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坚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坚持

相关日志

张海霞︱创新创业,难在敢想,贵在坚持
热度 8 张海霞 2020-3-27 09:59
新冠肺炎肆虐,大大地冲淡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度,很多创业企业都悄无声息地倒下了,不禁要问:创新创业为什么命运如此多舛? 创新真的都挺难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而且真正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都是非常低的,只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创新创业成功的神话,忽略了背后残酷的事实:诺奖的成果基本要等待几十年的认证,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也是几经生死蜕变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企业二十年存活率低于万分之一! 可是事情也不是那么难,有的时候会出现十分集中的爆发期,早前的英法、二战前的德国、近年来的美国,都出现了人才和技术的创新集中爆发期,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外界大环境的优势:国富民强、自信心十足、鼓励百家争鸣、允许百花齐放,宛如盛唐,不可能仅仅只有李白,只有一个李白也成就不了盛唐,而是自由的风气和互相的激发,才成就了一大批的人才和作品,各显其能、纷繁多彩。 所以,创新第一难的就是要有氛围给人“敢想”,要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以及鼓励去想那些真的有意思的研究内容,这点上很佩服张益唐,已经落魄到了很惨的地步还不放弃自己的宏大构思去解决很难的问题,就凭这点,他就超越了绝大多数所谓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其实拥有很多很好的科学苗子,只要他们能够利用好自己的天赋和外在条件“敢去想大问题”,那就是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浪费在了其他方面:跟着大佬耀武扬威,做着时髦的课题,发着华丽的文章,取得耀眼的名利,然后就淡出江湖指点江山,那些真的难的问题始终是没有人去碰的,或者是浅尝则止,昙花一现,这种现象也是多如牛毛。 这就是创新创业的第二个难题:贵在坚持。 贵在坚持,特别是在创新上坚持自己,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一时兴起、做着好玩是一回事,真的把创新的 idea 做成自己的事业是另外一回事。那天给一位最近被各种媒体热炒的朋友发短信:“ 一人十年百折不回,千难万险亿笑而过 ”,他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一个偶然的发明以及随后为了把这个发明变成现实所付出的超人的努力,这期间的误解与非难,足以毁掉一个人,可是他都一笑而过,坚持前行,还不断地做出了更有价值的发现,自成体系,靠的就是坚持,千里走单骑的骑士精神!想想,这样的事要是落在自己身上,可能早就放弃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自成一统?! 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在今天的中国确实很难,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学术因素很多时候还是直接影响着学术界的发展,自由探索、追求真知的学术思想还不普遍,学术界的争论、宽容、理解、尊重和差异化还远远不够。促进这样“百家争鸣”的自由探索氛围形成,鼓励青年才俊们百花齐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良性竞争机制中培育一批有绝对实力的创新巨星。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看到真正创新的魅力和生命力,即使不得诺奖,我们的自信也是满满的! 创业,特别是那些实业的创业在中国也是无比的艰难,不仅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还要面对新管肺炎这样突如其来的超级病毒,很多创业甚至都来不及开始就倒在了这个漫长的抗疫路上...... 所以,创新创业,难在敢想,贵在坚持! 只有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才能有出路,也只有挺过最黑暗的夜才能等到日出!! 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寒冷的春夜里, 谨以此文送给那些走在创新创业路上的难兄难弟们:兄弟,越是艰难越要相信自己,Yes,iCAN!我们一起加油!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61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张海霞︱真正的学术都是心无旁骛的修行
热度 9 张海霞 2019-12-21 10:41
2019-12-19 这句话是抱着我的厚厚一沓子书稿走出 Caltech 这间临时办公室的时候突然想到的。 昨天看本庶佑先生《学术世界是保守的》的文章里提到,做研究需要 6 个 C :首先,一定要有好奇心( Curiosity ),要对所研究的科学感兴趣,这是一切故事的开始。其次,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有勇气( Courage ),对困难进行挑战( Challenge )。然后,需要专注( Concentration ),需要锲而不舍地持续下去( Continuation )。在这持续、专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信( Confidence )。其中最难的就是“专注”这一关。 我称之为 6C 法则,专注正好在中间,仔细看下这个链式的 6C 结构:好奇心谁都有,提问的勇气不是谁都有,挑战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尝试几乎所有具有提问勇气的人都有,可是能否专注于解决问题呢?此时的答案大多是不能或者不会,因为解决问题真的很难,外界的诱惑又太多,浅尝即止可能是常态,真正能够板凳坐到十年冷、深入地解决掉一个问题真的是太难了!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到此一游”然后切换频道了。 专注真的太难!做学术的人,没有孤灯清影下的百转千回、没有百思不得其解得夜不能寐、没有失败一千次都找不到答案的痛不欲生,哪里会有得见顿悟后黎明破晓般的那种兴奋?! 其实,不仅是在学术界做到专注很难,在其他领域一样是很难很难,比如今天早上占据世界头条的 C 罗的逆天头球, 35 岁的他在足球界打出了媲美篮球界飞人乔丹的超长滞空头球!不得不说真的是逆天了!仔细回顾 C 罗的足球封神之路,不难看出,让他从一众天才球员中脱颖而出的正是“专注”!不得不说这个火了三年又三年的 C 罗,真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足球本身!这一专注让他无比地自律:坚持锻炼保持并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在传统意义上的“黄金年龄”之后还能够保持最佳的状态,每每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拯救球队!要知道各种体育明星在成名之后面临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C 罗能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足球本身,真的是堪称奇迹,因为他就像是长期处在神坛上一样: 下面是山呼海啸一般的亿万观众,而你要旁若无人、心无旁骛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神坛上孤独修行!这太难了! 但是要想寻找事物真正的价值:你都要这样心无旁骛地修行!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642 次阅读|8 个评论
张海霞︱超慢跑人生--纪念第1100个跑步日子
热度 1 张海霞 2019-10-23 22:17
2019-10-23 今天是我跑步的第 1100 个日子,真的是很平静,因为已经习惯了跑步,习惯了我的超慢跑人生。 记得上周四下午在五四操场跑步的时候,只顾自己跑没有注意其他人,因为身边不时就被同学超过去了。第三圈时身边响起一个响亮的声音: 张老师好!我是你课上的学生。 喔,同学好! 只见一个瘦瘦的男生嗖地一下就超过去了。 心里暗自感叹:年轻真好。继续我的慢跑。 又过了几圈,又来了一个:老师好!我晚上上您的课。 喔,同学好! 只见另外一个身影也刷地一下就过去了 …… 后来又是练接力赛的、又是团队跑的 …… 一波一波不停地从我的身边刷刷超过,我依然保持自己的节奏慢跑。 直到第 15 圈结束,最初那些从我身边超过的人都远去了,我自己是这个跑道上坚持到最后的胜者:大汗淋漓,满心欢喜,今天又完成了我的 5 公里。 这就是超慢跑的魅力,你一定不是最快的,也不追求速度和 PB ,但是你是那个最能坚持的,每天给自己加油,按照自己的节奏努力跑,一天一天坚持下来,就成了跑道上跑得最远的那一个。很骄傲,今天,第 1100 天,我的总里程达到了 6648 公里超过了地球赤道的半径( 6378.137 公里),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在人生的跑道上继续每天这样超慢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绕地球一圈( 40076 公里)。 附 我的跑步里程碑和那个时期写下的跑步感悟 第 1000 天( 2019 年 7 月 4 日《拒绝完美记第 1000 跑步的日子》): 这 1000 天的坚持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健身不只是这 1000 天的任务也不是要证明给别人看,它是我一生的功课,我需要慢慢地享受和修炼,所以,从今天起:拒绝完美,科学健身! 第 900 天( 2019 年 3 月 10 日 《拯救自己记第 800 个跑步的日子》 ): 感谢慢跑,感谢这项不挑场地、不挑对手、不挑时间、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始的运动,让我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帮助我放下烦恼、拯救自己! 第 800 天( 2018 年 11 月 15 日《第 800 个跑步的日子》): 记得一次去美国开会,一个老朋友远远地跑过来打招呼: “Alice , you looks so GREAT! What happened?” 于是聊起了跑步对我的影响,她说真的是从内到外的活力四射,可不是嘛?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不仅仅是走路快如风、说话声音洪亮,而且看待外界事物总感觉是欣欣向荣、一片光明!当然让我感到欣慰的还是我的学生、家人和朋友越来越多地开始锻炼,而且把锻炼当成了日常! 第 700 天( 2018 年 8 月 6 日《第 700 个跑步的日子暨人生第一个半马纪念》):最意料之外的是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无形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从我跑步以后,结识了不少热爱锻炼的朋友不说,也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开始行动起来:孩子坚持锻炼成了习惯,先生把家里的露台改装成了健身房,也自觉锻炼,身边很多朋友也开始在微信运动互相点赞和鼓励!记得一个胖小伙跟我一起出差 36 小时,看我始终坚持锻炼和工作,回来的时候跟我说: 跟您在一起,真励志!真好,我也要开始锻炼,甩掉这一身赘肉 !这样的幸福指数是别的物质奖励都不能给的。 第 600 天( 2018 年 4 月 26 日《跑步与读书》): 出乎意外的是长期的锻炼,不仅没有挤占工作时间,反倒是刺激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 2017 年的元旦我尝试了晨跑以后,没想到真的感觉特别好,空气清新、人少、跑步很轻松,而且看着天一点一点地亮起来,便于思考,也是因为晨跑,不仅让看到了更多我以前不曾见到的美好晨光,更是让每天的工作时间自然延长,以前睡懒觉的时间现在用来跑步,早餐则是不用人督促地规律起来,一天的精神都非常好,注意力很集中,可以说晨跑是我完全想不到的意外收获,而且早起跑步的时间,常常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和逻辑关系基本想清楚了,一天做事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第 500 天( 2017 年 12 月 20 日《做个在外道奔跑的人》): 坚持跑步让我无意之中告别了油腻疲惫的中年。长期坚持锻炼以后,我慢慢召回年青时的良好自我感觉:首先是甩掉了一身的赘肉,跑步以后我确实减了不少体重,关键是再塑造了体型,以前穿不上的衣服现在都能穿上了,而且快步如风,现在我出去开会,认识我的朋友都会主动地上来说:你瘦了不少啊,好精神!然后是精神状态的自然提升,与之前那个疲于奔命的拼命三郎式的我不一样的是,现在这种从内到外的充满了运动生机与活力的精神焕发!记得那天我跑步回家,我妈跟我说: “ 张海霞,青春焕发啊!这是你自从生了孩子以后最好的时候。 ” 第 400 天( 2017 年 9 月 11 日《同学,老师和你一起跑》): 记得有一次跟学生在五四操场跑步,天下起了小雨,孩子们风驰电掣一般跑完就回宿舍了,我还在蜗牛一般地继续绕圈,突然下大了,我坚持了一下,可是雨太大了,只好躲在跑道旁的破雨棚里暂避一下,没想到,这时候手机响了:老师,你还在操场吗?我们给您送伞来了。于是,那一晚,我打着伞坚持跑完了我的五公里!!! 第 365 天( 2017 年 8 月 8 日《第 365 个跑步的日子》) : 很多感动,特别是那些陪着我在不同的地方跑步和散步的朋友:在呼伦贝尔零下三十度的夜里,同样热爱端来你的马丽老师;在青海湖畔海拔较高的日月山上和我同时气喘呼呼登顶的青海大学的尚玛校长;在南极的船上健身房里一边看着鲸鱼巡游一边挥汗如雨在跑步机上锻炼的各国朋友们;比如,第 365 天的纪念就是 2017 年的 8 月 8 日,我们在海拔 5000 多米的珠峰大本营竟然还能跟大小朋友们一起跑和跳! 第 300 天( 2017 年 5 月 19 日《在慢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 iCAN 的发起人和主席,我常年穿着 iCAN 的体恤衫,颜色很多也非常好看是流动的 iCAN 广告。记得那次在美国洛杉矶 LAX 机场候机的时候跑步,没想到身后一个老外追上我:你在哪里搞得 iCAN 体恤衫?我是 iCAN 的志愿者啊!真的想不到 iCAN 的影响已经这么大了! 第 200 天( 2017 年 2 月 8 日《我跑故我在 200 天纪念》) :逐渐 让我养成了凡事都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然这期间遇到的问题也挺多,比如说出差,我每年都有 100 多讲座,经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怎么办?那就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跑步:在机场候机室跑步,在高铁站跑步,在高铁上跑步,在酒店里跑步,在访问的校园跑步、在陌生的城市和街道上跑步、去南极的时候在游轮上跑甚至跟企鹅赛跑 …… 第 100 天( 2016 年 10 月 31 日《我跑啊跑啊,终于追上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这 100 天的坚持,我总结的一个健身规律是:一个身体状况正常的中年人,无论选择做什么运动,只要每天一次性坚持锻炼不少于半小时而且出汗,锻炼的作用就起到了。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一次性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剧烈运动更是有害的。 起步( 2016 年 7 月 24 日《闪亮的起跑线》) : 那天晚上,我们正好去另外一个会上,晚上是招待的自助餐,吃的很撑,我说:那我就直接跑回家了!于是,从酒店出来,我背着书包开始惦着小碎步慢跑,不是很远的路,大概三公里吧,大夏天的晚上,回到家就大汗淋漓了,感觉不过瘾,于是放下书包又跑了两公里,冲澡,感觉神清气爽,好极了。就这样我的五公里跑步生涯就正式开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海霞︱创业哪吒成长记
张海霞 2019-8-9 16:24
2019-08-08 北京暴雨,航班取消,临时改了高铁从宜昌回来,湖北的朋友调侃:“你那么着急回去?老夫老妻还要一起七夕不成?不如在三峡避避暑。”我说:“不行,因为 7 日有一个重要的约会,比七夕重要。”这就是 7 日上午我和 iCAN 比赛学生张峰同学的约会。 张峰同学是西北工业大学苑伟政教授的学生,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最早参加 iCAN 大赛的参赛选手(那时候还叫美新杯)。 2007 年第一届美新杯比赛他做的“跟屁虫”是一款很受孩子欢迎的机器人小车, 2008 年第二届做的无人机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当时获得了第二名。他又黑又瘦,但是谈起他的项目在现场那是眉飞色舞、激情四射!中间虽然有各种联系,但是算起来,我已经将近十年没有见到他了,这次他从上海到北京来调研项目,提前跟我约了 7 日上午见面,这个 iCAN 的孩子,他走上社会经历了什么?现在怎么样?我真是迫不及待地要赶回来见到他! 早上 9 : 30 ,地铁四号线北大东门站 A 口,这是约好的地点,但是等我从地铁站出来的时候怎么也看不出来哪个是张峰?人多不说,关键是没有那个黑黑瘦瘦的身影!只好大喊张峰的名字,扭头答应的那个:还很黑,可是已经不瘦,蓝色的短袖,背着双肩包,精神抖擞得像刚出舱门的宇航员! 张老师,您好!我就是张峰! 真好,十年不见,我真是都认不出来了你啦! 可不是吗?您还是这么精神,我可是一下子就认出来啦! …… 两个人热络地聊着到了我的办公室,一进门,他就被那一墙的照片吸引了! 老师,这张照片上有我!这张也有!你看那时候我只有 51 公斤!现在是 75 公斤! 可不是吗? 2007 年第一届美新杯夏令营的照片上精瘦精瘦的他站在最后一排的边上,稚嫩羞涩地讪笑着!真的跟今天站在我面前这个大方自信的大小伙子是同一个人吗? 12 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快坐下,来好好说说你这些年都经历了啥?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要听听他毕业以后创业的故事啦! 那就从头说起吧! 1、缘起丹凤 我是在陕西省商洛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丹凤县出生长大的,家乡在秦岭非常偏僻的深山老林里,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我们那里才通电,因为家里很穷,用不起煤油灯和蜡烛,需要经常上山检松树结点亮照明。小时候家境贫寒,甚至有时候还吃不饱饭,苦难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强烈的危机感。经常躺在家门口的草垛上仰望星空,遐想大山外面的世界。漆黑的夜晚让我爱上了漫天繁星,强烈的走出大山的渴望激励我奋发图强。我父亲是木匠,周围邻居经常请我父亲给他们做家具,我就在旁边偷师学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没钱给我买玩具,我就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机器人 ( 家乡在非常偏僻的深山老林里,交通很不便利。小时候的家乡印象是: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建房基本靠手,取暖基本靠抖,耕地基本靠牛,治安基本靠狗。因此非常期待制作机器人代替人干活 ) 和航空航天 ( 很期望飞机、宇宙飞船可以带我飞出大山 ) ,非常渴望走出大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和宇宙! 家乡村办学校老师很少,只好采用复式班上课 ( 比如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教学,老师先给高年级学生布置作业,再给低年级学生讲课,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讲完课再布置作业,然后再给高年级学生讲课 ) ,我写完作业就跟着学习高年级的课程,锻炼了自学能力,后来努力考上离家一百多里的县城上中学,从初一开始住校,自己洗衣、做饭、上学,培养了很强的独立自主习惯。高考拿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坐了近六个小时的长途大巴终于走出了家乡的大山来到了省会西安市,成为家乡第一个大学生和第一个研究生,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所以上大学选择西北工业大学,一方面是因为离家近花销低, 更多的是想搞航空航天和机器人 。 2、边家村的宇航梦 2004 年刚上大一,在学校报栏看到了中国宇航学会与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联合举办“首届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征集参赛通知,本着对航空航天十几年的兴趣爱好,就撰写提交了三个创意提案。其中一个空间站宇航员太空出舱服头盔 360 °环视投影显示系统的创意,因为我看到 NASA 电影里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环境看不到周围环境而经常出现移动错位!没想到这个创意入选了前 16 名要去北京参加全国决赛,最终还获得了 500 美元奖金,这是那一届全国唯一由大一本科生独立完成的提案作品。现场答辩的时候有个小插曲,年少不更事的我在演讲台上答辩环节与专家评委辩论起来了,会后庄逢甘院士、梁思礼院士、崔国良院士等专家评委非但没有生气还非常友善的拍着我的肩膀(庄院士有将近 1 米 9 的身高)鼓励我: 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想法,更要把好的创意想法变成现实。 这次比赛成为了我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次比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撰写几十页的创意提案、第一次学习制作答辩 PPT 、第一次离开陕西、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参加全国决赛、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全国顶尖的高手和大师!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世界开阔起来了!回到学校后,更加努力,我加入了学校机器人基地全身心的投入研发制作各种机器人:舞蹈机器人、双足仿人形机器人、体操机器人、救援机器人 …… 还带领西工大机器人参赛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多次获得冠军,我们的机器人还上了 CCTV- 新闻、 70 周年校庆等大型活动,那时候我成了学生中的创新明星,不过我没有满足,我希望我的机器人能够更智能。 3、又美又新的小精灵 2007 年结识了微 / 纳米“小精灵”创新设计基地负责人何洋老师,何洋老师鼓励我参加第一届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就是现在的 iCAN 大赛),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新领域:微机电系统( MEMS ),各种功能的微型传感器一下子让我们的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因为原来我们制作的轮式机器人很多动作和功能要么是程序化反应式的,要么是操作员遥控的,而加装了体积小、功耗低的 MEMS 传感器的机器人可以自动跟随目标移动,于是我们就研制了基于 MEMS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跟屁虫”小车,荣获了全国三等奖。 2008 年我们研制的微型无人直升机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参加了深圳大梅沙酒店举办的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年会暨第二届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为了调试参赛作品,我和小伙伴们熬了很多通宵,从西安出发的时候,我们打印好的参赛资料落在西安没有带来,那一晚上我们跑遍了大梅沙附近都没有找到打印店,最后请酒店帮忙从仓库里找到一台废弃的喷墨打印机,在超市买了墨盒和打印纸,几个小伙伴通宵守在打印机前打印装订了几十份参赛作品说明书。从参赛作品技术难度上来讲,我们的微型无人直升机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技术难度是最大的,可是在创意想法和现场宣讲环节,我们比较保守,最终荣获了全国第二名。第一名是复旦大学曾祥宇团队的世博会的虚拟地球仪。实话讲,当时在领奖台上,我是满脸的不服气和沮丧:第一名的作品技术难度比我们的作品简单多了,为什么评委却没有投票选择我们做第一名呢! ? 如今再回想复盘,我当时不是很理解张老师当时就提倡的创新的意义: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它是全方位的,把一个创新的技术和产品用合适的宣传方式让大众更容易接纳也同样重要! 第一名的作品方案项目创意想法确实比我们的作品更新颖,现场宣讲环节也做的非常棒,评委当然会给他们的作品方案打分更高。这当然是后话了。 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和我参加过的其他科技竞赛很不一样,对我最大的冲击是: 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评委不仅有很多学术专家,还有很多来来自产业界的产品专家和企业家,参赛作品选题范围很广,不仅是作品技术方案的 PK ,还有想法创意、现场宣讲、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 PK 。 4、创新的筛子 参加美新杯的参赛经历让我看到了 MEMS 领域的魅力和前景,同时有幸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 2008 年保研的时候我就选择苑老师作为我的导师,同时选择了新方向:微机电系统 (MEMS) ,苑老师带着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在 MEMS 领域飞速发展。非常感谢苑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关于研究方向他给了我很大的自由探索空间和学习成长机会,同时鼓励我们多看《 Nature 》、《 Science 》等顶级期刊的学术论文。苑老师鼓励我在研究生阶段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结合我的兴趣和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航海的学科优势,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将顶尖的微纳米技术和航空航天航海领域需求进行结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当时看到国家在支持建设中国国际空间站和探月工程,我想宇航员在空间站或月球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太空中的高能粒子和射线对宇航员的的生命健康有很大威胁,能否研制一套体积小、重量轻的空间站宇航员生命健康监测系统呢?于是就想到了用微流控芯片检测宇航员血液癌细胞和其他变异细胞。细胞很小,肉眼看不到,具体怎么实现,我苦思不得其解。回家过年的时候,看到我妈用筛子筛黄豆,先用细网筛把沙子从筛网里漏下去,留下的都是黄豆和小石子,再用粗网筛把小石子筛出来,剩下的基本都是黄豆。我一下子找到了灵感:研制一个孔径可调的微网筛结构进行细胞分选。正月初六回到学校用各种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资料进行技术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同时在苑老师和常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开始快速自学探索实践新领域 PMMA/PDMS 等 Polymer 工艺 ( 非硅工艺 ) 的微流控芯片设计、加工、封装、测试过程,研究孔径连续可调微网筛结构的细胞分选芯片,没想到后面我们的项目竟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非常激动兴奋!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面临选择,是继续读博还是工作?我认真分析一下,我发现最喜欢做从 0 到 1 的开创性工作,很希望去产业界理论联系实际创业实践。 5、我的青春就值这套房子吗? 就这样,我研究生毕业加入了创业初期的联影医疗公司,由于在研究生阶段从事过 MEMS 传感器研发,对精密加工和传感器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我有幸作为从零开始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 CT 机探测器模组以及后来的 64 排 /128 排 CT 机和业界第一台 112 环数字光导 PET-CT 机等多个产品的研发。每次在医院看到当年在联影医疗参与研发的 CT 和 PET -CT 产品,内心感到非常自豪!也是我第一次深度参与体验了复杂机电一体化产品从立项开始到产品上市销售的研发流程,这完全不同于在学校里做科研做样品和样机的过程,它把我从一个技术发烧友磨炼成了专业的产品研发工程师!随着产品逐渐趋于稳定成熟,主要研发攻坚工作已基本完成,作为优秀员工有机会获得打折购买公司福利房的资格,但是需要签订 6 年锁定劳动合同!这既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忍不住问自己: 难道我的青春价值难道就是这套房子吗? 经过一段时间思想斗争,我最终选择去北京更大的创业天地里成长历练! 6、兄弟一起来搞机器人吧! 机缘巧合认识了北京格灵深瞳公司创始人赵勇博士,赵勇是 Google Glass 的创始团队成员,非常有人格魅力,我们交流的非常投机。赵勇发出邀请“ 兄弟来北京一起搞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吧! ”,于是我就加入了第二家创业公司——北京格灵深瞳公司,作为格灵深瞳公司第一位结构硬件负责人,一起建立了产品研发流程、编制物料编码、联络外协加工厂商合作等。在颐和园边玉带路的院子里住了两年,经常与赵勇和同事们一起深入交流探讨,参与研发了业界第一款智能 3D 视频行为分析仪 Libra-T 并成功将其纳入到智能安防设备采购目录。那时候,经常与赵勇头脑风暴交流到深夜,智能人眼摄像机 Libra-F 用于自动驾驶就是这样诞生的,记得 2015 年从无锡危险品运输车上做完了 ADAS 实车路测返回北京,赵勇找到我一起到院子里散步交流,赵勇决定把作为格灵深瞳 Vela 自动驾驶团队 spin-off 出来成立一家专注于搞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邀请我作为创始团队一起从零创立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我毫不犹豫欣然同意:这就是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三家创业公司――驭势科技 UISEE 。 2015 年 12 月 16 日北京 3W 咖啡厅天使轮会议室驭势七剑客 7、国宝无人车是我的创业至宝! 最开始我负责公司员工招聘、办公室选址与规划和创建上海分公司。 2016 年 5 月临危受命研制一台无人驾驶概念车参加次年的 CES 消费电子展,在人员、经费、时间等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从对概念车一无所知到 2016 年 11 月无人车从上海起运去美国,我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五个月,这个以熊猫为创意的“国宝无人车”在 CES 展大放异彩, 2017 年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2018 年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外观设计专利银奖,国宝无人车受邀参加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科技成就展 , CCTV- 新闻联播、创新中国、美国纽约时报等国内外权威媒体报道......我如同这些无人车的母亲孕育孩子一样把无人车从零拉扯大,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N 多个通宵加班、多次去医院打点滴,也经历了很多幸福流泪和嚎啕大哭的时刻,抑郁失眠!一路坎坷、一路风雨、一路艰辛、一路磨砺、一路成长、一路感恩!可以说: 国宝无人车是我的创业至宝! 8、创业0到1的反思与感悟 从 2011 年研究生毕业至今,有幸在联影医疗、格灵深瞳、驭势科技三家创业公司打拼奋斗,给了我很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空间,让我得到了更加全方位的锻炼,从技术思维转变成了从市场需求来考虑产品的市场思维!开始跳出自己以前的理工科技术思维局限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首先,对于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商业过程的理解认识。 以前我们经常谈技术和产品,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高大上的技术和酷炫的产品,而是能真正解决客户痛点需求并能创造商业价值和利润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首先必须找到具有真实刚性的市场痛点需求,然后是在合适的市场时机推出技术先进、质量可靠、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客户愿意支付一个合理利润的价格采购产品并能真实解决客户的痛点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闭环,这时候才完整实现了技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因为商业的本质就价值的置换。从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到技术原型的突破是科学创新的范畴,它主要在高校和研究所由技术研究人员来完成,但是从技术原型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程主要由企业专业的市场团队和产品开发团队合作完成,技术突破阶段主要的产出物是专利和论文,从技术到产品过程的主要产出物是技术先进、质量可靠、有竞争力的产品,从产品到商品阶段的主要产出物是合理的利润和可持续的商业闭环,从产品到商品则要由市场评判。 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组织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商业闭环,是技术创业中最艰难的过程。 其次, 从做事到做成事的思想转变。 我过往一直是拼命三郎型的工作狂,可是在 8 年多的创业公司摸爬滚打,我开始逐渐意识到:我们这些年折腾做了很多事,但最终做成的事却不多,团队和公司最期待的目标是做成事。做事和做成事是两种思维方式和心态,我们不仅仅是要做事,而是真的做成事,就像打仗,做事的时候是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小山头,可是一个大的战役则不同, 要想取得战役的胜利需要谋定而后动,站在更高的视角从全局角度出发,天时、地利、人和、善缘,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五事七计,创业更是如此,我们要拿下的是商业战役的胜利并建立商业根据地,这就需要考虑战略取舍、战术执行、团队组织和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资源协调等等。 我也逐渐从特种兵作战开始学习团队协同作战,从技术研发思维转型产品市场思维,从做事方式转变到做成事方式,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修行过程,必须要亲身经历过才能深刻理解。 最后,对于人生中挫折和苦难的认识。 当我上大学再次品读《平凡的世界》里描绘的情景时,原著中孙兰香同学上的是北方工业大学现实中竟然就是西北工业大学,书中“西工大”的身影精神和主人翁的奋斗历程如同纪录片般实时演绎感同身受!我也常常回想在秦岭深山老林里那个吃不饱饭却喜欢仰望星空的小男孩,被很多人称为疯子和傻子的自己,经历了无数次蔑视与偏见、诋毁与挫折、磨难与考验,克服了无数被认为不可能的难关,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当年梦寐以求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探索的梦想正在一一兑现!就像路遥说的那样: 苦难的岁月磨砺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艰难的委屈撑大了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炎凉的世态考验着我们贫贱不移的良知!善良的朋友给予了我们雪中送炭的帮助!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回首这一路坎坷、一路风雨、一路艰辛、一路磨砺、一路成长,我真的是心怀感恩:感谢所有苦难的经历和帮助我们的朋友们!我不是天才,我的起点很低,但是我愿意把凝望的目光投向远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播种希望,把我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全力以赴投入到能创造持久价值的事业中,成为知行合一、做成事的创业者,不负所学,不负此生! …… 不是结语的结语 我坐在张峰的对面,听他激情地诉说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和感悟,动情之处,眼里含着泪花,我说什么好呢?我真的是不忍心打断他,我真的是满心地欣赏他:这个当年参赛选手里不起眼的黑黑瘦瘦但是充满个性的小不点,仿佛就是电影里的那个小哪吒,他一次又一次地冲破极限、挑战自己!让我们一起祝福张峰,祝福这个创业小哪吒: 祝愿你历经磨难仍保持这滚烫的赤子之心! 祝愿你最终成为那个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人! 相信, iCAN ! You CAN ! We CAN !!! 【附】张峰同学业余喜欢写诗,已经有上百首佳作,特选四首以飨读者。 浪淘沙 • iCAN 比赛 张峰 十载赛事育英才,星火燎原遍神州。 科技自立当自强,合作共赢结善缘! 自古英雄多磨难,中华儿女共克艰! 我辈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莫等闲! 泛海 • 朝阳 张峰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 大浪淘沙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 暗夜昏灯寻密钥,知行合一不二门! 朝阳明路多通途,自古公道在人心! 江城子 · 米格天和 张峰 少年热血奉危难,前有虎,后有狼! 历经磨难,亦不忘初心。 为随梦想勇创业,打碎牙,和血吞! 雄关漫步真如铁,从头越,又何妨? 暴风劲雨,何日见月明? 莫畏浮云遮望眼,放眼量,善天长! 满江红 · 国宝辞 张峰 筹创驭势,临危命,造国宝车! 参国展、红点央视、专利银奖!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俱往矣,收拾旧山河,从头越! 安团队,新开拓。 行善事,结善缘。 遍神州大地,涅槃重生! 山重水复辟蹊径,柳暗花明照艳阳! 到如今,再创新天地,善仁行!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7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芯,世界梦
热度 5 张海霞 2018-9-3 08:02
中国芯,世界梦 北京大学 张海霞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的教授,张海霞,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就是《中国芯,世界梦 》 。 为什么会分享这个题目,当然跟这段时间占据世界头条的中美贸易战相关,今年春天大打出手的中美贸易战,从最初的大豆粮油开始成为老百姓的茶余谈资,贸易战逐渐升级,直到中兴事件横空出世,一夜之间“中国芯”就占据了媒体头条,成为了全中国的焦点。 中兴通迅是世界前五中国第二的通迅设备供应商,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国企,可是当美国官方宣布切断中兴通迅公司的芯片供应的时候,一下子就成了瘫痪了!芯片,中国芯,这个原本很不大众化的科技名词,一下子成了妇孺皆知、街头巷尾谈论的高频热词,就连我 98 岁的老奶奶都开始关心了,尽管她一直以有我这个做北大教授的孙女为荣,可是我从来都跟她解释不清楚我到底是做什么研究的,可是五一的时候我回到家,她迫不及待地拉着我的手说:海霞,我听说你做的那一行不行啦! 我很诧异:奶奶,你说啥呢? 奶奶特别关切地说:你爸爸说,你做的那一行被美国打败了,现在要赔大钱啦! 原来如此!真没想到这中美贸易战把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产业打到了如此妇孺皆知、全民关心的地步,也算是做了一次很好的科普吧! 其实这芯片的战争还不止是让中国老百姓如此牵肠挂肚,现在已经成了全世界都为之紧张和疯狂的“芯事”。这是今年夏天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的一件真事,普京和特朗普在北欧会面,做为世界杯主办国的总统,普京送了特朗普总统一个世界杯定制足球做为见面礼,特朗普总统也欣然接受了,可是当总统把这个特别的礼物带回国内时却遭到了 FBI 的盘查,最后认定:这足球里有俄罗斯放置的芯片!反复测试,发现这是一款能够检测到人走近以后直接播放世界杯广告的芯片!这就是芯片的巨大威力,可以说已经无处不在而且让全世界草木皆兵! 那么,这么神秘的芯片到底从哪里来?怎么发展到这种无处不在的地步?又是怎样成为人类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呢?!让我们首先从芯片的起源说起。 芯片的起源其实跟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来自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德国 1939 年 9 月 1 日在欧洲大陆发动的这次人类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一时间凭借船坚炮利和空中优势,打得到欧洲大陆支援作战的英国军队一时毫无还手之力,于是,在 1940 年 5 月 26 日到 6 月 3 日在英吉利海峡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撤离:敦刻尔克大撤退,回到英伦三岛养精蓄锐、发展战术武器和军备,终于在 4 年以后的 1944 年 6 月 6 日重新集结,在英吉利海峡的另外一端与美国军队一起实现诺曼底登陆,开启二战的新局面! 这四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英美能够重新占领战略的制高点夺回战争的主动权?! 是这期间在英美两国为了战争而诞生的两项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第一项就是人工智能, 1940-1942 年期间人工智能之父 — 图灵在英国情报部门工作,他研制成功了图灵机,破解了德军的潜艇密码,在随后的战争中让英军对德军的战略部署一清二楚,图灵机,这一人工智能的先驱就这样诞生在二战的硝烟之中,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很遗憾,由于保密和图灵的早逝,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战后没有快速发展起来。 但是,比图灵机晚一点诞生在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却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开端。 1943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主要是为了快速计算出炮弹的弹道、提升打击精确度而设计的。这台占地近百平米的庞然大物,最核心的元件是 17840 个真空电子管,耗电量惊人,散热很差、可靠性不行,因为任何一个坏了以后,整台机器就不工作了! 于是就有很多科学家开始想:如何能够让真空电子管的寿命更高、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呢?当时聚集在贝尔实验室的一批顶尖科学家组成了一个攻坚团队,集中攻克用锗半导体材料制作放大器来替代真空电子管。 1947 年 12 月 16 号,他们给全世界送来了一个伟大的圣诞节礼物:第一个点接触型的晶体管诞生了!这个看起来很粗糙的小家伙,却可以在平面结构上实现电流和电压的上百倍放大!贝尔实验室研究小组的三位科学家:约翰 - 巴丁、华特 - 布拉顿和威廉 - 肖克利, 1956 年以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中,研究组组长,威廉 - 肖克利在获奖之后选择不走寻常路,他竟然开始创业了:在他的家乡加州圣塔克拉拉山谷成立了肖克利实验室公司! 但是威廉 - 肖克利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高台上下海创业的神话以失败告终,而当年选择跟他一起创业但是由于意见不同被他怒骂为“八大叛逆”的八个年青人,在离开肖克利之后却是敢于用青春赌明天,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1957 年 10 月份八大叛逆凭着纽约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投资的 3600 美元种子基金起家成立了仙童半导体有限公司,到 1959 年 7 月份他们就开发出了以硅材料为主导的平面集成电路加工工艺, 1958 年年底就成长为增长最快的公司。他们于 1960 年制造出了全世界第一块可以实用的单片集成电路, 1965 年仙童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超过 2 亿美元的公司,这简直是天文数字!仙童,这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高科技公司正式登上了纽交所的历史舞台! 1967 年他们先后从仙童出来创办了多家集成电路公司,实现了创业路上的凤凰涅磐。他们先后创办的公司有: National Semiconductor , AMD , 1968 年 7 月八大叛逆之首罗伯特 - 诺伊斯、高登 - 摩尔和安迪 - 格鲁夫创办的 Intel ,到今年 7 月 18 日正式年满 50 岁的 Intel ,可以说真正地改变了这个世界, Intel Inside 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向披靡! 从仙童出来创业变成了一种新风尚,这些企业都集中在圣塔克拉拉山谷 -- 这个当年他们被肖克利驱逐的地方,逐渐成了一道亮丽的创业风景。 1971 年 1 月 11 日,一位记者写到:圣塔克拉拉的山谷应该叫“硅谷”,因为这地方聚集着全世界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用硅材料改变了世界!这就是现在风靡全世界的美国硅谷的真正来历! 硅谷,也成了高科技创业者的天堂,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汇集于此,开始他们的创新创业改变世界的梦想。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创业家说到:“成熟的仙童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新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他就是在硅谷长大并在硅谷创业成功的创新之父:史蒂夫 - 乔布斯。 1976 年 4 月 1 日他和同样在硅谷长大的好兄弟一起创办了闻名遐迩的苹果公司。 当然在这里诞生的以芯片为基础的公司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司远不止 Intel 、苹果这些,还有与 Intel 的芯片无缝链接的微软共同形成了 Win-Tel 模式开启了电脑信息时代,还有做网上支付之父的埃隆马斯克,做社交媒体改变现在人类交流模式的 Facebook 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尽管他们都是不以芯片著称,但他们大多数公司都集聚在硅谷,而且都是在芯片所能提供的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又一代用芯创业的硅谷青年。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创业仙童们的努力,让我们在这条芯路历程上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个芯片无处不在的芯时代! 看看我们自己今天随身带的装备吧:手机、电子手表、电脑等等,每一个都有至少一颗或者多颗芯片!那么芯片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到底占到怎样的比重呢?看看下面这张图:这是我们中国 2013-2017 年集成电路产品的进口额和进口量!蓝色的是数量,红色的是进口额, 2013 年 2663 亿颗, 2300 亿美元, 2017 年 3770 亿颗, 2600 亿美元! 这就是我们中国芯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最真实的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情况:我国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只占全球的 7% ,而市场的需求量 却接近全球 1/3 , 2017 年进口额高达 2600 亿美元,连续 5 年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的两倍,超过铁矿石、钢、铜和粮食的进口费用总和! 更具有对比价值的是我们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贸易逆差: 1600 多亿美元,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因此,国际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锁喉中国!就像这张图里的中兴一样,一旦没有美国进口的芯片,我们的整机组装和业务瞬间就被切断了生命线!而这样的依赖不只是中兴一家企业!这样情况在最近几年里已经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很多次,而且是越演越烈! 所以,有人说 2018 年中美贸易大战是美国人“釜底抽芯”,想想真的是釜底抽芯啊!小小的芯片,现在是全世界的命根子,经济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国家安全的最核心秘密!提到中美贸易战,你说我们能不芯事重重吗? 有人说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实力这么强,虽然现在我们的芯片企业不够强不够好,难道我们不能够花大价钱买一些这样的芯片企业吗? 买企业、买技术,当然是想买了。看看一年前, 2017 年 9 月 13 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前的一个月上了世界头条的一件大事:特朗普否决中资收购美芯片企业,认为涉及敏感领域,宣称保护国家安全。 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美国芯片企业吧?它是一家生产 FPGA 芯片的公司,技术不错,在2007年苹果推出智能手机的时候,它还是苹果的供应商,可是后面竞争很激烈,它的技术不再是最好的了,所以被苹果踢出局,一下子就没了市场,陷入了困境,裁员到200人左右,濒临破产。但是这家企业的技术不错,也是我们中国没有的,于是我们中资的投资公司打算收购它,出3倍的溢价,远远超出企业本身的诉求,所以企业经营者很高兴,愿意卖。可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收购需要走政府流程,经常还不止一个国家的政府流程,奥巴马在任的时候就开始启动收购流程,不行;等到了特朗普,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商人,见到本国破产企业这么好的收益一定会放行,没想到,特朗普总统更是一口否决:涉及敏感领域,保护国家安全,芯片企业坚决不卖!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在芯片这样的高科技领域,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核芯技术,而这些 具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和技术都是非卖品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高价收购核芯企业和技术的路线是行不通的,不仅仅是美国。 那我们真的是缺芯啦!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们貌似有很多芯:多年前的汉芯,今年的红芯,在中国的市场上都曾经掀起过风风雨雨,难道他们都不是芯吗?! 他们都是芯! 只不过都是中国人造假的芯! 想起来让人可恨的芯! 也是我们不想要的假芯! 所以,我说我们中国貌似缺芯,其实我们缺的不是芯! 我们中国真正缺的是人! 尽管我们有十几亿人,但是就跟我们选不出 22 个人组成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足球队一样,我们在高科技领域真正缺的就是这些有创新能力的人! 如果从人才的角度,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过去 70 年芯路历程上中美两国的创新人才的情况的话,我们很多疑问也就一目了然了: 1947 年晶体管和计算机在美国发明的时候,我们的新中国尚未成立,华夏大地还处在战火纷飞之中; 1956 年晶体管获得诺贝尔奖,肖克利带着八大叛逆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在北大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半导体专业,开始培养人才; 60-70 年代,当八大叛逆的仙童们如火如荼地创业并缔造硅谷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处在动荡之中,原本培养的那少数人才也都下了牛棚开始改造更谈不上研发和生产; 80 年到我们恢复高考以后开始培养人才,世界上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 …… 2000 年以后我们的企业开始进步的时候,世界芯片的格局早已确定,我们的人才尚未进入成熟期 …… 在这个时间轴上,可以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比别人完了整整 30 年!比这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这是一张美国硅谷 60 年代的一次集成电路行业大会夜场报告的场景,楼上楼下楼梯上都坐满了人,而且各个目光炯炯有神,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再看这张,是我们 2014 年 9 月 17 日人民大会堂院士报告会的现场,新闻媒体的题目是“睡到一片”!这就是我们在校大学生的真实现状,不仅仅是对于院士的报告,除了游戏以外,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样的大学生是人才吗?可能创新吗?答案堪忧! 解决中国芯的问题,关键是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不是这样睡到一片的所谓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一大批真正的创新人才! 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难题了!因为就像这张图中所展示的中国式教育一样,中国的教育就是专门应试的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简直是噩梦!!! 难道应试和创新真的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特别对于我们广大的青少年来说,都处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一下,难道我们真的就不可能创新吗? 当然不是! 首先来看一下应试的意义:中国的应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存在了几千年,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机制,没有之一。所以,我们不用怀疑高考和应试的意义。正是高考这种体制保证了我们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学习和努力去获得和拥有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应试在中国的意义。 这一点也保证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国际权威 PISA 测试的结果,中国的中学生在全球的学习位置一直排得很靠前,不仅仅是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也包括很多不发达地区。 如果应试让孩子们知道学得这么苦、这么扎实的基础知识,那他们长大后应该能够在扎实的基础上起飞啊!而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所期许的创新人才,而是成了那些在讲座上睡觉一片的人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中小学的问题还是大学的问题?是孩子本人的问题还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出在过度应试上! 什么是过度应试?我们看看这两张图。 第一张:我是培训狗,中国最拼小学生,一个周末被妈妈送了九个培训班的小男孩,去年刷爆了朋友圈,这就是我们很多孩子的现状! 下一张,我是应试狗,用试卷喂养的宠物!这是我们所有初三、高三毕业班学生的真实写照!我们都畅游在试卷的海洋之中,没有喘息甚至没有思考的机会! 这就是过度应试! 试想那个周末穿梭在9个培训班之间的校学生,除了疲于奔命还有兴趣吗? 试想处在题海之中没有时间喘息和思考的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长期的过度应试,把每个孩子拉成了失去弹性的皮筋,剥夺了我们的内在动力和兴趣,更可怕的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更是形成了遇到事情就推卸责任和逃避问题的惯性思维! 孩子:我能不去吗?都是我妈报的班; 妈妈:这怨我吗?周围家长都是这样的; 老师:我们能做什么?学校就这么要求的的! 学校:我们能怎么样?都是教委布置的! ...... 总之,我们都没有错,都是他人的错!可是,我们孩子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却是在这样的拉锯战中,一点一滴地被消磨了!最终在课堂上睡大觉的他们、回家啃老的他们,还会不停地抱怨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 这就是目前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可以说不是应试和创新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而是我们在不断地过度应试中,把创新推到了它的对立面,如果我们能够在应试的学习中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可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一样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为,只有内在动力和兴趣才是创新的源动力! 就像图中这只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鸡一样,你看它是不是像一只可爱的战斗鸡?!为什么?因为它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这是它自己冲破蛋壳焕发出的生命力!而那些从外面被敲破的鸡蛋,都变成了我们碗里的食物:蒸鸡蛋、煎鸡蛋、煮鸡蛋......这就是内在的动力和兴趣的作用!只有有了这样的核动力,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所以,希望成为创新人才的,一定要早早开启你的核动力!而北大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地方! 因为,我们在这里致力于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 首先,在这里你会收获 自信 :就像激光照排的发明人王选先生说的那样:当人们对你的新构思说“ Can’t do ”时,最好的回答是: Do it myself ! 即使在中国芯这样艰难的领域,也有一批北大人从50年代坚持到现在,把这微弱的芯火传递下去!他们是, 1956 年在北大第一个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的黄昆院士! 2000 年追赶世界并创办中国第一个世界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的王阳元院士! 2017 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 5nm 碳纳米管基 CMOS 器件的彭练矛教授!他们 是一群永不服输、勇于创新的人! 在北大,没有人会嘲笑你的梦想和雄心,在这里大家会支持和鼓励你朝着它努力,因为北大人信奉的是 坚持 !就像北大著名校友俞敏洪说的那样: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个是飞上去的雄鹰,一个是爬上去的蜗牛! 也许你是雄鹰,也许你是蜗牛,但是你要知道的是,要想飞到金字塔的顶端,都需要很努力。而在北大,有很多像蜗牛一样努力的雄鹰式人物,老师和同学中都有。 先说一个老师的故事,因为这事对我刺激很大,前年暑假,我的孩子参加了北大物理学院举办的天文夏令营,有一天回到家,她很突兀地跟我说: 妈,你可不可以再努力一点啊?! 我很晕,因为我一直很努力,即使都做了教授很多年,也是每天起早贪黑,早期锻炼身体,晚上 10 点多才回家的人,出差的时候也很多,自诩为是一个很努力的女教授: 娃,你说啥呢?你妈已经努力到你都见不到你妈了,还要怎么努力?! 妈,你真的不够努力,我刚刚参加夏令营听到一个老师的讲座,人家可是世界一流科学家,讲座讲得特别好,关键是人家很努力,每周工作 125 小时! 啥?每周工作 125 小时,有没有搞错?!一周七天,每天他至少要工作 17-18 个小时!这不可能! 妈,是真的,不信你上网去查查看,这个教授叫何子山! 我必须要查一下啊,世界上还有比我疯的人?!果真,一查 “ 何子山,天文学家 ” ,资料都出来了,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何子山,出生在中国广东的华侨,早年在莫桑比克等地长大, 16 岁上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具体学啥记不住了,但是大二的时候,他听了一个天文学家的讲座,从此分分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志趣:天文!从此开始了每周 125 小时的革命工作生涯,他拿了天文学的博士,找到了哈佛的工作,成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天文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享誉国际天文学界,还成为很多科幻电影的灵感来源,几年前很火的《星际穿越》里那个虫洞模型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他在美国的办公桌是那个著名的哈勃望远镜的哈勃的办公桌,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他说了: 我每周工作 125 小时,我的学生做不到,但是我要求他们每周不要少于 105 小时,否则啥也做不成! 同学们, 这就是一个比你聪明的天才还比你努力的真实故事! 他就在北大,我看到了这个故事很受刺激,见贤思齐,立马给何子山写了封邮件: Lious ,你好!我是 Alice ,信息学院的教授,孩子从夏令营回来说了您的讲座对他启发很大,您每周 125 小时的工作更是让人难忘,我想跟您见个面,看看是否有合作的地方? Lious 很快就回了邮件: Alice ,感谢您的来信,知道我的讲座对孩子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非常高兴,我也很想跟您见面,可是我真的没有时间啊! 就这样两个人到现在还没有见上面!因为从那以后我也更忙了,我的工作时间也从以前的每天 12 个小时增加到了 15 个小时以上,当然距离 Louis 的 125 小时还是有差距。不过,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孩子,她在高三上学的第一天就主动把手机扔到了家里:做不到 125 小时,但是我要利用好我的每一分钟把学习搞好!于是她的高三有了突飞猛进,高考的时候她也以名列北京市前茅的成绩顺利考入了她心仪的北大物理学院!大学以后她依然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在物理学院继续名列前三! 其实在北大,你的身边总有这样一大批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常常被宣传为天才,比如这几位数学学院2000级前后的数学奥赛金牌获得者,进校的时候都是这样的青葱岁月,但是18年来他们互相激励着不懈努力,都成长为了世界一流的数学家,被世界数学界成为黄金一代!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光鲜,看不到的是他们的付出的非常人的努力!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哪里有天才,只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已!》说的就是这样的北大师生在成才的道路上互相激励和不懈努力的故事,期待你也是那努力的一个。 在北大还有一个特质,那就是 梦想 ,走在燕园这个充满了历史气息的校园里,你可以到蔡元培先生沉思的雕像前缅怀,你会路过元培学院门前的李大钊先生铜像,你在未名湖边会邂逅埃德加斯诺的墓......不知不觉中你就像林毅夫先生所说的这种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 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 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 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 这就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慢慢地北大就成了你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你开始充满热情和动力地思考和期待自己能够为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做些什么!这就是北大魅力,也是北大潜移默化的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北大出发,创新赢天下! 相信: Yes , iCAN !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774 次阅读|5 个评论
此去经年,沉默如斯
yaojunwei 2018-6-24 16:25
这一晚上的梦,感觉做了很久很久,醒来的时刻,感觉头疼,我似乎可以回忆起做的梦…… 我想一下我做的梦 我梦见十年的规划一年实现了……。 我要好好地重新再进行十年规划,好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梦见,我站在了辽阔无际的原始森林边上, 绿色的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思索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这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康庄大道 但我凝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凄凉,更寂寞 这条小路上 没有留下任何行人的足迹 我知道这条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路口有众多风声一直在呜咽 回来吧,那里没有方向和前途 然而,内心有个声音在呼唤: 踏过去吧,这便是你的人生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这条小径荆棘丛生,前路未卜 我从这条小路走出 必将衣衫褴褛,形单影孤 虽然我爱惜羽毛,敝帚自珍 于是 我关闭了五官 我知道 我要像骆驼一样 无须顾忌那多余的争辩、质疑与否定 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发乎于心,践之于行 这就去征服无尽的坎坷吧 当我走到路的尽头时候, 我发现有一个年代久远、破烂不堪的石碑 但碑上刻着的字烁烁发光 曰: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 我把贴身带的一块小石碑拿出来 在上面刻上了 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 也许多少年后 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 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坚持”
scientister 2018-5-30 16:28
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坚持” 周向进 在中国,“坚持”尤为重要。 科学研究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坚持就失败了。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是有可能成功。科学家就是为了那很小的成功的可能性而坚持。 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成就彩虹! �我经历的早晨和彩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残缺之美
热度 2 rongqiaohe 2017-8-30 09:49
绿叶成荫,甘愿做花儿的陪衬。没有绿叶陪衬的花儿,看上去,是那样独单! 可是,当春天已去,夏热酷暑向我们招手再见,凉爽的秋天来临,绿叶开始变黄、变红、变紫,变得残缺...... 残叶之美,平日较少关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吸引许多人的目光。难怪成千上万的人,在金秋十月去香山赏叶,而不是赏花。 所谓秋色,就是季节赏赐给叶的色彩; 秋叶如花,是秋色中最美的那一部分 。 秋叶,上了年纪,变得有些残缺,然而,叶却更美了! 秋叶,甚至长了“老年斑”,然而,叶的心却红透了,达到了极美。 报春的 玉兰花 早已凋谢,然而,在秋的微风里, 玉兰叶 却仍旧盛开。 秋叶在柳树下小憩,空气中凝结的都是宁静。 有的叶依然翠绿。绿叶衬托绿叶的时候,就是秋的时节啊! 秋叶的灿烂,是叶比花更能坚持;叶的残缺是她经历了春、夏、秋。 秋叶发黄,黄得让人怜香惜玉。 所谓叶知秋,就是 叶的色彩,响应着 秋的钟声 。 晨曦中,秋叶发出金色的光芒,把热情奉献给每一位路人。 新科祥园依然沉静在暮色之中。 残缺之美, 就是平凡之美, 能够坚持到深秋的叶, 修炼成了美丽的花儿! 相机:Lumix LX-7, 自动挡 2017年08/30,早上6:15.
个人分类: 图片集|3386 次阅读|4 个评论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坚持的胜利
热度 9 张海霞 2017-6-27 10:06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坚持的胜利 2017.6.27 高考结束,全家放松下来,跟娃说: 全家一起去看看电影吧,很久都没看了,最近正好有部片口碑不错:冈仁波齐。 爸爸说:什么岗村宁次? 哪儿跟哪儿啊,这个是拍西藏转山的。 没想到,电影院里竟然座无虚席! 土土的开头、乱乱的居家、昏昏的灯光、灰灰的人群、低低的声音:放牛、砍柴、捏糍粑、念经…… 说藏语,听不懂,只能看字幕 妈,这是个啥片?到底讲啥?要演多久? 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只看人说好,具体啥我也不知道,看吧,反正是放松心情 一个念经的放牛老人说:我想去拉萨朝圣,不想留下遗憾 一个个高的中年男人说:我陪你去拉萨朝圣,过年就走 屠夫说:我也想去朝圣 一对夫妻说:我们也想去朝圣 奶奶说:把娃带上一起去 一个孕妇说:我也想去朝圣 婆婆说:我给孩子做了个包被,用得上 …… 这啥意思?朝圣,难道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老弱病残孕谁都可以?没有一个人劝你去也没有一个人说你不合适?特别是孕妇和小孩? 想去的就一句话:我想去 其他人:那就去。 于是,一个混搭青壮年和老弱病残孕的朝圣队伍在一台拖拉机的陪伴下出发啦,所有人都一样匍匐前进,快的慢的,都在前进,休息的时候在路边放两个石头垒起来做记号,休息完毕再踢倒石头启程: 累了,趴下,没人在旁边鼓励你 下雨、下雪,不打伞也没有雨披 涉水、落石,依然五体匍匐在地 上山、下山,继续一步都不能少 出生的娃、砸伤的腿、离世的老人 倒霉,惊喜,不断出现又平静消失 没有鸡汤,精神的和物质的都没有 只有坚持,每晚睡觉前我们念经吧 这一群衣衫褴褛的朝圣者 蓦然回首 已经拜过了千万里 冈仁波齐 神山已经触手可及 电影是无比素净的 甚至都没秀西藏的壮丽风景 电影是无比真实的 没化妆没情节甚至没有对话 电影是绝对意外的 意外在于无声处的归零精神 不知道导演怎么会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 团队的认真与深思却无处不在地体现在镜头之后 电影是发人深思的 尽管我还是不理解朝圣者为何要一路磕长头 可是他们的执着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让我肃然起敬 一个忙碌混乱的世界里 还有一群人可以放下一切 义无反顾地踏上朝圣之旅 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还有一群人如此用心拍摄 制作一部远离世俗的精品 此时无声胜有声 冈仁波齐 信仰的力量 坚持的胜利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727 次阅读|8 个评论
“遵义会议前后的毛泽东同志”与“钱学森之问”
热度 7 zlyang 2017-4-10 20:15
“遵义会议前后的毛泽东同志” 与“钱学森之问” 遵义会议前后的 毛泽东 同志 王明等人, 遵义会议之前,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无情打击; 遵义会议之后,拒不认罪。 “钱学森之问”是否真的存在? 假如“钱学森之问”存在: ( 1 )“钱学森之问”是谁制造的? ( 2 )制造“钱学森之问”的人拒不承认,该当何罪? ( 3 )制造“钱学森之问”的人,进一步扼杀和阻挠“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该当何罪? 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阻碍中华民族崛起, 会不会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 阿Q: “我永远是正确的!我怎么会错呢?” 相关链接: 人民网,专家: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被剥夺红军指挥权两年多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744191.html 新华网,2011年05月26日,湘江之战: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8734.htm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 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 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一如 毛泽东 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 地 被 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 拒绝 了。 湘江战役 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2013-08-28,1937年 “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的“孤立”及原因 http://www.wxyjs.org.cn/ddwxzzs/wzjx/2012nd6q/201211/t20121114_137326.htm 毛泽东 后来在谈到这次政治局会议时说:“ 十二月会议上有老实人受欺骗,作了自我批评,以为自己错了 ”,“ 而我是孤立的 。 当时,我别的都承认,只有持久战、游击战、统战原则下的独立自主等原则问题,我是坚持到底的”。 与会的彭德怀在其自述中曾这样说:“当时,我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而是受了王明路线的影响,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模糊不清。”“ 在会上并没有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 也没有拥护或反对王明的错误路线,是采取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第225页。) 新华网,2011-02-12,王明、博古为啥犯了同样的错误 结局却不同? 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2/12/c_121068290.htm 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2/12/c_121068290_7.htm (2) 博古 主持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和新的中央政治局所犯的错误,与王明原来所提出的“左”倾主张是完全一致的,他 不作自我批评,只知批评别人 ,这种态度是不好的。 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2/12/c_121068290_8.htm 第四,他们在延安整风中的态度不一样,因而结局也不一样。 在延安整风中, 王明基本上是拒绝检讨的 ,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1941年10月7日,当毛泽东指出王明在抗战初期犯了右的错误时,王明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抓住不久前季米特洛夫关于考虑如何改善国共关系的电报,批评中央。 王明 于1945年4月20日写信给任弼时,请他阅转毛泽东并扩大的七中全会各位同志,表示赞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赞扬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与功绩,并检查了自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但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他又对一些同志对他的批评进行反驳。当会议决定要他写一个检讨错误的声明书时,他以种种理由拒不书写。 1956年他到苏联治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国。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他更根据苏联领导人的意旨,撰写《中共半世纪与叛徒毛泽东》(《中共半世纪与叛徒毛泽东》(中文版),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79年。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和东方出版社)2004年在国内出 版时,将名字改为《中共五十年》。等文章和书籍, 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恶毒的攻击,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左”、右倾错误辩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博古的态度就与王明完全不同。当他在延安整风中受到批评后,多次认真地作了检查。 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2/12/c_121068290_9.htm 第二,犯了错误不要紧,但不能坚持错误不改。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就是说,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难免犯错误。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初期,没有经验,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革命和建设,更难免犯错误。但古语又云:“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也就是说,犯了错误,如果 能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那是非常好的事情,就应该加以肯定。 新华网,2015-12-04,钱学森之问,答案在何方?——解析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高等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4/c_1117362340.htm 《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23日 19 版,王 春法,建设科学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进行时)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2/23/nw.D110000renmrb_20170223_3-19.htm 人民网,2017-03-08,人 大代表翟志海:破解“钱学森之问”从下放教育自主权开始 http://m.people.cn/n4/2017/0308/c203-8532053.html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3-10-17,毛泽东重要论述 http://www.seac.gov.cn/art/2013/10/17/art_7110_192571.html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62—663页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 无知妄说 。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1941年3月、4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1页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7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7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个人· 需求· 坚毅
热度 1 xuzhixiao 2017-1-30 13:47
社会问题来自于某些个体和群体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的需求大体有这些:生理需求,安全感,社会需求(爱/归属),尊严,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和助人为乐。出现问题的时候,看看是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现实,某些方面要知足。 关于自我实现,非常关键的两点,兴趣/热情+坚持(passion + perseverence),需要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有时候并不愉快,甚至会很痛苦。这大概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开发自我潜力的原因吧。 我想着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力所能及去帮别人,实现共同学习和成长。不过呢,目前只供方法以参考,剩下的让他自己帮自己吧。现在能做的,科研,唱歌,写+说,批判性思考,等等。除了继续把它们做得更好,还有很多新技能要学,比如,编程,做菜,开车等。反正,我是那种以升级为乐的人,所以不怕处在逆境中。 可以时不时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做了什么?”,“我还想做什么?”,“这就是我的人生吗?”。与其看别人生活,不如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管怎样,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你只有大概100年可以活哦。引用乔布斯的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其实, 我只是想推荐这两个东西,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low%27s_hierarchy_of_needs#Self-transcendence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http://www.ted.com/talks/angela_lee_duckworth_grit_the_power_of_passion_and_perseverance#t-35348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HZNr5qOb0 有一本书,还有很多视频。 Social problems come from individuals and groups unable to meet their needs. Generally speaking, people have these needs: physiological, safety, love/belonging, esteem, self-actualization, and self-transcendence. When some problems have cropped up, we can look at th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nd check what is missing, then tak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metimes we should be contented with the reality. Passion and perseverence are extremely crucial to self-actualization. Since it needs deliberate practice, the process of self-actualization sometimes is unpleasant and even painful, which is why the vast majority cannot live to the full potential. Whatever. I want to keep improving myself and help others simultaneously. However, currently I prefer to tell somebody the method to improve himself/herself, and the rest is up to him/her to help himself/herself. What I can do now is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ing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ritical thinking, etc. Besides sharpening these skills, I have a lot more to learn, such as coding, cooking and driving. Anyway, I am happy to upgrade myself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times. Ask yourself, why do I live in this world ?, what did I do in the past?, what do I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Is this my whole life ?. Compared with watching others living their wonderful life, why not 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 potential. Whatever, everyone is equal in the face of the god of death, you have only ~100 years to live.
13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lijianguo531 2016-4-15 11:29
北京时间 2016 年 4 月 14 日上午 10 点 30 分,一个人、一个球馆、一项运动让全世界的人们铭记。美国洛杉矶市的斯台普斯球馆,人们用平均 1825 美元的票价来观看一场篮球比赛。要知道本赛季这个球馆的平均票价不超过 100 美元。他们来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疯狂?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能够最后欣赏一次一个篮球巨星在这个球馆的比赛。这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常规赛,却也是篮球巨星科比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他们在送别他们心目中的 Kobe Bryant 。因为,这场比赛之后科比就将结束他长达二十年的辉煌职业生涯。自此 NBA 中将再无科比,再无黑曼巴。这一天,几乎科比所有的亲朋好友、篮球名宿以及他之前一起战斗过的队友都来到了现场一起送别小飞侠。斯台普斯的球馆的地铁站这一天也改为了科比站,这一天被广大篮球迷称为科比日、曼巴日。 这一天我也早早的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这场意义非凡的比赛,比赛很精彩,一直看到 1 点多,忘记了吃饭。其实这个赛季湖人的比赛很难看,我一直没有去看湖人的比赛。但是看了这一场比赛我终身无憾,满足了。大学时候的我特别喜欢打篮球,自然而然科比就成了我大学时候快乐来源的绝大部分。借用一位网友对他儿子的话说,“几十年后你要问我科比是谁?我会告诉你科比是我在遇见你妈之前最快乐的时光。”是这样的, 00 后、 10 后肯定理解不了我们心目中的科比,我要告诉他们的是,你要记住一个你没见过的人很难,但你可以记住他的伟大。一个人的伟大往往都流露在他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上,这是什么?这就是 意志品质 。现在和大部分科研人员一样,我每天忙于教学和科研,打篮球的时间没有了,甚至看一场 NBA 的比赛都成了奢望。但是我用这一上午来走进我年少时科比的世界,感悟它带给我的快乐、兴奋,学习他的坚持与努力,我真的很满足。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忠实的科密,因为我认识科比、了解科比是因为火箭有了姚明和麦蒂之后。麦蒂其实是我心目当中的偶像,但是回头品味,我只是欣赏麦蒂打球时飘逸的动作,这其实不是崇拜,充其量只能是好感。因为这根本不是篮球的全部,篮球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竞技运动,技术、意志品质、人格魅力和勤奋才是篮球的精髓。每每火箭 VS 湖人时我都在愤懑科比的神出鬼没。这种气愤是源于科比在赛场上的无所不能、总在关键时刻破坏我的“国家队”的大好势头。和科比一样,几乎所有伟大的人从来都不在乎人们对他的爱与恨,因为他一直在执着地做他认为对的事,没时间管你。等他做完了你才发现,这就是伟大。科比在我心目中就是如此。当看到他最后一场第四节坐在替补席上累的虚脱得大口大口的喘气的时候,我留下了眼泪。是啊,陪伴我最美好时光的他真的老了,他终究要离开了。固然他亘古铄今得在最后一战中狂砍 60 分,酣畅淋漓的逆转取胜,赢得湖人队本赛季最精彩的比赛。我还是不忍他就这么离去, 24 号,感谢你给我带来那么多惊讶的表情,那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浓的爱恨交织。。。。 我曾经给我一个新的篮球迷介绍,科比是目前这个联盟技术最全面、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人没有之一。他是这个篮球时代最后的传统技术力量型打法的人,他是 96 黄金一代最后留守的人,他是集万千荣誉于一生的人: 21 世纪头 10 年最佳 NBA 球员;奥运会冠军: 2 次(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2012 年伦敦奥运会); NBA 总冠军: 5 次( 2000 , 2001 , 2002 , 2009 , 2010 ); NBA 得分王: 2 次( 2006 , 2007 ); NBA 西部冠军: 7 次( 2000 — 2002 , 2004 , 2008 — 2010 ) NBA 总决赛 MVP : 2 次( 2009 , 2010 ); NBA 常规赛 MVP : 1 次( 2008 ); NBA 全明星赛 MVP : 4 次( 2002 , 2007 , 2009 -与沙奎尔·奥尼尔共享, 2011 ); NBA 全明星赛扣篮大赛冠军: 1 次( 1997 ); NBA 全明星: 18 次( 1998 , 2000 — 2016 );有影像记录以来的单场最高分 81 分。他还是几乎所有篮球这项运动最年轻纪录的拥有者: ·最年轻首发球员: 18 岁 5 个月 5 天( 1997 年 1 月 28 日对小牛); ·最年轻全明星首发球员: 19 岁 175 天( 1998 年纽约); ·最年轻入选最佳新秀阵容: 1996-97 赛季; ·最年轻入选最佳防守阵容: 21 岁 251 天( 1999-2000 赛季); ·最年轻 26000 分先生: 32 岁 80 天 ( 2010 年 11 月 12 日); ·最年轻 27000 分先生: 32 岁 160 天( 2011 年 1 月 30 日); ·最年轻 28000 分先生: 33 岁 132 天( 2012 年 1 月 2 日); ·最年轻 29000 分先生: 33 岁 199 天( 2012 年 3 月 10 日); ·最年轻 30000 分先生: 34 岁 104 天( 2012 年 12 月 5 日); ·最年轻 31000 分先生: 34 岁 185 天( 2013 年 2 月 24 日); ·季后赛最年轻 1000 分先生: 22 岁 263 天( 2001 年 5 月 13 日); ·季后赛最年轻 2000 分先生: 24 岁 257 天( 2003 年 5 月 5 日); ·季后赛最年轻 4000 分先生: 30 岁 264 天( 2009 年 5 月 18 日); ·季后赛最年轻 5000 分先生: 31 岁 291 天( 2010 年 6 月 14 日); ·最年轻 1000 场先生: 31 岁 184 天( 2010 年 2 月 24 日); 他到底是怎么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只有两个字: 坚持 。篮球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大鲨鱼奥尼尔说,这个混蛋 3 点钟就开始训练了,而他刚刚从 party 上醉意汹汹的滚回家。禅师杰克逊就一句话,这个家伙一天 24 小时都和篮球有关。这对一个血气方刚,天天厮混于名利场的 NBA 球星而言,科比简直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更何况,能够每天能从瓦妮莎 36F 的怀抱中决绝的离开,然后趁着夜色走进斯台普斯球馆,一连二十年如此,这不是正常人能做到的(引自凤凰网)。他曾经说过,“现在每一个轻而易举的进球都建立在平时百倍的艰辛的训练”。没有坚持与付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这就。 科比是一个执着近乎偏执的人。他在第一次遇到篮球之神的时候就跟神说,如果一挑一我能够打爆你。结果他在乔丹头上狂砍 55 分,破坏了神的退役表演。但是神在科比最后一次造访夏洛特主场的时候依然用它最诚挚祝福去赞扬科比的辉煌职业生涯。是的,科比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典范。他具有篮球所有必备的技能、他拥有艾佛森的交叉步、诺维斯基的金鸡独立还有如乔丹一般美如画的飘逸中投,他能在超人霍华德身上骑头劈扣,也能在韦德的指缝间见缝插针,他能从一号位打到五号位,巅峰时期每场比赛你只祈祷不要激怒他。用中央电视台解说员杨毅的话说,我们看看今天科比要为我们展示他哪个技能。科比对于每一样技术的取得都虚心求教, 2013 年乔丹对着其他记着说,它偷走了我所有的技艺。是的,他对于每个技术动作的苛求近乎疯狂,这就是他对于篮球竞技的态度。 科比是个求胜欲望极强的人。他讨厌输球,讨厌懒散。每次比分落后他都会对着队友怒吼、咆哮,有人说他自大,鲁莽没有团队精神,其实他在激励别人。他说过,每个人都有领导团队的方式,我就是这么直白。有人说他人品不好、自私、不团结,这都是比赛中的一部分,神在以前也备受争议,但是当他脱下战袍,静静离开场地中央的时候大家才会发现原来他对你这么重要,他有多么的伟大,而你,又有多么的不舍。科比也一样,他们都不在乎别人的指指点点,认认真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所有讨厌你的人闭嘴。 我们趁着年轻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需要拼搏,科比的精神将永远植根于我的灵魂,这就是 24 号对于我的意义。 附朋友窦贤明写的一段话: 带着35处伤,在28×15的赛场,你用二十年的拼搏换来5枚勋章。为了1个信仰,陪伴你的是凌晨4点钟洛杉矶升起的太阳。美如画的转身后仰,高出篮筐13厘米的手掌,定格了你漫长生涯抹不去的高光。4分之1转速的回放,留给人们的是8号时的趾高气扬,24号时的无法阻挡。紫金血液1世流淌,斯台普斯因你光芒万丈。为你鼓掌! 谢谢你陪我成长! 既然躲不过岁月的冷枪,逃不过世俗的分嚷,就让我随你一道孤芳自赏!因为你,是我今生永恒的信仰! 如今陪你走过了最后一场,50投60分的你,让我看到疲惫的你脸上依然笑容飞扬,留下我们让眼泪独自流淌!从此NBA不再有你的赛场,我们是否还能爱得疯狂!73胜的勇士接过了你的火炬棒,让你的精神继续飘扬…… NBA ,从此再无曼巴, 我们从此告别青春,踏上新的战场…… 致 科比.布莱恩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热度 22 zlyang 2016-3-15 15:54
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 1)希帕索斯(Hippasus,约公元前500年)因为发 现或说出“根 号2 ”(“非比数”、“无理数”),被“权 威 主流”和 导师 毕达哥 拉斯学派,丢到大海淹死了。 (2)因为创立集合论,可怜的康托被导师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为代表 的“主流”严 厉打击。1884年,39岁时精神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 (3)罗巴切夫斯(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Лобаче́вский,英文 Nikolas Ivanovich Lobachevsky)因为创立非欧几何(1826年2月23日,34岁),被多方打击40余年。死后也不被放过。 坚持真理,还是不坚持? 只要说了,就会被残酷打击。 不说,像高斯一样,那就是阻碍数学的进步。 遵义会议之前的毛泽东,不是个案啊! 1933年,毛泽东在中央苏区 人民网,专家:遵义会议前毛泽东被剥夺红军指挥权两年多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744191.html 相关链接: Hippasus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ppasus 希帕索斯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142.htm Georg Cantor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_Cantor 格 奥尔格·康托尔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090.htm 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 -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history/Biographies/Cantor.html 罗巴切夫斯基 http://baike.baidu.com/view/71686.htm Nikolai Lobachevsky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kolai_Lobachevsky Nikolai Ivanovich Lobachevsky -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Biographies/Lobachevsky.html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75.html 2015-11-07,对西方民主的意外发现(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396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3693 次阅读|63 个评论
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热度 14 zlyang 2016-3-15 15:16
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最可怕的不是来自敌人的打击,而是来自身边“好同志”们的错误行动。 这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起到敌人起不到的坏作用,做到敌人想做而做不到的坏事! 遵义会议之前的毛泽东,长期被“同行评议”合理地“民主掉”。 坚持真理,还是不坚持? (1)1929年毛泽东朱德激烈争执 陈毅问“我跟哪个走” 毛泽东、朱德在会上各持己见,争论得很激烈。在原则问题上,毛泽东素来不肯轻易让步。最后,毛泽东神色严峻地说:“前委现在是不生不死。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只好辞职,不当前委书记了。” 陈毅左右为难。为缓和气氛,他依然风趣地笑道:“你们朱毛两人在吵架,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你们两个大国天天打架,我这个郑国怎么办?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就是怕红军分裂,怕党分裂。我还是希望你们两方面团结。” 毛泽东知道这位老兄的苦衷,他讲的是实话。但毛泽东不赞成“和稀泥”,对陈毅投过一瞥既感激又批评的眼光。 毛泽东在“七大”落选,是红军初创时期的一大曲折。 (2)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我们祭拜湘江,不仅仅是缅怀先烈,更是让历史昭示未来。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 忆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 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 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 余人。 一如 毛泽东 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 地 被 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 拒绝 了。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0年05月31日,人民网揭秘:陈毅请毛泽东回红四军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5/31/content_13590265_1.htm 新华网,2013年05月21日,1929年毛 泽东朱德激烈争执 陈毅问“我跟哪个走”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5/21/c_124740701.htm 新华网,2012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三次不幸遭遇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0/31/c_123893105.htm 人民网,专家:遵义会议前毛泽东被剥夺红军指挥权两年多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744191.html 新华网,2011年05月26日,湘江之战: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8734.htm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 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 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一如 毛泽东 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 地 被 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 拒绝 了。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 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 人。 中华网,2014-01-14,湘江惨败博古为何拔枪:自杀还是枪毙毛泽东?(4) http://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40114/18285394_3.html 该书述及湘江惨败后博古拔枪一事。关于此事,过去都认为博古羞愧难当、意欲自杀,而秦福铨则说博古是对毛泽东等“小三人团”的阻扰十分气恼,拔枪喊道:“我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枪毙了。”后虽遭伍修权劝阻把枪收起,仍恨恨地说:“总有一天我会跟他们算这笔账的。”这与传统说法也有很大出入。因书中未说明其依据,故是否可信难以判定。⑨ 2013-10-04,什么伟大谦虚,在原则问题上,从来没有客气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30054.html 2012-07-27,《中共精英领导层制度值得学习》:好文推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6496.html 2014-11-13, 参加长征人员名单:毛泽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43145.html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88.html 2015-11-07,对西方民主的意外发现(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396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3014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是为了谁?
wya 2016-1-11 11:58
http://news.163.com/16/0111/11/BD1VUDIC0001124J.html 卫计委回应计划生育长期性:起码坚持20年 大城市的生育意愿要明显低, 小城镇特别是农村地区生育意愿高,特别是贫困地区,比如新疆自治区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还是两位数,全国是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六,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 ,生四个孩子、五个孩子还很普遍,在全国80多个贫困县里面相当一部分地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比如四川省是个人口大省,计划生育起步早、基础好,效果也相当好,这是总的情况,但是四川的凉山地区,现在生三四个孩子的还比较多,生五六个的都有。前一段时间贵州毕节,媒体披露出来的几个小孩的意外事件,都是一家的,就这么几个孩子,最小的只有3岁,就反映出刚才我讲的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王培安介绍到, 在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通常贫困地区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相当脆弱的,对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是不利的,所以说还要坚持。 刚才说长期坚持,这个长期坚持起码是二十年、三十年,到一个时期以后,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难在敢想,贵在坚持
热度 28 张海霞 2015-10-4 10:24
创新,难在敢想,贵在坚持 上来看到梁进老师的“创新为什么这么难”,联想到明天又要揭晓诺奖了,必然又要掀起关于原创的一番热议,也来凑合一下吧。 不管是科研还是不是科研,其实创新真的都挺难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而且真正创新的成功率都是非常低的,只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创新成功的神话,忽略了背后残酷的事实:诺奖的成果基本要等待几十年的认证,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也是几经生死蜕变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昨天看到一个帖子讨论企业的生命: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企业二十年存活率低于万分之一! 可是事情也不是那么难,有的时候会出现十分集中的爆发期,早前的英法、二战前的德国、近年来的美国,都出现了人才和技术的创新集中爆发期,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外界大环境的优势:国富民强、自信心十足、鼓励百家争鸣、允许百花齐放,宛如盛唐,不可能仅仅只有李白,只有一个李白也成就不了盛唐,而是自由的风气和互相的激发,才成就了一大批的人才和作品,各显其能、纷繁多彩。 所以,创新第一难的就是要有氛围给人“敢想”,要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以及鼓励去想那些真的有意思的研究内容,这点上很佩服张益唐,已经落魄到了很惨的地步还不放弃自己的宏大构思去解决很难的问题,就凭这点,他就超越了绝大多数所谓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其实拥有很多很好的科学苗子,只要他们能够利用好自己的天赋和外在条件“敢去想大问题”,那就是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浪费在了其他方面:跟着大佬耀武扬威,做着时髦的课题,发着华丽的文章,取得耀眼的名利,然后就淡出江湖指点江山,那些真的难的问题始终是没有人去碰的,或者是浅尝则止,昙花一现,这种现象也是多如牛毛。 这就是创新的第二个难题:贵在坚持。 贵在坚持,特别是在创新上坚持自己,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一时兴起、做着好玩是一回事,真的把创新的 idea 做成自己的事业是另外一回事。那天给一位最近被各种媒体热炒的朋友发短信:“一人十年百折不回,千难万险亿笑而过”,他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一个偶然的发明以及随后为了把这个发明变成现实所付出的超人的努力,这期间的误解与非难,足以毁掉一个人,可是他都一笑而过,坚持前行,还不断地做出了更有价值的发现,自成体系,靠的就是坚持,千里走单骑的骑士精神!想想,这样的事要是落在自己身上,可能早就放弃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自成一统?! 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在今天的中国确实很难,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学术因素很多时候还是直接影响着学术界的发展,自由探索、追求真知的学术思想还不普遍,学术界的争论、宽容、理解、尊重和差异化还远远不够。促进这样“百家争鸣”的自由探索氛围形成,鼓励青年才俊们百花齐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良性竞争机制中培育一批有绝对实力的创新巨星。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看到真正创新的魅力和生命力,即使不得诺奖,我们的自信也是满满的!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868 次阅读|35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四十四)
panpine 2015-9-12 18:47
事情是这样的。 上了出租车,因为力气小,范婧没有把车门拉紧,司机立马转头朝她一阵暴吼,我应着司机的话叫她用力点,她定睛朝我一看,然后使劲地搭上车门把手,垮着粉嫩的鹅蛋脸和长城一样遥远。武汉各类车种的司机几乎随时处于频临爆发和崩溃的边缘,曾有交通广播栏目对此做过研究,表示这种现象与武汉火炉般炎热的气候和拥挤的交通路况密切有关。下了车,我努力地向她解释,赔不是,直到她仍有些不情愿地和早已等在那的朱高高一齐走进前往华山的候车室。 范婧、朱高高和我中学同班,三年时间有很多回忆。从学习来看,范婧考了三年全班第一,在我的心目中竖起了至今屹立不倒的女神地位。女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看黄色漫画,二是一般不生气,如果生气会用自虐的方式告诉你她有多么生气。对于第一个特点,女神矢口否认。一次同学聚餐,我和朱高高共同清晰地回忆着初二某个下课的中午,她如何穿了一件比太阳还要明艳的橘红色灯芯绒外套,如何在初秋的长裤外面又套上一条借来的卡其色BB裤,然后如何从我和朱高高手里夺走《脱线天使》冲到书店对面的公交站牌下面埋首苦读起来,那情景就像口渴的人看到泉水,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一般。 女神听罢,抚摸着蔚蓝色Prada手提袋旁用大颗乳钻装饰的苹果手机,优雅地说:“我从来不看那种书,那天看的是《灌篮高手》。”朱高高一口把没有来得及咽下去的橙汁喷了出来。 女神的第二个特点,在华山袅绕的两天一夜表现得特别具体。当我和朱高高穿着休闲衣裤和旅游鞋准备上山的时候,女神坚持不换下脚底的‘恨天高’,她说自己可以穿着10公分的高跟鞋跑步,爬山也不在话下。执拗不过,我们只好到售票口下面的小店休息了一阵,听讲登山的注意事项。声音洪亮的讲解员手拿教鞭,不时地侧转躯体,朝斜后方的登山地图指指划划,唬人似的强调登山的险要和刺激。话音刚落定,女神直奔柜台买了双十块钱的球鞋。“华山女英雄”的称号从此伴随着她一直响彻在我们一行人的记忆里,她拒绝换鞋是因为对我来前的表现不能释怀,她用主流以外的自我坚持表达对外界的愤怒。 可爱的女人。
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坚持,何谈成功!
热度 5 tshenbin 2015-8-28 10:06
很多人抱怨没能成功是因为“时运不济”,没有机会;亦或是悔恨当初做错了选择,没能把握住机会。是这样吗? 我们自己、甚至是一些所谓的成功学讲师,总是认为成功重在面对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有人认为在决定成功的因素中,“选择重于努力”。 事实真的如此吗?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自身经济学家在《开讲啦》曾经做过一个题为《经济人生》的演讲。他说在各自人生的发展大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这样,“在明确大方向,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突然会发现你的能量,你的才智比想象的高,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事实也是如此。 回首我们走过的路,每一个人生的路口、每一次面临所谓的机会,有多少人没有纠结、没有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寝食不安? 有的专家在研究领域成果突出、在圈内小有名气,于是识才爱才的有关部门要提拔重用、放到领导岗位。一边是驾轻路熟、基础深厚的业务领域,一边是胸中无数、不甚了了的管理岗位;一边是坚持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边是抓住就会平步青云手中有权;一边是曲高和寡享受寂寞,一边是杯斛交错前呼后拥……如何选择?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选择,孰优孰劣,多数根本无法判断。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所选择的,往往会成为最为艰难的,而你所放弃的,往往假以时日总会被臆想成更恰当的。这也就是多数人总在“吃后悔药”、悔不当初的原因。 而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每个选择都不会是直通成功的坦途,只有踏上去了,才知道个中的苦;而多数人看向别人的眼光,通常只发现成功的荣耀与光环,却少有人探究路上的辛劳与付出、坚守与磨难。 很多人惊羡传奇数学家张益唐在孪生素数领域取得的“惊世骇俗”的成就和获得的诸多奖项,却很少人知道这位年近六旬的数学家在 2013年以前所承受的磨难。2015年8月24日,在清华大学的《我的数学人生》演讲中, 张益唐先生 提到,在美国博士毕业以后曾经“很多年没找到工作,弄到最后,差不多沦落到街上要饭去了”。然而,在面临生活压力的时候,也就是凭着既没有向艰难的学术之路妥协、也没有向功名利禄屈服的坚守,才最终使他 在孪生素数猜想迈出革命性一步,成为享誉国际的数论成功者。 平心而论,在如今这样的太平时期,对大多数人来说,制约他们成功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驻足于机会面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荒废于纠结中而失去靠近成功的机会罢了! 每个人面对选择时总会本能的试图趋利避害。问题的关键是形势的变化往往超越了人们的判断。在选择的时候,谁也无法说清到底哪一个更适合自己。而可供选择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容不得过多的权衡与犹豫。所以,以其纠结于孰优孰劣、 患得患失 ,不如 当机立断根据自己的 人生大方向作出选择,果断消灭那些虽然充满诱惑但背离理想的选项,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朝向目标的不断努力之上。 所谓祸福相倚,在既定的目标之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好。同时,每一个选择背后,也必然有其相应的坏。有时候,为了长远目标,甚至不得不放弃眼前牵绊前进步伐的利益。只有选择了自己真爱的、感兴趣的,才会坚守、才会为之持续 努力 。而坚持的越久、努力的越多,也就越接近成功! 当年林肯确定了从政的道路,在经历了企业倒闭、情人去世、11次竞选失败后,他终于从议员成为总统,而正是这种坚守、执著的精神,才使得他在废奴的路上取得了成功而名垂青史;试想如果当年张益唐在颠沛流离之时放弃了自己的数论,那很有可能美国的唐人街就只是又多了一个打工仔而已……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条路,生命有多久,这条路就有多长。但是,没有确定目标的人生不过是用生命来漫无目的的散步而已,只有终点而谈不上成功。人生路上多岔道,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要 没有站在分叉路口纠结、迷漫,而是 认准长远目标、作出适当选择,剩下的就是义无反顾的坚持向前——哪怕脚下的路可能崎岖、可能泥泞,只要向前,你也就接近成功了……
个人分类: 一样生活别样情|6492 次阅读|9 个评论
心中的梦想可持续坚持我们的行动
lucheng918 2015-8-10 10:44
坚持,是个老话题。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坚持得住。 今天看阮一峰写的《图灵访谈》,里面有一句阮一峰对于写博客的感悟:“如果你认认真真写,认认真真排版,保证别人可以看懂,还时不时插入一些漂亮的插图,或者一段趣闻轶事,你坚持这么做,就可以出名。 ”这句话我感同身受,自小以来,我能够坚持三个月以上的事情都很有收获。但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事情都几乎坚持不上半个月了。 在浏览阮的博客时,还跳到了他推荐的百姓网的王建硕的博客,里面有一篇《重重的感情》写了这样一句 “ 感情的投入没有错,错的是是否追求沉沉的回报 ” 。感觉很触动,做事情有心里的一杆秤就好了,没有必要非要追求一些什么。一路走来,感觉自己通过点滴的坚持已经获得了一些东西,但是内心却也产生了惰性。究其原因,无非是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已经达成。如果当时自己的追求只是内心的一份安宁,而非世俗的要求,也许现在就会更有方向。有追求没有错,希望别人的肯定没有错,错的是沉溺于回报不能自拔,迷失自我。所以,人生之赢家往往只为追求简单的心安,用良知去支撑内心的坚持。 阮一峰本是一名经济学博士,后因对网页的爱好,辗转从一名大学教师去了支付宝做 node.js 的开发。我想这会令每一个安于现状的青年汗颜的,我不相信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没有梦想的。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很喜欢问 “ 你有梦想吗? ” 梦想才是支撑你不断坚持的动力呢!
个人分类: 灵魂归宿|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
热度 3 yaojunwei 2015-4-2 20:39
今天同学来消息,在南开大学应聘成功,从南开本硕毕业,北大博士毕业又回到南开,幸亏他一路的坚持啊,从上学时候就看好他,取得现在的成绩也是水到渠成啊,看着他又回到南开,我甚是开心! 想起院长聊天时候告诉我的,什么项目都要申请一下、尝试一下、走上一遍,这样就了解了,也明白怎么回事了。 申请项目如此、就业如此、科研如此、人生亦如此啊。 年轻不是在于年龄,而是在于心态,年轻可以一无所有,只要活着就可以从头再来……
个人分类: 应如室|23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研 前·中·后
热度 7 lixiong45 2015-3-25 09:19
习惯了写写记记,无意中记录下了考研前、读研前和读博前的一些心理情感,如今即将毕业,回想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能坚持下来总是美好的。现将这段心理历程与那些处在迷茫期或者即将入学的研究生分享,希望对部分人有所帮助。 考研前 我是一个对读研从未犹疑过的人,一定程度或许也是注定要读研的( 参考博文: 向大自然道歉 )。大学毕业前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考研大军,憧憬着研究生期间能有所作为,从当时写下的两首《考研绝句》可以看出我的豪情壮志。 考研(一) —— 松下学习 2009 年 10 月 27 日 松鼠跃跃头上戏,麻雀喳喳脚边啼。-雪松耐寒学子毅,秋风不误读书时。 考研 - (二) —— 无题 2009 年 10 月 29 日 黑中醒来黑中睡,醉眼朦胧游书海。懒人何苦斗晨昏,敢当硕士有所为。 读研前 考试不是我的特长,但对我也不算太难的事,考研笔试顺利地通过了。但是我的问题在后面,由于身体原因,单位拒绝录用我,后来在两位恩师的竭力争取下( 参考博文: 师恩深似海(一)——他差点成为我的导师 ),我终于取得了读研的机会,但是以当时的意思:继续读博大概是没机会了! 带着苦闷和无奈的心情,我写下了一篇《硕士生涯规划》,其中列了13条计划与目标。然而,几乎没有一条能够实现的,最好的达标率或许只有75%,其余大都未曾开始,部分计划到如今博士毕业也算完成了。现在看来,那时或许太情感落笔,或者太狂妄自大,也或者太少不更事,总之写下了不少十分“伟大”的愿望,如今看来,甚感羞愧,未能实现,也是必然。但并非没能做到这些,我的研究生就是读得惨不忍睹或者一无是处,相反,我常认为,研究生阶段是我迄今最精彩的生命,而且因此将越来越精彩。只是,人生或许本来就不应该规划好!以下是《硕士生涯规划》原文: 硕士生涯规划 2010 年 4 月 17 日 浑噩噩地过完了大学四年,跌跌撞撞的考上研,即将成为一名硕士生。历史已提前书写,三年后我基本就会告别学堂,想起自己一个寒窗近二十年的元老级学生,最后却落得个连读书也成为奢望的境地,心不服,心不甘,心酸,心痛。读不读书本应该由我自己选择的,但世俗的力量已经好好教训了我一把,我侥幸逃过一劫,就像犯人被判了死缓,犯人还有不死的可能,但我可有继续求学的机会? 这真可能是我最后三年学生时代,这个机会又来得那么不容易,我有什么理由再虚度这三年呢?回望过去十几年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我用心谱写明日的规划。 1. 保证顺利毕业,保证不给导师添麻烦。 (如果不转博,我大概是不能正常毕业的;我曾让导师十分恼火了一会。) 2. 每天都不忘叠被子,做到身忙心不乱。 (这大概是我做的最好的一条了,长条形、方块形或麻花形的被子都叠过。) 3. 坚持写日记,哪怕几个字,这是个艰巨的工作,以前写过好几回,最多坚持了几个月。 (这个做的也挺好,不过都是以QQ心情或说说的形式,美其名曰:电子日记。) 4. 用自己的补助所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还清大学助学贷款7000元。 (贷款在我大学毕业没几天就还了,不过这7000元钱还是父母的。) 5. 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的品质,每天分别向中国红十字会“XXXX基金”和“XXXX基金”捐赠1 元钱,三年共计2000多元人民币。 (先后两次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280元。) 6. 在第一年里争取能识植物园百分之五十以上植物,三年后争取能识昆明百分之三十以上植物,而且所识植物不单只知道名字,要详知其拉丁名科属用途产地分布等。在空余时间阅览《云南植物志》,对云南植物不陌生。 (这个愿望就像要获得10万,而我只得了100,如今只能算一个业余植物爱好者。) 7. 熟知56个民族基本情况,详知云南26个民族相关情况;熟知云南274个植物科的基本特征,知道常见100个科植物拉丁名。 (这个愿望就像要获得10万,而我只得了100。) 8. 之前想过在三年里告别单身,但现在却不敢再将此列入规划之中,只能随缘,因为我三年之后人生还无着落,岂敢谈儿女私情? (硕士“毕业”时依然单身,不过现在有一个比美女博士漂亮的女友。) 9. 有机会尽量自己做饭,好好发挥自己做厨师的天赋。 (好好地做了大半年,从那以后誓言决不再轻易做饭。) 10. 闲暇之余练练书法,到园子里写写生,也不枉费自己的绘画天赋。 (工具啥的很齐全,但只借上课或签名的时候写过几个草书。) 11. 发现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真没有搞科研的机会,就寻找一条出路,总之三年毕业后必须有路可走。 (如果不转博,我不知道去往何方。) 12. 继续维持XX、XX、XX、XX的本性。 (这个还好!) 13. 写一本诗集,诉尽此生不得志! (写了不少小诗,但主题完全偏离了,多吟“好景美眷”去了。) 以上几点定为铁律,其他在学习生活中逐步补充! (愿广大读者看完莫笑!) 读博前 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大概是我10年前就做好读博的准备,我“奇迹”地逃脱了当初的预言,“死里逃生”地转博成功了。没有了刚读研时的无奈,心情却也没有轻飘飘起来。硕士的经历让我明白,读研并不是件很自由和高尚的事,不幸遇上小人,可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但我读研的心志不会因任何事情和人物而动摇,因为我的主观能动性还在“冬眠”中,一旦醒来,也是会有些力量与火候的。在欢庆我顺利成为博士大军中的一员时,沉着地写了一篇《博士涯》,以下为原文: 博士涯 2013 年 3 月 1 日 今天算是正式成为博士的第一天,恰巧朋友请客,用新年的第一回热闹来标记这一天的特别,没喝多少酒,却差点不省人事。 餐桌上的人,绝大数已面临毕业,都在为文章和毕业的事苦恼与焦虑着,再不能像往日一般自在与潇洒。我暂不用担忧这些问题,但心绪仍被现实压抑着。 转博这件事不能当作喜事来看待,这是对博士涯的基本感情基调,因为辛苦与困难必将充满这段岁月。仿佛曾经的同学都以为我适合做科研,我自己也曾经以为,这是为什么呢?谁也说不清,大概只是一直以来所展现出的或实或虚的表型给人的感觉,对与错,应该没有专家学者展开研究吧? 从事科研,也许是我目前表里如一的最愿肯定的前途,但最终的归宿是不是这博士涯的延续,我无法通过夜观天象或科学演算窥视出来。未来的地位与境遇如何被这苦难的博士涯所提升或扭转,鬼神也不会告诉我,因为他们也不知自己是否存在。 博士涯,不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只属于某些人的劫数或使命。二十年前,我坐在学前班的教室里,苦恼为何自己比其他人愚笨,因为我总抢不到哄人的玩具;十年前,我坐在高一的教室里,书写着令不少人羡慕的答卷,幻想着进入某所大学的美好与荣耀。那时我无法想到二十年后、十年后,除去身份证唯一的有效证件仍是学生证。如今,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不论这就是一颗平凡的石头,还是一块金子,心安与自在才是存在的追求与价值。 XXXX 、XXXX、XXXX、XXXX、XXXX……这些或高雅或低俗的性情,仿佛我都不合规范的沾惹了一些,一切都为追逐自由与心安而生。博士的岁月,处在不老不小的日子,我崇尚人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的哲理,却实在担心某些人因此误解为此人不成熟。因而以博士涯为起点,我还是要有所变革。 我想象自己像曾经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孙悟空就要戴上紧箍咒,从此潜心踏上取经之路,尘世间一切情法再与他无关,这种沉静,或许也是另一种美好。 沉静归沉静,我坚信,纵然不能失了自己的灵性,否则只剩一个锈滞的躯壳,怎对得起那消逝的年华和累加的学历? 读研后 以下这段话将成为我博士毕业论文《致谢》的开场白,读研也好,工作也罢,重要的是敢于选择,敢于坚持,生活总是会美好的!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以后你能否再见到我……”,听着这半含欢笑半噙泪的歌声,才真真切切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伤感。当曾经的大学同窗一波接一波地晒着婚纱照,晒完婚纱晒孩子的时候,我才真正意义上地即将走出校门步入新的人生阶段。书中已无黄金屋,书中也无颜如玉,毕业的我也许一无所有,也许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但如今的一无所有正是五年前考研时的心无杂念。婚纱照总会有的,孩子也总会有的,但没有五年的研究生经历,我的生活将失去许许多多。如果不读研,我大概不会去到北京,不能去到青藏高原,不会登上长城,不能面朝大海,如今的我也许仍旧从未走出云南的家门;如果不读研,我大概不会像现在一样自信和洒脱,不可能从事一份可以让我思想自由驰骋的工作……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4385 次阅读|9 个评论
寻找幸运草
热度 2 lixiong45 2015-2-25 09:39
我是一个幸运的倒霉人,关键时刻,往往是倒霉的。 很早就知道幸运草的存在,也知道所谓的“幸运草”实际是指白花或红花三叶草(车轴草),生物学性状上是三出复叶,也就是长有三个小叶的复叶,所以能找到四片叶子的人被认为很幸运。现在也知道长了 4 片小叶的三叶草只是遗传上的变异,虽然少数,但确实存在的,所以并不是幸运的化身。但毕竟是少数,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就像大奖总是存在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中奖一样,能找到一片四叶的三叶草的确是幸运的了。 我曾看到我的一个同学采到一片长了 5 个叶子的三叶草,那才是幸运中的幸运,但我确认我那位同学那天并没有中 500 万,或许是她那天没有买彩票的缘故,我这样为她解释。但她比我的确是幸运多了,此前我连一般的小幸运“四叶草”都没见到过,甚至怀疑现实中到底有没有,网上的图片或许是被人合成的,因为我也曾留心过几丛三叶草,但生的都很规矩,每个叶子都是三个“耳朵”。 故乡盛产三叶草,虽然冬天很冷,此草却没有销声匿迹,田间路边,还长着一丛丛的三叶草。假期偶尔闲得无聊,也许是看北京光秃秃的树枝多了,看到绿油油的草丛,突然来了兴致,想要找几片传说中的“幸运草”,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也不指望它们给我带来什么好运,我宁愿用它们给某些特殊的人带去幸运。 这是一次很正式的“寻找幸运草”之旅,我在心里暗自发誓,只要方圆一公里内存在“幸运草”,凭借我的细心和耐心,我一定能够找到,但我又不敢发誓一定要找到,因为我要给自己留点后路,万一在这 N 丛三叶草里真没有长了四个“耳朵的”叶子,即使我把几万乃至几百万片叶子一片片清点过来,还是找不到。 我带着偶尔光临的一点幸运开始寻找幸运草,开始总是找那些长得很健壮的草丛,长得密,叶子也大,还漂亮,我一片一片的盯着看,看得眼花缭乱,但每一片叶子都长得几乎一样。找了很多丛了,有的我几乎是用手一片一片拨着看,生怕遗漏了一片,但还是一无所获。我只能把注意力扩张,连那些长得低矮的三叶草一起留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看了不知几万片三叶草叶子之后,在一丛普通的三叶草上,我眼睛一亮,看到了此生第一次见到的“幸运草”,说实话,我心里真的很兴奋,我把它当宝贝似地小心翼翼拿在手里继续寻找。万事开头难,找到了第一片不久,在旁边的另一丛三叶草上,我接二连三的找到了大大小小十几片“四叶草”。而后,在家的另一个方向,我也找到了几片。 我把它们安全带回家,可惜还是没有保护好,让太阳轻微晒伤,我修理之后,把它们夹在书里,想要弄成标本。 几天之后,我发现它们远没有想象中的压的好,而且之前的伤痕暴露出来,很难看,这激起我再次寻找幸运草的欲望。 我来到之前找到过的地方,但我做事真是过于仔细认真了,上次我把这些地方存有的幸运草硬是摘了个精光,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不得不另寻目标。 我沿家的另一个方向一路寻寻觅觅,有三叶草的影子的地方,我都不放过,找得十分仔细,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次的查找量,但世上的幸运草仿佛一下子都躲起来一样。都快到了离家两公里的南盘江大堤上,清查过一丛长势很好的三叶草丛之后,我有些失望和无奈,心想要是找到大堤下还找不到,我就放弃寻找,至少是暂时放弃。但就在我转身,我看到不远处长着一株稀稀疏疏的三叶草,我不抱希望的过去的看了一眼,但就这一眼,就上演了千古以来的传奇故事,我一眼就看到了长着四只“耳朵”的一片叶子,我像发现了宝藏似的小心靠近,像怕把它吓跑一样,眼睛谨慎的扫视四周,马上我发现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株三叶草是一株真正的幸运草,不单单这一片叶子长着四个“耳朵”,仔细查验之后,我发现至少三分之一是“四叶草”,仿佛之前所有的幸运草都在考验我的耐心,全部跑到这儿来等候我。我不仅找到了“幸运”,我还找到了“奇迹”。 我不仅找到了传说中的幸运草,还找了很多,但这并没给我带来什么好运,也带不走我身上的霉运,只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罢了,或许我把它送给别人会给她带来好运,又或许是不经意间发现的幸运草才能给人带来幸运,说知道呢? 两次寻找幸运草,都如愿找到了,只是在这个过程里,不是靠碰运气碰到的,而是踏踏实实找到的。第一次“寻找幸运草”之旅给我的启示是:在我们追求心中的“幸运”之时,不能纯粹靠运气(“瞎猫碰到死耗子”的确存在,但“瞎猫”常有,而“能碰到的死耗子”不常有。),需要认真和细致的工作,皇天不负有心人,真心付出之后,“好运”迟早会降临。第二次“寻找幸运草”之旅告诉我:许多时候,除了认真和细致的工作,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轻易放弃,不能小看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做到这些,也许降临的不单是“幸运”,还会有“奇迹”。当然,在这个寻找过程中,除了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外,还有我敏锐的眼睛,眼神不好使的人,找了那么多,或许早就眼花缭乱,分不清三四了。这映射到生活中是不是说在追求“幸运”之时,还要借助有力的外界条件,又或者是说要有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 这么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幸运的人!
个人分类: 万物生长|405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居然也能看进去纯理论的文章啦
热度 1 fxl91 2015-2-8 11:4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天的学习没见有什么太大收获,但一段日子下来,王老师说我进步不小,刘老师为此感动,师兄说我现在学得也差不多了,连马老师也把招博士的信息转发给我,看样子要他推荐我还是有希望的。 这些皆是外界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感受,我发现我从坐不住到做得住,现在偶尔也能感受到一丝科研的快乐。主要是今天竟然看进去了一篇纯理论的文章,自己都觉得惊讶,加油啊!没有人天生就擅长什么,亦或做不了什么,像阿甘那样,或许你可以的! 不过最近有个问题,就是英语懒得看呢~~~
个人分类: 生活篇|26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三只蚂蚁的启示
limingyang 2014-12-19 07:21
看见《三只蚂蚁的启示》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只蚂蚁的启示】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既陡峭又光滑,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 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 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回转,也找到了丰富的食源。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 有时需要你有几分定力,需要你“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守与执著; 有时需要你及时调整航向,需要你具备“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灵活与变通能力; 有时需要你对眼前的进退、取舍作出理智的选择,需要你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从容与自信。 一个华丽的转身,你会欣然发现上帝为你开启着另一扇成功的大门。 大道理:必要的坚持,灵活的变通,适时的放弃——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人生的智慧。
个人分类: 其它|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热度 6 dongmingwang 2014-7-20 16:41
导师提议我写一篇博文,题为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个延期多次最后艰难拿到学位的人,我对此还是有些感受的。谨以此文与各位挣扎在读博路上的同学共勉。 上中学的时候数学学得还是不错的,要不然也不至于大学报考数学系,然后跟风考研,然后再读博……一路走来,遇到的问题有很多。首先为什么要读博?还有读博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读博需要哪些能力,我能行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网络上有人给出了四种答案。第一种是工作需要,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为了评职称等目的而选择读博。第二种是以做科学研究为乐趣,希望在某些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种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第四种是随波逐流。 我本人属于第三种。当时的想法就是有个博士学位应该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家人也支持,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读博生涯。整个读博期间,因为没有想法写不出论文一直在痛苦纠结迷茫,尽管明白自己要研究的东西,但是又觉得使不上劲。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无力感?经过一段时间的逃避之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在舍友的带动下,开始在晚上长跑。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的跑步让我渐渐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大脑在最初的缺氧之后反而更清醒,更活跃。我现在拥有什么,我想要什么? 我并不认为自己活得很失败,起码我还有健康的身体并且坚持锻炼。我见识了很多儿时的同学没有见过的世界,了解了很多所谓的“正确”的东西。我想要好好地生活,做一个对自己和家人都有用的人,同时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遇到困难多动动脑子总是会有解决办法的。 读博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与我有相同困惑的人的思考之后,我最终认可了这一答案——读博是一种人生历练。你在读博期间遇到的所有困难在将来回想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现在有了挫折就放弃,以后步入社会也很难获得成功。想想鲁迅的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读博应该是系统地掌握一个科研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开创新理论。这些我能做到吗?按照导师的说法,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加上足够的勤奋和毅力,都能够拿到博士学位。所以不用找什么借口,只要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当然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大好青春转眼即逝,在选择走这条路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最后推荐一篇译文:读博犹如过山车。这篇译文准确地概括了读博历程的若干阶段,如果我早几年看到它肯定能少走一些弯路。 (金萌)
6468 次阅读|6 个评论
平凡之路
热度 1 wido 2014-7-17 22:44
有几个小故事、小片段、小感想,且待我慢慢往下讲。 2014 年世界杯,克洛泽打破了大罗缔造的世界杯进球记录,在那个瞬间,他挥舞着拳头,没有空翻,也并不疯狂。后来跟同事讨论克洛泽,他很好奇克洛泽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想了想,也许是规律的生活、勤恳的努力、简单的热爱成就了克洛泽。他从未想过要超越任何人,当大罗在世界足坛大杀四方、裂土为王的时候,他还默默无闻,甚至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是一个好的射手。但是,最后他做到了,他坚守自己,他走了一条平凡之路。 还是2014年世界杯,荷兰坚持120分钟,最后点球不胜阿根廷,罗本走到看台边,隔着玻璃安慰自己的儿子。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你可以认为自己天下无双,拥有远大的梦想,但是现实不公,它抛弃了你,你没有到达你想去的地方,既然你跨越了无数的山和大海,它就该给你应该得到的。没有该不该,时候未到,老火汤熬不够足够的时辰,味道是出不来的,静静的等待吧,先武火,后文火,看着蒸汽慢慢冒出来,慢慢的,你会闻到那四处满溢的飘香味道。把不能控制的交给时间吧,这也是一条平凡之路。 2 011 年的夏天,姚明退役,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在退役感言里说,在整个职业生涯里,他都在准备,准备接受退役的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承认身体衰败、生死轮回、人不会长盛不衰,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这还是一条平凡之路。 曾经,我以为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站,一度害怕这里变成一个泥潭,让我抽不开身;现在,我意识到,即便这里是终点,那也并不可怕,可以接受。 所有的梦想照进现实,都是一条平凡之路。
个人分类: 青春无处安放|3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坚持到底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4-7-12 00:33
坚持到底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11 日 我年轻时学到的一句对我印象深刻的话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这句话在我已经走过的人生旅途中起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而且现在仍然在起着作用。 因为我生来命运欠佳, 出生贫穷而且身体残疾, 所以, 我的人生旅途充满着艰难困境。 战胜这样的艰难困境,我靠的就是坚持到底的精神意志。 在我的人生感悟中, 我觉得坚持到底的精神意志来自于勇气和毅力。 我的毅力得益于我青少年时期经历的艰苦环境。 在中小学时期的我, 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苦与累。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割草喂猪,拾粪挑水, 插秧割禾, 助地挖沟,烧饭洗碗,无所不干。这样艰苦的生存条件, 使我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环境的适应力。 这个非同寻常的适应力就是毅力。 我的勇气应该感谢军队的培训。 高中毕业后进入部队, 作为一个陆军士兵驻扎在陇西黄土高原的山沟里,整天接受着传统的中国军人的训练。 军队训练的是士兵的勇气。 军队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作为共和国军队的一员, 您必须具有在任何情况下战胜对手或者敌人的勇气 和技能。当然勇气是第一位的。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在入学后也要接受三个月的军训, 说实话, 大学的军训不管从时间还是强度上来说, 跟军队的训练相差很大。 凭借着这样的毅力和勇气, 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的时候, 我都能坚持到底。 因为意外事故, 我的听力在部队受到严重伤害, 退伍回到家乡考上了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大学中, 虽然听力不好, 上课记笔记有困难, 但是, 凭借课余时间的阅读, 还是保证自己的成绩处于年级的中上水平。大学毕业分到杭州水稻所。 当时水稻所有大量的出国经费。 为了达到出国外语水平的要求, 我在听力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凭借着坚强的勇气和毅力,抱着只要有 1% 的希望, 就要尽 100% 的努力的心态,花了比正常人几倍的努力, 最后通过了英语出国考试的所有关口。 当然,听力部分总是最低的。 这其中的辛酸, 只有我自己知道。 出国体检时, 因为我当时学习英语压力很大, 思想负担很重, 肝功能不正常。 肝功能的体检结果总是比出国要求高出几点, 达不到正常标准。一次失败, 过两个星期再测。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测试。 每次都要排队抽血, 还要很早起床, 饿着肚子。即使多次失败, 也不灰心, 更不放弃。 在这样的精神意志下, 终于感动苍天, 最后肝功能检测通过了(医院有人帮忙了)。 不但顺利通过肝功能检测这个难关, 苍天更是让检查我听力的医生没有用正常的程序来测我的听力(没有通过人情关系, 这个医生跟我素不相识, 没有任何个人因素在内)。 我想他看了我的简历, 认为我当过兵, 听力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 他根本就没有测我的听力。 要是他测试的话, 我一定通不过。 我自己知道, 我把手表握在手中, 放在自己的耳朵边, 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是因为我的双耳内始终有非常强烈的耳鸣。这种耳鸣 的强度远比手表的声音大。 到了美国, 因为听力很差, 上课根本听不清教授们在说什么, 因而, 通常情况下, 一堂课下来, 一个字的笔记都没有。 而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上课是没有标准教材的, 也就是没有教科书, 全部是各种科学杂志上的最新论点和发明。在这种非常特殊的情景下, 我遇到的困难是超乎寻常的。 放弃, 当然容易。 但是, 那不是我的人生哲学。 我坚信凭借我的毅力和勇气, 我一定能够战胜这样的困难。 当时许多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都利用业余时间在餐馆打工挣钱,我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做实验, 看准目标, 坚持到底, 不为困难吓倒, 不被利益迷惑。 最后, 终于感动苍天, 让我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国家交给我读硕士的任务, 而且获得了洛克菲勒奖学金, 继续攻读博士。 今天, 已经 60 岁的我, 站在健身房的机器上, 在没有任何人的监督下, 自动地坚持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健身活动。凡是做健身运动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就是在半个小时后, 一般会觉得很累, 这个时候很容易放弃。 因为放弃只要停下来就行了。 但是, 要坚持下去, 就必须依靠毅力和勇气。 写此博文, 是给自己的勉励, 希望自己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 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易地走下去。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6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柳暗花明
热度 1 dongmingwang 2014-6-6 19:12
在读博期间我曾有过一番 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感受,那是在始自 2009 年初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当时我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师从符号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 ——H 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导师 H 每周都会安排半天甚至是一整天的时间和我讨论,在一个问题进行不顺利时及时给我调整方向,可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却没有如愿地取得任何进展。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却一直没能做出满意的结果,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内心极度抑郁。那时已经是我读博的第 N 个年头,与我一起入学的同学有的已经在准备下一年的毕业答辩了,可我却连一篇完整的论文也没有。 当时对自己读博这个选择的怀疑,工作无法取得进展的焦虑以及对能否顺利毕业的迷惘,动摇了我二十年来靠点滴努力建立起来的信心,也几乎摧毁了曾经意气风发的我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料到在此后的两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 完成了多篇论文,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参加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迈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我回国后不久,当时的我由于情绪低落,变得有些自闭,国内的导师 ——W 教授及时注意到了我的状态。他一次又一次地找我谈心,不断给我鼓励。每次从外地回来, W 导都会把我叫到办公室,询问工作的进展,跟我讨论出现的问题。他让我不要消极,也不要急躁,要多跟自己的过去作比较,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只要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一定会做出满意的工作。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对以前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深刻反思,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地思考,终于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这个突破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就好像是移开了挡住视线的一片树叶,之后眼前便是柳暗花明、风景如画的美丽世界。 关键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解决了问题与论文的发表,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我非常庆幸,遇到了两位大师级的导师。他们不仅指导我专业地进行论文写作、修改、投稿以及与编辑、匿名审稿人通信交流,而且直接参与整个过程,一丝不苟。这使我们论文的写作和审理都进展顺利,而且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学习专业的工作方式。虽然两位导师在工作风格上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是在对待科研问题上却都是高度的认真和严谨。比如,由于 W 导经常出差,我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常都是通过邮件来解决的;每次我发给 W 导的邮件他几乎都能做到当天回复。他提倡我们用英文发送电子邮件,做一名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因为科学是跨越国界的;在我收到的 W 导的上千封邮件中,却几乎没有拼写和语法错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高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有一件事:一次暑假 W 导回国度假,当时我正在修改一篇论文,导师却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我面对面地修改了整整两天。这种为人为师的态度及付出让我感动至深。同时,国外的 H 导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教我怎么去思考问题,如何从一开始就用科学的方法去做科研;他事无巨细,作为领域内的知名教授,居然还会手把手教我做编程的工作,帮我克服掉很多不良的编程习惯;在人生的很多关键问题上,他也会给我指导,这使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那时的我就像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两位导师牵着我的手,一点一点地教我学会站立和前行。 现在细细想来,在那段迷茫的时间里我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对学习和研究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楚的认识,而是把科研问题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学习和科研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前者是获取已有的知识,而后者是探索和发现未知的规律、现象与方法。当 我在迈进自己未知领域的时候,内心总是会有一些恐惧,万一不是或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该怎么办?正是这样畏惧不前的心态阻碍了我前进的步伐。又正是因为有了两位导师的支持,我的心开始沉静下来,终于不再害怕面对困难,也开始有了不断尝试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因为我已经深深地知道,在我摔倒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给我必要的帮助! (杨静)
30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回顾:人生小阶段,发展大影响!
jing 2014-2-15 18:10
研究生初级阶段: 2003-2006 年,基本上是不求甚解的囫囵吞枣阶段。很累,很辛苦。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什么都想学,都想······,现在想来,真是不值得呀!没有了中心目标,就是漫无目的。怪自己明白得太晚,但也有教育的问题。可怜的大学训练阶段还是以灌输自己各种知识为主,没有从方法论的角度给予比较好的指导。造成了研究生阶段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贪多嚼不烂。既累效果还不好 ! 研究生高级阶段: 2006-2011 年。真正的有了一些反思。因效果的不理想,自己也思索这是为什么?思索的过程也很辛苦,而且很多时候是瞎想,瞎总结,瞎归类。因为胆小和社交能力的缺陷,导致没能及时的向老师和相关专业人士请教,没能及早的拜托这个阶段。所以花费了 5-6 年的时间,来经历这个阶段。很痛苦,走过一段弯路,尤其是有一段自暴自弃的破罐子破摔的危险阶段。幸好老天爷眷顾,还是走了出来。没能从此一蹶不振。沉沦下去。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科研青椒阶段: 2011- 至今 - 将到来的几年。开始了相对比较独立的科研工作。但尚未完全独立。能力在很多时候暴露出不足。注定还得经历原来训练不足、不够的欠账补回来的痛苦阶段。在实践中,自己感觉有了些许提高。但也发现不见负面的影响,静心和不静心会时不时打打架,冲击着安心做科研的心态。选择权和决定权完全在自己,弄一个 5 年计划吧,客观的用事实和结果来检验自己,不放弃,也不顽固的坚持,坚持时不荒废时光、不虚度光阴,作为抉择后不后悔,不欺骗自己,才是真的对待起自己。对得起帮助和支持自己的人!
个人分类: 杂乱思索|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蟑螂专家的启示
gswscience 2014-1-25 20:27
我认识一个北京人,他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方向:蟑螂。 他的工作一直不被理解,甚至家人都嫌弃他。但他就是对蟑螂特别着迷,天天与蟑螂为伴。他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都非常低迷,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出版不少书但没有销路。可他从来不气馁也不后悔,他喜欢研究蟑螂,喜欢研究这种生命力顽强而又给人类造成巨大困扰的生物。 十几年前,北京突然蟑螂成灾,严重的程度简直令家家谈蟑螂色变。这时有人发现了他,一个出版过很多著作,熟知蟑螂的习性和特点、如何防止和杀灭蟑螂的专家。于是他红了,上电视、录广播,接受采访,写专注,开公司,所有人开始尊重这位原本人人避而远之的蟑螂专家。现在,他统领着一支百人的研究队伍,注定着几十个亿元规模的生物化学公司,出版几十本著作。 当初他知道蟑螂会肆虐京城吗?当初他知道奖励他所有的辛苦会得到回报吗?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他当初没有坚定第做好他的研究,而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放弃他的爱好,那么,他一定不会有尽头的成就。 所以,我送给大家的一句我经过十几年职场打拼总结出来的话:看不清未来,就做好现在。 如果你觉得迷茫,现在不努力,那么将一事无成。 如果你觉得迷茫,但是坚定地做好现在的事情,那么你终将变得不再迷茫。(摘自《商界》)
个人分类: 观点|4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美;放弃,亦美
tt52dj 2014-1-16 09:58
本文于2007年2月8日(Pm:17:27)发表于本人QQ 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30616503/2 ) 曾经有种感觉,我想让它成为永远。多年后,我却发现它早已渐渐消逝。此时,我才顿悟:原来握在手中的,未必是我们真正拥有的;而我们所拥有的,未尝为我们真正刻骨铭心的。其实,一生中许多时候需求我们学会自觉地坚持与放弃。 世间存在众多的美好的事物,比如坚持与放弃。对于那些无法拥有的美好,我们一直在苦苦地向往与追求。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其实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只有经历过后,我们才会知晓;更有可悲者,穷尽一生亦不知所终。对于已拥有的美好,我们常常又因得而复失的经历,为此心存忐忑与疑虑。对于万事万物,其实我们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倘若刻意去追逐以求拥有,我们就会身陷患得患失的误区。也许拥有的时候,我们正在开始失去;也许放弃的时候,我们却在重新获得。夕阳西下的短暂、花开花落的无奈,让人生充斥着忧愁与伤感。 我不曾因你而降临这个世界,却会为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假若能与你一起度过,我定当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如果不能和你相依相伴,我如同轻风般默默地走开,但我仍然不会因此而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感激。感谢上天赐予我与你相遇、别离的机会,让我们共同去编写一段人生的篇章。生命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悲哀,却又为我们带来了永远的答案。安然于一份放弃,固守于一份超脱。不管世俗红尘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选择的方式如何变化,更不管握彼此手中的东西如何轻重,我们虽逃避但勇敢、虽伤感但欣慰。我们依旧如往常一般朝生活深处前行,我们依然像平时一样在逐步放弃却又逐渐坚持。 有一种感觉总在失眠时,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缘分总在梦醒后,才明白是“永恒”;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时,才瞥见是“眷恋”。其实,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许久,凋谢了也不肯丢。然却,坚持是不悟。 一生中,我一直以为总有一些值得坚持的事、一些值得等待的人。它们让我们懂得珍惜,明白付出,并因此而幸福快乐。我喜欢这样的坚持,即使有时会痛,但我却痛并快乐着。世事变化无常,我渐渐地学会谨慎地区分“有所坚持”和“一味坚持”。记得有人告诉过我一句话“我挽留,表示我珍惜”,这是有所坚持。 当全心全意地付出后、当默默地坚持与等待后、当应有的宽容与忍耐后,想挽留的仍旧会弃你而去,假使再坚持,那就是一味坚持。在爱情中,坚持就是以真心换真情。倘若什么都换不回来,坚持就是守住自己。留下,不代表还爱;离开,不意味不爱。得到,未必是幸;失去,未尝是灾难。 爱自己的人,不断地追求完善,且对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去爱别人,才值得被爱。 但没有自律地爱自己是危险的,很容易导致自私。如果不能勇敢地爱,就应该勇敢地离开;如果不能宽容,那就应该大胆地去恨。恨不是不爱,冷漠才是不爱。爱,好象很酸的字眼,我统称它为一切美好的、正直的、善良的、可爱的情感。因为它太可爱,往往易成人家招摇过市的“幌子”,背后隐藏着贪欲和占有…… 别让爱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总之,敢为爱坚持、为爱付出勇气的人,一定会得到该有的真正的幸福。也许手握得太紧,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个人分类: 杂谈随笔|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热度 7 andydong 2013-10-26 01:05
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事。 刚到英国单位时,宽敞的办公室里每天总有个稍有弓腰的老太太准时上下班,大家都叫她 Barbara ,没人知道她的具体年龄,每天上午的 Coffee Break 她也很少加入我们大组的热烈讨论。似乎大家对她也没那么尊重,而且似乎还有些嫌弃老太太不在家享受退休生活,占据了年轻人的位置和资源。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有封平信上写着 Dr. B Lund ,我才忽然想起来读博士时阅读最多的文献,只要是关于肉毒梭菌的, Lund and Mike 通常都是并提的,原来 Barbara 就是我曾经的文献“熟人” Lund 啊! Barbara 很谦逊,每早到办必定对所有人说 Good morning ,下班走时对所有人说 Good night. 有一天我在看文献,她过来问我是否在做李斯特菌有关的,我说是的,同时按照国内对老同志的尊重习惯,自觉站起来说话,她马上说 Just sit, please. does not matter. 然后居然抱过来几本大部头的书,我一看题目: Listeria, Listeriosis and Food Safety ,她很真诚和敬业的告诉我可以参考第几章。 还有一次,和同事有些争执不下,关于两种微生物方法的换算。国内的习惯一般都要征求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意见,在这里似乎没人 Care ,视 Barbara 如无物啊!我下班时无意中问她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她很认真的戴上花镜,从一摞文献里抽出一篇,认真的对我解释她曾经做过的研究。我一看, 1962 年,作者 Barbara M Lund ,那种惊讶是突然从内心深处的,可惜无法准确表达“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后来我网上搜索她做过的研究,从 1962 年开始一直到 2012 年大约有 70 多篇,在国内不算著作丰硕,但如果仔细看每一篇文献,似乎学术水平都不低, 50 年一直在一个领域,从没跳跃到其他领域上。我一直想着国内那个著名科学家说过的话:为祖国健康工作 50 年,原来番邦也有这么执着的学者啊!作为晚辈,肃然起敬。 Barbara 怕热也怕冷,气温稍有起伏,就去调空调温度,还征求其他人的意见: Do you mind ? 我也观察过,她每天穿的也相当整齐,也可以说优雅,进门的衣架似乎是为她特设的。我并不知她生活的任何事情,可以想象她收拾过的厨房和卧室,也一定是整齐和优雅的。 有一次去市中心听一个食品安全科普讲座,不期遇见她,她笑的舒展了满是皱纹的脸,和我打招呼,问我住在哪里,还说讲座太有趣了,回去关注他的 Blog 去,那种粉丝般的热情似乎是我看惯了“中国好转椅”才有的。我也说了我的感受,她似乎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尊重她,同辈的、晚辈的,只要和她平等对话,她都显得积极而平和。 我对大不列颠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效率低,感觉人们都是慢腾腾的,工作也不努力。但是遇到的学者大多都和 Barbara 一样,没有风风火火,没有十项全能,就是做着一个课题,每天打印文献认真的标注,没有加班,没有晕倒在讲台上,甚至不会用常用的电脑软件。但我,怎么就感觉自己离他们的境界和水平差距那么大呢? 小伙伴们,当你在抱怨命运、生理、环境、出身、智商、能力导致无法成功时,先问问自己:你做到坚持了没?
8486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研是需要坚持的
热度 5 Enago 2013-9-25 16:24
这里的主角我只见过一次。但是对他,却是久闻其名。刚到组里的时候, boss 给我一篇 PhD 论文,说:“你读一读这个论文,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跟他有一些类似。不过我相信你是会比他做的好很多的。这个学生的答辩是我主持的,论文做的不怎么好,回答问题也不是很好。”于是,看着这篇论文,我就开始入行了。也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3 个月后,把他的论文里里外外都看的差不多了。 确实是发现工作量不大,就是写了一些代码而已,不是一篇很优秀的论文。查查他的文章呢,只有一篇第一作者,包含了他论文的所有部分。于是对他的定位也就是 justso so 。 一晃眼间,三年就过去了。有次,一个圈内牛人退休了。为了感谢他对行业的贡献,特地在一个会议的前一天给他举办了一个退休仪式。他的圈内朋友、帮助过的单位、优秀学生等做报告,来此作为对他的总结。 其中一个报告就是这个哥们做的。一照面,发现跟想象中的差别老大。矮壮型的,不戴眼镜。看着就觉得不像是个天天写代码的人,但是报告的内容却是很实在。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涵盖了设备所有的部件的设计以及实验结果。以 PPT 的内容,稍微讲细致一点,一个小时都不够。从工作量来说,没有个两三年时间是弄不完这么多东西的。可能也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思维吧,对他的报告听得很认真,也喜欢这类型的报告。有整体规划,有局部设计。有不同做法比较,还有实验结果。虽然不是站在业界老大的位置,高瞻远瞩。但就做为小弟的这种做实事的心态,确实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报告了。俺想,有了这个 PPT ,就算俺以后改行做这个设备去,也可以按步就班,搞一个不差的结果出来。 那个哥们是 2004 年毕业的,到听报告的时候差不多有 6 年了。当年以模拟这个设备的小小部件毕业,到现在完成整个设备的设计、实验,真的仅仅就是 6 年的时间。 6 年说长不长,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却能让一个人成长成这个样子。 Coffee break 的时候,找他聊了一顿。说起我的 boss ,他觉得很不好意思。说当年的答辩太烂了。以前玩的太疯了,都没有怎么好好做事。听说我也在做这一块,他说:“以前用的方法都不怎么好,现在我有更好的设计手段了。”然后就滔滔不绝他的改进方法。那个架势,非常自信。仿佛间,已经是头牛了。 成长总是在不经意间的。也许你的起点比别人高很多,但是,当你还在睡觉的时候,当你还在跟别人摆龙门阵的时候,当你还在网上闲逛的时候,当你还在玩的时候,别人却在悄悄的长大、开花、结果。几年之后,一晃神,你还是原来的你,但是那个曾经看着你的背影的人却已经跑在你身前很远很远,眼看着再也追不上了。 所以,科研是需要坚持,需要积累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士别三年,那应该怎么看呢?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5731 次阅读|8 个评论
坚持法治反腐 建设廉洁政治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9-23 08:51
坚持法治反腐 建设廉洁政治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法理昭彰,有腐必惩。 9 月 22 日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 做出一审判决, 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综观整个薄熙来案,从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到开庭审理,再到法院宣判, 整个过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彰显了 法治精神和司法正义 ,表明了 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是我们党坚持倡导的反腐思路。 薄熙来案的查处过程,始终都贯穿着依法反腐的基本理念。 无论是依党纪国法的查办过程,还是对案件的依法指定管辖;无论是控辩双方充分质证、法院公开透明审理,还是依法作出一审判决,都 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始终以法治精神为依归。 正因如此,对薄熙来案的依法查处, 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 这同时也有力表明, 坚持依法反腐,既体现一种政治文明,也凝聚着普遍的社会共识 。 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 对薄熙来的坚决依法惩处充分表明,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都要依法严惩。实践证明, 反腐败越坚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越能发挥震慑力。 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有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纪依法严惩腐败,才能正党风、顺民意,才能聚党心、得民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要任务, 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 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 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务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时刻警醒拒腐防变,带头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务必坚持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当做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 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
个人分类: 其它|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自然基金申请的复杂度分析
热度 16 ncepuztf 2013-8-28 01:13
自国家自然基金揭榜以来,高兴,沮丧,愤怒,惊喜种种情绪及表达充斥网络。可以看出,有些是分享、有些是求助、有些是吐槽,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是炫耀。 其实,不曾拥有,也从未失去,这才是淡定的态度。 关于自然基金申请这事,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如下: 一、感性认识 加上今年上会投票未过半数的面上本子,本人也曾总共申请了4次,前3次连上会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本次写申请的基本动力是“响应学校的号召”,至于中与不中,自己的期望是和买彩 票中百万相差不多的,以前也听过申请成功者的经验,各种途径达成的都有。 大致来说,除了申请人的一些坚持、努力和成绩,与业界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少那些被请 去给基金写指南的人写的本子,想不中都难,更别说小圈子里哥几个已经私下通过气的了,公平不公平本就是个相对的事情,再好的度量衡,也抵不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 真相像一面打碎的镜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持有的那一片是所有的全部。 ) 。 第一,关系这东西。曾和基金委工作的同学沟通,对方直接返回一封邮件“我们是有底线的,因为批量泄露信息,***已经被开除”,信息量好大。这事非同小可,不能因为这点 小事丢了人家饭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做到绝对公平难度非常之大,基金委已经从制度和执行力度上尽力保持其机体的纯洁】 第二,别忘你的博士母校。系里惨淡多年零星1个的现象今年有所改观,一下中了5个,3个青年,2个面上,简单总结下发现都是外校回来的博士,坚持是大家共有的特点,除此出 身也很重要,评审专家不会来自申报人就职的单位,由于课题的原因,很容易落在申报人博士就读的母校专家手里,这显然会提高命中率。【侧面反映出“近亲繁殖”不利于学科发展,有“坐井观天”之嫌】 二、理性分析 我一直思考怎样才能分析基金申请的复杂度。当我将其映射到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时候,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和算法执行时间相关的因素有: (1)算法选用的策略; (2)问题的规模; (3)编写程序的语言; (4)编译程序产生的机器代码的质量; (5)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速度。 和国家自然基金申请相关的因素有: (1)申请的策略:报哪个学部(尤其交叉学科课题要慎重选择);与热点的契合如地震、海啸、PM2.5,禽流感,上火星等;题目修饰比如整点热词“大型、快速、并行、多尺 度之类”等; (2) 坚持的程度 :是否有长期的、连续的研究基础,让评审人看出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认为你是个执着的家伙,这要靠文章和成果了。 一是反映出你研究的 时间跨度 ,如青年平均5年,面上平均10年,通过文章的发表日期和成果的获得日期表征; 二是 研究的深度 ,通过文章所发杂志的级别和成果的等级表征。 (3)行政的权力关系:基金委、科技处各种关系,据说对于上会的本子很有用; (4)学术界的小圈子:研究领域专 家的熟识和认可; (5)个人写作表达能力:是否能准确、清晰地写出本子的思路,忽悠得恰到好处。 就像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一样,排除不易度量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问题规模N的函数来分析算法时间复杂度。经本人对照,对于申请基金而言 , “坚持的程度” 就是分析基金申请复杂 度的关键因素。 怎样算坚持?我校的一位博导教授说过, 坚持就是你死后墓碑上可以以最短的话写下你做的事(或至少墓碑上能刻得下) 。 关于坚持,还有下面的话: (1)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 -----有一本书叫这个名,还有很多榜样如韩信、李昌钰等。 (2)那些  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是值得我钦佩的人。 -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 (3)坚持下去不是因为我很坚强,而是因为我别无选择。 ------俞敏洪 (4) 中 国科学界最缺乏的是认真和坚持 。 ------饶毅
个人分类: 米奥系列|11181 次阅读|33 个评论
坚持才会有兴趣
热度 2 lxchencn 2013-7-27 11:41
兴趣是天生的吗?有天生的兴趣当然是很好的,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估计大部分的人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我的体会是坚持也会带来兴趣。 其实从小至今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进入研究领域当个教授,对于未来还是模糊的,阴错阳差学医了,不想当医生,为了逃离医界进入了药理学领域,看到导师忙碌的生活就像看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影子,同学们曾经讨论过如程代展的今夜无眠一样逃离科研的队伍,最后还是继续高校教师的生活,也就免不了继续科研了,在一个并不重视科研而且科研条件很差的地方高校做科研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坚持吧为了生活,摸索摸索再摸索,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小的研究方向,针对apelin进行研究,至今已经坚持不易10多年,坚持了6年才开始发文章,至今积累小文章有10几篇,当然对于大牛来说不屑一顾的,坚持了10年终于拿到国自,当初的坚持已经慢慢转变成自己的兴趣,发觉这样的研究越来越有味,探索的劲头更足,越研究感觉碰到了更大的未知世界,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有了钻劲,就有了希望,坚持坚持再坚持,即使冷板凳再坐十年也不后悔,坚持出兴趣,坚持出乐趣,坚持希望出幸福。坚持吧,朋友们!
4029 次阅读|3 个评论
【微】懂得坚持 自强不息 学会放弃 厚德载物
sunyu367 2013-7-26 19:43
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80367.shtm?id=280367 【有感】 懂得坚持 便会 自强不息 学会放弃 方能 厚德载物 放弃是明智的,坚持是伟大的,在这样的选择上,没有对和错。 正是由于多数人的放弃,世界上才有许多成就堪称伟大; 正是由于坚持往往多困难重重,世界上才有许多放弃堪称明智!
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热度 1 mathmhb 2013-7-13 17:59
我的阅读提示: 1、奋斗不保证短期成功,不奋斗一定难成功,坚持奋斗一定有成功。 2、若某事只有1%的成功率,重复做100次,至少成一次概率多少? 3、努力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值得记念,爬山的艰辛─》登顶的喜悦。 ​ http://www.lz13.cn/qingchunlizhi/8468.html    我始终相信努力 奋斗 的意义      文/卢思浩      1      从北京回家的动车上,偶然听到邻座的小姑娘边哭边打电话给家人,她说:“妈,对不起,本来说好了赚钱了才回家的……”她蜷坐在座位上,极力压制着自己的哭声,“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联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日志,有人说他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然而努力奋斗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社会所认可的 成功 吗?      我突然想起我日夜颠倒的那个死党,M。      有一天周末晚上,他发来自己的封面设计,还没等我给出评价,他又说,不行,我还得再改改。其实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可是他总是不满意。第二天中午他把改好的设计给我看了看,然后语音另一边的他突然叹了口气。      “你说,我们这样日夜颠倒,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问我。      那时我想起一句,对他说:“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漂泊异地接受苦逼,是因为我们愿意。我们这么努力,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就像那个跟我萍水相逢的姑娘打动我的那句话:“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出现了很多文说不相信努力的意义。然而这对于我来说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努力从来不等于成功,而成功也从来不是终极目标。那些终极的梦想,其实是很难以实现的。但在你追逐梦想的时候,你会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你自己,你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觉得充实。      2      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因为那是本质问题。      我朋友曾经问我:“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你会不会觉得很可怕。”      我对他说,没什么好可怕的。      他看着我说:“即使那些努力都没有回报?”      我觉得努力就是努力的回报,付出就是付出的回报,写作就是写作的回报,画画就是画画的回报,唱歌就是唱歌的回报,一如我的死党所说,虽然每次觉得很累,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心里的兴奋和激动没有任何一样别的东西能够代替的了。      如果你的努力能让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为什么要放弃努力呢?如果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谁说这样不是一种回报呢?      我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是个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定是开心的。只要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努力,那一定会感到充实。相反,如果你的努力是为了你不想要的东西,那你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憋屈和不开心,进而怀疑努力的意义。      如果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的,那么请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了。      3      曾经在山区里看到过无邪的孩子们念书的情境,正如那些文里所说,这些孩子也许将来只能接过父母的活,在山区里继续着他艰苦的人生。然而他们却比很多比他们家境好的人快乐许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念书就是念书的回报。      曾经一个在北京飘着的哥们跟我说,他也许这辈子也无法逆袭,也许那些高富帅们不需要怎么付出也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但他还是决定继续漂泊,做一个奋斗的屌丝,他觉得这样子值得,失败了也不会有借口,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你说登山的人为什么要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是因为他们无法言说难以满足的渴望。      为什么明知道梦想很难实现还是要去追逐?因为那是我们的渴望,因为我们不甘心,因为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能够多姿多彩,因为我们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因为我们想要在我们老去之后可以对子女说,你爷爷我曾经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地努力过。      诚然,也许奋斗了一辈子的屌丝也只是个屌丝,也许咸鱼翻身了不过是一个翻了面的咸鱼,但至少他们有做梦的自尊,而不是丢下一句努力无用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你不应该担心你的生活即将结束,而是担心你的生活从未开始。      其实我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我早就意识到那些梦想很有可能不会实现,可是我还是决定去追逐。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      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4      九把刀在书里说过:“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办法实现,纵使光是连说出来都很奢侈。但如果没有说出来温暖自己一下,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人为什么要背负感情?是因为只有在人们面对这些痛楚之后,才能变得强大,才能在面对那些无能为力的自然规律的时候,更好地安慰他人。      人为什么要背负梦想?是因为梦想这东西,即使你脆弱地随时会倒下,也没有人能夺走他。即使你真的是一条咸鱼,也没人能夺走你做梦的自由。      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牛逼背后都是一座座苦逼的高墙。谁没有一个不安稳的青春?( 励志歌曲 www.lz13.cn )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有一个环卫工人,工作了几十年终于退休了,很多人觉得他活的很卑微,然而每天早起的他待人总是很温和,微笑示人,我觉得虽然他也许没能赚很多钱,但是他同样是伟大的。      活的充实比活的成功更重要,而这正是努力的意义。      5      我常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听到什么样的歌,看到什么样的文,写出什么样的字,遇到什么样的人。你能听到治愈的歌,看到温暖的文,写着倔强的文,遇到正好的人,你会相信那些温暖, 信念 ,梦想, 坚持 这样子看起来老掉牙的字眼,是因为你就是这样子的人。      你相信梦想,梦想自然会相信你。千真万确。      然而感情和梦想都是特冷暖自知的事儿,你想要跟别人描述吧,还真不一定能描述的好,说不定你的一番苦闷在别人眼里显得莫名其妙。喜欢人家的是你又不是别人,别人再怎么出谋划策,最后决策的不还是你;你的梦想是你自己的又不是别人的,可能在你眼里看来意义重大,在他们眼里无聊的根本不值一提。      在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里,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他的呢,管别人怎么看,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一直在跌倒然后告诉自己要爬起来,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我之所以这么努力,是不想在年华老去之后鄙视我自己,是因为我始终看得见自己。      因为我想给自己一个牛逼的机会,趁自己还年轻;因为我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      因为我就是那么一个老掉牙的人,我相信梦想,我相信温暖,我相信理想。我相信我的选择不会错,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会错,我相信遗憾比失败更可怕。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1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多里奥特的“风险”教程
mathmhb 2013-7-13 03:31
​我的阅读提示: 1、创新并不都有价值。 2、巨额收益伴随风险。 3、成功源于远见卓识。 4、风险投资投资风险。 5、长期坚持终有回报。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3-03-26/112621910.html 多里奥特的“风险”教程 本文来源于 《时间线》  2013年03月26日 11:02 我要评论(0) 从投资理念、运作模式的成功,到组织形式的败笔,现代风险投资业公司长达25年的第一份实践笔记   如果一定要给现代风险投资制度溯源的话,乔治•多里奥特(Georges Doriot)是领我们到起点的那个人。   1946年,乔治•多里奥特(成为第一家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开发公司(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RD)的总裁。随后25年间,多里奥特和美国研究开发公司为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在运作模式、投资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了成功经验,亦在组织形式方面提供了失败教训。   可以说,正是在多里奥特的大力促进与领导下,风险投资才逐步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多里奥特被誉为“风险投资之父”,当之无愧。   多里奥特于189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家庭与法国标致家族渊源颇深,父亲奥古斯特作为标致汽车的高级工程师,是集团开创者阿尔芒•标致的左膀右臂。 实 际上,多里奥特就出生在标致家族的古屋里。他的父亲后来曾创办过一家创新型的汽车制造公司。生长在工程师和创业者的家庭,多里奥特从小就对技术和创业抱有浓厚兴趣。   21岁那年,多里奥特遵从父命离开了饱受一战摧残的家乡,远赴美国。多里奥特成为哈佛商学院第一位法国学生。毕业之初,他在一家投资银行谋职,但不久便接受哈佛商学院院长唐翰的邀请,返回哈佛任教。   多里奥特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的课程为《制造学》,授课过程中他更多地是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人生哲学与商业理念,而他关于风险投资的讲座也被誉为哈佛商学院的传奇。在长达40多年的哈佛教学生涯里(管理美国研究开发公司期间也未中断),多里奥特给数千名学生上过课,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世界一流公司的领袖,例如联邦快递创始人佛里德•史密斯。     军旅生涯   二战爆发后,美国成立军需部,通过协调军方、科研机构和 实 业部门的合作,满足美军战备要求。像多里奥特这样在管理、金融和技术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专家,迅速进入军方视野。1941年,多里奥特被授予陆军中校,在美国军需总部供职,负责军事计划处的物资调配和研发工作。   多里奥特组织了一个近百人的咨询委员会,包括化学、橡胶和纺织等关键领域龙头企业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级管理人员 实 业家。多里奥特认为,没有现代 实 业和科技的支持,不可能赢得战争。同时,多里奥特与众多著名大学的 实 验室取得联系,让它们帮助军方研制和测试一系列专业设备。通过这些密切合作,多里奥特带领部属研发出上百项发明成果,如防水纤维、遮光剂、杀虫剂和野战食品等。   1945年,鉴于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贡献,多里奥特被提升为陆军准将。同年,他还获得了特别贡献奖章,这是给予非战斗人员的最高军事奖励。    军旅生涯 使多里奥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技术和创新的重要性。战后,他谢绝了军方的挽留,毅然踏入一个崭新领域:风险投资。   一直以来,全世界的新创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主要原因是,银行不愿为风险高的新创办企业提供资金。同时,愿意出资的富有家庭又数量甚少,且并非专业化投资机构,无法满足众多新兴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   美国政府意识到,这类新企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1946年,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创始人之一拉尔夫•弗兰德斯道出了其国家战略层面的特殊意义:“美国的企业、就业和居民的财富作为一个整体,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不可能得到无限的保障,除非在经济结构中不断有健康的婴儿出生。我们经济的安全不可能依靠那些老牌的大企业的扩张得到保障。我们需要从下而来的新的力量、能量和能力。我们需要把信托基金中的一部分和那些正在寻找支持的新主意结合起来。”   作为率先发现风险投资的巨大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先知般人物,多里奥特被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卡尔•康普顿、马萨诸塞州投资者信托公司主席梅里尔•格里斯沃尔德及佛蒙特州参议员拉尔夫•弗兰德斯等一众精英人物推举为美国研究开发公司总裁。但前提是,他必须继续在哈佛执教。    使命在身   尽管在更早时候,美国东海岸的惠特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分别成立了专业化运作的风险投资公司,但美国研究开发公司被认为是风险投资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它是第一个基金化运作的风险投资公司,即所管理的资金并不仅是发起人的自有资金,而主要来自外部机构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   基金化运作的风险投资,本质上是“才”与“财”的结合:有投资才能的人和机构,担当基金的管理人;有财产的人和机构,担当基金的投资人。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既有“才”又有“财”的“惠特尼们”才能做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行业自此繁荣起来。   担任总裁后,多里奥特开始招兵买马。他利用自己在哈佛商学院和军方的资历与人脉,招募行业最顶尖的人才,组建了专业化管理团队,分别涵盖项目搜寻、项目评估、财务管理和投后管理四个领域。   同时,多里奥特还抓住一切机会向社会宣传风险投资的价值和意义。每年公司年会,他都会邀请公司股东和商界名流参加所投资公司的产品展览会,既增进项目合作,又借机宣传风险投资行业的魅力。执鞭哈佛课堂和被邀演讲,也成为多里奥特进行舆论宣传的有效途径。   多里奥特身上有着当今投资界普遍欠缺的 使命 感,他认为风险投资家的目的或任务就是缔造创新的企业家及企业,投资收益只是副产品,并非工作的目标。   他相信投资企业必须坚持较长时间才可能获得丰厚回报,不应该只为迅速获利就做起倒卖的勾当。多里奥特经常要花上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辅佐一家企业慢慢成长,然后才能获得投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他常常把所投资公司称作“我的孩子”的原因。   “如果你有了孩子,你不会问自己能获得什么回报。”1967年《财富》杂志的一篇报道中引用了多里奥特的这句话,“当然,你可以有希望—你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美国总统。但是这个希望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不大。我希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最好。如果他们做到了,那么这就是对我的报答。但是,如果一个人人品好又忠诚,那么即使他没能取得所谓的高回报率,我也愿意继续支持他。你知道,有些人直到很大岁数才变身为天才。如果我是一个投机者,那么肯定要考虑回报率。但是我认为投机者—按照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不能做出建设性的贡献。而我是在培养人才和企业。”   在投资中,多里奥特对人的关注远远超过了项目本身,他相信管理人才是新兴企业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坚持认为:“你可以考虑对一位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一位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在投资数据设备公司(DEC)之前,多里奥特甚至要求会见两位创始人的妻子。   在投资方式上,多里奥特采用股票、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等方式,但拒绝当时美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流行的贷款方式。在他看来,以收取利息为回报的贷款,对于处在创业阶段的新公司来说,是一种增加财务负担的做法。   另外,多里奥特认为风险投资仅仅提供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帮助,“项目选择 实 际上是公司业务中最容易完成的部分,最艰巨的任务是帮助企业渡过成长难关。”     明星,陨落   在多里奥特带领下,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在25年间先后投资了150多家新创办企业,其中多家企业获得巨大成功,极大促进了美国在计算机、核粒子加速器、医疗设备和海水淡化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多里奥特甚至还曾向老布什创办的第一家企业—萨帕塔石油公司,提供过资金支持。   而最成功的投资案例是对数字设备公司(DEC)的投资,其高额回报切 实 激发了技术人员、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的热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借此兴起。   1957年,麻省理工学院两位年轻的工程师—肯尼斯•奥尔森和哈兰•安德森,创办了数字设备公司。奥尔森想要制造出体型小巧、价格低廉且易于使用的计算机,以挑战IBM公司生产的玻璃外壳的大型机。当时,IBM公司是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的计算机制造商,且是该行业内唯一盈利的企业。   奥尔森和安德森不乏创想与执行计划,唯独缺少资金。遭到商业银行拒绝后,他们求助于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多里奥特非常赏识两位创始人,立即投资了7万美元,获77%股权。投资后,多里奥特还为其寻找得力人才担任高管,并通过董事会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建议。当然,多里奥特并不直接左右企业经营决策—这些做法都是现在风险投资仍然沿用的增值服务的常见内容。   当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卖掉手中持有的数字设备公司股权后,公司的净资产高达4亿美元之多—与初始投资额相比,投资回报率超过了70000%。年轻的风险投资行业第一次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但这仅仅是开始。数字设备公司所在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附近高科技企业云集,被称为“美国的高技术高速公路”。   在多里奥特治下,美国研究开发公司载誉无数,一时风光无两。   但是,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却在公司结构上存在致命缺陷—这家上市公司因公众持股,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而风险投资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缓慢培育的行业。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美国研究开发公司披露所投资公司的财务信息,也为吸引优秀项目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为解决监管披露和纳税问题,多里奥特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应付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股东的质疑。更为致命的是,上市公司的形式使美国研究开发公司无法设定有吸引力的薪酬,尽管多里奥特不断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上诉,但始终未能如愿,这直接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   1959年,第一家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在加利福尼亚成立。此后,有限合伙制迅速成为风险投资行业的主流形式。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与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制风险投资基金相比有明显优势:普通合伙人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他们的报酬不仅涵盖薪水和费用的管理费,还能分享一部分(通常为20%)的投资利润分成。这一特点有效规避了美国研究开发公司面临的薪酬难题。同时,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投资者)在长远利益下,可以暂时放弃分红。另外,作为私人企业,有限合伙企业也不需要进行信息披露。   多里奥特在寻找继承人的时候选中了他以前的学生托马斯•珀金斯,珀金斯当时担任惠普公司研究部的负责人,颇有建树。但珀金斯找了一个礼貌的借口拒绝了多里奥特的雇用邀请。珀金斯事后说, 实 际原因只是美国研究开发公司的结构决定了不可能赚到大钱。1972年,珀金斯与尤金•克莱纳共同创建了凯鹏华盈(KPCB),并采取有限合伙制形式。同年,多里奥特宣布美国研究开发公司“不再具有竞争力”,随后便将之出售给了德士隆公司。多里奥特正式退休。   美国研究开发公司从此走向没落,错过了美国西海岸半导体和计算机行业难得的投资机会。以富有远见著称的多里奥特用这种方式终结职业生涯,似乎是注定的遗憾。   尽管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因为公司结构的致命缺陷而无法良好运行,却在风险投资行业留下了长足影响。正如沃顿商学院教授大卫•休所说,在多里奥特把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卖给德士隆的时候,“风险投资已经成为经济的一部分,而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只是在其历史 使命 完成后退出了舞台。”    【作者: 文/黄嵩 王志龙 】 (责任编辑:黄玉龙)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聊坚持对实现目标的意义
热度 1 陈龙珠 2013-6-30 09:23
今年从浙大水工结构专业本科毕业30周年,在杭同学建了Q群,并找到了海内外工作的全部同学。不少很久未见面的同学,能在网上方便地交流了。 以下是今天与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现从事IT)的聊天记录,话题源自一位搞房产同学的成功,留存于此,抛砖引玉。 本博8:15:40 我很欣赏央视主播 绍兴美女 的这句话,并将其作为我研究生群(今年6月份)的公告 本博8:19:46 1990年劳春燕高考:绍兴市文科状元,浙江省文科第四名,进复旦大学新闻系 同学8:22:56 目标错了要改变。 同学8:26:18 不是以貌取言吧? 本博8:27:36 频繁改变目标,在一定的时期内,收获成问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本博8:31:09 对一个有一定难度的科技领域,从开始学习基本知识、阅读文献到有一定价值的试探性研究,大致要3年,到高档次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一般快到第5年。 本博8:33:48 其中试探研究路线和方法,大多在这5年的中间时段,前面2-3年已经打了基础。所以,在既定目标框架下,改变方法,比改变目标,效率更高。 同学8:38:00 越早改变错误的方向,损失越小。 本博8:38:57 这个问题,我曾经认真地思考过,一则知天命之前,回眸自己走过的路有哪些教训;二则在压力较大的时代,如何让身边年轻的学者、研究生和女儿,理解坚持对实现短期及长期目标的重要性。 本博8:42:48 确定后续一段时间的方向和目标,本身就应该尽量深思熟虑,而一旦确定,就得坚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是,劳春燕的话对此便有道理了。“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与“不择手段”颇为相近,只是后者包括了非法和不道德。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知还是知
热度 2 happydong 2013-6-25 00:56
以前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反而什么看起来似乎都是一帆风顺的。而今开始考虑目标和方向的时候,反而越来越来的抵触,浮躁,没有兴趣。 以前只是凭着一点兴趣选择了专业, 然后凭着一时的兴趣读了硕士,根本没想过可能的困难,考不上等等,也没想过硕士是否对就业的利弊。 然后因为想做大学老师,想要那看起来很自由很美好的不用每天都早起,寒暑假有假期,不用每天按照严格的时间坐班。虽然现在也觉得大学老师不一定就是轻松地工作。但是仍然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兴趣,仍然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和他们进行有趣的讨论。 但自从考虑了以后可能的去向,思考了一些貌似在我这个年龄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切反而开始变得不是那么顺利。是不是我不适合考虑太多这些事情。 它们琐碎又分人心思,给人压力和烦躁。能够做不讨厌甚至有点感兴趣的事情,而且是实现以后想过的生活的必经阶段,这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和福气呀! 有多少人,从事的是它们不喜欢的事情,时间上多么的不自由! 但是为什么我现在就像是在一个堕落松散的状态! 真的是讨厌极了这种状态! 刚上小学的时候,邻居家的哥哥问我,为什么不先上学前班,可以多学点知识。当时我好奇的想,知识是个什么东西呢? 现在我也不知道知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因为它总是在不断的更新和积累,没有绝对的真理。 后来大学因为一次实习,闻到污水处理厂很臭很刺鼻,就想以后不再从事污水处理工作。这是我最为后悔的第一件事,仅仅因为污水处理厂很臭就这么轻易的改变了以后要做的方向,可笑又无知。然后考研时候因为听说南开的环科比环工好,就从本科的环工变成了环科,这是我最为后悔的第二件事,怎么可以因为某校某个学科比另一个好就这么轻易的改变了方向,因为网上所说和别人经验就轻易改变了方向,真是太不坚定。 以前,过的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顾虑很少的时候。如大学时候学英语,没有人强迫我,我也没有去想为什么要学英语,只是想学而已。 如以前看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看的时候并没有想为什么看,有什么作用,但是记得反而很清晰,很多时候不自觉的就用上了。 为什么现在带着目的性的学习,我这么的觉得没有兴趣,抵触呢。 是有数次不想读博士的想法,尤其在浮躁空虚的时候。可我知道,如果我没有读博士,一样会后悔没有去试试,就放弃了想过以后想过生活的途经。 虽然现在看来以后不一定会做大学老师,不一定会有期待的寒暑假。但是不后悔,至少我为以后想过的生活去尝试过。 这只是一段不好的状态,它一定会过去。 考研时候看同学的一本书,叫做风雨考研路,看后对我并无一点激励作用,反而是带来了压抑,因为里面数个例子是考研如何艰辛。那种压抑的感觉我至今记得,而且不想再经历。其实考研对我没有啥痛苦的印象,而且复习期间还学会了跳绳和乒乓球,复习期间每天起得晚,睡得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过的似乎很快乐。所以最为讨厌的就是各种励志书,做人书,经营书。 又如河南考生的高考压力,庆幸我大学之前从不知晓。高中没有给我留下一点高考阴影,虽然得知重点无望还忍不住哭了一场,但是似乎也没太伤心,留下的都是每次模拟考时候,不用上课,不用早自习晚自习,卷子一交就没事了的开心时刻。别人的经验,别人的说法,只是别人的,对你不一定会有真正的作用,心思就那么一点,如果总是用在了顾虑,参考别人经验,用别人励志上,还可以专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 对我是做不到的。 或许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能知晓太多,不能关注太多,不能看苦难励志书,不能带着太多目的学习?一年级时候别人告诉我三年级难,三年级时候别人告诉我五年级难,再后来别人告诉我女孩子往后学习就没有男孩子好了,再往后有人说女博士恐怖,博士艰辛。 但是他们说的这些我一点也没有感受到。三年级五年级我没觉比之前有更难,年龄变大也没觉我就骤然笨了很多。 现在周边好多漂亮又有生活情趣的女博士啊。也没觉得博士生活有多辛苦,如果辛苦也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可怕的是别人的经验在你脑子里形成一种定势,然后你又用这个指导你的生活吧。..
个人分类: 个人|5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攻克千年数论难题后的感想
热度 1 mathmhb 2013-6-11 16:30
我的阅读提示: 1、你只要坚持下去就好。~~~ 2、“ 就差一根头发丝”,do it! 3、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4、成年累月地集中精力!!!! 5、积累了很多,等到那个灵感。 6、现实的事情可以忽略?。。。 7、若是还没有做出来呢?。。。 8、因何开花结果于美国?!?! 9、张即便在漂,亦少谋生压力。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攻克千年数论难题后的感想 ​ 信源:西诺博客|编辑:2013-06-10|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 | 打印保留 【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八阕】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八阕》观点。-- 【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张益唐 华人数学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2―1985年,师从着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职称为讲师。 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在最新研究中,张益唐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发现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从而在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这一研究随即被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成果意义 素数是指正因数只有1和本身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正整数,“孪生素数”则是指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例如3和5,17和19等。而随着素数的增大,下一个素数离上一个素数应该越来越远,故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猜想,存在无穷多对素数,他们只相差2,例如3和5,5和7,2003663613×2195000-1和2003663613×2195000+1等等。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攻克千年数论难题后的感想 (西诺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张益唐本人校阅) 谢谢! 我一点准备也没有,我只能随便讲一些。 因为这个事情,我接受过很多次电话采访,还会有更多的电话采访。经常会有人问一个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做出这个东西来的?我说这个问题你让我怎么回答啊。我怎么做出的?你有什么诀窍?我说,你只要坚持下去就好。我这个东西出来,首先有一点,我根本没有想到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知道这个是很好的,我也自认为仅仅是在我的专业领域内那算是很好的东西,结果我怎么一下子成了公众人物。至少我看到在全世界媒体,从印度到欧洲,到巴西的报纸杂志,好像都出现我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但是呢,我能高兴的就是说,第一是我把它做出来了,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第二,它是那么快地得到承认,这是我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快。从我第一次投稿到那个审稿人评论,那是完全正面的评论,这个评论我没有带来,总共才三个星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主持人胡平插话:他们那个数学年刊,审一个稿平均是二十四个月,有的稿子要好几年才审完。) 还有的第三个,就是我最近看到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有一个名叫Kenneth Chang来采访,他也是个Chinese,不过我们谈话全是英语,他引证了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的一个彼得.桑纳克教授的话,桑纳克讲的就很有意思。我做这个事情是在七八年之前,我知道前面有过三个数学家,分别在在美国,匈牙利和土耳其。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贡献,他们的贡献能证明到我目前的程度,看上去就差了一点点了。桑纳克的评语文章说就差了一根头发丝。桑纳克说,于是乎谁都想去做,是啊,就差一根头发丝为什么不去做啊?但是做了几年以后,所有的人都GIVE UP(放弃了)。就是做不动啊!那别人就问我,你是如何做下去啊?我是断断续续地做,其实我还有其他事情在想,想了三四年,这三四年也是很难,根本就没有点办法去突破,在数学中就是差一根头发丝就是不行,用数学语言讲就是差一个Epsilon就不行(注:希腊字母e,代表一个微小数字)。 然后就是你们在采访中说看到的,去年七月三号我是在齐光家,我怎么会记住这一天呢?七月四号齐光要去美国国庆指挥,七月三号他去排练去了,我就在他家等他一下,也就是等他的那一刻,我在他家园子里转来转去,世界日报上有个照片,也就是在那里拍的。就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当时就用英语问自己“why not ?”,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就是这一下。那别人会问,你的灵感从何而来啊?我说那是我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你积累了很多,你就能等到那个灵感。当然我也加了一句,“I’m lucky !”,我是幸运的! 这个东西能说明什么呢?如果你是真正热爱数学,而且你这种热爱并不是说被中断,就如今天开车送我来的那个小孩要和我合影,很多小孩是很热爱数学的,我们这里很多上岁数的人,想想你们在文革前不管是上小学还是中学,很多是对数学很有兴趣的,这是人的一种本性。他就是会喜欢这个。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进入了成年,你说是生活的压力也好,按照现在的情形,要是谋生的话,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你的注意力不要被那些现实的事情分散掉,比如说,在美国不存在,但在大陆的所谓评职称啊,譬如在大学里评博导啊,或者你要出国要找篇论文啊。如果你就不受那些东西的干扰,集中你的注意力,而且是成年累月地集中精力。在你的爱好里集中精力,从小学生开始保持你的爱好,这个可能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说,我是很幸运地做到这一点。 顺便提一下,你们在网上可能看到了,我的太太在加州,我的东西已经出来后,我不仅没有对齐光朋友讲,连我太太也没有给她说。那是个周末晚上,我和我哪里的几个中国研究生聚餐,我就给我太太打电话,我说:“请你注意一下,这几天中文网站和中文媒体,可能有消息与我有关。”我太太不在意,后来告诉我说是你可能喝多了,在胡说了。过了几天她也看到了,她也很高兴,也向我表示祝贺。同时没有忘记嘱咐我一句话:“把你头发梳梳好,要是你出去的话。”我梳好了没有?Comb your hair !(笑声)。 不管怎么样,这个事情的确很高兴,我今天在这里我很感动的是,我已经接到很多朋友来电话,是真心实意地向我表示祝贺。为我高兴,但是为我骄傲我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我还不配这个骄傲的字。今天在这里我也很高兴能见到多年不见到的很多老朋友。我也谢谢大家给我的良好祝愿。谢谢大家。 2013年6月8日 纽约 法拉盛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2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又将是一段新的旅程---写于博士录取名单公布后
热度 2 jiewang0813 2013-5-18 00:07
又将是一段新的旅程 晚上回到宿舍,室友告诉我学校正式的博士录取名单公布了,其实早在两天前导师就找我聊天了,主要说让我早些调整状态进去博士阶段,踏踏实实地去做研究,所以名单公布不公布对于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成绩出来后,我知道自己上博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我还是一直在纠结,我不确定这条路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继续科研,意味着我还要再花至少三年时间呆在这里,三年之后我又会在哪里?想想这些,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对未来的迷茫。 博士是最高学历,也曾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自己一直都在努力着。即将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也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我觉得自己早早做好准备,可是这一刻到来后我却胆怯了。我还是无法去权衡得与失,无法让自己静下来,让自己明白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做下去。感觉自己什么都想要,又害怕会失去现有的东西。 真的要感谢我辛勤的父母,女友,没有你们的支持,也许我就不会走读博这条路,希望我的坚持和你们的支持都能得到回报。
个人分类: 情感释放|31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马蔚华:50岁开始的“银行教父”传奇
mathmhb 2013-5-11 21:46
我的阅读提示: 1、马蔚华:人生因历经风雨而终见彩虹; 2、糖果、坐着排队、喝咖啡--道、简、易! 3、早一点 、快一点 、好一点 http://news.cnfol.com/130509/101,1596,15061972,00.shtml 马蔚华:50岁开始的“银行教父”传奇 查看评论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3年05月09日 22:13 荆楚网-楚天金报 蒲哲   5月8日,他辞去招行党委书记一职,曾任建行零售业务总监、北京分行行长的田惠宇接任。坊间猜测,三周后的股东大会上,田将成为招行新行长。   事实上,无论执掌招行14年的马蔚华去留与否,这位被视为与华为任正非、平安马明哲、万科王石齐名的“教父”级企业家,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和招商银行绑在了一起。他亲自设计的“因您而变”广告语广为流传,他也被公认为“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    人生重启   从知青到经济官员   “中国的银行家大多是一群低调的、不为业外人士所知的政府官僚。不过马蔚华是个例外。”这是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向马蔚华颁发“年度希望之星”奖项时的评语。从插队知青到体制内干部,再到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商业银行的掌门人,马蔚华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银行家的标本。   1949年6月,马蔚华出生于辽宁锦州。高中毕业后,他扛起行囊到辽宁省北镇县长兴店公社状元堡插队,凭借出色的笔杆子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报道员。下乡4年之后,马蔚华幸运地通过招工考试,成了锦州铁路局大虎山工务段的一名工人。   铁路是个环环相扣的大系统,任何马虎和懈怠都可能酿成大祸。在那里,马蔚华学到了精确性和系统性,这对他日后的金融经历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在长春,年近而立的马蔚华人生重新启动,他通过高考,考入吉林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辽宁省计委。辽宁省委书记李贵鲜南下任安徽省委书记后,马蔚华也随之调任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1988年,李贵鲜调任央行行长,马蔚华随同入京。   1992年10月,马蔚华南下,出任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党组书记、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也就是在海南,他经历了金融职业中的第一次“挤兑”。   1997年,海南28家信用社因高息揽储资不抵债,全部并入成立仅两年多的海南发展银行。海发行就像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背负起数百斤重的担子。1998年春节过后,海发行的营业网点出现严重挤兑,半年后不得不关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被关闭的银行,马蔚华受命解决破产清理工作。亲眼见证了海发行的由盛至衰,他从此视风险为银行家永远不能踩碰的禁区。    弃政从商   亲历第二次“挤兑”   马蔚华的职业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人生半百之际。他弃政从商,抵达深圳,出任招商银行第二任行长,由监管者转为经营者。当时,成立于1987年、由招商局下属的蛇口工业区结算中心发展而来的招行还非常弱小,只有千亿资产。   1999年3月17日,马蔚华被董事会任命为招行行长当天,招行沈阳分行出现大规模挤兑。这是海发行带来的阴影,马蔚华经历的第二次挤兑。身在香港的马蔚华在电话中告诉员工:“这种情况下,劝说是毫无意义的,最有利的办法就是保证支付,储户取多少就给他们多少,只要告诉他们损失了多少利息就行了。营业厅里只要有一个储户,就不要下班,要面带微笑地给他们支付。”   处理完危机后,马蔚华开始考虑招商银行的长远规划。有人说金融是最复杂的游戏,驾驭游戏的人不仅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学识积淀,若想成为游戏的佼佼者,还需要异于常人的创新和突破能力。   1999年,凭借糖果、坐着排队、喝咖啡“三奇招”,招行改变了银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刻板印象。此后,招行推出全国第一张“一卡通”,它改变了中国人以存折为主的历史。“在今天看来,一卡通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几乎所有的银行都这么做,而在当时,把个人账户集中到一张卡上,是巨大的创新。”马蔚华说。   网上银行计划“一网通”则牢牢抓住了互联网浪潮。第一站,马蔚华亲自到北京大学推广。开始担心没人来听,结果来了好多学生。不久,就有一个北大学生通过招行网上银行,给女友买了一束玫瑰花。这是招商银行的第一笔网上银行业务。一卡通和网上银行的落地,使得招行在中国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成为现实。如今,招行已成为资产总额突破3.4万亿元、机构网点超过960家、员工近6万人的全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这么多年招行的策略就是要比别人‘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马蔚华总结说。    三次拒绝   和花旗只恋爱不结婚   在招行发展过程中,有过著名的三次拒绝。   第一个拒绝的,是华尔街传奇人物、花旗银行前董事长桑迪·韦尔。   马蔚华回忆说,“2001年初,因为信用卡合作的事情,我在北京国际俱乐部第一次见到桑迪·韦尔,这位我心目中十分崇敬的银行家。”   当时的桑迪·韦尔看中了中国庞大的金融消费群体,想透过一家可控的银行,联合在中国发行信用卡。同年5月,马蔚华率团赴美考察,在桑迪的办公室里再次和他相聚。桑迪称招商银行是“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银行”。   但友谊归友谊,商业就是商业,马蔚华没有被桑迪·韦尔的热情冲昏头脑,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做。他认为,控制权这件事情很关键,对于一向强势的花旗银行,就只能跟它谈恋爱,不能结婚。   拒绝花旗后,马蔚华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挑选了一支来自台湾的专业顾问团队,前提是不能有股份转让。13个月后,中国第一张“一卡双币、全球通行”的信用卡问世。盈利时间双方原本预计8年,但仅用了4年。   到了2007年,招行决定推出专为资产千万以上的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私人银行,“当时外资机构可以说是闻风而动,他们的热情简直是疯狂,都非常热情,都很积极。”“我们经过再三权衡,决定自己做。”马蔚华拒绝了所有的外资机构。   第三个拒绝的,是美国联合银行。当时,招行信用卡已经取得成功,为其国际化做了很好的铺垫,马蔚华开始把目光锁定在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开始了从筹建美国代表处到设立纽约分行的艰辛历程。当时,在洛杉矶的美国联合银行(一家华人银行,2009年11月破产)找到马蔚华,希望招商银行能收购它的股份。马蔚华说:“中资银行进入美国,瞄准的目标是主流社会。洛杉矶的唐人街是一部老华工的辛酸史和血泪史,是美国底层社会的代表,它不能代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去的是华尔街,不是唐人街。”    “铁人行长”无休假   马蔚华素有“铁人行长”之称,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30分到夜里11点,没有节假日。马蔚华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做几件“规定”的事情:首先是拜访大客户,做市场营销,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顺路解决一下。二是员工见面会,因为很多员工很难见到他,中层管理干部讲企业文化很容易变味,马蔚华不放心。三是请中层干部吃饭,交流管理经验。“我们出差都是很累的。”虽然很辛苦,但马蔚华很少要秘书同他一起出差,这也是招行的特色,效率高,一个人能做的事不会安排两个人去做。曾经有个记者想记录“马蔚华的一天”,结果只跟了一半就累得坐飞机回家了。    关注“八卦”爱荐书   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在员工心中却是个时尚的人。   有次马蔚华和员工一起去看演出,有个节目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改编成了摇滚风格,没想到马蔚华非常喜欢,很容易就接受了。   马蔚华喜欢看各种信息,他知道郭德纲是谁,知道黄健翔的近况,甚至清楚明星的一些花边新闻。这并非马蔚华“八卦”,因为这也是他的工作需要。马蔚华是个走到哪儿就将产品推销到哪儿的“公关行长”,而银行产品接触的是各个领域的群体,只有广泛了解各种信息才能与客户产生更多共鸣。马蔚华爱好很多,比如阅读、看小说、听音乐和打高尔夫球等。他的商务旅行总是带着一本书,同时他也在招行内部网站上定期向员工推荐好书,比如《执行》、《世界是平的》、《黑天鹅》、《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等。    “强硬而深含不露”   马蔚华被公认为中国最富创新意识的银行家,在国际同行眼中,招行是最合乎他们标准的中国本土银行。在中国现实中,创新意味着挑战和改变既有规则、模式甚至是文化,创新者通常颇遭物议,而马蔚华远离非议,这非同寻常。   一位政府官员对他的印象是“做实事而不高调,很坚持,很强硬,但又深含不露”。以传统语汇评价,马蔚华难得地兼具了“中正平和”和“弘毅”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帮助他在中国语境下成为了一位极为成功的推销员,向官员、客户和同行推销他的银行和他的理念。   而在国外,他的推销同样成功。2008年10月,在金融危机中,他把分行开到了美国纽约。在美国,他向记者坦言:“现实世界里,因为价值观不同,确实有很多不理解你、丑化你、诬蔑你的人。但你不能怕,你怕不等于他不存在,你要讲你的价值观和理念。不同的文化不见得要互相认同,但要互相认识。”   为了这一天,他和华尔街和美国政府打了四五年交道,在偏见中一家一家、一个人一个人地赢得了理解、认同。他的耐心与从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难让人去想象这家银行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需要隐瞒。被奥巴马任命为新财长的盖特纳就成为了他的私人朋友,称他为“和巴菲特一样重要的人”。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1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努力、关于理想、关于坚持……的思考
热度 1 ssyandmltcdj 2013-4-6 13:33
今天看到凤凰网上的一条微博,说的是“【年轻人必须思考的4大问题】”,有这么四条内容: 1、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 2、什么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 3、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 4、傻瓜用嘴讲话,聪明人用脑袋讲话,智慧者用心讲话。 前几天在网上的某个高层次人才群里面,看到一些儿我国的最高层次的人才,博士及博士后在讨论时下的许多黑暗面,或者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面,愤慨而又真实,举例说明,而且大多都言是自身看到,于是我建议“说这些,还不如回去认真做点儿研究”,于是被贴上了“幼稚”的标签,幼稚就幼稚吧,我个人呢反正是认为与其在哪里哼哧哼哧的做慷慨激昂状,还不如自己去认真的思考一下,是否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建议为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事,当然,偶尔心中有怨气还是可以发泄一下,但是尽量找三五好友小范围内酌酒几杯,针砭一下时弊也无可厚非!可是在某些群里面大放厥词,把自己所谓看到的或者YY的提出来,让某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主观上和感性上就认为这个世界确实如此,拿一个基金、拿一个项目、做一个研究、随便申请什么都是需要走桌子底下的,桌子上头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这也未免太过了!我经常分析这种甲乙两人同时竞争,而甲依靠乙认为的某些“内幕式操作”上位,但是这种上位的前提首先是两个人基本上能力相当,水平相当,难分伯仲,因此某些“非台前而幕后”的力量开始起作用,但是如果甲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乙根本难望其项背,那么结果绝对是不言自明,即使是某些力量敢于伸手,那么也是伸手必被捉!说的再实在点儿,如果我是拥有权力的人,我出手帮或者提拔一个后生,而这个后生简直一无是处,只能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我的出手才能出来,难道我帮的时候就不想想,再说我帮或提携这么笨蛋又有什么意思呢!?估计也只能给自己挖坟掘墓!~ 前段时间科学网上热议博士、博士后人才的培养问题,我正好也经历了这两个阶段,实话实话,科学网上的各位专家都给留了不少面子,没有说的太过,现在的这个群体整个生存条件、人员素质,我实在是不敢恭维,更无法恭维,真正优秀的人才实在是太少,很多时候大家总是说没有钱,因为没有待遇所以没有把事情做好!但是我要反问,你到底能够做到什么水平,不谈做事闲谈待遇,那么你到底能够为国家、为工作站、为课题组、为导师,亦或是为企业带来多少进步,等能够拿出成绩的时候再来谈待遇也不迟!~ 又是一年找工作的时候了,很多同学都跟我说对待遇不满意,我不置可否,偶尔呵呵笑一笑,网上戏说“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我觉得还是有点儿道理。对于这种抱怨,我也只能“呵呵”,要不然还能说什么呢,说你是笨蛋,就该拿这些儿,那保证再次打击了一颗受伤的心,说都是这个社会的问题,你这么天纵英才的一定飞黄腾达,一定是社会黑暗,时不我与,我也太有点儿违背良心,就从我当年上课接受程度来说,期末考试的表现来说,我倒是觉得待遇低才是真实表现!~不仅仅是本科生,很多硕博士也是如此,总觉得自己牛气冲天,一找工作失败就说人家都是有门路的,而自己是受伤的那个,我大多时候也很同情,甚至一起跟着批评下!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硕博士小论文或者毕业论文时,我一下释然,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只适合被人当枪用,心中抱持的总是认为这些人也是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地,是这个社会对不起,是用人单位对不起他或她,其实呢,情况恰恰相反。我是亲人眼里有幌子,根本没有看到本质能力水平,被很多表面的东西蒙蔽了。 今天看了文章开始的那几句,很是感慨,放弃也不一定是某个事情的放弃,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将自己放弃了还不自知,比如作业不做去抄袭、期末考试抄袭、工作推脱、没事闲扯淡、抱怨社会的灰和黑,这也是一种自我放弃和自我放逐,只是要放到更大的环境中看罢了!~ 努力一点儿、勤奋一点儿,多一点儿理想,好像有一点儿像那句名言“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点儿上世纪八十年代做四有新人的感觉,但是这个时代仍然可以通用,理想不一定非是要做什么什么,买房子、娶媳妇、生孩子都可以是理想,学会做饭炒菜帮家人分担家务也可以是理想,谁能说炒菜做饭分担家务对于家庭和谐没有推动力呢!? 我个人觉得这些话都很好,但是要是偶尔做三天,过了就忘了也没什么意思,大多数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无法坚持。最终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是最难做到的,朝令夕改还是朝夕一致,入大学的时候的想法能否坚持到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激情能否持续三十年到退休,谈恋爱时的甜蜜能否延续到婚后抑或是直至终老……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变了,也不是社会出了问题,而是自己放弃了,没有那么坚持了!~
个人分类: 尚书杂谈|3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初春的枫叶还要飘多久?
yunfeng1990 2013-3-25 01:53
当我今天在地铁里迷迷糊糊的坐过站的时候,我意识到杜老师的课对我起到了很强烈的作用,而我也应该驻足思考一下接下来该怎么能做了,今晚代替刷单词的是这篇小记,沏上一杯大林送的金骏眉,开始整理思绪! 这一周,从周五到现在参加过一些相关的活动,一些思想在脑海里不断的撞击得到的建议各有千秋,整个还是一个混沌状态,很是纠结。复习G也有一个月了,但感觉还是没有进入到状态,每天就是在刷单词,而且效率很低,红包也有五六遍了吧,可还是一片不认识的,三千也有过两遍了,效果非常差劲。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方法是不对的,以前用过杨鹏老师的17天,效果也不是太好,之后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刷,是一个大周期一个大周期的刷,最近一周就能过一遍红宝,但是今天我意识到这样子效率太低了,以后我就知道该怎么刷了! 关于这条苦逼路的问题,一直也在考虑是不是值得去做,也一度的想降低一下自己的要求,不想让自己活得太累。今天我也明白,不走下去我会后悔的,肯定会后悔的。高中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没有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就稀里糊涂的上了个大学”;大学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没有考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我考了研”;现在有人告诉我“没有考过GRE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选择了这条苦逼路” ;才发现原来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想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历练多一些精彩,不想等老的时候回忆起当初会有些许的遗憾,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答案也不可能统一,而对于我自己来讲就是尽量多历练,把自己的起点尽量的提高提高再提高,不想碌碌无为了了一生。 如果这个轮回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走这条人生轨迹。高中时代,无知的我只知道是大学就好,所以稀里糊涂的就上了那所大学,到毕业前的那段时间才意识到大学的名声也是多么的关键。如果再让我走一遭我也许不会再选择那里,不过永远不会有那么一遭了。但是也很感谢现在这一遭的一切,虽然在学业上没有得到任何收获,但是在成长上是质的飞跃,在青春最美好的四年遇到所有的你们是我的幸运。如果没有你们也许现在我还是个土里土气的傻瓢,也是因为你们四年的陪伴,才有了我现在脱胎换骨的我,我自认为这是一次飞跃。大学四年过的太爽,有太多回忆了,也就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GPA不高的问题,现在是很后悔当初没能把学习好好搞一下,这个真的是最后悔的一件事情,现在我要花费很大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够弥补,非常害怕这会成为申请时候的硬伤,可我又能怎样呢?只能平静的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上不了985就要上个常青藤,这已是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了,如果这两个都拿不下来我的一生将注定不会完整,到今天这个地步再谈985就没什么意思了,选择就这有一个了,当然具体的选择不止一个了,但还是有最想去的一个 。对于目标的确定,没有太高,在我眼里也没有量力而行,只有付出过多少的努力和你积攒的人品问题。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我觉得只要想做,肯做就一定可以做到,没有达到目标是因为付出的不够。以前的自己就是喜欢疯跑,疯玩,以致于耽搁了很多时间,我把青春献给了“玩”,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玩出了东西。去年的考研与北洋仅差一分,也许搁在去年我会觉得是运气太差,但现在我觉得是我罪有应得,复习的还是不够,至少对于考研英语的概念就是模糊的。当然这也没有给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只是方向改变了而已,学业还在继续。我从来没有否认过对于名校的向往,也不会否认自己的能力不行,我认为只要无限与他接近肯定会有机会够到他的offer。 我已经“浪费”了最美好的青春,现在的所有时间和经历必须要为浪费的青春还债了!没有娱乐,没有休息,因为现在的娱乐时间过去的四年已经用完了,未来的这三年只做一件事,就是为了你! 语言是鄙人相当不敏感的一个东东,再做为第二语言接受起来就相当难搞了。可谁让哥选择了这条不归路了呢,只能从意识上转变开始喜欢。有时会问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挚爱的自己怎么会想到去他乡学习的呢?有时也会很矛盾,默默的安慰自己是要把中国文化带出去,让更过的老外接受中国文化,也只要这样解释,才忽然觉得自己的境界竟然如此之高,然后想扇自己两个耳光狠狠得咒骂自己“你不配”。是啊,皮毛没学多少就去传播中国文化确实不配。 可能是受到传统的影响,导致思维极度混乱,思想的兴奋度处在零下水平。对于欧美这种要求逻辑思维相当明显的国度,我还要从中庸思想开始转变。其实我一直在质疑自己的思维方式,反应慢是一贯的毛病,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思考某些问题的时候大脑基本一片空白状,上课也不会积极的思考一些问题。思维是绝对的未开发状态,这个问题就比较纠结了,对于短时间内思考的能力有待质的提高。还好遇到了老杜,这个教填空的老师,用他独有的研究了十几年的教学方式给我叩开了思维之门(此句可作为GRE写作,是个强调句型,有插入语做同位语,还有定语从句)。他用几乎反人类的方式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思想和方法,这应该是目前遇到的最有思想的年轻老师了,所以才导致了两次地铁坐过站。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才意识到原来以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要么没用,要么做错了,要么效率太低。上周第一次上他的课,就感觉与众不同,今天再次得到验证,以致于现在我还在敲键盘,虽然整个文章的思路是那么的混乱。 很少有人会理解我在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人会同情我,但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明确要求就是跪着也要走下去。对于这条路的前途就像北京的空气一样,并不是拿到那里的offer就表示将来会很牛逼,也仅仅是让别人眼前一亮的教育背景罢了。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这样的选择不是跟风随大众,可又找不到确切的理由来验证或者反驳,所以有时会很彷徨,有时会质疑这样的付出是不是值得?有朋友会告诉我这是蜕变要付出的代价,也有人点出了内心深处的一点想法—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想让别人对自己说“yes”。我并不会否认自己的自尊心是多么得敏感,有些时候就是想得到别人赞许的眼光,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是做不到的,虽然我向往无尚的自由(此句可做为GRE填空题)。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走上的这条路,我相信总会有某些原因支持我走下去,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彷徨、不放弃。 不管初春的枫叶还要飘多久,希望有一天他能飘到大洋彼岸的某个角落,汲取那里丰富的营养,快速成长,等到要长大的那一天再飘回祖国的某个地方,播种希望! 后记:整篇文章可作为GRE长阅读文章,因为充斥着大量的废话;某些段也可作为issue和argument的素材,因为逻辑绝对混乱;还有些句子适合做为填空题素材;我是不是中邪了?还是脑残了?差不多了,睡觉,晚安! 最后送给自己的一句话: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ringed bird,that can never fly. 枫
个人分类: 枫林杂记|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论的谬误
热度 1 陈龙珠 2013-2-12 14:31
翻开人生哲理的书刊,成功源自坚持的说教,比比皆是。 问题是,成功仅源自坚持吗?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吗? 其实,人生充满着博弈,风险难测。 那些坚持不懈的学说,忽视提醒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容易误导他人走到悬崖,再跌进深渊! 本博说句看起来更有哲理的废话:应坚持的,去坚持;该放弃的,要放弃。 此话,废就废在:这对 “应”和“该”, 咋能靠谱地来评估呢?
个人分类: 风险管理|30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守候世界上最漫长的实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沥青滴落实验
热度 1 ldgzd1987 2013-1-10 21:51
转自中国青年报。 约翰·梅因斯通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这个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玻璃漏斗无疑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实验装置。 86年前,一位名叫托马斯·帕内尔的物理学家为了向学生们证明“沥青是液体而不是固体”,设计了这个实验。他将沥青加热,倒入一个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沥青完全凝固之后,他将漏斗的下端切开,开始记录每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 如果补充一些数据,这个实验也许就不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为了等待沥青完全凝固,帕内尔花费了3年时间;而到第一滴沥青滴落,他又耗费了8年。事实上,直到60岁去世那年,他只等到了3滴滴落的沥青。 随后接管实验的另一位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用50多年的时间,也只迎来了5滴滴落的沥青。尽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5滴“来之不易”的沥青,全部被他郁闷地错过了。 这个持续了86年的实验,已经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实验室实验”,不过,在梅因斯通看来,实验还远远没到完结的时候。这个78岁的老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要等到试验完成,至少还需要100年。” 从实验开始到现在的86年,还没有人真正看到过沥青滴落的时刻 盯着沥青实验装置的人们,很容易产生时间静止的错觉。那些坚硬的、可以用榔头轻易敲碎的沥青,以匪夷所思的缓慢速度流过短短的漏斗柄——通常情况下,这段不到10厘米的路程,耗费的时间要超过10年。 一些昆士兰大学的校友领着儿女、孙子重回学校的时候,常常会感慨实验装置“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变化”;而那些通过网络摄像头观看实验的人们,也常常会发现,相隔几个月的画面,几乎看不出任何不同,很多人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网络故障,看到的只是一张静止的图片。( 点击观看实时画面 ) http://www.smp.uq.edu.au/content/pitch-drop-experiment 最后,梅因斯通不得不在实验装置旁摆上了一块绿色的钟表,让观察者有一种“时间确实在流逝”的感觉。 来自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注这个持续了86年的实验。在实验装置所在的帕内尔讲堂,每天都有前去参观沥青实验的游客。还有更多人在网络上关注实验的同步直播。梅因斯通说,有一次,雷雨导致实验室停电,结果他的邮箱马上塞满了提醒邮件。它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还有几封来自中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看到沥青滴落的瞬间。”梅因斯通说,“事实上,从实验开始到现在的80多年,还没有人真正看到过这一时刻。” 过去几十年,梅因斯通经历了5滴沥青的滴落,却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和这个瞬间擦肩而过。 最接近的一次发生在1979年,当时,那个像泪滴一样的沥青滴,和漏斗的连接处已经变成了一根细丝。梅因斯通观察了一会儿,觉得要等到它滴下来,至少还要一天时间。结果,等他第二天来到实验室,第5滴沥青已经掉进了烧杯里。 梅因斯通为此懊恼了很长时间,他坚持,自己和那个瞬间只差了5分钟。 从1961年接手这个实验之后,梅因斯通已经几次重演了这样擦肩而过的遗憾。1962年,当实验的第4滴沥青摇摇欲坠的时候,当时只有27岁的梅因斯通刚刚结婚,并且和妻子一起出门度了一个短暂的蜜月。 结果,等他从蜜月回来,崭新的沥青滴已经稳稳地落在了烧杯底上。 在1988年的第7滴沥青再次被错过之后,梅因斯通决定借助科技的力量。他在实验装置旁边摆上了一个摄像头,24小时监控实验进展。 2000年11月,当第8滴沥青即将滴落的时候,梅因斯通心安理得地去了伦敦。他说,自己当时觉得“毫无压力”:“毕竟还有一个摄像头在盯着它嘛!” 结果,当沥青真的掉落的时候,梅因斯通收到了两封让他悲喜交集的邮件。第一封的内容很简单:“沥青掉下来了!”而第二封的内容是:“储存设备出现了故障,摄像头拍摄的滴落画面没有保存下来。” 直到今天,梅因斯通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有多失望。他回到澳大利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升级监控系统,并且在实验设备的周围摆上了3个独立的摄像头。 如今,就像每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一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物理系教授梅因斯通每天都在严密监控自己的实验装置。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他都要坚持每天观测实验数据,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会每天向他汇报实验进展。当然,他也会在想起来的时候随时查看网络摄像头的画面。 13年的等待之后,他生怕自己再错过第9滴掉落的沥青。梅因斯通说:“它可能会在今年掉下来,但谁知道呢。它有自己的‘主意’,你能从里面读出点哲学意味。” 感谢实验室的保管员没有直接扔掉这些“奇怪的垃圾” 如同很多同龄的老人一样,这个已经86岁的实验装置,经历过如今举世关注的辉煌,也经历过漫长的失意年代。 1961年,当梅因斯通第一次看到这个实验装置的时候,他刚刚从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来到澳大利亚布鲁斯班市的昆士兰大学。当时,一个同事无意间告诉他,物理学系的碗柜里放着一个“奇怪的东西”。 梅因斯通随后看到了这个由漏斗、烧杯和沥青组成的奇怪装置,并且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想到,过去34年的时间,实验只向前迈进了一点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它在未来会有了不起的发展潜力。” 不过,学校的其他人似乎并不认同这一点。梅因斯通曾试图说服物理系主任,希望向学生们公开展示这个实验,但他很快得到了拒绝的回复:“这里根本没人想看到它。” 那个时候,创立实验的帕内尔教授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很多人都在嘲笑这个古怪的实验,还有人认为它应该被直接扔掉。事实上,在梅因斯通发现实验装置之后,很长时间里,它一直安静地被放在物理学系一个尘土飞扬的角落里。 甚至连梅因斯通自己都已经忘掉很多细节了。他在回复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中写道:“我已经不太确定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这个实验公开展出的,我想,大概是1979年吧。” 那一年,梅因斯通负责昆士兰大学开放日的布展工作,曾经被嘲笑的沥青实验成了面向整个昆士兰州民众的展览项目之一。结果,在展览上,实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它甚至变成了昆士兰大学的一个著名景点。 梅因斯通说,直到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专程前来,看看实验的进展。 甚至,2005年,梅因斯通因为这个漫长的实验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那一年10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院,面对台下1200名观众,一群“真正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向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同样获得证书的,还有已经去世多年的实验创立者,托马斯·帕内尔教授。 梅因斯通在接受采访中真挚地感谢帕内尔,尽管他们从未相识。他说:“已故的托马斯·帕内尔教授留给我们一份如此宝贵的遗产,它幽默搞笑,同时也让人们有兴趣了解沥青这个‘复杂烃类混合物’的样态和行为。” 他也同时感激那些实验室的管理员们:“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当年没有随手扔掉碗柜里那些‘奇怪的垃圾’。” 自然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 在“最长的实验”变得著名之后,梅因斯通在很多场合都会被要求回答同一个问题:“你觉得第9滴沥青会在什么时候掉下来?” 而他每次的回答也完全一致:“我真的不知道。” 这位物理学家解释说,沥青的掉落时间取决于在当地平均室温的环境下,沥青表面的粘度系数。他同时声称,这个持续80余年的实验并不能简单地说明“沥青是液体而非固体”。更准确的说法是,沥青是一种相态复杂的混合物。 对于实验的未来,梅因斯通预测说,随着漏斗里剩余的沥青越来越少,沥青滴落的速度也会越来越缓慢。他顶着一头雪白的头发说:“整个实验全部结束,至少还需要100年。” 他甚至已经为自己选好了监护实验装置的“接班人”:那是一位昆士兰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梅因斯通从前的学生。 至于实验装置的所有权,梅因斯通坚持,应当属于帕内尔教授的后人。他说:“我觉得帕内尔家族应该把这个装置作为他们的‘传家宝’。” 必须承认,在86年的坚持之后,这个当年看起来简单而古怪的实验装置已经有了点“见证历史”的意味。1927年,当实验装置设计完成的时候,人类刚刚发明了电视,并且发射升空了第一枚火箭。1938年第一滴沥青掉落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一触即发。 而现在,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天翻地覆,而整个实验装置还静静地立在那里,酝酿着第9滴下落的沥青。 从监控录像的画面来看,这滴让人们等待了12年的沥青,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泪滴形”,仿佛随时都会跌落到烧杯里。 梅因斯通喜欢用富有哲理的言辞来评价这个实验。他说:“自然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这也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 他期待着,当新一滴沥青最终掉落的时候,学校的其他科学家们能和他一起,补上一个错过了8次的庆祝活动。他用尽可能美丽的语言去形容这个“卓越成就”:“粘稠的沥青沿着漏斗狭窄的玻璃管道,形成一个美丽的形状,最后尽责地跃入烧杯。” 不过,不管人类如何庆祝,那个持续了86年的沥青实验,还会安静地继续下去。当人们为每一滴掉落的沥青而期待、失落的时候,那些相隔几十年的沥青滴,早已在烧杯底部慢慢融合,看不出一点差别。
个人分类: 古今名人|2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习近平强调:坚持对俄友好的方针不会改变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2-19 19:44
习近平强调:坚持对俄友好的方针不会改变 1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会见最高委员会主席格雷兹洛夫率领的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团,祝贺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取得成功。   习近平强调,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对俄友好的方针不会改变,对优先发展中俄关系的战略定位不会改变,中国视俄罗斯为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愿与俄方共同维护好、发展好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希望两党交流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个人分类: 其它|1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身
热度 1 zyzhai 2012-12-16 14:39
健身 翟自洋 两年前,单位为员工办了健身房的会员卡,起因是工会组织到黄山旅游,老员工们大多表示淡定,不少年轻员工却吃不消,虽然上山用了索道。这次旅游还发生一件意外,一位功勋老员工,下山时一个不小心,从台阶滚下——手臂骨折,身上尤其脸上多处软组织挫伤。久未康复。推究原因,之所以受伤、伤得这般重、康复这么慢,都与缺乏锻炼、体质弱有关。 办完卡的大半年,去了一次。健身房的人练得热火朝天,我只图新鲜。到各类器械站站或坐坐,对照全英文的使用说明,比划怎么用。接下来,又是很长的空白期——直到工会规定:年内健身不到20次者,明年停办会员卡。 去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去的理由却很多——忙、离家远、对器械不感兴趣……。现在,在“锻炼身体”之外,多了一个去的理由:争取明年“锻炼身体”的资格。于是,有的同事刷完卡直冲淋浴房,有的溜达一圈就出来,还有的……我呢,还是老老实实练起来。 为了完成任务,接下来每周得去一两次。胡乱练习的结果,不出一个月,居然有了明显不一样的感受。到了预定的锻炼时间,若被其他事情干扰去不成,倒感到不自在了。渐渐地,因为去得勤了,被私教看中,为我作了示范,于是进行了一个月(12次)正规训练。重点是颈部、肩部(及手臂)、腰腹的肌肉。 第一次在私教指导下练习,当时没觉得特别,第3天起,浑身酸痛的感觉持续了差不多一星期。每组练习到最后,挑战极限的感觉很辛苦,结束之后,却无比通泰。结合私教指导和自己的感悟,总结器械上肌肉锻炼的几个要点——频率要保证:每周3次(至少也要2次);强度要足够:每次1小时(至少半小时);重点要突出:每次围绕一个部位的肌肉群,利用相关的几组器械强化练习;动作要规范:稳定姿势,让目标肌肉只在某一个自由度上伸缩,其他肌肉不伸缩;呼吸与节奏:用劲时吐气,返回时吸气,拉伸要快,返回要慢。记录在此,请行家指正。 伴随着尝到规律性器械锻炼的甜头,我也彻底建立起新的作息规律。工作头几年,不时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早上挨到最后一刻才起床,白天心思恍惚、神游万仞的情形时有发生,有时熬不住,干脆伏在桌上打起瞌睡。如今,很少超过12点(虽然,也很少早于11点)入睡。早上,视工作量之需,可以在4-7点间任意时刻起床,身体里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涌动,于是一天里多出一个安静高效的时段,白天也不至于犯困。当然,这是在每周两次以上规律性锻炼的时期;有时借口忙,十来天不去,便觉睡不够,设好早上5点左右的两次闹钟,起床却常常在七点半以后了。前几天,看了李晓榕老师的“李记时间安排法”(《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3:驾驭时间之术2 》),不谋而合,引为知音 ——习惯改之既难,还是改弦易辙,学会如何共处吧——利用得当,或能变不利为有利呢!正如李老师所言,“这是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得到的高效,于健康不利”,所以,要由锻炼来保证。又想起一篇《科学时报》报道,某知名华裔科学家,兴趣多样,每天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5小时,其余时间广泛涉猎——这该是注意力何等集中的5小时!必有强健身体保证这样的高效吧! 单位有一位同事,工作兢兢业业,各方面很出色。离退休还有好几年呢,肠胃、腰椎、嗓子、眼睛,各种不好。人吃了不少苦头,工作却无人可替。这位老师年轻时可是运动高手,只是后来动得少了。我们感到遗憾,也担忧自己退休后的光景。另有一同事,差不多的年龄,是健身房的常客,驴友。爬山,一些年轻人不敢挑战的路段,她一马当先;业余活动多多,还是省里某合唱团主力,常到国外比赛,摘金折桂。看到她的精神劲儿,我便觉得,也该做健身房的常客。 末了,吐槽一下。前次去健身房,门口挂出了明年的会员价:3800元。这个数字,今年是2200,去年1680。虽然,真要办卡,折扣是有的。正练着,一个自称新来员工的小伙,拿着本子,忐忑地走到身边,让我推荐几个熟悉的朋友,留下姓名、电话。旁边一位熟面孔凑过来,接过话头,说你们这样做是侵犯隐私,另外价格这么高,服务却缩水,恐怕难。小伙子讪讪地走开。去年岁末,健身房一角、近三分之一的区域被圈起,圈起的这一角后来变身为女子美容会所。器械数量、品种齐减,在有限的场地挤成一团。当时据说要迁址,闭门装修一月余。后来,迁址不了了之,只为年卡顺延并补偿一倍装修时间了事。重新启用不过四五个月,淋浴房的喷头就七零八落,好用者不过半数——有的断了线,有的不出水,有的只出热水,有的只出冷水,有的水速过猛……不一而足。纳闷:这家不是国企呀。后来,也就没再用它们的淋浴房了。昨晚去,“3800元”的牌子不见了,看来是遭到了普遍抵制;或者,这原本就是他们的策略,试探之后,大幅涨价终归是免不了的。 有一天,实在忍受不了逐年攀升的价格,或者用脚投票,改练那被某些校运会取消的万米跑吧?
3333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认为博士干什么都可以,也相信博士干什么都能成功!
JOGIA 2012-11-29 14:52
除了《逃离科研》(中科院的),又有《兼职开出租》(南大的),如此种种,其实在国外似乎见怪不怪了。 之前有学士、硕士卖猪头、种蔬菜的,可能感觉偏差不大,因此未引起广泛关注。那是倒是到西部做村官更值宣扬。 其实,有人是兴趣使然,有人是生活所迫,无须大惊小怪。 但如很多仁人贤士所言,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努力做好,证明自己、贡献社会,相信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放彩! 祝愿那些做出了似乎出格但无危害的博士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的发展很快,真的希望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博士们都不再默默无闻,都有对得起自己选择的“丰功伟绩”(呵呵,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无须一致,有人选择了就成功了,有人坚持了就幸福了,有人教书育人感觉很光荣,有人赚钱还贷也有成就感)! ps.博士仅是象征,能力更为重要!若无法快速适应社会、不能有效报答社会的博士多了,确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氛围和水平了!所以,博导们加油!博士们加油!
3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登成功的秘密!Insist on doing his work in his own way
热度 5 chrujun 2012-10-18 12:04
刚才从王德华老师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623654 )里看见了格登中学老师的完整评语。很多人注意到格登中学老师对他的负面评语,确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里有这样一部分内容:"and several times he has been in trouble, because he will not listen, but will insist on doing his work in his own way. " 翻译如下:“并且他多次陷入麻烦,原因是他不听老师的,而是 坚持按照他的方式做他的事 (作业或实验?)。” 从中学老师的评语里我们可以发现格登的可贵品质。他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现有知识,不迷信老师的灌输。尽管老师给他的作业或实验打了很差的分数,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到,格登很小就有了创新精神,并且不为老师的批评和老师给的低分所动,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老师看来一塌糊涂的作业或实验,却蕴含了格登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 格登一直保持着老师的评语,不是因为知耻而后勇,而是对权威的否定和自身做法的坚持不懈。“ insist on doing his work in his own way ”,这就是格登! 格登的做法为我们识别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启示。高分学生往往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甚至跪拜,创新能力往往不足。只有敢于坚持自身想法和做法,不迷信书本知识、不迷信权威教诲、不迷信老师灌输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如果我们要学习格登,就应该" insist on doingour work inour own way " 或者" insist on doing my work in my own way ";而不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5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足不旋踵,方能绝处逢生
热度 1 wido 2012-10-7 23:45
足不旋踵,方能绝处逢生
八天的中秋、国庆双节,匆匆过去,仿佛还未曾开始。 我站在双节的尾巴上,看昨天的事、今天的人、未来的生活。 “ 中国好声音 ” 在中秋之夜结束,它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两个多月的时光。有人总结说,从开始到最后,吴莫愁共唱了 8 首歌《 PriceTag 》摇滚、《 Bad Romance 》狂野、《美丽笨女人》风骚、《痒 + 天涯歌女》迷幻、《爱是怀疑》怪异、《改变自己》热情、《流星雨》安静、《一个人生活》感伤;梁博 唱了 7 首,风格是:汪峰、汪峰、汪峰、汪峰、汪峰、汪峰、汪峰。 所以,我不知道是坚持自己、一成不变的好,还是多变、迎合环境的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都走到了最后。 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忙、在忙、在忙,有人逼着我忙,自己逼着自己忙,没有了思考的时间,为诸多该做而未做的事找了诸多的借口。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在变,是在变好还是变坏,我无法判断和预知。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一样,为了生活,不断的适应环境,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不断想成为的人,于是,在改变、成长和收获中,总会有些人渐渐迷失自己,得不偿失。 看到梁博以后,我忽然发现,原来一直不断的改变而获得的自己,也许没有一成不变的坚持而获得的自己那么完整和美好。目前正处于家暴漩涡中的李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经验绝对不可以再复制一次,因此,已经成功的人的成功经验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益的,但是,他们的经历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坚持,不断的坚持。 我想,以不变应万变,坚持自己,恐怕是我这个假期最最大的收获。我要找回那个差点被弄丢了的自己,开始未来的生活。 就如下面这幅图所描述的一样,这是一段旅程,也许是在黄昏、也是在黎明开始,也许是归途、也许是启程,但无论如何,都已经在路上了,剩下的就是坚持带着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梦想走完这段旅程。
个人分类: 青春无处安放|4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执着与固执
热度 1 lql0558 2012-9-4 21:03
固执和执着的判定完全取决于结果,你一直追求一个不喜欢你的女孩三年之久却毫无结果,会被认为是固执,当你追了五年的时候她爱上你了,别人会称作执着。 一件事,一个人告诉你,你错了,你仍然继续,叫坚持:一件事,几个人告诉你,你错了,你仍然继续,叫固执:一件事,一群人告诉你,你错了,你仍然继续,叫倔强。但结果是你错了,还是其它人错了,不知道。结果你成功了,别人就用褒义词形容你,结果你失败了,别人就用贬义词形容你。 坚持也好,固执也罢,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坚持或者固执的原因。那就是我们都有所求。 任何的坚持在不理解的人看来都是固执,任何的固执在理解的人看来都是坚持。坚持与固执得看个人处事和看事的方法与态度。 本博文为原创,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33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坚持己见还是听话
grating 2012-8-17 22:47
几天前,朋友向我求助,“到底是坚持己见还是听话”?我的这个朋友科研做的还是不错的,老板也比较赏识他,在他的具体研究工作中,老板应该不如他更了解细节。可是几天前他提出一种研究方案,老板的意见却与他有很大差别,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意见更正确,但是老板也很坚持。于是他的纠结来了,“坚持己见还是听话”。 我没有建议给他,只能检讨自己,在对别人的时候,是否也存在固执的时候。能否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
个人分类: 评述|2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人的读博经历系列之2-写作博士论文致谢始末
热度 1 tianjingle27 2012-8-13 11:32
20120813一0945始1145终-近2h 昨日,高中班的群里,班长转发了本人的博士论文致谢:哈田静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词啊 文采太好了 快成文言文了。很是诧异,今早才发现他发现了本人科学网的博客。听到夸奖,自然是高兴的,高兴之余,也能静下心记录下“博士论文致谢”带给本人的感动与惊喜。 “致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致谢。可能与大多数人不同,写作致谢是本人非常在意的论文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翻看他人的论文时,无论硕博本,还是科技论文,本人最先看的就是致谢部分。个人认为,致谢表达的是一份人生经历,是能与大部分人产生共鸣的文字。虽然人的经历可能千差万别,但是经历之后所沉淀的情感却是有其共通性的,而这种共通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 因为内心的这种重视,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一直在酝酿致谢的写作思路。事实上,从本人2008年9月入学后不久,读师姐的博士论文后,就试着去写了致谢初稿。而后又分别在2010年,2011年进行了修改,而最后的终稿却是在2012年5月24日完成的。最后完成的致谢让本人非常的喜欢,因为它系统地总结了本人的读博历程。这篇致谢本人已经读过几十遍,每次读来都欢喜的很。 那么,这篇致谢是如何诞生的呢? 前面提过,2008年列过致谢初稿,2010年2稿,2011年3稿,2012年5月终稿。2012年2月-4月期间,本人集中写论文的主体部分,那时,对于致谢并没有思路,所以在2012年4月22日提交了论文送审稿后,虽然暂时轻松了,但是心里还是有些压抑,其实本人也清楚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写致谢的思路。等到论文送审稿返回,开始进入答辩的准备阶段时,本人不得不开始思量致谢部分了。5月的某日清晨,本人从梦中醒来,忆起梦中的经历似乎与致谢有关,只记得是回忆起了中学时背过的有关蝉的片段:四年黑暗生活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那时,心中就在反复地琢磨这句话,越琢磨就越是高兴,因为致谢的开头终于有了素材了。记得那天早上6点多在北师大东门立交桥下等着远大驾校的班车时,自个就不断地在重复着这句话,那时内心充满了欢喜,因为期待和酝酿了好久的致谢终于有了写作思路了。 这样的欢喜持续了三四天,经过再次的酝酿后,2012年5月24日清晨,大概是5点多的时候,本人从梦中醒来,打开台灯,开始在电脑前写作。写的时候先确定了行文的主题:坚持与感谢。在这个主题下,框架就慢慢清晰了: 首先:引入段,点名主题-why 其次:说明主题的含义-what 最后:总结展望 完成之后又反复修改,调适,经过近5个小时的集中处理后,得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终稿。终稿共7段,框架如下: 第1段:导入词-蝉的生活(因为本人的读博生活是4年,刚好与蝉的生活相对应,所以,这是个很好的引入。)引出主题-坚持与感谢(这是本人读博经历中对生活本身最深切的感悟,一是坚持,一是感谢)。此外,本人特意引入“语文课本”,是因为本人求学之中受语文课的影响最为深远。 第2段:指明why为“坚持”行文 先通过时空变换简述本人的求学历程,指明本人读博的初衷,博士论文选题和为了这个选题辛苦挣扎的过程,最后引入“灿烂的笑”结束。 (“灿烂的笑”是一个经典片段:2011年端午节,本人和刚刚博士论文答辩完不久的同门陈某在新乐群吃饭,偶遇了硕士师弟张某。张某对陈某说:师姐,答完辩了,你笑得真是灿烂啊。是啊,那半年,或者说在与陈某同门的3年里,本人见过各种状态的她(入学考试的,面试的,撑着一把小洋伞新生报到的,埋怨北京没雨的,说食堂没什么可吃的的,兴高采烈谈论温州美食的,讲全球变暖的,讲南北文化差异的,谈论相亲片段的,做论文汇报的,关心家人的,为感情哭泣的,谈论她神奇的姥姥姥爷的,好多好多),唯有答辩完的她是最轻松、最开心,也是笑得最灿烂的。那时候,本人就期待着自个那种“灿烂的笑”,而后,终于坚持到了。专门提到“灿烂的笑”也是为了不忘记与陈某的同门情谊,她带给本人的,本人尚未成文来表达,但是关键时刻总是要特意感谢一番的。) 第3段-第6段:指明感谢who-先是坚持本身,其次是老师们,再次是同学与朋友,最后是亲人与自己。 感谢是有先后之分的,如果没有坚持,就不会有致谢本身。而坚持的背后是因为读博历程本身隐含的精神魅力(追求真理,习得新知,思想碰撞等)、本人的读博认知(大脑之神奇)、本人的救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金字塔原理)。这些是求学期间主要的精神财富。 然后要感谢老师,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博导,他提供了读博机会,并全程参与了本人的读博生活;而后是外方导师,他让本人在意国(Italy)领略了科学之美;而后是硕导夫妇;而后是在科研层次上给予本人影响的老前辈。而后专门列出两个女博士,一个是师姐,另一个是同小组的老师,她们的一路同行是本人的幸运。作为女性,肯定要有女性的楷模。 而后是参与进博士论文开题、评审和答辩的老师,没有他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些必经历程的。最后是大的成长环境,减灾院与本硕的老师们,因为大的环境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最后引入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来结束。(这个校训很难做到,但是要朝着努力。此外,由于本人也成为了教师,所以也是警示自我。) 感谢同学与朋友也分层次,最感谢的肯定是朝夕相处过的舍友,然后是同学以及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们。舍友中将陈某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她在本人最困难最低沉的时候,给予了本人最实在的帮助,即延期时暂住在她们宿舍。而与她的相处更是丰富了本人的延期生活,如饭友情、聊天情等。同学之中的感谢有很多类,有的在本人出国之前给予了最宝贵的帮助,有的在本人回国之后的消沉期给予本人以希望,有的在本人在意大利期间给予本人关怀与温暖,有的在小组讨论上给予宝贵建议等,每个人的帮助都是微小的,但是凝聚在一起后就成就了一个从困境中慢慢走出来的本人。 最后感谢的肯定是亲人和自己,亲人中以原生家庭成员为先,父母是本人的精神资助,也在困难时候给予了经济上的资助;兄长是一个指引者,还有其他的亲人们,来自农民阶级的勤劳与朴实也让困境中的本人见了些希望。 第7段: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指明了个人成长史,并表明生活更好的美好愿望。 整个致谢中,有一些个性化的亮点,如果不言说,别人肯定也不会知道。比如引入了三首歌曲名——《感恩的心》;《最初的梦想》;(它们陪着本人走完了写作的整个过程)《看的最远的地方》(它在本人最低潮时带给本人以前行的希望和梦想)所以看到这些时,本人能够回忆起曾经的写作过程。 当致谢完成之后,本人反复品读,一方面在重温在其中的成长,并适当的进行修改;另一方面在反思自我对文字的喜爱以及从文字中能获取的喜悦。而博士论文答辩前几天的某个晚上,在博导嘱咐了本人几个答辩注意事项后,本人给父母打了个电话。聊着聊着,突然想到可以和他们分享本人的致谢,于是,出现了下面的一幕:北师大校园的一个报刊厅后侧,一个女生拿着一张A4纸,借着路边微闪的灯光和手机的光亮,兴奋地对着手机讲述着一段段故事,偶尔会听到电话另一端传来的爽朗的或活泼的笑声,而那个女生始终是欢喜的、兴奋的、激动的、富有耐心的。 这就是本人心灵意义上的毕业,电话那头父母的开心让本人感到由衷的幸福。 这种幸福,也该是天伦之乐的一部分吧。 坦白说,那一次通过电话,身在北京的我向远在湖北老家的父母讲述致谢时,是本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的毕业。在本人看来,它比正式答辩更有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本人已经跨过了曾经认为遥不可及而苦苦跨越的坎。 完成致谢后,因为特别喜欢致谢,所以曾经有过和相关的朋友分享的念头,但最后还是放弃了。生活在向前奔走了,历史成为历史,欣喜成为历史,总是会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自个去面对,去解决。而致谢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往事。 2012年6月时,与同期毕业的师弟一同打印答辩稿,由于等待时间长,所以相互翻看了论文,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去阅读致谢。彼此夸奖了一番。后来又偶遇博一的师妹,她夸了夸我们,也感叹她最先看的也是致谢,或许大家都有相似性吧。7月时,硕士同学雒短信本人,夸本人的致谢写得好,那时,心中自然是欢喜的。8月时,高中班长也夸奖了一番。因为这些,本人记录下了写致谢前后的经历,算是对自己撰写博士论文的一个告别仪式。此外,本人在写作致谢之初,从网上看了不少致谢的经典文字,发现每个人的风格真的是千差万别,别有趣味。而科学网上的博文尤其给本人以不少启发。 总的说来,致谢是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激,而这种感激是或长或短的日子累积出来的。致谢是论文的一部分,它给论文作者提供了一个感性抒发情感的平台,是一个除了专业的科研之外与生活有关的情感的积累。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以科研为中心,但是科研并不是生活本身。生活有更加复杂更加精彩的内容。 从一篇篇致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个博士的生活是丰富的、有挑战、有压力,也有幸福。世人说不了解博士这个群体,其实稍微用用心,读读他们的致谢,就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思想是无穷尽的,致谢还在继续,继续坚持与感激吧! 本人的读博经历系列之1博士论文致谢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65944-574478.html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5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兩年前的博文:想起了老友毛潤之同志!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7-5 19:39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想起了老友毛潤之同志! 已有 1186 次阅读 2010-7-2 10:06 |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毛主席,理想,孤独,后悔,理想,坚持 推荐到群组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想起了老友毛潤之同志! 去年的七月 我曾深情地回憶起當年那個熱血青年蒲志高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 我又不禁想起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老友毛潤之同志 我不曉得他老人家在臨終的時候 是不是感到了深深的孤獨 還有沒有真正可以暢談的知音知己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自己實現了年輕時指點江山的偉大理想 他是不是預見了最近三十多年的變遷 不曉得他對他所開創的事業前景 究竟是充滿了樂觀還是悲觀 失望 我不曉得他對他做過的哪些重大舉動有所後悔 假如有來生 我希望他能像前生一樣 仍然敢於投身那些危險的、極有可能犯下嚴重錯誤的偉大運動中去 卻盡可能要避免像前生那樣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 犯下嚴重的錯誤 今天以天下為己任 正在開創偉大事業的各位英雄們 會有多少人再重複毛潤之同志的故事!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56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实现梦想,每天坚持30分钟
hongri1130 2012-6-16 15:05
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一直有一个梦想,却像一座难以攀登的山,让你踌躇不前?程序员Derrick Schwabe也有一个自己的梦想,但是他有个计划能将梦想变成现实——从每天30分钟开始实行。这是他的实施方法。 你每天刷牙吗? 你每天都在为你的梦想而努力吗? 。。。没有?有时? 如果你不刷牙,你的牙齿会开始腐坏。同样的,如果你不努力,你的梦想也会衰退。 所以,梦想需要专注。 而专注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让出一小部分时间(比方30分钟),纯粹的、不打扰的、集中注意力在你希望实现的梦想上。我保证你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花点时间,分析这个理论。这个等式并不难理解: (集中的精神 + 花多少时间)× 每天 = 梦想实现 这个公式是很符合逻辑的,并且比大部分假设都简单。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挣扎呢?我觉得这个过程最大的挑战不是去实现梦想,而是缺少足够的自律。 在漫长的登山旅程中,许多人选择了折返。其中原因并不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其实那是最容易的部分)。而是山的高大让我们害怕,觉得难以攀登到顶。我们被我们想象的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担心给吓坏了。因此,我们会感觉处在现在的位置会更加舒服,站在山脚,仰望山巅。 其实,不要害怕上面有什么。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最重要的其实只是,开始往上爬。 特别是:专注地向上。 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战略,提出这个原则来保证专注,同样用来保证梦想实现。 试试,这是步骤,按照下面的建立一个列表: 刷牙 专注“梦想”30分钟 这是明天的 任务清单 。你要在每个项目上标记完成标记。 将“梦想”替换成你想实现的梦想,不管这个梦想多么难以置信。 然后明天一天中,其他东西都是不重要的。你只需做这两件事。不多不少。 我不是建议你明天一天原本要做的事情就不做。明天做你正常需要做的事,但是有一点必须牢记:明天只有这两件事完成了,才能算结束。 如果你正确按照我的指导,我相信你将会有一种顿悟,实现进度是多么容易的事。在任何可以想象的想法上,如果你能保证一定量的可衡量的使你梦想实现的进展,这个等式将被成功验证。 同时你将在下一天完成同样的练习,一天又一天如此。长期以往,在每一个可见的小小的进展下,你将完成一个伟大的突破。或者至少你会维持一副好牙齿。 另外,30分钟只是个最少时间。当你长期坚持这个梦想,你会花更多的时间,从热情晋升到业余工作,甚至成为全职为梦想工作。但是, 记住,没有山能阻挡你。 30 Minutes a Day Do you have a dream project sitting in the back of your mind, like a mountain you're not sure you can climb? Developer Derrick Schwabe has one, and he's also got a plan to take it from dream to reality, starting out at 30 minutes a day. Here's how it works. Do you brush your teeth every day? Do you work on your dream project every day? ….. no? Sometimes? Your teeth will begin to decay if you don't brush. And so will your idea. Specifically: ideas need focusing . The simple act of reserving a tiny part of your day—perhaps just 30 minutes—of pure, uninterrupted focus on the idea you want to make become reality will ensure at least some extent of progress. I guarantee you. Just take a moment to analyze this theory. The equation is not rocket science. The process is perfectly logical. And simpler than what most assume. So why then do we struggle to make our ideas reality? I postulate that the challenge is not the manifestation part, but rather the discipline. When faced with a mountainous journey, many of us turn back. Not because we don't understand what to do—that's the easy part. Go up. But the mountain intimidates us. We let our imagination scare us with the slippery slopes and bears we might encounter. So we're more comfortable where we are. At the base, looking up. It doesn't matter what's up there. The specifics of the journey will get taken care of as you traverse. What's important is that you just go up. Specifically: just focus. I've come up with a basic strategy to address this discipline challenge to ensure focus—which subsequently ensures manifestation. Try it. Here's how. Establish a list like the following: Full size This is tomorrow's task list. You will give yourself a check-mark upon completion of each item. Replace "the idea" with whatever it is you want to make happen. No matter how ambitious or impossible. Everything else in your day—is not important. You just have to do these two things.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I'm not suggesting you take the rest of the day off. Do what you normally would do tomorrow, but with a disciplined understanding that the day has not been a success until unless these two items are achieved. If you follow my instructions correctly, I believe you will have an epiphany about how easy it is to manifest progress . On any idea conceivable. The equation will have been validated and you will have witnessed an extent of measurable progress towards making your idea real. And then you'll perform this same exercise the next day. And the day after that. And eventually, after seemingly small incremental progress—you will have achieved a great stride. Or at the very least you will have maintained great teeth. P.S. I have decided to focus on my dream project, Mindfolder, for at least 30 minutes every day. Until this thing becomes reality. P.P.S. 30 minutes a day is a baseline. Once you achieve that with consistency you can begin experimenting with larger blocks of time to effectively transition from casual effort to part-time endeavor to full-time journey. No mountain can stop you.
个人分类: 生活其它|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忘了最初的理想
jxwangcheng 2012-6-10 16:29
今日打开校内网,翻看了我5年前的日志、照片 发现我老了,失去了那时的欢乐、那时的纯真,现在多了份社会的污秽,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成长了,成熟了,接受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压力 这几天正是高考结束的日子,作为一个农家寒门学子,自然是将高考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一步,05年高二的高考还算不错,能过一本线,高三的高考就不尽人意,加上填志愿的一些失误,没去成中科大,去了xt大学,这依然是改变我人生的一大步,也是充实我人生的一大步 最初的理想,大学前应该是好好做一名科学家,向着中科大前进学习;我已经不能完全记得那时的理想了,真应该多写点日志,记住我那时的理想 别忘了最初的理想 大学,想着做科研,做学生工作,这些都实现了;本科拿了挑战杯国家奖、学生工作也做了辅导员;但这些真的是我最初的理想吗? 李开复博士的那本书《做最好的自己》对我影响很大,成功的多元化的理解,让我对金钱物质的追求降低了,更多追求自己的心灵的满足 最初的理想,从考研开始应该是往生物科学发展了,期待自己成为卓越的生物科学家,发现解释生物界的难题,在ecust,一个以工建长的学校,理科发展稍微差点。在上海呆久了,慢慢被这个城市加快了生活得步伐,也增添了对物质的追求,因为这也是一个高消费的城市。 研二暑假,快到研三,这是个迷茫关键的时期。博士or工作? 已经放弃了本校的直博,意味着要去外面高校寻求机会,换课题,更会增加时间的成本,三年能毕业吗?很难,我的极限是五年内,但这也是我的家庭、女友比较需要我的时候。考博方向选什么也是个问题? 坚定自己最初的梦想,继续生命的探索,让干扰的杂音离自己远一点,专心的做这些事情 我不怕吃苦,但希望吃的苦能给我一点甜的回报,让我愿意继续苦下去。 别忘了最初的梦想,寻找你自己的成功。
3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人的读博经历系列之1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2 tianjingle27 2012-5-24 15:45
20120524四终稿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感恩的心在耳边萦绕,提笔写致谢辞时,竟重现了十多年前语文课本上的记忆。曾经,单被蝉之不易而震撼与触动;如今,反思本人攻博四年之点滴成长与进步,为 坚持与感谢 行文。 本人求学二十三载,坚持“最初的梦想”,转战于湖北钟祥、河北邯郸、北京与意大利布雷西亚这四片神奇的土地上,试图“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风险科学添砖加瓦;偶逢“形态发生系统”,以其与“信息扩散”内在“整体观”哲学思想为源头,以缺失原始资料条件下概率风险的更新为契机,在不确定性与风险中辛苦耕耘,多少次因看不到希望而掩面哭泣、因诸多不确定而忐忑犹豫,却又会因偶尔的小发现而欣喜雀跃,兴奋不已。虽选择之初草率过,行进之中怯懦过,结束之时拖延过,但“以终为始”,终于坚持到了“灿烂的笑”。感谢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是真理。感谢形态发生估计,因它的奇妙与深奥,本人得以从思想层面与领域内国内外专家们交流、碰撞,并逐渐认清自我,看清“大脑的神奇与生命的不易”。感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与金字塔原理,提高知彼解己能力与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是本人坚持追求的目标。 感谢这一路激励、指引与帮助过本人成长的老师们:感谢学术指引者,本人的博士导师黄崇福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宽阔的国际视野、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简洁干练的文风是本人成为“独立科研人员”的思想源泉。感谢外方导师 Germano Resconi 教授,他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于工作与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博学且富有创造力,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感谢硕士导师郭章林教授及师母刘俊娥教授,他们拼搏进取,平易近人,关怀学生,润物细无声,是本人学术的领路人。感谢严谨随和的吴和琴老师、幽默智慧的王世强老师、严谨亲和的刘开第老师,他们是本人敬重的老前辈。感谢谦虚务实的张俊香博士、亲和善良的赵晗萍老师,正是她们的鼓励、提醒与帮助让本人坚持到了最后。感谢在开题、评审与答辩过程中给予宝贵建议的老师们,包括随和智慧的于福生老师、务实真诚的孟耀斌老师、严谨谦逊的冯嘉礼老师、严谨认真的周宗放老师、严谨知性的李宁老师、严谨幽默的韩立岩老师、严谨随和的姜彤老师和严谨务实的方维萱老师。感谢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与资源学院的老师们,尤其是史培军老师、汪明老师、黄靖老师、王颖老师、郭焕然老师、刘喆老师、高晓菊老师和张锦水老师。感谢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尤其是李万庆老师、姚立根老师、曹庆奎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老师们是本人的一生的榜样。 感谢求学二十三载,有同舍之缘、同门之情、同学之谊、朋友之缘的朋友们:感谢舍友们,勇敢善良的陈文方、务实智慧的陈艳、平和坚韧的段彦炜、善良亲和的赵婷、热情知性的雒燕、平和简单的神仙、拼搏随和的牛牛、聪明务实的吴方、务实坚韧的黄小芳、聪明智慧的李洪维、严谨务实的王芝俊、亲和善良的刘宏伟、柔韧善良的栾玲玲、热情善良的赵宏丽、拼搏友善的周文霞、聪明灵性的龙慧灵等,她们的关怀与生活智慧帮助过本人。感谢 HRA 团队的同门们:热情干练的赵思健师兄、和善热情的贾东云师兄、随和善良的杨军民师兄、务实平和的郭树军师兄、儒雅随和的石兴师兄、热情务实的辛晶师姐、随和务实的庞西磊、务实严谨的艾福利、随和聪明的丁慧彦、随和务实的郑冬、热情聪明的张峰、热情善良的郭君、平和热情的王蔚丹、严谨随和的韩俊玲、知性聪明的陆遥、平和善良的曹伟华、聪明务实的刘国磊,他(她)们的鼓励、陪伴与同行丰富充实了本人的读博生活。感谢 2008 博的同学,尤其是丛潇、杜士强、陈波、刘晓晨、张勇、孙洪泉、周磊、郝丽霞与周娜。感谢在意大利时帮助过、感动过本人的朋友们,包括 Mrs Resconi 、 Francesca 及其家人、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数学、物理与自然科学学院的老师与学生们、 Franciscanum 的朋友们(如 Costantin 、 Shiba 和欣)、意大利语言班、米兰博士沙龙的中国留学生(如余恒、朱茂春、陈辉伦)。感谢在邯郸结识的好友们,尤其是严谨务实的贾增科、灵性洒脱的旭燕、平和善良的文慧、聪明务实的白吉亚与随和聪明的李健。感谢在困境中鼓励、支持与帮助过本人的高中同学,尤其是陈华清、林艳、张祥胜、妮、平、陈桂华、小雪、张婷婷、雷蕾、格格、迷你、肖珊和肖辉。感谢在北京给予过本人温暖和力量的朋友们,尤其是师母张老师、蒋永和、王明慧、 Victor 、刘明月与王博成。过去时光的一路同行与相互关照是本人的幸运。 感谢有生以来一直陪在本人身边、给予本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的亲人们,尤其是勤劳智慧的父亲、善良拼搏的母亲、勤奋理性的哥哥、平实善良的爷爷奶奶、务实随和的姑爹姑妈、坚韧博爱的外婆、亲和善良的舅舅舅妈、善良洒脱的表姐、聪明务实的表弟、平和幽默的堂弟、善良勤劳的堂姐堂兄等,他(她)们的生存智慧、人生态度与辛勤劳动激励并支持着本人“坚持到底”。感谢本人的身体、精神、智力与情感,这一路行来,本人的身体经历过慢性支气管炎、近视、脚气、牙疼、颈椎疼痛、抑郁、情绪化进食、贫血等诸多折磨,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感谢本人身体的承受力与忍耐力,感谢本人的“精神、智力与情感”给予的支持,使得本人坚持到了最后,并开始遵从科学而活。 路漫漫而修远,始于 2008 年金秋时节的攻博征程,将在 2012 年 7 月结束,而学徒生涯形式意义上的结束更是在宣告着新征程的开始。四年中,本人从一个天真烂漫的怯怯女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知识女性,其中的辛酸苦乐终于成为了往事。展望未来,吾将继续上下求索,而学无止境,贵在学为所用。本人将心存感激,继续坚持,去看得最远的地方。同时,本人也深深祝福老师们、朋友们、亲人们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田静 2012 年 5 月 31 日周四于北师大学 3 楼 1006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716 次阅读|5 个评论
坚持向前
haoxiaowei07 2012-5-14 12:54
这几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精彩和值得欣慰的?我的意思是说,当慢慢老去的时候可以写一本精彩的回忆录,回味这辈子的人生有多少精彩瞬间。对于我而言,写回忆录可能是40年后的事情,那么这40年里我如何来充实的渡过呢?从未来看现在,从现在的所做作为去创造未来。 有幸读到俞敏洪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他阐述了他的一些人生观点我深有同感。我们中国人在现有国情的情况下有时很难非常科学的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尽管现在从中学开始就提倡职业生涯早规划。欧美国家的很多教育学观点在我们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现在做不到按兴趣去选择专业、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上了大学读了一个专业,毕业后辛辛苦苦找了份糊口的工作,这是我们现在很多青年人的经历。如果把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和正在做的合为一体,一个人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三者合一的案例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对青年人的未来还是应该放在正常轨迹的起点上来。俞敏洪老师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鲜明,在做一份只要不是特别讨厌的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永远向前,自己的人生总会精彩。 坚持向前走,只要是向前在进步,我们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太坏。我想这是大体多数人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超级聪明或超脱者除外。我写这些文字还是主要想和我们广大的青年人分享,因为我懂得这代年轻人有时心气很高,对人生总有些许的迷茫。有时,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方向,让人生不是那么庸庸碌碌。 在我们最最失落的时候,我们也要给自己一个坚持的一个理由,因为向前就有希望。俞老师的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如此坚持下去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坚强,而是我别无选择。其实,我想这是我们的心底话。我们在别无选择的时候会变得无比坚强,尽管这份坚强没有什么美丽的理由。但就是凭着这份别无选择,我们磕磕碰碰的坚持下去了,最后人生的结果不会很坏。 最后,将我们中学校长讲过的几句话与广大青年人分享: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手慢,靠边站”——也说科研“撞车”
热度 21 taol 2012-4-28 15:42
“出手慢,靠边站”——也说科研“撞车”
相关链接:陈沐 《研究 “ 撞车 ” 之轻度、中度和重度》 “出手慢,靠边站”,科研发表“时效性”的一直是科研界颠覆不破的真理,作为“ Publish or Perish ”的补充,为人们所接受的完整意义上的共识应该为“ Publish FIRST or Perish ”。也就是说,在科研成果发表的时效性上只有一个 FIRST 。 Second is last 。 撞车是正常现象?——选题撞车、解决方案撞车、成果被捷足先登! 我认为撞车是正常现象,有时甚至“不可避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今科研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大批人的饭碗,对于训练有素的职业科研人员来说,冷门很可能意味着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上的“无人问津”。当科研成为一种职业,没有投入意味着没有饭碗。造成经常撞车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集体创造力的缺失,一个人提出一个 new idea ,众人一起蜂拥而至,撞车就再所难免了。第一个人肯定是要“吃肉”的;最先的“追随者”还是有“骨头”可以吃的;再后来者只能“喝汤”了,当然运气不好有时连汤都喝不到。 当然,像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这么“默契”的情况确实太少太少。 记得当年任卓翔老师在讲授《电磁场选论》的课上提到过, 科研就是“找问题”,清楚了问题,解决的办法总会有,只是办法的好与坏、快与慢 。因此,现实中选题应该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还处在不清楚问题的阶段。选题在现实中对具体的人、具体的课题组来说都不是天马行空,需要结合“主流”、“大方向”,尤其是还不是足够强大的时候,剑走偏锋的一味求新往往得不到支持,碰得头破血流。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冒险,当然在一个方向上选题撞车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永远不要低估同行的智商 。前面提到过,当今科研作为一种职业,从业人员当然得训练有素,很多都是武装到牙齿。你能想到的东西别人未必想不到,尤其是那些比较常规的,最容易想到的方案。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这种惰性,从自己最熟悉的方案入手。正如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先套用“刻板印象”去认识一个人。如果成长的经历类似,接受的教育差不多,环境背景又没有太大的差别,撞车就远啦。 选题和解决方案都撞车了,谁先发表就看“人品”啦 撞车肯定谁都不愿意。很好的环境支撑、突出的创造力、足够的意志坚持“冷板凳”,若是具备这几点想撞车还是有点难。因为有足够坚实的后盾,几年拿不到经费、发不出文章也“饿不死”,即使这个 good idea 暂时还不能让人眼前一亮,有足够的意志去坚持,培育这颗种子开花结果,撞车很难,不出点名堂也很难。当然,事事无绝对,就怕点子背!——运气不好就没有办法了 :-D 发表得快也不一定都是好事 ——中微子超光速的乌龙。 前几天听一个学物理的同学说,“中微子超了光速”后,一个博士生反应很快连发了两篇解释相关“原理”的 paper ,怕吃不到肉更怕连骨头都没有了。科学之所以能够稳固地存在并很好的发展,其革命性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科学具有保守性,不能乱来。 关于科学保守性 何毓琦 老师有深刻的论述。 科学为何是保守的(一) 科学为何是保守的(二) 撞车,不是末日,有时候甚至可以成就更多出色成果 。 在《科学时报》的文章《 专访:谢晓亮的科学人生 》提到 , 早年,近场光学成像技术室温下观察单分子的竞争中,谢晓亮与贝尔实验室埃里克·白兹格( Eric Betzig )的撞车确实很遗憾,但是这不是末日,谢在日后做出了更多的出色的成就。 科研过程中有很多悲剧,“撞车”肯定是悲剧之一。尽自己的努力让悲剧可能少的发生,坚持到最后,总会有个满意的结果。 科研本身就是一幕幕悲剧串起来的喜剧:)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8403 次阅读|43 个评论
博士需要些什么---回想多年前那些话...
热度 5 ssg334 2012-4-18 17:24
“If you're clever enough, stay in the lab.”Alan Garen多年前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心头。那时感到实验室压力太大,工作强度太高,实现梦想太遥不可及。所以笔者毅然决定离开实验室,去自己热衷的领域闯荡一番。Alan留下了这句话,但毫无左右我决定的意图。这些年过来,自己还是没有走出科研。唯一不同的是,也没有打算再走出去了。看了近日一些讨论、质疑博士能力的博文,回想一路艰辛,隐约有“原来如此”之感。 首先想到的,是更早年一位北大的博导对我说过的:干这一行,要对专业有很好的领悟能力,没有悟性,光凭努力是不行的。这正是Alan口中的clever。 作为一名博士,除了对于自己技能的精益求精,对于自己学科的悟性也很重要 。举例来说,一名建筑工人,一般不会因为盖了很多的优秀建筑而成为设计师;而有天分的工人,很有可能在未来,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勤奋学习,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换言之,在博士期间积累、历练和实践自己“科研观”的人,更有成为学者的潜力。再举一例,一位在技术方面、阅读总结文献方面、写作和报告方面做得很好的博士,可视为“万事俱备”;那么他的“东风”则是敏锐的科研嗅觉和严整的推理、论证能力。当然,资金、关系、际遇等不确定因素都占有重要比重,在此笔者无力探讨。 接下来,就不是先天存在的个体差异了,而是笔者情有独钟的“施氏论博”。我的博文,多次、数次、无数次提及施一公先生对于博士养成的建议。做一句广告:非常精辟,非常精辟。成为优秀的博士,应有怎样的时间统筹,应有怎样的方法论,有志向的年轻人应当仔细揣度。这也是Alan说的clever。 勤奋和努力,不能作为成功的先决调节;有计划、有方向、有理念的勤奋和努力,才是成就卓越的基础 。试想,同样是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博士生,一味纠结于实验误差和一些“死胡同”的只会反复的重做和消耗;而一开始调研清楚,实验安排合理的那位,就会稳定地推动自己的课题。春天播种,秋天有没有果实,这样的问题不得不慎重啊。 最后,笔者要偏题了。上一篇博文中笔者推崇“坚持”二字,因为自己是个不能好好坚持的人,需要批评。这里聊起博士,也不得不谈谈坚持。Alan的clever,也有坚持的意义。世界上,估计做什么事情都是贵在坚持的,那么没有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机会往往过去不留。作为博士,也是一样,没能保持奋斗的状态,作为“搏士”搏到最后,也只能算是半途而废。如同前文,笔者认为 “坚持”是说起容易,做起困难无比之事 ,如果做得好这一点,不说在科研上,而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有了成功的砝码。 时间一晃,春秋即过。有些话,当时听着糊涂,现在想来,都是金玉良言。笔者无意参与网内大家的讨论,翻出些陈年旧辞,与需要者共勉。
6844 次阅读|5 个评论
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儿
热度 2 ssg334 2012-4-9 01:19
很少有这样闲散的周末夜晚了,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放下手边的工作,做到真正的百无聊赖。放下了一通与长辈的长途电话,现在后悔着为何没有录下来这样为自己指明方向的谈话。有些话,天天听到,不想听也会一遍遍重复;有些话,期盼能再次聆听,却没有机会。 当年还是在科研上抱有理想和幻想的“有痣青年”,相信自己,甚至狂妄,迎来了长辈的一盆冷水。时光一瞬,七八年过去,得到的还是相似的评价。同样的语言,这些年来每次去感悟,都会收获不同。而自己,也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想反复的去聆听。自己为何这么多年的打拼,还总是被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同样的问题?举例来说:也许从狭隘的个人悲情主义上升为广博的时代悲情主义,是一次胸襟和眼界的升华;但是在面对看似渺小的个人乐观主义时,都会在人生本质价值面前无颜以对。 很多事情,说起容易,做起难,更别说以一个时代为背景历练自己。很多人喜好读励志书籍,听大家演讲,热潮澎湃之后,忙于平凡的生活和工作,渐渐淡忘曾经的悸动。很多人,因为自己的情绪、个性和短暂的利益,不懂得隐忍,最终失去了成就事业的机会,默默一生。很多人谈着着自己的理想,却无法去付出代价、品尝辛酸,最后只得说:梦想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 热情、冷静、坚持 。有人说这种表述太通俗,自己可以说出更有意境的。不用!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字眼,什么都做不到,又有多少意义? 理想,亦或是梦想,出现在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成型于初入社会的青年时代。对于自己理想的热情,应当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这样的热情,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变得坚定,眼光变得长远,思维变得专注。失去了这份热情,工作的出发点会发生转变,纵然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些许成就,也只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去年听了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报告,当时他戏称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运气,因为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幸运女神仿佛都青睐着他。其实,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工进入顶级研究所工作学习,最后做出巨大的贡献,不正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放下自己向前探索的热情么?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阻碍,客观的、主观的都不少。在面对挫折,甚至面对人为地阻碍时,冷静的头脑会让一个人专注于更广阔的未来,而不去计较眼前的功过得失。冷静的头脑,同样会使一个人变得宽容,更学会在逆境中学习和成长。实现梦想,不是茶余饭后的轻松谈资,没有宽广的胸怀、没有在落魄时的隐忍,倒不如不去提起。冷静的人,看到的应该是时代和社会的侧面,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个性、喜好而阻碍自己。 最后,坚持不懈。且不论理想、梦想,在自己的事业上坚持不懈,是能有所建树和成就的根基。坚持的力量,来自对人生道路的热爱,也来自于冷静地专注于未来。一个不能在事业和理想上持之以恒的人,所有的热情,可能都会是空谈。还有一个词,叫“义无反顾”,坚持过的人,都会明白。 三个如此简单的词,天天挂在嘴边都略显单调,说起容易,做起来呢?虽然这些年自己慢慢沉稳着,经验也慢慢积累着,不是初入行业时那样士气如虹却实力不足,但却缺少真正迈向理想和未来的素养和情操。迎来同样的批评,的确应该。
36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跑步与懒惰
热度 1 yyhsci 2012-3-6 09:12
2012 年 3 月 6 日星期二 前段时间一直坚持跑步,甚至有天早上下雪,也跑出去了。跑完之后,“香汗”淋漓,头顶却飘着雪,那滋味现在让自己回味。曾记大学时,有一天早上下大雨,也和一个同学跑出去了,两个人淋得像“落汤鸡”,衣服鞋子全湿,却很是高兴,疯疯癫癫的,当时就说那天的日子以后一定会好好记住。当然记得,那天是 10 月 17 日。 前几天这边下雨,跑步也间断了。到今天天气好转,早上 6 点半寝室同学早起,自己也就醒了,却不想起来。拖到 7 点钟,又忽觉得腿微感酸痛,估计是前几天傍晚打乒乓球打的。明明想起来跑步,却老是给自己找借口,这也成了每次间断跑步的原因了。因为一旦间断,再加上可能有事忙点,跑步就中止了,然后慢慢就开始晚起,反正不用早起锻炼嘛。这样的经历有好几次了。 但只要坚持一下,不管是身体稍不舒服还是睡意较浓,一跑起来,什么都抛诸脑后了,跑完了,再到健身器材上活动一下,或者去打打篮球,再洗漱之后,人的精神开始焕发了,如此坚持数天,人的精神状态就更好了,慢慢能够早起了,学习也不觉得累。 非得等到跑了之后,却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与好处!这大概与很多事情类似。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一件事情,做之前,可能担心这担心那,有时一千个一个万个推辞,还不如及时去试一下,坚持一下,合不合适自己的心知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你把梦想坚持到四十岁,鲜有不成事者。
热度 3 zhouhu0701 2012-3-5 00:04
如果你把梦想坚持到四十岁,鲜有不成事者。
今天早上醒来,打开微博,看到“北京青联”发的一条微博:林清玄演讲,遇到一女子。她说:您记得我吗?我是您三十年前耕莘写作班的学生呀! 林清玄想起了这位当年才气秀逸、常被他赞美的学生。“现在还写吗?”她停顿了一下说:“现在只写些公文了。”事后他写道:一路走来看到很多有才华、热爱创作的青年,但却无法坚持,这显示创作是一条多么寂寞孤单的路。 微博本身没有产生太多共鸣,因为这样的故事也听了很多。但是袁岳老师的点评却似乎点燃了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点评是 如果你把梦想坚持到四十岁,鲜有不成事者。 其实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都被现实打败了,在现实面前许多人都会选择妥协,选择低下了头,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许真正能做出一点成就,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都是能够最终坚持梦想的。当然这需要勇气,需要魄力,需要才智,所以才变得困难,才变得珍贵。 如果你把梦想坚持到四十岁,鲜有不成事者,你能做到吗? 追寻梦想的脚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30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喜欢
ren911 2012-2-13 19:02
不喜欢就不要选择,喜欢了就要坚持。 在一起是一种缘分,不要轻易让喜欢你的哭泣伤心,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美好的回忆应该留给快乐和欢笑。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说不喜欢,不要轻易放弃一段感情,因为,下一站的人未必比现在的好。 好的男孩和女孩,都是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
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职读博:力不从心的坚持
热度 38 lilylz2010 2012-2-10 14:51
2012 的进度已经在奔向第三个刻度,虽然人能静静地呆在办公室,但心早都跑到了室外,寻觅我给自己定下的标杆,要干什么?还要干什么?接下来 …… ,发文章、开题、毕业 …… 。中午和朋友吃饭,给我讲“你就得给自己一个按期毕业的目标”,听着,也没有说多少,回到办公室,还是觉得不能无语,留下一点文字为好。作为一名在职的女性博士生,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有年纪、更有借口,但就是没有时间去静下心做手头的事情。 “在职博士”这一不明亮也不灰暗的字眼,在科学网上曾一度被掐的满天飞舞,更让在职读博的人一上科学网,多少有些忐忑不安。看着相关博文,框在这一区间的我难免心虚和不安,因为很多不利读博的客观因素还是能在“在职”这一现状条件下找到。虽然被掐了,从内心也没有用博文的每一个观点去定位自己。因为我不想借博士头衔去找乌纱帽,也未曾想找别人的笔头让自己毕业,也没有想着找缝隙钻进去捞出个博士文凭,一大串不想,就该让自己进一步明确想要干什么。没法干练自然地毕业,但也不能龌龊的瞎混。从报考到就读,博士在我心目中是一种始终向上的生活态度。毕业上班,倍感时间在办公室闲聊、日常琐事中哗哗流过,手头的工作生活和毕业前的努力与兴趣似乎离题万里,虽然没有从小到大的“博士梦”,但在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总想在这个世界以自己有限的眼力观察更多的事情,说的通俗一点,内心有一股很强烈的好奇心促使自己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当然那些灿灿发光的优秀人才出身博士,也是内心对博士有股冲动的原始力量之一。 在静下心写下此段文字时,最想表达的不是这一选择的原始驱动力,而是作为在职博士,虽然让自己真正感觉到的力不从心,但还是要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一天的 24 小时老被宰割得零零碎碎,再将这种零零碎碎捡起来品凑到一起的时候,思路也像时间一样早成碎片,再将碎片思路收拾在一起,这就是静下心的成本。虽然这种很个人化的事情再诉苦还是像感冒一样得自己完整地经历流鼻涕、打哈欠的痛苦过程,但是作为在职读博的人来讲,这一过程无疑需要时时刻刻更多的投入与付出。来个轻松的说法,“鸭梨”确实很多,但是还得咬紧。哪怕到最后老眼昏花地认不清博士学位证了,也要在这一过程得到更多的磨练与提高。反过来讲,不博士,在这个时代也得吃一堆又一堆的“鸭梨”。不求在短期内摸着学位证的薄厚,但要在这一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走过去,脑子里的东西造不出杰作,但也能拿现有的材料搞个积木造型,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拿捏不同的想法和手头的材料,摆出自己的造型,难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相信在摸过去后会找到让自己存活的更多更好办法。 有一种博士叫“在职博士”,有一种“坚持”,叫力不从心还要继续。
10216 次阅读|45 个评论
2012的第一小小步:如何坚持每天20分钟
honluo 2012-1-14 21:16
人到四十,突然间开始看重自己的身体,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到那些异常的指标不能总是异常下去。 经常与人讨论到运动,方法多多,然而最难的恐怕还是要数如何坚持。 讨论到坚持,自然而然地面对了这样一个话题:如何坚持每天至少20分钟的有氧运动。 前几天跑步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顿悟:其实20分钟是很容易达到的,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实在是因为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这件事情!一旦真正重视了,真正在乎了,神马都不是问题! 今天家里添置了一台简易健身器,女儿居然在上面走了20分钟,大大地让我们惊讶,以至于她还要走下去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致地喊停,避免女儿过劳后不停地喊腿酸。6岁的孩子玩一样地也是20分钟,而我们居然认为20分钟很难!20分钟真的该是不难的! 而由此发散思考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别人的改变。自己尚且如此,更不要把别人的改变看成理所当然!要充分意识到改变的不容易,但又要充分地相信改变的可能性。 运动的最小单位是:20分钟。每天的20分钟累积在一起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于是乎,很想记录下此刻的心情,如何用好20分钟,2012开年的小小一步~~~
个人分类: 家庭之乐|3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事情坚持下来要有足够的毅力
热度 30 cutefay 2011-11-2 16:03
这几天体会到,不仅在工作或学习上把某件事情坚持下来是需要毅力的,就连治病、娱乐和健身的事情,要坚持下来也不容易,也需要有毅力。 治疗疾病也要有毅力 生病的时候用药或者治疗往往有一定的疗程性,即使是没有症状了也要坚持到疗程结束,这样才能恢复得好一些,但我却是一个在这方面很没有毅力的人,总是坚持不下来。 中学的时候,眼睛刚近视,妈妈给我买来了一种近视理疗镜,需要每天佩戴,我用了一个月,效果很好。但我却没有再坚持佩戴,以至于后面视力近视程度又逐渐增加,以至于现在每天不得不戴着眼镜。 我的牙齿不整齐,中学的时候妈妈还带我去医院做牙齿矫正术,我佩戴着那矫正牙齿的模具将近1年,后来实在不愿意再戴了,结果,好不容易变得整齐一些的牙齿又不整齐了,以至于现在都是“虎牙”。 还有平时生个小病吃药也是如此,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有毅力。尤其是当生病的症状消失的时候,再坚持治疗就更需要毅力了。所以,像我这样没有毅力的人,最容易因为某个病没有好好治疗而没能去根,最后导致小病积累起来酿成大病。看来还是要在这方面多上点心。 娱乐和健身的坚持也需要有毅力 在科学网博客上,经常冒出一些很猛的新人,一天可以写好几篇文章,并且篇篇都很精彩,但很多这样的新人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写博客了。我想,这是因为刚开始写博客觉得新鲜,写了几篇尝到了写博客的甜头——有很多读者看,还可以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于是,就更喜欢写博客。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当新鲜劲儿过了或者当对追捧已经看淡了的时候,就偶尔写一篇甚至不写了。因此,我觉得科学网上能够坚持很长时间写博客的博主,要么是毅力很强的,要么是对写作本身有着很深的爱好的,而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有很多读者受到追捧等原因而写博文的。 最近跟两个朋友吃饭,他们都说无论什么业余爱好总是坚持不下来。我说:“其实,无论是什么业务活动,都会有其本身的乐趣。往往一个人刚开始接触一项业余活动的时候,觉得很新鲜,这个时候是很容易体会到这项业余爱好的甜头,而当你再坚持一段时间的时候,就可能会对这项爱好产生惰性了,就是对它是一种可做可不做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身边没有其他人来鼓励你继续做下去,那么很可能这项爱好你就从此放弃了。而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经常约你一起去做这件事情,或者经常鼓励你去做,那么你可能就坚持下来了。当过了这个坎儿的时候,你就会真正喜欢上这件事情,即使没有人鼓励你去做,你自己也会自动地喜欢去做了。” 所以,我建议想坚持某项在健身娱乐项目但是一直坚持不下来的人,不妨约几个人一起去做这件事情,几个人互相督促,就容易坚持了。更好的方法是,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已经对这个项目有很长时间的兴趣并且还做的不错的人来经常激励自己。 BTW:俺现在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打打乒乓球来健身,但总是没有实现。前几天还跟弟弟说我们可以一起去打乒乓球,说完之后早就抛之脑后了,唉。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025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一直忙碌着
wangjianguo1 2011-9-19 23:04
刚参加工作不久,却未停止工作的脚步。虽然,做好了加班的准备,但还是稍微感到有些累,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呵呵,好久没来科学网了。 以后坚持每天看一次!
个人分类: 生活|2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就是胜利-与寒门子弟共勉
热度 5 yzhang111 2011-8-11 03:57
我来自 农 村 , 上大学前一直都 处 在吃不 饱 穿不暖的状 态 ( 感 谢 当年国家 给 大学生 补 助 , 要不然上大学也可能得天天想 办 法填 饱 肚子 ),绝对属于寒门子弟。到目前为止虽未成功但一直在努力, 所以感 觉对 寒门子弟 这 个 问题 有 发 言权。 从个人 经历 看 , 我 认为 寒门子弟的出路在于 坚 持。 坚 持就会 创 造成功的机会 , 坚 持就会把握成功的机会。我经历过长期饥饿寒冷,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曾经常年风雨无阻每天步行3小时上学,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经历过上学费用严重不足的问题,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学习曾经是我的副业(主业务农,呵呵),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被学校惩罚过(上大学期间政治风波问题),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经历过多次考研挫败,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我经历过找工作一次一次被拒,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经历过无数次课题申请被当成垃圾,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我一直比较愚钝,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坚持吧!出身寒门是你的福气。条件比别人差,但咱志向不比别人少。出身寒门知道生活不易,因而更加珍惜生活,更加能够适应工作生活中的挑战!
363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老板教诲之感悟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2 15:21
老板教诲之感悟 已有 30 次阅读 2011-8-2 14:27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谋划 教诲 思想 老板 2010-05-31 08:02:00 |分类: 生活点滴 |标签: 谋划 教诲 思想 老板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今天 ( 5 月 30 日 ) 中午老板抽空来到了教研室,他由于平时太忙,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正好今天中午 11 点左右是湖人和太阳的比赛,老板进来的时候我和众师兄都在看比赛,老板第一次进来估计没有看到,所以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我们去吃饭,然后要找博士师兄谈课题,然后就出去走了。结果没有想到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正好看见一个师兄戴着耳机听音乐看视频 ( 其实只能看见他戴着耳机 ) ,就此引发他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指出一般在进行科研工作中不应该分心去听音乐或者边工作边看视频,因为要想在学术上达到高的层次,在学习工作中取得具有深刻意义的成绩,分心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老板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语重心长的给我们诠释了学习工作的几个层次。我根据老板的讲话结合自身体会有感如下,自当作为自己以后处事的行为准则。 从层次方面来说,他将学习工作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 知识 , 能力 , 思想 和 境界 。一般人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知识和能力这个层次,这也是最为基础的层面,如果没能很好的掌握所学,不具备应有的能力,就谈不上思想,更不敢触及境界这个层面。一个具备扎实知识,优良能力的人若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很好的规划自己或者所领导的团队的发展,那他终究只能是别人的棋子,受别人思想的支配,没有自主意识,不能自发的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相当一部分人基础很好,而且也很勤奋,但是始终不能够有所突破,科研中进展缓慢,工作中得不到重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总是受别人思想的干扰,不很确切的说常会人云亦云。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这几个层面都是适用的。至于境界这个层面我等小辈只能听老板讲讲了,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我等只能望尘莫及了。我认为老板这一块讲的非常的好,一语道破了问题的本质,有时候我常常也会有这种困惑,听了老板一席话瞬时茅塞顿开,如何提升自我是一个很具有深度的科学问题。 接着老板从人生追求的角度,讲了三个方面,分别是 激情 , 梦想 和 责任 。他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首先要对其充满激情,时刻保持这种冲动,不断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充电,当然仅仅拥有满腔的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很远大的梦想,具有长期的个人规划,不然光凭一腔热血往往会迷失自己,很多时候我自己就会这样,在刚接触新软件或者新课题的时候充满激情,搞两天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因为没有长远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的目标,容易丢掉自己,所以拥有激情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责任,要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团队负得起责任,大到为国家负责,有句话说“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虽说俗气了一些,但是一语道破了老板所说的第三点,即责任。 站在成事的角度来讲,老板结合中国当时的革命形象的说明了两点。分别是 谋划 和 坚持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善于谋划是成功的关键保障,这其实与前面所讲的规划是一个意思,但是更重要。在人生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会花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去做,甚至会花费一些人毕生的精力,但是若是没有很好的谋划,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终究是不会有大的作为。有时候即使很善于谋划,但生活的道路并不是一路平坦的,没有荆棘怎能见到彩虹,很多时候当遇到瓶颈后一定要坚持不懈,坚持即是成功的法宝,当然我认为前提是所做的事情是对的,不然就成了执迷不悟了。 老板还从人的类型讲了很多深刻的道理,我都铭记于心,听大师的教诲真是如浴春风,听后有醍醐灌顶之效,只是我等还需要好好掌握基础,致毕生精力去努力做一个有思想,善于谋划,具有远大理想,遇事能坚持不懈的新生代人才,任务依然艰巨,塑造自我尤为关键。 听老板教诲后有感而发,略记一二。
1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键是坚持
热度 2 zw301987 2011-6-30 12:35
昨天在卓越亚马逊网站,狠心买了一本书,《基因IX》,英文版的,科学出版社出版,花了我281.4元。希望自己能坚持把这本书啃完,把自己的英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至少能达到轻松地阅读专业文献的地步。而这点,关键是坚持!坚持!很多事情只是我们不愿意坚持,有时再坚持一下,再忍一下,也许我们就成功了。考研的这场战争,我坚持的不错,如愿被录,而且还意外地跟了一位比较牛气的老师。面试后,老师说关键还是接下来的三年!希望我能好好把握!我一定要把自己的能力提上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所幸,老师出现在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里,也希望老师能成功当选!这是第一篇博文,有点乱。 下午估计就能拿到书了,很兴奋!加油!
37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坚持未必胜利,放弃或许成功 ——肿瘤病人要敢于对放化疗说不
热度 3 sheep021 2011-5-7 16:22
曾庆平: 坚持未必胜利,放弃或许成功 “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 ”!“ 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弃,不要“撞到南墙不回头”。 中医西医经典案例——狂轰滥砸,民不聊生;力挽狂澜,妙手回春 为何总要等到生死关头,才想到中国还有一门活人的玩意儿,叫“中医” 2010年11月30日07:35 泉州网-东南早报 颜雅婷 刘波 虽才14个月大,但与病魔抗争有10个月,反复高烧,脸部糜烂   父母辗转求医仍无法弄清病因 由于长期输液,小阳鑫已难以再接受西医的输液治疗,为此,阳鑫爸妈决定带着小阳鑫返闽,求助于中医。在中医的调理下,小阳鑫真的好多了!1周岁半的他,小脸上的多个溃疡面几乎愈合,激素脸也已消去,笑容多了…… 生病了, 我们该把自己交给谁 ? 潘肖珏堪称有大智慧,面对乳腺癌、股骨头坏死、冠心病三大顽症,她不屈不挠地英勇抗争,以灵活达观的正确态度去遴选并甄别对路的医生,互动治疗,配以自己的情志,结果三大顽症被一一攻克。 潘肖珏精神抖擞侃侃而谈。她身材挺拔,行走如常,与健康人无异。她因乳腺癌手术切除后,“ 坚决不放疗、化疗,走免疫疗法的路,走中医治疗的路 ”,其新颖大胆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那就是: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跟着程式走的,还有很多人的脑筋都是不用的,好像生活中已有设定的格式亦步亦趋就行了。殊不知,这种糊涂,那是要命的。 罗京 之死与 放化疗 的新概念- 罗京 的最后死因应该是过度 放化疗 和抗生素 放心--癌症不治而愈的秘密 医生的建议还是要听的——再论 我们该把自己交给谁 - 我与中医(二)--灭菌 与 和谐 所谓明主,不是要杀杀杀,而是在维持和谐的大潮流下包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和谐与貌似不和谐的,杀与仁,尽成生机的妙用 把死看作生的绝对对立面,把水看作火的绝对对立面,把正看作邪的绝对对立面,那是比西方笨笨还笨笨了。 同一个人,站对了队伍就是同志,站错了就是敌人,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是智慧,弄清楚敌人原来就是同志,弄他回来,更是智慧。 过度治疗猛于虎 癌症患者多是被“治死”的   “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药费利润10倍起。”网上流传的一句民谣,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看病贵的现状。据统计,我国卫生总费用过去5年年均增长13.6%,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中国人每年人均输液8瓶”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专家指出 ,过度医疗犹如一个“无底洞”,吞噬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形中抵消了医保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人死了药还堆积如山   医生明知患者是癌症晚期,根本没有治疗价值,仍在拼命开药。   “父亲去世后,我扔了整整三个编织袋的药。人都死了,药还堆积如山,而且都是自费药。”北京北洋华诚新能源公司职员许京详说。 肿瘤患者成了重灾区   我国的治疗都是“流水线式”的,多数病人手术后都要“被化疗”。    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肿瘤患者是过度治疗的“重灾区”。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 例如,对于一期肺癌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国际上公认的结论是,这类患者术后化疗不受益。但是,我国的治疗都是“流水线式”的,多数病人手术后都要“被化疗”。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本来是早期肺癌 ,只需要做一次手术,花费两三万元,基本就可以长期生存。但是,医生做完手术后,还是习惯性地把他转给了化疗科。在做了四个疗程的化疗后,病人免疫力急剧下降,随即肺癌复发,并出现脑转移,于是又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由于医生的过度治疗,老先生不仅花费了30多万元,而且踏上了不归路。   这些癌症患者的典型案例,只是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天价药费”事件屡屡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医生的形象,加剧了医患矛盾。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42 次阅读|5 个评论
镜子微博:国人的通病是“偏爱”坚持。结果是走向了偏执
热度 1 liwei999 2011-5-4 15:55
关键是要有新的视点。有了新的视点,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03/2011 11:06:00 新的视点可以是看新的事物,也可 以是看旧的事物、但发现新的问题。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如此。这两个都不会做,选择放弃也是个办法。 放弃 也是个重要的选择,不能一味地强调 坚持 。国人的通病是“偏爱”坚持。结果是走向了 偏执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 博客序
热度 6 welcomezp 2011-2-27 11:43
‘科学网’ 博客序
最近北大的一位老师来日本。中午吃饭的时候,她说施一公老师(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老师(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等都在科学网上写博客,建议我也在那里开个博客。于是,踏着名人们走过的脚步,我也想在科学网开博试试。 在国外呆久了,思想会很土气。去年回国才体会到网络社会的强大影响,空间里的日志也是百花齐放,记事簿、日记、交友、演说、发泄愤怒等等。同学们惊讶我没有QQ账户,说现在国内老师都用QQ上传课件,开博客传达理念。2010年我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QQ账号,权当做与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QQ账号是很长的一串数字,总也记不住,一段时间不用,就忘记了。 我决心在科学网上实名登录,这样不会忘。 我经常下决心,但是很少坚持。 注册以后,很少上科学网,也没有写日志。其实,今天也不是写日志的好时间。下周就要去京都参加‘国际灵长类学会的双年会了’,还没有准备好ppt稿。我将和松田一希主持‘Multi-level societies in Primates’的座谈会,昨天给参会人员写信希望大家积极准备讲演稿。好在他们不知道,我也还没有准备好稿子。写完这篇日志,去准备一下晚饭,然后打个篮球,如果还有精力的话,我拿上准备下ppt讲演稿.... 这一次不能半途而废,借助这个平台认识朋友,和朋友交流。实名登录,应该不会像QQ那样容易忘掉。‘ 日志序’就是说以后要坚持写日志, 加油。 大花轿。上个月,我的野外向导陈生和本地姑娘结婚,恭喜恭喜!白头偕老! 如今,山里的姑娘们都往城里跑,留下大批大批的小伙子,打光棍,守着村里祖辈的家业。陈生的老婆不一样,愿意留在自己父母身边,照顾家人。 这两年在山里办喜事,已经是稀罕事儿了。村里的猪肉真的很好吃! 超赞!
个人分类: 张鹏的事|426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博士3年的奋斗历程(2)-彷徨不安
热度 7 chenbinmse 2011-1-27 21:18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办理证件及相关手续,首先要到当地的市役所办理外国人登录证,这个就相当于国内的身份证,以后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其次就是自己研究所 NIMS 的出入证件以及筑波大学的学生证;对于在留学期间需要从事学习、研究活动以外的工作,比方说打工,还需要到入国管理局办理资格外活动许可书;最后当然也要办一个银行帐号和卡,在筑波主要是常阳银行(JOYO Bank)。 这里我想提一个小插曲:当时课题组 Office 里面的座位已经满了,我被安排在另一栋楼的一个大会议室里坐着,里面一共有五六个人,都是各课题组没有座位了被临时安排在这里的。说实话,那时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课题组里的信息和欢乐也不能及时感受到,还好课题组里的师姐师兄们都很帮助我。不太方便的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大会议室没有饮水机,每次喝水都要到课题组去喝,步行到那里大概三四分钟吧,我就只当这是学习累了到外面呼吸一下清醒空气的机会。日本的饮水机都是那种烧水的,温度都是保持在 98 摄氏度,每次倒到杯子里只能喝一口。后来,我就倒好一杯水放在 Office 一块空的地方,等下次来喝的时候(一般二三个小时一趟吧),它肯定就凉了,我就一口把一杯水全喝了,然后倒上新的一杯,再放在那里。就是这样,别人能在办公室慢慢品尝一杯水或咖啡的时候,我就只能一口一杯,且不管冬天这一杯水是冷得多么凉。这个阶段一共持续了大概一年多,后来搬到离 office 非常近的一个屋后,就没有任何问题呢。 提这个小插曲,或许能给刚入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一点慰藉,当你们刚开始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要灰心,积极的面对,境况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对于博士课题,刚开始的时候,老板并没有给我一个大的方向。 在那段没有方向感的日子里,我查找了很多文献,都是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方面的。因为纳米方向实在是太火了,不论是图像的漂亮美感,还是发表文章的档次高度(比如 Nature Mater , JACS , Nano Lett , Adv Mater 等),都是令不少人向而往之的。同时,由于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实验任务,日子相对的轻闲,我在筑波大学选了日语以及材料工学等几门课程。日语是每周的五天都有,而且都是早上开课,幸好那段时间就住在筑波大学校内,上课还是比较方便的。上完课之后,骑车到 NIMS 是比较辛苦的,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 这种漫无目的的日子一晃 3 个多月过去了,终于快到了 2006 年的年末。 NIMS 一般会在每年的 11 月或 12 月份举行一个 Student Seminar ,主要就是一年级、二年级的博士和硕士生报告自己的学术进展。下面坐着所有的教授们,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最高为 10 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因为屋子里坐满了很多人,而且这个成绩要记到学籍中,也直接影响着每年的奖学金。这个时候,自己一下子慌了,且不说没有任何实验结果,就是连研究课题也不明确。不过话说回来,老板也比较着急,因为自己的学生做不好,他脸上也没有什么面子。 老板 主要是靠研究太阳能用多晶硅起家的,实验室在此方面有很多的积累工作,老板本人也希望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当时,杂质在多晶硅中的存在形式还不是很清楚,老板于是就希望我用透射电境来表征多晶硅中的杂质。说实话,老板实验室并没有透射电境,这个后面再谈。有了大方向,不管怎么说,心中总算有了点数,查找文献起来也有了目标。前面查了 3 个多月的纳米方向的文献基本上是白费了,其实中途也跟老板讨论过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得到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如果你设计的方向和老板的本行差别太大的话,基本上都是不可能被同意的。 于是在 Student Seminar 的压力下,自己赶紧查多晶硅方面的文献,师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在报告会上,我主要就是 review 这方面的工作,指出还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没有任何实验结果,再加上刚来不久,英语口语也不是很好,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老板告诉我的时候,说总体排名比较靠后,这个结果我事先也能猜到一些,毕竟几斤几两自己是清楚的。 接下来,转眼到了 2007 年,我的压力非常大,尽管老板本身没有给我任何压力,总是告诉我先熟悉熟悉实验室的仪器。师姐一直带着我做多晶硅的样品以及熟悉实验室的 SEM-EBIC 系统,帮助了我特别多,心里一直特别的感激。对于透射电境,老板先是带我到东北大学 IMR 的一个电境室学习。那台电境型号比较老,但因此有机会学习到放样品-拍摄底片-洗照片等一系列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次与透射电境亲密接触。由于筑波到仙台很远,每次的出差费都不少,因而一共到东北大学 2 次,每次二三天的学习时间。学过透射电境的可能都知道,这点时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就像隔墙骚痒一般。 要展开工作,还得有充足的时间。后来老板找了 NIMS 内部的一个电境组进行合作,做样品和电境观察一下子看起来有了着落。第一次老板和我都在那里的时候,大家都很热心的介绍。后来,自己需要去单独约时间,去求人帮忙,感觉待遇就差了很多,相信大家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不过我也理解,刚和他们见了一次面,各方面都还不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空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聊聊天,而且每次制备完电境样品,都认真的打扫卫生,渐渐的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一旦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再做起事来就方便得多了。 需要说一点的是,我用的那个电境是 800 kV ,经过几次的观察,发现样品的损伤比较严重,尤其是我的样品一般要观察很长时间。没办法,老板又找了一个电境组,里面有一台老型号的 JEOL ,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自此,自己真正意义上操作电境的机会到了。回想起这段彷徨的经历,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半年多。期间熟悉了一些仪器操作,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但实验结果却一点也没有。
个人分类: 励志篇章|805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遵循8点养生建议 寿命自己做主
anan 2011-1-14 20:07
我们常常都听到有些人能活到100多岁,除了是个人保持健康外,一些外在因素,例如现在社会的医疗质素改善,气候环境等等各种因素而促使人的寿命延长。那么我们要如何养生才能令自己更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1、早餐一定要吃好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谷类、豆浆、鸡蛋或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   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   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每天两个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 25克;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   六杯水或者六克盐,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   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   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所以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   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 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过量饮酒。   少量喝还有好处,比如每天喝白酒一两 ,喝葡萄酒尤其红葡萄酒二两,啤酒半斤到一斤。过多了以后伤害身体,伤肝,伤脑,伤心,伤各个脏器。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记住,喝酒不仅伤肝,为什么喝酒多的人,记忆力不行,认知能力下降?因为大脑细胞大量死亡。一天一两白酒,这叫安全量。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有专家认为,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们的癌症50%来自家庭,你说家庭重要不重要?这说明家庭的重要。   在家千万不要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成为一个死水家庭,不吵架,不说话,半个月都不说话,那不得憋死啊。   曾经有过一个报导,说是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   但怎么样把家庭搞和睦了,这是一门学问。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尊敬老人;第二要教育好子女;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第四,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人都有个性,都有毛病,要经常提醒自己:算了,让着她(他)吧,她(他)只要高兴就行了。所以我再说一下,对自己的爱人千万记住,不仅年轻时爱她(他),老了更要爱她(他);不仅健康时爱她(他),有病更要爱她(他);不仅爱他(她)的优点,也要爱他(她)的缺点。   8、红薯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70%-80%,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30%。   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不能不吃蔬菜,不吃水果,现在尤其是孩子不吃蔬菜,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这是21世纪营养新战略。   红薯(地瓜)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日本曾经是得癌症最多的国家,为了把癌症减少,日本人想了很多办法,没有效果,最后慢慢找到了,他们把所有蔬菜做了筛选,选出20种抗癌蔬菜,熟红薯、生红薯是第一号、第二号抗癌蔬菜,抗癌的、保护心脏的、软化血管的、通便的,都离不开这两样。 链接地址: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59680cat=0a0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謝謝科學網的禮物
jiangjinsong 2011-1-6 21:58
我也等到了科學網送的禮物 其他博友已經有 照片 秀出來了 我就不再貼了 表示感謝 雖然我曾多次直言不諱地批評過科學網博客的編輯部 但是看來編輯還是有點寬容的雅量 說老實話 相對來說 這裡尺度算是比較寬的 可以講幾句別處會被很快刪掉的怪話 而且 科學家聚集之處 實名交流的水準比那些門戶網站要高出不少 有些朋友不太能看得慣我的言論 對於科學網上居然有此類言論 感到很不爽 對此我很能理解 絕不生氣 因為 如果倒退二十年 我可能也和這些朋友一樣 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我怎麼會對二十年前的我生氣呢? 先說一句 新年好不好意思對不起 我將來還要繼續在此胡說八道 我也尊重您感到不滿的權利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坚持
longfo 2010-10-24 08:42
坚若磐石 持似流水 磐而不移 流而不腐 且坚且持 恒而不蝼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魔咒”,应有“磨”和“轴”
boxcar 2010-10-7 10:37
刚才看了淀粉专家余世锋老师的新博文 中国年轻的土鳖如何打破魔咒 , 获得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文中给中国的年轻小土鳖们提出七点建议,期望他们秉持此七项原则打破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没有获得NB奖(诺贝尔奖,戏称炸药奖的又一个新外号)的魔咒获得NB奖。这余七点基本切中了要害,如果土鳖们当中有一批人真的做到了,是大有机会的。不过,我一直不大相信什么魔咒,却认为当下更需要磨和轴。为此,我将再次借着余老师的话题(上次是类SCI影响因【2】,恶搞的是余老师的 2010 最新出炉食品类 SCI 影响因子排行榜 ),写篇新博文。 众所周知,当代的年轻土鳖(中国本土培养博士的谐音)们有很多优点,例如朝气蓬勃、乐观向上、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等。不过,他们多少也会有些缺点或者问题,有些是个人的,不好一一分析,有些则是群体性的,是和文化背景、学术生态以及外部社会环境之类有关的。其中,对其未来学术发展不利的一类缺点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很多年轻土鳖还不定性,想法和行为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改变。这种善变本身是比较中性的,并不算是坏事,环境适应能力强有利于生存和较快的发展,但就科学研究而言,善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容易陷入跟风研究的误区。所谓跟风,就是什么热门就立刻跟过去做什么,趁着热火劲儿能出一些短平快的成果。但由于现在那些很多人都去挤的热门研究方向一般难以坚持得很持久,所以很多工作都是阶段性的,很难做到有足够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是在突出急学先用,这样根基也不容易打得很牢靠。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做研究不妨轴一点(意思不大好,有点儿一根筋、死心眼儿的味道,做人别这样),认准一个方向之后要勇于坚持,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这一个方向的核心开展工作。这就像轮子绕着车轴转动,虽然轴没有变化,车轮已经滚滚向前走出了很远,这是一种别样的灵活。从这个意义上讲,选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象是用好钢打造好了一根车轴,能够承载足够的负荷,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围绕着它转动。 轴还意味着一种坚韧,要能耐得住长时间的磨。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成果都像刚刚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奖的那样传奇和速效,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都是在很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取得的突破或者最终完成的。这时就需要研究者能够耐得住性子去长时间坚持,连续做一些貌似没有太多新意的东西和枯燥,但却是必须的,这就是磨。磨的是人的意志,磨的也是时间和精力,磨到了精益求精的境界之时,才能磨出来高质量的成果。只图速度的萝卜快了不洗泥在科学技术革命初期,新发现很多、新理论也容易被建立的阶段或许还成,在常规发展阶段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经历的是常规发展阶段,也就都需磨。 在我看来,如果年轻的土鳖们能够认识清楚磨和轴的关系与重要性,或许我们也可以像日本那样在未来的某些年份期间不断有NB奖入账,让咱国人也借机NB一把。 ~~~~~~~~~~~~~~~~~~~~~~~~~~~~~~~~~~~~~~~ 参考: 【1】 余世锋: 中国年轻的土鳖如何打破魔咒 , 获得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0375 【2】 吕喆:类SCI影响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7075 刚刚看到,mirror大侠对本文的评论文章,加个链接: 李维: 给余老师们泼些凉水:年轻的土鳖如何能拿NB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750
个人分类: 科学网|9317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学期,期盼科学精神的回归......
zhangchuang 2010-9-10 22:47
又是一个新的学期,算是自己的一个新开始吧。甚嚣尘上的世界,找不到一份安宁。揭露虚假与谎言的人被杀被打,传照片的进去了,真脱的反而红了,媒体以讹传讹,公正性缺失,主流价值观缺位不知道每天看着乌烟瘴气、真真假假的新闻,什么时候突然又有什么了,已经见怪不怪,鲁迅说过: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仿佛发生任何事情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媒体借助技术的力量空前的繁荣与发达,当我们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需要回归于科学本身。不是崇尚,而是回归;不是附庸,而是选择;不是无奈,而是心性的必然。当信仰、信念、信任、信心都没有的时候,留给我们自己的还有什么? 希望给自己找一个还算清净的地方,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人们喜欢画地为牢,自己忽悠自己。当梦想时有时无的时候,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山在那里。喜欢飞行,空中漫长的旅行可以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独立思考,当飞机在云中穿梭,当听到熟悉的提醒播音您所乘坐的飞机遇有不稳定气流,请您系紧安全带你会发现人很渺小和脆弱,人生也就是在这一上一下,起起落落中度过了。 又是要开学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时候,新生入校,教师节,然后国庆和校庆,学校里挤满了人,一张张青涩稚嫩的脸,一颗颗还未被社会淫浸的心灵.希望孩子们在这里掌握科学,读懂社会,学会求得来自内心的和谐。爱科学吧,它会给你虚极静笃之后的灵魂超越,它会给你参禅辟谷之后的自我升华. 科学是个好去处,里面有真知与真理,需要我们单纯、执着与求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之父
caoman 2010-9-1 17:11
失败是成功之母,即成功的母亲是失败,成功的父亲是谁?这是个一直没有明确阐述的答案,使单亲的状态延续到今日,许多拥有母亲(失败)的人仍然得不到成功。今天拉开寻根的序幕,一起探寻成功之父,解救还在失败中挣扎的单亲儿。 父母同为一个主体。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的主语是兵家,意指胜败都发生在兵家身上,即胜败同为一个主体(兵家)。许多人把胜败的主体分离开来,甚至不知道二者同为一个主体,以及其它因素对该主体的关联作用。当失败(不成功)的时候,认为是别人或客观因素所致,把责任推的干干净净,即把主体归为别人;当成功(胜利)的时候,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把成绩占的彻彻底底,即把主体完全归为自己。就个人的成功和失败而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主体都是自己。由此可知,成功的母亲是自己的失败,成功的父亲一定也是自己的??,父母同为自己一个主体。 成功之人父母双全。 成功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重大发明创造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如居里夫人发现铀、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等。有失败经验的人很多,为什么成功的人少哪?要么被失败打倒一蹶不振,要么畏惧困难停滞不前,要么几经努力不成功就彻底放弃,要么------。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失败后没有坚持。即有前面的失败,没有后面的坚持。原来,坚持就是成功的父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滴水成川和钢梁能摩成绣花针就是写照。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是成功之父,成功的人是失败后能坚持(失败坚持、再失败再坚持、直至成功)有父还有母、父母双全之人。 母亲是海父亲是山。 海能容万物并海量,包括河水、江水、雨水等,带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川流不息,大海总是从容不迫。大海被山拥抱包围着,没有山海就难生存,无论海呻吟、微笑、还是兴高采烈(汹涌澎湃的大浪),山总是岿然不动。山海一体构成了大自然的美景,使万物得以生存繁衍发展。同样,就成功而言,需要有母亲的宽容,容许一次次的失败,不抛弃不放弃,否则就没有坚持的机会;需要有父亲的坚强,能经得起一次次的打击,不害怕不屈服,愈战愈勇,否则就没有失败的机会。父母一体彼此给对方机会,等于拥有了成功的父母,成功就是这对父母的儿女。 此外,还有人说失败之母是挫折、成功、学习、检讨等,成功之父是改变、总结、创新、落实、细节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说明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多种。抓主要矛盾或要害各选其一的话,以自己为主体或责任人,选择失败和坚持两个条件,共同构成成功的三大要素,即一个主体和两个条件。 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是成功之父,成功的人是以自己为责任主体的父母双全之人。
个人分类: 哲学|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态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结果 结果决定命运
caoman 2010-8-23 09:05
心态决定命运的道理已被社会所公认,以此为题目的书也已出版好几本,有关培训和讨论频繁进行,甚至被看作是社会学中的一个规律。既然这个规律普及面如此之广,为什么成功的人还是少数?可见,仅仅知道该规律还不行,还要学会正确利用这个规律来把握命运。否则,就是心病没根治,心理仍处于亚健康,或是行动上的残废。怎么利用这个规律呢?我认为要做到三坚。 坚信。 包括坚信心态决定命运的规律;坚信付出就会有收获,办法总比问题多等道理;坚信所从事和追求的事业前途光明,并将相应的文化理念作为自己的信仰。信仰 意味着信服和敬仰与尊崇,会主动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时刻去遵循, 不会轻易 违背或 改变,也 不会轻率的意气用事 。如一个有事业信仰的人不会轻易改换行业,一个有企业文化信仰的人不会轻易离职,一个有理性的人不会轻易动摇认准的道理和团队。相反, 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道理只是经过大脑,不会主动想办法变成行动,甚至会作为个人炫耀和夸夸其谈的资本。 坚强。 包括用强者心态对待命运的挫折与坎坷,用强壮身体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心理上的坚强会压倒一切(如拳击手开战前的示威)。有健壮的体魄不一定是坚强,有不屈的心灵一定能成为坚强,甚至会超越身体的限制,如爱迪生、贝多芬、阿甘、张海迪等。不坚强的表现是,遇到困难和问题(包括个人认为的,如没有被重用、得不到重视、不公平、不适应等)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冲上去克服,而是想方设法去逃避或推脱,逃或推不掉就应付或用辞职要挟或一走了之。困难和问题无处不在,老问题躲悼了新问题又来了,不解决问题提交结果,没有价值得不到认可,就找不到快乐、激情和成就感,形成恶性循环。 坚持。 坚持表现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不改变自己的目标;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从不骄傲自满;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从不满足现状。坚持慢慢变成了习惯,习惯就是自然,自然就感觉不到痛苦,持续下去就会得到美好的结果。故有说法: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消极心态对待问题和困难,可以克服一两次,能做出一定的成绩,马上得不到认可或找不到成就感,就开始浮躁或自暴自弃。故,有志人立长志,无志人长立志。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坚持不下来的当了逃兵和罪人,坚持下来的成了将军和领袖。 坚信是坚持与坚强的前提,坚强是坚持的保障,坚持是坚信的表现。只坚信不坚强容易被困难吓倒,只坚强不坚信容易走弯路,只坚信和坚强不坚持容易半途而费。没有坚信就没有积累,没有坚强就没有力量,没有坚持就没有机会和未来。 心态决定命运,贵在坚持。
个人分类: 观点|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人害怕的是不知道终点
augustine819 2010-8-8 23:23
2009 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周年纪念日,我参加了武汉市举办的第一届全民健身日的启动仪式暨耐克2009赛跑全人类预备跑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在汉口江滩进行十公里的越野跑。我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考研族,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立马就报名了:长跑是我的强项,但凡有这样的活动我都忍不住要参加;而且参加的人都可获得印有全球唯一个人专属编号的耐克专业跑步T恤一件(我得到的编号是23325),跑完全程的还可以在终点领取NIKE纪念毛巾一条;而且还是专车接送。 启动仪式首先是由市政府、体育局的相关领导讲话,天气炎热,持续时间很短;然后文艺表演,也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便到了跑步环节。参加越野跑的有数万人之多,由武汉市各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俱乐部、协会等组成的数十个方队构成。领导宣布开始之后,这些方队便一个接一个上了跑道。最前面的方队据说都是体育专业的,他们是来竞技的。在来的路上,带队老师说,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只需要随便走走象征一下就行了,跑步是那些体育专业的人的事我听了之后心想,我就是专门来跑步的。我们学校的方队在倒数第二个,跟在后面走得很慢,像是在散步挪不开步子。像这样我们大概走了十多分钟,人渐渐地稀疏起来,我们也开始慢慢在人缝中左闪右闪地跑起来,然后跑道越来越开阔了,我撒开腿奔跑起来。想着前面那些体育专业的学生肯定已经跑了很远了,我就越跑越带劲,一路上超过了一个又一个人不知道跑了多久,我感觉有些吃力了,我开始随着跑步的节奏数数,五百,一千,两千 每次快到一个路口的时候,我以为终点就快到了,于是加快步伐冲过去,可过去之后发现不是。就这样,一次次我以为就要到终点了,再坚持一会会就到了,可终点似乎依然很遥远数数也数麻木了,数忘记了,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跑终于到一个拐弯的地方,工作人员对我说,加油,你现在是第60名。我很兴奋,于是加了把劲冲过去,却再一次让我失望了我有些崩溃了,我心里喊道,终点到底在哪里,我真的跑不动了,主办方为什么没有不设置路标,我为什么那么傻地来跑步,到底还有多远啊 中学时经常见别人写作文描写长跑中的心理活动,觉得别人写得都很假,但那些却都真实地存在于我当时的心理斗争中。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停下来了,我确实感觉跑不动了望着周围的人群,我感到强烈的挫败感我心里特别难受我低着头向前走着,心里一遍一遍对自己说在之前任何比赛中自己从未放弃过,难道自己这一次真的要被自己打败了如果这个时候放弃了,自己肯定会后悔一辈子的如果你放弃了,你就不叫黄峥了短暂的一分多钟,在那一刻感觉是那么地漫长;接着跑还是放弃,似乎成了世界上最难的决定终于双腿还是被自己的内心战胜了,我又开始边跑边数数超过一个人又想着一定要超过另一个人 终于是真的看到终点了,我鼓足了劲发了疯似的冲过去,又超过了两个人终于是过终点线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在心里一遍遍咆哮着,我跑完十公里了!我没有放弃! 跑完之后我全身衣服都湿透了,就没有随方队坐空调车回学校。跟另一个同学在江滩音乐广场歇息了一个多小时才坐轮渡到武昌司门口再坐车回学校,当时近乎是爬回去的,感觉双腿麻木似乎不是自己的了。回寝室之后我一连在凉席上躺了三天,全身酸痛,稍微动弹一下就更疼。我的同学笑我,又没有人让你跑?你干嘛那么较真呢?我自己苦笑,在那种情况下已经上了跑道,我能停下来吗?能放弃吗? 时至今日,一年过去了,那短暂的一分钟依然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里。我想,把一个人跑得趴下都没有什么,最让人害怕的是不知道终点,那样会让一个人很崩溃,甚至让人很绝望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越需要定力,需要坚持。因为你除了继续跑下去,还能怎么办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你坚持下来了,而别人坚持不下来,这就是你的资本
cqliuxin 2010-7-28 17:05
1、当最绝望的时候来临,你还是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变得浮躁,也可以选择想办法改变现状。我们可以选择互相鼓励尝试走出困境,也可以选择一起抱怨摧毁旁人的希望让大家一起毁灭。 2、看到自己的同学或者其他熟人干得风生水起,就有些心不定了。就像长跑比赛,一开始大家都疯狂跑出去就你一个人慢吞吞的,就算你不想拿名次心里也会觉得别扭。但如果总是被外界环境或者别人的意思所左右的话,你会疲于奔命的。如果你想好了你想要的,就要心定,安心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你就是每天打牌,只要能打成个高手,未必不能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做什么并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做好什么。 3、现在的情形有点像蛇蜕皮,或者说凤凰涅磐,本身都是到了一个瓶颈,每跨过一个瓶颈都是一段极端痛苦的经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蛇蜕皮的样子,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极端痛苦”。跨过瓶颈的时间有长有短,传说玉皇大帝跨过一个瓶颈(他们叫做“劫”)要12万年。我唯有鼓励你继续坚持,相信“天道酬勤”,你坚持下来了,而别人坚持不下来,这就是你的资本。 4、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样才能站稳脚跟,经过了“三年”你做事的水平应该和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有“激情”,没有“结果”,这种人叫做“小白兔”,小白兔很可爱,但没用,团队领导不可能养一大堆小白兔。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没用,要别人承认才行,喜欢你的人承认没用,要不喜欢你的人也承认才行。 5、对于不公平的现象,你能怎么办呢?愤怒,生气甚至自暴自弃只是在惩罚自己,让自己少活几年,那些不公平现象并不会有任何改变,社会已经不公平了,为什么还要惩罚自己? 6、得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件事在你心里成为一个障碍,你一直背着这个包袱能跑多远跑多快?  是的,你比一般人不幸,可能要比一般人承受多一点辛苦,可乙肝患者及携带者有1个多亿人,可没见有1亿多失业的,天还远没有塌下来,处境也远没有你担心的那么糟糕,“企业体检必被刷下来”,是别人吓唬你还是你吓唬自己? 7、无论什么时候,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不要让别人摧毁你的信心,那些失去了生活信心的人,比得了乙肝的人更悲惨。 8、是你把职场想简单了,而且你对于职场来说,太脆弱。这里本来就是一个狼多肉少适者生存的环境,我写的就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里活下去,活得更好。你当然要知道上司会抢你的功劳,就像狼知道狮子会抢他的食物,难道知道狮子会抢就应该变得“十分阴险且沮丧,基本失去信心?”,因为知道狮子会抢,所以狼从不单独行动,野生动物永远都是饥饿的,从来没有可以安逸的时候,即使吃到一块肉也很快就会笑话掉,这就是职场生活,你何时见它们丧失过信心?知道上司会抢功劳,你总归会有办法的。至于你的沮丧,是你要练习克服的。 9、当你迷茫的时候,手边的事情就是好事情,不要犹豫,不要觉得可能自己会错过什么,你犹豫的时候,手边的事情就没做好,最后这辈子啥也没得到。所谓三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做好一件事情比想做好三件事情可贵得多。“最”好的,实际上,经历过的就是“最”好的。再好的公司里也有不快乐的员工,再烂的公司也有快乐的时光。    11、如果能够做出成绩,销售的收入和未来都是要比技术好一些的,对于个性的磨练也有好处 12、想要什么,想清楚,选择,珍惜,一如对你的婚姻。 13、请相信任何一个选择都不会比另一个好或者差,虽然每个人到头来都会怀疑自己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 14、无论在哪个年龄,无论在哪个公司,你都要专注于发掘或者发展自己的“利用价值”,我们可以把利用价值分成三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忍别人不能忍的。   第二个档次,做别人不能做的。   第三个档次,想别人不能想的。 15、生活和工作还是要有所区别的,从你的文字当中看你的工作的起起伏伏完全影响了你的心情,这是不健康的。你首先要enjoy你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什么而勉强自己。很多人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但首先还是要为了自己,飞机上有句话,“在你试图帮助别人戴氧气面罩之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哪怕这个别人是你的亲人)为别人着想,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16、怎样获得快乐,获得财富,本来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回答。年轻人绝大多数没有事业没有钱,却有蓬勃的欲望,所以并不快乐,仍旧在人生的谷底徘徊,而我所想做的只是在帮忙想办法走出谷底,而不是到谷底把你背出来。 17、我觉得每条道路都可以走得很好,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 18、要当贼就要有面临被抓的勇气,要赌博就要有倾家荡产的准备,要追求理想就要有承受失败的精神,要考虑下半辈子就要有适应环境的觉悟。你总是在悲观地看待问题,追求理想的时候想我下半辈子怎么办,追求物质的时候又觉得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压抑。我们都是普通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什么都要,什么都得不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等待买果冻的明明
cyaninelotus 2010-7-15 16:06
明明是一个高大的男子。这个名字是他一岁多的女儿给他起的,只取他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女儿很爱明明,也很缠他,明明每次出门都是瞒着女儿的,那次也不例外。明明出差去了,好不容易的机会。明明走的时候女儿正在呼呼大睡,酣梦甜美。女儿醒来之后,不见明明,自己考虑了一下,便认为他是和以往一样,去给自己买果冻了。于是,这个一岁多的孩子,便开始等待他那个去买果冻的亲爱的父亲了。等待不影响她的任何日常生活,该吃该喝该玩,一样不少。十天以后,明明在另一个城市上火车之前赶去买果冻,女儿让明明花十天买果冻,真是大气得很,怎么能让她食言呢。而站在女儿旁边的大人们则偷偷地说笑,呵呵,一个果冻买了十多天啊。 如果是我,如果是你,我们会不会等待他花十天来买果冻? 其实不用假设,我们都不会。因为我们自以为理解了很多规则和常理,买个果冻怎么能化十天,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根本不会等待十天,甚至连一天都不会等待。超市那么近,买个果冻仅仅只需要二十分钟, 剩下的时间怎么处理了呢?...这样逻辑分析的结果就是不会再等待,不会给予等待。稚子之心是清亮的,没有所谓的常识和常理,更为重要的是,她给予父亲没有怀疑的信任,所以,她等待得安静而又安心。 我们用常理作为经验,于是,我们不信任,开始怀疑。而怀疑的结果常常把非常理排除在外,这好像是大部分的现实和现象。不过,横空出世的创造和创造往往是非常理的非常之作,按常理出牌的人非常符合现存的世界,也总是被掩埋在常理之中,久之,便会去非常之才。 小时候,表姐爱上一个有腿疾的青年,我目睹大人们费劲心力阻止了这门婚事。到如今,各家大人操心操劳,就是用自己的所谓经验和常理规范孩子们,绝对不能非常理,谓之曰少走弯路。其实这世界上只有路,没有弯路。不过是于人们的智力而言区分为弯路和直路,却不过是意识上的区分,现实中并没有分别。表姐没有嫁给那个人,她人生要经历的辛苦和曲折也一样没少。 说到底,在非常理面前等与不等,其实只是自信与他信的问题,如果相信对方,也相信自己能面对任何结果,不会放弃等待。当然,附加条件是,等待的结果不要被忽视才对。于今而言,我们的教育和科研都需要一种无言的等待,就像这个稚童一样的信任的等待,等待我们一点一滴劳累地积累结果,而不是吵吵嚷嚷的改了又改。 在现在一片骂声的时候,我想说的就是,等待,等待买果冻的明明!那个高大的青年是富有才干和力量的,但是,得给他时间,给他信任!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4421 次阅读|3 个评论
还是坚持!
huguangwei 2010-7-3 15:03
如果不能坚持就养不成写日记的习惯, 如果养不成习惯就不能从中享受乐趣, 如果不能从中享受乐趣就不能有新的感悟, 也就没有记日记的意义了! 所以,还是要坚持! 立此为据! 南京的天气突然热起来了,一夜的雨水都没有浇灭股股的热浪,今天有个远道而来的亲戚、招生的同行兼学生来南京,带领在南大游览了一下。 下午有书稿要校对,有篇论文要评审,还有篇论文要修改。
个人分类: 时间漫谈|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想起了老友毛潤之同志!
jiangjinsong 2010-7-2 10:06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想起了老友毛潤之同志! 去年的七月 我曾深情地回憶起當年那個熱血青年蒲志高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 我又不禁想起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老友毛潤之同志 我不曉得他老人家在臨終的時候 是不是感到了深深的孤獨 還有沒有真正可以暢談的知音知己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自己實現了年輕時指點江山的偉大理想 他是不是預見了最近三十多年的變遷 不曉得他對他所開創的事業前景 究竟是充滿了樂觀還是悲觀 失望 我不曉得他對他做過的哪些重大舉動有所後悔 假如有來生 我希望他能像前生一樣 仍然敢於投身那些危險的、極有可能犯下嚴重錯誤的偉大運動中去 卻盡可能要避免像前生那樣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 犯下嚴重的錯誤 今天以天下為己任 正在開創偉大事業的各位英雄們 會有多少人再重複毛潤之同志的故事!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966 次阅读|8 个评论
坚持很难!
huguangwei 2010-6-30 23:11
为英语培训的事烦了半天; 又批阅试卷忙了半天; 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个人分类: 时间漫谈|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其实,坚持才是最难的!
huguangwei 2010-6-29 17:10
每每为自己不能坚持记点什么而自责。耄耋之年,回首发现什么也没留下,该是多么沮丧的一件事情啊。 尽管今年第一次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也进行到第四天了,我决定记下点什么。 很多学生家长打电话来咨询学校的招生政策,真是应接不暇。。。 压线考生的问题是最难处理的,尤其看到家长们殷切的目光。。。
个人分类: 时间漫谈|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晨练
ccpicasso 2010-6-25 18:58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24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的心路历程
dahaizhang 2010-6-3 07:54
公元 1997 年,经历了模拟题的海洋,带着老师的嘱托,我在忙碌和紧张中度过了所谓的黑色夏日三天,走出高考考场的时候,平静的心中信誓旦旦的表示,再也不参加所谓的独木桥的考试了。人生有的时候总是喜欢开玩笑的,高考成绩还不错,高考超水平发挥,自己的成绩进入了全省的前列,拿到了当时全国数得上的一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自己的本科生涯。四年的本科,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从农村到城市,从 8086 到奔腾 586 的转变。开始的时候还在 DOS 系统下玩 TT ,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口若悬河的讲解星际了。大学的四年,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就是进入社会前的一种预培训。 2001 年,拿到了人生第一本学位证书,学士。这个时候自己可是心比天高。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科研的奇才,当时工作机会很多,加上自己学校的背景也不错,因此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一些理想的机会。但是自己违背诺言又一次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的独木桥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心里没有底气,结果在重要的一个科目上睡了一个多小时。当时自己都认为没有机会了,已经考砸了一科了,在这个独木桥上,掉下去了反而不怕了,放松的心态结束了全部的考试。安心准备去某国防单位上班,结果这次玩笑更大,本人以创纪录的单科分数 = 国家单科分数线,总分仅超过国家分数线 3 分的惊人壮举又一次闯关成功。这次的感觉就是是不是冥冥中自由安排,连我这无神论者都惊叹自己的这次幸运。总结的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不要中途放弃,哪怕最后一个到达终点,这也是胜利。 在美丽的海边城市,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这个时候,国家扩招带来的效应逐渐出现,每年的工作岗位逐渐递减,加上经济,专业因素的影响,三年以后,勉强拿到了硕士学位的我,找到第一个职位的工资是 1500 块,这还是税前。这个工资远远不如我本科协议的工资待遇。这个时候人生真的到了低谷,难道我就这么算了吗?这个时候,通过多渠道多方面打听和考虑,觉得博士或许是唯一的出路,那就考博士吧。信誓旦旦的准备投入中科院某所一个著名老师门下,这次没有好运气了。折戟英语,可怜的英语因为两分之差没有上线。灰溜溜的回到原来的学校,已经是雪上加霜了,应聘工作不顺心,博士考试败走麦城。这个时候迎来了第二次博士考试,也就是我硕士所在学校的博士入学考试,已经没有什么信息了,随便考考拉到。拿到考卷,自己最担心的英语竟然好多题目见过,题目顺序都雷同,结果可想而知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生命关上了一扇门,他一定会重新打开一扇门的。只要努力去发现,就一定能找到这扇门。 命运还是继续捉弄人,既然工作已经不是那么的好找了,待遇普遍低下,没有办法,继续了博士生涯。博士一年级,平平安安,按照当时的情形,绝对默默无闻的走完博士路,拿到一个博士的帽子,然后工作,然后结婚,买房子,做房奴,孩奴,这辈子的路应该是计划好了。计划永远不入变化快,要随时做好准备,因为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机会,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阴差阳错,出国的机会就砸到头上了,博士读了快一年的时候,导师给了这个机会,韩国政府奖学金,全部免费并且提供生活费。于是,紧张得把国内得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到了韩国。艰苦的日子开始了,看着那么多的根本不认识的文字,听着韩剧中才有的好听但是听不懂的语言,做着自己牙根就不会,不懂得试验。刘姥姥进大观园估计比这还容易呢。一切从头开始,学习,从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开始,在这儿我得感谢三位教授,我国内的教授,没有他的骂,我坚持不下来。去了半年以后,我打了无数次的退堂鼓。每次给我导师电话,他总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摆事实,讲道理。让我分清了利弊,认清了形势。具体的过程就赘述,很难。第二位就是我当时的合作教授,这个教授我对他的看法很复杂,尊敬同时还有点点不满。尊敬的原因就是他总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每一点的实验都能够讲解的清清楚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够听明白,听得懂。不满的就是他对待学生真的是恨铁不成钢,稍有错误就无限放大。事后呢,再补救。其实很明白,他对学生根本上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内心很难接受,我在韩国的两年,实验室前后有很多学生中途退学。第三位就是我的师兄,现在也是教授级别水平了,当时给我的帮助巨大。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初学者。艰苦的两年,充实的两年,这两年,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机缘巧合让自己熬过去,而且拿到了人生第三张证明纸 - 博士。博士学位的取得,可以归结为运气,努力,机缘。或许很难有下一个人走和我相同的路,但是只要奋斗了,收获的就一定不仅仅是失败,最起码还有教训呢,何况成功总是隐藏在后面呢。 博士毕业了,工作怎么办,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2008 年,数字很好,但是国家经济逐渐不景气,除了房价很高,股市很火以外,我的前面黑暗依旧。韩国的导师态度仍然不明朗,自己还在给自己彷徨,或许还是幸运,日本一个高校提供了特任研究员的位置,以访问学者地身份走到了日本,工作合同为三到五年,但是中间可以随时辞职。工作了两年后,获得美国一个项目组给与全额资助,争得合作教授许可于是又到了美国。下一站在哪儿呢,现在还是不清楚,不过相信通过努力,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 处变不惊这个词我现在还没有资格使用,但是这是我奋斗的一个目标,这次参加比赛就是一个契机,一直不敢写,也不知道如何写。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开始自己的旅程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活
zca2008 2010-5-20 13:58
研究生生活快一年了,时间过的可真快啊!大学四年转瞬即逝,现在马上又研二了。 研一的时候专业课较多,没怎么自己的时间去搞研究,也就是学点以后要学的知识,为以后更好进门打好基础,在这段时间会觉得很枯燥,不踏实,为没做什么没什么进展而苦恼,这段时间很重要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坚持就是胜利,要多和师兄师姐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学下他们是怎么学的,这对我们少走些弯路很有帮助,我们搞科研的最忌讳的是走弯路,有些前沿科学比得就是时间速度,所以一定要多向师兄师姐们讨论求教。 研究生生活应该是很枯燥的,甚至长时间得不出理想结果,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心态要调整好,坚持下来平常心看待问题和困难,相信自己坚持下来一定会成功的! 祝愿所以在搞研究的研友们一切顺利,多多交流心得体会!乐于和你们交友,共同提高进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跑步小记(二)—坚持
zls111 2010-5-16 09:40
以前自己一个人跑步的时候,一般只跑5圈左右。一个人跑着跑着,就控制不住速度,5圈下来就感觉到腿有些酸。 最近跟着大家跑,一跑就是15圈左右,当然速度有些慢,不过挺舒服的。有一次和实验室胖子一起去跑,还没到操场就感觉有些累,在想着今天晚上可能跑不动了。到了操场跟着大家跑,最后竟然跑了20多圈,速度还不慢。有时自己竟然不了解自己,做了后才知道自己还行。前天准备挺好的,想着可以多跑几圈,到了哪找不到一起跑的,跑了两圈就不想跑了,最后走走就回去了。 以前很少一次跑这么多,想着现在竟然能一次跑这么长距离,自然身体的变化就明显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最大的收获是心里的收获,这跑步如为人处事。 之前肯定也能跑,只不过方法不对,或者想法没有调整过来,或者环境不对,每次只跑几圈而已。看来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窍门,领悟了才能上一个台阶。有的时候没有领悟过来,老是在圈子外混,哪怕能力再强(能跑),可能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 最重要的是坚持,跑步窍门是坚持,腿酸只不过是感觉而已,不感觉累就不累(90后的语录)。每次跑步能坚持下来,自然圈数就多了。学习,事业最怕也是坚持,做每件事情多坚持下结果可能就不一样。 坚持需要策略(思想),知道自己的最好平均速度,按这种速度跑在有限的时间会跑最大的圈数。走是比不动稍微好一点。做一个课题,如果以好的速度的持续下去能很快的完成,太快了可能做到中间就不做了,速度慢可能会失去兴趣。 坚持也需要氛围。大家都往美国跑,那里环境好,大家都想去。人人都想去一个好的实验室,可能不是图着老板,而是那里的氛围。氛围能带动行动,能轻松的坚持。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3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坚持下来了,而别人坚持不下来,这就是你的资本
热度 2 rexlee 2010-5-5 01:10
晚上看了良久的一篇文章,来自鼎哥的转载,可能已经也转了不知多少次了吧。与其追溯其源头,不如仔细体会其精神吧。坚持,坚定,坚强! 你坚持下来了,而别人坚持不下来,这就是你的资本 1、当最绝望的时候来临,你还是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变得浮躁,也可以选择想办法改变现状。我们可以选择互相鼓励尝试走出困境,也可以选择一起抱怨摧毁旁人的希望让大家一起毁灭。( 选择很有趣,一方面在于其不确定性,谁到不知道这个路口通向何方?而令一方面有是确定的,只要自己不放弃,那就不会被社会遗弃。从这个角度,所谓的十字路口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最终所有的路都是相通的 ) 2、看到自己的同学或者其他熟人干得风生水起,就有些心不定了。就像长跑比赛,一开始大家都疯狂跑出去就你一个人慢吞吞的,就算你不想拿名次心里也会觉得别扭。 但如果总是被外界环境或者别人的意思所左右的话,你会疲于奔命的。 如果你想好了你想要的,就要心定,安心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你就是每天打牌,只要能打成个高手,未必不能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做什么并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做好什么。( 坚定信念,不管是理论科研还是应用科研,只要做的精,就OK了。不过,一般人还是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方向标 ) 3、现在的情形有点像蛇蜕皮,或者说凤凰涅磐,本身都是到了一个瓶颈,每跨过一个瓶颈都是一段极端痛苦的经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蛇蜕皮的样子,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极端痛苦。跨过瓶颈的时间有长有短,传说玉皇大帝跨过一个瓶颈(他们叫做劫)要12万年。我唯有鼓励你继续坚持,相信天道酬勤,你坚持下来了,而别人坚持不下来,这就是你的资本。( 什么叫瓶颈,就是走不动的时候,继续走吧。 ) 4、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样才能站稳脚跟,经过了三年你做事的水平应该和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有激情,没有结果,这种人叫做小白兔,小白兔很可爱,但没用,团队领导不可能养一大堆小白兔。 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没用,要别人承认才行,喜欢你的人承认没用,要不喜欢你的人也承认才行。 ( 激情,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埋没一个人,人不能没有激情,但是也不能太有激情 ) 5、对于不公平的现象,你能怎么办呢?愤怒,生气甚至自暴自弃只是在惩罚自己,让自己少活几年,那些不公平现象并不会有任何改变,社会已经不公平了,为什么还要惩罚自己?( 公平与否,先做到对自己的公平吧 ) 6、得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件事在你心里成为一个障碍,你一直背着这个包袱能跑多远跑多快?是的,你比一般人不幸,可能要比一般人承受多一点辛苦,可乙肝患者及携带者有1个多亿人,可没见有1亿多失业的,天还远没有塌下来,处境也远没有你担心的那么糟糕,企业体检必被刷下来,是别人吓唬你还是你吓唬自己?( 还好,没有乙肝,不过,每个人都有缺陷,其实缺陷没有那么致命 ) 7、 无论什么时候,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不要让别人摧毁你的信心,那些失去了生活信心的人,比得了乙肝的人更悲惨。 8、是你把职场想简单了,而且你对于职场来说,太脆弱。这里本来就是一个狼多肉少适者生存的环境,我写的就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里活下去,活得更好。你当然要知道上司会抢你的功劳,就像狼知道狮子会抢他的食物,难道知道狮子会抢就应该变得十分阴险且沮丧,基本失去信心?,因为知道狮子会抢,所以狼从不单独行动,野生动物永远都是饥饿的,从来没有可以安逸的时候,即使吃到一块肉也很快就会消化掉,这就是职场生活,你何时见它们丧失过信心?知道上司会抢功劳,你总归会有办法的。至于你的沮丧,是你要练习克服的。( 历练吧,不过要心存理想 ) 9、 当你迷茫的时候,手边的事情就是好事情 ,不要犹豫,不要觉得可能自己会错过什么,你犹豫的时候,手边的事情就没做好,最后这辈子啥也没得到。所谓三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做好一件事情比想做好三件事情可贵得多。最好的,实际上,经历过的就是最好的。再好的公司里也有不快乐的员工,再烂的公司也有快乐的时光。( 动起来,生活更精彩 ) 11、如果能够做出成绩,销售的收入和未来都是要比技术好一些的,对于个性的磨练也有好处。 12、想要什么,想清楚,选择,珍惜,一如对你的婚姻。 13、请相信任何一个选择都不会比另一个好或者差,虽然每个人到头来都会怀疑自己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 14、无论在哪个年龄,无论在哪个公司,你都要专注于发掘或者发展自己的利用价值,我们可以把利用价值分成三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忍别人不能忍的。   第二个档次,做别人不能做的。   第三个档次,想别人不能想的。 15、生活和工作还是要有所区别的,从你的文字当中看你的工作的起起伏伏完全影响了你的心情,这是不健康的。你首先要enjoy你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什么而勉强自己。很多人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但首先还是要为了自己,飞机上有句话,在你试图帮助别人戴氧气面罩之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哪怕这个别人是你的亲人)为别人着想,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16、怎样获得快乐,获得财富,本来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回答。年轻人绝大多数没有事业没有钱,却有蓬勃的欲望,所以并不快乐,仍旧在人生的谷底徘徊,而我所想做的只是在帮忙想办法走出谷底,而不是到谷底把你背出来。 17、我觉得每条道路都可以走得很好,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 18、要当贼就要有面临被抓的勇气,要赌博就要有倾家荡产的准备,要追求理想就要有承受失败的精神,要考虑下半辈子就要有适应环境的觉悟。你总是在悲观地看待问题,追求理想的时候想我下半辈子怎么办,追求物质的时候又觉得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压抑。我们都是普通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什么都要,什么都得不到。 科研,很苦。不过,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刻。暂且不说从科研中获得的成就感,理想的不断捶打,思维的高速运转,素质的螺旋徘徊,心理的坚韧坚强,是一辈子的财富。写在五四节过后,写在24岁生日的来临前,写在做完整每一件事情的号角声中!
个人分类: 边走边转|3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的高度!
bestener 2010-4-14 12:41
在人生的坎坷旅途上,人总有一些很关键的时候,而在这些时候哪怕就是一点点小小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但不管结果怎样,今后还是要保持一颗积极上进、不断追求的心!毕竟,人生的高度不是由一次两次小小的转折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人一生中的无数次坚持与奋斗所造就的!
个人分类: 余思吾悟|2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除了坚持(新诗)
jizw0704 2010-3-30 10:58
有一天 我 把梦想 写在沙滩上 大浪 涌来 无情的将它带走了 我 又一次次的努力 一次次 都因大浪 而变成徒劳 我 开始徘徊,开始思索 原来 除了坚持 还应该 选择书写的地方 那么 我的人生呢 是不是也要这样 吉宗威
个人分类: 诗情|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03.27-黄峪寺踏青
yyxflyinger 2010-3-27 21:36
三月二十七是星期六,周五晚上看了天气预报,周六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单车户外看到奔驰车行每周一次的例行活动定为黄峪寺,便打定主意随队前往,因为黄峪寺我早有耳闻,非常想去。事实证明这是一次绝对英明的决定!收获颇多,简要归纳为以下几条: 1. 有六十多号人参加,认识了很多车友,尤其是有幸结识了在冬季一个人翻越唐古拉山的秦王卫士(网名,他的帖子见: http://bbs.269.net/thread-1568893-1-1.html ),一见果然气概过人,豪迈爽直,人如其名,颇有大秦遗风! 2. 爬坡强度够大,汗流浃背,酣畅淋漓。从沣峪口进山五公里,在左边一个口子进山便是通向黄峪寺的土路了,一路往上全是上坡,强度非常大,坡非常陡,陡到前轮经常离地,感觉稍微后仰就会翻车。前后大约有八公里这样的土路才到达黄峪寺,耗时将近2小时。开始大家还都是骑上去的,但随着坡度越来越大,陆陆续续都下车推了,我一个一个的超越,越到后面人越少,最后只有少数几个人是全程骑上去的。这里有爬坡的技巧、体力的分配、呼吸的调整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意志,是坚持,是相信自己能行! 3. 饱览了杏花美景,为我这个从没见过杏花的南方人补了一课。当我问农家乐大妈这是啥树时,回答非常简单:恨!我学着说了几遍,开心一笑,感觉自己越来越像善良质朴的老陕了。 4. 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沉淀。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烦躁,徜徉在黄峪寺村山头宁静的杏花林里,呼吸着没有灰尘和尾气的新鲜空气,蓝蓝的天空,忙碌的蜜蜂,暖暖的阳光,看着恣意玩耍的孩童,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呢?但想想越来越原始、越来越草根的污染,想想云南的大旱,想想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或许还有人心),这种惬意似乎有点自欺欺人,哈哈。 小时候,整天在清澈的小河里抓鱼,现在还有几条河让人敢下?小时候,九十里以外的南岳山电视发射塔可以看得很清楚,现在空气的能见度有没有九里?每次出行,都会看到麦地边、溪水旁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农家小院门前流过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溪水。如果说长江黄河等几大水系是中华大地的大动脉,那么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溪水就是它们的毛细血管,这种毛细血管的污染似乎没有大动脉污染那么明显,那么令人震惊,但这种毛细血管的污染却来的更彻底,更草根,更隐蔽,也更不可救药,所谓病入膏肓就是这个意思吧。中华民族或许真的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坚持:每天集中精力5分钟
热度 1 josh 2010-3-1 21:27
在成年之后才学绘画的人都知道,它比第一次写作、学乐器、在众人面前说英语还要困难。《用右脑绘画》的作者贝蒂 艾德华深知这一点,同时她也知道学习绘画需要每天坚持,而更重要的是,对于绘画的抵触心理必须先要消除。于是她介绍了这种每天集中精力 5 分钟的方法,来代替制定复杂的长期计划。当然,她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你需保证这 5 分钟内集中精力。 该方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每天集中精力 5 分钟 如果你不想学习绘画,那也不要惋惜,因为完全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学习英语口语、乐器或 运动技能等等,因为它们同样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如果传统的长期计划对你不管用,那你不妨试试这个。 1 、在你喜欢的时间安排这 5 分钟, 这样你才不会抵触。 2 、集中精力。 3 、一旦发现自己走神,立即结束。 如果已经超过 5 分钟,那就停止,即使你万分不情愿;如果不到 5 分钟,比如每天集中精力 1 分钟 ,甚至每天集中精力 10 秒钟。 4 、过一段时间后,争取每日都提高一点点效率;再过一段时间,每天集中精力的时间可加长。 5 、前提是:享受这一切;如果不能,就换个方法。 这只是代替长期计划的一个替代方案,也许并不适合你。 日本作家古市幸雄介绍自己坚持长写作的秘诀时说: 每天只写一张纸,即使再想写也不写。 这样一年还能写三百多张。其实质与每天集中精力 5 分钟相同 。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3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博纪念
superscier 2010-1-29 22:53
2010年1月27日,本博客成功开通。 开通博客,尤其是在科学网上开通博客,是有很多的想法和打算的。虽然没有仔细地去规划要怎样利用、管理这个平台,但至少希望它可以帮助我记下科研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一筹莫展。同时,也希望它的存在能促使我多写一些文字,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是创意写下来,这其实也是一个对自己思维的梳理过程,也许可以把一些灵光一现的东西具体化、逻辑化。另外,这也是我和同行进行交流的一个便利的途径,有交流才有观念、思想的碰撞,可以不使自己的思维发生固定,并且可以扩增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当我开始做每一件事时,都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一样。然而,由于自己不能坚持,无数次地都幻化成了泡影。记得曾经在新浪上开过博客,可是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不去写,三年了至今只有寥寥几篇。希望以此为鉴,不能再虎头蛇尾了。坚持就是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徬徨中坚持--研究的苦与难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
dragon513 2010-1-25 22:27
蹉跎近两年,遭了不少罪。 心里不舒服,几次想流泪。 生物钟太倔,没法按时睡。 经常错过饭,最终伤了胃。 一点小失误,工作会白废。 徘徊又徬徨,不知错与对。 思量那假设,最终碎不碎。 只要有信念,功劳终不溃!
个人分类: 研究随笔|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plough 2009-12-31 22:12
新的一年新的期待! 2009年对我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磕磕绊绊完成博士学业,完成并不十分完美的婚姻。2009年值得回味,更值得铭记。我期待着2010年轻装上阵,记住责任,坚持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梦想,给自己同时给更多的人创造机会,一同完成他们的梦想! 祝家人 朋友 老师 安康! 祝祖国更加强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后感
westcotthc 2009-11-19 22:02
昨晚不务正业,看了一部叫做 《 决胜 21 点》的电影 , 它改编自一个比小说还精彩的真实故事,而且主人公是一位天才般的美国华裔男子,凭着计算机般惊人的脑力,他曾率领一帮朋友横扫拉斯维加斯各大赌场,总共狂捞了上千万美元。 《决胜 21 点》真实版故事里的主人公马恺文今年 36 岁,住在美国旧金山。 1994 年,正在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大学上大三的马恺文,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两名同学邀请加入一个算牌小组,专门切磋玩 21 点和算牌的技巧。 21 点是一种在西方最为流行且传统的赌博游戏,以算点数、比大小来区分胜负,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数学当中的统计学和精密记忆力来推算牌数,战胜庄家。虽然实际生活中,几乎没人能做到这一点,可马恺文却正是这方面的奇才,有英特尔芯片的外号。 演练成熟后,马恺文等人转战美国各大赌场,每逢周末,他们都固定携带 10 万美元到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的赌场试水,有时一晚上就能赢走 90 多万美元。很快,他们引起了赌场的警觉,为了防止真实身份败露,马恺文和同伴们还经常巧妙地化装,有时打扮成网球队员,有时化装成西装革履的商人。不过时间一长,他们还是被盯住了,这下子,只要马恺文进入赌场,赌场员工便会像防贼似的紧盯着他们,甚至拒绝提供服务。许多赌场甚至坦白地说:你们在这里不受欢迎,如果执意进场,我们会以侵入私人产业的罪名起诉你!之后,各大赌场还纷纷引进高科技洗牌机来对付他们,马恺文等人终于被迫放弃了这个行当。 2002 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本莫兹里奇将马恺文的故事写成小说《攻陷拉斯维加斯》,大受读者欢迎,马恺文也因此成为美国不少人的偶像和英雄。在该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数学教授带着自己手下的小组和数十万美金,飞赴赌城拉斯维加斯。和真实故事不同的是,赌场对他们展开了可怕的报复 看完此片似乎使我内心有所触动,躺在床上反复回味。其中片中开始的情节是介绍主人公的身份 Ben 是 麻省理工高材生, 考上了 哈佛医学院,然而高达 30 万美元的昂贵学费却让他望尘莫及,因为现在他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去男装店打打工,每小时只有 8 美元的薪水可拿。 申请 奖学金 ? 76 个申请者只给 1 个名额,他基本没戏!即使是在酒吧过生日,也只有他和两个志同道合搞机器人项目的朋友为伴,而且还是 AA 的。其中一个感慨:我们从不约会,从不旅行,身无分文,我们惟一有的就是 2.09 竞赛(指那个机器人项目)了,如果这个也赢不了,我们还有什么意思?看到周围同学们的狂欢,另一个说:我们真的很滥!仔细想想,也许你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然我不是拔高自己,我指的是这种感觉)。读了这么多年书,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呢?有时候想想,还真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像片子里所表达的,可能除了比别人多的一点知识再找不出什么耀眼的了。我并不是悲观,事实如此罢了,伴随身边的大多时候是一种落寞的感觉,这种落寞的感觉给人以压力,迫使人去寻找出路。但是,这个时候,能够看到希望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像影片中 Ben 的朋友在感慨生活不如意时,依然提到了自己在坚持的原因 2.09 竞赛。然而,出路有很多,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Ben 的朋友选择了继续坚持做下去,继续这样落寞下去,而 Ben 选择了走捷径靠 Gambling 赚取学费,从而在花花世界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看看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呢?在学习中、科研中,有多少人因为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而选择放弃,或者走了捷径呢,最终的成功者走到终点,让自己没有留下遗憾的人又有多少呢?摆在我们年轻人面前的路有很多,脚踏实地的坚持走完正确的道路才能让自己不留下遗憾,影片的故事中是不是也暗示了我们 这样的道理呢? 影片中还探讨了一个有意思的博弈命题:假设你在进行一个游戏节目。现给三扇门 A 、 B 、 C 供你选择: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轿车, 一 扇门后面是一头山羊 ,一 扇门后面是 Nothing 。你的目的当然是要想得到比较值钱的轿车,但你却并不能看到门后面的真实情况。主持人先让你作第一次选择。在你选择了一扇门后 (如 A 门 ) ,知道其余两扇门后面是什么的主持人,打开了另一扇门给你看 (如 C 门) , 里面一无所有 。现在主持人告诉你,你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当然是从 A 、 B 里选了) 。那么,请你考虑一下,你是坚持第一次的选择不变,还是改变第一次的选择,更有可能得到轿车? 主 人公选择改选 B ,他认为这样将有 2/3 的机会选中车。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呢?:) 据说当年 《广场杂志》刊登 过 这个题目,竟引起全美大学生的举国辩论,许多大学的教授们也参与了进来。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个问题也在中央情报局的办公室内和波斯湾飞机驾驶员的营房里引起了争论,它还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们和新墨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计算机程序员们进行过分析。 另外,据说当年金盆洗手后,马恺文转而投入网络赌博业。除此之外,最近他还和当年另一位麻省理工 21 点小组的成员重出江湖,以 21 点研究所的名义在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地开办研讨会,专门教人算牌技术门票是 899 美元一张!
个人分类: 视角观点|4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怎么科学地坚持?
吴信 2009-11-4 13:41
目前很多小学因为没有生源而倒闭、合并,主要是没有孩子了啊。现在的大学无限制的扩建,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就住不满人那,也许将来所有的孩子都去读大学,宿舍和教室也是空荡荡的。而与之相应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就是老龄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面对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怎么科学地坚持?我觉得应该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原因如下: 最重要的一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我们老人?很多将出现劳动力缺乏的情况,需要补充人口,以适应我们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次,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感觉一个孩子实在是太娇气、太孤单了,不利于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性格,现在好多独生子女根本就搞不明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什么叫做分享,独生子女心理、人格等因素存在偏差,对对老年的赡养也存在弊端。还有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要发展内需,就需要足够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再次,缓解性别失衡的现象,呵呵。 最近,央视也开始授命进行观察、引导,呼吁民众重视这个严重民生问题:2009年10月26日央视播出新闻1+1特别节目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在我国目前失能老人已经达到940万,如何照顾这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也成为困扰千万家庭的问题。央视建议计划生育政策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你知道我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可怜、同情或者说福利机构的欠缺,我首先看到的是羡慕。为什么这么说?片子一开始的史大爷,他病了之后会有五个女儿辞职来到他的身边,请问你我将来有可能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的局面就是四个老人病在里头,外头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两口子在那儿哭,不是不孝顺,是没有能力,这是第一种局面。第二个要羡慕的是刚才的老俩口,人家夫人都78岁了,但是老两口能相濡以沫,一直走到现在,你想象一下还有相当多的是单身的老人们,那么他的局面会更悲惨。所以我用羡慕这样一个词其实在提醒我们自己,提醒这个社会,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做好很多事情的话,将来让这些羡慕的局面是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因此如何善待今天的老人,关注到明天我们将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的照料,所以千万不能冷漠,冷漠今天的老人就是冷漠明天的我们的自己。 目前,上海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个孩子。中新网7月24日电香港《大公报》24日刊文说,上海日前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个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开始议论:上海难道要搞特殊?置计划生育国策于不顾?鼓励生第二个孩子的背后,上海其实有着自己的苦衷,就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支出为社保托底的巨大压力。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六十岁及以上的老人超过三百万,占总数的两成以上,高于全国水平一倍,老龄化程度已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鼓励生第二个孩子,也反映了上海对控制人口的自信。我们其他地区会不会也紧随上海呢? 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制日报7月24日讯记者李松黄洁);天津成为继北京和上海后全国第3个老龄化城市(城市快报);苏州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0周岁以上老人超121万(来源:苏州日报);武汉城市圈老年人口约35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1%;无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09年的19.01%上升到2020年的24.60%(新华报业网)。[据哈尔滨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有122.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4%;据测算,哈尔滨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新增老人近4万,哈尔滨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中将有1/3达到60岁或者更大,与之相比,美国是26%。预计那时中国4.38亿老年公民将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记者孙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三日说,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会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是世界第一,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 湖南祁东70多岁农民曾经付达信一劫成名,他在北京站抢劫只求入狱养老;大年夜,河南邓州一九旬老人因无人照看被火烧死。极端事例并非只展现了个案的贫穷与无助,更揭示了整个中国养老的现实困境,财政投入不足和村集体难承受五保供养之重;中国只有解决老有所养这个基础民生问题,才可能昂首挺胸傲立于世界之林,才有资格讨论盛世与崛起!(本段转自网络)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71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很长时间没有过来了
武继磊 2009-8-24 23:58
今天收到一位学生的邮件,说看到了我的博客,并咨询了一些问题。办公室面临搬迁,凌乱中回复了几句,就开始收拾东西装箱了。晚上回到家,想起久违的博客,还好,密码还记得。 很长时间没有过来了,总觉的很忙然而回首琢磨,顿时汗流! 时间是挤出来的,看来今后需要多关注一下这里,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文笔,扩大交流;另一方面也把它作为一个监督自己工作的工具吧!
个人分类: 闻道悟行|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身是需要坚持的,容不得半点偷懒
黄安年 2009-8-13 09:09
健身是需要坚持的 , 容不得半点偷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3 日发布 我自上中学以来就有天天锻炼的习惯 , 在上海复兴中学读高中时 , 从住在嘉兴路桥附件的家中上学是在腿上绑着铅块走路的,复兴中学在四川北路底,有近 30 分钟的路程 ; 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大学时 , 每天清晨要跑步三千米 , 大学毕业后留校也坚持锻炼 , 即使 1991 年在美国游学时还是清晨跑步三四千米 , 这样我的体型一直没有变化。 2008 年 5 月带 5 岁的大外孙回国看奥运会,日程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健身 , 觉得活动可以取代健身 , 等到 8 月底大外孙回美国后 , 自己一直没有恢复锻炼和健身 , 到了今年春天感觉人胖了一圈 , 血压也升高了。于是从今年 5 月初起恢复天天锻炼慢跑快走一个小时 , 到了现在 100 天过去了 , 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看来健身是需要坚持的 , 如果中断时间长了 , 就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道理很简单 , 关键在于坚持 , 坚持了也就向胜利的目标靠近了。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6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每天健步您坚持了吗?
黄安年 2009-8-5 10:28
每天健步您坚持了吗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5 日发布 现在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了 , 人们走路的时间相对减少 , 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也多起来了 , 改善这种情况的一个简单而难行的办法就是坚持天天健步。 能够挤出时间散步的就要争取时间来散步; 能够以步代车的不要用汽车、乘车、坐车、开车; 能够走快步的要走快步; 能够健步的尽量健步走 ; 能够天天坚持的不要松懈。 我基本做到了 , 我感到这样的坚持很有好处,再坚持下去将更加有利自己的健康。 下面的图片 22 幅是好友许令仪先生传来的 , 其中的观点仅供参考,每人按照自己情况作出判断,采取相应建设单位行动。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3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lih65 2009-7-24 10:29
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来源:2009年7月13日 中国教育报 第4版-理论版 西方三权分立经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麻烦不断。 吴之如 绘 六个为什么,即在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是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政党、意识形态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回答六个为什么,对于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为此,本报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共同开辟栏目,围绕六个为什么组织专家学者撰文,以供读者学习参考。编者 ■许崇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虽然设置的机关有某些类似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不同,两种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于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烽火之中,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洪流里,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远比三权分立优越,特别是遇到紧急状态,我们凭借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取得了重大斗争的胜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以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好制度 近来有不少青年朋友向我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我觉得,提出这样的问题表明青年人思考着国家大事,关心我们所身处的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现象。我和青年朋友一样,都生活、学习、工作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之下,但在这方面我有自已的感受,所以愿对这个问题向青年学生们敞开心扉,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国家政权性质决定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的性质就是指特定国家的阶级本质。人类历史上有奴隶制国家、封建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都属于剥削阶级类型,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属于非剥削阶级类型,不同性质的国家需要采取适合于本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政权组织形式,用以代表国家并实现其阶级统治。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如美国是总统制,英、日是君主立宪的议会内阁制,意大利是共和政体的责任内阁制等,但总的来看,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是三权分立制度,贯彻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取决于这些国家的政权性质,符合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权形式必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的青年学生认为,人大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都设置有体现行政职能、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机关,似乎两种制度没有多大区别。这是误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虽然设置的机关有某些类似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不同,两种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不能混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人民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答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若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凡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的时候算起,三权分立在西方国家迄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它适合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在历史上我们国家也受到过它的影响。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变法,企图学习西方三权分立,改造当时的封建专制政体,但是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想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五权),同样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此路不通。国民党蒋介石上台后,口头上说要实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实际上却顽固地坚持专制集权政体。惨痛的经历使人民看清了西方民主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自已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能解放自己。 1931年,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关于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原理,运用巴黎公社及苏维埃的经验,在红色根据地创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制度。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又创建了各个边区的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展成为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于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烽火之中,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洪流里,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宜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作为人民勤务员的人大代表主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还有各民族、青年、妇女、华侨、企业家等各方面的人士。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勤奋工作,体现了人大制度真正的人民性。宪法又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表明我国各机关的地位并非平列。由于立法是集中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且法律是全国都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立法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有的青年学生说,三权分立反对专制制度,有进步性。这个问题也要正确看待。诚然,三权分立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那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借助于中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民主理论,提出了各种试图打破封建束缚的政治要求。他们主张设议会以限制王权,设法院以维护自由(自由买卖)、公平(等价交换)、人权(财产权)。资产阶级通过所竭力争取的代议制、选举权等民主形式的实现,占据了议会多数,从而遏制了封建君主对工商业者的横征暴敛。所以,最初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有削弱王权、反对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及至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夺取了整个政权,早先那种阶级分权的暂时现象便不再存在,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亦随之烟消云散了。资产阶级专政就是资产阶级独占、不与他人分享的政权制度,但它仍然需要用三权分立来包装,塑造出国家并非由资产阶级统一控制,而是存在着互相制衡的三个权力的态势,以便进一步欺骗与压迫民众,巩固自己的统治。直到今天,它始终是维护资本帝国的政治外壳。 事实上,统治权力在任何国家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我国宪法从来不使用分权的字眼,表明对分权观念的否定。西方国家把分工谎称分权,设置了由资产阶级统一控制的三个机关来扮演不同角色,这完全是骗局。请看他们的议员、行政官、法官,哪个不是铁杆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哪一项不是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对外更是如此。邓小平在批评三权分立时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如2009年3月,美国释放17名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中国疆独恐怖分子,交由美国司法系统来决定把他们安置在美国本土,使政府得以以司法独立的名义拒绝中国的交涉。诸如此类的事例屡见不鲜,足以证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国效率优于三权分立 西方国家囿于三权分立的原则、程序和各种具体制度,其政权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麻烦,诸如在有些国家政党轮替频繁,有些国家的议会常迫使内阁倒台或者弹劾总统,有些国家的行政首脑动辄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甚至解散议会,又如议会内部因利益冲突而恶言相向,大打出手等。总体上说,西方的制度成事不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远比三权分立优越。关于这点,邓小平有关的论述值得一读。他说,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遇到紧急状态,如抗洪抢险、应对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我们凭借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组织群众,取得了重大斗争的胜利,是最好的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应用到中国具体情况下解决中国的政治制度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毛泽东在1940年指出,中国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参见毛泽东1940年 1月著新民主主义论 ) 。 毛泽东总结了斗争的实践经验,确定应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江泽民在1997年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胡锦涛在2007年指出,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表明我们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政权建设问题,他们的论述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际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创造性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以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好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重大事务,体现着国家生活的全貌,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当前出现了某些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鼓吹三权分立的噪音,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必须澄清对三权分立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切实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期坚持正常的生活……
shizhun517 2009-7-3 08:26
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可能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不过不是最后一个学生时代的暑假,做学生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过到时候就没有校园那种对暑假的渴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坚持,哪来博文3000
黄安年 2009-5-28 09:44
没有坚持 , 哪来博文 300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8 日发布 自 2007 年 3 月 7 日落户科学网博客以来 , 不知不觉在我的博客上发文已经累计 3000 了。 这些博文短则几百,长则数万 , 少量是以前自己公开发表过的学术文章、教学心得和资料汇集的发布,为的是将已有的部分学术文章、资料、教学心得慢慢汇集起来 , 也为资源共享。多数的还是随想、随感、随思、随虑、随考、随议、随评的笔谈。这 3000 博文中 , 真正算学术文章的也只有 300 来篇 , 多数还是和个人专业及球事、国事、社事、家事、友事的话题。 我以为,这博文 3000 既和文章质量没有关系 , 也和网友的兴趣也没有关联 , 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随感记录 , 即使笔者提供的 16000 多幅照片和图片主要带有叙事摄影的味道,真正属于艺术欣赏的是很少的 , 主要还是给自己看的 , 或者说 , 有点记事的味道。 不过 3000 博文也来之不易。第一 , 自己写每篇博文是用心和认真的 , 绝不是为了凑数而写的,至于在别人看来有没有意思,这不会影响自己的写作意图。 第二 , 写博文是投入不少时间的 , 一般每天不花上三四个小时 , 如果不是退休后有自由写作的时间 , 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恐怕也难以写出来的。 第三 , 写博文贵在坚持天天写。对我来说 , 这不是为写而写 , 而且有感而发。当然还有个考虑是年龄大了 , 记忆力衰退了 , 需要多动脑 , 勤动脑 , 坚持天天写有利于健脑,也有利于与时俱进。 在博文 3000 来到时 , 我只想说 : 坚持写自己想写的 , 坚持写好每一篇博文。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真可爱!
liux831 2009-5-24 08:47
中国有7万教授,教授真可爱! 难道不是么?! 我们女孩有个秘密---找自己的意中情人,一看坚持,二要欣赏。 我要找对象,我首选教授。 教授入门条件也很离奇! 要发表70篇论文,我的一个老师说,发表论文,那样在实验室做实验,几年,几十年! 刷试管,洗瓶子,配试剂,测指标,要数据,学英语,没有一件事是美丽的。这些都不是女孩所追求的。 复旦大学还离奇,申报教授的副教授,第一要看达到正教授中等水平了没有?副教授没资源,如果有学生,有实验室,也不能和正教授比拼啊!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复旦大学申报教授的苛刻条件和离奇条件还多着呢! 北大,清华也离奇! 现在的平衡难啊,难也要平衡。 大庆人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上,上,上! 好在教授都是大学问家,这不,有教授提出了HF理论,很解渴,很中用。 请看---哈佛,剑桥,北大? 转载--- 哈佛、剑桥、北大? 一种趋势在蔓延,人们只认哈佛、剑桥、北大....... 北航引入人才硬性规定,被引入人才的第一学历必须是985院校毕业。 在美国,评价一个人才有两个标准:(1)受过什么教育;(2)IQ分数是多少. 这是有道理的。哈佛,剑桥,北大(简称哈剑北或老哈),老哈固然好,而且老哈的优良特性非老哈也难以具备。 理论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各省状元,素质之高,那是公认的。 实践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能力看方面也略高一筹。 如果按人的二分法,一个人要不就姓哈(哈剑北,或简称H),要不就姓非(非哈剑北系,简称F),不属哈。据我的统计(美国和中国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哈氏家族与非哈氏家族一样多的人口)。 并非所有领域,所有职业都是哈氏家族所垄断,在领导这个行业内,哈氏并不占优势,温家宝,贾庆林,李瑞环,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张立昌都是F系。 在经济领域,H系更不占优势,邵逸夫,李嘉诚,李书福,都是F系。更有趣的是,比尔盖兹是H系,他进入了哈佛大学,他又放弃了作为H系的操守,没有坚持了,他毅然决定哈佛不哈佛并不重要,他自己成立了非H,也非F的B氏大学(因为比尔盖兹也不像H系,也不属于F系)。 赚钱很重要。或者经济实力很重要。你看,美国就打伊拉克,老萨(萨达姆)声称,美国人要入侵伊拉克,我让美国人血流成河!那是吹牛! 赚钱是一门艺术,赚钱是一种精神。哈佛的重点不在这门艺术课程的建设上,赚钱大亨们也不崇拜哈佛学子。 在世界上,小麦是第一作物。 在中国,水稻是第一作物。 为什么,面粉和大米各有所爱。 市场对人的诱惑最大。我们要尊重市场需求。 现在毕业生就业难,我的学生是热饽饽。清华大学就专门招收我的弟子做教授啊。 我在我教授的课程里,加了一门新课------《HF学》》(HF理论)欢迎选修。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3806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理的道路是寂寞的。
jiangjinsong 2009-3-9 23:38
真理的道路是寂寞的。 (2009-01-11 16:46:47)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a99f09c80100c9f4fd6426fe294f59f7'; 标签: 杂谈 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只有依靠堅定的意志和信念,長期堅持,苦苦探索。 永遠不要急躁,永遠不要放棄,永遠要保持信心! 永遠不要滿足,永遠不要停步,永遠要修正錯誤! 所求不得,反求諸己!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874 次阅读|3 个评论
终极无知
考槃在涧 2009-3-2 16:5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出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port/1/134241.shtml 图片出处: http://photos.nphoto.net/photos/2006-04/21/ff8080810aa4ce89010abcd81ed409e1.shtml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你为什么丢标 商业领域里,市场研究人员最重要的技能是针对客户需求设计调查方案并竞标成功,说白了就是要拿到项目;和科研中拿到经费是一回事。自然,绝大部分时候,拿不到经费,万事休提,连项目都启动不了,更不要说成果和论文。 写方案时,很多人说客户不懂市场研究因此方案只需要体现专业性就可以了,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诚然,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并不那么了解市场研究,可是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业。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和痛苦,如果你对此漠视,那么你很难能获得客户认可。自恃高明的医生如果不问病人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症状,仅靠仪器、知识和经验,能否治病?我对此深表怀疑。 不久前和我同在市场研究行业的同学向我倒苦水,问我怎样才能写出一份好研究方案。她说她觉得自己方案写得很好,但老是丢标,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十分苦恼。我请她发了一份方案仔细读了,提了几个建议,但觉得还是不得要领;从技术上看,她的方案问题不大。于是我问她,你有没有问过客户为什么不采用你的方案。她说,客户只说了一句话,你的方案像是给快速消费品行业写的,不像是给一个 B2B 企业写的。她把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我和她自己也都明白了。 因为她客户做 Business to business 的电子商务,而她的方案仍然用给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思路和模式撰写,客户看了不舒服也就顺利成章了。虽然我认为她的方案可以帮客户解决问题,但如果客户不采信,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不解决了。 在市场研究中,那些规律性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绝大多数研究公司和研究人员是十分熟悉,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所以客户经常发现不同研究公司递交上来的方案大同小异,结果最后竞标成了竞价:谁要价低,项目给谁。而事后分析那些客户愿意出高价采纳的方案,它们无一例外地给客户以我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的感受。于是,客户确信你了解他的境地,你打动了客户,得到了项目。那些不痛不痒,脱离客户的方法论,则像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蹩脚喜剧演员,很难让观众哈哈大笑,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市场研究技术的专业性,往往忽视客户服务的专业性。事实上,把握客户需求即便不比市场研究技术更重要,也是同等重要的。那些技术精熟的研究人员往往鄙视靠对客户唯唯喏喏做项目的项目经理,但他们不知道,其实研究中最高境界是顺应客户需求后引导客户,在客户不知不觉中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最终说服和教会客户研究思想和方法。也就是说,在这其中把握客户需求和研究的专业性是合而为一的, 不管你认为自己多么专业,一开始就把客户和自己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极其不智的 。 如果你非要这么做,你只有丢标。 你为什么不喜欢科妄 我们很多人不喜欢科妄(或者说,民科)。但我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少有人怀疑民科的精神。我们之所以不喜欢科妄,其中一条最本质的原因就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专门的科学训练,缺乏科学探索的专业方法而漠视前人的工作,另起炉灶,自创体系;他们的学说大部分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这个人再固执一些,胡搅蛮缠,与之讨论那就是浪费时间了。 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没有科学的精神。我注意到很多学者往往强调求真本身,而不强调求真的方法和技巧。这其实是另一种无知。 求真的方法和技巧不但是善,同时也是真 。求真的目的不外是通过讨论得到真知,甚或通过讨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对那些笃信自己正确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一场不欢而散、两败俱伤的讨论是否达到了求真目的呢? 所以,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在坚持真理,那么你需要科学地让别人接受你和你的观点。挥舞真理的大棒,抱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慨,看起来英雄无比,实则是匹夫之勇,血气方刚。就好像一个人成天在心里念叨 皇历上说,今天不宜出门,出门一定会跟人掐架,但又不得不出门,于是那种担心和恐惧挂在脸上,本来风平浪静的脸被扭曲成苦大仇深,于是出门不小心和别人撞了一下就压不住火气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人家一看你出言不逊又满脸杀气,自然就很容易跟你顶起来。吵完架结果你又说,你看你看,今天果然不宜出门。好像你很先知先觉。其实,如果你心平气和,心情愉悦地上街,即使跟人撞一下,也马上高姿态地道歉说,对不起,是我不小心,人大都是讲理的,他会接着说,没关系,我也没注意,就不会有冲突了。人生就像镜子,你笑他就笑,你哭他就哭。先 入为主地制造沟通障碍,最后又说果如我所料,只不过是自己对着镜子做鬼脸而已 。 那种动不动就要自焚以表明对科学忠诚的,我怀疑他只是在泛泛地谈精神,而并不懂科学研究和做事的方法。 精神可嘉? 我初中曾参加全县运动会,我所在的乡村中学,教师专业性不够,场地和器材都极其简陋,因此训练十分落后。 我参加了跳远项目,裁判是个很有趣的老师。每当运动员技术动作不规范,他都会说一句,你也算是一腔热血,只可惜有心杀贼,无力报国。 他这句话我在心里记了小二十年。我越来越明白, 精神可嘉只不过是中国人对实力不够的委婉说法,那种脱离方法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它不但于事无补往往还会坏事 ,就像一个没有接受过消防训练缺乏消防知识的人却偏偏要冲进火场救人,最终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因此,自以为真理在握有如莽张飞一般乱杀一气的人,往往坏了事还觉得自己委屈。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些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成天叫嚣着坚持真理 ,因为他们深知,他们唯一能向大家展示出科学性的正是他们说话做事的方式,并不是泛泛地高喊口号。 终极无知 科学工作者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对一个接受过科学训练的人来说,并无不对。然而纵观科学史,你会发现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经常有狭隘的偏见,比如量子世界里波 - 粒之争中一些科学家的表现。而只有那些关注争论本身而不涉及对方的地位、立场和人格的争论,才会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爱因斯坦和玻尔之争。科学史上最让人敬仰的有那些一开始反对某个学说,但随着研究深入转而发表论文支持这个学说的人,因为他们战胜了自己的固有观念和狭隘,也就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尽管每个人都必须坚持一些东西,但恐怕对真理和坚持的关系大家理解有误。坚持真理不见得是个科学的说法, 因为不论相对还是绝对的真理,都是自在的,勿须任何人坚持,也不在乎任何人反对;坚持本身,只是坚持者的态度,决不会是真理 。 因此, 那些把坚持真理当成真理的人,他只是在坚持他过去的经验和观念 。 中国人已经从当初只知道盲从主义的一根筋成长为今天怀疑一切专家的两头堵。从精神上,我们已经知道求真的重要性,但是从方法上,我们还没有学会。这种介于无知和有知之间的状态某种意义上比完全无知还更可怕, 它是最终极的无知:缺乏鉴别力而又固执于自己的观念,自信和自卑水乳交融,在讨论之前自信满满,一旦受挫又不知所措,最后既没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没有从争论中学到东西 。 不知道真理是用来追求而不是用来坚持的,这是最终极的无知 ;而这也正是从脑奴社会走向公民社会的必然之路,是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艰难而又痛苦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个人分类: 哲思|9977 次阅读|22 个评论
2009-02-07 | 做人最难的是坚持好的初衷
zhijieleng 2009-2-9 13:57
一个假期过去了一半,快变成了宅女,只完成了两件事,评了一些方案,给日报社写了一篇稿子,变成了哪个东家追得紧就给谁的任务先完成,以前再累都是干完活再玩,而现在活多了,也干不动了,自己想坚持,可是到了一碰电脑就恶心,坚持,真是不容易。 维护一个家庭也是很不容易的事,结婚18年了,年年如此这般的过日子,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少了许多相濡以沫的体验,原本很感激老公作的事情,也变得稀松平常,老公也不屑于再作这样的事,共苦不易,同甘更难,爱上一个人不难,成个家也不难,养一个家更是不难,难得是坚持一种爱的信念和活动,在周而复始的平凡中体味生活的快乐。人人都有累的时候,但是再累一家之主也要坚持,这便是良好的家教,所以成功的婚姻可能有趣,但更多的是无趣中可贵的信任,保守一些、大度一些的婚姻更为长久,大多是两头欢喜:即少年夫妻,老来伴。所以这样的家庭大多不会做破坏婚姻的事,更多的是维护。 所以,人到中年,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生活,不要仅仅局限于家庭,30而立成家,40而出立业可能更为正确。无论作何事都需要坚持,可能显得迂腐,但是最终结局都是好的。
个人分类: 做人|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一种坚持
liux831 2008-12-28 17:30
科学是一种坚持,当我们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计划、设想,我们的成功就在这坚持之中产生。生活也如科学,它就是一种坚持与坚强。只有坚持与坚强才能成功,不仅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它适用于几乎所有的领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偏执狂
考槃在涧 2008-11-21 15:14
在《天龙八部》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偏执狂里。 段誉偏执于对王语嫣的爱,王语嫣偏执于对慕容复的爱,慕容复和慕容博偏执于复国的妄想,萧远山偏执于对中原武林的仇恨,萧峰偏执于对阿朱的愧疚,阿紫偏执于对萧峰的爱,游坦之偏执于对阿紫的爱,段延庆偏执于对段家的恨, 马 夫人偏执于对萧峰的恨,天山童姥偏执于对李秋水的恨,玄慈偏执于对少林正宗的维护,虚竹偏执于和尚的身份,南海鳄神偏执于自己的排名,叶二娘偏执于失子,云中鹤偏执于性欲,段正淳偏执于风流, 那王 夫人、阮星竹、等一众红颜娇娘、莺莺燕燕偏执于段正淳,中原武林人士偏执于对契丹的恨,契丹偏执于吞并中原的野心 每个人都迷失在自己的偏执里而不自知。金庸在这本书写人只写其偏执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每个章节的题目也很有意思: 向来痴 、 从此醉 。是啊,我们向来是偏执的,从此更加偏执。 难道我们不是活在自己的偏执里么?有的人偏执于利,有的人偏执于名;有的人偏执于感情,有的人偏执于肉欲;有的人偏执于失恋,有的人偏执于轰烈;有的人偏执于痛苦,有的人偏执于享乐;有的人偏执于成功,有的人偏执于成就;有的人偏执于安稳,有的人偏执于冒险;有的人偏执于天下,有的人偏执于小家;有的人偏执于激情,有的人偏执于淡定;有的人偏执于实,有的人偏执于道。把所有人的偏执加起来,正好就是人世间。简并后的人世间,就是文化,就是思想,就是政治。 其实很多时候,人多少会怀疑自己的偏执是否正确。想来想去,被西瓜撑死,总要好过在西瓜、芝麻之间来回游移至饿死。既然如此,干脆偏执到底。各自守住自己的愚人码头,总有人会等来客船。也许是运气,也许是注定,谁管呢?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等不耐烦跑回屋子里取暖而错过了客船。 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偏执狂,被人误解也误解他人;所以聪明人警惕自己,宽容他人,世间的事,不过如此。 熊天平 愚人码头 时间是码头 它收留我停泊 满载的渔获 原来是你我 拥抱的失落 在爱情的码头 我燃烧我的船 怕夜黑时候 你疏忽错过 我焚心等候 我已不能回头 天,它可愿意帮我 你在何处漂流 你在和谁厮守 我的天涯和梦要你挽救 我已不能回头 天,你要伤我多久 多麽愚蠢是我 多麽爱你是我 才会守着不走 你给的寂寞 才会痴痴固守 这愚人码头
个人分类: 哲思|49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认真地坚持
热度 1 dewyeyed 2008-10-29 19:24
总感动于这样的情节:涓涓细流在坠下崖壁之后,用坚持不懈的水滴洞穿了坚硬的岩石 ; 石缝中的种子,在短暂的哀叹命运不公后,顽强地生长成柔韧的幼苗;蛰伏在叶片上的蛹壳中,拼命挣扎出拥有健康翅膀的蝴蝶;平凡的花朵安然地忍受着毛毛虫的喧闹,最终盼到了蝴蝶相邀的舞蹈。每一种生灵都在自然中认真地坚持自己的方向,积攒丝丝许许的平凡的努力,用它们书写出震撼心灵的神奇篇章。 人一向被认为是万物之灵,理应有足够的能力去书写更多的动人佳作;然而许多时候,生活的艰难会在不经意间研磨认真与坚持,于是我们的书写多了凡常的规整,却也失去了罕有的坚韧。作为个体,存在是我们生命的标志,是一张充满丰富可能性的白纸。自然界尽管以不动情的定向选择为基本运行方式,却一直坚决赞同适者生存的合理性。无论是生态平衡还是物种进化,包括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必须以物种多样性为根本基础。如果生活中的不如意使人们都放弃了应有的个性化方向,那么过于协同一致的人类整体,将会变得多么沉寂,失去多少不同视角的进步与活力啊! 正因为此,当面对充满期许的人生草稿之时,我们更需要的是认真地坚持,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权衡得失。毕竟,忠于自己信念的人,常常能从奋斗中感受更多的充实与满足;甚至当世人为他们的失误而遗憾抑或鄙夷时,他们依然可以从信念的坚持中汲取不后悔的滋养,成就认真的执着:比如屈原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不随波逐流,比如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的刚直坦达。生命是一幕幕不可被预先设计或重排的电影,每天的个性化经历都如此真实丰富,蕴含着根源于现实存在性的深刻意义,而绝非来自于刻意的修饰。也由此,玩世不恭实在是对个人生命的莫大讽刺,是一种无勇气承担生命责任的逃遁与怯懦。即使世人皆醉,我们依然可以保持独立的清醒;更何况人类的良知易于被清醒所感染,总是会为认真地坚持的精神而动容,及至获得共鸣与彻解。 《屋顶上的轻骑兵》中安吉罗在霍乱肆虐的乡野,摒弃诱惑与疯狂,孤独地执着于争取民族自由的理想;更以他始终如一的彬彬有礼、以德报怨,照亮了身边善良的人们天性中的良知与悲悯。这位乱世中唯一清醒的英雄颇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神圣意味,于是他的对于自由信仰的终极执着,令所有身处乱世内外的人们深受震撼;尤其是对于我们--在幸福时代里享受安宁生活的普通一民,更有一种唤醒本性中认真地坚持的品质的缓释力量。正是有了清醒的认真地坚持,他的受迫害与流亡反而谱出了了奋斗的序曲,也成就了这位传奇英雄的生命奇迹:这无疑中一种美的极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生真境界。 书写本就是一种思想表达的凝聚过程,需要全神贯注的认真与不懈追求的坚持。人生草稿更是生命的脚本,是不能为浅易的态度所亵渎的。当我们怀着对正稿的虔诚,在笔中注满认真地坚持溶解而成的墨水,去书写自己的人生之时,后悔与犹豫自然会不摒自退,责任感与良知更会不索而至;于是人生篇章之中的简单隐现着质朴,平淡蕴含着洒脱。在我们为自然的认真地坚持感动惊叹之时,自然也会同样为我们深感欣慰。
个人分类: 矮纸闲草客京华|2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请不要打扰我的孤独
考槃在涧 2008-9-4 11:45
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屈原在写离骚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他不是为了要写一部经典而写离骚,他就是觉得不爽,觉得愤怒,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文学,就是性情。真文学谁也不想拯救,就想拯救自己,就是发泄,就是郁闷了呼喊,高兴了歌唱。网络时代我见多了理性分析,见多了美丽文字,没几个真性情。没有真性情,连自己都不能感动,更不要说感动他人,更不要说传世。 今天的主流文学,十有八九是在做秀。做秀者,做锈也。当性情锈掉了,思想也会锈掉,只好做秀了。 理性分析也好,美丽文字也好,感动不了人,第二天醒来就忘掉。 扭曲 我们都被扭曲了。我们为了大国的梦想,放弃了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难道我们生下来不是悲伤而哭泣,欢乐而轻笑的么?难道我们生下来不是不平而怒,感激而颂么? 以前他们告诉我们凡是,后来他们告诉我们红猫黑猫,现在他们告诉我们科学理性,我说,你们说什么是你们的事情,我就是我。 我就是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在乎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不在乎什么安定团结,你们做你们的大国梦,我就想活得本来,活得纯粹,活得自在。 孤独 我很孤独。 可真老师是我的心灵导师,是我的忘年朋友。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会感到必须要离开,他一定有他的理由。 我不能忘记可真老师一次次对我的鼓励,很多时候就是在我想放弃的时候。在一个没有真性情的国家,真性情要付出代价。 也许我说的不是对的,但我就是想说。说出来,我就不那么孤独。不要用什么理性和国家利益来阻止我说话, Shit ,都是 Shit 。理性是 Shit ,国家利益也是 Shit 。国家的公民没几个感到高兴,还要国家利益干啥?难道国家不是为了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活得高兴吗?你的理性,你的国家利益能够让你高兴, You go your way 。请不要打扰我的孤独。也许你的理性只是掩盖了你内心的不理性而已,你不敢正视自己的不理性;那有什么可怕的呢?一个不理性的民族是怎么被造就的呢?难道不是民族的领袖过于理性而想把他的子民都变成理性机器么? 可真老师要封笔,因为被别人打扰了他的孤独,我也很孤独。 坚持 我有时候好想放弃,做一个最最普通的老百姓。忘掉思考,卖掉几柜子的书,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过得更好。没有谁肯定他所做的所说的一定是对的,一定是对国家有帮助。我知道有人肯定,有人让我相信他或者相信谁谁。我凭什么相信一个不是神的人能够拯救一个国家? 我不敢肯定,我,我们,说的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如果一个人坚持他笃信正确的路,他是聪明人,如果一个人坚持他自己都不那么笃信的路,他是什么呢? 多少朋友劝我到国外学习几年,谁又不愿意呢?只是一个没有成功经历的人,他唯一能够依靠的,也许只有信念。 我会读书、出书、游历、隐居,都不是现在,现在能做的只有坚持。 我不知道可真老师为什么要放弃,我只能无力地说: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再坚持一下吧。 生活经常给我们一闷棍,有时把我们打懵,有时把我们打醒。 我居然被提名半年优秀员工,我甚至都觉得愧对公司,我本来就是想来隐居的。写了几个报告有点动静,至于到这个程度么?我只有摇头。下午就要揭晓结果,那对我不重要,可这就是生活,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你永远不知道等着你的是荆棘还是鲜花。 在你腿软的时候,走到马拉松的终点就是胜利。如果我们的双腿不能支撑我们的思想了,那么我们爬到终点吧,好么?再坚持坚持吧。 离骚 写博客就是离骚。你见过几个宝马轻裘的人写博客?你喜欢的博客中有几个是达官显贵的? 你以为我们想救谁?我们谁也不救,只救我们自己。 我们只不过在郁闷的时候就离骚,在开心的时候就歌唱,思无邪罢了。 我们只不过想挣脱心灵的樊笼,在天空中自由的飞。如果飞翔也是一种罪过的话,我愿意现在就死去。 没想过要做医生救世主,只不过是离骚。 如果你不是和我一样的孤独,请不要打扰我的孤独。让我在孤独中远行,在孤独中飞翔。如果你觉得那很美丽,请和我一起张开翅膀歌唱。
个人分类: 离骚|5316 次阅读|30 个评论
在我的地盘上,那些开发商才是钉子呢!
jlpemail 2008-5-9 08:49
附录中的 72 岁的爱尔兰人哈里 海洛斯,虽然贫穷,也是敢于捍卫自己物权的人。他被人称为全球最牛钉子户时回答:我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在我的地盘上,那些开发商才是钉子呢! 由开发商制定的拆迁条条,不可能以被迫离开居住地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管他们多么财大气粗,不管他们以什么合法或者不合法手段达到目的,他们都是最大的钉子户。好好的地球村,被他们的钉子到处开发,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他们以建设的名义破坏环境,以开发的名义荒芜土地。高楼大厦排挤了田野、排挤了平房,排挤了树林,是否就是人类的进步?或者唯一的进步形式? 数十年的平静生活,被开发商打破。开发商以他们的价格要求原住户离开,以为经济补偿就是一切了。外界的开发也是,似乎一个贫苦的家伙,因为开发商的到来而一夜爆富了。开发商成了救世主,成了恩人,这样的想法不可笑吗? 只要人家不乐意走开,开价多少都没有用。 哈里 海洛斯如果被迫离开了,他的合法利益一定受到侵犯。 可是,在强权强暴公理、人权、物权的地方。同情心不解决问题,声援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是某种行动。 附录: 中国青年报 5 月 7 日 报道 位于市中心北边的伦敦城第三区,素来以大片的森林、洁净的空气与售价高昂的豪宅闻名。不过,在刚过去的 4 月里,这个富人区却因为一个捡破烂老头而备受瞩目。 哈里 海洛斯,一个 72 岁的爱尔兰人,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流浪汉。在第三区汉普斯德特森林公园( HampsteadHeath )的西南角,他拥有一块面积约 9 平方米 的土地,开发商给这块 弹丸之地 的最新开价是 400 万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将近 5600 多万元。 4 月 25 日 下午 2 点多,在一片树木掩盖的木栅栏后面,哈里 海洛斯正躺在一把从垃圾堆里捡回的红色木椅上,享受午后的温暖阳光。身后便是他的 领地 两个帐篷、几堆垃圾,和一片残垣破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哈里 海洛斯原本和 富有 这个词搭不上什么关系。自从他离开故乡北爱尔兰外出流浪,至今已有 52 年。他从未掌握什么谋生技能,只能做搬运工、厨房杂工之类的 低级工作 。 在 足迹遍布半个世界 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流浪到整个欧洲之后, 20 多年前,哈里来到伦敦。他曾寄居在汉普斯德特公园附近一个村子里,年过半百,找不到工作,也付不起房租,最后被房东扫地出门。 哈里如今的这块 领地 ,原本是一所名为 阿斯隆内务护理之家 的疗养院的旧址。那时,疗养院已经搬进附近的新屋,只留下几截残垣破壁。哈里流浪到此,眼前一亮,觉得这儿 可以很容易地搭起一个栖身之所 。 哈里在此安顿下来,靠变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谋生。疗养院的员工和公园的管理人员,也从未对这个流浪汉的存在提出过异议。 然而,平静的生活持续 20 多年后,在 2005 年被打破。 那一年, 阿斯隆内务护理之家 将疗养院的屋子,卖给了一位名叫德威尔的富商。富商打算投资 8000 万英镑,将它打造成一座占地 5 公顷 的全英国最昂贵的公寓。竣工之后,这座豪宅和周边的地皮,总价值将高达 1 . 3 亿英镑。 从那时起,流浪汉哈里和他的 领地 ,便成了这个富商的 眼中钉 。 一夜之间,哈里的 领地 周围,被开发商派人插上一圈绿色的铁栅栏,仅为他留下一个出口。开发商还派人在栅栏后面插上许多牌子,尽管哈里现在已经记不清牌子上写些什么,但内容无非是要他马上搬走。 数周之后,爆发了双方迄今为止最为 激烈 的一场 冲突 :开发商派人上门 拜访 哈里。 你打算什么时候离开这堆破烂? 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年轻人问他。 我在这里住了 20 多年了,我不怕任何事,没有任何人能赶我走。 这个势单力孤的流浪汉回答。年轻人没再说什么,掉头走了。 可事实上,面对有钱有势的对手,哈里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强硬。 其实,我当时是很害怕的。 他说, 我 70 岁了,已经厌倦了流浪。 随后,哈里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常去的一家公立医院的医生。这是英国国家医疗机构( NHS )一家下属医院,它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哈里这样的穷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但这位医生的服务,却没有仅仅限于医疗。他帮助哈里向英国的社会福利处申请了一名免费律师。律师告诉哈里,根据英国的《占住者权利法》,如果一个人在一片土地上居住超过 12 年而无人提出异议,他就有权拥有这片土地。当然,前提是 你得证明自己的居住时限 。 哈里只是个流浪汉,他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比如水电账单、银行账单等。可是,当法院前来调查此事时,周围的邻居们 公园的管理人员、疗养院的员工、甚至巡逻的警察,都纷纷站出来为他作证。 自打我父亲在街上巡逻时,哈里就住在那里了,他是个不错的老头。 一个年轻警察告诉法官。 2007 年 3 月 7 日 ,律师将一份由伦敦地政局颁发、编号为 NGL 870156 的地契,亲自送到哈里的手中。它用一块拇指大小的粉红色,标注出哈里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无计可施的开发商,只得向这位 领主 提出购买土地。在哈里的回忆中,开发商先后来过三四次,他们彬彬有礼,价格也越开越高,从最初的 200 万英镑,飙升到如今的 400 万英镑。可这个倔强的老头,却拒绝了这笔唾手可得的巨款。 你就不怕他们派人来骚扰你,甚至伤害你吗?雇黑社会、放火烧房子,想对付你,实在太容易了。 一个前去拜访他的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曾这样问哈里。 难道你没听说过一句老话吗? 穷人的房子,风可以进,雨可以进,可国王不能进! 老头瞪大了眼睛,望着来访者, 我合法拥有这块土地,谁敢?! 的确,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寒风和雨水是这块 领地 的常客。此前,哈里从垃圾堆里捡来一块蓝色的帆布,斜拉在两面残壁上,这就成了他的 起居室 。 一到雨季, 屋顶 的破洞就开始滴滴答答地漏雨。那时,哈里一晚上要醒好几次,他得拖着那张捡来的单人床,在这个不到 3 平方米 的 房间 里,寻找一处最不容易淋着的地方。 最难熬的是伦敦阴冷的冬天, 起居室 的破墙根本挡不住寒风。起初,哈里靠生火来取暖,还要煮一些茶水来驱逐寒气。可浓烟却损害了他的肺部健康,他开始不断地咳嗽。后来,他从垃圾堆里捡来一个煤油炉和一些煤油,情况才有所好转。 哈里的家具和生活用品,都是从垃圾堆里 就地取材 。他已经捡了一张 质量不错的单人床 ,一张桌子,四把椅子,有时,他还能发现一些可以使用的电器,像电视机、冰箱、风扇等,可 领地 里不通电源,他也只能 忍痛放弃 。 哈里最值钱的 财产 那张地契,被他妥善地放在一个捡来的破箱子里。拿出来给别人 参观 时,他总是很小心,因为环境实在太潮湿,地契也受了潮,摸上去软乎乎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扯坏。 今年 4 月,终于有好事之徒,把这张地契和背后的故事 捅 到了媒体。于是,无数的记者蜂拥而来,采访、拍照。哈里对此很是 头疼 ,这不仅打扰了他平静的生活,而且,他还得不断重复回答那些同样的问题。 你为什么不把这块地卖掉呢? 无数个记者都好奇地问他,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钱啊,足够让你过上很舒适的生活了。 哈里也无数次 很酷 地回答: 钱其实并不能意味着什么。至少现在我不用睡在大街上。我在这里过得很快乐,这并非钱所能衡量的。 还有人问哈里: 如果有一天,你不在了,人们该如何处理你的 领地 呢? 我很懒的,不想管那么多麻烦事,我也不在乎死后这块土地怎么办。 哈里想了想,又说, 如果,我真要立下遗嘱,我会把这块土地捐给英国王室,他们是代表优雅和教养的最后堡垒,也许,他们会知道该怎么处理。 当然,媒体的报道,还是给哈里带来了一些实在的帮助:一个公益组织为老头送来了两顶新帐篷,他终于告别原本的破屋子,住进了 不再漏雨的地方 ;社会保障部的 三个可爱的女孩 来看望过他,要他 注意身体 ;那家公立医院在得知他的肺部疾病后,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检查与手术,现在 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了。 哈里对外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一台捡来的收音机。从那里面,哈里知道自己现在 很有名 ,因为 连 CNN 都播过我的事 。 然而,当他得知有中国媒体把他称为 全球最牛钉子户 时,却对这个称谓很不以为然。 什么叫钉子户? 他耸耸肩膀,不屑地说, 拜托!我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在我的地盘上,那些开发商才是钉子呢! 如今,在这块 9 平方米 的 领地 内, 72 岁的流浪汉正安度自己的晚年。他每周都花上几小时,为公园打扫卫生,每小时的工 钱是 5 英镑,加上朋友们的资助,他可以买到足够的面包。 剩下的时间,他多半用来锻炼身体。他的臂力器,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 4 块砖头。这本是连年轻小伙子都觉得吃力的重量,可他随随便便就能做上 百八十个 。 在新帐篷的前面,哈里种了 12 棵苹果树,这些小树苗整齐划一地排成三排,哈里看着它们的眼神,就像是将军在检阅自己的部队。他还打算种一些蔬菜,这样的话,水果和蔬菜都可以 做到自给自足了 。 离这儿不到 200 米 的地方,开发商的吊车正在忙碌地施工,那儿很快就会出现一座顶级的豪宅。尽管先前有些不愉快,但哈里还是对这位即将到来的新邻居表示友好。 我很期待和他见面。 他大度地说, 我和这里的人们都相处得很好,希望他也不例外。 当然,这块 领地 还是给哈里带来一些烦恼。有些流浪汉听过新闻,便寻到此处想住下来,这位 领主 只能扬起拳头,破口大骂,让他们 滚蛋 。另外,树林里的狐狸也 不太听话 , 我本想养些鸡,可是夜里会被它们叼走的。 他皱起眉头说。 ( 本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