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留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农村再凋敝也要叶落归根
ncepuztf 2015-10-18 22:44
今年4月份我92岁高龄的姥爷在他临终之际,要求叶落归根回到他20年前离开的乡村,于是舅舅和表弟将他从呼和浩特护送回他曾经生活了70多年的山村,半个月后的一天,在唱完“ 大海航行靠舵手 ”后离世。 我听到消息后决定回去奔丧,一来姥爷和我感情不错,这几年我回去也时常会看看他;二来听母亲说姥爷病危这一段时间她也跟着奔波,由于20多年不住的老房子通风良好,采光充足,尘土厚足,尽管经过临时修缮,也几乎无法睡觉,身体吃不消。我想打发姥爷这几天,我能出多少力出多少,也好减轻些母亲的负担和忧愁(父亲已经去世3年了)。虽然知道这些年农村在变化衰落,但当我看到眼前的那个农村时,还是惊出一身冷汗。 我最后一次去姥爷家是我初中毕业,1989年,那时的村里虽然有个别人外出,但整个村子还是有300多人,村子里热热闹闹,充满着欢笑。春去秋来,满山的杏树开着粉色的、白色的花朵,结出累累果实,孩子们学着松鼠,爬上树杈,学着松鼠将果肉咬下,果核留在枝头,开心的不得了,树下流过潺潺泉水,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 后来村里的人去了城里,兄拉着弟,姐拖着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汹涌着挤进人流,挤进那个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方,他们认为那才是天堂。我不知道多少人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知道,我的小学已经变成百草园,除了鸟叫,不再有读书声。我的中学没有读书声,有的只是牛粪的味道和哞哞的牛叫。 随着车行,脑海中历历在目回顾过去,车窗外掠过片片景象,荒芜的让人揪心。 到了姥爷家,才知道详情。要发丧村里连个帮忙的都没有,目前村里常住人口11人,年龄大的90多,年龄小的也过了70,典型的留守老人村。手机多数地方没有信号,电力供应也随风波动,时断时续。为了省事,妈妈姐妹几个商量着雇了专业从事丧事操办的民间组织,负责做饭和鼓乐。车很难停,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老家山区的农村基本如此。平原的农村怎样?略微强一些,因为土地相对肥沃,树木相对茂密。 平原农村的人口年龄下移20岁,大概在50以上。再年轻的都进城了,因为孩子要上学,就算不良好也要接受教育。 为什么不在农村上学? 因为农村的小学多数关闭了,不要说我前面没有告诉你。 不过你要问是因为学校关闭学生走的还是因为学生走了学校才关闭的,我想这就是演化,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童,怎样才能不留守?
热度 10 张海霞 2015-6-13 10:22
这两天的新闻真的是让人不忍卒读,作为未成年孩子的家长,我的心都碎了: 毕节自杀儿童遗书曝光: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 http://news.china.com.cn/2015-06/13/content_35810774.htm 中国女留学生在美遭同伴绑架殴打 折磨持续 5 小时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6/12/c_1115593338.htm 这些本该在父母面前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就这样不一样地被 “ 留守 ” 了 ,一样地走上了不归路: 贵州毕节的四兄妹是被父母以“求生活的打工”而“留守”在父母打工挣来的豪华三层小楼里,悲愤与绝望中自行结束了生命; 17 个在美国小留学生们是被他们的家长花大价钱“流售”到了浮华追梦的美利坚,在绝望孤独与无知无聊中毁掉了自己的花样青春; 不一样的留守,却是一样的悲惨结局,家长那些追求财富和虚名而牺牲抚养和培育自己孩子的旅程也就此嘎然失去了颜色:这到底怎么了?各种讨论和争议纷至沓来,追究各种责任以及相应的惩罚也雷厉风行,都是亡羊补牢的措施,其实,在这类事件频发的当下,我们整个社会该认真地思考的问题是: 儿童,怎样才能不留守? 作为家长,有了孩子就要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把 TA 带好培育成人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孩子未成年的这 18 年里, TA 就该跟家长在一起!无论富贵或者贫贱,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以任何借口或者客观原因让孩子远离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政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当务之急,平衡各地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家附近就业,是务必要做的;另外,建立更加合理的人口管理机制,为劳动者打造一个可以家庭团圆的环境(学校、住房、医疗、正常居民待遇等)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不能逃避的。 如今在农村“留守”的儿童和被家长“流售”到国外的小留学生有多少是因为入学、户籍而被迫这么做的,是时机准确地统计一下,是该做社会管理改革的时候了。 我们总说: 摊子大,基数大,解决起来难, 可是总是要解决啊,否则这上千万被各种各样的借口 ” 留守 ” 的未成年人不能在一个相对稳定平和的环境下正常长大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然,同样需要关注的还有那些“留守”的孤独老人。 行动起来吧,让儿童不再留守、让家庭不再撕裂,应该成为我们当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目标,个人的努力是必要的,政府应该尽快建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更是必须的!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86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的“留守”学生在他硕士论文中的致谢——照片版
热度 15 baocunkuan 2015-4-26 12:46
3 月 24 日,我回到 TJ 参加学生毕业照相。其实,照相之前还有毕业典礼 —— 学生也把毕业典礼邀请函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 只是,我在那个周五的下午就离开了办公室,先是去了北京,之后又从北京去了沈阳、本溪,最后再从本溪和沈阳回到上海,已经是夜里将近 12 点 —— 课题组大部分人员还在本溪做上课题调研。 我和小张在逸夫楼前 我赶回来的一个理由,就是我的这个自称为 “ 留守生 ” 的学生昨天要照毕业相 —— 就在 2014 年的这个时节,他的上一届同学毕业照相,我也在忙 —— 学生甚至说要来 FD 这边找我照毕业相 —— 我说,毕业相说啥也得在毕业的学校校园里照 —— 就这样,我急忙赶到 TJ 校园,和 2014 届毕业的学生一起照相。今年,尽管没有参加上 “ 留守学生 ” 的毕业典礼,还好,没有错过他的毕业照相。 我和小张在综合楼前 他是个很重情意的学生。大四上学期我给他们上《环境规划与管理》课 —— 一个高瘦型、说话有些慢却条理很清晰的学生。保研上来了,我却要走了 —— 尽管他和他的同学已经转给其他老师来带,他甚至还有些 “ 任性 ” 地坚持或者说想办法由我来带 —— 于是,我和他致谢中提及的郭老师就成了他的导师 —— 郭老师是他名义的导师,我是他实际的导师 —— 其实,在当初他的任性和坚持里,我读懂了他是个重情意的学生 —— 我虽然离开了 TJ ,课题还在、其他学生还在 —— 他成了事实上替我守到最后的人 —— 他也在致谢中自称为 “ 留守儿童 ” 。近三年来,他甚至没有在我面前流露出过作为一个 “ 留守学生 ” 所要承受、他本来可不去承受的林林种种可以称为 “ 尴尬 ” 或不开心、别扭。我也没有去问他 —— 但我确实能真真地体会到。 平时,我 “ 管 ” 学生不是太多 —— 包括他。这里说的 “ 管 ” 或不管,不是说不去管他们的事,而是不会特意催或压学生干什么或不干什么,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自觉。一旦学生发了材料给我 —— 无论是大论文,还是小论文 —— 我总是坚持尽快(通常是当天)以批注形式回复他们,并附有 “ 如需见面讨论,请随时联系 ” 之类的叮嘱。我坚信,学习是一个过程,包括这一过程中去经历一些曲折 —— 曲折既是成长中绕不过去的、曲折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我和小张在学院前(一) 他的论文拿给我最后一次面对面的讨论是在一个晚上。我俩在校园里沿着小路甚至来来回回地走,两、三个小时以后的一天里,他的论文单单从字数上就比上一版本增加了 6500 字。也差不多是临近 “deadline” 的最后时刻,同意他打印、送审、参加答辩 —— 尽管这一管理性程序仍由他的另一个导师来完成,而我也知道这一程序的决定实际还是我来做。接下来是组内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环节,尤其是最后的正式答辩,留给答辩委员的印象还应是深刻的。答辩后的若干天里,我刻意没有去问他 —— 我知道,他应该是在 “ 补觉 ”—— 这一点,我也能体会到。 那天照相之后,我随他去学校食堂吃了午饭 —— 尽管那个时间去,已经是 “ 菜挑人 ” 的时间了 —— 午饭期间,他几次从他的餐盘里夹海带和肉片给我 —— 呵呵,用他的话说 “ 每次来 FD 这边,无论是讨论课题还是讨论论文,都是吃老师的 ” 。 我和小张在学院前(二) 下面是他的致谢 —— 硕士论文后面的致谢(征得了学生的同意,并把相关老师的姓氏保留、名字隐去): 致 谢 刚读研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然而匆匆,三秋已逝。 回想起来,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也许是因为师兄师姐们都相继离开TJ,独留我一人守着空房间,寂静。 我一直以为我从不惧孤独,孤独能够让我内心平静;可是我发现孤独事实上让我变得消沉、浮躁、不再自律。 是的,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包老师说我处在“叛逆期”……是啊,我都干了些什么?不声不响地跑去做与自己学业无关的事情,而论文一拖再拖,有时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还好,包老师是个很和气的人,我从没见过他发怒红脸,即使我再不争气。晚上,我喜欢和包老师一起从FD走路回学校,他会跟我讲他上学时候的趣闻,有时会很自豪的跟我讲他女儿,有时会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问题……但,我是令他失望的,我想。我甚至羞愧得不敢见他。 我需要跟他道歉,更要说谢谢,他身上总是闪着某种光亮,一见到他就觉得天永远不会塌下来,那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自信啊。夜深了,他带着一帮学生吵吵嚷嚷从东街走到西街,你永远猜不到要去做什么——吃宵夜……我想,今后每当想起这个充满活力的老师,就会不自觉地握紧拳头,面对一切挑战吧。 说起来,我有两位导师,FD的老师抓我学术,TJ的导师关心我的生活,读书找包老师,签字找郭老师……郭老师另外还有两个学生,我只能说,都很有趣。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我进入了另一个大家庭,虽然至今还不能完全认识所有人,但有人陪伴感觉终究不一样,连吃饭都有人提醒。 我的FD同门比我小两岁,幽默而活泼,不行,我想笑;FD那边还有两个师姐、两个师兄、师弟师妹各一,感谢他们的陪伴。何师姐据说是大师姐,现在也在FD,她是我见过的逻辑思维最清晰的女生,简直拜服。但是她也出错,像个孩子。她是一个很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我从她那儿学到了很多,谢谢。 另外,还要感谢陆教授,他用实际行动鼓舞了我们这些小辈向学的精神;感谢牛老师,她一直在TJ,有一种家的感觉;感谢周师姐和和平师姐两位做妈妈的,总是对我关怀备至;感谢杨老师,他温和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感谢陆老师,在学院总是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感谢王老师,她很关心我这个“留守儿童”…… 最后,心里默默地再感谢一下辛勤劳作的父母,不知何时他们已两鬓斑白!愿自己能出息。
22852 次阅读|30 个评论
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2000万留守老人(转帖)
tarimriver 2009-11-21 16:03
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2000万留守老人 (转自中国网论坛) 在 中国 中西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据了解,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劳动自养,每次与子女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据人民网11月19日报导,山西偏关县牛头堡的吕大娘60多岁,在黄河边上 生活 了大半辈子。老人有三个儿子,早些年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虽然清贫,但也其乐融融。慢慢地,老大、老二都去内蒙古打工了,老三也到城里读书去了。原本喧闹的院子剩下了相依为命的老两口。 可是一年前,老伴在黄河上打鱼时落水去世了。如今,孤独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独守空房,艰难度日。在中西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 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 据了解,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中国农业 大学 人文与 发展 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 11月开始,历时两年多,深入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对400名留守老人及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 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只够或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自养是无奈的。不少老人过了耄耋之年还在田间烈日下,耕作着自己或儿女的土地。有的老人则靠小生意、打零工、捡废品勉强生活。调查中,有一位81岁的老人,1儿3女都在外务工,但是儿女所给还不够她微薄的支出。为了自足,老人种了一分菜地,还每天出去捡废品。然而,村里和她一样捡废品的老人有30多个,僧多粥少,每人都所得寥寥。 如果留守老人身体基本健康,或许日子也并不十分难过。然而,前三十年人找病,后三十年病找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留守老人往往难以逃脱病痛之苦。调查显示,49.1%的留守老人表示身体不好或很不好。他们最担心的也是生病。 在四川省青神县,一位名叫曾翠华的老人告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贺聪志,日子太恼火了。她和老伴分居十多年了,不是因为两人感情不好,而是要分别看大儿子和二儿子的房子,两家房子离得还很远。 很多留守老人不仅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在获得子女 经济 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的留守老人没有获得外出子女的任何经济供养,甚至反而还要因为照看孙辈而增加经济负担。 多数子女与父母的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调查发现,外出子女912个月才回家一次的留守老人占59.4%,而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达21.3%,而这些子女中,有一大半的人回家停留的时间少于半个月。 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电话联系呈现单向性,54.7%的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通常不超过3分钟,46.9%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话一次,而通话内容会涉及心理交流的只占 9.0%。还有10.0%的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并无任何联系,代际情感沟通和互动彻底中断。 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 社会 的广泛关注,更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爱措施。叶敬忠说。 调查还指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口的研究显示,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和近2000万留守老人。 据新京报报道, 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把这4700万留守妇女称之为寡妇,是因为她们的性生活类似于寡妇。前不久有报道说,90%的贪官老婆活受寡,称这些贪官的老婆是有钱的富寡妇。当然,贪官家的寡妇与乡村里的寡妇是不同性质的,乡村寡妇是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丈夫长期在外打工,而自己又要在家看管孩子,耕种那一亩三分田;而贪官家的寡妇,是贪官在外寻欢,夜不归宿。一个是饱暖思淫欲,一个是贫穷想温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 是谁让这4700万妇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寡妇呢? 当然是城乡二元割裂的体制。所以,叫她们体制性寡妇比较恰当。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尤其对于生理处于性欲旺盛期的年轻妇女来说,性压抑已经成了她们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所以,我们无法忽视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 她们在外打工的丈夫同样有性压抑问题。那个问题引出的是二奶和妓女以及城市强奸案的上升...... 实际上是两个4700万:一个在城市,一个远在故乡的乡村,典型的牛郎织女。 白天,他们忙着挣钱,夜晚,他们虽然很孤独、无聊,但他们也不敢出去消费,因为他们要挣钱养活着一个家庭。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男人何必做苦心僧,找个小姐性服务也不过一二百元钱。但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小数字,一个月能挣几个一二百元?再说一二百元钱,孩子可以买几件新衣服,买些猪肉吃,可改善他们的生活。农民工牺牲了作为人所应该享受的自在与快乐,以近乎洪荒的生存与劳动状态,创建了都市文明,最后却不能分享这种文明? 在一个女性扎堆,男人稀缺的地方,恶棍也会变成女人的偶像。今年4月23日《生活新报》报道了现代西门庆与十余少妇有染,被村民乱棒打死的事件。这位叫杜凤华的农民之所以能够对这些妇女为所欲为,是因为男人外出打工之后,该村慢慢成了寡妇村。留守妇女微势的力量抵不住一个恶棍的冲击,一些留守妇女将杜凤华这名始终以蹂躏她们的肉体为目的的恶棍,最后却看成了精神和身体上的依靠。我们不能完全归罪于这些留守女人的堕落,我们的社会应该反思反思,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男人伴相随? 什么苦都能受,惟有相思受不了。这是一位农民工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孤身民工在都市里默默地劳作,默默地忍受着性压抑带来的煎熬,同时他们在家乡的配偶也忍受着相同的煎熬,并且由此引发了另一种社会问题离婚。有资料显示,在众多的离婚案件中,发生在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家庭的约占80%,离婚原因几乎都与外出有关。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思想沟通以及性交流,造成感情疏远,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持。  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是家庭和谐,夫或妻希望和爱人相亲相爱,从对方身上得到更多的性爱。关注留守妇女,其实就是在关注农民工。只有未雨绸缪地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化解,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经济的发展才会更平稳。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