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贡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贡献

相关日志

疫苗对公共卫生的作用和贡献
yanjx45 2020-9-17 08:37
疫苗对公共卫生的作用和贡献 前言: 本文曾于 2010 年 7 月 28 日 首发于本人在 新浪 网 的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70ac10100mszb.html ) 。 在当前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并给世界各国都造成重大危害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增进关于 疫苗对公共卫生的作用和贡献 的认识 。   对于公共卫生来讲, 疫苗接种 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 很多人在谈及疫苗的贡献时都会无比激动。 比尔 · 盖茨 曾说, 50 年来,幼儿每年的死亡人数降低了一半,降至每年 1 千万,这是 “ 最令人惊异的统计数据 ” 。 主要由于 疫苗 的大规模应用,曾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几种重大传染病已经或即将被彻底消灭: 1. 曾于 1900 年到 1980 年间在全球共杀死 5 亿人 的 天花 在 30 年前已经被彻底根除。 2. 脊髓灰质炎 在全球的发病率已下降了 99 %,在西半球已完全消灭,在 2006 年全球报告病例数已降至 2 千以下。到 2008 年,此病只流行于四个国家,有希望在数年内在全球彻底根除。 3. 人类消灭传染病的下一个目标是 麻疹 。麻疹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得到控制,在非洲的死亡率也下降了 90 %。 疫苗代表了生物医学的最高境界: 预防疾病 。 2008 年,全球有超过 1 亿 婴儿接种了疫苗,创历史最高纪录。 疫苗目前每年使 300 万人 免于死亡, 75 万 儿童免于残疾。 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承诺将生产更多的疫苗并制订了千年发展目标( MDG4 ),要求在 1990 年至 2015 年之间,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世界上最著名的慈善家如 比尔 · 盖茨 和 戈登 · 布朗 已经成为疫苗的铁杆支持者,将大笔资金投入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 从对整个人类的影响来讲,目前在世界上仍有许多儿童因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结果 每年仍有超过 200 万儿童死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而且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的风险要比出生在发达国家的婴儿高 10 倍。有四分之一的婴儿仍不能享受到基本的免疫接种服务。 据估计,一个贫困国家的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接种最少可能只需花费 5 美元 ,就可预防多种传染病,其中不少是可能致命或严重致残的。 将慈善基金用于购买疫苗以救济穷人,往往几角钱就能挽救一条生命,能以很小的投入造福最广大的群众,确实 功德无量 。 比尔 · 盖茨 等慈善家选择疫苗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为国内外的慈善机构和个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国卫生部已将 15 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 国家免疫规划 ,费用由国家承担, 可预防的 15 种传染病 是 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 。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以前无法预防的传染病的 新疫苗 也在不断涌现,疫苗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仍在不断增加。 已经或即将成为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包括 宫颈癌、疟疾,以及轮状病毒、肺炎球菌等引发的疾病 。现在已有超过 20 多种疾病是可以用疫苗预防的。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婴儿和儿童,而且可以保护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包括青少年、成人和老人。 疫苗的市场前景 :预期全球疫苗市场将快速扩张,从 2008 年的 115 亿欧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195 亿欧元。增长将主要来自新兴的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且充满经济活力的国家,如已知的 “ 金砖四国 ”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其他中等收入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和医学需求更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新疫苗引进方面原本存在长达 15 至 20 年的差距,新的金融紧缩会危及全球为缩小这种差距所作的努力。 参考文献 :   The need for new vaccines , Vaccine , 2009, 27S: G3-G8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596.5121rep=rep1type=pdf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4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8):贡献与局限
fqng1008 2020-4-22 10:29
本书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了民国以来细菌学与中医学的各种交锋、对话、排拒与汇通,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今日中医外感热病学的样貌与学科内涵。如果将医学史的传衍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则近代中医重内科,西医重外科的表现形式,几已成医者与病家的口头禅。 而传统内科文献中,热病学门与其衍生知识之庞大,实为中医各科之最。该学门的发展,可视为近代中医发展主轴的浓缩精华版。探索中医史发展,岂可忽视?过去谈中医热病学史,往往就大范围的背景或几位医者的贡献作统括式的论述。学者不知道这个学科有什么重要医书文献,知识如何转型,又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研究范围也多仅止于清末,少论及民国。本书试图以“ 重层医史”的构想来开展多元视角的“中医热病学近代史”,力图弥补某些空白之处。 历史学本为解释过往人物与事件而生,据此,现代中医至少有两个倾向:一是仍必须反复阅读经典 。这不仅是一个既存现象,而且其思想形成的近代历程,与近代中医的学术性格是息息相关的。过去在近代史各学门的研究者,总是强调“西化”的影响,事实上回归经典也是中国近代史不能逃避的问题;另外,或许作为“从周边看中国”的一种延伸 ,从日本汉医的历史来反观中医在中国近代之发展也是现代中医的路径 ,日本汉医研究,实于精神和物质上给本土中医信心;日本译名的可参照性,也让中医的疾病定义重新洗牌。 民国医者为发展中医学术而提倡古代经典的复兴,不单是指唐代以前的医书,也包括后出温病派的经典在内,只是两者有彼消我长的关系,直到现代,寒、温派的关系都处在不断重整中。 在民初时,《伤寒论》被抬高至新的地位,为后来中医内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见图21) ,刘渡舟称该书为“中医之魂”,其来有自。 这也印证了第二条道路,即现代中医为何如此强调统整、融合寒、温两派的精华。现代研究热病学者多认为寒温体系不能分开来看,如伤寒学者万友生曾著《寒温统一论》 ,该书被称为“研究伤寒的必读之一书”。 在清代,“伤寒”并不能算是真的“疫”,如:“张仲景著《伤寒论》,欲明冬寒春温夏秋暑热之正,自不能并入疫病,以混常法。” 但经过近代的发展历程后,《伤寒论》又被抬高至一个新的阶段,不但成为传染病学的一支,也占据了外感热病学的经典地位,故时振声谓:“外感热病按现代观点当属急性传染疾病。”“不要认为《伤寒论》里面包括许多杂病。有些症状看起来是杂病,但恰恰正是各种外感热病的个性所在。” 中西医在近代的热病学论争,证实寒温争论已无力和西说对抗,必须统整融合出一个新的范畴与学科界限,此即显示近代中医传染病学渐渐成型。在清代以前,根本没有外感热病学这一学门,它是经过近代不断讨论 ,才逐渐形成的共识。 而温病学除有范行准“总论”之意义外,也提供新知识供传染病论述汲取养分,故在中医传染病学中,其实是总论中有分科,甚至针对单一传染病的讨论也渐渐出现。 图 21 《仲景学说之分析》再版 毫无疑问,中医当然能够治疗瘟疫,但是治疗具近代意义、经细菌学洗礼的传染病,则是民国以来中医与西方细菌学不断对话,重新诠释、肯定古典医书中的经验与治法,建立信心,并赋予外感热病学新的定义的结果。此一过程,见证了中医文献 “再正典化”的过程,重要医书在民国时不断反复刊刻印行,强化中医热病知识体系的对内认同。此外,民国时期寒温派尚未完全敉平纷争,但其立场则渐趋一致,此乃学术发展大势,自此而后,凡中医面对传染病,必从这两个体系内的典籍中寻求治疗灵感。正如邵餐芝在1935年出版之《素轩医语》中称张寿甫“考别录以合本经,征西说以证仲景,超叶、吴以通寒温,此老其犹龙乎” 。既要汇通寒温派,又要能参用西说,或许正是从此时代开始,对医者的一种全能之期待。但是,理想与现实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中医在民初虽言科学化的 “学术整理”,但仍须面对寒温派论争的历史。笔者以为,中医界既要面对强大的经典传统与内在学术争论的问题,又要回应新的细菌学,并在采用多少西方知识方面,显得意见纷杂,故导致科学化步调缓慢,缺乏整体步调的齐一性,从而拖慢学术整理的速度。 当然,伴随这个现象而生的,是一连串的影响,其历程决定了现代中医的性格。历史仿若一枚铜币,有正也有反,我们不能只单看一面,而忘却曾经拥有并且存在的另一面。当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不自觉地或被各种力量的正、反作用力推向了传统;也许,中医的改变还是有目共睹的、许多理论都转型了,但其实不变的传统也仍持续着,其学术体系不完全呈断裂状态,而是仍具有延续性。 1947年,洪贯之指出,现代中医的教育应该既要重视设立研究所,用科学方法整理文献,又要学习应用西药西械和诊断传染病的方法,面向传统与现代科学化的两个方向。 从本书来看,中医 “再正典化”的力量非常强,故导致中医从吸收细菌论,接受部分理论、论争,到最后却放弃“大部分”细菌实验科学、存而不论,而重视从文献中重新寻找定位,这可以说是一种选择后又放弃的历程。它使得现代中医可以治愈传染病,但却不会找一堆“杀菌药”,或是再用细菌学去争论唯一的病名。 1949年之后,中药“抗菌”虽未特别强调,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跟随国家政策而不断转型,抗菌抗病毒成为发展方向。1971年,周恩来指示中医研究院要开始进行抗病毒中药研究,并提供经费建造病毒实验室,这对传统中医而言又是一大转变 ;而当时台湾对此议题则似迟迟未有大规模的经费补助或实验室研究。 而现代大多数的中医学教科书,多是用西医一种病名,来对应中医很多的病或证候 ,几乎不谈 “对菌论治”。 1953年夏天,余无言在上海城内果育堂街育德里18号治疗一位24岁的妇人,她于产后18天罹患“湿温伤寒”,先请中医以豆豉、豆卷等治之无效,又请西医注射先进的“杀菌药”青霉素,前后8针,依然无效。余受邀前往诊治,言病情变化迅速、严重,幸好最后治愈了这位妇人。余回忆说: 于此可知,每一病症当前,初时不愈,则必有复杂之变症。若徒恃一二种药品,而不能应变处方,以施疗治,乃属劳而无功也。且抗生素之制剂,其作用端在抗菌,一则能妨碍病菌之营养,一则能管制病菌之活动,而使之日暮途穷,渐渐消灭,但并无直接杀菌之能力。然处方目的,对于排泄病菌,并未计及其确定之方,此亦西药疗法之所短也。 可见即使到了抗生素发明后,中医仍呼吁要辨证论治,不要依附几种特效药,因为那是非常危险的,这又凸显了近代中医不以 “杀菌”为能事的思维。本书第三章也说明了中医在整理病名上的问题,其情况颇似学者梁漱溟所言: 讲到医药,中国说是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西医处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药,无大出入;而中医的高手,他那运才施巧的地方都在开单用药上了。十个医生有十样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究竟病是什么? “病灶”在哪里?并不定要考定,只凭主观的病情观测罢了!(在中国医学书里始终没有讲到“病”这样东西。)某药是如何成分?起如何作用?并不追问。只会温凉等字样去品定,究竟(气)为温为凉,意见也参差的很。他那看病用药,那能不十人十样呢?这种一定要求一个客观共认的确实知识的,便是科学的精神;这种全然蔑视客观准程规矩,而专要崇尚天才的,便是艺术的精神。 西方重科学化,东方则重艺术化,这牵涉文化发展的问题,对中医而言确实是很棘手的问题;梁认为中国医书里始终没有讲到 “病”,则是错误的理解,应该说没有讲到用西方医学定义的“病”。民国中医没有发展出验菌之规范与方法,在病名的采用上,虽受细菌学定义带来的解释齐一化影响,但因不愿采用细菌定名的标准,加上在往“统一病名”的路途上复受本身学术体系内争论的影响,最终导致失败。幸好,因细菌学的定名,中医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标准和参照对象,产生了较为明确的范围,这是近代中医转型中受西方医学影响很大的一个方面。至《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中,则已确立:“新学总论中之病变,系以病之机能形态发生变化为主,所谓实迹的。我国之病症论,其最详备而可法者,以仲景师《伤寒论》而言,分六经传变,所谓气化的。故酌古证今,宜合病理总论中之病变,及各论之全部,另成一病症论。” 此大纲的精神在于以学科系统化与分门别类的方式来达到统一、标准化的目的 ;但前提是必须尽量立基于张仲景的经典理论,酌参西医疾病分类法,来成就一种新的论述。 时逸人总结近代以来中西医碰撞的历史,认为 “中医注重于人体气化之失调,而不注重于实质之形状,及病后之变性”。笔者已在硕士论文中论及中西医论争 ,但仅局限于生理学,本书进一步论及病理学上的争议。一般来说, “气化”仍是中医解释病理的主要基准,故时氏也说:“(中医)视一切病症皆以为气化失调所致,调其气化,实质上的缺点,即随之恢复。”时氏说的“专谈机能、不尚实质,为中医之特色,治病之定法”,大体颇能和近代中医发展的主线连在一起。 近代学人顾颉刚早年尝思写作读书笔记《学览》之序,谓: “夫学术者与天下共之,不可以一国一家自私。凡以国与家标识其学者,止可谓之学史,不可谓之学。执学史而以为学,则其心志囚拘于古书,古书不变,学亦不进矣。” 近代中医的知识或已由私学转为公共学术,可以供大家讨论评述。不拘泥古人古书,是为学科知识守住最后之防线,有其客观上的需求。幸而,自西医细菌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医就没有强烈排拒细菌论,反而将其纳入新课程。中医从实用的观点,把细菌在人体内产生的身体变化,用各种毒来加以解释,而对于细菌作为一种生物角色而言,则强调 “菌在气中”——细菌不能脱离空气、季节、温度、湿气等外在客观因素而生长——进而将细菌学拉至气论的范畴中,此即近代中西医气论与细菌论汇通的历史模式。 在气论的部分,关于五运六气的论述其实不多,或许与 “他们(新医)所排斥的是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的学说,而不是大黄甘草这类的国粹”有关,许多反中医者反对的是学理,而不是本草药品之疗效。 但近代中医颇为坚守最后一道气论的防线,即仍从外感 “六气”与季节之气和细菌学来进行对话。文中所提章太炎的“据古论菌”很有代表性,他将古代的博物学、生物学、医学的知识混在一起,来回应细菌学。而日本汉医的论述,强而有力地支持着中医把经典中的汗法、解毒、下法等疗法,划归为“杀菌”之法,或多或少强化了中医的论述信心。而获取“杀菌”知识的两种方式,除吸收西医细菌学的学理之外,无非就是再从伤寒与温病体系关于身体罹病的观点,与药物治疗之机转,来论述“杀菌”之可能。他们曾经发现杀菌的方法,都取径于此。 雷祥麟分析了中医科学化对融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意义,这是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型面向。所谓的公共卫生,包括制度、法规、保险事项等,其实完全是复制欧美与日本的经验,它本就不是中国的产物。什么是中国本地的思维?本书补充分析了中医在科学化的争论之外,还需面对重整经典的压力,最终虽没有采用细菌学的实验方法与病理论述,但却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影响力,在贵生养命的文化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中医虽然无法介入太多 “公共”卫生事务,但却在新式清洁卫生的举措上,吸取西方的不少经验,成就了一种具有选择性的中西医汇通之卫生现代性。细菌学背后蕴含了一套清洁卫生的机制,虽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人的卫生观,但近代中医真正吸收的学理,较多还是基于西方医学较原始的“瘴气论”,中西医都曾在医理中表达对腐败、臭秽之气的厌恶。即便个人卫生常常被塑造成是公共卫生的根本,但其背后往往牵涉对国家法令、制度或政府效能缺失的检讨。民国时期所谓卫生或是预防传染的方式,仍注意个人行为,包括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群体,着重的还是一己之身的健康与养生防病。在国家效能低下与地域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时代背景下,确实造成了一种个人卫生(养生)观的强化。 而相对于西医在医院进行诊疗的呼吁,在家庭内或医疗不普及之处,中医还是可以发挥养生与预防疫病、日常调养等功能,许多补养与食疗、日常禁忌的知识,也多是来自古典医书。若事事求 “科学的证据”,恐怕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依赖经验的习俗与禁忌都将得不到证明而必须废弃。本书第一与第六章都谈到中医的个人卫生法,蕴含大量的日常生活可行性;中西医基于日常的养生、饮食和体质方面的论述有共通性。即使后来中医部分受西方营养学论述之影响,但大体仍维持一定的特色,这也证实了中医上层(医者)与理论知识在下层社会有一种很强的实用性联结。 本书之叙述,也有若干不足之处,因为这样一次 “重层医史”的尝试,无法囊括所有的热病以及所有病理论述之历史。笔者以为,民国时许多传染病的治法与定义,恐怕都有一段有待发现的故事,今后对于个别传染病的历史,还可再加细究。此外,近代史资料内容庞大,仍有待深耕。但本书已抓住中西医对外感热病病名之定义与讨论,应该都逃不开“气”和“细菌”这个大面向的争论;并且,现在所见之研究,还多是基于西医的定义,而非重视中医脉络的论述;要了解后者,必须对民国中医热病学基础的文献与发展历史、特色,进行一种多层次的论述,而本书微薄的贡献也正在此,这是建构“中医式”传染病史的“基础工程”。 (清)凌奂:《外科方外奇方》,收入裘庆元辑:《三三医书》第 1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 曹东义说: “辨证论治、六经、三焦、卫气营血,我们天天挂在嘴上,老一套,完全的老一套!邓老(邓铁涛)相信的正是这老一套!这就是中医安身立命的老一套!这也就是邓老等一代名医强调‘重温经典’的意义所在。‘圣道本乎寻常,至理不外日用’。”参见其主编:《中医群英战SARS——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第104页。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中国” 的历史论述》,第291—309页。 参考深川晨堂:《汉洋医学闘争史 ·政治闘争篇》,东京:医圣社,1981年。本章补充了汉医著作在中国的影响。有关传统汉医与其科学化在台湾的实践,参考刘士永著:《医学、商业与社会想象:日治台湾的汉药科学化与科学中药》,《科技、医疗与社会》第11期(2010),第150—197页。 “汉医复兴一事,引起国内汉医与西医之信仰问题,当世信仰西医者大生动摇。日本最近出版之报纸杂志,咸以此为讨论中心,著名之杂志,均特辟皇汉医学座谈专栏。汉医药方,经各医院试验,认为有神奇特效者,已有肺病、白浊、脚气三方。本年三月,日本帝国大学医科讲师,南阳堂医院院长留德医学博士引地兴五郎来华访道,偕同译员童桂荣氏,在沪访费子彬国医,到苏访顾允若、宋爱人、顾月槎、王闻喜、茅子明诸国医。博士言:‘本人致力医学,已逾二十载,开业以来,亦俱相当成绩,惟以学无止境,遂复留德实习,然以本人结果所得科学治疗,尚有赖乎皇汉医学补充之必要。近数年来,每用新药注射外,助以汉药汤剂,成绩特著。德国医界已有和汉医学治疗协同设施,而医科大学之毕业者,多修习汉医以充实新知。由此推想,汉医传至今日,必有真理存在,故特来华考察。’……博士此次来华,交换智识,表示满意。并云一俟回国,当在青山南阳堂,倡立汉医研究社,一本世界医学大集合为宗旨,征集全国名医,刊行书报,面委当座诸国医师为当然社员,极愿精神上或物质上共同合作云。” 可证实当时汉医和中医是有密切交流的,并不止于医书间的知识传递。引自陆士谔:《日本汉医复兴记》,《士谔医话》,收入沈洪瑞、梁秀清主编:《中国历代医话大观》,第2046—2047页。 参考曹东义:《热病新论 ——从热病诊治沿革看中医的发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第66—69、170—175页。 如叶劲秋所撰写之《仲景学说之分析》( 1936年),就在广告中打出“中医内科全书”之谓。出自《医界春秋》第120期(1936),第43页书籍广告。 从《伤寒论》出发,扩张其原本的意义,特别是内科学领域,展开各种研究。参看刘世恩、毛绍芳主编:《当代名医论仲景伤寒》,引注见第 144—145页。 万友生开篇即指出:寒温虽有一寒一温之不同,但是从广义而言,都包括在六淫(气)之内。这与近代热病学重视广义气论的趋势也是符合的,六气正是用来和细菌学对照的主要学说。引自万友生:《寒温统一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年,第1页。 孟永利等主编:《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8年,第2页。 (清)张凤逵原著,叶子雨增评:《附刻喻嘉言〈瘟疫论〉序》,《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收入曹炳章辑:《中国医学大成》第 16册,下卷,第39页。 孟永利等主编:《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第 2页。 “吾国内科书,向分伤寒、杂病两大类,所谓伤寒者,即经云‘热病之类也’,非指一种病而言,实含有近世急性传染病之总名;杂病者,亦即近世各器官病之总称。此次纲虽仍旧,目则变通之,照近世例,每述一病,分原因、症状、诊断、治疗、处方、杂录等,以清眉目。(说明)查近世内科书通例,除传染病不分类外,其余杂病,均按照各器官分类。”引自中央国医馆秘书处:《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学术整理委员会会议通过》,《国医公报》(南京)第1卷第2期(1932.11),第4页。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外感热病学卷》上册,第16—17页。 邵餐芝:《由张仲景大青龙汤,到张寿甫清解凉解诸方》,《素轩医语》,收入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 ·医话分册》,第620页。 洪贯之:《为中医教育先决问题进言于教育当局并热心中医教育者》,《新中医》新 1期(1947),第2页。 1959年蒲辅周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内举行的“全国急性传染病学术会议”上是不太谈细菌的,他认为病人的身体问题才是“病因”。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结论,它是经由学术发展、日常生活实际检验和西医对话后所“选取”的道路,具有许多历史因素在内。 富杭育:《周总理指示中医研究院也要搞抗病毒研究》,收入邹乃俐等编:《难忘的四十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71—73页。 近年中草药抗菌及病毒研究方面,有中国医药大学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学系教授林振文的 “抗流感病毒中草药开发”,中医学系教授林应如的“抗肠病毒之中药新药研发”,医学系教授赖志河的“中医药应用于抗菌及抗发炎之开发”,等等。参考http://www.cmu.edu.tw/news detail._php?id=509(2009 10 28发表)。 不用细菌学去争论唯一的病名,还展现在 “病名对照”的工作上。即使在台湾,作为“中西医学一元化”的成果,这样的对照工作也是以西医的病名为基准,再对照中医的数个病名,并非“一病对一病”,这还是基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定义细菌”的精神。参考林昭庚主编:《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1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自序、凡例。 作为 “杀菌”中药的开发法,中医在1949年后仍有零星之论述,例如何云鹤就曾撰写“制菌灭菌的药理实验”,但其理论非常粗糙,精准性值得质疑。整体而言,不能撼动气的理论,充其量是一种科学印证。参考何云鹤:《中医药的科学方向》,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54年,第86页。 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余无言》,第18—19页。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2年,第34页。 中央国医馆秘书处:《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学术整理委员会会议通过》,《国医公报》第1卷第2期(1932.11),第2—3页。 中央国医馆秘书处:《中央国医馆筹备大会行开会式速记录》,《国医公报》第 1卷第2期(1932.11),第8页。 皮国立:《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第404—418页 。 时逸人:《时氏内经学》,第 21页 。 顾颉刚:《走在历史的路上 ——顾颉刚自述》,第35页。 庄兆祥:《本草研究之变迁》( 1941),收入郭正昭等编:《中国科技文明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第562页。 雷祥麟的研究已经指出一个重要的倾向:在许多时刻,民国时的政治领袖最关心的卫生,并不是大规模的医政体系建设,而是一种 “个人”层次的嫌恶感与觉醒。国民党所主导之国家或许无力推动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建设,但民间个人卫生的论述却指向一个有助于国族形成的个人改造计划,孙中山、陈果夫、蒋介石均参与并设法引用这种个人卫生的论述和感受。引自雷祥麟:《卫生为何不是保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54期(2004),第41页。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老师的贡献评价
热度 4 zlyang 2019-8-9 16:13
杨振宁 ( Chen-Ning Franklin Yang )老师的贡献评价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和 Tsung-Dao (T.D.) Lee (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Chen Ning Yang,Prize share: 1/2; Tsung-Dao (T.D.) Lee,Prize share: 1/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7 was awarded jointly to Chen Ning Yang and Tsung-Dao (T.D.) Lee for their penetrat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alled parity laws which has led to 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网上说: 在2000年的时候,《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人类物理学终极封神榜单),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请教:怎样客观地评价杨振宁老师的科技贡献?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7-02-21,杨振宁、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7-02/21/c_1120503565.htm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sxwlxb/200906/t20090624_1808811.html http://casad.cas.cn/ysxx2017/ysmdyjj/qtysmd_124280/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7,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57/summary/ 2019-03-13,【物理学家】杨振宁真实身份曝光,让世人感到后怕 http://www.sohu.com/a/301068705_472787 http://www.sohu.com/a/331848003_120066058 凤凰网,2019-01-05,杨振宁为什么没得到霍金那么高的评价? http://tech.ifeng.com/a/20190105/45282056_0.shtml 2019-01-07,杨振宁为什么没得到霍金那么高评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972671322985179wfr=spiderfor=pc 2019-07-15,对比霍金,我们的确欠杨振宁一个道歉 http://www.sohu.com/a/326945460_777213 2019-07-10,再谈霍金,我们的确欠杨振宁一个道歉 http://www.sohu.com/a/325847108_120116627 知乎,2019-06-03,杨振宁与霍金相比伟大的多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767437 美篇,2018-12-02,我们很多人误解了杨振宁! https://www.meipian.cn/1rwhilf4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63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要是没有三大元老会是什么境况?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9-3-15 08:43
科学网博客要是没有三大元老会是什么境况? 蒋继平 2019年3月15日 自从八年前在科学网开博以来, 我一直关注着科学网的动向。 经过长期的观察, 我发现科学网的博客板块主要是由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始终不渝地在贡献博文。他们也是科学网开博以来的元老, 在科学网刚开始开创博客板块时就是博主了。 他们现在在科学网的总排名也是位列前矛, 真是功不可没。 这三位元老是黄安年, 杨学祥和刘进平。 到今天为止, 黄安年总排名第一, 杨学祥第三, 刘进平第七。他们每人都已经发表了万篇以上的博文。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三月13日和14日三位元老在科学网博客板块发表的博客数和这两天科学网发表的博客总数。 下面的表格就是这个统计结果。 表一。 三位元老在13日和14日发表的博文数, 科学网在13和14日发表的博文总数,三位元老的博文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名称, 总数和百分比 13日 14日 黄安年的博文数 10 8 刘进平的博文数 9 9 杨学祥的博文数 7 8 三位元老的博文总数 26 25 科学网的博文总数 128 150 三位元老所占百分比 20.0 18.8 看到这样的数据, 我在想要是科学网没有这三大元老会是什么样的境况? 是不是会显得很冷清?即使现在三大元老每天贡献将仅20%的博文数, 科学网仍然显得比较冷清, 至少比科学网在顶峰时期要显得冷落许多。 鉴于此, 我认为要求科学网限制博主们限量发博文的建议可能不会被科学网编辑接受, 我也认为没有必要。
个人分类: 科学网|1623 次阅读|6 个评论
乱弹2019年院士评选的业绩、贡献或标准
liyou1983 2019-1-20 13:35
2019 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又开始了。 据说在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选表中,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主要业绩包括:“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填写完成的重大项目、重要奖励、重要著作与 5 篇重要论文,提出的重要的学术观点和学说。” 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主要业绩包括:“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填写完成的重大工程、重要奖励、重要专利、重大经济效益、重要著作或 5 篇重要论文。” 院士候选人的主要业绩、贡献、成就或指标,应当是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是科学技术创新或知识创新吧? 且不谈业绩、贡献、成就这三个词,是不是一回事,是否用语重复。 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其一,这些对院士候选人是花钱、负债,其资金来源虽然也包括私人投资,但主要部分是公共资金、公共投资,来自公民当年缴纳的税费和积累留存的国有资产收益,以此作为业绩是否本末倒置、反客为主?其二,是否多余、有必要?相反,不花、少花国有资金而做出创新,在同等贡献下,应当优先、加大奖励!其三,这些项目、工程的申报、审批、使用、效益如何,本身都有待评价,似乎难以作为有效的业绩指标? 重要奖励?其一,如果是国内的奖励,奖励的公平性或科学性如何?近几年在国家自然科学、技术评奖上,已经吵吵嚷嚷了,据说某一等奖很水。其二,国家如果已经奖励过了,再奖一顶国有的院士帽,在一定程度上是否重复奖励了?至于国外奖励、私人奖励、国外的帽子,只要不涉嫌洗钱、偷税,奖多少钱、给多少顶帽子,都没有毛病! 重大经济效益?幸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没有此项,但全面、准确评价工程科学技术的重大经济效益,比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天河工程、某芯工程,这是至今难以有效完成的事情吧? 如果将国有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无息低息贷款,财政上的各种优惠政策,行政性管制或保护,各种负债的勾销(当年四大银行上市,不仅把所有负债都抹零,而且央妈、财爸还大量注入美元和人民币),等等因素,都计入成本,相当多的国有项目、国有企业是严重亏损、没有效益的。中西部某些省区,每年创造的GDP和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相等! 再想一想例如《财富》全球企业 500 强,我国入选的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主要还是中央国有企业,名列前茅的还是四大银行、两桶油、三大电信、国家电网、中国铁路等行业行政性垄断企业),而其他国家几乎都是私人企业,略微思考就知道这种结果如何奇怪了! 至于著作、论文、专利,作为贡献或指标,在形式上没有问题,但对内容或创新如何评价,似乎大有文章可做啊。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一流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8-2-15 07:56
中国一流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蒋继平 2018年2月14日 有人说美国的一流大学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为社会, 为企业, 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精英和人才, 使美国始终保持着高效的生产力。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 并且依此作为一个衡量大学贡献的标准,我觉得中国的一流大学是地球上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大学。 我的论据如下: 2017年出炉的中国一流大学的名单有24所大学, 其中北大和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有27%到国外深造,他们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读研究生。除了这两所最知名的一流大学外, 其它22所一流大学也都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选择出国深造。除了本科生外, 硕士和博士也有不小的比例去国外深造。 这些到国外深造的优秀生, 一般选择的也是国外名校, 他们首选美国, 其次是欧洲,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等比较发达的国家。因而,国外名校研究生队伍中中国学者的比例普遍较高。 我在三年前参加女儿的本科毕业典礼时, 看到一个非常令我兴奋不已的场景。 这个场景就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毕业生有一半是中国学者。我当时一直在想, 中国的一流大学为美国的名校提供难得一遇的人才, 美国的名校再把这些人才打造成真正的精英。 这些学成后的高端知识技术型人才和精英们,无论是最终选择回国发展, 一展才华, 还是选择留在当地奉献才华, 都将为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些从中国一流大学到国外深造, 学成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的学者专家, 他们的身份始终是中国人, 是从中国一流大学出来的高材生。鉴于这样的境况, 未来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将成为中国一流大学学者的用武之地, 未来的许多科技发明创造将会是这些中国一流名校出来的学者专家做出来的,许多国际科技大奖, 包括诺贝尔奖, 都将授予中国一流名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 综上所述,中国的一流大学为世界各国的名校提供难得一见的人才, 世界各国的名校再把这些人才打造成真正的社会精英, 这些精英在学成后将为世界的全面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 中国的一流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7037 次阅读|26 个评论
审稿能审出大奖?
热度 11 ncepuztf 2018-2-8 23:47
2017 年最让我意外的事情, 莫过于得了这个奖。 虽然每年好几个杂志都会给我发来一张 “ 优秀审稿人 ” 证书,但今年的不一样, 多了个奖杯! 关键是我自己事先并不知道,是被期刊中心根据贡献 “ 推荐 ” 的,直到要求我 提供制作奖杯的照片,我才知道这是真的,通知还有个隆重的颁奖仪式。 从这点看,有点“诺贝尔奖”评奖程序的意思,因这 不是我刻意努力的结果, 是自然统计贡献并被认可 ,这一点我很喜欢(非托人找关系 报奖, 自我表扬 )。 奖杯是由中国电科院期刊中心颁发的,颁奖人为周孝信院士和崔翔教授, 都是电力界的大牛。 领回来后给朋友们拿出来秀了下,引出几个问题。 ( 1 ) 这奖有用吗? 我说,没用也有用。说它没用,因为它不在学校的 绩效之列,也不算我的考核工作量,也不能给学校的学科评估增加筹码, 评职称也不算一条。说它有用,是它会激励我为社会多做事,人活着总 要干些什么,不能总是去追名逐利。 ( 2 ) 有奖金吗? 我说:没有。除了没有,我去领它还花出近 1000 块差旅, 但我也从大牛、青年专家和编辑哪里学到不少知识,知道写作的各种道道, 也发表了我自己的看法,这种难得的机会,当然要珍惜! ( 3 ) 你干了什么? 我统计了一下,全年为期刊中心审稿 54 篇,英文校对 300 多篇,约稿、投稿若干。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做这些事也算份内,何况 当年博士论文的三个创新点全部发表于期刊中心的杂志上,于我也算有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么大的恩,我理应不辞辛苦。 当然,我最在意儿子的态度,我告诉他爸爸得了个奖,并介绍了情况。 儿子说:你这是 工作最累奖 啊! 谁说不是呢?哪一天我都是勤勤恳恳度过,于家于国于社会,我尽力去做 一个有用的人,给我一点热,愿发千分光!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打扫卫生一天, 米奥当监工!干得很起劲! 祝博友们春节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科教|478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励志榜样
jiangming800403 2017-12-22 17:56
说到“励志榜样”,我想这些年来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二十几位大师更应该“励志榜样”,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也是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能留在历史上的贡献。他们当中也并不都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有些人的学历也并非显赫,比如李振声院士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曾长期扎根渭北旱塬搞小麦远缘杂交。山东农大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也不算是一个多好的大学。 当然从2000年至今的27位最高科技奖得主中,还是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最多,各有5人,黄昆、王选、王忠诚、谢家麟、于敏来自北大;郑哲敏、吴征镒、叶笃正、王永志、金怡濂来自清华,占到了近40%,但是还有超过60%不属于北清校友,当然属于中央大学和交大系的也不少,因为1949年以前,全国也就这么多大学。1925年以后出生的最高科技奖得主,不属于北、清、中(央,今南京大学)、交、南(开)、浙等一流豪门的更多。即使能考上北清复交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即使考不上北清复交也不代表没有机会获得最高科技奖。 两院院士当中,学历比较低的仍然有几位(当然以后会越来越少),比如著名的泥沙专家韩其为院士,正规学历才是初中毕业。 中国人才领域曾经有困扰人的“西工大现象”:西北工业大学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的工作成就,远远超过了学校所在的地域、条件、环境所给予他的,也超过一般人的预期,甚至他们自己的潜能。 西工大现象的背后是在八九十年代的军事重工低潮时期,西工大校友甘于寂寞、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不忘初心”,大浪淘沙,走出来一批航天(空)工业少帅,并在新世纪纷纷华丽转身由技术干部转型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或者大型国企老总。西工大毕业生、世纪之交的“航天三少帅”之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雷培凡已经正式执掌中国航天科技的帅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当然中国另一家航天工工业企业——航天科工集团的掌舵人高红卫是清华的毕业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62741.html 不仅仅是西工大,西字头的高校基本上都是行业中的排头兵,不仅仅是西工大的“三航”,西电毕业生在通信和电子器件领域的影响力并不不清华、同济和(成都)电子科大小,还有长安大学的路桥和汽车工程,西建大的建筑和园林设计,西科大的采煤等等,这些都是在行业里面鼎鼎有名的。而且这是在生源质量和国家投入不及京沪高校的基础上取得的。 北清复交,他们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经费投入。但是一流的人才出国太多,真正国家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可能就是西工大这样的二流名校。华人学者在海外实际上也是甘苦自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62370.html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3章《本地蒸发对西北空中水汽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研究》的小结...
热度 3 zhgatcl 2017-12-6 18:53
第 3 章《本地蒸发对西北空中水汽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研究》的 本章小结、说明和推论“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充分可信 的理由 一、本章的小结和说明 1 、目录中论文 简称《一论》,论文 简称《二论》,其余与此类似。本章共 10 篇预应本论文(包括有研究思路缺少原始数据未完成的 4 篇),可分为三类,一是本地蒸发对西北 4 项空中水汽参数的贡献和推论,具体包括《一论》至《四论》;二是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水汽参数的多元拟合研究和推论,具体包括《五论》至《九论》;三是《十论》,《十论》与前面其它论文的研究方法不同,它对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 气象参数进行研究,而其它论文对 同一时期不同地点 气象参数进行研究。 2 、《一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研究,其中的雨后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二是根据特大规模调水并使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预估的地面水汽压推算受水区的年降水量。南疆东疆现状平均地面水汽压 6.6hPa ,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南疆东疆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达到 9.1hPa ,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73mm 左右。 3 、《二论》与《一论》类似,只是将《一论》的地面水汽压变成了《二论》的相对湿度。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受水区相对湿度有望从 45% 增加 20% 达到 65% 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 577mm 左右。 4 、《三论》的研究思路与《一论》《二论》和《四论》不同,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进行研究,与《一论》《二论》和《四论》互补,相互印证,极大地提高了本章推论的可信度。 新疆 平均空中水汽含量 现状 约 10.0mm ,向新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空中水汽含量有望增加 5mm 达到 15mm 左右(如果年陆面蒸发量增加 365mm 的话,相当于本地水汽在超深盆地停留 5 日, 直观可信 ),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望增加到 548mm 左右。 5 、计划中的《四论》研究思路与《一论》和《二论》完全相同。因为比湿的计算公式是 q=622e/p ,其中 e 为水汽压,单位 hPa ; p 为大气压,单位 hPa ; q 为比湿,单位 g/Kg 。由《一论》可知雨后蒸发能明显增加南疆东疆的地面水汽压 e ,而大气压 p 的变化很小,所以,地面比湿 q 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水汽压 e 的变化,预估雨后蒸发能明显增加南疆东疆的地面比湿 q 。 6 、《五论》至《九论》先进行多元拟合研究,再根据《一论》至《四论》对特大规模调水并使沙漠变绿洲以后、受水区 4 项水汽参数的预估数据推算年降水量。 7 、《十论》对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 气象参数进行研究。 虽然新疆各地历年降水量与水汽参数拟合的相关判定系数R 2 较小,但不能否定 年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是正相关的客观事实,也不能据此否定多年平均降水量与 4 项水汽参数高度正相关的客观事实。对内流区来说,降水迟早要蒸发变成本地水汽,整个区域年降水总量越多,年陆面蒸发量越大;反之则相反。又因为在超深盆地本地水汽变成降水的比率比外来水汽变成降水的比率大得多、本地水汽是变成降水的优质资源(详见《 在超深盆地变成降水的比率本地水汽是外来水汽的 15 倍 》),所以,本地水汽越多,也就是年陆面蒸发量越大(实际的年陆面蒸发量可视为本地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年降水量越多;反之本地水汽越少,也就是年陆面蒸发量越小,年降水量越少。所以说 内流区年降水量与年陆面蒸发量高度正相关且互为因果 。 如果年陆面蒸发量是新疆年降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只是次要影响因素,那新疆各地历年降水量与水汽参数拟合的相关判定系数R 2 较小就不难理解;二元拟合研究自变量的t值或者P值不满足要求也不难理解。年陆面蒸发量可能是新疆年降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开展新疆各地历年降水量与年陆面蒸发量、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三元拟合研究。 二、水汽和空气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以及不同高度水汽压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 在垂直方向上,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向上减少的速度是很快的,大气中的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近地面 10~12Km 以下的气层中,往上几乎绝迹了。观测结果表明:在 1.5~2Km 高度上,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减少为地面的一半;到 5Km 高度,只有地面的 1/10 ;再往高空去,水汽含量更少,到 10Km 以上就几乎绝迹了 ”。 空气的垂直分布是越靠近地面越稠密,越远离地面越稀 薄,空气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空气含量向上减少的速度比较慢,水汽含量向上减少的速度快得多 。 不同高度水汽压的计算公式是 e(z)=e(z0)*10^(-z/5000) ,不同高度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计算公式为 e(z) / e(z0)=10^(-z/5000) ,所以可计算得出表 1 。由表可知,当地面水汽增大时, 离地面越远的高空水汽压增加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相反。 表 1 不同高度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一览表 距地面高度 /m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4000 5000 不同高度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的百分比 79.4% 63.1% 50.1% 39.8% 31.6% 25.1% 15.6% 10% 地面增加 2.5hPa ,高空增加的水汽压 / hPa 1.99 1.58 1.25 1.00 0.79 0.63 0.39 0.25 三、为什么说本章的推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充分可信 1 、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多年平均降水量与 4 项水汽参数高度正相关,还能通过重复性验证,并且水汽与降水互为因果。 2 、南疆东疆的降水基本上都不是大面积的系统性降水,降水履盖区面积大概介于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之间,雨后地面潮湿有水可供蒸发,致使降水履盖区地面水汽压明显增加,平均增量 3.8hPa (详见《一论》的表 1 )。南疆东疆现状平均地面水汽压 6.6hPa ,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整个受水区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下垫面每时每刻都有水可供蒸发,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达到 9.1hPa 。 3 、向南疆东疆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 2.5hPa ,地面附近水汽增多,水汽向上运动,高空水汽增加,高空水汽压必然增加。按不同高度水汽压的计算公式,高空水汽压与地面水汽压增加的比例相同,地面水汽压增加 2.5hPa ,不同高度的水汽压增加的绝对值详见表 1 。不同高度的水汽压都增加,整个大气层的空中水汽增加,水汽变成降水的机率增加。 4 、张学文等研究发现空中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的拟合公式为 W = 1.74 e , R 2 =0.9842 。 式中, W 为空中水汽含量,单位 mm ; e 为地面水汽压,单位 hPa 。地面水汽压增加,空中水汽含量必然增加,所以,《一论》中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与《三论》中本地蒸发对空中水汽含量的贡献能相互印证。 5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以后,西北的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比湿、相对湿度都增加,也就是空中水汽增加,所以年降水量必然增加,几篇论文预估的年降水量相差不大,都在 570mm 左右,互相印证。所以说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推论充分可信。预估的西北年降水量是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的年降水量,如果调水规模较小、只有部分沙漠变成绿洲,那年降水量也会增加,但增量小一些,所以, 570mm 左右的年降水量是西北受水区期望的 极限年降水量 (类似于数列的极限)。 6 、通过第 2 章和第 3 章的分析论证,可以说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推论充分可信。但回答不了达到预期年降水量需要多大的调水规模,有关调水规模的分析研究,在后续论文中有一些分析讨论。 附件:第3章《本地蒸发对西北空中水汽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研究》的目录 ★★ 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一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wp.html ★★ 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二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wr.html ★★ 论文 陆面蒸发对新疆空中水汽含量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 三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ws.html 论文 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比湿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四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 论文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 五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e.html 论文 年 降水量 与地面水汽压 相对湿度和海拔 的三元拟合研究 , 六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f.html 论文 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七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论文 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和海拔的三元拟合研究, 八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论文 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比湿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 九论…… (计划中,缺原始数据) 论文 新疆 50 多年降水量和水汽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拟合研究 , 十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h.html 12 、 电脑输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中,衡量拟合公式优劣的 4 类指标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czj.html 13 、本章小结、说明和推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充分可信的理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610fea0102xe7l.html
个人分类: 本地蒸发对水汽和降水的贡献|3921 次阅读|8 个评论
职称改革真能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热度 8 cgh 2016-11-6 17:42
职称改革真能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 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这个制度涉及亿万职工的收入、待遇,今后将这样改革! 2016-11-06 ------------ 不管学历、不管资历、没有论文,没有门槛只看贡献?有通用的贡献标准吗?拭目吧。 海外人才是不是一种特定资历的群体? 产出SCI论文是不是一种科学贡献? 获得感,好一个新名词!获得荣誉?获得钱财?获得特权?
个人分类: 杂谈|38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