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求助] 电力负荷与相同时期的天气数据
热度 3 zlyang 2018-8-21 13:43
电力负荷与相同时期的天气数据 感兴趣“ 电力负荷值 ”及其同时期的天气资料( 温度 、 风速 、 风向 、 相对湿度 、 降雨量 、 云量 、 气压 、等), 时间分辨率 最好在 15分钟 以内,最好有时间分辨率 5分钟 以内的数据。 地点: 最好沿着冬季风、夏季风的主要路径,如 呼和浩特 、 北京 、 天津 、 大连 、 上海 、 福州 、 广州 、 湛江 等地。 时间尺度 :近年,最好连续 5 年以上。 目的 :研究季风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2016 第九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有个连续 3 年多的数据集。哪里能够下载? 相关链接: 2012-09-13, 亚洲季风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12503.html 李建平老师的 Global surface monsoon distribution,The geographical extent of the global surface monsoons http://ljp.gcess.cn/dct/page/65591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业委员会, 2016-04-20 ,第九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 某地区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 月 10 日的电力负荷值(每 15min 采样一次,每日 96 个时刻)和气象因素数据(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日相对湿度以及日降雨量)。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595 次阅读|15 个评论
气压法送水上高原技术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8-5-30 23:44
气压法 送 水 上高原技术 在许多调水工程中,有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把地处的丰富的淡水送到高出。当然,如果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如说它是一个经济问题。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为什么中线一年调水量超过 50 亿立方,而东线工程一年大约只能调水 10 亿立方。根本的原因还是水费问题。两条线调来的水是一样的,但是成本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东线的水提升水头 60 多米,成本比中线的水大,不同的水却是相同的售价,自然东线不够经济,调水量就小了。如何从技术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对于大量的调水是很必要的。例如,霍有光提出的海水西调工程,需要把水从海平面提升到 1400 米高程,从理论上计算用抽水机需要四度电。再例如把雅鲁藏布江的水提升到青藏高原,需要更多的电力。除过利用电力以外,我们希望能利用自然力。 我们认为把水送上海拔高,坡度大的高原的节省成本的办法是使用高压压水。既不能借助于重力,也无法使用离心力。高压压力送水是最为节省资金的办法。 我们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即 1ATM 可以把水压高 10.34 米,那么要把海水从 300 米压到 1300 米,需要 97ATM ,就是 9.8 兆帕。很显然,压力太大,一次不可能到位,如果每次获得 5 —— 10 个 ATM ,那么一次压高 50 米—— 100 米,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而且水管侧壁可以承受这种应力。所以,必须分 10 次或者 20 次才能够把水压上高原。 那么如何获得如此大的压力呢?我们知道,在标准条件下( 0 ℃, 1atm ),空气密度为 1.29Kg/m 3,但是一立方的水是 1000 公斤,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 775 倍。由于空气质量轻,资源无处不在,根据克拉伯龙方程 PV=nRT 。在一个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容积 V 是定值,温度 T 是定值, P=nRT/V ,所以压强 P 和空气的摩尔数成正比例, RT/V 是一个常数可以设为 f ,,则 P=fn ,由于空气的质量 M 等于摩尔质量 m 乘以摩尔数 n , M=mn ,空气的摩尔质量 m 是一个常量,也就是压强 P 和空气的质量成正比 P=fM/m=FM 。所以要增加压强只要向这个密闭容器中注入空气就可以。这个注入空气加压的方法广泛地使用在汽车行业,使用在轮胎上面。一般的橡胶轮胎可以承受 3 — 4ATM 压力。那么气压能不能使用在调水上?我们在一个半径 10 米,高度 5 米的密闭大水罐中,先加满水,然后使用气泵往水管中加气,只需要少量的气体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压强,由于在加气的过程中基本符合克拉伯龙方程,而空气的质量等于空气密度乘以体积,所以有 PV=nRT=PM/ƞ , M=mn ,代入公式有: P=ƞRT/m ,由于 RT/m 是常数,所以,压力 P 和空气密度 ƞ 成正比,这就是压力能够提升水头的全部秘密。 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水罐的出水口设在水罐底部,这样空气比水轻,加入水罐的空气聚集在罐的顶部,产生压力把水从底部压进输水管到达高处。一般气泵可以产生 4 —— 8ATM 压力,而专业气泵可以产生覆盖 0.6Mpa-160Mpa 压力区域,所以,气泵可以产生我们需要的压力。通过气泵不断填充水罐空间,产生压力,把水压到高处。而且气泵输送的气体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 775 分之一,所以使用气泵获得压力提升水头远远比直接抽水节省电力。而且对于一个半径 10 米,高度 5 米的大水罐,一次性可以提升 1570 立方水,提升高度可以到达 50 米— 100 米。所以,这种使用密闭大水罐和水管联通空气加压法是向高原输水的最理想技术。由于我们需要大容量低压气泵,所以可以专门定制这种调水专用水泵。 这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是这样:首先在山脚科尔沁的海拔 300 米的某处修建两座直径 20 米,高度 5 米的钢罐,类似于液化气罐,钢罐全部密闭,只预留几个口,每一个口上都安装电磁阀。在罐顶部安装一个抽水机的入口,在钢罐的侧面上安装几个气泵入口,在罐底部安装水的出水口,出水口和输水钢管连接,全程密闭。在输水沿途放置类似的大水罐,输入的水从入水口进入,沿途的入水口可以放在出水口一样的底部,安装电磁阀。由于空气密度小,泵入的空气全部会聚集到水罐的顶部,只产生压力,不会逃逸。 当运行的时候, 从低处的 水罐 1 向高处的水罐 2 送水。 使用抽水机向水罐 1 抽水,抽水的时候,水罐 1 的气泵阀关闭,水罐抽满以后关闭抽水机进水口(使用电磁阀关闭),打开气泵入口的电磁阀和出水口的电磁阀,同时打开水罐 2 的进水口,这时候向水罐 1 加气,水被源源不断送入水罐 2 。水输送完毕,关闭水罐 1 出水口的电磁阀,关闭水罐 2 的进水口的电磁阀。打开 更高处 水罐的进水口加气送水。以此类推。 但是这种输水有一个问题,当水罐 1 向水罐 2 输水完毕以后,水管中还有大量的水,如果减压放气,那么这些水就会回流到水罐,造成浪费。如何避免水管中的水回流呢?可以在水管的接近水罐的地方安装一个阀门,或者安装一个防止水倒流的铁片,铁片只能单向开闭,在水的压力下,铁片封闭,阻止水倒流。由于水管的直径达到了 2 米,所以这个防止水倒流的铁片很重要。水罐 1 向水罐 2 送水完毕以后,水罐 1 继续加水,那么从水罐 1 向水罐 2 之间输水管这时候比较闲置,能不能利用这条输水管的闲暇时间继续输水呢?这需要在同一个地方修建两座一样的水罐 4 ,当水罐 1 输水工作完毕的时候水罐 4 开始向水罐 5 开始输水。这样一次可以多输送一倍的水量。 当一个水罐的气压把水压上高处以后,水罐内的气压很大,但是通常情况下把这些气体排出水罐,这样才能重新装水。但是,气压作为一种能源被排入空气就是一种浪费,能不能再次使用气压呢?由于空气具有轻质、易流动性。所以在一组水罐之间联通一个通气钢管,钢管上安装一个电磁阀,当水罐 1 的水压上高处,出水口关闭以后,这时候比邻水罐 4 中加满了水,打开水罐 1 到水罐 4 之间的电磁阀,让水罐 1 中的高压空气进入水罐 4 中,这时候水罐 1 中有大约一半空气会进入水罐 4 ,两边均分空气,两边的气压也由 5ATM 变为 2.5ATM ,如果这时候使用气泵把水罐 1 中的压力为 2.5ATM 的气体压向水罐 4 ,让水罐 4 的压力变为 3ATM 。这时候把水罐 1 的进水口打开,让水罐 1 接触空气,压力重新变为 1ATM ,这样等于说把水罐 1 的一定的压力能转移到了水罐 4 ,进一步节省了能源。这叫做“气压不浪费”的节能原理。 通过水罐加压输水,通过水罐联通输气压,可以把从科尔沁到内蒙古高原的调水成本减小到一元以下,而且一次能够调大量的水。非常理想。如果一次压 1570 立方水,每天工作 24 次,那么每天可以输送 3.7 万立方水上高原,一年可以调 0.1 亿立方。 如果水罐加大口径和容积则可以输送更多的水, 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使用大水罐气压法输水以后,输水量增加,所以客观上要求使用大口径输水管,可以采用直径 4 米的钢管。由于使用气压法输水的时候,水罐和水管的各处都要受到相等的极大的压力,所以对于水管的材质要求很高。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7281 次阅读|5 个评论
英雄机长的幸运
热度 10 Taylorwang 2018-5-21 09:19
修改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及评审完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昨晚看了中央电视台独家专访川航3U8633英雄机组录制的节目《面对面》,从机长刘传健的回答中,能感到他是一位沉着,冷静,睿智的机长。这个英雄的机组,他的同事,也都能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团结战斗的集体。这次 3U8633 在遇到这种恶劣的事故能平安地返回机场,除了机长刘传健等英雄机组人员的坚强毅力,高超的飞行技巧,还包含着不少幸运因素。这也进一步认证了成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首先那天的天气非常好,是少有的大晴天,能见度很高,想一想,若遇到一个阴雨的天气,能见度差,又有冰雪,情况会怎样?刘机长飞重庆到拉萨的航线,已飞了不下100次,对这条航线非常熟。熟悉到按照飞行时间,就能猜到飞机在天上的比较精准的位置,从而能迅速地判断备降哪一个机场,并能知道飞机下面的群山的大致高度,从而作出既确保飞机不撞山,又能尽量降低飞机的高度,以减少压差,低温对飞机上人员的影响。刘机长做出这些判断和操作,几乎是不假思索而作出的决定,能做到如此英明的决定,都取决于对工作的负责和长期经验的积累。机组人员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发生事故后,二机长迅速返回驾驶舱,一边审核飞行路线,一边帮助刘机长按摩,以减缓因严寒和紧张操作而全身发抖的刘机长的不适;出事后乘务人员的良好的专业素质,对安抚乘客的不安情絮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飞机的右前挡风玻璃破损后,飞机的时速大约800公里 / 小时,从没有玻璃的窗口飞进驾驶舱的强风,破坏了飞行控制仪表盘,风压也几乎压得刘机长动弹不得。通常,机舱失压后,氧气面罩掉落,刘机长应该首先戴上氧气面罩,由于机舱风太大,不容易戴上氧气面罩,以及刘机长只想全力以赴地稳定飞机,从出现事故,到安全落地的 34 分钟,刘机长全程都没有使用氧气面罩。飞机出现故障的飞行高度为 9800 米,这应是人类生命的禁区高度,在刘机长的精准操作下,飞机很快降到 7000 多米,在这几分钟的过程中,刘机长虽然身体很难受,但仍能依靠坚强的毅力精确地操控飞机,这可能与前挡风玻璃的破损与飞机以 80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向前飞行,从前面进入机舱的气流,对飞机也起到一定的增压作用有关。 普通物理还是四十年前学的内容,我这里写出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真正的专业人士给出更准确的解答。 前进方向产生的压力,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可能是 P= ρ × V 2 ,这里 ρ是空气的密度, V 是正面的风速。在地面,空气的密度是 1.29 kg/m 3 ,在飞机以 800 公里的时速飞行,即 222 米 / 秒,则因向前飞行,产生的压力为 63600 帕斯卡,在地面上,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为 101000 帕斯卡,则这个因向前运动而产生的压力,大约是一个大气压的 63% 。在 9800 米的高空,大气压只有地压的 0.3 倍,空气密度则也降为地面的 0.3 倍,则由飞机运行的速度而产生的压力也是在 0.3 倍的基础上,再叠加 63% ,即相当于地面压力的 0.489 倍。查压力与高度的对应关系,这压力就相当于 5000 米的高度。一般认为 4600 米的高度,是正常人可以工作的高度了,故刘机长迅速降低飞行高度,很快飞机 中的气压,就进入了正常人能承受的低氧压力范围,后来只剩下令人难以忍受的低温。 我假想,若这个档风玻璃,不在飞机的正面,而在飞机的侧面,则机舱的失压要严重得多,若不使用氧气面罩,还真有可能使飞行员产生失氧休克而导致重大事故。我注意到,第二机长是在出事后从客舱进入驾驶舱的,在驾驶舱失压的情况下,能顺利地打开客舱与机舱之间的门,说明这个门的开门方向是向机舱的。这样的设计,从失压安全性来讲是合理的。因为窗户多层玻璃失效的可能要比机壳的合金大得多,且客舱中有那么多的窗户,若有某个窗户出现问题产生客舱失压,这道门的开门方向有可能保证驾驶舱不失压,从而让飞行员将飞机安全地返回地面。 这里讨论英雄刘机长的幸运,没有丝毫贬低刘机长的意思,刘机长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遇事临危不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里讨论他的幸运,只是希望我们将来在设计产品,在工作行为中,给自己,给他人将来留下更多的幸运!
10552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等风来"到"不靠风",科学识霾治霾还有多远?
杨学祥 2016-12-23 07:33
等风来到不靠风,科学识霾治霾还有多远? 2016-12-22 22:58:26 来源: 新华社新媒体专线(广州) 举报   12月17日至22日(从内至外)在北京拍摄的故宫(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魏婧宇)12月22日,深陷雾霾侵袭的京津冀地区终于见到了多日不见的蓝天。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弥漫多日的雾霾终于消失。大家天天“等风来”,最终伴随着风,雾霾消散。霾与风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地识霾治霾? “没有风才有霾”,是这样吗? 16日起,今年入秋以来最大规模的雾霾“突袭”北方多个城市,华北、黄淮地区的12省市深陷“霾伏”,京津冀等6省市23个城市同时亮起红色预警。 过去一周,看着雾霾笼罩下的城市,有不少网友表示不解:既然公开数据显示,每天污染物排放量都是差不多的,霾怎么突然就来了?还有网友猜测:是不是不刮风才使霾不断堆积的? 呼和浩特市环保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科长白金说:“霾的形成,一是因为污染物的增加,二是因为静稳天气导致污染物扩散条件变差。” 白金介绍,垂直逆温和水平静向风共同导致静稳天气的出现,静稳型重污染天气是指由于出现持续不利于扩散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大范围积累,最终可吸入颗粒物达到重污染水平。静稳型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10至12月份,就是雾霾高发的秋冬季。 不少专家介绍说,静稳天气空气状态相对稳定,因此不容易让人察觉有风的存在,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无风导致有霾;但其实不是因为“风没了”更容易出现雾霾,而是“风慢了”更容易出现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中指出,风速减小,已成为导致雾霾天气出现频繁的原因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风速都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01至0.05米/秒,部分地区平均风速每年减少超过0.05米/秒。 风来了霾一定会走吗?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介绍:“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空气流动是由于气压不均衡导致的,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如果局部是低气压区,周围的空气会裹挟着污染物向这片区域流动,使污染物浓度上升。反之,如果局部小高压增强,污染物会向四周扩散。”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时煌等专家曾撰文指出,气压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有显著的负效应作用。 专家们介绍,霾的来去,表面上看与“有无大风”关系密切,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其实“霾要走”是因为气压变化导致空气对流加强,风只是空气对流强烈的一种结果。 区域间的空气对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也不受地区限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认为,京津冀大气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积累加上外地传输导致,其中京津冀地区自身的排放量对PM2.5污染的“贡献”为70%左右,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占30%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掌握霾的流动性,区域联动治霾才是上策。京津冀联合治霾行动开始后,今年前4个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超过14%。 科学识霾治霾才是长远之计 不少受访专家认为,雾霾来,不是完全因为无风;雾霾走,更不能依靠起风。大规模的雾霾虽已消散,但要正确认识风与霾的关系,才能更好治理霾。科学识霾,根据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治霾,才是长远之计。 有些专家表示,治霾的关键和前提,在于摸清污染家底、追因溯源。要识别污染源、列出污染清单,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对症下药。 不少环保部门人士建议,治霾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要用科学和信息化的手段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享环境监测数据,共同开发应用系统。 国家环保部表示,国家正在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并逐步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集中国家和区域各省市在舆论宣传、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方面资源优势,构建区域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 每一次重污染天气的过程,都是我们更科学认识雾霾、寻求更有效治理办法的机会。从“等风来”散霾,到治霾“不靠风”,需要的是科学的认知与行动。 (原标题:等风来到不靠风,科学识霾治霾还有多远?)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6/1222/23/C8U5A024000187V5.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2/c_1120170875.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高度上气压年变化幅度的一个公式(我国西部)
热度 1 zhangxw 2015-8-14 18:07
各高度上气压年变化幅度的一个公式(我国西部) 张学文 ,2015/8/14 我曾经在今年 3 月公布一个我国天山附近的不同高度的气象站的气压的年最大 / 最小的差值与测站海拔高度关系的公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872932 。现在给出类似问题的另外一个高度与气压的年变化幅度的公式,其相关质量也很好。 利用张家诚、林之光的中国气候一书 380 页的 5 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月平均气压资料,可以获得我国西部西安(海拔 397 米)到称多清水河气象站( 4415 米) 5 气象站月平均最高气压和月平均最低气压的差值如下表: 气象站名称 西安 兰州 西宁 茶卡 称多清水河 最高压力 980 853 779.1 702.8 597.4 最低气压 957.1 841.5 772.5 699.1 587.5 压力差 22.9 11.5 6.6 3.7 9.9 海拔高度,米 397 1517 2261 3088 4415 压力差(hPa) 22.9 11.5 6.6 3.7 9.9 最大、小值的月份 1 月最大,7小 11 最大,7小 7 月最小,10最大 7 最小10最大 2 最小,9最大 利用这里的气象站高度与压力差数据就可以获得类似前面博客中的类似曲线和对应公式。其图如下 而前面博客给出的图如下 我们看到天山附近的情况与现在分析的更大区域中的海拔 - 压力年变化幅度的变化趋势特点是十分类似的。模拟它们都是用 2 次多项式。而新公式的 R 平方居然达到了 0.9924. 补充说明 1 :两个图、公式固然很类似,但是压力差的具体含义是有点区别的。天山附近是指 10 年中的最大最小的差,而这里是月平均值的最大与最小的差( 20 年资料, 12 个月个月平均)。后者自然变幅比前面要小很多。 补充说明 2 :两个曲线都体现了在海拔 2-4 公里高度之间存在一个年变化最大的层次。这也应当是自由大气的一个一般特征(在各个地方都如此)。对此我们以后可能另外讨论。 我在收集气候公式,这算一个吧。
个人分类: 气候公式选集|50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尺度降水与气压、风向、洋流的关系
热度 2 jiasf 2015-3-22 02:53
对比全球降水分布图、气压与风场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如下规律: (1)降水少的地区往往被高压控制。例如冬季中亚被亚洲高压控制,非洲北部被亚速尔高压控制,美国西南部干旱区也存在高压,非洲西部近海、澳洲西部近海、南美洲西部近海也存在高压。我们知道高压控制区大气下沉增温,空气饱和湿度增加,相对变得干燥,所以不会下雨。 (2)降水少的地区盛行冷风。在北半球就是盛行北风。因为北风是从温度低的高纬度地区吹向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跟高压区的空气流动类似,空气增温,也不容易降水。如果没有山脉的抬升降温成雨作用,在北风盛行地区必然形成干旱区。撒哈拉如此,中亚如此,美国西南部如此,印度沙漠也是如此。在南半球则是盛行南风,例如非洲西南海岸、澳洲,南美洲西海岸。在赤道附近则是例外,虽然赤道地区大都是从两边纬度稍高的地区流向赤道,但赤道地区降水普遍较多。原因是赤道地区的降水跟风向关系不大,而主要由赤道低气压决定。 (3)海岸干旱的地区往往被海洋冷流影响。这是因为海洋冷流与冷空气的方向基本一致,而被冷空气控制的地区不容易降水。 (4)降水多的地区则与低压、暖风、暖流对应,例如亚洲南部、大洋洲北部、南美洲东北部、非洲中西部、欧洲、北美洲东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海岸。 (5)绝大部分赤道附近的地区降水较多,而且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也在赤道附近,例如东南亚、亚马逊流域和刚果河流域。主要原因如上已提及,是赤道有低压带存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6)降水少的地区没有明显的纬带分布规律,其分布的区域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个人分类: 科普|12053 次阅读|6 个评论
把握正确烧水正确饮水方法是长寿的基础
shihesun 2013-11-28 10:55
把握正确烧水正确饮水方法是长寿的基础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伴随水而生、因水而进化、依赖水生长,因水而调亡。 合理科学饮水,是生命健康长寿、杜绝百病的基本条件。 一、饮水误区习惯误区和正确饮水方法 (一)饮水误区习惯误区:平时不喝水,喝水一大缸 多数人认为不渴不喝水是正常的,只有“感觉”渴的时候才有必要喝水。实际上人的这个感觉是个迟到的信号:是细胞组织已经在代谢功能过程消耗掉水分之后,神经记忆细胞的反馈信号.即:当你感觉到渴了时候,细胞组织是处于一种“正常脱水状态”,此时我们机体是不可以让细胞脱水的,会及时不断从血液补充水源,血液血黏度增高后,会快速反馈给我们的大脑,“要求”及时补充水分,这时候人就会“感觉”有渴的生理条件反应,并产生喝水的欲望,此时很多人就会大量饮水,来满足饮水的欲望。 不渴不喝水是对健康的极大伤害: 1 、人体循环往复的处于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了内脏器管超负荷工作的负担。 2 、血黏度不平衡——经常处于高黏度状态,为高血脂症、血栓以及其他相关病症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正确饮水方法 要养成正确喝水习惯:随身携带一瓶(杯)水,看见水饮一口,运动随时喝一口,早晨第一件事是喝口水,晚上起夜前后喝口水。 正确喝水是要在没有感觉到渴了的时候就喝,即:不要等到细胞缺水、血液浓度增高、肠道容水量减少之前,就要补充,保持身体各个部位水含量平衡和稳定。 那么,在一天之中需要补充多少水量呢?现在有很多的说法和“标准”,大家可以自己的“感觉”为标准。这个标准实际是和自己的膀胱功能有关,是因人而异的。假如你白天平均4小时排一次小便,尿色为正常浅黄色,排尿过程中尿道无刺激感,说明是正常的;如果尿色比较深,并且排尿时尿道有刺激感,说明需要增加饮水量了。以此为观察标准,体力劳动者、夏天季节等条件,自然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特别提示的是,晚间睡觉醒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补充水。起夜的目的是排便,身体失去水分就要及时补充,不补充就会导致血液黏度增高,血栓形成的机会就会加大,这对于有心梗、脑梗先兆的人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睡醒了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喝水。有失眠问题的人也不要怕喝水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上卫生间:人的代谢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足以满足睡觉生理过程时间量的要求的,如果是“怕”睡着了觉有小便醒来,就在睡觉前不喝水,这样做反而会促使你半夜醒来的——夜间代谢掉了水分,你的机体“指挥系统”就要“叫醒”你喝水的。 机体不缺水、卧室温度适宜、体内没有过多积存的水(积存的量没有超出膀胱承载量),你就会一觉睡到大天亮。 二、喝“开水”习惯的误区和正确把握烧水温度的方法 (一)喝“开”水的两个观念误区 1 、喝水的传统观念是一定要喝烧“开”了的水,或是白(烧)“开”的水,目的是杀菌。 细菌是生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而蛋白质的凝固温度条件是在60℃到65℃,细菌的蛋白质凝固以后,代谢就停止、就会凋亡了。虽然有个别病毒细胞在这个温度条件下不能够马上灭活,但是,在保持一定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条件下,杀死病毒是没有问题的。在生物学角度讲,能够在常温环境条件下(体温)正常生存的生命体,是不能够在高温下存活的。 另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的饮用水是经过初加工过的自来水,自来水的加工和检验是有国家标准的,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存有乙肝、霍乱等病毒的机率和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自来水,其加工生产水平在自来水出厂时候,完全达到了直接饮用标准水平了,没有威胁健康病毒存在的可能性。 2 、把水烧“开”是环境气压条件,不是水加热温度的标准尺度。 物理学上把水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加热到沸腾、冷却到凝固物理现象制订为制订为水的物理性标准。水在不同大气压条件下,“开”的温度是不同的。因此,不管是在任何海拔高度环境条件下现实生活的人们,以观察水沸腾为合格标准是错误的。 即:水开不开是气压条件问题,水烧的合格不合格是温度问题。 (二)正确把握烧水温度的方法 在一个大气压环境的沿海与平原地区,烧水的过程有声音,其规律是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之后水沸腾。我们烧水要把握到烧水的声音由大变小了的时候:是90到95度,就是这个温度细菌已经被杀死了,不放心的,可以在这个温度范围保温。这是合格的“开水”,这样的开水经过检测和实际饮用,有如下好处: 1 、大肠杆菌等无存活。 2 、微量元素含量基本持平;含氧量损失低,是开水的十几倍。 3 、口味纯正,无“开”水异味(碳酸钙结晶),沏茶温度适宜。 三、开水微量元素的损失和骨质舒松的关系问题 我们中国民族有饮茶的传统习惯,是茶叶消耗大国,同时有是骨质舒松症大国,这是为什么呢?饮茶又和骨质舒松症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虽然大家都知道冲泡茶叶的最佳温度在到之间因此,但是,用开水、或是将烧开的水放一放再冲泡茶叶,是普通饮茶者习惯。 自然水经过无数年时间的固体、液体、气体不同状态的自然流动变化,其中溶合了大量合理配比的微量元素微小颗粒,这些微小的微量元素是我们人体必须的、最容易吸收的,但是,当你将水加热“开”到以上时,水中的铁、铜、锌、镁、硒等微量元素,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分解掉了,其中有利于在体内合成钙质的微量元素,经过高温之后就基本全没有了。而钙元素和碳元素是不易分解和氧化的物质,它们在酸的作用下,合成为碳酸钙,在遇到温度较低的壶壁后,快速结晶形成“水碱”。 讲到此,大家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几乎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骨质舒松症的原因——我们将水烧开引用的饮水习惯,是最重要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示1:喝“不开”的水,骨质不舒松。 提示2:喝“不开”的水,机体微量元素平衡,免疫功能平衡,百病不侵。 提示3:不用开水沏茶,茶叶有益物质不损失,味道好。 祝大家身体健康长寿! (主任医师刘威、孙平)
个人分类: 饮食与运动|4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索:鼻炎与大气压力
热度 1 zhangxw 2012-8-29 10:31
探索 : 鼻炎与大气压力 张学文 ,2012/8/29 预先说明 , 这不是科普文章 , 是医学的外行人的思考录。 我患鼻炎多年,不过老了以后情况有点好转。每年夏天的情况没有过去那么严重了。现在写此文,一是我周围患此病的不少,二是现在是高发阶段,再就是我预测,乌鲁木齐的鼻炎高发阶段很快要过去了? 是的,过去的经验是 1. 新疆鼻炎患者一到内地,鼻炎就好了 2. 新疆鼻炎患者,一到秋季,鼻炎就好了很多。 这为什么? 我分析是大气压力,从乌鲁木齐到内的,空气的大气压力加大使鼻孔加大,流鼻涕的事就少了。而一到秋,大气压力也比夏季大,于是鼻炎的情况也减轻了。 现在很快进入秋季,大气压力又加大了,所以鼻炎的发病情况应当逐步好转。 我的正面的话到此为止。 下面附一个表提示乌鲁木齐各月大气压力(单位百帕)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年平均 917.2 915.9 913.7 911.2 909.4 905.4 903.4 905.7 910.9 915.9 918.0 918.3 912.1 而内地的海拔一般在 400 米以下,其大气压力应当在 960 以上。比乌鲁木齐高。 大气压力低使鼻孔变小,这是我的分析,它基于大气压力与体内压力的不平衡。而鼻孔变小使气流穿过鼻孔大速度增加,鼻孔附近气流速度的增加,按照流体力学原理该处压力低,从而在呼吸时吸入了体液(这类似喷雾器原理),于是鼻涕多。这就是对医学外行的我的认识。欢迎,批评、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续)
boxcar 2009-12-1 23:59
麻庭光老师在阅读了我的博文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之后,认为原文第三条有待商榷,并专门撰文( 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421 )以展开讨论。感谢麻老师的关注和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商榷意见。我在该文的评论中就一些概念和现象的理解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鉴于这些问题可能也是很多博友网友感兴趣的或者感觉比较朦胧的,因此专门整理成一篇博文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也算是对上一篇博文的补充。 关于冷热感觉方面我们(我和麻老师)能达成共识,不过我很遗憾地发现,气压和湿度的讨论仍待深入: 首先,不应混淆了空气中的实际湿度和饱和湿度的差别,饱和湿度(对应饱和蒸气压)确实和温度有明确的函数关系,但实际的绝对湿度却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决定的,而不简单决定于温度。我的看法是,实际上化雪天地表附近的相对湿度会由于化雪时所发生的蒸发/升华而比较大,而且这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不过这个湿度却不是气象台报出的数字(在百叶箱里面测量得到),也不是在整个区域(较大面积、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平均湿度值,所以有可能出现气象数据和感受的不符合。 其次,我原来博文中并未明确提及气压,只提到了由于压缩作用造成寒流到来前一天会出现温升的现象。实际情况是如果空气中的水汽浓度高,则气压是低的。这个也容易理解,大气压强的直观模型就是上空的气体重力压下来形成的,算个积分就能得到。假定大气层厚度基本不变,则如果上面的气体密度大,则大气压强就大些,反之就小些,由于水汽的密度(分子量18)要比空气(平均分子量约29)小,所以水汽一多,压强就降低,因此雾霾天气和要降雨的天气都是低气压的,而晴天时高气压的。这些其实可以在气象网站上得到一些启发。气压对蒸发作用有影响,但低气压的时候对蒸发不利,原因是虽然总气压低,但水蒸汽的分压却很高,因此水反而更不容易蒸发。 第三,按照斯特潘-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辐出度确实如镜兄所说的正比于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麻老师说的换热系数应该和辐出度不是一个定义,我估计是在辐出度的基础上求了一次导吧? 以上内容,也欢迎其他博友参与讨论。毕竟是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28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