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感遇聚散的生命之气
热度 1 Drhuanghui 2019-7-23 13:55
住在水里的鱼看得见水吗?它们知道自己在水里吗?它们游弋在水中能感觉得到水吗?这样的问题听起来有点可笑,不过,对于生活在大气中的人来说,不认可生命之 “气”的却大有人在。 1、生命活在气里 虽然我们时刻谈论着气, “我很生气”,“那人气势汹汹”,“你对我客气点”……,可是,我们却只认识身体,而对生命之“气”的存在产生质疑。正如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所说的:“人类有一个显见和突出的现象,他们有身体并且他们是身体。” 如果我们将生命比作一粒种子,当种子发出芽后,意味着它已经不再是种子了,它脱掉了外壳,果肉也逐渐消失在泥土中,种仁开始它蜕变的旅程,来到了枝藤叶茂、花朵芬芳、果实累累的彼岸。枝藤、花叶、果实、气味已经不同于原来的种子,感遇聚散的生命之气已经在它们的内部绽放。 生命出生在气里,生活在气里,呼吸在气里,有一天也会消失在气里。气围绕着你,你的内部和外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气。气不是一个生命,气存在于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气的感应带来的作物、声音、气味、色泽,整个魔术般的生命就是感遇聚散的气的运动变化。 可是,就有一些人常常脱离现实,他们置身于大气而不顾,看不到气,他们攻击中医,指责 “气”很荒谬、不科学。糟糕的是,许多中医人士生怕别人说中医不科学,非要给“气”贴上物质的标签,将“气”定义为精微物质,好像冠上个物质的术语就显得科学似的,而事实上他们根本无法说清楚精微物质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气 ”一旦被定义为物质,其大气压力便被抹灭了,天地运转带来的交感贯通的势能和感应磁场的变化也跟着被抹灭了。 2、包裹生命之气 生命体由一个皮囊包裹着,皮肤确定了生命体的界限,它界定了生命与世界的区隔。皮肤是生命周围的界限,它保护生命与世界区隔开来,它把生命从世界里面分离出来,它允许生命从某些出口或者以某种缓慢平和的方式进入世界,或是让世界从某些入口进入生命。如果没有皮肤,生命就没有办法存在,生命会在环绕着生命的事物里失去自己的界限。 呼吸气息就是生命出入于世界和世界进出于生命的主要方式。俗话说人活的是一口气,争的也是一口气。有气就有了生命,生命结束时则会咽下最后一口气。生命之气来自呼吸吐纳,呼吸是生命和活力的源泉,第一次呼吸预示着生命的开始,最后一口气预示着生命的终结。呼吸的感应动力作为生命的个体标志,它不同于其他生理活动过程,或形成于出生之前(如血液循环),或出现在出生之后(如消化能力),而是伴随着出生开始,随着生命终结而终结,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呼吸活动这样如此密切地同生命活动结合在一起。不再呼吸气息的身体会僵硬如枯枝,随后溃烂而分崩离析。 当一个人被烧伤的面积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他还活着,虽然皮肤变化了,面目全非了,但是,他还是他,不是他的皮肤。所以,我们不是一个同样的身体,而是一个连续体。从某个角度来说,生命是同一个连续体;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生命是不一样的,因为生命一直不断地更新改变。 皮肤包裹着生命的身体,让它拥有一个形态、界定与界限。当皮肤被火烧伤,你身体的界限,你和世界的区隔,包裹着你的身体、你的记忆、你的过去、你的欲望、你的爱恨、悲伤和快乐的皮囊就会遭到破坏,你不但会感受到皮肤烧伤的剧痛,而且还会变得躁动不安,那种没有自我的不安。当给你烧伤的皮肤涂上一层用香油提炼中药制成的油膏,油膏临时代替了你的皮肤,很快你又会有了界限,又能感受到自我,很快你就会安静下来,疼痛马上也会缓解下来,新的皮肤在这种生死攸关状态下快速生长,不,是快速自组织、自创造。油膏不仅起到了临时界限、区隔的作用,其透气性能还能有效防止炎症的发生,为皮肤的生长赢得时机,比起人为的抗菌消炎、植皮,效果不知要好过多少倍,而且还不会留下遗憾的瘢痕。 我们不可以把生命看成一个实体,而应该是以油膏状的皮肤包裹着气的运作、水火交融的连续体,气的运作像火焰一样的延续,又像河流一样的流淌。皮肤只有接触火才会受到伤害,接触水、木、土、金都不会受到伤害。当河流的堤坝被水冲垮,我们要做的只能是用土填堵,为河流筑起界限、区隔,河流便依然还是河流,而不是用火、木去筑起界限、区隔。而当皮肤被火烫伤,只有用油膏才能为身体筑起一层界限、区隔,而用木、土、金则无法为身体筑起一层界限、区隔。 3、感应势能贯通生命 由于有了解剖生理知识的概念,我们通常会以为血液的流动是依靠心脏收缩与舒张的搏动,这种直观认识只是看见了表象。 “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呼吸感应脉冲才是生命流体的动力源泉,而我们所看见的心脏跳动反倒是源自血液的离子偶极效应。 王充指出: “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气的极性感应力为“精”,精气也叫精力。气是精神的源泉,也是能量的动力。《敦煌医药文献》中记载:“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先,以心为根,以肾为蒂。”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 没有呼吸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血液的流动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心脏这样的动力泵,而是籍由呼吸气的出入那样受潮汐往来的影响。 “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 “心肾”代表水火、阴阳之极性。万物因“负阴而抱阳”的耦极性相感形成磁场感应势能的“冲气”,显现出呼吸出入和磁场电流脉冲,血脉因之流行泛扬,并非心脏自主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连续体,犹如一条河流,与自然大气一气呵成。当一个波浪出现时,籍由这个波浪冲击的力量,另一个波浪出现了,接着籍由第二个波浪的力量,第三个波浪出现 ……呼吸、脉动,相续、连续,脉动的偶极效应连贯就是这样出现的,生命就是这种一连串流动的过程组成的连续体。生命的火焰不断燃起,新的火焰不断地替代燃尽的火焰,一浪接一浪、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地持续不断。 生命痴迷于音乐有其内在机制,一首动听的乐曲从陌生到熟悉,足以点燃我们全身的激情,让我们陶醉在愉悦的和谐状态,我们每一个组织细胞都能沉浸在音乐节奏的动感之中。贯通就是一种动感,我们因之而欣快、疯狂、忧思、动情,呈现出可以被感知的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感应各组成成分的整体性特征,其整体性要么体现在感应形式上,要么隐含在感应环境或者感应者的内在。而脉动就是偶极连贯互动,是在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和偶极连贯的整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整体和各个部位,其生成的方式并非封闭固定的机械原理,而是建立在生命内在气息的首尾呼应、功能互动基础上并与自然大气一气呵成的气息脉动连贯,以及与他人情感的勾连交流,并具有隐蔽和开显的特性。生命之所以有别于简单的机械系统,就在于生命具有创造性,生命的脉动自始至终都智慧地与自然环境变化保持着连贯的气息交换、饮食消化、新陈代谢,以及生命在感应环境时的功能互动和沟通交流的脉动连贯。 4、标在骨本在气的骨关节病 一说到骨关节炎,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是骨质方面的问题,而影像检查也确实让我们能直观地看到骨质增生、变形。看得见的东西总是容易得到认同,因为我们容易被眼见为实的东西所迷惑,而将注意力盯在结构变化上。至于骨质为什么会增生、变形,我们置若罔闻,几乎没有人将增生、结构变形理解为气的感应势能阻尼造成过度压力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出于对增生、结构变形的担忧,我们很容易心安理得地将这样的事情交给骨科或者外科医生去处理,而不是从中领悟其缘由并利用感应势能的贯通原理实现自我调节的机制,也不会考虑交由外部力量处理的后果只会使我们的身体比原先更加脆弱。 仅仅盯住局部结构,将局部结构作为疾病的认识对象带来了方法上的局限,以至于我们永远也经验不到有关疾病 “到底怎么可能发生”的意义与方式的消息。正是由于仅从结构变化上来认识退行性骨关节炎,仅从结构变化上去处理退行性骨关节炎问题,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必然导致骨关节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这种现状。 每一种组织的生长,要么肥大,要么增生,这是生长规律。细胞数量的增加被称为 “增生”,细胞体积的增大被称为“肥大”。增生、变形的后面都蕴含着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恒久的巨大气力,这种气力足以使一粒种子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正是因为骨关节部位承受着一股被阻尼的强大的、异常的、持久的气力,才会发生骨关节的增生、变性。所以,只有将这股气力化解掉,转化为它的另一极,退行性骨关节炎才能获得彻底的康复,就像用力鼓起的肌肉是硬邦邦的,但只要把力气松泄了,肌肉马上就会软下来。 身体的气贵在贯通运行,才能清气上行,浊气下降,则水清气和。如果气流阻塞,气血脉络淤阻,全身肌肉骨骼过于干涩,肌肉便会僵硬板结,于是骨关节活动不利,出现软骨组织变形、干结、增生。就像土壤太过干结,水气便无法贯通流动,植物便会干枯。浊气如果不能下降,你的内在是清浊不分,一片混乱,清窍就会被蒙蔽,它摧毁你的意志,造成你与内在产生冲突,你整个人都会变得非常僵化、脆弱。 唯有贯通脉络阳气,化解促使增生、变性的那股强大的、异常的、持久的感应势能压力,才是延缓老化、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病等骨关节僵化的根本之道。人们也许无法理解或难以置信中国医学利用中药药性的阴阳极性感应之道能治好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病等骨关节病,然而事实是不仅可以完全治好,不再复发,而且轻者只需一个月,重者几个月即可完全康复。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1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心镜、感应与痴呆的治疗
Drhuanghui 2019-6-27 13:40
小王: “姥姥,您说什么呢?” 姥姥: “我还没,嗯,那个什么来着?到了,这边这边,也不,干什么?不来了,哼!也就那。我这、我这,这下好了。他呀,也是……反正、反正,那就是,还算是,你也那,哎,不说了。” 她每天都喜欢站在镜子面前“唠嗑”, 在她看来,镜子里的人并不是她自己,而是别人,但她又无法确定是谁,一会儿说这,一会儿又变到那,有时还会拿着东西一边递给镜子里面的人,一边说“我这有呢,还有呢”。 这个姥姥痴呆了,她的认知出现了严重障碍,处理信息极其困难,无法达到正常人会话合作原则的要求,无法准确表达信息。她对不到词,说的很空洞、模糊,她已经没有办法同别人会心、交流,她找不到感觉。因为找不到感觉,所以她很烦躁;因为找不到感觉,所以她无法做出回应。 1、心境感通的镜像关系 有心则必有境,外物映照在心镜的物象,以及心中想象的物象如同我们照镜子一样,有心则必有境与之相对,心境俱现俱起,反之亦然。心与境的这种镜像关系属于生命感应世界的一种有感而应现象,而心对境的感应过程既为认知之事,也必然伴随着情 、 意,蕴涵着知 、 情 、 意的互摄,构成了心镜感通的内在镜像机制。 镜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那只是一个幻象,在镜子里什么都没有。虽然那只是个幻象,可你的内在却有些东西在涌动,那是生命内在的 “象”,是认知的生理基础,没有“象”,你根本就不可能有所回应、有所认知。感受形成的“象”不同,回应“象”的认知观念也就不同。“认”是“象”的“感”,“知”是“象”的“应”。有了“象”的同步认知感应,才会贯通成为“意”和“识”,而感应贯通成为“意识”的过程便是传播、放大、指挥这个“象”的信息程序过程。此种自我与他人 、 他境的浑然一体、感通无隔的心境关系便是我们所说的心镜,如同果仁对环境的感应,而不是果壳的接触。 生命 “心象”既不属于物本身的形象,也不同于镜中之像,而是超越它,是具有生命所要表达的“意”之“象”,它内存为意识,外化为认知行为。一个仅仅眼睛瞎了或耳朵聋了的人,并不会妨碍他的认知,因为心镜之“象”既可以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聚焦、映像,也可以心中想象物象,形成认知观念。心镜之“象”蕴含的不仅是形态、颜色、声音、气味、行为规律,还有其自有的习性、意识、感觉、观念和使命的认知规定。“象”不仅规定了生命建构、身体图式、特性存续,它包含成象、成形、成性三方面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感知世界、获得认知,进而演化表征的内在本质。 这个姥姥的认知障碍不是眼睛或者耳朵出了问题,而是心境感通的内部镜像机制出了问题。在镜子里她聚不了焦,锁定不了目标,心与境无法同步,无法贯通成为 “意”和“识”,无法言“象”来识“意”,无法形成感受、认知和回应的互动。所以,她无法进一步交流,她不断地想找到合适的词,但总是感到不对,她不断地更换词,不断地使用代词。因为无法确定交流对象,就好像我们认错人时那尴尬的一瞬间,而她则处于不断认错人的尴尬状态,所以,她自言自语,声音低怯,说出来的话在常人看来似乎前后毫不相关,空洞模糊,古怪难懂。 2、感应成象的认知机制 望烟熏之 “象”即知是柴火或煤火在燃烧,以及火势之大小和燃烧旺盛程度;观河水之“文”可知天气是干旱还是急风暴雨。我们从事物的外在现象来测知其内在规律、内在数理或义理的智慧缘于什么道理?如果我们自身内在没有这种观象的智慧,又怎么可能产生测知其内在规律、内在数理或义理的认知智慧? 内在是莹明的,莹明之光与阴阳极性交感磁场的相互作用,如同处于磁化状态的物质与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引起各种光学现象,这种光学现象为磁光效应。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感是性之妙用,性是感之本体。生命感应世界并非只是一个感觉而已,而是感生万物,生象成形的“物物象天地”过程。感应后的共振散射,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有周期的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有生命活力的生命内象和结构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被归属为一种 “构象病”,“构象”指的是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不能正常转运到位。研究发现,温度、高压可诱导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引起蛋白质折叠,并在某种条件下发生聚集或结构重排。分子的构象平衡极易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使维持生物大分子立体结构的氢键、疏水作用和离子作用等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蛋白质原来的构造被破坏并发生变性。环境条件导致蛋白质从一级结构折叠至立体结构变化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其实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 感官接受压力、势能、映像、温度、消息,也能敏感地传递压力、势能、映像、温度、消息给贯通的部分,这就是 “感”和“应”的势能贯通过程,也可以说是“象”的信息程序传播、放大、指挥过程。镜像所激发的放电属于生命感应外界的方式之一,放电所形成的电波具有同步化和去同步化的规则作用,对行为、情感、生理生化和生命特征起到观察、激发、执行、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形成生命反应特性的意义。细胞(神经元)的镜像性质不只是产生反应和放电,也是感应和成 象 、学习和模仿、立意和表述、编码和执行的方式,具有对其投射范围所对应的行为 , 如行走、转头、弯腰和手臂运动等动作进行调制,而这正是生命磁场的磁光效应。 感应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是一种从隐至显、由散至聚、归寂入感的创造,是让人和物同时 “生成”、心和物一起“共振”的创造。感应本身是起始的,也是终极的,是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一个片断贯通一个片断的创造过程。人和世界总是在当时当场的感应契合中相互交感、相互牵引、相互构成、相互贯通,因而二者浑然一体,区而不分。 在阴阳极性交感、光暗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世界里,时间赋予光线感性的色彩,让光和象在时间的流逝中共同塑造着流动的 “四象”,賦予“四象”时空势能传递与感应气象变化,并巧妙地将所有因素糅合到一起营造特定的形态、色彩和气味。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将带来一系列循环的变化,温度、风向、光暗、压力,既进入变形的循环,又推动着变形的循环和代谢更新。感应磁光效应的强弱变化、折射角度等主导着生命流体的“生长”变形,带来一系列变化中的“象”和“形”, 这种意象与变形的循环并非由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而是由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空间感应之中。因此,象也是在感应中贯通的,感应成象,衍射映照贯通,是与自然保持连贯的流动过程,表现为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以及特征的持存性相统一。 3、转换清浊混乱的痴呆状态 身体作为气(磁场势能)的运行转化装置,气在人体内部会随着感应、意志、情感的方向运行。这种运行形成了气力、情绪、感受。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身体气(磁场势能)的运行转化装置需要湿润的气不断滋润,才能更好地流动、贯通,清气上行,浊气下降,则水清气和。如果过于干涩,就像土壤太过干结,便无法流动、贯通,作物便会干枯,无法成象。它迫使你内在的气压混乱,浊气不能下降,清窍就会蒙蔽而映不了像,看到的外像与内象无法对应。它摧毁你的意志,使你的精神分裂、错乱,造成你与内在产生冲突,无法认知。因此,你的内在是清浊不分,一片混乱,你整个人都会变得非常软弱、脆弱。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五运行大论》将生命感应世界形成的阴阳极性势能贯通概括为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在志为思”,“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人对事物的感知实为气感,气是人类与万物(即物与我)、精神与物质(即心与物)的连接态,是认知的物理基础。身体的形态、感觉、运动以及表征生命的情感、意象均会影响认知行为,无论是身体对认知的影响,或认知对生命表征情感、意象的影响,其基础内容都体现在以身体感应为中心的属性关联上。 水中之像虽然是虚幻的,却能映照万物,只有浑浊的水无法映像。浑浊之水流入江河并非经过过滤得以净化,而是在融入感应的趋极性循环中才得以净化,才能形成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正所谓阴阳交感变化不测生成神。若生命阴阳感应磁场势能的运行转化装置紊乱,阴水不能上升滋润,阳气不能升极而下降,不能感应而成清晰之像,便会发生我们所说的认知行为障碍。 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如果你拘泥于大脑神经的老化、蛋白变性,你就会禁锢在 “老年性痴呆无法可医”的观念中而束手无策。“大匠取法”,采用中医阴阳感应之道,以药物的偏性纠正阴阳极性交感之道,调理感应磁场的磁光振频,即可疏通感应势能的脉络贯通,实现阳气潜降,阴水上升,而这实际上也是改进蛋白立体结构的氢键、疏水作用和离子作用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生命体内水清气和,所谓的大脑神经老化、蛋白变性也将自然恢复正常,而重现镜像认知能力。通常情况下经过我们治疗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躁动不安情况便能稳定下来,而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你能观察到他们的认知障碍时间每天都在缩短,他们越来越多地处于与你会心的状态,以至于完全转换认知障碍的困境。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疾病的魔法并非藏在细小的结构里
Drhuanghui 2019-6-14 15:38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多数人都相信 “实在”。而今天,有关疾病基本上都是以 “是什么”的方式来确定其概念,虽然这个“什么”的概念并非终极性的规定与解释,它远没有到事实的尽头,也远没有追溯出终极的意义,却已经误导了人们把它当成某某疾病的“实质”。 1、抗生素迅速失去威力 伴随着超高倍数显微镜的问世和应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逐步开阔 ,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猎奇心的同时,也似乎要向人们宣扬微观世界神奇的影响力。用放大一千倍的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用放大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则能看见病毒,它们被认为是疾病麻烦的制造者 。 诸如感染、炎症、痢疾、流感、病毒性脑炎、天花、水痘、麻疹、肝炎、胃炎、小儿麻痹症、狂犬病、艾滋病等等,都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 ,病毒还会引起癌症。 疾病的缘由似乎已经找到了,人们也因此笃定地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可被视为由特定、单一、能分离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形成。基于疾病的特异性,也带来了特异性治疗的认知,即针对每一种疾病的药品,尤其是 在 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推动 下的 医疗技术进步 的产物 ,磺胺药、青霉素和其它抗生素 等 的到来,世界上有了第一批前所未有的、能有效治疗特殊疾病的药物,科学技术创造了非常强有力的医疗手段并取得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胜利。 令人晦气的是,这个美梦却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医疗中心出版的一份学术刊物敲醒了。这份刊物中一篇名为《抗药性:新瘟疫》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虽然抗菌剂曾一度被誉为 20世纪的“神药”,但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现在却极清醒地意识到,细菌的抗药性已经成为临床一大棘手问题……不幸的是细菌显然很快又产生了新的抗药机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抗生素迅速失去威力,一些传染病专家开始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一旦不能再使用抗生素该怎么办?我们是否又要重新转而求助30年代抗生素尚未问世时的医疗方法? 2、微生物是病吗? 微生物无处不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微生物在积极活动,数以百千万种类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被发现,被认为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如牛毛,仅仅命名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对细菌、病毒的形状、生物特征等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和深度了解。为了对付细菌、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人们尝试着各种抗菌灭菌、消毒防疫办法,发现抗生素、发明疫苗、干扰素等。然而,当科学家对细菌、病毒观察得越多,情况也越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要想把池塘、水沟里的微生物都杀灭,除非将池塘、水沟毒化成微生物无法繁衍的场所,之后的情况又会如何?走进生物的内部世界,就会发现,有多少种生物种类 ,就有几十倍、几百上千倍甚至更多于这些种类的细菌、病毒相伴随。 伴随着医学现代化的进程,医学分科也越来越细,不仅制造了大量的噪音和信息,同时也将世界和人体完整的系统拆分得极其纷繁复杂。因为个人能力或智力的欠缺,我们已无法区别这种纷繁复杂的噪声和信号,而这正是当今医学过 度 干预背后的客观原因。从事医学的人员也开始变得越发谨慎,只能守住阵地,表现出极强的职业行为,宁可错杀一千,不敢放过一个,丝毫不敢有半点创新。对于看病的人甚至仅仅是健康体检的人来说,也已从过去的从容镇静变成了神经过敏的人了。 如今,医生们对本行业的观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把医学称为 “令人烦恼的行业”。有大量证据表明,从业医生对本行业颇为不满。1992年美国医学协会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居然有44%的从业医生称,如果他们原来知道这个行业是这样子的话,当初就不会考医学院了。 执相而求,咫尺千里。事实上早就有人质疑 “微生物”究竟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呢?这些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被什么招惹来的?还是不请自来的呢? 望远镜威力的每一次增长,都向我们凝视的眼睛打开了新的繁星与星云的世界。我们所有的实验,并没有让我们捕捉到界限的蛛丝马迹。在这个领域,天文学家们也大胆地梦想着洞彻宇宙的界限,但是,他们的工具越是完美,在他们目瞪口呆的凝视面前展开的世界越是无际无涯。哈奈尔继续写道:正如望远镜在宏观世界里指导我们一样,显微镜也在微观世界里引领着我们。显微镜的发现,打开了此前不为人知的世界,向研究者揭示了有机生命与有机元素的精密与细微,这是此前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于是,人们便抱有这样一个大胆的希望:追寻最终有机元素的踪迹,或许就是存在的基础。这样的希望,其失望的程度跟我们工具的改良成正比。在一滴水的百分之一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个有机生命的世界,这些生命,通过它们的运动,让我们丝毫也不怀疑:它们同样有动物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感觉和意志。 3、环境信号诱导的感应 看那神奇美妙的雪花,某一天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前一天或后一天的形状, “这些转瞬即逝的形状,每一种都是湿气、运动、压力、温度、稀薄、电压以及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精确表达。”每一片雪花同样都不尽相同,卡鲁斯•斯特恩继续说:“带着多面的观念,这些最简单、最平凡的化合物与生俱来的才能就是这样跟外部世界的造型影响对着干。” 意大利医生弗兰斯科雷迪做过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实验:这儿有一些死动物,或几块肉,我在大热天里把它们暴露在空气中,要不了几天,它们的身上就会布满密密麻麻的蛆。我把类似的尸体在相当新鲜的时候放进广口瓶里,再在瓶口上蒙一块细密的纱布,这样就不会有一条蛆出现。然而,这些死的物质却以先前一样的方式腐烂了。纱布并没有挡住气体或流体,那些被腐肉的气味所吸引的苍蝇蜂拥而至,聚集在瓶子周围,在强有力的但却受到误导的本能的驱使下,把它们的卵产在了纱布上。 到了交配产卵的季节,数以百万计的大马哈鱼凭借着遗传生物钟刻录的使命本能,循着那条曾经把它们送往大海的河流,不分昼夜,日夜兼程,气势磅礴,逆流而上。奔腾的瀑布、湍急的流水、沿途等待着它们的捕鱼者 ,任凭艰辛险阻,没有谁能阻挡这股使命赋予的意志,它们不吃不歇,整整洄游上一个多月,忽视一些理想的产卵地,径直回到它们的出生地。是什么神秘律令有如此般魔力,指使它们坚韧无畏、视死如归,彰显出一种原始而又神秘的生命意志?毫无疑问,是天地间感应的道法,正在唤醒它们回乡的情节,呼唤着游子们回家。 腐肉的诱惑,故乡的呼唤,让我们丝毫不会怀疑生命的感觉和意志的力量。任何生命都不可能会像流行的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自发地从腐水、泥淖和不洁物中产生, “分解与产生,毁灭与革新,在一个无休无止的循环中的任何地方都是环环相扣的”。一切都存在于宇宙之中,物质的、生物的、精神的,只要(也只有)机会和条件适当,就会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表达出来,这种不二法门,没有选择,没有退路。花开了,蜜蜂就来了,花得以传粉授粉,蜜蜂得以成长;果实熟了,酵母菌就开始发酵。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细菌、病毒无处不在,只要机会和条件适当,它们就在积极地活动。 一种核酸粉尘、一段小程序、一种有机物的存在形式,就像一朵雪花、一个水分子的形状那样,在环境中因感而应、转瞬即逝,带着多面的观念跟外部世界的造型影响对着干,球形、杆形、砖形、蝌蚪形病毒等等。我们的身体同样会针对其品质和形态所形成的所谓抗原产生所谓的抗体,无穷无尽的抗原演绎出无穷无尽的抗体,病毒的形状、生物特征以及与之对抗的抗体,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 “带着多面的观念”,与生俱来地跟外部世界的造型影响对着干。 其实,细菌或者病毒无时不刻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气候变化作为初始化信号的诱导条件,既可以激活整个细菌或者病毒群体行为,导致群体感应;也可以淬灭整个群体感应,终结群体感应传递机制。而自然界的生物包括植物在内,它们作为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生命体也同样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群体感应。当生命体在感受到细菌、病毒的群体感应信号后,便会做出防御性反应。比如植物的球茎便会通过提高气孔通透性和蒸发水分,来改变初始化条件进行防御。 对于生命系统来说,感应作为一种初始化信号,信号不同,回应的结论也就不同,比如鸡蛋对不同的温度这种初始化信号做出的回应,温度高了,鸡蛋就熟了;温度低了,没有响应;只有温度合适,鸡蛋才会孵化小鸡。其实防治感冒,应对细菌、病毒感应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只需通过气味的属性原理,改变感应信号的初始化互动条件,比如发汗解表,就能干扰细菌病毒群体感应的信号诱导机制,让我们的生命系统运行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医通过驱风散寒、发汗解表来治疗感冒,这种经验方法用了几千年,它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气味属性改变我们感应的初始化互动条件,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才是先进、科学、可行的方法。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着的智慧藏于象
Drhuanghui 2019-5-31 23:01
蝴蝶也许再也想不起爬虫时代,它忘得一干二净,蝴蝶的形态、生活习性跟爬虫完全不一样了。可是,蝴蝶产下的卵孵化出来的生命过程依旧要从爬虫时代 “受命” 开始,到蝴蝶时代“复命”结束。 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一出生,整体就是完整的,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长大。而植物需要从一粒种子发芽开始,然后再长出枝叶和根须,这个过程对于动物来说都是在子宫里面或者卵壳里面完成的。因此,要探讨 “受命”到 “复命”的重演,虽然不方便在子宫里面或者卵壳里面进行观察,但我们不妨将子宫或者卵壳里面的事情看成植物发芽、生根、长枝叶的过程。 1、自性何以持存? 植物,首先必然源于种子,种子决然不同于 “成分”,因为“成分”没有萌发能力。“内在性”是种子作为生长物的代表和最为本质的特性,它在生命中整体“从内部”产生,而不是“从外部”。也就是说,种子的内部已决定了它要长成什么样,它在不同的时空阶段构造什么样的形态,长到多大,长成什么密度、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如何感应自然并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好比一粒黄豆,它只会发黄豆的芽、长黄豆的枝叶、开黄豆的花蕾、结黄豆的豆荚和黄豆的果实,而决不会发花生的芽、长绿豆的枝叶、散发豇豆的气味、生出赤豆花蕾的色泽。无论我们在黄豆发芽、长枝叶、绽放花蕾、结出豆荚和饱满果实的哪个阶段观看,虽然它的成分在不断地蜕变,它的空间构象在不断地改变,可是,黄豆并不会因此而不再是黄豆。相反,它仍然保持着黄豆不变的性征持存性。无论是观看和嗅闻它的嫩芽、枝叶、花蕾、豆荚,我们都会将它视作 “黄豆”。显然,我们通过观看和嗅闻黄豆嫩芽、枝叶、花蕾、豆荚的过程获得了黄豆性征持存性的认知。那么,黄豆是通过什么保持它在发芽、长枝叶、开花、结果实的过程中不变的性征持存性呢?再进一步说,我们又是通过什么得以认知并形成黄豆保持不变的性征持存性的观念? 当你看到黄豆萌发出了嫩芽,长出了枝藤和绿叶,绽放出了花朵,结出了豆荚和果实,你可曾想过,黄豆所拥有的这份才华和智慧都隐藏在它那种子里的某一处吗?当然,仅仅依靠种子本身是无法成就黄豆芽、枝叶、花朵和豆荚不同的时空形态 的 ,它需要大气、土壤、阳光和雨露,内在寂静之道才得以演化、创造和蜕变。除非黄豆本身已经具足了这些演化、创造和蜕变之道,否则,一切都无法出现。这意味着黄豆萌发嫩芽、长出枝藤和绿叶、绽放花朵、结出豆荚和果实的 “意象”早已以一种潜藏的方式存在于种子里面。 生命到底有什么特性 ?它的特性究竟由什么所决定?当我们使用光谱仪器分析各类生物体,我们可以分析它们的分子结构成分,却无法观察到植物在抽出嫩芽穗、长出花蕾、结出果实过程中创造成分结构的法则以及贯穿种子从芽穗到果实整个圆满过程所持存的气质。成分检测只可能记录某个片刻,就如照相机记录下的某个瞬间,虽然“所有的照片都是准确的,但没有一个是真相”。那些果实中我们所谓的蛋白质、脂肪、糖分、有机酸、维生素成分,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从初始的观念出发,继而萌发出连续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却决定了种子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性征持存性,即种子存有的自性。 2、自性何以复命? 1858年孟德尔提出,遗传性状是由独立不可分割的信息包传递的,生物通过转移这些信息包把“指令”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1926年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菌学家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发现,基因可以在两个生物体间互相传递,从一个细菌到它的临近细菌。即使死了,无生物活性的细菌变成一团化学物质也仍然可以把基因信息传递给活着的细菌。这意味着无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负责运送基因。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公布了结果:运送基因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或称DNA)。因此,基因被认为在功能上就是把生物特性从一个细胞运载到另一个、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遗传单位;在物理形态上,基因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部;在化学成分上,基因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然而,随着基因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作为提供建造蛋白蓝图的基因,其遗传信息要通过一系列独立、协调的步骤传递给它的后代。首先,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细胞分裂时被复制并传递到了细胞中;然后,基因以DNA的形式被转录成RNA副本;最后,这个RNA信息被转译成蛋白质。在这过程中,信息流中的任何干扰都可能影响或中断遗传信息的传递。这就表明,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流动的过程,而非“即使死了,无生物活性的细菌变成一团化学物质也仍然可以把基因信息传递给活着的细菌”,更不是“无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负责运送基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因的遗传信息如何构建流动的、有序的、时间绵延与空间构象相应的图式结构过程?自性不仅蕴含着形态、颜色、气味、习性、行为规律,还有其自有的意识、感觉、观念和使命的规定。每个生命都从一粒种子开始,具有时序性,完成它自身的悄然生长,并自行组织成适当的形式,完全不同于机器的拆装。植物,不但特征形状是从无形的中心力中产生的,连物质群本身也是通过同化而获得的。我们不能将 “自性”的具身原理简单地规定为基因的遗传信息,因为信息是个笼统的概念。遗传信息概念规定了信息来自先天,但生命形象和身体图式是在后天演化生长出来的,而生命在演化形态结构的过程中为何能始终与时空保持着一种对应的流动建构状态?显然,“自性”的复命并非一种信息的转入与传出,而是以一种时空有序的、自相似的、自适应的、有其生命定数的特征持存统一于生命本体感应系统。 虽然全基因组的序列测定早已完成,但是,对于基因之间是如何相互调控以实现复杂的生物功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认识并解析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的构成和动力学机制,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基因表达被认为是自然界生命过程的最基本步骤,生命将其特征信息储存在基因内,通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种类极其丰富的蛋白质。生物体 DNA 通过信息密码的传递,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能,蛋白质进一步实现各种生物功能。因此基因被认为决定了生命体的特征,关乎整个生命体的生存,尤其是生命的发育与繁衍依赖基因遗传稳定的体征,达到繁衍生息的目的,这就要求基因的表达不仅要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与可控性,而且还要有极其高超的艺术表演智慧。可是,基因是如何实现这种极高的准确性与可控性的表达,庞大的基因表达产生种类极其丰富的蛋白质又是何以可能以极高的准确性与可控性整合出一个有机的生命复杂系统?而如此庞大丰富的蛋白质又是如何完成自性的受命与复命,以至于构建成一代一代相貌相似的生物体?显然,仅仅局限于基因层面的研究是无法解答这些问题的。 受精卵是生命的最初状态,受精卵经过胚胎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这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生物体通过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的组织器官,并构成有序的时空结构。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的空间结构的过程被称为图式形成。在动物胚胎发育中,最初的图式形成主要涉及胚轴形成及其一系列相关的细胞分化过程,而细胞分化由基因的极性所调控,胚胎成体的前后极性来源于卵子的极性。也就是说,所谓的遗传信息,其构建流动的、有序的、时间绵延和空间构象相应的图式结构过程是一种极性交感的感应过程。所以,可以认为,唯有生命本体感应系统具身意象才可能使生命形态感应世界的方式不但得以迎合生命自身的意图,也使得世界中许多有意义的部分被整合到生命的形态构造和特征中,而且能够保持或限制生命自身在环境中的特征持存和活动需要。 3、智慧藏于象的感应中 纷繁复杂的世界因何而生成?聪明和智慧从哪里产生?你若不去领悟爬虫之形器向蝴蝶之形器化生之道,以及虫卵重演爬虫时代的复性规律,你便无法理解《黄帝内经》所谓的 “藏象”,你所看到的生命只会是解剖下的一个个孤立的组织器官,而无法将它们同生命的性征持存、自性的受命与复命演化的时序关联起来。 所有的植物虽然都是通过根茎从同样的土壤中吸取营养,但它们却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韭菜种子绝不会长出小葱的形态,白萝卜种子也绝对长不出胡萝卜的颜色,生姜不会长出大蒜味,黄豆不会长出豌豆味。万物是如何 “复性”以及“复什么性”?生命中这一伟大的使命,这种历史弥坚的强烈意愿,这种使它们义无反顾地“受命”与“复命”,并不惜一切去重演、去彰显、去成长、去实现自己特性的隐秘力量,究竟藏在哪里? 宋明儒家学者曾竭尽所能想要找寻出复性这个智慧存在的根据,二程提出了 “性即是理”,陆九渊所谓的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之条理”,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蕴含气种,吴廷翰的“性即气”等等看法,无论是理学派认为的 “理”,或心学派认为的 “心”,还是气学派认为的“气”,都没有具体的说明万物缘何能保持不变的性征持存性及其差别产生的原因。 内在有内在的景象,内在的 “象”也叫“藏象”。就如一枚鸡蛋,我们虽然看不出它有五脏六腑,但它必然有五脏六腑之“象”,只需经过温度的初始化,就如同显像过程,鸡蛋便涌现成一只五脏六腑俱全的小鸡了。不管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还是将来长大的大鸡,它们都是完美的、整体性的。 离开了 “象”而仅仅从“理”、“心”、“气”去寻找产生性征持存及其差别的原因,你是不可能找到其生成根据的。正如庄子“象罔得珠”的寓言所说的,对“道”的求索,智慧、感官、言辨都无能为力,只有“象罔乃可以得之”,因为“象”映摄在眸中,若有形,若无形。 “在天成象”意味着尚未成形的、潜在的、先天的、形而上的存在状态。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地成形”,即已成形的、能够被我们经验到的、后天的、形而下的生成状态。万物的变化基于先天既有的成象原理,才能在后天生长成形。如果以太极卦象演化生命系统的变化,那么,卦所代表的是阴阳的极性交感变化,而“象”指的是内象、内在的景象。易卦含有“象”, 易卦演绎的是“象”的变化。同样的道理,基因的极性交感导致细胞分化,但基因演绎的同样是“象”的变化。 对于一年一度的草本植物来说,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段才结出果实。木本植物需要数年的生长才会开始挂果,果实也是在当年发芽、长枝叶、开花结果的尾声中完成。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需要成长数年乃至数十年才具有生育能力,其果实(后代)也是在动物的鼎盛时期才具有孕育能力。生命内在的磁光效应,经感应成 “象”映照于道中,蕴含了生命全过程的成长之象。染色体其实就是生命内在的磁光效应,道家称之为阴阳极性交感产生的“神光”。“象”表明了生命太极自然而然的摄影成像之道,以及连贯成像存储记忆的技能,而遗传信息的概念难以表达遗传的原理和自然法则。 种子内心的太极蕴含有 “象”,它是种子的心灵。没有“象”,种子便不成为种子的意义。生命从“受命”到“复命”,自始至终每时每刻都一直有“象”,一刻没“象”都不可能延续生命的意义。虽然种子的外壳与外界直接接触,但觉知并做出反应的却是果仁,自内心深底萌发“生意”。心灵之所以能对感知对象“刺激”做出反应,正是基于内心有“象”。 成长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是全部涌现的,不是像建筑物那样一点一点完善的。成长不管是刚开始冒出初始观念的汁液,还是长出一丁点大的嫩芽,乃至后期的开花结果,它都是整体的、系统的、自组织的、自相似的、自适应的、涌现的。内在的 “象”不是我们从外在观看的那个样子,内在太极摄影的“象”, 那是生长物,是在时空演化过程中能成为“理”的架构,顺着这个 “理”, 从那颗“心”里流溢而出,它有自己的秩序和条理,终归要长成原初的那个样子、那个圆满过程。 4、复性的演化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生命之 “象”是先天的,构成身体意象的元素以及身体意象的基本框架是先天的,身体图式、本体感受器、模块交互能力等都是先天的。“象”不是一个哲学思维范畴的概念,它是一种生命建构、身体图式、特性存续,以及“受命”与“复命”的演化表征过程,它包括了成象、成形、成性等三方面的内容。 太极有 “象”,“象其物宜”,太极变化之“易”的核心内容是“象”的演化,而演化之象即“易象”。事物的性质、道理、规律取决于“易象”,表征为物宜之“像”,即形上之“象”与形下之“器”的内在一致性是建构在“象其物宜”的比类相像基础上的。在“受命”与“复命”的重演中,始终能维持和实现自己的独有特性——“复性”的缘由,是因为生命之气含“象”,生命太极有“象”。犹如 “象罔得道”,“象”如同眼珠里面的“成像”,生成于虚静的心灵境界中而生成万物且不会走样。一切可以描述的都是实有,而生成实有的象都是从气感而现。 《黄帝内经》的 “藏象”不是当今中医界所指的“藏于体内的内脏和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的概念,“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属于解剖思维概念。内脏实体一旦被拆分,如何才能将表现于外的征象界定并归属于某个内脏?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形”是“器”的外在显示,而“象”是“道”的内在表达。 “象”不同于“形”,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联性。“象”与“天(先天)”相应,“形”与“地(后天)”相应;“象”是时间性的,“形”是空间性的;“象”虚,“形”实;“象”隐,“形”显;“象”简,“形”繁;“象”概括,“形”具体;“象”偏重主体;“形”偏重客体;“象”与“道”通,“形”与“器”连;“象”靠意象方能摄取,“形”靠感官就能感知。要想“观物取象”,不仅需要一个从“象”到“形”的具化过程,还需要靠人的洞察力,从天地自然变化的悟道中“兆见”“象”。 生命 “内在的性”有它自己的“象”,它的形式是内生的、自动生成的,“率性之谓道”,这样的道路始终是敞开的。植物的发芽力使凝固的空气和水的基质改变形状,成为草和叶,这种活着的智慧藏于象,这种发芽力正是“象”在阴阳极性交感的感应贯通过程中达成的,这种活着的成象、成形、成性原理隐藏在至高权威的“阴阳极性感应法则”中,虽然它没有发布任何指令,却无形中让每一个个体忠实于自己的特殊天性。 只有圆满的种子才会有萌发能力,而没有圆满的种子是不具备这种萌发能力的。种子作为 “原初”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从“原初”的圆满走向分裂,再回到原初的圆满。这种循环构造便是复性,“复其性”即“复其初”,也就是恢复到天理流行、湛然具备之层次。 物之变化必然有象显示出来,象为阴阳二气交相感应的结果,有气必有象,气和象是不可分离的。气虽有象,但必须与时间结合, “随时而起化”,与阴阳、翕辟、生杀等相应以生,即春以生发,夏以壮大,秋以肃杀,冬以收藏。象与时而显,时就是气象之变化过程,象就是气之变化之象。象作为变化之象必然体现为具体的时间过程,象只是气之生成者,它可遇时而显,与时而化,即使在未形成具体形体之前,也并不影响气象已然存乎其中。生命的时态四象对应四季,象将气与时间结合起来,在“易”的演化过程中,便形成了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对应肝为少阳,心为太阳,肺为太阴,肾为少阴的藏象本体系统。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遇聚散的生命之气
Drhuanghui 2019-4-18 15:40
住在水里的鱼看得见水吗?它们知道自己在水里吗?它们游弋在水中能感觉得到水吗?这样的问题听起来有点可笑,不过,对于生活在大气中的人来说,不认可生命之 “气”的却大有人在。 1、生命活在气里 虽然我们时刻谈论着气, “我很生气”,“那人气势汹汹”,“你对我客气点”……,可是,我们却只认识身体,而对生命之“气”的存在产生质疑。正如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所说的:“人类有一个显见和突出的现象,他们有身体并且他们是身体。” 如果我们将生命比作一粒种子,当种子发出芽后,意味着它已经不再是种子了,它脱掉了外壳,果肉也逐渐消失在泥土中,种仁开始它蜕变的旅程,来到了枝藤叶茂、花朵芬芳、果实累累的彼岸。枝藤、花叶、果实、气味已经不同于原来的种子,感遇聚散的生命之气已经在它们的内部绽放。 生命出生在气里,生活在气里,呼吸在气里,有一天也会消失在气里。气围绕着你,你的内部和外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气。气不是一个生命,气存在于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气的感应带来的作物、声音、气味、色泽,整个魔术般的生命就是感遇聚散的气的运动变化。 可是,就有一些人常常脱离现实,他们置身于大气而不顾,看不到气,他们攻击中医,指责 “气”很荒谬、不科学。糟糕的是,许多中医人士生怕别人说中医不科学,非要给“气”贴上物质的标签,将“气”定义为精微物质,好像冠上个物质的术语就显得科学似的,而事实上他们根本无法说清楚精微物质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气 ”一旦被定义为物质,其大气压力便被抹灭了,天地运转带来的交感贯通的势能和感应磁场的变化也跟着被抹灭了。 2、包裹生命之气 生命体由一个皮囊包裹着,皮肤确定了生命体的界限,它界定了生命与世界的区隔。皮肤是生命周围的界限,它保护生命与世界区隔开来,它把生命从世界里面分离出来,它允许生命从某些出口或者以某种缓慢平和的方式进入世界,或是让世界从某些入口进入生命。如果没有皮肤,生命就没有办法存在,生命会在环绕着生命的事物里失去自己的界限。 呼吸气息就是生命出入于世界和世界进出于生命的主要方式。俗话说人活的是一口气,争的也是一口气。有气就有了生命,生命结束时则会咽下最后一口气。生命之气来自呼吸吐纳,呼吸是生命和活力的源泉,第一次呼吸预示着生命的开始,最后一口气预示着生命的终结。呼吸的感应动力作为生命的个体标志,它不同于其他生理活动过程,或形成于出生之前(如血液循环),或出现在出生之后(如消化能力),而是伴随着出生开始,随着生命终结而终结,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呼吸活动这样如此密切地同生命活动结合在一起。不再呼吸气息的身体会僵硬如枯枝,随后溃烂而分崩离析。 当一个人被烧伤的面积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他还活着,虽然皮肤变化了,面目全非了,但是,他还是他,不是他的皮肤。所以,我们不是一个同样的身体,而是一个连续体。从某个角度来说,生命是同一个连续体;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生命是不一样的,因为生命一直不断地更新改变。 皮肤包裹着生命的身体,让它拥有一个形态、界定与界限。当皮肤被火烧伤,你身体的界限,你和世界的区隔,包裹着你的身体、你的记忆、你的过去、你的欲望、你的爱恨、悲伤和快乐的皮囊就会遭到破坏,你不但会感受到皮肤烧伤的剧痛,而且还会变得躁动不安,那种没有自我的不安。当给你烧伤的皮肤涂上一层用香油提炼中药制成的油膏,油膏临时代替了你的皮肤,很快你又会有了界限,又能感受到自我,很快你就会安静下来,疼痛马上也会缓解下来,新的皮肤在这种生死攸关状态下快速生长,不,是快速自组织、自创造。油膏不仅起到了临时界限、区隔的作用,其透气性能还能有效防止炎症的发生,为皮肤的生长赢得时机,比起人为的抗菌消炎、植皮,效果不知要好过多少倍,而且还不会留下遗憾的瘢痕。 我们不可以把生命看成一个实体,而应该是以油膏状的皮肤包裹着气的运作、水火交融的连续体,气的运作像火焰一样的延续,又像河流一样的流淌。皮肤只有接触火才会受到伤害,接触水、木、土、金都不会受到伤害。当河流的堤坝被水冲垮,我们要做的只能是用土填堵,为河流筑起界限、区隔,河流便依然还是河流,而不是用火、木去筑起界限、区隔。而当皮肤被火烫伤,只有用油膏才能为身体筑起一层界限、区隔,而用木、土、金则无法为身体筑起一层界限、区隔。 3、感应势能贯通生命 由于有了解剖生理知识的概念,我们通常会以为血液的流动是依靠心脏收缩与舒张的搏动,这种直观认识只是看见了表象。 “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呼吸感应脉冲才是生命流体的动力源泉,而我们所看见的心脏跳动反倒是源自血液的离子偶极效应。 王充指出: “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气的极性感应力为“精”,精气也叫精力。气是精神的源泉,也是能量的动力。《敦煌医药文献》中记载:“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先,以心为根,以肾为蒂。”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 没有呼吸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血液的流动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心脏这样的动力泵,而是籍由呼吸气的出入那样受潮汐往来的影响。 “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 “心肾”代表水火、阴阳之极性。万物因“负阴而抱阳”的耦极性相感形成磁场感应势能的“冲气”,显现出呼吸出入和磁场电流脉冲,血脉因之流行泛扬,并非心脏自主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连续体,犹如一条河流,与自然大气一气呵成。当一个波浪出现时,籍由这个波浪冲击的力量,另一个波浪出现了,接着籍由第二个波浪的力量,第三个波浪出现 ……呼吸、脉动,相续、连续,脉动的偶极效应连贯就是这样出现的,生命就是这种一连串流动的过程组成的连续体。生命的火焰不断燃起,新的火焰不断地替代燃尽的火焰,一浪接一浪、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地持续不断。 生命痴迷于音乐有其内在机制,一首动听的乐曲从陌生到熟悉,足以点燃我们全身的激情,让我们陶醉在愉悦的和谐状态,我们每一个组织细胞都能沉浸在音乐节奏的动感之中。贯通就是一种动感,我们因之而欣快、疯狂、忧思、动情,呈现出可以被感知的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感应各组成成分的整体性特征,其整体性要么体现在感应形式上,要么隐含在感应环境或者感应者的内在。而脉动就是偶极连贯互动,是在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和偶极连贯的整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整体和各个部位,其生成的方式并非封闭固定的机械原理,而是建立在生命内在气息的首尾呼应、功能互动基础上并与自然大气一气呵成的气息脉动连贯,以及与他人情感的勾连交流,并具有隐蔽和开显的特性。生命之所以有别于简单的机械系统,就在于生命具有创造性,生命的脉动自始至终都智慧地与自然环境变化保持着连贯的气息交换、饮食消化、新陈代谢,以及生命在感应环境时的功能互动和沟通交流的脉动连贯。 4、标在骨本在气的骨关节病 一说到骨关节炎,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是骨质方面的问题,而影像检查也确实让我们能直观地看到骨质增生、变形。看得见的东西总是容易得到认同,因为我们容易被眼见为实的东西所迷惑,而将注意力盯在结构变化上。至于骨质为什么会增生、变形,我们置若罔闻,几乎没有人将增生、结构变形理解为气的感应势能阻尼造成过度压力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出于对增生、结构变形的担忧,我们很容易心安理得地将这样的事情交给骨科或者外科医生去处理,而不是从中领悟其缘由并利用感应势能的贯通原理实现自我调节的机制,也不会考虑交由外部力量处理的后果只会使我们的身体比原先更加脆弱。 仅仅盯住局部结构,将局部结构作为疾病的认识对象带来了方法上的局限,以至于我们永远也经验不到有关疾病 “到底怎么可能发生”的意义与方式的消息。正是由于仅从结构变化上来认识退行性骨关节炎,仅从结构变化上去处理退行性骨关节炎问题,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必然导致骨关节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这种现状。 每一种组织的生长,要么肥大,要么增生,这是生长规律。细胞数量的增加被称为 “增生”,细胞体积的增大被称为“肥大”。增生、变形的后面都蕴含着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恒久的巨大气力,这种气力足以使一粒种子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正是因为骨关节部位承受着一股被阻尼的强大的、异常的、持久的气力,才会发生骨关节的增生、变性。所以,只有将这股气力化解掉,转化为它的另一极,退行性骨关节炎才能获得彻底的康复,就像用力鼓起的肌肉是硬邦邦的,但只要把力气松泄了,肌肉马上就会软下来。 身体的气贵在贯通运行,才能清气上行,浊气下降,则水清气和。如果气流阻塞,气血脉络淤阻,全身肌肉骨骼过于干涩,肌肉便会僵硬板结,于是骨关节活动不利,出现软骨组织变形、干结、增生。就像土壤太过干结,水气便无法贯通流动,植物便会干枯。浊气如果不能下降,你的内在是清浊不分,一片混乱,清窍就会被蒙蔽,它摧毁你的意志,造成你与内在产生冲突,你整个人都会变得非常僵化、脆弱。 唯有贯通脉络阳气,化解促使增生、变性的那股强大的、异常的、持久的感应势能压力,才是延缓老化、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病等骨关节僵化的根本之道。人们也许无法理解或难以置信中国医学利用中药药性的阴阳极性感应之道能治好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病等骨关节病,然而事实是不仅可以完全治好,不再复发,而且轻者只需一个月,重者几个月即可完全康复。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对“五行”误解太深
热度 1 Drhuanghui 2019-4-15 10:11
小草知道风,它知道春天的风带来了温暖,夏天的风带来了酷暑,秋天的风带来 了 萧瑟,冬天的风带来了寒冷。它享受一年中所有的季节,每个季节都能够为它带来它本身的时态特征,每个季节它都要绽放它自身独特的象征。它以自己的时态特征诠释和关联着一年四季运行的时空属性,它荡漾在一年四季的爱意里,它的生命成长和变化不折不扣地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呈现出一个完整、系统、时空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小草没有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它不需要将感觉信息传递给某个中枢控制系统,也不需要等待中枢传达反应信号指令,但照样敏锐地感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照样以整体的方式、极其精确地做出与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相对应的生长 、 收藏同步反应,实现自创生、自组织、自相似、自生长、自适应等生成形式。 小草没有首领,不需要思想的交流和行动的服从,但所有小草的空间形态转换总是精准地同时间节律的绵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严密对应、严丝合缝、步调一致。何止小草,所有的作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何尝不是如此? 1、生命由谁做主? 作为一种过程,生命的空间形态转换之所以要与时间节律的绵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严密对应,一定存在着将这种空间形态的转换与时间节律的绵延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对应、整合、关联、内化起来的机制 ; 这种机制使得生命在适应世界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着整个系统来适应世界,即各个器官、组织、肢体、五官等局部都是作为母体系统的有机部分,共同感受世界、交互信息和表达状态。 生命不是一个封闭世界,而是开放系统。一粒种子,宇(空)宙(时)要让它变成绿色的、有枝叶的、开花结果的,它在季节的变化过程中也 “要”变成绿色的、有枝叶的、开花结果的,而不是它“会”变成绿色的、有枝叶的、开花结果的。生命由不得你自己,你无法提前做好准备。就像每个小孩子到时候就要换牙,而不是会换牙;每个女孩子到时候就要来月经,而不是会来月经。一个小孩子他不可能说我现在不想换牙,等我想换的时候再换吧;一个女孩子她也不可能说我现在不想来月经,等我想来的时候再来吧。你到时候就要吃饭、要排便,而不是你会吃饭、会排便,生命有哪一样事情由得你做主?对于生命来说,“道”的源头是性,根本是命。“命”就好比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大自然将命赐予给生命,就是给生命下了一道无条件接受自己生命而且应当完美实现生命价值的令。“性”则是反映和表达大自然规律与法则的理,而“命”抒发的便是天道自然的性。 生命感应世界,感应世界的时间、方位、气候、物象、光暗、寒温、声音、气味等信息,信息源来自皮肤的触觉、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的味觉等不同感受器。同时,生命要对来自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许多传感器信息源的信息数据加以关联和整合,并做出精确的估计和完整的评价,以便对信息情况适时地自动生成反应和综合处理。 生命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现成的答案,各种器官及其性能都是在与天地万物相感应中呈现出来的自组织状态,而不是你事先就有现成的器官,也不是器官事先就固有什么现成的性能,器官及其性能只不过属于我们认知规范的概念。生命一直在变化、流动着,你所看见的、听到的、嗅觉的、品尝的、触感的以及你因此自动生成的反应,都是与世界连贯为一体的。诚如王阳明所谓: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2、天地人融通“合一” 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母体与局部的关系,还有其空间上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绵延性,这种空间上的广延性是与时间上的绵延性有机连贯的。即春天发芽,夏季长出枝叶,具有前后相继性;而不会春天结出果实,夏季发芽。也就是说,同一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必定经过了时间的绵延。因此,感应而发生的变化,其变化及能量的传输就不是简单的物质层面上的物理、化学反应。感应的特点可以理解为阴阳极性交感的磁场效应,形成的感应势能以一种电磁波的势能形式传递,表现为 “感”的发送端和 “应”的接收端之间的解调以及属性关联效应的高频调制。势能以磁场耦合的方式实现传输,共振为最高效率,即“感”的发送端和 “应”的接收端之间两个振动频率相似。 物质世界不同层次上各类系统的产生、演化、发展和衰亡过程,均是在与其相关的环境整体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各类系统或不同层次间均存在着相互作用,形成了环境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时间、方位、光暗、气候、寒温、物象、声音、气味既是天地阴阳交感演化而来,也是生命感应而产生、演化、发展和衰亡过程的背景条件。无论是直接背景条件,还是间接背景条件,之所以能够对生命系统产生作用和影响,主要是由于构成这些背景条件的不同层次上各类系统自身均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基于各自能动作用的方式、方向、途径、范围、速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形成了以非均匀、非对称等为特征的相关作用,以及位形、能量、力、场、信息等相关作用的表现形式。各类系统自身能动作用交互着合作与竞争的相关作用,又同时构成了产生与衰亡、同化与异化、进化与退化等涨落作用及其过程。 生命就好比自然界中的现实系统原型,是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质料和能量交换的耗散系统,这种交换决定着系统的演化及其稳定。当交换的增长达到特定阈值,系统才可能发生由一种宏观态到另一种宏观态的跃迁;如减少到特定阈值以下,既成的宏观态则将失稳乃至趋于崩溃。外部环境中任何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因素对系统的状态实际上都会发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局部的,而是对整体的扰动和制约。也就是说,生命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割离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即关联性。 对于系统来说,局部是整个母体的局部,你的行为并非只有某个局部在行动,而是你的一切都投入其中,离开母体它就不具备系统的特性,因此,局部算不上某个领域。这在圣塔菲的复杂性研究学家深入分析复杂性问题的共性特征时,也得出每个单元的细节不被认为是复杂系统的宏观行为,因此可以对复杂系统的单元进行简化,采用充分简单的单元模型。 什么才算得上是某个领域而非局部组织?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来将某种单元类别作为对象、过程、属性和关系?以及如何梳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何列出生命所有生成的事物,并构建一个本体来描述生命世界的宏观特征?因为只有构建一个 “可能生命世界的本体”,尽可能地包含生命世界的所有事物、生命与宇(空)宙(时)的融通合流的关联以及关联方式,才能更充分地理解生命有序运作的相继性和循环性所构成的完整性,而非逻辑推理而与生命世界的“生成”离得更远。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对生命系统只是采用一种逻辑理论来理解和描述,必然会倾向于机械原理,造成对生命系统与系统外面的真实世界协同互动意义的缺乏。因为单元的数目及系统的规模对系统的宏观特征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充分简化的模型模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演化 “道”的阴阳五行模型正是这样一种充分简化的模型。阴阳五行理论作为特定的宇宙观,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源远流长,广涉天文、地理、医学、政治、经学、宗教、兵法、堪舆、音乐、民俗等领域,它以一种代表“道”的律令方式,左右着人们对世界万象的认知。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理论,你不仅“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你也无法认知天地人是怎么“合一”的。 3、五行耦合运行模型 近百年来,不少学者由于陷入了尸体、物质当中,他们不知道风,不知道生命感应世界的同步节奏和自组织过程,不知道生命需要关联世界,更不知道生命属于 “生成”的生命世界。他们依仗着解剖生理模式,仅从静态的确定性、物质性、机械性、逻辑性的叙事、分类关系来具化、理解阴阳五行,将五行解读为五才、五方,或将五行等同于五种物质元素,或理解为五种性质的物质,或从构成论角度理解五行,使得阴阳五行理论的处境总是有些拘窘,使得阴阳五行理论起落沉浮、褒贬不一,始终无法摆脱史观沉重的审视、评价与批判,甚至被视为封建糟粕,否定之声不绝于耳 。 于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中国医学也不断遭到非议,遭到取缔之声的威胁。 本来我们还能像小草那样感知到风,体悟到生命必须感应世界的同步节奏和自组织过程,领悟到生命需要关联世界,认识到生命属于 “生成”的生命世界,而非现成的、已然的、确定性的如尸体般的存在。可是,一旦以西化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的实证直观思路来解读中国医学,表面上它给中国医学披上了各种各样华美的学术外衣,看似有了学科味道,可以分门别类地建立专业化知识体系,但中国医学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和一体性便在不同程度上被肢解了,对于后学者便很难达到本真性的同情之理解。当代的中医,由于长期沿袭“以西释中”的解读模式,把方法论当成认知的起点,从思维方式到概念体系的西化倾向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范式,并演变成一种固化的习惯性认知模式和追求标准化的范式,无形之中“以西释中”的方式被教条化、绝对化,从而丧失了中国医学自身的言说能力,带来了诸多解释的误区和认知的盲点。以西医的概念和话语系统来解释中国传统医学,有意无意地偏离了中国医学自身的历史语境,使得我们无法知道中国医学究竟为什么要以阴阳五行来陈述生命、解说疾病和指导治疗。 关联是生命感应世界极其普遍的一般情况,生命需要不断地、有效地关联时间、方位、光暗、气候、寒温、物象、声音、气味等信息,同时又需要及时地、快速地、有序地传递、融合和处理时间、方位、光暗、气候、寒温、物象、声音、气味等信息,以适应外部世界,提高生命系统的性能。因此,要想把握生命感应世界的组合规则和适应机制,就必须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表达与融合的关联模型。 万物在天地交感循环的时空中生成,即天地运行形成了春 、 夏 、 秋 、 冬 、 四季,万物的生成本身离不开天地交感的升降浮沉、四季寒热温凉的循环往复。进一步说,万物本身就是天地交感的升降浮沉、四季寒热温凉的循环往复。用单元符号对天地时空交感运行的循环构建程序模型,即形成了 “河图”和“洛书”的太极单元模型,也就是气生阴阳,阴阳生四时五行,四时五行生万物的阴阳五行生成单元模式。 五行运行模型是在阴阳交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系统关联的融合策略 。 即通过梳理分析关联信息产生的机理,建立系统分类属性证据之间的关联模型,以便正确地描述信息源的脉络体系和信息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针对不同的关联情形,提出有效的融合方法,建立对应的关联证据融合模型。 中国医学不仅仅是医学理论的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精神、价值系统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中阴阳五行理论便是建立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学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基于关联证据信息融合的反应模型 ——“证”本体,将其应用于疾病诊断评估及理法方药治疗体系等领域。望闻问切作为中国医学经典的诊断方法,目的在于收集感受器信息源自动生成的各种感应信息,而“证”本体的分析向度为融合望闻问切的各种信息开辟了全方位视野,使其在特定的疾病状态中得以融合感应因子的可能世界,建立疾病的关联集合证据链。“证”本体模型的构建既为望闻问切这种传统诊断方法的自足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治疗决策提供了的理论规则,“证候辨识”也因此发展成为中国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传统范式,在后世不断实践和丰富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医学诊疗活动自足的评价体系。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1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惠州仙鹅泉能遥感地震 村民为泉立碑引外国友人捧场
lulingkxw 2018-5-10 23:41
惠州仙鹅泉能遥感地震 村民为泉立碑引外国友人捧场 时间:2014-03-15 08:46:00来源:惠州文明网   近日,由惠州市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杨屋厦村民小组村民集资打造的“仙鹅泉”石碑在泉眼旁举行立碑仪式,来自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0名艺术学院师生以及广州五羊天象馆的专家前来捧场,他们还和村民共种红豆杉“国际友谊树”。 仙鹅泉立碑仪式吸引了外国友人前来捧场。东江时报 记者侯县军通讯员黄伟光摄    村民集资为泉眼立碑   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杨屋厦村民小组是远近闻名的“陨石村”,还有一眼据称能“遥感”大地震、大海啸的仙鹅泉。在该村民的记忆中,村内的仙鹅泉曾“遥感”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日本东北部海域大地震等地震,这些灾难发生时,清澈的泉水几乎同时变浑浊。   仙鹅泉位于龙门县道222线(铁岗至南昆山)旁,该泉冬暖夏凉,清澈的泉水形成小溪,沿着山体流向铁岗河。多年来,它是附近村民的生活水源之一。大约10年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眼泉水,村民用红砖砌了一个方形的小井。平日的仙鹅泉清澈见底,伴着升腾的串串气泡,泉水不断涌出,与周围的鱼塘、瓦房、绿树形成一道秀美的山村风景线。由于马岭村位于南昆山北麓,往返南昆山的游客常会在此泉旁歇脚。   当地村民说,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4年印尼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9级大地震和2012年印尼苏海域8.6级地震等发生时,仙鹅泉水几乎同时变浑浊。对此,多次进村进行科研考察的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陆玲认为,这跟仙鹅泉所在地的地质构造有关,泉水极有可能是受到地震波影响而变得浑浊。   “能感应大地震”的仙鹅泉,被马岭村民视为奇特风物。为了给这个对外宣传窗口树立一个特殊标识,近日,村民们集资勒石“仙鹅泉”,并在泉眼边立碑。   当天上午,“仙鹅泉”石碑揭幕,来自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0名艺术学院师生以及广州五羊天象馆的专家也慕名前来参加“仙鹅泉”石碑揭幕式。    外国友人进村观摩   这些外国友人是来自德国基尔穆特休斯美术设计学院的师生。近期,他们到广州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在与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五羊天象馆等机构的交流过程中打听到,龙潭马岭有一眼“地震泉”和远近闻名的“铁牛石”,于是决定进村采风。这个采风团队由德国基尔穆特休斯美术设计学院教授安杰·梅耶斯克任领队,队员是她的学生,分别来自德国、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俄罗斯、中国等国家。   “仙鹅泉”石碑揭幕后,村民们领着客人参观马岭村杨屋厦村小组古村落,并到了村祠堂前的有“天外陨石”之称的“铁牛石”前合影留念。村民还和外国友人在水塘边共种红豆杉,并互赠留念品,安杰·梅耶斯克向村民赠送了她的艺术作品和一艘象征友谊的小帆船模型,村民则回赠她一包据称是陨石的小石头。   从深圳专程返乡参加揭幕活动的马岭村村民杨火光为“仙鹅泉地震感应泉”题诗“清澈透底水一池,其中奥妙有谁知。遥感地动千万里,堪称天下第一奇”。安杰·梅耶斯克通过翻译告诉记者:“龙门山水真美丽,回到德国后,我会将今日所闻所见的推荐给朋友和学生。”   她们与杨屋厦的故事   陆玲建议将杨屋厦建成生态村   采风团队中,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民间陨击现象研究者陆玲是进入马岭村次数最多的科研人员。最近几年,她多次进村考察,马岭村杨屋厦的“铁牛石”,在陆玲看来是广东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纯铁陨石。2010年5月,中国第二届陨石文化交流会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这次交流会吸引了全国26个省(区、市)的103名代表,在送鉴的1200多块疑似陨石样本中集体鉴定出128块陨石,并结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陨石公报——《中国(临沂)2010陨石文化交流会陨石公报》,陆玲推介的“铁牛石”成功入选,这使得马岭成为远近闻名的“陨石村”。   距离“铁牛石”不远的仙鹅泉同样引起陆玲的注意。她认为,仙鹅泉能对大地震有感应,是因为该泉与所发生的大地震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跟它地下的地质构造有关,这使得仙鹅泉具有很高的地理科研价值。   结合“铁牛石”、仙鹅泉等因素,陆玲多次找到龙潭镇政府,建议将马岭杨屋厦建成生态村。对此,在仙鹅泉立碑当天,马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瑞光说,要借仙鹅泉揭幕东风,将马岭的“仙鹅泉地震感应泉”、“铁牛石陨石”“杨屋厦围古村九宫图”做强做大做精,将马岭建成为集民俗文化和天文地质综合性的科普馆,通过旅游开发打造一条具有马岭特色的集观光农业旅游、水果采摘、竹木工艺品产展销一体化的生态特色道路。   安杰为杨屋厦制“生态梦”视频   2011年春,安杰·梅耶斯克到广州和陆玲做关于陨石的访谈,听陆玲说起杨屋厦有一块华南地区极罕见的特大纯铁陨石而被其吸引。不久后,在陆玲的带领下,安杰·梅耶斯克第一次进村。   “那时候,见到稀客到来,村民告诉我,安杰是第一个进杨屋厦的外国友人。”陆玲说,   首次采风,安杰不仅被铁牛石所吸引,也被“铁牛石”故乡人所憧憬的“生态梦”所感动。为此,安杰特地做成了视频艺术作品《陨石》,这个作品已经参加国际著名艺术展览《万物有灵》,去年到超过6个国家展出,并巡回展览到了中国。作品里,安杰让被访的村民讲出了心中的生态梦。陆玲认为,安杰用艺术家的语言,对马岭杨屋厦旅游资源的宣传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关链接   仙鹅泉感应地震记   在马岭村杨屋厦村民的记忆中,仙鹅泉是“地震泉”。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当时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仙鹅泉不断喷涌黄泥水,这是村民对仙鹅泉能感应大地震的最早记忆。   近10年来,仙鹅泉对大地震的反应更加频繁。2004年12月,印度洋发生9级地震大海啸,仙鹅泉又有反应,涌出白色石灰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仙鹅泉又涌出石灰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8.8级大地震,仙鹅泉水突然变浑浊,几个小时后才变清(详见《东江时报》)2011年3月13日报道《龙门怪泉能遥感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6级地震,仙鹅泉泉井突然变混浊,并持续冒气泡(详见《东江时报》)2012年4月13日报道《那厢印尼遇强震这厢怪泉变了脸》)。( 东江时报 记者侯县军通讯员黄伟光 )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尼地震与广东龙门仙鹅泉冒泡变浊有直接联系
lulingkxw 2018-5-10 23:36
印尼地震与广东龙门仙鹅泉冒泡变浊有直接联系 正文 2012年04月12日23:15 来源: 中国广播网 打印 字号 广东龙门县“仙鹅泉”   中广网广州4月12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李建基)据广东省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杨屋厦围村民马岭村治保主任杨惠明报告:昨天(4月11日)下午16点58分,该村民组居住地的一眼山泉“仙鹅泉”平时一直清澈见底的泉井突然变得混浊,并持续冒起了不少气泡。然而就在当天下午16点38分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大地震(修正级为8.6级),当局已经发布海啸预警。村民们都非常感慨,自己家乡的“仙鹅泉”地震感应泉又一次感应到千里之外的大地震。   据悉,该“仙鹅泉”历史上曾因2008年汶川等地大地震和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大海啸发生同期感应的泉水变色而小有名气。昨天,看着大量冒泡的泉井,杨惠明他们却不知道哪里又发生地震了,尽管光线不太理想,只顾先打开手机将眼下的情景录相。他说录像13分钟后,水又逐步变清。然而到了傍晚6点住在鹅斗村民的黎美好、黎木清等几位妇女到泉井边洗菜,却发现泉水仍比较混浊。   “仙鹅泉”远距离感应大地震一事,近年来已引起了广东陨击地质专家陆玲等人的兴趣,根据陆玲老师对龙门马岭杨屋厦围地质构造的初步认识,她推测这一带某些泉眼可以感应地震的原因,一是泉水来源处于地下较深部,大地震的冲击波通过地下岩层广泛传导,它们容易受到地震波能量扰动的影响,使水道压力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二是地震通常都发生在大裂带相交的地方,一些岩层感应地震波的程度不同,也跟相关裂带构成的能量传导关系不同而显示差异。比如,在两个裂带转弯凸位相对的地方,其感应就强些,凹位则相对弱些,甚至消减。广东省近百年历史上发生过三次6级以上的地震,它们都分布在从阳江到河源再到南澳的一条跨越海陆区域的裂带上,这是一条比活跃的裂带,该地震带也途经龙门北部。“仙鹅泉”能感应到远距离传导而来的地震波,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郑澍 李建基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求中国技术投资:Dualis的无线充电及数据传输技术
热度 1 Helmholtz 2013-1-24 16:51
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技术孵化出来的Dualis无线技术公司寻求中方投资者: 该公司力图通过射频感应技术实现电子器件的无线充电以及电子数据的直接传递。该公司现在高科技员工30人左右,正在物色中国的投资者。该项目距离市场成熟仍然有600万欧元的资金缺口。按市场分析,第一年投入市场后将拥有1亿欧元的市场,三年后以4%的份额将拥有4.4亿欧元的销售额。 Die Marktchancen für das tragbare Dialyse System werden wir folgt eingeschtzt: Umsatz im ersten Jahr nach Zulassung bei 1% Marktanteil: ca. 100 Mio EUR Umsatz nach drei Jahren bei 4% Marktanteil: ca. 440 Mio EUR Wireless Technology – Energy and Data Transfer Technology DUALIS Wireless Technology uses the principle of inductive coupling, thereby enabling the wireless transfer of energy with a vari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 The technology provides highly efficient and reliable energy transfer, without the load having to be perfectly aligned to the power source. Furthermore, different system layouts can cover a broad energy spectrum. For example, DUALIS currently adapts the technolog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In addition to the wireless operation of active implants, numerous other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charging of electric cars at stop lights and in garages or the wireless supply of power to a laptop on a desk. Additionally, modular construction enables efficient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even the most diverse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energy transfer, DUALI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simultaneous data transfer. For this purpose, various RF-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purpose. Service As a development partner, DUALIS supports you throughout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our product. As part of a development contract, the technology is adjusted to all required specifications and individually integrated in your system. Our development work is performed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current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Notably, in the area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ircuits can be developed and verified in suitable test conditions. The coils are manufactured through a production process developed by DUALIS. Through strict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rocurement of compon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eading software applications, we guarantee reliable quality during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个人分类: 亥姆霍兹技术转移|3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合金感应与电浆熔炼方面之温度场分析
COMSOLFEM 2010-1-11 09:34
合金感应与电浆熔炼方面之温度场分析 合金感应与电浆熔炼方面之温度场分析
个人分类: 材料与冶金|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延迟的电磁感应
liuxiaod 2009-11-30 20:41
把接收天线放在距离发射天线1/4波长的地方,它们之间的互感存在pi/2的时间延迟,在接收端有负载时,发射端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与初始电流相位相反,结果是向发射端反馈能量。 这个时间延迟效应从来没有被讨论过,常用的变压器线圈是绕在一起的,他们之间不存在时间延迟,在这种情况下,发射端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与初始电流相位相同,结果发射端输出能量。 电磁波是周期函数,满足时间周期对称性,但是不满足时间连续对称性,诺特定理就这样被打破了,负载不仅不消耗能量,还反馈能量。 特斯拉在20世纪初在美国做过无线电源的实验,在用户距离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吸收能量和反馈能量的用户大致相同,那么向一万用户输电与一百万没有区别。问题是传输效率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