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请伸出援手,帮助孙明霞博士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5-6-9 06:36
转载原题:请救救孙明霞的亲哥哥。 尊敬的各位长辈、领导及社会贤人、同学、朋友: 我是孙明霞,现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我唯一的亲哥哥孙明亮,家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赛乌素镇高家村村委会马家村自然村,于2015年5月29日突发意外将自己烧伤,受伤面积近90%,正在北京朝阳急救中心烧伤科(重症病房11号床,住院号017617)抢救,据医师初步诊断,需要做四次大型植皮手术,急需医疗费用100多万元。我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真是无力承受。在这里恳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您的菩萨之心,救救我的哥哥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无法报恩,只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我个人电话:13146137662/18610782776 我嫂子电话:18301130839 我爸爸电话:13847417877 爱心救助银行卡信息: 卡号:6222 8004 9018 1019 356 户名:郭永宏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乌兰察布铁路分理处 6月9日下午,部分同事以个人的名义去朝阳急救中心探望了明霞的父亲和嫂子,并请他们提供了重要的证件信息,恳求值班大夫帮我们给他哥哥拍了照片,以便大家对事情有更清楚的了解。现将所见基本情况给各位老师汇报如下: 1. 大哥目前在重病监护室,由于气管发炎,现在还插着管子,每周只有周三和周六允许一个人探望5分钟时间。 2. 目前他们已经缴纳医药费30多万,急需得到大家的帮助。 3. 明霞微信和QQ求助信息里提供的卡现由她父亲保管,对照卡号信息无误(请见附件照片)。 4. 明霞爸爸我去年见过一面,确实是他本人。 经过同事多方确认,孙博士本人现在德国公派留学,可以通过QQ和微信联系。恳请各方援助。
40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感谢,感谢
热度 2 mojiesheng 2015-1-24 22:35
昨天,2015年最忙碌的一天过去了——编委会顺利举行。 这四年来,每年年初都举行一次编委会,形式大致相同,细节上略有出入。 今年的会议,主编在去年12月初倡议举办,提出可选时间范围,我联系编委们看什么时间合适,总结编委回复反馈给主编,主编确定时间,将确定时间后的会议通知发给每位编委,记录他们的陆续回复及调整,不断更新参会编委名单,会前给编委发会议日程和参会指南,准备人名牌...... 同期整理各种数据写期刊年度总结准备在编委会上做工作汇报,准备和按需发放会议通知,预订会议室及会议服务,预订宾馆住宿,预订零散用餐和集体用餐,借支相关费用,预订用车和车位,以及一切与编委会和编委参会相关的细节。 当然,还有常规的日常工作。 忙是忙,一切都还算井井有条,顺利推进。 昨天上午,最终参会名单打印好,与工作报告ppt订好作为会议资料。中午,乔同事、郭同事、程同事和我一块儿去布置会议室,调整会场桌椅,摆放样刊、笔、文件袋和资料,帮着一起调试投影、麦克风,叠放人名牌,在会议室门口贴指引标志,分装摆放水果...... 李老师和闻老师也早早到了会议室,帮忙接待编委。 会议开始前半小时,小同事们到楼下帮忙迎接编委、指路。 会议开始,小同事们帮着倒水、传递麦克风、照相...... 这次的编委会与往年相比有点意外。虽然日程早已安排好,但却出现了不可控的变化。由于有主编和编委急于赶飞机离开,主编们加速了会议进程,宣布取消休息时间,会议将比计划提前结束,但我不确定他们提前到什么时间结束,后续将如何调整,暂时无法安排。 到4点半左右,会议结束,众多编委纷纷起身,或赶路,或交流......我忙作一团,通知用餐时间调整,招呼留下的编委合影留念,送主编......小同事们帮着拍合影、收拾会场、送编委离开或带编 委们去餐厅...... 忙碌暂时告一段落,见到了小同事们。她们说,会议室东西全收拾干净,你的书包给你背下来了,剩下的那些东西闻老师帮着装车了——哎呀,真好!! 今早打开邮箱,意外收到许同事发来的会议记录——会前请她帮忙做会议记录,我本想着她给我纸质记录就好,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整理成电子版发给我——邮件发送时间显示是晚上10点多,只是为了便于我整理会议纪要。这是什么样的帮助啊,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想起这一天小同事们的种种帮忙;想起李老师因车限行而一大早把车开到会场所在的办公区停放,再去北四环的办公区上班,晚上只能等到8点以后过了限行时间再回家——往年编委会她好几次用车把结束后收拾的物品给拉回北四环的办公区,这次想来也准备着为编委会提供方便;想起闻老师和小同事们会后一起收拾东西装到了车里待周一再带到办公室;想到朱老师提醒我用餐时间的调整,还领着编委们去餐厅;在用餐时,各位老师和小同事们帮着招呼编委...... 是的,这是很辛苦的一天,但,有这么多人这样真真切切地帮助我,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很难用言语表述自己的感动和感激。 唯用一颗感恩之心,祈愿今后能有所回报。
个人分类: 期刊宣传|2273 次阅读|7 个评论
英文中的同学、同事、同行表达
Bearjazz 2014-10-8 07:34
#英文中的同学、同事、同行表达 # 作者信息 熊荣川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同学 fellow student From the day that you comple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decided to become a researcher, your circle of colleagues or potential colleagues expanded from being a relatively few fellow students to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fellow researc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同事 colleague If you are in the world of research, it is of little value to have a colleague or two in the next office or laboratory know that you have discovered something. 同行 fellow researcher from the day that you comple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decided to become a researcher, your circle of colleagues or potential colleagues expanded from being a relatively few fellow students to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fellow researc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5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会公开评论别人的论文吗?
热度 9 neilchau 2014-4-8 09:45
两年多前,曾经质疑过一同事在文章中使用过的两个概念: osmotic pessure 和 swelling pressure 。在他们的论文中,他们声称水凝胶( hydrogels )膨胀吸水属于正渗透( Forward osmosis )过程。 当时发邮件跟他讨论,他置之不理 。于是,跟当时的导师商量,想公开写文章质疑原文。 导师居然说,她认识原文章通讯作者多年,她不愿参与 ( 言外之意:她不想得罪人,不鼓励公开质疑,如果我执意要写,她不署名 ) 。当时感觉学术圈好黑鸦,朋友就不能学术讨论了吗?不过后来,还是听取导师意见,不再过问那个令人误解的概念。博士毕业后,自己也换了研究方向,离那个概念更是渐行渐远。 虽然离开了自己原来的研究领域正渗透( forward osmosis ),但凭借 2012 年那篇自己作为通讯作者的综述( Google Scholar 中引用已近 150 次),近两年还是为 Scienc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审了几篇相关文章。审文章就得亲自看后面引用的文献,看的过程中发现:基于那个令人质疑的概念,作者已经在一系列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了六七篇文章。终于忍不住了,作为比较了解 forward osmosis 的人来说,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读者们澄清概念。于是,决定公开自己的质疑。 公开质疑某篇文章的评论,不同杂志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有称 Comments, Correspondence 或 Letter 的。不过有些杂志 没有 或者说 不接受 “评论”这种文章,比如说原文章最早的出处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经过认真查阅资料,抽了一个周六完成了评论。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评论发给了老板征求意见,老板很认真地给出了对我“评论”的意见,并说“ To me, this is an academic discussion which has not my immediate interest. I do understand that you, as a FO-expert, want to make the point and feel free to make it, but I do not wish to be involved, also because I am not an FO-expert . ”老板同意我公开讨论,但他不愿意参与。文章投到我们单位内部的评审系统,审稿人竟然建议,需要有个通讯作者(老板)作为负责人。我把老板的原话给他发过去,他顿时什么都不说了。 为了寻求支持,我还问另一个 forward osmosis 方面的专家同事,问他是否愿意给点意见作为署名作者,他直接说“ I don't normally comment on a published paper. If you don't mind, I will not be a coauthor 。”言外之意,似乎也是他不愿意评论别人的文章,不愿意得罪人。 曾经的和现在的老板,以及同事,都不愿参与公开的学术讨论,虽然各有各的理由。不可否认,公开的讨论是有可能会在学术圈树立“敌人”,尤其是如果遇上心胸狭隘的人。不过对我来说,当看到一个不科学的、有误导性的、甚至错误的概念在科学界盛行开来的时候,实在不忍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投出去的“评论”,一个月后直接接受。附上自己的“评论”以及原作者的“回复”。 有同行的朋友看到我的“评论”,表示认同我说的;把发表的文章发给原来的导师,她也同意我说的大部分内容。至于原作者的“回复”,个人认为是答非所问,没有逻辑。但我实在不愿意再公开讨论下去,朋友也建议没有必要,明眼人一下子都能看出来,如果再进一步评论,就会“树敌”。我非常认同他的意见,但私下里还是给文章的通讯作者发了封邮件,他居然不理不睬。 最后问下网上的各位, 如果你遇到别人文章中有不科学的、具有误导性的、错误的说法,你会、你敢公开质疑吗? 1. Osmotic Pressure versus Swelling Pressure Comment on “Bifunctional Polymer Hydr.pdf 2. Response to Osmotic Pressure versus Swelling Pressure Comment on “Bifunctional .pdf
个人分类: 共享学习|1991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科幻] 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星际禁区(台) 720p
lcj2212916 2014-2-22 19:26
◎译  名  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星际禁区(台) ◎片  名  The Last Days on Mars ◎年  代  2013 ◎国  家  英国/爱尔兰 ◎类  别  科幻/惊悚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5.5/10 from 9,771 users ◎IMDB链接 ◎文件格式  x264 + DTS ◎视频尺寸  1280x544 ◎文件大小  4.36GB ◎片  长  1h 38mn ◎导  演  卢埃里·罗宾森 Ruairi Robinson ◎主  演  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Vincent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Olivia Williams ....Kim Aldrich       萝玛拉·嘉瑞 Romola Garai ....Rebecca Lane       伊莱亚斯·科泰斯 Elias Koteas ....Charles Brunel       强尼·哈瑞思 Johnny Harris ....Robert Irwin       戈兰·科斯提 Goran Kostic ....Marko Petrovic       汤姆·库伦 Tom Cullen ....Richard Harrington       Yusra Warsama ....Lauren Dalby        ◎简  介  载人火星探险任务即将结束,探险队剩最后一天就要返回。但其中一人却心有不甘,决定留下来,寻找能证明火星生命存在的证物。重大发现出现在眼前,但悲剧也随之发生了,地表塌陷,他掉入了不明深渊。科学家们留下来,拯救他们的同事。然而,又有人消失了,难道他们发现的火星生命真的存在?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8157183
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涯若比邻,近邻如陌人
热度 6 lin602 2013-7-6 11:54
现在人真是忙,电话不断,QQ声此起彼伏,今天喝茶,明天喝酒,千里‘网友’坐火车飞机来相会。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再看看我们周围,能够说出你对门户主及主要家庭成员的姓名吗?说出一个单元住了那些人家,这些邻居都在那里上班?有没有互相的联系方式?一家如果漏水,没有办法只能够报警,因为没有互相之间的联系。 再看看自己的单位,有多少人能够说知心话,互相交流内心的东西? 天涯若比邻,近邻如陌人!这就是当今的社会与人。
3370 次阅读|9 个评论
在丹麦第一次做助教(3)
suguang 2013-1-18 01:15
兼记一位俄罗斯同事 同事找到了新工作,可能一个月后就要离开了。他喜欢开玩笑,颇具洒脱幽默。刚来的时候,我不敢和其他人开玩笑,但是见了他却无拘无束。但是,他也极其用功。同事们聚餐时开玩笑说,最用功的是俄罗斯人,其次是中国人。连中国人这么勤劳的名声都抢去了,其用功可见一斑。我有次开他玩笑说,好久不见了,你住在山洞里啊?他说,你能带些食物到山洞里吗? 他负责主持一两个月一次的报告会,让大家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既享受报告,又享受咖啡和蛋糕。我刚来的时候要做一个报告,因为按照传统,新人都要求做一个报告。我想硕士期间的工作已经生疏了,就介绍了在公司工作时的研究。他的介绍,提问和总结都让我感觉很友好。我老师也提问了一个很到位的问题。听完报告,老师还兴致蛮高地和我讨论了一番,希望我有机会继续做下去。以后也参与了很多次他主持的报告会,时间控制的好,讨论的气氛也非常愉悦。感谢他的主持! 上个学期和他一起做拓扑优化的助教。他为课程编了一个划分网格的教学软件,可以和我们用的FORTRAN程序很好的结合起来,非常感谢。课堂辅导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搞不清的问题,我就会推给他解决,然后在旁边听着学习。毕竟他做过两次这个课程的助教了。但是在自由选题大报告的时候,学生们的思路是极其细节,而又极其发散的。有时候拿着教科书跟你辩论;有时候会照着一篇论文的思路就做起来。他总是建议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学会对项目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评估,这也是自由选题的一个目的吧。 最后,重复一句他常说的话,“不要有压力,享受你的研究。”看他如此用功,却又这么洒脱,就知道他多么享受这里的研究生活了。 DTU,2013-01-17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事问卷调查:中医药发展与文化传承
yuliping 2012-11-29 12:02
我的同事邓启明博士带了几个学生做挑战杯课题,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各位如果有空,请支持填写一下,非常感谢! http://www.sojump.com/jq/2034358.aspx 2012.11.29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教师生涯|3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研室出现羡慕嫉妒恨的小人,怎么办?
热度 20 JRoy 2012-3-28 08:51
怪就怪我来这所全英倒数的破学校,浪费国家钱啊..... 教研室人员很国际化,一个中国人(我),印巴孟各一个,乍得黑人一个,西班牙和英国各一个。学校纯粹是拿着London的招牌忽悠人,差不多吧 咋得黑人和印度人都在这边拿了英国国籍的了,所以算是英国人。小黑同志在英国12年了,去年注册的博士。印度的哥们也有7,8年了,已经博士第4年了。西班牙和英国的都是在职博士,去年刚来。 重点巴基斯坦的哥们今年算是两年半多了,准备6月份毕业的,他自我感觉很优越,可以说盲目的优越(其实想法超级简单,玩政治玩的厉害)。我和孟加拉的哥们(孟少有的高个大帅哥,非常简单单纯,最innocent)是一批,2010年9月份注册的,晚巴基斯坦哥们一年,又早黑人哥们半年。 (机器人)教研室现在的情况是,科研实力非常之低,想想我一个刚来一年半的,都感觉远超他们的水平了似的(大家姑且这么认为,无论文章还是数学,编程上他们样样不行。虽然我自己在我这个领域都奋斗的费劲,但是他们就根本没进入领域呐,有哥们连文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 1首先学校的水平在哪儿摆着呐,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垃圾学校,国外也有混饭吃的。哪怕英国教育系统再怎么先进和发达或者历史悠久。这些学生的质量都不咋地,除了我之外,其他的基本本科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黑人比较聪明的是自费硕士去国王学院镀了镀名校的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个学位里面,有一个Top的就可以了)。其他两个在职的,不知之前的教育背景,但是经常不来上班,明摆着也是吓唬混的~~ 重点: 早听说巴基斯坦政治腐败,权利分层社会。最初来这儿的一年,和巴,孟,黑兄弟玩的挺好(印度的哥们很例外,不怎么合群,也不怎么科研与工作,很安分的好孩子,自己都换两辆宝马了,典型的“富二代”),几个哥们关系老铁了。这其中,巴基斯坦哥们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他早我们几个一些,算是师兄。而更重要的是啥时候都喜欢做leader,喜欢显示自己的地位。并觉得自己受别人欢迎,自己很有魅力 (这些不是我的猜测,而是他自己经常跟我们说:今天谁谁跟他打招呼,今天他做什什么事,gentman了一下,今天导师怎么夸他了).....但是,开始的一年多,大家真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人无争,都在慢慢起步 值得说一下,每个周末都是只有我和巴基斯坦哥们来教研室,他在教研室时间的投入上我是认可的。但是真正工作是另一回事 其实,这样的关系大家一直很稳定,我努力学习我的英语,我慢慢开扩我做的东西,深入自己的研究并老天不负苦心人。因为我做粒子滤波在国内有两三年的基础了,所以来到这边有时候收到审稿,或者自己投发高水平期刊。导师对人很fair,也认可我的工作(我教研室表现也相当好,无论出勤还是对别人,至少很友好学礼貌)。这样大家依然很好,没啥问题。还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也尽量保持“队形”。我也一直自我劝告:要专业。不该整的别乱来,不是专业的情绪,观点,个人喜好什么的不要引入教研室团队,不要带入工作。 但是今年春节回国后再回来,感叹于国内的热火朝天,觉得自己也应该加把劲,赶赶工作了。所以休整了几天,开始很专业的工作:我说的专业是,开始一个新课题,沉下心好好读文献,做研究。其中很少去找导师,除了开始几天送了些礼物,其他都没有必要的事情很少去。我也想教研室的人都好好沉下心,做些东西。因为我觉得我们的科研太弱了,不能指望学校(一个根本就没立足科研的学校)和导师(根本就不指望论文,学校也没要求)。 然而这两天见了一下导师,突感他对我不那么感冒了,他脸上的表情和待人的态度明显有感觉? 问小黑(我和小黑的关系一直很好,最开始大家对他种族歧视似的不喜欢一块吃饭,我就觉得没问题。我觉得他这人很专业,做事做人都很gentman,而且人家不羡慕嫉妒恨之类的,人家有自己的追求,毕业了就会乍得政府部门工作的,工作都安排好了,看来非洲也拼爹啊。他爹是个军阀,四个老婆),小黑才说:巴基斯坦的哥们在老板那儿说坏话了 (导师虽是很professional,但是我估计谁也耗不住一个人整天的跑磨啊。不过,导师真是是非不辨的话,我依然很失望) 巴基斯坦的哥们是羡慕嫉妒恨,典型的。他自己做的东西不顺利,面临着3-4个月就要毕业,自己做的东西一点拿不出去手。(本想做个机器人,连个吸附盘都没搞明白呐现在。你想啊,你整天玩政治,整天看似很努力,叫叫嚷嚷的努力,真正干活的时候少又少)整天往导师办公室跑,整天跟我们一遍遍的讲:他和导师谈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也是两个朋友之间的谈话。表现越来越不专业,从去年五月份开始(现在做的东西都是那时候的一个idea延续,在哪儿干耗着),这是教研室的公认(他本身穆斯林,却和一个女的乱搞上了。连宗教也不可靠了)。但是大家也都接受着这个事实,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这号人(终于知道巴基斯坦贪污腐败和官僚这么严重了)。但是,越发嚣张,自己的事情管不来,对别人插嘴越多..... 曾经,他和印度人对着干过很多次,和教研中心管理人员干过几次(嫌人家不尊重他,他做个啥事都说:这是profssor让我做的,挂着导师名号),咱们姑且理解由国家原因吧。但是中国没做啥对不住你巴基斯坦的吧?我有任何一件事对不住你了? 你做导师的朋友,做最best student都行,大家也都保持着‘队形’,你做队长挺好的。因为大家的目的不同,我是真想好好学点东西,对得起我们还不算发达的国家的这点钱。我个人也觉得正是当年,干点事。你要什么我能有的全给,但是为什么要背后一刀,让我不好走路呐... 好人千万样,坏人一个模样 我根本没心情也没时间也不愿意和导师没事多去沟通沟通谈谈心,自我表扬一些,把它奉承一番,甚至再把别人陷害一把,有劲嘛?是男人做的事嘛! ===== 我决定好好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大不了把优秀藏起来,咱再低调give up一些,凡事gentman一些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524 次阅读|23 个评论
同学,朋友,同事
w357768473 2012-1-29 16:54
同学,大家以共同学习为目的,彼此之间关系密切,互相讨论,共同进步,基本没有利益冲突,大家就算关系不好,也相安无事。 朋友,以共同爱好,性格,秉性在一起,或玩,或帮忙,关系也是非常紧密,如果无利益冲突,大可一生相伴。 同事,以赚钱为目的,互相多少有利益冲突,所以经常人前人后,表现不一。今天说的话,明天他可能就不承认了,也可能笑脸相迎却背后向领导打小报告,让你工作、说话,处处小心!有人说: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我想这多半也有单位同事之间的事情有关! 像我,刚参加工作,进入单位,分到下面的小单位,没几天,同事们开始了“拉帮结派”,有的甚至结伙和老板作对,哎~~不同“派”之间有业务交流需要帮助也极不配合,而且总想让你出错,被老板骂,哎~~也许这就是国家单位的弊端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同事侃《深圳青年报》停刊
热度 1 fqng1008 2012-1-7 23:17
听同事侃《深圳青年报》停刊
吉林大学“赤子心”诗社七人与曲有源合影。后左起:邹进、王小妮、白光、徐敬亚、吕贵品。前左起:刘晓波、曲有源、兰亚明。 1986年10月21日,《深圳青年报》发表钱超英《我赞成小平同志退休——与微音同志商榷》,成了“爆炸新闻”。耀邦同志当年因赞同这一观点引发老人家不快。一周后该报再刊《本报“……”一文引起强烈反响》,并配发微音《人民应有议论领袖的权利》,然后就迎来了停刊。图为停刊时英锐们的合影。 2011 年 3 月 30 日上午,暨南大学新闻系 78 级毕业校友、原《深圳青年报》创办人、总编辑刘红军先生,原《深圳青年报》创办人、新闻系校友林瑞洲先生一行两人,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家林书记等院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图书馆向暨南文库捐赠文献资料,包括《深圳青年报》全套原版报纸合订本四本及其电子版光盘二十四张,原新闻系学生会所办校内刊物《新闻探索》一本。 图书馆朱丽娜馆长热情接待了刘红军先生一行,并对刘先生的捐赠表示衷心的感谢。刘红军先生表示,这是暨南学子向母校的回报,他希望并且相信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母校图书馆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利用。 最后,朱丽娜馆长代表图书馆接收了捐赠,并向刘红军先生颁发了《暨南大学文献捐赠荣誉证书》。 从哈尔滨飞回深圳时,与同事坐在一起,她一开口就将我的兴致吊得老高老高,让我感叹世界如此之小。一是他老公的同学竟然是诺贝尔奖获奖人,读大学时都是“赤子心”诗社七人成员之一(见图1),1988年到他们家正碰上深圳新分到的福利房,一边刷墙一边神侃:“我刘某人帮谁刷过墙?”二是我非常崇拜的女学者何清涟那时候是他们家的常客,还帮他们带过儿子(他们外出时),甚至还是她老公的追慕者。三是他老公在《深圳青年报》做编辑时,曾发过一篇文章,导致该报停刊。 于是,我立马客串记者,正式对她采访了起来。 同事的老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班干部。14岁读中学时就是全省活学活用积极分子;知识青年下放农村时发誓要扎根农村60年,是吉林省通化市的大红人;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77级),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与徐敬亚、王小妮一起被称为“吉林大学三大诗人”;1982年初毕业留校,1985年1月转《深圳青年报》编辑。那时的《深圳青年报》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创刊后很快就引领着新闻、文学的新潮流,发行量直线上升,也是全国最早告别铅字开始电子排版的报纸。 据傅国涌的文章“回到1986年《深圳青年报》的言论”介绍,当时的《深圳青年报》发表了不少具有某些突破性的精锐文章,如“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冲突’——政治体制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充满血和泪的大辩论”、“中国新闻人物谈中国‘敏感问题’”、“要淡化党的权力观念”、“政治不公开,人民无法参政,也无法监督”、“把民主和人权的呐喊推向更高层次”、“现有体制培植个人专横”、“‘宽松’局面能维持多久?”等等,直至10月21日,《深圳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钱超英的文章“我赞成小平同志退休——与微音同志商榷”,则成了“爆炸性新闻”。一周后,又在头版头条刊出“本报‘我赞成小平同志退休’一文引起强烈反响”,并配发评论“人民应有议论领袖的权利”,终致停刊。 同事解释说,退休和退居二线都是邓小平自己说过的话(注:刚刚从网上看到1986年的“邓小平答华莱士问节选”,迈:您是中国的第一号领导人物,您准备在主要领导人和主要顾问的位子上再留多长时间? 邓:我提倡废除终身制,而且提倡建立退休制度。你也知道,我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谈话时说,我干到一九八五年就行了,现在超过一年了。我正在考虑什么时候退休。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希望早退休。但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在党内和人民当中很难说服。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退休,对现行政策能继续下去比较有利,也符合我个人向来的信念。但这件事还要做更多的说服工作。最终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决定。我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服从人民的意愿。我还是希望能够说服人民 。 迈:您当时告诉法拉奇准备一九八五年退休,您准备对华莱士作什么表示呢 ? 邓:坦率地告诉你,我正在说服人们,我明年在党的十三大时就退下来。但到今天为止,遇到的是一片反对声 ) ,钱超英只是做了一番阐释,没想到会导致报纸停刊。当时的执行者是中央组织部派来的一位叫关群的人,停刊并解散了报社,要求大家回原单位。市政府找他们工作人员一个个地做工作,也到原单位协调。但大家都没有回去,有的出国,有的转行,有的下海,她的老公也就下海经商,一直干到现在。但是,《深圳青年报》毕竟是深圳的品牌,市里还是比较关照的。此后不久,他们家分了福利房,她也正式调了进来,从此安居乐业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群,虽然没有直接找他们谈话,后来却成了朋友。关群是一个体形高大的蒙古人,特能喝酒、唱歌、跳舞,非常豪爽,来深圳后就不想回北京,转到新华社驻深圳办。他当时能够掌握100多万的经费,经不住弟弟的劝说,被借去炒股。他弟弟到还钱的时候却还不上,没法向组织交待,只好玩失踪,跑到了新疆。在新疆开了一家商店,外带一部长途电话。一天,一个女孩子跟家里打电话,想要钱读书,而家里又拿不出来。他资助这个孩子上了学,后来成为情人同居,不久被抓捕归案,再后来女孩子还担保了他出来,一个人住在深圳,他们还经常去看望。 谈话时时间过得真快,四个半小时的航行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这个客串记者实在不称职,仅仅采访了这么一点点,不好意思了...... 附姜红伟 :《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档案 ( 2006-10-16 ) 一、序 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其最重要的成因之一就是 1986 年 10 月 21 日至 10 月 24 日,由当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报纸 —— 《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这是中国新诗自 1916 年诞生以来举办的第一场现代诗歌群体大展。这场大展既是中国新诗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诗歌活动,又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诗歌事件。其主要特点是:参与的社团诗人多、发表的作品质量高、波及的影响范围大,赢得的社会反响好。因此,这场大展在中国新诗史上绝对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今年十月,是《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 20 周年的日子。回顾 20 年前发生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回顾 20 年间经历的中国新诗历程,心里对大展的那种怀旧情结越来越浓。为了重温这段珍贵的历史,为了表达这份深厚的感情,我强烈地产生了真实还原这段美好历史事件的想法。于是,在今年 7 月份,我结束了重出江湖万里行活动后,开始了重新寻找和梳理这段历史来龙去脉的行动。对此,我专门记了有关内容的日记,现摘录如下: 2006 年 8 月 7 日星期一:上午,我请叶匡政给蒋维扬大哥打电话,要《诗歌报》 86 年大展全套资料。他把蒋维扬大哥的电话给我,叫我和他联系。下午,给蒋维扬大哥打电话,他说回去给我找合订本上的报纸帮我复印寄来。 2006 年 8 月 15 日星期二:下午,收到蒋维扬大哥给我寄来的《诗歌报》 1986 年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辑的报纸。还有一封信:红伟同志:你好。遵嘱寄上大展报纸。我去过两次黑龙江,常常想起那里的诗友们。专此,祝好。蒋维扬。 8 月 8 日。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报纸,在当时曾经很有影响。今年是大展 20 周年,应该好好纪念。还有《深圳青年报》的那两期报纸,我也要整来,然后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个诗坛重大历史事件。 2006 年 8 月 16 日星期三:在扬子鳄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论坛上发表征寻 86 年《深圳青年报》现代诗歌群体大展报纸复印件启事。 2006 年 8 月 18 日星期五:在网上发现徐敬亚大哥的踪迹和邮箱地址,给他发信:大哥你好! 7 月到深圳想去看望你和小妮大姐,后听说你搬到海南。我刚从黄山寒玉处走,你们又到了那里,真遗憾,没有见到你们。我准备给大展写一篇纪念文章,想请你把那期报纸给我复印一份,蒋维扬大哥已经把《诗歌报》的那期给我寄来,就差你这期了,其他资料我都有,麻烦你给我复印一份,好吗?地址是 165036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要挂号啊。寄去一篇文章,请指正。我正在从事八十年代诗歌历史研究,希望得到你的大力支持。问好大哥及小妮大姐,欢迎你们来。红伟小弟敬上。 2006 年 8 月 22 日星期二:上午收到徐敬亚大哥的回信,非常高兴。内容如下:姜红伟:你好。我与王小妮正在内蒙旅游。今天到达额尔古纳,明天就返回了。你在大兴安岭。我们离得相当近。下次有机会再见。你要的报纸,我回去寄给你。祝好。徐敬亚。给敬亚大哥回信:大哥你好!信收到,十分高兴。 20 年前你给我的信我至今保留着,还有小妮大姐在 83 年给我的回信我珍藏着。非常感谢你的支持,我对〈深圳青年报〉很有感情,现在还珍藏着几张报纸,其中有你给我 中学生校园诗报 创刊发表的消息。今年是大展 20 年,我很想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你当年为中国诗歌做出的贡献。因此,请多提供一些资料最好了,以便我把文章写全面些。盼早日能寄来相关资料和报纸。地址是 165036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姜红伟。最好用挂号,拜托了 , 大哥。红伟小老弟敬上。代问小妮大姐好,欢迎你们明年夏天到我们这里来做客。 2006 年 9 月 11 日星期一:收到徐敬亚大哥回信:红伟:其实我与王小妮前一段离你很近。 8 月末时,我们一直在根河一带,还到了满归。看你对诗的热情,我寄你一份珍藏吧。复印很麻烦。将寄上原件。请注意头版头条的文章,那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当时代奇文。即日寄出。发给你我二文:经济时报副刊的采访及大展始末。好好爱诗好好写诗!敬亚。 2006 年 9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收到我盼望已久的徐敬亚大哥给我寄来的 1986 年《深圳青年报》 10 月 21 日和 24 日出版的两期中国 1986 年现代诗群体大展专号。还有大哥给我的一封亲笔信:红伟,这是二十年前的纸,它承载了我们当年多少苦闷与兴奋,如今它仍然安在。而我们已比纸更加发黄,但诗会永远留下。敬亚。零六九月。大哥不愧是大哥,他为中国诗歌做出了巨大贡献,非常值得我敬重,还有王小妮大姐,都是我当年和现在崇拜的诗人。太好了,太珍贵了,我太高兴了。这样加上蒋维扬大哥给我的那期《诗歌报》专号,我的资料就全了,有时间要抓紧写这篇文章了,纪念大展 20 周年。 2006 年 9 月 22 日星期五:给徐敬亚大哥回信:我尊敬大哥:你好! 22 日报纸收到,我激动得不知该如何感谢大哥。 20 年后再看见这份十分珍贵的报纸,我很幸福。你是我的好大哥。文章即日开始动笔,写完后请你指正。问候小妮大姐好。红伟敬上 2006 年 9 月 23 日星期六:收到敬亚大哥回信,非常高兴:知你收报,那些纸能在你那里引起兴奋就是那纸的幸福。看到了南都报上关于你南方行的文章。好好写吧!徐敬亚。 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 20 年,但是,《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绝对是一件值得大书特写的事件。之所以能完成这篇还原历史的诗歌史料性文章,在此,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徐敬亚大哥和蒋维扬大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参与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的所有 1980 年代诗歌朋友们表示我由衷的敬意。感谢你们创造了中国新诗最伟大、最辉煌、最壮观的诗歌历史! 二、举办原因 《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之所以联合举办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策划组织者之一,当时中国诗坛上最有影响的著名青年诗人、著名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深圳青年报〉副刊编辑徐敬亚在 1986 年 9 月 30 日《深圳青年报》)上发表了他撰写的前言,全面阐述了举办大展的原因: “1976 - 1986 ,中国经历了她获得全息生命后美妙而躁动的十年,在被称为 “ 新时期文学 ” 的本十年内的大陆艺术,还原和再生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 恰正是在这十转轮回的时空流程中, “ 新诗 ” ,领衔主演了民族意识演进的探索先锋。 ――“ 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 ” 正是基于以上回顾。 1979—1984 ,被称为文学史上 “ 奇观 ” 的 “ 朦胧诗 ” 大论战,透迤六年,其规模、声势、辐射深度,为四九年后中国大陆文学的诱惑之最。它从每个诗歌个体蔓延到每个文学之士,其振荡远远超越诗界,扩散至整个艺术领域,引起了国内外纷纷扬扬的目光。它引带了整个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的变革。这是生活在本时代人们罕见的。但,在这场艺术探索、艺术论争和艺术普及的难得机会中,理论与出版留下了遗憾。 ——“ 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 ” 正是基于以上反思。 1984—1986→ ,中国诗歌继续流浪。 “ 朦胧诗 ” 高峰之后的新诗,又在酝酿和已经浮荡起又一次新的艺术诘难。诗毫无犹豫地走向民间,走向青年。作为整个艺术最敏感的触角,数年来,它曾领众艺术之先,高扬并饮弹。目前, “ 后崛起 ” 的诗流,仍是整个辽阔国土探索艺术的第一只公鸡。 要求公众和社会给予庄严认识的人,早已漫山遍野而起。权威们无法通过自省懂得并接受上述事实。诗的位置将由诗与诗人共建。 1986—— 在这个被称为 “ 无法拒绝的年代 ” ,全国 2000 多家诗社和十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以成千上万的诗集、诗报、诗刊与传统实行着断裂,将八十年代中期的新诗推向了弥漫的新空间,也将艺术探索与公众准则的反差推向了一个新的潮头。至 1986 年 7 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 905 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 70 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 22 种。其中,以四川 “ 非非主义 ” 为代表的诗歌探索群体,已向体系化、流派化方向发展。 1986 年 9 月在兰州召开的 “ 全国诗歌理论讨论会 ” 上,无论是自囿于沉寂原序的中老年批评家,还是呈挑战者姿态的青年理论者,都对纷纭庞大的诗坛现断面,发出了驾驭的困惑。 诗歌独立系统的形成与内部子系统的分化,造成了诗歌不依外力的繁荣基因。 ——“ 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 ” 正是基于以上的欣喜与焦灼。 这种回顾、反思、欣喜与焦灼,形成了中国诗坛论 1986’ 最具魅力的一种诱惑。应该有一个实体的呈现,来代替人们茫然的思考与谈论。为 1986 年中国诗坛最繁殖的断代留下一个合影,是富有意义当然也是富有艰难的。 ” 三、举办过程 1985 年初,中国著名青年诗人、青年诗歌批评家、诗歌理论家徐敬亚因为其最著名的诗歌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受到不公正的批评,离开东北长春,毅然南下广东,从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的《参花》编辑部调到深圳创办的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的《深圳青年报》副刊部任副刊编辑。当年 8 月,他践诺于 “ 青春诗会”的 15 位朋友,编辑了一个整版的“朦胧诗专版”,发表了北岛、舒婷等 10 多位诗人的作品(起因是 1980 年夏天徐敬亚参加 “ 青春诗会 ” 与诗友分手前,大家约定谁有了阵地便给大家发诗)。 86 年 9 月 12 日,鉴于当时第三代诗歌运动已经初步呈现出兴起态势,徐敬亚再次编辑了“第三代诗专版”,发表了于坚、凡丁、马力等人的作品。在这期间,从全国各地寄给徐敬亚的民间诗集、诗报、诗刊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大展举办前,民间诗歌报刊罗满了他的书房,总数不少于 200 种。每一本民间诗歌报刊的背后,都是一群热血不眠的青年。他们与国家出版之间的隔阂,使人感到火山喷发前岩浆苦闷而巨大的力量。根据当时诗歌发展的形势和走向,徐敬亚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现代新诗需要整体地向诗坛展示其发展的成果。于是, 1986 年 7 月 5 日,善于摸准诗歌发展脉搏的他向全国几十位诗歌朋友发出了名为《我的邀请 · 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流派大展》的信。对于他的此举,时任《深圳青年报》总编辑的刘红军先生、副总编辑曹长青先生给予了极大的赞同与支持。 那封邀请信发出后,顿时在全国诗歌界引起巨大反响。尤其在青年诗歌作者中,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从全国各地雪片一样寄来深圳的诗稿,很快淹没了徐敬亚的办公桌。经请示,报社领导再次同意他把大展增加到 4 个整版。 20 年前,几乎所有的中国报纸一律只有 4 个版。这意味着,作为非诗歌专业性的青年类报刊的《深圳青年报》,每次将为诗歌拿出二分之一的版面,并且连发两次才能完成。 当时,与徐敬亚保持联系的诗友,只有几十位。几个他最好的诗歌朋友成为大展最初的传播者。他们是:黑龙江的朱凌波;吉林的季平;上海的孟浪;四川的尚仲敏等。是他们,是这些朋友的朋友们,把大展的消息传遍了全国。 为了给这一团团苦苦寻觅不到出口的诗歌热火落实版面,徐敬亚与当时全国惟一的诗歌报纸 ―― 安徽《诗歌报》主编蒋维扬先生和编辑姜诗元先生进行了联络。当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更没有 QQ 。报社只有一部长途电话。而且每次必须通过 173 台转接,常常一、二个小时拨不通。他们用电话、电报、航空信频频来往并一拍即合。 《诗歌报》的加盟,使《大展》成为权威诗歌艺术展示成为可能。 1986 年 8 月 8 日,两报联手发出第二次邀稿信。第二次信,虽然仍是徐敬亚个人签名,但来稿量的巨增使他感到事关重大。于是,他对原信做了多处修改。第二次邀请信发出后,来稿进一步猛增,因此大展的时间不得不一再延迟。 1986 年 9 月 30 号,《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以通栏标题,同时发出半个整版的《大展》预告。 大展预告,以 " 新中国现代诗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断代宏观展示 " 为眉题,以《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为主题,向社会正式发布了大展的消息。 " 预告 " 以宏观而强横的语言,回顾了现代诗的历史,反思了出版界的缺失,列举了诗歌洪流般的现状之后,一连用了三个 "――" 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正是基于以上回顾、正是基于以上反思、正是基于以上欣喜与焦灼 " 的排比句式,拉开了大展的序幕。 同时, " 预告 " 第一次公布了 47 个诗歌流派和 106 位诗人的庞大阵容名单(此数量仍大大少于后来正式的展出数量,可见当时来稿还在增加)。并且第一次使用了 " 群体大展 " 、 " 隆重推出 " 等徐敬亚从香港媒体中学来的具有商业营销意味的语言。 ” 对于举办大展这个事件,时隔 20 年后,在《南方都市报》 2006 年 8 月 15 日发表的〈 86’ 诗展 20 周年回顾〉文章中,徐敬亚又生动地讲述了这次大展的缘起: “ 20年前,我在深圳向全国熟悉的诗歌朋友们发出过一封信。那是我来深圳的第二年,任职于《深圳青年报》。信的题目是《我的邀请》,内容只有一页,复印了几十份发出,时间是1986年7月5日。摘要如下:我的邀请 ·“ 中国诗坛1986 ‘ 现代诗流派大展 ’” :中国诗歌继续流浪 …… 要求公众和社会庄严认识的人,早已漫山遍野而起。权威们无法通过自省懂得并接受上述事实 …… 我欲在《深圳青年报》副刊上举办一次 “ 中国诗坛1986 ‘ 现代诗流派大展 ’” ,或称 “ 中国诗坛1986 ‘ 现代诗流派雏展 ’” 的整版专辑(徐现注:雏展,更符合实际)。一版不足,便二版,便三版,便四版 ……“ 中国诗坛应该有打起旗号称派的勇气 ” !(中间是对代表诗作和宣言、成员、创止时间等具体要求) …… 最富魅力的,不是领取赞同的目光,而是自身对自身的体察与确认。没有宣言可以写宣言,没有主张可以写主张。无体系的,可以筑之!艺术常常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常常告诉艺术!徐敬亚。1986年7月5日。 虽然我预计这封信一定会影响很大,但真正的反响还是大大超出想象。几天后,各类诗歌作品、诗歌宣言,从全国各地纷纷寄向深圳。我的小办公桌堆积成山,后来副刊的办公室也堆不下,我只好带回家。每天下班自行车的后面都满满一堆。书信,是当时人们与外界的主要联系手段。而我手中的诗歌地址也仅三、四十位。我不知道我的那封信在各省市县乡经过了多少次复印、转告与传播。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当年青年人对诗歌的热情。更无法想象当年编辑出版与民间写作之间的巨大鸿沟。在 “ 往楼下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到几个诗人 ” 的年代,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几乎不能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书籍上得到发表。那时,报刊上的更多的诗什么样呢?请看,这是当时正式刊物上发表的一首诗:头上 \ 焊火喷光 \ 脚下风铆铿锵 \ 一片沉雷闪电中 \ 我们挥汗造桥梁。另一首写草垛的诗,发表在八十年代的《星星》诗刊:齐崭崭,黄澄澄 \ 下连碧野,上接青云 …… 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一颗颗闪光的汗珠 \ 那是社员透明的心 …… 时代,常常怀着巨大的隋性。它猛烈的车头已经冲到了终点,而长长的车厢则可能还蜿蜒在深深的隧洞。以上这些被我称为 “ 清水煮白菜 ” 式可笑的诗,充斥了当时堂而皇之的报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全国涌现出了2000多家诗社和千百倍于此的自谓诗人。在投稿于正式刊物频频碰壁后,人们开始采取最原始的办法 —— 自己动手油印诗刊、诗集、诗报。据当年的统计: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油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 …… 当时,仅仅寄给我个人的非正式诗刊、诗报、诗集就足以几个等身。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是若干因素被逼向了惟一通道后的结果。在成千上万人的思维与智慧(诗歌)苦苦找不到出路时, “ 86 ’ 现代诗流派大展 ” 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年中国诗歌惟一的火山喷发口。 1986年的夏秋,我感到中国诗歌突然降下了一场漫天大雪。而且,雪全部落在了深圳。应该感谢彼时的《深圳青年报》总编辑刘红军先生及其他持先锋观点的报社领导人。他们不断同意我的要求,把 “ 大展 ” 版面增加到两个版、三个版、四个版!需要说明的是,20年前,几乎所有的中国报纸一律只有四个版。因此,即便如何开明,仍远远满足不了滚滚而来的 “ 大展 ” 来稿。 为了将 “ 大展 ” 办成全国最权威的诗歌艺术展示,8月8日两报联手发出第二次邀稿信。第二次邀请信,虽然仍是我个人签名,但我感到了事关重大,对原信做了4处修改。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一些改变或犹豫,但这并没有逆转 “ 大展 ” 的某些弊端:(1)删去了 “ 单枪匹马称派立号者,不但可以,而且更具魅力 ” ,增加了 “ 这,无疑是件严肃的事情,请慎重庄严组稿。 ” 这句话(徐现注:事实上,我的前句话,成为 “ 大展 ” 的重大败笔之一。虽删,但前封信的影响已无法收回)。(2)加入了 “ 宣言切忌写成那种臭 ” 诗话 “ ,要有艺术性创见,有深刻(徐现注:我仍在鼓动创新,引导创见)。(3)加入了 “ 注意:亦可一人、二人称派。但要有足够的艺术空间,请自重 ” (徐现注:可看出我在力图扭转前封信影响)。(4)另有附言:近日所收稿子,宣言多大于诗。诗弱!宣言缺少独特的艺术空间。此望戒!(徐现注:对 “ 大展 ” 的弊端,我当时已有预感)。两报联手的七整版与64个流派。1986年9月30日,《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以通栏标题同时发出半个整版的 “ 大展 ” 预告。不久,朱凌波、冯宴、孟浪、海波、海上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三十几位青年诗人纷纷汇集深圳。其中,诗人海波不但自费来深,自费入住酒店,而且每天到报社 “ 上班 ” ,和孟浪、海上一起协助我处理稿件、书信。可惜我已不记得当时的编辑琐事。只有一封写给《诗歌报》姜诗元先生的一封信保留了当年的细节: “ 这些天在印刷厂,我的腿都站直了。正如我前些天编稿时手都写直了一样 ……” (当年的报纸仅标题植字,内文全部铅字排版。编辑则全部手工)。 1986年10月21日,《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分别刊发了 “ 中国诗坛1986 ‘ 现代诗流派大展 ’” 的第一辑与第二辑(分别为两个整版)。10月24日,《深圳青年报》刊发了第三辑(三个整版)。总计7个整版(新五号字),按当时的统计是13万字。全部三辑共发表了64个诗歌流派、100余位诗人的作品与宣言,以及我写的 “ 前言 ” 《生命:第三次体验》及《编后》。 “ 大展 ” 的高潮正值报刊征订的黄金时段。《深圳青年报》的订单从全国雪片而至。至当年末,总订数已达到15万份!而且大多是个人订户。这其中一定含有 “ 大展 ” 的众多读者。 ” 三、编辑过程 对于举办 “ 中国诗坛1986 ‘ 现代诗流派大展 ’” 的编辑过程,徐敬亚在 20 年前撰写的文章中进行了描述: “ 今年七、八月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在频频反应后,达成了勇于直面诗坛现状的联合行动 —— 举办一次空前规模的中国现代诗流派大展(后改为 “ 群体大展 ” ),由徐敬亚草拟发出的大展邀请一发出,便得到了全国各诗歌群体的强烈反馈,九月初在兰州召开的 “ 全国诗歌理论讨论会 ” 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来稿在一个月内达到了数十群体的巨量。目前两家报纸已一致决定,将于 1986 年 10 月 21 日同时隆重推出这一新中国现代诗史上盛况空前的群体展示。鉴于稿件范围与数量的日增,《深圳青年报》将于 10 月 24 日增发第三辑。 目前,大展的编辑工作,正在深圳加紧进行。全部由徐敬亚编选,吕贵品、曹长青、王小妮、贝岭等协助,南京的青年诗人海波专程来参与编选。 现 “ 大展 ” 已征集汇萃了 1986 年中国诗坛上全部主要现代诗流。编选之后,将历时地囊括自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芒克、梁小斌、王小妮、吕贵品、徐敬亚、曹长青、骆耕野等 “ 朦胧诗 ” 的前崛起群体,以及于坚、王寅、丁当、韩东、尚仲敏、廖亦武、欧阳江河、石光华、宋渠、宋炜、孙文波、翟永明、万夏、李亚伟、周伦佑、蓝马、杨黎、陆忆敏、胡冬、吴非、曹汉俊、彭国梁、海波、叶辉、祝龙、贝岭、石涛、海子、西川、华海庆、邵进、孟浪、唐亚平、王欣、吕德安、范方、崔晟、方方方、朱凌波、苏历铭、梁晓明、余刚、胡强、谌林、柯江、孙昌建、邵春光、卢继平、方子、郭力家、宋志纲、焦洪学、岛子、封新成、张子选、黄翔、朱晓东、菲可、陈鸣华、柯平、伊甸、曹剑、詹小林、默青、杨立宁、田默、开愚、杨远宏、小海、舟子、刘虹、王弘弢、胖山、京不特、赵刚、刘漫流、郁郁、默默、徐泽、黄相荣、张耘天、王开元、吴元成、远近、马高明、代航、黎阳、沈奇、包临轩、何小竹、王文韬等 100 多名 “ 后崛起 ” 诗人分别组成的 60 余家自称 “ 诗派 ” ,他们是:四川的 “ 非非主义 ” 、 “ 整体主义 ” 、 “ 大学生诗派 ” 、 “ 流派外离心分子 ” 、 “ 四川五君 ” 、 “ 自由魂 ” 、 “ 野牛诗派 ” 、 “ 新传统主义 ” 、 “ 莽汉主义 ” 、 “ 群岩突破主义 ” 、 “ 新感觉派 ” 、 “ 新古典主义又一派 ” 、 “ 莫名其妙派 ” ;江苏的 “ 他们派 ” 、 “ 阐释主义 ” 、 “ 新口语派 ” 、 “ 日常主义 ” 、 “ 东方人 ” 、 “ 呼吸派 ” 、 “ 色彩浓 ” 、 “ 南方派 ” 、 “ 超感觉诗派 ” 、 “ 新自然主义 ” ;上海的 “ 海上诗派 ” 、 “ 撒娇派 ” 、 “ 主观意象 ” 、 “ 情绪流 ” ;北京的 “ 情绪独白 ” 、 “ 生命形式 ” 、 “ 男性独白 ” 、 “ 深度意象 ” ;吉林的 “ 迷宗诗派 ” 、 “ 八点钟诗派 ” 、 “ 特种兵 ” 、 “ 超低派 ” ,浙江的 “ 地平线诗歌实验小组 ” 、 “ 咖啡夜 ” 、 “ 极端主义 ” ;安徽的 “ 世纪末 ” 、 “ 病房意识 ” ;福建的 “ 超越派 ” ;广东的 “ 现代女诗 ” ;黑龙江的 “ 体验诗 ” ;湖南的 “ 裂变诗派 ” ;贵州的 “ 生活方式派 ” ;河南的 “ 三脚猫 ” ;云南的 “ 黄昏主义 ” 等数十个诗歌群体的诗歌宣言及代表作品,并刊发徐敬亚从生命和语言角度简概的评论文章。大展将共时性地客观展示 1986 年中国新诗最具跃动的前倾姿态。关注诗的海内外朋友将在这里饱览和对比突进在不同诗艺空间的本时代中国现代诗的各路中坚。 ” 四、两位出色的大展策划组织者 《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之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新诗史上最重要的诗歌事件之一,大展的主要策划组织者徐敬亚和蒋维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功绩足以载入中国新诗史册上。 徐敬亚,八十年代中国著名青年诗人、诗歌批评家、诗歌理论家。 1949 年生于吉林长春市。 1978 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 1976 年开始发表诗歌。 1979 年 6 月,他的代表作品《早春之歌》以头题发表在《诗刊》上。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的其它主要诗歌作品有《别责怪我的眉头》、《我恨》、《致长者》、《海之魂》、《长征,长征》等。其中,《长征,长征》荣获首届《星星》诗刊创作奖。 1980 年 7 月,《诗刊》社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徐敬亚因比较突出的诗歌、评论才华被邀请参加。在大学期间,他与同学王小妮、吕贵品等组织成立了《赤子心》诗社。同时,还共同编辑另一本校园文学刊物《红叶》。 1981 年,他完成了大学期间的第一篇全面评价朦胧诗潮的诗论文章《复苏的缪斯》,四万五千字。 1982 年,辽宁师范学院学生内部铅印刊物《新叶》文学杂志在第 8 期上全文发表。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青年诗人中赢得广泛好评,从此奠定了徐敬亚 “ 八十年代青年诗坛诗歌批评第一人 ” 的地位。 1982 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刊物《参花》编辑部任编辑。 1983 年,他的文章《崛起的诗群》公开发表在甘肃《当代文艺思潮》上,顿时在全国引起巨大争议,并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 1985 年,徐敬亚迁居深圳,任《深圳青年报》副刊部编辑。 1986 年,他撰写的全面评价第三代诗歌群体的诗歌评论文章《圭臬之死》再次引起巨大轰动。正是凭借徐敬亚在青年诗人中的崇高威望,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的策划组织者。 蒋维扬,八十年代最有贡献的著名杰出诗歌编辑家。 1948 年 7 月出生。安徽毫州人。笔名城父。 1968 年底高中毕业后插队, 1978 年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时代就展露诗歌才华,代表作有《信念》、《黄金般的年华哟》等。 1982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安徽省文联《安徽文学》编辑部。 1984 年秋任《诗歌报》编辑部主任,主持《诗歌报》编辑工作。由于他出色的编辑才能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受到了广大青年诗人的爱戴,《诗歌报》因此被大家公认为 “ 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第一报 ” 。 五、参与大展作品编选的五位主要协助者 在《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过程中,有五位主要协助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大展的顺利举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历史功绩也载入了中国八十年代诗歌史册上。他们的名字是:吕贵品、姜诗元、王小妮、曹长青、贝岭。 吕贵品,八十年代最优秀的青年诗人之一。 1956 年 4 月出生 , 山东诸城人。 1978 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期间,他的诗歌才华得到全面展现,曾经在很多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诗歌品质的精美诗歌作品,与徐敬亚、王小妮一起被称为 “ 吉林大学三大诗人 ” 。 1982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吉林大学教师。 1985 年来到深圳,任《深圳青年报》责任编辑。 姜诗元,八十年代最优秀的诗歌编辑家之一。 1956 年出生, 1978 年考入安徽师大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文联工作,担任《诗歌报》和《百家》杂志编辑。在参加编辑《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 “ 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 作品的过程中,姜诗元做出了较大贡献。 王小妮,八十年代最杰出的青年女诗人之一, 1955 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尤其在大学期间,因突出的创作成绩,被公认为当时大学生诗坛成就最高的女诗人,她的代表作有《我感到了阳光》、《我从山里来》、《我在这里生活过》、《农场的老人》等,风格独特,颇具现代派色彩,颇受诗界好评。 1980 年 7 月,她被《诗刊》社邀请参加了第一届青春诗会。 1982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总编办任电影文学编辑。 1985 年,随爱人徐敬亚一起定居深圳,居家写作。 曹长青,八十年代最优秀的青年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之一。 1977 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发表了很多诗歌作品。他同徐敬亚一样,是有名的双枪将,不但能写出好诗,更能写出学术价值极高的诗歌理论文章,极具才华,颇有建树。 1981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黑龙江人口报》社任文艺副刊编辑。 1984 年,他来到深圳,任《深圳青年报》副总编辑。 1985 年,他与谢文利合作出版了一部长达三十多万字全面阐述诗歌理论的著作《诗的技巧》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成为当年诗坛影响最大的畅销书,风靡诗歌界,受到了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的珍爱和好评,被他们视为 “ 受益匪浅,开卷有益 ” 的学诗必读书而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影响了一代诗歌青年走上诗坛。 贝岭,原名黄贝岭,八十年代比较优秀的青年诗人之一。 1962 年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北京。他曾于 1984 年编辑《当代中国诗三十八首》,于 1985 年和孟浪编辑《当代中国诗歌七十五首》,在青年诗歌界颇有影响。 六、安徽《诗歌报》大展第一辑各群体发表作品详情 1986 年 10 月 21 日,安徽〈诗歌报〉大展第一辑共计发表大展群体 20 家,作者 27 人,宣言 18 篇,诗作 30 首。其中包括以下群体和宣言、作者及诗歌作品: 1. 南京《他们》。作者及作品是:韩东执笔撰写的前言《他们》和韩东的〈我们的朋友〉;吕德安的〈父亲和我〉;于坚的〈作品第 52 号:很多年〉;王寅的〈朗诵〉。他们文学社一九八四年春天创立于南京。主要成员有西安丁当(男, 25 岁)、南京小海(男, 21 岁)、福州吕德安(男, 26 岁)、南京小君(女, 24 岁)、昆明于坚(男, 32 岁)、上海王寅(男, 24 岁)、上海陆忆敏(女, 23 岁)、兰州普珉(男, 24 岁)、南京于小韦(男, 22 岁)、南京韩东(男, 25 岁)。社团自办诗歌报刊是〈他们文学社交流资料〉( 1—2 期铅印,第 3 期电脑打印)。 2 . 北京《西川体》。作者及作品是:西川执笔撰写的前言《西川体》和西川的〈读一九二六年旧杂志〉。西川体一九八一年九月创。主要成员有:西川( 23 岁)。诗歌作品结集:《五彩石》、《星柏之路》、《十种感觉》、《麦地之瓮》、《渡河》(油印诗集,均与人合出)。 3 . 贵阳《四方盒子》。作者及作品是:黄相荣执笔撰写的前言〈四方盒子〉和黄相荣的〈四方盒子(节选)〉。主要成员有:黄相荣。诗歌作品结集:油印诗集:《柠檬果》、《停尸房里的沉思》。 4 . 北京《超前意识》。作者及作品是:邵进执笔撰写的前言《放弃对诗的解释》和邵进的〈病史初稿〉〈夏天〉。超前意识成立于一九八六年三月。主要成员有:邵进( 30 岁) 5 . 武汉《真人文学〉。作者及作品是:野牛执笔撰写的前言《真人文学》和野牛的〈闭目·迷幻··美〉。主要成员有:田流( 23 岁)、晓锋( 23 岁)、多夫( 25 岁)、南岸( 24 岁)、李汉( 23 岁)、野牛( 25 岁)。社团自办诗歌报刊是:铅印综合杂志:《实验文化》;油印诗集:《诗浪潮》( 1—3 期)、《病男人》、《疯狂的石头》、《大宁谧》。 6 . 上海〈海上诗群〉。作者及作品是:孟浪执笔撰写的前言《海上诗群》和陆忆敏的〈可以死去就死去〉、孟浪的〈冬天〉、郁郁的〈黑盒〉。创立时间是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主要成员有:刘漫流( 24 岁)、陈东东( 25 岁)、陆忆敏( 24 岁)、默默( 22 岁)、孟浪( 25 岁)、王寅( 24 岁)、成茂朝、海客( 24 岁)、郁郁( 25 岁)、折声( 28 岁)、古代( 21 岁)、天游( 24 岁)、韵钟( 27 岁)、冰释之( 25 岁)、赤峰( 23 岁)、舟子( 23 岁)。社团自办诗歌报刊是:〈海上〉( 1—3 期打印)、大陆( 1—3 期打印)及〈 mn 〉、〈城市的孩子〉、〈广场〉、〈作品〉等诗刊。 7 . 四川〈莽汉主义〉。作者及作品是:李亚伟执笔撰写的前言《莽汉宣言》和李亚伟的〈中文系〉。一九八四年初创立。主要成员有:万夏( 24 岁)、胡玉( 24 岁)、二毛( 23 岁)、袁媛(女, 24 岁)、郭力家(男, 26 岁)、胡冬( 23 岁)、梁乐( 23 岁)、柳箭(女, 23 岁)、马松( 23 岁)、李亚伟( 23 岁)。自办铅印诗刊:〈现代诗〉、〈中国当代实验诗歌〉(与派外朋友合办)及油印诗刊〈莽汉〉〈好汉〉〈怒汉〉。此外每人均有多本个人油印诗集。 8 . 吉林〈特种兵〉。作者及作品是:郭力家执笔撰写的前言《特种兵郭力家艺术宣言》和郭力家的〈第三色块:致刘索拉〉。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创立。主要成员有:郭力家( 26 岁)。 9 . 四川〈新传统主义〉。作者及作品是:《新传统主义宣言》和廖亦武的〈情侣〉;欧阳江河的〈少女之死〉;主要成员有:廖亦武( 28 岁)、欧阳江河( 30 岁)。诗歌作品集结:参见《中国当代实验诗歌》、《汉诗: 20 世纪编年史 ·1986 》、《中国》( 86 年第 10 期)。 10 . 重庆〈群岩突破主义〉。作者及作品是:《群岩突破之声》和朱建的〈人在天涯〉。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创立。主要成员有:朱建(男, 27 岁)、刘芙蓉(女, 23 岁)。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石沉的回声》。 11 . 南京〈阐释主义〉。作者及作品是:〈阐释主义宣言〉和杨云宁的〈其它,及其它的〉。一九八三年六月始创立。主要成员有:陈建( 27 岁)、糜志强( 25 岁)、刑国富( 28 岁)、王玉炳( 24 岁)、祁冠宇( 24 岁)、杨云宁( 25 岁)。自编诗集为《无心集》、《魂是风》、《过江的无轨电车》、《明明扬侧陋》等。社团自办诗歌报刊是:铅印刊物《东方潮》 12 . 江苏〈色彩诗〉。作者及作品是:《色彩派宣言》和王彬彬的〈日子〉。一九八五年八月创立。主要成员王彬彬( 20 岁)、张晓梅( 20 岁)。自办不定期油印诗集。 13 . 南京〈超感觉诗〉。作者及作品是:姚家宁的〈无题的画面〉。一九八二年十月创立。主要成员有:常征( 37 岁)、王一民( 25 岁)、樊迅( 28 岁)、陈飙( 25 岁)、马巧令( 25 岁)、姚永宁( 28 岁)、张启龙( 25 岁)。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刊《超感觉诗》。 14 . 重庆〈新感觉派〉。作者及作品是:《新感觉宣言》和菲可的〈我感到灵魂已出窍〉。一九八四年九月七日创立。主要成员有:菲可。诗歌作品集结:《 16 集》、《 18 集》、《独木桥》(油印诗集)。 15 . 西安〈后客观〉。作者及作品是:沈奇执笔撰写的《后客观宣言》和沈奇的〈碑林和它的现代舞蹈者〉。主要成员有:沈奇。 16 . 河南〈三脚猫〉。作者及作品是:吴元成的〈倒立世界〉。主要成员有:吴元成、白战海、白书庄。诗歌作品集结:河南大学团委油印文学刊物《堂河风》。 17 . 浙江〈咖啡夜〉。作者及作品是:〈咖啡夜宣言〉和唐剑的〈认识自己〉。一九八四年九月十日创立。主要成员有:唐剑( 24 岁)、王文韬( 20 岁)、陆火亮( 21 岁)、陈洪( 22 岁)、王蔚( 21 岁)及褚建君、童旦鹰、孤岛、潘东健、三亚、王平、张雷等。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咖啡夜》 1 - 11 期。 18 . 福建〈大浪潮现代诗学会〉。作者及作品是:黄来生撰写的《大浪潮宣言》和范方的〈石标〉、鲁萌的〈黄昏裂痕〉。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三日创立。主要成员有:范方( 47 岁)、叶卫平( 31 岁)、莱笙( 24 岁)、肖春雷( 24 岁)、崔晟( 31 岁)、鲁萌( 24 岁)、李仕淦( 24 岁)、李晋田( 25 岁)、林美茂( 29 岁)、黄静芬( 24 岁)。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大浪潮》 1 - 8 期;《大浪潮诗专号》(铅印)三辑于《三明报》。 19 . 杭州〈卦诗〉。作者及作品是:〈卦诗宣言〉和苍剑的〈比(卦八)〉、〈乾(卦一)〉。主要成员有:苍剑。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卦诗》 20 . 浙江〈立方主义战士〉。作者及作品是:付浩的〈论语笔记(炼金术士之十一)〉〈南屏晚钟(炼金术士之十三)〉。主要成员有:付浩。诗歌作品集结:《立方主义战士》(油印诗集)。 七、《深圳青年报》大展第二辑各群体发表作品详情 1986 年 10 月 21 日,《深圳青年报》大展第二辑共计发表大展群体 23 家,宣言 23 篇,作者 33 人,作品 40 首。其中包括以下群体、宣言、作者及诗歌作品: 1 . 四川《非非主义》。作者及作品是:周伦佑、蓝马联合执笔撰写的《非非主义宣言》和杨黎的〈想起一个人〉;周伦佑的〈十三级台阶〉;吉木狼格的〈出门〉;蓝马的〈环形树〉。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创立。主要成员有:周伦佑( 34 岁)、蓝马( 29 岁)、杨黎( 24 岁)、刘涛( 25 岁)、何小竹( 23 岁)、吉木狼格( 23 岁)、李亚伟( 23 岁)、李瑶( 24 岁)、二毛( 23 岁)、泓叶( 20 岁)、宁可( 23 岁)、朱鹰( 23 岁)、梁晓明( 24 岁)、余刚( 23 岁)敬晓东( 24 岁)、凡几、小安( 22 岁)。社团自办诗歌报刊:《非非》( 1—2 期,铅印刊物)、《非非评论》(铅印大报)。 2 . 超省《大学生诗派》。作者及作品是:尚仲敏执笔撰写的《大学生诗派宣言》和尚仲敏的〈门〉、〈卡尔。马克思〉。一九八四年底至一九八五年初创立。主要成员有:尚仲敏、燕晓冬等。社团自办诗歌报刊:《大学生诗报》( 1—4 期)。 3 . 南京《日常主义》。作者及作品是:海波执笔撰写的《日常主义宣言》和海波的〈静物〉、〈一个当代诗人的日常生活〉;祝龙的〈对话〉。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日创立。主要成员有:海波( 23 岁)、叶辉( 21 岁)、祝龙( 21 岁)、林中立( 25 岁)、亦兵( 23 岁)、海涛( 18 岁)、马亦军( 23 岁)。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路轨》(共 6 期)。 4 . 福建《超越派》。作者及作品是:《超越派宣言十》和江城的〈背景〉。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六创立。主要成员有:田默( 25 岁)、青宇( 28 岁)、潮汐( 25 岁)、江城( 26 岁)。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野烟》;铅印诗集《东南猎梦者》。 5 . 安徽《世纪末》。作者及作品是:杭苇执笔撰写的《世纪末宣言》和杭苇的〈退稿信〉。一九八二年创立。主要成员有:杭炜(舟子 24 岁)、朱维国(默默 22 岁)、张资平(海客 24 岁)、孟浪( 25 岁)等 5 人。诗歌作品集结:《世纪末》、《海上》、《城市孩子》(油印诗集)。 6 . 吉林《超低派》。作者及作品是:《超低派宣言》和卢继平的〈歧路〉、娄方的〈印象〉。主要成员有:卢继平( 32 岁)、娄芳( 28 岁)、姚大侠( 28 岁)、李向东( 30 岁)、陈国梁( 24 岁)、张士杰( 38 岁)。诗歌作品集结:打印诗集:《北中国》( 1 - 2 期)及《壳》、《此声与彼岸》(卢继平);《女性荒原》、《远东大酒吧》(娄芳)。 7 . 湖南《悲愤诗人》。作者及作品是:《悲愤宣言》和谌林的〈悲愤的河流〉、〈想起你〉。主要成员有:谌林。 8 . 西藏《雪海诗》。作者及作品是:《雪海诗宣言》和洋滔的〈仓央嘉措〉、蔡椿芳的〈瞬间相错〉。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创立。主要成员有:洋滔( 39 岁)、摩萨( 42 岁)、蔡椿芳( 22 岁)、黄帆( 29 岁)、马丽华(女, 32 岁)。诗歌作品结集:《拉萨晚报》。 9 . 北京《情绪诗》。作者及作品是:《我的倾向性意见》和华海庆的〈断指〉。一九八五年九月创立。主要成员有:华海庆( 23 岁)。诗歌作品集结:《流浪的日子》、《大陆咖啡与茶》、《夏日预感》等多种油印诗集。 10 . 南京《新口语》。作者及作品是《新口语》和赵刚的〈祖宗〉、朱春鹤的〈下午〉。一九八五年创立。主要成员有:赵刚( 21 岁)、朱春鹤( 26 岁)。诗歌作品集结:铅印:《诗集》。 11 . 浙江《地平线实验小组》。作者及作品是:朱晓东执笔撰写的《所谓宣言》和任贝的〈夫妻峰〉、宁可的〈重庆诗歌讨论会〉、张锋的〈本草纲目〉、朱晓东的〈第二人称〉。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创立。主要成员有:苍剑(男, 26 岁)、宁可(男, 23 岁)、张锋(男, 23 岁)、任贝(男, 23 岁)及傅浩、徐德华、诸学伟、袁建明等。诗社自办报刊:《地平线》( 1 至 35 辑,打印)。 12 . 四川《九行诗》。作者及作品是:胡冬执笔撰写的《九行诗宣言》和胡冬的〈九行诗三首〉。主要成员有:胡冬。诗歌作品集结:《胡冬九行诗集》(油印) 13 . 南京《东方人》。作者及作品是:《东方人诗社宣言》和闲梦的〈尴尬〉。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创立。柯江( 32 )、闲梦( 22 岁)、也耕( 26 岁)、林林( 30 岁)、晓阳( 23 岁)。自办诗报《白帆》(铅印)。 14 . 黑龙江《体验诗》。作者及作品是:朱凌波执笔撰写的《体验诗派代宣言》和朱凌波的〈空位〉、〈孤独〉、〈白夜〉。一九八五年七月创立。主要成员有:朱凌波( 24 岁)、宋词( 29 岁)、马力( 25 岁)。诗歌作品集结:铅印诗集:《没有门的世界》。 15 . 陕西《太极诗》。作者及作品是:岛子执笔撰写的《独化:太极诗派如是观》和岛子的〈极地(组诗八章之八:无中生有)〉。一九八五年三月一日创立。主要成员有:岛子。 16 . 湖南《裂变》。作者及作品是:《裂变宣言》和胡强的〈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候诊〉。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四日创立。主要成员有:胡强( 24 岁)刘桉( 28 岁)陈沉( 26 岁)卜小玲( 23 岁)。诗社自办报刊:《裂。变》诗刊(油印)。 17 . 昆明《黄昏主义》。作者及作品是:刘扬、彭国梁联合执笔撰写的《黄昏主义诗人宣言》和彭国梁的〈美好的时刻〉。主要成员有:刘扬( 29 岁)、彭国梁( 24 岁)、伍林伟( 30 岁)、王坤红( 29 岁)、纪庆云( 28 岁)、施洪明( 25 岁)、崔亚楠( 30 岁)。 18 . 上海《情绪流》。作者及作品是:陈鸣华执笔撰写的《关于诗的表白》和陈鸣华的〈神秘山谷〉。一九八四年创立。主要成员有:陈鸣华。诗歌作品集结:《夏雨岛》、《上海的情绪》(油印合集)。 19 . 上海《主观意象》。作者及作品是:《我的宣言》和吴非的〈运气〉。一九八二年八月创立。主要成员有:吴非( 29 岁)。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南方》(一、二)、《蹒跚的侏儒》(油印)、《吴非主观意象诗三十六首》。 20 . 江苏《新自然主义》。作者及作品是:《新自然宣言》和程军的〈赠卢梭〉。主要成员有:程军。诗歌作品集结:《百花园》(百花园文艺联谊会办,成员 87 人)《觅》(成员 7 人) 21 . 江苏《呼吸诗》。作者及作品是:《呼吸诗宣言:诗是情感的呼吸》和月斧的〈失题〉、贝贝的〈默许〉。一九八五年五月创立。主要成员有:盲人(茹础耕 25 岁)、贝贝(贡文海 25 岁)、月斧(王干 25 岁)、岸海(段岸海 25 岁)、南岛(张兆华 18 岁。诗歌作品集结:铅印诗集《青春的白鸽》,油印诗刊《我们》。 22 . 南方派〈南方派宣言〉。作者及作品是:曹剑执笔撰写的〈南方派宣言〉。一九八五年三月创立。成员为柯平(男, 30 岁)、伊甸(男, 33 岁)、曹剑(男, 26 岁) 23 . 浙江《现代诗歌》。作者及作品是:《现代诗歌报主张》和詹小林的〈荒诞〉。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创立。主要成员有:詹小林( 23 岁)、王彪( 26 岁)、海平( 27 岁)。诗社自办报刊:《现代诗歌报》(铅印, 1 - 12 期) 八、《深圳青年报》大展第三辑各群体发表作品详情 1986 年 10 月 24 日,〈深圳青年报〉大展第三辑共计发表大展群体 22 家,宣言 26 篇,作者 38 人,作品 48 首。其中包括以下群体、宣言、作者及诗歌作品: 1 . 跨省〈朦胧诗人〉。作者及作品是:北京北岛的〈艺术家的生活〉、北京顾城的〈诗论名目〉、安徽梁小斌的诗论文章〈诗人的崩溃〉及诗歌〈两种创伤〉、〈伪装抽烟人〉、厦门舒婷的〈诗观〉及〈停电的日子〉、〈秋思〉、北京杨炼的诗论文章〈严肃诗人〉及诗歌〈地。第三(她:武则天)〉、苏州车前子的诗论文章〈编号〉及〈优美的歌 —— 最近的晚餐组诗选一〉、北京江河的诗歌〈交谈〉、四川骆耕野的诗论文章〈诗观〉及诗歌〈鳖鱼〉、北京芒克的《短论》。创立时间: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主要成员有:北岛( 37 岁)、食指( 38 岁)、芒克( 37 岁)、舒婷( 34 岁)、方含( 35 岁)、顾城( 30 岁)、多多( 35 岁)、严力( 32 岁)、江河( 37 岁)、田晓青( 32 岁)、杨烁( 31 岁)、梁小斌( 32 岁)、王小妮( 31 岁)、骆耕野( 35 岁)、王家新( 29 岁)、孙武军( 29 岁)、徐敬亚( 37 岁)。诗歌作品集结:新诗潮诗集》、《朦胧诗选》、《朦胧诗精选》及油印文学刊物《今天》( 1—9 期)。 2 . 上海 撒娇派 。作者及作品是:京不特执笔撰写的《撒娇宣言》和京不特的〈瞄准〉、胖山的〈我爱我的情人〉。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九日创立。主要成员有:胖山( 24 岁)、京不特( 21 岁)、锈容( 22 岁)、软发( 25 岁)、土烧( 23 岁)、撒撒( 23 岁)、泡里根( 27 岁)、流不流( 24 岁)、男爵( 22 岁)。诗社自办报刊:《撒娇》( 1 至 2 期,打印)及《蹩脚诗》等。 3 . 四川《四川五君》。作者及作品是:《五君说》和欧阳江河的〈日暮远足〉、翟永明的〈黑房间〉、孙文波的〈少女陆梅的故事〉。主要成员有:欧阳江河(男, 30 岁)、柏桦(男, 30 岁)、翟永明(女, 31 岁)、孙文波(男, 29 岁)钟鸣(男, 33 岁)。 4 . 安徽《病房意识》。作者及作品是:《病房意识宣言》和曹汉俊的〈病房〉。主要成员有:曹汉俊。 5 . 重庆《自由魂》。作者及作品是:《非宣言的宣言》和陈鸺的〈松动的牙〉。一九八五年十月创立。主要成员有:剑芝(男, 37 岁)、式武(男, 36 岁)、杜虹(女, 35 岁)杨样(男, 43 岁)、庆豹(男, 28 岁)、陈鸺(男, 44 岁)。诗歌作品集结《野天鹅》诗集。 6 . 成都《无派之派》。作者及作品是:《宣言》和开愚〈车祸〉。主要成员有:开愚。 7. 福州《新大陆》。作者及作品是:《简介》和柔刚的〈不和谐的问题〉。一九八五年九月创立。主要成员有:柔刚等 10 名。诗社自办报刊:《新大陆》诗刊并自费出版作品集。 8 . 贵州《生活方式》。作者及作品是:《谈谈我的生活方式》和唐亚平的〈黑色沙漠组诗选二〈黑色睡裙〉、〈黑色石头〉〉。主要成员有:唐亚平。 9 . 长春《霹雳诗》。作者及作品是:《霹雳诗 abc 》和邵春光的〈太空笔〉。主要成员有:邵春光。诗社自办报刊:《太阳》(油印诗报)及七部个人油印诗集。 10 . 湖南《东方整体思维空间》。作者及作品是:海上执笔撰写的《东方整体思维空间宣言》和海上的〈海葬 —— 赤潮之一〉、罗见的〈走向〉。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创立。主要成员有:海上(男, 34 岁)、罗见(男, 25 岁)、子原(男, 28 岁)、翟毅(男, 23 岁)、董宇峰(男, 30 岁)。诗歌作品集结铅印诗报:《东方人》、铅印诗集《东方诗丛》。 11 . 北京《男性独白》。作者及作品是:苏历鸣执笔撰写的《男性独白》和苏历鸣的〈枪手〉。主要成员有:苏历铭(男, 25 岁)、包临轩(男, 24 岁)、李梦(男, 26 岁)、。诗歌作品集结:铅印诗集:《北极星》( 1983 )、《北方没有上帝》( 1985 )、《白沙岛》( 1985 )、《昔日重来》( 1986 )。油印诗集:《去远方》( 1983 )、《三人行》( 1984 ) 12 . 武汉《游离分子》。作者及作品是:《宣言》和若木、若华的〈北车窗口〉。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创立。主要成员有:王弘弢(男, 19 岁)、司徒叶丹(女, 18 岁)。诗歌作品集结:编辑武汉大学《大学生学刊》文学版(铅印)。 13 . 四川《整体主义》。作者及作品是:《整体主义者如是说》和宋渠、宋炜的〈大曰是第四章涉川选段〉。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五日创立。主要成员有:石光华( 28 岁)、杨远宏( 39 岁)、刘太亨( 23 岁)、张渝( 23 岁)、宋渠( 23 岁)、宋炜( 22 岁)。诗社自办报刊:《汉诗: 20 世纪编年史 ·1986 》(铅印)。 14 . 北京《求道诗》。作者及作品是:微茫执笔撰写的《一句诗观》和微茫的〈第三走向〉、陈雷的〈思念〉、〈无题〉。主要成员有:微茫( 26 岁)、陈雷等。诗歌作品集结:自办油印诗集《海水与沙漠》。 15 . 深圳《游离主义者》。作者及作品是:《游离主义者》和贝岭的〈虚〉、〈整个夜晚〉;石涛的〈河岸〉。一九八五年创立。主要成员有:贝岭(男, 27 岁)、马高明(男, 28 岁)、石涛(男, 29 岁)、陆忆敏(女, 24 岁)。诗歌作品集结自印个人诗集《三月的漂泊》,编选中国当代青年诗人的选集《当代中国抒情诗三十八首》( 1984 )、《当代中国诗七十五首》( 1985 )及《玩火之光》、《十种感觉》等(油印) 16 . 成都《莫名其妙》。作者及作品是:《莫名其妙宣言》和杨远宏的〈错位〉。一九八六年创立。主要成员有:杨远宏(男, 29 岁)。诗歌作品集结:《莫名其妙》。 17 . 浙江《极端主义》。作者及作品是:《极端主义创作原则》和余刚的〈夏天的感觉和冥思〉、梁晓明的〈名人〉、〈等待陶罐上一个姓梁的姿态出现〉。一九八五年创立。主要成员有:梁晓明( 24 岁)、余刚( 30 岁)、王正云( 22 岁)、李浙烽( 20 岁)。诗社自办报刊:《四分五裂》、《十种感觉》、《池畔》、《天目》等诗刊及诗集〈从九月开始〉。 18 . 深圳。作者及作品是:徐敬亚诗二首〈几年 —— 静乱者选二〉〈无奏〉、王小妮诗二首〈与蚁王谈〉、〈美国在哪〉、吕贵品诗二首〈死船〉、〈病箫〉、曹长青诗二首〈我很累〉、〈停电日〉。 19 . 贵州《情绪哲学》。作者及作品是:黄翔执笔撰写的《情绪哲学》和黄翔的〈门〉。主要成员有:黄翔。诗歌作品集结:油印诗集:《狂饮不醉的兽形》;铅印诗报:《中国诗歌天体星云》。 20 、吉林《八点钟诗》。作者及作品是:〈八点钟的钟声〉和宋志刚的〈再见〉。一九八五年五月五日创立。主要成员有:宋志钢(男, 34 岁)、肖振有(男, 33 岁)、刘鸿鸣(男, 26 岁)、马志和(男, 30 岁)、李静波(女, 23 岁)。诗社自办报刊:《 8 点钟之声》( 1 - 8 期) 21 . 吉林《迷宗诗派》。作者及作品是:《迷宗诗派宣言》和焦洪学的〈短诗〉。主要成员有:焦洪学。诗歌作品集结:复印诗集《迷宗诗》 22 . 合肥《纯情诗》。作者及作品是:流浪执笔撰写的〈纯情诗宣言〉和姜诗元的〈街景〉、流浪的〈纯情〉。主要成员有:姜诗元、流浪等。诗歌作品集结:复印诗报〈雌太阳及其它〉。 另外,在 1986 年 10 月 24 日的〈深圳青年报〉大展第三辑上还发表了其他 16 位作者的 18 首诗歌作品。其中包括:( 1) 海南岛张锋的〈美国诗人和中国诗人〉(选自〈中国当代诗歌〉报第一期)。( 2) 北京刘自立的〈枷锁〉(选自〈自立的诗〉)。( 3) 四川熊伟的〈你看怎么办〉(选自异崛诗人第二期)。( 4) 昆明王坤红的〈旧忆〉。( 5) 四川李建忠的〈禅树〉。( 6) 北京陈燕妮的〈白杨眼〉。( 7) 浙江黄石的〈室内乐 —— 作品第 3 号〉和〈 20 号,星期日〉(选自油印诗集〈黄石近作〉)。( 8) 甘肃张子选的〈这一生〉、〈感觉〉(选自油印诗集〈张子选西部诗〉)。( 9) 四川尚仲敏的〈关于大学生诗报的出版及其它〉(选自个人交流作品集第一号,再选自〈大学生诗报〉第四期)。( 10) 河南黎阳的〈现状〉(选自油印诗集〈中原没有诗〉)。( 11) 北京徐虹的〈节日〉〉。( 12) 南京夏宁的〈他们〉(选自南京〈他们〉第一期)。还有现身在海外的现代诗人:( 1) 留美研究生严力诗歌的〈明天的昨天第三次〉(严力,男, 32 岁。曾为〈今天〉主要撰稿人并参与 “ 星星画会 ” 。现在美国纽约某美术学院读研究生。);( 2) 瑞典张真的诗歌〈城市情人〉(张真,女, 24 岁。曾就读复旦大学新闻系, 1986 年自印过油印诗集。她的诗被选入贝岭编的〈当代中国诗歌 75 首〉(自办)中, 1983 年出国,现已入瑞典国籍。);( 3) 西德张枣的诗歌〈四个四季夏歌〉(张枣,男, 24 岁。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毕业。现在西德威茨堡大学汉学系任教,曾为四川七君之一);( 4) 香港廖希的诗歌〈独白:节日〉(廖希,四川七君之一,现已迁居香港)。 1986 年 10 月 24 日的〈深圳青年报〉大展第三辑上还发表了徐敬亚于 1986 年 10 月 18 日撰写的《编后话》:全文如下: 对中国现代诗分蘖的现状来说,这是一次努力减少编者倾向的自然展示。自今年 7 月中至 9 月末止,我收到的自称群体,已一律入选。也就是说未加入批判性筛选。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部震动了我。 艺术 ,无从引导。多年来,理性和功利不间断地指示,宠垂昭昭。在正式的报刊上,人们就是不能看到诗坛探索的全部真实,漠视、片面、歪曲 —— 已远非个人性习惯。麻木的时尚,使我们连身边仅距一步的喧响充耳不闻。浅薄的桂冠与永远的夜郎,积滞诗坛。这是个传统,几千年来渊远流长。 开始时,没有想到与报刊隔绝已久的青年诗人们能这么快地汇集.这显然标志着一种焦躁、一种愤懑和一种敏感。 既然你自认充满力量,那么就让它展示吧。 A .当然,非现代主义诗歌的群体与个人,均未在这次征集之列。 B .限于版面,我对某些宣言和诗的删削,是近乎残忍与令人气愤的,我很抱歉。 C .遗漏是巨大的。限于我的联系,也限于时间。我希望将来能得到补偿。 D .也因为版面, 9 月 30 日由我执笔写的大展消息中所列的诗人们未能全部入选作品。此外,消息中预告的我关于语言问题的文章,亦另发。最后,《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将关注 “ 大展 ” 的反应,深青报将设 “ 大展回声 ” 的专栏或专版。欢迎阅读到它的朋友,向两报分诉看法。 ” 九 、举办意义 对 于举办这场大展的重要意义,徐敬亚在 20 年后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全面客观的阐述: 1、我十年前(1996)对 “ 大展 ” 的评价: “ 1986年,来自国家出版网络上某处偶然的机会,促成了中国现代诗一次规模巨大的集结。由于组织者变形的引导,使这个国家突然显现出了几十个众多的诗歌流派。这次展示的意义:是以公开出版的方式,将中国青年诗歌中最具异端的作品和言论,展览于公众。事实证明了它巨大的破坏力 —— 无论其刻意诡谲的想象、审判文明的胆气、攻诘世俗的恶毒,以及艺术上狰狞而瘦弱的面孔,在言论的意义上,超过了战前弥漫欧洲的先锋艺术,并比肩于六十年代美国文化异变。它留给后人最大的意义是:凝固了当年现代诗的盛大真况。哲学与美学上的鹦鹉学舌,大大减低了它的诗内价值。它首先泄露的是,中国艺术令人惊奇的人力资源和想象潜能。它其次展示的是,发出惊人之语者们残酷的局限。一个因暗中起伏而显得无比巨大的身影,在全裸中反而露出了一排排清晰的瘦骨。它,以自己巨大的规模和浅薄的水准向世界表明:人类本世纪最极端的苦闷,在文化衰落的古国已经撒下了无边无际的、焦急的种子。从而形成了一处当代世界上最盛大最混乱的诗歌集贸市场。某一历史时期的兴奋余波,常常在其发端中止后,继续蔓延。如猛虎出山的现代诗,在其后的几年里,仍在广泛的地区内不断地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展示。1986-1989,得了 “ 展示病 ” 的中国现代诗,只有虎之贪婪,它从来没有展示出虎之勇猛。 “ (引自我写的《隐匿者之光》之 “ 历史将收回赝品 ” ) 2、我三年前(2003)对 “ 大展 ” 的认识:贡献:广泛而深入:凡1986年写诗的中国青年,几乎都成为了大展的作者与读者。反响:强烈而不同:来自现代诗内部的高声赞美与现代诗外部的强烈反感,使大展的反响成为一匹黑白分明的双面大象。A、促进了艺术民主:现代诗大展开创了中国大规模诗歌集结的先河,粉碎了官方诗歌阵地对现代诗民间创作的封锁与禁锢,促进了中国诗歌在编辑、解读、评论方面的民主风气;B、激活了诗歌创作:各领风骚三五天、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大展后人们对其贬意的评论语言。但大展也使一大批不出名的青年诗人登上了诗歌宝座。各地无数 ” 只知北岛,不知有俺 “ 的诗歌好汉,冲破了《今天》派诗歌对现代诗坛的艺术垄断,使朦胧诗后的中国诗坛,再次出现了一派虚假繁荣的大好局面;C、形成了示范效应:大展后,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一股 “ 诗歌大展 ” 的热潮与广泛的群众运动。一时间大展林立,旗幡浩荡。也算贡献。弊端:夸张与虚假:由于我个人对大展不自觉施加的、偏激的主观作用,使1986年诗歌大展具有了明显的夸张色彩。夸张性主要表现为三点:A、夸张的诗歌规模:为表现更大规模的诗歌运动现象,对所收到的诗歌作品,我没有进行更多的编辑与删除(其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来稿,可惜无法收录了);B、虚假的诗歌流派:在大展邀请函中,徐敬亚的 “ 中国诗坛应有打起旗号称派的勇气 ” ,对各地诗人们编造诗歌派别的现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中国诗坛数十家所谓流派一夜间涌出;C、放肆的诗歌主张:由于我在约稿信中使用的、在当时鲜见的、宽容的编辑语气,尤其在诗歌主张的无原则限定,对各地艺术观念并不成熟的青年诗人形成了强烈鼓动,致使众多青年放纵了自己原本的诗歌观念,写出了某些并不能代表其创作的、吓人的艺术宣言。 3、我今天说:不过是提前20年做了一次 “ 诗歌网页 ” 。网络,及网络诗歌的出现,使对 “ 大展 ” 的评价变得相当简单。就把它看成是一次超前出现的网络诗歌吧。它的规模哪里比得上网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诗歌网页。假如某位现代人想测试一下20年前的人们对QQ、手机、网络等突然降临的的惊奇 —— 那就读一读《86 ’ 诗歌大展》及本文所描述的 “ 奇观 ” 。一个具有超现实意味的、20年前的网络诗歌实验,其意义是:在一个艺术禁闭时期出现的一次 “ 火山喷发 ” ,它带给当年人们多少狂热多少惊喜,也就意味着今天的人们享受着多么巨大的幸运与自由。现在看来,当年的青年诗人们的内心可能多了些忧郁,少了些透明。但那是中国现代生活的必要转变与前奏。从他们波澜起伏的内心出发,中国才走到了今天。正像我在 “ 大展 ” 前言中写过的那样: “ 曾经华光通体的主角们,已经化为黯淡遥远的背景。蹩脚的新价值已走上舞台。也许,哪一棵草都灰溜溜的,但是,季节变了! ” 十、结束语 如今,在时隔 20 年后,重新回顾《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事件,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现代新诗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已经十分成熟的阶段,必须承认,大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大展的举办,犹如一座广阔的舞台,不但使中国大批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脱颖而出,精彩亮相,而且还为促进中国新诗各种流派的诞生和成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众多原来只活跃在民间诗歌界的诗人,因为参加了大展而从此扬名天下;众多不被承认的诗歌群体,更因为参加了大展而得到诗坛权威的充分肯定。在 1986 年,对于青年诗人来说,当年最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事,毫无疑问就是能在大展上亮相。相反,很多青年诗人因为没有参加大展而留下了此生最大的遗憾。由此可见,大展给当时的青年诗人带来的影响之大。 这场大展既是中国新诗史上空前的大展,我相信,这场大展必将是中国新诗上绝后的大展。尽管,在 1986 年以后,各种诗歌大展也蜂拥而起,但是,其规模、其影响、其阵容、其价值、其意义,已经无法与这场声势浩大、影响巨大的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相比较。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现在,无论是将来,《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 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已经成为一座永远高耸在中国新诗史册上难以超越的丰碑。 (特此鸣谢徐敬亚大哥和蒋维扬大哥。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他们两位最值得我尊敬的大哥不但为我提供了全套十分珍贵的报纸原始资料,特别是徐敬亚大哥还为我寄来他近期撰写的有关大展的文章,给我提供了十分翔实丰富的内容,使我能够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篇资料的写作。在这篇文章完稿后,我寄给徐敬亚大哥征求意见。 10 月 8 日,他回信说:红伟:文章收到。看到你做了很多工作。祝贺并谢。在此,再次向他们两位大哥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2006 年 9 月 22 日 ——2006 年 9 月 27 日完稿 (姜红伟, 1966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组织倡导者。 1986 年曾创办中国第一家《中学生校园诗报》。中国八十年代诗歌黄金时代历史研究者,八十年代民间诗歌报刊资料研究收藏者,八十年代大学生中学生校园诗歌报刊研究收藏者。曾创作第一部全面描述八十年代中国诗歌黄金时代十年历史书稿《怀旧 1980—— 中国八十年代诗歌黄金时代十年历史备忘录》一书,其中部分章节《八十年代大学生校园诗坛历史备忘录》《八十年代中国民间诗歌报刊创办历史备忘录》《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历史备忘录》《八十年代青年诗人出版诗集诗选历史备忘录》《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创办公开发行诗歌报刊历史备忘录》《八十年代为中国诗歌做出重要贡献的编辑历史备忘录》今年 2 月份至今在网络上发表后在全国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先后有一百多家网站和论坛转载。最近,他撰写发表了五万多字的长篇文章《重出江湖万里行 —— 姜红伟 2006 年夏天走访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兄弟姐妹纪实》。目前正在主编中国第一本全面记录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历史资料《怀旧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岁月》,中国最有影响媒体广州《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曾发表记者对其进行专访的深度报道。现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工作 ( 邮编 165036) 。姜红伟邮箱地址: hz_jhw@126.com 联系电话: 0457——3432009 手机: 13329375168 新浪博客地址: http : //blog.sina.com.cn/u/1242613385 ﹥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78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解困扰俺多年的一问题——三人行有师焉!
热度 5 wangxh 2011-9-8 12:00
又解困扰俺多年的一问题——三人行有师焉!
与另外两位同事吃过午饭回实验室,看见一颗树上的花,随口问了一句(没打算得到正确答案):“这是什么花或什么树?多少年来俺一直不知道!”其中一位脱口而出“木菊”,真是三个一起走的人中就有老师呀!随后又用手机拍摄几张来检验一下新买的手机照相功能怎样。
个人分类: 心之悟|3532 次阅读|9 个评论
一位数学老师走好
math611 2011-3-30 16:36
沉痛的心情去探望请昨天去逝的一位老师家属。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心情也十分难过。老先生退休后精神不佳,长期住精神病院,其夫人病瘫在床。还好,今天看见老师夫人状态好转,能够坐轮椅晒太阳,心中倒是一些安慰。 尽管没有追悼会,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王震宇
suqing1961 2010-11-23 23:34
刚来出版社,首先就是熟悉情况,包括认识每一位职工。认识王震宇源于他参加我为转企改制献良策征文活动,他的投稿我对出版社冗余人员分流与安置的理解与设想,通过盲评获得了二等奖。获奖征文评出后,办公室人员向评委公开了每一位获奖者的姓名,王震宇获二等奖引来在场的人一片惊讶。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个单位的主流人员获奖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一位被边缘化了的人获此殊荣就让人有点出乎意料了。听同事介绍,王震宇原为美术编辑,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期美编室撤销后,他先后被杂志中心、经济图书室、数字图书室收留,从事他不甚熟悉和擅长的工作,自然难以完成编辑每年的经济指标,从而逐步被边缘化。然而,这次王震宇不仅积极参加了征文活动,而且还成为 7 位二等奖获得者之一。 第二天我在数字图书室真正认识了他。给我的印象,那是一位低调、低沉的人;之后,偶尔在电梯口处看见正在抽烟的他,他也只是对我的打招呼问好予以点头示意,再无多言。寡言的他,常常让我觉得在那瘦小的身躯里有一颗被深深压抑的心。 王震宇是我社资历最老的在职职工之一,他 1975 年高中毕业后,随到顺义农村插队务农, 1980 年 3 月到科普出版社工作,时年 24 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华。可以说,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出版社。王震宇是一位颇有才华的人,在 11 月 4 日 我主持召开的出版社转企改制人员安置座谈会上,许多职工夸他是我社版式设计第一人。杨艳在谈到2001年我社出版的 《妇科手术笔记》(第1卷)这本图书时,曾经感慨地对我说: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是王震宇做的,在那个时期他就有这么超前的设计意识,实在令人钦佩。我看过这本书,这确实是一本内容和设计堪称完美的优秀科技图书。 王震宇确实是一位优秀的美编, 1989 年他主持设计了我社重点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选集( 1949-1989 )》, 1990 年参与设计了大型画册《北京亚运建筑》,他的一些图书还获得了装帧设计奖。 王震宇一直也是一位称职的职工,十多年前,王明东曾给他这位部下的年度考核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对工作满腔热情,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善于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自身素质较高,年年超额完成定额指标。 就是这样一位在美编岗位上年年超额完成定额指标的职工,换了一个岗位后,却成了出版社的负担,成为需要别人背的累赘。这就好比一条在水里能自如畅游的鱼儿,把它拎到岸上比赛跑,结果可想而知。 王震宇在 2005 年年度考核表短短的个人总结里,留下了这么几行字:前路未有穷期,革命尚未成功,吾辈尚需努力。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伤感?迷茫?无奈?拟或是自责?自勉?自嘲?其间的苦痛和酸楚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味。 王震宇一定是对被分流有切肤的体会,他在征文中指出冗余不能简单看作多余,冗余具有候补替代的作用。他是这样分析冗余的成因:由于历史、更多则是人为的因素,如机构的调整与设置不是以生产和业务需求为中心,且无长远建设规划,决策者随意很大,甚至个人的好恶、感情因素乃至利益关系掺杂其间其直接后果是管理层面上的薄弱甚至混乱,岗位职责界定不清,人员没有合理的分流又何谈安置?人有其职又无岗可上,冗余之名己所不欲,又奈之如何? 还是在 出版社转企改制人员安置座谈会上,有职工进言: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就看你把他用在什么位置上。王震宇和这位职工的这些肺腑之言,对我们这些手中掌有职工岗位调配权的社领导来说,当是警言。 正是身处这种境遇,王震宇开始用征文为其他有过同样境遇的职工仗义执言,开始为我社的转企改制建言献策:如果我们以国家和集体的安定团结为大局,以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为灵魂,以生产和业务需求为核心,以我社长远建设规划为蓝图,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出发点,如果上述要素被各层管理者及每个员工接受,冗余人员的产生当从何而来?分流与安置又何难之有? 重温王震宇这些滚烫的文字,我对他倍生敬意。 然而,天不假人。王震宇上月底已经离开我们去了,而且走得是那样的突然,那样的意外。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王震宇同志。 深深地怀念着,我们的战友。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4468 次阅读|4 个评论
来个机器人同事怎么样?
gl6866 2010-11-20 23:08
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出现过一批专门破坏机器的工人,因为他们认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史称这些捣毁机器的人被为勒得派(Luddite),勒得派之所以能成派主要是他们给企业制造麻烦。这让我想起来狗来,当你去用石头打狗,他不会去咬人,而会直接去咬石头。到了21世纪,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寒冬里,全世界都在为生计奔波。但是,资本家可不这么想。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将他们不想要的人裁掉。那么他们有什么高招呢? 老板并不傻,他们掏钱让科学家开发出聪明的机器人,一开始这些东西在人的眼里一直是傻乎乎的。但现在再有这样的想法可真是昨日黄花了!机器人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工作视野。我们先前认为那些傻大笨粗的活,如在汽车制造厂,工业用机器人(经编程后自动执行多种工作的机器)通过把员工从最脏、最危险的工作(如焊接、喷漆、以及搬举沉重的零配件)中解放出来,已提高了生产率。如今新一代的机器人能够完好无损地拿起鸡蛋,或者能在莴苣叶中找出蜗牛,它们能够承担过去需要眼快手巧的日常杂务。若部署得当,机器人可以让企业为现有及未来员工创造有意思的工作岗位,削减成本,增加产能,并防止制造业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就拿德国来说,相比英国,它挽留住了更多的工程师,同时为每1万名员工配置了5倍于英国的机器人。 机器人不会顶嘴,不会生病,一周七天,每天能24小时不辞辛苦地工作,不用上卫生间,只需偶尔充充电即可。从表面看,机器人是完美无缺的员工。但如果一开始没有安排好,后果会很严重。于是,当代的勒得派出现了,机器人系统方面的首席科学家伯恩(David Bourne)就说:我见过员工们拔掉机器人的插头,明目张胆地损坏机器人。员工们担心自己或者工友会因此失业。尽管肆意损坏行为仍属凤毛麟角,但它们的发生很好地警示了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倘若员工感到应用技术后,自己的生计遭受巨大威胁,就会想方设法使出 阴招。但倘若机器人抢走了每周让你领取固定薪水的工作,那么所有这一切对你来说压根就不是宽慰的消息。正如一位裁员的老板所说:当你的员工在车间第一线为你效力了30年,你很难告诉他们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 逐步采用自动化有助于融洽劳资关系:赢得时间,让被替换的工人得到重新安置、自然减员,或者接受再培训,成为机器人看管员。英国肉饼制造商Ginsters 通过改用机器人做包装及搬运工作,使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该公司生产总监理贝恩(Richard Bain)说,在企业扩张期间逐步引入机器人,成功实现了在不裁员的情况下产能翻番。可是,并非所有的员工都如此幸运。有些企业在哪些人看护机器人,哪些人重新安置,哪些人离岗方面面临痛苦的抉择。ABB机器人公司负责英国及爱尔兰的销售及营销经理普拉特(Nigel Platt)说,他的公司曾帮助客户执行挑选员工担任机器人技术员的棘手任务。他表示,相比教会自动化工程师如何焊接,教会焊工维护自动化系统要容易一些。但并非所有的焊工都有强烈的意愿或者必要本事来学习机器人技术。 那么,如何才能与工作场所的机器人相处呢?首先,别当试验品。购置最新款的机器人系统是件愚蠢的事,伯恩警告说。至少得等第二版面世。其次,不要低估你的员工。焊工与机修工有足够技能成为机器人技师,第三,争取员工支持。奥迪请车间工人找出改进机器人表现的地方。找到的员工升任机器人操作员、编程人员或者调至正在扩大的部门,如电动汽车生产线。否则员工就不会真心帮助我们,奥迪规划总管雷科特(Arne Lakeit)建议。第四,用够你的供货商。Ginsters邀请机器人供货商派遣实习工程师及设计师到工厂充当操作员。供货方员工发现机器人实际工作状况以及如何使性能更上一层楼。英国发那科机器人公司(Fanuc Robotics UK)的做法是:让客户派遣最棒的学徒与它的团队联手,从而鼓励客户把机器人技术完美契入生产经营。工作场的机器人有时可能太像真人。适当体现一些人体特征能够养眼,但伯恩教授说,机器人若能以假乱真,则会让人害怕。 培训要求也不应低估。2004年,阿尔拉食品公司(Arla Foods)在它位于瑞典延雪平(Jnkping)的奶牛场实现了货盘及板条箱的自动化控制后,订单处理更为快捷、也更准确。但在最初运行的几个月里,叉车司机使用旧经验、老办法,不断试图加快电脑控制的工作流程,而没有意识到机器人不会象真人一样操作。随后机器人工作出现了紊乱,客户有关订单延误及装货错误的大量投诉接踵而至。我们自认为员工培训已经很充分, 阿尔拉食品公司技术经理阿尔文(Ola Allvin)说。但随后发生的事清楚表明: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倘若一切能重来的话,阿尔文先生说他会少花些时间在课堂,多花些时间在工作第一线,提高操作员与机器人之间的相互默契能力。奥迪汽车公司主管规划的雷科特也有同感。他说,没有基层的反馈,再完美的计划也会前功尽弃。你在设计过程的细枝末节时,必须利用目前完成这些工作的人员的知识。 让留下操纵机器人的工人拥有更大的设计发言权,也能提振其士气。英国华威大学的扬(Ken Young)是英国机器人自动化教授,他曾亲眼目睹团队解散后造成的不信任,他认为重振留下人员的积极性乃是当务之急。如果操作员有心让整个系统良性运转,系统就能良性运转,他说。但如果他执意不想让整个系统好好运转,系统就不会顺利运转。那么机器人行业观察人士如何看待未来?随着它们的能力渐趋增强,有些机器人看上去开始更像真人。对于能够从装配工作转行包装工作的双臂机器人,制造企业安川电机美国莫托曼机器人公司(Yaskawa America Motoman Robotics)选择了人形的外形曲线。我们想让员工把机器人看成是他们自身个体的延伸,而非冷冰冰的机器,公司技术总监埃涅韦斯(Erik Nieves)表示。 目前,这些电子小器件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所以机器人基本上难以涉足它们的生产领域。等到你完成开发你的机器人,最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更新换代了,伯恩教授说。让机器人与装配线工人肩并肩一起工作是个工程挑战,但鼓励人类接纳机器人工友的管理挑战同样够呛。 这样的机器人你一定会喜欢吧!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4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雾山的杜鹃花开
罗帆 2010-5-24 07:45
4 月 9 日 ,我们系的老师们去孙教授的家乡黄陂云雾山春游。 云雾山地处武汉市黄陂区西北部泡桐境内,距武汉市中心区 65 公里 ,是一处以山地为主的自然风景区,享有西陵胜地、楚北名区、陂西陲障、汉地祖山的美誉。云雾山是大别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武汉市延绵最长的山脉,主峰海拔 709 米 ,据说是市里的最高峰。山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植物繁多,野趣横生。 尽管今年的倒春寒毁掉了许多花蕾,但十里花山朝阳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灿然开放,似绚丽的红霞飘浮在青山翠谷之中,令人陶醉。 据民间传说,云雾山上美丽的杜鹃花,唤来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飘然落入仙女池,恰好让勤劳善良的董永遇见,造就出人间一段美妙佳缘 。 明媚的阳光下,我们驱车来到另一座山。 这里的山势略险,怪石嶙峋,花儿更红。 徜徉在花丛中,我们流连忘返。 最后,在山顶的岩石上,我们散坐着拍了一张合影。 山花烂漫时,我们在丛中笑。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447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 要学会和同事相处的30个原则
bing 2009-12-4 12:08
1.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自己没错(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 2.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3.大方一点。不会大方就学大方一点。如果大方真的会让你很心疼,那就装大方一点。 4.低调一点,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要比临时工还要低调,可能在别人眼中你还不如一个干了几年的临时工呢)。 5.嘴要甜,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会夸奖人。好的夸奖,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不要过头到令人反感。) 6.如果你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工作顺利的不得了,那你就要加小心了。 7.有礼貌。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长辈的称呼和年纪大的人沟通,因为你就是不折不扣小子辈。 8.少说多做。言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9.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0.手高眼低。 11.遵守时间,但不要期望别人也遵守时间。 12.信首诺言,但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承诺一直记在心上并信以为真。 13.不要向同事借钱,如果借了,那么一定要准时还。 14.不要借钱给同事,如果不得不借,那么就当送给他好了。 15.不要推脱责任(即使是别人的责任。偶尔承担一次你会死啊?)。 16.在一个同事的后面不要说另一个同事的坏话。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要微笑。 17.避免和同事公开对立(包括公开提出反对意见,激烈的更不可取)。 18.经常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 19.说实话会让你倒大霉。 20.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21.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又自负了,又骄傲了,又看不起别人了。(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没有别人的合作和帮助也是白搭) 22.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要忍耐一生的啊,有的人一辈子到死这门功课也不及格) 23.新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融入到其中哪个圈子里去。等到了足够的时间,属于你的那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 24.有一颗平常心。没什么大不了的,好事要往坏处想,坏事要往好处想。 25.尽量不要发生办公室恋情,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在办公室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包括眼神。(如果你或者对方已婚,恭喜你,兄弟。你,死,定,了!!!) 26.会拍马屁(这是和顶头上司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小心不要弄脏手。切忌用舌头去舔马屁。 27.资历非常重要。不要和老家伙们耍心眼斗法,否则你回死得很难看的。 28.好心有时不会有好结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 29.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30.如果你带领一个团队,在总结工作时要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把功劳都记在下属身上。当上司和下属同时在场时要记得及时表扬你的下属。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转载自: http://346340029.qzone.qq.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2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