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超距作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牛顿与引力:超距作用与即时性
热度 12 liu005777 2016-9-1 07:04
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的争议除了微积分方法孰先孰后,再有一点就是关于牛顿引力的超距作用。即时性问题当时没有争议。这里仅就牛顿引力存在的超距作用问题与即时性问题展开。 1687 年《原理》出版发行不久,莱布尼茨与惠更斯在接受万有引力存在的同时,对引力不通过以太传递的观点感到不可接受,认为,如果引力是通过他们主张的以太或介质传递,则是正确的,否则不可接受。这一争论一直因为牛顿学派坚持原子论与真空而持续到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 ( h ) ens , 1629-04-14 — 1695-07-08 )逝世 15 年后,莱布尼茨等人正式提出引力理论中存在着“超距作用( acting on each other at distance )”内涵,提出这点还是想用以指责牛顿引力实质反以太,使“超距作用”成为后来几百年牛顿引力不能回避的软肋。 “超距作用”的概念是指重力或引力不通过介质的中介而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其实,在发生争执如火如荼期间的 1693 年 2 月 25 日,牛顿在给本特雷的信中就已经出现了超距作用( actionupon another at distance )词组,不过牛顿是用它来反对人们对他所述引力的误解的。牛顿坚决反对人们说重力是物质内在的固有的本质的,反对说重力的传递机制是超距作用。 让人不可理喻的是,既然太阳引力可以通过真空传递到遥远的地方,引力的超距作用就应该存在,莱布尼茨指出的是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牛顿及其学派却都对这一科学问题讳莫如深?特别是科茨还专门在好友的建议下删掉了原本序言中存在的引力超距作用意思。 显然,超距作用不应该成为攻击引力传递的抓手,而应该成为完善引力传递机制的理论。莱布尼茨为什么想以此作为批评牛顿的抓手?牛顿为什么不接受引力具有超距作用特性这一思想?难道就像爱因斯坦认为的,牛顿是希望将引力归结为接触力?为什么这一时代的人们不把引力传递具有即时性也总结出来而要遗留给后 200 年的人? 这很可能与牛顿自己反复做的说明相关。总结牛顿在其著作发行后反复向人们强调的内容大致有这么几点: 一是,关于重力的原因他不知道,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不能不懂装懂;二是,反对别人把重力是物质固有的本质属性强加给他,即使是科茨也不例外;三是,牛顿从来就没有向人们谈起也没有在文字记录中涉及重力与时间的关系。 以第三点看,牛顿的引力与时间无关,即时性也就无需说明,攻击者也没有拿此说事。但是,引力与时间无关,引力的传递就应该是即时性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从第二版《原理》牛顿添加“总释”大谈上帝这一点来看,人们不拿引力即时性说事,也许是因为人们普遍相信有上帝存在的原因使然,上帝不仅随时在给时钟上紧发条以确保时间的正常流逝,也随时将太阳及其他物体的引力传递给任何物体。上帝缔造了宇宙,宇宙就在它的手里,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在上帝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在牛顿的脑海里,上帝具有无数的手臂无数的眼睛无数的大脑无数的耳朵,引力就是上帝预置给自然界的。如果说引力具有超距作用,或者说引力传递有一定的速度,那显然是没有将全能的上帝放在眼里。这样推理下去,其结果有可能是牛顿将面临布鲁诺一样的下场(《原理》第一版因为没有上帝的位置饱受神学派的指责,第二版才添加了对上帝的赞美)。 也许在牛顿看来,上帝具有随时性随空性,它无时不在无所不能,以保证世界正常运行。上帝不仅使引力的传递具有随时性、各种定律的作用也具有随时性。上帝也保证各种方程的影响因子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将重力传递机制和那些不明内涵交给上帝,一切就 OK 了。其实,人们所说的超距作用本身就含有即时性。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普拉斯( Pierre-Simon Laplace , 1749 - 1827 )可能忘了他信仰上帝,他的数学本能使他提出重力的传递不是即时的,速度比光速大 700 万倍。怎么算的? 1904 年,洛伦兹( Hendrik AntoonLorentz , 1853 — 1928 )把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组用伽利略变换从一个参考系变换到另一个参考系时,发现真空中的光速将不是一个不变的量,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并指出光速是物体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极限。后来,爱因斯坦把洛伦兹变换用于力学关系式,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电磁理论的发展和相对论世界到来后,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 1879-03-14 — 1955-04-18 )评价说:“牛顿自己比他以后许多博学的科学家都更明白他的思想结构中固有的弱点”。“引用那种直接的和即时传递的超距作用力来表示重力的效应,是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大多数过程不相符的。对于这个反对意见,牛顿指出:他的引力相互作用定律,并不认为是最终的解释,而只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一条规则”。“…再也没有人相信直接而即时的超距作用了…”。 爱因斯坦凭什么评价说牛顿引力具有直接的和即时传递的效应?难道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引力传递与时间相关?爱因斯坦又凭什么仅依据电磁场论就否决了牛顿引力不存在即时的超距作用? 爱因斯坦说:“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理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既然放弃了绝对同时性观念,也就排除了超距作用力的存在。由这一理论可知:质量不是一个不变的量,而是依赖于(实际上是相当于)所含的能量。它也表明,牛顿的运动定律只能认为是对低速才有效的极限定律;它建立了一条新的运动定律来代替牛顿定律,在这条新定律里,真空中的光速是极限速度”。 从爱因斯坦与牛顿都否定引力超距作用存在这点来说,我反正是越来越糊涂了。我大脑里接受的太阳系围绕银核旋转、太阳系距离银核 3.2 × 10 4 光年等知识,不知道如何贯穿起来。银核如何作用于太阳系? 3.2 × 10 4 光年算不算超距?还有即时性即时性即时性呢?
个人分类: 随笔|12884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个外行人对量子通信与超距作用的感觉
热度 2 zhengjun324203 2015-11-15 12:54
据说量子纠缠能实现超距作用。也就是两个相距异常遥远的粒子,如果它们起初具有不可分的纠缠态,那么即便将它们分离在异常遥远的两地,那么对一处粒子的测量就会影响到另一处粒子的状态上。这种超距作用非常令人震撼,据说物理学领域中也有很多物理学家对此持有怀疑。 量子力学中,认为一个粒子,有一些基本态,粒子的某个状态,是这些基本态的线性叠加。这个理念,在力学中也是常见的。量子力学中的态,可以认为是具有不同频率的波函数。波函数认为是粒子对应于某种状态的某种概率密度函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没有被测量的粒子,可以以一定的概率处于任何一种态上。而如果人们对其测量,就会导致该粒子取某种确定的态。这种理念,应该说是非常先进的。 但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并没有单独的电子存在。因为物质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一个电子还是说一个光子,无论它在实验室里怎么制造出来,但是都必须是从某种物质中生成的。从某种物质中生成一个电子,这个生成事件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它的态是确定的——因为你不能说物质它既生成了电子,也没有生成了电子;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这个物质到底有没有生成电子呢? 现在假如生成了两个电子,这两个电子经过异常久远的历史活动之后,其状态已经变得和生成它的那个确定事件已经无关——当然,是否无关,我们不知道。也就是这两个电子自己组成一个系统,从而实现了它们行为状态的某种耦合。因为电子本身具有量子特性,因此它们组成的系统显然也就具有量子特性,它们彼此耦合产生的纠缠作用,如果认为是纠缠态的话,那么纠缠态是不是唯一?如果纠缠态是唯一的,那么说明两个粒子各自的状态复合成这个纠缠态的途径是唯一的,从而说明在一个纠缠态之中,粒子取某一个特定状态。如果纠缠态不唯一,那么说明这两个电子的系统取哪一个纠缠态也是不确定的。现在人为地将两个电子形成的系统分开来,由于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测量,所以这个系统必然取某一特定纠缠态。由于将两个电子分开的过程,从A城市到B城市,它不是瞬时完成的,因此两个粒子之间的纠缠态在时空上发生一种连续的变化,从而两个粒子本身的状态也在处于一种连续变化的过程。假如在这过程中,该两个电子的系统,不被任何外界的因素影响。现在假如对A城市的电子进行一次扰动,并测量它的状态;于此同时在B城市观察另一个电子的状态。由于A城市对电子的观测,导致A城市电子的态的变化,而B城市对另一电子的观测,导致B电子的变化。 那么我们要问,B城市的电子的变化是由A城市电子的变化所引起的,还是由B城市的观测所引起的?对 此,我们不是学物理学的人,当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说A城市的电子的变化会引起B城市的变化,那么你对B城市电子测量其变化时,B城市上电子的变化还是由A城市电子的变化引起的吗?如果A城市电子不变化,不能引起B城市电子的变化,那么如何证明你对B城市电子的测量所获得B城市电子的状态是由A城市引起的?如果对 A城市电子变化进行某种测量 , 然后预测在B城市的电子状态 在某种测量下也会产生对应的变化,那么这就要求A城市的人与B城市的人预先取得联系,同时测量才能获得这样的结果 。而A和B城市测量者的通信,是需要时间的。 作为一个外行人,本人对量子力学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甚至是有误的。但是对当前科学前沿的东西,还是充满了敬意和好奇的,也非常期待能够多了解多学习一些东西,所以会提出以上的疑惑。超距作用这种东西,本人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作用,都有时空的概念;有时空的概念,才会有作用;否则何谈相互作用的方向、强度、变化?既然有时空的概念,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是瞬态和超距的。爱因斯坦一直否认量子力学的超距问题,我认为是他作为天才物理学家的正确直觉。量子力学中当前对于粒子特性的研究,显然并不是终极的。就像最初的力学基于质点和刚体来考察问题,之后在考虑了弹性、塑性等问题之后,对于宏观物质的本性就逐渐变得清晰和正确。量子力学对于粒子模型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将粒子看成质点和刚体模型下获得的结果,也就是粒子的空间平移和空间转动几个效应。或许在量子尺度上研究问题时,这两种理想模型下的结果给出的特性也是近似的。量子尺度上,时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作为外行,我们了解太少——是相对论性质的,还是有其它新的效应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对于一个外行人而言,这两门学科,太玄奥了。期待指导
52 次阅读|1 个评论
Bell's Inequality and the Action at a Distance
热度 3 guanky 2014-9-26 11:45
Abstract: It is proven that the Bell's inequality should not be a criteria for testing if there exists an action at a distance between two entangled electrons(or photons), which are far apart. For this testing, another easier criteria is suggested. Bell不等式与超距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Bell不等式不成立的实验结果,经常被当作相距很远纠缠量子对之间存在超距作用的依据。本文将说明这种看法不正确,并给出一个简单且容易验证的检验准则。 Bell不等式 (1) 一般用于描述处于单态 (2) 的纠缠电子对 (或光子对)。单态要求这对电子的自旋方向完全相反。除两电子自旋相反外,单态还需满足其它条件,具体见【1】、【2】或【3】。 假设,纠缠的两个电子分别处在相隔一定距离的 A、B 两地,而且保持着单态(2)。 设(1)式中的 是三个任意给定的三维空间单位矢量。对处于 A 的第一个电子 用测量仪沿 方向测自旋,以对应的整数+1或-1,代表测得的自旋值+1/2或-1/2,该值记作 ;对处于 B 的另一个电子 用同样的测量仪沿 方向测自旋,也用整数+1或-1,代表测量值+1/2或-1/2,记作 。(1)式中的 表示(对所有的纠缠电子对)所测乘积 的统计平均值。对 与 也做同样解释。它们都被称为关联或关联函数。 现有的不同理论给出了不同的关联函数。显然,对任何的给定方向 , ,这些关联都满足不等式 (3) 由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反的考虑,对这些不同的关联, 所有的理论都强制要求:对任一给定的方向 都必须满足 (4) 按照Bell的原文【4】, 他假设以Einstein为代表的因果解释使用一种隐参数理论使上述自旋的测量结果完全被确定, 即假设任一单态纠缠对的实际测量值 和 都由 、 以及某给定维数(不必是1)的隐参数 完全决定,它们可以分别表示成定值 。按此假设,当 、 以及隐参数 给定时不能既有 ,又有 ;同样不能既有 ,又有 。Bell的理论还假设隐参数 有个分布 , 与上述的隐参数理论不同,正统量子力学认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可描述的决定这些实际测量值 与 的物理因素,天然注定它们只能按一定统计规律分布。 在Bell提出的隐参数假设下,可以容易地证明(参考【4】或【2】),对应的关联一定满足Bell不等式。本文将这样的关联称作Bell关联,记为 。 Bell还基于对隐参数分布与电子极化矢量之间的假设关系,给出了一个Bell关联函数的具体形式(见【4】) (5) 其中 表示方向 与 之间的夹角。 这里指出,Bell对隐参数的假设并不是因果解释必须的,只是Bell等基于对隐参数理论的一种认识。对此,本文不作讨论。 另一方面,根据量子力学正统理论,可以推出量子力学的关联表达式(参考【2】) (6) 或 (6') 不难看出,量子力学的关联(6)(或(6'))也满足(3)和(4)两项基本要求。其实,数值上(5)和(6')两个不同关联的差别并不大,见图1 图1 然而Bell关联无条件地满足Bell不等式,而在某些时候,例如当 量子力学的关联(6)则明显不满足Bell不等式(1)。这正是该不等式提出后,通过实验检验假设的隐参数理论与正统量子力学哪个正确的主要判定标准。 后来文献【5】提出了Bell不等式的更一般形式,即 CHSH 不等式,还相应地给出了判定 CHSH 不等式与量子理论区别的判定条件。原则上,讨论该不等式与讨论Bell不等式一样,这里对CHSH不等式不做赘述。 在上述特殊条件下,不少实验数据都不支持Bell不等式,而支持量子力学的关联。这些实验结果只是说明了按照Bell理解的隐参数得到的关联不如量子力学的关联精确,并可由此否定相应的隐参数假设。 可是一些学者却以这些实验结果断定纠缠对的量子之间存在超距作用。这个判断是不合逻辑的,是对Bell不等式的错误理解。 是否存在超距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 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但在解释量子的“波粒二重性”时,是否有超光速的超距作用则成了问题。例如,当单粒子的自相干实验中粒子落在照相底片或其它感应器时,正统理论中波函数的波是否超光速或超距瞬间地塌缩成粒子的点,这是个一直未能澄清的问题。 对于纠缠的电子对之间的关联,这一问题就更突出。这是因为,无论距离多远,如果在 A 地沿 测量第一个电子 的自旋,在 B 地也沿 测量另一个电子 的自旋,按纠缠对的理论两个测量值始终相反。由于两个电子事先并不知道 的确切方向,纠缠理论认为当测量第一个电子时,第二个电子的自旋即沿相反的方向塌缩,这是一种超距作用。其实,对关联函数的强制要求(4)也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然而,无论是Bell的关联(5)还是量子力学的关联(6)(或(6')),都满足(4)。这就是说,理论上Bell关联与量子力学的关联都似乎默认了这种超距作用的存在。因此,是否满足Bell不等式确实与是否存在超距作用无关。 量子纠缠对是否真有上述的超距作用是个需要通过严格实验检验的问题。这种实验不应是检查Bell不等式,而是要严格检验理论上对关联函数的强制要求(4)式在实验中是否能严格满足。如果实际的测量结果经常是 (7) 就绝不能断定所谓的超距作用存在。 必须指出,早期,通过纠缠电子对检验Bell不等式的实验一般难以实现。而对应的单态纠缠光子对的关联实验则相对容易。最早关于纠缠光子对的实验是著名的吴健雄实验(参考【6】),该实验通过康普顿效应验证了纠缠光子对之间的偏振关联。理论上,实验中由正负电子湮没产生的光子对的偏振应相互正交,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验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光子对的偏振却显示出相互平行的情况,实测的相互垂直与相互平行的比为, 。 该实验结果也在D.Bohm 与 Y.Aharonov关于EPR佯谬的重要论文【1】中作为主要数据引用。实验结果清楚表明纠缠光子对偏振的相互垂直关系被明显保存,但不排除实际测量时会大量出现相互平行的结果。 其实,Bell的原文已注意到吴的实验,并指出对吴的实验结果,D.Bohm 与 Y.Aharonov的对应论文【1】给出一个修正的关联 (8) 该关联是基于各向同性混合态(由大量偏振正交光子乘积态 与 形成) 算出的 (注:其实在Bell提到的Bohm论文【1】中没见到(8)式的推导,Bohm论文引用了关于康普顿散射的Klein-Nishina公式的结果)。这种修正体现了如下假设:当处于纠缠单态的两光子相距很远时,态发生变化形成了各向同性混合态。吴的实验结果恰恰符合 (9) 如果这种解释成立,吴的实验无疑也证明了,当单态光子对相距较远时会退化成各向同性混合态。此时光子对相互正交的关系仍被保持(这正是吴的实验初衷,那时期还没有形成纠缠态理论)。但这种正交关系已不是超距作用,只是守恒律的自然体现。 因此,不等式(7)是明显可能的。此时,纠缠对光子间的偏振正交关系只是物理守恒律的体现,光子对之间不需要存在超距作用。 Bell的论文发表后,专门证明Bell不等式受到破坏的著名实验有【7】,【8】和【9】等。 由于实际的实验可能存在各种误差与漏洞,其中著名的有检测漏洞(Detection Loophole)与通讯漏洞(Communication Loophole)。这些误差或漏洞的存在使得学术界对上述关于Bell不等式的实验结果存在严重争议。著名的CHSH不等式创建人之一,Abern Shimony在2009年的著作《Bell’s Theorem》(【10】)认真严肃地讨论了有关漏洞。 既然严格验证Bell不等式存在那么多困难,而且它又不是检验是否存在超距作用的关键实验,本文建议实验物理应将注意力放在严格检验当单态纠缠对的两个粒子分离很远时,等式(4)与等式(9)到底哪个成立。由于这两个等式差距很大,相应的检验要容易得多。 本文认为,必须认真进行这种实验。 参考文献 【1】D.Bohm and Y.Aharonov, Discussion of Experimental Proof for the Paradox of Einstein, Rosen, Podolsky, Phy. Rev., Vol.108, Number 4 (1957), 1070-1076 【2】 曾谨言,量子力学,卷II,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ISBN 987-7-03-019021-5 【3】 Dirk Bouwmeester, Arther Ekert and Anton Zeilinger, The Physics of Quantum Inform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2000, ISBN 3-540-66778-4 【4】John S. Bell, ON THE EINSTEIN PODOLSKY ROSEN PARADOX,Physics, 1 9, 1964, 195, 或者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 1987, ISBN 0-521-33495-0,14-21 【 5 】 Clauser, J.F., Horne, M.A., Shimony, A., and Holt, R.A. , Proposed experiment to test local hidden-variable theori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3: 880–884. 【6】 Wu, C. S.; Shaknov, I. (1950). The Angular Correlation of Scattered Annihilation Radiation,Phys. Rev. 77 : 136 【7】Aspect, A., Grangier, P., and Roger, G. ,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Einstein-Podolsky-Rosen-Bohm Gedankenexperiment: a new violation of Bell's Inequaliti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9: 91–94. 【8】Aspect, A., Dalibard, J., and Roger, G. , “Experimental test of Bell's Inequalities using time-varying analyz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9: 1804–1807. 【9】 Weihs, G., Jennewein, T., Simon, C., Weinfurter, H., and Zeilinger, A., Violation of Bell's inequality under strict Einstein locality condi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8, 81: 5039–5043. 【10】 Abern Shimony, Bell's Theore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The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94305, 2009
4509 次阅读|15 个评论
量子纠缠、超距作用、分子轨道和狭义相对论
热度 1 lwg 2014-6-29 08:46
量子纠缠、 超距作用、分子轨道和狭义相对论   最近,利用“量子纠缠”进行保密通讯的研究非常热络。据说,“ 两个状态相干粒子(比如光子变成的一个正负电子对)的波函数是两个独立粒子的波函数的特殊形式的相干叠加。如果一个粒子波函数发生了塌缩,另一个粒子的波函数也立刻完成了相应的塌缩(即使是这两个塌缩在空间上是完全分离的) ”。显然,这要求我们承认存在“超距作用”! 细细想来,否定微观粒子有“轨道”,其实就意味着“超距作用”。如果真的存在超距作用,现在科学网讨论的单向光速是否可测的问题,也就不是个问题了。爱因斯坦是坚决反对超距作用存在的,如果超距作用存在,狭义相对论光速极限这一理论前提就立即不复存在了。 可是,如果真的微观粒子没有轨道,我们从高能物理关于甚至是基本粒子量级的雾室实验中看到的“径迹”又是什么呢? 从理论上讲,量子力学必须在极限情况下( h → 0 条件下 ),和经典力学关于微观粒子运动有相同的结论,要求我们至少需要承认微观粒子具有以牛顿轨道为(中心)极限的轨道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以为从量子力学角度看问题,关于我们所讨论的麦妖实验方案的结果会和基于牛顿力学的讨论有所不同,是缺乏理论基础的。
4801 次阅读|8 个评论
《意识宇宙》第十六章:解释特异功能的理论
热度 2 Helmholtz 2012-10-26 23:23
主题四:蕴意 当科学家说什么有可能时,他几乎总是对的; 而当他说什么不可能时,很可能却是错的。 亚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 ) 现在我们已看到在数以千计的特异功能实验中观察到的效应并非巧合,亦非选择性的报道、实验水平的波动或者方案设计的漏洞。一百多年来,它们已经被世界上院校里的、工业界的和政府部门实验室工作的、称职的、受过常规训练的科学家重复检验,这些效应与自古以来各个文化之中报道的人类体验相一致。我们还看到这个事实几乎不为世人所知,主要原因在于特异功能不能被现代常规科学理论所包容。在前一章,我们看到了新的科学形而上学正在生成,它对实在的本质有全新的期望与看法。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谈特异功能的蕴意。我们将看到前沿理论发展如何向着科学解释特异功能的方向汇聚,我们还将剖析特异功能意味着什么以及未来将会如何。 第 16 章 理论 依我看,无论问题多么复杂,只要你采用正确的方法, 就不会难到哪里去。 鲍尔·安德森 ( Paul Anderson ) 二十世纪最使人震惊的科学事件之一,是居然至今尚未切实理解量子理论预言的非定域性以及对其的验证性实验。 1 非定域的观点对于空间中物体截然分离的看法形成了挑战,看似分离的物体其实通过某种超越时空的途径联系在一起。虽说似乎违背经验常识,但这即是理论的预测也是实验的表现。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推翻数百年经验常识的非定域性的验证实验仅仅只有数个。决定性的实验完成于 1982 年,其结果“相比于(隐变量理论)预言大出了五个标准偏差”,因此否定了与量子解释相对立的隐变量理论。 2 在实验中得到超过理论“五倍的标准偏差”,巧合发生的概率差不多只有 1/3,500,000 。如我们前面所见,有些特异功能实验的巧合发生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把几千项特异功能实验合起来得到的巧合发生概率更是天文数字。凭什么几项实验就能判定非定域性,却不能判定特异功能呢?答案就是量子理论预言了非定域性的存在,然而还没有预言特异功能的理论。 这不是说特异功能理论不存在,实际上为数并不少。这些理论有的从物理上猜测存在携有预知信息的“超前”电磁波,有的认为泛化的量子理论将允许观察者凭精神改变事件的出现概率。 3 还有人猜测世界的某些方面受目标、意图等精神概念的驱动。再还有源自东方哲学的理论,认为心生万物,精神才是世界的本原。 另外还有几十个理论,有的基于进化论观点、有的基于哲学上目的论的概念、有的则是基于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宗教、全息理论等等。有的理论侧重一点,单只解释某一类实验结果,不谈别的现象。还有一些则不拘细节,力求把所有现象熔汇在一处。详尽分析这些不尽人意的理论超出了本书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真正的理论理应如何。 通向一个真正的理论 整个科学都包含有一时还根本理解不了的数据。 布兰丹·欧里根( Brendan O ’ Regan ) 一个好的特异功能理论看上去应该如何?首先,该理论应当包容物理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已经证实了的现象。如果无视这些学科中已然确认的原理,肯定人人都将对此理论不屑一顾。同时,好的特异功能理论应该能够扩展现有的物理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理论,并且解决尚未解决的难题。这即是说这些学科当前的理论应该属于特例,只在特定条件下适用,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想要提出交叉学科的理论难度特别大,但特异功能或许还非要有个理论。系统论理论家艾尔文·拉兹洛开了一个好头。 4 获取信息 该理论应当解释如何超越时空的束缚截获远方的信息。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现有的实验证据表明特异功能效应与空间和时间完全无关,尽管数据还不够特别充分。 该理论不仅应当解释如何获取在空间和时间上距离很远的信息,还要解释如何选取某个特别信息。因为有证据显示,我们可以获取任意位置与任意时间上特别的、有意义的信息,该理论有必要解释何以我们没有被大量的感官信息所淹没。前面已经提到可能存在某种大脑活动机制,可以避免我们的头脑被大量的感官信息所充斥同时滤掉来自宇宙的无意义的其它部分。在非常喧闹的房间我们也能听到叫自己的名字,大概同是这种下意识过滤机制,使得我们得以觉察在地球另一半的重要事件。 从原则上说,非眼视觉也能“看”其它星系其它行星上发生的事情。然而,如果特异人确实看到了某种星外智能,除非它们与人类非常近似,否则认知会出现严重的失真。实际上由于知道期望将会强烈地影响对实在的认识,我们可以预言事先的信念决定了非眼视觉将看到什么。如果你盼望见到外星人或者天使,你就会看到他们。如果你期望见到魔鬼,结果也一样。想想有那么多人无法理解地球上其它人类文明,你就能够想像试图通过不完善的特异感知认识外星文明,存在着多大的难度。 随机性 该理论必须解释意念何以能够干预随机过程。例如在随机数发生器实验中、在采用 RNG 的群体意识场的实验中,完全随机的比特序列受到意念的作用而出现有序性,内中原因并不清楚。物理学家爱德温·梅及其同事曾就 RNG 的实验结果提出一种解释,认为是预知而不是某种微观的力“产生”了 RNG 效应。 5 其他熟悉 RNG 实验的理论家也有人认为,把在心 - 物作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解释成信息交流要比解释为力的作用更加妥当。 而若是从信息,尤其从有意义的信息的角度考虑问题,由力与粒子组成的硬质的、具体的世界就立刻转化成更为抽象的思想的世界。科学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量子力学就是纯数学的抽象理论,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 一个包含着意义的理论对硬科学而言的确是咄咄怪事,大多物理科学向来跟意义没有关系。但特异功能的存在却需要在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能够相通。这便是为什么真正的特异功能理论不仅是跨学科的,而且应当是多层次的,正如前几章的讨论。 心 - 身的分离 该特异功能理论应该解释似乎表明肉体死后仍有某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幽灵、幻象、离体体验、濒死体验等等。 6 因为这些现象几乎全是非受控条件下的自发案例──都是事后的传闻而非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科学上可信度不高,所以本书没有就此展开讨论。此外,在这些现象之中还伴随着愿望、情绪,所以必须克服希望死后有灵的强烈愿望带来的干扰。认识到期望倾向、愿望思考和自欺之后,在表述死后续存的证据的时候必须要倍加小心。 但是,成熟的特异功能理论理当对此作出恰当解释,因为脱体体验和濒死体验可能是某种形式的非眼视觉。未来实验若是能够证实这一点,那真是可喜的进展。象脱体体验和濒死体验这类特殊的非眼视觉,也就不过是比普通的遥视一类的特异感知更为生动、持续时间也更长罢了。 闹鬼与作祟 该理论还要解释闹鬼现象,这算是大规模的心 - 物作用现象。仔细讨论这类现象超出了本书的内容,但确实有几个相当好的案例(虽说是自发的、未加充分控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出现比 RNG 规模大得多的精神对物体的作用。移动小到茶杯、大到桌子等物体,在现在看来不是“闹鬼”,而是“人闹”,制造麻烦者往往是一位少年。 7 跟前面提到的死后续存是一样道理,这些事件科学说服力是要差一些。 为理论作准备 为了准备这项理论,首先应该考虑现有物理理论能否理解特异功能。在 80 年代,《纽约时报》科学新闻栏目的副主编辑哈考姆·诺布勒,向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安·约瑟夫逊提出该问题: 诺布勒: 象严密的经典科学或量子力学能够兼容超常现象吗?为什么怀疑者总把读心术之类的东西看成江湖骗术呢? 约瑟夫逊: 你问超心理学是否符合物理学定律。在一定意义上我感觉是,但物理学定律本身要做修正。某些超心理学效应可能属于物理理论暂且还没有包括的某种有序态。 8 如果现有理论不足以解释特异功能,可以先看看其它一些其他解读特异功能的说法。普林斯顿大学航空工程人员罗伯特·杰恩和同事提出一种假说,他们认为正如光子即是粒子又是波,意识也是互补态。 9 常态下的精神更似粒子,固定在时空的某个位置。人们这时主观体验自己是分离的、独立的存在。然而在非常状态、异常知觉状态之下,精神更近似于波,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这时人们的主观体验是没有时间、没有分别、天人合一和特异功能。 正如波粒二象性,或此或彼都不对,唯有二者同时才对。同时考虑“二者”要比“或这或那”难得多,因为我们受到语言而不是实在本身的局限。如果我们的精神具有互补的特征,它可能更似粒子或更似波,这取决于我们希望它怎么样、哪一种更合乎时宜。 再有种说法,根据量子力学描述的非定域效应和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宇宙在根本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和宇宙其它部分是由同样的“材料”所构成,或者因此得以直接体验相互联系?这进而又可以分为两类:神秘体验和特异功能体验。对于前一种,无需特别集中意念,通过有意地拓宽感知领域,认识到一切事物本无差别。所有的特殊性都溶汇在整体之中,一切都受到影响并能够影响其它。于是便“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及其意义。这正是对典型神秘体验的描述。 对于后一种而言,正如睡熟的母亲还能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许每副头脑都在关注自己所爱的人、感兴趣的事,无论对方是处在什么地方。一旦他们身上发生重要的、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情,相互连接部分就会“识别”这些有用信息并进入我们的知觉。正如在《星球大战》电影里的一幕,当整个星球被残忍地摧毁之后,杰帝骑士奥伯万·柯诺比感受到了“力的震颤”。我们与万事万物相联,同时我们又是分离的个体。对立统一。 回归一处 除去这些说法,从近些年的科学进展来看,特异功能可能兼容于主流科学的模型。在量子力学方面有四项进展,全都违反常识,却都得到经验的证实。最重要的是这四项进展都与特异功能沾边。 第一项就是非定域性。第二项是量子效应可能对意识和生物组织有重要作用。第三项是信息传递可能无需能量参与。第四项是无论距离的远近,信息可以即刻从一处传递至另一处──物理学家采用的这个词就叫“超距传输”。我们下面逐项地看一下。 非定域性 在 60 年代,物理学家约翰·贝尔通过数学演算证明,按照量子理论曾经在一起的一对粒子,当相互运动至很远位置之后,仍然保持着即刻的联系。贝尔在 1964 年写道,“一定有某种机制可以使得一台测量装置的设置影响到另一台装置的读出结果,无论两者之间相距多远。” 10 这即是说看似分离的粒子其实根本没有分开,不管距离多远仍然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项惊人的预言──更惊人的居然得到了证实──涉及到曾经令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项物理世界根本特性,他称之“超距离的幽灵作用”。 11 他提出好几种试图绕开这种相关性的见解,包括认为量子理论并不完备。爱因斯坦想像某种“隐变量”造成了这种联系,然而正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所说, 80 年代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 “隐变量理论业已衰亡”。 12 有人想把量子物理学揭示的这项古怪特征推广到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但遭到了保守物理学家们的警告。他们警告的理由更多的是基于对合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理论的实际预言。物理学家大卫·林德利解释道: 站在严格的数学观点,光波或者说光子在时间上的逆向传播与正向传播同样成立。但是出于实际需要,我们忽略了反向解……。不是说事件绝无可能,只是未能满足使得事件发生的现实条件。 13 请记住在第 14 章我们曾谈到过,对于是否合理、是否现实的判断取决于当事人的期望,而不是取决于理论背后的数学。在试图理解量子力学这类数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当即受到自身想像力的束缚。如果有量子理论的预言,再有实验的证实,世界在实际上是非定域的,还有什么能够限制我们想像特异现象就是对于宇宙关联性的体验呢?限制我们的不是理论,而是想像事物密切关联的能力。 14 在前面数章已花了很大篇幅讨论特异功能“找不到证据”的说法,这里就无需赘述了。 在认识到特异功能的存在和非定域性之后,现有理论的表述或许将有改变。比如,神经科学家本杰明·里伯特在 80 年代后期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受试者在作出决定之后即刻弯曲手指。 15 他密切监视脑波,希望发现作决定的时刻是否反映在脑波的变化上。平均说来,志愿者作出决定到弯曲手指需要 1/5 秒时间,这是意料之中的大脑激活神经肌肉系统所需要的时间延迟。但是从脑波上看,在当事人知觉到自己决定动手指之前 1/3 秒,大脑神经的活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里伯特把该结果解释成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之前,下决心做什么属于下意识活动。如果说同自我认识关系最密切的意念源自某个未被意识的大脑部位,那么极可能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不可控过程所决定的。这么一来“自由意志”就基本上成了幻觉,除开确实拥有幻想力,我们与巫毒教木偶差不太多,受到“他人”、“他物”的操纵(正象阿米巴虫随着压力和热变形一样,我们也在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再一种解释认为意念活动确实受意识本身的控制。里伯特所看到的 1/3 秒的超前时间,有可能是第 7 章谈到的预感反应。只要不漠视物理学理论中的“反向解”,允许信息逆时间方向而行,里伯特看到的就有可能是对 1/3 秒之后未来事件的响应。 请注意,这并非自动意味着大脑与心识之间的二元分离。通常认为意识与大脑两者之间是同步的,其实未必。时空上的非定域性使得有些实验的“现在”概念变得模糊起来,“现在”可能是在未来或者是在过去。 量子生物学 最近提出的关于意识的物理学理论认为,意识的一些令人十分迷惑的特征,比如自我感觉、自由意志的感觉,还有非算法的“直觉”可能是大脑中的量子过程带来的。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大卫·波姆、生理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剑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里安·约瑟夫逊、牛津大学数学家罗杰·彭罗斯、神经科学家本杰明·里伯特都提出过这类观点,认为生物系统中的量子特性可能带给意识非定域的、场态的特征。 16 比如,布里安·约瑟夫逊和雅典大学的物理学家福狄尼·泡里卡利 - 维拉斯认为生物系统能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利用量子效应,因为生命有机体与纯物理实验中的“死”物质有所不同。 17 我坚信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尤其是生命体拥有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赋于随机过程以“意义”能力,生命体就能利用非定域性。约瑟夫逊和泡里卡利 - 维拉斯还特别提到“象思维传感现象之类的实验”说明了超距离的影响与联系的存在。 直到前不久,意识研究者总是漠视约瑟夫逊的提法以及物理学家伊万·哈里斯·沃克更早时候的模型。 18 人们认为在热烘烘、粘糊糊的神经元世界里不大可能存在非定域效应所需的量子稳定性。量子效应往往只见于人工产生的非常小非常冷的世界里,在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且热的大脑中不存在非定域作用。 然而到了 70 年代,在大脑神经元里面意外地发现了被称为“细胞微管”的纳米尺寸圆柱体。数十年时间里谁也想像不出这种微小的东西具有什么功能。到了 1994 年,亚历桑纳大学麻醉学家斯图亚特·哈默诺夫指出,这种生物微管可能是大脑中量子效应的发生场所。 19 其大小恰好适合维持量子相干,哈默诺夫对于意识与生物微管之间的可能联系感到非常亢奋。 作为麻醉专家,哈默诺夫的工作就是使人丧失意识,人们至今对于从意识知觉到下意识的神秘转化过程所知甚少。哈默诺夫深深感到意识的某些古怪特征同量子理论的古怪特征相似。比方说,“自我感受”类似于量子相干和非定域性,非决定性的自由意志类似于量子的不确定性,直觉推理类似于量子计算,而前意识、下意识和非意识过程之间的差异与转化类似于量子几率怎样变成坚固的现实。 20 哈默诺夫的提法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即使他只有部分正确,或者他的提法有助于他人对于神经系统中的量子过程如何影响意识的思考,都算是打开了探讨意识中非定域效应的理论大门。如果发现非定域性确实对大脑有影响,“量子思维传感”就不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不损耗能量的信息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一向认为,从一地向另一地传递信息的时候至少需要一定能量。举一页纸上的语句所带信息为例。为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可以先用传真机把纸张进行扫描。这等于把文字符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再把电子信号传到另一台传真机,重新显示信息。扫描、转换、传送、重组信息,这每一步都要消耗能量。 但是 IBM 公司的物理学家罗尔夫·兰道尔最近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证明基于量子理论,为传输 1 比特的信息并不存在最小的理论能耗。 21 这是一项重要进展,在生物系统中微量信息完全可能带来巨大的反应,非定域的生物效应那怕极小,自然也能影响远处的生物系统。比如,象传播“你赢了一百万美元”这句话,只需很少的能量,而话中的意思却足以给大多数的读者带来很大的情绪反应。所以传送“信号”需要物理能量已经不再是远处能否收到信息的障碍。 22 量子心灵传输 着眼于应用量子非定域效应的其它研究证明,有可能通过“量子心灵传输”即刻传送信息。科学作家盖瑞·陶布斯就此现象在《科学》杂志上撰文,题为“为传送数据,物理学家诉诸量子巫术”。 23 陶布斯这么说: ……有个物理学领域与巫术有相似之处。它涉及一个最为怪异的量子力学悖论,同时产生各具内禀量子态的两个粒子……。量子力学规定在某个态被测量之前,它没有确定的值。而一旦对其中一个耦合的粒子进行测量,另一个粒子也即刻获得相反值,即便此时它已经跑到了宇宙的另一端。 这种方法的开发者之一, IBM 的研究员查尔斯·本奈特把量子心灵传输与巫术作了对比。两个粒子通过古怪的量子“牵连”(一种非定域性)耦合在一起,本奈特写道,“就象是透过一束头发把诅咒传递给了当事人”,“量子本质”也从一个粒子传递到另一个粒子。量子研究者近来证明,量子巫术虽不神秘但却怪异。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可以携带着所有的信息,籍“心灵传输”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24 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设想。奥地利英斯布吕克大学的物理学家已经做成了验证性实验。在谈到即刻传送信息的能力的时候,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保尔·克威亚特说,“还真就传过去了。你确实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测量方法获取该信息。但数学家坚持‘它就在那儿’”。与特异功能的关系在于生物系统对于某些信息非常地敏感。生物系统即有可能发送也有可能接收心灵传输的信息,这么一来我们就突然找到了能够为科学接受的说法,可以解释接收远距离的信息或者影响远方的物体。 未来的理论 在澄清和检验了量子力学的一些古怪特征之后,我们看到对于物理世界的认识正在变得越发能够包容特异功能。然而,成熟的特异功能理论大概肯定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量子力学。相反,今天的量子力学最终将被看成特定条件下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生命系统需要某种全新的东西。量子理论还没有涉及到象意义、目的等高层次的概念,而在实际生活中的特异现象却与这些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量子关联性极其完美地告诉我们,常规的、“死物质”是如何神奇地违反我们的经验常识而存在。鉴于近来看到的死物质的神奇性质,我们更加充分相信对于“意识物质”将会有更多的神奇特性有待发现。物理学家尼克·赫伯特就说:“我认为贝尔(非定域)定律很神奇。我希望自己可以活到关于精神的真正理论出现的那天。我想它会使贝尔定律变成好象五个指头的算术。” 25 鉴于特异功能可能成为 21 世纪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纽约时报》的哈考姆·诺布勒写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说:“谁也不懂量子力学”。想凭借人类日常经验 “不可能、决无可能” 理解量子效应。 ESP 可能也是如此。可能它存在,可能它对人的行为、物理状态都很重要。然而在发现之后很久可能都找不到解释。 26 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无需深刻理解就应该能够利用它。否则,我们今天认可的所有的技术和医药都不可能存在。我们已经看到特异功能在政府部门、商务、医学领域得到应用,有些高科技公司也正在做认真的探索。它将走向何方?它对于未来意味着什么?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7035 次阅读|8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对牛顿运动第一、第三定律的修改
热度 3 chenfap 2011-6-25 07:28
狭义相对论对牛顿运动第一、第三定律的修改
狭义相对论对牛顿 运动第一、第三定律的修改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35 ) 第四章 狭义相对论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4.1 狭义相对论 中的物质 § 4.2 狭义相对论力学的基本规律 -- 修改后的运动三定律 4.2.1 质点 速度 v 、惯性质量 m 、动量 m v 、力 F 如何修改 4.2.2 牛顿运动三定律如何修改 1 )、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的修改 2 )、 不存在所谓‘质速关系’、‘质能关系’ 3 )、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修改 牛顿原先对运动第一定律的表述是: 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施加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 因之在 狭义相对论中, 修改后的运动 第一定律可表述为: 任何质点都保持 4 维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施加 4 维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 4 维时 - 空中的 4 维 匀速直线运动在 3 维空间的表现就是:或者保持静止或者作 3 维匀速直线运动。 4 )、 牛顿运动第三定律的修改 牛顿原先对运动第三定律的表述是: 每个作用总有一个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 牛顿运动第三定律符合 超距作用的观点。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个物体 ( 质点 ) 之间所存在的直接、瞬时之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需要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传递时间。牛顿的引力定律曾被 看作是超距作用的典范,由于这个引力定律在解释太阳系内星体的运动获得极大的成功 , 使超距作用观点在物理学中一度处于主导地位。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以及赫兹电磁波实验的成就使得物理学逐渐建立了场的理论和接触作用的观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时空观,并指出了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切物理作用传播速度的极限,从而在整个物理学中排除了瞬时超距作用的可能性。 场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一方面, 物质存在的形式或者全为粒子、或者全为场、或者粒子与场同存;另一方面,认为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这样来解释:物质粒子可在其周围产生某种场(如电磁场、弱相互作用场、强相互作用场、引力场等),场又对处于场内的另一物质粒子施加力的作用。物质粒子所受到场的作用力仅由该粒子所在处的场之状态决定,与场在其他位置的状态无关。 牛顿力学主要研究 全为粒子的物质存在形式,全为场的物质存在形式留在以后介绍,现在我们来研究粒子与场同存的物质存在形式,这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狭义相对论认为, 物质粒子与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只发生在场与物质粒子相 接触之处,可称为接触 相互 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力是成对的,场有力作用在物质粒子上,物质粒子也有力作用在场上,这一对力互为作用和反作用,并且它们 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点的。换句话说, 这一对相互力符合 牛顿运动第三定律的要求。 因之在 狭义相对论中,可把 运动 第三定律 修改 为: 物质粒子与作用场之间的 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 下一节我们即将介绍,应用这个 修改的运动 第三定律可以导出 狭义相对论中的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 根据 狭义相对论中的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可知,当 物质粒子与作用场之间出现 相互作用时,必然存在 能量、动量的传递。 以后本书还要介绍量子场论的一些结论,例如,场在量子化后可出现粒子,因而可把 能量、动量的传递解释为粒子(如光子、胶子等)的传递。这样我们对图( 4.1 )就可作下述理解:
个人分类: 未分类|7933 次阅读|7 个评论
发现新引力定律的意义之六:引力的超距作用现象
hfma 2009-11-24 23:52
马海飞 2009年11月24日 牛顿对引力的超距作用现象非常不解,也不赞成,因为这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他一贯的质点力学原理。可是,他始终没有解开引力的谜。他的理论只能停留在对引力现象的数学描述上。 然而新引力定律表明,在引力现象中,质量与质量场同等重要。虽然我们无法看见质量场的存在,但是,所有的事实都证实,一个质量体永远都不可能与它的质量场分开而独立存在。质量场和质量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属性。我们知道只要是物质,那么它就一定有质量。因此,我们同样也必须承认,只要是物质,那么它也一定有质量场。仅仅因为看不见,人们就无视了它的存在和功能是对物质存在的片面认识。物体仅仅表现出了物质存在的一个方面,而物质存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质量场。在宇宙中,质量场的存在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质量体与质量场是一个相互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宇宙中不可以没有空间,也不可以没有质量体。没有质量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空间的存在,没有空间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质量体的存在。所以宇宙空间决不是一个真正的没有任何存在的空间。两个相距遥远的天体之间在引力作用上之所以会表现出超距作用的现象,这是因为质量场是一个与质量同时存在的场。它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同一时刻、不同位置上都可以同时检测到场的存在和作用。如果用质点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场的现象,就变成了超距作用。事实上,这是场的一种基本特性。引力波的产生应该不是来自质量本身,而是来自质量体的运动,因为新引力定律认为运动可以产生动态引力。
个人分类: 认识宇宙|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