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见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见闻

相关日志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6)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1-13 07:10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6) (六)乡村印象 蒋继平 2018年11月13日 十月29日我带着夫人和女儿在故乡蒋家村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在前面的一篇连载中已经介绍了宴席和祭祖的事, 现在我来谈谈那日在蒋家村的见闻和感想。 我们一行在上午九点多到达了蒋家村, 我在三弟的小店里买了一些礼品去看望小叔和小婶。从小叔家里出来, 母亲, 夫人和女儿就到四弟家中聊天, 并且一起包饺子, 我一个人到村前的河堤马路上溜达。在河堤上, 看着挡在四弟和妈妈居住的房子前的一个十分破败不堪的房子, 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长呔:世道弄人, 这间房子在我儿童时代曾经是村上最好的房子, 现在是最破败的房子。这个房子的主人是我的大爷爷, 就是我爷爷的哥哥。 大爷爷去世后, 这个房子自然地成了他唯一的儿子的财产。 他的儿子是我的堂叔。 堂叔一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堂叔和堂婶已经去世多年,他们的二儿子已经因工伤事故而死亡, 小儿子有病在身,其他的三个子女都家境贫寒, 十分贫困。房子属于大儿子蒋瑞昌。 蒋瑞昌与我同年生, 不过他的生日比我早, 所以, 我一直叫他哥哥。 我们自小一起长大, 跟亲兄弟一样。 在河堤上, 我看到了一位面目慈祥, 脸带微笑的中老年人向我走来, 我一眼就认出他是村东头的蒋庆祥, 也是村长。 他也是与我同年生。 1954年蒋家村一共有六个孩子出生, 五男一女。 庆祥见到我也认出我是谁。他说你是美国来的继平吧?我说是的。 我们互相非常友好地聊了一会天, 在此期间, 又来了一位我的远方堂哥。 这位堂哥叫蒋惠忠。 他比我大两岁, 也是从小一起在田野抓泥鳅, 割羊草的日子里长大的, 所以, 见面自然感到非常亲切。 我们一面交谈, 一面沿着河堤马路走动。 我发现河堤边靠着一座桥的地方排放几个垃圾箱, 顿时觉得中国的文明正在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由此, 我心中又增添了几分快感。 下午我们三人在母亲的引导下到散落在乡间田野的祖坟祭祖。 当时已经接近秋收的尾声,田野上的大片水稻已经收割完毕, 村民们正在赶种越冬作物,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越冬作物是油菜。 在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坟地旁, 我看到小叔正在给刚种下不久的油菜苗浇水(图一)。 我的小叔今年77岁, 他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和大儿媳在宁夏工作, 小儿子在重庆打工, 小儿媳在本市上班, 他平时总是一个人生活, 不久前娶了第三房夫人(前两房已经去世), 不过, 这个第三夫人只有每个星期日才来帮他洗衣和整理家务, 平时都不生活在一起。 与小叔的农田相邻的是我的一位堂哥的农田。 堂哥已经70岁, 当时也在田间干农活。 他看起来非常老, 瘦骨嶙峋, 十分可怜。 我把祭祖用的贡品让他带回家食用。 这些贡品是特级的水果, 是我一小时之前刚买的, 所以, 非常新鲜。 他听了我的话, 就在祖坟前磕头致谢, 拿着贡品回家了。 从田间看到的景象, 我感到中国农村的前景不是很乐观, 许多农田没有得到应有的管理。荒废的农田是因为缺乏劳动力。 由此, 我感到, 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发展, 主要成就在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 而广大的乡村, 在大发展的潮流中显得有些跟不上浪潮。 看到乡亲们如此状态, 我心里很是难受, 决定在离开溧阳前再次请乡亲们吃一次宴席(两年前我已经请乡亲们吃过一次宴席)。 图一。 在田间劳作的77岁的小叔。 (待续)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2)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11-10 22:23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2) (二)从美国到中国的旅途见闻和经历 蒋继平 2018年11月10日 我和夫人的航班是American Airlines 565, 下午1:47 从Florida 的 Fort Myers 国际机场起飞, 到 North Carolina 的 Charlotte 机场, 飞行时间是一小时53分钟。 航班准点。然后在Charlotte 机场转机飞往旧金山(San Francisco), 航班号是 American Airlines 1783. 到达旧金山是当地时间9:03,飞行时间是五小时38分钟。 航班准点到达。 因为女儿住的地方离旧金山国际机场有大约40分钟的距离, 我们叫女儿不要到机场接机。 我们叫了一个滴滴出租车。这位滴滴出租车的司机是一个印裔, 非常精明, 他开出了138美元的价格, 我们照单付款。 大家一定有切身体会, 乘飞机必须经过安检。 飞机场的安检是最严格的。不但每个包裹都要经过机器的检查, 身上的所有物品都要放进规定的盒子里通过安检机的检查, 这个包括皮带,手机,手表, 鞋子等等, 电脑要从包里拿出来放进规定的盒子里。 我不喜欢长途旅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飞机场的安检。 这个不但要排很长的队伍, 而且程序复杂, 尤其是安检人员用一种棒式的仪器不断地在身上划来划去, 有时候还要用手在身上摸来摸去。 我和夫人各有两个随身携带的行李, 一个行李箱和一个背包, 各带着一部手提电脑, 夫人有两个手机, 我有一个手机。 这些东西加上鞋子, 皮带, 手表, 钱包等物品, 一共占了六个盒子, 加上四个箱包, 正好10个物件排成一条长龙。收拾这些东西着实令人感到费时费劲, 很是不爽。我有高血压, 在这种环境下感到心情烦躁, 就会血压升高。 到达女儿的驻地已经是晚上11点左右, 女儿为我们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夜点, 我吃了就睡了, 母女倆则有很多话说。 第二天, 10月25日, 我们三人吃了早餐后就叫了一个滴滴车前往旧金山国际机场。我们的航班是中国东方航空公司590班次, 中午12点起飞, 次日(10月26日)下午4:30分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安检的队伍中, 我发现许多年轻人只带着一个手机, 没有任何随身携带的物品, 我对夫人和女儿说,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会享受, 手机几乎代替了一切。在检票处,我也发现同样的现象, 大多数年轻人都用手机在检票机上扫一下就通过了, 非常简单方便。在飞机上, 我发现一等舱和商务舱的位子上有许多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是中国人。 由此, 我感到中国年轻一代中的一些人在生活水平上已经超越了美国的同龄人。 我的座位靠着窗口。 在飞机飞临上海时, 我从窗口俯观靠近上海的东海海面, 发现海面上有大量的集装箱船(图一), 也有风力发电设施(图二), 这使我感到中国快速发展的真实景象。 在这长达一万五千公里的旅途中,我感到美国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要比东方航空差一些。 首先是美国航空公司规定只能随身带一个小型行李箱和一个背包, 不能托运行李, 要托运行李, 必须在检票口付费, 付费是按照行李的重量来计算, 而东方航空可以免费托运两个重量不超过23公斤的行李箱。 其次是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不提供免费餐饮服务,旅客要吃饭就得花钱买, 而东方航空一路上都有免费餐饮服务, 而且质量很好。 再者是空务人员的年龄和样貌, 这个不便多说, 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 图一:靠近上海的东海海面上的集装箱船。 图二: 风力发电设施。 (待续)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699 次阅读|7 个评论
成县
ghzcljz 2018-9-14 15:50
成 县 乘卡车来到陇南成县, 尘土将我们浓浓装扮, 就连那些个时髦青年, 不见红唇白脸,只见眼睛在动弹。 旅社要盆温水, 把脸上的尘灰洗净, 快步走出旅社, 到街头巷尾看看。 做黄川纸的工艺这么简单, 收音机也是我第一次看见, 这磨盘柿比牛心柿还好看, 咬一口直甜到心里面。 李琳 1962 年 12 月 23 日
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23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见闻
热度 2 Einstein 2016-8-27 22:02
本月24-28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新国展召开。本人25及27日两次前去,买了几本书,较仔细地逛了六个展厅,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发现了图书界的新气象。个人感觉有两点:首先是童书中的立体书势头很猛、大量涌现,有译介的,也有国内创作的,包括一些科普类的立体彩绘本,非常精彩、也吸引读者眼球;其次是各种绘本图书(不仅是童书)占的比例大起来,像传统的那种纯文字的图书估计很难吸引读者的兴趣了。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见闻,与大家分享。 1、立体童书——变形金刚 2、另一展区的一本立体童书 3、一家推广体验传统造纸、印刷等技术的公司,图为工作人员在展示造纸(抄纸) 4、同一家公司,用一古登堡式印刷机印刷《三字经》(按:这种读物还是别宣传了) 5、获得过文津图书奖的作品《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作者之一高春香女士在给笔者买的书上签名 6、高女士一家三口(中间是其女儿牙牙,书中的小主人公),及责任编辑王然(右) 7、他们一家的签名 8、儿童绘画作品墙 9、部分细节 10、DK的书,品质有保障。 11、与作者面对面 12、两本科学教育书(年级不同) 13、台湾一展台,卖益智玩具 14、绍兴展区,内部有图书,不过柜台也销售绍兴的特产,茴香豆、黄酒等。 15、卖皮影的展台,观众直接演上了皮影戏。 16、巧遇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 17、作者与读者互动 18、法国波尔多美术学院马蒂教授与聂崇瑞(绘画)先生合作的《包拯传奇》在签名售书,现场买套书中的一本30元,即可获得马蒂教授的签名及聂先生给读者的现场画像,超值。 19、剪影艺术家霍春生免费为一小姑娘做剪影。技艺了得,大概只要20多秒,栩栩如生的剪影就在他手下诞生了,令人称奇!他的工具只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红色纸或黑色纸。黑色纸剪出的剪影如同摄影技术发明之前欧洲的人物剪影,但那时需要人坐在一张纸屏后,通过灯光把人的投影投到屏幕上,然后艺术家依照影子加工而成(记得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专门谈过此问题,大约是在讲光线那部分)。比较而言,霍先生的技术全凭眼睛观察和剪刀上的手感,绝了!只可惜我没拍下成品来,否则大家一定会惊叹的。
个人分类: 琐记|48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所看到的弘毅生态农场和观感
热度 4 蒋高明 2016-7-1 07:52
我们所看到的弘毅生态农场和观感 鲍善芬 赵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一直从事营养研究并关注食品安全的我们,在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困扰并担忧的时候,看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的《生态农场纪实》一书,当我们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就期望能有一天去他的弘毅生态农场参观,学习,体验。 今年 6 月 25 - 26 日弘毅生态农场举办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我们有幸实现了这一愿望。 6 月 24 日下午我们到达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弘毅农场,这里是沂蒙山区,蒋教授的家乡。农场创立于十年前,名字取自《论语 . 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农场办公区刚刚乔迁新址,一切还没有就绪,甚至连大门也还没有装。 L 型的平房有 21 房间,包括接待室,阅览室兼会议室,实验室,宿舍,以及厨房和弘毅农场的淘宝店等。“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红色横幅挂在走廊的两个柱子之间,显得格外醒目。蒋教授早我们一天到达,他在接待室与我们热情交谈,有一见如故之感觉。他对生态农业的思考,理念,实践深深打动了我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他带我们参观了他的会议室兼阅览室,这是一个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小会议室,周围墙上是介绍农场工作,成绩的图片等,下面是一圈书报期刊架,有国内外的相关专业刊物。他随手拿出一本英文版的“ Science ”介绍说,该杂志的一名主任记者,美国人,在阅读了许多蒋教授的文章和事迹资料后,专程自费来中国采访,并发表了 3 个版面的介绍蒋教授草原生态恢复文章。当国内许多人处心积虑地想在被认为顶级杂志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时,蒋教授的工作吸引此顶级杂志的记者前来膜拜,他认为我们高水平的文章完全可以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让外国人来索要,关注,这让我们感到共鸣和自豪。蒋教授还感叹说,我国在航天,军工等领域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封锁,逼得大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而在农业方面,美国把所谓的高科技转基因大豆倒贴钱卖给中国,究竟是什么目的呢?我们的一些所谓专家,把这些所谓的高技术吹上了天,带给中国的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弘毅生态农场的特点是“六不用”,即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而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滥用恰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懒人农业”的特点。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但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受西方现代农业的影响,我们的土地,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成为世界污染大户,占全球 7 %的耕地使用了全球 35 %的化肥, 25 %的农药;更可怕的是人们的理念被西化:“没有化肥,农药,我们就不能养活十三亿人口,”“转基因等高科技是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最大亮点”等等言论充斥了我们的主流媒体。蒋教授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颠覆了这些言论,让我们耳目一新!和蒋教授的交谈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科学家,他对我国的农村现状,农民的想法和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他的许多想法和做法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是非常超前的;他不信邪,十年来,顶着利益集团代理人的质疑,带领他的团队,扎扎实实走出了一条让人们信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循环型农业之路! 25 号是研讨会的第一天,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是赠书仪式。每位代表得到 2 本蒋教授的著作:《生态农场纪实》和《中国生态六讲》,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书的策划编辑杨虚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等做了精彩发言。田松教授发言中的两句话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他说,“现代集约化养鸡场的速成鸡只能称其为“鸡状物”,农田里长的不是食物,种地还有什么意义?”。会后是学术报告,蒋教授的报告“高效生态农业可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双重难题:弘毅生态农场十年实践总结” 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态循环模式和成果。这个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 18 亿农田除生产约 6 亿吨粮外,还生产了约 7 亿吨秸秆,然而大部分秸秆在田间地头被农民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技术处理,这些秸秆可变为牲畜优质饲料。而中国北方 60 亿亩草原仅可以生产 3 亿多吨干物质。因此他提出了“畜南下、禽北上 ” 的战略观点。 具体的措施包括 1. 秸秆转化饲料:他们自主研发大型遮雨式分室青贮池,每年加工 “ 微储鲜秸草 ”1500 吨,用于养牛等。 2. 害虫控制:害虫防治采取物理 + 生物方法,即通过脉冲式杀虫灯、鸡、天敌昆虫、野生鸟类、人工除草控制越冬害虫等。 3. 杂草控制:人工 + 机械除草;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隔离带,物理阻隔草籽;果园“以草治草” 4. 有机堆肥:以 75t/ha 腐熟有机肥还田,保障产量与地力恢复。 5. 产品加工与销售:微店与线下结合、高端与普通产品结合 。 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1. 实验开展5年后,蒋家庄村用于饲料的秸秆比例从 1% 增加到了 62.5% ,而丢弃和在地里焚烧掉的秸秆比例分别减少到 9.2% 和 9.8%,基本没有废弃的秸秆。 2. 土壤有机质从 0.7% 提升到 2.4% ;有机果园蚯蚓数量 317 条 / 平方米,而普通果园只有 16 条 / 平方米 。 3. 完全告别农药,连续 7 年 (2009-2015) 诱虫灯年平均捕获量从 2009 年的 33 kg 降到 2015 年的 2.6 kg ,降幅为 92% 4. 将传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成功逆转为净吸收,实现耕地固碳潜力 11.5 吨 CO2 当量 / 年 / 公顷。 5. 从 2011 年起,就成功将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 (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 。 2015 年,弘毅生态农场玉米小麦周年产量 2324 斤 / 亩、春花生 807 斤 / 亩、夏大豆 433 斤 / 亩、苹果 9126 斤 / 亩,均高于周围村民的产量。 2016 年,有 3 户农民的“六不用”小麦产量超过 1000 斤 / 亩,其他大部分合作农户的有机小麦产量超过普通小麦产量或至少持平。 6. 获得了京、津、沪、穗、深等大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弘毅农场较稳定的会员已增加到 1741 人,且以每月 100-150 人的速度增加,实现销售收入 450 万元 ,预计 2018 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 。生态循环立体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食材。 蒋教授的报告充分证明: 1. 生态农业完全可以实现高产。农场连续多年实现了亩产吨粮(生态小麦和玉米),近几年随着大田土质的恢复,亩产已经超出了使用化肥农药地里的产量。 2. 生态产品是有市场的,消费者目前是苦于找不到放心食材,生产者有诚信,消费者就愿意买,弘毅农场 2018 年年销售收入预期达到 1000 万元,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邢东田老师做了题为“生态农业与市场环境 ” 的报告 , 指出生态农业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和建立良性市场的必要性,可以很好解决解决价格,诚信和责任问题。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赵霖教授做了“寓医于食,生态农业是健康之本”的发言,还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大,山东大学的教授们分别做了有关研究报告。第二天上午,蒋老师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们也纷纷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报告。 初看一天半的研讨会的报告题目,我曾经担心我这个农业的门外汉可能会听不懂,但是后来发现,虽然专业上有不同,但是在哲学理念等方面 “现代农业”与“现代医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体现了西方的“直接对抗”的思维模式:对待肿瘤,就要坚决彻底的消灭,手术,化疗,放疗 …… 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正常细胞,摧毁人体的自身免疫和自愈力。而现代农业对待害虫杂草也是采用农药、除草剂或转基因技术,将地里的草和虫统统除掉,不分良莠,结果造成了超级野草的大量出现,而害虫也越杀越多,益虫如蜜蜂,蚯蚓等也濒临灭绝。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医院越建越大,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大家都突然醒悟到:这个世界出了问题!弘毅生态农场采用的是“资源性利用杂草和害虫”,分离杂草中的野菜,如马齿苋,荠菜等,利用天敌杀虫,将害虫用诱捕灯捕获,喂鸡等家禽,变废为宝。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师法大自然”,而不是与自然作对。 26 号下午,按照会议的日程安排,在蒋教授的亲自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参观了弘毅农场。刚走进发酵池,就闻到一股酒香味,这项技术高级简单,农民将秸秆卖给农场,每亩地还可以有 100 多元的收益,村子里见不到一根秸秆,这令我们想起 2014 年重回当年我们下乡的村庄,因为农民都使用液化气,秸秆没有用了,满大街堆着腐烂霉变的秸秆以及农村一些地区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的情景。蒋教授团队充分利用秸秆,变废为宝,养殖不与人们争粮食并且能提供高质量蛋白质的肉牛,他的“畜南下,禽北上”的观点具有战略上的意义,值得我们的决策者们认真思考。我们参观了农场的养牛场,现在已经有 300 多头牛,看到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这些饲料,看到母牛旁边自然繁殖刚刚出生的小牛,真是其乐融融。牛场的外面堆着每天清理出的牛粪,居然没有什么臭味。蒋教授说,这是因为经过堆积过程中厌氧菌和牛胃的两次发酵,获得了高质量的牛粪。养猪场里养了 8 个月的猪,膘肥体壮,猪很干净,有到排水沟大小便的好习惯,而这些粪和尿液被排到门口的小水池中,作为种菜的有机肥。用蒋教授的话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整个农场几乎没有废弃物,真是物尽其用。 - 我们还到大田看到了害虫诱捕灯,这是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灯,害虫被灯吸引并被灯外的电流击中后,落到下面的罐子里,我们卸下罐子,可以看到战绩辉煌。而这些虫子又都是鸡的美食。我们来到果园,有柿子树和苹果树,果实累累,这要归功于蜜蜂的功劳。主人正在用小型除草机在树下除草。树下散养了许多鸡,一只养了 2 年的大公鸡雄赳赳地走过,而其他小鸡和母鸡也在树下欢快地奔跑,地上长满了密密的马齿苋,这是鸡的最爱。还有鹅,鸭,一片生机盎然。当我们夸赞果园管理得好时,女主人总是说“累死了”,但是那种口气和表情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是付出了辛勤劳动所获得的发自内心的喜悦!这让我想起了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吃住条件都很差,劳动也很艰苦,还要背井离乡。蒋教授和我们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科学家为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不得不长期夫妻分居两地;现在农民工们成了分居的主角,留守儿童,空巢家庭成了农村的一大问题。按照蒋教授的分析,如果我们的粮食收购价格能够提高到 3 元 / 斤, 80 %以上的青壮年农民会毅然返乡;如果 5 元 / 斤,打工农民有 90 %愿意回乡,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我们国家是否能把大量进口粮食的钱省下来,直接补贴到粮食收购上,而不是用天文数字的巨款去补贴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的研究上,这样会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特别是种植、养殖生态产品的积极性。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又能从源头上提供安全食材,改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西方的“现代农业”不适合中国国情,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老百姓也不喜欢;弘毅农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又在科学利用秸杆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建立了生态立体循环体系,这是一条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正确发展道路。 刚刚收完小麦的地里,麦茬还在地里,点播的大豆已经长出嫩芽;花生地里,农民正在除草,土地施用了牛粪等有机肥,松软,看上去有机质就很丰富,好像东北的黑土地。花生长势良好,不久我们就可以在弘毅农场的淘宝店购买生态花生啦!当然我们也看到,农场附近的花生地里覆盖着地膜,而且也能看到有农民在喷洒农药或除草剂。我们在地边的小沟里就看到了废弃的空瓶,上面写着“草甘磷”。蒋老师的研究生指着花生地里叶子枯黄的花生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使用除草剂的缘故。虽然蒋家庄许多农民看到了弘毅农场的优势,积极参与并尝到了甜头,但是还有部份人在观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个伟大事业的行列中。 在弘毅农场短短的三天时间,虽然条件还比较艰苦,院子里的地还没有整平,大家每天坐着小马扎围坐在小桌子旁吃饭,聊天,院子里还有不少苍蝇的骚扰 ( 农场外现代化养殖场来的苍蝇 ) ,但是我们每顿吃的都是农场自产的生态食品,馒头,小米粥,咸鸭蛋,黄瓜,西红柿,土豆,豆制品,鸡蛋,苹果,李子,土鸡,牛肉,喝着山上运下来的泉水,大家畅谈生态农业的发展,油然而生一种贴近大自然的美的享受! 这次参会的蒋老师的学生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有理想,热爱生态农业这个伟大的事业,朝气蓬勃,不畏艰苦,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和工作着。让我们感到,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有希望的,是后继有人的,有志向的高学历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的老百姓一定能吃上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中国的粮食问题一定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正如蒋老师的一位博士生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日,指日可待! ” (鲍善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研究员、赵霖为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906 次阅读|8 个评论
走马观花看美国(1)
热度 18 Taylorwang 2015-6-4 07:16
中国与美国,一个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另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人员交流越来越密切。今年美国又给予中国公民十年多次往返签证,且只要证明自己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到美国去是准备花钱消费的,往往都容易获得美方的签证。中美二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个经济体,将来的互动也将越来越密切。 这次为参加孩子在美国的毕业典礼去美国呆了二周多,也跑了美国的不少地方,从我自己的观察了解,写一点在美国的见闻与感受。在美国为了方便出行,也在几个城市租了车。总体上感觉美国人开车比较遵守交通规则,也能相互谦让,虽然现在美国的年度汽车销售总量冠军的桂冠让给了中国,但由于历史沉积的原因,美国的汽车保有量仍远远大于我国,路上的车很多,在高速公路上车速也很快,但发生的交通事故是极少的。在不同的城市,碰到许多美国人,往往都彬彬有礼,在街上看到相互争吵的都非常少。报纸上常有美国发生严重枪击事件的报导,难以与在美国看到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国内也许因人口密度大,人们的压力普遍较高,脾气也相对火爆一点,在街上看到吵架甚至动手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我想,若我们不控制枪,也象美国允许人人都持有枪,那将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场景。 在美国,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最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专业( CS — Computer Science ),好象这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这个专业容易找工作。记得当年我不少研究生同学到美国留学,后来留下来在美国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改到了这个专业,并利用电脑方面的技术,找到了留在美国的工作机会。从平均薪酬来看,做与电脑相关工作,且有美国学位的人,正常年薪在十万左右,资历久一点,年薪更高。这种与电脑相关的工作,绝大部分并不是做电脑相关业务的公司,而是这些公司必须利用电脑收集与分析客户的信息,电脑规划或组织物流,电脑协助公司的评估与管理等等。有人做了一个并不是很精确的比喻,如一个食品生产公司,可以招一批中学毕业的员工做操作工,几位与食品或机械等相关的专业人员做生产技术管理,而在市场信息收集分折、组织货源、生产管理等方面需要数据处理与电脑相关的人员几十人。更不用讲银行、金融等整天与数据打交道的公司,以前目前迅速扩张的互联网销售相关的公司。这也是学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市场需求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而学其它工程类专业的留学生,找工作相对困难一些,最难找工作的应是文科类专业,且起薪也较低。与找工作相对应,收入方面,研究生同学中大部分都转到了与电脑相关的服务行业,一般应都有年薪十万美元以上,但若仍在大学的实验室,给大教授老板做研究工作,则年薪低一些。 在美国期间,去了几位已成为美国人的朋友家。在美国一般只要有正式工作,往往都喜欢在城市的郊区买一套房子,尽管他们买房子,不少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而不象我们往往一次性用现金支付全部的房款。但一般美国家庭的房子都比较大,使用面积在 300-500 平方米不等,往往带有房前屋后的大草坪。美国人对各家草坪还是有要求的,要求做到绿草坪象地毯一样没有杂草,不少家庭还在草坪上点缀一些漂亮的小园花。我也向他们问了一个比较蠢的问题:若我家草坪不打理会怎样?他们的回答是邻居会不高兴,且社区也会来干涉,因为这有可能拉低整个社区的房价。要达到这种美化程度,草坪要用化学药剂除草,杀虫剂除虫,施加化肥,还要定期剪草。我曾经在国内参加过一个高尔夫球场的污染问题评估,我想这漂亮的草坪,其产生的污染与高尔夫球场的污染是类似的。 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据统计达到历史上最高的 78.8 岁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般认为环境污染也比美国严重得多,但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达到 76 岁, 也许象漂亮的草坪一样,漂亮的表面下往往也存在严重的污染。若能用更自然和环保的方式处理草坪及其它事项,也许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的寿命可能更能延长呢。 美国家庭的住宅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住在我同学相同的社区,克林顿的房子与社区中其它房子还是有一点差异的,这个社区其它的房子差不多都是开放式结构,可能为了安全考虑,克林顿的家则有比较高,且封闭的围栏,外人正常只能看到大门与围栏,一般看不到其家人在自家院子里的活动,且大门上也能看到视频监控系统。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纽约郊区的住宅 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的社区,夜晚是安静的,走在社区内部的路上,只听到虫鸣及偶尔社区外围公路上呼啸而过的车辆噪音,路灯都没有,光污染也较少,能看到满天闪烁的繁星。真让我有回到农村的感觉。我们好不容易从农村,随着城市化走进城市,可美国人却从城市走向农村了,这真验证了“螺旋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社会发展规律。我也想起网上曾经流行过的一个有趣的段子:乡下人开始吃得起肉的时候,城里人要吃蔬菜了;乡下人开始穿得起料子衣服时,城里人却开始穿布的了;乡下人开始用纸擦屁股时,城里人用纸擦嘴了;乡下人开始吃得起糖时,城里人开始尿糖了。
8624 次阅读|38 个评论
春节的返乡笔记:读别人的文字
热度 1 cgh 2015-2-26 17:15
春节的返乡笔记:读别人的文字 春节过完了, 回老家了, 笔记没记, 倒是有很多感慨。 恰好, 这两天媒体翻出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读读还真是有很多共鸣。 多少反映了社会现实, 比纪录文学要简洁、真实。 -------------- http://epaper.nandu.com/epaper/A/html/2015-02/25/content_3390385.htm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王磊光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妻子。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二来,农村青年讨媳妇,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很高,现在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彩礼六到八万,房子两套:在老家一栋楼,在县城一套房。这个压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讨老婆的压力小。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房子。刚才已经说了,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给大家看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的一则笔记,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问题,但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则笔记   跟大哥、细哥到二郎庙水库捕鱼。(细哥承包的这座小水库只有三十亩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纯净,可直接饮用,鱼放在里面长得非常慢,一年下来甚至还要瘦。每年腊月底或者年初,细哥就要从外面进鱼秧,虽说是鱼秧,其实有三斤多一条——这种鱼是在平原地带的池塘里用饲料喂养的,进价是两块多,但是鱼在纯净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   一个拉砖的师傅把车停在坝上。我们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钱。他骂了一句话粗话,然后说:“两百块,划不来!”又说,就是这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了。山里的楼房基本都做完了,没有做的也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大哥说:“在县城买房又么样,到时住在那里做什么呢?”司机说:“只要是人,总有个生存的法子。”又来了一个人,是细哥的同学,他的摩托车上带着老婆和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得知他在这山里做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细哥问:“你要买那么多房做么事!”他叹了一口气:“我们这时代不叫人过的时代!没办法!”“做了一栋楼,买了一套房,还叫没办法!明年还去打工吗?”“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而这座水库上头的两个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做了一栋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其间来了一人,开小车,戴墨镜,手腕上戴着很粗的黄金链子。老远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网的细哥,问有鱼没有。细哥正划着独木船,一只手划,一只手下网,笑着答:“你又不买,问着做么事!”同我们说话时,他的墨镜始终没有摘下来,神气得不得了。墨镜又对细哥喊:“别扑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帮不了你。”说完就独自哈哈地笑。他同我们说起晚上要陪开挖机的斗地主。说是挖山种天麻,规模很大,已经买了十五万斤树。从言谈中得知,他平时在县城住。细哥的同学也说,他准备将家里几面山的树都卖了——分田到户后交了几十年的税,没有沾过任何光。后来听细哥讲,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讨债,拿斧头砍人,就这样起家的。   一会儿又来了母女三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她们是来买鱼的。跟墨镜是亲戚。墨镜却不认识那个年纪最小的女孩。“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呀!”墨镜说,“在哪里打工?”她说在温州。“属什么?”“属鸡。(刚满20)” 墨镜说:“还没有说人家吧?我帮你介绍个。”女孩的母亲说:“她回来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介绍。”“某某某正为儿子找媳妇急得哼,我把你说到他家。”(说,替人说亲的意思)女孩母亲连忙说:“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县城里。”墨镜说:“他家在县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气不好,但你们又不跟她过,你们到县里住,做点小生意。他家也有钱,你叫他们现在拿个四五十万,轻而易举就拿出来了。”墨镜走的时候,表示过两天,要带那男孩上门相亲。   (2013年腊月25)   (3)车子。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不管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应该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却往往被忽视。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有人会问:国家不是有低保吗?是的,他们中的确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不让他们到镇上或县里反映村里的问题,就把这些人变成低保户,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小结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是很多事情却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作者在2月“我们的城市”论坛上的分享。此文曾在市政厅等刊登) --------
个人分类: 杂谈|1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德国留学记忆(一)
热度 7 wangshuai1212 2015-1-29 05:29
硕士证还没领到,我就急急忙忙只身来到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U Darmstadt),开始我的博士生涯。我本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为了记录我的研究、生活见闻,我专门开了科学网的博客,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提示,督促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及时的总结。 我来自中原的一个小城镇,能出国读博士,有机遇、有自己的努力也有校友的帮助。从2014年的7月份开始,我投了50多封陶瓷信,把自己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贴出来,研究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针对性的写自己的意向。即使如此,最后仅仅有5个人给我回复,其中三个人告诉我没有职位。等待的那几个月对我来说是煎熬,但这也提醒我,只有扎实的学术成果,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才能成为好职位的有力竞争者,其他的努力只是在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才有收益。 为了省机票钱,我从北京出发,在多哈转机,最终飞机降落在法兰克福机场。旅途还算顺利。我一下飞机就被德国这边新鲜的空气提了神。在北京生活6年多,加之家乡也遭到工业的污染,我对干净的空气、湛蓝的天空已经逐渐失去了记忆。我提着30公斤的大箱子去做事先查好路线的大巴。虽然我提前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我还是忘了买票就直接坐上了车,车上也没人问我买票的事。后来我才想起来,告诉司机我没买票,我给了他10欧元,他在手边的机器上按了几下,蹦出来几个硬币。汽车走高速到了达姆的中心火车站。一群鸽子站在老火车站的屋顶上,仿佛在欢迎这个来自异域他乡的客人。 图1 达姆施塔特主火车站 达姆施塔特,来这边的中国人喜欢叫它达姆,因为施塔特在德语里面就有城市的意思。他本来是黑森州的首府,是西南德区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二战的时候,这里是遭轰炸第二惨烈的城市,留下的古建筑也不多了。达姆北部有自由市法兰克福,这一个超级大都会,经济中心与他无缘,首府的地位也被威斯巴登(Wiesbaden)抢走。但是近年来,达姆依托着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在科技领域显出很强的活力,对外打造科技城(wissenschaftsstadt)。——这是我从网上了解的达姆。 到了达姆我发现,这是一个特别小的城市,也就相当于北京的一个2环左右。这边有各路有轨电车通达达姆各处。这边的公交售票系统很有意思,可以买单程,大概2欧元左右,也可以买月票,要43欧。但是不管单程票、日票还是月票都没有人检票,买票与否全靠自觉。但也有很小的概率被查票(至今我没遇到),如果被查到没有买票,会被罚款50欧左右。这就是德国的制度和规则:一来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减少了检票环节),二来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来的第一天我就接受了一次诚信的教育。 这种制度如果推广到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中国实行这样的检票制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事情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其一、很多中国人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愿意买票,占便宜;如果被检票的人待到,会想办法找人、托关系,尽量不罚款,或者减少罚款,少交点钱给检票人。任何一个制度,我觉得不仅仅是纸面上这么简单,好的制度需要好的人维护,好的人也需要好的制度去保护,这是个有机的整体。 ——下次讲讲德国的垃圾回收。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6216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草地畜牧业考察见闻
热度 6 蒋高明 2014-10-30 19:10
美国草地畜牧业考察见闻 蒋高明 为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我国草地畜牧业,受中国科学院派遣,笔者和几位同事,对美国的畜牧业情况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足迹从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到中南部的奥克拉荷马,再到西部的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州,先后访问了农业基础较好的某基金会、奥克拉荷马家庭牧场、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及其实验田、美国几个家庭农场,收获颇丰。简要印象如下: 一、天然草原改良与半人工草地建设与利用 天然草地的改良与应用。美国中西部存在大量的天然草地,对于这些草地的利用,美国也采用中国草原的放牧模式。由于美国人工很贵,自由放牧是最省钱的。不过,牧草改良与草畜平衡就显得很重要。在奥克拉荷马州,一个叫克莱蒙次的牧户,家有草场 250 英亩,是个中等的牧户,祖辈在这里生活,犹他大学建筑系毕业,只有他和父亲两人经营这家牧场。现场可以看到其大部分农业机器,即拖拉机、打草机、汽车等。他们家养殖 50 头母畜,年净收入 6 万美元左右,不需要顾工。他还有一份建筑的工作,畜牧业是其副业。牲畜就放在野外,没有看到棚圈,野外就有饮水设施,围栏是分开的,定期轮换。由于奥克拉荷马州气温高,冬季也可生长,常年可以放牧,每块地段可以放一个月左右。管理相对粗放,但非常省事,靠天吃饭,基本不消耗地下水,部分牧民还保留放牧的传统。 他们主要的科技贡献,是某基金会选育的秋季休眠牧草的应用。还有一种改良型牧草,英文名蓝茎草,高度在一米以上,喜欢相对湿润气候,生物量估计在每亩 500 公斤以上(干重)。同样,这些改良的牧草,也是用来自由放牧,只不过能够放养的时间更长。 在某基金会的放牧实验地,我们看到一种技术含量更高的做法。为了节省人工,充分利用动物的移动能力,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现场改良牧草,在已有草原的基础上,补充小麦、苜蓿等作物品种,严格计算载畜量,让牲畜轮流吃草。在这种改良的办人工草地上,放置动物能够自动饮水的装置,解决了牲畜移动饮水问题。由于获得的空间相对小,加上牧草充足,牲畜和草都得到很好的生长。动物的排泄物对草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防治过度放牧,牲畜到了一定时间后,就转移到下一个小区,这样牧草还可以得到更新。 美国这种轮牧的有利条件是,生长期长,包括冬天的部分季节还可以生长草本植物,温度合适,所需要解决的是水分问题。如果在中国草原采取这个办法,需要考虑雨热同期、生长季节短的现实问题。 二、人工草地与牧草种植 牧草产业在美国已成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苜蓿排在玉米、小麦之后,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农作物。豆科植物的苜蓿,有天然的固氮能力,所需氮素大部分可以来自大气,种植时仅投入少量起身肥即可。当然,必须解决人工牧草的水分来源问题苜蓿是非常耗水的作物。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试验地,负责人戴尼尔 . 普特那姆 (Daniel H.Putnam) 先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大约 1000 英亩的试验田里,我们现场看到了他们的一些技术,改良的品种、多种灌溉措施、收获设备、牧草储藏与运输。 有一个牧草种植大户,经营着 1 万英亩土地 ( 合中国的 6 万亩 ) ,部分是是租用的。诺干大的农场仅两个人管理,是名副其实的专业牧户,忙的时候雇 20 多人帮工。与他们细聊得知,这种模式如果遇到风调雨顺,加上市场好,每英亩约可收入 600 美元。 我们说“百里不运草”,但美国农民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万里运草”,他们种植的苜蓿竟然瞄准了中国这样的大市场。由于中国禁止转基因作物,他们搞的转基因苜蓿按照法律不能运输到中国,美国农民很关心中国的转基因市场。他们担心经济损失,在品种选择上还是倾向于选择常规苜蓿。 大规模种植苜蓿也遇到了一些生态学问题,即来自的杂草竞争,和来自一种鼠类的危害。前者他们只好喷洒除草剂,但苜蓿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特别希望用转基因技术保护他们的苜蓿。除草剂多在种植苜蓿前喷洒,残留的除草剂依然对苜蓿有影响。为此,我们在现场还有一场小小的争议,我关心的是转基因的飘散和草甘膦残留问题,他们只关心产量和效益问题,因为他们生产的牧草是供应市场的,自己不用。对于鼠类危害,农民真的没有办法,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毕竟面积太大了,打药也难防治。鼠洞对收获机器构成危害,也影响作业;其次,灌溉时容易造成水的浪费。 三、牧草收获与储存 在牧草种植与收获方面,美国农民充分展示了他们大型机械设备的优势,这也是令中国农学家非常羡慕的。在牧草收获现场,我们看到了很多打好的草捆,每个约 1 吨重。收割后就直接放在地里干燥 7 天,待含水量达到 14%-18% 时,用打捆机打捆。这么大的草捆靠人工显然也是无法实现的,他们有专门的运输工具,专门的叉车将草捆轻易地捡起,通过运输车,送往专门的场地存放。 除了苜蓿鲜收获,干储存做法,美国专家还告诉我们他们有发酵储存的,主要针对玉米秸秆,部分设计苜蓿。在现场我们看到一些大型的储存罐,不知道是否那种装置。没有亲眼看到发酵储存的效果。因为增加了几道工艺,费人工,这个做法当地农民看来较少用。 他们对小麦秸储存也采取的是打捆办法,牲畜吃的也是干草。打捆储存可以发挥他们大型设备的优势。这个做法美国农民最欢迎。在每家每户,我们都看到很多大型设备,从拖拉机、机耕装置、收割机、卡车、再加上汽车,没有了这些大家伙,美国的农业寸步难行。 在一家农户家,农场主非常高兴地带我们参观他收藏的上百辆拖拉机,各种型号各个年代的都有,最早的有上世纪 20 年代的,部分有很强的收藏价值。农业机械的更新给美国农业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加州这种种植苜蓿的做法,我们很难仿效。主要的问题是,他们的雨热分离,夏天苜蓿生长需要的水分靠灌溉,秋天收获的时候天气还是很干燥的,收割后放在地里可慢慢蒸发水分,既不掉叶也不烂。秋天收获后,接者种上,还可利用冬天的雨水,冬季依然能够生长。这样特殊的气候条件,才使得美国的“万里运草”有利可图。主要是地下水资源、空间资源加上生态环境的轻微代价(依然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获取了利润。这种方式下,农民种植苜蓿还要向政府交税的,可见利润可观。但是如果像中国那样生长季节短,雨热同期,就难以实现他们的高效益。因此,笼统说建设人工草地,可以大幅度提高草地利用率也是有条件的。据介绍,美国东部也有我们类似的草原,那里种植的苜蓿就不如西部的效益高。 四、几点体会 这次亲临其境,现场看到美国的家庭牧场和家庭农场,感觉到有些东西他们很先进,但有些也存在问题,无人农业的弊端也存在着。有如下几点是印象深刻的: 第一是规模化程度非常高。最多的一户可以经营上万英亩的土地,扣除税收后依然有很客观的利润,充分体现了规模种植的优势。但是,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土地,如果人都集中到城市里,是否现实?中国草原规模化经营如何做?还需要认真研究。 第二是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从整地、种植、灌溉、收获、储存、运输,美国农民和牧业几乎完全没有了人工,各种设备的进步让美国农民如虎添翼。在农牧业发展中,我们显然需要增加机械能的投入,尤其先进机器的研发,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益。这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现场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浪费现象,西红柿、青椒、土豆、苜蓿等很多无法收回,只有回到地里当肥料。美国食品生产离不开工业化和化学化,由此带来的健康成本也是增大的。在美国十天的考察中,我看到的肥胖人群远超过中国,也超过 20 年前我印象中的美国。美国 GDP 的 20% 用于医疗,这或许是美国懒人农业或无人农业的健康代价。 第三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农牧业发展显然需要因地制宜,不同的环境下发展不同的农牧业模式,天然放牧也不失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途径,但需要对草种进行改良,或者对天然草地施肥和灌溉,或补播牧草,从而提高生长力。这种做法增加了过程复杂性,大型设备的优势不好发挥,但可以发挥人的作用。美国至今保留的一些自然放牧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想将草原上的动物全部圈起来,人搬草来喂养,其综合效益不见得提高。牧草也需要动物呵护,动物更离不可优质牧草。 第四,科技在农牧业中的作用。在牧业与农业的效益提升中,科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美国人是怎样做到的呢?他们的农业大学有专门的队伍从事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些类似我们的技术推广专家,但是他们也根据推广成果评教授,工资不低于研究型或教学教授。美国高校这些推广教授不要求他们发表文章,而要求推广的面积和效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推广的压力。科研人员的成果直接拿来用,而不是从头开始。技术好不好,也不完全听推广人员如何说,还要看农民是否接受,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直到农民说好为止。美国这一套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家是与工农打成一片的,可惜这种好的做法被无情抛弃了。今天的美国通过制度措施,保障科研成果落地,不走或少走弯路,显然是高效的。另外,美国的公司很活跃,他们也搞技术研发,有了成果很快向市场推广,多种渠道促进农牧业提升。 第五,政府的作用。在农牧业发展中,政府不是光收费的,或是完全信任市场的,政府的监管和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还是要发挥的。像加州种植苜蓿,由于与市场对接好,农民有赚头,政府还要纳税的;而在堪萨斯州等地种小麦,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美国政府还是要补贴他们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美国的农牧业开始将眼光瞄准中国的市场,美国赔钱种粮、牺牲自然资源种牧草,来开拓中国市场,美国人傻么?从这点来看,美国政府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就农业说农业,就牧业说牧业了。其后面的故事是什么,希望有识之士共探之。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299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国家发达的重要标志是环境清洁:以瑞典为例
蒋高明 2014-6-13 01:47
国家发达的重要标志是环境清洁:以瑞典为例 蒋高明 瑞典是个神奇的国度,这个拥有资本主义制度,但实行社会主义福利的国家,不仅经济发达,人均 GDP 近 6 万美元,在全球发达国家中人均拥有最多的跨国公司,科学也很发达,令国人神往的诺贝尔奖就在瑞典颁发。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国超前的环境意识。第一届人类环境宣言就是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环境刊物《人类环境杂志》 (AMBIO) 也在瑞典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著名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也从瑞典开始,而今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 瑞典是个工业化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如今的瑞典在环境保护上堪称所有国家的楷模,这可从这个国家的细节看出来。 在飞机上往下看,除了大片的湿地,满眼都是绿色的,很少见到黄土露天,更看不到国内经常看到白色塑料膜覆盖的土地。 车行在城乡道路上,可以看到的是各种本地树木组成的大树,包括欧洲赤松、桦树、栎树等,草坪也基本以本地草本植物为主,这要是在国内早就被作为杂草清除了。树木自生自灭,能够长参天大树。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是大树是否能按照自身的需求慢慢生长,而不是换一届政府就换一届树木。 Jonkoping University(延雪平大学) 大学城就分布在城市中,湖泊与城市共存。在路上走,就可以看到垂钓的人,路边看不到一片塑料袋之类的白色污染,也很少看到有人乱扔烟头。瑞典的众多湖泊是天然的,不像国内许多湖是靠橡皮坝拦截河水后形成的人造水景。 到欧美非洲乃至亚洲的随便一个国家旅行,必须带洗漱用品,瑞典也不例外。除了没有一次性用品,甚至连洗手的香皂也不提供,这是国家成熟的表现,浪费是不允许的。你可有钱乱花,但不允许浪费,那是对环境的犯罪。 并不是城市的每一条路都要铺上沥青,森林里的小路,还是自然的好,这一点瑞典同样做得很精彩。他们仅往林间小路或者行人路上铺一下沙子,这样一个小小举动,就保证了土壤微生物能够繁衍。 瑞典的草坪有些干脆就是自然的本地植物,人类能够做的就是留下他们生长的空间,不乱扔垃圾,对于过高的草进行适当修剪,大部分自生自灭。不断增加的枯落物增加的土壤养分,成熟的种子落地后,可繁衍后代。野生草本植物的花卉为单调的城市增加了美丽色彩。 Jonkoping 城市不大,总共有 11 万多人,步行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走到城市的另一头。这里没有张扬的高楼大厦,没有拥挤的人群,但有大学,有飞机场,有各种安静的旅馆。对了,这里很少见到广告,连市政厅都没有挂牌子。 在瑞典街上行走,看不到国内常见的防盗窗,看不到假花,看不到白色污染,看不到吵架的人们。环境是一流的,除了绿色就是蓝色的水域,百年以上老建筑到处可见。城市非常平静,她不像世人张扬她的富有,但从这里的树木、草本植物、动物、花卉、沙子、水、透亮的空间、以及人们平和的眼神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人类的理想境界。只有心态平衡,才有生态平衡,也只有生态平衡,自然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才是一个国家真正走向成熟、走向发达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城镇化怎么搞,不妨到瑞典来看看。 (请注意倒数第2张照片,瑞典的汽车挡风板玻璃上没有国内那么多的年检、保险和环保标识,他们的汽车怎么年检呢?大约瑞典没有什么乱收费吧。)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农村见闻点滴
热度 14 蒋高明 2014-2-5 09:00
蒋高明 过年后回农村,与乡亲们聊天,得到下面几个新信息。 一是农村买水喝普遍, 80% 的人家买水喝,是从去年开始兴起来的。过去城里买水喝,现在轮到农民了。他们要赶时髦吗?不是,地下水污染了,有味道。农药化肥屠宰场养鸭场地的污染物,逐渐进入到浅层地下水。农民家里的自来水管成了摆设。这是经济畸形发展的发展的严重代价。少数无良人挣钱害人,空气、水、食物都已严重污染。 二是农村出现了恶势力没有人敢管,农民异常愤怒,但敢怒不敢言,他们怕报复。有人养一种细腿高个的狗,农民叫它“细狗”,非常凶恶,轻易咬死农民家养的狗,还抓猫,抓鸡,甚至吃猪。村里出现很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农场里的30多只鸽子被人下毒全部死亡。农民集体制度解体后,干部的话没有了分量,农村成了权利的真空,恶势力非常猖獗。 三环保是摆设,污水遍地。农民举报后环保局象征处罚。有些不法企业抢在农民前面贿赂,得到好处后的环保官员甚至直接包庇。某县环保执法大队长,拿了人家的钱后,就吹牛说没有人再来敢查了,可放心排污了。农村谁在纵容污染?环保局官员和地方各级一二把手。 四农产品严重过剩,花生米 3 元一斤,还无人来收购,蔬菜价格也非常低,猪肉只有9元一斤,还不如20年前的价格高,养鸡的因禽流感更是赔本。农产品因为出口受到了限制,农残严重超标。农民一窝蜂上项目,损失严重。盲目发展经济,轻信市场是万能的,但市场经济最终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造成的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全民为之买单。。。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尊严为何物?
热度 2 szc0204 2013-9-23 12:44
尊严为何物? 和朋友聊天时,常被人问起生活是为了啥?我常常是含糊其辞的回答:活的有尊严!别人给我的答案也常是:过的体面,能被人看的起。多数人对活的尊严,过的体面的定义多是指社会地位高,钱多。我也不例外。我也常常为之不懈的努力使自己爬的更高,拥有很多的财富。渐渐的我常想不起来尊严为何物! 来美国以后朋友多建议我多出去走走看看,别老是带在实验室做实验。周末,我去了学校医院里的一个小超市,买点日常用品。结账时,一个黑人女收银员热情的跟我打招呼,付钱时我习惯的把钱放在了柜台上,那位收银员好象没有看到钱,正重地对我说:先生请您付钱。我一脸茫然,我刚想说我不是把钱放到你柜台上了吗?她急速的对我连说两遍:先生请您付钱;并伸出手。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我赶紧从柜台上捡起钱放到她的手上,并说了声对不起。她立刻又堆起了笑脸。回到实验室跟中国同事聊到这件事时,他们都说那很正常,老美都很尊重自己的工作,更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工作或是劳动。说实在的我内心无意轻视她的工作,也许是在国内的惯性已经渗入我的骨子里了! 同事跟我讲起他经历的一件事,他们在一家餐馆吃饭时,在菜里吃出了虫子,他们很生气拿给老板看。老板一脸的歉意给重新换了个新的又免费送了两瓶啤酒。结账时,他们就没给小费。服务生跑过来提醒他们还没给小费,同事也是一脸茫然不解心想您的菜里有虫子还要小费吗?看到同事的表情,服务生忙问:我的服务有问题吗?同事一时语塞。是啊人的服务是没问题的。同事尴尬的补上了小费。后来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小费当然是如数奉上。 在国内,上面的事我是不可能遇到的。 我真羡慕他们那么有尊严的活着!而我这个所谓的国内来的精英却很难活的如此尊严!真不知道尊严为何物!
个人分类: 人生感触|4889 次阅读|5 个评论
回乡记趣:太行山上的狭路相逢
热度 1 gzq 2013-7-16 11:05
各位看官: 话说这个暑期老秦回到太行老家,与其说是探亲,不如说是要找一僻静处自由自在过一过“活神仙”的日子。有一句话我曾转述过,即“不到平顺县不算到过太行山”,我确信,不到平顺县,所有的以“太行”为卖点的旅游宣传如“太行大峡谷”等等的宣传都有夸大其词之嫌。已在大山深处安居多日,昨日有一经历,也因此有点感想,愿在此与诸君分享。 事情是这样的,老家的亲人为我在县城提供了一套旧民居,虽简朴却也方便,尤其是方便我就近登上太行的一个高峰(此地处处是高峰),县里为方便百姓健身计,城关南北两面的山上都修有“公园”,即都修有上山之便道与休息亭,也都需几番曲折,方能上到顶峰。傍晚我常去,但我上的这面山头近几日几乎都是秦某形单影只,西部的日头落得晚,偌大一个天偌大一个地偌大n个高峰,一人独享,也是一种乐趣(从小就向往着也能够‘站在高高的太行山上’终得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但昨日却在一曲折处遇到一位中年男子,彼此打了个照面不曾说话我便继续大步上山了。快到山顶时在小路上坐下小息一会儿,正得意于南朝陶宏景那首(君王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之意境时,只见刚才那位男士也慢慢上来了,我想在此四顾无人处自己应该主动与人打招呼较为礼貌,没想到还没等老秦我张开笑脸他已抢先仰头对我笑脸相向说“您身体真好!”接下来又说了些刚才在途中相遇就觉得“您气度不凡,不是一般人……”(大意)之类的话,老秦当然是受宠若惊连连地“……过奖过奖……不敢当不敢当……”。接下来自然是一番轻松愉快之对话,我也回答了自己是从哪来,为何而来等等。当我说到这儿是我的老家,父亲是1949年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土八路时,他立刻说到:我知道,您父亲是南下干部吧。咱县上某某领导就是南下干部的后代,我曾经(意即彼此年轻时)与他共事过……。 我觉得此事有点意思,因为父辈基本上都是“日久他乡即故乡”,也大都终老于第二故乡(一如我的父亲),他们后辈自然是就地开枝洒叶,回到祖辈的土地上生活的应该不多,用”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解释,他们应该属于某个家族在某地的“一世祖”,当然这是个玩笑,不过后代返回祖辈的土地意愿应该不会很高,在老一辈的传说中,这里也的确也不是一方“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土地”。有人回来了,而且在本县做到了父母官,真是难得。都说是“一回生,二回熟”,老秦认为也有例外,此次即是,一回即熟。当下二人聊得好不痛快,一直聊到天渐暗下来,他看了看手表(秦按:仍戴着手表是当下山西诸多男人的一个基本特征),遗憾地对我说,他得赶回去看“平顺新闻”以及接下来的一部反映中共历程的叫《寻路》的电视剧(平顺新闻与此剧他说他是一集也不落,必看),他自我介绍说是宣传部门工作,仅此足以证明矣。 他走后我也慢慢下了山,没有人不喜欢被恭维,秦某也不例外,但我总觉得一开始他给我戴得高帽有点问题,诸君试想,两人仅打个照面,一句话没说,老秦体态与风度翩翩、玉树临风也一点不沾边,眼神也就老花二百度,就一个干巴老头嘛,当然,老秦毕竟当过兵,也许走道还有点“姿势”,仅此而已,哪谈得上有如此魅力,一眼就让人产生那些“感觉”?!老秦只能从自己的专业常识与小人之心推测:他应该还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安全感)而主动向我示好,此时此地四下无他人,天也近晚,也仅有一小道(老秦居高临下坐其边),他虽较我年轻,但个头较小。当然,不排除聊了几句他打消了顾虑,随后的谈话也就没有了言不由衷。下山的路上老秦似乎为秦氏理论又添了一则,即:当一个人主动向您示好或与您走得很(亲)近时,可能他在某种程度或某一方面上缺乏安全感,您一定不要太陶醉,自作多情,以为自己多有魅力,多有能耐,这样,一旦(安全感方面)“警报解除”,人家自然是该干嘛干嘛,您也就不会心生戚戚也!切记切记! 以上就是老秦昨日的一则亲历与感悟。各位如有兴趣,以后老秦奉上二则、三则。 秦即日于平顺县图书馆(家乡人真是淳朴啊,阅览室里的几部电脑,只要工作人员不正在使用,外人尽可前来冲浪,这不,老秦这就从容地写下了以上的这则趣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54 次阅读|1 个评论
首都机场见闻
热度 2 黄安年 2013-4-22 17:48
首都机场见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4 月 22 日 发布 自去年 1 月 29 日由美国返回北京以来 , 还一直没有来过首都机场 , 几次外出都是走高铁 , 昨天傍晚要接 982 航班来自纽约的家人而来到首都机场。 往常从天通苑来机场是乘坐机场巴士(上地线),在天通西苑站上车,近一年前新设了白坊站(在我们步行不到 10 分钟路程的物美超市北门口),所以对我门来说方便了许多 , 省去了至少来回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班车一般间隔 30-40 分钟一次 , 我昨天赶巧 16 : 45 分正好来了一趟班车,白坊上车,中间不停直达 1 , 2 号航站楼、 3 号航站楼时是 17 : 30 分。原定 982 航班抵达时间是 18 : 20 分 , 到了 2 层国际航班出口处才发现到达时间改为 18 : 56 分,如此计算 , 等到家人出来大概是 19 : 40 分左右。 我利用这个时间将底下两层和地上四层走个遍 , 发现整体管理水平比过去所见大有改善 , 如自驾车、巴士车、出租汽车的停靠位置各得其所 , 旅客根据需要选择离开机场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出租汽车混乱的情况大有改善。 19 : 10 分 , 航班显示纽约 982 航班已经到站 , 本以为 19 : 50 分就可以接出站,谁知一直等到20 : 15 分才出站 , 原因是香港、台北、东京、福冈、首尔的航班都在这之前抵达,海关处集中大量旅客排队,总共 8 个窗口只有两个窗口办理持有国外护照的旅客,在海关足足等了 50 来分钟。我们到出租汽车处一看足有几百人在排队,于是改坐机场巴士回天通苑。 8 : 40 分登上巴士, 9 : 15 分就抵达白坊,中间除在二号、一号航站楼停留外 , 一站抵达白坊。所以今后往返机场就多了一项选择。 照片 11 张是 21 日下午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170 次阅读|4 个评论
清明节看春天里的乡村
蒋高明 2013-4-5 16:38
丁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硕士论文也要开始田间试验了。踏上征程,前往定位站所在的乡村。不过,今天这里没有雨纷纷,有的只是和煦的阳光。 早起。这是一个不错的天气。出了校园,便感觉阳光大好,每一丝都刺入我的双眼,睁都睁不开。外面车来车往,人流如梭,好多人还结伴同行呢。衣着简单人们,穿一件休闲小外套,牛仔裤,帆布鞋,头上顶着各式各样的旅行帽。我才意识到,清明节快到了。原本习惯了学校三点一线、高节奏的繁忙生活,很久无暇高墙外面的四季变幻。清明节?说实话,“过节”这两个字眼已久违了我的生活,甚至是我所经过的人来人往。今年也不例外,没想过回家,没想过出游,因为,清明节对于我来讲,也只不过是约等于工作日的双休日。 天气是如此恰到好处,为什么不选择春游呢?是啊,他们可不正是结伴春游中……不得不说,我有点后悔了,后悔选择这么好的天气出差去农村,我本可以到海边,与浪花奔跑;我本可以到大山脚下,一览大自然的杰作,手指轻触潺潺的流水;我本可以到漫山遍野春暖花开的地方,在山花群中一起烂漫,去嗅一嗅花开的味道,春天的味道……当我被身旁的人从梦中推醒,俨然我已经坐在火车上,这里没有浪花声,没有流水声,更没有山花的味道,有的只是厌倦了的那么拥挤的人群,而等待我的是那些绿色减少、垃圾遍布的小村庄吗? 其实从农村出来,我对家乡的味道甚是依恋,依恋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依恋布谷鸟的“布谷,布谷……”,依恋树上知了一高一低的和音,依恋门前蜿蜒的小河和水里倒映着的挽起裤脚、扎两个马尾捉鱼虾的小姑娘……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再回到农村的时候,树木少了,映入眼帘的是光秃秃的黄土;雨后夹杂着花香的泥土的香味没有了,有的只是养鸡场制造的污水的味道,臭气熏天;曾经山野里的野菜、果子可以随意采摘品尝。可是今天,浓浓的农药味,让人们敬而远之。 想着想着,火车就到站了。我们换乘短途汽车往农村赶。到镇上,我们租了一辆四面镶有玻璃窗的小三轮,可以将外面的景色一览无余,玻璃窗可以打开,让风吹进来。路上半睡半醒,迷糊了很久,这时候也该醒了。我望了望车窗外面,小麦长得很大了,绿油油的一片又一片,风一吹,便卷起层层波涛,我突然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既然不能出游,何不把这辆小车当成旅游车,把它所经过的地方全部当成一道道乡村美景?于是,沿途我们吹着风,看着各色各样的农村生活,有小两口在地里拔草的,有坐在门口给孩子织毛衣的,有杀猪的,有拉着刚刚采好的蔬菜往集市上赶的,有炒菜的声音,有一堆妇女唠家常的声音,也有孩子打架哭喊的声音……呵呵,我不禁抿嘴一笑。 休息了一下,下午夕阳落山之前,我前往麦田看了一圈,踏在真实的土地上,有种莫名的踏实感。蹲下仔细一看,土壤很干,可是小麦却那么郁郁葱葱的生长着,昭显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我坐在亲切的麦田里,看着那抹夕阳把世界照成一片火热的橘黄色,风一阵阵吹过,那么温柔的吹过。天很蓝很大,像要盖下来的大锅一样;还挂着片片云,摆着各种形状,有的是螺旋状,环绕在太阳周围;还有一朵特别像展翅的雄鹰,鹰嘴都那么清晰。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渺小、世界好大,人类很厉害,可以创造出很多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但大自然很神奇,创造了一切生物的、非生物世间万物(其中也包括人类),安排着它们各自的使命,以及它们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 乡村,一个能让人类靠近大自然的地方,守护吧! (丁娜为弘毅科研团队研究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兵民是胜利之本——回乡见闻
sheep021 2013-2-18 11:09
兵民是胜利之本——回乡见闻
小时候,农村的很多墙上都写着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啊,没有兵,没有民,还打什么仗啊。主席真是一语定乾坤,道出了战争的精髓。 今年春节,回到了阔别20年的家乡,一切都变了,道路、村庄,田野,完全认不出来了。站在自家的老房子前,竟然没印象中的完全不同,大有相见不相识之感。相比之下,人的变化还算不大,几乎一眼就能认出来。 见到了一个初中好友,虽然沧桑了很多,胖了很多,但老远就认出他了。寒暄几句,得知他竟然生了三男一女,在村子里也算“大户”了。他弟弟家里有两个小子,不知道还会不会再生。反正这几年,村里的政策已经人性化了,不再动不动就扒房子、抓人,强行结扎流产了。只要愿意交罚款——社会抚养金,随你便。所以,独生的很少,但考虑到抚养成本和罚款,也不会太多。一般都是两个,两个以上的都是特例。 我打趣他说,闲着也是闲着,再多生几个吧。他笑着说:算了,丢不起这人啊——即使在农村,生多了也会被人议论的。道德与法律,都是约束。 至于他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生了三男一女,我没问,但也能猜个差不多:他家在村子算是小户,偏偏又摊上了恶邻——兄弟十人组成的一个大家族,没少受气,所以虽然没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但也在实践中悟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句至理名言——在农村,兄弟多,势力大就是真理! 这样的例子,不用说远的,不出村就能说三天三夜了。 还有一家,孤门独户,势单力薄,受邻家的欺负。以至于养成了“刀不离手”的习惯,有一年夏天,穿着裤衩背心正在地里干农活,“仇家”寻上来闹事,并动手打他,幸亏他裤衩上还带着刀子呢,仇家一看没便宜可占,只好悻悻而去。 不用说,他也深得战争的精髓,连生两胎——都是双胞胎哦,两男两女。更妙的是,儿子初中毕业就送一人去学武术。自从儿子进了武校,家里就“天下太平”了——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哦。 其他的,宅基地,风水之类的事情就更多了,写一本小说都用不完。有空再写一篇《风水》,这是有关我家的事情,真人真事儿,妙趣横生,但其中的辛酸和无奈,透露出的还是那句话——兵民是胜利之本! 村子不大,几百户人。世界不小,几百个国家。但村子里的事儿就是世界上的事儿,世界上的事儿就是村子里的事儿。 想当年,为啥我们宁愿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现如今,朝鲜为啥玩命似地要放卫星,搞炮仗?! 还不都是看到了“小男孩”的威力?! 【 小男孩 (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首枚原子弹的名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滇西傣乡照片
热度 9 Majorite 2012-11-20 21:34
滇西傣乡照片
滇西傣乡照片 今天考察路线是从镇安镇去盈江县城,考察之余拍的照片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请李学宽老师指导: 农民的小四合院 傣楼与白鹅 猪肉与母狗 牛腿 卖枪广告与卖走私车的广告 这则广告,不懂 美丽的公鸡 陡壁采样, 蓝天白云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8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看上去两三步的距离,也许一辈子都走不完》
tiemeng 2012-10-23 14:52
晚饭时,新来的同事一边吃饭一边跟我讲他来这里之前在投资公司的故事,讲他跟着前老板出入一些高档场合的见闻。可惜后来,公司干不下去,老板把他打发走了。按说,那些见闻是能提升一个人层次的。不过应当明白,所有的“按说”都不会成为现实。虽然他曾和前老板走得很近,经常一起进出各种私人会所和高尔夫球场之类的地方,可后来一拍两散之后,他的前老板换了别人跟班,而他依旧合租在廉租房里每天挤公交上下班,过一个典型蚁族的生活。 杨千嬅《处处吻》里唱到:你爱路过去索取见闻,陌路人便特别有份好感。时过境迁,慢慢发现,有些阅历,实在对人生起不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只是一些点缀,一味佐料,它一时刺激你的感官,让你觉得曾经有过繁华天上的美好体验。但是这些体验就像一场春梦,醒来之后,你依然是一无所有。你可以“北京一夜”,北京却不会因为这一夜而属于你,但你很可能会因为这一夜而恋上北京。——分不清真与幻,把很遥远的距离,看得近在咫尺。就像屌丝每次都以为很快就能泡到手一个妹子了,殊不知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我爸跟我说,他刚20岁刚出头的时候,和一个刚成为公务员的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朋友说:我把这辈子的目标定到省委书记,这样,即使干不到省委书记,最差情况下也能混个市长吧。20多年过去了,我爸的那位朋友现在是个局长,县里的局长,正科级。现在,他们仍然经常一起喝酒,不过再也没有谈过人生理想之类的话题了。我想,那个故事也许他们谁都没有忘记,但谁都不会再提起,就像大家都忘记了一样。因为那些话题永远都是属于年轻人的,是奢侈品。 生活的残酷之处在于,看上去两三步的距离,也许一辈子都走不完。而生活的迷人之处恰巧反过来: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距离,却能给你一种看上去两三步就能到达的错觉。譬如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那些从农村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父母亲戚总以为他们毕业之后就能立刻飞黄腾达,他们以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都进了中央办公厅了,混得最次的也去了各大部委了。说起他们只是在公司里拿着几千元的工资,苦逼地为资本家打工,老家的亲戚们打死都不肯相信。 可以理解。老家亲戚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所在的山头。离开了这座山头,他们能看见的就是天空和月亮。在他们的眼里,月亮离山头的距离,也许比他们自身离山头的距离还要近。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你能从这里走到山头,那你够到月亮还不容易吗? 一个网友让我推荐国学方面的书,我告诉他“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困难的都不是你怎样去做,而是你一直在做着不曾停下来。只有这个时候,你所理解的尺度,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尺度,你才不会把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看做一个筋斗那么近,才不会把自己看做孙大圣。我推荐了几本书,他都不太满意。我说:那你先把四书五经读熟吧。他信心满满地说:好!等我读完之后,我们再做交流!我看着他打出的两个感叹号,有点说不出话的感觉。因为我知道,几乎没有可能。但我不忍打击他的积极性,回他说:好的。虽然看上去四书五经字数还没有盗墓笔记多,但真的读下去你就知道完成没那么容易。 每一个小孩,都有过看见月亮离自己很近很近的时候,近到似乎爬上树就能够到。哪一天,当他知道自己离月亮有多远的时候,说明他真正长大了 (function(w, d, g, J) { var e = J.stringify || J.encode; d = d || {}; d = d || function() { w.postMessage(e({'msg': {'g': g, 'm':'s'}}), location.href); } })(window, document, '__huaban', JSON);
个人分类: 出世入世|2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宝岛(1)台北
热度 2 王震洪 2012-7-24 19:32
美丽宝岛(1)台北
美丽宝岛( 1 )台北 (王震洪,2012年7月24日) 第一次去宝岛台湾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尽管从开始申请访问到成行持续了几个月时间,但对这次访问总是兴致不减。因为我想看一看梦魂索绕的日月潭,面朝大海的花莲,热情的阿里山和垦丁。 终于等到了出发的日子。代表团秘书长从北京打来电话告诉我, 13 个省自治区的成员都是先到北京集合,再从北京乘飞机飞往台北,问我是否是这样走。由于我觉得从贵阳飞北京,再由北京飞台北太绕,花的钱是直飞台北的 2 倍,不划算,因此告诉她我直接飞台北。直飞的当然也不是我一个,还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胡博士。 走的那天是 6 月 14 日,飞机早上 7 点 50 从贵阳起飞, 9 点 25 到达广州后 11 点 30 分从广州起飞, 13 点 30 分到达台北机场。当飞机离开福建沿海,跨过海峡进入台湾上空时,我的心情开始有一点点紧张,毕竟这是全中国人可能有大半都想在一生中去一次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台湾岛上远远的高山,一半是浑浊,一半是湛蓝的阴阳海面时,不知不觉这点紧张不知道哪里去了。 飞机落在台北机场滑行的时候,映入我眼帘的是不大的机场跑道,比较朴素的机场建筑。进入入境接待大厅,让我很惊讶的是进入台湾的旅客挤满了整个大厅,而且几乎全是大陆来的,金发碧眼的老外很少。由于夏季是台湾的旅游淡季,可以想象,旅游旺季的游客会更多。 这次参加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交流活动在花莲的国立东华大学举行,花莲离台北还有 200 多公里,代表团在机场集合之后就离开了台北。但是,在访问结束离开台湾的最后两天是在台北停留,并游览了中山纪念堂、故宫博物院、 101 大厦、“总统府”、士林官邸,入住圆山大饭店。 我们游览中山纪念堂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的,因此作为首站。纪念堂屋顶建筑以皇家常采用的暗黄色为基本色,有威严庄重之感。建筑物虽然宏大威严,但四周都有栏道、窗户、门厅,方便进出,给你于开放亲民的感觉。中山先生像、生前文墨、一生的重大事件等悉数呈列,全面反映了先生被两党接受的历史事实。故宫博物院给大家的印象是列代宝贝展品珍贵齐全,但建筑物与北京故宫比,简直是个盆景。因为不是研究这方面的,只能进去看一看热闹而已。 101 大厦是世界最高楼之一,确实名不虚传。除了高外,里边的电梯速度奇快,有很好的减震装置。在观光厅了望台北,美景尽收眼底,周围的山脉都在大楼下边。在参观总统府时,这栋欧洲建筑周围很少有行人和车辆,游人可以在周围自由拍照,和电视上经常看到的请愿、呛声、人山人海的场景完全不同。而且似乎比电视上看到的建筑要平凡很多,样子有点像云南大学的汇泽院。从导游小姐曾经到过马英九的办公室并和他合影看出,马就在三楼办公,确实是台湾的首脑所在地。 士林官邸是蒋介石夫妇居住的地方。蒋公丢了大陆,落败台湾之后,尽管在内部实施了白色恐怖的清党行动,在外部实施了宽厚仁慈的治理策略,台湾经济和民生一度繁荣发展,以便有朝一日反攻大陆,但最终都未能如愿。最后只能把这种追求化为栽花种草、调鹦弄鸟、颐养天年。因此,在官邸园内,栽植了各种奇花异草几百种,有中式花园,西式花园,还有教堂,这也算是对蒋公这个悲剧性人物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从101大楼下看 101大楼下的中山纪念堂 101大楼内的邓丽君 台北街景 圆山大饭店内 圆山大饭店 士林官邸1 士林官邸2 士林官邸3 士林官邸4 士林官邸5 士林官邸6 在台北的车窗外 在台北车窗外河道
个人分类: 作品|58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扬中市通发阀门厂见闻一瞥
黄安年 2012-7-6 08:46
扬中市通发阀门厂见闻一瞥
扬中市通发阀门厂见闻一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6 日 发布 5 月 19 日 午餐后 , 我和老伴随陆咏梅来到她所在的工厂参观 , 这家具有大型现代化厂房并正在建设多层办公大楼的 扬中市通发实业有限公司,是集科研、设计、制造一体化的专业公司。 “ 按 GB 、 API 、 BS 、 JIS 标准生产的恒发牌铸钢,不锈钢蝶阀、闸阀,截止阀、球阀、止回阀及各类非标系列阀门。 ”“ 可按用户要求设计制造各类非标或特殊阀门,配套各类带驱动装置的液动、气动、电动阀门。产品应用于消防、制革、化工、石油、机械、医药、食品、发电、空分等行业,并远销美国、中东、印尼、东南亚等到国家和地区。 ” 公司由小到大 , 已经具有千万元以上的资产规模 , 由家庭夫妻和儿子经营。公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我们通常所说安全阀、减压阀、控制阀 , 其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 从经济到社会生活离不开阀门,小小阀门,建设发展不可少。照片 16 张是在工厂参观拍摄的,其中最后一图是从网上下载。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台湾国际会,两种不同招待规格!
热度 31 hailang0 2012-5-7 18:25
先说头一个会,我本来满怀期待和热情,准备去参加的。 会在8 月召开(时间也好),这个大学只负责不收会务费。 这个中外轮流召开一届的会议,因为过去还没有参加过一次,又见是在从未去过的台湾举办,可以趁机去台湾探亲访友,一举两得!于是俺就报名了。 学校层层审批通过之后,俺又将赴台的申请快递到了首都,请大陆召集人再邮寄给台湾JiaY大学的负责人去办签证。 后来我要出去开近代年会之前,忽然又接到了首都的紧急通知,说台方要我们大陆学者提供供职的单位证明。 因为听说电子图片就可以了,临走的前一天,我又跑到学校里给证明文件盖章。没想到这一盖,盖得我如梦初醒! 召集人说要盖学校的章子,我盖好了研究所的章子之后,就直接跑到校办去加盖“福建某某(高校)”的校章。哪里料想得到,管章子的说:你必须先去人事处盖了章,才能盖这里(更大)的章! 好家伙,一个校章也是那么不随便使用的啊!现在才知道。 于是我下了楼,来到人事处找他们盖章。 我递上去的材料,被一位办事员交给了另一位同事。那位先生仔细看看,先不忙着盖章,他首先要核实我上面提供证明的任职信息: “林纾文化研究所”? 他说,怎么没有听说有这么一个部门呢?我说奇怪啊,这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十几个研究所中的一个啊!你可以打电话去问一问处长啊—— 他打了电话。是一般的办事员,回答他说也没听说有什么“林纾”研究所! 我一听,无名火“腾”地从心头燃起。我不是叫你跟“ L 处”联系么?你打那个小办事员,他懂个球? 最后他没辙了,只好将电话拨到了研究所章子(被我授权代管)加盖的我系的领导那里。我的领导在那头跟他解释清楚,说这个研究所好几年就成立了,有学校的公章,所长、副所长都有(就是没有一个兵——一个正式编制当然也没有!) 于是我们人事处的科领导又开始在电脑上核实我的“证明”上的另一个信息: 教授? 一查,还好, Exel 表格明确表明我的正高职称。于是我终于拿到了有人事处盖章的证明。 接下来我又返回校办补盖校章,这时已经有一位职称科的老师在那边给一些申报副教授的材料盖章。 我心想,不就是一个章吗?就把我的证明递了过去。谁知那位刚才不给盖的女士照样不盖,说你在一边等着吧,这边忙完了才是你! 你很忙不是?好啊,我就呆在一边等着吧,看看旁边的报纸,瞧瞧一个一个材料袋她噼噼啪啪地给人家盖。 一二十分钟过去了,职称科的老师完事,我又把我的材料递过去。 她啪的一下就盖好了学校的章子。我拿起来就准备走! 她拦住我,且慢——怎么啦? 只见她又拿到墙角的一个复印机跟前,复制了一份,说要留作存档。 这样折腾了一个上午,我终于将台湾会议需要的单位证明给弄好了。 谁知我长沙会议开完,回到家中,又得到了最新的指示:要求再把原件给发到北京去。我的证明图片也被嫌弃说不完整。 而且二号通知,要求我们最后成行之前,要把各自撰写的论文打印五六十份,自己带到台湾去! 更要命的通知是,这次会议台方有严格的日程安排,从报到,开会,到阿里山、故宫的考察,一切听从指挥,不得脱团单独行动! 哎呀我的妈吔,感情我去台湾开会就这般的不自由!台胞到我们大陆来旅行,有什么地方他们不能去,不能享受“自由行”的?! 冲着这种严密的军事管制,俺不去了。何况那边落地之后,我还不知道食宿出钱之外,故宫、阿里山是不是也 羊毛出在羊身上 呢?! 我最后决定不去这个繁琐、不自由的台湾国际会了。实在是受不了了。 再说另一个台湾的国际会 。要招待的大陆代表也有二十多位。什么待遇呢? 会务费也是不要的。除此之外,还将落地到台湾的一切费用都免去了,吃饭、住宿和参观,全部报销! 好家伙,同一个国际会,两个不同世界啊! 为什么台胞到我们“大陆”来开会一切全包全免费呢?上次的三坊七巷与台湾的研讨会,还有上上次的海峡两岸才学小说研讨会……无不如此! 台胞的生活水平没有大陆人高,我们去了全免的倒是稀奇? 我们大陆的收入多,台胞来了就享受贵宾的待遇? 并非如此!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我们去台胞那里,却不能享受台胞过来的待遇呢? 在海峡两岸开会,到底是做台胞强,还是大陆客好? 据说两岸或中外的差异是这样造成的:人家是财政部把关,负责经费开支。而我们一般是筹办会议的高校或单位自己筹款,而我们的会费一般都比较充裕! 原来如此!原来我们财务上的不严格审核,造成那么多的“台胞”贵宾待遇!!! 两个台湾国际会,两种不同的待遇!
个人分类: 科学|4855 次阅读|33 个评论
Facebook 见闻
热度 3 liwei999 2011-12-18 00:16
Facebook 见闻
一直说去看看Facebook,拖倒现在,昨天是他们在那里最后一天,接着就要搬家到新建的总部大楼了。里面乱糟糟的,比 Google 还乱,就是一帮大孩子玩闹一样,居然成为世界最知名的最有潜力的大企业。巨大的工作场地跟个集贸市场似的,每个人一个摊位,电脑前坐卧斜倚两脚朝天,各种姿态都有,几乎一律是娃娃脸,跟他们老总一样。场地中间有一个好象是玻璃做的全透明的房子,有些象珍稀大熊猫展览馆:那就是公司的司令部。全公司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玻璃房子里面那位赫赫有名的亿万老总在与他的 CXO 们,在白板前写写划划,计划这个拥有几亿用户被投资人最看好的即将上市的IT公司的未来。 也是一景。 他家的免费午餐似乎不如Google的花样多。里面的拥挤和杂乱却远胜。搬家后情况应该有改善。 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一个字:HACK (十二月16日记) 引用 莫有照片?他们新的总部在哪里? 亿万老总就这样被看着。。。女职员不会迷恋什么的嘛哈哈哈哈 【立委补记】 回家跟甜甜提到去Facebook见到玻璃房子里的传奇老总的事儿,甜甜很兴奋: "you saw Mark Zuckerberg? you saw Mark Zuckerberg?" "Yes, I saw him walk inside the glass cage. I was shocked at a scene like that." "Wow, you should go inside to ask for his autograph for me." "Why? He is just a big boy, and I would not say he is handsome. His name is so strange I never can spell it right, nor can I pronounce it." "He is cool. He created Facebook!" 我知道,Facebook 对于美国中学生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Mark 是他们心中的超级偶像。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4058 次阅读|3 个评论
饭店、餐馆里是否可以照相?
liwei999 2011-9-18 15:46
饭店、餐馆里是否可以照相?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17/2011 18:22:16 这本来不是个问题。对于镜某而言,照与不照都无所谓。但是拿出“王 八屁股”的规定来说不允许照,那就要矫情一番了。请拿出那个“规定”来!拿不出来,那就是“言之不预”了。 曾几何时,吃饭的包间里修了洗手间,让镜某失去了不少考察餐厅的机会。考察一个餐厅的好坏,看厕所是个好的指标。 京城里,能把牛肉做好吃了的餐馆儿不在多数。真不知道开餐馆儿的人脑子里是否进水了,开餐馆不靠菜、清洁度来吸引客人,而是办成了交际的场所。开电梯、送出门等礼数是不错。但是要紧的菜,不是很到位。学洋人做牛肉不能只学样子,也要用心学才是。不然中不中、洋不洋的,肉根本就嚼不动。 做买卖,北京人不如上海人精明,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顾客至上”。比如到地下街里吃饭,每一家给的都是够一个成年人吃饱了的量。吃了一家的,就无法吃别家的了。一样的价位,两个菜拼一份的事情都不肯为客人做。这样的店员不是好店员。上海人就不是这样做事的。给的菜量较少,让你可以吃三家的。这就体现出了上海人的“半两”粮票的合理精神。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拿大医疗的亲身见闻
热度 3 xucq45 2011-8-5 18:59
去年,我应邀到加拿大桑德贝大学 Rui WANG教授 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老伴早已退休,为了互相照应,此次与我同行。老伴身体不算太好,多年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临行前带来许多药,并随身携带了国内医院的诊断书。到加拿大后,开始时一直很好,后来也许是因为每天傍晚散步走路时间过长。一次上午,她突然出现心绞痛,口服大量丹参滴丸、救心丸和硝酸甘油等不见缓解,遂往实验室打电话。于是,实验室的同事开车将她送往桑德贝的中心医院就诊。接诊医生简单问明了情况,检测了血压和心电,就收入观察病房继续诊治, 2 天后又在心血管病房继续治疗 2 天。期间,我的几位学生参加了伴护。 老伴这次住院经历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加拿大的医疗保健制度有了一些亲身体会。 ( 1 )环境优美,服务周到 桑德贝市的人口不多,中心医院也不大,门诊部和住院部连成一体。环境优美,不仅绿化好,而且周围有成群的野生鸭鹅悠闲地踱步。医疗服务很到位,频繁检测血压、心电、体温等,按时送药送饭,态度和蔼。 ( 2 )用药规范,制度死板 在加拿大静脉用药和抗生素的使用,都控制很严。其优点是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但是,有时感觉并不合理,甚至不近情理。例如,听说,实验室的一位工作人员患了大叶性肺炎,高烧近 40 o C ,住院时依然不给静脉用药,只是口服抗生素。这次老伴前后住院 3 天,除了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外,也全是口服药。老伴因一年前曾在国内做过冠脉造影,因此,不同意在加拿大再次做冠脉造影,结果医院第二天就让老伴出院。为了出院后继续维持治疗,我们让家属从国内特快专递寄来一些所需的药品。但是,加拿大海关经过近 2 周的审查,最后还是将药品退回国内。所幸的是,我的一位朋友帮从蒙特利尔的华人药店搞到了一些“丹参滴丸”才救了驾。 ( 3 )看病贵,看病难 原来以为国内看病贵、看病难,这次亲身经历方知国外看病更贵。老伴这次在加拿大门诊看病加上住院治疗合计 4 天,共花费 6 千多加元(折合人民币 4 万多元)。万幸的是我和老伴都参加了加拿大的大学医疗保险( UHIP ),这笔费用最后由 UHIP 报销了(不过,我们 3 个多月一共交了 1 千多加元的医疗保险)。前两天,老伴在哈医大二院住院治疗 20 多天,花了 1 万多人民币 ( 去掉医疗保险,个人支出 3 千多 ) 。 在加拿大的大医院看病,除了心血管等危重症和外伤外,其他并必须首先到指定的社区或家庭医生处就诊。一次只能看一种病,需有家庭医生的推荐书。到家庭医生看病,每次都得预约,常需要等很长时间。到药店买处方药,必须有医生的处方。加籍华人为了尽快就医或治疗方便,回国就医或买药者屡见不鲜。 中国和加拿大的医疗环境和制度各有千秋,彼此之间有很多可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世界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愿世界各国互相取长补短,使各自的医疗保健事业更趋完善,造福于广大的人民 。 桑德贝地区医疗中心标牌 桑德贝地区医疗中心门诊部 我的学生在观察病房伴护 心血管专科病房 住院部的周围环境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7655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见闻之二 公共图书馆
wangfangnk 2010-7-26 19:25
除了湛蓝的天空、洁净的空气、浓密的树木和大片的湿地之外,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对人类生存十分有益的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关注公共图书馆既有偶然的因素,也因为我的专业和图书馆学关系极其密切,我的同事专门做图书馆学研究。于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参观了若干美国的图书馆,包括麻省Amherst 的Johns图书馆、Cary Memorial Library、伊利诺伊州的Champaign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UIUC的大学图书馆、Amherst College的图书馆等,还有Amherst一个非常特别的图书馆,收藏有如今几乎濒临绝迹的犹太语图书( 依地语 (Yiddish),当然还有我最熟悉的UMass图书馆。很多图书馆同时包括档案馆,也是重点访问的地方。美国图书馆的特点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一、进入无障碍。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进入是非常方便的。没有人要求你出示任何证件,你可以进入任何阅览室或开放书库。除非你需要将图书或音像资料借出馆外,才需要记录在你的CARD上。这里的进入无障碍还包括,为行动不方便的人士设置专门的轮椅进入通道或设施。 二、公共图书馆非常关注儿童服务。事实上儿童和学生是公共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之一,在图书馆随处可见家长带着孩子在图书馆看书。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图书馆设有不同的阅览区。我同学的孩子今年五岁,几乎每周或每两周就会去公共图书馆借书和光盘。由于图书馆不光可以借书和光盘,还有许多画册、玩具等,是孩子非常乐意去的地方。 三、方便的计算机查阅服务。针对孩子的电脑阅览室装有特殊的过虑软件,适合孩子在互联网上浏览。 四、读者非常多。我所看到的公共图书馆,读者都很多,尤其是在周末的时候。在周末的时候,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去看书,对于孩子和大人都是享受。 五、藏书量挺大。我没有查阅专门的数据库。以Amherst的Johns图书馆为例,进入到书库里面后,藏书量不少,而且专业性相当强。同去的研究生说,她经常去公共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这改变了我原来认为公共图书馆只收藏些大众化读物的认识。 六、装饰典雅,座位非常舒服。这是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图书馆的墙上常常挂有一些著名人物、历史或风景的画,营造出一种典雅而宁静的氛围。在不经意的地方,正好是你需要坐下来的地方,就会有一个沙发或一把舒适的椅子。有些图书馆还有供读者带笔记本无线上网的专门区域。走廊里会有适合大人和孩子喝水的水龙头。进入图书馆,你就想静静地看书、阅读、思考,无人打扰。 七、最重要的是经费来源。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据我所知国内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缺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有的省级公共馆经费只够维持一些期刊的订阅,好几年都没钱买一本新书。有些馆索性把阅览室租出去当舞厅,赚些微薄的收入维持运营。当我问及Champaign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经济萧条是否影响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划拨?时,他们答道:图书馆经费来源于当地居民的房产税,因此基本不受影响时我真的感到震动。因为在UMass,我们学院四楼的纯净水饮水机从2010年挂了个小牌子,上写:因学校经费紧缩,这笔开支已经没有了。从此后,只能喝自来水了。邮箱里经常收到校长发的公共邮件,告诉师生由于经费压缩,有些服务要砍掉了。但是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却能不受影响,可见美国人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 或者,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志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蓝天、净水、绿地、安全的食物、丰富而宁静的图书馆,乃至干净方便的公共厕所吧。 后记:我爱自己的祖国,希望她变得更美好。欢迎资深美国通拍砖。 儿童区的矮书架 儿童阅览区 孩子们喝水的地方 小小孩的阅览区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7767 次阅读|9 个评论
[个人日记]最近几天的见闻和感想
cutefay 2010-7-22 23:40
先说一个前几天发生的事情:前几天我在物理所南门偶遇大宝同学,当时我边推着车子边发短信,刚好走到大宝宿舍楼前面,我当时没注意到他,直到他到了我身边,朝我打招呼,我才看到。他见了我之后问我:你干嘛呢?等人呢?我说不是。我想,他这么问是很惊讶我怎么会出现在物理所的院内。后来我跟他解释说:我是来喂猫的。他说:原来那只猫是你养的啊?我说:是啊,我从它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喂它,它最近跑到这边来了。他听了之后坏坏地说:哪天我把那只猫抓住虐待一下,嗯。我说:如果你敢虐待这只猫的话,我就在科学网上发博文说吴宝俊同学残忍虐待猫咪。他笑了。不过,我想吴宝俊同学想抓猫也不大容易抓到那只猫,因为它只亲近我,不会亲近其他人,他还没走到猫面前,猫肯定吓跑了。 今天我外出办点事,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位大约四五十岁的中年女子穿着一件粉红色的非常可爱的泡泡类型的淑女装,头上还戴着粉红色的蝴蝶结。裙子和头饰虽然很漂亮,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衣着不大适合她的年龄,更适合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我想,这位阿姨一定是心态比较年轻,所以也打扮得这么年轻。虽然可能外人看来这身打扮跟她的年龄很不协调,但她自己穿着感觉很好,那对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幸福吧!于是,我就在思考,其实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看别人,虽然可能会旁观者清,但是,却并不一定会体会到当事人的内心的感受。人活在世界上追求的是一种幸福感,只要当事人觉得幸福,其实对于他自己而言,就足够了。有时候,人们看到一个傻子在傻笑的时候,心里可能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但是对于傻子而言,他自己可能会感到很幸福。我们不是他,所以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他未必是正确的。 今天我还胡思乱想了一件事情:我想给我科学网的一些系列博文起个好听有个性的名字,例如,我的回忆学生生涯的系列博文可以起个名字叫做今菲昔比系列,我的思考类的系列博文可以起个名字叫做菲亦所思(匪夷所思)系列,我的见闻类的系列博文可以叫做菲比寻常系列,我的生活趣事类的系列博文可以叫做菲常可乐系列。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4161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青藏之旅——前言
chenhw1208 2010-7-20 11:39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了中国地质大学莫宣学老师和罗照华老师的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的课题。2002年5月6月开展了为期1月的青藏高原地质考察。5月1日从北京出发,到达成都,体检后稍作休整即踏上了期待已久的青藏之旅。 青藏高原这片神秘的土地,是许多人梦想的天堂,是生活在内地繁华都市的人们洗涤心灵之所。30多天的心灵撞击改变了我日后的生活态度,今天,当我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时,我是多么的希望能用我的见识和体验去影响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在今日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环境中能永远保持一份真诚和善良。 由于各种原因,时至今日才将当年的见闻和感悟拿来与大家分享,虽然,这是一份迟来的报道,但如果能激起你心底最深处那份温柔的感动,足矣! 高原之旅路线:北京成都阿坝州兰州西宁乌兰且末东昆仑民丰和田叶城西昆仑阿里北返回至叶城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吐鲁番阿密酒泉张掖西宁兰州成都北京。 交通工具:退役回用的三菱吉普。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科学网开博的见闻与感想
outcrop 2010-6-29 15:20
2007年的时候注册了科学网的账号,当时也就论坛网站之类的地方看看。前些时候感觉这边交流的氛围不错,就开了博客,这段时间关注博客,有一些见闻和感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见闻之一 美国人
wangfangnk 2010-5-18 07:18
在李侠老师的一篇文章留言后,李老师建议写个美国见闻录。我有所心动,的确也想把自己的见闻记不来,就算不为分享的话,也可以做为自己这一段留美生活的记录,否则离开后时间长了就忘记了。但也很犹豫,一则是时间紧张,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二则我这人一般只能看见想看见的东西,常常不自觉地将不美好的东西过滤掉,怕是所记不够全面;三是科网有那么多在美国工作的资深的科学家,我来的这短短一年,对于美国的了解顶多就是点皮毛而已,又如何敢写一个见闻录呢?但又一想,即是见闻录,也就是一简单的记录,又不是学术研究,记下来又何妨呢?那就先写写试一试吧,欢迎资深的美国通拍砖。 (一)美国人 美国人给我的印象真不错。在有限的交往中,他们友好、乐于助人、幽默、平等、包容、热情天真,也骄傲,很多人具有拯救世界的情怀。 友好是我对他们的第一个感受。美国人对陌生人很友好,见面时会点头示意,善意地微笑,有时还会打个招呼。到美国这么久,也走了一些地方,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在公共场所吵架、骂街、打架的人。他们不吃狗肉,因为狗是自己的朋友。当我们和美国朋友谈起吃狗肉的事情时,他们脸上痛苦的表情,就好像听到了吃朋友的肉一样。 美国人的乐于助人也令我印象深刻,我常常想他们如此乐于助人是因为他们内心很自信吗?每次问路时,被问者都是极其耐心地指引,如果他们实在不知,也尽量提供可能的信息,并表示歉意,那种诚肯让人很舒服。当我和家人在外旅游拍照时,总有人主动走过来问,给你们三个人合照一张吧,我现在看着电脑里这样的照片,虽记不起那个帮助拍照的路人的模样,但却记得他(她)走过来时友好微笑。 有一天早晨出去散步走得远了,迷了路,找不到回来的路。在陌生的十字路口东张西望,好几辆车停下来问是否需要帮助。先是一个带孩子去图书馆学琴的中年妇女开车带了我一段,我以为我找到回去的路了,想继续步行,就下了车,结果发现还是错的。接着一个带小孩给姥姥过生日的年轻女子,非常漂亮年轻,绕道送我回到住处。我至今记得她的车除了孩子干净的脸之外有多么的乱,她终于收拾了一个给我坐的座位。在我临下车时,她还费尽周折摸索出了个小纸头,用眉笔给我画了回来经过的路线,以备我下次再用。 前些天去华盛顿DC开会时,先要乘坐长途汽车(叫Peter Pan)到波士顿坐飞机,但是到长途汽车站需要乘我们每天都坐的免费公交车。由于周末,公交车数量较少,一个小时一趟。我等了20分钟,该来的那辆车竟然没来!如果乘下一辆一定会误了长途车也进而会误了飞机。步行了一段后,感觉走过去太远了,不可行。情急之下伸手挡车,这在我是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后一次。一辆黄色的小卡车停了下来,车有些脏,方向盘上都是煤灰,司机的肤色和那些煤灰相映成趣,是个较黑的黑人。他帮我打开车门,抱歉地说车太脏了,是一辆工程车。问清我去哪里后就接着给他老爸打电话。看他车的方向,应该是顺路。到了后,费了半天的周折才打开了车门,他帮我取下拉杆箱,我对他表示感谢。他笑笑,然后将车调头而去。原来他并非顺路,而是特意将我送到了长途车站。我站在路边,看到那黄色的小卡在绿树掩映的路上远去。 类似的事情还有,当我做调查问卷时,得到了美国学生、教授的支持。在飞机场等飞机,写东西没听见广播,周围的人急切地告诉飞机更换Gate的信息。 在这里碰到不只一个中国人说美国人很笨很傻,因为他们没有心机,容易相信别人。但是这种傻在我看来很可贵。订好规则后,他们就不再为小利益随意更改规则。比如公共汽车准点到每个站,一旦开出站后就绝不会再拖延停留。我有点爱好摄影,刚来时看到这里的秋天太漂亮了,就买了个相机,照了很多照片后,觉得不太满意想换个好一点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拿到店里去退,心里确实没底,店员只是简单地问为什么要退?相机有什么问题吗?我说,没问题,只是想退了到别的店里再买个高级一点的。然后就退掉了。手续简单得让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也有点歉意,决心以后想好再买,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情况。美国很多人家的信箱在路边,都敞着口,没有门也没有锁。学院教师的信箱也只是一个个敞口的小格子而已。 美国人似乎很有耐心,每次在机场看到人们安静地排队,井然有序。在美国国内航班上,坐在前排的人先下飞机,后排的人很少站起来挤到前面去,而是坐着等到前面的人走了才起身,秩序很好。也许是因为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大家心里没有晚了就轮不着的焦虑和担心吧。而我刚刚看到的新闻是,广州机场因为暴雨飞机晚点,竟然有二十多个人上去打砸,电脑被破坏,工作人员受伤,难道就不能为了自己的安全忍耐一下吗? 刚到美国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与想像中有很大的差异,各种各样的肤色,各种各样的语言,各种各样的身材,穿什么样的衣服,都相安无事。我曾开玩笑说,到了这里感觉很好啊,不怕晒黑,因为比你黑的有的是;不怕长胖,比你胖的多的是;也不怕太高太矮,看那么多的高人矮人都以为自己是美女呢。想起半个世纪前马丁路德金的一个梦,也是来之不易的。 在加州旅游时,跟着中国旅游团,中国导游说中国旅游团与美国旅游团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游客比较含蓄,看到再美的风景也能保持沉默。而美国游客则不同,风景稍好的地方,他们就会惊呼Oh, no, my Gosh,pretty, beautiful!。导游的模仿维妙维肖,也充满向往,令人莞尔。课堂上,老师总是鼓励学生的点滴见解,所以美国的学生很自信,常常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天才,哪怕其实刚刚丢了工作,或者只是一个伐木工人。电视上,大学校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演说,你们是美国人,要为这个世界担负起责任。这样的教育,让人联想到奥巴马演讲时的自信。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复杂的,都不只有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听说有些少数民族裔的学生有人吸毒,有些社区教育水平较低,治安很不好。上学期刚来时,楼上的学生每到周四就开Party,男生女生,叫嚷嬉闹到深夜,让人无法入睡。美国朋友建议说,可以拨打911。想想谁都年轻过,也还不至于。但这学期忽然安静了,不知道为什么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也许是那几个坏小子被人告走了?还有一次,周末,我在办公室呆得太晚了,出来等车时天色已晚,站台上除了我之外别无他人,两个白人男孩经过时停了下来,有一个走过来在离我很近的地方说one dollar?此前我已看过海辉博客记的地铁上的情景,就面无表情,表示不懂他在说什么。他们等了一会儿,眼睛不断地睃着我背上的双肩包,看我没有反应,最后终于挑衅地从我的脚尖前走过去。那么大的站台空荡荡的,那么大的地方!虽然当时挺镇定,回去后还是有些后怕。 接触的美国人不多,交往得也不深,深层的东西无法了解。总体来讲,美国人的内心是自信和自豪的,他们对这个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和骄傲感,他们的礼貌和修养,也来自于这样的自信吧。这浅尝辄止的印象,基本就是如此了。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939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值得注意的美国见闻
lanjs 2010-1-24 22:09
值得注意的美国见闻 蓝劲松 一个国家之所以比其他国家发达,必然有某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或做法。世上别无桃花源。美国不好的一面这里暂且不说,说点其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见闻——看到的与听说的。没有啥新鲜,也不见得准确。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1 、 守法 :美国人好称自己是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十字路口,大小汽车必让行人先行。司法独立,总统管不了法官,所以即使克林顿出了问题,同样照查不误。 2 、 诚信 :据说一个香港明星进超市购物时没有交钱就把一副太阳镜带出了门,“不幸”被发现。而这在美国是犯法的,于是 5 年之内不准入境。或许按照国人理解,一个电影明星应该“不差钱”,肯定是无意之中带出门的。但美国人不吃这一套,没有关系和人情可言,惟法律是从。更绝的是,美国人人有一个全国“一卡通”的诚信记录号码,出了问题没法找工作、没法贷款。 可见 美国人的 诚信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 3 、 自立 :这方面的故事很多。父母可能会给孩子上本州州立大学的费用,但自己若想上名牌大学,或许贷款是必要的,这样毕业以后就要还贷。不自立也不行。 4 、 感恩 :对美国人而言,这个故事或许并不新鲜: 200 年前一个美国人半路上被人打劫了,身上分文不剩。他的总结是:( 1 )歹徒只要我的钱,没要我的命,感谢上帝!( 2 )……( 3 )歹徒抢劫了我,但我并不因此抢劫别人。……所以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5 、 爱国 :总体来说,中国人爱国,美国人也一样。国旗到处都是,正式场合不必说,屋门口的栅栏进门两边插小国旗,既是装饰,也是爱国,或许还有“守护神”的味道。 6 、 收税 :中国官多,美国税多。美国政府很聪明:土地私有,炒房也可,但房子土地越多,房地产税越高。于是通常不敢炒、不能炒。该国税法规定:捐款可以抵税。于是富翁富婆热衷捐款。既抵了税,又得了名,何乐而不为?难怪老美捐款那么大方,传统与制度双重使然也。 7 、 环保 。这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明显差别。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不少地方没有汲取其教训。昔日山清水秀,游鱼可数,而今河中不仅看不到鱼,连虾米也断子绝孙了。
个人分类: 海外见思|3943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访学见闻(2):晚去晚回
wangyk 2009-7-12 16:52
王 应 宽 2009-07-12 UTC-6 CST UMN, St Paul 美国访学见闻( 2 ):晚去晚回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原定 6 月 15 日早上 10 点 的航班从明尼阿波利斯出发,经丹佛转机,下午 3 点前即可到达首站目的地爱达荷州首府 Boise 。朋友 Alan 的夫人驱车把我们送到机场后,我们傻了眼。也因为没有经验,从网上订票得到确认后就没有再跟踪其变化。当我们兴致勃勃的去检录办理登记手续时,被告知我们的航班不是上午十点的,资料显示我们所定的航班是下午六点的。结果是该死的订票中介公司 One Travel 擅自把我们的机票从上午改到了下午,而且没有给我们发函沟通。联系申诉也无济于事,憋着一肚子气发誓要投诉 One Travel 。本打算返回明大去办公室干半天活,下午再来赶飞机。但考虑转公交车加走路(不能直达)往返时间成本太高,加之在机场找到一处可以休息好地方,就决定在机场等待了。因为我们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型家庭的革命夫妻,旅行途中也都背着笔记本电脑(国内称 Notebook Computer, 美国管这玩意儿叫 Laptop )随时挤时间干活。我们在机场二楼候机厅的休息室里工作着等待着。据我观察,那里除了我俩为闲杂人等,其余来这里休息的都穿着飞行员及空乘人员制服。后来才知道,那里是乘务人员的休息室,难怪条件挺好的。我俩各自占着一个茶几两个沙发,别人来了没座位,就靠墙坐在地毯上休息,也没人赶我们走。这与国内机场很不同,因为在国内根本不让游客进那样的休息室。其间,我去买吃的,还顺便逛了机场的各店面,考察商情,相对美元来说,真是物美价廉。看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正如朋友 Bill所 说: It hurts badly 。 因为有工作要干,很容易就熬到了下午五点半。安检顺利过关,一路平安飞抵丹佛机场。机上无聊就翻翻杂志,拍拍照片。碰巧邻座的一学龄前金发小男孩在学中文,就与我交流了一些。在丹佛转乘 FRONTIER 的 FLT 427 航班到 Boise ,预定登记时间是当地时间 9:10PM 。当我们辗转来到转机口一看,又被吓了一大跳,电子屏上显示去 Boise 的 Boarding Time 9:10PM ,而我的手表显示已经 9:20PM 了。心里直埋汰:又错过飞机了,怎么这么倒霉!我赶紧去问机场的工作人员。被告知还有近 50 分钟才登机。一场虚惊!原来我们已经跨越了一个时区,丹佛用的是山地时间,而我的手表还是明尼苏达的中部时间,相差一个小时。手机倒是很 Smart ,通过关机和开机可以自动搜索调整为当地时间。其实也有人抱怨,美国搞这么四个时区,包括当地的很多人都觉得很 Confusing !如在9:00AM,东海岸纽约的同志们已经上班了,西海岸旧金山的朋友们还在睡大觉!再说了,要是通知全国开个什么远程视频或网络会议,会议时间多不好安排!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觉得,还不如中国统一的北京时间方便实用。我们准时登机,两个小时后就安全抵达 Boise 机场,时间已是当地时间晚上 12:00PM 了。难为七旬高龄的好友 Bill 大半夜了还到机场接客接我们去他在 Meridian 的家做客。 原定 7 月 2 日 从波士顿返回,晚上可以直接回到明尼苏达大学的。起初为了便宜,还是从该死的 One Travel 预定的机票,开始订票时网上报价较低,等我们订票确认付款时价钱又涨上去了,的确有被欺骗的嫌疑。这次的航班倒没有被 One Travel 篡改。但波士顿烦人的大雾致使我们原定 5:43PM 起飞的 AirTran FLT521 航班被延误到 9:40PM ,等我们到达 Milwaukee 已经是晚上 11:00PM ,已经错过原定时间转机的航班,而航空公司给我们调整的最早的航班是次日下午 3:50PM 飞往明尼阿波利斯的 AirTran FLT509 航班。无可奈何,只能找宾馆借宿一宿。还好经航空公司介绍去了一家距密西根湖不远处的 Holiday Inn ,花了 80 刀( $80 ),美美的睡了一觉,中午 12:00才 退房去了机场。 7 月 3 日下午 5:05PM 抵达明尼阿波利斯。朋友 Alan 夫妇去机场接我们,他们在送站的地方等。虽然我们已经约好在一楼的 3 号出口等,但几次电话联系总见不着人,他还让我再下一层楼,但地下再无楼层可去,我不是土地神也钻不下去!结果回来时换乘了其他航空公司的飞机,到达的是 Humphrey Terminal, 根本不在出发时的 Lindbergh Terminal 。折腾了好久,终于弄明白咋回事,在 6:00PM 我们才坐上 Alan 的车。请我们去一家中餐馆 Panda Buffet ,饕餮了一顿自助餐, 9:00PM 才回到明尼苏达的家。 别人出门,大都是早去早回,而我们这次的远行是晚去晚回。 附一些照片,随便拍拍,随便看看。 Fly from St Paul to Denver, reading advertisements of Skymall, finding one good binoculars 晴空万里有云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天上的晚霞 Denver机场上空鸟瞰 Landscape of Denver Denver Airport 夜幕下的丹佛机场 行车途中抓拍的Boise风光 Dry land in Idaho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6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访学见闻(1):开篇概说
wangyk 2009-7-10 14:14
王 应 宽 2009-07-10 UTC-6 CST UMN, St Paul 美国访学见闻( 1 ):开篇概说 应明尼苏达大学邀请来此作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本人于美国中部时间 2009 年 5 月 25 日下午 2 : 00 抵达明尼阿波利斯 - 圣保罗国际机场,随同导师抵达校园安顿妥当,就开始了忙碌的访学生活。我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在承担国内原有的编辑工作的同时参与 Roger 领导的团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前一段时间,因为承担国内的工作量太大,尚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实质性的科研工作,甚至在出刊时还占用组里成员的时间做编辑工作。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猫在实验室 / 办公室学习和工作。 因为现在是假期,很少有学生上课,科研工作进度主要由导师安排。借赴内华达州的里诺市参加 2009 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术年会( 2009 ASAB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Reno, Nevada , June 21-25 )之机云游四方。 因为夫人已于 3 月份先期赴美做访问学者,碰巧我们在同一个大学的同一个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农业、食品与自然资源科学学院( College of Food,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Science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只是她在应用经济学系( 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俺在生物产品与生物系统工程系(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我俩调侃,求学谈爱多年,终于在这里成了同学!不同的是,别人找同学谈恋爱,我们是恋爱后成了同学。尽管她先到,但因学习交流日程安排紧也没机会出去观光,直到我来了才开始计划考察行程。经过反复推敲,确定出游计划,并在网上预订机票和宾馆,最终如期出行。 会前先飞赴 Idaho 州的首府 Boise 会见好友 Bill 夫妇,然后随同驱车至怀俄明州游览黄石国家公园,返回 Boise 后,隔日驱车到 Reno 。再从 Reno 乘灰狗 (Greyhound, 大巴 ) 经加州首府萨克若门托( Sacramento )赴 UC Davis 拜访友人潘教授,后随潘教授驱车游览旧金山和 UC Davis ,然后再驱车途经 Lake Tahoe 返回 Reno 参加学术会议。在 Reno 开完会后,我和我爱人就参加了旅行团出去考察参观了。先参加了 C J Express 的美西 3 日游,游览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大峡谷;然后从洛杉矶飞抵纽约参加了 E-World Tour (天马旅游)的美东 6 日游,主要去了纽约市、华盛顿首府、费城、尼亚加拉瀑布、波士顿、游哈佛 / 麻省理工等。最后从波士顿离团返程,途经密尔沃基转机飞回明尼苏达圣保罗,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圈儿。 俗话说,好男儿要远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次行程之长,为吾当前之最。据粗略估计,此行游程超过 1 万公里 。按照地面足迹行程经过的州有 18 个:从明尼苏达州出发至科罗拉多州(丹佛转机)、爱达荷州、蒙大拿州、怀俄明州、俄勒冈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加尼佛尼亚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州、马里兰州、佛吉尼亚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威斯康星州(由波士顿飞密尔沃基转机),最后返回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共计 18 个州和一个特区。 远距离的城市之间的转移主要依靠飞机,但旅游都是坐大巴。说来旅游愉快,但并不轻松,每天赶时间赶路,经常是早上 5 : 30 的 Morning Call ,一般到晚上十点或十一点才能到宾馆。我因为有工作任务在身,每晚到宾馆还要强打精神加班工作至临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一般就睡三四个小时。每天上车就睡觉,下车就观光。饮食也不规律,有时一天就凑合吃一顿,肯德基、麦当劳、三明治、热狗等不对胃口,大多是饥肠辘辘,而碰上中餐馆的自助餐又暴食一顿。幸好身体底子好,一圈折腾回来,也还吃得消。 此后将分专题记录在美游学的所见所闻。因为已经去美国西部和东部云游了一番,拍得精美照片千余张,当然要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和支持。 在此仅附照片 10 张,先睹为快。 西部风光,Idaho Idaho风光 Yellowstone Park Golden Gate Bridge in SF, US Six-star hotel Wynn with man-made sky in Las Vegas (拉斯维加斯的人造天空) Grand Canyon in Arizona, USA (Colorado River runs in the valley) The Capitolin Washington DC Whitehouse in Washington DC Niagara Waterfall in Buffalo, New York on the border of Canada The Statue of Liberty in New York 附:行程表 Itinerary for Akuan' US Tour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80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赴美签证见闻
蒋高明 2008-5-7 23:55
赴美签证见闻 蒋高明 最近,接到美国Drexel大学邀请前去开一个中美科学家关于全球变化的研讨会。办理签证时,烦琐的手续另人不愉快。在中美科学家交流方面,中美双方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中方明显出于弱势地位,这可从双方踏入对方国门的难易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奇怪的是,中国科学家至今没有一人站出来说不,一直默默忍受对方给中国科学家的这种“屈辱”。 一般我们邀请美方科学家来中国时,他们办理签证非常简单。只要有了中国科学家的邀请信即可,到中方使馆办理签证也非常容易,不需要另外附带附加证明。 拿到美国使馆约面谈的通知,长长的单子,就让人心里感觉不舒服。除了要求交679元的签证费外,还要在指定的时间要求被签证人去搞什么面谈,要求提供名片、身份证、工作证、中英文简历、发表的文章清单、上次去美国签证的复印件、邀请信原件(据说复印件也可,这点到是他们格外开恩)、外交部发的申请签证函、约见条、还有他们指定的从他们网站上下载的表格,甚至有时还要求你提供在美国时的照片(就连美国使馆要求你的护照照片也是别样的),收入证明等。明显地,这些要求对中国科学家充满了不信任和“歧视”。记得2003年去美国,竟然不相信我是教授,要我出示教授证,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教授证,只记得所里搞过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的岗位资格证书,回来找来好半天也没有找到。上次是用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发的教授证书(因为我在研究生院给学生上课15年了),再加上所外事给出具了我是植物所的研究员的中英文信,加盖了大红公章,才算通过。 在所要提交的东西里,中国科学院的工作证我就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自从有了身份证,工作证就失宠了),上次的老护照我也不知道去向,谁没事老保留那个签证呢? 美国签证细节表现出他们所谓的铁面无私,连代表团团长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也要去使馆搞什么“面谈”。据美方称,他们将高规格接待我们,还有议员出面,肯定是给徐部长的面子。那里很隆重,这里却很令人寒心,这就是美国。 我们几个科研人员也不少什么名人,但是大家都是异常的忙碌却是千真万确的,去美国完全是按照合作协议履行中国科学家的义务。在美国是没有什么免费午餐的,这次美国之行,原则上是我们自负费用尤其路费。然而,笔者参加其他国家的国际会议,如果是对方邀请,一般都是他们出所有费用的。 不知道其他博友有没有面临去美国签证的这些麻烦。我们怎么办?和美国人说不?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689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