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悼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热爱生命——悼念杨汝清教授
nli2233 2009-9-8 22:39
杨汝清(青水洋)教授在科学网的博客是名副其实的名博。他在科学网总共写了 150 多篇博文,精品迭出。到今天为止,杨教授的博客总共获得了 56 万 6 千多个点击,排名 31 位;他的博文平均点击量高达 4500 多,列第 4 位。这个成绩,足以傲视科学网 99% 以上的博主。如果再把这是杨教授身患绝症之后,一边跟病魔做斗争,一边笔耕不辍这个因素考虑进去,那么说杨教授的博客成绩可以傲视科学网所有的其它博主,应该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 杨教授的博文我读过不少,收益良多。我是 2008 年 8 月开始在科学网开博的,跟若干博友之间通过短消息进行过不少私下的交流。我注意到,科学网博客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在这里给我留言吧。利用这一功能的留言,其它博友也看得到,这恐怕是这一功能较少被利用的原因吧。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博友在我的博客上利用这一功能留过言,这位博友就是杨汝清教授。 留言的来龙去脉,我在 2008 年 11 月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早期海龟李耀通博士》(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968 )的开篇有所交待。援引如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杨汝清教授的博客上面回忆蒋新松院士的文章,非常感动。同时,不免想到我国机器人领域另外一位领军人物李耀通研究员。于是,我在杨教授的博文下面留了言,问杨教授有关李耀通的情况。留言以后,我马上意识到,这是杨教授好久之前写的文章了,就算留言,他也不一定能看到了。没有想到的是,我出差回来,就读到杨教授在我博客的留言了。杨教授说,李耀通是他的朋友,但英年早逝,实为痛惜。 从这件小事,可以约略体会到杨教授的平易近人的品格和乐于跟博友交流的态度。顺便说一下,在科学网,平易近人、乐于交流大牌博主不在少数,这是我喜欢科学网博客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通过这件小事儿,我才开始知道科学网有这么一位不用实名的名博。不过那个时候他的实名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通过阅读他的其他博文,我才知道,杨教授是身患绝症的病人,是一位跟死亡做抗争的斗士,是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 杨教授跟本文提到的蒋新松院士和李耀通教授都是搞机器人的,三个人都是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并无一例外地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从杨教授的简历中可知,他于 80 年代中期在机器人领域最有名的高等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过三年的合作研究,而后回到中国, 1986-1995 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995 年后调入上海交大。我于 1990 年代中期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工作的时候,去过沈阳自动化所两次,但那时候杨教授已经调入上海,所以无缘见面。 那个时候,沈阳自动化所是中国科学院非常有名的研究所,是个改革的正面典型。有相当一段时间,国家关于 863 计划成就宣传材料里面,说到主要成就的时候,沈阳自动化所的水下机器人研究是一定会提到的。除此之外,沈阳自动化所的工业机器人研究在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成绩也是科学院改革成就的典型。我相信,这些成就里面,一定有海归之后在沈阳自动化所奉献了近 10 年璀璨年华的杨教授的杰出贡献。 杨教授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跟疾病的抗争,在科学网上是有目共睹的。杨教授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不少博友。其实,关心杨教授的博友们,也想到了会有告别了一天,只是大家希望这一天慢一点到来。不幸的是,这一天还是来了。 对于逝者,我们无力回天,只能追思,寄托缅怀之情。对于生者而言,杨教授的英年早逝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正是热爱生命!这里的热爱生命,包括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保养,注意劳逸结合等等,也包括万一染上疾病,要乐观向上、积极治疗,勇敢地跟病魔搏斗。 善待自己吧,不要过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惟其如此,才有本钱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9 年 9 月 9 日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9348 次阅读|3 个评论
您融化在青山绿水中 - 悼念杨汝清教授
liangjin 2009-9-8 18:05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65岁的人生享年不算长。然而当生命融化在青山绿水中,在亲人中溶合,在同事中褒扬,在学生中重现,在网友中追忆,那么他的生命超越了年龄。 我在科学网开博后一年没有上科学网,错过了和杨先生交往的机会,上科后只看到杨先生的一篇我又回来了,却让我深深震撼。杨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坦然面对病痛,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聊聊数语,以寄哀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友记忆中的青水洋
jxz1963 2009-9-8 13:44
科学网博友记忆中的青水洋 在《科学网》开博的博友中,唯有青 水洋 先生是用笔名或化名的,这在当时《科学网》的解释中,青 水洋 先生是一位癌症患者,不愿受到打扰、不方便公布其真实的姓名,而后公布了青水洋是杨汝清先生时,大概也是在今年初的事情了! 记忆中的青 水洋 先生的博文是十分讨人喜欢的,可以说青 水洋 先生的大多数博文我都阅读了,有些还记忆犹新呢?例如他的近作 水变油 避不开的话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977 ),学习王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269 ),温总理赞美的胡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794 ),以及写普通大学教师们治学严谨的博文第一次严重的迟到让人有一种感动得掉泪的冲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27 )。青 水洋 先生的我忽悠了赵本山一把(上、下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570 )和幼教老师的高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42 )读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还有描写文革中一些事件的博文,如 我经历的林彪一号命令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168 )和 我经历的文革抢枪事件(上、中、下) 等博文,都是读来让人难以忘却的佳作。 在我博客友情链接的26位学者中,青水洋先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特别是大师上次病后,我们一直期待着他的新作,在他的新作我回来了,让我当时感到大师的病已经痊愈了! 今天在《科学网》哈见到的消息,让人心头一惊:大师青水洋已去,一滴水终于汇集到海洋去了! 愿青水洋大师的在天之灵永存、永放光芒! 愿《科学网》的博友永远记住一个响亮的名字青水洋!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哭 --- 如冰山青水,流入了海洋...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9-9-8 13:19
哭 如冰山青水,流入了海洋... . 在的时候 --- 冰晶玉洁, 无欲则刚 走的时候 --- 无牵无挂, 清流入海 ... 谨以此文悼念杨汝清先生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7255 次阅读|8 个评论
甘露撒向人间!沉痛悼念杨汝清老师
chrujun 2009-9-8 09:18
您流入了大海, 但您还念记着我们。 从今以后, 滋润着大地的每一滴雨露, 有您无穷的关爱。 当生命之水撒向人间, 我看见了您的微笑。
个人分类: 草根学诗|5168 次阅读|3 个评论
悼卓琳同志
suqing1961 2009-7-30 15:42
生死起落患难共, 睿智辅佐德望重。 音容犹在人杳然, 贤懿风范长传颂 。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36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在北京大学悼念季羡林先生随想
李丕鹏 2009-7-15 00:30
2009年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季羡林先生平静的走了。带着他要活到150岁的美好愿望走了。 我是非常悲伤的。我没有机缘见季先生,但是从他的文章里学到很多东西。从初中时的《季羡林散文选》,到高中时陆续拜读《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又到大学时读《病榻杂记》,再到今年刚买到的24卷《季羡林文集》,一路读着季先生走过,也就是一路学习季先生走过,有这些书籍陪伴,就好像有季先生在指引我。我是多么想拜见季先生,似乎随时都有这个憧憬,然而,现在却彻底破灭。这位给我无数陪伴的老先生走了。 季先生的学问,我是不懂的。可能了解季先生学问的人也是不多的;完全学到的,恐怕是没有的。但是,每当我看着我能读懂的季先生的文章,似乎耳畔有季先生的声音在读给我听,那带着山东口音的普通话,难道是我看书时的真诚和认真带着我走进了季先生的世界?《牛棚杂忆》里那讲述着文革期间季先生的受苦受难的字句,令我流下伤心的泪水,我不只一次想过,如果我在当事,愿意替季先生承受;季先生的学生、朋友冷眼看待他时,我又不只一次想过,如果我在当事,会不顾一切的跟随季先生。《留德十年》里回忆着季先生与德国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西克教授等等的师生情时,我又留下感动的泪水,这是多么幸福的经历啊。。。。。。带着感情去品味季先生的文章,就是真正走进了季先生的内心世界,如此,是会爱上季先生的。 知道季羡林其名的人大概是不多的。不过,季先生又何必为那些不了解他的人所知道呢? 今天,我带着悲伤走进北京大学,走到百年讲堂。在这里,有季先生的灵堂。我肃穆的走进排队的人群里,带着一朵白花,慢慢进入灵堂。在签名册上,我留下自己的名字,希望季先生能知道,我这个千里之外的仰慕者来追思他了。轮到我走到遗像面前,我凝望着季先生的笑容,又想起季先生是以98岁高龄毫无痛苦的离开,心里有了一丝安慰,默默地念着想好的话,认真的鞠躬三下,退开。我想去季先生的故居朗润园看看,于是问了守灵的同学怎么走,当我说起想看看季先生在朗润园种下的荷花季荷时,那位同学说她好想哭,我突然也悲从中来,泪水在眼眶里转,险些跌落下来。 我询问着朗润园的去路,终于来到了季先生的故居朗润园13号楼201室。简单的4方窗户,很难把这2间屋子和这位大师连系起来。但是,我立刻意识到,我想错了季先生几十年来沉浸在心爱的学术研究里,这是最大的快乐,和房子的豪华有什么相干?! 屋外,就是池塘,里面生长着季羡林先生亲手种下的季荷,现在水已近干枯,只有池塘中央的荷花还生长旺盛,又是夏日,他们大多开着淡雅的荷花,令人觉得很有生气。不知他们是否知道,主人已经悄然离开他们了。池塘边的凳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全部拆除了,如果季先生想来看看他的季荷,又坐在哪里呢? 2009年7月14日夜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不朽是文章:束炯教授为应龙根教授撰写的悼词
热度 1 王铮 2009-6-29 19:21
应龙根永远地走了,离开了他眷恋的学术研究和日夜思念的未成年女儿,年仅 57 岁。我们是曾经的系友,也才是 2000 年回国后,才正式和他交往并成为挚友。时值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在美国学界已渐入佳境,正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 。他住医院期间,我经常害怕见到他,怕他离去;当他撒手人寰时,我总想写为他写上几句,内容也是早想好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 应龙根出道时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成绩斐然。去美国后,师从国际知名的空间分析大师 Author Getis 教授,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对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两大建树。他与他的导师 Arthur Getis 教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空间自回归和滤波计量经济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两极化进行分析,被认为是空间统计学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模型。他对于地理信息空间中,从物理空间到一般空间理论的刻画及其实证研究,堪称这一领域的又一扛鼎之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他的学术境界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因为我的学术背景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这是束炯教授谦虚之词王铮注),很难想象,没有他和几位同道的帮助,从实验室的命名到研究方向的确立,我能够走到今天。而如今我们又一次需要他的智慧时,需要在更高的境界实现实验室的奋斗目标时,需要实现我们之间曾经许下的合作研究诺言时,他却永远地离我而去,每每念及此,怎不使人痛断肝肠! 应龙根中学毕业于国家动乱时代,读书不多,为追回失去的岁月,远赴异国他乡,勤奋求学。每日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矢志不渝、终成正果,我可以想象其付出的艰辛。我们经常在一起神聊,每当他和我谈及此时,都会流露出孩童般的快乐。 应龙根是一个很纯洁的人,他的真诚,他的坦荡,他的执着,他的忧虑,他的天真,盖源于他那颗赤子之心。他的纯粹与清澈和当下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回国多年,依然遵循着在美国当教授时的治学规范。多年来一直守着单一的自然科学基金,孤独前行,偏执清贫。今天当我们站在他的灵堂前,追思他恪守追求着千百年来先圣哲人们宣扬的崇高境界,也不知这能唤回人们多少学术良知?如今他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个脱离了悲苦的世界里,幸福欢乐;在一个的纯粹国度里,潜心研究;他在上苍注视着我们,期待又安详。 束炯 2009 年 6 月 28 日于丽娃河畔 束炯教授简介 :束炯,博士,三级教授,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主任,主要从事城市大气环境、城市遥感和城市气候研究。束炯与应龙根教授同龄, 1968 年初中毕业后到安徽农村作知识青年,后来当了铁路工人, 1983 年以自学成才身份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气候学研究生,为华东师范大学与利物浦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 又讯 :应龙根教授追悼会于 2009 年 6 月 29 日在上海龙华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主持了追悼会。应龙根教授的女儿在外婆陪同下参加了追悼会。 注 :应龙根1990年出国留学的第一个大学是孟菲斯大学,硕士导师是华人学者孔祥德。 应龙根教授参加王铮学生论文答辩。右起:应龙根,束炯,吴兵(学生),承继成,郑一萍(学生),王铮,丁平兴,徐建华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9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川地震1周年了
cooperlin 2009-5-12 13:41
512大地震一周年了,我们该作些什么。 是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纪念,到处挖掘英雄模范,重演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喜剧,还是相对安静地进行灾难回顾,反思地震带给我们的种种思考,总结在灾难中、灾难后我们所获取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这几天,媒体所见,还是前者居多啊,我不敢说99%或90%,说一个大部分吧。 眼下,在我看来,反思512地震,还是有许多方面可作文章的。地震预报的是与非,科学新闻做了专刊,很好。而地震多发区的校舍建设问题,不见教育部,也不见四川省有任何深刻反思的话语,有的只是四川官员的推脱之词。以至于黄老邪都想抢个教育部长当当,来替现在的部长大人表示表示。在新建校舍方面,目前又存在部分地区超标准、高豪华地建设问题。援建的钱就那么好花么? 反思512地震初期,人员组织的混乱、指挥的非专业对抢险救人的影响,对今后的救灾抢险的组织工作意义不大么?反思救灾初期,志愿者的无组织、无秩序给当地的抗震工作带来的混乱,为今后的志愿者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其意义不大么? 地震一年了,还有许多数目字没有搞清楚。就比如公布一个详细的学生名单就那么难么,以至于闹得轰轰烈烈。在抗震初期,有些地方政府承诺的对垮塌建筑鉴定和追究的事情,哪怕是有那一处呢,也是对地下的诸多冤魂的一个交待。 不要把512地震周年祭变成一个欢天喜地的晚会,好不好。 14:28分,让我们默哀,为灾难中遇难的同胞。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念母亲去世一周年
麦立强 2009-5-1 06:08
【妈妈,就在去年的今天(2008年4月30日,阴历三月二十五日),您安静地离开了我们,而那天离您的节日母亲节也只有十天的时间,您的满堂儿女多么希望能和您一起度过温馨而又幸福的时光。今天,远在大洋彼岸的您的儿子,在您辞世一周年及又一个母亲节到来之际,作文一篇,寄托哀思和感恩之情。】 365 个日日夜夜,您的音容笑貌 对我来说还是那样亲切 真的感觉 好像您出了趟远门 而我们 只能在盼您归来的日子里思念着过去 多少次梦中与您相见 然而醒来泪湿满巾 您的辞世 让我们明白 世上两事不能等----孝顺与行善的含义 使我们体会 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楚 您用辛勤劳作的一生 宽容大度与人为善的胸襟 谱写了一个普通母亲令人尊敬的人生 今生 儿子无缘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企盼您 在天之灵 佐佑全家 与我们一起分享尘世欢乐 生命是短暂的 但您的智慧、力量和精神 必将在我们及我们的子女身上 得以延续----- 踏实努力 与人为善 您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以启迪 生命如此脆弱 有生之年 在享受人生创造辉煌的同时 应加倍珍惜 亲爱的妈妈 您的儿女想知道 何时才能与您相见 您的儿子 强 泣拜于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畔 2009 年4月30日 全家福(2006年1月河南老家)---------让人怀念的时光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77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临走了,我能留下什么?
rock6783 2009-3-31 09:53
廖永岩 广东海洋大学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本博文是博主对葛肖虹博文:《大家都来看 CCTV10- 大家-刘东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490 )和杨秀海博文:《你们在天国还好吗?清明节寄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494 )的评论,现整理如下,为悼念地质学大家刘东生院士,更为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1 、悼地质学大家刘东生院士: 人人都得为己, 毕竟我们都是生物,我们都得生存。 但是,有的人只所以能成为大家, 是因为他们在为己的同时, 还想到自己作为人的责任! 2 、清明节寄语:  走的,毕竟走了, 没走的,也肯定得走。 走走,过过 人间,天国 我暂时还没走, 但我肯定将成为一个走的。 将来某一天, 在我临走之前, 我到底能给没走的留下什么, 来证明我曾经来这走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56 次阅读|3 个评论
沉痛悼念陆炳元先生
王铮 2009-3-15 09:59
接到华东师大一位老师通知,原华东师大党委书记陆炳元先生去世,我谨致以真诚的悼念之意。 陆炳元先生的工作热情、个人魄力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陆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永志难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吴传钧先生
王铮 2009-3-15 09:44
在外地开会,收到中国地理学会的讣告,吴传钧先生去世。我心情十分沉重。鉴于地理学会特别通知,不要打扰他的家人, 各位同仁,务必不要往 吴 先生家里打电话或登门致哀 ,我用我去年在吴传钧先生祝寿会上的报告纪念吴先生。挽吴传钧先生: 大师何处有,传钧先生即大师,高山仰止声容在; 地理今日新,人地关系释地理,发展持续基础存。 中国地理学会 : 接收唁电邮箱: condolence @ igsnrr.ac.cn 作者2007年中秋节拜访吴传钧先生时合影 吴传钧先生就是学术大师 今天是吴传钧先生 90 岁寿辰,我很高兴,所以我要发言。 记得是 2006 年初,学术界传温家宝总理问:为什么现代中国不出学术大师?我当时曾经说,现代中国有学术大师,只是家宝总理你看不到。哪么谁是大师,我认为吴传钧先生就是大师。 什么是学术大师呢?大凡学术大师至少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有系统的学术开拓性;第二、持续地热情地组织学术活动。至于有高尚的人格,我想那是次生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为希特勒德国研究原子弹,与法西斯同伍,但是我仍然认为他是学术大师,不过是有缺陷的学术大师。 哪么为什么说吴传钧先生是学术大师呢?我觉得他不仅完全符合前面两条,而且他的人格高尚。 吴传钧先生是 1940 年代末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接着发生了 1949 年的革命,中国开始计划经济了。计划经济来了,国家需要布局生产力,传统的区位论不够了,因为区位论是考虑企业利益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这时国家关心的是全国利益,具有某种宏观经济视角。其次,当时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区位论被宣布为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因为杜能的区位理论是建立在地价基础上的。苏联革命后宣布土地国有,没有土地销售,于是没有了地价。区位论被宣布为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带头人承担起创立起新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这个新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地理学不同,它是一种宏观的。这样, 吴传钧先生等,放弃了经典经济地理学强调的空间观念而代之以地域, 地域与空间不同,首先他是一个区域,是有范围的空间,其次它是一个经济体,具有人口、资源和环境结构。他们把苏联的区域生产综合体引进中国,改造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把它作为一个经济体看待。吴传钧先生强调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类型,而且可以配置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什么,这是 1970 年代西方经济学才系统认识到的绝对比较利益可以内生形成的思想,也就是专业化分工的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构成了 1990 年代的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基础。可惜 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搞产业聚集,不搞专业化,甚至不要产业化,提倡建设自给自足的庄园式的人民公社,顺便提一句,人民公社不是毛泽东的发明,是另一个领导人的发明。没有了产业化和专业化就没有了现代经济,因此 吴传钧先生带头开创的宏观经济地理学 内容研究变得停滞不前了。但是地域系统的概念得于发展。这为 1978 年后的宏观经济地理学得以发展奠定了基础。地域系统的观念,对地理事物提出分类,是有理论抽象的。美国地理学派,例如哈特向,强调地理学研究特殊性,对象是个别案例,结果校长请他们走人,地理系关门大吉。任何一个学校,不论它有什么显赫地位,不搞理论地理学,地理学是发展不起来的。 吴传钧先生的系统的学术开拓另一个领域是 新人地关系学说 。关于人地关系理论,我得多说几句。最初的德国拉采尔学派把它解释为环境决定一切,俄国气候很冷,所以俄罗斯人冷酷无情,他有非科学性,自然遭到俄国人普列汉诺夫和斯大林的反对,被宣布为资产阶级反动科学。我们公认的学术大师蔡元培就是这样接受人地关系理论的,不过蔡元培大师认为中国地处温带所以国民温良恭俭让。但是这个学说后来被法国人白兰士学派发展为人地相关学说,地球对人类以一定概率关系作用,科学性加强了。 1950 年吴传钧先生、施雅风先生撰文说用辩证法改进人地相关理论, 1953 年后在学习斯大林地理科学思想旗帜下,遭到了系统的批评, 1956 年这个批判达到了高潮;谢天谢地,这个批判基本上是学术界的,所以没有人因此化成右派。 1972 年,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根据北京水库被污染的问题,翻译了国外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强调环境与发展协调,结果被指责为搞资产阶级的人地关系论,下放到了黄河委员会。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最初开拓者华东师范大学的胡焕庸教授, 1950 年就被下放到淮河委员会,后来只能研究自然地理学了。 1956 年,胡焕庸先生被点名批评提出中国人口过多,开荒是治标,节育才是治本。中国要节育的观点应该在马寅初先生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要考证。中国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研究,很多是李希霍芬等外国人开创的,我们还是应该承认他们的。 1980 年吴传钧先生撰文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从而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学说。人地关系被强调了两条新原则协调和人的主导性。协调,来自所谓人类生态学,是西方管理学的产物。但是主导是中国哲学的产物,荀子说人类在这个世界要分明使群,庄子说:要物物而不物于物。根据这个思想, 吴传钧先生提出环境保育而不是通常的保护,认为要提出建立环境保育体系 ,强调 PRED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顺便说一句 PRED 协调这个词实际上是我和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发明的,那时候我们是研究生,说话人微言轻。为了说这个思想,吴必虎说发明个外国词,国人就可能接受,我们就搞了个名词,果然流行。吴传钧先生肯定了我们这个词,并且提出 PRED 协调是现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问题。他突出强调了协调的主动性。在他的新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后来中国作了不少工作,特别是毛汉英先生作了许多工作。形成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学派思想。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主动地协调人地关系,而且这个协调是在地域系统体系下协调的,是一个资源环境有限的系统,这是吴传钧学术开创的新人地关系理论。现在西方地理学不大使用人地关系这个词,因为他们没有理解中国人强调的分明使群,要物物而不物于物,还不够理解地域系统的有限性。 总之,吴传钧先生 领导建立了宏观经济地理学和重构了人地关系理论 ,在学术研究上达到了解放前那些被承认的大师的学术贡献,他就是大师。只不过他两次创立理论,都在某种政治压力下,难能可贵。 吴传钧先生不仅作了系统的学术开拓,而且积极组织活动。长期以来,吴传钧先生是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他还积极活动,使得国际地理学联合会( IGU )恢复了大陆的中国地理学会的合法定位,并且被 IGU 大会连续两次推选为 IGU 副主席。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吴传钧先生积极扶植年轻人。 1986 年他领导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大会,这也是中国文化革命后第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学术大会。为了办好这次会议, 1985 年 12 月他专门约我,当时的北京大学研究生保继刚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梁韬到他家商讨会议细节,没有一点大专家的架子,平易近人又工作细致。 象吴传钧先生这样的学者,国内还有一批人。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提出那个问题呢?因为他看不见,一叶障目呀。我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学家吴传钧懂经济、懂地理,最应该成为中国的政协委员,可是中国地理界出了许多政协委员就是没有吴传钧先生,真是讽刺。就在那次我与保继刚去吴传钧先生家,我谈到黄万里先生反对三峡大坝的意见,黄先生曾经给我邮寄了材料,希望我在《青年地理学家》登出,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胆量登出,我们是个学生学术刊物,怕被关闭。这样的刊物,一个总支书记就可以关闭它。吴传钧先生说,三峡大坝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问题,将来会引出大量移民问题。我想吴传钧先生如果是政协委员至少可以直接向中央提出,帮助农民。可惜我们的领导人一叶障目了,什么是叶子,就是官本位。还有就是认知障,认为只有外国人才有学问,象我们有个科学思想,要发明个外国词才被承认。我告诉大家个秘密,吴必虎搞旅游规划,他使用一个词叫昂谱分析,有些人以为是舶来品,不是的,这是他的发明,别上当。 PRED ,昂谱,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是外国人的发明,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是外来货?因为他们习惯认为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高明,好东西都是外国人的。这个毛病不仅我们有,德国人也有。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在德国吃不开,后来被美国人重视了,出口转内销,他红起来了。这是 1950 年代的事,只认可出口转内销的德国,这时是一个二流国家了。中国要崛起,就得自信,就不要贬低中文。我这个人有点驼背,小时候干活留下的残疾,但是我见到外国人总是想挺起腰。我妻子说,孩子他爸,最近几年你好像没有年轻时驼背了,我说外国人见多了呗。我们中国人挺起腰,我们就可以发现身边有大师。承认中国的学术,你就会发现吴传钧先生开拓宏观经济地理学,革新人地关系理论,他就是大师。 附:2007年中秋节日记(节选) 2007-9-25 按编辑要求修改《中国科学的八年之痒》,拟发表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中秋节,与妻到吴传钧院士家拜节,谈新经济地理学。先生认为这是地理学的一个机会,关键是纳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接着谈到选拔院士事,先生多有感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沉痛悼念胡人亮教授,学习胡老师乐观向上的风范!
hi79hu 2009-1-10 14:32
今天参加了胡人亮老师的追悼会,追悼会当中我几次流泪,可能是为老师的离去,可能是感慨于老师的孩子类似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陈述,也感慨于夫妻相伴几十年后如何能接受阴阳相隔。 胡老师是我老师的老师,都是华东师大的老师,我是华东师大王幼芳老师的学生。那时,胡老师已经退休,只是偶尔来办公室。他专业方面的成就都是从王老师那里知道的。通过接触,能明显感受到胡老师乐观轻松的性格,或许这是所有和胡老师相处过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但是,我的感受却尤其的强烈,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沉闷的人,我个人认为我自己并不缺乏幽默感,也不缺乏说话等各方面的交流能力。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我总是很难轻松起来。因此特别向往胡老师那种乐观自在潇洒的性格。刚过去的元旦,我还给胡老师发了新年贺卡,说想念他的谈笑风生,并祝愿他身体健康,没想到新年后不久胡老师就走了,听说王老师已经帮我读给胡老师听了,但愿我的祝福曾经给胡老师带来了一些开心。胡老师子孙满堂,我想除了牵挂孙老师应该能够安详平静地离开。期待胡老师在另一个世界里依然能够乐观潇洒。而对于我,我想如果我能学着象胡老师那样乐观潇洒地面对生活,应该是对胡老师最好的悼念了。不是说吗,对逝者最好的悼念是活着的人们更好地生活。所以,我想我应该学着乐观一点,洒脱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有感|61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陈述彭先生追悼会(组图)
王铮 2008-12-2 14:05
12 月 2 日上午,天气有些冷,不过没有沙尘暴,北京的蓝天也起得早了。虽然我家有一件重要的私事,在说服妻子后,我与吴静、朱永彬去参加了陈述彭先生的追悼会。门口遇到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欧阳志远主任,他也是去参加追悼会的。欧阳先生代表生态中心与会,我们搭他的车,车上大家说了陈述彭先生关爱后学的故事,也说了研究生的生活问题。 参加陈先生追悼会的人很多,估计在 2000 人以上,排了很长的队。地理所周成虎副所长在门口恭迎大家,他的眼睛发红,显然是流了太多的泪。现在的研究生对导师有这样感情的,已经很少了。 参拜灵堂的队伍 我随着队伍缓缓地来到了灵堂前,堂前摆满了花圈,其中有一个花圈我看到是我的硕士导师梅安新教授送的。在灵堂门口,挂着一幅挽联,句子长,我遗憾自己没有记下来。进了灵堂,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任所长刘毅研究员代表单位迎接了大家,他显得有些憔悴,大家都为失去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而悲痛 。 灵堂门口摆满了花圈 灵堂正面挂着陈述彭先生的遗像,凝视这大家,让人感到声容犹在,也感到了作为后辈的责任。在遗像前,我与师弟周清波站在一起,三鞠躬,寄托我们的哀思。遗像右侧是李长春同志送的花圈,再右侧花圈刘延东同志送的。左侧对应的是谁,由于时间紧,没有能够看清。猛然,我想起,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国家领导人送花圈的追悼会。 本想摄下灵堂内景,但是想到不严肃,只好留着遗憾。门口碰到林珲、闾国年,另一个好像是刘高焕,多年不见,记准不了,他们都是陈述彭先生杰出的弟子,优秀的地球信息科学家。我想起李白的那句诗:江山代有能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学术上领几百年风骚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人、一个学者能够看到自己学生代有能人出,大约此生足矣。至于追悼会谁送花圈,就不那么重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祭奠陈述彭先生文
王铮 2008-11-27 22:00
2008年11月27日,王铮率助手、学生刘扬、吴静、孙翊、朱永彬、汪臻代表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政策模拟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王铮课题组全体成员,赴陈述彭先生灵堂拜祭。祭文如下: 祭文 公元 2008 年 11 月 27 日,学生王铮率自己研究生代表等,虔具清香素华之奠,致祭于师叔陈公之灵前而哀曰: 呜呼 师叔,陨灭星空, 有侄王铮,率诸学子, 拜祭灵前,诉我悲痛。 陈公治学,大气磅礴。 开启新科,等身著作。 陈公为人,谦虚亲和。 循循善诱 ,提挈后学。 陈公工作,日夜穿梭, 为国谋略,可泣可歌。 《地学探索》,为我把舵 《石坚文存》,睿智烁烁。 学界泰斗,道德楷模。 呜呼陈公, 难见音容 , 遗我学海, 何所适从。 惟生一日,刻苦用功。 惟生一日,循公攀峰。 尽此一觞, 哀哉 ! 尚飨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79 次阅读|3 个评论
呀!科学界少了位大师
王铮 2008-11-26 00:42
公元 2008 年 11 月 25 日星期二晚 22 点 30 分左右,突然接到中国 IGBP 办公室通知:陈述彭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今天 20 时 05 分在京逝世。我心里不愿意相信,想起前些日子陈先生的嫡系传人我的好友周成虎所长提到陈先生生病,有些不放心,我给成虎所长打通电话,想得到否定的信息,没想到得到的是否定之否定。一代大师仙逝了。成虎所长的声音是沙哑的,仿佛痛哭过,我与妻也流下了眼泪。 陈述彭(1920-2008),中国地图学家,地球信息科学家。汉,江西萍乡人。 (照片来自网络) 陈述彭先生是我的师叔,他与我的博士导师严钦尚先生都是叶良辅先生的弟子。开始他工作在浙江大学地理系,在 1950 年代初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地理系搬迁到华东师大,他受当时的系主任李春芬先生的委派,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随黄秉维先生工作,但是同时具有华东师大教师身份。由于有师叔侄的情分,又来自同一个系, 1990 年我到中科院工作后,多得他的照顾,他也给我讲了他到科学院创业时的许多故事,有次还给我讲了张灵甫将军作为抗日英雄的一面。 18 年来,很多次中秋节,如果我在北京我都按我家乡的习俗去拜见他,每次,陈先生总是很客气,一定要送我礼品。由于 2008 年中秋节我在野外,所以最后一次见陈先生是 2007 年的中秋节期间,那次见面,陈先生与我讨论了他提出的图谱观念的理论发展问题,送了我两本书,希望我从复杂性理论认识图谱,提炼图谱理论。后来我专门请他的嫡传之一齐清文博士到我研究所给我研究生讲解图谱问题。布置研究生姚梓璇、赵娜、顾高翔从随机场特征和空间对称性研究图谱问题。没想到那次谈话,竟然成为了他对我最后的学术嘱咐。 与我接触的其他长辈学者或多或少不同,陈先生更多地给我战略科学家的感觉。在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兴盛日子里,陈述彭先生提出了地球信息科学的概念,地球信息科学,突破了人们习惯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的空间约束,不再强调地理分析的空间性,使得地理信息分析迅速地与全球变化问题联系起来。我现在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经济分析的模拟研究,有受到先师黄秉维先生搞地球系统科学的教诲原因,也受到陈先生地球信息科学科学思想的影响。陈先生的战略思想,还体现在对科学发展问题的把握方面。 2001 年,我与陈先生同是科协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休息时,他与我谈起当时地理学界的一个大事,北京大学的地理系的独立建制被撤销了。他说,地理学家不要怨天尤人,要强化自己,而不是靠改名字生存。当前,特别是强化理论研究,形成有自己核心内容和严格科学意义的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作应用开拓,这样被撤销地理学单位一定会恢复的。果然,陈先生的预见被证实了。 在人格情操方面,先生令我感动。先生对我讲过,当年国家选拔第一批博导,他是学部委员(院士)却没有申请作为博导,因为他觉得自己培养博士的队伍还没有形成。后来建立中国工程院,搞两院院士。陈先生说:我不去申请工程院院士,一则是为了把机会让给年轻的,二则我自己工程方面也不是全国领先的。先生这种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 在证实先生去世后,我把这个消息首先通报了我的老师梅安新教授和学生吴静。他们给我们回了信: 梅安新教授的回电是:太突然了,请转告家属节哀。这是中国遥感与地图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吴静博士的回电是: 呀!科学界少了位大师。 愿陈先生走好! 陈述彭先生与黄秉维先生在一起讨论问题(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836 次阅读|73 个评论
一路走好!—写在川北地震遇难同胞国悼日
刘玉平 2008-5-21 23:15
一路走好! 写在川北地震遇难同胞国悼日 刘玉平 曾经是蹒跚地学步, 曾经是校园里欢笑, 曾经是柳荫下蜜语, 曾经是餐桌旁唠叨, 曾经是奔波的身影, 曾经是夕阳里依靠 是对生活不息的向往啊, 你们漠视着死神的冷笑。 是对生命不灭的渴望啊, 你们的热血在天堂里燃烧 ! 你们的离去, 诠释出生命的弥足珍贵。 你们的离去, 撞击着碌碌生者的灵魂。 你们的离去, 唤起了民族的凝聚和自豪 ! 山河肃穆, 举国哀悼。 无声地呜咽, 默默地祈祷。 我的同胞, 一路走好! ******歌曲《生死不离》于2008年5月25日添加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620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