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起跑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教育面对面:学生、家长、老师如是说(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④)
热度 1 wweeii2009 2011-11-17 18:27
!--enpproperty 55402962011-11-16 08:13:36.0苗苗 蒋云龙、丁汀整理 教育面对面:学生、家长、老师如是说家长 教育的本质 老师 教育行为 教师的心理健康 同伴接纳 德育内容 课堂艺术 新课改 教师心理14127滚动快讯/editor/enpproperty-- 马玉波 (高三语文老师)制图:蔡华伟 宋嵩绘 老师的煎熬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④)    【编者的话】   本版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在家长、老师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的老师,他们坦言: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升学压力之间走钢丝,感到很无奈、很困惑。今天我们特别编发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的文章,来听听这些心声。    “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   在当前高考选拔模式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如同带着镣铐跳舞。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但受高考模式的限制,被称为“文化殿堂”的校园已异化为“文化沙漠”。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名著,家长反对,班主任老师反对,他们众口一词:“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在他们看来,“高考有用”是唯一的标准。笔者曾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原因是“没有时间”,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全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学生沉浸题海,疲惫不堪。   没法让学生接近名著,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手写我心”在考试中易被判“另类”   新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包括片段作文、命题作文、课外练笔三部分,完整地进行一次全程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而课堂上可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又太少,课外学生很难找到时间做作文,训练目标基本上难于实现。大多数训练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命题太俗,或限定太死,或与过去训练重复,教学中难于执行。一部分教师认为在现在的作文评分机制下,训练与否很难看出区别,不如抓基础实在,平时也轻视作文常规训练,直到临考之前,才突击进行审题、快速作文等非基本功训练,以适应考试需要。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创造欲望长期受到压抑,严重制约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提倡学生自由练笔,但阻力重重,因为“我手写我心”的文章,极有可能在高考中被定位为“另类”。在当今高考阅卷模式下,学生的写作会永远以“稳”为主,雕章琢句的伪文化散文大行其道,“板块组合”式的议论文会得到一个“平安分数”,“个性化写作”是雷区。这样,学生硬着头皮去寻立意、明观点、找材料,形成“新式八股”的文风。司马迁、屈原、王昭君、苏轼成为高考作文中被不断大量克隆的“恒定”材料……    五花八门的考试占据太多时间   在考试的阴影下,语文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   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纠错考、单元考、全市统考、名校联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几乎多到无以复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他们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对将来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   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在这种模式下,催生出许许多多出题、讲题、押题的“名师”,催生出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低能者……    注重人文素养要担风险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老师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课堂的“文化味”上下功夫,课讲得好,学生喜欢,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好;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十分突出。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于是,许多满怀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残酷的应试背景下,放弃理想,屈从现实。   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调动一切审美手段,让其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接受人文熏陶,肯定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但在现行考试面前必然要承担风险;对着考试教,你考我就教,不考我就不教,各考点反复训练,人人过关,自然万无一失,但又有悖教育规律,深为学生厌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置身于这种夹缝之中,备受煎熬。   (文章署名为化名,记者赵婀娜整理)    【新闻背景】    中学教师正面临“压力山大”之困   谈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种状况在中学教师中表现更为明显。   据业内人士介绍,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工作更为繁重和忙碌,不但有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周练、月考、统考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目前一般以优秀率,升学率,高考一、二本上线率等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一刻都不能松劲,压力比较大。第三,教师本身也面临着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   有人曾大致做过统计,从早晨6点左右早自习开始到晚上10点左右晚自习结束,一个老师在校时间大约有十二三个小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耗费时间长,几乎成为中学教师工作的普遍状态,由此也带来不少生理和心理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中学语文老师张某就是其中一例。张老师今年41岁,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神经衰弱,常常失眠,夜里多梦、盗汗。上课迟到、被领导批评、遇上听课讲课内容却完全忘记,是张老师梦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上课时也多次出现因体力不支昏厥的状况。   而32岁的中学历史老师吴某则表现出难以与同事友好相处、共同合作,有时甚至发生纠纷,对待学生也态度粗暴,时常牢骚满腹。   种种案例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有人戏言,中学教师面临“压力山大”之困,呼吁社会及有关部门给予重视。    【师说一】    无情升学关,只看成绩单   初中语文老师王鹏:李梦飞是一个帅气的大男孩。我感觉,他是我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最优秀的一个孩子:学习拔尖,文艺体育样样精通,班里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他。   进入初二,他依然是班里学习及各项活动的领军人物。运动会的跑道上,总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艺术节上,从编排到演出,他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组织的演讲赛、辩论会、篮球赛,他也无一例外取得了好成绩。那时候,全年级的老师和同学都羡慕我班有个全才。他自己收获了一堆奖杯,一大摞奖状,也给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我当时特别自信,认为自己一定会培养一个综合素质极高、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些活动占去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升入初三,他的成绩出现了滑坡。这时,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集中精力帮助他抓学习。但是由于初二的基础不够扎实,他中考时只考了班级第七名。几所知名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差一分都不录取。就这样,孩子被他理想的高中拒之门外。那时,我一时冲动,还给招生处打了电话,告知他们这是一个素质极高的孩子,希望能够破格录取。但是,这种举动似乎太幼稚了,现实很残酷。   虽然家里摆满了奖状,虽然我一再安慰家长,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但是从家长失望的眼神中我还是明白了,那张成绩单才是最重要的。    【师说二】    素质教育排头兵,我没当成   初中物理老师张峰:我是一名从教将近20年的物理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领导、家长的信任,多次获省、市级荣誉。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认为我应当走到教改的前列,做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2006年秋,我又从初二带了两个起始班,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素质教育的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加入了学生自学、互学、亲自实验、我当小老师等活动。课下作业也改成了自我制作、网上了解相关知识等。   为了精心设计、组织一节课,我要制作教具、查阅大量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比别人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多。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觉得物理课轻松有趣,每天都很期待,我也感到很快乐。   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做大量习题训练,答题缺乏规范,明显不到位。两个月过去,在期中考试中,我所教的学生答题因为生活性语言较多、和标准答案有差距而失分严重。在教学评估中,我的成绩也落到了中下游。班主任怀疑的眼光、领导语重心长的谈话、家长会上家长的抱怨,似乎都给我扣上了不负责任的帽子。   我困惑了,明知满堂灌、反复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可面对应试教育,我只能退缩,还是让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现在我的学生依然很累! 制图:蔡华伟 宋嵩绘 家长的纠结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③)    “自身已很难再有发展,孩子是全部的希望”   黄珊与老公都不是北京本地人,在北京打拼近10年,为了能让7岁的女儿接受好的教育,他们舍弃了很多。家距学校太远,他们先买了车,又就近租了房,夫妻俩每月共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近8000块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其实完全不必那么多,自己享受一下多好啊,但是为了孩子可以适应将来的发展,以后有个好的未来,我不得不放弃。”   在黄珊的包里,永远都会带着一张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孩子课外班的时间地点。   这位34岁的妈妈,目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我自身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发展了,现在孩子就是我的全部希望。”   于是,带孩子赶场上课外辅导班成了她一项比工作还重要的内容。“除了周一,别的时间我都需要带孩子去上课外班。” 比如,每周二到周五,孩子都要上课外的数学和英语(论坛)辅导班。    孩子的学习效果如何呢?   刚开始,孩子还兴高采烈,说是再去学校上课,能轻松回答出老师的所有问题。但是后来随着辅导班难度加大,孩子对学校讲的失去了兴趣,认为太容易,不想学。作为家长,黄珊非常矛盾,逼孩子又不忍心,不去管又怕这样下去对孩子不好。   但是,看着别的孩子都是这样学,黄珊也不得不下定决心,“我孩子也必须这样。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长大了对她也有好处。”    “不想加压,但孩子主动要求,挺纠结”   宁宁的爸妈都是教师,在北京海淀区某中学任教,孩子在海淀的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二。在很多人看来,这很值得羡慕,至少在家庭教育和孩子上学问题上能够比其他家庭有优势。   作为教师,宁宁妈妈说:“其实我并不看重孩子的名次。”   宁宁爸爸也担心,“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自信心不足、心胸狭隘的性格,同时对孩子能力的养成不利。”   可是,宁宁却很担心考试排名,每次排名靠后了,他都会觉得很丢人。目前学校课程很紧,孩子几乎没时间做别的,于是考试成绩成了孩子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事,也是最能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事。为了能够保持优秀的成绩,孩子甚至主动提出借助课外辅导来提高学习成绩。   宁宁妈说:“我并不赞成找课外辅导,成绩想优秀就要找辅导,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会缺乏独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缺乏执着的韧性,进入社会后,更容易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受挫。我们都想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努力、独自成长,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去寻求外力帮助。”   她的说法得到宁宁爸爸的赞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学校的培养主要与智力有关,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上,孩子将来的情商、逆商、德商、心商去哪找呢?”   然而,孩子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参加课外辅导,这似乎也不是无理要求,做家长的怎么办呢?面对孩子的要求,宁宁的爸爸妈妈“挺纠结”。    “我替孩子选择了屈服”   “孩子,我了解你的渴望,理解你的心情,然而现实让我们不能放松。调整心态,提高效率!自己挤出时间玩吧!”豆豆妈妈这样跟孩子说。   豆豆妈妈说:“我不是一个面对现实敢拿孩子将来做赌注的妈妈,也不是一个特立独行有自己明确而执着的教育方法的妈妈,当小升初的洪流袭来,当升学压力大山般压来时,我替孩子选择了接受,选择了屈服。”   眼看着孩子两个月后就要面临小升初的抽测,三四个月后就要升入六年级,一年零两个月后就要小升初……豆豆妈急死了,只有一个方法:给孩子报了一堆课外辅导班,让孩子努力加油。   “其实我也不想做这样的决定。自从报名参加辅导班后,孩子的悲惨生活开始了,每天除了正常上学外,还要上一堆的课外班,周末更别说了,奔波于各个培训学校。”豆豆妈说。   其实孩子有多累,作家长的都看在眼里,他们也很心疼。可是豆豆妈妈也很无奈:有的家庭可以选择送孩子出国,有的家庭的孩子不愁未来的工作,但是她家只有这一种办法,不去逼孩子怎么办?“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有淡泊明志的情怀,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的态度,但是当前必须先让他考上一所好学校。”   (文中均为化名)   淮安    孩子赖床不起 父亲怒而报警    【新闻背景】   几天前,江苏省淮安市区一名初三学生因赖床不起,他的父亲情急之下便拨打报警电话,请派出所民警前来帮忙。   据了解,当天早晨6:20左右,淮安市健康路派出所的值班民警接到一居民报警电话,称已经到了儿子平时起床时间,可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说服儿子起床,只好请民警帮忙。   民警来到报警人所居住的市中心某小区家里时,小孩见到了民警就急忙“告状”,称他的父亲还没有到起床时间就掀他被子拽他起床,想要父亲道歉。   这位家长称,14岁的儿子是该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每天早上都是他负责叫儿子起床。可当天早晨,当他像往常一样来喊儿子起床时,儿子一会儿说喊早了,一会儿又说天太冷,就是不愿意起。眼看上学快要迟到了,着急的父亲便掀开被子想强制儿子起床。谁知道儿子的犟脾气也上来了,跳起来站在床上跟他大吵大闹,就是不穿衣服。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动起手来。家长在情急之下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出警的民警向记者介绍说,由于父子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而且上学也已经迟到,便只好将他们都带回派出所进行疏导。随后,孩子的母亲闻讯也从单位赶到派出所,对这对父子进行劝解。直到上午10点多,孩子才在母亲的陪同下离开派出所前往学校。   据民警说,从这对父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处于升学阶段的孩子平时承受着较重的学习负担,周末可能还要参加补习班,心理压力较大。   相关人士建议,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要注意好方式方法,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记者姚雪青)    别把你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专家支招】    家长要摆脱教育焦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总是想去预防或者提前解决孩子将来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会带来一定的焦虑。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当年没有达成的目标也会寄望于孩子。可控制孩子不可能那么容易,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自身的焦虑、希望的寄托,加上攀比的心态共同组成了家长的“愁”。   有几个方法可以减轻这种“愁”。   首先,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毕竟只有少部分人的成绩能进入班级前列,家长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现孩子的优点。   其次,建立平等的代际关系。关系大于教育,家长应该学会了解孩子的需求,更好地沟通。   再次,转变观念。家长应该学习孩子成长的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幸福莫跟分数挂钩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刘晔萍:一位学生能不能教好,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应该是玩耍。如果对于玩耍,家长能够做很好的设计,对孩子来说,也是学习。比如,在玩耍中,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观察、如何提高动手能力,也能引导孩子带领周围的孩子一起玩,培养团队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这个过程的训练,和成绩无关。   只是现在,从小学到大学,评价教育的标准,都是考试的分数。成绩的好坏,成为学生成功与否的代名词。按照这个逻辑,孩子的幸福感便也和分数的高低挂起钩来。   家长首先要教给孩子的是做人、做事,而不是成为一个被成绩决定的人。    别老跟最优秀的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 沃建中:对于孩子的培养,我觉得至少有以下4方面值得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第一,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寻找自己未来的目标。   第二,要更多地给孩子自信。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家长的鼓励。如果孩子考试考得不太好,家长不要一味批评。如果孩子做得不错,有进步,要多鼓励。家长要引导孩子纵向比,而不是横向比,别一味把自己的孩子和优秀的孩子比。   第三,要给孩子更多决策的空间。有时即使决策是错的,也该让孩子去尝试。   第四,从学校来讲,要做好因材施教。课堂教育目标应该放在成绩中下生身上,让学生整体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有很多实验证实,这样做,开始课程进度可能会慢一点,慢慢地原本跟不上的学生就跟得上了。老师应该相信:任何人都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学好基本的课程。   (人民网熊旭、林露整理)    童年过了哪里寻找【孩子说】   @宁宁:小学的时候我很喜欢家。现在我更喜欢学校。   @汀汀:难道我每天只能学习不能干别的?让我成为书呆子,是吧?   @达远:我要自己狠狠地闷几脚足球!   @小山山:我知道抽测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小升初的形势严峻,可是我还知道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长大后去哪里找呀!    身陷其中无能为力【家长说】   @家长:教育环境有多残酷?但凡有孩子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体会一些,然而身陷其中,难以超脱。   @一位母亲:都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早6点30分出门,回家吃过饭休息一小会,做作业复习直到10点30分睡觉。德智体美劳,哪一项不重要,只会x+y,其它几项都欠缺,怎么行?我们小时的教育,比现在更真实……真的希望孩子快乐,我无能为力。   @中学生家长:我的孩子很善良,爱帮助人,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又有生活自理、做事的能力,就是不愿读死书,成绩不好,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差学生。当前的中考、以后的高考(微博),对他可能都是打击,难道这样的好孩子就没有出路?    家长负有很大责任【网友说】   @欣颖:孩子苦,别老往别的方面上去说三道四,其实家长有很大的责任,怪就怪“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问题出在家长。如果都不去参加课外辅导班,那些辅导机构不就没事做了吗?我的孩子就从来不参加任何辅导班。   @ 冷眼:跟风地给孩子报特长班、补课。孩子们一个个小脸蜡黄,小小年纪戴着眼镜,佝偻着背着20多斤的书包每天两头不见太阳地穿梭于学校与家之间。我想如果是我也烦透了。   @ 何忠平:把孩子们灵性都给扼杀了,变成没有激情的书呆子,对学习充满厌倦,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没有了,民族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 小李飞刀: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问题,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是受害者,社会上存在着一股浮躁的情绪,不知道培养出那么多书呆子有什么用,悲哀啊!   以上均摘编自人民网教育频道留言及人民微博 宋嵩绘 学生的心声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②)   晓春是上海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体重不足40公斤,书包却足足有6公斤重。里边的东西真不少:除了语、数、外课本,还装着奥数、科技、美术、信息课和信息册、辅导书等等,林林总总不下20本。   书包有个拉杆,晓春每天拉着上下学。   “背着怎么吃得消啊?肩膀又酸又疼,感觉喘不过来气的!从四年级开始我就换拉杆的了。”晓春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也不容易。晓春家住6楼,上下楼梯就得拎着。清晨爸爸妈妈在上班前,还可以帮她拎到楼下,下午放学后就得全靠自己了,一双小手勒得红肿,人累得气喘吁吁,也只好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晓春说,她们班近40名同学,用拉杆书包的占了大约1/3。   不光是书包不轻,做作业压力更重。   晓春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7点30分到校上课,从7点30分到8点10分,班上有一半同学被选拔出来上40分钟奥数课。上课后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学生就要用功去做那些写不完的习题。   “连每天一小时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了。吃过午饭全班同学都要做作业,直到下午上课铃响;下午4点10分放学,回家都不能休息,做完课内作业,还要做课外作业。每晚都要做到八九点。虽然说每月20日是学校的‘无作业日’,但是连这天老师都不会放过的。我们觉都不够睡,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的。” 吐了吐舌尖,晓春无奈地说。   晓春妈妈说,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先吃点东西垫垫,马上就得开始写作业。等饭好了,吃饭,然后接着写。有时候孩子太困了,就趴桌子上打个盹儿――一会儿就得叫醒,因为还得接着写。   有出去玩的时间吗?记者问。   “还真没有。周末我们尽量带孩子出去玩一玩。” 没时间玩,也没有什么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里有体育课,课上运动呗!”   表面看来,学生是被作业所累,实则为考试所逼。学校考评老师,老师加压给学生;学生考不好,家长也来找学校。结果书越读越多,书包越来越重,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考试评优劣。晓春说:“考好最重要了,课外书平时没时间看的。”   到了周六周日,晓春总算可以有点轻松的时间,但也有限――还有很多辅导班在等着她。父母双休日给她报了4个辅导班:奥数、钢琴、乐理和剑桥英语。有的班她压根儿不喜欢。    只保留孩子感兴趣的班不行吗?   “那怎么行!”家长说,“小升初,要看英语考证的。奥数也有加分,班里有一半人都在上。就不说加分,学了奥数之后,对做普通数学题确实有很大提高,好比负重跑惯了,解开就能跑得更快,不上能行吗?”   负重跑惯了,解开跑得快;可如果过重呢?还跑得起来吗?孩子会不会像拉杆书包一样一点点被拉长,沉重的负荷会不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直不起腰来?   (文中为化名)    【案例一】    妈妈    我压力好大   今年初,和妈妈为了补习奥数而争执,南京一名小学生华华(化名)写了一首名为《妈妈我压力好大》的诗,这首诗在网络传播开以后,引起了广泛反响,甚至被谱曲写成了歌。诗作摘录如下:   妈妈,我的压力好大   一分一秒一嘀嗒   外面的鸟儿早已飞回家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   我都在家   我在家   不是摆弄芭比娃娃   也不是上游戏网站4388   而是拿起笔在奥数题上比比画画   啊压力好大   我真讨厌黑板上5678   什么时候我能给自己放一个假   一株草和一朵花   我都希望去探索它   ……   时光一天一天被学习打发   学习的内容难度也越来越大   妈妈,我想告诉你   长大的我不会没有出息   不要让大自然和我没有关系   给我放个假,好吗   妈妈,我的压力真的好大    【案例二】    98分    为什么还厌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者沃建中向记者谈到一个案例: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模拟考试中考了98分,却不想学了。按说,98分的成绩算是不错,为什么孩子却产生了厌学情绪?百思不得其解的家长只好带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询。   孩子说,考了98分,只在班里排了第十名。按照这个成绩,进最好的学校很难。那么这个98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他看来,第一名才是目标,必须考到第一名才行。可是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都那么努力了,却还只是这个成绩?学习的快乐到底在哪里呢?   沃建中说,这个孩子面临的情况,其实很有代表性:学习带来了挫败感,孩子没有自信了。 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①)    【开栏的话】   时下,从不时跳出的新闻事件来看,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关注孩子心灵等方面的教育付之阙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缺课”……   这影响着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影响着我们明天的发展。   本报社会版和人民网教育频道,今起共同推出“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系列报道。在推出报道的同时,人民网教育频道还会推出在线调查、设置互动版块,希望广大读者支持、参与,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讨论解决之道。    【新闻背景】   日前,一些乱象映入公众眼帘: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最近发生了诸如绿领巾等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引发了各界关注。   专家指出,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等,这些都值得反思与警醒。    制造疏离将造成深层伤害   专家指出,红校服、绿领巾等,事实上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终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同伴的接纳、认可和肯定。同伴的认可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发帖人是“树枝上的月亮”,清晰地反映出遭遇校园“冷暴力”之后,孩子的受伤和无助: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们班要上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们班的同学很多都被警告道:‘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我真不争气,我那节课让老师失望了,是很让老师失望的那一种,我的心里一直很内疚,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可是,从那节课之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对我冷漠了,我分明能感觉到每次给老师打招呼时他那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受,说实话,我每次眼里总含着泪水。”   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如果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主导教育行为,就不会出现这样惩罚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皇冠小学校长于艳丽说。    教师的育人能力还没跟上   “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林丹华强调,“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   檀传宝举了个例子,在日本,如果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修满德育的学分将无法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但在我国却缺乏类似的制度保证,“仅靠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其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优、差’,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林丹华指出,“对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就会偏离轨道。”   “别把无知当创新!如果有充沛的教育情感,扎实的教育理念,就能判断出行为是否合适。”于艳丽强调,“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有教无类’我们到底认识多少,领悟了多少?教育理念的落后、匮乏,教育情感的缺失、教育风气的浮夸都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简单,或‘别出心裁’。”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扭曲   “冷暴力”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这对教育和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艳丽说,“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冷暴力是公民意识淡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檀传宝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事实上,目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尚未做到将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也强调,如若倡导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为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专家说】    嘲笑比耳光伤害更大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林丹华   “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网友说】    不能用陋习代教育   @如果爱―欧伟强:此前坊间热议为何中国岀不了乔布斯,有色教育正是一大毒瘤。人为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优中差,非此即彼。殊不知创新的本质在于变,在于破坏性思维。把学生拴上标签就禁锢了思想的可能性。   @孙骏毅: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嘴上喊教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黄土高原黄土包:成绩歧视,贫富歧视,地位歧视,人身歧视,歧视!歧视!这种素质,自身怎能不被歧视?   @vv微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类的灵魂。如此充满歧视、冷漠和压抑的 “创意”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者们该认真反思反思了!
个人分类: 教育|4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②:我的书包,为什么这样沉
wweeii2009 2011-11-17 18:21
人民网记者 林露 宋嵩绘   晓春是上海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体重不足40公斤,书包却足足有6公斤重。里边的东西真不少:除了语、数、外课本,还装着奥数、科技、美术、信息课和信息册、辅导书等等,林林总总不下20本。   书包有个拉杆,晓春每天拉着上下学。   “背着怎么吃得消啊?肩膀又酸又疼,感觉喘不过来气的!从四年级开始我就换拉杆的了。”晓春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也不容易。晓春家住6楼,上下楼梯就得拎着。清晨爸爸妈妈在上班前,还可以帮她拎到楼下,下午放学后就得全靠自己了,一双小手勒得红肿,人累得气喘吁吁,也只好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晓春说,她们班近40名同学,用拉杆书包的占了大约1/3。   不光是书包不轻,做作业压力更重。   晓春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7点30分到校上课,从7点30分到8点10分,班上有一半同学被选拔出来上40分钟奥数课。上课后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学生就要用功去做那些写不完的习题。   “连每天一小时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了。吃过午饭全班同学都要做作业,直到下午上课铃响;下午4点10分放学,回家都不能休息,做完课内作业,还要做课外作业。每晚都要做到八九点。虽然说每月20日是学校的‘无作业日’,但是连这天老师都不会放过的。我们觉都不够睡,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的。” 吐了吐舌尖,晓春无奈地说。    相关链接 4161名家长参与人民网调查 孩子一天到底有多累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勾画出一个这样的小学生形象:   平时每天上课6—7小时,放学后到校外补习语数外,然后回家花3个小时做作业,基本不锻炼和娱乐,也没有时间和父母一起交流,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即使在节假日,也没有多少娱乐时间。  详细    不快乐是一种普遍现象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②·见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陆士桢   基础教育资源不均等、教育理念功利化使竞争前移,应摒弃世俗“成才观”的束缚,实现教育思想的解放   目前,对于孩子来说,不快乐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身心压力过大以及由于儿童自由天性被剥夺产生的压抑感。   具体来说,表现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取得更好的分数,获得更多的能力,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下。  详细   延伸阅读 近期系列事件引热议 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①)    宋嵩 绘   【新闻背景】   日前,一些乱象映入公众眼帘: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详细 晓春妈妈说,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先吃点东西垫垫,马上就得开始写作业。等饭好了,吃饭,然后接着写。有时候孩子太困了,就趴桌子上打个盹儿——一会儿就得叫醒,因为还得接着写。   有出去玩的时间吗?记者问。   “还真没有。周末我们尽量带孩子出去玩一玩。” 没时间玩,也没有什么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里有体育课,课上运动呗!”   表面看来,学生是被作业所累,实则为考试所逼。学校考评老师,老师加压给学生;学生考不好,家长也来找学校。结果书越读越多,书包越来越重,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考试评优劣。晓春说:“考好最重要了,课外书平时没时间看的。”      到了周六周日,晓春总算可以有点轻松的时间,但也有限——还有很多辅导班在等着她。父母双休日给她报了4个辅导班:奥数、钢琴、乐理和剑桥英语。有的班她压根儿不喜欢。   只保留孩子感兴趣的班不行吗?   “那怎么行!”家长说,“小升初,要看英语考证的。奥数也有加分,班里有一半人都在上。就不说加分,学了奥数之后,对做普通数学题确实有很大提高,好比负重跑惯了,解开就能跑得更快,不上能行吗?”   负重跑惯了,解开跑得快;可如果过重呢?还跑得起来吗?孩子会不会像拉杆书包一样一点点被拉长,沉重的负荷会不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直不起腰来? 【案例一】   妈妈 我压力好大   今年初,和妈妈为了补习奥数而争执,南京一名小学生华华(化名)写了一首名为《妈妈我压力好大》的诗,这首诗在网络传播开以后,引起了广泛反响,甚至被谱曲写成了歌。诗作摘录如下:   妈妈,我的压力好大   一分一秒一嘀嗒   外面的鸟儿早已飞回家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   我都在家   我在家   不是摆弄芭比娃娃   也不是上游戏网站4388   而是拿起笔在奥数题上比比画画   啊   压力好大   我真讨厌黑板上5678   什么时候我能给自己放一个假   一株草和一朵花   我都希望去探索它   ……   时光一天一天被学习打发   学习的内容难度也越来越大   妈妈,我想告诉你   长大的我不会没有出息   不要让大自然和我没有关系   给我放个假,好吗   妈妈,我的压力真的好大    【案例二】   98分 为什么还厌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者沃建中向记者谈到一个案例: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模拟考试中考了98分,却不想学了。按说,98分的成绩算是不错,为什么孩子却产生了厌学情绪?百思不得其解的家长只好带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询。   孩子说,考了98分,只在班里排了第十名。按照这个成绩,进最好的学校很难。那么这个98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他看来,第一名才是目标,必须考到第一名才行。可是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都那么努力了,却还只是这个成绩?学习的快乐到底在哪里呢?   沃建中说,这个孩子面临的情况,其实很有代表性:学习带来了挫败感,孩子没有自信了。
个人分类: 教育|2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①)
wweeii2009 2011-11-17 18:15
制图:蔡华伟 宋嵩绘   【开栏的话】   时下,从不时跳出的新闻事件来看,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关注孩子心灵等方面的教育付之阙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缺课”……   这影响着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影响着我们明天的发展。   本报社会版和人民网教育频道,今起共同推出“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系列报道。在推出报道的同时,人民网教育频道还会推出在线调查、设置互动版块,希望广大读者支持、参与,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讨论解决之道。   【新闻背景】   日前,一些乱象映入公众眼帘: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本报记者 黄碧梅整理)   最近发生了诸如绿领巾等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引发了各界关注。   专家指出,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等,这些都值得反思与警醒。   制造疏离将造成深层伤害   专家指出,红校服、绿领巾等,事实上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终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同伴的接纳、认可和肯定。同伴的认可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发帖人是“树枝上的月亮”,清晰地反映出遭遇校园“冷暴力”之后,孩子的受伤和无助: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们班要上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们班的同学很多都被警告道:‘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我真不争气,我那节课让老师失望了,是很让老师失望的那一种,我的心里一直很内疚,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可是,从那节课之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对我冷漠了,我分明能感觉到每次给老师打招呼时他那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受,说实话,我每次眼里总含着泪水。”   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如果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主导教育行为,就不会出现这样惩罚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皇冠小学校长于艳丽说。   教师的育人能力还没跟上   “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林丹华强调,“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   檀传宝举了个例子,在日本,如果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修满德育的学分将无法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但在我国却缺乏类似的制度保证,“仅靠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其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优、差’,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林丹华指出,“对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就会偏离轨道。”   “别把无知当创新!如果有充沛的教育情感,扎实的教育理念,就能判断出行为是否合适。”于艳丽强调,“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有教无类’我们到底认识多少,领悟了多少?教育理念的落后、匮乏,教育情感的缺失、教育风气的浮夸都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简单,或‘别出心裁’。”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扭曲   “冷暴力”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这对教育和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艳丽说,“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冷暴力是公民意识淡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檀传宝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事实上,目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尚未做到将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也强调,如若倡导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为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专家说】   嘲笑比耳光伤害更大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林丹华   “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网友说】   不能用陋习代教育   @如果爱—欧伟强:此前坊间热议为何中国岀不了乔布斯,有色教育正是一大毒瘤。人为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优中差,非此即彼。殊不知创新的本质在于变,在于破坏性思维。把学生拴上标签就禁锢了思想的可能性。   @孙骏毅: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嘴上喊教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黄土高原黄土包:成绩歧视,贫富歧视,地位歧视,人身歧视,歧视!歧视!这种素质,自身怎能不被歧视?   @vv微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类的灵魂。如此充满歧视、冷漠和压抑的“创意”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者们该认真反思反思了! 转自: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621125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起跑线与终点线
热度 2 zxj368 2011-10-31 17:52
前两天听广播,提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儿子说:为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呢? 我说:如果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别人,后面追赶起来就很累,所以一般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儿子说:难道不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输在终点线上吗? 无语。 我们都过于强高让孩子有个高起点,别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想过终点线时孩子的状态吗?是会一直领先吗?终点线上也会领先吗?如果一直在赶,真得会很累,是为了不输终生在拼命;如果稍加放松,会不会输在终点线上呢? 我们为什么只强调起跑线,不注意终点线呢? 应该为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别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才好! 我儿子可算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努力,在四平八稳地过日子,自己的潜力一直就没有发挥出来。但他在生活,在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子是平常人,他自己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对自己很满意,虽说我有时候看到和他差不多的孩子都进入比他好的中学心中会有点失落,但不想表现出来,也不想让孩子知道,因为他对自己现在的情况很满意,我有什么好说的。 是呀,上了好的中学,就一定能上好的大学吗? 没有进入顶尖的中学,难道就不能上顶尖的大学吗? 儿子也许是不会输在“终点线”上的人? 不管如何,孩子感到满意,有幸福感,这就行了。 作为家长,我不应该与他们攀比,不应该有失落感。孩子目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争面子。 开心地渡过每一天,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吗?
个人分类: 杂谈|3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输在起跑线上
热度 1 caijj09 2011-10-27 16:04
和日本孩子吃午餐:输在什么起跑线? 不到日本,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和日本孩子一起吃饭,不知道什么是输在起跑前上。日本1900年就普及了义务教育,和日本孩子吃了一餐午饭,我就看到了,我们的孩子输在哪里。 ....... 详文请看: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746453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1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培训故事:最优秀的草
anan 2011-10-9 11:09
同样的环境条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适应的快,谁能茁壮成长。这是适者生存的道理。 有家大型工厂的老板,种田人出身。厂区有块空地,老板觉得空着可惜,便留作自已闲暇种草,他从天南地北引来不同种类的草,种在地上。老板亲自耕耘,就像他当年种庄稼那样。 第一年,老板的辛勤劳动,换来了这样的景象:一丛丛一蓬蓬不同品种的草儿长起来了,有的叶儿纤长 ,有的叶儿短肥,有的杆儿向上挺立,有的杆儿匍匐在地,总之,给人的印象是杂乱无章,一片狼藉。对此,员工们打心眼里瞧不起老板,认为此人没有品味,老土一个。老板似乎感觉到什么,以后逢节日闲暇之日,便召集手下大小头目,到草地整沟挖墒,施肥浇水。大伙一同将那些长势不旺,病怏怏乱蓬蓬的草除掉了,留下的那些生命力特别旺盛,出类拔萃的草,在草地繁衍生息。 第三年的早春,当田野里的野草刚刚绽芽,老板的草地已是芳草青绿,春意盎然了。大家这才明白,老板留下的是最优秀的草。就在这年的春上,一个考察团来老板的企业取经。老板闭口不谈企业管理经营,却把考察团引到他的草地上,大谈起种草经验来,弄得人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板说,我在这块空地上引进了不同种类的草,让草儿自由生长,不管它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谁在咱地盘上长得最好就留下,不好的则淘汰。我不光自己种,还让属下来种。结果,大家通过种草都明白一个理......老板说到这儿卖起了关子,不说了。倒是考察团的团长接过话茬说:明白了,这个理是,发现留住养好最优秀的草,这与用好人才同是一个理啊! 一语道破天机,在场的员工顿时恍然大悟。打这以后,老板的草地一年比一年生机勃发,老板的事业也像他的草地那样,一年比一年兴旺起来。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奈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热度 8 xiaomdeng 2011-10-6 10:06
无奈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今年 9 月份全国高校开学时,媒体关注到了穷孩子上大学的问题,随后高校、社会知名人士和政府都加入到了关于“穷孩子有没有春天”的讨论,几乎所以的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个现实:农村孩子占高校的比例是越来越少了;可受调查的高校几乎都是国内的名校,我这里说的名校特指 985 工程和少数 211 工程高校,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穷孩子只有考上了名校能有春天”。 其实从我本人一般院校(本科:安理,硕研:计量)的经历来看,普通高校中农村生源还是占多数的,在中西部的小城市高校尤为明显,而在东部发达城市中,普通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可是近年来也是越来越小了。一般比较发达的省份比如浙江的高考生都比较喜欢待在大城市,不喜欢跑到那些欠发达城市,尤其是像淮南这样的小城市,所以就算他们上不了名校,也会选择待在发达城市的一般院校,而我们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生,也喜欢往大城市跑,不情愿待在自己省内的高校,尽管有些省内的高校还是不错的,这就造成了发达城市的高校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都较高,以浙江为例,浙大是排名每年稳居全国第三的 985 名校,高考录取分数自然是很高的,可是浙江剩下的二本院校,尤其是处于杭州的,高考录取分数还是很高,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的,就计量这样排名 300 多名的院校都要一本的分数线才能进来,有些特殊专业比如测控和质量工程,都要 600 多分了,更别提浙工大、杭电、浙理工这样的院校了,分数更高了。 所以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村穷孩子上,考上的大学只能是那些欠发达小城市的一般院校了,名校的新生生源调查已经证明了穷孩子考上名校的几率是越来越小了,我们的温总理曾经说过,以前他们上大学时,班里农村来的占大多数,现在是占少数了,而且越来越少了,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本以为中国的教改搞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应试教育应该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吧!可是我错了,从媒体报道的和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是越来越严重了,甚至已经走向极端了,有些名校在一些省份的高考生源甚至就来自省内几所知名的中学,要不然现在高校的生源大战也不会搞得如此激烈,这些高校只有紧盯着这几所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每年的高考招生时,就是各高校招生老师公关中学、学生和家长时,时不时搞出什么“学生反水”、“学校脚踏两只船”这类让人不可思议的报道,高考生源抢夺似乎已经成为了各名校你死我活的战争,似乎只有抢到了好生源,学校才能保住名校的光环,校长的政绩才能凸显出来。 从我上中学的时候,国家的“素质教育”就喊得震天响,每年教育部门不知道为此开了多少会议,学校的老师不知道应付了多少检查,可那时我的语文老师就说,谁都不知道素质教育怎么搞,能不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是关乎家长、学生、老师和学校前途的大事,谁敢冒那么大的险搞“素质教育”,不把绝大部分资源放在“应试教育”方面,因为高考成了学校上级部门、社会、家长考核学校的唯一指标,只要中学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其他的一切都干得再怎么出色,都没用,所以学校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而且要考上好大学,其他都不管了。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增长,教育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了,可是也造成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是越来越不平衡了,不但体现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而且同一地区的各学校差距也很大,为什么那些家长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往好中学送,因为好中学在各方面,尤其是在教师水平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他们不但经验丰富而且深知应试教育的精髓,知道怎么教出高分学生,而且好中学的学习氛围确实也是比较好的,大家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可是我们的农村中学呢,条件不但差,而且师资力量也差了一大截了,就算出了什么名师,马上就会被城里的中学挖走,人家给的待遇高,而且城里中学的舞台更广,可以教出更多考上名校的学生,名利双收,他们何乐不为呢。所以我们农村学生就倒霉了,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只能在初中升高中时,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高中去,为了进入好初中,又得想办法送进好小学,甚至连幼儿园都得拼命选择好的,“不能输在起跑线”就是在这一环扣一环中形成的。 我们那农村的小学都快要关门了,为什么呢,本来现在的小孩就少了,可是家长为了不让自己小孩输在起跑线上,都先后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县城的学校读书了,所以偌大的小学就没多少学生了,六个年级就两个老师,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凄凉,有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干脆让母亲到县城去陪读,一直陪到高中,他们经常说,没办法呀,为了孩子能考上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只能做这样的牺牲了,是呀,以前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现在随着大学生扩招,市场需求有限,每年媒体报道出好多大学生失业,更加坚定了父母的“要上就要上好大学”的想法,如果孩子争气,懂事较早,考入名校的几率会大点,可是我发现大部分的不能如愿,而且这些小孩几乎没有了童年。 那些辅导机构摸透了家长的心理,天天去宣传他们辅导的效果是多么好,而且好多老师都加入了这个行业,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许多父母一看到其他父母带着小孩去报名参加辅导班,就急了,生怕因为自己投入不够,拉了孩子的后腿,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需不需要,都一窝蜂去报什么辅导班,这下我们的孩子更倒霉了,本来学校搞的就是应试教育,可是学校外的时间又得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搞得没什么时间休息,天天就知道应试学习、解题,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收益最大当然是辅导机构了,经常听到好多教师说暑假搞个辅导班能搞到好几万,这钱来得多轻松呀,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对这行感兴趣,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以后不好就业,就去搞辅导班。 当时年少的我,还不是很清楚名校和一般院校的区别,总是很天真地认为凭着自己的努力,就是上个普通大学,也能成才的,后来才知道出身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时父母亲是那么的希望自己能考上名校,很可惜,直到今天我还是没能跨入名校大门。等我们开始找工作、考研甚至出国时,这种名校情结会变得更重了。 前段时间,和宿友朱去了趟浙江大学老校区,虽说去是为开题报告搞点国外文献,其实我是想更深入了解一下浙大这类名校,以前也去过,但是因为没有浙大里面的带着,只能看看表面了,好多东西还是不清楚,这次有朱的高中同学阮在里面,他是浙大研究生,和我们一届的。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为什么要到浙大去下文献,圈内的都知道,尤其是我们搞科研的,因为我们这类普通学校图书馆资源比较贫乏,好多要花高价才能用的文献数据库都没有,尤其是外文的,所以我们每逢碰到这种情况,都很无奈,但又没办法,只能去资源丰富的浙大搞了。 在浙大老校区你会发现,到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味道,楼房大多都是比较古老的,甚至看到了一些掉漆的挂牌,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新建的高楼,校区的道路很曲折,像个迷宫似的,第一次去很容易辨不清方向,另外由于到处都是古老的高树,枝叶茂盛,把我们的视线都遮住了,显得校区更大了。我们计量在这方面就不行了,老校区早就卖掉了,现在所在的校区是在杭州的下沙大学城,里面规划得很好,道路都是笔直的,一切都是新的,在回校的路上我在浙大旁边还看得了一座高高的大楼,上面写着“计量大厦”,听朱讲那是我们计量以前呆的地方,似乎只有这四个大字能证明计量曾经的存在。很不幸的是,我的母校安理再过几年也要搬迁了,那时我们还没毕业,就听说老校区也要卖掉,只听过一个老师向学校抱怨,说不能把老校区卖掉了,以后就没有校友来怀念历史了,我们学生对这个虽然不赞同,可是什么也没做,也觉得做不了什么。 我觉得我们研究生和浙大的相比,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我们的宿舍条件,浙大的宿舍还是停留在以前年代,又小又旧,我们到阮的房间去,找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到处是生活用品,住了三个同学,估计以前是两人间的,后来扩招就改装成三人间了,这个和我们宿舍一样,但是我们这住得还是很宽松的,上次中秋节晚上,我们实验室的 16 个同学还在我宿舍聚餐呢,可以想象我们宿舍有多大,另外我们宿舍还有单独的洗浴室和阳台,如果你想享受生活,建议你来我们学校,当然我指的是读研了,本科生宿舍就不行了,四人间变成了五人间,就有点挤了。浙大的本科生主要在紫荆港校区,那里面应该是很现代化的,听说食堂号称是亚洲最大的食堂。 前面说过,浙大的资源是很丰富的,相比我们这类学校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浙大的目标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自然以科学研究为主了,人家现有教职工 8241 人,其中院士 26 人,教授 1336 ,在校学生 43368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13413 人,博士研究生 7398 人,本科生 22557 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 10390 人,外国留学生 2457 人,看到了吧,光博士生就不得了,太恐怖了,每年要毕业好多的人才呀,很多的都出国了,我们计量在校硕士还不到 1000 人,博士还没有,我上网查了一下浙大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共获 696 项资助,平均每项有 60 万元,我们计量是 44 项,安理是 21 项,合工大是 103 项,人家还有好多什么 863 、 973 这类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可见他们的科研经费多么充足,赫赫有名的郑强教授就说过,浙大的教授很有钱,他每年的科研经费就有 2000 多万元,浙大的科研都是以学科为单位,一幢楼里差不多就一个系的科研实验室,我们计量差不多一幢楼一个学院,里面包括所有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了,还是得强调教学呀毕竟本科生人数远大于研究生人数。 所以人家牛有人家牛的资本,咱不得不服,好的声望,好的生源,好的老师,好的条件自然就能吸引到好企业的青睐。现在是各大公司启动校园招聘的高峰期,你走在浙大校园会发现很多关于世界名企如 IBM 、微软、思科、谷歌、三星、华为、中兴的招聘宣讲会信息,这些企业只会去中国的顶尖高校招人,从来不来我们普通院校的,所以我们师兄这段时间只能往浙大跑了,人家一看我们的简历,什么计量的,非 985 、 211 的,放在另外一边,估计人家在浙大实在招不到人了,再考虑一下我们。 可能你会说我虽然是普通院校的,但是很多浙大的都比不上我,我很牛,可人家企业才不管这些,招名校的学生多好呀,到时向客户介绍说我们员工都是名校毕业的,多有面子呀,客户自然就信服企业的实力了,你说你牛,可是我在浙大能找到一大批比你牛的,谁知道你是不是真牛,浙大出牛人的概率比我们高多了,所以我们不要抱怨,谁让我们当初高考没考好,只能比他们更加努力了,或者选择第二次考入名校的大门。 这第二次当然就指考入名校的研究生了,很遗憾我又错过了这次机会,浙大的本科生在就业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可是人家几乎有一半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他们一个班一般都是先选择出国、然后考虑保学校的学术研究生、再然后就是保专业研究生,剩下的才考虑去工作。浙大每年是招收很多研究生,可是人家很多指标都被自己学校内部保送了或者名校之间相互保送掉了,只剩下一点让我们去竞争,可想而知考入浙大的分数会有多高,一般初试的分数就定性了,要是你分数不够高,然后他们通知你去复试,可能只是走走样子,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们的本科教育,谁让你上的大学是个资源有限的学校,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所以在考研上,你只能比他们更加、更加努力了,要相信机会还是有的,只要你的考研分数够高,肯定能上的。 大学生还有的出路就是出国,上面说到浙大的同学都是先考虑出国深造,名校就是这样,他们的本科生只要学习刻苦点,成绩较好的一般都选择出国,一个他们本来就站得高,在学校里接触的老外比较多,好多学长和学姐都在国外,自然就受到出国的影响了;另外一个国外比较认可他们接受的教育,国外高校按照等级打折给我们国内高校评分,普通的高校的系数当然就比较小了,谁叫你不是名校毕业的,各种条件都比不上人家。还有就是近些年来国内热衷和国外的高校搞联合培养,搞什么交换生之类的,我们普通院校当然只能找那些国外很差的了,好多连校名都没听说过,名校的和国外的名校、普通院校交流活动都很多,这自然增加了他们学生出国留学的几率,人家有些本科期间就和老外打得很火热了,你呢?要出国留学只能找差点的了,或者得多花点钱了。 也许你会考虑毕业后去事业单位,可是当你看到事业单位招聘启示时,会发现好多单位现在都要求什么名校毕业的,所以你可能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了,又或者你想留校,可是你可能又发现连自己的母校都不认可自己培养的学生了,我以前的安理就是这样,招老师和辅导员,就要求第一学历要比安理好,计量好点,还没这个要求。 所以穷孩子有没有春天,这得看他们能否考上名校,名校由于他们历史的积淀和得到国家重点投资,各方面都要比一般院校占极大的优势,受到名企和事业单位的青睐,考研和出国也是处在很大的优势,这些都直接造成了两者学生毕业后的差距之巨大。 现在用百度查点资料真是很方便,你要是没事,你查查我们中国那些知名人士或者你所处行业的精英,你会发现他们毕业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北大、清华、浙大、中科大、复旦之类的名校,鲜有普通院校的,我这里指的本科院校当然指的是他们高考直接考上的,不算本科后继续深造的院校,而且这个现象在中国的新兴企业家更是明显,你要是不信可以去查一查。我们看看 IT 行业的那些精英,比如百度、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他们的创始人和许多高层不但毕业于中国名校,而且大多都出国深造过并且在国外的 IT 企业工作过,然后把国外的技术、管理和风投带回国内创业,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是我们下沙大学城的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可人家也是因为出了国才创出了自己的企业。 你再看看那些著名主持人、导演和影视明星,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毕业于北影和上戏,那些财经类的精英,也都差不多都毕业于上财、人大、央财、复旦,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你要不是那几个名校毕业的,很难进入他们的圈子,他们已经占据了很多的领导位置,自然喜欢接受自己的校友,甚至有人说,现在想从政的,要想走到中央级别的,必须考上北大和清华,否则要想走上去就真的很艰难了。当然我们的体育明星就不怎么需要高学历了,可是人家出名后,自然就有名校接受他们了,他们也慢慢变成名校毕业的了。 很有凑巧的是,我在杭州两家企业实习过,结果我发现他们的董事长都是浙大毕业的,而且公司高层大部分都是毕业这个学校的,看来要想在中国有所作为,毕业于名校是个很关键、很关键的条件。所以我现在都在考虑该不该考博了,这可能是我通往名校的最后一条路了。 现实就是这样,农村的穷孩子除了考入名校外可能真的没什么好的机会了;要么干脆别上大学,早点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还真能有所作为,否则在一个普通高校混混噩噩虚度了四年后,连创业的激情和勇气都没有了。 这些都只是我一个普通院校学生经历了多年中国普通高校以来的感受,可能有些很幼稚。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人能否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的运气就很重要,我们也有很多没上大学的事业有成,也有很多普通院校毕业的成为了精英。 不管我们出身怎么样,勤奋、努力和坚持理想是我们能做到的,相信自己! 浙大玉泉校区正门
64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fameszhang 2011-8-29 18:19
发表于:2011-08-27 20:04:30 中华论坛 老 骥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社会开始流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天下年轻的父母怕得要死;让天下年老的父母急得要死;也让天下所有的 宝贝累得要死。然而,这个“起跑线论”对不对呢?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恐怕大多数人都未曾细想过,不过是人云亦云的盲从罢了。今天我来剥一剥它的画皮,帮大 家认清这个白骨精。 “起跑线论”是谬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之所以扣人心弦,主要是它的形象比喻,因为大家都看过体育比赛,知道如果起跑慢了比赛就可能输掉。但这个比喻并不科 学,因为,如果比赛是50米、100米,它基本是对的;如果比赛是1500米、3000米它就基本不对;如果比赛是10000米,那就是扯淡了。一个人一 生会有漫长的路要走,如同万里长征,起跑慢一点又有何妨?后来居上者比比皆是。所以“起跑线论”从理论上讲是站不住脚的。 再来看实践。“起跑线论”的含义,是指在教育上一是要早二是要好。 先说早。现在早到什么程度了?已上达胎儿教育,一些准妈妈准爸爸为了搞好胎教,订报刊,买书籍,购影碟,放音乐,讲故事,哼小曲,天天做功课且乐此不疲。 可是这些都管用吗?我看未必,从现代来讲,没有发现有哪位专家、哪位家长说过,他(她)亲自通过实验得出了胎教管用的结论。从古代来看,也没发现有哪些帝 王将相、才子佳人、须眉豪杰、巾帼英雄是通过胎教才获得成功,因为那时候压根就没有胎教。胎儿在母体内处于封闭状态,几百万年的进化应该是主静不主动,我 们反其道而行之,开发胎教,究竟是祸还是福?例如,为他(她)放音乐,大人们觉得很美妙,孩子们就听不懂,不感兴趣,何况是胎儿,说不定他们觉得是噪声, 如果是噪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副作用,生出的孩子得个多动症什么的也未可知。还有上学早,2岁半就上幼儿园,4岁上学前班,一路征尘,学识字,背诗句,学绘 画,学算术,学英文,还要参加才艺班。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儿童天性,都是在揠苗助长。其实学龄前的儿童,玩就是最好的学习,他们通过玩耍从中学习识别事物, 学习生活技巧,学习人际关系。根本不用刻意去学文化,否则,画蛇添足,有害无益。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夹生饭,我有一位亲戚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期间学了不少 文化知识,果然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表现的很优秀,往往老师讲上句他就会接下句,不料好景不长,这孩子由此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不好好听讲,到了下学期就变 成了差生。这种情况不会是个例,因为一年级教材根本就不考虑学前教育的水平,容易引起学生重复学习的感觉,从而产生麻痹厌倦的情绪。 再说好。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不顾一切地要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为此,托关系,走后门,掏高价,过户口,租房子,买房子,八仙过 海各显神通。但这样做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以为只有进了好学校,孩子就能被培养成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个人爱好,天赋秉性。孩子之间差距是正常现象,五个 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哩,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读书的料”,也不是唯有读书才能做“人上人”。我曾在广州经商,打交道的老板都是千万、亿万富翁,可他们绝大多 数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而那些大学生们却在他们手下打工。有的家长本人没上多少学,或者上了学也忘了当时的情形,不懂得即使是你花了价钱,费力劳神,让孩 子进了重点学校,孩子的学习也不一定跟得上,因为同班学生大多数都是尖子生,学习优异,所以老师讲课的进度是不会按差生的程度进行的,“滥竽充数”反而害 了孩子,跟不上让他更没有信心,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在考上的学校就读,那里教与学水平相一致,自己通过努力,还有赶超的可能。实践证明,“起跑线论”是误人 子弟。 “起跑线论”宰你没商量。 既然如此,那些教育专家、社会精英难道不知道不明白,为何还要挖空心思提出口号,锲而不舍地蛊惑人心呢?说到底就是“一切向钱看”。过去,老百姓算了一笔 账,从小学到大学是“教育把父母钱袋掏空”,曾几何时又发生战略转移,“上幼儿园的费用超过上大学”。我们这儿属三线城市,私立幼儿园每月每人收费 1000元,公办幼儿园相对便宜点,但数量太少,大约只占10%,想挤进去不容易,90%的孩子只能到私立幼儿园去。私立幼儿园条件参差不齐,多半没有经 过审批,硬件大多不达标,安全隐患多,从业人员许多没有师资,有些幼儿园除了要钱认真,工作不太认真,幼儿园的事故频发,媒体报道的将幼儿落在接送车内活 活热死,让人触目惊心。公立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工资都不高,也就千把块,但学校往往有“潜规则”,让她们搞点灰色收入,例如,老师摸清幼儿家长们的底后,做 好计划,然后向家长暗示,要你表示表示,如果你不买帐,那就找你孩子的茬,不是经常训斥就是调桌位,让孩子伤心。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哪能让孩子受委屈, 只好让钱吃亏了,光吃饭还是小意思,据说一个学生一年至少要孝敬500元。幼儿园上学前班时,还要参加指定的才艺班,成绩与将来上好小学校挂钩,谓之“蹲 坑”。当然才艺班不是白上的还要掏腰包,价格不菲。 大家都知道改革前教育是免费的,高中以前象征性的收费,一个学期每人也就三两块钱,上了中专或大学,不仅不收学费国家还给生活费,来往路费报销,家庭不花一分钱,节俭的学生还可以省点伙食费补贴家用,至于包分配就不必说啦。 改革后社会精英们提出要实现教育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就是把学校当企业来办当生意来做。学校从此变成了各级政府的摇钱树和校领导的小金库。教育专家们也积极 配合,出谋划策,变着法把学校分成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普通班和重点班,把优秀教师集中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以此来吸收学生吸引家长。招生时,留下空头,大 招高价生,白花花的银子,像河水一样淌进了政府的财政局淌进了学校的小金库,年复一年,奔流不息。为了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于是社会精英教育专家们 又共同编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动人的口号,然后宰你没商量。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家长学生容易病急乱投医,从而钻进专家精英们设下的圈套,对他们的胡说八道信以为真言听计从,让教育大山更加沉重,我们要汲取这个教训,再不轻信,再不盲从,再也不当冤大头 。 2011年8月27日 Read more: 剥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画皮 - 学术教育 - 贝壳村 -
个人分类: 教育|1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日教育,谁输在起跑线上
dongzg101 2011-8-14 15:49
中日教育,谁输在起跑线上 2011-08-11 08:25:15 归档在 社会 | 浏览 14054 次 | 评论 15 条 有位网友留言说:希望能在博客里介绍些日本幼儿园的情况。以前女儿MII上幼儿园时,我曾经为她写过大量的成长日记,日记里不乏日本幼儿园的记录。需要找时间,从原始记录中一点点整理出来,还要麻烦留言的网友耐心等待。 这儿先转贴一篇《北京晨报》以前写过的一篇采访报道,其中有一段介绍了日本的幼儿园,下面是部分节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中日教育,谁输在起跑线 《北京晨报》 陈辉/文 一位中国母亲眼中的日本教育    8年前,唐辛子的女儿MII诞生了,唐辛子开始为孩子记日记,直到半年前,MII发现自己的“事迹”在网上随处可见,在她要求下,唐辛子不得不关闭了个人网站,转战博客。没想到,这个转型却让她成了网络红人,很长一段时间,唐辛子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她的博客,在她看来,那里记的都是生活琐事。   渐渐地,唐辛子发现,读者们关注的是日本教育,人们期望看到一个微观而具体的日本,它来自一位中国母亲朴实无华的记录,没有感慨,也没有评论,只有真相。   让中国读者好奇的是:日本小学生考试居然不打分,甚至学校运动会都不计个人成绩;每天早晨,小学校长最早到学校,站在校门口向全校800名学生一一问好;在日本,大多数家长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名言,而这却是中国家长最爱说的话,但日本却是亚洲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   MII3岁半时,为让她学好中文,唐辛子把她送到长沙一家非常好的幼儿园,让她吃惊的是,在日本2岁就上幼儿园的MII每次都会大哭大闹,“就跟要杀她一样”,怎么也不想去,然而,当MII重新回到日本幼儿园后, 一切不适应症立刻消失。    日本幼儿园不教课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中国幼儿园,却喜欢日本的幼儿园?原因很简单,日本幼儿园就是玩儿,根本不上课。   在长沙,一个班50-60名孩子,两名老师看不过来,为防止出事,大部分时间将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学习。而日本幼儿园一个班没那么多孩子,老师主要工作是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和玩游戏。   日本幼儿园面积再小,也要开出一片菜园,老师带着孩子种菜。日本绝大多数父母自己在阳台上也种菜,他们不觉得孩子种菜脏,每当孩子把收获送给父母时,父母会特别高兴。   日本公立幼儿园收费是按家长收入来收费的,交费时家长带着完税单,通过它,幼儿园了解家长收入水平,比如家庭年收入在200万日元至300万日元,每月收费不超过1万日元。    教孩子怎么吃饭   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学园祭”(校园节),其中一次让唐辛子特别感动,五年级学生做了1000多份年糕饼,招待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同学们。糕饼所使用的糯米都是五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播种、栽培和收割的。   在幼儿园,中国老师会鼓励孩子吃饭快。相比之下,日本更重视“食育”,提倡细嚼慢咽,在“食育”中,“丰富的心灵”是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快乐的进食过程”、“感谢的心”和“参与意识”,不仅教孩子正确地吃,还要从吃中体会出感恩、环保和节俭的内涵来。   “日本人吃得并不少,他们这吃一点那吃一点,但加起来也很可观。”在日本生活11年,唐辛子发现日本人中胖子很少,这与他们从小重视“食育”有关。此外,日本医生会要求孕妇控制体重,日本人认为,生孩子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必要“进补”,所以日本产后发胖的妇女很少。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   像“食育”一样,日本的教育多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很少是说教。   比如日本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立“生活课”,让孩子观察、了解身边的世界,MII二年级时,生活课的作业是到学校附近的街道、商店去考察并实地采访,这样的采访都是家长事先联系好的,店家往往会热情招待,每问必答。   比如采访超市,教材列出了观察内容的要求:超市外面有什么,店员的服装,客流量。并有采访提纲:今天超市的推荐促销商品是什么?今天到现在为止接待的客人人数是多少?今天卖得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实地采访,学生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    大便从娃娃抓起   日本不仅重视“食育”,也特别重视厕所。   在日本,有“学校厕所研究会”和“日本厕所研究所”,日本人认为,脏旧的厕所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不利。此外,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发生大地震时,学校是指定的避难所,因为那里的房子最结实,如果到学校避难的人员较多,就有可能导致厕所拥堵,所以必须提前把厕所修好。   此外,环保和健康也是关注厕所的重要原因,日本有“大便教室”,教师扮成“大便先生”到各学校登门授课,告诉孩子们大便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带着孩子们用粘土做各种形状的“大便”,告诉他们:哪种大便健康,哪种不太健康,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什么等。   “大便从娃娃抓起”的好处是,日本家庭的厕所都很整洁,陌生人第一次进入时,往往不相信它是厕所。日本人到中国旅行,看到中国一些厕所只有简单的隔板,而非全封闭式的,感到很不适应。    重视身教的日本   每周,唐辛子都会带MII去学小提琴,她的音乐老师毕业于名门学府,是一家交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然而,让唐辛子惊讶的是,这个老师特别有耐心,有时她自己都想发火时,老师却依然在鼓励MII,并跪在地上教MII该怎么做。   “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和眼光,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是教育的法则,可以减少大人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压迫感,唐辛子一直以这种姿态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跪下来”是比孩子更低的姿势,以便于更清晰地与孩子沟通,唐辛子说:“日本老师的态度,令我这个作母亲的人也感慨万分。”   在日本生活多年,唐辛子从来没见过老师大声呵斥学生的事情,在MII的小学中,日本校长每天最早到学校,站在门口对学生说“你好”,风雨无阻,这家学校有800多名学生,校长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孩子,什么是礼貌。   “为什么中国学生没礼貌”,在网上,唐辛子看到了这个热帖,她最大的感慨是:因为中国很少有小学校长会每天迎接学生。日本国家形象自2007年始,连续三年世界排名第一,这是懂礼貌的回报。    重视自由研究   中日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不同的是,日本教育更注重让孩子独立得出见解,以暑假作业为例,除习题外,还有“自由研究”,MII的“自由研究”是对道路下水道盖的“研究”,她将从家到超市步行5分钟路程的下水道盖数了一遍,一共21个下水道盖,发现都“长”着一张“太阳的脸”;而另一条比较旧的街道的下水道盖设计单调。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界博览会,“太阳之塔”是这次博览会的标志,这以后的下水道盖都以此标志来设计,而此前下水道盖没有设计。   她的结论是:日本现在虽然富有,但过去也曾经很穷。人们生活得好了,连下水道盖也跟着漂亮起来了。    强调平等的日本教育   唐辛子带着孩子参加 小学办的运动会,发现居然只有团体赛,没有个人单项比赛,最终只有胜利的团队,没有胜利的个人。强调参与,不鼓励相互对比。在日本公立学校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不公开的,教师的期末评定只有“○、△、×”三档,表示优秀、良好和不好。   鼓励个体和鼓励团队,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表面上看,中国孩子功课重,成绩好,会的才艺也更多,我们似乎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也许,还远没到得出结论的那一天。 《北京晨报》 2010年1月2日
1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毕业了
热度 5 xincmu 2011-5-21 20:53
我们毕业了 又有一批学生参加了毕业典礼。我的一位研究生骄傲地告诉我,“老师,我们毕业了”,我猜测,她给我讲这话时,一定是满心欢喜,也一定是满腔感慨,悲欣交集啊。我指导的两位学生毕业了,真是为她们高兴。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多美啊。这个圆满是别人的评价,更多是自己的感受。圆满是一种感觉,这或许是支撑我们坚持不懈,拼到最后的动力。 在一段征程中,圆满不是说一定要比别人跑的更快,而是坚持到了最后。就像跑马拉松的人,虽然获得奖牌的就是那么几位,但能跑完全程的都是英雄。 没有人会输在起跑线上,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到了终点线。大凡做事,善始善终就是圆满。所以,什么叫“马拉松”?就是不管被最快的“马”“拉”开多远,都不能“松”。 想当年,考研时,我们一定是怀揣伟大的理想来的,走的时候若还能坚持那份“初心”,依然带着来时的热情与天真,这就说明成功了,三年圆满。 热情在三年之内,肯定是变化的。能保持单调上升的人,不多;出现单调下降的人,不少;呈现U形曲线,就已经不错。当初每个人都是雄心万丈,中间每个人都受尽煎熬,不断挣扎,最后有的人永不言弃,重新燃起希望,然而有的人放弃挣扎,总想在每个痛苦的地方就此作罢。 每 个人的成长保持什么样的变化模式,关键不是开始(初心都很高),也不是中间(困难每个人都有),而是最后的姿态(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如何勾画自己三年的轨迹,这是每个还没有到达终点的人,都要思考的。你是一年级的,最好,一切都有可能,从现在做起;你是二年级的,结局还未敲定,不过现在就要努力;你是三年级的,没关系,最后的姿态决定一起,应该学习沙漠里的胡杨:死了,也要一千年不倒,倒了也要一千年不朽,何况现在还活着!!! 我为每个到达终点的人喝彩。作为教练,我希望在终点看到你们每个人,这是你们的圆满,也是我的圆满。
个人分类: 学术杂谈|931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在哺乳类分子进化机制上取得了突破
热度 1 duke01361 2011-4-21 11:15
我们在哺乳类历史进化机制问题上取得了和米勒可比的突破性进展。 米勒在实验室用实验证明了进化过程中有机物产生的机制,我们在实验室用实验证明了哺乳类线粒体母亲在所有哺乳类进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28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们是不是该理智点
热度 1 jiazhaopeng 2011-3-19 12:12
中国五千年传下了众多文明,很自豪,国人的坚韧、勤奋、智慧都让外国人敬佩不已。但悲催的是国人自身恐惧“文明”也颇有底蕴。国人存在的对物品稀缺的恐惧心理和生怕自己比别人多吃亏的心理实在严重,经常摇摆着社会正常经济生活,可悲!中国十几亿人口,各个地区,各个家庭乃至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所不同,有人富得烧钱点烟,有人穷得卖血换钱,有人高尚也有人堕落,都不想自己过得不如别人,所以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因此没房子的看到别人有房,于是乎就算借钱凑齐首付也要按揭套房子,弄得房价飙涨;看到别人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开始跑了,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弄到起跑线上去跑,折磨孩子也折磨自己的钱袋;看到市场上平时不抢手的姜、蒜、豆卖得好了,大家都开始抢购,以至于“姜你军,豆你玩,蒜你狠”。就说下这两天为了传说要防核辐射大家都开始屯盐了,你说人家靠近日本的沿海城市这几天多吃点盐也都情有可原,居然全国各地都在抢购盐,这些人之悲剧,结果是肥了那些盐贩子,咸死嚯死了自己。此时的中国人真的错了,要不然政府不会立马出重手打压。中国人的恐惧心理说起来比核辐射还可怕,这样下去社会必出大问题。如今中国人缺少着一种淡定和理智来维系我们正常稳定的社会生活,但是这种淡定和理智特别依赖于整个国家机构来领导,在汶川地震中国人团结镇定,共度难关的表现支持着灾区人民走出困境,这很大依赖于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组织作用,这里不是拍党的马屁,现在的国人太依赖于党了,以至于即使党内有严重的腐败现象也不撇不开国人对这个唯一的组织机构的依赖,可想而知共产党要是不好好经营着中国,一旦社会大动摇国人将无所依靠,加上国外势力的煽风点火,国人的这种恐惧心理一作用下来,中国就会风雨飘摇,完全乱套。确实国家大了不好治理,真的希望国家能多几个如同鲁迅、 蔡元培、马寅初这样的大思想家来领导国人进行一轮思想革命,纯化,矫正国人的心理和思想。
个人分类: 文化评论|1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畸形的教育 VS 反忽悠的利器
热度 1 sheep021 2011-3-12 18:51
看看这个畸形的棵树,就是目前中国教育的缩影。 王奶奶说不鼓励农村孩子考大学,就是想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然地环境。,当然也包括城里的孩子。其实王奶奶的提案可以理解为: 不要逼迫孩子们考大学! 从民国语文课本成为抢手货,到自主招生成为新一轮的高考。从注水的大学到注水的大学生,注水的教授和院士,从211大学关门,到南科大难产,中国教育已经到了非破局不可的局面。 既然教育部领导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忽悠 王奶奶的提案就是反忽悠的利器。 有罢工,罢课,为何不能有罢考呢? 不破不立。只有先破局,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玩他个阳光灿烂!!!
热度 7 jsnjjlj 2011-3-12 11:20
夫人搞幼教出身 我除了东方营销还有人力资源开发 所以 自打儿子出生 和我们有年龄相仿孩子的朋友和同事莫不虎视眈眈 他们琢磨着从我们这里去点经,或者至少看到些失败的经验 不过 我们让他们失望了 儿子从出生至今,除了吃喝拉撒, 玩——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 至今我们没有进行任何的早期智力开发 其实不光这些同事们失望了 连孩子的外婆也愤愤不平 “什么大学教授,连自己儿子都不教,人家隔壁楼的牛牛都开始学认字了” 其实 不是不关心孩子的未来 套用一句广告语 “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只是十几年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 让我深刻认识到: 健全的人格远远比所谓的智商更重要 而健全的人格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幼年的生命体验 一个天性得以满足的孩子,其人格的健康程度时远远高于那些自小就被人工规则侵害的孩子 所以,在这样一个幼小的年代里 玩 玩他个阳光灿烂 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才会有阳光灿烂的未来。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333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要有爱的教育
jddyxcn63 2011-2-27 14:12
阅读《新周刊》第339期“社会十年”之“关于道德和教育的生活剧”摘与说: 摘摘: 教育产业化将中国拖入一场马拉松式的赌局之中,求赢的工具论教育概念与社会盛行的成功学,扭曲了学子的心灵。 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进入社会上层,似乎是421家庭神圣的理想。如果说中国人还有什么宗教,那就是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大学校园里,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究,在功利性的目标前变得卑微。 一个无爱的教育体制,可以摧毁教师和学生的人格,阉割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成果可能就是制造成批的考试机器和文凭持有者。 在行政化、衙门化、官场化的学校体制下,晋级的门敞开着,爬进去就有博导、院长、项目、资金。 教育本是教人性之芽生长,从一己之井跳出,仰望星空而融于人群。 说说: 现在的教育面对着的教育对象是:421式的家庭模式+“非常6+1”的火星文人, 这是时代的特点。 望子成龙,不是现代家庭的“理想”,是传统有之, 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家庭的目标,是无可厚非的。 可惜,人们期望的“最好的教育”不是太多, 可谓僧多粥少,你只能长期处于饥饿状况。 一个教育体制如果没有“爱”,真的会是非常可怕。 体制没爱,本是心灵的教育却要面对冷冰冰的机械体制,那是对心灵的摧残。 体制没爱,教育工作者缺爱,教育没有了心灵的沟通, 一切都是麻木地“照章办事”,一切美好都成为过眼云烟。 我们不要这样的摧残,不忍这样的阉割。 “穷国办大教育”,扩招的正反结果都应该看到, 目前批评的不少,其实还是不要一味批评好,实事求是。 愿意在功利的社会里,锻造一颗淡泊的心,学会“够了”; 愿意在冰冷的体制中,存有一颗炽热的心,坚守“爱了”。
个人分类: 阅读札记|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可不可以规划?
热度 9 qpzeng 2011-2-13 22:14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特色! 锐意进取,勇于拼搏,是为积极的人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是为中性的人生;悲观厌世,怨天尤人,是为消极的人生。 生活的数量(岁月)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也是不可选择的;生活的质量(幸福和快乐)则因人而异,却是可以选择的 。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你是希望活得精彩还是愿意过得平庸?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正确的人生之路既要仰赖父母的安排,也要听从师长的忠告,更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基本上是没有经过规划的,成功就算幸运,失败则是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你在儿童时代没有进行人生规划,所以你“输在了起跑线上”;到了青年时代,你又没有进行人生规划,即使你奋起直追也无能为力,所以你“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人到中年,你仍没有进行人生规划,结果年华虚度,一事无成,所以你只能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从出生到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规划的 非自主时期 ,这时自己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人生经验,更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潜能,一切都要仰仗父母的安排。这个阶段是成功还是失败,责任主要在父母!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还在娘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出生后又紧锣密鼓地安排早期教育,上学后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弄得孩子无精打采,疲惫不堪,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烂漫和快乐幸福的童年!有的父母则坚信“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认为儿童的成长还是要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结果让孩子放任自流,不成大器。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察颜观色 。父母从小就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语言和动手能力,对孩子的潜能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他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让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父母只需从旁观察,留意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要故意引导,更不要横加干涉。很多体育奇才和艺术尖子都是这样被发现的,比如我国的男女体操运动员从小就是“好苗子”。 因势利导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特长后,就不要再让他成天价地什么都学了,而是要让他专注于那个特长的特别训练。爱说话的训练演讲能力,爱画画的可以上美术班,爱唱歌的可以上音乐班,有条件的还要舍得花大钱,让孩子拜名师、学绝技。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台球明星丁俊晖实际上是他父亲一手培养成才的。 从基础教育迈入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规划的半自主时期 ,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有些事也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希望父母当自己的参谋,也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这个阶段是成功还是失败,家长和老师有一半责任,自己也有一半责任。这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扬长避短 。人的天赋是有限的,也是不全面的。有的人喜欢数理化,有的人则喜欢文史地。读高中时文科生选读理科或理科生选读文科还不那么要紧,就算扩大知识面好了,但上大学选错科系就麻烦了,好在现在允许改科系。高考填志愿一定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更应该顺应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今后的学业上收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兴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想起本人的经历,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绘画,并且打算报考美术院校,结果因故没能考成。自己擅长的画画、写字最终只是沦为了业余爱好!呵呵,本人如今业绩平平,兴趣与专业错位不无关系啊! 奋发向上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找对了方向,就应该顺道往前走。只要条件允许,上完大学再读研究生,还要争取出国留学,最好中间不要耽搁太多时间。本人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因为断断续续完成学业,在毫无方向的探索中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岁月。你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培养各种技能和本领,让自己占据求职的制高点。当然,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你认为能充分发挥你的作用,并且觉得活得很精彩,无论学习和工作都是无可指责的。 从求学阶段结束到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规划的自主时期 ,个人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自己的事情全靠自己做主。是成是败,完全靠自己的决断。首先应该在心中形成几个短期目标,待这些目标实现后,再向更高的中远期目标迈进。成功可以复制,但没有人总是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规划的人生就不会让人失去方向。这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敢想敢干 。趁着自己年轻,血气方刚,没有什么包袱,不必那么早就把自己“拴在一棵树上”,可以多尝试几种职业,即所谓先“就业”再“择业”。工作岗位“被炒”或“炒”都很正常,摔跤了不要紧,可以爬起来继续前行。经过几轮摸爬滚打之后,你大致上对于自己有啥能耐就有底了,这时再选一个你能“人尽其才”又能“乐在其中”的职业,应该就是自己在职场上走向成功的开始! 有舍有得 。成功并不是凡事都要往前冲,不要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自己认为比较擅长的,可以尽力而为;自己认为比较吃力的,要学会舍弃。如果什么事情都勉强自己,不仅干不好工作,还会累坏身体,得不偿失,实在不可取。也有的人患得患失,模凌两可,主次不分,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有位朋友跟我一样是学生物工程的,读博不去北京、上海,而是来广州,一心想去公司搞产品开发,但后来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单位,可能又留恋学校的生活,最后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至今仍后悔不迭! 互助互利 。一个人的成功除个人努力外,还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好坏。只有那些谦虚谨慎,善于团结大多数人,跟同事关系融洽又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你的学问做得再好,学术水平再高,完全达到了院士评选要求,但没有人认识你,也没有人推荐你,这个院士你是注定当不成的!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太清高,跟同行老死不相往来,恐怕也不那么吃得开,成功也就流于空谈了。 以上事实清楚地表明,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而且规划得越早越好!成功的人生离不开长辈的倾心提携、师长的谆谆教诲、社会的鼎力支持,更要靠自己正确和适度的把握!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实、圆满、快乐、幸福的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4680 次阅读|21 个评论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热度 1 yejian 2010-3-31 00:54
从来没给儿子画过什么起跑线,也没买过运动服和跑鞋,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坦然的,但是看到别的孩子大都是全能运动员,都是A4纸等身,而我儿子,除了前两年用用纸尿布,几乎是在裸奔,偶尔也会有一丝不安。读到郑渊洁郑名人的博文,方才释然。想起孩子两三个月时给一份妇幼杂志写的一篇新爹手记,便翻出来,与名人的文章一起晒晒,赚点点击,呵呵。 儿子,你就没事儿偷着长吧 在冰冷的家属休息室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等了一天一夜后,儿子终于降生了。于是所有的惊慌失措、三十而栗,都被没日没夜的手忙脚乱取代。老人们说,添个孩子等于多了十亩地,所幸有外婆赶来,轻松不少,但觉是再也睡不够了。以前曾和一位参加过自卫反击的英雄人物聊过天,我问他打仗时究竟怕不怕,他说枪响之前怕得想尿裤子,枪一响,哪里还有什么怕不怕没空去怕了。看来当爹和打仗是一个道理。 小东西倒也可爱,小模样长得挺周正,都说是我的克隆,在医院里就吸引了一大帮生了女儿的准丈母娘,当爹的忍不住暗自得意。老婆去查了星相,又看手相,据说儿子不是总统就是黑社会老大的料。既然是大人物,看来马屁得拍在前面了,以免到时候临时抱佛脚的尴尬。老婆想得挺远,已经在未雨绸缪今后几十年的培养大计。问我有何打算,我答:等儿子能跑的时候,扔回西部老家,让他去接近大自然,接受纯粹的野性生活体验。接着送给外公,如果还可堪造就,就给他一点音乐启蒙,但千万不能累着孩子。再后来就接回来读书,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不留级就行。老婆再问:你是不是想培养一个废物? 且让她认为我在开玩笑吧,其实我已经认了几分真。就拿野性生活体验来说吧,生活在当今大城市这种人类动物园里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回想自己和小伙伴们在山上林间任意逍遥的岁月,那份快乐,现在的孩子能有几个能去体验?让充满好奇的心灵浸润在那样的快乐中,孩子的品格本性能不比关在动物园里成长更丰满? 常有人在有了孩子后自嘲说,自己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吧。于是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家事中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孩子小小年纪就学英语、学钢琴、学画画、学游泳、学一切可以出人头地的本事。随便找一个班去看看,那些我们大人所谓的特长,也许根本就再也说不上是特长了大家都会呀。孩子的身上负载了太多太多的长辈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理想,成了长辈的试验品,成了植物园里的温室小苗。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真的好可怜。孩子其实更可怜。他不是在为他自己成长,而是在为长辈成长。我们对自己的不长进都非常的宽容,孩子没有按我们的预想长进,却是我们无法容忍的;我们作为父母的自豪感,也大多建立在自己的设计和努力得到了实现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循环了几千年。孩子其实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袁枚的病梅。 再累不能累孩子。占着儿子的外公是音乐家这一点,儿子的老爸又是小有名气的业余摇滚歌手,且看他有没有音乐天分吧,其他就看他自己的兴趣。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全才,都是天才,这世界也太恐怖了一点。再开个玩笑,如果未来的世界真是这个样,也许孩子笨一点倒可以算作特长了,比如说阿甘。不管儿子将来是做叶利钦还是叶多芬,也不管是叶月笙还是叶阿甘,就让儿子自由成长吧,个性的养成才最重要。 再往后就该读书了。前几天听同事讲,她女儿因作文得了低分,气得回家直哭,而她平时文章是写得很好的,还是报纸上的小作家。据说老师给了个开头三只老鼠偷油吃,让孩子们任意发挥想象往下续。其实老师已经定下了中心思想:老鼠们发挥聪明才智,终于遂愿。小姑娘的思路则要开阔得多:正当老鼠们要得逞的时候,猫来了,于是有了更精彩的警匪故事。但因为文章偏离了中心思想,惨了。听了以后,感觉脖子里凉嗖嗖的。这发挥想象如何说起?现在的素质教育真的越搞越可怕,听说连进好的幼儿园都要用英语水平来选拔了,从强劲无比的考试指挥棒到小小的日常的中心思想指挥棒,都在禁锢天性的发展,也都是在培养以曲为美的病梅。我现在已经开始慎重考虑要不要送儿子去上学。还好本人在出版社混事儿,同事中理工农医、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什么人物都不缺,就把儿子带着上班吧,说不定还真能成就一个真正的博士。希望不会因为一个孩子不去学校而破坏了国家义务教育计划的实施,那不是我的本意。 还有一个担心是孩子早熟。听四五岁的孩子说几句话,关联词一个接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好怕。想我等当年,嘴当是相当笨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物种而存在,除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具有超长的可供学习的幼年期。想想确实有道理,假如我们像猴子一样几岁就成熟了,大概是不会背着书包去读大学的。那现在孩子语言的小大人化,究竟算是进化还是退化呢?真想去问问人类学家。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只有机会和大人交流吧。我们这一代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才没有早熟?想到这里,我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再生一个孩子。我的初衷也不是要去破坏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只是希望儿子多一些童真和童趣。 儿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多,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基本上是哭了就吃,吃了就睡,我也才有闲抽空写这些文字。想搁笔的时候,儿子正在睡梦里哼哼叽叽,伸胳膊动腿儿的,忽而表情痛苦,忽而笑靥如花。听有经验的人讲,这就是在长。这样算来,小东西长得也真够频繁的。从表观上来看,也确实有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的感觉。老家四川盛产生猪,因此也盛产猪饲料。记得有个厂家的饲料广告词印象深刻:吃了就睡,睡了就长。这广告词用在饲料上,真浪费了。如果用在婴儿奶粉上,就更有人情味了,经济效益也一定更可观。 吃着母乳加奶粉,儿子,你就没事儿偷着长吧。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两岁半,一天半中全程自己上下九寨沟两趟,谁要抱他跟谁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35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绉议
张能立 2009-11-30 11:42
不少学校老师、教育专家、家长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各种培优工程应运而生,家长和孩子每个周末参加各种培优班像赶场子一样。起跑线实际上是来源于田径这类竞技运动,由于每个受运动员听力、反应能力和运动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每个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起跑时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如果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运动员起跑,那么运动员输在起跑线上是合情合理的。我们经常可以在国际大赛上看到,观众除了给胜利者巨大的欢呼声外,还对那种由于各种意外出了差错的运动员,坚持跑甚至是用走的方式来完成比赛,也给予了热情的掌声。这些运动员虽然不是运动竞技的胜利者,但他们是精神竞技的胜利者,因此也赢得了观众的尊重和喝彩!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长跑过程,老师家长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孩子们的起跑,要鼓励孩子不要在意是否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在意我们能不能跨越终点!要培养孩子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并且能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假以时日,孩子们一定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告慰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说和做:我能,我能,我能。
个人分类: 教育|265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