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息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李亚辉-起点是唯信息论的软肋
热度 1 liufeng 2011-1-30 14:37
“你不是脱离人类的神仙,你的见解必须与人类原有的知识库对接,所谓起点就是对接点,没有对节点,当你消失后,你的见解也就消失了,因为别人无法从继续存在的知识库里沿着对节点进入你的体系 ,除了那些跳到空中接纳你起点的人---直接接受信息是比物质还高级的原点” 和鬼王讨论是开心的事情,不是想把他打到,因为他太强大,而且是希望通过我的讨论让他更强大,因为除了起点,他后续的研究我双手双脚赞同,而且也是我能模模糊糊看到,但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李亚辉在 “ 一花一世界与反射——答刘峰“用 了答刘峰,还把我的名字写错 但是你没有真正回答我的疑问, 1.你们有没有可能镜像错乱,” 你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你 看着看着,产生错乱,坚定的认为镜子里的你才是真实的, 而自身是镜像和虚幻。” 唯信息论就是把真实的物质看做虚幻的信息产生的镜像,而把原本生命物质用来描述世界的信息当做本源,这就是你犯错的根源 “ 2。你是不是要求我们毫无保留的先承认信息是第一性的,然后才能开展你的阐述, 如果我不承认,只承认信息是有意识的物质的产物,你就没有了办法 3.唯信息论注意到进化的问题么?唯信息论如何看待生了孩子,考上大学我们高兴,失去亲人,失去工作我们痛苦,这些背后的原因真的和我们的起点没有关系么? 等等,这些问题,你都回避了。你说了很多后延的例子,一花一世界,反射等等,我说过,当唯物论用信息同样可以阐述你后续的观点,甚至还是同盟军,只是你在起点上与唯物论者发生分歧,而且毫无缘由的让唯物者放弃立场,跟着你镜像错乱。 李亚辉在 “一花一世界与反射——答刘峰” 中问我: “人之前存在信号么?存在电磁场么?存在物质么?” 我相信这个问题恰恰就是李亚辉最大的难题,你自己需要先回答 或者你的唯信息论的起点就包含在这里,这个问题不讨论清楚 你后面的一花一世界,反射,真随机没有讨论的基础 这个问题我当然有答案,但我只能告诉你信号,电磁场和物质的区别 信号,电磁场是科学概念 物质是终极的哲学概念 你可能会不屑的说科学算个屁,我要打倒, 而这恰恰是我说你的问题:起点不扎实,凭空蹦出来让人接受你的起点 你说:你要建立科学的科学,要建大统一的科学,不会有一般意义的科学起点。 这有问题,按照你的逻辑,我可以建立同样的科学的科学,“神仙科学”,前提是你首先承认神仙是第一位的,然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就有了起点。所有神秘事件有了解释,科学体系同样可以被打倒。但是我不会要求别人先承认神仙是第一位。 牛顿的万有引力起点是“苹果落地”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起点是“光速不变” 宇宙大爆炸的起点是”红移“ 量子力学的起点是” 波粒二象性 “ 唯信息论的起点是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99 次阅读|2 个评论
统一卡尔纳普和波普尔思想的简单信息公式
热度 2 lcguang 2011-1-30 05:23
卡尔纳普是逻辑实证主义代表, 波普尔是证伪主义者。 前者强调命题的逻辑概率要大,才能算被证实; 后者强调逻辑概率要小, 命题才提供信息, 才有价值。 通常认为两者观点对立, 但是从我的信息论角度看,要想预测提供的信息多,先验小概率和后验大概率都是需要的。 我的语义信息公式很简单: 命题或预言的语义信息=log 预言先验逻辑概率是其真值函数对客观概率分布的积分,即 Q( Aj )=∑ P(xi)Q( Aj|xi ) 参看《语义信息浅谈和图解》: 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qt.ht 先验逻辑概率是否小, 取决于: 1)事件是否偶然,或者说是否出乎预料;比如明天有特大暴雨, 就比有小雨偶然; 2)预言的真值分布范围是否狭窄,或者说预测是否精确。比如“明天降水量大约10毫米”,就比“明天降水量大约是5-10毫米”精确。 事件越偶然, 预测越精确,则预测的逻辑概率就越小。 但是先验小概率对于提供信息来说是不足够的, 后验逻辑概率要大,信息量才更多。如果后验逻辑概率小于先验逻辑概率, 那等于是预测错了, 信息就是负的。 波普尔也说要经得起检验, 但是又强调, 只要一次错了, 命题就被否定了。他这样做, 就把大量模糊命题, 概率命题抬出在外了,大大降低了理论的普适性。同时接受卡尔纳普的证实说, 就可以避免这一缺陷。 m 我拿卡尔纳普做代表, 是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中也有两派, 一派以石里克为代表--主张通过感觉材料证实词或命题的意义,他继承了马赫的要素说。 一派是卡尔纳普为代表,主张用物理事件定义词和命题的意义。 他们自己认为异途同归, 而实际上,从卡尔纳普的主张走下去, 必然会得到赫尔姆霍茨的符号论--它和石里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截然对立。因为最近30年来,美国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感觉和一个词, 比如个人红的色觉和“红”这个词, 的一一对应关系是不存在的。 参看: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qualia-inverted/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64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信息】【信息论】【信息界定】的探讨
readnet 2011-1-29 13:35
刘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63do=blogid=408698 回李亚辉--镜像错乱是唯信息论错误的根源 已有 50 次阅读 2011-1-28 17:15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唯物论 信息论 并非完全否定,站在唯物论者的立场看唯信息论的错误。 应该是镜像错乱,具体的说,你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你 看着看着,产生错乱,坚定的认为镜子里的你才是真实的, 而自身是镜像和虚幻。 你可以说,为什么我不是镜像和虚幻,这就是立场问题, 你站在镜像错乱者的角度,其实你是对的。 关键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唯信息论成立的前提就你要改变你的立场,承认信息是本源,于是所有后续的阐述都成立了,但问题依然是,我们为什么要改变立场,你让我们改变的起点在哪里?李亚辉说了很多,似乎依然没能说明这个问题。 或者 这一点似乎不能作为唯信息论的起点。 有意识的物质用信息描述物质时,同样有 A 能用信息描述和确认的世界 ~A 不能用信息描述和确认的世界 唯信息论唯一的希望在于,用军事命令所有的人类不能说”物质“是起点,只能用“信息”替代,这时,唯信息论的起点就成立了 信息产生意识,产生物质,信息还可以描述意识 ,描述物质 但是如果唯信息论不能用军事命令让人类改变,那么改变的只能是唯信息论本身。 最后再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观点 物质产生意识 意识产生信息 有意识的物质用信息描述物质 用信息描述物质时,一些有意识的物质发生镜像错乱(我胡诌的词), 认为信息就是本源 于是就有了 信息产生物质,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信息,信息产生物质 死循环的唯信息 论。 李亚辉关于唯信息论起点的阐 述 收藏 分享 举报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互联网进化和互联网大脑,美国落后中国三年 • 人脑中的twitter应用与转发现象 • 我看科学网新版-质的变化 • 物联网本质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就物联网接受证劵日报采访 • 科学网的朋友,看看第几副图里有你 热门博文导读 • 儿子的顶嘴功夫越来越高 • 费米实验室、Tevatron对撞机与“邢定理” • 收获的季节 • 新版科博侃一回 • 闲话上古人类迁移史 相关博文 •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 不能自编自造热力学的“熵理论” • 熵增原理 ≠ 热力学第二定律 当前推荐数: 3 推荐人: hcy98765 readnet hongkunhui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 3 个评论) hongkunhui 2011-1-29 09:34 凑个热闹:谈一下意识与信息的关系:意识是以人脑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为载体的信息活动,意识 只是广义信息中的一类信息,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主要是指实有信息(与信源载体结合的信息)和实在信息(与信道载体结合的信息),这二种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在信息过程中是相对独立的信息存在,它不与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的存在也不被是否有信宿、或是是否有人的参与决定。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9757do=blogid=299991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9757do=blogid=299988 nipy 2011-1-28 22:45 请参考我的博文:信息是否只在认识层次中存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47689 欢迎讨论 nipy 2011-1-28 19:15 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信息! 似乎只承认认识层次的信息存在,不承认本体层次信息的客观存在! 我的观点是:物质首先产生本体层次的信息,物质产生意识以后,又产生认识层次的信息! 供刘老师参考,愿共同探讨! 博主回复(2011-1-28 22:16) : “物质首先产生本体层次的信息,物质产生意识以后,又产生认识层次的信息!”,倪老师,您好,这段话我还理解不了 倪鹏云 信息是否只在认识层次中存在? 已有 1042 次阅读 2008-11-20 23:40 | 个人分类: 信息本质探索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信息概念 信息是否只在认识层次中存在? . 由 于信息的概念确实是从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交流而开始形成的,信息论也是在人造通信系统中研究如何提高通信效率而产生的,大量与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信息应 用也是在人类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因此,人们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容易侧重于与人的认识有关的认识层次上,在收集到的许多信息定义中都反映了这种情况,例 如: . “信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能动反映”; “信息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是认识的中介”; “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东西”; “信息是指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 “信息是有用的知识”; “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 “ 信息应该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一个抽象世界里的表达 ” “ 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在人的逻辑概念里存在) ” “ 信息是生物体做出主动反应和适应活动的前提,信息对完全被动的活动没有什么意义。 ” . 这类信息定义,虽然在认识层次上反映了信息概念的许多重要特性,但实际上否认了信息在人类社会以前和以外的客观存在。容易使人误解为:信息只是精神领域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和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中,究竟有没有信息客观存在?信息概念应不应该从本体层次到认识层次联系起来研究?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 1 ) 从认识之源分析 。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认为 存在是思维的本原,也是认识的本原 。 因此,基于认识产生的认识层次的信息应该从本体层次的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信息源。人们多已承认,大脑具有信息处理功能,思维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认 知系统应该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输出的是认识层次的信息,它的输入就应该是客观物质世界中本体层次中的信息。认知信息系统把本体客观事物中的信息 传递到人脑并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而形成认识,如果否认客观物质世界中信息的客观存在,我们承认的认识层次的知识信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认 知信息系统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会产生信息输出,也是不可思议的。 ( 2 )从反映的实质分析。 承 认认识层次信息存在的朋友,大概都能认可“信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论也是建立在本体论关于存在是思维本原 这一基本观点基础之上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就是能在大脑中获得客观存在事物的映像,这个映像当然不是客观事物本体(物质),而仅是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 (运动状态、结构等等)反映在人脑属性变化之中的。“反映”是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许多有关辞典中对“反映”都有比较明确和公认的定义,如“反映是一事 物与他事物相互作用时通过自身内部再现他事物某些特点的能力”,“反映都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反映是物与物相互 作用的结果”等。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过程,也是客观事物通过光波、空气波等中间物质介质与人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人们已研究了反映形式发展的三个阶 段:无机界的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映形式(反应)、生物的反映形式和人的高级能动地反映形式。因此,联系“反映”得到的信息定义,如我们用“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属性 ”或“ 信息是对物质属性的反映 ”作为信息本质概念时,就很容易在本体层次、认识层次以及认识过程中具有最广泛的普适性。由于客观世界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作用,因此也应普遍存在一事物属性中对另一事物属性的反映,因此信息也应在客观自然世界和主观认识世界中普遍存在,信息与物同在! ( 3 ) 从大量存在的自然信息现像分析 信息与物质同在,意味着在人类社会以外以及人类社会以前,信息就客观存在于自然物质世界中。我们可以列举一些自然界中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和比较自然形成并容易被接受的信息概念来进行分析,例如: * 两物体相撞而互相产生的裂痕、凹痕等印记,都反映了对方质量、速度、形状等属性的信息。 * 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运动状态信息。 * 地震现象反映了地球内部结构状态和能量的变化信息。 * 树干横截面上的树轮数反映了此树的年龄信息。 * 恐龙化石的样式反映和传递了亿万年前曾经实际存在过的恐龙动物的基本属性信息等。 再 以气象信息为例,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报各地的天气信息如温度、阴晴、风力等,虽然这些气象信息是气象部门在各地通过各种仪器测试和观测得到并通过电视台广播 的,似乎是由人工测试处理和传播而形成的。但实际上,各地的温度、阴晴、风力等气象信息以及由这些表面信息形式所反映的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和规律,都是 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们对它测试、播报而转移。地球上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化信息,亿万年以来伴随着地球演化,表征着地球与太阳等宇宙星球运动关系变化不断演 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信息并不是由人感知到客观事物属性后才产生的。 ( 4 )从生物进化过程分析 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由于揭示了生物体中基因信息转录和复制过程而获得本 2008 年度诺贝尔奖。这也表明国际科学界明确认可自然界生物体中有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的基因信息的客观存在。我国科学界也已大量开展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体基因信息的研究。 生物体是自然物质世界演变进化过程产生的一种具有更复杂结构的物质,揭示和承认生物体中有信息存在,进一步表明,在本体层次的自然界中,无论是无机物和有机物,信息都是普遍与物同在的,信息的概念不应局限于人类产生以后的认识层次上。 基因是一种具有双螺旋结构 DNA 的生物大分子(一种物质),基因信息正是反映在一个 DNA 结构属性中的另一 DNA 分子的属性,因此基因信息也称为基因遗传信息,它在 DNA 分子之间进行传递,是上一代生物体某些属性得以遗传给下一代的基础。 DNA 分子是基因信息的载体。进一步研究基因信息的传递过程,必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信息的本质。 ( 5 )从通信与信息传递过程分析 信 息概念和信息定义确实是在通信领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一般人几乎都不会否认“信息是可以传递的”这一重要信息现象,我们现在网上讨论信息问题也是在 相互交流信息、传递信息。当然,人们通常认可的这种信息传递(通信)所指的信息,通常也认为是由人脑反映所产生的认识层次的信息(话音、文字、编码数据 等)。但当我们深入考察这个信息传递过程是如何具体实现时,我们发现通信中信息的传递也都需要通过中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使一 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属性之中,由此实现信息传递。例如光通信中,传递的信息被反映在光波频谱属性的变化中,光波这种物质以其属性的变化“携带信息” 进行传播,承认光波携带信息进行传播,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在客观自然界中存在信息。按照人类通信系统中这种信息传递过程的分析,在自然界本体层次中由于事物 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也应普遍存在信息的传递。例如从几百光年以外的宇宙星球通过电磁波传递给我们的宇宙结构和状态的信息,是自然界的空 间信息传递的例子,恐龙化石反映的亿万年前真恐龙的属性信息是自然界时间域传递信息的例子。认知信息系统是把自然界本体层次的属性信息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形 成认识层次的知识信息,也是信息的传递。可见,信息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都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无论是自然界本 体层次、人类社会的认识层次以及人的认知过程都是普适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信息与物同在,信息不仅在人类社会中而且在人类社会以前、人类社会以外都是客观存 在的。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倪鹏云 收藏 分享 举报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我对科学网博客升级改版的感受与建议 • 长沙大雪采风 • 毛主席与毛远新同志谈批孔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电子版书发布 • 2011年新年祝愿 • <我为什么崇敬毛泽东>博文续发 热门博文导读 • 儿子的顶嘴功夫越来越高 • 费米实验室、Tevatron对撞机与“邢定理” • 收获的季节 • 新版科博侃一回 • 闲话上古人类迁移史 相关博文 • 从广义集合看信息概念 当前推荐数: 3 推荐人: 考槃在涧 huabolin readnet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 3 个评论) liufeng 2011-1-28 23:41 我会好好看看,信息量太大了。有了感觉在和您讨论 博主回复(2011-1-29 09:56) : 欢迎讨论! 我认为:把信息概念从认识层次拓展到本体层次,是探讨信息本质的一个关健问题。 请进一步参看我的博文“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的我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22513 IP: 116.27.10.* 老修正传 2008-11-23 16:41 表面无关,实质关系最大! IP: 219.129.225.* 老修正传 2008-11-21 19:33 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水就占70%,还含很多无机物,如果无机物不是生物,没有智慧信息,人又怎算生物,信息又怎能传递呢? 博主回复:信息是什么?信息能不能传递?似乎与无机物是否也称为生物并无太大关系! 洪昆辉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1 已有 739 次阅读 2010-3-5 15:29 |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广义信息,信息界定,显示论,反映论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补充说明: 1 、什么是广义信息 广义信息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普遍存在 的一切形态的信息,是相对于狭义信息(申农信息和那些从静态、单一、非关系存在角度界定的只揭示了信息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性质及特征)而言的信息对 象。广义信息概念是一个适用于哲学、具体科学和技术层次,适用于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的信息对象,是对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的潜 在的、显在的、实有的、实在的、实得的、本体论的、认识论的、自然编码的、人工符号编码的信息的统一的描述和命名。 广义信息的界定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提 供一个可以达成各方面共识的信息定义有特别的难度,广义信息的界定需要兼顾各个方面:其一,它要有广泛的普适性,词汇和概念的使用要高度的抽象,外延要 广,要能够描述哲学、各们具体科学和技术层次中的信息对象;其二、要揭示出信息对象与其他对象如物质、能量存在的本质区别,不能将它们混淆起来,要揭示出 信息是一个有别于物质、能量存在的特殊的存在者;其三,要兼顾信息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及各个具体环节的不同的性质与功能,揭示出信息是在过程中产生 和存在的对象,揭示出信息与物质,能量等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四,要兼顾产生和支撑信息存在的各种对象和各种关系存在,揭示信息在关系存在中产生,在关 系存在中存在,在关系存在中发挥作用,是关系存在的产物,与此同时还要揭示出信息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广义信息的界定还要能够包容目前存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 息定义如:关系存在论、过程存在论、非实体存在(客观虚在)论、对象的间接存在论、映射论、显示论、反映论、表征论、再现论、重现论、标示论、属性论、结 构论、功能论、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论、与物质能量并存的独立元论等。 由于信息不是一个静态、单一、非关系存在的对象,因此,对信息的界定需要从信息产生的特殊性、存在的特殊性、过程的特殊性、关系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功能的特殊性这五个方面来描述和界定信息,这样才可能得到一个广义信息的合适定义。 2 、本文对 广义信息的最新定义 “所谓广义信息就是指通过特定媒介对存在者(事物)的存在或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是存在者的一种可以被转载的间接的、非实体的、功能性的存在方式”。 定义的第一句话揭示的是信息的内涵,说明了信息与产生信 息的对象的关系,信息与负载它的载体的关系,信息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全过程,揭示了信息对象的内容和形式,信息与物质能量存在的本质区别。定义的第二句话 揭示的是信息的外延,这是基于“一个对象多种存在方式”的信息本体论预设,按照本文的理解存在者(事物)可以有多种存在方式,比较公认的是物质,能量,信 息三种存在方式。还有将存在者分成实体和非实体存在方式,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方式等,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功能的存在方式等。该信息定义基本上兼顾和包容了 现有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定义,如信息定义中的关系存在论、过程存在论、非实体存在论、间接存在论、显示论、表征论、反映论、属性论等。 本文的广义信息的界定涉及了四个基本对象:(1)产生信息的对象(2)负载信息的对象(即信息载体)(3)信息对象本身(4)信息的接受者。 定义涉及了四种基本关系:(1)产生信息的信源对象与信息载体的关系,(2)信息载体与信息的关系,(3)产生信息的信源对象与信息的关系,(4)信宿与信息的关系。 定义满足了从动态、非单一、客观虚在、关系存在和功能存在相统一的信息界定要求,涵盖了信息的本体论、认识论、技术层次、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的潜在与显在、信息语义的守衡复制与信息的语义畸变、语义附加和信息创生等广义信息的问题。 收藏 分享 举报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 • 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在新版的科学网中将博文置顶,权宜之计供参考 • 千年榕树王(树冠占地面积9.2亩) • 冰雪黄龙 • 黄龙冰瀑 • 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划分的相对性及四种类型 热门博文导读 • 儿子的顶嘴功夫越来越高 • 费米实验室、Tevatron对撞机与“邢定理” • 收获的季节 • 新版科博侃一回 • 闲话上古人类迁移史 当前推荐数: 0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 2 个评论) nipy 2010-8-5 15:21 就信息本质定义问题与洪昆辉老师探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67 Fangjinqin 2010-3-18 10:05 Fangjinqin将您的文章推送到 复杂网络论坛 ,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2 已有 774 次阅读 2010-3-5 15:21 |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广义信息,被转载的,间接的,非实体的、功能性的,存在方式 3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 ( 1 )信息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特定的媒介(载体) 为什么要在信息定义中特别强调特定媒介这个对象,这是由 信息对象区别于其他物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物质实体对象可以依赖于他者而存在,也可以不依赖它者而单独存在,而信息对象与物质对象不同,它不可能单独存 在,信息无论是在信源环节还是信道环节还是信宿环节都与载体同在。信息过程中载体存在,信息就存在在,载体消失信息就消失,载体移动信息就移动,就是说信 息必须与特定的载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信息对象实际上是一个永远依赖于它者(载体,媒介)而存在的存在者。所以,在信息定义中与信息同 在的这个“媒介”对象是绝对不能省略的,省略了媒介这个对象的定义就等于放弃了信息区别于其他存在者的本质特征。在现有的信息定义中有的定义不谈载体而大 谈显示、表征、间接存在,那么,如果没有载体,信息内容是通过什么来传递、来显示来表征来间接存在的呢?所以媒介一词在信息定义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 是必须加入的对象。 信息的媒介可以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对象。在物理层次,信 息的媒介当然是指时间、空间、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在时空中的不同的分布结构模式,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这只是媒介中的一种层次,一种类型,而不是所有媒 介的全部。换一个层次,例如,各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层次信息的载体,各种社会活动是社会层次信息的载体,各种人的大脑的神经的生理生化活动是心理层次信息的 载体。此外,在信息处理的高层次上除了自然编码的信息外还有各种人工编码的符号对象也是信息的媒介,符号负载了自然编码的信息,是信息之上的信息(当然, 符号也有物理层次的载体问题,但这是不同层次的信息载体问题)。此外,信息的媒介载体还可以是各种静态对象或动态对象,是实体存在对象或是非实体存在对 象。本文采用“特定媒介”一词而不是用物质、能量等物理层次的对象来表述信息载体很有必要性,媒介一词的使用,使不同层次的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得到一个统一 的表述,避免了不分层次地描述信息的载体或一定还原到物理层次来描述信息载体的弊端,“特定媒介”一词的使用是描述信息载体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特定媒介”一词的使用还表明了信息与载体之间的相对独 立的关系和信息载体在信息过程中的被借用的地位。一方面,信息对载体有绝对的依赖关系,信息不能离开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和载体之间又是相对独立 的,信息和载体是二个不同的对象,例如,同一信息对象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负载,也可以由载体的不同的形式来负载。而同一载体也可以负载和捆绑不同的信息对 象。需要指出,信息载体就是载体不是别的东西,而载体说白了就是被借用的对象,是被借用来表达和显示另一对象的中介或工具。 ( 2 )存在者的存在是信息之源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一词来界定信息。本来可以选择的词 汇有事物,现象,物质,存在对象,结构,属性等,但只有“存在者”一词具有最抽象的普适性。“存在者”无论作为日常用语或哲学语言都是比较普及的,凡具体 存在对象都可以落入存在者范畴,用存在者界定信息使信息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此外,存在者词汇的采用还考虑到了概念交流的需要,在西方哲学中存在和存在 者概念比物质和事物概念更普及,这里的存在者就是一个具体存在对象,甚至可以包括一个信息对象(与特定载体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对象),既然要给普适层次的广 义信息下定义,需要尽量采用普适性的语言词汇。当然,在中国用“事物”和“物质”等概念来界定信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物质概念有哲学层次的理解 和自然科学层次中的理解,二者的语义上是有差别的。而“事物”这一词汇在日常用语比较普及,一般不包括非实体存在对象,当然,不同的人对“事物”这一词汇 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总之,在本文中存在者与事物二个词汇或概念也可以等价使用。 存在者的“存在”是信息之源。这里的存在者的“存在”是 一个总称,它包括存在者(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存在,如存在者的组分(要素)、结构、系统、属性、功能、量与质的规定性、对象的状态、过程等。目前,在信息 定义中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到底是对存在者(事物)的什么规定性的描述和命名,即信息是在表征、显示或反映事物的什么东西,信息又是什么东西的 “间接存在”。有的理论说信息是反映、显示被反映者的结构、有的说是反映、显示存在者的属性。请注意,属性还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属性包括了对象的 结构、功能、状态等,狭义的属性指对象在与它者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规定性。所以,属性说的边界实际上是不确定的。有的理论说是信息是反映存在者的功 能,还有说是反映存在者的状态或过程。对存在者的状态又有不同的理解,有哲学层次的状态概念,有具体科学层次包括系统科学的状态概念,还有日常用语的状态 概念。系统科学的状态概念不包括对象的结构、属性等,用它来描述信息反映的对象太狭义了。日常用语的状态概念比较宽,可以在界定信息中使用,但日常用语的 状态概念会引起歧义。笔者在一段时间中就是用存在者的状态的显示和反映来定义信息的,该定义中的状态概念主要指在特定时刻或时间期间对象的相对静止和稳定 存在的总和,过程指状态的历时态集合,过程与状态这二个概念概括了存在者各种情况,如要素,结构,系统,功能,属性,态势等一切。状态与过程在日常用语和 哲学语言上都是比较普及的概念用来界定信息是合适的。但是,考虑到以上状态概念在目前的研究者中还不普及,如果需要使用它来定义信息就要对状态概念作必要 的解释且要被人们认同,为了避免引起歧义,在本文中广义信息的界定中还是使用存在者的“存在”这个总称来界定产生信息的对象。 ( 3 )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也是信息之源 一般情况下,信息显示或反映的对象除了存在者个体的要 素、结构、功能、属性、状态、过程等外,更多的是反映和显示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广义信息需要显示或反映存在者的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存在二个对象,例 如,在认识论信息中信宿获得的信息内容不但显示信源的内容和作用,还显示信宿的内容和作用,它实际上是对信源和信宿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目 前,有一种信息理论认为,信息仅仅是对信源对象的自身显示,信息是信源对象的间接存在,这种理论对于描述简单对象或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对象是适用的,但用 于描述和定义复杂对象特别是认识论中的信息对象是不适用的。需要指出,存在者的关系存在类型非常多,如对象的内部关系,对象之间的外部关系,认识论中的主 客体关系、信源、信道、信宿之间的关系、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关系、实体存在与非实体存在的关系、状态与过程之间的关系等,可以说有多少种存在者的存在就 会有多少种存在者的关系存在。所以,在广义信息的定义中如果不加入存在者的关系存在这一项就是不全面的,其适用范围也非常有限的。 ( 4 )信息是存在者的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 为什么要用映射、显示或反映来界定信息。在现有的信息定 义中,使用过映射、显示、反映、表征、再现、重现、标示等词汇来描述信息与产生信息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及信息的本质特征。界定信息的这些词汇在语义上有不同 的含义,也有程度的差别。本文用映射、显示或反映来界定信息强调了信息是在过程中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存在者”,需要在信息定义中把信息对象作为 一个包含多种环节的过程存在来看待。 在现有的理论中映射与显示通常是指日常用语和数学、逻辑 语言,映射指的是信息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在数学中映射也指两个集合之间有点对点的同构和非点对点的同态映射。显示指的是映射的结果,映射与显示也是一种比 较直观的描述。反映一词的使用针对的是复杂过程,特别是指认识论中的信息,反映一词哲学上使用的比较多也普及。需要指出,显示与反映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 下显示是指一个被动的过程,是针对简单系统的概念,而“反映”针对的是复杂系统如生命现象是与人有关的现象。在人的信息过程中信息内容的映射、显示是一个 能动过程,在信息的映射和显示过程中信宿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内容会产生语义附加,甚至有新的内容的信息创生,即原来没有的信息内容在反映过程中产生出来,这 是信宿在信息过程中获得的间接实得信息,不是直接来源于信源映射的信息。所以,与复杂系统相关的通过“反映”产生出来的信息与通过简单的映射、显示出来的 信息在内容上是大不相同的,必须加以区别。当然,如果是指简单的通信过程用映射与显示就可以了,用反映一词反而显得含糊笼统。此外,用映射、显示或反映界 定信息还揭示了信息与产生它,负载它和接受它的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信息与产生负载和接受它的对象是不同的存在者,另一方面信息对象显示的内容来 自信源或是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互相作用存在,信息是对它们的显示或反映,信息是为它者而存在的,这就是信息的本质特征。 ( 5 )信息是事物的一种可以被转载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可以“被转载”的对象来界定信息。转载是指通 过或借助它者来实现对象及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载体的存在是转载特定对象的前提。信息对象与实体对象不同的是信息对象可以通过特定的载体来转载,而 实体对象不存在转载问题。因此,凡不可以通过特定载体转载的对象就不是信息,即要么它是什么也没有的“无”,要么它是物质、能量等实体存在。物质、能量等 实体存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转移问题,物质能量等实体存在的转移可以直接进行,不需要载体或其他媒介这个它者。 ( 6 )信息是事物的一种间接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的间接存在方式表述和界定信息。直接存 在一般指各种物质、能量等实体性存在,间接存在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介将信源存在者的某些规定性如要素、结构、功能、属性等转载或重现在另一对象之中。间 接存在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直接存在对象即信源对象是可以分离的,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与物质能量等直接存在相比,信息是存在者的间接的存在方式。那 么,信息对象的内容是谁的内容的间接存在呢?应该是信源对象内容的间接存在,信息是对信源存在者内容的映射和显示。 需要指出,事物的间接存在不可能凭空存在,间接存在是以 特定的载体联系和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存在是依赖于它者(载体)才能存在的存在者。但是,依赖物质能量才可以存在与是从属于物质能量的存在有本质区别,二者 不是一回事,从属是包含关系是子集与全集的关系,依赖是指二者的依靠关系。在现有的一部分信息理论中将信息对物质能量的依存关系变成了从属关系,这逻辑上 有问题。 事物的直接存在与间接存在在内容上有区别,二者不可能完 全相同,它们之间有从同构到同态的关系。信息虽然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也不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存在。但信息可以反映出客观对象及影响力的存在,所以称信息为存 在者的间接存在。这里的间接存在主要针对将信息与信息反映的对象混淆的理论。直接和间接存在是相对的不做绝对理解,包括信息对象(与特定载体结合在一起的 信息对象)也可以作为直接的存在者来看待,如符号系统,照片,镜子中的影象都可以是直接存在者,因此直接存在也不仅仅是指实体存在。, ( 7 )信息是事物的非实体性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的非实体存在方式来界定信息。信息是非 实体存在,这是它与物质能量存在最本质的区别。实体存在在物理层次目前主要是指各种基本粒子及相互作用构成的对象,有静止质量,占据一定的时间空间。非实 体性存在有场,力,能、真空和信息等,能可以转化为有静止质量的对象。信息与其他非实体存在如各种物理的“场”的存在有区别,各种物理的“场”可以在时间 和空间中独立存在,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则不直接占据一定的时间空间,直接占据时间空间的是信息的载体,不直接占据时间空间的非实体对象才是信 息。 信息这种非实体存在是依赖于它者才能存在的对象,即依赖 信源对象,也依赖载体存在。物质实体和场可以转化但不可以消灭,称物质不灭或服从物质能量守衡和转化定理。而信息这种非实体存在是不服从守衡定理的,信息 对象及内容可以产生,改变,也可以被消灭,信息对象在语义内容和数量上有守衡的一面也有不守衡的一面,只要改变了载体的结构信息内容就会改变,消灭了信息 产生的信源对象,消灭了信息的载体这二者,信息对象也就从根本上被消灭了。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要有物质能量存在必然有 信息存在,这是从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和信息的产生角度看问题,是针对信息对象在世界上的普遍存在而言的,笼统讲也没有错,但如果针对具体的信息对象而 言,这个观点就不适用了,在具体的信息对象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具备的情况下,具体的信息对象也不会产生出来,而消灭了这些条件也就消灭了该信息。注意,该 被消灭的信息不存在转化到其他对象中的问题,这就是信息存在与实体存在或非实体存在的物理“场”的区别。 事物的各种存在方式之间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并存的关系。 正如人们不能将物质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描述为能量属于物质,或物质属于能量一样,同理,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从属于的关系,不能将信息当成从 属于物质能量的存在对象,也不能将信息看成是物质、能量的一种属性,一种附属,应该说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事物(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之一。与物质能量相 比信息属于非实体存在方式之一,信息是一种非实体的“客观虚在”。 (8 )信息是事物的功能性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的功能存在方式界定信息。功能是指对象 发挥的作用,没有离开对象的功能,无论是实体存在或是非实体存在,是直接存在还是间接存在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都有特定的功能。信息虽然是一种非实体的、间 接的存在对象,但信息对象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者也是有特定的功能的。那么,信息对象的功能代表谁的功能呢?归根结底信息对象是实现它者的功能,在简单系统 中信息对象的功能反映和代表的是作为信源对象的功能。在复杂系统中,信息的功能既代表和反映信源对象也代表和反映信宿对象,是信源对象与信宿对象关系存在 的显示或反映。广义信息的功能有两类:其一,映射和显示信源对象的存在内容,实现信源存在者对信宿的作用,间接发挥信源存在者的功能。在简单系统中,如通 信和控制过程此类功能比较普遍存在,是单向传递的比较低级的功能;其二,映射、显示或反映信源存在者和信宿存在者二者的相互作用存在,既包括映射、显示信 源存在者的存在(要素、结构、属性、功能、状态、过程等)还包括实现信宿对信源对象作用的响应、应答,指导信宿的行为反应,实际上是实现信息对物质、能量 存在的引导、控制、建构和改造的作用。此类信息的功能往往和智能主体如人或其他生物的活动有关,这是信息的高级的可以双向传递的功能。 结论:广义信息的内涵指通过特定媒介对存在者(事物)的存在或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广义信息的外延指事物的一种可以被转载的间接的、非实体的、功能性的存在方式,这就是广义信息与其他存在者相区别的特殊的规定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 • 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在新版的科学网中将博文置顶,权宜之计供参考 • 千年榕树王(树冠占地面积9.2亩) • 冰雪黄龙 • 黄龙冰瀑 • 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划分的相对性及四种类型 热门博文导读 • 儿子的顶嘴功夫越来越高 • 费米实验室、Tevatron对撞机与“邢定理” • 收获的季节 • 新版科博侃一回 • 闲话上古人类迁移史 当前推荐数: 0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 6 个评论) babituo 2010-8-31 12:27 我的“场”概念:在逻辑或物理空间中的逻辑或物理分布。 而逻辑空间中的逻辑分布,必定要通过某种物理空间中的物理分布,才能存在并运动变化着。 babituo 2010-8-31 12:21 解释“场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场” 是“场形式的相互作用”,“群相互作用形成的场”的含义。 babituo 2010-8-31 12:14 “信息是以信宿实体的结构形式映构出来的信源实体的差异状态及其变化过程。”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结构化的相互作用,即:场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场。 这个表述如此简洁,应该有叫广泛的包容性。 nipy 2010-8-5 15:22 就信息本质定义问题与洪昆辉老师探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67 chenxun 2010-5-1 17:58 与洪昆辉先生探讨:界定“信息”需要将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包括能量)与物理学中的“物质态”概念(不包括能量)区分开。 我的理解:“信息”与“相互作用”、“对称破缺”同在。 李政道指出:物理真空作为一钟物理介质,是“没有物质的态”;但“有相互作用,有能量涨落”;“有复杂的凝聚能够破坏对称”。这表明:物理真空中没有“物 质”,但仍然有“信息”的不断产生和消失,当真空“能量涨落”形态转变为非真空“物质”形态后,“信息”(映构出来的差异状态与变化过程)才被存储下来。 如果“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奇点”态有无信息?如用霍金的话讲:“黑洞不黑”,应该也有信息。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普理戈金所说:“时间先于存在”。 有时间即有差异,也即有“信息”,“信息”先于“存在”,即先于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述说的“我们的宇宙”。“奇点”态中是否存在人类所处宇宙演化的类似 DNA的信息? 信息的科学哲学内涵可表述为:“信息是以信宿实体的结构形式映构出来的信源实体的差异状态及其变化过程。”这里的“实体”(或曰存在者)可以是物理实体, 也可以是概念实体(如数据库中的实体关系图)。这里的“结构”可以是物理结构,也可以是状态结构。这里的信宿实体和信源实体可以是不同实体,也可以是同一 实体。这里的“映构”是映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显现、再现、涌现的辨证统一。 博主回复:回chenxun 先生:感谢先生登陆我的博客并讨论信息的界定问题,同意先生的观点即界定信息时要区分科学层次的物质概念(如物理学中的概念)与哲学层次的物质概念,正因 为它们在日常用语中往往不被人们区分,所以,我在界定信息时不使用“物质”概念而是使用了“存在者”这一概念,存在者这一概念既包括了平时人们说的物质, 能量,自然也包括先生说的“物质态”对象。还包括各种非实体存在等。我的理解:信息是由载体的“结构”来负载和转载的对象(内容),因此,“结构”问题无 论在信息的产生和信息的存在以及信息在信宿中发挥作用中都具有决定性。当然相互作用也是传递结构所必须的,还有对称的破缺实际也上是结构问题。另,先生的 “映构”一词的使用也比较合适,特别是复杂系统的信宿已经不是被动的映射而是由建构与映射二者的统一过程。欢迎先生继续讨论信息问题。 洪昆辉 2010.5.2 Fangjinqin 2010-3-18 10:06 Fangjinqin将您的文章推送到 复杂网络论坛 ,
个人分类: 文化杂谈|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李亚辉--镜像错乱是唯信息论错误的根源
热度 3 liufeng 2011-1-28 17:15
并非完全否定,站在唯物论者的立场看唯信息论的错误。 应该是镜像错乱,具体的说,你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你 看着看着,产生错乱,坚定的认为镜子里的你才是真实的, 而自身是镜像和虚幻。 你可以说,为什么我不是镜像和虚幻,这就是立场问题, 你站在镜像错乱者的角度,其实你是对的。 关键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唯信息论成立的前提就你要改变你的立场,承认信息是本源,于是所有后续的阐述都成立了,但问题依然是,我们为什么要改变立场,你让我们改变的起点在哪里?李亚辉说了很多,似乎依然没能说明这个问题。 或者 这一点似乎不能作为唯信息论的起点。 有意识的物质用信息描述物质时,同样有 A 能用信息描述和确认的世界 ~A 不能用信息描述和确认的世界 唯信息论唯一的希望在于,用军事命令所有的人类不能说”物质“是起点,只能用“信息”替代,这时,唯信息论的起点就成立了 信息产生意识,产生物质,信息还可以描述意识 ,描述物质 但是如果唯信息论不能用军事命令让人类改变,那么改变的只能是唯信息论本身。 最后再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观点 物质产生意识 意识产生信息 有意识的物质用信息描述物质 用信息描述物质时,一些有意识的物质发生镜像错乱(我胡诌的词), 认为信息就是本源 于是就有了 信息产生物质,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信息,信息产生物质 死循环的唯信息 论。 李亚辉关于唯信息论起点的阐 述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945 次阅读|6 个评论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热度 7 iwesun 2011-1-28 09:01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这是旧文。 《白马非马》(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408532 )引用此文,科学网系统转换有问题,以前的博客打不开了,也没办法编辑再发布。 ----------------------------------------------------------------------------- 13认知的起点 刘锋 一直问《唯信息论》的起点在哪儿,我们真的得认真说说。 13.1确定性和无影刀法 人类(可以扩展到任何存在)认知的起点只有一个,确定性,没有确定性的事物是无法认知的。 用集合表述: 或者 还有没有啥妙招仙术? 没了,真的没了,就这么多。 这么多就够了,在添加就是胡说了。 老鲍喜欢搞仙术,这是他第一个要反对的。 你这是在搞非此即彼,是僵化的形而上,是一定要批判的。 你批判你的,我走我的形而上。 老鲍还是希望挽救失足儿童,是和非是平滑过渡的,你搞的是西方的自杀文化。 自杀部分东西方,该自杀的时候,谁都免不掉。 你给我搞光滑看看。 老鲍大笔一挥,从【0】到【1】,还有个【0.5】,还有个【0.33333333333….】,你怎么视而不见呢? 俺看见了,俺把你的0.5代入公式: 俺还可以把你的0.33333333333….带入公式: 俺还把你的光滑带入公式: 俺还可以把你的连续带入公式: 你要真发明一个不满足俺的公式的,就一定是神仙。 到底啥意思? 很简单,就是你对集合的划分是确定性的,不能三心二意,一会儿跑到张三家,一会儿又跑到李四家,俺的无影刀法都砍不到你,那你真是神仙。 还说明一个问题,边界本身是空集,边界里面不能隐藏任何东西,也就是说,边界是无影刀法。 连无影刀法都砍不到的东西,就是鬼魂。 非常幸运,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存在这样的鬼魂,否则这个世界就就是毫无意义的垃圾,没有生命也没有职能,本质上,也就啥都没有。 非常不幸,这个鬼魂,你就是用无影刀法,都砍不到他,人类就没办法修炼到上帝的程度。 非常幸运,人类就禁锢在自己的层次内玩,其他生物也同样会禁锢在他的层次内玩,大家各过个的,互相不干扰,你就是把宇宙炸掉,也无所谓,丝毫不影响其他层次的生物。 非常不幸,你无法到其他层次去玩,只有真随机本身才能够穿越真随机,你要想穿越,你就先疯掉,变成真随机,过去了,你也不记得你是谁。 非常幸运,上天赐予的家园,既温暖又舒适,只要不去想着如何当上帝,其实还是很自由的,该吃吃,该喝喝,一切都挺好。 13.1全部的科学都是起名字的学问 全部的科学本质上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饱了撑的,起名字玩。 爱因斯坦说,“相对论本身不神奇,更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为啥是可以认知的。” 只能说,爱因斯坦是个小迷糊,科学根本没有搞穿,搞穿了就知道为啥了,一切都是对一个东西,起了无数个名字,最后搞得自己晕掉,忘了姓啥,搞出一套系统去翻译这些名字,还觉得挺神奇,以为发现了客观规律。 任何一个有效地集合划分方法,都可以和客观的某种稳定性相对应,这就是主观的逻辑规律,可以在客观中存在着对应,其各种等价的名称之间的关联,是有主观决定的,并由同一个客观稳定性实现(或表现的),这些东西,全部都不是客观规律,客观只提供了稳定性的表现。 我说过, 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 。 刘锋 又要说这是唯心主义,天地都没有哪来的陆压道君还在前啊? 俺说的是规律的决定性,陆压道长代表的是系统的规律,天地没有啥都没有,一旦有了,就得体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你能区分这个时间上的先后么? 时间上的先后,对于高层次的抽象对象的讨论是无意义的,时间的序结构不是绝对的,是被重新构造的。 把科学搞穿,不是说科学万能,也不是说科学包罗万象,就是把建立在经验经验基础上的,无数个表面上不同的概念和名称,还原到一个基础的概念和名称上来,用信息系统自身的规律,重构整个体系。 这时候,你会看到所谓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是客观规律,其近似的规律性来源于两个:一个是主观确定性的逻辑等价性,一个是最基本概念和客观的稳定性的关联。 人为什么能够认知世界?根本不是爱因斯坦撞了狗屎运,这都是高层次的信息系统规律的必然结果。 人为什么能够认知世界?原本主观和客观没啥区别,是同根同源的,都是自在的信息系统的现象和表现,主观的存在和主观所能够认知的客观,是依附于同一个“本体”(基础的信息系统)的稳定性的表达,两者同出同源,相互协变的。 主观建立在一个稳定的信息系统之上,当然可以对客观这个信息系统做出应激性的表达,对其稳定性的客观想象,产生为稳定的信息表达,也就是客观的差异性,在主观内的反应,这个反应本身也是差异性,也就是一个集合的划分,这是任何两个相互交流的信息系统都具有的,也就是任何存在都具有的,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是信息系统的规律的表达,是必然的。 13.1人类认知的局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类认知的局限,就是认知本身,这是归根到底的局限 。 这个归根到底的局限,是由信息系统的规律决定的,本质上和客观是无关的,因为客观的稳定性是协变的,是相对的,就如,普朗克常数和哈勃常数,规划了微观和宏观的局限,这个客观局限是和人协变的,是相对的,非本质的。 人类认知的局限的根本原因,就是起源于认知所必须要求的确定性,有了确定性就可以搞出一大套基于起名(集合的划分)的科学理论,这套理论的客观适用范围,又受到客观稳定性表达的局限,当这个范围扩展的太宽的时候,稳定性消失,随机性占据了主导,这时候,啥认知都会失效。 当你分离出客观现象的最后1bit的稳定性表达,人类的认知就彻底停止。 对于一个体系而言,这时候,再如何构造都不能提供任何新的信息,都是无用的艺术幻想,是主观创造,而不是探讨客观表现,已经超出了科学范畴。 这个认知的局限,不要仅仅表现为微观和宏观,其局限涉及到认知的方方面面,也就是人类在用确定性织一张蜘蛛网,这张蜘蛛网既不能无限大,也不能无限密,鬼魂就生活在这张网的窟窿眼里。 有关确定性,随机性的正确表达,请参考《打打基础系列》 有关这张网不能无限密,也不要用分型来类比,分形这类决定性的无穷划分,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是无意义的,信息系统对体系的要求是一信息为衡量标准的,大小本身不是绝对的空间表达,空间是被重构的稳定的序的表达,也就是说信息系统的标准,是以是否提供新的信息为标准的。 人类认知的局限,在真正的数学和物理建模和分析之后,还需要详细讨论。 14组成观和普遍联系 14.1唯物的组成观和信息的组成观 认知的起点只有一个,确定性,没有确定性的事物是无法认知的。 用集合表述: 这个是必须的,放弃了,就直接闭嘴,啥话也别说。 这是一个认知的存在观,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是必须遵守的铁律,唯信息的实质就是扩展到唯存在,唯信息当然也不例外。 为什么要确定这个铁律,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可说,一团浆糊分不开,你就只能整体上说,是一团浆糊,没办法再说其他。 我们对一个集合A,进行如下划分: 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一是为了可说;而是为了切断联系。 在一个语境下,你描述的对象,如果存在交集,麻烦大了,说不清了。 一个班级,有一个连体人,两人人公共一个身体(是一个正常人的身体,不是双头人活其他怪胎),你怎么区分? 神就是神,人就是人,人神的杂交,就是人神的杂交,模糊不得。除非你不说话。 这一点,对于存在层面,存在就是差异,大家是一样的,是共同的。 进行这样的划分,还有个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联系,当大家独立,你是你,我是我,咋俩没啥关系。 为什么要切断联系? 不切断这个联系,也是没法说的事,我说毛泽东思想,你偏说是你爷爷当年放了个屁,产生的连锁反应,俺说啥,你都可以归结到你爷爷当年放了个屁,那俺还有啥办法。 切断联系,让个体独立,是为个更好的认知,也是没办法的事,否者就真的啥都是你爷爷放的屁了。 到目前为止,唯物和唯信息(唯存在)是一样的,大家没啥分歧,再往下,唯物就走了一条独木桥,唯信息(唯存在)走的是不变应万变的无为的道路。 先说唯物的组成观: 这没错,这是确定性的要求,大家都得这样,再往下,唯物就是这样的。 而且这种集合的划分的方法,是要无穷递归下去的,一直都保持这种树状组成观。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是合理的,整体等于部分和,既然 了,那么,a的组成元素当然和b的组成元素 ,挺合理的,没啥不对。 大致用用,是没啥问题,但是 满足整体等于部分和 的,都可以这么用。 但有个问题,就是把你大卸八块之后,在按原样装起来,还是不是原来的你,如果说是,那你给我们演示一下。 满足整体等于部分和 ,是一个机械的组成观,也就是玩具的组成观,这个世界如果是上帝一个人的玩具,确实唯物是终极真理。 上帝其实最喜欢唯物了,你别搞反了。 再说唯信息的组成观。 在某个语境(信息层次内)对集合的划分: 这没错,这是确定性的要求,大家都着这样。 再往下: 这时候信息的组成和物质的组成就差别很大了 ,这个道理太简单不过,你写的一篇文章,我也得一篇文章,从整体上讲,只要有1bit的差异,就是两篇文章,也就是这两篇文章的整体的交集为空,但是,你拿出一部分看,那可就不是交集为空了,要连最基本的01也不用,那你是神仙,不属于俺们确定性要求的可认知的凡间。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回潮不会抄。 这个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特征,只有在信息论里才能够成立,在唯物的集合论里是无法成立的。 从信息的角度说,整体就是整体自己,绝不是任何部分的堆积的结果,整体和其组成是独立表达的,单词是单词的意思,句子是句子的意思,文章是文章的意思,是具有独立性的。 物质的树状组成观,要求划分是绝对的,无穷递归绝对,组成的本体是绝对不能交叉的。 信息的网格组成观,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组成了,是表现,在一个特定的层次内,要求集合的划分是绝对的,也就是满足本层次的确定性要求,但是其特定的编码体系的组成,其组成是可以共用本体的。 信息的网格组成观,整体是整体,局部是局部,有关联,但同时也是独立的两个层次的表达,整体绝不是部分和。 唯物的组成观,是唯信息的一个特例而已。 15从普遍连续和普遍不联系 15.1为什么要切断联系 我们前面说了,在同一个层次内的集合的绝对划分,满足确定性的要求外,还有个目的,就是切断联系。 俺在家里炒菜,你偏说一万光年以外,有个猴子在撒尿,让我少放点盐。 俺只好一脚把你踹出去,想都不肖得想。 你说你是科学,再科学俺也照踹不误。 这就是为了切断联系,才不管那么多,你说毛泽东伟大,钱学森伟大,都没用,在我眼里,只有老婆最伟大。 这就叫切断联系,不切断,根本不可能搞科学。 老鲍就天天忽悠仙术,依据就是普遍联系。 15.2唯物的组成观下的间隙和搞鬼的物理学 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组成观,是一个绝对的树状划分,这个树状划分很直观,也很好记,从大到小,一下子就记住了。 我们知道,集合的划分,还有个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联系,但切断了这个联系,联系如何表达? 唯物的绝对无穷无尽的树状组成论,对于上述问题,在建模阶段就彻底抛弃了联系,后面冒出一句 “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并不是唯物的专利,唯心也这么说,否则,意识怎么可能遥控数万光年以外的飞船,上帝岂不成了孤家寡人? 唯心不去研究如何联系,只念咒语就可以。 这时候我们会有更大的麻烦, 就是从存在 → 物质,出现了没法填补的间隙。 唯物求助于伽利略的二球,填补这个联系。 于是出现了力,出现了场,出现了弦,出现了空间,出现了时间,出现了大把大把介于存在和物质之间的东西,也就是说,原本无影神刀之下,应该是空集,现在是非空了。 有没有那个唯物学者或者物理学家敢站出来,坚定地说,力、场、弦、时间、空间,是物质? 如果,这些东西不是物质,又是啥呢? 不是物质的东西是存在么? 对于唯物而言,我们今天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真的存在么? 在你基础建模阶段,不包含的东西,而又不承认其存在的,那一定是鬼魂。 唯物,一个最靠谱的联系,就是碰撞,这个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础。 但是,仔细分析下去,其实碰撞也一点不靠谱,因为在你的基础的物质模型的划分中,碰撞的结果是不可知的,谁知道碰撞以后的集合到底如何划分? 整个物理学,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鬼魂基础上的,纯粹是个鬼魂学说。与维心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俺都不好意思说这些人,搞了几百年都是在搞鬼,还高喊要高举科学真理的大旗,实在是弱智。 15.3唯信息论组成观下普遍联系和普遍不联系 唯信息论的组成观,是普世的,唯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唯信息并不强调整体等于部分和,整体和局部都是一种可以独立的表达。 唯信息论组成观下的联系是内置的,还用上述例子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a,b,c,d可以共用一个本体Z,当Z变化时,会引起a,b,c,d整体信息的同时变化,也就是说,只有唯信息的组成观下,联系不是鬼魂,是内置在模型内部的。 在唯信息论的基本方法下,普遍联系不是绝对的,联系是存在构造的,基础的真随机单元是绝对的不联系的。 基础最底层的真随机信息系统: Ω空间的组成单元是全面的绝缘的,是绝对无联系的,联系是通过如下方法构造出来的: 这样,a,b,c就存在了联系。 想尔兄弟曾经问我,是关系基本呢,还是集合基本。 当时,我没有明确的回答他,这是笼统的说,关系也是用集合构造的,还是集合基本。 有了上述认知,从唯信息论的角度说,集合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基于真随机的信息系统Ω空间,是最基本的,基本到不带有任何先验的规则,是纯粹的,联系和关系,是被构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只有唯信息论,是完全兼容存在的,存在 = 信息,不会出现任何间隙,不会出现鬼魂,因为所有的鬼魂都包装到了绝对无联系的真随机单元中去了。 只有唯信息论,联系不是后来加入的,是内置可构造的,而不是目前唯物的科学,那样的中间搞鬼的科学。 唯信息论的组成观,是允许共用本体的,很多人是不是高兴了,量子信息,千里凭空传音和隔空取物,以及俺们中国的传统保留节目“打小人”,都是可能的了。 俺吼吼冷笑两声,你还是在做梦,你回头看看,你共用的本体是什么?真随机,真随机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大家只能是他的表现,根本无法控制。 科学本身是邪恶的,唯信息论也不例外,但唯信息论提供了一个邪恶入侵无法逾越的界面——真随机。 16唯信息论和分析哲学 李铭 被俺界定为最坚定的科学主义者,他在他的公告栏里写道: 『 科学哲学在科学家的脑子里,不在哲学家的书本里。 』 俺举双手同意,哲学老师号称指导科学,其实没有一件科学发现是在哲学指导下完成的。 哲学对科学的指导,只有钱大师的亩产万斤和特异功能,是小河马的毛层子物质无限可分,还有啥? 哦,还有一件最大的,马克思马满神的科学怪胎,人类第一次,因为相信科学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科学怪胎。 把老蒋这类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仙狗灭掉,俺真的举双手赞成,仙狗只会浪费粮食,还能干啥? 但是,话说回来『科学哲学在科学家的脑子里』,科学家没脑子怎么办?科学家只有小脑,没有大脑怎么办? 从古到今,俺确实没有发现一个科学家有点脑子,牛顿50分,爱因斯坦30分,都不及格,俺能指望这些人么? 人类这几十亿人中,真的找不到有点脑子的人么? 还是有的,但都藏在民间,像小平同志,像想尔兄弟,像杨门三杰,像集智俱乐部,都是有脑子的。 老鲍算不算? 老鲍是仙人,随风倒,不需要脑子,真正的做到了自在。 俺对哲学的理解,仅限于高中的一百页厚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从此,在无任何长进。 繁体字老想把俺招安,读他的破三字经,他的破书有啥好看?你有本事,拍成科幻大片,俺爱看,除此之外,基本上绝无可能。 分析哲学,小平同志引荐过,在小平介绍之前,俺只知道有一个马克思,哪里知道什么康德?康德干嘛的?日本某天皇,还是买咸菜的? 小平同志高屋建瓴,有关认知的科学,前人基本都高过,就是一直没有扳倒科学的老根儿。 比如:老鲍说: 『“神仙是不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不叫神仙。” ---- 强烈建议刘疯同学和李三疯同学去看看“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语言与对象》(整体论哲学) 特引用奎因的一些名言,以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 1公理其实是约定 2 科学定理其实是定义 3 逻辑真理来自约定 4 任何一种翻译都是正确的 当你说“神仙不存在”时,等于什么也没说!不存在的东东您如何能说明?』 原来仙狗们中间确实也有先觉者,比如这个叫“奎因”的仙狗,从道理上讲,基本上已经解除到认知的核心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科学的大腿始终没有搬动,科学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没脑子,最多是用小脑思考,这很奇怪。 仔细想想,问题在仙狗身上,比如这个叫“奎因”的仙狗,看到一点东西,却不是在用科学的方式描述,仙狗们都有个局限,就是他们的逻辑都是基于语言学的,没有上升到逻辑的真谛——与或非。 这是仙狗的最大的问题,从语言学入手也是可以的,但最后一定要抽象到外星人的语言学,机器人的语言学,这些仙狗没有一个能站到机器人的语言学的高度,再去分析问题。 机器人的语言学什么人在搞? 程序员! 看来,历史注定是要程序员来完成分析哲学,半途而废的道路,彻底扳倒这个自以为是的科学大旗。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442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不能自编自造热力学的“熵理论”
jitaowang 2010-12-2 16:21
热力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然而就在热力学和相关领域中,可以说是 任意扭曲或自编自造热力学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和熵理论成风,国内外都一样!国外 2005 年 Challenges to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挑战) (以下简称挑战)一书中就归纳了所谓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和 熵的表达式 各自有 21 种!可能他们还来不及归纳 张启仁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 . 中国科学 G 辑 :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2008 年第 38 卷第 6 期 , 781~784 (以下简称 热 文)中的 熵定义 : 。当然挑战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些 所谓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和 熵的表达式 , 它们并非全都等价的 , 也就是说 , 满足了一个式子不一定能满足另一个式子 . 某些形式相互覆盖的 , 而另一些则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定律 . 既然如此,就不能允许任意采用某个所谓熵理论来证明真正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 文并没有能证明文中引入的 熵定义 自身就是克劳修斯的熵。 热 文的 熵定义 可能和 1948 年 Shannon 提出的 信息熵 的定义也不同,而且 Shannon 还把他引入的概念称为信息熵,以表示不同于热力学的熵!而 热 文中完全把 信息熵和热力学的熵混淆起来!这种可能是 第 22 个乃至第 100 个的所谓 熵的表达式 。 这些被扩展提出的这些所谓 熵 不同于目前绝大多数热力学学者的理解 , 至少并非属于热力学学科范围 , 或许可能归属于热力学以外的其他学科 . 为什么到 热 文的 最后突然一下子就变成热力学中的 克劳修斯的熵增原理中的熵呢!这种证明能成立吗! 不同学科之间的类比或借鉴是允许的,但是决不能混淆起来! 请看均已出版的我中英文版现代热力学(Modern Thermodynamics)第一章中,就有以下一段话: ===== 2005 年卡培克 (V. Cpek) 和希汉 (D.P. Sheehan) 所著的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挑战 : 理论和实验 (Challenges to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一书就是一个方面的代表 . 该书强调第二定律 一旦建立即放任地繁衍出各种表述形式 ; 它们并非全都等价的 , 也就是说 , 满足了一个式子不一定能满足另一个式子 . 某些形式相互覆盖的 , 而另一些则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定律 . (Once established, it settled in and multiplied wantonly; ... . Not all formulations are equivalent, such that to satisfy one is not necessary to satisfy another. Some versions overlap, while others appear to be entirely distinct laws.) 于是 , 卡培克和希汉就把所谓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和 熵的表达式 各自列举了 21 种 . 除了卡诺 (Sadi Carnot) 、开尔文 (Lord Kelvin) 、克劳修斯 (Rudolf Clausius) 、吉布斯 (Josiah Willard Gibbs) 等人的表述或表达式以外 , 他们把波茨曼 (Boltzmann) 的 几率熵 (probability entropy) 和申农 (Shannon) 的 信息熵 (information entropy), 以及用量子力学密度函数来定义的 熵 (entropy) 等都混为一谈 . 他们所列举的清单上也包含了克劳修斯的 宇宙基本定律 (fundamental laws of the universe). 在这样的混淆中 , 卡培克和希汉就推出了他们各自的 量子挑战 (quantum challenges) 和 重力挑战 (gravitational challenges). 当然 , 被他们扩展提出的这些所谓 热力学第二定律 和 熵 不同于目前绝大多数热力学学者的理解 , 至少并非属于热力学学科范围 , 或许可能归属于热力学以外的其他学科 . 另一方面 , 挑战来自于少数经典 ( 或传统 ) 的热力学家 . 他们主要是夸大经典热力学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 同时试图把整个热力学的适用范围局限于经典热力学的适用范围以内 , 即认为经典 ( 或传统 ) 热力学就是热力学的全部 . 例如 , 在 2005 年克莱登 ( A. Kleidon) 和劳伦兹 (R.D. Lorenz) 编辑的 非平衡热力学和熵产生 生命 , 地球及其他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and the Production of Entropy Life, Earth, and Beyond) 一书中倾向于把各种复杂的问题都归结为基于经典热力学的 最大熵原理 (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 他们在 前言 中以爱因斯坦在 1949 年的一句名言为自豪 , 即爱因斯坦说过 : 一个理论 , 如果它的前提越简单 , 而且能说明各种类型的问题越多 , 应用的范围越广 , 那么它给人们的印象就越深刻 . 因此 , 经典热力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经典热力学是具有普遍内容的唯一物理理论 . 我深信在其基本概念适用的范围内是绝不会被推翻的 . (A theory is more impressive the greater the simplicity of its premises is, th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it relates, and the more extended its area of applicability. Therefore the deep impression which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made upon me. It is the only physical theory of universal content concerning which I am convinced tha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its basic concepts, it will never be overthrown.) 其实 , 爱因斯坦说的是经典热力学 在其基本概念适用的范围内是决不会被推翻的 , 而 在其基本概念适用的范围 以外就可能是不适用的 .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6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熵增原理 ≠ 热力学第二定律
jitaowang 2010-11-30 09:35
众所周知,也可能是众所不知: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我的以前的博文 物理学界的伪科学富集区热力学 中指出: 由于上百年的迟缓发展,(热力学)成为现代科学中的一个典型的欠发展学科。 热力学成为物理学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科学界的一个不科学和伪科学的富集区。 热力学第二定律往往是首当其冲。我在此用了 的说法,可能不一定能立即被很多人所接受。然而,方舟子先生在今年 2 月 10 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 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 一文中就引用过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 C.P. 斯诺的著名著作《两种文化》中的一段话: 我曾经多次参加过一些聚会,与会者根据传统文化的标准都被认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他们一直兴致勃勃地对科学家没有文化修养的现象表示难以置信。有那么一两次,我被激怒了,问与会者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的反应很冷淡,回答也是否定的。然而,我所问的问题,在科学领域其程度相当于问:你们读过一本莎士比亚著作吗? 方舟子先生还说明该书指出 科学与人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被割裂成两种无法交流的文化,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主要障碍。 然而如今让我吃惊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代的科学家之间,甚至在物理学家之间也似乎成为 被割裂成两种无法交流的文化,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主要障碍。 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具体就是在我国的顶级的学术刊物上,看到了一篇: 张启仁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 . 中国科学 G 辑 :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8 年第 38 卷第 6 期 , 781~784 (以下简称热文)。 在 热文的正文第一段就提出了 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的基本观点。这实际上就是引入了一个简化的基本假定:所讨论的系统仅限于是孤立系统,不是普遍的!这一假定是和热文的题目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 证明 含义相悖的,在热文靠近结尾处更是直接把熵增原理完全等同于热力学第二定律: 定理 : 一个孤立系统熵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 这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 此定律因而得证 . 这是一个很基础性的差错。必须指出: 熵增原理 仅仅适用于孤立系统,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适用于任何宏观系统的人类大量经验的总结。 结论: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 此外,我同意张文祥老师的意见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中对信息的定义值得商榷 。 热文引入的熵定义改变了克劳修斯原来的熵概念是一个假定、还是一个公理、两者是否等价、来源于何处、是否经过证明等必须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交代。热文中提到的玻尔兹曼的 H- 定理是关于趋向平衡的一个经典证明中是否也是以等几率原理为前提等,也必须有明确的交待。否则这些所谓的证明都不是独立的。所有这一些假定、前提等在热力学中是从来就不需要引入的。 至于热文中 在社会统计中,也是真的。这便在极普遍的情形中证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至少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熵增原理 是肯定不适用的。在 热文中,还多次混淆地出现孤立系统、孤立的宏观系统和证明是普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词汇,应该就是方舟子 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 一文中指出的同类 错误。 一位资深的美国热力学家特鲁斯戴尔 (C. Truesdell, 1919--2000) 说过 : 每一位物理学家都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第一和第二定律 , 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没有两个物理学家的认识是相同的 .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和本文的意思差不多: 说的就是众所周知和众所不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附上 杨新铁 博文后面的相关评论或讨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taowang 谢谢张启仁老师在 3 楼的回复。但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原本是对孤立系统而言的 这句话不符合客观事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是 1850 年前后由克劳修斯和开尔文提出来的。而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是 1865 年才得到的。在克劳修斯的 1865 年著名论文中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得更透彻。熵增原理仅仅适用于孤立体系,不能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混淆!熵增原理是孤立体系的个例,在这一点上和 普遍的证明 背道而驰。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理论思维 请教张启仁先生 , 您的下述论断的依据 . 当今物理学 ( 不论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 ) 中信息量的普遍守恒 , 这使我们可以探讨今后的物理学 , 乃至其它科学 , 如经济学 , 社会学 , 脑科学 ,..., 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的可能性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hangqr ip:124.205.76.* 王先生 对您的意见答复如下 , 1. 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不只是 一些教科书 中的话 , 而是统计力学以多种方法证明了的结果 . 一个宏观系统不论是否处于平衡态都定义有熵 , 它与该系统所处的态实现的概率有明确的关系 , 这种关系直接表明 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 这里引用这句话是为说明它不足以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定正确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性还需证明 . 2.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 它的正确性是由实验判断的 . 但这不表示不需要理论证明 . 就像 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一平角 ( 一百八十度 ) 这一陈述每次实测都正确 , 还需要理论证明一样 . 这一证明明确了它为什么总是正确 , 那就是欧几里德几何的平行公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正确的 . 由此人们发明了非欧几何 , 其中平行公理不正确 , 因而 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一平角 这一陈述也就不再正确 . 这在现代引力理论中已成常识 . 我们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明确了它的正确性源于当今物理学 ( 不论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 ) 中信息量的普遍守恒 , 这使我们可以探讨今后的物理学 , 乃至其它科学 , 如经济学 , 社会学 , 脑科学 ,..., 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的可能性 . 3. 热力学第二定律原本是对孤立系统而言的 , 它的陈述就是 孤立系统的熵不可能减少 . 人们已熟知非孤立系统的熵是可以减少的 , 这不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 . 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就是趋向平衡的过程 , 这里并无 背道而驰 的问题 . 张启仁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taowang 谢谢, 1 楼张文祥老师寄给我的张启仁论文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 (以下简称 热 文)资料(发表在中国科学G, 2008 年 38 卷 6 期 781 页)。我偏重于研究宏观领域的热力学,对信息论并不很熟悉。但是还是能看出问题! 热 文第一段中,引用一些 教科书 中 熵越高的宏观系统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这句话是有严重问题的。这句话本身就是已经悄悄地引入了一个假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平衡系统!从 热 文第一段的接下去的文字中,也多次重复 趋向平衡 、 孤立系统 等词汇都和该文的题目中的 普遍 ... 证明 背道而驰的。 然而热力学是研究任何宏观系统的,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从信息论或其他方程能够得到 普遍的证明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大量宏观经验的总结!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理论思维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中对信息的定义值得商榷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1476 次阅读|7 个评论
尴尬的选择
热度 9 waumo 2010-10-16 20:48
今天是ChinaCrypt2010开会的日子,我把n=4的排列码加密的数据放在这里,请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通知所有专家前来破密! 密钥长度是96比特 是选择1. 分组密码加密强度不大于2的n次方 已经过时。 2.中国密码学会连最简单的密码都不能破译,只会纸上谈兵。 3.用沉默表示反正我是权威,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我。我不讲话真理就不是真理。反正我破不了,也没有人知道。我用掩耳盗铃的办法,谁也没招!我说不行,行也不行! 挑战题目数据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20 次阅读|7 个评论
信息概念点卯(一)定量理论
热度 2 luocun 2010-10-15 10:27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可是,什么是这个定义我们时代特征的这个东东,什么是信息呢?不问则已,一问发现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众说纷纭。这里,把俺接触到的若干信息概念给叫出来瞅瞅,算是支持 倪鹏云老师倡导成立信息本质探讨圈子 。 (1)先说来自电子工程和通讯领域里的香农(Shannon)信息论。这个定量的理论给了我们一套数学工具,可以对带宽、噪声、信息量等等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的处理。可是,它既不定义信息,也不关心意义。香农最初的论文标题叫做通讯的一个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既不是后来出书时候的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也不是后来大家习惯所称的information theory)。他在其中明确表示该理论不对付意义方面的问题。矿工全部救出来了这条消息,在特定编码空间里和传输条件下,跟矿工全部埋起来 了,相区别的程度,相混淆的概率是可以计算的,由此可以确定其信息量等等是可以的,在语言研究、密码学等等也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要帮助我们理解这条消 息的意义,大概是无能为力的。具体说来,这里的原因在于香农信息论只对各个可能信号的概率进行量化。香农自己就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游行彩车 (The Bandwagon),抱怨对他的概率量化理论的滥用,把该理论糟蹋成游行彩车,谁见了都往上跳。 (2)再举一个量化理论的例子:算法信息论(Kolmogorov,Chaitin;在加拿大滑铁卢的李明教授是这个东东的权威)。它的基本思路是可以用生成特定比特串的机器的复杂度,来度量该比特串的复杂度。跟图灵机可以相通,跟香农信息论也有一定联系,但是依然不能对付意义。 (3)第三个量化理论是Rolf Landauer提出来的,把热力学跟信息操纵联系起来,其大意是把信息的不可逆丢失(比如两个比特通过与门变成0,而从这个0,你不可以再知道当初输入那个是0,那个是1)跟热的释放定量地联系起来,每丢失一位,释放的热量跟 kT 成正比(其中 k 是玻尔兹曼常数, T 是器件的温度)。这个理论把信息跟热力学意义上的秩序以及(不)可逆性直接联系起来。 好,量化的理论说完了。下回说点和意义有关的信息概念。
个人分类: 阅读信息|54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语义信息公式和Floridi的语义信息公式比较
热度 1 lcguang 2010-10-6 09:37
我的语义信息公式和 Floridi 的语义信息公式比较 鲁晨光 摘要: Floridi的建立语义信息公式时考虑了对错问题和 永真命题 问题, 但是没有考虑Popper指出的命题逻辑概率大小对信息量的贡献, 也不和Shannon信息公式兼容。 本文将我的信息公式和Floridi的信息公式做了比较, 试图说明我的信息公式更加合理。 关键词: 语义信息,公式,Popper,Shannon 1. 引言 度量语义信息必须考虑事实检验。 就检验来说, Floridi 的思路(参看附录, 摘自 ) 和我的思路是一样的。我认为, 语义信息量公式要能保证: 1)对错问题;说对了信息就多, 说错了信息就少。比如你说明天下雨, 实际上第二天没有雨, 信息就少(我说是负的)。如果第二天有雨, 信息就是正的; 2)永真命题不含有信息, 永真命题比如:明天有雨也可能无雨,一加一等于二。 3)把偶然事件或特殊事件预测准了,信息量更大。比如你说明天有特大暴雨(偶然事件),明天股市上涨1.9%, 误差不超过0.1%(特殊事件)。如果说对了,信息量就更大。用Popper的话来说就是:预测经得起更严峻的检验 , 则信息内容更丰富。 4)和Shannon信息公式 兼容。 Floridi 建立信息公式的时候,充份考虑了前两个问题。没有考虑后两个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比较,看Floridi的信息公式存在的问题。 ----- 未完, 详见: 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bj.htm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42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事实胜于雄辩
热度 3 waumo 2010-10-1 10:00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nd Lies Will Collapse by Themselves 此博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的时刻,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在此我郑重宣布: 密码学界的错误结论 分组密码加密强度不大于2的n次方 已经过时! 在密码学中 2的n次方的一一对应的信息空间 已经太小! 密码学要进入 2进制信息有了下标的多对多的客观真实的信息空间 ! 事实胜于雄辩 不管这句话是否正确? 我向全世界宣布一件事实,请全体鉴别。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这句话是否还有争议,让历史来说话! 我给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2010-08-08 08:00:25出的题目的答案现在公布如下,密钥是: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道了密钥,所有明文大家都能得到。 可是中国密码学会除了说大话,却得不到明文。 这是铁的事实! 所有人都可以作证中国密码学会连n=4的排列码都不能破密。 对于n=8、n=64、n=128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让大家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下面是本文的全部实录。 科学网上排列码的内容我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给ChinaCrypt2010。 2010-06-22 20:34:26 ,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告知我审稿人意见如下: 本文提出了一种叫做排列码表的的对称加密方法,但本质上仍是换位和代替两种经典手段,只不过实现过程不一样。排列码表大大增加了密钥空间,但明文空间与密文空间并没有增加。例如,当明文长度为4比特时,可能的密钥个数为2^24,但可能的明文个数仍为2^4,在此种情况下,攻击者可选择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攻击,即直接穷举搜索明文。因此对安全性分析不全面,另外书写不是很规范。 另外作者提出的带下标的信息必将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只是信息的另一种表达而已。人们要想区别两个换了位置的11,显然必须增加额外的信息。 2010-08-08 08:00:25 我就审稿人意见给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一封回信:提出了针对审稿人否定意见的一个测试题,让中国密码学会全体专家破密。 全文如下: 可尊敬的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 非常遗憾的告诉您,2010年6月22日 20:34 (星期二)收到您的拒稿通知,感到非常遗憾!对于您的会议资源有限进行拒稿表示理解,但是对于您的审稿人的无知而又不肯深入探讨问题表示非常非常地遗憾! 或许您按程序给我发拒稿通知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要忘记您是中国密码学会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您不应该是机器人,您应该对您的审稿人的意见负责,审稿人的意见就代表了您的意见,也就代表了中国密码学会的意见。审稿人说:本文提出了一种叫做排列码表的的对称加密方法,但本质上仍是换位和代替两种经典手段,只不过实现过程不一样。排列码表大大增加了密钥空间,但明文空间与密文空间并没有增加。例如,当明文长度为4比特时,可能的密钥个数为2^24,但可能的明文个数仍为2^4,在此种情况下,攻击者可选择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攻击,即直接穷举搜索明文。既然这样说了,那么他应该做到,不应是凭空说说而已。 既然您的资源有限,网络有无限的资源,我们已经把n=4的排列码程序公开在科学网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271 这是下载n=4的排列码程序的网址,您可以随意下载,而且全部登陆科学网的人都可以做公证员。如果您觉得您需要对程序有更多的了解,您可以根据下面这个网址提供的方法自己编写程序,利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加密后,看看能不能破密。已经经过多次课堂实践,证明大学二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读了我们的文章,就可以自己编出程序来,我想你们当然更应该能编写出自己的程序来,当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要通过我的检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285 n=4的排列码程序就是我们的大二学生根据它编写的。此文是武汉大学出版社,我编写的《信息安全基础》这本教材的一段课文。 您可以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对密钥保密后进行加密(省得抱怨算法公开不充分,自己没有办法对自己保密)看是否能用16次直接穷举搜索明文攻击成功。 这里有1024个字节的密文,就是txt文件的字符0.计算机内部存储的16进制表示是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30 30 30 30 30 30 它对应的明文是34 3a 38 30 36 3e 34 32 32 35 36 3f 35 33 3e 38 3?3?3?3?3?3?3?3?我们给出了前16个字节,看到每个字节我们仅仅加密了后4位,仅仅是让攻击者不在debug下直接看txt文件也很直观。?是隐去的明文。为了让您的审稿人有更多的攻击信息,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31 31 31 31 31 31 对应的明文: 30 35 3a 36 32 33 32 3b 3b 3b 3d 30 39 3c 3f 3d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对应的明文: 35 3e 31 35 39 36 3a 3c 3b 36 3e 30 31 30 3c 3e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对应的明文: 31 35 3c 32 3c 36 3a 34 3f 38 36 36 32 3a 3e 34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对应的明文: 3c 34 3e 31 3f 34 3b 3c 3a 31 31 35 3d 3d 3b 3c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对应的明文: 38 30 33 36 36 31 30 30 33 38 39 3c 31 3e 31 3a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对应的明文: 3d 35 3c 33 37 38 30 39 30 31 3a 30 3c 3b 31 38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对应的明文: 39 3e 3b 3f 31 34 3c 37 3e 38 33 37 3f 3f 37 39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对应的明文: 36 36 33 3d 35 37 3f 36 3f 3c 3d 3a 38 36 34 3b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对应的明文: 32 32 39 30 3e 31 30 32 37 35 32 3f 31 33 3f 35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 3A对应的明文: 37 3b 3c 3a 31 38 31 37 30 35 3b 3d 36 3d 30 35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3B 对应的明文: 33 31 34 3e 38 3c 3f 30 35 3f 36 36 32 36 3c 31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 3C对应的明文: 3e 31 32 3b 32 39 37 36 30 39 3c 31 39 39 3d 37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3D 对应的明文: 3a 32 33 3f 3c 32 31 3e 34 3c 3d 37 36 39 35 32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 3E对应的明文: 3f 35 3c 3a 30 31 36 34 34 37 3a 3e 3e 35 30 3c 3?3?3?3?3?3?3?3? 我们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明文后得到1024个字节的密文: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3F 对应的明文: 3b 31 3e 31 31 31 31 36 38 3b 3a 3a 3b 3b 38 38 3?3?3?3?3?3?3?3? 我们再给出16*21个字节的明文:(为了让攻击者更容易计数,每16个字节给出1个计数,我们用?隐藏了第17~21个16字节的低四位) 1.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2.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4.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5.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6.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7.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8.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0.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1.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2.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4.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5.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6.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 39 3A 3B 3C 3D 3E 3F 17.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8.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9.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0.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1.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它们对应的密文: 1. 31 35 3c 37 37 33 37 3c 33 35 3f 33 3c 3e 3b 3d 2. 3c 3c 3e 3d 34 39 3a 3a 37 36 34 31 36 34 35 3e 3. 30 3f 30 3a 34 33 32 34 3a 30 3e 34 31 3b 3a 3b 4. 34 33 37 33 3b 33 3e 3c 3b 36 34 30 3c 35 34 37 5. 39 36 39 3a 31 38 33 31 3c 3b 32 31 3d 31 34 33 6. 3e 39 37 35 3a 36 36 3c 30 3d 36 3f 3c 39 3c 30 7. 31 30 31 31 39 37 37 3e 30 33 31 38 3a 38 32 3a 8. 32 38 3d 3a 3a 38 3a 33 3e 3a 3d 30 35 34 35 34 9. 3f 37 32 3b 3e 3e 38 31 3b 3f 31 3b 33 32 3d 35 10. 34 30 31 3b 3f 3d 34 3b 3a 3e 31 32 35 30 30 38 11. 3d 37 31 30 38 37 3b 3d 33 37 34 39 33 3f 3a 30 12. 3e 38 35 3d 33 3d 3d 36 3a 37 35 36 36 3e 36 35 13. 3e 3f 3c 3e 3b 31 37 33 3c 3d 3e 3c 39 3d 3c 3a 14. 36 3f 34 3c 3d 31 39 3b 37 38 3c 37 33 36 3d 30 15. 39 3d 39 34 39 3a 3a 3d 39 32 39 31 3f 35 3a 3d 16. 33 36 34 32 31 37 3e 38 38 30 3e 32 37 32 31 3a 17. 3f 39 30 33 32 36 37 39 3f 3f 36 3e 35 35 3a 37 18. 37 31 3f 31 3e 30 3d 34 3b 31 38 32 30 37 3e 31 19. 3f 3f 37 33 3c 37 3f 3c 3a 30 36 30 33 34 35 30 20. 37 3a 34 39 32 30 3e 3b 34 3e 30 3c 3c 35 3d 31 21. 3b 30 35 34 3e 38 3a 3a 3a 34 3d 3c 36 39 3e 34 我们使用同样的初始密钥加密了这16*21个字节。 这里给出的数据都是16进制表示,是为了方便攻击者让明文和密文一一对应。因为4位2进制数正好是一个16进制数。 我们认为我们为攻击者提供了最有利于攻击者的数据,前面16组数据提供了用同一初始密钥加密的明文的任意组合所对应的密文,或许就是审稿人所说的明文空间所有的明文。第17组数据提供的是我们认为审稿人概念中的已知明文攻击所用的明文空间的所有数据。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提供了审稿人所需要的全部数据,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可能由于我们知识的浅薄,没有提供出审稿人所需要的数据,但是我们承诺,只要是审稿人需要的,提出来所有的明文数据我们用同一初始密钥加密后的密文我们都全部提供审稿人。这应该是合理的吧。 当然可能由于我们知识的浅薄我们不懂得审稿人的最薄弱的环节和直接穷举搜索明文,因为明文的个数只有16个,做一次明文搜索,用一个小时审稿人应该能完成吧(实际上16次4位2进制的搜索总共用一个小时也不算过分的要求吧),也就是16次搜索,按每天8小时工作制,两天应该足够了吧。搜索过程的描述文字我们没有字数的限制,审稿人应该清楚地写出来。再扩大15倍的保险,用一个月的时间应该是富富有余吧。审稿人是否应该把我们给出的数据中隐去的明文全部找出来。或者找出任意一组来都可以。当然最好找出加密密钥。 如果审稿人一个月都攻击不成功,意味着什么,您应该是明白的。(是否审稿人在撒谎骗人) 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每个字节仅仅加密低4位,高四位我们没有动,是您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是n=4的分组密码。当然高4位和低4位同时加密也是容易做到的,仅仅是分组个数增加一倍。显示起来没有那么直观。 上面的数据是我们通过txt文件对应过来的,我们的程序直接加工的是txt文件。作为附件我们也把这17对txt文件附上。从文件名就很容易明白文件内容的含义。 Mingwen0.txt加密后变成miwen0.txt(mingwen是明文的汉语拼音,miwen是密文的汉语拼音),mingwen0.txt文件中我们删去了第17个字节以后的内容,是要您的审稿人给出结果的内容。这样的文件对一共17对,我们是用同一密钥加密的。 实际上我们的程序可以加密解密任何扩展名的计算机文件,加密的结果和原来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长度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变化。那么您的审稿人说的另一句另外作者提出的带下标的信息必将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只是信息的另一种表达而已。人们要想区别两个换了位置的11,显然必须增加额外的信息。您不认为是您的审稿人正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况且我们论文中说的明明白白,对于信息000000000000000B,人们一直见到的就是一串0,因此才得出1.2节的当前对信息空间的认识。而客观世界可以把这一串0分成j个分组,每个分组有i个比特。这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表示。也就是每个比特的0都可以带上两个下标,一个下标表示在组内它是第几比特,另一个下标则表示它是第几个分组。这才是分组密码的完整客观的表示。下标是客观存在的仅仅是你的审稿人没有看到而已,难道您的审稿人不知道分组密码是分了组的的吗?上面的一串0中第一个4个0和第2个4个0,是一样的吗?您的审稿人看到的是相同的,既然是相同的那么加密或解密后的结果应该相同,但事实是我们加密或解密后的结果不同,您的审稿人运行一下我们的程序就会一目了然。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看到了你们审稿人看不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你们的审稿人需要从不带下标的信息空间爬到带下标的信息空间,才会理解我们的论文。不要认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这是唯心主义的。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事实。你的审稿人的信息空间相比带下标的信息空间太渺小了。从一一对应的映射,走到多对多的路径对应的理论中才会知道如何破解我们的排列码,哪怕是n=4?我相信给您一年的时间,您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使用任意的手段和工具,聘请任意的专家您都不能破解我n=4的排列码,何必谈更大的n,n可以为大于4的任意整数。我们这里为什么给出n=4呢?因为n很小,破密成本就很低,就很容易检测分组密码加密强度不能大于2^n是个错误的结论,只要您不固执己见,您就会看到客观的信息空间比你们掌握的大出很多很多倍,你们掌握的仅仅是井口大小,我们提出的路径的概念、多对多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必然会代替目前的密码理论,目前的密码理论仅仅是科学史长河的一小段,今后客观的信息空间必然会被人们认识,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您想过没有,不同分组,都是4个0,为什么会对应不同的明文?是因为那里存在下标,(只不过这个下标您的审稿人看不见,我们并没有用额外的存储空间,这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计算机可以数出它是哪个分组,每个分组中计算机又可以知道哪个0在第几个位置上,连这个都不知道,您的审稿人破密我的加密只能使用穷举搜索密钥了)是路径在起作用,路径的个数远远大于映射的个数,尽管您看到我们使用的加密手段仅仅是你们认为初级的换位和代替两种经典手段时,您都破不了密,您不应该反省吗?如果连初级的手段都破不了,有必要要求破复杂的加密手段加密的内容吗? 希望您组织的ChinaCrypt2010大会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会,而不是个一言堂的大会;铲除大毒草的办法,不是不让发言,而应该是用事实证明毒草的言论站不住脚,利用权势阻止是办不到的,甚至罗马教皇烧死了哥白尼,也改变不了地球围着太阳转的事实。没有得到会议的认可,排列码的传播仅仅是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阻碍,但并不能停止它传播的步伐,我编写的《信息安全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印刷,科学网上我的博客也是抹不掉的,如果您一直要阻挡,连同本文也许会记入史册。 好了,不多说了,最后仅仅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让您的审稿人并邀请中国密码学会所有密码分析专家协助您的审稿人(以便能代表密码学会的意见,以后不要说仅仅是个人意见)拿出您审稿人的选择最薄弱环节进行攻击,直接穷举搜索明文吧,告诉我您搜索多少次才可以给出我题目的答案来,是16次、160次、1600次、16000次、16万次、160万次还是(4!)2*2 (4*4) 次都给不出答案来,最后不得不采用穷举密钥搜索,一个月仍然没有答案。我是一个不能因为您高贵就可以不讲实事求是的人;我是一个只相信真理的人,您可以说我给出的加密强度公式是错的,但是也必须给出您的正确的来,不能因为您高贵,就可以武断!让事实来说话!您同意吗? 我的要求不算过分吧,即使我们非常无知,密码学会还有一个教育的任务吧(开导开导我们也是必要的)! 密码学的客观真实的信息空间必然会代替当前的有局限性的局部的信息空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您收到我的邮件后请立即给我一个回复,表明您已经收到!也请您把您的意见尽快告诉我! 一个月后我就把我的密钥告诉您,加密程序请您网上下载,请您亲自检查,我给您的数据都是真实的! 一个仅仅相信事实的人、一个仅仅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人 武金木 因为博客会把文件的许多格式去掉,原文以附件形式在最后插入。 2010-08-20 10:50:59 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来信要程序源代码,内容是: 请提供你的程序源代码。 2010-08-22 08:28:05 我发去了程序源代码。 程序源代码以附件形式在最后插入。 2010-08-23 21:54:47 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回信内容是: 武金木老师, 您好。 您提交的论文第2页的第5步提到第二个分组的密钥选取,密钥是在原密钥的基础上加上前一个密钥的一定规律的变换,说明您的算法所用到的密钥均是由原始的24bit得到,从您提供的源代码也确认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攻击者只需要穷举原始的24bit密钥即可。至于中间过程所使用到的各密钥,攻击并不需要关心,用全部的24bit可能密钥加密明文得到的密文与真正的密文比较即可确定哪些是正确的密钥。另外,由于您将第一个8比特模24作为key值,这使得实际的密钥量不足24bit。 2010-08-28 18:00:03 我就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的回信给出我的意见如下: 可尊敬的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 收到您2010年8月23日 21:54 (星期一)邮件,由于本人比较愚钝,没有完全明白您的意思。因为224=16777216=1千677万,是否就是承认您的审稿人不能用16次、也不能用160次、还不能用1600次、还不能用16万次、甚至不能用160万次直接穷举搜索明文攻破我的n=4的排列码,而是承认必须使用穷举原始的24bit密钥,不知这是否您审稿人的意见,能否代表密码学会?但是您仅仅注意到了第5步,我们一共8步。是否意味着您已经承认必须穷举原始的96bit密钥。 296远远大于DES的加密强度,采用穷举密钥搜索,一个月是仍然没有答案的。就是说我们n=4的排列码就已经远远超过了DES的加密强度。对于要求不高的秘密296足够了。(我们公布答案后,您就会知道我们的原始密钥的长度是96bit,这是事实。) 我也注意到您的另外,由于您将第一个8比特模24作为key值,这使得实际的密钥量不足24bit。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这是明显的错误!因为第一个8比特不仅选行,还要选表,还要为后面的分组的密钥提供基础,这里有一个概念就是伪密钥是提高加密强度的。很明显,第一个8比特您用1和25分别作为key值(您的意思是他们的结果应该相同,实际上仅仅一个分组相同,这丝毫不能降低加密强度)看看加密结果是否相同,站在一一映射的立场上永远不知道多对多的概念,在我看来,这就是不顾事实的胡说八道。如果您代表的是这个水平,我们简单的修改一下程序就会会迅速的增加密钥空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285 在这里您会看到②关于密钥的设计,用1个字节作整数,它表示的范围是0~255。根据他的值就可以确定一个排列码表。再用另一个字节做整数,进行模24运算。得到一个0~23的整数,恰好对应排列码表中的Key值,确定bit的交换顺序。③关于求非的运算,为了进一步增加破密的难度,我们在交换顺序的同时,在某些交换路径上求反。因为n=4,0点有可能有4个路径,1、2、3点都有可能有4个路径,所以可能的路径总数共有16条,每1bit 对应一条路径,使用16bit或者说2个字节控制哪个路径上是否加非。用0表示不加非,用1表示加非,或者反之。④综合以上密钥的长度为32bit。不要停下来,一直看到⑧密钥的长度已经达到128bit。 只要您读懂了我的程序,相信您做这个修改并不难,不用我再给您新的程序清单吧。 这样我们的演示程序加密强度已经达到了2^128,AES的加密强度。 如果我们再做一次修改,(这个修改您也应该是能做的) 关于密钥的设计,用2个字节作整数,它表示的范围是0~216。根据他的值就可以确定一个排列码表。(因为24!远远大于这个整数,所以有那么多排列码表)再用另一个字节做整数,进行模24运算。得到一个0~23的整数,恰好对应排列码表中的Key值,确定bit的交换顺序。③关于求非的运算,为了进一步增加破密的难度,我们在交换顺序的同时,在某些交换路径上求反。因为n=4,0点有可能有4个路径,1、2、3点都有可能有4个路径,所以可能的路径总数共有16条,每1bit 对应一条路径,使用16bit或者说2个字节控制哪个路径上是否加非。用0表示不加非,用1表示加非,或者反之。④综合以上密钥的长度为40bit。不要停下来,一直修改到⑧密钥的长度已经达到160bit。 如果我们再做一次修改,(这个修改您也应该是能做的) 关于密钥的设计,用10个字节作整数,它表示的范围是0~280。根据他的值就可以确定一个排列码表。(因为24!远远大于这个整数,所以有那么多排列码表)再用另一个字节做整数,进行模24运算。得到一个0~23的整数,恰好对应排列码表中的Key值,确定bit的交换顺序。③关于求非的运算,为了进一步增加破密的难度,我们在交换顺序的同时,在某些交换路径上求反。因为n=4,0点有可能有4个路径,1、2、3点都有可能有4个路径,所以可能的路径总数共有16条,每1bit 对应一条路径,使用16bit或者说2个字节控制哪个路径上是否加非。用0表示不加非,用1表示加非,或者反之。④综合以上密钥的长度为104bit。不要停下来,一直修改到⑧密钥的长度已经达到416bit。看到了吧,我们给出的程序仅仅是为了说明原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得出您只能用穷举原始的密钥这个结论就足够了。我希望您给的这个结论是代表中国密码学会的,不仅仅是审稿人的。 这就是突破2^n后,所产生的结果。正如论文中所说我们发现的领域内的算法也必然是大量的。当然有的方法还是要先申请专利,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把密钥空间大大地提高。 我们的论文中还说了:这里我们给出的是查表法,实际上128!的排列码表是无法用查表法实现的,但是可以用计算法实现。使用计算法n可以是任意的正整数,只要明文和密文的对应关系相同,无论是查表法还是计算法,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它们具有相同的加密强度。我们这里再强调一次。N=5是否可以照葫芦画瓢,n=6呢?n=8呢?n=,n=128呢? 我告诉您这么多程序如何检测? 因为是对称密码,我们把密文解密就可以的到明文,然后隐去部分明文?就做出了我们给您出的题目。当然也可以把很长的明文加密,给出密文,隐去部分明文。不用我给您出题,您可以自己自测。您觉得时间不够,从现在开始再给您一个月的时间也可以。 我告诉您,我的原始密钥是96bit,不是24 bit,当然还可以是128 bit、160 bit、416 bit。使用穷举法是否累死了!这才刚刚n=4呀! 按着您目前的回答,您不使用使用穷举原始的96bit密钥,您是绝对做不出我给您的题目的,回顾让您的审稿人并邀请中国密码学会所有密码分析专家协助您的审稿人(以便能代表密码学会的意见,以后不要说仅仅是个人意见)拿出您审稿人的选择最薄弱环节进行攻击,直接穷举搜索明文吧,告诉我您搜索多少次才可以给出我题目的答案来,是16次、160次、1600次、16000次、16万次、160万次还是(4!)2*2 (4*4) 次都给不出答案来,最后不得不采用穷举密钥搜索,一个月仍然没有答案。这是我要得到的结果,希望您2010年8月23日 21:54 (星期一)邮件不仅仅是个人意见,而应该能代表中国密码学会。 不要说n=4的排列码的加密强度这么高,就是如果仅仅刚刚大于16,比如17,它的意义也是无比巨大的,因为当前密码学界的理论是分组密码的加密强度不大于2的n次方。如果大了,就说明目前建立在影射基础上密码理论都需要改写。 结论是一个密码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不带下标的2^n的信息空间的时代即将结束,带下标的信息空间必将到来!除了穷举密钥的方法,目前所有的密码分析方法都失效了,我给您写这些的目的就是邀您给出一个不使用穷举密钥的方法来破解我的排列码,遗憾的是您宣布没有。对不?如果有,您要给出来呀! 进入带下标的信息空间,那么密码学的许多概念需要改变,密码编码学可以使加密强度更高,加密速度更快,加密更简洁,密码分析法需要更新,相关的新的数学领域需要建立。 我们已经找到了路径的方法和多对多的概念,进行抛砖引玉。 如果您要拒绝新时代的到来,请给出理由。 科学的车轮要滚滚向前!让我们迎接美好的明天! 事实胜于雄辩!您承认吗?!请您尽快给出回答! 武金木 因为博客会把文件的许多格式去掉,原文以附件形式在最后插入。 至此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再没有了音信。 我 2010年9月28日 18:00 (星期二) 又给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一封信,全文如下: 可尊敬的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 时间过得很快呀,一个月很快就这样过去了,在铁的事实面前您应该已经知道,您的审稿人一直是在那里胡说八道,完全是在蒙人! 你的审稿人说过另外,由于您将第一个8比特模24作为key值,这使得实际的密钥量不足24bit。,我不知道您是否知道这是是非颠倒的一句话。明明我们这样做是要密码分析者必须使用穷举密钥法才能进行有效攻击的做法,您的审稿人却看成很容易降低加密强度。 试想一个明文密文对有多条路径实现,同一路径又有多个密钥标示,(用8比特模24作为key值是同一路径又有多个密钥标示实现方法之一)这都是不可逆运算。就是多种这样的方法才使得有2的92次方的不同的密钥产生相同的明文密文对,只有一个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您如何用数学方法区别真假呢?因为没有,所以是不可能区分的,只有一个一个的试。您不可能解决不存在的事情,如果能解决,那是捏造事实。他们产生的区别不在当前的分组,而在后面的分组,在哪个分组完全取决于密钥。密钥量那么大,计算又那么复杂,就是给您再多的时间您都无法得到正确结果。 我还给您演示过,前一个分组一个bit的变化,就会引起后面所有内容无限的变化,因此只要加密两遍,除去穷举密钥法,您在一一对应的所有密码分析法都失效了。所以我们不用使用s-盒,仅仅使用古典的交换和变换就足够了。为了保险我们加密了4遍。这就是除去穷举密钥法,利用一一对应的理论中的所有密码分析法都失效的原因。 使用穷举密钥法我已经给出了您密钥长度416 bit的方法,如果需要,很容易使用其他不可逆运算方法使密钥迅速扩大。这仅仅是n=4呀,要和AES比较,应该公平点对吧,就是说n要等于128,这就是说不用和AES平等对比,我们只要拿出九牛一毛的力气就可以打败AES。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AES在2的n次方的一一对应的信息空间里,而排列码是2进制信息有了下标的多对多的客观真实的信息空间里。 请您不要仅仅纠缠一个n=4的排列码程序,n可以是大于4的任意整数,能有多少,我们仅仅是拿出一个小的n;对于n=4的排列码也有很多可以实现的程序,我们给出的又仅仅是最简单的,不是吗?n=4的排列码表有24!个,我们为什么仅仅随意选取256个,比这个数更大的又有很多,都可以,是因为我们使用最简单的就足以应付你们的密码分析法。同样就是选取256个排列码表,也是可以让密钥长度是96,要是128也不难吧,当然我们也告诉了你们密钥长度等于416的方法。您不觉得我们又是拿出最短的。这一切都说明,进入2进制信息有了下标的多对多的客观真实的信息空以后就像一个成年人随便耍小孩玩一样那么简单。 我相信您主持的ChinaCrypt2010只能在2的n次方的一一对应的信息空间里玩耍。我希望您能让参会者到2进制信息有了下标的多对多的客观真实的信息空间里见见世面。 您在一个月内肯定没有破密我n=4的排列码,而且除了穷举密钥法之外,您也不可能有其他办法来攻击排列码!这是铁的事实! 当然我想到有人可能不服气,我希望您把我科学网上博客的网址通知给每一个中国密码学会的专家,让他们以实名制和我在科学网上进行讨论。我想这不会增加您会议的资源吧! 我不需要您一定录用我的论文,在您的会议上发表我一篇论文,对一个已经退休并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没有任何价值。我仅仅是希望看到我国的密码学应该领先世界,走在最前列。我这样处理问题,对您没有难度吧! 我只是不希望还有中国的密码专家假装不知道科学网上有我这样一个博客。 我希望这个论坛里出现每个中国密码学专家的身影。科学的发展需要公开的讨论,不应关起门来自吹自擂。 到了我公布题目答案的时候了,我定在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这个良辰吉日。同时郑重向全世界宣布:密码学界的错误结论分组密码加密强度不大于2的n次方已经过时,在密码学中2的n次方的一一对应的信息空间已经太小,密码学要进入2进制信息有了下标的多对多的客观真实的信息空间。当然我希望这个消息由您宣布,就会有很大力度,我是个小人物,人微言轻。但它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仅仅是要更多的时间而已。 对于那些不服气的人,讨论的大门是敞开的,答案公布后,我们就推出同一类型的第二套题目让那些不服气的人做,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让历史来作证! 无论如何,科学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在科学面前,您是阻止还是助力?由您选择! 10月1日之前,再给我一个答复,好吗? 一个只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人、 一个相信权威不可能阻止历史前进的人、 一个相信真理是不可战胜的人、武金木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二 此信在10月1日之前多次发给了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不可能没有收到。 因为博客会把文件的许多格式去掉,原文以附件形式在最后插入。 最后声明:我和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没有任何个人恩怨,有言语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排列码在中国沉睡20多年,只是他现在要出世,要踏平历史的绊脚石! 以下是插入的附件 ChinaCrypt2010程序委员会主席 徐茂智先生 2010年8月24日给徐茂智的信 20100928日给徐茂智的信 排列码明文密文对应表 n4排列码加密解密源程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02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iwesun 2010-5-13 00:05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作者: 力学 http://www.1911.cn/bbs/thread-78679-1-1.html 按 : 转一篇论坛上的趣文,只言片语,却很有见地。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逻辑学中的《矛盾》,就是信息论中的《反馈》。 《普遍联系》就是《普遍通信》。 《普遍运动》就是《普遍接收发射》。 《对立统一》就是《相互通信》。 《斗争》就是《通信》。 《事物》就是《系统》,《系统》就是《网络》。 共产党人一贯用《信息论》的概念来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但是一贯来只使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述说辩证唯物主义。 他们以自己掌握了《信息论》的基本概念而自豪,心满意足,扬扬得意。但是不知道还有一门《信息论》。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不懂《信息论》,就是文盲。 现代信息论的研究,得出结论,原来,逻辑学就是信息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民主集中制》。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群众造英雄,英雄造群众》。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实质就是资本主义信息系统的信息学。 可见,这还是一个盲区。也就是哲学的生长点。 现在的哲学家,懂信息论者不多。 可以正告辩证唯物主义者,你们的哲学生命,唯有信息论。 所谓独裁与民主之争,实质就是信息之争。 国家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所谓《组织起来》,实质是《信息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无线电之战。 没有无线电,中国的解放战争是不可能的。 所谓特务间谍,实际都是无线电报务员。电报与电话的区别,仅仅是语言不同。 体有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网络等等。这就是网络。 汽车也有各分系统,油路系统,水路系统,气路系统,力路系统,光路系统,电路系统。这也都是网络。 国家也有各种系统,军事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宣传系统,金融系统,生产系统,交换系统,水利系统,环境系统,地理系统,宗教系统,,, 细分下去,还有电力系统,燃料系统,石油系统,电讯系统,邮政系统,交通系统,情报系统,卫生系统,粮食系统,供水系同,排污系统,,,, 再细分下去,还有服装系统,灯光系统,娱乐系统,餐饮系统,,,, 系统也是集合。系统也有包含与并列关系,可见系统就是逻辑。 系统也是网络。 可见集合就是网络。 可见,逻辑学就是信息论。 一块石头,就是微晶系统。各微晶组成一个微晶网络。怎么能说,这是八杠子打不着呢? 所谓网络,就是《信息网络》,这是网络的定义。 除了信息网络,宇宙中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信息论。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AES now,what’s next?
热度 2 waumo 2010-3-6 10:32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2.洋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3.权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4.圈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5.历史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几乎所有的密码学教科书中都说分组密码的加密强度不大于2^n,当n=4的时候,岂不是16次试探就可以破密吗。 我们现在把我们大二学生学习排列码后编写的n=4的排列码加密演示程序和使用说明贴在这里,提供各位网友下载。既然这是科学院的平台,当然密码学的专家也应该可以来破密。希望有更多网友传话,给密码学专家,排列码的加密强度远远大于2^n,不信就来试一下。 我在这里宣布: 密码学界分组密码加密强度不大于2^n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AES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同的n,排列码的加密强度高于AES十的几千次方倍;加密速度AES最好的结果是220ns,排列码可以7.5ns就可以实现;同样加密强度硬件实现排列码比AES简单几十倍。 希望有更多的网友传书给密码学专家来破密吧! 看看有谁能用16次攻击就可以破n=4的排列码。 点击 n=4的排列码 免费下载排列码演示程序和使用说明 你还需要什么,给我发邮件,我会尽快发给你回答, 我的邮箱是 waumo@eyou.com 点击 n=4的排列码 免费下载 可执行程序 免费下载 n=4 的排列码加密解密源程序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6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谈谈信息的概念
热度 1 gl6866 2009-12-7 11:11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首先应归功于信息论的创立。信息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C. E. Shannon)在1948年创立的,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中,他专门讨论了信源和信道的特征,并推导出通信过程中信息量的计算公式。他对信息的定义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这之前,尚有其他人对一些探讨,如1872年波尔兹曼(L. E. Boltzmann)提出信息与不定度间的可测关系的概念;1918年费希尔(R. A. Fisher)从经典统计学方面研究了信息的量度问题;1928年哈特莱(R. V. L. Hartley)提出用讯息可能数量的对数来度量讯息中所含的信息量。然而,香农的文章是划时代的,他总结了前人的工作并有所突破。因而信息作为一个科学的基本概念首先在通信领域安家落户,而信息论作为一门学科,也在自然科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差不多与申农同时,美国科学家维纳(N. Wiener)创立了控制论,在电滤器燥声与信号的处理理论的研究中,他也独立地给出了与香农相似的信息量的数学公式(相差一个符号)。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更为通信的信息理论开辟了更为宽广的应用前景。 作为科学家,香农在创立信息论时,对于信息的本质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实际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一个科学家在本领域的任何一个基本概念都作出本质的规定。申农所关心的只是信息的度量的问题,由此可见,信息量的概念之于是比信息的本质更为至关重要的。在信息论当中,information指的信息量单位,叫做比特(bit),即binary digit缩写的音译。香农在通信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起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二是在通信系统中引入概率统计方法。这两项工作为狭义信息论奠定了基础。这便是在具体的科学领域之中方面的关于信息这一概念的情况。我们说,它是一种量的概念,一种统计的概念,所解决的是机械通信工程中如何利在有限的信道中以最大速率传送最大信息量的通信问题。 香农的信息在通信领域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信息论首先出现在通信领域不是偶然的,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其他学科如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都在利用信息的概念来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如早在1944年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E. Schredinger)便利用负熵(即信息)来研究生命现象了。在本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揭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信息密码的双螺旋结构的秘密,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全新的领域,从而进一步使信息论的观点在自然科学诸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得到了推广,形成一般信息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信息论很快就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成为广义信息论。在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信息概念的身影。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关于信息的定义。香农当时对这种不采取任何批判的生搬硬套的作为频为反感,认为信息论的基本成果仅限于非常特殊的领域,对心理学、经济学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信息论未必解决什么问题。他特别指出information绝不应与日常用语的information混淆起来,因为在这个科学理论中,information有其特定的涵义。尤其重要的是,不要把信息与意义(meaning)混淆起来。但是,香农就好象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把信息这个精怪放了出来而无所适从。非旦自己不能控制,反被人讥为坚持一种狭隘的信息观。 此后,他所提出的信息量的方法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正如有人认为的那样,无论是对信息的定义,还是对信息的量度,都更侧重于该实用领域范围的实用方面。它们都仅仅抓住信息表现或作用的某一侧面来对信息进行把握,所以,它们都没有真正揭示信息的本源和实质。关于信息的概念,虽然科学界尚无统一的、精确的定性定义,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有效的概念。因而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由此可见,揭示信息的本源和实质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哲学的身上。人们把哲学比作科学之王,如果哲学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科学加以总结和指导。它就会王冠落地,反被科学所嘲弄。 真正引起哲学界注意的不是香农,而是维纳对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挑战。维纳于1948年在其《控制论》中提出一种不是定义的定义,他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此外,在这部著作中,维纳还试图运用控制论的观点去分析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简直不屑一顾,骂上几句就算给他脸了。所以,控制论一出台,便遭到前苏联哲学界的批判。我国于60年代分别出版了维纳的《控制论》和艾什比(R. W. Ashby)的《控制论导论》。可是,当时我国哲学界附和苏联哲学界对控制论持批判态度。加之十年动乱,没有什么研究成果,文革后,风气始变,国内遂以肯定的态度用控制论研究哲学问题。 信息论传入我国已经是60年代的事了,比如说香农的代表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于1965年才被译成中文。我国1979出版的百科辞典《辞海》甚至没有收信息这个条目。我国学术界在80年代也才开始研究信息的哲学含义并从信息角度研究哲学问题。科学的信息概念起源于通信技术的需要,而在哲学意义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概念扩大了人们关于世界的科学图景。以往,构成科学的世界图景仅限于质料和能量这两个范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还有第三个由信息范畴把握的重要方面。信息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是系统有有序程度的标记。信息过程必须以质料为载体,并借助于能量。它既不能归结为物质系统中质料和能量过程,也不能与质料和能量过程分离。同时,信息也标志着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状态。哲学界还认为,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客体是简单化的形而上学倾向,企图把信息解释为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相并列的第三存在领域,则是回避哲学基本问题的多元论倾向。 信息概念对于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客体的所知系统与作为主体的能知系统,用信息耦合的方式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圆圈式的信息接受、存贮、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在科学反映阶段,分析活动时信息量趋于约减,综合活动时信息量则趋于扩展。这两种趋势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构成了分析与综合的基础。在所知与能知系统之间存在着同构异质的关系。在这种信息耦合的关系中,否认所知系统对能知系统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能知系统对所知系统的反作用是静观的唯物主义观点。 总而言之,在哲学界关于信息的概念存在着具有不同实践倾向的主张,一直围绕着这个概念在争论。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信息是精神实体的特性;(二)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三)信息是与物质和精神并列的第三种存在;(四)信息是物质载体与意识成分的特殊结合。这便是在哲学的高度对信息的概念进行的总结。但除了拓宽了哲学的视野,加深了认识之外,在指导方面究竟应该采用何种观点呢?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之,到了21世纪,对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终于成就了信息哲学这门具有交叉科学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3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信息与计算的问题
热度 1 dataminer 2009-4-8 20:49
信息熵的基本意义是反映消息最少需要的平均编码长度。 计算理论主要是研究是计算复杂性的理论,计算复杂性一般主要指计算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特别是时间复杂性。 信息论与计算理论有一个小小的桥梁,就是Kolmogorov复杂度。Kolmogorov复杂度描述的是一段计算机程序最少需要的编码长度。一般而言产生一条消息(注意是产生,而不是求解)的计算机程序的Kolmogorov复杂度与这条消息的最小编码长度近似。 根据信息论,一般而言消息是可以压缩的(这里专指无损压缩)。在通信中经常采用压缩技术来减少通信开销。压缩和解压缩程序本质上都是图灵机。因为压缩与解压缩都是无损的,所以压缩和解压缩并不改变消息的任何信息含量。从解压缩方来看,将压缩数据经过解压程序运算就得到了想要的数据。 现在考虑这么一个信息传递问题: Alice要向Bob发送所有10位数以内的所有素数。她有三种选择: 1. 是直接将所有这些素数传送给Bob; 2. 将这些素数压缩(ZIP?)后和解压程序一起传送给Bob; 3. 发送一个求解10位数以内所有素数的程序给Bob,Bob收到程序后,运行程序就可以得到这些素数了;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Bob都可以得到10位数以内的所有素数。问题是这三种方法是否等价? 从Bob最后要得到的结果来看,三者无疑是等价的(如果Bob对时间一点都不在乎)。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1和2等价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压缩与解压不过是对信息的不同编码方式进行转换,不会改变信息的任何内容。但是3呢?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3和1,2应该是不同的。因为Alice发送的消息与Bob需要的消息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用信息熵来度量的话,Alice发送的程序的最小编码长度(或者Kolmogorov复杂度?)可能远小于这些素数的最小编码长度(但是Bob却还是能得到他需要的素数)。 如果考虑额外的计算开销。3的方法给Bob带来了额外的开销,3不能和1等价,但是方法2同样也给Bob带来了额外的运算开销。解压缩程序与计算素数的程序都是图灵机,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如果考虑额外的计算开销,2与1也就不等价了。 另外一个场景: Alice向Bob传送联通北京所有景点的哈密顿回路(货郎担问题)。Alice有3种选择: 1. 将哈密度回路直接发给Bob(可以压缩也可以不压缩,这里看做等效的) 2.将北京景点图发给Bob,让Bob自己去找 3. 将北京景点图和计算哈密顿环路的程序发给Bob 1,2,3是否等效的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这里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景点地图所包括的信息是不是包含了该图的哈密顿环路的信息? 首先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信息一旦损失,就不可再恢复。消息进行有损压缩后,如果不补充新的知识,无论用什么解压算法,都不可能还原。但是根据图,是一定可以找到哈密尔顿回路的(如果不考虑时间限制的话)。另一方面,直观上来讲,仅从一张图尔得到该图的哈密尔顿回路却是很困难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给了图和计算程序(情况3),是不是就可以讲图和程序共同包含了哈密尔顿环路的信息? 但是有可能Bob的假期都过了,他还没能得到他要的回路。 从上面的的问题可以看出,信息论无法统一度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所有开销。压缩方法以增加计算开销的方式来获得较小的传输开销。但是按照信息论,传输开销的减小程度是有限制的。但是根据方法3的情况,有可能通过增加计算开销来将传输开销降低到信息熵的限制以下。根据这些事实,是不是可以猜想,信息与计算是遵循一定规律转化的?更进一步,对于一个传输过程,信息与计算之和是不是守恒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89 次阅读|8 个评论
信息论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分析
wangyong77 2009-3-16 21:07
信息论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分析 1. 引言 香农(Shannon,又译仙农、申农)的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对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并不一定非常适用 ,后人将他的信息论称为狭义信息论,而对应的广义信息不仅研究通信问题,还研究其他与信息有关的领域。针对广义信息,一些学者提出了全信息理论、广义信息论、统一信息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识到了狭义信息论的某一些局限性,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论局限问题,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分析狭义信息论的局限性。 2. 香农信息论针对现实信息问题的局限性 目前被认识到的香农信息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信息论仅仅考虑到了随机不确定性,而没有考虑到信息表示中集合的局限性和信息的模糊性等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模糊集、粗糙集理论。第二,信息论没有考虑语义和语用,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国内钟义信就提出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全信息理论 。 笔者也发现信息论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问题,而现实中的信息大多数都是不可靠的。而信息的可靠性却是信息价值的前提,比如情报类信息的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信息的可靠性是信息的主要指标,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仅仅是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第二,信息的完备性问题,信息论并没有考虑信息并不完全发送的情况,而现实中许多信息都是不完全(完备)、片面的,需要融合。在没有更加完备信息的场合下,人们往往权宜地将片面的信息姑且当作全面的信息来对待,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不完备的信息相对于完备的信息而言是不可靠的 。第三,在信息论中一些简单的信道并联和串联可以合为一个信道,比如简单的两个串联信道的信道矩阵可以直接通过相乘而当作一个信道,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复杂的多重传递,比如,信息从一个信源传递到中间信宿,而中间信宿又转发给一个最终信宿,而且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信息的表示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多重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重不确定性。现实中的信息往往需要经过这种多重传递,导致多重不确定性。比如,当然如果考虑前面提到的模糊集合等,这种多重不确定性性将更加复杂。信息论没有考虑到信道矩阵的传递概率等参数的复杂性。现实中这种传输特性可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可能是随机变量,甚至可能更加复杂。第四,信息论中以通信为研究对象,其传输的信号本身是确定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问题。在通信中,定义信息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本身不确定的信息,我们如果去消除其不确定性,只会导致信息失真,这是舍本逐末的。量子信息论就是对经典信息论的一种推广,量子比特除了是0和1外,还可以是0和1中间的一个叠加态。在文献 中,考虑了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指出信息的可靠性比确定性更加重要,现实中,人们也是宁可选择不确定,但是可靠的消息,也不会选择不可靠而确定的消息。第五,信息论中的条件相对而言是简单的,而且多是以条件概率来表示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中的信息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比如,给出的条件可能是知识、规律等等,在已知先验概率的情况下,又得知某一个规律,通过这个规律并不能简单得出相应的条件概率来。第六,信息论用先验概率来表示已知的信息,然而,现实中,许多已知的信息并不是可以用先验概率来表示,比如可能包含未知数,可能是某个约束条件,可能是某个规律,甚至可能是完全未知的。第六,信息论由于不考虑语义,没有考虑到信息可能本身都是不相容的,自相矛盾的。现实中,有大量的信息可能是不一致和矛盾的。 3. 信息的实例分析 针对以上局限性,为了让问题更加明朗,可能通过举例来分析: 例子一:发送者给接收者发送重要情报:某两国即将开战。从信息论而言,这本身是一种信息量很大的信息,但是如果这个消息不正确,可能它就会造成很大的祸害,人们更加看重消息的可靠性,如果信息不可靠,通信是无意义的,信息的价值也不存在。信息论只是力图保证接收者接收到的消息是原来的消息,而对来自于信源的信息是否真正可靠,并没有进行研究。若以上信息不可靠,则两国开战的概率可能不是 1,而是介于0和1之间,这样概率值本身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为了不至于将概率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混淆,可以假设发送的情报改为:某两国即将开战的概率为0.7。如果这个情报不绝对可靠,则可能这个概率值不是0.7,而是在0.7附近,此时概率本身不是确定的,值0.7可能只是平均。这种可靠性问题还可能更加复杂,比如除了针对于是否开战可能不可靠外,还可能针对主语有不可靠的可能性,比如,可能不是两国,而是三国,或者两人等等。 例子二:某一事件 m的概率是由一些条件确定的,假设这些条件是c 1 ,c 2 ,,c n ,且假设事件m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P(m)= f(c 1 ,c 2 ,,c n ) 假如我们只是对于条件 c 1 未知,其他均已知,或许可以根据条件c 1 的概率分布,求出P(m)的平均值。针对具体的情况,条件c 1 却是已知且确定的,但是在未知该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权宜地利用该条件未知情况下的平均的概率值来代替真实的概率,这种情况下,两个概率值虽然相近,但是并不等同。当用平均值取代具体的某一值的时候,信息显然不可靠,因此,在本例子中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也可以转换为信息不可靠的问题。一般而言,知道的条件越多,条件越完备,得出的概率就越可能接近条件完备的情况下的概率,进而信息也越可靠。本例子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比如,m的概率在所有的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依然可能是随机变量,好比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并不是因为隐参量的存在或者量子力学的不完备,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确定性。 例子三:通过几次实验来测试某一事件 m发生的概率,当已知条件t:实验结果为P t (m)=0.7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知道此条件下事件m发生的概率P(m∣t),只能确定P(m∣t)是在0.7附近的一个随机变量,如果一定要将该随机变量用固定的值0.7代替,该值就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概率论和信息论中都频频出现联合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但是并没有说明许多条件下,条件概率或者联合概率分布中的概率值本身可能是随机变量,或者部分未知,甚至完全未知的。这样容易导致本来概率值不确定,但是却将不确定的概率值当作确定的概率值。 例子四:某生考试成绩一向非常理想,得优秀的概率为 0.875,但是在一次考试之前,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功课,所以其得优秀的概率会下降,假设降到0.75。在未知考生生病和耽误功课之前,我们知道的先验概率的不确定性要小于知道耽误功课以后的后验概率的不确定性。从信息论角度看,后者的信息量反而减少了。现实中,人们并不会因为先验概率不确定性小而选择它,而是会选择条件更加完备的情况下的后验概率,因为它更加贴近实际。这一点说明,以不确定来度量信息是受到限制的,这对于本身不确定的问题是不适用的,此外也说明信息需要有度量其可靠性和完备程度的指标,而且这一指标比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信息熵更加重要。 例子五:甲从乙处得到情报: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此后,甲同样从丙处得到相同的情报。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对于问题敌人明天早晨是否要发动进攻,不确定性是一样的,因而信息量一样,丙似乎并不提供新的信息。但是人们依然会感觉从丙处得到了信息,这种信息使得甲更加确定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这一例子进一步说明信息的可靠性应当是一个度量信息的指标。 例子六:当获得消息所有的事件都是等概率发生的的时候,对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或者对于问题所有的事件发生呈现什么样的概率分布而言,它消除了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什么事件将发生情况,不可能是更加确定,信息量不可能增加而只可能是减少。这一点说明信息量仅仅是针对于消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言的,而该消息衍生出来的问题的不确定性并不与消息的信息量有必然联系,因此,信息熵这一度量的应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并不适合应用在日常的信息问题中。 例子七: Brillouin曾经提出了一个悖论:假如一段信息被以文本形式发送,文本的最后一部分却告诉接收者,说明此前的所有的信息都是不真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信息被传输?Brillouin建议要关注负信息。在该悖论中,有两部分消息,第二部分消息是对前面的一种否定。笔者认为,这两部分消息前后矛盾的,它们的可靠性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假如发送者是诚实的且没有故意开玩笑,则根据语境和情理分析,后面部分的消息正确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情况下,综合前后部分的信息,可以认为没有发送有用的信息。当然也不能绝对地排除发送者在后面犯错误或者是发错消息的可能性。信息论中,消息的各个符号之间的关联采用冗余来表示,但是,该消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整体上看成是一种冗余的编码,即不可能被发送的编码(发送概率为0的编码),由于通信中时延的存在(如果没有时延存在,一般情况下消息会是自恰的),使得本不相容的,也不可能被发送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消息中发送。 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暴露出信息论的一些局限性,为挖掘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提供了基础。当然,还有许多局限性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4. 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以得出,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而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通信中,由于消息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的消除与可靠性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实际上,我们要消除不确定性是很容易的事情,而香农信息论的消除不确定性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为基础的,比如利用纠错码纠错,利用后验概率来增强信息的完备性。假如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唯一的指标,抛开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则可以随便确定某一事件的概率为 1,其余事件的概率为0就可以了。再假如,我们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考虑其可靠性,则我们也可以指定概率最大的事件概率为1,其余事件概率为0。这样首先保证了确定性,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如此,信息论和信息处理就变得相当的简单了。显然现实中人们不是这样的。根据以上多处的分析,可靠度是信息的一个首要指标。 以上的信息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经典集合的不切和实际都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的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比如,在实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可靠的信息,它的信息表示本身是不固定的,其概率值可能是随机变量,不完备的信息也是类似。对于模糊集和粗糙集之类的非经典集合,则可以认为是某一个集合包含的对象不确定而造成的,比如,在粗糙集中,对象 a 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集合X,对象a 是否属于集合X就具有随机不确定性。其中一些不确定性与信息论原有的不确定性叠加起来就可能产生多重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还可能有更多形式的不确定性,包括某些不完全的约束条件造成的不确定性。可见,对信息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重要的根源。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也是信息论无法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鉴于所有的信息都很难可靠和完备,所以我们可以将可靠性和完备性问题总归为信息的相对性问题。实际上,现实中人们很难得出完全可靠的信息,只有权宜地采用相对可靠的信息,当有更加可靠的信息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更可靠的信息取代先验的信息。由于可靠性也与概率值的不确定性有关系,对信息可靠性的度量也可以借鉴香农对信息不确定性的度量,然而,计算概率的不确定性会比信息熵的计算复杂,因为概率需要满足更多的约束条件。 从 Brillouin悖论和例子四与例子六可以看出香农信息量公式仅仅是用来度量传输特定信息的时候最少的传输量,在通信场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可靠性,但是当考虑信息对应引申出来的意义的时候,信息量大小与消息的意义的确定性和内容的多寡并没有必然关系,且某一信息可能增加其他信息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信息可能一方面增加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减少另外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比如今天下雨这一信息可能减少今天路上潮湿与否的不确定性,但是也会增加今天学生迟到与否的不确定性。可见,是否需要考虑负信息也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信息论也与现实信息问题具有很强相似性,信息论的方法很值得在现实的信息问题的研究中(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的研究中)借鉴,比如 Brillouin悖论中的自相矛盾与纠错编码出现错误导致的不一致性很相似,可以类似采用取最大概率事件作为真正发生事件,而当概率都很相近的时候,可以类似删除信道进行信息删除。 总而言之,信息论的局限性是源于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其模型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当然也与概率论的局限性有关系,由于对概率值随机性和多重随机不确定性研究的不足,使得人们容易陷入概率(包括联合概率分布)就是确定值,而不可能是随机变量, 给定条件就可以得出条件概率等思维定势中,而这些思维定势只是适用于现实概率论问题中的一部分。由于信息论的这些限制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通信问题,使得它能够在通信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而推广到一般的信息领域则需要针对它的局限性解除相应的约束条件。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香农信息论的一部分局限性,通过对其局限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避免对信息论的滥用,将信息论应用在适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为推广和借鉴信息论提供方向,比如可以根据信息表示中概率是固定值的局限性改进信息的表示来适应对信息可靠性研究的需要,进而推广信息论。此外,还为概率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信息论也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有许多的相似性,如前面提到的对信息可靠性和完备性的考虑。这些相似性为借鉴信息论提供了条件。 参考
个人分类: 相对信息论|2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启发大家发现一些很难发现的局限
wangyong77 2009-3-13 20:41
这篇文章指出,概率论中,忽视了概率本身往往也是随机变量,假如大家以此类推,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许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起来。 我们经常把随机的数当作确定的数,而把多重随机的数当作随机变量,或者是确定的数,这样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以此类推,可能现实中更多的东西是随机的,比如某个理论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可能此时符合理论a,彼时符合理论b,等等,当然这把问题都弄得复杂起来了。在比如,我们建立的一些模型,可能此时符合模型a,彼时b,在比如采用的方法,可能也是随机变量,采用的运算符号,也可能是此时加,彼时减,当然还可能是更加抽象的运算,一次推下去。可能一切都是不牢靠的了,以前许多东西要重新开始考虑了。 论概率的相对性 摘要: 指出了现有概率论的局限性,它没有认识到概率的如下特点:首先,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先验概率本身也是条件概率;其次,概率未必绝对是固定的,可能是随机变量;还有,概率是随着已知条件的增加而进化的。最后,概率是复杂相关的。同时分析了概率论在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概率论;相对性;条件概率;信息论 引言 目前的概率理论并非可以解决所有的概率问题。比如对事件的概率,可能不同的条件,或者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概率,那么应当如何来综合和折衷,概率论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研究源于概率论本身具有局限性,目前的概率论是以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公理系统为基础的 。该公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菲纳特和熊大国等学者指出了该公理系统的一些缺点和不足 。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概率论本身在许多时候也是有前提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概率问题,而其中有一个根源在于概率值完全可能是随机变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概率论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的概率论中,没有考虑到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般在指定一个条件B的情况下会给出事件A的条件概率值P(A|B),但是有时候条件概率值P(A|B)往往是未知的,而且可能还是随机变量,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确定的值。一旦条件概率是未知的时候,我们解决多个条件下的概率问题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已知P(B) ,但是P(A|B) 未知,则可能无法求解P(AB)。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现象的,但是概率本身也可能是随机变量,但是我们的概率表述中往往是给出一个定值,这造成许多概率的理论应用中,都把概率当作一种固定值来考虑,进而会有许多局限性。我们从一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概率论的局限性和概率的相对性: 首先,概率论中,把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绝然分开。实际上,这种先后都是相对的。比如先验概率也是在某种情况下才能得出的,有一定的已知条件,否则概率的来源就没有基础,当然已知先验概率的分布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已知各种可能值的先验概率分布分别是多少。此外,还存在多个条件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它们的先后关系是可以互换的。假如我们对一个事件一无所知,那么它有几种可能的取值都不知道,别说这些取值各自对应的概率了,可见,我们得出的先验概率也是基于已知的条件的,先验概率也是一种条件概率。认识到概率是相对于相应的各种形式的条件的性质有助于在分析中有意识地、仔细地去认定每一个存在的条件,将不同的条件区分开,而不是混为一谈,从而能够有效区分相应的各种概率。实际上有时候由于条件的隐蔽性,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许多条件的存在。 其次,有些条件下,概率并不是固定的,概率虽然是描述随机不确定性的,但是,概率本身也未必是确定的、恒定的,它也可能是一个随机变量。现实中不确定的事件往往比确定的多。概率也有自己的随机不确定性,好比导数也有自己的导数,多阶导数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概率的不确定性:对某事做实验,得到了它各种结果(可能值)发生的概率,但是实验的结果与理论上的概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对此事及其结果发生的其他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是仅仅知道实验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权宜地采用一个不是很可靠的概率,我们以此为条件,则可以得出事件可能结果发生的理论上的概率是一个以实验得出的概率(或者接近该概率)为中心的一个随机的分布。这说明在某些条件下概率是不确定的。再比如,当我们以不可靠的方式得到某事发生的各自可能的概率分布的时候,理论上的真实概率依然是以这个概率为中心的一个随机分布,此时概率并不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增加了一重随机不确定性。有时候容易产生概率是定值的看法可能是源于:把某种概率是定值的情况作为基本的前提,然后认定概率是不变的,比如抛硬币的正反概率(不考虑硬币正反不同造成的影响)。有时候,还会有不区分条件的变化,把此条件的概率当作彼条件下的概率,从而导致错误。认识到这种概率的随机性,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概率论的框架,不再把随机的值当作确定的值,把未知的值当作已知的值。现实中,我们得到的条件和信息往往不是绝对可靠的,则真实的概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我们用这些条件和信息得到的概率来取代真实的概率是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或者说是不可靠的。许多情况下,可以得出概率的平均值,那么我们是否知道概率的平均值就可以了呢?我们可以在举例说明:还是实验的例子, A和B对相同的某事做实验,都各自得到了它各种结果(可能值)发生的概率,但是他们得出的概率恰好一样,其中A只做了10次实验,而B做了一万次,虽然他们得到的各种取值(结果)的概率一样,而且我们根据他们各自的结果都可以判断某事的各种可能的概率是围绕在他们两个的结果附近分布的。但是,B的结果平均情况下更加可靠,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结果会更加靠近真实的概率(我们假设某事各种取值的概率是确定的)。可见,知道概率的概率分布特征,即事物的双重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有价值。还可以举一个例子, 有人因为对抛硬币的正反情况一无所知,所以,他干脆猜测是抛硬币后落地的正反的平均概率是相等的,这样公平一些。而有人根据硬币的对称性(基本可以认为是对称的),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硬币正反的结果平均概率是相等的,而另外有人根据自己 100次实验的结果(恰好是等概率的)而认定硬币正反的平均概率是相等的。虽然此时他们认定的平均概率都相等,但是其意义显然完全不一样。 再次,概率是随着已知条件的增加而进化的,概率值是相对于我们的已知条件的。波普尔和达尔文都有进化的思想,概率也是根据条件来进化的。已知条件越多,概率就越可靠。另外,好比人对事件的了解往往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对某事发生的概率的了解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确定到确定的。比如抛硬币的概率,如果对于当时的情况不了解,根据硬币的基本对称性,我们可以认为正反概率都是 0.5,但是如果知道了抛硬币中的所有决定因素,则其正反是确定的,在抛硬币的过程中,所有的作用力、初始的速度和位置、地板的情况等因素将可以决定硬币的正反,当然可能我们的已知的条件有限,尚不能知道所有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条件下其概率可能也可以得出一个概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的条件都是不完备的,在这些条件下概率可能是随机变量(如上面实验的例子),也可能是固定的值。假如我们不能得到更加完备的条件,但是要去求完备条件下的概率,则此时不能不权宜地依靠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得出的概率,此时的概率至少会增加一重随机不确定性,则此时的概率可能是多重随机、双重随机、或者是随机变量。对事件的了解从不确定到最后确定,是因为已知的条件发生了改变,概率随着条件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这种逐步进化的相对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并且应用概率论,认识到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改变本身也是一种概率的演化。现实中,我们往往知道事件的片面的条件,所以得到的概率也是片面的,相对于我们的不完备的已知条件而言的。 最后,现实中的概率比目前概率理论中复杂得多,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比如关于股市涨跌的概率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第一,假如有人根据股市的现在状况,包括股民的心态,总结出了股市的动态概率的规律,一旦有人了解到此规律,并且充分利用此规律来炒股的时候,股市的规律将会变化,比如如果大家只是简单从众,可能股市涨的时候就更涨,跌的时候更跌,一旦到跌的时候,就很惨,但是如果通过研究发现股市物极必反的规律,大家就会规避,在涨到一定程度就收手,这样股市的规律就会改变了,从而相应的概率就会改变。第二,还是从股市来说,如果大家都是不了解其他股民的决策,特别是以后的决策,可能就会分析股市的涨跌,如此可以得出股市的一个涨跌概率,但是如果了解其他股民未来的决策,就会根据相应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最优决策,从而此时的股市涨跌概率将会改变。第三,由于股市的变化是取决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股民和上市公司的运作情况,而且这些情况互相影响和作用,股市的涨跌概率也是一个多重不确定的量。以上方面可以说明概率的复杂性。但是由于概率理论没有考虑足够复杂的问题,一些公式,比如全概率公式、 bayes公式,都是把条件概率作为已知的,固定的值来看待,这往往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从而,生硬死板地应用这些公式,导致一些问题。 从以上的一些分析也可以看出,条件本身也是多样化的,而且它们对于概率值的制约也是多样化的,不能简简单单用条件概率来表示。比如,条件还可以是实验结果、定理、规律、知识、常识、语言的翻译转换方法、语法、编码的方式、信息的可靠性等,这些都可能不能完全地决定某个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仅仅是制约它,或者给出一个大致的概率分布,特别是当涉及到语义的时候,编码方式、语法、定义等这些往往是公认的、基础性的,隐含的条件,由于它们的公认性,所以具有隐蔽性,往往不以为是一种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往往本身可能具有歧义和不可靠性,这会使得概率值更加复杂,具有多重的随机性,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条件的存在,并且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就可能得出一些悖论。再比如,如果我们用一种方法得到某一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固定的值 P,但是,我们根据研究发现,这一个方法并不是可靠的,那么真实的概率值可能是在P的附近波动。还有我们从某人那里得到了一个信息,但是从更加可信的途径得到这个人的不是绝对信息的可靠的,则相应的信息表达会更加复杂。 概率论在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概率论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一种绝对概率论,但是由于理论的不完善,没有充分认识到概率论的相对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中,往往不觉陷入一种绝对的概率论的思路中,它没有认识到大多数情况下概率是介于确定和完全未知之间的,因此可能具有随机性,乃至多重随机性。一旦考虑概率的随机不确定,概率论的许多公式就可能需要修改,或者必须增加概率是确定值得前提条件,因为许多公式实际上是将概率当作固定的值对待的。 概率论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信息论。信息论中,利用概率论的时候,也往往利用以前概率论的模型。假如概率是不确定的,这信息论的一些公式就无法进行计算。上面我们提到了,当一个消息不可靠的时候,它的概率可能是随机变量。香农很难得地认识到了事件的不确定性,但是没有注意到到概率本身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比如如果这个信息是不可靠的,那么可能它的概率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随机变量,也可以说,香农的随机不确定性的本身也是有随机不确定性的。实际上目前的超熵理论,也是在研究这个问题,超熵就是熵的熵,更加通俗地说是随机不确定性的随机不确定性。不过还不能确定概率的不确定性用超熵来表示就是正确的 。 问题的展望和推广 从概率的表达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看到,概率值可能远远不是固定的值,也不是单纯的随机变量可以表达的,假如无限重的随机性都考虑进去,将是无法表达的,而且也不便于进行许多研究的,目前概率论的这种简化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各种数和值的自由度。除了概率的值,可能许多的值和变量,也是具有多重随机不确定性的。以此类推,可能现实中更多的东西是随机的,比如某个理论它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可能此时符合理论a,彼时符合理论b等等,当然这把问题都弄得复杂起来了。再比如,我们建立的一些模型,可能此时符合模型a,符合模型b,再比如采用的方法,可能也是随机的,采用的运算符号,也可能是此时加,彼时减,当然还可能是更加抽象的运算,以此推下去,可能许多我们当作是确定的对象都是不牢靠的了,以前许多东西要重新审视其局限性。进一步这一问题也启示我们,当我们用很简单、规范、形式化的数学方法来表示、描述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砍去问题的许多自由度,或者对问题进行五花大绑,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而且有时候往往很难被发现,不仅仅是变量和概率值,还包括模型、理论、采用的运算等其他更加复杂的对象,都可能有多重的不确定性。可见我们既要看到简化问题带来的便利,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和忘记它带来的局限性 。 结束语 概率的这种随机性是广泛存在的,现实中,我们往往是在不可靠和不完全的情况下得出的概率,可能得到的概率是相对的,与真实概率有差距,而有时候不得不权宜地参考这些相对正确的概率。研究概率这种相对性,有助于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这种概率的相对性,但仅仅是抛砖引玉,针对这类问题还有大量的新问题尚需要研究,比如关于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完备性相关的理论研究。。这两类的问题除了在概率统计领域广泛存在,而且在其他的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的相对性问题不仅仅利于概率论理论发展,还利于促进其他的应用性学科发展完善。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931 次阅读|5 个评论
用一篇论文启发大家发现局限性
wangyong77 2009-3-13 20:37
信息论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分析 注意:这个版权我是要的,写出的论文我一般都是要投稿的,所以,注意我前面提到的不要的是针对没有整理成另外的。 1. 引言 香农(Shannon,又译仙农、申农)的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对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并不一定非常适用 ,后人将他的信息论称为狭义信息论,而对应的广义信息不仅研究通信问题,还研究其他与信息有关的领域。针对广义信息,一些学者提出了全信息理论、广义信息论、统一信息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识到了狭义信息论的某一些局限性,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论局限问题,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分析狭义信息论的局限性。 2. 香农信息论针对现实信息问题的局限性 目前被认识到的香农信息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信息论仅仅考虑到了随机不确定性,而没有考虑到信息表示中集合的局限性和信息的模糊性等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模糊集、粗糙集理论。第二,信息论没有考虑语义和语用,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国内钟义信就提出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全信息理论 。 笔者也发现信息论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问题,而现实中的信息大多数都是不可靠的。而信息的可靠性却是信息价值的前提,比如情报类信息的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信息的可靠性是信息的主要指标,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仅仅是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第二,信息的完备性问题,信息论并没有考虑信息并不完全发送的情况,而现实中许多信息都是不完全(完备)、片面的,需要融合。在没有更加完备信息的场合下,人们往往权宜地将片面的信息姑且当作全面的信息来对待,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不完备的信息相对于完备的信息而言是不可靠的 。第三,在信息论中一些简单的信道并联和串联可以合为一个信道,比如简单的两个串联信道的信道矩阵可以直接通过相乘而当作一个信道,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复杂的多重传递,比如,信息从一个信源传递到中间信宿,而中间信宿又转发给一个最终信宿,而且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信息的表示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多重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重不确定性。现实中的信息往往需要经过这种多重传递,导致多重不确定性。比如,当然如果考虑前面提到的模糊集合等,这种多重不确定性性将更加复杂。信息论没有考虑到信道矩阵的传递概率等参数的复杂性。现实中这种传输特性可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可能是随机变量,甚至可能更加复杂。第四,信息论中以通信为研究对象,其传输的信号本身是确定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问题。在通信中,定义信息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本身不确定的信息,我们如果去消除其不确定性,只会导致信息失真,这是舍本逐末的。量子信息论就是对经典信息论的一种推广,量子比特除了是0和1外,还可以是0和1中间的一个叠加态。在文献 中,考虑了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指出信息的可靠性比确定性更加重要,现实中,人们也是宁可选择不确定,但是可靠的消息,也不会选择不可靠而确定的消息。第五,信息论中的条件相对而言是简单的,而且多是以条件概率来表示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中的信息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比如,给出的条件可能是知识、规律等等,在已知先验概率的情况下,又得知某一个规律,通过这个规律并不能简单得出相应的条件概率来。第六,信息论用先验概率来表示已知的信息,然而,现实中,许多已知的信息并不是可以用先验概率来表示,比如可能包含未知数,可能是某个约束条件,可能是某个规律,甚至可能是完全未知的。第六,信息论由于不考虑语义,没有考虑到信息可能本身都是不相容的,自相矛盾的。现实中,有大量的信息可能是不一致和矛盾的。 3. 信息的实例分析 针对以上局限性,为了让问题更加明朗,可能通过举例来分析: 例子一:发送者给接收者发送重要情报:某两国即将开战。从信息论而言,这本身是一种信息量很大的信息,但是如果这个消息不正确,可能它就会造成很大的祸害,人们更加看重消息的可靠性,如果信息不可靠,通信是无意义的,信息的价值也不存在。信息论只是力图保证接收者接收到的消息是原来的消息,而对来自于信源的信息是否真正可靠,并没有进行研究。若以上信息不可靠,则两国开战的概率可能不是 1,而是介于0和1之间,这样概率值本身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为了不至于将概率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混淆,可以假设发送的情报改为:某两国即将开战的概率为0.7。如果这个情报不绝对可靠,则可能这个概率值不是0.7,而是在0.7附近,此时概率本身不是确定的,值0.7可能只是平均。这种可靠性问题还可能更加复杂,比如除了针对于是否开战可能不可靠外,还可能针对主语有不可靠的可能性,比如,可能不是两国,而是三国,或者两人等等。 例子二:某一事件 m的概率是由一些条件确定的,假设这些条件是c 1 ,c 2 ,,c n ,且假设事件m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P(m)= f(c 1 ,c 2 ,,c n ) 假如我们只是对于条件 c 1 未知,其他均已知,或许可以根据条件c 1 的概率分布,求出P(m)的平均值。针对具体的情况,条件c 1 却是已知且确定的,但是在未知该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权宜地利用该条件未知情况下的平均的概率值来代替真实的概率,这种情况下,两个概率值虽然相近,但是并不等同。当用平均值取代具体的某一值的时候,信息显然不可靠,因此,在本例子中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也可以转换为信息不可靠的问题。一般而言,知道的条件越多,条件越完备,得出的概率就越可能接近条件完备的情况下的概率,进而信息也越可靠。本例子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比如,m的概率在所有的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依然可能是随机变量,好比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并不是因为隐参量的存在或者量子力学的不完备,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确定性。 例子三:通过几次实验来测试某一事件 m发生的概率,当已知条件t:实验结果为P t (m)=0.7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知道此条件下事件m发生的概率P(m∣t),只能确定P(m∣t)是在0.7附近的一个随机变量,如果一定要将该随机变量用固定的值0.7代替,该值就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概率论和信息论中都频频出现联合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但是并没有说明许多条件下,条件概率或者联合概率分布中的概率值本身可能是随机变量,或者部分未知,甚至完全未知的。这样容易导致本来概率值不确定,但是却将不确定的概率值当作确定的概率值。 例子四:某生考试成绩一向非常理想,得优秀的概率为 0.875,但是在一次考试之前,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功课,所以其得优秀的概率会下降,假设降到0.75。在未知考生生病和耽误功课之前,我们知道的先验概率的不确定性要小于知道耽误功课以后的后验概率的不确定性。从信息论角度看,后者的信息量反而减少了。现实中,人们并不会因为先验概率不确定性小而选择它,而是会选择条件更加完备的情况下的后验概率,因为它更加贴近实际。这一点说明,以不确定来度量信息是受到限制的,这对于本身不确定的问题是不适用的,此外也说明信息需要有度量其可靠性和完备程度的指标,而且这一指标比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信息熵更加重要。 例子五:甲从乙处得到情报: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此后,甲同样从丙处得到相同的情报。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对于问题敌人明天早晨是否要发动进攻,不确定性是一样的,因而信息量一样,丙似乎并不提供新的信息。但是人们依然会感觉从丙处得到了信息,这种信息使得甲更加确定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这一例子进一步说明信息的可靠性应当是一个度量信息的指标。 例子六:当获得消息所有的事件都是等概率发生的的时候,对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或者对于问题所有的事件发生呈现什么样的概率分布而言,它消除了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什么事件将发生情况,不可能是更加确定,信息量不可能增加而只可能是减少。这一点说明信息量仅仅是针对于消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言的,而该消息衍生出来的问题的不确定性并不与消息的信息量有必然联系,因此,信息熵这一度量的应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并不适合应用在日常的信息问题中。 例子七: Brillouin曾经提出了一个悖论:假如一段信息被以文本形式发送,文本的最后一部分却告诉接收者,说明此前的所有的信息都是不真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信息被传输?Brillouin建议要关注负信息。在该悖论中,有两部分消息,第二部分消息是对前面的一种否定。笔者认为,这两部分消息前后矛盾的,它们的可靠性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假如发送者是诚实的且没有故意开玩笑,则根据语境和情理分析,后面部分的消息正确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情况下,综合前后部分的信息,可以认为没有发送有用的信息。当然也不能绝对地排除发送者在后面犯错误或者是发错消息的可能性。信息论中,消息的各个符号之间的关联采用冗余来表示,但是,该消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整体上看成是一种冗余的编码,即不可能被发送的编码(发送概率为0的编码),由于通信中时延的存在(如果没有时延存在,一般情况下消息会是自恰的),使得本不相容的,也不可能被发送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消息中发送。 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暴露出信息论的一些局限性,为挖掘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提供了基础。当然,还有许多局限性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4. 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以得出,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而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通信中,由于消息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的消除与可靠性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实际上,我们要消除不确定性是很容易的事情,而香农信息论的消除不确定性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为基础的,比如利用纠错码纠错,利用后验概率来增强信息的完备性。假如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唯一的指标,抛开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则可以随便确定某一事件的概率为 1,其余事件的概率为0就可以了。再假如,我们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考虑其可靠性,则我们也可以指定概率最大的事件概率为1,其余事件概率为0。这样首先保证了确定性,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如此,信息论和信息处理就变得相当的简单了。显然现实中人们不是这样的。根据以上多处的分析,可靠度是信息的一个首要指标。 以上的信息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经典集合的不切和实际都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的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比如,在实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可靠的信息,它的信息表示本身是不固定的,其概率值可能是随机变量,不完备的信息也是类似。对于模糊集和粗糙集之类的非经典集合,则可以认为是某一个集合包含的对象不确定而造成的,比如,在粗糙集中,对象 a 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集合X,对象a 是否属于集合X就具有随机不确定性。其中一些不确定性与信息论原有的不确定性叠加起来就可能产生多重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还可能有更多形式的不确定性,包括某些不完全的约束条件造成的不确定性。可见,对信息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重要的根源。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也是信息论无法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鉴于所有的信息都很难可靠和完备,所以我们可以将可靠性和完备性问题总归为信息的相对性问题。实际上,现实中人们很难得出完全可靠的信息,只有权宜地采用相对可靠的信息,当有更加可靠的信息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更可靠的信息取代先验的信息。由于可靠性也与概率值的不确定性有关系,对信息可靠性的度量也可以借鉴香农对信息不确定性的度量,然而,计算概率的不确定性会比信息熵的计算复杂,因为概率需要满足更多的约束条件。 从 Brillouin悖论和例子四与例子六可以看出香农信息量公式仅仅是用来度量传输特定信息的时候最少的传输量,在通信场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可靠性,但是当考虑信息对应引申出来的意义的时候,信息量大小与消息的意义的确定性和内容的多寡并没有必然关系,且某一信息可能增加其他信息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信息可能一方面增加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减少另外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比如今天下雨这一信息可能减少今天路上潮湿与否的不确定性,但是也会增加今天学生迟到与否的不确定性。可见,是否需要考虑负信息也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信息论也与现实信息问题具有很强相似性,信息论的方法很值得在现实的信息问题的研究中(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的研究中)借鉴,比如 Brillouin悖论中的自相矛盾与纠错编码出现错误导致的不一致性很相似,可以类似采用取最大概率事件作为真正发生事件,而当概率都很相近的时候,可以类似删除信道进行信息删除。 总而言之,信息论的局限性是源于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其模型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当然也与概率论的局限性有关系,由于对概率值随机性和多重随机不确定性研究的不足,使得人们容易陷入概率(包括联合概率分布)就是确定值,而不可能是随机变量, 给定条件就可以得出条件概率等思维定势中,而这些思维定势只是适用于现实概率论问题中的一部分。由于信息论的这些限制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通信问题,使得它能够在通信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而推广到一般的信息领域则需要针对它的局限性解除相应的约束条件。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香农信息论的一部分局限性,通过对其局限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避免对信息论的滥用,将信息论应用在适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为推广和借鉴信息论提供方向,比如可以根据信息表示中概率是固定值的局限性改进信息的表示来适应对信息可靠性研究的需要,进而推广信息论。此外,还为概率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信息论也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有许多的相似性,如前面提到的对信息可靠性和完备性的考虑。这些相似性为借鉴信息论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27 (1948),379429,623656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 鲁晨光.广义信息论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 .Contributions towards a unified concept of information .Doctorial Thesis of University Bern,1995. Daniel Federico . 宛天巍, 王浣尘, 张旭,信息测度方法的综述,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5,14(6) . 王勇,香农信息定义分析与改进 ,情报杂志,2008,27(8): 57-60. 信息论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分析 王勇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E-mail : hellowy@126.com 摘 要: 从新的角度指出了香农信息论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可靠性和完备性的忽视,通过例子分析进一步说明信息可靠性对于度量信息的重要意义。指出局限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以及对概率值本身存在不确定性的认识不足。 关键词: 信息论,通信,可靠性,纠错,概率 中图分类号: G201 1. 引言 香农(Shannon,又译仙农、申农)的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对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并不一定非常适用 ,后人将他的信息论称为狭义信息论,而对应的广义信息不仅研究通信问题,还研究其他与信息有关的领域。针对广义信息,一些学者提出了全信息理论、广义信息论、统一信息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识到了狭义信息论的某一些局限性,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论局限问题,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分析狭义信息论的局限性。 2. 香农信息论针对现实信息问题的局限性 目前被认识到的香农信息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信息论仅仅考虑到了随机不确定性,而没有考虑到信息表示中集合的局限性和信息的模糊性等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模糊集、粗糙集理论。第二,信息论没有考虑语义和语用,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国内钟义信就提出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全信息理论 。 笔者也发现信息论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问题,而现实中的信息大多数都是不可靠的。而信息的可靠性却是信息价值的前提,比如情报类信息的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信息的可靠性是信息的主要指标,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仅仅是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第二,信息的完备性问题,信息论并没有考虑信息并不完全发送的情况,而现实中许多信息都是不完全(完备)、片面的,需要融合。在没有更加完备信息的场合下,人们往往权宜地将片面的信息姑且当作全面的信息来对待,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不完备的信息相对于完备的信息而言是不可靠的 。第三,在信息论中一些简单的信道并联和串联可以合为一个信道,比如简单的两个串联信道的信道矩阵可以直接通过相乘而当作一个信道,但是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复杂的多重传递,比如,信息从一个信源传递到中间信宿,而中间信宿又转发给一个最终信宿,而且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信息的表示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多重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重不确定性。现实中的信息往往需要经过这种多重传递,导致多重不确定性。比如,当然如果考虑前面提到的模糊集合等,这种多重不确定性性将更加复杂。信息论没有考虑到信道矩阵的传递概率等参数的复杂性。现实中这种传输特性可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可能是随机变量,甚至可能更加复杂。第四,信息论中以通信为研究对象,其传输的信号本身是确定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问题。在通信中,定义信息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本身不确定的信息,我们如果去消除其不确定性,只会导致信息失真,这是舍本逐末的。量子信息论就是对经典信息论的一种推广,量子比特除了是0和1外,还可以是0和1中间的一个叠加态。在文献 中,考虑了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指出信息的可靠性比确定性更加重要,现实中,人们也是宁可选择不确定,但是可靠的消息,也不会选择不可靠而确定的消息。第五,信息论中的条件相对而言是简单的,而且多是以条件概率来表示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中的信息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比如,给出的条件可能是知识、规律等等,在已知先验概率的情况下,又得知某一个规律,通过这个规律并不能简单得出相应的条件概率来。第六,信息论用先验概率来表示已知的信息,然而,现实中,许多已知的信息并不是可以用先验概率来表示,比如可能包含未知数,可能是某个约束条件,可能是某个规律,甚至可能是完全未知的。第六,信息论由于不考虑语义,没有考虑到信息可能本身都是不相容的,自相矛盾的。现实中,有大量的信息可能是不一致和矛盾的。 3. 信息的实例分析 针对以上局限性,为了让问题更加明朗,可能通过举例来分析: 例子一:发送者给接收者发送重要情报:某两国即将开战。从信息论而言,这本身是一种信息量很大的信息,但是如果这个消息不正确,可能它就会造成很大的祸害,人们更加看重消息的可靠性,如果信息不可靠,通信是无意义的,信息的价值也不存在。信息论只是力图保证接收者接收到的消息是原来的消息,而对来自于信源的信息是否真正可靠,并没有进行研究。若以上信息不可靠,则两国开战的概率可能不是 1,而是介于0和1之间,这样概率值本身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为了不至于将概率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混淆,可以假设发送的情报改为:某两国即将开战的概率为0.7。如果这个情报不绝对可靠,则可能这个概率值不是0.7,而是在0.7附近,此时概率本身不是确定的,值0.7可能只是平均。这种可靠性问题还可能更加复杂,比如除了针对于是否开战可能不可靠外,还可能针对主语有不可靠的可能性,比如,可能不是两国,而是三国,或者两人等等。 例子二:某一事件 m的概率是由一些条件确定的,假设这些条件是c 1 ,c 2 ,,c n ,且假设事件m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P(m)= f(c 1 ,c 2 ,,c n ) 假如我们只是对于条件 c 1 未知,其他均已知,或许可以根据条件c 1 的概率分布,求出P(m)的平均值。针对具体的情况,条件c 1 却是已知且确定的,但是在未知该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权宜地利用该条件未知情况下的平均的概率值来代替真实的概率,这种情况下,两个概率值虽然相近,但是并不等同。当用平均值取代具体的某一值的时候,信息显然不可靠,因此,在本例子中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也可以转换为信息不可靠的问题。一般而言,知道的条件越多,条件越完备,得出的概率就越可能接近条件完备的情况下的概率,进而信息也越可靠。本例子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比如,m的概率在所有的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依然可能是随机变量,好比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并不是因为隐参量的存在或者量子力学的不完备,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确定性。 例子三:通过几次实验来测试某一事件 m发生的概率,当已知条件t:实验结果为P t (m)=0.7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知道此条件下事件m发生的概率P(m∣t),只能确定P(m∣t)是在0.7附近的一个随机变量,如果一定要将该随机变量用固定的值0.7代替,该值就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概率论和信息论中都频频出现联合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但是并没有说明许多条件下,条件概率或者联合概率分布中的概率值本身可能是随机变量,或者部分未知,甚至完全未知的。这样容易导致本来概率值不确定,但是却将不确定的概率值当作确定的概率值。 例子四:某生考试成绩一向非常理想,得优秀的概率为 0.875,但是在一次考试之前,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功课,所以其得优秀的概率会下降,假设降到0.75。在未知考生生病和耽误功课之前,我们知道的先验概率的不确定性要小于知道耽误功课以后的后验概率的不确定性。从信息论角度看,后者的信息量反而减少了。现实中,人们并不会因为先验概率不确定性小而选择它,而是会选择条件更加完备的情况下的后验概率,因为它更加贴近实际。这一点说明,以不确定来度量信息是受到限制的,这对于本身不确定的问题是不适用的,此外也说明信息需要有度量其可靠性和完备程度的指标,而且这一指标比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信息熵更加重要。 例子五:甲从乙处得到情报: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此后,甲同样从丙处得到相同的情报。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对于问题敌人明天早晨是否要发动进攻,不确定性是一样的,因而信息量一样,丙似乎并不提供新的信息。但是人们依然会感觉从丙处得到了信息,这种信息使得甲更加确定敌人明天早晨百分之九十九要发动进攻,这一例子进一步说明信息的可靠性应当是一个度量信息的指标。 例子六:当获得消息所有的事件都是等概率发生的的时候,对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或者对于问题所有的事件发生呈现什么样的概率分布而言,它消除了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什么事件将发生情况,不可能是更加确定,信息量不可能增加而只可能是减少。这一点说明信息量仅仅是针对于消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言的,而该消息衍生出来的问题的不确定性并不与消息的信息量有必然联系,因此,信息熵这一度量的应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并不适合应用在日常的信息问题中。 例子七: Brillouin曾经提出了一个悖论:假如一段信息被以文本形式发送,文本的最后一部分却告诉接收者,说明此前的所有的信息都是不真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信息被传输?Brillouin建议要关注负信息。在该悖论中,有两部分消息,第二部分消息是对前面的一种否定。笔者认为,这两部分消息前后矛盾的,它们的可靠性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假如发送者是诚实的且没有故意开玩笑,则根据语境和情理分析,后面部分的消息正确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情况下,综合前后部分的信息,可以认为没有发送有用的信息。当然也不能绝对地排除发送者在后面犯错误或者是发错消息的可能性。信息论中,消息的各个符号之间的关联采用冗余来表示,但是,该消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整体上看成是一种冗余的编码,即不可能被发送的编码(发送概率为0的编码),由于通信中时延的存在(如果没有时延存在,一般情况下消息会是自恰的),使得本不相容的,也不可能被发送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消息中发送。 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暴露出信息论的一些局限性,为挖掘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提供了基础。当然,还有许多局限性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4. 信息论局限性的根源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以得出,信息论没有考虑信息的可靠性,而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通信中,由于消息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的消除与可靠性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实际上,我们要消除不确定性是很容易的事情,而香农信息论的消除不确定性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为基础的,比如利用纠错码纠错,利用后验概率来增强信息的完备性。假如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唯一的指标,抛开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则可以随便确定某一事件的概率为 1,其余事件的概率为0就可以了。再假如,我们把信息的确定性当作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考虑其可靠性,则我们也可以指定概率最大的事件概率为1,其余事件概率为0。这样首先保证了确定性,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如此,信息论和信息处理就变得相当的简单了。显然现实中人们不是这样的。根据以上多处的分析,可靠度是信息的一个首要指标。 以上的信息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经典集合的不切和实际都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的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比如,在实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可靠的信息,它的信息表示本身是不固定的,其概率值可能是随机变量,不完备的信息也是类似。对于模糊集和粗糙集之类的非经典集合,则可以认为是某一个集合包含的对象不确定而造成的,比如,在粗糙集中,对象 a 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集合X,对象a 是否属于集合X就具有随机不确定性。其中一些不确定性与信息论原有的不确定性叠加起来就可能产生多重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还可能有更多形式的不确定性,包括某些不完全的约束条件造成的不确定性。可见,对信息多重不确定性的忽视是信息论的局限性的重要的根源。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也是信息论无法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鉴于所有的信息都很难可靠和完备,所以我们可以将可靠性和完备性问题总归为信息的相对性问题。实际上,现实中人们很难得出完全可靠的信息,只有权宜地采用相对可靠的信息,当有更加可靠的信息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更可靠的信息取代先验的信息。由于可靠性也与概率值的不确定性有关系,对信息可靠性的度量也可以借鉴香农对信息不确定性的度量,然而,计算概率的不确定性会比信息熵的计算复杂,因为概率需要满足更多的约束条件。 从 Brillouin悖论和例子四与例子六可以看出香农信息量公式仅仅是用来度量传输特定信息的时候最少的传输量,在通信场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可靠性,但是当考虑信息对应引申出来的意义的时候,信息量大小与消息的意义的确定性和内容的多寡并没有必然关系,且某一信息可能增加其他信息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信息可能一方面增加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减少另外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比如今天下雨这一信息可能减少今天路上潮湿与否的不确定性,但是也会增加今天学生迟到与否的不确定性。可见,是否需要考虑负信息也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信息论也与现实信息问题具有很强相似性,信息论的方法很值得在现实的信息问题的研究中(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的研究中)借鉴,比如 Brillouin悖论中的自相矛盾与纠错编码出现错误导致的不一致性很相似,可以类似采用取最大概率事件作为真正发生事件,而当概率都很相近的时候,可以类似删除信道进行信息删除。 总而言之,信息论的局限性是源于信息论是针对通信问题的,其模型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当然也与概率论的局限性有关系,由于对概率值随机性和多重随机不确定性研究的不足,使得人们容易陷入概率(包括联合概率分布)就是确定值,而不可能是随机变量, 给定条件就可以得出条件概率等思维定势中,而这些思维定势只是适用于现实概率论问题中的一部分。由于信息论的这些限制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通信问题,使得它能够在通信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而推广到一般的信息领域则需要针对它的局限性解除相应的约束条件。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香农信息论的一部分局限性,通过对其局限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避免对信息论的滥用,将信息论应用在适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为推广和借鉴信息论提供方向,比如可以根据信息表示中概率是固定值的局限性改进信息的表示来适应对信息可靠性研究的需要,进而推广信息论。此外,还为概率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信息论也与现实中的信息问题有许多的相似性,如前面提到的对信息可靠性和完备性的考虑。这些相似性为借鉴信息论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27 (1948),379429,623656 .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 鲁晨光.广义信息论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 Daniel Federico.Contributions towards a unified concept of information .Doctorial Thesis of University Bern,1995. . 宛天巍, 王浣尘, 张旭,信息测度方法的综述,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5,14(6) . 王勇,香农信息定义分析与改进 ,情报杂志,2008,27(8):57-60.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二章 新的科技领域与核武器
自我源于思考 2008-7-18 17:15
作为一个未来的总裁,应该具有激发和识别创新思想的才能。 斯威尼 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 二极管在十九世纪即被应用,即矿石检波器,在 1904 年弗莱明发明了电子二极管作为替代品。它的重要作用是二进制的物理基础,并构成与门、或门( AND 与 OR )。在 1908 年李 德 弗斯特申请了三极管的专利,其重要作用是运算,放大电路进行运算。电子管不断地发展,应用到实践中去,比如二次世界大战末出现的 B29 轰炸机上装有 1 千个电子管,而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则安装了 13000 个电子管。一般的使用电阻电路实现比例运算与和差运算,使用二极管或三极管实现对数或者指数运算,利用对数和指数运算以及比例,和差运算电路,可组成乘法或除法运算电路和其它非线性运算电路,电容的充放电实现积分与微分运算。这些电路组合起来完成各种各样的计算功能。另外根据电子管的特性实现各种逻辑功能,即我们所说的组合逻辑电路和具有记忆功能的时序逻辑电路。数据的输入输出则用磁鼓和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束完成,于是在计算、逻辑、存储的基础上,具备了机器自动控制的理论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于机器计算的要求变得迫切,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要计算核反应的条件需要上百人用来计算,并专门成立了 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工学院承担为陆军计算炮火火力表的工作,他们于 1943 年开始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师是美国计算机界的先驱 Mauchly 和 Eckter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1 - AC 于 1946 年 2 月投入运行。虽然每秒钟仅能完成 5000 次加减运算,做一次乘法需要 3 毫秒,仅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然而在当时却是划时代的创举,成为计算机的始祖。但是电子管有不稳定、寿命短等许多缺点,人们从半导体的特性得到启发研究晶体管。 1934 后德国科学家奥斯卡黑尔申请了一项场效应(晶体)管的专利, Purdue 大学得到了较好的锗晶体,应用到贝尔试验室的工作中去,从而使贝尔试验室在 1947 年发明了较成熟的晶体管,而晶体管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基于电子技术上的信息时代。 由于通讯的发达,人们对于信息的研究不断增加。 1922 年,卡特莱把信息与其内容本身分开,奠定了信息论研究的基础。 1948 年,香农发表《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信息论的产生。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如维纳创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检测理论,所以他也被认为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信息论不断地发展,从单纯的通讯渐演化为人类世界观的一个方面。如图灵提出 图灵机 的构想,冯 诺意曼提出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自组织、自修复、自繁殖系统的初步想法。这些设想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科研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已经掌握 的信息和知识,新接收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对于已有和新接收的信息和知识的联系。其中第一个是基础,第二个即索取和接收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第三个是出创新意念 (idea) 最关键的环节,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由于在国内外在科技理念上的差别,我国学者而对于信息论不敏感,蔡长年在1956年率先在北京邮电学院开设《信息论》课程,为国内首次。在间接参加编制我国十二年(1956 1967)科学规划时,他建议将信息论的研究列入规划,并提出选题以应用为主;其后,经蔡长年建议,在北京邮电学院建立了研究信息论的科研室,招收了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与我国不同,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安心从事社会经济恢复工作,积极引进、研究先进技术和科学理念。从朝鲜战争开始,日本走出困境并快速发展,又一次把中国抛在了后面。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国民思想少一些骄傲,多一些进取。 1945 年 9 月,徐永昌将军在密苏里舰上作为中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次日在东京看到社会秩序井然,不禁感慨说: 日本之兴,计日可待 。日本在战后的重新崛起便是依靠新的科技领域的最新发明和发现,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 维纳在 1919 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萌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 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这时,神经生理学家匹茨和数理逻辑学家合作应用反馈机制制造了一种神经网络模型。艾肯和冯 . 诺依曼认为这些思想对电子计算机设计十分重要,就建议维纳召开一次关于信息、反馈问题的讨论会。 1943 年底在纽约召开了这样的会议,参加者中有生物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他们从各自角度对信息反馈问题发表意见。以后又连接举行这样的讨论会,对控制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1948 年维纳的《控制论》出版,宣告了控制论这门科学的诞生。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地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他特意创造 Cybernetics 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阿什贝的控制论则比较强调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提出新的思想,例如体温的自行镇定 (Homeostat) 和适应环境 (Ultrastable) 的系统。维纳的《控制论》给钱学森以重要启发。钱学森凭借自己研制从弹道火箭到可控和制导火箭技术的丰富经验,很快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一批喷气技术中稳定和制导系统的问题。 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有专门的调节装置来控制系统的运转,维持自身的稳定和系统的目的功能。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作为控制信息传递到系统的各个部分(即控制对象)中去,由它们按指令执行之后再把执行的情况作为反馈信息输送回来,并作为决定下一步调整控制的依据。这样我们就看到,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如温度、血压的稳定),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在研究通讯和控制时,都离不开系统;研究系统或控制时,又离不开信息。一般系统论把其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提出适合于一切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强调系统大于个体,这有助于说明有组织的系统。而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它对于进一步考察系统内部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信息是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系统得以实现自我调节,是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联系的主要方式。 1925 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N.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 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1925 年美国学者 A.J. 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 1927 年德国学者 W. 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 ~ 1928 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 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 1932 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 1934 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 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7 ~ 1948 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这标志着系统论的初步建立。 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的建立表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理论是人类在二十世纪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 、 石油 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即氧化反应)。 一般 化学 炸药如梯恩梯 (TNT) 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 化合物 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 碳 、 氢 、氧、氮等物质的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核武器也被称为原子武器。 1 千克 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比 1 千克 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大 2000 万倍。这种巨大的威力对各国高层都产生了吸引力。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核武器的研究,但由于德国轰炸伦敦,英国国内人力物力短缺,只得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 1942 年 6 月,丘吉尔、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会晤,决定两国联合研制原子弹,即把英国原来研制原子弹的合金管计划逐步融入到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英国 派出以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 R. 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美国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主要与杜邦财团合作。 杜邦公司总裁瓦尔达 卡班达与政府签署了一项关于该公司全面协助 曼哈顿计划 的合作协议。其合同内容包括:杜邦公司负责全部曼哈顿计划所需工程的设计、建造及安全运转,报酬除成本费外,还需再加上一定的开发利润;杜邦公司在整个计划中开发出来的新技术为美国陆军所拥有。但战争结束后,杜邦公司为了改变在人们心中的屠夫形象而象征性地收了 1 美元的利润。 起初高层对于原子弹研究比较乐观,并只拨给经费 6000 美元。奥本海默也认为只要 6 名物理学家和 100 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 1941 年 12 月日本袭击 珍珠港 后 , 罗斯福等人决定加快原子弹研发, 将所有分散在军队、大学和各实验室研制原子弹的单位联合起来,这种体制被称为三位一体制,陆军 L.R. 格罗夫斯少将被任命为工程总负责人,奥本海默为技术总顾问,罗斯福还接受核研究负责人布什的建议,赋予该工程有高于一切的特别优先权。 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格罗夫斯和 奥本海默 应用了 系统工程 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曼哈顿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即闻名世界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提出即使看门人的意见,也会对原子弹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 奥本海默的学生,中国女科学家吴健雄,经奥本海默推荐,在未加入美国籍的情况下参加了美国的最高机密曼哈顿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的另一灵魂人物费米,也一直持有意大利的护照。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都集中在这里,将自己对人类和平、发展的责任贯注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去。 原子弹研究工程 于 1942 年 8 月发展成代号为 曼哈顿工程 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 60 万人,投资 20 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 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由于美国在攻取硫磺岛、冲绳岛战争中受到重大伤亡,美国高层决定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给日本瞬间造成了几十万人的伤亡。战后,为了建立核武器使用规则,《原子能法令》被美国国会通过,格罗夫斯领导的曼哈顿工程在国会和政府的同意下,继续支撑着整个核计划。当美国新的原子能委员会组成后,杜鲁门决定在 1946 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12 点,将原曼哈顿工程的全部财产和权力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人类开始谨慎地对待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54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身后的世纪(之十三)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的建立
自我源于思考 2008-5-5 00:03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二极管在十九世纪即被应用,即矿石检波器,在1904年弗莱明发明了电子二极管作为替代品。它的重要作用是二进制的物理基础,并构成与门与或门( AND 与 OR )。在1908年李德弗斯特申请了三极管的专利,其重要作用是运算,放大电路进行运算。 电子管不断地发展,应用到实践中去,比如二次世界大战末出现的 B29 轰炸机上装有 1 千个电子管,而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则安装 了 13000 个电子管 。 一般的使用电阻电路实现比例运算与和差运算,使用二极管或三极管实现对数或者指数运算,利用对数和指数运算以及比例,和差运算电路,可组成乘法或除法运算电路和其它非线性运算电路,电容的充放电实现积分与微分运算。这些电路组合起来完成各种各样的计算功能。另外根据电子管的特性实现各种逻辑功能,即我们所说的组合逻辑电路和具有记忆功能的时序逻辑电路。数据的输入输出则用磁鼓和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束完成,于是在计算、逻辑、存储的基础上,具备了机器自动控制的理论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的要求变得迫切,曼哈顿计划中要计算核反应的条件需要上百人用来计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工学院为陆军计算炮火火力表,于 1943 年开始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师是美国计算机界的先驱 Mauchly 和 Eckter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1 - AC 于 1946 年 2 月投入运行。虽然每秒钟仅能完成 5000 次加减运算,做一次乘法需要 3 毫秒,仅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然而在当时却是划时代的创举,成为计算机的始祖。但是电子管有不稳定、寿命短等许多缺点,人们从半导体的特性得到启发研究晶体管。 1934 后德国科学家奥斯卡黑尔申请了一项场效应(晶体)管的专利, Purdue 大学得到了较好的锗晶体,应用到贝尔试验室的工作中去,从而使贝尔试验室在 1947 年发明了较成熟的晶体管,而晶体管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由于通讯的发达,人们对于信息的研究不断增加。 1922 年,卡特莱把信息与其内容本身分开,奠定了信息论研究的基础。 1948 年,香农发表《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信息论的产生。 信息论 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如维纳创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检测理论,所以他也被认为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信息论不断地发展,从单纯的通讯渐演化为人类世界观的一个方面。如图灵提出图灵机的构想, 冯诺意曼提出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自组织、自修复、自繁殖系统的初步想法。这些设想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在国内外在技术上的差距,我国学者而对于信息论不敏感,蔡长年在1956年率先在国内开出《信息论》课程,在间接参加编制我国十二年(1956 1967)科学规划时,他建议将信息论的研究列入规划,并提出选题以应用为主;其后,经蔡长年建议,在北京邮电学院建立了研究信息论的科研室,招收了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 维纳在 1919 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萌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 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这时,神经生理学家匹茨和数理逻辑学家合作应用反馈机制制造了一种神经网络模型。艾肯和冯 . 诺依曼认为这些思想对电子计算机设计十分重要,就建议维纳召开一次关于信息、反馈问题的讨论会。 1943 年底在纽约召开了这样的会议,参加者中有生物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他们从各自角度对信息反馈问题发表意见。以后又连接举行这样的讨论会,对控制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1948 年维纳的《控制论》出版,宣告了这门科学的诞生。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他特意创造 Cybernetics 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 阿什贝的控制论则比较强调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提出新的思想,例如体温的自行镇定 (Homeostat) 和适应环境 (Ultrastable) 的系统。 维纳的《控制论》给钱学森以重要启发。钱学森凭借自己研制从弹道火箭到可控和制导火箭技术的丰富经验,很快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一批喷气技术中稳定和制导系统的问题。 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有专门的调节装置来控制系统的运转,维持自身的稳定和系统的目的功能。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作为控制信息传递到系统的各个部分(即控制对象)中去,由它们按指令执行之后再把执行的情况作为反馈信息输送回来,并作为决定下一步调整控制的依据。这样我们就看到,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如温度、血压的稳定),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在研究通讯和控制时,都离不开系统;研究系统或控制时,又离不开信息。一般系统论把其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提出适合于一切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强调系统大于个体,这有助于说明有组织的系统。而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它对于进一步考察系统内部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信息是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系统得以实现自我调节,是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联系的主要方式。 1925 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N.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 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1925 年美国学者 A.J. 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 1927 年德国学者 W. 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 ~ 1928 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 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 1932 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 1934 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 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7 ~ 1948 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这标志着系统论的初步建立。 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的建立表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理论是人类在二十世纪伟大成就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713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