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珍爱生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清明葬花
热度 1 张海霞 2020-4-5 09:38
【题记】防疫生活也有些许的乐趣,在花加上预定了每周一束的鲜花,给居家的日子带来了一些色彩,也引发了一些意外的思考,特别是每周换花的时候,看到那些新送来的花光鲜亮丽、一颦一笑之间仿佛皆有 灵性,再看那瓶中旧花,仅仅一周时间就不知不觉地失了颜色、 萎了形态,只能 无可奈何地 被淘汰,由此联想到这段时间里不断上演的生死离别,让人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叹, 真的是满心不舍和感伤,于 是把这些曾经鲜活亮丽的美丽花瓣收集起来,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一大盒,今天借着清明的由头,把它们葬在了后院的海棠树下,算是送这些美丽的精灵最后一程, 希望这自然界的轮回能够尽快再赋予它们亮丽和辉煌,如这海棠一样,年年迎春怒放,岁岁硕果累累 。 特赋诗一首, 为逝者默哀、 为生者祝福, 礼赞生命,珍惜生命,也感谢这些花儿陪我一起度过的日子。 张海霞︱清明葬花 2020-04-04 少年不识生与死, 总嘲黛玉误伤春, 如今看多生死别, 有心也做怜花人; 仰天悲鸣泪如雨, 海棠树下撒花魂, 待到明年清明日, 盼君已是枝上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珍爱生命 远离伪科
zhanghuatian 2012-12-25 11:04
方舟子作为一个“生化博士”,毫无妇产科临床专业训练的背景,居然班门弄斧学产科大夫回答患者的咨询?自从上次揭露其“经期性交无害论”伪科普实质以来,方舟子仍然坚持在他不懂的领域乱科普,这一次更厉害、更离谱,请看: 根据@云行雨飘的话,可以知道,他的同学有“先兆流产”,医生建议他的同学尽量躺在床上,这十分正确,而方舟子竟然敢来反对这个专业建议。 首先科普什么叫做“ 流产 ”,什么又叫做“ 先兆流产 ”。 流产 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而出现的妊娠终止。而“ 先兆流产 ”,是流产的最早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如果得到正当治疗(即保胎治疗),是可以避免真的发生流产,反之听信一些江湖术士、“科普作家”的胡乱意见,不接受正规治疗,“ 先兆流产 ”就可能会发展到“ 难免流产 ”,流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先兆流产主要表现为月经停止后出现 少量的阴道流血 ,以及伴随的 下腹疼痛 ,也就是俗称的 小肚子痛 ,如果怀孕早期出现这两种情况要当心,须及时看医生。这时医生一般会给孕妇抽血,查一下血中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英文简称hCG,怀过孕的妈妈对这个很熟悉,如果hCG在怀孕6-8周出现增速明显减缓,甚至不升反降,则提示流产可能性大,也就是@云行雨飘所说的“某个指标不对”。 那么针对先兆流产的治疗又是什么?方舟子认为不必“尽量躺在床上”,而专业的医疗建议,第一句话就是:“ 应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足够的营养支持。 ”该建议写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妇产科学》(第二版)第69页,关于先兆流产的处理的第一句话 。 不过方舟子大可以说这本教科书是老中医编的嘛 。除此之外还要激素治疗,比如补充黄体酮或孕激素,如果孕妇原先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还要补充甲状腺素。这些处理措施,需要听专业医师的。 方舟子继续说: 孕期任何时期都可以房事。 很显然,我在前面已经给出答案,如果出现“ 先兆流产 ”,就要严禁房事。因此怀孕期间能否性生活,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产科检查的结果。除了先兆流产,有些产科异常也要严禁房事,如 胎盘位置异常 ,不仅要严禁房事,还要“绝对卧床休息”,这同样也是教科书里的基本内容 。不像方舟子所说孕期任何时候都可以房事,而是要看产妇和胎儿的情况,因人而异。如果孕妇完全正常,孕期性生活也没什么大关系,前提是双方自愿。有研究显示孕妇在孕期的性生活快感会明显降低,性生活不和谐,男同胞在性生活前要有思想准备 。 综上,方舟子认为先兆流产可以不卧床乱走,是错的,方舟子认为孕期任何时期都可以性生活,无前提也是错的。 参考文献 丰有吉等.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2版 The Effects of Pregnancy on Sexual Life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 00926230590513410
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珍爱生命,远离基金
热度 1 zuifutian 2012-12-18 19:13
珍爱生命,远离基金
2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远离艾滋病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2-1 09:21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各国今天将举办活动,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警示人们要珍爱生命。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后,2011年全球共有34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格尊严是生命保障的前提,用科学的素养和平等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感染者,是一个社会文明成熟和尊重生命的标志。 【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近50万】12月1日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根据卫生部最新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9万多例。据悉,经性途径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在大中城市,今年报告的感染者中有一半是通过男男传播的。 【世界艾滋病日 沪艾滋病感染者同比增14.3%】市卫生局昨发布报告称,今年本市艾滋病毒感染者1479例。今起将着重对小饭店、小发廊、小KTV、小足浴点等场所从业人员开展干预,监测对象包括暗娼、吸毒者、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男性行为者、孕产妇等。 http://t.itc.cn/tCgbd 【习近平在京参加世界艾滋病日活】12月1日,是25个世界艾滋病日。1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世界艾滋病日活动。(新华网) 【习近平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30日来到北京市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第七门诊部,看望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老孙亲切握手。习近平强调,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对患者的歧视。全社会都要用爱心照亮他们的生活。 http://nandu.cc/era588 【向零艾滋迈进特别报道】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今天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近年来艾滋病感染者就业、就医歧视事件仍屡屡不绝,民间防艾组织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11月26日,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之前,李克强特意与防治艾滋病民间组织代表进行座谈。 #世界艾滋病日# 【中国首届自慰大赛深圳开赛】这可能是最令人咋舌的集体“打飞机”。2012年11月28日下午,在“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首届自慰大赛在深圳梧桐山艺术小镇拉开序幕。本次大赛的主题是防艾滋、重健康、性冲动、莫违法、促和谐、可自慰。 http://t.cn/zjt1UGC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原考察,安全第一
热度 20 BihongFu2010 2012-11-27 14:55
高原考察,安全第一
最近,我和我的同事们刚刚从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阿尔金自然保护区-库木库里盆地野外科学考察回来,回到北京后还不时在梦中回顾“有惊无险”的高原之行...... 今天,从“楚天都市报”看到三位北京市地质研究所青年地质考察队员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时不幸遇难的消息,他们是于佳 (1988年出生)、田春达(1989年出生)、完玛东智(1989年出生)。其中于佳去年刚刚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另外两位年轻人估计也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看了这则消息,深深地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之时就献身于青藏高原的科考事业感到痛心和惋惜......。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相关单位的领导是否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在组织这样科考活动或野外工作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从“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原则出发?他们这些年轻人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向工作单位,在他们还不具备足够多的高原野外工作经验的时候,就让他们去独立开展这样的野外工作,是否在“安全第一”方面有所疏忽? 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考察,经常会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首先是高原缺氧的考验,人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体力会大打折扣,反应会迟钝,常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其次是水的考验,青藏高原北部无人区的可可西里和阿尔金自然保护区河流发育、湖泊星罗棋布,所以在无人区考察特别要注意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区的陷车问题,常常会出现“车毁人亡”的陷车事件,最近我们在库木库里盆地考察时,每天几乎都要面对“陷车”的险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野生动物(野牦牛、野狼、雪豹和熊等)的袭击,最近我们野外考察时就遇到了野狼群...... 野外保障三桥卡车被陷冰河中时,两辆野外车也把它无可奈何 大车师傅急中生智,果断撤离...... 我们的野外考察越野车陷于冰湖中,互相拖拽....... 经历多次陷车之后,我们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把握时先试试水深 昆仑山前经常有野狼群出没....... 在我们营地帐篷前20多米的地方,野狼与我们对峙....... "全副武装"的三位队员冒着寒风登上4805米的山顶采样....... 我们考察队一行10位好汉告别库木库里盆地时的集体合影(大家精神状态良好) 所以,组织高原地区的野外考察活动时,必须是要确保在有充分的安全准备和后勤保障的条件下去科学开展。几个年轻人在高原无人区考察遇难事件的再次发生,给我们再次敲响警钟:野外考察的基本原则是“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祈祷年轻的他们在圣洁的高原天堂好好安息吧!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609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珍爱生命-------转自燕子杰老师
zhm198807 2012-5-1 20:03
燕子杰 2012 年元月 8 日 《我的传奇人生 - 昆仑山上空的燕子》一书已经出版发行了,大家知道吗?我写这本书主要还是为了安抚我的良心。我这一生并没有什么像样儿的成就,无权无钱最终也不过是个穷教授而已。所以我无法使我的恩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过的幸福。但是我学会了写书,我要在书中宣扬他们。我相信我写的书还是能流传下来的,我要使世上更多的人了解他们高贵的品质,知道我这些恩人们生命的价值。 若按时间顺序来说,对我恩重如山的首先就是抱养我的奶奶 - 燕常氏、养母燕文钰和姑母燕文姬(后改名燕明甫)了。她们虽然都是文盲或是文化不高的农村妇女,但是对我却是无私地爱和真正的人格尊重。她们是在极端贫困中含辛茹苦地把我养育成人的,但我这些恩重如山的老人们,却对我始终是无欲无求的。我敬仰她们宽厚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我要把她们的姓名告诉我所有的学生们。 自我进入北大读书以后,对我恩重如山的就是韩其昌老师了。首先,他确是当代最了不起的天才武术家。韩其昌老师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因为他有了“沱南侠”、“铁胳膊”的名声,或获得过南京打擂的银盾等。而是因为韩其昌老师在北京大学教拳时,教会了我们怎样把拳从“有”练到“无”,也就是说我学到是“出手不见手”的拳法,走的是“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的“乱点”步法。正因为此,我才有了“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的本领。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真正的梅花桩武功才能有确确实实的功效。还在求学期间,我身上许多先天性的疾病就已经痊愈了。不仅身体健康了,头脑也有了灵性,使我在学校里就具有了技击实战的真正本领并学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悟性的高低,对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否正确?能否顺畅?往往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自从我在韩其昌老师那里学了梅花桩武功并得到《梅拳秘谱》手抄本之后,我就把这门武功看成是一支“文武合一”的特殊文化和一门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人体科学了。出于这种认识,我就改变了当初练武只是为了恢复健康上完大学的初衷,立下了人生的一个终极目标——一定要学好、学懂梅花桩,将来继承和发扬它。至于什么时候能做到和怎样做到呢?我连想都没有想(实际上也没法想)。“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我对人生和世事的一贯态度。学习了梅花桩之后,我就把在大学里学的地球物理科学,当成为求生存而必须学会的一种技能了。虽然那时候我对物理、数学、地球物理科学等仍然很有兴趣,但我已经意识到这个行业的工作是不能陪伴我一辈子的。 现在七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当初立下的这个人生的追求和决心,现在看来是多么正确啊!现在不是逐步在实现着吗?读者看过我写的自传就会明白,韩其昌老师不仅教了我武功,他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指明了我人生的道路。我要感激他终生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藏高原还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没有人知道我去了会干什么?更不知道我将来会怎样?我心里唯一凭借和依靠的,就是在北大学的知识和练的梅花桩武功。我深知这两样本领就在我身上,而且也都是真实的!真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眨眼间 18 年过去了,一切荣辱恩怨、欢乐与忧虑也都成了过眼的烟云。在高原那段艰苦危险的日子里,既没有断送我的性命,也没有损害我的健康。 43 岁回到山东大学之后,仍能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生能有几个 18 年啊?可是那段漫长的岁月我并没有白过,除了一些青春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外,还积累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读者从我的书中可以看到,自我大学毕业踏上高原的那天起,才算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如果没有当初,那能会有今天。饮水思源,感激恩师的心情也促使我必须写好这本自传。 在《我的传奇人生 - 昆仑山上空的燕子》一书的“作者序”中,我谈到了命运。人的命运首先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命运呢?读者可以看到,每当我想起自己看到、听到过的,在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或洪水、地震、车祸……等灾害中,那些不幸逝去的无辜生命,内心总是伤感的。 人人都应当珍爱生命,因此凡是活着的人,首先应当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才能活的好啊。我是在北大上学的一个偶然机会学到了梅花桩,这才有了以后的一切。但是当时我的许多同学,甚至师兄弟们都与这个良好的机缘错过了。若干年后我们这批同龄人,都分道扬镳,有了天壤之别。他们至今能健康而愉快生活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刚才我谈到的命运,有了健康的生命自然就会有各种机缘,这也就是所谓的“运气”吧。我看到过许多人与好“运气”擦肩而过的事实,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在北大练梅花桩武功的人不在少数。现在看来如果大学毕业后我不去西藏,虽然跟韩其昌老师学了梅花桩,我也可能是碌碌无为的。因此,人生中的“好与坏”、“祸与福”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所谓“运气”的无常和神秘性。传统文化主张“随缘任运”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某一个人生目标奋斗。但要注意客观形势的变化,不要刻意追求要能顺应现实,这就是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了。 我有一个大学的同班同学王某,我们俩同时因病办的休学。休学期间他回了青岛家中治病,我留在学校练了梅花桩。后来我们俩的病都好了,毕业后王某分配到青岛海洋大学教书,我却去了西藏。看来他的命运是比我好多了,若干年后王某又因工作优异,被其学校推荐去挪威留学,因挪威也是当时气象科学最先进的国家。他是个意志力极强的人,当时王某为了工作尚未结婚。但他认为去挪威留学名气不大,就刻意设法换成美国。王某通过不懈地努力,终究换成了去美国留学。他到美国后不久,却不幸遇到车祸受了重伤。恰巧撞伤王某的司机,是个黑人难民。他是个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穷光蛋,法律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当时王某回国后,既不能得到任何赔偿,也没有条件很好地医疗。我们只是听说他成了终身残疾卧床不起,只能靠老母亲在身旁守候着了此残生。 眨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什么留学呀、教授呀,都成了过去的事情。当初我们都是风风火火、朝气蓬勃的年青人,王某的一生却过得如此悲惨。人世嘛!就是这个样子,我还算是幸运者哩!我想起我 36 岁那年,在拉萨河畔翻车的时候。如果那时候我就死掉或者致残,那我的一切早就结束了,还会有以后的许多故事和现在的种种机遇吗?现在既然我还活着,就要珍爱这个生存的机会。不论是谁?我们在宇宙的长河中生命的历程也只是一瞬间,我们也应当对得起这偶然获得的一瞬间机会才行啊! 就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给我来信问:“……我现在真不知道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整天忙碌着、奋斗着……可这样的生活却让我迷茫了……不知道我自己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道要奋斗、不奋斗的话就无法生存……,我现在感觉好痛苦,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只只会努力飞的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与意义……” 据我了解,现在感到人生茫然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的大一新生就坐在校园里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地在那里发闷、发呆,不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如果连年青人都没有理想的话,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更没有希望了! 当然,许多年青人没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缺乏斗志、意志消沉甚至厌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父母娇生惯养,自幼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明知道自己懒惰,也不想努力或奋斗,只等着天上掉下馅饼来。有的是自小享受惯了父母的爱和别人的爱,从来没想过对别人爱和对生活的爱,对什么都缺乏兴趣、没有爱心。有的则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或追求(如爱情、考学、求职或从事某种事业等)受到了挫折或打击,应付不了现实社会的复杂局面,由此对未来产生了畏惧或丧失了信心。……这些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看不到自己生命的珍贵!他没有把自己和那些不幸夭折和命运悲惨的人比一比! 在我的自传中就有这样一段回忆,就在解放济南巷战( 1948 年 9 月 8 日 - 农历八月十六日)的那天夜里。我听说受伤的奶奶叫我,就从躲避炮弹的走廊夹道走进了隔壁的房间。忽然,一支黑洞洞的枪管懵地伸进了那个走廊夹道的门口,顷刻间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机枪声。人们一边大喊着“老百姓啊!老百姓,……”一边急匆匆涌进了我刚走进的隔壁房间。待一切平静下来后,忽然听到在走廊里还有孩子嘤嘤的哭泣声。我的养母大声道:“哎呀!小的(指不满七岁的二表弟,当时他年龄最小)还在外边儿呢,……”她就急忙爬出去,把我二表弟抱进来了。后来老人摸到他屁股上湿乎乎的(血),才知道二表弟受了伤。当时和他一起受伤的还有邻居一个年青妇女,她被打断了一条胳臂。这是多么偶然的事情呀,当时如果不是奶奶叫我进了隔壁房间。我肯定要被打死或受伤的,因为我的个子比二表弟高多了。 第二天刚天明,人们就央求解放军给伤者进行了包扎,但是药品却一点儿也没有。我养母曾难过地地告诉我,我二表弟伤的很重。说从他腚上的创口处,都能看到孩子肚子内的肾子了。接下来一天、两天、三天……,我奶奶在断断续续地昏迷着,二表弟和那断了胳臂的妇女,都在时刻忍受着难熬的伤痛与口渴,在场的人们谁都无能为力。后来,他们还是因伤痛、不断流血和破伤风菌感染而相继去世了。 就在我二表弟去世的前一天,他把我叫到床前看了好久、好久。当时二表弟的目光,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在他的眼神里有着求生的渴望、有着对我俩的友谊和过去快乐生活的留恋,……一个不满七岁的花季少年啊,就这样悲惨地撒手人间了。 只有见过真正悲伤和痛苦的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幸福!我对上述同学的来信,是这样回答的:“你出生不是孤儿,又没有什么先天的疾病或残疾。你现在正当青春年少,有什么好忧愁、好痛苦的呢?如果生命能借的话,我还真想你借给我几十年的光阴!你不想活着,那么就让我替你活算啦! 你还是好好看看我的“自传”吧!买了吗?你将来想干什么?如将来当个公务员、经商做生意,或者将来教书、当医生……等等。人总要生存的,这都是为了生存的一些职业。当然,你也可以有个人的兴趣。但是,在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你总要保持身体健康和精力旺盛啊!那么梅花拳的锻炼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生要有什么追求?首先是你有没有感兴趣的职业?如果有就努力,如果没有就找一个可以报效国家、报答父母、又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退休之前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好好练拳,维持身体健康和足够的精力。退休之后就教些徒弟,致力于梅花桩事业的发展与传播,直到你这一生划上句号为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又值得尊敬的前景啊!”
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一个又一个燃放的烟火
热度 3 Ripal 2012-4-28 10:20
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一个又一个燃放的烟火
by Guangying Luo from SXAU 人类健康是高质量生存和繁衍的保证。“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类的死亡。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类: 简单疾病( simple disease ),包括单基因疾病和寡基因疾病( oligogenic disease ),致病基因作用显著,在家系中专递模式简单,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如短指症等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如白化病等 ) 、 x 伴性显性遗传病 ( 如抗维生素 D 缺乏病等 ) 、 x 伴性隐性遗传病 ( 如色盲等 ) 、 Y 伴性遗传病 ( 如耳廓长毛症等 ) 。 2010 年 5 月华大基因启动了 “ 千种单基因病计划 ” ,希望通过与国内外单基因病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将丰富的单基因病遗传资源转化为新的科学发现,促进单基因病研究的发展 相对简单疾病而言,复杂疾病 (complex diseases) 是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如多个基因、一个基因的多个突变、环境作用以及未知的随机因素。复杂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一般不少于 1% ),所以也叫 “ 常见疾病( common diseases ),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疾病、呼吸疾病等。这些疾病与简单疾病不同,都不是单一基因、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多基因的、多因素的,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完全不符合孟德尔定律,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是 21 世纪生物医学最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拿起“有力武器”要反抗、要征服、要彻底消灭和治愈疾病。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就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有力武器”,并将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下去。回顾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疾病斗争的科研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史开始时都是轰轰烈烈,结果是销声匿迹,随后是推陈出新,都是“期望—失望—再期望”的螺旋上升过程。也有人把针对人类健康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比喻成“放烟火”,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有特色。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 1 、 肿瘤 10 年计划 1961 年,新上任不久的美国大总统肯尼迪新官上任制定了两项令人振奋的十年计划:攻克肿瘤和登上月球。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可以说肯尼迪政府不惜血本,仅在肿瘤十年计划上就狂投上百亿美元,并且由诺贝尔获奖者、肿瘤病理学家雷纳托 · 杜尔贝科亲自带领数百位科学家,承载着美国大众的深情寄托,打响了史无前例的肿瘤攻坚战。结果没用 10 年时间,美国就把人送上了月球。而那项 10 年内根治肿瘤的计划,在耗时 15 年,花费 250 多亿美元的巨额投入后,以癌症率上升了 7% 、 5 年生存率提高 4% 的结果而不得不宣告失败。就这样,耗资巨大的肿瘤 10 年计划,伴随着肯尼迪的卸任,一同淡出人们的视野。 值得欣慰的是,肿瘤 10 年计划还是告诉我们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人类复杂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基因研究是攻克复杂疾病的基础,而测出碱基序列又是基因研究的基础。于是,在对肿瘤 10 年计划极其失望的基础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又成为美国政府以及世界科学家极大重视和人们广泛关注的对象。 2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5 年,美国科学家于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 1986 年 3 月,杜伯克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文章。 1990 年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正式启动了这一预算 30 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政府印了许多小册子做宣传,告诉纳税人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做这个计划,这钱花的有多值。可以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反响程度是巨大的,在美国和英国几乎家喻户晓,连出租车司机都能风趣地说:“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 1 美元检测一对碱基对”。人们形成这样意识: 如果你感觉自己不舒服,联系你的医生,医生要了解你的基因图谱,经过分析后告诉你,这是你的一个基因异常导致的,而这一切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注定了,已经写在了你的基因图谱上。没什么惊讶的,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记载在这张生命蓝图上。只要构建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人类很多疾病就会被终结,比如肿瘤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疾病、呼吸疾病等。 真的是这样吗?纳税人门瞪大研究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10 年的期待,人民终于迎来了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2000 年 6 月 26 日,众多科学家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 10 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对人类 DNA 的测序工作 ——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正式问世。科学家称赞这个计划比人类登上月球还要伟大。克林顿在评价工作草图的意义时说,这项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 “ 将使多数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 ” 。但是,草图的绘制并没有像当初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弄清楚各种复杂疾病。拿到草图我们只是知道了 DNA 长链上每一个位置上的碱基是什么,但是到底从哪到哪的一段碱基是一个基因,这个基因的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一无所知。尽管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 肥胖基因 ”“ 长寿基因 ” 和 “ 囊性纤维变病 ” 基因,如果想将人类全部基因都找出来,并确定其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面对浩瀚的基因数据,人类又陷入看不到希望的状态,再次把希望寄托于新技术的出现。 二.后基因组时代的进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开始把基因结构的研究转向基因功能的研究。但是研究基因功能的前提是,我们要对基因组进行分析。因此基因芯片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成为人们期待的对象。 1、 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通过机器人自动打印或光引导化学合成技术在硅片、玻璃、凝胶或尼龙膜上制造的生物分子微阵列,实现对核酸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筛选或检测。 1992 年运用半导体照相平板技术,对原位合成制备的 DNA 芯片做了首次报道; 1993 年设计了一种寡核苷酸生物芯片; 1994 年又提出用光导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进行 DNA 序列快速分析; 1995 年,斯坦福大学的布朗实验室发明了第一块以玻璃为载体的基因微矩阵芯片; 1996 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块生物芯片。 从此,基因芯片在疾病的检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很多疾病诊断芯片临床上得到了应用,但是对于很多复杂疾病的预测和诊断,我们仍然无从下手。同时,基因芯片只能检测已知序列的特征,缺乏发现新基因的能力,而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则能很好的弥补基因芯片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基因组测序又代表了大家仰视的一个高度,期待它能力挽狂澜。 2、 基因组测序 为什么要进行基因组测序呢?因为对于每个生物体而言,基因组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测序技术能够真实地反映基因组 DNA 上的遗传信息,进而比较全面地揭示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迄今为止,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第一代测序 1954 年, Whitfeld 等提出了测定多聚核糖核苷酸链的降解法。但是由于操作复杂,该方法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1977 年, Sanger 等提出了经典的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测序法。 80 年代中期和 90 年代中期又相继出现了以荧光标记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技术。 此外还出现了焦磷酸测序法、连接酶测序法和杂交测序法等。 不可否认,第一代测序帮助人们完成了从噬菌体基因组到人类基因组等大量的测序工作,但是第一代测序确实是成本高、速度慢,驱动了第二代测序技术的诞生。 2 )第二代测序 进入 21 世纪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标志: Roche 公司的 454 技术、 Illumina 公司的 Solexa 技术和 ABI 公司的 SOLiD 技术平台的建立,不仅保持了高准确度、而且大大降低了测序的成本并极大地提高了测序的速度。比如:第一代测序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 3 年时间,但是第二代测序只需要 7 天。 尽管如此,第二代测序技术仍不完美,测序的错误率比较高,不太适用于没有基因组序列的全新测序。因此,第三代测序的出现成为必然。 3 )第三代测序 最近几年, Helicos 公司推出了 Helicope 单分子测序仪, Pacific Biosciences 公司推出了 SMRT 技术以及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公司研制的纳米孔单分子技术,标志着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崛起。 第三代测序技术解决了错误率问题,实现了单分子测序并继承了高通量的优点。第三代测序燃放的“烟火”更大,因为它更适合临床分子诊断,相信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最先看到第三代测序仪在如下领域大显身手,比如单体型分析、突变检测、辅助诊断以及实施监测病原体的进化等等。 鉴于以上的基因芯片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史,随着高通量技术的愈来愈成熟和广泛的应用,基因芯片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高通量测序技术作为目前更大的“烟火”,将成为人们预测、诊断疾病的新的寄托和期望。 3、 蛋白组学 2003 年,人类所有基因的全序列测定工作终于完成。先前我们以为只要知道了人类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就可以任意控制人类的生老病死。但是后来发现我们错了,后续基因功能鉴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为表达方式错综复杂的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基因组学是无法回答的,而且蛋白是所有生命形式和生命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功能的执行者,所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科学家又提出了蛋白组计划,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 21 世纪第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合作工程,旨在破译人类生命奥秘的“天书”,全景式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标志。它将与 20 世纪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起永载人类科技发展史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 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简称 HUPO )的成立拉开了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帷幕。 显然,人们对蛋白组学计划寄予厚望,希望蛋白组学计划的完成能够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疾病预防和诊治的分子标记物和药物靶标。但是目前科学家发现制约蛋白组学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包括微量蛋白的检测、对大量获得初步鉴定的蛋白在生物学上的确认等。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正在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发展,从体外研究向体内研究发展,从大量数据相对简单的积累到有效整合,这些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对大量数据的有效整合,不仅要依靠计算机和信息学,还需要深层的整合,即在解释生命活动机制的层面上的整合。 4、 代谢组学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之后,代谢组学悄然兴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 Jeremy Nicholson 教授成为这一理论的先行者,代谢组学是效仿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的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有人这样评价代谢组学: “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 。由于代谢组学与人类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而且代谢组学研究已经能诊断出一些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因此,人们对代谢组学充满了期待:寻找一种新的生物标记,发现一条新的代谢途径,或更深入地了解目前已知的这些途径。但是对于代谢组学我们要面对现实:代谢组学还只是处在初生阶段,我们对代谢分子的作用仍然一无所知。 三、 转化医学的崛起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 (HapMap) 计划的实施,以及数百种病原基因组的解析,为基因组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严重的问题: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促进了医学模式的改变。 目前,转化医学正是期望把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诊治方法,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之所以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才十几年,就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是因为转化医学剑指当今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严重脱节的情况:临床实际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基础研究又得不到应用。针对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鸿沟和屏障: 1992 年, Choi DW. 在《 Science 》杂志首次提出 “ 从实验室到病床 (Bench to Bedside)” 的概念。 1996 年, Geraghty J. 在《 Lancet 》杂志第一次提出了 “ 转化医学 ” 这一新名词。 2003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的 Elias. Zerhouni 在《 Science 》杂志上为转化医学的开展指出了路线图。 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应用;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疾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回顾转化医学的典型成功案例: 1) 自 1897 年霍夫曼发现水杨酸盐结构,随后为减少其胃肠刺激而合成纯化、稳定的 酰水杨酸并命名为阿司匹林,建立第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拜耳公司以来,百年圣药阿司匹林( ASA )的诞生、生产和普及,堪称转化医学的经典范例。 2) 走“转化医学”为主导的新型研究模式,瞄准从患者血液、尿液等体液样中寻找胃 诊断新标志物的国际前沿领域。提出 IPO-38 这一新型血清标志物,将胃癌诊断从传统标志物的不足 30% 提高到 57.4% ,诊断特异性超过 90% ,有良好的判断价值。该研究首次阐明了 IPO-38 血清抗原的化学本质为核小体组蛋白类抗原,为深入研究胃癌临床转归与转移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3)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带领的课题 所开展的“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与生物标记筛查”课题,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甲胎蛋白 +MXR7 ( GPC3 )”联合检测方法,可使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 15% 。目前临床诊断肝癌所使用的甲胎蛋白指标,对肝癌的漏诊、误诊率可高达 60%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将 MXR7 与甲胎蛋白联合使用,诊断准确率可大大提高( 80% )。 尽管转化医学在某些疾病上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是现实是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基础或临床研究转化效率低下(如新药的研发);伦理问题正日益明显;动物实验、试管分析和早期人体试验过于简单而不能足够反应患者的实际情况,从而不足于可靠地预测新物质或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由于学术机构与诊断或药物公司需要影响结果的机密数据,各种诊断或治疗方法临床获益报告常被夸大。阴性结果可能不会被强调或投寄到医学杂志发表;统计方法问题;转化医学骨干人才缺乏;经费匮乏。 以上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因此转化医学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转化医学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 干细胞研究与再生医学 癌症可以征服;成人掉了牙齿可以再生; 50 岁的女人可以重回到少女时代;人体器官可以定制;人类可以健康常在,青春常驻。这是人们的期望,这是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唤醒生命力的梦想。 人类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告诉我们: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来自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肝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等复杂性疾病以及工况交通事故。然而,针对人类各种主要细胞、组织和器官自我修复能力不足,干细胞自我更新特性的发现以及再生医学的兴起将会引发现代医疗的革命。 1981 年, Martin Evans 和 Gail Martin 分别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 1998 年,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 Thomson JA 等人在 science 杂志上报道首次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 2006 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山中伸弥 ( Shinya Yamanaka )等人在 Cell 杂志上报道通过转染四种转录因子( Oct4 , Sox2 , Klf4 和 c-Myc )将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 iPS cells )。山中伸弥的研究立即在全球掀起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研究热潮。 在科学家的不断尝试下,人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比如神经元、心肌细胞、胰岛细胞和血细胞等。更为惊人的是,通过组织工程的手段,即将这些细胞种在生物材料上,可以进一步获得组织,甚至是器官,目前已经可以获得人造皮肤、人造膀胱等,这就是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的辉煌成果。 然而,要实现多能干细胞的普遍应用,需要面临三个问题: 1) 免疫排斥反应; 2) 现有的干细胞分化方法效率太低,有长畸胎瘤的风险; 3) 理想的治疗模式是移植体外培养得到的组织甚至是器官,而目前研究比较少。 因此,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是解决复杂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处在初期阶段,离常规应用相差甚远。 生活中的烟火,是五彩缤纷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所燃放的一个个“烟火”,也是光彩照人,点燃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之光,真的是“江山代有技术出,更领风骚数十年”。在征服欲、利益以及好奇心的不断驱动下,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到底能不能让人长生不老,能否干掉癌症,搞定艾滋病,我们拭目以待!
51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又死人了???
热度 1 ssg334 2012-3-23 10:34
又死人了???不好意思,笔者是粗人,应当是:又有人去世了? 纵观全世界,战乱纷纷,矛盾不断,灾害连连。别说死个人,就是死两个人,也不会令人惊讶。石油生意上不和睦,大打出手;恐怖分子和政府武装群挑;地震、海啸、2012;非典、艾滋、H1N1;还有亚洲的各种奇异交通灾难。这些无一不是草菅人命的大户,生命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如同草芥一般,被碾轧过去,再碾轧过来,反反复复N+1次。渺小的生命,就这样在还未绽放应有的光华时,灰飞烟灭,回归冥河。 当然,很多人在这样噩梦般的灾难中存活下来,顽强地守护了生命。古今中外,不乏实例。回首这些坚强的人,无论是战乱中的老兵,地震后的遗孤,等等,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我们一直呼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个有些偏题,不说了),因为在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无论苦乐哀愁,都是在活着时才有资格享有。珍爱生命,这应当是每一个人自我励志的一句话。 广大科研工作者,也正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包括医疗健康在内的各项技术的发展而努力着,为了自己和他人在更高科技、更清洁健康的世界生活,才有了这些政府、组织和教育科研机构。那么笔者认为,作为科研工作者,更应明白生活的可贵;而无视自己生命的,估计也匮乏相应的信仰。 笔者是看到网内热论的人大39岁教师自杀事件有感而发( 原文 ),饱汉不知饿汉饥,肇事自裁者一定有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理由,会引人理解和同情、怜悯和哀叹。但留下孤儿寡母独自下地狱,想来让人如何去同情?!不提他的事了,死者为大,笔者决定积攒阴德,以备不时之需。不过,高端领域中前赴后继,如同亚热带海域的鱼群集体赴死一般的自杀事件,不容轻视。一会儿一个硕士服毒,一会儿一个博士卧轨,这又来了教授坠毁,科研界似乎有了不好的风尚。 为什么学习和从事科研,有这么高的伤亡率?笔者认为,现在百行争芳,万事杂陈,人们在从事艰苦和漫长的科研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看到大千世界行行都轻松,赚钱快(这也许是一时错觉),一时间自嘲、纠结、悔恨,加上再不得志、或受到施压排挤,轻则上吐下泻,重则轻生求死。总结下来,其一,当今社会没有给训练耗时长,工作辛苦的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关照和待遇,倒是让一些明星大腕、导演编辑呼风唤雨,引得世人膜拜;其二,在万象更新的现代,人们在心理的承受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遇事、遇挫折,无法冷静处理,往往做出让家人朋友哀伤一世的不负责的举动。 珍爱生命吧,别再死人了。。。
3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奇谈怪论”
热度 1 李丕鹏 2012-3-14 13:29
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重视健康。想到近年来许多有作为的中青年老总和学者英年早逝,我们为什么不能用80年干60年的活,还能再有20年享受着生命的夕阳与天伦;而要用40年干完80年的活,就结束了生命! 这是对生命的犯罪!对自己的犯罪…… 尽管这么说,这么想,但工作重担落到了自己肩上,就真的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了! 累个半死,好不容易完成了那重要的项目申请,大家知道的,阿门阿咪托福阿,老天开眼阿,上帝保佑阿,在心中求所能求。想想是不是很可笑……一个号称唯物主义者,研究自然的人…… 还没忙完这个,一级学科点评估表已经排队等着了,学生论文修改等着了,重点学科评估文件又放到了桌子上……。 已经12点了,电话又来了,涉及到保护与利用的行业公益项目又催着写建议…… 只好改机票,16日西安17日成都18晚飞广州到江门20号到海龟湾,然后4天培训3天搞完连夜飞到最东北边,大家商讨修订建议书…… 星期一必须给大学生上课,那是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如果绝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的话…… 累并快乐着,但一定牢记80年干完60年的活! 我还有另外一句奇谈怪论:如果科学都让我们干完了,儿孙们干什么?所以别想着自己能怎么样……当然该干的能干的一定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3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没有出生就要离别吗,亲爱的妈妈
king500 2012-2-18 14:07
有多少女人去堕胎? 妈妈!求你别伤害我!让我看看这个世界、让我看看您,好吗? 妈妈 我知道你很难。 我知道你本来没打算要我。 但是,亲爱的妈妈:请别这样做! 或许,你还未到成年, 或许,你经济很困难; 或许,我爸爸不是好人, 或许,我可能不大健康, 但是,你总不应伤害 我弱小无助的生命啊! 我不介意一生粗茶淡饭, 我不介意别人对我耻笑。 我不介意你将我送人养, 我不介意在孤儿院长大。 我怕冰冷的手术钳来将我绞碎, 我怕生拉硬扯被拖离你的身体。 我怕你的血和我的血一齐涌流, 我怕还未能哭一声就失去生命。 未见妈妈便离去最痛苦, 妈妈长愧对孩儿最痛苦。 被最爱的人伤害最痛苦, 伤害自己的骨肉最痛苦。 妈妈 我知道你很难。 我知道你本来没打算要我。 但是,亲爱的妈妈:请别这样做! 妈妈我爱你…… 真爱生命远离堕胎 http://www.zhibeidy.com/2011/0317/2051.php 转发吧,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和爸妈们。
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需要这样的志愿者——向台湾的简翠莲女士致敬!
热度 1 张海霞 2011-10-30 23:00
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和国内外的一些教授一起发起了求助青川灾区学生的明天计划( www.tomorrowcn.org ),来自台湾的简翠莲女士一直担任这个项目的执行人,每年最少两次亲赴灾区,亲自挑选受助的孩子、把助学金发放到每个孩子的手上、并给孩子们进行珍爱生命、传递爱心的教育、组织他们开展相应的活动,3年来坚持如一,不但保证了明天计划的良好实施还逐渐扩大了资助的范围,赢得了孩子们中心的喜爱的尊重,今天收到简翠莲女士的来信,写了今年秋季的救助计划总结,还发来了孩子们感人的信,我为之感动,我为之骄傲,特此向简翠莲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需要这样的志愿者,也希望传承这样的志愿精神! 下面是简翠莲女士发来的孩子们的信,希望在阅读之前准备好纸巾,真的很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爱的伙伴们, 我们收到了很多孩子的来信,节录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孩子们的心声和我的感动。相信大家看到了孩子们心理上或行为上的转变,会和我一样感到欣慰: --简阿姨.....是你让我懂得了爱,用微笑去面对困难。我们就是你远方的亲人,你每年都要来看远方的亲人。有了你,有了“明天计划”这个大家庭,我也就多了一个亲人,多了一个温暖的家。你每次的到来,都会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感到无比的幸福。......是你让我感觉到人间有真情。 --我永远记得您说过的话,我现在不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了,我变得活泼、开朗。有什么心中的烦事、开心事,都会和我的朋友分享。我现在也学会了合理的控制情绪,胆子大了起来,这些,我真的要感谢您。我在这里向您说一声:谢谢。.....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你说过的方法.......我的心情便又恢复到了开心、快乐的状态...... --....我写这封信,虽不优美,但有着我的感情。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在我有烦恼的时候,是你给了我希望,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我的母亲在大地震中去世了,父亲在外地打工........是你教会了我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你对我们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你那慈祥的笑容,像妈妈一样温暖。 --.....在几次交谈互动中,我感受到了母爱。当时,我真有一种冲动,真想仆到你的怀里,叫你一声妈妈,我知道这是一种幻想......。没有遇到你时,我很在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不愿和任何人提自己的家人。现在我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因为你告诉我们.........。谢谢你的到来,你的到来,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母爱。现在我已经会自豪的向同学介绍我的家人,我不会感到自卑了。 --我从小很内向,不太爱讲话,不敢与其它同学........自从听了你的话之后,我改变了许多。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自己变了,是我们班的同学说我变了,我才知道。简阿姨,是你改变了我,你知道吗? --......有了困难,换个角度想想,兴许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与父母有了矛盾,换位思考一下,其实父母真的很辛苦。好好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简阿姨,这些都是您告诉我的,我都没有忘记。您所说的,将会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现在已经丢掉了烦恼和忧伤,丢掉了埋怨和叹息,丢掉了悲观和失望,从狭隘的自我小天地中走了出来........。 --......你对我最大的恩情便是教会了我怎样控制情绪,也是你使我打消了退学的念头,您就如我的第二个母亲。.......请容我叫你一声“母亲”吧!..... --.....从前我觉得没有人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和任何人说,怕别人嘲笑我。记得第一次我和您面谈,我哭了。不知怎的,那天过后我坚强了许多。还有那一次您去我家家访,我也哭了,因为我知道我可以把我的事情全部说出了。简阿姨我想告诉您,我一直记着您告诉我的话,当我每一次想我的父母时, 我就用您告诉我的方法来缓解我心中的痛苦。 --我本想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而不去上学........有时父母没领到工资,爷爷和婆婆就去采草药和捡破烂,卖了换学费。我看见他们摇摇摆摆的背影,我鼻子一酸哭了出来。...... --谢谢您给我带来快乐,是一生的快乐。您让我懂得了谦让、仁爱。用一双爱的眼睛去看身边的事物,我真的有觉得世界满是爱。全是爱,诠释爱,全世爱,通通都是爱。世界这么美好,我也会好好的去爱亲人、朋友、老师、还有 My Dear “简妈妈”。相信妈妈您不介意我这样叫您的。 --谢谢“明天计划”对我的帮助,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帮助。你教会了我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冲动的人,对生活总是感到不平等,有时因为别人骂我或我的家人而大打出手。而你让我学会了事情要往宽看,不要太小气,要学会理解它、包容它....... --......您对我所说的一切,说真的,很感谢您,您让我在失望与痛苦中学会坚强,学会面对...... --......我以前上课马马虎虎,认为学习不重要,所以上课开小差,不做笔记,不听从老师的教诲。但是从您来到青川和我们谈心后,让我的心一下变得爱学习起来。您来过后,我上课就非常专心,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与从前大不一样了....... --.....您给我讲的每一堂课,我都铭记,有时不由自主的讲给其他同学或朋友听......现在有时他们也会问我:简阿姨来了没?给你们讲了什么? --我再次收到明天计划的助学金,但对我来说,我收到的不仅仅是400元钱,也收到了精神上的资助。简阿姨,其实当我每一次见你时,我就会萌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就像离别很久的孩子见到自己的妈妈一样。看到你就有一种想冲上去拥抱的冲动,自从妈妈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过这种亲切感。 --我知道走进“明天计划”就是走进了一个大家庭里,一个充满快乐而又激情的家庭。我知道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像我一样困难的学生。当我最无助的时候,是您用宽大的心胸帮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当我最伤心的时候,是您紧紧的抱住我教我自信、勇敢的面对.....当我最需要您的时候,您总是无怨无悔的走到我身边。有人说:“母爱最伟大”,我看您的爱更是一种真诚、清纯的爱。您,每年辛辛苦苦的来到这里,给我们送来一次又一次的温暖与幸福。..........敬爱的“明天计划”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谢谢你们的帮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你们的爱才是最幸福的。 --简阿姨,我想对你说一句真心话,你比我的亲人都还要亲得多。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吗?虽然我的亲人对我也很不错,但没有你这么疼我、爱我、帮助我。从这一点,你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而且你又让我重新回到学校,又让我重新与我的好朋友、老师们一起欢声笑语了,又让我重新在学校里追求我个人的理想。阿姨,谢谢你的帮助,谢谢你给我的爱.......。(从小被丢弃的女孩,因养父失去工作能力而辍学,被我们及时找回来) --.....我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每次您与我们聊天的时候,我就觉得好温暖、好温暖,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看见你就像看见了妈妈。简妈妈,可以这样叫你一声吗?......... Best Regards Tricia Lin (简翠莲) 明天计划 www.tomorrowcn.org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亲爱的同学,请一路走好
热度 8 qsqhopeiggcas 2011-8-24 10:37
今天早上惊闻噩耗,大学时和我关系最好的同学于劲波博士已于两天前去世,终年 47 岁,英年早逝,深感悲痛。这几天因老家有事回来,且回来后手机出了故障,同学们联系不上我,为未能在遗体告别时见老同学一面深感痛惜。 记得大一至大三时,我和于博士并不是很熟悉,听同学们说他很聪明,平时也不做作业,但考试时成绩很不错。我和于博士真正熟悉是在大四毕业设计期间,在此期间,白天画地质图,晚上看电影,然后一块去小酒馆要盘花生米、喝二两散酒,从那时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中科院地质所读硕士、在北京科技大学读博士,期间我在东北大学学习。出差路过北京时经常去看他,他那时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任自办的《中科院研究生报》的主编,组织过多次公益性活动和演出,我们在一起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一块很开心。 他博士毕业后留京,开个岩土工程公司做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我博士后出站后也来到了北京,常在一起讨论方案,去现场看施工情况。闲暇时也常去喝酒唱歌,他唱的最好的一首歌是《千万次的问》,印象深刻。 前年惊闻他得了一种骨髓瘤的疾病,据说是百万人中才能得一个。我和一些同学常去看他,鼓励他。他也一直很坚强,积极配合化疗医治。期间,在他病情好转的时候,我们还一块吃过两次饭,觉得他精神状态挺好,估计还能生存几年。 本来想从老家回去后再去看他,没想到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愿于博士一路走好,安息吧。 感叹人的生命之脆弱,愿各位博友们保重身体、珍爱生命。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38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珍爱生命!珍爱生活!----为老同学致哀!
热度 2 douyinke 2011-6-12 11:59
2011年6月8日13时,河南汝州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一辆依维柯客运车辆与一辆大货车相撞,5死5伤!悲哀啊,其中一位死者竟然是我的多年的朋友-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刚刚接到他家里人打给我的电话。 我的这位逝去的好友硕士毕业后在西安科技大学工作。出身家境跟我一样贫寒的他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1998年大学毕业,回到陕西一个偏远地方的煤矿工作,赚钱少环境差,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2003年,终于考上了硕士研究生,2006年硕士顺利毕业,经过多方帮助,走进西安科技大学工作。工作期间,隔三差五的经常打电话给我,向我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也不厌其烦的跟他谈话,劝说他尽可能继续深造,期间,我也去过他的单位一趟。一个人住着学校的10多平米的平房单间,一个月的工资收入除了吃饭节余很少。2010年,不断努力的他终于考上了他们学校的博士研究生。 6月6日,他还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目前在科研上如何如何,8日,带领两个学生去河南出差,竟遭遇不测。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此消失了,一个正在培养的博士....... 他一直努力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奋斗着。38岁老好实在的他至今由于各种原因未婚,一个从小学读到大学博士的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了,我久久不能平静,难道真的是“贫寒人家百事哀”? 心里较乱,随便写写。
3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非正常死亡为何屡见于大学校园?
zxj368 2009-12-4 16:05
非正常死亡为何屡见于大学校园? 今天在《科学网》一周新闻排行中,看到前十条新闻感到很震惊,因为其中有三条是大学校园内的非正常死亡! 11月27日中午12时许,中山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生抱着爱犬跳楼身亡。 前晚(11月26日)10点半左右,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市玉泉路校区内,一名20多岁的研一学生被发现死在一栋教学楼下。 11月26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内,该校民商经济法学院一位2009级男研究生被发现坠楼身亡。 再往远一点追: 11月14日3时许,吉林农业大学17号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杀人案。学生郭力维将赵研刺死,后被警方刑拘,两人均为信息技术学院大四学生。 再往前追: 2008年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一名男生将一名上课的教授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生活区6幢317室男生宿舍内发现一起四人被杀案件,这就是著名的马加爵事件! 一次次的死亡,让我们触目惊心!而且今年也显得格外的让人心中疑惑:11月份,竟然有四起大学校园内的非正常死亡见诸于新闻之中。 非正常死亡为何屡见于大学校园?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今天的生命不值得珍惜吗? 还是今天的青年不懂得死亡后不能再生?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 今年11月,会是大学校园的黑色之日吗? 面对这些死亡,我们能说这是个别现象吗?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思吗? 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值得全国人民深思与反省呀!
个人分类: 杂谈|4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