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防洪与防雷
dfedhw 2020-7-20 17:02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类似于雷电,或许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才能将防洪抗洪能力提升至更高水平。作为外行,仅提出一些粗浅想法,以作他山之石。 洪水并不是年年有,而生产生活却随时都要继续,越靠近水边越是宜居之地,鉴于洪水形成的周期性,不可能只为了极端情形下的洪水,而留出大块的空地来专门容纳洪水,加之河道、水库、湖泊、沟渠等逐年泥沙淤积,深度变浅,总体容量变小,造成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愈发突出。 整个流域同时进入雨季,洪水总量毕竟摆在那里,总得要有暂时容纳的空间以及过渡的时间,如果在洪水季节,还是依照惯常的思路,无论湖泊也好,支流也罢,都拼命地往主河道里排,而下泄又需要时间,那么,“挤”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于是,干脆换个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提前主动分流,充分利用整个流域蓄滞洪,包括所有暂时未受到威胁的沿岸区域(一米以上排洪深度会造成危害,半米以下基本可承受),给洪水留出更广阔的回旋空间。 过去洪水水位持平于两岸高度,随着河床升高,堤防也在不断被加高, 大量“悬河段”的出现,形势早已悄然发生变化,使得防守方开始有条件考虑实施无动力分流(分摊洪水) ,否则,加高堤防这场“军备竞赛”照此继续下去,总有跟不上的那一天。 大型防洪设施难以实现精准调控,且“大”有大的难处(延迟或过度调控),以纵向分布于河道的水库为例,主要是通过对上游来水的调蓄,暂时延缓洪峰的形成,这样的手段对于一次性的洪水无疑有效,但倘若长期持续叠加来水并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高位运行状态下,调节库容越来越有限,只能被迫加大下泄流量,看似解决了老问题,却又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故实际难以应对长时间大范围的洪水季。 这就好比供电系统中“串联”使用的“避雷器”,仅仅只是改善了时间-电流关系曲线,抑制电压“幅值”,然而最终还是要通过与被保护设备“并联”的避雷器将雷电流直接“泄放”至大地(多余的水量横向排出堤外)。水利系统防洪与电力系统防雷存在高度的类比性,包括大量术语参数,均可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堤防高度-线路主绝缘、分洪装置-防雷器、分洪流量-通流容量、保证水位-残压、散浸-泄漏...... 除了大型的工程手段,防洪还必须依靠密集且短平快的分流装置(类似于电力系统中不同容量、型式各异的避雷器),借助中小型化的装置,才可能 扩大分流作业面 (如高水位的湖泊、支流等),便于“阵形”的展开, 协同迟滞洪水的集中汇聚, 而不是完全聚焦于主河道,开启关停也更为灵活,既可以打“提前量”,又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由此发挥出“集腋成裘”的功效。洪水的危害性仅局限于“峰值”来袭的那么两三天,只要确保关键地段不决口,便可平安度汛。 关于分流装置,要 确保其开合自如 ,长效可靠,操作简便,因地制宜,根据其周边容量来灵活分布实施,而非开闸之后便一泻千里,悬河段采用虹吸管则完全利用自然力,从而解放人力。泥沙原本是因自然力“搬运”而大量沉积,那么同样还需 再度 借助自然力将其“搬离”河道,所以,汛期反而是大量“抽取”泥沙最好的时机(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以此形成良性循环,顺便还可以补充地下水。 在现有堤防条件下,哪怕普遍再加高半米,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一旦任一处出现薄弱环节,都可能被意外“突破”,从而使全线功亏一篑。因此, 只能立足于现有保证水位线,将超出这一“红线”的水量悉数排出堤外 ,即便各方因主动“接纳”洪水遭受损失也明显好过意料之外的“溃口”,当全流域大面积的主动分流形成合力,反过来又可普遍减轻个体局部 所面临承受的压力,自此不必再增高或缓增堤防(参考电力系统概念:绝缘配合)。 无论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提前拥有切实可行的装置设施,做好充分多样的技术储备,预想到各种等级的峰值风险,具备可靠完备的引导控制能力,才可能远远甩开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长江为什么洪涝这么多,我们是怎样治理长江的? 余鹏鲲:如何科学治水,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1998后,我们该如何正确的“洪水管理” SME 科技故事:泄洪防汛,大坝到底有没有用? 吴国盛 | 古代阿拉伯的天文学和物理学
20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若洪峰来临
热度 1 dfedhw 2016-6-27 16:11
洪水综合防控是一个涉及范围无比宽泛的话题,作为外行,仅在此做一番天马行空的思路探索。 洪水是河流的心腹大患,与其它类型的灾害不同,尽管有“洪灾”这样的概念,但对于一些大江大河而言,这样的灾害永远只允许停留于纸面,实际根本不允许发生,因为一旦发生溃堤决口,就好比一口装满水的大锅被掀翻,随之而来的后果根本不堪设想。 1. 分流的必要性 任何的灾害风险管控都要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鉴于防洪这样的严峻现实,如果能够将河流水位始终控制在保证水位或警戒水位以下,就可以认为是绝对安全的,为了满足这样的前提条件,当洪峰来临,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适时将洪峰水量进行分流,使其暂时离开主河道,改变洪峰固有的时空分布,化解洪水风险,确保堤防无虞。 2. 分流方式 将分洪的压力集中置于个别分洪区存有一定弊端:一是局部压力过大,难以承其重;二是如果分流设备设施失效,后果将极为严重。正所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将集中分流的方式等量置换为多点分流,不仅操作起来更为灵活便捷,让局部地区更容易接纳分洪水量,同时实施分流的可靠性也大为增加,换句话说:即使关键时刻有 10% 的装置失灵,亦无大碍。上游分流,可减轻下游来水压力;下游分流,可加快下泄速度,缓解上游压力;中游分流,对上下游的助力兼而有之,互为策应。 3. 分流技术 分流需要借助装置得以实现,不仅要考虑该分能“分”,该合的时候也要能“合”,对分流过程做到收放自如,以避免无谓的分流。借鉴电力系统中避雷器的工作原 理:一旦出 现高电压危及被保护设备绝缘时,原本处于绝缘状态的避雷器内部立即导通,将高电压冲击电流导向大地,从而限制过电压幅值,保护线缆和设备绝缘。当过电压消失后,避雷器绝缘迅速恢复,承受正常工作电压,供电系统正常运行。 避雷器在这里类似于一个可以按需分合的“阀门”,洪水分流装置需要具备同样的条件:当河道水位接近超标,装置群可以快速启用,待水位下降,可以随时停用。在河面水位高于堤外地面的地区, 利用虹吸管 进行分流或许是一种自然的选择,顺便补充了地下水储量。被动的全线防御终归不如主动地进行分流,“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凡属超标的水量,无论多少,全部排出堤外,不存侥幸心理。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整个防洪管控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权衡的过程,为了绝对确保共同利益,只能适当牺牲局部利益。在必须分流的大前提下,采用等量置换法,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分流技术,将分流压力分解到多个区域,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无论从安全性还是可靠性,无论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考量,都更容易找到一个各方均能接受的平衡点。
360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6年不会有大规模的国企工人下岗潮
niehuihua 2015-12-22 08:52
《聂辉华:2016年不会有大规模的国企工人下岗潮》 按: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变动之中,没有稳定的规律。去年,搜狐财经邀请我预测2015年的国企混改情况,我写了一篇《 不会有大型央企参与混改 》, http://business.sohu.com/s2014/suspect201503/, 认为除了少数试点单位,国企混改在2015年仍然会比较谨慎,幸运地预测准了。但是,今年我不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立此存照吧。 2015-12-21 16:03:44来源:搜狐财经频道 作者:聂辉华 网址 http://business.sohu.com/20151221/n432086098.shtml   导读:又是一年过去,年关将至,搜狐财经2016年十大靠谱经济猜想来了,本文为猜想系列第二篇,探讨明年会不会出现如1998年那样的国企下岗潮。    文/聂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015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在人大老博士论坛上称,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我国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但是,根据我们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 2016年可能会有不少工人因为国企重组下岗,但不太可能有大规模的下岗潮,至少不会出现1998年那样的大量国企工人下岗失业浪潮。    首先,国企总体规模仍然会保持稳定。 影响国企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这是做减法。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例如钢铁、水泥、煤炭、玻璃等,其中的大企业很多都是国有企业。因此,压缩产能、淘汰落后设备、推进兼并重组、提供全要素生产率,就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国企要大量裁减冗员。这必然意味着有不少国企工人转岗、分流或下岗待业。但是另一方面,中央接连发布了多项关于国企改革的“1+N”文件,主旨是巩固国企的经济龙头地位,明确提出“做优做强做大”国企,这其实就是做加法。在这系列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强势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和中央国企,会进一步扩大规模,从而吸纳更多职工就业。两个方面的因素叠加,一减一加,估计在绝对值上减法略大于加法,这就决定了国企的总体规模会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裁员和下岗浪潮。   其次,从全球制造业格局来看,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上升较快,但是总体上仍然有一定的优势。 2004年前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明显上升,甚至出现了“民工荒”。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有20%左右的优势。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工资明显低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当然,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未必便宜,但中国市场的优势是相关配套产业比较齐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这些导致大部分外资企业仍然留在中国市场。这一国际格局决定了,即便有大量国企工人分流出来,相当部分也可以被其它行业或者非国有企业企业吸纳。   再次,从人口结构来看,由于中国老龄化比例在上升,从国企分流的青壮年劳动力再就业的概率较高。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的报告,2014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以上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的10.1%。按照人口预测的曲线图,从本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100年,我们的老年人口都不会再低于3.5亿人。这意味着,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青壮年以及中年劳动力,只要身体健康,只要有工作意愿,再就业的成功概率就会较高。政府要做的是,为这些国企下岗工人提供各种再就业培训,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收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聂辉华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此文被光明网、中国青年网、大河网、中国网等转载。 想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吗?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的新书 《跟 西游记 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 这 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中秋节前夕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专门推荐,1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频道对该书和聂辉华教授进行了一小时直播专访 , 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目前在 人大出版社微店 或 天猫 热销,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正在热售,纸质版即将售罄 , 为了回馈广大热心读者, 亚马逊 网站推出一周电子书特价:仅售9.99元! 时间为 12月20-26日,目前位居亚马逊经管类第一名! 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4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