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有感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感于美国遭遇几十年来最冷寒冬
黄安年 2014-1-29 08:41
有感于美国遭遇几十年来最冷寒冬 黄安年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月29日发布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许多感受,去年以来美国连续遭遇几十年来的最冷寒东,从美国中西部到美东地区一无例外。雨雪不断,极少晴天。美国不少家庭都有中央空调,唯通常住房墙体单薄,建筑选地又很少注意南北朝向,一旦极寒天气袭来,需开足马力,加大了燃电费用投入以抵御严寒。严寒期间正常工作和学习虽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是户外活动已经减少到最低程度。 家人去年秋季开学前自Danbury, CN迁到了Chappaqua, NY,这里的学区为纽约地区较好的地方。就气温而言按说比Danbury温度要高些,实际上感受却冷得很多。平时孩子上学需要走出家门到马路上提前三两分钟等待校车到来,但因为太冷,有一次不得已从家车开车将孩子送到学校。有的家长想出开车到马路边等校车来,孩子下车上校车的办法,这样孩子会减少在户外等待的时间。昨天徐先生在越洋电话中也说,他来美国几十年了,这是感到最冷的寒冬,不得已在家里多开暖气了,估计这冬天将多开支不少燃气费。 和原来住在Danbury, CN的情况不同,Chappaqua的房子是二手老旧房,如果遭遇暴风雨将树压断了电线有可能停电,所以专门购买了发电机备用,好在这次没有遭此厄运。这里的住房周围产权拥有的地方需要自扫门前雪,如果在自家通往公共马路 的路上上,由于雪障发生意外事故则房主是有责任的,所以一下雪,需要扫雪,好在这扫雪机很管用,这一冬的相当多业余时间扫雪成了被健身强体的好机会。至于上班对于雪后并不担心,一般雪停后,主要道路很快畅通无阻,唯一担心的是上下班途中突然下起中到大雪来,这样路上开车要特别小心,家人一次下班平时40分钟路程结果整整花了二个来小时,所以一旦雪情严重就在家上班,孩子则上课暂停了。 ********************** 纽约华埠蔬果摊遭遇罕见寒冬 生意冷清业者无奈 2014年01月28日 14: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0   中新网1月28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连日的暴风雪和低温严寒,为常年在室外摆卖的果蔬摊贩带来严峻考验。纽约曼哈顿华埠坚尼路上、科西街上的果蔬摊贩近几日来因严寒而被迫休市多日,顶着严寒重新开市的两、三家果蔬摊贩也因生意冷清而摇头叹气。   暴雪、低温的恶劣天气,给在室外摆卖的果蔬摊贩增添许多困扰。每逢天降大雪,多数的果蔬摊贩都选择不开市,也利用这样的天机休息一下。然而,自暴风雪之后,纽约市又遭遇连波的低温寒流,导致许多果蔬摊贩而被迫休市多日,一直未能重返摊位。   曼哈顿华埠的坚尼路、包厘街、茂比利街上,常年风雨无阻的果蔬摊贩都已不见踪影多日,而果蔬摊贩最为密集的曼哈顿桥头科西街果蔬市场,也因多数果蔬摊贩的休市而显得冷冷清清。唯有两、三家水果摊贩勉强开市,但生意也远远不如平日。   售卖柑橘的摊贩张先生介绍,新春临近,本应是柑橘生意最旺的时候,但是这么冷的天气,他的摊位又在室外,来买柑橘的人少之又少。许多顾客因为不愿在寒风中挑选水果,多数选择去了超市。张先生介绍,下雪加上天气寒冷,平日与他一起摆摊的邻居们都没有开市。   张先生介绍,他一早9点开市,还要费一阵功夫先铲雪、清理摊位附近的积雪。天气太冷,顾客冷清,他估计卖到太阳下山就快点收摊回家了。张先生说,原先下雨下雪时,他都会把摊位挪到曼哈顿桥下避避风雪,也方便顾客,但是被警察警告不可摆摊,只好被迫挪回街头吹风。   张先生的搭档表示,下雪还可以承受,就怕天气冷。不仅客人少,他们一天到晚要站在室外,简直快冻坏了。要不是为了赚口饭钱,也没人会愿意这么辛苦地在大冷天还在外面吹风挨冻。   常常光顾科西街果蔬市场的郑女士,排队购买了一袋摊贩穆罕穆德家的苹果。郑女士说,天气好的时候,常常会在去超市前先绕道科西街,这里的果蔬便宜又新鲜。但天气一冷,她更倾向去温暖的超市慢慢选购,也不想在寒风中还要伸手掏钱买菜,天气实在太冷了。(陈帆)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8/5793418.shtml 极寒天气再袭纽约 华埠行人寥寥生意“冻”至冰点 2014年01月22日 16: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0   中新网1月22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进入2014年的第二场暴风雪21日肆虐纽约,把八大道、宾臣墟、U大道等布鲁克林地区的华人生意“冻”至冰点,不少商家望天长叹,祈望这样的天气在春节前少来点。各警局迫于当天恶劣的天气,全部取消了警民会议。   21日狂风大作,冰冷的雪花漫天飞舞,将整个布鲁克林变成白雪皑皑的世界,寒风夹裹着大雪打在人们的脸上生疼,当天迫不得已要上街的人都将自己裹在厚厚的棉衣里,在风雪中撑伞缓慢行走,生怕滑倒。   往日热闹的八大道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少了平日被抱怨占了人行道让人无法行走的小商小贩。进到八大道交63街的一家华人超市内,也少了往日人头攒动的景象。该店周经理表示,当天不光出来购物的人少了,受天气影响,一些货物也不能送达,会对这两天的销售产生影响。   尽管每次暴风雪降临时中餐馆外卖生意火得不行,但对于堂吃的酒店来说,大雪纷飞则是他们犯愁的时刻。布鲁克林六大道的一家大型酒楼老板陈先生表示,他们这样的酒楼也是靠天吃饭的,下大雪、大雨、刮大风时,民众都不出门了,前来吃饭的人少了许多,他估计这场暴风雪至少让餐馆的生意受影响两天。   最犯难的是当日迫不得已驾车出行的人。在八大道做白领刚领驾照不久的张小姐说,天气太可怕啦,在尽快结束了手头工作后,小心翼翼地将车开回家。但酒楼老板陈先生则没有那么运气,他说在路上堵了近3个小时才到酒楼,路上的车速只有每小时5、6英里,他希望这样的天气在春节前能少些,否则生意都随着雪花“飘”走了。   湾脊区的68分局和宾臣墟的62分局迫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在中午时分就发出通知,取消了当晚的警民会议,让民众安全地待在家中。(崔国萁)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2/5768869.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2/5768869.shtml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3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16个月累计访问量500万
热度 16 黄安年 2013-12-24 22:30
有感于 16 个月累计访问量 500 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2 月 24 日 发布 从 2012 年 8 月 24 日 到 2013 年 12 月 24 日 整整 16 个月 , 我的博客访问量从 8 月 24 日 13 :13 访问量的 10000163 人次 , 到今天 22 : 26 的 15000052, 增加了 500 万 , 相比于 2007 年 3 月 7 日 开博到 2012 年 8 月这 5 年又 5 个多月的 1000 万要快得多。表明这一年半的访问量出现了加快的趋势。就发文量来说, 2012 年 8 月 24 日 是 8501 篇 , 而今 11600 多篇,即 16 个月里发了 3100 篇左右 , 合计每天 6 篇多,内容极大部分是网络首发或受权发布的,其平均发文量也多于以往。 虽然我的博文在推荐和热议甚至页面栏目上很少出现,但是博文的长效影响和自动登陆我的博文读者的不断增多,使得我在周排行榜上经常位于前列 , ( 10- 12 月 24 日 的统计数字说明 , 除了 10 月 23-29 日和 11 月 105 日 ,12 月 14-16 日 , 没有占据首位,其他时间均占第一)其中有近 1/3 部分的访问量来自 23 : 00 — 6 : 00 间 , 也许和在美国的读者增加有关。 我无需重复访问量突破 1000 万时撰文所表达的见解,我想说的是,我希望 , 我们的科学网平台需要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方面的内容有更多的关注,我们的博文引导需要谨防功利和工具主义倾向,我们还是要少一些表面上的喧哗,多一些实实在在地写好自己的博文,毕竟博客不是专题论坛场所。 ********************************* 从零开始 , 一步一步脚印走 ---- 有感于访问量突破千万 精选 已有 7336 次阅读 2012-8-2413:17 |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10-11) | 从零开始 , 一步一步脚印走 ---- 有感于访问量突破千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24 日 发布 我自 2007 年 3 月 7 日 登陆科学网博客以来,至今已经 5 年又 5 个半月多了。我真的没想到我的博文访问量竟然能够突破千万 , 到今天下午 1:13 分访问量已经达到 10000163 人次;没有想到我的访问量的排行榜两年来稳居科学网的前列;也没有想到我的访问量能够持续稳步增加。 ( 见下附文 , 这次 900 万到 1000 万只花了 4 个月另 8 天时间 , 而 1000 万的平均百万量时间为近 6 个半月 ) 我的博文访问量 突破千万固然有成就感 , 但是这并非特别值得一提的事 , 因为就我的学术交流网来说 , 其访问量估计早已突破千万了 ( 现在已不显示数字了 ) ,文章也有二万七八千份了。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点击量不是靠什么团队策划特别推荐获得的,就我的博文平均推荐量和上热门议论栏目文章来说 , 我恐怕只能排三百位以下甚至更低,我自知不是科学网科技界热门博主 , 说得白一点恐怕只是陪衬并具点缀色彩的博主 , 尽管我一直主张科学网需要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块 , 否则科学网难以成为全球华人的科学网 , 科学网上的科技精英们也难以丰富人文情怀和社科知识,不过这些建言未见有什么收效。尽管许多著名门户网站邀我加盟 , 都一一为我婉言谢绝,科学网为我提供了延续学术生命的场所,我是一直怀有感恩之情的。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 , 已经退休多年 , 写博文可以健脑健身健心情,多年来退而不休 , 发表的纸质论著不亚于退休前 , 与此同时撰写博文不断,学术研究和享受生活相得益彰。没有团队、没有项目资金、没有休闲时间。论学术成果不亚于某些在职博导 , 论博文数量和含金量也不容轻视,这些是自己一点一滴、持之以恒、连续不断写下了来的,写自己真情实感 , 所感所想、所思所得、所记所忆、所见所闻。可能由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是美国和当代世界,是生活在学术圈和普通居民区,对于现代生活和历史记忆有着一些人生感悟,所以没有畅销文却有常效文,网页页面很少有推荐和热议博文 , 而每日的访问量却稳定增长而无大起大落。不跟风 , 走自己的路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宽以待人 , 严于律己,信守学术为公 , 实事求是 , 是自己的基本信条,踏踏实实地写好自己的每一篇博文。我的博文是写给自己看的,没有想到写一篇博文要捞什么点击量。现在这个点击量是积 5 年半的时间 , 和某些名人短短几篇微博就上千万是无法相比的,畅销的不一定是常效的,学术研究者需要的是常效而不是短期的畅销。 因为在号称数万博主的科学网中 , 我是率先迈上访问量过千万台阶的 , 所以对科学网来说也有着标志意义了。君不见科学网排行榜上突破百万的已经有 72 博主 , 而其中突破 200 万的有 30 位博主,突破 400 万的有 10 位博主,突破 700 万的还有两位博主,估计再用不了两年,将会出现第二、第三位千万博主 , 那才是科技领域的真正领航员。 我幻想,如果健康状况和时间允许的话 , 我的第二个千万访问量应该在“十二·五”计划结项之时达标。过分看重访问量是祸害,有了访问量是个激励,把握在自己。如果我现在半年不写一篇博文 , 估计我的平均点击量排行不降反升,可见点击量这东西不能看重了。 我要感谢许许多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网友 , 从我每天发布的新博文来统计 , 每天点击量也只有几百,但是就综合统计来看 , 一个时期以来我的博文访问量每天在 6000 上下 , 有时更多 , 这足以说明写自己的常效博文是最重要的。 ********************** 再谈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 有感于累计访问量 900 万人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4 月 17 日 发布 截止 2012 年 4 月 16 日下午 15 时 笔者的博客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 900 万人次( 9000016 ),这一访问量在科学网众多博主的博文中暂居于领先地位(已经两年)。迄今科学网博主中仅有 12 人的各自访问量累计超过 300 万人次,其中超过 600 万的有 4 人,超过 100 万人次的博主不超过 64 人。可见访问量的发展空间大得很。 就我个人情况而论,自 2007 年 3 月 7 日 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以来,截止 2011 年 10 月 25 日凌晨 ( 美东时间 ) 我的博客点击量(访问量)突破 800 万人次( 25 日 6 ; 55AM 8001143 人次)。 2011 年 4 月 16 日 ,访问量突破 700 万。 2010 年 11 月 19 日 ,访问量突破 600 万。 2010 年 7 月 30 日 , 访问量突破 500 万。 2010 年 3 月 20 日 , 访问量突破 400 万。 2009 年 10 月 16 日 访问量超 300 万。 2009 年 4 月 25 日 , 访问量突破 200 万。 2008 年 7 月 15 日 ,访问量突破 100 万。 第一个 100 万 , 花了一年 4 个月又 8 天。 第二个 100 万 , 花了 8 个月。 第三个 100 万,花了 5 个月又 20 天。 第四个 100 万 , 花了 5 个月另 4 天。 第五个 100 万 , 花了 4 个月又 10 天。 第六个 100 万 , 花了 3 个月 11 天。 第七个 100 万 , 花了 4 个月又 27 天。 第八个 100 万 , 花了 6 个月另 9 天。 第九个 100 万 , 花了 5 个月另 23 天。 (说明:这个统计数字没有将删除的点击数计算在内,以科学网博客公布的为准),可以看出,自第三个 100 万起 , 基本上每隔半年左右增加 100 万。而第一个百万花了 16 个月 , 第二个百万花了 8 个月 , 其积累增长效应是明显的。 如果从 2007 年 3 月 7 日 以来计算迄今共 1867 天,则平均每天的访问量为 4900 人次左右。这个累计数字是细水长流不断线获得的。这个访问量和许多大的网站和名人来说 , 不值一提,而且和自己迄今已经发布的 7906 篇博文相除 , 那么平均每篇博文的访问量仅仅为 1130 篇,数量实在有限。大有扩展空间。 无论是科学网编辑部还是博主个人当然希望访问的人越多越好,问题是这个累计量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累计起来,不能期望通过炒作等外来因素来推进。我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写好每一篇博文,只要每位博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勤于写博不断线,整个科学网的博文数量不仅会大幅度增加 , 而且科学网的登陆总量及众博主的点击量会有较大的增加。 ***************************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5 日 (美东时间)发布 自 2007 年 3 月 7 日 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以来,截止 2011 年 10 月 25 日凌晨 ( 美东时间 ) 我的博客点击量(访问量)突破 800 万人次( 25 日 6 ; 55AM 8001143 人次)。 2011 年 4 月 16 日 ,访问量突破 700 万。 2010 年 11 月 19 日 ,访问量突破 600 万。 2010 年 7 月 30 日 , 访问量突破 500 万。 2010 年 3 月 20 日 , 访问量突破 400 万。 2009 年 10 月 16 日 访问量超 300 万。 2009 年 4 月 25 日 , 访问量突破 200 万。 2008 年 7 月 15 日 ,访问量突破 100 万。 第一个 100 万 , 花了一年 4 个月又 8 天。 第二个 100 万 , 花了 8 个月。 第三个 100 万,花了 5 个月又 20 天。 第四个 100 万 , 花了 5 个月另 4 天。 第五个 100 万 , 花了 4 个月又 10 天。 第六个 100 万 , 花了 3 个月 11 天。 第七个 100 万 , 花了 4 个月又 27 天。 第八个 100 万 , 花了 6 个月另 9 天。 (说明:这个统计数字没有将删除的点击数计算在内,以科学网博客公布的为准) 这 800 万来之不易,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本着学术为公 ,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 资源共享的原则,我无意追求点击量和迎合编辑部推荐意图,也不随波逐流。坚持天天写博文,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所感所研,是我一贯的态度。 在迎来 800 万累计人次之际,正值笔者即将步入 76 岁之时,甚感欣慰。 ********************** 再谈一步一个脚印 : 有感于累计访问量从 100 万到 700 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16 日 发布 五个月前 , 我写博文《一步一个脚印 : 有感于累计访问量从 100 万到 600 万》(全文附下),现在写《再谈一步一个脚印 : 有感于累计访问量从 100 万到 700 万》,这是截止今天下午 17 时的数字,自 2007 年 3 月 7 日 我落户科学网的博客已经发布的博文过 6000 余篇。半年的访问量 100 万 , 日均 6600 左右。 前二个百万的日均访问量要超过这 600-700 万的访问量,现在这 100 万比以前两次少了 , 其原因估计是和科学网的改版有关。我的统计数据显示 1 月 22 日 22 时 旧版访问量合计: 6605537 ,从 1 月 22 日 到 4 月 16 日 访问量只增加不到 40 万,而 11 月 19 日 到 1 月 22 日 的 2 个月时间就是 60 万。一次大规模改版后要恢复性增长并快速超过 ,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起来、一点一滴地记下来、一篇一篇地写起来、一张一张照片拍下来。我从没有想到自己的博客受访量达到 700 万 , 如果继续下去而且健康状况和时间也允许的话 , 那么到 2013 年底突破千万并非不可能的。不管怎么说 , 还是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开始。 *********************** 一步一个脚印 : 有感于累计访问量从 100 万到 600 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9 日 发布 截止今天上午 10 : 18 为止,自 2007 年 3 月 7 日 我落户科学网的博客已经发布的博文过 5360 余篇 , 图片超过 33000 张 , 累计访问量突破 600 万人次。 这 600 万的累计访问量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 开始时访问量并不多 , 写的多了,时间长了 , 看的人多了 , 影响扩大了 , 访问量也就逐步增加了,并没有什么特别诀窍。如果一定要说有 , 只是求于实,敏于思 , 勤于写 , 持于恒。下面的一组数字可以一些说明问题。 2008 年 1 月 5 日 ,累计访问量突破 50 万(见《访问量 50 万和 530 万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5 日 )。 2008 年 7 月 15 日 ,累计访问量突破 100 万(《有感于博客访问量突破百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15 日 )。 2009 年 1 月 12 日 ,累计访问量突破 150 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729 ) 2009 年 4 月 25 日 , 累计访问量突破 200 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082 ) 去年 10 月 16 日访问量累计超 300 万。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2703 ) 2010 年 3 月 20 日 , 访问量突破 400 万。 2010 年 7 月 30 日 , 访问量突破 500 万。 第一个 100 万 , 花了一年 4 个月又 8 天。 第二个 100 万 , 花了 8 个月。 第三个 100 万,花了 5 个月又 20 天。 第四个 100 万 , 花了 5 个月另 4 天。 第五个 100 万 , 花了 4 个月又 10 天。 第六个 100 万 , 花了 3 个月 11 天。 可以看出,每一个百万访问量呈现加快趋势,第一百万 ,16 个月又 8 天 , 第 6 个百万则为 3 个月半不到。这种增加是有前提的 , 即我撰写的博文数量基本不变 , 坚持天天发博文基本不变,写自己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辑所感不变。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是,科学网提供了高质量的持续稳定的服务 , 科学网的博主大幅度增加 , 而科学网外的朋友登陆的也越来越多,海外读者有增无减。 我为什么写博客?还在 07 年三月 , 我加盟科学网博客群时就坦言学术为公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博客自己写 ,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议、所学所研、所辑所评。这自己是和个人经历、教学和研究领域、社会生活具体环境分不开的,因而对于科学网博客来说 , 各抒己见,五花八门是必然的 , 不可能全部集中在科学技术某个专门领域内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取向 , 不可能要求为适应某种特定需要而写 , 或者说为点击量、为编辑部取向而写。去年 4 月我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篇论文:《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二万字全文发表在《云梦学刊》 2010 年第 6 期上 , 全面阐述了我所撰写的博文和美国研究与普及的某种关系。我的《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年)、《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的主要内容 , 均在博客上发表过。 有人说 , 我是个退休专业户。退休固然不假,但并非专业户 , 撰写博文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是花的时间多些而已,这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并非所有退休学人都写这么多博文 , 更非许多撰写博文者天天坚持。 有人猜测 , 大概我享有科学网优惠待遇。这恐怕是一种误解。科学网编辑部对我并没有特别的偏好 , 说得白一点 , 科学网上让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退休老人长期占据访问量第一的席位,并不见得是什么荣耀的事,因为绝大多数博主是从事科学技术的学人。我的博文既无文采,也非许多博主感兴趣的话题,评论者不甚了了(平均一篇博文不到一篇评论) , 被编辑部精选上头条的在我的全部博文中不及 0.5%, 我的博文极少上单周博客排行榜 , 博文点击量平均排行也从未进入前百位 , 按照全部博文平均访问量统计 , 应为 1194 人次,属于百名之外芸芸众生之列 , 并不属于“牛”博队列。 今年 4 月 19 日 , 我突然发现在博客总排行中鸿飞先生屈居第二 , 我则排到了前面 , 后来他的距离和我拉大 , 我这才知道 , 他到大洋彼岸另有重任在身 , 所以撰写博文少了 , 如果他能像以前一样撰文宏论 , 那么名列榜首非他莫属 , 当然有望名列第一的并非他一人 , 从长远来看人人平等、人人有望,并非科学网能刻意培育、以至炒作垄断所能为之。就我而言,极望退居二线,也免得遭人议为“一小撮”。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持之以恒,终有成效 , 想一举成名 , 专门钻研点击成功的诀窍,恐怕是走错了路。毕竟,我们不能为唯点击量是从。 笔者以为,单篇访问量不在多少 , 重在认真和参与。有人以单篇点击量多少来衡量博文的质量 , 其实点击量、访问量只能说明数量,不能说明博文质量。单篇博文的访问量受制约于网友登陆的偏好、话题的关注、编辑的引导、专业的方向、博主的构成等因素。笔者并不以为访问量少的博文一定是什么“垃圾”,是否“垃圾”见仁见智,何况即使“垃圾”还可变“废”为宝。 其实 600 万访问量比起新浪、凤凰卫视的博客来要差很多 , 即使比起我的学术交流网也差了不少 , 如果科学网真正形成了全球华人学者的精神家园,如果科学网也吸引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学人加盟和登陆科学网,相信整个科学网的访问量会有大幅度增加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8531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6039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60391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05495.html
9952 次阅读|32 个评论
有感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2-7 07:39
有感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2月7日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了老学者文库,据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推出了老专家文库。这至少为已经退休的老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得资助出版自己学术著作的平台。但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我们却没有看到这样的资助出版文库。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学校当局推出为退休教授学者提供出版专著的机会,但是迄今在历史学院还没有看到一位退休专家教授的文集出版,例如王新教授是我国颇有影响的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他的学生早已是教授、博导了,早在去年9月前就将自己毕生研究俄罗斯的书稿上交,但迄今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版。 退休老专家学者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的学术积累成果却不一定是弱势,如何将他们的学术成果及早面世,不仅是这些老学者专家的企盼,也是重视老一代专家学者学术成果的具体体现,出版领域不能“势利眼”,资源分配不公,路人借知,一般学者要求很简单:在学术问题上一视同仁,而目前似乎还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参加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活动
热度 3 黄安年 2013-12-5 08:25
有感于参加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活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2 月 5 日 发布 11 月 21-22 日, 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了“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暨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纪念大会,给我这个“红外线”人以很多启发。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以深化红学研究为重点、天津市高校为依托、天津地方特色为接点,《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刊物为学术阵地,开拓红楼文化空间,并受到众多企业家和文化界人士的广泛赞助和支持。他们将研究和普及结合起来、古典和现代结合起来。红楼梦的研究需要深化,红楼梦文化需要普及,研究队伍和普及队伍需要优势互补,研究成果以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形式推广,文化普及要更好地吸纳最新研究成果。红楼梦的普及需要现代化,然而现代化不是去红楼梦原著的阅读,离开加深阅读红楼梦的现代化无助于红楼梦研究和普及的现代化。 天津红楼梦研究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持不同甚至相左意见的红学研究者各抒己见,坦诚相待,也给我以很深的印象。毕竟直接对话比隔空喊话更有利于相互沟通。 这次会上还专门安排我就开展网络学术进行简短发言,表明天津红楼梦研究会将会在网络红学上将有新的进展。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878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感于天津红楼梦研究会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会务组
黄安年 2013-12-2 10:12
有感于天津红楼梦研究会纪念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大会会务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2 月 02 日 发布 12 月 21-22 日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了“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暨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纪念大会,与会人员超百人,短小精悍的会务组出色完成了会务令人感慨。他们需要解决短短两三天的吃住行和会议活动等所有问题,而会务组的人员只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六位几位师生,外加一些热心红学事业的志愿者。 为了节省会务开支,他们的会务组只有一个套间,里屋安排我们住下,而会务人员是早来晚走的,并没有在宾馆的固定房间,这种节俭精神值得倡导。学会开会的经费是多方化缘来的,主要是民间赞助。我们和会晤组在同一套房里,也就对会务组尤其是志愿者有更多的了解。 以接人来说,会务组安排专人(张晨曦)在北京南站组织购票和带对前往天津东站,天津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处郑铁生教授专程在天津站接站。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来自新疆、贵阳、福州、上海、南京、辽阳、大连、山西、安徽、郑州、邢台等地的红学研究者,会务组的安排也井然有次序。7月22日这一天是会晤组组织在天津的参观活动,参观结束后兵分两路,一路乘坐大巴前往廊坊参加中国红学会组织的活动,另一路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元林骅教授领导会务组安排其他 与会代表分别离津,圆满解决天津会议。 照片 14 张是笔者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纪念封
黄安年 2013-11-27 09:08
有感于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纪念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这里发布的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纪念封是为天津市集邮公司和天津红楼梦研究会发行的,印量 1000 枚,策划陈元荣 , 设计周钺,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纪念由书画家爱新觉罗梦玉题,在封背写有 : 2013 年 11 月 21 日 -22 日, 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暨曹雪芹逝世 二百五十周年 周年纪念会,这是我市文化艺术发展和红学界的一件盛事。为此,特发行纪念封一枚。 策划陈元荣先生由纺织局退休 , 作为红楼梦超级票友是这次大会的义工,他的热心服务和对红楼梦的爱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没有他的策划和运作就没有这枚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封的产生 , 这是我迄今看到的为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二百五十周年活动中唯一的纪念封。红楼邮票也是红楼梦文化的一部分 , 推广红楼梦文化大有可为!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查阅北大程甲本《红楼梦》数字版
热度 2 黄安年 2013-11-19 14:59
有感于查阅北大程甲本《红楼梦》数字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1 月 19 日 发布 最近红楼梦版本专家D先生悉心钻研北大程甲本《红楼梦》 , 海外红学专家推荐网上有该本的数字版。笔者由此在网上作了一些浏览。这才注意到 北大图书馆为 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 提供的 程甲本《红楼梦》数字版,可以通过以下三步快速查阅到 https://archive.org/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E7%B4%85%E6%A8%93%E5%A4%A2%20AND%20mediatype%3Atexts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111842.cn 材料显示: The Internet Archive, a 501(c)(3) non-profit, is building a digital library of Internet sites and other cultural artifacts in digital form. Like a paper library, we provide free access to researchers, historians, scholars, the print disabled, and the general public 。根据 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 ,本项目的特点是: · 数字化 100 万册中英文图书。其中,将从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高校选择 50 万册英文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此举将有效扭转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英文原版图书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 50 万册中文图书资源将突出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兼顾保存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 采用开放式电子书标准。 有兴趣的红学版本研究者不妨一试。重要的是 , 这个 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 中包涵了美中双方学者感兴趣的大量图书,远不限于红楼梦纸质图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从研究角度看电子版和原版本还不能划等号,专业鉴定还需要看原版本才能解答某些疑难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个电子版提供者并未说明电子版和原版本的成版由来。 照片 14 张是从网上下载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268 次阅读|9 个评论
迎接科技第二春:有感于60条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定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1-15 21:14
迎接科技第二春:有感于60条 中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1月15日发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0 条中的第 13 条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如果获得不折不扣的推行,将是我国科技界的第二春,这些规定包括: 1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2 ,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3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4 , 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5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6 ,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7 , 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8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主张早有民间有识之士一再呼吁,目前的顶层设计事实上是呼应自下而上倒逼呼声的结果。一打纲领不如一项切实行动,重要实干!希望有具体的事实细则提出。 ****************8 ( 1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2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在清华演唱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1-1 12:20
有感于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在清华演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1月1日发布 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站在清华礼堂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听众席上满头白发在聚精会神地欣赏,一些选修音乐欣赏课程的年轻学子带着电脑边做作业边欣赏,似乎也反映了当代清华学子的某个侧面。 合唱团的成员下午4点就赶到清华礼堂,演出前还要进行最后一次排练,演出结束时已经是晚上9:20,加上从各自家中来到清华礼堂和回到自己家中,总共要花费九个多小时,他(她)们可都是自费来演出的。这还不算在这以前所投入不知其数的精力。他(她)们都是在各条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有的是从事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他(她)们以歌唱陪伴一生并将歌声传遍海内外,音乐和他(她)们像陪伴使他(她)们越或越年轻。 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教授说得好:“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在清华大学的这场演出,具有很独特的意义”,“大家即将聆听的音乐经典的创作者黄自先生、赵元任先生都曾是清华人。今天,他们的作品竟于八十多年后响彻在他们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清华园”。 八十年前清华人中有些既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者或人文社会科研研究折者,又是音乐艺术工作者。而今尽管清华从工科院校转为综合性大学,但是“两张皮”现象依然很普遍,缺少艺术细胞或者扬长补短者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协同发展,构筑我们的大科学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共同来营造。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于海鲜肉丝汤面和雪菜肉丝汤面的价格
热度 3 黄安年 2013-9-7 21:37
有感于海鲜肉丝汤面和雪菜肉丝汤面的价格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9 月 7 日 发布 今天下午 4 : 30-5 : 50 ,我们在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 B1 层的四分溪书坊浏览,这里的人文社科类新书比起所看几家诚品书店来相对更集中。随后在设在学术活动中心的金华楼点菜就餐,我们要了一碗雪菜肉丝汤面,一碗海鲜肉丝汤面。很快两碗汤面端上,雪菜肉丝汤面中仅有一些雪菜丝和很细小的肉丝,而海鲜肉丝汤面中的海鲜却内容丰富含两只大虾、几个蛤坜、两个鲜贝、几小段海参,一些肉丝等。结账时看到账单上前者 120 新台币、后者 160 新台币,依照我们在北京的印象,海鲜汤面的费用要高出前者很多的,这是否和台北的蔬菜价很贵有关。 我按照结账单上的报价支付了 260 元新台币,服务员告诉我还要加价 10% 。我先纳闷,但没有问为什么 ? 因为在外面吃饭并无加收小费之时,而且即使加受小费得看顾客给多少 , 既然加 10% ,我给 50 元新台币让找,她说收 26 元按 25 元收好了,结果服务台退我的是 15 元新台币,我心想这下等于收了我 35 元的小费了(如果是加税得给我发票 , 结果也没有)。台湾有没有开发票的习惯,我还真不清楚,至少在乘坐出租汽车、购买物品、购买公交卡、用餐是是不主动开发票的。 1, 2, 3,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362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感于美籍华人徐英华先生来电
黄安年 2013-8-16 08:27
有感于美籍华人徐英华先生来电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8 月 16 日 发布 昨天晚上,接到 85 岁高龄的美籍华人徐英华先生来电,这是他今年的第二次来电。这位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老母依然健在,今年已是 108 岁高龄,每年的 10 月中到 11 月中 , 他都要回上海看望老母四周 , 今年也不例外。 他提到美国经济有开始好转迹象,在美国的学区优劣对于房价和学生进入一流大学关系极大 ,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 使得像他这样的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等等。此外 , 他还提到在世界日报上看到有关对我的《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一 书 的报道 , 感到很有意思、也很重要 , 我说那是 2006 年用中英文同时出版的书 , 对于世界日报上的这个评论我并未看到。 我和徐先生在美国结识,其后经常保持联系 , 一晃已经十来年了。
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杨玉圣教授终圆博士学位梦
热度 2 黄安年 2013-5-20 09:05
有感于杨玉圣教授终圆博士学位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5 月 20 日 发布 看到年已 50 岁的杨玉圣教授今年5 月19 日上午正式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 , 终于圆了博士学位梦,由衷地感到可喜可贺。杨玉圣的圆博梦来之不易,在这个“万般借下品 , 惟有博士高”的不正常时代 , 即使从事学术批评的领军人物杨玉圣,即使他 10 年前已是教授职称,也得圆这个不得不圆的博士梦。 他在博士毕业论文的《鸣谢》写道: 撇开是否是虚荣心使然暂且不论,说到我本人,回想起来,前半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大约就是未能圆 “ 博士之梦 ” 了。 1988 年,从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前,曾慕名报考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美国史老前辈的博士生,但无果而终,并招惹了该老前辈夫妇在《兰州学刊》上一场围剿式的笔墨闷棍。 1996 年,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尽管在此前一年已经侥幸评上了副教授,但我还是决意投考北大罗荣渠教授的博士生,承罗先生不弃 , 也有意收我做他的关门弟子,并表示将来毕业后即留校做他的助手。然而,天公不作美,在考试的前一天,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而在当天猝然辞世。于是,我不得不遗憾地放弃了考试。此后,就基本上断掉了读博的奢望。因此,若不是江平先生的关心和呵护,那么,我这一辈子也就不可能再有机会圆 “ 博士之梦 ” 了。念及此,我必须再次向江先生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忱。因为 , 正是江先生的厚爱和悉心栽培,我才得以像范进五旬中举那样,在五十周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即将如愿圆梦。 对于他这段叙述,我可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深有所痛。 80 年代中期的那场令人费解的遭遇,起源于杨玉圣的几篇很正常的学术批评文章,文章批评了他慕名报考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美国史老前辈的《美国史纲, 1492-1823 》( 1987 年重庆出版社)一书中的某些错漏,其结果和“无果而终 ” 是什么关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说没有关系 , 那是不可能的。而“老前辈夫妇在《兰州学刊》上一场围剿式的笔墨闷棍 ” 更对杨玉圣无限上钢 , 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令人感到很不正常。 玉圣圆博士梦的第二次机会是 1996 年报考北大知名教授罗荣渠的博士生,罗先生很乐意收他这个关门弟子,然而天不假年,在考试的前一天,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而在当天猝然辞世,也给玉圣留下了终身的遗憾,这次博士梦 , 意外地中止了。 1988 年起,玉圣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其后被评为副教授,本来如果这一时期的北师大历史系的世界近代和现代史专业能够取得博士点培养单位的授予权 , 他完全可能通过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渠道,来圆这个博士梦 , 但是几次冲击评聘博士点的努力均告失利,而和他同年同时获得硕士学位的世界古代史杨某却顺利成章地成了北师大世界古代史博士点的在职博士。更不可思议的是 ,2002 年学校当局突然推出新的晋升教授职称的硬性规定: 1955 年以后出身的教授申报教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资格,这样一来,玉圣无法实现博士学位梦 , 也难圆教授资格梦。 对于学校当局的这种不和情理的规定 , 我曾撰文三篇 , 据理力争,结果我创办的学术批评网也被封杀(见 * 再现五年前学术交流网被封杀的三篇文章之一——评北师大学术职称评定中的“唯文凭化倾向”—— 1955 年以来出生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吗?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7 月 2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89 ) * 再现五年前学术交流网被封杀的三篇文章之二——申报教授必须要在《历史研究》发表文章吗?——兼谈北京师范大学职称评审规定的非科学性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7 月 2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90 ) * 再现五年前学术交流网被封杀的三篇文章之三——是科学设岗还是“因人设岗”?——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术职务聘任中的不正常现象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7 月 2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91 ) * 何谓资深教授?——再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8 月 27 日 ;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 2007 年 8 月 27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523 )) 杨玉圣在 2003 年 5 月被迫离开了北师大,以国内优秀人才名义被引进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授至今 。在政法大学要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并无条件和可能,要圆博士学位梦就得从适合政法大学需求的学术领域重起炉灶,这对杨玉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而遇到了学界泰斗江平这样的伯乐。几年前 , 当玉圣在我家谈起江平乐于接受他为论文博士生时,我感到 , 这个博士梦将可能变为现实了,现在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博士梦 ! 当了多年教授,还要圆博士梦 , 甚至当了博士导师还想圆自己的博士梦 , 这样精神是可贵的 , 但是反过来,我们需要仔细琢磨这里面引发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人才机制是否过于看重博士和博导头衔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是否存在唯学位论倾向?我们怎样为真正学有专长的学者提供圆博士梦的舞台,今天像杨玉圣这样的难得人材,论文博士学位恰是一个足以展示他的才学和满足他的博士梦的舞台,今天期望通过这个舞台园博士梦的人不是一二位 , 几十位 , 其中也包括了已经是博士导师身份而自己不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教授。 由于阴差阳错,今天有些早已是博导的老师而自己并非博导身份的学术造诣很深的老专家教授和研究员,也有的期望在有生之年参与培养高质量的博士行列而不得其门。论文博士不失为一条可以考虑的选项。 22:10附记: 晚上接到玉圣发来的电子邮件谈到: 我毕业论文答辩并通过的时间是2013年5月19日(上午)。同时,这也不等于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因为理论上还要经过院学位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的审议。只有到学校学位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后,才算。 感谢玉圣来信。 ******************************** 杨玉圣:《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善治问题研究》鸣谢 时间 :2013 年 5 月 19 日 作者:杨玉圣 来源 : 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 题记: 今天上午 8:34-10:25 ,本人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楼 306 教室如期举行。王卫国教授、管晓峰教授、刘心稳教授、刘智慧教授等七位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王卫国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最后,以六票赞成、一票反对,获得通过。 以下是本人博士毕业论文的《鸣谢》。 杨玉圣 2013 年 5 月 19 日 17:57 本文系提交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供审查本人申请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一则客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再则主观上由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局限,目前提交的这篇论文仍难以令人满意。尽管如此,我自己还是愿意趁此机会,向有关师友表达由衷的谢忱。 说起这篇博士论文的缘起,跟不少偶然的事件和热心的人士有关。如果没有这些偶然的事件和热心的人士,肯定就不会有这篇博士论文。 先说偶然的事件。在迄今为止的前半生的人生之旅中,我引以为最得意的事情之一是, 2002 年 5 月,以手头仅有的三万元人民币存款、主要以银行商业贷款的方式而在昌平购得当时总价逾百万的一套商品房。于是,在成为 “ 房奴 ” 的同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 “ 业主 ” ,由此而开始了 “ 难并快乐着 ” 的新生活历程。也就是缘于这一购房的故事,因为参与业主维权而成为所在小区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主要成员之一,并以最高票当选为富泉花园小区首届业主委员会委员兼常务副主任。两年半的业主维权实践,在感受到维权的代价、法律的困境、生活的无奈之后,我选择退隐书斋,潜心求索,遂有在法学院成立 “ 社区自治研究中心 ” 、开办 “ 北京市业主法律服务中心 ” 网、在学校开设 “ 社区治理研究 ” 选修课、发表《论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等论文这一系列的后续故事。没有这些日常生活的实践、教学与写作经验,也就无从谈起这篇哪怕是目前看来尚颇不成体统的博士论文。 再说热心的人士。先从业主委员会的经历说起:从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到主持业主委员会工作,我得到了时任业主委员会法律顾问、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沈桂荣阿姨以及业主委员会副主任吴世德博士、王焰总经理等同道的充分理解与大力支持。还要提到同样是投身于业主自治实践的业主委员会主任、同样是毕业于北大的陈兵先生、任晨光先生等业主运动的先进者以及秦兵先生、孟宪生先生等法律实务工作者。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上,我汲取了实践小区业主自主治理的勇气和智慧。而后来之从业主自治实践转入业主自治问题与理论的专门研究,既与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李树忠教授同意开设选修课的激励有关,也与中国人民大学陈幽泓教授等专家的支持有关。蒙陈教授信任,曾命我担任北京市海淀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数年主编该中心内部刊物《和谐社区通讯》。可惜,因杂务缠身,有负陈教授厚望,惴惴不安。 至于有关文章的发表,离不开期刊界友人的热心栽培。其中,《自主选聘物业 依法理性维权 —— 关于富泉花园小区物业交接问题的省思》,首发于白大杰先生主编的《中国新物业》杂志,随即由孙国栋先生主编的《律师文摘》转载。《论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由仲伟民教授发表于他担任常务副主编的《清华大学学报》,后由张耀铭先生转载于他当时担任总编辑的《新华文摘》,并孙国栋兄转载于其《律师文摘》,毕竟悦博士主编的《改革内参》也曾摘要转发。《影响城市小区和谐的六大问题》,由王维国总编辑发表于《河北学刊》(该文全稿即《影响城市小区和谐的十大问题》,收入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出版的拙集《学术共同体》)。另外,以本文相关部分为基础修改而成的《论小区善治面临的主要矛盾 —— 兼论小区公共事务治理之道》《论小区善治与社会建设创新》,蒙国栋兄、王人博主编、伟民兄、郭琼虎主编的厚爱,亦将刊布于《政法论坛》《清华大学学报》和《战略与管理》。 就业主自治、小区治理与公民社会建设等话题,我曾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 - 约翰斯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商学院等机构做过学术讲演,在此感谢焦洪昌教授、任东来教授、康琼教授的周到安排和盛情邀请,其中在法大、长沙的这两场讲演,还曾分别有幸蒙陈幽弘教授、余三定教授屈尊担任评论嘉宾。这里还要感谢中国政法大学那些选修或旁听我主讲的 “ 社区治理研究 ” 课的法大学子;正是这些年轻学子的热忱、信任与合作,成就了这门边缘性的课程。 本文写作过程中,也正是我遭遇南京某 “ 讼棍夫妇 ” 恶意系列诉讼之时。在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式的系列诉讼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孙新强教授、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北京市天坛律师事务所主任宋绍富律师、北京市连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毅律师、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天津天一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有华律师、天津世杰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兼执行主任陈力律师、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满运龙博士、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主任沈兴政律师、北京律邦法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成明律师、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李伟民律师、原北京市天坛律师事务所李晓莉律师,给予了我始终如一、难能可贵的情感支撑、宝贵的智力支持、无偿的法律援助。这些师友无可替代的支撑与支持,使我得以在十数起恶意系列诉讼中,抽身有术,忙中偷闲,才有可能致力于本文的写作。 在应对上述恶意系列诉讼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来新夏教授、吴励生先生、许章润教授、祝国光教授、赵虹主编、吴量福博士、张淑一教授、蒋永华先生、孙桂平博士、周祥森编审、王天华教授、陈满华教授、姚选民先生、王运涛先生、王庆博士、叶勤博士、张聚国博士、张春明教授、黄安年教授、张红萍研究员、施向东教授、马庆珠教授、朱寿桐教授、郭杰先生、郝建国先生、井建斌先生、兰教材先生、章光园先生、蒲亨建教授、于朝先生、王建民教授、李恭忠博士、张继成教授、刘桂明总编辑、贺卫方教授、谢泳教授、郑明怀先生、明亮先生、奚咏梅老师等师友一以贯之的理解与支持。 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立教授,感谢她的精彩授课和对我的理解与关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石奇老师和副主任宋波老师、培养办公室主任肖宝兴老师,热情有加,在过去两年来,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候选人苏麓垒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孙洁琼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刘智慧教授、北京海淀和谐社区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幽泓教授、《和谐社区通讯》执行主编白大杰先生、北京联合大学雷霞教授的大力帮助。其中,本文的英文摘要由麓垒翻译,并蒙我当年在北大读书时的大师兄满运龙博士审定;陈幽泓、雷霞、刘智慧教授和任晨光先生,慷慨提供有关资料。孙洁琼、唐小平、巫虹丽协助制作本文图表;洁琼还曾协助下载、收集了不少网上文献。胡玉坤博士协助购买了相关书籍。在本文写作后期有关文本资料的录入过程中,杨国栋、巫虹丽、冯燕、尤保暖同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现在北大法学院读书的儿子杨肯,既是我这个为人父者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我在学业上继续求索的内在压力和驱动力。若没有儿子的理解与鞭策,也许我在学术上早就懈怠而不思进取了。 记得艾伯特 • 赫希曼教授在其名著《转变参与》的前言中,曾有过如下一段发自肺腑的谢词: “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如此多又如此好并且恰好可以融入著作中的建议,以至于我有时候会感到自己从一个作者变成了一个编者 ”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对此感同深受。事实上,正是学者们先期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有良知的媒体记者的现场报道,提供了必要的学术见解、理论资源和丰富鲜活的小区生活素材,从而使本文的写作成为可能。饮水思源,我不能不在此向各位学界同仁和媒体朋友深表敬意和谢忱。 自读小学起至今,我有幸受到许多老师的恩泽、教育和培养。其中,康文成老师(初中)、已故王道荣老师(高中)、海恩忠教授和程汉大教授、张培义教授、刘祚昌教授(大学)、齐文颖教授和已故罗荣渠教授(硕士研究生)、江平教授(博士生),分别是我不同求学阶段在学业和学术上给我影响最大的恩师。自 1988 年在高校任教以来,又有幸得到已故刘宗绪教授和龚书铎教授、汪熙教授、李慎之先生(已故)、刘绪贻教授、李世洞教授、王宁教授以及资中筠教授、袁明教授、黄安年教授等前辈的关心与提携。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 2003 年春夏之交,我之终于有机会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往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端赖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之不弃,并承蒙张保生教授、贺卫方教授、舒国滢教授大力引荐、王学典教授不吝美言。在既往十载 “ 非法非史 ” 的学术之旅中,满运龙博士、李树忠教授、张保生教授、王日春博士、舒国滢教授、许章润教授、孙新强教授、李剑鸣教授、马志冰教授、刘斌教授、仲伟民教授、孙国栋主编、张耀铭编审、徐波主编、赵虹主编、余三定主编、邰利琪编审、李传桐教授、赵法生博士、刘智慧教授、边麟丽老师等好友,始终给我以莫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令我感铭不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德高望重的江平先生。 2010 年 7 月 25 日 ,我因为别的事情去拜访江先生:是日上午 8 : 40-10 : 10 ,在江先生家,向先生请益,聊天。在我的心目中,江先生是法学教育界的泰山北斗,虽说自 1994 年起即与先生有通讯往来、 2003 年到法大工作后也有不少的机会见到先生,但往江府拜访先生,此乃破天荒的第一回。席间,先生问我以后的打算,我提出想跟先生读书的愿望,遂有先生跟他做论文博士之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斌教授获悉此事后,全力扶助,又蒙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朱勇教授惠予关心,复承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柳经纬教授鼎力推荐,遂成从江先生问学之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江先生又给予了我充分的理解、大力的鼓励和悉心的指导。 如今的知识人,相当于古代的士人,俗称读书人,余英时教授在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中,曾做过既系统又精彩的论述。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有两个读书人可谓 “ 士人风范 ” 的楷模:其一是孔乙己先生,乃鲁迅先生名篇《孔乙己》中塑造的一个读书人的典型人物;其二是范进先生,系吴敬梓先生在其名著《儒林外史》中绘声绘色地刻画的另一个读书人的典型人物。孔先生哪怕破落得像 “ 讨饭一样的人 ” ,也总是着一身 “ 又脏又破 ” 的长袍,尽管留着 “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 ,但他不仅是酒店 “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而且还 “ 写得一笔好字 ” ,哪怕是在众人的嬉笑声中,也依然镇定地吆喝店小二 “ 温一碗酒 ” ,且文绉绉地 “ 之乎者也 ” 、 “ 多乎哉?不多也 ” 之类不离其口,也依然泰然自若地保持着一份士人特有的清高与孤傲。至于范先生,在当年比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还残酷的科举之路上,据《范进中举》讲,虽屡奋屡挫,但仍屡挫屡奋,老天不负用功人,终于年届五旬时中举。尽管因此而 “ 欢喜疯了 ” ,但仍不失为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的一个古典的悲剧英雄。当然,无论是孔乙己还是范进,终归都是作家妙笔生花而虚构的人物,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古代士人的生活影像的一个侧影。 撇开是否是虚荣心使然暂且不论,说到我本人,回想起来,前半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大约就是未能圆 “ 博士之梦 ” 了。 1988 年,从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前,曾慕名报考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美国史老前辈的博士生,但无果而终,并招惹了该老前辈夫妇在《兰州学刊》上一场围剿式的笔墨闷棍。 1996 年,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尽管在此前一年已经侥幸评上了副教授,但我还是决意投考北大罗荣渠教授的博士生,承罗先生不弃 , 也有意收我做他的关门弟子,并表示将来毕业后即留校做他的助手。然而,天公不作美,在考试的前一天,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而在当天猝然辞世。于是,我不得不遗憾地放弃了考试。此后,就基本上断掉了读博的奢望。因此,若不是江平先生的关心和呵护,那么,我这一辈子也就不可能再有机会圆 “ 博士之梦 ” 了。念及此,我必须再次向江先生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忱。因为 , 正是江先生的厚爱和悉心栽培,我才得以像范进五旬中举那样,在五十周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即将如愿圆梦。 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两年多以来,在从江先生深造过程中所受的学术熏陶以及聆听先生激动人心的讲演、拜读先生气势恢宏的论著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深切地感受到了江先生卓越的道德文章及其非凡的学术责任与社会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润物无声,于我而言,必将受益终身。这也许是我在江门问学过程中收获最大的精神财富。总之,自己能在人到中年之际有机会从江先生读书、忝列江门弟子,是我这位年已五旬的老学生迄今最为自得的美事之一。 2013 年 3 月 31 日 于法大逸夫楼办公室 补记: 在本文修改、完善的过程中, 2013 年 5 月 2 日 ,我交往近三十载的好友、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不幸英年而逝。 作为中国第一个美国史博士学位获得者,东来不仅在中美关系史、美国宪政史和国际关系史、书评等领域,著述宏富,见解独到,受到学界有识之士的一致首肯。而且,东来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其所居住小区的业主自治实践:东来不仅在其小区发起召开了业主大会会议,并当选为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而且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小区业主维权,维护了全体业主的权益。以诺大的中国,在数以百计的美国史研究者中,似乎还只有东来和我曾经以业主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参与小区业主自治事务。我曾几次听东来兴奋地谈起他带领小区业主维权成功的故事,也曾想找个机会专门就此对他进行个案访谈,以充实我关于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的研究。可惜,由于我的懒惰,随着东来的猝然辞世,这一访谈已经注定是永远不可能的了。 作为南京曲水文华苑小区的首届业主委员会主任( 2007-2011 ),东来基于宪政和法治 - 民主的理念,不仅在领导小区业主维权方面卓有成效,而且为了小区业主自治,一直任劳任怨,可谓禅精竭虑,呕心沥血。据东来的夫人吴耘教授在《妻子眼中的任东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 2013 年 5 月 14 日 )中追述:东来 “ 对生活无比热爱,喜欢旅游,养花,养狗,广交朋友,永远是个阳光大男孩。他热心投身公益事业,在小区业委会一干就是四五年。但是,小区管理不同于学术研究,方方面面的协调千头万绪,而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心里总是牵挂小区,常常夜不能寐。最后在 2011 年因健康原因,辞去了业委会主任,但之后还是关心小区的建设 ” 。吴耘教授的说法,有助于解释我们这些东来的好友一直纳闷的一个问题:东来一向乐观豁达、心地善良,不抽烟,不喝酒,亦无其他不良嗜好,而且家庭和美幸福,何以突然发病并去世?也许,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位谦谦君子式的书斋型学者,在长达近五载的业委会工作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重负。 我甚至认为,无论是业主自治还是小区善治,与其说理论研究重要,不如说实践更重要,因为在中国这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就离不开像东来教授这样的业主自治的践行者。事实上,最近十多年来,也正是因为有包括东来教授在内的积极参与业主行动的热心人的引领和创造性实践,我们才有可能在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善治之路上不断跋涉,不仅积累了新鲜的日常生活经验,而且还提升了相关的理论思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在我看来,作为中年一代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之一,任东来教授在其有限的学术生命中,不仅在美国史研究上颇多学术创获,而且还通过投身业委会的工作实践而参与创造了其小区自治的历史。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理解并赞同李剑鸣教授把东来的学术生涯归纳为 “ 有厚度的人生 ” 。故此,作为东来的同行和老友,我也愿意在此用本文告慰这位业主自治的实践家的在天之灵。 2013 年 5 月 16 日 22:25 追记于京北富泉寒舍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13 年 5 月 19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5078type=1004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8706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感于平江黄氏系北宋黄庭坚后代
热度 1 黄安年 2013-5-8 08:57
有感于平江黄氏系北宋黄庭坚后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8 日 发布 杜春耕先生的庄子藏本中有平江黄氏的印章,这印章何意? 笔者在《 周养安小市得篆刻印章解读记》,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0 日 发布中提到 : “ 杜春耕认为在周养安小市得篆刻下有平江黄氏的印章 , 依据我在网上查到平江黄氏乃黄庭坚的后裔,是否抄本为黄庭坚的后裔所为不可得知,但为黄庭坚的后裔收藏过有印章为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1651.html 近日 , 我查阅有关 平江黄氏的白度词条 , 其中有文:《生活秀场 - 平江黄氏系北宋黄庭坚后代》,值得注意是其他提供的信息 , 称 《黄氏族谱》卷首,是清朝同治年间的版本。这本族谱,不单证明了平江黄姓后裔均来自于江西修水县双井,而且都是宋朝四大文化名人、“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的后代。 “ 岳阳与豫章(江西)为邻省,而岳属之昌江,尤与宁州为最近。自山谷公一再传而后 , 至朝昌公迁平之浆市,朝启公迁三阳,朝汶公迁九峰,朝正公居梧岗,朝宾居市里,朝太居象形,朝儒居鲁家段,朝桂居清潭,朝红居六坪。凡大石岭、南江、黄塘、平安、枧洞、孚石、排上、桧木坳、平田、钟洞、浊水、清水、牛岗、嵌江、北街、大洲、梓江、南江及湘阴大坪、长沙、桃源善化、金坑、巴陵南大门等 ” 据此可证实:自宋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其裔孙朝昌公在金人之乱中,迁来平江。此后,在平江,黄庭坚的子孙后代,枝繁叶茂,世有贤达,人才辈出。 此证说明 , 平江黄姓中有黄庭坚后裔是可信的。 但是这不能证明平江黄姓均为黄 庭坚后裔,也难以证明杜藏庄子本中的平江黄氏就是 黄 庭坚后裔,这需要有此印章的姓名在 《黄氏族谱》中为证。 下面是 生活秀场 - 平江黄氏系北宋黄庭坚后代 文 生活秀场 - 平江黄氏系北宋黄庭坚后代 作者 : 弘庭堂黄荷 时间 :2010/6/7 10:52:33 浏览量 : 4472 人 我案头摆放着一本《黄氏族谱》卷首,是清朝同治年间的版本。这本族谱,不单证明了平江黄姓后裔均来自于江西修水县双井,而且都是宋朝四大文化名人、“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的后代。 “ 岳阳与豫章(江西)为邻省,而岳属之昌江,尤与宁州为最近。自山谷公一再传而后 , 至朝昌公迁平之浆市,朝启公迁三阳,朝汶公迁九峰,朝正公居梧岗,朝宾居市里,朝太居象形,朝儒居鲁家段,朝桂居清潭,朝红居六坪。凡大石岭、南江、黄塘、平安、枧洞、孚石、排上、桧木坳、平田、钟洞、浊水、清水、牛岗、嵌江、北街、大洲、梓江、南江及湘阴大坪、长沙、桃源善化、金坑、巴陵南大门等 ” 据此可证实:自宋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其裔孙朝昌公在金人之乱中,迁来平江。此后,在平江,黄庭坚的子孙后代,枝繁叶茂,世有贤达,人才辈出。 翻开这本泛黄的族谱卷首,古今来自于帝王、州、府等各级官吏和文化界名流,都争相为黄氏族谱作序。这些序言,不是拉夫凑数,牵强附会,而是货真价实的,发自内心肺腑而书写的。因此,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一本牛气冲天的家谱。 一、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 1113 年)八月十二日,应爱卿黄庭坚之请,为修水(分宁)双井族谱作了《御制序》。御赠序中盛赞了 “ 黄氏诗书泽长,礼逊之风远也 ”“ 黄氏之谱自是万世指南悠长绵亘矣 ” ; 二、文天祥在元泰定二年(公元 1325 年),为黄氏族谱言简意赅地写了 80 个字的序言; 三、进士出身,官至云南布政司等的黄氏后裔黄昭道,在明朝嘉靖三年为重修族谱写了序言; 四、清朝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只在平江任职三年,而受到平江人民顶礼敬祀的 “ 茴老爷 ” 谢仲元作了序言。序言中,谢老爷感慨平江 “ 天岳间,类多世家巨族,德业闻望之士,应运而生者,世不乏人 ” 。 “ 平江虽界万山中,而钟鸣鼎食之家,星罗棋置 ” 。然后,他历数自宋朝起平江的优秀儿女,如黄诰、吴景偲、罗孝芬、九君子、余嘉宾、胡天游、艾和甫、黄昭道、黄道山等名儒、名宦、名士、名人。其中黄诰、黄昭道、黄道山均为黄庭坚之优秀后裔; 四、明洪武进士、礼部观政魏洪敏序; 五、康熙甲申(公元 1696 年)进士、平江教谕陈肇熙序; 六、清朝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资政大夫湖南岳州府事凝道南氏序; 七、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进士、平江儒学正堂许显森序; 八、同治五年修本谱时,由本族松甫等作的序; 遍观族谱,有宋朝名儒周敦颐所书的 “ 双井世家 ” 墨宝;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所书的 “ 黄氏遗谱,子孙保之 ” ;有嘉祜三年、元祜五年,皇帝敕命黄庭坚的诰封、诰赠、诰命;其中元祜五年(公元 1090 年) “ 擢举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谥太史,七岁神童鲁直黄庭坚 ”“ 其夫人谢氏诰命为一品夫人,孙氏夫人生子黄相、黄汗 ” 。 族谱中还有山谷公祖茔图,旁镌一句谒语 “ 狭又狭来窄又窄,四十八位青云客 ” 。山谷先生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 先生讳字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六月十二辰时,登宋治平四年进士,累官翰林院编修,赠龙图阁学士,谥文节。当时缙绅先生吕居仁等推为江西诗祖。舒州石牛洞有山谷寺,公游而乐之,自号山谷道人。 春旨编修神宗实录,被论而谪涪州别驾,又号涪翁。子相,字小德,亦有诗名。先生于崇宁四年(公元 1105 年)九月晦日殁于宣州贬所。大观三年(公元 1109 年)十一月,门人苏伯固、蒋伟护其灵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铭曰:于戏修之水兮色悠,七泉觱沸兮在中流,公生来兮井七,灵在溪兮月在岭,公井七兮牲来,鳞翩斓兮凤玄腮,修有鲜兮匪鳣匪鲔,饮有茗兮匪浆匪醴,修水盘兮沦石鼎,香之思兮咏之永,公欲去兮何彷徨,乘白云兮达帝傍,达帝傍兮何为曾,孙之思兮修之水,长憾哉情不忘,将斯文镂太史之祠堂。 元翰林院学士圭斋欧阳元拜撰,时同治五年丙寅仲冬月 吉日 世德堂续修。 ” 在本卷首中还有一篇《枧洞城隍庙松树志》,是为黄氏爱惜古木的志文,读之特别有趣,今录之后存藏之。 “ 尝谓竹称君子,松号大夫,陶渊抚孤松而盘桓,顾欢燃松节以读书,弘景种松,庭院闻音,赏心为乐。丁固梦松,生腹里应,至位台烈,七如长松以见。李膺森七千丈松以喻,和峤偓佺 * ,食实宝仇生啖脂,四时而不改。在百木以为长天子升,长松之磴宰我对夏后,以松七之树义大矣哉。我地枧洞曩立城隍庙祠,蓄植松枫,株树嫩枝翳地,老干参天种。历前朝世守今日,足以壮地方之兴旺,佐庙坛之显应也。道光丙午春,我地与黄沙胡为天井保字二山,爸讼费缺少讼费,公议将松树出弃与李氏,经果讼费。我等观地动情,对松伤怀。历两朝之树木,经数百之风霜,一旦伤伐封锁以瞻地境之气象,神明之栖所。昔召伯甘棠之树后人思遗爱,而不敢伐。爰是邀休同志之人,每人乐输钱若干,载记于后赎取蓄禁。今当重修家谱,略述源始,附篇首,使后之人,历百世而不敢伤,经千秋而不能朽,是为志。 ” http://www.jiapu.best198.com/g/View_201.html 1, 2, 3, 4, 5,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7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24朵玫瑰的见证——献给我的爸爸任东来
热度 1 黄安年 2013-5-6 07:09
有感于 24 朵玫瑰的见证 ——献给我的爸爸任东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5 月 6 日 发布 《 24 朵玫瑰的见证》是任东来挚友 在生命垂危时 , 他女儿任 琬洁献给爸爸妈妈的一首小诗。小诗开始时写道 : “ 99 朵玫瑰象征天长地久, 1000 朵玫瑰象征至死不渝, 1314 朵 玫瑰代表一生一世,而我却见证了 24 朵玫瑰的生死恋。 2013 年 2 月 22 日 ,一位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用他瘦骨嶙峋的手,用他残喘的声息,向花店电话定制了 24 朵玫瑰,送给骨折在床的妻子。” 2013-5-6 3:39 :52 ,任东来的爱妻吴耘老师发来这篇感人肺腑女儿赞颂危难中父母诗篇,值得传诵。 随后还附上照片。其中,也披露了在在东来生命最后的几个月的任东来一家和病魔搏斗的鲜为人知的情节。 东来在5月2日下午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心爱的的妻女。我在《任东来治学之路初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944 ) 长文最后写道:“爱好音乐的人是欢乐的,但愿已在天堂里的东来时刻有着 音乐 陪伴。”,东来在天堂有音乐和玫瑰花相伴,东来安息吧! 我们为吴耘有这样的好丈夫而骄傲,有东来有这样的好妻子、这样的好女儿而欣慰! ************************ 24 朵玫瑰的见证 —— 献给我的爸爸任东来 任 琬洁 99 朵玫瑰象征天长地久, 1000 朵玫瑰象征至死不渝, 1314 多玫瑰代表一生一世,而我却见证了 24 朵玫瑰的生死恋。 2013 年 2 月 22 日 ,一位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用他瘦骨嶙峋的手,用他残喘的声息,托朋友向花店定制了 24 朵玫瑰,送给骨折在床的妻子。 第 1 朵庆幸她 24 年前牵起他的手 第 2 朵炫耀她的冰雪聪明 第 3 朵眷恋她的温柔贤惠 第 4 朵嘉奖她可爱的女儿 第 5 朵感动她义无反顾的牺牲 第 6 朵难忘她的万般包容 第 7 朵不舍她的辛勤劳累 第 8 朵哭泣她的心酸眼泪 第 9 朵依偎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第 10 朵无悔她的不离不弃 第 11 朵,她陪伴了他病房里几百个漫漫长夜 第 12 朵,她绞尽脑汁研究了几十种营养食谱 第 13 朵,她在沸水中忍着剧痛为他擦洗身体 第 14 朵,她不分昼夜帮他洗衣服并清理污物 第 15 朵,她奔波南京北京分担他放疗的苦痛 第 16 朵,她吞下泪水隐瞒他病情鼓励他坚强 第 17 朵,她为了迎接他回家休养而不幸摔伤 第 18 朵,她年迈的岳父母跌跌爬爬为他送汤 第 19 朵,她娘家的妹妹为他放下夫儿和休假 第 20 朵,她娘家的弟弟深夜驱车赶来安慰他 第 21 朵,她安排五湖四海的学生守候在病榻 第 22 朵,她忍着骶骨剧痛放心不下病中的他 第 23 朵,她紧握他的双手传递力量击退恐慌 第 24 朵,他安祥地微笑着在她怀里到了天堂 这是他最后一次送她一捧红玫瑰花 他是我的爸爸,而她,是我的妈妈。 当化疗扯光了他的头发,她还爱他; 当老人斑爬上她的脸庞,他还爱她。 当他眼白充血面色蜡黄,她还爱他; 当银白吞噬了黑色秀发,他还爱她。 当呕吐物脏了她的衣裳,她还爱他; 当蜚语留言玷污攻击她,他还爱她。 最终,爸爸残喘的气息渐渐消失,微弱的脉搏缓缓停止,瘦弱的身体失去了温度,却紧紧握着我和妈妈的手, 用眼神表述了 24 朵玫瑰的故事。 1,玫瑰已逝,爱意长留。 2 , 风 干的玫瑰, 风 不干的 爱 情 附: 杨玉圣在学术批评网发布是写了如下按语: 任琬洁:24朵玫瑰的见证——献给爸爸妈妈 时间:2013年5月6日 作者:任琬洁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杨玉圣按: 今天早晨7:19,起床后第一件事是查看信箱,收到了吴耘教授发来的琬洁的一首现代诗。这封信是用东来的信箱发送给东来的师友和学生的,信箱载明的发信时间是2013-05-06-03:39:59。附有吴老师的简短说明:“各位东来的友人,这是琬洁献给爸爸妈妈的一首小诗”。 过去和东来见面聊天时,几乎每次都要谈到的话题都围绕着孩子,因为东来的女儿和我儿子年龄相仿,而且都有在中学读外国语学校的经历,孩子也都是我们的共同的骄傲。我曾见过小时候的琬洁,东来虽未见过杨肯,但他读过我送他的杨肯的小册子《像阿甘一样奔跑》,对杨肯也印象颇佳。也许因为是女儿的原因,对于孩子,东来比我更有父爱。吴老师昨天传过来的一张东来与琬洁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张合影,让父女情深永远定格在那一刻,令人动容。5月2日下午、5月4日上午,我因为去看望弥留之际的东来和参加东来的追悼会,两度见到琬洁,孩子的孝心、知性和坚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少年丧父”的传统观念说,失去了爸爸,琬洁是不幸的;但对于东来来说,有这么一个知书达理、独立进取的好女儿,东来不仅在生前感到自豪和骄傲,而且若在天有灵,东来也理应感到心安和慰藉。也许,东来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最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琬洁已经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取为研究生的消息。 期望琬洁尽快从丧父之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和妈妈一起,迎接新的太阳;用新的生活,告慰爸爸。 2013年5月6日 7:30 于青州颐寿山庄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4987type=1013
7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于任东来对老一代美国史学家的深厚感情
黄安年 2013-5-4 10:09
有感于任东来对老一代美国史学家的深厚感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5 月 4 日 发布 任东来是新一代美国史学者中承前启后的学术带头人,他对老一代美国史学家怀有真诚的深厚感情。从他撰文谈及已故李慎之、杨生茂、丁则民、冯承柏先生和高龄学术前辈刘绪贻、邓蜀生、曹德谦等先生的印象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这种真挚的情感和对前辈学者的 尊敬。这些都反映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如:《 任东来: “ 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 ”―― 追记李慎之先生 》 2003-04-22 - 23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发布 2004 年 4 月 8 日 ,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4948type=1008 ; 《冯承柏教授:一个永远追追求新知的学者》 (《春思秋怀忆故人 ---- 冯承柏教授纪念集》第 158-161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 《 冬日里那温暖的阳光:怀念恩师丁则民教授 》 (2012/02/07) http://www.ahrac.com/Special.asp?ID=7 ; 《任东来:杨生茂先生的为人、为学和为师》 ( 2010 年 06 月 26 日 ) http://www.ahrac.com/yjhxx/2037.html 《任东来:一个了不起的铺路架桥者 —— 杨生茂教授对中国美国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史学月刊》 2010 年 05 月 09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84.html 《 神秘的 “ 倜西 ”—— 祝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 》 (《书生业志 — 曹得谦先生九十华诞祝贺文集》第 26-27 页,杨玉圣、孙洁琼编 ,2012 年内部出版) 对于迄今笔耕不缀的百岁老人刘先生,他撰文表示要《像刘绪贻先生那样生活》 (《野老丹心一放翁 ---- 庆祝刘绪贻百岁华诞文集》第 85-87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他还和我、杨玉圣合作主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 -- 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 (黄安年、任东来、杨玉圣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其中收入他的《论 1934-1936 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一文(第 555-578 页)。 他还多次对我谈起对已故刘祚昌、罗荣渠、李道揆和迄今活跃在学术前沿的资中筠等先生的崇敬之情。 这里,我想专门说说,为纪念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东来付出的辛劳。虽然东来时人在美国,且身体已很不适,还是欣然命笔,撰文《 不是吾师,胜似吾师:祝贺邓蜀生九十华诞 》(全文见下)这篇文章颇有老邓文风。 我在 2012 年 3 月初 , 发电子邮件给东来: 东来老友 : 近来可好 , 甚念。今有一事请予以支持。 为邓蜀生先生 90 华诞准备出版文集,其中有学界同行的回忆与祝贺的文章,希望你能拨冗安排时间写篇回忆与邓先生交往的文章,字数不限,截止时间在 2012 年 7 月 31 日 。其他同仁如便请转告。邀请函请见附件 顺问教安 安年 3 月 6 日 ******************************* 同日,我收到他的回信: 黄老师: 好的。我一定尽力而为。这学期我来 IOWA 的 Grinnell College 作研究,我女儿在此读大三了,正好陪陪她。问吕老师好。 ****************************88888888 6 月 13 日 ,我收到东来的撰文, 15 日回信给东来 : 东来 : 你的大作,老邓和我都看了 , 个别笔错字已改 , 还请你再看一下,有无问题,改后告诉我算定稿。 文集一切进展顺利 , 老邓自己的部分已经准备好。 本书最后定名《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书名字已经找人写好 , 封面照片老邓自己也选好。 顺便请问 , 你文中一下一段中的两篇文章有复印件可否给我一份? “写了一篇口气魄大的综合书评“前进中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发表在陕西社科院办的〈社会科学评论〉(已停刊)。另一篇书评介绍 邓 先生的大作《罗斯福》。因为该书太受欢迎,国内几家有书评栏目的报刊都发表过重量级的书评,我这个小人物根本无处再发。这时我偶然看到香港三联出版的一个书评刊物《读者伴侣》,遂投了过去并得以发表。” 黄安年 6 月 15 日 ******************************** 东来随即回复: 黄老师: 社会科学评论找不到杂志了,因为是 1985 年的某一期,那时从北京到天津求学,杂志没有收到。香港的杂志找到了,刊名应该是《读者良友》,下周扫描给你。东来 ********************************** 7 月 6 日 , 东来发来电子邮件: 黄 老师: 非常不好意思。打开杂志才发现,我的书评被自己裁了下来,变成了空白。剪报则不知何处,只好将目录页传过来。顺颂夏安。东来 7 月26日 , 我发信给东来: 老邓保存了你的书评 , 我将他打印出来 , 请看如下内容 , 并见影印件 : 邓蜀生新著《罗斯福》 任东来 (按附影印件) ************************ 10 月 20 日 ,我发信给东来: 东来: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选》,将于近日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公开出版 , 16 开本 ( 787 × 1092 毫米 ) , 34.25 印张, 45.6 万字,另有 16 页照片 , 2012 年 10 月第1版。该书由刘绪贻先生任名誉主编,黄安年编。 为了在该书出版后尽快将书寄达您的手中 , 请确认您的邮寄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黄安年 另近闻 , 你身体欠佳确乎 ? ******************************* 21 日 , 我收到东来回信: 黄老师: 很高兴知道文集即将出版,确实有一种想先睹为快的渴望,了解邓公不平凡的经历和人生体验。 我在美国时就发现自己易疲倦、盗汗和消瘦,回来后没有改善, 7 月初去医院检查,很快被诊断出是患有 NK/T (非霍奇金 T 细胞)淋巴瘤,一种比较少见的鼻咽部恶性肿瘤。在南京作了两期化疗。其间检索文献发现,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李晔雄是这种病专家,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积累了 500 多病例,遂在国庆节前来京就医。一共要作 25 次放疗,目前已经做了 15 次。副作用就是咽部溃疡严重,吞咽困难。其余没什么问题,精神很好。我要到 11 月 5 、 6 日才能结束治疗,所以如果书记在此前出版,可寄我的病房: 100021 北京潘家园 17 号医科院肿瘤医院外科楼 1913 房间。我病房有外线电话 8778 7282 。 问吕老师好!东来 我看到信后 , 和吕启祥交换看法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这种情况治愈难度极大 , 就看他运气如何了。我即刻拨通电话进行安慰,令人惊讶的是感觉他心态非常好,和常人无疑对于这样的恶性病魔,他没有心乱 , 有点视死如归的感觉。 19 : 51 分 , 我发电子邮件给他 : 东来 : 这件事被你自己出来证实使我感到你的精神状态会很好 , 既来之则安之 , 全力以赴面对病魔 , 期间有无中药辅助治疗 ? 夫人是否在身边陪同 东来随即回复: 黄老师: 谢谢鼓励。在放化疗期间没有用中药,我太太说,放疗过后,找中医配些调养的药。放疗每天只有 10 分钟,而且,我住在 VIP 病房,条件很好,我完全可以自理。所以,我太太还在上课,把课排在周 1-3 ,周三下午过来。 November 1, 2012,2:54 AM ,我发电子邮件给东来 东来 : 最近感觉可好。 邓先生的样书已出版 , 全部书 11 月 6 或 7 日可以装订,你是何时北京 , 请告诉我 , 我要争取送到你手中。 电话没有联系上 , 先电子邮件联系 黄安年 东来随即回复: 黄老师: 我下周一放疗结束,计划周三( 7 日)返回南京。书看来要寄了。非常不幸,我的手机昨晚被偷了。到南京才能重新办理原来的号码,所以要联系的话,只能用病房的电话。 November 1, 2012 9:27 PM ,我发信给东来 东来 : 书如果 6 日送到我回立即奉上的 , 如果万一不行 , 我用特快专递寄给你 , 请你说出在南京的寄达地址家里最好 , 避免去取。 黄安年 *********************************** 不几天,东来发信告诉我 : 我们周三下午出院,四点的高铁, 7 点 45 就到南京。 8 点半到家,非常顺利。邓书可寄到家里: ******* (按地址电话 , 发表时略) (回来后重办了一张卡) 。 我随即发信给东来: 东来 : 本来有望书在你返回南京时送到 , 但是在看到样书后发现一处错排了两个字必需取消 , 谁知印厂已经装订了 , 等于样书没有作用 , 不得已换页重装所以耽误了时间 , 现在要 14 日书到收 , 届时特快专递寄上 , 请耐心等待 , 问你太太好 , 请多保重 安年 **************** 2012 年 11 月 15 日 中午书到,下午 2 时用 顺风特快专递寄送任东来家中。 16 日 , 东来收到书 , 来电话对书大加赞赏,并谈及现在病情稳定,有望康复等等。 我本以为,也许可以暂过难关,谁知今年以来病情恶化 …… ****************** ********************* 不是吾师,胜似吾师:祝贺邓蜀生九十华诞 任东来(南京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2 日 发布 邓蜀生先生也九十岁了,真是不可想象!我对先生的印象依然停留在 1980 年代中期。那时,邓先生精力旺盛,思路敏捷而又开阔,讲起话了语速飞快,滔滔不绝。 与绝大多数晚辈对前辈学者的认知一样,我知道邓先生也是先读其文(书),后识其人。我是东北师大(入学时还叫吉林师大)历史系 78 级学生,当时学习劲头极大,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年轻人的求知欲。所以,《世界历史》 1978 年创刊,我在第二年就订阅了,订费都是从国家给我们师范生的生活费中省下来的。因为“成本”很高,几乎每篇文章都要读一遍。在 1980 年的第一期上,读到一篇论点摘编,介绍邓蜀生的“罗斯福与美国孤立主义的斗争”一文。该文观点非常新颖,完全改变了把罗斯福对日外交与张伯伦对英外交相提并论、视为绥靖政策的传统观点。当时自己对罗斯福颇为崇拜,于是,赶紧找来文章最初发表的刊物《复旦大学学报》。文章很长,分两期刊载,但读起来却非常流畅,与通常的外国史论文的沉闷感和欧化腔完全不同。就这样,邓蜀生的名字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年多后,又读到邓先生的在 《 复旦学报 》 的第二篇大作“罗斯福与珍珠港事件”,再次对邓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对文章结尾那段华丽的文字表述印象深刻。(该文后来收入到 《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但我发现那段我认为最精彩的结尾没有了。后来见到邓先生时,我还特别提及这一点,邓先生说,有些学者不喜欢这样的表达,所以删掉了。真是遗憾)。出于好奇,我问自己的老师丁则民教授,邓蜀生是何方神仙,何以能够一鸣惊人?我的疑问不无道理,因为从文章的水平和文笔来看,是研究有素的大学者所为,但此前,我从没有见过他有文章发表。当时国内世界史领域的文章极少,薄薄一本内部发行的《世界史论文索引》,几乎囊括了文革前全部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资料,其中的美国史论文有百余篇,我们作作业时经常据此查阅,对有关作者颇为熟悉。丁老师告诉我,他是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记者出身,后被打成右派,故无法发表文章。他还说,邓先生口才极好,滔滔不绝,没有做教师,真是可惜了。我想,当时丁先生也不知道, 1964 年《历史研究》上,署名邓楚川的“威尔逊与中国”一文就是邓先生的大作。 大学期间,邓先生出版的《伍德罗·威尔逊》,编辑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太贵了,当时买不起)都是我非常喜爱的著作。他在《读书》、《人物》发表的书评(《美国通史简编》)和人物小传(罗斯福)也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东施效颦,在读社科院读研究生期间,我也开始在《读书》发表豆腐干文章,在《人物》发表了一篇汉密尔顿的传记。 1982 年秋天,到北京读研究生后不久,我就向邓先生写了“致敬信”,表达自己对其作品的喜爱,以及拜访先生的愿望。信发出后,很晚才接到他的回信。原来,我没有写朝内大街 166 号,结果寄到了“北京人民出版社”(大概经常出现这种差错,北京人民出版社改为北京出版社),而不是邓先生所在的“人民出版社”。邓先生非常客气,谦虚地表示,他总是把年轻学生的赞扬视为对自己工作的鞭策和鼓励。记得后来,我曾经去出版社拜访过他,后来他又在我们美国研究系所的中美关系讲座上讲“威尔逊对华政策”。 1985 年 6 月,我和师兄何志功硕士答辩,邓先生也是我们的答辩委员会成员。我写的是美国对华“租借”援助,其中涉及到中国驻印军、驼峰空运、史迪威公路和缅北战役。就是在这次答辩上,邓先生才第一次向我们提及他作为战地记者参与报道缅北战役的经历。记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另一个答辩委员会委员、美国所副所长吴展教授(已故)对我论文中涉及的驼峰空运吨位表示怀疑。他是国防科工委出身,对数字极为敏感,说这样的运输吨位需要多少、多少架 C-46 运输机。我的数字来自美国陆军战史,但我的确不知道每天有多少架次飞行。这时,邓先生替我解围了,说到自己当时就在在印度和缅北,目睹了这次空运,的确非常壮观。我在研究中,用了一些中国文史资料上的回忆录,甚至采访过驻印军司令郑洞国将军(已故)。所以,答辩后,我对邓先生表示,很遗憾我才知道您的这段经历,您应该写回忆录。他说,我曾经就缅北大战为《大公报》写了系列报道,早就发表了。 我 1988 年从南开博士毕业后,没有按 85 年离开北京时的设想,重返北京工作,而是南下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执教。这样,我与邓先生的联系也断了。 1990 年我评副教授时,杨先生主编的、我参与撰写的《美国外交政策史》已经交稿但尚未付印。我向邓先生寻求帮助,他二话没说,就寄来了出版社的证明,使我顺利得到正常晋升。 邓先生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巨大,我无以回报。我只做过两件事,算是对邓先生教诲的回报。受邓先生等几位美国史前辈的影响,我也有写书评的兴趣。最早的两篇书评均与邓先生有关,第一篇是把邓先生编的《美国史论文集》(第 1 、 2 辑)和杨先生编的《美国史论文选( 1949-1979 》集中在一起,写了一篇口气魄大的综合书评“前进中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发表在陕西社科院办的《社会科学评论》(已停刊)。另一篇书评介绍邓先生的大作《罗斯福》。因为该书太受欢迎,国内几家有书评栏目的报刊都发表过重量级的书评,我这个小人物根本无处再发。这时我偶然看到香港三联出版的一个书评刊物《读者伴侣》,遂投了过去并得以发表。该刊物后来也停办了,我也不知道邓先生看到没有。还有一次,那时已经到了 21 世纪了,和邓先生有十多年没有联系了。有一天突然接到邓先生电话,告诉我他已经退休,但还在东方出版社帮忙。他们要重新翻译出版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打算找张纯如在致谢中提及的在南京采访时的助理杨夏鸣来翻译,但没有他的信息。他问我知道此人不,可否有他的电话。因为杨曾经是中心学员、南大历史系研究生,我很快告诉了邓先生他的联系方式。 邓先生的编辑成就有目共睹,我写下这些交往,还想说明他虽非教师,但他曾经给予我这样的年轻学生极大影响和帮助。可以想象,我只是他无私帮助过的众多年轻人中的一位。另外,邓先生在美国史研究中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值得我们记住。 首先,在美国史研究领域中,他开创了撰写建设性书评的先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我们学科的好传统。 其次,有关威尔逊和罗斯福的传记,为后来学者撰写美国人物传记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第三,在美国移民史和美国联邦制研究中,邓先生的研究都是引领学术潮流的开山之作,不可逾越。 最后,在言之有据基础上,邓先生开创了一种活泼生动、行云流水般的论文写作风格,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世界史学者借鉴。 2012-5-16 离美返国前夕于古林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4944.html *************************************8888 邓蜀生新著《罗斯福》 任东来 (南京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5 日 发布 这是一本一看封面就喜欢,一读内容就放不下的书。作为《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的一本,邓蜀生的书《罗斯福》一书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 美国第 32 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他的了解不是来自“正统的”历史教科书,就是源于《战争风云》这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不真实的。这个人太重要了,对美国来说,“他推翻的先例 ……, 他打破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迅猛而激烈” ; 对世界而言 ,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 他参与设计和创造的“联合国”和“雅尔塔体制”至今还影响着世界。这个人太复杂了,是他实行所谓“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加速摆脱了“大萧条”,从而维护了美国民主制度;但也是他,下令进行非法窃听和邮政检查 , 成为“水门事件”之先声;是他在为所谓世界民主事业,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而努力同时,却同意把日裔美国人驱赶到集中营,并拒绝走投无路的犹太人大量进入美国;是他把美国人民一步一步带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 , 但也是他在德国潜艇攻击美国船舰问题上大做文章,制造舆论,进而为以后美国另一位总统约翰逊制造对越南宣战的“东京湾事件”提供了先例;是他竭力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力促胜利早日到来,但也是他在雅尔塔会议上牺牲小国弱国利益,从而破坏了自己倡导的原则。如此重要,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作者笔下变成一个可以理解、可以认识的历史人物。这无疑是需要渊博学识敏锐眼光和生动文笔的。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祗不过是伟人的传记。但我们则相信 , 伟大人物的传记祗是历史的部分而已。伟人之成为伟人,恰恰是由于时代的结果,即所谓时势造英雄。因而,传记不仅使我们了解伟人的活动 , 而且也从中认识了时代,并培养了一种正确的历史观。《罗斯福》一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下 , 作者勾划了自己主人公的素描。从而使这本书的容量超出了主人公的事迹,而多少成为一部丰实多彩的美国现代历史。不是吗,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 : 一个典型的美国掌握者的培养方式:英国式的贵族子弟寄宿学校,然后是所谓“常青藤大学”;哈佛和哥伦比亚,出来后就成为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 操纵政党机构的政客;到处是司空见惯寡廉鲜耻的政治权术和官场弊端;错综复杂的政界、商界、舆论的权势网络;冠冕堂皇的政治口号、道义原则和自私自利的价值考虑决策选择。 《罗斯福》一书另一特点是研究性与普及性结合 , 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 , 根据外文材料写成的外国名人传记能这样富有“中国味”,实在难能可贵。材料基本笔笔有出处,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举要”,为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为方便读者研读,作者还编有“罗斯福生平及主要活动简表”和书中“部分人物简介”。不过书中也有明显的漏洞 , 即在正文中只字未提罗斯福是怎样、在何时何地去世的。作为一本传记,缺少了主人公的结局,很难说是完整的。尽管如此 , 此书仍然是读书界不可多得的译本雅俗共赏的传记。 (原载香港《读者良友》 1987 年 5 月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9291.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清晨去首都机场打车难
热度 1 黄安年 2013-4-29 10:54
有感于清晨去首都机场打车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4 月 29 日 发布 4 月 29 日 9 时 , 家人 X 将搭乘 989 次航班返回美国纽约。我送她去首都机场。按照规定需要在飞机起飞三小时前办理好登机手续。其实这三小时前的规定是过于宽裕的,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既然规定了 , 还是得执行这个规定。这就意味着 5 : 20 分就得离开天通苑家中,这个时候要在路上随机要车是很困难的。 在附近的白坊( 10 分钟步行路程),有首都机场巴士站 , 但是机场巴士 5 : 30 才自上地发车,抵达白坊大概是 6 : 00 左右 , 再到机场三号航站楼就要快 6 : 50-7 : 00 了,这说明即使赶上头班车 , 也是做不到三个小时前抵达首都机场。该方案不可取。 为了保险起见,需要预订出租汽车,我给首都汽车公司打电话 , 回答说已经统一归到北京市出租汽车调度中心( 96103 ),这样就给调度中心打电话,结果回电说 , “在您附近没有网内空驶出租车,建议您选用其他方式。”一个小时后再打电话 , 结果根本没有回音。显然,这一途径也不可取。 那么还有可取的办法是,在 5 : 10 左右在路边等车,这种做法有很大风险,因为从市里这时来天通苑的出租汽车不多,而有从顺义开到天通苑的,但把握不大 , 而且 5 : 20 左右等到的车也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这有一种方法是 : 找一辆认识又比较放心的“黑车”。正好住在我们一区对面的二区的一位退休的贺师傅联系 , 和他通电话 , 结果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约定今天上午 5 : 20 分接我们去首都机场,这样才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 送人的车在 6 : 05 分就抵达了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办完托运手续后,在国际航班通道告别。我本来准备乘坐首都机场巴士返回,谁知,机场巴士的首班车时间是 8 : 00 ,需要等待一个半小时左右 , 无奈只有改乘机场轻轨(东直门到首都机场)三元桥转地铁 10 号线到惠新南里转地铁 5 号线回天通苑, 7 : 50 分回到家中。 这次送人到首都机场使我感到机场规定的“三小时前办理登机手续”和机场的交通工具提供基本保障是不配套的。以上地发车的机场巴士为例,头班车应在 5 : 00 前 , 否则我们乘座的头班车是不可能在 6 : 00 前赶到首都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而出租汽车调度中心需要改进调度急旅客之所急,解决清晨打车难问题。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49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感于北京两重天
热度 4 黄安年 2013-2-1 08:58
有感于北京两重天
有感于北京两重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2 月 1 日 发布 现在发布的三张照片是今天上午 7 : 15 分拍摄的,地点还是北京天通苑小学操场后的我家阳台上,小学前面千米开外的北苑地区社会保障房积聚区建筑物清晰可见。如果对比同样地点拍摄的 29-31 日间的能见度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57473 ) 我们真的是生活在两重天的北京中。 我们相信那个北京是真的?其实两个都是真实的,只是我们有时只强调一个北京而非两个同时存在的北京。一个北京不是北京的全貌,两个北京才是北京的全貌。不管那个北京,北京的天还不是我们可以自由掌控的。没有三、五十年的持续不懈地、高标准严要求齐心协力,要将北京基本实现一个蓝天的北京 , 是不可能的。 先说 , 高标准 , 我们现在制订的标准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的“瓜菜代”走向实现温饱工程的标准 , 这项标准还不是发达国家丰裕社会和高度丰裕社会的标准 , 但是我们又不可能一下子提升到那个标准 , 如果一下子提到那个标准 , 恐怕会严重冲击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然而我们环保标准提高不该是始终被动的 , 需要适时或适当超前的作出调整,例如对于汽车用油的标准,不能只顾经济效益 , 不顾环境和社会效益。 再说 , 严要求,即使我们的环保标准偏低 , 执法部门和民众严格执行了也行 , 至少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 然而在严格执法、自觉执法方面可以说得过且过,人人有责问题有太多的改进空间。 还得说说 , 环境保护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急功近利。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急救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前赴后继搞上三、五十年才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美国也是如此。 说白了环境保护运动首先是富裕阶层的诉求,当代环境保护运动是丰裕社会的产物(按照我国到 20 年代末全面奔小康 , 到那时才开始向丰裕社会奔跑),底层社会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即使在我国国内 , 你看嚷得最凶的决非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 , 有条件当“候鸟”那里空气好往那里飞的也不是广大的农民。空话误国 , 实干兴邦 , 在空气净洁战中,既要打几个回合的决战 , 更要有持久战的精神准备,没有三、五十年的持续不懈地,难以让北京的天彻底变蓝。 我生活在北京已经 59 年了,客观地说 , 北京的空气环境和那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 , 同时新的污染源也以迅雷不及耳之势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扩散。治了生活用的蜂窝煤污染 , 来了汽车尾气污染。在 50 年代末 60 年代的北京 , 是典型的自行车王国 , 那时的汽车是奢侈品 , 不是代步工具,现在北京到处是停车场 ,连 号称经济适用房最大社区的天通苑都成了亚洲最大的停车场。当年工厂冒烟是我国工业化的形象广告,你能想到现在成了污染的铁证吗?记得当年治理空气污染的重点是像北京第一轧钢厂(在西直门离北师大近,石景山钢铁厂这样的重污染企业,现在那些工厂早已经搬走了,而北京污染依旧。 历史地看北京的天很必要,北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有一条笔直的不会犯错误的路 , 北京的天告诉我们“一贯正确”“始终认为”的神话破产了。实事求是地说,我生活在北京 59 年 , 没有得肺病和没有患“北京咳”。北京的空气污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健康 , 需要有科学数据来说明 , 而现在据我看到的不是个案就是没有科学的说服力。空气污染必然影响健康的道理没有人怀疑,只是需要科学研究机构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 , 毕竟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据说”和“戏说”、“情绪化地说”的时代。 我们希望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起来 , 雾(灰)霾天越来越少起来,为了北京的蓝天从现在做起 , 从我做起 ! 2013-02-01 15:00补充 第4-5张照片拍摄于14:55
2983 次阅读|9 个评论
有感于谭凤嬛女使《红楼梦人物画集》出版
黄安年 2010-9-7 09:28
有感于谭凤嬛女使《红楼梦人物画集》出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7 日发布 谭凤嬛女使风格独特的《红楼人物画集》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在今年 6 月出版了 , 看到这部画集的出版使我兴奋不已。 ( 见 谭凤嬛画《红楼人物画集》提要 黄安年辑 谭凤嬛绘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0215) 谭凤嬛女使的简历上写着 1966 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平县,自幼喜爱绘画,长期自学工笔人物, 1995 年拜冯其庸为师, 1966 年师从著名工笔画家晏少翔先生。她即没有高学历亦非画界科班。能够有今天这样的绘画造诣,完全是她长期刻苦自学成才加以高人指点的结果。人们也许还不清楚,她迄今还只是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的零时工。按照她的艺术造诣,在美术界评个一级美术师并无争议 , 但是她没有学历和学衔、不算公务员和研究人员,没有申报学衔渠道,没有科研立项的机,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学衔和晋升的机会。如果不是遇到冯其庸先生的指点和推荐,这部人见人喜的画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估计是很难的。 唯学历观不能平等地发现人材,按照唯学历论来选拔人才将导致埋没一些人材,也将摧残人材。把学历和学术职务等同于学术水平和成就更是一种只求其名不讲其实的误导。 王宁先生在最近的一篇纪念郭预衡先生的文章中说 : 在学界,当人们分辨不出学问和道德好坏、高低的时候,常常是按标签儿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会长、理事、教授、博导以及评出来的各种人才跨世纪、新世纪、长江学者、千人工程等等、等等,都属于标签儿。一旦贴上去,标签儿可以再生标签儿。因此,很多人为了得到第一个标签儿不遗余力。很多人拿着已经有的标签儿换单位,换到新单位的条件又常常是再加标签儿。本来标签儿是学者学问大小的标识,应当有点准头儿;可是种类太多了,学术以外的因素太多了,可信度也就不那么高了。有了标签儿,反而不知道学界和他人的尊重和褒扬是冲着标签儿的,还是真正冲着自己学问和人品的。所以,没有标签的学者是很幸运的,他们容易得到真心的信任和尊重。( 郭预衡先生的幸运与不幸 , 王 宁文 学术交流网 / 思念学界先辈 /2010 年 9 月 5 日发布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5085cid=52 ) 谭凤嬛女使没有标签,唯一有的是零时工,她的绘画成就已经获得了学界高度赞赏和尊重。我们要问的是:我们该怎样尊重人材,怎样物色真正学有所长的人材。
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家中网络中断至少八小时以上
黄安年 2010-4-16 15:59
有感于家中网络中断至少八小时以上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6 日发布 今年早晨 7 点多打开电脑发现网络中断,在查清非电视线路原因后 , 即给歌华打电话 , 接线员表示会即联系工程石前来查看原因,排除故障,我提醒其原因在于线路,请及早排除 . 。 到了 12 点 , 仍无丝毫动静,我再次电话询问,这次是位南性接线员接线 , 回答是排查不一定要上门 , 只要 24 小时内解决问题均算正常。我告诉他 : 这次不大正常 , 因为如果需要长时间最好给个信息 , 我好想其他办法上网,您最好向领导反映一下 , 以前很快解决问题,一时解决不了 , 也让我们知道原因在哪里?他说 , 回给反映的。 13 : 10 开始发现网络畅通了。 14 : 32 工程师来按门铃问讯,我回答说 : 谢谢你了 , 问题已经解决了 , 这样就没有上门检查。谁知我随后再打开电脑,发现网络又不通了。无奈 2 : 55 再次给歌华打电话 , 通知接线员还是请工程师来检查原因。 15 : 48 工程师来检查 , 发现我获得 IP 地址不是歌华给的 , 于是重新指定地址,网络就恢复了。我问他 : 什么原因,他说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我只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15 : 53 歌华接线员来电话 , 我告诉了上述情况 , 她说工程师还没有反馈回来,等反馈回来后想总工程师反映 . 我说希望重视这样的问题 , 我的 IP 地址怎么变了 ?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周祖德等3名涉嫌舞弊候选人落选中科院院士”
黄安年 2009-12-5 07:50
有感于周祖德等 3 名涉嫌舞弊候选人落选中科院院士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5 日发布 科学网博客上已有 19 篇关于新增两院院士的博文(我的粗略统计见附文),但是没有一篇有关涉嫌舞弊的候选人落选的信息。笔者这里转发的报道提到 今年的中科院增选多次曝出院士候选人造假信息,至少有三起院士候选人涉嫌舞弊事件被曝光,包括浙江大学的叶志镇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等。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这些人最后都未当选。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昨日坦言,今年以来收到一些院士候选人不端行为的举报,学部都一一进行了调查,但他未透露具体的数字。路甬祥表示,对于举报材料,一经查实的候选人,要当选上院士可就 没有那么容易了 。 笔者建议 : 第一 , 科学院学部对于一一进行了调查的结果要有一个严肃负责任的交代,不能仅仅限于要当选上院士可就 没有那么容易了 的程度上。 第二 , 对于已经当选院士的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同样要一查到底,给学人一个明白的交代。 ******************************************************* 周祖德等 3 名涉嫌舞弊候选人落选中科院院士 2009 年 12 月 05 日 06:12 中国新闻网 经过近一年的评选,中科院昨日公布 2009 年新增选院士 35 名。新增院士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从 296 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选举产生。中科院今年同步选举产生 6 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总人数为 714 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 56 名。 香港一科学家入选 据悉,此次新当选的 35 名院士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仅为 54.1 岁,最大 73 岁,最小 42 岁。 35 名新院士按学部划分为数学物理学部 6 名,化学部 8 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5 名,地学部 5 名,信息技术科学部 4 名,技术科学部 7 名。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当选化学部院士,成为中科院今年增选产生的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学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 60 名。 女院士比例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增选的院士中有 5 名是女院士,女性的比例达到 14% ,较以往大幅提高。 根据某调查机构发布的《 2008 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截至 2008 年,我国两院院士女性的比例只有 5% 。 此次新当选的女院士之一,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崔向群认为,女同胞由于生理和家庭的因素,想做一些事情就要比男同胞更努力,因此她认为这次新当选的 5 名女院士,本身都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院长称造假学者难 今年的中科院增选多次曝出院士候选人造假信息,至少有三起院士候选人涉嫌舞弊事件被曝光,包括浙江大学的叶志镇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等。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这些人最后都未当选。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昨日坦言,今年以来收到一些院士候选人不端行为的举报,学部都一一进行了调查,但他未透露具体的数字。 路甬祥表示,对于举报材料,一经查实的候选人,要当选上院士可就 没有那么容易了 。 ( 记者鲍颖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12/1205_17_1462828.shtml 以下是笔者从科学网博文中收集的有关两院新增院士的博文目录 : 276118 中国科学院增选 35 位新院士 翟远征 74 0 12-04 276115 祝贺甘农大两位校友当选院士 柳东阳 112 0 12-04 276139 2009 工程院新增院士 冯用军 140 0 12-04 276180 2009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 转载) 邴涛 61 0 12-04 276171 祝贺我刊编委于起峰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王晓峰 72 0 12-04 276210 特大喜报,院士增选 , 将门没出虎子! 饶海 134 3 12-05 276228 中国科学院 2009 年院士增选结果泄密 曹聪 118 2 12-05 276140 力学院士今年大丰收 刘建林 57 0 12-04 276108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国科学院增选 35 位新院士 薛名山 163 0 12-04 276102 晒晒新院士,寄语新院士 ( 科学院版 ) 科学网 2321 13 12-04 276074 草业科学领域的新院士 - 南志标教授 胡化广 58 0 12-04 275816 祝贺:罗锡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晓瑭 402 2 12-03 275761 中国工程院增选 48 位新院士这次假不假! 薛名山 440 2 12-03 275643 中国工程院 2009 年度增选 48 位新院士 吴信 253 0 12-02 275617 晒晒新院士,寄语新院士 ( 工程院版 ) 科学网 8459 43 12-02 275601 【转】中国工程院 2009 年当选院士名单 潘发勤 278 1 12-02 275599 41 岁邓中翰当选 2009 中国工程院新院士,收藏 张卫 1425 0 12-02 275593 工程院增选 48 位新院士 1 位台湾科学家当选 郭亮 242 2 12-02 275584 中国工程院增选 48 位新院士 1 位台湾科学家当选 ( 转载 ) 李国庆 111 0 12-02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656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