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22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海龟”需关注的8个细节问题
kejidaobao 2010-11-23 15:32
文/盛弘强 近年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暴发和中国各项引进人才计划的实施,很多海外留学生纷纷探索回国任教的可能性。在国外,你的身份仅仅是博士生、博士后,即便是助理教授以上的学者,离开中国多年,对于国情、校情也会有许多陌生的地方。注意以下8个细节问题,可帮助新回国或即将回国的普通海龟青年教师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现实,更快适应环境。 1) 关于启动经费。实际的兑现承诺与人才引进预算经费可能会不一致。比如承诺给200万启动经费,但到位的可能还不到一半,或者分年度几次拨批。毕竟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拿到自己的那一份,有时不得已那就先匀一下。另外,不同学校的启动经费的实际意义是有差别的。在有些学校,有些启动经费只能用于购置大型仪器设备,而不能用来雇佣技术人员或购买小型实验用具,并且后续使用的试剂不属于该经费可支配的范围内,因而会落入买得起机器但用不起机器的尴尬局面。 2) 关于学生。虽然作为引进人才被聘为教授、副教授,但有时还不能及时评上硕导、博导。研究生在每年的9月入学,面试报名在前一年的10月左右,如果错过了机会,比如11月刚回国,可能需要等待一年的时间才赶上下一年度的学生进来,即这一年可能都没有学生帮你干活。研究生新生选导师,大多数考虑得非常实际,会选择目前已经做得很出名的教授、院长等,这样对他们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利,而多半不会考虑选择年轻的海龟做导师。若是太基础的专业,则很难有学生主动愿意来读研究生。有些学生是被调剂过来到冷门专业的,他们选你是给你面子,你若是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博导、硕导资格会被取消。好不容易有学生过来,如果学生不肯踏踏实实地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研究经费,实验又难以有实质性进展。你还要为他毕业论文考虑,你比他还急。 3) 关于课题。申报课题一年中一般都有大致的时间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每年3月底截止,如果4月后回国的话,会错过当年度的申请,只能再等一年了。其他各类项目,视各地区各主管单位发布的时间而不一。有时需要申报的时候,在10天甚至2~3天内就要拿出项目申请书,节奏之快难以想像,快的让你来不及准备。所以,平时就要将各种可申请的资料准备好,一旦需要便迅速成文。但是课题的申请成功并非和你的经历成正比,并非任何课题均能如意申请上,每年的政策均在变化,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4) 关于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合作,有时候对方一开始非常热情,会给你一些口头的承诺,但是一旦课题下来之后可能就再也没有反应了,你打电话过去对方也是以各种理由回避你,这时你感到别人只是借用你的名字和材料在申请项目,而不太可能给你多少合作研究经费。因此之前的谈判很重要,最好签署合同,明确责权利,亲兄弟明算账。还有,一旦你的名字被使用了,今后类似的项目申请可能就会涉及查重,你就不能申请。所以科研合作谈判需要注意技巧和保护自己,理想状态当然是双赢。 5) 关于实验室管理。刚回国的教授、副教授,作为独立的PI开始构建自己的实验室。但是,总有许多琐碎的事情会消耗掉你大部分的精力,如财务报销、仪器订购(如进口仪器往往要报关须等一年半载,某些价格昂贵的大机器需要招投标采购)、试剂的购买(国产试剂有时质量得不到保证)、研究生管理等等。因此,过渡期间的PI可依托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实验室,先做个小老板。经过3~5年的成熟期,逐渐完善自己的团队,熟悉了流程,也有了自己的节奏,可以慢慢走上正轨。 6) 关于生活。很多论坛都谈到国内和国外的生活差异,这里不作过多阐述。想像不到短短3~5年,国内房价已经涨了数倍,现在只能望楼兴叹!之前还有经济适用房的政策,现在一律货币化安置,许多新聘教授也可能拿不上房子。因此刚回国的需要拿出留学的积蓄以备急需,先将自己安顿好。之后一段时间开会、做实验部分的费用可能都要自己掏生活积蓄先垫上。做到以私谋公的境界实属难得,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7) 关于职称评审。评职称的条件基本上年年变,从达标制到指标制,应该是一个进步。之前一般符合条件就可以聘为教授,现在符合条件仅仅是门槛条件。而且,没有经历过教学,原则上只能聘研究系列(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尽管很优秀,如果专业很冷僻,看看能否与目前现有的学科进行交叉,或者单独为你建立一个研究方向,但后者较难,并不是所在单位会全面开花不停地开辟新领域。扶强不扶弱是领导们的普遍原则,如果单位不重视你所研究的方向,往往注定结果欠佳。 8) 关于做班主任、德育导师。年轻的海归如果一开始是讲师或者副教授,还需要担任班主任、德育导师等角色,目的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也可能需要担任学科秘书、教学秘书等工作,会有一大堆琐碎的事情。如果老师上课迟到,就算教学事故,而遇上学生自杀等事件就会牵连到自己的晋升。研究型高校的教师不仅仅搞研究,和学生的接触教育很重要。在国外做博士生、博士后可以将自己的那个小领域做很深,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框架,回国后从事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弥补这一缺陷。 以上8条不仅仅是海龟需要考虑的问题,土生土长的青年教师也会面临类似问题。只是国内培养的老师多年来在实验室看多了也就熟悉了这些水土,有心理准备和免疫力了,不再大惊小怪。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困境,如没有归国留学人员人才引进的科研启动经费可以申请等等。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工作单位的不是,有些是社会大环境使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2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研究理事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kejidaobao 2010-11-23 15:31
文/廖日坤,陈瑜,杨凌春,张琰 英国科研资助体系主要来自2个公共基金:①大学拨款委员会(HEFCE)为大学提供基金,维持基本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经费;②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通过运用透明的同行评议竞争机制为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经费。 其中RCUK是英国7个研究理事会的联合会,协助和支持7个研究理事会的科研和联络工作。其下属的每一个研究理事会负责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分别是:①艺术及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AHRC);②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 (BBSRC);③工程及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④经济及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ESRC);⑤医学研究理事会(MRC);⑥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⑦科学及技术设施理事会(STFC)。 1 各研究理事会项目资助主要领域 每年RCUK从英国创新、大学与技能部(DIUS)获得大约35亿英镑的公共基金用于英国的学术研究以及为研究生培养,涉及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全世界范围的重大前沿课题,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经济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重大前沿课题领域包括:环境变化、全球稳定、健康老年、数字经济、纳米技术和新能源6大主题 。RCUK研究基金所资助的大部分项目都是采用激烈竞争的方式,通过严格和公正的同行评议机制在英国评选出最优秀科研项目进行资助。 RCUK资助的研究项目申请大部分来自英国的大学。BBSRC、MRC和NERC 3个理事会主要负责运作和提供研究资金给研究院所,这些院所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源和科研基础设施。其研究人员也可以与大学或独立研究机构一起竞争研究项目。每一个研究理事会各有一定的运作机制,以适应它所在研究领域的需要,如标准研究经费(5年期以上的项目),小额经费(1~2年的项目),初始经费(针对新的研究人员),研究项目(一个既定课题的几个衔接项目),研究中心或平台(启动)经费(在需要潜心研究的领域给予长期的支持),以及差旅资助经费。 目前RCUK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跨学科、跨部门的项目上,目标是发展新领域的领先科学研究,如纳米科学、系统生物学或电子科学;或解决需要许多不同科学领域投入的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传染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RCUK 6个主要跨领域研究项目主题如表1所示,这些项目将把来自各种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人员汇聚在一起,并涉及政府以及商界的各种组织,就共同的战略和工作流程共同努力 。 对于中国科研人员,有一些理事会的项目是针对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的,例如NERC研究理事会的LWEC项目(Living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与环境共存)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扶贫子项目,主要围绕与中国、南亚、非洲撒哈拉、南美亚马逊安第斯等4个地区的合作。而EPSRC研究理事会,每年都会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研究项目,2009年资助纳米自旋电子学领域、2010年资助碳捕集与埋存领域,以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中英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 2 RCUK中国代表处主要资助项目 由于中英科研交流较多而实质合作项目相对较少,因此RCUK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以建立两国研究资助机构之间部门级的合作和协议,寻求双方共同资助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举办一系列学术讨论、合作研讨、互访等活动,使中英不同的科研体制进行融合,促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中英联合前沿课题研究。 目前RCUK中国代表处集中受理与英方有合作协议基础的项目申请,每年大约资助至少10个的Summer School项目(学术研修班年度竞赛,资助额度为12000英镑、每年10月份截至申请),以及资助大约10个Workshop项目(学术研讨会,资助额度为15000英镑、不限时间),为研究人员提供差旅资助,加强中英双方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以达到促进研究机构之间的强强联手的目的。 总的来说,RCUK的资助主要针对基础研究领域,涉及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及全世界范围的重大科学前沿课题,中国科学家通过参与RCUK各研究理事会、中国代表处的项目,可以挖掘中英国际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以及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英国研究系统介绍. http://www.rcuk.cn/rcuk/fore/index_en.php . 范英杰, 鲁荣凯, 韩建国. 英国研究理事会的国际合作政策及启示 . 中国科学基金, 2008(5): 317-320.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基金漫谈|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姑苏人才计划
kejidaobao 2010-11-23 15:28
2010年,为全面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苏州市推出姑苏人才计划。姑苏人才计划是一个框架性政策意见,包括8个子计划和9项配套措施,以5年为限,为各类工作目标的达成提出明确时间节点。 姑苏人才计划将在5年内,围绕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引进3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择优资助1000名领军人才;5年内,在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中,引进1000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企业创新人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5年内支持市县级重点1000名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赴境外培训,5000名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核心人才参加国内高校研修,10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本地业务能力培训,策划50场具有较高层次和较高品质的苏商论坛;5年内培养50000名高技能人才,重点资助200名技能突出人才和2000名技能重点人才;5年内培育和引进3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100名文化产业重点人才;5年内培育和引进10名教育名家、100名教授级中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5年内在苏州市及驻苏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机构,培育和引进10名苏州市卫生领军人才、100名苏州市卫生重点人才;5年内培育和引进20名能够引领苏州旅游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00名能够在推进苏州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的重点人才。 姑苏人才计划还将重点实施9个方面的政策配套,意在优化生活、创业、学术、融资环境。目前,9项配套措施推进时间表已基本形成。近期将推行苏州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并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实特定生活待遇。年内市县两级全部搭建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建成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并设立产业创新人才奖。5年内,苏州还将建成20个重大科技平台、800万平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 在人才引进、培养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不少于30亿元,10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0名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将得到重点资助,政策还将惠及近30000名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高、中级技术管理人才。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杨书卷)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共同体介绍|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50)
kejidaobao 2010-11-23 15:27
加入到你专业的科学共同体中 文/冯长根 上文 我们谈到了科学共同体,本文接着谈。 你了解了什么叫科学共同体,那么,你现在该考虑加入一个你专业的科学共同体。你需要在你的同事中有机会展示成功的价值,你的专业有许多引起你高度兴趣的发展趋势,这些事儿通常由你的专业学会承担。我在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攻博时加入了英国皇家化学会,成为学生会员。这是因为我在攻博中,研究越深,感受到的学会的力量越大。我阅读的学术期刊是他们办的,我所引用的学术会议论文集也是他们出版的,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不少学术专著是学术团体编辑出版的。我接触到的学术大师是学会的成员。学会在推动学科发展。当你处于这种气氛之中时,当你有这种体会时,你也一定想成为学术团体的一个成员。我就是这样成为学术团体的一个新成员的。我的眼界由此得到了拓展,我感到走上了通向成功之路。回国以后我参加了多个社会团体。 成为学术团体的会员,表明你希望承担一种社会责任。这些团体通常会有紧密结合你的专业发展的学术活动,最大量的是学术会议,有时会有一些著名学者的讲话。作为会员的责任之一是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还有一种不显眼的但也沉甸甸的责任,这就是为学会举办的期刊审稿。这种活动虽然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活动,除非你自己说了,没人知道你在为学会工作,但也会影响到你的同行们对你的社会责任的评价。简单地把审稿结论写成可以发表或不宜发表不是合适的做法,大大有违于你作为专家的声望,建议你不要如此简单地审稿。 许多专家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学术活动的主人,比如成为积极的操办人,有声望的主持人,最后,他们成为学术团体的领导人之一。这的确是一条黄金规律。学术交流其实就是学者和专家的学术生命形式之一。真正的科学家总是对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有一种激情,他们积极参加会议,而且不少人总是坐在会场前面,总是与演讲者作深入的交流,当他们作演讲时,你从他们的身影会看到科学的荣誉、成功的价值。最终他们大多成为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这样的成功之路往往起源于有学术会议他就报名他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也是科学共同体活动热情的参与人。而你是有条件成为这样的人的。 的确,当你脱颖而出时,你总是在同事们、同行们的认可下得到这种附加价值(荣誉)的。我们把此称为同行认可价值体系,这个体系融化在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之中。许多学术团体还对自己专业的同行们颁发专业领域的各种奖,我们又把此称为社团认可价值体系。你作为一个学会的会员,被会员们推举为理事、常务理事等等,这也属于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由此而言,你担任了学术的一个职务,就要全心全意地干好,不这样,你会在同行认可价值体系中丢失你本来想得到的价值。口碑是你无法摆脱的,而这有正有负。 你加入学术团体,你离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和社团认可价值体系就近多了(你甚至有可能成为这两个体系的运营人)。要达到这个效果不难,中国科协的190多个学术团体向大家开放,欢迎大家加入。这些学会办了900多种各类刊物,其中不乏产生极大影响的学报。这些学会也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在中国科协和各全国学会的网页上你可以找到这些活动,以及如何参加的办法。许多学会也有自己的网页,你不妨上网看一看。也许,你只是化了几分钟十几分钟,但你的学术生涯也许因此带来了你意想不到的变化。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49)从办个专业会议谈谈科学共同体 . 科技导报, 2010, 28(21): 127. (责任编辑 齐志红)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社简介|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2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0-11-23 15:25
女性科学家职业生涯挑战机遇并存 我最近读到《纽约时报》的专稿,讲述妇女因素和21世纪女性职业生涯所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特地收集并摘译部分内容和数据与大家共享。 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对于职业妇女的歧视,并不只发生在今天。一个世纪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玛丽居里一度曾被法国科学院拒之门外,无法成为院士。这样严重的性别歧视虽已不复存在,但对女性的不公和职业歧视仍然存在。尤其在教育和科学领域,对性别歧视的防范和改善甚至比军队系统进展还慢。因为在科技教育的许多领域,基本上是以男人主导的世界。哈佛前任校长曾经因为发表女子学理逊于男的观点引起争议而被迫辞职。说明即使在教育程度很高的世界知名学府,还是有歧视女性的倾向和潮流。 女性任教和专业。1980年代中期,女性从事计算机科学领域工作的人数曾达到高峰。该专业超过40%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是女性,现在的比例已经降到了一半,甚至不到20%。苏罗瑟,一位高度关注科学界妇女地位的学者告诉媒体:目前在电气和机械工程,招生比例保持在不到10%。据统计在经合组织30个国家中,科学学位有42%是授予妇女,但在生命科学,如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每10个毕业生中有6个是女性。在美国名牌大学女性正教授人数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停留在10%。在世界各地,只有极少数的杰出妇女被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总共540名科学领域的诺贝尔获奖者中,只有16名是妇女,比例还不到5%。 收入难以同工同酬。尽管在工业化国家,有更多的妇女获得高学位,甚至比男性得到更好的成绩。但她们的工资待遇仍然较低,而且她们中有不少因为家庭原因,更有可能从事兼职工作。在欧盟27个国家,只有18%的终身教授是女性。美国科学家的性别仍然造成收入的差异,在学术界,2008年的科学家杂志统计显示,在美国有15~19年工作经验的女教授,中位收入为126,000美元,而同样资历的男性教授可以有164,000美元的收入。 事业和家庭。在美国,83%的女性科学家选择男科学家做生活伴侣,但男性科学家中只有54%选择女科学家做伴侣。妇女为了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面临很大压力。因为她们既要应付申请科研经费发论文,同时达到高峰,还要生儿育女,担任母亲和妻子的重要角色。丈夫也是科学家,或许会互相理解和更加融洽。不过有相当多的女科学家推迟结婚甚至保持单身。 Elizabeth Blackburn,200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家获得者,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周,她正好得到了加州伯克利分校终生教授职务。这一年她已经37岁了。为了事业,不得不冒风险,推迟最佳的生育年龄,这在女教授中相当普遍。 杰出女性得奖受重用。当然,并不是所有方面都是那么对女性不公。去年,3名女性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是创纪录的。哈佛前任校长因为出言对女性带有歧视,被迫辞职。接任的校长是一位女性。在她领导下,哈佛在招聘女教授、任命学院院长方面大有改善。目前已有六位院长是由女性担任。 2010年2月22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闭幕前,华裔病毒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黄诗厚(Alice Huang)女士成功当选并出任AAAS新任主席。总体上,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但情况正在改善。女性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以与男性媲美,妇女职业生涯既有压力和挑战,也有机会和前途。 杭州曼哈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王进 建议贵刊编辑关注其他专业期刊的文章,向那些优秀文章的作者约稿,使他们的文章帮助贵刊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让其他投稿者(特别是年轻人)有效仿的榜样。另外,贵刊的参考文献排列一直延续顺序编码制,这给作者的撰写与修改带来极大的不便。写作过程中一旦增减参考文献,势必造成排序混乱。而在论文中只见参考文献序号,不见文献作者,对审稿人和读者的快速理解都是不利的。贵刊办刊之初采用顺序编码制可以理解,因为那时国内刊物都如此,很多排名还依照姓氏笔画为序呢。但目前,杂志已经朝着电子、无纸时代发展,如果杂志还是依照古老的方式要求作者,势必失去大量的稿源。建议采用作者、年的参考文献排列方式,文后依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排序,既方便作者写作与修改,又方便审稿人和读者阅读。我个人之所以主要向《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投稿,也是觉得其参考文献排列方式方便,大大节省了写作时间。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吕洪波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的新思想
kejidaobao 2010-11-23 15:24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之一。伴随着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的用水以及工厂的工业生产用水量增加,都带来越来越多的污水排放。污水处理的产物是污泥。污泥是浓缩的污染物,是由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胶团与其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集合体。随着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污水年处理量达到了3.01010m3,相应的污泥产量也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达到3.0107t(80%含水率)。大量污泥的高含水率造成了运输困难,占用了巨大的填埋场,降低了填埋场的力学性能和利用效率;高达60%的有机物含量使得填埋场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半流动状态使得污泥堵塞填埋场的气流通道;大量渗滤液渗入水层,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情形时刻危害城市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环境意识的薄弱、强制性标准的缺乏,使得中国的环保事业重水轻泥思想长期存在,导致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实施与污水处理严重脱节,投资过少,最终使污水处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污泥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盐类,以及少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成分复杂,处理处置困难。尹军教授等编著的《污水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一书,为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解决方案,非常有启发性。 该书以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为手段,以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提纲挈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以及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全书基本分为3个部分:污泥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书中用了污泥浓缩、污泥消化、调质和脱水、加热干燥及其他热处理工艺4个章节的篇幅解决污泥的减量化问题,详细阐述了污泥的产生、成分,提出脱水干燥的减量化方法,并为污泥的稳定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打下理论基础。以污水污泥热化学处理、碱稳定、污泥臭味控制3章来阐述污泥的稳定化机理与技术手段。以污泥土地利用、污泥堆肥、城市污水污泥在建材及其他方面的利用等章节分析了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技术手段以及利弊。这3个部分,逻辑性强,污泥减量化是污泥稳定化的基础,污泥稳定化是污泥资源化的基础;污泥资源化利用又是污泥减量化稳定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全书依据这种逻辑关系,将污泥处理的方方面面作出详细阐述。首先提出现实中的污泥处理任务,进而分析它的特性,提出各种处理方式的理论依据及总思路,并具体到工程中的预算和工艺做法,最后合理地解决问题。可以看出,系统全面、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启发性、时效性强是该书的5个特点。 1) 内容详实全面。首先介绍了污水污泥的基本来源和分类及国内外处理处置现状,分析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然后铺开来论述各种各样的污泥处理工艺;对于污泥处理常会遇到的臭味问题、沼气问题、组分测定,也做了详尽的论述。该书囊括了污泥处理中需求、理论、技术手段、目标的各个方面。 2) 条理清晰。整书按照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的逻辑主线,即有的放矢的解决污泥处理问题:在第一章节首先提出了污泥的来源、分类和性质,作为有的放矢的的,然后将大量的各有特点的处理方式摆到我们面前,作为针对这些不同的的矢。而在每一章介绍处理工艺时,基本都是按着原理介绍工艺形式(设备布置)工艺运行管理(参数控制、运营过程、成本效益)工艺特点(优缺点)的思考方式来安排。 3) 图文并茂。人们在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时候,总是希望对标的物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而这个直观的印象作为基础认知的框架,可以更好的将相关的抽象理论知识粘接上去,对于并不熟谙此行的人这个作用尤其明显。该书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好,从污泥的性质介绍,到处理的各种方法,不论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每一章都有大量的图表。插图中,介绍污泥结构时用原理示意图;介绍各种污泥处理工艺时使用工艺流程图;介绍各种设备配有相关的设备草图;在进行污泥参数测定时还有相应的实验装置图等。表则既用来表现出并列方案之间的对比,又将大量的现有实用数据列出,便于读者对现状或工艺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该书将图、表、文三者合理的结合起来,取得了1+1+13的完美结果。 4) 富有启发性。污泥处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在设计处理工艺时因处理方式的出发点不同而迸发出作者思维的火花。如第三章中讲述的是污泥消化的工艺,其中便从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出发,提出了一整套工业发酵的作法,涉及到了微生物的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方法扩展;书中每一章都是一种思想,融入进去将活跃一个人的思维。 5) 时效性强。在大量研读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当前污泥处理的主流方法,还列出了如超声波技术的运用、臭氧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及污泥制动物饲料等先进的处理方法。从事污泥处理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读者,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查阅相关章节,了解有关原理、技术和应用等内容。 总之,污水污泥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该书结合应用实例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对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是一本值得关注环保、污水污泥问题的相关人士阅读和借鉴的好书。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开展动物实验
kejidaobao 2010-11-23 15:23
文/孙学军 最近与一个外单位研究生交流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对动物实验的认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特别是对基本的动物实验设计原则存在不小的问题。这里把其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抛砖引玉。 医学研究中,临床观察到的数据当然是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只有临床数据最符合人体实际情况。但是,在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动物实验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开展器官移植研究的早期,临床医生就需要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反复实验,探索手术方式,寻找克服器官排斥反应的药物,确定合适的供体等。再如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项目试管婴儿技术,也是反复进行动物实验成功后才用于人体实验,最终成功用于临床的。当然也有先开展人体实验的先例,例如剖腹产手术,最早就是一个屠夫在她妻子身上首先成功实施的,这种情况是比较罕见的。而且即使是这一个特殊事例,也说明了动物实验的重要性,因为这个屠夫过去在动物身上已经反复进行过解剖学的训练,才有了这次成功的可能,因此也属于先动物实验后人体验证的情况。药物开发的研究更是要经历同样的过程,一般先进行低等动物实验,后进行高等动物实验,最后进行多期临床实验,其中效应研究基本上都在动物实验阶段完成,人体实验主要是验证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动物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把研究结果推广到人类,为探索人类等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寿命服务。因此,动物实验显然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手段。不过,仍存在一些对动物实验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表现特别突出的是不重视动物实验,这个问题不仅存见于一些研究生,更多见于不少临床医生。许多研究生认为,动物实验不如细胞学研究,不如分子生物技术,认为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研究档次要超过动物实验。关于这个问题分析,我曾经在科学网上写过不要做没有意义的实验一文,指出这是一种实验技术崇拜的问题。部分临床医生则认为动物实验档次太低,临床实践才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我曾经亲自听到我们是医生,不是兽医这样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临床医学不需要动物实验,这显然是错误的。 动物实验的种类很多,如用于遗传学研究,经典的如果蝇实验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当前使用最多的是用于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效果评价,这里以我比较熟悉的动物疾病模型的药物作用效果评价作一些分析。 首先是如何选择疾病动物模型?选择疾病模型的基本原则是要以问题为中心,例如要研究脑缺血,动物模型很多,有经典大脑中动脉插线法,可以研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四动脉接扎模型,可以研究全脑缺血,类似于心脏停止后恢复跳动的情况。也有采用蒙古沙土鼠单侧脑缺血动物模型,因为该动物脑内的基底动脉环有缺陷,是一种特殊的但方便的单侧大脑缺血动物模型。也有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模型,是模拟新生儿窒息的情况。在选择动物模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有针对性选择动物模型,当然要把制作方法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全面考虑。 开展动物实验时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例如在评价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原则上一般有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生理学和功能学评价,例如脑缺血就需要进行行为学研究,这个内容一般反映整体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但由于这类研究数据一般不是非常稳定,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许多研究生不太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二是形态学研究,例如因为形态学研究能提供相对比较客观的图像数据,结合荧光染色和超微结构,能提供比较生动形象和定位性证据。三是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例如可以用WestBlot提供蛋白水平的检测;利用PCR提供mRNA的数据;利用ELISA检测各种蛋白(如各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多肽类物质)的免疫活性水平;利用化学分析、电泳、气相等设备进行相应物质含量的分析;以及上述研究的衍生性技术。一个比较完整的动物实验,一般上述3类实验内容都要开展,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动物实验需要多证据证明同一个问题。这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研究对象生物本身复杂性的必然要求,需要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同一个变化同一类现象,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度,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这类似警察查案,例如一个杀人案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证据,需要杀人动机、在现场的证据、人证和物证等,当然证据越多判断的准确性越高。例如要研究细胞凋亡的问题,可以首先采用HE染色分析组织损伤的部位和整体情况,然后利用Tunel进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利用WestBlot或PCR技术检测重要凋亡蛋白(如Bcl2/Bax等)或相应mRNA的含量,也可以利用ELISA检测凋亡蛋白酶的活性等。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可以判断细胞凋亡发生的部位和程度。 总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动物实验在生命现象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可发挥关键作用,使用动物实验时一定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实验设计上注意选择多种研究指标证明同一个问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社简介|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领,未来的金饭碗
kejidaobao 2010-11-23 15:22
文/郑方能,封 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之中的不断转向,从上世纪工业革命到本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从业人员的着装的领子已从蓝领变成白领,随着近期能源危机的日益加重,节能环保需求的日益逼近,绿领出现。对于蓝领、白领、绿领之间的转变,怎么转变,美国《商业周刊》有说法:蓝领、白领转型为绿领须有两种能力:跨领域知识与环保价值观。因此想要增加职场竞争力,或是转换跑道以确保一直有饭碗者,必须及早充实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同时也要增进环境素养,帮自己换个绿色大脑,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潮卷走。绿领,将成为未来的金饭碗。 绿领人才的缺乏在2010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上得到证实。 首先,由于绿领人才的缺乏导致展会上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技术难得一见。美国商务部在一份《清洁能源出口指南》报告中对此也有判断,中国现在缺的是能源效率技术和能源管理专长的人才。虽然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巨大,2009年投资总额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仍缺乏核心技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其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比如,石油勘探技术中的有关节能环保技术:石油前期勘探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为提高探井、测井的有效性,测井的仪器需要智能化,美国的测井仪可以探测到地下十几个参数,通过数据的传输、快速计算分析来确定井口的位置。而中国在这一开发技术领域国有企业根本还没有介入。 其次,由于绿领人才的缺乏,或者说蓝领、白领转型为绿领的步伐比较迟缓,展会上少有与智能电网相关的能源企业。在国际上,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在经历了风能、太阳能的两轮风暴后,即将迎来智能电网的大发展。目前,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2010年3月11日,欧洲议会决定,欧洲投资银行(EIB)增加对能源项目的贷款,并将智能电网、小水电等低碳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列为优先贷款项目。日本政府在四城市实施智能电网项目示范。4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决定在横滨市、丰田市、北九州市和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实施未来智能电网及社会基础系统项目示范,今后5年政府将资助1000亿日元展开各种形式的试验示范,参与家庭达5000户。日本政府大规模实施集信息通讯技术与社会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智能电网项目,除了为了要在本国实现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外,还试图通过试点示范,验证新能源的使用稳定性和连接社会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为智能电网技术出口做准备,其深谋远虑可见一斑。美国在硅谷出现了IT领域与能源产业密切融合的趋势,软件行业在能源管理系统里很活跃。根据智能电网的性质,未来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融合, N网合一:电网、通信网、互联网等多网合一。中国在这方面已落后了一步。 对于绿领有两种定义:一种是指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人们在被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饱受疲惫煎熬的同时,渴求对自然和绿色的回归。另一种是指:从事节能环保、农业科研、护林绿化等行业的人员。联合国定义绿色就业是指在农业、制造业、研发、行政工作、服务业等活动中,致力于降低人类面临的环境危害的岗位和职业。尤其是有助于保护和保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经济碳强度,降低或者完全避免各种形式的废物和污染 。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发起绿色就业倡议,对绿色经济的兴起及对就业的影响展开了首次全面研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领阶层指的是从事农业、制造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能对维护和恢复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如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通过提高效率减少能源等资源消费以及有助于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等。同时,联合国《绿色就业》报告指出,近10年来,直接从事环保工作的员工从460万人激增到1800万人,而间接服务于环保方面的员工则从1000万人增至5500万人。欧盟、德国和挪威提供了近400万美元资金用于研究如何把绿色就业纳入经济体系中。 就具体行业来说,在建筑界,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一个源于美国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美国已有4.3万人获得LEED专业资格认证,这将成为未来的金饭碗,目前,这一体系已经进入中国。智能软件开发行业,绿色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智能软件开发,需要大批专业化的软件开发者和工程师来设计、建造和维护各种感应器和随机建模系统,为风能农场、智能电网、微型电网、交通拥挤收费等提供智能支持。新加坡已开始这一行亚的发展,新加坡市中心就有多个自动收费装置,它会自动记录行经此地的机动车身份,并根据不同的时段收取不同的费用,越是繁忙时收费就越高。我国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曾有意引进,但之所以暂时无法实施,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主要是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和其它制度方面存在障碍,如装在挡风玻璃前可以智能扣款的ETC系统,它的运行必须依赖高度发达的智能化交通网络,最后的根子还是在缺乏人才上。类似的实例还能举出不少。我国现有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如何适应与协调绿色技术,这是对我国绿领人才的挑战,也是我国教育界推动绿领需要应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郭莉. 节能大市场缘何孕育不出大产业 . 投资北京, 2010(7): 14-19.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性看待科学的数学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0-11-23 15:20
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科学的数学化过程。数学化对自然科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社会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的数学化问题,也引起了数学界、科学界、哲学界、社会科学界的广泛重视。科学数学化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数学及其间相互关系的再认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也有助于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对共同性的认识也是对差异性认识的前提和条件。但在强调科学的数学化的作用和趋势时,应注意考虑是否一切科学都能数学化?对这一点,学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科学数学化的判定依据,本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1 什么是科学的数学化?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广泛性等特点。所谓科学的数学化,主要是指各门科学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门学科研究事物和现象的量,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现象的质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 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① 数学作为工具应用于其他自然科学及某些社会科学;② 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公理化体系 。数学的应用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是科学进一步公理化的基础。历史证明,数学的应用与公理化的方法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法本身也有同样的产生过程。且重要的不仅仅是可重复性本身,而是现实关系所客观具有且反映在算术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论的法则中的稳定性和明确性 。可见,科学数学化的目的是使科学具有数学的确定性。 科学的数学化发展过程要经历4个阶段:① 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② 科学原理和经验定律的定量表述;③ 数学模型的建立、研究和证实;④ 利用数学模型获得科学见解 。这4个阶段中,只有突破了第3个阶段才可以说实现了科学的数学化,所以科学数学化的标志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而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所以判断科学能否数学化时,应注意2个关键性问题:① 科学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要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即科学本身需要数学化,科学需要数学的确定性与逻辑性说明问题;② 根据科学本身特有的内在规律,能否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建立一整套公理化体系。具备这2个特点的科学才能实现数学化。 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向自然科学的渗透,可以说从古代就开始了,这从古代天文学只有借助数学才能发展即可见一斑。自然科学真正的数学化,起始于伽利略时代。在伽利略看来,上帝把这种严格的数学必然性赋予了大自然,宇宙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出的 。为了把落体的加速度问题变成可研究的问题,伽利略首先将关于距离与时间的概念给予确切的数学形式。伽利略在数学的动力学方面迈出了最初的、也是最难的一步。17世纪由于笛卡尔、伽利略改变了科学中的方法论,使得科学得到史无前例的力量,把科学和数学紧紧地结合起来。伽利略以后,物理学的数学化加快了步伐。从牛顿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再到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学与数学越来越密不可分。 化学在近代也开始广泛运用数学方法,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说等,都推动了化学定量化、理论化发展。20世纪以来,量子力学开始溶入化学,由此产生了量子力学、结构化学、计算化学等新的分支,现代化学已达到高度的数学化。 1857年,孟德尔进行了生物遗传实验,生物学开始了应用数学的历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生物学已成为高度精确化的科学。 近代科学的起源有2个重要的切入点:① 对变化率的研究,即常量数学与变量数学的研究;② 对统计问题的分析。在这2个切入点的基础上,大部分自然科学数学化了,一部分社会科学也在尝试着运用数学工具来说明问题。 关于经济学的数学化,法国经济学家古诺的《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一书开始用数学来表达某些经济规律,被认为是数理经济学的开端。1944年,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与经济学家合著的《对策论和经济行为》出版,该书把对策论引入经济学研究中,使得经济学数学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学也越来越离不开数学分析了。随着数学与语言学的日益结合,数理语言学应运而生,它以数理逻辑、集合论和统计数学等为工具,重在为机器翻译和通讯技术设备提供有关语言结构的精确资料。历史学研究也开始尝试运用数学方法,历史学家杰弗时巴勒克拉夫认为:就方法论而言,当代史学的突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计量史学。 计量历史学运用数学方法和以计算机为工具, 对历史现象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定性分析所不能描述的历史规 律 。 除了经济学、语言学、历史学外,其它社会科学也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数学化的过程,产生了诸如定量社会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等学科。可见,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 可以看到数学化的思想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自然科学与社会,数学化的强大力量使我们感觉到似乎科学的数学化进程是不阻挡的。科学的数学化是万能的吗?一切科学都可以实现数学化吗?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对科学的数学化的功能及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 数学化是不是科学的灵丹妙药? 17、18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现代生活水平的整体改变,主要是由物理学所带来的。这激发人们思考:物理学为什么能成功?原因是物理学数学化了。数学能用确定的语言来描述不理解的东西,更精确、定量地说明事物的原理,更精确地科学预见。于是人们认为科学的确立、科学的精确性应与物理学相仿。而科学的数学化与机械论的自然观、哲学观由此相伴而生。17、18世纪,科学领域中只有力学、数学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17世纪机械论代表者笛卡尔明确宣称:科学的本质是数学。 笛卡尔相信科学服从于不变的数学定律,而且由于延展和运动都可用数学表达,所以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来描写。由科学直接激发的数学的活力就变得占支配地位了。 然而科学数学化的发展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涉及到人的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判断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人为因素时,就无法采用伽利略的数学化方式来研究。否则人类生活中富有色、声、香,充满了喜、乐、爱、美的现实世界将变成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沉闷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着的单调世界;这实际上等于把人赶出了他们所生活的舞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日本学者小山庆太指出:即使在物理学中,也并非什么都可以转化为数学语言,即使可以转化为数学语言,也不一定具有可解性,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受到的制约就更大了。 作为数学化程度最高的物理学尚且如此,更不要谈社会科学了。一方面,社会科学更看重思想性,在现代理论中思想是没有办法量化的,而且思想也是不需要量化;另一方面,社会科学与哲学的现象比较复杂,多有定性信息,较少定量的信息,而且随机因素多,条件又经常改变,因此,它们需要的数学工具更多,需要建立的数学模型更加复杂,碰到的是更大量的数据,数学化的困难更大,不准确性也愈加明显。 而且经济学、历史学的数学化也存在一些弊端。大量的经济问题更容易用统计的、经济的、历史的和其他方法解决 。西方学者对经济学数学化反思后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由其自身条件所决定的一些局限性,因此不能过分迷信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对历史学的数学化,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① 历史学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准确的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来源往往是前后矛盾的,计算的结果必然是不可靠的;② 要使计量分析的成果有说服力,必须引用大量数据,而历史数据总是有限的,计量史学的多数计算结果并不能产生令人很信服的结论 。再如,文学、艺术是以人的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其自身并无数学化的要求,更希望创新而不是要求更高的精度。 可见,许多科学(主要是社会科学)是不需要数学化的,这些科学的内在原因或自身的特点使其并不以追求确定性、逻辑性为目的,或者数学给予的确定性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这说明要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都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各种定性分析方法迄今仍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采用的有效方法。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就在于其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数学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因为数学的首要和最高的法则就是无矛盾性,它所能把握的仅仅是那些摆脱了矛盾的对象,只是那些具有始终如一的本性和真理性的对象,而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人根本没有单一的或同质的本性。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的是同质的连续性,而文化科学的方法强调的是异质的间断性。 这说明任何抽象概念,包括关于数的概念,由于它本身特有的抽象性,所以在其意义上是有局限的:① 在应用到任一具体对象时,它只反映了对象的一个方面,因此只能给出关于对象的很不全面的观念。例如,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了一些数据但是关于事情的本质却说明得很少;② 不能没有任何条件地到处应用抽象概念,不能把算术运用到任一具体问题,而不判断在这里运用算术是否有意义 。比如,说到加法时,只是想象地把对象联合起来,而这些对象本身当然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如果把加法运用于对象的实际联合,可能使算术加法根本不适用。例如,物体迭放在一堆可能要折坏;野兽放在一起可能会有这个把那个吃掉的情况;加在一起的物质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可见真理是很具体的,而数学是抽象的。 因此,科学数学化的前提是这门科学是否需要数学化是否需要数学的确定性,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结果。科学数学化的过程具有要与不要的差别,即一门科学如果希望搞清科学本身是什么的时候,才希望这门科学数学化,这门科学才有了数学化的前提。在探讨科学数学化的问题时,应关注科学数学化的局限性。 4 结论 讨论科学数学化的局限性时,除讨论数学的局限性外,在判断科学能否数学化问题时,应注意2个关键性问题:① 科学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要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即科学本身需要数学化,科学需要数学的确定性与逻辑性说明问题;② 要根据科学本身特有的内在规律,能否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建立一整套公理化体系。具备这2个特点的科学才能够实现数学化。 在探讨科学数学化的问题时,应更为关注科学数学化的局限性而不是广泛性。这样可以避免陷入新的机械观,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科学的数学化问题。科学中数学化趋势的增长促使数学本身走向繁荣,对科学本身来说,同样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学科的发展方向,使科学与数学都得到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02094)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何钟秀 主编. 科学学纲要 .天津: 天津科学出版社.1981:153. 沈文建. 科学中的数学化 .湘潭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5(4): 5. 亚历山大洛夫, 等. 数学, 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6-17. Maynard Thompson.科学中的数学化 . 自然杂志, 1983(6): 415-417. 丹皮尔. 科学史 . 上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199.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理论主要趋势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131. 胡凯, 曹定华. 数学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 自然信息, 1988(5-6): 50-53. 黄秦安. 论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数学化趋势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1): 82-88. 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 第2卷.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8. 沙玉英. 关于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3): 79-80. 傅莲.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学数学化现象的若干反思 . 经济学动态, 1997(12): 65. 葛懋春 主编.历史科学概论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 466.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学术聚焦|2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全管理机制,减轻心理压力
kejidaobao 2010-11-23 15:18
文/桑青松,王 雷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强调,科技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奋斗在我国各个领域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由于科技工作的高端性、创造性和艰巨性,科技工作者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借鉴国内关于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为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提出一些建议。 1 国内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1.1 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 一项涉及全国147个区域,6700名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状况调查研究表明,51.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有12.8%的个体认为自己的压力非常大,二者合计6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某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症状自评量表调查表明,量表总分与全国成人均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躯体化和强迫两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均分(P0.005,P0.01) 。采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安徽省264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量表总分与全国成人均分无显著差异,但焦虑、抑郁、敌对、适应性差和情绪失调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 。已有的调查研究显示,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与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异,但在部分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表明我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在某些维度上仍存在着一些情绪和行为困扰。 1.2 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研究者认为,导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个体心理特点两部分。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信息爆炸时代的大环境、激烈的竞争环境、繁重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缺乏温情、忙碌的现代都市环境5个方面。个体心理特点包括敏感,苛求,多虑等 。一些研究者提出其它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如工作压力与工作量、社会支持、体育锻炼和业余文化活动等;内部因素如个人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应对方式、控制感等。 2 提高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2.1 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指个体察觉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工作者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科技成果创造工作是复杂而艰苦的劳动,需要科技人员做出持久的努力。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够从单位、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就会极大的缓减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促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和谐需要单位、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单位在工作上的鼓励和引导以及在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家庭给予的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社会大环境对科技工作者的肯定与尊重,都会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使科技工作者拥有强大的动力,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2.2 健全科研部门内部管理机制,改善科研工作的软环境 科研工作是科技工作者日常生活的主旋律。科研环境,尤其是科研软环境对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是改善科研工作软环境的根本途径。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可以通过积极工作氛围的营造和先进工作制度的完善来实现。平等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宽松工作氛围可以最大程度释放科技工作者的能量,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建立和完善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成果评价体系和积极竞争的科研氛围,从而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和倦怠,帮助科技工作者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工作心态。 2.3 建立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机构 在科研单位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机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机构交流情感,释放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精神刺激等不利因素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个体的应对方式有关,因而必须对科技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之积极自我调适。哈尔滨市于2007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工作室,通过心理讲座、个体咨询、团体活动等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维护的技能,在促进科技工作者心理和谐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加强身体锻炼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对科技工作者的调查表明,经常锻炼组科技工作者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方面显著好于从不锻炼组。参加锻炼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改善防御方式,增加社会支持,增进心理健康 。工作单位和家庭应该尽量鼓励科技工作者参加体育锻炼和业余文化生活。首先工作单位应建立和完善体育锻炼和业余文化活动的场所、设施,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比赛和活动来激发科技工作者身体锻炼和文娱活动的热情。其次,家庭成员应大力支持和配合科技工作者的体育锻炼活动和文娱活动,使身体锻炼业余文化生活成为科技工作者生活中稳定、持久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徐世勇, 李钢. 我国科技工作者压力状况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 生产力研究, 2005, (1): 127-128. 于爱英等. 某部科技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6, 24(6): 415-418. 王雷, 桑青松. 264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科协论坛, 2009(12): 68-69. 冯英. 心理学视角中的高科技人才健康问题 .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1): 173. 胡海青, 童昭岗, 颜军. 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8): 1063-1065.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科技工作大家谈|1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源虽丰,稀土不“稀”也是难题
kejidaobao 2010-11-23 15:17
本刊记者/李 娜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稀土产业近年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稀土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各国对稀土资源的控制和争夺日益加剧。近数十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封存自有资源改由外国进口稀土,而最大稀土资源输出国的角色一直由中国扮演。 环保代价减弱稀土光彩 稀土应用广泛,在现代科技社会中大放异彩,但是开发和应用稀土带来的环保压力又让其蒙上一层阴影。 新华网11月7日报道称,不计环境成本的开采,加上远远大于需求量的供应,形成了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中国占据了国际稀土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美国等国家则纷纷封闭国内的稀土矿山,改由中国低价进口。对此,稀土专家杨万喜表示,就以目前的稀土价格衡量,虽然每吨高达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也远远比不上环境恢复的费用,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据悉,稀土产业的环保压力主要来自于稀土分离提取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污染,开采中的植被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据了解,稀土分离提取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含氟、硫废气、氨氮及高盐度废水及放射性废渣,比如包钢的白云鄂博矿,含有稀土的副产品日渐堆积形成了尾矿坝,导致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另外,由于巨大利益驱使下的无序及私自开采,植被破坏严重。 《科技导报》记者走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据该所曾经长期从事稀土资源勘探工作的袁忠信、白鸽两位研究员介绍,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往往藏于地表十几米下,容易开采,因此当地人纷纷偷挖滥采,丘陵都变得光秃秃的,森林、植被被破坏,有的地方甚至耕地都被破坏了。此外,稀土开发也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有些稀土矿开采之后伴生资源及二次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徐光宪院士等人2005年就曾联名呼吁: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尤其严重的是开采出的矿藏中,近10万吨的钍利用率为0,这些钍正严重污染着环境。此外,袁忠信研究员还告诉记者,目前的开采中存在着开富弃贫的现象,只开采直接经济利益最大的富矿,而舍弃一些贫矿,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发展迅速但距尖端仍有差距 中国的稀土资源丰富,稀土产业数十年来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某些技术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美、日等国在某些领域更好地开发了稀土价值。 据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对媒体介绍,中国稀土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资源第一,占世界的59%;生产第一,占世界的95%;应用第一,占世界的50%;出口第一,占世界的80%。 据悉,中国稀土资源丰富、分布广,矿物种类齐全,特别是世界罕见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稀缺贵重的铕、铽、镝、铒、镥、钇等中重稀土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大。我国已发现的重要稀土矿床,常与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矿物共生,许多稀土矿床为稀土-铌、稀土-铁、稀土-磷、稀土-稀有金属等共生矿床,且储量都很大,有用组份含量高,可在开采主元素的同时回收利用与之伴生的有益元素,经济效益可观。此外,中国的稀土的开采、分离加工技术也有不少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发明的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弱磁-强磁-浮选工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的酸法焙烧处理包头稀土精矿工艺;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和实践等都是世界顶级技术的代表。 袁忠信、白鸽两位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稀土的开发和应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过在制备高纯的单一稀土元素方面以及稀土应用材料方面仍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如制备单一纯度稀土元素,规模化企业生产还是达不到日本等国家的精度,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常常有人调侃,在某些领域,稀土以白菜价从中国出口,却在国外实现了更大的价值。 重视管理、加强研究可为中国稀土增值 可以说稀土的首要问题是无序出口,在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其他从事稀土研究的的专家座谈时,他们告诉《科技导报》记者,由于管理疏漏及巨大经济利益驱使,地方企业和民众滥采稀土资源问题严重,为了出售私采资源互相压价从而导致了无序出口,这是导致中国稀土出现白菜价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稀土的无序出口,从本质上看,是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没有协调好关系造成的。另外,这位专家表示,稀土的战略资源地位中国并没有利用好,中国应该利用稀土的垄断地位,与外国等价交换铀矿。铀矿作为另外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中国相对较缺乏的资源。等价交换才能更好地体现稀土的价值。 近日,在以中国稀土资源的高效提取与循环利用为主题的第377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们将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总结为:随着我国稀土产业的快速发展,稀土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稀土分离提取过程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化工材料及能源消耗高,三废排放污染严重,稀土伴生资源及二次资源未有效回收利用,急需解决节能环保的高效提取及资源循环利用等科学问题。针对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应重点研究开发稀土高效清洁提取与综合利用技术。 对此,专家表示,应加大对稀土研究的投资力度,尤其是稀土资源的深加工。白鸽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记者,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对稀土产业的研发投入比较充足,产学研结合得相对比较理想,突破了稀土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使中国的稀土研究和产业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80年代之后重视程度就不如以前了。相比较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长期的发展、有效的资源利用应该更加引起重视。■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1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起源”的科学追问
kejidaobao 2010-11-23 15:15
一些科学研究话题,注定要永远缠绕人类的神经,就像人与世界的起源问题。 近50年来,宇宙大爆炸已成为最主流、最为广泛接受的宇宙生成模型理论,如今我们所谓的宇宙被描述为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它的进一步解释。如何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来验证大爆炸这一宇宙创世纪理论,也成为现代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 如今,万人瞩目的时刻终于来临:11月9日,科学家借助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通过铅离子高速撞击,成功完成了创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的实验,再现出宇宙大爆炸一百万分之一秒后的瞬间状况。严格意义上说,LHC不可能完全重现大爆炸,但它确实成功重现了大爆炸发生后极短时间内宇宙小范围的情形。 参与这个项目的科学家激动万分,热烈庆祝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正如项目小组成员、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学家David Evans博士所说,实验的成功将开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新世纪(11月12日《科技日报》)。 宇宙诞生之初产生巨大能量的事件与神秘的反物质有关,欧洲核研究组织的科学家则对此则作出了令人欢欣鼓舞的贡献:他们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约0.17秒。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是物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11月17日英国Nature网站)。 正当科学界设计众多的解决方案,在为证实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而雀跃时,关于人类起源的著名理论走出非洲论,却被呈现出的诸多考古证据,开始受到证伪的质疑。 被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走出非洲理论认为,从解剖学上的证据来看,现代人首先起源于非洲某个地方,然后四处扩散乃至征服整个地球;这一理论支持智人(现代人)是由全球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族进化而来的说法。从1987年开始,走出非洲理论有了基因学证据的支持,地位进一步巩固。 但是,当科学家在撒哈拉沙漠发现早期灵长类动物4个物种的化石时,走出非洲却遇到了无法解释的困境:这些灵长类动物可能生活在3900万年前,其中的3个物种来自于灵长类家族中不同的分支,这说明它们拥有同一个祖先,并且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进化而成。在这段时期,也就是始新世时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已知的类人猿在非洲生存。科学家推测,存在着两种可能性:要么在非洲的化石中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然而,鉴于在非洲地区进行了如此大量的考古工作,这一点几乎可以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些物种那时从其他地方来到非洲,并且统治了非洲。该研究团队人员之一、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Christopher Biddle认为,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些物种源于亚洲,然后从亚洲迁移到了非洲,最后,其中的一支进化成了人类(11月3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 亚洲或是人类最初的摇篮,人类祖先可能是在亚洲发展壮大后前往非洲人类的进化之树可能要重新绘制。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大学的地质学家Michael Lan Pinuo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观点也提出了挑战,此项研究也许将进一步改绘人类的进化之树。 Lan Pinuo表示,地质化石历史研究表明,地质长时期的稳定会被偶然并且快速出现的重大生态变化所中断,这对达尔文的理论大多数进化变化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通过更加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渐进地完成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Lan Pinuo通过对灾难性事件,包括火山爆发以及小行星撞击的研究认为,与达尔文进化论中进化主要由物种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不间断的竞争所驱动相比,马修于1831年提出的进化主要由灾难性的生命大灭绝所推动的观点更符合现代生物的发展进化:大灭绝之后,所有生物的数量一定大量地减少,因此,会出现一个未被占领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则成为生命之树新分支的温床。灭绝后的幸存者最终塑造并适应了环境变化。(11月11日《科技日报》) 验证宇宙大爆炸、质疑走出非洲、挑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本月,有关起源的科学讨论惹人关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Christopher Carr也不甘寂寞,为火星生命起源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有一天火星上发现了生命,它可能没有你想像得那么不同。 Carr是在对落到地球的火星陨石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萌发出火星生命来自地球的想法。他表示,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地球与火星相互交换了大约10亿吨重的岩石,实验结果表明,有些搭顺风车的细菌可以在这种太空之旅中幸存下来。Carr是美国宇航局搜寻外星基因组(SETG)计划的项目小组负责人,他的观点使在火星上发现生命的证据变得异常简单(只需发现与地球生物相似的DNA与RNA),被称为在有光的地方找丢失的钥匙。 宇宙从哪里开始、我们从何而来,其实是人类的终极追问,是世界不同文化艺术、神话、哲学和宗教的共同母题。今天,现代科学将这一人类的追问接力到研究所和实验室,让科学的理性解答恒久的起源问题。也许,科学追问获得答案时日难期,但它描述的现代宇宙和人类创世谱系文化,正让人类越来越科学地认识自己。■
个人分类: 栏目:半月科技风云|1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污水处理节能新技术——超导磁分离技术
kejidaobao 2010-11-23 15:13
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同时,主要水系的水体又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防治工作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节能降耗的污水处理新技术。超导磁分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磁分离技术最早应用于选矿和瓷土工业,1960年前苏联首次用磁凝聚法处理钢厂除尘废水。但是永久磁铁或电磁铁的磁场强度有限,对于弱磁性颗粒处理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采用超导磁分离技术分离磁性杂质,超导磁分离法与传统的化学法、生物法以及普通电磁体磁分离相比,具有投资小、占地少、耗电量小等优点。占地方面,场强可达3~5特斯拉的超导磁体,加上相应的制冷设备等,占地不超过20m2。能耗方面,由于超导材料无电阻,超导磁体几乎不消耗电能,仅维持低温的制冷机耗电,一天耗电量不超过100kWh。成本方面,3~5特斯拉的超导磁体大约150万元,对于每天千吨级处理规模的设备,投资小于200万元。因此超导磁分离技术,对于污水处理来说,是一种极具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超导磁分离技术对于富含氧化铁杂质的钢厂废水磁分离净化的效果明显,然而该技术只能分离水中的磁性污染物,对于石油采出水、造纸、化工、制药、食品等工业废水以及城镇生活污水,由于这些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多为有机物,本身没有磁性,用磁分离无法有效分离。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来风研究员提出了等离子镀膜改性磁种用于超导磁分离技术,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设计一种外置线圈、由射频电源供电的等离子体有机聚合装置,通过该装置对磁种颗粒材料进行表面等离子有机聚合改性,改性后的磁种形成各种所需的表面官能团,这些活性基团可与污水中非磁性有害物质絮团,再通过超导磁体的强磁场来实现分离废水中污染物,实现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李来风研究员及其研究小组对絮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磁种作为电解质削弱了污染物表面的双电层,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以及架桥、网捕作用使污染物形成絮团。经过调整磁种表面官能团种类,可使该技术适应于不同种类的污水处理。同时使用过的磁种还能通过脱附,重复使用。 在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技术中,高效磁种的研制是关键。要达到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要求磁种材料具有:①尽可能高的体积磁化率,以得到较好的磁响应;②尽可能低的矫顽力,减轻无外磁场时的团聚;③适当的粒径,粒径小则表面积较大,活性较高,能较好地与污水中污染物结合,但粒径太小则会影响磁化率,同时使用时损耗也大,不利于回收和重复使用;④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腐蚀;⑤表面用适当方式改性,使得磁种能更好地与污染物结合,并且通过用不同方式的表面改性来实现处理不同类型的污水。 李来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在Fe3O4颗粒外镀有机功能薄膜,膜厚控制在1~15nm,且分散性良好,采用此磁种进行造纸和石油采出水处理实验,污水COD值和浊度较处理前有显著降低。本期刊登了一组关于污水污泥综合利用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专题文章,封面为超导磁分离技术的磁种子Fe3O4覆膜纳米颗粒表面的结构示意图,由孙正滨提供,严佳君设计。 (本刊记者 吴晓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11月上半月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0-11-23 15:11
首次发布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 8日,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揭幕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揭幕仪式并为影像图揭幕。 成功发射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培育巨鼠年老后仍拥有强健肌肉 15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培养出的一种巨鼠,能在年老后仍拥有强健的肌肉。这项新突破为研发促肌肉增长新药物铺平了道路。 中国自主研发AC311轻型直升机成功 8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国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AC311在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完成总装下线,并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AC系列民用直升机产品开发迈上新台阶。 中国首架轻型两栖飞机海鸥300首飞成功 10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国内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多用途水陆两栖飞机海鸥300在石家庄首飞成功。该飞机成功实现首飞是型号研制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型号研制工作将由工程制造全面转入适航验证试飞阶段。 发现奇异双星系统 11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恒星系统-NN Serpentis,它距离地球1670光年,由两颗恒星构成,一颗是红矮星,另一颗是白矮星,彼此绕对方运行,运行轨道靠得很近,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越南发现世界最大洞穴 11日,研究调查表明:不久前在越南的一个偏远丛林中发现的大规模洞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单个洞穴。这处大规模洞穴被命名为Son Doong洞穴,洞穴内部的大部分地区的宽度和高度都能达到80米左右。 达尔文进化论遭质疑 10日,美国研究人员表示,地质化石记录显示,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马修于1831年提出的自然选择观点更符合现代生物的发展进化。达尔文认为,进化主要由物种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不间断的竞争所驱动;而马修认为,进化主要由灾难性的生命大灭绝所推动。 LHC模拟宇宙大爆炸 9日,科学家借助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成功完成了创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的实验,产生了一个温度为太阳核心温度100万倍的火球。迷你大爆炸是通过铅离子高速撞击实现的,据称,这将开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新世纪。 宇宙也曾经历升温时期 3日,一个天文学小组发现的证据表明,宇宙在历史早期阶段曾经历过一个强烈的升温时期,该趋势与先前掌握的宇宙正常气候模式背道而驰,研究人员将此天文事件命名为宇宙气候变化。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1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污水污泥治理的节能降耗
kejidaobao 2010-11-23 15:09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of Sewage Sludge Treatment 周远,江苏金坛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低温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液氦和液氢温区条件及其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型制冷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近年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墨西哥湾漏油污染海水事件还没有完全解决,近日来,匈牙利铝厂废水泄漏的新闻又牵动了全世界的视线,废水染红了蓝色多瑙河,水污染问题一次又一次对人类敲响了警钟。这种国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是短时间内向水体倾倒大量污染物而引起的瞬时性污染事件。与瞬时性污染相对的是持续性污染,是由于排放污水净化不达标、或偷排污水造成的水污染。这种持续性污染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危害更大。   全球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据预测,到2025年,非洲和亚洲至少30亿人将面临水短缺,同时世界上超过50%人口将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达到粮食的自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很低,而且环境意识差,水环境质量问题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密集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年俱增,10年内(1998~2008)由年排量400亿吨剧增到近600亿吨。由于年污水排放量的剧增,我国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每年用于污水处理的投资经费不断增加,2003年中国投入废水处理费用为87.4亿元,到2008年该投资项已经增加了3倍之多。但污水处理的投资仍然远远不够,我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约400亿元。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污水污泥处理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污水偷排及污水排放不达标,再追其根源,是污水污泥处理耗电量大、处理周期长、占地面积大等原因。有些中小企业应付检查时运行污水处理装置,之后就停置了。特别是随着现在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污水处理厂采用了部分新工艺,例如最近广泛应用的MBR膜污水处理工艺,虽然提高了处理程度,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吨水能耗,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   对于污水污泥处理,普遍采用吨水耗电量作为耗能指标,即处理1吨污水的耗电量这种方法,不尽合理。因为吨水耗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水质、地理位置、处理工艺流程、排放标准等。通常来说,来源污水水质越差,污水处理量越小,处理程度越高 ,工艺流程耗电单元越多,吨水耗电量越大。   对于来源污水水质、水量及排放要求已经确定的污水厂,降低吨水耗电量有如下方法: 第一,要根据具体的污水处理参数(水质、水量及处理程度),选择合理节能的工艺。不同的工艺由于原理不同、处理程度不同,具体的工艺单元也不同,耗电量有很大区别。合理选择工艺流程是污水节能第一步。其次,是工艺流程及单元的改进。工艺流程方面,是在原有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减少耗电模块,例如工艺改进取消混合液回流,或利用地势减小水提升高度,可节能降耗。单元改进方面,在大能耗处理设备上下手,比如污水提升泵、鼓风曝气设备,通过变频控制及采用高效电机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最后是污水厂设备的管理,设计出一套间断运行方案,可减少在线设备闲置率,降低污水处理系统能耗。   第二,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任务就是开发研究更多更节能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吨水耗电为零的人工湿地法,如何减小环境条件的限制,提高处理寿命,是新的研究重点。还有一种思路是,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开阔场地,实施太阳能发电来实现能源自给。这种方式在国外已有应用,日本小雀给水厂就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利用太阳能的污水处理厂,太阳能电池设置在滤池上面的空间。如何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是目前的研究重点。   第三,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也是耗电的一大模块,在典型的二级处理厂中耗电占总耗电量的10%~25%。常规的污泥干化使用电热或者蒸汽等高品位能源来加热,消耗大量能源,增加了碳排放。干燥温度高,与环境温差大,排气温度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污泥干化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滞后,目前国内已建的污泥干化设施基本都是从跨国公司引进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本身是一个能量净支出的过程,干燥工艺的能量消耗高低是衡量工艺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例如,可利用太阳能和热泵结合方式处理污泥,利用太阳能对分离出来的污泥进行干化,利用热泵除湿系统回收干化能量,实现污泥干化过程的节能化、清洁化以及随后干化物的能源利用。 由于污泥干化处理方式耗电量大,很多地区利用直接填埋处置方式,但因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极为严重。高含水率污泥的大量填埋导致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以至许多城市找不到填埋场。污泥渗滤液在许多地区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填埋场也成了蚊虫滋生地,填埋气则成为了大气的污染源。因此,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无法回避、亟待解决的城市环境问题。 污水污泥治理的节能降耗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污水污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降低污水处理耗电,减少污泥二次污染,并实现污泥的低碳资源化利用,建立和谐生态环境,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前瞻意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2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9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6)
kejidaobao 2009-12-18 10:07
学术论文(四) 本文将刊登在《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22 期主编心语栏目 文/冯长根 本文接着上文 谈有关学术论文的事。 在成为科研人员(或者教学科研人员)之前,你也许发表过论文,也许没有发表过论文(眼下这种情况极少了),但你肯定完成了一篇学位论文。无论在风格上、篇幅上,还是在内容上,学位论文与发表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是完全不同的,但科学写作的原则十分相似,都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规则和风格。在你动手写一篇学术论文时,你是否真正清楚它们呢? 你从科研和实验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可以发表的结果。为了发表新的结果,你对手中一些优秀的被称为你研究工作上位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大感兴趣。你研究工作中的上位论文极大部分是已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少量的是专利、公开或内部科技报告、专著。你于是开始十分仔细地从他们是如何写的这个角度审看这些参考文献,特别是学术论文。你把这些论文和自己的科研过程一一对照,你恐怕会发现,这两者并不相同。不仅如此,大量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因为它们通常按照背景、假说、目的、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这样的逻辑和线性过程来叙述。而事实上,大多数科学研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更倾向于不停地尝试各种不同的实验和思路。也许纯粹的数学推导和论证过程是少数例外之一,在那里,要么成功,要么另起炉灶重新推导。在别的领域,有时,最激动人心的成果意外地产生于似乎毫不相干的某一次实验中,基础的实验可能直到最后才得以完成,所考虑的逻辑进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中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的看来十分完美的流程,也许直到实验结束以后才最终得以确定下来。你一定熟悉这样一句话:机遇不是计划出来的。其实,科学研究过程也一样。如果一个科学家能够精确地按照做实验时那种时间先后和思考时的前后顺序表述他们的论题或论文,那么他是很幸运的。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更常见的倒是相反的情况:数据整理完之后才能确定逻辑顺序(这也说明及时整理数据是多么重要)。另外一个情况是,你总会有一些疏漏。你写完了整篇论文,这时候你发现了实验中有遗漏(当然这就得补上)。但这仍不算为时过晚。更晚的情况是在评论者或审查者已经提出他们的意见之后,实验的遗漏才得到了填补。 要记住的是,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无论是在整体的科学逻辑上,还是在更具体的写作层面上,表述是最为关键的。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有些人从内心不大愿意写论文。你总是写不出与别人不同的表述。的确如此,很少有科学家是由于自己在读写方面具有天赋和才能而选择科学事业的,也不会有多少科学家受过严格的科学写作训练。不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写作能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你不仅仅要发表论文,你还要为申请课题经费写立项报告或申请书,你要为立项时的答辩写辩护报告,在课题进行之中你要在一定范围作内部报告,你肯定还要参与制定教学与行政文件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写作。 你也可能会觉得你在得到现在的岗位以前有过科学写作的实践。不错,现在许多研究生课程都要求学生必须递交正规的文献综述、读书报告、进展报告或者小论文,才能通过该课程。这样的实践虽然不能让一切都达到完美,但却能帮很大的忙。更不要说有的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数人不会只有一篇。那时候,你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然而,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一切就只能靠自己了。在有一种情况下,你当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你主动征求别人建设性的批评。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于征求别人的批评,你得学一学如何征求别人的批评。这样做的确有难度,有谁愿意主动挨批评呢?在主动征求批评的情况下,除了遭到某种方式的拒绝,几乎不可能得到赞赏。你不妨自己站在一个挑剔的立场上,看一看自己的科学写作有哪些薄弱的地方容易让别人作为话题批评自己。在申请科研经费时,这样做至关重要:与其让权威专家们说自己的申请书没写好,还不如自己先说(当然你自己对自己说完后得修改过来)。话要说回来,也还有理想的做法,我在下一篇主编心语中再介绍。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5)学术论文(三) . 科技导报, 2009, 27(21): 125.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末日引恐慌 NASA急辟谣 《2012》“世界末日论”引发热议
kejidaobao 2009-11-27 17:19
本文将发表在 2009 年第 22 期《科技导报》科技事件栏目 本刊记者 李 娜 11月13日,导演艾默里奇的最新灾难影片《2012》全球公映。该影片最大的看点是运用逼真的特技以最直观的形式表现了世界毁灭时的悲壮惨烈景象。横扫票房的同时,影片也引发了公众的热议。甚至公映之前,有美国民众因为《2012》产生了恐慌心理,逼得NASA无奈辟谣。 世界末日成热门词汇 《2012》公映前后,世界末日突然变成热门词汇,见诸各类媒体。记者看完《2012》从电影院出来,三三两两的观众还在热情地探讨着影片中所表现的世界末日的景象,记者听到不断有人在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世界末日?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闫爽告诉记者,看完《2012》后,自己的感触就是要抓紧享受现在的生活。 《2012》的剧情十分简单:科学家发现,2012年地球、月亮、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中心将会连成一条直线,这条连线会引发地球磁场的塌陷,导致地球灾难性的两极倒置。届时,南北极的位置将相互颠倒。最终引发地球气候剧变,从而导致剧烈地震、海啸等大灾难;地球由此变成人间炼狱,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灾难发生的时刻正好是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在影片中,美国黑人科学家将此发现告诉政府,美国政府秘密联系多国提前制造方舟,用以拯救人类文明。最后,地球上极少数人逃出生天,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2012》虽然只是一部具有娱乐产品性质的电影,但是它的公映却在公众当中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暴。影片公映之前,美国不少公众就开始认为电影《2012》中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是真的,纷纷在网站留言谴责NASA隐瞒了2012年行星将会撞击地球导致世界末日的真相。NASA无奈只能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澄清,声明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 相对而言,中国的公众看上去更加理智。大部分人还是把《2012》作为一部纯粹的电影来进行观赏,并没有太多人对于世界末日有过分的担忧和焦虑,但是也有一些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知名演员洪剑涛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文称,看完电影之后连做噩梦,建议成年人不要带儿童观看,甚至建议禁映。世界末日论的确引发了一些人心底的恐惧。 NASA批驳世界末日论 11月9日,面对美国公众的质疑和责问,无奈的NASA只好在其官方网站对于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说法进行了批驳。 记者看到,NASA网站上以自问自答形式安抚民众情绪。网站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关于2012年行星撞地球是源于2003年5月的一个无稽之谈。2012年地球什么也不会发生,我们的地球已经良好运行了40亿年,这一点全球有公信力的科学家都可以保证。上一次地球受撞击是 6 500万年前,其后果是恐龙灭绝;所以,当代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观测近地小行星,希望及早发现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如果有的话。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与使恐龙灭绝的撞地小行星一般大小的行星。换句话说,地球目前并不存在受明显小行星撞击的威胁。如果真的会发生某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浩劫,天文学家早在10年前就可以预测到了,而且现在距离2012年12月21日已经很近,即便通过肉眼也能目测到这颗行星了。 值得一提的是,玛雅文化研究专家、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表示,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并非指世界末日。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的一位副教授告诉记者,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从古到今都没有停止过。近一百年来,从1910年哈雷彗星毁灭地球、1919年太阳风暴摧毁地球、2000年千年虫危机到2008年大型强子对撞机恐慌,还有宗教中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此起彼伏,很明显,无论是哪种末日预言,最终都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世界末日论。 公众恐慌哪里来? 虽然世界末日的预言屡战屡败,但是每次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公众恐慌,即使像《2012》这样一个关于近在咫尺年份的娱乐产品,也让公众需要NASA辟谣才能安抚情绪。公众到底因为什么而频频恐慌呢? 科技哲学专业毕业、现供职于某科学杂志的陈博士告诉本刊记者,人类对于未来的不可知性的恐惧古已有之,再加上现代人内心隐藏的压力,就容易引发恐慌。另外,公众的恐慌还来自于对科学的不了解以及对科学家的不信任。目前公众与科学家的关系比较微妙,每当有跟科技沾边的事情发生时,公众都想第一时间听一听专家的意见,科学家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抚民众情绪。但是,公众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并不是完全信任,因为科学与经济、军事、政治等多种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科学家的立场往往就不会那么纯粹。 巧的是,《2012》中主导拯救人类行动的科学家的形象也呼应了陈博士的看法。虽然这位黑人科学家在最后的时刻,为方舟号外面的一些人争取到了所谓平等生存权利。但自始至终这位科学家就听从国家机器安排,没有告知公众真相,知情权在大难来临时显得轻若鸿毛。 无论如何,陈博士表示,《2012》作为一部灾难电影,引发了人们对于世界末日的热议,提醒人们居安思危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2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竹类植物代谢合成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
kejidaobao 2009-11-26 08:55
本文将发表在 2009 年第 22 期《科技导报》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高等植物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酶,其功能已被广泛研究,现已查明的功能有:可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调节植物主要次生代谢物合成:如咖啡中奎宁酸的合成及黄芪中栎精的积累、植物木质素合成等。但苯丙氨酸解氨酶在竹类植物代谢中所起作用如何?其基因排列顺序、蛋白质空间三维结构怎样?其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如何?这些问题还鲜有报道。本期李潞滨等为大家提供了来自这一研究领域的报告:4种竹子木质素合成酶PAL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第19页)。 竹子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adea)植物,竹类植物由于长期的隔离生长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其种类繁多,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 225种。中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面积、产量均居世界之首,被誉为竹子王国。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竹材中的木质素成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造纸工艺和纸张质量。为提高竹子的经济利用价值,科学家们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竹类植物的PAL酶进行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三维构建,以期探索竹类植物木质素合成过程及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PAL酶的作用机制。李潞滨等分别从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龙鳞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heterocycla)、丽水苦竹(Pleioblastus maculosoides Wen)4个竹种的RNA和DNA中成功克隆出了PAL基因的序列,获得了全长,并对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AL基因的开放读码框长度均为2 136 bp,共编码712个氨基酸,具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4种竹子的PAL基因都具有一个保守的活性位点,这与目前所报道的许多PAL基因相似。通过服务器对PAL酶的三维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PAL酶三维结构呈海马状,三级结构均具有丰富的螺旋(红色),和含量相对较低的折叠片层(黄色)和无规则卷曲(蓝色)(见封面)。各PAL蛋白均具有3个结构域,这与其他植物中的PAL蛋白结构类似。同时,因其都具一个保守的PAL活性位点, 4种PAL蛋白与其他物种的PAL蛋白一样均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运用邻接法的进化树对31个物种PAL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竹类植物PAL基因的保守性较高。 4种竹子丽水苦竹、白哺鸡竹、高节竹、龙鳞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应用反义RNA技术调控竹子中的木质素含量提供了实验基础,为提高竹子的经济利用价值,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封面由严佳君制作。 (本刊记者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5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11月上半月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09-11-26 08:43
(★号为新闻关注度,☆为半★,欢迎各媒体推荐新闻,并对本排行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 卫生部接到 2 例接种甲型流感疫苗后死亡报告 13 日消息,卫生部接到地方卫生厅局报告的两例接种甲型 H1N1 流感疫苗后死亡的病例报告。卫生部专家组研究后认为,极个别的偶合事件不可避免,不影响当前接种策略。 2. 发现决定人类语言功能关键基因 12 日,《自然》刊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语言功能可能归因于基因 FOXP2 ,该基因的人类版本与黑猩猩版本仅有两处微小不同,但却因此赋予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 3. NASA :月球上存在水 13 日, NASA (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上是存在水的。 4. 周济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 1 日,备受争议的中国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履新出任中共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而在此前一日,其教育部部长职务被免去,去向备受关注。 5. 歼 10 标志中国造飞机告别仿制 8 日消息,歼 10 总设计师宋文骢表示,作为中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歼 10 与国外第三代战斗机性能完全相当,标志着中国制造飞机告别仿制。 6. 欧洲强子对撞机因面包屑又出事故 7 日消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又发生一起故障,专家检查发现是低温冷却设备中的一小块面包引起了冷却系统故障。而这块面包可能是飞经此地的鸟丢下的。 7. 工信部:截至 9 月末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 3.6 亿 2 日消息,截至 9 月末,中国互联网用户到达 3.6 亿,普及率达到 27.1 %,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 1.92 亿,境内网站达到 320 万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已处于关键时期。 8 . 《 2012 》灾难电影引发恐慌 NASA 无奈辟谣 9 日, NASA 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声明: 2012 年 12 月 21 日 不是世界末日。此无奈之举源于灾难影片《 2012 》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引发的公众恐慌以及公众由此产生的对于 NASA 的质疑。 9. 美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人体细菌分布图 9 日消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一个研究小组成功绘制出人体细菌群落分布图,该图将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重要帮助。 10. NASA 探测器发现火星存在泥浆流动迹象 4 日消息, NASA 在一份报告中披露,火星上的水可能并不像地球上的水那样以小溪的形式流动,而是以泥浆的形式流动。这份报告暗示火星可能有水存在。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1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第22期目次
kejidaobao 2009-11-25 16:37
卷首语 3可靠性与我们的生活 郭进 封面图片说明 8竹类植物代谢合成中的苯丙氨酸解酶王芷 半月科技风云 9 月球之上的希望绿洲 杨书卷 科技事件 11 末日引恐慌 NASA急辟谣 《2012》世界末日论引发热议 李娜 科技工作者建议 18 节能减排专题 以江苏省为例对中小城市水污染防治的建议王腊春 研究论文 19 4种竹子木质素合成酶PAL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李潞滨,刘蕾,张淑萍,等 26 绿茶多酚预防老龄C57BL/6J小鼠学习记忆功能衰退实验研究 李琼,李勇 32 2型糖尿病维吾尔医分型及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研究 热娜古丽艾则孜,穆塔里甫吾布利哈斯木,帕力旦吾布尔,等 38 应用纳米与分子探针技术对IgG抗原水平的检测 周波,王海燕,楼莎,等 44 基于区域增长与边缘检测的立木图像信息提取 吴晓兰,高林,阚江明,等 48 颗粒特征尺寸对爆炸驱动惰性金属颗粒运动的影响刘意,王仲琦,陈翰,等 54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整体软着陆安装 乌建中,郭庆广,张珍 58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稳定性分析 闫民,许立峰 63 注水见效时间和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刘华林,熊伟,高树生,等 66 热重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联用研究硫化矿石的热性质阳富强,吴超,石英 72 含硫气井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吴庆善,钱新明,郭再富,等 76 基于能力和脆弱性分析的火灾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刘松涛,刘文利,孙旋,等 81 化工园区安全监控与应急平台研究 桑海泉,康荣学,魏利军 86 聚L-赖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刷状共聚物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 王向中,孙志强 90 浙江中北部枯梅年和丰梅年大尺度环流和结构特征差异的对比研究 何凤翩,陈红梅,张建海 99 一类带有纽结分支的内在链图 任秋萍,王光辉 102 Cantor集的Hausdorff维数证明 铁勇 105 余树在图式流形拓扑分类中的应用卢建立,陈清 综述文章 108 橙皮苷研究新进展 李玉山 11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综述文摘选登 学术聚焦 118 强化科学道德建设 促进学术环境净化陈广仁,苏青 科技评论 120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王光明 121 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5个层次王宝山 122 一个神经生理学家对意识的思考 陈蓉霞 123 图书推介 124 读者之声 梁建芬,焦文,等 主编心语 125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6)学术论文(四)冯长根 走向职场 126 科技基金申请项目的选题VI: 科学问题的初步评价吕群燕 127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谋求入职场广阔天地王瑛 128 科技人才招聘 133 全球招聘新闻 特别栏目 8 2009年11月上半月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10 科技界声音 12 科学共同体要闻 14 半月国内科技要闻 15 国内科技期刊亮点 16 半月国际科技要闻 17 国外科技期刊亮点 117 国内中文报刊重要科技文章篇目辑览 125 科学共同体介绍 美国科学外交中心成立的启示 孙孟新 138 《科技导报》作者服务指南 139 娱乐之页 宣传画廊 封面 竹类植物代谢合成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 封二 第四届中、日、韩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封三 《科技导报》编辑委员会 封四 地球生物学国际研讨会 1 《科技导报》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 2 第十二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 7 青年科学家论坛 141 第19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142 2009中国首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 143 第25届国际弹道大会 144 2009首届全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论坛 学术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介绍(31)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征文(37) 第6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征文(43) 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征文(47) 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征文(5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欢迎垂询欢迎订阅(75) 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征文(80) 第12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征文(85)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101) 第6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104) 《科技导报》学术会议广告征稿(115)
个人分类: 栏目:每期目次|3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