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湘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以浙大学人出对,以浙大学人对之——和学宽师(兼赠安兄一联)
热度 16 bianyi1 2012-12-21 21:57
以浙大学人出对,以浙大学人对之——和学宽师(兼赠安兄一联)
话说科网杰出“好摄之徒”李君学宽想写个春联好过年,冥思苦想吟出了“ 水乡日月照湘明 ”,发给上联的当事人、科网著名“吟魔”陈君湘明求对。孰料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陈君不但不愿配对成双,更批李君上联不合韵律,令痴心李君伤怀不已。李君恨罢,自忖科网之上才人众多,不信无一人愿与己配对,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当八路”者也。 遂于上午抛绣球于科网 ,效毛润之少年征友事,“愿嘤鸣以求对,敢步将伯之呼。”绣球一出,应者云集,前仆后继,此刻不绝。 湘明师之批是有道理的, 对联两句的末字应上仄下平方合韵律,因此学宽师出的这句实为下联 。毛毛看罢此句,不觉拍案惊奇,它看似浅易,实藏奥妙玄机。 首先,“湘明”既是人名,又是风景意象;第二,日月为明,拆字之法也;第三,次字“乡”与倒数第二字“湘”同音不同字;第四,句中多字含五行。 想配出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对句,何其难矣! 在学术研究中,有时能提出一个好问题,甚至要比解决它更见功力更有意义,对联出句亦然。学宽师平时虽“好摄”而不“吟”也,不似毛毛喜“吟”而少“摄”,但仅凭今日这一出句,学宽师也足以当起“吟魔”这一名号了! 幸我汉语博大精深,正如法人罗丹所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毛毛晚上用膳时,脑中忽闪现一位大家名号,归后遂得一对句成联。湘明师是国内材料学翘楚之士,学宽师既以学人出对,毛毛亦以学人对之—— 上联: 土穴金帛培学锦 下联: 水乡日月照湘明 毛毛是个地学小卒,而在地学领域里,国内有一位89岁高龄的健在大家—— 谢学锦 院士。谢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提出并全面系统地部署指导了中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使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在若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毛毛便用“学锦”来对“湘明”,在句中“锦”字作形容词,“学锦”即“学识锦绣”之意,“土穴金帛培学锦”是说“ 寒门家庭节衣缩食积攒些家底钱粮供孩子念书,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学识锦绣之士。 ”“锦”字拆开恰为“金”和“帛”,次字“穴”与倒数第二字“学”同音不同字,学宽师下联中含五行“水”与“木”,毛毛上联以“土”和“金”相配,含“水”的字用“土”掩之。 此联背后还有一层——谢学锦先生与陈湘明先生皆为浙大学人。谢先生1941年至1945年在浙大物理系和化学系学习,而陈先生1994年至今一直在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一位负笈问学于浙大,一位传道解惑于浙大,两代浙大学人,彼此相映生辉。 谢学锦,1923年5月21日生,上海市人。 对完之后看了看,跟学宽师出的精彩下联比,我对的上联无论遣词还是意境都逊一筹,只能算差强人意吧,勉强和之,望诸君雅正。 这些年来国家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各种基金与经费,所耗金帛不可谓不多,希望这些钱能切实花在刀刃上,培养出一些真正的学锦之士。这也算是毛毛对句中的一点期冀吧。 PS: 在学宽师 求联博文 下面,徐晓博主的对句与学宽师的回复令毛毛捧腹 —— 八个确实多了点,安兄恐怕难以消受,最后还真不一定是谁赚了 ~假若“八女战陈安”成真的话,毛毛虚拟场景,拟联一副,赠与安兄—— 上联: 红绡帐里,蝶乱蜂狂,八女娇妍如丰蕊 下联: 黄土垄中,香消玉殁,安兄憔悴比残荷 至于横批,想到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就叫“ 安兄末日 ”。当然,这个横批如果翻译成英文,鉴于汉语字词的多义性,也有两种译法—— 1、 Mr An's doomsday 2、 Mr An's last sex 毛毛如是说,以安兄舒襟雅量,当定不以为忤也~
个人分类: 附庸风雅|7184 次阅读|34 个评论
踏莎行-和湘明兄《吟湖边深秋兼寄友人》
张志东 2009-12-5 10:14
(一) 踏莎行 - 吟湖边深秋兼寄友人 陈湘明 半亩残荷,满湖烟雨。 枝头闲雀混无趣。 悠悠彼岸绽芙蓉, 芳菲莫是怜寒露? 垂柳惜黄,香樟欣绿。 漫堤枫叶寻归处。 旅人无意怨西风, 轻舟雾里追欧鹭。 (二) 踏莎行 - 和湘明兄 张志东 叶挂冰霜,天弥霭雾。 朦胧隐现银装树。 南朝北国异风情, 同歌一曲吟秋赋。 大道无为,清心可固。 玄机至理何人悟? 如烟世事伴星辰, 苍穹夜夜银河渡。 (三) 傻姑唱 和 陈国文 莫叹至理少人悟, 轻吟经书伴夜读。 天机自有人来解, 朗朗乾坤待道书。
个人分类: 感言|5795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