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小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小学

相关日志

从小学到博士:对我影响至深的教师们
热度 1 蒋高明 2010-12-10 15:25
蒋高明 1971-1976年,我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上小学,和兄长蒋高亮同时入学。他长我两岁,我们一直在一个班上到高中毕业,且他一直担任班长,我则只担任过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之 类。启蒙老师为李为林,他是早年费县师范毕业生,老家是江苏丰县人,语文功底很深。其他老师有蒋建柱、李金亭、唐爱英等。1976年小学毕业,那时候,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兴推荐上初中。大队的意见是我们兄弟俩只能上一个,要兄去上初中,我则在家务农。后经父亲坚持,我们兄弟得以进入西荆埠联中上初中,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初中。班主任先后 为扈金元、郑运海,教过我的老师还有李瑶、蒋继武、高金山、李忠英等。 1976年初中毕业,考上平邑县第三中学。该中学位于铜石公社,为县重点中学,学生来自铜石、地方、卞桥三个公社。当时我入学成绩为三中9级全级第二名,第一名为卞桥公社来 的邢燕。她没有来三中报道,因其父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随其父进城,到了临沂一中,她于198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我的语文成绩很好,考了80多分;理化成绩虽 全公社第一名,但成绩只有56分。其实,当时的学生普遍成绩较差,初中期间经常“农业学大寨”,只是快毕业了,才宣布升高中要考试,我们几乎没有怎么准备就参加中考了。 西荆埠联中1978届毕业生中,只有我、兄蒋高亮以及蒋家庄的蒋守涛考入了平邑三中。高中班主任先是语文老师郭华,泗水人,后为莒县人韩守菊老师(1981年被选拔 为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韩老师是英语教师,写得一手好字,英文文法非常好,课讲得很生动。她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文系,其夫于国水,文登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政治系, 在三中教我们政治。三中的好老师还有很多,成为书法家的刘岳教我们美术,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的张志亭教我们化学,同样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刘彦义老师教我们物理。 高中只有两年。1980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超过大专线仅9分,报考临沂师专物理系未被录取。当时心情非常沮丧,父亲为此事还到山东省招生办查分数,担心我被人冒名顶替了 (那个时候过了分数线没有被录取的农家子弟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无果而返。1980年9月3日,我被平邑县教育局通知进入平邑七中复读,不要学费,且还享受每月2元的困难补助, 大约是与我的平时成绩较好有关。平邑七中是省重点中学,只是位置偏僻,在白彦公社。在平邑七中,我的班主任老师是路金山,他是学校的教务处长,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讲 课声音抑扬顿挫,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1981年9月,我以451.1总分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当时的校区称老校,在历城区洪家楼,为原山东大学农学院旧址,有很多古香古色的建筑,绿化非常好,尤其难忘的是 春天里的丁香,香气扑鼻,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留学法国的陈机教授,复旦大学高材生、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的得意门生、生态学家周光裕教授,植物分类学家郑亦津教授(时为副教授) 等,对我的大学生涯影响很大。1984年植物专业分方向,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生态学专业,周光裕教授、土壤学家叶正丰教授(当时为副教授,青岛人,山东大学著名的男高音 歌手)、植物生态学家王仁卿教授(当时为周先生硕士生、讲师,后为山东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山大招生办主任、教务处处长)为我的毕业论文导师。 1985年9月,我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师从导师黄银晓研究员(时为副研究员)。黄老师是广东人,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是年报考植物所的全国考生有120多人,仅录取 19人,竞争十分激烈,且考生几乎全部来自北大、南大、武大、山大、北师大、川大、兰大等重点高校。我是自77级以来,第一个考入中科院植物所的山大考生。1988年,研究生 毕业留所参加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0年考上本所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侯先生是中国近代植物生态学 的奠基人,他的“大农业”观点曾经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侯先生去世后,我被安排到张新时院士门下继续攻博。张院士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1-1992年,我因参加中英合作避暑山庄生态规划研究成绩出色,合作方中国环境科学院提供了一个出国机会,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留英奖学金,赴利物浦大 学进修,导师先后为城市规划系的G. Dix和环境系的A.D. Bradshaw。Bradshaw 教授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生态学会主席,我受他的影响较大。英国留学经历为我回国后,独立开 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于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再次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经过激烈竞争,被研究所聘为首席研究员。我36岁起 担任博士导师,为当年植物研究所最年轻的博导。我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与上述教师们的辛勤培养密不可分。 上述老师中,李为林、路金山、韩守菊、陈机、侯学煜先后去世。有些是英年早逝,有些是安享天年,有些则是临终前与病魔搏斗消耗了最后一丝气力。写到这里,我的两眼湿 润了。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120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将被洗过脑的小发发再洗回来
famingkuang 2010-11-29 22:55
语文课,小发发学到了《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下面是我和小发发的一段对话。 问:这些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答:因为它们是用指导员的生命换来的,。。。。。。。 问:如果当时指导员不把书压在身下,而是把人压在书下,会怎么样呢? 答:那样的话,书会被炸飞了。 问:如果你是那个指导员,你会用自己的身体压在书上保护书还是用书压在身上保护身体呢? 答:用身体压在书上保护书! 问:对于延安小学的同学来说,教科书重要还是老师张指导员重要? 答:都重要。 问:对于延安小学的同学来说,他们拿着教科书没老师好,还是象原来那样,有老师但没有教科书好? 答:他们不会有别的老师吗? 问:比如你现在,你是愿意要课本而没有黄老师呢,还是愿意要的黄老师而没有课本? 答:愿意要黄老师。 问:你说,对于延安小学的同学来说,他们难道愿意用指导员去换教科书吗? 答:不愿意。 问:那么指导员为了保护书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答:错了。 ====================================================== 附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 1947 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 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 指导员接着说: 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喊起来: 快把书发给我们吧! 书还在印刷所呢! 指导员微笑着说, 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把书取回来。 我去! 我去!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最后决定让我跟指导员去印刷所取书。 书领到了。我和指导员每人背上一捆,高兴地跨着大步往回走,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同学们。 正在这个时候,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着,嘶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呼啸着向我们这边飞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 快卧倒 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与不知道了 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头部受了伤,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 指导员,指导员 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 书 书 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 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 你们要 好好学习 将来 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5363 次阅读|30 个评论
印度的1919乘法
jiangxun 2010-11-28 12:44
作者:蒋迅 这是一位朋友用电子邮件发给我的,觉得有些意思。据说印度的九九乘法表是从1 背到19 (1919),他们是怎样训练孩子的呢?有一本书《印度式计算训练》专门做了介绍。我也介绍一下,比如计算 1312,印度人是这样算的: 第一步:先把 13 跟乘数的个位数 2 加起来 13 + 2 = 15 第二步:然后把第一步的答案乘以10 (也就是说后面加个 0) 15 10 = 150 第三步:再把被乘数的个位数 (3 乘以乘数的个位数 2 2 3 = 6 最后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的结果相加 150 + 6 = 156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再看两个例子: 1413: (1) 14+3=17 (2) 1710=170 (3) 43=12 (4) 170+12=182 1617: (1) 16+7=23 (2) 2310=230 (3) 67=42 (4) 230+42=272
个人分类: 谈数学|69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个大问题
xupeiyang 2010-11-5 16:36
孩子入园的问题解决后,大多数家长又将精力投入到片面追求分数中去,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该有的童年乐趣,好像孩子的生活目的,就是上学、得高分、考名牌大学,这种观念几乎渗透到每个家庭。   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就能够学到本应进入小学之后才能够学到的课程,赢在起跑线上。许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们的愿望、留住生源,也纷纷开设作文课、珠算课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严重。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还在休息日帮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绘画、音乐等,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像大山一样压在孩子幼小的肩上,使孩子们不得喘息。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
saraca 2010-9-9 23:29
明天就是教师节了。贴上一副无忧花的照片,祝福老师们节日快乐,万事无忧! 早在三天前,同事燕就问:教师节快到了,给幼儿园的老师送什么礼物最好啊?回想女儿上幼儿园的情景,我轻轻地说:浓情巧克力啊!燕欢天喜地地去准备了。 今天晚上给女儿打电话,有些担心女儿明天在学校里的表现,顺口就问:明天教师节,给老师准备什么礼物呀? 女儿说:我要画一幅画送给李老师。 我提醒她说:那还有石老师呢? 我只想送给李老师。 我只好耐心地开导:李老师对你们不错,可石老师也很有耐心啊!从一年级到现在,一年多了,你们今天会算术,会写字读书,都是老师帮你们的呀! 恩,那我就再画一幅画。孩子有些不情愿地答应了。 孩子对老师的感觉依旧和幼儿园一样,是那样的纯真和实在。记得孩子上幼儿园时,带她去石林风景区玩,看到漂亮的民族工艺手机包,4岁的孩子说要买一个送给陈老师。我建议说:一个怎么送啊?班上的3个老师都该送到才对。可孩子就是很执着地只要一个,一个就够。在我的万般劝说下,孩子同意买三个。等回到家,孩子只拿了一个到幼儿园。 我当时对这个事情有些后悔,一直觉得自己不该去干涉孩子的自由和思想。如今的我,依旧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世俗的眼光,又一次干涉了孩子的想法。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很乐意呢? 我一直都出差在外,也没法亲自给孩子的老师准备礼物。送老师礼物,总是有些为难,不知道什么样的礼物老师会喜欢?上幼儿园的时候,总是一盒巧克力就可以简单而大方地送给老师。如今上小学了,是不是该换种方式呢? 家长总在琢磨着送礼物的方式,但孩子们的想法依旧很纯真,画一幅画给老师,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我想,当老师收到孩子们幼嫩笔触描出的一幅画时,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欣慰呢? 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3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学一年级日记三则
sheep021 2010-8-26 15:33
按:暑假,上一年级的女儿开始要求写日记了,每天一页纸,也就80字左右。小家伙还真当成一回事儿。每天都主动写,绝不多写,也不拖延。有一天晚上,正玩得开心,刚拿了一个雪糕准备吃,突然想起日记还没写,一下子急哭了,雪糕也不吃了,放回冰箱,急急忙忙摆开架子开始写日记。问她为啥哭,就一句话:我日记还没写呢。 八月一日 我看了《猪猪侠》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很有想象力,人物有猪猪侠、菲菲公主、迷糊老师等,猪猪侠依靠超级棒棒糖取得胜利,这样算作弊。小朋友可不能向他学习哦!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胜利。 八月三日 今天,我和哥哥去汤姆熊玩,里面的游戏有猴子上树、摩托赛车、比赛跳远等,我最喜欢玩比赛跳远,左右键控制跳的方向,玩家还要不停得跳,停下来可就输了哦!我很喜欢汤姆熊。 八月四日 我看了《深海猎奇》电影,当我们带上3D眼镜时,就像进入深海里,游在海洋中。我看到绿毛龟、水母和鸡蛋水母,它们就像在我的身边,伸手抓却抓不到。海洋世界可真美妙。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1251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法国中部乡村三天的见闻及思考
liweiyin2009 2010-8-24 07:31
在法国中部乡村三天的见闻及思考 ( 于 2004-6-18 追记,现在发表与大家分享) 1987 年底 在被派驻巴黎之后的 20 个月期间,结识了不少法国朋友,我曾多次被邀请去他们的家或甚至他们远方的亲戚家做客,使我有机会真实地体验到普通法国人民的生活和他们思想感情,其中最值得回忆的是一次在法国中部图尔附近一个乡村三日的拜访。 那是一个晴朗暖和的大周末(星期一和周末连在一起放假),我们组一位经常超时工作的玛丽工程师,突然在下班前建议我去她家渡周末,但是并没有说明是去远离巴黎她在乡村居住的父母家,直到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出于惊讶,我在询问后才弄明白。在路上,她问我,想在乡村看什么,在稍加沉思后,我告诉她我想参观农村学校和乡村企业,这些和我的工作毫无关系,纯粹出于好奇。 这是一个离城市比较远、村民不多、十分安静的乡村。 第二天上午,玛丽带我步行去了村公所。当日正在进行选举。不大的村公所前面的小空场上聚了不少人,许多老太太在空场上侧放的布告牌前相互亲切地打着招呼或随意地闲聊。村公所里实际是个大厅,正对大门贴着对墙的是一排供选举用小隔室,小室外用布门帘遮着,我和玛丽侧立在门边的办公桌旁,看着一个个村民进来取票,到小室内填写,出来投票,安静自然而又严肃认真,没有喧哗,甚至没有细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选举的习惯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广场上我被引见给了村长:一个 40 多岁、神情憨厚、穿着十分普通的农民,基本不会说英语,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地里的老玉米,在村子里生活水平属于中等,自愿又经选举成为村长后,每年得到国家补助 6000 法郎(作为比较,我在巴黎的生活补助是每月 2000 法郎)用于支付增多的电话费和来往市里开会的汽油费,他平时的主要工作是调节村民之间偶尔发生的矛盾(其中包括有关狗的纠纷)。村公所里的许多工作都是村民志愿帮助的(其中就有玛丽的父亲一位退休的工程师),没有听说有什么专职雇员。从这里我第一次感悟到《人权宣言》中的公仆的含义。(遗憾的是,我在巴黎的一些机构和法国的外交签证处见识过不少官僚) 下午,按玛丽约好的,我们开车去了附近的小学校。周末,学校里没有人,小学校长把我们引进了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两个教室,也就是两个班,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就是校长)各负责一个班,在班里同时教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教的课有法语、数学、美术、计算机、体育,老师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编制或选择自己的教材或课本,上级不定期有督学来检查教学情况。学校的后院有一个运动场,侧手有一个厨房,校长帮助一名女工给孩子做午饭。学校有一辆车,负责接送三个村子的孩子(一个村子里的孩子太少了)。校长,男性,当年 41 岁,在这个小学已经工作了 19 年,在他负责的班里我们看见四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习作:图画和作文。从他与我们的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用心,可是从玛丽和他家人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他们的态度:这样的人很普通,没有惋惜也没有赞扬。其实,我们也曾询问玛丽为什么工作那么较真,她曾经平静地回答:我从幼儿园起就被教育,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就是发达国家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工作期间并没有选先进和树劳模的做法。 星期天上午,玛丽开车带我去参观一个养猪场。汽车首先经过一片玉米田,玉米还没有接穗,一眼望去,满地绿叶在晃动,田间有个自动浇灌机自行一边移动一边摇头喷水,水雾洒向四面八方,田里不见一个人。汽车开进猪场,迎面看到的是饲料塔等机械设备。接待我们的先生(玛丽的熟朋友)在猪舍入口大门处等我们,我们换上了白大褂后随他进入猪舍,舍内全部温控,猪按待养母猪、小猪、成年猪、待售猪等分舍饲养,猪舍清洁没有异味,排泄物均排出舍外集中进行污水处理。这位先生向我们介绍,他们一年出售 9000 头猪,全部是瘦型猪,他们家种的 80 亩玉米作为饲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见到的那片田。当我了解到这么多工作全部都只出自他们三兄弟手时,真是惊讶地张大了嘴。他说,他大哥负责玉米种收,收割时,会雇佣到处流动的吉普赛人作为短工;二哥负责养猪,配制饲料、清洁猪舍等;他,老三( 30 多岁),负责全部自动化,中专毕业,最近还参加了在波兰召开的国际自动化会议(出于热心,他还是村里的副村长,一年只得到 2000 法郎的电话费补贴);母亲负责全部财务管理。这次参观可真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发达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有文化的富裕农家,我突然领悟,也许只有科学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主要不再靠人力后就不会再有剥削,我还突然明白,为什么在法国 5% 的农民可以满足 95% 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法国还是欧洲的农业出口大国(以上数据均为 1989 年参观时得到的数据注)。 星期一上午起程回巴黎,玛丽走了一条盘山路。在一处山路上,她让我注意看旁边山洞里的几个人家。每家人的洞互不相连,从外面看这些人家都挺破烂。玛丽说,这是白天,晚上她不敢走这条路,这里不安全,里面的人多数是酒鬼。政府为了改变他们状况,在山下(她用手指着山路陡坡下方的小镇)盖了房子和学校,许多人搬下去了,剩下的是拒绝改变的,政府只能要求孩子们到山下学校去上学(法律上有义务教育制),寄希望于改变下一代。看来任何社会里都有一些不愿向前走的人,但是政府所采取的方法却值得我们思考:改造是自愿的和逐步的。 三天的拜访让我深思了几年,思考的结果是:首先,长期被我们视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权宣言》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是否应该重新被认识,难道不应该把《人权宣言》和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 人类 在挣脱封建专制后又为了社会平衡并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就吗?宣言中的 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过代表参与制订法律 ,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等等一直在( 200 多年了)指导法国的社会生活,难道不是积极的和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吗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么!其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世界科学的和生产力持续飞速发展,说明发达国家的社会关系和人民的素质是基本相适应的(当然存在有各种矛盾)。长期以来我们曾自闭和极左,不了解西方许多生活状态,改革开放多年后,我们得以深入西方民间,对他们的政治原则也在逐渐理解,并且不是也应该以世界文明的成果加以借鉴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
pinepine 2010-8-11 13:05
昨天偶然遇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她和今年考上大学的儿子一块给小孙子买爽歪歪钙奶。 看到她的那一瞬,我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带着笑脸准备说:老师,你来了!老师二字没有说出来,只剩下你来了,慌忙递过去两块西瓜。 小学毕业十二年来,老师的容貌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略微显得苍老了。 老师喜欢孩子。十多年前的时候,经常带着五六岁的儿子给我们上课,课间时分,我们便被派去给小孩子买冰棍、方便面等。孩子哭着闹着要穿裙子,她便想办法寻了件宽大的T衫,孩子穿着T衫在教室里快活得像只兔子。前两天看见老师带着五六岁的孙子走在村里,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不禁感觉这跟十多年前的情景何其相似!不同的只是变换了时间。 老师对我们管教很严。每次周末都会布置许多作业,诸如把某十篇课文后的生词抄写10遍、将某套练习题抄写5遍之类,由于作业量较大,我们这些孩子又最贪玩,于是,每到周一的时候,我们各个心惊胆颤,生怕被老师揪到。老师检查作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盘检查,一种是抽查。无论哪种方式,一旦被揪住,后果不堪设想,轻则给几个梨蛋(就是将食指弯成勾,在头上敲几下),重则耳光甚至拳脚推拉。在老师的严厉管教下,就是再调皮的孩子也乖乖的就范。我当时也算是好学生行列,回回作业都尽量写完了,但字写得比较潦草,用老师的话说就是龙飞凤舞,应付差事,因此也挨了不少打。 虽然严厉,但老师教课还是很认真的,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好的习惯还经常给以鼓励。上了中学,看到许多身边的同学写汉字总是颠三倒四,而我则写起来得心应手,才知道当年老师的这一套教学方法还是很有效的(貌似跟李阳创的疯狂说英语方法相似,彼是口部肌肉训练,此为手部肌肉训练)。关于老师对我的教诲,有两件事一直铭记在心。记得四年级时,我是小组组长,老师一般先是给各组组长批改作业,然后再由组长批改小组成员的作业。那次我给组员改作业时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错了的题也给他们打对号,这样考试成绩我就可以高过他们了,后来老师发现了,我本想说以不小心的理由推辞,然而她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只是淡淡的对我说:高松(我的小名),小小年纪可不能有私心啊,后来也没有在班上给别的同学说。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自那以后,每当做人做事有侥幸心理时我都会尽量告诫自己:做人还是厚道一些吧。还有一件事是关于作文的。那是有一次过年,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去城里大伯伯家行亲戚,大伯家很富裕,那次摆了一桌子酒席,父亲最后喝醉了,醉了酒的父亲那晚硬是骑着东倒西歪的自行车把我从城里托了回来,路上自然险象环生,那次经历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直到十几天后开学,我依然心有余悸,那次寒假作文我就写了那次经历。最后,老师当着我的面小心翼翼的撕下了我的那篇作文,仿佛对待自己的教案一样,说:你的作文很真实,但还需要好好修改修改,接下来的事我记不清楚了,但老师那小心翼翼的动作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以后每每临案执笔,我都要求自己尽量实事求是。 老师今年应该五十多岁了吧,头上也有了银发,我对她虽谈不上敬仰,但见了面总有一种感激敬畏之情。最近一年,乡里各村的小学都合拢到了中心小学,老师也转到那儿教语文了。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娇贵多了,老师是绝对不允许以打骂的方式惩罚学生的,这也许是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种提升吧。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祝她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贺她的儿子小黄今年考入重点大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加拿大小学班里的阅读(四 完)评论和对比
热度 1 luocun 2010-8-6 05:33
5. 阅读组织的思路 在与老师交谈中了解到一些这个班阅读活动组织背后的一些思路和背景。 首先,老师并不是同等对待所有学生的,班上20出头的学生并不都是一样的教法,而是有点因材施教的感觉。这体现在前面描述过的分级的小班阅读课上。老师举的另一个例子是给部分学生安排的单词夹子:普通文件夹,打开来左右各一个口袋,左边的口袋标上我正在学的词,右边的标上我学会了。真棒!,学生平时带着,在家里或学校可以随时温习;老师时不时抽查左边袋子里的单词,如果学生确实已经掌握了,就挪到右边。全部掌握了,就换一批单词。 其次,老师非常强调示范(modeling)的作用。这从老师每天给学生读书里表现得很明显。学生自己给同学们读书,也是一种示范,让学生们有机会模仿老师,同时也互相模仿。 第三,阅读与语言学习相融合。由于这是个沉浸式法语班,学生们其实是在学外语,而且很多语言材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必须从他们的阅读中来。老师当然也有专门的时间教语法、词汇、拼读等等,但是,按照老师的做法,阅读的份量很重,与语言学习的其他方面紧密结合,完全不能分开。 第四,老师强调说阅读不光是读故事书、读文学性的东西,阅读是要发展均衡的读写能力(balanced literacy),所以阅读其他非小说性的材料,比如地图,也是要包括在内的。 第五,老师提到加拿大这边现在推行贯穿课程(cross-curricular)的教学方式,就是说不把教学视为教很多门不同科目,而是让不同科目在内容上互相穿插。比如不把阅读视为只是语言科目的事情,而是视为学习一切内容的一部分。老师举了些例子:如果下午要上科学课,讲斜面、杠杆、齿轮什么的,上午就有可能用一些适当的阅读材料来引入这些下午要学的新词汇和概念;再比如,当历史课讲到开拓者(就是早期欧洲移民)时,就会买些这方面的书放到图书角里,并在语言课上玩和开拓者的生活有关的词语定义的游戏。 6. 简评 了解到的情况大体汇报如上。在不可避免地做点中加比较之前,先简评一下,补充点背景,同时表明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从上面老师组织阅读活动的思路大体可以看得出,对这位老师而言,阅读不光可以说是登课堂入教室了,而且可以说是教学的有机方面,是整个教学的重头和主线之一。当我最初提出来说想观察一下班里阅读如何组织时,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太多太大了,你究竟想看啥?回头看来,这种反应似乎挺自然的,因为从老师的角度而言,阅读不是一个科目、一个单元那种东西。后来老师主动提出讲一堂小组阅读示范课,我想也主要是因为这样的阅读课里所谓阅读活动更正式、更明确吧。 第二,上面这些看来听来的情况,虽然我是尽量白描,恐怕是免不了理想化的。这里有我作为观察者的概括和抽象时的理想化,也有老师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想化,包括老师演示示范课时可能有的理想化等等。举个例子,阅读伙伴这样的安排,我自己一向主观以为应该蛮好的,老师反映回来的情况似乎也如此。但是,在跟家里孩子聊天时得知小孩似乎并不太喜欢,声称当时在低年纪的时候是喜欢高年级的同学来的,喜欢他们的人,但是不喜欢他们带来的书,因为都是老师们已经指定了的几本,自己选择的余地很小;而现在给低年纪的小朋友读书,似乎也不是太有成就感,有时候小朋友爱去不停地跟别的小朋友讲话,有时候又一声不吭,等等。 当然,这也还是一孩之言,真正好不好,还是魔鬼在细节里吧。 第三,不管实际上理想化的程度有多高,我自己觉得这位老师是实实在在地在阅读方面下了功夫的。老师对阅读的用心程度是相当高的,换个学校、换个国家,如果有可能做到这些,恐怕放到哪里都应该算是不错的了。 当我向校长提出去这个班观察时,校长也是竭力赞同,并说这位老师是学校法语教师里面的阅读方面的模范,大概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这个学校虽然绝对不是加拿大公立学校里最好的,应该算是还可以的吧,而学校、老师和家长们重视阅读的程度又都比较高,所以因此反而不见得能够代表加拿大的一般情况。是不是加拿大的小学班级一般而言都类似地组织阅读活动呢?我觉得恐怕也难说,但我也没有做过任何系统的了解,所以答案是不知道;或许可以说,整体上讲,在这边的小学里如此这般强调和推动阅读,其可能性会比国内高很多吧。 第四,关于感染。前面提到过,老师很强调示范作用,俺们家的孩子也是真心喜欢老师给同学们读书。孩子自己也说,在学校的所有和阅读有关的活动里,这是最喜欢的,超过也很喜欢的自己从图书角选书来读。俺们家的领导,偶尔也会提起小学时候的某位班主任用班会时间读《大林和小林》给大家听,描述起那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副至今依然充满感动的样子。想想俺小时候,邻居阿姨在楼顶上给整个筒子楼的小朋友说水浒,也是快乐时光啊。这种大人给孩子和学生读书、讲故事,通过故事本身的趣味和大人们现身说法的感染力,从而给孩子们打开一片天地的作用大概是不可小看的。 7. 中加背景对比 最后做点比较吧。比较的意思不是要想说这个班、这个学校、这个国家的做法就更好。我无疑是相信自己孩子在这个班里的阅读方面的经历,总体上比自己当年在国内上小学时候要好很多。当年在学校里主要就是学到些读写能力吧。这种比较自由的、由老师带头和兴趣引导的阅读在学校里是没有的。不过,我这里的比较,主要关注一下阅读方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这其中大体可能有些什么背景因素。 人数: 学生人数上的区别恐怕是个很基本的因素。一个班20多学生和50多学生相比,班里能够组织和如何组织什么活动,课堂秩序如何维持,教室空间如何利用,图书资源如何管理和分享,学生能不能分别对待,恐怕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 教师分科任教和一位老师全面负责,也有很大的区别。这边的模式,一位老师,早上9点到下午3点半,除掉中午的一小时和体育、音乐等课,掌握所有时间,这样自然容易把阅读贯穿到整个课程,所有科目里面去,而科目和科目之间也不必分得那么清楚。(当然每科有专职老师,也有它很大的优点,比如要指望所有小学老师都既能教好语文、又能精通算术教学,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课本: 小孩从学前班(4到6岁两个年级)一直到三年级,共五年了,还没有真正用过任何课本。每个年级学些什么都是有省里制订的大纲或者课标的,基本的要求,比如认字、拼写要到什么程度,算术要到什么程度等等老师也是清楚的,可是课本是没有的。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学不会围绕课本来;不会出现老师只要教好课本里的东西,学生只要学好课本里的东西就行了的情况。想想也是,本来越是低年级,课本就越难编,也越难编好,恐怕还是多读、多玩、边学边玩是上策。 考试: 小孩从学前班到三年级这五年里,只有到了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才真正有了第一次考试。这是全省统考,是用来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的。用俺家孩子的话说,这是用来给老师打分的,不是用来给学生打分的。孩子特别指出,学生的成绩自己都不会知道的,也不会进入自己档案的。当然,每学期老师也会给学生成绩,而因为没有考试,这个成绩似乎就确确实实是根据平时的表现、各种作业与小项目完成的情况等等。 课内课外: 因为没有课本,没有考试,每天的家庭作业又少(抄点课堂听写的词、写点数学、读点书),所以课内课外的区别也不是那么分明。比如,学生在家和在校可能都在读从图书角里拿来的书,而读这些书又既是课外阅读,又是在校学习。这样下来,学生恐怕很难讨厌读书吧,至少不会把读书跟学课本混淆起来吧。 参与和纪律: 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把比较开放式的兴趣主导的阅读引入教室,纪律会不会成问题。从俺的观察来看,至少对于20多人的班来讲,无论是自己取书来读,读书给同学听,发言谈读后感,还是听老师读书,场面上可能有点杂乱,但纪律上似乎都没有问题。对于50多人的班来说,会不会是问题,这个俺没有经验,不能瞎说。但是,俺在想的一点,就是以考试成绩为指标、围绕课本的、课内课外分明的那种课堂教学里面,纪律可能更成问题,因为除了作为受训对象之外,学生更难以有兴趣地、自主自律地参与进去;而没法让学生自主自律地参与,就只好用纪律来压制,然后纪律就反而成了大问题。 阅读和语文课:最后,在去学校观察和交流之前,我不假思索地默认了阅读是语文课(法语课)的事情,去了之后,俺自己开了眼界,受了回教育,认识到即使在学校教育的环境里,阅读也可以、也应该不绑死在一门科目上。我想,很多中学的时候学理科的人们,在工作之后都会觉得语言文字的东西,其实真是太有用了,而又恰恰多半是中学语文课上学不到的,上大学之后又不再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反过来,我想很多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人,他们的兴趣至少一部分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建立起来的,而不光是课堂学习、课本学习来的。或许,阅读要真正能够在中小学教育里登堂入室,既需要专门的重视,丰富的资源,恐怕又最好不要成为一门课程,尤其不要成为单纯是语文课的组成部分、语文老师的事情而已。 致谢 感谢孩子学校的Sharon Janes校长同意我到学校做观察。感谢Vanessa Kirk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接纳我到他们班上做观察。感谢Kirk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意安排演示,并在交谈中提供大量信息。感谢俺家的孩子认真而开心地回答我的各种问题。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加拿大小学班里的阅读(三)课堂观察
luocun 2010-8-5 11:50
以下笔记基于约1小时45分钟的实地观察,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呈现课内活动的情况。内容可能偏细,只是希望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包括阅读在内的课堂活动是如何组织的。 8:50 各班学生在学校操场排队,然后由该班老师带领进入教学楼内各自的教室。 8:55 学生们进入教室,把各自的东西(书包、午餐盒)放入西面墙上的橱柜,其后各自到图书角换书。学生们坐在自己课桌前默读。不时有学生去图书角换书。 9:00 学校广播,包括简短通知若干,然后放加拿大国歌乐曲,学生起立。 9:08 老师考勤。随后有5名另一个班(一个三、四年级合班)里的三年级学生进入。这些学生将参加此三年级班的上午第一节课。学生们的默读继续。 9:22 地毯时间(carpet time):学生们都坐到黑板前的地毯上,老师坐到摇椅上。教室里没有讲台,黑板前面是一张地毯和一把摇椅。由于课桌是成组分散摆放的,而且没有面对黑板,所以,一般来说,如果老师需要向全班讲解一些东西,或者安排一些事情,都会把学生们召集到黑板前的地毯上。 9:22-9:24 老师带领全班简单复习最高位为1的三位数减法。 9:24 每位学生收到一张算术练习题。回到各自座位,做练习。 9:26-9:56 阅读课 当班里其他学生在各自座位上完成算术练习时,老师在教室东南角的圆桌处给四名同学上了一堂阅读课。今天的课程是老师特意为我安排的示范课,但平时也是这样与其他活动平行进行的。老师解释说,这样上小班阅读课的关键是需要安排其他学生做他们已经学会的东西,比如像今天这样的复习性质的算术练习。 当学生们还在默读期间,老师就在圆桌中间准备好了一瓶铅笔,一罐橡皮擦;每个椅子前面放好了一本书和一小叠练习。书是由Schlastics出版的Alpha-Jeunes系列中的一本,叫做《魔龙》(Le Dragon Magique),共16页,一共约300单词,每页都有彩图。(下面照片是阅读可结束后拍摄的。) 9:26 四位学生被叫到教室前面的圆桌,参加阅读课。 9:27 在学生们打开书之前,老师先针对圆桌旁写在一张大纸上的阅读策略(见下图)提问,并简短讨论了一下若干策略。然后,四位学生轮流每人读一页;老师偶尔纠正发音,或者帮助读出较难的单词,并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9:33 学生们开始各自默读。 9:36 老师请学生讲故事梗概,一位学生讲了。老师向每个学生提了问题。 9:38 学生们开始做书面练习。练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拼读的, 根据书中出现的单词,这次的练习是关于ce和que的区分的;后一部分是关于阅读理解的。老师让一位学生先读出第一个问题,老师加以解释,然后让另一位学生发言评论,然后向学生提了关于发音的若干问题作为讨论。 9:40 学生们写下名字,开始做拼读部分的练习。[老师巡视其他做算术练习的学生。] [9:43 老师让做算术练习的其他学生回到地毯,并由几个学生轮流自愿到黑板上讲他们自己是如何完成这个算术练习的。]与此同时,阅读课继续。 9:43 老师简短讨论书中出现的带ce和que的单词。 9:45 老师开始讨论练习里面第二部分关于阅读理解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成。 9:49 阅读班里的一位学生自动离开圆桌去用墙上的手摇铅笔刀削铅笔。 [9:50 其他学生完成了数学练习以及在黑板前的交流。老师让他们做他们还没有完成的任何自己的项目(projects),比如制作连环漫画。老师解释说,学期快结束了,本学期一共有5个不同的项目,不少学生还有好几个没有做完;老师就会经常给学生一些补工时间,告诉学生他们自己要负责把没做完的项目完成,不过他们可以用这些补工时间来做未完成项目里的任何一个。老师觉得这是一种在转换期间,安排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做点事情的好办法。] 9:52 老师问关于阅读理解的第一个问题。一个学生读出自己在纸上写好的答案。老师评论。另一个学生也发言评论。学生们举手轮流发言。如此继续到第二个问题。其间有的学生在继续写答案。 9:56 所有学生都完成练习。阅读课结束。参加阅读课的同学,也继续做他们的项目。 10:04 学生们都叫到地毯前,老师的读书时间开始。老师坐在摇椅里;学生坐在地毯上。老师继续读一本书Nomie系列里的一本书。老师采用比较清楚的语音语调,区分对话中的不同人物,也用不少手势,偶尔停顿,向学生提问或者展示书里的图片。 10:11 开始下一项活动:每位学生个自己的阅读伙伴做个学年结束的问候卡。老师在黑板上解释卡片的格式: 亲爱的 _________ 祝假期愉快! 你的伙伴 _________ 10:12 学生们到圆桌前找老师要美术纸(construction paper),从五种不同颜色里挑。 10:14 7、8个学生去问老师他们的阅读伙伴的名字,老师在电脑上查,然后写在小纸条上给他们。 10:14-10:36 学生们做卡片。完成卡片的学生自己读书,有几个学生去杂志框取杂志看。(其间笔者一直和老师交流。) 10:36 课间休息。观察结束。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加拿大小学班里的阅读(二)活动构成
luocun 2010-8-4 09:12
3. 活动构成 根据俺家孩子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实地观察,这个班里由老师组织的常规阅读活动大概包括五六种。这里先说明一下各种活动的基本情况,后面报告课堂观察时再补充某些活动(特别是阅读课)的具体细节。 3.1 独立阅读 独立阅读主要包括前面提到的每天上午第一节课的前20分钟左右(以及其他零星时间)学生们从图书角、展示架和杂志框自由取书来看,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在家里阅读从图书角带回去的书。如前所述,这基本上是属于泛读的性质,但是学生有那个跟踪表格要填写。 3.2 老师读书 老师基本上每天都读会在课堂上读书给学生们听,通常是长篇儿童文学,每本书分很多次读完,每天读一章左右。在这一年里,老师读过的书包括 罗尔达尔(Roald Dahl) (强烈推介给每个孩子和成年人!)的《女巫》,一位魁北克法语作家的叫做Nomie的系列里的四本,还有其他两个系列的若干本。 这样一年下来,一共读了约8、9本书。其中Nomie系列是老师新发现的,所以读得多一些。老师还在班里播放了其中一本书改编成的电影,并把 该系列的网站 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去了解更多。 老师读书的方式和通常所谓朗读有所区别,更像有表情朗读,或者孙敬修爷爷讲故事那种风格吧。从具体观察看来,老师无疑是有意识的在做示范,引导学生们感受书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和语言特点等等。 这样的活动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候的老师没有搞,学前大班的时候好像搞过。这似乎是孩子三年级期间学校生活的一个亮点:说起来老师读书来,眼睛发亮,把一本本书历历数来, 号称这是最喜欢的读书活动。 3.3 同学读故事 每学期每个学生有两次给整个班朗读一个故事的机会,要求是学生自己必须先把故事看了至少三遍。按照老师的说法,这也是一种peer modeling,让同学们之间互相示范。平时老师是坐在一个摇椅里给坐在地毯上的学生们读书的,轮到学生们给自己的同学读书时,他们也是坐在老师的摇椅里。 3.4 阅读伙伴 跟peer modeling相关的一项活动是由学校牵头组织的阅读伙伴(reading buddy)。从学前大班(Senior Kindergarten,5到6岁)开始,就有高年级的同学去到低年级的班上,跟指定的阅读伙伴一起读书。高年级的同学读书给低年级的听,低年级的也读书给高年级的听。差不多每周一次,一年下来大概有二三十次吧。一个学期间,学生的配对大体是固定的,学期之间有可能调换。 在三年级以前,是更大的孩子到自己班上来,进了三年级后,开始去给学前大班的小朋友读书。据老师说,阅读伙伴这样的活动,比较大的年龄差距(比如三年级和学前班)效果比较好,这样有助于大点的孩子建立信心,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而学生们发现他们的阅读小伙伴在一年里不断进步时,也很兴奋。 3.5 阅读课 老师表现得相当重视的一项阅读活动是正式的阅读课。这似乎是这位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个课的具体做法,不是全班20几学生一起上,而是老师按照学生的程度,将全班分成4人左右的小组,每次给一个组上课。各个组读的材料、做的练习和他们的程度相应的。按照老师的说法,分组不是固定的,在学期间会有调整,尤其是在一到三年级,调整更为经常。老师尽量在班里每周上至少一次这样的课,每学期尽量給程度低的组多上几次, 这样,一学年三个学期下来大概每个学生平均有3到5堂正式的阅读课吧。 老师在阅读课中强调三个方面:(1)有一套希望学生逐渐掌握的基本的阅读策略,在不同阶段强调不同的策略(比如说,利用图片来帮助理解文字需要等待有一定的词汇量以后才容易引入)。(2)拼写和发音方面,每次老师会把阅读材料里面的重点难点找出来,加以解释,并让学生练习。(3)阅读理解。这三个方面,又都有由浅入深的不同程度,老师根据各组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渐渐提高难度。 此外,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追踪表,由老师自己掌握,供老师在上阅读课期间做笔记用,记录学生的水平和进展,也是给学生判成绩的参照。 关于阅读课具体怎么上的更多情况,下面的观察笔记里会谈到。 3.6 其他活动 在交谈中,老师还介绍了其他一系列的广义上的阅读活动。其中一些是这个学期里老师在班上已经搞过的,另一些则是老师觉得也可以搞的。我想,这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并不把阅读与其他活动和学习截然分开。这个后面讨论老师自己关于阅读活动组织的思路时会进一步谈到。 由于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和绘制,所以老师提供了一些地图,放在展示架上供同学们翻看。 在媒体课上,同学们阅读了《地铁老鼠》一书,然后用Smart Ideas软件把故事给图示出来。这算是一个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阅读结合的例子吧。 老师还提到其他各种可以搞活动,比如引导学生阅读装早餐麦片(breakfast cereal)的盒子、装牛奶的盒子等等,让他们去注意和理解这些盒子上面的文字和图片是如何试图说服你去喜欢和购买某个产品的(这似乎有点罗兰巴特的味道了),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制作这样的盒子,既培养批评眼光,也培养创造性。再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和自己编制菜谱,来教程式化写作(procedural writing)。如此等等。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加拿大小学班里的阅读(一)背景和资源
luocun 2010-8-1 08:54
过去几年一直参加 梦想行动 推动图书室建设和阅读的公益活动,家里领导在孩子阅读上也很下功夫,俺也就跟着比较关注阅读的事情。孩子三年级期间,从侧面感觉老师挺重视阅读,组织得不错,小孩差不多每天从学校带本书回来在那里看,偶尔还提到老师又在课上念什么好玩的书了啥的,于是想更多了解一下情况,就花了个上午到班里做实地观察,并和老师摆了会儿龙门阵。下面就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简单记录下来,分享一把,既不professional,又无methodology,算是对一个具体个案的带点思考的白描吧,呵呵。写出来,是觉得某些细节对关心在课内外学习与公益活动中推动阅读的人们或许会有点参考价值。真能如此,就是喜出望外了。 1. 背景:班级和教室 这是加拿大一个公立学校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人数20出头。从后面的观察看来,人数多少对于阅读活动如何搞似乎影响挺大的。在教学的组织上,也有个跟国内很不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除了音乐、体育、戏剧和图书馆之外,每班的各门科目全部由同一位老师负责。回头会看到,这一点对于阅读活动如何组织影响也挺大的。此外,这是个母语不是法语的学生的沉浸式法语(French Immersion)班,除了音乐和体育之外,授课都用法语进行。这就是说学生们其实是在学习用外语进行阅读。 教室的大小感觉跟国内差不多,但在布置上差别很大。首先,课桌不是成排摆放的,20张小桌子,分成5组摆在教室中间。每组4张以2x2的方式拼在一起。 学生们坐下来的时候,不是面对黑板,而是互相面对。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课桌,不过座位分组每隔一段时间会重排。 教室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乱,东西特别多特别杂,堆满了各种教具、图书、画片、玩具和其他材料的架子把四面墙前面的空间全占满了。这一点跟国内普通公立学校的教室除了课桌、讲台、黑板和墙上的字画之外别无一物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2. 教室内的图书资源及其使用 教室里各种材料中的相当一部分,构成了阅读活动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据我的观察,教室里的阅读材料至少有三种组织管理方式。我把它们分别叫做图书角、展示架和杂志框。下面分别谈谈每一种的基本情况和使用方式。 2.1 图书角 教室北面一侧的墙前面,有张桌子。桌上放了4个框,桌下4、5个框,都装着书,一共300本左右,大体上是几十页厚的带不少插图的大字书。这些放书的框子,虽然不是在教室的一角,但在功能上跟通常所谓 图书角 差不多,所以我也就管它叫图书角了。 图书角是属于教室的,是学校每个教室都有的一部分。书的难度大致是适合使用该教室的那个年级的。图书由学校的家长委员会(school council)出资购买和更新。家长委员会既掌管市里教育理事会(school board)给学校派发的一定活动经费,又有自己筹资的渠道和做法。据老师讲,给图书角添置图书的费用不是问题,老师每年都会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新书。 学生每天可以从图书角取书带回家阅读,读完又还回来。每个学生有个自己的记录单。每次学生读完一本,就在单子上记下一些那本书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读书时碰到的若干单词。这算是学生每天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定期交到老师那里检查。这样一个学年下来,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会读一两百本书吧。 这个班的老师将图书角的书分为了桌上、桌下两拨。桌子上面的程度深些,桌子下面的程度浅些。在新学年的开始阶段,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周最多拿一本桌上的书,而桌下的书则可以每天一本。这是意在保证向程度更深的书的转换进行得比较顺利:先让学生们多读对他们来讲比较容易的书,这样他们不会被更难的书给吓着,同时又让更难的书显得更宝贝,让学生们更重视,读得更认真。 图书角里面,也有少量CD,是一些比较好的书的朗读录音。老师认为听听这些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们比较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接触更多不同的口音,而不光是他们老师自己一个人的口音。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每借一本书,可以多保留几天,这样有利于他们通过反复阅读来加深理解、掌握新词汇新用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他们自己的说和写里面尽量使用他们写在记录单上的那些新词汇。 2.2 展示架 教室西北一侧有图书馆里放杂志的那种倾斜的架子,上面放着大约二三十本书,每本书的封面都看得见。这些书基本上是班里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出来的。 学生们每周有一堂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上(这也是他们上计算机和互联网课的时间),在课上,可以从图书馆借一本书带回教室里看。这些书学生们不能带回家,就放在这个展示架上。这样,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借了什么书,也可以拿过来自己看,展示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学生之间阅读交流的作用。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老师其实鼓励同学们先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保存在自己的课桌里,直到自己看完了之后才放到展示架上去。 除了摆放学生们从图书室借来的书之外,老师每次向学生们朗读完了一本书,也会放到展示架上,供学生们翻阅。这些书通常比较有趣,也会更难,放在那里是为了鼓励学生们自己去拿来翻一翻看一看,跟这些更难的、但是已经听过的书直接接触一下,去掉恐惧感和神秘感。 最后,展示架也用来展示其他东西。比如,当老师在课上教地图的使用的那段时间里,就会把各种地图拿来放在架子上给学生们看;当讨论连环漫画(comic strip)并让同学们创作自己的连环漫画时,就会让学生们各自从家里拿来连环漫画放在上面;当讲到家谱和家族树的时候,又会让他们把家里的合家欢或者各代祖宗的照片拿去放在那里;如此等等。 2.3 杂志框 教室东边窗户下,靠近黑板的架子上,还有一个框,里面放了几十本法语儿童杂志,有新的有旧的,供学生们在教室里取阅,但不能拿回家。 2.4 读书时间 这三类图书材料,大体上涵盖了学校提供给学生们的泛读材料。(精读的东西下面会谈到。) 在使用上,有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每天早晨的前2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专门的阅读(默读)时间。学生们会自动去图书角交换图书,把带回家看完了的书还回去,再取另外一本准备带回家;或者把没看完的先看完了,再交换;或者就是看书。这时候,他们也可以去取展示架上的任何书,或者是杂志框里的任何杂志来读。在其他时间里,比如某个学生在老师分配的时间里提前完成了某个练习,那他也可以去取任何上述三种材料之一(或者自己课桌里的书)来看。 所以,尽管三种不同图书材料同时放在教室里面,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由于每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确定的位置,而且其交换和阅读(包括去图书馆借书和把书带回家阅读)也明确地组织到了学生每天课内外的时间里,所以学生们用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障碍,而在日常管理上也似乎并没有给老师增加太大的额外负担。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不好比较
Bobby 2010-7-26 16:02
小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151 )说总之感觉教师待遇有从幼儿园到大学递减趋势,而工作压力以及对学历能力的要求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递增。对于这种现象,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慨,我也有很多感慨,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赵 老师在《也说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413 )中说就其工作压力、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来看,事实就是的说,中小学教师是最大最多,而待遇相对来说也是最低的。中小学老师对学生是采用全场紧逼战术,拼的是体力脑力和精力,是全身心的付出。总之,大学教师的待遇普遍高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呼吁提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我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不好比较,是因为学校在所处的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校差异和同一学校不同人员之间的待遇差别,远远大于学校类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待遇差异。此外,平均值只是一个虚幻的数值,如果方差很大,两个样本群体用均值比较,意义就不大了。 如有些地区如山区农村小学,工资都是问题,我们村的小学,曾有民办教师靠学校种地收入作为工资的(不少学校只有一个教师,教师本人就是小学校长);而北上广重点小学的校长收到领导的条子都一大垛,收赞助费和贿赂都收得手软了的,校长如此,带课教师也不会差到那里。 同一学校不同人员之间的待遇差别是很大的,以中小学为例,带毕业班的教师,每年暑寒假都可由学校公费组织外出旅游,根据升学人数重奖,而非毕业班教师则只好干瞪眼。带主课的教师可以校外办班或给学生做家教,获利比工资和奖金不知多多少倍,而带副课的教师只好等下辈子再说。大学教师收入的两极分化就更加明显,可参看不才的博文《说起中 国大学 教授的收入, X 都笑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4995 )。 记得 黄安年 老师还曾写过一篇博文《广州退休中学教师待遇远高于北京退休研究员一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474 ),可知地理位置差异似乎比学校类型差异还要大。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407 次阅读|4 个评论
也说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问题
热度 1 pukin 2010-7-26 12:32
科学网才女迟菲博士的一篇文章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问题 被顶成了热门博文,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评论。迟菲博士在博文里列举了一下实例后,得出了一条结论: 总之感觉教师待遇有从幼儿园到大学递减趋势,而工作压力以及对学历能力的要求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递增。对于这种现象,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慨,我也有很多感慨,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迟菲博士不多说了,俺就在这里多说几句吧 首先我要声明,待遇不仅仅是指工资啊,如果只说工资条上的工资,那这个讨论没什么意义啊,那当官还真不如回家买红薯呢,咱这里待遇指所有的收入加起来算 幼儿园老师月薪7千的估计还是少数,而且幼儿园老师大多是挣死工资,很少有别的门路去挣外快。我女儿上过幼儿园,当时还是上的寄宿的六一幼儿园【前身是延安第二保育院】,知道幼儿园老师的一下情况。基本都是幼教毕业的小姑娘,辛苦的很,待遇也不高。当然园长可能很高,但毕竟是极少数啊,没有代表性。 就其工作压力、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来看,事实就是的说,中小学教师是最大最多,而待遇相对来说也是最低的。中小学老师对学生是采用全场紧逼战术,拼的是体力脑力和精力,是全身心的付出。 全中国最辛苦的人是谁,不是总理而是广大的中小学学生。总理再忙但可以休息,可以打棒球、打篮球啊 可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早上6点起床,下午6点放学,晚上作业一直做到11点,周末还得上各种课外班。学生忙老师也跟着忙啊,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学老师的待遇和他们的付出绝对是不成比例的,尤其一些初三、高三的老师,也没时间到处走穴捞外快,而他们的工资真的不高。 大学老师吗,看看写博客的是大学老师多还是中学老师多就自然知道答案了 大学对学生采取的基本上是放养,除了基础课教师【数学、物理、毛概邓论等】上课多一些,大部份专业老师每学期也就1、2门课,每周4-8个学时,还是很悠哉悠哉的。如果早上1、2节没课,如果没有小孩上学需要送,你可以睡到自然醒,太阳照到屁股再起床。中小学老师可没这么潇洒啦 其余时间干吗,写项目申请书、写SCI、EI论文啊,这可是和真金白银紧密联系在一起啊,你忙点那也是自然的。我的一些年轻的同事工作3、5年以后,不也是很多又买房又买车的,中小学老师有几个工作3、5年能买车买房的? 前几年学校还有一个30几岁的教师,去青海搞了一个调查,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学校奖励了100万,中小学老师得去上多少课外班才能挣到100万啊。现在一篇SCI、EI学校都要奖励几千上万吧,好像没有不发文章的老师吧 还有一些我就不说啦,说多了肯定挨板砖。总之,大学教师的待遇普遍高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呼吁提高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待遇!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4873 次阅读|33 个评论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待遇问题
热度 3 cutefay 2010-7-25 12:02
昨天去拜访一位长辈的时候,聊起了他家孙女上幼儿园的事情,他说,有一个河南的高中副校长,辞掉了原来的工作,跑到北京的一家幼儿园当普通老师,待遇是一个月7千多。他很满足自己现在的工作,觉得比以前容易干,还赚钱多很多。这位长辈还谈起了幼儿园的费用问题,公立的幼儿园每个月交1000多元钱,私立的要七八千以上。听完之后我心想,养个小孩太不容易了,每个月要为了小孩至少花两三千元钱(包括上学费用和生活费等),以我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养不起小孩的。幼儿园的费用可比大学学费贵多了,送小孩在北京的幼儿园上学,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不容易。 以前听别人说过,北京小学教师的待遇有五六千元,如果算上各种补习班的外快的钱,怎么样一个月也有上万元钱的收入。 北京中学老师的待遇如何我不清楚,我估计可能和小学老师待遇差不多,好一点的中学的待遇应该会高很多。但是中学老师的压力比小学老师大,所以日子可能还不如小学老师过得舒服,而小学老师其实也要面临着学生们的小升初考试问题,日子肯定不如幼儿园老师舒服。 而大学老师的待遇呢?我有一个在北京某高校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说,她一个月也就三千元的工资,好在她住在她婆婆家里,不用房租的钱。其他高校的教师待遇我不知道是多少,但是我看了一些晒工资网站上的资料,似乎北京高校的讲师级别的工资大约3000-5000左右的比较多。即使是教授级别的工资也不超过1万。因此,如果大学教师没有项目上的收入或者没有其他赚外快的途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大学教师的压力其实比中小学老师还大,压力来自于科研压力,评各种职称要看论文和项目情况。 总之感觉教师待遇有从幼儿园到大学递减趋势,而工作压力以及对学历能力的要求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递增。对于这种现象,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慨,我也有很多感慨,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BTW:不同城市的人们的收入和消费差别比较大,可比较性不强。在北京4000元钱一个月可能相当于有的城市1500元甚至更低(在北京4000元的收入仅仅能够解决基本衣食住行)。因此我这里都是北京的数据。大家也可以再找其他一个城市进行一下比较。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18970 次阅读|26 个评论
栀子花
热度 2 jxcao1239 2010-7-5 22:12
孩提时,院子里种了两株栀子花树。仲夏时节,成了家人的话题; 小学时,老师们喜欢栀子花的香气,乖小孩便从家拣了一袋花苞儿,讨老师的欢喜; 中学时,偶然把一枚栀子花瓣夹在语文课本里,因为它的原因,别的书念完就扔了,但总愿捧起这本书温习; 上大学后搬家了,学校在城市的闹区,恍惚间转眼很多年,竟把栀子花忘记;直到06年听栀子花开在厦大上弦场唱起,忽然唤起对栀子花的回忆; 如今身在异乡,没有了故土的熟悉,可突然一天,却发现街道旁春天曾开满的映山红丛里弹出栀子花的讯息!这混栽着长满乡情的花啊,是家乡的春天将你送来,还是想把祝福带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写作计划: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arithwsun 2010-6-28 14:46
国内现在不少家长,以及民间教育家,不再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要去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花力气培育自己的孩子。我部 分 参与了北京海淀区家长们的这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筹备建设方案,对做事情的重要性。 因而萌生动意,准备利用这个暑假,写出一个这样的方案,结集出书,使得智识不限于一地一校,而能够为其他愿意做这些事的家长们、教师们使用,比如,可将这个方案做适当的修改,就能拿去跟当地的教育系统谈,谈的时候,有一个可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 本方案的大部分内容,将采用幻灯片的格式书写,一页为字数较疏,方便在讲座时投影使用,下一页则为上一页的解释部分,字数较密,方便阅读思考,未来的推广者、演讲者,则可将该页作为上一页的画外音,在放投影时跳过。 本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的建设方案; 第二部分. 幼小打好敬智之基:培育型教育原理和均衡型教学大纲。 所谓幼小,是指,幼儿园和小学。 第一部分具体的建设方案,包括:家委会,途书馆,频议网,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章程,各地建校感触性散文。 家委会,该实验班的组成必须是那些热心教育、愿意积极参与教学建设过程的家长们, 家长们参与教学,是学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法门,尤其是对于幼小教育,效果更为显著。只想把孩子放到学校教育、甩手掌柜型的家长,本教育实验班是应该拒绝考虑的。 个性化的教育,只有家长们有条件真正完全彻底地实施,所以,家委会的重要目的,是形成机制,培训家长,其次,是利用家委会的资金,资助任课教师进修培训,最后的任务,才是普通人理解的促进校方和老师、家长们的沟通。实际上,有了前面两个任务, 家长们真正地理解了教育原理, 这种沟通就不再是论事就事,解决一个问题再等待着发生下一个类似问题。 我们家委会的沟通机制应该主要是放在智识、理念上的沟通,很小的一部分才是具体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学校具体问题的 真正 解决,还是应该相信校方和任课教师们的处理能力,家长们不应做过多干涉。 家委会建设方案中,包含了很多具体的、细节的实施办法,以供后来者参考,节省思考力,直接转化为行动力。 途书馆, 取名之义是,与人生旅途相伴的图书馆,离家离学校路途很近的图书馆, 用途中 包含实践性活动、社交性活动的图书馆。这一点的重要性,普通的家长们很难体会到,但实际上,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体系,是这个国家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血脉。因为,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核心能力,图书馆则无疑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载体,所以,不少教育界有识之士,如朱永新、尹建莉,都将建设图书馆,作为他们工作计划中的一个重点。 我们国家,太缺少星罗棋布、使用方便的图书馆了。虽然现在各地开始自发地建设一些社区图书馆,这些 社区图书馆租上民居,面积100多平米,靠数百元的会员费,试图提供混龄人群的图书服务,其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因为100多平米的面积,根本是无法容纳下面向混龄人群的图书量的,为此目的,面积至少应该在1000平米左右。 我们方案中的途书馆,同样是租民居(在学校附近),100多平米,但是面向的是同一个年龄甚至是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们,所以图书范围缩小,足以提供相当优质的服务了。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全国每个学校附近,都有几个这样的 家长自治型 途书馆,再通过网站联络起来,其对中国社会的草根级推动力,不言而喻。 网络,是新时代的重要技术,因为有了网络,教育的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良。 除途书馆联网会带来的集成效应,生成新的图书发行渠道的商业模式外。本方案中,还将述及另一个促进教学互动的互联网构设。 频议网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教学互动,目前国内外都出现了评老师网,各个学校也在建设自己的学生评价教师系统。实际上, 在人类历史上, 人才的制造,发展至今,不超过两种模式,一种即是考试选拔制,一种即是评议推举制,后者是在历史上先出现,使用了数百、数千年之后,才逐渐被 考试选拔制所取代。 现在,随着人类文化越来越走向开放和沟通,又有着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 评议推举制将重出江湖,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实际上,这一点已经在美国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录取上,有了非常充分的反应。这种大势所趋,必然是教育界的新机会,一直参与这种频议网活动的学生和老师们,在面临升学或求职的时候,就可以提供出一份详尽的个人评议材料,增加沟通了解的信息量。 频议网,有几个特点,将是目前社会上 评老师网或学校里教师评价系统所没有的,a. 频字意味着频繁,目前的评价系统,每学期一次,课程结束了才评一次,对教学互动的作用太低。频议网将采用固定周期(每两周一次)和自由随时两种方式,保证了教学互动的数量,才能以此促进质量;b. 频议网,不仅是评老师,更重要的是评学生,将学生们的闪光点发现于平时,不至于忘记,将来总结出来,就是一封非常好的升学推荐信了,其中自然允许很多个性化的设置和选项;c. 频议网,不止于一地一校,当这个学生、这个老师离开本地、本校,频议网的历史记录不会消失,社会上的 评老师网,过于自由,不经老师和学校授权,不确认学生资格,就任由评价,公信力很差,频议网将联合老师和学校,真正与班级的实际教学活动同步;d. 对于优秀学生,频议网将组织适应级别的校外精英人士(科学家、教育家、各行业精神领袖),跟他们每年接触一次,每次两三个小时,写下评议保存,数年积累下来,将是这些人才成长的最佳历史记录,想必会大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顶级人才质量。 家委会的建立,必须通过学生所在学校的同意;频议网,则不见得需要学校同意,只要任课教师同意即可;途书馆,则不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同意,只要数个家长们齐心协力,就完全可以建成。不过,因为本建设方案,是针对于跟学校谈判而写的,所以将重要性的先后顺序,设定为:家委会,途书馆,频议网。 后两者的载体网站,不是单个学校的能力就能建成的。 目前,除了在公立学校建设教育实验班的想法,还有相当多的人更喜欢直接尝试去建设一个民办学校(或称私立学校,独立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这种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版,明确含有托管办学的文字,也说明了政策导向是有利于这种尝试的。 即使是在公立学校,尝试建设教育实验班,也是离不开家委会资金的支持的。 家委会的资金,将独立于学校,为此目的,必然需要事先做好治理结构的设计,使得一切事情都预先放到台面上,透明化,方能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 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章程,本质上,删减之后,也能用于公立学校的教育实验班。其思路是,将一个学校中最重要的两大资源的管理,即,资金流跟师资流分开,教学的人员,就好好专心教学,不要操心资金管理,而资金管理人士,则不能干涉具体的师资选拔和教学过程,要对教育人士,有完全彻底的尊重和最大可能的授权。 只有做到钱--权--智的相对分离,才能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和贡献者,各安其位,各谋其责。 如果学校发展较大之后,还可以把资金的筹措、决策、监督三大过程,分离到对应的相对独立结构,把师资的吸引、选拔、培养三大过程,也分离到对应的相对独立结构。 这些方案,准备都写得比较详细,完备,这样将来各地建校建班人士,可以直接拿来用,稍作删减,就可行成合适自己的文档。 第一部分的最后几篇,如果可能的话,将收集各地民间公益建校人士的感触,述说最近发生的建校历史,以偏于感性为主,用来增加感性认识,将来用于从情感上打动谈判方。 第二部分, 幼小打好敬智之基:培育型教育原理和均衡型教学大纲,更偏重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即我们心目中的教育,其大致模样应该是怎样的。 人类的教育系统,功能无非有二,其一为培育,其二为选拔,但是几乎让中国所有教育人士和家长们讨厌的是,中国当前传统教育, 太注重考试选拔功能 了 ,就像一个大轮子,虽然不喜欢,但是车轮到了每个人面前,往往只能选择被卷入。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以培育功能为主的学校或班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去掉或者说不强调考试机制之后,我们还有什么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可以使用,使我们培育出的孩子,不负国家和民族的期待。 在我接触民间教育家和激进家长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将培育型的,或曰健全型的教育,跟精英教育相对立。实际上,作为教育改革,必须要将自己的教育实验,跟培养精英相联系,不管世界上对精英有多少种定义,该教育实验都应该有信心说,按你们的定义,我们都有(一定人数的)学生能够达到。 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求,也是一个独立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个初建学校,真正立稳根基,需要十年二十年,也就是建校第一代人士的工作活动期,在第一代人士离校后,这个学校能不能接着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看它前面培养出的学生了。如果,它前面培养的学生,自己生活都还紧巴巴的,那就不可能给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一个较为完备的学校,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光靠收学费,是办不下去的。 如果,这个学校建立十年二十年中培养的学生,在文化进步上没有达到足够的声誉,那么也就不可能给学校提供声誉的支持、智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校初建十年二十年来形成的学校文化,将因为第一代人士离去,毕业校友们缺乏文化声誉,缺乏影响力,而逐渐消失殆尽。 所以,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跟独立学校的建设方向有联系,甚至可以说成是生命线似的相济相成关系,以精英教育为一条生命线,学校的师资发展,才有了一个鲜明的方向,学校的人才环境,才有了一个必须开放、尊重沟通 的 实事求是 心态。 当我们不再以考试选拔为主攻方向之后,我们才能开始真正重视那些不太容易考试的课程,如体育类、艺术类课程,而这些课程,相比于理性训练型课程,在幼小阶段(幼儿园和小学),实际上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均衡的教学大纲,使得学生们可以均衡地发展能力,同时又能够个性化的成长。本书中的教学大纲,将主要侧重于小学低年级,这与本书的写作初衷,构设一个可行的建班、建校方案相一致。 这个教学大纲,将教育课程类型分为两大型六类,第一大型包含三大基本语言课程,即自然语言(汉语、英语),数学语言,艺术语言(音乐为主),第二大型包含三大训练方法,即力性(体育和手工),礼性(人格完善与社会化礼仪),理性训练方法。 这种分法,来源于人类历史的已有总结。如,IB课程(国际文凭组织)的 PYP (Primary Year Program,幼小纲要,3~12岁)的课程分类,也是六种,含义跟本书完全一致,只是没有像我们把这六类又分为两大型,从而可以二维相交,形成9宫,用于理解和安置具体课程。我们中国教育的古代圣人,孔子,将课程亦是分为6种, 礼、乐、射、御、书、数,跟我们的分法,也能相洽,比如可以名词对应为, 礼(礼性训练)、乐(艺术语言)、射(力性训练)、御(理性训练)、书(自然语言)、数(数学语言)。 教育是一个减法的过程,人类数千年文明积累下的 巨大卓越的思想, 丰富多彩的形式 ,以及各行各业产生的精华,要想将之融纳吸收到教育系统,只有删繁就简,那么一个教育体系的 删繁就简的标准是什么,就来源于这个教育体系对课程分类的理解,如IB课程,和孔子教育系统,都将 人格完善与社会化礼仪或曰 礼性训练,视为六大之一,给予高度的地位,也就是来源于它们对培养人类顶级人才、领袖型人才的认识。其实,普通人又何尝不需要这种训练呢,普通人至少有一个家吧,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啊。 为什么当前中国对教育改革的呼吁特别迫切,很大程度就源于,传统的教育忽视了这方面。体格不健,人格不全,不少大学生,竟然连写信的规范,走路时打招呼的礼仪,使用批判性思维时的注意事项,都乏善缺如,缺少必要的社会化常识。其实,好些东西,应该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的,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 似乎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国人,他们的观点都是,中国教育体系已经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了。要改革,总要有个开始,有个结晶生长点。 有自上而下形式的,由国家领导人忧国忧民,直接推动,促进下面来做事。 我们这个方案,则是偏于自下而上形式的,希望通过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每个关心教育的中国人的合力,为自己的孩子们,建设起一个个、一座座,接近于心目中理想的班级和学校。 本书准备取名为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大概在8月底能够结束初稿。因为,这件事情,属于公益的推动,所以,我没有采用商业性的做法,将书名现在就公诸于众。在这个主题上,不怕人多。 敬请诸位提供帮助: 1. 帮助联系愿意推动此事的出版社,因为出版发行流程,是一个很专业和技术化的流程,确实是有优劣主动之分的。 2. 帮助提供各种教育材料,如国外各种教育体系的经验,教学大纲,治理结构章程。 3. 帮助提供本书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即,各地公益建校人士的感触文章,述说最近发生的建校历史,以偏于感性为主,增加感性认识。 若是推荐者,请提供原作者的联系电邮。 4. 对本方案中各种想法的具体建议。 祝好!多谢! 王永晖 儿子2011年上小学 电邮地址: 实体书籍材料寄送地址(请在8月底前寄到,因为我8月底将出国至少半年): 地址中文: 100048 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王永晖 地址英文: Yonghui W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ath.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Xi San Huan Beilu 105 Beijing 100048 P.R. China
个人分类: Book-W|3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arithwsun 2010-6-6 21:28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828 王永晖 去年科学网的一位博主,写了篇博文 请不要让孩子象背唐诗一样背九九乘法表 http://www.sciencenet.cn/m/ user_content.aspx?id=227860 当时对这位博主还不是很了解,将其论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很认真地回复了。不过,不知何故,现在他的原文已经隐藏,下面是我当时的回帖: ----------------------讨论贴阅读分割线------------------------------------------------------------------------------------------------ 『该博主:所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发发敢断言,您是不太善于创新的。』 你是有心搞教育的,所以正好可以理论一下。 上面引用的你那种说话方法,本身不应该是搞教育的人说出来的话。 何也,违背了一个基本的规则,不要将冲突范围扩大化( 当然我们这里的冲突是理性方面的, 这里的扩大方式是将局部问题抽象为个人的性格判断, 即教育者最好不要将局部事例扩大到一个更大的抽象范围)。 呵呵,我来一句要摘你招牌的话,最后你回一句对人的判断,可说, 两个人都犯了这个规则。都是从某些局部事例出发,以已之意, 来推断别人的抽象个性。这种上纲上线,其实与教育研究不合。 很多老师会犯这种错误,对小孩子的一些事情一些局部表现, 就上纲上线,扩大其抽象范围, 往往其原因只在这些老师的水平只是半桶水而已, 而不在于那些年轻孩子,所以不管老师是半桶水还是整桶水, 最好都不要对学生,对其他人,使用这种抽象扩大式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科学界人士往往容易犯, 因为它在科学研究方面是有益的,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即使错了, 也是进步。但是在教育领域,则最好不使用这种思维和说话方式。 好了,现在说具体问题: 1. 说实在的,谁都知道学数学,一定要自己做出题来, 重现这种自我发现的过程,这是没错的。在《我要做数学家》 这本传记里,Halmos介绍过,在美国, 是Moore最早开始提倡的这种教学法的, 当初只是给大学精英学生使用(二战前),到了现在, 在美国中学数学课堂上已经是薇为风气。据一个美国中学介绍,他们 在90分钟一节课内,必须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不是老师讲, 而是学生自己做题发现。否则该老师是要被校长辞退的。 即使如此,但是: a. 就是数学家自己,也没人能自己把本领域的所有定理重新证一遍, 实际上这里面是有学问的,所谓一个学派的奥秘,也在这里。 中国数学上不去的原因,也在于国内还未形成真正的学派。 b. 当然上点,跟博主的不矛盾,我只是引个题。那么,我在前面讲的, 是提出一些问题,希望楼主能释疑 i. 心算能力对学数学重要不重要,九九表,只不过是个表象, 你把它归于记忆能力,但是为什么我不能把它归于心算能力, 你家孩子只能在纸上写九九表,不能心算出九九表。 我就换了个名词,将记忆换为心算,看你回答否,可惜未。 ii. 数学史,数学家传记,当然是从事数学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 所以问问你,你的研究有多少是参考了这些材料的。 并不是要你拿自己孩子跟那些数学天才比。 这是很浅显的做科研方法,创新的必要条件,一定是要参考前人, 尤其是前面领袖人物的工作,自己在那不参考,瞎想,名曰 创新首创,名词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不对。当然,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我认为你错,请勿使用扩大范围, 我还只是问,并未对你的方法否定,只是问惑, 这是有相当大区别的。 iii. 记忆,心算,推理,对于数学应该都是重要的, 但是它们在孩子的发育上,时间上是有不同敏感期的。我的问惑是, 6岁的孩子,进入了数学推理的敏感期吗, 现实的答案是对于某些数学天才,这完全是可能的, 如UCLA的Terence Tao,Stanford的Akshay Venkatesh,都属于少年早熟之人(前者2、 3岁就开始教别的孩子算术,7岁会编程,13岁获奥数金牌, 应该问问他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发掘了他们的本能态, 还是他们本就是天上的星星下凡,或者二者皆有之)。 这样,自然就表达出我的观点,如果孩子自发进入数学推理敏感期, 引导他做这些事,当然没错。所以前面发言问问你, 你的孩子是不是进入此敏感期了,看你所说, 你的孩子应该也很不错,但跟我理解的有些不同,数学上这种理解, 往往是顿悟,不需要是那么长时间,往往一天之内就可完成。 这既是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有些数学家传记上的白纸黑字, 比如还是那本《我要做数学家》里的一些例子。还是说我吧, 那个例子年纪已经是大学生了,我当年到了5岁还不会数数, 数不过3,好在那时候大家都在闹革命, 没把心思放在小孩的教育上,由着我迟钝。但是就在一天下午, 自己一个人,用一根扁担、一堆沙子,一本带页码的小人书, 学会了数数,而且一经学会,就所有的数都会数。这大概让博主讲, 就叫做发现式学习,老一辈称作顿悟,哪个名词, 各人各取其所好,名词而已。但是后一个名词, 包含了前一个名词缺少的信息,即这个过程,其实费时不长。 所以我的经验,跟你的经验不同,于是多问几句, 想弄清楚你在这个较长过程中起的作用。你所答较简, 但基本上可以看出,你的小孩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历时颇长, 不管其是否真正进入数学推理敏感期,说明已经很不简单了。 c. Jiang兄引用王财贵的方法,跟博主理论, i. 其实九九表是心算能力的一部分,你曰记忆,我曰心算, 一个名词换一个名词(看明白我想说什么意思没有)。 这点刚才已经提过,这里再强调一下,很多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 不能用个名词来做见知障。记忆现象并不简单,心算能力也不简单, 博主的孩子现在只会笔算九九表,不会心算九九表, 更别说印度人传统那种30以内乘法级别(美国体系的乘法表是12以内的,博主言美国学生不背乘法表,即使对于现在的很多美国学生实际上也并不成立)。这就引起我的问惑, 博主就能自信自己的孩子, 在将来数学发展上会比心算能力强的孩子水平高, 但是我怎么看数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 很多人物都是具有非常强的心算能力的, 心算能力拙劣的数学家也出现过个别的,有,很少。 ii. 王财贵那种让孩童背诵经典的做法,跟背九九表并不同,数学记忆, 跟文科记忆,背文章背英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对于王财贵南怀瑾倡导的幼童背经典的方法,我也表示怀疑。 这一点,薛涌在其博客上也做了些讨论,大家可去看看,大意是, 孩童有更多的重要事情去做。当然, 真正实行了王财贵南怀瑾方法的家长更有发言权。 2. 至于博主 本能态的开发时间是0~6个月,最多可到9个月, 以后便不可能再进行了。 ,我倒是很感兴趣, 现在一般把这种叫做敏感期,也确实是有些基本的能力教育,在 0~ 9个月可以做 ,但过了那个时间,小孩就没兴趣不配合了。长大了, 十几岁以后也许会重新能配合去做,但跟婴儿敏感期时做, 就差别非常大了。 看了你本能态分类中的介绍文章, 好像确实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些能力教育。这个, 我倒是结合自己小孩,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几个能力,属于你所说的 开发时间是0~6个月,最多可到9个月, 以后便不可能再进行了。 但是如果你的本能态跟我的有所重复, 就别在我面前说什么首创二字,我可不是学你的。 如果你的本能态中没有我说的那些,想借用,也可以, 但也别说我首创,我还真不稀罕做什么创新性人才, 注重引用和对前人历史的承认,这是起码的学术规范, 开始研究之初得如此,发表成果之时更得如此。 不过敏感期这个词,确实跟博主自创首创的 本能态词(本能这个词,已经有之,博主多加了个态), 还不完全相同。 (注意,我的用语是我暂且可以承认这个词是博主自创或曰首创, 但是这个词背后的那些道理和做法,则未必, 很可能有些在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有了, 不过博主若能将其发扬光大,虽不算首创,但也是其功甚伟的, 呵呵估计博主会喜欢我这么讲,一般喜欢首创这些词的人,对 其功甚伟这些词都是笑纳的,调侃,莫怪。) 敏感期这个词,面向的范围会更广一些,虽然包含了在某个时间, 孩子必须经受这些训练, 否则将来在这些方面就会能力不足甚至没有, 没有这种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如狼孩之说话问题等等。除这种 本能态问题外,敏感期看来还包含了一些, 即在这些时间段加强训练,则效果更好的意思。 如走路有走路的敏感期,早了、 晚了虽不至于让小孩长大后不会走路, 但终归在一些方面会有影响的,如走路敏感期训练不够, 过了那个时间,小孩虽是会走路了,但容易犯懒容易希望大人抱。 至于数学推理方面、心算方面道理亦然。一般来讲, 心算敏感期应比推理敏感期来得早些, 若是在他本来心算敏感期的时候,去做推理敏感期的事。 那过了这个敏感期,估计心算能力要想再建好就难了, 数学能力会不会因此打折扣,是可以有相当理由去问问这个惑的。 其实这些问惑,博主只回答了(1.b.iii)中一点点, 其他问惑均未触及,就急急忙忙想对别人的创新能力做个论断。 这不是一个教育者所应为,一是不够谨慎, 二是违反了我前面所述的,切勿扩大冲突的(抽象) 范围这一文明规则。 至于你的招牌,能不能挂住,是你自己的事,我只是开玩笑,起码 首创那样的字眼,我这种非创新性人才是从来不用的,名词尔, 不挂碍。 -------------------------------------------------------------------------------------- 其他不用回复太多,大家分歧不大,只说一点 本能态不是指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属于后天性习得的东西,不能归入本能态里面。本能态讲的是人在无意识形态下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力量,不需要经过大脑而产生的那种能量。 数学是不是人的一种本能,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问题,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孩童是有先天的数学概念的,但这种数学先天本能,倒底在孩子身上有多少,我还不晓得最新的研究状况。 所以,博主此处的说法本能态不是指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属于后天性习得的东西,是有问题的。如果往往以有问题的观念指导实践,实践也许可能会有成功,但不会长久。 正如,我把背九九表换了个名词,变成心算,博主就表示赞同了。其实,只不过是名字转换而已,背后的实践是一致的,因为博主自己在前贴中说小孩只会笔写不会 心算,所以我才问惑,至于博主后来又在回言中说小孩会心算,这个心算和背九九表,不就是名词不同吗,你作为大人,站在小孩子脑子外面,怎么判断他是在背还 是在推,大脑的复杂现象,其可以用简单的一两个汉语名词来区分。 至于博主建议,先不要背九九表,先让孩子去推出来,再心算。这个观点,还是需要置惑,主要还是在敏感期问题。不要在心算敏感期,用推理敏感期来替代。 当然,是有些天才,很早就进入数学成熟期的。博主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在数学推理上,坚持几个月,是值得介绍一下经验的。 博主可能没接我的话,我只好再自己接自己说一下,就是数学是不是人的本能,答案由心理学家肯定,但倒底达到多大程度,态是如何,则应该尚属未知。 以此观点,数学何尝不需要本能态的训练。数学家也是有本能,这种本能常人往往是没有的。我经常给大一学生举个例子,把粉笔从粉笔盒扔出来,问,教室里 其它东西是不是不变的,这就是常人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本能,但若把这种本能带到数学世界中,则会经常因此发生错误。一个符号变了,可能很远的地方的另外一 些符号会跟着变,大一新生还是常人本能,把符号当作那根粉笔一样,其它地方不管。 所以,博主可以把自己小孩的算术实践仔细写写,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只按博主的理解,发展小孩的数学推理能力,会不会掩盖住他的数学直觉能力,数学本能,当 然后者定义也不是特别清楚。博主写完,我可凑热闹贡献一个我设计的算术方案,既针对推理,又针对本能。没实践过,只是自己瞎想出来的,不过可提供给博主这 些热心探索、胆大敢为的同好试验。 -------------------------------------------------------------------------------------- 要不要背九九表这件事情,反映了大家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对记忆的应用态度。 但是实际上,记忆和推理只不过是个名词,其背后的大脑运作相当复杂,具体到数学,数学的记忆,跟英语的记忆或文科背唐诗的记忆相同吗。如果不同,其不同点在哪里。所以博主此文的标题,即是为此的一个规避,不过文中并未述及此问题。 我把记忆这个词换成心算这个词,博主的态度就立刻变了,其实对于数学来讲,二者真有特别大的区别吗。 再换一个现象来讲,就是上数学课时,研讲者要不要脱稿讲课?所以,其实不用谈什么概念,记忆、推理之类,那其实都是虚的,名词尔。一个简单的问题,研讲者要不要脱稿讲课?我也不管你什么记忆出来脱稿,还是推理出来脱稿,我就问,你要不要脱稿讲课。 所以,在我的经验,要背九九表,就跟我们上课或自己复习数学时最好脱稿一样,确实是该做的事情。 ---------------------讨论贴结束分割线------------------------------------------------------------------------------------------------------- 最近接触到华德福教学理念,感觉其中确实有学习的地方。传统上,教育上把数学归类于智育,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数学跟德育、体育也做了联系,做了个交集。比如,数学和体育的一个交集,即在背乘法表中有体现。其实现方法可能多种,这里只述一个,现在流行拍手功,华德福的方法非常类似,只不过在拍手的时候,要求随拍手节奏,同时背乘法表,念 1,2,3,4,5,6,7,8,9, 2,4,6,8,10,12,14,16,18,3,6,9,12,15,18,21,24,27,30,.... 很明显,为了念诵方便,将中国传统上的 21=2, 22=4 中等号前面的内容都省略了。 关于这种方法的点评,可参我以前的博文 2010-05-23 周日讲座通知: 小巫,华德福教育简介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关于数学跟德育的交集,其实早已经被很多西方政治家认识到,蔡天新老师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讲了几个例证,如林肯年轻时做律师工作之余的自我数学锻炼。这种中外政治家修养上的差距,被不止一个中国数学家认识到。 华德福在小学阶段,数学和德育如何取交集,我接触的还浅,不过感觉它们的做法,跟格式塔心理学很有关系。试想,一个内心达到完形的人,德性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具体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发给孩子们几个围棋子,让他们摆。想想看,3个棋子,在一个画好的圆线上摆,最终会被摆成什么样?如果放在一张白纸上摆呢,3个棋子又有多少种摆法,6个棋子呢? 这怎么就跟德育有关了呢? 不说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比较大众少知的理论了,说一下孙瑞雪在家庭教育上的一个体悟,将爸爸,妈妈,孩子这三个词,分别写到三个象棋子上,然后让家庭成员摆,每个人按自己内心的喜好摆。不同的摆法,确实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家庭心理认知,有些认知可能是存在问题,需要去解决的。 这种点位的思想应用,即使到了成年,科研、政治、商业,也均能用得上,所以,值得将其加入到以人类思想史删繁就简之后的教育体系中去,人类思想实在是太多了,将什么加入到教育体系中去,必须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不能自己都讲不清楚道理,只图表演性,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忌。 当然,在这种思想下,数学和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相交,作用于德育,应该还可以有另外的实现方式,毕竟华德福教学方法是在1920s年代由Steiner制定的,有一些东西,是他一百年前难以想象得到的。 譬如说,俄罗斯方块,这种电子游戏,已经被证明了对人类的巨大吸引力,其本质来说,也是上述类似思想的实现。何也,现在不想3个棋子,而是想国外那种方格型作业纸,问,将连着的3 个小方格剪下来,有多少种减法,4个,5个,6个呢? 俄罗斯方块,就是这样,只不过,它只取了其中5种小方格组合方式(只取4个连着的小方块),分左右不同,又变成7种,正好对应7种颜色,参 Wiki 。 华德福教育和其他儿童教育理论,都不太提倡儿童过早地接触电子游戏,但是,对剪纸却是非常提倡的,我儿子现就读的华德福幼儿园,就很鼓励孩子们剪点东西,可能普通公立幼儿园会因为剪刀的安全性问题,不敢让孩子们动手,但回到家,在家长帮助下,应该没问题。 所以,完全可以让孩子,做这种俄罗斯方块的剪纸游戏,先剪后粘,先分割-----整体到局部,再整合-----局部到整体,比俄罗斯方块的电子游戏还多半个过程--剪。在这整个过程中,其实锻炼的不止是智力,更是人心中对完形之德的经验。 附注:现在国内的一些民间教育家和家长们,准备攒出华德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通过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感觉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家,也对此感兴趣。
个人分类: Book-W|110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资料:居里夫人的教育合作计划-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arithwsun 2010-5-27 11:17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521e1370100ihw2.html 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杰出人才? 中言道: 『让天才成批出现,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 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 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 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 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 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 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 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 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 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 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 』 要是有一批中国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那样, 建立一个教育合作计划,亲历亲为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该是多好。 现在为人父母的年轻科学家,其中不少人,很多荣誉也都拿到了,或者至少 教授已经评上了,应该是有一定的精力可以做些这样的事。 看到这篇博文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若感兴趣,不知是否可联合起来做这样的事情。 联系人: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 arithwsun(at)gmail(dot)com ) 延伸阅读: 读书报告:同理心的因和果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孩子哭闹怎么办? 附录: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杰出人才? 张卫民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521e1370100ihw2.html     居里夫人认为,不仅要让学生超过老师, 更要让孩子超过父母──在培养伟大人物的过程中, 第一流的人物理应肩负起更出色的父母任务 伟人是由伟人培养出来的。 伟人们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老师的失败。 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 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和钱三强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居里夫人的学 生。周培源是34岁、钱三强是24岁时成为他们的学生的, 也就是说在他们20岁时还没有接触到世界科学的最前沿,但是, 如果他们直接是这两位导师的孩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里是这样描写她的姐姐伊雷娜的: 大女儿是21岁的大学生,镇静,平和, 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使命是什么;她要当物理学家, 而且很明确地要研究镭。伊雷娜居里决心走比埃尔居里和玛丽 居里的道路。她这种朴实和自然,实在值得称赞; 她不问她的事业是否能象她的母亲的事业那样灿烂, 她不觉得有一个太伟大的令名压着她,她对于科学的爱好, 她的天赋,只使她产生一种抱负: 她要永远在她看着建筑起来的实验室里工作; 在1918年她就已经被任为这个实验室的委任助手了。 事实上在1916年, 还是19岁的伊雷娜就已正式被聘为居里夫人的助手, 1918年担任更高一级的委任助手。当朗之万推荐的优秀学生, 伊雷娜的未来丈夫,25岁的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走进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时,尽管在其他方面成绩斐然, 但在放射性方面却远不如伊雷娜, 正是伊雷娜在帮助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时,他们才产生爱情的。 面对女儿、女婿的研究, 尽管居里夫人没有亲眼看到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 但是她却从来不会怀疑他们总会得到。伊雷娜献身于镭的研究, 并不是从19岁进母亲实验室时始, 也不是14岁参加母亲获诺贝尔奖仪式时始,甚至也不是从 教育合作计划时始, 可能在极小的时候这颗种子就播进了她的心田。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伊雷娜的女儿, 也就是居里夫人的外孙女海伦身上可见一斑。海伦4 岁时,自豪的父亲就将她在一张纸上画的质子轨道 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当心, 她会成为理论物理学家而不是实验物理学家。 果然后来她成了一名物理学家, 这种极好的物理环境是孩子成材最好的土壤! 到目前为止, 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五组父母和子女成为获奖人。 他们是人们熟悉的居里家族,即1903年居里夫妇获物理学奖, 1911年居里夫人获化学奖,1935年小居里夫妇获化学奖; JJ汤姆逊1906年获物理学奖,1937年其子G P汤姆逊也获物理学奖;1915年布喇格父子同获物理学奖; 1922年尼波尔获物理学奖,53年后其子也获物理学奖; 1929年汉斯 冯 奥伊勒歇尔平获化学奖,51年后其子获化学奖。 所有这些获奖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获同一学科的奖金, 居里家族虽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奖项, 但都是以研究放射性而获奖的。迄今为止,诺贝尔奖的5 个奖项中尚还没有出现跨学科的父子人才链。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就在于这些天才人物有着极好的习育、教育、化育环境。 居里家族的科学传统延续至今已有四代: 居里夫妇的长女艾伦妮和女婿佛雷德里克约里奥- 居里都是从事放射线研究,外孙皮埃尔约里奥是生物物理学家, 孙女海伦约里奥也是核物理学家( 海伦嫁给了居里夫人的恋人物理学家郎之万的孙子), 第四代的阿伦约里奥不久前取得了生命科学的博士学位。这其中, 前面三代都已知是法国科学界的主要人士。 如果用是否当选法国科学院士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旁证的话:皮埃尔 居里是1905年当选,佛雷德里克约里奥- 居里是1942年入选,皮埃尔约里奥是1982当选。 虽然都是科学家,他们的境况却不同。尤其是早期, 居里夫妇为法国科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和推崇的过程较慢。 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侧面的反映。 这些家庭从小就能以最快最好的接受方式让孩子接受正确的观念、 态度和技能。在一个化学家的生活里,他即使烧饭做菜, 都会用做实验的那一套,如贴标签面向上以免溶液流下沾污。 怎样拿试管、烧酒精灯,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到初、高中才开始接受这类规范训练, 自然要落后许多。这也就同宗教一样,如果孩子从小就天天念佛、 唱赞美歌、做祈祷,尽管不了解这样做的含义, 但一再反复下去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这同在弄清和接受了难懂的教义再去信仰是完全不同的, 而一个从小没有这方面习育的,长大后如果没弄清为什么必须祈祷, 为谁而念佛,那么他是不会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 即使这种知识是正确的,但要掌握起来要困难得多, 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这也就象让西方人用筷子一样, 似乎怎样看都觉得别扭, 而对于中国人则几乎没有一个感到拿筷子别扭一样。 对于教育来说, 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绝大多数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 因此他们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教育,不管居里夫人、老布喇格、 尼波尔,还是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 他们的实验室都是向孩子开放的,这样, 他们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同时也成了熏陶孩子的科学殿堂。 只要有心教育,这些杰出人物自己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 条件可以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教材,而他们自己则是最好的老师。   人类自有史以来,天才的出现一直都呈现出无序状态, 似乎无规律可循。因此,天才仿佛象大海里的珍珠, 高山上的灵芝一样全凭自然生长,正是这种天生天养, 我们才将他们呼之为天才。可是今天人类揭开了珍珠、灵芝的奥秘, 人类今天可以成批地生产珍珠、灵芝,甚至可以合成珍珠、灵芝, 为什么就不能成批地生产天才甚至合成天才呢?在现在, 呼唤天才不是不再重要,而是更加迫切,今天,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天才的诞生需要习育、教育、 化育三者的完善结合时, 当我们发现天才最容易将他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时, 当我们了察到所有的天才必须将他们的一份精力用于他们孩子的培养 上时,我们终于可以这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让天才成批出现! 让天才成批出现,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 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 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 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 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 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 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 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你们对下一代贡献的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精子银行里的精子, 而是你们对自己孩子,对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那份执着的责任。 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 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 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 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 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 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 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 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 居里夫人对人类教育界的极大贡献在于她联合一大批科学家( 许多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组成科学讲师团, 向孩子们开放他们的实验室, 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破除孩子们对科学的神秘感,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坚定孩子们的科学意志, 传授孩子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验诀窍, 使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形成极高的智力潜力, 使孩子们天生的天才遗传智力得以开发, 居里夫人最终培养出了10 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这是居里夫人亲自主持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 最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现代有许多人被尊称为教育家, 但是这些教育家却培养不出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当代的这些所谓的教育家们与居里夫人这样的教育大师相比简直 不可同日而语、根本无法望她项背。 与居里夫人相比之下,在这方面, 我所崇拜的另一位科学大师尼古拉.特斯拉比居里夫人就差远了。 特斯拉是个十足的科学狂人和个人英雄主义者,为了科学研究, 特斯拉竟然终生未娶,连睡觉都舍不得, 特斯拉每天只睡2个多小时,更别说让他教育孩子了。另外, 特斯拉也没有亲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更可气的是, 特斯拉竟然在他逝世的时候把他的许多重大发明(例如电光火球、 死光、无线传输电力)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以致于当代全人类科学家绞尽脑汁也研究不出来。中国有句古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斯拉竟然不给人类留下他的后代, 真是天理难容。哪怕是他给人类留下一个他的私生子也好啊。 我有时怀疑,特斯拉可能是混在地球人之中的一个外星人。 与居里夫人相比,许多中国文人具有劣根性。 中国有句古训: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也! 请看看电影电视中的教子镜头和临终留言镜头吧, 长辈很少要求晚辈继承衣钵,长辈大谈本行的辛苦与诸多不好之处, 要求晚辈不要从事相同的职业,对本行秘方保守而不外传, 另外中国人受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 等传统极左主义封建糟粕思想的毒害, 结果是功成名就的长辈把自己在某一行业中利用一生时间和精力获得 的经验和心得带到坟墓里去了在当代中国, 能够带出比自己强的学生的硕导、博导,少之又少! 实际情形正如同《圣经路加福音》第6章第40节中所说的那样: 学生高不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也不过跟先生一样。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摩尔根曾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学校、老师的失败。 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 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居里夫人说:我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我的孩子发育。 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 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照料孩子,亲自给孩子洗澡换衣, 抽空在孩子的新围裙边上缝上几针,她不给孩子买现成衣服, 这样太奢侈也不合宜。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 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 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 艾芙的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 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不但自己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 还把女儿、女婿培养成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居里夫人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 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 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 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 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 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 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 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 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 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 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居里夫人有着两个笔记本,上面每天都记载着两个女儿的体重、 食物、乳齿和思维的情况。这些日记, 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记一样详细入微,一丝不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计划。 教她们做智力工具或手工, 功课做完后她总要带孩子们步行很长的一段路, 并且做一些体育活动。她还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园艺、 烹调和缝纫,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 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滋润孩子的心田。 出身贫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儿们将来必须自谋生路。 居里夫人有几次可以给两个女儿谋到一大笔财产, 但她从来没有这样做。 她把经过几年辛苦分离出来的价值超过一百万金法郎的镭, 毫不犹豫地赠给了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1) 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 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 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 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谋求生活。(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3)培养她们勇敢、 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 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 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 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 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 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 心。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 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 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 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 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
个人分类: Book-W|5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议美、日、中三国报复社会行凶形式的差别
陈龙珠 2010-5-15 13:11
没仔细检索较为系列的资料作为论据,但直觉当中,极极少数人为报复群体或社会所采取的行凶方式,在不同的国度是有所区别的: 美国法律容许私人持有枪械,而使用枪械容易远距离伤人。于是,受害对象可以是令行凶者丧心病狂之人或群体,少有体弱的幼儿、少年和老人,而且这类的特大行凶案中很少见到用刀劈人的。 日本可算得上国富民强,法律不容许私人持有枪械。或许民族饱受地震、战争等之难,民众潜在意识较为珍惜生命,于是报复性行凶多选择纵火,受害对象的财物被烧了,只要还活着,总是再可以挣来的。东京地区的火灾,曾有一段较长时间内纵火和疑似纵火接近于一半。 中国整体国力正在奔小康,社会体制尚处于显著变革之中,弱势群体生活得相当压抑甚至被丧失基本的尊严;法律也不容许私人持有枪械。于是,受害对象难以象在美国那样是令行凶者丧心病狂之人或群体,而持刀贴身行凶成功率高且令社会倍感关注和恐慌的对象便会落在幼儿、少年抑或还有老、病之人身上了。 由此看来,目前国家公安部门已开始重点把守幼儿园、小学校园的安全,但养老院、医院等地也应该加强防范吗?与此同时,还得尽快有能使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 附转新京报讯 :  公安部要求公安人员将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以身试法。如果犯罪分子胆敢再采取这种手段,将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枪支的规定,坚决执法,毫不客气。 通过排查化解在基层出现的矛盾,给弱势群体以关心、关怀,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其次,对于一些思想偏激、性格偏执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对有可能造成危险的人员,要通过群众的举报采取必要的救治和管理措施。 对于目前公众高度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昨日表示,公安部将重点监控乡村、街道、城乡接合部、偏僻地区一些安全防范最薄弱的学校、幼儿园。同时还会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私立、私办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各类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进行拉网式的检查。 公安部目前已有18个督导组下到地方,督导各项防范工作措施的落实,同时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也已率员到基层检查此项工作。 更详细的报道见 :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15/content_100601.htm?div=-1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775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