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兽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忆夏武平先生在文革期间作出的几项重要决策
wangdh 2018-5-20 13:12
【 按:这是原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王祖望先生写的纪念夏武平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王祖望先生曾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长,《兽类学报》主编、《动物学报》主编等。他在本文中回忆了夏先生在文革期间为了研究所的发展、为了能够继续科研工作、为了培养科学人才等展现出的智慧、胆略和气魄,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夏先生作为学术领军人的战略思维及其忍辱负重的心胸”。 】 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兽类学家和生态学家 ——忆夏武平先生在文革期间作出的几项重要决策 王祖望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适逢夏武平先生诞生100周年,回忆夏先生作为我国兽类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领军人,在上世纪60到90年代,以独到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在恶劣的内外环境下,敢于逆势而上,为开展我国高原生物学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奋力一搏,其事绩感人至深。我作为当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文革期间西高所曾下放到青海省,改名为“青海省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研究所”,简称“青海生物研究所”。1979年中科院回收,恢复原所名——作者注)的一名科研人员,在夏先生指导下,在鼠类生态学、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以及鼠类生理生态学等方面做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夏先生作为学术领军人的战略思维及其忍辱负重的心胸。现将一些具体事迹简述于下,以表达我对夏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一、在文革中不管压力有多大,夏先生始终强调“基础研究和基础资料收集的必要性”。 1969 年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农区暴发了历史罕见的小家鼠大发生,波及三个专区(州)十余个县,损失粮食达三亿斤(朱盛侃、陈安国、严志堂、李春秋,1981)。他奉造反派之命去新疆参加灭鼠,接受造反派和贫下中农的批评和教育。在北疆农区他们每天用报纸折叠成三角形漏斗,在农田投放磷化锌拌麦粒的毒饵,日复一日重复操作。为此,他向造反派建议收集小家鼠的密度、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等资料,却被造反派驳斥为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但他并不灰心,私下找陈安国、朱盛侃等科研人员,鼓励他们利用这次大发生的难得机会,尽可能多收集人类住房及野外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消长和生境间迁徙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气象等资料。科研人员在他的启示下,坚持十余年的野外调查及数据收集,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并于199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小家鼠生态特性及预测》等专著(朱盛侃、陈安国,1993 )。 二、夏先生极其重视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对国外文献的收集、阅读和分析。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外部形势十分险恶,他以贯彻落实“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以自愿、自发为原则,利用“广积粮、深挖洞”的间隙,组织部分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查阅国外文献,并鼓励大家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献逐字逐句翻译出来,供大家参考。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青海生物研究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刊印了《生物学译丛》三集(1973-1976)。在1973年刊印的《生物学译丛》第一集的《前言》中,他提出响应毛主席的“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的伟大号召,遵照毛主席 “洋为中用” 的教导,提倡“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阅读外国文献资料,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使之为我所用,把借鉴外国人的东西和自己实践结合起来,以便加速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在当时阅读国外文献有被扣上“崇洋媚外”大帽子的特殊时期,夏先生以其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巧妙周旋于所革委会中。 在1973年刊印的《生物学译丛》第一集中,共发表译文14篇,几乎全部涉及生态学,夏先生从T he Ecologist 翻译了《 Ecosystems and their disruption 》 ( 生态系及其破坏 ) 。 在《生物学译丛》第二集中,夏先生为资料室校对了美国著名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的 G.B Kolata (1974 Theoretical ecology: beginnings of a predictive science. Science 183(4123):400-401,450( 《理论生态学:一门预测科学的开端》一文。同时,他还翻译了 H.A.Nix ( ed. ) 1971: Quantifying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6:194-202), 由 J.S Armstrong 撰写的《放牧系统的模拟》一文。夏先生校对、翻译这些论文,一是反映了他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开展模拟模型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在文革十年中,我们在该领域几乎是空白,他的焦虑之心不言自明;二是试图通过这些译文,介绍国外的进展,以引起从事生态学研究者的兴趣,也为他的后续行动留下了伏笔。 三、向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呼吁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研究。 1966-1976 年,在我国开展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外开展了IBP(国际生物学事业计划)研究,他们通过国际合作,经过10年的努力,在陆地及水域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已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一致,并发表了一系列实验方法手册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研究专著。我们在文革中、后期看到这些文献,如大梦初醒,在生态学领域,实际上我们已被国外同行甩出了几条街,浪费了整整十年时间,一种焦虑、无奈、沮丧的情绪压在心头,大家都感到十分茫然。但夏先生不动声色,布置一些科研人员查文献,重点了解国外生态学及高原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975-1976年,正好兰州分院图书馆收到征订国外影印图书文献的目录,其中有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有关草地生态系统全套文献( Anway J.C. 等, 1972 ; Anway J.C.,Cole G.W. 等, 1976 ) 以及波兰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有关次级生产力及能流测定方面的专著( Golley F.B., Petrusewicz,K, 1975; Grodzinski,W., Klekowaki,R.Z.,1975 等 ),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罗泽浦(时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1982年后平反,曾任西高所副所长、兰州分院图书馆馆长兼党委书记、上海大百科全书总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作者注)将此信息向夏先生汇报,夏先生当机立断,订购上述文献资料,并布置一些科研人员阅读、翻译有关文献,由罗泽浦审定全部文稿。通过国外文献的调研,夏先生对国外生态学的发展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粉碎“四人帮”后,他与马世骏先生联手向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呼吁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提前做了国外的文献调研等工作。 四、成立生态研究室及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1975-1976 年,胡耀邦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北京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就在此时,夏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成立生态研究室及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他首先征求省科委主任刘呈云和生物所革委会领导班子的意见,他说:西高所从总体实力上来说,动物学比不上北京的动物所,植物学比不过北京的植物所,但从综合力量上说,西高所又有比植物所和动物所强的地方,我们有搞动物专业的、植物专业的、微生物专业的、土壤专业的,还有搞数学、计算机、气象等方面的人才,我们具备了开展生态系统综合性研究的实力,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他的说服下,省科委刘呈云主任,所领导班子主要成员都开了“绿灯”,1976年4月26日,所务会议决定,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志编纂委员会,2012)。但此时又遇到了内部的阻力,原海北站负责人和北京某著名植物生态学专家认为,海北风匣口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代表性不足,主张在青海高原腹地玉树或果洛一些更具代表性的地方建站。夏先生斟酌再三,认为海北站地理位置虽然偏东了一些,但具备了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及其自然条件,此外,由于海北站交通方便,能满足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从而能保障长期、持续的野外定位观察,有利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经过一波三折的折腾后,生态研究室及海北定位站终于于1976年4月宣告成立,20多位不同专业(植物学、土壤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昆虫学、畜牧学)的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睡马圈、住帐篷,开展了海北站不同学科的综合定位研究。在建站十周年的时候,夏先生写下了《牦牛颂》这首著名的诗篇,激励我们发扬不畏艰难险阻,努力拼搏的精神。 五、创办学术期刊,学术交流不间断。 文革期间大部分自然科学刊物如《动物学报》、《动物学杂志》等被迫停刊,科研人员的一些研究成果无法发表,严重影响学术的交流,科研被陷于严重的窒息状态,夏先生对此深感忧虑。1973年,他以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交流灭鼠经验的名义,与科学出版社合作,以出“集刊”的方式,创办了“似书非书”,“似刊非刊”的《灭鼠与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1—4册,1973-1981)。从刊名来看,既可发表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灭鼠方面的文章,也可以发表涉及鼠类分类、形态、生态、行为等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该集刊自创办以来,受到本所和所外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各学会的学术刊物恢复,该刊才停办并在该刊的原有的人力和资源基础上,创办了我国兽类学会的期刊《兽类学报》。 六、夏先生十分重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及次级生产力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在文革期间他带头翻译国外有关文献,在1973-1976期间,他通过阅读国外有关草地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方面的论著,并在海北站的初创阶段,即开始谋划物色这方面的人才,组建研究团队。在粉碎“四人帮”后,青海各单位之间呈现出人才流动的势头,夏先生不失时机地在1976-1978年期间,先后调入60年代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的魏善武(擅长拓扑学)和周立(擅长计算机),鼓励他们要积极主动与海北站从事初级、次级生产力和分解者系统研究的科技人员合作,充分利用海北站自1976年建站以来所积累的数据和资料。夏先生还建议开展不同系统间的交流和合作,他指出:“ 系统分析于数学模拟模型的建造在现代生态学中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一些国家。近年来,由于以马世骏先生为首的许多生态学家的大力提倡,并得到广泛响应,系统分析与数学模拟模型在我国建立起来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各种系统分析的论文不断出现。 ”他还认为“ 一个模型是否合用,是否有理论价值,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但我们深信这部分工作对高寒草甸上的生产实践和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 ”(周立、王祖望,1991)。在他颇具战略视角的研究思路指导下,海北站已涌现出一批反映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某些重要特征的研究成果,例如夏先生主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一集和第二集,集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本底调查的基本概况,初级和次级生物生产量及其季节变动,开展能流研究的基本方法的验证。初步了解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1982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局根据学部评审的意见,经院务会议批准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及次级生产力的研究”为院重点科究课题,课题负责人夏武平,并给予经费资助总额40万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志编纂委员会, 2012)。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魏善武和周立同志在从事相关系统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高寒草甸非生命亚系统、初级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分解者亚系统的模拟模型,并在199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的若干数学模拟模型》一书。夏先生在该书出版前,已估计到该书的出版会引起一些争论,他说: “ 建造这样复杂的模型,还是尝试性的,缺点一定不少,而所依据的数据,由于时间不够长,对多年的变动情况还掌握不准,测据方法有时亦有变动,且方法不可能十分完善与先进,有不少地方尚需借助国内外材料加以测估,因此,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 。 ”(周立、王祖望,1991)。现在,夏先生、魏善武和周立研究员都已先后离世,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的若干数学模拟模型》一书中所涵盖的科学意义和为此做出无私奉献的海北站人,将与讫立的拓荒牛雕塑一起永存于世。 七、夏先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在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初期,他已预知“闭关锁国”的政策必将改变,要不失时机大胆选派一批年轻人才出国深造。为此,他在1979-1985年间,动员所内外语人才(罗泽甫、王 兰、曾 立)在所内举办初级、中级英语学习班,聘请所外高级外语人才(青海师范大学英语教师)及外籍英语教师(美国文教专家香浓•海尔),来所连续举办外语学习班或短期外文书写、听说表达学习班。与此同时,派出10余名研究骨干,前往成都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及中科院成都分院、兰州分院和西安分院举办的外语学习班进行外语培训。其中部分成员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考试后,分别以访问学者或进修人员身份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合作研究、进修学习。他们中绝大部分按期回国,成为研究所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所学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在我国的自然科学史中,出色的自然科学家为数不少,但在他们当中能够成为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为数并不多。何谓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我个人认为:能洞悉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能把握这一大趋势而为之谋划者,并在大趋势的激流中,培养人才,形成团队者,即为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我认为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师的长者。可惜夏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已入暮年,加之眼疾日趋严重,而最终失明。这不仅是夏先生个人的不幸,也是我们兽类学界和生态学界的不幸。在纪念夏先生百年诞生之际,我们要学习他“明者见事于未萌,智者图强于未来”的精神,为中国兽类学和生态学的长足发展,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努力一搏。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志编纂委员会 201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志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编 1973 灭鼠和鼠类生物学 第一集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编 1975 灭鼠和鼠类生物学 第二集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编 1978 灭鼠和鼠类生物学 第三集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编 1981 灭鼠和鼠类生物学 第四集 科学出版社。 朱盛侃、陈安国 1992 小家鼠生态特征与预测 . 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盛侃、陈安国、严志堂、李春秋, 1981 新疆北部农业区鼠害的研究 . 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 第四集 . 北京:科学出版社。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3 生物学译丛 第一集(内部交流)。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5 生物学译丛 第二集(内部交流)。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6 生物学译丛 第三季(内部交流)。 周立、王祖望 1991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的若干数学模拟模型 北京:科学出版社。 Anway J.C.,Cole G.W.,Hunt H.W., Paton W.J., Rodell C.F.and R H.Saner 1976 Science Series No.20A ELM Version 2.0.Range Science Department Science No.20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Fort Collins Golley F.B., Petrusewicz,K., Ryszkowski, L.1975 Small mammals:their productivit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In Golley,F.B.,et al. (ed):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me 5.pp.153-172.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odzinski,W.,Klekowaki,R.Z.,Duncan.A.,1975 Methods for Ecological Bioenergetics,(IBP Handbook No.24).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London,pp.367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4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将在广西桂林召开
热度 1 wangdh 2014-8-2 09:43
【 博主按:2001 年11月5日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与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首次合作,联合主办了“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承办,参会代表80人左右。此后,为加强全国动物生态学和兽类学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兽类学分会和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确定以“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为主题,轮流主办学术年会,2003年首届学术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先后在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西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北京、沈阳师范大学、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地召开。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会议,广西师范大学希望邀请全国的生态和兽类学工作者再次相聚桂林。去年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会议上,广西师范大学获得了第十届会议的承办权。 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从2001年的80位左右的代表,到现在超过300人的会议规模,可以看到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学科领域的发展。当年的青年学生,已经成为各个学术领域方向的带头人和骨干。这个会议也已经成为全国的品牌会议。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加入,年会每年评选3-5名优秀全国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每年资助10名左右的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会议逐渐走向规范化。从去年开始,年会以不同的主题组成的专题讨论会为主,由专题召集人主持每个专题的报告和总结。墙报这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也逐渐被大家认可和采用。 欢迎全国的动物生态和兽类学工作者参加本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将于2014年11月13-16日在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动物学会承办。 1. 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现向全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征稿范围: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相关领域。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4 年 11 月 13-16 日。 3. 会议地点 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4. 主办单位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 5. 承办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动物学会 6. 会议注册费 会员代表¥ 1000 ; 学生代表 ¥ 700 ; 7. 会议论文摘要和口头报告要求 本次会议将采用专题征集形式开展相应的学术交流,并编印内部印刷的会议论文摘要集。本次会议的专题名称、内容、专题召集人及联系方式,各专题的主题报告和一般口头报告均由专题召集人组织和确定。请参会者与相应专题的召集人联系,并将论文摘要按照如下格式发给相关专题召集人(会议专题名称和召集人见附件 1 )。 论文摘要格式(请参照附件格式模板),字数限制在 A4 纸一页。摘要中不要出现表格和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截至时间:2014年10月31日。 8. 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评选 为表彰和奖励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本次会议将评选出3-5名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2014年度),并给予每位2000元奖金及证书。男性申请者为35周岁(含)以下,女性申请者40周岁(含)以下。申请者请于2014年10月15日前将报告论文摘要、发表论文抽印本(或PDF文件)(限于2012-2014年间发表,申请者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并报送到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 cmhuang@ioz.ac.cn ),由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申请材料和报告内容进行评选,并于会议期间公布评选结果。已经获得过历届同等奖励的青年学者将不再参加评选。 9. 资助参会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代表 为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代表参加学术研讨会,由兽类学会和国际动物学会发起并资助10位青年代表参会,包括注册费、会议期间住宿费和往返火车票,并颁发相关证明。35岁以下有意申请的代表,请与2014年10月1日前与国际动物学会办公室主任熊文华博士联系( xiongwh@ioz.ac.cn )。申请者请将个人介绍、发表文章目录与参会预算,随信同时发送。评选结果将在10月20日前通知申请人。 10. 会议墙报要求及研究生最佳墙报奖设置 为鼓励学术交流多样化,本届会议继续开展墙报(POSTER)学术交流形式,设立专门的墙报展示区,会议期间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墙报交流(每天安排1小时时间)。墙报的尺寸为:高3000px x宽2250px。本届会议将墙报交流结果评选出5-8位研究生最佳墙报奖。评选出来的优秀墙报将在会议期间公布,并发放“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最佳墙报奖证书”。希望广大学生代表踊跃参加,非学生代表亦可提交POSTER墙报参加交流,但不参加最佳墙报奖的评选。 11. 会后考察 (费用自理) 见附件 3 。 12. 会议住宿和交通 会议住宿安排在桂林山水大酒店和桂林锦江之星酒店,房源位置、数量和价格见附 4 ,会议代表可提前预约住宿,住宿回执发给广西师范大学周岐海, 邮件地址: zhouqh@ioz.ac.cn 。 会议不设接站服务,请会议代表自行前往,会议交通方案见附件 5 。 13. 会议联系人 会议代表可随时发送邮件到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索取每年最新的会议通知。 联系人:黄乘明( 010-64807163 ) 宛新荣( 010-6480710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5 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0101 ) 传真: 010-64807099 Email: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 二零一四年八月一日 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 姓名 职称或职务 性别 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Email 地址 电话 参会随从人员人数 (指家属, 参会的研究生和助手可单独填写会议回执 ) 口头报告题目 1 (如有,请填写) 专题号 口头报告题目 2 (如有,请填写) 专题号 论文摘要题目 (如有请填写,多个摘要可自行续行填写) 墙报展示 (如有请填写,多个墙报可自行续行填写) ​ ​ ​ ​ ​ ​ ​ ​ 注:( 1 )职称或职务一栏,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请分别填写“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 2 ) 会议论文摘要及口头报告申请请发给各相应的专题联系人 (见附件 1 ),务必注明专题编号(附件 1 中专题前面的 1-16 的数字编号),并可邮件抄送会务组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以便于统计参会人数),由专题召集人确定该专题的口头发言人数和顺序。 ( 3 )附件 1 中的 16 专题将统一收集没有对应的专题的论文摘要 。 ( 4 )参加专题 12 优秀青年评选的,请先申报第 12 专题,如没有获得该专题的资助,可再调换至对应的专题。 ( 5 )专题摘要请直接发给专题召集人(或者联系人)。会务组只接受各专题统一打包的摘要。专题召集人或者联系人收到摘要后,要及时回信给摘要提交者。 ( 6 )会议论文摘要及申请口头报告的参会回执务必在 10 月 30 日 12:00 发给专题负责人,会务组在第 3 轮会议通知时告知会议日程安排。 附: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专题 1 、 全球变化与动物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讨专题 召集人:张知彬 研究员 联系人: 张堰铭 zhangym@nwipb.ac.cn , 宛新荣 wanxr@ioz.ac.cn 2 、 灵长类行为生态与系统进化 召集人:李保国教授、李明研究员 联系人:何刚 hegang@nwu.edu.cn 、郭松涛教授 3 、 脊椎动物分子生态与适应性进化 召集人:杨光教授、魏辅文 联系人:杨光 教授 gyang@njnu.edu.cn 4 、 灵长类动物的生态旅游:机遇与挑战 召集人:李进华教授、龙勇诚教授 联系人:李进华教授 jhli@ahu.edu.cn 5 、 动物生理生态学专题( 杨明, 王政昆) 召集人:杨 明、王政昆教授 联系人:王政昆 教授 13708485996@139.com 杨 明 教授 yangming@synu.edu.cn 6 、 啮齿动物生态、行为以及鼠害防控 召集人:王勇研究员、郭聪教授 联系人:王勇研究员( wangy@isa.ac.cn ) 郭聪教授( guocong@gmail.com ) 7 、 鸟类生态与湿地保护管理 召集人:周立志教授、马志军教授 联系人 : 周立志教授 zhoulz@ahu.edu.cn 8 、 两栖爬行动物适应进化与保护 召集人:计翔 教授 联系人 : 计翔 教授 xji@mail.hz.zj.cn 9 、 濒危动物的现状评估与栖息地保护 召集人:张正旺教授、宋延龄研究员 联系人:张正旺 教授 zzw@bnu.edu.cn 宋延龄 研究员 songyl@ioz.ac.cn 10 、 温度适应:表型响应及分子机制 召集人:杜卫国研究员、王德华研究员 联系人:杜卫国 duweiguo@ioz.ac.cn 王德华 wangdh@ioz.ac.cn 11 、专题:遥感和动物生态及其保护 召集人:刘雪华 教授 xuehua-hjx@tsinghua.edu.cn 联系人:陈 懋 chenmao1219@163.com 12 、 优秀青年生态学研究专场 召集人:黄乘明、韩春旭研究员 联系人:熊文华 xiongwh@ioz.ac.cn 13 、 野外小哺乳动物红外监测 召集人:姜广顺教授、肖治术 联系人:肖治术 xiaozs@ioz.ac.cn 14 、 动植物关系与协同进化 召集人:张洪茂 联系人:张洪茂 zhanghm@mail.ccnu.edu.cn 15 、野生动物救护与人工圈养繁育技术 召集人:吴诗宝教授 联系人:吴诗宝教授 wushibao@163.com 16 、动物生态学综合专题(不包含在 1-15 专题的所有其他领域研究) 召集人:徐艳春教授、武正军教授 联系人:徐艳春 xu_daniel@163.com 专题召集人负责组织专题报告、确定专题会场主持人、编辑审定专题摘要和专题报告目录。摘要投稿人须指定专题编号和专题名,无归属的可填报第 16 专题。专题前面的数字( 1-16 )即为该专题的编号。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14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的动物生态学发展可喜可贺
热度 3 wangdh 2013-12-4 12:20
我国的动物生态学发展可喜可贺 (王德华) ( 2013 年 11 月 21- 25 日,“第九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暨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代表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在开幕式上发言。说是代表,其实谁也代表不了。只是借机会发表一点个人见解而已。感谢这个机会。) 一年一聚会,发言总是老生常谈。 ************************************************ 尊敬的各位代表: 大家早上好。 首先感谢大会组委会的辛勤工作和周密安排,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感谢全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兽类学工作者对我们学术年会的一贯支持。欢迎大家! “第九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暨”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开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这里交流科研进展,展示演讲风采,取长补短,观点交锋,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新朋老友,相聚畅谈,增进友情,更是学界的一大乐事。 科学事业的发展,学会的发展,是一个接力,有文化的延续,有传统的传承,有精神的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眼光和精神,中年学者的坚持、努力和奉献,青年学者的激情、敏锐和朝气,大家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把我们连在了一起。这些汇聚起来,就是我们学会、事业发展的动力。 学界有学界的责任,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教育责任。学界要做学界该做的事情。我们有哪些责任?我们该做哪些事情?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作为一个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兽类学工作者,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坚持,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帮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奉献,我们需要敞开心扉,开启大脑,张开双臂,加强交流和合作,接受新的知识,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次会议多了很多新面孔,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青年就是希望!我们,尤其是青年学者,要清楚当今学界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我们摒弃和抵制的。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我们提倡敬业精神,做到专业化,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需要创建和发展自己的领域,挖掘和坚持自己的研究爱好,发现和坚持自己的研究兴趣。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学科需要交叉,需要整合。当今的科研工作,更需要合作。 很高兴看到我国的动物生态学界每年都有大的发展,如兽类学中大熊猫的工作、白鳍豚的工作、动物地理、种群调节和生理生态学的工作,鸟类中动物地理进化的工作,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子地理和生活史进化等等,都有新的发现和进展,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更可喜的是,这些创新性的工作,青年学者是主角。 今年 10 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中国生态学学术年会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获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这个荣誉归功于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归功于全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朋友们的奉献和支持。在这里谢谢大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各个领域,依然需要积累和突破。没有积累,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哪有创新。我们需要继续努力,需要进一步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开拓。有些青年学者感到很累,路走得很艰难。生物多样性之父 Edward Wilson 今年出版了一本书“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他在书中有句对青年学者的劝告,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最最重要的是,我劝你要在你慎重选择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这个世界需要你,非常需要你。” 从事动物生态学工作,健康的身体是必要的。希望大家保重身体。 我们有机会与大自然心身交融,应该是幸运和快乐的。祝大家精神愉快。 最后,祝大家会议期间休息好,在武汉过得愉快。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5207 次阅读|7 个评论
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科领域的发展?
热度 2 wangdh 2012-9-28 00:15
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科领域的发展?
参加“第八届全国动物生态学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随感 (王德华) “第八届全国动物生态学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 9 月 21-23 日),在紧紧张张的 2 天时间内,有 100 名学者报告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 4 个大会报告, 96 个分组报告), 20 名学者用墙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国动物生态学和兽类学的各个领域,如生理生态学和个体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啮齿动物生物学和防治管理,以及动物地理、分类和分子生态学等,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学会几年前设立了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年度奖,这次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了 5 位青年学者。学会还针对研究生设立了最佳墙报奖,这次会议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了 8 位获奖人。这些措施,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每次参会,总有一些收获,有些心得和感想,以下是简单记录: 1、 历史和前辈 :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历程,对于一个学者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同时尊重学界的历史,尊重前人的贡献,也是学界要大力提倡的,是后人所应该具有的一种素养。学会的发展与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学术团体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的发展,需要一批热心的愿意奉献的“铁杆”成员的支持,离不开学者们的支持。学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年来,兽类学分会和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前辈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容慈祥,他们提携后进,他们甘做人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愿意为学会的发展摇旗呐喊”,他们的热心、热情和责任感,是学会和学科发展的动力,也是他们最大的贡献。学界应该记住他们,感谢他们。 2、 胸怀和互助 :生态学告诉我们,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就会导致竞争。动物生态学的发展,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资源,需要支持。我们学界应该有一种胸怀,乐于支持学科领域中那些优秀的人才,让优秀的人才早日脱颖而出,早日成长起来。学界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需要合作和交流。 3、 视野和眼光 :学问要做得精致,做得高深。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自我欣赏,做学问要海纳百川、纳众家之长,要有一种胸怀,更要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要敢于做他人不能做之事,想他人想不到之事,敢于利用新手段、新技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学问无止境,学问有深浅。学问需要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毅力,需要眼光,需要胸怀。 4、 兴趣和执着 :这次会议上,武汉大学的卢教授以“暮鼓晨钟”为题,讲述了一个野生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追求和理念,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我们需要这样的理念,需要这种执着和追求。这样的境界,人会活得充实、安静、知足、快乐和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知足,所谓知足常乐。我们也知道,欲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我们也知道,权衡( trade-offs )是生物界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学和生理学原则,当存在资源冲突、利益冲突的时候,理性的权衡会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动物会告诉我们很多,教会我们很多,自然会让我们感悟很多,充实很多,纯洁很多。 5、 青年和希望 :青年是未来,青年是希望。科学的希望,学科的未来,依靠青年。青年学者是科研进步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是学科进步的原动力。我们要鼓励青年,支持青年,提携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传统和精神,学界要传承这些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学界精神。忽视青年的发展,漠视青年的成长,阻碍青年的发展,也就放弃了学科的发展。 6、 规范和共识 :学界有规范,学界有共识。学者应该了解和践行这些规范,维护学界的规范。青年学者尤其要关注学界的职业规矩,要有责任传承和宣传这些规矩。每个人都有遵守规矩的义务。 7、 前沿和热点 :哪些领域是学科的发展有前沿?学科领域有前沿,有热点。生态学的传统发展模式需要延续和持续,随着学科交叉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每个问题都会有新的解释,如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和思想,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重要的,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背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为会议召开做出重大贡献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出色的服务保障了大会的顺利进行) (最佳墙报获奖者领奖 )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70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wangdh 2012-8-29 14:52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二轮通知 为了促进和探讨我国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的发展战略和学术交流, 经研究和讨论,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将于 2012 年 9 月 21 至 24 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省动物学会承办。 请参加会议者填好第二轮会议通知附带的回执,于 8 月 30 日前 寄回会务组。申请口头发言的代表务必于此前提交回执,便于会务组选排会议报告。 1. 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现向全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征稿范围: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相关领域。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9 月 21 日 (周五),全天注册报到。报到地点设在东佳瑞士酒店一楼大厅 9 月 22-23 日(周六、周日)学术交流研讨、闭幕式 9 月 24 日 (周一):会后考察(费用自理)或离会 3. 会议地点 主会场设在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 253 号) 4. 主办单位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5. 承办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动物学会 6. 会议注册费 8 月 30 日 之前注册的普通代表注册费¥ 1000 ; 学生代表 ¥ 700 。随行人员( 家属)注册费: ¥ 700 , 仅包含与 会议代表共同用餐费用 。 会务组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8 月 31 日 之后注册的代表将适当提高注册费标准。 7. 会议相关事宜 会场信息:主会场设在沈阳师范大学商学院大楼二 楼报告厅,分会场、墙报展览、茶歇均设在二楼。 住宿条件:( 1 )东佳瑞士酒店,含商务套间、单间、标准间和三人间,住房价格每间每天 300 元左右;( 2 )祥宇宾馆,含标准间、三人间,住房价格每间每天 240 元左右。 8. 会议论文摘集要求 本次会议将编印内部印刷的会议论文摘要集,以便进行交流。凡在动物生态学、兽类学领域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工作或有关发展战略的论文,均为本次会议征稿范围。请作者将论文摘要按如下 5 个专题进行分类: 1 )保护生物学; 2 )行为生态学; 3 )个体生态学(行为与生理); 4 )种群和群落生态学; 5 )分类区系和动物地理。每篇论文摘要篇幅限制在 A4 纸 1 页纸之内,摘要中不要包含图表; 摘要格式(请参照附件格式模板) 题目 ( 4 号字,黑体) 作者姓名和单位 (小 4 号字,宋体;注明通讯作者和 Email 地址) 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 行距为 1.5 倍 ) 论文摘要请于 2012 年 9 月 10 日前 采用 word 文件格式,以邮件附件发往沈阳师范大学杜晶老师( fangsong1206@163.com )。 9. 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评选及 青年学者专场报告 为奖励参会的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本次会议将评选出 3-5 名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 2012 年度),并给予每位 2000 元奖金及证书。申请者为 35 岁(含 35 岁)以下从事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含在职研究生),女性申请者年龄放宽至 40 岁以下(含 40 岁)。申请者请于 2012 年 8 月 10 日前将报告论文摘要、发表论文抽印本(或 PDF 文件)(限于 2010-2012 年间发表,申请者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并报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 ( cmhuang@ioz.ac.cn ) ,由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申请材料和报告内容进行评选,并于会议期间公布评选结果。获奖候选人需参加本次会议并在闭幕式现场领奖,否则视为自动放弃。已经获得过历届同等奖励的青年学者将不再参加评选。 为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本届会议将开辟青年学者专场报告活动。本年度获奖的青年学者要在青年学者专场上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10. 会议墙报要求及研究生最佳墙报奖设置 为鼓励学术交流多样化,本届会议继续开展墙报( POSTER )学术交流形式,设立专门的墙报展示区,会议期间安排时间进行墙报交流(每天安排 1 小时时间)。墙报的尺寸为:高 120cm x 宽 90cm 。本届会议将墙报交流结果评选出 5-8 位最佳墙报奖。评选出来的优秀墙报将在会议期间公布,并发放“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最佳墙报奖证书”。希望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 非学生代表亦可提交 POSTER 墙报参加交流,但不参加最佳墙报奖的评选。 11 会后考察 (费用自理) ( 1 )市内参观:沈阳故宫、清东陵(努尔哈赤陵园)和清北陵(皇太极陵园)。 ( 2 )省内相关线路:鞍山千山、玉佛苑;本溪水洞等。 12. 会议联系人 会议代表可随时发送邮件到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索取每年最新的会议通知。 联系人:黄乘明( 010-64807163 ) 宛新荣( 010-6480710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5 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0101 ) 传真: 010-64807099 Email: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复印有效) 申请口头报告的请在第 2 轮会议回执上详细说明 姓名 职称、职务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 通讯地址 Email 地址 电话 传真 参会随从人员人数 口头报告类型 口头报告题目 ( 1 )无 ( 2 )有 请选择: (如有,请列出口头报告的题目) 墙报情况 请选择: ( 3 )无墙报; ( 4 )有墙报,不参加研究生最佳墙报评选; ( 5 )有墙报,参加研究生最佳墙报评选。 注: ( 1 )参会随从人员一般指为非会议代表(家属),参会的研究生和助手可单独填写会议回执。( 2 )拟申请口头报告的学者请注明口头报告的题目。 ( 3 )职称、职务一栏,博士、硕士研究生请分别填写“博士、硕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通知:“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热度 2 wangdh 2011-9-15 23:31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品牌会议“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将于 2011 年 10 月 28 至 31 日在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动物学会等承办。本次会议将交流全国动物生态学家和兽类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发展动态。欢迎全国的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兽类学工作者、研究生参会。希望有更多的鱼类生态学、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的学者和研究生参会。 请参加会议者填好第三轮会议回执,在回执中注明交流方式是 口头报告 (Oral presentation) 还是墙报( Poster )以及报告题目,并 于 2011 年 10 月 5 日前 发回会务组联系人。 1. 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现向全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征稿范围: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相关领域。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1 年 10 月 28 日 - 31 日 ) 10 月 28 日 (周五):全天报到 10 月 29-30 日(周六和周日):全天为学术研讨会 10 月 31 日 (周一): 会后考察(费用自理)或离会。 3. 会议地点及会议相关事宜 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主会场设在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大楼。 4. 会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动物学会等 5. 会议注册费和住宿费 会议注册费:会员代表¥ 700 ; 学生代表 ¥ 500 (凭学生证);随行 家属注册费: ¥ 500 ( 仅 用于和会议代表共同用餐和参观等,不包含会议材料) 。 盖章的会议通知将在报到时领取。 会务组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住宿费标准: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原 浙师 粤海宾馆,标间约 300 元 / 天),专家公寓(标间约 120 元 / 天)。 住宿宾馆提供早餐;中餐、晚餐以自助餐的形式在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进行。 6. 会议奖励 为奖励参会的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本次会议将评选出 3-5 名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并给予每位 2000 元奖金及证书。申请者为 35 岁(含)以下从事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含在职研究生)。 可通过两种方式申请:( 1 )申请者请于 2011 年 9 月 30 日前将报告论文摘要、发表论文抽印本(或 PDF 文件,发表时间为 2010 年 8 月 1 日至 2011 年 9 月 30 日),以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并报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 ( cmhuang@ioz.ac.cn ) ;或( 2 )由两名以上动物生态学领域的专家联名推荐。 由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申请材料和报告内容进行评选,并于会议期间公布评选结果。 7. 会议论文摘集要求 本次会议将编印内部印刷的会议论文摘要集,以便进行交流。凡在动物生态学、兽类学领域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工作或有关发展战略的论文,均为本次会议征稿范围。每篇论文摘要限制在 500 字左右,摘要中不要包含图表。摘要格式如下: 题目 ( 4 号字,黑体) 作者姓名和单位 (小 4 号字,宋体;注明通讯作者和 Email 地址) 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 请将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形式于 2011 年 10 月 15 日前 发往: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 会务组收取会议摘要后将回复邮件以确认收到摘要,晚于此日期的摘要将不再接受。鸟类部分由张雁云编辑,张正旺审定;兽类、两栖爬行和鱼类等由李明 、宛新荣编 辑 ,王德华和计翔审定。 8. 会议墙报要求 本次会议将开辟专门的墙报展示,会议期间安排时间进行墙报交流。墙报的尺寸为(高 120cm x 宽 90cm )。 9. 会后考察(千岛湖 / 绍兴 / 奉化、溪口二日游) 会后可安排 千岛湖 / 绍兴 / 奉化、溪口二日游 ,考察费用自理。 10. 会议联系人 会议代表可发送邮件到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随时索取每年最新的会议通知。 联系人:黄乘明( 010-64807163 ) 宛新荣( 010-6480710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0101 ) 传真: 010-64807099 Email: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 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附: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复印有效) (请在回执上选择口头报告或墙报) 姓名 职称、职务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必填) 从事专业 通讯地址 Email 地址(必填) 电话(必填) 传真 参会随从人员人数 论文摘要题目 (多个摘要可自行加行) 是否有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题目 ( 1 )是 ( 2 )否 请选择: 是否有会议墙报 ( 3 )是 ( 4 )否 请选择: ​ ​ ​ ​ ​ ​ ​ ​ ​ ​ ​ 注:参会随从人员一般指为非会议代表(家属),参会的研究生和助手可单独填写会议回执。有申请会议口头报告的也应一一注明,便于会务组统一安排。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40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国兽类生态学的奠基人-夏武平先生
wangdh 2008-5-18 14:54
我国兽类生态学的奠基人-夏武平先生 今天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学会的期刊《兽类学报》的创始人、我国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和兽类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武平教授九十一华诞的日子。 祝他老人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夏武平 先生对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发展、兽类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夏先生及其合作者在 50 年代关于红背鼠平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60 年代关于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关于动物群落的研究、关于动物肥满度的研究, 80 年代关于大熊猫的研究、关于高原鼠类血清和血红蛋白的研究、关于动物节律和生态位的研究,关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研究、关于人类生态的研究等等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在我国动物生态学、兽类学和保护生物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973年-1976年,夏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组织有关人员翻译编撰了《生物学译丛》3集;1973年-1980年,编辑出版了《灭鼠与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4期;1980年创办《兽类学报》;1982年-2002年,编辑出版了《高原生物学集刊》15集; 1982-1995年,编辑出版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5期。他 主编的关于《红松直播防鼠害研究工作报告》、《大兴安岭和嫩江地区流行性出血动物宿主的调查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等著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为了揭露美国使用细菌战,夏先生为此做出了贡献。 夏 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实验站-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几十年来,通过广大科研人员在海北站的不懈努力,现在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开放台站和重点网络台站、国际冻原研究计划野外台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夏 先生在青藏高原工作了几十年,深知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的艰苦,他更知科研人员为高原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他倡导的牦牛精神 激励着几代人在高原上默默地奉献着 : 忍处恶劣的条件, 啃食低矮的青草, 提供浓郁的乳汁, 充当高原的船舶, 不畏艰苦,忍辱负重, 不计报酬,但求贡献。 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牦牛精神,将牦牛精神发扬光大。 夏 先生严于律己、胸怀坦荡、乐于助人、甘当人梯的高尚品质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他对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 信息来自《兽类学报》编辑部2007年撰写的庆祝夏先生90华诞的材料) 。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718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