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飞蛾扑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飞蛾扑镜
大毛忽洞 2019-9-6 11:03
飞蛾扑镜面,贴在了玻璃上 像空中飞人,仿生学,如果人有翅膀,似乎也是这个样子
个人分类: 照片说野花野草|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如飞蛾扑火
pgg 2013-6-8 09:49
爱如飞蛾扑火 ——《密爱》观后感 以猪头哥简单粗暴的观影眼光来分类,在东亚电影圈里,台湾的青春片最残酷,香港的武打片最有劲,日本的家庭伦理片最细腻,韩国的情色片最唯美!哎哎哎,拜托,是情色片不是色情片好不好,哈哈,而大陆的嘛,嘻嘻,能不能不说啊…… 《密爱》(密爱, 2002 年,导演:边永妵,编剧:边永妵;主演:金允珍 / 李宗元 / 河承丽 / 孙秉浩 / 等)讲述的是一个时下烂俗的故事,对无聊婚姻失望的少妇无意间被英俊医生“巧遇”,然后从此开始纠结——试图放弃——最终奋不顾身的故事!情节虽熟悉,但导演的画面功力倒是不错,影片中的很多场景拍得跟风景画或油画一般,这也是很多韩国情色片的特长:用精致的画面来修饰人物的情感。想当年李安的《卧虎藏龙》甫一上映,批评声中最强烈的就是说画面太精美,拍得像风光片,以至于使观众忽略了剧情。见仁见智,要是画面太粗糙,再吸引人的剧情也会大打折扣! 张爱玲在《色戒》里说:“通往女人灵魂的通道是阴道”,有人说那通往男人灵魂的通道就是胃了,哈!在本片中,女主角至少证明了张奶奶的观点,而男主角则是一个敢干不敢担的主,最后的结局也算给女主角一种意外的补偿吧。 不伦之爱如飞蛾扑火,舍身取爱看似浪漫无敌,但风险也若刀头舔血,在情感的天平上,一边是大半拉子社会关系,一边是不顾一切的付出,又能有多少人扪心自问,值得吗?
个人分类: 观影感受|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果蝇 大文章
热度 1 wuhao311 2011-3-28 16:46
人类有爱有恨,有欢喜有厌恶,儿童爱不释手的玩具可能被成人不屑一顾。然而,这种喜好并不是人类的专利,低等动物同样会有抉择。成语“飞蛾扑火”诠释了昆虫为求光明甚至不惜牺牲,然而,昆虫幼虫恰恰喜欢茫茫黑暗却往往不为人知。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力、副研究员龚哲峰等初步揭示了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来自纽约大学的NinaVogt博士和Desplan博士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发现“增进了人们对动物大脑解析视觉的理解”,同时也使人们“向全面理解环境和内在生理因素影响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迈进了一步”。 成功,些许“运气” “这篇文章得以发表,我们运气不错。”龚哲峰这样强调。 “运气”是从确定课题方向开始的。在国外时,龚哲峰就常常会想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很多人经历匆匆岁月,偶然邂逅少年时代的初恋情人时,却发现完全找不到之前的感觉。而这种变化的神经基础却并未被人所知。 然而,它虽然是有趣的课题,但人脑的复杂性使这样的研究很难简单实现。一次意外发现却给了龚哲峰启示:果蝇的幼虫伴随着自身的发育,会从年幼时喜欢黑暗变得逐渐热爱光线充足的地方。 这不正是与人类的偏好性类似的生物模型吗?龚哲峰深入思考后,毅然确定了自己回国后的研究方向。 龚哲峰回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后,该项研究得到了课题组组长刘力的强力支持。于是龚哲峰着手订购了1000余个缺陷品系果蝇,希望能发现不怕光的果蝇幼虫,获得实验材料。 订购来的果蝇要获得缺陷表型,必须经过进一步杂交,龚哲峰和合作者开始了上千次显微镜下的杂交、繁殖,上万次的筛选。在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不间断杂交筛选大半年后,终于发现了不怕光的品系。 “我们运气不错。本以为果蝇失去避光性就是成功,可就在筛选工作进行了一年多、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居然发现了一个品系的果蝇幼虫喜欢光。”龚哲峰兴奋地说。 这个发现让该品系的果蝇顿时成了“宝贝”。NP394神经元的失活,并不仅仅使得该品系的果蝇幼虫从“惧怕光”变得对光“无所谓”,而是180度的大转弯,直接“爱上光”了。 接着,课题组研究人员证明了NP394神经元控制着果蝇避光/趋光的“开关”:抑制该神经元,即使年幼的幼虫也会变得“喜欢光”;激活该神经元,则年长的幼虫同样将变得“害怕光”。 “我们通过分段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第一次在果蝇中成功检测到了该技术的应用,证明了PDF神经元和NP394神经元的上下游关系。”龚哲峰指出。 要证明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它们的突触距离是否足够近。而在果蝇不同的神经元中分段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成了瓶颈。此时,国外的研究也首次报道在果蝇中应用了该项技术,和龚哲峰的体系颇有相似之处。 “他们没有得到阳性结果,我们得到了。”龚哲峰平静地说。 通过改造实验器材,他们在国内首次实现果蝇中功能钙成像技术的成功应用,佐证了两对神经元的上下游关系。凭借着四年多的“运气”,刘力、龚哲峰等最终发现并提出NP394神经元的开关作用,并首次将偏好行为神经元回路从第一级延伸到第三级神经元,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可能运气好吧。”回顾四年多来的艰辛付出,龚哲峰付之一笑,“这些结果还不足以阐述人类的喜好变化。不过,只要继续坚持做下去,它终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果蝇,又见果蝇 人们可能没有想到,嗡嗡作响、令人生厌的果蝇于20世纪初被遗传学大师摩尔带入实验室后,竟已成就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中国,以果蝇为研究工具,神经生物学家们同样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 被人称为“果蝇院士”的中科院院士郭爱克,是刘力和龚哲峰学生时代的共同导师。作为新中国第一位留德博士,郭爱克近年来已经连续3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2001年,郭爱克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果蝇具有简单抉择能力,并且“蘑菇体”参与其中;2005年,该小组继续深入“两难抉择”研究,发现了果蝇跨视觉和嗅觉记忆的“共赢机制”;2007年,他们则聚焦于面临冲突环境时果蝇价值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名师出高徒。刘力也曾两次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2006年,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小组从基因、细胞、脑结构以及行为等多个层面,第一次精确定位了果蝇视觉学习记忆的脑功能区——扇形体。 这些喜欢环绕着腐败水果飞行的小家伙,为什么会被生命科学家宠爱至极,并且占据生命科学研究舞台百年之久呢? “果蝇是人类窥见自己复杂神经的一扇窗口。它结构简单,繁殖快速,易于改造,非常适宜做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模型。”面对记者的疑问,龚哲峰道出了果蝇的妙处。 果蝇容易饲养,平均一年30代的繁殖速度,使科学家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特定种系。随着2000年果蝇基因组的测序完成,研究者更是可以准确、迅速地对其进行改造。 此外,小小果蝇的神经系统和人类也颇具相似之处,在人类的大脑中,活跃着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而果蝇只相当于人类的万分之一。因此,果蝇也已成为研究神经结构和定位记忆方面最好的生物模型。 物体进入人们的眼中,大脑会对图像分类后加以储存,从而构建出思维与情感,或者发出指令。那么,果蝇眼睛中的刺激传到脑中,又是如何学习和记忆的呢? 在刘力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一套为果蝇量身打造的“飞行装置”。该装置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图案——正T和倒T字母,主要作用是教导果蝇“学习”。 果蝇在明亮的圆筒形空间向眼前的视觉目标飞去,如果它总是飞向倒T字母,电脑就会立即发出指令,烫它的屁股。慢慢地,果蝇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到倒T字母是危险的,而自觉地转向正T字母。 通过这套设备,就可以模拟出果蝇的学习过程,建立视觉、神经和行为之间的动态神经回路。 “总之,上述研究成果的获得,小家伙们功不可没。果蝇和人类大脑在基本功能上有着相似性,探究果蝇视觉行为的深入机理,对我们自己大脑的解读颇有启示。”龚哲峰说。
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两篇昆虫科普
raiser 2009-12-31 07:20
最近阅读了两篇昆虫科普文章,一篇是中国科普博览昆虫博物馆的 丰富多采的昆虫语言 http://www.kepu.net.cn/gb/lives/insect/anecdote/ncd201.html ,一篇是方舟子的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ingdian/moth2.txt 。我感觉他们写的非常好,从中也学到很多知识。不过,有几处,我第一次碰见,感到有点困惑。 在 丰富多采的昆虫语言 一文里写到:除萤火虫外,还有许多昆虫,它们只有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们能顺利地找到花朵,这也是 闪光语言 的功劳。夜行昆虫在空中飞翔时,由于翅膀的振动,不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能,发出紫外光来向花朵 问路 ,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 夜光 回波,发出热情的邀请;昆虫身上的特殊构造接收到花朵 夜光 的回波,就会顾波飞去,为花传粉作媒,使其结果,传递后代。这样,昆虫的灯语也为大自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 飞蛾扑火 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我的疑问是:昆虫翅膀振动产的热能发出紫外光?花朵的夜光回波是夜行昆虫找到花朵的信号?昆虫接收花朵 夜光 回波的特殊构造是什么构造?很多蛾子具有趋光性,趋紫外光。这也是黑光灯诱虫的原理。如果昆虫振翅发出紫外光,是否应该也能诱来蛾子? 在 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一文里写到:法布尔早在《昆虫记》中记载的一个现象同样令人困惑。如果把雌蛾和灯火放在同一个房间,大多数雄蛾仍然会被灯火吸引,无视雌蛾的存在。雄蛾的使命就是寻找雌蛾交配,为何灯火能够战胜性外激素的强烈诱惑,让雄蛾上演了一幕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光明故,二者皆可抛 ?有人猜测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蛾,是因为性外激素能发射某种红外线,而灯火也能发射这种红外线,而且更加强烈,因此雄蛾把灯火当成了超级雌蛾。但是这种猜测并没有实验基础。 我的疑问是:性外激素(现多翻译为性信息素)能发射某种红外光?雌蛾吸引雄蛾的信号是性信息素发射的红外光? 针对一样疑问,我翻了翻教科书(彩万志等的《普通昆虫学》和 R.F.Chapman 的《 The Insec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但没有找到相关的内容。也许还应该查一查文献,但我还没有查。也许昆虫能振翅发射紫外光来探测植物,也许性信息素能发射红外光。但是,根据以前看到的一些文献,我发现大家基本都认为蛾主要依靠嗅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上)感受植物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和蛾子释放的性信息素,蛾子追随这气味信号找到寄主和配偶。雄蛾飞向灯火而不飞向雌蛾,原因可能是蛾子多为夜间活动,求偶和交配活动也在夜间发生,如果有灯火存在,蛾子以为天亮了。通常,在观察夜蛾行为的时候,都是用红灯照明,这样既方便观察又不影响夜蛾活动。如果条件具备,可以用摄像机记录夜蛾行为,这摄像机一般也是红外摄像机。 我把我的疑问贴在这里,请大家帮忙解惑。如果他们说的对,我们可以学到新知识,如果不对,我们应该指出来。
个人分类: 昆虫科学|5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来攻克这个科学问题: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wliming 2009-12-3 17:22
(博主注:这问题应该比烟圈不散有趣得多) 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方舟子 求生是写入基因的最深刻的本能。只有思想能够抗拒本能,所以只有人类 能够自杀,其他动物自杀的传说,例如旅鼠奔赴死亡之约,也仅仅是传说。但是飞蛾扑火并非传说,而是每个人都见过的事实,如果这不是自取灭亡,又是什么呢? 飞蛾扑的其实是火光。灯光同样能吸引它们飞扑过来,除非是专门用来捕 杀它们的诱蛾灯,否则灯光对它们来说一般并不致命。所以它们被光吸引不是 为了寻死。蛾是夜行动物,选择在夜间出来活动,就是为了能在黑暗中躲避天 敌,趋光等于暴露自己的行踪,似乎不应该是它们的习性。它们为何会有如此 反常的举动? 蛾的历史要比人类久远得多,它们的趋光性不会是因为人类的灯火而出 现的。在人类诞生之前,夜晚最明亮的光源只有月亮。也许飞蛾的趋光性与月 亮有关?最早这么想的是德国昆虫学家冯布登布洛克,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 提出假说称,蛾在夜间飞行时,很可能利用月亮做为导航工具。由于月亮距离 地球非常遥远,在蛾飞行时,月亮和它的相对距离没有变化,在空中的位置看 上去是不动的。因此蛾可以利用月亮进行定位,例如在飞行时让月亮始终位于 右前方45度的位置,就可以让自己的飞行轨迹保持一条直线。 对蛾来说,月亮就等于夜晚里最强的光。如果它们见到某盏灯比月亮还亮, 就会把它当成月亮用来定位。但是灯与蛾离得很近,在蛾飞行时,它们之间的 距离不断地发生变化。蛾试图让灯的方位保持不变(例如让灯始终位于右前方 45度的位置),其结果就不再是沿直线飞行,而是一条围绕着灯的螺线,盘旋 而来,逐渐接近光源,最后砰地撞上灯,或哧地被火烧着。 这个解释听上去很有道理,很快成为标准答案被广泛采用。但是听上去有 道理的答案并不等于是事实。它假定了蛾靠月亮来定位,这个假定本身就没有 依据。月亮做为晚上显著的标志,夜行动物能够进化出用它定位的本能,有些 动物也的确能借助日、月、星辰来定位,但是蛾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呢? 要在夜间追踪蛾的行踪,用观察或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了40多年,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罗宾 贝克等人才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户外立了一个支架,支 架的顶端伸出悬臂,上面吊着一根线,线的另一头粘在一种能长途飞行的蛾模夜蛾的背上。蛾能够自由地飞向任一方向,当它飞行时,触动了电流开关,记录下它的运动。 不出所料,在月圆之夜,蛾试图沿着直线飞行。但是如果遮住月亮,或者 用颜料遮盖蛾的眼睛,它们的飞行轨迹就变得有些杂乱。在月亮被树林挡住后,实验人员在距离蛾大约2米的地方放一盏125瓦的灯,蛾就对着灯改变飞行方向,保持与月亮相同的相对方位。出乎意料的是,对蛾来说,灯的亮度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灯的高度和大小。如果灯只距离地面0.6米高,蛾要在距离灯大约3米以内才会被吸引。如果同一盏灯被放在大约9米高的位置,那么蛾在15~17米外就会被吸引。在这个距离,灯的影像大小看上去和月亮的影像大小一样。 在没有月光只有星光的夜晚,蛾似乎是用距离北极星大约95度的星星来定 位的。如果是连星光也没有的阴天呢?蛾也并不乱飞,而是靠地球磁场来定位,如果逆转周围的磁场,它们的飞行方向也跟着逆转。 这一系列实验看来已证实了飞蛾扑火是因为把灯火误当成了月亮。是不是 从此可以把这当成定论了呢?有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与贝克等人差不多同时,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亨利萧也在研究飞蛾扑火的问题。他用的材料是美洲棉 铃虫。他把蛾粘在塑料泡沫碎片上,放在水池里,记录蛾是怎么驾驶泡沫小船的。没有灯光时,小船在水面上没有目的地漂荡。在水面上点一盏灯,小船将向灯漂去,但是并不是像标准答案预测的那样呈螺线逼近,而是呈直线冲过去,少数直直地撞上灯,多数则是朝向灯的两旁,好像一开始是被灯吸引,但最后一刻却又试图逃离。萧认为这个实验结果难以用流行的理论来解释。他提出,蛾是把灯光当成了晨曦。蛾夜间飞行白天躲藏,当凌晨的阳光刚刚出现时,蛾向阳光飞去,以便能发现最佳藏匿地点,然后赶快藏起来。 法布尔早在《昆虫记》中记载的一个现象同样令人困惑。如果把雌蛾和灯 火放在同一个房间,大多数雄蛾仍然会被灯火吸引,无视雌蛾的存在。雄蛾的 使命就是寻找雌蛾交配,为何灯火能够战胜性外激素的强烈诱惑,让雄蛾上演 了一幕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光明故,二者皆可抛?有人猜测雌 蛾释放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蛾,是因为性外激素能发射某种红外线,而灯火也 能发射这种红外线,而且更加强烈,因此雄蛾把灯火当成了超级雌蛾。但是这 种猜测并没有实验基础。 飞蛾扑火这个自古以来就让人感到神奇的现象在今天仍然是个未能完全破 解的谜。不管你是嘲笑飞蛾自取灭亡的愚蠢,还是赞美飞蛾追求光明的勇气, 有一点是肯定的,飞蛾并非是在寻死,而是误把灯火当成了某种对它的生存或 繁衍至关重要的东西,是我们人类的发明操纵了飞蛾早已进化而来的某种本能。 2009.11.30 (《中国青年报》2009.12.2) (XYS20091202)
个人分类: 科普|28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