瘫痪形成对比的是因特网,当电话打不通的时候,我们只有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以及救援工作的进展,通过上网来与成都的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在成都的高校中, IP 电话超市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 IP 电话又称互联网电话、网络电话。 那为什么手机没信号,电脑上网却可以畅通无阻呢?原因很简单,传输数据的光缆没事,中转数据的中心机房没事。这次事件也并不能说明 Internet 当初的架构就比蜂窝式通信的架构先进。上次台湾地震的时候,海底光缆受到地震损坏,我们访问国际网站还是一样受阻。 那为什么上次台湾省地震的时候光缆震断导致全国性的网络缓慢,而这次遇到更强的地震灾害,没有出现大面积网络瘫痪?这主要是因为台湾海峡震断的那条光缆是主干传输线,而这次成都、绵阳市区震情相对不是那么严重,主干网经过的地区没有大面积地震灾害,同时相对于海底光缆,陆地传输线路受保护相对好些。 毋庸置疑,信息的通畅对抗震救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在灾难面前我们才意识到通讯的力量,期望灾区的通信,灾区的一切可以早日恢复正常。也期望通讯技术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照样正常工作,那时通讯的力量还会真正体现。 标签: 通讯
个人分类: 地震|1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