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白春礼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白春礼

相关日志

[转载]白春礼院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nanofeifei 2015-11-4 18:11
来自: http://www.iccas.ac.cn/xwzx/yw/201511/t20151104_4454011.html 白春礼院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论述 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白春礼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2014 年 8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题研究并全面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后,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提出了许多较大力度的改革举措。目前,国务院正在组织研究制定《国家创新战略纲要》,已开始征求意见。总体上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举措等基本问题,逐渐明朗和清晰,这对我院贯彻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科技国家队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中科院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当前面临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破解?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下面,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论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    回顾过去 30 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无论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推动应用型院所转制、建设国家高新区,还是发展技术市场、扶持技术中介机构、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包括鼓励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通道,使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老路走不通了,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更无法支撑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路可以走。    二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趋势,颠覆性技术不断突破科技前沿,改变产业业态、组织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外交等产生影响,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住新的历史机遇,再也不能象历史上那样,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这也是我们这一、二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是我国科技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新队伍、创新能力、创新产出都有了根本性提升,初步具备了以跟踪、并行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的基础与条件。必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实现由科技大国向创新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以前中央讲要“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后来,总书记又反复强调,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创新要实”,“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核心就是要把驱动发展作为创新的根本目的。我们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光看争取了多少项目和经费,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而是要看我们的科研成果究竟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多少、多大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即使是投入强度也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研发人员数量雄踞全球榜首,几乎是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总和;从科技产出看,我们数量上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也数一数二。但是,我们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部测算为 50% 多,发达国家一般为 80% 左右);大量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很多“卡脖子”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究其原因,虽然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体制机制问题,既有影响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也有制约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体制机制障碍。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近期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提出几个方面的改革举措,既是这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也有可能成为这次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亮点。    一是强调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的倒逼机制,培育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比如,通过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等举措,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二是强调要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明确科研院所的分类定位,打破从科技到经济的制度藩篱,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更好地相互贯通、有机衔接。在这方面,文件提出要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强化技术转移机制、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等举措,目的是引导科技创新更好地集中优势力量,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强调要坚持人才为先,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动力与活力。为此,文件提出了通过全面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下限由 20% 提高到 50% 、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允许科研人员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大力度的激励政策,积极支持和保障科研人员取得更多的合法收益。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文件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重要改革政策和措施,都对我院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三、以“率先行动”计划为中心,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就我院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率先行动”计划为中心,贯彻“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改革创新发展任务。    第一,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在谋划和制定“率先行动”计划过程中,我们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结合“率先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院党组一直重视研究分析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研究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任务。面对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政策加快出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今年 6 月份,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正式成立,作为国家科技智库的重要平台,研究院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大课题,组织好相关队伍,深入分析、系统研究,既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也为我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决策建议。    第二,要前瞻谋划,在“十三五”规划中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院党组已经对研究所“一三五”规划验收和院“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做了部署,相关部门正在按计划抓紧工作。今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的重点任务,是研究“十三五”时期我院的学科发展战略和重点科研布局。在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中,我们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到我们规划的方方面面;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体现到我院科研布局调整优化和重大任务部署工作当中;把国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政策举措,落实到我院的各项改革工作当中。我们要与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加强沟通,积极协调,做好规划。    第三,要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中央的政策措施也好,我院“率先行动”计划提出的改革举措也好,如果不能落实,就会象李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千招万招都是空招,千条万条都是白条。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真正建立起“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度,并强化督查机制,对一些已经确定的改革举措和任务,必须“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特别是对已启动的研究所分类改革试点工作,要抓紧抓实,着力从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求实效;对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也要抓紧谋划、积极部署、扎实推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意思的称呼——大伽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贺信
热度 3 slyang2005 2015-10-6 09:34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举国欢腾。在同一天(10月5号),中国政府、科学界的顶尖机构及代表发信以示祝贺。有趣的是对屠呦呦称呼都不相同。 1、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用“屠呦呦先生”称呼,而不是“屠呦呦女士”。据百度百科,先生是称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对男女有学问的都可以这样称呼。白院长用此,一方面表示比自己年长,另外也从中国传统考虑。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用“屠呦呦教授”称呼。据百度百科,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基金委使用此称呼,估计是认为教授一词目前社会使用很广泛,是尊称;但是实际上职称并非教授,如果使用老师是不是更好?因为她是研究生导师。此贺信也最简短。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用“尊敬的屠呦呦研究员”。使用“尊敬的”估计和科协自身有关。据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而研究员的称呼也与其相符。此贺信最详实,最客气。 4、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则使用了“首席研究员”,这个出自其原工作单位,应该算最确切的了。(“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5、国家领导人(李克强、刘延东)的贺信报道中用“中国著名药学家”后,干脆就直接使用姓名。 6、如果是院士了,可能还有机构会以“ 屠呦呦院士 ”称呼,例如中科院或工程院 屠呦呦工作经历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 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协电贺屠呦呦获诺奖 尊敬的屠呦呦研究员: 欣闻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谨代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向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您始终坚持在科学前沿默默耕耘,锐意创新,为深化对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科学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以您为主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不仅充分证明祖国传统医药的宝贵价值,而且每年都在全世界挽救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既是对您个人科研水平和学术成就的崇高褒奖,也给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衷心感谢您对发展人类医药事业的突出贡献,感谢您为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赢得的崇高荣誉! 衷心祝愿您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取得更大成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5年10月5日 白春礼致信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 贺信 屠呦呦先生: 欣悉您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您发现的青蒿素及开辟的治疗疟疾的新方向,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为千万患者带来了福音。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白春礼 二〇一五年十月五日 国家自然基金委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 贺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屠呦呦教授: 欣闻您因在青蒿素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性成就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此特向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5年10月5日 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原标题: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51 次阅读|9 个评论
9月4日,约吗:中国的纳米科技向何处去,如何走?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8-31 08:32
NSR论坛:中国的纳米科技向何处去,如何走?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2692 次阅读|5 个评论
(3月5日,正月十五)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研究
bulletin 2015-3-5 22:34
(3月5日,正月十五)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科院近年在大气灰霾研究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建设大气质量观测与模拟平台、研发监测设备与源头减排技术,开展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等,在致霾机理、污染源解析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科院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重点加强快速成霾机制、健康效应等研究,加快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大气环境科研水平,提高科技支撑大气污染防治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突出表现为大气能见度急剧下降,重霾锁城事件频繁发生,并不断蔓延至全国20多个省(区、市)。不仅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密集区域,关中、长株潭、辽中南、成渝等地区的大气灰霾污染近年来也日趋严重。   大气灰霾对气候、环境、健康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科院作为国家重要科技力量,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在大气灰霾成因、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1 主要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科院就开始进行大气粉尘与颗粒物污染研究。21世纪初,中科院开始进行细颗粒物(PM2.5,主要致霾污染物)的定位监测和系统研究,其中(西安)地球环境所拥有国内唯一的连续10余年PM2.5质量及全组分监测数据,为我国开展PM2.5历史变化积累了重要资料。 1.1 建设大气质量观测、模拟平台   中科院在全国布设了由40个站(点)组成的大气质量联合观测网,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对我国大气质量开展长期、定位和联网观测。在京津冀区域,中科院建立了由16个国际标准空气质量观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对京津冀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的PM2.5质量浓度、化学成分及气态污染物等进行综合立体监测,与北京市环保局的常规监测相互补充。在珠三角区域,中科院近年来关于PM2.5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组成的监测数据,弥补了当地环保部门前期数据的不足,被地方政府广泛采用。   中科院利用自主研发的大气探测激光雷达(LIDAR)、紫外可见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TDLAS)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系列环境光学监测设备,初步建立了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监测技术系统,组织实施了我国典型城市大气环境综合外场观测。在实验室平台方面,中科院自主设计并建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室内烟雾箱模拟平台,反应器体积达30 m 3 ,分析测试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1.2 研发大气环境监测设备   针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状况,中科院组织有关研究所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攻关,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科院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的PM2.5监测设备通过了环保部的检测,批量应用于PM2.5监测业务。在各省(区、市)开展的灰霾监测超级站建设中,累计安装50余套中科院研制的激光雷达监测设备,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在环保部的国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338个城市,1 4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1 200余个地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中,近2/3的站(点)采用了中科院研发的技术装备。   中科院研制的大气能见度仪,通过中国气象局历时3年的型式认证,已投入量产,并在中国气象局观测网、交通安全领域安装300余套,也应用于环保部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1.3 研发大气污染源头控制技术   中科院在工业烟气排放控制、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组织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   针对工业烟气达标排放的迫切需求,中科院与生产企业紧密配合,积极组织大气污染源头控制技术的研发。目前中科院的脱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热电、钢铁和建材等行业的烟气净化,建成示范工程30余台(套)。   中科院在烟气脱硝催化剂国产化制备、催化剂检测再生、分散热源脱硝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积累,已具备产业化应用能力。目前,已完成120台(套)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测试,研发出适合脱硝催化剂工业化再生的全套技术与装备,正在筹建全国首套烧结机烟气脱硝工程——鞍钢328 m 2 烟气脱硝工程。   针对我国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实际需求,中科院经过充分论证,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氮氧化物技术与催化体系,实现了重型柴油车装车匹配和尾气达标排放,在中国重汽等企业建立的催化转化器生产线业已投产。该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培育和引领民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4 服务国家重大活动   2008年,为保障北京奥运期间大气环境质量,中科院组建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研究项目组”,与北京市环保局紧密合作,系统监测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成功发布了“奥运空气质量日报”,这些科学、翔实的数据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措施改善大气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国政府兑现关于奥运空气质量的承诺提供了重要科技保障,因此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和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先后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期间得到应用。目前正承担南京“绿色青奥监控预警夏季联合强化观测”等重要工作。 2 重要进展   中科院瞄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发挥自身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组织全院力量,在探索灰霾成因的基础上,先后针对京津冀、珠三角、陕西关中等不同类型的重污染区域开展了PM2.5源解析工作,为当地大气污染防治策略及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突破机动车尾气及冶金等重污染行业用工业窑炉烟气净化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为大气污染的源头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2.1 发现 SO 2 - NO 2 复 合致霾效应,提出优先控制 NO x 排放的策略   硫酸盐是PM2.5的重要组分,具有很强的光散射效应,与灰霾成因密切相关。中科院研究发现,在大气中硫氧化物(SO x )和氮氧化物( NO x )共存的条件下, SO 2 和亚硫酸盐向硫酸盐的转化速率显著加快,即 NO x 是促进 SO 2 转化为硫酸盐的关键因素。该结论在烟雾箱模拟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并为2013年1月北京地区强霾期间的观测数据所证实。    NO x 的主要排放源为煤和机动车,故加大脱硝力度十分关键! 2.2 根据京津冀地区PM2.5动态源解析的结果,提出了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近期、中长期策略   中科院对2013年1月北京重污染和清洁时段PM2.5源解析结果表明,重污染时段和清洁时段PM2.5来源显著不同(图1)。清洁时段PM2.5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生物质燃烧、扬尘和机动车,分别约占45%、17%、15%和13%,其他排放源合计约占10%;重污染时段PM2.5的主要来源则为机动车、燃煤、工业和扬尘,分别约占42%、28%、13%和12%,其他排放源约占5%。由此提出京津冀地区需要加强联防联控与污染物协同减排,对控制短期强雾霾事件发生频率的建议如下:即在极其不利的气象预报条件下,应提前采取措施,限制河北、山东及河南各省的燃煤排放量、天津重化工排放量以及北京机动车出行量。 图1  京津冀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对2009—2011年京津冀PM2.5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天津、河北保定和唐山4城市的PM2.5主要来源均为燃煤、机动车、工业和餐饮,其中,河北省相关城市燃煤、机动车、工业和餐饮所占份额分别约为44%、14%、9%和8%,其他排放源(包括扬尘、溶剂、植物、农业和生物质燃烧)合计约占25%;天津分别约为25%、21%、18%和6%,其他5种排放源合计约占30%;北京分别约为30%、22%、12%和13%,其他排放源合计约占23%。由此提出京津冀地区中长期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如下:(1)提高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效率;(2)提高燃油标准,提升油品质量(包括河北、天津的油品质量);(3)建立并完善氨( NH 3 )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标准;(4)完善餐饮业、油印厂、建筑装修和喷涂行业等排放标准;(5)提高农业氮肥使用效率,减少畜牧业氨排放,提高生物质燃料使用效率,采用更加环保的方式替代秸秆直接燃烧。 2.3 解析珠三角PM2.5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前体物来源,为珠三角PM2.5和灰霾防治对策出台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08年6月,在广东省政府主持的“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研讨会”上,中科院基于前期实际观测结果,分析了珠三角PM2.5的主要组成与来源,给出了对珠三角灰霾贡献最大的成分是硫酸盐和有机气溶胶的结论。该结论被后续定位观测所证实,并成为当地政府制定粤港联合脱硫政策的科学依据。   2009年,中科院受广州市政府委托,通过代表性站点观测,系统解析了当地PM2.5来源,结果表明,其来源包括工业(约占33%,含电力)、机动车(约占26%)、生物质燃烧(约占11%)、扬尘(约占11%)、面源(约占8%)、餐饮(约占6%)及其他来源(约占5%)等。该结果被广州市政府所采纳,并作为官方数据予以公布,同时当地政府以此为基础,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   2010年,中科院受广州市政府委托,解析了广州市PM2.5中占比最高的有机气溶胶的来源,明确了除机动车尾气排放外,生物质燃烧对有机气溶胶的贡献可达25%左右。据此,中科院向广州市政府提出了控制生物质燃烧的对策建议。   中科院还对珠三角地区2007—2010年VOCs排放情况做了研究,发现苯系物在该区域不仅是臭氧的最重要前体物,同时对珠三角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率可达75%以上。进一步的解析结果显示,苯系物最重要的3个来源分别是工业溶剂、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上述研究结果为广东省政府出台地方行业排放控制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2.4 长期开展西安大气颗粒物研究,在西安市近20年大气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2年起,中科院开始对西安市PM2.5质量浓度与化学组分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安PM2.5浓度高达全国平均浓度1.5倍以上,最高可达年均180g/ m 3 以上,且其中有机毒性成分高,为全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观测、模拟和卫星观测等多种手段的联合研究表明,导致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的燃煤、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等4类主要来源的贡献率占PM2.5总量的85%以上。20年来,中科院积极推动陕西省天然气替代、清洁能源使用、机动车污染控制、垃圾禁烧、扬尘控制等环保工作的开展,使西安地区PM2.5浓度自2003年以来以每年4μg/ m 3 的速率下降。 2.5 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柴油车排放控制后处理技术系统,为快速提升我国柴油车排放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   柴油车排放的 NO x 是酸雨、光化学烟雾和灰霾形成的重要前体污染物。经过大量实验室模拟、发动机台架和装车试验研究,中科院研发出包含发动机调整匹配、车载自动诊断(OBD)控制、催化转换器、还原剂供给等单元的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系统,可高效净化柴油车排放颗粒物和 NO x 两大主要污染物,为目前我国实施柴油车国IV排放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的技术系统已获得规模化应用,并为国V及以上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达标提供技术储备。 2.6 突破了工业窑炉烟气控制技术,在冶金等传统行业的污染物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工业窑炉烟气污染控制是改善大气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中科院在冶金等传统行业烟气治理方面的技术积累正在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2004年,中科院完成石家庄东方热电厂130t/h工业锅炉内外双循环流化床(CFB)烟气脱硫工程,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脱硫效率达95%以上;2005年,中科院率先将CFB半干法脱硫技术用于冶金企业烟气脱硫,完成济南钢厂120 m 2 烧结机CFB烟气脱硫工程,脱硫效率达90%以上;2013年,中科院在徐州成日钢厂完成我国首座132 m 2 烧结机CFB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示范工程,脱硫效率达90%以上。目前,中科院在冶金行业烟气脱硫技术指标已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技术水平,投资仅为国外技术工艺的40%—60%,运行费用仅为国外同类技术工艺的40%—50%。   “十一五”后期,中科院前瞻部署了冶金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研发了系列新型脱硝催化剂,其工作温度降至150℃以下,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并完成示范工程应用。目前,正在鞍钢筹建我国第一个328 m 2 烧结机烟气脱硝工程,与企业合作完成150t/h工业锅炉电袋复合除尘工程,总体除尘效率达到99.9%以上,粉尘排放浓度降至30mg/ m 3 以下。上述工作已具备支撑我国冶金、水泥等传统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和工程条件。 3 展望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作为中科院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长期部署的重点研究领域,今后将继续予以大力支持,旨在为国家大气灰霾治理持续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今后的主要工作是: 3.1 加强快速成霾机制研究,为有效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在重霾污染过程中,二次生成细颗粒物可占PM2.5的60%—70%,但目前关于气态前体污染物如何在大气中快速转化形成二次细颗粒物,并进一步吸湿增长致霾的机理尚不清晰,这既是我国大气灰霾研究的最具挑战性的科学前沿,也是实现二次细颗粒物来源的精准解析和大气灰霾数值预警预报的“瓶颈”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大气新粒子成核机制以及二次粒子非均相形成、增长和老化机制的研究;同时,要重视基于加强观测发现的霾形成的新现象和新规律探索,加强实际大气中多污染物共存条件下的二次粒子形成、增长和大气演化过程研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灰霾控制策略、评估污染控制技术和措施效果、改进霾预报预警模式的参数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2 大气环境的健康效应研究   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剧了人们罹患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国际上关于灰霾对人体健康有所研究,但对于特定病种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索。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要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出发,发展评价方法体系,开展颗粒物的生物有效性与毒性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的大气污染物人群健康影响的剂量-反应关系,逐步确定不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阈值。另一方面,研究环境、疾病、气象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公共卫生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明确大气污染物的主要健康危害、致病因子、风险水平和易感人群。 3.3 发展控制技术和设备,并在省级区域进行应用,为国家治理灰霾污染提供示范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特点,选择重点污染省份,开展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研发,完成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在河北省,重点发展电力、冶金企业脱硫、脱硝、除尘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完善冶金、建材等行业脱硝技术和催化剂规模化生产技术,重点控制NO x 和 SO 2 排放;在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省市重点开展燃煤、机动车行业技术示范,控制烟气细颗粒、 NO x 、VOCs、NH 3 等排放;在广东省重点开展典型行业VOCs减排和运输行业机动车排放控制工程技术应用,加大臭氧污染控制研究,推动绿色清洁技术发展,促进化工、家具、家电、汽车等行业产业升级。 3.4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大气环境研究和治理提供重要平台   大气环境模拟舱是研究环境大气痕量气体和颗粒物反应演化的关键技术手段,在舱内可以模拟现在、将来的各种或特定大气状态,研究大气二次污染形成的机制。建设大气环境模拟舱有助于开展灰霾污染形成过程与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带动我国相关模型与仪器设备研发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大气环境研究和污染治理提供重要平台。   高塔作为低层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可以实现数百米高度内的大气通量、大气成分、气象场等参量的综合自动观测。在重点区域建设高塔观测超级站,可以实现对流层大气成分和气象参数的长期、综合、立体观测。   利用地基MAX-DOAS(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建设“灰霾及其前体物立体监测网络”,开展 SO 2 、 NO 2 、HCHO(甲醛)等大气细颗粒气态前体物和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垂直总量和廓线的监测研究,将弥补目前环保监测网络单一地面监测数据的不足,为研究灰霾的形成、演变和区域输送规律、开展雾霾准确预报提供技术手段。 3.5 推动城市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建设,凝聚优秀人才队伍,为我国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提供持续保障   中科院在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环境光学、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政策等研究领域拥有一支成建制的研究队伍,逐步形成大气复合污染外场观测、实验室研究、模式模拟、相关仪器研发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学科体系和紧密合作的科研团队。依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建立“城市大气环境卓越中心”,有利于从制度上凝聚和稳定这支队伍。在开展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获得不同时空条件下我国各区域的污染物环境容量,为最终控制我国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方案。 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3期 (注:参考文献已略去,可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至《中国科学院院刊》官网下载pdf格式全文。) 作者:白春礼(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3年9月出生,辽宁人。博士。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等10余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 白春礼 院长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电话) 010-68597911 (QQ)  2327267663 (E-mail)bulletin@cashq.ac.cn 关于我们 ——————————————   《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综合类刊物,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该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的战略思考,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介绍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进展,介绍中科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
个人分类: 院刊拜年|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2月19日,恭贺新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bulletin 2015-2-23 15:06
(2月19日,恭贺新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的光辉引领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学科为重要标志的、丰富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科不但是科学知识的基本的单元,同时也是科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问题域、研究方法、学术传统乃至学术共同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思想互动,为科学创新提供了原动力。因此,发展科技,必须研究并把握学科内部运作和社会运作的机制及规律。   我国学科体系系由西方移植而来,学科制度的跨文化移植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本土化进程,延续已达百年之久,至今仍未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1949年11月新中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建设以学科为基础的各类研究所。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推行苏联式的专业教育模式,学科体系不断细化。1956年,国家制定出《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规划包括57项任务和12个重点项目。规划制定过程中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发展模式影响了以后全国科技的进步。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技术事业从国家安全驱动向经济动力的转变,推进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科技规划和“任务带学科”模式都加速了我国科研的尖端研究,有力带动了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技术、自动化等前沿学科建设与新方向的开辟,填补了学科和领域的空白,不断奠定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不过,单一的“任务带学科”模式在某些时期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科的基础建设、前瞻发展与创新活力。比如,发展尖端技术的任务直接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与计算机的研制,但科研力量长期跟着任务走,而对学科建设着力不够,已成为制约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短板”。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我国亟待夯实学科基础,为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开辟知识源泉。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火车头”,有责任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有责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有责任引领中国科学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领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任,系统、深入地对自然科学各学科进行前瞻性战略研究。这一研究工作,旨在系统梳理世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各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前瞻各学科中长期发展趋势,从而提炼出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学科发展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也要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战略需求,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研究,提炼出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新问题和重大战略方向。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还要从支撑学科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要求出发,重点关注学科政策、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基础平台、管理体制等核心要素,为学科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有责任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思考、为中国的科学崛起奠基。 作者:白春礼(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长, 党组书记, 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 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3 年 9 月出生, 辽宁人。 博士。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等 10余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 白春礼院长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电话) 010-68597911 (QQ)  2327267663 (E-mail)bulletin@cashq.ac.cn 关于我们 ——————————————   《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综合类刊物,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该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的战略思考,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介绍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进展,介绍中科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
个人分类: 院刊拜年|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中国科技比任何时期都可能跨越发展
redtree 2014-11-2 14:14
白春礼:中国科技比任何时期都可能跨越发展 作者:张素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11/2 10:58:45 白春礼:中国科技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有可能跨越发展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之际,院长白春礼称,中国的科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将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我院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当日,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暨“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决赛在北京举行。白春礼发表题为《传承历史创新未来——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演讲。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在过去65年间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及人才,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了一批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 数据表明,中科院累计有20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占总数的61%。先后有22位出自中科院的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共23位)、18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全国共24位)。 白春礼认为,65年建院史形成的文化传统有三。民主办院是中科院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才强院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开放兴院是兴盛不衰的动力源泉。 “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方针和中心任务是,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白春礼援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一次考察中科院时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白春礼强调,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率先行动”计划》,中科院将于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他呼吁全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同日还有30名参赛者进行了院史知识竞赛决赛,产生一等奖5名。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春礼调研科学出版社
sciencepress 2014-10-20 16:29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到科学出版社进行视察调研,邓麦村秘书长陪同调研。   正逢科学出版社成立60周年,在其修葺一新、古色书香的四合院里,白春礼参观了科学出版社60年社史展览,并与科学出版社负责人、中层干部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科学出版社社长林鹏介绍了科学出版社60年来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和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科学出版社60年来经过几代科学人的辛勤耕耘,坚持和发扬“三高”、“三严”的优良传统,锻造了科学出版的优秀品牌。面对科技创新和出版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科学出版社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下阶段发展战略,加快了从传统出版企业向信息服务机构、向知识传播型企业转型的探索,致力于打造“中国科技出版旗舰”。   白春礼指出,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同行,为我国科技进步、知识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肯定了出版社这几年的经营工作业绩,以及全体干部职工所做的积极努力。   白春礼进一步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科技出版毫无疑问是科技智库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产出和科技思想,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象征。   白春礼对科学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提出三条要求:   第一,科技期刊人才要“引进来”和“走出去”。未来科技出版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希望出版社考虑在关键岗位引进一些有科技出版经验的优秀人才,支持干部职工到国外去学习出版运作的国际经验。   第二,要创新科技期刊集团化经营模式。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庞大,但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集团化发展将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出版社加强期刊的开放合作,形成合力打造“旗舰”。   第三,要加快科技出版发展数字化。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信息技术为科技出版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希望出版社对行业发展的把握具有高度前瞻性,积极与信息产业公司开展紧密合作,加快科技出版数字化的步伐。   白春礼希望科学出版社在已有基础上,加快发展步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真正实现“中国科技出版旗舰”的目标。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白春礼讲话 参观科学出版社60年社史展览 座谈会现场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人类活动正前所未有影响着地球
redtree 2014-6-11 22:58
白春礼:人类活动正前所未有影响着地球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6-11 13:01:27 中新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院士10日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影响着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全球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当天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应对全球挑战——科技智库的责任”的学部学术年会,白春礼致辞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成为许多重要国际会议的主要议题;世界自然灾害频仍,相继发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强烈地震及其带来的海啸等次生灾害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32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几年禽流感疫情波及亚洲及世界很多国家,还有其他一些新发传染性疾病给全球都带来严重威胁;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70亿,人口迅猛增长也给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负担,老龄化、粮食安全、教育、医疗、就业等相关问题将持续考验人类社会;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存在一系列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变数,新兴经济体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许多国家将刺激和恢复经济增长更多寄希望于科技进步与创新。 “应对这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越来越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团结一致、勇于担当,越来越需要科学思想的引领、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创新的驱动。”白春礼认为,国际科学组织和科学家们理应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理念,更好地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为解决全人类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思想、知识基础、可行方案和技术支撑。 他表示,应对全球挑战,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离不开国际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学院将与世界科学界一起,为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而不懈努力。 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澳大利亚科学院、瑞士科学院、印度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和国际科学院组织等负责人也应邀参加本次学术年会,并围绕“应对全球挑战——科技智库的责任”主题分别作报告。(原标题: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人类活动正前所未有影响着地球)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
redtree 2014-6-8 07:0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 ——从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说起 白春礼 “基础研究有什么用?”这是大家常常讨论的话题。我想,明代徐光启所说的“无用之用,众用之基”,法拉第所说的“问基础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问一个初生的婴儿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础研究的“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无所不在的作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技术等,都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已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原始性创新是核心关键技术的源泉。基础研究还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不懈创新探索的精神,也培育了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    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   “科学”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本义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通常认为,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工艺、技能。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一词,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一般认为,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   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强大需求和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运动两大驱动力量下,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深刻技术变革,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其间,每次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成为后来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每次技术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反过来也影响和推动着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发现。   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三者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国都有适当比例的经费投入。根据《美国科学工程指标2014》的统计,2011年按购买力平价的总研发、基础研究投入及比例、企业和政府投入占总研发的比例,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六国中,我国总研发投入稳居第二;但是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其他各国均超过10%,大部分科技发达国家平均为20%左右,只有我国仅仅4.7%;况且我国有73.9%的投入来自企业,来自政府财政的只有21.7%。根据国家2012年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RD)达到10298.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占比分别为4.8%、11.3%和83.9%,基础研究投入差距仍然很大。    匡正一些说法和认识    增进认知、分类管理、统筹推进,确定科学、技术与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 “973”计划、“863”计划、“两弹一星”工程还是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等,都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除了“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等举全国之力组织实施的重大任务外,多数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评价导向单一、普遍重论文轻实用、科研项目布局结构不合理、重复交叉分散等现象。   特别是,我国在看待和处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混淆性的错误认识。例如,提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太少”,主要针对技术研发和生产实际之间脱节的问题,而不应误导成科学发现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脱节;而“科技工作不能以SCI论文为导向、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主要也是指技术和工程活动的成果,而科学发现的成果恰恰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科技工作者要潜心致研,‘板凳要坐十年冷’”,主要说的是科学家、特别是像陈景润那样不懈探索的纯基础研究工作者,而技术发明家、工程师等则要通过致力于对人类立竿见影的应用研究成果来体现自身价值;“科技工作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至今尚无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主要则指科学发现方面的工作,而不应是对技术研发工作的要求,因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新现象、新规律的原始性发现。只有从理论概念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逐步矫正上述模糊认识,才能在团队组织、成果评价、政策支持等具体实施中有的放矢。   要适应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进一步总结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等方面的经验,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各自的不可替代性、各自特殊的规律、各自承担的责任,厘清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基本概念,并逐步落实到相关文件、讲话以及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试验的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制订支持政策,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促进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贯通。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和基础研究的功效,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科学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对基础研究的“挤兑效应”。有人认为,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支持暂时没有什么效益的基础研究,而应更多采取“拿来主义”。但现实反复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拿不来”“买不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原创性重大成果、缺乏核心知识产权。   一方面,基础性科学研究开始时往往凭好奇心和兴趣驱使,并不一定马上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成为之后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比如,若20世纪初没有量子论、相对论的发现,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没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就没有今天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而且,现代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往往赶在向公众发布之前,是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在实验室的新发现还没有成为技术的时候,就开始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了。   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往往发挥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功效。比如,动植物分类、偏科的语言如阿富汗语以及历史、宗教等研究,在国家检验检疫、国际仲裁、阿富汗危机研判等方面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冠状病毒等流行性病毒的基础科研中,我国大陆受竞争性科研经费体制等影响,对搞病毒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不足,相关研究学者纷纷转到热门领域,SARS突袭时,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冠状病毒学者,迟迟研究不出SARS为何物,最早还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凭借以往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经验和成果率先揭示的。还有,基础研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比如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彭桓武、周光召等就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显然,基础研究对锻炼、培养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我国这样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如果缺乏像纯理论物理、天文、数学等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土壤,是很难想象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着眼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不急功近利,同时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梁启超说过,有系统之真知识,是为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是为科学精神。要引导相关科研人员不能把基础研究仅仅当作一个谋生的方式、一种职业的选择,满足于搞点项目、拿点经费、写写论文、报报奖,而是要淡泊名利、孜孜以求,弘扬“板凳宁做十年冷”精神;引导科研人员求实、求真、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探索,勇于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为创造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研人员满足于追逐国外科研活动的热点,真正致力于原始创新,即提出新理论,创立新观点、新领域,取得有重大影响的新发现,影响人类认知的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太少。在这方面要摒弃单纯的论文多少论英雄的弊端,建立起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国家科研机构的定位也不能都以科学家个人的兴趣为导向,要有效整合资源,致力于重大产出。    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应积极促进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在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RD总投入的比例很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较大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技术企业还很少,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很难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很难实现通过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使应用研究、开发试验和产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盟,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法律和政策。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举措,综合施策,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增效,通过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升级版。    面向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不断增加发展后劲    应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与科技前沿有机结合,大力组织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市场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许多未知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孕育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孕育在诸多技术的集成创新中。比如,大气灰霾的预测与治理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已被党中央国务院提升到国家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中国科学院依托正在组织实施的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建设灰霾与空气污染研究卓越创新中心,整合院内相关科技力量,联合北大、清华、中国环科院等院外研究资源协同创新,研究灰霾形成机理、空气污染成因与影响、污染预警预报与控制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又如,近年来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而量子通信不会被破译、被干扰,可以说是目前最保密的通信技术。为此,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院士、郭光灿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在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长期以来致力于量子纠缠的基础研究和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在取得一系列科学和技术突破的同时,直接为国家举办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建立了保密的量子通信体系,提供了有效的通信安全保障。目前正在实施“京沪干线”(北京到上海)量子通讯建设项目和星地量子通讯研究,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像这样的研究领域,既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科技前沿,值得高度重视、加强布局。   强化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面向未来高技术和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还需要我们积极适应初现端倪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物质、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方向布局,加强在信息、生物、能源、空天、海洋、网络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前瞻系统布局,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后劲。    “率先”垂范:中科院的历史责任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辩证认识,在深化科研管理体系改革、统筹推进三者发展方面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中科院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扩张、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同质化竞争等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院层面到各研究所进一步发挥优势、明晰定位、聚焦重点、突出不可替代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面向需求和瞄准前沿的统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辩证关系,既努力保持和发展在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致力原始创新突破,又更加注重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面向重大需求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比如,2011年实施“创新2020”以来,院层面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需求导向的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所层面深入实施“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的“一三五”规划,在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加大了力度。2013年5月,按照理顺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的目标,对院机关进行了较大力度的科研管理改革,特别是按照创新价值链新组建设置了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也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不同的发展规律。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要求中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当前,中科院正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率先”的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优势,认真制订和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力争用15年时间,到2030年左右,根据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院属研究所进行较大力度的系统整合和精简优化,建立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跨机构、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障碍,促进价值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着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有效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作出应有的创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长)    延伸阅读    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   从目的和过程来看,科学是开发未知领域的,提供精神财富;技术和工程都是满足人类现实需要的,提供物质财富。科学研究不管是来自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驱动,还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需求以及已有技术成果的集成,往往都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自由探索的氛围,需要比较长的研究周期;技术研发和工程建造,往往都来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都需要取得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   从成果和评价来看,科学更关乎文化,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可划在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范畴;技术、工程本身更多考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一般可划在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范畴。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著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公有的知识”,评价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注重国际同行评价;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图纸、配方、诀窍等,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评价更多地参考专利数量和质量;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主体”的,评价更多地参考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和工程都注重应用部门、用户和市场评价。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在开展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式研究的同时,源自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创新驱动式研究日趋增长。正是这种需求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工程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手段性活动。在工程活动中有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但这些技术发明和创造是工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工程的总体目的服务。技术可以是知识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的,当从知识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时就是工程活动。   科学与工程是相互影响的。科学是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推动了工程集成建造模式的创新。   对于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三者分别比喻为水、鱼和鱼市场。没有水,就没有鱼和鱼市场。基础研究(科学)是水,应用研究(技术)是鱼,开发试验(工程)是鱼市场。没有基础研究之水,就难以养活应用之鱼;没有市场开发,也就没有鱼市场,老百姓也就不能享受到鱼的美味。当然,现实中,还有很多例子并不完全遵从这样的一维线性关系,但对三者各自的定位比喻是恰当的。 (白春礼)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4-05-15 16版)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sciencepress 2014-5-4 08:35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日前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公报说,“白春礼是纳米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在相关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白春礼目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丹麦皇家文理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日本化学会荣誉会士,澳大利亚科学院、德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10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并于2012年成功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这是30多年来中国籍科学家首次担任这一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领导人。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且唯一未中断过运行的科学学会,会员为终身荣誉,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了英国科学界的最高水平。此次选举共产生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内的50名会员和10名外籍会员,他们各自在纳米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 光明日报 》(齐芳,2014年05月04日 04 版)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科学评论》2014年度正副主编会在京召开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3-6 15:16
3 月 3 日 上午,《国家科学评论》 2014 年度正副主编会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召开。白春礼主编,蒲慕明常务副主编, 高松 、 周忠和 、 郭雷 、 欧阳钟灿 、 马克平 、 益小苏 等副主编和编委代表,科学传播局 周德进 局长、国际合作局曹京华副局长、科学出版社林鹏董事长及《国家科学评论》编辑部成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蒲慕明常务副主编主持。会上,《国家科学评论》编辑部汇报了 期刊工作进展 ,各学科副主编和编委代表先后介绍了 2014 年度选题组稿计划。在随后 的 讨论中,与会人员就栏目建设、选题组稿、宣传推广等踊跃发言, 建言献策。 白春礼主编 在 总结讲话 中充分肯定了《国家科学评论》的选题 内容 和 栏目设置 ,并 感谢编委们为此投入的大量精力,感谢科学出版社提供的支持 , 希望 以 科学出版社作为支撑平台,努力把 《国家科学评论》 做好,做出品牌。 白春礼主编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 “ 率先 ” 的要求,其中之一是 “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 ,科技期刊的出版毫无疑问是科技智库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因为它将体现一个国家 的 科技产出 和 科技思想,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象征。 白春礼主编指出, 中国科技论文的 数量和 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大量优秀研究论文发表于国外期刊, 使 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 着 严峻挑战,与国际期刊领先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中科院 也 给予 了 重要支持。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正确的办刊导向,办出精品期刊。 在谈到《国家科学评论》的办刊方针时,白春礼主编要求, 我们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刊物定位,吸引更好的稿源,用独到的视角把有影响力的科研活动、科技事件报道出来,使 《国家科学评论》 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最前沿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获得广泛关注, 促进学术交流 。 白春礼主编表示, 我们 要以 全院之力 来 办 《国家科学评论》 ,相信我们 能够把《国家科学评论》 办好,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 《国家科学评论》 在我国重要学术期刊中起到 “ 领头羊 ” 的作用, 作为一个标志性刊物,为 提升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做出贡献 。 《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简称 NSR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主办 和编辑出版,是 中国第一份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 类 学术期刊 , 创刊号于 2014 年 3 月正式出版。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1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乱弹琴:后工业化和网络化时代闲话“小作坊”式科研
热度 1 flysky97 2013-11-23 23:28
科研乱弹琴:后工业化和网络化时代闲话“小作坊”式科研 文 / 齐云龙 题记 : 管理原则制定时常用的一大假设是:人常常会犯错的,在制定规则时要竭尽所能避免任何错误的发生——而这种假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正确的。目前,各国在经济上都已走向或跨越“后工业化时代”,在信息方面则已经步入网络时代,那么,未来的科研中,人的角色有多少是可以被别人或者机器取代的? 未来的科研形式又将是怎样的? 如今炒得沸沸洋洋的 学生王宇澄 举报 导师“中科院院士”作假 事件怕只是“师傅带徒弟”式科研弊端的冰山一角,而之前无数导师与其弟子的矛盾也折射出其中的不和谐。 当今的绝大数“科研“, 以经济相类比,似乎还是处于“小作坊”式的阶段 ——当然,科研有很多特殊性,比如排他性——科研评价中通常“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其他人则常常被忽略……(例如前一阵科学网关于“青蒿素”谁该得奖的争论也可视为佐证……)。 科研和经济或者企业运作确实是很多不同,但是我也觉得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尤其是对于管理的理念——个人也算是经历过企业与科研两界,深以为,科研界应该更好地借助先理的管理学和人文科学的理念……但科研人员的绝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这两方面的营养,导致很多人只是专才,而不善于通盘考虑。 或许为了得到更多创新的思维,保持更多科学家的个性……如今的科研,除了国家级别的少数大型的项目, 通常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进行的……大学或者研究所对于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育方式也通常类似于师父带徒弟或者“小作坊”式的形式 。当今的学术界通常也都是单兵作战,而偶有“夫妻店”、“父子兵”,通常其成绩倒是会好一些(不敬地提一下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还有方肇伦、方群父子)——这一点与传统的家族式企业似乎有很多可以类比之处! 而“管理”却似乎只在企业或者产业界里得到充分地认识,在科研或学术界却常被认为是“鸡肋”! 科学家群体通常被视为大脑都很聪明的群体……而他们的生活常常被大家想象成是孤独的,事实上,大家知道,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事实…… 尤其是当今,依靠个人单打独斗或者“天才”的灵感已经很难轻易获得重大创新成果( 这似乎应该不能把数学或者某些物理学当中更多需要个人智慧和判断的学科专业相提并论)…… 随着人类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和积累,基础学科有淡化的趋势,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在诞生之初较容易受到更多青睐…… 而随着必须知识的不断增加,现代科研中的“天才”则是越来越不容易产生了…… 曾经有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采用按部就班式高压管理的方式管理科研人员,整体的科研成果产出会下降——我不知道这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但是科研中确实较少采用高压式或者按部就班式的工作方式,通常都给予研究者以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据说 Google 公司的研发人员(如果把他们也列入科研人员的话)都是非常自由的,过着几乎是天堂一样的生活。 科研中 Idea 的产生、基金申请、实验仪器材料的采购和准备、实验验证、数据的处理和整理、论文写作、投稿、成果展示和结题报告…… 这些步骤哪些最能体现人类思想的作用?未来,我们的角色的作用哪部分最不可替代? Idea? ——我们应该把我们最不可替代的能力发挥得更好,而避免重复性的无谓的劳动和精力消耗! 众多的步骤通常都是小组独立完成的, 而很多步骤却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完全能更好地统筹安排。 科研的起点之一往往是模仿,并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天才,于是科研小组中有很多集会的时间用于组内讨论最新最流行的文献、或者会衍生出无数学术会议,用于互通 信息、用于沟通和交流 ……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的翻译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信息沟通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个人以为,前不久教育部关于调整英语在高考中的比例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中国人的含蓄,过多的“潜规则”或者不同人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沟通成本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内科研的进展。 处于“小作坊”式的管理状态,也因此容易滋生腐败、不同课题组资源的重复配置、科研活动的相似性劳动分别完成等造成大量浪费——行政人员(在我们这儿也称作支撑管理的岗位——个人的理解,“支撑”就是在下的,而“管理”就是在上的……)因为政治体制下某些人浮于事的管理者形象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者牵连…… 前不久陆续有国外企业贿赂的丑闻,像 葛兰素史克在华涉嫌商业贿赂的丑闻,让这一全球制药巨头的“光环”黯然失色。然而,葛兰素史克的事件绝非孤例,近年来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重灾区。包括摩根士丹利、IBM、朗讯、沃尔玛、日立、辉瑞、礼来、西门子、强生、雅芳、UT斯达康等诸多知名跨国公司都曾在华涉嫌商业贿赂,很多人都认为: 在中国行贿是入乡随俗……而在公开的场合,大家却都是反不正当竞争,反贿赂等,类似的事例在科研基金的申请和分配、科研仪器和材料的购买、职称的申请、科研奖项的申报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公正或者不明确的规则…… 各种各样科研小组的头头儿们,拥有着相对独立的权力——“权力不加以监督和制约就容易产生腐败”——学术界的人们虽然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也还是概莫能外…… 这各种各样的小领地里通常都没有统一的管理方式——作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通常比较自信,觉得通常的管理理念都不如自己的经验更重要,于是大家通常都希望遇到一个好的老板作领导——将整体动作水平寄托于“老板”的“人治”或者“仁治”……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会提出来,人们都需要提高“人文素养”……而这里的人文素养又通常把管理方法和科学排除在外! 另外,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受到以上诸多环节的困扰,必然难以集中精力于科研…… 世界各国都逐步走向或超越 “ 后工业化 ” 时代,工业生产中无数的经验不断显示合作的重要性的时候,学术界却似乎仍然不为所动,我行我素…… 还有一点, 如今一点带多线式的科研,其运作的效率应该值得关注,“合作 ”实在是让人觉得是一种奢望…… 未来,是否或许有朝一日能有更加合理和更为先进的模式出现,能改变目前这种“小作坊”式科研之路?也许借助于先进的 科技如网络协作和沟通平台 , 以更好的合作方式,通过更优化的统筹安排,能够让科研进入更高产、更人性化的阶段…… 补记 :写完博文,恰恰看到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题为《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报告中提到的世界科技发展的 五个新特征 : 一是领域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会聚频繁,新兴学科及前沿领域不断涌现;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边界日益模糊并相互促进融合,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结合更加紧密,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三是转移转化研究、工程示范、企业孵化、风险投资、高技术园区等备受重视,成果应用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四是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配置,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关注;五是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和信息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使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新特征。 ……似乎,某些特征恰恰是对目前“小作坊”式科研的改观!期待着,新时代的科研协作方式早日实现! 相关链接: 白春礼 : 世界科技发展现六新趋势、五新特征 — 新闻 — 科学网
个人分类: 科技|27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现六新趋势、五新特征
redtree 2013-11-23 22:22
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现六新趋势、五新特征 作者:刘莉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23 20:17:55 为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科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日前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题为《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报告。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申维辰主持报告会。 白春礼在报告中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需要我们必须判断科技发展态势,找准发展方向。对于世界科技发展,他提出了两个总体判断、六个新趋势和五个新特征。 两个总体判断是:科技革命源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驱动;科技革命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驱动。白春礼认为,世界科技发展在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领域、信息网络领域、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农业领域和人口健康领域这六个方面正孕育着重大的创新突破,将会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 此外,白春礼梳理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五个新特征:一是领域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会聚频繁,新兴学科及前沿领域不断涌现;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边界日益模糊并相互促进融合,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结合更加紧密,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三是转移转化研究、工程示范、企业孵化、风险投资、高技术园区等备受重视,成果应用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四是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配置,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关注;五是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和信息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使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新特征。 报告会后,申维辰指出,科协系统要精心组织对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研究提出改革举措,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精心组织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宣讲教育,努力推动科协工作实现新跨越。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访白春礼:纳米科技将重塑未来
hanlingeorge 2013-10-28 12:30
——专访2013年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主席、中科院院长白春礼 2013年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 2013)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三天的会期中,不仅有世界一流的纳米技术领域专家作精彩的学术报告,还有近50家企业带来的最新实验设备和技术展示。目前,国际纳米科技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中国纳米科技处于什么水平? 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记者: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科技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纳米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白春礼:纳米科技的受关注度升高,不仅仅是其尺度的缩小问题,实质是由纳米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变革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纳米科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已不能将纳米科技归为哪一门传统的学科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都是在交叉和边缘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的,正是这样,纳米科技充满了原始创新的机会。而一旦在这一领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概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认知世界,并给人类社会带来观念上的变革。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革命,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比如,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出的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与目前微米技术下的计算机性能相比将呈指数倍提高,这将是对信息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样,生命科技也面临着在纳米科技影响下的变革。所以,人们认为纳米科技是未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美国《新技术周刊》曾指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 纳米科技也将促使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比如,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完全摒弃了化学成像的预涂感光层,因此版材不再怕光、怕热;由于不需要曝光、冲洗等流程,因而杜绝了污染的产生,并且理论上是传统版材涂布成本的20%。 国际纳米科技发展趋势呈现三个新特点 记者:那么目前国际纳米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呢? 白春礼:2000年美国率先发布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迄今,发布国家级纳米科技发展规划的国家超过50个,呈现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例如,美国2011年在纳米科技方面的预算达17.6亿美元。2011年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了欧盟第八个科技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这份科研计划的周期为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 目前国际纳米科技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 一是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转移转化一体化研究。例如美国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同时,整合各学科的研究力量,集中解决重大的科学挑战问题或孕育重大突破的应用技术。 二是专业平台支撑的纳米技术研发。纳米技术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集成。美国建立了14个国家级的纳米科技研究中心,法国建立了3个国家级实验室,加拿大在阿尔伯塔大学建设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日本建立了12个纳米技术虚拟实验室,韩国建立了3个国家纳米科技平台。 三是全球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米技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在用纳米技术开发10纳米以下的器件和工艺。日本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专门组织,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开发碳纳米材料吨级量产技术。 我国已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 记者: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情况如何? 白春礼:应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部分基础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纳米科技方面的SCI论文数量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我国发表纳米科技SC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SCI论文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二位。反常量子霍尔效应、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等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规模。 在专利申请量方面,我国已位于世界前列,从1998年到2009年底,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在纳米技术标准化方面,我国已与世界同步,积极参与并部分主导了国际纳米技术标准工作,在国际纳米标准化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颁布了一批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纳米标准化体系;研制了多项国家标准物质及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许多研究成果展现出极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碳纳米管触摸屏、电池用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绿色印刷、印刷电子、纳米抛光液、纳米传感器等产品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传染性疾病快速检测、组织工程修复材料、纳米化药物研发不断推进,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前景良好;纳米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催化剂实现产业化;在能源与环境纳米技术领域发展从弱到强,开创了能源与环境纳米技术新领域。 我们举办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聚集高水平科学家,不仅是要搭建交流的平台,也是为了扩大中国纳米科技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农兵学员的优秀代表----白春礼院士
热度 2 xupeiyang 2013-5-30 21:11
白春礼1966年 升入中学;受 文化大革命 影响,四年后毕业。响应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的号召,被安排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劳动锻炼。 1974年 ,经过投票评选和参加文化考试,白春礼作为一名“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成为 北京大学 的学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6%98%A5%E7%A4%BC 白春礼,男,满族,1953年9月生,辽宁 凤城 人, 博士 。现任 中国科学院 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新一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l院长。1996年任 中科院 副院长,党组成员;2004年任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共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 中央委员会 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13年1月1日,白春礼正式就任TWAS院长。这是TWAS成立近30年来,首次由中国籍科学家担纲其院长一职。 1970.09—1974.09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八 团机运连司机、文书; 1974.09——1978.01, 北京大学 化学系催化专业学习; 1978.01——1978.1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78.10——1981.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结构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1981.12——1985.09,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1985.09——1987.11,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真空扫描隧道显微境(STM)研究; 1987.11——1992.0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STM实验室主任(1991.10—1992.04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2.07——1996.0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96.03——2004.12,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1995.06—2003.12 兼第三、四届欧美同学会副会长,1995.07—2000.07 兼全国青联副主席,1996.05—2006.10 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第25、26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1.01 兼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院长,1997.03—1997.05 在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2001年6月和2006年5月分别当选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2.03—2002.05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 2004.12—2011.02,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第五届化学学部主任(2005亚太材料学会副主席,2006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2011.02—,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2011.05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2012.03被推选为丹麦皇家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兼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2012.09当选新一届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院长,于2013.01.01正式就任,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近30年来首位中国籍科学家担任院长)。 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学术称号 中国科学院 院士 (1997) 白春礼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 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007)(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 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2009) 德国工程院院士(2011) 丹麦皇家文理学院外籍院士(2012) 美国、英国、瑞典、丹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 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科院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家(1989)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2) 社会职务 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行局委员 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JACS、Angew. Chem.、Adv. Materials等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 学术获奖 1989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1994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0年11月,获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的“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729.htm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1043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科院网球队
dongzg101 2013-5-28 14:55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网球队,该你们研究一下网球的蛋白质结晶了!机组,上去拍照给我留点照片,我们呢?火车内吃面条比赛!!!!!!!!!??????对了,你们在太空中跑电泳,用什么牙膏漱口????????????????????? 》》》....................................... hao!hao!hao !台北》》》》》》》》》》》》》》》》》》啊,阿,啊,Y额嗯饿呢??
个人分类: 退休生活|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春礼和周济未能晋身国家领导人行列!
热度 18 xcfcn 2013-3-14 16:38
这是史无前例的变更! 历任中科院院长: 1、郭沫若(1949-1978)副总理 2、方毅(1979-1981) 副总理 第11.12届政治局委员。 3、卢嘉锡(1981-1987) 副委员长(1993-1998) 4、周光召(1987-1997) 副委员长(1998-2003) 5、路甬祥(1997-2011) 副委员长(2003-2013) 6、白春礼(2011-) 历任工程院院长: 1、朱光亚(1994-1998)政协副主席(1994-2003) 2、宋健(1998-2002)政协副主席(1998-2003) 3、徐匡迪(2002-2010)政协副主席(2003-2008) 4、周济(2010-)
个人分类: 杂论|4379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中科院航空母舰舰长谈中科院变革之道
liuli66 2013-3-6 06:53
“三位一体”:中科院变革之道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内容如下。来源于: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3/270204.shtm “三位一体”:中科院变革之道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本报记者 丁佳 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对处在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尤其是这样。党的十八大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新时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其战略使命是否明确,组织架构是否高效,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征程。 “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中科院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日前坦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中科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技术支撑和创新人才。” 体制创新:助推科技跨域发展 构建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是中科院党组总结近两年提出的新思想、新举措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被认为是中科院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先行探索。 其实,由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组成的“三分结构”,一直就是中科院独具特色的组织模式。建院之初,中科院建设了一批研究所;1955年,学部成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诞生;1978年,中科院获国务院批准创立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正式开始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同时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也正式成立。三所高校中,中国科大实行“所系结合、全院办校”,国科大实行“三统一、四融合”,上海科大实行“院地合作、共同办学”,三者都践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规律,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建制化的科研院所、凝聚全国高端智力的院士群体、科教融合的研究生队伍不仅是中科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特色优势所在。”白春礼说。 纵观全球,世界各国的国立科研机构都在立足自身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与方式。如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利用市场体制完善、公共机构健全等有利条件,采取了委托第三方管理的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 在白春礼看来,体制创新是科技跨越发展的助推器。“可以说,没有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就没有科技的繁荣,也不会有科技生产力爆炸式的释放和增长。” 改革:向纵深推进 国家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骨干引领作用,不仅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引领科技发展的战略使命,还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思想库的重要任务。2012年9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举行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后的首届开学典礼,9个直属学院的院长全部由中科院院士担任,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架构的重要内容,科教融合一直是中科院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的一项工作。”白春礼说,“这些年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 2009年以来,中科院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教紧密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了科技英才班、联合共建、特聘教师岗位、研究生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四类教育创新项目,与教育部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31对高校和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同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四个研究所与国科大共建了“四所一系”的研究生培养平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大联合组建了“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而在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方面,中科院学部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仅2012年一年,学部就组织完成咨询报告和院士建议28份,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40余次。学部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开展未来十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出版,对国家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深度协同:不仅仅是“三分天下” 除了相互支撑、共生发展外,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又如何产生“1+1+1>3”的效应? 对此,白春礼有着这样的思考:“构建‘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过去的做法,而是要从现阶段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使命出发,通过‘三位一体’这条纽带,拆除研究所之间分割、竞争的藩篱,突破制约跨越发展的瓶颈。” 白春礼认为,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应当树立共生共荣、荣辱与共的理念,在中科院内部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竞争力的有机整体;对外,则要能够团结全国的科技力量,使中科院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科学院。 另一方面,“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也不可或缺。如中科院计划成立的院级学术委员会,目的就是要在进行一些重要的科技决策时,建立听取学部咨询意见的程序,以进一步发挥学部在学科布局、方向选择和学术评议中的咨询作用。 “中科院的改革势在必行。”白春礼说,“在改革中,要立足国情院情,既要遵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智库各自的规律,又要体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既要继承发扬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又要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让三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产生更多的集聚效应,实现中科院建设的新跨越。” 强化科教融合、建设“三位一体”,引领知识创新、支撑国家发展。这是新时期中科院落实“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的核心命题。白春礼最后强调,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要抓住科教融合这个基础,协同创新、协同育人这个路径,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这个目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关键,把“三位一体”真正落实到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者的具体工作和组织管理过程中,变成三者共生共治共享共发展的有机整体,从而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火车头”作用,切实履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战略使命,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作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3-03-06 第1版 要闻)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科技呈多点突破、交叉汇聚态势
kejidaobao 2013-2-16 15:08
文/白春礼 1 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特点新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显。大数据浪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催生新的产业,引发产业革命性变革。 能源与资源领域面临再次转型和革命。现代社会将实现由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向依靠核能、新能源的逐步转变。能源输送效率、稳定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技术将全面提升,多种能源将实现互补与系统融合,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 信息网络领域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器件和工艺不断创新,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存储将取得突破。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促使信息技术渗透方式、处理方法和应用模式发生变革,促进人机物融合,消费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制造过程,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业领域向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发展。高产稳产、高效安全、优质生产始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题;生命科学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农业基础科学快速发展,农业生物组学和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已成为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 人口健康领域孕育重大理论突破和产业发展。人类基因组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调控,特别是细胞命运调控机制等基本问题面临重大理论突破;传统医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健康医学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材料与制造领域凸显绿色和智能。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科技发展迅速,环境协调和低成本合成制备技术受到重视,材料制造的工艺、流程以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发面临新突破,材料更加绿色、高效、可循环利用。3D打印技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成为新的热点。 生态与环境领域形成全球监测与研究。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系统模拟正在形成,全球生态与环境研究正逐步向可测量、可报告、可评价和可动态模拟的方向发展。 空间与海洋领域向纵深发展。空间探测向更深更遥远的宇宙迈进,持续探索宇宙起源、演化、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国际空间站主体建造完成,将不断产生新的科学认知和效益;围绕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深海探索三大方向,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近海管理体系和走向深海大洋,海洋新技术突破正催生新型蓝色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2 发展需求助推重大科技突破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制造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材料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相关领域的研发,加快重大科技突破。综合判断,未来5~10年我国在以下方面可能发生重大科技突破。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可能在城域与城际两个方向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星地量子通信和星地量子力学完备性实验检验等空间量子实验方面,我国有望在国际上率先取得突破,取得重大成果。 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平台。信息技术领域以重大信息化应用和系统整机为牵引,以重大产品为目标,攻克并掌握核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操作系统软件的关键技术,全面形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扭转我国基础信息产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动局面。 干细胞整体研究。我国干细胞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望在细胞命运调控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新技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的大动物模型产业化前景明朗;干细胞转化工作得到加强,将形成稳定可靠的细胞治疗技术,实现规范化的临床试验与应用。 先进材料。高性能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质量有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铁、核电、大飞机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关键材料实现自给,并形成自主标准。铁基超导体和纳米孪晶强化等研究有望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形成新理论,并可望获得实际应用。 3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抓住新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研发,实现对产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未来支柱性、先导性产业。 抓住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抢占未来科技经济制高点。聚焦新工业革命的战略领域方向,瞄准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沿方向,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变革性创新,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先导性成果,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推动科技与区域协同发展,推动科教融合。 着力建设创新生态系统,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氛围。保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健全科技人才竞争择优、开放流动机制,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7日第7版,有删节)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上午给白春礼院长的Email
热度 4 seaocean 2013-2-4 12:52
尊敬的白春礼院长: 我对引力速度和引力方向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成果请参看: ZhuY., Measurement of the speed of gravity, Chinese Phys. Lett. , 28 , 070401 (2011) arXiv:1108.3761v1,v2,v3,v4. 当我 2012 年 12 月 27 日在网上看到报道汤克云等人测量到引力速度为光速时,我正在写一篇相关的论文,请参看 arXiv:1108.3761v4 的 Appendix 2: An Observa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Gravitational Force 。所以,我对汤克云等人的研究内容非常熟悉。很遗憾,我发现汤克云等人的论文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不仅结论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关键数据没有出现在论文中,有很强的造假嫌疑。 在对他们的论文进行认真分析后,我于 2013 年 1 月 27 日正式向他们提出了造假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公开资料。这一要求同时通过科学院系统转达,并贴在了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590194624 上(以下我的博客皆指此博客)。很遗憾,他们一直没有公开资料。具体情况请参看我的博客。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一文的通信作者兼第一作者是贵院专家, 5 位作者中有 3 位为贵院专家,所以,我特向您提请弄清该文作者造假的问题。 问题主要有 3 个。 一是欺骗性宣传。这一点我认为已经在我的博客说清楚,是完全确定的。 二是以前曾经造假。主要是池顺良先生的博客中说的, 2011 年 8 月 15 日,汤克云在《 2011 年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年会》上,所作的题为 “ 用推迟引力求解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 的报告。(池先生的博客请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646834.html )我在我的博客中已经说明,汤克云根本没有什么 “ 新引力理论 ” ,所以,所谓的 “ 又用新引力公式计算水星近日点进动、光频引力红移、光线引力偏折以及雷达回波延迟的数值,与观测结果符合得极好 ” ,只能是造假和欺骗性宣传。这一点也是确定的。 三是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一文可能造假。我希望贵院首先得到作者的相关资料,以免作者更改资料。当然,他们是否会更改资料只是我的猜测,但预防对大家都有好处。 此文将通过中科院办公厅和院长信箱送达,并贴在我的博客上。 朱寅
216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领域首先突破
liyibo666 2013-1-2 18:25
白春礼: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领域首先突破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那么这个科技革命将在哪个领域首先获得突破呢?2012年12月30日,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大学(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国科大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领域、信息网络领域、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农业领域和人口健康领域将有可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 在基本科学问题上,关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的探索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白春礼分析说,科学家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变革性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而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功能等基础科学问题,一旦获得突破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技新的革命。 能源与资源领域,将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在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逐步代替化石能源的过程中有可能获得突破。 在信息网络领域,信息技术和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期,2020年前后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计算机逐步进入‘后PC时代’,互联网进入‘后IP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云计算的兴起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 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未来30—50年,能源、信息、环境、人口健康、重大工程等对材料和制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先进材料和制造的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将加速发展,制造过程的清洁、高效、环境友好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其中的智能制造,即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 农业领域,农业要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就要求在生物多样性演化过程及其机理,高效抗逆、生态农业育种科学基础与方法,营养、土壤、水、光、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控制方法,食品结构合理演化等问题上取得突破。 人口健康领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就要求通过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发,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白春礼特别强调,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科学体系的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而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领域首先突破
xuxiaxx 2013-1-2 10:42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那么这个科技革命将在哪个领域首先获得突破呢?2012年12月30日,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大学(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国科大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领域、信息网络领域、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农业领域和人口健康领域将有可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 在基本科学问题上,关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的探索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白春礼分析说,科学家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变革性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而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功能等基础科学问题,一旦获得突破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技新的革命。 能源与资源领域,将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在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逐步代替化石能源的过程中有可能获得突破。 在信息网络领域,信息技术和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期,2020年前后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计算机逐步进入‘后PC时代’,互联网进入‘后IP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云计算的兴起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 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未来30—50年,能源、信息、环境、人口健康、重大工程等对材料和制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先进材料和制造的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将加速发展,制造过程的清洁、高效、环境友好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其中的智能制造,即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 农业领域,农业要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就要求在生物多样性演化过程及其机理,高效抗逆、生态农业育种科学基础与方法,营养、土壤、水、光、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控制方法,食品结构合理演化等问题上取得突破。 人口健康领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就要求通过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发,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白春礼特别强调,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科学体系的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而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来源:健康报网
1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春礼呼吁制定国家大数据战略
pikeliu 2012-12-31 12:04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12-31 10:12:38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呼吁制定国家大数据战略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12月30日呼吁说,大数据(BIG DATA)是一门新交叉学科,2011年全球创建和复制数据总量达到1.8ZB(1ZB等于10的21次方比特),中国应制定国家大数据战略。 由国科大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第136场报告会,白春礼应邀做《把握科技发展新态势 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主题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2012年3月,美国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把大数据称为“未来的新石油”,其6大机构合力研发核心技术、整合相关应用人才,大力支持协同创新。 白春礼提出,中国制定国家大数据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大数据研究平台,即国家顶层规划,整合创新资源,实施“专项计划”,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大数据良性生态环境,制定支持政策、形成行业联盟、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大数据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 “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白春礼还指出,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人口健康等六大领域孕育并产生重大创新突破。 在基本科学问题领域,宇宙演化方面,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物质结构方面,科学家已经能够对单粒子和量子态进行调控,对量子世界的探索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意识本质方面,一旦突破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功能,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新的革命。 此前,人类历史上已发生5次科技革命: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及机器作业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信息网络出现带来的第五次科技革命。 更多阅读 李国杰院士:大数据成为信息科技新关注点 郭华东院士: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纳米技术研究信息分析报告 2000-2012
xupeiyang 2012-12-6 09:43
纳米医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纳米技术在医学治疗和疾病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纳米医学和纳米生物技术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蓬勃发展的前沿领域。2008年1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联名致信中科院白春礼院长,建议加强中美在纳米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于2008年召开了香山(中美)肿瘤纳米技术与纳米药物双边研讨会。美方非常重视与中国科学家的交流,由主管科研副院长带队,派出30余人出席双边会议。在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和香山科学会议的支持下,中方也邀请了来自国内的5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会议的召开直接促成了NIH-NSFC双边项目的联合支持协议签订,并于2010年开始施行。双方又于2010年在美国召开了中美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研讨会。通过这两次面对面的交流,中美科学家建立了密切合作的渠道。 近年来, 纳米 材料和 纳米 技术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 于多个领域,为建立有效的癌症诊断和治疗技术提 供了新的契机。 纳米 科学是一门涵盖多种学科的新 兴学科,其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包括医学、生物学、 电子学、工程学等学科的进步。对癌症诊断和治疗 现状的改善,集中体现在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医 疗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与集成。 国内外研究表明,纳米药物在治疗重大疾病方 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质和优势。2002 年以来,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组织和实 施了较大规模的纳米药物计划。如美国国家癌症研 究所于2004 年9 月正式成立纳米科技攻克肿瘤联盟 (NCI Alliance for Nanotechnology in Cancer),投入 1.443 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资助以纳米科技为基础的 抗肿瘤药物研究和此类产品的标准制订。我国于 2001 年11 月正式实施“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 究”计划,并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实验室”, 从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以及纳米抗肿瘤药物的研制 和机制着手,开始系统地研究。 肿瘤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天津医大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国家纳米研究中心就在津组建,发挥各自优势,在肿瘤的纳米诊断、纳米治疗、纳米药物开发等方面进行联合研发,冲击肿瘤治疗的尖端领域,占据肿瘤纳米技术的世界前沿。 检索策略 ("nanotechnology" OR "nanotechnology" ) AND ("neoplasms" OR "neoplasms" OR "cancer" ) 信息分析结果 Topics Frq 1 Nanotechnology 899 2 Neoplasms 499 3 Nanoparticles 364 4 Drug Delivery Systems 357 5 Cell Line, Tumor 346 6 Nanomedicine 279 7 Antineoplastic Agents 237 8 Drug Carriers 216 9 Particle Size 198 10 Nanostructures 182 11 Polymers 117 12 Cell Survival 112 13 Gold 97 14 Breast Neoplasms 91 15 Metal Nanoparticles 88 16 Polyethylene Glycols 88 17 Diagnostic Imaging 87 18 Quantum Dots 85 19 Materials Testing 80 20 Surface Properties 80 Important words Frq 1 nanotechnology 727 2 nanoparticle 1145 3 nanomedicine 266 4 nanomaterial 158 5 nanocarrier 116 6 nanodevice 49 7 nano 244 8 nanoscale 164 9 nanoprobe 35 10 nanobiotechnology 35 11 nanoshell 32 12 plasmonic 29 13 nanosystem 29 14 nanorod 47 15 bioconjugated 18 16 nanogel 18 17 nanolc 18 18 nanoemulsion 22 19 nanotube 130 20 photothermal 66 Author frq 1 Wang Y 43 2 Zhang Y 36 3 Wang S 33 4 Baker JR 31 5 Chen J 30 6 Liu Y 26 7 Wang X 24 8 Ferrari M 23 9 Li Y 23 10 Wang J 23 11 Zhang L 23 12 Zhao Y 22 13 Nie S 21 14 Zhang J 21 15 Liu X 20 16 Tan W 20 17 Zhang X 20 18 Liu J 19 19 Chen X 18 20 Feng SS 18 Affiliations frq 1 USA 661 2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111 3 China 87 4 Singapore 79 5 India 76 6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6 7 Houston 65 8 United States 64 9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58 10 Boston 56 11 Germany 53 12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50 13 France 49 14 Atlanta 48 15 Ann Arbor 47 16 Cambridge 46 17 Japan 42 18 School of Pharmacy 42 19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40 20 PR China 40 Journals frq 1 Nanotechnology 178 2 Int J Nanomedicine 111 3 Nanomedicine (Lond) 90 4 Methods Mol Biol 73 5 ACS Nano 70 6 Biomaterials 53 7 J Nanosci Nanotechnol 52 8 J Control Release 48 9 Nanomedicine 48 10 Small 47 11 Int J Pharm 40 12 Nano Lett 40 13 Anal Chem 33 14 Adv Drug Deliv Rev 30 15 Pharm Res 29 16 Biosens Bioelectron 28 17 J Am Chem Soc 26 18 Mol Pharm 26 19 J Biomed Nanotechnol 24 20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4 Years 1 2013 x 2 201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 201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 201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 200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6 200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7 200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 200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9 2005 xxxxxxxxxxxxxxxxx 10 2004 xxxxxxxxxxxxx 11 2003 xxxxxxxxxxx 12 2002 xxxxxxx 13 2001 xx 14 2000 x Topics Frq Most recent articles 1154 1 Neoplasms 499 2 Nanoparticles 364 3 Drug Delivery Systems 357 4 Cell Line, Tumor 346 5 Nanomedicine 279 6 Drug Carriers 216 7 Nanostructures 182 8 Biosensing Techniques 72 9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65 10 DNA 64 11 Equipment Design 58 12 Microscopy, Confocal 50 13 Cell Line 47 14 Amino Acid Sequence 37 15 Spectrometry, Mass,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28 Miscellaneous 238 数据来源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AnneOTate_summarize.cgi?ID=31089t=fw=m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11 508 ‍ 2012 458 ‍ 2010 437 ‍ 2009 340 ‍ 2008 228 ‍ 2007 190 ‍ 2006 154 ‍ 2005 113 ‍ 2004 83 ‍ 2003 67 ‍ 2002 45 ‍ 2001 10 ‍ 2000 2 ‍ 2013 1 1 2 3 4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nited States 1,061 ‍ China 298 ‍ India 104 ‍ Singapore 88 ‍ South Korea 82 ‍ Germany 81 ‍ United Kingdom 72 ‍ Japan 68 ‍ France 67 ‍ Canada 65 ‍ Italy 63 ‍ Australia 53 ‍ Spain 41 ‍ Taiwan 41 ‍ Israel 39 ‍ Netherlands 36 ‍ Switzerland 28 ‍ Iran 19 ‍ Portugal 15 ‍ Denmark 14 1 2 3 4 1 2 3 ... 27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Singapore 88 ‍ Houston 65 ‍ Boston 56 ‍ Atlanta 48 ‍ Shanghai 45 ‍ Ann Arbor 44 ‍ Los Angeles 42 ‍ Beijing 41 ‍ Seoul 40 ‍ Frederick 40 ‍ Cambridge 37 ‍ London 34 ‍ Bethesda 33 ‍ Nanjing 31 ‍ Chengdu 26 ‍ Chapel Hill 25 ‍ West Lafayette 25 ‍ Gainesville 20 ‍ New York City 19 ‍ Columbus 19 1 2 3 ... 27 1 2 3 ... 3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Nanotechnology 178 ‍ Int J Nanomedicine 111 ‍ Nanomed 90 ‍ Methods Mol Biol 73 ‍ Acs Nano 70 ‍ Biomaterials 53 ‍ J Nanosci Nanotechno 52 ‍ Nanomedicine 48 ‍ J Control Release 48 ‍ Small 47 ‍ Nano Lett 40 ‍ Int J Pharm 40 ‍ Anal Chem 33 ‍ Pharm Res 29 ‍ Biosens Bioelectron 28 ‍ Mol Pharm 26 ‍ J Am Chem Soc 26 ‍ J Biomed Nanotechnol 24 ‍ Nanoscale 21 ‍ Adv Drug Deliv Rev 21 1 2 3 ... 33 1 2 3 ... 366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umans 1,740 ‍ Nanotechnology 1,654 ‍ Neoplasms 1,300 ‍ Nanoparticles 1,294 ‍ Animals 1,021 ‍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997 ‍ Therapeutics 726 ‍ Drug Delivery Systems 660 ‍ Cell Line, Tumor 593 ‍ Nanomedicine 582 ‍ Mice 537 ‍ Nanostructures 452 ‍ Tissues 442 ‍ Proteins 441 ‍ Antineoplastic Agents 411 ‍ Fluorescence 382 ‍ Drug Carriers 376 ‍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358 ‍ Diagnosis 344 ‍ Particle Size 336 1 2 3 ... 366 1 2 3 ... 575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 Jain K 16 ‍ Baker J 16 ‍ Thomas T 9 ‍ Nie S 9 ‍ Couvreur P 9 ‍ Weissleder R 8 ‍ Bednarski M 8 ‍ Patri A 7 ‍ Lehmann W 7 ‍ Majoros I 7 ‍ Guo P 7 ‍ Stern S 6 ‍ Amiji M 6 ‍ Feng S 6 ‍ Guccione S 6 ‍ Kopelman R 5 ‍ Dubernet C 5 ‍ Liotta L 5 ‍ Shiba K 5 ‍ Mousa S 5 1 2 3 ... 575 publications over time world map network of top authors 数据来源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fyuvjqgch8orIeIpI0 第449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533.shtm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院所长权利大,考评已采用新的评价体制
热度 17 pukin 2012-11-27 23:35
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是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采访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看了一下这个采访节目,感觉上层非常清楚中国科技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之,白院长主要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了保证一线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避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拉关系争取项目上,科 学院 把原来院机关管理的一大研究经费——重大方向性项目(这笔经费原来科研人员是要申请的)直接给研究所,有所长来掌握这笔钱,决定给谁或不给谁。 博主评论:科 学院 所长权利大啊,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2、白院长说,目前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各占50%,以后要适度调高稳定性经费,降低竞争性经费,使稳定性经费达到70-80%。以便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博主评论:科 学院 稳定性经费相对大学真多啊,这恐怕也是科 学院 研究人员经费多的原因之一吧。 3、白院长希望研究所不要以项目的多少、项目的类别来论英雄,国内目前的考评体系有待改进。使科研人员更多的关注于所从事科研工作的影响和重要性。 博主评论:好! 4、中科院有12个分院,100家直属研究机构,1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科研人员达到5万多人。存在布局重复、研究同质化的现象,曾经有三十多个研究单位都在进行生物质能的研究。 博主评论:科学网就有好几个博主研究生物质能 5、科 学院 生物领域有15个研究所,化学领域也有15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工作重复是在所难免的。 博主评论:合并精简 。 6、科 学院 已经不把发表SCI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 博主评论:研究生的福音? 7、在对研究所的评价体系方面,改变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方式,建立起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如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主要看著述的成果科学意义如何?学科领域的影响如何?国际上是不是认可,是否开辟了新的方向,解决了新的理论。作为应用研究的评价,主要看成果出来以后,能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关键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是否能带动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否解决了国家安全和重大公益性问题。 博主评论:好!应用研究看市场,关键是评价基础研究的伯乐怎么找? 8、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白院长着重提到了成都生物所的地奥心血康,地奥心血康已经在欧盟上市,是中国第一个治疗性药物在国外上市。 博主评论:地奥心血康属于中成药吧,不知道方舟子知道了如何评论 另外,吴小莉还透露,白春礼院士曾经是继钱学森之后第二位在美国加州理工 学院 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中国学者。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668 次阅读|31 个评论
意大利藻类学家Roberto De Philippis
热度 1 zhangxiaoliang 2012-11-23 10:57
意大利藻类学家Roberto De Philippis
2011 年白春礼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提出并制定了“一三五”规划,要求各研究所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明确本所未来 5 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2012 年 11 月 18-19 日,来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及国内的 10 位学者组成的国际专家评估组,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 “ 一三五 ” 发展规划进行了诊断评估。专家组成员有美国杜克大学王小凡教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 Robert Haselkorn 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 Monte Westerfield 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 Yonathan Zohar 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Friedrich Recknagel 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清华大学孟安明院士、武汉大学邓子新院士、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 参见水生所网站 http://www.ihb.ac.cn/xwzx/zhxw/201211/t20121121_3687249.html 此图转自水生所网站,右为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摄于 2012 年) 我在水生所办公室工作期间,两次在学术会议上见过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 水生所从 1996 - 1999 年以省院合作项目的形式完成了 “ 滇池凤眼莲、蓝藻资源化和水生生物净化技术半工业性试验中的重要资源参数与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 2000 年又在科技部和云南省共同设立的“滇池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科技专项公开招标中,成为项目中“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的主持单位,刘永定研究员为课题首席专家。 2001 年 9 月,水生所和云南大学主办的 蓝藻水华控制和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国际讨论会云南 昆明召开, 76 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斯洛文尼亚、新加坡、泰国及香港的 14 名代表。我在会上协助做会务工作,写会议报道时缺与会专家对会议的评价,宋立荣博士指点我找周易勇博士,去听取 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秘书长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的意见。周易勇幽默地说:他若讲意大利语,我可听不懂。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特意用英文写下意见,周易勇翻成中文,于是有了报道中的“ 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秘书长 Roberto De Philippis 说,会议的报告令人信服地说明,过去对于蓝藻水华的研究已有大量投入,这一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工作丰富了关于蓝藻水华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讲,大部分工作水平极佳,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有益的讨论。 ” 2005 年 7 月,水生所主办的 第十届国际应用藻类学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260 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及台湾、香港等 37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80 余名,包括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 。 水生所刘永定研究员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徐旭东研究员担任秘书长。 我在会上拍摄照片,选几张有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的(均摄于 2005 年)。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与水生所刘永定研究员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作学术报告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与水生所周易勇研究员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与水生所胡征宇研究员(中)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与同行交流 Roberto De Philippis 教授与水生所研究生(前左一、左二)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4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白春礼:中国要勇当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领头羊
热度 2 xcfcn 2012-10-29 14:56
白春礼:中国要勇当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领头羊
白春礼:中国要勇当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领头羊
个人分类: 杂论|1210 次阅读|4 个评论
携手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
ScienceNews 2012-10-15 15:48
——专访新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9月18日上午,天津大礼堂传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正在此间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上,白春礼以高票当选为新一任院长。 这一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组织成立近30年来迎来了首位中国籍院长。411位来自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科技界领袖和科学家代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注入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元素和动力,TWAS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站在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渊源:中国与TWAS携手共进 《科学新闻》:这是TWAS院士大会第三次来到中国,中国因此成为举办TWAS大会次数最多的国家,请问中国为何与TWAS有如此深厚的渊源? 白春礼:TWAS是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科学组织,成立于1983年,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全 面参与TWAS的工作。1987年,第二届TWAS大会即来到中国,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出席了大会开幕式,邓小平同志亲自会见了TWAS首任院长萨拉姆教 授。2003年,TWAS创建的全球第一个地区办公室就选择了北京。 这一次大会是TWAS第三次来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继2003年之后,再一次亲自出席开幕式,向获奖者颁奖,并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向TWAS捐款150万美元,再次体现了对TWAS的鼎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近30年来,TWAS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周光召、路甬祥以 及我本人都先后担任TWAS副院长,中国从各个方面积极支持TWAS的项目和人才培养,合作举办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论坛,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 国家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 《科学新闻》:过去5年里,您一直担任TWAS的副院长,这一次您以高票当选院长,有何感想? 白春礼:中国一直是TWAS十分重要的成员国,而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显著。这 一次在TWAS全体院士大会上顺利当选这样一个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负责人,是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分不开的,也是我们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 强的体现。当选为TWAS院长,不仅仅是我本人的荣誉,更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界的荣誉,是中国软实力增强的注释。 当选为TWAS院长,其实不仅仅是荣誉,面临更多的是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均取得很大的发展,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与世界各国开展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我国取得巨大发 展的今天,我们更加希望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发展,希望与他们在科技方面取得共同的进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科技组织,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TWAS的新任院长,我感到责任重大,履新后会与理事会 其他成员一起,为TWAS的发展付出我们的努力。 趋势:共同迎接可持续发展挑战 《科学新闻》:本届TWAS大会盛况空前,会议主题“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如何确定的? 白春礼: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关键词,科学和技术如何支撑可持续发展,尤其值得探讨,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本届大会的主题“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正是对此的回应。 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代表出席了本届大会,大家围绕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展开了广泛交 流。巴西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帕里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大利、瑞典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值得一提的是,9国科技部部长 参加部长论坛,人数创历史之最。大会的演讲报告探讨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穷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创 新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等内容,对于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求创新的良方,解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有积极意义。 同时,本届大会还举行了TWAS历史上首次国家科学院院长论坛,10个国家,包括中国、印 度、巴西、南非、尼日利亚、塞内加尔、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长与代表,就国家科学院与开放创新发表主旨演讲。内容涉 及如何发挥国家科学院的作用、如何促进创新以及与企业联合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与利用等内容,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科学院都面临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TWAS这一重要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上,各国科学院应该携手共进,分享各自发展经验与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共同应对可 持续发展挑战。 《科学新闻》: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科技在其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白春礼:在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工业化之后,人口经济持续增长与资源供给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广大发展中国家超过50亿人口前赴后继进入工业化进程将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人类尤其应该重新审视、深刻反思发展的理念、价值、目标和途径。 如果说科技进步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社会生产力加速提高的核心动力,那么,科技创新将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这次大会上,从各国科技界领袖的演讲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科技上,近几年都经历了上扬的发展曲线,这浓缩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不懈追求科技进步、强国富民的梦想。 依靠科技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潜力所在,出路所在,希望所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符合各自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 回顾TWAS发展的近3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前行的脚步从未像现在这般 铿锵有力,科技创新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如今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名片。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领域迎头赶上,许多国家拥有独特的生物多 样性、地理地质区位优势,在世界科技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像印度的IT技术、巴西的生物技术,以及中国在多个领域的科技实力并不输于发达国家。 然而,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在应对诸如能源资源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应对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方面,仍迫切需要得到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清醒地明白自己前行的动力所在——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 前瞻:担起发展中大国责任 《科学新闻》:中国在发展科技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发展中国家分享? 白春礼:中国在1994年在世界上率先响应联合国在此前两年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编制完成了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从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发展理念。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消 耗难以持续,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因此中国正在进行的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伟大实践,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科学新闻》:在当今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否请您展望一下,在TWAS的平台上,未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的重点方向。 白春礼: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本届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未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将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援助和转移,共同 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中国将进一步提高政府奖学金计划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支持科研机构、大学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人 才培养计划,欢迎更多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到中国开展研究和留学。中国将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科技能力建设,在援外计划中逐步增加高技术含量项目, 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和技术示范平台,支持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同发展中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 应该说,这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主动承诺,体现了大国的责任,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能力建设,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更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科学新闻》:作为TWAS新一任院长,责任重大,履新后会与理事会其他成员一起,为TWAS的发展付出努力。那么,对于TWAS今后的工作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想法? 白春礼: 首先,我们会尽可能地扩大TWAS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加入这个大家庭。只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进来,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在18日举行的理事会上已经表决通过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将更名为世界科学院,正式的英文名称 为: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当前世界上只有TWAS拥有90多个成员国,而且20%的院士来自于发达国家,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更名是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日益全 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南南科技合作与南北科技合作。值得指出的是,更名后的TWAS将仍然是为了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的世界科学院。 其次,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南北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争取更多的发达国家的支持,协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第三,要继续加强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青年科学家是未来的希望,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将会为确保青年一代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甚至成功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为全人类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要给予TWAS地区办公室更大的主动性和更多的灵活性,促进其在区域项目合作与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要促进各区域办公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五,进一步扩大TWAS的国际交往与对外联络,让世界上更多的政府与人民了解TWAS。 第六,努力为一些科技方面不太发达的国家争取更多的机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能力建设。 最后,是要通过我们与TWAS的合作,继续促进中国科技界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使TWAS成为不断拓展我国对外合作空间和疆域的重要平台。■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科技导报》的寄语
kejidaobao 2012-9-13 09:18
白春礼,辽宁丹东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 导报作为全国性的综合性学术会刊,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以面向世界报道中国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己任,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为推动学术交流、普及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承蒙你当初的邀请,使我能够有机会与杂志社的同志们一起,为导报出版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你赠阅的每期期刊,我都已读过,期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科技事业日新月异,更为导报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感到欣慰。 请向导报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导报越办越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自《科技导报》编辑委员会白春礼主任委员给冯长根主编的信。题目为编辑部所加。)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凤凰卫视:中科院院长回应“科研人员仅30%工作时间用于科研”
csiro 2012-9-9 08:55
核心提示:调查显示,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够保证3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从事科研活动。在回应这个问题时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在2011年改革了“重大方向性项目”的资金管理,直接给到研究所,从而减少了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时间。 吴小莉:神九飞天、蛟龙入海,2012年,中国人在太空和海底同时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振奋人心。不过,也有旁观者冷静指出,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就完成了接近一万一千米的深海入潜,更将人类首次送上了月球……对比总是令人不敢懈怠的。单看中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数据,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了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来自中国的原创性重大的科技成果却屈指可数。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的李约瑟难题,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对于中国的科技体制,从来不乏有识之士的追问。今天,带着种种追问,我们和中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有了一次相约问答。 吴小莉:白院长好,很高兴在这儿见到你,这个地方很漂亮,咱们在中关村。 白春礼:对。 吴小莉: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 白春礼:对,为了我们一些学术活动在里面做,这是我们科学院的图书馆,也是文献情报中心,很大。也是为我们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图书、信息、情报检索的地方。 吴小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这个您觉得很熟悉吧,很有亲切感? 白春礼:对,我是作为第一任主任。 吴小莉:在这里待了多久? 白春礼:我是第一任主任也是兼职,从开始组建到这儿,现在已经有六年了。 吴小莉:六年的时间了。 解说:白春礼,1953年9月出生,辽宁人。17岁那年,白春礼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后来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他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学位,归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科技实验室。43岁的时候,白春礼成为了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副院长。2011年2月28日,白春礼正式就任中科院第六任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我们到目前为止一共六任院长,郭沫若是第一任。 吴小莉:是,都是大家。 白春礼:到我这儿是第六任,所以说咱们实际上成立了63年了科学院,跟郭沫若同龄。郭老担任院长比较久,一直到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钱学森是回国以后,在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所,他担任第一任所长。 吴小莉:钱老您相信也是很有感情的,您在美国的研究机构,是钱老曾经待过的? 白春礼:对,加州理工学院还有喷气推进实验室。 解说:位于美国洛杉矶郊区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是美国太空探索和火箭发射研究的先驱机构。当年,钱学森曾经在此创下辉煌的业绩。钱学森回国之后,美国政府一度不允许中国人进入该实验室。白春礼以他的实力成为这块领地上第二个来自中国的科学家。1987年,正值出国潮在中国大陆最火热的时候,白春礼选择了回国,然而两地科研环境的差异却让他有些水土不服。 白春礼:刚回国的时候,我记得我为了争取科研项目,我写了这么厚一摞的PROPOSAL(申请书),去申请项目,只有其中一份起了作用。 吴小莉:写了多少份? 白春礼:反正这么厚,当时电脑还不行,还都是手写的,这么厚一摞的申请报告。 吴小莉:只有一份得到了结果。 白春礼:对。 吴小莉:所以您也做过周六周日的科研人员,周一到周五都写报告。 白春礼:晚上,包括晚上的时间。 吴小莉: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他们应该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科研最关键的骨干人物,却很多的时间就花在这样的一些工作上,现在是不是确实还是有这样严峻的问题。 白春礼:这个可能也是目前科技人员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之一,就是花在这个非科研时间比较多,所以我们院里头呢,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解说:调查显示,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够保证3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从事科研活动,其他时间则忙于在申请经费、评审考核和申报评奖上。为了申请一个项目,课题组通常从准备申请、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的时间。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吃了上顿没下顿”,课题组的生存又成为问题。面对如此的恶性循环,白春礼上任伊始就提出,要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活动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并且把解决措施直接指向科研经费管理。 白春礼:我们院里头原来有一笔经费,我们叫重大方向性项目。我们去年改革了,把这个项目这个钱,院机关不再管了,也不需要科研人员跟我们申请,把这个钱直接给到所里来,让所长来把握这笔钱,如何的能在所里来进行支持。这样就减少了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这个时间。 吴小莉:到了研究所之后科研人员各个项目组是不是还是得要申请报告,跟所里头去申请。 白春礼:这个不一定,它这个完全由所里来考虑,因为其实所里学术委员会和所长,他们知道这个所里他们自己哪些方面应该给予重点支持,那么这样把钱给到所里来,所里就有一个比较调控的它的一个经费来支撑。 解说:白春礼告诉我,目前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性的经费各占50%。在他看来,应该适度的提高稳定性经费,降低竞争性经费,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像中国的“两弹一星”、“哥德巴赫猜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享誉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就得益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给予的长期稳定支持。 吴小莉:增加稳定性经费的支持,减少竞争性经费的支持(的比例),这样子的比例我们现在能够怎么样去改善它,改善的情况又如何? 白春礼:那么我也去调研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科研机构,比如说像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大的国家科研机构,它的科研经费,基本是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它不是靠竞争来,因为它要完成国家给的赋予的任务。那么它这些人员,他就不一定每天忙着要写这个申请报告,项目的报告还要接受评估,评估他要接受的,但是评估的频次是有一定要求,不会特别的频,所以这一点上,我们也希望将来这种国家科研机构,这个稳定支持项目比例啊,能够要有所提升,现在在50%,我们希望能够至少能够到,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困难了,到90%很难,比如能到70%、80%这样子,这样就会大大改善这方面的情况。第二个方面呢,就是我们也希望研究所,我们不要以项目的多少来论英雄。这个实际上在国内也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说有时候考评的体系和指标体系啊,它把你承担了多少项目,尤其什么类别的项目,也作为你的绩效的一个考核指标。所以这样也会造成了有一些人争取项目,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工作的,科研工作需要花这个钱,而是说这样一个国家项目,如果我不去争取,不承担不作为首席科学家,那么他在评估绩效方面,他就会占有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使我们的科学家更多的关注于你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它的影响,它的重要性,它科学的重要性,它对于国家战略需求,这方面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吴小莉:作为中国科研实力“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拥有12个分院、一百家直属研究机构、一百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络,全院的科研人员达到五万多人。众多的研究机构,造成了研究所布局项目重复、同质化等问题。曾经,有三十多个研究单位都在进行生物质能的研究,虽然彼此可能有别,但重复在所难免。对此白春礼曾经直指,有的研究所重视争项目,争到项目之后找人,找来人后就得养人,养人就得继续争项目,形成一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解说:为避免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2011年,中科院要求各研究所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本所未来五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白春礼:比如生物我们有15个研究所,化学我们有15个研究所,它可能有很多工作是重复的,但是我们通过“一三五”的布局呢,就说要求每个所至少那个“三”,那个三项重大突破,不能所与所之间搞的一样,必须把它重新的来进行布局和调整。 吴小莉:我们是不是也看他们的“一三五”计划,是不是确实合理分配,我们才会来把我们的经费更好的设置到不同的所里去。 白春礼:对,你说的对,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每个所自己根据所里的科研的任务,科研的它的布局,来决定每个所“一三五”。 吴小莉:科学院的“一三五”计划是不是在去年都已经送上来了,看起来有没有真正重复去发展的情况。 白春礼: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开始各个所可能搞的工作可能是相近相同,那么它报到院里来以后呢,我们院里我们重新有一个评价,每个分管的副院长和各个业务局,再组织些专家帮助他们来评议,那么这样有些做一些调整,而且帮助他们不断的修改,明确你的主攻方向。 解说:提到SCI,科学引文索引,世界上搞科研的几乎无人不晓。作为全球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个,SCI囊括了世界上最主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期刊。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国内地之后,发表SCI论文数的多少,成为了一个与拿学位、评职称、和经费申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金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前程。 吴小莉:有人觉得现在的绩效很多量化,有一些科研的单位,或者是说项目组,带研究生,毕业必须要有六篇论文,所以这个论文就变的是个量化的东西,这么短的时间,真正能够出好的论文,或者是成果吗? 白春礼:你说的这个也非常对,这点呢,也是大家所诟病的一个方面,就说以前呢,我们有些单位啊,它这个评价是把这个论文作为一个唯一的和重要的评价指标,评价人也好,评价一个研究所它的绩效也好,有的时候就数它一共发了多少文章,尤其说SCI文章,就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那么把这个文章的数量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这样呢带来一些问题,带来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大家可以为了多发文章,他可以就把这个文章把它尽快给发了,他不太可能选择一些有风险性的,创新性极强的课题去做。难的课题就不想问津,而且希望能够做容易得到成果的,容易得到结果的这样的课题,所以这样带来一个不太好的一个导向。所以我们作为科学院的研究生院,我们在4年前,不只4年,可能还要5年前就已经明确规定,我们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对于他毕业不要求论文发表,如果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认为你的学院研究生,你在学位论文期间,你已经得到了相应锻炼,你的成果已经足以毕业,就可以毕业,不是把论文作为硬性的指标要求。 解说:白春礼告诉我,在对研究所的评价体系方面,中科院也完全改变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方式,建立起了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 白春礼:我们去年开始一个新的叫重大产出导向评价体系。那么看你这个著述的成果,它的科学意义如何,它的学科领域的影响如何,国际上对它是不是认可,开辟了新的方向,解决了新的理论,这是作为基础研究的。如果作为应用研究,那看你这个成果出来以后,能不能够解决关键的,这个比如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比较关键的科学或者技术问题,是不是能够带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不是解决了国家安全和这个重大的公益性的问题,所以这些我们有一个这样的评价标准。 吴小莉:可以说是更个性化地去看它的绩效,而不是这种量化的方式。 白春礼:对。 吴小莉:现在有没有一些好一点的这种反馈回来? 白春礼:其实我们以前呢,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基础研究的研究所,请一些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来进行评估,来进行诊断,比如说第一个是对你科学价值的评估,而不是说看你有几篇文章发表,看看它对科学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个呢,是一个发展态势的评估,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呢,帮助研究所来确定方向,看看它的发展态势如何,这样帮助研究所提高它的管理的水平。那么如果说是应用研究,我们也请院外的专家,我们尽量请一些用户来参与评估,而不是自己,自娱自乐,自己找一些自己的专家来评自己的。 白春礼:其实你看后面楼虽然很破旧,但是那个楼是当时中关村第一栋楼。 吴小莉:就这栋,灰色的? 白春礼:对,很破旧。 吴小莉:很古老? 白春礼:高能所,高能物理研究所。 吴小莉:这是第一栋? 白春礼:第一栋楼,中关村科学城的最早起源应该还在这里。 吴小莉:曾几何时,中关村曾是隶属于北京海淀镇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纷纷搬至中关村地区办公。1980年的一天,中科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也是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在物理所的一个破旧的仓库,创立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企业。自那以后,中关村的历史被彻底改写,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高墙,包括联想、四通、科海、京海等知名的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来自中科院。从此,各种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中关村的大街小巷,闻名遐迩的“中国硅谷”由此诞生。 白春礼:1980年12月,是我们物理所的一位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创立了第一家民办企业,科技实体,所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与中关村科学城的建立还早,他们是吃螃蟹第一人,下海第一人,是高级科学人员下海第一人,那联想集团,这是科学院我们计算所所建起来的,当时全资的一个所办公司,现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所以1990年在香港上市了。 解说: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成功范例。即便如是,科学研究与经济的脱节问题,仍在诸多方面困扰着当前的中国。2012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重申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一个月后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温家宝再提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吴小莉:科技创新大会当中对于经济和科技这两层皮能够更紧密地结合也是再一次被提出,而这方面中科院其实走得很早, 白春礼:这方面科学院一直很重视,我们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刚才我们看到展览比如说联想,这是科学院我们最早是研究所建立一个企业,现在发展成为了国际化的大企业,像我们在成都生物所,为基础建立的地奥公司,他们也是发展非常好,做中成药,今年地奥公司,地奥心血康在欧盟上市,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治疗性药物能够在国外上市,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多药物基本是靠进口的多,我们自己的药物能够在国外作为治疗性药物上市,在欧盟上市经过严格审查,这个很不容易,说明我们自己的创新的成果转化成一个产品真正能够造福人类,当然除了两个有代表性科技公司之外,像2011年科学院,我们这种院所办的这种企业,它的营业收入大概在将近3000亿,这也是很大的数值了。 解说:虽然中科院下属企业得以顺利将科研成果转化,然而在整个社会层面,经常会有科研成果面世,但企业无法应用;而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研究人员并不能很好解决。 白春礼: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我们院里,几乎所有从事半导体照明的这些研究所来开会,同时我们又请了国内上市了的,从事半导体照明的企业一起来,大家来对接,研究所说我们该做什么工作,企业说我们现在目前产业化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在这过程当中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那么要使企业的需求和我们研究的这种的兴趣的方向能很好的对接,因为半导体照明,它完全是一个应用型的项目,我们全世界都很关注,能源方面它是一个节能的,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这方面我们自主的专利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占优势,但这方面我们怎么能够迎头赶上,怎么使我们研究工作能够更多能够解决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 吴小莉:在这次的对接活动之后,有没有什么样的例子发觉,特别把某一研究所的研究跟某一企业已经很好的对接起来了? 白春礼: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我们专门委托了一个人就从事这方面的,我们高技术局,我们的基础局,我们的院地合作局三个局共同来做这个工作,所以它根据企业需求,也引导了我们有些研发机构呢它调整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有通过我们像我们半导体成立整个产业联盟,它使企业更多参与我们前端的研发工作,这样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模式。
个人分类: 消息篇|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白春礼在国科大首届开学典礼致辞
xpsunz 2012-9-8 01:05
亲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和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 今天,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即“国科大”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站在这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国科大全体师生必将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投身科研实践、书写创新篇章、创造光明未来! 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能有机会见证这个历史性时刻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在此,我代表中国科学院,代表国科大的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诚挚祝贺,向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老师们: 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发展宗旨,始终站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前列,承担起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三位一体”使命。从60多年前发展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到10多年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们都是探索者和先行者。我们的学校在“科学的春天”里诞生,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伴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的深入实施,一路走来,不断成长。 我们的国科大,“年轻而成熟”。我们的“年轻”,因为学校刚步入了而立之年;“成熟”,是因为继承了中科院60余年的辉煌与光荣,我们是追随钱学森、郭永怀、王大珩、华罗庚、黄昆等这些功勋先辈们的后继传人!“年轻”充满着活力,“成熟”意味着步履坚定! 我们的国科大,将高扬“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旗帜。科教融合,是中国科学院建设“研究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发展架构的重要体现;坚持“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是国科大的发展之基和优势所在。育人为本,是办学办校的宗旨;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是国科大的理念核心和责任所在。协同创新,是国科大的鲜明性格和特色所在。服务国家,是国科大的神圣使命和价值所在。 我们的国科大,将继续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努力在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办学过程中,为国家培育一批又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远离浮躁与虚名,不与别人攀比,更注重内涵发展与精神塑造,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牢牢坚守的根本职责和使命! 我们的国科大,将面向世界、前瞻未来。在今天的新同学中,有留学生的方阵,还增加了“中丹学院”的队列,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全世界更多的青年才俊在这里汇聚,探索全球科技之前沿、博取各国文化之精华,共同建设全人类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同学们,看到今天的你们,就想起30多年前的我自己。那时的我,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那时,我们的学校刚刚成立,条件简陋,没有像样的校园校舍,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拥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并且,从毕业至今这么多年了,在这个校园里萌生的志向和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当年,周光召老院长就在这个校园里,对着集会的同学们说过一句话,“我希望,你们当中能够有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诺贝尔奖!”喧闹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沉思。快30年了,周院长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今天,我把承载着中国科技界几十年夙愿的这句话,送给你们! 当你们迈进了国科大的校门,可能会觉着这个大学的院子太小、太挤、太精致。这里的宿舍还很简单、操场不够宽敞,食堂饭菜也可能不很如意。但是,这个校园中的每一个石阶、每一条绿荫小道,都可能曾经留下过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的足迹。你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老院长期待的目光、严济慈老院长慈祥的微笑;你们可以听到大亚湾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故事,还有量子通讯跨越百公里距离的传奇,更有神舟征天、蛟龙探海背后的秘密。你们一定觉得,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从今天起,你们的未来已经与中科院、与国科大,紧密相连,将要开始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一年之后,当你们回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个研究所,将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在广袤的国土、壮丽的山河、蔚蓝的海洋、深邃的太空,用科技创新的贡献,写下人生壮丽的宝贵篇章。 自2001年以来,我一直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长,不管工作再忙,每年都会来到这个草坪,参加新生开学的盛典。今天,作为学校更名后的首任校长,也作为老师和学长,我想对同学们再谈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满怀激情。理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大志向、大目标,才能取得大成就、大成功。激情,是一种坚守的力量。满怀激情,才能坚守理想、执着追求;满怀激情,才能热爱生活,学会感恩。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立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定志向,永远保持昂扬的激情,担当社会责任,铸就美好人生。 第二,希望同学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学习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获取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本身,就是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你们将面对更多的学习科目、更快的学习进度、更自由的选课权利、更开放的教学形式、更多样的考核方式。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懈追求真知真理;你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不但要学会传播知识,更要学会创造知识。 第三,希望同学们修身养德,学会做人。中国古话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我们常说,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是第一位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和修养的砥砺,要踊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要人格健全、积极向上、胸怀博大、勇于担当。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顺利、学业有成! 值此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也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2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函
热度 6 liqiangbj 2012-8-3 16: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函   教发函 106号      中国科学院:        根据你院《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的请示》(科发人教字 127号) 事项,经研究,我部同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议中国科学院 撤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详细内容请见下一篇博文哦 注:作者同意此文著作以CC-BY-SA-3.0和公有领域的方式做公开授权。
5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白春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首任校长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7-26 08:59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首任校长,据说这是中国大学中第一位正部级校长,北大清华浙大等的校长也只是副部级官员。 在此之前,白春礼院长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他现在出任中科院大学校长也算是水到渠成吧。
4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白春礼院长参观亥姆霍兹多个科研中心并访问其他数家单位
热度 1 Helmholtz 2012-7-1 23:03
中科院白春礼院长参观亥姆霍兹多个科研中心并访问其他数家单位
经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邀请,在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的陪同下,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率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欧洲处副处长房强和国家纳米中心副主任赵宇亮教授在6月24日至27日之间成功访问了亥姆霍兹在慕尼黑与柏林的三家科研中心、马普总部以及德国acatech国家工程院等多家机构。 25号上午,中科院代表团一行访问了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HMGU(暨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http://www.helmholtz-muenchen.de/en . 该中心科技主任Wess教授以及行政主任Blum率多位科研人员热情接待了代表团,并向代表团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架构、科研重点以及当下几项主要的对华科研合作项目以及正在申请中的亥姆霍兹-中科院联合伙伴团队项目。HMGU从科研定位上来看近似于美国NIH下属的医学研究院,共有工作人员1800多人,其中近800人是科研人员,年度科研经费大约是1.8亿欧元,主要从事除癌症之外的跟环境因素相关的健康研究、尤其把糖尿病、肺病的结合研究作为重点。该单位对于跟中国伙伴联合开发新药以及进行临床前的药性检验有很强兴趣。该中心主任Wess教授将在今年秋天专程来华走访潜在合作伙伴。 25号下午,白春礼院长一行又访问了同时是马普学会下属研究所之一同时又是亥姆霍兹联合会成员之一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 http://www.ipp.mpg.de/ippcms/de/index.html (IPP的人事任命以及部门管理是在马普学会,而IPP的项目管理以及科研经费论证落实则在亥姆霍兹体系。)IPP成立于1960年,主要从事等离体物理的研究,目前有员工1100多人,拥有在Garching以TOKAMAK方式运行的ASDEX upgrade以及地处Greifswald的星式 Stellarator聚变研究装置。IPP与中科院在合肥的等离子体物理所以及隶属原子能总公司的西南核物理研究院有多年的科研合作关系。因为中科院合肥IPP刚刚获得EAST工程的升级项目,白院长受到IPP所长Guenter教授等人的热情接待,中国近些年在聚变领域的巨大投入以及快速进步引起了德方同行的高度关注。白院长也向中德双边的科学家详细询问了中德双边的技术差距、等离子体密度与温度的水平、关于内衬材料的选择考虑等技术问题。 26号上午,白春礼院长一行访问了德国马普总部,并与马普主席Gruss教授就中科院与马普的“骏马计划”进行了交流并签署了合作协议。据悉,中科院在2011年成功引进了8名外籍千人,而与马普合作的“骏马计划”将利用中组部、外专局的经费专门吸引马普学会120多位青年科学家组长以上的优秀科学家在中科院落户设立优秀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将能获得600-700万人民币的科研经费支持。 26号下午,代表团从慕尼黑飞往柏林。当天晚上,白春礼院长访问了德国国家工程院acatech,受到acatech主席、Helmholtz联合会副主席、亥姆霍兹波兹坦中心暨德国地学中心GFZ主任Huettl教授的热情接待:http://www.acatech.de/. Huettl教授向新当选acatech院士的白春礼教授介绍了2008年才新成立的、作为德国政府的学术智囊团、工程技术界代言人以及促进学术与产业结合的acatech的组织架构、经费来源。 acatech现由380位具有国际威望的工学专家组成的院士成员另外还一个由德国重要学术科技机构主席(如德国科学基金会、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茨联合会等)、9所最著名工科大学校长、约70位德国重大企业家代表以及具有政治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德国重要基金会联合组成的100人的元老院Senate。acatech的经费三分之一来自德国联邦以及16个州政府、三分之一来自元老院的企业家会员赞助、还有三分之一来自竞争获得并承担的课题项目。 白春礼院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acatech的院士证书,并承诺作为会员将在加强两院之间的交流以及在重大学术问题研究领域的联络、开展联合课题等方面加强合作。 27号上午,白春礼率领的中科院代表团访问了亥姆霍兹柏林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HZB在柏林Adlershof的园区(还有一个拥有中子源的园区在Wansee)。 HZB的科技主任Kaysser-Pyzalla教授介绍HZB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研究工作: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index_en.html 。HZB共有员工1100多人,其中800多人在Wansee,300来人在Adlershof。作为开放的国家实验室,HZB每年向来自近40个国家的近3000名科学家提供科技此后德方代表引导代表团参观了在此园区的主要大型装置同步辐射源BESSY II并访问了一个同在园区内的薄膜硅基太阳能材料研究所。 此外,中科院代表团在德期间还分别在25号晚上受到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总领事的晚宴以及27号中午在中国驻德国使馆大使的午宴邀请。虽然由于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Mlynek教授生病,原订于26号上午的碰头会未能成行,但双边对于加强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充满信心,正在审理双边联合科研团队项目将于9月初揭晓。 总之 此行极大地增加了中科院院长以及国际合作局领导对德国尤其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了解。27号下午,白春礼院长由房强陪同飞往冰岛继续科技外事访问,吕永龙局长以及赵永亮副主任则直接乘国航由法兰克福返回北京。 6月24号,刚刚抵达德国的中科院代表团一行在从机场去宾馆的路途中,在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合影 在周日餐后散步的路上,在慕尼黑街头巧遇来欧洲度假的沙特阿拉伯科技部长一家老小。 白春礼院长与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主任G. Wess教授在报告会之前合影 中科院代表团一行四人与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科技主任Wess教授以及行政主任Blum先生合影 亥姆霍兹成员、马普学会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S.Guenter教授在介绍IPP的ASDEX装置模型 IPP所长Guenter教授在向白院长介绍Stellator系统的工作原理,站在背后的是两位在IPP留学的中方科研人员 IPP的科学家在ASDEX upgrade的装置现场做讲解 马普学会主席Gruss教授以及马普学会秘书长在与白春礼院长签署双边“骏马人才计划”后握手 由亥姆霍兹联合会代表拍摄的中科院与马普学会骏马计划协议签署在场代表的合影 白春礼院长从acatech主席、亥姆霍兹联合会副主席Huettl手中获得acatech院士聘书 (380名院士之一) 白春礼院长介绍中科院以及中科院在政府决策中的智囊作用,希望未来加强两院合作与交流 亥姆霍兹联合会柏林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主任Kaysser-Pyzalla教授在同步辐射BESSY II接待白春礼院长一行 中科院代表团、中国驻德国使馆科技处在结束亥姆霍兹柏林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访问后与德方代表合影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4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
whyhoo 2012-6-16 12:52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历时五天,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闭幕了。 在本次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报告,刘延东国务委员也作了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与会院士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报告精神,审议了学部主席团及各专门委员会、各学部常委会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学部未来的工作思路和今后两年的工作重点。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部常设领导机构成员,颁发了201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学部学术年会,并首次实现了学部学术年会的网上直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会议开得很成功,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一次学术氛围浓厚、团结和谐奋进的大会。 过去四年来,第六届学部主席团继承和发扬学部的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广大院士,全面推进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学部和院士队伍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为学部工作的未来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代表第七届学部主席团,向上一届学部各常设领导机构成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各学部的讨论中,很多院士提出,每两年的院士大会,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作重要讲话和报告。如何抓住两院院士大会的契机,进一步发挥学部在全国科技界的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加强。下面,我就进一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做好学部工作再谈几点意见。 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努力发挥广大院士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努力发挥学部的学术引领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大家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温家宝总理希望各位院士为我国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贡献聪明才智。刘延东国务委员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加强”,即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先导技术研究,这正是广大院士都在从事的工作。在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报告座谈会上,有院士提出,中央再三强调创新,说明创新还不够。虽然在“三个加强”上大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和国家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不断做出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是大家的本职工作,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大幅减少社会活动,保证科研工作时间,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把创新能力搞上去。在各学部的讨论中,有的院士提出,学部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发挥在全国的学术引领作用,我认为很重要。各学部常委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研究更深入一些,思想更解放一些,眼光更前瞻一些,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在座谈会上也有院士提出,我们应该做类似温家宝总理提到的美欧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的战略研究工作,我认为很有道理。对科技革命的可能方向以及可能带来的产业革命的预判,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而不是再次丧失机遇,这也是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要发挥学部的多学科优势,以科学家求实的态度,同时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提升我们的前瞻能力,做出比欧美一些学者更加有科学依据的战略判断。后一项工作可由学部主席团相关专门工作机构来统筹协调,作为重点来抓。 二、坚持以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为主线,加快建设适应思想库要求的研究机制和运行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大家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作用。温家宝总理也希望我们要多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刘延东国务委员也多次就中国科学院建设国家高端思想库和智囊团提出过系统和明确的要求。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学部建立以来,我们在国家科技规划、国家科学体制和组织体系建设等重大科技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咨询建议和科学依据,对社会公众关注的涉及科技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引导。在座谈会上,有院士提出,温总理举的三个案例都是工程院为主做出的,我们咨询项目的体量与工程院相比太小,支持强度小,应该更加集中一些。也有院士提出,我们搞重大咨询要更加开放一些,联合更多的力量。我认为这些意见都很重要,请咨委会认真研究。这里有顶层设计的问题,也有机制问题。要建立开放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吸纳社会各界的思想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提升咨询工作的针对性,扩大咨询工作的影响力。要建立适应思想库要求的研究机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思想库的成功经验,采取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展咨询研究,建设相应的研究团队和平台,开展活跃的科学讨论,进行严肃的科学评议,提升决策咨询的科学性,保证咨询工作的高质量。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快学部研究支撑体系建设。 三、坚持以发现、培养和提携人才为己任,促进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大力加强学部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大家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他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提携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了我们今后人才工作的方向。温家宝总理也希望我们把培养发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各学部讨论中,大家谈了许多我国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意见很中肯,很深刻,但需要进一步归纳,希望新成立的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认真梳理一下,聚焦几个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重点是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我认为,还应该开展一些比较基础的研究,例如我在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集成和总结大家多年来培养人才的经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又如我们要结合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对我国的科技人才情况乃至国际上的相关情况做一些细致的分析,为国家各类人才工作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做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科学人才调查,包括留在大陆的科学人才,也包括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历史证明,这项工作对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带有奠基性,也为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四、积极促进,身体力行,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大家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温家宝总理提出,必须系统地对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和科技组织结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报告中指出,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即将发布实施,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科技体制改革与我们每一位同志紧密相关,大家要身体力行,做改革的促进派,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仍不适应”和《意见》中提出的“五个方面的突出任务”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座谈会上有院士提出,学部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重大咨询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议选择几个重点问题深入研究,提出更加可操作的建议或解决方案。我建议科技体制改革重大咨询项目组再接再厉,继续搞下去,延伸成一个系列研究,每一项研究针对一个重大问题搞深搞透。 这里我还想谈谈与学部建设相关的两个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问题。在会议期间大家对两院18位院士组成的院士专家组提出的研究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看这项工作也要有步骤地进行,这次大会主要是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会后院士专家组要进行系统地分析梳理,求同存异,充分吸纳多数人、有共识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我院要与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一起,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和决策程序积极推进,这是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要圆满完成。 二是“三位一体”问题。“三位一体”是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发展的组织构架,也是我院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工作报告中从学部工作的有关方面提及到这个问题,这里我想再从中国科学院整体发展的角度谈一些想法。“三位一体”是中国科学院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学部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有利于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也有利于中国科学院这支科技国家队更好地站在国家全局的立场上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有利于“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的落实。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大科学院”、“小科学院”,我看只有一个中国科学院,这就是“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科学院。我多次说过,不管院士们的工作岗位在哪里,都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一员,大家要有主人翁意识。广大院士工作在各条战线,这是中国科学院开放办院的重要基础,我们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也有利于促进改变我国科技体制实际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至上的不正常局面,有利于促进科学与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协同创新。“三位一体”也需要机制的保证,我们一直在推进国家决策咨询的制度化、程序化,我看可在中国科学院先做起来。中国科学院最近专门发文,要求院属各研究机构切实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各研究所和广大科研人员反映良好。这次工作报告中提出学部要承担起全院学术委员会的重要职责,这有利于加强全院学术委员会系统的统筹协调,对于全院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重要科技决策,要逐步建立听取学部咨询意见的程序,院级科技评估工作要请学部积极参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部组织了对相关领域院属研究机构的评估,对这些研究所的科技布局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有重要影响。当然,“三位一体”也意味着要加强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对学部工作的支持,包括学部研究支撑体系、院士联络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对学部国际合作的支撑服务工作等。 各位院士,同志们! 这次大会闭幕以后,希望大家继续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在各自的岗位上加以贯彻落实;也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大会的精神,在学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把学部工作搞得更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www.cas.cn/xw/zyxw/201206/t20120616_3600674.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称号与物质利益 院士与物质利益
WuchangZhang 2012-6-15 06:05
节选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495.shtm “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就是要明确定位,正视问题。”白春礼说,这项工作有四个原则:一是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挂钩;二是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三是明确推荐人的权利和责任;四是为院士团体实现其功能定位,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提供制度保障。白春礼表示:“今年要在广泛听取全体院士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专题研究报告和总报告的起草工作,并适时上报。”
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淀下来的才是金子——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hitech 2012-1-4 13:25
沉淀下来的才是金子——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张琨 单晓钊 一个自强的民族,必须对新兴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兴趣并努力实践。任何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如果没有公众积极的参与、理解,尤其是企业界的参与,那么先进的科技将永远留在象牙塔中。纳米科技需要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刊记者: 从十几年前一拥而上的“纳米热”到后来淡出大众视线,再到近几年对纳米技术的关注再次升温,纳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可说是大起大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纳米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白春礼: 纳米科技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前沿交叉科学和技术领域。应该讲 ,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角度看,纳米科技并没有“大起大落”。 2011 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长达 500 多页的《纳米 2020 :面向社会需求的纳米技术——回顾与展望》:“纳米技术已被确认为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可与电力、生物技术和数字化信息革命相媲美。 2001 年至 2008 年间, 科学发现、发明、纳米技术工人的数量、 R & D 经费以平均每年 25 %的速度增加。纳米技术产品的全球市场价值在 2009 年达到约为 2540 亿美元。” 而且过去 10 年,世界主要国家一直在持续支持纳米科技的发展,据上面文献的资料:“全球纳米技术研发资金总额从 2000 年的约 $ 12 亿美元(其中美国 3.7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150 多亿美元( 其中美国 37 亿美元)。 2000 年到 2008 年,美国联邦政府在纳米技术的投入占联邦总 R & D 支出的比例从 0.39 %增长到 1.5 %。美国联邦政府对纳米技术研发的人均支出,从 2000 年的 1 美元增长约为 2008 年的 5.7 美元。日本 2008 年人均 7 美元,韩国人均 6 美元左右。” 1999 年美国政府第一个提出关于纳米科技的倡议,所以美国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投资很大。欧洲和日本的投入也很大,后来还有印度,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也加大了投入。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 2000 年底,我曾经在国务院的科技领导小组的讲座上,介绍了关于纳米科技的发展状况。我国纳米科技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国际影响大,主要是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界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的结果。 从公众关注程度这个角度看,的确有你提到的“大起大落”现象。我想一个自强的民族,她必须是对新兴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兴趣并努力实践的民族。纳米科技是 21 世纪最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前沿科学技术,因此引起我国公众的兴趣,是好事。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任何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如果没有公众积极的参与、理解,尤其包括企业界的参与,那么那些先进的科技永远就留在了象牙塔。纳米科技的发展也一样,它需要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那段时间大家比较热衷谈纳米,可能除了电脑、基因,纳米也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排在前三位了。但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可能知道“纳米”这个名词,但是纳米究竟是什么,很多人是很模糊的,包括早期市场上一些标注“纳米”二字的产品,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科技的产品,炒作的东西比较多,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尤其是概念上的不清楚,常常会严重损害了新兴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常言说,沉淀下来的才是金子。所以,我相信这种炒作的东西最终会随着泡沫的破裂而消退。学术界对于纳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却一直在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比如,在科学家们不懈地探索下,不断突破理论瓶颈和技术障碍,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和光电等物化性质逐渐清晰,使纳米科技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展现出比宏观材料更好的独特性质和功能,因此受到了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国防、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纳米科技与产业领域的联系逐步深入,纳米科技真正进入到“实用”阶段。纳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纳米科技的发展情况与目前很多新兴科技的发展情况类似,例如互联网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我国纳米科技的研发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目前我国在纳米功能材料、器件设计与构建、“自下而上”的关键技术与基础研究的主流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方位、分层次的战略布局。我国作为参与推动纳米科技全球性发展的主要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纳米科技研发工作。 2006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中将纳米科技作为我国“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纳米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以及科学院对纳米科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布局。目前在纳米科技有望突破的诸多领域我国均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如在纳米材料领域我国优势比较突出,整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纳米表征、纳米生物安全、纳米催化等领域基本与国际同步;纳米器件研究的部分工作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纳米生物与医学研究水平迅速提高。 1998 ~ 2007 年期间我国纳米科技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位于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建立 3 个国家级纳米科技中心,在北京建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天津建立了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在上海建立了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的多个研究所和很多高校也建立了 70 余个纳米科技研究平台。 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根据我们现有基础,在各学科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尤其是加强纳米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 重大应用为导向,进一步推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在能源领域,加强纳米科技在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力防“污闪”涂层材料、聚合物微纳米球驱油等方面的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强纳米科技在新一代超薄、柔性和大面积光电集成器件、新型纳米环形磁随机存储器、光电探测器件等方面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加强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药物靶向输运,以及具有个性化治疗前景的低毒性多功能纳米药物等方面的应用;在环境领域,加强在自然水体(包括饮用水)污染的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基于纳米材料和结构的新一代打印制版技术研发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开展纳米技术检测标准及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另外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加重视纳米科技的科普工作,公众对纳米科技的正确理解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有关纳米科技的科普工作应与研究项目同样应受到重视。例如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已对项目承担者的科普工作有了一定要求,不仅要求要有学术报告,也要求有科普文章……
3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春礼为“第六次科技革命”背书
热度 6 xcfcn 2011-9-23 09:29
白春礼为“第六次科技革命”背书
白春礼为“第六次科技革命”背书 白春礼:我国科研人员要勇做新科技革命领头羊 哈哈,何传启“大忽悠”居然成功了。 链接: 围观“ 第六次科技革命” PS :路甬祥主导的 《 创新 2050 :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 》 被抛诸脑后
个人分类: 杂论|61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责任与奉献——白春礼院长在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alick1 2011-9-4 00:14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金秋九月的第一天,风清气爽,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为2011级的新同学们,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中国科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5415名博士生和7275名硕士生的2011级新同学们,表示我们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早在1951年中科院就招收了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并占了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在30年前国务院颁布《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之后,中科院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目前,我们研究生院的在读研究生规模已超过3.8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8%。 大家知道,中国科学院诞生于1949年11月1日。六十多年来,中科院一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科学院雄厚的科研基础,教育培养覆盖了众多学科领域,科研实践独具优势,科学大师群星荟萃,还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世界科技前沿的“嫦娥飞天”、“龙芯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化和高起点的选择,也提供了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 大家知道,我们研究生院的广阔校园,延伸至遍布神州大地的110多家中科院研究所。由320余位院士领衔的10400余名指导教师,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导师队伍;近200个国家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丰富的科研场所。还有,学校的博士生合唱团、研究生记者团、志愿者支教社等,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同学们铺设了高层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 传承和弘扬中科院“科学、民主、唯实、求真”的优良传统,研究生院形成了“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研究生院最大的办学特色;崇尚科学民主、尊重学术自由、信守科研道德,以及鼓励质疑和创新、宽容挫折及失败,是我们的培养理念。同时,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的尊重,并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创新的能力,提高思辨智慧、扩充世界眼光,尽享“致大尽微”的深刻、“物我两忘”的超越。 当前,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在担负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骨干引领职能。去年,国务院批准了中科院的《创新2020》战略规划,再次赋予了我院“出成果、出人才”的引领重任;要求我院继续在自然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应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三个方面,进一步作出创新跨越的新贡献。 我们研究生院,加上中国科大,中科院已拥有着5万余名的在读研究生队伍。这支庞大而充满朝气的队伍,既是我们培养的、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科技未来的骨干后备军,也是当前我院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同学们在进入中科院之后,将切实地融入到科技创新的现实工作中,并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开展实实在在的科研实践,经过学习和锻炼、得到成长和发展。我祝愿你们学习顺利,更期望你们刻苦发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科学殿堂、无愧于你们的青春人生!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向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与中科院及研究生院密切相关的故事,既映射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民族的伟大崛起,也鲜明地体现了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和奉献精神。 大家也许听说过,我们研究生院外语系有一位传奇人物,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德高望重的李佩教授。说她“传奇”,既因为她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贡献,也因为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他们俩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励志榜样—— 郭永怀和李佩,均先后就读于北大和西南联大,并留学美国。在抗战期间,郭永怀立志“科学救国”,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学公派生,于1940年赴国外深造。李佩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在1941年毕业后,就职于重庆中国劳动协会,从事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儿所的工作。抗战胜利后,李佩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校场口事件等多个进步群众运动;还曾冒着危险,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国际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 留美期间,郭永怀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当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时,他却郑重声明“只是暂时服务”,将来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工作。1947年,李佩也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并随之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相遇、相恋,次年结婚。1951年,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也留校任教。他们夫妇在康奈尔大学的双双任教,生活稳定、待遇丰厚、成就骄人,令常人羡慕。 当1949年10月1日的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让钱学森、郭永怀这些海外赤子们,心潮激荡久久难平。他们归心似箭,渴望报效自己的祖国,深知新生共和国的急切需要。面对美国当局的反华高压和蛮横阻拦,钱学森夫妇、郭永怀夫妇并没有退缩,他们几番秘密相约商议,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回到祖国”!经过数年的抗争,继钱学森、蒋英夫妇1955年回国之后,郭永怀、李佩夫妇也于1956年带着女儿回到了祖国怀抱。行前,为了避免美方的纠缠,郭永怀故意在校友聚会的公开场合,把自己十几年的宝贵文稿,一份接一份地投入了篝火。但人们明白,“装在他脑子里的科学知识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将属于他的祖国的。 回国之后,郭永怀担任了中科院力学所的副所长,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著名开拓者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关键支撑者之一。从1960年开始,他负责了我国核工程的力学研究部分,并参与组织了武器化的试验。在青海高原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他深入到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原和戈壁,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们一起喝苦水、啃窝头、住帐篷,风餐露宿。在这期间,李佩一方面默默地支持着郭永怀严格保密的特殊事业,只知道他忙于科研、经常出差是在做重要工作,习惯了他说走就走的工作方式,从不多问;另一方面,李佩在 中国科技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潜心尽力地开展教学工作,还提出建议并主持创建了“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郭永怀在搭乘夜航专机从酒泉基地飞临北京机场降落时,因大雾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的唯一生还者,在昏迷醒来后的回忆中说,当飞机出现险情时只听到过有一声高喊,那句话只有四个字——“我的资料!” ……赶来接应的解放军战士们,在清理飞机爆炸燃烧的现场时,看到了格外引人注目、紧紧抱在一起的两具被烧残的遗体,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个胸膛间紧紧夹住了一个未被烧焦的公文包,战士们当场跪地痛哭。那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这个公文包被专门护送进到城里,在同事们打开它时,相关热核导弹项目的试验数据等重要技术资料文件,全部完好无损,在场者无不动容。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的称号。 在郭永怀牺牲之后,李佩却以非凡的刚毅坚韧,顽强地独自面对人生,继续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到1978年 研究生院 成立,李佩担任外语教学部主任,负责全校的外语教学。作为一名研究生院首批1978级研究生,我曾有幸聆听过她的教诲,她的严谨学风、严格要求,使得我们获益终生。从1979年开始,她不仅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出国留学工作,还支持和承担了 李政道 举办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留学生”(CUSPEA)招考项目,引领了当代中国的“留学潮”。在80年代初,李佩创办了国内首个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她的学术造诣和成功实践,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在1987年退休之后,她又发起了“中科院老年大学”、“社区 百家讲坛 ”等活动,并先后获得中科院“老有所为精英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退休至今已20多年了,李佩却一直关心着研究生院的教学改革,关心着校园的变化、教师的进步、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在2007年5月,中科院党组破例作出了一个特殊决定,授予时年89岁的李佩教授“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如今,在中关村的林荫大道,或者在研究生院的校园里,你们兴许会遇见这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老前辈…… 像郭永怀先生、李佩教授这样的故事,在中科院还有很多。正是以他们为杰出代表的英雄前辈们,或坚守国内,或出国留学,但都在责任使命的驱使下,紧紧跟随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发愤图强,书写了永载史册的辉煌篇章。我想,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变化,但前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朽精神——科学追求、民族大义、英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弘扬!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段故事,就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前辈们,并像他们那样,牢记责任和使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拼搏奉献中,争取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同志们,同学们,再过几天,将迎来我国第27个教师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是全院一万多名导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们辛勤努力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满怀感激和敬意,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问候和致敬!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2011年9月1日) http://www.gscas.ac.cn/site/158?u=59936 来源:
个人分类: 人生真谛|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责任与奉献——白春礼院长在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txy908253726 2011-9-1 21:42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金秋九月的第一天,风清气爽,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为2011级的新同学们,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中国科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5415名博士生和7275名硕士生的2011级新同学们,表示我们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早在1951年中科院就招收了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并占了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在30年前国务院颁布《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之后,中科院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目前,我们研究生院的在读研究生规模已超过3.8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8%。 大家知道,中国科学院诞生于1949年11月1日。六十多年来,中科院一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科学院雄厚的科研基础,教育培养覆盖了众多学科领域,科研实践独具优势,科学大师群星荟萃,还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世界科技前沿的“嫦娥飞天”、“龙芯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化和高起点的选择,也提供了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 大家知道,我们研究生院的广阔校园,延伸至遍布神州大地的110多家中科院研究所。由320余位院士领衔的10400余名指导教师,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导师队伍;近200个国家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丰富的科研场所。还有,学校的博士生合唱团、研究生记者团、志愿者支教社等,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同学们铺设了高层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 传承和弘扬中科院“科学、民主、唯实、求真”的优良传统,研究生院形成了“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研究生院最大的办学特色;崇尚科学民主、尊重学术自由、信守科研道德,以及鼓励质疑和创新、宽容挫折及失败,是我们的培养理念。同时,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的尊重,并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创新的能力,提高思辨智慧、扩充世界眼光,尽享“致大尽微”的深刻、“物我两忘”的超越。 当前,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在担负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骨干引领职能。去年,国务院批准了中科院的《创新2020》战略规划,再次赋予了我院“出成果、出人才”的引领重任;要求我院继续在自然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应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三个方面,进一步作出创新跨越的新贡献。 我们研究生院,加上中国科大,中科院已拥有着5万余名的在读研究生队伍。这支庞大而充满朝气的队伍,既是我们培养的、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科技未来的骨干后备军,也是当前我院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同学们在进入中科院之后,将切实地融入到科技创新的现实工作中,并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开展实实在在的科研实践,经过学习和锻炼、得到成长和发展。我祝愿你们学习顺利,更期望你们刻苦发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科学殿堂、无愧于你们的青春人生!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向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与中科院及研究生院密切相关的故事,既映射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民族的伟大崛起,也鲜明地体现了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和奉献精神。 大家也许听说过,我们研究生院外语系有一位传奇人物,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德高望重的李佩教授。说她“传奇”,既因为她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贡献,也因为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他们俩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励志榜样—— 郭永怀和李佩,均先后就读于北大和西南联大,并留学美国。在抗战期间,郭永怀立志“科学救国”,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学公派生,于1940年赴国外深造。李佩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在1941年毕业后,就职于重庆中国劳动协会,从事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儿所的工作。抗战胜利后,李佩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校场口事件等多个进步群众运动;还曾冒着危险,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国际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 留美期间,郭永怀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当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时,他却郑重声明“只是暂时服务”,将来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工作。1947年,李佩也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并随之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相遇、相恋,次年结婚。1951年,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也留校任教。他们夫妇在康奈尔大学的双双任教,生活稳定、待遇丰厚、成就骄人,令常人羡慕。 当1949年10月1日的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让钱学森、郭永怀这些海外赤子们,心潮激荡久久难平。他们归心似箭,渴望报效自己的祖国,深知新生共和国的急切需要。面对美国当局的反华高压和蛮横阻拦,钱学森夫妇、郭永怀夫妇并没有退缩,他们几番秘密相约商议,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回到祖国”!经过数年的抗争,继钱学森、蒋英夫妇1955年回国之后,郭永怀、李佩夫妇也于1956年带着女儿回到了祖国怀抱。行前,为了避免美方的纠缠,郭永怀故意在校友聚会的公开场合,把自己十几年的宝贵文稿,一份接一份地投入了篝火。但人们明白,“装在他脑子里的科学知识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将属于他的祖国的。 回国之后,郭永怀担任了中科院力学所的副所长,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著名开拓者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关键支撑者之一。从1960年开始,他负责了我国核工程的力学研究部分,并参与组织了武器化的试验。在青海高原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他深入到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原和戈壁,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们一起喝苦水、啃窝头、住帐篷,风餐露宿。在这期间,李佩一方面默默地支持着郭永怀严格保密的特殊事业,只知道他忙于科研、经常出差是在做重要工作,习惯了他说走就走的工作方式,从不多问;另一方面,李佩在 中国科技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潜心尽力地开展教学工作,还提出建议并主持创建了“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郭永怀在搭乘夜航专机从酒泉基地飞临北京机场降落时,因大雾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的唯一生还者,在昏迷醒来后的回忆中说,当飞机出现险情时只听到过有一声高喊,那句话只有四个字——“我的资料!” ……赶来接应的解放军战士们,在清理飞机爆炸燃烧的现场时,看到了格外引人注目、紧紧抱在一起的两具被烧残的遗体,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个胸膛间紧紧夹住了一个未被烧焦的公文包,战士们当场跪地痛哭。那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这个公文包被专门护送进到城里,在同事们打开它时,相关热核导弹项目的试验数据等重要技术资料文件,全部完好无损,在场者无不动容。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的称号。 在郭永怀牺牲之后,李佩却以非凡的刚毅坚韧,顽强地独自面对人生,继续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到1978年 研究生院 成立,李佩担任外语教学部主任,负责全校的外语教学。作为一名研究生院首批1978级研究生,我曾有幸聆听过她的教诲,她的严谨学风、严格要求,使得我们获益终生。从1979年开始,她不仅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出国留学工作,还支持和承担了 李政道 举办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留学生”(CUSPEA)招考项目,引领了当代中国的“留学潮”。在80年代初,李佩创办了国内首个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她的学术造诣和成功实践,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在1987年退休之后,她又发起了“中科院老年大学”、“社区 百家讲坛 ”等活动,并先后获得中科院“老有所为精英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退休至今已20多年了,李佩却一直关心着研究生院的教学改革,关心着校园的变化、教师的进步、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在2007年5月,中科院党组破例作出了一个特殊决定,授予时年89岁的李佩教授“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如今,在中关村的林荫大道,或者在研究生院的校园里,你们兴许会遇见这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老前辈…… 像郭永怀先生、李佩教授这样的故事,在中科院还有很多。正是以他们为杰出代表的英雄前辈们,或坚守国内,或出国留学,但都在责任使命的驱使下,紧紧跟随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发愤图强,书写了永载史册的辉煌篇章。我想,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变化,但前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朽精神——科学追求、民族大义、英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弘扬!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段故事,就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前辈们,并像他们那样,牢记责任和使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拼搏奉献中,争取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同志们,同学们,再过几天,将迎来我国第27个教师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是全院一万多名导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们辛勤努力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满怀感激和敬意,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问候和致敬!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2011年9月1日) http://www.gucas.ac.cn/site/158?u=59936
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科学传播履行人民科学院的历史使命
热度 4 jiahepeng 2011-7-10 12:19
摘 要 本文为我心目中的中科院征文作品。文章认为,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人民科学院的属性。而大力推动科学传播,是人民科学院推广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 然而, 目前的中科院宣传工作,成绩汇报重于提升民智,与人民科学院的定位不符。 如果要努力实现人民科学院的历史使命,必须强化科学传播工作,建立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做到传播科研进展与以科学解答和应对社会热点并重、并大力提倡科学公共外交。作为人民科学院,既要在科研上领导国家发展,同样要成为科学传播的国家队。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 要发挥科学技术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科学传播必不可少。 科学传播不仅仅是向公众传递科学进展,也是以科学精神武装公众和与社会其他资源互动从而实现技术转移的过程,同时,它也是让广大纳税人了解其税款在科研领域被如何使用、以及要求科学界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民主过程。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科学的旗舰,中国科学院在科学传播方面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 实际上,促进科学传播的要求恰恰与中国科学院要作人民的科学院这一历史使命不谋而合。历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要求中科院要做好人民的科学院,为人民贡献更大的科技智慧,这事实上即意味着中科院要把面向人民大众的科学传播工作做好。 这一点,历代科学院领导已经有清醒的认识,正如白春礼院长曾指出:历史昭示我们,一个缺乏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但尽管如此,在整个中国科学界与广大公众的互动减少、互信减弱的情况下,中科院向广大公众传递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的活动也受到影响,甚至力度相对减弱。为此,中科院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和改进科学传播工作,让中科院能在塑造国民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辱人民科学院的历史使命。 本文从中国科学界与公众互动的现状、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中科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几个方面,充分说明中国科学院如何以科学传播履行人民科学院的历史责任。 二.中国科学界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基本情况 1. 科学传播现状堪忧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和努力,尽管科普经费在不断增加,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科学家与媒体和公众的直接沟通日渐减少,科研机构的科普活动流于形式,大众刊物中发表的科学报道数量一直减少,很多科学媒体发行数量锐减,新闻单位内部致力于科学新闻事业的部门不断缩减,很多科技专栏也被取消。 不仅如此,媒体科学素质令人堪忧。在食品安全、医药卫生、能源发展、转基因育种等一系列问题上,媒体不断暴露出科学与事实错误,不但影响了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而且造成了公众恐慌和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 应该说,我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了通过媒体宣传科学的重要性。 2002 年颁布了《科普法》,这是当时全球唯一的一部此类法律。 2006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计划出版《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于当年年底由中国科协正式发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科学在报纸、杂志、电视台以及其他传播途径中的覆盖率。 2011 年,中宣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等六部委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 而且,根据历次全国科学素质调查,普通大众仍然对与科学相关的信息有很大的兴趣。例如, 2005 年进行的第 6 次全国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普通大众仍然对与科学相关的信息有很大的兴趣。超过 73% 的被调查者需要了解卫生健康知识,这是信息需求最大的群体; 54.5% 的被调查者想了解新的科学发现方面的信息,名列第三。这些需求超过被调查者对经济发展信息的需求、体育和娱乐信息的需求、以及外交信息的需求。 2. 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实际上,公众对科技的需求与科学内容供给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科学界的信息提供与市场及公众需求之间的的脱节,而科技界与媒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与平台,也是造成这种脱节的重要因素。 相比下面介绍的国外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学界的科普活动更多是以宣传科研成就为主。 例如,对 2007 年 10 月 1 日到 2008 年 3 月 31 日期间,中科院网站科研进展栏目的报道有 383 篇,数量不可谓不多,然而,我们发现,在这 383 篇新闻稿中,有 116 篇的发布是由于有重要的论文发表, 192 篇是因为所报道的研究项目获得了资助,或是因为通过了中期或终期评估,或由于获取了科学奖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科院网站发布其科研进展类的新闻,其由头主要在于上述对于科学界而言的标志性事件。 但是,对于科学界重要的标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对公众同样重要。就以大众为主要读者的新闻媒体而言,这种科学界的标准并不能促使媒体记者撰写相关报道。 而且,大多数中科院网站科研新闻题目的用词加大了科学价值与大众相关性之间的距离。典型的中科院网站上的新闻用词是“某科学家 ( 科研院所或研究团队 ) 在某 ( 高影响的期刊 ) 上发表论文”;或者“某科学家 ( 科研院所或研究团队 ) 通过了 xx 评估”。 这样的标题只能对小范围的科研共同体内部的人有一定意义。结果,在上述中科院网站发表的 383 篇新闻稿中,除《科学时报》以外的社会媒体采用极低。(上述研究引自贾鹤鹏《科研宣传与大众传媒的脱节——对中国科研机构传播体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科普研究》 2009 年第一期) 3. 对人民科学院精神的背离 媒体的采用只是一个方面,而更加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这种科学传播或科普的方式已经脱离了 “人民科学院为人民” 的应有模式,变成了按照小范围的科研共同体的评价标准,自下而上向领导汇报工作成绩的产物。 这样的工作,怎么能让我们的人民具有“ 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 ”?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项科研成果都需要向公众进行传播,很多研究由于专业性太强和距离公众生活太遥远,其传播的模式主要是从小圈子的本专业的学术共同体到大圈子的整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但如果所有研究成果,其传播的出发点不是传递 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而只是向领导、基金评议人介绍其工作成就,那么在这样的传播视野中,是没有“人民”存在的。 另一方面,公众除了要了解科学家的科研进展外,也需要科学家们在热点问题、争议问题和大家广泛关注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及时答疑解惑。由于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精神,这个时刻往往是 传递 科学理念的重要时机。 然而,包括中科院科学家在内的科学家群体在此时更愿意选择集体缄默,错失了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往往是通过媒体)武装广大人民的机会。 三.发达国家科学界与公众的交流机制 1. 科技界的公共信息服务 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科学界与公众及媒体的交流与沟通。从机制上,促成这种沟通的,主要是三类部门,第一是科学界的公共信息部门(与我国科研机构的宣传部门功能并不完全相同);第二是广大科技期刊;第三则是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开设的 EurekAlert! 及各国科学媒体(媒介)中心( Science Media Centre )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 西方科技界公共信息部门和公共信息官员( 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 PIO )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公众宣传本机构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同时也是一个沟通公众需求与科学家信息发布甚至是选题立项之间桥梁的部门。在西方,几乎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有专职的公共信息部门和公共信息官。他们不仅会把本单位重要的科技进展制作成新闻稿向媒体发布,还会经常参加各种公众活动,了解媒体与公众的信息需求,是否可以通过本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得到满足。而且,他们还会与刊发科学家论文的重要学术期刊联系,探讨如何将本院所的科研论文制作成新闻。 例如,在最近召开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欧洲核子中心( CERN )的传播部门负责人就介绍,该机构不仅会及时接受媒体质询,也会对每一个主要的科研项目指定传播策略,并鼓励 CERN 的科学家以各种形式与公众交流,即使交流内容并不属于本机构科研工作。 在欧洲科学界看起来,这是科学界体现透明化和民主化的重要工作,其目的就是形成 informed public , 这与中科院白春礼院长所强调的向人民传递“ 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 ”的思想是一致的 。 2. 科技期刊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都建立了比较固定的信息发布和信息反馈渠道。诸如《科学》杂志、《自然》出版集团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都会向记者们发布旗下期刊发表的重要论文新闻稿、摘要及其全文。国际科技期刊界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与媒体沟通的做法和体系,它由编辑约稿、作者撰(新闻)稿、公共新闻网站发稿、记者注册、新闻稿的时限和禁发制度( Embargo system )等组成。 从科学新闻工作从业者的角度而言,获得科技期刊的论文新闻稿可以扩大新闻线索。而且,基于论文的新闻稿都是经过同行评议,在科学上是可靠的,在表述上则比较准确。 3. 科学传播中介机构的功能 除了科研院所和科技期刊自身的公共信息部门外,在西方科学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中介机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方面,包括以信息发布为主的平台和促进科学界与媒体直接交流、以及促进科学家传播能力和媒体科学素质的中介平台。前者包括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 EurekAlert! 系统 ( www.eurekalert.net ) ,每天都会向免费注册的记者们提供 20-30 篇各种科技期刊发表的重要论文的新闻稿,欧洲则有类似的 AlphaGalileo 系统 (www.Alphagalileo.org) ,主要刊载欧洲科学家的科研论文的新闻稿。 EurekAlert! 和 AlphaGalileo 作为非盈利机构,主要面向科研机构或科研期刊收费,费用通常为每个机构和每个期刊每年 1000 多美元。应该说,这个金额相对于 EurekAlert! 和 AlphaGalileo 可能为科研机构或科技期刊产生的影响而言,并不算多。 后者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的科学媒体中心。 英国的科学媒体中心作为最早诞生的科学与媒体之间的中介机构,会帮助记者寻找就其问题最为恰当的科学家,也经常会组织记者就热点问题与相关科学家进行专访,此外还会不定期的举办科研院所公共信息管的培训和科学家传播能力的建设活动。自从该中心于 2002 年建立以来,它已经在开发药用转基因作物、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合法化、气候变化以及核电发展方面就社会热点问题组织了多次科学家与媒体的沟通活动,为上述科研项目在英国国会中获得支持贡献了重要力量。 作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科学传播机构,英国的科学媒体中心并不是单向传播科技界的进展,而是将热点科学问题的交流、推荐在热点问题上最为恰当的科学家、满足媒体报道需求、科学家的传播能力建设和记者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虽然科学媒体中心是一个民间非营利机构,但它得到英国大部分权威科研机构和一些大型企业的支持和赞助。目前,它已经形成了包括近 2000 名公共信息官、上万名科学家以及数千名与科学相关的记者的数据库,出现热点问题时根据需要调用,当然,它也同时依赖科学机构和企业公共信息官的推荐来选择适当的科学家。 为了确保其独立性,科学媒体中心要求任何一个赞助商提供的经费不得超过其年度运营经费的 5% ,目前科学媒体中心有大约 70 多家赞助机构,该机构不承担任何为赞助商进行宣传的任务。 由于科学媒体中心的成就,它的模式已经被多个国家学习,科学传播者相继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日本、挪威、丹麦等国建立了科学媒体中心,中国的一些科学传播界人士,也在酝酿成立一家中国的科学媒介中心。 2011 年 6 月 26 日 ,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七届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媒体中心成员汇聚一堂,举行各国科学媒体中心联席会议。 2011 年 7 月 25-28 日,中国的科学媒介中心将在由该机构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东亚气候变化新闻研修班上正式成立。 四.作为人民科学院的中科院传播工作建议 1. 人民科学院的传播意义 驱动西方国家科研机构主动进行科学传播工作的动力,虽然不乏社会责任感,但说到底是为了提高机构的显示度,证明其获得资助的合理性以及通过提高机构形象来扩展更大的资助来源。 既然西方国家科研机构基于显示度的需求能进行大量传播工作,那么作为人民科学院的中科院就更应该出于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历史使命感与提升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感,大力传播科学发现、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不仅如此,通过大幅加大科学传播工作,中科院作为人民科学院的显示度也能大幅度提高,也能更加体现中科院是一家为人民负责,而不只是从事在象牙塔中搭建知识积木的精英行为的机构,也才能说明,作为中国获得科研经费最高的研究机构,中科院的工作如何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嘱托。 而且,作为人民科学院,中科院的科学传播工作,如果能在全院层次上自发地开展,也能成为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职业化修养的重要步骤。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对于科学家而言,能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甚至是别人的研究,其本身代表着对研究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为人民科学院的中科院,其科学传播工作就不仅仅是做给自己机构的,也应该成为一个表率,引领全国科学界在科学传播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同时要搭建起适合全国科学界高水平科研成果实现更深更广传播的平台,并向科学界来开放这些平台。作为人民科学院的中科院,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让科学成为人民的科学。 2. 人民科学院的传播战略 要落实人民科学院为人民深入传播科学知识、 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责任,就需要中科院为传播工作制定一整套战略。 就内容而论,人民科学院的传播战略包括科学新知的传播、社会热点问题中面向公众的科学精神的供给、以及国家和国际层面上中科院作为人民科研机构形象的建设。 就形式而论,人民科学院的传播战略包括科研信息的院内和社会发布平台、各院所中心与媒体及公众的互动机制、面向国内职能部门和合作机构的科研成果展示、以及面向国际的科学公共外交手段。 就参与者与参与机制而言,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人民科学院的传播战略包括科学家个人的传播意识的培养和传播能力培训,课题组的信息发布机制,院所中心级的信息发布措施及考评机制,全院的对外发布和国际展示及其与院所中心的互动。 尽管就机构设置而言,中科院大多数院所中心都设立了新闻发布的职能,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含各所)发布的新闻,被百姓喜闻乐见的都市报转载、报道的数量不足 2% 。如前所述,这是由于中国科研机构新闻发布职能被定位为宣传科技成就,而不能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紧密关注的与科学相关的问题。 在人民科学院的传播模式下,宣传科技成就的作法相对居于下位,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科学传播将被放置到更加优先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传播者要甄别出那些不论在趣味性上还是在科学精神上或者在创新启示上对广大人民真正重要的科研内容,以覆盖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为主要目标,同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群体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并选用不同的传播载体。 为了让科学为人民、科学院为人民,必须建立一个面向新闻媒体发布的科研新闻平台,类似美国的 Eurekalert! 或者欧洲的 alphagaglileo 这样的机制。由于其广泛的覆盖性,该新闻发布平台是中科院院网的科研进展栏目无法替代的,至少以院网现有的报科研工作进展的形式,是无法替代这样一个面向公众媒体发布科研新闻的平台。何况,这一平台不仅仅是静态地摆在那里,还要包括与媒体的沟通和互动,以及面向媒体和公众网站的推广。 作为人民科学院,这样的科研新闻发布平台应该面向全国所有科研机构开放,当然这种开放并非一定是免费的。 在互联网和社会媒体时代,公众网站和互动性网站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科学要努力占据的阵地,微博应该成为科学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中科院系统在微博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真正做到科学为人民,科学院为人民,中科院就必须成为人民群众的科学精神的引领者。 这就需要中科院不仅仅作为科学成果的发布单位,而且中科院院士和中科院的科学家也同样应该成为热点问题上的权威解读者。目前的情况是,中科院的科学家(包括院士)在社会热点话题——如食品安全、如极端气候、如核电地震——解读方面退居三舍,而这些看起来与己无关的热点问题,其实是提升民智的重要渠道,这方面,应该有统一的组织,既避免接受过多采访影响科学家工作,又要在这些热点话题上传递人民科学院的声音。 要做到人民科学院为人民,中科院的科学传播工作也要时刻紧扣历史主旋律,其中之一就是顺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和巩固中国崛起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要做到这一点,实打实的科研工作当然是根本,但同时,科学传播工作也要跟上,要让科学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本来也可以充分发挥公共外交载体的作用。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要 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让科学能成为各国的人民科学。 这就需要中科院在各种国际科学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且不仅仅是从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和国际科技政策形成的角度,也要从促进国际科学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科学界传播能力建设的角度做出更多贡献。 在这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TWAS )、国际科联( ICSU )以及 InterAcademy Council 的作用,并在这些机制中,由中国牵头做出更多更加主动的科学传播工作。初期,由中科院支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也包括中科院科学家)培养传播能力的培训,是最可行和最便捷的。 3. 人民科学院与公共科学传播机构 如上所述,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科学中介机构(平台)在科学传播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信息发布以及沟通媒体与科学界的公共平台,中国的科技期刊也没有建立起重要科研内容的新闻发布制度。 基于这种情况,中国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社会公众(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种媒体)与科学界交流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一. 它协助科技界向媒体传播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 二. 向科学界传导媒体所代表的广大公众的信息需求,并组织科学共同体来完成供给; 三. 此外,它也是媒体科学素质培养和科学家传播能力建设的承载单位。它可以协助科学界不但将自身进行的研究以符合媒体特点的形式向大众有效传播,而且还能通过在热点问题上输送科学知识和基于证据的科学精神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已有的科学传播工作仍然注重单向科技信息发布,无法与公众形成互动。此外,一些承载宣传功能的学会,由于历史原因和实力有限,也没有承担起科学媒体平台的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新建立一个科学与媒体互动的平台变得很有必要。 作为人民科学院的中科院,理所应当支持这样一个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平台也可以满足中科院自身做好科学传播工作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科学传播人士在酝酿中的科学媒介中心将努力承担起该平台的工作,它主要包括如下职能: * 深入开展科学与媒体互动机制的研究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传播技术研究; * 协助科技界以媒体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重要信息的发布; * 组织科学界和媒体就科学界和社会上热点问题进行对话; * 培训媒体记者的科学报道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 * 促进 科学家和科学界信息官员传播能力建设; * 跟踪与科学和科学界相关的互联网舆情并制定解决方案。 酝酿中的科学媒介中心将颠覆科学信息单向传播的模式,通过科学界与媒体广泛的互动,改善科技界的传播能力和媒体的科学素质,并以此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它有可能成为帮助中科院等重要科研机构实现其服务人民属性的力量之一。 (作者为科学媒介中心(筹)执行主任、麻省理工学院 Knight 科学新闻访问学者、世界科学记者联盟前执行理事及《科学新闻》杂志前总编辑)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51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卢嘉锡奖掖青年人的故事
热度 3 xcfcn 2011-7-4 15:17
卢嘉锡奖掖青年人的故事 卢嘉锡是鲍林( linus pauling , 1901-1995 )的弟子,在固定氮模拟领域作了不少工作,在任中科院第三任院长期间( 1981-1987 )苦苦支撑着曾经风雨摇摆几乎面临解体的中科院,据说当时的国务院领导指责中科院“不冒泡”。为此,卢嘉锡院长拍了桌子,说:“我头上有两顶帽子,一顶叫院长,你们可以拿去;一顶叫先生,那是拿不走的。”(转引自 liuli 老师的话) 卢老的座右铭是众所周知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所以卢老在奖掖后进方面是身体力行的! 1 、捧红白春礼和陈章良 从 1990 年开始中国搞“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结果前两届都没有科技人员,卢老急了,直接给江总写信,说“如这次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比较突出的青年科学家陈章良、白春礼就没有上”,然后建议要央视和报纸打造他们的知名度,果然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他俩都上了。卢老还让陈章良( 1961- )和白春礼( 1953- )在欧美同学会当任领导工作。 2 、亲自邀请洪国藩回国共同研究“生物固氮” 洪国藩( 1939- )是剑桥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卢老与上海生化所所长王应睐联名写信邀请他回国工作。洪后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此作了一些工作。后转向基因研究。洪于 1997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3 、关心姚守拙 湖南大学的姚守拙 (1936-)1959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结果文化大革命时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被投入监狱 10 年之久,可是姚却在监狱里还坚持搞研究而且有所成。后来因姚也是农工民主党的成员,卢老多次给予青眼和关爱的眼神,并亲自为 1991 年为姚当选院士写推荐信。可惜当年没有选上,姚于 1999 年称为中科院院士。 4 、亲自撰文赞扬阎洪臣一手创办医院 阎洪光( 1936- )于 1983 年成为长春中医学院的教授,他研制出治疗脊髓空洞症的特效药——益髓冲剂。并于 1988 年一手创办第一家脊髓病专科医院——长春中医学院脊髓病医院。卢老对这种科技转换的事例很感兴趣,亲自于 1993 在光明日报撰文《阎教授的启示》给予高度赞美。当年阎当选为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从 2008 年开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增设“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以资纪念卢老奖掖青年的精神。
个人分类: 杂论|2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荣榜:科学网大学教职员工及党员积极参与中科院“征文
热度 4 liuli66 2011-6-29 15:22
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四青年节”到“七一”党的90岁生日前夕, 已通过审查的征文,科学网大学参与者有: 吴老 许老 方老 wang dh 邢老人家 wang二级研究员 chen'an huang xiuqing 张大呆 肖CF CC ning li WHF JI正教授 Ll 等等 特此表扬与自我表扬! —————————————————— 附;征文组织机构 (来源: http://www.cas.cn/zhengwen/zzjg/ ) (一)指导委员会 主任: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社长) 李从军(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 委员:李振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院士) 师昌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院士) 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委员会主任、院士) 朱作言(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委员会主任、院士) 朱道本(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主任、院士) 胡占凡(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徐如俊(经济日报社社长) 王志学(科技日报社社长)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二)评选委员会 主任:郭传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刘洪海(科学时报社社长) 委员:赵忠贤(中国科协副主席、院士) 陈泉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 皮树义(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 唐为忠(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金振蓉(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 陈建辉(经济日报社政科文部副主任) 明廷华(国家专利局原副局长) 沈颖(中国科学院监察审计局原局长) 郭曰方(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原副书记) (三)组织委员会 主任:方新(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谭铁牛(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李婷(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 委员:廖玒(人民网总裁) 田舒斌(新华网总裁) 陆先高(光明网总裁) 周德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 戚 强(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局长) 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孙建国(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 杨建国(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 刘洪海(科学时报社社长) 胥伟华(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院团委书记) (四)征文活动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主任:李婷(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赵彦(科学网总编辑) 石硕(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
个人分类: 杂感|139 次阅读|5 个评论
参加“网友走进科学院”活动有感
yylscu 2011-6-20 00:32
在中科院读研快一年了,可是一直就呆在研究生院,也没有去各个研究所参观,对科学院的很多历史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也许科学院本身比较大吧,所以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也没有刻意的去了解科学院的一些情况。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的活动,正好自己有时间就报名参加了。本来打算去凑 热闹,没想到还蛮有意义的,就是内容有点太丰富一天下来蛮累的。 参观活动的第一站是地理资源所,首先是所长发表的激情洋溢的欢迎词,同时讲述了他们老一辈人对科学院的热爱,讲述了陈景润与科学院及同时代得科学工作者得事迹。然后听取了“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的的情况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征文办公室的主人还介绍了中科院的新任院长白春礼对于中科院新阶段工作的思路的介绍,强调了:民主办院,开放办院的方针。同时指出这次网友参观活动就是开放办院的尝试,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院,让科学院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在听取了对活动的介绍之后,又依次参观了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包括所史馆,古籍馆,地理科普展等),国家天文台(主要参观嫦娥地面控制系统及听取研究人员对嫦娥二号工作的介绍)。遥感应用研究所,微生物所,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观看4D电影)以及心理所。在参观的每个所都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此外还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午餐。总之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作为一名科学院的学生,相比于社会上很多人来说我可能比较了解科学院,但科学院真正的历史,文化,精神我并未完全理解。在参观了奥运村几个所后,明显的感觉出现在中国的科研条件至少是科学院在硬件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原始创新能力离世界一流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以后的过程中在注重硬件的同时可能软实力也需要提高。梅贻琦先生说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在参观微生物所时电梯里遇到的一位穿着朴素的院士,令我感到动。她对完全陌生的我表现出的热情以及自身的朴素作风让我感受了大师的魅力。此外 在研究生院读书的一年也深刻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可能这些大师以及大师所代表的精神更是科学院的宝贵财富吧。 一天的参观内容丰富多样,但留给我们回味的可能更多。感谢新浪网,科学网,及科学院相关部门组织这次活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人响应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的号召:对中科院说几句话
热度 10 liuli66 2011-5-8 20:22
第一句话是: 建议中国科学院划分为若干科研集团:分类定位、分类资助、分类考核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5/t20110506_76430.shtml 第二句话是: 中国科学院深度国际化的建议和策略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5/t20110508_76489.shtml 下面呢? 不是没有了, 还有。
407 次阅读|17 个评论
送给白春礼院长的上中下三策:如何一把超过前任路甬祥先生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5-6 07:42
   看到开始征集《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俺们就知道新任白院长还是想超过前任路甬祥先生的。    不过,怕就怕征文引来的全部是马屁贴,没有一个对于超越前院长有点参考价值的提议,那就没啥意思了,因为表扬的全是路院长乃至周光召的功劳,于您这个前常务副院长无关。    所以,俺们觉得这个征文其实应该是面向未来、并同时摒弃过去的,嘿嘿。    但是,中国科学家(乃至中国人)的习惯,都是“好好好”,敢说几句带毛刺的建议的学者真不多。    晚生(或者叫下属的下属)理解白院长的想法,所以,这里仅送白春礼院长三策:    1,上策:解放全中国科学院的年轻学者。彻底打破整个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评聘政策,直接改为助理研究员及以上职称者均可带博士生,比清华大学的任何副教授都可以带博士还进一步,与国际规则一把彻底接轨,可以在具体形式上做些限制,比如每人每年至多带一名,名额不够由白院长亲自去找袁贵仁部长协调等等。    上策优劣分析    优势:一把拉拢了中国科学院所有的年轻学者。如果未来出现炸药奖,大家第一句话应该是当时白院长改正了以往一直乖谬的政策,可谓大奖催生婆。    劣势:这些年轻人对您下一步升官用处不大,且此举可能把一些老先生得罪了,毕竟他们会一直觉得上个台阶得有年功代价才行。    2,中策:一年一个小变革【具体此处不谈,估计白院长的智囊们能想到的也就这个层次了】    怕变的过程中就忘了要干啥了,要知道,院部的人其实懒得去做这些改变。任你官想做事,无奈吏滑如油。       3,下策:    继续沿着路院长开创的道路稳步前进。    比如,路先生说要领军人才,白院长说要引进帅才。总之,做到换汤不换药。       优势:稳当,下一届可能还能当下去。    劣势:您是路院长第二吧?虽然离任了,但是路院长看来影响从未稍离。    这仅仅是就一个政策做的分析,俺们这里还有30个另外的锦囊,既有真货也有玩花活的内容,不过,就不露底了,呵呵。
个人分类: 人论|740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致白春礼院长
热度 3 王铮 2011-3-13 14:34
致白春礼院长
白院长,您好: 知道你在动员各研究所提出中科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见,单位非常重视,我也参加了讨论。我这里说点我的个人意见,公开写出来供你参考,也想抛砖引玉引出更多讨论,这些意见我在与研究所同事讨论是是有争议的。此文原来是一个博文,我改了题目并且充实了些东西,希望能够传到您那里。 我的意见关键是中国科学院下一步需要弛管制。 弛管制是个经济学词,弛管制这个词英文是 deregulation ,有人翻译为“管制放松”,我认为后者不信,因为 deregulation 是一个名词,管制放松是一个短语。其次是不达, deregulation 是一种新的管理结构,也是一种管制形式,管制放松没有表达这种结构变化,而表现为一般的状态变化。当然弛管制与英文结构一致,更有学术性,所以更雅。这个首先在公共管理领域就是 governance 。 弛管制就是要把组织的一些规则修改,放松某些管制。提出这个词汇是经济学中根据凯恩斯主义取得经济成就后并且面临衰退时的选择,这就是促进进一步发展的选择。当年里根就是靠他发展了美国经济,撒切尔夫人,靠的也是它。我曾经在《区域的管理与发展》中论证弛管制对应的供应主义和管制对应的凯恩斯主义适合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在中国科学院加强管制取得创新工程的数期成就后,我认为中科院应该实行弛管制或者 governance 。 Governance 的译法叫管治,管制与管治,读音一样,正好是反对称,正是文武之道,一弛一张。毛主席教导的。不是孔子宣传奴隶主头子周文王、周武王的。当然奥巴马的 governance 包含了再管制。总之有管有治。中国科学院现在关键是弛管制,治而不是管。 弛管制在中科院首先意味着项目管理的变革。创新工程以来,国家投资增多了,中科院可以有力量自己组织一些项目了。在过去的数年中这些项目几乎都是指令性的,可能院部没有完全指令,但是经过局,逐步完成了指令。我受命调查过,美国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治,他们的项目大约三分之二按计划由领导机构下达,三分之一是实验室人员向上级结构自由申请的,或者指导性申请。这三分之一,保障了创新思想的自由发挥,也发挥了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学家的创造力。中国科学院应该设置一部分自由申请项目,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对于计划的项目,大部分仍然采用过去的指令式,部分项目在指导性立题情况下,开放为院内自由竞争,另外还可以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一些自由选题项目。另一方面,某些项目可以有两个单位并行开展,竞争前进,或者第一阶段竞争开展,第二阶段择优支持,这样可以使得中国科学院更有活力。 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选拔一些队伍,成为院重点支持的专门对象,这就是计划经济思想,我觉得万万不可行,因为这样会形成一个贵族研究队伍,好听点叫封为“创新团体”,实际上是个“研究贵族”。这种贵族制,实际上缺少竞争机制也打击了更广大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 1980 年代末,在当时形势下,为了保住自己的根,搞过“开放实验室”,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形势好转了,开放实验室没有及时转轨,或者成为所中之所的独立王国,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每当检查,拉着大家凑成功。由于有固定资源,这种实验室也是内耗很大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在上一阶段成立许多研究所之间的交叉中心,有成功之处,但是它们往往成为利益联盟的基础,成为分钱机构,成为任何新联合攻关的障碍,也成为任何负责制的真正挑战者。这种学术“托拉斯”,除了学术垄断外,并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他们往往成为压制其他创新团队的联合战线,也成为最为花钱的结构。这种中心需要评估。还要不要,我想院里应该下决心。 在过去十年,专业局从最初的协调机构变成为院与说这件的权力机构,这当然有好处,但是应该是有失有得。特别是几个研究所对于某个专业局,结果就成为这几个所的利益代表,不利于组织有效的科技攻关。例如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有些时候就不能发挥有限作用。 末了,说一点,中科院在过去的十年中,实行了改为严格的所长负责制,增强了战斗力。但是也是有一点:中国科学院需要弛管制了。这首先要加强学术委员会作用。比如评职称,过去按人事部统一规定,投票结果当场唱票。这样有利于公平、公正,有利于团结。其中,公平公正,是手段更是目的。创新工程以来,学术委员会转变为咨询机构,投票结果并不公开,仅供所长参考,这样加大了所长的权利,也加大了所长的责任,更加大了研究所风险。下一个十年,中国进入一个特殊发展时期,中科院需要加强团结,加强向心力。在西方国家,所长、校长可能有这种“独裁”的权利,但是它配合着一种社会环境,那就是这个所长、校长把本单位搞砸了,饭碗自己差不多永远砸了,大量的舆论监督制约着他。在中国,砸了,级别还在,换个单位照样干“长”,中国科学技术界,对“长”们的舆论监督几乎不存在。所以“长”们可能无约束为所欲为。可以创新,更可能失误。在这个情况下,按照弛管制的原则,就需要一个协调组织补充了。在中国科学院这就是学术委员会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晋升职称还是在学术委员会公开唱票的。当然弛管制也是一种管制,弛管制仍然支持所长负责制,共和治理与所长负责,可以形成一个良治局面。 敬 礼 王铮 供应学派代表拉弗 美国著名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亚瑟·拉弗(Arthur Laffer)。他用倒U曲线说服了美国政府。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白春礼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热度 13 科学网编辑部 2011-3-7 20:48
白春礼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新华社记者 郝远征/摄) 2月28日,中科院召开干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受中央领导委托,宣布了中央关于中科院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任命白春礼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主持会议。 刘延东指出,这次中科院主要领导的调整,是中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大局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体现了中央对中科院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和重视。 刘延东指出,路甬祥长期在教育、科技界从事领导工作,多年来为促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路甬祥团结中科院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刘延东指出,白春礼政治立场坚定,熟悉中科院的全面情况,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科技教育领导工作经验。中央决定由白春礼接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既是对白春礼同志的高度信任,也是对中科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肯定。相信白春礼一定会按照中央要求,带领班子成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不负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刘延东强调,中科院作为我国最大的国立科研学术机构,是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和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中科院承担着重要职责。她对中科院提出六点希望:第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第二,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加快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水平;第三,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增强科技发展的活力;第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第五,建设国家高端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第六,提高机关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 中科院领导班子成员,近期离开领导班子的中科院老领导,中科院各分院、京区事业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科控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京的部分学部主任、专委会主任,以及院机关各部门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出席会议。(来源:中国科学院)
4289 次阅读|8 个评论
路甬祥卸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接任
tarimriver 2011-3-7 20:18
据中国科学院消息,路甬祥不再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职位由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接任。路甬祥1942年出生在浙江慈溪,今年69岁。陆甬祥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后获得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是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其科研成果“电液比例新技术”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除 路甬祥是1997年从浙江大学校长岗位上接周光召的班,到今年已经13个春秋了。路甬祥在位搞了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了科学院系统的发展。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职务,他还是中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 白春礼是满族,1953年出生在辽宁省,主要从事纳米技术研究,是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纳米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白春礼是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从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路白交接大会于2月28日在中科院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宣读了中央的决定,人大副委员长陆甬祥主持会议。 附: 白春礼简历 1953 年生于辽宁丹东 1978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 1985 年获博士学位 1985 — 1987 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1987 — 1991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研究员、副所长兼 STM 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1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 — 1992 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 1992 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6 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9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 年获国际化学化工协会国际奖章 2005 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化学学部主任 2006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 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 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个人分类: 时事杂谈|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白春礼
热度 2 红色牧师 2011-3-1 21:43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白春礼 【引言】 我们学校有一个特殊的学院,那就是以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学校与业界共同创办的“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先生因对我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高度认同和鼎力支持而被聘为启明学院永久名誉院长,我校一位常务副校长兼任院长。学院基本办学思路为“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开发学生潜能,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途径,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达成“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目标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我有幸成为该学院聘请的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课程的教师,上学期给他们讲了32学时课程,从到课率看效果还不错,学生的论文也写得不错。特别是他们选择某些科技领军人才作为研究对象,非常符合我的初衷,因为我从来不认为只有做行政官员才是人生发展的最好选择,360行,行行都需要领军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海春 2011 年 3 月 1 日 白春礼 ―― 具备远见的大师领导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生电信提高班 张宏伦 U201014111 领导很多,融渊博学识和出色的领导才能于一身的人则不多,白春礼是其中的一个。 1. 个人简介: -- 1 1.1. 经历文革: -- 1 1.2. 发展阶段: -- 2 1.3. 走上巅峰: -- 2 2. 成功原因: -- 2 2.1. 意志坚强、乐观积极、吃苦耐劳: -- 2 2.2. 谦虚谨慎、勤奋刻苦、脚踏实地: -- 3 2.3. 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找准方向: -- 3 2.4. 低调做人做事、懂得把握位子与面子的关系: -- 3 2.5. 具备高度责任感、承担起领导应有的责任: -- 4 2.6. 高水平、高素质、 高品德相融合来打造领导魅力: -- 4 3. 大师带来 的 启示: -- 5 1. 个人简介: 男,满族, 1953 年 9 月 26 日 生于辽宁省, 197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81 年获中科院硕士学位, 1985 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党组副书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副院长等多项职位。主要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一直以为能到达知识界巅峰的人都少言寡语,更谈不上跻身领导之列。其实,仅能在实验室中苦钻科研的学者算不上大师,能把目光放到更远的高度,具备深邃思想和领导才能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 1.1. 经历文革: 1970 年 9 月由于文革原因白春礼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机运连当司机、文书,在此阶段,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抓紧时间、把握一切可能加深自己的积淀。 1974 年 7 月白春礼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其日臻发展、辉煌灿烂的一生。 1.2. 发展阶段: 1974 年 9 月至 1978 年 1 月白春礼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9 个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3 年后成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1.3. 走上巅峰: 1985 年 9 月白春礼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研究。 1987 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STM 实验室主任, 5 年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96 年 3 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部长、党组成员, 2001 年 1 月兼任中国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2004 年 12 月至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 2. 成功原因: 可以说,白春礼在事业路上越走越远,与其所坚持的观念原则和个人素质是紧密相连的。 2.1. 意志坚强、乐观积极、吃苦耐劳: 1966 年白春礼上中学, 4 年后,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空有求学愿望却没机会的白春礼,同无数的青年人一起,加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在那个时候,白春礼最羡慕的是军人,当他听说建设兵团的战士是一群不戴领章、帽徽的军人时,他毅然来到了离家千里的隔壁滩上,成为了黄河岸边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担起了卡车司机和文书的职务。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但白春礼没有抱怨;学习条件是有限的,但他没有放弃任何获取知识的机会。辛劳工作之余,一有时间,他就会拿起哥哥留给他的旧课本,借着昏黄的灯光,自学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兼当司机和文书的他,常常在深更半夜被电话吵醒,被告知有病号或有急活需要出车,他总是毫无埋怨的起身就开始工作。 4 年转眼过去,白春礼不仅积淀了丰厚的基础知识,也获得兵团里人们的一致好评。 1974 年,经过全连战士三轮不记名投票评选和参加文化考试,白春礼作为一名 “ 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 ” 有幸成为 北京大学 的学生。凤凰涅槃,迎来的将是崭新的重生。正视磨难、完善自我。在大动荡的十年,在社会混乱的十年,在大多数青年成为牺牲品的十年里,白春礼在恶劣的环境中打造刚毅安宁的心境,在悲观的条件下实现乐观积极的自我,这为其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谦虚谨慎、勤奋刻苦、脚踏实地: 1978 年 1 月,白春礼大学毕业,之后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工作。作为一名工农兵学员,他深感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功底尚欠,应此决定报考研究生以期进一步深造。自己基础不如人,没关系,可以通过努力慢慢弥补,勤奋是最大的长处。令人欣慰的是,白春礼顺利地考入了中科院化学所, 3 年后成为博士生。整整十年间,白春礼整日唯知与书相伴,全然不问春夏秋冬。可以看出,白春礼的职位的变化,遵循着工作单位从地方到中央,工作职务从次要到主要的规律。没有什么事是一步登天的,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在这个过程中,白春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向我们证实了,成功只属于刻苦钻研之人。 2.3. 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找准方向: 1985 年 9 月,受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委派,白春礼来到了加州理工大学留学。他最初从事扩展 X 投射线精细结构谱的研究,但当他发现扫面隧道显微镜( STM )这一具有表面科学领域革命性意义、且中国科学界仍一片空白的技术之后,他毅然决定抛弃以前所学,在这一领域从头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自身的天赋,白春礼很快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获取了非凡的成就。面对着一条通向光辉未来的道路,白春礼却断然决定了回国。友情、美元、绿卡,这些都没留住白春礼归国的脚步。他把在异乡辛辛苦苦赚来的美元全都换成了 S TM 的研制资料、关键元器件。带着这些心爱的宝贝,白春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怀着满腔的赤诚开拓了中国 STM 领域事业。爱国之心是人之根本,坚定的立场更巩固了白春礼国家和人名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春礼从一开始即明智地选准了方向。如果当初他没有果断回国,也许就没有他今天在科学界和中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2.4. 低调做人做事、懂得把握位子与面子的关系: 在白春礼的发展阶段中,白春礼始终谦虚谨慎、埋头苦干,不在乎任何名利地位。他低调的作风和强大的实力使他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给予了肯定,因此他才有机会在别人心中留下执着求学、勤勤恳恳的良好形象,并在日后不断获得提升、挑战更高高度的机会。如陈老师所说,面子不是一切。处于低谷,则应稍稍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实在做事;处于高峰,也不能趾高气扬、自鸣得意,仍应虚怀若谷,全力迸发出自己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实现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把握好面子与位子的关系时,才能在低处时赢得上级的青睐,在高处时获取下属的信服。 2.5. 具备高度责任感、承担起领导应有的责任: 在谈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白春礼明确指出,当前的“老板现象”(即导师使用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应该受到批判,这一现象的反映出师生关系的一些功利化趋向。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学生能力的完善,而不是倒是科研项目的完成;导师要完成科研项目,不应简单地转嫁给学生,而应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育人是根本,作为导师要有育人的社会责任,一切教学都必须服从“育人”的办学宗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白春礼对于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的重视,而他本人也在教育界不断发出“培养多学科交叉能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等呼吁,履行着自己身为前辈的责任。在全国上下盛行纳米狂热时,白春礼又清醒地认识我国纳米领域技术仍不成熟,一些谬误和炒作只会损害这一新兴的前沿科技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不能盲目的观点来为纳米热降温。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责任意识,只有切实履行好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领导。试想,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懒散随意,关键时候其下属于不顾的人怎能称之为领导?具有责任意识的人,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具有让人可以信服依靠的力量,这样的领导者会缔造出更多的领导者,通过传递他的责任意识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团结的、有担当责任习惯的紧密集体。 2.6. 高水平、高素质、高品德相融合来打造领导魅力: 白春礼强调学生应“博学”,广泛地吸取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充沛旺盛的好奇心,具备博大宽宏的胸襟;“笃志”,坚持探索、决不放弃、争取卓越;“格物”,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从推究事物而得到原理法则、由实践总结而上升为理性知识;“明德”,具备高尚品德并实践和发扬之、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个领导者除了领导才能,还应具备更为动人的人格魅力。这可以是渊源深厚的文学积淀,可以是精湛深邃的专业技术,可以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品质,最重要的,应是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大度、宽容、无私、细心、平和等等,这些将会帮助领导者在群众获得更好的口碑,形成更具向心力的团体。 3. 大师带来的启示: 白春礼是中国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开拓者之一,他奋斗拼搏的一生给予我的启示众多:面对困境,不放弃就是最好的回应,坚持并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相对他人拥有更多优势,而这是使自己以后成为领导者的资本;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超越自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人做事;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无论是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处理事情、完成工作方面;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成为一个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值得信赖、能当大事之人。
个人分类: 知人晓事之领导魅力|6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梦-我思故我在
dongzg101 2011-2-19 09:00
记得我还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时候,有一天从同同学那儿看到一本少年科学,上面有一篇文章,上面说未来发明了一种机器,人通过它可以和植物说话。什么?能和植物说话。太好了!从此,我喜欢上了读书。 上初中的时候,爸爸出差从北京带来了关于中国科学的一套书从那套书上我知道了一批当时的研究科学的科学家,白春礼、温远影啊等等。妈妈是我的政治老师,实在没有什么书读的时候,把她所有的参考书,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读了一遍。那时我们上初中没那么多功课,我报名参加了学校交响乐队,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后,就去练琴,那时候好快乐,老师不在的时候就和哥哥姐姐们聊天,老师一来,马上全变了样,每个人都在认认真真的练琴。那时候真的很好玩,不像现在的小孩,有这么多的负担。太多的作业,太多的压力。 上高中的时候,我是物理课代表,几乎所有的物理考试,除了最后一次高考,100分,都没下过98.或许是 平时太好了,给高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高考时,因为眼睛突然看不见,只考了47,后面三科考试,脑袋里一直想着重读的事情,一边考,政治考试,有一道题,“找市长还是找市场”12分,交了白卷。最后高考录取出来,我们学校有一位排名平时很靠后的学生,发挥得比较好,总分比我多了十分,进了清华。或许,这是我第一次与清华失之交臂。 大学,是随机乱报的,突然想起小时候的梦想,确定了生物专业,想想这辈子养花种草就行了,随便挑了几个学校,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等,拿筛子筛了一下,就去了云南大学,读了生物系。云南或许是我的福地,大一的有一堂英语课,老师问谁能保证自己能过四级,写个保证书,就可以不用来上课了,这样啊,我们宿舍三个都立马写了保证书,就再也没去上过英语课,这下除了几节化学课就没事做了,我们三个就天天去图书馆看书,什么书都看,有什么看什么。奇怪的是,第一次考四级,我们班就我们三个过了,大二考六级,三个里面我和另一个过了。或许,自由的学习比老师天天教要好。大三的时候,有个同学在昆明动物所做项目,做了两天,受不了了,跑来我们宿舍问我们谁愿意去,我反正闲得无聊,就去了,是张亚平老师的实验室,他让聂龙带我,每周三个下午、从切胎盘制备样品开始,到后面几个月测试中国人中的抗艾滋病毒的抗性基因存在与否。断断续续做了一年。在这儿,我学到了一些做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觉得中科院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有这么多设备可以玩。所以,考研的时候,报考了北京植物所匡老师的硕士,后来转去做黄老师那做固氮酶的研究。老黄那时可惨,没什么钱,实验条件也不很好,做了两年,什么也没做出来。实在不想读博了。就拿了个硕士出来了。同年报考了清华程京老师的博士生,可那时名额有限,面试9个只要一个(其他的可以私下去他那打工,)就挂了,面试出来,又去看了看饶子和老师,本来还有几个老师可以面试,想想,算了吧,先换个地方工作一年再看看。就去了李家洋老师那儿,第二年又考博的时候,李老师要我读他的博士,其它地方就不要报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英语只考了50,没通过。李老师要我一直在他那儿做,就算最后一年才能考上,也可以当年毕业,而且给我很优厚的条件。比如第二年可以不用做什么实验去清华学一年计算机,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放弃。 那时候,还有许多其它的选择,在中科院做实验的同时,周末或平时不用做实验的所有时间,我还经常去北大光华和北大外语系听课,历以宁、林毅夫的讲座,还有清华经管学院的第一届西部MBA师资班的课程。 十年了,在回到广西十年以后,再次回到了又一次选择的时候,这一次,我报读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MBA,希望这一次的选择,能带来好运,毕竟工作了十年,给自己放个长假。人生最重要的,永不放弃。追谁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