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压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类简史(51)
罗非 2017-7-20 09:18
  邪恶的帝国?   在我们这个时代,政治上有各种难听的字眼,而“帝国主义者”大概只在“法西斯”之后,排名第二。现代对于帝国的批评通常有两种:   1. 帝国制度就是行不通。长远来看,征服许多不同的民族,统治起来一定难有效率。   2. 就算能够有效统治,这种做法也不道德,因为帝国正是造成各种毁灭和剥削的邪恶引擎。每个民族都有自决的权利,不该受到其他民族控制。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上第一点完全没道理,第二点也满是问题。   就事实而言,帝国在过去2500年间一直就是全球最常见的政治形式,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都是活在帝国政体之下。此外,帝国政体其实非常稳定,多半时候要打倒反叛军根本不成问题。帝国之所以会倾覆,通常都是因为有外部侵略或是内部统治精英的内斗。相对而言,说到被征服者奋起追求自由、对抗帝国统治,向来记录都很差,他们多半都是持续臣服长达数百年之久。通常这些民族就慢慢被帝国消化,最后自己独特的文化也烟消云散。   举例来说,西古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遭到日耳曼人推翻,但是他们过去数百年来征服的努曼西亚人、阿尔维尼人(Arverni)、赫尔维蒂人(Helvetians)、萨莫奈人(Samnites)、卢西塔尼亚人(Lusitanians)、翁布利亚人(Umbrians)、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以及其他数百个已经被遗忘的民族,并没有从帝国的余烬中恢复重生,而是就这样默默消失。这些民族虽然曾经属于各自的国家认同,讲着各自的语言,敬拜着各自的神,流传着各自的神话,但现在他们血缘上的后代无论在想法、语言、信仰上都已经是个完全的古罗马人。   很多时候,某个帝国崩溃了,并不代表属民就能独立。反而是每在帝国瓦解或遭到驱逐之后,就会由新的帝国取而代之继续统治。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就在中东。现在中东同时存在各种独立的政治实体,彼此之间的边界也模模糊糊,但这是过去几千年间几乎前所未有的情形。上一次中东情势如此暧昧不明,已经是公元前8世纪、将近3000年前的事了!自从公元前8世纪兴起新亚述帝国,一直到20世纪中叶英法帝国解体,中东地区一直是像接力棒一样由一个帝国传给下一个帝国。而在英法终于掉棒之后,之前亚述人征服的亚兰人(Aramaeans)、亚扪人(Ammonites)、腓尼基人(Phoenicians)、非利士人(Philistines)、摩押人(Moabites)、以东人(Edomites)和其他民族早已消失不见。   确实,现在的犹太人、亚美尼亚人、乔治亚人都提出了某些证据,证明自己是远古中东民族的后裔。然而,这些都只是例外,反而证明了规则存在;而且甚至就连他们的说法也有些夸张。举例来说,我们无须多言,也知道现代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多半是来自过去两千年之间的帝国政体,而不是来自古老的犹太(Judea)王国。如果大卫王穿越时空来到今天最正统的犹太教堂,却看到信众穿的是东欧的衣服,讲的是德国的方言(意第绪语)、不断争论由巴比伦文字写成的教条(犹太法典),想必也是十分傻眼。远古的犹太王国既没有犹太会堂,也没有犹太法典,甚至连重要的犹太律法(Torah)也还不存在。   * * *   要建立和维系帝国,确实通常就有惨烈的屠杀,而幸存者也会受到残酷的压迫。帝国的标准配备,常常就包括战争、奴役、驱逐和种族屠杀。古罗马人于公元83年入侵苏格兰,遭到当地卡里多尼亚人(Caledonian)的激烈反抗,结果古罗马人就让这个地方成为一片废墟。古罗马人曾经试图和谈,但卡里多尼亚的首领卡尔加库斯(Calgacus)在回应中大骂古罗马人是“世界的流氓”,并说“烧杀掳掠成了帝国的代名词;他们让一切成了沙漠,还说这就是和平”。60   然而,帝国也不是完全有害无益。如果说帝国就是样样不行,所有相关的事物都该抛弃,那世界上大多数的文化便将不复存在。帝国四处征服、掠夺财富之后,不只是拿来养活军队、兴建堡垒,同时也赞助了哲学、艺术、司法和公益。现在人类之所以有许多文化成就,常常背后靠的就是剥削战败者。例如,要不是古罗马帝国如此繁荣兴盛,西塞罗、塞涅卡(Seneca)和圣奥古斯丁就不可能有钱有闲地思考写作;要不是莫卧儿王朝剥削印度人、征敛财富,就不可能盖起泰姬玛哈陵;要不是哈布斯堡王朝从那些讲着斯拉夫语、匈牙利语和古罗马尼亚语的省份征税,又怎么付得起海顿和莫扎特的佣金?而且,就算是卡尔加库斯的这番话,也不是靠着卡里多尼亚的作家把它流传下来。我们之所以还知道这些话,靠的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但事实上,这些话可能根本就是塔西佗自己讲的。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塔西佗不仅捏造了这段话,甚至连卡尔加库斯这个首领都是他捏造出来的,只是为了要表达自己和其他古罗马上层阶级对自己国家的想法。   就算我们不要只看精英文化和高级艺术(high art),而将重点转向一般人的世界,还是会发现帝国遗痕在现代文化几乎无所不在。今天大多数人说话、思考和做梦的时候,用的都是过去曾拿刀对着我们祖先的征服者的语言。像是多数东亚人讲话和做梦的时候,用的是汉文化的语言。而在南美和北美,不管各地的人民祖先来自何方,从阿拉斯加最北的巴洛半岛,到南美最南的麦哲伦海峡,几乎所有人都讲着以下四种语言之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或英语。现在的埃及人说阿拉伯语,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也认同阿拉伯帝国;然而,阿拉伯帝国其实是在公元7世纪征服了埃及,而且多次以铁腕措施镇压了企图反抗的埃及人民。至于在南非,大约有1000万祖鲁人还缅怀着19世纪祖鲁最光荣的年代,但其实大部分祖鲁人祖先的部落都曾经奋死抵抗祖鲁帝国的侵略,最后是在血腥的军事行动下才融为一体。
个人分类: 科普|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压迫与反抗及反抗与压迫
热度 1 xcl2822 2013-1-19 15:11
肖长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3-1-19 以前学习时,经常会看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话。 阶级社会就是这样,有压迫, 就有反抗。 一个多月前,洗衣服没有关好水龙头,于是半夜里水压大,大量的水溢出来了,淌得满地都是,积水深者3-5厘米。 于是忙了近两个小时,才将水收拾净。 忙完之后,看着被水浸泡过的地板,心里在想地板这次可要麻烦了,非得变形不可。 不久,地板就开始翘起,于是只好用重物压住鼓起的地方。 地板此处压住,别处又鼓起,于是只能是哪里鼓起,哪里就压上重物。 其实家里也没有什么重物可压地板,于是不断地将书架上的书搬下来,厚厚地压到隆起的地板上。 这样凡是有地板上隆的地方,就有重物压上去。最终地板基本被压住了,损失大为减少。 于是乎深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倒不如说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这也许是一种辩证的说法吧! 深冬腊月,外边冰天雪地,屋里温暖如春! 有感于此,不妨辩证地看待世界,辩证地分析问题,辩证地看待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市场名义进行压迫
newniu 2010-10-14 23:14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对市场经历过两种认识。一种是市场邪恶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这方面的鼻祖。对于工人劳力,马克思认为出售的并不公平。表面看来,工人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是自由的,可以出卖给甲资本家,也可以出卖给乙资本家,谁出价高卖给谁。马克思却做出更为真实的分析。实际上,工人真的有自由吗?饥饿的威胁,一家几口等着吃饭,迫使工人不得不把劳动力出卖给资产阶级。如果他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资本家阶级。工人不是属于一个资产者,而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要说他们有什么自由的话,那就是受剥削的 自由,挨饿受冻的自由,甚至被资本家赶出工厂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就是整个资本家阶级的雇佣奴隶。 另外一种是市场万能理论,市场化似乎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住房市场化,土地拍卖,工资市场化等等全部被以市场的名义进行神圣化。市场就像那王母娘娘的圣水,只要滴上一点,一切变得神奇起来。 市场到底是邪恶的,还是万能的?两个方面都有,市场解决了资源配置问题,然而又带来压迫。从市场表面来看,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十分公平。然而资本家就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得到更多的收益。如果是垄断资本家,他们可以提高价格,掠夺整个社会的财富。市场只是给了所谓的自由,然而这个自由即是有限的自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天有高度,海有深度,一切自由都是在一定限度之内。 医疗、教育、住房的价格高涨,而工资却迟迟不前。然而在市场万能的宣传下,都变得合理化起来。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
shxzhang 2010-9-15 04:07
张少雄 人生来具有创新潜质,这种潜质得到唤醒、保护与促进,人便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潜质的唤醒、保护与促进,通过学习实现;学习,作为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的改善 9 ,可以发生非教育(教育在本文中特指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能否使人具有创新品质,取决于教育呈现出来的实然属性,而不取决于它的应然本质。教育的应然本质是设计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 9 ,或者是改善人 4 的活动,即促进人的心智力的发展 5 、人的理解力与判断力的发展 6 的活动。应然是理想,实然是现实;在现实语境中,教育可能、而且经常沉沦。 一、教育经常沉沦为压迫,而压迫只能捂杀认识能力 在现实语境中,教育经常沉沦为压迫。教育通过课程与教学实施,教育目标通过课程与教学达成,教育目标成为教育标准,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开发和考核考试设计等都根据这些标准进行 。压迫,是凭借权力或优势,通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和教学活动开发等手段,向学生灌输指定行为、信息 (与知识并列时指前知识) 、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并通过教学活动开发和考核考试设计等手段,强迫学生记认并且在不同场合重复(即复演、复说或复写)灌输内容;相应地,压迫表现出知识压迫和理解压迫等多种类型。 如生物学课程处理啄木鸟,在未见过(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不可能见过)啄木鸟的情况下,叙述其筋肌层理、心脏结构与脑颅构造等解剖性事实,讲述探讨其利嘴成因的某家解释性学说,要求学生记诵与复述或复写所叙事实与所讲学说,便是知识压迫与理解压迫。再如哲学课程处理柏拉图,在不研读其主要作品的情况下,叙述其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著述成果等历史性事实,讲述探讨其作品意义的某家解释性学说,要求学生记诵与重复所叙事实与所讲学说,也构成知识压迫与理解压迫甚至价值观压迫。 远离具体生物存在或现象,对一切人而言,一切生物学知识都只是不诉诸亲历的、遥远的与陌生的碎片;在亲历之外,蛇披鳞与蛇披羽,或稻花臭与稻花香,是等值的假说。只有通过亲历(接触与体味),学习者才能确知蛇披鳞与稻花香等,才能获得关于生物的真知识。远离具体哲人言说或著述,对一切人而言,一切哲学知识,都只是不见诸亲炙的、虚幻的与冷漠的杂汇;在亲炙(通过聆听与阅读获得直接教诲或传授)之外,孔子尚暴政与孔子尚仁政,或苏(格拉底)子诲恶德与苏子诲美德,是等值的传言。只有通过亲炙,学习者才能确证孔子尚仁政与苏子诲美德等,才能获得关于哲学的真知识。 杜威曾以探触光亮物为案例说明意义的获得:小孩探触光亮物被灼痛,由此得知某种光亮物意味着热源,得知热与其它许多事相关,他的相关行为便获得更多意义,他便能明白自己行为的意义并且能够承担它们的后果;这一探触使光亮物获得意义,孩子获得关于光亮与温度等事物的认识,这种认知便成为他的知识存量的内生部分 。其实,事与物的意义的获得,或人对事与物的认识的形成,于物质世界和于精神世界,过程与结果等基本相同。亲历或亲炙等体验导致意义的获得,意义的获得导致认识的形成,认识构成知识存量的内生部分。知识存量的内生部分是真知识,非内生部分只是暂存信息;暂存信息经过检验与甄别,可能证明是伪知识,可能证明是真知识,也可能分流为伪知识与真知识,而检验与甄别也是意义的获得与认识的形成,也需通过亲历与亲炙等亲身体验实现。 实际上,认识发展过程,是获得并运用关于物质、社会、文化与精神等诸种世界的知识 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诸种世界只呈现在人的亲身体验中,因此,一切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诸种世界,只有真正认识诸种世界才能获得真知识,只有获得真知识才能获得知识的改善;不仅如此,只有持续进行认识实践,才能保持认识意识及欲望的活化和认识能力的提升。 行为(置于信息之前指日常行为与社会行为)、信息(与知识并列时指前知识)、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是从低到高、由表及里的素质梯级,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环链,后一项的改善必须以前项的改善为基础,而前项的改善却不必然导致后项的改善。对于压迫,前项压迫 经常意味着后项压迫,而后项压迫等却不必然意味着前项压迫。信息压迫与知识压迫,在素质梯级的低级阶段,在认识环链的早期环节,抑制认识活动,捂杀认识意识与认识能力。 二、教育经常沉沦为封锁,而封锁只能捂杀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 在现实语境中,教育还经常沉沦为封锁。封锁,是凭借权力或优势,通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开发和考核考试设计等手段,屏蔽非指定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相应地,封锁表现出知识封锁与理解封锁等多种类型。 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处理鲁梁之争,只讲读乏走狗 文,不讲读乏牛 文,或者反之,至少构成信息封锁或知识封锁。再如地质学课程处理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及演化规律,只讲述地槽地台学说,不讲述地洼学说,或者反之,至少构成信息封锁、知识封锁与理解封锁。对于乏走狗之骂,只传递喝彩之声,不传递贬责之音,或者对于乏牛之骂,只传递贬责之音,不传递喝彩之声,便构成理解封锁、态度封锁与价值观封锁。对于地槽地台学说,只展示赞美意见,不展示批评言论,或者对于地洼学说,只展示批评言论,不展示赞美意见,也构成理解封锁、态度封锁与价值观封锁。 对物质、社会、文化与精神等诸种世界,因为接触面度、考察视界与体验方式等多方面差异,不同的人在相同语境下会有不同认识,相同的人在不同语境下也会有不同认识;因此,对于相同存在或现象,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无论是仅见诸视听的还是记录于文字与器物的,人们的叙述、理解、阐释与评价等经常会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与多向性。董仲舒曾经指出: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诗》没有一致性解诂,《易》没有一致性演占,《春秋》没有一致性传辞;这里,一致性是一元性、一样性与一向性。实际上,对于一切存在或现象,人们的 叙述、理解、阐释与评价等 都不会、也不可能会呈现出一元性、一样性与一向性。 应然教育,不忽视与封锁多,而是面向与开放多,并引导学生走向多。如对于仁,孔子在不同场合给出不同说法,如 巧言令色,鲜矣仁。 48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31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32 ,仁者,其言也讱。 133 ,爱人。 139 ,等等,便是面向多与开放多。再如对于教育本质,舒尔茨编《学源:教育学经典选编》选辑赫钦斯、阿德勒、杜威、基尔帕累克和吉鲁克斯等三派五家学说 ,对于科学本质,柯德编《科学哲学:核心问题》选辑库恩、拉卡托斯、塔加德、鲁斯和劳丹等五家学说 ,都是面向与开放多。只有面向与开放多,才会使学习者面临判断,面临检验与探索等行动;面临判断与行动,才会需要实际判断与实际行动,才会激活判断意识及欲望、行动意识及欲望,才会进一步激活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并使它们持续提升。 教育一旦沉沦为封锁,便自闭于一,也禁闭学生于一。学生长期封闭于一元性、一样性与一向性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之中,心智活动只有也只会有记认与重复等简单形式,没有也不必有比较、分析与推理等复杂形式,比较、分析与推理等心智潜能必然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心智潜能长期沉睡,判断意识与能力、行动意识与能力必然会被捂杀。 三、捂杀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即是捂杀创新能力 创新( innovate ; innovation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作为一种行为是给既成事物引入新成份和改造既成事物 997 ,作为一种成果是以引入新要素或新形式等方式对既成事物做出的改造 998 。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既成与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循环:一、理解既成;二、运用既成;三、检验既成,在新语境或新环境中,既成作用减弱甚至归零,如既成学说不能解释新现象、既成技术不能促进新产业、既成器具不能适应新技术、等等;四、改造既成,构建新学说、新技术与新器具等,达成创新;五、创新演变成既成,新一轮循环。在每一轮循环中,能否准确理解决定能否正确运用,能否正确运用决定能否准确检验,能否准确检验决定能否确知改造需求,能否确知改造需求决定是否进行改造和如何进行改造;在每一环节上,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都起决定性作用。一切既成都在检验环节分流,作用不变甚至增强者被保留,作用减弱甚至归零者一部分被淘汰、一部分被改造;作用减弱甚至归零,原因可能是运用不当甚至错误,也可能是它们自身存在不足或缺陷,只有查清原因所在才能决定如何分流,而能否查清原因所在,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同样起决定性作用。 创新的实现,不靠口号,而靠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靠意识感知创新诉求,靠能力进行创新活动;而实际上,创新意识就是超常的认识意识、判断意识与行动能力,创新能力就是超常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因此,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是用创新教育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用一两门创新教育专门课程讲授出来的,而是通过全部课程与全部教学浸润出来的。 进一步说,认识意识、判断意识与行动意识的缺失即是创新意识的缺失,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的缺失即是创新能力的缺失。捂杀认识意识与能力、判断意识与能力、行动意识与能力,意味着捂杀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创新品质的核心,捂杀它们意味着捂杀创新品质。 教育一旦沉沦为压迫与封锁,便无法达成创新品质。要达成创新品质,教育不能是压迫,只能是解放,不能是封锁,只能是开启。 参考文献 UNESCO-UIS. ISCED 1997: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 Re-edition. : UNESCO-UIS,2006:9. Hutchins, R. M.,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 Schultz, F. 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 Connecticut : 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5. 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3. Dewey, J.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M ] . New York : Macmillan, 1916: 94. Gelman, R. Cognitive Development // Wilson, R. A. and Keil, F. C.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 Massachusetts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99: 128 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G ] // 鲁迅.二心集 //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246-249 . 梁实秋.鲁迅与牛[ J ].新月:第二卷第十一号 / 1930 ( 1 ):(零星) 2-3 . 董仲舒.春秋繁露[ O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 24 . 孔子.论语[ M ]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Schultz, F. 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 . Connecticut : 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5: 1-43. Curd, M. and Cover, J.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entral Issues . New York : W. W. Norton Company, 1998: 1- 61. Simpson, J. A. and Weiner, E. S. 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VII . Second Edition.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本小文已经刊载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二零一零年第三期)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4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说”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famingkuang 2009-12-5 17:04
曾几何时,全球变暖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不管全球变暖在学术上是真是假,我们都只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首先全球变暖是政治家们的政治需要,因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被人类的过度开发搞得乌烟瘴气了,政治家们必需要找一个说得过去又能让老百姓信以为真的理由出来做替罪羊,二氧化碳有幸而被他们看中了。这样政治家们就能堂而皇之的用全球变暖来掩盖了其它更为严重的矛盾从而达到了稳定他们地位的目的。没有了殖民地时代的大国们便可以肆无忌惮在全球变暖的口号下用碳排放来对第三世界人民实行实实在在的剥削与压迫了。剥削和压迫从来都没有从人类社会中消失过,只是各个不同的时期采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其次,全球变暖说,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看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极其恶化了,再不珍惜我们的地球,人类的死期很快就要到来了。这样政府在开发的时候也不能尽情的肆无忌惮了。所以从人类的根本利益上来说,全球变暖不管其学术上是否成立,但它对现实生活来说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我们的家园。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3756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