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小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小学

相关日志

遥想未来十年教育政策:抓两端
热度 2 arithwsun 2011-12-24 16:34
遥想未来十年教育政策:抓两端 今天跟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聊天,她马上要硕士毕业了,这个同学我一直非常器重,实际上,教过她的老师,对她评价都很高。我跟她指出了,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乃至新型幼小教育(3年幼儿园+4年小学)的重要潜力,说了不少时间,给这个年轻人展开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前景,最后她听到结束,大家站起来的时候,她都坐在那里起不来了。 我的逻辑推理,已经让她的情绪上都有变化了,此事牵扯一个人的一生,也许,我就在一个偶然相遇的下午,帮她看出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很多细节就不说了,因为牵扯到她的具体情况。其中一个理论依据是,未来十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很可能是“抓两端”,一端是最高级别的人才,引到大学当顶级教授,比如,中国数学界,能够把张寿武(刚从哥伦比亚大学调到普林斯顿大学)这样级别的数学家,引进到20几个,情况立马会不一样。 数学就是这样,张寿武现在已经成为数学大师级的人物了,定义是华罗庚学派传下的,邵品综老师当年讲座的时候介绍,就是自己的学问好,而且能教出一帮学生,学问也非常好,张寿武的学生,也开始崭露头角,使他进入了这个定义范围。 另一端,则是“幼小教育”(3年幼儿园+4年小学),我们中国的教育想要搞好,恐怕就得像拉橡皮筋一样,把两头拉起来,形成一个“弦”,就能唱出曲子来了。 高端科学,我们这位同学当然无这个机会,作为我自己,也只能是把数学当作修炼的机会,想要迈入张寿武级别的水准,对所有人都是很难的,对张寿武也一样是难,他有他的际遇和感悟,也不是中国普通大学生能够碰到的,可以说,张寿武当年受到的大学本科教育,即使到现在,估计也不是哪个大学生有机会享受到的,这个搜一下相关报道就可知道。 另外一端,即,幼小教育这一段,我们这位同学其实是有非常好的资质潜力的,这么进去,很可能就符合了国家教育的发展大势,同样的人,同样的能力,乘大势和不乘大势,区别会是很大的。 首师大目前毕业的硕士生,还普遍看不起幼小教育,更愿意去到中学教书,此义差也,真正有志者,应该乘大势,硕士生去教小学,如虎下山,似过江之龙,未来会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此时恰好,再过几年,恐怕就成为常见现象,机遇自然下降了。 附注. 实际上,我本人在教育方面的写作计划也将是这个哲学,幼小阶段的文档已经完成,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算作第一稿吧,以后如果真有人实践,可以结合实践情况进行修订。 第二个文档,才是我从年轻时候开始真正想写的,已经积累了二十年了(第一个文档也是这种积累的副产品),是针对大学教育的,即针对青春期到大学低年级阶段的,第一个文档,幼小教育,说穿了,是怎么做一个正常的人,目标本来简单,为此,我们却需要构造精巧可行的辅助手段/机制,竟然写了200多页,还只是两个部分而已,真正要跟实践结合的第三部分还没有呢。 第二个文档,面向青春期到大学低年级阶段的,才真正是追求卓越,这其实就是拉两端,我根本就跳过了中学,只会面向这个阶段的学生做读者,但是讲的是大学的事。 到了大学阶段,要写就得写怎么样追求卓越了,若光是“正常”就没有必要写了。这个文档,就不可能写得那么快了,虽然很多材料早已经动笔写下,但是真正拿出来,恐怕要十年之后,甚至二十年之后了,这期间,我在首师大数学系教学的本科生们,将会看到类似讲义的一些内容,通过他们的实践,将我个人化的感悟,变成可以付诸于众的通识参考,成书后就可供下一代的孩子们借鉴。
个人分类: Book-W|40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校车问题的根子在于确定学校规模的标准
热度 20 fdc1947 2011-12-13 09:27
这些年,各地都订立了“中小学办学标准”,规定了学校规模的标准,例如小学不少于 12 个班。虽然说是一个所谓“适宜”的规模,并没有严格禁止不适宜的规模,但是,如果规模不适宜,评比时是要扣分的。所以,各地纷纷合并学校,校车问题愈加突出。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什么校车最好?》的博文,我套用古人庄周先生的句式,指出: “至车无车”,最好的校车是不要校车 。这里所说的校车,主要是小学校车。小学生应当就近上学。把小学建在村子里,建在小区里。 但是,我们现在各地的标准,小学都是 12 班以上。这就是说每个年龄的孩子都要达到 80 人,我估计现在大多数村子里都很难达到。在这样的标准下,校车就是不可避免的。 小学是不是一定要 12 班以上才能办好呢?完全不是。只要有好的师资,小学的规模的大小不是问题。 对于校车问题,一个治本的办法是修改现在学校的“标准”。小学不妨小一点。 附: 什么校车最好? 从宿舍到学校有两条路可走,每一条路上都有一所小学。每当小学生上学或放学时,小学门口总是人山人海、车山车海,大客车、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 … ,马路上,人行道上挤满了车、挤满了人。我想,这样的事,所有的城市恐怕都大同小异。 电视上经常报道诸如某地接送小学生上学的小面包车塞了多少多少个小学生,恐怕各地农村或郊区的小学也都大同小异。 我们的小学生能不能不要如此辛苦的挤车(校车上人挤人)或乘车(乘车是车挤车)去上学? 现在,我们的小学比过去是漂亮得多了,校园比过去大得多了,校园里的小朋友比过去多得多了。但是,小朋友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大朋友们比过去也辛苦得多了,危险也大多了。 校园固然大一些好,漂亮一点好,人多一点好,然而这是最重要的吗?是 学校大而漂亮重要还是小朋友及大朋友的不怎么辛苦和不怎么危险 重要?如 果熊掌与鱼不可得兼,是舍熊掌还是鱼? “学校大”与“小朋友及大朋友的不怎么辛苦和不怎么危险”二者能够得兼吗?我看,难!至少在现在的条件下不可能。学校大,学生上学的路程必定长,小朋友和大朋友为了上学必定辛苦。 怎么办? 那就是小学不要这么大,规模小一点。在城市里,如果在自己居住的小区上小学,如果小学生步行三五分钟最多不到十分钟就能够走到学校,家长还有必要用汽车接、送吗?在农村,如果在自己的村子里就能够上学,小学生还要去挤“校车”吗? 学校小了,质量能好吗? 一个小学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硬件固然重要,但是,只要有基本的硬件保证,关键还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小学的质量是决定性的。有些新兴城市、新兴地区,它的学校硬件远远好于东南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但是,其教学质量却远远差于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者教师质量的差别。现在,我们有众多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如果政策得当(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不愁没有好的小学教师。 总之,小学不妨小一点。规定每个小学的班数必须大于等于 12 的标准不见得是好的标准,那种把规模太小的小学撤销合并的做法不是好做法。 需要悬崖勒马的必须勒马,可以开倒车的应当倒回去。亡羊补牢,虽迟尚益。 最后,说到大家都在议论的校车。什么校车最好?套用古人庄周先生的句式:“至车无车”,最好的校车是不要校车。
个人分类: 教育|5454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什么校车最好?
热度 1 fdc1947 2011-12-9 11:40
从宿舍到学校有两条路可走,每一条路上都有一所小学。每当小学生上学或放学时,小学门口总是人山人海、车山车海,大客车、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 … ,马路上,人行道上挤满了车、挤满了人。我想,这样的事,所有的城市恐怕都大同小异。 电视上经常报道诸如某地接送小学生上学的小面包车塞了多少多少个小学生,恐怕各地农村或郊区的小学也都大同小异。 我们的小学生能不能不要如此辛苦的挤车(校车上人挤人)或乘车(乘车是车挤车)去上学? 现在,我们的小学比过去是漂亮得多了,校园比过去大得多了,校园里的小朋友比过去多得多了。但是,小朋友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大朋友们比过去也辛苦得多了,危险也大多了。 校园固然大一些好,漂亮一点好,人多一点好,然而这是最重要的吗?是 学校大而漂亮重要还是小朋友及大朋友的不怎么辛苦和不怎么危险 重要?如 果熊掌与鱼不可得兼,是舍熊掌还是鱼? “学校大”与“小朋友及大朋友的不怎么辛苦和不怎么危险”二者能够得兼吗?我看,难!至少在现在的条件下不可能。学校大,学生上学的路程必定长,小朋友和大朋友为了上学必定辛苦。 怎么办?那就是小学不要这么大,规模小一点。在城市里,如果在自己居住的小区上小学,如果小学生步行三五分钟最多不到十分钟就能够走到学校,家长还有必要用汽车接、送吗?在农村,如果在自己的村子里就能够上学,小学生还要去挤“校车”吗? 学校小了,质量能好吗? 一个小学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硬件固然重要,但是,只要有基本的硬件保证,关键还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小学的质量是决定性的。有些新兴城市、新兴地区,它的学校硬件远远好于东南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但是,其教学质量却远远差于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者教师质量的差别。现在,我们有众多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如果政策得当(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不愁没有好的小学教师。 总之,小学不妨小一点。规定每个小学的班数必须大于等于 12 的标准不见得是好的标准,那种把规模太小的小学撤销合并的做法不是好做法。需要悬崖勒马的必须勒马,可以开倒车的应当倒回去。亡羊补牢,虽迟尚益。 最后,说到大家都在议论的校车。什么校车最好?套用古人庄周先生的句式:“至车无车”,最好的校车是不要校车。
个人分类: 教育|5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普沦陷自小学
热度 43 fpe 2011-12-5 10:49
科普沦陷自小学 为什么没有炸药奖获得者?为什么原创贡献很少?广州小学实验告诉我们,科普毁于小学阶段。伟大的乔布斯提出的求知原则: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中国学生的好奇心恰恰在小学阶段被人为毁掉。从小学生执行这种没有依据的伪科学实验来看, 国内的小学教育没有灌输正确的科学态度,甚至没有正确的科学解释。糖塞而已。 相比美国小学教育的游戏和活动,我们的教材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蜡烛灭火实验,“权威”的说法是二氧化碳灭火,消防工作者的认识是“由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密封空间的氧气浓度持续下跌的结果,导致依据氧量发生氧化反应的放热量,不足以维持火焰的临界温度,因此火焰熄灭”。 因为理论不正确,所以我们把密封空间的水面上升,解释为氧气消耗的结果,其实这是密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氧气有消耗,但二氧化碳有生成,所以总气体量变化不大。 有人向教育部反应,教育部无动于衷, 反正是小学生,骗骗他们就可以了,何必较真? 我国的观念,总是大学生教中学生,中学生教小学生,如此好像很公平。美国是炸药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审查中小学物理教材,唯恐向小学生们灌输错误的观念和虚幻的认识。 越简单的知识(人们当作常识),越需要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因为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这是一个科学态度问题,基本的素质问题。日本伟大的数学家 小平邦彦 (从德国回去的,带出了日本的一个数学流派),也是亲自修改中小学数学教材,以图在短时间内灌输正确的观念,而不必未来花大力气去纠正。我们的大学生,经常在和中小学阶段被灌输的错误观念苦苦挣扎而不自知,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正确的启蒙。 广州小学生实验有什么问题?理论不足,定量不足,方法主观,不是科学态度。美国小学四年级开始作实验,作观察,写报告,作图表,作汇报,不亦乐乎。国内小学生为拼写法、发音、错别字、语法、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观而苦苦挣扎。一个小学生,如果满脑子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很正常么? 唯恐小学生不爱国,结果长大了就移民 。美国小学生,一年接触一门外语(几个星期而已),培养人们的兴趣,中国的小学生,一辈子苦读英语,却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考试。我们社会那么敌视外国,敌视外语的态度,其实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了。 大人活得窝囊,就寄希望于小学生,于是小学生活得更窝囊,以取悦于家长、老师和社会。整个社会的教育观都是扭曲的,因为我们的小学教材有问题。 大家都在谈论大学教育问题,其实根子在小学教材内容的取舍上。 其实由我来评价小学教材不合适,我根据印象写成,并没有调查小学教材中每一个错误的观念。但是,从我看到的国内小学生实验中和 乔布斯提出的作人原则中,我看到了差距。如果小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错误的观念,我们科学工作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科普没人看,态度没人学,视而不见,闻所未闻,无论多么天才的作者,碰到这种消极态度的读者,只好推坪认输,自认倒霉。无论多么神气的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碰到这样的学生,气得只好到科学网来开博了。这可能就是国内科普发展不足的原因吧,需要从小学开始扭转。 国内虽然有那么多的院士,却很少有人认真为小学教材的正确性而付出,所以也许是个专家,却无法算得上大家。对于一个羞于提问,懒于学习的学生,还是要问一声:您上过小学么?你的小学教材有问题。 有道是: 人之初,性本善。苟开蒙,益终身。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8034 次阅读|90 个评论
浅谈学前教育最后一年设置在小学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1-22 22:25
浅谈学前教育最后一年设置在小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1 月 22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我国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是小学 6 年、中学 6 年总共 12 年。美国也是 12 年制 , 其中小学5 年 , 中学7 年, 小学除5年外还含一年学前教育最后一年,一般说小学6年 , 而真正的小学只有 5 年 。 美国将幼儿教育即学前教育最后一年放在小学的第一年(不是一年级,而是 kindergarten )。两者相比 , 将学前教育最后一年放在小学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更加有利。 从孩子家长的角度考虑 , 公立学校美国的免费的,而幼儿教育全部是自费的 , 所以经费上节省了一笔开支。 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 , 加快了孩子们过渡到小学阶段的适应过程。 从学校的角度来考虑 , 并不存在资源利用上的困难 , 而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为此学校配备了对于 5 岁左右孩子年龄特征熟识的有经验老师任教,对 kindergarten 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例如坐校车为这些孩子专门挂牌 , 以免丢失;允许他们带食品上课;安排他们在最佳时间吃午饭;对于课程要求注意游戏和图画教育等等。 学制上看 , 同样的小学 包含一年的 kindergarten ,等于孩子们上中学的时间早于中国学生一年 , 这一点在现代化和电脑网络化的今天是占有有利地位的。 11月23日7:45分修订,感谢网友提醒。 ********************* Kindergarte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 search For other uses, see Kindergarten (disambiguation) . China In China, the equivalent term to kindergarten is 幼儿园 (yòu ér yuán). The children start attending kindergarten at the age of 2 until they are at least 6 years old. The kindergartens in China generally have the following grades: 1. Nursery/ Playgroup ( 小班 /xi ă o bān): 2–3 years old children 2. Lower Kindergarten/ LKG ( 中班 /zhōng bān): 3–4 years old children 3. Upper Kindergarten/ UKG ( 大班 /dà bān): 4–5 years old children 4. Preschool ( 学前班 /xué qián bān): 5–6 years old children Some kindergartens may not have preschool ( 学前班 /xué qián bān).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kindergartens are usually part of the K-12 educational system. It is only one school-year. Children usually attend kindergarten around age 5 to 6. Kindergarten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year of formal education, although the child may have gone to preschool or Pre-K (formerly nursery school ). While kindergarten was viewed as a separate part of the elementary program, it is now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school system and is a full participant in schooling, except that in many places it is only offered for half-a-day. Depending on the state, children may be required to attend their kindergarten year because compulsory schooling laws in many states begin at age 5. In other states, compulsory laws begin at 6 or 7, although these states still offer free kindergarten. In practice, 43 states require their school districts to offer a kindergarten year.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learning and social/behavioral benefits for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program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widely felt that what children are doing during the kindergarten da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ength of the school day. " High/Scope Learning" is a style of learning that is used in many kindergarte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learning style is very interactive and requires a great deal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teacher. It employs a "plan, do, review" approach which enables childre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First the children "plan" their activities. The teacher provides choices of activities for the children which are age-appropriate and initiate learning, whether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reading, language, mathematics, manipulatives, etc. This planning takes place, usually, when the children walk in the classroom. Then they "do" their activity. Some of 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such things as a water table, building blocks, a creative dance area, "dress up" area, a reading area, and a drawing table. The majority of the children's time is spent in this "do" activity. The last part of this approach is the review part. This is where the children and the teacher go over what they have done that day. This can be done in a large group, especially if there is a theme for the day that is used in all activities, or individually. The children discuss what they did and how they liked it and what they learned from it. This high/scope learning has grown in popularity and is accepted largely because it allows for the children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learning. Compulsory schooling laws were adopted before the widespread provision of kindergarten or preschool. In some states, it is not required for children to attend kindergarten. Mandatory age of enrollment varies by state between 5 and 8. Generally, in all states, a child may begin kindergarten in the fall term only if age 5 by a state-set date, usually in the summer or fall. If they are older than 5 in a non-mandatory state, then they will be directly placed into first grade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even if they have not attended kindergarten. 摘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Kindergarten#China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腐朽的资本主义小学
热度 18 wliming 2011-11-19 22:02
个人分类: 社会|2162 次阅读|29 个评论
从想当然引起的一个错误说起
fdc1947 2011-11-7 15:46
9 月 2 日,我写了一篇博文《这边在上课,那边在烧香——回忆六十年前的小学》。写文章的缘由是看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是 :“ 1. 校园总面积 15000 平米, 2. 校舍使用面积 3587 平米, 3. 跑道长度至少 200 米”(从中央电视台新闻 1+1 摘录)。这办学条件,实在是有点令人生畏( 3587 这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也很有意思),从而想起了我当年读书的那个小学,教室很不正规,大的大小的小,有的甚至黑格隆冬,但是教师却教得很认真。 我开始上小学的时间是 1951 年,我的哥哥姐姐们也都在那里上学,因此我想当然的写上了一句“该小学建于民国”。 近日,从网上看到《苏州市平江区志》,在那里竟然记载了我那个已经消失了四十多年的小学的历史。地方志说:“景德路第一小学,雍熙寺弄 8 号。光绪 33 年( 1907 )由陆寄社创办,经核准为公立第八半日制学堂,宣统三年( 1911 )改为市立中区第四小学。民国十三年( 1924 )改为市立第二十四小学, …… , 1949 年秋改为苏州市景德国民学校, 1952 年 12 月改名为景德路第一小学, 1976 年 9 月并入马医科中心小学”。 从地方志可见,我的“想”并不“当然”,恰是弄错了。 一个人说话、做科研、写文章,应当言之有据,不应当想当然。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句句话都去查根据,很多时候,就是凭自己的判断,凭自己的直觉。这就是一个人水平高低之所在。 有时候,这种错误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但总是有它的原因。例如,上述我错误的想当然,就应当与我长期所受的教育与舆论环境有关。对于清末的历史,多少年来,我们的教科书中,我们的报纸上,只是强调孙中山的革命,康梁的保皇等等,而对于朝廷当局的改革几乎是视而不见的。最多说一句“遮羞”而已,这一点,国民党时代就是如此,而解放后的教育和宣传更是对此一笔抹煞。长期受此影响,我的潜意识使我根本没有往清末想,想当然的把“功劳”给了民国。 说到想当然,我不得不提起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一个文人。此公想当然之胆大,实非旁人所及。在参加礼部考试时,竟然用“想当然耳”杜撰典故。他在考试论文 《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当尧之时, 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一杜撰,蒙倒了考官梅圣俞、主考官欧阳修。“ 及放榜,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 ”不过,我想,苏东坡如此胆大,恐怕与其年轻有关,此时他毕竟只有二十一岁,按今天官方的算法即西方的算法,仅有二十岁,为我们许多人常说的“小孩”。如果到他从海南岛回来之时,恐怕就不会这样做了。 大概正因为苏东坡的想当然,后人才给他编了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他想当然地认为天下菊花都不落瓣,于是在王安石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诗句后面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直到被贬黄州,见到黄花落地才恍然大悟。当然这不是历史,而是故事。 我们且不管上述故事或真事的真假,仅就事论事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例。虽然二者都是想当然,但性质却并不相同。关于菊花的“想当然”属于认识水平问题,今天我们做科研、写文章,都可能会有这样的错误,改正了就好。而关于“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如果我们今天做科研也这样做,那么不妨“上纲上线”,就属于“伪造数据”一类了,为做科研之大忌。如果真这样做了,将一失足成百年恨,一辈子不要在科学工作者队伍里混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秘董酒
dongzg101 2011-10-23 05:22
中央领导参观国秘董酒。环球人物 24期 9月 泉州增刊! 中国未来千年战略 ————毛泽东 附录:如果没记错的话。 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 幼儿园名言
1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学课外数学教育备课会
arithwsun 2011-9-26 12:46
小学课外数学教育备课会 第 1 讲 I. 如何教?怎样教?慢慢找到答案 ——读《阴山英男 :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报告人:付静(首师大数学系硕士生) 报告幻灯片: 阴山英男的小学教育方法 II. 玲珑塔数学教育工作室筹备简介 报告人:王永晖(首师大数学系教授) III .讨论:你从小到大最喜欢的数学题 时间: 2011 年 9 月 29 日 7:30—9 : 30pm 地点:首师大数学学院 312 教室 欢迎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愿意在后继备课会中做报告的,请联系王永晖老师,要求: (a) 报告前 先制作好 Beamer.tex 格式的幻灯片文档,以保证稳定的演讲水准,演讲的时候可以多用板书,幻灯片主要供教学积累和网络共享所用。 (b) 心态积极,乐于沟通,愿意以自治和共享的精神与同学们形成互助小组,共同进步。 博客 待定 “玲珑塔数学教育工作室”
个人分类: Book-W|4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边在上课,那边在烧香——回忆六十年前的小学
热度 1 fdc1947 2011-9-3 15:28
我的思想真是迟钝了。直到晚上看电视,才想起 9 月 1 日是小学开学的日子,而我上小学至今已经正好 60 年了。躺在床上,回忆起我的小学。 我的小学是苏州景德路第一小学。其校址原是是城隍庙的一部分。苏州城内原来共有四座城隍庙,一府(苏州府)三县(吴、长洲、元和),全国独一无二。景德路第一小学就设在 长洲县城隍庙 。 该小学建于清末,用庙里的殿舍,把泥胎木雕的老爷们请走,就成了教室。所凑成的六七间教室,大的大、小的小,窗户还是原来的落地长窗,上面是小的木格,把明瓦 * 换成玻璃而已。有的略亮堂些,有的则暗得要命,阴天下雨,一盏昏暗的白炽灯,看不大见黑板上写的什么。有一片空地,大概有大半个篮球场大小,作为操场。有一间最大的殿舍,作为礼堂,全校同学,挤挤插插的能站在那里开大会。 房舍虽然小而暗,教学倒是很认真的。所有的课程都认真地力求教好,语文(包括写字(即现在的书法)、作文,这是分开打分的)、算术、体育、音乐、美术、自然、地理、手工劳动等等,要求都很严格。 音乐教室就设在城隍老爷的大殿,连城隍老爷都没有请走。大殿的北部供着城隍老爷,南部是教室,角上有一架风琴。上课的时候,常有四乡的农民来烧香。烧香者烧他们的香,我们唱我们的歌,当时也不觉得有多大的干扰。小学里学会的许多歌曲,现在也没有忘记,小学里教的简谱,当时就能自己看谱唱老师还没有教过的歌曲。 小学距离我家只有五六十米,我四岁就央求大人让我到学堂(吴语称上学为到学堂),于是就去了。当时共和国刚建立,上学没有年龄限制,学校问几个问题,能答上就行。因为不用穿马路,自己上下学。记得只有一次遇到了麻烦,一条大狗站在弄口,我不敢过去,吓哭了(那时候街上一般没有狗的)。 一年级的事情不大记得了,有点印象的是有一次算术课老师提问,我算对了数字,一紧张,把几个人说成了几只人,引起哄堂大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单上就有十个“超”,这使我非常骄傲。成绩单上包括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等等。那时的成绩等第是超、 上、中、可、劣, 以后换成了优、上、中、可、劣,又换成优、良、中、差。 我的同学小的比我大一两岁,大的则比我大四五岁。似乎大的跟大的玩,小的与小的玩。大的并不欺负我们小的,我们也不惹他们,需要一起游戏时跟着他们就是了。有一个我的同桌女生叫毛兰珍,之所以还有印象,是她家就住在与学校相邻的雍熙寺的山门里。雍熙寺弄有一条支巷叫杀猪弄,里面的人家大都是用破转头在废墟垒起的低矮的房子,也有好几位同学住在那里。大多数同学的家里是开小店的和手工业者如编笼子的、打铁的、裁缝等等。有些在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干活了,没有上初中。大多数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不知道他们后来做些什么。我的同班两位好朋友都是年龄较小的,一个叫裘中庸,后来考上了上海交大;一个叫张作霖,上了 华东化工学院 。那时候,能上大学的比例是百分之一,全国每年招 25 万大学生。算上我(中国科大),仅算我们三个(都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我班这四十来个人,上大学的比例真可算很高的了。可见一个学校,不管大、中、小学,最重要的不是房子,不是操场。 1966 年夏天,当我回家去看那所学校时,它已经变成了教育局的一个招待所。东邻的雍熙寺已经拆了,成了“月中桂”日用化工厂的车间。现在,据说 长洲县城隍庙的大殿仍然还在,又新塑了城隍老爷,不过我还没有机会回去瞻仰。 * 明瓦是用蚌壳加工而成的一块块两寸见方大小的半透明 薄片,旧时嵌于窗户以取光。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37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因飓风影响康州丹伯里地区一些小学不能如期开学
黄安年 2011-8-31 19:44
因飓风影响康州丹伯里地区一些小学不能如期开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31 日(美东时间)发布 8 月 29 日 2 : 00PM ,我们回到 Danbury , CT 家中,很快从美国邻居 John 那里获悉这次飓风袭击对 Danbury 有不小影响。我们的社区侥幸地没有停电 , 而附近其他社区甚至距离 100 米的社区全部停电。他还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孩子上学的学校要推迟一个星期才开学。 当时我们两个外孙所在的小学尚未通知要推迟开学,只是孩子的体检由于受到停电影响不能如常进行 , 昨天上午接通知从下午起即可体检,于是约定 2 : 30PM 去体检,途中发现某些路段因飓风影响 , 需修路而堵车严重,有些人不得已在家工作而不去单位上班。但此前去超市购物道路通畅,未见异常。 5 : 30PM 孩子在去钢琴老师家的路上遭遇因修路堵车情况。在此期间,接外孙所在学校紧急通知 , 因道路不畅,学校开学推迟到 9 月 6 日 ( 原定 9 月 1 日 ) ,这样孩子需要在家中再过近一周的暑假生活。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匈牙利游泳馆的暑假托管班
热度 2 arithwsun 2011-8-27 17:35
匈牙利游泳馆的暑假托管班 王永晖 这一年在匈牙利渡过,儿子也在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他的学前最后一年。他上的幼儿园,每周都会送孩子去一个游泳馆两次,家长要单另付费,暑假的时候,幼儿园停园,学校也停课,这个 匈牙利游泳馆 就因势利导,办起了Summer Camp,本来应该翻译成暑期夏令营,但为了强调它的特色,我还是称之为暑假托管班。 我们中国人理解的夏令营,往往孩子是要离家住宿在夏令营的,这个游泳馆的夏令营,实际上相当于国内的托管班,早上7点多孩子去,中午管一顿饭,下午4点多接回来。 其中一些特色,让我觉得有必要专门行文,进行介绍,希望将来国内也能办起类似的托管班,以解决双职工家庭的暑期忧虑。 先说收费,按周收费,一周5天,收费相当于人民币600元,标准算下来,比国内不知道低多少倍,国内课程都是按小时计费的,这个按周计费的,每天算下来也不过100多元(为了让大家有比较的概念,匈牙利的食物,价格一般是国内的一倍)。 按周计费,也有个好处,家长如果有时间去度假,就可以某一周不交钱,带着孩子出去玩。 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早晨7点半到下午4点半,7点半到4点半,是指最早可送的时间,和最晚可接的时间,国外幼儿园和学校,在家长们接送孩子的时间设置上,是一个区间段,而不是一个点,具体来说,送是7:30~8:30,接是4:00~4:30。 参加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主要是4岁~10岁的,混龄,绝大多数都是匈牙利的本地孩子,有少数几个会讲英语,不多,虽然他们作为小学生,也都有英语课。 这个匈牙利游泳馆,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就靠近一个非常好的大型绿地,相当于一个小森林了,里面有小型足球场可以租用,所以它们不仅开设了游泳班,也开设了足球班,给场地交点租金就是了,租金可以从学费上看出来,相当于参加足球班的学生,每人每周多交了35元钱。 足球场一般都比较大,蛮浪费的,国外这种小足球场,确实很好,20多个学生绝对跑得开了,而且到了冬天,这些足球场就会罩上大型充气泡,摇身一变成了室内场地了,这种大型充气泡在匈牙利的冬天很常见,中国还从来没见到过。 它们还有乒乓球班,我们就没参加了,这个对场地的要求不大,游泳馆本身就有一个室内篮球场,很大,楼外面还有一个院落,其中一大块完全做成沙地(300平米),适应低龄儿童的需求。 这么说起来,听上去条件很好,其实身临其境,它的楼还是很旧的,并不新,室内篮球场在二层,空间太大了,没有空调,如果天气热,还是不太舒服的,但是孩子们似乎没有觉察到,匈牙利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篮球场在阴天的时候,光线不是那么好,它们也节约没有开灯。 当然,游泳池里的水温,是一定要保持住的,这一点他们做得很好,不像国内有些室内游泳池,在冬季的时候把水温调得太低,不适合小孩子玩。 这个暑假托管班,提供中饭,还管上午和下午的两顿点心,就是面包橙子之类的,一人一个,面包里夹点奶酪。 这个匈牙利游泳馆的暑假托管班,据说在布达佩斯很有名气,确实挺好的,国内的暑假托管班,多多少少想要学生学点东西,这个托管班,全是体育锻炼,没有任何知识性的学习,最多是午饭之后,有时候(不是每天)会在二层室内篮球场放个动画,有些孩子还不看,会在另外一边继续练球。 多好啊,暑假就应该是暑假,我儿子去了一个星期,我就感觉到他长高了,毕竟有那么大的运动量,匈牙利人某些方面跟中国人很像,注重学业,爱给孩子穿厚衣服怕他们冷着,虽说幼儿园有上午和下午各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但是天气不好的时候,就经常达不到。说起儿子在这个匈牙利幼儿园的户外锻炼量,还真比不上他在北京上的华德福幼儿园。 参加这个游泳馆夏令营,我们算是补回来了。 我观摩了几次足球夏令营的教法,因为是户外场地,太阳直接晒着,天气预报的温度大概是30度以下,老师们训练孩子们十几分钟之后,往往不到15分钟,就让孩子们休息一次,去旁边的水房喝水,甚至鼓励孩子们直接把水泼到球衣上,蛮野性的。 但是,匈牙利孩子们,在行为举止上一点都不野,我们送的时候,还有点小担心,儿子不懂匈牙利语,害怕匈牙利大孩子欺负他,结果倒好,反而是我儿子老是去招惹那些匈牙利大孩子,人家也不回击,就是不停地说“No”,躲避儿子的骚扰。 这要是放到国内,估计我儿子早就被打回来了,我儿子在北京幼儿园的时候,算是比较文静不敢欺负人的那种,没想到了匈牙利,在幼儿园还是托管班,都有他欺负匈牙利孩子的现象,对象是他最好的朋友,都是太文静老实了。 我儿子被欺负的次数,就我们知道的,这一年里也就两次,其实也都是善意的那种,小孩子玩不起就会哭那种,不像国内有些孩子欺负人,真是属于攻击性的,一定要把对方在精神上伤着,能让人感觉到恶意的,孩子那个华德福幼儿园里也有,这边,我是真没看见,所以说,国内的常见现象,不能因为它常见就说它正常。 看着那些10岁的大孩子们在足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一脚踢飞足球,效果能跟大人差不多的样子,我很难想象儿子在刚才还欺负他们的景象。 环境不同了,我们也只能进行事后教育。 国内办体育类夏令营,肯定要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印象中搞体育的孩子,难免爱打架,其实这并不一定是必然,人家匈牙利孩子,踢球那么好,不就没打架么。如果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体育夏令营出现打架问题,则会给组织管理带来麻烦。 说是足球训练,但是真正用于足球的时间并不是每天都特别多,上午是足球,下午则是一个小时游泳和自由活动。即使是上午,我有一天观摩,一半时间是足球比赛,一半是做游戏,另外一天去观摩,则几乎全部时间都是在小足球场里做游戏。 Freezing是其中一种最有趣的,守门员要先背着身子,当他突然转回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停止刚才的向前走动,动了就算输,退回到另一个球门线重新来,拿到守门员脚下足球的胜者,接着做下一轮的守门员。 教师主要是游泳馆专职教师,平时就都在那儿全职工作,暑假临时请的也有,其中一位足球教练是当地学校的历史老师。 他们的教学方法,跟国内有不同,我听同事介绍,海淀地区一些游泳馆承诺,能够两个星期把孩子教会游泳,我儿子参加的那个游泳馆,学了两个学期了,再加上这个暑假托管班,也没把游泳完全学会,孰优孰劣,不是很清楚,作为家长,跟他一起游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孩子喜欢水,还真有那么一点水性的感觉,也就满意了,估计现在要换成国内教练教,两三天之内就能让他学会了。 游泳反正是玩的事,哪天学会都没关系,所以我们也就没在意,但是如果是学数学,这么学一年还什么都没会,我还是心里没有底的,可能两种方法需要综合考量吧。
个人分类: Book-W|54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数培训的公益机制
热度 3 arithwsun 2011-8-27 06:21
奥数培训的公益机制 王永晖 这一年在匈牙利访问,也浮光掠影地了解到了他们初等教育的片断。匈牙利在数学教育和音乐教育上都大享盛名,他们在奥数竞赛上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前辈数学家、科学家的传记,就能找到这些历史回忆。 我跟匈牙利数学家谈起来的时候,他很惊讶我们中国竟然有这么大一个奥数培训市场,收费这么高,竟然能培育出到美国Nasdaq上市的公司。他们的匈牙利奥数培训,也有,但都不收费,由老师们公益付出,政府补贴多少不是很清楚。 他们的音乐培训也是这样,著名的Liszt音乐学院,也专门拿出老师来,培养小孩子学琴,收费是每学期大概300元人民币,一顿饭钱而已,主要是国家有补贴,形成了公益机制。 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也使用这种公益机制,由国家补贴奥数培训班,培养人才,这没有什么不好啊。 公益机制,还可以有效地遏制住全民奥数的风潮,奥数应该是学有余力的孩子才做的,现在很多人批驳奥数,不是因为奥数本身不对,而是家长们不管自己孩子合适不合适,一定要孩子参加入这个竞争,强迫孩子,那当然不好了。 公益机制,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效果,政府公益支持,顶多只能支持一小部分孩子呀,读者会问,另外一大部分,还不是会去商业性培训机构。 公益机制,确实只能支持一小部分孩子,按照我以前的文章设定,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这个比例应该界于5%~10%,从而形成人才造血大于失血的中国教育战略。 公益机制,有一个好处,学生不是有钱想上就能上的,只有学识资质最优秀的才行,这么一拨人在一块儿学习,几年下来,又会有人才核聚变效应,商业化培训机构的学生,是根本比不过的,大家都知道商业化培训机构比不过,自然也就不会往那里送了。学奥数的人,自然就没有那么盲目。 这几天,我跟中国数学会主管奥数的一位老师长聊,因为他为人一直比较低调,虽然主持中国奥数多年,但没写过一本书,也没接受过任何一家商业培训机构的讲座邀请,并且,我这篇文章提出的最终解决方案,也并未获得他的全部认可,所以这里就先不提他的名字。 (注:上段指的奥数,是真正的奥数,国家队冬令营拿国际金牌的,不是指奥数培训,普通人老把这两个搞混) 这位老师接触实际情况当然比我多,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这个奥数培训公益机制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做,按你的说法,确实是商业化培训机构没法跟你争了,但是,商业机构可以做小学四年级以下的,因为你的公益机制,还是要选拔学生的,那些商业机构,就针对你的选拔做培训,情况还不是跟以前一样。 这里面有三点可以应对这位老师的精彩假设,第一是家长意识的觉醒,不要强迫孩子,想强迫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学奥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面是有教学规律的,为什么现在的小学奥数往往都是小学四年级开始做,就是这个道理,商业机构想提前做,并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点,家长不懂教学规律,强迫孩子是可能的,有多年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犯这种错误的概率会小很多,稍微面试一下,就知道这个孩子对数学感不感兴趣了,不感兴趣的自然不会招了,公益机制下,家长的钱就不是考虑的因素,靠贿赂的情况可能也有,但是治国平天下,跟修身齐家的道理是不同的,就是前者讲究概率统计,只要小概率事件,并且会收敛到零就行,后者则是一个家庭一个钉不能讲概率。 第三点,才是最关键的,公益机制需要选拔学生,靠什么标准。除了上面说的面试兴趣外,数学考试还是主要靠笔试的,这也是我跟那位老师达成的共识。 这个笔试,怎么考?在我来看,就考最简单的四则运算,俗称口算或心算,限制在三位数以内(包括算式结果)。 我们考的是最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商业化培训机构就没有市场了,现在为什么有些教育弄得很花哨,就是不花哨、不复杂就卖不出价钱啊,奥数培训也是这样,为什么能卖出价钱来,普通的家长辅导不了啊。 现在我们这个公益机制,入门考试考的就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看你商业机构怎么跟我接口,接不上的,太基本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价钱。 不过,我们这里还是留了一个口子,不是留给传统的商业培训机构的,而是留给未来的教育类软件公司的,因为它们可以把口算、心算做成软件来卖,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以更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一方面来说,这也没什么不好,未来的IT设备将越来越适宜孩子使用,现在已经有Ipad平板电脑,将来会进化得更好,过几年就会普及的电子墨水型屏幕属于被动光源,效果跟纸张一样。 另一方面来说,如何设计这种心算口算游戏,关键创意点还是在我们数学家心里,如果主持该软件项目的数学家,把该项目也搞成公益机制,即把小学四年级前心算游戏中挣来的钱,用于资助小学四年级之后的高阶学习,更是美事一桩。 具体的事实将是,就单个学生来讲,他买心算游戏花的钱,比目前的商业培训费用,简直要低几十甚至上百倍。 最后说一句,单靠三位数以内的心算,在小学四年级作为公益机制的主要选拔方法,会不会漏掉真正的数学英才,这种可能是有,但概率极低,可参看我前面关于幼小数学教育的文章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 整理版 任何一种机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小学四年级,心算能力还在同龄人10%之后,长大后却仍然能成为数学家,他参加不参加我们的公益培训,其实关系都不太大,而是跟我们国家是否有遍地开花的图书馆关系更大,那是另外一个机制,跟我们的不矛盾。 谨以此文,向诸位数学工作者(数学家、数学教育者、常用数学的科学家和高科技工程师)求教,跟我以前写的东西一样,写出来,并不认为自己就一定对,但也是真心地自觉有价值,可以朝那个方向讨论和探索,抛砖引玉之用。。。 延伸阅读: 斩断奥数培训的两个利益链条
个人分类: Book-W|8227 次阅读|7 个评论
幼小数学练习方法的创意
arithwsun 2011-8-16 16:25
做了一个在线共享文档 幼小数学练习方法的创意 http://xiexie.baihui.com/public/arithwsun/%E6%97%A0%E6%A0%87%E9%A2%9810 主要是配合先前的博文和豆瓣讨论贴。
个人分类: Book-W|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章 途书馆的建设方案
热度 1 arithwsun 2011-8-13 03:40
豆丁文档,选择全屏和菜单栏幻灯片模式阅读,效果更佳。 第三章 途书馆的建设方案 3.1 途书馆的意义:星罗棋布联成社会文化的血脉 3.2 途书馆的功能概述:教育与社交的汇合点 3.3 途书馆治理结构概要 3.4 微型社区图书馆必须走真正的会员制之路 3.4.1 混龄开放式社区图书馆与我们的区别 3.4.2 商业化教育培训机构与我们的区别 3.5 途书馆联盟网站的架构设想 3.6 家长自治型途书馆的筹建计划 第三章 途书馆的建设方案,征询的共识是: ----------------------------------------------------- 途书馆,取名之义是,与人生旅途相伴的图书馆,离家离学校路途很近的图书馆,用途丰富,包含实践性活动、社交性活动的图书馆。 ----------------------------------------------------- 我们国家,太缺少星罗棋布、使用方便的图书馆了。 这一点的重要性,可能还没有得到普通家长们的重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核心能力,一个方便使用的图书馆则无疑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载体。 ----------------------------------------------------- 实际上,图书馆的社会化功能越完善,即,越能够将人群聚成一个个有形无形的读书圈子,就必将越大地促进未来的图书市场。表面上看,图书馆里,好几个人可以共同阅读一本书,似乎图书市场会因此变小,但是,仅仅根据历史经验就可以知道,哪个国家的图书馆体系越发达,哪个国家的图书市场就越庞大。 ----------------------------------------------------- 孩子们,还是要学些东西的。 明白这个大势,我们就可以顺势而为,借助途书馆的自治能力,主动地参与制定孩子们的课外学习环节: 1. 真正地采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学习养成方式,以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节奏。 2. 小学低年级校外教育活动,不以数学为主。 3. 幼小阶段的教育培训,不以"技巧"为主。 -------------------------------------------------- 家长自治,从长远角度来看,不仅会让教育更加贴近人性、贴近个性,而且,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会肌体,自治能力强的群体,对社会建设将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我们的途书馆,只有十几个家庭(或二十几个)联合自治的规模,这么小级别的自治规模,若能处处开花,也许带给社会的和谐力量会更大。 --------------------------------------------------- 很多家长们每个周末都要送孩子去培训学校,自己在外边等着消耗时间。其实同样的价钱,十几个家长联合起来,集资建成我们这个方案中的"途书馆",能为孩子们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方案中后继的"途书馆"网站,和"频议网"网站,将为这种家长自治,提供管理上和师资评定引入上的帮助。 ------------------------------------------------------------ 欢迎转载,欢迎评论,请电邮发给我您的评论或审阅意见,我的电邮地址见每一章的封面。
个人分类: Book-W|5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二章 导师会的建设方案
arithwsun 2011-8-13 03:36
豆丁文档,选择全屏和菜单栏幻灯片模式阅读,效果更佳。 第二章 导师会的建设方案 2.1 上下沟通的学术机制:生命不息,学习不已 2.2 公益性的资金机制方能引智育慧 2.3 教育评估需要注重互动和长期效应 2.4 小结:科技教育出版界的学者们支持民间教育传播的三项原则 第二章 导师会的建设方案,征询的共识是: ------------------------------------------------------------ 上下沟通的学术机制,是"生命不息,学习不已"的最好源动力。 中国目前缺少一种"上下沟通"的机制,使得顶级科学家们,跟最底层的教育机构相联系,使得他们在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中积累的智识,可以反馈到下面。 ----------------------------------------------------------- 所以,导师会更像是一个转化器,一个过滤器,将这个世界上源于生活和工作的思想,浓缩转化为可以融入基础教育的形式。 ----------------------------------------------------------- 现在,教育界和科学界,存在着很大的鸿沟,科学家下不去,很难插手教育界的事情,教育界的普通老师,忙于日常性事物,很难在专业知识上有一个提升的机会。很明显,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得到提高,任何教育改革,若只停留在"教学法"的改革层面,其效果都是会大打折扣的。 -------------------------------------------------------------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践,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要求参与的老师写周记或日记型的文章,大量练习。老师们的文章水平和思想水平,几年下来自然就提高了。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即使对于幼小教育范畴,也可以是这样。导师会还将提倡交叉性学习,数学老师,也可以去学英语,学音乐,学书法,反之亦然。导师会的教育科研专家,可以帮助指导教师们的这些"动手练"活动,这些高级别专家的反馈,将像催化剂一样,加速老师们的提高过程。 一个学校,应该是由"爱学习"的人们组成的。那种只教书,自己不再学习的教师风气,必然会导致学校水准下降。 ------------------------------------------------------------- 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例如,提出引子问题,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将一个难问题,分割成数个小问题,每一步都降到同学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些方法,无疑都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一个教师,哪怕他再良善,态度再亲切,不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就无法动用上述教学方法。 科学家们,无疑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具有最大的优势,能够高屋建瓴地预见各种教育方法和知识的长远效果。国家教育标准的制定,必须以顶级科学家们的见识为纲,删繁就简之后融入基础教育的骨髓。 ------------------------------------------------------------ 通过教育基金项目,我们可以将教育培训的出资人,和教育培训的受益人,进行适当分离。不是谁出钱多谁就有权接受深层教育,这应该是教育界的一个基本认识。教育的受益者,应该跟他们本身的经济能力无关,而只跟他们个人的学习意愿和当前学习能力学术水准相关。 ------------------------------------------------------------ 只有"去商业化",才能真正引来我们的科学大师,从事那些"上下沟通"的教育活动,普通人不见得能意识到这点。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教育培训讲座,向听众收费,以此给报告人高额的讲座费,绝大多数科学大师,厌其铜臭味,耽其名声,反而不会来;再者说,科学大师的人品,也很难为商业机构所利用。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中的情况是,商业教育培训机构,一方面很难请到,一方面自己也不愿意请,甚至排斥专家学者、科学大师来长期参与他们的教育培训活动。 公益是教育的正途,只有做到听众不用付费或者付费极少,教育培训活动的费用主要从教育基金池提取,才能够提高学术水准,避免商业化腐蚀了教育培训的原意。 教育事业公益性的背后,精髓是"自治+共享"的精神,这是保证其发展不离善良初衷的重要手段。无数个"自治+共享"的组织,将会构成我们社会的良性肌体,这也是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质发展的重要条件。 --------------------------------------------------------- 民间教育培训,必须遵循孔子传下来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才能获得科学家们的理性支持。 -------------------------------------------------------------- 欢迎转载,欢迎评论,请电邮发给我您的评论或审阅意见,我的电邮地址见每一章的封面。
个人分类: Book-W|4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家长会的建设方案
arithwsun 2011-8-11 21:04
豆丁文档,选择全屏和幻灯片模式阅读,效果更佳。 第一章 家长会的建设方案 家长会的功能 1.2 家长会联合自治的必要性 1.2.1 完全彻底的个性化教育只有家长才能实行 1.2.2 商业教育机构培训的弊病 1.2.3 家长会资助校内教育改革 1.2.4 "态度"革新是幼小教育的关键 1.3 良好的规则产生于家长会的治理结构 1.3.1 家长会规则考量 1.3.2 家长会的治理结构 1.4 小结 第一章 家长会的建设方案,征询的共识是: ----------------------------------- 家长会联合自治的必要性: 只有家长才条件实行完全彻底的个性化教育。 商业教育机构培训存在诸多弊病。 家长会资助校内教育改革,打开乐善之门。 "态度"革新是幼小教育的关键。 ------------------------------------- 教育应该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商业教育机构培训,周末的长时间段、大容量授课,是很难让孩子们心中留下真正的印象,只能是"囫囵吞枣"。 ------------------------------------------ 所以,我们家长会组织的"周末教育培训",针对提高的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孩子们。家长们水平提高了,在平时就能够采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孩子们兴趣盎然之时,施行高质量的个性化教育。 ------------------------------------------------- 家长会,将形成资金,独立于学校。采用家长自治的民主机制,用来资助上述的教育改革,同时附带地形成激励机制。 --------------------------------------------------- 家长会必然会很愿意投入资金,支持该班任课教师的教育培训。老师培训好了,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们。教育改革,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的,有能力的老师,在课余周末,往往还有兼职,所以,在要求他们参与教改活动的同时,必须给予适当形式的报酬,否则,理想虽好,难于坚持。 --------------------------------------------------- "态度"革新是幼小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仅来源于学校和学校领导,来自家长的影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素。本方案的目的,是创造机制,使这些影响走向正面,形成良性循环。 --------------------------------------------------- 越来越多的家长们认识到公立学校和商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局限,他们将希望放在建设新的独立学校上。本方案,跟这些家长们的希望,稍有不同,指出,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独立学校,只有建立起一个资金独立的家长会,才是改革质变的开始。 ---------------------------------------------------- 鼓励家长们、老师们之间做正面的交流,如有意见冲突,不可情绪化升级到人格攻击。 教师和家委会领导,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要有能力有智慧承受住家长们的一些误解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让沟通渠道永畅。 对于人们(家长会、教师、孩子)尚未做到,或尚无能力做到的事务,家长和教师们要保持最大程度的耐心,容许这些人们(家长、教师、孩子)慢慢地成长。 对于(家长会、教师、孩子)正在做,已经在做的事务,要容许大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批评的方式,要跟攻击性情绪相分离,要注意采用好的语言模式。 如果家长和老师们,作为成年人,也很难把握好批判性思维和攻击性情绪的区分,则最好不要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可以借助教育传习会,对于希望改进的议题,提请针对性的工作。 --------------------------------------------------------- 家长们和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模式,。尤其是在批评和惩罚学生之时,判定准则其实非常简单,即,如果是"大人之间都会觉得不礼貌的话",则绝对不应该将之运用于孩子。 ----------------------------------------------------------- 实验班的家长们,聚在一起,应该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和智慧,这样,才能使实验班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智慧开放,而不是相反成为一个自封闭或少数核心成员内封闭的系统。 ----------------------------------------------------------- 家长们,不可以单独赠送贵重礼物给教师,只能由家长会统一负责。孩子们自制的,或旅游时购买的小礼物,想送给教师,这是允许和提倡的,本来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体现。 ------------------------------------------------------------- 家长需要有学习的心态和志向 家长需要有自治和共享的意愿和能力 ------------------------------------------------------------ 欢迎转载,欢迎评论,请电邮发给我您的评论或审阅意见,我的电邮地址见每一章的封面。 附注. 这是我们豆瓣小组的成员写的正在进行时文章(2011.9-2012.9) (我在美国)做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主席的一年
个人分类: Book-W|5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言: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热度 3 arithwsun 2011-8-11 20:55
引言: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王永晖 国内现在不少家长,以及民间教育家,不再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要去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花力气培育自己的孩子。我 在 2010 年初 部分参与了北京海淀区家长们的这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筹备建设方案,对做事情的重要性。 因而萌生动意,利用自己在大学教学科研之外的业余时间,写出一个这样的方案,结集出书,使得智识不限于一地一校,而能够为其他愿意做这些事的家长们、教师们使用,比如,可将这个方案做适当的修改,就能拿去跟当地的教育系统谈,谈的时候,有一个可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教育类书籍,内容上大多只是针对做为个体的学生,即以每个学生个体为思考单位,建议和指导家长们(或教师们)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而针对于一个学生群体,即以一个学生班级为单位,去考量教育的书籍就很少,与此相关的,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的可操作性方案则更是少见。 家长们和教师们,如果在教育实践中孤军作战,是非常辛苦的,必须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小气候,才真有可能发展和巩固他们理想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所以针对这样的团体,我们需要明确良好的沟通机制,以期产生互相增益和鼓励的开放心态。 本书以此理念为预设条件,将思考的基本单位,设定为一个教学实验班。正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单位一样,一个教学班,也是教育的基本细胞单位,我们实在需要从这样的尺度出发,考量我们的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各种建设问题,毕竟,每个学校都是由这些个教学班级组织起来的。 本书集结文字,构设方案,抛砖引玉以期能在这个尺度上有更多的书籍和教育实践的产生。 本方案的大部分内容,将采用幻灯片的格式书写,一页为字数较疏的概括性条目,方便在讲座时投影使用,下几页则为上一页的解释部分,字数较密,方便阅读思考,未来的推广者、演讲者,则可将这几页密集文字作为上一页概括性文字的画外音,念完后直接在放投影时跳过。 本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制度打开乐善之门:建设方案模板”; 第二部分. “幼小打好敬智之基:培育型教育原理和均衡型教学大纲”。 所谓“幼小”,是指,幼儿园和小学。 第一部分“制度打开乐善之门:建设方案模板”,包括:家长会, 导师 会,途书馆,频议网,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各地建校感触性散文。 “家长会”,其组成必须是那些热心教育、愿意积极参与教学建设过程的家长们,家长们参与教学,是学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法门,尤其是对于幼小教育,效果更为显著。只想把孩子放到学校教育、甩手掌柜型的家长,本教育实验班是应该拒绝考虑的。 个性化的教育,只有家长们有条件真正完全彻底地实施,所以,“家长会”的重要目的,是形成机制,培训家长,其次,是利用家长会的独立资金,资助任课教师进修培训,最后的任务,才是普通人理解的促进校方和老师、家长们的沟通。实际上,有了前面两个任务,家长们真正地理解了教育原理,这种沟通就不再是“论事就事”,解决一个问题再等待着发生下一个类似问题。我们家长会的“沟通”机制应该主要是放在“智识”、“理念”上的沟通和研究,很小的一部分才是具体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学校具体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是应该相信校方和任课教师们的处理能力,家长们不应做过多干涉。 家长会建设方案中,包含了很多具体的、细节的实施办法,以供后来者参考,节省思考力,直接转化为行动力。 当然做任何教育改革,不能光靠家长们的激情,必须有各层级的教育专家加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家长们,都能对学术性的教育、对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智慧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的。所以,除家长会之外,当条件成熟之时,还可利用教育论坛的形式,形成“学术促进 导师 会”,简称“ 导师 会”,负责指导教师、家长乃至优秀学生的发展。 途书馆,取名之义是,与人生旅途相伴的图书馆,离家离学校路途很近的图书馆,用途丰富,包含实践性活动、社交性活动的图书馆。这一点的重要性,普通的家长们未见得都能体会到,但实际上,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体系,是这个国家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血脉。因为,“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核心能力,图书馆则无疑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载体,所以,不少教育界有识之士,如朱永新、尹建莉,都将建设图书馆,作为他们工作计划中的一个重点。 我们国家,太缺少星罗棋布、使用方便的图书馆了。虽然现在各地开始自发地建设一些“社区图书馆”,这些“社区图书馆”租上民居,面积100多平米,靠数百元的会员费,试图提供混龄人群的图书服务,其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因为100多平米的面积,根本是无法容纳下面向混龄人群的图书量的,为此目的,面积至少应该在1000平米左右。 我们方案中的途书馆,同样是租民居(在学校附近),100多平米,但是面向的是同一个年龄甚至是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们,所以图书范围缩小,足以提供相当优质的服务了。 这些家长会和途书馆的经费事物管理,都将秉承家长自治的原则,这可以说是本方案的最大特色。以教育为枢纽,带动家长们自治能力的成长和普及,中国社会将在这种细小肌体的层次,绽放活力。 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全国每个学校(学校附近),都有几个这样的家长自治型的家长会(途书馆),再通过网站联络起来,其对中国社会的草根级推动力,不言而喻。 网络,是新时代的重要技术,因为有了网络,教育的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良。除途书馆联网会带来的集成效应,生成新的图书发行渠道的商业模式外。本方案中,还将述及另一个促进教学互动的互联网构设。 频议网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教学互动,目前国内外都出现了“评老师”网,各个学校也在建设自己的学生评价教师系统。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人才的制造,发展至今,不超过两种模式,一种即是“考试选拔制”,一种即是“评议推举制”,后者是在历史上先出现,使用了数百、数千年之后,才逐渐被“考试选拔制”所取代。 现在,随着人类文化越来越走向开放和沟通,又有着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评议推举制”将重出江湖,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实际上,这一点已经在美国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录取上,有了非常充分的反应。这种大势所趋,必然是教育界的新机会,一直参与这种频议网活动的学生和老师们,在面临升学或求职的时候,就可以提供出一份详尽的个人评议材料,增加沟通了解的信息量。 频议网,有几个特点,将是目前社会上“评老师”网或学校里“教师评价系统”所没有的,a. “频”字意味着频繁,目前的评价系统,每学期一次,课程结束了才评一次,对教学互动的作用太低。频议网将采用固定周期(每两周一次)和自由随时两种方式,保证了教学互动的数量,才能以此促进质量;b.频议网,不仅是评老师,更重要的是评学生,将学生们的闪光点发现于平时,不至于忘记,将来总结出来,就是一封非常好的升学推荐信了,其中自然允许很多个性化的设置和选项;c.频议网,不止于一地一校,当这个学生、这个老师离开本地、本校,频议网的历史记录不会消失,社会上的“评老师”网,过于自由,不经老师和学校授权,不确认学生资格,就任由评价,公信力很差,频议网将联合老师和学校,真正与班级的实际教学活动同步;d. 对于优秀学生,频议网将组织适应级别的校外精英人士(科学家、教育家、各行业精神领袖),跟他们每年接触一次,每次两三个小时,写下评议保存,数年积累下来,将是这些人才成长的最佳历史记录,想必会大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顶级人才质量。 家长会及 导师 会的建立,必须通过学生所在学校的同意;频议网,则不见得需要学校同意,只要任课教师同意即可;途书馆,则不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同意,只要数个家长们(及教育专家们)齐心协力,就完全可以建成。 这四个方案彼此具有独立性,可分可合,可供实践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倘若能建成其一,也会对教学起到莫大的促进。不过,因为本建设方案,是针对于跟学校谈判而写的,所以将重要性的先后顺序,设定为:家长会, 导师 会,途书馆,频议网。后两者的载体网站,不是单个学校的能力就能建成的。 目前,除了在公立学校建设教育实验班的想法,还有相当多的人更喜欢直接尝试去建设一个民办学校(或称私立学校,独立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这种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版,明确含有“托管办学”的文字,也说明了政策导向是有利于这种尝试的。 即使是在公立学校,尝试建设教育实验班,也是离不开“家长会”资金的支持的。“家长会”的资金,将独立于学校,为此目的,必然需要事先做好“治理结构”的设计,使得一切事情都预先放到台面上,透明化,方能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 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本质上,删减之后,也能用于公立学校的教育实验班。其思路是,将一个学校中最重要的两大资源的管理,即,“资金流”跟“师资流”分开,教学的人员,就好好专心教学,不要操心资金管理,而资金管理人士,则不能干涉具体的师资选拔和教学过程,要对教育人士,有完全彻底的尊重和最大可能的授权。 只有做到“钱--权--智”的相对分离,才能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和贡献者,各安其位,各谋其责。 如果学校发展较大之后,还可以把资金的筹措、决策、监督三大过程,分离到对应的相对独立结构,把师资的吸引、选拔、培养三大过程,也分离到对应的相对独立结构。 这些方案,准备都写得比较详细,完备,这样将来各地建校建班人士,可以直接拿来用,稍作删减,就可形成合适自己的文档 底本 。 第一部分的最后几篇,如果可能的话,将收集各地民间公益建校人士的感触,述说最近发生的建校历史,以偏于感性为主,用来增加感性认识,将来用于从情感上打动谈判方。 第二部分,“幼小打好敬智之基:培育型教育原理和均衡型教学大纲”,更偏重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即我们心目中的教育,其大致模样应该是怎样的。 人类的教育系统,功能无非有二,其一为培育,其二为选拔,但是几乎让中国所有教育人士和家长们讨厌的是,中国当前传统教育,太注重考试选拔功能了,就像一个大轮子,虽然不喜欢,但是车轮到了每个人面前,往往只能选择被卷入。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以“培育”功能为主的学校或班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去掉或者说不强调考试机制之后,我们还有什么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可以使用,使我们培育出的孩子,不负国家和民族的期待。 在我接触民间教育家和激进家长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将“培育“型的,或曰健全型的教育,跟精英教育相对立。实际上,作为教育改革,必须要将自己的教育实验,跟培养精英相联系,不管世界上对精英有多少种定义,该教育实验都应该有信心说,按你们的定义,我们都有(一定人数的)学生能够达到。 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求,也是一个独立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个初建学校,真正立稳根基,需要十年二十年,也就是建校第一代人士的工作活动期,在第一代人士离校后,这个学校能不能接着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看它前面培养出的学生了。如果,它前面培养的学生,自己生活都还紧巴巴的,那就不可能给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一个较为完备的学校,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光靠收学费,是办不下去的。 如果,这个学校建立十年二十年中培养的学生,在文化进步上没有达到足够的声誉,那么也就不可能给学校提供声誉的支持、智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校初建十年二十年来形成的学校文化,将因为第一代人士离去,毕业校友们缺乏文化声誉,缺乏影响力,而逐渐消失殆尽。 所以,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跟独立学校的建设方向有联系,甚至可以说成是生命线似的相济相成关系,以精英教育为一条生命线,学校的师资发展,才有了一个鲜明的方向,学校的人才环境,才有了一个必须开放、尊重沟通的实事求是心态。 当我们不再以“考试选拔”为主攻方向之后,我们才能开始真正重视那些不太容易考试的课程,如体育类、艺术类课程,而这些课程,相比于理性训练型课程,在幼小阶段(幼儿园和小学),实际上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均衡的教学大纲,使得学生们可以均衡地发展能力,同时又能够个性化的成长。本书中的教学大纲,将主要侧重于小学低年级,这与本书的写作初衷,构设一个可行的建班、建校方案相一致。 这个教学大纲,将教育课程类型分为两维六型,第一维包含三大型式的基本语言课程,即自然语言(汉语、英语),数学语言,艺术语言(音乐为主),第二维包含三大型式的训练方式,即力性(体育和手工),礼性(人格完善与社会化礼仪),理性的训练/思维方式。 这种分法,来源于人类历史的已有总结。如,IB课程(国际文凭组织) 的 PYP (Primary Year Program,幼小纲要,3~12岁)的课程分类,也是六种,含义跟本书的六型完全一致,只是没有像我们把这六型又分为两大维,每一维包含三大型,从而可以二维相交,形成9宫(9类),用于理解和安置具体课程。我们中国教育的古代圣人,孔子,将课程亦是分为6种, 礼、乐、射、御、书、数,跟我们的分法,也能相洽,比如可以名词对应为,礼(礼性训练)、乐(艺术语言)、射(力性训练)、御(理性训练)、书(自然语言)、数(数学语言)。 教育是一个“减法”的过程,人类数千年文明积累下的巨大卓越的思想, 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及各行各业产生的精华,要想将之融纳吸收到教育系统,只有“删繁就简”,那么一个教育体系的“删繁就简”的标准是什么,就来源于这个教育体系对课程分类的理解,如IB课程,和孔子教育系统,都将“人格完善与社会化礼仪”或曰“礼性训练”,视为六大之一,给予高度的地位,也就是来源于它们对培养人类顶级人才、领袖型人才的认识。其实,普通人又何尝不需要这种训练呢,普通人至少有一个家吧,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啊。 为什么当前中国对教育改革的呼吁特别迫切,很大程度就源于,传统的教育忽视了这方面。体格不健,人格不全,不少大学生,竟然连写信的规范,走路时打招呼的礼仪,使用批判性思维时的注意事项,都乏善缺如,缺少必要的社会化常识。其实,好些东西,应该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的,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 似乎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国人,他们的观点都是,中国教育体系已经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了。要改革,总要有个开始,有个结晶生长点。有自上而下形式的,由国家领导人忧国忧民,直接推动,促进下面来做事。 我们这个方案,则是偏于自下而上形式的,希望通过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每个关心教育的中国人的合力,为自己的孩子们,建设起一个个、一座座,接近于心目中理想的班级和学校。 本书 不免会有“乌托邦”的色彩,正是认识到捕捉和孕育“理性之梦”,对建构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作者才最终下定决心写完此书,并在行文中注意多使用动词和具体名词,少使用形容词和抽象名词,多提供建设性的方案,少使用怨天尤人式的批评指责。 我目前能力有限,只能去尽量管住这份文档在逻辑上对不对,至于这份文档所要求的逻辑基础,即,家长们具有相当的自治精神和共享精神,我只能是作为本方案的假设,如果这一代没有,那就等下一代吧,中华民族等得起这个时间。 如果本书的方案,能够真正在现实中形成事业,我们会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在新版的时候加入第三部分,将本书前两部分幻灯片格式的理念和方法,细化成更加规范的标准文档,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所用。 最后, 欢迎大家指出不当之处,详明正确之解或更加精巧之解, 帮我从逻辑上把关,逻辑上通不过的东西,现实中肯定也通不过。 从事教育的人士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发展,本书亦是如此 , 对于每个错误或缺漏,不管大小,均会在新版的时候予以改正 多谢! 王永晖 作者简介: 作者是 1971 年生人, 1998 年获得山东大学数学系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参加两项 973 项目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曾在美国 Stanford 大学和匈牙利科学院数学所 (Renyi Institute) 各访学一年。 作者因为自己孩子的缘故( 2005 年生人),开始关注幼小教育,接触相关教育实践。作者根据自己在学术圈,尤其是数学高手们熏陶下所得的学习理念、学习经验,加上自己在这方面二十年来的长期思考,转化智识,于孩子们心中发现其萌芽之根,以此理解和评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尝试集成出一个较为系统的方案,述及理想性和可行性兼具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供吸取共识之用,人人出一点可尽之力,积微成著,当可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下一代根苗的顺利成长。 电邮地址 : 见每一章封面 邮政地址中文: 100048 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王永晖 邮政地址英文: Y onghui Wang Department of Math.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Xi San Huan Beilu 105 Beijing 100048 P.R. China
个人分类: Book-W|282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