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标志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极具潜力的癌症分子标志物:DNA甲基化
热度 1 jgu 2016-11-3 13:48
极具潜力的癌症分子标志物:DNA 甲基化 临床上,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 )目前仅有两个常用的分子标志物AFP (甲胎蛋白)和SF (铁蛋白),均是上世纪60 、70 年代发现的。在找肝癌分子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找基于遗传物质的分子标志物,但是很难将这些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的预后及治疗结合起来。 DNA 甲基化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人类基因启动子区的CpG 岛通常是非甲基化的状态,在癌症中CpG 岛会发生明显的高甲基化现象(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CIMP ),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的抑癌基因、DNA 修复基因的转录沉默,同时全基因通常呈现出去甲基化的状态(genome-wide hypo-methylation ),与基因组的稳定性有很大关联。这两种异常变化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15 年Villanueva A(Hepatology 2015) 等人对肝细胞癌患者异常甲基化的研究显示 , 68% 的探针存在低甲基化,32% 的探针存在高甲基化的现象,且这些高甲基化的探针大部分都位于Promoter 区的CpG 岛上。 为了进一步研究肝癌DNA异常甲基化的情况,我们首先用基于分位数的方法分析了TCGA 的50 个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的全基因组DNA 甲基化数据, 可以明显的观察到上述两种肝癌DNA 异常甲基化的现象(图1,左图为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中值,可观察到显著的全基因组去甲基化现象;右图为CpG岛甲基化高四分位值,可观察到显著的CIMP现象) 。 图1 TCGA 样本全基因组及CpG 岛甲基化状态 随后,我们广泛收集了公开发表的三组DNA 甲基化数据集,并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新检测了一些临床样本,共计646 个tumor 样本和134 个non-tumor 样本的甲基化数据,令人兴奋的是,仅提取以上两个特征对tumor/non-tumor 构建分类器,就实现了很好的分类效果(如下图)! 我们接下来对所收集样本的甲基化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分析,结果表明: 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启动子区的少数高甲基化位点即可区分癌和非癌组织的分子标志物 (如下图)。这些结果表明, DNA甲基化是肝癌极好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其应用前景还需在血液检测中进一步进行验证。 同时,我们的分析还发现: 通过对DNA甲基化数据及基因表达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找到了一些与免疫反应及代谢过程相关的表观遗传分子标志物; 从生存期分析的结果来看,SFN, SPP1 和TKT等基因与肝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 作者 :黄倩倩 修改 :古槿) 数据 1: http://bioinfo.au.tsinghua.edu.cn/member/jgu/hcc-dnameth 数据 2:HCCdb http://bioinfo.au.tsinghua.edu.cn/database/hccdb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6, Advanced Access Genome-wide DNA methylation analysisidentifies candidate epigenetic markers and driver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Yongchang Zheng1,*, Qianqian Huang2,*,Zijian Ding2, Tingting Liu3, Chenghai Xue3,4, Xinting Sang1, Jin Gu2,# The alter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is a key epigenetic event in cancer. As the accumulation of large-scalegenome-wide DNA methylation data from clinical samples, we are able tocharacterize the patterns of DNA methylation alterations for identifyingcandidate epigenetic markers and drivers. In this survey, we take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basic steps ofanalyzing th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in cancer across multiple datasets. Wecollected three genome-wide DNA methylation datasets with ~800 clinical samplesand the corresponding gene expression datasets. Firstly, by quantitativelyanalyzing two global methylation alterations, it is found that about 90% tumorsacquire either genome-wide DNA hypo-methylation (GDH) or CpG island methylatorphenotype (CIMP). Secondly, probe-level analysis identified 267, 228 and 197hyper-methylated sites in promoter regions for the three datasets,respectively. These local hyper-methylated patterns are highly consistent: 84sites (from 61 promoters) are hyper-methylated in all the three studieddatasets, including many previously reported genes, such as CDKL2, TBX15 andNKX6-2. Then, these hyper-methylated sites were used as candidate markers toclassify tumor and non-tumor samples. The classifiers based on only 10 selectedprobes can achieve high discriminative ability across different datasets.Finally, by integrative analyzing DNA methy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data, weidentified 222 candidate epigenetic drivers, which are enriched in inflammatoryresponse and multiple metabolic pathways. A set of high-confidence candidates,including SFN, SPP1 and TKT,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overall survivals. In summary,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the DNAmethylation altera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gene expressions in HCCs based onmultiple datasets.
9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肿瘤标志物筛查新方法
sciencepress 2016-4-11 15:59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可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术后控制。为此,科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开发出很多肿瘤标志物筛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科学通报》 2016 年第 61 卷第 4-5 期发表名为 “ 终端等重同位素标记串级质谱定量技术:高通量、高准确度的肿瘤标志物筛查新方法 ”的进展文章,综述了终端等重标记方法的最新发展,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陆豪杰教授。 文章指出 ,理想的生物标志物需要具备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可以适用于多国家和地区人群的普查。 而终端等重标记的方法通过对肽段的 N 末端和 C 末端进行互补的同位素标记,产生等重标记的肽段,克服了一级质谱质量差异定量方法的复杂度高和灵敏度低的缺陷。 全质量范围内多对碎片离子的定量大大增加了定量的准确性。 同时, 利用碎片离子成对的特征可以排除质谱噪音和干扰信号的影响,为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终端等重标记的方法主要建立在化学标记、代谢标记及混合标记的基础上。其中最为经济的方法是邹汉法课题组提出的 pH 调控的位点特异性二甲基化等重标记方法,它通过调整溶液的 pH 值即可凭借一步反应达到等重标记的目的。张丽华课题组基于二甲基化反应开发的 PIDL 方法 是目前通量最高的方法。 陆豪杰教授课题组主要着眼于代谢标记及混合标记方法的开发,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基于代谢标记是系统操作误差最小的同位素定量方法的理念,该课题组将其引入终端标记串级质谱定量中,相继建立了 IVTAL 及 G-IVTAL 方法 。 IVTAL 方法原理如图 1 所示, 它 通过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体内标记和两步酶切实现了等重标记 , 操作步骤少 , 准确度高。 G-IVTAL 在此基础上引入二甲基化标记反应,以避免复杂的酶解步骤,大大提高了定性和定量数据的规模,并成功定量分析了人肝癌细胞株 HePG2 。为了进一步扩大此类方法的普适性,该课题组又开发了基于胰蛋白酶酶解的 18 O 结合二甲基标记的二级质谱定量方法( QITL ),并可以应用到组织、细胞、体液等多种样本中,更加适用于肿瘤标志物的筛查。 图 1 IVTAL 实验原理示意图 终端等重标记串级定量方法满足了肿瘤标志物筛查过程的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通量的需求,为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得到以下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2012CB9106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335002, 2110501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130071110034) 和上海市东方学者项目。 更多详情请阅原文: 王丽蒙 , 谢力琦 , 陆豪杰 . 终端等重同位素标记串级质谱定量技术 : 高通量、高准确度的肿瘤标志物筛查新方法 . 科学通报 , 2016, 61(4-5): 432-441.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Y2016/V61/I4-5/432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标志物研究中,临床样本做的研究一定比用动物实验的高级吗?
热度 3 youhegao 2015-1-23 21:14
用临床样本做的实验更真实,临床样本的获得相对更困难,特别是样本量大的时候整个实验更是艰难。大量临床样本做成的实验往往可以被接受发表到高影响的杂志。动物模型离真实的疾病更远,取样相对容易,实验的成本更低。动物模型做的实验往往被编辑和审稿人认为是低一等的实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这得从标志物的定义说起。 标志物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变化,尿里,呼气里都有大量的变化,汗液等也应该有很多的变化,血里变化少些。我们提出应该在变化比较多的地方找标志物。标志物第二个重要的特性是找到的变化必需和疾病 相关 。所以标志物的研究中能体现 确定的相关性 的实验应该被认为是好实验。到底临床实验还是动物实验更能体现相关性呢?临床实验的影响因素很多,尿液受到各种生理的病理的药理的因素影响,所以要找到和疾病确切的相关的标志物,比较困难。需要巨大量的数据。特别是疾病和药物因为伦理上的愿意很难分开,即便大数据理论上也没法分开。所以找到的很多变化有时无法确定是和疾病相关还是和药物相关,因为药物也影响尿液。相比之下,动物模型做的研究往往可以用严格的对照控制影响因素。这样动物模型做的实验找到的变化往往和疾病的相关性更确定。其实这类的研究对于找到有用的标志物更有贡献。虽然动物模型找到的线索还需要在临床样本上验证,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动物模型实验得出的线索与疾病的相关性更确定的事实。所以强烈建议编辑和审稿人在评价生物标志物发现阶段的研究时,考虑到相关性的确定性,并依此做出判断。不要只看是不是用的临床样本,用了多少例,实验是不是困难来确定是不是接受投稿。 这种认识的改变有利于促进生物标志物领域的发展。 这个观点发表在一个没有什么影响的新杂志。我更喜欢没有影响的杂志,它让人可以真正得到发表的自由,而不是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限制。这种给编辑和审稿人的进言在高影响的杂志上可能都未必被允许。居高临下的审稿制度在限制着思想的自由表达和创新。开发的互联网发表渠道还没有改变科学发表。但愿以后能连开放获取的费用也省掉,只要发表在各自的博客上可以检索到就能得到同行的认可。 http://medcraveonline.com/MOJPB/MOJPB-02-00035.pdf Are Human Biomarker Studies Always More Valuable than Animal Ones.pdf
4289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为何会得癌症?
热度 28 xiazhi397288 2014-9-20 21:40
每次开启癌症这个话题,都会引发大家的一声叹息。有一种说法,只要人活得足够长,那么每个人都会得癌症,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提供的《 2014 年最新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的支持 -- 按照平均寿命 74 岁计算,每个人一生当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 22% 。 更为惊人的是,根据《 2013 年度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最新数据,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 312 万,每分钟就有 6 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每年全国因癌症死亡的病例约为 270 万,每分钟就有 5 人死于癌症。全世界 20% 的新发癌症病人在中国, 24% 的癌症死亡病人在中国。 无论我们多么扼腕,有多长的叹息,癌症的存在都已是事实,不妨了解多一点这个“最强对手”,再看看我们在这个巨大的阴影面前,能做些什么。 “长寿”的癌症 首先要说明,癌症并不是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化发展的现代才出现的,追根溯源有一定困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的癌症出现在一条 1.1 万前的狗身上,这条狗通过交配将癌细胞转移到了其他狗身上,这种癌症得以存续至今。 此结论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 Elizabeth Murchison 等人研究得出的。他们通过对这种异常长寿的癌症基因组进行研究,发现尽管已经有数百万的突变累积,但在适当条件下癌症继续存活上万年,并非难事。他们将这一结论发表于 2014 年年初的《科学》杂志上。 其实论起对于癌症的记载,传闻一直都很多。传说在公元前 2980 年左右的古埃及时代,有着“医药之神”称号的印和阗在他的医术中介绍了许多种疾病及治疗方法,唯独对癌症表示束手无策;另相传公元前 377 年去世的欧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经能够分辨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而据说我国历史上的神医华佗,已经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这些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不过从中可以窥视出的是,早在很远古的时代,医生们就已发现患癌这一现象,并在积极的进行着各类根除尝试。 论癌的“自我修养” 自分子遗传学兴起后,癌的运作方式及潜在机理才真正被揭晓:我们的 DNA 遭到破坏,控制不住某些细胞,它们肆无忌惮的生长,对人体其他的细胞造成影响;它们还会在人体流动,把坏的影响带到身体其他的部位,去影响其他的细胞。这是一个恶性的死循环,患者会出现很多有损身体健康的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我们体内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着,人体这部机器要维持正常运转全靠他们,其中有三个角色尤为重要,一种是促进细胞生长的原癌基因,一种是控制细胞过分生长的抑癌基因,还有一种是检查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否出错的蛋白质。 如果用一个场景来形容它们之间的配合,大概会是这样的:假设你(细胞)在跳舞(正常代谢),跟着老师学着固定的动作,你做错了老师就会纠正你( DNA 错配修复蛋白质)。可突然你嚼了炫迈口香糖(原癌基因发生变异),于是就变得“根本停不下来”(不停复制),这时候你的朋友把音乐关掉(抑癌基因发挥作用)了,你就停下来了。 癌之初,性本善 人人都有患癌风险,这句话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癌基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癌症。人体细胞发生癌变是突变累积的结果,这个突变点可能来自于遗传、病毒、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遗传会使携带不良突变的个体患癌症的几会比正常人高,环境、病毒等外界因素则是会长久刺激人体免疫应答系统,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喝酒、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引发癌症的因素之一。 以下是《 2012 年的中国癌症登记年报》绘制的“中国癌症地图”,根据图中显示,癌症发病是有地域区别的。比如,宫颈癌高发地区: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胃癌高发地区: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肝癌高发地区:浙江、广西、江苏等沿海地区,内蒙古、吉林。 相似的地理位置意味着相似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这也表明环境对激发人体癌变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湖南等地有嚼槟榔习惯,可能导致口腔癌,矿区、化工厂等工作环境下的人易患肺癌等。 癌的“侦察兵” 许多癌症在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了,除了患者平时对身体不适没有留意外,与检测技术也有关系。有的癌症并不那么容易发现,传统的血液测试、 X 射线影像和核磁共振技术没有办法让医生看清病变位置,可能出现漏检错检现象。 癌症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如何防癌,专家们动用着十八般武器,各展其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肯尼斯·金茨勒教授认为利用蛋白质谱来寻找基于蛋白的癌症标志物尤其重要,而发展基于血液、粪便或尿液中的肿瘤游离 DNA 以进行癌症检测也是有效的手段。 另有科学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在各种肿瘤中都有异常表达。由于微小核糖核酸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且稳定性高于某些蛋白质,于是不少的机构正在尝试用微小核糖核酸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测定癌细胞。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也另辟蹊径,开发了用核磁共振成像来显示糖消耗的癌症检测技术,使肿瘤精确成像得以较好的被解决。 既然癌症与基因有关,那么想办法发现癌症的致病基因,将是诊断癌症的可靠依据。基于此思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哈佛与麻省下属的 Broad Institute 院长 Eric Lander 更加倾向于使用基因测序这一最新手段。并认为,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在未来的五六年内,我们将有可能获得疾病基因的完整目录。 癌的预与防 聊过了癌症的可怕,再来强调一下,其实如果正确预防,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通过改变或避免以下几种主要危险因素, 30% 以上的癌症可以得到预防: 烟草使用、 体重超重或肥胖、 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 缺乏身体活动、 酒精使用、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城市空气污染、 家庭使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烟雾。 当然,提前接种针对人乳头瘤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减少暴晒时间,亦可对预防癌症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定期进行检查,身体不适及早就医,具有家族遗传史、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接触易触发癌症环境的人进行癌症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的将癌症“关在门外”。 【扩展阅读】 《基因与癌生物学》由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Harold Varmus 和著名科学家 Robert A. Weinberg 撰写。 1989 年, Harold Varmus 和 J. MichaelBishop 因为发现 RNA 病毒诱导细胞致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趣的是, Varmus 原先学的是文科,后来转的医学。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解释易感染性与任何一种诱发因素(包括日光、放射线、烟草和某些病毒感染……)一起作用,告诉人们当细胞发育以及人体的正常过程被打乱或被破坏时所造成的危险后果。对癌症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值得看一下。 (本文原刊于华大2014年4月15日微信号)
58643 次阅读|71 个评论
[转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率先发现可诊断糖尿病前期的生物标志物
热度 1 Helmholtz 2012-11-6 16:26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及德国糖尿病中心王瑞博士所在的团队率先发现并在最新一期《分子系统生物学》杂志上报导了三种可用于诊断早期糖尿病的生物标志物。此前尚从未有人找出过可供早期糖尿病诊断的相应标志物。 这是一个由王瑞所负责的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的分子表观遗传学团队与该中心 Jerzy Adamski教授负责的 基因组分析中心暨代谢组学平台的 共同合作的成果。两种标志物可以用于判断患病风险。 http://www.helmholtz-muenchen.de/en/news/press-releases-2012/press-release/article/19841/index.html Wang-Sattler, R et al.(2012) Novel biomarkers for pre-diabetes identified by metabolomics,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8): doi:10.1038/msb.2012.43 —————————————————————— First diagnostic markers for pre-diabetes discovered Neuherberg, 25.09.2012. Detecting a predisposition to type 2 diabetes and preventing the disease before it develops is possible based on a current study by scientists at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In the latest edition of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they describe for the first time three biomarkers that can indicate pre-diabetes. Image: (from the left side to the right): Dr. Ana Messias, Prof. Annette Peters, Dr. Rui Wang-Sattler The current study by scientists at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and the German Center for Diabetes Research, which appears in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renowned journal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new biomarkers of pre-diabetes. Up to now, no specific biomarkers have been available for the early form of diabe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n diseases. headed by Dr. Rui Wang-Sattler, who leads a working group in the Research Unit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Professor Jerzy Adamski, Head of Genome Analysis Center and the metabolomics platform at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identified identified three new biomarkers of pre-diabetes, two of which predicted the risk of the disease in individuals.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biomarkers in blood are indicative of pre-diabet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be taken,” says corresponding author Dr. Wang-Sattler, 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the new discovery. If type 2 diabetes is diagnosed in early stages, such as pre-diabetes, disease development can be arrested or even prevented. Between about 8-10% of the German population suffers from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disorder of glucose metabolism. New approaches to the diagnosis,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is common disease are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of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For the study, Dr. Wang-Sattler collaborated with several institutes at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two partners from the German Center for Diabetes Research, the German Diabetes Center in Düsseldorf, and the German Institute of Human Nutrition in Potsdam-Rehbrücke. Further information Database and scientific team Metabolomics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biomarkers from the KORA (Cooperative Health Research in the Augsburg Region) cohort and verified with data from the EPIC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study. Dr. Rui Wang-Sattler and Mr. Zhonghao Yu of the Research Unit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cting Head, Prof. Annette Peters) cooperated with Dr. Ana Messias (Institute of Structural Biology), Prof. Thomas Meitinger (Director, Institute of Human Genetics), Prof. Martin Hrabě de Angelis (Director, 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Genetics), Prof. Jerzy Adamski (Head of the Genome Analysis Center) and Prof. Annette Peters (Director, Institute of Epidemiology II). The study was led by Dr. Christian Herder and Prof. Michael Roden at the German Diabetes Center in Düsseldorf. Original Publication Wang-Sattler, R et al.(2012) Novel biomarkers for pre-diabetes identified by metabolomics,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8): doi:10.1038/msb.2012.43 Link to specialist publication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the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pursues the goal of developing personalized medicine, i.e. a customize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widespread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mellitus and lung disease. To that end, it investigates the interaction of genet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lifestyle.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is headquartered in Neuherberg in the north of Munich. It has about 2,000 staff members and is a member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Germany’s largest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 community of 18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biological research centers with some 34,000 staff members.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is a partner in the German Center for Diabetes Research. www.helmholtz-muenchen.de The German Center for Diabetes Research e.V. is a noational network combining diabetes experts from basic research,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ar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the German Diabetes Center in Düsseldorf, the German Institute of Human Nutrition in Potsdam-Rehbrücke, the Paul Langerhans Institute of the Carl Gustav Carus University Hospital in Dresden and Helmholtz Zentrums München’s Institute of Diabetes Research and Metabolic Diseases the Eberhard Karl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The aim of the DZD is to find answers to unsolved questions in diabetes research by adopting a novel, integrative approach and to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wards improving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pecialist contact Dr. Rui Wang-Sattler,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the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GmbH), Ingolstädter Landstr. 1, 85764 Neuherberg - Tel: +49 89-3187-3978 - Fax: +49 89-3187-2428 -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最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早期诊断标志物
helmholtz 2009-11-24 15:44
2009 年9月30日 诺伊尔贝格消息:糖尿病非常危险-尤其在病情不能及时发现的时候。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可用于1型糖尿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新标记物。 图片: Fotolia 在阿耐特. 齐格勒 ( Anette Ziegler ) 教授的领导下 ,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糖尿病研究小组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有较高 Ⅰ 型糖尿病风险的儿童的身上,研究了针对一种锌转运体的抗原的产生。研究发现血液中出现某些抗原或者在基因组中出现某些锌转运体变体就标志着该病的前期爆发。对这类有风险的个人更需要精心的监测。 在全球范围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上 1 型糖尿病。在德国就大约有 11 000 名儿童病人。这些儿童的平均患病年龄为 8 岁半。在这个年龄许多孩子已经有了严重的代谢障碍。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详细的筛查可以阻止发病。 阿耐特.齐格勒教授与彼得.阿亨巴赫 ( Peter Achenbach ) 博士在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团队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埃齐奥.博尼法西奥 ( Ezio Bonifacio ) 教授合作,改善了现行的风险筛查技术。 “ 通过这个手段将大大减少儿童中出现糖尿病昏迷这类急性重度综合症的情况 ” ,彼得.阿亨巴赫博士说。研究人员对 1633 位儿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至少双亲的一方患有 1 型糖尿病,因此相比于无家族病史的儿童而言具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在 1 型糖尿病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们证实 , 锌转运体 SLC30A8 的 某些变体能够影响糖尿病风险因子。人体需要这个基因才能产生 ZnT-8 蛋白。该蛋白质能影响 β 细胞中的锌转运体,并且对它的成熟过程有特殊作用,并由此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 胰腺的郎格汉斯的 β 细胞分泌出具有重要价值的胰岛素。早在 1 型糖尿病的发病之前,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就已经损坏了 β 细胞。当这种损伤超过一定水平之后,疾病就发作了:胰岛素的缺乏导致各种代谢紊乱,其中包括血糖水平的上升。 “ZnT-8的自身抗原加上某些特定的锌转运体的遗传变体与糖尿病风险的增高有相关性”,糖尿病研究所的彼得.阿亨巴赫博士说。“携带ZnT-8抗原的儿童之中有81%的人会发展为糖尿病。”某些胰岛自身抗原会导致糖尿病风险的上升其实早有所闻。这些胰岛细胞抗原包括抑制胰岛素(IAA)自身抗原以及抑制谷氨酸脱羧酶(GADA)和酪氨酸磷酸酶(IA-2A与IA-2)。 “抑制ZnT-8的自身抗原因此是糖尿病发展程度的一个额外的重要标志物,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胰岛自身抗原的儿童而言”,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托马斯.伊利希(Thomas Illig)博士说。对各种抗原进行区别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离发病还有多长时间。其中的规律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抗原数量越多,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产生自身抗原的儿童年齡越小,疾病的爆发便越早。 原始出版物 : P. Achenbach, V. Lampasona, U. Landherr, K. Koczwara, S. Krause, H. Grallert, C. Winkler, M. Pflüger, T. Illig, E. Bonifacio, A. G. Ziegler: Autoantibodies to zinc transporter 8 and SLC30A8 genotype stratify type 1 diabetes risk, Diabetologia: Diabetologia. 2009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