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保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祝贺我班两名优秀学生保送清华大学
yaoronggui 2017-5-16 21:29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的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保送生拟录取名单,江西省共有3人作为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队员获得保送资格,其中两名学生为我班学生,他们分别是化学竞赛组的彭灿(保送清华大学)和生物竞赛组的覃靖璇(保送清华大学)。再此祝贺两位学生,希望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PS: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保送生拟录取名单公示网址: http://eea.jxedu.gov.cn/gsgg/2017/05/20170508035609423.html
个人分类: 教育管理|4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给研究生13-保上研究生未必是好事
热度 4 gaoshannankai 2015-9-24 13:14
今天得知保送我们专业的一名同学学校统一考核英语不通过,因此可能无法获得 保研资格,深感惋惜。学校也是好意,希望考一下,一方面去除一些低水平的排名 靠前的学生,同时也是因为南开大学硕士毕业要求六级,把英语不好的放进来,也怕 将来影响学生获得学位。 学校的政策总是落后于形势,现在很多老师普遍反应考上来 的学生越来越差,好不容易有几块肥肉送到我们学校,你还不吃,自毁长城啊。 根据我长期观察,一些保研的同学,由于本科活动较多,无法集中突击复习过六级, 但是进入到研究生后,大部分最终都可以通过,所以这个考试没有意义。学校应该 建立起争夺生源的忧患意识,但凡来到南开的,来了别放走。 最好忽悠他们也签一个卖身契, 嘿嘿。 但是,客观来讲,考试就要精心设计,否则不仅不能考出水平,反而造成劣币驱逐 良币。作为一个研究型的985大学,应该侧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继续延续死记硬背 式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如果用落后的方式,去选择新的东西,起码逻辑上不通。 我们面试的几个同学都是比较优秀的,尤其是英语不通过的这个同学,我用一个小问题 就同时考察了他的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表现都是非常优秀的。 这让我想起我经常和研究生讲的一句话,看着是机会,实际是个炕,在中国,要多长 一个脑袋。就拿保研这件事,现在貌似放开了,学生和学校多项选择,看着都是机会, 但是学生的多项选择真的有可操作性么,每个大学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这里还不提 潜规则,学生精力有限最多也就应付1-2所,如果是到处打一炮,估计最后也是白白 浪费时间。就拿这个同学来说,如果她集中应付南开的英语考试(大学英语水平) 不可能考不过45分。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不同的夏令营,精心准备简历,找不同 老师套词,还有去各个实验室看看,都是需要精力的。 再说,所谓多项选择,很多学校从行政上也就是一次统一处理保送事宜,而且时间 前后都差不多,也没有相应的网上补录机制。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如果说有机会, 也是某些人有机会,对于大多数人能有机会么?对于要求保研的同学,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对这件事这么重视,现在对你们来说,机会还是很多的,如果你真的优秀,无论是现在保送成功, 还是以后考,或是干脆出国读研,都不成问题。人生就像炒股票,就怕心急,就怕孤注一掷。 这让我想起我们初中毕业时,学校为了怕我们考出去,用尽了威逼利诱手段,先是 给以甜头,然后找几个汉奸以身说法,然后再威胁说如果你们考出去不成功,本校 一概不收你们回来。我们那时太傻了,其实都是吓唬人的。后来我多长了一个脑袋, 知道了政治是杀人不见血的。初中以后我就没怎么长个子,就是因为心理早熟。 我发现到了大学,这招还在使用,有学校利用保研让学生签了卖身契,如果使用了保研 名额就必须保,万一保不了外校就留本校,不许考研,等等之类的。否则不给你发 毕业证的话都敢讲。所以,保研本来是多一条路,现在反而变成了一个负担,有的人 一保没有成功,二保无论是什么学校多差的专业也要搞上去,最后,看到当时被自己辛苦 “干掉”的没有保研资格的同学,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的名校和好专业,想哭都哭不出来。 送给大家孙子兵法里面的一句话: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173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今年保送的两名研究生
热度 1 zhengaiping 2014-12-1 11:13
夏 园 就读于四川农大农学本科专业,中共党员。 学习成绩: 在读期间成绩名列专业第3,综合测评成绩名列专业第5,通过英语六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 实践经历与荣誉: 参加过学校的创新实验和挑战杯, 多次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及奖励。 性格与爱好 :性格上活泼开朗,做事踏实、严谨。爱好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 喜欢的名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夏 园 盘林秀 就读于四川农大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学习成绩: 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 实践经历: 参加 “ 玉米 ZmPP2C α 基因长短片段 QH1 和 QH2 在干旱胁迫下的功能性验证 ” 的创新性实验。 性格与爱好 : 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努力做到最好。 爱好排球、羽毛球,曾任文体委员与农学 院女排球队队长。 喜欢的名言:“ 爱拼才会赢”。 盘林秀 保送的专业: 植物病理学 两位同学即将开展的工作: 水稻重大病害纹枯菌与寄主的互作机制研究。
17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扼杀‘天才’的高考与研究生保送
热度 80 lin602 2014-7-8 09:42
江苏省现在高考主要是考三门:数学、外语与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目是学理工科的等级考试,历史等课是文科的等级考试。 其实我们都知道,许多数学天才或物理、化学天才,他们的政治、语文、历史等考试成绩是不好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在这方面,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怪才,语文、历史等课就是他们的魔咒。如果再说得绝对一点,所有课都好的学生,往往不是这种天才与怪才。 而一些文科天才,最有可能成为国学大师的怪才,他们对数学、物理、化学没有天份,甚至是有条件反射,许多人看到化学结构式就象天书一样。我记得毛泽东在师范学习时,数学好象分数很低的,有些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也是如此,传记及回忆文章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这些天才与怪才,在当今考试总成绩面前,统统败下阵来。有的上好大学的机会都没有,许多天才就是这样被埋没了。 现在的研究生保送,也是按所有课程的总成绩来排名的,包括政治课,外语等。现状是女生保送人数占绝对优势,而且有点思想与创造力的学生,或喜欢探索的学生,尽管有某方面的天才,一些感兴趣的课成绩也特别好,但在这强大的保送规则面前,名落孙山。 说句不客气的话,不少保送研究生比考上来的研究生在科研的能力、科研兴趣及科研的成果,要差很多。当然也有保送生非常优秀的。 我们高考与研究生考试或保送制度是有利于‘普通人’的,是埋没甚至扼杀天才的‘机器制度’。 其实将天才选拔出来也不是不能做到,高考中可以单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历史等考试,用特别的题目来检测这些特别的学生。 保送研究生,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将所有课程的总成绩进行排名,我们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应该将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们选拔出来,而其他课只要基本上过得去就行了,如果一些科学苗子,一些无关的课真不容易过关也可以考虑。外语要求应该也是如此,外语好就能做好科研?就是科研的苗子? 真正的人才或怪才是非常非常少的,可能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低一个等级的人才可能占百分之几,而我们的选拔制度将他们的头闷在水中。 我们为什么不能将高考设计得更加合理?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天才或怪才一个绿色通道?为什么不能修改研究生保送制度及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将真正的人才能够合理选拔出来?
20099 次阅读|147 个评论
我的打工生涯(1)-保送和拉面
whoiswho 2014-2-8 08:04
本人乡中心中学(初中)的时候学习不上不下,平均水平略高,全班四五十人,估计排在十多名。所在乡(现在叫镇)在整个地区属于教育最差(之一),难得能考上几个重点高中,当地高中基本没有希望上大学,所以中学都期盼着能上几个中专,那个时候中专吃香,可以很快摆脱农村户口并分配工作养家糊口。我初三那年正好我们这个落后乡镇开始保送县高中的机会,学校组织了选拔考试,记忆尤深的是觉得题目好难(尤其英语),基本都不会,考完也就算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居然是全校前三名(现在的话叫人品爆发?),稀里糊涂进入了保送序列,有机会进入县高中,不过这只是有机会参加全县的保守考试而已。如果参加了保送,则不得报考中专,而那时候当地高中毕业后绝大部分回家种地,即使重点高中。回家征询父亲意见,他老人家表示支持我的想法,现在想来真的感谢父亲的远见卓识,在那个年代城市户口和一份稳定工作稀缺的年代,一个农民做出这个决定真不容易呢。 既然进入了序列,按照程序要到县城参加考试。我们在“见多识广”的地里老师胡老师(名字至今记得)的带领下踏上征途。我们学校有三人有资格参加选拔考试,我是第一次做公共汽车,其他两位是不是就不知道了,但我记得张同学考试当天早上吐了,什么愿意不记得了。等考完试,胡老师说带你们去吃东西-拉面!我还第一次听说拉面,我们家面都是擀的啊,于是又一次尝鲜。味道那个美啊,滑溜溜的面条入口,沁人心脾,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好像就感觉那味道在嘴边,但后来再也没吃出那个味道了。 考完就回到初中继续上课,过了个把月消息传来,我落榜了。另外一个孙同学据说上了,孙同学是校长的侄子。那个时候没有阴谋论,小孩子也不懂。但我感觉孙同学可能考不上,我这话跟表弟和个把同学说了,别人自然不屑一顾。可又过了一段时间,峰回路转,学校说上面弄错了,上的人应该是我。于是又稀里糊涂的成了学校唯一的保送生。那个同学后来听说没考上中专也没考上高中,也没联系过了。多年后我这个同学卖东西给我奶奶还问起这个村有个同学,当年本来他可以上的,结果我上了,我奶奶说那孩子就是我孙子啊,也是赶巧了。那时候真是一考定终身,如果是同学上了,我现在什么状态? 这跟打工生涯什么关系呢?别人要备考中专或者高中,而我因为确定了保送的缘故,所以可以不上学。这样在家也没事,就开始了打工生涯。 注:在这里感谢胡老师带我去考试,还请我吃拉面,后来多次回乡也没联系到,据说去县城当领导了。还感谢班主任韩老师,当年背后对我的夸奖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问了一个英语课文中为何FATHER要大写,老师当时回答不知道,回去查了资料告诉我那是表示“家庭成员”,这一个细节终身难忘了),也多次到他后来的单位去拜访,因无联系方式,终未找到,不过老师们我都记得你们。提醒一句,如果您老师,学生表现还可以,有亮点的话不要吝啬您的赞扬。 下一段就是“我的小工生涯”。
个人分类: 生活经历|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北京大学推荐和接收免试研究生工作时间表
热度 1 xiegming 2012-9-11 19:30
我们的博士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我们的硕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欢迎申请! 2013 年北京大学推荐和接收免试研究生攻读硕(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时间表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及要求 负责单位 完成时间 准备 1 、 教务部、研究生院联合发布 2013 届本科毕业生推免工作通知,制定推荐和接收标准,启动推免生工作。 教务部、研究生院 2012 . 9 . 5 2 、召开北京大学 2013 年推荐和接收免试研究生工作会议 教务部、研究生院 2012 . 9 . 1 0 3 、各院系成立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 5 人以上) 各院系 2012 . 9 . 10-21 4 、成立专家考核小组( 5 人以上、可分专业) 各院系 2012 . 9 . 10-21 5 、各院系领导小组和专家考核小组组长共同确定选拔规则和考核形式,并通告本校拟申请同学 各院系 2012 . 9 . 10-21 6 、由专家考核小组确定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各院系 2012 . 9 . 10-21 审核 1 、接收考生申请材料 各院系 2012 . 9 . 20 2 、组织本院系申请推免的学生填写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登记表 各院系 2012 . 9 . 16-21 3 、审查申请材料(包括校内外申请者)、确定参加复试名单 各院系 2012 . 9 . 16-21 4 、书面通知资格审查未能通过的申请者 复试 1 、电话通知资格审查通过的考生参加复试,电子邮件告知外校申请者选拔规则和考核形式 各院系 2012 . 9 . 16-21 2 、电子邮件通告研招办复试规则、一级学科综合考试、面试时间及地点 各院系 2012 . 9 . 16-21 3 、进行差额面试(含一级学科综合考试和综合面试) 各院系 2012 . 9 . 21-28 4 、提交本院系推免生名单及填好的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登记表到教务部 各院系 2012 . 9 . 21-28 5 、 教务部审核各院系提交的推免生名单并公示 教务部 2012 . 10 . 1-10 6 、 在教务部教务系统中标注推免生留校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等相关信息。 各院系 2012 . 10 . 10 前 初取 1 、 上报推免生电子数据,同时将学生填好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报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核、盖章,并返还学生 教务部 2012 . 10 . 11-14 2 、与研招办商议确定汇报时间 研招办、各院系 2012 . 10 . 8 3 、各院系领导小组根据复试结果进行综合审查,确定上报拟录取名单 各院系 2012 . 10 . 9 4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听取各院系情况汇报,确定初取名单 研招办 2012 . 10 . 10-11 公示 1 、书面通知申请人及其所在院校接收结果 各院系 2012 . 10 . 12 2 、公示免试生初取名单 研招办、各院系 2012 . 10 . 22 报名 1 、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并被北京大学录取为硕士生的北京地区(含本校)学生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考点须选择北京大学。 各院系、研招办 2012 . 10 . 24-31 2 、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并被北京大学录取为硕士生的北京地区(含本校)学生在北京大学考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各院系、研招办 2012 . 11 . 10-14 3 、我校接收的外埠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生根据其省招办和母校要求通过互联网提交报名信息 申请者现所在院校 2012 . 10 . 23-31 4 、我校接收的外埠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生根据其省招办和母校要求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研招办、各院系 2012 . 11 . 10-14 5 、我校接收的推荐免试直博生参加我校博士生招生报名 研招办、各院系 另行通知 录取 1 、资格复审 研招办、各院系 2013 . 5 2 、发出录取通知书 研招办、各院系 2013 . 6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58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乱弹“自主招生”、“高考”、“保送”以及“炒作”
热度 16 boxcar 2012-2-13 11:21
乱弹“自主招生”、“高考”、“保送”以及“炒作” 吕 喆 这几天, 2012 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先有“北约”“华约”在同日比拼吸引力,但毕竟难掩次日的风姿“卓约”,。。。。。。热闹!太热闹了!咱也不能闲着,赶来凑个热闹,写篇撷英博文,胡乱弾弹这自主招生考试,还有 4 个月后才开始的高考,以及保送。在俺看来,自主招生可谓是自煮招生,高考其实是高烤,而保送则是打包快递。 所谓“自煮”招生,相当于每个大学自己个弄个小锅、生一小堆炭火弄点儿互相看着对得上眼儿的学生来煮,很像是自助小火锅的样子。“煮”必须用锅,锅的大小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高中生都来参加的。不过,一人一锅的“分餐制”成本比较高,实在有些浪费,而且羊肉、肥牛、土豆、地瓜、冻豆腐、大白菜、香菜、鱼丸种类甚多,自己拿一个小锅来煮绝对忙不过来,于是,就有了更大号的火锅,攒了一群大学来自助自煮,结果就有了“北约”“华约”“卓约”这些各种各样“约”们。 所谓的“高烤”,相当于有国家出面,组织生起很大的火堆,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围着这大堆火来烤,叫做全国统烤,记得俺年轻的时候,先烤语文这堆火,然后烤化学,次日再去烤数学、外语、物理、政治和生物那几堆火。在高烤的时候,离火堆近的学生,烤出来的点数和热度(温度)高些,远离火堆的烤出来的点数就低些,差得太远的只见到点儿火的亮光而已。后来,烤火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对同烤一堆火很不满意,觉得烤得不够爽不够透。于是,教育部一声令下——改革!就分成了许多比较小的火堆,各地各烤各的,火堆也不再是法定的 7 个,改成了三堆必烤,和 X 堆选烤,所谓 3+X 。据说,这样“烤”出来的学生基本做到了外焦里嫩——外表看分数(温度)很高,但内里的很多知识其实夹生着呢! 因为自煮的时候肯定要有汤有水,所以虽然水分充足但温度有限,除非使用高压锅,否则一定不会超出 100 ° C ,绝对不会达到烤的温度(好几百° C 呢!),因而在“自煮”之后,也还是需要经过“高烤”的,不过,因为已经“自煮”过了,都比较熟了,所以即使烤不到足够高的“温度”(分数),也是可以录取的。 无论是“自煮”还是“高烤”,结果都是需要看“温度”(分数)定夺的“熟食”。据说,这些长时间煮沸的过程和高温烤制的过程必然会破坏许多“营养成分”,甚至产生致癌物质;而且,费时费力费能源,劳心伤神耗纸张,灰常不低碳环保。为了提高效率,有时也为了让某些可能经不起煮、扛不住烤的主儿直接从中学生提升为大学生,继续保持其“生”的本色,就有了直接打包快递送过来的模式,叫做“包送”(又名保送)。为了避免“包送”来的存在质量问题,所以需要校长们亲笔签名确认的。 如此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的“包送”、“自煮”和“高烤”,虽有些花样,但似乎还是显得乏味,所以每年的“自煮”或“高烤”过后及期间,总免不了要有些“炒”的。与“烤”和“煮”相比,“炒”的好处是用“火”的时间比较“少”,虽然它其实并不节能低碳,因为爆炒需用大火,才能不仅炒出味道来,而且锅底窜起的火焰还能吸引围观群众的目光。“炒”出来的好处是温升极快,坏处是“炒”出来的东西凉得其实也很快。善“炒”者,往往可以从中得利,甚至可以既不用去“自煮”,更无须参加“高烤”,而且完全不屑“包送”保持寒寒的状态既取得成名乘驾成家“成功”,因此,在最近若干年里,“炒作”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不走考试升学独木桥而取得成功的一条捷径。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通过“炒作”的方式“炒”起来的东西,多半比较“做作”;这个过程中若干“操作”不好,甚至“炒”得比较“拙”的话,后面还难免会跟着“吵”和“捉”。 总的来说,把“生”们弄成“熟”,可以采用的烹调技法是很多的,今天先分析这几个。欲知其余技法的妙处,窃看下文分析。另外,关于“炒”与“煲”的对比分析,可以参阅前文【 1 】。 参考: 【1】 吕喆:“炒”与“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19037
个人分类: 教育|4424 次阅读|41 个评论
一道需要用三年时间去“解答”的面试题
热度 14 boxcar 2011-10-19 08:32
最近两周参加了两次保研生的面试。这些成绩领先的学生们,虽然考试成绩都还不错,有的课程成绩甚至接近满分,但有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每次研究生面试,我都被分在主要负责考察学生科研经历和科研能力的第一组,每次面试,我经常问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你在本科阶段是否参加过课外的科技活动?”虽然在博客中直言不讳地把要考察学生的问题抖露出来似乎有些不妥,但我要说,这是一道最不怕泄密的“考题”。因为,这道“考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所谓的答题秘笈或者攻略,它充其量只是个“引子”,可以用以引出后边的一系列问题,对那些问题的回答情况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科研能力。要想解答好这道题,取得近乎满分的好成绩,需要的不仅仅是面试前的“临阵磨枪”,更需要在大学的前三年做很足功课、并在面试过程中有一个完美的发挥。 对于这个问题,以前很多学生的答复是“没有”。这个答案并不奇怪,也不意味着学生如何不堪。因为对于一些出自名气不大、科研条件和氛围不大好的普通院校的考生,即使他们自己有这个“心”,学校也没这个“力”。对于处在科研条件很好的大学中的本科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涯中,也不是人人都对科技活动感兴趣,更何况愿意指导本科生“玩科研”的老师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少,除非这个学生铁定会跟其继续读研究生,否则“裁自家的花布为她人做嫁衣裳”的事儿,不是人人都会乐此不疲的。 最近,学生们对这个老问题的答复有了可喜的新变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回答“有”或者“参加过”了。这个转变的推动力源于“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的开展,以及学校在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加强(正常情况下,申报的课题几乎都能被批准,差别只是项目级别和资助经费的多少),再加上 2 个“创新学分”必须取得才能毕业的硬性规定,我们学校的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但是,仅仅“参加过”,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做了神马(什么)?具体是什么原理?进展或完成情况怎样?实际效果如何?个人从中收获多少?却是随后值得关注的更为重要的若干问题。 有些学生,在参与这些课外科技活动时会选择做“神”,而不是做“马”。确切点儿说就是“仰望星空”、“神游万里”地想像偏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具体工作偏少。想想可能很容易,真做到多半很难,至少对没有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是很难的。因为“想”的可能不切实际,实际“做”的又不够,所以许多学生仅仅是“参加过”,而远远没有做到“完成了”。换句话说,许多科技创新课题在学生手中“半途而废”了。这种课题“中道崩殂”的原因和教训有很多,我不在此详述,以后会找机会专文论述。 那些真正能完成科技创新课题既定目标的学生,的确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经验教训,真的能够帮他们迈出科研的第一步,也给其未来的学术研究生涯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如果在完成之后还能够及时总结,检讨整个过程的,对个人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回到对这道“面试题”的解答上,每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给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这样的学生,至少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很清晰的思路。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做完了,却没有理清头绪,不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完成的工作;有些学生不但没做完,甚至不能把最初的设想和进展情况讲清楚,更别说从主客观各角度认真总结失败教训了。 事实上,要“解答”好这一道面试题,或许真的需要用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地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努力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勤奋地工作,最后还要能够用自己的嘴把整个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至少要能够把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回答好)。
个人分类: 教育|8235 次阅读|33 个评论
祝贺我化学竞赛组汪佳琪成功保送清华大学
yaoronggui 2011-1-12 14:14
2011年1月10日,我化学竞赛组学生 汪佳琪 成功保送清华大学。作为他的竞赛指导老师,为他感到高兴与自豪。祝他在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涯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汪佳琪参加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冬令营考得第64名(在江西省六名学生中稳居第一),这次化学冬令营前59名获得金牌。对于学生本人和竞赛指导老师的我都感到遗憾。 汪佳琪本人实力很强,只是由于在考场未正常发挥水平出来。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4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我化学竞赛组两位学生成功保送南京大学
yaoronggui 2010-12-28 20:00
12月26日获悉,我化学竞赛小组两位获得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成功保送南京大学,作为他们的竞赛指导老师,为他们感到高兴与自豪。他们分别是: 胡炯圣、章志帮 ,祝他们在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涯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祝贺我的学生汪佳琪进入高中化学冬令营决赛,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103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4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竞赛加分与保送新政策
yaoronggui 2010-11-19 15:32
严格规范招生管理 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积极引导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部等五部门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积极引导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近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衔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进一步加强高考加分管理工作。 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的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社会反应强烈。 本次规范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有关法规、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更好地发挥高考加分项目的积极导向作用。调整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 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二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三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 二是对于仍然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还可根据本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项目。 三是要求申请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资格的学生,须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相关信息应提前在所在中学公示),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秩序册、成绩册、获奖证书,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 四是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通过测试达标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其所在中学指定地点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部分运动项目的省级统一测试标准由教育部制订。 上述两个项目的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2010年(含)以前已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仍可适用调整前的相关政策。 在加强高考加分管理工作方面,五部门文件要求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要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照顾强度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方面,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结合本地区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在统筹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后,提出本省(区、市)系统清理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的意见,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重新备案同意后实施。 为防范和打击资格或身份造假,五部门要求各省级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资格或身份的联合审查。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规范和完善信息公开的程序和要求,加大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体育、科协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的程序公开和结果公示。民族、公安等部门要严格执行民族成份及户籍等变更工作要求,认真把关,从制度、程序、操作等各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文件还对有关违规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处理办法。对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取消其当年参加高考报名、考试或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考生的违规事实记入其电子档案。对在高考加分资格审查、公示中发现或接举报查实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育、民族、公安、体育、科协等部门工作人员,要依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组织或参与组织考生资格身份造假的其他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一查到底,坚决依法惩处。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答记者问 1.为什么要就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和规范? 答:自2005年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教育部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公开公示和社会监督,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总体上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规范、有序,得到了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党中央、国务院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会同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真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文件。 2.本次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高考加分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必须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总体要求,教育部等五部门按照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平稳调整、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加分分值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5个方面,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认真评估,客观、全面地审视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规范和调整工作以当前社会关注度高、问题较为突出的项目作为突破口,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项调整、两项规范。两项调整是调整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调整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两项规范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 3.调整后的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相比原办法,有何变化? 经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研究,对当前涉及奥赛和科技类竞赛的保送、高考加分项目做了调整: 一是对奥赛全国决赛获奖学生、科技类竞赛相关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加分、保送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是否可享受加分照顾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委决定,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二是对奥赛省赛区一等奖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保送、加分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不再具备保送、加分资格。 三是对获得奥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给予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4.调整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加分项目,对赛事及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中学生学科奥赛和科技类竞赛举办以来,在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鉴于此,为了给确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更加公开、严谨和洁净的竞争平台,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鼓励特长,又强化基础,同时也促进赛事的长远健康发展,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对现行竞赛保送加分政策做相应调整和完善。 有关赛事主办方预研判断,这一调整不仅不会对学生和赛事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让赛事吸引和凝聚更多真正喜爱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平常心态参与。基础教育部门认为,这一调整将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能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将发挥积极作用,对部分有学科和科技特长的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这次调整仍保留了部分奥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即在全国奥赛决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入选国家队集训的选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严格的遴选办法,确保选拔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国际奥赛。 5.为什么要对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规范和调整?相比原政策,调整后的项目有何具体变化? 近几年来,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本着积极引导中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这次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分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这8项都是在中学普及范围广、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同时,考虑到各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允许各省份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类项目。 五部门文件还对体育特长生加分及测试提出了严格管理要求。一是严格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认定程序。学生须先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部门将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二是严格体育特长生省级统测过程。省级统测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通过测试达标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其所在中学指定地点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 6.为什么省级统测只设8+2个项目? 体育特殊加分项目的设置是鼓励那些在高中阶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训练,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因此,设置的加分项目应该是在中学普遍开展的竞技体育类项目。 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当前全国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总体情况调查后确定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8个项目。这8个项目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从实践和规模看,深受中学生喜爱并且参与度高;二是这些项目对运动场地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各类中学普遍有条件组织开展,是目前中学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各省级中学生运动会长期设置项目;三是这些项目锻炼效果好,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考虑到各地体育项目实际开展情况及地方特色项目发展,允许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确定2个强身健体、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能达到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 我们认为,通过这些调整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大众化、基础化的体育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和推动地方特色体育运动开展。 7.高考加分项目调整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高中在校生是否会受到影响? 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项目调整从2011年开始执行。具体讲就是,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无论是已获得相关赛事奖项的,还是准备参加比赛的,根据其获奖情况参照原办法享受相应加分照顾。2014年招生时将全部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现在公布这项政策,也是为了让相关学生和家长提前知晓,做好准备。 8.两项调整的内容已清楚了,在加强高考加分管理方面有何具体内容和要求? 调整和规范工作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进一步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除两项调整外,还有两方面规范措施。 一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各省(区、市)要按照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注重结合本地区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的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对超出教育部规定范围和分值的项目,要酌情调减。特别要向当地考生及其家长解释清楚清理和调减原因,争取广泛理解和认可。   二是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进一步规范了加分工作流程,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审查考生加分资格或身份。有关部门将重点加强对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严格民族成份及户籍变更等关口,从制度、程序、操作等各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严惩造假或参与组织造假者。对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将采取何时查实何时处理的办法予以惩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个人,将依纪依法予以惩处。 以上内容来自于: 教育部: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1/111200.htm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1/111201.html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3886 次阅读|3 个评论
招到一个半学生
热度 1 xiegming 2010-10-13 20:43
保送生招生工作终于结束,最终招到一个半学生. 所谓一个半是指一个自己名下的硕博连读和一个和另外一个老师共同指导的直博生.我已经很满意了. 综合各方面讯息,感觉今后博士生会越来越难招. 一方面招生名额受到限制, 很难保证每年都有名额, 一方面愿意读博士的学生越来越少. 真正喜欢科研并且适合科研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找. 名额少吧就算了,工学院今年还开始新政策. 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招第一个博士生收2万, 再招第二个的话, 收3万, 不论是直博, 硕士转博, 还是考博. 没有经费你就没有招生资格了。 获得科研经费、带研究生、出科研成果三者之间关系非常微妙, 每个人期望的是一种正反馈式的良性循环: 不管何种方式先弄到科研经费, 然后花钱招到学生,指导学生做出成果, 基于成果获得更多经费, 再招更多学生,再出更多成果, 再获得更多经费,...... 而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可能很不稳健。稍微某个环节有些扰动,比如资金流断了,或者学生不行了,或者科研方向没有选好,可能就会陷入一种雪崩式的恶性循环,其本质也是正反馈,只不过是把坏的方面迅速放大。 这种模式让我们做工科研究的压力很大, 特别是做机器人,人、财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整天介要为这些事情操心。 有没有更好的发展模式?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5065 次阅读|6 个评论
“校长推荐上北大将引发更大矛盾”的矛盾
msxue2004 2009-11-21 12:42
个人点评:其实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虽然社会上有很多的争论,但是其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以前的暗箱炒作,至少目前会公正一点了。以前推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至少现在对有推荐资格的学校来说,全校几千人都看着校长呢,校长最后推荐了谁,谁在学校成绩最好,在高中学生中还是很有认同感的。所以说,这样的推荐方式至少比以前透明了。既然是改革试点,那就试一试也无妨。 附: 曾大胆抛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名校生养猪论等论调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昨天(11月20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讲堂。这位被媒体称为最具个性的新闻发言人在杭的行程被排得很满,记者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从宾馆前往这次大讲堂的举办地杭州师范大学的路上。 从中学教师、教育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直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自己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教育。与这位老教育人的对话,很自然就从眼下最热门的教育话题开始。尽管已经从新闻发言人岗位上退下一段时间,但王旭明依然不改往日犀利的言辞,对眼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上北大,王旭明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所全国瞩目的学校似乎太相信自己了,他甚至大胆地预言今后这项制度一定会引发越来越大的矛盾。 事实上,早在北大公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后,王旭明就在自己在博客上委婉地提出了质疑,王旭明将之称为一道美妙而难念的经。说其美妙,是因为校长或社会知名人士推荐学生这样的办法在国外屡见不鲜,是选拔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有知名人士推荐,不仅录取学校放心,也是被录取者的荣耀。说其美妙,还因为创意者动机的高尚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目前高考存在诸多弊端的背景下,努力以一己之力,改革或改进某些方面,虽然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无关大局,但有此动意并努力践行,已堪为美妙。 但王旭明对方案是否能够得到推广却感到担忧,他坦言:北大作为全国最受瞩目的学校之一,可以学习全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做法,在公布这样一项方案之前完全可以征求一下民意,征集一下全国各个地区、各类学校、师生、家长以及群众的呼声。现在看来,北大太相信自己了。 从目前公布在39所学校来看,无一不是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学生进入北大的道路似乎更加狭窄了。这无疑会使得教育更加不均衡,我们的本意是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最好的学校,且不说我国地广人多,在东西部差异巨大、农村与城乡差异巨大的背景下,西部孩子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往返艰难,就是面试这一关,恐怕也难与和城里孩子相比,迈进著名高校的门槛就更显艰难。 有人说,按照北大的方案,本意是想让钱钟书或者韩寒这样可能会被高考体制枪毙的人才也能进入北大校园,可是现在看来他们连上重点高中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获得被推荐资格?王旭明很赞同这样在说法,他说:现在对学校、校长的资格要求太严苛了,我认为在人才推荐制度上,应当宽进严出,让更多的人有资格来推荐人才,最后由北大来把关筛选,这个推荐人不一定是重点中学,也不一定是校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近日,江苏某高中校长已经向北大推荐了首位学生,这名学生是该校的学生会主席,对此王旭明说:像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需要的是一流的创新人才,我认为,我们要推荐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我敢说,校长亲自上课并能如数家珍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十分稀少,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校长们无非是通过各种非直接手段去了解和推荐,又怎么能保证校长对推荐学生的公平、公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