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细胞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Science》文章揭示新型细胞运动
III2013 2014-9-3 15:58
《科学》杂志8月29日在线发表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关于细胞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采用一种创新的技术研究了细胞在与皮肤组织结构相似的三维基质中是如何运动的。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运动,就像发动机中的活塞,细胞核生成压力将细胞质膜向前推,帮助推动了细胞在基质中前进。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都是利用培养皿来研究细胞运动。然而这些经典的组织培养工具只能允许细胞二维运动,这与人类细胞在组织和器官中所做的三维运动有着很大的不同。 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口腔正畸学系教授Hyun (Michel) Koo说:“我们的研究工作阐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当细胞处在模拟生理条件的复杂3D胞外基质环境中时会如何移动?我们发现,细胞核可以发挥活塞作用,分隔细胞质,提高静水压力驱动细胞在3D基质内运动。” Koo与主要作者Ryan Petrie,及资深作者Kenneth Yamada一起,将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29日的《科学》杂志上。 Petrie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以往未知的、非常重要的关于细胞运动的正常的生理学机制。” 研究人员针对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成纤维细胞展开了研究。成纤维细胞自身会生成包括胶原蛋白(collagen)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在内的一些蛋白质,构成皮肤、肠道和机体其他组织中复杂的基质。研究人员利用由成纤维细胞生成的基质测试了细胞是如何迁移通过三维结构的。 在二维表面上研究成纤维细胞表明,最典型的运动形式与板状伪足(lamellipodia)相关,它是由于肌动蛋白聚合成纤维,将细胞膜推向前所产生。而在2012年,Petrie和Yamada证实当将成纤维细胞放置到三维基质中,它们迁移时可以切换至一种不同的移动策略:利用叶状伪足(lobopodia)实现迁移运动。 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叶状伪足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怀疑有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增高的压力所产生。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微电极测量了细胞内液体的静水压力,发现相比于在二维表面或是没有交联的三维基质中的细胞,在三维胞外基质中运动的细胞压力显著增高。 为了深入探究在三维基质中运动的细胞内部的压力分布,他们检测了来自细胞核前后的压力。利用叶状伪足的细胞其细胞核前方的压力增高,产生的能量推动了细胞前进。利用活细胞共聚焦显微镜,他们观察发现细胞核被拉向前,远离细胞的后部,细胞核将细胞分成了高压和低压区室。 Petrie 说:“当细胞在基质中时,细胞核往往在细胞的后部,细胞体的形状呈管状。它真的看起来像一个活塞”。 他们发现实际上是肌动蛋白丝将细胞核与细胞前部连接,拉动细胞核向前。这种移动给细胞“施加了压力”。科学家们还识别了导致这一细胞核活塞运动的一些蛋白质组件,包括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nesprin蛋白。Petrie说:“是压力推动了质膜。” 由于这只发生于在细胞生成的三维基质中运动的细胞身上,在其他基质中运动的细胞则无此现象,研究人员指出细胞一定是感知它们的物理环境确定了采用哪种运动。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细胞运动有可能也在机体其他组织中常见。当他们取得来自膝软骨的软骨细胞和来自肠组织的成肌纤维细胞,将它们放置在基质中时,这些细胞利用了相同类型的叶状伪足驱动的运动方式。 这一研究发现还有可能对于理解如癌症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癌细胞往往以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方式运动。 本文转载自《生物通》,略作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Generation of compartmentalized pressure by a nuclear piston governs cell motility in a 3D matrix. Science. 2014 Aug 29;345(6200):1062-5. Cell Biology. Many modes of motility.Science. 2014 Aug 29;345(6200):1002-3.
2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油菜化学杀雄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热度 5 rasin 2013-6-7 08:46
2011年元旦前后,我校油菜组的一个博士来讨论课题,是关于油菜化学杀雄剂的设计。当年就以此为题目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是不幸被毙,项目也就一直没有开展。考虑到今后也不可能做类似的题目,现在将项目的立项依据部分放在这里,希望对相关研究的同学有所帮助。 1 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背景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作物单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可分为遗传型的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理型的杂种优势利用两大途径。遗传型的杂种优势利用包括细胞核雄性不育 (GenicMale Sterility , GMS) 、细胞质雄性不育 ( 包含核质互作不育, CytoplasmMale Sterility , CMS) 、自交不亲合不育 (Self-incompatibility , SI) 等类型。但是无论哪种遗传不育类型,都需要进行三系(或两系)的配套,不育亲本繁殖过程复杂,且有不育系稳定性较差、对温度等环境因素敏感、连续自交生活力衰退等缺陷 ( 刘忠松 ,2001) 。 生理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是指光照、温度、化学等外部因素引起的不育类型。其中,利用化学杂交剂 (ChemicalHybridization Agent , CHA) 诱导雄性不育杂交育种,称为化学杀雄,是生理性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 ( 陈万义 ,1999; Chase C D, 2010) 。 CHA ,也称化学杀雄剂 (Malesterilant) 、杀配子剂 (Gametocide) 、花粉抑制剂 (Pollensuppressant) 等,是一类特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生殖生长的敏感时期,用 CHA 处理自交作物能选择性地杀伤雄配子或阻滞植物花粉发育,造成花粉生理性不育,而对雌配子无不良影响或影响甚微,从而抑制自花授粉,保证异花授粉而获取作物杂交种子 。 相对于遗传型不育,利用 CHA 进行化学杂交育种有很多优点 (Adugna A,2004; 陈知子 , 2010 ):① 无须专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操作简便,更换组合、品种投入生产应用的速度快,制种成本低;② 亲本选择自由,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组合筛选出丰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种;③即使 CHA 诱导的雄性不育不彻底,以致杂种纯度不高,但其母本部分的自交种子也至少保持原来的产量而不致减产;而且,化学杀雄杂交种的后代无育性分离问题,有实现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可能性;④可用于辅助去除遗传型不育的微粉,提高杂种纯度,提高育种效率。所以,利用 CHA 育种可迅速地获得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杂交种。 CHA 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MooreR H, 1950; Naylor A W, 1950) ,主要集中在利用已知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PlantGrowth Regulator ,简称 PGR) 作为化学杀雄剂的研究,如马来酰肼、乙烯利、赤霉素等,但这些 PGR 大多去雄率低,对雌蕊育性或作物植株发育存在不良影响,多不具备实用价值 (CrossJ W, 1991)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CHA 的研究摆脱了 PGR 的局限,国外一些公司如 RohmHass 、 Santo 、 Shell 、 DuPont 、 LafargeCoppee 等都开始研究开发新化合物类型 CHA( 陈万义 ,1999) ,使 CHA 诱导作物雄性不育的效果有了很大提高,雄性不育率高于 90% 甚至 95% ,对雌蕊育性的影响趋小,施药的活性窗口越来越宽,成本也逐渐降低。目前, CHA 已广泛应用于小麦、油菜、水稻、棉花等作物的育种。 化学杂交育种的关键在于 CHA ,而理想的 CHA 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PickettA A, 1993; 于澄宇 , 2009) : 1 )有效性:能完全诱导雄蕊不育,对雌蕊的发育和植株生长影响小,保持雌蕊的结实能力,种子品质不下降,杀雄有效期长; 2 )稳定性:药效不受温度、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3 )安全性: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毒或低毒; 4 )普适性:适应作物品种尽可能多; 5 )经济性:化合物合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以降低杂交种成本; 6 )易用性:喷施技术简便易行,便于杂交种生产部门掌握与推广; 虽然现有化学杀雄药物种类很多,但能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而大面积应用的 CHA 品种几乎没有,生产上对新型高效 CHA 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一直致力于新型 CHA 的研发筛选。 相对于灭杀性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商业开发比较成熟的农用化学品, CHA 要在不影响雌蕊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的条件下,实现雄性不育,对 CHA 的选择性要求更高,开发难度更大,研究及应用进展也相对缓慢。 CHA 开发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 : 一是 CHA 的作用机理复杂,目前还没有确切证实的 CHA 作用靶标蛋白的报道,因此, CHA 的发现总体上只能依靠随机筛选,盲目性大,效率低 。 二是目前还没有建立 CHA 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体系 。在作用机理未知的情况下, CHA 的筛选只能在活体植株上进行,并需人工授粉,观察雄性不育率和雌性可育率,每年只能进行 1~2 次,受到作物自身生长周期的限制。筛选如在人工气候条件下进行,费用较大。 如何借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建立从 CHA 设计、合成到杀雄活性验证的高通量筛选体系,提高 CHA 的筛选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油菜化学杀雄药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油菜是世界第三大油料作物,也是生物柴油生产潜在的重要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油菜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一般可增产 20% ~ 30% ,好的组合增产幅度可达 50% ,因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 傅廷栋 ,1995) 。 由于化学杂交制种的杂种优势显著,近年来 CHA 育种受到广大油菜育种者的青睐,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单位已成功利用化学杀雄剂制种育成并推广了“湘杂油”、“渝杂”、“蜀杂”、“秦杂油”等几个系列共 10 多个油菜杂交种,使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 傅廷栋 ,1990; 陈社员 , 2005; 于澄宇 , 2009) 。 油菜上广泛使用的 CHA 主要有甲基砷酸盐类 (MG1,MG2,MG4) 、磺酰脲除草剂类 (EN 、 SX-1 、 EXP 、 ESP 、 BHL 、 amidosulfuron 、 tribenuron-methyl) 、氨基磺酸类、化杀灵 / 定军 1 号、 WP 、 KMS-1 等 ( 官春云 ,1993, 1997; Banga S S, 2001; Singh V, 2004; 刘绚霞 , 2007; 张耀文 ,2003; 戚永明 , 2006; 于澄宇 , 2005,2009; Yu C, 2006; 严自斌 , 2006; 范宝磊, 2007 等 ) 。但是,现有油菜 CHA 诱导雄性不育不彻底,杀雄效果受气候、植株发育状况的影响,某些杀雄剂还存在残毒等问题,致使浓度小起不到杀雄作用,而浓度过大又易产生药害,即闭蕾和死蕾株、死株,能够应用于油菜大田制种的理想 CHA 很少。因此,筛选高效、低毒、廉价的油菜 CHA 很有现实意义 ( 于澄宇 ,2009) 。 文献报道的油菜化学杀雄剂 类型 化学杀雄剂 CHA 杀雄效果评价 激素类 (PGA) 乙烯利 赤霉素 ( 赤霉酸,农药 920 , MG3 、 GA3) 2,4-D 效果差,部分价格高; 甲基砷酸盐类 MG1( 杀雄剂 1 号 , 甲基砷酸锌 ) 毒性大,含有对动物有毒的砷元素,不符合环保要求; MG2( 杀雄剂 2 号 , 甲基砷酸钠 ) MG4( 杀雄剂 4 号 , 杀雄剂 1 号与赤霉素的配合试剂 ) 氯代脂肪酸类 二氯乙酸 茅草枯 不育率低、对雌蕊有药害; 氨基磺酸类 氨基磺酸 对苯胺磺酸 二苯胺磺酸钠 不育率低; 磺酰脲类 * 氯嘧磺隆、甲磺隆、噻吩磺隆、砜嘧磺隆、甲基二磺隆、酰嘧磺隆、苯磺隆、氟唑磺隆、胺苯磺隆、吡嘧磺隆等等 于澄宇(2009)对19种磺酰脲类化合物的杀雄效果进行了研究,多数化合物可以起到杀雄效果,其中较好的是苯磺隆、酰嘧磺隆。 ​ ​ ​ ​ 无机盐类 NaCl MG5 会导致植物组织烧伤; 其它 KMS-1 (3- 对氯苯基 -6- 甲氧基 - 均三嗪 -2,4(1H,3H) 二酮三乙醇胺盐 ) 因药害严重已停止开发; EN ( 巨星和四硼酸钠 ) 该杀雄剂效果好、成本低,是较为理想的新型油菜化学杀雄剂; WP* ( 化杀灵,结构未报道 ) 具有良好的杀雄效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定军一号 ( 结构未报道 ) 杀雄效果较好,主要用于遗传型不育杂交的辅助育种; ​ SurfExcel ( 合成洗洁剂,具体成分未报道 ) 杀雄效果好,其它实验正在研究中; YB 、三十烷醇、 LS-1 、 苯胼三氮唑类、草甘膦等 多数应用困难,风险较大; ​ * 基于配体的设计时重点关注的类型 部分油菜化学杀雄剂的结构或通式 目前,关于 CHA 诱导油菜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主要工作集中在细胞学和生化机制上 (MaH, 2005; 范宝磊 , 2008a, 2008b; 于澄宇 , 2009) ,而且有些研究结果论断不一。关于 CHA 诱导雄性不育机制的主要观点有: 1) 脯氨酸合成途径 脯氨酸是花粉中含量最多的游离氨基酸,具有提供花药营养、促进花粉发育和花粉管伸长的作用。刘志勇 ( 2006 ) 研究发现经化杀灵 WP 诱导后的不育油菜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升高,花蕾中脯氨酸含量降低,认为脯氨酸积累在叶片而不能运往花药导致不育。杀雄剂 2 、 3 可使水稻花药中脯氨酸含量下降 87.2%( 张金渝 , 1996 )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游离脯氨酸缺乏是花粉败育的原因 ( Loussaert D, 2004; 陶龙兴 , 2001 ) 。 根据脯氨酸的合成途径可以设计 CHA 。 Methanoproline 是七叶树植物 Aesculusparviflora 体内的天然物,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氏菌生长的作用,但在培养基中加入脯氨酸,菌体可以恢复生长。 Methanoproline 的抑菌作用可能是抑制脯氨酸的合成。基于上述研究成果, Shell 公司的研究人员用 methanoproline 及其类似物进行筛选,从而发现 SC2053( 津奥啉, Wong M, 1995 ) 等化合物的 CHA 功能,用于小麦杂交育种。 SC2053 阻断了脯氨酸积累的来源,使其含量达不到花粉正常发育的要求,从而出现雄性不育。 2) 乙酰乳酸合成酶 乙酰乳酸合成酶 (acetolactatesynthase , ALS , EC4.1.3.18) 存在于植物的叶绿体内,是催化支链氨基酸 ( 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 ) 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磺酰脲类除草剂,可抑制植物 ALS 的活性,导致支链氨基酸的代谢停滞,生长点细胞分裂停滞于 G1 、 G2 期,进而使植株衰亡 ( McCourt J A, 2006 ) 。于澄宇等 (2005,2006, 2009) 试验发现 EXP 等多种不同 ALS 抑制剂具有油菜杀雄活性,说明乙酰乳酸合成酶很可能就是这些化学杂交剂的共同作用靶标。 3) 过氧化物酶系 范宝磊等 (2007) 研究表明,经化学杀雄剂 WP 和 YB 诱导后,油菜叶片中 POD 活性显著降低, SOD 和 CAT 活性升高,而不育花蕾中 SOD 和 CAT 活性均显著降低, POD 活性升高,由此可见化学杀雄剂 WP 和 YB 使油菜的活性氧代谢出现了异常,活性氧代谢失调可能是化学杀雄剂 WP 和 YB 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重要原因。 此外,同工酶分析表明,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的酶可能还有酯酶 (EST) 、细胞色素氧化酶 (COD) 、多酚氧化酶 (PPO) 、儿茶酚氧化酶 (CAO) 、 ATP 酶、脱氢酶等 ( 陈知子 ,2010; 辛金霞 , 2010; 范宝磊 , 2007) 。通过对十字花科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同工酶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基因差异及遗传控制规律。在前期研究中,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课题组已克隆到油菜的核雄性不育基因 CYP704B1-homologous genes BnMs1 and BnMs2 (Yi B, 2010) ,该基因也有可能成为 CHA 设计、育性调控的良好靶标。 本项目以油菜为 CHA 发现的突破点,除了因为我国具有较好的油菜杂交育种的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油菜和拟南芥属于同科植物,具有相似的生理特征。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用测试化合物对拟南芥和油菜进行化学杀雄处理后的形态学表型和细胞学表型大致相同,两种植物的雄性不育率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 尚未发表 ) 。这说明 可以用拟南芥建立油菜 CHA 的初筛模型,大大降低化合物筛选的费用,缩短筛选时间,实现化合物的批量筛选。 3 课题学术思想和意义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omputer-aided Molecule Design, CADD)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计算化学 ( 即分子模拟,包括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 ) 、计算生物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演示,分析分子性质和行为,模拟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具体模式,设计或者优化药物分子,提高其选择性和作用效率,降低毒副作用 ( 徐筱杰, 2004) 。 CHA 的作用本质也是通过和靶标蛋白的结合,引起蛋白活性抑制或激活,导致花药发育异常。因此,可以利用 CADD 技术进行 CHA 的合理设计,一方面,基于目前已知的杀雄效果好、安全稳定 CHA 进行类似物设计 ( 间接药物设计 ) ;另一方面,从花药发育过程中选择特异性的酶作为靶标,通过分子对接进行虚拟筛选 ( 直接药物设计 ) 。将 CADD 技术用于 CHA 的设计、发现,可以降低 CHA 发现的费用,缩短开发时间,克服随机合成筛选低效的缺点,同时,新型 CHA 的发现也有助于 CHA 杀雄的分子机制研究。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可以克服 CHA 发现中的盲目性,引入拟南芥初筛模型可以克服 CHA 发现中的通量问题,因此,以 CADD 为指导,将化合物设计、有机合成、杀雄活性筛选结合起来,建立 CHA 合理设计、发现流程的条件已经成熟。 本项目将在充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油菜 CHA 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药效基团模型,结合分子场叠合的方法从商品化合物库中筛选具有潜在杀雄活性的化合物;同时,以油菜花粉发育特异性的关键酶为设计靶标 (YiB, 2010; Anna A D, 2009; Iniguez-Luy F L, 2011) ,模建该靶标的三维结构,通过分子对接筛选、设计新型化合物,在拟南芥和油菜上进行杀雄效果的验证,力争发现结构新颖的 CHA 先导化合物。 本项目研究的成功开展可以为油菜 CHA 的发现提供新的思路,加快新型油菜杀雄剂的开发;同时,通过分子反向对接技术,从靶标数据库中预测杀雄剂的潜在作用靶标 (LiuX-F, 2010) ,可以指导 CHA 作用机理的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Adugna A, Nanda G S, Singh K Bains N S.A comparison of cytoplasmic and chemically-induced male sterility systems forhybrid seed production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Euphytica. 2004 . 135: 297-304. Anna A D, Jay S, Marc M, Franck P, Michiyo M,Robert S, Birger L M, Daphne P. CYP704B1 Is a Long-Chain Fatty Acidv-Hydroxylase Essential for Sporopollenin Synthesis in Pollen of Arabidopsis.Plant Physi. 2009 . 151:574-589. Banga S S. Towards commercial hybrids inmustard (Brassica juncea(L.) Coss). Inter. Symp. on Rapeseed Sci. Apr 19-23, 2001 . Wuhan, China. p35-40. Chase C D, Ribarits A, Heberle-Bors. MaleSterility. in Plant Developmental Biology - Bio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1. 2010 . Springer. New York.p437-457. Cross J W, Ladyman J A R. Chemical AgentsThat Inhibit Pollen Development: Tools for Research. Sex Plant Reprod. 1991. 4: 235-243. Iniguez-Luy F L, Federico M L. The Geneticsof Brassica napus. In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the Brassicaceae. 2011 . Springer. New York. p291-322. Liu Xiaofeng, Ouyang Sisheng, Yu Biao, LiuYabo, Huang Kai, Gong Jiayu, Zheng Siyuan, Li Zhihua, Li Honglin, JiangHualiang. PharmMapper server: a web server for potential drug targetidentification using pharmacophore mapping approach.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0 . 38: W609-W614. Loussaert D. Trihalogenatedmethylsulfonamides as specific male gametocides. Sex. Plant Reprod. 2004 . 16: 299-307. Naylor A W. Observations On the Effects ofMaleie Hydrazide On the Flowering of Tobacco, Maize and cocklebur. PNAS. 1950 . 36: 230-232. Ma H.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es ofMicrosporogenesis and Microgametogenesis in Flowering Plants. Annu. Rev. PlantBiol. 2005 . 56:393-434. McCourt J A, Pang S S, King-Scott J, Guddat LW, Duggleby R G. Herbicide-binding sites revealed in the structure of plant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 PNAS. 2006. 17: 569-573. Moore R H. Several Effects of MaleicHydrazide On Plants. Science. 1950 .112: 52-53. Pickett A A. Hybrid wheat-results andproblems. Advances in Plant Breeding No.15.Paul Parey Scientific Publishers , 1993 . Berlin Hamburg. p259. Singh V. Evaluation of Three ChemicalHybridizing Agents in Brassica Juncea L. Brassica, 2004 . 6: 71-73. Wong M, Blouet A and Guckert A. Effectivenessof SC2053 as a 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 for winter wheat. Plant GrowthRegulation. 1995 . 16: 243-248. Yu C, Hu SW, He P, Sun G, Zhang C and Yu Y. Inducingmale sterility in Brassica napus L. by a sulphonylurea herbicide,tribenuron-methyl. Plant Breeding. 2006 .125: 61-64. Yi B, Zeng FQ, Lei SL, Chen YN, Yao XQ, ZhuY, Wen J, Chen JX, Ma CZ, Tu JX and Fu TD. Two duplicate CYP704B1-homologousgenes BnMs1 and BnMs2 are required for pollen exine formation and tapetaldevelopment in Brassica napus. The Plant Journal. 2010 . 63: 925-938. 陈社员 , 官春云 , 王国槐 , 李栒 , 刘忠松 .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湘杂油 6 号的选育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5 . 27:37-39. 陈万义 . 化学杂交剂的进展 . 农药 . 1999 . 38:1-6. 陈知子 . 植物化学杀雄研究进展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10 . 26:143-145. 范宝磊 . 新型化学杀雄剂 WP 和 YB 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初探 .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2007 . 湖北武汉 . 范宝磊 , 岳霞丽 , 郑青 , 孟祥昆 . 化学杀雄剂对油菜叶片和花蕾中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 湖北农业科学 . 2008. 47: 406-408. 范宝磊 , 岳霞丽 , 张黎娜 . 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铜仁学院学报 . 2008 .10:130-134. 傅廷栋 .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 作物研究 . 1990 . 4:1-4. 傅廷栋 . 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 . 武汉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 : 124-132. 官春云 , 李栒 , 王国槐 , 陈社元 , 袁晏松 .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 I. 杀雄剂 1 号对甘蓝型油菜花药毡绒层和花粉粒形成的影响 . 作物学报 . 1997 . 23: 513-521. 官春云 , 王国槐 , 李栒 , 田森林 , 陈社元 . 几种化学药物对油菜杀雄效果的研究 . 作物研究 . 1993 . 7:13-16. 刘绚霞 , 董军刚 , 刘创社 , 董振生 , 严自斌 , 高晓岚 , 高崇玉 . 新型化学杀雄剂 EN 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及其应用研究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7 . 3581-3585. 刘志勇 . 新型化学杀雄剂化杀灵 WP 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研究 .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2006 . 湖北武汉 . 刘忠松 .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及应用 .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1 . p58. 戚永明 , 刘建军 , 付云龙 , 胡小杰 , 汤勇 . 新型化学杀雄剂“定军 1 号”在甘蓝型油菜 MS 制种上控制微粉的作用效果 . 种子 . 2006 . 25:93-95. 陶龙兴 , 王熹 , 俞美玉 , 黄效林 . CM268 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 . 作物学报 . 2001 . 27:178-184. 辛金霞 , 戎郁萍 . 化学杂交剂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 草业科学 . 2010 . 27: 124-131. 徐筱杰 , 侯廷军 , 乔学斌 , 章威 .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 . 北京 . ISBN: 750255520X. 严自斌 , 刘创社 , 董军刚 , 陈荣信 , 刘绚霞 , 高晓岚 . 化学杀雄剂 ESP 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研究 . 西北农业学报 . 2006 . 15: 81-84. 于澄宇 . 植物化学杂交剂的作用特征与机理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 2009 . 陕西杨凌 . 于澄宇 , 胡胜武 , 张春宏 , 俞延军 , 何蓓如 . 化学杂交剂 EXP 对油菜的杀雄效果 . 作物学报 . 2005 . 31:1455-1459. 张耀文 , 尚毅 , 李永红 , 李建厂 , 李殿荣 . 新型化学杂交剂 SX-1 对甘蓝型油菜 CMS 的作用效果研究 . 西北农业学报 . 2003 . 12:57-61. 张金渝 , 陈以峰 , 梅传生 , 汤日圣 . 水稻化学杂交剂的筛选和杀雄的生理基础 . 江苏农业学报 . 1996 . 12: 11-15. 由于我不是做育种方向的,不正确的地方请多包涵。
120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Epigenet. Chromatin:操纵组蛋白H3.3或可抹除细胞“记忆”
crossludo 2013-1-23 00:22
取出一个成熟细胞并移除其身份,从而使其可成为任何种类细胞——核重组 ,在修复受损组织及在化疗后替换骨髓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博士最新发表在《表观遗传学和染色质研究》(Epigenetics Chromatin)杂志上的论文表明,由Hira蛋白存储的组蛋白H3.3,是将细胞核恢复多能性,即发展成为多种细胞类型的关键一步。 所有个体的细胞都有相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随着生物体的成熟,这些细胞可被重组为心脏、肺、大脑等不同类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基因或多或少会在每个细胞谱系中永久关闭。随着胚胎的生长,经一定数量的分化后,沿着某条道路走下去的细胞将不再变成其他的东西。例如,心脏细胞不能转化为肺组织,肌肉细胞也不能形成骨头。 重组DNA的一个方法是,将一个成熟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一个未受精的卵子中。卵子中的蛋白质及其他因子,将使DNA打开某些基因的同时关闭其他基因,直到它类似于一个多能细胞的DNA。但是,以这种方法完全抹去细胞的“记忆”似乎不太容易。 调节基因活性的机制之一是染色质,特别是组蛋白。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其缠绕方式的变化将改变细胞可用的基因。为了了解核重组的工作原理,格登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将小鼠的细胞核移植到青蛙的卵母细胞中,并透过显微注射方式添加了荧光标记组蛋白,以观察组蛋白在细胞和细胞核内的什么地方聚集。 研究小组使用实时显微镜明显观察到,从第10小时起,在卵母细胞中表达的H3.3组蛋白(参与基因的激活)开始并入移植的细胞核内。当研究人员查看Oct4基因(参与形成细胞多能性)处的细节情况时,他们发现H3.3组蛋白也被纳入Oct4,与此同时基因开始转录。研究小组还发现,Hira组蛋白(需要H3.3协同进入染色质)也需要核重组。 遗传专家指出,操纵H3.3的路径,或许可为完全抹除细胞“记忆”并产生一个真正的多能细胞提供一种新方法。研究表明,染色质是防止临床上常用的人为诱导重组的关键所在。
个人分类: 细胞生物|1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常规与中西医
diana767 2013-1-8 18:36
  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这与中医理论“病机相同,异病同治”理论完全一致。   五分类血常规是谁发明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不知道。这个人太伟大了。与我们中医理论完全一致,不谋而合。它是中西医结合、微观辨证、细胞组学、代谢组学的结合点、突破点。这将大大缩短中医与细胞组学、代谢组学结合的研究周期,将加快细胞组学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这是因为血细胞是细胞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组学是代谢组学的物质基础。   经初步研究,我认为中医的“表”,是包括西医的身体表层、结膜、粘膜、组织器官膜、细胞膜、细胞核膜及细胞器的单位膜。   高明的西医也讲整体观。   疾病进行与组织与细胞中,用五分类血常规的项目内容即可证明。
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京报:人大教授朱信凯详解农产品比核武器重要
蒋高明 2013-1-5 11:42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朱信凯教授的观点,笔者完全赞同。农产品安全是比核武器重要的,今后的战争肯定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厮杀,谁也不会轻易按动核开关,除非人类共同灭亡。但另外一场“核”战争,即发生在细胞核内的转基因战争,则是非常隐蔽的,它有着高科技的美丽外衣,有强大的资本游说集团,有国内外的被收买的专家教授鼓吹手,一旦这场生物核战争打起来,对于毫无防范的中国人来讲将是致命的。他们不会等中国人按动核开关,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中国人吃饭的权利已经没有了。看看当今中国的种业、蔬菜,大豆,猪肉,鸡肉,甚至自来水都被人家控制,转基因作物偷偷摸摸地在中国布局,就知道我们输的有多惨。 美国人几乎是全世界最懒惰的,美国的所谓现代农业是亏本的,没有政府的大量补贴,农场主根本就不能生存。为什么美国政府倒贴金钱支援中国的农业呢?美国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比中国本土的还低,因为美国政府给予了补贴;美国3亿多人,最多生产2亿吨粮就能满足其奢侈需求了,政府要赔钱多生产1亿吨粮食供应国际粮食市场?其中中国是最大的买主。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美国人要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吗?要知道,在美国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美国人欠中国的钱不还,大量印美元使其贬值;中国人的几百吨黄金放在美国取不回来,而他们倒贴钱给中国进口粮食,美国在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等领域的一切高科技对中国实行最严格的封锁,而唯有转基因这个高科技却不远万里送货上门,还派洋舟子到中国来游说,连《科学》的主编也进中南海去游说我们的高层领导,科学家当起来外交官,难道这些都不能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历史上曾有宦官误国,奸臣害国,红颜祸国,而今有院士误国,汉奸卖国,现代洋奴弃国。历史总是这样规律性地出现,只不过手段变化而已。 醒来吧,我的同胞们!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农业 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2/12/27/241668.html 2012年12月27日09:52 新京报 朱信凯38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2009年11月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粮食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他同时兼任联合国 粮农组织(FAO)贸易政策国家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委员,中国 农产品 ( 5.77 , 0.07 , 1.23% ) 市场监测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个社会职务。2011年获“北京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12年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近年来以独立或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新华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含转载)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商务印书馆经典文库译著1部,代表作为《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   ■核心观点   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已经是工业化时代,甚至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业自然而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美国人是如何认识农业的呢?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朱信凯:了解农村才算了解中国   朱信凯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纯属偶然。   当年考上农业经济专业时,甚至还有点沮丧,因为跟计算机软件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并不受社会的重视。朱信凯说,现在他建议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农业经济学,培养自己对中国本土化问题的敏感度。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学就是中国的国情学,只有了解中国农村,才算真的了解中国,以后不管做哪方面的工作,都会比别人出色。   2003年,朱信凯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人大任教。他曾多次将研究报告和科研成果呈送国务院相关决策部门。   2010年12月,朱信凯署名研究报告《我国应尽快调整现行CPI结构》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的批示,批示要求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此报告直接推动了2011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调整并发布新的CPI权重结构。   2012年6月30日,朱信凯应邀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全会,并做了题为《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专题讲座。   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美国地图。采访中,他多次以美国跟中国做比,“中国农业农村的问题太多了,而且都非常严峻,当然,问题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往往蕴含无限机会”。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农业”是朱信凯最近几年最为关注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朱信凯说,这些要么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要么涉及整个中国社会的重新布局,其他的任何问题和这个相比,都是很小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发展有赖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资本化的过度依赖与追逐。朱信凯认为,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失衡与官员教条主义的目标模式是产生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重要因素。“在现行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提拔体制下,对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主要采用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由于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地方政府偏好于将财政资源投向非农产业,强调招商引资,而不愿意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等软性公共产品,既在相当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朱信凯认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应区别对待,对于前一百位的产粮大县,中央应以粮食产量和生态为考核标准,不应鼓励其招商引资。对于产粮大县,中央应当改“奖励”政策为“给予”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给足给够,而不是杯水车薪的奖励。这是2012年暑假朱信凯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奔赴全国20几个县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同题问答】   1.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朱信凯:林毅夫。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2.2012年的经济运行到现在,当前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意外?   朱信凯:当然不意外,我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充满信心,因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从已经崩溃的国民经济边缘走了出来,并以发展中国家三倍的速度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3.近期在市场层面,你认为哪一项改革最值得期待?   朱信凯:最期待的就是中国要尽快出台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城镇化发展的路线图,我最期待城镇化怎么发展。现在的道路是肯定不行。   4.未来10年,你认为哪一个行业最具有投资前景?   朱信凯:农业与农村,再说的深入一点就是农产品市场与农村消费市场,这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假设我们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70%的城镇化率,那个时候15亿人,我们还要有4.5亿农民。因此,农村消费市场是巨大的,而15亿人的吃穿、生态等问题仍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来解决。因此,我经常讲,农业是一个永恒的魅力产业。    农产品比核武器重要   新京报:你最近有个观点,美国打击全世界的武器根本不是核武器,而是农产品。怎么理解?   朱信凯:核武器只是一种威慑,但 美国靠一个种子公司——孟山都,就能干掉很多国家 。阿根廷就是一个例子。一开始转基因的种子通过走私的途径进入阿根廷, 当阿根廷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到了99%的时候,美国声称要收取种子的专利费,以至于阿根廷农业部不得不成立一个补偿基金,举全国之力来偿还。   但农业的威力远不止于此, 孟山都不仅卖种子,还卖农药。它的逻辑是你买我的种子就得买我的农药,因为种子和杂草一起长出来,长到一定程度,农民就要喷孟山都的农药除草,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能够抵抗这种除草剂。可是因为下雨,孟山都的除草剂随着地表径流,把阿根廷其他的农作物也当做杂草除掉了。生态灾难已经在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表现出来了。   所以农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种地和养猪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短期视野就可以把握的问题, 他实际上是一个比核武器还重要的重大的战略产业。需要引起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   新京报: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农业?   朱信凯: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与整个人类的进化史相并存,并随社会发展与进步越来越表现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   2004年 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丢掉了大豆产业,这是一个最经典的案例,也是最惨痛的教训。我们无意怀疑别人的阴谋和操控,但至少要使我们警醒,农业涉及国家安全,既包括人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层面的安全,也包括宏观经济层面的安全。   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已经是工业化时代,甚至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业自然而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美国人是如何认识农业的呢?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新京报:大豆产业丢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   朱信凯:大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它一方面做食用油,同时豆粕还做饲料,饲料影响畜产品。国际资本很容易通过国际游资的炒作来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华尔街游资的各种肆意行为,很容易造成我国大豆价格的非正常波动,而大豆的下游产品又在CPI中占有相当比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到目前还没有发布核心CPI的国家来讲,宏观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关于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关键要看玉米产业的主动权在谁手上。   2004年我们之所以在一夜之间就丢掉了大豆产业,那是因为我们首先丢失了大豆产业的主动权。在大豆压榨企业普遍面临困境的时候, 国际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我们几乎不设防的情况下将他们收购或兼并,而当国际资本控制大豆产业主动权之后,使用什么原料当然也就是人家说了算 。因此,尽早完善与国际资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    中国农业投资效率低下   新京报:从2002年开始我们国家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10年来累计安排了7631亿元。这么多资金投入,为什么农业问题还这么突出?   朱信凯:美国最大的部,除了五角大楼国防部就是农业部。而中国,农业部几乎是最小的部,中国农业行业的大部分职能都没有在农业部,行业职能不在行业部委这是当前我们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问题。   当前我们是“重视农业政策,轻视农业部门;重视支农资金,轻视投资效率”。我们每年拿出这么多钱来支持农业,效果怎么样呢?“十五”和“十一五”前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农业投资效率仅为52.7%, 也就是说中国投100块钱,只发挥了50块钱的作用。另外50块钱呢?全部给损耗掉了 。这个数字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3%的效率水平。   新京报:为什么会这样?   朱信凯:农业是一个行业和专业性很强的产业,但农业的很多职能都不在农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比如农业的投资功能一部分在发改委,还有一部分在财政部,财政部本来是分配资金的,却专门成立一个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管控着比农业部还要多的支农投资。这种相对混乱的行政管理体制必然导致低下的投资效率。   新京报:美国农业部是怎么做的?   朱信凯: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美国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但作为管理农业的核心机构,农业部却日益庞大。美国农业部正式编制职员多达10万人,大部分职员都分散在各州,做着最基层的农业推广和信息服务工作。美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将农业、农产品以及有关的管理服务都容纳到这个大一统的管理机构中,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和工作领域的分割,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有利于明确责任和提高效率。   新京报:跟美国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朱信凯: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各自为政,任务不明确,管理手段分散,有事大家一起干,出了问题谁都可以不负责任。部门利益还渗透在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中,使政策法律出台扯皮多、时间长,出台后没有一个具体部门督促实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新京报:能举个例子吗?   朱信凯:还以投资为例,中国当前的投资体制是1995年分税制改革以后逐步形成的。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了加强管理实行了以发改委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在刚开始实行的几年,在规范投资行为,实现大的投资布局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忽视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投资所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不仅是农业部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的部委也是一样的。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我国的农业管理体制需要改变?   朱信凯:我们组织的课题组在国内主要农业投资大省的调研表明,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部门矛盾与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投资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而所有省份调研的结果都显示,中央财政农业投资效率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央层面政策的非协调性。   因此,我认为,从根本上彻底改革现行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   新京报:怎么改变?   朱信凯:“十七大”之前我就呼吁农业的大部制改革,重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   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从中央与地方的范围和关系的调整入手,逐步建立新型、高效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   其次,在中央和地方的农业投资事权和财权划分上,应当强调投资主体的职能和执行力,即要逐步形成垂直管理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要逐步推进农业“大部制”改革,重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这个“大部制”并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将职能相近、业务雷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它的实质是按照决策、执行、监督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原则来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    研究中国问题,思想比方法重要   新京报:中国问题应该怎么研究?   朱信凯:美国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世界第一,因为美国有五万个经济学家,但是美国没有多少经济问题值得研究,它每个小问题都被无数人研究了无数遍。所以在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经济学要想做得优秀,就要看谁的方法论用得艰深。但是,当代中国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了,我认为,中国如果有人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个一定是研究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问题的,因为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理解中国经济绝对不能简单等同于任何西方的理论建构或经验,理解中国经济需要对历史的理性剖析、对文化传统的深入解读以及用脚做学问的调研精神。   新京报:其实最近两年,农业已经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资农业,例如网易、联想。   朱信凯:这是个好的兆头,但我感觉应该加快步伐。因为外资在大量做这个事情,大家才开始意识到。我一直认为,谁在未来十年能够在中国的农村市场构筑起纵横交错、流通顺畅、四通八达的市场化渠道,谁就将是未来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    城镇化是农村和城镇的重新布局   新京报:最近有学者提出,保障房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就是空谈。你怎么看?   朱信凯: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能不能尽快把保障房和市场房分开是关键。就是说保障房这一部分要把价格压得低低的,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就让它交由市场调控。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保障房这一块没有做起来。可能主要还是个利益和利润的问题。更新观念,加快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调整是当务之急。   新京报:你认为城镇化应该是什么样?   朱信凯: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表述,是继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国家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必然因此发生积极而重大的变化。   我理解的真正的城镇化应该不仅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增多,而是进城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城镇化应该是农村和城镇的重新布局,重新布局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更是一个人的概念。   新京报记者 林其玲  摄影/实习生 王政显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下:任重道远
热度 13 DNAgene 2012-12-25 13:37
本文续前文《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上:历史回顾 》和 《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中:人类基因组测序和ENCODE项目 》。 我们不认同用生化活性作为判断DNA是否有用的依据,那么我们应该支持什么研究呢? 除了转录活性,ENCODE项目组还援引了另外一方面的数据:人类功能SNP(专业术语叫 GWAS SNP )。后者发现了很多影响或者决定人类各种表型特征或疾病的单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除了少量发生在编码序列外,多数发生在调控蛋白结合位点等ENCODE项目组发现的调控活性区域。这些序列的变异确实影响了生物体的表型,它们的存在不能说是可有可无的。但我们发现,功能SNP的覆盖度太低。以调控蛋白结合位点为例,平均429000个结合调控蛋白质的碱基序列才有一个已经证明的功能SNP。而一般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长度是10个碱基。也就是说,功能SNP可以证明一些生化活性区域是有用的,但功能SNP证明的区域占ENCODE报道的区域的很小比例。大部分有生化活性的区域仍未证实。另外,考虑到衰老的进化理论、基因突变的gain of function等因素,即便是功能SNP也不敢100%说就一定有用。 如果一段序列是有用的,那么它变成别的序列就是有害的,就要被淘汰。这样进化的结果,这段序列很保守。多个物种间比较时,会发现它的物种间差异很小。这是进化生物学家和基因组学家普遍认可的标准(1)。物种间和人类个体间比较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大约9%的序列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应该是有生物学功能的(2,3)。 但通过序列的保守性判断序列是否有用可能低估有用的序列所占比例。目前的序列保守性研究只能分析核苷酸序列在一级结构上的保守性,有些生物学功能只要存在特定的(蛋白质、RNA或DNA的)二级结构即可,无需一级结构保守。另外基于序列保守性的方法无法观测不依赖于特定序列的生物学功能。比如,一个内含子的存在使基因表达的时间放慢几分钟,这种作用已经发现在一些发育关键基因是调控时间节律(4)。这个例子中,只要内含子存在并且能够剪接就够了,内含子中的碱基怎么变都没关系。 确定一段序列是否有用,最根本的手段是去掉这段序列看看对生物体有没有影响。也就是DNA片段敲除实验。当然由于伦理道德原因,敲除实验在人类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小鼠、猴子等物种的研究,大致推测人类基因组中有用序列的比例。在我前面博文的讨论中,网友 闫双勇 提出了 类似看法 。但DNA敲除实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酵母上,曾有人想区分哪些基因是必需的、哪些是不必需的。与我们目前讨论的问题有点像。他们把酵母的5000来个基因逐一敲除后构建了5000来个突变株,逐一检测这些突变株的适合度(也就是生长、繁殖等表型特征)是否降低了。结果发现了80%的以上的基因敲除突变株正常生活。大部分基因好象是可有可无的(5)。但后来技术进步了,更大规模的研究可行了。相关研究人员在1144种培养条件下分别检测那5000多种基因敲除菌株,用5百万次检验,发现酵母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都是有用的。过去研究认为没用的基因只是在当时有限的检测条件下细胞生长不需要的基因(6)。后来,又有人做了酵母的内含子敲除实验,得到了类似的趋势。酵母基因敲除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通过DNA敲除确定猴子或者小鼠基因组中有哪些序列是有用的,研究项目的规模将非常巨大,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在酵母基因敲出初步实验发表之后,很多人强调基因调控网络的冗余现象,为非必需基因的存在找理由。现在人类基因组中是否有垃圾DNA的问题上,也有网友提出冗余的问题。我的答复是,“冗余不就是多余吗?就像一个机关一样,表面上某个工作人员也在干活,上班时间没有睡觉,但缺了他一点事没有,一切照常运转。他是冗余的,也就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人员编制称为junk编制,没用的编制。” 注:此博文属于评论性文章《 Can ENCODE tell us how much junk DNA we carry in our genome 》的简化版,该文发表在著名的“垃圾期刊”BBRC上。 1、Ponting C.P. and R.C. Hardison (2011)What frac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is functional?, Genome Res. 21:1769-1776. 2、Ward L.D. and M. Kellis (2012)Evidence of abundant purifying selection in humans for recently acquired regulatory functions, Science 337:1675-1678. 3、Lindblad-Toh K., et al. (2011) A high-resolution map of human evolutionary constraint using 29 mammals, Nature 478: 476-482. 4、Takashima Y., et al. (2011) Intronic delay is essential for oscillatory expression in the segmentation clock,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3300-3305. 5、Giaever G.(2002)Functional profiling of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genome, Nature 418:387-391. 6、Hillenmeyer M.E., et al. (2008) The chemical genomic portrait of yeast: Uncovering a phenotype for all genes, Science 320: 362-365.
个人分类: 生物学|9483 次阅读|41 个评论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中:人类基因组测序和ENCODE项目
热度 11 DNAgene 2012-12-25 11:23
续前文《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上:历史回顾 》。 近二十年来,生物学界规模最大的两个科研项目,大概就是人类基因组测序和ENCODE项目了。这两个大项目产生了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对包括垃圾DNA在内的很多基本生物学问题的思考。 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清楚了人类基因组中的核苷酸组成和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和tRNA、rRNA等的基因序列。这些序列之和也不够人类基因组的1/20。当然,可能还有一部分序列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但除了个别科学家外,多数人不相信人类基因组中那么多序列用于调控那么一点编码序列。基于这一点,垃圾DNA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应该指出的是,很多人接受垃圾DNA的观点是不情愿的,也不是基于自然选择的思考,而是根据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结果产生的直觉。 人类基因组测序没有弄清楚基因是怎样调控的。其后的 ENCODE项目就是要深入发掘人类基因组中所有的调控元件 。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原来已知的mRNA、tRNA、rRNA外,人类基因组中还有大量的序列在转录着,有转录活性的DNA总共占了人类基因组的62%。除此之外,调控蛋白结合位点、DNase I敏感位点等基因表达活性的标志性特征序列也大量存在。加上这些序列,超过了人类基因组的80%。考虑到现在已经研究的人类细胞类型数量远小于人类实际细胞类型,很多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有待发现,ENCODE项目的负责人Birney估计,剩余的20%也应该是转录或者参与调控的, 人类基因组中100%的序列都应该是有功能的 。ENCODE项目组在Nature发表的论文中,称人类基因组序列大部分都有“biochemical function”,同时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的评论文章就把biochemical省略了,直接说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序列是有用的,垃圾DNA的观念已经成为历史。 这些论文发表之后,很多分子生物学家心中可以说一块石头落了地。很乐观的期望是人类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及其调控方式可以用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来描述。大家喜欢清楚,习惯面对井井有条、便于研究操作的事物。同时,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者可以说是欢呼雀跃,进化是不完美的,创造和设计才是完美的,现在证明人类基因组没有任何垃圾,很完美,进化论的根基没了。他们的欢呼也就激起了进化生物学家的愤怒,估计如果没有宗教人士的参与,ENCODE项目作为一个纯科学问题,争论不会有这么激烈。 Science在将ENCODE列入2012年科学界十大突破之一时 ,这样描述了批评人士的看法“But several scientists in the blogosphere called the coverage overhyped and blamed the journals and ENCODE leaders for overplay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很遗憾, 我们国家的网络防火墙把国际上的各大博客网站当成匈奴挡在长城之外了 。我个人经会翻墙的网友帮助看了几篇博文。 科学家应该有社会责任,如果对ENCODE项目研究结果的overhype为宗教人士提供了攻击科学的工具,这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了。我们就应该比一般的科学争论更加重视。 ENCODE项目overplaying的思路是:biochemical activity -- biochemical function -- biological function -- no junk。他们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了 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序列都转录或者参与转录过程的调节 、都有生物化学活性。但生化活性等于生化功能吗?他们认为毫无疑问,所以也就没有任何解释直接就把有生化活性的DNA说成是有生化功能了。生化功能,争议也还不太大,生化功能也就是可以参与生物化学反应。但进一步把生化功能等同于生物学功能,成了判定有没有垃圾DNA的依据就是overplaying了。有用没用、是否是垃圾DNA,应该看这些序列在基因组中出现或者从基因组中丢失是否对生物有益或有害。 首先说,并不一定是有用才转录,很多RNA的转录可能是随机偶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很多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胞中抑制性转录(repressive transcription)很常见。抑制性转录就是以低水平的转录作为防止高水平有害转录的手段。其中的细节经过十来年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了(1)。另外,现在还发现了很多RNA虽然转录了,但会被细胞中的RNA质量监控机制(NMD)作为废物降解掉。因此,转录活性不能成为判断一段序列是否有用的依据。调控蛋白结合位点、DNase I敏感位点等基因表达活性的标志性特征相关的序列,也只能说明自身或者附近的序列有转录活性,不能成为它们有没有用的依据。它们可能只是对转录过程有用,但如果转录的产物是没用的,所以它们的作用也就没用了。关于这些问题更详细的讨论,请参见我们的评论性文章(2)。 下一篇博文中,我们讨论确定基因组中有用序列的其他手段:《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下:任重道远 》。 1、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用repressive transcription作为关键词,从SCIE等数据库中查找相关论文。 2、Niu DK and Jiang L (2013). Can ENCODE tell us how much junk DNA we carry in our genom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doi:10.1016/j.bbrc.2012.12.074 .
个人分类: 生物学|9160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上:历史回顾
热度 2 DNAgene 2012-12-25 09:51
DNA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决定了我们的生长、发育、疾病,甚至行为举止。DNA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了。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生物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了很久。2012年一项荣登多个排行榜的ENCODE项目,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有结果了,人类基因组中的DNA基本上没有废物, 都有用。科学界为之一震。震惊之余,仔细思考会发现,问题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目前的研究结果,远未弄清楚我们的细胞核中有多少有用的DNA。美国的 《Science》在将其选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时,同时也简短的说明了很多科学界对ENCODE这一结论的怀疑。除了博客论坛外,也有正式的评论性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这篇博文中,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一领域的来龙去脉,再介绍国际上对ENCODE结论的质疑,最后讨论鉴定DNA有没有用应该怎么做。 在Watson 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后,科学界普遍认可了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既然是遗传物质,DNA当然是有用的了。这种简单朴素的想法没过多久,就受到了挑战。 氨基酸序列进化的分析显示,分子水平上,多数变异都是中性或者近中性的。这就是木村资生(Motoo Kimura)等人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3,4)。 这一学说可以说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完善和补充。达尔文强调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虽然也不排除随机偶然因素的作用,但对随机因素重视不够。中性学说提出后的大量分子进化研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至少在分子水平上,没有太大好处或者坏处的中性、近中性变异很普遍。当然,现在大家也不接受木村资生的极端 中性说法,认为还是存在少量明显有益的变异,多数变异也并非完全中性,而是弱有害、弱有益的近中性突变(5)。一开始以为都是好的、坏的,后来有人说都是不好不坏的,这两种看法占据了三个极端特殊点,相当于一条数学坐标轴上的正向极大值、负向极大值和中间的0点。从哲学的角度,其实也很好理解,大善大恶的极端人很少,完全不好不坏的人可能也没几个,多数人还是小善小恶的平常人。事后诸葛亮的看法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极端的不可能是大多数,大多数必然是弱有害或者弱有益的。既然变异多数都是接近中性的,承载变异的DNA当然也应该有很大比例是弱有益或者弱有害的。 Junk DNA(按习惯翻译成垃圾DNA,准确翻译应该是废物DNA)概念的直接来源是人类对基因组大小的研究。一种生物单倍体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总和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认识到,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表型上很接近的物种,有的基因组大小差别很大。基因组是遗传物质的总和,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体的复杂性,当然应该是越复杂的生物基因组越大了。但实际观察的结果是,基因组大小与生物体的复杂性之间没有正相关性。这就是分子生物学中著名的C-value悖论(6)。DNA的多少与生物体的复杂性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基因组中有些DNA对生物体的复杂性可能没有贡献或者贡献很小。人们从这两个角度 思考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假说。其中一类假说认为,基因组中大量DNA虽然没有编码蛋白质或者调控基因表达这类决定生物体复杂性的功能,但可以有其他作用小 一些的功能,如作为填充物,决定细胞核大小进而决定细胞的大小、细胞分裂的快慢、甚至代谢速率等。表型上,体积或者速度上的一个小变化,但需要DNA含量上的巨大变异来完成。这一类观点的代表性假说是细胞核骨架假说(7)。另一类观点就是干脆认为大量DNA没用,将这些没用的DNA称为垃圾DNA (8)。 如果没用,为什么能在细胞核中存在呢?存在的就应该是有用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包括神创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智能设计论者, 以及对进化生物学了解不够多的生物学生或学家。我本人,过去就是最后一类人,虽不信宗教,但相信“存在的一定是有用的”,只不过它的用处可能没有找到。所以我本人曾经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为非编码的DNA中的一大类(内含子)寻找生物学意义(9,10)。最近对自然选择理解深一些了,才开始反思,凭什么存在就必须是有用的?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没用的,如果产生了,只要是坏处不够大,就不可能被淘汰掉。微弱有害或者干脆无害序列因转座、重组、复制错误等原因在基因组中不断产生,如果没有办法淘汰,那自然是越来越多。这样思考的结果是,不同生物基因组中垃圾DNA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物垃圾DNA的产生速度以及垃圾DNA的淘汰效率。产生速率大但淘汰效率低的物种基因组就会越来越大。 1、Eddy, S.R.(2012)The C-value paradox, junk DNA and ENCODE, Curr. Biol. 22:R898-R899.此文介绍了垃圾DNA的来龙去脉,同时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批评了ENCODE的结论。 2、 Niu DK and Jiang L (2013). Can ENCODE tell us how much junk DNA we carry in our genom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doi:10.1016/j.bbrc.2012.12.074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讨论。 3、http://baike.baidu.com/view/346559.htm 4、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8%E6%9D%91%E8%B3%87%E7%94%9F 5、木村资生的学生,也是中性学说的早期参与者之一,目前坚持近中性学说并撰写了多篇综述论文。http://en.wikipedia.org/wiki/Tomoko_Ohta 6、http://en.wikipedia.org/wiki/C-value_enigma 7、Cavalier-Smith, T.(1978)Nuclear volume control by nucleoskeletal DNA, selection for cell volume and cell growth rate,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DNA C-value paradox, J. Cell Sci. 34:247-278. 此处不要与细胞核中的骨架蛋白弄混了。此假说中,大量DNA起到了广义的骨架作用。 8、Niu DK (2007). Protecting exons from deleterious R-loops: a potential advantage of having introns. Biology Direct 2: 11. 9、 Niu DK and Yang YF (2011). Why eukaryotic cells use introns to enhance gene expression: Splicing reduces transcription-associated mutagenesis by inhibiting topoisomerase I cutting activity. Biology Direct 6: 24。 后续博文: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中:人类基因组测序和ENCODE项目 》和《 我们细胞核中的DNA都有用吗?下:任重道远 》
个人分类: 生物学|866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操纵组蛋白H3.3或可抹除细胞“记忆”
crossludo 2012-12-10 12:17
操纵组蛋白H3.3或可抹除细胞“记忆” 核重组 制作干细胞再向前推进一步 取出一个成熟细胞并移除其身份,从而使其可成为任何种类细胞——核重组,在修复受损组织及在化疗后替换骨髓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博士最新发表在《表观遗传学和染色质研究》杂志上的论文表明,由Hira蛋白存储的组蛋白H3.3,是将细胞核恢复多能性,即发展成为多种细胞类型的关键一步。 所有个体的细胞都有相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随着生物体的成熟,这些细胞可被重组为心脏、肺、大脑等不同类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基因或多或少会在每个细胞谱系中永久关闭。随着胚胎的生长,经一定数量的分化后,沿着某条道路走下去的细胞将不再变成其他的东西。例如,心脏细胞不能转化为肺组织,肌肉细胞也不能形成骨头。 重组DNA的一个方法是,将一个成熟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一个未受精的卵子中。卵子中的蛋白质及其他因子,将使DNA打开某些基因的同时关闭其他基因,直到它类似于一个多能细胞的DNA。但是,以这种方法完全抹去细胞的“记忆”似乎不太容易。 调节基因活性的机制之一是染色质,特别是组蛋白。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其缠绕方式的变化将改变细胞可用的基因。为了了解核重组的工作原理,格登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将小鼠的细胞核移植到青蛙的卵母细胞中,并透过显微注射方式添加了荧光标记组蛋白,以观察组蛋白在细胞和细胞核内的什么地方聚集。 研究小组使用实时显微镜明显观察到,从第10小时起,在卵母细胞中表达的H3.3组蛋白(参与基因的激活)开始并入移植的细胞核内。当研究人员查看Oct4基因(参与形成细胞多能性)处的细节情况时,他们发现H3.3组蛋白也被纳入Oct4,与此同时基因开始转录。研究小组还发现,Hira组蛋白(需要H3.3协同进入染色质)也需要核重组。 遗传专家指出,操纵H3.3的路径,或许可为完全抹除细胞“记忆”并产生一个真正的多能细胞提供一种新方法。研究表明,染色质是防止临床上常用的人为诱导重组的关键所在。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ben3312 2012-7-23 22:26
个体、组织、细胞内部的精细调控是所谓的高度有序有规律可循的复杂活动或者是运动?小至 singlecell ,内部有细胞核线粒体等不同种了每种多个细胞器,发生着千万种人类难以解析的生化反应,染色体的复制、 RNA 转录、蛋白质翻译、每一种活动均需要各路神仙的助阵,一个出错,影响又是纷繁复杂的。 想想,那么多的生物大分子 mRNA 、 miRNA 、 siRNA 、 piRNA 、 snoRNA 、 tRNA 、 rRNA 、 pro 不管是前体还是成熟体,其从核孔出出入入而且要精确到达某一个地方,不会出现交通阻塞吗,不会发生撞车吗,还有一条 RNA 分子或者一个蛋白质,它又没眼睛,他是怎么从人类几百 MB 的染色体定位到短短的几百 bp ,甚至是短至 6 个 bp ( TFBS )?是靠运气吗?就是说它的数目很多,然后去瞎撞? 而运气不好的就会被降解。最能体现这个运气理论我觉得就是 miRNA ,一种 miRNA 靶向 mRNA 靠的是 7 个 bp 左右的稀松匹配,而这造就了其下游靶标的数目之庞大,令研究人员不得不认为 miRNA 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调控分子,虽然他一直被称作 find-tune 的一种微调。 细胞内部真有大脑吗,以前课本说细胞核是细胞的首脑,现在想想充其量也就是它含有染色质,处于中心法则的链条上,而其他细胞器可能没有。而近年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第二套遗传密码也为逐渐重视了。染色质构象、染色质标记的变化以来 readerwritereraser 等等,转录调控蛋白表达更是需要舶来品的帮助甚至是指示。它有神马主宰一切的优势 ?pi 都没有。它也只是一个螺丝钉。 联想生命的产生,其中一种理论就是千万年亿万次随机碰撞产生的,那么生命活动会不会是一种进化上的随机事件促成了现今的局面?可能只是随机事件的累积趋同。所以生命有千万种形式,也应该是一种随机性导致。然后同一个物种的高度一致可能就是不小心进入了一个稳态,而这个稳态就我们极力维持的健康。 我们总是将细胞内部的很多东西认为是一种非常合理精妙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高级活动,这样会不会进入一个错误的怪圈呢?比如将随机事件硬生生地整合到核心的调控网络, 还有由于经验主义,我们很容易给细胞中的各个成员安排角色,狭隘地判定其静止或运动状态、主动或被动的性质、、例如 DNATF 的复合体,我形成的视觉概念算是 DNA 在那等待 TF 的到来,然后可能形成 DNA 是静止的,而蛋白质是游离的运动的印象,这种印象对于创新的研究思路则是一种封闭和限制。 总之,我最大的困惑是生命体内,哪怕是细胞内部的那个魔力指挥棒在哪儿,是谁?有还是没有?有木有?有木有啊? 个人的一点杂乱无章的想法,欢迎有识之士探讨、、、
4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防病治病——话说真菌
热度 7 qpzeng 2012-7-12 06:23
虽然细菌和真菌(酵母、霉菌等)都是菌,但此菌非彼菌!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而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人、动植物也都是真核生物,表明真菌在进化水平上高于细菌,与人、动植物相近。你若不是微生物专业学者,大概对真菌没有什么概念,甚至只知道细菌,不知道真菌。但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被真菌感染过,比如那奇痒无比的“烂脚丫”(“香港脚”),严重的还会发展成“灰指甲”,终生难以治愈! 有趣的是,真菌通常只在人体表面(皮肤)感染,很难长到内脏器官里去。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已经能有效清除体内真菌,另一方面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由多种有益的共生微生物组成)也是防止真菌在体内繁殖的天然屏障。 跟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相比,真菌病比较少见,而且也不那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很少,市场上主要是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其杀菌原理都是抑制真菌的类固醇合成。虽然人体也需要类固醇(如胆固醇),但由于合成酶类的催化专一性不同,人体内胆固醇合成不受咪唑的影响。 尽管真菌感染多限于皮肤、指甲等浅表组织,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人体也能被真菌严重感染,甚至还能毙命。 一、免疫缺陷 艾滋病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后未经任何治疗发展而成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患有艾滋病的人几乎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没有免疫力,当然也很容易被真菌感染。事实上,1981年美国的第一例艾滋病还是因为患者罕见的真菌病(肺隐球菌病)而被发现的。有一种说法,HIV-1并非艾滋病人致死的主因,真正的元凶是细菌和真菌感染,因此有人主张将艾滋病当成非病毒性传染病(机会性感染)来治疗,其效果可能比服用毒副作用极大的抗病毒药物更好,可以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此外,抗菌药物比抗病毒药物更便宜。 二、免疫抑制 凡是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人,必须终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抗排斥,因此这类人群就比较容易受到真菌感染。还有一些患有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亢进易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的免疫损伤,因此医生也会让患者服用一些免疫抑制药物,于是他们便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三、菌群失调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有害细菌(病原菌)被杀灭,有益细菌(益生菌)也被迫“殉葬”,这样就打破了内脏(主要是胃肠道)中原有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让真菌得以乘虚而入,这在医学上称为“二次感染”,即真菌的“深部感染”。若发生这类感染,患者必须连续服用昂贵而且对肝肾损伤严重的咪唑类药物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四、环境变化 女性生殖器官常有某些产酸菌共生,使之能保持一种不适合真菌滋生的酸性环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期不洁、产后感染)可能使产酸菌减少甚至死亡,导致酸性下降,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开始繁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些女性没有分清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就自作主张地使用了含有杀细菌剂的洗液,结果把原来的产酸菌杀死了,却把真菌这条“恶狼”引来了。 综上所述,真菌病对人类的威胁似乎比细菌和病毒小,但若不幸感染了深部真菌,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最坏的情况是送走了真菌这条“饿虎”,却迎来了肝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啊!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316 次阅读|27 个评论
癌症诊断准确率?
热度 2 cosismine 2012-5-12 15:02
一朋友,洗澡时摸到乳房下面有个硬块,到医院做B超,说是有18*15极不均匀的回声区,看不清到底是什么。医生建议进一步做钼靶诊断,但钼靶诊断下班了,只好做了穿刺细胞学检查,检查结果是见成片的导管上皮,部分细胞核增大,有异型,有细沙性钙化。穿刺细胞学检查者,一个副教授,倾向认为是乳腺上皮异型增生,癌变待排。医生说,不排除癌症,因为有可能癌症细胞恰好没有刺到。 另一个朋友,B超结果直接诊断为癌,手术前一天穿刺检查,没有查出癌细胞,医生说没有刺到,准备癌切除手术,结果,把肿块切出来后,发现没有癌,第二天出院。。。。。。现在没事人一个。 看来,现在医学诊断手段真的难以给人提供一个百分百的确诊手段。
282 次阅读|3 个评论
菌丝的细胞核
Macrofungi 2012-1-9 11:02
子囊菌和担子菌在大的分类上是“双核亚界”,这里的“双核”我理解的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核(双核体,或异核体),一个完整的菌丝或者组织里面,完整的遗传信息分布在两种不同的核内,和高等动植物有一点类似,存在着“雌雄”。如果在营养菌丝是双核的,如香菇、黑木耳,这时候我们称之为双核体(一个菌丝细胞中含有两个核),如果在营养菌丝是单核的(单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我们称之为单核体(一个菌丝细胞中含有一个核)。而另外有一大类丝状真菌,他们的营养菌丝是多核的,如双孢蘑菇、茯苓、羊肚菌,如果一个菌丝细胞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核,这时候我们称之为异核体,一个菌丝细胞中只含有一种核,虽然菌丝细胞是多核体,但这些核的遗传信息完全一样,不存在差异,这时候我们称之为同核体。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羊肚菌
热度 1 Macrofungi 2011-11-15 11:01
羊肚菌
羊肚菌 好友,徐济责,送来三个羊肚菌( Morchella esculenta )标本(采集地:吉林),上周有时间对中间一个进行了切片观察和细胞核染色观察。 羊肚菌,子囊菌。八个子囊孢子,孢子椭圆形。每个孢子中具有多个细胞核。 羊肚菌子实体标本 羊肚菌细胞核染色,子囊孢子 羊肚菌细胞核染色,子囊孢子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果然不出意料,UV-B光受体被发现了
热度 1 alaliping 2011-4-27 07:07
植物紫外线B辐射光受体被发现 一个欧洲的研究团队找到了植物用于探测紫外线B辐射的蛋白。太阳光对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是一种能源也是一种影响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信号。植物对阳光的反应受到对某些光线波长具有特异性的受体的精微调节。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个监控一系列波长的植物光受体族,但是他们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发现专门感受紫外线B辐射的光受体蛋白。Luca Rizzini及其同事证明,拟南芥蛋白UVR8的功能是在紫外线波长中充当一种光受体。紫外线B辐射会引起UVR8二聚物裂开,接着单一的UVR8分子会在细胞核中担负指导细胞对紫外光作出反应的功能。 ——摘自:4月1日《科学》杂志精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321.shtm UV-B光受体非常重要,之前已有端倪,所以在意料之中。自己曾很感兴趣,也是作为未来博士论文的备选题目之一的。该领域的研究一定会大爆发,看好吧,不久就会有重磅炸弹出来。
个人分类: 科学|80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训练引起的“肌肉记忆”可能会让你长期受益
sportmuscle 2011-4-19 05:55
训练引起的“肌肉记忆”可能会让你长期受益 运动健身者通常知道力量训练能够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壮大,而当停止训练后,肌肉质量又会降低。另外,在失重或不活动的状态下,肌肉也会萎缩,但至今对于萎缩的肌肉,通过力量训练使肌肉质量增加的机制仍然后很神秘。Kristian教授等对啮齿类动物的肌肉进行实验,并通过图像分析找到了这种细胞核底物有助于“肌肉记忆”。 研究者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超负荷力量训练,在肌纤维增长之前,新的核物质加入肌纤维核内。而停止超负荷力量训练后,该肌纤维在相当长时间的保留新的核。另外,也发现该核物质有助于延迟肌肉萎缩。研究者还强调,由于随年龄增加,新的肌纤维核合成能力会减弱,老年阶段可能会受益于在成年及幼年时期力量训练的效应。此外,相对长期且持久的“肌肉记忆“,很可能是由细胞核编码。也提示有关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使肌肉壮大罪行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7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
热度 9 qpzeng 2011-4-12 22:48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
顾名思义, 遗传病就是父母遗传给子女的疾病。既然是遗传,就涉及到基因,遗传病简而言之就是基因出现问题导致的疾病。 人类的基因组分布在两个不同的亚细胞空间,一个分布在细胞核内,以染色体(DNA+蛋白质)形式存在;另一个分布在线粒体内,以环状DNA形式存在。如果染色体(大段基因)出现问题(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染色体病 ,包括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如果染色体上个别基因出问题(点突变),称为 基因病 ,分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如果线粒体DNA出问题,称为 线粒体(遗传)病 。 什么是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人类的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46条染色体(2n=46),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性细胞(精、卵)中则有23条染色体(n=23),包括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精子为Y或X,卵子为X)。 我们每个人的染色体,不论男女,都是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遗传病仍然是可以诊断但基本上不能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虽然基因治疗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并杜绝遗传病患儿出生是确保人口健康质量的关键一环。为此,大家都应该了解一点遗传病的基本知识及其发生特点,坚持“婚前检查”和“产前诊断”等优生优育措施! 一、 种类多、发生率不等 。目前报告的遗传病已有上万种之多,其中单基因遗传病就有10210种,虽然每种单基因病的发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但人群中各种单基因病的总发生率却达到3%-5%;多基因遗传病有100余种,发病率都较高,如原发性高血压为6%,使多基因病总发生率高达15%-20%;染色体病也有100余种,如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等,但发生率较低,仅为0.5%-1%。不过,将以上3类遗传病加起来,遗传病的群体发生率高达20%-25%,100个人中就有20-25个遗传病患者! 二、 显性与隐性 。对于基因病,通常正常基因为显性,异常基因为隐性。因此,如果父母中只有一方的基因异常(隐性基因),而另一方的基因正常(显性基因),那么后代就不是遗传病患者,但却是遗传病携带者。这就是说,只要不是近亲结婚,两个相同隐性基因碰到一起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 基因型不等于表现型,关键看基因是否显性,而显性的本质就是能编码有功能的蛋白质或酶。 三、 伴性遗传 。有些基因异常发生在性染色体上,如血友病(出血后不能凝血)、红绿色盲(分不清红色和绿色)等都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缺陷。由于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通常情况只有一条X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而另一条X染色体携带正常基因,因此女性一般都不是血友病、红绿色盲患者,而却是血友病、红绿色盲的携带者。相反,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Y染色体不能补偿X染色体的基因缺陷,只要母亲是血友病或红绿色盲携带者,儿子注定是血友病或红绿色盲患者。 对英国皇家谱系调查发现,血统高贵的维多利亚女王就是一个血友病携带者,在女王生育的后代(子女、孙、曾孙)中,共有12名血友病患者(XbY)或携带者(XBXb),其中7名王子是血友病患者,5名公主是血友病携带者(见下图)。随着皇家公主远嫁他乡,又将血友病带到沙皇俄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王室,生下更多的血友病王子。 图中红色方块为患有血友病的王子(XbY),红圈为携带血友病的公主(XBXb),黄块(XBY)或黄圈(XBXB)为正常的王子或公主。II10、III7应为血友病携带者。 此外,人的线粒体都来自卵细胞,若母亲患线粒体遗传病,子女必为线粒体遗传病患者,称为母系遗传。 遗传病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残渣”,但因为人类特殊的情感和道德观念,不可能遗弃患有遗传病的后代,同时又由于早期人类的愚昧和无知,允许遗传病患者(不包括遗传病携带者)繁衍后代,造成遗传缺陷基因的广泛扩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完全可以识别并筛查遗传病携带者,更易诊断处于孕期中的遗传病胎儿。只要人们相信科学,积极配合进行产前诊断,就有可能逐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率。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72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会自旋转的细胞核!
liugx 2009-12-4 23:13
我们都知道一些生物的细胞质能够自主运动形成所谓胞质环流 cyclosis---cytoplasmic streaming , 如轮藻、黑藻、伊乐藻、草履虫等。但一种甲藻的细胞核居然也能够自旋转运动,形成核质环流 Nuclear cyclosis ? 请看下面图片,视频! 有大家知道原因机理或其它生物例子的请指教, 我自己也再查查文献后将给出一个有关此现象的详细介绍,谢谢! Peridiniopsis edax (Schilling) Bourrelly 1968 左图为正常细胞DIC照片,右图为同一细胞EB 染色显示细胞核DNA, 附件文件为细胞核自旋转视频。 细胞核自旋转视频
个人分类: 淡水藻类的分类及图片|9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