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误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险些被误诊误治的名人——最终能救你的人是你自己
热度 1 biomeng 2020-9-5 21:25
最近阅读瑞·达利欧的《原则》和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两本书,在感叹两人高明的管理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之余,还惊讶地发现两位国际知名企业的总裁都有过险些被误诊误治的经历。尽管最终都化险为夷,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得到不少经验和启发,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开放思维多咨询,达利欧避免误诊 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1949年出生,于201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年度体检时,被医生A告知他出现了食管癌前期症状,食管高度生长异常。医生A说:如果达利欧不进行治疗的话,很可能在3-5年因患上食管癌而死去。而对食管癌的治疗,一般是将食管切除。但由于达利欧的情况特殊,医生A建议他先进行持续观察。 因为一直有着保持开放思维的习惯,同时又不喜欢坐以待毙,达利欧让自己的私人医生安排自己和另外四位知名医学专家见面,听听他们对自己病情的看法。 第一天达利欧见了医生B。医生B说达利欧的病情正在迅速恶化,并提出了一个手术方案,“切除食管和胃,然后将肠子接到仅剩的一点食管上。” 医生B估计,达利欧在手术台上死亡的概率是10%,导致终身残疾的概率是70%,但这样他继续活着的概率更大,所以在那时看来医生B的建议显然值得认真考虑。达利欧当场打电话给医生A,要求医生B与医生A直接电话说明情况。有趣的是当医生B与医生A在电话中直接交谈时,他们尽量缩小分歧,给对方面子,而不是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来治疗达利欧的病症。但很明显,两人的观点仍然是存在分歧的,并不能达成一致。这也使得找其他医生来咨询变得更加必要。 次日达利欧见了医生C,医生C说他不一定会得食管癌,只要每三个月做一次内窥镜检查,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和医生A与医生B的说法可有很大差距。 于是,他又会继续见了医生D和医生E,他们都建议走这种检查程序就不会有问题。 所以,瑞·达利欧决定按照医生C、D、E的建议先取组织样品进行化验再说。结果最终的检测发现他根本没有恶性增生的组织,也根本无需担心会罹患食管癌。于是他又开心地延续着他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尽管最终是虚惊一场,但是可以发现医生A和医生B给出的诊断根本就是错误的。要知道,这些医生可都不是什么一般医生,达利欧这种亿万富翁找的都是世界著名医院的知名医生。他们尚且会犯这种错误,说明在日常的医疗诊断中出现误诊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需要自己多审视医生的诊断并多方求证。尤其是在这种性命攸关的决定上,要保持开放又严谨的思维,才能获得最可靠的结果。 前沿知识了于胸,格鲁夫治疗癌症 英特尔集团总裁——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1936年出生,1994年被诊断出前列腺癌,经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医生一起设计了合适的治疗方案,成功地抑制癌症发展。于2016年去世。 事件起始于1994年,新的家庭医生给格鲁夫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以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前列腺特效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的检测结果为5,正常值范围是0~4。PSA指标过高说明他可能罹患前列腺癌。格鲁夫首先就此结果咨询自己女儿的医生朋友。通过女儿的朋友他得知,PSA在当时其实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尽管PSA是一种可同时被正常前列腺和前列腺中癌变组织释放的物质。健康的腺体分泌PSA的量在一定范围,而超出此范围可以作为前列腺癌的警报。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并不意味着一定是。 于是,格鲁夫广泛阅读了前列腺癌治疗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并找泌尿科医生做了详细检查,才最终确诊自己罹患前列腺癌。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如何治疗前列腺癌了。 当时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冷冻手术和保守治疗。格鲁夫得到了其他专业医生的联系方式,开始联系咨询他们的建议,并自己学习前列腺癌治疗的医学论文。尽管对他来说这都是陌生领域的新知识,但他觉得这就像他起初学习半导体知识一样充满乐趣与挑战。 尽管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并宣称可以很好的切除癌症组织,但是副作用很大,复发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并且越是发生了癌症扩散的前列腺癌病人,就越容易在手术后出现复发的情况。而根据医生的诊断,格鲁夫又有60%的可能发生了囊外扩散。这使得他对手术方法不是很青睐,开始考虑副作用较小的放疗。 此前人们传言放疗的效果不如手术切除好。但是,他通过对比接受手术治疗和放疗的病人的PSA数据,发现两者的疗效其实差不多,至少手术后5年是这样的。 进而他读到了另一种放射技术——种子疗法,将带有放射性的种子移植到前列腺组织中,通过精准放射消灭肿瘤。进一步地阅读后,他发现这一疗法的进化版——高剂量放射,只需要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暂时放入高放射性种子即可进行治疗,且降低副作用效果明显,即便癌症复发也不会在原部位复发。这使格鲁夫相信,这一疗法可以有效清除前列腺内的肿瘤。而他咨询的医生也形象地将这种疗法称为“聪明弹”。 待全部调查结束,格鲁夫一共访问了15位医生和6、7位病人。通过整合所有数据,他发现其实各种疗法的效果差别并不大。不论采取哪种疗法,都有可能复发,其复发率都是缓慢地逐年上升。 在1995年,通过当时最新的肿瘤标记技术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医生确认了格鲁夫的癌组织位置就在前列腺中,并没有扩散到囊外。而他自己也确认了体内高剂量放射的治疗方法。同时,听取医生建议服用激素以缩小前列腺和癌组织来方便治疗,并辅助以体外放疗的方式。采取此三种方法结合的治疗过程一共28天,最后的效果非常理想,既杀死了癌症组织,也让他保持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体检项目中PSA检测的预警帮助格鲁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提醒我们按期进行专业体检是十分必要的。而格鲁夫自己认真负责的调查和比较,也帮他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如果一开始就根据传统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格鲁夫治疗后的恢复状况和生活品质恐怕都不会很好。敢于尝试,积极学习,最终如何救治自己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中。 知乎上另有两篇文章分别对这两个事件做了详细解说和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再进行拓展阅读。 《面对癌症时,全世界最会挣钱的人是如何成功挣命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542215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的癌症诊疗决策方法,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90792
5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有多少因误诊而冤死的非狂犬病人?
热度 11 yanjx45 2014-2-18 10:28
狂犬病可防不可治,迄今全世界还无一例得到公认的狂犬病被治愈的病例。 狂犬病人必死无疑。但如将其他本来可以治疗的疾病误诊为狂犬病,放弃治疗,最终造成死亡,那就太冤枉了。 此类病例在中国确实时有发生。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可听说到一些典型案例以外,在以“论文”形式报告的某些狂犬病案例中,仅从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常常就可基本确认属于误诊,其实并非狂犬病。  以下讨论的一个病例就有可能属于被误诊而致死的非狂犬病病例。 这个案例提醒医生们,要慎重对待狂犬病的诊断,防止将非狂犬病误诊为狂犬病。这种误诊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网友在本博主 2013-10-1 的博文后留言, 让我分析一个特殊的“狂犬病”病例,该病例来源于国内一篇“论文”:《 1 例犬咬伤者狂犬病疫苗接种5年后发病死亡个案调查分析》。 jy19810131 2013-10-19 01:30 严教授请您看看以下案例帮我们恐友分析一下 个案调查 患者男,52岁(受伤当年),从事农业。2000年秋清晨4时刚出门就被一野犬(疑似狂犬)咬伤右大足趾,受伤后即回家中用盐水冲洗伤口,并用白酒消毒。当天上午去当地卫生所注射狂犬病疫苗 ,未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按“0、3、7、14、28d”免疫程序接种了5针次,完成免疫2周后去省卫生防疫站检测抗体阳性。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此后从未被犬类动物咬过。 1 、打了疫苗检测了抗体为什么还会发病( 5 年)不是和 WHO 的理论相违背吗? 2 、您不是讲抗体和病毒不能共存吗?为什么文中讲要长期监控抗体。(你的观点是只要有了足够的抗体,就不会再有危险,也不用加强) 3 、文中的观点也和您延迟接种的观点不同(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完疫苗,产生抗体就不会在有危险。之前多久暴露,多次暴露风险都一笔勾销。) 看了这篇文章心里又开始有点恐惧了,请严教授分析解答一下。谢谢。 博主回复 (2013-10-19 08:00) : 国内有些所谓的专业 “ 论文 ” 其实水平很低,其中有的甚至完全是垃圾,你不要随便轻信。    要有科学头脑,学会分析,你之所以陷入恐狂症的泥潭不能自拔,就是因没有科学头脑而受到的惩罚。    你看了一篇 “ 论文 ” 后,就浮想联翩,从恐狂的立场出发,向本博主提出了一系列置疑,来为恐狂辩护。在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之前,你为什么不首先问一下,这个案例本身是否是真实的,其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是否站得住脚呢?    你说的案例发表在《中国计划免疫》 2006 年 04 期, 所举的案例不能证明是狂犬病,反而有理由仅根据该论文中陈述的证据就置疑或否定该病例是狂犬病。    首先,此病例未作尸检,没有实验室检测证据,按卫生部 2008 年发布的《狂犬病诊断标准》,不能 确诊 为狂犬病。    事实上,该文已经提供了一些可否定该病例是狂犬病的证据:    病人 5 年前被狗咬后,曾接种全程狂犬病疫苗,检测抗体阳性,那次的狗咬不可能留下狂犬病的后患。 该病人此次发病后, 2 天就死亡,狂犬病人通常没有这么快就死亡。 而且此病人的症状并不典型,狂犬病人通常是死于咽喉部痉挛、呼吸衰竭、昏迷等症状。文中所述的 “ 反复呕吐,全身衰竭而死亡。 ”  这并不是狂犬病死亡的典型症状, 不能排除是食物中毒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死亡 。 有些医生头脑中还保留有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达 5 年甚至更久的错误观念,一听病人主诉曾被狗咬,往往就先入为主地作出了肯定是狂犬病的判断,放弃了治疗。 此病人的症状其实很 可能 是食物中毒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引发的疾病都并非不治之症。如果将非狂犬病误诊为狂犬病,因延误治疗而害死人命,那真是罪过。 此“论文”的结论之一: “ 需长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必要时每年进行加强免疫,以保持体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达5年以上。” 也是不科学的说法。    国内的某些 “ 论文 ” 也会宣传糊涂观念,要提高警惕。要善于发现问题,辩明真相。 不要随便怀疑 WHO 的权威观点,要驳倒 WHO 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的。像本病例,连是否是狂犬病都不能肯定,在此基础上胡乱下的结论就更是毫无意义。 jy19810131 2013-10-19 01:43 谢谢严教授耐心的分析解答!我又把教授的博文看了一遍,总结了几点请严教授指正 1 、只要全程接种完疫苗产生了抗体以后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的危险 2 、接种完疫苗就不会再有潜伏期 3 、不管以前多次,多久暴露未接种疫苗。只要全程接种完疫苗以前的风险就能一笔勾销,不会再有狂犬病的危险 4 、抗体和病毒不能共存。检测出抗体体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病毒。产生了抗体,以后不再暴露就不用再加强(不用像上文所说要监控抗体 5 年) 博主回复 (2013-10-19 08:00) : 你在此评论中的总结都是对的。 jy19810131 2013-10-19 14:12 感谢严教授的细心解答,能得到您这样专业、博学、谦虚的科学家解答问题我感到十分荣幸。看过您的博文评论,以后不会相信网上的虚假案例。自己总结了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您看对吗? —— 不管任何情况(延迟注射、未完全清洗伤口等)只要全程接种完疫苗并且产生了抗体(体内就不会再有狂犬病病毒,抗体病毒不能共存)就不会再有狂犬病的危险。就算以后抗体消失,不再发生暴露也不会再有狂犬病的危险! 博主回复 (2013-10-27 21:40) : 对。 附录: 报告该案例的“论文”: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年 04 期 1 例犬咬伤者狂犬病疫苗接种5年后发病死亡个案调查分析 【作者】 :(略) 【作者单位】 :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 抗狂犬病血清 犬咬伤 狂犬病疫苗 抗体水平 死亡 全程接种 调查分析 发病 免疫保护 疫苗接种 【分类号】: R186 【正文快照】: 1.  个案调查 患者男, 52 岁 ( 受伤当年 ) ,从事农业。 2000 年秋清晨 4 时刚出门就被一野犬 ( 疑似狂犬 ) 咬伤右大足趾,受伤后即回家中用盐水冲洗伤口,并用白酒消毒。当天上午去当地卫生所注射狂犬病疫苗 ,未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按 “0 、 3 、 7 、 14 、 28d” 免疫程序接种了 5 针次,完成免疫 2 周后去省卫生防疫站检测抗体阳性。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此后从未被犬类动物咬过。 2.  分析与讨论 2006 年 1 月 12 日上午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头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下午口服感冒药时表现出吞水恐惧,怕风,但不畏光,至 20 : 00 恐水症状加重。 13 日去长沙市传染病医院门诊,被诊断为狂犬病,因无特异治疗返家,拒服任何食品、饮料和水,早期神志尚清楚, 14 日后反复呕吐,全身衰竭而死亡。 本例有明确的狂犬咬伤史和典型的恐水症,治疗无效死亡,临床诊断狂犬病无疑 ( 当前采用病原学确诊较少用 ) 。该例 5 年前被狂犬咬伤,采取了清洗、消毒、预防接种等措施仍发病死亡,分析其原因如下: ① 抗体水平未达到有效保护。由于影响免疫成功与否的因素较多,如年龄、营养状况、疫苗效价、接种针次等,均可导致个体间免疫效果的差异。本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曾做过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为阳性,但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随时间逐年下降,远期免疫保护实际上已失去。 ② 忽视原位伤口的彻底清洗消毒。狂犬病以携毒病犬直接接触传播为主 ( 咬、抓、舔 ) ,本例虽然清洗了伤口,但未能彻底清洗杀灭狂犬病病毒,残余病毒得以有从伤口侵入的机会。   ③ 病毒长时期移行过程可能逃逸了免疫监测和免疫反应。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一般认为取决于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且与感染部位相关。该病例受伤部位较低,由于清洗消毒不彻底,原位仍残留的病毒可能很快进入组织细胞缓慢移行,沿神经末梢至中枢神经组织过程中,神经髓鞘包膜组织是否影响了中和抗体的作用,或者就是抗体产生速度没有病毒侵入神经快,以及与抗体不能进入神经中和病毒有关。 3.  经验与教训 ① 狂犬病疫苗提前接种免疫效果非常重要,无论接种何种狂犬病疫苗都应进行提前免疫可以确保可靠的免疫保护。 ② 在狂犬病流行区被疑似狂犬咬伤后,即使早期采取了综合措施,仍需长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必要时每年进行加强免疫,以保持体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达 5 年以上。 ③ 被疑似狂犬或狂犬咬伤者无论何部位均应及时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7867 次阅读|23 个评论
《知音》杂志误诊狂犬病一例
热度 16 yanjx45 2012-4-5 16:09
目前,在中国有关狂犬病的各种不科学的观点广泛传播,某些“专家”和“医生”的误导是重要原因,也与某些媒体的好大喜功、信口开河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国内较有影响的流行杂志《 知音》就曾提供一份很好的 反面教材 。 偶然看到 该杂 志 2008 年第 23 期( 8 月下半月版)的封面上,赫然印有“ 治愈狂犬病第一例 ”的大字标题,感到极为震惊!这样足以震惊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不是由人民日报或 CCTV 首先发布,而是如此悄无声息地在一篇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中发布,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该报导如今仍挂在该刊的网站上: http://www.zhiyin.cn/qinggan/zhuanti/20080825/29335_2.html 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仔细地审读这篇让许多人潸然泪下的报导文章,仅仅从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资料,已经可以立即毫不犹豫地下结论: 所述的病例根本不可能是狂犬病。 该病人生活在新疆乌 鲁木齐,而 当地多年来基本上并无狂犬病流行 。病人于 1994 年 6 月 28 日 被狗咬(立即打了狂犬病疫苗),到 7 月 18 日 ,即 20 天后 ,又取了 狗 血和唾液去作“病毒”检验。由于 该咬人的狗在 20 天 后并未死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 十天观察法 ”判断, 该狗在咬人时不可能传播狂犬病毒,因而该病人的狂犬病诊断也就不可能成立, 也就不存在“治癒”。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新疆迄今仍无有资质的狂犬病检测机构和设施。而且即使是疯狗,其血液中多半也是检测不到病毒的。 对于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我们有些媒体也不掂掂份量,竟然如此不负责任地随意宣布“ 治愈狂犬病第一例 ”;为了吸引眼球,居然还用头号字体在杂志的封面上大书特书。其结果必然是贻笑大方,严重损害杂志的声誉。 作为非专业人士,通俗杂志的作者和编辑有什么资格越俎代庖,为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妄下结论呢? 由于狂犬病在目前已知可防不可治,国内相关审批部门从未批准任何有关“治愈狂犬病”的医疗广告,从未批准任何个人和机构从事相关的诊疗活动。 对 所有宣称可“治愈狂犬病”的“医生”和医疗机构,都应按非法行医罪查处。 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的狂犬病处治方案,是争分夺秒在第一时间采取三项措施: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酌情接种免疫血清。对狂犬病可以“治愈”的宣传会造成对大众的误导,结果可能贻误防治的最佳时机。 对所有参与相关宣传和广告的网站应立即取缔、对相关媒体应追究联带责任。 狂犬病是死亡率 100% 的烈性传染病。媒体涉及医学知识的“小错误”甚至是“小疏忽”,都极有可能让受误导的读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可不慎之又慎。
个人分类: 媒体纠错|9674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专家吐真言:医生的诊断其实有三成是误诊 心惊!
wya 2011-12-1 09:24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096137 背景介绍:   纪小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解剖学组织胚胎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每年在病理会诊中解决疑难、关键诊断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说到病理学,老百姓了解得不多。在国外叫doctor's。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因为我们每天干的活,都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都有一台显微镜,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体里的细胞变成什么样子了,可以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我认为,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无作用。男人喜欢补肾,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补肾。男性的强壮和性能力,是由身体里的男性激素决定的,不是用什么药物、吃什么食物能够补充的。   化妆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肤干燥,抹一点润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妆品变得年轻,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当了。   皮肤的黑和白,决定于皮肤里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国的时候专门考察过,黑人、白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都差不多,差在细胞产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为抹了药,就能让细胞产生的色素多一点或少一点,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妆品抹上去之后确实有效果,但它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于刷浆,你的黑色素细胞是永远不变的。   每个人的皮肤都有7层细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层,就像原来穿着厚衣服,看不到里面的血管,现在磨薄了,血管的红色就明显,看上去就红润了,像抛光一样。所以你做美容以后,会又红润又光亮,显得年轻了。不过,人的细胞替补是有次数的,假如能替补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补就没有了。   还有运动。咱们可以运动,但是不能透支。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频度和幅度,好比说心跳,正常人1分钟跳70下,你不能让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运动限度。运动的时候,不能超过身体里细胞所能够承受的限度。许多运动员都不长寿,因为他的运动强度超过了应该承受的频度和幅度。就像蜡烛,燃烧得特别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结束了。   我们说,平时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过成年累月都是这种状态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个礼拜有一次或两次,让心跳达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过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动,等于给房间来了一次大清扫。一个礼拜左右彻底清理一两次,把每个角落里的废物都通过血液循环带走,有助于你身体的代谢。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它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个医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误诊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小医生小错,大医生大错,新医生新错,老医生老错,因为大医生、老医生遇到的疑难病例多啊!这是规律。中国的误诊和国外比起来,还低一点儿。美国的误诊率是40%左右,英国的误诊率是50%左右。   我们应该正常看待误诊。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复杂,一时说不清,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如果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得了什么病,你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的核实。这是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误诊的问题。比如说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书上,都不会专门有这个词儿,这全是B超惹的祸。有了超声这个仪器,把探头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这个词就叫出来了。   我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我在解剖之前,先给超声科打电话,让他们推一个超声机到解剖室,在打开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没有脂肪肝,然后打开来验证。有时候他们说:没有,打开一看:这不是黄的脂肪吗?有的正相反。所以超声诊断脂肪肝是不准确的。   身体里脂肪多,你的肝脏里脂肪一定多,问题是脂肪多了,给你带来什么疾病没有?我们做了很多解剖,没有发现一个肝脏的硬化、肝脏的损伤,是由于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说你现在是轻度脂肪肝、过两年变重度脂肪肝,然后就变肝硬化,最后是肝癌,说这样话的人没有任何证据。   还有酒精肝,都以为喝酒对肝损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脏,在那里分解,像剪刀一样,把两个碳的分子剪断,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脏里都是这样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干什么?关键不是对肝的损伤,肝细胞死了可以再生,关键是对神经细胞的伤害。人体里只有神经细胞是生下来多少个,一辈子都不会再增加一个,只会减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牺牲一批神经细胞。   癌细胞是杀不死的   我对癌症的兴趣,从70 年代上学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激情。我认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鼓捣癌症,总能鼓捣出名堂来吧! 1978年第一届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着癌症去了。结果搞了半天,发现原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新方法一出来,我就去鼓捣一阵,最后一个个都破灭了。   我感觉最悲惨的就是:送进来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已经全身转移、扩散了,他还不明白,还想回去上学。我去查房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问: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够上学啊?我怎么回答?我如实告诉他?面对这么幼小的一个生命,我怎么能说得出来?我如果隐瞒,等这个孩子到了最后阶段,就会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再去看他,他还能信任我吗?中晚期的时候,你去治疗癌细胞,想把癌细胞杀死,这个思路是错的。癌细胞是杀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通过医学的办法,来解决你的癌症问题。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呢?我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个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这个种子冒芽不冒芽,长大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是取决于种子。种子再好,土壤不适合,它决不会长出来。怎么改善这个土壤?这是现在研究的课题。   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简单,问题是怎么发现。傅彪最后也到我那里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数都经历了乙肝、丙肝,然后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细胞变成癌要5到10年!肝脏受到攻击,1个变2个、2个变4个,像小芽冒出来一样,然后一点一点长大。你每过半年查一次的话,它决不会长成两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两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这样的案例,如果提前诊治,不是老说工作忙,是完全有办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他的肝脏切下来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时别人还骂我说:人家手术以后不是好好的嘛!你怎么说人家活不长?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长。他的癌细胞像散芝麻一样,在肝脏里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怎么能活得长?有人说换肝就可以了。癌细胞很聪明,肝癌细胞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肝脏,肝脏里面长满了,它就跑别的地方去了,等你换了一个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细胞都回来了!没有用的!   我们有责任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如果是晚期,我建议针对生存质量去努力,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不需要做,因为没有用。   作为医生,我给自己只能打20分。为什么?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解决三分之一的病。而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决那么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错了。做医生这么多年,我有一种感慨: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患者胸膜炎误诊为肺癌 化疗百天倾家荡产
热度 1 sheep021 2011-5-17 09:25
患者胸膜炎误诊为肺癌 化疗百天倾家荡产 。 徐衍春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确诊为肺癌,化疗7个疗程118天,治疗持续时间20个月零24天。第七个疗程后,徐衍春的母亲再难承受现实的重压撒手西去;父亲则木讷如傻;儿子因交不起每月400元的住校费而辍学务农。尔后,徐衍春被第四军医大学收治19天,花费3000元,基本治愈出院,病症诊断是结核性胸膜炎。目前,牡丹江市肿瘤医院 不认为 他们对徐衍春的医疗行为存在问题。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真有故宫博物院的魄力,面对事实,死不认错,诊断没错,化疗更没错,化疗以后更健康,有病防病,无病健身。 不过,牛X 的宫博物院也终于认错了,虽然说这只是基地的错误,领导并不知情。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最后也许会说,没啥大不了,化验的护士弄错了,医生、医院不知情。你要是不满意,再送您100天免费化疗何如? 错误化疗一个人,毁了一个家。医者,性命关天,可不慎乎? 原文: 患者被误诊成为肺癌 化疗百余天后“倾家荡产” 来源: 法制日报 2011年05月17日07:26    徐衍春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确诊为肺癌,化疗7个疗程118天,治疗持续时间20个月零24天。第七个疗程后,徐衍春的母亲再难承受现实的重压撒手西去;父亲则木讷如傻;儿子因交不起每月400元的住校费而辍学务农。尔后,徐衍春被第四军医大学收治19天基本治愈出院,病症诊断是结核性胸膜炎。目前,牡丹江市肿瘤医院不认为他们对徐衍春的医疗行为存在问题。    初诊肺癌   徐衍春是独生女,1963年生人,家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山市镇洋草村,丈夫是陕西临潼来此谋生的农民。   2008年春,徐衍春总感觉胸闷、呼吸有些困难。“怕不是肺出问题了吧?”有乡亲说。“我整天大大咧咧地没个愁事,咱这又山清水秀,肺会出什么问题?”徐衍春不信。   春耕来临,地里活儿多了,徐衍春的不适感也更严重了。“去海林看看吧?”丈夫带着徐衍春到了海林市医院。“快去牡丹江看吧。你的胸腔积液性质需要确诊。”海林的医生建议他们去牡丹江市结核病院。   当时,牡丹江的结核病院叫牡丹江市结核、肿瘤防治院(后期两院分离)。   2008年4月1日,徐衍春接到了第一个入院通知书:胸腔积液性质待查,入内科。当天的胸水病理检查报告结论:见可疑癌细胞。   徐衍春化疗前的准备工作开始。   4月7日,第二次胸水检验报告完成,结论:见癌细胞。徐衍春被诊断为肺癌。   4月10日,徐衍春转到化疗科;4月14日,徐衍春开始接受第一个疗程化疗;同时,她的身上还多了个引流袋用于排出积液。   2008年5月1日,徐衍春的第一个疗程化疗结束;出院医嘱: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第一个疗程诊疗费10,090.78元,徐衍春看着账单哭了:“一年的收成没了大半,再来就没饭吃了。”“没事,以后我多出去找点活儿挣钱,我有的是力气。”丈夫说。他心里比徐衍春还难受,有医生断言:徐衍春活不过3个月。   5月12日,第二个疗程化疗开始。徐衍春的入院通知书载:肺Ca(Ca肺癌)入化疗科。徐衍春背着引流袋重复着第一个疗程的一切。15天后,徐衍春拿着7814.21元的诊疗费收据和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的医嘱出院了。   6月10日,开始第三疗程化疗,10天,诊疗费:7034.32元。出院医嘱: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   7月14日,开始第四疗程化疗,19天,诊疗费:7965.57元。出院医嘱: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   有病友问:“你啥病呀?没完没了地化疗。”   “肺癌。”徐衍春答。   “你咳嗽吗?咳血吗?”   “没有。”   “看你的状态哪像得了癌症的人。”   “乡下人心大呗。”徐衍春应答着,自己心里也不明白:4个疗程化疗胸水一点没少出,每次都靠引流排出胸水,这是咋回事?    不是癌症   2008年8月18日,第五个疗程化疗开始。   持续化疗胸水依旧,主治的医生们也摇头咂嘴。“要不你去我们的上级医院检查一下?”医生说。   8月21日,徐衍春到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做了PET-CT检查。检查未发现异常,建议回经治医院做活体检查。   8月27日和9月1日让徐衍春铭记,她说:“就是枪毙我,我都不会那么难受。”那两天,牡丹江肿瘤医院给她做了两次活体检查:第一次从鼻咽部取出直径0.05cm碎组织4块,结论:少量粘膜慢性炎症;第二次从左肺部取下小块组织,学名叫“行左肺下叶刷检”,结论:未见癌细胞。   “做肺部活体检查时,病理科的大夫看了很久,又叫来科主任,还叫来我丈夫。”徐衍春说,“先是大夫对主任说,看不出问题;主任看后叫我丈夫说,你也看看,从显示屏上看不出左肺有问题。我丈夫说,不会吧?主任说,你还希望有问题?最后,主任说取样做病理吧。”   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的PET-CT检查和牡丹江肿瘤医院的两次活体病理,结论都不支持肺癌的诊断结论。徐衍春的父母欢天喜地逢人便讲,“我女儿不是癌症”。   可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对徐衍春的化疗依然继续。   2008年9月6日,徐衍春第五个疗程的化疗结束;19天诊疗费:5843.79元,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检查费7000元;出院医嘱: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   9月22日,徐衍春遵医嘱又入院了,第六个疗程化疗进行了7天,花医疗费4296.70元。出院医嘱还是: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   徐衍春拔掉了一直存埋在身上的引流管:“不治了!活一天算一天。”   “不行就去医院吧。”坚持了一年多,徐衍春的丈夫看不下去了,“借的钱咱以后能还上,治病重要哇。”   2009年12月8日,徐衍春又住进了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第七个疗程化疗18天,诊疗费:6048.27元。出院医嘱又是:1至2周后返院行下一周期化疗。   看着这些,徐衍春的母亲不再说话了。3天后,徐衍春的母亲撒手西去。从那时起,徐衍春的父亲就像丢了魂似的,木讷如傻。   “妈的病一定要治,我不上学了可以省一笔钱,下地干活也能顶个劳力……”17岁儿子的话让徐衍春和丈夫欲哭无泪。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在儿子的再三催促下,徐衍春和丈夫又去牡丹江了。   拿着第八个入院通知单,徐衍春问:“咋治?”   “化疗。”医生说。   “要是还有胸水呐?”   “继续化疗。”   徐衍春拉起丈夫夺门而出:“不治了,死也不在这家医院治了。”   “去我老家看看吧?!”徐衍春的丈夫开始安排妻子“最后的日子”。   在丈夫的老家,乡亲们的热情一扫徐衍春心头的阴霾。“看你婆姨不像得了癌症呀。”乡亲私下问。   “就是,就是,按牡丹江的大夫说法,俺婆姨活不过3个月,可现在20多个月过去了,俺也不知道咋回事?”徐衍春的丈夫说。   “去西安的大医院看看吧。”乡亲们建议。   2010年1月15日,徐衍春住进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16日抽胸水做病理细胞学诊断,结论:未查见瘤细胞;27日抽胸水做病理细胞学诊断,结论:未查见瘤细胞。针对病情,唐都医院对徐衍春采用了胸腔穿刺抽液,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口服利福平、盐酸乙胺丁醇等药物治疗。   2月3日,医生查房时说:“你可以出院了,按医嘱进行两个月的抗结核治疗后,回来复查,如还有积液可以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那我是不是肺癌?”徐衍春问。   “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时会有诊断。”    住院19天,诊疗费3000余元,徐衍春从唐都医院出院。   5月6日,在海林市结核病防治所,徐衍春用电话向唐都医院医生讲述了出院后的治疗情况。医嘱: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海林市结核病防治所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徐衍春免费抗结核药治疗。   这以后,徐衍春按医嘱准时到海林市结核病防治所就诊。   2011年2月15日,徐衍春到唐都医院复诊。诊断:结核性胸膜炎。    欲讨说法   据权威资料显示,化疗的副作用至少有十余项。徐衍春是不是肺癌?该不该做100多天的化疗?是不是该有人对徐衍春的现在和将来负责?   在牡丹江市肿瘤医院一名负责人的办公室里,负责人给了记者一份一页半纸、没有加盖公章、抬头是市卫生局的《关于徐衍春医疗纠纷的报告》。报告结论:“我院会诊认为病人病情复杂,建议患者医学会鉴定,以明确是否肿瘤医院存在医疗事故。”   负责人的谈话没有重复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主治大夫的人品和医院的艰难。“今天,我们有医护等工作人员470多位,但住院患者还不到470位呢。”记者问医院职工工资构成。负责人顾左右言他。记者反复问:财政拨款占职工工资多少?负责人说,10%。   此前,记者就此事采访过牡丹江市卫生局医务科的张姓科长,他的话很少;而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负责人,话很多。两人的一致意见是:做医疗事故鉴定吧。   牡丹江市一位审理医疗纠纷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在自己的论文中说,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否构成医疗事故需要通过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确定,从而确定医疗机构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然而众所周知,医疗事故鉴定……对患者的不公正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医学会组织鉴定所抽取的专家均是从各个医院抽取,均与各家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医疗鉴定机构存在着医医相护、相互包容的现象。   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生效实施,此法打破了“医医相护”的怪圈。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的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杨立新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将不再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徐衍春决定要到法庭上讨个说法。本报记者郭毅    记者手记   话疗   面对徐衍春这样的病人,如果没有医院的能耐,只能搓手跺脚干着急!面对徐衍春们的处境,要是没有卫生局的权力,更是只能摇头叹息白着急!能干啥?说话、说话、说话:对着徐衍春说,对着医院说,对着卫生局说,对着愿意听和不愿意听的人都说。这“话”说对了、说准了,就有“治疗”的作用,就是“话疗”。   徐衍春们愿意听这“话”,起码觉得有人关心、关注她们,心里暖暖的。心暖则神清气爽,从“凉”到“暖”有了“治疗”的效果。牡丹江市肿瘤医院不愿意听这“话”,怕影响“生意”、承担责任,心里烦烦的。心烦则神浊气短,但选择“吐故纳新”就会除去“病状”,也一样达到“治疗”的目的。卫生局“兼听则明”绝没坏处。   徐衍春是不是“肺癌”,“话疗”第一疗程结束。医嘱:关注疗效;按法律规定准备第二疗程“话疗”。 (来源:法制日报) //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蜱虫虫毒(无形体病)误诊为“精神病”
xupeiyang 2010-9-9 07:02
http://baike.baidu.com/view/2194327.htm?fr=ala0_1_1 去年商城已出现因蜱虫而死亡的病例,但许多村医仍不认识此病,诊断为感冒、脑炎等   谈起蜱虫,王德强并不像村民杨富等人那么紧张。他说,这种病的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死亡病例多发生于老年人。   资料显示,1918年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死亡率最高时达到5%。   据王介绍,从去年起,商城县感染无形体病的患者中,死亡病例增多,这也让卫生部门加强了培训力度。关键是不要误诊。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   而在记者调查中,误诊并不在少数。   商城县探访的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横跨去年夏天至今夏,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   其中,曾泽平被错误诊断的病种最多。在治疗中,她却先后被诊断为感冒、精神病和脑膜炎等。   曾泽平住在商城县鲇鱼山水库边,去年夏天,她去拎猪食,忽然觉得很困。虽然在村医处被当做感冒,进行输液。几天后,因高烧,她开始胡言乱语,自称看到神鬼。家中请来大仙驱邪。但曾泽平每夜会疼醒一二十次。   随后,曾泽平被丈夫岳昌余送往商城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的医生说我老婆有精神病,我就把她送到了县精神病院。岳昌余说,在精神病院里,她被约束住,喂吃镇定药后,平静了很多。   几天后,曾泽平全身抽搐,大小便不能自理,又转到武汉某医院。治了五天四夜仍无果,曾泽平在剧烈抽搐中,咬烂了自己的舌头,被一辆救护车送回商城。   岳昌余说,救护车司机也是河南人,他很同情我老婆,说他一辆车就拉过五六个同样的病人,都是被虫子咬的,没治了。   鲇鱼山乡一名不愿具名的村医说,去年很多村医确实不知道还有一个疑似无形体病。   他记得,此前卫生部门曾就疑似无形体病给乡镇和村里的医生宣讲过,不过也就是随便说说,发些宣传资料,我们都没当回事,谁知道这病这么要命。   在患病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的鲇鱼山乡下马河村,村医周世瑶的诊所门口,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问答》。   周世瑶说,这是去年秋冬之际,卫生防疫部门下发的宣传单。当时,连续两名村民的死亡,使下马河村成为疑似无形体病的防疫重点村。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南557人蜱虫叮咬 18人死亡 首例死亡3年后才通报
xupeiyang 2010-9-9 06:58
2010-09-08 22:34:00 来源: 大河网 (郑州)  跟贴 186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河南省卫生厅发布消息,从2007年5月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大河网9月8日报道 9月8日晚,来自河南省卫生厅的消息,从2007年5月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据了解,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河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为进一步探明此病的病因,明确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和防治手段,2010年5月31日,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我省信阳市商城县、罗山县、新县、息县和光山县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目前,对此症候群的专项监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专项监测基础上,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印发《医疗机构无形体病例监测方案》、《无形体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无形体病例诊疗方案》,转发卫生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防治工作。 河南省卫生厅表示,下一步将加大防治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诊断、救治水平;加强疫情监测,切实提高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 、早诊断、早治疗;加强科研,继续开展对病原学研究,明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采取针对的预防治疗措施;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扩大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新闻回顾: 河南557人疑因蜱虫叮咬患病 已18人死 今年夏天,河南商城县多人被一种叫做蜱(读音同皮)的八爪小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据悉当地去年已现死亡病例,卫生部门称无法提供疑似病例的数目及疫情状况。一位乡政府领导称不公开蜱虫疫情是出于维稳的需要。 (本文来源: 大河网 作者:尚国傲 徐慧)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误诊误治最新国内文献报道
xupeiyang 2010-4-15 15:31
http://www.chkd.cnki.net/yisheng/newslist.asp?lm=86 恙虫病35例误诊分析 2010-4-13 9:54:06 恙虫病早期误诊原因分析 2010-4-13 9:52:07 恙虫病误诊19例分析 2010-4-13 9:49:45 不典型恙虫病18例误诊分析 2010-4-13 9:47:31 恙虫病27例误诊分析 2010-4-13 9:44:40 支气管囊肿误诊为肺隔离症一例 2010-4-6 9:16:14 非典型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影像学特点及误诊5例 2010-4-6 9:14:28 高密度支气管囊肿误诊2例分析 2010-4-6 9:12:51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17例误诊分析 2010-4-6 9:09:55 巨大支气管囊肿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 2010-4-6 9:08:04 胰岛B细胞瘤误诊一例报告 2010-3-30 9:10:36 临床少见的胰岛B细胞瘤一例误诊 2010-3-30 9:08:01 胰岛B细胞瘤误诊癫痫1例 2010-3-30 9:05:48 胰岛B细胞瘤长期误诊为癫痫 2010-3-30 9:02:20 2例胰岛素瘤伴发精神障碍的误诊教训 2010-3-30 8:58:41 阑尾脓肿影像检查误诊为结肠癌1例报道 2010-3-23 9:23:48 肝下阑尾脓肿误诊为肿瘤1例 2010-3-23 9:22:17 阑尾脓肿临床误诊分析 2010-3-23 9:19:13 阑尾脓肿合并早孕误诊为宫外孕1例 2010-3-23 9:16:37 阑尾盆腔脓肿CT误诊畸胎瘤1例 2010-3-23 8:54:04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症误诊误治案例与文献计量分析
xupeiyang 2009-12-30 15:46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yn7s8004ktz4IjI1I00f01000j100500001001100000011140030701200300 检索策略:cancer misdiagnosis Neoplasms 20,528 of 20,871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erm: Neoplasms Description: New abnormal growth of tissue. Malignant neoplasms show a greater degree of anaplasia and have the properties of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compared to benign neoplasms. Synonyms: Cancer, Tumor, Cancers, Tumors, Benign Neoplasm, Neoplasm, Benign Neoplasms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984 2007 921 2004 893 2006 891 2005 885 2003 857 2002 796 2009 766 2000 713 2001 674 1998 622 1999 620 1997 609 1996 526 1995 508 1990 468 1986 453 1994 452 1993 448 1989 432 1 2 3 1 2 3 ... 6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210 United Kingdom 1,003 Japan 857 Italy 741 Germany 738 France 455 Netherlands 440 China 364 Spain 352 Canada 344 Australia 282 South Korea 220 Turkey 205 India 174 Sweden 159 Belgium 156 Taiwan 155 Denmark 138 Austria 137 Israel 113 1 2 3 ... 6 1 2 3 ... 60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New York 329 Boston 242 London 240 Houston 185 Philadelphia 178 Chicago 175 Seoul 159 Tokyo 128 Amsterdam 128 Paris 120 Toronto 118 Baltimore 116 Pittsburgh 114 Rome 106 Washington 103 Bethesda 102 Seattle 100 Ann Arbor 100 San Francisco 97 Cleveland 92 1 2 3 ... 60 1 2 3 ... 117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ancer 488 Radiology 457 Acta Cytol 450 Clin Nucl Med 314 Am J Roentgenol 306 Diagn Cytopathol 237 Am J Clin Pathol 227 Lancet 173 J Nucl Med 171 Arch Pathol Lab Med 162 Am J Surg Pathol 155 Rofo-fortschr Rontg 154 J Urology 154 Eur Radiol 135 Acad Radiol 133 Clin Radiol 129 Urology 122 Cytopathology 122 Int J Radiat Oncol 117 Jama-j Am Med Assoc 114 1 2 3 ... 117 1 2 3 ... 585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20,157 Patients 9,576 Middle Aged 8,630 Diagnosis 8,560 Diagnostic Errors 7,855 Adult 7,806 Aged 6,541 Neoplasms 6,424 False Positive Reactions 5,279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5,214 False Negative Reactions 5,034 Diagnosis, Differential 4,294 Carcinoma 4,278 Biopsy 4,062 Breast Neoplasms 3,254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3,204 Observer Variation 2,997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2,314 Neoplasm Metastasis 2,226 Adolescent 2,119 1 2 3 ... 585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38818/Miracle-baby-cancer-girl-Nieka-Chetwyn-left-infertile.html Miracle baby for cancer girl 'left infertile' By James Tozer Last updated at 12:56 AM on 28th December 2009 Comments ( 32 ) Add to My Stories She grew up longing to have a baby one day, but believing it would be impossible. Nieka Chetwyn was a child when she became a victim of one of Britain's worst cancer misdiagnosis scandals and was told the gruelling treatment had probably left her infertile. Today, however, 25-year-old Nieka and her family are celebrating what they say is a 'miracle' after she gave birth to a healthy boy. Son Joscar arrived two weeks early on December 17 weighing 7lb 14oz. Simply wonderful: Nieka Chetwyn with Joscar 'I'd always wanted to have children but I thought I'd have to adopt so this is simply wonderful,' Nieka, a paediatric nurse, said yesterday. In 1993, when she was eight, Nieka's plight was highlighted on the front page of the Daily Mail after she lost her hair to chemotherapy. She was given the aggressive treatment based on a consultant's incorrect diagnosis of her cancer and doctors had to break the news that she would almost certainly never have children. Thousands more patients' test results had to be rechecked and scores received compensation after doctors discovered they may have gone through the trauma of cancer treatment unnecessarily. Nieka's parents didn't receive a penny, however, as she had indeed been suffering from cancer, but of a different type to the one diagnosed. Enlarge Flashback: Nieka Chetwyn, from the Mail in 1993 The family were left wondering whether her future had been permanently blighted and if such aggressive treatment had actually been necessary. With the help of dedicated cancer specialists Nieka was eventually given the all-clear, but no one ever dared give her hope that she would be able to conceive naturally. 'I remember walking with her at a time when she had no hair because of the treatment,' said her mother, Kren. 'She said, But Mummy, I'd like to have a baby one day. It brought tears to my eyes. My husband told her, We'll do whatever it takes, we'll even sell the house and get you the best medical treatment. So for Nieka to have a child, and for us to have our first grandchild, it really is a miracle.' Nieka, of Prestwich, Greater Manchester, and her partner Sean O'Donovan, 27, were shocked to find she was pregnant not least because she was taking the Pill to regulate her hormones. 'I couldn't 100 per cent accept I was pregnant until I actually gave birth!' she said. She was seven when a suspicious lump was found in her calf. Doctors carried out a biopsy which was sent to Selly Oak Hospital in Birmingham for analysis by Dr Carol Starkie, who diagnosed a Ewing's sarcoma. After surgery Nieka had 18 gruelling sessions of chemotherapy at Royal Manchester Children's Hospital. In the meantime concern was being raised at Dr Starkie's performance and she retired on health grounds as more than 2,000 cases were rechecked. Tests revealed that Nieka had actually been suffering from a different type of cancer, called a rhabdomyosarcoma. But by now doctors had to persist with the original course of treatment. Her father, Philip, said: 'The awful thing is that we'll never know if a less arduous treatment would have done the trick.' Read more: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38818/Miracle-baby-cancer-girl-Nieka-Chetwyn-left-infertile.html#ixzz0b9isCIGp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646.shtm 英国患癌女子奇迹般产下男婴 曾被断定无法生育 据《每日邮报》12月28日报道,英国儿科护士妮卡-奇特温(NiekaChetwyn)8岁的时候因医生误诊接受癌症治疗,结果被断定永远失去生育能力。然而,两周前,妮卡却在医院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一家人在狂喜中见证了奇迹的诞生。 妮卡今年25岁,是 英国最严重的一起癌症误诊丑闻的受害者, 当时她被告知,漫长的治疗可能已令其永远不能实现母亲梦。但是,经过不懈努力,妮卡终于在12月17日产下一名男婴,重7磅14盎司(约合3.57公斤),取名乔斯卡(Joscar)。妮卡27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直期待着拥有自己的孩子,可我想实现这一愿望只能靠收养了,所以说,这真的是个奇迹。 1993年,8岁的妮卡因化疗头发全掉光,《每日邮报》当时曾在头版报道了她的遭遇。由于误诊,她接受了积极的癌症治疗,结果身体遭受了严重伤害,医生当时称小妮卡几乎肯定失去生育能力。英国卫生当局还对数千患者的检查结果重新核对,发现很多患者可能因不必要的癌症治疗而遭遇创伤,这些人因此获得了补偿。 然而,妮卡的父母并未得到一分钱的补偿,因为她的确患有癌症,但这却是一种不同于被诊断类型的癌症。家人一直想搞清小妮卡是否会永远活在这起意外事故的阴影下,这种积极的治疗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多位癌症专家的帮助下,妮卡最终被确定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没人敢保证她将来有一天可以自然受孕。 妮卡7岁那年,父母在她的腿肚子上发现了一个可疑肿块。医生随后进行了活组织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送到伯明翰塞利-奥克医院供卡罗尔-斯塔基(Carol Starkie)博士分析,后者断定妮卡患上了尤文氏肉瘤。妮卡随后进行了手术,并在曼彻斯特皇家儿童医院接受了18个疗程的漫长化疗。 与此同时,有人对斯塔基的医术提出了质疑,英国卫生当局于是对2000多个斯塔基接手的病例进行了复检。复检结果表明, 妮卡的确患有癌症,但不是尤文氏肉瘤,而是横纹肌肉瘤。 尽管如此,由于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主治医生不得不坚持原来的方案。妮卡的父亲菲利普说:糟糕的是,我们恐怕永远不清楚更为稳妥的治疗是否可以治愈妮卡所患的疾病。 更多阅读 《每日邮报》相关报道(英文)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讲辨证,是中医误诊误治的根源
luowenxin 2009-12-6 23:32
只讲辨证,是中医误诊误治的根源 作者 罗文新 早年一些最先接受西方思想的人,总结出中医的辨证,为中国医学的一大特色。近年来,中医辨证特色说成了主流。辨证本来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有着部分优势。真理向前多跨进一步就成了谬论。中医的辨证,现在就是处于这种境地。现代中医人把辨证当成了诊断疾病同的唯一的,或者主要的工具。认为中医就是辨证,讲疾病的诊断或者辨病,是西医的事。 社会上有人说,XXX中医院的一位病人在医院就诊了二年;连肝癌都诊断不出来。XXX中医院把乳腺纤维瘤当普通乳腺病吃了二年中药,最后恶变了才去手术,医疗事故鉴定为误诊。这样的事故越来越多。 中医经典里没有肝癌,中医教科书里不教授肝癌(新版中医学仅用小体字粗略介绍,教学大纲里不作要求),中医临床证候国家标准里没肝癌。普通肝癌病人来就诊时,中医先生们多按中医诊断的证候标准来处理,肯定没有现代医学的肝癌诊断,仅有肝气虚,肝阴虚,肝胆湿热等中医证候诊断。这样的中医诊断不仅影响治疗方式,疗效也受很大影响,严重损害了患者利益。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现代医学不接受,法律不接受,就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认同。 中医诊断疾病的特色有许多,辨证只是其中一种。虽然现在的辨证,有脸谱化、狭隘化的倾向,但因研究充分,采用广泛,仍然是中医应该继承的特色。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学中的学者提出辨证特色说后,中医辨证的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 也越来越显示出辨证的局限性。 如果只讲辨证,胆石症、肝炎、肝癌就会当一个证来处理。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穿孔就会用一个方。 越是所谓老中医,越容易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对证的认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多数中医人认为,中医的精髓是辨证,中医讲究辨证,中医就是辨证。证相同,治则相同,处方当然也大致相同。基于这种认识,中医在处理现代疾病时,往往会犯很大错误。 由于理论问题没解决,经过多年的定性或定量化规范后的一系列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在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标准一直得不到统一,更难得到推广。就面象对象和人工神经网络的观点看来,目前所有这些标准,对临床没有太大的指导作用,反而模糊了临床中医师的眼睛。 按国家中医证候标准诊断,好多病例都要引起医疗纠纷,按现代医学标准诊断就不符合国家中医证候标准。 当我们普通老百姓都接受了现代医学病的概念,我们的中医先生们还不肯接受,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法律问题。 证在中医中有着特殊的定义。按照面向对象的观点, 中医的证,大体上有四个层次,即按继承关系,划分为一个父类,三个子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就是辨证,中医讲究辨病,或中医就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三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面向对象的现论很好地为中医学解决了这些问题. 阴阳理论为中医理论的第一层次,因此,阴阳辨证为第一级辨证。卫气营血,气血精液为第二级辨证。脏腑辨证可归为三级辨证。向下还可分为四级。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可引入第四级。中医先生们在诊断时,应力求到第四级。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误诊误治。 如想为解决这些矛盾作点贡献,了解更合理的解释,请查阅罗文新的文章 <<面向对象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个人分类: 临床|4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小龙大夫讲对很有道理 保健 误诊 癌症
xupeiyang 2009-11-21 21:12
http://sobar.soso.com/tv/62187164/pn/1/v.html?pid=w.idx.post.postch=w.idx.post.post   纪小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解剖学组织胚胎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每年在病理会诊中解决疑难、关键诊断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说到病理学,老百姓了解得不多。在国外叫doctor's。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因为我们每天干的活,都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都有一台显微镜,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体里的细胞变成什么样子了,可以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我认为,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无作用。男人喜欢补肾,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补肾。男性的强壮和性能力,是由身体里的男性激素决定的,不是用什么药物、吃什么食物能够补充的。   化妆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肤干燥,抹一点润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妆品变得年轻,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当了。   皮肤的黑和白,决定于皮肤里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国的时候专门考察过,黑人、白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都差不多,差在细胞产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为抹了药,就能让细胞产生的色素多一点或少一点,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妆品抹上去之后确实有效果,但它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于刷浆,你的黑色素细胞是永远不变的。   每个人的皮肤都有7层细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层,就像原来穿着厚衣服,看不到里面的血管,现在磨薄了,血管的红色就明显,看上去就红润了,像抛光一样。所以你做美容以后,会又红润又光亮,显得年轻了。不过,人的细胞替补是有次数的,假如能替补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补就没有了。   还有运动。咱们可以运动,但是不能透支。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频度和幅度,好比说心跳,正常人1分钟跳70下,你不能让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运动限度。运动的时候,不能超过身体里细胞所能够承受的限度。许多运动员都不长寿,因为他的运动强度超过了应该承受的频度和幅度。就像蜡烛,燃烧得特别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结束了。   我们说,平时大家心跳是70下80下,不过成年累月都是这种状态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个礼拜有一次或两次,让心跳达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过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动,等于给房间来了一次大清扫。一个礼拜左右彻底清理一两次,把每个角落里的废物都通过血液循环带走,有助于你身体的代谢。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   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它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个医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误诊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小医生小错,大医生大错,新医生新错,老医生老错,因为大医生、老医生遇到的疑难病例多啊!这是规律。中国的误诊和国外比起来,还低一点儿。美国的误诊率是40%左右,英国的误诊率是50%左右。   我们应该正常看待误诊。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复杂,一时说不清,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如果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得了什么病,你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的核实。这是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误诊的问题。比如说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书上,都不会专门有这个词儿,这全是B超惹的祸。有了超声这个仪器,把探头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这个词就叫出来了。   我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我在解剖之前,先给超声科打电话,让他们推一个超声机到解剖室,在打开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没有脂肪肝,然后打开来验证。有时候他们说:没有,打开一看:这不是黄的脂肪吗?有的正相反。所以超声诊断脂肪肝是不准确的。   身体里脂肪多,你的肝脏里脂肪一定多,问题是脂肪多了,给你带来什么疾病没有?我们做了很多解剖,没有发现一个肝脏的硬化、肝脏的损伤,是由于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说你现在是轻度脂肪肝、过两年变重度脂肪肝,然后就变肝硬化,最后是肝癌,说这样话的人没有任何证据。   还有酒精肝,都以为喝酒对肝损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脏,在那里分解,像剪刀一样,把两个碳的分子剪断,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脏里都是这样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干什么?关键不是对肝的损伤,肝细胞死了可以再生,关键是对神经细胞的伤害。人体里只有神经细胞是生下来多少个,一辈子都不会再增加一个,只会减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牺牲一批神经细胞。    癌细胞是杀不死的   我对癌症的兴趣,从70 年代上学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激情。我认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鼓捣癌症,总能鼓捣出名堂来吧! 1978年第一届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着癌症去了。结果搞了半天,发现原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新方法一出来,我就去鼓捣一阵,最后一个个都破灭了。   我感觉最悲惨的就是:送进来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已经全身转移、扩散了,他还不明白,还想回去上学。我去查房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问: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够上学啊?我怎么回答?我如实告诉他?面对这么幼小的一个生命,我怎么能说得出来?我如果隐瞒,等这个孩子到了最后阶段,就会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再去看他,他还能信任我吗?中晚期的时候,你去治疗癌细胞,想把癌细胞杀死,这个思路是错的。癌细胞是杀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通过医学的办法,来解决你的癌症问题。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呢?我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个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这个种子冒芽不冒芽,长大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是取决于种子。种子再好,土壤不适合,它决不会长出来。怎么改善这个土壤?这是现在研究的课题。   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简单,问题是怎么发现。傅彪最后也到我那里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数都经历了乙肝、丙肝,然后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细胞变成癌要5到10年!肝脏受到攻击,1个变2个、2个变4个,像小芽冒出来一样,然后一点一点长大。你每过半年查一次的话,它决不会长成两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两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这样的案例,如果提前诊治,不是老说工作忙,是完全有办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他的肝脏切下来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时别人还骂我说:人家手术以后不是好好的嘛!你怎么说人家活不长?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长。他的癌细胞像散芝麻一样,在肝脏里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怎么能活得长?有人说换肝就可以了。癌细胞很聪明,肝癌细胞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肝脏,肝脏里面长满了,它就跑别的地方去了,等你换了一个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细胞都回来了!没有用的!   我们有责任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如果是晚期,我建议针对生存质量去努力,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不需要做,因为没有用。   作为医生,我给自己只能打20分。为什么?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解决三分之一的病。而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决那么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错了。做医生这么多年,我有一种感慨: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