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卷首语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卷首语

相关日志

夹缝中的腐蚀防护或控制—挑战与机遇
rczeng 2018-10-22 17:41
《腐蚀防护之友》2018年第5期卷首语 夹缝中的腐蚀防护或控制—挑战与机遇 文 Ⅰ 曾荣昌 山东科技大学 不久前,我在科学网发表的博客—《夹缝》成为《家在黄岛》有声读物。《夹缝》中有一句“自然界世间万物都在夹缝中存在”。夹缝可指精神层面上的挤压感,也可指几何和物理上的狭窄空间感。夹缝中环境苛刻,遭受制约,存在挑战;同时也聚集着高能量、意味着孕育与重生,即希望与机遇。 材料的腐蚀所产生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腐蚀科学这一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但腐蚀防护涉及材料、冶金、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学以及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也涉及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石油化工、机械、煤炭、建筑、桥梁、港口、卫生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传统意义上,腐蚀防护是一边缘性学科,一直处于从属、辅助地位。可以说,腐蚀防护工作是在夹缝中进行的。 腐蚀防护这一传统概念似乎有些被动和消极的成分。企业对设备管道设施坏了就换的思想根深蒂固,或者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地方政府规划变更与发展,企业与政府等各方利益、责任、产权边界不清晰,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和管理技术的时效和滞后,这些都隐藏着潜在的生产隐患和安全风险以及管理上的难度。青岛黄岛油管线爆炸等事故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而腐蚀控制则具有主动的和积极的意味,腐蚀控制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也是管理层面上的;需要对腐蚀源、工况、材料、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施工与安装、装卸存储与运输等全过程做出技术和管理上的控制规定。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国际标准化立项和推进工作则标志着我国腐蚀防护工作在国际腐蚀界上取得话语权。 既然腐蚀是材料与环境经过物理、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而发生的破坏现象。电偶腐蚀、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剥蚀、应力腐蚀、腐蚀疲劳等腐蚀的萌生都发生在零维尺度的第二相颗粒或夹杂物周围;腐蚀裂纹扩展则多在二维尺度的缝隙、晶界、位错滑移面和孪晶面。据此,材料腐蚀也可认为是发生在夹缝中的。 本质上,腐蚀是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或者自然环境(电、磁、力、光、热、温度、介质成分)的不均匀而使材料微观或宏观上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能量起伏(电势或电位高低)。其中,合金的第二相或金属间化合物和晶界在腐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第二相多存在于晶界上。 因此,腐蚀的控制措施需要降低材料不同区域间能量差:( 1 )从材料属性方面,获得均匀的微观成分与组织,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或腐蚀产物膜;( 2 )从能量角度来看,从外部输入能量,如变形加工、高能表面改性和热处理;( 3 )从外部环境来看,调控电场、磁场、温度场、应力场和介质浓差。 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为我国防腐蚀产业带来了战略性发展机遇。然而,材料构件服役面临环境气候和温 / 湿度的地域性和极端性;海洋和陆地等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苛刻性;大型工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目前我国腐蚀大数据、基因组学以及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国际标准化、创建防腐蚀产业国家品牌等为材料腐蚀防护与控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注入了新的动力。 刊载于:腐蚀防护之友,2018,58(5):3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我们有责任关爱人类的近亲 — 猿猴
热度 6 wangdh 2016-2-29 14:10
我们有责任关爱人类的近亲 — 猿猴 (王德华) ( 说明 :春节前受《生命世界》编辑之邀,为 2016 年猿猴专辑撰写卷首语。借机查阅了一些资料,个人有些收获,但写成简练的文字则功夫还欠缺。这是原稿,不是很精炼,正式刊用时《生命世界》编辑进行了精炼和删减。在此向《生命世界》的编辑老师致谢! ) 猴,生性机灵活泼,在我国的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 2016 年是我国农历的丙申年,申猴,猴年。《西游记》中火眼金睛正义化身的美猴王,在我国老幼皆知。我们也知道上世纪 60 年代有一位叫珍妮·古道尔年轻姑娘独赴非洲去观察和研究黑猩猩。小时候我们经常看到街头艺人穿街走巷的耍猴表演,也朗读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也知道“朝三暮四”的典故。所以,猿猴的形象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猿猴的文化也一直伴随在我们的生活中。 猴、猿,或称猿猴,包括我们人类,在生物分类学上都属于灵长类动物。猿猴类一般被称为非人灵长类。全世界的灵长类物种数量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数据,上世纪 90 年代文献记录有 180 多种。随着遗传学和生理学证据的积累,新的灵长类物种被不断发现,物种数量也不断更新,如文献报道 2001 年是 353 种,在 2005 年出版的《世界哺乳动物名录》(第 3 版中)列出了 376 种,在 2009 年数量又增加到 424 种,如果包括亚种的话,数量可达 658 之多。物种数量的增加,与分类标准的细化有关。除人类外,世界上的灵长类大多都生活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营树栖或部分树栖生活,食性多样,个体大小悬殊较大,如从 30 克的鼠狐猴到 200 千克的山地大猩猩。 中国是世界上灵长类动物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12 年前,国家林业局在农历猴年前夕公布了历时八年的我国濒危灵长类动物调查结果,有灵长类动物 20 种,其中猴类 16 种,猿类 4 种,除猕猴、短尾猴和藏酋猴 3 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其它 17 种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最新的数据资料,我国现有灵长类 27 种,隶属于 4 科、 9 属,其中 6 种是特有种,如白颊猕猴、藏酋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海南长臂猿等。我国的灵长类除猕猴和台湾猴外,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南部等区域。我国学者多年来在灵长类的分类与分布、形态解剖、野外生态和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灵长类学发展十分迅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关于金丝猴的野外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这些物种中的大部分都还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的生存环境还在进一步受到威胁,如海南长臂猿现存数量不足 20 只,在世界上 25 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中排在首位。 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其身体结构、生理特征、行为表现等很多方面都与人类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灵长类动物(主要是猕猴)一直是生物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主要模型动物。无疑,猿猴这个群体为人类医学、脑科学、药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进步,为人类认识自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也依然是这些领域的重要模型动物。我国很早也在云南设有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灵长类动物也一直是我国人类生殖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型动物。 我们人类自身有很多谜团都没有解开,如人类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的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的审美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的善恶观念是如何产生的?还有人类的一见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开展野生猿猴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对于理解我们人类自身是很有帮助的。国际学者莫里斯的《裸猿》、戴蒙德的《第三种猩猩》等著作都是以动物行为学的视角观察和剖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科学家上世纪 50 年代就观察到一群日本猴把带泥土的红薯在水中洗干净后再食用的具有文化色彩的行为, 60 年代发现一群日本猴泡温泉取暖的群体文化行为。非洲黑猩猩用工具取食白蚁、用石块砸坚果、用工具捕鱼等行为,也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近年科学家也发现,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具有冬眠现象。人们很容易会问,人类也能冬眠吗?从生态意义上说,猿猴物种的生存环境,反映了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质量,也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总之,对猿猴这类人类的近亲了解得越多,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就越多。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一员,有理由与它们和谐共存,有责任保护它们的家园。 借猴年之机,向大众普及宣讲猿猴知识,唤起大众对猿猴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859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张晓林主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年卷首语
kexuechuanbo 2016-1-21 22:51
卷首语 迎接开放共享挑战、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张晓林 DOI:10. 11946 /cjstp. 201601150054 我国正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知识开放获取已成为各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2014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球研究理事会年会上表态支持公共财政资助产生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2015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发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包括科技信息资源在内的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成为国家意志和公共投资的准则之一。 科技期刊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的重要工具,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通过开放获取,期刊论文能被参与创新发展的社会公众及时获得,而且在开放出版条件下能灵活重用以产生新的知识和支持新的服务,从而使知识这一社会公器能迅速、灵活和方便地转化为社会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实效。 正因此,全球研究理事会在2013年发布开放获取行动宣言,主要科技国家多数科研资助机构普遍建立公共资助项目论文的开放获取政策,我国科技部资助参加国际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资助联盟,我国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都支持作者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开放出版费,基金委和中科院还发布了公共资助研究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政策。2015年12月,德国马普学会邀请诸多国家科研机构举行第12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共同推进将图书馆期刊订购经费大规模转为开放出版支持经费,加快推动公共资金资助论文的开放获取。 我国科技期刊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开放获取,包括支持开放存储,更包括实施开放出版,尤其是公共资金资助出版的科技期刊,更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所发表的(往往也是公共资金项目产生的)学术论文及时广泛地向社会传播,同时有效地提升自己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国科技期刊也在积极走向开放获取。据“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我国已有650多种开放出版期刊,还有相当多期刊采取延迟开放出版或部分开放出版的方式,许多科技期刊和不少出版机构也在积极试探开放出版机制。 但是,科技期刊出版者必须意识到开放出版带来的重要挑战。 一方面,开放出版期刊必须以更为规范、更加公开、更可透明检验的学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学术诚信管理来宣示和证明自己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出版诚信水平。毋庸讳言,部分无良出版社以开放出版期刊名义,采用多种手段骗取作者交纳开放出版费用,但不进行认真的同行评议和编辑加工,缺乏或放弃对论文质量的控制,成为了欺诈型期刊。尽管订购期刊也存在质量问题,而且许多开放出版期刊拥有良好的学术质量水平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但由于开放出版机制采用作者付费方式,缺乏原来图书馆遴选订购形成的审查机制,使得对作者的欺诈行为更为“隐蔽”和“容易”。为此,国际出版界为开放出版期刊提出了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包括但不局限于:(1)明确采用同行评议机制,具备详细的研究成果报告指南(reporting guidelines)、论文审稿要求和同行评议流程;(2)应提供专业聚焦对口、详细完整、可方便查验的编辑委员会和同行评审专家队伍信息;(3)应明确说明自己遵从的相关领域必备的学术研究行为准则,并落实到审稿标准和流程中;(4)应采用业界通用的学术诚信控制工具,例如作者贡献声明、利益冲突声明、公开支撑数据等;(5)应提供可操作的、可查验的、可投诉的学术不端行为查验与纠正机制,包括稿件撤销标准与流程;(6)应建立严格隔离论文审稿录用和论文出版费收取的流程及其操作管理;(7)应明确作者、刊物和公众各自享有的著作权权利,并通过公开和规范的授权许可协议予以实施;(8)应公开被发表文章的责任编辑,并争取公开被发表文章的同行评议专家;(9)应采用Altmetrics等机制来全面和动态反映论文的使用与影响。所有这些及其他相关规范都必须在期刊网站上方便发现。 另一方面,开放出版期刊必须以更为规范、更加公开、更为高效的出版费价格体系、价格调整机制和出版收支核算来证明自己的经营能力和出版诚信。毋庸讳言,部分开放出版期刊、尤其是那些欺诈型期刊,收取高昂开放出版费,出版费定价和调整机制不透明,期刊整体营收状况不透明,或者将自己低效率高耗费甚至高消费的出版开支转嫁到作者头上,或者剥夺作者和社会的数字信息网络技术“红利”,使得开放出版染上“商业化捞金”的污名。虽然订购期刊价格高企也是长期、恶劣的现象,但开放出版期刊直接从作者手里收取出版费使得价格不合理性的影响更加突出。为此,国际科技界和科技资助界不断采取行动,逼迫出版者提高开放出版开支及其价格体系的透明性、防止暴利性定价。这种趋势下,要求开放出版期刊做到(但不局限于):(1)建立明确的、基于透明计算依据的、与期刊质量水平相对应的开放出版费价格体系;(2)建立明确的、基于透明计算依据的可审计的合理的期刊运行开支体系;(3)建立合理的、透明的和公开的出版费价格调整机制;(4)建立在保障作者权益和支持开放获取基础上的规范的出版内容商业化再开发再利用机制;(5)建立对特殊作者的公开的、规范的费用豁免机制;(6)建立规范、公开的支持集团资助谈判机制,以及费用支付管理服务;(7)大幅度提高出版的劳动生产率,保证在市场可接受的合理成本水平上提供高水平出版服务。所有这些及其他相关规范也必须在期刊网站上方便发现。 依上可见,要办好一个可信赖的高水平开放出版期刊并不容易,而要堕入缺乏(或无法证明)质量控制机制、“只顾收钱”“收糊涂钱”甚至“收黑心钱”的期刊似乎却很容易。尤其在我国期刊质量管理薄弱、质量规范公开机制缺乏、期刊运营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挑战无疑是巨大的。但在挑战面前,我们不能埋头沙滩、不去适应开放获取潮流,只有华山一条路,强力加强质量管理和诚信管理及其公开化,全力改革创新以良性提升市场化条件下的期刊运营效率。这方面的努力及其成效,也许决定了我们在未来期刊出版市场上的位置。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更需要先清洗——《情报学报》2013年第6期卷首语
热度 1 huabolin 2013-7-27 11:46
大数据更需要清洗 无论用海量数据还是大数据来表征这个时代,数据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类型繁多、结构各异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把繁杂的大数据变成我们能应付的、有效的“小”数据,即针对特定问题而构建一个干净、完备的数据集,这一过程变得尤为重要。在大数据时代,若不加强数据清洗,则GIGO(垃圾进,垃圾出)现象会更加严重。 对数据的清洗之后进行分析挖掘的过程就是情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化零为整、见微知著”的过程。只有通过清洗与过滤得到干净完备的数据,才能通过分析与挖掘得到可以让人放心的、可用于支撑决策的情报。有时决策者似乎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数,但是为了得到这一个数,我们需要搜集大量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例如,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提到,到 2020 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 5 位,“ 5 ”是一个简单的数,但是要获知是否进入了前 5 位,需要很多数据的支撑,包括时间为轴的纵向数据以及空间为轴的对比数据等。 以数据为基础既是现代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情报学区别于其他一些相邻学科的鲜明特色。例如,计算机更注重算法与效率,可以用通用的测试数据做文章,即使这些数据不够真实、不够及时,也不影响测试;而情报学所构建的一些数据基础本身就是情报工作的一部分,如科技论文统计数据、专利数据、国别科技政策数据等,它们必须真实、及时,否则就没有价值。 我们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已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各种统计软件与工具、分析流程与方法琳琅满目。其实,有了好的数据之后,统计分析反而简单一些。统计往往关注数据的共性,利用数据的规律性进行处理;而数据清洗往往需要关注数据的个性,针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处理。有规律的数据便于统一处理,存在差异的数据难以统一处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清洗比统计分析要更难,至少更费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论文统计组每年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数据清洗,从而保证数据质量,这样得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才能令人信服,针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说明与解读也往往更有价值。 究竟什么样的数据算是海量数据,什么样的数据算是大数据,并不是我们讨论的焦点,我们讨论的焦点是如何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清洗、合理的分析,使之能够满足决策服务的需求。本期的《大数据时代下的情报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缺乏数据的处理研究》、《关联规则的改进与度量研究》等 3 篇论文都是涉及数据清洗与分析的论文,值得大家关注。 萝卜快了可以不洗泥,数据越大越需要清洗。 化柏林 武夷山 2013-6《情报学报》卷首语——数据清洗.pdf
个人分类: 情报学报|756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科技报告(《情报学报》2013第5期卷首语
热度 2 huabolin 2013-7-27 11:42
从情报工作来看,情报从业人员一向注重论文、专利等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与利用,并使之成为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报学术研究来看,有大量的研究是以学术论文、专利为研究对象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检索收集、加工处理、组织标引、统计分析、深度挖掘等方法与技术,这些方法与技术很好地支撑了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为现代环境下的情报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一些学科特色。 但是,我们迄今对作为科技情报工作十大文献源之一的科技报告这一反映科技实力、进展与水平的重要信息资源关注得并不充分。科技报告系统地记录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及成果,既包括研发人员的各种记录和成果,也包括研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和规范,可以用于指导未来科技开发,并为科技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科技报告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科技报告可以反映科学技术的技术路线与发展脉络,可以揭示科技前沿水平与发展的最新动态,甚至可以预测与预见科技发展趋势与态势等,而这些内容正是科学家以及科技管理部门所关心的问题。情报人员应该充分重视科技报告这一资源,围绕科技报告深入分析与挖掘,及时准确地提供情报服务。 在我国很多科技情报机构,非常重视对美国政府四大套报告的收集加工与分析利用。但是,相形之下,我国科技报告工作的管理体系与相关规范并不完善,与美国科技报告工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情报学界对于科技报告的理论研究也很欠缺。无论是对科技报告的类型、特点、生产过程、收集渠道、组织体系、描述方式、分析方法、挖掘技术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还是对科技报告应用于情报服务的案例,以及对大量案例进行总结、分析与提炼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等,都应成为情报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期刊发了关于科技报告体系的 4 篇专题论文,包括《 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 》、《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科技报告资源的构成及产生机理研究》和《 科技报告政策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 》。这些论文分别从科技报告制度、科技报告政策体系、科技报告资源体系、科技报告技术标准等方面讨论了科技报告的相关内容,对科技报告工作的展开作了较好的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把握了科技报告管理与科技报告建设的框架问题与基本问题,描述了我国科技报告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科技报告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拉开科技报告研究的大幕,引起更多情报人员的关注与深入探讨。 化柏林 武夷山 全文请见: 2013-5卷首语_科技报告.pdf
个人分类: 情报学报|47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加强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报学报》第9期卷首语
热度 2 huabolin 2012-10-31 11:00
加强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化柏林 武夷山 在我国的很多研究领域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情报界也不例外。这些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何在?通过哪些举措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1. 情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象 情报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有种种表现,此处仅列举三种。其一,国内有一千多种信息检索类图书,这些图书在讲述布尔检索、概率检索等信息检索模型时几乎从不举例,讲述 WoS 、 CNKI 、万方数据这些具体的检索系统时,也缺乏对系统的实现机制进行解析。其二,情报刊物上发表了关于情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很多文章,然而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在情报实践中应用并不充分。处于情报实践第一线的很多情报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较弱。其三,某些高校培养的情报学人才缺乏情报实践能力,到情报机构谋职后难以胜任工作。 2. 情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情报理论与情报实践为何出现脱节?究其原因,大略有三。其一,专业情报机构对于情报学学科的关注不够,缺乏专门的情报理论方法部门,目前只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等少数单位设有情报方法部门。相形之下,各级各类情报机构较普遍地设有战略研究中心或信息分析中心、查新中心、技术中心等部门,它们对于各自的学科及业务自然有较多的关注。其二,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从事情报学理论研究的老师缺乏情报实践经验。有些老师从来没走出过校门,也没有开展过面向实践的情报服务或相关项目。其三,情报界的从业人员中,无论是偏重于学科情报还是行业情报的,有些人缺乏对情报理论方法的系统学习,对情报领域的概念、理论、方法、技术都尚未掌握,更别谈登堂入室。 3. 情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解决方案 为了缓解甚至解决情报理论与情报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需要从病根子着手。不过,在挖断病根之前,我们不妨谋求一些局部改善,可以抓三条举措。其一,情报理论研究者应尽量针对情报领域问题,使用实际的情报数据;而情报实践者尽量尝试运用学界倡导的情报技术与方法,并从情报实践中总结或提炼出共性的流程与方法,争取形成通用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这样就可形成“理论应实践,实践出真知”的良性循环。其二,对未受过情报学专业教育的情报人员进行系统的情报培训;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也可以优先考虑具有情报实践经验且学术水平较高的人员。其三,情报实践机构与情报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交融。例如,中信所已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联合科研、学术互访、联合培养博士生等,这些合作的效果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4 .从学报载文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情报学报》一直比较青睐情报理论与情报实践结合紧密的论文。例如,本期的《同质学术 Web 空间主题结构研究》一文在理论探讨之后进行实证。《复杂网络在图情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综述》一文对复杂网络理论在情报领域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接下来的四篇论文《基于 SNA 的科学计量学领域作者互引网络分析》、《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交流结构研究》、《国外专利情报领域研究论文的可视化分析》、《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动态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网络理论在情报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此类论文的刊发,引起大家对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的关注,通过探讨、交流与实验,使情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达到阴阳协调,健康发展。 PDF版本请见: 《情报学报》第9期_加强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pdf
个人分类: 情报探讨|4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情报实践之本源——《情报学报》第5期卷首语
热度 6 huabolin 2012-6-4 11:33
情 报 实 践 之 本 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化柏林 武夷山) 在中国,情报思想可以追溯到《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阐述了诸多情报思想,特别是“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强调了掌握敌方与己方双方情况的重要性。 《辞海》中关于情报的释义为:“军中集种种报告,并预见之机兆,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 该定义强调了三点,即情报的核心是情况,情报的范围是敌方,情报的形式是报告。 通过对情报的溯本求源,发现情报的实质为情况之报告。情况从空间上包括他方情况与本方情况,从时间上包括过去的情况、现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双方的情况,找出本方的优势与劣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战略。 通过总结梳理过去的情况、跟踪监测现在的情况以实现预测预见未来的情况。 总结梳理过去,就是梳理发展历程,厘清 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探索适合本方发展的路线 。跟踪监测现状就是跟踪国际前沿,监测最新动态,捕获热点领域,识别关键问题,从而 认清当前的环境与形势 。预测预见未来,就是预测敌我双方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预见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机会与机遇,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只有情报服务做到了及时、准确、全面,现代科技创新决策才能做到“耳聪目明”。“耳目、尖兵、参谋”的情报功能往往需要通过动态快报、领域深度报告、决策参考等各类报告来实现,这些报告常用于科技发展评价、科技预测与规划等,对领导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支持作用。例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应达到的情况进行了预测与规划,其中提到,“到 2020 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 5 位”。这一目标从何而来?是否需要适时调整?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科技情报人员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深入分析各国的经济实力、科研队伍与政策环境等,同时厘清我国科技发展实力与水平,从而对未来情况做出分析判断。 情报学术研究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重视对相关情况的探讨就是情报学的特色之一。因此,《情报学报》 不断发表一些旨在摸清各方情况的文章。例如,本期的首篇论文安排了《美国情报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ASIST2011 年会研究论文的综述》,而《基于 CSSCI 的中国情报学知识图谱分析》一文则是对国内情报学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将两篇论文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情报学研究与中国情报学研究的不同。此外,本期还有几篇主要从时间维度上做文章的:如《国外信息行为研究十年:领域、热点与特征》 , 《知识图谱方法科学前沿进展实证分析——以动物肠道纤维素酶基因工程研究为例》 , 《 知识图谱与认知地图在决策信息分析中的融合应用 》等,这些论文既有对过去情况的梳理总结,也有对最新情况的跟踪监测,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情报学报》以“展示情报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服务情报实践”为宗旨,经常刊发面向学科领域评价、前沿热点监测、科技预测规划等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源于情报实践,并对情报实践中的规律、流程与方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总结与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文章的发表能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通过交流与探讨,来推动情报实践与情报学科的发展,从而使情报工作与情报学科也能百战不殆,长盛不衰。 化柏林武夷山《情报实践之本源》.pdf
个人分类: 情报探讨|4480 次阅读|9 个评论
重返科学出发的地方
meixianghao 2012-1-16 14:57
《科学新闻》2012第一期( http://www.science-weekly.cn/ ) 卷首语原始版 重返科学出发的地方 2011 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活儿没干完,肚子饿着,都不管不顾了,跑去看了一场话剧。 这是由田沁鑫改编自朱德庸同名漫画的“癫狂喜剧”——《大家都有病》。 本想着,年末的这个晚上总该让自己稍微放松一回。演员们的表演够癫狂,现场的笑点一点也不少,但看完之后却轻松不起来。 话剧版的《大家都有病》,讲了一个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为了表现朱德庸序言中写到的“亚洲国家的人们,先被贫穷毁坏一次,然后再被富裕毁坏另一次”,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马尼( Money 的音译)遇到困境自杀,却阴差阳错地成为死神的第一百万个客户,得以重返人间。他在富人区、穷人区和中间区里穿梭、选择,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有感觉的台词很多,“现代人常常为了努力追求答案,而忽略了题目”,算一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挟裹于压缩式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忙,不是忙着生活,就是忙着生病,只是习惯了忙的动作,却忘了忙的目的。 我们的科研何尝不是如此。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家底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曾经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但现在,科学富有了,甚至日渐有了被划分为有钱的科学和无钱的科学、有钱的科学家和无钱的科学家的趋势。 有的科学家如今天天忙着写本子,拿项目,经费滚滚而来。这已经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发展成为一种现象,并且被形象地描摹为:不由自主拿钱,莫名其妙干活,稀里糊涂交账。 当科研本身只是为了完成一种动作,甚至为了钱而科研,那真的是忘了它曾经出发的地方。 让我们重温一下 2007 年 2 月 26 日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名发表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服务于人类福祉。科学共同体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 这段对于科学价值的描述应该时时被提及,最好能镌刻在每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心里。 本期我们报道了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发展经济学家张林秀。她和 REAP 项目的故事,最能体现科学服务于人类福祉这一崇高价值。 REAP ,即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是一个关注穷人发展,虽扎根泥土,却能洞悉历史、立地顶天的课题。 张林秀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历史眼光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更加均衡与和谐。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里活得“焦虑”、“抑郁”甚至“无聊”的人,感觉到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孩子们,和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研究很科学,很理性。给近视的贫困儿童配戴眼镜,她也要对比实验,看看究竟配了眼镜的孩子成绩能提高几分,身心智力发展的效果如何;一粒多维元素片,或者一年 4 元钱的公共卫生投入,对一个贫困孩子的生长发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她的实验里,我们看到了理性的科学也有最温情的关怀。 她研究的方法论,就是做探索性的政策实验,而不仅仅停留在调研和理论推断。结果也许看起来简单,但过程中的实验设计,绝对经得起检验。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形成政策建议,往往成本低,好操作,适宜做大规模推广。 她的科研为了穷人的发展,需要四处求富有的人,为项目“化缘”。经费往往来自基金会、 NGO ,争取来不容易,花的时候一样精打细算,既让参与干预实验的孩子获益,又经得起监督,对得起出钱的人。 她的政策干预实验研究,不只要发论文,更要影响公众和政府决策,化为政策行动,因此每个项目必与政府合作,把推广的阻力降到最低,效益放到最大。 我们的科学不曾被贫困摧毁,“两弹一星”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我们的科学更不应耽溺于富裕,忘了曾经出发的地方。 最后,《宣言》里还有一句话: 当人们对科学寄予更大期望时,也就意味着科学家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拿了纳税人的钱,迟早是要有所交代的。这一句,尤其要说给那些拿了大钱的大腕儿们听。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杂志|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造生命与合成生物学
kejidaobao 2011-1-6 15:07
张春霆,山东烟台人,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天津大学理学院教授,天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2010年5月,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Venter)等人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实现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菌细胞。 工作由三部分组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蕈状支原体亚种(M. mycoides sub. capri GM12)基因组DNA序列片段,并利用酵母细胞将其装配成蕈状支原体完整基因组; 将与其亲缘关系很近的山羊支原体(M. capricolum)的基因组去除; 将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植入去除了原基因组的山羊支原体细胞内。结果,合成的基因组取代原基因组后能够发挥作用,使其正常生存和繁殖,并最终完全替换原有的蛋白质体系。就是这样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被国内不少媒体以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在美国诞生为题广为报导。其实这种说法是极其不严谨的,有误导读者之嫌。因为更换过基因组的山羊支原体细胞内除了基因组之外还有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后者并非是人工合成的,而且短期内也看不出人类有合成所有这些成分的能力。准确地说,文特尔等人的工作仅仅是在人工合成生命的万里长征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文特尔等人的工作只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史中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这里,生物学、工程学特别是控制工程学和数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合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新的生物零件、组件和系统的设计和构建;以及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体的重新设计和改造,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社会。它是继转基因技术之后出现的新一代生物技术,代表了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合成生物学在改造生物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上一般要比转基因技术更进一个层次。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合成生物学家J. D. Keasling课题组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青蒿素前体紫穗槐二烯的工作。青蒿素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抗疟疾良药,以其高效、快速、低毒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有效的抗疟疾药之一。不幸的是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普遍过低,导致从植物提取青蒿素成本高,产量低,供不应求。而通过大肠杆菌的生物合成为青蒿素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根据最新的报道(PLoS ONE,2009, 4(2): e4489):经过遗传改造的菌株生产的紫穗槐二烯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平均达到27.4g/L,而紫穗槐二烯经过几步化学反应即可生成青蒿素。整个遗传改造的工作包括对多种基因的优化、精密调控和代谢途径的组装等。所有这一切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合成生物学要取代转基因技术,而是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两者应共同发展。 以上是合成生物学对现有生物进行遗传改造的例子。下面谈谈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问题。从2003年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了一项以本科生为主要参加者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简称iGEM)。目前iGEM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竞争激烈的国际比赛。为适应iGEM活动的需要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美国学者D. Endy等人于2005年创立了标准化的生物模块BioBrick登记处,收集各种标准化的生物零件,供世界各国参赛的学者和学生使用。获准登记的BioBrick的数目增长极为迅速,目前已达3000多种(详见 http://partsregistry.org 和 http://biobricks.org )。有了合成生物学工程化的设计理念,同时利用标准化的生物零件,如各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启动子等,合成生物学工程师就可像电气工程师设计电路一样,设计各种各样的基因线路(genetic circuit),以实现各种特定的功能。已设计并构建成功的基因线路的数量相当之多,并迅速增长,其中包括用于细菌计算机和微量砷检测等的基因线路。理论上讲,可能设计出的基因线路种类之多是难以估量的。合成生物学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合成生物学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宋凯编著《合成生物学导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需要指出的是,电路设计已有成熟的理论,但迄今仍无人建立基因线路设计的相关理论。 设计和构建成功的基因线路需要植入某个宿主细胞内,这个宿主被称为底盘(chassis)。目前基本上选取大肠杆菌作为底盘微生物,但是很不理想。理想的底盘生物基因组应该可以从头设计并加以合成。细菌必需基因和最小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使底盘基因组的设计和构建变得较易实现。实验上可把一个细菌基因组中所有基因逐一剔除,若剔除后细菌在给定的生存条件下死亡,则称此基因为必需基因;否则就是非必需基因。目前已经对14种细菌进行了这样或类似的实验,共鉴定出5260个必需基因。一种细菌所有必需基因的集合构成了该种细菌的最小基因组。我国学者建立和维护了国际上最大的生物必需基因数据库DEG (Database of Essential Genes),详见 http://www.essentialgene.org 。从DEG出发并结合细菌基因组的知识,有可能从头设计和合成一种最小基因组,作为底盘生物基因组使用。若能实现,那将是继文特尔此次工作之后另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多年来生物学的研究一直沿着从整体到局部,即分析的途径进行:从个体到器官、组织直到各种细胞和分子。但是即使对所有这些细节都研究清楚了,人们仍然不知道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协调发挥作用的。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企图回答这个问题。合成生物学则提供了另外一条研究途径:通过构筑人工生物系统来更好地理解天然生物系统的工作原理。因此,无论从科学或技术两方面来看,合成生物学都是重要的。 最后,合成生物学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伦理道德和安全问题,但我认为,对付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我们必须掌握人造生命与合成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首先必须打好“理论仗”
kejidaobao 2010-12-29 10:57
To Develop Our Own Rising Emergingindustry with High Starting Point,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Must Be Conducted First 何祚庥,上海人,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曾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开发,是揭批伪科学的顽强斗士,近来致力于太阳能的研究和开发。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热议我国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如何占领制高点。而早在1872年,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里,更提出: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为什么?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我们的眼力不够,看不见或看不出高峰、绝顶在哪里,只好借助于理论思维。不能认为理论物理=理论思维,但理论物理确是诸多理论思维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维。 历史上有若干错误,就是因背离了这种科学的物理分析的或理论的物理分析的思维模式。1958年,我国曾搞过一个亩产10万斤,还搞过超声波产生放射性,原因就在于对光合作用转化率及对多个声子能量的积累可以激发放射性核的理论,出现了严重错误。而不幸的是,类似的不科学、背离科学的声音也在那时出现。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取得系列成功,无疑是现代科技打破声障的结果。但是,某些宇宙航行的鼓吹者,又在前进,由打破声障,走向打破光障,而且在香山开了一个大型研讨会。然而,从我们这些顽固的理论物理学的思维来看,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沿着这种错误的理论思维模式走下去,不仅会弄出国际性大笑话,而且会造成世纪性大损失。 近来响应物理学界有识人士号召,当代物理学的研究正由IT转向ET,即由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转向服务于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生态(Ecology),而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Economy)建设。多年来,我一直在原子能领域工作,我一直认为最终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是原子能。近4~5年来,在认识上发生了大转变,认为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是太阳能。至于受控热核反应,则或者是遥遥无期,或者其发电成本极高,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而太阳能发电,其发电成本、供热成本均在大幅度下降,很可能在5~7年间,在技术上就能和火力发电平价竞争。关键是必须占领制高点。 回顾我国发展原子能的重要经验,首先必须打好理论仗。为什么我国能在1964年10月16日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在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原因就在于那一时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物理工作者、应用力学工作者、应用数学工作者,集中攻关的结果。 转入太阳能研究以来,即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相当一些长期在太阳能领域内工作者所坚持的理念是:太阳能研究没有理论,也不需要理论。 大谬不然!举一个例子。太阳能的突出优点是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的重大弱点,是地面接受的能流密度有限,一般小于1kW/m2,太阳辐照的方向也因时、因地而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必须是聚光+跟踪。但是,传统的聚光理论却是在轴(On Axis)聚焦,而现在需要的是偏轴(Off Axis)聚焦,其偏离对称轴的角度,也因时、因地而变。但太阳能聚光以后的焦点,或其集热面却必须固定在某一大小确定的空间,其相对聚光强度,还要大体上维持恒定。这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其难度也比显微镜、天文望远镜、探空雷达等在轴聚焦理论难得多! 重要的是,这一创新性理论,已在我国首先突破,已成为突破第三代光伏发电技术的最主要指导思想。但遗憾的是,这一首先必须打好理论仗的思维模式,还没有成为我国如何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指导思想。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0019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院院士强力支持《科技导报》发展
kejidaobao 2010-12-17 15:58
《科技导报》自 2004 年第 8 期设立 卷首语 栏目,每期邀请 1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至 2010 年 12 月, 卷首语 栏目已持续 125 期,刊登的 125 篇 卷首语 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非常关心和支持《科技导报》的发展。 2010 年, 687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713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悉心审读了每期《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变与创新中的科普工作
kejidaobao 2010-12-15 10:15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the Shift and Innovation 韩启德,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 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科学普及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的基础环节。中国科协完成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近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人口在国民总人口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仅为3.27%,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水平是很低的。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科普工作除了我们经常强调的改进学校科普教育、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工作体制等措施之外,我认为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开展科普工作,不失为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之后,防震、救灾以及预防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普知识传播效果较好;2003年的SARS疫情之后,公众对急性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知识更加关心;张悟本事件后,大家对健康教育中的乱象体会更加深刻;去年日全食期间,学习天文知识成为热门。如果我们科技工作者趁着前一段时期山西疫苗事件、甲流疫苗接种的机会,以及在最近全国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期间,针对社会上不同观点的争论,加强科普宣传,一定能使广大群众对疫苗预防传染病的科学认识得到更大提高;当前,在转基因食品方面争论十分激烈,公众普遍关心,这也是我们普及转基因等生物科学知识的机会;今年全球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如果结合这些实际的例子来进行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科普教育,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有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科学技术背景比较复杂,容易在群众中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时候科学共同体的判断应该是最权威的,解释是最有份量的。我们应该及时解答社会关注的科技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分析问题。这既是科学共同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有助于树立科学共同体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可以大大推进科普工作。老百姓通过这些事情,会对有关的科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会真心实意地相信科学。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今天的媒体,拥有空前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大众心理。但是我们不少科技工作者还没有能够跟上这样的变化,总体上我们还很不善于利用媒体。我看过一组数据: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占的比例稍高,但也仅为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0!也就是说,当最需要科学家讲话的时候,在媒体上缺乏我们的声音,这样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在媒体上用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学道理。 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仅立身要正,要有高尚的学术操守,不为个人利益而失去学术的良心,提高我们的社会公信力;而且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林则徐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科学家代表着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光荣。 我向各级政府提出一点建议,希望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政府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应急预案之中,在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事件时,政府应该尽快听取科学家的意见,要在第一时间查清事实真相,即时开展科普宣传,向公众说明科学原理,消除恐慌心理。同时,我还建议,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领导同志能潜心多习自然科学,带头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带头抓科普工作,这将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 10086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污水污泥治理的节能降耗
kejidaobao 2010-11-23 15:09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of Sewage Sludge Treatment 周远,江苏金坛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低温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液氦和液氢温区条件及其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型制冷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近年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墨西哥湾漏油污染海水事件还没有完全解决,近日来,匈牙利铝厂废水泄漏的新闻又牵动了全世界的视线,废水染红了蓝色多瑙河,水污染问题一次又一次对人类敲响了警钟。这种国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是短时间内向水体倾倒大量污染物而引起的瞬时性污染事件。与瞬时性污染相对的是持续性污染,是由于排放污水净化不达标、或偷排污水造成的水污染。这种持续性污染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危害更大。   全球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据预测,到2025年,非洲和亚洲至少30亿人将面临水短缺,同时世界上超过50%人口将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达到粮食的自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很低,而且环境意识差,水环境质量问题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密集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年俱增,10年内(1998~2008)由年排量400亿吨剧增到近600亿吨。由于年污水排放量的剧增,我国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每年用于污水处理的投资经费不断增加,2003年中国投入废水处理费用为87.4亿元,到2008年该投资项已经增加了3倍之多。但污水处理的投资仍然远远不够,我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约400亿元。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污水污泥处理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污水偷排及污水排放不达标,再追其根源,是污水污泥处理耗电量大、处理周期长、占地面积大等原因。有些中小企业应付检查时运行污水处理装置,之后就停置了。特别是随着现在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污水处理厂采用了部分新工艺,例如最近广泛应用的MBR膜污水处理工艺,虽然提高了处理程度,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吨水能耗,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   对于污水污泥处理,普遍采用吨水耗电量作为耗能指标,即处理1吨污水的耗电量这种方法,不尽合理。因为吨水耗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水质、地理位置、处理工艺流程、排放标准等。通常来说,来源污水水质越差,污水处理量越小,处理程度越高 ,工艺流程耗电单元越多,吨水耗电量越大。   对于来源污水水质、水量及排放要求已经确定的污水厂,降低吨水耗电量有如下方法: 第一,要根据具体的污水处理参数(水质、水量及处理程度),选择合理节能的工艺。不同的工艺由于原理不同、处理程度不同,具体的工艺单元也不同,耗电量有很大区别。合理选择工艺流程是污水节能第一步。其次,是工艺流程及单元的改进。工艺流程方面,是在原有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减少耗电模块,例如工艺改进取消混合液回流,或利用地势减小水提升高度,可节能降耗。单元改进方面,在大能耗处理设备上下手,比如污水提升泵、鼓风曝气设备,通过变频控制及采用高效电机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最后是污水厂设备的管理,设计出一套间断运行方案,可减少在线设备闲置率,降低污水处理系统能耗。   第二,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任务就是开发研究更多更节能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吨水耗电为零的人工湿地法,如何减小环境条件的限制,提高处理寿命,是新的研究重点。还有一种思路是,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开阔场地,实施太阳能发电来实现能源自给。这种方式在国外已有应用,日本小雀给水厂就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利用太阳能的污水处理厂,太阳能电池设置在滤池上面的空间。如何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是目前的研究重点。   第三,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也是耗电的一大模块,在典型的二级处理厂中耗电占总耗电量的10%~25%。常规的污泥干化使用电热或者蒸汽等高品位能源来加热,消耗大量能源,增加了碳排放。干燥温度高,与环境温差大,排气温度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污泥干化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滞后,目前国内已建的污泥干化设施基本都是从跨国公司引进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本身是一个能量净支出的过程,干燥工艺的能量消耗高低是衡量工艺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例如,可利用太阳能和热泵结合方式处理污泥,利用太阳能对分离出来的污泥进行干化,利用热泵除湿系统回收干化能量,实现污泥干化过程的节能化、清洁化以及随后干化物的能源利用。 由于污泥干化处理方式耗电量大,很多地区利用直接填埋处置方式,但因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极为严重。高含水率污泥的大量填埋导致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以至许多城市找不到填埋场。污泥渗滤液在许多地区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填埋场也成了蚊虫滋生地,填埋气则成为了大气的污染源。因此,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无法回避、亟待解决的城市环境问题。 污水污泥治理的节能降耗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污水污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降低污水处理耗电,减少污泥二次污染,并实现污泥的低碳资源化利用,建立和谐生态环境,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前瞻意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2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9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继续努力改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
kejidaobao 2010-11-2 16:00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AS Academician Election 严陆光,浙江省东阳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电气工程学家,长期从事电工新技术研发与特种装备研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主编;宁波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集体成立至今50多年来已成为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荣誉与威望的一个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行每两年一次的院士直接增选的制度。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与经验,对增选工作进行了改进,对院士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经验是:① 严格坚持院士标准;② 重视道德学风;③ 接受科技界广泛的支持与监督。2011年院士增选工作即将开始,我想就如何继续改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院士章程中明确提出了两条院士标准,即:① 院士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不言而喻,这些成就与贡献必须是本人亲身从事科技工作取得的。②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由此可见,能当选院士最重要的是亲身在所从事的科学领域中取得重大成就和贡献,以及这些成就与贡献值得给予国家终身荣誉。亲身与值得是核心。为判断候选人是否合乎标准,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听取同行专家的评论,查看所发表论文及获奖数量、档次,并要求在申报材料中提供。近年来,论文与奖励数量增长很快,有一些属于挂名或利用手中的权力、资金与资源所占有的或以领导、老板优先名义而得到的成果应要求在申报时做出明确说明。只有在确认是本人为主亲身参与而得到的成果与奖励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公正、正确的符合院士标准的评审,这对纠正近年来学界的一些不正之风,鼓励科技工作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从事创新性的系统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就讲究以德服众,一个人要受到尊重,无德不行。但学术界,学术成就的高低和道德的高低不是一回事,并不是学术成就高了,道德就自然高,虽然在院士章程中尚无对道德学风明确要求的提法,但为人表率、崇尚实事求是的道德学风已成为院士的行为准则。在多年实践中,大家已形成了院士可以有错误,不可有污点的共识。早些年,就曾经有过几位科技上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有的是在未当选前就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上注上是中科院学部委员,有的是在推荐水变油的报告上签了名,因而没有被评选为院士。更别说近年出现的论文造假、抄袭的丑闻,这些行为是为院士群体所不齿的。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与学风标准,有着多方面的研究讨论。牛群同志曾到过100位院士家中拍照,在他担纲摄影的《走近一百个院士的家》一书的序言中,他写道:在浮躁的今天,这是最不浮躁的一群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怎么都难以污染的一群人。在牢骚太盛的今天,这是最没有工夫发牢骚的一群人。在信念动摇的今天,这是最顽固不化坚守在理想王国的一群人。在崇尚自我的今天,这是最懂得尊重别人的一群人。在珍视生命的今天,这是最把民族的命运看得至高无上的一群人。然而,在国家走向强盛的今天,这又是最不愿意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上,放在心上的一群人。院士应是些什么样的人?这段话可以作为参考。 在目前院士增选中,只有相同学部的非资深院士有投票权,虽然广大院士都有着很高的责任感,深知如将不合格的人选进来是对国家、人民的犯罪,但深入了解和做出正确判断有着不少困难。如果院士增选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全国科技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及时提供有关情况与意见,这对增选程序是一个补充,对公平、公正评判候选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希望在院士增选中进一步加强业已形成的、对院士评审与选举已产生过积极作用的及时公布有效候选人与最终候选人名单及有关材料的传统。期望大家提出各种意见与情况,这对院士评审与选举会起到重要作用,希望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经各学部正式投票、得到2/3以上院士同意的当选人,有时还可能听到一些意见,可以考虑留点时间让大家对当选人也能提出意见,最后由主席团确认程序来确认。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6号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 10019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磁感应热疗技术为中国创造的希望和契机
kejidaobao 2010-10-21 10:28
The Technique of Magnetic Induction Hyperthermia A Hope and Opportunity for Innovative Meditech in China 曾益新,湖南涟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家。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国际EB病毒与相关疾病协会副理事长、《癌症》杂志主编。主要从事肿瘤发病机理及肿瘤基因治疗研究;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对高发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研究。 医疗技术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其产品是聚集并融合了大量现代医学与多种学科如生物、物理、工程、材料的高新技术产物,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促进了现代临床医学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模式的建立,从而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升了人类健康水平。其中磁感应热疗技术便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 肿瘤加温治疗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而现代加温治疗技术的发展则有30多年的历史。它是应用不同的致热源提高肿瘤组织和(或)全身的温度,利用热杀伤作用及其继发效应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近20多年来,肿瘤热疗技术在热生物学基础研究、热疗设备研制、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靶向热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热疗方法主要有传统热疗和消融热疗两大类型,以新技术和新理论为基础的肿瘤磁感应导向热疗技术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突破口,是介于上面两种类型热疗方法之间的又一新方法。它是基于交变磁场下磁铁介质感应产热的物理学原理,利用铁磁性物质能在交变磁场中升温的物理特性,对肿瘤细胞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其优点在于肿瘤特异性升温和激发机体的主动免疫。肿瘤磁感应治疗的过程是:将治疗介质(包括毫米级合金热籽、微米级或纳米级磁流体)适形植入或导入到患者的肿瘤部位,磁介质感应交变磁场产热并选择性地加热肿瘤组织,使肿瘤区的温度迅速升高,而正常组织不升温。肿瘤磁感应热疗的优势在于:可实现肿瘤适形热疗,在适当提高治疗温度(50C左右)的情况下,不会对瘤旁正常组织产生热损伤;合金热籽可实现居里点自控温,治疗过程中无需测温;治疗采用的磁介质生物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良好,且治疗后保留在体内,因此可实现介质一次植入后多次重复热疗。 自1957年Gildhrist首次提出将介质磁感应升温用于肿瘤治疗的设想,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安全、有效的原则,研究主要围绕着适用于临床治疗的交变磁场发生设备、安全可控的磁介质、热治疗计划系统以及磁感应热疗的生物医学研究等方面展开。目前,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其中,德国在磁感应热疗临床化方面位于世界前沿,MagForce公司在脑胶质瘤、前列腺癌、食道肿瘤、局部复发肿瘤等方面开展了临床试验,其中脑胶质瘤的II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此外,日本和美国等也有磁感应热疗临床应用个案的报道。这些临床试验均证实该热疗方式安全有效,是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 中国开展肿瘤磁感应治疗研究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较早进入这一领域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清华大学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经过近10年的刻苦攻关,在大量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和工程研发的基础上,已成功研发中国首套磁感应治疗临床试验治疗系统,包括应用于临床的交变磁场发生设备、不同尺度和功能的高效治疗介质以及热疗计划系统。2010年2月清华大学联合湖南省肿瘤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成功完成了了中国肿瘤磁感应热疗临床试验(安全试验)的第一部分,确认了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交变磁场发生设备以及金涂层合金热籽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目前以金涂层合金热籽为治疗介质的肿瘤磁感应热疗正进行第一部分临床试验。截至到2010年5月份,已成功完成7例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此外,以磁性纳米颗粒为治疗介质的纳米热疗(或称磁流体热疗)已完成了全部临床前研究。由于纳米介质的小尺度效应,纳米介质注入到肿瘤区域后可在瘤区扩散,经交变磁场暴露后可形成较为均一的温度场,有效避免了温度分布不均一形成的冷区,从而降低了肿瘤复发。在治疗的精确性和靶向性方面,纳米尺度介质的应用可使肿瘤治疗的靶向性从器官、组织水平进一步拓展至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此外,纳米介质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得药物、基因、靶向分子等功能化修饰更易实现,达到一种介质、多种治疗功能的肿瘤纳米综合热疗的目的。预计第二部分临床试验将在2010年6月展开,标志着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疗技术迈入了新的阶段。目前仅德国开展了纳米热疗的临床试验,中国有望成为继德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将纳米技术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研究的国家,在医疗技术创新方面可望获得新的进展。 肿瘤磁感应热疗技术是中国实现创新医疗技术的一个希望和契机,同发达国家(如德国)相比,从研发历程和进度上基本处于同一阶段,即都为临床试验、尚无商业化产品推出阶段。因此基于近几年该领域产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突破了技术瓶颈;此外,中国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并具备了良好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只要进一步加快临床试验的进度,中国就有望率先进入肿瘤磁感应热疗技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阶段,在医疗器械领域创造突破。 (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州 51006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CO2封存与气候变化
kejidaobao 2010-9-28 08:31
CO2 Storage and Climate Change 谢和平,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为了回应当前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些质疑,2010年5月7日,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以个人名义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完整性的公开信(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8/5979/689 )。公开信强调了大量确凿、全面、一致的客观证据得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是不争的事实,即:尽管自然因素一直在改变着地球的气候,但是现在人类导致的变化影响更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多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变暖将会导致许多其他气候模式的变化,其变化速度是空前的;这些复杂的气候变化的组合将威胁海岸和城市、食物和水供应、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森林、高山环境等等。 因此,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就要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目前主要的CO2减排方案有: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使用低碳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核能、CO2生物汇、CO2捕获与封存(CO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等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特别报告指出:现在还没有任何单一的技术方案能够全面满足实现温室气体稳定性的减排需求,而是需要一种减排措施的组合。在众多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中,有效实施CCS技术可降低大型CO2排放源的排放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较大程度上实现CO2减排。CCS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捕获、运输和地质封存,而广义的封存概念具有将CO2永久封存和固化的含义,因此还包含海洋封存以及CO2的碳化和工业利用。目前全球有三个工业规模级(1兆吨CO2/年)的CCS项目在进行中,另有十余个小型示范项目在规划或进行中。 CCS从提出到现在还不足20年,其中的CO2封存问题是涉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等多学科的新型交叉领域,许多的相关科学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迫切需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 CO2封存的场地或介质选址。目前正研究的可以进行CO2封存的介质主要有:① 高孔隙度和高渗透性的含水层;② 废弃或仍在使用的油气田(EOR/EGR);③ 深部含瓦斯煤层,提高煤层中天然气的采集率(ECMB);④ 天然或人造的地下洞穴;⑤ 以固体CO2水合物的形式储存在海洋底部;⑥ 利用碱性和碱土氧化物与CO2化学反应生成硅酸类等化合物以固化CO2。结合CO2排放源选择封存场地或介质将大量减少CO2的运输成本。 2) 封存的机制和技术研究。不同的封存介质利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机制封存CO2,通过研究这些机制,可以分析计算CO2的封存迁移规律、CO2固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封存场地或介质的封存容量。而通过发展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钻井勘探技术,可以将现有的技术运用到CCS工程中CO2的注入和监测中。 3) 封存容量评估。各种封存的候选场地或介质的封存能力是研究CCS战略和开发路线的主要依据,并将为CCS封存场地或介质的选择提供最基本的参考和依据。 4) 主要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估。地质封存中CO2渗漏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CO2注入井破裂或渗漏将使得CO2短期内快速大量释放,从而导致地面CO2浓度急剧升高,使人和动物产生窒息;CO2沿地质断层或油气井发生渗漏污染饮用蓄水层和生态系统。如何有效监测CO2的渗漏、出现渗漏后采取何种人员、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应急方案,渗漏后的风险和环境评估,这些研究成果将影响公众对CCS的反应以及CCS相关法律法规框架的长期前景。 5) 封存的经济性研究。由于CO2封存的场地和介质不同,不同封存方案的经济性将存在显著差异。IPCC关于CCS的特别报告中指出,地质封存成本在0.5~8美元/吨,而海洋封存和矿石固化成本则相对较高。准确合理地评价各种CO2封存方案的经济性对于CCS技术路线的选择极其重要。 由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CO2封存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有两个:一是CO2在封存介质中,在力学、化学、流场和温度场共同作用下,吸附、溶解、化学反应、流动迁移的机理和规律;第二是CO2封存后对周围封存环境的影响规律,如CO2封存后的岩层稳定性,封存介质的物质变化规律等等。这两个核心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力学、地质、化学等各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问题的解决将为我国CCS的前期基础理论研究和小型示范项目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推进我国低碳减排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成都 610065)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4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发展低碳技术 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kejidaobao 2010-9-17 14:29
Building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 in China by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徐建中,辽宁北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副主编。长期从事内部流动气动热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叶轮机械三维激波关系,发展了三元流动理论,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跨声速流动和黏性流动的数值解法,并将科研成果成功地用于工程实践。 能源供需矛盾的尖锐和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特别是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因此,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对于能源来讲,这就是要发展低碳技术,逐步构建我国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它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① 无碳-低碳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为主,包括低碳排放的化石能源;② 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电网;③ 科学用能,提高能效。应当指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以建立无碳-低碳能源结构来说,可以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并重的改善了的能源结构;21世纪末叶,建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可再生能源本身是绿色能源,在地球上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有一部分逐渐成熟,有的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种类很多,应当结合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在这方面,风能走在前面,在世界不少国家风能已经成为主力能源之一。现在,风电技术还在迅速发展,大型化、地域化、智能化是其主要方向;同时,海上风能、储能技术和非电利用(如海水淡化、制氢等)为风能的更广泛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太阳能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在不断进步,特别是热利用技术更是发展迅速。热发电的技术现在已经成功应用,有望成为大规模利用的有效形式;多种形式的中温热利用和与化石能源互补利用都是有广阔前景的热利用方式。 生物质能形式多样,其应用形式也丰富多彩。特别是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打造新型的光电转换器,是研制新型光电材料的非常有潜力的途径。 煤炭是我国化石能源中蕴藏量最丰富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能源。但粗放、简单的燃烧利用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煤炭的绿色化应用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发展的方向,应当把多联产与低碳排放紧密结合,即将煤炭在一定条件下气化,先生产化学品,再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功,产生动力和电。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捕获CO2并储存。这样,煤炭就成为清洁能源了。 科学用能是研究如何高效、低污染地使用能源,具体说来,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置和用能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应用,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污染,最终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不难看出,科学用能有三重涵义:一是通过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来提高能源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将能源与环境协调考虑,把能量转换与物质转换紧密结合,注重控制废弃物与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与分离,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分离、回收污染物;三是转变传统的利用方式,发展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模式,实现资源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和废能。科学用能应当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不只是简单的优先。 当前,科学用能有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针对共性的科技问题建立科学用能的原理,例如,对于广泛应用的热能,已经建立了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理,这一原理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综合结论。分布式能源系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应当大力发展。当前,要针对能源利用的复杂过程,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发展这一原理,使之适用于化学能和可再生能源。二是深入研究高耗能行业的科学用能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这里既包括产品更新、流程改进、产业结构升级等,也要尽可能地利用余热余压等各种形式的中低温能量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各种动力机械和设备的耗能。 目前,我国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居世界前列。减排CO2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建议将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科技层面的研究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CO2减排技术路线和战略,以指导减排各方面的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CO2排放的控制理论体系,开拓新的减排技术和减排方法。我国可以而且应当为低碳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也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和谐制造
kejidaobao 2010-9-7 10:29
Towards a Harmonious Manufacture of Manufacture-Service Integration 杨叔子,江西省湖口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把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紧密结合,致力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交叉的研究与教学,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 人类文化、文明的基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明,而物质文化、物质文明又是从制造开始,并由制造、材料、能量、信息等所支撑的。制造、工具及其发展与人类、人类生产、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互影响,形成互动。 制造远不只是加工。从制造石器开始,制造的内涵就应包括4点:构思,加工,使用,以及它们彼此间的信息联系。构思,即加工前,或前端;加工,即加工中,中端;使用,即加工后,后端;而所有的联系,特别当制造超出个体的活动时,本质上就是管理,就是服务。无论制造技术如何发展,即使是广义的当代制造系统,制造的4点内涵(构思前端,加工中端,使用后端,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前端包括构思、决策、规划、设计等直接的有关环节,中端包括加工、装配、包装等有关环节,后端包括营销、服务咨询、维修、使用有关环节,乃至回收,再制造。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企业,管理远非一种技术,而是科学,更是灵魂。管理失误,制造必败,企业必垮。 当今世界,制造的发展,工具的发展,其总的趋势有两个特点:一是效益化,一是人性化。前者是指制造的生产水平与生产力不断提高,快速重组生产,快速响应市场,有效节约成本,即制造的参与者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人尽其用,物尽其利。后者是指制造者的劳动不断减轻,用户的需要不断满足,一切参与者的潜力开发不断改善,即对一切参与者的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发展可以持续。 在制造发展中,任何一项技术或措施的采用或创新,或者是直接为了解决制造中所遇的某一问题,提高生产力与生产水平,即效益化;或者直接为了减轻或改善有关劳动者的某方面的劳动,强化人文关怀,即人性化。当然,效益化往往带来人性化,人性化也往往带来效益化。然而,历史已表明,只讲效益化,就产生了两种恶果:第一种,恶化了或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等,特别是同化学过程有关的制造业更是如此,从而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恶化了有关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强化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导致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害,利益蒙损,人际关系紧张,劳资矛盾加剧,社会不宁等等,这同样也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是与自然环境不和谐,后者是与人际关系不和谐,结果都是非人性化。从长远看,这样导致非人性化的效益化,如不改弦易辙,必将走向其反面,反效益化。 其实,效益化与人性化,正是科学技术这把利剑的两面刃。人绝不是自然界可以任意驱使的奴隶,但是,人更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不能任意奴役自然界。人只能是自然界中具有自觉的主动性与高度的创造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不可分割。人只能也只有人能不断深刻认识自然,积极主动顺应自然,恰如其分地利用自然,全面协调地按自然规律而适度改造自然,促使人与自然界更加和谐共生。这就是现代所追求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这也是中国人一贯主张的哲理天人合一。 由前可见,所谓效益化,是直接服务于产品生产过程及其各有关环节,主要同提高制造的生产力与生产水平有关;所谓人性化,是直接服务于与产品有关的参加者的身心需要,核心是同强化人文关怀有关。两者均从属于以人为本的服务。从世界经济结构、产业本身结构来看,服务、服务业发展越来越迅速,渗透面越来越广,越来越重要。而这一切,都同人文文化密切相关。《周易贲卦彖辞》深刻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即文明的基石是人文文化,是为了人、依靠人。 可以认为,以人为本走向效益化与人性化一体化和制造与服务一体化的制造具有文化品格,可称为和谐制造。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向和谐制造!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唤名优中国汽车
kejidaobao 2010-9-7 09:10
Call for Favorite China Car 郭孔辉,福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车设计研究专家。在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取得过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是最早把近代系统力学与随机振动引入汽车科学研究的学者,也是我国汽车科学技术领域中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制动与驱动稳定性及轮胎力学等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我一辈子做汽车研究工作,坐出租车的时候也不是太多。每次坐出租车总喜欢与司机聊几句,听听他们对所接触过的汽车的评价。司机知道我是汽车行家,常常问我:我国这么多轿车怎么就没有我们自己设计的好车?或什么时候才能开上自己的好车?这时候我往往只能含糊地说:总会有一天,心中却不无羞愧! 这两年世界经济危机暴发,各大跨国汽车公司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甚至濒临倒闭;而中国的汽车企业却生气勃勃,去年大多数企业盈利大增,也给合资外方赚了不少钱,给他们创造了捞救命稻草的机会。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居然位列世界第一,这是我们老一辈汽车人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不少人多少有些沾沾自喜。但是,许多有识之士在冷静思考之后指出:现在的中国,诚然是一个汽车大国,但还远不是汽车强国。去年在中国市场上挣得最多的还是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大有差距。汽车的关键技术,如:发动机的电控喷射技术,柴油机的高压共轨技术,自动变速传动技术,制动-驱动稳定性控制(ABS/TCS/ESC)技术,多杆悬架与底盘集成技术,众多的高性能材料与工艺技术,高端的制造与实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还都依赖国外。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总讲社会主义优越性,干了半个多世纪汽车,为什么与国外相比在技术上还有那么大的差距?怎么连后起的小国韩国也成了中国的各种汽车技术的重要输入国? 说起来这里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长期以来列强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封锁,使我们很难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外,片面的计划经济,使我们的汽车工业在30年里基本上停步不前,长期只生产解放牌载货车,后几年才从苏联引进跃进牌载货车;几乎从来不改进,不变样,因为汽车是奇缺的物资,再差的汽车也是一抢而空,没有竞争,根本不需改进!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掀起了引进合资的高潮。开始时又一个口号叫引进-消化(那时还不提创新),项目计划中只有引进的钱却没有消化的费用,逐渐地就变成了只引进不消化,致使我国汽车工业长期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加上干部任期与考核指标上的缺陷,企业能力建设的长期性与企业领导人行为短期化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汽车工业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和技术能力低-依赖外方-越依赖能力越低-能力越低越依赖的两个怪圈。 当人们对国家的汽车工业充满忧虑的时候,一些一贯不受国家支持的,领不到准生证的地方企业(如奇瑞)和一些民营企业(如吉利、长城、力帆),举起发展自主品牌的旗号,主要依靠自身的顽强拼搏,从低端轿车切入,杀出一条血路,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并带动了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这几年中国出现了不少自主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但名优的品牌甚少,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许多东西的质量总不如国外。还有不少核心技术外国有知识产权,不许你学,你想买人家还不卖;想自己创新,还没有本事。这本事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但我们往往缺乏耐心,常常做事不认真,总想短、平、快,浮躁之风甚行。稍有进步,或者学得还不太像,就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种从大跃进兴起的急功近利的浮夸风如果不能在各行各业得到清算,重新锤炼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我们就很难产生中国的名优产品! 全球经济危机往往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引发社会的新需求,进而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催生新兴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认真地消化吸收,努力创造、积累自己的知识产权。从零部件做起,从小做起,积聚叠加,认真消化,刻苦钻研,量变质变,水到渠成。 有一些人总以为汽车开发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还是想着尽量依靠洋人为妙。其实,国外的知名公司无一不是靠自己日积月累干出来的;开始时总是不会,要在干中学,增长才干,逐渐创造名牌。但是我们依靠洋老师已经二三十年了,历史证明,一门心思依靠洋老师的路是走不通的,我们应该自己下地认真学走路了,不要怕摔跤,千锤百炼才能推陈出新,才能生长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出现名优品牌的中国汽车。 最后,还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培育自主创新文化。除了前面说的必须清除浮躁之风外,中国汽车市场有个现象中国人特别推崇外国车。外国车质量相对好一些,喜欢好车,推崇先进,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盲目的媚外鄙内,这就对自主发展不利了。中国是拥有奔驰、宝马和Rose Royce最多的国家,尤其土财主多的沿海乡镇,宝马、奔驰特别多,有一种喜欢讲排场的文化。 有人认为本土的东西总是土里土气的,不够有面子。不少人买了威乐就把一汽的标牌抠掉,换成丰田标牌贴上,以假洋鬼子为荣。据说如果在生产线上就直接贴上丰田标牌,顾客明知只是标牌之差,抬高30%的价格也愿意买! 每年中国政府采购汽车的预算都有七、八百亿人民币,几乎都要买外国名牌车,至少是合资的名牌车。而那些发达国家却有法律《购买本国产品法》,限制买国外车,以保证发展纳税人的事业。我们有些政府官员甚至还郑重地说:应该讲公平,谁让你的产品质量不如人?这难道是大国风度?其实,这些现象都与中国过去的封建文化和殖民地文化的残余有关。 汽车是一种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的高技术产品,开发难度确实比较大。但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都干出来了,难道汽车会更难吗?汽车确是零部件多一些,批量大一些,对成本要求严格些;但每一单个的部件都不算复杂。因此,只要善于分工合作,所谓先做微分后做积分,再难的力学问题只要从单元做起,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困难就可迎刃而解。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绿色”和“低碳”
kejidaobao 2010-8-20 09:25
On the Concepts of Green and Low Carbon 杜祥琬,河南开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物理学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科协常委。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近年来参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绿色和低碳这两个词,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反映了人们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准确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需要首先明确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两个概念。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汞、可吸入颗粒物等对人体有害的排放物;而温室气体则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一些可能使大气温度上升的气体。所以,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应地,绿色(环保)是指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越少越好;而低碳是指适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显然,绿色和低碳也是两个有差异的概念。污染物有害,所以要尽量减少,以利于环境友好;温室气体并非有害气体,大气中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地球上的生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前,地球大气中就有0.25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着二氧化碳循环的平衡。现在的问题是,近一、二百年来,化石燃料的高强度利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增加,已达到0.385,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无论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有多少争议和不确定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明显增加不利于全球的生态平衡,所以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低碳。但我们采用适量减少的提法比较确切,不像对污染排放,采用尽量减少的提法。 但重要的是,就中国能源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绿色和低碳在工作方向上高度一致:走向绿色和走向低碳并行不悖。为什么这样说呢?目前中国能源中90%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等),煤炭就占了70%,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年消耗的总量还会增加。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能源体系的变革从以下三方面努力:第一,大力节能,提高能效,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我国GDP占世界总量7%,却消耗了占世界17.7%的能源。说明我们的发展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煤炭的采收、加工和利用的总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一倍左右,所以能耗强度应该也完全可能降低。节能、提效的途径很多,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节能的消费方式,潜力很大;第二,大力发展非化石洁净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主要是发展核电、水电和非水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海洋能、地热等),它们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成为我国能源的绿色支柱;第三,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洁净化利用。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但仍将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必须大力推进它的洁净化利用技术。有多种技术可以推进煤炭的洁净化,有的已经成熟,有的正在研发和中试。而在油、气当中,天然气(含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是较洁净、较低碳的化石能源,应增加它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看看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内涵,就会一目了然:这三方面的努力既导致能源的绿色化,也导致能源的低碳化,所以说,二者高度一致,并行不悖。 说二者高度一致,而不说完全一致,是因为二者涵盖内容的广度是有差异的。例如,绿色(环保)这个概念还包括了防治水污染、防止土壤污染等内容,比低碳的概念更广。反之,也有个别技术(如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技术),只是为了低碳,非绿色所能涵盖。 以上几层意思,给我们的结论是:第一,中国能源要走向绿色、低碳,应是坚定不移的方向;第二,绿色和低碳并提是有道理的、科学的。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发展方式的挑战。中国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不仅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国际形象和态度,更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国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绿色、低碳既是涉及国家乃至人类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又是与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事,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提高公民的素质,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人人能做出贡献的首先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美国的人口是世界的5%,却消耗着每年世界能耗总量的25%。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3倍,与美国相比,目前我国的人均能耗比美国低五倍多,如果中国的人均能耗达到美国人的水平,就意味着目前全世界每年耗能总量都给中国也不够用!虽然我国人均能耗将会有适当的提高,但中国绝不会把美国的人均能耗作为追求的先进指标!在我国,必须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这样一种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反对攀比耆华。此外,保护林木、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以利于资源化利用等,也是每个公民可以参与推动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逐步转型到两型社会、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阶段。 (北京8068信箱,100088)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社简介|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世界大学排行榜看世界一流大学
kejidaobao 2010-7-15 11:07
Viewing World Top-ranking Universities from World Universities' Rankings 张春霆,山东烟台人,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天津大学理学院教授,天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此后,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近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从而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诉求纳入国家目标。于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本文无意回答这一问题,只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提供一些参考信息。为此,研究一下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可能是有益的。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始对美国大学及其院系进行排名,20多年来不断发布的美国大学排行榜影响巨大。随后,世界各国竞相仿效,纷纷发布自己国内的大学排行榜。但是, 世界大学排行榜却在21世纪初才出现。在维基百科全书( http://en.wikipedia.org/College_and_university_rankings )的帮助下,结合着网络查询和文献阅读获知,当前国际上有6家比较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现在简要介绍如下: 1)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率先公布了第一份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ARWU排行榜。该排行榜采用国际上可比的评价指标,共有6项(括弧里的数字表示权重百分比,下同):校友中获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人数(10);教师中获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人数(20);在21个大学科领域中获高引用研究人员称号的人数(20);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20);SCIE和SSCI论文总数(20);最后一项指标是上述5项得分之和除以全时教师数,即师均学术表现(10)。 2) 2004年,紧随上海交大排行榜之后的是英国《泰晤士报》与QS公司合作发布的另一份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Times-QS或QS排行榜。其评价指标也是6项:同行声誉分(40);用人单位打分(10);论文的人均引用次数(20);师生比(20);国际学生所占的百分比(5);教师中外国人所占百分比(5)。 3) 2007年,中国台湾高等教育评价与鉴定委员会也发布了一份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HEEACT排行榜。其评价指标有3个大项,每一大项又由2~3个小项组成。三个大项分别为研究产出(20),研究影响(30)和研究卓越性(50)。此外,还对6个学科分别进行排序。 4) 2008年,荷兰Leiden大学发布了一份新的大学排行榜,简称CWTS排行榜,它按4项指标分别排序,不再提供综合排序,当然也不存在权重系了。这4项排序分别用4种颜色标出:黄色表示按发表的论文数(P)排序;蓝色表示按所发表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CpP)排序;绿色表示按Leiden皇冠指标(Crown indicator)(CpP/FCSm)排序,其中FCSm表示平均学科领域引用分数,就是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对一个特定学科领域中的所有刊物求平均的结果;最后,桔红色表示按强力指标(Brute force indicator)排序,定义为(P CpP/FCSm)。 5) 2009年9月,西班牙马德里的SCImago研究组创建了一种新的世界大学和研究所混合排序的排行榜,简称为SIR排行榜。其评价指标为5项:论文总数(Output);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cd);具有国际合作者的论文所占百分比(Int. Coll.);归一化的SJR指标(Norm. SJR.);以及按学科领域归一化的引用分数(Norm. Cit.)。其中SJR指标为作者们引进的评价刊物质量的一个新指标,堪与影响因子媲美。若一所大学的归一化SJR指标大于1(小于1),则意味着其发表论文刊物之平均重要性优于(差于)平均水平。学科归一化的引用分数类似于皇冠指标。若一所大学的学科归一化引用分数大于1(小于1),则意味着其论文的平均影响力大于(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其值为1.3(0.8)则表示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低20%)。SIR排行榜同样不再提供综合排序指标。 6) 2004年,设在西班牙马德里的Cybermetrics实验室创建了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排行榜的、基于网络的排行榜,简称为WURW排行榜。它有4项评价指标,带权平均以后提供世界大学的综合排序。这四项指标分别是:规模(Size),由4家搜索引擎Google,Yahoo,Live Search和Exalead所搜索到的网页数量(20);能见度(Visibility),即大学网站所获得的外部链接数量,由Yahoo Search提供数据(50);文件丰富度(Rich Files),由上述4家搜索引擎所获得的.pdf, .ps, .doc和.ppt文件数量,而这些文件皆与学术活动有关(15);最后则是学者(Scholar),由Google Scholar提供的论文数和引用次数(15)。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世界大学排行榜,如美国《新闻周刊》于2006年发布的世界100强大学的排行榜等,这里不再介绍。 以上这6家世界大学排行榜各具特色,分别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声誉,当然也包括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缺点是对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反映不够,更不要说对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评价了,后者几乎是不可能量化的。毕竟不能指望依靠一个排行榜解决大学评价的所有问题。虽然世界大学排行榜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质疑甚至抵制,需要不断地改进,但我认为它们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过去我们习惯于用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博士点、重点学科和所获国家奖等的数量来评价一所大学。毫无疑问,这些指标今后可能还要用,但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不再适用了,因为它们没有国际可比性。我们只能采用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大学,例如论文总数、篇均引用次数、人均引用次数、皇冠指标、学科归一化引用分数和网络能见度等国际通用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是把一所大学的学术表现放在国际大视野下并在同等情况下进行比较得出的,具有可计算性、国际可比性和客观性等优点,故应该加以重视,尤其要特别重视我们与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些指标上的差距。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谈“人才失效”和自觉成才问题
kejidaobao 2010-7-2 15:04
Talking About the Talents Failure and Becoming Talents Conciously with Young Scientists 钟群鹏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长线事业和战略问题,是需要长期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成才是人才培养的客观条件(即人才培养工作)与人才成长的主观愿望(自觉成才)这两方面紧密结合和综合优化的结果。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可能造成人才失效,因此人才失效和自觉成才是矛盾辨证对立的统一。人才培养工作的产品是人才,因此人才也有失效的问题。归纳起来,人才失效(或部分失效)主要有6种模式:政治原因的失效模式是叛才;品德原因的失效模式是坏才;经济原因的失效模式是贪才;智力原因的失效模式是庸才;能力原因的失效模式是蠢才;身体原因的失效模式是废才等等。 从总体上看,人才失效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人才的方针政策上的失策、人才指标体系上的失衡、人才的工作机制失谋、人才的教育制度失误、人才成长环境的失调等等。而人才失效的主观原因主要有理想信念不纯、品德学风不好、意志毅力不坚、勤奋坚持不够、创造实践不强、求真思路不严等等。因此可以看出,个人的自觉成才的理念、意志、精神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对746位《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的初步分析表明,自觉成才的内涵主要是3个方面,即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学问;三是如何做事。 1. 学会做人,奠定成才的基石 学会做人首先要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至善、至坚、至信的一种境界和目标。立德既是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根本,更需要我们立造福天下之大德,始终保持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使命感,满怀赤诚之心,坚定报国之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身心的强健,以立德为先,真正为国家强大和科技创新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为祖国和人民立功、立言。 其次,学会做人主要要学会如何对人、如何对事和如何对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做成才必先做成人。因此成人是成才的基石,也是基础中的基础。 2. 学会做学问,夯实成才的基础 学会做学问就是要树立严肃的科学精神,要具有严格的科学作风,要养成严密的科学方法,这就是做学问的三严。 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关系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因此科学无尽、学海浩瀚,学习做学问就要有学无止境、唯有勤奋的严肃的科学精神,树立不畏艰辛、终身学习、一辈子献身科学、鞠躬尽瘁的宏大志向。 科学劳动是以探索和应用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会做学问一定要具有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严格的科学作风。优良的学风是创业之基、发展之略、立人之本、成功之道。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等都是一种科学创造,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活动。科学创造的过程是摆脱陈规旧习的束缚,开拓的研究过程。因此学会做学问,就要养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精益求精的严密的科学方法。 学会做学问要树立、培养和养成三严的精神、作风和方法,为成才夯实科学的基础。 3. 学会做事,练就成才的基本功 学会做事,就是要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收集、处理和自学获取新信息、知识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化认识的能力;组织、管理和领导团队进行创新攻关的能力;综合、协调和调同进行联合行动的能力;撰写、表达和沟通进行交流学习的能力;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和求同存异的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实际动手获取直接知识的能力;以及继承、开拓和创新不断提高认识的能力等8种能力和素质,最终提高自己领军领导的核心才能。这8种能力和素质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学会做事,从实际的、演练的、书本的、团队的和社会的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增加、拓宽、检验、深化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练就成才的基本功。因此,实践对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要自觉成才就要三学、三会、三基,才能三成。即学习做人、学会做人、奠定成才的基石、成人;学习做学问、学会做学问、夯实成才的基础、成才;学习做事、学会做事、练就成才的基本功、成功。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领域是数理和计算科学的广阔用武之地
kejidaobao 2010-6-22 10:34
Life Phenomenon: An Ever Widening Frontier for Physical,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郝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 生物是物,生物有形、生物有数、生物有理。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生物学已经积累了大量事实和数据,而且每日每时产生着海量新数据。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了约30亿美元测定一个人基因组的30亿个字母。人们正在向用1000美元测定一个人基因组的目标前进。截至2010年4月底,全世界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基因组测序计划超过了7200个,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数个的速度增长。归根到底,人口、粮食、健康、医药、环境、能源这些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都与生物有关,而基本的生物学规律必须从分子水平认识和解决。 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经费支持都远远多于许多其他方面。然而,管理和资助单位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明确、具体和紧迫的,那里的科学工作者基本上没有时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年轻人,这是时代的机遇。早生20年,没有可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晚生20年,重要的问题已经被别人发现和解决。一些有数理和计算机背景的青年学者,应当抓住时机,义无反顾地进入生命研究领域。 研究机构的设置和大学专业的划分,总是落后于科学发展。从哪一门学科开始并不重要。学科交叉不是议论,而是实践。要自己找切入点,而不是靠别人指点方向。要眼高手低:内心深处总是惦记着重大和根本的问题,但从早到晚下功夫掌握事实、搜集数据、静心思考、反复计算和分析,通过粗粒化和视像化来形成概念、提出问题。不管是用牙啃,还是用脚踹,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自己欣赏的某种方法或框架强加给大自然。力争全局在胸,坚持单刀直入。入门是不难的,深入也是办得到的,但是,找到感觉是不容易的。 物理学早已经从单纯的实验研究发展成为鼎立于实验、理论和计算三大支柱上的成熟的科学。生命科学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理论和计算注定要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有志者奋勇向前!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理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城市化发展呼唤积极和科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kejidaobao 2010-5-31 20:12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alls for Active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10期卷首语栏目 钱七虎,陈晓强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显示: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居世界第一,城市化比例在过去的30年间增长了1倍多,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重要转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也相伴产生。一是土地紧缺。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城市人口的急剧发展与地域规模的限制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耕地面积2007年为18.26亿亩,只约占国土面积的10%,人均耕地仅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未来15年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要新增城市建设用地3459km2。因此,未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中将面临18亿亩耕地的红线被突破的危险,也就是将凸显土地安全的问题。二是交通拥挤。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受到交通拥挤的困扰,出行难,乘车难成为许多政府和市民普遍头疼的问题,交通拥挤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北京为例,2009年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401.9万辆;全年路网交通拥堵指数为5.41,已属轻度拥堵,非限行日时的晚高峰达到了中度拥堵,拥堵范围和常发拥堵路段数量不断增大,五环内路网的平均时速为24.7km(早高峰)和22.3km(晚高峰)。三是环境污染。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的数据,在全球污染最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位于中国,其中前10位中中国占7个。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碳排放量世界第二,4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为三级标准和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已占28.5%和9.1%。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50个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 出路在何方?适度发展城市的地下化。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防灾抗毁能力,是全世界城市发展应对严峻挑战的必要趋势,并已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扩大城市空间容量节约土地资源的潜力非常可观。据对北京城市中心地区324km2范围内的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结果,如以开发地下30m的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计算,可供合理开发的有效利用的资源为1.19亿m2,为现有建筑总量2.9亿m2的41%。扣除北京市已开发的地下空间总量3000万m2后,意味着在保持现有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情况下,不需要扩大城市用地,就可以扩大城市空间总量的30%。 适度发展城市地下化,首先是把交通(客运和货运)以及停车库放到地下,其次是把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诱发脏、乱、差的设施放到地下,如污水和垃圾的集运和处理等,还包括部分商场和餐饮、休闲和健身,如洗浴和游泳,以及部分需要恒温和无噪音的生产设施。由于把产生汽车尾气的交通以及产生污气、污液和噪声的设施放入地下,城市的环境就大会改善。如美国的波士顿,在本世纪初,拆除了全市的高架路,改为建成8~10车道的地下快速路,原有的地面变成了林荫大道和街心公园,城市增加了很多绿地面积和开放空间,包括增加了260英亩公园,城市空气质量大为改善,其中城市一氧化碳浓度降低了12%。部分地下商场、文化、休闲和娱乐健身设施还可采用玻璃连拱廊、采光穹顶或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庭院等建筑形式改善和美化地下环境,将阳光、绿化引入地下,使其为地下空间所共享。 城市面积越大,对机动交通的依赖度就越大,交通能耗就越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助于城市瘦身,建设成紧凑型的城市结构,从而相对增加市民的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导致能耗大户交通能耗的降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还可促进利用地下土壤、地下水的低密度能源作为夏季冷源和冬季热源,借助热泵向建筑物供热供冷。 雨水利用和污水的再利用也离不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利用地表入渗和井灌补给来实现地下含水构造贮水,特别是贮存雨洪。建立这种水银行来调节供水已是欧美先进城市行之有效的、低廉的解决城市部分供水的一种办法。除供水外,它还能控制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维持河流的基流,不致出现华北地区有河则干的现象;通过土壤的细菌作用、吸附作用及其他物理化学等作用改善水质,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以上一切表明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近年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有人防工程的基础上,呈现出大规模、高速度、多层次、多类别的趋势。为适应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深层化和一体化的发展需求,要真正使之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还必须十分注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一是要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积极科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利用。三是要搞好整体规划,使地上地下相协调、各地下系统相协调,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四是要统一管理体制,根除多头管理的弊端,形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整体合力。五是要完善标准体系和加强管理,促进和达到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施工安全、环境安全、功能优化和综合高效。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46号888信箱,北京100857)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kejidaobao 2010-5-11 08:47
Talents Are the Hopes of the National Future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8期卷首语栏目 王自强,上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家,在弹性稳定理论、断裂力学、塑性应变梯度理论、细观力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突出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学森院士在新世纪初,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尖锐之问,击中了我国现有教育科研体制的软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卓越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崛起已经为民族伟大复兴吹响了号角。我国的体育事业成就辉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举世公认的杰出人才。但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却不尽人意,始终未能培养出举世公认的杰出人才。钱学森、李四光、吴文俊、彭恒武、邓稼先等杰出人才都是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培养出来的,而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国外做出辉煌成就的。 最近两年围绕着钱学森之问,科技界和教育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温家宝总理也多次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清楚阐述了教育界和科技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共识。大家都认识到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杰出人才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现代大学的领导核心、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去行政化的力度和具体措施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其中最为敏感的莫过于现代大学的领导核心问题。 美国和西欧一流大学的教育体系各有特点,但大体上都是理事会治理,教授治校,校长全球遴选,院长和系主任由教授会议民主协商推举,由理事会任命。院长和系主任的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而国际公认的顶尖大学像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和剑桥的正教授都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的。在这些大学里,校长、院长和系主任从事行政管理,原则上不干预教授个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授是高校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灵魂人物,教书育人是教授的天职,而科学创新是教授的人生追求。大学的教授都以追求学术上的卓越为己任,以培养卓越的人才为荣耀。 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确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的大学教授都是各级党务书记和行政官员双重领导下的教书匠和象牙塔里的治学者。教授自由思想的翅膀只能在双重领导下的天空里翱翔,教授的个人意志只能在追求官位和追求学术卓越之间摇摆。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利益分配上,各级领导享受优先权。 为了创建现代大学的新模式,胡海岩院士提出了设立高等教育特区,突破教育改革瓶颈的大胆设想,这个设想与著名教育家朱清时在深圳创建南方科技大学的教育思想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是西方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教学和科研,通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积累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他们培养出了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麦克斯韦、波尔和薛定谔等一批又一批的伟大科学家。积极吸取这些被几百年的实践证实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办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不是政治实体,而是学术机构,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而不是政府隶属下的行政部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授治校而不是教授治学,去行政化是实施教授治校的重大举措。校长应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精通教育规律、热爱教育事业的卓越教育家担任,以校长为首的上层行政机构应该由热爱教育事业的管理精英来担任。 学校的党委书记可以兼任高校的副校长或理事会的领导。学校的行政领导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的,他们是行政领导,又是教授(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理教授的统称)的公仆,要为教授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教授治校是高校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的内禀规律,只有让教授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的灵魂人物,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让他们的个人意志得到充分的尊重,让他们的自由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温家宝总理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大学理应鼓励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意志,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世界著名大学的院长和系主任都是由教授担纲的,而教授的个人意志得到充分尊重,校长、院长和系主任不干预教授的教学事业和科研事业。这些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个人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生对教授教学事业好坏的评价有很大的发言权,而教授科研事业的好坏由学术界评价。 科学青睐年轻人。历史上,除个别例外,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科学理论都出自青年科学家。国家期盼科学的春天早日到来,民族需要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科学的春天有赖于成千上万青年科学家的卓越贡献。真正的大学特别关注青年科学家的自由意志,特别关爱他们个人的自由发展,未来的杰出人才只能从他们中间产生。为此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要作重大的改革,建议我们的重点大学逐步取消硕士生和博士生分立的模式,建立统一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两年的课程教育之后,尊重学生的意愿,或分流为硕士毕业,或通过资格考试(一般是面试),继续攻读博士。对于特别优秀的青年才俊,博士导师将他们直接引向国际学术前沿,让他们在前沿自由发展,由他们的个人意志确定研究课题,由他们自己提出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这将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开创崭新的途径。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 )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先进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体制
kejidaobao 2010-4-22 13:09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Advanced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8期卷首语栏目 王志新,江苏金坛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家;在酶的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现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简单地说,科教兴国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国家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以国家科技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科教兴国牵涉到科技与教育两个方面。 从科技领域来说,科技离不开科研活动,科研活动通常是指研究与开发(RD)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开发三种类型。基础研究指为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主要是由科学家个人的兴趣所驱动的研究活动,其研究的成果通常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并接受同行的评价。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的研究,其特点是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应用研究是任务导向的研究活动,其研究成果必须接受任务委托方的考评,并不一定要公开发表。试验性开发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为研制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路线而进行的开发性工作。试验性开发的成果要接受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检验。由于这三类研发活动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实现的方式和评价的体系也完全不同。 由科研活动的三种不同类型而引申到它们与教育的关系,多年来,科技界和教育界常用一个很时髦的词产学研相接合,所谓产学研其实就是对研发活动的一种通俗的说法。纵观科研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我们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始终没有理清楚。早先是学习前苏联,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分离,而后是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开门办学;20世纪80年代,科学院、高等学校办企业;90年代,工业研究院所转制等。这导致了经费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各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任务不清,见到经费就申请,甚至走后门、托关系、跑部钱进。这是造成现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经费浪费、低水平重复、科技腐败、论文造假等问题的根源。三种不同类型的研发活动其实应该在国家科技体制层面上有机结合,而不是在某一具体单位、某一具体部门进行结合。 最近,我仔细研读了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征求意见稿,对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总的感觉是:这不像是一个国家层面上的规划纲要,而仅仅是教育部层面上的一个规划纲要,或者说是一个教育部部门框架之内的国家计划。因为它没有涉及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的问题;没有涉及研究型高等院校和国立科研院所,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关系和分工问题;也没有涉及支持研究型大学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稳定的财政支持方式和管理模式等问题。而恰恰是这种条块分割、极其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这种体制不改革,将大大推迟科教兴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大国,但与教育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先进科技和高等教育融洽结合的管理体制。为此,我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快建设中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应明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基础研究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而国立科研院所要做的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研究。 2) 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高等职业学校。所有大学都必须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还承担培养博士研究生和从事基础研究的任务;研究型大学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平均每年必须完成不少于64学时的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承担培养硕士研究生和从事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研究的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以及企业的积极性,下大力气办好一大批高等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 3) 以现有211工程大学为基础,到2020年,全国建成100所左右研究型高等学校,总体水平达到亚洲先进水平,其中10所左右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当于美国排名前100名以内大学的水平)。建成300所左右研究教学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4) 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加快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改革基础研究经费的管理和分配模式,将现在分散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统一管理,以自然科学基金的方式支持研究型高校的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基金配管理费的方式,建立稳定的支持研究型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拨款机制。 5) 保证 RD 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达15%左右。RD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应包括直接研究经费、学校的管理费、指导教师的部分工资、研究生的工资等。基础研究的总经费应根据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数目,以及培养一个合格博士生所需费用计算得到,并且由国家财政支出。 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当前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很成功、很成熟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借鉴,切实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改革方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kejidaobao 2010-4-9 09:30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卷首语栏目 陈宜瑜,福建仙游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科学基金工作要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审视基础研究多元化的资助格局,在坚持战略定位和工作方针、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依法管理、营造创新环境不动摇的基础上,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简称三个更加侧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基金发展的战略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一) 一、更加侧重基础,是推进基础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夯实创新型国家科学基础的必然要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科建设是支撑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创新型国家无不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的土壤,孵育创新的种苗,促进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不断夯实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学科基础。要在科学基金工作中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关注基本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夯实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防止出现短板效应,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更加侧重前沿,是培育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具有孕育新兴技术和产业的重要作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科学前沿部署,着力培育新兴技术和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形成后危机时期竞争新优势。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更加侧重前沿,就是要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要在统筹全面布局和重点部署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的生长点;要在纷繁的研究热点中寻找科学的前沿,凝练和解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瞄准和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及时有力资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三、更加侧重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必然要求 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的资助链。要切实尊重创新人才成长和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和激励科研一线人才相结合,稳定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相结合,促进学术领军人才成长和培育创新团队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贯穿科研职业生涯的科学基金人才链,促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 2010年是全面实现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目标、承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科学基金工作要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三个更加侧重战略导向,统筹资助计划,加强战略研究集成谋划十二五发展;围绕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把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发展推向新阶段,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切实营造创新环境,为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统筹资助计划,促进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2010年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95亿元左右,集中受理期共接收全国1837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申请114955项,同比增长17.5%。根据科学基金申请和基础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我们要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在安排基本预算的基础上,用好增量预算,提高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衔接协调好年度资助计划与十一五规划任务之间的关系。 1) 着力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安排面上项目资助工作,适度控制规模、稳步提高强度,确保资助率不低于去年平均水平,保持适度竞争与宽松环境的平衡。围绕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加强重点项目资助安排。 2) 切实加大人才资助工作力度,培育创新型人才。稳定资助强度,进一步提高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规模,蓄积科技后备人才。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稳定与培养工作,提高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规模。开展海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延续资助工作。总结试点实施经验,做好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工作,搭建中外青年学者合作桥梁。适度扩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规模,培养拔尖人才,构建创新型团队。 3) 加强基础性工作、支撑条件和创新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4) 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顶层设计,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引导科学家凝练和解决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加强研究集成。 5) 针对新组建医学科学部,认真分析申请状况和发展需求,加强战略引导,加大健康领域资助力度。 二、深化战略研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 1) 坚持战略引导,提高规划的前瞻性。要着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全局,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2) 坚持尊重规律,提高规划指导科学发展的有效性。要把握创新活动与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与重点任务;把握学科演化规律,明确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把握开放创新与竞争合作规律,筹划国际(地区)合作战略与优先发展方向;把握管理创新规律,完善保障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行之有效的机制,要及早推行;对于凝练的重要前沿问题,要在项目指南中及时部署。 3) 坚持民主决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健全征集意见的机制,积极征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产业和行业部门的意见,凝聚共识;主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加强协同。要有效集成相关战略研究成果,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三、规范评审管理,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制的公信力 同行评审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科学规范评审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制的公信力,是全面落实三个更加侧重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1) 推进评审法规建设。抓紧制定《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启动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等有关规章的调研起草工作,巩固和完善依靠专家、民主决策运行机制,明确评审工作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保障评审专家充分履行责任,正确行使权力,扎实推进评审工作规范化建设。 2) 加强评审队伍建设。完善同行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探索专家库使用效果定期评估机制。坚持遴选具有战略眼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学者,完成第十三届专家评审组组建工作。 3) 加强评审政策引导。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方式,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引导评审专家增强落实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意识,提高评审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四、开展国际评估,提高资助管理绩效 开展国际绩效评估,是加强财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的内在要求。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实做好评估工作。 1) 确保科学性。要遵循基础研究发展特点和规律,从战略定位、资助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科学评估整体绩效。聘请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提供科学可信的评估意见。 2) 突出战略性。要着眼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全局,全面总结资助管理的经验与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为科学基金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加强协调性。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实施评估方案,加强与财政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好评估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五、推进开放协作,提升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 着眼国家外交大局和科技外交战略部署,审视基础研究国际化发展态势,努力提升战略型国际合作水平。 1) 巩固深化合作关系,拓展双/多边合作机制,完善战略布局。稳步加强与美、德等国的合作关系,完善与英、法以及欧盟的合作机制,提升与俄罗斯的合作水平,深化与日、韩等国的合作关系,加强南南科技合作机制。 2) 推进合作研究,形成更多高水平的实质性合作研究项目,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科研人才,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话语权和科技竞争力。 3) 完善国际合作优先领域遴选和资助管理机制,提高资助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六、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研诚信建设 围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自主创新的目标,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1) 完善评审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提升评审制度平台的公信力。 2) 健全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监督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在严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科研诚信工作体系。 3) 把维护科研诚信作为基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科学、长效的科学道德宣传教育平台,加强正面引导,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基础研究是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是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今后,科学基金工作要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战略定位,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切实营造创新环境,奋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科技引领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 100085 )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气象卫星发展现状及趋势
kejidaobao 2010-4-2 13:18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6期卷首语栏目 许健民,上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地面系统总设计师。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的最初设想,是周恩来总理于1969年1月提出来的。当时他还指出,要充分利用从外国气象卫星所获得的信息。风云气象卫星和地面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部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的风云气象卫星都已经业务化,并实现了广泛的数据共享。 气象卫星工程由星体、运载、发射、测控和地面应用5大系统组成,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前身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工作。航天工业总公司负责星体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其中星载的主要观测仪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总装备部下属有关基地负责发射和测控;中国气象局负责草拟卫星系统计划规划,提出卫星应用需求和设计指标,建设并运行地面应用系统。 从1988年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到现在,我国已成功地发射了4颗风云一号、1颗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5颗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有10个光谱通道。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搭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有5个光谱通道。这两个系列卫星的分辨率都是1000米。风云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全球、全天候定量遥感,可以对大气进行立体观测,具有全球250米分辨率地表、环境监测能力,可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微波探测。由2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E星和D星组成的双星业务系统,对我国和周边地区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有效的监视,非汛期每天进行48次观测,汛期增加到96次,每15分钟一幅高分辨率云图组成动画,大大提高了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视能力,有利于预报人员和公众认识天气系统。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除了观测资料以外,还提供大量的产品和信息服务。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除了提供全球图像以外,还提供射出长波辐射、海表温度、积雪覆盖和环境监测数据产品。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提供10种图像产品和风、海面温度、降水估计、云分类、热带气旋卫星定位、沙尘暴、雾等20多种数据产品。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大气和云的监测方面提供19种产品,在陆地和海洋监测方面提供10种产品。这些产品除了实时广播以外,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调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气象卫星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保存了1984年至今我国时序最长的环境卫星遥感数据,用户仅需使用Web浏览器就可以完成数据的检索、浏览、订购、定制和下载。除了图像和数字产品以外,风云气象卫星还提供信息服务。卫星信息服务包括天气系统演变监测与分析、自然灾害监测与分析和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估3类。服务对象包括党中央、国务院、部委的领导,气象部门的各级台站,科研院校和社会公众。从气象卫星获取的大气和地表信息,可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农业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化气象业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为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观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气象卫星的遥感水平方面,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尚存在差距:卫星观测仪器在低能量端的信噪比不够,观测数据中存在杂散光和噪声;地面系统在数据定标和定量产品算法方面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些差距使得风云气象卫星的定量产品精度还不够高,影响了使用效果。针对气象卫星应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继续做好气象卫星空间段的工作,使之不仅能提供更多的观测内容,而且能提高定量观测质量;还应继续做好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工作,以提高定量产品的质量。其中尤其要做好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方面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空间数据应用的水平。 (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未来,前瞻部署引领和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
kejidaobao 2010-3-18 15:15
面向未来,前瞻部署 引领和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 Facing the Future, Deploying Prospectively Leading and Suppor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5 期卷首语栏目 路甬祥,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等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既面临着新科技革命和新兴战略产业兴起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挑战。能否面向未来,前瞻部署,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影响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 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支撑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一是构建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资源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探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替代资源。 二是构建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体系,加速材料和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加快材料与制造业产业升级。 三是构建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智能宽带无线网络、网络超级计算、先进传感与显示和软件技术,走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 四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保证粮食与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物产业发展。 五是构建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先进健康科学体系和普惠的医疗保健体系。 六是构建生态与环境保育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 七是构建空天海洋能力拓展体系,提升空间科学技术探测能力和对地观测及信息应用能力,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八是构建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提高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 2 前瞻部署,突破一批影响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在组织实施好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同时,要面向未来,前瞻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影响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抢占长远发展和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支持科学、持续发展。 2.1 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在继承现有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创新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突破低成本、高效、普惠、安全、可管理的网络服务核心技术,使我国在未来网络升级换代和信息社会的过渡中赢得优势。 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通过揭示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在节约资源能源和绿色低碳工艺、材料设计与工艺控制、材料循环与废料低成本回收、高值再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主要材料科技与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工业过程技术。通过揭示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物质转化循环机制和工程优化放大原理,突破绿色工业过程核心技术,创建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建立满足发展需要、实现排放源头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工业过程体系。 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发展面向制造系统的传感技术、全球信息智能处理方法,创新全球信息空间下绿色、智能制造信息基础平台,形成新一代适应全球制造与服务的信息化绿色智能制造系统。 艾级(1018)超级计算技术。将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计算等提供强大支撑,实现虚拟现实与仿真、海量数据分析管理。但面临功耗、效率、易用性等三大挑战,需要原理上的突破和集成电路、体系结构与编程方法等方面的变革。要加快部署,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农业动植物品种的分子育种。发掘动植物优势种质基因资源,克隆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群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建立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育种模块,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的分子模块育种技术体系和设施,使我国育种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2 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此,需要揭示深部矿床形成的规律,突破深部矿物信息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物探技术,建立深部矿床的勘察评价方法和可视化模型,为深部矿勘探提供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使我国主要区域地下4000米变得透明。 新型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力系统。发展高效太阳能电池、新概念电池储能,突破塔式热电站系统技术、风电系统控制与变流技术、新能源并网耦合与分布式电网技术,建立吉瓦级风能和太阳能电站,形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互补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发展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力系统技术,实现分布式热电系统和智能电力系统规模化。 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地热能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后者可开发热能是前者的1000倍。要重点突破深层地热能储量评估技术、先进钻井和中低温工质地热发电等关键技术,开发利用干热岩型地热能,使之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新型核能系统。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以U235为燃料核电的规模发展,乏料处理和再利用成为重要课题。要从四方面为发展新型核能系统做好技术储备:发展安全高效的增殖反应堆;前瞻部署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突破核心技术,建设次临界实验堆;我国铀贫钍丰,应加快部署钍基核能研究,掌握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建设钍反应堆原型;继续重视核聚变研究。 海洋实时观测研究网络。建设天基、定位与机动观测、深海工作站及新一代海洋考察船,研发海洋基础数据库、海洋环境动力模型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管理、航海安全和灾害预警能力,使海洋实时观测网络覆盖我全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有望成为继药物、手术治疗之后的新治疗模式。需要认识干细胞更新的分子机制,突破干细胞繁殖的技术瓶颈,解决干细胞定向分化、重编程、免疫排斥、安全植入以及活体精确观测等关键科技问题。形成特色和优势,造福人民。 重大慢性疾病早期诊断与系统干预。是防治慢性疾病有效、经济的方法。需在监测重大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标记物、近人动物模型、中国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及代谢特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基于中医药和营养科学的系统干预方法上取得进展。争取在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系统干预等方面走在前面。 2.3 影响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空间感知网络。建立探测监视、分析识别和预警预报空间目标、空间环境的技术系统。形成大尺度、全天候、高分辨率的实时空间感知网络。 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社会计算主要是利用开源信息对社会态势进行模拟分析与实验,实现对社会可能事件的定性定量评估与预警决策。平行管理是利用社会计算,仿真事件发生过程,预测发展趋势,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对重大政策时效的预评估。构建可广泛应用的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 2.4 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础科学问题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科学知识能够描述和解释的物质仅占宇宙的4%,而暗物质和暗能量则分别占宇宙的22%和74%。应自主或合作建设若干探测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关键实验装置,使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重要基本科学问题研究中能有所作为。 物质结构与性状调控。人类可以对分子、原子和电子实现调控,进而按需设计和合成新材料、调节粒子间相互作用、产生奇异物态。这将可能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与调控的新飞跃。需要加紧部署利用新一代光源、先进中子源及各类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使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世界前列,为信息、能源革命提供新的科学基础。 人造生命与合成生物学。其核心问题是阐明生命特征、解析生命本质、合成人造生命,进而认识复杂生命体系分化演化规律,实现细胞编程的人工调控,创新生物技术。要前瞻部署,使这一基本科学问题研究能有所突破。 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需要进一步阐明其高效吸收、能量传输转化的分子、量子机制,碳元素代谢网络及调控因子等。努力在基础研究、物种筛选改良、仿生技术和工程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5 发展迅速的综合交叉前沿方向 纳米科技。我国已与国际同步,下一步研究重点应是:在物质与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纳米尺度新现象与新效应,开拓新应用,促进纳米技术在信息、能源、制造、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保持竞争优势,支持产业发展。 空间科学及科学卫星。是以航天器为工作平台,研究日地间、行星间和整个宇宙空间的天文、物理、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交叉科学,能引领带动空间技术发展,是重要战略高科技领域。应以科学目标为牵引,加快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为建设空间强国提供新的知识泉源和科技支撑。 数学及复杂系统研究。基本任务是寻找复杂系统的简洁规律。对象包括自然界、社会、工程、脑与认知等复杂系统,涉及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经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交叉领域。要在复杂性的本质认识和分析逻辑体系方面取得突破,为分析处理复杂系统提供新的科学方法。 (编者按:本文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2010年2月26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专题学习会上的讲座整理而成,原文发表在2010年3月1日《科学时报》上,经作者和《科学时报》同意,本刊将其中的第三部分摘录发表在卷首语栏目)。 ( 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 )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量及其社会功能
kejidaobao 2010-3-1 11:14
张钟华,江苏苏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以及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等; E-mail: zzh@nim.ac.cn 。 Metrology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人类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开展了计量活动。例如,古埃及尼罗河洪水每年要泛滥一次,淤泥覆盖了良田,就需要重新丈量土地、确立田界,因而出现了长度计量技术和相应的长度计量标准。之后,社会中的贸易及税收活动又促进了秤量计量技术发展,我国出土的秦权就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秤量计量标准。秦权上面刻有皇帝诏书,可以说是一种当时的国家计量标准。到了近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中的各种工艺过程日益精密化和严格化,激烈的竞争就围绕着产品的质量展开。所以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产品质量竞争的时代。在检验产品的各方面性能时,计量标准起着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度的关键作用。因此,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量测试工作。朱镕基总理曾指出,原材料、工艺和计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三大要素。 21世纪的特征之一就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航天技术、超导技术、纳米材料、生物技术等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近年来,环境、食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大众要求计量测试技术提供各种各样的检测服务,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切实的根据。在高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精密实验无不需要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以便为实验的准确性提供保证。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往往也提出建立新的计量标准、发展新型测量技术的要求。因此,现代计量工作正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其社会功能。 但是,技术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又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借助技术进步大量制造质量较高的产品并向外倾销,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它们又利用各种计量检测手段对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加以种种进口限制,即使不发达国家出具了本国的计量检测证书,一般也不会被发达国家承认。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建立的此种技术壁垒(TBT),通常被称之为非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对进出口货物进行质量检查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因此,通常货物在进出口过程中要受到进口方和出口方的双重检验,也即重复检验。据统计资料,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年用于重复检测而多支出的费用就达数十亿美元。由此可见,各国这种重复进行的计量检测工作实际上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计量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BIPM) 应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要求,于1999年10月在巴黎召集各国计量院院长开会,签订了关于各国计量基准比对及计量检测证书互认的协议,并规定协议于2003年10月正式生效。协议规定要对各国的计量检测项目进行巡回比对,参加比对的项目称为关键比对,各国比对的结果用公报的形式发表。凡是比对合格的项目,该国就此项目签发计量检测证书,证书将得到国际互认。各国的测试能力要求在因特网上公布,这样就可在全球范围内大大减少由于重复测试而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 应该指出,这样的做法虽然有好处,但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却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的计量工作起步早,测量准确度高,自然不难在各种关键比对中通过。而发展中国家能在关键比对中合格的项目不多,这等于在许多场合被取消了发言权,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新的技术壁垒。 在国际上开展的关键比对项目中,中国参加并取得良好成绩的项目大约只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项目需要经过技术改造后方能参加比对,而另外三分之一的项目目前还是空白。这些空白项目大多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有关。因此,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参加该协议后所处的地位总体说来尚属弱势。 不过,从长远目光看,参加各国计量基准比对及计量检测证书互认的协议符合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总趋势。参加各种关键比对可以发现中国计量工作的薄弱之处,激励有关部门加紧工作,早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也可以说,计量工作走向世界,这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验是一个国家技术主权的体现,我们不能也决不愿意因为自己技不如人而把决定货物合格与否的发言权拱手让给别人。我们应该加紧努力,尽量改善中国在协议执行时所处的地位。自强不息,将永远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最有效的措施。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8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勇于创新 挑战新高度
kejidaobao 2010-2-10 11:06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2 期卷首语栏目 邓中翰,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科协常委、全国青联常委等职。 2009年,我有幸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这一届当选的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回顾1999年回国至今的创业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勇于创新,挑战新高度,肩负起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科技创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最佳途径。对于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已经为我们创造了无比广阔的创新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参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很多青年朋友问我创新的秘诀,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不过,我愿意以自己的求学和创业的经历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关于创新的3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培养创新人才要以培养通才为基础。 在学习阶段,我们需要扩展思维,不拘一格。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发地搞科研,没有局限在当时所学的专业里打转,我尝试着用物理学的理论去探讨解释地质学的问题,现在看来当时也是敢想敢干的。这项研究成果当时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还获得了团中央和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这次获奖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我对学习和科研自发的兴趣有了一个突变。大学毕业之后,我选择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留学。在那段艰苦并快乐的留学生涯中,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时间,终日穿梭在教室和图书馆两点一线中,在5年之内读了理、工、商三个学科的3个学位。这些当时看起来互不相连的跨学科的知识都成为我日后创新的坚实基础。 我们非常尊敬的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通才教育观,所谓集大成,得智慧。他一直强调大学教育既要通,也要专,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掌握得越充分,创新与发现的能力才能越强。不仅理工科要跨学科,理工科还需和文科相结合。对此,我感触颇深,对一个创造型人才来说,科学培养的逻辑思维和文学艺术培养的形象思维,就像是创新所需要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 第二点体会是,创新要设定合理的方向,顺势而为。 我们中国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制定创新的目标也是一样。应首先了解社会大环境,进行广泛的调研,知晓相关的国家政策、市场导向等等各个方面,顺着大势所趋制定目标和方向。惟有这样,才能良性循环地实现创新理想。十年前,我们回国创业并将创业方向锁定在具备巨大成长潜力,同时又在全球范围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这与国家发展芯片核心技术的想法不谋而合。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星光1号芯片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到后来,通过中星微团队的持续创新,我们先后突破了8大核心技术,取得了1800项专利,成功地将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打入全球市场,使中国的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达到全球市场领先地位,从而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第三点体会是,创新需要坚强的斗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在实现创新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就在于你面对挫折的态度。现在大家可能都会频繁地听说某某一夜暴富的故事,这对年轻人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创业者光鲜背后的艰难。 中星微创立初始,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为了节省资金,在北京寒冷的冬天,我们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暖气。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只有度过第一个冬天,才会迎来第一个春天和收获的秋天。终于,在2001年3月,中星微推出了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1号,并敲开了三星、飞利浦的大门。后来,在攻克数字图像领域的老大索尼公司时,我们却碰了钉子。当我带队到索尼拜访客户,刚做完自我介绍,索尼的一位主管就说:我们索尼有几千种这样的产品,几百个这样的专利,我们索尼是这项技术的鼻祖。如果你想学习的话,可以看看我们的展览和产品,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听你推销产品,我们还有其他会议。本来约好了一个小时的见面,最终只谈了5分钟。出门时,我对我的团队说:I will be back!(我会回来!)。回国后,我将这段经历与全公司的人一起分享,并鼓舞士气:我们一定要打进索尼!4年之后的2005年夏天,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已经跳动着中星微的星光5号。 回顾中星微发展的十年,我们经历了无数这样的艰难时刻,但从没有人说过放弃;我们的团队正是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每一个怀揣创新梦想的年轻人,都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保持昂扬的斗志,相信这样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现在,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我们不仅要发展得快,而且要发展得好,要创新,要敢于创新、努力创新,要敢于领先、勇于领先,这是新时期中国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要更加敢于挑战新高度,挑战国际最领先的技术。具备了这样的志向和情怀,踏踏实实地向前走,中国创造称雄世界就一定指日可待。 DENG Zhonghan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谈人生价值
kejidaobao 2010-1-19 14:50
倪维斗,浙江宁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组长,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等职。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24 期卷首语栏目 我今年已经快80岁了,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就做人、做事、做学问谈谈人生感悟,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学习、工作环境平稳、安定,应该好好珍惜。我这一辈子真正有条件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是1978年结束文革拨乱反正以后,那一年我已46岁了!我1950年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考上清华大学,第二年赶上国家大规模选派留学生去苏联学习,我有幸被选上赴莫斯科鲍曼高等工业学院学习。去苏联前,我们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到苏联后,我们确实表现很优秀,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俄语,第二年就和苏联同学合班学习,很快进入了正轨。在苏联学习的那5年,我非常用功,真正学到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很好的工程培训。那时画工程图不像现在都用计算机,而是手工画,我学习期间总共画了70多张A1的工程图,每张都画得像艺术品一样。回国后一心想报效祖国,但正逢整风反右,一天到晚开批斗会,整整折腾了三年,什么事也没干成。1960年学校有一个去苏联进修的名额,我马上争着去,因为当时的环境干不了事,还不如再出国深造。就这样,我又到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学习了三年。1963年初回国留清华任教,我正准备好好做一些事,开始到研究所、企业、大学燃气轮机等相关专业调研,结果又遇上了另一场更大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些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全部被赶到江西南昌鲤鱼洲的一个劳改农场,天天种地、挑砖、扛麻袋那时候,我总想不通,国家花这么多钱培养我们,难道就是让我们天天干这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们又被学校派到地震灾区接受教育;四人帮倒台后,回到北京又搞了一年多的政治学习。所以说,从1951年留苏、1963年获苏联副博士学位回国,一直到1978年,我虽有满腔热情,但就是没有机会报答国家。相比之下,我觉得你们非常幸福,大家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研究机会。 我想和大家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人生苦短,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干点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1978年拨乱反正后,我开始在清华热能系当教研室主任,随后又做系主任,那时我的好多同事身体都不行了,我自己也觉得剩下的工作时间已经不多,因而紧迫感很强。耽误了20多年的时间,失去了最好的时光,抱怨是没有用的,只能抓紧时间拼命干。那几年我主要搞燃气轮机,然后发展到搞其他热力系统,包括建模、仿真、控制、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并在国内首次用伪随机信号辨识燃气轮机的动态特性。六七年前,我意识到像建模、计算机仿真等都是年轻人的强项,于是开始转向能源宏观战略研究。我认为,宏观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重要,我们一些政府官员不懂科学,决策时常常考虑欠周,浪费了纳税人许多钱,让人心疼。我觉得一个学者应从全局出发,把握好研究的大方向,这就是我正在做的。在能源问题上包括像粮食做酒精、秸秆发电这类问题,国家应该有一个好的战略规划,否则又会浪费好多钱。就拿交通发展规划来说吧,我国公路交通发展很快,已有四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将来还要建设四万多公里。这个事情别人都认为值得高兴,我却有点担忧:再建四万公里高速公路又要占用多少土地?还得消耗多少水泥和钢材?在上面跑车又需要多少汽油、柴油?这笔账是一定要算的。现在铁路、公路、航空都在做大的发展规划,各自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但这些交通形式的配比却很少有人考虑。国家对中国特色的交通模式究竟是什么,应该有一个超前的考虑和总体的规划。这些年来,我在我国能源战略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建议,并在积极推进着。我想说的是,人一辈子不可能时时事事都顺心顺意,要心情愉快向前看,抓紧时间多干点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 第三点,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多与别人交流,多学习他人的长处。我现在虽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我清楚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非常高的智商,只不过愿意多动脑筋,多和别人交流,愿意向他人学习,因而能取得一点成绩,做成一些事情。我一直当老师,长期和青年学生打交道,青年人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和他们讨论问题我深受启发。我的学生中有国务院秘书长、部长、省长、市长,也有国家大型企业厂长、总工,我和他们见面总要聊一聊,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收获。我们教研组一共出了7位院士,有着很好的传统:一是持之以恒搞能源抓交通,着眼于未来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二是有团队精神,相互之间合作很好;三是科学作风过硬,学习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四是办实事,说实话,不做墙头草,不见风使舵,做学问是这样,做人、对待政治运动也是这样;第五就是能够正确对待逆境,经得起考验。希望这些东西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所启示。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和社会的和谐很重要。我们搞能源、搞交通的人,一定要做到与自然和谐。人类过多地掠夺自然,迟早会受到惩罚的,因此,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把子孙后代的资源都用光了,把子孙后代的环境都破坏了,人类迟早要灭亡。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更不可能有人与人的和谐,因而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以人为本了。人与人的和谐,我们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尽管这个世界一直在变,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却是不变的;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很重要,要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很好地结合,先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做好事,做成事,做好学问。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医药产业与药物创新
kejidaobao 2009-12-28 10:13
桑国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第十一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药学会理事长,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 等职。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24 期卷首语栏目 始于 2008 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化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医药工业增幅有所放缓,但从整体看依然保持平衡增长的态势。 2008 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 25.7% , 2009 年前 8 个月同比增长率仍保持 17.39% 。伴随着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稳步增长,中国药品终端市场需求活跃,目前年销售药品规模接近 3 000 亿元,近年来药品销售年均增幅达 24.84% ,药品零售市场销售年均增长 20% 以上。伴随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基层用药需求还将逐步增加,农村和社区药品市场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有望达到 30% 以上。 2009 年 5 月,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正式启动实施;随后,国务院出台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这些都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预计到 2010 年,中国医药 7 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 12 580 亿元,同比增长 23%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 2011 年,中国药品销售总额将达到 460 亿美元,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近年来,我国 重大疾病 发病 率 和死亡率 不断攀升,严重 危害人民健康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① 全国现有 恶性肿瘤患者约 450 万,每年死亡 140 - 150 万人,年医疗费用高达数百亿元; ② 全国现有 高血压病人 1.6 亿,年心脑血管病发病人数超过 2 000 万,年死亡病人 250 万,医疗费用达高 1 000 多亿元; ③ 全国 乙肝病毒感染者高达 1.3 亿,每年因乙肝引起的死亡人数达 35 万,医疗费用超过 1 000 亿元; ④ 全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中至少有 600 万痴呆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将不断升高;⑤ 全国抑郁症患者约 2 600 万,预计到 2010 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 2 大疾病。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 针对重大疾病,自主创制新药,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国际医药发展的形势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这方面差距很大。药品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不足导致我国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不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内高端医药市场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因此, 我国医药卫生领域 迫切需要药物创新 ,力争 十一五 期间医药体系创新实现以下 3 个重要突破:① 自主研制的创新药物走向国际;② 部分单元技术平台实现与发达国家互认;③ 在整体布局上基本形成国家药物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国 药物创新的重点任务包括:①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 10 类(种)重大疾病,自主研制一批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技术新药。 ② 进行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 针对人民基本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满足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需要,对医药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大产品,选择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增长潜力大、附加值高、对治疗疾病具有确切疗效的药物大品种,开展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优化生产工艺等研究,提高药物大品种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药物大品种和品牌产品; ③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建立一批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以此进一步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为我国新药研究开发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技术实力强的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兼顾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研究开发的需求和地区布局,在创新药物技术密集地区或领域,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大平台;根据药物研发的需要,择优完善一批运行良好的新药研究开发的专业性单元技术平台,建设若干急需发展的单元技术平台和企业新药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国家药物创新技术平台体系; ④ 建设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通过 政府引导建立 以 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逐步形成 若干个 持续投入、目标明确、队伍稳定的药物创新示范企业和产学研联盟;组建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实体,推进药物创新成果转化;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培育若干个工业产值突破 100 亿元的化学药和中药大企业以及 50 亿元以上的生物药大企业; ⑤ 进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化学药、中药和生物技术药新药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和新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攻克严重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以达到中药质量可控、生物技术药生产规模化、化学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力争突破 若干 项制约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加速新药创制的进程,有力推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水平。 期望通过上述努力尽快 形成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使我国新药研究开发综合能力和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跨入新药研发强国行列,药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制药产业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跨越发展。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重视中国休闲学研究
kejidaobao 2009-12-1 08:55
成思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 从事 化工系统工程 、 软科学 及 管理科学 研究; 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 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等职。 本文将刊载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23期卷首语栏目   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休闲学问题。通常,我们可以把时间分为 3 个部分,一是工作时间,二是生理需要的时间如睡觉、吃饭的时间等,再就是闲暇时间。在原始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很少,大约占 10% ;到了农业社会,能占到 17% 左右;工业化初期,则增至 23% 左右;而进入现代社会,闲暇时间则可高达 39% ;随着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闲暇时间有望达到 50%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休闲学研究由此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休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们的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到 2049 年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休闲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人们的闲暇时间如果利用得好、引导得好,对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人们能够把闲暇的时间用来学习,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无疑有益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社会安定。到了小康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将更多,如何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因此,我们不要把休闲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该看到休闲和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是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的会长,当年我国一些软科学研究者提出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时候,最初遭到了很大的反对和质疑。当时有人说,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星期工作七天都嫌不够,你们盲目学西方搞五天工作制,合适吗?实际上,当时的提议者是经过了认真调研的,那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还不高,许多人一个星期工作六天,星期天整天忙家务,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影响了家庭和睦和子女教育,下个星期再开始工作时身心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因此,提议者认为,如果实行五天工作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利。实践证明,实行五天工作制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给了我们很多在经济发展以外做事情的时间。 推动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播。    休闲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一直讲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去追求,还有其他方面的成就感需要去满足。当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为了生存而拼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升,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因此,休闲本身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的需求。人的一生通常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你必须做的事情,第二个阶段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第一个阶段通常是你工作的阶段,必须去履行你所在工作岗位的职责;第二阶段一般是退休的阶段,这时候你就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实际上,即使你还没有退休,你的时间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做你必须做的事情,小部分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所谓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就是把你的闲暇时间合理地运用起来,去丰富自己的人生。所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有比较闲暇的时间,并且能够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    将休闲和中国文化要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化同样也有自己的特色,发展中国的休闲事业必须和中国的文化紧密结合,并体现中国的特色。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年轻人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因而休闲中在体现文化底蕴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旅游休闲为例,通常旅游可以分为 4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纯地欣赏风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到此一游,这实际上是旅游休闲的最低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体会旅游景点的意境,如广袤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意境;第三个层次是缅怀古人,这就要求你把旅游休闲和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你旅游时的内心感受和人文情怀;第四个层次是感悟哲理,比如游览庐山,联系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你就会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着更多哲学的思考。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就是要提升游客的旅游休闲层次。 中国的文化要发展,我认为,就应该有继承、开放、创新的态度。所谓继承,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开放,就是要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有生命力。而创新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持续动力。前段时间,我参观了无锡灵山的梵宫第三期工程,这个梵宫的设计就吸收、借鉴了西方教堂的一些元素,在中国庙宇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粗一看你会觉得它和中国古代庙宇有很大的不同,但再仔细一看中华文化元素却无处不在。我们的休闲文化也应该这样,在继承、开放的基础上去创新、求发展。   休闲学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于光远、龚育之和我开始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至今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国际上来说,中国的休闲学研究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借鉴国际上的休闲学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休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运用。我期望通过这次会议,通过各国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进一步推动中国休闲学研究和休闲事业的发展。 (本文根据成思危教授在 国际社会学协会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暨 2009 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靠性与我们的生活
kejidaobao 2009-11-25 09:37
卷首语 本文发表在 2009 年第 22 期《科技导报》 郭位,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教授,曾任 美国田纳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及工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荣誉教授,清华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及系统的可靠度研究。 可靠性 ,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 可以信赖依靠的品质 。我们说一个人 可靠 ,通常指的是这个人 可信赖 ,说到做到。具体到工业领域, 国家标准 ( GB-6583 )对产品可靠性的规定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我们日常生活说到产品的可靠性,通常是指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企业的信赖程度。 可靠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正式被提出和讨论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美国出于打赢战争的需要,对军事装备的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二战之后,可靠性开始正式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研究问题。发展到现在,可靠性不仅对高科技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可靠性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几率问题,跟产品的维修有很大的关系,跟我们的生命期望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看过医生,都打过针、吃过药,也可能碰到过医疗纠纷,医生能否治好我们的病,这就是一个可靠性问题,医学上叫治愈率或生存率。我们一辈子碰到的自然灾害很多,有风灾、水灾、火灾甚至地震灾害,有些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却无法逃避,这里都涉及到人的生命的可靠性。我们制造的汽车会不会坏,我们建造的核能电厂会不会出事,制造商对这些问题都会给出一定的承诺和保证,这些承诺和保证也是可靠性问题的一部分,在专业领域它们被叫做 维修系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买各种类型的保险,保险保什么呢,保的就是危机的险;这个危机有多大发生的可能,就是一个几率问题,也就是可靠性问题。可靠性问题反映了我们对某些事情比较有把握,对另外一些事情可能就比较没有把握。 可靠性代表的是一个时间的函数,一个求最优解的函数,某件事情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每天,全世界都有成千上万的飞机在空中飞行,对航空公司来讲,只要有一两次航班延误,这条航线上的所有航班都会连锁受到影响,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衡量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可靠性出一点问题都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如果出大问题将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通常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可靠性。 但是,可靠性也不是越高就越好。比如说,我们要建造一座桥,如果用的材料非常好,那么桥垮断的几率就比较小;用的材料如果比较差,垮断的几率就会增大。可是,桥的用料是与建造成本相关的,我们不可能用无限的花费去建造一座无比坚固的普通桥梁。同样道理,液晶电视机的设计寿命通常是 7 年,对生产者来说,在保证自身信誉的前提下,希望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换代,以便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消费者的态度却完全相反,他们希望电视机使用年限尽可能长。面对这种矛盾,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使得电视机在 7 年的设计期限内最可靠,这就是可靠性研究必须关注的。因此,在这两个例子里,可靠性都存在一个最优解的问题。 可靠性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质量,它比产品质量的内涵更为丰富。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制造业的发祥地在美国,但日本却后来居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汽车业发展从一开始就不仅重视产品质量,还十分注重可靠性研究,率先推出了汽车保修概念,从而迅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可见,可靠性研究对汽车生产制造技术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靠性研究对于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它关乎中国的未来。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的成长速度世界有目共睹,但是,中国的企业对可靠性研究重视得还很不够,鲜有企业愿意拿出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利润来进行可靠性研究,这些年频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上海大楼倒塌事件等重大事故,都充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对可靠性研究问题的忽视。我们在设计、建造和使用产品的时候,在设计、实施某项工程的时候,如果都能多重视一下其中的可靠性问题,许多类似的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麻烦都是人类自身惹出来的,现实中的火箭发射失败、飞机飞行坠毁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的操作失误也即人的不可靠造成的;抽烟导致疾病、沉溺于网络而猝死等悲剧,也是人自作孽的结果。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人的素质,也即提高人的可靠性。提高人的可靠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重视并实施好的教育。要教育人守秩序,懂得自尊、自律、自爱、自强,懂得敬业守责,懂得互爱互谅。如果人类的整体可靠性能提高百分之一,那么,这个天下也就太平了。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