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后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壮年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陈龙珠 2010-9-20 18:01
最近用百度检索了人按年龄大小的分类信息,其结果大致是:少年10~15岁,青年15~34岁,中年40~50岁,老年50岁以上。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青年的年龄14~44岁,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则将其上限定在45岁,而社保部将职工退休年龄上限大多定在60岁。由此看来,随着健康状况整个改善,以往中年和老年的界限看似可以调整为:中年45~60岁,老年60岁以上。 在各个时期内,老年是社会的财富,中年是社会的脊梁,青壮年是社会的动力,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中年群体的作用承上启下,社会相当多的资源受他们支配,其精神风貌的优劣,对年龄仅次的青壮年乃至社会的影响深远而重大。因为不久的将来,现在的青壮年就会变成主事的中年,若他们现在没有被良好的社会气氛熏陶,将来又怎么保证能善待已由现在的青少年变成的青壮年呢?这样的话,现在的中年,若忽视青壮年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隔代花精力培育青少年还有实质性的意义吗? 科学网有不多但著名的中年海归和尚旅居海外的博主。虽然不是自己专业的同行,但他们的博文我还是愿意阅读的,期望能看到他们对待教育、科研以及生活的共性思想和态度,以资思考和借鉴。 我未曾进行系统而准确地统计,但印象中一些著名海归的文章更热衷于谈老年优良品行、青少年成长和海归待遇等问题,而对中国科教事业整体实力起重要作用的青壮年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现状及其改善建议,相对较少见到他们撰文讨论和发表自己的高见。 这是颇感遗憾和期待的一件事。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4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想没有我们的世界
weiwenjie 2010-9-14 21:40
想象一下,突然有一天地球上的人全都消失了,世界开始慢慢地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但是由于人类曾经存在过,这也许就是个不可逆过程,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The World Without Us》【 Author: Alan Weisman, Publisher: Thomas Dunne Books, Date: Jul. 10, 2007】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地描述我们存在过后的世界,神游。如果拍成纪录片就更好看了。 在amazon上被评到4颗星 ,价格也是外文书里相当便宜的了。但有中文翻译版,如果不是要看纯正英语就不必看原版: 《没有我们的世界》 赵舒静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甚至不用去买译本, 新浪读书可看全文 。图书馆也有 译本馆藏 。 从这本书里,你可以体会人类对地球的改造有多大,从而感叹人类既渺小又伟大的能力。人是自然孕育的生物,但却不属于自然。 参考: 1.science daily 上对原版书的推荐: http://www.sciencedaily.com/books/t/0312347294-the_world_without_us.htm 2.博客: h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86
个人分类: 图书介绍|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一本书《李开复自转:世界因你不同》
ffchocolate 2010-9-14 10:11
推荐李开复先生的一本书《世界因你不同》。 作为博士生,除了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不断研究,也要注意人文方面素质的培养。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跟学历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是跟这个人多少年来的生活环境,自身要求有关。有些能力不是学历能代表的,能力是需要自己有意识的培养的。 阅读李开复先生的自转,还没翻完就找到了很多共鸣之处。如同参加国际会议找到了自己的同行一般高兴。 这里摘一段话。 摘录:著名的哲学家伯里克利(Pericles)曾说过,一个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而我欠缺表达,如同扼杀了自己的思想,这是理 科学生不能忍受的。 我国学术界对于有思想,但不能表达的人,是相对宽容的。可能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有学问的人必定是不爱说话,言论极少的。但是少不等于质量不高,可惜的是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反而下降了。一个博士生,除了要弄自己的研究,也要回表达自己的研究。这就是在开会议的时候,有些同学能将自己的工作表达的很清楚,至少引起了在座人的兴趣。但是大部分人做完报告就下去了,只有会议主席出于礼貌提个问题。多悲哀呢,工作做的很好,但是没能表达,好好的一个会议交流的机会就这么浪费了。我坚信,如果真的把问题搞清楚了,就有能力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问题。那些看上去云里雾里的文字,有掩饰心虚之意。 摘录:那一刻,我的感动无与伦比。因为对一个教授来说,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作出一个与他唱反调的研究。教授不但没有动怒,还给予经费上的支持,这在很多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李先生书中的瑞迪教授,为广大的博士生导师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不同意你,但是支持你。这样有风险的举动,关系到某个实际项目的事情,老师居然还能宽容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当然这个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这个老师也不是一般的老师。我们要建立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博士培养体制,就需要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生,但是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生除了个人原因外,体制的激励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大学要有一种大学精神,这个很复杂,但是至少一点是大学精神中必须有的,就是科学的冒险精神和对科研冒险创新精神的宽容。如果没有这个,百年之后大学拥有的就是档案馆发黄的纸张,而不是一种精神。 今天先写这么多吧,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好书了。
个人分类: 读万卷书|4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文章五步曲
ycy 2010-8-6 20:52
作文五步曲 《怎样写文章》文章写作十二题读后感 杨春悦 经济学家王梦奎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时,为青年人编写了《怎样写文章》,受到了读者欢迎。其中选编的不少关于怎样写文章的文章,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王梦奎同志的文章写作十二题就是其中一篇。 文章写作十二题,从文章怎样才算好、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小题大做、粗枝大叶、标新立异、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剪裁得体、掐头去尾、勤标点,多分段、反复修改、文无定法等十二个方面就怎样写文章做了阐述。读后深以为然,并结合自身实际对文章写作进行思考,提出作文五步曲。 写文章,总的要求应该是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逻辑上正确的体现,鲜明是形式上易读的要求,生动则是表达上增强感染力的需要。要做到准确,就应该对所写内容十分了解,准确把握,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要做到鲜明,就应该在形式上和表达上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不故作高深;要做到生动,就应该在内容和表达上有所思考,有所创新,不人云亦云。为满足上述要求,应力争做到作文五步曲: 第一,准确选题。选题应是自己较为了解的范畴。写不出来时不应硬写,而是应该先搜集一定资料,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了解。题目还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比较小的切入点,这样比较容易把握。 第二,动笔之前先拉框架。确定题目之后,应该拉出粗线条的写作框架。大致分几部分,每部分说什么内容,都应该先列出来,而不能是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哪。 第三,力求说新话。在写作过程中应力求说新话。文章中全是老生常谈,陈词滥调,就没有必要写,对自己、对读者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做到说新话,基础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 第四,力求简明。形式上应多用短句,多标点,勤分段,使文章眉目清楚。内容上应简明、易懂,不用生僻字词。篇幅上应力求精练,可有可无的内容尽量不写。 第五,做好修改。文章写成,并不是意味着文章的完成。应加强对文章的修改,写完后读几遍,删掉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使文章更准确、鲜明、生动。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性
woshidq 2010-5-25 09:47
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原以为会是个很悲凉的故事,结局却只道还好,许三观终究没有因为卖血而亡,日子是越过越好了。但这样一个向上扬的结局,却更让人难以释怀,作者的高明之处许就在此了。 余华的文字,从来没有华丽的修饰,有的只是黄土地的味道。他笔下的人物,从来没有执著的信念,关注的只是生活的琐碎,他们思维简单,一根筋儿,认死理儿,但却绝对的朴实。他们或许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或许是城市里处于底层的贫民百姓,职业也许不同,但命运却相差无几,都是沿着那样一条曲折的小路,弯弯曲曲却始终向前延伸,这就是中国百姓的典型写照。 对于他们所心心念念的琐碎,我们无法鄙夷,更不能嗤之以鼻,因为那些琐碎恰恰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本身。这些人物身上也许有着不同程度的粗鄙与愚昧,但他们天生善良,少有心机,他们以他们特有的纯粹铺垫出社会的复杂,是他们生养了我们,让我们安心读书,给我们机会思考,他们,是中国的力量,民族的魂。 余华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写最简简单单的故事,然而掩卷沉思,却总也思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觉喉头一片干涩。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生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黄安年 2010-5-20 15:54
杨生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黄安年推荐杨生茂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杨生茂先生文《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发表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2005 年 11 月 11 日。本文同时配发罗宣:《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一文 , 载 http://202.113.21.185/HistoryWeb/ASPWEB/news/news10065.asp ****************************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杨生茂 这是一本耐读的好书,大可展卷细细品味。作者以活泼的笔触、丰富翔实的材料、铺陈有方的章法,娓娓动听地展现了亨利鲁斯父子两代人对旧中国的影响历程,活龙活现地将其刻画入微。特别是对亨利鲁斯利用巨大媒体势力,炮制扶蒋反共的手法与当时中国执掌政权者的具体实况节节排列对比,十分生动。在笔者眼中,这本书具有史诗式的气派。 笔者之可以有史诗气派的感触,主要还由于书中所记述的鲁斯活动的时间大部是笔者在美国海外教会大学和美国本地大学上学的年代。由于书中描写的中美关系一些具体政治现象,虽然当时知晓一二,但对其背景和缘由都不甚了了。作者结合具体史实,掀开内幕,解开连串的迷团,故读时心为之动。 举两个例子。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常在未名湖畔一个小岛上锻炼身体。每晨一个年轻的园艺工人教我练拳。亭子周围土地不多,也无绿草。记得在亭中还参加过一个小型报告会,内容是沦陷区的日本经济。因为当时学校大门外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校内也有日本人的耳目(汉奸),所以这种报告是保密的。在燕京肄业 3 年间,岛亭给我留下的记忆比较深。今作者叙述路思义在华办学活动,也说明岛亭是为了纪念路思义而建立的。岛亭来历的记载为笔者久已消褪的记忆涂上一层新的色彩。这种色彩又显现了传教士几十年在华活动的底蕴。 又如,在美国大学读书时,于新闻系选修过几门课程。教师对鲁斯媒体帝国的权势讲述得如数家珍,我不会不对鲁斯深深欣慕。每周总要买《时代》周刊和《生活》画刊。但是只感到《时代》对新闻多描绘,多议论,对于具体事实却语焉不详,尤其对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很简单笼统,读后感到不能满足求知欲望,每月总须到图书馆去读《美亚》杂志,方能得知国内政局和战事的大致轮廓。尤其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两个杂志所言大相径庭。今读作者所叙述的关于鲁斯捏造新闻的累累事实后,方得一目了然。在二战期间,虽然也曾零零星星地读到执拗偏颇的鲁斯与其驻外记者发生矛盾的新闻,但底细不清。今读本书,才有谜底毕露之感。 美国向海外扩张是以四种人为前导的。军人、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是海外扩张的急先锋。美国建国初期海外扩张是以商人开道,因为当时美国国力不敌英国,未敢随便挑战。即使进入 19 世纪,美国海外扩张还是紧随英国之后,迫使中国订立一些不平等条约。教士们在治外法权的庇护下,进行各种活动。及至 19 世纪末,英美在北美大陆所开展的遏制反遏制的中,以美国胜利而结束,同时,美国新兴垄断资本开足马力,加强海外扩张,这就开始进入了鲁斯父子所处的时代。 路思义起步于垄断资本开始海外扩张的初期。鲁斯起步于垄断资本开始问鼎全球的初期。二战后冷战初期,美国的锁链把中国缠得更紧,鲁斯更大力扶蒋反共。结果事与愿违,其声望坠入谷底。 鲁斯父子在中国所起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在时代和形式上不同,但在实质和涵义上是相通的。父亲出力教化人民,儿子保护腐朽专制政权。可以说,前者主要以教化中国人心为己任,后者主要以摆弄中国统治阶级为目的。美国建国以来,宗教势力很大,影响钻心。鲁斯父子在海外施展的影响显现教会的特质。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情结二字。笔者觉得宜慎重审视。我认为,一个人在某地生活一段时间,往往对该地怀有一定的情感。这是普通的情形,但对于身居媒体帝国要津,并能左右时局的人物就不能轻易以此度量。若以寡情少义、偏颇执拗视之,倒很适宜。鲁斯扶蒋反共,撒天下之大谎,无所不用其极。在鲁斯思维中决定的想法是以美国利益为归依,何情之有?笔者不厌其烦地提倡鉴别吸收, 情结也属于鉴别之列。作者用文采生动的排比笔法揭示了鲁斯情结的狰狞面孔。这无异告诉我们一个治史道理:治史尤其治外国史,必须具有鉴别吸收的功力。鉴别是勇于和善于吸收的基本条件。如此,方可避免醉心于译文组合的弊端。本书是匡正这类流弊的一种范本。 罗宣:《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http://ahrac.com/xsdt/dspl/1197.html *****************8888 罗宣: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 两周前,忽然接到师兄们通报杨先生病危的邮件,心急如焚,却苦于身在美国,无法前去探望,遂嘱托爱人和学生代为关照。几日后传来先生去世的噩耗,心痛不已。回想先生于我的恩情,他那清瘦、矍铄、两耳垂肩、声音洪亮的音容,仿佛就在眼前,但人却已悄然离开人世,不禁黯然泪下。 说来惭愧,虽号称杨先生的关门弟子,我却从未有缘随杨先生上过一堂课。这听来蹊跷,但原因却很简单:杨先生收我做弟子时已然 78 岁高龄,已经多年不教课。杨先生之所以收我做学生,实际上是出于同情与爱心。 那是 1995 年春,历史系决定保送我上博士,但因系里没有美国史方向的博导,必须自己联系导师,否则名额作废。我立即联系了硕士导师冯承柏教授。冯先生第一个反应是:找杨先生啊!转天,冯先生和我便赶往北京,登门拜见在儿子家养病的杨先生。杨先生亲切和善地接待了我们,寒暄之后,杨先生简单询问了我的情况,便开门见山地真诚表态:收冯老师的学生做弟子我当然愿意,只是有个情况要说明。我年纪大了,教不了课,也不能系统地指导你的博士学习,所以还要请冯老师和我一起来带你。冯老师负责具体工作,我从旁给予力所能及的指点。冯老师若同意,今天咱们就把此事定下。冯先生当下欣然同意,我也便成为了历史系史上唯一享有同时有两位先生指导殊荣的博士生。只可惜我才疏学浅,辜负了两位先生。 杨先生虽未系统给我上过课,先生朴实谦逊的为人,严谨踏实的学养,每每令我敬仰不已。冯先生和杨先生家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冯先生住二楼,杨先生住四楼,而这为我拜望两位先生行了方便,每每可以一举两得。杨先生上了些岁数,腿脚不方便,上下楼对全家都是个挑战,所以这些年来,先生很少下楼。隔三差五地,杨先生或打电话或委托女儿杨令侠老师给我带纸条,将他想到的论文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平日阅读书刊杂志中遇到的相关观点或资料线索告诉我。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每次与先生交流,先生都会语重心长地反复提醒我两点:一、外交政策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归根结底,美国一切外交政策及围绕外交政策的活动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二、要清醒地认识到,亨利鲁斯在美国几乎一手遮天的援蒋反共宣传造成的影响极坏,误导美国视听,使美国人民未能看到中国的真相。先生的提醒对我把握论文写作帮助极大。在人物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不知不觉会被研究对象的思想经历所牵引,而丧失对对全景的把握和客观的判断。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博士论文答辩当天,冯先生因病住院, 81 岁高龄的杨先生带病坚持为我主持了答辩会!先生的恩德这些年来一直是对我无形的鞭策。 这些年来,杨先生虽未正式给我开过一堂课,但每次与先生见面,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先生有些耳背,很少能听清来言,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先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先生生性朴实,但言语却不时流露些顽皮、幽默和大智慧,因此先生的自话自说常常妙趣横生。先生所谈话题涉及范围极广。从其自身经历,到中国、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从对时事的看法到对历史的评述,从中美外交到文化、思想、经济,从中外历史人物到现实生活中的同事亲友的评价,这其中充满了先生多年思考得出的为人、处世、治学乃至治国等方方面面的智慧。 回想过去这些年中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话题,大致有三个: 第一、对资本主义国家最深刻的认识。先生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美国无论如何发展,其扩张主义的世界观不会改变,这是其本性。认清其本性,才能明白其国策的用意。最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人谈自己向外发展时称之为扩张,而绝对不是侵略;但若其他国家进行扩张,就会被冠以侵略之衔。若要认识当前美国社会的问题,就要意识到美国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货币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货币金融资本是控制其经济命脉的主要力量。而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正是货币金融资本垄断经济所造成的。 第二、对中外历史人物是否死得其所最幽默的评点,先生自嘲为知识分子的无聊之举:列宁死得太早!其设计的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市场自由化等正等待他大展宏图,这些计划若能实施的话,苏联的社会主义之路可能走得更远更好;毛泽东死得太晚!杨先生说:我认为他 1956 年去世正好。因为 1956 年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最高,会对其功劳予以最高的肯定,而对其此前的失败也能够接受。更重要的是, 1956 年后毛泽东的作为除了尼克松访华的光辉时刻,几乎都是不堪回首的错误;林肯死得不早不晚正是时候!奴隶制的废除无疑是里程碑似的成就,但此后南部重建问题以及与黑人问题相关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解决或者未解决,都会使人们对林肯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美国内战结束去世对林肯来说是保证其清名的最佳时机。 第三、也是先生经常谈论的话题,即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虽然屡受文革等错误路线的折磨,但先生从不后悔选择回国,选择加入共产党。理由有三:一、还在美国留学期间,先生逐渐坚定了一个信念:共产党是代表进步主义潮流的新生力量。进步主义是杨先生赴美前闻所未闻过的思想,在美国的学习中,了解了进步主义理论,并接受了该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中国社会也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在 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之取代国民党代表的是进步主义潮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二、复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的梦想。国民党面对外侮,却将枪口瞄向同胞;外侮退败后又刻不容缓地挑起内战,政府及其军队屡屡显露其无能腐败,不得人心。复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三、国民党军队到处欺民扰民、共产党军队虽衣衫破旧,但个个干净利落,而且纪律严明,半夜进城,百姓毫无察觉,早上起来,只见共产党将士合衣睡在屋檐下,比较以往国民党军队的劣行,人心无不所向。 女儿出世后,杨先生格外喜爱,每次去先生家探望,无论女儿是否跟随,先生事先都一定备好小礼物相送。一次,先生见女儿胖嘟嘟地着实可爱,随兴题诗一首,先生文字的俊雅,风趣及对小女的美好祝福都跃然纸上: 南开园里一奇葩, 神采奕奕小菩萨。 端量远胜千斤重, 鹏程锦绣似红花。 杨先生在杨令侠老师的悉心照料下,虽有时听说有些小恙,但身体一直无大碍。我内心底里曾窃窃期望,依杨先生的淡薄心态和健康状况,我几乎能清晰地勾画其百岁寿辰的情景。可是,在弟子们还在为其 95 岁寿辰筹备贺礼时,先生却突然走了。 这次来美访学前曾特地看望杨先生,也许是预感,也许是出于留下些纪念的念头,录下了这次谈话的全部内容。不想,这却不幸成了先生最后留给我的教导。先生,您走好,不孝弟子将谨记您的教诲,沿着您的学术足迹奋力前行。杨生茂先生永垂不朽! 2010 年 5 月 13 日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http://202.113.21.185/HistoryWeb/ASPWEB/news/news10065.asp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做学问的一些思考
sciteclife 2010-4-26 19:26
关于做学问的一些思考 读《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有感 李思敏 上学以来,一直在读书、学习、做学问,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疑问,有过迷茫,到底为什么做学问、什么是学问、怎么做学问的问题始终萦绕于脑际,而幸运的是,我在《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为什么做学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明确奋斗目标,做学问也一样,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常有的理想,而现代人的理想又何尝不是这些?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目标不同,但都可以通过读书、做学问来实现。一直以来,读书被看成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投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学问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因为只有当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权利,才能改变自己、他人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命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而考试毕竟有很大的机缘成分,终有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有人及第,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谋得一官半职,意气风发;有人屡战屡败,郁郁不得志;有人屡败屡战,终成正果,却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像范进 学习、考试、做官的官本位思想不能批评它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官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甚至推进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我只是想说,如果仅仅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待读书、学习、做学问的话,那么,这个视角未免过于狭隘了。 借用环保主义者雷内 杜柏斯的著名宣言胸怀世界,立足本土,我们在制定人生目标的时候,要尽量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多想想世界、国家、集体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努力一步步地实现这个目标。 什么是学问? 夸一个人有学问,就是在称赞这个人学识渊博,我认为,这是从知识积累角度对学问进行的注解。做学问,除了记忆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把这些知识用对地方,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是建筑师,那么我们积累的知识就是建筑材料,比如砖块、水泥、钢精等等,我们还需要一张设计图纸来把这些材料变成一座高楼大厦,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我们心中的图纸。所以,做学问,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长的过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果我们的知识积累不够或是知识结构单一,难免会片面地看问题,造成认识的偏差,所以,我们在努力成为一个专家 的同时,也要尽力当一个通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杂家。 运用知识的能力,其实是一种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记者尤其重要。记者作为站在社会船头的瞭望者,除了为受众提供最新的信息,还肩负着解读社会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重任。如果记者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不能敏锐地觉察到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潮流,不能正确地分析社会现象,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就失去了引导舆论的先机,也辜负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头衔。 怎样做学问? 万仞之山始于垒土,千里之行积于跬步,要达到某个高峰或获取某种成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诺贝尔花费了四年时间、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才发明了炸药;爱迪生在分门别类地试验了 1600 种耐热材料后才找到了满意的灯泡灯丝;马克思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伟大的《资本论》 做学问是没有捷径的,它需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甘于吃苦,勇于奋斗,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头,就会一事无成。 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学习是需要交流与借鉴的。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我们都还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了,牛顿也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一己之力毕竟有限,而学问、宇宙则是浩瀚无垠的,要想走得更远,走得更快,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离不开集体的力量。 做人要有骨气,要有风格,做学问也一样。看到一些科学家为了名利而不惜造假的报道,深感痛惜。真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如果失去了真实的根基,任何数字、任何成就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一阵喧嚣过后,除了叹息和遗憾,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其实很佩服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家也有权利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各种物质便利,只是,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给科学研究保留一片净土,使科学家们能在那个清净的空间不受干扰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科学家们的贡献绝不仅仅限于他们的科学发现与创造,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所发扬的科学精神更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正如《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主编所言: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为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诚尽智,鞠躬尽瘁,功勋卓著,彪炳千秋。他们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引发了我关于学问的重新思考,它也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所有为科学事业和传播科学付出努力并且一直在奋斗着的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铭记与反思——读《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有感
lillianhall 2010-4-9 19:32
时间退回到1949年11月1日,在一段简短的庆祝活动之后,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车四马胡同10号开始办公。在这之后,从这座楼里走出来的人们面容不再年轻,头发也已苍白,甚至连脚步都不再稳健,但正是这一群特殊的老人却在一个甲子的时光里,用丰富的知识、专业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爱国的热情构筑起了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堡垒,像两只有力的大手扶持着新中国这个稚嫩的孩子,在豺狼虎豹四伏的岁月里,渐渐地成长了起来。 而今,其中的许多老人已经离开人世,命运的马车载着他们的身躯告别了他们喜爱的事业、深爱的亲人、敬爱的祖国,但是命运带不去的是他们留在新中国历史里的真切记忆和不朽功名。 一、 辉煌记忆 一世,两行字,百年豪情一挥间。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写到:在科学领域内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他写的是科学,他写的也是自己。在新中国最为动荡的岁月里,他在蹒跚的步子里扶持起中国科学院,在黑白颠倒的历史中,科学的发展既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又有来自本身的阻碍,于是他的面貌亦正亦邪地出现在历史事件里。历史的洪流卷走了他的亲人,也卷走了他自己。平坦难求,所以他只求在不平坦中奋力前行。 副院长竺可桢写下了求是精神。在庚子赔款的条件下,他和其他70名少年远赴重洋,学成归来,成为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当败北的国民党仓皇逃往台湾前,蒋经国请求他同往,他婉拒,执意留在上海,和其他56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一起成为了新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他求的是既是他所爱的气象学的科学真理,也是民族正义上的真理。毛泽东对他说你管天,我管地,所以竺在临走前仍不辍笔耕,谱写了新中国气象史上的重要一笔。 李四光也是副院长,他在旧手稿里叮嘱友人关注美国和欧洲的放射性研究。他一直在寻找让新中国强大的武器,他从地质学家的角度洞察了中国石油开发的前景,于是他用毕生所学构筑起了中国能源发展的基石。 赵金科是李四光的一生挚友,他引用张大千的诗句七十还是小弟弟,六十睡在摇篮里。也许他从自己最熟悉的二叠纪菊石里,读懂了生命的美好与岁月的残酷;从古生物遗骸中,洞悉了时光的无垠和生命的短暂。既然如此,那么就可以坦然地笑看人生起落,撒手而去时,历史必将成就他和他喜爱的古生物一般不朽。 二、 反照现实 世纪的钟声早已敲响,历史的马车送走了科学的老人,迎来了一批新人。他们中有些人的面貌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着剧烈变化,他们的身体中活跃着不仅是开阔的思维,还有一颗不安的心。 中科院院士吴祚来这样分析过中国的社会阶层:第一阶层是决策阶级,俗称中南海;第二是权贵阶级,包括官僚阶级和垄断阶级;第三是中坚阶级,包括以院士为代表的知本阶层和小资产阶层。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中国院士阶层已然成为了制衡中国社会的第三阶层。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处于第三阶层的院士的地位十分特殊,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游离在其他两大阶层的人群中,换句话说,他们是连接两大阶层的桥梁。 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最高荣誉获得者,或者说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地位的人群,他们的名字永远和高精尖技术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和这些高精尖技术背后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联系在一起。所以,此时的院士阶层,已不单单是一股科研力量,更代表着他身后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如果说建国初期评选出来的院士是早已在各自领域声名远扬的领头人,在民族救亡的统一愿望下,他们更多的是怀抱着对科研的纯粹追求和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这一批新中国最早期的知识分子曾遭受过历史的非难,但同时也制衡着当时的政治生活。当年,大鸣大放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也不乏科技界人士的鼓吹。由此可见,院士队伍从建国初期开始已经显现出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今,市场经济下形成的院士队伍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极具经济头脑。积极参选院士的学者因为要打响自己的名声,公开做起了广告,甚至花钱疏通各个关节,以求顺利通过评选。而许多新兴成长起来的院士往往名下都有各自的企业,头顶着各大名校的荣誉校长、荣誉院长的头衔,在政界和企业界都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们直接推动着自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换,他们较早期的院士更懂得处理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他们手中既握着经济血脉,又握着政治人脉,俨然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第三方集团。 中国社会是否需要第三方制衡?我想是的。在政治和经济的双轮马车上,中国的决策阶级需要有一根清醒的神经时刻紧绷,防止或及早察觉社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痛和偏差。然而,很显然,这股力量已经和他所要监督的力量互相融合,利益共享。既然如此,那么他们怎么能保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当许多院士在治学手迹中暗示着淡泊名利的重要性时,他们用颤抖的笔题写的安贫乐道,是否正包含着他们向往 科研纯粹性的回归呢? 显然,历史的洪流不能倒退,中国迎来了市场化日益增强的21世纪,中国学者、中国人民也必将比过往任何岁月都更具市场化头脑,更懂得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只是在时光的故事里,请让我们铭记那些在新中国历史中最为脆弱的日子里,为中国灌输了无穷力量的名字,请让我们时刻铭记他们名字后面的最为质朴的爱国情感和科研精神。
个人分类: 书海拾贝|2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课堂不是娱乐至死的脱口秀场"有感
xinliscau 2010-2-9 22:25
刚看到科学网上转载中青报的文章:大学课堂不是娱乐至死的脱口秀场。感触颇深,如今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已不仅是老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及理解深度,更多的是对老师的表达及各个方面提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要求。 在私下和学生聊天时,我问学生你们评教主要看什么,让我吃惊的学生这样回答看这个老师愿不愿和我们多交流,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书本上学的东西工作了很多用不上。所以希望老师是多给你我们讲有关社会上或与就业相关的事情,上课时多讲一些有趣的笑话吸引我们注意力。。真使让人感觉真是时代变了。我想说的一点时,普通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其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塑造综合素质较强的高层次的人才。因此,我觉得大学课堂不可能仅靠脱口秀就可以完成这个文章写的很好很到位。当然我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想法设法将自己的教案作的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但不是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可以这样。如果真的按照学生思路一直走下去的话,估计若干年后每个老师都可以主持快乐大本营了!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周总理《我的修养要则》后感
吴信 2010-1-16 10:24
周总理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得到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高敬意。1943年3月18日,周总理订了《我的修养要则》(《周恩来选集》上卷125页),内容如下: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我们每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每每想起周恩来说的这一句话,我们不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伟大的人具有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品格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自我修养。我们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加强自我修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况,订出自己的修养要则。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们要给自己定的目标,做到应该做到的,当然不能忘记:重要的是用行动来兑现!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6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小学生版]读《野性的呼唤》有感兼读读后感有感
pkustm 2010-1-16 07:15
读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有感 昨天晚上,与很久不见的同学网上聊天,说起很久不写东西了,笔下颇感生涩。 自己这两天在重读《野性的呼唤》这本书,心有所感,却一直没有下笔。顺手搜索了一下网络,发现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和读后感已经很多了。 突然想起有一次与朋友讨论起纪晓岚一生著述甚少。查了一下: 清人陈康祺在他写的《郎潜纪闻二笔》卷六中,就专门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引用了纪晓岚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在该书纪文达不轻著书之原因一节中有这样的概括:纪文达平生未尝著书,闲为人作序记碑表之属,亦随即弃掷,未尝存稿。或以为言。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来自: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813276 ,没有再费力追查真正的原文出处) 哎,纪才子尚如此。我辈更不必徒费笔墨了。遂找了一篇小学生的读后感在此(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原作者的信息,网上转载甚多,然而大多都没有标明作者信息。Sign...) 请诸位欣赏(想想同学说俺还年轻,心里直感自己肯定是不够成熟。对照一下,写作此文的这位小同学真是早早成熟啊!)。 ====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湖南省吉首市矮寨镇欣欣希望小学 六(三)班 石岗 (指导教师:石建军 TEL 1378XXX0056) 当我第一次翻开杰克伦敦的巨著《野性的呼唤》时,那首凄凉而极富哲理的诗便深深地打动了我:风俗的链条锁不住游牧部落跳跃的古老的渴望,寒冬萧条,沉沉睡去,野性将唤醒凄厉的诗行。 或许正如杰克伦敦所说的那样,万物都有一种古老的本能野性,它带来野蛮,带来征服万物的欲望。《野性的呼唤》的主角家犬巴克在踏上阿拉斯加的土地时惊呆了: 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付出友情就等于付出生命,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绝没有后退的可能。所有的残酷都在唤醒它古老的野性,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它,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来自本性深处的不屈的斗志被唤醒了,因为它知道这一切都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然而,野性带来野蛮的同时,也带来了纯真与忠贞的友情。这是文明与古老的结晶。当巴克的主人死去时,它仰望苍天,发出长长的嗥叫,这嗥叫是忠诚的,这嗥叫是伤感的,这嗥叫是震撼人心的,这嗥叫包含着巴克对主人深深的爱,这爱是野性的友情体现。 生命是矛盾的,世界是复杂的。它有奸诈,也有忠诚;它有文明,也的野蛮。可是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人生正因此而多彩,因此而灿烂,因此而生生不息 读完《野性的呼唤》,掩卷而思,不觉已是感动涕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粘自新语丝]:读“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文/何祚庥)
Fangjinqin 2009-12-29 09:11
读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文/何祚庥 我的读后感: 完全赞同何先生的观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刊物,除了理论物理通讯外, 基本上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包括科技新闻和人物报道也是如此,后者钱越多越突出,已经扭曲了真正的报道含义.如果不彻底改变现状,中国怎么成为科技强国和国际一流刊物?? (方锦清) 下面是转粘自新语丝: ◇◇新语丝 (www.xys.org)(xys4.dxiong.com)( 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 舟子: 这里呈上一篇批评《科学时报》有关《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新闻报 导的稿件。由于该报对《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主编等人的活动做了不实的吹 捧,所以我在两星期以前送了一篇批评《科学时报》报导的稿件。 由于该报表示,他们对院士不敢批评,所以未能刊出。但我想朱作言院 士是愿意听到批评的,特此送《新语丝》。如同意,请将该批评稿子连同这一短 信,在《新语丝》一并刊出。 读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何祚庥    2009 年 10 月 10 日 的《科学时报》报导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西安 高校院所行,说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我国的科技实力还远不足以称科 技强国,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好。   我是一直呼唤中国有科技大刊出现的。很同意报导中总主编朱作言 先生的一段话,由于办刊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我国科学期刊偏 离了国际期刊迅速发展的主流方向。所以,我国的基础研究现在总体状况是 两头在外,即仪器由外面买进来,文章发表在外。   遗憾的是, 朱作言 先生未能明确指出,是哪些办刊理念,以及相应的体 制、机制偏离了主流方向,以致我国科刊并不能为我国的研究成果提 供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其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困难。国际期刊办刊的主流方向,是把科学期 刊办成为科技服务的公益事业,而我国科技期刊却要办成赢利事业。一个是要办 成社会公益事业,为科技界服务的事业,自然就容易得到科技界的支持,也就容 易做大做强;另一个是要办成办刊者的赢利事业,是要向科技界索取报酬的,自 然就得不到科技界,也包括院士们的支持,也就谈不上做大做强。   拿物理学里国际最知名的《物理评论》的杂志来说,现在每期刊物的厚度比 过去膨胀了 10~20 倍!全世界的物理论文,都往《物理评论》投送。原因是:这 一出版物不怕赔钱,没有每期纸张页码的限制,只要文章合格,立马就登,而且 不收版面费。而中国期刊,有严重的期刊页码限制,往往要排队等候 6 个月到 1 年 半之久,而且还要收高额的版面费!一个收高额版面费的科学期刊,给人印象是, 文章能否发表,文章长短如何,是按钱来说话的;这一科学期刊也就失 去了它的学术地位,远不是什么一流学术期刊,甚而连二流都谈不上,只能被认 为三流、四流或不入流的刊物。   不幸的是, 朱作言 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也未能免俗。   据我所知,学术刊物要收版面费,在物理学里,首先是《物理评论》带头推 行的一种运行机制。而大多数物理方面的国外学术期刊都是不收版面费的。 有些人向我们约稿的国外物理期刊的主编们,还向我们特别声明,我们不同于 《物理评论》,是不收版面费的。但是,现在的《物理评论》已早就取消了版 面费制度,但我国大多数的物理期刊,包括《中国科学:物理》,还在坚持! 这怎能办成科技大刊?更谈不上国际一流学术刊物! (XYS20091228)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6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李祖龙《韩信胯下桥》有感
famingkuang 2009-7-31 07:14
原玉:韩信胯下桥四首 李祖龙 一时荣辱视如无,能屈能伸壮志殊。 胯下桥头今尚在,谁知胯上一村夫。 忍辱求成气自豪,任他下士漫讥嘲。 轻松胯下低头过,赢得千秋胯下桥。 恶少屠中草木凋,何如兴汉立功劳。 桥头匍匍何须计,异志超群万世标。 鸿鹄志高千万里,岂同燕雀较雌雄。 当年痞子今安在?胯下桥头浴日红。 读后感 (一) 人类有史千万年,胯下之徒万万千。 大江滚滚东逝水,胯下桥头独一人。 (二) 荣兮辱兮身外物,长兮短兮他人愁。 胸中有志火一把,千年一日不强求。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9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Remarks on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Mech 2009-3-25 11:56
Today, I finish reading the book,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My boss, my colleague and my friend as well, who perused it when she was a Ph.D. student, suggested me to read it. That is an old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36. Anyway, almost all truth can be found in one or another old book. Then, what is the truth in the book? That is simple. Everyone has a desire to be important, and all people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mselves than in others. That may be the weakness in human nature. Based on the facts, the book advocated a new way of life. In order to make friends and to affect others, one must make them feel important by showing honest and sincere respect, appreciation and recognition, and make them interested by focusing on their problems. Does this approach work? I think so. However,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but difficult to practice. After all, those readers of the book belong to Hume being with the same weakness as others. To overcome the weakness to certain degree, one must have personal integrity. One must be insightful so that he can know what others think. One must be patient so that he can deal with others’ issue first. One must be clever so that he can detect others' real but indistinct merit. One point should be made definite. So called friends in the book are friends in need, such as bosses, employees, colleagues, teachers, students, classmates, customers, clients, etc. For friends indeed beyond utility, are the principles of the book suitable? I doubt. In fact, I think at least some of them are certainly not. At any rate, honesty,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are crucial in all kinds of relations. Originally post as a Customer Review on August 27, 2002 at http://www.amazon.com/gp/cdp/member-reviews/AP2YWNIWU1BN1/ref=cm_pdp_rev_title_1?ie=UTF8sort%5Fby=MostRecentReview#R33G3IKXWZU4BI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有感
lxwang 2008-11-7 10:29
读罢《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总觉得作者在很多地方进行的所谓红楼梦中人物的历史原型研究有些牵强附会,有点生搬硬套,想当然。红楼梦中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作者就能推理出一大套东西。或许曹雪芹写的时候还没有想这么多,作为后人的我们只凭主观推测就说这是作者的真实想法未免说不过去。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网上与我持相同观点反对他的也大有人在,不少也是所谓的红学家,他们纷纷出来指责刘心武,称其胡编乱造,讲的根本不是红楼梦,而是清宫秘史。网上称,07年3.28日下午,搜狐书生读吧邀请了三位红学家分别是杜春耕,蔡义江张书才开了一个研讨会,研讨会的后半部分,三位专家对刘心武表示了不满,称他没有得好好读过红楼梦,他讲的根本不是红楼梦,他的工作与红楼梦无关。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刊物《红楼梦学刊》曾刊登了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以及现任会长张庆善的采访,在这些专访中两位红学家都谈到了刘心武的现象。张庆善说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可这个原型人物根本是子虚乌有的,是刘心武先生猜想出来的。刘心武所谓的秦学都是从这个不存在的原型开始的,他的秦学还能靠得住吗?他混淆了文学和素材的关系,混淆了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退一万步讲,就算历史上有这个原型,但这个生活原型进入到文学创作领域之后,生活原型与文学形象就不完全是一回事了。从原型到艺术形象不是机械的复制,不是简单的生活实录,而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作者必然要有艺术的虚构。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不会不懂这样的常识。《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孙玉明在《艺术评论》上发表看法,认为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有几大误区,第一是想当然尔,往往先是脑子里面武断地存有某种想法,然后去找证据。那些证据很多都不是硬证、铁证,有些竟然是历史上根本查不着的。比如刘心武说,曹雪芹应该有一个姐姐入了宫,先是在太子胤秖那里,胤秖被废后又转移到雍正这边。这个所谓的姐姐,查史料是绝对没有的,无论是关于曹家的史料,还是有关宫廷的记录。但是他就认为有这么个人,并且四处宣讲,还说在史料中查不到,是因为乾隆篡改了历史,删去了那一段。第二大误区是生造。比如刘心武说《红楼梦》有些回是有回前诗的,有些是没有回前诗的,因为《红楼梦》是作者未完成的稿子,他还没有来得及补上。孙玉明说,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翻遍所有版本的《红楼梦》,没有哪一回有回前诗虽然有了回前诗会对新索隐派的学说非常有利,但是回前诗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的确不是生造就能出现。唯有一个版本的第七回篇首有类似诗的几句话,但那并不是回前诗,而是别人的批语,是脂砚斋的评述。仅凭这个就将一百多回的《红楼梦》造出一百多首诗来,很有些不可理喻。第三大误区是治学不严。刘心武把所有的批语,不管是谁的,只要对自己有用,都当成了脂砚斋的东西,而且认定脂砚斋是个女性,是曹雪芹的妻子。气煞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忒多这首诗就可以证明脂砚斋并非女性,但刘心武说,过去可称女士为先生,比如冰心。孙玉明说,但那是五四以后咱们把有学问的老师无论男女都可称为先生,但在五四之前,哪一部著作称女士为先生了呢?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在书中,电视中也多次谈到,这些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别人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其实我们也没必要批判人家的观点,更何况他讲的有市场,有人爱听,这就够了,也完成了电视节目的目的。 附: 我在初三毕业后的那段时间里通读了一遍红楼梦,到现在的印象也只是宝玉,黛玉,宝钗几人在一起玩耍吟诗作对而已,但我还是很喜欢红楼梦的。大学上读书课的时候,有一位女老师讲红楼梦,至今难以忘怀课堂上的情形,那位老师讲起红楼梦侃侃而谈,讲到某一情节,一字不落的朗诵出红楼梦的原文,声情并茂,很有激情。这位老师也是我大学很少几个能想的起来的老师,而且每当和大学同学谈起,大家也有同感。还有我发现前不久我们大学BBS上关于大学印象最深的老师的话题里,这位老师也是名列榜首。现在,我总想再认真读几遍红楼梦,却苦于如今网络等诱惑太多,很难静下心来读点东西,但我始终认为,还是要多读点东西的。或许,当我读了刘心武的解读后,下次读起红楼梦一定会增加很多乐趣。
个人分类: 人生经历,智慧感悟|2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律·读王鹰兄“人生而不平等”偶感
刘玉平 2008-10-13 19:54
七律读王鹰兄人生而不平等偶感 ( 2008-10-13 ) 由来生命无高下,佛眼群芳尽谓花。 汉祖曾为田舍客,明皇原本苦穷娃。 娇杨玉宇荒芜地,王谢豪门百姓家。 沧海桑田多少事,青山依旧夕阳斜。 (汉祖指刘邦;明皇指朱元璋;娇杨指唐朝开元年间杨玉环家族;王谢指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王鹰, 人生而不平等。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078 图片URL: http://www.zikai.org/tk/landscape/pic102.GIF jiang兄赐玉两首: 芸芸众生 一 众生芸芸若缤纷 , 成败枯荣伴红尘 . 功利贫富论成败 , 福禄寿喜觅本真 . 因缘聚会本因何 ? 罪源深重蒙救恩 . 弹指一挥终归去 , 尚有身物可长存 ? 二 放眼神州心逝伤 , 或有欢颜或断肠 . 锦衣美食何可贵 ? 矿难不止婴儿亡 . 人生平等确应是 , 高位广财莫自狂 . 民生福祉千秋事 , 匹夫岂无责承当 ?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659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七绝·粗读《孟子·梁惠王章句》
刘玉平 2008-10-13 12:01
七绝粗读《孟子梁惠王章句》 (一) 行当仁义非言利,偕乐黎民亦圣贤。 何必半之讥百步,民安自不罪凶年。 (包含行仁义而非言利、与民同乐、五十步笑百步、罪岁凶年等典故) (二) 当为天下乐忧先,仁智邻邦计略篇。 德政济民离水火,清心寡欲勿流连。 (包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仁者能以大事小、智者能以小事大 , 水深火热,流連之樂、荒亡之行等典故) 图片URL: http://image.ucloo.com/v5/2008/03-27/1686313.jpg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鬼》探幽
jlpemail 2008-5-18 19:26
屈原《九歌山鬼》的最后一句为: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我以为徒离忧三个字是该诗的关键词。从表面上看,诗人以美丽女性山鬼的口吻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向往和失望的情怀,实际上作者的意蕴不止于此,另有深意。 山鬼自然是孤独的:余处幽篁兮读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诗中三次使用独字,强化了所塑造的形象的孤独感,自然也传达出诗人的深刻孤独。何止是在自然中不见天,何止是在茂密的竹叶遮挡下阳光无法抵达,更为潮湿和阴郁的是心灵的天空,没有阳光的抚慰,像滑腻的青苔一样。 遥不可期的公子,只是她心灵天空中的幻景,是永远不会升起来的太阳,是无法穿透林叶间隙的微光。一腔希冀的山鬼,被石兰、带杜衡、折芳馨,欲将这些作为赠与知己的礼物。这样的想法落空了,在长久的等待之后,只能怅然而归。 留灵修兮澹忘归、怨公子兮怅忘归。两度忘归,其实是不愿意归去。这更加剧了山鬼、诗人以及读者的期待心理。怅然若失,可是依然不甘心。明知等待的人不会出现了,还是坚持痴痴地等,依然不愿意回归竹林。 松柏有荫,却无力阻挡雷电和暴雨。雷电和暴雨正好切合了山鬼的心情或者心境。外表的恬静,不能表示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暴雨来的正是时候,暴雨的倾泻正好宣泄山鬼的强烈情感。所以,山鬼宁愿选择在雨中,洗涤尘埃,也以淋漓的透雨掩饰充溢期间的明眸之泪。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大都截取了诗歌的前四句,以骑乘赤豹的裸体或者半裸体的山间美人为画面的主体,对于环境的描绘多失之于简略,只能表达诗歌意象的局部。画家们容易把这些媒介本身当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本身,理解是存在片面性的。而同样取材于这首诗歌的音乐作品,更多的是以旋律传达山鬼所处的环境的清幽和孤寂,更便于描述山鬼所处的外部环境。音乐或者绘画都无法整体传达诗人的意境。诗歌形象的感悟和传递,还是以诗人的方式进行,更利于切近诗人的初衷。文字是自足的,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山鬼的内心和外部世界。 诗人喜欢以美人、香草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情怀、表达情感、传达情思。和诗人笔下的那些美好的植物一样,山鬼作为一个动感形象,也是诗人传递理念、理想的一个媒介。山鬼不宜简单地归结为独处幽篁的山间美人,她是诗人理想和理念的化身,与其他的美好事物一样,它们属于诗人,也属于理解诗人的读者。但,仅停留于此还不够,那些美好事物还有更深的意义和内涵,不仅是外部之形象美,还具有内在的气质美。这才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情感寄托于表达。 山鬼是否真的愿意离开幽僻的竹篁?我意未必。那里是她的来处,也是她的归处。在那里,她可以采三秀于山间,可以观磊磊乱石,览蔓蔓葛草,可以保持杜若一般的幽香、芬芳,可以渴饮山泉,可以朝闻啼鸟夜听猿鸣,还有幽林中的微光。星光、月光、山光,都应该是三秀的组成元素。造就山鬼含睇而笑、窈窕的山间精灵的独特气质,是离不开这些外部环境的。 在放逐中,诗人屈原的孤独心结难以揭开,心绪难以排解,这反而成全了诗人,成全了楚辞。诗人每每有呕血之句汨汨流淌而出,既升华了天地山川间的万物,也升华了诗人自身。 如此说来,公子的未出现,丝毫不损伤,甚至更保全了山鬼的高洁。这样的山间精灵,只有诗人以及诗人的知己,才有资格真切地欣赏和拥有她。山间精灵,似乎如海市蜃楼般虚幻,可以远观,不可近视;可以感知,不可以接触。虚大于实、幻多于真。若隐若幻的形象,好似暂存于诗人的笔尖,诗歌的第一个字就是若: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个人分类: 诗词场|5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