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80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80后

相关日志

[转载]出师表《80后传》
ouqiaoming 2010-4-18 09:11
出师表《80后传》 友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乃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友怜之,送三鹿奶粉,饮之,卒。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出师表《80后传》
ouqiaoming 2010-4-18 09:11
出师表《80后传》 友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乃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友怜之,送三鹿奶粉,饮之,卒。
个人分类: 未分类|8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博士-谁来抚慰你的伤
Tanbeyoung 2010-4-12 16:23
我相信很多看了我简历的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想:80后的博士是最受伤的一代博士。 偶的简历: 96年湖南省第一届扩招,我97年初中毕业,通过提前批考试入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1999年,因为青春期,愤青太严重,终于导致被高中学校以勒令退学方式清除,错过了2000年的最后一次3+2高考。2001年,在完全的浪费两年之后,再入实验中学。2002年高考,因理综考试失败,最终以重点线外一分,入某省重点大学(该校2005年加入211),学习生态学专业。2006年,以专业成绩第一获推荐免试资格,入某科学院硕博连读。2010年,因工作突出,获准四年完成学业,预期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 解读80后博士的伤: 伤口之一:上个高中真不容易。偶97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中专还很流行,中专毕业后尚可以找到工作。但是,随着扩招的开始,已经开始流行高考。当时偶就读的中学的招生是一共四个班,三个文科,一个理科,每个班60人,其中四十正取,二十计划外(现在该学校的招生是24个班,每个班60人,与当时相比有数量级上的差异)。当时高中入学考试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伤口之二:高中时代的误区。进入高中的时候,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中对性格等影响最大的时期。我们当时高中班的情况是只要你成绩好,你做什么都是对的,成绩是一个人智商的代名词。谁也不想当傻子,you kown。偶高中入学时学习非常努力,当时的成绩九科是全班第三,5科(语数外理化)全班第二。当时物理很好,但是化学非常差,有恐化学症。高中时,流行一种为自己塑造神话幼稚行为就是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无需经过任何努力就可以考试得很好。我们对那些经过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同学并未感任何特别,对于那些努力了成绩依然很差的同学嗤之以鼻,对于那些好像天天在玩,但是考试往往在前几名的同学顶礼膜拜。受当时这种流行的想法的影响,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神话。偶开始逃学(当时学校封闭式管理),逃出去以后,也并无目的,往往逗留在学校附近的餐馆看录像片。因为逃课,学习下降,为了持续神话,开始交白卷。后来,慢慢认识了街痞路霸,打架斗殴,吸烟喝酒,彻底堕落。MM们看了这个可能很不理解,但是相同经历的GG们,我相信我写出了你们的心声。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看,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真的就是一切吗?真的可以代表他的智商吗?好希望当时有个从心里面关心我们的老师,而不是为了我们的成绩和他的利益的老师,出来告诉我们该如何成长。 伤口之三:高考后遗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湖南和湖北的基础教育是出了名的变态,同一套试卷,分数线较贵州,云南等省高出近200分。但是,这个时候的学生,只要入了大学,混个国家分配问题不大,可谓物有所值。2002年高考,与以前3+2不同,理科综合一共300分,选择题6分/道。当时的情况是你手一抖就可能从清华掉到湖大,再一抖你就下了重点线。我是经过两年3+2训练出来的,在社会上滚了两年再上高中本来不容易,改成X以后,化学的弱势就更彰显了。最后,理科综合300分,200都不到(当时全班的平均分可能240左右)。这种差别就是平时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都进了西交大,湖大,重大等,而我只能选择某个省级重点大学。而且,对于偶,连再来一次的勇气都没有。本来已经晚了两年,如果再考一次还是不如意,自己心里承受不起。勉强进入该大学才发现,我们班是我所学的这个专业的第二届学生,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人士,有些现在看来素质比我们当时自身的水平还差。 伤口之四:我的本科同班同学。当时本科班42个同学,到毕业时偶以全班第一推免,另一位也同时考上了某科学院,其余有五六位在本校上研究生。找工作的同学大多1000元一个月,事情不重,但是工资太少,前途渺茫。去年,去海南某大学作报告,会后联系了大学的一个要好的同班同学兼舍友。他晚上10点左右,从海口的另一个半岛来海甸岛我的宾馆。我们寒暄了一下,听他讲完境遇,当时鼻子都酸了,差点哭出来。舍友是福建人,当时的成绩是全班第三,学习非常努力,考研的时候也考某科学院,因英语考试差点,没上。后来到海南某农场工作,工作三年多了,工资1000多点,没有女朋友,孑然一人。从公司出来,重新找工作没优势,继续干下去又是个鸡肋。我觉察出他的为难,也无能为力,除了心酸。 伤口之五:我要做多少个博士后?7月我就要毕业了,博士如今也不是什么稀罕品,找工作并不好找。本科的学校建议我回校教书,导师建议留所,北京某所建议去做博后。我很幸运,能有那么多的选择。我该如何做选择呢?回本科学校教书,年薪不到四万,十年之后评个教授。留所,年薪五万,十年之后评副教授,十五年之后评教授。去北京做博后,年薪不到三万。为了对比,我不妨透露一下,我在农村的老父亲,做点小生意,每年的收入尚不会低于5万。不论我选择高校教书,留所,还是去北京做博后,我买房都很辛苦,愿意做房奴又找不到奴隶主。心里面的梦想是去北京工作,不是做博后,而且看到今年北京某师范大学招聘表中明确表示境外博士,想想最后还是做了一个让周围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出去境外做博后。我不知道我博后出战后,中国又变成什么样了?我这个被别人艳羡的幸运人到底要读几个博后才可以在北京谋个生。 50/60后紧紧的握着他们手中的钱和权,一丝也不肯放松;70后说,他们会努力做好50/60后的接班人,并付诸了实践;90/00后开始加入竞争行列。80后真的很累,但是我们不怕累,我们怕的是想累都没有机会。永远不要和那些不是富二代的80后谈房子,那是触痛了他们最深处的伤。 Ref: 以上言论仅为一家之言,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仅供博友消遣之用,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25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成都80后成为四川最年轻教授 曾是麻将神童
Fangjinqin 2010-3-15 14:45
成都80后成为四川最年轻教授 曾是麻将神童 2010/03/15 09:46来源:四川在线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4077803 很高兴获悉小涛的喜讯, 让我不妨以电子科技大学不称职的兼职教授的名义,向周涛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 希望电子科技大学能够成为你向科学进军的新起点, 今后更出色! 方锦清2010、3、15于北京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 80后孩奴妈妈晒百万账单:你还敢要孩子吗?
xupeiyang 2010-3-13 09:04
2010/03/13 07:17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本报讯(记者王浩娇实习记者文姝琪)培养孩子到18岁,要想不让孩子受苦,至少要准备100万前天,有网友在八通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80后孩奴妈妈晒百万账单:你还敢要孩子吗?》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   网友鱼死水里了在帖子中称,自己本是潇洒的80后小资,却在结婚之后不仅背上房贷,更成为了孩奴。那个潇洒的80后小资消失了,现在你看到的是一个背着孩奴标签的80后妈妈。我不再去电影院看热映的电影,我不再去健身房塑造迷人的身材,我不再悠闲地走在王府井大街上,我不再惬意地品尝咖啡。曾经的一切都随着那套新房的到手、那个小宝贝的降生灰飞烟灭。这位网友对自己从怀孕分娩到宝宝出生后的衣食住行算了一笔账,包括医疗和教育费用,单是孕期检查就花费了至少3000元。按照该网友的计算,孩子出生以后,每个月上交到托儿所的费用也要2000元,培养孩子到18岁,就得卖掉一座房子。   这篇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称发帖人说到了痛处,孩子就不应该生;也有网友指其太悲观,即使不养孩子,钱也剩不下。但大多数网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养孩子的确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行为,要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刘夏蓓教授认为,虽然不能肯定百万账单的普遍性,但养孩子成本的提高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人类出于延续的目的,始终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成本加大是时代性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在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都要给予一定引导,不能形成攀比行为,更不能放任攀比使其成为文化秩序,要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给予能力。    相关新闻:80后妈妈称孩奴晒百万账单 网友称痛并快乐着   另据《重庆晚报》报道 年底刚过,热衷亮出自己生活工作中各种账单的晒一族才刚刚开始在网络上活跃起来。   在许多论坛上,不少80后网友晒宝宝这一年消费的帖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5000元?上好的幼儿园两个月就要这个数!明年宝宝就入托了,又要多支出1000元费用!各类帖子各有看头,但共同点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养孩子难,不敢生孩子。与此同时,继房奴、车奴、卡奴之后,孩奴一词也成为又一描述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新词汇,而在这一族群中,即将三十而立的80后成为主流人群。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80后父母,发现在普遍感受到养育下一代压力的80后孩奴一族中,还可细分为真正经济窘迫的孩奴族、盲目跟风的高消费孩奴族、时代特质鲜明的孩奴族等不同的族群。 第 1 2 3 4 5 6 页 下一页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XX的一代vs垮掉的一代
热度 2 zgsheng 2010-3-9 10:59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帖子,总结了 60 70 80 90 几代人的区别( http://club.elanw.com/redirect.php?tid=393609goto=lastpost )。看过之后感觉确实有那么回事。中间有一个对比,我印象深刻: 60 后:他们有车有房有股票有存款。 70 后:他们有存款。 80 后:我们负债。 90 后:我们有老爸!我属于有负债的一类,看过之后心里有点酸。 在日本,年长的日本朋友谈论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时常常会摇头。年轻人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在保守的日本社会常会受到老年人的批评。在老龄少子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之后,媒体把 80 、 90 年代的年轻人称之为垮掉的一代。这一称号相对咱们国内的 80 后 90 后似乎更加尖锐,更加直接。套用过来,我们在现在的祖国就是垮掉的一代。 现在的首都,在 70 万的安保中一群 50 、 60 年代的精英们在开会。他们关注现今中国的很多焦点问题,其中有现实的、有空洞的、也有荒谬的,但大部分只是关注而已。举举手、盖盖章、顺便在镜头前 showshow 。我想应该没有具体的提案指向上面的年龄段问题,因为它太抽象了。但是我相信会场外面很多年轻人关注这个问题。他们不仅在网路上罗列种种区别,应该也会常常想一想造成重大区别的原因。 说起 80 后的负债,主要是房贷。因为工资还不高,更因为房子太贵。房价疯涨,专家说有两个原因很关键:一个是 94 年后的分税制间接造成地方政府的圈地财政,致使土地价格飙升;另外一个投机炒房的人太多,金融危机加剧生产资金向投机领域的流动。我不懂经济学,但是简单的向后看看,最近十年在制定、执行圈地财政政策的政府机构中说上话的是 50 、 60 后;最近十年有钱投资、投机的人中也是这两个年代的人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有车有房有股票有存款,他们在 23 倍贫富差距的那一头,我们负债的在这一头。 我们被他们批评为 80 、 90 后、垮掉的一代,那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呢? 科学网上很多教授、学者关注中国的学术环境。很多回国牛人也上书建言改革咱们可爱的教育事业。读了很多老师们的博客,看了很多教授的评论,感觉正直、宽容的教授在科学网上随处可见。他们精深的学术背景、自由的学术言论时常让我觉得中国学术界还有希望。可是,再仔细想想,这是真的么?遍数各个 985 大学中活跃在学术一线的教授,基本都属于 60 年代。他们正是目前学术界的支撑者和话语者。他们正是目前学术环境的游戏主力、是规则制定人和成果享受者。在一个不严格的公式中,他们 = 中国学术界目前的学术环境。【有趣的是,他们很多也是这个网站中知名的博主。】本科时候、他们教会我们不断抄写、狂补资料应付教学评估;研究生时候,他们自己赚钱的同时指点我们博采众长,让论文顺利过关;好不容易博士了,他们传输给你的理念里竟然是 SCI 第一,能忽悠到钱的 PPT 第二。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造了两弹一星,他们让我们 follow 了美国的纳米时代。很多人说咱们的学术环境不好, 那些 50 、 60 年的科学家们,在批评学术浮躁的同时,他们自己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回头看看上面的问号,自己都觉得比较偏激。现实情况复杂得超出我的思考能力。就买房而言, 50 、 60 年代的人大部分只是有房而已,投机的似乎在我的周围不多。可怜的学术环境也是一样,在我周围有良心,认真做事的教授比比皆是。很多情况,他们似乎也是迫不得已。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这一辈的心里估计也在抱怨着更为年长的一代吧。 用历史的眼光看,咱们国家在转型期,至于从什么转向什么,咱们不知道。 50 、 60 年代的人也许知道,但不敢说。在转型的社会里面,众多的社会问题肯定不能一概而论的归咎于某个具体年代出生的人。但是再次直面类似 80 后、垮掉的一代等言论的时候,我很想说邪恶的一代请不要随意批评!
个人分类: 感悟|33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80后的80条幽默有哲理的语录
eagerss2008 2010-3-5 16:58
1. 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2. 当裤子失去皮带,才懂得什麽叫做依赖。    3. 烟不听话,所以我们 抽烟 。    4.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 60 秒的幸福。    5. 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论权。    6. 当男人遇见女人,从此只有纪念日,没有独立日。    7. 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我的前途    8. 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完继续往前走。    9. 幸福是个比较级,要有东西垫底才感觉得到。    10. 人生有时就像电脑,说死机就死机,没得商量。    11. 海阔凭鱼跃,破鼓任人捶。    12.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回家取点钱来捧个钱场。    13.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14. 一句 拿着 胜过两句 我会给你的 。    15. 无理取闹,必有所图!    16. 不能自拔的,除了爱情,还有别人地里的萝卜。    17. 我以为 隐身 别人就找不到我了,没用的,像我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像漆黑夜里的萤火虫,够鲜明够出众。    18. 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路没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9. 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    20. 铁公鸡还会留点铁锈呢,你根本就是个不锈钢公鸡!    21. 还没来得及区沾花惹草,就被人拔光了。    22. 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    23.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24. 不要说别人脑子有病,脑子有病的前提是必须有个脑子。    25.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    26. 浪漫 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    27.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28. 我又不是王子,为什莫女孩遇见我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公主!    29. 情侣间最矛盾的地方就是幻想彼此的未来,却惦记着对方的过去。    30. 所谓缘分,就是爱情成功时的理由,失败时的借口;所谓婚礼,就是有情人终成 家属 的仪式;所谓分手,就是女人说了一百次也未必能做到,而男人说一次就能实现的事。    31.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32. 问候不一定郑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33. 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乐。    34.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35. 生活就像 呼吸 , 呼 是为了出一口气, 吸 是为了争一口气。    36. 我问过烦恼了,他根本不爱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作多情;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他对你一生不变!    37. 知识就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    38. 爱一个人好难,爱两个人好玩,爱三个人好烦,爱四个人翻船,爱五个人彻底玩儿完。    39. 女人吻男人是一种幸福,男人吻女人是一种口福。    40. 结婚就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    41. 英雄难过美人关,我不是英雄,美人让我过了关。    42. 玩命:要在有命的情况下才能玩,命都没了,拿什么玩啊!    43. 别人一夸我,我就担心,担心别人夸得不够。    44. 爱情永远比婚姻圣洁,婚姻永远比爱情实惠。    45. 探索的旅程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培养新视角。    46. 本无意与众不同,怎奈何品味出众。    47.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48. 叹气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最浪费力气的行径。    49. 男人的大脑喜欢女人的内心,但是眼睛喜欢女人的外表。    50. 有钱就败家,没钱就拜神。    51. 当初结婚是看上眼了,后来离婚是看走眼了。    52. 咸鱼翻身,还是咸鱼。    53. 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54. 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实在是太成功了。    55. 不是人人都能活的低调,可以低调的基础是随时都能高调。    56. 女人喜欢长得坏坏的男人,不是喜欢长坏了的男人 .    57. 古人说 : 女为悦己者容 ,其实应该是 女为己悦者容 .    58. 我们的爱情在这天夭折了,只为了让彼此有重生的机会 .    59. 老板用你的时候你就是人才,不用你的时候就变成裁人 !    60. 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能够挣到比妻子花的钱更多的钱,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男人 .    61.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    62. 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    63. 一个月亮一个你,两个影子我和你,三生有幸认识你,四个西施不如你 .    64. 绝口不提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 .    65. 有人说爱情是上辈子欠下的情债这辈子来还,我上辈子一定俗不可耐,所以今生无债可还 !    66. 让未来到来,让过去过去 .    67. 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    68. 个头大就一定厉害吗?恐龙不是照样灭绝了!    69. 善意的谎言:就是给自己的欺骗找一个很好的借口。    70. 父母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父母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71.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72. 别跟我谈感情,谈感情伤钱。    73.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    74. 感觉不到痛苦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感觉不到幸福的婚姻必是悲哀的婚姻。    75. 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道就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门,对开启的门却视若无睹。    76. 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末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末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77. 人之所以活的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78. 爱是费尽心力地全身投入,然后再百转千回地抽身而出!    79.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之后去睡觉 !    80. 幽默就是一个人想哭的时候还有笑的兴致! (来源:国际在线论坛)
个人分类: 美文趣事|2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名高校教师:不怕工资低的就来高校
whitesun 2010-3-3 12:38
前几天看到 BBS 上关于 80 后高校年轻教师啃老的话题,不禁感慨良多。我本人就是 80 后,,当年大学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着考个研究生好了。正好某高校个别专业招聘教师,我所学的恰好又是稀缺专业,于是 03 年进入了高校,开始了漫长的高校生涯。 年轻女教师部分宿舍在食堂上,四人一间,房间内禁止用各种电器,也禁止做饭。每晚 11 点 门卫阿姨会准时锁门。偶尔回来晚一点的教师时常会遭到门卫的白眼。即便是这样的宿舍,也不是谁都能住,必须家在外地,或者离单位较远。男教师住在部分男生 宿舍,其境况就更加可怜。学生越来越多,男教师不得不接受学校的安排,给学生腾宿舍。我的一个同事像被踢皮球一样从这个公寓搬到那个公寓,一年内搬了三 次。最不能忘记的是我同事给我讲的故事,他的舍友被国资处通知腾宿舍,要求在当天必须搬走,寒冬下着小雨,家在外地举目无亲的这位男教师拉着自己所有的家 当就这样离开了宿舍。而住处并没有落实。高校,就是如此对待自己的年轻职工。 至于工资待遇,涨幅更是少的可怜,辛辛苦苦读了三年硕士,文凭拿到后工资居然没有变化。讲师和助教一个月也不过差两百。在企业的同学,虽然起薪也不高,但干了几年,工资随着能力大幅提高,而我们的工资几乎是原地踏步,两千元的待遇(补贴 + 工 资)拿了好几年。我的表妹大专毕业在一个事业单位坐办公室,几年来工资待遇一直高于我,直到最近事业单位定岗她才回归到她应有的工资。前段时间和初中老师 聊天,老师问我,现在一个月能不能拿到四千,我无言以对。好容易最近才涨了五百的补贴,工作量还加大了。四千对我来说,实在是高不可攀啊。 真的是不知该说什么,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周围的很多人过去都是班上的精英,考上了好大学,又继续读研,而留在高校后的落差也只有这个群体自己才能体会。 我听到过这样的事情:同事的朋友问她一个月有多少收入,她说两千元,别人一脸的不相信,说:别骗我了,我又不问你借钱。这个事情发生一次也就罢了,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数位同事告诉我一样的故事。 另一个同事说,她老公周围的同事基本上的找的都是教师,从幼儿园老师到她这个大学老师,而唯有她这个大学老师收入是最低的。 有人说, 80 后 的年轻教师是焦躁的,以前的教师安于做学问,而现在的教师更多的在考虑如何挣钱。但是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虽然金钱不能证明全部,但作为一名顶着大学光 环的高校教师,拿着这微薄的工作,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如何面对你的亲朋好友,如何面对和你年龄相仿的学生!这样的场景下,如何让学生相信知识改变命 运??如何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未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就 以一个曾经做过学生和老师的普通人的亲身经历来看,高校的年轻教师除了极少数热爱科研、立志风险学术的精英们,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自己是心甘情愿奉献在教 育岗位上的?如果能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机会,有几个会犹豫离开?有多少人又是因为能力或机会有限而被迫留下?我的师姐,早我一年来单位,充满了对学生的 爱心和做事业的干劲,去了一趟北京,受不了她的同学七八千月薪和自己收入之间的落差,走了;电子系几个年轻男硕士受不了微薄的收入还要养家糊口的现状,走 了。也有留下来的,周围不少例子,托关系找门路也要进高校。当然大多数是女孩。据我的经验,高校里的女教师分为三类,一类是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只求女孩有 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即可,第二类是长相较好或有一定的机遇,通过高校教师身份嫁得金龟婿,不再需要为柴米油盐发愁,这类在我周围比比皆是。最后一类就是我 等众多的平庸者,一方面为工作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另一方面不断抱怨收入的微薄。但相比高校青年男教师而言,即便是第三类女教师,境况也要好很多。看到过 这样一个帖子:不怕工资低的就来高校;不怕捉襟见肘的就来高校;不怕买不起房养不起车就来高校;不怕吃饭请不起客喝酒喝不起茅台的就来高校;不怕寂寞、 孤灯青影、常坐冷板凳、遭人排挤、论资排辈的就来高校;不怕不合理的摊派、常做前辈无偿小零工边而评职称就得强装笑脸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一大堆的就来高 校; 最要命的是男同胞不怕找不到理想对象的就来高校吧。 --------- 以 上结论一般而论,特别适用于家庭条件一般完全依靠自己,学的又是冷门专业软科学之类的青年男教师。这个帖子不仅是高校的真实写照,也适用于我所在的文科 院系的男教师。我周围的女教师,基本都是有车无房贷,而周围男教师,大多都是背负房贷或是还没成家买房。在一次教师年终总结会上,一位青年男老师谈起自己 这一年,感慨的说,自己这一年学问没什么长进,主要是有了儿子要带孩子,而且经济上压力太大了,恨不得出去代课挣钱。他和他老婆两个人五千块钱,又要供房 又要养孩子,还要生活,经济上的压力可见一斑。 80 后是艰苦的一代,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努力考大学,而后升学赶上改革,高考赶上扩招,毕业赶上大学生满地,而 80 后的高校老师似乎注定是更悲哀的一代,高学历低收入,好一点学校的青年教师能轮上福利房,而像我所在的学校,地皮紧张,大批青年教师无房,房价的日益上涨让更多的 80 后需要啃老才能居有屋,不啻为一种莫大的讽刺。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部分80后大都市精英不堪生活压力考虑返乡
xupeiyang 2010-2-28 11:52
部分80后大都市精英不堪生活压力考虑返乡 2010年02月28日 01:37 中国新闻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41 条 资料图:1月22日,一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情侣。如今,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大多已走入社会,有些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过2009年火爆的楼市,80后们对于买房这个问题可谓伤透了脑筋。 中新社发杜洋 摄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题:漂在大都市的80后:归属在何方?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转眼之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最早的一批80后如今也已进入而立之年。然而随着大都市生活压力的凸显,一些漂在这里的80后精英阶层,也不得不考虑离开梦开始的地方。有人说:实在撑不住了,就回家乡吧,二、三线城市或许也是天堂。 30岁的郑青来自陕西宝鸡一个县城,6年前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在北京一个不错的科研单位工作。从外表看去与多数当地的同龄人没有太多区别,操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喜欢关心国家大事,偶然也会做一些属于小资的事。 然而至今也买不起一个安身立命的小窝,让他有些失落,有钱的人可以买商品房,困难的群体还有保障性住房,而我们呢?当初拼命读书,梦想有一天能改变命运,还以为自己是个人才,但奋斗几年还是一无所有,父母总想来北京看看,但我总会说,再等等,房子有了就接你们来。郑青说。 除了房子,生活成本的提升、工作压力加大、幸福指数下降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让郑青渐渐有了逃离这个别人眼中繁荣都市的念头,他甚至感叹:这个城市再好,也是别人的。 在记者的采访中,像郑青一样来自外地的80后白领也有许多相仿的境遇:他们努力工作,为这座城市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他们有成为这座城市主人的梦想,愿意别人称他们为北京人。然而面对生活,他们又不得不还原到现实,房子、工作、户口乃至归宿感 有学者说,80后白领阶层从大城市的聚集向二、三线城市的扩散,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才、技术、资金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流动和转移,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十大趋势之一。发展中地区缺资金、缺技术,关键还是缺人才。白领阶层从广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自由扩散,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 也有人对此反驳,精英撤离大城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下的都市生活有悖于知识精英内心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人们创造了都市,参与都市生活,但同时被都市异化。空气的浑浊、交通的拥堵、物价的昂贵、生存竞争的残酷,凡此种种,造成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无助感。这样的生活与知识精英的内心理想相去甚远,与理想的价值追求相互抵触。他们不仅感到身心疲惫,而且感到缺乏尊严和自由。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则不得不选择逃离。相比大都市的喧嚣浮华,中小城市则宁静得多。 28岁的王中和告诉中新社记者:说实话,不是我不愿意回去,只是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这里所拥有的政治环境、生活节奏与社会资源。就这么离去,割舍不下呀。(完)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媒体调查称八成80后存款不足10万 婚房成第一恐慌
xupeiyang 2010-2-15 20:52
2010年02月15日 04:27 大洋网-广州日报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262 条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1002/0215_17_1547039.shtml 80后,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一代,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80后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特指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据统计,中国的这个群体超过2亿人。 转型社会的洪流造就了80后的独特性,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小皇帝们,却要面对社会变迁进程中的狂风暴雨。头上顶着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等负面评价,还伴生着富二代、房奴、卡奴、蚁族、宅男等社会现象。 为了真实反映80后的生存状态,日前, 广州日报联合部分网站,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推出80后生存状态大调查 。截至2010年2月5日零时零分,共有来自广东 、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的3313位80后在网上参与了调查,为我们全面、客观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依据。 调查发现,住房、婚恋、竞争压力、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迷茫与焦虑。但他们同样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在奋斗的路上这是这一代人目前最重要的人生主题。 文/本报记者邱敏 李颖 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他们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名称:另类。这个词曾经是贬义的,意指品格低劣的流氓。而在今年最新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国最权威的词典中对另类的解释则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再有贬低的含义。《时代周刊》如此写道。 这是《时代周刊》亚洲版2004年2月2日的报道,这篇名为《新激进分子》的报道也许是海外媒体第一次对中国80后一代的聚焦。 这一期的封面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与春树一起成为报道主角的是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和摇滚乐手李扬,他们被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时至今日,另类早已不足以概括中国的80后。本报调查发现,对于社会舆论贴在自己身上的宅男宅女、脆弱、自私、垮掉的一代、叛逆等标签,大部分受访者并不十分认同。33.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社会加诸于80后身上的不公正的标签。 韩寒被视为中国80后的代表人物,更被无数的80后视为精神领袖。他坦言, 这个世界已经很现实了,我们把这代人的理想都拴在了房子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已经没有趣味了,只看到房子。越是急,越是买不起房子,房价不停地往上升。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都会跟特别现实的社会有关系。那些理想,包括年少时候的梦想,都已经被抛得很远了。我希望可以重拾这些东西。 梦想很遥远,现实很残酷。为了探清80后们真实的生存现状,广州日报日前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展开了一次大调查。 压力: 80后幸福感普遍不强 过半自认压力大于70后 在许多人看来,80后是温室里长大的幸福一代,但调查显示,他们的幸福感却普遍不强。 在回答你觉得80后面对的压力大吗的问题时,52.6%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90后;37.0%对此持宽容态度,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是正常的;8.7%认为一般,不如70后和父辈;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那么,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呢?48.1%的受访者认为压力主要来自生活,如买房子、养孩子等;29.7%受访者认为来自工作,要闯出一番事业太难;18.7%认为整个社会都在给我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另有3.5%表示压力来自于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80后 一代人的怕和爱(转)
Synthon 2010-2-12 02:38
80后 一代人的怕和爱   浪漫也是需要土壤的。80后的时代,这种土壤已经消失了   本刊记者 陈彦炜 发自上海、南京 实习记者 刘星   我们都有了个不曾遥想的以后   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   那书中的男孩Li Lei   身边的女孩   名叫Han Meimei      书中他们的喜与悲   书外身后的是与非      有点遗憾   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一样的是我们都有了个   当初不曾遥想的以后   还好Polly它还活着   就像我们当年的小美好   他永远都不会老   在心底不会飞走   徐誉滕《李雷与韩梅梅之歌》   李雷与韩梅梅,是生于1980到1988年间的一代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他们源自人教社1993年新版初中英语教材,一个顶着小平头,一个留着齐 耳短发,伴着插图画和英式口语灌制的磁带走进80后的青春期,在中考完结之后瞬即销匿。   谁也不曾料想,十几年后,他们又重回80后的视线,并被创作成歌曲,在网络上疯狂流传。感伤的旋律,隐喻的填词,残酷的现实与无奈的结局, 勾起了一代人的集体怀旧。   当60后、7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诟病80后幼稚、娇惯、叛逆的时候,当80后自身仍未放弃对时尚与新潮不懈追随的时候, 怀旧过早地被降临,回归过早地被渴望。80后如此界定自己的怀旧行为:它就是那个已然失落的精神乌托邦。   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 实枷锁。对于来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及农村家庭的人而言,上述压力尤为明显。   残酷的生态直接对应危险的表征。《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 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小龙向北京联大、对外经贸、北京中医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1/3 被访者承认产生过自杀念头。在大城市的80后白领,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广州8%。《中国日报》认为, 自杀已成为这一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上海的一份医学研究报告则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80后白领占到总人数的70%。   1980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是坐过父辈28式单车上学的最后一代;是将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当作童年奢侈的最后一代;是狂吃干脆 面,集齐小浣熊贴画儿的最后一代;是看着葫芦娃、圣斗士、七龙珠直至灌篮高手长大的最后一代;是迷恋随身听和成摞的港台歌曲磁带,墙 上贴满四大天王、小虎队海报的最后一代;是拉过蛔虫,背过五讲四美,白天学赖宁、晚上偷打魂斗罗和超级玛丽的最后一代。   从历史的维度看,1980年代甚嚣尘上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80后们仅仅赶上了一点末梢,如同浮光掠影;1990年代兴起的重商主义大潮, 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被动受洗群体;而2000年代产生的撕扯碰撞、颠覆疯狂、时艰劫难,他们则是必然的承受者、担当者,抑或逃避者、牺牲者。   告别浪漫   我那时动机很简单,就是想让那些所谓从事教育的大人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会倾听我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基本上 是与孩子的生活脱节的。      我很难概括自己的个性。我对那些模式化的人格尤为反感,我只是按我喜欢的做而已。我不愿随大流,我是写不出那种啊,我们光荣的大桥一类的东 西的。   韩寒于2000年   有人会指责我,你这么牛逼,为什么不去写一些实质性内容?那些人所谓实质性内容就是很多社会黑幕吗?但我觉得他很笨,因为连他都知道不能碰,我 还会傻到去碰吗?有一些东西不能写,你就不要去写它,因为你写它没有意义,你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我想要一个和谐的人生。   韩寒于2010年   80后这一名词首先诞生在文学圈。1982年生的恭小兵,初中文化,16岁进监狱,20岁开始接触互联网,22岁在台湾出版繁体单行本小说 《我曾深深爱过谁》。就是他将出生在1980年代的青年写作者定义为80后文人。当然,他始料不及的是,80后迅速演化成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被 广泛采用。   民间、媒体和学术界,一度给80后狭义地贴上家境殷实、独生子女、自私叛逆、娇生惯养等标签。事实上,根据南京大学的一项 统计,80后一代城市独生子女不足1/3,农村不到10%,综合起来,全国近2亿80后,独生子女不到20%。而1980年至1985年出生的 80后,直到上高中以前,绝大多数人的家境尚不富裕,农村更有相当的贫困现象;1985后出生的,则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发达地区涌现出一批富二 代。因此,80后普遍对舆论臆想的标签表现出不屑,因为那根本是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他们自身又总结、细分出85前和85后两代 人,前者承袭1970年代,属过渡族群;后者紧接1990年代,较多地体现了媒介认为的众多特征。   由于长期不能掌控话语权,加之成长年代的变幻万端,80后长期遭受怀疑、指责甚至批判。他们被称作是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最 没有责任心的一代。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映芳教授慨叹道: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被政治社会化的担当者普遍视为问题,受到非难。   一个转机出现在一场作文比赛。1999年,一场名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活动从上海蔓延至全国,吸引了大批80后学生参与。这项完全冲破传 统教育藩篱、无异于离经叛道的活动,第一次让80后找到发表言论、构建话语体系的契机,也让前辈们开始真正见识到,他们心中啥也不是的新青年,究 竟有着怎样的思索。   韩寒、郭敬明等80后,正是从新概念走出来。他们的伯乐、新概念创始人、《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总结:韩寒之所 以能有所成就,被相当一部分同龄人视作领袖,根结还是在于这代人自身存在矛盾与纠结。赵长天说,自己曾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问80后的代表: 你们这么喜欢韩寒,是希望自己成为韩寒吗?彼时,韩寒的言论被主流视作异类,而其退学行为亦被中学老师和家长所唾弃。孩子们这样回答:我们赞成 韩寒,但不敢模仿,也不愿模仿。赵长天一直觉得,80后并没有那么叛逆,否则,韩寒就不会如此扎眼。在现实面前,他们更容易妥协,妥协于升学,妥协 于就业,妥协于房价,甚至妥协于社会。即便是韩寒,今天的他也知道必须要掌握好尺度,不越雷池。   不止一次地赞美过他们的赵长天,着实喜欢这群孩子。10年来,借文学这面镜子,他走近过无数80后的内心,并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他甚至拿 80后与自己这群50后比较:谁没有叛逆过?谁没有狂热过?当年,我们说不考大学就不考了,不要上海户口,坐上去新疆的火车,我们想着要去建设 边疆了!这对父母来说,是多大的叛逆和狂热。   赵长天觉得,80后是有带着时代烙印的种种个性,这再正常不过,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具有青年的一些共性。这一代人体现出的理性与稳 健,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父辈、祖辈。50后是红卫兵的主力,60后普遍经历过上山下乡,70后大玩地下摇滚、行为艺术,后来是出国热、下海潮;80后轰轰 烈烈的竟然那样稀少!   从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经历最具爆炸性变革的青年一代,只有五四时期和当下。前者是出来个德先生、赛先生,后者则透过互联网, 到达了全世界。正因为身处变革漩涡,才会有更大的压力,才会更加趋向现实,屈服现实,无法浪漫。   这位与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作家,最后发出一声叹息:浪漫也是需要土壤的。80后的时代,这种土壤已经消失了。   在变老之前远去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 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医保曰,不符大病之 条例,拒赔。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网上流传的80后通史   生于1984年的范继辉终于下定决心,等到今年的年终奖发完,就逃离北京。2007年毕业后,他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向往高楼林立、资源聚集的 大都会。他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先后在两大著名网站做编辑,月收入8000元左右,高过大多数同龄人。闲暇时光,会去看场话剧,逛逛独立书店,或 者到各色展馆和创意市集遛弯儿。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过了25岁,买房、结婚、生子,正步步逼近,而北京的房价,已经迈入三万元时代,即便是租金,也位列亚洲城市 前三。这是他无法承受的事实。他感到恐惧。在他眼里,每月工资若能负担一平米房价,这种恐惧才有可能销匿。至于婚恋,他悲观而又客观地感觉:现在 的女孩太现实,没房没车,根本不愿意同你在一起。   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上升无望,发展遭遇瓶颈是范继辉最终选择逃离的直接动机。他找好了位于老家河北邢台的一份事业单位工作,月收 入1000多块。让他动心的一点在于,凭借其公务员父母的收入,加上自己的积蓄,能立即在当地购房。更重要的是,回家之后不再孤独,亲情会让我更有幸福 感。不像在北京出租屋的晚上,每个漫漫长夜,都只能与网络、书本单向度作伴。   不过,直到现在,他仍然相当纠结。家乡离北京不过4个小时车程,却完全是两个世界:物质、精神的贫瘠,资源的稀缺,观念的滞后,这些都是显而易 见的县城生态,与北京无法比拟。那天,我舅舅开车到北京,拖走了我两年来淘到的书刊。书走了,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心里很黯然。他留恋北京的文化气息和 精神世界,也不排除如果实在忍受不了,还会再回来。   范继辉绝不是孤例。伴随着蜗居、蚁族等新名词的出现,逃离北上广的概念又横亘在80后面前。搜狐网2009年底的调查结果显 示,6万受访者中,有82%支持从北京、上海、广州撤退。而激动网的抽样调查显示,1013个样本中,1/4的人已如范继辉一样,开始萌发逃离北上广 的念头,或者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其中,北京占37%,上海16.3%,广州24.9%。压力方面,近9成的上海受访者感到压力巨大,北京37%, 广州51.2%。不过,早已习惯这座城市的人数,也逼近了50%,相信北上广存在更多发展机会的,占到60.9%。逃离,只是无奈之举。   就在两个月前,范继辉看过一部叫《在变老之前远去》的话剧,主人公马骅是个白领,选择在30岁那年离开北京。他说,自己很喜欢这部话剧的名字, 这7个字充满着一种别样的理想主义美感,而且也为沉沦在理想中的人找到某种方向。   他有些文艺,但如今不得不融入现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是我们小时候或者是在有着蓬勃的心态的时候所向往的那样,那时我们对生活很笃 定,以为凭借实力,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些人妥协了,于是过上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有些人还没妥协,在各个角落挣扎。   与范的观点不同,半年前刚刚离开广州、回到梅州老家的80后江佳伟则将此归结为这一代人对物质的不可抗拒。他思考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得出 如下结论:80后被裹挟到物质大潮后,回到了本能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会触碰敏感,只会让自己沉浸在一个物欲所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感中。如果物质快感得不 到满足,只能退回中小城市,来维系和继续这种满足和所谓幸福。他们对思想乏力,所以渐渐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他们对自身乏力,所以渐渐失去了驾驭现实的能 力。   逃离北上广,范继辉们认为是80后一代人的中国梦已然破灭;江佳伟们则认为,那是80后一代人的中国梦才真正开始。   三十难立   到了我就业的时候,我想我会去深圳,最好是去外企,那里将是年轻人的乐土,没有等级,不会论资排辈,那是值得安放青春的地方。我承认,我轻蔑诸 如机关干部这样的工作,毫无激情,旱涝保收,清闲安逸,不思进取。   赵雷 2005年接受校报采访   千军万马,真正是天下第一考。我不灰心,不放弃,也许再过几十天,我就会成为人人艳羡的公务员。从此,我的生活将没有了恐惧,没有了漂泊,更不 会动荡。我也该到成家的时候了。   赵雷 2009年个人 微博 ( http://t.sina.com.cn )   赵雷的故事有些折腾。2006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仰慕已久的特区深圳,在一家著名IT企业工作,月薪7000元。两年后,他却参加了公 务员考试,并经历了一次惨败。2009年,他再度报考。而其向往的家乡国税局某科室的职位,有1000多人与之竞争,难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仍积极备 考并充满期待,把周末时光都献给了形形色色的公务员考试强化班,如同当年考研考托一般,披星戴月。   对比他在2005年和2009年说过的两段话,无异于天翻地覆。仅仅3年时间,这个生于1982年的湖北人彻底扭转了人生观和价值观。问及报考 公务员、向往体制内工作的缘由,他的回答直白而真实:我觉得自己一无大志,二无贪念,说难听点就是很容易满足,对生活缺少追求。他对体制内与 体制外的理解是:所有的体制外其实都在体制内;所有的体制外又都存在风险,催生人的恐惧,而体制内则恰好相反。   赵并不是从体制外回归体制内的孤例。根据官方统计,公务员考试近年来持续升温,2009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人数达146万余 人,比2008年又增加了40余万,平均报考比例达93:1。而热门职位的报考比例更是令人咋舌,科技部国际司达4224:1,厦门海关达3443:1, 中国科协为3377:1。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10天时间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的报名系统极其拥堵,几次出现崩溃,根本无法登录。   而地方省区市直至最基层的公务员岗位,竞争难度也丝毫不逊于中央国家机关。2009年,报考安徽省公务员人数达11万,甘肃省10万,江苏省近 19万,大部分职位的招录比例都在几百比一。   刚刚从意大利伯克尼大学学成归国的金融学硕士陈凯文现在也把外管局、银监会等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而他当年出国的理由,是为了能够更容易地进入 投资银行、私募、券商等资本运作机构工作。1986年生于贵州铜仁的他觉得,80后一代是中国人到达富裕的初级阶段,又是上承1970,下接 1990的过渡阶段,还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阶段,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较量,所以总害怕失去现有的,害怕不再平静。   于是,针对80后一代热衷体制内的安逸、缺乏冒险精神的行为,不少生于80前的知道分子开始按捺不住了:本以为青年是有希望的,常 为新的,未料他们的奋斗,也只不过要在被市场喂养长成后,再来分一皿庙堂里的胙肉。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对如今80后回归体制内的行为颇有些兴趣。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他说,当年我们创业的时候,还是被档案、级别、 户口折腾得够呛的年代,脱离了体制你就感到无比轻松和快乐。根本原因还是那个时候在体制内的人多,到体制外的人少。冯仑说,这像极了围城, 到了体制外多的当下,年轻人反倒对体制内趋之若鹜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冯仑是1977级的大学生,全班48人,如今身在体制外的仅8人;赵雷是2002级的大学生,全班50人,体制内就业仅2人。   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就是枷锁,选择就是恐惧。大家开始害怕自由,因为不愿承担责任、承担压力。体制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80后所假想 的安全岛。冯仑有些同情80后,他深感这代人的不易:我们当年可以推卸责任,把所有的困难推向了单位。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将处境的喜忧归结为能力 或者运气,别无他法。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倒不认为这是件值得讨论的事儿。他觉得,不要去担心什么,不要去批判什么,甚至都不需要去关注什么。每一代人在成 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80后垮不了的,他们走个弯路也好,摔个跤也好,选择这个选择那个也好,让他们去。这就是时代,这就是社会啊。   80后集体进入社会的这10年,是壅塞着许多大事的10年,它们径直抑或曲折地波及到局部的每一个个体。谋生的艰难,独处的抑郁,前途的叵 测茫远,生态的残酷狰狞,氤氲散开。   江佳伟说,他还没有相信,就已经开始怀疑。范继辉说,梦想也许不至于破碎,但终归是要改变。陈凯文说,我们怕落差,怕边缘,怕失去,怕卑微;我 们的爱如此盲目、缺乏、虚伪、不深刻、被煽动。这一切将归结于我们所处的过去和现在。赵雷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机会太多,扇扇大门都在敞开;这是最坏 的时代,因为并没有几扇门你能够坦然地走进去,看它的风景。   2010年,是80后开始迈入30岁的元年。也许,三十而立的古话,将会被三十难立取代,并与时俱进。
个人分类: 转载|3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小两口关于过年去谁家过的争吵
hongkuan15 2010-2-2 11:35
去年刚刚结婚的80后小两口,前不久闹起了小矛盾,起因就是过年回谁家过。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过年就是一家团圆。而目前很多像我们这样的80后夫妻却为去谁家过年犯难。就是因为我们几乎都是家里独生娃,都想回自己家。常年在外地,一年从头忙到尾,都想回家陪陪老爹和老妈。 男方想陪老爹老妈,女方也想陪老爹老妈,这问题也就来了。 前不久,我们新婚的甜蜜还没结束,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虽说我们两家离得又贰佰多公里,不算太远,但是新婚第一年都想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尤其是年三十,我家是两个孩子,我有个妹妹,但是也出嫁了,过年去南方婆婆家过,挡不住。我老婆是独生女,我们俩无论去那一家过年都会有一家冷清。我一开始坚持去我家过年,我们那儿的风俗一般还是倾向于男方为主,如果结婚了不领着新媳妇回家过年,我爸妈会在街坊四邻面前很没面子。但是老婆也有自己的说法:父母只有我一个女儿,不回家过年的话他们太寂寞了,肯定会难受的。我父母也只有我一个儿子啊,当媳妇的咋能不去男方家呢?尤其是第一年结婚我发火了。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和父母在一起过年,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怎么忍心让他们孤零零过年呢?其实我们两个都犯难。不是我不体谅对方,是我们都想尽点孝心。最终,我们协商,一家过一年,轮流来。我想还是平时多回家看看,多跟父母交流一下,不能光等着过年回去。这样可能更好一些。在这方面老婆比我做得好。    附:据一份网络调查显示,为去哪里过年而吵架的80后夫妻超过了半数。有网友发帖称,为这个问题,她和丈夫已经讨论了多次,但都是无疾而终,因为谁也不愿意让步。网友傻傻妹更是发了一篇《在婆家还是娘家过年都能成离婚理由》的帖子,讲她的一对朋友因为过年去谁家的问题争论不休,最后居然闹到离婚的地步。 近日,某门户网站发起了你和爱人是否因春节去谁家而吵架?的投票,在没有、虽没到吵架的地步,却也因此闹过别扭、吵过三个选项中,后两项的投票率占到56.59%,其中选择吵过一项的占28.27%。    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经有大约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育阶段,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也将越来越普遍,其结构是:丈夫的父母只有丈夫一个儿子,妻子的父母只有妻子一个女儿。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也给国人的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 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夫妻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同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到总人口的10.2%,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 由于从小受父母亲朋疼爱,多数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组成小家庭后常常会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兼顾对方的感受和苦恼。而春节到底去谁家过年,也已然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夫妻去哪过年成了各大网站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也有网友和专家支招说法,推荐了各种方案。 宾语的廉政空间在此集纳归类,优化组合出如下5种,供80后夫妻朋友参考: 方案一:轮流坐庄,不偏不向,今年男方,明年女方。 实施办法:夫妻双方约定,如果今年到男方父母家过年,明年就要到女方家。一年一轮,不偏不向。 方案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新年过半,再回小家。 实施办法:年三十到初三,小夫妻俩可以各回各的父母家过年团聚,初四开始,小两口再团聚。 方案三:您家俺家,合成一家;您娘俺娘,欢聚一堂。 实施办法:把双方的老人都接到自己家里一起过年,这样就真的大团圆了。 方案四:双方老人,共同组团,一起出游,在外过年。 实施办法:小夫妻可以带上双方父母,组建一个旅游团到外地去过年。这种方案虽然花费较高,但一年就一次,大家都开心。 方案五:不去婆家,不回娘家,最是享受,温馨小家。 实施办法:小夫妻干脆哪也不去,就在自己的小家享受二人世界或三口之爱,这样一来,许多麻烦是省了,但年味少了的同时,也似乎少了与长辈之间的亲情。    方案不少,点子多多。但无论何种方案,哪个点子,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小夫妻们应逐渐成熟起来,学会用体谅和迁就、理解和尊重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双方老人也要体谅一下孩子的难处,现在职场压力越来越大,孩子每天为工作奔忙,难得有个假期放松一下,应该让孩子把年过得轻松些。      80后夫妻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孝顺父母,不只是在过年期间体现,不能到过年了才想起老家还有自己的老爸老妈,平时对他们要多一些关爱照顾,尽量多看看多陪陪他们。与父母分隔两地的,除了经常打电话、上网、写信问候,给他们邮寄礼物,尽量能抽空常回家看看,以此来淡化独生子女父母在春节期间对团聚的渴望。同时,还要做好老人的沟通工作,让双方父母理解,欢欢喜喜和和美美地过个欢乐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73 次阅读|4 个评论
80后三十难立
xupeiyang 2010-1-4 19:54
2010/01/04 10:58来源:四川新闻网   各年龄阶段人士一致认为80后三十难立,其中甚至包括80后自己   一位50后说:80后岂止是垮掉的一代,简直就是崩溃的一代。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代人身上   一位60后说:80后还比较飘,三十难立,因为他们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宝,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   一位90后说:80后的哥哥姐姐三十难立,除了少数人凭自己的能力有很好的事业,大部分人都依赖父母,依然在啃老   从今年1月1日起,80后这个群体,渐渐迈入而立之年,本报推出的《80后三十而立》特别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80后给你什么印象?三十而立,应该立什么?80后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昨日,本报采访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士,请他们畅谈80后现象。    50 代表人物:王跃 出生:1958年   身份:成都作家,作品有《南方浮华》《拉萨故事》《成渝口水战》《成都批判》等。   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溺爱,基本上没经历过苦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没受到苦难的80后,是很难立起来的。    未经历过苦难   在作家王跃看来,80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属于天一下,地一下,观念比较乱,没有统一明晰的世界观,不像60后、70后,有统一的目标。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 年近30,80后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阿路龟 2010-1-4 14:40
转载自踏浪乘风 “咯吱、咯吱”晚饭后,独自漫步在雪地上,舒心而又惬意。此时此刻,时光中的一切,生活中的一切彷佛都隔着那么遥远!   年近30,80后的我们,不应该是过去那个沉迷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逃避现实的小孩!在生活的种种考验面前,学会微笑着生活——尽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爱情、对欲望,应该有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别太冷淡、不要沉迷!清醒一下吧:给自己定一下位。不要让思想在欲望的世界里陷得太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生活中,爱情应该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干净、清爽而又温馨!别让她和欲望捆绑在一起,那会让生活成为一种很沉重的经历!   对于生命的意义,不要有太多的模糊,生命只是一种简单的过程,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然而,我们必须要学会精心打点,不要让这个简单的过程变得沉重、繁琐!更多的,我们希望生活是舒心而惬意的!   好啦,想清上面那些问题后,就让我们很认真的想想,而立之年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吧:   假如你工作在大城市,别让高得吓人的房价雷倒——尽管它已高得超出了你父母和你自己的承受能力。那不是一个健康的实体,学着让自己把视线从那上面转移开!那是块腐烂透顶的肉,里面寄居满了各类的爬虫,尽管他们披着很华丽的皮囊。可是,由于它已经扰乱着个人的生活,并且因此而腐蚀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让原本简简单单的房价变得扑朔迷离。假如你因为婚姻问题非要去买,而又承担不起,先让自己放放吧!把视线踏踏实实地放在工作上,尽管,也许你对自己工作并不十分满意!   假如你在单位混,咳,倒霉的80后,这个时代还不完全属于你们。我们早应该看清,单位生活的绝对不是理想的寄居地,在更多情况下,它并不适合人的成长!还需要我们去改善,而非屈从。放眼全国,我们几乎找不到哪个地方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形式主义、官僚习气、各类潜规则……说不清的种种繁琐,早已将体制咬坏、把人性咬坏!80后们,假如,我们是积极、上进的一代青年,在这些现象面前,不要迷失自己,不要认为生活本该这样的,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团结、互信、互助的关系,而非彼此在利益争夺中尔虞我诈。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信念——一种简单、清晰的人生信念追求,尽管这种信念也许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暂时因不被理解而碰壁!请相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贪婪、更不在于淫靡奢侈!   你对信念怎么理解?你的信仰是什么?嗨,80后的我们,不要在种种残酷的现实面前,让自己变得“现实”。根植在心底的信念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会准确的帮你辨别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想想,你童年时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想法吧,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呢?我们的责任,不是在生活中默默无闻的隐忍——隐忍生活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不是在欲望世界里堕落;不是在蹉跎的岁月长河里打牌蒙混时光。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别闲着,别累着”,这个追求会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太枯燥,更不会让生命之花时时干枯!   不要彻头彻尾的做生活中的人,那样,生活会很沉重!学着“仰望星空”,看看内心思想世界中,哪些想法对于自己来说并不算太难。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去追求吧!生命中,有些东西是迫于无奈的,需要隐忍。同时,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东西,那样生活才会绚烂多彩而不干枯!   80后们,我们早该告别刚出校园时那段青黄不接的艰难年龄段!关爱好自己的亲人,也许他们并不能满足你在生活中的所有需求,可是,他们为了我们已经付出太多。应该我们为他们做出些什么了——尽管我们自己“吊”在一个很艰难的生活怪圈中!   总之,生活细微处的斑斑点点,我们早该看清,让我们尽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吧!80后的责任不是屈从过去,不是在艰难的时事里迷失,而是积极、大胆开拓,开拓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   夜色很美,伴着温和的南风,耳边继续“咯吱、咯吱”的踏雪声!我想,更多情况下,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挖掘那些简单的“美”的因素!
个人分类: 社会|3217 次阅读|5 个评论
社会转型的80后
caecae 2009-12-6 22:39
社会转型的80后 都说 80后是处于社会转型的一代,是压力最大的一代, 照70后没有房子,照90后,没有他们活的开心。 看了《蜗居》我想大家也都能感受到,这是事实。 估计80后最苦的方式就是, 父母双双下岗的(企业转型), 自己读过大学(大学收费), 又读过硕士(研究生收费), 博士(博士收费), 然后留过学(post-PHD), 最后,回国可能还找不到工作的(工作压力), 买不起房子(房地产), 或许其他若干
个人分类: 生活感想|3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80后的共识——80后看房地产、房价(转)
msxue2004 2009-11-21 13:00
房价,所有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富人希望房价高点,他们可以继续发财,穷人希望房价低点,他们可以早日有家,我是穷人,我和所有的穷人一样希望房价低点,能早点买房有自己家(别跟我提什么外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买房,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人就希望有自己的家,无数外国人的东西都被证明了拿到中国来不管用,这是题外话)。但希望毕竟是希望,希望不是现实,尤其特别是在目前的中国,穷人的希望往往遥不可及。那么,不妨站在既不是穷人也不是富人的立场看待中国房价这个问题吧! 首先要明白开发商的本质,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允许开发商存在的,开发商自己不劳动,不生产商品,只不过把建筑商修好的房子拿来卖,属于买空卖空行为,属于投机倒把,进入市场经济,开发商便合法赚钱了。本质上说,开发商属于空手套白狼的不劳而获群体,是社会上不需要的群体,说的难听点,就是寄生虫,不劳而获吸取社会的财富,对社会的前进没有贡献。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房价的供需是否平衡?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中国的房子供给远远小于需求,需要买房的人太多了,而可以卖的商品房实在太少。 那房价岂不是会不停的涨上去?因为书上告诉我们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物价会上涨!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书上还说了,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涨,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会下跌,但请记住前提,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商品的价值上涨,而房子呢? 姑且不论房子的价值这个命题,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我个人认为,除豪宅、别墅外普通的房子不应该是商品,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享有的福利而不应是商品推向市场,这是政府这三十年来为了漂亮的GDP数字给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债,而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的! 既然现在木已成舟,房子已经被政府推向市场,那一套房子的真正价值是多少比较合理呢?我认为有两方面决定一套普通房子的价格。一、房子的成本;二、老百姓的购买力。 一、房子的成本。按目前建筑市场的行情,高层结构的土建成本大约在1500每平米左右,多层大约在1000每平米左右,七层以下的砌体结构应在每平米600左右,这是建筑成本,还有地价,目前来说地价真不好说,因为土地按宪法是属于全体国民的,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过日子还要交钱?再有,目前的地价具有很大的泡沫,不具参考性。 二、老百姓的购买力,以长沙市中等收入人群来说,一个廉洁的基层公务员年薪在5万元左右,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年薪在8万元左右(我非常怀疑我的高估了我们的生活水平),除去开支,每年能存下来的收入应该在5万元左右,按目前长沙房价,一个中等收入人群如果白手起家,大概三到五年能赚到首付,还款一十五年基本能买下一套房子,但这十五年生活水平不会太高,得省吃俭用,所以长沙中等收入人群如果白手起家的话,正常情况二十年买一套房子。朋友们,你们认为长了还是短了?我认为太长了,人的一生也就七八十岁,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被一套房子压的喘不过气来,人生还能有什么追求? 综合以上两点,我个人认为,在长沙市,普通的房子的价值应该在3000元每平米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所以目前房子的价格严重偏离了房子的价值,需要调整。 很多人跟我说一个问题,买房的人太多了,房价绝不会降!我承认,但我只承认一半,就是买房的人很多,但房价一定会降,因为太多太多买房的人都买不起房,真正的有效需求很小,所以实际上是供大于求。 那么,房价怎么降,什么时候降呢? 开发商不是慈善家,他绝不会在楼市旺盛的时候降价,反过来,开发商是资本家,是逐利的资本家,是血淋淋的资本家,他能卖5001,他绝不会在5000卖。而且通过房价已经鼓吹起一个很大的泡沫,这个泡沫将开发商、银行、政府绑到了一起,泡沫破裂,对开发商,对银行,对政府都没有一点好处,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经济和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开发商要赚钱,就拉拢政府,找关系找银行批贷款,拿地找银行贷款,建房找银行贷款,房奴买房还是找银行贷款,最终的风险都在银行,而银行是中国经济的命脉,美国的次级债投行倒闭给美国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中国银行的风险比美国大的多!因为中国的监管比美国松的多!政府也需要房地产发展,因为没有房地产的发展,官员的所谓的GDP上不来,官员的收入上不来,官员的仕途没有前途,所以在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开发商,银行,政府形成了利益铁三角,指望他们主动降房价?不可能! 房价将通过自然的经济规律自然而然的降,在08年,紧缩的货币政策让很多开发商觉得吃不消,降价在所难免,然后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出口、内需、投资三驾马车组成,美国病了,给美国打工的中国出口不行了,美国要挽救其自身利益就要实行贸易保护,要提高其国内的就业率就要发展其自己的制造业,他通过市场经济来挤出中国产品几乎不可能,因为他没有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但他可以通过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排挤中国产品,所以别听奥巴马那些花言巧语。中国的出口在09年不行了,一匹马就这么病了。 内需,内需在这一二十年就是一匹从来没有长大的小马,根本拉不动中国经济,为什么?因为两极分化,房价太高!穷人太穷,要供房,要养儿女读书,要看病,没钱消费。富人数量太少,有钱但花不出去,内需在这十多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拉动过,虽然天天喊,还只是费口水。 所以,09年面对中国经济困难的时候,政府决定用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的信贷,上半年银行放出信贷7万亿,而08年一年中国的GDP也就30万亿,天量信贷造成进退两难,停止信贷,大批上马的大项目将成为烂尾楼工程,继续信贷,通货膨胀有抬头趋势。而苏联、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政府的投资行为是没有效率的短期行为,好比一个生了病的人,没有精神,医生开的处方不是看病,而是注入兴奋剂,那病人立即精力旺盛,旁人都在说,神医!那人回暖了,复苏了! 在上半年天量信贷的同时,制造了股市、楼市的繁荣,股市创反弹新高,楼市回暖,半年之后,政府觉得不对头了,信贷规模迅速被控制,10月新增信贷仅为2500亿元,这样下去,自然规律制裁高房价的时候就到了。而今年推动楼市所谓的回暖的动力便是天量信贷,银行把钱贷给国企,国企发现做其他的不赚钱,还是做房地产,所以不断的涌现了国企地王,但天量信贷、政府投资只能是短期行为,是不可持续的。 个人预计,明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将越来越明显,央行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胀预期来了他们就加息,资金回流,楼市将面临资金链紧张,那时候房价怎么走? 我个人期望,不是跌,而是暴跌! 作者:10_roger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