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科

相关日志

安全与应急学科人才培养方制定的基本思路
Greg66 2020-7-11 12:06
安全与应急学科人才培养方制定的基本思路 视角虽不同,实质都一样。 -- On QHSSE and Emergency MNGMNT 1. 客观世界可以分解为社会组织,简称组织。定义:组织是为实现目标 ,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自身功能的一个人或一组人(ISO 45001,2018)。 2. 组织可以分解为事件。定义:事件是组织中一个确定的时空范围(Fock,1964;French,1968;Sartorial,1996; Fu,2019)。 3. 事故是事件的子集。定义:事故是组织根据适用要求规定的、造成确定负效应的一个或者一系列意外事件(Fu et al ,2017,2018,2019)。 4. QHSSE和Emergency管理,即质量管理、健康管理、安全管理、安保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分别是预防质量事故、健康事故、安全事故、安保事故、环境事故和应急过程中的事故,即都是预防事故(Fu,2019)。因此学科名字。叫做应急学科或者安全学科或者安保学科,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预防事故的学科。 5. 预防事故的过程是发现可能的事故原因,然后消除每个可能的事故原因或者降低每个可能的事故原因之风险值的过程。用事故致因理论去定义、分类、发现事故原因。 6. 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学会什么 知识点 ):每个 知识点 都是认识、解决一个或一类事故原因的 方法论 。 7. 不定义事故原因,就不知道怎样设置知识点;不分类事故原因,就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边界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事故致因理论就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最重要理论基础。 8. 事故致因理论用事故致因模型来表示。 9. 1919年以来的100年中,全世界累积了50多种事故致因模型。
个人分类: 1|2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强战略规划 实现转型升级——”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学科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terahertz 2020-3-10 11:33
(本文发表于《图书情报研究》2020年第1期) 摘要(Abstract): 旨在分享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图书情报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动态和实践探索,促进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协同共生。 本文以“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学科发展国际研讨会 ” 的25位专家报告内容为综述对象,按照主题从战略规划与管理体制、资源建设与电子资源、特色馆藏与学科服务、全球社区与国际服务、公共文化与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与数字建设、数据科学与科学数据、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八个模块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 战略规划贯穿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流程,为其他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战略指导。实现转型升级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KeyWords): 战略规划;特藏资源;文旅融合;数据科学;数字人文;公共文化;学科建设;资源建设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正教授论文《金文学术研究学科释名》
kyotosizumoto 2020-2-19 09:04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3 第二节 金文学术研究学科释名 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学科名称,从古到今,先后有十类近二十种术语被使用过。现逐一说明如下: 1、金石学 “金石”二字连用,首见于《墨子》一书。见该书《鲁问》: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之孙知也。 王昶在《金石萃编》一书序中说: 为金石之学者,非独字画之工,使人临摹把玩而不厌也。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经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荟萃,核其异同,而审其详略,是非辁才末学能与于此。 有“金石”之名,也就有了“金石学”之名,相应的也就有了“金石学史”、“金石史”和“籀史”之名。前者如李遇孙的《金石学录》一书,后者如翟耆年的《籀史》一书和郭宗昌的《金石史》一书。 在清代,金文研究著作多以“金石”并用而定书名的,但是在实际内容上是“石”多而“金”少。为此,罗振玉在《金泥玉屑·序》中言:“金石文字之著录,以三代礼器及寰宇石刻为大端。至其支流,若古圭、璧,若玺印、泉布,其在先世,亦其不有专书以论述之。至我朝而金石之学益昌,乃推衍而至于砖甓、瓦当、封泥、权衡、度量之类,亦各为专书,以补前人之阙。” 赵明诚的《金石录》一书是以“金石”作为书名的第一部系统的目录体学术专著。 一般认为,金石学是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先驱和直接渊源。李济等前代著名学者多有定评。陈星灿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一书中总结说: 金石学与考古学的根本不同之处,一是闭门著书,大多研究传世和采集的金石之器,而很少与田野调查和发掘相联系。二是偏重于文字的著录和研究,对于没有文字的古代遗物不感兴趣。三是与西方近代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实证方法不同,金石学偏重于孤立地研究某一个问题,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而对于器物本身的形制花纹等特征的变化断代,由器物推论古代文化,由款识考证古代史迹等方面则多有忽略,即使分类,由于没有近代科学的归纳法,也多有幼稚可笑之处。 这一评价多少有点言重了。但是,这大体上真实的代表了现代考古学界对传统金石学的看法。毕竟上述文中所说的“对于器物本身的形制花纹等特征的变化断代,由器物推论古代文化,由款识考证古代史迹等方面则多有忽略”之说,正是西方美术考古学产生后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 然而,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 古代中国学者们并非是如陈星灿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于器物本身的形制花纹等特征的变化断代,由器物推论古代文化,由款识考证古代史迹等方面”多有忽略的!实际上,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化的“对于器物本身的形制花纹等特征的变化断代,由器物推论古代文化,由款识考证古代史迹等方面”的学术探索!在著名的《博古图》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根据青铜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征进行断代的系统阐述,比如,该书对《商瞿父鼎》形制花纹的论述:“是器耳足纯素无纹,纯缘之外作雷纹、饕餮,历年滋多如碧玉色,宜为商器也”。再如该书对《商伯申鼎》形制花纹的论述:“凡鼎彝之属莫不有文,或饰以雷篆、云纹,或错以夔龙、蟠螭之类”。可见,宋代的金文学者们已经留意到了利用形制花纹来断代的问题。 1919年,北京大学在历史系和中文系同时开设了金石学课。规定的授课内容是:“中国钟鼎、彝器、甲骨、碑版文字,大有裨补史学。此学浩如烟海,提纲挈领,成为有系统之组织,以为史学之补助科学焉。”当时,北京大学曾计划聘请罗振玉老先生担任此课程主讲教授,但是被他婉言谢绝了。但是他推荐了一直以他为师的私淑弟子马衡担当教席。而后,马衡在讲义中给金石学定义如下: 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 2、彝铭学·鼎彝学 “彝铭学”乃今人之称,如洪北江的《彝铭会释》、刘龙勋的《一九七七年以来新出商周彝铭汇编》,而宋人开始使用“鼎彝学”之名。见翟耆年的《籀史》一书对《李伯时考古图五卷》的评述: 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学,实始于伯时。 “鼎彝学”是宋代用来指代青铜器的四大术语之一。另外三个术语为“考古”、“古器物”、“款识”。换句话说,在古代金文学术研究史上,李伯时被学术史上公认为是金文学术研究的创始人。 彝铭即彝器铭文,专指铸刻在青铜彝器上的文字。而彝器则是古代中国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左传·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杜预注:“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在这里以钟、鼎来指代彝器。而到了韦昭注《国语·楚语》中的“采服之仪,彝器之量”一语中,则把“彝”解释为“六彝”,把“器”则解释为“俎豆”。 彝器,又可以称为“尊彝”,也同时包含了对六尊、六彝的指代。《周礼•春宫》:“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六尊即献尊、象尊、壶尊、著尊、大尊、山尊六个不同形状的铜尊。六彝即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六个不同形状的铜彝。 3、籀学 “籀学”之称亦开始自宋人。见翟耆年的《籀史》一书对《李伯时考古图五卷》的评述: 谓“彝器款识真蝌蚪古文,实籀学之本原,字义之宗祖”。 但是,籀学的名称更多的是一种形容词意义上的术语,它是对大篆字体的形容和说明,而不是一种学科性术语。所以后代使用者绝少。它也是宋人对商周金文字体的理解。 4、款识学 “款识”二字连用,始自宋人。首见于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款识”是宋代用来指代青铜器的四大术语之一。根据翟耆年的《籀史》一书中记载,使用“款识”为书名的有六种,如下: 《徽宗皇帝祀圜丘方泽太庙明堂礼器款识》、《徽宗皇帝政和四年夏祭方泽礼器款识》、《黄氏古器款字》、《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翟氏三代钟鼎款识》。 这里的“古器款字”之名,即“古器款识”之别称。可能是因为不熟悉“款识”的“识”字,在宋代的发音“zi”是才误把“款识”写成了“款字”的吧。 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一书中如是解释说: 款识篆字以纪功,所谓“铭书钟鼎”。款乃花纹,以阳饰。古器款居外而凸,识居内而凹。夏周器有款有识,商器多无款有识。 “款识学”之名,首见于清代徐同柏的《从古堂款识学》一书。 5、金文学 “金文学” 乃今人之称,是对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之学的简称。如,白川静的《金文学史》一书和本书的《金文学术史》。不过,今天在广泛的范围内使用的还是“金文研究”,而不是“金文学”。为了和“金代文学”相区别,使用“彝铭学”来取代“金文学”可能更准确些吧。 6、考古学 附:铜器类型学·美术考古学 “考古” 是宋代用来指代青铜器的四大术语之一。根据翟耆年的《籀史》一书中记载,使用“考古”为书名的有六种之多,如下: 《李伯时考古图》、《吕与叔考古图》、《赵九成著吕氏考古图释》、《容氏考古录》、《徽宗圣仁德显孝皇帝宣和博古图》、《赵氏获古记》。 这里的“博古”和“获古”之名,即“考古”之别称。毫无疑问,考古学在古代中国主要是和对青铜器的研究和著录密切相关的。它和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是不同的。然而,它却是现代考古学的先驱。在中国尤其如此。梁启超在《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一文中就公开地承认:“考古学在中国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起自北宋时代。” 俞伟超说: 我们所讲的考古学,跟古希腊时代和北宋时期所谓的“考古”有很大区别。现在所讲的考古学,是一种近代考古学,英文中通常叫做Modern Archaeology,直译过来,也可以叫做现代考古学。这种近代考古学,是以野外工作为取得基础资料的主要手段,所以又常常称为田野考古学。 1934年,容庚、商承祚等人发起组织了“考古学社”。他们在努力完成着从传统的金石学向现代的考古学的转变。 附:铜器类型学·美术考古学 铜器类型学·美术考古学是专指研究青铜器的外在形状、纹饰和美术造型的一门新兴学科。这是随着现代考古学对中国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体现了新的研究方法的学科。其中,铜器类型学是考古类型学的一个分支。 俞伟超在《考古学是什么》一书中,曾对铜器类型学的研究如是评述说: 三十年代时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既按时间顺序、又分国别来研究金文,客观上表现了类型学方法对古文字学研究的影响。至于《大系》开头所辟专述两周铜器形态变化的篇幅以及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中所述铜器形态、纹饰、字形变化等章节,特别是四十年代陈梦家研究铜器著作中所涉及的地区特征等内容,更是古器物学研究受到类型学方法影响后的直接表现。 在学术界,对铜器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学者,如四川大学的彭裕商、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懋鎔、台湾大学的陈芳妹、京都大学的林巳奈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长寿和王世民等人,还有老一代著名汉学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等人。但是,他们对于铭文的研究——特别是类型研究对铭文研究的断代及史料真伪判断作用上,尚嫌不足。看起来,铜器类型学只是在对铜器的分期和断代的研究上是有助于对铭文研究的。 美术考古学又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对出土的古代艺术品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学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曾是考古学的代名词。今天如果还有人使用这一术语,那显然是说明了其研究的目的是美学·艺术史学的研究。在西方汉学界,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殷周青铜器的美术考古学研究是不需要处理铭文的。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而不是铭文。这一研究和商周史研究基本上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所以才造成了在西方艺术品市场高价格的青铜器大多是没有铭文的商代之物的特殊现象!张光直在《商代文明》一书中主张:“商周青铜器学者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的研究:即铭文、类型、装饰艺术和制造工艺。”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装饰艺术”就是现今所谓对青铜器纹饰进行的美术考古学的研究。上述四个领域的研究,只有“铭文”直接源自古代中国的题跋类研究,而其他三类的研究虽然说我国古代也时有论述,但是在本质上则直接来源于西方近代学术的兴起。 7、铭刻学·古铭刻学 “铭刻学”本是西方术语,英文为Epigraphy。这是和对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郭沫若在《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和《古代铭刻汇考续编》二书中引入“铭刻”这一术语用来指称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在近现代学术笔记中还时常有人以“读铭”来指代研究金文。这依然还是古代题跋类研究的延续。 裘锡圭在《古文字学简史》一书中说: 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 以铭刻学·古铭刻学来说明金文研究,是洋瓶装了中酒,非但不伦不类,还显得十分牵强。当然,毋庸置疑,这一术语的产生有着当时时代性因素在内。所以,至今基本无人问津,几乎已经消亡。 8、古器物学 “古器”是宋代用来指代青铜器的四大术语之一。根据翟耆年的《籀史》一书中记载,使用“古器”为书名的有十一种之多,如下: 《皇佑三馆古器铭》、《胡倇古器图》、《刘原父先秦古器图碑》、《周秦古器铭碑》、《赵明诚古器物铭碑》、《安州古器图》、《石公弼维扬燕衎堂古器铭》、《黄氏古器款字》、《青州古器古五图》、《严真观古器款识》、《蔡氏古器款识》。 李济在《中国古器物学的基础》一文中曾评述说: 古器物学,八百年来,在中国所以未能前进,就是因为没有走上纯理智的这条路。随着半艺术的治学态度,“古器物”就化为“古玩”,“题跋”代替了“考订”,“欣赏”掩蔽了“了解”。 在此基础上,李济对传统的古器物学提出了严厉地批评: (1)古器物学的范围,决不能以三代为限度,更不应该封锁在三代有文字的吉金内。人类的活动,表现在器物上的,有很多不同的资料。在时间上,也超过我们过去所知道的百倍以上。(2)古器物学的原始材料,也同其它自然科学的原始材料一样,必须经过有计划的搜求采集及发掘,最详细地记录及可能地校勘,广泛地比较,方能显出它们的真正的学术价值。经过古玩商手中转来的古器物,既缺乏这种手续及有关的记录,自然没有头等的科学价值,更不能用着建筑一种科学的古器物学。 “古器”之名虽然远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古器物学”却是近代学术界的术语,罗振玉在论著中就特别喜欢使用。它专指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包括了铭文研究(主要表现在以题跋的形式进行的研究)、器型研究和收藏史的研究三大方面。 9、文字学·古文字学 文字学之名,过去一般称为小学。而古文字学则是近现代术语。裘锡圭在《古文字学简史》一书中说: 广义的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后一方面的研究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在广义的古文字学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视为重点。……按照所研究的资料的范围,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甲骨学、殷周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等分支。 文字学·古文字学是现代学术界对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的泛称。但是,也应该看到把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归结为古文字学之后,也就必然地要以对文字的研究和考释为核心。而实际上,对殷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应该是一种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10、文献学·古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 自从孔子提出了“文献”二字之后,作为一门学科的文献学,却是现代学术界的产物。目前,有关这一学科使用的名称正有日益增大的趋势。从已经出版了的专题学术概论而言,有《中国文献学》,有《中国古典文献学》,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也有不加“中国”二字的《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等有关学科专著的出版。但是,不论是否使用“中国”或“古代”、“古典”字样,在学科的总体构成上都包含了对殷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 在具体的名称使用上,在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一书中是以“金文文献”来指代对殷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的。谢玉杰等人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书中是以“金石文献”、安作璋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一书中是以“金石史料”、王燕玉的《中国文献学综说》一书中是以“金文” 来指代对殷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熊笃等人编著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中是以“青铜”来指代对殷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看来,在今天的文献学专家们也没有使用统一的术语。 当然,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的话,“金文文献”和“金石文献”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反映的问题是对文献载体的认识。在现代学术意义上如果还使用“金石”这一术语的话,是重“金”还是重“石”的一个反映。对于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古文献学者们来说,有一个术语是他们所喜欢使用的,那就是“金文文献”。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界是否还有主流学术期刊的说法?
热度 3 wangdh 2019-11-10 14:48
学术界是否还有主流学术期刊的说法? 王德华 有一个问题越来越困惑,学术发展到今天,是否还有主流学术期刊之说? 之所以有这个的困惑,是基于自己的学术经历。 回想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领域确定了以后,有些期刊是必须经常浏览或检索的,如国内的学术期刊《兽类学报》、《动物学报》,国际学术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Poland) , Journal of Mammalogy, Physiological Zoology ( 后改为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 (PBZ),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CBP )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 JCP ) B, Can J Zoology , Oecologia, Ecology ,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Am J Physiology 等,这些期刊也就是自己认为的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当时国际学术期刊有些图书馆没有订阅,有些期刊是影印本,有些影印本也没有,有些检索到的论文就采取给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写信的方式求助(有代办复印服务业务),或者直接与作者联系,索取抽印本。 等自己的研究有了结果后,很自然就希望将自己的论文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如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发表在《兽类学报》和 Acta Theriologica ( Poland )上,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发表在《兽类学报》、《动物学报》、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上等。 自己做了研究生导师后,一般在研究生入学后,也会把本领域相关的学术期刊列个目录发给研究生们,希望他们经常关注和阅读这些学术期刊。研究生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很自然地会投到这些学术期刊上。一旦被接收发表,还是很有自豪感的。如我们的研究生有一项工作,希望能在 J Mamm 上发表。投稿后,经几次修改,终于被接收发表,心情很激动。对于一直很向往的 Am J physiol ,终于也有学生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工作。渐渐地, JCP-B, PBZ , Oecologia, CBP 等期刊都有我们研究生的工作发表。我们的工作也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我自己也成为《兽类学报》的主编,《动物学报》的编委, J Animal Ecology , CBP(A-D) 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 渐渐地,通过处理学术论文的投稿、基金项目和各种奖项的评审,通过申请者所列的发表论文目录,我留意到了有些新的学术期刊。大概有两个方面很明显,一是不少学者重视了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应地忽视学科领域),另一个方面是有些作者不重视期刊的水准,只要是 SCI 期刊就可以(如研究生的论文)。前者是因为考核的导向所致,后者是因为学校规定学生毕业获得学位需要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所致。 有一种感觉是,主流学术期刊的意识渐渐淡化了。所以就有了上面的疑问。 很明确,现在学科是有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方向也是有的,那么我认为主流学术期刊还是应该有的。 写出来,特请教各位学界朋友。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3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东拼西凑的二级学院有意思吗?
热度 2 pinjianlu 2019-10-30 10:08
很多医学院都有一个类似叫作“医学信息工程”一类的二级学院,或者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后缀。无一例外的都是由“网络中心”、“现教中心”等部门合并起来的。也许一个二级学院共六七十号人,只有二十多个老师。有的医学院还想把附院的设备科、信息中心拿进来,可惜附院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太大了,学校拿他没办法,人家也绝对不会想到高校来,由学校发绩效,他们待遇会大大下降的,连挂名人家都不愿意。 这种东拼西凑的学院有个特点:原来每个部门的“老大”在新的部门绝对会担任领导职务,书记、院长、副院长等职务肯定要由他们来进行瓜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一个学院心不齐,各怀鬼胎,甚至连学科发展方向都无法明确下来。而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小团体,比如自己“照顾”的人。从每年市校级课题就看出来这个问题了,没有任何人照顾的,SCI多的也未必能拿到这些项目。 另一个特点就是:以前不考核还没啥,现在开始搞绩效考核了,问题就出来了,现教和网络的人以前每个月不扣奖励绩效(一半),现在要扣了,但他们年终还是基本上能拿回来,不会太亏。而老师就亏大了,每个月被扣掉的奖励绩效,到年底进行考核时,就要看你发了几篇论文、上了多少课、你是科研岗还是教学岗等等因素,来决定你年底能否拿回自己的另一半绩效。有的老师刷计算机应用这类大一基础课的,课时量非常大,年底就把钱拿走了。而科研岗的老师年终可能一分钱也没有——因为科研岗三年一考核,上课还白上不算钱(超过100就是义务劳动)。现教和网络的人还想着从学院总盘子里拿钱,因为他们部门的老大都是新学院的领导,所以他们会罩着自己人,制定政策也会往自己部门倾斜。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院总盘子的钱不够分了——崩盘了。 这种靠东拼西凑的二级学院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就拭目以待吧。总的来说, 一般医学院都是占着有个附院可以扬名,临床、药学等学科容易出基金和SCI,都非常的自以为是、盲目自信。 但每次本科教学评估和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专业认证的时候就没见他们这么自信了,总会耍各种手段来应对。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0991 次阅读|4 个评论
ESI两问
热度 1 coffer 2019-7-24 15:19
ESI 两问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一个评价工具评价工具,简称ESI。其通过对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按22个学科进行归类,并统计在10年时间窗内文献的被引数量,以此表征机构/国家或地区不同角度的科研贡献,每年发布6期。随着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愈发重视,科学界对论文质量的持续关注,ESI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从ESI发布时,媒体所呈现的ESI解读信息看,似乎存在一些误读,本文拟通过问答的形式呈现对ESI的一些基本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问ESI的学科属性:ESI排名信息是学科排名吗? ESI 通过某些规则对文献进行学科归类,分为22个学科领域,体现了一定的学科分类属性,然而从ESI前1%的概念以及ESI学科的排名信息本质来看,其仅仅是对文献被引次数的一个排名,也即是一个科研视角的一种观测点。然而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分类,衡量学科的强弱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学科声誉、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若干方面,虽然各个方便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仅仅从科研内部的一个视角来衡量学科的强弱,难免偏颇。因此,笔者认为, ESI本质是从科学研究中的某一视角衡量一个机构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科研表现。 二问ESI综合排名。ESI机构综合排名科学吗? 每次ESI的数据更新,很快就会有媒体对ESI数据进行统计,并发布机构的ESI综合排名,综合排名不分学科领域类型,以所有文献的被引数总和作为依据对各机构进行排名。 然而,学科领域特点差异造成学科领域之间的被引情况存在巨大的差异。从2019年7月数据看,临床医学被引数最多的机构达到了241万多次被引(A机构),而数学学科被引数最多的机构仅有8.4万次被引(B机构)。 学科领域 临床医学 化学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材料科学 物理学 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空间科学 地球科学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免疫学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社会科学总论 工程学 植物学与动物学 微生物学 农业科学 药理学和毒理学 经济与商业 计算机科学 数学 综合交叉学科 被引最多机构被引数 2412635 1688521 1131095 1008915 942804 784158 753166 519099 478764 409749 392291 346982 331953 293949 292447 178554 161563 139163 132847 84536 84012 40705 如以被引数作为衡量机构科研表现的话,无疑A机构是临床医学学科领域全球最佳表现机构,B机构是数学学科领域全球最佳表现机构, A和B两个机构只有学科特点差异,鲜有水平高低之分 。然而,如果以所有学科领域被引数总和作为综合排名依据的话,B机构将明显处于劣势。极端假设如果A和B机构均仅有各自优势学科领域的话,以这两个学科领域综合,A机构综合排名全球第1,B机构综合排名仅为439名。 换一个角度,将各学科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机构筛选,临床医学被引数最多的机构达到了241万多次被引,超过了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经济与商业、计算机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十一个学科领域被引数最多机构的被引数总和,难道11个世界第一还不敌一个世界第一吗? 因此,笔者认为,ESI综合排名难以衡量机构的综合变现,意义不大。
4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来自哪些学科的多?
redtree 2019-1-6 21:13
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来自哪些学科的多? 发表于 2018-12-10 22:32:06 本帖最后由 ustc001 于 2018-12-11 09:21 编辑 http://bbs1.netbig.com/thread-2952301-1-1.html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世界各国都使用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中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两者虽然都是顶级人才,但研究领域和工作性质却有所不同。 近日,经过近两年的重点研发与迭代升级,青塔革命性的新一代分析平台——新版学科动态分析平台正式发布。根据新版学科动态分析平台收录的数据,青塔对历年当选两院院士学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一起来看看我国当选的两院院士主要分布在哪些学科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年当选数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历年共增选17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约1381人当选。 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这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前身,当年共有172位知名学者当选。此后的1957年,共当选22人。此后,由于一些原因,中断增选工作。1979年5月开始进行学部委员增补工作,之后又中断十年。 至1990年再次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除2007年和2009年外,其余年份增选人数均为50-60人左右。 学科大类分布 目前中国科学院共有六 大学 部,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我们对历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所在的学科大类进行了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科大类的分布与学部的设置保持高度一致,其中 理学大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远超其他大类,占比高达61.04% 。工学领域紧随其后,占比为30.12%。医学领域为5.65%,农学为2.75%,其他大类的院士占比非常少。 一级学科分布 从统计数据来看,传统基础学科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化学成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最多的一级学科,历年共有187位化学家当选。物理学紧随其后,共有172位物理学家当选。生物学方面的院士也较多,共有169位,略少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地质学领域的科学院院士也较多,共有128名学者当选。 除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地质学四大理学学科外,其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较多的学科还包括数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核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年当选数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历年共增选14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约1073人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始于1994年。1994年3月初,由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以差额无记名预投票和正式投票,遴选出首批拟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6名。同时,经过投票表决,确定30名工程技术背景比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并列入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拟聘名单,以上两部分共96名。这便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97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改为两年增选一次。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数也从超过116人减少到33人。从2009年开始,每年增选人数在48-70人之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学科大类分布 根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目前共有九大学部,包括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工学方面的院士为主,占比高达67.66%。医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位居第二,占比高达12.67%。理学领域的占比为10.07%。农学为8.11%,管理学和军事学院士占比较少。 一级学科分布 相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科分布更为分散,各大主要的工学一级学科均有较多院士。 从一级学科统计数据来看,临床医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位居第一位,共有8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共有70人,紧随其后。土木工程共有53人,位列第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共有48人,位居第四位。其他中国工程院院士较多的一级学科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的感触
热度 12 lixiong45 2019-1-6 13:58
又到了准备申请国家基金的时刻,很多人又要开始忙碌了。这事今年终于和自己没了关系,经过长达三年的煎熬,我总算幸运地获得了国家青年基金的资助。 研究生期间我把许多人梦想的“大奖”都拿到了,可谓算一个优秀学生,但这种优秀没有延续到工作中,也没能提高我在申请基金时的概率,我成了单位同龄人中大概最后一个申请到青年基金的人。我也因此毫不羞愧地自嘲是混得最差的“院长优秀奖”获得者。 我是毕业后留组工作的,毕业时正好赶上课题组要更换研究对象(十字花科植物芜菁),而我毕业初期还单枪匹马去研究了蚕豆约大半年,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和成绩,为了生存下去,我不得不也转过来围绕芜菁开展工作。我是一个喜欢干净利索的人,既然更换了研究对象,就不想再花精力去折腾之前的事情,从长远考虑,我很坚定地围绕芜菁的工作申请基金。只是这一申请,就是整整三次,压力之大,自不用说。这种感觉有点像曾经二度高考考了很高的分却没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大学一样,像是命中的“魔咒”。 下面简要介绍三次基金申请的经过和感触,希望对正准备申请青年基金的同仁有所帮助。 第一次申请 我是临近 2016 年第一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时才转过来研究芜菁,但是为了以后能专心围绕芜菁开展工作,我毅然决定用芜菁的工作去申报。我做的是芜菁对重金属 Cd 的耐受和富集特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但撰写基金时我除了知道芜菁对 Cd 的耐受性较强,还没来得及测量它对 Cd 的积累浓度。虽然我已经尽可能去说服评审专家该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但 5 个植物学评审专家几乎一致认为研究基础欠缺,特别是无法判断芜菁对 Cd 的积累能力,让项目的意义和内容大打折扣,因此都不同意资助(但语气均偏柔和,有种不愿打击我的感觉)。 第一次的失利,虽然感到有所遗憾,但内心并没有多少压力,毕竟自己的前期研究基础确实做的不够,也觉得专家的评审意见客观而中肯,让我觉得国家基金确实挺公正。我对来年的申请是充满希望,因为我有信心在后面取得初步成果。 第二次申请 如我所愿, 2017 年我已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并发表了 2 篇论文。为了与时俱进,我提高了项目内容难度,围绕转录组筛到的 2 个基因功能开展研究(但研究方法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没有涉及到基因编辑)。但临近提交,我去年失利后的那种希望反而变得模糊起来,心中反是充满担忧,甚至不确定到底报哪个学科好(芜菁是一种蔬菜或饲料作物,可以申报园艺学)。犹豫再三,我和实验室两位申报面上项目的师兄一起报了研究材料更贴近的园艺学。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共同迎来了不幸的消息。 不像第一次申报,我自己很清楚不中的主要原因,这一次申报,不论从哪个方面讲,我觉得并不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也没有显著的亮点,可以说结果能中丝毫不意外,不中也还合理,简单地说就看运气了,只是我们运气都不好。评审意见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内容基本很宽泛和模糊,让我并不知道具体哪里需要改进,怎么改进。而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坚持报植物学方向,那样可能结果会不一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三个的研究对象都是芜菁,只是具体内容不同,可能被评审专家针对了,从评审意见来看,我们三人的本子可能同时进入了至少一个专家的手中。对于一个相对小的学科来说,没有人希望看到有一个团队“突然”冒出来要攻克和打造一种材料,我想。 再一次的失利,让我压力陡增,而“靠运气”的感觉让我对来年的申报也忧心忡忡。我唯一能做的是继续写好本子,然后坚决不申报园艺学了。 第三次申请 2018 年,相关工作并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我还是围绕基因功能的研究来撰写标书,只是随着芜菁自身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我把基因编辑写进去了,可以说内容上已经代表了金属转运蛋白功能研究的最高水平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报了植物学, 5 个月后,结果出来了, 3 个评审专家都给了很正面的意见。至此,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如果说申请基金运气很重要,那好在这种运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调控的。有时我也在想,如果这一次再不中,我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科研工作,乃至生活?也许唯有继续坚持吧! 尽管国家青年基金是初级科研者的敲门砖,似乎要比其他项目要容易申请一些,但它每年的资助比率同样只是 20% — 25% 之间,因此,容易终究只是相对的。成功的人容易给经验,失败的人可以给教训,但有时,经验与教训似乎是一体的。我觉得青年基金申请者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研究基础。 尽量申报有研究基础的内容,最好有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至少有成形的图表数据。项目研究内容和前期研究基础不要有脱节。 (2) 紧跟技术前沿。 虽说创新性很重要,但很多工作的创新之处是相对的。对于青年基金,紧跟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也算是一些新颖之处,过于追求独特或前卫的东西未必是好事。 (3) 注意申报学科。 申报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人建议申报课题组熟悉的领域,尽管你的工作放到别的学科可能会显得更有创新性。同时考虑避免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形成内部竞争。 (4) 提高标书质量。 这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点,尽管我的写作能力还不错,写的标书质量也不会差,但三次申请,我的标书质量仍在不断提高。我后面两次都找了更多的人帮了看,自己也多次阅读。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我标书中一些地方的语言冲击力或研究意义展现都有了很大改进,也确保了自己不太熟练的技术方法不存在问题。 决定基金成败的因素很多,组合起来就是运气成分,唯有胜不骄,败不馁,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标书质量才是王道,其中不要犯一些可避免的错误即可!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1767 次阅读|31 个评论
我国油脂工程学科的初创
jxz1963 2018-11-15 11:14
我国 油脂工程学科的初创 我国 油脂工程学科的起源 ,民国期间的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油脂试验室是我国早期的主要的油脂学术研究机构,顾毓珍、沈济川、贺闿、秦洪万等专家先后任职于中工所,中工所油脂试验室与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术机构为我国现代化油脂工业的起步培养了人才。 顾毓珍先后编写了《液体燃料》、《油脂制备学》、《油脂工业》等学习参考用书,为国内油脂工业生产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工所工作期间,顾毓珍就曾在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授课,讲授油脂工业等课程,顾毓珍离开试验所后,到同济大学任教,并在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江南大学兼职,教授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及油脂工业等课程。在大学课堂讲授油脂相关课程的还有沈学源,1936—1942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期间,在中大讲授“微生物学”、“农产制学”、“油脂工艺学”、“粮食加工工艺学”、“工业发酵”等课程。这些仅是少量的兼职讲课,首开油脂专门化的则是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首任系主任为王昶教授。 1 、油脂学科的拓荒者——王昶 王昶,安徽省萧县人,1926年苏州高中毕业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化学工程科(1928年8月易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8月毕业后留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1932年9月罗家伦任校长,杜长明任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系主任。杜长明,四川蒲江县人。1902年1月28日生,1918年考人北平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杜长明是中央大学化工系重要的奠基人,王昶在杜长明的领导下与其他同事一起,在工学院开设了肥皂实验室,自1934年起,中央大学进行植物油裂化制造“汽油”的试验,为战时因地制宜设立汽油替代品提炼厂,解决液体燃料的自给问题开辟一条新路。1935年,中工所与中央大学工学院、江南汽车公司合作,经过棉籽油抽提、改制、试车试验,成功研发出棉籽油代柴油的方法。期间中央大学化工系发表的研究成果有: 张克忠,张洪沅,张德惠.棉籽油制造汽油之研究,化学工程,1935. 杜长明,王昶.粗棉籽油气相热裂之初步实验,化学工程, 1936. 顾毓珍,杜长明,陆贯一.棉籽油替代柴油研究报告,公路,1936,1(4):415-426. 在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的王昶就很有先见地认识到油脂的重要性,积极地向杜长明主任和罗家伦校长建议设置油脂专门化。随后他身体力行地开设了“油脂工业”、“油料种子化学与分析”、“油脂开发利用”等课程,成为我国油脂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 为了给选修油脂专门化的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王昶力排众议,兼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于一身,克服经费拮据、物资匮乏、房屋紧张、人手少等困难,建成了油脂与肥皂实办工场。工场虽然简易,存在很多不足,但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的基本条件,也为油脂工程教学起步提供了支撑。 2 、新中国第一个公立食品工业系的诞生 1949 年全国解放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前,南大的系科、专业和学术机构曾作局部调整,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分设食品工业系和土壤学系(东南大学校史,第二卷第10页,东南大学出版社)。 1950年9月2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举行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将农学院的农业化学系设为土壤系及食品工业系(校务会议记录)。从此开始在国立高等学校设立食品学科,进入食品工业系发展的新时期。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为我国最早设立的公立食品工业学科,王昶为食品工业系首任主任,此时还兼任工学院化工系教授。 一份1951年第一学期的食品工业系的教员名册显示,初创时期的食品工业系教员包括教授兼系主任王昶、副教授兼制糖专科主任刘树楷、讲师兼食品工业教学小组组长陈舜祖、助教朱斌昕、助教陆珹、助教兼系教务员和制粮专科教务员王慕臧、兼任教授刘席珍。 食工系的人员虽少,却很精干,陈舜祖是50年留美归国的食品工业硕士研究生; 刘树楷时年33岁,是当时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刘树楷,福建莆田人,1918年生,刘树楷父亲刘鸣锵因年老失业,入不敷出,家境贫寒,依靠福建省教育厅“清寒学生奖学金”,1938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美留学,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反右后受到迫害,打成右派和历史反革命,刘树楷是我国知名制糖专家、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 朱斌昕,江阴青阳镇人,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朱斌昕后任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粮油系主任。 王慕臧,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并留校任教,1958年后任职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后任轻工业部南京机电学校校长。 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潘菽给王昶颁发的食品工业学系主任的聘书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与浙江大学农化系、私立江南大学的食品系和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农化系中的农产品制造合并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汤逢从上海大同大学调至南京,受聘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副教授; 檀耀辉由浙江大学农产品加工系合并到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任教;此外还有一批发酵、食品等行业专家、教授加入,加强了食品工业系的教学科研力量。 1952 年院系调整后,王昶任食品工业系主任,不再兼任化工系教授。教授有:朱宝镛、向瑞春、沈学源、黄本立,副教授,王鸿祺、汤逢、刘树楷、刘复光(1957年调入)。 食品工业系办公楼 3 、最早的油脂工学本科班 1952 年9月,华东教育部决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仿照苏联高等工程教育体制,把通才教育改变为专业教育,在各系设立若干专业。食品工业系从国家需要和自身条件出发,分设油脂、发酵、制糖三个组和一个制糖专修科。1954年、1955年又分别创建了粮食加工与储藏本科专业和的粮食机械与食品机械本科专业。 1950 年、1951年入学的食品工业系部分学生被编入油脂组,分别称为油501班和油511班。成为我国最早的油脂工学本科学生,王昶等老师对油脂工学教学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介绍国外先进的油脂工业技术和发展,还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着重介绍我国主要油脂情况,例如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的特性,还特别介绍有工业价值的桐油的化学结构和特性。讲解时深入浅出,并结合它在工业上的开发利用前景提出自己看法,鼓励学生将来从事之方面的研究。他还对我国的传统榨油设备和技术给予积极评价,介绍古老传统设备中构思巧妙的部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油脂教研室副主任夏纪鼎先生还多次联系邀请时任上海华东化工学院教授顾毓珍先生定期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进行讲学、授课和学术交流。 王昶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厂校合作,他带学生到工厂实习,总是和学生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认真领导他们完成实习任务,还积极帮助工厂解决关键问题。他先后深入到大连油脂总厂等企业,改进大豆油水化精炼工艺,解决大豆油质量不稳难题,对工厂改进生产起到直接的作用和贡献。 1956 年10月26日到30日,南京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在科学讨论会食品工业系油脂组发表的报告有: 王昶.豆油高温水化; 刘树楷.乙醇萃取大豆油之研究; 王昶、王福海.食用磷脂精炼的初步实验; 这些报告受到科研机构、厂矿院校的好评。 南京工学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油501班、油511班这两个班相继于1954年、1955年毕业,这两期油脂工学的本科生后来大都成为油脂化工、油脂制备专家、教授,为我国油脂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油501班毕业生中,王尔惠,1928年9月生,江苏江都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油脂室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学会首届理事、第二届顾问。 501 班其他大部分毕业后从事油脂化工行业,如轻工业部日化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良荧、轻工业部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国柱、上海制皂厂的技术科长后任上海日化公司技术科长崔益桂,上海家用化学品厂工程师袁铁彪、上海硬化油厂工程师沈树生、上海制皂厂技术厂长后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吕也博等均是油501班的学生。 原中国油脂专业分会顾问张玉畴教授的毕业证书 油511班毕业生中,过祥鳌、周承信、张玉畴三人毕业后参加了我国首套连续浸出设备蛟河油厂的设计研制工作,过祥鳌,江苏无锡人,后任郑州粮食学院教授;张玉畴,江苏泰州人,后任吉林粮油食品专科学校油脂教研室主任、教授。 四个人到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油脂工业研究室任实习生,周镇江:压榨组,夏诵德与黄厚谦二人:分析组,贾玉棽:副产组。 三人留校任教,包括:王福海,无锡轻工业学院化工系副教授;雕鸿荪,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学科带头人、粮油工程系副主任、教授;项宗筠,无锡轻工业学院汤逢教授的助教,后调任江苏省化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其他毕业生还有:周永祥,商业部无锡粮食科研设计所高级工程师;谷林复,四川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级工程师,胡德滋,大连油脂工业总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4 、后语 1952 年起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油脂工学学科停止招生,至1955年恢复招生; 1958 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无锡,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工学专业新招学生两个班; 1958 年天津轻业学院招收油脂工学专业一个班; 1960 年6月粮食部宣布: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粮食高等院校——郑州粮食学院成立。学校设油脂工学四年制本科专业, 8月粮食部批准,郑州粮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油脂工业系。 1960 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工学55级学生毕业(1955年改5年制,1959年无本科毕业生),院校改革后的第一批油脂大学生走出了校门,同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工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油551班的顾志行成为我国油脂学科在读的第一个研究生。从此,我国油脂学科的教育又翻开新的一页。 鸣谢:特别感谢原吉林工商学院教授张玉畴先生的亲属张爱东女士、无锡轻工业学院油581班唐宝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提供的宝贵资料。感谢微信公众号“油脂工程师之家”的倾情奉献!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油脂工程学科的起源
jxz1963 2018-11-15 10:53
我国 油脂工程学科的起源 一、引子——留美归国的油脂专业生 1950 年9月,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在美国旧金山起程,载着至少128位中国留学人员回国,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留美回国潮中同船回国人数最多的一次航班。这次航班,给新生的中国带回来一大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未来之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进程,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学人,他们之中产生12位著名院士:赵忠尧、沈善炯、鲍文奎、涂光炽、邓稼先、叶笃正、余国琮、庄逢甘、彭司勋、周镜、傅鹰、池际尚,其中邓稼先和叶笃正分别是“两弹一星元勋”奖章和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威尔逊总统轮第十七次航程中国同学联谊会拟定的“回国同学 128 人名录”,按姓氏拼音排序。 威尔逊总统号第十七次航程中国留学人员通讯录 在这一百多位留学回国人员中,有两位陈姓留学生对我国食品工业学科建设和油脂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是陈舜祖和陈绍澧,名单显示陈绍澧(油脂工业)、陈舜祖(食品工业)。 陈舜祖(1921-1986)(参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粮食工程》专业的创建与发展片段 ) , 1921年生,浙江余姚人,岭南大学本科毕业,1947年赴美国俄勒冈大学留学。1950年回国后毕生奉献给食品教育事业,1951年任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讲师,并兼任食品工业教学小组组长,1958年随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无锡轻工业学院,任食工系副教授。陈舜祖是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学科的老前辈和带头人,曾任民盟无锡市委常委,1986年7月去世。 陈舜祖等编著的《食品工艺学》教材 陈绍澧,1925年生,1948年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50年在美国爱荷华州(IOWA)大学毕业并获得理学(油脂工业)硕士。陈绍澧回国后,并没有从事他在国外所学的“油脂工业”专业,而是根据国家需要安排到中科院石油所和兰州化学物理所,投身国防科研工业。但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时曾参加设计过弓形浸出设备并带回一套25 t/d大豆的流程图,这套图纸对我国首套连续浸出设备的设计和诞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据原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所长曲永洵先生回忆:关于浸出器的选型,当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少礼(即陈绍澧)研究员介绍了弓形浸出设备情况,这套设备很有创意,此外考虑到螺旋式浸出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特点。经过讨论决定设计这两种小型浸出器进行试验,设计后由大边油脂总厂进行制造。 据“油脂工程师之家”平台考证,陈绍澧回国所登记的“油脂工业”专业,是最早记载的油脂学科毕业生。早期从事油脂学科研究、油脂工业实践的专家、学者都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直到解放前后我国都没有“油脂工业”或“油脂工艺学”等专门化的学科,只有化工或农产品学科跨界研究或兼职。 二、油脂学科的萌芽 1 、我国早期化学家对油脂工艺化学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书籍,如《王祯农书》、《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等有对油脂、油料、古法(木榨和水代法)制油器具的记载。 近代机器榨油引入中国后,最早的油脂书籍是张辅良所著的《油脂》,1929年10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油脂》一书内容包括第一章:油脂之提取与精炼;第二章:油脂之成分与性质;第三章:油脂之分析;第四章:植物油脂各论;第五章:动物油各论;第六章:油脂工业。 张辅良是民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工专家,发表著作还有关于煤化学的《煤膏》、《化学工程九百六十余则》、《科学与人生》、《国际智识合作运动史》等。 其他学者的著作还有 游毅. 浙江省之植物油料 ,中国植物油料厂发行,1938. 贺闿. 中国植物油脂 ,前乡村工业示范处,1949. 朱积煊. 油脂工业 ,中华书局,1951年第4版. 顾毓珍. 油脂制备学 ,科技出版社,1953年初版。 这些的涉及油脂工艺、油脂化学相关书籍均是由我国化学家编写的,由于油脂学科当时在我国没有专门化,油脂工艺化学只是化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从事油脂学科研究、油脂工业实践的专家、学者都不是专业从事油脂工作,有关油脂研究、实践的相关论文发表于《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杂志。如: 张洪沅、王舜绪.茶籽油的氢化记录,化学工程,1934. 徐肇和.青油之氢化,沪江大学丛刊,1934. 顾毓珍、郑粟铭.棉籽油抽提试验,工业中心,1936. 顾毓珍.榨物油的压榨,化学工程,1937. 孙增爵、王国琦.用粘土处理植物性汽油的试验,中国化学会会志,1941. 樊爔培.溶剂萃取花生油之扩散现象,南京工学院1956年科学讨论会报告. 温士谦.大豆油及花生油之酒精抽提,化学工业与工程,1950,277. 谢劲松.油脂的化学精炼法,化学世界, 1951,7. 刘树楷.乙醇抽提大豆油之研究,化学工业与工程,86,1951. 陈伯平.棉籽油质量的改良,化学世界,1955,8. 刘树楷.乙醇萃取大豆油之研究,南京工学院1956年科科学家试验会报告,1956. 周行谦.蚕蛹油之提取及精制之研究,工业中心, 1956,5. 王昶、王福海.食用磷脂精炼的初步试验,南京工学院1956年科学讨论会报告,1956. 顾毓珍.中国化学家对于油脂化学的贡献,1958. 2 、早期从事油脂学科研究、实践的专家和学者 早期从事油脂学科研究、实践,以及建国前后活跃于油脂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毕业学校、简历和专业摘选如下: 沈济川 ,1924年东吴大学化学系毕业,194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工冶金系获硕士学位,并在美国林电焊学校毕业,燕京大学教授(详见: 油脂化工专家、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奠基人 —— 沈济川 ); 贺 闿 ,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192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毕业,南开大学教授(详见: 我国近代油脂专家贺闿 ); 李尔康 ,1925年乌断特大学毕业,1927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硕士; 顾毓珍 ,1927年清华学校毕业,1932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中央大学教授(详见: 我国油脂科技事业的先驱——顾毓珍先生 ); 董学奉 ,1929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化学科研究生毕业,原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油脂化学工程师; 王 昶 ,1930年中央大学化工系化学毕业,南京工学院教授( 中国油脂学科的先驱——王昶教授 ); 蔡孔耀 ,193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上海市油脂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详见: 温州清明化工厂走出去的油脂科技拓荒者 ); 汤 逢 ,1937年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无锡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油脂化学教授(详见: 中国油脂化学的泰斗——汤逢教授 ); 李瑚传 ,1937年重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郑州粮食学院油脂与植物蛋白教授。 温士谦 ,1940年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山东省粮油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详见 : 济宁浸出油厂建厂过程简介 ); 谢劲松 ,1959年秦洪万、谢劲松、唐鸿鑫等合译《贝雷油脂化学与工艺学》第二版; 秦洪万 ,1942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上海市粮食局科技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详见: 食用油脂的性质和应用 ); 王载紘 ,1942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轻工业部食品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详见: 温州清明化工厂走出去的油脂科技拓荒者 ); 范文洵(女) ,1942年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 刘树楷 ,1942年重庆中央大学毕业,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教授; 姚源崑 ,1943年暨南大学化学系毕业,上海粮油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 刘复光 ,1944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51年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与植物蛋白教授(详见: 中国油脂学科专家——刘复光教授 ); 杨孝达 ,1945年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毕业; 周家铮, 原上海粮食机械厂工程师、粮食部安陆粮食机械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81年调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夏纪鼎 ,1945年国立浙江大学农化专业毕业,1948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工硕士,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详见: 一次难忘的聚会 ); 俞福良, 1945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详见: 我国近代油脂专家贺闿 ); 谢锡怡 ,1945年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详见: 我国现代著名油脂工程技术专家谢锡怡教授 ); 陈伯平, 原郑州油脂化学厂总工(详见: 旧影记忆:郑州油脂化学厂 ); 韩国麒, 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 原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化学教授; 曲永洵, 原旅大油脂总厂实验师、粮食部科学研究院油脂工程师,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所长,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守中 ,1946年国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1948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工硕士,轻工业部工程师,西安油脂化工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顾问(详见: 满江红——百岁校庆忆西迁(曾守中) ; 窦龙源 ,1947年中正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上海市粮油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 杜隆誉 ,1947年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上海市油脂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程居鸿 ,1948年浙江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上海市粮油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 汤伯因 ,1949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产制造系毕业; 唐鸿鑫 ,1949年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详见: 我国近代油脂专家贺闿 )。 3 、建国前油脂学科的研究与实践 1930 年民国政府根据现代工业兴起的需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性现代工业科学研究机构——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简称中工所)。该所设制胰试验室,专门从事肥皂、植物润滑油、硬化油、植物油液体燃料等试验。1938 年3 月,在重庆北碚正式成立油脂试验室,包括油脂制备和油脂利用两个研究方向。 自1934年起,中工所与中央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地质调查所等学术研究机构,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油,试验成功四种植物油热裂法:气相分解法、液相分解法、碱性肥皂蒸馏法、媒触分解法,有效率达到50%。植物油裂化制造“汽油”的试验成功,为战时因地制宜设立汽油替代品提炼厂,解决液体燃料的自给问题开辟一条新路。 1935 年初到年底,未及一年的时间里,中工所与中央大学工学院、江南汽车公司合作,经过棉籽油抽提、改制、试车试验,成功研发出棉籽油代柴油的方法。 顾毓珍、沈济川、贺闿等专家先后任职于中工所,中工所油脂试验室以及与之合作的中央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为我国现代化油脂工业的起步培养了人才,顾毓珍等也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等讲授油脂化学、油脂工业等课程,但成建制地培养油脂加工学科的专业人员则是解放后南京大学农学院才正式开始的。 鸣谢:特别感谢原吉林工商学院教授张玉畴先生的亲属张爱东女士、无锡轻工业学院油581班唐宝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提供的宝贵资料。感谢微信公众号“油脂工程师之家”的倾情奉献!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真学者自深情,唯大诗人能读书
热度 6 liyou1983 2018-11-12 22:23
一 少年读诗,接触最早、最多的就是短小精练的抒情诗,特别是中国的五绝、七绝,二十字或二十八字,辞约旨丰,事近喻远,有尺幅千里、一息万变之妙。比如孟浩然《春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诗,似乎天籁,诗人不经意间就做出来了。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佐以许多或真或假的天才诗人的传说,陆游近万首诗歌的实绩,诗人似乎就是才子式的人物,诗歌就是才气的凝聚。 若诗才天纵,许多天才型人物为什么不能诗,不懂诗?若诗有别才,一些早慧型诗人为什么很快江郎才尽,泯然众人? 诗人特别是大诗人必须才高、情深,具有所谓的天分、慧根,激情、敏感,但智力、诗才是什么,为什么? 从古今中外的经验看,智力似乎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比较而言,某些疾病主要依赖于遗传,而智力即便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取决于后天因素。诗人往往出生于书香之家,开化之地,诗艺是对自然和社会、自我和他人的观察、探索、思考、练习的结果,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知识和思想的融汇,是人类智力的高度结晶,诗人是心灵、梦想和行为、生活调和的人。诗是做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诗人是本色演员,更是性格演员;诗人是心灵的猎手,更是生活的勇者。 如果选择一位中国诗人,屈原胜率可能最大;如果挑选两位,杜甫可能优于李白;如果选择十人,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轼位次应当靠前,曹植、王维、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也可能当选。以英国为例,大诗人榜上有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布莱克、斯宾塞、艾略特,至于国内知名度更高的彭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等人则排名稍后。这些伟大的诗人,差不多具有共同的特征:关注社会,知识全面,大多是学者型诗人。 有了才气或感触,短诗、抒情诗也可能偶或为之。至于长诗、叙事诗,特别是史诗、诗剧,没有深刻的智慧、丰富的学养和长期的准备,似乎不可能获得成功。此之规则,似乎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或学科。 二 在粗浅的印象中,现代中国有成就的新体(白话)诗人,大多也是这一类型。许多人学历很高,许多人是留学生,许多人后来转向了学术。如果列个名单,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冯至、艾青、卞之琳、何其芳、陈梦家、林徽因、梁宗岱、戴望舒、穆旦、郑敏等人,大约可以称为 20 世纪前半叶的新体诗的代表作者吧?且看看他们的生平。 胡适、郭沫若,美国、日本的留学生, 2006 年被国内网络评为 20 世纪国学大师,虽然很搞,争议很大,但他们不仅是中国新诗的早期代表,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徐志摩早逝。但以他国内的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历,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银行学,英国剑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成为学者应当并不困难。事实上,北京大学 20 年代就聘他为英文教授了。 闻一多 1912 年以湖北第一名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习,醉心读书,精于绘画,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 年留美回国后,不知诗艺大进,还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诗经、屈原和楚辞、唐代诗歌等研究领域成果累累。 冯至留德多年,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着力于唐代诗歌(如杜甫)、外国文学的研究。 戴望舒、李金发、艾青等人皆留学法国多年。戴望舒中年去世,但他留学巴黎大学等大学,通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多国语言,翻译了洛尔迦等人的作品,假以时日,他与徐志摩都能够成为有成就的学人。李金发留法主业是艺术研究,曾任杭州国立艺术院的主任和广州美术学院校长。艾青终生都是一个诗人,他以其《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足以称为学者。 卞之琳毕业于北京大学,执教于西南联大,又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在现代诗人中,青年何其芳的诗作和散文皆别具风格。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在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如《红楼梦》的研究上都有很好的成绩。 80 年代,穆旦(查良铮)因四十年代的创作而声誉再起。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毕业后,参加入缅远征军,芝加哥大学留学,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的诗歌翻译上成就斐然,特别是拜伦《唐璜》译本影响很大。他还是徐志摩表弟,金庸族兄。 郑敏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她也是在新时期恢复了诗歌创作的少数老诗人。西南联大毕业,留学美国布朗大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又是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的名教授。 还有陈梦家、林徽因、梁宗岱,以及台湾洛夫、痖弦、余光中、郑愁予等诗人,情形大同小异。如果将现代诗人的名单扩大到 100 人左右,那么还是有相当多的诗人此前出身于书香之家,成长于国内外高等学校,后来多成为了著名学者。换言之,真正的诗人多是才学好、见识高的人,学识几乎是成为真正的诗人的必要条件。换言之,真正的诗人往往才情高,也容易成为好的学者。 当然,如果将现代诗人的名单扩大到 1000 人,没有进行过定量研究,但感觉这其中的许多所谓的诗人文化素养并不高,诗人与学者似乎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了。或者说,许多人之所以是二三流诗人,与其学识不高有一定关系。 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唐诗宋词作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看看那些能创新、有成绩的诗人词家,几乎都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这在他们的作品和生平上都有充分的反映。那时的诗人词家如果有烦恼,往往不是读书恨少,而是读书太多,以至被人讥为书橱、书簏、獭祭、掉书袋。 三 诗歌,本质不在叙事,而是抒情。诗人当然要有情志,多情,深志,如此诗味绵厚。不过,这情志不只是狭隘的爱恋、憎恶之情,而是广义的人类的情感和理智。人有眼、耳、鼻、舌、身、心(意),外界(包括人和自然)色、声、香、味、触、生、死等事物与人发生关系,就会引起喜、怒、爱、哀、惧、爱、恶、欲、忧、思等心理反应,就会有大至天下、小及自身的忧乐感受。情志如果只是爱憎之情,如果一味抒情,情志再深再美,一勺糖冲千杯水,也难免千篇一律,味道寡淡。 情志的抒发又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诗歌,要以妙笔写出他人所不能想,或者他人可能想但不能写的东西。这时,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文字上的扎实功底,而文字的背后是经历,是锻炼,是学识。是取弘用精,厚积薄发。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出口即成章,下笔如有神。个人如果没有阅历、学识,诗艺若不锤炼,话还说不清,字还用不对,何以达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至于宋代、清代以才学、议论为诗,那是心智和诗歌的走火入魔。 当然,情志存乎内心,诗歌表于文字,二者属于不同的层次。才学是才学,议论是议论,诗不是才学、议论的简单重复,诗是将才学、见识的诗化运用。但有学,诗韵长;有识,诗格高。丰富、多样的学识,不仅有助于表现情志,而且有助于丰富、美化情志。正如钱锺书《谈艺录》所说,有学而不能者矣,未有能而不学者也。而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遗言,墓碑只写“诗人钟敬文之墓”。 经历没有成为经验和才智,经验和知识用的不好,松散,直白,晦涩,迂阔,那是能力和运用上的不足,写作上的失败,怨不得人复杂了,书读多了。山珍海味,笨厨子只会乱炖。寻常菜蔬,好厨师妙手生春。 如果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类似地,是真学者自深情,唯大诗人能读书。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2293 次阅读|8 个评论
意识研究的历史回顾
dsm9393 2018-6-23 20:02
意识研究的历史回顾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都世民 (Du Shimin) 摘要:本文综述古今古外对人的意识的探讨,意识的产生是跨大学科的世界难题,有多学科属性;意识是小宇宙产生,具有微观层面属性;意识是人体独有,具有巨系统复杂性;意识是人体内部相互作用及与外部相互作用综合动力学问题,具有动态平衡属性;意识与灵魂、微覌、电磁波、量子等因素关联,受肉眼不可见和科学仪器的限制,具有不可知的神秘属性。 关键词:意识,难题,学科,属性 一 .引言 今年《环球科学》发了 3 篇有关意识的文章 ,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四大难题之一。意识到底是什么?研究模式有多种,说法也就颇多。不同视角的研究会有不同的概念界定。因此探讨意识是先讨论意识是什么?给出意识的定义,还是先探讨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这受限于学科壁垒制约。那么是先讨论意识应该属于什么学科呢?古代没有学科分类,无法将人类认知一刀切,也不能认为古人的探讨是不科学,只有现代人认知才是科学的。应该将古今中外人类认知贯穿起来,传承文化,不断探索真理。 还有一种探索方法是先将意识研究分为难和易。找出研究意识的困难是什么?确立难点,攻克难点。左思右想这意识的研究还真是困难重重,难以理出头绪。只能先对意识的研究作些历史回顾。 在古代,東西方国家都不分学科。 早先 “意识”的研究归属于 哲学和佛学 范畴。 “意识”后来又归属 生理学 。近代又归属 生物学、信息学、脑科学和医学 。涉及的学科愈来愈多,变成多学科问题。中国 佛学 对意识早有论述,例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要搞清意识是什么?必然会问:意识到底在哪里? 二 . 意识到底在哪里? 人类寻找意识在哪里?必然从人体结构中寻找,人体结构的获知与人体解剖有关。 1. 西方医学 解剖学 西方医学 解剖学 的记载 : • 首先 是从古代希腊名医 希波 克 拉底 (Hippocrates ,公元前 460-377 )开始的。他对头骨作了正确的叙述,但却把 神经 和肌腱混淆起来。 • 希腊的另一位学者 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公元前 384-322 )是 动物学的创始人 。他把 动物解剖 所得的结果移用于人体。 • 盖仑 ( Galenus , 130-200 )是古罗马的著名医生和解剖学家,写了许多关于医学和解剖学的著作,指出血管里保存的血液,而不是空气,发现 脊神经 是按区域分布的。 2. 中国 的 人体模型 和经络学说 • 解剖学的知识 也 可从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埃及的一些书籍中见到,这些知识是当初在祭祀、狩猎屠宰和战争 中 负伤时偶然观察获得。当时搜集有关 人体结构 的知识的主要动机 , 是以研究和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后来才发展为专门的学科。 • 中国早期 , 远在 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 200-300 年)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 》就有关于人体形态的记载 。 • 秦汉时代 如《汉书 • 王莽传》记载,对死囚的尸体进行实地解剖,并进行记录。 • 三国时期 名医华佗不但擅长医术,而且对 人体结构 有较深的了解,能用麻醉剂施行外科手术。 • 晋代 针灸大为发展。王叔和著《脉经》和 皇甫谧 著《甲乙经》有许多内脏度量衡的记载。 • 宋代 王唯一 铸铜人, 分脏腑十三经和旁注腧穴,是人体模型的创始 。 • 宋代宋慈 著《洗冤录》,对 人体骨骼 及 胚胎 等有较详细的记载,并附有 检骨图 。 意识在哪里?想从人体解剖得到的人体结构中,却找不到意识的所在地。 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夫,科赫认为: “意识之谜和物质起源、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并称科学的 4 大终极问题。意识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我静止不动,你也知道我是有意识的,能看见、听见、闻到,产生悲伤、愤怒、高兴的情绪。但是,当我们试图寻找意识理论的基础时,我们发现在普通物质世界里找不到;在量子力学找不到;广义相对论中找不到;甚至在构成生命遗传物质的碱基中,也找不到意识的蛛丝马迹。” 三 . 西方古人论意识 1. 早期的神话和宗教信念都试图解释人类生活世界 中 ,人的欲望、恐惧、 喜怒衷乐 和想象力, 似乎是 自然界的 某种 强制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世界。 意识 ,或心灵、精神、灵魂,都是生命所经历的,在人死后 好像 就 “ 离开 ” 了躯体。 2 在古代,将 精神或意识状态假定为 “ 灵魂 ” 的特殊实体,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是它们形成人的意向性行为。 这些理解面临的困难问题是: • 灵魂 到底 在人的驱体内什么地方?通常的回答:它遍布于身体中,或者集中在某些器官中,例如心脏和肺部。 南怀谨先生认为:不在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 • 尽管这种惊奇 “ 事物 ” 的效应是真实的,但是它像上帝或幽灵那样,是 肉眼 看不见、抓不住的。 也就是说人的灵魂是有的,但肉眼不可见。 3.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公元前 384 ~前 322 ),古代先哲, 古希腊 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 哲学家 、 科学家 和 教育家 之一 。 亚里士多德 撰写《灵魂论及其他》阐述了他对生与死、睡与醒,以及其他心脑问题的深入 思考。 • 亚里士多德 认为 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 “ eidos” 。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的 eidos 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 生物学家 的 遗传程序 所表达的完全一样 。 • 亚里士多德把神经和肌腱区别开来,指出心是血液循环的中枢,血液自心流入血管 ,却把 脑 想像为一个 散热器 。 亚里土多德认为 理念是人对形式的抽象 ,形式在自然中 (in re) 发挥作用。灵魂被描述为活物的形式( “ 实质 ” ),不与物质分离。 灵魂是人体中的一种潜能。 人的机体看成为一个整体。 • 亚里士多德 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 : 一是 非理性灵魂 ,其功能是本能、感觉、 欲望 等, 二是 理性灵魂 ,其功能是 思维 、理解、认识等。 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灵魂 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 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 4. 古希腊学者 希波克拉底 (约公元前 460 - 377 年) 则认为, “人类应该知道,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来自大脑,且只来自 大脑 。 ”希波克拉底可能是最早的 一元论者 。 希波克拉底 在古希腊医生 恩培多克勒 (约公元前 495 - 435 年) “ 四根说 ” 的基础上,提出了 “ 气质体液说 ” 。他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不同的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它们分别产生于心脏(血液)、 脑(粘液) 、肝脏(黄胆汁)和胃(黑胆汁)。 5. 勒内 · 笛卡尔 ( Rene Descartes , 1596 年 --- 1650 年),出生于 法国 安德尔 - 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逝世于 瑞典 斯德哥尔摩 ,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 • 这位生活在 17 世纪的哲学家将物质分为 “ 物质实体 ” 和 “ 思维实体 ” 两种, 物质实体 对应着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而思维实体则只有人类才拥有,并由此产生了 意识 。 笛卡尔对意识的看法是典型的 “ 二元论 ” ,直到近现代,还拥有卡尔 · 波普尔等哲学家继承了他的学说。 • 尽管这种二元论学说能够自圆其说,但它无法解释灵魂,或者说 “ 思维实体 ” ,与大脑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 却说不清楚 。 • 苗卡尔 的意识 “ 二元论 ” 提出脑的工作方式是 流体泵 ,被称作 “动物精神”流体送到脊髓再到肌肉。但神经生学家却想通过实验测定这种“动物精神”的流体体积,却无法实现。 6 . 阿那克萨哥拉 看来,精神是运动和有序的原则,也是生命的元素。 7. 赫拉克利特 看来, 灵魂 如同火焰,由宇宙的规律(逻各斯)所控制。灵魂,如同火,被水浇灭! “ 灵魂死后变成水 ” 。 8. 毕达哥拉斯派 哲学家把人的灵魂或精神解释成物质性的精质,把 灵魂 想象为非物质的思想(如数字和关系)。换言之,灵魂是用数学的比例关 系 来建模的。 9. 德谟克里特 认为, “ 灵魂 ” 仅仅由特殊的物质(不可观测的)原子来定义。 10. 一些思想家把 “ 灵魂 ” 看作诸如 “ 气 ” 或 “ 火 ” 这样的物质,因为 “ 气 ” 和 “ 火 ” 被认为是最精细、最轻的物质形式。 四 . 早期的大脑 与意识 分析模式 1. 早期的医学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派学者克罗顿的阿尔克迈翁,他看来是第一位把感觉和思维定位在大 脑 的古希腊思想家 . 2. 亚里士多德认为 心脏 是意识的场所,而大 脑 仅仅是用空气来进行冷却的运行机制。 3. 希波克拉底认为:大 脑 是 “ 意识 (sunesis) 的信使,并告诉它发生什么 ” 。 4. 柏拉图看来,所有人在获得任何经验之前 , 都有某种永恒的先验知识。 5. 阿维森纳建立了一个医学学派,在手术、药理、治疗和康复中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 6. 亚里土多德和斯多亚传统中,已经发现了 神经系统 的解剖学。 7. 盖仑相信,神经把心灵普纽玛输送到肌肉,从而引起运动。心灵普纽玛不仅是像空气那样的物质,也是一种 生命精灵 ,在当时有关人的意识问题的科学讨论,总是被宗教意识形态所掩盖,长期以来,解剖尸体也是相当危险的事情。这里译文普纽玛有无编码的意思不清楚。 8 . 笛卡儿主导了二元论的本体论,把精神和物质, 灵魂 和肉体严格分开。把人体 (res extensa) 看成是一台物料机器,是按照力学和几何定律构造的。笛卡儿的理论没有考虑心与身的相互作用。他假定,人的机体的各个器官,都是由大 脑 中的精神所引导。人的精神支配着身体。 笛卡儿相信:所谓 “ 动物精灵 ” 的细微光粒子在神经通道中快速运动,把来自大脑的输入信息传递给肌肉 , 与自然界中的所有机械效应相反,人的精神可以自发决定运动的方向。笛卡儿在《心灵的激情》一书中,试图把害怕和热爱等所有情绪状态 , 都看作被动的物理效应,都由外部事件引发。如果在笛卡儿的机械模型中,用生化物质和电生理效应,如激素和神经递质,来取代动物精灵的粒子,那么他的这种神经活动概念就接近现代的分析法。笛卡儿的分析法就是没有考虑非物质的精神所起的作甩,也就是缺少心的作用。 8. 偶因论 哲学家 马勒 · 布朗什 看来,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不可思议的。是神 - 上帝赋予的因果作用。斯宾诺莎把笛卡儿的心和身的二元论归结为单一 实体的一元论 。上帝就是万物的唯一实体。自然、精神和身体的一切外表,都仅仅是宇宙 “ 实体 ” 的属性( “ 状态 ” )。 9. 戈特弗里德 ·威廉·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 1646 年 7 月 1 日- 1716 年 11 月 14 日),德国 哲学家 、 数学家 ,历史上少见的通才 。 按照复杂系统研究方式, 莱布尼茨 提出最瞩目的 精神哲学 。与其自然哲学相联系,莱布尼茨的宇宙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的宇宙相反,是由无数的实体( “ 单子 ” )构成的,这些 “ 单子 ” 相当于空间中不同点的观察,或多或少地透视了整体。因此, 单子被看作一种类似灵魂的实体,被赋予了感知和记忆 ,但是其意识的清晰程度有差别。从现代的观点看,莱布尼茨的类似灵魂的实体显得有些奇怪,它们具有感知和记忆,具有或多或少的生机。 在具有或多或少复杂性的自动机框架中,用 单子论 来建立模型却不困难。莱布尼茨提出,每一实体都可以用一种单子的自动机来建立模型,自动机的不同状态相应于单子的不同感知。实体的意识程度是用其复杂性程度来度量的,标志着单子状态空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小。这一模式与宁波大学钟振余老师的模块化运行方式有些类似。 10. 大卫 ·休谟( David Hume ,公元 1711 年 4 月 26 日—公元 1776 年 8 月 25 日),苏格兰 不可知论 哲学 家、 经济学家 、 历史学家 ,被视为是 苏格兰启蒙运动 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休谟的 联想 心理学理论 。他主张自然界没有因果关系,精神也没有因果关系,只存在感觉 — 印象的无意识的联想反映,感觉 — 印象如闪电和雷鸣那样,以关联的方式呈现。大脑无意识地形成感觉 — 印象。 这种说法与南怀谨先生解释佛学中意识有类似之处。 11. 伊曼努尔 ·康德( Immanuel Kant , 1724 年— 1804 年), 启蒙运动 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 创始人。 康德认为感知不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应。而是主动处理信息的过程,受到先验预期的调节。康德的认识论中,把因果模式的原因限定由物理经验确定和检验。康德的认识论可以解释为 现代认知科学的 重要先驱。 12. 现代认知科学假定,由认知模式整理大量经验材料。但是,与康德相反 , 认知模式 可以在历史发展中发生变化,正如相对论中从欧几里得空间转变到非欧几里得空间所表明的。 13. 巴鲁赫 ·德·斯宾诺莎( Baruch de Spinoza ,公元 1632 年— 1677 年),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 笛卡尔 和 莱布尼茨 齐名。 斯宾诺莎 主张 精神的一元论 ,跳出笛卡儿的二元论,而拉美特利却支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笛卡儿有关灵魂的实体 (rescoggitans) 的假设被认为是多余的 . 14. 弥勒 坚持一种特殊的 神经能定律 ,该定律要求每一神经都具有其自身特定的能量或品质。他发现,感觉可以由机械或化学、热、电等因素所激发的。弥勒坚持了非物质的动物精灵的概念。 动物精灵是不可能测量的 ,因为速度太快。 15. 亚瑟 · 叔本华( 德文 : Arthur Schopenhauer , 1788 年 —1860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 理性主义 哲学的人并开创了 非理性主义 哲学的先河,也是 唯意志论 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 生命 意志 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他的代表作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 presentation )的含义: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 ( 2 )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 ( 3 )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 ( 4 )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 ( 5 )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 ( 6 )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1 6 . 赫尔曼 ·路德维希·斐迪南德·冯·亥姆霍兹( 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 , 1821 ~ 1894 )德国 物理学家 、数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亥姆霍兹 偏向于 能量守恒定律 ,他认为能量可以转化,但不能创造或消灭,而 生命的非物质的能量超出了守恒定律 ,这是没有意义的。人的驱体可以看作能量从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装置,而无需特殊的力或精气。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机体所有物理活动和热。肌肉的活动是由化学和物理变化所实现的。 亥姆霍兹测量了神经传导速度,这个速度甚至比声速还要慢, 1 7 . 埃米尔 • 杜布瓦 • 雷蒙 ( 1818-1896) 证明了 神经效应 ,实际上是一种电的活动波,(此处译文是电流还是电波,差异很大?)当时可借助显微镜发现独立的细胞体和纤维。 把神经活动和大脑看成是神经细胞( “ 神经元 ” )的复杂系统 ,具有复杂联结网络。 20 世纪初,开始描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从一个神经元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这个时期没有突触概念引入。 18.1879 年 , 威廉 · 冯特( WilhelmWundt)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 心理学 实验室,并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意识也从哲学进人到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9. 威廉 ·詹姆斯( William James , 1842 年— 1910 年),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创始人之一,亦是美国最早的 实验心理学 家之一。 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描述了被他称为 “思想”( thouIdlt )的五种特征:每个思想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思想总在变化之中;在感觉上是连续的;似乎可以处理与自身无关的问题;思想可能集中到某些物体而舍弃其他物体。 威廉 • 詹姆斯 坚持 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 , 认为大脑并非是进行抽象思维形成的, 而是在进化中形成的。他认为大脑在进行算术演算和形式逻辑推导时 , 似乎能力很差。但是,形成概念和联想的能力,提出好的猜想和假说,具有显著特征。詹姆斯提出联想的机械模型,是 大脑皮层 的功能。对后来的联想神经网络有启发。詹姆斯不熟悉计算机辅助建模,但是他抓住了复杂系统探究方式的基本理念,即复杂的事件是由大量子联想构成的,这些子联想是通过诸如 突触 这样的基本机制联结起来的。 20. 19 世纪末,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罗曼尼·卡哈尔 (Romany1 Cajal ,运用并改进了银染色法,对神经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创立了神经系统的 神经元理论 ,认为神经系统并非连续一片,而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卡哈尔的研究,为现代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 21.1897 年,英国科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 Sir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在卡哈尔创立的神经元学说的基础上,提出 使用突触 ( synapse )这个术语,来描述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并认为神经元是通过这个部位进行信息沟通的。 22.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 .John Watson )发起了一场行为主义运动。在美国盛行一时。他认为对于行为主义来说, 意识与灵魂基本上是同一概念 ,从而把意识问题排挤出心理学。此后,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心理学家不再谈论意识问题,也很少有人尝试区分脑内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 23. 1924 年,德国医生汉斯·伯杰 (Hans Berger) 第一次记录了患者的 脑电波 ,成为第一个记 船述正常和非正常大脑的不同波形、节律的科学家。 24.1969 年,神经科学家杰里·莱特文( Jeny .Lettvin )在麻省理工学院演讲时,阐述了后来被称为 “祖母细胞” ( grandmother cell )的理论。莱特文认为,我们日常的每一种意识 体验、思维以及记忆,不管是对于某个亲戚朋友,还是其他任何人或者物, 都只有大约 18 000 个神经元与之对应。 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大脑并不是通过一小群神经元对概念编码,而是分布式地编码,也就是很多神经元共同参与,因为如果每个概念都用数以万计的神经元来编码,那大脑可能没有足够多的神经元,来表达所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变化情况。 24. 1987 年,美国布兰迪大学学的雷·长·肯道夫 ( Ray Jackendoff) 提出 中间层次理论 (intermediate level theory) 认为意识既不是来自未经加工的 知觉单元 ,也不是来自高层的思想,而是来自于最低的周边(类似于感觉)和最高中枢(类似于思想)之间的一种表达层次。 26. 弗朗西斯 ·哈利·康普顿·克里克,(英文名: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 1916 年 6 月 8 日- 2004 年 7 月 28 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最重要的成就是 1953 年在 剑桥大学 卡文迪许实验室 与 詹姆斯 · 沃森 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 双螺旋结构 。 1990 年,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和美国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 ( Christof Koch) 发表《论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理论》,提出泛泛的哲学争论无助于解决意识问题,真正需要的是有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实验方法。只着通过研究神经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积累以实验为基础的、明确的知识,并建立起真正科学的意识模型。 2 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克里克在其科普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指出,我们的思想、 意识完全可以用大脑中一些神经元的交互作用来解释 ,这就是他提出的关于意识的 “ 惊人假说 ” 。 作为克里克对意识本质问题兴趣的一部分,他还研究了关于人类梦境的复杂问题。当然,克里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梦本身,而在神经网络。他认为只有理解了神经组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才能理解大脑。神经组群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有时发生在睡眠和快速眼动中,克里克希望通过研究梦来作为神经交互作用的证据。 27.1994 年,“走向意识科学” ( Toward a Science ofConsciousness, TSC). 国际会议首次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图森市( Tucson )召开,标志着意识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成为哲学和科学的共同使命,也标志着意识研究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1997 年,国际性学术联合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 f Associaticn forIheScientificStudy of Consciousness,ASSC) 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国际会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28. 1998 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意识研究中心 。该中心成立的目的是联合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社会学家、医生、物理学家、艺术家和人类学家,共同研究人的意识问题。 五 . 佛 学 中的 “八识” 南怀谨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指出: “在《金刚经》中只用一个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识宗法相宗把这个心分析来讲,变成八个识,叫做八识。 八识中的第六识是意识 。意识,我们容易懂,就是我们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状态。做梦也是意识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学叫做下意识。在唯识学上梦是属于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赖耶识包括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了过去的因、种子和未来的种姓,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学理基础。 ” “人的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经典,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个开关,所以心与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与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指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法唯识学中的 “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 这五识是五感官具有的感觉,也是人体的五种功能,它们可以区分五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意识产生的作用。而第六识是意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 manas 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 意识生起自我意识, 所以末那识又称为 “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六 . 現代 的 意识研究模式 1. 1998 年 , 荷兰神经科学家伯纳德·巴尔斯 ( BernardBaars) 提出了 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模型 。他认为意识存在于一个被称为全局工作空间的模型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无意识加工的处理器以及背景。这就好比一个剧院,剧院的舞台就像工作记忆,而注意的作用就像一只聚光灯,舞台上被聚光灯照亮的部分就是意识部分。 2. 2003 年,美国生物学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 Gerald Edelman) 提出 动态核心假说 ( Dynamic Core HyDdhesis ),认为在任何一个给定时刻,人脑中只有一个神经元的子集直接对意识经验有所贡献,换言之,人在报告某一意识时,大脑中相当一部分神经活动和人所报告的意识没有对应关系。 3 .2004 年,美国科学家朱利奧·托诺尼( Giulio Tononi )提出“ 整合信息理论 ”,认为一个物理系统满足两个条件即可拥有意识:一是这个物理系统必须具有丰富的信息,二是在系统中信息必须要高度整合。托诺尼还与意大利科学家马塞洛·马西米尼( lvLarcelloMassirruni )合作,利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和脑电图,开发出了一种 检测意识的方法 。 4 .2013 年,美国政府启动“大脑计划” ( Brain Research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NeurotechnoIogies, BRAIN ),旨在集结各方智慧,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以及人脑出现故障时如何解决。同年,欧盟的人脑计划( HumanBrain Project) 入选了欧盟的未来旗舰技术项目,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人类大脑研究项目。 5 . 当今 有关 意识 的 研究已远远超出 “ 什么是意识 ” 、 “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 , 等 “ 苏格拉底式 ” 的传统问题之上,而深入到了对 “ 意识 ” 的复杂意义及其多学科、多侧面、多层次的探索之中。区分意识的 “ 困难问题 ” 与 “ 容易问题 ” 正是这 方面研究深入的体现 。 后一问题已成了当今 “ 意识 ” 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著名神经科学家 埃德尔曼 等人 , 历经15年构建了解决意识 “ 困难问题 ” 的新 的思维模式 ,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提供了 很好的借鉴。 诺贝尔奖得主 杰拉尔德 ·M· 埃德尔曼 发表的著作: “ 意识的宇宙 --- 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提出的新思维模式,将意识看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指出意识研究的困难所在,提出三个假没和三个基本关系。 6 . 斯蒂芬 · 斯托加茨提出 耦合振子概念 导致无序变有序的同步状态,从而提出从流行到意识的产出新覌点。 7. 科学家钱学森的系统覌提出: “ 人体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它是一个 开放的系统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与外界是有交往的。比如,通过呼吸、饮食、排泄等,进行物质交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 信息交 往。此外,人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系统,也不是一个 大系统 ,而是比大系统还大的 巨系统 。这个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也是异常复杂的。所以是 复杂的巨系统 。 ” 钱先生的系统覌综合了还原论和整体论。笔者提出的视感系统有超级天线扫描陣和眼外肌的分子马达控制系统是錢先生巨系统的体現。 8 . 生物学中的一切又都是化学反应的结果,所以化学 成为 生物学的基础 。在人体科学中难以見到物理学的描述,实际上被边缘化。但在大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它们组成了原子和分子,而原子和分子又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似乎研究清楚这些基本粒子就把整个宇宙都研究清楚了。这是典型的还原论 。饶毅谈色一文引用多位诺奖得主成果,利用还原论,将生物成份更加细化: “ 对感光细胞的研究发现视紫光蛋白是 GPCR 。视紫蛋白是被光子激活的 GPCR ,而肾上腺素能受体等是被化学分子激活的 GPCR ,这些七重跨膜的 GPCR 在本质上相似。 ”这就 使细胞层面进入分子层面,研究视细胞分子层面三维结构。使光的效应粒子化和化学化。将夜盲症与维生索 A 关联。将三位诺奖的贡献关联在一起,实际上是将色觉问题用还原论,将视觉问题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在分子层面研究其过程。这样做能说明人的色觉机理吗?无论在大宇宙还是小宇宙,想在分子层面说明色覚难以服众。 分子层面还可细化为最小粒子,直至肉眼不可见,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循环之中,用这种思维模式研究视觉和意识是现代生物学流行的研究方法。 精神气质被理解为复杂巨系统的一种整体状态,它是由部分的局域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但是不可能被还原为其部分。也就是说由上向下的还原论研究方式不可取 ; 9 . 用复杂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 为人的感知和思维的形成建立分析模型,精神状态 (例如模式识别、感情、思维)的形成,可解释为大脑集合体中(宏观)序参量的演化,序参量是由远离热乎衡的学习策略中,神经细胞的非线性(微观)相互作用引 起的 ; 10. 用 FNIRS 研究:目光接触中的脑内和脑间同步。 fNIRS 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头动,并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同时采集来自两个相互作用伙伴的神经信号。研究者使用 fNIRS 推进了数据驱动的双人神经科学理论框架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探究了两个与目光接触,功能特异性和功能同步有关的特定假设。功能特异性假说认为,目光接触涉及专门的脑内神经系统 ; 并且功能同步假设提出目光接触涉及专门的、跨脑的神经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在双人之间同步。 11. 浙江大学 童勤业 教授 提出的 : 脑是稳定系统还是不稳定系统 ? 脑是确定系统还是不确定系 统 ? 现代复杂系统具有多功能、多任务、多阶段、多状态、高可靠、长寿命、小子样以及复杂相关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对这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描述和定性定量分析越来越困难。传统的系统可靠性技术通过对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简化,根据所获得的近似的简单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有时会导致难以接受的误差 , 甚至荒谬的结论。 人体是稳定的平衡系统,在建模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一旦人体失去平衡而不稳定时,就会产生疾病,如果建模考虑了这一因素,这种模式得到验证就会有更好地实用价值。 12. 意识的研究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之区别。所谓一元论,是指 “意识”源自于心 或 脑。二元论是认为 “意识”源自于心 和 脑。在我国古代对意识的论述是一元论,即意识源自于心。 “相由心生”,“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13. 现代人对意识的研究有多学科概念,不再限于生物学科。这就是意识源自于大脑的 真空态激发 。然而这一概念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关联。 西方心理学和哲学也与意识研究有关联。西方心理学的心字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的概念。这心与脑紧密关联。 14. 意识又分有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概念又与视觉中的关注和視而不见、视觉盲、变化盲有关联。 15. 意识的检测是研究的实验模式,脑电波测量、磁共振扫描仪、脑磁图、近红外光谱仪、透明脑技术。这些检测手段可以看出人脑的变化与意识的关联,但检测的信息能否说明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就需要进一步探索。 另外意识的检測是否表明意识可以量化式測量,这是一个新问题。 综上所述,意识的研究历史悠久,涉及面很寬,有多学科、多层面、多系统、多未知因素的复杂问题。尽管这方面研究集中在心、脑、灵魂、精神、物质等关键词上,至今仍然是 “世界之结”。是科技前沿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资料 意识研究简史,整理 廖红艳,《环球科学》, 2018 年第 1 期 p.32-33 0.31 :意识的分界线,撰文克里斯托夫,科赫 (Christof Koch) , 《环球科学》, 2018 年第 1 期 p.24-29. 高度复杂的物理系统都有意识, 整理 廖红艳,《环球科学》, 2018 年第 1 期 p.30-31 解剖学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希波克拉底 ,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A%E9%87%8C%E5%A3%AB%E5%A4%9A%E5%BE%B7/26769 气质体液说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4%E8%B4%A8%E4%BD%93%E6%B6%B2%E8%AF%B4/1988320?fr=aladdin 南怀瑾选集(第七卷),南怀瑾 著述 ,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公司出版发行,蓉 :fupnet@ fudanpress. Com , http://www.fudanpress. Com , 2012 年 9 月第 1 版第 23 次印刷 。 钟振余 , 大脑模块化功能:认识与认知的神经机制( 6 ) , 来源: 科学网 , 2017-2-6 17:55 。 本文来自钟振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1031935.html  复杂性思维 --- 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亚瑟 · 叔本华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大脑把记忆存在哪儿了? , 撰文罗德里哥 · 奎恩 · 奎罗格( Rodrigo Quian Quirogo ) 伊泽克 · 弗赖特( Itzhak Fried ) 克里斯托弗 · 柯赫( Christof Koch ) , 翻译陆惠民 , 审校郭爱克 。 来源: 《 环球科学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8607857/ 弗朗西斯·克里克,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佛 学 中的 “八识” , 来源:学佛网 , 2016 年 10 月 07 日 15:00 。 “八识心王” ,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http://fo.sina.com.cn/intro/basic/2016-10-07/doc-ifxwkzyk0731739.shtml 意识的起源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8F%E8%AF%86%E8%B5%B7%E6%BA%90/776045 杰拉尔德 ·M· 埃德尔曼 , “ 意识的宇宙 --- 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 译 者 顾凡及 , 原版名称 : 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2004-1 。 斯蒂芬 ·斯托加茨,“同步”,张拜◎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4 月。 “为什么说机器学习不是人工智能?”来源: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2018-04-14 12:12 。 人工智能 / 社会科学 / 操作系统 , http://www.sohu.com/a/228258509_358040 于景元 , 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思想与体系 , 来源: 《文汇报》 2005年5月29日 。 曦朗国家管理科学网 , 2017-02-24 http://www.xlglzx.org/lxm1215123/vip_doc/3591222.html 饶毅谈 “ 色 ” ,来源 : 逸心茶舍 《色彩》 , 2015-04-01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02/17/506102_460116759.shtml . 复杂性思维 --- 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克劳斯,迈因策尔 著 曾国屏 苏俊斌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2 。 admin , FNIRS 研究:额颞叶 - 顶叶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目光接触中的脑内和脑间同步, 2018-04-09. http://www.syfmri.com/shownews.asp?id=147 童勤业 , 神经信息学研究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1566-90877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童勤业博客 李福利,自然科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的交叉与统一, “ 21 世纪 100 个交叉科学难题” , p786-793 。 北京,科学出版社。 视而不见与色盲 ---- 汉字“色”的科学性( 2 ) , 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11075.html   斯蒂芬 · 斯托加茨 , “ 探寻宇宙的脉搏,解密同步的奥秘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789128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9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现状:亟须建立一级学科,加强产教融合
Kara0807 2018-4-22 22:40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倒逼高校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目前,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50余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也愈加受宠,国科大、南大、西安电子科大、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也选择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 那么,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高校如今正面临哪些问题?是否有合适的教材?是否应该形成相对合理的差异化?如何解决师资上的缺口?近日,多名专家及高校负责人接受采访,就上述问题给出了各自的观点。 “教学分散”呼唤建立一级学科 人工智能是一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色的学科。而在高校现有的学科体系下,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目前大多是散落在其他多个一级学科中。 “(这导致)智能专业课程不是重点学习内容,学时占比也较少,存在着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放春2017年7月接受采访时称。 “以前的人工智能人才有是有,只不过是散落在计算机、控制、统计等专业的几门课程里,结果是几个专业的学生都学到了若干,而拼起来才是完整人工智能人才。”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专业应该按学科特色及其独立性、正统性、完备性来培养人才。 “(没有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使我们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产业说需要人工智能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说现在没有人工智能学科,不输出人工智能人才——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输出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才了。”吴飞说。 对“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的呼唤”由来已久。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便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我们正在积极加强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的建设。”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彼时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谈及上述《规划》时称。 据报道,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曾联合数十家学会及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等,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一级学科的论证要求,最终形成《“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论证报告》。数据显示,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6个;在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外,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方向已达79个;中国知网中与智能主题相关的学位论文占3.5%,远大于按目前111个一级学科计算的平均数0.9%。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陈前斌告诉记者,该校从2017年开始就在积极关注此事。“一旦确定,我们就会安排申请设立该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只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按人工智能方向培养研究生。”陈前斌认为,建立一级学科一方面是为了“更加重视”,另一方面则是构建独立体系所需。“这个体系包括要研究明确哪些是其基本的学科基础,哪些属于开发技术和应用。” 对此观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焦李成表示认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水平,适应产学研用的迫切需求,应迅速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但在吴飞看来,“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工智能一级学科成立)不会那么快”,或许还有两到三年时间。“成立一个新的学科,首先就是要打破旧学科的藩篱,然后重新梳理以前散落在各个学科下面的课程体系,再按相互联系的思路有机整合,用新模式、新理念去教学生。” 人工智能统一教材尚在编撰 谈及目前人工智能行业最缺的人才类型,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总经理齐舒萱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对AI主要有两个维度的需求:研究底层算法的技术型人才和从应用层出发的产品型人才。而吴飞也表示,顶尖的理论型人才、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交叉型人才以及复杂的智能系统的技术编程专家都是目前行业奇缺的。 对于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而言,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尚未成立起来时,迫切需要厘清和发展人工智能教学独特的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成为一级学科的好处,就是把过去散落在各个学科中的相关课程整合到一起——这些课程的内容实际上构成了人工智能这门学问的基石。”吴飞称。 与传统课程体系不同,上述《“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论证报告》称,人工智能学科旗下应设置脑认知机理、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课程。而在具体落实上,梳理开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教材尤为重要。 “继续把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彼此割裂地留在各个学科,很难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吴飞认为。 对于大部分正在筹备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2008年就拥有了全国人工智能领域唯一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在教材方面走在了前面。 焦李成告诉记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之初就开始深耕,至今已有30余年。以此为优势,学校撰写了多本智能技术系列专著与教材,先后被国内三百余所高校选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及参考书。“接下来,我们会按照教学3.0继续修订和系列化。”焦李成说。 重庆邮电大学于2018年2月同科大讯飞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目前培养方案还在双方讨论中。该校副校长陈前斌告诉记者,学院除了大类基础课程使用原教材,9月即将入学的本科生主要采用教育专家组织编写的教材,而学校和科大讯飞还有一部分特色教材,也会坚持采用,并进一步完善和公开出版。 今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计划从2019年开始陆续出版一批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工智能专业教材,在高校引领人工智能的创新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编委会阵容强大——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担任主任,多位院士担任副主任,吴飞作为编委会秘书长参与工作。 “在工科,尤其信息领域,国内普遍长期都是依靠国外的教材来教学生,如果能精心去做优质的教材,有没有可能我们的教材被国外翻译使用,成为他们的宝贝,我们要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去努力。”吴飞告诉记者。 他在此前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称,本套教材体系将呈现出一定层次,从核心内容到外围内容。 “核心教材将讲授人工智能最为内核的理论和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博弈控制等。稍外围的教材将介绍与应用场景无关的数据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识别、视觉理解、语音识别等,这些技术可以与各个领域发生交叉渗透。更外围的教材将充分体现‘人工智能+N’,专门探讨智慧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课题,形成一类丛书。另外还将专门编纂工具类用书。”吴飞说。 人工智能是一个不断蓬勃发展的学科,教材是否能始终保持前沿更新不可忽视。据吴飞介绍,国家人工智能规划的顶层设计者潘云鹤院士在编委会的成立大会上提出,教材要和网络紧密结合,后续应从线上线下、纸内纸外进行更新。“比如学生们也可以扫一下二维码,或者直接登录到课程网站上看到新增加的内容和更新的信息。” 师资缺口制约学科发展 对于中国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的高校来说,除了教材,教学实验室的场地等一些硬件配套设施还未跟上,师资的缺口也成了学科发展的掣肘。 “现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还是挺紧缺的。”国科大人工智能技术学院副院长肖俊告诉记者,该校依托中国科学院,在师资上相对于其他高校具有优势,但“这两年其他高校挖走了不少有‘杰青’‘优青’等头衔的(老师),原本愿意留校的不少硕博毕业生,也都被很多企业提前预定走了,给的待遇确实非常高。” “高校主要还是希望有博士学位以上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但的确很少,要引进这方面的师资相当困难,主要是本来人才缺口就大,企业也需要,这么多高校也需要。”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陈前斌说,跟企业竞争,高校优势不大。 该校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师资目前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学校相关专业原有师资,二是从科大讯飞聘请的50名“企业导师”。“应对初期数百名学生教学,目前来说没有问题,但考虑到2020年达到2000余人的培养规模,师资引进依然是学校考虑的重点。” “人工智能学科的人才匮乏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一个普遍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邹昊认为,其中缺乏的交叉性师资,以核心学科为中心,同跨学科、跨系、跨院校、校企联合研究与应用开发等方法,可以更有效的集中各方优势力量,为人工智能学科的长远发展构建一个高效的体系框架。 对国内高校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新的学科,且和其他学科难舍难分。因而吴飞认为,与其说缺老师,不如说是缺统一在人工智能术语下,以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师资。 科大讯飞智慧城市事业群AI人才培养总监胡江院认为,作为新兴学科,人工智能教学的师资缺乏,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师资的缺乏关键不是师资编制的匮乏,而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层面项目实战教学能力的欠缺。 对于该公司同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创办人工智能学院的做法,胡江院认为,这是解决目前师资紧缺以及提升人工智能项目实训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质上就是在把我们的技术和经验转变成教学资源,同时我们的工程师担任项目实战课程教学,从而有效缓解师资问题”。 陈前斌认为,在专业建设中,企业能够提供人工智能领域平台和一些实践实训的课程。“如果不是跟他们合作,人工智能学院可能会形成原来的计算机学院那样传统的办学方法。”但他也表示,教学的核心部分不能完全依赖企业,总体的学生培养质量还是要靠学校核心师资来把握。 “企业人才到高校任教,讲一些真正面向实际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这是非常好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交流途径。”吴飞告诉记者,这种方式在国外很普遍,比如麻省理工大学经常聘请一些谷歌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去讲课,斯坦福大学也会找著名企业或者创新型企业的人到高校任职。 也有高校国内缺人,就去国外“挖”。焦李成告诉记者,为解决师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公开招聘,并与世界各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积极联系。“目前学校已经引进了日本京都大学梁雪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尚凡华教授和刘园园教授、英国萨里大学王晗丁教授等人,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师’发展计划,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人才。”焦李成告诉记者。 事实上,教育部联合北大等主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AI)人才国际培养计划”4月初也已启动,计划五年内培训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生。胡江院认为,企业也要积极响应,通过人工智能企业来引领师资赋能培训,从而来提高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最新技术的掌握以及教学的能力提升。“目前,科大讯飞已经与包括安徽省等在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合作来进行高校的人工智能师资培训,以苏皖两地为例,已经培养了1000多名的高校师资。” 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将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师资引进学校,解决“缺人”难题,这不是校企合作的全部。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引企入教”,鼓励把企业资源引入高校的教学环节。有业内专家直言,企业有计算资源和数据供给数据,院校的算法能力很强,但这两者往往脱节,想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落地,推进校企合作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步。 “企业人才到高校任教,讲一些真正面向实际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这是非常好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交流途径。”吴飞告诉记者。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时,我们感觉到一定要跟企业合作,能够同产业紧密结合,不然走的仍是学校自己办学院的那种老路——这不是更好的路。”陈前斌告诉记者,重庆邮电大学在2017年10月份于学校内部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后,便在重庆市政府“牵线”下找到科大讯飞合作,直至今年2月正式挂牌。“这条路跟其他高校相比较为独特,弥补了我们的一些短处。”陈前斌说。 对此,胡江院告诉记者,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中,科大讯飞除了提供项目资源教学、工程师参与授课,还将共同打造围绕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人工智能智慧学习平台,同时释放企业深度学习能力、开发版套件能力,让师生能够参与到人工智能产、学、研中,真正实现培养过程与产业无缝对接。 “在课程设计方面,从岗位导向课程设计原则来说,要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胡江院说。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中不是个案。比如,山东科技大学官网4月4日传出消息称,该校计算机学院与腾讯等公司正在商讨筹备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相关事宜。 而对于不少企业而言,高校资源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很多企业要跟学校合作,希望同他们一起做人工智能的人员培训,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希望有一些好的技术点进行产业孵化——就产业化方面,他们的需求很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肖俊教授告诉记者。 这实际上也给希望在智能产业抢占先机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与行业融合,与经济融合,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要积极合作,以‘人工智能+’升级传统行业。” 焦李成认为,高校所在地政府需要加快制定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做出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资源倾斜,促进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发展。“在成果的转化与落地方面,地方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长远。” 📚 往期文章推荐 🔗 从工人到院士,四十年他如何走过漫漫长路? 🔗 陈平原教授谈博士论文写作经验:讲得太好了! 🔗 学霸的脑洞有多大?西工大留法博士写论文解释“擀面科学原理” 🔗 985高校校长新晋2018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 观点 | Michael Jordan热文:人工智能革命尚未开启 🔗 机器学习顶会NIPS考虑要改个名字,原因竟是…… 🔗 中国芯之父:30岁弃美回国,41岁成最年轻工程院院士,仍在续写传奇 🔗 《集异璧》作者侯世达:王维、杨绛与机器翻译的本质 🔗 18位院士入选!2018年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公布 🔗 美国封杀中兴事件最全分析:中国软肋被击中,国产芯片现状几何
个人分类: 德先生|1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战’排行榜
热度 2 lin602 2018-2-1 17:44
有部电影叫‘血战台儿庄’。 现在的大学进入了炽热的排名战--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排名顺序成为大学领导们最最关心的数字,当然领导们也是没有办法,被逼的。谁逼的?不知道!最终可能会追到学术与教育文化的风潮。 与许多大学的朋友聊天,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考核要求,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对照武书连及其他机构的大学排名中各个指标的分值。 各个学校的考核要求不太一致,但都大同小异,普通的学校都是一年一考核,部分985学校是三年(或五年)一考核。 将论文、项目、奖项、专利全部折算成分数,将所得的分数进行累加得到的最终分值,原则上要达到学校的考核最低标准。 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有的学校要对老师的职级进行降一级或二级处理,例如:三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四级教授降为副教授等。昨天听说一个学校规定要让N年不达标老师转岗,从教师岗转为非教师岗。 对学校的成果总盘子进行推进,每年要论文、奖项、专利、项目进行一定百分数的有效增长,而且将任务对各个院进行数字分解。 让我想起了许多公司要求年度销售与利润增加30%,否则部门要扣年薪或奖金,甚至要让领导下岗,一些没有完成任务的职员中止工作合同,近期我就听到一个行业中某经理下岗的例子。 每年要完成任务,相当于打仗必须要攻下山头,否则‘军法无情’! 必须注意,今年完成200%,明年完成80%,对不起,尽管二年平均任务完成140%,但今年考核合格,明年考核不合格。年清! 抬起头来,擦干汗水,继续战斗! ‘血战排行榜’!
5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科”的含义
热度 1 rongqiaohe 2017-10-26 11:14
一门学科的存在,其包含的内容必须具有 不可替代性 ,即独立性和专业性。 学科,是一门要求参与者经过长期刻苦学习、训练、钻研、实践等,才能够了解和掌握的具有专业性质的学问。 如果一门“学科”的内容,已经成为街头巷尾,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讨论和参与的东西,就难以称之为学科了。
个人分类: 浅谈|2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与学科
热度 1 chunkexue 2017-10-18 18:53
对科学的不同理解 1. 英文的科学“Science”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知识”“学问”。因此,对科学的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把它看作关于世界的认识和知识。不过,认识世界的知识和学问是很多的,并非所有的都可以称为科学,甚至并非只要有道理的学问都可以称为科学,否则就没有必要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此,区分科学知识的关键是它与别的学问和知识的差异在哪里。 2. 第二种理解途径是科学知识的特定构成形态,把“科学”看作是“分科而学”。《现代汉语词典》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分科就是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生物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这就是科学的基本特征,但事实上这并不准确,因为将知识分科以便于管理几乎是所有知识的共性。哲学、艺术,甚至宗教知识也都会采用分科的方法,能说它们仅仅因为分科了就是科学吗? 3. 第三种理解途径是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演绎、归纳、实验、观察、测量、分析、综合、公理化、数学化等都是经常被讨论的科学方法。科学的分科一定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以上只是一些最粗浅的看法。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整个科学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对整个科学所有分支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些则是非常细分的、影响面很窄的学科知识。例如,数学就是一门特殊的知识,它本身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整个科学的基础,影响面达到整个科学大树的所有枝叶。物理学在整个科学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和基本的,一切自然的学科都可看作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更是物理学的直接分支学科。而各个分支学科中还可以更加细分出研究范围更狭窄的学科。如电学里有强电和弱电之分,强电形成了电力学科,弱电形成了电子电路学科。电子电路又可分成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强电又可分为电源与电网……因此,科学的整个形态是从最基础的主干不断细分出越来越多的分支,我们可以用树形结构来想象整个科学的形态架构。 科学的树状模型示意图(只是示意),从主干不断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支,主干为3大专业和1个理论 这种想象的树状模型有助于我们在总体上形象地理解科学,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交叉学科的大量出现,新的学科并不是简单的树形分支,而可能是不同学科相结合出的新学科。只是因为这种网状结构理解起来比较复杂,因此即使是交叉学科,在学科分类上也往往把它按树状划归到某一个更高级别的学科或学科群中去。 在200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里,将“学科”(Discipline)定义为 “ 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 ,同时还定义了“学科群”(Discioline group) :“ 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 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标准及分配的代码,学科和学科群是 “ 依据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研究的目的与目标五方面进行划分 ” 。该标准中5.2条是这样规定的:“本标准仅将学科分类定义到一、二、三级,共设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676个二级学科或学科群、2382个三级学科。一级学科之上可归属到科技统计使用的门类,门类不在标准中出现。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9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学科严格说并非都是属于科学的学科,它们是关于所有知识学问的分类。例如,代码为760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包含了48个二级和三级学科,这里面可能也有少量学科可以看作是科学,或者很多学科都会大量应用科学的知识,但绝大部分学科本质上公认不会是科学,如“戏曲表演”等。740“语言学”下面的89个分支学科也不能算科学,750“文学”下面的52个分支学科就更不能算是科学了。这也表明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分科方法充其量是判断科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认为只要分科就是科学的看法显然是不对的。 根据中国《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有的大学专业共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352种)和特设专业(154种),并确定了62种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专业目录也不完全对应科学的学科,上面提到的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就不是科学的专业门类。但上述学科门类中绝大部分具有科学的性质。 以上学科专业也不断在发生变化。例如,以上2009年版的学科分类标准相比1992年版的标准GB/T 13745-1992就有如下变化: 增设了“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群,调整二级学科“心理学”为一级学科; 增设了“医学史”“重症医学”“光学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39个二级学科,调整“天文地球动力学”等13个三级学科为二级学科,变更了“生物工程”“仪器仪表技术”等10个二级学科的类别归属; 增设了“基因组学”“月球科学”“术语学”等337个三级学科,调整“传染病学”等4个二级学科为三级学科,变更了“密码学”等65个三级学科的类别归属; 取消了“理论统计学”等4个二级学科及“普通心理学”等25个三级学科; 调整变更各级学科名称67项,如“货币银行学”更名为“金融学”等。 这种学科归属和名称的变化表明了,划分学科的目的,主要是为科学研究和大学里教学的方便,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学科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不同。 2. 理论体系,即学科里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不同。 3. 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不同。 一个网上广泛流传的统计数据是:到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中观层次上已发展出约5500门学科,其中非交叉学科为2969门,交叉学科总量达2581门,已经占到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最细分的总学科数为11808种。 专注单一学科与跨学科 跨学科需求 学科分类在带给人类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知识管理和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等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问题。学科分类强调了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但科学的知识,尤其科学方法事实上是有相当大共性的,过度强调分科不仅可能会使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不同学科里被重复研究,可能仅仅是在不同学科里改个名字,形成很大的知识冗余,而且会使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难以快速地在整个科学领域尽最大可能地推广应用。它有可能制造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得很多逻辑上很自然的涉及多种因素的研究活动,因变得需要“跨学科”而人为制造出巨大困难。以上交叉学科数量已经占到总量的接近一半,由此可见跨学科的研究在全部科学中的地位已经重要到什么程度了。 尽管很多学者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因为缺少专业的跨学科研究规范和管理方法,使得跨学科研究不仅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专业的学科研究体系会形成对跨学科研究的重大障碍。从严格的学术上来说,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在专业的学术刊物等出口上发表才是严肃的,当所研究的问题仅仅局限于学科专业范围内时,毫无疑问应当如此。但当遇到全新的跨学科问题研究结果时,问题会变得很麻烦,因为研究者可能很难选择论文是对应哪个专业的刊物。另外,专业课题设置直接对应了科研资源经费的分配,跨学科研究马上会遇到相应课题的科研经费到底该拨给谁的复杂问题。 人口问题跨学科案例 以人口问题为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规模非常宏大的社会工 程,它在全球范围都是影响巨大的,这一政策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人口数量与资源之间的根本矛盾。按照最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这个资源的主要限制就是粮食生产能力,这也是人口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但2009年版国标规定了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学专业学科主要只是以下几个: 表1 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学科 8407140 人口生态学 8407165 人口政策 8407170 计划生育学 8407199 人口学其他学科 人口学的核心学科是以人口统计学工具为基础的。显然,这些分析工具不可能解决中国粮食产量未来会有多少的根本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专业是什么呢?逻辑上极其清楚和简单,是农学和地球科学两个专业,前一个解决单位土地的农作物产出能力( 且不说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劳动人口可能还需要机械电子专业的深厚知识 ),后一个解决到底有多少可用的耕地,而它们几乎与人口学的传统内容、尤其核心的人口统计学专业都完全无关。但是,我们查询了中国主要高校官网上招生和专业设置目录,人口学专业里根本就没有农学和地球科学专业,所有农学和地球科学专业的高校里也没有人口学专业。直到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搞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政府也没弄清楚这个极为简单和基本的逻辑关系。只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百明、封志明等在20世纪90年代做过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系统研究,但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显然是农学和相应技术的发展,农业学界的专家却几乎从未介入过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计生委本来应当划归在农业部下面,被撤销后却归到了卫生部。当遇到要研究人口政策的需求时,原来的计生委和今天的卫计委本能地就只去找人口学家给出答案。但是,能对“中国到底该有多少人口?”“未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等关键问题给出真正科学答案的,主要不是依靠人口学家( 其实是人口统计学家,千万不要被“人口学“这个名称误导了 ),而必须是农业学家为主,地球科学家和人口学家为辅一起工作才有可能。这个看似很奇怪,却在逻辑上是非常自然的道理,至今中国政府和整个学术界( 包括全球的学术界 )却都还没想明白。 为了在完全缺乏农业学专业支撑、仅在人口学专业内独立地获得粮食产量的数据,人口学专业发展出了逻辑斯蒂方程、土地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等研究体系的数学模型。但想通过一些如此简单的数学模型就替代那么庞大的农业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去得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粮食产量结论,这怎么可能?但是,卫计委和农业部是两个并行的行政部门,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逻辑上看似非常简单清楚,但实际上在专业学科和体制内几乎无法解决。如果是写一个粮食产量与人口关系问题的论文,到底该发到哪个刊物上呢?如果是发给人口学的专业刊物,所有编辑人员全都看不懂,因为专业内容基本上全是农业学的知识。但如果发到农业学的专业刊物上,要解决的完全是人口的问题,与农业学完全无关,也不是农业部关心的问题。花了自己学科专业和相关行政部门的资源,完全是去解决别人学科专业和行政部门的问题,而弄不好还可能让别人觉得自己手伸得太长,吃力不讨好。 像这样“解决一个学科核心问题所需要的专业资源,主要是依赖于相距甚远的其他专业学科”的例子,在今天的科学发展阶段远远不止是一个两个。如果一项研究已经稳定地变成交叉学科,事情还好办,因为这已经把跨学科的问题又变成了单一学科的问题,但很多问题的解决本身必须要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却不足以形成一个交叉学科,这样事情就很难办了。 这就是为什么到今天中国计划生育本来为人类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当成为中国当今最重要国际软实力成果之一,却在科学上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答案的原因所在。面对一群近年来出现的貌似“人口学家”,依然只是限于人口统计学专业知识范围内,却想去否定粮食极限的反计划生育者进行的外行攻击,无论政府还是人口学家们却都表现得束手无策。可以说,只有本书作者2015年出版的 《生态社会人口论》 理清了这些基本关系。 当不能真正以研究对象本身的逻辑去研究问题时,专业的分科就只能导致荒谬的不专业。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 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数码科技(300079) 国际投资总裁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即将出版 ) 《纯电动拯救世界》( 即将重新出版 )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7904 次阅读|3 个评论
双一流建设中应该避免的问题
热度 1 lin602 2017-10-6 18:42
这次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与学科,我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钱的投向,应该总体上为强的学科与学校,投向弱的学科从效率上来说是不合理的。 但是,根据这么多年在高校工作经验,双一流建设国家是投钱的,应该避免一些出现的问题: 1 突击花钱,乱买仪器。这些经费既然给学校了,就要让学科自己从容地花钱,给一个时间,不要这个月下达通知,下个月出花钱清单,年底仪器就要到位。说实话,中国许多高校的经费是突击花的,有的就是乱花钱。最好给个五到十年的时间段,让各学科与教授们好好思考,如何花好这些钱。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尽快花经费,否则上交了,结果呢?抱的儿子当兵不心疼。 2 急于考核论文与成果。我觉得一流的学科需要积累的,是急不得的。今天结婚,明天要怀孕,十个月后生儿子,这不是逼死人嘛。韭菜与红木的生长期是不一样的。要让教授们能够安心做些科研,思考深一点,做出点重量级的科研成果。十年磨一剑。我相信这些学科自己会抓紧的。 3 不能不监控钱花在何处。钱是纳税人的钱,寄于国家与人民的期望,只要将钱花在科研上,不是乱花,这就是用在正当处。而不是完全按当初的项目经费预算严格花钱,这是逼良为娼的做法。钱要从容地花在科研工作中。 4 双肩挑的官员把控着钱与资源。现在高校一个最最严重的问题,是领导把控资源,牛人通吃。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双一流建设也是一个空话。 5 所有学科一个评价标准。举个例子:临床医生是给病人看病动手术的,做科研的是发论文的。都用发文章的要求来要求临床医生,这样的医生能让病人放心吗?弹钢琴的牛人也用是不是发文章多少来考核,这样的钢琴能够弹好吗?工科与理科能够都是以发文章为标准吗? 好学科与学校拿到经费,千万别没有自己的学科发展战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样迟早要被淘汰的。
42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分布
bjwang 2017-9-22 10:33
学科 学校 类别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流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一流学科 南开大学 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 一流大学 吉林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南昌大学 一流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 中南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四川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流学科 苏州大学 一流学科 安徽大学 一流学科 郑州大学 一流大学 草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兰州大学 一流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城乡规划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畜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东北农业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大气科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流学科 兰州大学 一流大学 地理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地球物理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地质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流学科 成都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 西北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流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流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流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流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流学科 电气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河北工业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重庆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电子电气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一流学科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法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一流学科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东华大学 一流学科 风景园林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工商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公安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公共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光学工程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海洋科学 厦门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一流大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护理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四川大学 一流大学 化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 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 一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吉林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 一流大学 山东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湖南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四川大学 一流大学 兰州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流学科 福州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郑州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新疆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太原理工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宁夏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石河子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河海大学 一流学科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会计与金融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机械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湖南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上海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重庆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基础医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四川大学 一流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一流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一流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流学科 国防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新疆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建筑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一流学科 大连海事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长安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考古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吉林大学 一流大学 科学技术史 北京科技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大学 一流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口腔医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四川大学 一流大学 矿业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一流学科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中南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流学科 理论经济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力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宁波大学 一流学科 林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东北林业大学 一流学科 林业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林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临床医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郑州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新疆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美术学 中央美术学院 一流学科 中国美术学院 一流学科 民族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一流学科 云南大学 一流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农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轻工技术与工程 江南大学 一流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 一流大学 软件工程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商业与管理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设计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一流学科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社会政策与管理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生态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云南大学 一流大学 兰州大学 一流大学 西藏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青海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 一流大学 河南大学 一流学科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西南大学 一流学科 内蒙古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一流学科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流学科 西南石油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流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江南大学 一流学科 世界史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兽医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数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南开大学 一流大学 吉林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山东大学 一流大学 中南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四川大学 一流大学 水产 上海海洋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 一流大学 水利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河海大学 一流学科 体育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一流学科 上海体育学院 一流学科 天文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统计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 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华东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一流学科 厦门大学 一流大学 统计学与运筹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武汉大学 一流大学 土木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广西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重庆大学(自定) 一流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一流学科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延边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湖南师范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物理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吉林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戏剧与影视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一流学科 中央戏剧学院 一流学科 系统科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一流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现代语言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心理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一流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一流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流学科 国防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 药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暨南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冶金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 一流学科 中南大学 一流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流大学 艺术学理论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 一流大学 艺术与设计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一流学科 上海音乐学院 一流学科 中国音乐学院(自定) 一流学科 应用经济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一流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辽宁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西南财经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语言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园艺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哲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一流大学 政治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外交学院(自定) 一流学科 植物保护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 贵州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中国史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 一流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一流学科 陕西师范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中西医结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复旦大学 一流大学 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中国药科大学 一流学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一流学科 作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一流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一流学科 海南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四川农业大学(自定) 一流学科
个人分类: 杂谈|8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是手段的中心--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说说(2)
wkwzydgjjx 2017-8-11 11:21
实实在在的技术活,眼睛要看着实际,脑子要想着实际问题,稳定操作,不断改进,力争创新,档次自然会高上去。如此坚持下去,坚持几十年,不想成为专家都不成。 例如一个天天都必须要面对的实际。老师走进课堂,面对学科、学生和活动等的几个现实问题,做好这么重要的几件事总是需要有一个轻重缓急的意识吧。 轻重缓急的定位性思考就是数学思维,如果我们数学老师都没有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实在是说不过去。 我们走进课堂是教数学的,当然要服从数学;学生坐在课堂里是学数学的,也必须服从数学;我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都必须是为服从数学而来。 在数学的课堂里,数学不做老大谁做老大? 在中小学课堂里,学科不做老大谁做老大? 如此客观的实际,简单的问题,正常人都会有正确的答案。 学科是教学手段的中心,老师和学生们都必须围着这个中心转,绝对服从;一切的活动设计,除了要服从学科,还要服从学生。 只要我们的中小学课堂里坐着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学科就不得不是教育教学手段的最为宏观的中心,最大的本。 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是手段,这里的书其核心就是学科。教书的育人,也可以说是教人之育,不是家庭的养人之育,也不是社会上的用人之育。 看教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就是中心,活动及学科都必须为学生服务。 未成年人在生长中,思行未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弱。未成年人的教育教学不得不是,把宏观的目的和手段进行逆反性操作,微观上必须存在一致。例如,学科为中心的宏观手段里,必须有学生为中心的微观,必须有活动为中心的微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宏观目标里,必须有学科的小中心,必须有活动的小中心。 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宏观手段,要服从数学,服务学生,以发现法的思维需求设计教学过程。 如此思想来自于对实际实践的归纳,实践性真理。 有人遇事总是习惯打比方的思维方式,打比方不是科学思维也有优点,容易深刻问题。只是,打比方时请你注意一下,自然界里不只是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还有喂草生奶的自然,等等的自然。 学科是手段的中心,这一从实践中来,课课都需要到实践中去的真理,是教育教学的学术技术,不是政治,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激情等。 曾经的教育革命告诉我们,学生做主人的课堂是国家的灾难;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人的课堂是教育的灾难;如果你的课堂让学生做主人一定会是你的灾难。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否还会喊出学生是主人? 有人说学生自主学习是未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向。说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感觉只是这样说,并不实际。就加了一句,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导者不是主人,被指导者是主人了,这是什么逻辑? 最难改变的是习惯,最难习惯的是改变。不怕不会做主人,就怕习惯了不做主人。 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推广及运动已经有好几十年了,违背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会有效率吗?不要忘记,效率是科学的边界,也就是底线。 我的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就是因为不赞成这个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而搞起来的,十年实践终于获得了成功。我仍然坚持把传统的三中心作为手段的宏观,新的三中心只能也必须作为微观。
个人分类: 数学思维教育|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质化---许多学校及学科最后会消亡
热度 21 lin602 2017-4-13 07:22
刚刚恢复高考,考中专比考高中难考多了,因为中专毕业就有工作,就可以跳出农村,而考入高中不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时间过去十多年、二十多年,当年许多吃香的中专学校呢? 社会在前进,学校的格局在变化,就业与工作的途径也不同,全球化的教育逐步扩大,教育已经不是孤岛,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同样也会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排名的依据又是如此单一,让中国甚至世界的高校与学科都按一个指挥棒指引的方向奔跑。 跑前面的学校与学科,站在‘领奖台’上,拿到鲜花与奖杯甚至奖金,而许多跑在后面的选手只能眼巴巴看着,眼看着鲜花(考生)都远离自己而去,没有奖金(生源与学费),先是自己不优越,再不小康--挨饿,最后关门歇业。 因为同质化,你在与同质的学校与学科在一条跑道上。弱者慢慢消亡。 要想在几十年内学校与学科不弱化,二、三流的学校与学科必须不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狗不理包子’或‘全聚德烤鸭’!要做出自己有特色的学科与领域,让社会能够优先选择你。 目前的情况是,不管一流学校还是二、三流学校,都在努力发论文,甚至有点‘饥不择食’,发文章有点‘有奶就是娘’的味道,不管属于不属于自己的学科与专业,也不管工科与理科,更不考虑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 许多工科已经不是工科了,他们招着工科的学生,招聘的是理科的教师,做的是理科的科研,甚至发表论文是‘仙女散花’! 忽悠学生,最后会被社会‘忽悠’的。 我们学校东门外的‘花园路’,短短的四、五百米路边,近几年已经有五家象样的饭店关门了---太阳雨、名满天下、扎西德勒、阿英堡、山西人家。关门的小店还不算在内。
7222 次阅读|27 个评论
浙江12所高校4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7年3月)
热度 4 wanyuehua 2017-3-10 20:22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3 月 10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460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 今天 ESI 更新数据显示, 浙江省共有 12 所高校 43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 , 本次新晋高校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 新增 1 个学科, 43 个学科分别是:浙江大学( 18 个学科)、浙江工业大学( 4 个学科)、温州医科大学( 3 个学科)、浙江师范大学( 4 个学科)、宁波大学( 4 个学科)、杭州师范大学( 1 个学科)、浙江理工大学( 3 个学科)、温州大学( 2 个学科)、中国计量大学( 1 个学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 个学科)、浙江工商大学( 1 个学科)、浙江中医药大学( 1 个学科)。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是 力争 全省高校有 50 个学科进入全球 ESI 排名前 1% 。 浙江12所高校4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序号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 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进入 ESI 学科数量 ESI 全球排名 / 进入机构数 热点论文 高被引论文 学科全球排名 / 进入机构数 1 浙江大学 67325 713135 10.59 18 141/5460 22 758 化学 17/1204 物理学 150/732 材料科学 26/806 临床医学 405/4028 工程学 18/1339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176/960 植物与动物科学 103/1157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328/715 农业科学 23/781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146/841 药学与毒理学 80/806 计算机科学 59/414 数学 93/245 免疫学 368/683 精神科学与行为科学 527/811 微生物学 235/417 地球科学 494/632 社会科学 622/1324 2 浙江工业大学 7679 57308 7.46 4 1344/5460 2 52 化学 450/1204 工程学 535/1339 材料科学 614//806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728/841 3 温州医科大学 6683 49999 7.48 3 1467/5460 1 29 临床医学 965/4028 化学 1133/1204 药学与毒理学 P 720/806 4 浙江师范大学 5090 44263 8.46 4 1594/5460 2 70 化学 673/1204 材料科学 584//806 工程学 914/1339 数学 238/245 5 杭州师范大学 4333 36557 8.44 1 1795/5460 2 57 化学 848/1204 6 宁波大学 5640 35993 6.38 4 1813/5460 0 35 工程学 907/1339 临床医学 2553/4028 化学 1162/1204 材料科学 796//806 新晋 7 浙江理工大学 3773 32787 8.69 3 1905/5460 0 34 化学 795/1204 材料科学 524//806 工程学 1239/1339 8 温州大学 3032 26217 8.65 2 2147/5460 0 23 化学 703/1204 工程学 1272/1339 9 中国计量学院 3047 17401 5.71 1 2653/5460 1 21 工程学 1097/1339 1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941 14607 4.97 1 2908/5460 3 35 工程学 708/1339 11 浙江工商大学 2281 13857 6.07 1 2994/5460 0 14 农业科学 663/781 12 浙江中医药大学 1351 7414 5.49 1 3812/5460 0 7 临床医学 3982/4028 新晋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3117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116所高校进入ESI工程学全球前1%(2017年1月)
wanyuehua 2017-3-9 09:53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1 月 15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5361个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共有1314个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ESI工程学学科中国论文数 210563篇全球排名第2位、总被引次数1357262全球排名第 2 位、 Top 论文数 3246 篇 全球 排名第 1 位、均被引次数 6.45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 有116所高校进 入 ESI 工程学学科全球前 1% ,其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进入 ESI 工程学全球第 6 位和第 10 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 等 5 所学校进入 ESI 工程学学科世界前 50 位, 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等 7 所学校进入 ESI 工程学学科世界前 100 位 。 中国116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工程学全球前1% 说明 :Top 论文是包括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Top 论文篇数 1 6 清华大学 12769 95903 7.51 220 2 10 上海交通大学 10390 70432 6.78 112 3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8426 68178 8.09 210 4 18 浙江大学 8610 60800 7.06 114 5 30 西安交通大学 7513 48339 6.43 93 6 35 华中科技大学 6221 44893 7.22 96 7 45 东南大学 5937 39484 6.65 91 8 56 大连理工大学 5522 35174 6.37 61 9 65 天津大学 4971 32707 6.58 79 10 6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706 32513 8.77 65 11 78 华南理工大学 3458 28851 8.34 78 12 85 同济大学 4650 27483 5.91 61 13 90 北京大学 3244 26543 8.18 65 14 9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031 26262 4.35 46 15 119 电子科技大学 4989 23102 4.63 30 16 13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135 22187 5.37 44 17 152 北京理工大学 3604 20559 5.70 75 18 15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680 20098 5.46 32 19 164 重庆大学 3688 19523 5.29 44 20 173 湖南大学 2728 18953 6.95 58 21 174 中南大学 2211 18845 8.52 72 22 182 山东大学 2729 18183 6.66 38 23 183 东北大学 2620 18172 6.94 37 24 194 中国科学院大学 2498 17525 7.02 63 25 204 南京理工大学 2747 16767 6.10 43 26 209 南京大学 1722 16246 9.43 37 27 211 武汉大学 2358 16064 6.81 53 28 234 华北电力大学 2461 14859 6.04 33 29 246 中山大学 1831 14431 7.88 23 30 252 上海大学 2189 14161 6.47 31 31 253 复旦大学 1752 14087 8.04 45 32 279 华东理工大学 1697 12850 7.57 39 33 282 北京交通大学 2859 12636 4.42 31 34 303 西北工业大学 3093 11760 3.80 28 35 304 吉林大学 2062 11748 5.7 21 36 307 中国石油大学 2614 11455 4.38 39 37 323 四川大学 2000 11096 5.55 25 38 340 国防科技大学 2970 10722 3.61 14 39 348 厦门大学 1385 10504 7.58 36 40 352 北京科技大学 1628 10416 6.40 31 41 363 南开大学 1041 10155 9.76 28 42 365 江南大学 999 10104 10.11 40 43 383 武汉理工大学 1369 9638 7.04 28 44 387 东华大学 872 9564 10.97 39 45 427 河海大学 2044 8618 4.22 11 46 428 中国矿业大学 1936 8617 4.45 28 47 432 北京工业大学 1675 8515 5.08 14 48 441 兰州大学 884 8264 9.35 23 49 452 南京工业大学 886 7985 9.01 26 50 462 合肥工业大学 1264 7757 6.14 31 51 466 哈尔滨工程大学 1768 7626 4.31 32 52 468 西南交通大学 1754 7611 4.34 11 53 469 北京化工大学 806 7592 9.42 35 54 487 江苏大学 1337 7283 5.45 30 55 506 中国地质大学 1138 6873 6.04 17 56 512 北京师范大学 805 6777 8.42 13 57 541 福州大学 649 6378 9.83 13 58 546 浙江工业大学 999 6338 6.34 8 59 570 北京邮电大学 1624 6030 3.71 7 60 584 广东工业大学 922 5868 6.36 23 61 629 苏州大学 896 5313 5.93 16 62 642 青岛大学 361 5172 14.33 19 63 648 郑州大学 689 5096 7.40 16 64 667 燕山大学 1144 4836 4.23 8 65 685 南京师范大学 568 4685 8.25 19 66 693 辽宁工业大学 216 4601 21.3 31 67 704 大连海事大学 664 4537 6.83 14 68 72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763 4390 5.75 14 69 736 华南师范大学 468 4294 9.18 11 70 736 中国农业大学 689 4294 6.23 6 71 759 华东师范大学 647 4134 6.39 11 72 768 中国海洋大学 662 4070 6.15 15 73 771 海军工程大学 548 4047 7.39 8 74 776 湘潭大学 428 3992 9.33 14 75 801 曲阜师范大学 343 3823 11.15 10 76 812 扬州大学 373 3744 10.04 15 77 822 太原理工大学 756 3648 4.83 10 78 862 解放军理工大学 916 3427 3.74 10 79 886 暨南大学 416 3296 7.92 15 80 908 宁波大学 558 3202 5.74 8 81 922 深圳大学 753 3128 4.15 7 82 923 浙江师范大学 450 3124 6.94 10 83 949 上海理工大学 753 3035 4.03 10 84 968 华侨大学 394 2963 7.52 19 85 976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350 2937 8.39 1 86 983 昆明理工大学 470 2892 6.15 6 87 102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98 2689 9.02 7 88 1038 广西大学 468 2674 5.71 6 89 1041 渤海大学 290 2671 9.21 23 90 1057 安徽工业大学 288 2612 9.07 15 91 1064 陕西师范大学 321 2569 8.00 9 92 1071 东北师范大学 254 2553 10.05 7 93 1075 南昌大学 430 2533 5.89 5 94 1088 南京邮电大学 737 2479 3.36 8 95 1100 中国计量大学 535 2446 4.57 4 96 1110 天津工业大学 441 2412 5.47 10 97 1113 安徽大学 379 2401 6.34 12 98 1120 长沙理工大学 556 2378 4.28 4 99 1131 青岛科技大学 290 2356 8.12 14 100 1136 西南大学 376 2338 6.22 11 101 1158 济南大学 327 2267 6.93 14 102 1182 河南师范大学 237 2215 9.35 10 103 118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93 2197 4.46 7 104 1192 兰州理工大学 352 2181 6.20 7 105 1211 长安大学 571 2140 3.75 7 106 1216 黑龙江大学 248 2134 8.60 11 107 1226 西北大学 270 2118 7.84 3 108 1235 山西大学 274 2077 7.58 13 109 1236 南京农业大学 235 2076 8.83 6 110 1255 浙江理工大学 385 2034 5.28 4 111 1264 河北工业大学 313 2003 6.40 5 112 126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10 1997 4.87 6 113 1292 温州大学 287 1941 6.76 6 114 1297 山东科技大学 520 1928 3.71 3 115 1299 东北石油大学 190 1925 10.13 15 116 1307 河南理工大学 403 1895 4.70 5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4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118所高校进入ESI化学全球前1%(2017年1月)
热度 1 wanyuehua 2017-3-8 09:27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1 月 15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36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其中化学学科共有 1185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 ESI 化学学科中国论文数 376443 篇全球 排名第 1 位、总被引次数 4470678 排名第 2 位、 Top论文数 4199篇全球排名第2 位、 篇均被引次数 11.88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18 所高校进入 ESI 化学学科全球前 1% ,其中浙江大学进入 ESI 化学全球第 17 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 7 所学校进入 ESI 化学学科世界前 50 位,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 8 所学校进入 ESI 化学学科世界前 100 位。 中国118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化学全球前1% 说明 :Top 论文是包括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Top 论文篇数 1 17 浙江大学 12700 182209 14.35 196 2 20 清华大学 9982 174585 17.49 211 3 27 南京大学 9495 158199 16.66 150 4 29 北京大学 8443 150808 17.86 203 5 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225 147500 17.93 189 6 34 复旦大学 7328 141986 19.38 152 7 41 南开大学 7695 138165 17.96 144 8 43 吉林大学 7695 138165 17.96 106 9 52 华东理工大学 8115 114554 14.12 127 10 54 中国科学院大学 10310 112595 10.92 131 11 77 大连理工大学 5823 92834 15.94 81 12 79 四川大学 9068 92196 10.17 55 13 81 厦门大学 5474 89877 16.42 108 14 87 武汉大学 5055 88503 17.51 101 15 92 中山大学 4943 86012 17.40 106 16 99 山东大学 7277 82094 11.28 55 17 108 华南理工大学 6022 77281 12.83 86 18 109 上海交通大学 5812 77167 13.28 61 19 110 兰州大学 5145 76673 14.90 63 20 126 天津大学 6906 70920 10.27 71 21 133 苏州大学 5185 68630 13.24 80 22 137 北京化工大学 6012 67894 11.29 42 23 152 湖南大学 3975 61213 15.40 65 24 162 东北师范大学 3747 59259 15.82 40 25 193 福州大学 3215 51668 16.07 91 26 220 华东师范大学 3231 48648 15.06 61 27 236 哈尔滨工业大学 4248 45195 10.64 44 28 255 华中科技大学 3489 41202 11.81 54 29 272 北京理工大学 3858 39150 10.15 38 30 288 华中师范大学 2285 37790 16.54 46 31 296 武汉理工大学 1628 36827 22.62 77 32 301 东南大学 3747 36514 9.74 25 33 341 南京工业大学 3774 32552 8.63 46 34 346 同济大学 2760 31988 11.59 26 35 357 郑州大学 3494 31163 8.92 16 36 358 西安交通大学 3132 31128 9.94 47 37 362 上海大学 2606 31038 11.91 24 38 381 东华大学 2428 28990 11.94 34 39 383 中南大学 3496 28948 8.28 14 40 388 西南大学 2613 28472 10.90 17 41 399 北京师范大学 2542 27568 10.85 22 42 413 西北大学 2839 26857 9.46 14 43 437 青岛科技大学 2619 25418 9.71 10 44 450 南京理工大学 2649 24746 9.34 17 45 451 浙江工业大学 3145 24716 7.86 20 46 471 北京科技大学 2364 23712 10.03 19 47 480 中国石油大学 2742 23006 8.39 16 48 522 安徽师范大学 1277 20363 15.95 13 49 536 中国药科大学 2510 19776 7.88 9 50 542 江苏大学 2247 19456 8.66 30 51 558 江南大学 2531 18967 7.49 12 52 565 华南师范大学 2019 18793 9.31 5 53 57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54 18471 10.53 35 54 612 河南师范大学 1678 17184 10.24 10 55 616 湘潭大学 1691 17052 10.08 10 56 622 陕西师范大学 2068 16879 8.16 7 57 639 济南大学 1837 16256 8.85 9 58 641 扬州大学 1529 16165 10.57 5 59 649 哈尔滨工程大学 944 15978 16.93 22 60 651 重庆大学 2195 15967 7.27 35 61 654 中国农业大学 2072 15799 7.62 8 62 662 河南大学 1823 15550 8.53 6 63 667 南京师范大学 1178 15336 13.02 19 64 684 浙江师范大学 1414 14902 10.54 20 65 686 湖南师范大学 1048 14865 14.18 3 66 691 上海师范大学 879 14748 16.78 18 67 700 温州大学 1162 14338 12.34 7 68 702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1877 14124 7.52 3 69 705 南昌大学 1669 14079 8.44 8 70 718 南京邮电大学 779 13755 17.66 26 71 753 东北大学 1413 12927 9.15 3 72 760 合肥工业大学 1361 12796 9.4 11 73 765 暨南大学 1559 12711 8.15 7 74 766 山西大学 1399 12706 9.08 14 75 767 黑龙江大学 1305 12692 9.73 15 76 768 中国海洋大学 1609 12691 7.89 4 77 795 江西师范大学 1125 11888 10.57 18 78 799 北京工业大学 1198 11809 9.86 16 79 809 浙江理工大学 1102 11739 10.65 15 80 8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935 11600 12.41 20 81 820 西北工业大学 1527 11472 7.51 10 82 822 西北师范大学 1526 11411 7.48 7 83 825 广西师范大学 1196 11373 9.51 8 84 827 中国地质大学 1331 11321 8.51 15 85 836 湖北大学 1014 11153 11.00 11 86 839 天津师范大学 901 11098 12.32 8 87 841 山东师范大学 1105 11045 10.00 12 88 847 聊城大学 1688 10962 6.49 1 89 854 沈阳药科大学 1536 10834 7.05 1 90 856 杭州师范大学 1050 10821 10.31 13 91 857 河北大学 1561 10812 6.93 3 92 878 安徽大学 1191 10478 8.80 13 93 899 江苏师范大学 1189 10116 8.51 16 94 933 常州大学 1291 9330 7.23 12 95 941 华侨大学 760 9224 12.14 7 96 956 华中农业大学 815 8998 11.04 7 97 967 中南民族大学 735 8930 12.15 12 98 973 辽宁师范大学 1131 8888 7.86 4 99 998 中国人民大学 619 8413 13.59 5 100 1006 青岛大学 838 8340 9.95 8 101 1029 云南大学 975 7967 8.17 6 102 1038 首都师范大学 1051 7802 7.42 4 103 1053 第二军医大学 918 7505 8.18 2 104 1054 汕头大学 432 7503 17.37 5 105 1072 天津工业大学 1138 7283 6.40 1 106 1078 河北师范大学 801 7226 9.02 3 107 1082 太原理工大学 1353 7193 5.32 0 108 1088 洛阳师范学院 1084 7121 6.57 3 109 1093 辽宁大学 875 7081 8.09 1 110 1124 贵州大学 919 6742 7.34 3 111 1128 福建师范大学 934 6650 7.12 6 112 1135 温州医科大学 487 6563 13.48 7 113 113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93 6514 6.56 2 114 1144 东北林业大学 771 6457 8.37 3 115 1160 新疆大学 907 6344 6.99 5 116 1164 中国矿业大学 972 6292 6.47 4 117 1178 宁波大学 1081 6175 5.71 0 118 1185 电子科技大学 1125 6120 5.44 2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21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38所高校进入ESI植物学与动物学全球前1%(2017年1月)
wanyuehua 2017-2-26 12:07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1 月 15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36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共有 1137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38 所高校进入 ESI 植物学与动物学全球前 1% ,中国农业大学进入 ESI 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世界前 100 位。 中国 38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植物学与动物学全球前 1% 说明 : Top 论文是包括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Top 论文篇数 1 84 中国农业大学 3742 35427 9.47 57 2 105 浙江大学 2720 29892 10.99 37 3 121 南京农业大学 3118 27297 8.75 34 4 124 华中农业大学 2653 26541 10 42 5 176 中国科学院大学 3116 19673 6.31 33 6 25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502 14645 5.85 20 7 307 中国海洋大学 1420 12589 8.87 3 8 322 北京大学 758 12078 15.93 30 9 325 华南农业大学 1720 11930 6.94 14 10 365 山东农业大学 1332 10502 7.88 8 11 398 中山大学 1147 9862 8.6 12 12 423 复旦大学 567 9143 16.13 12 13 463 北京林业大学 1304 8345 6.4 20 14 473 兰州大学 841 8138 9.68 9 15 558 四川农业大学 1112 6607 5.94 16 16 568 上海交通大学 520 6448 12.4 15 17 584 武汉大学 663 6186 9.33 5 18 617 厦门大学 668 5738 8.59 7 19 652 扬州大学 759 5315 7 8 20 660 西南大学 821 5250 6.39 6 21 681 清华大学 329 5073 15.42 15 22 697 华东师范大学 652 4886 7.49 3 23 754 山东大学 417 4352 10.44 6 24 787 南京大学 434 4052 9.34 8 25 799 上海海洋大学 665 3992 6 2 26 808 东北林业大学 710 3928 5.53 4 27 816 北京师范大学 405 3871 9.56 3 28 829 首都师范大学 477 3747 7.86 4 29 895 湖南农业大学 420 3318 7.9 5 30 89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326 3355 10.29 6 31 900 福建农林大学 588 3274 5.57 9 32 927 南京师范大学 430 2907 6.76 1 33 933 华南师范大学 345 3077 8.92 2 34 954 四川大学 524 3039 5.8 4 35 1023 东北农业大学 558 2709 4.85 5 36 1089 东北师范大学 309 2403 7.78 1 37 1089 河南农业大学 501 2403 4.8 2 38 1137 吉林大学 430 2264 5.27 3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85所高校进入ESI材料科学全球前1%
热度 1 wanyuehua 2017-2-18 08:35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11 月 10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材料科学学科共有 777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85 所高校进入 ESI材料科学 全球前 1% 。 中国 85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材料科学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ESI 材料科学全球排名(按总被引频次) 1 清华大学 7275 96273 13.23 8 2 上海交通大学 5870 67560 11.51 20 3 浙江大学 4957 63549 12.82 26 4 复旦大学 2709 62442 23.05 28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7574 57580 7.6 30 6 吉林大学 4096 49512 12.09 39 7 北京大学 2883 48269 16.74 44 8 中国科技大学 3110 46232 14.87 52 9 中国科学院大学 3558 45783 12.87 54 10 中南大学 6612 39819 6.02 65 11 华南理工大学 3978 38337 9.64 68 12 北京科技大学 6563 38082 5.8 70 13 南京大学 2542 34555 13.59 77 14 天津大学 3751 34500 9.2 78 15 四川大学 3770 34337 9.11 79 16 大连理工大学 3875 33071 8.53 83 17 华中科技大学 3406 32829 9.64 87 18 西安交通大学 4114 31243 7.59 92 19 苏州大学 2205 30980 14.05 93 20 山东大学 3302 30920 9.36 95 21 西北工业大学 5320 30283 5.69 97 22 武汉大学 2052 27650 13.47 114 23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3295 24842 7.54 124 24 南开大学 1202 24610 20.47 126 25 中山大学 1587 24088 15.18 131 26 北京化工大学 1830 23993 13.11 132 27 武汉理工大学 2914 23649 8.12 133 28 华东理工大学 1796 22658 12.62 142 29 东南大学 2375 21542 9.07 155 30 同济大学 2414 20930 8.67 160 31 兰州大学 1585 19891 12.55 167 32 上海大学 2532 19789 7.82 170 33 厦门大学 1459 18593 12.74 184 34 东华大学 2113 18141 8.59 190 35 东北大学 3880 17983 4.63 194 36 重庆大学 3049 17789 5.83 200 37 湖南大学 1907 17144 8.99 210 38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1953 16992 8.7 212 39 B 北京理工大学 1802 16579 9.2 219 40 南京工业大学 1737 14163 8.15 256 41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53 14121 13.41 257 42 福州大学 801 12286 15.34 291 43 南京理工大学 1349 11129 8.25 317 44 华东师范大学 768 10449 13.61 330 45 江苏大学 1511 10410 6.89 331 46 北京工业大学 1517 10277 6.77 334 47 东北师范大学 563 9718 17.26 351 48 华中师范大学 337 9237 27.41 368 49 电子科技大学 1572 9202 5.85 370 50 中国石油大学 1060 9025 8.51 380 51 合肥工业大学 1004 8592 8.56 392 52 西南交通大学 1080 8372 7.75 400 53 湘潭大学 984 7407 7.53 447 54 郑州大学 1014 7360 7.26 449 55 燕山大学 1495 7192 4.81 464 56 南京邮电大学 350 6633 18.95 494 57 陕西师范大学 744 6452 8.67 506 58 中国地质大学 1097 6440 5.87 507 59 浙江理工大学 685 6131 8.95 533 60 北京交通大学 731 6037 8.26 539 61 太原理工大学 1439 5943 4.13 541 62 第四军医大学 386 5767 14.94 561 63 北京师范大学 476 5639 11.85 572 64 上海师范大学 358 5638 15.75 573 65 青岛科技大学 617 5519 8.94 582 66 安徽大学 628 5283 8.41 594 67 浙江师范大学 442 5272 11.93 596 68 湖北大学 582 5233 8.99 601 69 中国海洋大学 500 5154 10.31 606 70 浙江工业大学 737 5033 6.83 627 71 安徽工业大学 637 5005 7.86 632 72 西南大学 561 4920 8.77 640 73 黑龙江大学 376 4715 12.54 661 74 河南大学 624 4688 7.51 665 75 暨南大学 880 4668 5.3 667 7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91 4652 5.22 669 77 昆明理工大学 1149 4595 4 677 78 广州大学 642 4556 7.1 684 79 广西大学 858 4460 5.2 692 80 济南大学 560 4380 7.82 699 81 武汉科技大学 884 4164 4.71 727 8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234 3930 16.79 750 83 河北工业大学 707 3897 5.51 758 84 中国矿业大学 861 3832 4.45 771 85 深圳大学 793 3829 4.83 773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28所高校进入ESI环境与生态学全球前1%
wanyuehua 2017-2-17 09:24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11 月 10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环境与生态学学科共有 805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28 所高校进入 ESI 环境与生态学全球前 1% 。 中国28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环境与生态学全球前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ESI 环境与生态学全球排名(按总被引频次) 1 北京大学 1909 26687 13.98 119 2 浙江大学 1851 22406 12.1 147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3497 21559 6.16 154 4 清华大学 1943 21231 10.93 162 5 北京师范大学 2012 17904 8.9 200 6 南京大学 1825 17036 9.33 221 7 同济大学 1365 12579 9.22 298 8 南开大学 716 10354 14.46 343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918 10276 11.19 345 10 中山大学 951 10224 10.75 347 11 中国农业大学 928 9359 10.09 378 12 复旦大学 705 9005 12.77 396 13 上海交通大学 769 8006 10.41 455 14 大连理工大学 769 8006 10.41 475 15 南京农业大学 663 7284 10.99 482 16 中国海洋大学 973 7206 7.41 486 17 华东师范大学 617 6834 11.08 505 18 兰州大学 782 6564 8.39 521 19 中国地质大学 937 5959 6.36 548 20 厦门大学 665 5950 8.95 549 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38 5739 13.1 561 22 山东大学 524 4851 9.26 621 23 武汉大学 680 4615 6.79 646 24 河海大学 871 4538 5.21 652 2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32 4381 5.98 665 26 浙江工业大学 189 3601 19.05 729 27 湖南大学 317 3572 11.27 764 28 华中科技大学 418 3563 8.52 765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8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41所高校进入ESI农业科学全球前1%
wanyuehua 2017-2-15 10:12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11 月 10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农业科学学科共有 760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41 所高校进入 ESI 农业科学全球前 1% 。 中国 41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农业科学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ESI 农业科学学科全球排名(按总被引频次) 1 中国农业大学 3771 34841 9.24 10 2 浙江大学 2232 22704 10.17 23 3 南京农业大学 2111 18206 8.62 46 4 江南大学 1863 16719 8.97 54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75 13727 6.95 75 6 华中农业大学 1398 11571 8.28 98 7 华南理工大学 1102 11490 10.43 101 8 中国科学院大学 1276 9570 7.5 134 9 南昌大学 510 4864 9.54 284 10 上海交通大学 625 4831 7.73 286 11 山东农业大学 637 4344 6.82 315 12 兰州大学 429 4234 9.87 320 13 华南农业大学 710 4174 5.88 324 14 北京大学 341 3864 11.33 349 15 中山大学 360 3758 10.44 358 16 北京师范大学 384 3606 9.39 378 17 东北农业大学 602 3474 5.77 391 18 扬州大学 425 3275 7.71 416 19 吉林大学 365 3109 8.52 443 20 北京林业大学 425 3275 7.71 452 21 中国海洋大学 337 2940 8.72 470 22 四川大学 319 2911 9.13 476 23 南开大学 231 2775 12.01 494 24 天津科技大学 380 2752 7.24 501 25 四川农业大学 532 2546 4.79 536 26 武汉大学 218 2447 11.22 555 27 天津大学 229 2433 10.62 560 28 西南大学 455 2396 5.27 569 29 江苏大学 372 2377 6.39 577 30 湖南农业大学 295 2362 8.01 580 31 陕西师范大学 200 2230 11.15 601 32 南京大学 247 2160 8.74 619 33 河北农业大学 251 2006 7.99 652 34 浙江工商大学 232 1960 8.45 662 35 山东大学 173 1840 10.64 698 36 南京师范大学 221 1828 8.27 702 37 华中科技大学 212 1824 8.6 705 38 复旦大学 184 1770 9.62 729 39 广西大学 242 1697 7.01 753 40 东北林业大学 201 1687 8.39 757 41 厦门大学 166 1684 10.14 758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114所高校进入ESI工程学全球前1%
wanyuehua 2017-2-14 10:13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11 月 10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在 Web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工程学学科共有 1288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14 所高校进入 ESI 工程学全球前 1% 。 中国114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工程学全球前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ESI 工程学学科全球排名(按总被引频次) 1 清华大学 12334 90037 7.3 6 2 上海交通大学 10110 66366 6.56 10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8121 64594 7.95 13 4 浙江大学 8371 57425 6.86 18 5 西安交通大学 7222 45021 6.23 30 6 华中科技大学 6021 41772 6.94 36 7 东南大学 5731 37209 6.49 44 8 大连理工大学 5339 33007 6.18 57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596 30719 8.54 65 10 天津大学 4755 30360 6.38 67 11 华南理工大学 3325 27052 8.14 80 12 同济大学 4475 25525 5.7 87 13 北京大学 3162 25019 7.91 94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821 24453 4.2 98 15 电子科技大学 4840 21805 4.51 121 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036 20835 5.16 134 17 北京理工大学 3447 19076 5.53 151 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522 18833 5.35 157 19 重庆大学 3513 18235 5.19 168 20 中南大学 2112 17688 8.38 172 21 湖南大学 2599 17638 6.79 173 22 东北大学 2525 17213 6.82 181 23 山东大学 2628 17031 6.48 183 24 中国科学院大学 2378 16291 6.85 200 25 南京理工大学 2657 15830 5.96 202 26 南京大学 1676 15359 9.16 209 27 武汉大学 2257 15083 6.68 213 28 华北电力大学 2342 13772 5.88 242 29 中山大学 1785 13562 7.6 247 30 上海大学 2131 13355 6.27 251 31 复旦大学 1706 13343 7.82 252 32 华东理工大学 1655 12086 7.3 278 33 北京交通大学 2740 11589 4.23 284 34 吉林大学 1997 11077 5.55 300 35 西北工业大学 2956 10912 3.69 304 36 中国石油大学 2506 10500 4.19 323 37 四川大学 1932 10405 5.39 328 38 国防科技大学 2861 10001 3.5 342 39 厦门大学 1344 9834 7.32 347 40 江南大学 972 9757 10.04 352 41 北京科技大学 1576 9671 6.14 357 42 南开大学 1012 9565 9.45 361 43 东华大学 854 9180 10.75 375 44 武汉理工大学 1301 9085 6.98 380 45 河海大学 1968 8037 4.08 430 46 北京工业大学 1618 7903 4.88 435 47 兰州大学 850 7822 9.2 437 48 中国矿业大学 1795 7807 4.35 438 49 南京工业大学 854 7442 8.71 455 50 合肥工业大学 1203 7182 5.97 466 51 西南交通大学 1657 7032 4.24 472 52 哈尔滨工程大学 1683 7030 4.18 474 53 北京化工大学 778 6979 8.97 479 54 江苏大学 1271 6732 5.3 493 55 北京师范大学 766 6378 8.33 513 56 中国地质大学 1070 6317 5.9 517 57 福州大学 623 6099 9.79 534 58 浙江工业大学 963 5999 6.23 545 59 北京邮电大学 1547 5665 3.66 574 60 广东工业大学 877 5389 6.14 596 61 青岛大学 350 4991 14.26 631 62 苏州大学 860 4991 5.8 631 63 郑州大学 661 4831 7.31 643 64 燕山大学 1093 4482 4.1 682 65 南京师范大学 544 4435 8.15 685 66 辽宁工业大学 206 4384 21.28 688 67 大连海事大学 636 4267 6.71 705 6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733 4144 5.65 725 69 华南师范大学 452 4034 8.92 744 70 中国农业大学 671 4018 5.99 746 71 华东师范大学 628 3929 6.26 758 72 海军工程大学 538 3817 7.09 771 73 中国海洋大学 629 3804 6.05 773 74 湘潭大学 411 3780 9.2 777 75 曲阜师范大学 332 3677 11.08 797 76 扬州大学 363 3549 9.78 810 77 太原理工大学 719 3354 4.66 840 78 解放军理工大学 884 3220 3.64 866 79 暨南大学 403 3123 7.75 883 80 宁波大学 541 3017 5.58 912 81 浙江师范大学 441 2960 6.71 927 82 深圳大学 718 2837 3.95 956 8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340 2816 8.28 964 84 上海理工大学 714 2800 3.92 967 85 华侨大学 370 2727 7.37 985 86 昆明理工大学 447 2655 5.94 1002 87 广西大学 448 2540 5.67 1034 8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4 2483 8.74 1050 89 陕西师范大学 314 2451 7.81 1054 90 渤海大学 274 2443 8.92 1057 91 安徽工业大学 280 2442 8.72 1058 92 东北师范大学 249 2438 9.79 1060 93 南昌大学 415 2348 5.66 1090 94 中国计量大学 529 2308 4.36 1102 95 南京邮电大学 701 2302 3.28 1106 96 安徽大学 367 2265 6.17 1117 97 青岛科技大学 277 2216 8 1132 98 天津工业大学 428 2206 5.15 1134 99 长沙理工大学 525 2186 4.16 1143 100 西南大学 362 2132 5.89 1164 101 河南师范大学 227 2105 9.27 1180 102 济南大学 315 2092 6.64 1186 103 黑龙江大学 241 2027 8.41 1211 104 兰州理工大学 336 2018 6.01 1216 10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68 2008 4.29 1219 106 西北大学 266 2002 7.53 1224 107 长安大学 539 1988 3.69 1228 108 南京农业大学 225 1931 8.58 1246 109 浙江理工大学 371 1904 5.13 1260 110 山西大学 261 1902 7.29 1261 111 河北工业大学 296 1893 6.4 1265 112 温州大学 282 1846 6.55 1284 1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84 1842 4.8 1285 114 东北石油大学 182 1836 10.09 1288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8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115所高校进入ESI化学全球前1%
wanyuehua 2017-2-13 09:50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11 月 10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化学学科共有 1159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15 所高校进入 ESI 化学全球前 1% 。 中国115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化学全球前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ESI 化学学科全球排名(按总被引频次) 1 浙江大学 12213 168103 13.76 17 2 清华大学 9490 158095 16.66 20 3 南京大学 9049 145869 16.12 28 4 北京大学 8022 135971 16.95 29 5 复旦大学 6986 130667 18.7 36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630 130144 17.06 38 7 南开大学 7435 125246 16.85 43 8 吉林大学 10657 118397 11.11 47 9 华东理工大学 7787 105225 13.51 52 10 中国科学院大学 9567 98653 10.31 60 11 四川大学 8813 87255 9.9 77 12 大连理工大学 5555 84755 15.26 79 13 厦门大学 5205 81882 15.73 86 14 武汉大学 4831 80897 16.75 89 15 中山大学 4703 79192 16.84 93 16 山东大学 6887 71451 10.37 104 17 兰州大学 4984 71319 14.31 105 18 华南理工大学 5741 70630 12.3 106 19 上海交通大学 5557 70313 12.65 107 20 天津大学 6670 64174 9.62 128 21 苏州大学 4924 63313 12.86 130 22 北京化工大学 5729 61395 10.72 139 23 湖南大学 3787 55898 14.76 156 24 东北师范大学 3622 54356 15.01 162 25 华东师范大学 3088 45336 14.68 216 26 福州大学 3053 45211 14.81 219 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3959 39821 10.06 242 28 华中科技大学 3299 36964 11.2 265 29 北京理工大学 3665 34702 9.47 290 30 东南大学 3577 32963 9.22 302 31 华中师范大学 2187 32560 14.89 308 32 武汉理工大学 1516 30519 20.13 333 33 郑州大学 3399 29149 8.58 348 34 南京工业大学 3594 29060 8.09 350 35 同济大学 2620 28683 10.95 360 36 西安交通大学 2945 28226 9.58 364 37 上海大学 2450 27708 11.31 373 38 东华大学 2327 26653 11.45 386 39 西南大学 2493 26452 10.61 388 40 中南大学 3332 26361 7.91 389 41 北京师范大学 2470 25719 10.41 396 42 西北大学 2749 25379 9.23 400 43 青岛科技大学 2534 23797 9.39 431 44 浙江工业大学 3045 23115 7.59 447 45 南京理工大学 2510 21790 8.68 471 46 中国石油大学 2570 20502 7.98 490 47 北京科技大学 2194 20382 9.29 492 48 中国药科大学 2436 18767 7.7 525 49 安徽师范大学 1215 18197 14.98 536 50 华南师范大学 1962 17722 9.03 551 51 江苏大学 2132 17566 8.24 555 52 江南大学 2420 17280 7.14 568 53 河南师范大学 1616 15754 9.75 616 5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19 15696 9.69 618 55 陕西师范大学 1967 15642 7.95 619 56 湘潭大学 1592 15348 9.64 628 57 中国农业大学 2034 15058 7.4 640 58 扬州大学 1455 14754 10.14 647 59 济南大学 1765 14440 8.18 654 60 重庆大学 2060 14171 6.88 662 61 河南大学 1759 14083 8.01 664 62 湖南师范大学 1005 13976 13.91 669 63 哈尔滨工程大学 893 13856 15.52 674 64 南京师范大学 1116 13741 12.31 678 65 上海师范大学 840 13439 16 689 66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 1839 13437 7.31 690 67 温州大学 1127 13431 11.92 691 68 浙江师范大学 1355 12830 9.47 706 69 南昌大学 1595 12644 7.93 716 70 南京邮电大学 717 12121 16.91 743 71 山西大学 1339 11967 8.94 753 72 中国海洋大学 1552 11924 7.68 754 73 暨南大学 1509 11910 7.89 755 74 合肥工业大学 1301 11672 8.97 769 75 东北大学 1352 11434 8.46 782 76 黑龙江大学 1252 11299 9.02 788 77 广西师范大学 1167 10869 9.31 810 78 江西师范大学 1064 10851 10.2 811 79 天津师范大学 883 10778 12.21 814 80 浙江理工大学 1039 10599 10.2 822 81 聊城大学 1663 10415 6.26 830 82 沈阳药科大学 1491 10386 6.97 833 83 北京工业大学 1134 10379 9.15 834 84 湖北大学 976 10358 10.61 837 85 河北大学 1526 10354 6.79 838 86 山东师范大学 1059 10266 9.69 842 87 西北工业大学 1437 10227 7.12 845 88 西北师范大学 1467 10209 6.96 848 89 杭州师范大学 1008 10138 10.06 852 9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865 9838 11.37 873 91 中国地质大学 1243 9634 7.75 884 92 江苏师范大学 1147 9475 8.26 893 93 安徽大学 1126 9145 8.12 910 94 常州大学 1251 8623 6.89 938 95 华侨大学 738 8514 11.54 949 96 华中农业大学 791 8472 10.71 952 97 辽宁师范大学 738 8514 11.54 960 98 中南民族大学 710 7707 10.85 1000 99 中国人民大学 570 7504 13.16 1013 100 青岛大学 785 7478 9.53 1014 101 云南大学 945 7460 7.89 1017 102 首都师范大学 1026 7378 7.19 1022 103 第二军医大学 900 7192 7.99 1035 104 汕头大学 417 7168 17.19 1036 105 洛阳师范学院 1019 6751 6.63 1067 106 天津工业大学 1094 6733 6.15 1073 107 河北师范大学 776 6719 8.66 1078 108 辽宁大学 853 6709 7.87 1079 109 贵州大学 875 6355 7.26 1110 110 太原理工大学 1277 6303 4.94 1115 111 温州医科大学 473 6264 13.24 1121 112 福建师范大学 901 6140 6.81 1129 1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76 6719 8.66 1138 114 东北林业大学 737 6044 8.2 1141 115 新疆大学 887 5959 6.72 1153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想: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成功之路
热度 2 zhengjun324203 2017-1-5 10:22
作为一个浙江老乡,听说浙江要按照普林斯顿模式建立西湖研究院,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应该说,私立模式的高等研究机构,在中国似乎并不多见。最近在科学网上,也有关于西湖研究院是否能够成功的讨论,绝大多数人都期盼其成功而忧虑其会如南方科技大学一般走向某种程度的失败。 究其原因,有的人说如果其中设立党委,则西湖研究院必然失败。我个人则不这么认为。首先西湖研究院是私立的,党委在其中的作用不应该是领导,而只应该作为一个领导其中党员生活的机构,而不应该成为其中非党员成员的领导组织。不像公立大学中,因为办学经费、教员工资全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所以由党委及相关党员干部来领导学校的办学。由于西湖研究院是私立的,科研经费、科学家薪金等绝大多数都不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其相关领导岗位自然可以择优而设,而不一定要从党员中寻找。甚至可以邀请外国著名科学家成为其中的领导者,都是完全可以的。在这样的私立机构中,党委中各级干部,也不应该参与研究院的管理工作,只是领导党员的活动即可。党委也可以发展新的党员,不过新的党员也同样不能在研究院任领导职务 —— 除非在学术上做出了极其出色的成绩,如果是学生党员毕业后也不能留在研究院,除非学术研究成绩非常出色。所以其中要成立学术委员会和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遍及世界各地,由董事会来邀请世界各地著名科学家兼任。董事会则应该以研究院的出资方以及部分非党委成员任职。研究院的领导层,由学术委员会推荐设立,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在公立大学中,由于领导层由上级党委任命,所以学术性的成分欠缺。而采用上述模式,则凸出了学术性,也保留了党委最本质的作用,对研究院的性质、目的都不会有损害,也不会因此产生官僚主义风气。 其实,西湖研究院要成功也很容易,但是失败也很容易。要成功,则以前的先例就很多了。最关键的其实要请一流的科学家、招一流的学生来做具有挑战性的一流的研究课题,并且踏踏实实地深入进去才能出一流的成果,从而形成吸引力,汇聚更多天才来这里研究和工作。不出几十年,研究院就会形成规模,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奠定文化和风气的基础。如果仅仅像国内的很多高校一样,请一大堆不做实事的成名成家的科学家,每年在其单位里待几个月就拿一大笔钱,那么我个人认为,即便是一百年,西湖研究院也不会有什么成色。所以要失败也很容易,那就是浮于表面,好大喜功,请一些人装点门面,做做讲座,拍拍屁股走人,则不失败也会失败。西湖研究院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要有完整的基础学科布局,特别是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应用科学。最关键的是数学和物理学,在这两个学科上的超一流研究成果的突破,可以让研究院在短期内达到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的层次。这两个学科的科研风气和传统的形成,也会带动后续其它学科的发展和风气的形成。 要请真正愿意干实事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全职投入来领导研究院的创立。自古以来,做事业的,都不可能简简单单就能成功,所以不应该让兼职的科学家来领导研究院的创立。特别要请那些淡泊名利,有公心不重私利,不重虚名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要把目光放及全球,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都可以请,只要他们愿意全心全意投入这件事业。笔者最推崇的是哥廷根大学,从高斯时代到希尔伯特时代,哥廷根大学一直矗立在世界数学的中心地位,究其原因是其中一两个引领时代的科学家能够吸引一大群天才,从而也能培养一大帮伟大的科学家。衷心希望,西湖研究院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的‘哥廷根’。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未来的转型之路——可持续性大学?
热度 2 yuzhenjiang 2016-12-28 21:50
有幸作为辅修专业的学生参与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开设的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 的选修课,很多的同学对我的做法表示不解,为什么你作为博士还要去参加这些很通识的课程,会不会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啊?想想自己参与这些课程的初衷似乎很简单,仅仅是想开拓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大格局和学科交叉意识。当然,也曾经有怀疑过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不过站在年末细细评味这些由院士、校长、长江学者、杰青、首席科学家等最强师资组成的系列讲座,发现确实有较多的收益,感觉很多事情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这些收益是 感受到极地科考的艰辛和坚守,是聆听到院士关于产业转型的殷切呼唤,是生命科学带头人为了解决老年痴呆问题的执着,是海洋地质的首席科学家对我国领域超前的骄傲 ,更是几位校长对于可持续发展大学理念的解读。因目前仍然身处于大学这个教育大环境中,所以就先谈谈关于可持续发展导向性大学的一些想法,姑且暂时放下其他那些触动我的神经的其他内容。 大学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作为一大群社会精英群体的汇聚地,它的产生,发展,转型势必都将会牵动着社会上诸多的因素的改变。 为了更好的给可持续发展大学下一个定义,所以就试图从网络上寻找更好的答案。其中有一个学者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他认为大学的变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的教学型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现代的研究性大学,如德国洪堡大学;当代创业型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崛起中的可持续性大学,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2000 年荷兰学者汉斯 · 冯 · 威能( Hans van Weenen )在《国际高等教育可持续性杂志》发表论文,正式提出 “ 可持续性大学 ” ( Sustainable University/Sustainability-oriented University )概念。随后关于可持续性大学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较多的大学也开始尝试将可持续性导向的大学作为转型的一个新目标。据我所了解同济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关于可持续性大学的内涵,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提出:建设可持续性大学,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统筹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往、校园建设等方面。就教学而言,传统的大学在教学上是强调学科分类、知识导向的,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学科的整合和知识人才的道德负荷。就科研而言,传统的大学在研究上是强调理论导向的,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问题导向,因此需要从波尔型的纯理论研究,转向从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出发的巴斯德型研究。就社会服务而言,传统的大学不太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大学则认为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和存在价值,强调服务社会要有系统集成性的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就校园建设而言,传统的大学基本不考虑校园运行的生态效果和效率,或者偶有一些象征性的校园建设项目的绿色化,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建设系统意义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学校园。 当然,对于可持续性大学的完全理解仅通过几次讲座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想谈谈我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吕培明副校长在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的第一次讲座上结合目前分管的学校的人事和基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大学必须注重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以学生为导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确,我们目前的高校基本上实行的职称是终身制,似乎有一个怪相就是在科研上具有非常强冲劲的都是年轻的教师(包含讲师和副教授),一旦拿到了教授职称后似乎科研的热情并不是那么更高了。如何促进教师更好的参与到科研、教学中去?这是高校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想也许今后的高校人事改革将会逐步考虑类似国外的 “Tenure-track” 体系,不断的增加助理教授的比例,提高教授的积极性;教师的去留也可以 变成类似 NBA 球员的转会制度 ,这样的好处不至于因为一个优秀教师的离开而废掉一个学科方向,也可以优化师资的薪酬空间,为真正有学术水平的教师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同时也可以保证教师的一些基本的权利制度;教师的评定也应该体现一定的学生的意志,毕竟透过一些校园惨剧我们看到仍然存在一些极个别品恶劣的老师。学校的基础建设也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增加更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施,如鉴于学生普遍存在的较高的学习压力,可以在学生宿舍里增加琴房或者心理宣泄室,开设专业心理咨询窗口或者生活、学习辅导窗口对学生进行疏导、规划(类似于耶鲁大学公寓的辅导员的性质)。 裴刚院士则提出如果要建设 “ 可持续发展 ” 大学,需要在 “ 绿色校园 ” 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可持续性校园的发展理念。 “ 要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融合。 ”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在全校范围内优化交叉学科师资力量,面对全校展开可持续发展辅修课和辅修学位课程,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的学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一些人的事情,或者仅仅局限于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领域几个学科,而是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背景助力于可持续的发展,哪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突然想到了日本学者 江本胜先生在《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中的一个观点, 他套用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 2 , 他指出 C 也可以是人的意识 ,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的领域中,人们的意识非常的关键,意识就是驱使人不同行为的内核,只要内核含带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就可以不断的扩大他的意识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意识的力量。曾经在想, 如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连在精英荟萃的校园里都无法施行的,那其真的是很难大范围的推广实施。 毕竟校园作为最容易接受最新理念的地方,学生具备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也有助于有益于社会发展理念的推行。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和实施势必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校园引进的摩拜单车, ofo 自行车,节能校园等可持续发展措施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和认知,也逐步在影响着他们所在的家庭。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校园中的深入贯彻,我想势必将会有更多的措施或研究依托于这一理念,如校园餐厅厨余垃圾技术,公寓生活垃圾分类,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 当这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群体走向社会,他们就像一张名片一样,或者像一个镜子一样,不断促进周边的人去反思,去践行,也许这也应当是未来大学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之一。关于学科的优化和发展,裴刚院士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谈及了大学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不能是简单的做大,而更应注重发展过程如何做强的问题。 20 世纪末,高校掀起的并校高潮,确实使得一部分高校迅速崛起成了一个综合性大学,但目前提出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绝对不是单单做大的那么简单,而是更加注重学科的精度和学科的影响力。此外,每个省份都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比如上海, 一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不可能支撑所有高校、所有的学科都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因此需要优化、需要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不同高校的财政收入也有三六九等,比如上海交大 1.2 元,复旦大学 1 元钱,同济大学似乎只有 0.4 元,如何用好 4 毛钱完成学科的优化和突破,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优先集中精力发展某些学科,然后通过学科自我造血和交叉整合,带动部分学科的发展,这也是较多学校发展学科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科优化的后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控制学校学生的人数和校区的规模,学生的规模不是越多越好,它需要切实的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制定或调整相应的招生计划、校区发展。这里就想提及一下前一段时间遇到的一个非常困惑的现象,就是高校开始相对密集的异地办学,如北航的合肥校区。我想说的是 异地办学不能因为利好政策就去异地开设校区,应当考虑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战略方针 (如在在西部建立分校应该是好的,可以促进当地教育资源的平衡)。建设一个校区,不是几个亿投资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持续性的资金、师资投入,一定要兼顾学科整体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建设,不能够求快求全。也许投资建设校区的钱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科的精度,在一些关键的科研问题上实现突破。因此,在学校资金相对不是非常充裕,可以适当的考虑向可持续发展大学转型。 再次回到起初的命题,可持续性大学是大学未来的转型之路吗?似乎谁也不可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虽然国外有康奈尔大学成功的案例,但因我们的国家和大学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且尚未没有成功借鉴的案例。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学的发展应从学校的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计划,从而实现长效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李克强总理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大学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群体,可以肩负更多的责任,增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元素 ,如绿色校园、绿色文化、绿色住宅,促进大学成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 充分发挥大学 “ 中立的集中人 ” 的角色,将科研院所、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府、社区等力量集合起来,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兴起,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播,敦促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转化。 参考资料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 新闻频道 - 和讯网 http://news.hexun.com/2012-03-19/139460138.html 同济大学将打造 “ 可持续发展 ” 校园 - 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7-25/4058666.shtml 从节约型校园到可持续发展导向大学 _ 教育频道 _ 凤凰网 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3_07/04/27125459_0.shtml
个人分类: 于二的科研之路|1186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出的补偿机制
热度 1 SciWater 2016-12-15 21:12
缘起 : 以前国内的各种人才项目和目前的双一流建设,已经发起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而且势必愈演愈烈。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失加剧,也会直接导致经济现状差异较大的地区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个方面的差距更大,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亟需探讨对策。 难题 : 由于(1)人才是国家的,流动起来可能会促进科技进步,本来无可非议;和(2)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经费,人才流失直接可以对应为资产损失,必须应对,因此为了避免基于财力的人才豪夺引起的不公,也促进人才发展和区域公平,探讨因此如何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个有趣的难题。 对策 : (1)应该继续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的利用程度和社会贡献; (2)引进人才的高校和区域,有必要给予人才输出高校部分经济补偿,作为其人才培养和后续发展的投入; (3)离开原单位的人才,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随后的研究成果和原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分享,而且获取的社会回报也必须和原单位分享;具体时间和比例需要分析。 欢迎讨论和商榷,谢谢!
个人分类: 科学服务社会|42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科的武侠世界
热度 5 yinmoon 2016-11-25 11:42
学科的世界其实可以类比为武侠的江湖: 如果学科的世界是真实的武侠世界,那么,知识就是天下武学,学科就是门派。 武功的发展从强身健体开始,武当派是当今天下第一大派,清晨傍晚去公园看看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少林派就是哲学派,天下武功出少林,扫地僧被公认为武侠小说中武功第一人,虚竹子用最简单的黑虎掏心打败武学宗师鸠摩智,还有武学第一宝典易筋经。 武功脉络清晰的门派越来越多,武当派、峨嵋派、天山派,都有一门或几门核心的功夫。 出现了综合各派武功的横断门派,丐帮、明教、天地会,这些门派的人物擅长各类武功。 也出现了独辟蹊径的门派,灵鹫宫生死符、段家六脉神剑,挑战传统视线。 有的门派横空出世,意欲千秋万代、一统江湖,比如日月神教有葵花宝典,类似于系统科学、大数据科学。 有些门派与传统武学体系迥然不同,蜀山派修炼飞剑,小李飞刀来无影去无踪,这些门派和少林派、武当派哪个更厉害?比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学科和人文学科。 有的门派因人而兴,有的门派因人而亡,武侠世界也有学术不端,比如偷师学艺。也有学科评估,形式就是比武大会,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也有大学排名,比如百晓生的兵器谱,我们看百晓生排出兵器谱,最不服不是第二第三,反而是第四第五。 有门派分舵,有门户之争,比如华山派在清华有分舵,在交大也有分舵,可是清华的分舵是剑宗,交大的分舵是气宗。 武侠世界也追求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江湖一般相信武林恩怨武林人自己解决,可是江湖都归朝廷管,设哪些门派,给多少钱粮都由朝廷说了算。
个人分类: 点滴感悟|3425 次阅读|7 个评论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分类图
热度 1 Greg66 2016-11-5 03:07
个人分类: 1|4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流淌着‘作弊’的血液
热度 31 lin602 2016-10-23 07:47
防止学生考试作弊,是教师与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监考与对作弊的处理,落实在学校的各个文件中。 其实目前的高校,不但是学生考试作弊,其实整个大学机体中,都流淌着作弊的血液。 2016年10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撤消了175所高校576个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见学术中国10月21日公众号),包括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985甚至超一流的学校。小学校嘛,学位点撤消还有情可原,而清华、浙江大学这样的学校都撤了不少点,特别是浙江大学,被撤的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如此多,让人看了痛心。 本质上是什么,他们的学科点当时怎么批下来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许多学科点是做材料、跑关系、靠名气忽悠来的!抽象出来看,其实内含着‘作弊’! 一轮又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涉及到中国几乎绝大多数的学校,科学网上大多数都是大学教师,自己想想,学校要求你们整改过吗?几年前的材料,甚至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他们的考试材料及毕业论文还要拿出来检查整改。一定要清楚,事情已经过去,现在整改,本质上属于什么性质?甚至许多高校出现这样‘惊人’的口号:‘本科评估中,谁砸了学校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这那象追求真理的大学呀! 本科评估中种种迹象,难道教育部及评估专家们真的不知道? 大学生就业率这件事,好象是客观的,都盖着用人单位的大印,不错,许多是真的,但也出现了多少‘人间喜剧’? 报奖、申报课题、甚至申报院士、验收结题,这些与学生都没有关系的,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很多,如果大学真是象牙塔,这些东西能够在大学滋生吗? 大学的机体流淌着‘作弊’的血液!流淌在整个教育体系、大学领导、老师、学生中。 正直的学者,看了痛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饭碗是瓷的,搞不好会碰瓷砸碎。 从中世纪大学创立开始,世界范围内,经过多少代的基因变异,现在已经进化到‘忘掉初心’了。
6328 次阅读|44 个评论
【喀·原创】2016-2017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
CASMART 2016-10-13 11:47
9月28日, 《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发布 《2016-2017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16-2017 by subject),共涉及8大学科: 生命科学、临床/临床前和健康、工程与技术、物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商业与经济学、艺术与人文、和社会科学 相信喀粉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生命科学、临床/临床前和健康两个学科了。 这两个学科的前100名中,国内共有5所高校入围,分别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 北京大学饶毅,清华施一公、颜宁,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点击查看)等都是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大学能入围,也不足为奇。 前段时间,颜宁做客央视 《开讲啦》 ,更是让这位具有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光环的学术女神走进了公众视野,“30岁成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攻克50年不解科学难题”等各种报道刷爆了朋友圈。 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因其在孕妇血浆血中检测到胎儿游离 DNA取得了无创产前检测的革命性成果而入选2016年 引文桂冠奖 。 准备考研、考博的喀粉们,你们想好报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了吗? 如果是国内,这5所大学想必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吧!能成为科技最前沿老师的学生想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如果想出国深造,可以看看下面这两个学科排名前100的大学吧,总有一个是你喜欢的! 其他具体内容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I4MDU2Mg==mid=2651099290idx=1sn=312ec6d6cb9ee72ccf8c750812b66ee3chksm=8bcbee47bcbc6751e9b999ff86cb414e421e682968250caf78bea6723ffa880a4c90a79c2cb2scene=0#wechat_redirect
1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诺奖指挥棒对中国高校生态的危害
热度 31 lin602 2016-10-8 07:26
发表论文及获诺贝尔奖的导向,已经成为中国所有高校考核与评价的指挥棒。不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理科高校如此要求,包括象更多的工科、农林、医学等非理科学校也以发文章为唯一的占大头的考核指标。 诺贝尔奖是鼓励原创的科学研究,从分类上来说,是理科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学科分类中,应该是理学学科研究人员的任务,外加上医学中的一部分,而且医学部分可能还是在生物学学科中的研究。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员、获奖内容、他们从事研究的学科。 真可怕,连某某工业大学(化工类老牌大学)都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横向经费在考核中分数基本不算,要想升职称,必须发文章,而发表的许多文章没有任何工业上应用价值,玩起了数字游戏。 许多工科院校近年来,从企业来的研究经费大幅度下降,因为要完成论文任务呀,企业的项目不敢做也不能做,如果全力做企业项目,sci论文出不来,还想不想‘活’呀。 这些论文可能对中国的大学排名及学科排名有用,但对中国的产业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更可怕的是,大学教授们发文章,必须要申请国家省部课题,带的研究生也是做发文章的科研,说穿了也是理科式培养与理科式思维,根本不关心工业与产业,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到企业后,‘水土不服’。 学科分类有13大门类: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等。这是一个学科分布的生态系统,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成果表达方式、各有各的研究评价方式。 理科培养的人要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医科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上手术台,工科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到工业生产中,艺术类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上台表演与艺术创作。这怎么能够是一个标准与要求呢? 特别是工科与医科,他们要为企业与医院培养人才,要为企业与人民的健康提供技术与医术支撑,他们的任务不是发原创性的以发现自然现象为目的的科研成果(那是理科的任务)。 这段时间的论文导向,将是中国高校生态的一个灾难,也是中国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灾难。 酱油、醋、食用油、料酒、盐、糖、花椒、八角、胡椒粉等调料在饮食中功能是不一样的,如果将所有的调料都换成醋,这做出来的菜有人喜欢吃吗?如果一个饭店这样干,这饭店还能生存吗? 疯了,中国的高校。 这不是教授们的错,是因为教授们的头闷在水中,发不出声来。
9979 次阅读|47 个评论
你了解你所属的学科吗?
热度 4 ZJUlijiang 2016-9-7 12:09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RichardR.Nelson在《ResearchPolicy》上提出观点:学科各有不同,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过度模仿物理学的研究范式,必然会阻碍其发展。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博智教育“物种起源”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生物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依然认为物理学才是科学领域众多学科的偶像。 RichardR.Nelson在《ResearchPolicy》上提出观点: 学科各有不同,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过度模仿物理学的研究范式,必然会阻碍其发展 。 没有人会质疑物理学的巨大成功。物理学所揭示的现象和规律,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自然世界,例如白天黑夜的运转规律。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成为了我们发展各种技术的基础,这些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祖先们想都不敢想的梦想。 物理学是科学领域众多学科的偶像,很多学科都在研究范式上向物理学看齐。 物理学有三个被强烈认可的特性:定量的研究规范、清晰的数学推演、精确的因果关系 。有机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都缺乏物理学理论的推演力。与牛顿的数学表述不同,达尔文以口头的方式描述了物种起源与变化的理论。这种非正式的学术表达在进化生物学领域曾经很常见。 对于科学领域而言,要发现准确的定律,并做精确的预测,必须要保证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就像物理学一样)。有些科学领域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要这些科学领域能够有效解决处理研究对象的异质性,一样能做出知识上的贡献,一样有存在的意义。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或口头的。当然,这些口头表述中也会给出一些数字,以显示准确性。事实上,这些数字并不准确,只能模糊地描述对象的特征。例如,在统计失业率时,“失业”这一概念(积极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是模糊的,“积极找工作”和“未找到工作”的边界都是模糊的,而且是否失业依赖于个人报告,因此,经济学家得到的失业率数据只能是模糊的。再如,IQ可用于测度人的智商,毫无疑问,一些人比另一些人的智商更高,但心理学家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跟失业率一样,看上去是定量的测度指标,但本质上揭示的都是定性的特征。关于创新的研究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创新的测度本质上与失业率和IQ测度一致。 在社会科学领域,数据并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我们要理解数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定性的一面,过于看重数据,不仅会导致我们忽视其他知识,也会导致我们对事实的误解 。 参考文献 Nelson,R.R.(2016).Thesciencesaredifferentandthedifferencesmatter. ResearchPolicy,45 ,1692-1701. 文字编辑:李东/浙江大学
3901 次阅读|7 个评论
田忌赛马、状元大材与高考志愿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7-5 19:17
为什么大多数高考状元没有成为行业领军人物?这可以用田忌赛马的道理解释。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实际上,高考状元,并没有均匀分散到不同的社会行业里。这就注定了大多数专业里面的佼佼者不可能是高考状元。实际上,如果一个县高考状元要学我们专业(哪怕是报西北农林),他的家长、班主任老师、乃至高中校长都会被气晕的 在不同行业之间,并不是上驷与上驷在较量,所以男要入对行很重要(当然对于女生也很重要),选择正确的行业,哪怕是二流水准,也可能成为佼佼者。 实际上,我想社会舆论并不支持高考状元们去经商、从政,所以就不要通过高考状元们没有成为大集团公司的老总,或者封疆大吏来抱怨状元们的人生不成功了。在学术界大多数状元的成绩都远远超过我,也超过科学网大多数博主。实际上我也只能对前牛顿时代的理论物理和理论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赵建民 2016-6-2715:40 高考状元大都集中在少数学校和少数专业,一个行业里面毕竟只可能有一个或几个领军人物。但是整个社会确实包括很多行业,行行出状元。农、林、水、地、矿、油、冶金、纺织、食品,包括国防军工领域吸引的一流考生不多,但出的院士不少,武水某一级一个宿舍现在已经出了四位院士。 博主回复(2016-6-2810:06) : 院士=大才?未必,不信问屠呦呦. 80年代科学的春天里,状元们都还是比较纯洁的,都在梦想着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诺贝尔奖,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陈景润的鼓舞下,大多选择了艰深的理论物理和理论数学。 中美蜜月期间,李政道发起了CUSPEA计划,把中国物理学领域最优秀的学生介绍到美国留学。从1979年到1989年一共招收了900多名学生。这些人大体已经成长为中外高校(特别是北美)物理领域的中生代,但仅仅也是物理领域的自相残杀。当然,其中也有人转行做计算机、做金融的。 90年代以后,状元们的兴趣逐渐向热门专业集中,比如计算机、信息、金融,一个实力并非超群的对外经贸就曾经招揽过很多省的状元(当然主要是文科状元),包括坑人的生命科学也吸引了很多状元和准状元的学子(比如颜宁姐姐)。 我一直对学生们讲,以后读研究生你们也不要想着转行去学水工,清华大学就有很多学水工的,你怎么去和人家竞争?就如同田忌赛马当中下驷对上驷,必败无疑。 又,PS,我认为高校是否211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优势学科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以及可以授予研究生学位(特别是博士点)学科的数量。读一个211学校里的大众化专业往往没有非211一本院校中的强势专业划算。 ---------------------------------------------------------------------------------------------------------------------------------------------- 大姐:我认为淑的成绩,在同分数段高校中,西北农林是最合算的,虽然不太够格,西北农林毕竟属于末流的 985 。 综合性农业院校在生物、环境、食品、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还是有很有优势的 ,这也是专业其实也是适合女生的。 对于男生而言 ,综合性农大的 土木(水利、建筑)、机械专业的性价比也都不错 。 我不太建议淑报 * 大, * 大的分数线和西农基本没拉出层次。省内的考生都不希望远走,所以省内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其实是虚高的。 * 大,机械专业不错,但机械类并不很适合女生。 女生的话学工科我建议还是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一类 。 和 * 大同一层次省外的非 211 一本院校,分数一般都比 * 大低,比如长春理工(著名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中北大学(太原工学院)在“兵工六子”当中都属于中流, 由于历史传承,军工院校的校风、学风还是比较硬朗的 。还有抚顺、葫芦岛(兴城)的辽宁工程技术,前身是阜新矿院,也曾经是煤炭部部属院校当中的排头兵。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5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科---‘杂交优势’谁杂谁?
热度 8 lin602 2016-6-10 08:36
‘杂交优势’是生物界一个普遍现象。 这一自然科学的现象应用到学科建设中,就是一个学科中的师资要来自于不同的学校甚至学科。 许多国家的高校师资不来自于本校本学科,而是从其他学校的相同、相近、相关学科引入。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也是保持学科活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国高校许多年来,师资来自于本校本学科的比较多,出现了近亲繁殖的不利因素。近年来,留校的师资越来越少,从国外、其他高校来的年轻老师越来越多。而且所学专业与本学科有差距,即使专业相同,研究方向也有很大差别。 杂交优势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对于个体来说,他有一个原来学习或从事研究专业或研究方向,来到一个新的学科或研究方向,如何杂交? 比如,我所熟悉的一个排名前十的985高校中有一个教授,他的博士所学专业是物理学,他到化学系做博士后留下来做老师,他的杂交基因一个是物理学另一个是化学,如何杂交?他只能将物理学的专业特长应用到化学的研究上来,而不能将化学的特长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因为他是在化学学科工作!当然他做得非常好,成为‘特聘教授’。 再比如,我校有一个全国重点学科---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是中国第一位林业部长梁希创办的。近几年从国内外学材料、有机合成、催化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年轻老师补充到这个学科做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们的专业素质挺好的,许多年轻老师成为省特聘教授。如何杂交?这些老师只能用他们原来的专业特长杂交到‘林化’这个学科研究中,而不能反过来。否则他们的研究就脱离了‘林产化工’这个学科,时间长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就会弱化,甚至变种。用他们的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案于‘林’资源的化学与化工中。再说,假如他们还是研究原来的内容,结果一是现在工作学科的学术环境不利于他们原来的研究,二是他们会慢慢被他们原来的专业或研究方向所甩掉。时间长了,他们会发现他们会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为了加强工科,许多理科专业的博士会充实到工科中来,不少老师在目前文章考核的压力下,因为理科研究好发SCI论文,一直没有改变原来理科的研究内容,不慢慢进行研究方向转变。这其实对现学科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这些老师不为工科所接受,在工科中没有影响,他会慢慢成为被理科所抛弃,又不为工科所接受的‘学人’。 杂交优势,在学科建设中应该这样来理解:引进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学科)、或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利用他们的不同的研究背景与学术特长,开展本学科内涵所要求的研究与学术工作! 袁隆平杂交的产品是‘水稻’,不是将‘水稻’杂交成其他种属。 许多年轻教师到一个新学科工作,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抬头看路再努力拉车。
5057 次阅读|8 个评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热度 23 lin602 2016-6-9 11:18
看看各大学的学院或学科介绍,都有不少教授、研究生导师、各种人才。到各大学的院门口,都有许多各种名称或名头的牌子。 不在学术界混的人,被这些名头搞得眼花缭乱。 仔细研究,其实在学术界与业界有影响,特别是在国际或全国层面上有影响的人,非常非常少,许多学科甚至一个都没有。 能够在国际学术界或业界有影响,那是‘大仙’,在全国学术界或业界有影响的学者,那是‘小仙’。 学科不在名称起得多大,人多少,牌子有多少,宣传多高大,能够让学科被学术界或业界普遍认可,有影响力,学生好就业与发展的,是学科中有没有‘仙’。 教授很多,‘仙’很少! 许多人一直利用各种权力与资源,扩大自己的影响,搞到不少经费与项目,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想让自己成‘仙’,但是,他们身上没有一点点‘仙气’。在自己的地盘或在权力任上,大家不想得罪他,一旦权力失去,就是‘芸芸众生’。 许多著名学者,成名之前,都不为外界所知。因为他们正在‘修炼’。陈景润与王选等人都是典型。相反,年轻时就成‘培养对象’,甚至有点小名气,最后往往功力不够。 ‘仙’是住在‘山’上偏僻的地方进行长期修炼才得道的!天天喜欢喧嚣的场所,吃香的喝辣的,是难以成‘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嵋山都是因为他们成为了几个菩萨的‘道场’,因此名声大响,香客络绎不绝。 一个学科是否被社会认可,最最关键是学科有没有行业或学术界中有影响的真正学者!
7776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中国26所高校进入ESI环境与生态学全球前1%
热度 1 wanyuehua 2016-6-1 11:41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5 月 26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2 月 29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 环境与生态学 共有 756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26 所高校进入 ESI 环境与生态学 全球前 1% , 本次 环境与生态学学科 新晋高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26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 环境与生态学 全球前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全球排名 5 月 全球排名 3 月 排名变化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高被引论文篇数 热点论文篇数 1 北京大学 120 127 +7 1768 23116 13.07 26 0 2 浙江大学 152 162 +10 1701 19355 11.38 21 1 3 清华大学 167 184 +7 1753 18109 10.33 26 0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173 219 +46 3084 17360 5.63 17 1 5 北京师范大学 213 258 +45 1811 15112 8.34 14 0 6 南京大学 224 254 +30 1662 14533 8.74 12 0 7 同济大学 312 344 +32 1226 10612 8.66 8 0 8 南开大学 344 387 +43 665 8989 13.52 7 0 9 中山大学 355 376 +21 858 8805 10.26 8 0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360 397 +37 822 8711 10.6 8 0 11 中国农业大学 384 413 +29 837 8059 9.63 7 1 12 复旦大学 406 439 +33 641 7736 12.07 8 0 13 上海交通大学 450 465 +15 712 7014 9.85 4 0 14 大连理工大学 474 496 +22 491 6560 13.36 5 0 15 南京农业大学 489 506 +17 602 6220 10.33 6 1 16 中国海洋大学 501 535 +34 887 6046 6.82 9 0 17 华东师范大学 508 526 +18 567 5971 10.53 7 0 18 兰州大学 519 527 +8 714 5727 8.02 9 1 19 厦门大学 549 580 +31 606 5242 8.65 1 0 20 中国地质大学 560 602 +42 833 5005 6.01 3 0 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66 576 +10 384 4958 12.91 5 0 22 山东大学 639 679 +40 486 4077 8.39 2 1 23 武汉大学 658 658 0 589 3926 6.67 0 0 24 河海大学 677 738 +61 736 3742 5.08 3 0 2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16 623 3437 5.52 5 1 26 浙江工业大学 733 759 +26 300 3297 10.99 2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9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概览及其学科规划
热度 3 st69786 2016-5-5 02:08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概览及其学科规划 贺飞 北京大学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1983年,相对于哈佛大学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该学院自成立以来在许多方面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基础性的突出贡献,包括开发人工呼吸器,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polio)和水痘疫苗的开创性工作,开创职业健康 公共卫生领域,确定引起AIDS的病毒是逆转录酶病毒家族,以及在美国发起“指派司机”运动来应对酒后驾驶交通事故等等。 学院 教师先后获得许多最高科学奖励荣誉,包括MacArthur奖,CharlesMott 奖,2项诺贝尔奖,以及Albert Lasker Clinical医学研究奖,Heinz奖,FASEB 优秀科学奖,ACS荣誉奖章,有近30位国家科学院院士(含NAS 和IOM),多位教师是过去10年在临床医学领域前10名高被引的科学家等。 公共卫生固有特性就是多学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具有最广泛交叉学科特征,在所有大学同类研究生院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从学院的教师网页可以看出,其绝大部分教师的兴趣和专长延伸到生物学、定量科学、社会学和政策科学等许多领域,关注人口健康,特别是穷人和服务水平低下的人群。成长并植根于生物学中,通过研究底层结构和功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致力于抗击当前大多数严峻的疾病,如AIDS、肥胖症和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等。其大力发展的核心定量学科,如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分析健康问题的风险和广泛影响,让学院超越个体来审视全体人口。此外,它始终将疾病预防置于公共健康的中心,积极利用政策科学和社会科学工具来了解各种因子如何塑造个体健康有关的行为以及社会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该学院有9个系,由各系 负责制定教学和学术计划,并负责教师的招聘,任命,晋升和保有。这9个系是: 实验室科学:遗传学与复杂疾病,免疫和传染病学 定量科学: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 实验室/定量:环境健康,营养学 社会和政策科学:健康政策和管理,人口和国际健康以及社会、人类发展与健康。 此外,学院还有两个学部:生物科学学部 (DBS) 和公共卫生实施学部(DPHP)。学部在两个重要领域整合学院的工作。DBS监管生物科学的PhD计划并在在空间和财政资源方面需要相当多投资的实验室科学方面提供一个讨论优先设定、重大决策和的论坛。DPHP成立于1997年,为了响应国家医学院所应该服务于公众健康实践的号召,增强学院师生服务、教育和研究机会。学部同时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教育社区伙伴应对健康挑战。 还有几个跨学科中心,重点是在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上开展跨学科研究:癌症预防、伤害控制、社会和健康、健康沟通、健康与人权、人口与发展研究等。这些中心每五年被评审一次,来确保他们为学院和大学的知识繁荣作出突出的贡献。 各系名称和规模一览表 系 教师 博士后 其他学术任命 学生 primary secondary 双聘 总数 PHD DPH DS MPH MS1 MS2 总计 生物统计 32 15 8 55 16 40 69 4.5 4 6 83.5 环境健康 31 15 12 58 59 145 6 1 53 1 16 92 流行病学 19 28 15 62 23 18 10.5 77 53 28 168.5 遗传学与复杂疾病 9 0 4 13 30 13 16 1 13 健康政策与管理 27 16 24 67 4 66 71 13.5 36 48 97.5 免疫学与传染病学 14 6 5 25 40 66 28 3 20 营养学 10 4 1 15 18 26 1.5 25 26.5 人口与国际健康 24 3 7 34 35 39 2 28 37 67 社会、人类发展和健康 25 11 13 49 23 24 4 57 1 41 103 公共卫生硕士计划 297* 297 总计 191 98 89 378 248 437 190 19 262 297 95 176 * MPH 计划不属于特定的系。 学院在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和公共卫生职业领域开展研究生教育,在其大约1000名学生中,约有半数学生以学术生涯为目的,其他的将从事公共卫生实践工作,范围涵盖临床研究到本地、州和国家健康部门的健康机构管理。其主要的专业学位计划是公共卫生硕士计划项目,主要是提供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1年课程学习。有超过95%的MPH的学生是医师。学院还提供5个两年制专业学位计划, 授予M.Sc.学位。此外,学术系还提供博士计划,授予D.Sc.或Dr.P.H.学位,并通过GSAS授予PhD.学位。 学院提供4个学位计划:理学硕士(M.S.),公共卫生硕士(M.P.H.),理学博士(Sc.D.),公共卫生博士(Dr.P.H.)。 以该学院为主的博士学位计划:公共卫生和生物统计中的生物学 健康政策PhD 联合学位: MD/MPH ,JD/MPH 由于该学院 瞄准博士后训练唯一提供MPH学位,使得其有很高比例的MPH毕业生最终走上了高级领导的职位。例如,Gro Harlem Brundtland, MPH'65届,1998-2003年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长。1962年以来美国有6任疾控中心主任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毕业生。 学院院长同他的高级管理团队一道负责学院的管理和学术领导。选举出的教师理事会负责准备教师大会的议程,设计教师行动的程序,并发展其他机制联系和增强教师参与学院事务。学院还在在特定的学术计划领域授权成立了若干个委员会:招生和学位委员会,任命、再任命和晋升常设委员会,以及教育政策委员会等。学院年度预算主要来自70%的研究经费加上30%的学费、捐赠经费组成。可分配资金根据考虑各系获得的经费提成和赚取的学费的分配模型返还给系。 该学院在其学科规划中,还创造性开发了一种多学科矩阵和横切方法来设定未来优先发展方向: 人口健康的行列式 公共卫生议程 环境的 生物的 社会的 健康政策 传染病学 慢性病 Unnecessary Epidemic of Violence/Injuries 健康的不平等 健康系统 这一矩阵,经过小小的变动,给出学院学术、战略和商业规划的框架。阴影部分表示每一主要公共卫生议程的学术重点(加深的阴影表示更加活跃)。学院在设定未来优先发展和方向中,应考虑几个因素:公共健康的重要领域,学院独有优势的领域,产生巨大效果的领域,以及解决不平等的领域。举例来说,关注领域包括: AIDS ,肺结核和疟疾,估计每年夺去全世界700万人生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超重和肥胖症,全球飞快上升的健康问题,与大量“代谢综合症”的健康问题有关: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血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哮喘风险,某些癌症,和环境毒物效应的易感人群,, 未来10年影响人口健康的主要趋势(老龄化,更大的差异和不平等,家庭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持续全球化) ,采用全方位的公共卫生方法了解其对健康的影响,执行和评估达到最高健康收益的政策, 利用现有的人口资源,并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包括亚洲大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 其他三项因素也将对学院未来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数据爆炸,范围设计生物学数据(基因,蛋白质,小分子)到不断扩大规模的群组研究到更加复杂方法测量爆炸和地理位置,以及掌握和解释这些数据的挑战。二是不断扩大的全球化以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三是分配有限的健康资源来减少获取卫生和保健的鸿沟和不平等的挑战。 资料来源: www.harvard.edu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1791 次阅读|3 个评论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子学科切分方法
Greg66 2016-5-3 10:56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子学科切分方法(20160503) 研究结论:按照研究对象(各类事故)切分安全学科,无法切割出内容独立的子学科。要想获得内容独立的子学科,只能按照方法论切割。 原因:(1)各类事故、各行业的事故,其发生原因与预防方法彼此交叉,不能切分清楚。(2)安全科学的四个研究方法(事故致因理论、工程技术方法、行为控制方法、系统方法)是研究各类事故的原因、制定它们的预防对策都要用的方法。(3)这四个研究方法是独立的。 注:(1)安全科学学=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科基本问题(10个)。(2)事故致因理论给出事故原因的总体框架、链式事故致因论(=物态原因+行为原因)、系统事故致因论,共4个原因事项,预防也就是四个事项,对应上述四个研究方法。(3)应急救援,实质上是执行一项任务(救援),保证救援任务过程中不发生事故、顺利完成,也即预防应急过程事故/事件。
个人分类: 1|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带头人---"花瓶"还是责任?
热度 26 lin602 2016-4-19 07:25
不少大学的学科都设‘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有没有必要? 我认为是必要的! 如果一个学科没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对学科发展进行规划,对本学科在整个学术界或行业的地位进行实事求是的把握,避短扬长,规划实验室与师资的配制,对年轻教师进行有效影响或指导,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学科的名气,这样的学科是不容易强大的。 对学科带头人到底有什么要求? 1 应该在本学科有相对权威性,在学术界或行业界有影响甚至有重大影响的教授。如果学科带头人自己学术不行,靠自己的权力来获得学科带头人的称号(这种情况不少),不为学科内教师的内心认可,在学术界不被认可,学科内教师只是‘没有办法’而已,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可能没有正面作用。这个学科最后要慢慢走弱的。 2 学科带头人的公正性与公平性,考虑问题不只是‘自己的项目经费’,甚至大鱼、小鱼甚至小虾(项目及资源)都被自己一网打尽,在实验室分配、研究生分配、学科经费的分配、实验平台的建立与使用,一切为自己着想,这样的学科带头人‘缺’比有好,因为他动摇了大家的‘军心’,许多人都不愿意跟他玩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出全学科所有人的力量,力往一处使,这样的学科才能兴旺。 3 学科带头人的战略眼光很重要,不但他自己做科研要好,一定要对学科要有正确的理解,对学科与学术的总体把握要好。他的角色不但是‘关羽’能够打仗,他更应该是‘诸葛亮’会布局。 4 学科带头人要有责任心与使命感,有的学科带头人从来不关心学科的总体发展,甚至也不组织学科讨论,有与没有是一样的,只享受学科带头人的待遇,不承担学科带头人的责任,这样的学科带头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5 一个一级学科下面有几个二级学科,如果是一级学科带头人,必须考虑下面二级学科互相联系内涵上的权重。例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有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前面四个二级学科以传统化学方法为主,基本相通,生物化工以生物法为主,在研究方法与学科内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从本科专业就可以看出来,前面四个二级学科对应的本科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与‘应用化学’,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对应的本科专业是‘生物化工’。所以如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带头人应该尽量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这四个学科中选择更为恰当,而生物化工相对来说,不容易把握这个一级学科的总体。前段时间有个说法,生物化工可能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一级学科,这也更加说明这一点。 6 应该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工作评估,在任期间,学科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学科的凝聚力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学科带头人不单单是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如果没有担好这个责任,应该重新物色甚至引进牛人来‘带头’。就象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 7 学科带头人有义务每学期或每年在全学科甚至学校学术委员会对本学科进行学科规划的汇报,一是听取大家建议与意见,二是也让全体教师知道自己如何来配合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许多学科可能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带头人是有的,但从来不进行学科研讨,甚至会都不开,更谈不上学科规划了,但学科带头的头衔是有,津贴是有的,签字权是有的,评审权有的,对外代表学科的权是有的。所以权利与责任义务应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学科搞得与以前相比,与同类学校的学科相比,更好还是更差,学科带头人有很大的责任! 我觉得吴国清博主说得对的:学科带头人是自然形成的!!
15882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中国5所高校进入ESI微生物学全球前1%
热度 2 wanyuehua 2016-4-4 08:08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3 月 18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134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74 所高校进入 ESI 全球排名。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微生物学学科共有 397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中国有 5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微生物学全球前 1%。 中国 5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微生物学全球前 1% 学校名称 国内 排名 ESI 微生物学 全球排名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高被引 论文数 热点论文 浙江大学 1 250 829 8,028 9.68 6 0 中国农业大学 2 260 794 7,725 9.73 6 1 中山大学 3 333 646 5,706 8.83 0 0 北京协和医学院 4 366 512 5,110 9.98 7 0 复旦大学 5 371 479 5,038 10.52 6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596 次阅读|3 个评论
QS说中国有143个世界一流学科你信吗?
热度 1 冯用军 2016-3-29 22:13
吹牛or事实:QS说中国有24所大学143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 143个世界一流学科,QS是胆大包天打中国政府的脸,还是中国这24所大学真的名副其实? 一、中国政府的“双一流”战略规划 在评论QS的学科排名靠谱不靠谱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共中央、国务院聚全球华人智慧、体现全党意志制定出台的“双一流”战略规划(给点 耐心 ): 根据《 总体方案 》(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 2050 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文献地址:http://money.163.com/15/1106/10/B7NVVRHG00253B0H.html) 二、QS中国大学学科排名的“ 真相 ” 张巘( QS全球教育集团智库中国总监,不是广告、不是盗版, 别丢鸡蛋啊 ):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数据,全球100多个国家共有20多万所大学,前千分之一为全球200强,前万分之五为全球前100强,前万分之一为全球前20强,前十万分之五为全球前10强。 QS最新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 清华、北大共有5个学科闯入全球前10名 。 中国现在有 24所大学 的 143个学科 进入 全球前100 ,有 15个学科 进入 世界前20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崛起,我形容这个现状是: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高原已经形成,高峰若隐若现。更难能可贵的是,15个进入全球前20名的学科中,清华大学有9个学科(建筑、土木及结构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化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北京大学有6个学科(现代语言学、语言学、化学、牙科、矿产资源与采矿、社会政策与管理)进入全球前20。进入 世界前100强 可以定义为是 世界一流学科 了,而 前20强 可以定义为 世界顶尖学科 。这些学科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难以在短期内用外部资源提升实力的。这15个学科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处在世界最前沿的一流大学学科。这一个顶尖梯队的中国大学可以在政府、企业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在不久的将来争创世界第一的学科。(文献来源:http://news.gmw.cn/2016-03/29/content_19485407.htm) 简单总结一下,在QS的排名中中国已经有43个世界一流学科、15个世界顶尖学科、5个世界超一流学科...中国那些现世或潜伏的崇洋媚外的“二鬼子”、“假洋鬼子”甚至“汉奸卖国贼”可以“弹冠相庆” 啦... oh,my 切克闹,这次我作为一位资深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大学评价专家,真的没法打 了,我必须站出来告诉大家真相... 三、QS的吹牛神话究竟要整哪样 点评之前,先上两盘“ 图 ”: 凉菜吃完,现在上“ 硬菜 ”: (一)QS是在藐视全中国人的智商,逗你玩 国务院的“双一流”战略还没落地、政策文本都还没焐热,离——“ 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 ——还有4年多,结果QS跑来告诉你说,你们中国政府和中国人不用努力了,你们已经有“ 43个世界 一流学科、15个世界顶尖学科、5个世界超一流学科 ”了... 大家想想这种感觉,你跟你媳妇刚结婚计划2020年生第一个娃,结果旁边跑来个外国游医告诉你,你媳妇已经有了、n胞胎、6个月了,这一记“ 耳光 ”啪啪的、这一种“ 逗你玩 ”杠杠的...如果按照QS的“吹牛”速度,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了,还建个毛线 啊...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人。你们一时蒙得了中国老百姓,但绝蒙不了中国共产党。ps: 中国人真的人傻、钱多吗? (二)QS是在给中国大学打吗啡瓦解意志 俗话说,欲使人灭亡,先使人疯狂; 欲使人灭国,先使人松懈;欲使人灭族,先使人灭祖。一方面,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另一方面,非我族类虽远必诛。 如果说解放军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骨骼与肌肉,那大学就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神经和血脉。中国大学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即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政府也没有号召大学生上前线,因为他们是中国崛起的种子、中华民族的栋梁。 QS采用毫无公信力、透明度和科学性、公正性的 “全球学术声誉调查”、 “全球雇主声誉” ,其唯一的结果必然是得出一堆想当然编造的排名结果,why?很简单,1什么调查问卷?2问卷信效度如何?3全球发了多少份?调查对象是谁挑选的?调查对象代表性和权威性如何?...一堆?、猫腻、“黑箱”操作... 另外,众所周知,如同sci、ei等垃圾论文库一样,被QS吹捧上天的 数据库SCOPUS 更是一个垃圾论文引文库,同样充斥着对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结晶的语言歧视。 试想,通过类似的人为“调查”得出的所谓“排名”结果,不知道跟裤衩电视台的“你幸福吗”的调查有何本质性的差别: 信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的大学排名,中国大学只有“死路一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中国的大学排名,才能引领中国大学按照中国步伐前进... 如同菲德尔.卡斯特罗所言:古巴不怕美国的大棒,也不需要奥巴马的胡萝卜。同理, 中国大学面对国外的排名及其国内代理人排名,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沾沾自喜、既不能自甘堕落,更不能崇洋媚外,唯一所需要的是8个字:“自信”、“冷静”、“自尊”、“自强”,科学定位,合理分类,实事求是,贡献华夏,按照国家的“双一流”战略部署,一步一个脚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必然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因为,只有“追求自我”,才能做到“建立无我”、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止于至善”... 想想鸦片战争吧,QS版的中国大学学科排名,与“鸦片”何其相似(吹起来时飘飘然如神仙,清醒了皮包骨如刍狗)!中国大学既不需要QS来打吗(du)啡(yao),更不需要其代理人来打鸡(gou)血(si),中国大学必须走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道路,因为我们不屑、不需要“中国版的常春藤”,试问,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上有几所大学能与之比肩?同时,客观地说,中国大学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经做、正在做、未来还会做贡献,但离引领全球文化发展、未来科技进步、服务全人类还有较大的差距。 中华文化,辉耀全球:中国大学,加油、中国人,努力、中国,必胜... 在汉奸卖国贼的心里,月是外国圆,其直接表现就是神马QS、THEs、ARWU、USNWR等等在中国某些人的眼中就是比中国本土的大学评价“颜值高” 。最后,我要问QS等及其在华代理人排行榜的编造者,你们把中国大学、中国大学学科吹得这么牛 ,牛愿意吗?你妈知道吗? 撒谎(liar)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哟,爸爸要打你小pp哦...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QS机械航空制造类学科中国部分排名
outcrop 2016-3-24 20:3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6 - Engineering -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提取了中国部分,这…… 15 85.7 Tsinghua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28 80.0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31 79.9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51-100 NULL Fudan University China 51-100 NULL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101-150 NULL Beihang University (former BAUU) China 101-150 NUL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101-150 NUL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101-150 NUL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151-200 NUL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151-200 NULL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151-200 NULL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151-200 NULL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201-300 NUL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201-300 NULL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201-300 NUL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01-300 NUL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1-300 NULL Jilin University China 201-300 NUL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hina 201-300 NUL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China 201-300 NULL Wuhan University China 延伸阅读: 2016全球机械专业排名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排名对比(QS VS CDGDC)
热度 2 coffer 2016-3-23 01:12
学科排名对比(QS VS CDGDC) (2016年3月23日) 2016 年3月22日,QS网站发布了2016年高校学科排名,学科分类从2015年的36个增加到了42个,排名指标体系中各学科的指标权重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从排名结果看,中国高校表现不俗,5个学科排名前十,15个学科排名前二十,65个学科排名前五十,143个学科跻身百强。坊间戏传,“双一流”方案风声刚起,“到2020年, 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发展目标似乎已经实现,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QS真是中国高校之福星啊。 从排名结果看,是喜是悲,其实并非最为重要。关键是能理性看待排名,从排名中看到与国际一流高校间的差距,明确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策略。更需要对不同的排名体系进行研究对比,挖掘其内涵,揭示其真谛。 QS 是一个开展高校国际排名的国外公司,它的评价结果与国内公认的学科排名(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评估结果)差异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简单做一对比。 1 .对比学科选择 QS 学科排名(2016)共分为5个类别,42个学科。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对95个一级学科开展了评估。两个排名体系中的学科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主要选取学科名称接近度高,包含与交叉关系较弱的学科进行对比,选取学科12个,分别为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化学、环境科学、地理和区域研究、材料科学、数学、心理学、土木工程、考古学、哲学。 2 .对比与计算方法 (1)根据QS学科排名的国际位次,测算各高校国内排名,在相同排名区间内的高校计为并列名次。 (2)以进入QS学科排名的高校为基础,匹配其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中的名次,未参与2012年评估的高校记为“#N/A”,不参与差异度计算。 (3)以 ∆ 表示差异度。 ∆= √ /n (r1,r2 分别为某高校某学科的QS国内排名和学位中心的排名名次)。 3. 对比计算结果汇总 学科名称 进入QS排名的中国内地高校数 差异度 教育学 5 4.3 法 学 7 5.6 社会学 3 2.5 化 学 32 12.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4 6.2 地理和区域研究(地理学) 8 3.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 9.8 数 学 27 7.1 心理学 2 1 土木工程 13 12.9 考古学 1 0 哲 学 8 4.9 4. 差异度原因分析 两个排名系统间出现的数据差异,主要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指标体系差异。QS指标体系主要关注学术声誉、雇主评价、篇均被引、高被引四个方面。而学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更多,更为全面。 (2)数据采集差异。在主观评价方面,QS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专家,学位中心评估主要在国内选择评估专家。相对来说,国内专家对国内高校的了解程度应该更为准确,评价更为客观。在客观数据方面,学位中心评估过程中认可的中文期刊范围宽于QS排名的期刊范围。 (3)学科定义差异。在客观指标评价方面,QS对学科的划分主要基于学术期刊。学位中心评估中对文献的归属学科统计主要基于作者的学科归类,并确保不重复计算原则。 (4)组织方式差异。QS采用的是被动式组织方式,排名过程中高校可不参与其中。学位中心采用的是主动式组织方式,参与评估的学科是高校的自主选择结果,高校有可能在评估过程中采取策略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5)排名时间差异。QS是2016年的排名数据,学位中心是2012年的评估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间学科的排名座次自然会发生变化。 (6)数据获取缺陷。QS在50名以后的排名以区级形式呈现,在对应到国内位次时无法细分,只能以同名次处理,导致了差异度计算结果的更大误差。 5. 对比与计算数据详情 (1)教育学( ∆ =4.3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 51-100 1 1 北京大学 51-100 1 6 华东师范大学 101-150 3 2 清华大学 151-200 4 12 浙江大学 201-300 5 6 (2)法 学( ∆ =5.6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21 1 3 清华大学 36 2 7 复旦大学 51-100 3 13 中国人民大学 51-100 3 1 上海交通大学 51-100 3 11 中国政法大学 101-150 6 2 武汉大学 101-150 6 4 (3)社会学( ∆ =2.5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31 1 2 复旦大学 51-100 2 5 清华大学 51-100 2 5 (4)化 学( ∆ =12.3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16 1 1 清华大学 17 2 6 复旦大学 36 3 4 上海交通大学 45 4 15 南京大学 51-100 5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1-100 5 6 浙江大学 51-100 5 9 大连理工大学 101-150 8 #N/A 吉林大学 101-150 8 4 上海大学 101-150 8 48 华东理工大学 151-200 11 #N/A 南开大学 151-200 11 2 武汉大学 151-200 11 10 北京理工大学 201-250 14 29 兰州大学 201-250 14 15 天津大学 201-250 14 #N/A 厦门大学 201-250 14 6 华东师范大学 251-300 18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251-300 18 #N/A 华中科技大学 251-300 18 23 四川大学 251-300 18 12 华南理工大学 251-300 18 #N/A 中山大学 251-300 18 10 西安交通大学 251-300 18 4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01-400 25 #N/A 北京师范大学 301-400 25 15 北京工业大学 301-400 25 #N/A 东华大学 301-400 25 #N/A 山东大学 301-400 25 15 苏州大学 301-400 25 20 同济大学 301-400 25 27 北京科技大学 301-400 25 39 (5)环境科学(与工程)( ∆ =6.2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清华大学 20 1 1 北京大学 35 2 5 浙江大学 51-100 3 6 北京师范大学 101-150 4 8 复旦大学 101-150 4 14 南京大学 101-150 4 3 上海交通大学 101-150 4 14 同济大学 101-150 4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1-200 9 14 大连理工大学 201-250 10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50 10 2 北京科技大学 251-300 12 21 中国农业大学 251-300 12 #N/A 中山大学 251-300 12 21 (6)地理和区域研究(地理学)( ∆ =3.1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51-100 1 2 清华大学 51-100 1 #N/A 北京师范大学 101-150 3 1 南京大学 101-150 3 6 中山大学 101-150 3 8 武汉大学 101-150 3 4 华东师范大学 151-200 7 3 浙江大学 151-200 7 #N/A (7)材料科学(与工程)( ∆ =9.8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清华大学 10 1 1 北京大学 23 2 #N/A 上海交通大学 31 3 5 复旦大学 40 4 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51-100 5 3 南京大学 51-100 5 #N/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1-100 5 23 浙江大学 51-100 5 8 华东理工大学 101-150 9 19 华中科技大学 101-150 9 12 西安交通大学 101-150 9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1-200 12 8 北京理工大学 151-200 12 19 北京化工大学 151-200 12 16 大连理工大学 151-200 12 23 吉林大学 151-200 12 19 上海大学 151-200 12 33 四川大学 151-200 12 12 北京科技大学 151-200 12 2 武汉大学 151-200 12 #N/A 厦门大学 151-200 12 #N/A (8)数 学( ∆ =7.1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30 1 1 清华大学 43 2 5 复旦大学 51-100 3 2 上海交通大学 51-100 3 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1-150 5 4 浙江大学 101-150 5 9 北京理工大学 151-200 7 #N/A 南京大学 151-200 7 9 上海大学 151-200 7 25 武汉大学 151-200 7 8 北京师范大学 201-250 11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50 11 20 北京科技大学 201-250 11 #N/A 华东师范大学 251-300 14 13 华中科技大学 251-300 14 28 南开大学 251-300 14 5 山东大学 251-300 14 3 四川大学 251-300 14 9 中山大学 251-300 14 16 西安交通大学 251-300 14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01-400 21 #N/A 北京交通大学 301-400 21 #N/A 北京工业大学 301-400 21 #N/A 大连理工大学 301-400 21 20 东南大学 301-400 21 #N/A 同济大学 301-400 21 25 厦门大学 301-400 21 20 (9)心理学( ∆ =1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51-100 1 2 北京师范大学 151-200 2 1 (10)土木工程( ∆ =12.9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清华大学 8 1 3 同济大学 29 2 1 上海交通大学 32 3 19 北京大学 51-100 4 #N/A 浙江大学 51-100 4 5 大连理工大学 101-150 6 8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1-150 6 2 天津大学 101-150 6 8 华中科技大学 151-200 9 17 南京大学 151-200 9 #N/A 东南大学 151-200 9 3 武汉大学 151-200 9 19 西安交通大学 151-200 9 46 (11)考古学( ∆ =0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32 1 1 (12)哲 学( ∆ =4.9 ) 学校名称 QS 国际排名 QS 国内排名 学位中心排名 北京大学 35 1 1 复旦大学 51-100 2 3 中国人民大学 51-100 2 2 山东大学 51-100 2 13 清华大学 51-100 2 10 武汉大学 51-100 2 5 北京师范大学 101-150 7 7 浙江大学 151-200 8 10
40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聊聊学科与学校排名
热度 12 lin602 2016-1-28 14:36
大学排名,学科排名,而且排名榜很多,各有各的顺序。 钱与可以量化的东西是可以排名的,学科与学校如何准确排名?因为许多是不可量化的。 毛泽东、朱元璋、李世民、唐明皇、刘邦、秦始皇、凯撒、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如何排名?有本事你排排看。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科研的本质不完全是为了国家科技发展,更主要的功能是提高学术水平,能够教出好的学生。国家的重要科技,特别是军工,许多都是国家专门研究中心研究出来的。 如果从功能来说,大学唯一的标准,是社会对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口碑与评价。严格来说,科研是大学的副产品。 学术水平不高是培养不出好的学生的。同时,没有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针,学生也培养不出来的。 大学与学科排名,我始终不同意这种做法,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尺度,不同的人评价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当今同一时间的同样的学校,为什么排名榜顺序不一样,这说明什么呢? 同时不排除人为的因素,例如谁当教育部长,谁当领导人的因素,特别是中国。 川菜的酸菜鱼好吃还是北京烤鸭好吃?如果再加上狗不理包子、陕西肉夹馒、南京盐水鸭、法国的鹅肝再加上肯德鸡,这排名如何办? 看看自己身边,一桌在不同单位工作的同学聚餐,抛开官位与钱,真的好将一一排名彼此? 排名别人,说穿了,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武书连就是因为这事名气大增。 大学与学科,质量其实社会是有评价的。因为他们的学生总体在社会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学校一定要分个三六九等,象排座次一样的,其实是社会的‘劣’根性。
317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
热度 1 Greg66 2016-1-21 19:3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 学位 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位授予单位:   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和程序,经专家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议,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授予“工学”学位。请各单位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的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2015年6月11日 来源: 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27_221423.html
2100 次阅读|1 个评论
ESI中国167所高校综合排名
wanyuehua 2016-1-13 09:14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11 月 12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8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4958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 中国共有 167 所高校(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进入 ESI ,北京大学 19 个学科入选 ESI ,其中千分之一学科 4 个、全球排名前 50 个学科 1 个、全球排名前 100 个学科 6 个,全球排名 137 位居大陆高校第一;清华大学 15 个学科入选 ESI ,其中千分之一学科 5 个、全球排名前 50 个学科 4 个、全球排名前 100 个学科 6 个,全球排名 162 位居大陆高校第二;浙江大学 18 个学科入选 ESI ,其中千分之一学科 4 个、全球排名前 50 个学科 4 个、全球排名前 100 个学科 7 个,全球排名 164 位居大陆高校第三。 北京高校有 100 个学科、江苏有 77 个学科、浙江有 32 个学科进入 ESI 排名前 1% 。浙江省 32 个学科中省属高校 14 个。 2015 年 11 月中国167所高校 ESI 综合排名 学校名称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进入ESI学科的数量 地区 北京大学 1 137 19 北京 清华大学 2 162 15 北京 浙江大学 3 164 18 浙江 上海交通大学 4 187 16 上海 复旦大学 5 208 17 上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267 10 安徽 南京大学 7 278 15 江苏 中山大学 8 304 17 广东 山东大学 9 404 13 山东 吉林大学 10 412 9 吉林 四川大学 11 422 12 四川 中国科学院大学 12 428 11 北京 南开大学 13 435 10 天津 华中科技大学 14 439 12 湖北 武汉大学 15 447 12 湖北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 491 8 黑龙江 大连理工大学 17 497 8 辽宁 西安交通大学 18 540 10 陕西 兰州大学 19 544 12 甘肃 厦门大学 20 568 9 福建 中南大学 21 573 8 湖南 华南理工大学 22 583 6 广东 华东理工大学 23 588 4 上海 东南大学 24 621 8 江苏 天津大学 25 628 6 天津 北京师范大学 26 636 12 北京 苏州大学 27 637 7 江苏 同济大学 28 659 8 上海 中国农业大学 29 676 8 北京 湖南大学 30 751 6 湖南 华东师范大学 31 792 8 上海 上海大学 32 840 6 上海 北京化工大学 33 867 3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 34 877 4 北京 东北师范大学 35 902 3 吉林 第二军医大学 36 916 5 上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7 948 5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38 953 4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39 965 5 湖北 南京医科大学 40 971 5 江苏 第四军医大学 41 981 5 陕西 华中师范大学 42 984 3 湖北 中国海洋大学 43 1040 9 山东 南京农业大学 44 1050 4 江苏 北京科技大学 45 1066 3 北京 武汉理工大学 46 1091 3 湖北 东华大学 47 1093 3 上海 福州大学 48 1096 3 福建 华中农业大学 49 1100 4 湖北 电子科技大学 50 1117 4 四川 郑州大学 51 1119 4 河南 重庆大学 52 1133 3 重庆 江南大学 53 1175 4 江苏 西北工业大学 54 1232 3 陕西 西北大学 55 1235 2 陕西 西南大学 56 1237 3 重庆 南京理工大学 57 1244 4 江苏 中国医科大学 58 1262 3 辽宁 第三军医大学 59 1277 2 重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0 1294 3 江苏 华南师范大学 61 1298 4 广东 东北大学 62 1310 4 辽宁 哈尔滨医科大学 63 1332 3 黑龙江 南京工业大学 64 1349 3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65 1356 3 江苏 暨南大学 66 1389 4 广东 南方医科大学 67 1394 1 广东 中国药科大学 68 1398 3 江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9 1401 2 陕西 江苏大学 70 1404 4 江苏 中国石油大学 71 1416 4 山东 浙江工业大学 72 1436 3 浙江 扬州大学 73 1474 4 江苏 天津医科大学 74 1488 1 天津 北京工业大学 75 1525 3 北京 南昌大学 76 1571 4 江西 沈阳药科大学 77 1584 2 辽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8 1587 2 陕西 湖南师范大学 79 1597 2 湖南 华南农业大学 80 1630 2 广东 汕头大学 81 1634 2 广东 湘潭大学 82 1636 3 湖南 重庆医科大学 83 1646 1 重庆 上海师范大学 84 1648 3 上海 陕西师范大学 85 1651 4 陕西 云南大学 86 1655 1 云南 青岛科技大学 87 1663 2 山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88 1677 3 黑龙江 温州医科大学 89 1679 1 浙江 合肥工业大学 90 1696 3 安徽 浙江师范大学 91 1698 3 浙江 北京交通大学 92 1747 3 北京 河南师范大学 93 1748 1 河南 国防科技大学 94 1756 2 湖南 安徽医科大学 95 1784 2 安徽 青岛大学 96 1792 2 山东 山西大学 97 1794 1 山西 安徽师范大学 98 1799 1 安徽 济南大学 99 1802 3 山东 安徽大学 100 1854 2 安徽 河南大学 101 1878 2 河南 西南交通大学 102 1900 2 四川 首都师范大学 103 1943 2 北京 宁波大学 104 1948 2 浙江 广西大学 105 1957 1 广西 中国矿业大学 106 1964 1 江苏 中国人民大学 107 1970 1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108 1997 3 北京 深圳大学 109 2010 1 广东 杭州师范大学 110 2032 1 浙江 华北电力大学 111 2063 1 北京 浙江理工大学 112 2072 2 浙江 山东农业大学 113 2105 2 山东 河北大学 114 2124 1 河北 湖北大学 115 2146 2 湖北 山东师范大学 116 2161 1 山东 南京邮电大学 117 2167 3 江苏 河北医科大学 118 2174 1 河北 大连医科大学 119 2176 1 辽宁 燕山大学 120 2201 2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121 2207 1 河北 温州大学 122 2213 1 浙江 南通大学 123 2214 1 江苏 北京林业大学 124 2220 2 北京 广州医科大学 125 2221 1 广东 西北师范大学 126 2230 1 甘肃 广西师范大学 127 2239 1 广西 聊城大学 128 2290 1 山东 黑龙江大学 129 2296 2 黑龙江 江苏师范大学 130 2316 1 江苏 河海大学 131 2322 1 江苏 福建医科大学 132 2335 1 福建 东北林业大学 133 2354 1 黑龙江 天津师范大学 134 2404 1 天津 辽宁师范大学 135 2431 1 辽宁 江西师范大学 136 2470 1 江西 曲阜师范大学 137 2477 1 山东 太原理工大学 138 2499 2 山西 华侨大学 139 2508 2 福建 广东工业大学 140 2517 1 广东 四川农业大学 141 2546 2 四川 昆明理工大学 142 2547 1 云南 广西医科大学 143 2570 1 广西 上海中医药大学 144 2596 2 上海 天津科技大学 145 2647 1 天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46 2649 1 江苏 延边大学 147 2776 1 吉林 上海理工大学 148 2787 1 上海 辽宁大学 149 2810 1 辽宁 中南民族大学 150 2849 1 湖北 东北农业大学 151 2881 1 黑龙江 安徽工业大学 152 2927 2 安徽 湖南农业大学 153 3023 2 湖南 大连海事大学 154 3028 1 辽宁 上海海洋大学 155 3049 1 上海 昆明医科大学 156 3067 1 云南 河北农业大学 157 3083 1 河北 北京中医药大学 158 3200 1 北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59 3203 1 浙江 广东医学院 160 3211 1 广东 山西医科大学 161 3229 1 山西 徐州医学院 162 3238 1 江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163 3561 1 辽宁 解放军理工大学 164 3682 1 江苏 新疆医科大学 165 3847 1 新疆 辽宁工业大学 166 3877 1 辽宁 海军工程大学 167 3939 1 湖北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人辞旧迎新发首文
JerryGZ 2016-1-2 00:44
献给 2015 年,我的不惑之第一年。 时间转眼即逝,硕士毕业后三十而立,博士毕业后四十不惑。人生总是充满着目标和实现目标,充满着迷茫和激情,一座座山峰组成的山脉,构成了人生风景之路。 我作为互联网自由基之一,不断游离于各大知名论坛等,注册过天涯、木虫、偶发 QQ 日志、微信朋友圈, facebook 也混过,希望找到一个虚拟家园,发发自己忧国忧民、畅想人生、离情别恨的书生情怀。今年访学到英国,这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地方,家和国都离我很远,让我更加希望在学术方面找到一些共鸣的文章和空间。游荡到科学网,终于在多日浸淫其中,发现不少好贴,当然看客的回帖也是颇有些意思,打算在这安家了。 注册之时,竟然找不到对应自己研究的学科领域,就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难怪国基总不中,原来我做研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失去了专业,做的研究找不到对应学科。本科学机械设计,硕士研究图形学,博士做图像处理,大学在设计学院教工程制图和人机工程,目前在英国的计算机学院做人体运动分析,只是一直没离开几何建模和软件开发。这么多年缺少专注的研究对象,掌握的只是工具,感觉自己这个博士只算个技术型博士,距离欧美的哲学博士才差了很大一截,混到国外课题组做程序猿倒凑合。 2015 年过完年就来了英国,在这 10 个月中生活挺有规律,事情做了不少,把国内前十年该坐的板凳一年都坐完了。跟着外导参与各种实验,指导本科生硕士生,作为被试参与同事的实验,为他人的课题做数据处理,把这里的工作总结后也提交一篇会议论文一篇期刊论文。期间上班努力干活,下班后更多体验英国生活,对比自己 40 岁前的生活,畅想接下来 20 年的工作该如何推进。虽然今年 41 了,还是副教授,对比科学网的其它博主,我算是个不成器的家伙了。经常安慰自己,教学对得起本科生,研究对得起研究生,应该 20 年后能光荣退休。在这 20 年中评教授的机会还有 20 次。总结下来,做学问勿急功近利,评职称会水到渠成。
个人分类: 人生记事|3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许多学科学术‘繁荣’的背后
热度 18 lin602 2015-12-24 07:17
现在按发表文章数量及其他硬指标来进行考核或评价,sci文章数,影响因子。综合下来看,得到项目经费的(这里面原因非常多)加上sci论文数多的,考核结果都非常好。许多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在新的评价指标面前‘廉颇老矣’。 有文章肯定比没有文章好,这是肯定的。 但是,这考核优秀或者繁荣的背后,可能有不少泡沫。甚至有些令人担忧。 1 许多文章都是年轻教师从国外或国内著名高校做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或者上述数据的延续,严格来说,这些学术研究方向还是导师长期的研究积累,只不过是博士或博后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严格来说,这是导师的学术思想。我们称之为‘脐带血’。只有离开导师课题组,在自己独立或参加其他团队里,结合新单位的研究特长,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并被学界认可,这才算真正的‘学术成年人’。 2 许多人的文章列在一起,发表内容不是在一个研究方向上,硕士、博士、博士后加现在单位发表的洋洋洒洒的论文列表看,研究内容就是一个‘联合国’,有机、合成、生化、催化等都含入其中。这种繁荣的文章目录,从学术的观点来评价,还没有‘独立成家’。 3 许多工科进的教师,都是理科出身的,没有任何工科背景,以前做的科研与发表文章与工科无关。而且因为他们进来时是以人才面目进来的,得到了不少政府或学校经费资助,签有在二、三年时间内发表论文的合同,如果不完成会考核不合格。但到一个新的学术单位,应该慢慢本土化,但如果轻易改变以前的研究方向,完成任务风险很大。所以会沿着以前的路线继续前进,他们考虑不了工科及本学科的需要,也没有办法一下适应过来。这对学生培养与本学科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 许多学科都是有专业与学科是有限制的,例如:农林医药化学品等,一是专业设置的限制,二是长期研究特色的限制。但是,在进教师时,经常是从其他学科进来的,当然交叉有优势,杂交有优势,但是,生物学上的杂交也要进行‘交’才行,不同学科的教师进到一个有特色的学科或专业指向的学科,必须要将以前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手段结合进来,才能对本学科有贡献。但是,目前许多学科现状令人担忧,许多人许多年后,都不知道本学科的真实内涵,他们一下也调整不过来。多少代人形成的研究特色甚至专业方向,可能慢慢会消失。 5 很多工科的教师不再做企业项目,与工厂脱节,与社会脱节,成为‘纸上谈兵’,企业不认识大学教师,大学教师不认识企业。理科的思维,理科的语言,理科的培养风格。 其实这些事情是可以慢慢协调与调整的,同时在进新教师过程中,应该注意‘营养搭配’,工科、理科、各学校的人才有所交叉。但是,论文指向,加上一些领导不懂,完全以论文与影响因子为导向,如果后续调整与培养跟不上,后果难以预料。
6335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中国103所高校进入ESI化学学科全球前1%
热度 1 wanyuehua 2015-12-22 09:21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11 月 12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8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化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化学领域共有 1103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论文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Paper )。 中国共有 103 所科研机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进入 ESI 化学学科,其中浙江大学进入 ESI 化学学科全球 19 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15 所学校进入 ESI 化学学科世界前 100 位。 中国共有 103 所高校(不含港澳台)进入 ESI 化学学科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ESI化学全球排名 (按总被引频次) 学校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1 19 浙江大学 11734 145181 12.37 2 21 清华大学 8756 137489 15.70 3 28 南京大学 8584 126369 14.72 4 32 北京大学 7510 121695 16.20 5 37 复旦大学 6547 115941 17.71 6 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943 109257 15.74 7 46 南开大学 7145 108378 15.17 8 52 吉林大学 9770 99761 10.21 9 65 华东理工大学 6946 86137 12.40 10 86 中山大学 4398 71362 16.23 11 87 四川大学 7982 71340 8.94 12 88 武汉大学 4604 71039 15.43 13 96 大连理工大学 5035 69585 13.82 14 98 厦门大学 4733 68197 14.41 15 100 中国科学院大学 7594 67081 8.83 16 117 兰州大学 4757 61313 12.89 17 121 山东大学 6318 60014 9.50 18 123 上海交通大学 5070 59589 11.75 19 140 华南理工大学 5011 54228 10.82 20 143 天津大学 6118 52516 8.58 21 148 东北师范大学 3514 50963 14.50 22 153 苏州大学 4404 50313 11.42 23 155 北京化工大学 5141 49953 9.72 24 180 湖南大学 3338 45362 13.59 25 241 华东师范大学 2786 36395 13.06 26 260 福州大学 2825 34641 12.26 27 3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3359 30575 9.10 28 326 华中师范大学 2200 28440 12.93 29 334 北京理工大学 3214 27842 8.66 30 336 华中科技大学 2825 27791 9.84 31 364 东南大学 3080 25789 8.37 32 387 郑州大学 3041 23631 7.77 33 389 武汉理工大学 1284 23504 18.31 34 395 同济大学 2312 23227 10.05 35 424 上海大学 2068 21981 10.63 36 431 北京师范大学 2261 21680 9.59 37 436 南京工业大学 3093 21561 6.97 38 441 东华大学 2054 21299 10.37 39 445 西北大学 2523 20988 8.32 40 451 西南大学 2162 20548 9.50 41 454 西安交通大学 2416 20427 8.45 42 455 青岛科技大学 2501 20331 8.13 43 476 中南大学 2885 19365 6.71 44 481 浙江工业大学 2763 18983 6.87 45 513 南京理工大学 2270 17421 7.67 46 533 安徽师范大学 1164 16356 14.05 47 562 中国药科大学 2150 15659 7.28 48 568 北京科技大学 1852 15320 8.27 49 569 中国石油大学 2152 15301 7.11 50 596 华南师范大学 1778 14508 8.16 51 643 河南师范大学 1501 13091 8.72 52 644 江南大学 2019 13022 6.45 53 655 湖南师范大学 951 12673 13.33 54 658 陕西师范大学 1758 12587 7.16 55 665 湘潭大学 1397 12384 8.86 56 673 扬州大学 1321 11998 9.08 57 681 中国农业大学 1834 11865 6.47 58 682 河南大学 1649 11828 7.17 59 694 江苏大学 1711 11680 6.83 60 705 上海师范大学 795 11428 14.37 61 707 南京师范大学 1056 11407 10.80 62 7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23 11275 8.52 63 730 温州大学 1136 11052 9.73 64 758 哈尔滨工程大学 773 10508 13.59 65 779 济南大学 1475 10121 6.86 66 786 聊城大学 1698 10029 5.91 67 788 重庆大学 1687 10001 5.93 68 790 天津师范大学 845 9969 11.80 69 792 南昌大学 1406 9932 7.06 70 795 中国海洋大学 1425 9898 6.95 71 796 浙江师范大学 1265 9889 7.82 72 797 湖北大学 908 9887 10.89 73 804 广西师范大学 1121 9754 8.70 74 815 山西大学 1202 9524 7.92 75 820 暨南大学 1355 9472 6.99 76 826 沈阳药科大学 1356 9415 6.94 77 833 合肥工业大学 1098 9289 8.46 78 834 黑龙江大学 1192 9277 7.78 79 835 河北大学 1485 9246 6.23 80 843 东北大学 1178 9175 7.79 81 848 山东师范大学 1000 9104 9.10 82 869 南京邮电大学 572 8770 15.33 83 896 西北师范大学 1357 8451 6.23 84 921 北京工业大学 1019 8082 7.93 85 926 江苏师范大学 1105 7976 7.22 86 951 江西师范大学 876 7682 8.77 87 952 西北工业大学 1214 7672 6.32 88 962 杭州师范大学 871 7572 8.69 89 964 安徽大学 989 7552 7.64 90 965 浙江理工大学 856 7507 8.77 91 9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54 7456 9.89 92 973 辽宁师范大学 1078 7413 6.88 93 974 汕头大学 426 7390 17.35 94 1014 华中农业大学 678 6674 9.84 95 1020 中国地质大学 1009 6605 6.55 96 1029 华侨大学 650 6450 9.92 97 1047 云南大学 904 6252 6.92 98 1055 第二军医大学 832 6145 7.39 99 1066 首都师范大学 944 6034 6.39 100 1073 河北师范大学 734 5984 8.15 101 1079 中国人民大学 474 5897 12.44 102 1084 辽宁大学 785 5838 7.44 103 1094 中南民族大学 612 5764 9.42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90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先冲世界一流学科比一流大学实在与靠谱
热度 10 lin602 2015-11-25 09:27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我的感觉中国先提建世界一流学科可能更靠谱些。一流大学需要整体学科都比较强,而且有一些世界著名的学科与科研成果,整体达世界一流,根据目前中国的高校体制与老底,有点困难。好象是遥不可及。 如果中国先将目光盯在世界一流学科上,在一些学科上进行世界一流,我觉得可能更加实在,可能也能够容易达到。 有一流的学科,慢慢建成一流大学,就更有信心与目标与经验了。 当然,这世界一流学科与大学的标准还是要再确认一下。
502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有多少校级、院级、处级及系级的‘家天下’?
热度 9 lin602 2015-11-7 14:07
从媒体上看,不少校领导下牢了,还有些领导自杀了(例: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党委书记)。 我们都知道‘冰山一角’,我觉得中国人非常聪明,这个词是一个真实世界的反映。 我们的高校有‘家天下’吗? 什么表现?正面不好回答你说的问题,那么问几个问题你回答一下就知道了。 你学校的各个与你相关的单位经费有多少?如何用的?用得合理吗?谁知道? 单位进人时,有计划吗,什么程序?合理吗? 单位或学科的发展计划,例如:设置新的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学科设置与发展规划,实验室的安排与建设等,谁决定的,教师有知情权吗? 实验室、研究生指标分配真是透明公开的?有没有将实验室及许多资源公开、讨论后再进行实质性的分配? 重大问题真是经过教授会讨论的? 回头看,许多事情普通教师根本不知道,不知道多少经费,不知道经费与其他资源如何分配的,不知道什么人来单位上班,不知道....... 让我想起了家天下! 高校的‘家天下’让不少人得到好处,高校的‘家天下’也让不少人下了牢房。更多的高校‘家天下’,让学校、学院或学科走向衰弱!
4789 次阅读|9 个评论
涉及科学学科原始创新的某些看法
热度 4 zhangxw 2015-11-5 11:00
涉及科学学科原始创新的某些看法 张学文, 20151105 昨天针对 18 届 5 中全会大力鼓励创新,我写了关于“学科”创新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33333 ,并且获得了一些支持。现在把我过去发表的有关博客列举一些,欢迎大家关注 / 讨论。 1. 本人博客中单独有个分类名称就是 科学原始创新 ,欢迎您去浏览,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103589view=mefrom=space 。哪里大约有 70 个有关博客,例如其中有 2. 概念 在科学理论中具有更具有基础的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83395.html ( 2015 ) 3. 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小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24001.html ( 2014 ) 4. 问题:中国科学现在是很自信还是很不自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58447.html (2014) 5. 社会科学的基本弱点是缺少合格的尺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48687.html (2013 ) 6. 经典理论已经占满所有座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36802.html 7. 关于事理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68940.html 8. 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32012.html 9. 蔡文应当进院士行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83410.html 2011 10. 水科学在我国逐步成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74827.html 2011 11. 知识体系的特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6203.html 2008 ….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2482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学科的分类
热度 2 wangjie5 2015-10-22 18:49
旺盛的好奇心大概是人类得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原因。只有人类会在吃饱喝足繁衍之后,还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前赴后继地去研究和探索。在漫长的好奇史中,人类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知识,形成了不计其数的学科门类。一个人究其一生获取的知识在整个知识的海洋中也只能算沧海一粟(顺便说一句,只需去大型图书馆走一走,就能对何为“沧海一粟”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但凡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为免于恐惧,如果不能从细节上把握它,就要它整体的脉络有所了解。首要的就是进行分类。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所有学科一刀切下,分成文科和理科,文科包括文史哲等偏感性的学科,理科包括数理化等偏理性的学科。这当然是很原始的一种分类,不仅不够确切,也没有很恰当地反映出各学科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我对学科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与哲学栖身于文科的传统看法不同,我把哲学置于所有学科之上。因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当它需要对自身进行反思的时候,就形成了关于该学科的哲学,如美学之于艺术、伦理学之于社会学、科学哲学之于科学、数学哲学之于数学等等。而就哲学本身而言,其思维方法中既有感性的模式,也有理性的模式,既有灵感涌动的直觉,也有严谨细密的推理,不仅从文学艺术中获取营养,也从自然科学中得到启发。现代哲学更是在数理逻辑的影响下,诞生了分析哲学的流派,逻辑和理性在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学艺术和数学分列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两端。两个学科的思维方式差异如此之大,看起来似乎不会发生任何瓜葛。然而有趣的是,进入现代以来,二者有着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除了文学艺术以外,数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其他各门学科,包括传统意义上属于文科范畴的学科。数学和经济学的密切关系自不必说,数学在社会科学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断言不存在完美的民主选举制度。甚至数学与历史学也发生了远缘杂交,诞生了计量史学。 人学(广义)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包括人学(狭义)、心理学、教育学等等。 学科门槛指的是初学者入门的门槛,可以用该学科普及的难度来衡量。所有学科的一个共同趋势是专业化越来越强,门槛越来越高。须注意的是,入门容易并不表示该学科浅显,海边的沙滩水都很浅呢。毋庸置疑,要在任何学科成为大师都需要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理想国”(联系作者请加wangjie523511),欢迎关注:
个人分类: 杂谈|1712 次阅读|13 个评论
高校学科综合发展指数
热度 2 coffer 2015-9-27 00:31
高校学科综合发展指数 - 基于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数据 QS2015-2016 世界大学排行榜的风尚未吹尽,武大版 2015 年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又接踵发布。我并不迷信排行,但身处高校,又不得不关注排行。翻出 2 年前基于 2012 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学科评估数据而随性所写,粘贴于此,相信在这排名横飞的时代,再多一分胡扯的 指数 (以指数替代排名的说法,想从名称上淡化,其实换汤不换药,自欺欺人罢了)也无妨。 序言 2012 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对全国高校的学科评估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今更重视评估结果对学科建设的指导而淡化学科排名的大趋势笔者深感认同。但虽然如此,高校和社会仍在使用学科评估的部分结果对高校进行排队,且排队依据比较片面。鉴于此,笔者试图建立学科得分与学科个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尝试计算高校学科综合发展指数,对各高校进行排名统计。由于学科排名位次的差异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分别以学科排名前 5 、前 10 、前 20 及所有参评学科四个类型计算了各参评高校的学科综合发展指数。分别定义为“ 05 学科综合指数”、“ 10 学科综合指数”、“ 20 学科综合指数”、“全面学科综合指数”。 分析统计结果仅为满足个人兴趣,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一. 问题的提出 2012 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继 2002 至 2008 开展的两轮学科评估工作后,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方案,以自愿参加的组织方式,对全国高校及部分科研院所组织了第三次学科评估,是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全面体检。此次评估全国共有 391 个单位, 4235 个学科参加,评估工作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将评估结果作为了解学校学科建设现状,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社会和考生通过学科评估结果,了解各学科的高校排名,对考生选择学校、专业,对人才流动均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育部学位中心对各参评学科进行了量化的评分,在单一学科的对比方面具有直接的判断意义,但是在判断高校学科总体建设方面通过学科评分和学科排名尚无科学的比较方式。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当天,社会媒体以排名第一的学科个数为依据公布了全国高校的前三甲。但是学科排名第二、第三与第一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以学科排名前三的个数来做排名是否更科学?以学科排名前几的学科数来做排名会最科学?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对高校学科综合排名方式的思考。如三个国内知名高校第一名值前二十名学科个数的排名对比(图表 1 ), A 大学无论以前几名的学科个数看均遥遥领先, B 大学从前二名学科个数开始跃居全国领先位置, C 大学排名第一学科排名考前,但随着对优势学科范围区间的扩大,排名情况逐渐后退。从以上信息可以读出高校学科水平、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的一些差异,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仅仅以排名第一学科个数对高校进行排序并不十分科学。 图表1 由于学科评分体现了学科发展水平,为此,尝试以各高校参评学科得分的平均分作为学科综合发展的排名依据,但是不难看出,有部分优势特色十分鲜明,学科布局并不综合的高校由于参评学科少,而参评学科均是国内领先学科,因此平均分非常高,排名结果显然无法体现高校的学科综合发展水平。 由于学科综合发展水平需要从学科水平和学科综合程度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萌生构建学科水平与综合程度之间关联,形成学科综合发展指数的设想。 二. 研究假设 (一) 各学科得分可以在学科间互相比较 由于本次学科评估基于大量数据进行了定量化的计算,而且充分考虑了学科间的差异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分类制定,因此将各学科得分可以在学科间互相比较作为假设前提。 (二) 参评学科可基本代表学科发展的综合水平 2012 年学科评估共有 391 个单位的 4235 个学科申请参评,参评学科数比第二轮增长 79% ,其中参加评估的高校有 363 所,学科 4166 个。 985 高校全部参评, 211 高校除 2 所外均参加了评估,全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有 88 %参加了评估。全国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的参评率为 93% ,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 80% 。样本数量较大。且本次学科评估虽以自愿参加的方式组织,但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各高校参评的积极性普遍较高。绝大多数高校的优势学科均参加了本次评估,未参与评估的学科或非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或已将关键数据纳入其他参评学科。 (三) 学科评估得分与参评学科个数均对学科综合评分均有意义 学科评估得分是衡量学科水平的标志,参评学科个数是衡量学校学科综合性的标志,对综合评分均有意义。 三. 学科综合发展指数算法 (一) 原则 1. 以学科平均得分作为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参评学科个数作为衡量学校学科综合性程度的标志。 2. 在学科平均得分的基础上,以参评学科个数作为学科综合指数的正修正值。 3. 学科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参评学科个数与学科综合指数正相关。即参评学科个数越多,学科综合指数越高。 4. 平均分越高,学科数量的增长更能体现学科综合水平。因此以参评学科个数对学科综合指数作修正时,修正值与平均分正相关。即平均分越高,修正值越高。 5. 参评学科个数增量相同的情况下,参评学科个数越少,对其综合性程度的影响越大。 6. 学科水平优先原则。即对以学科个数对学科综合指数产生的修正值设置上限,且不超过学科得分的平均分。 (二) 算法 根据以上原则,构建了学科综合指数的算法: Z :学科综合指数 S(—) :该高校入围学科 / 参评学科得分的平均分 Max ( D ) : 所有高校中“入围学科(参评学科)数 / 高校”的最大值,以此作为底数,限定了“ ”的修正系数为 的变化区间,限定了修正值的上线为该高校学科得分的平均分 C :该高校的入围学科 / 参评学科数 如以学科排名前 5 名作为分析区间,则 S(—) 为该高校入围前 5 名学科得分的平均值, C 为该高校入围前 5 名学科的学科数, Max ( D )为入围前 5 名学科数最多的高校的入围前 5 名学科个数, Z 为该学校的 05 学科综合指数。同理可说明 10 学科综合指数、 20 学科综合指数。全面学科综合指数指以各高校所有参评学科作为分析区间,其他含义类同上。 四. 四类学科综合发展指数分析结果 根据此算法,对 2012 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的结果进行二次计算,得出各类学科综合指数,分别列出排名前 50 位的四类学科综合指数。其中修正系数为“ ”值。 (一) 05 学科综合指数 序号 学校名称 平均得分 学科个数 修正系数 05 学科综合指数 1 北京大学 87.31579 38 1 174.6315789 2 清华大学 88.8125 32 0.952757 173.4292366 3 中国人民大学 90 14 0.725497 155.2947172 4 复旦大学 85.66667 18 0.794585 153.7361235 5 浙江大学 85.52941 17 0.778872 152.1458602 6 南京大学 86.3125 16 0.762206 152.1003751 7 武汉大学 86.5 14 0.725497 149.2554782 8 上海交通大学 85 15 0.744464 148.2793993 9 中国农业大学 88.8 10 0.632998 145.0102304 10 北京师范大学 87.2 10 0.632998 142.3974335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86.4 10 0.632998 141.091035 12 东南大学 86.2 10 0.632998 140.7644354 13 中山大学 82 12 0.68312 138.0158128 14 华中科技大学 87.25 8 0.571654 137.1268322 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4.33333 9 0.604034 135.2735075 16 天津大学 84.375 8 0.571654 132.6083263 17 同济大学 82.44444 9 0.604034 132.2436661 18 南开大学 84 8 0.571654 132.0189559 19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5 7 0.534945 130.4703629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7 6 0.492568 129.8534382 21 四川大学 80.66667 9 0.604034 129.3920507 22 华中农业大学 84.28571 7 0.534945 129.3739733 23 南京农业大学 82.125 8 0.571654 129.0721042 24 西安交通大学 86.16667 6 0.492568 128.6096314 25 中南大学 83.42857 7 0.534945 128.0583057 26 北京科技大学 88.6 5 0.442447 127.8007757 27 华东师范大学 84 6 0.492568 125.3757335 28 华南理工大学 85.2 5 0.442447 122.896457 2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2.16667 6 0.492568 122.6393583 30 中国矿业大学 88.5 4 0.381103 122.2276 31 吉林大学 84.2 5 0.442447 121.4540103 32 兰州大学 84 5 0.442447 121.165521 33 厦门大学 82.8 5 0.442447 119.4345849 34 江南大学 86.25 4 0.381103 119.1201186 35 华中师范大学 81.8 5 0.442447 117.9921383 36 中国地质大学 81.6 5 0.442447 117.7036489 37 北京协和医学院 84.25 4 0.381103 116.357913 38 北京林业大学 89 3 0.302017 115.879499 39 北京中医药大学 88.66667 3 0.302017 115.4454934 40 东北师范大学 82.75 4 0.381103 114.2862588 41 西北工业大学 82.75 4 0.381103 114.2862588 42 中央美术学院 87 3 0.302017 113.2754654 43 上海中医药大学 87 3 0.302017 113.2754654 44 中国海洋大学 94.5 2 0.190551 112.5071085 45 重庆大学 81 4 0.381103 111.8693288 46 东北大学 85.33333 3 0.302017 111.1054373 47 大连理工大学 85.33333 3 0.302017 111.1054373 48 山东大学 84.33333 3 0.302017 109.8034204 49 中国传媒大学 92 2 0.190551 109.5307299 50 中国石油大学 91 2 0.190551 108.3401785 (二) 10 学科综合指数 序号 学校名称 平均得分 学科个数 修正系数 10 学科综合指数 1 北京大学 86.11364 44 1 172.2273 2 清华大学 87.57895 38 0.961259 171.765 3 浙江大学 81.21951 41 0.981339 160.9234 4 南京大学 83.25926 27 0.870949 155.7738 5 上海交通大学 81.41379 29 0.889833 153.8585 6 复旦大学 83.54167 24 0.839824 153.702 7 中国人民大学 90 14 0.69739 152.7651 8 武汉大学 83.30435 23 0.828577 152.3285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82.84211 19 0.77809 147.3007 10 北京师范大学 84.05882 17 0.748698 146.9935 11 中山大学 80.21739 23 0.828577 146.6837 12 南开大学 81.25 20 0.791644 145.5711 13 中国农业大学 86.53846 13 0.677807 145.1948 14 华中科技大学 81.29412 17 0.748698 142.1588 15 东南大学 85.25 12 0.656655 141.2298 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3 14 0.69739 140.8834 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3.92308 13 0.677807 140.8067 18 四川大学 77.95 20 0.791644 139.6587 19 中南大学 81 15 0.715622 138.9654 20 天津大学 81.78571 14 0.69739 138.8223 21 厦门大学 79.75 16 0.732677 138.181 22 吉林大学 78.11765 17 0.748698 136.6041 23 西安交通大学 83.45455 11 0.633661 136.3365 24 同济大学 80.30769 13 0.677807 134.7408 25 南京农业大学 80.41667 12 0.656655 133.2227 2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2.7 10 0.608475 133.0209 27 华中农业大学 82.6 10 0.608475 132.86 28 华东师范大学 81.18182 11 0.633661 132.6236 2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9.33333 12 0.656655 131.428 30 重庆大学 79.1 10 0.608475 127.2304 31 大连理工大学 80.33333 9 0.580633 126.9775 32 山东大学 78.6 10 0.608475 126.4261 33 北京科技大学 88.6 5 0.425306 126.2821 34 华南理工大学 82.57143 7 0.514221 125.0314 35 北京理工大学 80 8 0.549508 123.9606 36 华南农业大学 76.77778 9 0.580633 121.3575 37 中国矿业大学 88.5 4 0.366339 120.921 38 北京协和医学院 81.5 6 0.473486 120.0891 39 兰州大学 81.33333 6 0.473486 119.8435 40 中国地质大学 78.57143 7 0.514221 118.9745 41 华中师范大学 80.66667 6 0.473486 118.8612 42 电子科技大学 83 5 0.425306 118.3004 43 中国海洋大学 83 5 0.425306 118.3004 44 北京交通大学 83 5 0.425306 118.3004 45 江南大学 86.25 4 0.366339 117.8467 46 北京林业大学 86 4 0.366339 117.5051 47 南京师范大学 77.42857 7 0.514221 117.244 48 西北工业大学 82.2 5 0.425306 117.1601 49 中国石油大学 81.6 5 0.425306 116.305 50 西北大学 78.83333 6 0.473486 116.1598 (三) 20 学科综合指数(提供前 200 名,往后的高校参评学科数均比较少,无法体现综合特性,不适合此算法) 序号 学校名称 平均得分 学科个数 修正系数 20 学科综合指数 1 北京大学 85.65217 46 0.964322 168.2485 2 清华大学 85.44444 45 0.958787 167.3674 3 浙江大学 79.54717 53 1 159.0943 4 上海交通大学 79.2381 42 0.941409 153.8336 5 南京大学 82.25806 31 0.864921 153.4048 6 复旦大学 80.91429 35 0.895488 153.372 7 武汉大学 79.5 38 0.916201 152.338 8 中国人民大学 86.44444 18 0.728 149.376 9 四川大学 75.71429 42 0.941409 146.9924 10 华中科技大学 77.93939 33 0.880668 146.5781 11 中山大学 78.51613 31 0.864921 146.4263 12 北京师范大学 81.08333 24 0.800458 145.9872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80.75 24 0.800458 145.387 14 吉林大学 76.52941 34 0.888187 144.5018 15 山东大学 76.78125 32 0.872917 143.8049 16 南开大学 81 21 0.766826 143.1129 17 中国农业大学 85.35714 14 0.664701 142.0941 18 东南大学 81.52632 19 0.741618 141.9877 19 天津大学 79.5 22 0.778543 141.3942 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1.38889 18 0.728 140.64 21 中南大学 78.47826 23 0.789739 140.4556 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2.3125 16 0.698334 139.7941 23 华东师范大学 77.58333 24 0.800458 139.6856 24 西安交通大学 78.95238 21 0.766826 139.4951 25 厦门大学 78.13636 22 0.778543 138.9689 26 同济大学 77.16667 24 0.800458 138.9354 27 重庆大学 75.27273 22 0.778543 133.8758 28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1.75 12 0.625875 132.9153 29 南京农业大学 78.6 15 0.682078 132.2114 30 兰州大学 75.1 20 0.754537 131.7657 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8.13333 15 0.682078 131.4264 32 华南理工大学 78.78571 14 0.664701 131.1547 33 北京理工大学 76.52941 17 0.713603 131.1411 34 华中农业大学 81.45455 11 0.603959 130.6498 35 大连理工大学 77.46667 15 0.682078 130.305 36 西北工业大学 76.73333 15 0.682078 129.0715 37 湖南大学 75.9375 16 0.698334 128.9672 38 西南大学 71.3913 23 0.789739 127.7718 39 苏州大学 73.88889 18 0.728 127.68 40 东北师范大学 74.875 16 0.698334 127.1627 41 华中师范大学 76.14286 14 0.664701 126.7551 42 中国矿业大学 79.7 10 0.579954 125.9223 43 北京科技大学 84.42857 7 0.490118 125.8085 44 南京师范大学 75.92308 13 0.646035 124.9721 45 首都师范大学 75.15385 13 0.646035 123.7059 46 北京交通大学 79.44444 9 0.553416 123.4103 47 中国地质大学 76.09091 11 0.603959 122.0467 48 电子科技大学 81.28571 7 0.490118 121.1253 49 东北大学 79 8 0.52375 120.3763 50 西北大学 74.90909 11 0.603959 120.1511 (四) 全面学科综合指数 序号 学校名称 平均得分 学科个数 修正系数 全面学科综合指数 1 北京大学 85 48 0.961705 166.7449 2 清华大学 85.1087 46 0.951132 166.0583 3 浙江大学 79.18182 55 0.995524 158.0092 4 上海交通大学 79.02326 43 0.934378 152.8608 5 南京大学 81.9375 32 0.860977 152.4838 6 复旦大学 80.37838 37 0.897044 152.4813 7 武汉大学 77.76596 47 0.956475 152.1471 8 华中科技大学 76.15217 46 0.951132 148.583 9 四川大学 74.16071 56 1 148.3214 10 中国人民大学 82.25 24 0.78951 147.1872 11 中山大学 78.18182 33 0.868622 146.0922 12 北京师范大学 80.03704 27 0.81877 145.569 13 吉林大学 75.16279 43 0.934378 145.3932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79.32143 28 0.827805 144.9841 15 山东大学 75.66667 39 0.910122 144.5326 16 南开大学 78.10345 29 0.836522 143.4387 17 同济大学 74.6 40 0.916412 142.9643 18 东南大学 80.22727 22 0.767894 141.8333 19 中南大学 77.14286 28 0.827805 141.0021 20 天津大学 79.17391 23 0.778937 140.8454 21 华东师范大学 75.93548 31 0.85309 140.7153 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0.55 20 0.744216 140.4966 23 西安交通大学 75.375 32 0.860977 140.2712 24 中国农业大学 82.875 16 0.688782 139.9578 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1.11111 18 0.718042 139.3523 26 厦门大学 77.625 24 0.78951 138.9107 27 重庆大学 73.25 36 0.890237 138.4599 28 兰州大学 70.42553 47 0.956475 137.7858 29 西南大学 69.44231 52 0.98159 137.6062 30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79.875 16 0.688782 134.8914 31 上海大学 69.85714 42 0.928532 134.7218 32 郑州大学 68 51 0.976766 134.4201 33 湖南大学 73.7037 27 0.81877 134.0501 34 苏州大学 71.9375 32 0.860977 133.874 35 大连理工大学 75.21739 23 0.778937 133.807 36 西北工业大学 72.09677 31 0.85309 133.6018 37 北京理工大学 74.54167 24 0.78951 133.393 38 东北师范大学 71.8 30 0.844944 132.467 39 南京农业大学 78.25 16 0.688782 132.1472 40 华南理工大学 78.125 16 0.688782 131.9361 41 华中师范大学 72.76 25 0.799651 130.9426 4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8.13333 15 0.672749 130.6974 43 南京师范大学 71.77778 27 0.81877 130.5473 44 西北大学 71.03448 29 0.836522 130.4564 45 北京科技大学 77.0625 16 0.688782 130.1417 46 北京交通大学 72.58333 24 0.78951 129.8886 47 华中农业大学 79.30769 13 0.637199 129.8425 48 中国地质大学 70.68966 29 0.836522 129.8231 49 河南大学 67.84615 39 0.910122 129.5944 50 中国矿业大学 75.47059 17 0.703842 128.59 51 西南交通大学 69.75862 29 0.836522 128.1133 52 中国石油大学 70.41667 24 0.78951 126.0113 53 首都师范大学 73.82353 17 0.703842 125.7837 54 河海大学 69.38462 26 0.809394 125.5441 55 扬州大学 68.06897 29 0.836522 125.0102 56 东北大学 77.25 12 0.617314 124.9375 57 江苏大学 69.16 25 0.799651 124.4639 58 陕西师范大学 71.15789 19 0.731474 123.208 59 福州大学 68.36 25 0.799651 123.0241 60 东华大学 71.38889 18 0.718042 122.6491 61 江南大学 71.33333 18 0.718042 122.5537 62 华南师范大学 72.375 16 0.688782 122.2256 63 上海理工大学 68.69565 23 0.778937 122.2052 64 哈尔滨工程大学 71.11111 18 0.718042 122.1719 65 南京理工大学 73.78571 14 0.655609 122.1603 66 浙江工业大学 67.88 25 0.799651 122.1603 67 内蒙古大学 67.34615 26 0.809394 121.8557 68 天津师范大学 68.34783 23 0.778937 121.5865 69 合肥工业大学 71.8125 16 0.688782 121.2756 70 电子科技大学 79.875 8 0.516586 121.1373 71 辽宁大学 67.45833 24 0.78951 120.7173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5.54545 11 0.595698 120.5478 73 中央民族大学 69.1 20 0.744216 120.5253 74 辽宁师范大学 66.11111 27 0.81877 120.2409 75 太原理工大学 67.43478 23 0.778937 119.9622 76 北京林业大学 74.16667 12 0.617314 119.9508 77 河北大学 68.28571 21 0.756337 119.9327 78 北京协和医学院 74.90909 11 0.595698 119.5323 79 江苏师范大学 65.92308 26 0.809394 119.2808 80 山西大学 70.5625 16 0.688782 119.1647 81 山东师范大学 69.33333 18 0.718042 119.1176 82 上海财经大学 71.85714 14 0.655609 118.9673 83 华北电力大学 67.71429 21 0.756337 118.9291 84 中国海洋大学 80.14286 7 0.483414 118.885 85 华南农业大学 76.77778 9 0.545847 118.6867 86 杭州师范大学 67 22 0.767894 118.4489 8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0.4 15 0.672749 117.7615 88 西北师范大学 67.84211 19 0.731474 117.4668 89 北京工业大学 72.58333 12 0.617314 117.3901 90 四川师范大学 66.36364 22 0.767894 117.3239 91 云南师范大学 66.27273 22 0.767894 117.1631 92 中国传媒大学 77.125 8 0.516586 116.9667 9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3.27273 11 0.595698 116.9212 94 长江大学 65.25 24 0.78951 116.7655 95 昆明理工大学 67.94444 18 0.718042 116.7314 96 河北农业大学 67.77778 18 0.718042 116.4451 97 宁波大学 66.19048 21 0.756337 116.2528 98 长春理工大学 66.55 20 0.744216 116.0776 99 武汉科技大学 67.88235 17 0.703842 115.6608 100 福建农林大学 69.06667 15 0.672749 115.5312 101 北京化工大学 70.53846 13 0.637199 115.4855 102 沈阳农业大学 67.70588 17 0.703842 115.3602 103 浙江理工大学 67 18 0.718042 115.1088 104 浙江工商大学 68 16 0.688782 114.8372 105 山东农业大学 70.91667 12 0.617314 114.6945 106 东北林业大学 75.5 8 0.516586 114.5023 107 安徽大学 69.92308 13 0.637199 114.478 108 中央财经大学 72.8 10 0.572021 114.4431 109 中南民族大学 66 19 0.731474 114.2773 110 华东理工大学 75.25 8 0.516586 114.1231 111 东北农业大学 75.25 8 0.516586 114.1231 112 南京林业大学 73.66667 9 0.545847 113.8774 113 首都医科大学 73.66667 9 0.545847 113.8774 114 福建师范大学 72.4 10 0.572021 113.8143 115 大连大学 64.95 20 0.744216 113.2868 116 广西师范大学 66.47059 17 0.703842 113.2554 117 中国政法大学 70.90909 11 0.595698 113.1495 118 上海师范大学 70.90909 11 0.595698 113.1495 119 三峡大学 64.85 20 0.744216 113.1124 120 湖北大学 68.28571 14 0.655609 113.0545 121 兰州理工大学 65.77778 18 0.718042 113.009 122 北京中医药大学 88.66667 3 0.272923 112.8659 123 哈尔滨师范大学 68.92308 13 0.637199 112.8408 124 青岛大学 66.8125 16 0.688782 112.8317 125 南京工业大学 70.63636 11 0.595698 112.7143 126 沈阳师范大学 65.55556 18 0.718042 112.6272 127 海南大学 66.5625 16 0.688782 112.4095 128 第二军医大学 80 5 0.399825 111.986 129 中央美术学院 77.33333 6 0.445119 111.7558 130 解放军理工大学 73.625 8 0.516586 111.6587 131 沈阳建筑大学 66.66667 15 0.672749 111.5166 13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66 16 0.688782 111.4596 133 武汉理工大学 75 7 0.483414 111.256 134 湖南农业大学 71.88889 9 0.545847 111.1292 135 暨南大学 74.85714 7 0.483414 111.0441 136 重庆师范大学 66.33333 15 0.672749 110.959 137 新疆大学 67.76923 13 0.637199 110.9517 138 上海中医药大学 87 3 0.272923 110.7443 139 哈尔滨医科大学 74.57143 7 0.483414 110.6203 140 四川农业大学 76.5 6 0.445119 110.5516 141 东北财经大学 72.75 8 0.516586 110.3317 142 石河子大学 65.3125 16 0.688782 110.2986 143 延边大学 67.23077 13 0.637199 110.0701 144 北京邮电大学 78.6 5 0.399825 110.0263 145 湘潭大学 71 9 0.545847 109.7551 146 云南大学 78.2 5 0.399825 109.4663 147 中北大学 67.66667 12 0.617314 109.4383 148 燕山大学 70.77778 9 0.545847 109.4116 149 甘肃农业大学 69.5 10 0.572021 109.2554 150 广西大学 64.5625 16 0.688782 109.032 151 中国医科大学 73.42857 7 0.483414 108.9249 152 南京医科大学 77.8 5 0.399825 108.9064 153 广州大学 67.33333 12 0.617314 108.8992 154 大连海事大学 70.44444 9 0.545847 108.8963 155 中国美术学院 81 4 0.344391 108.8957 156 沈阳工业大学 66.46154 13 0.637199 108.8108 15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73.28571 7 0.483414 108.713 158 重庆医科大学 71.625 8 0.516586 108.6255 159 渤海大学 64.1875 16 0.688782 108.3987 160 安徽农业大学 68.8 10 0.572021 108.155 161 南京艺术学院 77.2 5 0.399825 108.0665 162 天津工业大学 67.63636 11 0.595698 107.9272 163 南方医科大学 72.71429 7 0.483414 107.8654 164 大连工业大学 65.76923 13 0.637199 107.6773 16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4.5 6 0.445119 107.6613 166 武汉工程大学 65 14 0.655609 107.6146 16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68.4 10 0.572021 107.5262 168 西南政法大学 69.55556 9 0.545847 107.5222 169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64.92857 14 0.655609 107.4963 170 中国计量学院 65.61538 13 0.637199 107.4254 171 新疆农业大学 67.27273 11 0.595698 107.347 172 浙江农林大学 66.25 12 0.617314 107.1471 173 内蒙古农业大学 70.625 8 0.516586 107.1089 174 河北师范大学 70.5 8 0.516586 106.9193 175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70.375 8 0.516586 106.7298 17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71.85714 7 0.483414 106.5939 177 西北民族大学 66.54545 11 0.595698 106.1865 178 天津医科大学 71.57143 7 0.483414 106.17 179 重庆理工大学 64.76923 13 0.637199 106.0401 180 内蒙古科技大学 63.92857 14 0.655609 105.8407 181 西南财经大学 73.16667 6 0.445119 105.7345 182 大连交通大学 65.33333 12 0.617314 105.6645 183 沈阳化工大学 64.53846 13 0.637199 105.6623 184 沈阳理工大学 65.16667 12 0.617314 105.395 185 黑龙江大学 75.2 5 0.399825 105.2669 186 湖北工业大学 65.81818 11 0.595698 105.026 187 西华师范大学 65.81818 11 0.595698 105.026 188 长安大学 72.66667 6 0.445119 105.012 189 温州大学 64.91667 12 0.617314 104.9906 190 大连医科大学 67.88889 9 0.545847 104.9458 191 重庆交通大学 67.77778 9 0.545847 104.774 19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64.75 12 0.617314 104.7211 193 西藏大学 64.75 12 0.617314 104.7211 194 浙江师范大学 66.6 10 0.572021 104.6966 195 南京财经大学 66.5 10 0.572021 104.5394 196 大连海洋大学 65.45455 11 0.595698 104.4457 197 广州中医药大学 82 3 0.272923 104.3797 198 南京邮电大学 68.75 8 0.516586 104.2653 199 重庆邮电大学 68.625 8 0.516586 104.0757 200 河南农业大学 70.14286 7 0.483414 104.0509 2015 年 9 月 27 日
3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强身与‘打鸡血’
热度 4 lin602 2015-9-9 23:11
在高校时间久了,也看了不少媒体及报纸上的文章,经常会出现某高校要‘在多少时间内做成世界一流高校’、‘国际知名国内前列’、‘培养出杰出人才’等令人振奋的口号与目标。光看这些文章的题目与内容,振奋人心,前途光明,多少年内,大有进步与希望,一个暂新的强校将茁壮成长。真有点象‘打鸡血’一样的亢奋。 但是多少年后再看看,除了房子多点外,好象没有多少进展,在高校前进的大潮中,站的位置还差不多,说不定社会声誉还要差一点。 一个人靠‘打鸡血’是强身不了的,强壮的身体必须要有坚持锻炼、增加营养、合理休息、心情快乐等长期进行强身措施的结果。 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有好的校领导组织大家‘强校’吗?有一个长期正确的办学理念吗?有学术至上,鼓励大家做学术研究少做官的学术氛围吗?有经过广大教授们反复讨论研究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方案与措施吗?有一个好的大学文化吗? 我们大学用人风格是‘管仲’‘晏子’‘商鞅’还是‘李林甫’‘杨国忠’或者是一些平庸之才?(这句话可能极端了点)。 其实中国的大学真是不少人才,而且是真正的人才,不过,不在高校生死存亡的‘乱世’,这些人才是出不来的。大学可能也是‘乱世出英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的大学需要长期的进行‘强身’,才能慢慢进入世界强校之林!‘打鸡血’式的口号是没有用的。
2283 次阅读|7 个评论
如何正确对待“学科2次合并”带来的利与弊!
jldxwsj2000 2015-9-5 09:04
没有发展的二ji学科“砍掉”也有道理?! 没有好的带头人的“二级学科”适当可以撤掉?! 一个好的学术团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那种“部落 式”管理学科必将走向灭亡! 一个“精品”学科带头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素养?! (待续) ——————
个人分类: 专题演讲|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种“住家看狗式”的学科变迁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jldxwsj2000 2015-7-10 18:49
有一段时间没有关注科学网网站了。主要是近阶段“业务”与“政务”过于繁忙。真没时间在此恋战! 但是今天在科网教学与研究栏目里。没有找到我所要调研的“教研”话题。即使是学科调整与合并是“大势”所趋? 但也要有科学依据地合并,调整。不要搞得老师与学生都“人心慌慌”,造成许多不和谐,不愉快的氛围。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科学合理地发展与规划学科,不要隔断学科的发展历史,按照自己的意愿“需求”来主控学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辩证合理地来规划与展望未来的学科,不要主观地凭兴趣与自己的爱好及需求出发,“割断”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存在的客观现实环境与条件,片面地去最求那些“形式”上的东西,还有个人的“欲望” 今天我没时间在此长篇大论,还有许多“实际的工作''可能要熬夜去做,明天还要参加一场社会调研的具体工作,论坛里许多问题需要回复,科研报告,教学报告等紧急任务需要在周末赶出来。 所以,今天在此算是一场网上调研吧?希望各高校涉及到学科调整,学科精简及变迁等问题,都要真实地反应你所看到的与想到的。以后有时间再会认真整理文稿,并要实际去一些高校进行深刻的社会调研工作...... 感谢您的参与,也欢迎“跟风”的朋友进行深刻地讨论...... 1
7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科传承---许多新的优势未立旧的优势已失
热度 6 lin602 2015-4-15 06:44
许多高校的学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在学术界或业界非常有名气,有一批知名度很高的教授,学生也好就业。但人都是会老的,都会慢慢退出工作舞台。 但是,随着这些知名教授的退休,他们的学术就随着丢失! 因为,没有解决好这其中的学术传承。 许多学科,新的学科优势没有建立,没有形成自己新的学科特色,没有形成新的知名教授,但老的学科优势已经失去。 我想这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学科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2520 次阅读|9 个评论
许多工科教授与学科终将会被社会所冷落甚至抛弃
热度 36 lin602 2015-3-25 06:56
昨天我在我们院教师QQ群上写了这句话:‘垃圾论文主导的工科,终将被社会抛弃’! 官员而非教育家甚至教授治校的体制下,被所谓的论文导向强风暴的吹动下,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没有自己的思想,违背学科的基本宗旨,忽视社会对人才与及教师们科研的需要,不鼓励广大教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工科技术人才,不为自己的工科服务的行业贡献有价值的技术,不为中国工业进展做出贡献,这样的工科学科与教授,终将被社会所冷淡甚至抛弃。 许多工科教授甚至刚毕业来大学工作的从事工科教育的年轻教师,都成了论文甚至垃圾论文的制造机器! 前几年我参加一个某行业的企业老总与高校教授们的座谈会,这些企业是国内某个小行业的‘大佬们’,会上他们的发言几乎都含有这句话: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高校与研究所没有能够为企业提供好的技术! 当工科学科不被社会所尊重的时候,如何联系学生到工厂实习?如何联系学生跟企业结合做产学研项目?我国几乎一半的‘专业硕士’(设立这个学位就是要做企业项目的),跟谁合作培养?有多少校外导师愿意与你合作?特别是,你这工科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社会愿意接受吗? 吹牛皮是没有用的,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工科教授,当你与企业联系愿意去参观交流时,有多少企业理你,愿意花时间接待你?当你给企业推荐你培养的研究生与大学生去工作时,你的电话、推荐信管用吗? 理科的任务是探索大自然中的未知,工科的任务是为工业提供人才与科技!如果将之混为一谈,那还要理科与工科这学科大类干什么呢?中国还需要设立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工学士(硕士、博士)干什么呢?还需要科学与技术这二个词吗? 大四及研究生们口口之间都有传播,某某老师推荐学生就业非常有效果,许多学生都是他推荐的。某某老师的学生就业,导师根本就没有推荐能力。而社会与行业对教授们的评价,不是这面子工程能够提供的,不是无病呻呤的垃圾论文所能够感动的,不是你学校官员的吹嘘能够提升的。 社会要的是‘干货’! 而我们的许多工科学科与教授们,自娱自乐!在企业看来,其实就是‘水货’。 再过多少年,违背社会对人才与技术需要的工科,慢慢会被社会所冷落甚至抛弃!而许多论文机器式的工科教授,也只能蜗居在自己的大学校园中,自娱自乐!而自己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母校会给予什么评价呢?
7432 次阅读|42 个评论
高校教师只有接受与被动的份
热度 20 lin602 2015-3-14 07:15
大学的领导都是上级任命甚至派来的,不管他的水平与责任心及能力如何,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只有接受的份。只要上级纪委不查,没有出现硬伤,他们在职期间,就是学校的指挥与管理人。 院级与处级领导在原理与运行规则上也是如此。 他们只要对任命他的上级负责,考虑领导们需要什么就行了,普通教职工们是不大需要考虑的,反正教师们也没有办法。 现在还有多少领导下到普通教授甚至教师之间,听取教授与教师们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职称、生活、食堂、对管理层的建议与意见呢? 我估计绝大多数教授与普通教师,在高校工作一辈子,都没有单独或小范围地与校领导们交谈过。 科学网上不少大学教授,有多少校领导与院领导征求过你学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再说句难听的话,许多领导们根本就不懂学科,学科内涵,更不知道如何学科建设。更多的是一知半解,这可能要占大多数。 这不是一个学校,是中国高校普遍的特色与文化!
3716 次阅读|26 个评论
我与可拓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玲玲《科技导报》 )
anley 2015-1-13 08:09
《科技导报》 2014,32(36)·读者之声· 我与可拓学 张玲玲(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说起我与可拓学的缘分,要追溯到 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我聆听了蔡文教授的讲座。虽然不记得讲座的具体内容,但感觉老先生很有学问,可拓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后来,机缘巧合下,来自科学界前辈的熏陶和感染,使我对可拓学 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对科研方向的 选择很慎重,之所以将可拓学纳入自己 未来研究范畴,是因为它有几个地方深 深地吸引了我。 从学术研究方面讲,可拓学是一种 创新性地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而我们 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矛盾问题。可拓学的妙处在于它将矛盾问题用一种形式化的方式表示(物元、事元、 关系元),通过3条路径(条件、目的、关 系)、 4种基本变换(置换、增删、扩缩、组 分)、 4种基本运算(与、或、积、逆)获得多种创新方案,使创新变得简单,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形式来实现创新方 案的评价和优选,可应用在很多领域,如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市场营销等。此外,还可以实现一般人也能进行创新的目标。 在接触可拓学之前,我完成了一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正在我苦苦寻找下一个项目的研究选题时,我了解并学习了可拓学。我把交叉学科的方法用在我的智能知识管理和可转化挖掘的研究中,又接连获得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感谢可拓学给我带来的机遇! 研究可拓学的另一个原因,来自我对可拓学人的深深敬意。可拓学是以蔡 文教授为首的中国学者创立的新学科, 钱三强先生题名的《软科学手册》确定中国的原创学科有3个,可拓学是其中之一。一个新学科从创立、发展到目前的成就,其艰辛可想而知。蔡老师经常和我们谈起他最初如何被视为“异端邪说”,为了研究到处“化缘”......几十年如 一日的坚持,使我感佩蔡老师对待科研的执着精神。和蔡老师谈话,会想起朱自清的一句肺腑之言:“人不能只为吃米活着”。单这一点,蔡老师就值得年轻人学习。 现在,可拓学研究者遍及祖国各地, 甚至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成绩的 取得,除了蔡老师本人的坚持,也离不开 他所带领团队的努力。蔡老师和可拓学的其他前辈,每次到北京来都会约我们小聚,像朋友一样畅谈可拓学近期的发 展和设想,谦和而有激情,也给了我们很 多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每次和李兴森博士交谈,不到半个小时他就会谈到可拓学,他在美国留学时还开设可拓学讲座, 向美国人宣传可拓学,.....还有许多人充满激情,不遗余力地推动可拓学发展,令人敬佩。在他们的组织下,每次参加可拓学会议,或者与这些老师交流,我都会 感到温暖、团结、务实、向上、平等的氛围,大家为了共同的研究爱好凝聚在此,都为可拓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我也能为可拓学研究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为了文章、项目和职称才去接近它。 ——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不能制定‘互相残杀’的体制
热度 4 lin602 2014-12-9 23:13
大学里教授之间、教师之间,应该是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协作的关系,不能造成互相紧张,防止出现内耗。在中国目前状态下尤其重要,大家一起做科研取得共同进步。 所以中国大学的体制,教授不能完全定编定岗,假如一个学科内教授岗位数个,学科内这个人上教授了那个人就不能上,这势必然就会造成学科内教授之间的竞争,竞争就会有内耗。 我觉得,学科的教授岗位还是以客观水平来评议,如果的确水平都高,教授岗位多也是合适的。这样,学科内大家都努力做科研,不要互相防着,有利于科研的开展。 想当年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兄弟之间都互相残杀,你死我活。这就是体制的力量。 当然如何同行评议学术水平,这是评价中的操作技术问题了。 假如必须要定岗定编,还有一个办法教授不在学科甚至学校内部产生,只能从其他学校招聘,如果自己学科内教师们科研做得好,可以到其他学校去竞争教授岗位,这也会避免学科内残杀的局面。 工作这么多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协作不内耗感觉是如此之重要!
25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工科传承---别断了‘香火’
热度 14 lin602 2014-11-27 07:11
一位教授在全国松香行业非常出名,全国许多数万吨级的松香生产装置是他退休前及退休后负责设计的,当然这过程已经三十年。即使现在已经七十多岁,全国许多厂还是找他。但是,他退休后,他的这套技术没有传给其他人,可能就此断了这么好的技术‘香火’。当然,其他人也能设计,但他的技术内涵、决窍与名气没有能够传承下来。其中原因很多,不细说了。 我看到了好几个教授做得不错的研究,而且目前对应的工业在发展与延续,但研究没有能够继续传承。 理科研究鼓励自由探索,教授们根据国际前沿的发展来选择研究课题甚至研究方向,经常要‘与时俱进’。相对来说,传承的任务要轻点。 但是,工科呢? 从清朝起,世界上就有汽车,现在还有汽车,飞机也出现了数十年了,而且有日益发达与发展的趋势,从开始的小飞机,发展成了现在的波音与空客,飞往世界各地。火车历史更久,中国及世界各地目前还在用火车,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中国的高铁现在世界有名。曹操就喝古井贡酒,现在白酒还非常火旺。 电报基本没有了,最早的人畜运输被远洋轮与火车、汽车替代,说明工业也有‘生老病死’。 工科往往对应着行业,研究汽车的对应着汽车行业,研究发动机的对应着发动机行业,航空航天研究对应着现在的飞机与飞船。我们都知道世界上许多著名公司都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其牌子及技术是一代一代传承、发展、升级来的,始终跑在这个行业或产品的前头,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是其长久不衰的基础。最早的汽车与今天的汽车尽管都是四个轮子,但技术内涵已经相差甚远。宝马车的钱我们就是赚不来,这不得不承认。 由于我们的学科与科研管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新的管理思想层出不穷’,‘评价体系与导向经常转向’,人人都负责人人都没有责任的领导与负责体制,教授基本上作为机器人使用的管理体制,使得学科总体规划、学科传承与理念都基本缺失。 学科是要有理念、有特色、有牌子、有学科基因的,特别是有‘香火传承’的。要一代一代将这种研究积累与研究特色,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一要传承,第二要跟进,第三要发展,第四要赶超,最后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的技术龙头。即使不是国际领先,做个国内领先甚至国内先进也不错呀。 胶粘剂行业内许多国际品牌例如:汉高、陶氏、西卡等都有百年历史,这些企业一代一代人的研究,将企业一代一代从地区推向全国,再推 向世界,成为世界品牌。而我们国内许多工业企业,才二三十年历史,有的刚出生就夭折了。我们的研究也是这样,许多教授终生的科研积累,由于缺少学科规划与管理,在研究的角度,成了‘断子绝孙’的科研。 要知道,要将一个技术或研究达到一个程度,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积累与努力,传承就是一代一代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接过接力棒,进行接力马拉松赛跑。 当然,我们必须要估价以下几点: 现在的研究有没有传承的价值,这主要看本学科目前的研究水平,这个行业是平稳的还是上升的还是没落的。如果没落,研究水平不高,这样的传承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要看从事这研究的教授有没有水平,这非常重要,如果这教授的研究水平不高,有更好的教授及研究方向,这种传承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要矮子里拔将军,甚至要进行人才引进。如果这个学科没有特别强的优势研究,可以从中选出相对最强的进行传承,直到新的强学科与研究的出现才加以替代,甚至要进行人才引进。但是,这与目前学校与学科的条件紧密相关的,三、四流的学校与学科要想用一流的标准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如果这个学科从事的研究类似是没落的行业,要果断中止,及时掉转船头,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让没有的行业对应的研究死去,或者研究重生。 开辟新研究方向甚至新领域,传承现有的学科强项是一个学科永久不衰的内容。 中国的sic论文导向,让各学科进人时,眼睛紧紧盯着sci论文数,新教师进来后,不考虑这种学科传承与培养,用‘不管白猫黑猫,拿出sci论文’就是好猫的理念,甚至新进教师对所在学科的专业都没有学过、也不懂也不安排学习的方式任其发展,采用不除草,不培育的理念来进行‘学科研究种植’,旧的没有长好,新的没有长成,最后有可能成为一片杂草地。 后续一博文: 比较二个数字看纵向与 横向经费的含金量
5342 次阅读|29 个评论
谈谈学科中的大树与小树之辩证关系
热度 1 ailincnj 2014-11-17 10:51
每一个学科都希望有参天大树,没有的竞相花重金引进,是不是有大树一定好?这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记得有位中学老师安慰分快慢班后的慢班同学说:当大树移走后,你们这些小树就会充分享受雨露阳光,日后也会长成大树。 学科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老学科,长期培植,有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如院士、校长等牛人,是幸事,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是灾难。君不见,这种牛人把持学科,上千万的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就某个人,会极少数人说了算。让有的学科方向富得流油,有的学科方向慢慢自生自灭。最后学科畸型发展,成了怪胎。 如今那些急功近利的校长们,不愿耕耘土地,不愿付出汗水精心浇灌,花重金引进人才,也就是移大树。种过树的人都知道,移栽时要修枝剪叶,砍得面目全非,移栽的大树水土不服,多数变成枯枝败叶、半死不活的,好好的一棵树被糟蹋了,在新地方还遮挡了人家的雨露阳光,那种冷眼旁观也蛮有杀伤力的。聪明人最好让校长引进团队,但校长肯不肯掏那么多钱这是个问题。    学科的发展靠一棵大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作用可能是一时吸引眼球,要使学科持续稳定的发展,校长们应精心培育很多小树,用汗水浇灌,最后得到的将是一片森林。 移栽的大树很辛苦,是否适应要三思
2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领导不重视的学科许多都是苟延残喘
热度 15 lin602 2014-10-20 22:45
如何办好一个学科?网上许多博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静下心来做科研,管好研究生,申请项目,努力写文章等。 但是,大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科出个官,特别是有资源分配权的官,这个学科大多数都是兴旺发达的。 如果一个学科中没有校官,没有处官再没有院官,没有院士,加上再不是什么老牌的全国重点学科,这个学科基本上是‘苟延残喘’,艰难度日。除非这个学科中有个超人,有非常强的公关能力。 办学科与专业需要实验室,需要研究生招生指标,需要仪器与经费,需要申请课题特别是973、863、科技支撑等重大课题,这些都是可贵的资源,在分配这些资源过程中,看谁有发言权。在每次资源分配进行讨论的结果,按照权力分配,如果没有人在分配资源中做代理人,只能喝残汤剩水。 现在各学校、各院甚至各学科,都积极向上级管理部门推荐与输送干部候选人,让他们做官,从做科研的角度是不利的,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教授,坐办公室去了,没有全部精力投入科研。但是,从经济学的观点,这种投资是非常合算的。因为可以搞到实验室与项目经费,招生指标及其他资源也‘不差’,核算的结果,‘利润率很高’! 有些在政府部门全职领导干部,照样可以是973项目负责人,你说这对学科是多大的光彩。写出来的项目与经费,光彩夺目。 中国特色?
3704 次阅读|26 个评论
酒馆与大学----需求一样吗?
热度 2 lin602 2014-10-4 21:29
不管那个饭店酒馆,必须要达到如下要求:有吃的,有喝的,有座位,有服务生,要符合卫生要求,让人得到吃喝满足甚至不饿。当然还要有安全感,不要让人活着进去,死了出来。 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谁到这酒馆去吃喝消费? 但是,除了麦当劳这些连锁外,一般酒馆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是辣菜特色,有的是烤鱼好吃,有的是面条好吃,也有包子特别被爱。这就是卖点,是各个店生存之道。 光有特色,没有基本要求,这个店不能开!光有基本要求,没有特色,这个店可能效益不行,甚至会倒。 大学办专业,培养学生,到底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以化工专业为例:化工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出来,必须能够从事化工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这对专业必须有基本要求,会看外语书,全查资料,看得懂化学反应式,会做实验,会设计研究方案,会进行产品分析,能够看懂图纸,也会进行化工基本设计,等等。如果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能够做这事,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会被社会接受,如果一些学校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那么就业就会出问题。 但是,各个学校的化工专业应该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特色。 有的学校化工专业侧重于化工设计,有的学校侧重化工分离,有的学校涂料胶粘剂强,有的学校火炸药厉害,有的学校食品及饮料添加剂及表面活性剂行内有名气,有的学校农药及中间体的开发有特点。 有的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稳当,做技术扎实,有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活跃,活动与组织能力强,有的学校有侧重于学术的特点,学者比较多,有的学校鼓励学生们创业办企业,老板多,还有的学校从政做官的不少。如果大家仔细看看,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烙印。 化工专业的学生要能够做到在化工行业之间做到广泛适用性,可以在不同行业之间从事工作,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着自己学校明显的特点,在自己特色的行业比较好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世界不需要只是红色或蓝色,需要五光十色,这个世界才万紫千红。如果各个学校的化工专业都在研究上有自己的特点,让自己的学生有从事化工专业基本能力外,带上自己的特色,中国的化工会得到更好的学术生态。 他做他的‘北京烤鸭’,你做你的‘兰州牛肉拉面’,我做我的‘狗不理包子’。但是,如果做的食品中有苍蝇,饭店里有流氓打人,喝酒时没有一张坐的地方,做的菜不是咸死,就是甜了不能进嘴,要不就辣得让人七窍生烟,这样的饭店是要关门的。如果满街皆是‘狗不理包子’,这样的景象我就不用叙述了。 一个大学与学科或专业,必须有基本的培养要求,更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生存之道,多少年后,这个专业或学科的‘基因’,是存在下去的理由。 生物会进化,基因也会进化,应该是顺应环境的进化,逆向退化就是‘不适者不生存’,被淘汰出局,可能会成了恐龙,为博物馆中的文物。学科的特色也是如此。
2126 次阅读|4 个评论
安全学科各级学科的形成及其逻辑关系
热度 3 Greg66 2014-10-1 01:09
个人分类: 1|5935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科像足球】走上世界舞台才算你狠
热度 4 SoSoliton 2014-7-8 10:07
昨天发表拙文“ 【科研如足球】跑得多就是踢得好? ”其实一切都像足球,例如学科。 世界杯如火如荼之际,中国教育报请老文谈谈高校重点学科审批权取消老问题。老文灵光乍现:这学科与足球一样,不都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吗?世界性的东东,关起门来评来评去,恐怕除了获取精神胜利,难免激发你争我夺的“厮杀”。 毫无疑问,国足是中国国内足球水平最高的一支球队,国足队员是经过比重点学科审批更严格的程序选拔出来的。但这支球队每每在世界杯这种全球瞩目的巅峰时刻便让国人倍感窝囊、窝心和窝火。 例如本届世界杯,有老外问中国记者:你们的国家队没来,你们来这儿干什么?中国记者很难不窝心;更让国人窝火的是,国足的窝囊让我们只能为他人、或者往更崇高的方向上说只能为足球本身摇旗呐喊。这本不算什么,关键是,我们这群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居然遭到只为自己鼓掌的小日本的球迷嘲讽和蔑视:我们日本队踢得再臭也能踢进世界杯。幸好,世界之大,总有主持正义的人。一向偏见与傲慢的英国BBC总算对我们不吝赞美之词一回:“这无疑是一支真正的铁杆球迷的‘人民军队’;是一支用假病假条偷懒和逃学的军队。” 难能可贵!不管足球多么让国人窝心和窝火,国人对足球的激情毫无疑问一直堪称世界之最。有人说,世界杯转播席上,有老外想不通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CCTV的解说员们围观别人的表演竟如此热血沸腾、激情高昂,他们每见进球便歇斯底里、声嘶力竭:“球进啦!球进啦!球进啦……”在老文看来,资本主义老外毕竟有其阶级局限性,很难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因而估计他们同样很难理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这样评价美国人登月成功:美国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一方面,学科与足球一样,属于我们全人类,所以别人的一小步,也是我们的一大步,我们站在路边鼓掌,从根本上说,是为自己鼓掌。另一方面,学科与足球一样,你再怎么牛逼,如果不走向世界舞台,就不能证明你配不配“重点”,你即使捞了个“国家重点”,就像你进了国家足球队,也很难令国人信服和满意。 PS :中国教育报采访稿( 2014-07-14 第 5 版: 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取消之后 )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文双春告诉记者,重点学科评审对一所大学,有如高考对一个考生,高考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现象在重点学科评审中几乎都有。可怕的是,与高考中的一些个人行为不同,一些高校在重点学科评审中的不正当行为是重要“公事”,一旦“成功”,实施这些行为的人甚至可能成为“功臣”,在学校受到英雄般的嘉奖和赞美。久而久之,不正当行为慢慢被接受或理解,形成一种风气甚至文化。 “究其背后原因,还是评价或评估与政绩或业绩挂钩、与利益或资源关联,容易催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行为或现象。”文双春说。 “申评重点学科中的不正当行为,尤其是集体行为,对人才培养的消极意义也不容忽视:教育者不能一边宣称培养人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另一边又在向受教育者示范如何违背道德。”文双春说。 “学科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都是在学科中开展的,所以,学科发展是高校的内部事务,也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符合现代学校制度,便应该是政府依法管理学校,社会参与和监督学校。学科发展作为高校的内部事务,应完全由高校自主管理。”文双春说,“如果把一所大学比喻为一支足球队,政府如果参与或干涉球队内部事务,球队很可能指标完成得很漂亮,但比赛就是赢不了。更可怕的是,如果所有球队都这样对照指标踢球的话,足球也就不像足球了。” 文双春也表示,美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质量,是由学术共同体或民间评估机构来评价,社会信誉占相当权重。 “学科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估。不管有没有重点学科‘指挥棒’,学科发展作为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都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文双春说。 文双春表示,学科发展需要全球视野,高校要将学科置于全球同类学科体系中,明确目标和差距,重新找到“指挥棒”。高等教育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将是全球性竞争,而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学科正如一支球队,只有走向世界舞台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从而确保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或创造更多的战略性资源。 学校、学科、学术、学者之评价: 一流大学:不让指标遮望眼, 只求声在最高层 (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能出院士不一定能出大师——学术越评越掉价 (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 (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学术不净始于项目评审 (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年轻学者的学术独立指的是什么? (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学术评价要不要兼顾历史的观点? 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身 建议尽快制定人才“帽子”冠名的国家标准 国外SCI 算什么?国内期刊更难发! 升教授,拼命教远不及拼命学 (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65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科有高低,事业分档次
热度 16 liwei999 2014-6-10 09:20
有此一议,乃是基于一辈子的亲历及所见所闻。这也是吃饱不饿的大实话了,虽然免不了伤人伤己。镜子曰: 为什么学习生物专业的要学习物理 能够成为设问 。而反过来,问为什么学习物理专业的要学习生物就是属于“愚问”了。对前者,如果不安排学习的话,他们是不会去学物理的,因此也不能了解物理如何看世界。而对于后者,想学生物的人自己就去学了,没准儿还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镜兄排座次,物理在生物之上。虽然学物理的往往没有饭碗,囊中羞涩,一职难求,可物理生的平均素质高于生物生很多,也是不争的事实。物理转行做电脑做生物,开辟新天地者绝非凤毛麟角。 推而广之,文不如工,工不如理,高下立判。立委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甩不掉文科生这顶帽子,自觉矮人一等,比右派帽子还难摘。所谓边缘学科,如计算语言学,文理杂交。欲出人头地,开辟新天地,由理入文易,由文入理难,此乃箴言,后学谨记。 后辈有谀词,言语言学家做到立委段位,也算风光一时了。立委不尽以为然。设若当年由理入文,岂止立委,委员长亦早不在话下,风光岂止一世,宇宙留痕(put a ding in the universe),亦非不可能也。 天地良心,上苍可鉴,我是报考理工的(等离子体;或医),却(被)误入了文科。有意栽花花不活,只能认命了。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6048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四个学科分类代码汇总(2011-2014)
Greg66 2014-5-30 07:38
为查阅方便,将四个学科分类代码汇总转载(2011-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 码 (2014) 国家标准 《 学科分类与代 码 》(GB/T 13745-2009 )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转自百度百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录 (2012 年 )
个人分类: 1|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界必须要‘只比西瓜大小,不数芝麻多少’!
热度 14 lin602 2014-5-12 06:15
现在中国科技界出现的按照‘数数’来评价科技人员与学校、学科排名的做法已经非常流行,大造论文、专利、奖项、学位点之风越刮越热,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势头,也不利于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 数论文与专利等‘数数’评价规则必然导致‘速生’,‘速生’必然不会生长出可作栋梁的‘参天大树’!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章数可能不多,但他的价值与多少篇普通sci论文相当?英国科学家发现的DNA的结构,论文没有多少字,但其在生命科学中的价值要顶上多少本书多少篇长篇论文? 中国科技界的评价,已经非常非常不科学了! 科技水平与贡献的评价,应该‘只比西瓜大小,不数芝麻多少’!这样才能走出中国目前唯文章数、专利数、经费数的怪圈。 一个重大发现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能会比数十篇sci论文更有价值,更有份量,在科技界与工业界更有影响甚至效益。 要在科技界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一个教授的晋升,不要看文章数多少,应该将他的研究发现与成果,用一千字表述出来,用正式发表或同行论同进行佐证。 进行学科排名,不是数数,而是这个学科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重大技术进行了实际应用,其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与国内什么水平。我认为,一个学科只要排名前十位甚至前二、三位就可以了,后面的排名没有意义。 名校应该是具有多少出名的学科,有多少名教授,有多少重大并被国际认可或有影响力的研究发现与成果! 文章多有什么用?许多都是垃圾或准垃圾! 现在的许多排名,将没有多少重大成果,没有多少影响,没有什么出名教授的学校排列在前,就是‘数数’的结果。许多排名在前的学科与学校,在行内人看来,根本上不了‘台面’。 作为院士,应该能够用一、二句话说出他对科技的贡献,而且在行内大家都服气。 一万张一分钱的票子才能顶上一张一百元面额的‘钱’。而数数,这一百元一张的票子肯定要落后。这就是中国目前科技界的‘怪状’。 ‘只比西瓜大小,不数芝麻多少’,让这成为科技界评价的一个基本规则,中国的现状才能发生改变。
3907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学科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
热度 1 fightfortruth 2014-5-10 06: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1880485.html 发信人: kyokusanagi (KOF97), 信区: Faculty 标 题: 学科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30 14:51:40 2014, 美东) 在美国,不同学科的前途和竞争激烈程度可以从学术界人员构成等情况一窥端倪 a类学科: phd毕业能够直接找到教职,phd期间很少发文章,甚至不发文章都能毕业, 行业内几乎没有postdoc,代表学科:金融,经济,统计 b类学科: phd毕业有一些能够直接找到教职,从业者中有一些postdoc,但大部分是美 国以外学校的phd学位,phd对文章要求不高,文章影响因子普遍低,代表学科:计算机 ,电子和传统工科中的偏应用方向 c类学科: phd毕业基本不能直接找到教职,从业者中有大量postdoc,其中很多是美国 学校的phd学位,phd对文章要求高,文章影响因子很高,代表学科:生物,纳米,物理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类比的话,a类学科的特点是前期从业者(prof)不需要从后期从 业者(phd)身上获得资源(这里资源包括廉价劳动力以及产出成果), 与之相类似经营方 式的是一般性的正常投资,包括储蓄,股票等等,老储户老股民可以传授经验给新储户 新股民,但不能从新人手里拿到钱。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是固定的 ,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b类学科的特点是前期从业者需要得到后期从业者的资源,才能保持行业发展。例如教 授需要phd做科研才能发paper,类似的经营方式是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即现在的年轻 人存钱给现在的老年人发退休金,等现在的年轻人变老了,就会有新的年轻人来供养他 们。这种模式下,资金流入流出是平衡的,保险类投资主要为的是规避风险,可以保本 但基本没有太大回报。 c类学科的特点大家也该明白了,前期从业者需要得到大批后来从业者的资源才能保持 行业运行:一方面新增加的教授席位远远赶不上phd培养数目,大量postdoc积压而没有 相关业界职位,导致教授可以大批使用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只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新入行者)的支撑才能产出成果使老入行者收益。这种金字塔的模式(Pyramid scheme) 实际上就是传销模式。除了极少数金字塔顶的人(prof)能够获利,大部分 入行者的投资都会血本无归。这是由经济学规律和行业结构决定的。 c类学科经常会刮起一阵劝退风,但常常会遭到行内人的抵制,这个道理和参与了传销 的人员会拼命维护传销金字塔结构,以期待新入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20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死任务--让所在工科得到行业的认可
热度 31 lin602 2014-5-2 17:07
工科,是以工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的(这不同于理科),发现工业生产中的规律,研究出的理论、装置、工艺、新产品能够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或者能够应用到指导工业生产的设计中。 当然工科也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例如研究表面活性剂也需要研究表面能、表面现象、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 工科专业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目前情况下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到相关企业工作。 工科研究的结果原则上为工业界服务,即使发的文章也应该为工业上所参考,而培养的学生又为企业培养人才,所以工科有没有名气,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是能不能得到企业界或叫行业的认可。 如果所在工科在行业内非常有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比较好就业,如果所在工科在行内不为人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占优势。 大学的第一要素是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人才,否则就是研究院或研究所了。 在目前大学及学科sci论文导向的大风气下,我们的工科教授特别是负责学科建设的教授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让自己的学科为所在工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研究理论、装置、新产品等能够在行业内得到应用或者为他们提供参考(有些太基础的方程、计算方法、软件只能间接应用)。这不完全是用钱来衡量的,行业一般不问你的科研费多少,也不问你sci论文多少,企业认的是你的研究能不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能够提升工业的科技。 我们在评价与欣赏音乐的时候,只知道哪些音乐家的曲子好听,而不会去在意这个音乐家的工资多少,家庭背景是什么,有没有得什么奖。有位搞音乐人士说,世界上许多许多出名的曲子及音乐家,并没有得到什么音乐大奖。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得奖与经费与得到社会的认可,经常是不一一对应的。 让所在工科得到行业(包括国际行业界)认可,让培养的学生为企业欢迎,这是工科教授的‘铁定任务’。 教师及学科都没有名气,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够有多高?(当然不排除少数素质好的学生)。 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迷失方向,最后害了自己的学科,也害了自己的学生们。
7844 次阅读|83 个评论
科研--万峰林中占一山
热度 2 lin602 2014-4-5 07:42
贵州有个万峰林,无数的小山头是贵州省的一个著名景点。 每个山头有一个自己的位置。 世界上的山有大有小,喜马拉雅、泰山、南京的紫金山甚至还有一个个小山包。 做科研有许多学科,每个学科中还有许多研究方向。对于做应用研究的人来说,所研究的产品录属于各个行业,这些行业有大有小,具体的产品类别也规模不一。波音飞机、宝马汽车、LV包,它们的技术含量、规模、产品的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都不一样,但他们不能互相代替,都各领风骚,各赚各的钱。 在信息与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买东西时,都考虑品牌,因为品牌代表着质量、流行与人们的喜爱。而工业品的品牌,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就南京来说,许多饭店没有多少客源,近期南京关了不少规模不小的饭店,而有的吃店要排好长队等好长时间才有座。昨天女儿还跟我说这事,只不过我不去消费罢了。这就是名牌与名气。 对于某个单位的某个学科及具体的科研人来说,其精力与能力是有限的,象古代大科学家涉足许多科研领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自然科学。从策略上来说,不要贪多,只要能够选择好一个甚至数个研究方向或应用领域,做到出类拔萃,能够占领所研究内容的山头位置,这个学科就会长盛不衰。 条件好,能力强可以参加征服大山,条件差能力弱的也可以选择一个小山包去爬爬。真是能够在某个研究方向或产品领域做成世界品牌,就值了。 在国际上有名气就是国际著名,在国内有名气就是国内著名。做不到国际著名,做个国内著名也行呀。 什么都想做,文章不少,但没有一样有名气,从科研策略上来说是不合算的。 找一个合适的山头,争取占据它的最高点。特别是条件不太强的学科,在选择时尤其管用。当然如果在这些学科中是爱因斯坦级别的学人,加上做理论不大花钱及不需要非常高级研究条件的时候,可以去尝试爬大山并占领它,其代表就是陈景润。 其实看看,有些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并不特别依赖很多的研究经费与研究条件。例如不对称催化研究,并不需要太多的钱,而不对称催化得到了nb奖。
2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百度-百科:燕京大学“院系设置”介绍中好像有两处欠妥
YUNYANGZHANG 2014-3-28 12:32
——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6)燕京大学“院系设置”介绍中好像有两处欠妥 阅读饶毅老师的博文“让我们吹响中国学生从西方回国的号角”、孙启高老师的评论(68)中有关燕京大学的叙述,于是很有兴趣地查阅百度-百科“燕京大学”中的“院系设置”,发现有两处好像有点欠妥。 百度-百科记叙 燕京大学初成立时设文理科,未分设学系。学制初为本科三年,预科二年。后改为本科四年,预科一年。初设文、自然科学、应用社会科学 三学 院 , 后 改为三个学院, 十八个学系 。 文学院有国文学系、英文学系、欧洲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新闻学系、音乐学系。 理学院有化学系、生物学系、物理学系、地质学系、心理学系、军事学系。 法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 两处好像有点欠妥 1 其中 “三学院” ,好像应该是 “ 三个学科” 。 有时“科”是“系”的上一级;有时,“科”是“系”的下一级。可能与大学科、小学科有关。 一般“(学)系”、“(学)科”、“(教研=学)室”,是同一级别的单位名称——基层学术单位;中间层“学系”,应该与时俱进地改称(第二级)“学院”。 2 “十 八个学系” , 好像应该是 “十七个学系” ,还是哪个学院中漏写了一个学系。 结束语 网络记叙,应该严谨;应该有计划地进一步编辑加工。
个人分类: 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谈学科评估
热度 22 lin602 2014-2-21 21:05
前段时间看到科学网上的‘国家将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消息我没有仔细想,今天下午接到‘中国科学报’社的电话,让我谈这方面的想法。说实话,还真没有想过这问题,但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也讲了当时的想法。 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各学校都下足了劲,国家重点学科不但有经费与条件支持,而且对学校的排名,对争取科研经费,对争取好的学生生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校有几个国家重点学科,我的工作也在其中,十年前搞的一次评估我们都感受很深,可以说是‘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尽管北大、清华等名校数量不少,但对涉及到的相关学科,这些学科中的教授们都非常在意。如果不在重点学科名单中,这些教授们将对全国的本学科发展及资源分配的发言权要小了很多,而且争取经费、院士评审等资源会受到重大影响。应该说,这是各学科及学科中的教授甚至学校最重视的问题之一。 与其他高校的老师聊天,大家都说在重点学科评审中都‘全力以赴’。 现在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评审,那是不是保持原来的重点学科不变,不增加也不减少,还是重点学科就不起作用了,用学科评估来代替?好象不明确。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重点扶持一些好的学科,对于提高国内的科研水平是有利的。水平一般的学科让其自生自灭,大浪淘沙,‘重点学科’是一个重要的支持依据。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学科评估(包括教学评估)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不和谐的事情。托人、托关系甚至送礼已经是‘不稀奇’的现象。评估的条件、方法与操作程序、责任的承担、监督等方面都还不健全。如果这些方面健全,是不应该出现哪能些不正常现象的,我想大家基本上也都知道目前中国的状态。 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学科评审与评估,应该说是有不少毛病的,一是经常不科学,二是没有人承担责任,三是‘关系’在其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有时候我也在想,到底如何才能公正公平?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主持评审,哪让谁或组织来进行评估呢? 假设一下,让学会来评审? 说实在的,当今中国的各级学会其实就是一些人‘自己玩’!学会里的几个人,建立一些小圈子,将自己熟悉或要好甚至可以互相‘关照’的学者们拉进来,搞个‘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再让各个单位推荐一些代表或理事,搞个学会领导人的建议名单,某天某日开个半天或一天会,名单发给大家举手表决或等额划个圈,再喝次酒,学会就成立了。 这次会是这几个人,下次会还是这几个人,开会你好我好他也好,评审项目时,经常轮流做庄。你关照我,我关照你,彼此彼此,哈哈。 这样的学会能够承担学科评估吗? 最最重要的,谁来监督这些‘评审专家’们?他们为他们的不公正付出代价吗? 如果你问我,什么机构能够承担目前中国的学科评估,我说:‘不知道’! 更确切地说:‘没有’! 没有教授的荣誉与信誉,没有对不负责进行‘惩罚’,评审专家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科评估与评审是难以搞好的。
10665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不当官无法实现做强学科的梦想
热度 12 lin602 2014-1-3 17:56
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所在的学科强,更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强学科。 但是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要想做强自己的学科,必须要以有官位做基础!当然如果学科中有个‘官’,能够得到资源就可以。 做科研要资源,要实验室,要经费,要研究生人数,要仪器。学科建设费如何投向,实验室如何分配,研究生指标如何安排,在资源面前,看谁有分配权了。 在项目申报,对外联系与宣传,甚至成立研究中心,人员配合,没有操作权与发言权真是很难很难,甚至许多事情多少年过去了,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呢。 做强学科与加强权力密切相关。
4091 次阅读|20 个评论
报考志愿时对学科专业选择的困惑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12-28 05:59
12 月 25 日的《中华读书报》有篇文章,讲述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写了一部关于中外学科的著作。文章中提到,我们现在几乎没有一部介绍各个学科的书籍或资料,有的只有一些边缘化的书,如介绍哪个学科就业率高,哪个学科起薪点高,等等。但是对于学科本身,对不起,那都是空白。 很多报考大学的学生,他们在报志愿时,所选的学科专业都是家长给做主的。结果到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越不喜欢就越不爱学,越不爱学就越不喜欢,最后闹到退学拉倒。还有的专业,是被媒体给炒得火了起来,如前些年的生物工程。很多状元们纷纷报考这个专业,等到他们毕业时,媒体不炒了,而这个领域里的工作岗位也没有那么多,这些高分者只好待业。其实,这种情况也往往是由父母给孩子做主而造成的。 对于学科专业,孩子不懂,父母也不懂。学校与社会也不提供相关信息,大家都是在盲人摸象。这给很多家庭带来困惑。但问题也不是那么绝对。孩子在高中学习期间,如果不是死读书的那种,多少还是知道自己的兴趣之所在的。喜欢数学还是物理?喜欢文学还是历史?只是孩子的兴趣往往被家长所视而不见,家长们往往自认为自己比孩子高明,其实这是最愚蠢的想法。孩子出于天性所做出的选择,往往比家长出于功利所做出的选择,可能更符合孩子的利益。 我们考大学那阵子,已经年近而立,自然不需要家长代劳。但是其中也有曲折。当年我们报考时,有规定,说超过 25 岁报考的必须要有特长。我一个在车间干活的工人,有什么特长?我对我的机器、对我的产品很熟悉,但这毕竟不是什么特长。我唯一感觉有点特长的就是一直在学英语。虽然我的英语要放在今天也就那么回事,可是在那个时候,我毕竟还能磕磕碰碰地读完一本简写过的英语小说,所以和周围那些没有学外语的人相比,这多少也算个专长吧。谁知道,人家外语院校有规定,年龄超过 23 岁根本就不录取,何况我的口语成绩肯定不及格。虽然我的成绩总分一点也不低,但也闹得个没学可上。 幸好在邓小平的干预下,北京市部分高校,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学院扩大招收走读生,我们这一批高分高龄的考生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只是对不起,专业就由不得我们选了。当时分给我的是政教专业。刚听到这个专业名称,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后来一打听,说是学马列主义的,心里就老大的不乐意。文革刚结束不久,文革中就天天喊马列主义的口号,怎么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上大学,还要学这些东西?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没有别的选择,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至于学的是什么,是不是自己的兴趣,那都要让位于先有学上。于是再不乐意,在跟师院政教系的老师在入学前的 interview 时,也得硬说自己愿意。 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由于没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开始那两天,不能说在混吧,但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时,实在提不起兴趣。那时但也没有怎么逃过课,但下课后就总去图书馆找自己有兴趣的书去读。这四年下来,有的课程勉强及格,有的课程也偶然得个良,但得过优的课程很少,只是大四那年,有一门主课得了优。估计是任课老师看走了眼,稀里糊涂地把这个优赏给了我。 毕业后,回到工厂。在工厂里实在没劲,就想考研究生。开始也是躲着与马列相关的专业考,但都没考上。后来师院的一个老师跟我说,你还是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生吧,那还有点考上的希望。这么着,我最后一次考研就报考了这个专业。 在研究生阶段,自己才开始下功夫学好这个专业,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其实在 20 岁之前,还是在文革中,也不知道是谁,给了我一份毛主席在延安时写的《唯物辩证法大纲》,那份大纲里除了有《矛盾论》、《实践论》之外,还有物质观、时空观等内容,当时看得半懂不懂,但是特别入迷。也许这也是后来还能对马列主义产生那么点兴趣的由头吧。 也许,我还算是幸运的。虽然走的路比较长,但还算是没有白白淹浸本科时所学的专业。所以有时候,虽然我们在选学科和专业时,有自己的自主权。但在实际上,由于我们能了解到的内容很少,就算是自主选择的学科和专业,也有可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太顺畅。所以也需要另外一种能力,就是要学会适应。我们改变不了外界多少东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对于我们开始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学科或者专业,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时候,也应该学会去适应它,慢慢地对它培养兴趣,以至于最后会有更多的兴趣。 应该说,不管什么学科,都有自己会引起青年兴趣的地方,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这些兴趣。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某个角度看,可能是障碍,但在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就是机会。所谓因势利导,其实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看看对于自己能不能做到因势利导。这也就是人们如何把握自己人生的一种方法吧。
2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师 教学 科研 学科
热度 1 fengroad 2013-12-15 10:12
又到一年找工作,学院投来了海量简历,有天去人事处看,简历堆积如山,看来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好!而材料学科又是基础,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最多的学科,每年博士后基金支持项目最多的学科。比机械、电气等等热门学科多多了!新教师到高校到底该怎么发展,或者学校怎么用好新人,都值得思考! 教学,新教师的立校之本,教育部有明令规定,教授也要上课,而且在很多地方评职称的过程中教学实行一票否决,所以教学真的很重要。但是,教学的地位确实不高,前段时间看过科学网一篇文章,提到: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高校,把指挥棒转到了科研,而不是教学,从而导致全球目前都更多的注重科研,所以科研更加重要。 为什么科研重要,这不仅和教师的发展相关,而且和学科密切相关,学科评估每3年一次,主要评估平台、科研、获奖、论文、专利等等,连学生数统计都不统计本科生,只统计研究生,所以学科评估说白了,就是科研评估。而学科和什么有关系,和平台,和职称比例有关系。 有了科研,可以申报平台,申报学科,有了学科,职称比例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可以更高,而没了学科,教学再好,高级职称的比例都将较低。 所以新教师在做好立校之本——教学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好科研,服务学科发展。
27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师资‘杂交’中的忧虑
热度 6 lin602 2013-10-13 10:07
有段时间一些学科进教师都是自己的‘子弟兵’,由于都是近亲繁殖,所以学科的发展缺活力。 但是现在有的学科基本上全由外面进教师了,因为有些学科是小学科,进来的教师全是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与专业背景与现在从事专业相差不少。这些来的教师对现在从事的专业或学科基本不了解,在研究上尽管慢慢介入,但缺乏系统的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对行业的了解。 这些教师许多人工作了多年,没有系统自学现在从事专业的相关知识,说句难听的话,他们对本专业基本上是空白或半空白。对企业更是一点不了解。 有的学科领导会安排他们听课,有的领导没有安排,有的没有意识到,有的受工作量的问题困扰,还有的领导没有这个权限,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因为学科建设是要前后相承的,我有时候非常担心,多少年后,这个专业能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从我的认识上来看,因为这些外面来的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与专业背景,在老教师的关心下,如果他们用一段时间熟悉现在从事专业,将自己的专业背景与现从事的专业相结合,会‘迸出新的思想火花’。真正发挥出‘杂交优势’。
2776 次阅读|7 个评论
国家自然基金总数排名背后的‘不公平’
热度 7 lin602 2013-8-31 11:42
前几天,有个帖子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按单位进行了排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一等。 这个绝对数据肯定没有错! 但是,从中也隐含着一个大家没有提出来的问题:学校规模、教师人数、学科点的多少。 试想,按国民经济总值排名,瑞士无论怎么搞都比不过中国,因为中国大呀,人口多,国土大。但瑞士人的生活水平及环境是世界一流的。 浙江大学兼合了杭州大学、农学院好象还有个医学院吧。吉林大学更狠,并了好象五、六所,上海交大与复旦也并了医学院等。 南京大学、中国科大因为没有合并,学校规模没有改变,盘子没有增大,所以在这些绝对数据上吃亏不少。 我国的大学排名更注重这些绝对值。 其实在各数据进行排名时,应该要考虑学校规模,其中包括:教师人数,学科点。 如果是学校排名,更应该考虑这个学校对学术及社会经济与文化做出的重大或者突出贡献。
72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昨天参加‘专业’‘学科’调研会有感
热度 1 lin602 2013-8-28 16:10
几天前接到院长通知,学校于昨天(27日)下午到我院开调研会,有关‘专业’‘学科’调整的会。昨天下午按时间要求到院里,是由一副校长、科研处长、研究生院长及党办主任(教务处长到省里开会没有参加)为小组的调研会。 全体院领导、系主任参加会议,我以‘平民’身份参加会议。说实在的,我的映象里,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参加这样的会议了,一般都是领导们定就行了,不用我们操心。呵呵。 1988年研究生毕业到化工院报到时,当时只有二个专业:‘林产化工(全国重点学科)’及‘纸浆造纸’。共只招二个班,六十多学生一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纸浆造纸’按国家专业目录改为‘轻化专业’,前几年独立出去成‘轻工院’了。与我们化工院没有关系了。 现在我院有本科专业:林产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制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硕士点:林产化工(兼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艺与生物化工),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上有些重复,还计划成立一些新院,所以成立以校领导及各重要处长组成的调研组,进行调研后学校决策调整。 大家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我发表的看法是:乘这次专业学科调整之机,我们院的重点应该是:建设好‘林产化学加工工程’这全国重点学科,这是我们的老本(解放前的中央大学林化专门化变过来的,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创立的专业),所有专业及学科都是从这学科派生出来的。另外重点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由于这学科成立时间不是非常长,目前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所以集中力量,争取将这个学科做强,如果能够成为博士点是最好的了。 现在从全国专业及学科设置来看,这二十多年基本上处于‘大跃进’阶段。学科点及本科专业都增加了许多许多。但其实师资及研究并没有跟上。 应该来说,目前中国大学、专业的规模已经到了最大值了,升学率也非常高了,人口也不会再增加多少,说不定短时间内会减少。在今后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各学校及学科只有做强才有生存的力量! 对于我们这样非211学校,本科生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人数少,经费就少,不象985及211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多,国家及省另外还有不少下达经费。所以师生比不可能象重点高校那样小。而研究生人数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研究生人数少,做科研的人就相对少,所以发表文章数上比重点学校就要吃力。 中国的高校、学科排名及声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表达式’!好象中国的教育管理官员及教育专家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在会上将看法说完了,没有我们的事了,有没有用嘛,领导们决定吧。
29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服众如何‘学科带头’?
热度 7 lin602 2013-6-19 07:54
近期听到一个消息,某位领导做了‘学科带头人’(因为是其他院系的)。 听得我一楞一楞的。 做个领导就算了,做学科带头人,服众吗?你的学术有‘带头’的水平吗? 不服众,如何‘学科带头’? 在学术上不是说你是带头人,其他人就跟着你跑的。形式上你在带头,其实许多人‘不跟你玩’,各玩各的,最后慢慢虚弱。 好的学科带头人应该是服众的,有水平也有能力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不是官僚!
34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两重性:学科理论的本质
肖建华 2013-5-31 22:05
不失一般性,对一门自然科学的分枝性学科,它有两个立论的基本点: 1 )其母体学科(可能是多门)的真理性; 2 )本学科观测或实验事实的客观性。 就抽象的分类而言,本学科观测或实验事实的客观性是对表象描述而言的,属于用主观的“概念”来描述客观。这就有一个问题:所使用的“概念”是本质的吗? 如果一门学科被该学科的研究工作者认为是科学的,则他们必须维护其基本“概念”的科学性,在他们看来,对其学科基本概念的质疑就是挑战,而否定的话则是无可容忍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为了解决学科内部的瓶颈问题,又会不断的向其母体学科求助,寻求来源于高阶层次的科学的支持。从而修订其“概念”,以融入更深层次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学科内的人是有权来修订“概念”的。 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要点,非要把自身的学科研究向外延伸,一旦被认定为是对某个学科基本“概念”的挑战,则受到全面的抨击也就是必然的。 如果其母体学科的科学性受到挑战,事情就是另一回事了。看谁是赢家。谁赢跟谁走。也就是说,看赢家的脸色修订自身的“概念”体系,把赢家的理论作为出发点,从而实现其对母体学科科学性的“正确的使用”。 也就是说,对母体学科的真理性是带有主观选择性的。或者说,对基础理论的选择性是代有主观性的。 这样,我们也就看出了一个学科是如何获得其科学性地位的: 1 )选择母体学科当前的主流理论,以标榜自身的出身是真理性的科学。 2 )用本学科观测或实验事实也印证母体学科的正确性,从而也使自身的“概念”体系被“证明”为是科学的。 科学研究工作的这种两面性是令人深思的。我们始终是在主观性的引导下选择客观性,从而,所获得的客观性是修改后的,未必是本质的。 如果追根溯源,还是会在最普遍的学科基础理论上发现本质上分道扬镳的痕迹,但是,表面上高度的“等价性”往往会使我们迷惑不解。 “等价性”的证明在我看来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合约。 “等价性”的最终结果是指向“唯一的真理”,也就是绝对真理。 在我看来,在近百年的科学研究中,上面的特点是明显的。 我国为何出不了几个国际性学术大师呢?因为我们不敢于追根溯源,还没有领会如何在最普遍的学科基础理论上发现本质上分道扬镳的痕迹,而且敢于藐视表面上高度的“等价性”。 更不要谈利用“等价性”的证明来获得生存的合约。 我们过分的热衷于: 1 )选择母体学科当前的主流理论,以标榜自身的出身是真理性的科学。 2 )用本学科观测或实验事实也印证母体学科的正确性,从而也使自身的“概念”体系被“证明”为是科学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NEViewer:一款基于共词网络的学科主题演化过程可视化分析软件
热度 86 limer 2013-5-21 21:45
过去两年,我们在自科基金支持下,从事了学科新兴趋势的识别研究,特别关注了学科主题的演化过程,期望通过分析一个学科的研究主题的演化来识别和判断学科新兴趋势。 2011年,我们开发了一款复杂网络演化分析软件—— NEViewer,相关 的研究成果已被《情报学报》 和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录用。 下面是《情报学报》上的文章的摘要: 为了开发更加准确高效的学科新兴趋势探测方法,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共词网络社区演化分析的研究框架。基于社区主题表示算法和社区相似度匹配算法,我们构建了一个科研主题演化分析模型,并开发了 一款新颖的网络社区演化分析软件NEViewer。 与已有的科学图谱分析软件相比, NEViewer 的创新在于:(a)设计一套时序网络社区演化分析框架;(b)实现了多个网络社区演化分析算法;(c)以冲积图和 赋色网络图两种 创新性的方式 揭示了网络社区演化的宏观过程和微观细节 。 我们利用NEViewer对中文计算机学科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 NEViewer 在复杂网络社区演化可视化分析上是可靠的和有效的,借助共词网络进行学科主题演化研究的思路也是可行的。   请使用以下引用: 王晓光 ,程齐凯 . 基于 NEViewer 的学科主题演化可视化分析 . 情报学报, 2013, 32 ( 9 ): 900-911.   下面是该软件绘制的图形结果。 在上图中,有四个时间切片,每个切片中的色块代表一个主题,前后链接代表主题的演化,从该图可以看出中文计算机学科从1995年到2010年的研究主题的变化。 上图代表了一个特定主题的演化过程。 上图代表了一个特定的主题(共词网络中的社区)中不同的概念的来源,及遗传过程。 NEViewer这款软件不仅可以用于共词网络的演化分析,还可以用于多种社会网络中社区的识别和演化分析,如合著网络、共被引网络、手机网络等等。。 事实上,NEViewer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文本挖掘与可视化工具,用于人文资料分析、社交媒体主题演化分析。
21816 次阅读|149 个评论
985、国家重点学科及实验室写SCI就可以了
热度 3 lin602 2013-5-16 23:01
论文要不要写?那些单位及人写SCI论文最合适? 中国如此多的大学与研究所,我认为,985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及研究员们专心于从事基础研究,写SCI论文就可以了。就这样,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也不少了。 大量的普通高校,特别是二、三流的学校与专业,学校并不具备进行科研探索的条件,还不如让他们从事应用研究,考核他们的标准主要是技术的产业化及在企业界的影响,产品及技术对学科的贡献。当然有SCI论文也可以,但必须多元化考核。 大量的普通学校的教师,都在写什么‘论文’,唯论文为标准,实在是浪费,也是对中国工业界的损害。 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到企业上班,做应用研究的研究生可能更受企业欢迎,有些所谓的创新研究,对研究生开发新产品能力培养没有帮助。企业与社会需要的,高校不感兴趣,培养研究生不加以注意。而学校感兴趣的基础研究,许多企业不感兴趣,对研究生做应用研究帮助不大。 死循环! 有985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足够了。让浩浩荡荡的普通科研大军,投入到国家经济战线的科研中,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neutang 2013-5-16 17:10
管理科学与工程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完整) 召集人: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李一军(哈尔滨工业大学)、 齐二石(天津大学)、吴晓波(浙江大学)、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汪寿阳(中国科学院)、陈收(湖南大学)、胡祥培(大连理工大学)、盛昭瀚(南京大学)、黄丽华(复旦大学)、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商管理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完整) 召集人:吴世农(厦门大学)、 张国有(北京大学)、徐二明(中国人民大学)、孙铮(上海财经大学)张宗益(重庆大学)、仝允桓(清华大学)、王方华(上海交通大学)、王重鸣(浙江大学)李维安(南开大学)、陈晓红(中南大学)、刘永泽(东北财经大学)、高闯(辽宁大学)、张龙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传播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呢?
热度 5 kepusuowdp 2013-5-15 10:25
最近和一些人在交流中反复提到了一个问题,即科学传播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赞成的认为科学传播应该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否则只能摇摆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这就像是一个交集,科学传播的位置往往是很多集合的一个交集。而如果有自己的学科监制,科学传播应该有自己完善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许会有利于中国当下科学传播,或者说科普的实践。而反对的声音也很有见地,如果科学传播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即便在科学传播起步比我们早很多的其他发达国家都没有出现,那么我们自己这边呢?同时理由也和上面的差不多,科学传播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的问题,因而难以有自己独立的定位。 其实探讨的核心不在于科学传播是否能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建制问题,而在于它如何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纵横捭阖说的是能做到左右逢源,而用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来形容当下的科学传播似乎更贴切一些。在一整份蛋糕中,科学传播并不能分到其中的一份,更多的时候得到是蛋糕屑,也就是边缘的区域。对科学传播这种状况的担忧和疑虑已经有很多人发表过类似的看法,当然也有人批判科学传播共同体固步自封,把自己囿于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因而颇有自娱自乐的趣味了。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些人也在批判当下的环境,科学传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反观过来,是否科学传播共同体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逃离的“陷阱”呢? 科学传播自从一开始也未必就是一个成熟的术语或者说理论,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起初,科学家为了获得支持而对公众开展一些科学方面的宣传活动,而此时关注的焦点在于公众科学素养,“缺失模型”也是找个时期的一个代表,科学家对待公众的方式是“填鸭式”的。而在意识到这种状态并不是现状的一个反应时,公众理解科学(PUS,PUS)开始出现,它强调的是科学传播是为特定的个人、受众或者团体提供适合的科学知识,公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了双向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后又有了公众参与科学(PES),这个阶段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不仅要理解科学,更要参与科学,但是这种参与还是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和社会(STS)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支撑,也有人提出过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STS的进展这样的论述。而与STS比较接近的理念则是科学和社会(Science in/with Society),这种理念认为科学传播是为了促进社会群体参与到研究进程中,并从社会整体上来考虑科学和技术的问题,同时也要把科学纳入到整个社会进程中,公正地传达科学中立的价值。然而,随着科学和社会这个更大的领域的出现,科学传播似乎更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了。 很多博主和朋友都谈到过科普的范围广,议题多等问题,而在我们的身边,科普还和科学传播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对等关系。因而让科学传播成为一个学科也是比较困难的,而如果把科学传播替换成科普,那么科普这个学科的建立就会是难上加难了。 这里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不论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找到自己的核心定位仍然至关重要。
3138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丰都鬼城谈学科建设
热度 4 lin602 2013-5-6 23:07
长江边上的丰都鬼城,搞了个所谓世界独一无二的‘阎王殿’加上一些辅助建筑,搞了个鬼文化,现在成了旅游景点,江泽民还去了那里,题了‘丰都名山’四个大字。当然还有不少名人也去了。 比丰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好的地方多的是,但是,这些地方没有丰都出名,也没有多少游人去,当然地方经济也没有旅游收入。 这暗示着什么?一个地方有个特色,就有生命力。 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的生命。我的体会,每个学科要想在中国及世界上立住脚,有名气,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就会得到科研经费的资助,或者得到企业的科研合作或经费支持,学生也不愁就业,教授们就会在学术界或工业界有影响。 由于一个二级学科人数不会太多,因此有必要选择一、二个(不要太多)研究方向作为学科长期的研究领域,下大功夫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方向不要太散,形成一个合力,让自己学科在这些研究方向上做到出类拔萃,在学术界有名气,这才能让自己学科在今后的竞争中找到立足点。 研究的范围太宽太多,什么都没有名气,在学术界及市场中很难有竞争力。 而一位教师,研究的东西不要太多,一定要选准一个研究内容,做出名气,这位教师就会拿到经费,如果做应用的,在业界就会吃香,自己的学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收入也不会低。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什么都会,等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强,等于什么都不强!
34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边做官边做学科带头人,这学术有希望吗?
热度 42 lin602 2013-4-11 16:46
许多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或者首席科学家都是校级、处级领导, 如果只是极个别还行,但这种现象的比例非常大,甚至占主要比例或者无一例外, 你说这个国家的科研有希望吗? 许多发达国家的做学术厉害的教授都没有职位,全天候在实验室,一早上班,很晚下班,都在看资料做实验指导研究生做科研。 而我们的官员级教授,整天在开会、批文件、接待、找人谈话、打电话、晚上还要喝酒,有多少时间看资料在实验室?如果他们整天在实验室,他们又如何做好领导工作(鱼和熊掌)? 你说我们国家如何与他们相比? 如果中国的科研真是比别人厉害,那才不符合自然规律。 全天候在实验室看资料做实验指导研究生的普通教授们,因为没有资源,申请书经常成为分母,‘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更重要的是‘上不到店堂’。 许多人经常做分母,灰心丧气,没有热情再去做分母的游戏 。 中国的科研水平不太行,不要怪中国的广大教授们,这种体制下得到这样的结果就不错了。国外不少华人教授不理解国内这样的学术环境,有时候表现出对国内教授科研的批评,这其中有合理的成份,但也有非常不合理的成份, 其实你们如果在国内做教授,与国内教授们学术水平彼此彼此,不相上下 。 即使现在有‘查全性’教授敢提建议,同时还得要有这样的会议场所让他们说出来,当然还必须说得有效果。 唉!反正我比较悲观。 今天‘科学网电子杂志’上有我一篇博文( 我也说说研究生招生的‘宁缺勿滥’ ),如果科学网编辑部将我这篇博文通过电子杂志发到全国教授的邮箱中,那就多点宣传作用了。我不担心由此而引起对我的非议与不利。
6755 次阅读|84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杂志社:招聘学科编辑和编辑部主任
rensl 2013-4-9 22:47
http://www.scichina.com/new_web_Fa/news.asp?id=1399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的子公司,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与发行业务 , 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现诚聘下列人员: 一、招聘岗位(每岗位 1 人) 1. 《中国科学:化学》编辑部 学科编辑 2.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辑部 主任或学科编辑 3.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部 学科编辑 4.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 学科编辑 5. 《科学通报》编辑部 物理学科编辑 6. 《国家科学评论》编辑部 美术编辑 二、招聘条件 编辑部主任: 1. 热爱编辑出版事业,办事公正廉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能与主编、编委会等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2.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从事过科研工作并独立撰写和发表过优秀科研论著者。 3. 具有较好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对中英文科技稿件有较好的文字编辑加工能力。 4. 具有五年以上的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工作经历,有国际性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5. 年龄在 45 岁以下,业绩特别优秀的可酌情考虑放宽年龄限制。 学科编辑: 1. 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在国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 2. 中英文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强。 3. 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 年龄在 35 岁以下,条件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5.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优先考虑: 1) 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2) 有两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 3) 有三年以上编辑工作经验。 美术编辑: 1. 具有美术设计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期刊杂志版面设计经验者优先考虑。 2. 熟练使用 Illustrator 、 Photoshop 、 InDesign 等平面设计软件,可独立完成版面设计制作 。 3. 理解力强,对图片具有较高的鉴赏和编辑能力,有较强的摄影功底和文案功底。 4. 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5. 年龄在 35 岁以下。 三、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于 2013 年 5 月 20 日前个人简历(附近照)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 010-64016350 Email : office@scichina.org 本次招聘将按照报名、初筛、面试、笔试、体检、录用的程序进行。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人士加盟!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3 年 3 月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眼里的学科交叉综合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cosismine 2013-4-7 09:30
今天刚刚看到学校网站上的学术报告,可惜已经过期了,内容我非常感兴趣,我是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的,曾在JournalofDocumetation和JASIST等期刊上发表有关学科扩散和综合的文章, YuxianLiuandRonaldRousseau.(2012).Towardsarepresentationofdiffusionandinteractionofscientificideas:thecaseoffiberopticscommunication.Informationprocessingandmanagement.48(4),791-80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57311001142 YuxianLiu,IsmaelRafols,RonaldRousseau(2012).Aframeworkforknowledgeintegrationanddiffusion.JournalofDocumentation,68(1),31-44 RafGuns,YuxianLiu*andDilrubaMahbuba(2011).Q-measuresandbetweennesscentralityinacollaborationnetwork:acasestudyofinformetrics.Scientometrics,87(1),133–147. RafGunsandYuxianLiu*(2010).ScientometricresearchinChinainthecontextof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GeomaticsandInformationScienceofWuhanUniversirty,35,112-115.(ICSUE2010Special) YuxianLiu*andRonaldRousseau(2010).Knowledgediffusionthroughpublicationsandcitations:acasestudyusingESIFieldsasunitofdiffusion.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61(2),340–351. 刘玉仙,RonaldRousseau.新出现趋势识别和分析方法引介 .科学学研究,2009,27(7):994-998. 8. 很想知道院士眼里的学科交叉综合方法是什么样子。科学网上同济的博友不少,哪位老师如果去听过这个讲座,有什么体会,请留言,如果有PPT,恳求您能分享给我,我的信箱 yxliu@tongji.edu.cn (4月1日)学科综合交叉方法——迎接当今科学和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化学系  发表时间:03/29/2013 阅读次数:487 题目:学科综合交叉方法——迎接当今科学和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报告人:计亮年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双聘) 时间:4月1日(星期一),上午9:00-10:30 地点:化学馆241报告厅 刘玉仙在此拜谢大家!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3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分割使人看不到完整图景
热度 10 Wuyishan 2013-3-25 06:48
学科分割使人看不到完整图景 武夷山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 JohnM.Budd 在 JournalofInformation Science 杂志 2011 年第 4 期发表文章, Revisitingtheimportance ofcognitionininformationscience (认知在情报学中的重要性之再思考),原文见 http://jis.sagepub.com/content/37/4/360.full.pdf+html 。他在文章中引用了认知科学家 A.Wilson 在 BoundariesoftheMind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4 )一书中的观点:不同学科都会(主动)限制自己的探索范围,或许已经导致研究者看不到完整图景的地步。 例如,在进化生物学内,人类行动者( Agents )被视为具有特定种系发生历史和生态利基范围的动物。在人类学中,人类行动者是意义阐释者和文化创造者。在认知科学内,人类行动者是计算程序和模块的用武之地。在经济学内,人是理性决策者和效用优化者。 博主: Wilson 的意思是,那么多学科都在研究人,但只要不打破学科界限,则说不清人到底是什么,无法提供关于人的完整图景。同样,很多学科都在关注信息,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科分割,信息被人们理解的完整程度同盲人摸象的情况差不多。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476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试论我国生态学二级学科的划分
热度 2 fmbo 2013-3-24 07:59
中国地域广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生态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中国人口多,发展压力大,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除了強调生态学的基础地位之外,还应同时強调生态设计的思想,重视生态学的建设性定位,推动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升级为一级学科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和机会。但要把生态一级学科发展好,合理规划二级学科则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生态学二级学科的数量 。二级学科太少不能体现新形势下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对生态建设的支掌作用,也不利于学科发展,应留有发展空间;二级学科太多,容易给人松散的感觉,二级学科间应有紧密核心联系,并相互支掌,才能避免给人以庞杂松散的感觉,树立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和形象。 生态学二级学科的规划 应坚持和強调理学的特点。要強调生态学核心观点,重点在于理解机理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重视工程技术与管理的研究;把握机会,深化基础研究,并特别强调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夯实生态学科的基础地位;有利于认识和加強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普及,避免人人都是生态学家、人人都不能讲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被动局面,奠定生态学坚实科学基础,努力发展形成令人尊重的严谨学科体系;留有与其它学科对接的空间,对生态文明发展起到支掌带动作用。 对二级学科划分方案的思考: 个体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 : 主要指个体及以下尺度的生态学,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 ( 物 ) 学,生物多样性科学 ( 这里只含物种和遗传多样性部分,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划归到生态系统生态学之中 ) 等 生态系统生态学 : 群体及以上尺度的生态学,包括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以及同行业有关的分支,如农业生态学,森林/林业生态学,草 ( 地 ) 原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 生态工程与技术 ( 或生态设计与工程 ) : 这是体现生态学应用特点的二级学科,应与具体的工程技术相联系,重点应在于工程技术中的生态学原理,内部原理与生态系统的设计原理,遵循可持续性科学原则,生态工程学,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 自行设定的特色学科: 原则上,以上三个二级学科的划分方式应能够囊括生态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但考虑到生态学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尺度特征,应允许不同学术机构根据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突出优势与特色、强调应用性质,可划分 1 到 2 个二级学科,可体现学科交叉、尺度与地域特点,例如 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域/湿地生态学,农林草牧等的生态学等。 前面 3 个可作为指导性的二级学科,各学术机构可自主另设 1 至 2 个以应用为主的特色优势学科,体现生态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掌作用,但二级学科总数以不超过 5 个为宜,每个机构不超过 4 个为宜。 本科专业可设生态科学与生态技术两个专业,生态技术可在高年级时设立专业方向,并重视与行业特点的联系和支撑。
8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年SSCI收录文化研究学科期刊38种目录
wanyuehua 2013-3-24 07:34
SSCI 、AHCI 均收录文化研究期刊,2013 年SSCI 收录文化研究期刊38 种,这38 种期刊同时也被AHCI 收录, 如: BOUNDARY2-ANINTERNATIONALJOURNALOFLITERATUREANDCULTURE 《边界 2 :国际文学与文化杂志》、 COMMUNICATIONANDCRITICAL-CULTURALSTUDIES 《传播与批判 / 文化研究》、 CONTINUUM-JOURNALOFMEDIACULTURALSTUDIES 《媒体与文化研究杂志》、 CRITICALINQUIRY 《批判性探讨》、 CULTURALCRITIQUE 《文化评论》、 CULTURALSTUDIES 《文化研究》、 DIFFERENCES-AJOURNALOFFEMINISTCULTURALSTUDIES 《差异;女权主义者文化研究杂志》、 EUROPEANJOURNALOFCULTURALSTUDIES 《欧洲文化研究杂志》、 FRENCHCULTURALSTUDIES 《法国文化研究》、 GAMESANDCULTURE 《游戏与文化》、 IDENTITIES-GLOBALSTUDIESINCULTUREANDPOWER 《认同:文化与权力全球性研究》、 INTER-ASIACULTURALSTUDIES 《亚洲文化研究》、 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 《国际文化研究杂志》、 JOURNALOFCONSUMERCULTURE 《消费者文化杂志》、 JOURNALOFPOPULARCULTURE 《大众文化杂志》、 JOURNALOFVISUALCULTURE 《视觉文化杂志》、 MODERNCHINESELITERATUREANDCULTURE 《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PUBLICCULTURE 《公共文化》、 SCIENCEASCULTURE 《科学文化学》等,详细 2013 年 SSCI 收录文化研究期刊 38 种目录请看附件。 2011 年JCR 收录文化研究学科期刊35 种,其中影响因子1 以上有3 种,文化研究期刊影响因子前10 名期刊如下: 1、 TheoryCultureSociety 《理论、文化与社会》,ISSN:0263-2764 ,双月刊,2011 年影响因子1.770 、5 年影响因子1.161 2、 JournalofConsumerCulture 《消费者文化杂志》 , ISSN:1469-5405 ,全年出版3期, 2011 年影响因子1.286 、新收录期刊没有5 年影响因子 3、 MemoryStudies 《记忆研究》,ISSN:1750-6980 ,季刊, 2011 年影响因子1.070 、5 年影响因子 1.652 4、 CriticalInquiry 《批判性探讨》, ISSN:0093-1896 ,季刊, 2011 年影响因子0.948 、5 年影响因子0.894 5、 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Policy 《国际文化政策杂志》,ISSN:1028-6632 ,双月刊,2011 年影响因子0.755 、新收录期刊没有5 年影响因子 6、 Representations 《表现》 , ISSN:0734-6018 ,季刊, 2011 年影响因子0.732 、5 年影响因子 0.513 7、 JournalofMaterialCulture 《物质文化杂志》, ISSN:1359-1835 ,全年出版 3 期, 2011 年影响因子0.676 、5 年影响因子 1.188 8、 PublicCulture 《公共文化》,ISSN:0899-2363 , 全年出版 3 期, 2011 年影响因子0.646 、5 年影响因子 1.022 9、 CulturalStudies 《文化研究》 , ISSN:0950-2386 ,双月刊,2011 年影响因子0.468 、5 年影响因子 0.866 10、 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 《国际文化研究杂志》 ,ISSN:1367-8779 , 双月刊 ,2011 年影响因子0.409 、新收录期刊没有5 年影响因子 附件: 2013年SSCI收录文化研究学科期刊38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SSCI投稿|1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师‘人情招聘’,有没有?
热度 12 lin602 2013-3-23 19:43
高校补充师资,应该是首先公布职位,大量宣传,根据应聘人的条件,按需要与择优录用。 但是,高校教师的‘人情录用’已经成为高校进人的一部分,成为大学茁壮成长的‘毒瘤’。 有的是照顾领导,有的是照顾亲戚,有的是照顾学生,有的是照顾利益关系,有的是照顾院士(子女或学生,为了.....),有的是........。 照顾进来了,永远在这学校,直到退休。 有时候,有些在学科工作一辈子的教授们,眼看着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进来了,心在流血,也无能为力。阿Q精神是他们唯一的‘安慰剂’。 唉,一声叹息! 你们学校有吗?
3735 次阅读|21 个评论
2012年SSCI和A&HCI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willtongji 2013-3-16 10:06
2012 年 SS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 刊 167 种 、 AH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186 种 。 (1)SCI、 SSCI 、 AHCI 共同收录期刊 3 种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自然语言工程》 Phonetica 《语音学》 (2)SCI 、 SSCI 共同收录期刊 9 种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美国言语病理学杂志:临床实践》 Brain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 Clinical Linguistics Phonetics 《临床语言学与语音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国际语言及交流障碍》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语言交流障碍杂志》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口吃病杂志》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神经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言语、语言与听觉研究杂志》 Language and Speech 《语言与口语》 (3)SSCI 、 AHCI 共同收录期刊 127 种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语言与文化的跨越》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学报》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儿童语言教学与疗法》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Dialectologia et Geolinguistica 《方言学与地方语言学》 Functions of Language 《语言的功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国际词汇学杂志》 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非洲语言和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东亚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英语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混杂语言和克里奥尔语杂志》 Journal of Germanic Linguistics 《日尔曼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Language Politics 《语言与政治杂志》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语言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 《语言问题与语言计划》 Language Sciences 《语言科学》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语言的演变》 Metaphor and Symbol 《隐喻与象征》 Natural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y 《自然语言与语言理论》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自然语言语义学》 Phonology 《语音学》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理论语言学》 Zeitschrift fuer Dialektologie und Linguistik 《方言学与语言学杂志》 …… (4) AHCI 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56 种 AAA- Arbeiten aus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 《美国与英国语言/历史/文化研究》 Anglia; Zeitschrift fuer englische Philologie 《英语语言学》 Beitraeg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Literatur 《德国语言文学史》 German Quarterly 《德语季刊》 Historiographia Linguistica 《编史语言学》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 《英语与德语语文学杂志》 Lingua e Stile 《语言与文体》 Modern Language Review 《现代语言评论》 Meta 《译者杂志》 Neophilologus 《新语言学》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语言与文学文集》 Philological Quarterly 《语文学季刊》 Revue de Linguistique Romane 《罗曼语语言学杂志》 Russian Linguistics 《俄罗斯语言学》 Sprachwissenschaft 《语言学》 Studia Neophilologica 《新语文学研究》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语义学学会汇刊》 Zeitschrift fuer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德语语言学杂志》 Zeitschrift fuer Romanische Philologie 《罗马语系语言学杂志》 Zeitschrift fuer Slawistik 《斯拉夫语杂志》 …… 2012年SSCI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167种.doc 2012年AHCI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186种目录.doc
6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部分大学进入ESI前1%学科数情况(截止2013年3月6日)
热度 1 enthusiasm730 2013-3-8 09:39
进入 ESI 的学科数 学校名称 11-18 北京大学( 18 )、复旦大学( 15 )、浙江大学( 15 )上海交大( 15 )、中山大学( 14 )、清华大学( 13 )、南京大学( 11 )、兰州大学 (11) 7-10 中科大( 10 )、山东大学( 9 )、南开大学( 9 ) 武汉大学( 9 )、华中科大( 9 )、北师大( 8 )、 四川大学( 8 )、厦门大学( 8 )、西安交大( 7 ) 吉林大学( 7 )、同济大学( 7 ) 4-6 湖南大学( 6 )、哈工大( 6 )、 天津大学( 5 ) (注:科学网网友如果有其他高校数据,我随时补充上去) 2011 年部分 高校科研经费(理工医)来源统计 单位:千元 学校名称 科研经费来源 合计 政府资金 企事业单位委托 其他经费 清华大学 3891182 2559456 1010281 321445 浙江大学 3120701 2094765 959114 66822 上海交通大学 2336132 1760837 547934 27361 北京大学 2091296 1821136 245844 243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32402 710163 1122239 0 复旦大学 1645503 1457144 178621 9738 四川大学 1532678 564740 930872 37066 吉林大学 1328000 887992 428473 11535 中山大学 1162221 954188 156053 51980 西安交通大学 1170056 839491 312072 1849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04671 1051202 51137 2332 山东大学 1050229 785262 223830 41137 南京大学 1037334 676451 359883 1000 武汉大学 1045499 580817 426789 37893 兰州大学 292700 170938 121762 0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教育部直属高校 2011 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5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走向海外,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anley 2013-2-27 07:01
走向海外,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开幕词 蔡 文 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基础研究水平的竞争。谁在基础研究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迫切需要源头性创新成果,特别是能够带动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我们要为此努力工作。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纺织机等的使用是人手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火车的行驶是人腿的延伸;后来,电话是人的耳朵的延伸;电视是人的眼睛的延伸;计算机和网络是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今后,“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则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这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今后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可拓学是 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研究 , 它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初步建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开展了在计算机、设计、管理、控制与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形成了一支队伍 , 组织了可拓学科学共同体, 可拓学作为 一门学科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 奋斗了多年的工作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我们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要使可拓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近几年来,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可拓学, “ 亚洲和大洋洲的信息科学评估报告 ” 向世界介绍 “ 可拓学 ” ,美国 IBM 公司中国分部和跨国公司贝尔公司邀请我们做 可拓学的 讲座或培训,说明 可拓学正 逐步引起海内外的注意。我们要与更多的外国学者一起研究和发展可拓学,要创办 可拓学的 国际杂志,要组织 可拓学的 国际学会,要召开 可拓学的 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先我们要筹办好 2013 年在中国召开的“首届国际可拓学学术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 30 周年庆典”。今天召开的 全国第 13 届可拓学年会 ,既是 28 年 可拓学研究 的总结会议、交流会议,也是 可拓学走向 世界的筹备会议。我们要进行认真的策划和紧密的合作,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使 可拓学 更快 地走向海外, 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走进世界科学殿堂。 创建一门学科,是千万人的事业,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目前,我们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大量的、更为艰巨的工作还有待我们去完成。我们还会碰到更多的困难,遇到更艰难的环境。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有智慧,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把这门学科建设好。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奋斗,为建设好 可拓学这门 新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术会议|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纠结的学科评估
热度 17 lqs321 2013-2-26 10:59
2012 年官方一手操办的“学科评估”结果正式公布。用“有人欢喜有人愁”来形容相关单位领导此刻的心情最贴切不过。这不刚读到一篇文章“北大、清华和人民大学为什么牛?”。文章主要就 2012 年教育部刚发布的全国大学学科评估结果,对那三个学科数排名第一的大学大加赞扬,尤其盛赞人民大学有 9 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文章目的可能是要批评那些合并大学中几个“超级”学校排名第一学科数不多现象。当然,我认为仅用这个学科评估排行榜就判断人家办学业绩不好有失偏颇。其实,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知道, 中国人民大学在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现实都是它的优势学科,多几个排名第一学科顺理成章。文章强调办学要有特色这个观点我很同意。但是作者却忽视了办的不比人民大学差的还有多所特色大学。这些大学可是无论国家投资和还是名气远不能与人民大学比。人家都只是与全国上千所大学一样属于“正厅级”,而人民大学当下可是“副部级”,要是放到几十年前,人家可能属于国家级了。你说上世纪 50 年代人民大学吴玉章校长的级别难道不比书记省长大。我想既然文章要强调办学特色,就应该客观、公正和公平地多介绍几所这样的特色大学。例如由于历史原因于上世纪 50 年代初学习苏联而组建的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著名八大学院这样的特色大学的情况。 我查了一下这个学科评估结果,果然不出所料, 那几个 “地、矿、油”单科性特色大学学科排名基本上都保持了第一的名次。它们分属于中国地质大学的理学“地质学”与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工程”。这几所大学的办学资源可是没法和人民大学比。因为,全部都是两地办学,又属于“地、矿、油和农、林、水”的“艰苦行业”学校,生源差,虽然都是“ 211 ”,但哪能和“ 985 ”比。而且所办的学科都是要花大钱的,然而国家投资相对少,当然石油大学由于行业关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人民大学的学科却是花钱不多,投资相对不少,更不要说多少学习尖子生被她们揽入囊中。 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一方面有利于让国民了解各个大学的办学质量与特色,有利于应届高中毕业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其中尤其对于选择二本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更具有参考意义。此外,还要让全国人民了解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效果,尤其是那些牌子大的吓人的超级大学,利用“ 985 ”的名号获得了国家巨额资金的办学效果。 这篇博文不去谈论这几个学科排名第一数量最多的学校。我想他们应该到国际上去比比,不需要在这儿 “矬子里拔大葱”,况且国家投资相差几十倍的大学放在一起比较和排名实际意义不大。我想对这个学科评估结果中 两个疑惑问题谈点自己的 认识。 1 、关于 学科设置的合理性 。我只能说自己比较熟悉的“地球物理学”学科。这个学科涉及“固体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两大学科。在参与评估的 7 所大学中只有现在并列第一的 3 所大学(北大、科大和武大)有空间物理(它们实际上主要也是凭这一学科优势获得第一名,尤其是武汉大学的固地球物理并不突出),其它 4 所大学基本没有空间物理学科。我不清楚具体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如何平衡“固体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之间成果。听说很多年前,这两个学科曾经单独分开过,因为,两者研究对象不同,一个对象是天,一个对象是地。据我所知,类似现象还有“地球化学”学科,原来曾经也单独过,现在归入到地质学里。不知道这些学科出来进去究竟谁说了算。 2 、匪夷所思的排名结果。在公布的学科排名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的排名第一学科存在若干所并列学校。我随机抽查了几个一级学科,我们“地球物理学”是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三个大学并列第一,我们属于第二;“物理学”是北大、南大和科大并列第一;“力学”是北大、清华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列第一;后面名次并列的学校就更多,在我查询的少数学科中,同一名次最多达 41 所大学。这就出来一个怪现象,例如,我们中国地质大学属于以“地学”为特色的学校,但是 “管理科学”排第 10 名( 71 分)和“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能排到第 15 名。当然,这样好的名次除了反映我们学校这些专业办得好以外,实际上,前面很多名次中都有 10 多数大学并列的名次。我们的“工商管理”学科排名第 13 名就有并列学校高达 22 所大学( 67 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第 17 名( 64 分)高达 41 所并列。但是我发现在如此众多并列学校的名次中按说应该以 拼音 为序排列,显得更为公平些。因为,当我们审视这个学科排名表时,在 41 个学校并列某一个名次时,排在第一和最后的学校在视觉效果上可不一样。当然,我不清楚现在这样排列的依据是什么。刚刚听说在这些并列排名的学校之间分数上可能还是存在细微差别,也许这点细微差别基本可以忽略,因而产生大量并列名次结果。
871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新中国土地管理学科的发展史
热度 2 tianchuanhao 2013-2-19 16:48
五十载风风雨雨,三十年桃李满园 韩桐魁 华中农业大学 旧中国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土地是私有制,根本谈不上土地规划。解放后,新民主政权在东北接收了一批日本开拓团农场。为了让这些农场生产大批粮食供应解放战争前线和之后的新中国建设,有效地利用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于是向苏联学习,做农场的建设规划。 苏联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初,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起成千上万个集体农庄,随之进行了各农庄的土地利用规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红军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到了 50 年代,苏联已经摸索了一整套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技术和经验。 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有了土地张良技术学校。十月革命后,在这种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莫斯科土地规划工程学院(即现在的莫斯科土地规划大学),另外在一些农业院校也设立了土地规划工程系。 我国建国初期,先是在东北,后来又在新疆等地,请苏联专家组 帮助我们进行国营农场土地利用规划,并开办训练班。 但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耕地规模由几亩、十几亩扩大到几千亩、几万亩,必须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当然就需要大批的土地规划技术人才,于是就采取了三种方式培养。 1. 苏联专家在中国办班:由农垦部、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北京双桥农场办土地规划技术培训班。从农业、农垦、高校抽调技术人员和教师参加培训。如黑龙江省的刘福华、尤文郁等。这其中也有跟随苏联专家一块开展国营农场的规划工作,以山、水、田、林、路、村为一体的土地规划设计。成果必须有三张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和施工图以及必要的附图和附件。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农场规划,其成果直到现在还起作用。特别是培训的人才,在后来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事业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2. 东北农学院培养的人才。 1956 年为了适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农业部委托东北农学院从本校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抽调 20 名本科毕业生组成师资班。由苏联专家齐斯金和布琼尼等教授讲课,俄语教师当翻译,一年讲课,一年到全国实习。与此同时,在东北农学院兴办土地规划系,招收 6 个班的学生。因为苏联的土地规划侧重在工程技术方面,所以,招收的是理科学生。该专业一直办到文化大革命培养了几百名专业大学生。 3. 国家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前后派了三批:第一批 1954 年将三位在哈尔科夫农学院林学系在学的学生转学土地规划专业; 1955 年由国内派遣十名到莫斯科土地规划工程学院学习;第三批 1956 年派出 24 名到哈尔科夫农学院土地规划系学习,由于各种原因,毕业时只有 18 名。 上述三个渠道培养的土地规划专业人才就构成了 “ 文化革命 ” 前土地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1958 年大跃进,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头脑发热,浮夸的口号响彻天空, “ 十年超英,二十年超美 ” ,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土地规划随着浮夸风,远离了科学,山上开耕地,水中建新村 …… 。当然,这都不是我们规划专业人员干的,使土地规划成为浮夸的代名词,声誉扫地。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农村都怕规划,称之为 “ 鬼话 ” 。规划队伍只有东北和新疆农垦、军垦区还保留着,而在内地几乎都改了行。 1960 年当时的华中农学院农经系根据省教育厅的决定停办。 61 届的学生转到当时的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不动,于是学校决定成立土地规划系。从东北农学院师资班调来刘伯韬、封居尚两位年轻的教师。同年,由苏联莫斯科土地规划工程学院毕业的陈双壁、张冀英被分配到华中农学院任教。 1961 年,又从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土地规划系毕业生中分配了韩桐魁、陆红生来华农任教。同年按工科招收土地规划专业本科新生 33 名(其中一名赵先瑜因年龄大,家庭负担重就退学了)。 1962 年中央下达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八字方针之后,土地利用规划专业在调整之列,于 1962 年停办,该班学生上了地形测量和地图编绘基础课之后,转到了土壤农化系。测量教研室和土地规划教研室随学生转到土化系。土地规划专业教师从 61 年秋开始下到湖北几个农场,一个一个地完成测量和规划工作,到 1963 年先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合作去河南从事南水北调的鸭河口灌区,即南阳地区几个县的土地利用规划,下半年又参加农业部土地利用处组织的江西省高安县土地规划试点。在大量科研、实践的基础上于 1964 年编出了自己的《国营农场土地规划设计》教材,为 61 年招收的那个班到南湖对面的绣球山分场开展现场规划教学工作。因此,这个班读了五年,毕业后多数从事土壤和土地管理领导工作。 党的 11 届 3 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发展有了方向,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吃 “ 大锅饭 ” 了,把承包的土地当作自己的财产,土地问题提到了日程上,当时全国仍然从事土地规划工作的几十个专业人士,出于专业的本能,看到全国土地形式很严重(当时主要是乱占耕地盖房、烧砖),于是 “ 揭竿而起,大喝一声 ” 。 1979 年 11 月 21~26 日由华中农学院牵头,与西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共同发起,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了全国土地问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央农业部、农垦部和 14 个省、市、自治区、农业出版社等 28 个单位的 40 名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华农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局长张心一,以 82 岁高龄,只身从北京专程来武汉参加会议。在开幕式上,张老说: “ 土地问题太重要了,一定要很好的管起来,要杜绝浪费,要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要及早颁布土地法,成立土地管理机构,把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的成果落实到田块上,必须开展土地规划工作,为此,要培养土地规划的技术人才, …… ,今后我们要把土地规划工作开展起来,紧密结合中国的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创造中国的土地利用科学。 ” 张老回到北京以后,在中华农学会上,把东湖会上的呼吁书散发了 3000 多份,引起了全国的重视。 1980 年 9 月在武昌八一路 401 招待所召开会议,与会者只有 20 多人,成立了湖北省土地学会,比全国土地学会早三个月。 但是中国的特点是领导不认识,群众说了不算。 1980 年 10 月在京西宾馆开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国家农委主持。负责大会秘书处工作的几位土地工作者,会同与会的同行,议论起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在起草大会总结报告时,把重视土地管理、成立土地管理机构、制订《土地法》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了进去,指望中央领导在报告中能提出来,但是领导们此时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在当时身为副总理的万里做大会总结时,一看稿子就丢到一边去了,即席讲了之前的中央会议精神,可以说,我们的 “ 阴谋 ” 没有得逞。土地工作仍然在农业部土肥局的土地利用处 2-3 人应付着。(一个是肝硬化,长期上不了班) 1980 年 12 月在北京呼家楼,解放军后勤招待所召开了全国土地学会成立大会,全国 114 人参加会议,总算有了全国性的专业学术组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筹办了土地利用规划专业并于 1981 年招收 “ 文革 ” 后的第一届学生。当时,我们告诉农业部土地利用局( 1981 年春由土地利用处改为土地利用局)马处长(就是后来国家土地局的马克伟局长),我们已经招生了,他当时说,如果分不出去怎么办?我说: “ 土地管理形势必然很快发展起来,这不是卖菜,到市场就买了。四年后等你要专业人才时就来不及了,不过你放心,我们在课程上加一些经济课,到时候不行,我让土管专业的毕业生和农经学生一起分配。 ” (当年秋天开学,张巧玲)到了 1984 年土地利用局业务扩大了,各省也设立了土地管理机构,急着要人,我们只好把农经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推荐到农业部土地利用局,等到我们 81 级土地管理专业毕业班毕业时,即 1985 年已是供不应求了。 随着包产到户,农民出于自身的利益纷纷在自己分的耕地上盖房子,从武汉到北京,特别是河南一带田中间如繁星一样,盖起了红砖平房。全国的土地形式非常紧张。 1985 年 5 月在长沙召开南方 13 省农田工作会议,农业局长们纷纷呼叫,耕地被蚕食的很厉害。到这个时候,作为国家农委主任、农业部长的何康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会议总结时,他说: “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没人管。旧社会,农村有土地庙,城里有城隍庙,就是国民党时期,还有地政署,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没人管,那怎么行?一定要管起来。 ” 会后,何康部长在国务会议上做出了专题报告,当官的一通了,事情就好办了。中央决定,全国成立土地管理局,从上到下;迅速起草《土地法》,由于土地问题越分析涉及的面越广,而且当时想到的都只是土地管理问题,范围只好缩小,从《土地法》变为《土地管理法》,反复修改,据说大小修改了 200 多次,才初步定稿,这说明土地方面的法律基础准备的很不够。到了 1986 年,机构也成立了,法律也出来了,但是在各级行政领导头脑中时勉强的,并不积极,土地机构的职能也不确定,在各级政府开会时,土地局长都无话可谈,坐在后面。这时土地管理问题已经被动了。 没过多久,问题出现转机,湖北省枝江县的董市有一块放荒的土地几十亩,当地兴建工厂,土地使用费一次卖了 40 万元,上交县财政,枝江到当年年底,县财政收入 90 万元,一笔卖地收入占了近一半,县里高兴了,知道了土地可以生财,土地局长的地位马上提高了,开会请到前面来。一段时间地方财政完不成计划,到 9 、 10 月份,领导就请土地局长谈话,土地局长成了当地的财神爷。 “ 土地财政 ” 从此开始了。 我们在课堂上讲土地的重要性时,常举例香港地产是香港财政的四大支柱之一,内地也领会了。 “ 事情都是两面的 ” ,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资源变成资产,一发不可收拾。应该承认,各级领导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很迟的。致使土地问题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时,中央并不重视,作为主管领导何康同志说:能达到 70% 的准确度就行了。当时还是处长的张巧玲说:既然只达到 70% ,那就不必花几十亿经费去调查了,新亩折旧亩本身就差 30% ,所以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准确率是比较低的。以后很长时间各地各类土地面积都是大概的数字。 国家对土地所指定的方针、政策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即使有政策、法规也存在许多漏洞,使一些有路子、有后台的人抢先下手大发土地横财,对土地的管理至今仍感觉被动。 从高等教育层面上讲,教育部在土地管理问题上,也显得迟钝,我校土地管理专业 1981 年开始招生时,上报教育部学科组,当时的回复是 “ 土地管理还培养什么大学生 ” 不同意,后来讨价还价,定了个 “ 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 ” 。 至今,在国家学科目录上也没有土地科学,作为土地管理安排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与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并列,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看积极的一面,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土地科学教育的发展。 过去,只有地学:地理学、地质学等,没有土地学。到目前为止,土地学科已经出版著作的有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行政学、地籍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生态学、土地伦理学等等。当然,这还都是不太成熟的成果。 土地教育发展的飞快,上世纪 50 年代只有东北农学院有土地规划系, 60 年代初又有三所上马:华中农学院、南京农学院与河北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招了一届学生,其他两所没等招生就下马。而今,全国土地管理专业在大学和大专近上百所学校兴办了。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 50 年的发展,特别是后 30 年已培养了全日制大学毕业生 29 届, 1300 多人,在土地资源貂蝉和土地管理机构建立初期,应形势的需要,举办了多期一年、半年、三个月、二个月的培训班,有全国的,也有中南五省的和深圳、江西、河北、河南部分市、地区、县的班,大约 2000 多人,最初培训的各省学员,在工作中都成为土地规划管理部分的领导和技术骨干,还有几个省的 2 年制的专业证班约 500 人左右。 自 1984 年招收硕士生以来共培养了硕士(含在职申请学位的) 400 多人, 1993 年到现在已取得学位的博士生 90 多人。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所有省份,出国深造和定居的约 30 人左右。 我校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和工程管理,已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较为先进齐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文献资料,并已形成土地资源管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招生到就业整体上在健康的发展着。最后我想用《咏梅》结束我的发言: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 谢谢大家! 韩桐魁先生 2011 年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院 50 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争得韩先生的同意,我讲这篇讲话稿放到网上,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2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学科如何开展基础研究
kejidaobao 2013-2-16 10:27
周恒,福建浦城人,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力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天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流动稳定性、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和湍流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要重视基础研究,是很多科学家的共识。但何为基础研究,却可能没有共识。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的局限,开辟了物理的新领域,当然是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但如果限制在原学科,特别是“老”学科,如何开展基础研究是很多学科要面对的问题。例如,力学这样的“老”学科,如何开展基础研究?以下以流体力学为例做些分析,但并不奢望对其他学科也适用。 每门学科都有其最基本的规律,力学的最基本规律是牛顿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并不是牛顿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很多人对很多物体运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即寻找广泛适用的基本规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研究开始的。 任何科学都要针对一种理想化模型来表达其基本规律。力学最基本的理想化模型就是质点,一切宏观物体都可以视为由很多质点组成。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针对流体的运动,就在质点模型的基础上依次发展出连续介质、理想流体、黏性流体等模型及相应的力学方程。针对新对象提出新模型,是力学基础研究应有之义。例如,如有新的非牛顿流体,就要相应地提出其理想化模型,找到其本构方程等。 不管是哪一学科,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提供能定量说明或预测该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规律。 20世纪初,航空等新兴工程技术的出现,向力学提出了诸如飞机的升力和阻力的计算等新问题。虽然原则上有了黏性流体运动方程,就可以通过对其求解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当时,这是无法实现的。德国的Prandtl通过对实际流动的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流体运动模型,即边界层模型,从而得以对黏性流体运动方程做简化,使得上述问题得以解决。由于这一模型对很多现实的流体运动都适用,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流体力学基础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Prandtl也被称为现代流体力学之父。 力学是物理的一部分。鉴于Prandtl在流体力学上的贡献,他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但都没有获奖。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流行于那里(指流体力学领域)的特殊条件是,控制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定律是如此复杂,使得不可能从它们推导出该现象。对于那些不能或不愿等到数学方法足够完善,以使得今天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人,那就必须发展至少能解决某些特殊情况的近似计算方法。这类近似计算方法的典型例子就是Prandtl的边界层理论和飞机理论。显然,这类工作一般不会导致‘物理领域的发现或发明’”,因而不能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意见虽然否决了授予Prandtl诺贝尔奖,但对力学基础研究的性质却做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即当一时还无法用数学方法直接由基本规律推出有关现象时,寻找有效的“近似的算法”就是重要的基础研究。 寻找近似的算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通过针对某一类流动,提出简化的物理模型而实现的,如Prandtl的边界层模型。对目前还不能直接从基本方程出发计算的不少重要问题如湍流、燃烧、流体噪声等,研究者也正在这样做。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某些问题可以通过直接求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解而解决。数值解也是一种近似解,因而解决求数值解中的问题,如网格生成、提高格式精度等也是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 有了足够多针对某一类问题的定量结果后,有可能提炼出一些该类问题中的规律性的结果,如跨声速飞机设计中的无激波机翼理论和面积率等。这也是基础研究要做的。 所以,如果不是像量子力学那样跳出了原学科而得到新的基本规律,而是在原有的学科内,且该学科的最基本的规律已知,则其基础研究可能主要就是上述3个方面。 但无论哪一种基础研究,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对象,而只从一个抽象的模型出发。提出简化模型,必须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例如,长期以来,以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为模型做湍流研究被认为是流体力学的重要基础研究之一,但它迄今没有对解决实际湍流问题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就是因为该模型没有反映真实湍流的实质(详情请见笔者和张涵信合写的“号称经典物理留下的世纪难题‘湍流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一文,刊登在《中国科学》中文版2012年第1期上)。 基础研究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在非线性水波理论中有一个结果,从数学上看和非线性光学中的一个结果是一样的,而且先于光学做出来。但光学的成果后来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水波的则没有。可能就是因为光学中的结果对激光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激光技术的重要性是显然的。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怀疑的,因此针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近似算法以及一些规律性的结果就是流体力学的重要基础研究方向。几十年来其成果已系统化而且形成了很多新的力学分支就是证明。 通常所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力学这样的“老”学科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往往在开始时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转化为适用于一类问题的基础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砒霜治疗白血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研究成果
xupeiyang 2013-2-10 19:06
砒霜治疗白血病,王振义院士的研究团队长期来采用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学科和方法分析论述: 1.中西医结合 砒霜治疗白血病: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61104 2.中医学 3.中药学 4.化学 5.药理学;临床试验 砒霜治疗白血病:临床试验报告(56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61195.html 6.循证医学 砒霜治疗白血病:循证医学研究文献分析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661344 7.转化医学 砒霜治疗白血病: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61402 王院士提倡运用哲学思想和辩证法指导临床实践。 砒霜治疗白血病,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的原创性成果获世界公认 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日前宣布,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51184.html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药物靶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0日09:00 新华网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全文链接 http://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content/72/2/567.short http://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content/72/2/567.abstract Use of all - 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E Huang, YC Ye, SR Chen, JR Chai… - …, 1988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Abstract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ere treated with all - trans retinoic acid (45 to 100 mg/m2/day). Of these, eight cases had been either nonresponsive or resistant to previous chemotherapy; the other 16 cases were previously ... 至2013年2月9日该论文的被引量: Cited by 1837 Related articles All 13 versions Cite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投入效益极高的中国农业大学, 6个一级学科全国排第一
huozailin 2013-2-8 12:24
http://news.cau.edu.cn/show.php?id=0000047759
1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要了解学科演进的历史
热度 1 gothere 2013-2-7 19:35
曾跟不少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现在的论文专著多如牛毛,我们追新都来不及,还需要去读那些老掉牙的文献么?虽然我觉得非常必要,常常去读,但总没拿出个像样的理由,只有些个案。比如,林语堂在解放前就研制了世界上唯一一台使用汉字部件小键盘的汉字打字机,直到三四十年之后才由日本、台湾重新利用,直到“五笔字型”大放异彩。乔姆斯基在1950年代反对马尔科夫过程来描写语言,但在1990年代后成了自然语言计算的基本模型。 今天读了DIRK GEERAERTS 撰写的“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词汇语义学理论大观)”,作者谈的很不错。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历史发展?只介绍当前最新的理论不是更合适么?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 1 )只关注当前的研究现状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它的发展是线性的,历史上所发生的与现状没有什么关系”。但词汇语义学的发展并不像物理生物之类的硬科学一样遵循演进的模式。研究词义的各种理论视角并不是简单的由陈旧的理论被更好的理论所代替。老的理论并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不重要不适用。我们试图讲明这一点,对历史上的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未来的研究。 ( 2 )厘清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更好地定位当今的词汇语义研究。 不只是词汇语义学,还有其他的软硬科学都有这样的疑问,希望今后有更好的说法和探讨。 我自己的看法嘛,其实世上的问题,2000年以前人们大都思考过,只是受限于技术无法实现。用技术来圆梦,技术圆了哪些梦,还有哪些梦没圆,大略就是学术史的意义吧:)
个人分类: Linguistics|48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西北大学在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lysyxcs 2013-2-6 15:39
2013年1 月 29 日,教育部 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西北大学共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软件工程、中药学、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等 29 个一级学科参加了此次评估。 本次学科评估中,科研院所进行单独排名。从评估结果来看,西北大学总体情况较好。有 6 个学科进入前 10 ,其中考古学在 35 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 3 位,地质学在 16 家参评高校中排在第 4 位,科学技术史在 10 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 4 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 20 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 8 位,世界史在 48 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 9 位,理论经济学在 55 家参评高校中排在并列第 10 位。 从得分百分位次来看 , 考古学、地质学、理论经济学、世界史、软件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中国史等 9 个一级学科得分位次进入前 30% 。此外 ,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中药学等 6 个一级学科与第一二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排名有所提升。 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得到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共有 391 家单位的 4235 个学科参评,学科参评率比第二轮增长了 79% 。全国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的参评率为 93% ,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 80% 。此次评估除两所“ 211 高校”外,其他“ 211 高校”和“ 985 高校”都申请参加了评估。
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太在意教育部学科评估
热度 9 yuliping 2013-2-1 22:12
这次教育部学科评估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宁波大学应用经济得分 66 分,排在 58 位;工商管理同样也是 66 分,排在 72 位,相对而言,应用经济的表现要好一些。 在应用经济学科评估中,最低评分为 64 分;在工商管理学科评估中,最低分也是 64 分。由于得分都是整数,换句话说,宁波大学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都在参评学校倒数第三。 也不能这么悲观,应用经济倒数 3 名的学校有 31 所,工商管理倒数 3 名的学校有 44 所,宁波大学远不是垫底的。当然换个角度,就宁波大学而言,应用经济还是要比工商管理略强一些。 我不知道这次评估的背景,也没有仔细查询相关信息。凭直觉,这次评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不是所有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的高校都参加评估。要么全部参加,当然这也许会有诟病。要么干脆不搞类似的评估,如果不影响学科发展,我看不搞也行。部分参加是什么意思呢? 感觉这次评估似乎是自愿的,比如浙江大学就没有参加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学科评估。既然只有部分学校参评,那么标准是什么?如果是自愿,我看更没有意义。 第二,评估的区分度太差,正如本博文开始的分析。你说 66 分比最低分只高 2 分,那么也可以说宁波大学是倒数第一啊,一两分的差距计算误差就覆盖了。 所以,也不要太在意评估。当然,那些评估得分较高的学科总体还是不错的。 2013.2.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805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支离破碎的研究与学科体系性研究
热度 2 肖建华 2013-2-1 22:03
观察我国的科学研究,不难发现有两个显著特点: 1 )文章集中发表在某一两个专业期刊的作者非常少;也就是说,作者的文章发表是非常发散的。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指标:指定一个专业期刊,作者在该刊上在 10 年内,至少有 10 篇论文,这样的作者有多少?答案是:很少! 2 )把一个作者在 10 年(或 20 )年内发表的论文按主题(关键)词归类,能够在同一个学科论题上,按照其研究论点、深刻程度、进展的延续性,或是理论初步、理论完善、理论展开、应用案例,这样一种进展式排序的论文(也就是排除本质上重复发表的),超过 10 篇论文的作者有多少?答案是:很少! 事实上,如果把这两个条件作为必要条件,每个学科只有可以数得出的几个作者。 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学科内做学科体系性研究的作者非常少。 不要小看这两个条件的并:它说的是, 10 来篇论文由浅到深的揭示学科中的某个论题,并只在一个(或两个)专业期刊上发表。 由于只在一个(或两个)专业期刊上发表,如果是老调重谈,那怕是一个普通的专业期刊,也难于通过。 5-10 篇这个数也不是那么好办到的。 一般的说,我就是这样来评价论文作者水平的。我对很多国外的学者运用过这两个条件来选优,结果能通过的也很少。 很多国外牛人能够轻松的满足 1 ),但是,很难满足 2 )。 这个问题说明了:搞学科体系性研究难,取得进展难。很难满足 1 )。 而支离破碎的研究易,但是,无论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因很难满足 2 ),后人不会看重。 如果一个研究者的论文满足 2 )条件,但是不满足 1 )条件,那就只有一个结论:其研究太超前了。 我估计,大多数的研究者会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慢慢的形成类似于本博文的观点,只不过对论文数量会有不同尺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9 次阅读|2 个评论
邹顺鹏、邹晓辉(通信作者)学科体系(图2思政教管理论框架)
geneculture 2013-2-1 10:43
邹顺鹏、邹晓辉(通信作者)学科体系(图2思政教管理论框架)
邹顺鹏、邹晓辉(通信作者)学科体系(图2思政教管理论框架)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0 个评论
教育部学科评估之惑
热度 5 westvillager 2013-1-30 19:40
1 月 29 日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 2012 年学科评估结果。 评估邀请了约 5000 名专家参与了学科声誉调查;除本学科专家外,还特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 30 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 500 名行业、企业界人士, 前后耗时一年,堪称对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家底彻查” 。有关人士坦言, “ 此次评估是对社会上所谓专业排名的重大矫正 ” 。 按相关人士的说法,此次学科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大局;服务高校,助其了解自身现状;服务社会,为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及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然而如此兴师动众的评估,是否真能起到助力中国高校发展建设的作用却值得商榷。 首先该评估仍然沿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将学科分为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七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数个一级学科,如此细分,看似深入,实则有违当今科学发展的规律。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门类学科之间正在进行深入而广泛地渗透、交叉和融合。“文科”、“理科”与“工科”的“柏林墙”已然开始坍塌。随着科学的综合一体化,任何一种重大的科学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仅由一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来完成;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孤立地向前发展。如果依然固守传统,人为地将学科按各种一级学科割裂开来并进行评估排名,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将很难于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无益于培养出能真正迎接 21 世纪挑战的人才。 其次,教育部强调,为保证评估程序的科学规范,本次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约 5000 名专家确定。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依然无法避免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公开的弊病。 首先评估过程中,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不断调整,最终各个指标的权重以及确定标准都不为外界所知。由于各个高校的学科发展在以上四大指标中往往各有千秋,而通过对指标权重的人为操作,无疑将显著影响各个高校的评估得分,最终直接导致排名的争议。 此外,评估排位过程中普遍存在 “ 双黄蛋 ” 甚至 “ 三黄蛋 ” 的现象。按照官方的说法,评估结果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产生,也就是将原始得分相近的聚为一类,使得分类更科学、同一类并列的更多,从而淡化名次,引导高校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然而在教育部给出的评估结果中,虽然没有明确点出名次,却依然按照得分进行排位,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能否真正淡化名次令人生疑。而依据如此众多的数据、指标综合统计的结果,却大量出现数个单位最后得分完全一致而并列排名的情况,区分度之低,令人费解。 再如,按照相关人士的介绍,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确保评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实则仍然存在部分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排名,而从其他“富余”的学科部门“借鸡生蛋”,挪用成果进行“拉郎配”的现象。确保“三公”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应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给出有公信力的评估结果。 关于指标的设置上,创新之余却缺乏周全的考虑和科学的设置。依据官方说法,本次学科评估全面改革了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而落实到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主要依据的仍是前述的“四大指标”。依据这四大指标给出的评估结果,学科中大而全的“巨无霸”单位依然占据优势地位,这在最终给出的评估结果中屡见不鲜。简单而粗暴地给出一个最终得分,只能导致各个高校过分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化办学而抛弃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再比如本次评估纳入了教材建设指标,初衷是为了敦促高校的教师不能只是埋头做科研,还要做好教学工作;但指标的设置却过于简单,未考虑到区域差异。以“优秀教学成果奖”为例,限填国家级、省级成果奖;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其获得“省级成果奖”的难度要远低于京沪等直辖市区的高校。如何做到指标设置的统筹兼顾,是评估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尽管教育部一直强调“本次评估不是政府的行政性、审批性评估,只是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参考,希望不要过分关注评估得分和排位,能够理性看待、合理使用”。然而在当前大学排名大行其道之际,媒体的刻意渲染,以及评估结果的欲迎还拒,使其难逃落入排名的窠臼而沦为“中国大学官方排名”的命运。
6080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宁波大学应用经济学排58位
yuliping 2013-1-30 16:31
  应用经济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50所,本次有3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88所。 浙江省参评高校中,浙江工商大学名列30位,浙江财经大学名列36位,浙江工业大学名列45位, 浙江理工大学和宁波大学并列58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排74位。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似乎没有参评。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92 1 10001 北京大学 85 1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1 10246 复旦大学 83 4 10384 厦门大学 4 10003 清华大学 82 6 10055 南开大学 6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6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6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80 10 10559 暨南大学 1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79 12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2 1003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2 10422 山东大学 12 10532 湖南大学 12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2 10486 武汉大学 77 18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8 10070 天津财经大学 76 20 10140 辽宁大学 20 10183 吉林大学 20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20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73 2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24 10125 山西财经大学 72 26 10247 同济大学 26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26 10611 重庆大学 26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70 30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30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30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30 10378 安徽财经大学 30 11799 重庆工商大学 30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69 36 10280 上海大学 36 10285 苏州大学 36 10475 河南大学 36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36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36 10610 四川大学 36 10730 兰州大学 36 11482 浙江财经学院 36 10069 天津商业大学 68 45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45 10273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45 10294 河海大学 45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45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45 10386 福州大学 45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45 10635 西南大学 45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45 10689 云南财经大学 45 11560 西安财经学院 45 118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5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66 58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58 10295 江南大学 58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58 10459 郑州大学 58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 58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5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58 10741 兰州商学院 58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58 11646 宁波大学 58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65 69 10126 内蒙古大学 69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69 10299 江苏大学 69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69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69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69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69 10589 海南大学 69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69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69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69 10759 石河子大学 69 11035 沈阳大学 69 11065 青岛大学 69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69 10127 内蒙古科技大学 64 85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85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85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85 2013.1.30 俞立平 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4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国内外学科排行
热度 2 JOGIA 2013-1-30 15:38
最近我国官方学科排名结果揭晓( 教育部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广泛关注,褒贬不一! 恰巧看到了国外民间排行。 经比对,国外并未实行“打分制”,但排序井然、动态优化,相比更为科学、更加可信! 而国内可能习惯了“中庸之道”,评估结果“同分化”普遍,我宁愿相信分数是经“四舍五入”处理过了! 其实分数大家并不关注(因本身并不科学),排名先后尽管也并不绝对,但因是官方结果,倍受关注,以免误导!以此来看,或许同分排名顺序并非遵照“姓氏笔画”,忽略分数来看并不会误导外界!唯一的担忧仍是“自欺”,这一定程度上或会阻碍学科的竞争和进步! 元芳,你怎么看?    附录: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 课程2013百强排行榜” ( 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3-01-28/1521370272.shtml )
3673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汇总
libing 2013-1-30 09:40
人文社科类 哲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考古学 中国史 世界史 理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理学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生物学 系统科学 生态学 科学技术史 统计学 工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纺织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农学 作物学 园艺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植物保护 畜牧学 兽医学 林学 水产 草学 医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 护理学 中药学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公共管理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 设计学
个人分类: 新闻报道|5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bio 2013-1-29 21:57
1001 基础医学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001 北京大学 91 10246 复旦大学 88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85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0533 中南大学 82 10558 中山大学 10312 南京医科大学 80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79 10183 吉林大学 77 10422 山东大学 10285 苏州大学 76 10610 四川大学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74 10486 武汉大学 10631 重庆医科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73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559 暨南大学 71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70 10459 郑州大学 11065 青岛大学 10055 南开大学 69 10247 同济大学 10598 广西医科大学 10299 江苏大学 67 10475 河南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90115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10160 辽宁医学院 65 10184 延边大学 10222 佳木斯大学 10313 徐州医学院 10743 青海大学 10759 石河子大学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0201 北华大学 63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11075 三峡大学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73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559 暨南大学 71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70 10459 郑州大学 11065 青岛大学 10055 南开大学 69 10247 同济大学 10598 广西医科大学 10299 江苏大学 67 10475 河南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90115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10160 辽宁医学院 65 10184 延边大学 10222 佳木斯大学 10313 徐州医学院 10743 青海大学 10759 石河子大学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0201 北华大学 63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11075 三峡大学 1002 临床医学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90 10001 北京大学 87 10246 复旦大学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85 10558 中山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84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83 10335 浙江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81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10422 山东大学 79 10533 中南大学 90115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77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75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631 重庆医科大学 10183 吉林大学 74 10284 南京大学 10312 南京医科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73 10486 武汉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72 10343 温州医学院 10459 郑州大学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10285 苏州大学 71 10570 广州医学院 10598 广西医科大学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69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10299 江苏大学 67 10730 兰州大学 10075 河北大学 65 10313 徐州医学院 10475 河南大学 10743 青海大学 10160 辽宁医学院 64 10184 延边大学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10489 长江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1258 大连大学 11646 宁波大学 10222 佳木斯大学 63 10735 甘肃中医学院 10759 石河子大学 11075 三峡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73 10486 武汉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72 10343 温州医学院 10459 郑州大学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10285 苏州大学 71 10570 广州医学院 10598 广西医科大学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69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10299 江苏大学 67 10730 兰州大学 10075 河北大学 65 10313 徐州医学院 10475 河南大学 10743 青海大学 10160 辽宁医学院 64 10184 延边大学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10489 长江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1258 大连大学 11646 宁波大学 10222 佳木斯大学 63 10735 甘肃中医学院 10759 石河子大学 11075 三峡大学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286 东南大学 93 10003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8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8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8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1 10335 浙江大学 10611 重庆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001 北京大学 77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73 10056 天津大学 10246 复旦大学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10631 重庆医科大学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72 10145 东北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10533 中南大学 7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69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0255 东华大学 67 10343 温州医学院 10532 湖南大学 10280 上海大学 65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90115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63 10158 大连海洋大学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72 10145 东北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10533 中南大学 7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69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0255 东华大学 67 10343 温州医学院 10532 湖南大学 10280 上海大学 65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90115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63 10158 大连海洋大学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个人分类: 老牛读报|4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教育部学科评估各学校独立汇总 (转载自水木)
JiuBaiYi 2013-1-29 16:30
学科评估5年一次,明天开新闻发布会。各个高校的初步结果如下: 清华依然top2,只列排名第一位的: 生物 力学,建筑,材料,热能,电气,控制,计算机,软件工程,环境,核科学,城乡规划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设计 共14个。 北大: 排名第一(16个):数学、物理(并列)、化学、地球物理(并列)、中文、哲学、外语、中国史、外国史、考古、政治学(并列)、基础医学、药学、护理、艺术学理论(并列)、力学(并列) 排名第二(9个):地理、生物、统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卫 排名第三(10个):天文、大气、地质、法学、电子、计算机、软件、口腔、核科技、公共管理 第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环境 第六:教育、工商管理 第八:新闻传播、生态、戏剧与影视学 第十:生物医学工程 其他:中西医(11)、通信(14)、管理科学与工程(28) 华南理工: 1轻工技术与工程 3食品科学与工程 4. 城乡规划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5建筑学 8化学工程与技术 10 风景园林 12 生物医学工程 13 电气工程 14 信息与通信工程 14 环境科学与工程 17 控制科学与工程 18 机械工程 19 土木工程 22 工商管理 29法学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1 矿业工程2 安全工程3 护理学4 基础医学5 测绘工程5 交通运输5 地质工程6 材料科学与工程8 土木工程8 机械工程9 管理工程9 化工10 药学10 临床11 控制11 山东大学 考古3 数学3 中文5 政治学8 统计学8 公共卫生8 护理学8 物理9 口腔医学10 药学10 ======================== 马哲11 材料工程11 软件工程11 基础医学11 临床医学11 应用经济学12 环境工程12 哲学13 法学13 中国史13 生物13 电气工程13 控制工程14 社会学15 化学15 ===================== 理论经济学16 外文17 机械工程18 光学工程18 动力工程18 世界史19 土木工程19 生态学23 工商管理24 图书馆25 信息工程26 电子工程28 计算机33 管理科学工程34 重庆大学 城市规划 4 矿业工程 4 电气工程 5 冶金工程 6 仪器科学与工程 6 生物医药工程 6 风景园林学7 机械工程8 土木工程8 建筑学8 安全科学与工程11 软件工程11 测绘科学与技术 14 化学工程与技术19 动力工程与热物理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 环境科学与工程21 材料科学玉工程 23 力学 24 信息与通信工程 26 四川大学 1.口腔医学 2.护理学 3.轻工技术与工程 4.中西医结合 5.新闻传播学 5.考古学 5.核科学与技术 5.生物医学工程 5.艺术学理论 6.临床医学 6.水利工程 7.药学 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8.纺织科学与工程 9.中国史 9.数学 9.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9.美术学 10.化学工程与技术 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2.化学 12.材料科学与工程 12.公共管理 13.哲学 13.法学 13.基础医学 15.生物学 15.光学工程 16.理论经济学 16.软件工程 17.马克思主义理论 17.外国语言文学 18.政治学 18.林学 18.设计学 19.管理科学与工程 19.世界史 19.城乡规划学 20.统计学 20.生态学 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农业工程 21.力学 21.物理学 23.仪器科学与技术 24.工商管理 26.信息与通信工程 26.建筑学 26.环境科学与技术 27.电气工程 27.食品科学与工程 31.土木工程 33.风景园林学 35.体育学 36.应用经济学 43.机械工程 中山大学 1生态学 3哲学 3工商管理 4社会学 4海洋科学 4临床医学 5中国史 5基础医学 5口腔医学 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5公共管理 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6物理学 6大气科学 7中国语言文学 7考古学 8马克思主义理论 8地理学 8生物学 8护理学 9理论经济学 10化学 10药学 12世界史 12地质学 15心理学 15统计学 16数学 17法学 17外国语言文学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1环境科学与工程 23软件工程 东南大学 第1:生医、交通 前3:建筑2、电子2、景观2、土木3、规划3 前5:通信4、仪器5 前7:热动6、公共卫生7 前15:自控11、电气13、哲学13、管工13(管工这次放到管理学门下了) 前20:计算机17、软件16 其他:法学29、机械22、设计学34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1 地球物理学:1 测绘科学与技术: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 理论经济学:3 水利工程:3 口腔医学:3 公共管理:3 法学:4 新闻:4 世界史:4 地理:4 哲学: 5 生物学:5 轻工技术与工程:7 软件工程:7 数学:8 中国史:9 物理:9 中文:10 考古学:10 化学:10 生态学:10 政治学:11 计算机:12 城乡规划学:12 工商管理:12 电气工程:13 环境科学与工程:14 建筑学:16 基础医学:16 外国语言文学:17 护理学:17 应用经济学:18 土木工程:19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9 中药学:19 药学:20 临场医学:22 风景园林学:23 心理学:24 管理科学与工程:24 统计学:26 南开大学(前十的) 化学:第2 理论经济学:第4 数学:第5(并列) 社会学:第7 哲学:第8 生物:第8(并列) 物理:第9(并列) 中文:第10(并列) 西安交通 1202工商管理1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 0808电气工程2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2 0802机械工程4 0827核科学与技术4 0831生物医学与工程6 0801力学7 0811控制学科与工程7 0701数学9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10 0202应用经济学12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14 1001基础医学16 1003口腔医学16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17 1007药学17 1002临床医学18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20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 0702物理学21 1006中西医结合22 0303社会学23 0101哲学30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39 0502外国语言文学40 0301法学41 0814土木工程46 0703化学48 同济 (前15的) 1 土木工程 2 城乡规划学 (学科拆分) 2 风景园林学 (学科拆分) 3海洋科学 3建筑学 3 交通运输工程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4 测绘科学与技术 5 地球物理学 9 管理科学与工程 1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0 口腔医学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 机械工程 14控制科学与工程
个人分类: 科研|2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给专家的反馈
热度 1 xupeiyang 2013-1-29 14:47
昨天我收到了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给专家的反馈 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反馈.pdf 教育部2013年1月29日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425.shtm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今天(1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 此次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连续10年自主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历时一年。评估对象是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以高等学校为主,兼顾科研院所。 共有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参加本次评估,学科参评率比上一次增长79%。除2所“211高校”外,其它“211高校”、“985高校”均参加了评估。全国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 医学评估结果如下: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1001 基础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005 中医学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7 药学 1008 中药学 1011 护理学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518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2年高校学科评估(大气科学一级学科)
热度 1 merric 2013-1-29 10:59
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89 10284南京大学 83 10001北京大学 81 90006解放军理工大学 79 10730兰州大学 77 10558中山大学 69 1062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67 10157沈阳农业大学 61
2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科带头人应该承担全学科创新能力不强的责任
热度 14 lin602 2013-1-27 22:39
  不少高校有学科带头人,还有首席科学家。   他们带什么头?严格来说,他们应该是在学术创新、学术研究的总体方向上带头。   他们应该是‘领头羊’(注意实际上羊群的领头羊都是比较强壮厉害的),带头人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是在学术创新、学术的方向的把握上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在前面带头,全学科的老师们跟着他们,这才是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注意,学科带头人不是‘长’。如果他们的学术创新不在本学科的最前,那学科带头人就应该是别人了。   如果全学科的学术水平不行,或者与同类学校的学科相比学术创新能力下降,严格来说,这带头人、首席科学家是不称职的。    学科带头人享有不少单位给的资源,这就不用说了。难道他们只有荣誉与利益没有责任?   许多学科带头人都是学校的官员,他们要处理许多政务,要应酬,看资料的时间很少,他们如何在学术上有高度创新?   有人说,他们的文章多,项目经费多,得奖多。因为他们手中的经费多,研究生人数多,实验室多,人脉多,手下人多,甚至动用学校的许多无形有形的资源(会见、拜访、接待、用车、人事、工作、招生),他们不是应该文章多嘛。他们因为手中的权力让他们书面上的材料多,占有了绝大多数资源,让有时间有精力也有创造力的老师没有相应的条件。    不过,与国际上同学科的学术创新相比,他们的这些就小儿科了。这是中国的学术创新能力弱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中国的学科带头人及首席科学家中官员人数比例多时,中国的科技创新怎么能够强呢?诺贝尔奖依靠他们来拿?计算一下全世界有多少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当很多年官的? 哈哈。
4726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一个屌丝学科的逆袭之路
热度 49 rwjun 2013-1-23 10:20
题记:我于 1996 年本科毕业后,留在作物栽培与耕作系工作。转瞬 16 年过去了。 16 年以来,我作为参与人见证了本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作为一个典型的屌丝学科,怎样走上了逆袭之路。 踯躅前行,有一种精神撑起了你的脊梁 我参加工作那阵,作为四川农业大学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走到了很低的低谷。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实验条件差,科研经费少。不但社会影响力降低,而且被本校很多人员冠上“拖了作物遗传育种的后腿”。特别是在 2000 年前后,因粮食生产地位的下滑,从事作物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纷纷转行,作物栽培学科前景堪忧。 那段有些迷惘的日子里,有一种精神给了我力量。 我看到,七月如火的南充,有一位学科的老先生,白天在田里忙完试验,晚上住在简陋的小旅馆里,因为热,因为那可怕的麦蚊,次日早上全身都是红疹,但他的眼里依旧是那么的淡然。 我看到,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也即传说中那位“既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同时又是一名博导,在带博士生”,为了研究,不仅事事亲为,汗湿衣襟;而且放下身段,推销物化产品。虽然逢年过节都在东奔西跑,但他的步伐总是那么坚定。 我看到,炎热的中午,一个学科的研究生,在农家的簸箕里沉沉入睡,睡在旁边的,除了一只猫,还有一只狗。而他,把这当成一段美好的经历,写进寄给远方朋友的信里。 …… 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执着,看到了热爱,也看到了责任。我明白了,这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即使我们一无所有,即使我们面前满布荆棘,我们依然坚定,依然一往无前,我们不可战胜。很多年以后,我依然被这种精神感动。 一个人就是一扇窗,窗里窗外落英缤纷 那时候,学科很难引进高层次人才。于是一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留下来工作了。这是一批典型的屌丝,他们无学位、无职称、无经费、无人脉、无地位。有时,屌丝们看到那些趾高气扬的“海龟”和“京龟”,免不了无限的自卑。但好在这些屌丝并没有自暴自弃,变成“ 2B ”青年。“我们一无所有,因此我们无所畏惧!”充满对“安天下、稳民心”事业的自豪感,他们到生产中去,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找到了学科发展的突破口。 就这样,郫县基地、东坡基地、仁寿基地、射洪基地、大英基地,扎根农村的学科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如同久旱的禾苗沐浴到雨露一般,扎根于农村的我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迎来了她的春天。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不断涌现。 一个人就是一扇窗。社会透过这扇窗接受了这个学科。 你看,那位脸庞晒得黝黑的女教授正在教农民玉米高产管理技术,农民听得那么入神,他脚下的玉米苗子好壮好壮。 你看,那开着插秧机忙着插秧的不是我们的研究生吗? 你看,那不是在郫县基地实习的农学专业的本科生吗?是什么引得他们开心大笑?哦,老师刚刚讲了,“咱们农学专业的学生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要不怕太阳晒,不怕病虫害!” 来自农民,来自农技人员,来自当地政府的好评如潮水般涌来。作物栽培与耕作走出来的是一群实在人,一群能干事的人,一群农民需要的人。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幸运地成为 董教授 的学生,可能一辈子也赚不了 4000 万;也没有幸运地成为 衣老师 的学生,容容易易就中个社科基金,但我们依然快乐。有时,我们的脸庞在夏天晒黑了,冬天很就白过来了。有时,大滴大滴的汗珠正从我们的脸颊滚落,忽然一阵凉风吹来,那种人生快意直透心底。有时,我们拖着疲惫的双腿穿行在稻花行间,突然被老乡硬拉去喝酒聊天,有种被幸福和快乐包裹的感觉。 长风破浪,心和梦一起走 播种了,收获了。那一批当年的屌丝,如今已成长为各个方向的骨干,虽然还是屌丝,但战斗力显然增强了。象茁壮成长的禾苗,一茬又一茬,不断积累,不断壮大。 “ 973 ”和国家支撑计划的课题层面负责人突破了,自然科学基金突破了, SCI 论文突破了,研究生出国留学突破了,重大获奖成果也突破了。本学科已连续 4 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的“玉米 —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由西南走向了全国,水稻优化定抛技术、杂交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不断遴选为四川省主推技术并在全省范围内快速推广。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也落户本校,一个崭新的平台将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粮食仍然面临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转移和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等严重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容不得多想,怀揣理想,逆袭后的屌丝学科迎着朝日的阳光,踏着清晨的彩霞,又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17576 次阅读|95 个评论
什么学科容易发文章?
热度 2 tonybean 2013-1-22 08:35
可选择的研究手段丰富。包括对原始数据的获取手段(采样、实验、观测等)和对数据分析的手段(逻辑、动力学、统计学等)。 研究对象多样且容易切换或综合考虑。包括研究的实体(不同的实体对象、同一实体对象不同方法划分的群体等)、条件(时间、空间、尺度,以及各种人为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等)和属性。 所需数据量不多且数据可重复利用性高。数据量少的可做动力学分析,多一点还可以做统计,同一套数据考虑不同的因素也可以有 新的东西 。 以上 准则 文理学科均 适用。 如果以上条件都符合,那么这个学科文章也就源源不断,研究人越来越多,期刊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文章阅读理解起来不难,写一篇能引用很多篇,可引用的文献也有很多选择,所以这些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普遍都高。 不容易发文章的学科,文章创新性主要在于有重大发现或新颖 观点 ,多为基础性学科。发文章容易的学科,文章创新性主要在于采用不同研究手段和变换研究对象,当然也有重大发现和新颖观点的,多为应用性强的学科。 所以,评价科学家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不能只看文章数和IF,这绝不是隔行评价的标准。
个人分类: 闲暇随想|6234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授500字,学科1000字就可评价了
热度 27 lin602 2013-1-20 10:49
现在教授及学科的材料做得都非常非常多,多少篇论文、专利、项目、经费、得奖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材料很多,但如果抽象出来,没有多少创新与发明的东西。 网上大家都是写自然基金的,大家都知道有个摘要,限400字。其实从摘要上就能够看出申请书的总体质量。 我觉得,评价教授(院士,千人等),限每个人写一个500字(字数也可以再适当多,但不要多于1000字)的学术贡献介绍,里面除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做出来的技术贡献外,不要写发表多少论文,多少收录因子,多少经费,多少专利,多少项目,什么奖项等等。只准写自己最有亮点的研究结果。同时要写上年份,二十年前成果很多,近期贡献很差在摘要上要能够反映出来。 这个研究结果基本上就能够将每个教授的学术水平定位了。但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有佐证, 这个佐证材料是后面的附件 ,例如在杂志上的正式发表,或国际上同行认可,不能夸大其词,弄虚作假,而且一定要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千万不要出现有机化学的专家去评物化的教授,高分子教授评有机的教授,而且尽量要小同行。越出名的教授,越是在大同行中得到认可。 我们大家都知道:陈景润--哥德巴哈猜想,袁隆平---杂交水稻,我校的王明庥--引种意杨等。 大科学家大成果,一般教授500字也可以写出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而一个学科,我觉得用1000字对本学科的学术贡献进行概括即可,当然要写上各学术贡献的年月。一个学科将本学科最亮点的学术贡献写出来,就能够看出你这学科在什么位置了。现在有多少院士、杰青、项目、经费、仪器其实是不用写的,因为这些与学术贡献是无关的,学术贡献应该是在学术成果的反映上。 高价引进的院士、杰青、特聘、百人,在1000字的学科学术贡献中是反映不出来的,因为许多引进的院士的学术贡献不是在这个学科工作期间完成的,发表文章中是有单位名称的。而且这些人与经费不准出现在摘要中。 从学术的本身意义上来说,学术贡献与经费多少、项目多少、牛人多少没有关系,只以说这些为科研创造条件。 其实一个学校,将最最突出的十几个学术、技术贡献写出来,就能够反映出你这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了。 剥掉一层层华丽的外衣,去掉一层层粉饰,站得不远不近地看,就能够分辩出是壮汉还是侏儒。 当然,这个‘摘要’要有支撑材料,而且要有证据,而且要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一样,必须是真实的。
8253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龚克: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
tangminqian 2013-1-9 14:4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首页 学习参考 内容 http://www.xde6.net/view-37240.html 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 ——谈大学以“育人为本” 南开大学校长 龚 克 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一定是能够自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于育人的大学,因而是既出成果,更出人才的大学。 如果有人问我:“学科对于大学来说重要吗?”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学科是大学在相应学术领域中教学、科研、师资、条件等的育人综合体,体现着大学的学术禀赋。一流的大学,无论其发展轨迹有何不同,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一批在相应学科发展上引领世界的各具特色的一流学科。所谓一流学科,是指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聚集了一批一流教师、开展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淀了大量一流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大批的一流人才。 既然学科如此重要,那么,学科是大学之本吗?不是。大学之本是“育人”,即培养学生。离开了“育人为本”而过分地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大学以“育人为本”,进行学科建设以提升教学、科研、师资和其它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任务,大学本身存在的价值都值得怀疑,其学科建设又意义何在?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必须防止“学科至上”的偏向。所谓“学科至上”,是指大学不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为中心,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要追溯到各种形式的排名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分配所形成的强大“导向”作用。由于评估是以一些“显性”的数据为依据,对大学的学科进行评价乃至排名,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大学(学科)的声誉,而且还关系到大学(学科)可以获得的资源,谁能掉以轻心?谁敢掉以轻心? 为此,我认为,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要明确、深刻地认识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在各种评估中努力贯彻“育人为本”的导向;另一方面,大学自身要坚守“育人为本”,自觉地摆正学科建设和育人的关系。现在,中国的大学里正在实施各种“学科建设工程”,国家特别评选并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大量的资源注入学科建设。这本身是件好事,关键是如何把好事做好,让重点建设的学科真正成为优秀的“育人”平台,而不是为“学科”而建“学科”,将学科变成了“无本之木”。 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现实中的学科建设往往脱离了“育人为本”。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学科已经不是育人的平台,而是一堆丢了灵魂的“数据”和“名次”,是争夺资源甚至是攫取利益的平台(这与目前“学科”往往也是一个行政和经济单元的事实有关)。尽管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们辛苦繁忙,这种在学科建设中舍本逐末的偏向,就是导致学生和民众对大学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还必须摆正“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关系。现在国内往往把国外对于大学功能的表述 “Teaching, Research, Service”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我以为不妥。“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为了“人才培养”。教学为了育人,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是具有基础性的,因而要放在优先的地位,对此大都认同。但是“教学”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从洪堡到杜威都已阐明,人才培养仅仅靠教学是不够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不够的。科研和服务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绝不仅仅就是“教学”,更不宜与并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分列。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要特别注意发挥好科研的育人功能。现在大学比较重视科研,这本身并没有错。要防止的是离开“育人”之本,功利地重视科研工作,从而非但没有将科研做成培育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反而挤掉了“育人”的本位。其实优秀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表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平台,重大的科技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美国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大项目中,一批研究型大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借此造就了无数高端科技人才。在新中国科技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感佩的优秀科技精英。他们的卓越成就不仅来自于个人的优良禀赋,更来自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如“两弹一星”)的历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重大科技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出好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出好人才。只有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才能锻造出更多能够解决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优秀科技人才。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又好又多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就要靠重大科研项目来支撑。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一定是能够自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于育人的大学,因而是既出成果,更出人才的大学。 总之,坚持“育人为本”的正道,必须摆正学科和学生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克服“学科至上”偏向。这不是轻视学科,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科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甚至是调整学科。 (《中国科学报》2012年11月7日)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学科专家到情报专家
xupeiyang 2013-1-7 14:42
很多科学家、研究员是学科专家,也是情报专家,他们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精深,信息意识很强,获取信息的技能也很强。这样的学科专家难能可贵。 科学网里有很多这样的专家、教授,孙学军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主要搞氢气研究,还有教学工作。他的很多博文是信息分析和情报研究,被科学网精选,包括对科技期刊、科学文献、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等规律的研究,对科研同行、研究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孙学军 氢气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信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588781.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刀切与学科体系的非唯一性
热度 8 肖建华 2013-1-5 00:34
我国的高等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一刀切,学科体系是唯一的。 事实上,多数研究人员在内心深处认为学科体系是唯一的。只不过是在为发表论文时,小小的来那么点擦边而已。 把学科体系看成是唯一的将成为我国学者面对的最大心理障隘。 我 78 年读大学时,学校给了两套高等数学书,一套是樊映川的,一套是同济的。这两套书我都很反感,在逻辑性上缺乏美感,在思想上没有深度。倒是复旦大学的 60S 版(繁体)的数学分析能满足我的思考和学习的渴望。此后,也就一发而不可收,对分析类的、数理类风格的数学书很是爱不释手。 那时,我就体会到:一本教科书(学科专著),如果有某种我喜欢的风格的话,我可以轻松的学完而且学的深沉。反之,如果是一种罗列风格的话,我几乎学不下去。 在我的印象中,最可恨的就是专业教科书,大量的、逻辑上非常鳞散的、列出一大堆定义、结论的教科书。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在大概齐对专业教科书内容有了一点了解后,到图书馆读专业期刊,读了十来期后,也就明白了。同时,也搞明白了:所谓的专业基础课才是专业的根本所在,而且出于不同的理解,各国(名校)对专业基础课的深度要求和使用的体系有很大的差别。 这样,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对比各国(校)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教学大纲的差别。 那时,我的结论很明确:同一个学科,同一本书名(或类似名称)的书,其体系是大不相同的。 只不过是到了很晚的时侯( 1994 年),我才有机会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一览群书,从而确立了一个信念:同一个学科,有几个(甚至于更多个)体系,找出自己喜欢的体系总是可行的。 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我就是以这个原则读书的。 当一个体系的书读得乏了,不自觉的就会读相近体系的书,在读完多个体系后,慢悠悠的就定格在某个体系上了。我喜欢的体系(理性力学)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个过程在思想上就是一个对学科的研究过程。 在完成这个过程中,期刊和专著担当了主要的推动者角色。在完成这个过程后,再回头看学科的重要历史性的、标志性的论文、专著,也就有一种长鞭在手的自信。 不出手挥鞭就是很难的事了。由此,也就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但是,一旦挥鞭,我立刻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所谓的同行评审制就是一刀切。这种一刀切是根植于最普遍使用的教科书、或是当时的所谓学界共识。 以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来评审只不过是相关编辑们的自我感觉(宣称)而已。 这个认识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此后。我的研究评价标准就完全的转移为:与已证实的理论对比,与实验结论对比,与我信赖的论文所得到的结论对比,而不在关心他人的评论,论文是否发表对我的影响也就很小了。 一旦开弃这道闸门,我看不到有何力量能够阻塞我的研究进程。这种挥鞭的感觉真好! 因而,以个人的感受而言,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很大问题就是一刀切。在学科体系上搞一刀切,在论文发表上搞一刀切,在评价上也搞一刀切,所有这类一刀切的根源是:否认学科体系的非唯一性。 在否认学科体系的非唯一性后,所谓的学术争论就沦落为对“唯一性”、“正统性”、等形而上学成分的争夺。 我考察过我国在 1980-1990S 年代的所谓学术争论,只能达成上面的结论。 我也特别的观察到,在容许读者评论的开放论文网上,只要是不属于“正统的”学科体系的论文,很容易的被评论的一无是处;而属于“正统的”学科体系的论文,那怕是胡言乱语也被评论的不错。 读者可以在自身熟悉的学科对此加以检验。 也由于以上的观察结论事实上在 2004 年我就已经达成,所以,我的重要论文肯定是以网络开放形式发表。 我也观察到,很多学者对网络发表的重视远远超出对传统出版方式的重视。 因而,在互联网时代,同一学科的不同体系间的竞争将把网络发表作为主战场,从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将主要从网上获得。 arXiv,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免费资源成为重要学术资源也就是迟早的必然。 无论出版商、大牛、评价机构如何的抬高传统期刊(及其开放模式)的地位,只要人们认识到:同一个学科有不同的多个体系,那个体系好那个体系不好是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唯一的最终判断标准是实践证明,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科都会面临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而,无论那个体系,要么进步(提高其科学性)、要么消沉(如果不思进取的话)。 换句话说,网络将改变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就象它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 大浪淘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1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 张月红
热度 2 zhaodl 2013-1-2 12:17
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pdf 经张月红老师的授权,将其最新调查成果的中文版在此分享。谢谢张月红老师! 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 文/ 张月红 结果讨论 1. 学科的视角 图11 是不同学科期刊对5 种典型现象说“不”的统计。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学科对复制粘贴都非常反感,退稿率居5 个问题之首,平均为61.5% ;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的容忍度最低,退稿率达到82%。在 “在不引用情况下最多可以复制多少字?”的调查中,在学科组的反馈中,社会科学给出的数值是1( 即小于1 个字)。换言之,就是一个字都不能抄(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类论文的特点在于语言的原创性。②计算机与电子科学类期刊对刊发会议论文的容忍度最高,只有5% 的退稿率。③对于团队抄袭的态度,各学科的平均退稿已近1/2,其中工程学科的容忍度较为宽泛,为30%。④对自我抄袭的态度,社会科学类期刊表现出极高的容忍度,为12%。⑤各学科对综述性论文高相似度的态度比较接近,各学科退稿率平均为22.5%,这意味着多数 编辑建议作者要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文献内容,不应直接粘贴。  2. 语言背景的视角 不同语言背景期刊编辑的主流观点。对5 个典型的问题,来自母语为英语和非英语两组的意见非常吻合。说明全球的期刊编辑对抄袭的伦理规范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学科,取向标准基本一致。即对粘贴的论文,约60% 的编辑表示坚决杜绝,91% 的编辑对团队抄袭高呼退稿,68% 的编辑反对自我抄袭;对于综述性文章的相似度高的问题,79% 的编辑要求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参考内容或者直接引用,即使考虑到综述文章参考文献多的特点,其相似度也不易超过35%,否则应该退稿;59% 的编辑认为,会议已经刊发的论文再发期刊须增添46% 的新内容,并且要引注已刊内容,而约22% 的编辑始终坚持会议论文再刊发期刊属于重复发表,应该抵制(见图12a)。 不同语言背景期刊编辑的严格程度的差异。由于语言背景以及出版历史的不同,讲英语与非英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这些典型问题处理的严格程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例如,讲英语国家期刊的退稿率数值要高于非英语国家的数值。换言之,非英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的容忍度要略高于发达的讲英语的西方国家,尽管调查的对象主要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优秀期刊(见图12b 解析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版权法的诞生在西方已有300 多年历史,而版权法的建立与实施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短,由于时滞作用,需要一个认识与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存在语言的差异,而目前国际顶尖或行业优秀期刊,约83% 是英文期刊。所以版权认同的时滞与语言磨合的差异的确是存在异同的两个主要原因。 全文发表于《中国出版》2012年12月下。全文: 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pdf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2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国大学进入ESI前1%学科数情况(截止2012年9月)
热度 3 enthusiasm730 2012-12-27 21:00
学科是现代大学履行人才培养使命、汇聚学术队伍、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快推进,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任务,如何提高学科水平,早日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ESI (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是世界上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 (ISI) 于 2001 年推出的一项文献评价分析工具,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下图是笔者在2012年9月登录汤森路透数据库查询到的信息,特意做了简单的区分,科学网上除了科研院所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外,来自各高校的科技工作者人数不少,大家可随意看看,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现状。 我国大学进入 ESI 前 1% 学科数情况(截止 2012 年 9 月) 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数 学校名称 11-18 北京大学( 18 )、复旦大学( 15 )、浙江大学( 14 )上海交大( 15 )、中山大学( 13 )、清华大学( 12 )、南京大学( 11 ) 7-10 中科大( 10 )、 兰州大学( 9 )、山东大学( 9 ) 武汉大学( 9 )、四川大学( 8 )、北师大( 8 )、 南开大学( 8 )、华中科大( 7 )、西安交大( 7 ) 吉林大学( 7 )、同济大学( 7 ) 4-6 湖南大学( 6 )、哈工大( 6 )、 厦门大学( 6 )、 中国农业大学(5)、华南理工大学(5)天津大学( 4 )、 (注:4—6个学科数的大学不止4所,没有查完,科学网网友提供新学校数据后不断更新中。)
600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线性代数--百度百科
chnfirst 2012-12-17 21:57
http://baike.baidu.com/view/32243.htm 线性代数 求助编辑 百科名片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是 数学 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向量, 向量空间 (或称线性空间), 线性变换 和有限维的 线性方程组 。向量空间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抽象代数和 泛函分析 中;通过 解析几何 ,线性代数得以被具体表示。线性代数的理论已被泛化为算子理论。由于科学研究中的非线性模型通常可以被近似为线性模型,使得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 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中。线性代数是理工类、经管类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考研中的比重一般占到22%左右。 目录 导引 发展史 在数学中的地位 基本介绍 重要定理 一般化和相关主题 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展开 导引 发展史 在数学中的地位 基本介绍 重要定理 一般化和相关主题 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展开 编辑本段 导引    代数学 的一个分支,主要处理线性关系问题。线性关系意即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以一次形式来表达的。例如,在解析几何里,平面上直线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空间平面的方程是三元一次方程,而空间直线视为两个平面相交,由两个三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来表示。含有 n 个未知量的一次方程称为线性方程。关于变量是一次的函数称为线性函数。线性关系问题简称线性问题。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是最简单的线性问题。   线性代数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在20世纪才形成,然而它的历史却非常久远。最古老的线性问题是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方程》章中,已经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其中所述方法实质上相当于现代的对方程组的 增广矩阵 的行施行初等变换,消去未知量的方法。随着研究线性方程组和变量的线性变换问题的深入,行列式和矩阵在18~19世纪期间先后产生,为处理线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从而推动了线性代数的发展。 向量 概念的引入,形成了向量空间的概念。凡是线性问题都可以用向量空间的观点加以讨论。因此,向量空间及其线性变换,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矩阵 理论,构成了线性代数的中心内容。   线性代数的含义随数学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许多分支,同时也是理论物理和理论化学所不可缺少的代数基础知识。   “以直代曲”是人们处理很多数学问题时一个很自然的思想。很多实际问题的处理,最后往往归结为线性问题,它比较容易处理。因此,线性代数在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门基本的和重要的学科。线性代数的计算方法是 计算数学 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编辑本段 发展史    由于 费马 和 笛卡儿 的工作, 线性 代数基本上出现于十七世纪。直到十八世纪末,线性代数的 领域 还只限于 平面 与 空间 。十九世纪上半叶才完成了到n维向量空间的过渡 矩阵论 始于 凯莱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因若当的工作而达到了它的顶点。1888年, 皮亚诺 以 公理 的方式定义了有限维或无限维向量空间。托普利茨将线性代数的主要 定理 推广到任意体上的最一般的 向量空间 中。 线性映射 的 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摆脱 矩阵计算 而引导到固有的 推理 ,即是说不依赖于 基 的选择。不用交换体而用未必交换之体或 环 作为 算子 之 定义域 ,这就引向模的概念,这一概念很显著地推广了 向量空间 的理论和重新整理了十九世纪所研究过的情况。   “代数”这一个词在中国出现较晚,在清代时才传入 中国 ,当时被人们译成“阿尔热巴拉”,直到1859年,清代著名的 数学 家、翻译家 李善兰 才将它翻译成为“ 代数学 ”,之后一直沿用。 编辑本段 在数学中的地位   线性代数是讨论 矩阵 理论、与矩阵结合的 有限维向量空间 及其线性变换理论的一门 学科 。   主要理论成熟于十九世纪,而第一块基石(二、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则早在两千年前出现(见于中国古代数学名著《 九章算术 》)。   ①线性代数在 数学 、 物理学 和技术学科中有各种重要应用,因而它在各种 代数 分支中占居首要地位   ②在 计算机 广泛应用的今天, 计算机图形学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密码学 、 虚拟现实 等技术无不以线性代数为其理论和 算法 基础的一部分;   ③该学科所体现的 几何 观念与代数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概念 抽象 出来的 公理化方法 以及严谨的逻辑推证、巧妙的归纳综合等,对于强化人们的 数学训练 ,增益科学智能是非常有用的   ④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单个 变量 之间的关系,还要进一步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各种实际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线性化,而由于计算机的发展, 线性化 了的问题又可以计算出来,线性代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 编辑本段 基本介绍    线性 (linear)指量与量之间按 比例 、成 直线 的关系,在数学上可以理解为一阶 导数 为 常数 的 函数    非线性 (non-linear)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一阶导数不为常数。   线性代数起源于对 二维 和 三维 直角坐标系 的研究。在这里,一个向量是一个有方向的 线段 ,由 长度 和 方向 同时表示。这样向量可以用来表示 物理量 ,比如力,也可以和 标量 做加法和 乘法 。这就是 实数 向量空间的第一个例子。   现代线性代数已经扩展到研究任意或无限维空间。一个维数为 n 的向量空间叫做 n 维空间。在二维和 三维空间 中大多数有用的结论可以扩展到这些 高维空间 。尽管许多人不容易想象 n 维空间中的向量,这样的向量(即 n 元组)用来表示数据非常有效。由于作为 n 元组,向量是 n 个 元素 的“有序”列表,大多数人可以在这种框架中有效地概括和操纵数据。比如,在 经济学 中可以使用 8 维向量来表示 8 个国家的 国民生产总值 (GNP)。当所有国家的顺序排定之后,比如(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可以使用向量(v1,v2,v3,v4,v5,v6,v7,v8)显示这些国家某一年各自的 GNP。这里,每个国家的 GNP 都在各自的位置上。   作为 证明 定理而使用的纯 抽象概念 ,向量空间( 线性空间 )属于抽象代数的一部分,而且已经非常好地融入了这个领域。一些显著的例子有:不可逆线性映射或矩阵的群,向量空间的线性映射的环。线性代数也在 数学分析 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在 向量分析 中描述高阶导数,研究 张量 积和可交换映射等领域。   向量空间是在域上定义的,比如实数域或 复数 域。线性算子将线性空间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线性空间(也可以是同一个线性空间),保持向量空间上加法和标量乘法的一致性。所有这种变换组成的 集合 本身也是一个向量空间。如果一个线性空间的基是确定的,所有线性变换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数表,称为矩阵。对矩阵性质和矩阵 算法 的深入研究(包括 行列式 和 特征向量 )也被认为是线性代数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数学中的线性问题——-那些表现出线性的问题——是最容易被解决的。比如 微分学 研究很多函数线性近似的问题。在实践中与非线性问题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线性代数方法是指使用线性观点看待问题,并用线性代数的语言描述它、解决它(必要时可使用矩阵运算)的方法。这是数学与 工程学 中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编辑本段 重要定理   ·每一个线性空间都有一个基。   ·对一个 n 行 n 列的非 零矩阵 A,如果存在一个矩阵 B 使 AB = BA =E(E是单位矩阵),则 A 为 非奇异矩阵 (或称可逆矩阵),B为A的逆阵。   ·矩阵非奇异(可逆)当且仅当它的行列式不为零。   ·矩阵非奇异当且仅当它代表的线性变换是个自同构。   ·矩阵半 正定 当且仅当它的每个 特征值 大于或等于零。   ·矩阵正定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特征值都大于零。   ·解线性方程组的克垃默法则。   ·判断线性方程组有无非零实根的增广矩阵和 系数矩阵 的关系。 编辑本段 一般化和相关主题   线性代数是一个成功的理论,其方法已经被应用于数学的其他分支。   ·模论就是将线性代数中的标量的域用环替代进行研究。   ·多线性代数将映射的“多变量”问题线性化为每个不同变量的问题,从而产生了 张量 的概念。   ·在算子的 光谱 理论中,通过使用数学分析,可以控制无限维矩阵。   所有这些领域都有非常大的技术难点。 编辑本段 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线性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 理工科 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广泛应用于 科学技术 的各个领域。尤其是 计算机 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使线性代数成为 工科 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重要的 数学工具 。线性代数是为培养中国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   1. 行列式   2. 矩阵   3.向量组的相关性、 矩阵的秩   4. 线性方程组   5. 特征值 与 特征向量   6. 相似矩阵 与 二次型   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 数学基础 。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1、行列式   1. n 阶行列式的定义   2.行列式的性质   3.行列式的计算,按行(列)展开   4.解线性方程组的 克莱姆法则    2、矩阵   1.矩阵的概念、单位矩阵、 对角矩阵 、对称矩阵   2.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运算及其规律   3. 逆矩阵 概念及其性质,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分块矩阵的运算    3、向量   1.n 维向量的概念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定义及其有关定理,线性相关性的判别   3.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   4.矩阵的秩的概念   5.矩阵的初等变换,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   6.n 维向量空间及子空间、基底、维数、向量的坐标    4、线性方程组   (1) 齐次线性方程组 有非零解的 充要条件 及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有解的充要条件   2.线性方程组的 基础解系 、通解及解的结构   3.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及其判定,方程组的解法   4.用初等行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5、相似矩阵与二次型   1.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及其求法   2.相似矩阵及其性质   3.矩阵对角化的充要条件及其方法   4.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矩阵   5.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6.线性无关的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方法   7.正交变换与 正交矩阵 的概念及性质   8.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9.用 配方法 化二次型为 平方 和,二次型的规范形   10. 惯性定理 、二次型的秩、二次型的正定性及其判别    6、 MATLAB   本身是一种 编程语言 ,可作为工科线性代数的教学软件,为国内外许多大学 教材 所引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解 n 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定义计算简单的行列式   2.熟练掌握行列式的基本 计算方法 和性质   3.熟练掌握克莱姆法则   4.理解矩阵的定义   5.熟练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和求逆矩阵的方法   6.理解向量相关性的概念,会用定义判定向量的相关性   7.掌握求矩阵秩的方法,理解矩阵秩与向量组的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8.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会求向量的坐标   9.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秩、逆矩阵,解线性方程组   10.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知道线性方程组的简单应用   11.熟练掌握 矩阵特征值 、特征向量的求法   12.掌握相似矩阵的概念,矩阵对角化的概念   13.熟练掌握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的方法   14.理解二次型的惯性定理,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型的平方和   15.掌握二次型正定性概念及应用
个人分类: 数学|0 个评论
中医学科繁荣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12-8 17: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八处是中医学研究资助部门,其资助的学科范围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 提倡中西医结合,就诞生“中西医结合学”; 提倡中西医并重,该诞生“中西医并重学”; 李致重先生提出中西医配合,应设立“中西医配合学”; 我提出中西医分离,不知道能不能建立“中西医分离学”? 这样推理,合乎逻辑。
3063 次阅读|3 个评论
练好本学科的‘少林拳’
热度 2 lin602 2012-12-5 16:43
前几年单位旅游,到名震海内外的河南‘少林寺’参观。仔细看看,与国内外其它寺院、教堂相比,少林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既没有那么壮观,也不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也没有‘菩萨’在那里做‘道场’(四大佛山分别是四个菩萨的道场),更不是某位佛祖出生的圣地,而且那些佛像也不是那么非常‘闪光’。 但‘少林寺’就是‘少林寺’,威名远扬,许多外国人都在那里学习武术,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普通人去参观与旅游。让那些建多么高大的‘佛像’‘菩萨像’规模超大型的寺庙‘羡慕’而‘望尘莫及’。 分析一下,少林寺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少林功夫’出名,在武术界、江湖上、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演绎出许多武侠小说。 不少名校之所以出名,不一定是校园漂亮的原因,也不一定是在那个有名的城市,而是有非常强的学科与非常有名的教授。 而学科出名,主要是这个学科在某个研究领域非常有名气,有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的教授(世界名校还是国内名校)。 一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其实是非常大的(例如‘有机化学’学科),出名的学科其实就是在某个领域或某几个研究方向上做得非常突出。 其实一个高校的一个学科,在本学科的某个研究领域或几个研究方向上做得非常好就行了。 我觉得,一个学科在研究方向上应该不要太分散,集中在某几个研究方向甚至二、三个研究方向上做得出类拔萃,在国际或国内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位列最前面。整个学科形成一个拳头,打出自己漂亮的‘少林功夫’。 一个学科要做得非常好,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能够达到的,也不是一年几年就可以名扬四海,而是多少代的学人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才能够‘出名’。 如果学科练好自己的‘少林拳’,自然就出名了。
30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今各大语种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热度 11 Wuyishan 2012-12-3 07:07
当今各大语种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武夷山 荷兰乌得勒支( Utrecht )大学的女博士 Daphne van Weijen 在爱思唯尔办的网刊 Research Trends 2012 年 11 月号发表文章,“(未来)科学交流的语言” (欲读原文请 点击 )。作者根据 SCOPUS 数据库 1996 - 2011 年的数据,统计了每种语言的论文在几大类学科中的百分比分布(即横行数据值相加等于百分之百),如下图所示。 SCOPUS 的收录期刊总数比 WOS 多,故该统计与基于 WOS 的统计结果是不一样的。 “Hard” Sciences “硬”科学 “Soft” Sciences “软”科学 Multi-disciplinary Undefined 多学科及不好定义的学科 Language Life Sciences 生命科学 Physical Sciences 物质科学 Health Sciences 保健科学 Social Sciences, Arts Humanities 社科、艺术与人文 English 英语 23.4 44.7 19.5 10.7 1.7 Chinese 汉语 8.7 72.5 13.0 2.9 2.9 Dutch 荷兰语 14.9 3.2 52.3 26.1 3.5 French 法语 8.6 16.3 36.4 36.5 2.3 German 德语 7.3 34.5 32.5 23.5 2.2 Italian 意大利语 4.7 12.1 38.6 40.6 4.0 Portuguese 葡萄牙语 26.1 11.5 38.4 22.1 1.9 Russian 俄语 17.2 45.0 21.0 8.4 8.4 Spanish 西班牙语 10.8 13.2 44.4 29.6 2.0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目前可以与国际接轨(暂时借用一下这个不能令人满意的说法)的中文期刊中,物理学、化学这样的物质科学类占了太大的比例( 72.5 %,表中的最大值),而广义的文科(社科、艺术与人文)所占比例( 2.9 %,左边四栏数值中的最小值)比其他语种都小,很不均衡。其他语言的刊物之学科分布没有像中国这么倾斜的。 还可以看出,对于无论使用哪种语言的国家,文科刊物都是十分倚重本民族语言的。这一点估计在未来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75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为什么这篇文章不能显示啊?
热度 4 卫军英 2012-11-16 21:14
下午写了一篇学科探讨性的文章,“ 从领导人学科构成说文科和理科 ”,不知怎么的博文目录里没有显示,热门博文里也没有。怎么会消失了呢?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418do=blogid=633182
个人分类: 校园内外|2669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新领导人的学科构成说文科和理科
热度 11 卫军英 2012-11-16 16:19
从新领导人的学科构成说文科和理科
十八大闭幕,新领导登台,新时代开启。昨天博文讲习总的讲话令人耳目一新,大概有些表述不符合网络管理的规定吧。在这个发言个性化还不是很那么受到鼓励的时候,大家都关注到了习总讲话中少了许多套话,多了更多的平实。有报道说这是一种新的文风,有关这点已经很多地方说到。对于科学网上的读书人来说,新的文风新的学风尤其重要。不过我今天要说的却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学科构成。 刚才看孟津的博文讲到:“18 大选出的政治局常委七人的简历,发现五人有知青或类似的农村生活经历。 ”我 在他文章的下面留了一段评论说: 上山下乡是那一代中国(城市)青年大都经历的,这种特别经历正好出现在目前的代际交替上。下一代如胡春华、孙政才等人就没有了。这种人生经历,尤其是像习总那样父亲在他9岁时候就被逐放长达16年,这应该有利于他了解中国底层人民,有此遭际磨难的经历如今也是国家之福啊。我倒是注意了一下这届领导人的学科构成,新当选的领导人以政法经济管理历史中文等学科为主,25个政治局委员中,只有一个工科一个农业背景的。这样的学科背景和现今世界流行比较吻合,这是不是标志着中国领导人自江胡以来的技术官僚时代已经过去? 科学网是一个很喜欢讨论学科和学问的网络社区,有段时间经常看见有人讲什么文科理科的。不知道这个话题会有人感兴趣吗? 习总有本书《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是他当年为“浙江日报”写的专栏文章结集。 转几篇习总当年写的专栏文章: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282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龚克:三谈大学以育人为本
热度 2 sunset78 2012-11-7 08:47
注:作者系南开 大学校长,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    学生和学术,谁为大学之本?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但是如果换一个问法:“大学之本是发展学术吗?”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   那么,大学之本是什么呢?是“育人”,即培养学生。一定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不是这样说的。比如,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句话明明说大学是做学术研究的,难道蔡先生讲的不对?非也,查蔡先生原著,应知先生所论者乃育人也。1917年1月9日,蔡先生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明明白白地提出“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显然讲的都是育人。其中谈及“大学者,深究高深学问者也。”乃是在批评当时的北大学生多有抱读书做官的不端思想。他说“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还有就是强调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的洪堡,他的理念也不对吗?非也,洪堡当年并不是就学术论学术,他乃是围绕培养学生而提出其办学理念的。洪堡认为,只有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尚的品格。如果忘记了“培养学生”是大学研究的目的,而仅仅把学生当作研究的工具或劳力,即使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不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其科学研究的高水平也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必须指出的是,洪堡所说的学术自由不仅是针对培养学生,而且是明白地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即“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当前的问题恰恰在于把学术自由脱离于培养学生这个根本,“教学自由”甚至成为“不教学自由”,而更大的问题是极度地忽视了“学习自由”,学习自由在当今我国的大学里是少之又少的,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或核心功能始终没有变。大学是因为其培养人才的基本社会功能而存在的,大学为了培养出好人才必然会承担许多其他社会功能,譬如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国际交流等等,但是大学决不是因为这些社会功能的需求而存在,这些功能在大学里只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这个中心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大部类,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培养人才,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大学作为教育体系中实施高等教育的实体,其“育人”的要求、方式区别于中小学者在于要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发展和运用“高深学问”,而研究得来的“高深学问”本身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大学或者说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影响超越了“培养学生”的狭义范畴。但是,大学的这些功能、作用、影响非但没有改变其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反而恰恰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拓展出来的。   如果有人肯去查一查现在大学宣示的“发展目标”、“建设思想”,就不难发现脱离“培养学生”这个根本去谈学术的早已不是个别的现象,加上“学术成果”较之“学生培养”更容易量化、比较和排名,则加重了这种“重学术、轻学生”的偏离大学之本的倾向;再加上“学术成果”的多寡排名又影响到资金的分配,就更是“火上浇油”般地催生着大学的浮躁。所以,对大学的投入增加了不少,大学的“学术成果”增加了不少,可是社会公众对于丢了“育人”之本的大学一定不会满意。一个不务本的大学,永远也不会成为一流大学,即使某些量化“指标”以及大楼、草地等与一流大学有些“形似”或“貌合”,而对于“育人”之本的偏离则是这“貌合”之后的可怕“神离”。   坚守“育人为本”才是正道。坚守“育人为本”就是要把培养学生放在大学的中心,这不是轻视学术,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学术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术。    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   ——再谈大学以“育人为本”   如果有人问我:“学科对于大学来说重要吗?”,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学科是大学在相应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师资、条件等的综合体。而且,学科方向的选择可以体现出一所大学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把握。一流的大学,无论其发展轨迹有何不同,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一批在相应学科发展上引领世界的各具特色的一流学科。所谓一流学科,是指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聚集了一批一流的教师、开展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淀了大量一流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大批的一流人才。   既然学科那么重要,那么“学科是大学之本吗?”不是。大学之本是“育人”,即培养学生。离开了“育人为本”过分地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大学以“育人为本”,进行学科建设以提升教学、科研、师资和其它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任务,大学本身存在的价值都值得怀疑,学科建设意义何在?!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必须防止“学科至上”的偏向。所谓“学科至上”,是指大学不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为中心,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要追溯到各种形式的排名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分配所形成的强大“导向”作用。由于评估是以一些“显性”的数据为依据对大学的学科进行评价乃至排名,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大学(学科)的声誉,而且还关系到大学(学科)可以获得的资源,谁能掉以轻心?谁敢掉以轻心?为此,我认为,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要明确地、深刻地认识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在各种评估中努力贯彻“育人为本”的导向;另一方面,大学自身要坚守“育人为本”,自觉地摆正学科建设和育人的关系。现在,中国的大学里正在实施各种“学科建设工程”,国家特别评选并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大量的资源注入学科建设。这本身是件好事,关键是如何把好事做好,让重点建设的学科真正成为优秀的“育人”平台,而不是为“学科”而建“学科”,将学科变成了“无本之木”。现在,学科建设是“中心”、“龙头”和“核心”的提法常见于大学的规划之中,这固然反映了大学对于学科建设应有的重视,但是也不能不使人担忧“学科至上”的偏差。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现实中的学科建设往往脱离了“育人为本”,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学科已经不是育人的平台,而是一堆丢了灵魂的“数据”和“名次”,是争夺资源甚至是攫取利益的平台(这与目前学科往往也是一个经济单元的事实有关)。这种在学科建设中舍本逐末的偏向,就是尽管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们辛苦繁忙,而学生和民众对大学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还必须摆正“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关系。现在国内往往把国外对于大学功能的表述“Teaching, Research, Service”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我以为不妥。“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为了“人才培养”。教学为了育人,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是具有基础性的,因而要放在第一位,对此大都认同。但是“教学”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从洪堡到杜威都已阐明,人才培养仅仅靠教学是不够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不够的。科研和服务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绝不仅仅就是“教学”,更不宜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列。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要特别注意发挥好科研的育人功能。现在大学比较重视科研,这本身并没有错。要防止的是离开“育人”之本,功利地因为对于学科评价最具“直接”贡献而重视科研工作,从而非但没有将科研做成培育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反而挤掉了“育人”的本位。其实,优秀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表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平台,重大的科技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美国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大项目中,一批研究型大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借此造就了无数高端科技人才。在新中国科技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感佩的优秀科技精英。他们的卓越成就不仅来自于个人的优良禀赋,更来自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如“两弹一星”的历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重大科技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出好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出好人才。只有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才能锻造出更多能够解决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优秀科技人才,才能培养出众多属于中国的一流科学技术大师。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又好又多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就要靠大型科研专案来支撑。为此,大学一定要自觉将科研服务于育人,此外还需强调的是,在中国有着强大的独立国家科研机构的国情之下,国家更要有意识地注意“学”与“研”的结合,让大学进入科技大项目,为育人提供科技大舞台。   总之,坚持“育人为本”的正道,必须摆正学科和学生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克服“学科至上”偏向。这不是轻视学科,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科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甚至是调整学科。    学生和教师,谁为大学之本?   ——三谈大学以“育人为本”   “学生和教师,谁为大学之本?”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因为两者都很重要。大概是因为难,所以常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含糊说法。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大学为谁而办(是为学生发展请教师,还是为教师发展招学生?)的根本问题,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我要说,大学育人要以“学生为本”。   一定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并以梅贻琦先生“大师”说为据:“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鲜明地讲出了大学延揽“大师”的重要性,但并不能由此就延伸到“教师为本”说。让我们看看梅先生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在全校大会上发表的就职演说的全文,就不难发现梅先生的原意为延揽大师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在演讲最后他还进一步明确了办大学的目的:“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通读梅先生演讲全文,对他的办学理念管中窥豹式的理解自然不攻自破。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解读梅先生大师说时表达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育人)之谓也。”这个括号注释我以为是合梅先生原意的,只不过梅先生认为不言自明罢了。   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明确“以学生为本”,意在明确大学是为学生办的,明确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在强调教师职业的根本使命在“育人”,教师职业的价值在“育人”。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是没有彻底地坚持大学“育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引起许多问题。比如:   ——教师不愿意讲课。不以为为学生讲课、辅导是教师的天职,反以为是耽误时间影响自身的学术发展。   ——导师对研究生只“用”不“导”。不以为指导研究生之责在育人,是在研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抓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深入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独到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合作和表达等等,而以为就是要学生干活出文章,为自己的学术简历增添成果。   ——教师讲课不以学生为本。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启发学生学习,只顾“灌输”,生怕讲少了学生不知道,却不知这种“好心”反而破坏了不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激情。   ……   所有这些往往伴随着学校乃至社会对于教师学术成就的片面期待以及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政策。如果学校乃至社会以为“学术”、“学科”比“学生”更重要,那也就无怪乎教师的工作中“失本”之现象大量出现了。其实,依梅先生之意,致力学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自身才得以发展。   讲“以学生为本”实际上就是讲“育人为本”,其中绝没有忽视教师重要性的意思。因为教师是育人之人,大学之水平高低,与其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育人态度是紧密而且“正相关”的。现在我国大学的不足,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之外,最要紧的就是缺乏优秀师资。因此,我们把培养、引进和用好师资,作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政府和学校都推出了许多有力的人才计划,这是大好的事情,但是千万不可离开“育人”之本搞师资发展,倘仅以发表研究论文“论英雄”来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教师,或可风光一时,长久必然适得其反。所以,越是重视师资,越要明确“育人为本”。   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流的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声誉日隆,不仅是因为它聚集了一批“大师”,更是因为它培养了一批杰出“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恰恰是这些杰出学生才使教师成为“大师”。因此,大学坚守“育人为本”才是正道。坚守“育人为本”就是要把培养学生放在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这不是轻视教师,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教师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引进和发展师资。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以学生为本的,殚精竭虑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诲人不倦的“师者”。
个人分类: 大学|1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不是情报学的学科剔除出情报学学科之外
热度 5 bfzhao2001 2012-11-2 11:00
把不是情报学的学科剔除出情报学学科之外
看到如下消息: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找不到独立设置的“情报学”专业的身影,追根溯源竟发现早在1998年的本科设置中“情报学”就已被取代。 这是一个好消息!把不是情报学的内容从情报学中剔除出去,给真正情报学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中国的情报学正经历着“正-反-合”的脱胎转变。 李本先 2012-11-2 17:48 情报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当然也包括官方.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在很多学报接受了很多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如微博\社区挖掘等情报学走向定量分析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也可以从情报学报最近发的几期文章可以看出很多转变,并且武教授与化编辑在最近的情报学报发了情报学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改革等. 博主回复(2012-11-2 18:05) : 我认为传媒(报纸、广告、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与间谍、咨询机构、网络等,皆可构成情报工具,或者称之为情报活动的载体。不同的是,传媒的使用方法主要是意识形态化的情报手段,主要是基于有目的地操控受众心理、群体态度、受体观念、群众舆论等,达到改变敌对方一定范围的人群起而反对自己的国家统治体系。公共外交学是国家层面的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学科,而在军事及安全等特定领域,包括心理战、舆论战、新闻战、影响战等研究较多。不过他们都可归纳入意识形态化的情报手段。
个人分类: 情报学|31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发文居前50位期刊
marvin 2012-10-29 10:18
2002-2012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 1,118,850 篇(截至到 2012 年 10 月 27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 气象学与大气科学 (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 学科论文 7814 篇,包括学术论文 7655 篇、会议论文 330 篇、综述 73 篇、社论 43 篇、更正 35 篇、通讯 7 篇、会议摘要 1 篇等。 7814 篇文章共发表在 126 种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科期刊上,其中 Elsevier 出版的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大气环境》 刊登了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973 篇,中国学者在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科 126 种期刊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一。 表一 2002-2012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1 年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大气环境》 3.465 973 12.452 % 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大气科学进展》 中国 0.987 972 12.439 % 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 3.021 785 10.046 % 4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空间研究进展》 1.178 434 5.554 % 5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中国 0.534 326 4.172 % 6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大气化学与物理学》 5.520 297 3.801 % 7 Journal of Climate 《气候杂志》 4.097 277 3.545 % 8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水、空气与土壤污染》 1.625 246 3.148 % 9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热带气象学报》中国 0.313 212 2.713 % 10 Atmospheric Research 《大气研究》 1.911 199 2.547 % 表二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5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973 12.452 % 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972 12.439 % 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785 10.046 % 4.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434 5.554 % 5.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326 4.172 % 6.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97 3.801 % 7. Journal of Climate 277 3.545 % 8.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46 3.148 % 9.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12 2.713 % 10. Atmospheric Research 199 2.547 % 11. Disaster Advances 189 2.419 % 12. Annales Geophysicae 163 2.086 % 13.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54 1.971 % 14.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36 1.740 % 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35 1.728 % 16. Natural Hazards 129 1.651 % 17. Climate Dynamics 118 1.510 % 18. Journal of the Air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09 1.395 % 19.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 Terrestrial Physics 106 1.357 % 20. Climatic Change 97 1.241 % 21.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97 1.241 % 22. Monthly Weather Review 94 1.203 % 23.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89 1.139 % 24.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85 1.088 % 25.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3 1.062 % 26. Radio Science 82 1.049 % 27.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71 0.909 % 28.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68 0.870 % 29.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63 0.806 % 30. Climate Research 61 0.781 % 31.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60 0.768 % 32.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52 0.665 % 33. Tellus Series B 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 49 0.627 % 34.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47 0.601 % 35.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47 0.601 % 36.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46 0.589 % 37.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44 0.563 % 38.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44 0.563 % 39.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43 0.550 % 4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42 0.537 % 41. Climate of the Past 38 0.486 % 42. 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33 0.422 % 43.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28 0.358 % 44.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6 0.333 % 4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6 0.333 % 46.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26 0.333 % 47. Ocean Modelling 25 0.320 % 48. Tellus Series A Dynam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23 0.294 % 49.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2 0.282 % 50.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22 0.282 %
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校训’我不解
热度 22 lin602 2012-10-27 08:52
正值校庆,学校公布了新的校训:‘诚朴雄伟,树木树人’。见: http://news.njfu.edu.cn/pub/jspcms/p1_l636_r7463.htm 《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 德育条目 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诚朴,这非常好理解,是一个好的词。 雄伟:字典上意义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6063.htm )。但是,自从我们学习中文以来,就记得‘雄伟的天安门’,‘雄伟’好象一般不用于人,对于人的描述是用‘伟大’这个词。从来没有听说过‘雄伟的毛泽东’,只听说‘伟大领袖毛泽东’。这个词,在长期的时间长河中,有没有与传统意义有变化? 当然,‘诚朴雄伟’是原‘国立中央大学’的校训,引用过来,还算行,不过,我们这些‘年轻人’(尽管已经五十几岁,但相对于中央大学创始人来说年轻得不得了,哈哈)还是听了不顺。就象以前‘小姐’这个词多高雅,现在是一个非常难听的称呼。而‘同志’这个词,变异得也非常厉害。 树人:这个词没有问题,教师育人是应尽的义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是被树的,因此这个校训用词对学生来说,好象与他没有关系。让学生说校训中的‘树人’,他是什么感觉? 树木:这个词用得我觉得就非常有问题,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废词,因为我是做化工的,树木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我们学校林科学生、教师只占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百分之七、八十的教师与学生从事的专业与‘林’无关,你让与‘林’无关的教师与学生们‘树木’,哈哈,让人觉得是张冠李戴。毕竟现在南京林业大学已经不是单科学校了。 另外,树木这个用词,对于我们学校发展成多学科大学是非常不利的。这个词让人觉得,我们学校就是栽树的。 树木这个词,好象也不属于 ‘德育条目’ 。 校训是针对全校师生员工的‘训话’,是对教师与学生们提出的道德、品行或特征的要求,是师生员工要实行与努力的准则,应该具有普遍性,即所有的人都适用才行。同时校训用词应该‘与时俱进’,因为我校目前新订校训,这个校训应该是目前最合适的词才行。 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其他人如何理解我不知道,我也没有与其他人交流过。 我的语文以前就学得不好,高考时就担心语文不过关,但愿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样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完全正确的了。哈哈。
5022 次阅读|49 个评论
请感悟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
热度 6 After50 2012-10-22 16:54
请感悟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
请感悟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 由于自己业余研究一点安全文化,自然也不时思考一下所在学科专业里的文化问题。我觉得在科学网上讨论一下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及其建设很有意义。 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是什么?要给出一个科学和被大家认可的定义并不容易。但以枚举的方式表达,却可以喋喋不休说很多。 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是一种学术氛围、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种创新理念、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师生气质、是一种师生的品德、是一种活的灵魂、是一种优良传统、是一种无形规范制度、是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是一种物质徽章和符号、是一种学科专业品牌、是一种特色、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号召力、是一种团队集体凝聚力,是一种系统自组织体系、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象征。。。。。。??? 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又有别于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师生来说,学科专业里的文化比校园文化更加重要、更加具体。 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不是华而不实,不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不是家族传统,不是“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更不是学霸的作风、不是拉帮结派的德行、不是抢占资源的贪婪、不是造假剽窃的欺诈品格、不是互相嫉妒的小人之心、不是相互踩踏的窝里斗排斥、不是使人心力交瘁的精神枷锁。。。。。。!!! 我觉得大学里世界一流的学科专业应该都有一些优良的文化可以凝炼、传承、弘扬、发展和光大。如果大学里的一个学科专业里提炼不出一点可以品味的文化,这个学科专业充其量就如城市楼群中的一栋公寓而已,非常普通。如果大学里的一个学科专业沿袭着一种下三滥的文化,那这个学科专业就是一个细菌滋生的大染缸! 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文化有时谈起来也可以很具体。就自己熟悉的采矿工程学科专业来说,该学科专业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专业,现在美国只有十多所学校有这个学科专业,而且一所学校每年招生数量仅有几名到十几名,但就是这么小的学科专业也有文化可说。(其实百年前斯坦福大学也有采矿专业,美国总统胡佛就是该校采矿专业毕业的,采矿专业可是祖宗级专业,过去也曾是热门专业。) 记得 1999 年上半年自己在内华达里诺大学 MACKAY SCHOOL OF MINES 做访问学者时就有这么个活动,每年采矿专业的学生总要举行一次人工用铁铲铲矿石到矿车里的比赛;有一次教授开车带我和一些学生到一个矿山参观,由于该矿老板是教授的学生,晚上我们不是住到宾馆而是住到该矿老板的家,那个矿老板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房子是他自己盖的,我仔细看了一下,该豪宅到处都体现了矿洞的样式和风格,不是学采矿的绝对设计不出那样的房子来。其实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一种学科专业文化的传承。 还记得 1999 年下半年我转到了南伊利诺伊斯大学( Carbondale )的采矿系做访问学者,离开该校回国时,教授送了我一件 T 恤, T 恤的背面上印着由采矿工程学生征集出来和带有幽默调侃味道的“成为采矿工程师的十大理由”, 1. More money ; 2. We get to blowing things up ; 3. The only job that sounds cooler than working 1000’s beneath the earth is working on the moon ;等等(具体见下图)。这也是体现一种学科专业文化。因此,我一直保留着该 T 恤。 但愿我国高校领导和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师生都能关注一下学科专业自身的文化建设!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5407 次阅读|6 个评论
2004年-2010年各学科全国博士研究生毕业情况
jerrycueb 2012-10-14 00:22
2004年-2010年各学科全国博士研究生毕业情况
各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生数(已加密).rar 扩展阅读: 2004年-2010年各学科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个人分类: 数据专题|9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包昌火等:论竞争情报学科的构建 2012
liuwenlidavid 2012-10-10 15:22
来源: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01期   作者:包昌火;李艳;包琰; 论竞争情报学科的构建 收藏本文   分享 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80年代的竞争情报,以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的成立为标志,是军事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情报学(Intelligence Studies)等学科相互交融的结果,是情报工作的重大发展 。本文在总结竞争情报的引入对我国情报工作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回顾我国竞争情报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了竞争情报学科的体系,论述了竞争情报与中国情报学的关系,期望促进我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进一步向Intelligence方向演进。1竞争情报引入的历史贡献2011年1月28日是中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立17周年。竞争情报引入我国近20年来,成绩卓著,贡献良多。 它对我国情报界重大贡献之一在于还中国情报一词的本来面目,从理论上结束了把情报和信息混为一谈的混乱局面,让中国科技情报工作向Intelligence方向回归。而耳目、尖兵和参谋则是我国对Intelligence功能的恰当描述。竞争情报的引入对中国情报界的重大贡献之二是让我们领略了美国军事情报和商业情报(Busin (本文共计9页) ......
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可以交叉但不应错位
热度 1 unibright 2012-10-8 20:50
学科可以交叉但不应错位 据说学科交叉可以促进学科发展,弄不好还能下仔,产生新的学科,姑且就信了吧。但无论如何你不曾听说学科错位吧。然而,当下中国学科似乎正沿一条错位的轨迹演化,即:工科理学化,理科神学化,神学边缘化,边缘模糊化。 先说“工科理学化”,在所谓国家自然基金相对公平的诱惑下,大学工科老师出于无奈,为五斗米折腰,每年花大量心血,引经据典写标书,寻找科学问题。现实中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资助,也没有人去解决。芸芸众生们只好在杂志缝中寻找中彩的宝典,如果不中,则甘当人梯,年年做分母,直到完全理学化为止。 次说“理科神学化”,搞理科的自然是 SCI 牛人,在中彩方面的优势远大于工科。有了 SCI ,学而优则士,可以发号施令,指挥别人。有了 SCI 可以当精英,名利双收。有了 SCI ,可以良性循环继续拿项目。有了 SCI ,可以出国考查。有了 SCI ,可以统领科技。有了 SCI ,可以呼风唤雨,驰骋神坛。 再说“神学边缘化”,科学网上一旦出现“宗教”,“佛教”等关键词,一些神坛精英将以科学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跳出来公开反对,好像宗教要占领他们的神坛领地似的。他们除了信仰金钱和权力以外,没有任可信仰。如果说有什么信仰的话,那完全是自欺欺人。 后说“边缘模糊化”,牛人申报 863 时,明明是理论研究,却硬说是技术问题。当他们申请自然基金或 973 时,明明是技术问题,却要披上科学的外衣。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科学问题”往往被人为模糊化,根据需要来定义。
个人分类: 评论|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海洋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发文居前50位期刊
gy671124 2012-10-7 18:34
本文转载自万跃华老师的博客,非常感谢万老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081-619030.html 近十年海洋学学科中国学者 SCI 发文居前 50 位期刊.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 1,016,453 篇(截至到 2012 年 10 月 3 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 海洋学 (Oceanography)学科论文3097篇 ,包括学术论文 3000 篇、会议论文 124 篇、综述 43 篇、社论 41 篇、更正 11 篇、传记 1 篇、会议摘要 1 篇等。 3097 篇文章共发表在 60 种海洋学学科期刊上,其中中国出版的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海洋学报》 ( 英文版)刊登了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754 篇,中国学者在海洋学学科 60 种期刊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一。 近十年海洋学学科中国和 55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544 篇,占总文章量 17.565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136 篇,占总文章量 4.391 %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合作发文排名并列第三的国家与地区各共计 94 篇,各占总文章量 3.035 % 。 近十年海洋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135 篇、中国海洋大学 100 篇、厦门大学 68 篇、国家海洋局 57 篇、上海海洋大学 40 篇、香港科技大学 38 篇。 近十年海洋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73 篇、 缅因大学 36 篇、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28 篇、 佐治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各 26 篇。 表一 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海洋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1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海洋学报》 ( 英文版)中国 0.494 754 24.346 % 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中国海洋与湖沼学报》(英文版) 0.498 513 16.564 % 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 : 海洋》 3.021 187 6.038 % 4 Ocean Engineering 《海洋工程》 1.178 162 5.231 % 5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河口、海岸与大陆架科学》 2.247 160 5.166 % 6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大陆架研究》 2.088 126 4.068 % 7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海洋生态学进展丛刊》 2.711 121 3.907 % 8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海洋学杂志》 1.232 85 2.745 % 9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海洋系统杂志》 2.126 69 2.228 % 10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地球、大气和海洋科学》台湾 0.883 69 2.228 % 表二 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海洋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50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754 24.346 % 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513 16.564 % 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87 6.038 % 4. Ocean Engineering 162 5.231 % 5.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160 5.166 % 6.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26 4.068 % 7.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21 3.907 % 8.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85 2.745 % 9.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69 2.228 % 10.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69 2.228 % 11. Marine Chemistry 64 2.067 % 12. Marine Georesources Geotechnology 62 2.002 % 13. Marine Geology 61 1.970 % 14.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50 1.614 % 15.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i 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 47 1.518 % 16.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46 1.485 % 17. 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 41 1.324 % 18. Journal of Navigation 39 1.259 % 19.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38 1.227 % 20. Applied Ocean Research 29 0.936 % 21.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 25 0.807 % 22. Ocean Dynamics 24 0.775 % 23. Ocean Modelling 23 0.743 % 24.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22 0.710 % 25.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wan 22 0.710 % 26. Paleoceanography 22 0.710 % 27. Geo Marine Letters 20 0.646 % 28.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 0.646 % 29. 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s 19 0.613 % 30.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19 0.613 % 31. Tellus Series A Dynam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17 0.549 % 32.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15 0.484 % 33.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10 0.323 % 34. Indi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10 0.323 % 35. Marine Geodesy 9 0.291 % 36.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9 0.291 % 37. Atmosphere Ocean 7 0.226 % 38.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7 0.226 % 39. Fisheries Oceanography 6 0.194 % 40. 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6 0.194 % 41. Helgoland Marine Research 5 0.161 % 42. 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 5 0.161 % 43.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5 0.161 % 44. Marine Technology Society Journal 5 0.161 % 45. Ocean Science 5 0.161 % 46. Marine Technology and Sname News 4 0.129 % 47. Oceanography 4 0.129 % 48. Oceanologia 4 0.129 % 49. Polar Research 4 0.129 % 50.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Methods 3 0.097 % 51. Naval Engineers Journal 3 0.097 % 52. Oceanologica Acta 3 0.097 % 53. Oceanological and Hydrobiological Studies 3 0.097 % 54. Brazilian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 0.065 % 55.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2 0.065 % 56.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2 0.065 % 57.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2 0.065 % 58. Izvestiy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hysics 1 0.032 % 59. Oceanology 1 0.032 % 60. Revista De Biologia Marina Y Oceanografia 1 0.032 % 相关阅读: 海洋学学科中国学者SCI 十大发文机构:2001-2011
个人分类: 期刊|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质-多学科方向SCI期刊及影响因子
surveying 2012-9-30 11:35
8.1 NATURE GEOSCIENCE 7.58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6.94 EARTH-SCIENCE REVIEWS 4.6 GONDWANA RESEARCH 4.29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4.24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4.04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3.64 PALEOCEANOGRAPHY 3.57 PRECAMBRIAN RESEARCH 3.29 LANDSCAPE ECOLOGY 3.29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3.27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3.25 ASTROBIOLOGY 3.24 BIOGEOSCIENCES 3.2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12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3.09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3.08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3.06 BULLETIN OF VOLCANOLOGY 2.81 BOREAS 2.77 BIOGEOCHEMISTRY 2.67 QUATERNARY RESEARCH 2.64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59 GEOBIOLOGY 2.52 MARINE GEOLOGY 2.48 HOLOCENE 2.46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4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43 JOURNAL OF HYDROLOGY 2.3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28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26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24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16 BASIN RESEARCH 2.12 EPISODES 2.11 GEOMORPHOLOGY 2.08 TERRA NOVA 2.06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2.05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5 GEOLOGICAL MAGAZINE 2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1.93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1.93 CATENA 1.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1.92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1.84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84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83 GROUND WATER 1.73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7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1.69 LANDSLIDES 1.68 JOURNAL OF GLACIOLOGY 1.68 GEOSPHERE 1.68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64 ANNALES GEOPHYSICAE 1.6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1.61 TURKISH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6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 GEO-MARINE LETTERS 1.5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1.49 ANTARCTIC SCIENCE 1.44 AAPG BULLETIN 1.44 EARTH INTERACTIONS 1.43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1.42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LOGY 1.41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1 HYDROGEOLOGY JOURNAL 1.37 JOURNAL OF CAVE AND KARST STUDIES 1.36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35 ARCHAEOMETRY 1.35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1.35 REVISTA MEXICANA DE CIENCIAS GEOLOGICAS 1.34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34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33 GEOLOGICAL JOURNAL 1.3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 1.29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1.23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22 NATURAL HAZARDS 1.21 ENGINEERING GEOLOGY 1.21 PETROLEUM GEOSCIENCE 1.18 ISLAND ARC 1.17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17 GEOARCHAE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17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1.16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1.14 COMPUTERS GEOSCIENCES 1.11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1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09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07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1.07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1.06 GEOTECHNIQUE 1.06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5 GEOARABIA 1.0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1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DENMARK 0.99 GEOTHERMICS 0.99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0.98 BULLETIN OF GEOSCIENCES 0.97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0.95 GEOLOGICA CARPATHICA 0.94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0.92 PHOTOGRAMMETRIC RECORD 0.92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 0.91 PETROLOGY 0.9 POLAR RESEARCH 0.89 BULLETIN DE LA SOCIETE GEOLOGIQUE DE FRANCE 0.8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0.88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0.88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0.87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 0.84 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0.83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0.82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0.82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0.81 PHYSICAL GEOGRAPHY 0.81 JOKULL 0.78 ARCHAEOLOGICAL PROSPECTION 0.75 ESTON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0.74 GEOSCIENCE CANADA 0.72 ADVANCES IN GEOPHYSICS 0.71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0.67 GEOSCIENCES JOURNAL 0.65 EARTH MOON AND PLANETS 0.65 GEOCHRONOMETRIA 0.65 NETHERLANDS JOURNAL OF GEOSCIENCES-GEOLOGIE EN MIJNBOUW 0.64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0.6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0.6 GEODINAMICA ACTA 0.6 ZEITSCHRIFT FUR GEOMORPHOLOGIE 0.58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0.58 ACTA CARSOLOGICA 0.56 SOILS AND FOUNDATIONS 0.52 JBIS-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0.52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0.47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0.45 QUATERNAIRE 0.42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0.37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SCIENCE 0.33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0.33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0.28 GEOMORPHOLOGIE-RELIEF PROCESSUS ENVIRONNEMENT 0.26 SURVEY REVIEW 0.25 DOKLADY EARTH SCIENCES 0.22 RUSSIAN JOURNAL OF PACIFIC GEOLOGY 0.22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R GEOWISSENSCHAFTEN 0.13 DISASTER ADVANCES 0.09 ACTA MONTANISTICA SLOVACA 0.08 EARTH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4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谢维和:谈学科的道理
tangminqian 2012-9-26 15:3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首页 学习参考 列表 http://www.xde6.net/view-35150.html 谈学科的道理 清华大学副校长 谢维和 《中国大学教学》 2012 年第 7 期 曾经有一段时间, “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 的说法在高等教育界十分流行,有些大学甚至几乎把学科建设等同于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少数几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在有些地方,学科完全成为政府和大学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依据和参考以及评估大学的主要对象。笔者充分肯定大学中学科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担心的是,如果对 学科的内容、含义及其局限 缺乏客观的认识,恐怕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根据牛津版教育辞典等权威性的专业词典,所谓学科,指的是 一种学术研究的领域 ,如同化学与英语那样,它构成了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研究,以及学术共同体中的一个领域。同时,学科也是 一种与研究科目紧密相关的知识分类 。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科则是指 涉及具体领域的行为规范与实践方法的体系 (参考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Oxford ;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因此,可以认为,学科通常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科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分类体系;第二,学科涉及一套特殊的行为规范与方法;第三,学科关系到特定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 一种实体的建设,而且也是一种制度的建设,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建设 。    作为一种学术的实体,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相关专业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与研究实验室的建设,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科队伍与机构的建设,以及研究课题与领域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学科的基础性建设,也是体现特定 知识体系的基本要件 。在这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中,学科队伍的建设是根本,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作为专业性的学术实体,其知识体系的水平与特点,实际上也就是学科队伍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与特点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队伍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包括其学术水平、研究方向、人生理想、人格特征以及思想境界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一个学科的基本状况。    就学科的行为规范与方法而言,它涉及某些专门性的制度与规则的建设。一个学科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一种专业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论。这种 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与方法论 反映了一个学科的成熟程度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甚至愿意将学科的这种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与方法论比喻为一个学科的 “ 语法 ” ,包括各种正式的成文的学科 “ 语法 ” ,以及其他各种非正式的不成文的学科 “ 语法 ” 。这种学科的 “ 语法 ” 制约和规定了这个学科的人员的论述方式、交往方式与生存方式。是否熟悉这种 “ 语法 ” ,也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得到学科认同的基本条件。所以,学科建设而言,它也是这种学科的 “ 语法 ” 的建设。    而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则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科的生命与质量。这种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精神与文化的最突出的表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 学科的灵魂 。它体现了一个学科的精神状态、凝聚力以及创造力,也是一个学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积累与沉淀。而且,这种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可以认为,没有或者缺乏这种价值观念的学术共同体或学科,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不能叫做真正的学科。显然,这种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往往与一个学科的历史与传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本身也就是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是一个学科发展历史中各种人物与事件的凝聚与升华。更加重要的是,学科的这种价值观念,常常就是一个学科建设的最重要和内在的资源,而且是学科建设中最有力的资源。    由此可见,学科建设对于大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以知识创新为使命的专业化机构,学科的确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平台。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它好像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农田基本建设,是整个农业生产和所有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大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研究方向,以及不同的专业文化与学术精神等,都是在学科的平台上进行的。同时,学科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对于专业人员的学科意识,包括对学科与专业的认同感与学术忠诚等,学科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著名大学之所以学术地位、影响力和知名度高,往往都是因为其拥有若干非常有实力和高水平的学科。    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专业化,以及学科本身的差异性。作为知识体系的分类,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多样性。在一个知识发展与创新非常活跃与快速的时代,学科的分类也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并且成为知识发展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就目前学科分类的实际看,有文理工的分类,也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分类,有所谓的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分类,还有按照不同研究对象的分类,等等。这些不同的学科分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我试图应用英国学者 伯恩斯坦 的理论和方法,尝试着从一种 “ 界限 ” 的角度对现有的各种学科做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分类。 第一是所谓的知识性学科 ,包括数理化与文史哲等学科。其特点是这些学科通常是由一系列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联系的概念和范畴体系而组成的,具有自己的同一的核心概念。 第二是所谓的交叉性学科 ,如生物物理学科、信息艺术学科或教育社会学等等。其特点往往是以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为主,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共同组成。 第三是所谓的领域性学科 ,包括近年来产生的环境学科、能源学科、海洋学科以及传统的教育学科等等。这些学科的特点是,它们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覆盖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三种学科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也有不同的建设方式及其相应的评价模式。    不难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的学科分类,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内在的逻辑与标准,即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界限的清晰与否,以及强弱程度的差异。就第一种知识性学科来说,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由于不同学科都具有自己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与理念,并由此形成非常闭合与严密的理论系统,所以,这些学科彼此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楚和明确的。这样的学科具有自己非常缜密的逻辑体系、清晰的评价标准以及内在的权威系统等等。与这种知识性学科相比较,交叉性学科中知识体系之间的这种界限显然就不是那么清晰。尽管这种交叉性学科也有自己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与理念,或者说仍然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依托,但是,它毕竟是两种以上学科的结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或者模糊了学科的界限:当然,所谓领域性的学科则是比较彻底地模糊或者冲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完全是以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领域为基础整合不同的知识与理论,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在这种领域性学科中,逻辑系统、评价标准以及 “ 语法 ” 等都是多元性的,也不存在所谓的权威或单一的学术 “ 寡头 ” ,学科体系内部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平行的,而不是垂直的。可以想到,按照这样一种标准对学科进行分类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因为,这种学科界限的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科的秩序以及相应的活力,关系到一个学科运行的方式与特点。从学科本身而言,这种学科界限的清晰与否,还影响了学科队伍中的交往方式、角色地位以及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与方式,甚至是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就 目前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趋势看,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领域性的学科建设 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现象。    正是由于不同学科的存在,对于有关大学而言,甚至是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学科的结构安排就成为学科建设,以及一个直接关系到学科整体质量的关键变量。就微观而言,所谓的学科结构,指的是一个大学内部不同学科的比例及其关系,包括不同学科领域内部的布局与安排。这种结构与布局决定了一个大学的性质与基本定位,也是学校管理与发展的根据。在传统的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科结构与布局进行设计与安排,形成自身学科的结构性优势,直接关系到这些大学的发展潜力与势头;而在传统综合性大学的改革与转型中,一批传统学科的改造与创新,防止出现一种所谓的结构性落后,也是制约这些大学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    学科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学科的认识和看法也是有差异的。随着科技文化与知识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对学科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学科的性质与功能等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关于学科的不同意见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讨论,即关于学科究竟是一种客观现实,还是一种人为的主观设计或安排?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学科的根本性问题。毫无疑问,对知识和研究进行必要的分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对于促进知识与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关于这种知识与研究的分类是否具有客观性,却存在不同的意见。例如,著名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瑟夫 ? 施瓦布认为,学科知识必须被理解为仅仅是题材而已,是 “ 关于事物和事件的合乎需要的分类,即为方便规范的研究而设计的分类 ” 。在他看来, “ 学科并不是自然的,它们是人为的但却是合乎需要的虚构 ” 。而且, “ 学科不是真实的,尽管在学校中我们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存在物来学习 ” 。尽管学科结构从观念上阐述那个人为组织系统整合的世界,而 “ 实际问题令人讨厌地习惯于在完全不同组群的事物和事件之间游移不定 ” 。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如果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    其次是关于学科功能与价值的讨论,即学科究竟有什么作用,包括它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科也是有局限性的。对此, 2002 年中国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加伯利埃尔 ? 于杰 教授的观点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说: “ 究竟什么是 DISCIPLINE ?是对某个集体进行约束的规则和义务,对这些规则的服从?还是在长期发展结束后(暂时的),对知识碎片混合物进行组织、分化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 DISCIPLINE 这个词肯定包含了以上两种意义(即 ‘ 在学术兴趣的驱使下,提出并解决问题 ’ 和 ‘ 在应用的背景下进行发明 ’ )。对于科学研究的学科,学科分类有时被用于科研的行政管理,从而变成了一种枷锁;但对于初出茅庐者来说,则是有效的阶梯,引导他们走向知识海洋的深处。因此,对教学而言,学科分类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科研开发来说,学科只是蹩脚的参考框架。 ” 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因为,学科的确一方面具有约束或者规约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对知识的分类与组织,也只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至于学科分类的过度与滥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最后是关于学科的构成条件的讨论,主要是关于一个学科的成立是否一定需要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或者方法论,或者说是否需要有一个核心的理念或概念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学科是否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按照一般习惯性的看法,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往往就在于它本身的统一性,在于它具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或方法论;否则,要么这个学科的科学性不够,要么就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学科。其实,正如英国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中 “ 学科 ” 一词的定义中所说的那样, “ 关于某些学科是否应该具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或者只是从其他学科借取这种核心知识基础,是有争议的 ” 。换句话说,是否具有这样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与方法论,并不一定是某个学科成立的必要条件。尤其在某些应用性的领域中,现实问题本身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先性。而且,按照这种逻辑,现在越来越重要的环境学科和海洋学科等,是否都不是科学?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这一讨论所涉及的学科界限的问题,往往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常常都具有一种突破传统学科分类与知识界限的含义。    当然,关于学科的这些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开放的。它关系到学科本身的创新,也关系到学科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它还直接关系到知识的创新,以及大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如施瓦布所说; “ 学科是一种有益的虚构,但毕竟是一种虚构,如果要使学生变得聪明,那么就应该强调学科的虚构的特性,就必须清楚某种特定的学科虚构可以被转译成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形的种种途径。 ” 我充分认同和肯定学科的价值,但也绝不愿意将学科的价值绝对化。我的基本观点是,学科及其分类体系的确是一种人类的创造,它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知识的管理水平,也是不同社会人们应用知识的特定方式与形态。所以,学科及其分类是一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建构,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积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科及其分类应该服从于人们认识发展的需要,应该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不应该异化或者僵化,成为阻碍知识进步与创新的桎梏。    学科建设能否真正成为大学改革与发展的 “ 龙头 ” ,取决于我们对学科及其分类的科学认识和不断发展与创新。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地区和高校的期刊分区
热度 1 antenna 2012-9-17 15:48
几种不同地区和高校的期刊分区 1. 中国科学院分区: 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分为 4 四个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 5%( 含 5%) 期刊划分为 1 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 5-20% ( 含 20%) 为 2 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 20-50% ( 含 50% ) 为 3 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后 50% 为 4 区。 2. JCR 分区: 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 4 个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 25%( 含 25%) 期刊划分为 1 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 25 -50% ( 含 50%) 为 2 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 50-75% ( 含 75% ) 为 3 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后 75% 为 4 区。 3. 以下根据本人专业,对部分期刊进行汇总(仅适合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专业) 3.1 中国科学院分区中的部分一区期刊: (ACS Nano OR ACTA MATERIALIA OR ADVANCED MATERIALS OR 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OR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OR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MATERIALS SCIENCE OR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OR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OR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R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OR Materials Today OR NANO LETTERS OR MRS BULLETIN OR Nano Today OR Nanoscale OR NANOTECHNOLOGY OR NATURE MATERIALS OR Nature Nanotechnology OR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OR Plasmonics OR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OR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OR SMALL OR ACTA MATHEMATICA OR ADVANCES IN PHYSICS OR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 OR Laser Photonics Reviews OR LASER PHYSICS LETTERS OR Nature Photonics OR Nature Physics OR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O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OR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OR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OR NATURE 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R SCIENCE ) 3.2 香港理工大学认定的部分 A 级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OR ADVANCED MATERIALS OR APPLIED OPTICS OR (APPLIED PHYSICS B-LASERS AND OPTICS ) O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R CARBON OR (CURRENT NANOSCIENCE) OR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 OR EPL OR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OR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OR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OR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OR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OR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OR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OR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OR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O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OR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OR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OPTICS IMAGE SCIENCE and VISION) OR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PTICAL PHYSICS ) OR (LAB ON A CHIP) OR LANGMUIR OR (LASER PHYSICS LETTERS) OR (MATERIALS TRANSACTIONS ) OR (NANO LETTERS) OR (NANOTECHNOLOGY) OR (NATURE NANOTECHNOLOGY) OR (NATURE PHOTONICS) OR (Nature) OR (OPTICS EXPRESS) OR (OPTICS LETTERS) OR (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OR (PHYSICAL REVIEW * ) OR (PHYSICS LETTERS B) OR (PHYSICS TODAY ) OR (PHYSICS OF FLUIDS) OR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OR (PROGRESS IN PHYSICS) OR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OR SCIENCE OR (SCRIPTA MATERIALIA) OR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SENSORS and ACTUATORS *) OR (THIN SOLID FILMS) ) 3.3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认定的部分 A* 和 A 级期刊 A* Automatica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Electronics Lett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1: Regular Pap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Device and Materials Reliabilit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IET Nanobiotechnolog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System Design and Dynam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Robotica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Signal Process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Solid-State Electronic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Engineering A* Energy and Buildings Engineering 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Engineering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Hydrology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Engineering A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Engineering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Engineering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Engineering A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 Journal of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3.4 浙江大学 2011 版 850 个 TOP 期刊中的部分期刊 期刊全称 Impact Factor NATURE 34.48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33.145 SCIENCE 29.747 NATURE MATERIALS 29.504 NATURE NANOTECHNOLOGY 26.309 NATURE PHOTONICS 22.869 ADVANCES IN PHYSICS 19.632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17.752 NATURE PHYSICS 15.491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12.217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11.444 NANO LETTERS 9.99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9.432 ADVANCED MATERIALS 8.379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328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6.99 MRS BULLETIN 6.33 PHYSICS LETTERS B 5.083 PHYSICAL REVIEW D 4.922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4.878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4.091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3.858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3.554 PHYSICAL REVIEW C 3.477 PHYSICAL REVIEW B 3.475 OPTICS EXPRESS 3.278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3.151 NANOTECHNOLOGY 3.137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 3.064 OPTICS LETTERS 3.059 SCRIPTA MATERIALIA 2.949 EUROPHYSICS LETTERS 2.893 PHYSICAL REVIEW A 2.866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2.605 SCIENTIFIC AMERICAN 2.471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2.445 PHYSICAL REVIEW E 2.4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185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PTICA 2.087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 2.076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72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1 PHYSICS LETTERS A 2.009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1.968 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1.964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TRUCTURAL MAT 1.901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1.815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1.671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PROCESSING 1.595 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1.577 PHYSICA D 1.568 APPLIED OPTICS 1.41 OPTICS COMMUNICATIONS 1.316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298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 1.23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1.204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1.061 ELECTRONICS LETTERS 0.97 3.5 主流 SCI 期刊(个人“认定” ^_^ ) (nature OR nature * OR science OR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OR Materials Today OR NANO LETTERS OR ADVANCED MATERIALS OR MRS BULLETIN OR Nano Today OR Nanoscale OR NANOTECHNOLOGY OR (PROGRESS IN PHYSICS) OR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R SCIENCE OR Plasmonics OR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OR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OR SMALL OR physical review * OR PHYSICS TODAY O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OR (OPTICS EXPRESS) OR (OPTICS LETTERS) OR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OR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OR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OR IEEE * ) 3.6 关于界定“国际一流刊物、高影响因子刊物学术论文”(试行)的通知 (人函〔 2007 〕 45 号) 关于界定“国际一流刊物、高影响因子刊物学术论文”(试行)的通知 (人函〔 2007 〕 45 号) 3.7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申请者发表论文各层次期刊表(第一层次) 学科点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 序号 期刊名称 出版机构名称 国内刊号 / 国际刊号 收录情况(含 SCI 几区) 影响因子 1 Applied Physics B-Lasers and Optics Springer 0946-2171 2 1.992 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IP 0003-6951 2 3.554 3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1041-1135 2 1.815 4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1057-7149 2 2.848 5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IEEE 0278-0062 2 3.540 6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0162-8828 1 4.378 7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IEEE 1077-2626 2 2.350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Springer 0920-5691 1 3.508 9 Laser Physics Letters Wiley 1612-2011 1 5.502 10 Optics Express OSA 1094-4087 2 3.278 11 Optics Letters OSA 0146-9592 2 3.059 12 Physical Review A APS 1050-2947 2 2.866 13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PS 0031-9007 1 7.328 14 Applied Optics OSA 0003-6935 3 1.41 15 Sensors and Actuators Elsevier 0925-4005 2 2.000a 16 Pattern Recognition Elsevier 0031-3203 2 2.554 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Elsevier 0890-6955 3 1.956 18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IP 0034-6748 3 1.601 学科点名称:光学工程 序号 期刊名称 出版机构名称 国内刊号 / 国际刊号 收录情况(含 SCI 几区) 影响因子 1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IP   2 3.820 2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 1.987 3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262-8856 2 2.606 4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IEEE 2 3.545 5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IEEE 2 1.684 6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1 5.027 7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IEEE 2 1.922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Springer 1 4.930 9 Journal of Display Technology IEEE, OSA 2 1.674   10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OSA 2 2.255 11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Technology B AVS 2 1.268 12 Laser Physics Letters Wiley 2 6.010 13 Optics Express OSA   2 3.749 14 Optics Letters OSA   2 3.316 15 Pattern Recognition Elsevier 2 2.607 16 Physical Review A APS 2 2.861 1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PS 1 7.621 18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Elsevier 2 4.593 19 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 Elsevier 2 2.135 20 Thin Solid Films Elsevier 2 1.909 学科点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序号 期刊名称 出版机构名称 国内刊号 / 国际刊号 收录情况(含 SCI 几区) 影响因子 1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PS 0031-9007 SCI 一区 7.150 2 Optics Letters OSA 0146-9592 SCI 二区 3.772 3 Optics Express OSA 1094-4087 SCI 二区 3.880 4 Laser Physics Letters AIP 1612-2011 SCI 三区 3.779 5 Applied Physics B Springer 0946-2171 SCI 三区 2.167 6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EEE 0018-9219 SCI 一区 4.613 7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0018-9480 SCI 二区 2.711 8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IEEE 0018-926X SCI 二区 2.479 9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EEE 0196-2892 SCI 二区 3.157 10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Elsevier 0021-9991 SCI 三区 2.279 11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IEEE 0018-9200 SCI 二区 3.466 12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EEE 1053-5888 SCI 一区 3.758 13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0278-0046 SCI 二区 5.468 14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IEEE 0278-0062 SCI 二区 4.004 15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IEEE 0018-9383 SCI 二区 2.730 16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EEE 1549-8328 SCI 三区 2.043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1057-7149 SCI 二区 2.848 18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1053-587X SCI 二区 2.630 学科点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 序号 期刊名称 出版机构名称 国内刊号 / 国际刊号 收录情况(含 SCI 几区) 影响因子 1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0018-9286 SCI 二区 1.952 2 Automatica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0005-1098 SCI 二区 2.172 3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COMPUTER SOC 0162-8828 SCI 一区 5.308 4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0278-0046 SCI 一区 3.481 5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1057-7149 SCI 二区 2.918 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LTD 0278-3649 4.095 7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A\B\C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1083-4419 SCI 二区 2.699 8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EEE 1042-296X SCI 二区 2.04 9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1552-3098 3.063 10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1045-9227 SCI 一区 2.633 11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SIAM 0363-0129 SCI 二区 1.297 12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EEE 1751-8644 SCI 三区 1.717 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Taylor Francis 0959-1524 SCI 三区 1.655 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Wiley 1049-8923 SCI 三区 1.495 1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SEVIER SCIENCE BV 0004-3702 SCI 一区 2.533 16 Pattern Recognition ELSEVIER SCI LTD 0031-3203 SCI 二区 2.682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IEEE   1063-6536 SCI 三区 1.430 18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19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1089-778X SCI 一区 4.403 20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ELSEVIER 0167-6911 1.412 学科点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 序号 期刊名称 出版机构名称 国内刊号 / 国际刊号 收录情况(含 SCI 几区) 影响因子 1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IEEE 0733-8716   1 4.23 2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1063-6692 1 2.28 3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IEEE 0741-3106 1 2.71 4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EEE 0196-2892 2 2.47 5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0018-9448 2 2.73 6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1053-587X 2 2.63 7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1536-1233 2 2.38 8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1536-1284 2 1.80 9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1932-4553 2 2.65 10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1057-7149 2 2.848 11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EEE 1556-6013 2 1.73 12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1045-9219 3 1.57 13 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IEEE 1558-7916 3 1.67 14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0090-6778 3 1.36 15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1536-1276 3 2.15 16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EEE 0018-9545 3 1.49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0018-9480 2 2.02 18 IEEE Transac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IEEE 1549-8328 3 1.573 19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IEEE 0018-9200 2 3.13 20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EEE 1939-1404 3 1.23 3.8 中文期刊 《物理学报》( Acta Physica Sinica ) SCI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 SCI 《浙江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SCI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电子学报》 EI 《通信学报》 EI 《电波科学学报》 EI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EI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光学学报》 EI 《光子学报》 EI 《仪器仪表学报》 EI 《太阳能学报》 EI 《中国科学 -E/F/G 》 《遥感学报》 《微波学报》 《天线学报》 《现代雷达》 《兵工学报》 《计量学报》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生态学的“诺贝尔奖”-克拉夫奖(The Crafoord Prize)
clivia 2012-9-16 08:47
生态学的“诺贝尔奖”-克拉夫奖(The Crafoord Prize)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相交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验性质(包括室内与野外实验)很强的学科。它是进展神速的年轻学科,分化得非常厉害,有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空间生态学几十个分支。 生态学考虑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正反馈、负反馈、反馈的锁链及循环等,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要想正确理解生态学,一个人首先要杜绝孤立地简化地看待自然界的任何现象,事无巨细,都是如此。这也是生态学作为科学其研究手段和角度日益增多、结果日渐复杂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如此生动的学科,"数理化天地生"中,没有哪个能像它这样如此形象地说明了人是自然的产物,它必定要经受自然的约束;也没有哪个学科能像它这样如此清晰地凸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它在自然强大的约束下熠熠发光。 生态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重要性,联想到该学科目前受公众的漠视,强烈的对比之下,令人不禁常常叹息。 The Crafoord Prize: 由克拉夫夫妇捐资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80年设立;1982年开始授奖,授奖范围是不为诺贝尔奖所涵盖的各个学科,包括数学与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着重于生态学);逐年轮流授奖,每隔3年生态学有一次获奖;每项获奖不超过3人,获奖者必须是仍然健在的科学家,由瑞典国王每年颁奖。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些规定都是和诺贝尔奖一致的。2003年奖金额为50万美元。 有时,人们以为泰勒奖是生态学的最高奖,但实际上这是环境科学的最高奖。我国的刘东生院士最近就曾荣获该奖,可喜可贺,国内终于有诺贝尔奖级别的荣誉了,可是什么时候国内生态学家能获得克拉夫奖呢。 生态学克拉夫奖历年获得者名单如下: 1984 DANIEL H. JANZEN (宾夕法尼亚大学, USA). For his imaginative and stimulating studies on co-evolution which have inspired many researchers to further work in this field. 1987 EUGENE P. ODUM (佐治亚大学, USA) and HOWARD T. ODUM (佛罗里达大学, USA).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within the field of ecosystem ecology. 1990 EDWARD O. WILSON (哈佛大学, USA). For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raphy and other research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dynamics on islands and in other habitats with differing degrees of isolation. PAUL R. EHRLICH (斯坦福大学, USA). For his research on the dynamics and genetics of fragmented popul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for their survival probabilities. 1993 WILLIAM D. HAMILTON (Great Britain). For his theories concerning kin selection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1996 ROBERT MAY (Great Britain). For his pioneering ecological research concern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populations,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1999 JOHN MAYNARD SMITH (Great britain), ERNST MAYR (哈佛大学, USA), and GEORGE C. WILLIAMS(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USA). Fo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3 CARL R. WOESE (伊利诺大学, USA). For his discovery of a third domain of life. 欲知更多详情,可查阅: http://www.kva.se/KVA_Root/eng/awards/international/crafoord/index.asp?br=iever=4up 或者参见Science (Vol. 286, Number 5444 Issue of 19 Nov 1999, p 1490)的有关报导。
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evonchang 2012-9-14 22:20
120501 图书馆学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     武汉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      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2011年新增     南京大学      南京政治学院 2011年新增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年新增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点     南开大学      中山大学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     安徽大学 2011年新增     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2011年新增     北京师范大学 2011年新增     第二军医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2011年新增     东南大学 2011年新增     福建师范大学 2011年新增     复旦大学 2011年新增     广西民族大学 2011年新增     河北大学 2011年新增     黑龙江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2011年新增     华中科技大学 2011年新增     华中师范大学 2011年新增     吉林大学 2011年新增     江苏大学 2011年新增     辽宁大学 2011年新增     辽宁师范大学 2011年新增     南昌大学 2011年新增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2011年新增     南京政治学院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年新增     山东大学 2011年新增     山西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 2011年新增     武汉大学      西北大学 2011年新增     湘潭大学 2011年新增     云南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年新增     中国农业大学 2011年新增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年新增     中南大学 2011年新增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       硕士点     第四军医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8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交叉学科,我怎么才能招到学生?
热度 5 gaixiaxu 2012-9-13 23:51
本人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目前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应用领域。。。 硕导三年,指导硕士6人,其中在表格导师一栏中写我名字的,仅两人。。。 每次导师见面会,总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 在物理电子学硕士点时,学生听到要养细胞做成像,都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大家觉得做LED,平板显示啥的更象物理电子学吧!在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时(这个总还算对口的专业点吧?),学生听说要做光学实验,都摇头说自己没光学背景,要选就选做超声、做仪器的老师;在光学工程点时,因为项目的需要,很希望有个细心踏实的女生能加入进来做些荧光标记方面的工作,连宿舍走访带办公室坐谈,两个晚上做工作,唯一的一个对我感兴趣的女生,也打电话说已经确定了别的导师,因为我的方向“太生物了”。。。 我说背景没关系,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我之前招的物理系的女生,现在做老鼠实验还不是挺顺手的? 。。。可是,还是没人报啊!!导师多,学生少,而且学生晚愿意去找那些稳妥的、容易找工作的方向,象我这种交叉学科,怎么才能招到学生呢?
3124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权威型到创新型社会
benlion 2012-9-11 06:31
人类文化,划分为: 1 )科学与技术 – 物理、化学、生物学与农业、工业、医学技术等; 2 )社会与管理 – 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教育等; 3 )人文与艺术 –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其中, 2 )类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对 1 )和 3 )进步与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类型,划分为: 1 )开拓型 – 往往是历尽艰辛的非常规人才,知识和才能与其说是来自教育,但不如说更是来源于个性和实践,这类历史上不少是隔代之后被社会敬仰; 2 )权威型 - 往往首先比社会绝大多数敏锐、理解 1 )类所开拓的领域,并进一步做出能够让更多人清晰、跟进的发展,这类在世获得包括国际大奖、院士等荣誉的社会尊敬; 3 )规范型 – 常常能够在 2 )类的基础上做到更规范化、更精确和完善,使更正规、常规传授和继承成为可能; 4 )教育型 – 常常是综述文献、编制教材和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专家,能够使大众化、规模化教育和普及成为可能。 一个社会从模仿型 – 3 )和 4) 类型为主体的社会,到权威型 – 提升到拥有 2 )、 3 )和 4 )类型为主流的社会;然而,从权威型到创新型社会,最需要的是 2 )、 3 )类型已经成为社会主体或绝大多数,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普及了 3 )、 4 )类型,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形成对 1 )类型发展的创新机制,或者说对真假创新的鉴别和赏识能力。 人才计划和工程:主要面对 2 )和 3 )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因为, 1 )型人才是非常规型、非名师出高徒的那类,几乎不可能预测,也很难以在其得到普遍大众的理解之前做出正确判断,在所谓“民科”、“非科”鱼龙混杂的社会更难。西方历史上,乃至于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天才,能够被理解之时往往人已到晚年,更有在后世才被人尊重和模仿。 附, 评论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11350.html ): 每年有预测诺贝尔奖的公司预测,但常这种业外预测不如业内预测的准确,后者也不可能完全预测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从这里可以得出两个观点: 1 )科学研究对自然事物的预测,典型的是天气预报等存在偏差,人类的科学就是从外部研究自然内在规律并不容易; 2 )所有这些指标同样是为业外人士评估业内人才的方法,或者说的社会科学家研究科学社会现象和规律,一般来说不如业内同行更清楚,然而,无论西方东方历史上,往往同行也很难评定和判断创新能力和结果,比如,著名的霍金对上帝粒子的打赌,再如,科学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突破历尽艰辛的故事; 3 )如同任何公式、定律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如果脱离这个前提推广到边界之外,就可能导致原则性误用,比如,西方历史上,将达尔文进化论用在社会人种学上等。 评论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610683.html ): 冒险和开拓是创新的典型特征,预测的非普适性适合于任何预测,非线性科学,著名的是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预测准确性存在一个适应范围或边界。
个人分类: 2012|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
热度 1 zchh 2012-9-8 15:28
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一半左右属于交叉学科。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科总数约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之多,其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 “大科学”并不是指依赖于大装置的“大科学”,而是指“综合性的大科学思维体系”,以区别于“传统的、狭隘的科学思维方式”。 □冯一潇 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这个统计数据的重要意义,尤其值得不擅长多学科交叉的中国科学家深入思考。 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交叉学科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拼凑堆积,而是多学科依存于内在逻辑关系联结渗透形成的新学科。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综合,有利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培育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出:在近100多年里,交叉科学,包括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和软科学等,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消除了各学科之间的脱节现象、填补了各门学科之间边缘地带的空白,将分散的学科综合起来,从而实现科学的整体化。交叉学科研究正在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不仅活跃研究者的思维,开阔科学研究的视野,同时也大大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最新的例子是纳米科学,这是最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推动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学科交叉是重大科学成就的源泉 将某一学科已发展成熟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创新成果,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以诺贝尔奖为例,交叉学科所获奖项一直占据很大比重,评奖委员会更倾向于表彰属于交叉学科范畴的研究成果。 20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有三大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和DNA双螺旋结构。其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富传奇性的“章节”之一,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一共有4位:物理学家克里克(Crick)和威尔金斯(Wilkins)、生物学家沃森(Watson)还有化学家富兰克林(Franklin)。他们4人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在同一时间都致力于研究遗传基因的分子结构,在既合作又竞争,充满交流和争论的学术氛围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科学史上由多门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借鉴产生的一项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技术也是学科交叉的产物。这一技术的开拓者和创始人,美国生物化学家保罗·伯格(Paul Berg)借助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利用限制酶和连接酶处理SV40病毒和大肠杆菌DNA碎片,最终两个不同来源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并发挥其应有的生物学功能。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的基因重组和DNA人工转移的重大创新研究,证明了完全可以在体外对基因进行操作,从而为人类主动改变生物的性状和功能,创造更加适合于人类需要的新生物提供了重要方法,开创了遗传工程的新纪元。 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布,向人们展示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美国物理学家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和英国数学家约翰·波普(John Pople)以物理和数学工具,发展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化学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通过以科恩和波普为代表的量子化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今天,量子化学无疑成为化学工作者最有用的工具之一。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发明实质上是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也是交叉学科能产生丰富成果的有力证明。这种能精确观察人体内部器官而又不造成伤害的影像技术,对于医疗诊断、治疗及其检查至关重要。其发明者,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Paul·C·Lauterbur)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因此项技术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交叉学科研究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交叉学科是当今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据统计,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一半左右属于交叉学科。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科总数约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之多,其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当今,很多热门话题都涉及交叉学科研究,如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神经系统科学、微阵列技术等;同样,许多重大的科研成就也都是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如人类基因组测序、“绿色革命”以及载人空间飞行等。前沿学科在交叉融合中获得新生。2003年由美国硅谷产学研各界组成的智囊机构一致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正在共同酝酿下一个科技创新高潮。未来这三大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有望广泛改变工艺和产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并将对全球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交叉学科研究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不仅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200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了多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不仅设立了“多学科交叉研究人员培训基金”,还举办了“技术方法创新研讨会”和“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交界的机构联席会”。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倡导确定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Bio-X Program),包含了涉及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医学领域的众多学科。Bio-X 计划将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临床科学的前沿结合在一起,促进整个生物医学领域从分子尺度跨越到人类器官尺度的技术创新。2002年,《自然》杂志设立了一项“交叉学科进步奖”提名,奖励那些在交叉学科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这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他们有的在交叉学科领域中发明了新的技术,有的则将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以新的形式去解决问题。大家都希望可以在思想上交融并闪出智慧的火花。生命科学界权威杂志《细胞》也特设了一个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为研究人员打开了进入交叉学科研究的大门。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选择了一批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并给予资助,包括: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等多学科研究方向。“973”项目8个资助领域之一的“综合交叉”,通过鼓励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从而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一批“973”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一项多学科交叉,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农学有机结合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使我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样大跨度的多学科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国际上也很少见。200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交叉科学》创刊,为国内首个交叉科学研究连续出版物,以交叉为特色,反映我国交叉科学研究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同年北京大学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院已建立了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等若干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群体,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其他重点高校如浙江大学也相继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于2006年设立了有200多名研究人员的多学科研究中心,迄今已在纳米生物安全性、金属蛋白质组学、分子影像学、生物大分子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建设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交叉学科研究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体制,促进各学科协作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人员聘任评价机制、资源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交叉学科学术支撑体系。交叉学科研究应向体制化、制度化及管理的可操作化迈进。2004年,美国科学院协会(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发表了长篇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提出了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到管理体制一揽子富有创见性的改革方案,其前瞻性、系统性、深刻性令人深受启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交叉学科的发展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交叉学科既没有院系对应,自身也未成学统,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只能分散到其他学科。由于交叉学科尚没有专门的学术建制,因而常会遭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和固有研究体制与模式的阻力,找不到对应的位置,得不到政策、制度的鼓励和保障,致使学科交叉研究的力度和广度不足。《中国交叉科学》主编刘仲林教授认为,交叉科学研究要在现有科研和教育体制中立足,就必须从深层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和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拓展科研和教学充分自由创造的空间。正如李四光先生所言,要“打破科学割据的旧习,作一种彻底联合的努力”。 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的关键取决于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管理平台。应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积极创新平台建设模式,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组织联合相关的研究力量,逐步克服现行的教学科研体制、人事制度与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相互矛盾的突出问题,建设一个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相结合、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政府和资金赞助部门应有导向性,以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的开展。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如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等,保证资源合理、有效到位,以较好地实现各要素间的优化配置,并使各要素间得以和谐发展。还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创新学术交流方式,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学术思想的碰撞、切磋、互相渗透和融合,扩大视野,有效沟通,启迪科技人员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 交叉科学则因其独特的跨学科性而无法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以至形不成自己的专门队伍和组织,缺乏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平台,发展不得不长时间停留在“业余”的水平上。科技体制应为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整合人才资源,组建科研团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在方法上的相互启发,科研中的相互配合,真正实现质量上的系统整合效应。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激励先进成果来推动科技进步。逐步建立和完善交叉学科建设的弹性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弱化短期考核指标,努力为学科建设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2004年给美国政府的科技咨询报告中指出:“为使未来科技领域真正有所成就,造就能够跨越传统学科进行研究并思考外部世界的新一代科学家是绝对必要的。培育这种要么能够跨学科研究,要么知道如何在学科交叉领域与他人合作的新一代研究人员,对于未来至关重要。” 学科交叉推动“大科学”时代进程 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的综合化发展趋势。科学上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的出现常常是在现有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学科交叉已经形成了大量成熟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并且还将陆续形成其他重要的交叉学科。这些新学科将会大大推动科学进步,尤其在现代“大科学”发展趋势下,几乎已找不到没有学科交叉的纯科学问题。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以及各种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创建与不断完善,使得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推动科学向着多维综合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迈进,这就是所谓的“大科学”时代。我们这里所指的“大科学”并不是指依赖于大装置的“大科学”,而是指“综合性的大科学思维体系”,以区别于“传统的、狭隘的科学思维方式”。 “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表征。在大科学背景下,交叉学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2006年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了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规划,涉及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和发育与生殖研究等研究领域,其中的16个重大专项多数都是跨学科领域的。中国科协新批准的34个学会中,有一些就是交叉科学学会。可见,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并逐渐形成各种交叉学科群,乃是当代大科学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0年开始试点实施“重大研究计划”,这是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一项新举措,是重要的制度创新。该项目针对重大科学问题,整合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旨在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这种资助模式强调顶层设计,突出战略性,在围绕整体目标进行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既保证了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发挥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又顺应了“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规模性,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常常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碰、不同理论的互融和不同专业人员的互补。“大科学”时代将会越来越重视科学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就是现今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交叉学科目前总体上处在发展成长阶段,并且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多学科研究中心) 《科学时报》 (2010-2-2 A3 观察)
34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土壤生态学与生态土壤学(pedoecology and ecopedology)的暇想
hillside 2012-9-6 09:05
近期对生态打头的学科进行了一些思考,发现网络与知网中均无“生态土壤学”一词的存在。喜欢生造新学科名称、尤其交叉学科的我又是一阵快意。 水土气生是地球上重要的四大圈层,生态气候学、生态气象学、生态水文学均已闪亮登场。那么,生态土壤学的联想对我就在题中之义。 本人对水科学领域的有关学科领域名称务求一网打尽,尽入囊中。《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英国P J.Wood等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就体现了学科名称的动态与摇摆。 说是“暇想”而不是“遐想”,是因为我对土壤与生态的关系并无太多了解,比如pedoecology与soil ecology之间的异同我就不太清楚。我主要着眼于学科的角度作些宏观的推断。 中文百度与谷歌找不着“生态土壤学”之后,我自然地尝试检索pedoecology与ecopedology,结果发现,ecopedology的英文网页已有一些出现,并且有冠以ecopedology的课程出现。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5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SCI收录期刊——城市研究学科
guxgu2012 2012-8-29 22:18
SSCI 收录期刊 —— 城市研究学科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城市研究期刊,截至到 2009 年 5 月 SSCI 收录城市研究学科期刊 34 种,其中 SCI 、 SSCI 共同收录城市研究期刊 3 种, SSCI 、 AHCI 共同收录城市研究期刊 2 种, 2009 年、 2008 年开始被 SCI 收录的城市研究期刊各 1 种,出版地为美国的城市研究期刊 20 种,英国 9 种,荷兰 3 种,德国 1 种。 2000-2008 年 SSCI 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论文 17,622 篇,其中城市研究学科论文 306 篇( 1.7365 % ), 2008 年 41 篇、 2007 年 48 篇、 2006 年 54 篇、 2005 年 31 篇、 2004 年为 32 篇、 2003 年 32 篇、 2002 年 31 篇、 2001 年 17 篇、 2000 年 18 篇,见图 1 2000-2008 年 SSCI 收录城市期刊中国作者发文量。 图 1 2000-2008 年 SSCI 收录城市研究期刊中国作者发文量 306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242 篇、会议论文 27 篇、书评 21 篇、社论 9 篇、评论 6 篇、更正 1 篇。 306 篇论文共被引用 1223 次,平均引用 4.00 次,平均引用次数 / 年 122.30 , H 指数为 15 (有 1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5 次),见图 2 2000-2008 年 SSCI 收录城市研究期刊中国作者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引用最多的论文为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 HONG KONG )的国际合作论文(引用为 81 次),作者 : Forrest, R; Kearns, A. 标题 : Social cohesio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neighbourhood. 来源出版物 : URBAN STUDIES, 38 (12): 2125-2143 NOV 2001 。 图 2 2000-2008 年 SSCI 收录城市研究期刊中国作者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 2000-2008 年中国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 26 种 SSCI 收录的城市研究学科期刊上,其中 HABITAT INTERNATIONAL 《国际城乡居住杂志》 45 篇( 14.7059 %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园林与城市规划》 43 篇( 14.0523 % )、 URBAN STUDIES 《城市研究》 36 篇( 11.7647 % )、 CITIES 《城市》 27 篇( 8.8235 % )、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ASCE 《城市规划与发展杂志》 25 篇( 8.1699 % )、 HOUSING STUDIES 《住房研究》 24 篇( 7.8431 % )、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不动产金融和经济学杂志》 23 篇( 7.5163 % )。 主要研究单位有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100 篇( 32.6797 % ),香港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 47 篇( 15.3595 % ),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 HONG KONG ) 37 篇( 12.0915 %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 HONG KONG ) 34 篇( 11.1111 %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23 篇( 7.5163 % ),香港浸会大学( HONG KONG BAPTIST UNIV ) 15 篇( 4.9020 % )。 2009 年 SSCI 收录城市研究学科期刊 34 种(注: ★ 为 SCI 、 SSCI 共同收录期刊, ▲ 为 SSCI 、 AHCI 共同收录期刊): 1. CITIES 《城市》英国 Bimonthly ISSN: 0264-2751 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CITY COMMUNITY 《城市与社区》美国 Quarterly (注: 2008 年开始被 SSCI 收录) ISSN: 1535-6841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OMMERCE PLACE, 350 MAIN ST, MALDEN, USA, MA, 0214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经济发展季刊》美国 Quarterly ISSN: 0891-2424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4.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教育与城市社会》美国 Quarterly ISSN: 0013-1245 CORWIN PRESS INC A SAGE PUBLICATIONS CO,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环境与都市化》英国 Semiannual ISSN: 0956-2478 SAGE PUBLICATIONS 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6. EURE-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ESTUDIOS URBANO REGIONALES 《拉丁美洲城市研究杂志》智利 Tri-annual ISSN: 0250-7161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CHILE, INSTITUTO ESTUDIOS URBANOS, PROVIDENCIA, CAMPUS LO CONTADOR, INST ESTUDIOS URBANOS TERRITORIALES, EL COMENDADOR 1916, SANTIAGO, CHILE, 0000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7.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欧洲城市与区域研究》英国 Quarterly ISSN: 0969-7764 SAGE PUBLICATIONS 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8. HABITAT INTERNATIONAL 《国际城乡居住杂志》英国 Quarterly ISSN: 0197-3975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9. HOUSING POLICY DEBATE 《房屋政策辩论》美国 Quarterly ISSN: 1051-1482 FANNIE MAE FOUNDATION, 4000 WISCONSIN AVE, NW, NORTH TOWER, STE ONE, WASHINGTON, USA, DC, 20016-2804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0. HOUSING STUDIES 《住房研究》英国 Quarterly ISSN: 0267-3037 ROUTLEDGE 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国际城市与地区研究杂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0309-1317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OMMERCE PLACE, 350 MAIN ST, MALDEN, USA, MA, 0214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2.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国际区域科学评论》美国 Quarterly ISSN: 0160-0176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3.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建筑与规划研究杂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0738-0895 LOCKE SCIENCE PUBL CO INC, 117 WEST HARRISON BLDG SUITE 640-L221, CHICAGO, USA, IL, 60605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4.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当代人种论杂志》美国 Bimonthly ISSN: 0891-2416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5.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住房经济学杂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1051-1377 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 525 B ST, STE 1900, SAN DIEGO, USA, CA, 92101-4495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6.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规划教育与研究杂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0739-456X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7.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规划文献杂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0885-4122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8.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不动产金融和经济学杂志》荷兰 Bimonthly ISSN: 0895-5638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美国规划学会志》英国 Quarterly ISSN: 0194-4363 ROUTLEDGE 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0.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城市事务杂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0735-2166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OMMERCE PLACE, 350 MAIN ST, MALDEN, USA, MA, 0214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1.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城市经济学杂志》美国 Bimonthly ISSN: 0094-1190 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 525 B ST, STE 1900, SAN DIEGO, USA, CA, 92101-4495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2.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都市史杂志》美国 ▲ Bimonthly ISSN: 0096-1442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3.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ASCE 《城市规划与发展杂志》美国 ★ Quarterly ISSN: 0733-9488 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 1801 ALEXANDER BELL DR, RESTON, USA, VA, 20191-4400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4.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城市工程杂志》英国 Tri-annual ISSN: 1063-0732 ROUTLEDGE 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5.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园林与城市规划》荷兰 ★ Bimonthly ISSN: 0169-2046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6. OPEN HOUSE INTERNATIONAL 《国际住房》英国 ▲ Quarterly ISSN: 0168-2601 OPEN HOUSE INT ASSOC, URBAN INTERNATIONAL PRESS, PO BOX 74, GATESHEAD, TYNE WEAR, GREAT BRITAIN, ENGLAND, NE9 5UZ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7. REAL ESTATE ECONOMICS 《不动产经济学》美国 Quarterly ISSN: 1080-8620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OMMERCE PLACE, 350 MAIN ST, MALDEN, USA, MA, 0214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8.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区域科学和都市经济学》荷兰 Bimonthly ISSN: 0166-0462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9. URBAN AFFAIRS REVIEW 《城市事务评论》美国 Bimonthly ISSN: 1078-0874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0. URBAN EDUCATION 《城市教育》美国 Quarterly ISSN: 0042-0859 CORWIN PRESS INC A SAGE PUBLICATIONS CO,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1. 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 《城市林学与城市绿化》德国 ★ Quarter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SCI 收录) ISSN: 1618-8667 ELSEVIER GMBH, URBAN FISCHER VERLAG, OFFICE JENA, P O BOX 100537, JENA, GERMANY, 07705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2. URBAN GEOGRAPHY 《城市地理学》美国 Bimonthly ISSN: 0272-3638 BELLWETHER PUBL LTD, 8640 GUILFORD RD, STE 200, COLUMBIA, USA, MD, 21046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3. URBAN LAWYER 《城市律师》美国 Quarterly ISSN: 0042-0905 AMER BAR ASSOC, ADMINISTRATIVE LAW REGULATORY PRACTICE SECTION, 321 N CLARK ST, CHICAGO, USA, IL, 6061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4. URBAN STUDIES 《城市研究》英国 Monthly ISSN: 0042-0980 SAGE PUBLICATIONS 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来源: http://wangidill01.blog.163.com/blog/static/6485778220124220228325/
个人分类: 期刊等级|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
热度 1 mdzhao 2012-8-24 14:50
一、引言   近三年,我国图书馆学界围绕着图书馆事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研究,随着其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等研究领域进展显著,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从相关研究成果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来看,面向国家、社会和图书馆实际需求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有所提高,同时研究热点和前沿与国际趋势更加趋同,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二、近年来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计量和主题领域知识图谱分析可知,近三年来图书馆学在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图书馆用户与服务、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图书馆事业等研究领域进展较为突出。   (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精神自2006—2007年间的研究热潮之后,重点已经转向图书馆社会责任和图书馆权利等方面。关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当下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认为其是图书馆分内的工作,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和自觉性;而另一观点则认为它是一种自愿而非强制的行为。图书馆界对权利的解析也有两种不同态势:一种强调读者权利,另一种则呼吁馆员权利,而且往往将二者置于对立层面进行阐述。然而,图书馆自身权利诉求只有在读者权利得到维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并需要正视图书馆权利和图书馆价值的关系。图书馆价值引导着图书馆权利的走向,图书馆权利则反映着图书馆的价值追求,从图书馆价值到图书馆权利的过程必然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并通过图书馆立法进行规范。   另外,长期以来在图书馆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还是经验总结、归纳演绎与哲学思辨,有时甚至仅仅是纯粹的主观感悟,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科的正常发展。图书馆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其研究的主流范式应是实证研究,近些年基于实证法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   (二)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领域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开放存取(OA)和机构知识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信息共建共享逐渐从图书馆发展到电子政府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从机构间发展到机构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间,从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到区(县)、乡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的合作,从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传统方式发展到开放存取和云服务等新型方式;另一方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内容从数据库资源发展到博客等新兴网络资源,同时OA与出版产业的关系、OA资源的组织利用、获取模式和仓储研究也成为热点。此外,针对机构知识库保存模型、元数据、保存政策、建设和法律问题也研究颇多。   (三)信息组织与检索   近几年,信息组织与检索开始关注与新技术的融合,新信息环境下的知识组织、语义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检索可视化是该领域的热点。在知识组织系统构建方面,强调与语义网等新技术结合,以共建共享语义网、分面分类思想来改造传统知识组织系统,强调机器可理解的知识组织系统、编码系统的构建。在信息检索系统构建方面,提倡通过OpenURL链接技术来构建OPAC,并与互联网搜索引擎结合,使OPAC能够整合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并成为互联网知识发现工具。此外,国内外图书馆还开展了受控表与分众分类法的集成试验,并以大众分类法理念和技术构建知识组织系统与OPAC系统。另外,利用关联数据技术揭示数据与资源之间的多种关联关系,实现馆藏资源重组也成为知识组织新的研究热点。   (四)图书馆用户研究   数字环境下的用户需求更加个性化。目前,国内对科研人员需求研究的较多,对一般大众信息需求及其行为研究较少。而国外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中则侧重于对用户使用日志等客观数据进行分析,而我国还主要是借助问卷调查开展研究。近年国外开始关注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研究,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信息获取能力,而且还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理解力以及消化吸收能力等。目前,信息素养研究在国内的成果较少,并且还停留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探讨层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五)图书馆服务   移动服务、自助服务、云服务和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以及数字环境下的各类服务政策是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图书馆用户服务政策研究多聚焦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服务问题,同时都很重视学科馆员服务,强调对服务模式与机制的研究。此外我国学者还探讨了新技术在学科馆员服务中的应用和学科馆员服务评估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免费开放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也是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六)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近年来,语义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在图书馆的应用发展很快。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实验和案例调研等方式初步开展了一些手机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与影响分析,同时还对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关联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语义网技术已开始引起图书馆界密切关注并逐步掀起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资源组织与服务研究热潮。此外,围绕SNS社会网络服务的图书馆服务研究仍是当前热点,同时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也是传统图书馆实现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七)图书馆事业发展   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相关法规、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图书馆事业研究的热点。2009年2月17日,“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列入全国人大“十一五”重点立法项目。受其影响,国内图书馆学界涌现出一批图书馆法规与标准的研究成果,其热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法的属性、立法基础和调整对象以及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国特色文化环境下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一大特色。   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一)信息资源建设   国内外都重视数字资源保存相关技术并强调扩大资源保存范围。差异则体现在:国外重视数字资源保存实践研究,而国内则强调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一般问题的探讨;国外数字资源保存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数字保存,而国内研究尚未引起普遍重视或仅开始有所关注。   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方面,国外重视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评估,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上将绩效评估与成员图书馆资源存取和服务提升相结合;而国内则热衷于评估理论的探讨,同时近几年针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地方文献建设与古籍整理保护的研究较多,这也与国家相关政策紧密相关。开放存取(OA)研究方面,国内外都比较重视OA对图书馆影响、OA与出版产业关系及OA资源的组织利用研究;另外,国外重视不同领域OA资源影响力的计量研究,以证明OA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动力,而国内相关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   近年来,国内知识组织研究呈现快速升温趋势,但主要侧重于原理和概念的探讨,总体上还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国外在该领域研究重点已从基础概念原理研究转向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且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理念。此外,国内标引领域研究对分类法和主题法较为关注,编目领域研究则集中于书目数据、规范控制等方面,同时本体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在今后可能得到继续加强。   在信息检索研究方面,国内研究更多还是对信息检索技术和相关模型的借鉴,仍处于检索系统的探索阶段。国外在研究检索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对信息检索用户以及特定领域的信息检索进行了探讨,从而拓宽了信息检索的研究视角,也为进一步完善信息检索技术和策略创造了条件。   用户信息检索行为方面,国外涉及的用户群体较为广泛深入,国内则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和科研人员等,同时国内研究内容呈现出主题涉及范围广、分布分散、深度不够等缺陷。另外,国外主要通过日志数据、问卷调查、专家观察等多种方法定量与定性地分析实验数据,而国内研究方法明显单一,除问卷调查外更多的还是使用引证分析方法。   (三)图书馆用户   国内外在图书馆用户研究方面差异明显。国外图书馆界已开始关注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国内则更注重图书馆各工作环节中可能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的探讨。我国对与用户群的分层研究往往忽视对Y一代、Google一代的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具体研究,同时国外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评价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图书馆服务、馆藏、信息系统等方面。   (四)图书馆服务   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研究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研究侧重点、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国外重视实证方法,而国内重视理论研究,并且只有少数研究者采用调查方式。关于阅读服务,国外主要关注“休闲阅读”研究,而国内强调“全民阅读”,同时国外重视儿童群体的阅读研究,而国内更多强调大学生的阅读研究。   (五)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Web 2.0是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国外注重Web 2.0相关工具及其对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改变,国内研究则包括Web 2.0技术为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变革与数字图书馆2.0服务体系的设计与控制等。此外,国外相关研究还包括信息技术在传统编目分类的应用、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公共网络服务研究等。   总体而言,国外研究更加注重实际效用并也以实证为主,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技术应用的体验研究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等方面。   (六)图书馆事业发展   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国外较为重视图书馆实践的研究,尤其重视学术图书馆的实践研究,个案研究较为突出;而国内则比较重视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强调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研究。   (七)图书馆管理   近几年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外更倾向于战略管理、战略规划的实践研究;而国内则侧重于整体发展研究,并存在理论与实践契合度不高,各级各类图书馆整体协调研究不足,缺乏战略模型研究与实证研究,图书馆战略实施与评价研究不足等问题。此外,国外图书馆学持续关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而我国图书馆评估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在评价范围、理论、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综上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差异性整体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图书馆学呈现出数字化研究中心的态势,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科研究的主导;而我国图书馆服务研究比重较大,技术研究上对国外的跟踪研究较多,创新性研究较少。   (2)国外重视图书馆实践研究,个案研究较为突出;我国重视理论探讨,强调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研究。此外,国内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立法研究,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特殊性所在。   (3)国外对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以及特殊用户与特定职业群体均有所研究;而我国对基层、中小学和儿童图书馆以及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另外,国外重视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用户隐私等研究,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不足。   (4)国外图书馆学对信息行为、数字鸿沟等问题高度重视,国内对于数字化与网络、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产权等问题则保持较高热情。   四、本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   1. 新技术对图书馆学研究将产生持续影响   近年来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且在未来仍具有持续影响,如全媒体环境下的资源建设与服务等。但今后必须要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文研究,而不能将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相对立,也不能忽视图书馆学技术化过程中的人文问题。   2. 面向社会的图书馆学应用研究不断增强   图书馆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保障大众文化娱乐的必要社会制度。图书馆与社会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向社会的应用研究也将不断加强。   3. 数字化研究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数字资源已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应向深层次迈进:①数字资源使用研究逐渐深入;②虚拟社区与社群信息学将成为新生长点;③由信息素养教育向数字素养教育发展。   4. 多元化和国际化是图书馆学发展的新趋势   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一方面多学科渗透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国际化也是未来趋势。因此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间合作交流来共同学习,促进整个图书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二)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1.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将是一个重点方向。具体应加强新技术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与国内外新技术应用比较研究,并研究制定我国图书馆新技术应用的战略与策略,如物联网、云计算、关联数据、信息可视化等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2.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未来全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研究、青少年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由社群信息学延展开来的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同时数字素养研究值得研究者关注,其重点在于探讨基于数字素养的图书馆数字服务体系、服务策略与模式等。   3. 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和成效评估研究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日益关注,一方面图书馆法制建设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随着投入的增多,公共图书馆的绩效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由于国外图书馆评估已从绩效评估走向成效评估,因此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图书馆成效评估将成为重点。另外,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将会受到全社会关注,因而关于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基层图书馆(室)建设等问题有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4. 知识语义组织与发现研究   知识的语义组织仍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关注领域本体构建的同时,重点将会转向应用。关联数据作为语义网的最佳实践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信息检索和知识发现依然是国外图书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但研究重点将会从以往重视用户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转向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和展示等方面。   5. 阅读研究   图书馆阅读研究尚需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应关注全媒体时代的用户阅读方式,尤其是数字、手机和移动阅读等方面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儿童、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阅读研究。   6.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   首先,图书馆管理需要在继承和深化当前学科馆员、馆员素质培养、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馆员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其次,图书馆战略研究有可能成为图书馆管理新的研究热点。最后,随着图书馆环境、形态、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  (信息来源: 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08887/n13766201/13803223.html )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3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zjzhang 2012-8-18 19:36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交叉学科。
个人分类: 文学|4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CFADL29:《可视分析》
rbwxy197301 2012-8-9 00:14
中国计算机学会《学科前沿讲习班》 第二十九期 可视分析 2012 年 8 月 18-20 日 北京 简介 可视分析通过交互可视界面对复杂数据对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决策;从海量、动态、不确定甚至相互冲突的数据中整合信息,获取对复杂情景的更深层的理解;提供快速、可检验、易理解的评估和更有效地交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更是人们理解和诠释大规模复杂现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讲习班将邀请国内外在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方面的专家学者做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并邀请相关人员开设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投稿等方面的讲座,使参加者在了解学科热点、提高学术水平同时,提高科研论文写作、项目申请等科研技能。 学术主任 袁晓如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 CCF 高级会员 协办单位 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日程安排 2012 年 8 月 18 日 09:00-09:30 开班仪式 09:30-09:45 合影 10:00-11:45 学术专题讲座 1 可视分析基础:信息可视化 袁晓如 北京大学研究员 12:00-13:30 午餐 13:30-15:00 学术专题讲座 2 可视分析进阶: 历史,技术,和应用 屈华民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15:15-16:30 学术专题讲座 3 高维数据可视分析 ( Visual Analytics with High-Dimensional Data) Klaus Mueller ,美国 Stony Brook University 副教授 16:45-18:15 学术专题讲座 4 对具有丰富属性信息的社交网络的可视分析 (Visual Analytics of Attribute-Rich Social Networks) 张小龙,美国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副教授 2012 年 8 月 19 日 09:00-10:30 学术专题讲座 5 城市可视化 (Urban Visualization) 陈宝权 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研究员 10:45-12:15 学术专题讲座 6 多种社会媒体中信息传播及主导关系的分析 刘世霞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 12:30-13:30 午餐 13:30-15:00 学术专题讲座 7 日志数据可视分析 Visual analysis of The Log Data 陈 为  浙江大学研究员 15:00-17:30 学术专题讲座 8 经验交流:如何撰写、发表高水平可视化论文 陈宝权、陈 为、刘世霞、袁晓如 、屈华民 等 2012 年 8 月 20 日 09:00-11:00 学员座谈,交流 11:00-11:30 结业式 12:00-13:00 午餐 13:00-16:00 实验室参观 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等 16:00:00 结束 注:以上内容摘自CCF发来的邮件,详见 http://www.ccf.org.cn/sites/ccf/xhdtnry.jsp?contentId=2686558957875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无语了,别人总能很快跟上学科发展的步法,我们只能叹息
yonglishi 2012-8-7 17:47
今天看到徐坚老师的博客,真的无语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234-599345.html 材料人自己的高影响因子期刊《MRL》 今天收到运田(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朱运田教授)的电邮。邮件的题目是“ 《 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一份以影响因子高于 7 作为目标的新期刊 ”。 来函写到: 您最近是否曾将您漂亮的、关于材料研究的论文投稿至高影响因子的化学或者物理期刊去,但被非材料学科的编辑不加送审地就给予退稿?这种情景对于材料科学家们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份新的期刊《材料研究快报》问世了。《 MRL 》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在影响因子上能够与化学和物理领域的顶级期刊相媲美的高影响因子期刊。《 MRL 》是一份服务于材料圈子并由材料人掌控的期刊。 采用独特的评价方式,《 MRL 》将利用其杰出的编辑评审委员会来迅速地预览论文稿件。您的稿件一定会得到公正而且迅速的评审。 更详细的信息,请访问网站: http://www.tandfonline.com/tmrl 的确。材料人将自认为漂亮的工作投到《 PRL 》或者《 Adv Mater 》,经常被 编辑不予送审就枪毙。理由常常是不适合在此发表。《 PRL 》 常用的外交辞令就是 说你没有物理。而《 Adv Mater 》实际上是化学圈子的期刊,他们的兴趣和对材料的理解与传统的以物理冶金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共同体明显不同。诚然,随着功能材料在材料中的权重愈来愈大,化学正在愈来愈多地介入材料领域,化学方法迅速与相对廉价,在实验室里用瓶瓶罐罐就能实现少量材料制备,使得新材料的品种得以迅速蔓延。 而传统的材料科学圈子更核心地是关注材料的结构 - 性能关系! 现阶段,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往下走,《 Nature Materials 》之下、具有快报性质的期刊恐怕就是《 Scripta Mater 》了。《 Scripta 》仅仅是四页纸,是《 Acta Mater 》的姊妹刊。尚不具备大牌期刊的风范,比如“在线的补充材料”。 众多期刊,对好稿子的竞争是激烈的,具有“马太效应”。当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创办的《 J. Mater. Res. 》试图 PK 《 Acta Mater 》。但因为出版商不敌 Elsevier ,不好下载,所以文章的引用次数下降。影响因子下降得很快。门槛值提不上去,现在稿件的质量已经大不如从前。英国人办的《 Philo Mag Lett 》审稿和出版速率太慢,也使得稿源质量大打折扣。 办好期刊仍充满挑战!但愿《 MRL 》能够梦想成真! 相关链接 来自《 Scripta Mater. 》的贺信 助我们自己的期刊一臂之力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
tangminqian 2012-8-6 16:13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206/138058.html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 学位 17 号 各有关学位授予单位:   为适应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需要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科规模拓展,科研成果显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科队伍素质,完善机构设置,促进学科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主要担负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与学科专业 人才培养 的任务。学科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把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作为 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是遵循学科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四是以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求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的成果服务思想理论建设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着眼时代特征,立足不断发展的实践,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验,主动适应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凝炼方向、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规范管理,实现学科的健康发展。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学科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4 .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特点,抓住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组织力量,汇聚队伍,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自觉地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上来,并将其中的重大问题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紧密结合,统筹规划、整体部署、统一实施。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5 .加强科学研究。重视和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着力进行整体性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构建严谨、规范的学科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及其相互联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6 .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主体。要按照 “一岗双能”、“一身二任” 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断强化学科意识,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各高校要进一步积聚学科力量,整合资源,以项目为纽带,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科队伍。有关部门要制定学科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若干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领军人物,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一大批高素质的中青年理论骨干和教学骨干。通过举办各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到相关的研究基地进行访问研究,以及国内外社会考察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科队伍素质。    7 .推进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建设。严格遵循学科建设标准和有关要求,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要从指导思想、基本条件、建设经费、考核认定、管理职责等方面,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若干个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承担重大课题研究和研究生导师培养任务。    8 .加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各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64 号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处理好学科性质和研究特色的关系,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充分体现二者的紧密结合;处理好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着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 和 业务素质 的关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要明确 入学考试科目,其中一门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对论文的开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加强管理。    9 .加强学科交流。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之间的交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内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立足本学科发展,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领导、严格管理,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0 .规范学科建设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为依托,当前要着力解决 学位点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科研机构 分离 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单位要对导师队伍的准入资格提出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并至少承担一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学科专业建设绩效的工作机制。    11 .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要采取有力措施,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供有力保障。要保证经费投入,设置专项建设资金。学科建设经费,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筹措、分级管理。教育部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课题。列入教育部专项工程建设的学校,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列入专项工程建设计划,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建设水平。    12 .加强学科建设检查评估。要加强指导,适时地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开展学科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估检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公布,并对问题严重的学科点进行整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个人分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学科是软科学又怎么啦?!
热度 3 Greg66 2012-8-2 01:11
不少人担心安全学科“被弄成”软科学。 安全学科是不是软科学?我说不是,是综合学科。安全学科是预防事故的科学。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要预防事故,必须得找到事故的原因,然后解决每一个原因。安全事故的原因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个人和组织层面)方面,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解决前者,需要行为协调方法,也可以说是管理(狭义)方法,是软科学,但是软科学当中也要使用工程方法,如其中的一个内容是宣传,宣传的手段需要用到电子设备、虚拟现实、通讯网络、建筑环境设计等方法;解决后者,需要工程技术手段。所以,要预防事故,行为协调和工程技术都要使用,结果安全学科就必然是综合学科。所以安全学科不是软科学。 但是,即便是软科学,又如何?只要能达到学科的研究目标,那就是应该使用的方法,为什么要介意科学的“软”和“硬”?一些人担心的是,如果搞“硬”技术,那么人们广泛认可,创造效益容易。如果搞“软科学”,不为人们所认可,创造效益很难。我个人意见是,预防了事故,那么为社会创造的效益比什么都可观。就为个人而言,搞软科学的大师比比皆是,我听说郎咸平曾经有一场讲座(不确切多长时间)值37万元人民币!他搞经济学,肯定不是“硬技术”。我还听说,某教授在事故事故统计、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安全靴,销路非常好,效益很可观!这是中国的。美国的事,我听说,美国有三大行为安全咨询公司,存在了30年以上,效益不好早就关门了。这就是为个人创造的效益。 还是那句话,在某个领域,你投入的精力有多大,创造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顺便说一下,安全学科在国际上很少属于工程领域,一般也不叫 safety engineering(以前提过),所以的确不是“硬技术”学科,但是也的确没人叫它“软科学”!没人那么在乎其“软”和“硬”,但却极度在乎其“事故预防的效果”!
5005 次阅读|5 个评论
看到一个有趣的帖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热度 18 cutefay 2012-7-25 14:19
前天水木社区上有人发了一个帖子,我心想,我以前在中科院青年公寓住了那么久,居然没遇到这样扫地僧式的人物,呵呵。 此外,我还感慨到,不同学科评教授差别还是挺大的,我本科时的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很容易出现年轻的教授,因为这个学科的研究很容易发CNS;硕博时的学科——生化工程,偶尔也会出现年轻的教授;而现在的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往往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奋斗,从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再到教授(研究员),很难有捷径让你一下子成为教授,除非是去个别不是很好的大学,才可能一下子当上教授。 发信人:Liapunov(我本将心向水木,奈何水木罩垢蛆),信区:QingJiao 标题:中科院青年公寓门口咖啡店的老板娘 发信站:水木社区(MonJul2306:52:362012),站内 刚才去青年公寓外的咖啡店买咖啡,老板娘问:你是学生还是老师?老师。讲师还是教 授?我老老实实地说:讲师。我看着像教授么?老板娘说:那可不一定,我一个朋友33 就教授了。你有海外经验么?我说:有一点。她说:那你为啥不申请教授?我顿时无语 。只好说:这个...人和人不能比啊... 老板娘看到我手里的CAREERproposal,接着问:你申请啥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我说 ,是。她接着问:青年的还是面上的?我说,面上的。老板娘继续发问:为啥不申请 973或者863?面上的钱太少了,竞争还激烈。我又无语了。只好老老实实说:这个.. 申请不到啊!心里好佩服这个老板娘,中科院的熏陶果真厉害! 我拿到咖啡走的时候,对老板娘说:你太厉害了。老板娘瞟了我一眼,悠悠地说:This isjustmypart-timejob...我顿时凌乱了...心里飘过”国产007“里面卖猪肉的 那杆刻着“小平题”的杀猪刀...原来大家都是不平凡的人... 扫地僧无处不在啊!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453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力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
热度 2 jimhxy08 2012-7-23 16:24
刚才大致把所有的学科过了一遍,发现几乎每个学科都可以与力学扯上关系,现粗略整理出来如下: 理学与力学: 数学(数学是力学的基础,力学推动数学发展) 物理学(四大力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 工学与力学: 地球科学(实例:地质力学) 材料科学(实例:高分子材料力学) 机械、交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大气、环境科学(实例:大气动力学) 海洋科学(实例:流体力学) 计算机科学(计算力学) 电子科学(实例:微电子元件加工的力学问题) 土木、建筑(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 能源科学(热力学) 化学化工(实例: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工容器) 农林科学与力学: 林学(实例:防护林遮挡效果的流体力学问题) 农学(实例:水果受荷载时的力学问题) 生物医学与力学: 生命科学(实例:细胞渗透力学) 医学(医学生物力学,如骨应力问题,心脏瓣膜问题等) 体育(运动力学) 人文社科与力学: 哲学(实例:牛顿后期的研究) 史学(力学史、历史动力学) 新闻传播学(实例:群体动力论) 经济学(实例:经济动力学) 管理学(实例:系统动力分析) 心理学(心理动力学) 此外:文学、语言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也在引入力学的概念进行一些演化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6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与学科领军人物
热度 33 heitiedan2012 2012-7-22 21:57
《光明日报》有篇书评,评的是一本论述庚子赔款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著作。整个评论不说它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今天的年轻人和海外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甚至连《史记》、《资治通 鉴》、《老子》、《论语》等的书名也不知道。前几年,某所招收二本的省属高校,在一次对它的一个学院的学生进行关于有关人文文化的测验中,竟然冒出《红楼梦》是鲁迅所著的大笑话。” 出了这样的笑话,怪谁?怪年青人自身吗?不太公平。他们是不太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可是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不能把板子打在他们的屁股上。我们小的时候,也没看过《老子》和《论语》,《史记》读过一些,《资治通鉴》说实话,也没读过。按照文章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也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我们也成不了各门学科的领军人物。当然,我们这一代中能成为学科领军人物的,似乎不多,或者没有。倒是我们的晚辈有不少成为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了。但这不证明他们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一定比我们强多少。我们倒是看过《红楼梦》,可是那并不是年轻的时候看的,而是文革后期,《红楼梦》重新出版后,因为毛泽东说《红楼梦》写了阶级斗争,我们这才有可能看到。要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这《红楼梦》也是老师和家长不让看的。说有个女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越不让看《红楼梦》,她就越是要看,大概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但是别的学生就未必了。反正在我十六七岁之前,我看《红楼梦》时,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整天婆婆妈妈的,什么琐碎的破事,有什么看头,远没有《西游记》看着过瘾。 文中提到的庚款第一批留美学生,他们之所以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因为在他们留学前,基本学的就是这一套,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学别的。虽然那时候已经有了新式学校了,也会学到数学、地理什么的,但是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很多的。那么作者认为,因为他们先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又受到西方科学的教育,所以他们就能成为国内各个学科的大师,这个结论还是有点牵强。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中国,各门现代科学都是空白。这批人回来,他们不做领军人物,别人谁还能做?如果他们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就做不成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了吗?倒也不见得吧。 今天中国的科学界里,就真的没有牛人了吗?不一定吧。虽然对于有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学界的大佬们不一定认账,但是那些人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其实就是学术上领军的人物,并不是由职务和资历来决定的。但是他们一定就受到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吗?这也说不定,还是要具体分析吧。 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人家的领军地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爱因斯坦受过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吗?是欧洲的古希腊?还是古罗马?还是拜占庭?如果说,爱因斯坦读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著作,那倒是事实,可是毕竟这也只是西方文化中很少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他读过这些,那玻尔和海森堡呢?他们没说过读过,也许他们也读过,也许没有。他们当然也算是现代物理学的领军人物了吧?他们所受到的西方传统文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要说西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谁也超不过基督教。那能说爱因斯坦是受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吗?恰恰相反,近代科学是在反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绝不可以把它的作用抬得过高,脱离了实际。新文化运动时,恰恰是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之一,就是鼓吹者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而反对者则完全否定鼓吹者的意见。鼓吹者认为要提倡科学与民主,认为这才是救中国之道。反对者则不以为然,认为还是孔老夫子那一套才是管用的。 说句极端一点的话,一个民族,在没有真正强大起来之前,你侈谈传统文化无异于自杀。蒋介石在他的“新生活运动”中讲“仁义礼智信”,有什么意义?没人信他的,更没人按他提倡的去做。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是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特别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分清精华与糟粕。现在有些人,就是笼而统之地提供传统文化,认为只要一涉及到传统文化,就都是好的,就都是宝贝,这样的认识是要误人子弟的。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分析与研究。传统的东西要想发挥作用,离不开现实。我们必须在现实的环境中来考察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抽象地笼统地谈论传统文化没有意义。 再极而言之,文中指的那些青年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不了解,这也许是事实,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对这些并不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传统的文化,他们也是知道一些的。有一个学生说《红楼梦》是鲁迅写的,不等于整个学生群体都不知道《红楼梦》是谁写的。一个学生不知道《红楼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能有多严重?美国人当中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其人口比例也是相当大的,这能有多大关系?另外,对于《论语》、《老子》,我们是要知道一点,那么对于《庄子》和《墨子》,是不是也要知道一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我们是不是都应该知道?如果只知道那么少的一小点?我们能说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吗?《史记》和《资治通鉴》是要读一点,那么《汉书》和《元史》是不是也要读一点?廿四史那么多本册,我们是不是都要读完?到底要读多少古书才算是了解传统文化了?到底哪些古籍才能算得上传统经典?这都不太好说。反正时间就那么多,读了这个,就没时间读别的。整天去读古书,大概也没时间干别的了。到底该怎么办?只能看着办吧。
4541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为什么理科(基础学科)的人看不起工科(工程技术学科)的?
热度 12 sincos 2012-7-22 11:13
基础学科的人更习惯于或者说更喜欢用SCI、影响因子等来衡量研究工作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的确相形见绌。但是,这只是术业有专攻而已,而不是工科的研究没有理论,没有难度,没有深度。 记得一位教授对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得很好: 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自然存在、或只在纯理论中存在的事物的规律 —— 比如物理、数学; 工程技术学科 主要研究人造的事物的规律 —— 比如计算机、通信、电气、信息工程。 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显然不应该拿同一标准衡量。
632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安全学科内涵的重新归纳
热度 2 Greg66 2012-7-20 06:50
以下八项内容是我所说的安全学科的内涵: 研究对象:事故 研究目的:预防事故(救援实质也是预防)。 研究内容: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是原因)、预防手段。 研究方法:基础层面可以说是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应用层面可以说是管理科学方法和工程科学方法。 研究范围:社会组织。 学科属性:“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刘潜先生语) 基本名词:事故、危险源、风险 基本公理:一切事故都有原因、事故原因分为人的 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的严重度与发生次数间有“三角形”分布规律(安全累计原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 组织行为 。 参参考文献: 傅贵、陈大伟、杨甲文. 论安全学科的内涵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安全科学学,2005,15(1):63~66
634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万跃华)SCI收录期刊——危重病医学学科
wqzh2008sd 2012-7-19 19:35
万跃华 2009年8月25日 截至到 2009 年 8 月 SCI 扩展版收录 危重病医学 学科期刊 22 种( SCI 核心版 11 种),出版地为的美国 危重病医学 期刊 15 种,英国 3 种,德国 2 种, 爱尔兰、澳大利亚 各 1 种。 2 005-2009 年 8 月 SCI 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 危重病医学 学科论文 533 篇,其中 2009 年 112 篇( 21.0131 % ), 2008 年 144 篇( 27.0169 % ), 2007 年 115 篇( 21.5760 % ), 2006 年 95 篇( 17.8236 % ), 2005 年 61 篇( 11.4447 % ), 2004 年 6 篇( 1.1257 % )。 533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338 篇、会议摘要 107 篇、通讯 37 篇、会议论文 16 篇、评论 16 篇、社论 15 篇、更正 4 篇。 2005-2009 年 8 月中国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 17 种 SCI 收录的危重病医学期刊上: BURNS 《烧伤》 93 篇、 SHOCK 《休克》 76 篇、 JOURNAL OF NEUROTRAUMA 《神经外伤杂志》 71 篇、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危重病医学》 70 篇、 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 AND CRITICAL CARE 《外伤杂志:创伤、感染和危症护理》 45 篇、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美国呼吸道与危重护理医学杂志》 42 篇、 INJ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 《损伤》 36 篇、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麻醉与监护》 28 篇、 RESUSCITATION 《复苏》 27 篇。 主要研究单位有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 HONG KONG ) 67 篇、第三军医大学( THIRD MIL MED UNIV ) 60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37 篇、中山大学( SUN YAT SEN UNIV ) 34 篇、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19 篇、香港葛量洪医院( GRANTHAM HOSP ) 16 篇、第二军医大学( MIL MED COLL 2 ) 16 篇、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16 篇、中国医科大学( CHINA MED UNIV ) 13 篇、第四军医大学( FOURTH MIL MED UNIV ) 13 篇、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 ) 13 篇、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 PRINCE WALES HOSP ) 13 篇 。 2005-2009 年 8 月 中国学者发表在 17 种危重病医学期刊 533 篇论文共被引用 1377 次,其中 2005 年被引用 22 次, 2006 年被引用 131 次, 2007 年被引用 244 次, 2008 年被引用 497 次, 2009 年被引用 484 次,平均引用 2.58 次,平均引用次数 / 年 275.40 , H 指数为 15 (有 1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5 次)。 2005-2009 年 8 月 中国学者在 危重病医学期刊 发表论文 引用最多的论文为 非第一作者单位和加拿大合作的国际合作论文,被引 1 49 次。 第 2 篇高被引论文为非第一作者单位和德国、合作的论文, 被引 41 次。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单位在 危重病医学 期刊发表论文引用最多的为 南方医科大学( So Med Univ, Dept Pathophysiol, Key Lab Funct Proteom Guangdong Province )在《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2005 年第 171 卷第 8 期上发表的“ Characterization of cytokine/chemokine profil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论文,被引用 38 次。 2009 年 SCI 收录 危重病医学 学科期刊 22 种: 1.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美国危症护理杂志》 http://ajcc.aacnjournals.org/ Bimonthly ISSN: 1062-3264 AMER ASSOC CRITICAL CARE NURSES, 101 COLUMBIA, ALISO VIEJO, USA, CA, 92656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92 出版地 : 美国 2.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美国呼吸道与危重护理医学杂志》 http://ajrccm.atsjournals.org/ Semimonthly ISSN: 1073-449X AMER THORACIC SOC, 1740 BROADWAY, NEW YORK, USA, NY, 10019-4374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17 出版地 : 美国 3.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麻醉与监护》 http://www.aaic.net.au/ Bimonthly ISSN: 0310-057X AUSTRALIAN SOC ANAESTHETISTS, P O BOX 600, EDGECLIFF, AUSTRALIA, NSW, 202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72 出版地 : 澳大利亚 4. ANASTHESIOLOGIE INTENSIVMEDIZIN 《麻醉学与监护医学》 http://www.ai-online.info/aionline/AktuelleAusgabe;jsessionid=FFF71F75F7CC4CFC8B082FDB93976054 Monthly ISSN: 0170-5334 D I O MED VERLAGS GMBH, OBERE SCHMIEDGASSE 11, NURNBERG, GERMANY, 90403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60 出版地 : 德国 5. ANASTHESIOLOGIE INTENSIVMEDIZIN NOTFALLMEDIZIN SCHMERZTHERAPIE 《麻醉学,监护医学,急救医学,疼痛治疗》 http://www.thieme-connect.com/ejournals/toc/ains Bimonthly ISSN: 0939-2661 GEORG THIEME VERLAG KG, RUDIGERSTR 14, STUTTGART, GERMANY, D-7046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66 出版地 : 德国 6. BURNS 《烧伤》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54179 Bimonthly ISSN: 0305-4179 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74 出版地 : 英国 7. CRITICAL CARE 《重症护理》 http://ccforum.com/ Bimonthly ISSN: 1466-609X BIOMED CENTRAL LTD, CURRENT SCIENCE GROUP, MIDDLESEX HOUSE, 34-42 CLEVELAND ST, LONDON, ENGLAND, W1T 4LB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97 出版地 : 英国 8. CRITICAL CARE CLINICS 《危重病医疗临床》 http://www.us.elsevierhealth.com/product.jsp?isbn=07490704 Bimonthly ISSN: 0749-0704 W B SAUNDERS CO-ELSEVIER INC, 1600 JOHN F KENNEDY BOULEVARD, STE 1800,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3-289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85 出版地 : 美国 9.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危重病医学 》 http://journals.lww.com/ccmjournal/pages/default.aspx Monthly ISSN: 0090-3493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530 WALNUT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6-362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73 出版地 : 美国 10. CRITICAL CARE NURSE 《危急医疗护理》 http://ccn.aacnjournals.org/ Bimonthly ISSN: 0279-5442 AMER ASSOC CRITICAL CARE NURSES, 101 COLUMBIA, ALISO VIEJO, USA, CA, 92656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创刊年 : 1980 出版地 : 美国 11. 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危症处理新见》 http://journals.lww.com/co-criticalcare/pages/issuelist.aspx Bimonthly ISSN: 1070-5295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530 WALNUT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6-362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95 出版地 : 美国 12. INJ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 《损伤》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01383 Monthly ISSN: 0020-1383 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69 出版地 : 英国 13.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抢救护理医学》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0428/ Monthly ISSN: 0342-4642 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74 出版地 : 美国 14.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危重病治疗杂志》 http://www2.us.elsevierhealth.com/inst/serve?db=homeid=jcrc Quarterly ISSN: 0883-9441 W B SAUNDERS CO-ELSEVIER INC, 1600 JOHN F KENNEDY BOULEVARD, STE 1800,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3-2899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86 出版地 : 美国 15. JOURNAL OF NEUROTRAUMA 《神经外伤杂志》 http://www.liebertonline.com/neu Monthly ISSN: 0897-7151 MARY ANN LIEBERT INC, 140 HUGUENOT STREET, 3RD FL, NEW ROCHELLE, USA, NY, 1080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83 出版地 : 美国 16. 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 AND CRITICAL CARE 《外伤杂志:创伤、感染和危症护理》 http://journals.lww.com/jtrauma/pages/default.aspx Monthly ISSN: 0022-5282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530 WALNUT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6-362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61 出版地 : 美国 17. NEUROCRITICAL CARE 《神经重症护理》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20563/ Bimonthly ISSN: 1541-6933 HUMANA PRESS INC, 999 RIVERVIEW DRIVE SUITE 208, TOTOWA, USA, NJ, 07512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3 出版地 : 美国 18.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儿科危症护理医学》 http://journals.lww.com/pccmjournal/pages/default.aspx Bimonthly ISSN: 1529-7535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530 WALNUT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6-362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0 出版地 : 美国 19. RESPIRATORY CARE 《呼吸系统护理》 http://www.rcjournal.com/ Monthly ISSN: 0020-1324 DAEDALUS ENTERPRISES INC, 9425 N MAC ARTHUR BLVD, STE 100, IRVING, USA, TX, 75063-4706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56 出版地 : 美国 20. RESUSCITATION 《复苏》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09572 Monthly ISSN: 0300-9572 ELSEVIER IRELAND LTD, ELSEVIER HOUSE, BROOKVALE PLAZA, EAST PARK SHANNON, CO, CLARE, IRELAND, 00000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72 出版地 : 爱尔兰 21. 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呼吸道及危重护理医学论文集》 http://www.thieme-connect.com/ejournals/toc/srccm Bimonthly ISSN: 1069-3424 THIEME MEDICAL PUBL INC, 333 SEVENTH AVE, NEW YORK, USA, NY, 1000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80 出版地 : 美国 22. SHOCK 《休克》 http://journals.lww.com/shockjournal/pages/default.aspx Monthly ISSN: 1073-2322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530 WALNUT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06-3621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1994 出版地 : 美国
个人分类: SCI|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流大学’比的是‘金牌数’,不是‘奖牌总数’更不是‘人数’
热度 2 lin602 2012-7-17 22:54
中国的大学排行榜出了一次又一次,争论很大,非议很多。排在最前面的大学到底如何排? 既然排名,可以参考体育运动会的旅游规则,比‘金牌总数’。不管你参加的人数多少,也不管其他小名次有多少。 体育强国,金牌如果不多,你如何说自己是体育强国呢?更有意义的代表作是,有没有运动员打破世界记录! 有的排名榜说北京大学第一,有的说清华大学第一,还有的说浙江大学第一。第三到十名的排名次序更多。 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大学的‘名牌学科’与‘名牌教授’晒一晒,可能就会更加好比一些。中国的前十所大学,到底这些高校有那个学科在国际上有点名气?即使在国际上不是第一,那么能不能还沾上点前列,在国际上能够有点认可也行,那个学校的那个教授在国际上某个学科中知名? 如果各高校的学科与教授们在国际上都没有什么名气,那学科及教授在‘国际奥运会’上没有奖牌了,那就比国内金牌。各高校的全部学科有多少在国内高校中是‘老大’,有多少著名教授是国内的‘第一名’。高校不大容易比较,学科与教授在国内小同行中有个认可度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金牌学科’与‘金牌教授’到底有什么学科贡献,这种贡献有没有推动这个研究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有没有给社会的科技发展提供重大贡献。更要注意的是,有没有让世界眼睛一亮的‘首创’学术成果!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一个教授的重要成果的署名是在那个学校。如果他的突出贡献是在A大学取得的,后来B大学用重金将他挖去了,那他这学术成果及认可只能算A校的,不能算B校的,除非他在B校再做出来的成果才能算B校的。我想这好理解,杨振宁的诺贝尔奖不能因为现在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就算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吧,不能算清华大学得诺贝奖了吧。 有不少人奖很多,其实是假的,大家并不认可,有的人文章数不少,如果抽象出来晒晒学术贡献,可能没有多少意义。 一流、超一流的高校,有多少金牌学科,有多少金牌教授?
33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图示
热度 3 Greg66 2012-7-16 23:16
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图示
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原因)和预防事故的手段。其中预防事故的手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解决不安全状态的手段,即工程技术手段;二是解决不安全行为的手段,其中解决不安全行为的手段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两个层面。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层面又分为个人的知识、意识、习惯和个人的动作控制。见下图。 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 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图示.doc
5968 次阅读|8 个评论
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
hmaoi 2012-7-16 10:20
从事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难度大,但也比较容易产生新的idea,从而比较容易出新的成果。目前,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说是交叉学科吧!所涉及的领域包括金融学、经济学、保险学和数学等等,且用到的数学较多,数学较好的研究人员比较占优势。但是,在阅读文献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了找到数学上的显式解,往往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定。这里举个例子:研究保险投资组合,为了找到数学上的显式解,假定保单数量为1。学过保险的人都知道,保险公司的风险既与它的保险投资策略有关,又与它所承保的保险单数量有关,而保单数量又与很多因素有关,综合考虑会使研究问题变得复杂,难以用分析方法取得明确解。我个人认为,与应用有关的研究与单纯的理论研究是不同的,应尽可能做符合实际的假定,因此而产生的问题的复杂性可以借助于数值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来解决。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或批判。
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的人文学科与清末民初比是进步还是退步?
热度 8 Bobby 2012-7-5 19:57
近读陈平原之《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中心》、散木的《现代学人迷案》等,心中有一问题,那就是目前的人文学科与清末民初比是进步还是退步? 感觉现在似乎没有一位能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胡适之、王国维、陈寅恪、刘师培等一批中外皆通的国学大家相抗衡,现在的办学思想也无法跟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相比,谁说社会总是在进步呢?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45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地质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发文居前100位期刊
adei 2012-7-3 16:18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1,015,291 篇(截至到 2012 年 5 月 26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地质学( GEOLOGY )学科论文 16690 篇, 16,690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15,874 篇、会议论文 1,161 篇、综述 444 篇、社论 282 篇、更正 39 篇、通讯 30 篇、书目 8 篇、新闻 4 篇、丛书 3 篇等。 16690 篇文章共发表在 274 种地质学学科期刊上,其中中国出版的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岩石学报》刊登了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2309 篇( 13.835 % ),因自引太多, JCR2010 “镇压”了该刊(要求整改,未来有可能会被剔除)。中国学者在地质学学科 274 种期刊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一。 近十年地质学学科中国和 95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2498 篇,占总文章量 14.967 % ;澳大利亚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826 篇,占总文章量 4.949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三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686 篇,占总文章量 4.110 % 。 近十年地质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929 篇、中国地质大学 254 篇、北京大学 179 篇、中国地质科学院 163 篇、南京大学 124 篇。 近十年地质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斯坦福大学 108 篇、明尼苏达大学 89 篇、威斯康星大学 85 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82 篇。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地质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0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岩石学报》中国 2309 13.835 % 2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 D 辑》 1.271 1695 10.156 % 3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地质学报》中国 1.408 1032 6.183 % 4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 3.505 676 4.050 % 5 Environmental Geology 《地质环境》 1.070 434 2.600 % 6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亚洲地学杂志》 2.215 431 2.582 % 7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空间研究进展》 1.076 387 2.319 % 8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原名《中国科学, D 辑》 385 2.307 % 9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0.703 351 2.103 % 10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 2.390 316 1.893 % 表二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地质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309 13.835 % 2.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1695 10.156 % 3.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1032 6.183 % 4.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676 4.050 % 5. Environmental Geology 434 2.600 % 6.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31 2.582 % 7.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387 2.319 % 8.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385 2.307 % 9.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51 2.103 % 10.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316 1.893 % 11.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97 1.780 % 12. Journal of Hydrology 282 1.690 % 1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77 1.660 % 14.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59 1.552 % 15.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84 1.102 % 16. Geomorphology 184 1.102 % 17.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77 1.061 % 18.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73 1.037 % 19. Precambrian Research 168 1.007 % 20.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67 1.001 % 21.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59 0.953 % 22.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57 0.941 % 23. Geology 156 0.935 % 24. Gondwana Research 153 0.917 % 25. Catena 150 0.899 % 26.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150 0.899 % 27. Annales Geophysicae 149 0.893 % 28. Disaster Advances 149 0.893 % 29. Computers Geosciences 148 0.887 % 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143 0.857 % 3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36 0.815 % 32.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35 0.809 % 33.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33 0.797 % 34. Engineering Geology 122 0.731 % 35. Ore Geology Reviews 122 0.731 % 36.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06 0.635 % 37.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04 0.623 % 38. Cretaceous Research 100 0.599 % 39.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00 0.599 % 40.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92 0.551 % 41. Resource Geology 86 0.515 % 42. Quaternary Research 83 0.497 % 43. Biogeosciences 79 0.473 % 44.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79 0.473 % 45. Geotechnique 78 0.467 % 46.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77 0.461 % 47. Natural Hazards 73 0.437 % 48.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71 0.425 % 49.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69 0.413 % 50.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69 0.413 % 51.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68 0.407 % 52.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68 0.407 % 53.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64 0.383 % 54. Episodes 63 0.377 % 55. Sedimentary Geology 63 0.377 % 56. Hydrogeology Journal 61 0.365 % 57. Marine Geology 61 0.365 % 58. Geological Magazine 59 0.354 % 59.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57 0.342 % 60.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56 0.336 % 61.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56 0.336 % 62.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56 0.336 % 63.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56 0.336 % 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55 0.330 % 65.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55 0.330 % 66. Holocene 54 0.324 % 67. AAPG Bulletin 53 0.318 % 68. Survey Review 53 0.318 % 69.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51 0.306 % 70. Journal of Glaciology 51 0.306 % 71.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51 0.306 % 72. Soils and Foundations 51 0.306 % 73. Geological Journal 50 0.300 % 74. Ground Water 49 0.294 % 75. Journal of Geology 49 0.294 % 76.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48 0.288 % 77. Island Arc 47 0.282 % 78. Biogeochemistry 43 0.258 % 79.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43 0.258 % 80. Terra Nova 43 0.258 % 81.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41 0.246 % 82.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39 0.234 % 83.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38 0.228 % 84. Landslides 36 0.216 % 85.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35 0.210 % 86.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35 0.210 % 87.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34 0.204 % 88. Landscape Ecology 34 0.204 % 8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32 0.192 % 90.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0 0.180 % 91.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30 0.180 % 92. Climate of The Past 29 0.174 % 93. Annals of Glaciology 27 0.162 % 94.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7 0.162 % 95.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7 0.162 % 96. Nature Geoscience 27 0.162 % 97.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7 0.162 % 98. Boreas 26 0.156 % 99. Sedimentology 26 0.156 % 100. Palaios 25 0.150 %
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情报学论坛高级讨论群讨论总结》
zhoujn90 2012-7-2 20:56
情报学论坛高级讨论群讨论总结 赵冰峰与David、try等就情报学科问题的问答交流 赵冰峰: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学硕士学位。曾在多家企业的多个管理岗位任职,并长期从事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著有《情报论》一书。 Q:学情报学有一个感觉就是重点不清楚,信息、知识、情报混为一谈,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别不清。您能谈谈对这种乱象的看法吗? 赵: 信息的应该归信息,知识的应该归知识,情报的应该归情报,图书馆的应该归图书馆,这才是它们各自应有的学术路径。 当然,中国的情报学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最大的原因不是研究路径的走偏,而是国家和社会对情报应用的需求短缺!任何学科要获得质的飞跃,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社会实践没有需求,学科就提不出理论问题,学科缺少了问题,理论就走不出研究室。很多人认为情报学缺乏实践指导,这已经很接近于把这个问题点破了。首先是社会实践不需要情报学,然后导致了情报研究者的“无米之炊”,如果社会实践真的是有需要的,那么那些有理论根基的人自然会把实践理论提取出来,比如用于监测的传感技术、用于搜索的检索技术、用于分析对手的竞争分析技术等等,不是总结和研究的很好嘛? 因此,情报学的发展首先应该引导国家的政策导向,开发社会实践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情报学专家们首先突破现有的理论框架,创造或树立起新的情报应用领域。唯有如此,情报学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Q:那当下对情报需求的短缺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赵: 主要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主题”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识形态在中国已经被推广了将近30年,因此,就有了全国上下不知“情为何物”的怪现状,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迷魂汤被人灌的有点多了,就有点不习惯搞情报工作了。自从说了“世界和平”以后,中国就再不好意思搞情报工作了,即使搞起来也是别别扭扭,时间长了就全撂下了。自从说了“世界和平”以后,中国情报界就走向解体了,搞情报技术的都跑去搞信息检索了,情报 情报学论坛高级讨论群讨论总结 学家们都跑到图书馆里去研究文献管理了。 Q:那怎么样才能创造出情报需求呢?情报究竟是什么? 赵: 情报学应该首先提倡情报对谋略的功能和效用,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说情报学是玩阴谋的人,在主张情报实际效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情报的正义性,情报学应该明确地主张用正义的情报行为反对甚至打倒那些非正义的情报行为!唯有情报的谋略功效才能将情报学的地位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才能将情报学家们提升到国家安全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去! 其实情报不是信息的信息,而是一种斗争活动,是和外交、军队一样的活动,这种活动有它特有的规律,就是在双方的认知层面上展开。在情报工作中,为什么会有释放假消息的现象存在呢?就是有人要迷惑麻痹对方的认知嘛。 基于这种基本逻辑,情报学就有了研究的基点,情报学理论的建设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知己知彼与这种逻辑就很近。 Q:这么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倒是应该叫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了。 赵: 是的。90年代初以前,一直是叫情报所的,全国上下那个时候遍地都叫情报所。后来国家发动了改名运动,把全国的情报所一次性改为信息所,把情报学科一次性改为信息学科。在改名的时候,很多专家有意见,但没有用。 现在情报学界被彻底洗脑了,几十年过去了,很多情报专家的技术都习惯地改成了信息技术,30年啊,很多老专家都走不动了,要把30年前的东西继续捡起来,有多难啊。好在我们中国人年轻人多,这就是力量。 Q:难道现在就没有一丁点继承吗? 赵: 当然有了,只是不为主流所待见。也有包老师那样的泰斗在呐喊,希望回归情报学的本来面目,但是情报学界响应者还是太少了。 Q:众所周知,日本的情报学很厉害,那么日本政府有专门的情报学研究机构吗? 赵: 日本有它的特殊性,美国在军事和政治上极大地限制了日本,所以日本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情报的作为较小,它只能在经济领域做大,因此日本商社的情报 情报学论坛高级讨论群讨论总结 工作就特别发达,世界一流。 世界上凡是军事独立和国家意识形态独立的国家,情报工作都不错。你可以仔细的去分析一下,看是不是这样的。以色列弹丸小国,情报工作也很出色,原因也在这里。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情报工作一定是很出色的,一方面是军事独立,另一方面是普京在意识上不惧美国。 Q:信息分析是无处不在的,那么信息分析对情报学来讲是什么地位,如何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分析呢? 赵: 信息分析是个应用广泛的工作,不独在情报学中有,比如科学研究、政策制定、数据统计等工作。只不过情报的本质是在认知对抗这个层面上展开的,因此你的分析技术就必须比跟你对抗的那个组织体系要强大一些才行。否则你就要败给他。 Q:情报区别于其他信息管理活动的地方在哪里? 赵: 你要知己知彼,他也要知己知彼,怎么办? 情报学的办法就是: 1、我知道的比你快; 2、我给你释放假消息,让你上当; 3、阻止你认识我; 4、让你的内部产生认识分歧,就是离间你,拖延你让你不能及时做出决策; 5、派一个卧底到你的领导人身边,误导领导人的决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你的分析技术不行的话,你就无法分辨对方的信息中那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就是信息分析在情报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你能做到成功地分析别人还是不够的,你必须做到让别人分析不出你来那才行。这就是情报学需要研究的独特内容。 Q:情报学的这五点办法是不是超过了当下情报学的范围? 赵: 是的,大大地超出了,但它们并不是与历史脱节的,不是与现实脱节的,只 情报学论坛高级讨论群讨论总结 不过这些方法和内容还处于情报学的理论总结阶段,还不被很多主流专家所认识或接受。 Q:如果用当下的情报学理论可能只能说出第一点和第三点吧,属于自我分析和对手分析。 赵: 是的。但是,你要知道,1和3与其他的目的是一致的,效果是一致的,都是让自己知道的多多的,让别人知道的少少的。 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认知对抗,以区别于物质对抗(比如武器对抗、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对抗等等)。如果这种认知对抗的手段是意识形态的,比如学术、新闻、传媒(如电影等)、社会事件、意见领袖(就是间谍)等等,是不是就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了?一个国家大了,什么东西都可能会成为情报手段。什么叫汉奸呢,很多汉奸就是出卖国家情报的间谍。 因此情报的地位你说该有多重要呢? 我在博客中说,情报是一个国家最高智慧的体现,很多人没反应。 情报应该是国家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我们的情报学家有几个人研究过认知对抗中的学术问题、新闻问题、传媒问题、社会事件问题、意见领袖问题呢?如果没有国家治理的高度,这些问题怎么会被纳入情报学家的视野呢?不可能啊! 情报好比一个人身的神经,隐隐约约,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神经错乱了是很难治疗的(注:该句为网友所说)。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敌对国家对你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等领域,介入程度已经很深了,你要修复这个系统的话,对方会让你轻易修复吗?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问题。 Q:情报学的出路在哪儿? 赵: 情报学的出路在国家需求!国家有采购,社会上自然就有供应,国家不采购,社会上的折腾半天也没有用。国家不采购这方面的人才资源,你有什么办法呢?!
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IS 学科,流派,核心课程,学术期刊,和会议
junyichai 2012-7-1 17:06
(引自黄伟教授的文章)1  MIS 学科简介 MIS 是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等的交叉组合. 当电子计算机于20 世纪50 年代迅速成为支持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力的自动 化工 具时,一位独具慧眼的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 会计系教授Gordon B. Davis 敏捷地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不仅是一个将工业生产及操作自动化的工具,还将对现代管理、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等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而对企业的非技术性的影响却是传统计算机科学及当时的管理科学都不研究的对象. Gordon 于 1967 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 学科的Ph. D 学位课程, 宣告了MIS 的创立并奠立 了他作为MIS 学科之父的基础.起初,许多世界名牌大学都对新问世的MIS学科不屑一顾,不去发展. 因为它不是诞生于像哈佛或Wharton 这样的世界闻名的大学里. 这样便使明尼苏达大学几乎成为当时世界MIS 学术中心. 十几年过去了,许多大学才猛悟到MIS 学科的重要性,急起直追,但为时已晚,明尼苏达大学的MIS 学科已稳稳地巩固了世界MIS 学科中心的地位.世界最具权威的MIS 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90 %或以上是由明尼苏达大学MIS 专业毕业的Ph.D 学生或其流派的教授主持或管理. 至今,美国 明尼苏 达大学流派 MIS 仍然是世界MIS 学科的主导流派,其较具权威的教授很多,如Professors Davis ,Watson , Weber , Benbasat , Jarvenpaa , Lee , K. K.Wei ( 魏国基 ), DeSanctis , Galletta , Alavi , Lyytinen , Zmud 等.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其他一些较有知名度的MIS 学派的学者,如 亚利桑那大学 的Professor Nunamaker (以资讯系统开发为主要研究及特征) ,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的Professor Whinston (以经济学理论模型研究MIS) , 纽约大学 的Professor Lucas ,以及 麻省理工学院(MIT) 的Professor Orlikowski . 2  国际MIS 学科核心课程简介 从1967 年MIS 学科创立,到20 世纪80 年代,MIS 学科的课程设置权落在了偏重计算技术但较为开通的国际计算技术权威学术机构——— 国际计算机器协会(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Machinery) 的手中. ACM 与MIS 学术团体进行沟通与协商,使制订的MIS 学科核心课程能为MIS学术界基本接受. 这样,ACM 就在MIS 学科课程设置方面领导了MIS 学科20 多年. 到20 世纪80 年代末及90 年代初,MIS 学科 完成了内部的“统一大业”———将世界五大洲的MIS 学术团体汇聚于一堂,成立了MIS 业世界最大也最有权威的MIS 学术组织———国际资讯系统协会(AIS: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①. AIS采用较为民主的分权管理方式,协会总裁每年由会员投票选举产生,而且候选人由三大主要区域———美洲、欧洲及亚太地区———轮流产生. 从此,AIS 开始统一地以MIS 学科世界代理人身份在国际学术界出现,大大提高了MIS 学科在世界学术界的声誉及影响力. AIS 也开始较为独立地研究创立MIS 学科核心标准课程. 在与 其它 MIS 学科有关的学术团体,如ACM、AITP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和IFI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三四年的踏实工作,于1997 年推出了由MIS 学科自身学术团体为主创立的MIS 标准核心课程方案,为世界各主要大学的MIS 专业所采纳使用.20 世纪90 年代初, 互联网 技术 的应用及电子商务(e2commerce) 还不是很普及, 不像今天这样引人高度重视, AIS 决定将1997 年核心课程版本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于2002 年公布了最新的MIS 学科标准课程. 最新的MIS 学科标准核心课程是基于以下三个经抽样调查确定的关键因素: 1)MIS 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宽广的商业和现实世界的视角及学 识; 2) 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分析与带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3) 他们必须具备很强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更具体地说, MIS 专业毕业生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正规的培训与 教育 :人际关系沟通与团队合作技能,商业知识,企业组织过程发展(包括资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项目管理 ,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 软件 开发,网站编程技术以及系统集成等. 2002 年版本MIS 学科的核心标准课程简介: (1) IS 2002. PO ———资讯技术支持下的个人绩率(Personal Productivity with IS Technology)———预备知识:对电子邮件、互联网站浏览、文字处理软件和表格处理软件等有初级应用的水平.———课程重点放在阐述及示范应用电脑软件的功能及特征来提高个人工作的绩率,以及如何应用资讯技术来提高工作质量、效率以及竞争能力. 这门课也可以修改成为一门学生自学的课程.培训学生具有初步应用数据库、互联网浏览及创立简单网页技术等方面的技能. (2) IS 2002. 1 ———资讯系统基础(Fundamentals of Information Systems)———必备知识: IS 2002. PO———是一门MIS 学科的基础入门课,介绍资讯系统的基础概念、功能及作用,用户资讯需求的确定,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开发语言,常见数据库与网络技术,资讯系统如何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及如何成为21 世纪企业战略的基石之一. (3) IS 2002. 2 ———电子商业战略、结构体系及设计( Electronic Business Strategy , Architecture Design)———预备知识: IS 2002. 1 ———着重探讨在企业之间、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企业组织战略与提供产品、服务及交流之间的紧密联系. (4) IS 2002. 3 ———资讯系统理论及实践(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Practice) ———着重介绍企业组织系统、企业策划、决 策过程以及资讯是如何用于支持企业战略决策的. (5) IS 2002. 4 ———资讯技术的硬件和系统软件(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dware Software)———预备知识: IS 2002. 1———提供MIS 学科学生资讯技术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必备基础知识. (6) IS 2002. 5 ———编程、数据、文件与对象结构(Programming , Data , File Object Structure)———预备知识: IS 2002. 1———介绍计算方法、编程、计算机概念以及数据和文件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7) IS 2002. 6 ———网络和远程通讯(Networks Telecommunication)———预备知识: IS 2002. 4———较深入地探讨数字通讯和网络技术(其硬件和软件) . 同时着重介绍如何分析和设计组织中的网络应用系统. (8) IS 2002. 7 ———分析与逻辑设计(Analysis Logical Design)———预备知识: IS 2002. 1———着重介绍资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整个过程, 开发的传统方法及现行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开发模型的介绍以及开发项目管理等. (9) IS 2002. 8 ———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下的设计与实施(Phys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with DBMS)———预备知识: IS 2002. 5 和IS 2002. 7———教给学生如何应用数据库软件设计和实施一个实际应用系统. (10) IS 2002. 9 ———资讯系统前沿技术环境下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Physic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in Emerging Environment) ———预备知识: IS 2002. 2 和IS 2002. 8介绍在较前沿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下应用传统和现代的开发设计与实施资讯系统. (11) IS 2002. 10 ———项目管理实践(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预备知识: IS 2002. 7———着重介绍资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方法,影响项目管理成效的关键因素,以及有效的项目管理技巧与软件工具. 3  MIS 领域权威的学术刊物及会议 每过几年(一般2~3 年) ,MIS 领域中权威的学术刊物发表MIS 领域中学术刊物的排名,这是对MIS 领域研究与教学的上千名教授进行问卷调 查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做出的排名,同时采用其他国际通用的指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排名进行补充分析及报告. 目前最新的全球MIS 学术刊物排名是Communication of ACM 在2001 年发表的(Mylonopulos and Theoharakis , 2001) . 最前面的15 名为: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 EBSCO/BSP |4.978 ) ,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 Proquest ABI ) , Communication of ACM (ACM Digital Library), Journal of MIS ( Proquest A BI |1.406 ) , Management Science ( Proquest ABI,EBSCO |1.669 ) , IEEE Transactions ( Proquest ABI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Proquest ABI ) ,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Elsevier |0.946) , Decision Sciences ( Proquest ABI,EBSCO ) , ACM Transactions(ACM Digital Library) ,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 Proquest ABI ) ,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 Proquest ABI )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 Proquest ABI,EBSCO ) , Organization Science ( Proquest ABI,EBSCO ) , Data Base 等. 目前IS 的国际会议的排名按A、B、C 等级排序依次为: A+ 类会议 国际资讯系统年会( IC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S) . A 会议 HICSS(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 DSI 年会(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Annual Meeting) . A- 会议 IFI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AMCIS(Americ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 B + 或B 类国际会议 ECIS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 PACIS (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 C 类会议 其它MIS 国际会议. ICIS 是IS/MIS 领域最具权威和国际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会议,它的论文拒绝率保持在80 %~90 %左右,与最权威的国际学术期刊MISQ 的论文拒绝率差不多. 一般A 类MIS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从论文提交到最后接收、印刷需要大约2~3年时间,所以ICIS 会议论文集是及时了解世界上IS/MIS 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的最佳途径. 正由于此,每年世界上各名牌大学的MIS 顶尖学者及教授差不多都汇集于ICIS 会议. 国内外名牌大学的MIS 系顶尖教授如想成为世界知名的MIS 学者,经常参加ICIS 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MIS 专业的博士生来说,有一个不成文的有关ICIS 的共识———如果你在攻读Ph. D 期间有一篇ICIS 会议论文发表,就发表高质量MIS 科研论文这一角度,就可以普遍被美国大学认为是比较优秀的MIS 专业博士生了. 这一点对于Ph. D学生毕业后找工作较为重要. 通常,发表于ICIS会议论文集中的文章也会在2~3 年后被国际A类学术期刊录用刊登. HICSS系统科学年会是在美国夏威夷(Hawaii)召开的有关系统科学领域的最具权威的国际会议之一,其中包括高质量的MIS 学术分会. 这个会议的另一特点是不仅可以交流及学习MIS 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可以学习到MIS 专业以外的其它与系统科学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了解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AMCIS 是在美国本土召开的美国资讯系统国际年会,是AIS 协会官方赞助的三大区域性国际会议之一,是美国本土的MIS 教授为主组织的MIS 国际会议,同时也是美国本土以及世界其它国家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找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一.美国各主要大学均会在这个会议召开期间在会场处设立招聘教授职务的摊位,面试申请的博士生及其它申请者. MIS 博士生只需要花一次路费及时间,就可以与 全美 几乎所有有空缺MIS 教授职位的大学进行接触、洽谈及面试,非常省时及有效率. 在前几年MIS 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每一个美国大学即将毕业的MIS 博士生就会有2~4 个教授的空缺职务等候其挑选,可见MIS 人才奇缺的状况,所以全美各大学也各出奇招,竞相争夺好的MIS 人才. 有些大学全系的招聘委员会人员全部飞到AMCIS 会议的招聘现场当场面试找工作的MIS 博士生. 对面试满意的申请者当场拍板决定聘用并发给聘用合同,以免自己已经满意的候选人被别的大学挖走. 这一MIS 发展历程上未见的“争夺人才大战”一时传为佳话,在MIS 历史上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一页. 在欧洲,最权威的MIS 国际会议要数ECIS(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 因为欧洲较为保守的传统,当MIS 专业在美国于1967年创立时,几乎欧洲所有大学都对这一新兴学科持怀疑态度,认为MIS 学科是美国赶一时时髦的产物. 十几年后,当欧洲大学醒悟到他们曾认为可能昙花一现的MIS 学科在美洲如同星星之火,燎原到全美、加拿大各个主要的大学时,赶紧采取跟进措施, 但为时已晚,美国早已在此领域凭着“创始者及开拓者”的优势,稳稳地占据了MIS 领域的学术与教学主导地位. 所以ECIS 会议,作为欧洲最权威的MIS 领域国际会议,在世界范围内来说,还大体上被认为是B + 级别的MIS 国际会议①. 中国可以从欧洲大学的这一历史中学到一些东西,不重覆欧洲大学的足迹,在较短的时间赶超MIS学科的世界先进学术水平.ECIS 会议通常集聚了全欧洲最优秀的MIS学者,每年聚在一起共商欧洲MIS 领域的发展大计. 参加这一学术会议也可以领略欧洲大学MIS领域的学者对MIS 发展的不同于美国模式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对于引鉴各MIS 学科的经验及大家之所长,也是很有帮助及有益的. 当然,参加这一会议,也有助于建立与欧洲各大学MIS 教授的学 术联系. PACIS (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是由AIS 赞助的在亚太地区最具有权威的MIS 国际会议,涉及的国家及地区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等. 这是加强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学的MIS 学者建立学术交流及联系的重要桥梁,也为MIS 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亚太地区的参考意见及视野. 通常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国中轮流举行.
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ENGINEERING, CHEMICAL学科2011年JCR期刊变动情况
lakeebird 2012-6-29 10:56
2011年取消的期刊有 ENVIRONMENTAL PROGRESS 0278-4491 TCE-THE CHEM ENG 0302-0797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0368-1653 2011年新增的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il Gas and Coal Technology 1753-3309 影响因子变动比较大的期刊有: Annual Review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1947-5438 2010年IF为0,2011年为7.249 Energy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01-8361 2010年是9.333,2011年IF是31.677(这个增加的比较夸张)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0360-1285 2010年IF是10.362,2011年是14.22
个人分类: 信息素养|5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议学科发展---开‘百货商场’还是开‘专卖店’
热度 3 lin602 2012-6-16 22:22
这是我观察并想了许多年的事,在此写出来,供大家一笑。 百货商场一般都是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商品类型比较多,营业额大,一般市口位置好,人流量大,都是有实力的公司经营或者本身是老牌的百货店。 专卖店往往是专卖一类货物,例:电器,鞋,体育用品,书,儿童用品,乐器,文化办公用器,皮具,男(女)装甚至品牌男(女)装,化妆品等。专卖店的特点是商品专一,经常是卖品牌,引领潮流,质量有保证,店面小(相对来说),营业额小,不过,客流量相对于其经营投资与门面面积来说,也还可以,利润往往也不差。 仔细看看你所在城市,不少百货店甚至商场没有能够坚持下去,相反,许多专卖店长期生存了下来,有的还混得不错(例:苏宁电器)。 大学的学科发展走什么道路?千军万马都走一样的路?都开百货商场? 我的看法是:名牌大学可以开‘百货商场’,因为他们的师资力量强,实验仪器多,教师人数也比较多,说不定还有科研编制,研究比较重视,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可以多点,多做几个比较强的研究方向,保持大哥大的位置。 普通高校特别是非名牌学校的学科,学校没有名气,师资少,研究力量单薄,实验室与仪器投入不足(更要将有限经费买某一研究方向仪器),加上讲课学时数多,师生比大,所以学科发展走‘专卖店’的路可能更加策略一点。将大家的研究方向收缩一下,全力在某个方向上攻关研究,以取得让人服气的成果,并在某个领域得到社会或企业的承认。 特别是做应用研究的,在某类产品上让企业们都知道你学科很强。学生可能也好找工作,开发产品也会有人找你做技术,当然这个学科中的教授们也能在某个行业中有点名气。多年的努力可能你这专业成为这个行业的‘鸡头’。 随便说说我们化工学科的情况吧:南京理工大学是火、炸药及中间体比较强,南京工业大学是陶瓷膜及分子筛做得很好,江南大学是表面活性剂及食品添加剂做得好,南京大学化工目前在业内是精馏塔做了不少项目,我们专业是胶粘剂及高级有机溶剂做得还可以(外省的就不说了,其他的不一一列出,也可能有不同意见,呵呵)。 我去浙江与福建出差,经常听到这个地区是‘雨伞村’、那个是‘打火机’村、‘鞋村’、‘陶瓷村’等。想想,他们做这个非常专一时,成本低,质量好,客商来得就多了,买得也多了。再看看浙江义乌,开小商品市场,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专卖店’之路还是‘百货商场’之路那个更适合你所在学科,那得自己论证了, 哈哈。
3535 次阅读|7 个评论
抵制大学排行,呼吁学科发展
热度 1 shaofeng222220 2012-6-16 12:59
几乎所有的大学排名(国内)都被人诟病的今天,还是有一个一个的排行榜层出不穷,这是 社会的一种病态 还是有 利益的驱使 ?我们事外之人无以评论,但我们可以呼吁大家一起抵制,历史的车轮证明集体抵制的东西必然消亡!! 此外,也并非所有的排行都不可取,比如,可以用事实说话来做一些 学科的排行 ,可以参考 科研经费的比例 (比例,而非总数,因为各校的学科大小不一) 、文章及其他成果的出产率、学术自由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国际影响力 等等,总之,做出让人信服的排行结论,来引导学生报考、来鞭笞学校学科发展。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人已不再都是傻子,不再只是追求北大清华学子这样的一个名头,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学以致用、学以发展、学以等身,所以,所谓的大学排行在国内来说已经没有很实际的意义,我们应该追求的学科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样也就不会再有学校只大不专的闹剧,不会再有加州理工在中国排在100名以外的闹剧,这样,才能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的希望!!
400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大学只有‘学科排名’才真正有点可比性
热度 80 lin602 2012-6-15 19:07
中国的大学排名已经在社会与高校中搞得沸沸扬扬,各高校都想方设法往前排,因为中国的普通百姓不懂,只听武书连及其他机构进行的排名宣传,按照排名顺序来让自己的孩子填高考志愿。其实这是相当无聊的。各高校也没有办法,经常是想办法来提高高校的排名,所以也产生了不少小道消息。 搞化学的人都知道,就目前来说,物理化学学科是厦门大学比较厉害,有机化学是南开大学比较强,无机化学是南京大学比较强,高分子好象是中山大学可以,结构与理论化学是吉林大学比较好。(这是我的映象,可能还有厉害的)。化工--天津大学、华东理工、清华大学、大连理工相对有名气。 再看各学科:天文--南京大学,新闻---复旦大学,数学---南开大学,法律--人大及中国政法等。 我国与林有关的学科:林产化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东北林业大学,林学---北京林业大学等。 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学---耶鲁大学,医学---哈佛大学及霍普金斯大学等。 以上只是随手写的,不一定非常准确,也没有查,如果不对,请不要太在意。 其实社会上用人单位都清楚,自己的强项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即使有的学校非常牛,但某些学科非常没有名气,如果进行学科排名,相对乱象要好些,因为行内人基本有数,乱排站不住脚。而学校排名,就不好说了,这么多学科专业如何进行比较?往往比学校规模,比SCI总数,比基金数总数(几个学校一合并就达到目的了),还比公关能力及背后的动作。所以武书连将浙江大学排第一名去了,大家都发笑。 学科排名在中国目前乱象丛生的今天,可能更科学更准确,也更少腐败,对学生报志愿也更有指导意义。 目前的状态,应该取消大学排名。
18722 次阅读|174 个评论
“几何”曾经不是几何学——明末“几何”及相关学科命名新探
热度 5 scicul 2012-6-14 10:56
《科学文化评论》第 8 卷第三期 科学与人文 “几何”曾经不是几何学 明末“几何”及相关学科命名新探 宋芝业 摘要 徐光启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这是一个中西数学、科学甚至文化首次实质性交流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学界目前对“几何”的中西来源及其含义以及与之相关学术的研究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已有研究出发,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详细解读,对“几何”、“几何府”、“几何家”、“几何之学”、“几何原本”等词汇的来源和含义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 几何 几何原本 几何之学 几何学 一 引言 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几何”一词从大约公元前 186 年前的《算数书》开始,一直是表示求解某数多少或某量大小的疑问词 。在古希腊时代前的埃及,几何学是指测地学,而在希腊,“几何”一词转换成一个逻辑学词汇,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 ,相当于今天的数量范畴。最早用“几何”一词来表示一门学科的名称,在希腊科学史家欧德莫斯约公元前 320 年编写的《几何学史》中已有记载 。 1607 年,中国的徐光启和意大利的利玛窦( Matteo Ricci )一起翻译《几何原本》,并用“几何之学”一词表达了西方的数学这一学科,“几何”一词也相应地用于表示逻辑学中的数量范畴。这是一个标志着中西数学、科学甚至文化首次实质性交流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学界目前对“几何”、“几何之学”等概念的中西来源及其含义的研究,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已有研究出发,通过对明末与之有关原始文献的详细解读,试图得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答案。 二 关于“几何”中西来源及其含义的已有研究 关于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中“几何”一词的命名,其来源和含义的讨论已有不少。现综合已有研究,将主要观点及其出处、代表人物列举如下,分别见表 1 和表 2 。 表 1. “几何”一词的来源 编号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观点出处 1 意译自英文 Magnitude 严敦杰 严敦杰 1959 ,页 31 2 意译自拉丁文 Magnitudo 白尚恕,安国风 白尚恕 2008 ,页 152 3 意译自拉丁文 Quantitae 安国风 安国风 2008 ,页 150 4 音译自英文 Geometry 的 Geo 中村正直、三上义夫和艾约瑟;兰纪正 白尚恕 2008 ,页 369 ; 欧几里得 2003 ,页 635-671 5 音意并译自拉丁文 Geomitria 梁宗巨 梁宗巨 1980 年,页 90 6 “ 几何 ” 是中国固有词汇 梅荣照、王渝生、刘钝; 冯天瑜 梅荣照等 1990 ,页 53-83 ; 冯天瑜 2003 , 页 567-674 页 表 2. “几何”一词的含义 编号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1 相当于今天的数学,一切 “ 度、数之学 ” 梅荣照、王渝生、刘钝;安国风 2 测地学 中村正直、三上义夫、艾约瑟;兰纪正;梁宗巨; 冯天瑜 3 量或计量 严敦杰;白尚恕; 注: 观点出处同上表 三 关于“几何”一词来源的辩证 “几何”一词选自中文固有词汇,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几何”一词所对应的西学词汇,已有研究基本使之明朗了,即“几何”一词意译自拉丁文 Magnitudo 和 Quantitae ,而不是音译。但是,仍有个别不完全一致之处,本部分以综述前人成果为主,并拟将其理顺。 安国风将徐、利译《几何原本》与克拉维斯拉丁文本进行了比对,有力地证明“几何”一词的来源之一是,意译自拉丁文 Magnitudo 。白尚恕将“几何”唯一地对应于 Magnitudo ,有失全面。白认为 Quantitae 是“形学” , 有待商榷, Quantitae 的对应英文是 Quantity ,汉译为数量,笔者比对了今译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和李之藻、傅汎际( Francisco Furtado )的《名理探》(三联书店, 1959 )的相关部分, Quantitae 翻译为“数量”应是较为准确,在当时“数量”就是“几何”。李之藻与傅汎际合译的《名理探》明确说明“量法”译自 Geomitria :“审形学分为纯杂两端。凡测量几何性情而不及与其所依赖者,是之谓纯。类属有二:一测量并合之几何,是为量法,西云日阿默第亚( Geomitria 的汉语音译)。一测量数目之几何,是为算法,西云亚利默第加也。” 音译自英文 Geometry 的 Geo 这一说法的错误性,严敦杰的研究已对其进行了纠正。其错误一是时间的不对应,将几何与 Geometry 对应,在西方已是利玛窦来中国一段时间以后的事,而我们在康熙时代法国传教士白晋( Joachim Bouvet )、张诚( Jean-Franois Gerbillon )翻译的巴蒂斯( Ignace Pardies )的《几何原本》底本中,才发现“几何”与 Geometrie (此词为法文,对应英文为 Geometry )完全对应 ;二是徐光启和利玛窦所用原文是拉丁文,而不是英文。同时这第二点也说明仅仅意译自英文 Magnitude 这一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音译并译自拉丁文 Geomitria 这一说法也不是明末的原意。安国风已经注意到“李之藻和傅汎际合译的《名理探》就将 Geomitria 音译为‘日阿默第亚’。” 但安先生在同一著作中似乎不同意将其意译为“量法” ,值得讨论。实际上,徐、利二人把这一词汇翻译为“量法”了,利玛窦在《译 几何原本 引》中表述西方数学的基本分类:“几何家者,专察物之分限者也,其分者若截以为数则显物几何众也,若完以为度则指物几何大也,其度与数或脱于物体而空论之,则数者立算法家,度者立量法家,” 在这里他将“度者”立为“量法家”,这与克拉维斯的《导言》是一致的 ,其实在徐光启的时代,汉字“度”的动词含义就是今天的测量。艾儒略( Giulio Aleni )的《西学凡》( 1623 年刊行)也是这样分类的:“几何之学,名曰马得马第加者,译言察几何之道,则主乎审究形物之分限者也,复取斐禄之所论天地万物,又进一番学问。……独专究物形之度与数,度其完者为几何大,数其截者以为几何众,然度数或脱于物体而空论之,则数者立算法家,度者立量法家,……” 与利玛窦的论述几乎完全一致。 根据耶稣会的教育体制,西方耶稣会教育计划中的六科——文、理、医、法、教、道,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他们的必修学科,属于分科研修(医、法、教、道)之前的公共必修课,教材也是统一的。所以利玛窦所说“量法家”与傅汎际说法是一致的,即“量法家”对应的拉丁文是 Geomitria 。所谓 Geomitria 的测地学含义是埃及人的思想,在希腊人、罗马人及其后的“利玛窦们”那里已变成了“量法家”。 四 关于“几何”一词含义的辩证 关于“几何”一词的含义,已有研究文献比较多。“几何”的基本含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数和量,即多少和大小,包括数量统称和具体的数和几何图形,关于前者,上文已多有涉及;关于后者,王征曾言:“《几何原本》卷五之首第三界解释:两几何者,或两数,或两线,或两面,或两体,各以同类大小相比谓之比例。” 但是已有研究没有将其明确起来,反而将其他词汇的含义强加给了“几何”。 关于“几何”一词的含义,即 几何一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 冯天瑜 先生做了精彩的考证: “几何”本是汉语古典词,义项有三:其一,多少、若干,用于询问数量或时间,如《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少 , 尔居徒几何?”《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获几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刘献廷《广阳杂记》:“家私几何?”其二,无多时、所剩无几,如《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汉书·五行志》:“民生几何”,注:“几何,言无多时也。”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其三,问当何时,如《国语·楚语下》 : “其为宝也,几何矣?”解:“几何世也。”《汉书·五行志》:“赵孟曰:其几何?”“注:师古曰,言当几时也。” 总之, “ 几何 ” 在古典汉语中是作为疑问数词使用的。……这样,利玛窦便把中国士人常用的汉语疑问数词 “ 几何 ” ,改造成为一个表示物体形状、大小、位置间互相关系的数学术语。 但是,冯先生恰恰忽略了中国传统数学文献,“几何”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数学的最常用术语,中国传统数学典籍如《算经十书》中,作为表示求解某数量多少或大小的疑问词,这一用法数不胜数,《九章算术》中几乎每一道题都有它。 今以徐光启在其翻译《几何原本》之前的著作中所用为例: “算定勾几何,股几何,弦几何,量取数处,便见何等勾股,方得免坍。 ”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一篇仅 5 页( 32 开)的论文中,他用了 24 次“几何”这个词,并且都是 表示求解大小或多少的疑问词或数量词。 另外,利玛窦并没有完全排斥几何的中文原意,只是做了引申,比如,他也采用“ 其分者若截以为数则显物几何众也,若完以为度则指物几何大也 ”(见前引 )等说法,这里“几何大”、“几何众”意思是“数量大小”、“数量多少”。 如此看来,前述表 2 已有研究中关于“几何”含义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当于今天的数学,一切“度、数之学”和测地学,两种说法都不对。量或计量的说法,如果视为动词,则接近今天的几何学含义,即关于测量的学问;如果视为名词,则缺少了数的方面,也是不全面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三者都把“几何”的含义看作它的引申义了,也就是把“几何”理解为“几何府”、“几何家”、“几何之学”等的简称了。而这些简化是后来的事,在明末还没有出现。“几何府”、“几何家”、“几何之学”等都有各自不同于“几何”的固定含义。 五 与“几何”有关的学术之含义 与“几何”有关的学术主要有:几何府、几何家、几何之学、几何原本。几何府,是《名理探》“十伦”之一,是今天逻辑学的一部分,它在数学原理中的应用是《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又是徐光启所称的“度数之宗”,几何家、几何之学是《几何原本》在度(测量)数(计算)之中的扩展。 1 “几何府”的逻辑意蕴 关于“几何”的来历及其在西学中的归属,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时采用的是“几何府”这一说法,在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语境中,“几何”的含义是数量,它属于“几何府”。他们所强调的是:“几何”属于“几何府”这一逻辑学中的范畴。《几何原本》开头内容就是明证:“凡历法、地理、乐律、算章、技艺、工巧诸事,有度有数者,皆依十府中,几何府属(“十府”指亚里士多德的十大范畴,“几何”,今译为数量,是其中之一)。凡论几何,先从一点始,自点引之为线,线展为面,面积为体,是名三度(今天所说“三维)。 ” ] 艾儒略则用“宗”来表达“府”的含义,“一门是十宗论,……(其)一为几何,如尺寸一十等” 。 李之藻辑刻的《天学初函》中就有《几何原本》和《西学凡》两书,但他并没有将其译法统一,并且他和傅汎际稍后译《名理探》时,又创造了“府”和“宗”之后的第三种译法——“伦”。《名理探》所讲“五公十伦”的“十伦之二”,即为“几何”,是紧接着“十伦之一——自立体”来讲的。总之,我们可以知道,“几何”这一“府”与逻辑学关系密切。 利玛窦不否认中国有数学研究、只是缺乏逻辑性强的原本之论:“窦自入中国窃见为几何之学者,其人与书信自不乏,独未读有原本之论,既缺根基,遂难创造,即有斐然述作者,亦不能推明所以然之故,其是者己亦无从别白,有谬者人亦无从辩证。” 徐光启对中国数术之学的反感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谬妄”,即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 “算数之学特废于近数百年尔,废之缘有二:其一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实事;其一为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 ,称数术为“盲人射的”,“俗传者余尝戏目为闭关之术,多谬妄弗论”,“小人之事” 。 而对欧式几何的公理化体系和与之密切联系的演绎逻辑赞赏有加。徐光启说:“下学功夫,有事有理,此书(《几何原本》)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何故?欲其心思细密而已。人具上资而义理粗疏,即上资无用;人具中材而心思缜密,即中材有用;能通几何之学,缜密甚矣,故率天下之人而归于实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此书还有“四不必”、“四不可得”、“三至三能”之论,都是称道几何原本的逻辑性。首先,《几何原本》对格物致知有作用:“几何之学,深有益与致知。明此,知向所揣摩造作(致知方法),而自诡为工巧者,皆非也,一也。明此,知吾所已知不如吾所未知之多(虚心的态度),而不可算计也,二也。明此,知向所想象之理多(方法),虚浮而不可妥也,三也。明此,知向所立言之可得而迁徙移易也(确定性),四也。 ” 可见,他站在《几何原本》的立场上,对传统思维方式和“所立之言”都产生了怀疑。 其次,《几何原本》对人的德性的作用:“此学不止增才,亦德基也。”因为,“燥心人不可学,粗心人不可学,满心人不可学,傲心人不可学。 ” 再次,《几何原本》在徐光启眼里真是一根“金针”,是绘制理想蓝图、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有了它,就能“古学绝废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阙典遗义” ,就像他对李之藻的《同文算指》的评价那样:有了《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之类的书后,“虽失十经(算经十书),如弃敝履矣。 ” 我们现在是把《几何原本》看作一本数学书的,与徐光启同时代的人几乎都没有把几何原本看作一本数学书,而是看作一本探求万事万物之理的逻辑方法书。 徐光启把它看做数学的根本而不是数学本身:“《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圉,百家之学海。” 王征在其著作中强调了邓玉函( Terrentius )的观点:“邓(玉函)先生则曰:‘译是不难,第此道虽属力艺之小技,然必先考度数之学而后可。 盖凡器用之微,须先有度有数。因度而生测量,因数而生计算,因测量计算而有比例,因比例而后可以穷物之理,理得而后法可立。不晓测量、计算,则必不得比例;不得比例,则此器图说必不能通晓。测量另有专书,算指具在同文,比例亦大都见《几何原本》中。’” 2 “几何之学”相当于今天的数学 “几何之学”,在徐光启、利玛窦和当时的其他人看来,所对应的拉丁文是 Mathematicarum 。艾儒略的《西学凡》( 1623 年刊行)即采用这一用法:“几何之学,名曰马得马第加者,译言察几何之道,则主乎审究形物之分限者也,复取斐禄之所论天地万物,又进一番学问。 ……独专究物形之度与数,度其完者为几何大,数其截者以为几何众,……” 。李之藻和傅汎际也是持这一看法:其“明艺之二”明确界定了今天所说的数学为“审形学,西言玛得玛第加,” 所以“审形学”、“察几何之道”、“几何家”,才是“几何之学”的同义词。笔者对徐光启和利玛窦关于西方数学的著作进行了考察,在利玛窦的表述,比如《译 ﹤ 几何原本 ﹥ 引》(对该文的作者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是利玛窦)中比比皆是,但徐光启关于《几何原本》的论述,一般不单独用“几何”一词,多数情况下,“几何”和“原本”同时出现。 上文也已经说明过,利玛窦、艾儒略和李之藻、傅汎际等人均将几何家称为“量法家”,将“量法”作为 Geomitria 的汉译。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梳理了前人对“几何”、“几何之学”等概念命名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几何”一词取自中国传统数学中求解某数量多少或大小这一含义,对应拉丁文词汇 Magnitudo 和 Quantitae ;“几何府”是西方逻辑学中的的数量范畴;“几何家”、“几何之学”、“审形学”、“察几何之道” 的学科含义则是西方的数学,它对应拉丁文词汇是 Mathematicarum ;“量法家”、“度学”才是今天的几何学,它对应的拉丁文是 Geomitria 。明末的“几何”并不是几何学。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在中西方,数学、几何等词汇,在其历史发展中,所代表的思想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清前期梅文鼎时代,“几何”也曾被广泛用于代表西方数学,到严复时代,人们用“形学”表示今天的几何学。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一说法,在西方是恩格斯时代的事,在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才被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艾儒略 1978 .《西学凡》. 1623 年刊行.见:李之藻辑刻.《天学初函》.台北:台湾学生书局.页 37-38 . 安国风 2008 .《欧几里得在中国》.纪志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页 473 . 白尚恕 2008 .《中国数学史研究——白尚恕文集》.李仲来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页 368 . 杜瑞芝 ( 主编 ) 2000 .《数学史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页 407 . 冯天瑜 2003 .晚明西学译词的文化转型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1: 567-674 . 傅汎际译义,李之藻达辞 1959 .《名理探》.北京:三联书店, 1959 .页 12 . 梁宗巨 1980 ,《世界数学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页 90 . 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受 1939 .《几何原本》.北京:商务印书馆.页 1 . 梅荣照、王渝生、刘钝 1990 .欧几里得《原本》的传入和对我国明清数学的影响.见 : 梅荣照主编,《明清数学史论文集》.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页 53-83 . 欧几里得 2003 .《几何原本》.兰纪正等译.西安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孙宏安 2008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页 49-51 . 徐光启 1984 .《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 59 . 徐宗泽 2006 .《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页 199 . 亚里士多德 2003 .《工具论》.余纪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页 5 . 严敦杰 1959 .几何不是 Geo 的译音.《数学通报》 , (11): 31 . 张柏春等 2008 .《传播与会通—— ﹤ 奇器图说 ﹥ 的研究与校注(下篇)》.南京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页 20 . 作者简介:宋芝业,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数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哲学。邮箱: asoon01@sina.com.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徐光启与薛凤祚中西数学会通模式比较研究( RWYB1021 )。
14307 次阅读|7 个评论
库恩的学科矩阵
热度 5 Wuyishan 2012-6-13 06:39
库恩的学科矩阵 武夷山 Design Issues 杂志(国际设计界同行认为这是设计专业排行老二的期刊,仅次于 Design Studies ) 2009 年第 1 期发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跨学科设计研究所建筑学教授 David Wang 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生 Ali O. Ilhan (他此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获得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的文章, Holding Creativity Together: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 (拢住创造力:设计职业的社会学理论)。文章提到: 托马斯 . 库恩在 1962 年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加了一个“后记”( Postscript ),在“后记”中,他首次提出“学科矩阵”的概念,该矩阵的四个单元是: 符号概括。 F=ma 是典型的例子。 追求模型( commitment to models )。例如,气体分子的行为好比弹性台球的相互碰撞,据此就可以建模。 价值偏好。普遍认为,能进行定量预测,就比只能做定性预测要好。这就反映了一种价值判断。 模板示例( exemplar )。指学生们所学习的教材和实验室实例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验室实例,学生就很难掌握相关隐性知识。 台湾学者黄贞祥(笔名 Gene )对 disciplinary matrix 这个术语的翻译与解释,见下文( 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genius/ ): 对于「典范」( paradigms )这名词,孔恩定义过两次,第一次在书中第一章,即典范的原始意义。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的《物理学》( Physica )、托勒密( Ptolemy )的《天文学》( Almagest )、牛顿的《原理》( Principia )及《光学》( Opticks )、富兰克林( Franklin )的《电学》( Electricity )、拉瓦锡( Lavoisier )的《化学》( Chemistry )以及莱尔( Lyell )的《地质学》( Geology )等著作拥有两大特征 ── 第一、作者的成就实属空前,并吸收竞争学派中的忠诚归附者,第二、著作中仍留有许多问题能让这一群研究者来研究解决发展 。拥有这两个特征的科学成就称之为「典范」。孔恩后来为了解决「典范」的定义暧昧的问题 , 他在第二版的后记中再做了一次更精确的定义 ── 作为一个「群体承诺型态」( the constellation of group commitments )的典范是一组有序的「学科结构」( disciplinary matrix ):一、符号式的通则,如公式、定律等;二、形而上学式的信念与模型图像,如原子论、机械论式的最高原则;三、共享的价值和美学取向,如「精确预测」、「和谐」、「简洁」、「太阳中心」、「天上完美的圆形」等;四、共享的具体例子,或「范例」( exemplar ),如何从「范例」发展成具有「家族类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 )的新例子 。 参考网站: http://philosophy.wisc.edu/forster/220/notes_8.html 。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712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困境与出路
zhengxuejun 2012-6-5 09:25
1.西方人文学科缺乏历史观念和道德标准指导 ( http://www.sinoss.net/2012/0508/40574.html ) 西方国家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当前西方人文教育及相关研究面临着较大困难。 柏林自由大学校长奥特教授表示,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会使所有学科的教育和研究事业蒙受损失,因为没有历史观念和道德标准为指导的学科发展毫无意义。 加拿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查德·加菲尔德(Chad Gaffield)教授提出,人文学科要摆脱困境,必须加强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争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德国慕尼黑大学瑞秋·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冒赫(Christof Mauch)也表示,进行跨学科研究不但能使人文学科通过资源共享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还能使人文学科学者在大型项目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专家约翰·克罗利(John Crowley)在题为“压力之下的社会科学”文章中也明确指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服务跨学科研究,人文学科需要牺牲部分学科特色,与自然科学建立 共通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学科特色的弱化又降低了人文社会科学 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影响力 。 据悉,在即将召开的201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人文学科的出路”还将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2.人文社会科学:拟定跨学科科学议程 ( http://www.sinoss.net/2012/0424/40389.html ) 可持续发展观不只是强调科技治理环境,更多是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途径增强人类对极端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为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指导    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曾表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文化系统。因此人类要度过危机,必须扭转错误的生态价值观。西方的思想观念为推进西方精神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却起到了消极作用。人类打着谋求发展的旗号,却以自我需要为中心,对自然资源进行破坏式的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都是这一 价值观 带来的结果。 法国人文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认为,当今世界格局下滋生了一种错误观念,即在欠发展的状态下,精神文明和生态承载力都是虚数,唯有发展自然科学才是硬道理。莫兰表示,人文社会科学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能直接解决环境问题,但它能够为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重视人文的回归 长久以来,科技被视作人类征服自然和谋求发展的最有力工具,因此,人类依旧惯性式地依赖科技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法国生态主义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就表示过,盲目追求科技进步是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因此,仅用“导致危机的手段来解决危机”是不够的,人类必须要从根源上、思想上消除引发危机的错误观念。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下的新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专家约翰·克罗利(John Crowley)发表了《压力之下的社会科学》一文,明确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下面临的新挑战。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但克罗利对当前的跨学科研究表示了一定的担忧。他认为,许多自然科学家引用人文社会科学来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但其目的更多的是让人文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服务,而不是为其提供思想指导,这偏离了建立 学科联系 的初衷。克罗利表示,人文社会科学最终还是会成为跨学科科学议程的“拟定者”。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还不够完善,目前不足以承担这一重要角色。除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外,数值模拟和控制试验等方法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应用范围还较小。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 要不断推广。 3.人文学科转型:数字化成新增长点 ( http://www.sinoss.net/2012/0327/40047.html ) 英国剑桥大学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学者凯特·巴雷特(Katy Barrett)在《从小册子到像素:转变中的人文学科》中提出,高校人文学者应转变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更多利用电子技术,以促进学科发展。 “数字人文学科”与“数字人文学者” 巴雷特在文中提出了“数字人文学科”(Digital Humanities)概念,其指用电子技术来处理和分析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资料,并结合人文研究方法论和电子工具创建电子历史文本的人文研究。 巴雷特还定义了“数字人文学者”(Digital Humanist)的概念。他说,当我们描绘一位人文学者的形象时,很难将他们与电脑实验室中操作数据库和编程软件的形象联系起来。数字人文学者的设想将打破上述思维定式,达到跨越狭义人文学科定义、进入与电子技术结合的广阔人文学科研究平台的目标。 数字化推动人文学科发展 目前,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人文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许多人文学科的研究资料得以在线阅览,大大简化了学者查阅资料的过程。各大高校也在努力实现学术资料数字化。这些珍贵、脆弱的纸质资料的数字化不仅为公众提供了鉴赏科学巨匠手稿的平台,也使得学术讨论与研究更加大众化。同样,许多博物馆不断利用数字科技手段将藏品在线公开,成为人文学者获取资料的另一重要渠道。
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入手去了解一门学科
xuxiujiang 2012-5-29 11:10
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入手去了解一门学科 第一步,利用数据库了解学科动态 了解本学科在研究什么问题,谁在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当前的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献,对本学科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要求学生弄清楚 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研究的发展方向 标志是学生能用文字对该学科用上述五个要素做个简单的综述 引导学生寻找本学科的兴奋点 总结收集资料的经验与方法 可取的经验 遇到的障碍 走了那些弯路 怎么改进 怎样过滤不必要的和重复的资料与信息 怎样判定资料的价值
3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协发布23个学科发展报告
pikeliu 2012-4-17 13:21
中国科协发布23个学科发展报告 4月10日,2012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发布了2011—2012年度我国空间科学等23个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发布了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2011年的发展状况。本次发布会是中国科协举行的第6次学术建设发布会。 2011年中国科协组织有关全国学会分别对空间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学科发展研究,完成23卷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以及《2011-2012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共计近800万字。这23个学科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也有紧密结合生产的应用技术学科,特别是今年增加了4个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加大了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 附件: 23个学科的年度进展状况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0 个评论
请各位博友帮忙推荐一些学科
热度 1 myvolcano 2012-4-6 16:23
请各位博友帮忙推荐一些学科
最近想做一个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高产出科学家的产出对比分析,考虑利用SCI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数量较大,打算选10个左右的有代表性的学科,希望这些学科能够代表一个比较重要的学科方向,同时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比较明显的独立性或比较鲜明的特点。 通过对2000-2011年SCI论文(article+review)的检索,统计了相关论文涉及的主要的“学科类别”和“Web of Science类别”(见附件)。并根据个人判断,初步选定了以下11个学科类别,其中前5个学科类别,由于论文数量较大,选了相应的细分学科“Web of Science类别”。 特发此文,希望能够借助各位博友的力量,将学科选取的尽量科学、合理。 请各位博友不吝赐教、拍砖:) 学科.xls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坛杂俎:精选博文《什么学科才能叫科学?》引发的学术思考
pww1380 2011-9-10 17:27
学坛杂俎:精选博文 《 什么学科才能叫科学? 》引发的学术思考 杨文祥 在学术的意义上,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学科在科学地位上在事实上又是极不平等的。这的确是一个应该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在社会现实中,不同的学科在科学地位上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显然是科学与学科自身的非科学化,也就是学科与科学异化的结果。 究其原因,既有我国科学事业管理行政化方面的因素,也有对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学科?科学与学科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究竟是不是科学等诸如此类的科学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认识肤浅所导致的社会公众和相关管理部门在这些问题上认识的偏颇。 因此,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应该是在当代人类对科学探索的历史高度上,对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学科?科学与学科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相关问题作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解答。 参见:刘建兴《 什么学科才能叫科学?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0359do=blogid=483316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的发展进程基本上‘系’在个别人的腰上
热度 4 lin602 2011-9-2 18:19
现在的大学发展、重大事情的决策是谁决定的?例如:所在大学的定位(研究型还是研究教学型),学科与院系设置,职称评审的条件,收入分配,人才引进,新校区的设立,学校之间的合并,专业的设置,招生,等。 大家只知道是学校的红头文件规定的,但这些红头文件如何出来的?一般回答是‘校领导’开会决定的。其实你再仔细分析一下,最主要的决定往往是校长或党委书记决定的(谁强势谁决定权大),或者二个一把手决定的。而往往是以‘校长书记办公会议’名义定的,或者‘党委常委会’名义定的。 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这些重大决策与个别领导的水平与价值取向相连在一起。负责任有开拓精神的领导,这个学校就要发达一些,如果遇到保守并考虑不周的领导,你会发现这个高校会慢慢落在其他学校后面,或者说发展得不好。如果遇到私心很大的校领导,往往学校人心涣散,一盘散沙。 大学的教授、教师基本是‘听者’,什么党代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只是‘聋子的耳朵’而已。 大学的发展相当于是用一根绳子,拴在主要领导的裤腰上。
2685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与学科:“王国”与“王国”的较量
热度 3 YonLushgry 2011-8-24 23:38
“我问科学” 系列二 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学者或学术团队很有可能在“科学”与“学科”上为自己建立或创造一个“科学王国”与“学科王国”,他|她自己或团队的一个人便当上了“科学王国”的“国王”与“学科王国”的“国王”,如果得到其他人或其他团队的认可,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而且,还很有可能,这样的“国王”很多都不是开明的“国王”。 当然,“科学王国”与“学科王国”有时并没有什么关系,即“科学”未必就成了“学科”,而“学科”也未必就是“科学”的了。但是,“科学”泛学科化与“学科”泛科学化却是常有的事,由此便出现了王国与王国的较量:不是“科学王国”侵犯了“学科王国”,便是“学科王国”侵犯了“科学王国”! 由此,“科学”泛学科化与“学科”泛科学化可以说是两个互相侵害对方的事情,我虽然不知道国外之“科学”、“学科”与国内之“科学”、“学科”有何具体的区别与联系?但我想,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科学”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可能既有清晰的地方,更有模糊之处。而我的疑点主要有: 1.“科学”能否通过或需要通过“学科”来培育出来?如果能,那么通过“学科”培养出来的“科学”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2.是不是任何“科学”都可以、都需要成立一门或多门“学科”,即任何“科学”是否均可以、均需要泛学科化? 3.“学科”为什么都要追求科学化,而所谓的科学的“学科”之“科学”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科”真的都需要、都可以科学化,即“学科”泛科学化吗? 4.“XX学”之“学”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呢?都是“学科”、“科学”的意思吗? 以上拙问,还烦请您指教!谢谢! 闫茂伟 2011-08-24 发问于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个人分类: 我问科学|46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药理学-医学还是药学?
热度 6 lxchencn 2011-8-5 17:03
药理学已经变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学科的学科,很长时间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药理学是医学,在医学的骨干课程里面药理学成为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没有医学生否认过药理学的重要,课时数很多,实验课很多,药理学的教研室和老师都很受重视,药理学的学科也往往是医学院的强势学科,一些药理学的大家如上海的杨藻宸、湖南医大的陈修、中山医大的孙家钧等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家,药理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 曾几何时,药理学突然归入了药学学科,随着全国药学专业的发展和药学院的建立,药理学都划归到了药学院,甚至很多药学院的建立就是在药理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是药理学在药学学科的地位与在医学学科的地位很难相提并论,在药学的发展推动方面药理学很难起到龙头作用,从教学课程来看,药学专业药理学的课时数很少,很难发挥出原来药理学老师的潜力,由于药学专业学生医学知识的局限,对药理学课程的兴趣明显不足,但在药学学科的药理学老师却承担大量的医学专业的课时,给医学学生上课时明显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注,从学生毕业后的学科影响看医学的学生明显感觉药理学的重要和实用,药学学生觉得药理学是不可或缺的感觉是很少的,显然,药理学放在基础医学还是药学学科目录之下影响深远,缺少药理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也很难称学科完整,药理学学科发展也该反思了。
6512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医怎么就不是科学了???
热度 12 xcfcn 2011-8-5 12:38
中医怎么就不是科学了??? 看到科学网为这个争来争去,烦死了! 科学很牛吗?你去查查字典? ! 科学( science )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学科”( discipline )。 而学科不就是知识分门别类的意思嘛! 这样,中医怎么就不是科学 / 学科了??? 有人一定要说只有逻辑推理的才是科学, 这么说化学 / 生物都不是科学。 就是物理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科学。 那就让这样牛皮轰轰的科学高高在上吧! 谁稀罕呢!
个人分类: 杂论|415 次阅读|23 个评论
回复:丘成桐:数学将是中国最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
热度 4 xipeng1 2011-7-14 16:22
丘成桐大师提出的这个论点表面看是对的,其实我觉得很有问题。 一旦政策层面听了这个建议,很容易出现一个学科被热捧,别的学科被相对压制 ,因为总盘子是不增加的。从丘大师的角度,我能理解他言论的初衷;但是,科学家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如果被不恰当理解,往往会导致学科结构的扭曲。 我们中国建成一个数学帝国,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用?除了 让幼儿园就开始奥数培训 。 数学再好,也是很难变成产品的基础研究。这就意味着我们仍然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各种仪器设备硬件软件,而我们产出的是“知识属于全人类的”。你可以说,我们所有人都去搞数学,就不用那么多科研设备了。但是你的工厂呢?医院呢?企业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们国家经济刚刚能有个基础的时候,盲目上马一些上层建筑,往往会带来“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 我发表这一言论,考虑再三,虽然是泼冷水,却应当不会对数学这一学科造成丝毫影响,理由是数学反正需要的经费不多。 有些事情,本来是个别人的个别爱好(比方说有些孩子的确有数学天赋),但是在中国往往能弄成全民运动,比方说小学奥数,变成升初中的一个指标。 活生生扼杀孩子的天性。这不是数学的错,是我们指挥棒的错。所以,我棒打邱先生言论,心里是想影响指挥棒。请丘先生多多海涵。 我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xipeng1 丘成桐:数学将是中国最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 “中国最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将是数学。”著名数学家、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7月13日在京表示,因为数学不用做实验,只要在阅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向前走就行。 丘成桐在清华大学数学冠名讲座启动仪式上作出如上表示。他认为数学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和战略作用,加快数学学科的建设,花钱不多,只要上下齐心,用最小的投资就可以改变基础学科的面貌。 丘成桐坦言,从1927年到1949年清华数学系是全国最好的数学系。因此当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请他主持数学科学中心时,他曾经有很长时间的犹豫,“因为要办就办成世界一流的数学系。而这个‘世界一流’如何定位是个问题。毫无疑问,美国前20名大学数学系都是‘世界一流’,我们定位在哪个水平的‘世界一流’呢?”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建设,丘成桐说有信心将清华数学中心办成世界前5名的数学研究机构。 此次启动的清华新百年数学讲座的冠名者为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和林家翘4位数学大师。每年将邀请数学领域最顶尖的学者来清华作报告,纪念这4位杰出的清华校友,同时培养下一代国际数学界带头人。 丘成桐表示,设立陈省身讲座,是为纪念他在几何与拓扑方面的历史性影响;华罗庚讲座,是为纪念他在数论、代数和分析方面的基础性贡献;许宝騄讲座,是纪念他在统计和概率发展过程中的开创性贡献;设立林家翘讲座,纪念他在应用数学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15日,国际统计学权威、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Bradley Efron将做客许宝騄讲座首场,探讨统计学前沿。
27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流”要靠我们每个“点点滴滴”才流起来!
jitaowang 2011-5-11 13:39
作者 王季陶 一 . 我们就是大河中的 “ 点点滴滴 ” “一流” , 特别是 “ 一流大学 ” 是一个当前的热门话题,议论很多,也很“客观” . 不足之处似乎是“一流”和我们每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 我深信“一流”的事领导上更应该关心 , 我们这些 “ 点点滴滴 ” 从旁出些主意 , 议论 , 议论也不错 .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 , “一流”一定是条大河 , 如果这条大河中的我们这些 “ 点点滴滴 ” 都是静止不动 , 这条大河是肯定是“一流”不起来的 ! 当然如果我们这些 “ 点点滴滴 ” 都在内部打混战 , 即使形成 “ 涡流 ”, 这条大河也是“一流”不起来的 ! 二 . “ 一流 ” 的标准很高又不高 在我的博文 : “ 什么是科学技术的实质性进展 ? ” 中说到 : 一个似乎比较完整的科技客观标准 : + + . 如果一所大学中的学科很多属于 国际先进 , 有几个 属于 国际领先 , 那么就已经可以跻身于世界 “ 一流大学 ” 之列 . 进一步具体化 , 还可以制定一个百分比 .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 如果领导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 , 就已经比空喊口号强多了 . 退一步 , 针对目前的现实水平 , 领导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我盘点一下 , 我们有多少个课题或项目能够达到 于 国际先进 或 国际领先 ? 如果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定不能忘掉 . 否则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 : “ 我的这句话是国际领先的 , 因为 google 网上查不到 !” 也都可以宣称 : “ 我的这篇论文国际领先的 , 因为我没有抄袭 , 在国际上就一定找不到第二篇相同的论文 !” 更加现实的是 : 我们科学网中的 “ 学术论战 ” 的主题中哪些是 国际先进 、 国际领先 、 国内领先 或 国内先进 ? 至于吹嘘所谓 “ 设计或制造第二类永动机 ” 或 “ 水变油 ” 等就应该评为 “ 国际落后 ” 之冠的典型 . 当然科学网的功能中 “ 科普 ”, “ 饭后茶余 ” 等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 . 三 . 是否能做到 “ 点点滴滴 ” 的 “ 一流 ” 答案是肯定的 . 就拿我自己提出的 “ 低压化学气相淀积 (LPCVD) 薄膜工艺模拟 ” 理论模型来说 , 确实曾经在 1980 年的国内学术会议和 1985 年我第一次出国参加的欧洲学术会议中取得一定的 “ 轰动 ” 效应 ( 见 “ 列席代表成了大会学术报告人 ” 和 “ 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就登上国外报纸 ”), 并且被列入后来 1987 年夏威夷召开的第 10 届化学气相淀积 (CVD) 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 . 在四、五本国内的半导体材料 , 薄膜工艺等教材或专著中 , 也都有专门的详细介绍或作为教学内容 . 可以说这样的成果是 “ 一流 ”( 国际先进 或 国际领先 ) 的 , 但是它的领域覆盖面是一、二、三级学科都谈不上的 , 只能说它的领域覆盖面仅仅是集成电路某一制造工艺 , 和微电子材料相关课程的一个内容而已 , 没有必要加以夸大 . 所以说 , 我们不要期望一步登天地有多么重大的发现或创新 . 但是每个人 做到 “ 点点滴滴 ” 的 “ 一流 ” 是可能的 , 也是客观的要求 . 结论 : “ 一流 ” 要靠我们每个 “ 点点滴滴 ” 才流起来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应以跨学科研究取胜
热度 5 renxiang 2011-4-15 17:40
科学网大学的提议一经推出便激起千层浪,对这所网络虚拟大学的办学方针、特色、执行方案等,众博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得不亦乐乎。 科学网如果成立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其拥有的庞大的、跨越各学科的学术英才资源,以及这些学者跨学科的交流互动。 以学科划分的科研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当然,也有局限性。在国内,由于大学行政化色彩浓厚,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以学科体系来实现,科研经费与项目划拨也基本上以学科为基础,大学学科的分割不但造成知识交流的壁垒,也日益成为一种利益划分的方式。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世界范围看,从二战之后,人类的科学研究就逐步走向跨学科化,但是主导跨学科研究的基本上是应用类项目,这种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多由大型跨国公司或政府相应部门资助。就学术界本身而言,真正跨学科的互动交流还没有成为主流。虽然多数研究如今都标榜跨学科,实质上不过是看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参考文献而已。那种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体碰撞共同研究的模式还没有出现。 从科学传播角度讲,真正能够支撑跨学科研究的传播平台还不多。以e科学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模式虽然提出了诸多设想,也有诸多在线实验,无奈参与的人太少。很多科研网站也是立足于服务本学科的人群。 科学网从建立之日起,就缔造了一个科学交流传播的良好基础,那就是其跨学科性。虽然不同学术背景的博友所交流的多是共性话题,但这种交流氛围已经形成。 如果以科学网社群为基础,建立科学网大学,相比较传统大学,我们的学术优势应该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研究方面。而科学网大学的学生,将有幸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指点。这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幸运主人公一样,能够得到不同门派的高手施教,从而成为集大成者。 希望科学网大学能够成为国内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前沿阵地。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5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陆琦:新一轮学科调整悄然进行
tangminqian 2011-3-29 13:30
新一轮学科调整悄然进行 能否为培养创新人才多腾点空间 作者:陆琦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9 9:28:19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549.shtm ●缺乏空间和弹性的专业目录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 ●新学科的诞生是自下(高校)而上(教育部)的,不能自上而下地要求所有的大学都按照一个目录来“规范”,否则学科设置僵死,创新人才无从培养,这是我们的相关管理制度之前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 ●把学科设置的自主权给了大学,无疑给了高校一个新的“助推器”,通过这个“助推器”,我国高校新一轮的洗牌行动即将开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新目录”)。新目录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新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2012年起,研究生招生工作按新目录进行。 新目录修订工作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新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并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了改革。 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一项被新闻界忽略,但对中国高等教育却十分重要的工作”。 将学科设置自主权交还大学 就在新目录公布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下达了第28次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本次学位授权审核是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后进行的第一次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较以往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不同的是:政府主管部门仅审核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学位授予单位可在一级学科授权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把学科设置的自主权交还给大学,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值得大家鼓励和欢呼。”作为此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专家组成员,卢晓东很兴奋,他说,“高校可在目录外自主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在不同一级学科之间设置交叉的二级学科专业,这将在研究生二级学科中创造出大量崭新的专业,今后的研究生二级学科专业目录将成为一个统计性的专业目录。这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学位授予单位增设或更名目录外的二级学科只需“经本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并表决通过”即可。 卢晓东认为,新学科的诞生必定是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交叉必定是根据学科发展互相融合,这是自下(高校)而上(教育部)的,不能自上而下地要求所有的大学都按照一个目录来“规范”,否则学科设置僵死,创新人才无从培养,这是我们的相关管理制度之前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大学办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才能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这种改革的趋势向本科延伸,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新的面貌。” “把学科设置的自主权给了大学,免去了审批等很多行政环节,排除了一些本不需要的外来干扰,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来学,同时可以创设一些特色学科,对大学办出特色有一定的好处。”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包万平说。 令包万平体会最深的是,原先一些有实力的高校由于学科点的障碍,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没有相关学科点之前,很难招聘到有名望的教授,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因为没有学科点就不能招生,不能招生就无法开展大的科研项目,自然也出不了好的成果,没成果就没经费,没经费什么也干不了,这是一连串的事情”。 包万平表示:“有了学科设置自主权,高校可以利用学科的聚集作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这无疑给了高校一个新的‘助推器’,通过这个‘助推器’,我国高校新一轮的洗牌行动即将开始。” 国家逐步放权 管理重心下移 学科目录是学科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原有的学科专业目录是一个没有预留发展空间的体系。”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打了个比方,“就像房子,如果空间太小,就容不下那么多专业,新的专业就没法发展。” “学科设置要有张力,要有内涵发展的空间。为了避免过多的外延扩张,必须给予足够大的内涵空间。”顾海良指出,“缺乏空间和弹性的专业目录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合理处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学科专业目录的‘名分’将有助于这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施行了4份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公布、试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包万平归纳我国学科调整遵循的是“国家逐步放权、管理重心下移”的思路:原先教育部统一审批,决定权在中央;后来,部分学科点授权下放到省里,也逐步取消了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在设置、调整学科专业权限上的差别;现在是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政府主管部门仅审核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高校在一级学科授权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总的方向是向学科设置由高校自主决定努力,向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靠近。”包万平说,“要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困难重重,障碍颇多。” 据了解,现在大学要设置新专业,需要在学科目录里面找,如果找不到就要在学科目录外审批,但目前全国高校在目录外开设的专业远远超过了目录内专业。 “用行政手段制定的专业目录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大学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包万平说。 尽管“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早已明确,但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的设置一直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直到2002年,清华、北大等6所高校获得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 在包万平看来,此次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的改革延续了同一个逻辑,即“还权于大学”。他说:“之前大学要开设新专业就得逐级审批,很显然这是不符合大学办学逻辑的,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大学怎么设专业是属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一部分。” 有消息称,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修订并向社会公布,届时部分高校将可自主设置专业。对这个说法包万平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到时候无非扩大一些范围,在原来6所的基础上扩大到50所或100所左右,仅此而已,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亟待改革的教育大国来说,能起到的作用太有限了。只有让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才能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交叉学科首次“名正言顺” 3月1日开始施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中还特别强调了“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这在教育专家的眼中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创新中具有特别的优势,目前国家相关教育管理政策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制约,专业目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卢晓东举例说,“国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横跨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大类,将国学专业简单归入哪个学科大类都显得不妥当。这就是说,现有的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都不能很好地容纳“国学”这样的跨学科专业。 “以前不太提‘交叉学科’。”包万平告诉记者,过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交叉学科”是个四不像,似乎是“不务正业”。 由于我国传统的专业设置限制,总体上来讲,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学科面依然狭窄,这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个问题已经很直观地反映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当中了。 包万平说,现代社会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需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熟练贯通多种学科,就像钱学森一样,他的专业是航空工程,但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们还要学习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数学系的有关课程,另外还要学一些艺术课程,后来钱老回忆,这些多学科的积累,才有了他卓越的成就。 “国外十分重视和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学科的设置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学生的培养大多都是跨学科进行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包万平说。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在学科设置时有意识地进行交叉融合,本科生按照大类招生、建立本科生院、出台政策鼓励导师跨学科招录研究生等。 2002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专业设置自主权,使得“古生物学”这样的跨学科专业得以设立。 据卢晓东介绍,“古生物学”是以北大元培学院为平台打造的第一个跨学科专业。古生物学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人才培养需要学生从本科阶段就接受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综合教育和系统训练,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生命学院、环境学院单独一个院系都无法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由于元培学院学生可以较为自由地在各院系选课,因而几个院系决定与元培学院合作,采用全新的机制和课程体系,开始古生物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个跨学科专业每年级只有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专业”,但这种独特的专业组织模式并不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因为即使没有这个学生,生物系和地质系的全部课程也都需要正常开出。 “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应该是不同的,应该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只有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才能使毕业生在未来做出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卢晓东说。 需配套措施跟进 “在中国,许多事情都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担心,完全交由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有可能出现部分高校设置或更改专业太随意的现象,或者可能出现有点怪异的专业名称。因此,他建议施行一定的配套或约束措施,例如,规定需报主管部门备案等。 不过,包万平并不担心完全放开就会“乱”。“其实这纯粹是杞人忧天,没有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会因高校享有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而出乱子,在这个问题上管得越多、要求越严,出的问题越多。”包万平说,“专业设置有本身的学术逻辑,有严格的学术要求,并不是高校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有关部门也不用天天惦记着如何修改专业目录,只要把备案工作做好,并把备案的各高校专业设置情况适时对外公布就行。” 专家们大都认为,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后,在交叉学科、新兴领域等方面增多是有可能的,但并不会导致专业数量井喷式上涨,因为我国高校在传统专业设置上基本趋于稳定,专业设置种类、数量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 包万平还特别提到,高校自主设置专业还需要一些配套措施跟进,否则改革很难成功。 他建议:从宏观方面来讲,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专业设置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要从体制上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办学自主权;在人才评价、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时,要考虑到自主设置专业的特殊性。从微观方面来讲,首先要打破科层式学科组织,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以实验室、研究所为依托,以项目、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组织结构;改革校内人事制度,弱化对师资队伍的固定管理,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严格的校内学术评审机制,对自主设置新专业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评议。另外,还要注意完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规划、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梯队等。 顾海良则认为,新的学科目录出台后,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需要尽快跟进。“学科调整与建设的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培养方案是基础,课程设置是核心。新的学科目录出台,紧接着就是要培养教师,教师根据新的学科设置来设计新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需要有新的课程设置。” “学科调整会影响今后好几年,急不得,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一方面要考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本科与研究生的可衔接性。”顾海良说。 包万平也表示,我国本科与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差异很大,问题也很多。两者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注重市场需求等,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总的来说,我国研究生的专业设置过窄,知识内容单一,不利于研究生就业,而本科生专业设置则过泛,学生学的知识过杂、过多,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如果两者互相中和一下的话,应该会好一些。”因此,包万平建议,本科按照一级学科招生;研究生按照二级学科招生就行,或者换一种思路,研究生按照项目制、问题制为中心招生培养也许更好一些。 链接: 学科目录是国家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面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 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称为“专业”)三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其设置应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兼顾教育统计分类的惯例。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原则上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 《科学时报》 (2011-3-29 B1 大学周刊)
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湖北分赛区组委会筹备会会
求新 2011-3-23 23:45
第二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 湖北分赛区组委会筹备会会议纪要 3 月 11 日 上午 9 点 30 分,第二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湖北分赛区组委会筹备会在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接待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有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工业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开发处处长李建伟、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处副处长、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田智勇、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李颖、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智勇以及来自省内 24 所高校的 48 名教师代表。会议由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院副院长刘春燕教授主持。 筹备会伊始,刘春燕教授就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与代表做了介绍。随后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党委书记傅功成教授致欢迎词。本次大赛全国组委会秘书长、工业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开发处处长李建伟作了重要讲话:今年的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全国软件行业协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特点是强调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其他采取团体赛、送作品的比赛不同,由学生个人当场独立进行,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与动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学校教学情况,对于促进教学,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特别是训练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处副处长、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田智勇在讲话中说本次大赛有利于企业发现优秀人才,促进校企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愿意作湖北省软件企业与学校的桥梁,向企业宣传大赛,希望湖北省企业优先录用大赛显露出的优秀学生,发挥我们自己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人才的作用。 李建伟处长宣布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并宣读了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员名单。 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李颖主任讲述了大赛的初衷与举办大赛的意义:为了推动我国软件与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构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平台,以赛促学。随后他介绍了大赛的组织机构、支持单位、大会项目以及赛程计划,并且提醒各参赛学校提前准备,提前报名,防止因网络问题而无法报名。他回顾了第一届大赛的情况,重点介绍了总决赛,并且预祝本次大会成功,祝各学校与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程学先教授报告大赛湖北分赛区的筹备工作情况,他首先对去年大赛赛场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的工作表示感谢,并讲述了软件人才培养的三大条件:基础、努力与环境。湖北赛区于 3 月 25 日报名截止,只接受学校集体报名,对学校报名人数多少无要求。要求提交学校报名汇总表、学生学生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与 2 张 2 寸照片。东湖分校将不派人员参加监考,比赛监考人员根据报名人数多少由参赛学校教师组成。上述有关措施是为了保证竞赛的公正与公平,努力提高获奖证书的含金量。总的来讲,大赛分赛区组委会和参赛学校将进行的是一次为学生办事的公益活动,相信随着竞赛活动日益深入,定将为社会所认同,会越办越好。 会议最后,代表们针对本次大赛进行了讨论与交流,组委会负责人与会务组对代表们提出的疑问作了详细的解答。 附件 1 全国软件大赛湖北分赛区组委会名单 主 任: 何炎祥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全国名师、博导、教授 副主任: 田智勇 湖北省经信委软件和信息处副处长、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 许云涛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钟 珞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导、教授 王春枝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朱 勇 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秦磊华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 汤 唯 武汉江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王 虹 湖北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王路群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杨右安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教授 宁 彬 襄樊学院计算机创新基地主任 秘书长: 刘春燕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李智勇 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程学先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附件 2 截止于 3 月 15 日 湖北赛区报名参赛学校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计算机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计算机系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机电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计算机系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系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长江职业学院工学院计科系软件教研室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软件教研室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计科系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襄樊学院计算机学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的学科
xupeiyang 2010-12-15 14:18
2010-12-13 16:03:41 来源: 凤凰网 核心提示:如果认真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会发现有十大悲哀学科。说是悲哀学科,主要是指从事这些学科的人而言。说十大,是泛指,满足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的心愿。 凤凰网讯 如果认真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会发现有十大悲哀学科。说是悲哀学科,主要是指从事这些学科的人而言。说十大,是泛指,满足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的心愿。 这十大悲哀学科分别是: 一、道德学,或者说伦理学 本人首当其冲地想到的是这一学科。从事这一学科工作的人,其道德水准不一定比别人高。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口口声声、字字句句要向别人宣传如何做人,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和私德,但自己的行为呢,却往往与之背离。我不知道这样的人会不会人格分离? 最早给我这一印象的是我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某校一个从事道德 教育 工作的人,把自己的女学生诱奸了。这家伙已经不是初犯,但前面的学生,没有检举他,所以,直到有勇敢的女学生检举出来,大家才明白。于是举校哗然,并且愤怒:一个教别人如何道德的人,自己却怎么一点也不道德! 如果说仅仅是个案也就罢了,但如果各位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恐怕就会与我一样得出这不是个案的结论。想想当我大学毕业时才20岁,现在已经过了不惑之年,20多年来没有改变这一印象,就说明后来所经历的人和事进一步印证了我最早的看法。 一个人的道德是靠什么教育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几门课!现在高校中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从事两课教学的人,拼命地争课时,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中央都要加强两课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削弱?他们忘记了更重要的两点:中央说的加强,不是指要增加多少课时,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养。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谁爱听你讲那些干条条?我当学生的时候,学风不用人抓,应该说是能够认真学习的了,我们就不喜欢听老师讲那些干条条。现在的学生,思想比我们活跃,眼界比我们开阔,可供选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多,而学习又没我们那个时代刻苦认真,他们会乐意听你讲干条条?梦吧。 我上课的时候,有时无聊,就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课?没一个说是那些干条条的;我又问他们最不喜欢的课是什么课,大部分说是那些干条条的。教育的目的,或教人知识、技能,或培养人的思维方式,等等,都要有两个前提:第一,听得进去;第二,听得懂。你给他讲那些不爱听的东西,起到了什么效果?如果说靠这些干条条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起码要他听得进去呀,何况,我怀疑的是,即便他能够听进去,就能够提高其道德水平吗?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经常学习这些干条条的?!他们不仅经常听,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讲给别人听。然后从讲台上下来,干偷鸡摸狗的勾当! 所以说,道德,不是仅仅靠几门课可以培养的。至于到底应该如何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我不是道德学家,不敢妄论。 所以我认为,道德学,或者伦理学,是人类第一大悲哀学科。 第二页:教育学,不一定会教育! 第三页:经济学,不会挣钱,更不会赚钱 第四页:文学及艺术,很少能创造出作品 第五页:管理学,军师或师爷的角色 第六页:政治学,政治家是天生的,不是学的 第七页:社会学,更多人还是愿意改行做警察 第八页:哲学,不知道什么是智慧 第九页:体育学,刘翔真的只有一个 第十页:天文学,永远摸不到你研究的星球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医学学科、专业目录
xjluying 2010-11-29 22:58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年颁布) 国务院学位办 10 医学 医学( 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 ) 1001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102 免疫学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5 法医学 100106 放射医学 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201 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02 儿科学 100203 老年医学 100204 神经病学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100209 护理学 100210 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0211 妇产科学 100212 眼科学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100214 肿瘤学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 运动医学 100217 麻醉学 100218 急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 1005 中医学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100504 方剂学 100505 中医诊断学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00510 中医儿科学 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00513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7 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701 药物化学 100702 药剂学 100703 生药学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706 药理学 1008 中药学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11 军事学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3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的前世今生及学科这玩艺的中西比较
热度 1 weberfrank 2010-11-29 16:10
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前身是铁道、公路、水运,包含12个二级学科,铁道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运输管理工程,物质流通工程,运输自动化与控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机车车辆,汽车运用工程,航海技术,船机修造工程,交通工程。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重新分类、归并后设置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包含4个专业(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这一变化体现出,国家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意识到了,交通问题非工程所能独力解决。然而,规划与管理,足够了么。事实上,参与交通研究的学者,不乏经济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他们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一天可以使得交通专业称为一门科学。如果按照国家导向所划定的学科界限,这些统统是杂牌军,不入法眼。 一直在困惑,学科是个奇怪的东西。只要脑子不坏,不会不承认学术研究不一定要在划定界限内开展。尤其对于新兴交叉学科更不应该受束缚。是的,学术研究,是要剑指兴趣所在的。那么,所谓规划、计划和建设岂不是笑谈。 原来,这笑话是中国式的。想明白这点,就释然了。学科原本是人类社会对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的导向。只不过,这导向的体现,中西有别。 在我国,52年以降,学科设置国务院和教育部说了算,体现了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导向。所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高等学校一切行动的指挥棒。涉及学科基地建设、重点学科设置、学位点设立、研究生招生、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出版、各类基金项目申请等凡此种种。目录外的专业是黑户,在教育资源国家分配的环境下,自娱自乐。 西方高等教育中,学科布设和发展在高校自发地形成,为的是在学术、社会、市场竞技场上力争上流。美国高等学校拥有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权力,根据自身特点能够设立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术发展计划。所谓学科专业是灵活而广泛的课程的有机组合,体现对人才市场的快速反应。国家的事,仅是建立学科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如同广告黄页或电话目录。 最后,举例来看中西之异吧。麻省理工学院设有建筑和城市规划分院、怀特卡保健科学技术与管理分院、工程分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分院、斯隆管理分院等6个学院,下属22个学系外,还有人工智能实验室、贝特斯直线加速器、生物技术处理工程中心等44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而西南交通大学,两年前独立的物流学院,在申报一级学科无望之后,重新划归交通运输学院。为了平衡与稳定,新学院成为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毕竟,学院的名称,学校还是说了算的)。半年前的学科规划,新学院要重新编写,资源重新分配关乎和谐。This is it。 参考: 鲍嵘: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IP)的特点及其启示 杨兆芳 陆根书:国外高校学科建设问题概述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105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
热度 1 cutefay 2010-11-26 22:46
我本科是生物类专业,硕博时期是生物与化学化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对这两个学科的就业情况有所了解。这两个学科一直是最不好就业的学科之二,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生物类的尤其更难。 我认识的很多生物专业的人,有一部分一直读到博士(在国内或者国外),最后继续搞科研了,然而没有读硕或者读博的人,大部分都转行了,因为凭着生物类或者化学类的本科或者硕士学历,很难找到工作。可能有些人会说,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陶氏、杜邦、GE、壳牌等大企业不是都会招生物和化学类的应届生吗?其实,这些企业每年也就最多平均招几十个生物或化学类的应届生,这些企业能够提供的职位一年也就几百个,而一个高校一年的生物和化学专业毕业生就有几百人,因此,这些大企业提供的职位远远不能满足应届生的需求。此外,他们大多会招化学类中的高分子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的应届生。化学类的其他专业和生物类的专业还是比较难找到工作。 我认识的一些生物和化学类的学生好一点的有改行做销售、做管理工作、做证券或基金的行业研究员、期货交易员;差一些的则做行政秘书或者进工厂成为普通工人等。似乎社会上真不需要那么多生物类和化学类人才。 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类和化学类的人才过剩吗?我觉得不见得是过剩,而是高校没有培养好人才。现在很多管理咨询类职位、证券或者基金的行业研究员职位等都很需要一些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但是往往这些专业人才不懂金融或者管理的知识,因此,纯生物或化学类的应届生很难被招到这种公司,除非是个别在咨询或金融类公司做过实习的学生。 现在大学这些基础学科的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都按照科学家的标准进行教育的,而社会上并不需要所有的本科生都成为科学家,这就害苦了一些不想成为科学家或者不能成为科学家的人。社会上更需要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人才,但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很难被高校培养出来,除非是学生自己想多学点其他学科的知识,自己想办法去学习。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1379 次阅读|21 个评论
放逐“科学” 之 “科学”篇(向蒋科学投稿)
luocun 2010-10-14 09:05
十月都快过去一半了,向蒋科学投篇新的稿子。 科学这个词,中国古时候有人用过,意思就是科举之学。科学作为science的翻译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就跟哲学、干部、系统、人格、现象、选举等等一样。(请参见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 和 梁焕松 的 源自日文的中文辭彙 。)第一次听说这个情况,有人可能会心里不忿:咱们自己随时在说的话,怎么可能是从小日本儿那里学来的呢? 可是历史真相是不以人的好恶而转移的。咱们确实学了不少喔。当然,从下面关于科字的讨论也看得出来,正是当年把汉字出口到了日本,后来才方便咱们自己把人家的翻译直接拿回来用。这也可以算是投资回报吧。 科字在日文里,大致是部门、类别之意。当初福泽谕吉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大概也是看准了科学把世间万物分门别类而研究之的做法,取分科之学的意思。那么,这个科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左禾右斗,以斗量禾也。科就是说把一大堆东东,分成很多小斗,以便知道原来那堆东东有多少。从这个度量的会意,后来又引申出了分门别类的意思。这也是后来乃至今天的主要意思:从当初科举的科到现在的猫科、豆科、内科、外科的科,当然还有科学的科,都是门类的意思。此外,有意思的是科也还有法令、刑律和判罚的意思:作奸犯科、科以重刑。 看来,science的性格和做法,不管是在研究对象的分门别类,还是学科的组织划分,不管是实验和观察中对度量的依靠,还是理论建构时对律令与规范(laws和norms)的强调,这些都跟科字的种种含义相契合。所以,用科学来翻译science还是很贴切的,可以说比science的知识的本义,更切近现代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性格特点。 现代科学的一个非常显然的基本特点,就是科学的学科化组织。各个领域和学科,在对象上有各自的现象领域,在理论上有各自的范畴和规律系统,在方法上有各自的分类方法、测试仪器、实验规程、统计规范,再加上各自相应系科专业的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等等等,形成一个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不同学科之间,可以有相当根本的差别,比如物理学里面有若干基本定律,而生物学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定律的。再比如,当代实验心理学里面对统计显著性的近乎病态的强调和依赖,似乎也是别的学科里难得见到的。再比如,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又有很强的理论性的计算机科学,乃至更广义上的信息科学,它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自然科学,这些都是问题。 这个学科性的特点,很大部分来自不同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分割自然。不管是用解剖刀也好,用粒子束也好,用地震波也好,分割自然是免不了的。认识需要分割,科学认识尤其如此。science的词根scire就是分割的意思,要分割才有知识。这样,本来一座山,落到科学手里,就变成了海拔高度,植被分布,岩层结构;一个人,就变成了骨质密度,管道压力系统,电化学信息网络等等等等。 上面这些都是很显然的。俺希望下面的推论也足够的显然。 首先,只要科学家的活动是认知活动,那么科学作为各个学科就不可能把握山的整体、人的整体,不可能把握世界整体,或者说一颗草、一粒沙的整体。 那么,作为学科总和的科学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考虑各个学科的总和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可能有这样一个总和。俺觉得这个总和是说不通的,就是说,各个学科的合在一起并不能得到一个前后足够一贯的知识体系。 退一步讲,即使各门学科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合起来(比如都是科学?比如都归科学部管?),能够把各门学科求和,也不可能让我们把握世界整体。俺的意思不是在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这种比较似乎依然假定这个和跟大于它的整体还是同质的,是可以放到不等式两边比较大小的。这种比较是太低估这里问题的复杂性了。俺的意思是,整体和部分根本不是一回事,无所谓大于小于。 所以,俺这里主张的不是整体论。俺主张的是世界神秘论和科学(家)自觉论。 世界是神秘的,也是可知的,只要你有胆去分割,有智去理解(注意:理 解 ──拆开来 )。不过,要知此世界之为世界,则不是学科化的分割理解能够带来的。科学(家)在学科之内之外之余之间,要把握世界之为世界,还必须自觉,而这个自觉,俺认为不是科学的本职工作,却是科学(家)可以心向往之的。 那么,什么是自觉?一方面,科学的任何学科,作为学科,根本不要指望穷尽世界整体,指望 抄底 。那样只能是误把(通常是自己所在的!)学科当成(成功了的?)形而上学。统一场论成功了,那是个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咱们是不是就有了像有的科学家(挂职形而上学家)所宣称的关于一切的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当然不是。别做梦。物理学不研究馒头包子、也不研究物理学家、更不研究物理学家如何梦想和偶尔妄想。不研究这些,还想说一切,虚假广告自我吹嘘罢了。(今天,还有另外若干倾向,比如对一切都做进化的解释,或者对一切都做计算、信息或者概率的解释,把进化论和信息等等搞成形而上学。这些个改日再谈。) 自觉的另一方面,则是要突破,尤其是要突破学科在现象域、方法、理论以及学科的社会体系等等方面的框框。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囿于某种特定的(祖传的)分割理解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忠实于世界本身,而不是忠实于自己学科的社会与智识历史,或者说才可能客观吧。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增长点往往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的地方:当科学家们奋起砸倒一堵墙时,结果发现墙所在的地方原来是广阔的原野。 在科学和世界的关系上,既不痴心妄想──把学科或者科学整体做成形而上学,也不画地为牢──以为俺们村儿里这会儿正流传的就是世界的写真。这就是俺主张的,跟世界神秘论相配合的科学(家)自觉论。 所以,俺坚决反科学──反对学科方法一般化,反对具体学科形而上学化,反对具体学科方法和概念体系的普适化,反对科学整体形而上学化,也反对僵化的科学学科化。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大学功能理解的误区
liwei999 2010-9-24 21:18
对大学功能理解的误区 (165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23, 2010 07:25PM 这是应肖老师《学科建设混乱导致创新难》( )的提法。 国人对名份的钟爱有些异常,对改名字的一点儿抵触都没有,也难怪总是革名,连大学的名字都找不到了。学科建设混乱导致创新难提法的前提显然是一切问题都要在大学的院儿里解决。能办到的话固然不错,但是比起在校的人数来,更多的是走出了校园的人数、在工作现场的人数。因此大学的一个看不见的功能是通过一个教材的体系来支撑这些已经走出了校园、并且体会到了学到用时方恨少的那些人的需求。 美国人当然有这样的体系,非英语的俄国人、日本人也有各自的这样的体系,而国人的则没有。这十年还可以说是因为历史短。这个时间过去之后,历史短的理由也就不能成立了。从这个观点看,学科的名称就不那么要紧了,重要的是具体课程的建设。这个课程不仅是支配着在校生,也影响到已经就业的人们。问题就发生在这个课程的建设上了。陈安老师有个帖子说中文、英文的事情 。陈老师的中文表达比英文表达大概要好上一百倍左右吧。但是国人喜欢原装,大学里都以为用原装的教材、并且是用英文授课才是正宗。年轻人这样想也有道理。谁都幻想娶个漂亮的媳妇。但是过来的人都知道:漂亮的脸蛋儿不能当饭吃,过日子的择偶需要另立标准。 镜某以为用原装的教材、并且是用英文授课是教员在偷懒、耍滑,而且是大学有组织的、名正言顺的。就好比是对青年讲娶媳妇还是漂亮的好那样,他们会毫不加思考地接受这样的提法,并且会这样去追求。这是典型的预科的办学思想,连小儿科都算不上,更不要说是办大学了。 体会到了学到用时方恨少的那些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很多的时间了。很多人已经没有可能去再读洋课本了。这时候怎么办?武老师提到的体(谱)系在这里也要发挥作用。既要有和尚也要有经,国人的大学建设是任重道远。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702,66702#msg-66702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时度势 量力而行——再议科研方向的转换
热度 1 sqdai 2010-9-6 09:53
昨天发布的拙文《吃着碗里的 看着锅里的小议科研方向的转换》引起了广泛注意,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该文的初稿挂在我的乐乎博客上(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8707.html )几近一年,也就 500 多次点击,说明科学网之影响的确大得多了,也说明科研方向的转换问题是当今国内学人的关注点之一。 我仔细地阅读了各位博友的留言以及评论。大致来说,有一批赞成者,有一批部分反对者,也有少数完全反对者。下面罗列一些不同意见: 【 1 】抱歉,不赞成, 戴 教授其实解释了科学浮躁的根源,尤其在中国。一个人首先要成为专家,才可能成为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穷根究底,打一枪换一炮,最多造就几个二三流专家,不太可能造就一流和顶尖专家。这个经验,读读科学史不难得出。这就和吃东西一样,一个人什么东西都吃,可能对味道敏感,但要他具体描述某一食物的味道,可能说不上来。术业有专攻,见微方知著。提倡专业,提倡稳定研究方向,即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维护学术公平的需要,尤其在今天的中国。学科交叉无疑是需要的,特别是问题和手段的交叉,但我觉得对科技管理、规划的意义可能大于研究本身的意义。 【 2 】能理 解戴 老师的重点是鼓励大家创新,这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总感觉这个看法显然有一些不妥当,至少是不全面,这里写写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学术机构还是科学家个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特色做好,特色往往要靠长期积累和持续坚持一个方向建立的。就科学家个人来讲,一辈子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能全身心投入的科研方向应该不会太多,如果能在一个方向长期坚持下去,能在一个方面成为专家,应该是许多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如果真的如 戴世强 老师讲的,前者( 注:坚持一个方向的 )占多数,还是值得庆幸的,说明我们有一批学者在坚持自己的方向勤奋工作。但我觉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可能更普遍,才是问题所在。经常看到许多所谓学术牛人发表了很多论文,获得了大量经费,但你都说不出这些年都是在做什么方向。我最敬佩的是有一些学者能在几十年坚持在一个方向上,虽然经历许多寂寞和艰苦,但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的专家。也就是那些拥有自己学术故事的学者。非常 BS 那些从没有自己学术故事,靠大量经费和技术完成的表面文章,例如许多发表在高档次杂志上少有引用的准垃圾论文制造者。 【 3 】科研方向的转换固然重要,坚守阵地也是不可缺少的。 【 4 】 戴 教授的观点从申请基金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正确的,且对于不同的学科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从科学研究本身来讲,却是大忌,您举的那些例子应该是特殊性问题或是局部性个案问题,从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寻找轨迹就会得出与您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 【 5 】对个人来讲最好能应该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不能随便换方向,对单位来讲应该考虑方向的选择转换。没有坚持,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没有更新,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 6 】现在能够干上十年的方向不多见了,如果一辈子就研究一个或很少问题,那就等着喝西北风吧。博主或评论人举的几个例子根本就不具普遍性,容易误导别人。 如果一个问题长时间没有大的进展,或者是因为无意义,或者是因为现在还没到合适的解决时间。现在谁敢一直只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真要这么干,或者是疯子,或者是偏执狂(如科学网上的某些名民科人士)。 就我所知的本行业几个国际上的牛人,基本上每 7 年左右就会换一次方向,每换一次方向基本上很快就会跻身世界最高水平。当然,这些方向多少有一点联系,但也不是太密切。 【 7 】有些大款科学家,就是太贪了,总想挤到别人的研究方向,甚至挖别人的墙角。我遇到过一个科学家,之前拼命批评别人的研究方向,现在这个研究方向热门起来,他也转过来了。 【 8 】中国的院士中见风使舵者可以举出好几个,但国外学者(我所见)似乎很少变换研究方向,孰优孰劣,值得讨论。 相比于广泛的兴趣,精力总是太有限。看着一个大锅里的,结果不知吃什么。 【 9 】国内外大科学家,可是一生专心干一件事,只要把这件事干到极致,他就是该领域最伟大的科学家。例如, 袁隆平 教授,终生研究超级杂交稻。 以上摘引的多半是对拙文的留言;有些是对表示不同意见的博文的留言。为避免引述不当,全部原文照搬,大凡明确表示异议的尽可能搜集进来了。(将意见编号纯粹为了引述方便)。 下面,尽我所能做一些回答。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反正还可以细水长流地讨论下去。 科研方向的界定 昨天的博文中,我犯了写文章说事儿的一个大忌:对所论述的科研方向及其转换未做明确界定。 实际上,我说的科研方向,更多的是指课题方向,具体来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中的亚类,含有 6 ~ 8 个数码的,亦即,转换科研方向指的是前四个数码不变的情况下的转换。若按这种理解,就与【 6 】的最后一段话 本行业几个国际上的牛人,基本上每 7 年左右就会换一次方向,每换一次方向基本上很快就会跻身世界最高水平。当然,这些方向多少有一点联系,但也不是太密切。 完全对起头来了。 拙文中说的科研方向的转换(转移)实际上涵盖了两种转换(转移): 战略性转移 。如 林家翘 先生从流动稳定性转向星系密度波,或者从学科上来说,从流体动力学转向星系动力学,从力学转向天体物理学。但是,从应用数学角度看来,用的是同样的或类似的工具渐近分析。这种转移较为少见, 林 先生的工作和成就是成功的例子。 战术性转移 。这是司空见惯的。这里举 钱伟长 先生的例子,他辞世后,媒体中的宣传倾向于把他描述成万能科学家,但在我们力学人的心目中,他主要是一位杰出的固体力学家。最近,我校 程昌钧 教授刚完成大块文章《 钱伟长 先生在力学和应用数学中的贡献》(将刊于近期的《力学进展》),其中描述了 钱 先生的科研方向的四次换换: 板壳内禀理论弹性圆薄板大挠度理论 环壳理论及其应用广义变分原理及在有限元计算中的应用理性力学 ,我们看到,这些转移主要是在弹性力学(更确切地说是板壳力学)领域,他的学术贡献主要在这些方面。从应用数学角度,他有三大法宝:张量分析、渐近分析、变分法及有限元。所有转换都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我认为,许多获得巨大成功的学术大家,正是在这种战术性转移中不断与时俱进,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科学史上不乏这种先例。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是这样逐渐进步的。以本人为例, 15 年前,实现了从水波动力学到交通流动力学的转移,二级学科一直是流体力学,方法一直是渐近分析与数值分析相结合。水波动力学方向没有完全放弃,主要由我的助手在做,这一方向坚持了 30 年。所以我的课题组的全称是交通流动力学和水波动力学课题组。成绩虽然不大,还算差强人意。 留言【 1 】中用吃东西来打比方,写道: 这就和吃东西一样,一个人什么东西都吃,可能对味道敏感,但要他具体描述某一食物的味道,可能说不上来。 我也接着打比方,厨房里供应本帮菜,如果天天让你吃砂锅鱼头,你腻烦不腻烦? 因此,我强调的转换科研方向与术有专攻和稳定研究方向的要求并无矛盾。与浮躁更不搭界了,的确现时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分子,不肯下死力做学问,而靠着做科研掮客招摇撞骗,有时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最不屑这种人,但他们究竟是一小撮,不能影响我们提倡正常地转换科研方向。 因学科而异 因学人而异 科研方向是否需要转移?应以何种频度转移?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学科而异,因学人而异。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达尔文一辈子研究生物进化论,孟德尔一辈子研究豌豆遗传,袁隆平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陈景润一辈子研究哥徳巴赫猜想, ,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科(如遗传学、纯数学)中的研究方向需要通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会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频繁转换研究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同意【 3 】的观点: 科研方向的转换固然重要,坚守阵地也是不可缺少的 。然而,有些学科的发展极其迅速,如纳米科学,你要人们在一棵树上吊死,无异于让研究者自杀,必须与时俱进地做战术转移,有时甚至是战略转移。拙文中说的十年几十年不改研究方向指的是:老是抱住某个课题不放而无实质性进步者。我知道有一位海归 18 年的教授,始 终在做 博士论文期间的选题,作一些边边角角的修补,而原先所研究的问题确实是在学科前沿,时过境迁,如今早已偏离学科前沿,他继续炮制了大量类似的垃圾论文,而且可怕的是带着研究生一起炮制。我反对的是这种墨守成规,而【 2 】【 9 】中提到的张香桐、袁隆平那种坚持研究方向、不断创新的学术前辈,则是令人尊敬的。 另外,是否应实现科研方向的转移,应因人而异。按贝弗利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的分析,可把科学家分两类,一类是浪漫型的科学家,他们善于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做开创性的工作;一类是古典型的科学家,他们善于捕捉已开辟的研究方向中的不足之处,努力加以发展完善。科学的发展要求有这两类的科学家,他们相辅相成,就能促使科学迅猛向前发展。你要求前者固守阵地,他是做不到的;你要求后者频频转换方向,开辟新天地,那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最理想的境界是浪漫 - 古典结合型的,实际上,这种科学家更难觅见。在我看来,我们缺乏大师,是缺乏上述二者的极致的人才,更缺乏结合型的人才。而当前的一种有害倾向是研究方向上的抱残守缺。所以拙文的说法才有那么多的人表示赞成。 对于【 8 】中提及的见风使舵型的学人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但将其限为院士有点偏激,院士中的绝大多数是有科学良心的,是谨守学术原则的,见风使舵者是极少数。而院士圈之外,则不乏这种学术不够,权术来凑的投机者,当然,比例还不算大。 浅 谈新科 博士的烦恼 我喜欢与年青人交朋友,近年来至少交了二三百位新科博士朋友(定义为拿到博士学位五年之内),对于他们的甜酸苦辣多少知道一些。 他们在科研定位方面的主要困难在于: 转移了单位之后,面临科研方向大转移问题; 随之而来的基金申请的困难; 有时存在独当一面的困难。 这里主要说说参加工作以后的科研方向转换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较差,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毕业后参加工作很怕改行;大家首先应消除这方面的心理障碍,认识到转换科研方向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 其次,要看涉及的是战略性转移,还是战术性转移,通常应为后者。这时,你应下定决心,化上一年时间,补上需要的功课,然后跟进;前提是你得喜欢新方向,倘若你被迫搞一个不大喜欢的新方向,事情就有点糟,只能在实践中培养感情了;如果转行很厉害,又无法短期跳槽,那就硬着头皮啃新东西。中国人聪明,认定要做的事情,很少有做不好的。 接踵而来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问题,至少有八位校内外博士向我倾诉了这类苦恼: 做原来博士论文的方向吧,有的是新老板不认可,有的是该方向已经老化;申请新方向的课题吧,才做了一两年,基础不足,也申请不到基金。 给这类苦恼开药方很难。无非是在旧方向的夹缝中求生存,或是咬牙在两三年后申请新方向的课题,二者比例大概是 3 : 7 。后者胜算大一些。我校有一位很棒的博士,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的导师很开明,让他自由选择科研方向,他左右摇摆了三次,直到第六次申请青年基金项目才在新方向上取得成功。 今天正式开学,过会儿要去参加新学年第一次全所大会,只得暂时打住,没说完的话,下次再说。 欢迎继续心平气和地辩论。 写于 2010 年 9 月 6 日 晨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37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创建一个学科的苦与乐
yygylh2000 2010-8-20 23:20
从7月28日开张到现在,已快一个月了,人很累!但看到一天天走上正轨,还是很高兴的! 自已的想法一点点实现起来,才能为患者更好地服务! 不知一年后会怎样的规模啊!成功还是失败呢? 努力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学科英文单词的随想
tonybean 2010-7-8 23:30
本文纯粹是在无聊时间里的无聊之作,全部未经证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从小开始,我们就学了很多科目,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英文单词对应。最近想了一下这些学科的单词,发现了一些规律。每个学科的单词都有个后缀,都是以下几个。 -ics。有这个后缀的学科,都是些需要复杂计算的学科。最有代表性的是mathematics,这个被誉为科学皇冠的学科本身就属于计算的领域;还有physics,自从古希腊大概阿基米德的时代,就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两个基础学科下属的一些分支学科,比如statistics、mechanics、optics、electrics等,还有economics。这可能表示这些学科形成的时候就有大量计算的工作,至于为什么是这个,还没明白。有个不明白的单词,是linguistics。 -logy。这个貌似和logic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科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靠逻辑推理,就是做思维实验,从而得出新知识。最典型的是geology,地质学开始研究的时候是靠野外观察,然后结合各种观察结果推断矿物岩石形成的条件、年代,推断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灭绝的原因等,寻找各种矿产资源,没有什么计算的工作。与此相关联的是biology,以前的生物学估计是靠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它们的分布,推断它们的归类。这个后缀的单词,还包括地球科学领域里的meteorology、hydrology、morphology等,还有社会科学的sociology、anthropology等。 -try。这个后缀的学科我只想到了chemistry和geometry。我的理解是,这类学科需要不断地尝试,即try,才能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获得知识。记得初中第一节化学课,老师就说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至今,化学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验。几何虽然是属于数学的分支,但是在古希腊时期,我估计是纯粹用尺规来作图(我们初中也有这个考试的内容),从而得出一系列的定理,最著名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好像就是他,在外国军队入侵将要杀死他的时候,他还在专心地再地上画图。这说明研究几何要做大量的尝试,画大量的图形。 -graphy。这个肯定和graph有关。我也只想到了geography和oceanography两个单词。地理学主要研究陆地表层的现象,海洋学研究海洋表层(在没有出现深海技术和海气相互作用之前),也就是地球表层的现象,可能是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吧。 以上的4类学科,我总结了一下,分别属于计算性的、推理性的、试验性的和描述性的。有一类以-y作后缀的,如astronomy、history和philosophy,我不太清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貌似都具有很宏观的视野。哲学,它被誉为科学的科学,西方教育体系的博士学位统称为doctor of philosophy(Ph. D.),说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能有一种从哲学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天文学,就是仰观宇宙,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起源和宇宙深处还有否其他的文明。历史学,思考从前发生的事情,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还有一些不能归类的,如medicine和algebra。 各种学科的从业者后缀也比较有意思。大多数的学科的学者都是-ist,这个就不举例子了。有个别的是-ian的,如mathematician和historian;有-er的,如philosopher、geographer和astronomer。这些后缀,我找不出什么规律来 学科单词有前缀和后缀,后缀上面说了表示研究方法,前缀大致表示研究的对象。同一个前缀不同的后缀,表示的学科可能完全不一样。如geology和geography,astrology和astronomy,histology和history,hydrology和hydraulics(这个有点牵强)。 我们现在学的学科体系是来源于西方的,我从英语角度,算是重新认识了一下各种学科的性质吧。我们搞科研的,要清楚我们要搞的是什么,怎么搞。在中国,我们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不像他们把学科按照方法论不同分类,一字以概之曰学(我们本土很少有纯粹的学问),翻译过来的都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除了学,我们还有术,这是我们更加擅长的领域,于是我们有四大发明。但是,没有打好学科的基础,就不学无术,就做不好技术,尤其是现在。 现代科学中,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就直接把原有的单词串起来,比如biochemistry、geophysics、astrobiology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综合性学科显得更加重要,也是当代比较前沿的学科,是从原来学科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其他学科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组合成综合性的学科,比如earth science、life science、atmospheric 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social science。这些学科都需要研究人员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会逻辑推理、会实验操作、会编程计算,学科本身比原有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综合性和前沿性,这些就不详细说了。 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闲暇随想|7140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复“遥感--小苗”的评论
lix 2010-6-16 20:11
感谢实名匿名众网友的评论。因为较多,我就汇总(到15日23:)简单答复一下。评论的原作者就不列名了,均在 遥感是夹缝中露头的小芽 文中。欢迎继续指教。一共汇总成四类评论: 一. 问题太大,不宜在此讨论的评论 1. 记得某位农业部门的专家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国家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我不清楚还要另外搞一个科学院做什么.言下之意,科学院可以撤消了.其实这位大侠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没有为了科学而作科学的. 2. 科学与技术是分不开的,何必分清楚? 3. 我认为,我们严格地去划分学科,归门别类,什么一级二级的,本身就是不恰当的。谁能弄清楚学科的边界?又有什么必要花气力去弄清楚?谁又能限制你只能研究什么,而不能研究什么?搞得好像是定行政级别一样。 答复:该不该建科学院,科学与技术的差别,一级二级学科要不要划分,都是很宏观,很多专家在研究的问题。此处不讨论。具体到遥感: 王希季院士总结我国对地观测系统要干的事,就是六个字:好用,会用,用好。非常经典。 好用,主要是针对平台和遥感器的设计制造,下来的数据质量要高; 会用,主要是针对遥感科学,要弄清楚地面实况与过程,和遥感数据之间的关系; 用好,主要是针对遥感的行业应用,一方面要用好,一方面要对遥感数据提出新的要求。 二. 基于自己已掌握的遥感应用技术,充满自信的评论 1. 我也始终认为遥感就是一门技术,尽管你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它可以独立成为一门科学,但是我相信这些例子永远不可能绕开我们的应用目标.本人原来也学习遥感,但是现在完全放弃了遥感科学,而做一些应用方面的东西,特别是与应用领域的科学理论方面. 很多年轻的学生,号称从事遥感科学的,但是做了半天,也能做一点应用方面的东西(还是做应用),但是却说就是不知道怎么解释得到的观测. 我说就你这两下子技术,我们的学生也就几天就搞定了,但是我们更加擅长观测的解释,而你没有这个功底.技术就是技术,懂了技术(你总可以搞懂的),你却不一定能够解释科学问题.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发现国际上特别是华人里面这种事情最多. 所以把遥感说成是独立的科学对于年轻人是有害的,而且长远来说,对于整个国家的科学体系也是不利的. 这是我这些年体会到的,你们可以不相信,但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答复:这位评论者看来在遥感应用于某一领域解释该领域的科学问题成绩突出。佩服、佩服。 但是,不应该停留在鄙视年轻的学生和海外学人只会理论,不知道怎么解释得到的观测这个阶段,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升华成为年轻的学生和海外学人都能学的科学,应用在更广泛的行业,让自己成为遥感科学界的大牛。 2. 我认为遥感不是科学,而是可以作为自然科学的应用示范。任何把遥感作为科学的努力,都必将产生二不像这个怪胎(既不科学,也没应用),比如。。。 答复:这位评论者意思和评论者1似乎差不多,但语气更绝对,底气似乎不如评论者1。 3. 遥感的问题是:方法都研究得差不多了(从这点看,遥感虽然年轻,但不算新兴学科),很难再有什么突破。应用方面还可以做。 答复:这位评论者更加绝对。目前遥感远远不是方法都研究得差不多了,而是很多关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定量遥感结果与地面测量数据之间的验证和时空扩展的精度估计问题。我理解这位评论者的意思是遥感出一张大图給领导看的方法都研究得差不多了,但精度如何不管。这恰恰是遥感上一个台阶的障碍之一。 三. 遥感发展短板的评论 1. 问题是我国遥感数据有一个短板:数据的来源与质量。如果我们总是花大量的外汇购买国外的数据,将大大制约我国遥感学科发展、技术升华、应用推广。 答复:自主遥感数据的好用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回避自己的责任。现在我们已经有中巴星、HJ星数据、。。。就算质量不如外星,我们会用,用好这两方面努力够了吗?对负责好用的部门有反馈吗?陈述彭先生在世的时候,对此痛心疾首,说现在行业应用部门不用免费的自主数据,宁肯花大量的外汇购买国外的数据,就好比自己的儿子暂时不如别人的儿子漂亮,就大把花钱培养别人的儿子,不肯花钱养自己的儿子一样。所以上游的不足,不能成为否定中游的借口。 2. 交叉学科一定是综合学科,不能有短板。另外,交叉学科一定是应用技术学科,工程和科学应用是遥感的生命之本。千万不要把遥感技术视为数理化天地生的基础学科。 答复:评论者坚持否定遥感科学,理由不充分。从基金委的角度来讲,遥感科学属于地学,这个千万不要太迟了一点吧。 四. 赞成性的评论: 1.学科和学科是相互支撑的,不可以说谁是谁的附庸,比如,每门学科都需要数学吧?是不是就可以说数学是地学的工具呢?当然是。然而,它有他自己独有的科学问题。还比如医学吧,没有先进的信息科学支持,你敢叫医生给你看病吗?恐怕不敢。在当今世界,我实在想不出,哪门学科可以不需要电子、计算机、物理、化学、 先进的仪器学科等等的交叉支撑就可以独善其身?怎么可以分清楚谁更重要谁不重要? 遥感当然是一门复杂系统的科学,还有很多的基本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真因为如此,她也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 2.遥感现在是小芽,但成长得比较茁壮,总有一天会成为参天大树。就像李老师您说的那样,遥感科学是在地球科学与传统物理学、现代高科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科学问题亟待探索。新兴科学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必然也会昂首阔步向前冲。 3.我总觉得大是大非的东西不谈也罢,多谈无益,还是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等遥感的模型慢慢成熟以后就能得到认可。 4.对于遥感的目前发展来看,想起一个PPT上的death valley.. 正在经历阵痛,如何冲出death valley是所有遥感人必须要做的工作。。 定量,时空尺度,应用。 5.maokebiao说呵呵,我个人觉得遥感哪儿用得上就往哪儿发展,不要被是否被大家认为一个学科等框住。我们国家目前在遥感方面最急需解决的是传感器技术........,国家要鼓励年轻人去挑战传感器技术,解决瓶颈问题........ 这个恐怕是电子工程和光学工程专业的人要研究的,咱要挑战也得要有那个基础不是.本来遥感的大都是学地理地质出身的,搞这个显然是勉为其难,咱还是应用为主,不要搞大炼钢铁那一套. 反正我觉得我是没那个本事,尽管有时候也想...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8638 次阅读|21 个评论
遥感是夹缝中露头的小芽
lix 2010-6-14 17:23
网友 lxf 2010-6-13 15:46:04留言问我: 我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遥感,现在又出现困惑了,我们搞遥感的反演地表参数能够为气候模型或者陆面模型提供精确参数,那是不是说我们只能作为别的学科的支撑呢,那我们为了总体把握好方向是不是还要搞清楚与我们对接的学科的知识呢,总觉得我们遥感是不伦不类的(个人观点,您别生气),而且地学期刊里一区的杂志里就没有遥感方面的,这也能说明我们遥感是给地学研究做支撑的,注定没有自己的深刻的研究方向。请李老师解惑,谢谢! 问题很好,我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吧。 遥感是高新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劣势 我曾经在一篇博文 夹缝中露头的小芽 里比喻:是板块夹缝中露头的小芽。从1960年代初卫星云图一出现,地学界各学科的人们就承认遥感将会是对地学界各学科很有用的工具,或数据源。但是,直到1978年,米国地理学家协会的老会长,还在批评年轻的地理遥感学家打着科学的旗帜,篡改地理学作为描述性艺术的实质。坚持遥感只是工具,不是一门科学。这在1980年代初,米国年轻一代地理遥感学家就基本扭过来了。但我们国家的特色是观念转变特别慢。所以毛主席教导华主席:慢慢来,不要招急 您对定量遥感已经有很好的理解,应该是行家了,但我还是把我提到的博文重贴一次吧: 夹缝中露头的小芽 网友刘吉平和一丁提出一些共性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208 一并作答: 1)关于拔高 吉平兄已经说了,浮躁是目前共性的问题。但好像因为遥感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拔高就特别容易被人抓住J 。这其实不是坏事,逼着我们说话更实在些。胡拔高成了习惯,终究害自己。所谓新兴交叉学科其实就是板块夹缝中露头的小芽,不能自以为已经是迎客松。 2)遥感是不是一门科学? 这个问题,美国在70年代末就有过讨论。80年代初应该算有了结论(以NASA设立遥感科学计划为代表吧)。但到我们成立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04),国内仍有很多疑问。这也没关系,我们是新兴学科,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可以大有作为。具体的回答,我有些讲稿。 3)遥感科学与行业应用 行业应用需要运行系统和行业规范。遥感科研成果很难挤进去。板块夹缝中露头的小芽,必须把根往深处钻,主动寻找石缝往里紮。不能装大爷,等石缝来吸你的根。挺委屈的,是不是?最近收到一位前学生的email: 李老师: 继上周和AAAA的PL联系以后,前天收到她的短信,说要我代表AAAA到CCC参加C总主持的项目会议。在和具体的项目执行人Z博士联系的时候,也是一再强调不能说是北师大的人员。我认为我们可以帮他们做工作,但是不能代表AAAA,北京师范大学应该作为一个合作单位或者技术顾问单位都行。经郑博士请示他的领导之后,回复说不需要我们参加他们的会议了。 我无语。这个事情很重要。帮他们做工作,对国家有贡献不就行了吗?AAAA和我们有合作意向,代表一下有什么大不了?不提北师大就暂时不提呗,作出贡献再提不行吗?也许从单位领导的角度看,他是对的?我不懂。。。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064 【2】发表评论人: 一丁 遥感现在确实是夹缝中的小草似的,行业应用他们都有自己的遥感业务系统,从地质海洋气象煤炭,现在环境刚出来,也出现了环境卫星中心,那么这样看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就是研究而研究了,因为业务系统都被各部门自己拿了。而往往就这个时候,大家靠自己的关系走自己的道路,为的是作乙方去给业务系统服务了。钱和名把大家搞浮躁了(不过这个词还是和年龄有关),国内都是要求发文章和赚钱,没有关系你怎么能拿到项目,自然就浮躁了,单位讲业绩和贡献。上次李老师 提到了地质和气象的应用比较不那么定量化,这点是不是一个应用发展的弱点或者说是瓶颈。刘老师能否讲述一二,尤其是现在的遥感地质里面的一些参数的提取是 否能服务到业务的地质工作,还是我们研究只为了作图,而决策的意义不大,高光谱的遥感应用在定量上现在有多大(统计算法是不是定量的一个方法),植被和地表层土的的环境影响能否消除,而这些事情是不是需要遥感科学的支持(我理解的所谓的遥感科学,就是遥感的物理知识为基础,交叉使用多学科间知识达到定量化 获取有用参数的一门综合性交叉科学,包括了遥感的平台和设备、物理基础、地学参量可测原理、数学应用尤其是应用数学等。见笑了,李老师),在上面的工作中 --高光谱地质遥感的目标是什么,是遥感还是地质,如果是遥感,李老师看也是有学生也在做地质遥感而不是遥感地质。 遥感科学重点实验室,如果都去搞行业应用了,那大家是在从旁边支持遥感科学了。而现在发现遥感太伟大了,听说可以用来做计划生育调查,估计也要应用人口的 运动规律了---这是行业知识。因此我觉得因该有一些人在做机理的研究。因此分科室的时候,就有所谓的光学的高光谱微波的,还有一些是面向环境遥感生态的 组,还有专门的应用的名称比如林业,这也很为难,不好弄。 不过一句话:齐聚力量,共创未来。大家立足行业,发展遥感科学,是一个好的事情。 ====================重贴完=================== 希望网友 lxf 共勉。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8736 次阅读|20 个评论
体育系科学发展之一二
wanggongyang 2010-4-28 22:40
来到海洋大学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一年时间了,给自己的真实感觉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这确实跟我来的愿望相差太远,也许是自己的不适应,也许是学科的发展不能深刻了解我们的需求。 科学发展在于能够使我们所要发展的客体,遵循当前和长远前景,合理优越发展的思路,为主体在现在和未来都能谋求更好的发展。在经过一年的了解,对比多个体育学科的发展,个人有以下见解,仅供参考: 1、体育学科是一门实践学科,实践离不开大众,社会。体育学科应处于市区中,未来培养出的学生,给予他们实践的经验远远大于任何东西。 2.、体育学科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技能是本学科的招牌,没有好的技能,就等于一事无成。学科的科学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硬件。 3、体育学科培养主体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正确的心理行为引导,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4、学校对体育学科的定位在当前科学发展的今天,应该重新定位。体育并不是学校的工具,良好的身体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也不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深刻挖掘体育学科的内在潜质,是任何人可能的义务与职责。 .................时间原因,以后再续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薛涌 人文学科的价值
windlight 2010-4-20 08:13
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 http://xueyong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252142420103153115453/    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年纪稍大的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饭店》。其中有个漂亮体面的少妇,到大饭店来卖淫。结果被好心的经理发现。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等事。她说自己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没有别的活路。经理又问:你没有什么技能吗?那女人叹口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曾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那都是不相干的事了。经理看不过去,正好他有个朋友在一个做贺卡的公司,就介绍她去给人家写贺卡辞,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个少妇也立即从原来的肮脏行当中跳出洗手不干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羁,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美国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过去的一位美国英文老师告诉我,当年她父亲知道她要学英文专业,就以拒绝支付学费来逼她改行。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人们不仅竞争着上大学,而且对专业的选择极其挑剔。许多人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结果,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以2005年为例,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竟是会计!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因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从59140跌到46555,下降了21.3%。会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孤独怪僻、没有情调、只知道算账的数字处理机。但是,从2002年到2003年却时来运转,全美会计学位的授予量增加了1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所开设的全美最大的会计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03年增加了43%。密歇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课程,过去3年里学生人数上涨了76%。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也是全美最大的之一,其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到2004年增长了66%。   会计专业从消沉到流行,最大的原因是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这些丑闻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犯罪公司做花账、虚报赢利,欺骗投资者。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法规,加强审计、财会上的管理。仅此一举,就创造了许多会计专业的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计师是这一系列丑闻中吹哨子的英雄,形象也顿时高大、性感起来,投到这个专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猛增。   不过,华尔街的金融震荡并不能解释一切。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会计专业风行似乎在安然丑闻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表现了美国人上大学的态度越来越实际: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坐在那里点钱算账,财富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最让人心里踏实。目前大学本科十大最受欢迎的专业,除了会计排第一外,从第二到第十的热门专业依次为: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商务行政与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市场推销与经营、化学工程、信息科学与系统。一句话,大家不是急着做生意,就是要当工程师,全都脚踏实地。   一个2002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的调查表明,2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就开始考虑他们的专业。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考虑。70%的学生考虑以后做生意。计划从事医疗和法律工作的紧随其后,各占14%和13%。而潜在的收入水平,是这些专业选择背后最大的依据。在考虑读商学的学生中,70%是受这个因素的驱使。即使在考虑非商学专业的学生中,58%也是出于这个因素。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因素,只构成40%的非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动机。在选择商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5%以此为动机。可见,选择商学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是被赤裸裸的金钱所驱动。   在1970年,美国大学本科商务类专业仅占学士学位的13.6%。1981年以后,这个比例上升到19.3%到24%之间。比如2002年,是22%。也就是说,20%到25%的大学本科生(一年平均25万人)是在那里念生意经。   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节节败退。英语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8%,到2002年跌至4%。历史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5%,到2005年仅为2%。尽管全球化大潮汹涌,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71年的2.4%跌到2005年的1.2%。   其实,即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人数,也不全靠学生的兴趣来维持。康州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一个叫罗伯特的新生,由家长带着来找他。家长问:选什么专业对进法学院最有利?该教授回答:任何一个强调读和写的人文学科都可以。不对!,家长急着说,我们家的罗伯特早已打定主意要当律师,我们不会让他在那些和法学院不相关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是不是读历史有些帮助?   在美国,本科不设法学专业。想当律师,进大学常常不知干什么好。结果,许多像罗伯特这样的孩子,阴差阳错读了历史或其他什么人文专业。   上面提到的这位教授是耶鲁大学读美国历史的博士出身,亲历这种人文学科的没落,不禁痛心疾首,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求支持力量。他采访了许多成功的耶鲁毕业生。这些人捐的钱常常比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累计工资还多。但他们大学本科时,读的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现在也认为大学的专业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   这并非是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甘心自己的专业不热门而故意制造的宣传攻势。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依次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系(100%),音乐系(100%),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60%),比较文学系(57%),宗教系(52%)。同时艺术与考古、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系,学生人数也明显上涨。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解释这一现象,还要诉诸我们最基本的常识。这些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当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数钱算账。从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背景看,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的教育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度过了这样4年的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光景。他们许多人来自劳动阶层家庭,常常是家里的第一个或者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受很好的教育,许多人反智主义情结甚重,觉得大学总是教一些读书人才喜欢的没有用的东西。可惜,如今的大潮流是蓝领工作越来越少,连招警察也开始要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所以他们的子弟勉为其难,进大学就是为了找饭碗。大学不过就是个职业培训班。如果你让他们一年花几万块送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柏拉图,他们肯定觉得你有病。   其实,劳动阶层的子弟并非一定不喜欢柏拉图。问题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学费涨得奇高,学生和学生家长成了消费者。一年几万块花出去,构成全家最大的开销。这钱花得值不值?于是有了个消费者权利的问题。结果,每年新生一入学,你就会发现家长比学生还多。和教授、校方交涉的,几乎都是家长。他们从选择孩子的宿舍、课外活动的安排到所学的专业,事无巨细,全要和学校讨价还价、给孩子决定好,保证自己花的钱不冤枉。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有许多梦想,希望利用大学时期探求人生、了解世界,也没有办法。他们的一切选择都由家长代劳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务虚的学生几乎肯定会成功,成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领袖;那些务实的学生,还和父辈差不多,卖力气为生,等着人家给工作。何以如此?当然,精英大学的学生智商高,社会关系也多,学什么都会成功。但为什么在这群人里,彼此竞争时也要争先恐后地务虚不务实呢?可见,人文教育,对人实际的成功还是有关键作用。前述那位耶鲁毕业的教授在自己的校友中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有实际经验支持的结论。   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SusanCrown),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皮潦草。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   理查德弗兰克(RichardFranke)是1953年的耶鲁毕业生,领导一个大投资公司24年之久,如今已经退休。他的体会更为具体:生意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你把公司办得多么成功,你那一套不到5年就得变。也就是说,你每5年要有秩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但你更需要一些能够综合思考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人。所以我作为公司首脑,就喜欢雇用人文学科出身的人。   他这个意见几乎代表了所有被访者的看法: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   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lis)于1959年从耶鲁毕业,专业是艺术史。他创建并领导一个国际贸易咨询公司达30年之久。他强调说: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学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你所能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级的账目管理技术。他认为,人文学科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你最好是把和你生意有关的人都看作是志愿人员。他们如果不感到和你接触有意义,而只是赚几个钱而已,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他的这番高见也同样得到其他耶鲁毕业的大老板们的认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怀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个氛围中感到愉快。其实当今总统布什做生意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哈佛的MBA文凭,又是贵族中的贵族,但在生意场上就是混不开。他一张嘴就让人看不起,凭老父的关系也不管用。布什家族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先赚钱再去碰政治。布什是第一个破这个规矩的人,原因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在耶鲁只是睡过4年,其人格和企业精英格格不入。搞政治,可以绕开这些脑筋复杂、趣味精致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脑筋简单的人看来有魅力,结果在政治上比在生意上顺利得多,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智的总统。   耶鲁之外,人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多名声赫赫的企业总裁。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利那(CarlyFiorina),当年在斯坦福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她号称她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型的兴趣,与她面对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时的思考非常切近。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MichaelEisner)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米拉马尔系统(MiramarSystem)的总裁尼尔雷宾(NealRabin)是学创作出身。他虽然雇用MBA,但他批评说,那些哈佛的MBA,常常被管理学院的案例研究课程中企业失败的例子给吓得瘫痪,缺乏创业时必要的想象力。康宁(Corning)的总裁约翰卢斯(JohnLoose)大学学的是东亚研究。他声称自己对中、日、韩和印度的理解,帮助他在光纤市场低迷之时,发现了亚洲市场的亮点。联邦百货商店(FederatedDepartment Stores)集团的总裁休克罗尼克(SueKronick)同样也是学的亚洲研究,并靠她对印度的理解在亚洲找到廉价的供应商。米夏埃拉罗德尼奥(MichaelaRodeno)在大学学法国文学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使他发现了葡萄酒这宗大买卖,最后成为一个设在加州的法国葡萄酒公司的总裁。学人文的客串高科技公司领导更是一个小潮流。加州的蓝盾(BlueShield)的总裁布鲁斯博达肯(BruceBodaken)拿了哲学的学士和硕士,还教过伦理课。他认为哲学帮助他思索深刻的问题,是他成功的关键。全景(Uniscape)的总裁斯蒂夫亚当斯(SteveAdams)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博士,后来辞掉教授的职位进了生意场,大获成功。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LeeIacocca),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HughHefner),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Motion Picture)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SherryLansing),大学学的是英语。在美国前1000家大企业中,只有1/3的总裁拥有商学硕士学位。说到底,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这也难怪,一些在生意场成功的人,对大学生本科中的商学迷信和人文教育的衰落感到担心,觉得教育已经不成其为教育,而仅仅是训练。前面提到的查尔斯埃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你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用美国建国之父杰斐逊的话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可惜,在911后两年多,大部分美国人还认为萨达姆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指挥。这说明公众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教育要训练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思维,不仅做生意时会盲从,跟着人家买股票、炒房地产,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会陷入危机。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斯坦福大学成功挤身世界一流大学的两大事件
热度 1 lgmxxl 2010-3-11 15:33
斯坦福大学(全称:小利兰斯坦福大学,英语: Stanford University ,全称: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是美国一所私立大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市,临近旧金山。斯坦福大学拥有的资产属于世界大学中最大的之一。它占地 35 平方公里,是美国面积第二的大学。 1884 年,利兰斯坦福夫妇为纪念因病不幸夭折的未满 16 岁的独生子小利兰斯坦福而捐资创办这所大学。 1885 年学校召开第一次理事会,并于 1891 年 10 月 1 日 正式开课。 在斯坦福大学成功挤身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有两大事件功不可没。其一,罗斯事件,它促成了斯坦福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其二, 20 世纪中叶的孔雀东南飞事件,这一事件促成了斯坦福大学科技园的诞生。 在 1904 年之前,斯坦福大学实行的是董事长负责制。大学的重大事务由斯坦福家族统治,大到学校重大方针政策,小到人员聘任,斯坦福家族都有最终的决定权。这一治理方式在 1900 年得到改变,改革的起因是著名的罗思 (E.A.Ross) 事件。罗思是斯坦福大学一位著名的教授,他经常在校内外公开发表演讲,支持自由铸银币运动,抨击大公司的原罪,反对亚洲移民。 1900 年,斯坦福夫人对罗思的演讲非常愤怒,认为他的观点有损她丈夫的声望。于是,她命令乔丹校长解雇罗思。乔丹在努力劝说她放弃这一要求不成功之后,强迫罗思辞了职。这一事件在全国大学中掀起了波澜,接踵而来的愤怒批评对斯坦福大学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这一事件直接促成斯坦福夫人将权力移交给董事会和校长,自此斯坦福大学真正开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1904 年斯坦福大学制定并通过了教授组织章程,创建了由全体助理教授、副教授 和 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明确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上拥有最高权力。 明确了 教授的治校权力,保障了教授的执业权、工作权。同时,这样事件也促成了美 国大学 教授协会的成立,使学术自由、教授教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为美国大学实践学术自由,实 施 教授治校的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 20 世纪初,美国西部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处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大学,无论在大学发展的那个方面,当时偏于一隅的斯坦福大学根本无法与东部的名牌大学相提并论。由此,使斯坦福大学经常出现知名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事件,人才流失严重。 1945 年已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 Frederick Terman )提出了把斯坦福大学从一所地区性大学变成全国著名的研究学府的目标。为此,提出两大策略:( 1 )培养斯坦福大学的学术塔尖。特曼认识到在战后经济繁荣和冷战形势下,政府必将大规模投资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并预测到政府的拨款势必倾注于有实力的大学或大学里有实力的系科。为此,特曼确定的策略是:选择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为重点发展学科,构筑学校的学术尖顶,把大学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组建各种前沿性的研究所、实验室等,吸引知名教授,培育在某些方面引导世界的人才,竞争政府研究拨款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 2 )组建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当特曼( Frederick Terman )为西部人才流失而苦恼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出租学校的土地建设科技园,给人才建设一个创业的平台。斯坦福大学制定了一套刺激教师与工业联系的政策制度,并且优先考虑对大学学术目标作出贡献的企业进入研究园区。这一政策促进了教师与工业进行联系的兴趣,促成了硅谷的产生,促成了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特曼本人也因之被称为硅谷之父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正是为了应对人才流失、招揽出色人才和造就学术塔尖构想,特曼教授和当时的校长华莱士史德龄( Wallace Sterling )决定把斯坦福大学闲置的土地变成金钱,而把钱通过聘请著名教授变成了学术上的威望。孔雀东南飞换来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经典案例。 两件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代表着办学的基本规律。这两件事件其之所以促成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根本在于事件背后的原因。这两件事件的直接结果是斯坦福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一流人才的引进。由此观之,大学发展根本的东西一是科学的治理结构;二是一流人才。有了这两者,大学离成功就不远了。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8181 次阅读|8 个评论
冉冉新星蜕变为流星的迷茫
唯我独尊 2010-3-5 22:54
今天,2010年3月5日,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师生与关心安管学院的朋友们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学校发布公告,安全科学管理学院与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合并,成立信息与安全学院,学院职工人数增加三倍。有识人士认为,调整的结果,将使不足4岁尚蹒跚学步的原安管学院发展举步维艰。 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是2006年6月11日,学校顺应国家对安全日益的重视与社会对安全人才强劲的需求而成立的。学院成立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张炳曾司长、湖北省副省长任世茂,以及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湖北煤矿安监局、质监局、公安厅、交通厅等均到场祝贺,并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成立学院的初衷,是期望凭借国家对安全人才发展的东风,通过安管学院的发展,开辟一块文理交融的实验地,借助科研合作与知识交融,促进传统文科改造与发展,探索形成一条文科大学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选修、实验、讲座等形式,丰富文科生的工科知识。 安管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是有着坚实基础的。它拥有全省安全类高校四个唯一的教学条件。第一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纳入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矿山安全实验室;第二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的风洞与通风系统模拟实验室;第三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的煤矿矿长培训资质;另外还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仪器设备安全检测资质。这些独有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为学院管理与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师生提供一个实践与对外发展的平台。 短短的四年,学院发展了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学生近300人,其中硕士生7人,函授生78人。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连续几年收入超过二百万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矿山安全实验室、仪器仪表检测实验室、通风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十余个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初步形成安全类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 学院原计划引资做大做强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然后凭借强大的财力支撑,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端人才,用10年的时间建设形成国内一流的安全类学院。宏美的蓝图让安管人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然而,骤然降临的暴风雨冲毁了安管人的希望。随着领导班子与学院的调整,学院的发展方向随之改变,偏居一隅的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在学校文科与学院理科不利环境中,发展令人堪忧。 学科结构调整是大学改革提高的重要举措,尤其对没有行业依托的学科,通常将其并入有行业依托的实用学科。比如,北京大学将信息学院并入了医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将信息学院并入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然而,此合并非彼合并。显然,安管学院尚在培育中的两个幼小的工科专业,不可能引导并入的学科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反而或会以温水煮青蛙的态势,走向成熟。 近处,树林中有人在高歌,有人在叹息;远处,火烧云映红了半边天,孰知是朝霞?还是晚霞?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3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开创一个领域
wangyong77 2010-2-2 14:55
再谈开创一个领域 我的帖子《我是怎么做科研的之十一学会开创一个领域》得到了一些虫子的鼓励,不过也有不同的看法,如下: 我觉得结合自身科研实践谈论如何开创一个领域更有意义!没有数年甚至数十年潜心某个方向一线科研实践的历练来谈论方法论,是很难想象的。, 开一个新领域好难的呀!能把自己领域的东西做好就不错了 我想首先这两位忽视了我这里要强调的创新和开创,特别是针对的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不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枝叶。 许多虫子,包括以上的一位提到要结合实例,本人虽然不才,但是也有一些可以作为比方的例子吧。当然这其中有些东西我可能只能提出问题,但是很好地解决问题确实非常困难的,还有就是有时候可能不能把这个体系完整弄起来,有些缺陷等等问题。我提到的例子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个,在密码方面,我就发现针对软磨硬泡攻击是没有办法的,而且密码学也基本上很少考虑这种攻击,而且实际上这种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他把你的密钥持有的人或者设备都缴获了。因此我就另辟蹊径,为什么不找一个可能误导他的密码(密钥)呢?传统的密码体制下,错误的密钥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乱码,我可以采用特别的加密方法,针对语义进行加密处理。因此提出了一些算法,还有密钥可信度之类的概念。但是相关体系建立还是有许多问题和障碍的,有时候能够解决一些,有时候问题也是很难去解决,涉及到太多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已有的一些理论实际上太过于粗糙,放在实际中,就非常具有局限性。而且完善这一套理论需要的不是密码学的那些基础,而是需要许多其他学科的基础,乃至一些没有提供的方法,只有自己去摸索。 第二个,在信息论方面,我发现信息的可靠性才是信息追求的最大的目标之一,相反消除不确定性只是一个副产品,因为大多数信息本身就是确定的,一旦可靠和完备,它也就更加确定了。由此发现,信息的表示中,概率值被当作一个固定的值对待,而实际上,一些不可靠,不完备的信息他的概率表达中的概率值可能是随机变量,或者更加复杂的情况。假如我们不去发现这种表达的局限性,而堕落在概率值就是固定的陷阱中,必然不能自拔。实际上沿着类似的思路,还可能发现信息的表达中存在更多的复杂的问题,比如集合本身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包括集合元素不确定,集合元素的个数不确定性,集合中元素所指的对象也可能是不确定的,等等。而且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非常复杂,多样化的集合,比如,有时候可能按照教师的职称分类得到一个集合,有时候按照教师授课的科目分类得到一个集合,则信息的表达变化了,固然我们可以用条件概率来进行一个转换,但是,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得到条件概率的可靠值。可能这个条件概率也是随机变量,或者是更加复杂的变量,或只是受到某个条件的限制,或者完全未知的,我们采用的那种形式化的表达方法限制了现实中信息的自由度。而且信息一旦增加一些自由度,表达都非常困难,何况研究这种情况下它的性质? 第三个,由信息论中的概率值的随机性也可以发现概率论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这其中的问题可以参考 http://www.sciencenet.cn/u/wangyong77/ 中概率论的相对性的文章。但是,这个问题研究起来似乎也很复杂,我也曾经找到过一些性质很好的算法,但是我想它依然有局限性,不应该限制概率的自由,或许最自由的才是事物的本来属性。假如我们不知道任何东西,那么这个集合都可能是未知的,集合中有多少个元素呢?元素个数都未知,概率的值如何能够已知? 不仅仅是个人的例子,我想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开创新领域的例子,这些例子估计都不是死读文献的,也不是靠长年累月的积累形成的,固然长年累月的积累肯定会是的一个人开创领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是我相信开创性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东西可能不是依靠学、依靠积累完成的,还是需要创新和批判精神,学会走新的路子。包括我提到王小云,她也不会提倡读太多的文献。学与研的关系需要摆正,虽然它们不能完全脱离,但是如果太偏执于学,不但耗费时间,而且容易堕落陷阱,成为井底之蛙,无法开创新局面,有研究表明学的多反而创新能力降低。纵观目前学术界的风气,的确也有舍本逐末的氛围,太过重去发展一些没有很大潜力的支末、许多的改进和优化真的那么值得,真的那么好么?且对于源头创新性的东西设置了太多的障碍。 开创领域绝对是需要许多基础的,但是这种基础可能完全不是类似领域的那种基础,全新的东西可能需要全新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能需要去新开拓,而不是仿制。所以,即便是你钻在一个领域太久,然后开创了一个相关领域,那么前领域的基础可能对后者无用。 特别是有时候你本来就是发现了某个经典理论的局限性,那么你学习再多的该经典理论对于开创新的理论体系可能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但是也不是绝对,比如有时候需要一些证据之类的,就需要用。 关于科学发展史上的例子,我是很佩服抽象代数的创始人伽罗华的,能够洞悉许多事物且从很具体的一些理论中抽象出一套很复杂的,难懂的理论来,虽然他也借鉴了类似天才阿贝尔的群的概念。我想这种创举绝对不是靠学、靠遵从和步人后尘,依靠的更多的是一种洞察力,能够观察万物的相似性并且总结出一套理论来,因为能够洞察,所以也能巧妙转换问题,随意运用这些理论问题解决一些在别人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或许在他的眼中能够洞悉这一切都具有类似的本质。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经验分享|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该如何建设?
李丕鹏 2010-1-13 23:54
高莉老师在博文中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孙大业院士从教50周年庆祝大会 ,作为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如何建设好学科,更重要的是对学科奠基人-孙大业院士从教半个世纪的庆祝,就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作为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近年来我一直思考如何开展好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并能为社会发展真正做出贡献。今天,看到高老师的博文,更加坚定了我在近期开展专门的学科建设和纪念学科奠基人的活动。没有这些老先生,就没有我们学科和实验室的今天。不管我们到任何时候,饮水思源,都不能忘记了他们对学科和实验室建立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 谢谢高老师!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论文引用率高的学科(按H指数排序)
xupeiyang 2010-1-2 12:48
详细信息见: http://ref.cnki.net/knsref/RefData.aspx?dataMethod=DataZTorder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生物学 428648 1543939 0 171 企业经济 773085 791431 29576472 158 金融 554191 530901 18662327 146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643372 1113361 25352774 144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375281 580105 0 142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399267 1030552 0 138 外国语言文字 316193 259618 11341152 135 投资 336208 387384 0 132 建筑科学与工程 653716 857574 18961011 125 自动化技术 330482 740916 0 124 中国语言文字 198403 343656 0 121 农作物 364839 759034 0 120 农业基础科学 151633 468688 0 119 地质学 312801 880901 0 117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638749 591612 23632208 117 临床医学 456560 745824 0 116 农业经济 677739 479462 11794411 115 外科学 607191 795689 0 113 电力工业 518150 689446 0 111 心理学 81423 208105 0 105 经济体制改革 404527 304324 0 105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 111094 172185 4519474 103 会计 166990 145283 0 102 旅游 221797 231163 0 100 化学 289228 741591 0 99 有机化工 543602 832862 0 99 农艺学 93377 271828 0 99 药学 253156 439878 0 99 证券 110852 143719 0 99 数学 383286 327925 0 98 基础医学 220719 530915 0 98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73735 235640 0 97 气象学 80691 239617 0 97 高等教育 476431 610498 0 97 林业 148029 387546 0 96 肿瘤学 530562 758310 0 93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249917 336996 0 92 妇产科学 219934 234072 2993841 92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247900 397111 5404237 90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428121 373332 0 89 无机化工 354731 403809 0 88 机械工业 178144 289645 0 87 水利水电工程 218666 250417 3952842 87 心血管系统疾病 14747 387790 0 87 诉讼法与司法制度 99215 131413 0 87 中医学 603986 783052 0 86 社会学及统计学 165653 153487 0 86 工业经济 1086201 290186 14353302 86 植物保护 255617 380674 4268233 85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184684 144048 0 85 法理、法史 117123 131002 0 85 体育 427113 398211 0 85 互联网技术 147727 229978 5114396 85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197590 337259 0 84 园艺 394691 421089 6324416 83 消化系统疾病 148950 217041 0 83 公路与水路运输 310961 375855 0 82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轻工业手工业 634561 600734 0 79 畜牧与动物医学 575713 500407 0 79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 456030 495207 0 78 儿科学 245245 245802 2820828 78 电信技术 358527 368640 0 78 经济法 82596 108808 3640579 77 地球物理学 88308 221107 0 76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240742 250324 0 76 神经病学 191103 267007 0 76 石油天然气工业 215940 376687 0 75 贸易经济 461696 246266 0 75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183671 210499 0 74 政治学 30641 68398 0 74 材料科学 81752 213842 0 73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520627 215543 0 73 水产和渔业 155826 171236 2433478 72 矿业工程 294754 310708 0 70 泌尿科学 130723 151726 1930185 70 中等教育 1142963 238911 14609376 70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管理学 36379 49368 0 66 物理学 205861 273755 0 65 呼吸系统疾病 84587 110732 1261789 65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190784 210812 0 64 生物医学工程 88910 157295 0 64 新闻与传媒 284730 136414 0 64 力学 50386 83972 2061167 63 急救医学 77640 87340 0 62 农业工程 105996 78139 0 60 无线电电子学 226823 245798 7205861 60 特种医学 98930 133654 0 58 刑法 41155 69132 2616629 58 财政与税收 193404 114365 4337847 57 海洋学 41542 82582 0 56 精神病学 57595 99704 0 56 市场研究与信息 111452 63863 0 56 一般化学工业 75010 128745 3317275 55 审计 76915 44171 0 55 汽车工业 203591 121568 0 54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口腔科学 105470 128722 0 53 中国文学 1100595 222728 0 53 哲学 120141 124255 0 53 职业教育 131729 95924 0 53 计算机硬件技术 177150 81275 2830163 53 动力工程 109752 149314 0 52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230797 127675 0 52 文艺理论 59552 45037 0 52 中国共产党 264186 49664 3058170 52 政党及群众组织 122039 59657 0 52 燃料化工 57262 91310 2003950 51 伦理学 33092 52264 1767704 50 领导学与决策学 18332 21453 724000 50 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 143321 160495 0 49 冶金工业 161069 118364 0 48 马克思主义 105005 47818 0 47 宪法 14760 24957 1010561 47 国际法 20958 46006 0 47 保险 62210 55680 2466893 47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30092 42056 1008013 45 皮肤病与性病 81084 69313 1018068 45 文化 78719 56579 3243014 45 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 158891 70447 2318813 45 仪器仪表工业 112029 87556 0 44 新能源 8712 21378 0 43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31361 33954 1006493 43 服务业经济 44436 30768 0 43 铁路运输 123713 85682 0 42 出版 225253 57794 0 40 武器工业与军事技术 95008 81988 0 38 交通运输经济 117466 56019 2383969 38 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 135933 43257 0 38 公安 127522 49974 2828871 37 地理 68878 15459 724193 36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 84592 35194 0 36 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 77665 45203 0 35 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科学 4906 7335 399328 34 世界文学 104967 62123 0 34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思想政治教育 78213 26503 1156876 33 船舶工业 57070 47622 0 32 中国近现代史 92863 57257 0 32 经济统计 14509 9476 311489 32 中西医结合 41299 34789 0 31 考古 84553 53079 2062563 31 初等教育 481975 25816 0 31 音乐舞蹈 192611 71559 0 29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178783 37284 0 29 核科学技术 39205 28765 0 28 文化经济 35456 13962 848909 28 人物传记 493142 27259 0 27 军事医学与卫生 29602 26769 229148 26 中国通史 19021 14913 0 26 天文学 28414 11263 247122 25 中国古代史 71191 61167 0 25 档案及博物馆 125720 26886 0 25 史学理论 18378 16485 0 24 世界历史 30295 19737 0 23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231857 34345 3049781 22 美学 3665 13090 0 22 学前教育 67765 14884 1286191 22 宗教 63990 26888 0 21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48700 22089 0 20 军事 119546 16218 1361821 19 民族学 12093 8130 372690 19 一般服务业 144434 4457 0 14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差异、领域差异以及绩效考核
entomology 2009-12-30 13:06
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差异、领域差异以及绩效考核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作者:贾志云    摘要 通过对 JCR 各学科 5 459 种期刊的被引用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学科内不同领域之间的期刊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涉及到使用影响因子的时候,用影响因子的绝对值对不同学科 / 领域的期刊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而言,用所谓的前 15% 或 30% 来进行考核也不合适,因为不同领域 JCR 收录的期刊数不一样,这种差异是基于 SCI 数据库的结构,不是出于学科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这对于被 SCI 收录数量少的领域的科学家是不公平的。因此,建议使用影响因子的相对值进行绩效考核,即对影响影子先进行标准化处理,方法是将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除以该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得到相对值,使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期刊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   影响因子,绩效考核 贾志云 男,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正高职称,博士, current zoology (《动物学报》)编辑部负责人,常务副主编。 1963 年出生,曾从事行为生态学研究。 E-mail:jiazy@ioz.ac.cn 全文参见: http://www.bulletin.cas.cn/dqml/lt/200910/t20091010_2542362.html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47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用即大用-也谈科学之作用
lihf 2009-12-24 10:56
发现最近好几位博友谈到科学的作用,咱也凑凑热闹. 国人比较实际,实际到一谈什么问题,就立刻想到会有什么用.实际上,亲身经历过工业革命,原子弹爆炸,人体克隆,信息革命的国家和老百姓一般不会对科学的作用表示疑义,相反,他们更关心科学还要发展吗?,科学发展的目标是为人民谋福利吗?.如果还要问:科学有用吗?这就如同问我们要吃饭吗一个道理. 事实上,我想他们的潜台词是:牛顿力学,相对论,基因结构,数学和图论有用吗?一个发现,如果他的研究是真实的,那么必定是有用的,问题仅仅是:她的用处我们发现了没有.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数学,几何.纯理论的证明,枯燥而乏味,少有人问津,谁能想到,那竟然是众多物理理论,计算机等的必经之路.个人认为, 李约瑟难题的答案之一,就是中国古代和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实用性定向,导致对无用言行的挤压和禁止,并视其为洪水猛兽.(尚需讨论). 问题是,清朝能控制国内,控制不了国际.如果清朝控制地了地球,也控制不了银河系啊.从这个角度讲,有用是无用之父,无用是有用之母.' 本无所谓无用和有用,只不过我们分的太细致,态度太鲜明而已.而这种鲜明的态度最终导致了我们目光的短浅,自以为是吧了. 需要注意:无用和有用争论的前提是真实和可靠,丧失了真实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无用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计量学的发展为真实和可靠提供了保障,从事计量学科的发展是很重要和光荣的,呵呵,顺便,推销一下我的专业. 谢谢大家,圣诞节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论学科的学理部分和功利部分
panfq 2009-11-28 10:52
大学在走向创业的过程中,日益注重经济方面的考虑,注重效益。所以对于那些能带来效益、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或者给学校带来声望的学科就日渐得到重视。有一些学科,起不到上述的作用,既不能为学校的经济生存做出贡献,又不能吸引学生,那它的存在与否就值得考虑。许多大学现在举办的独立学院中所体现的学科,就是创业中的代表学科。 当创业深入到每个学科部门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每个学科的学理部分和功利部分或实用部分。例如经济学管理学,除了搞理论部分,还要考虑能否办 MBA, 面向企业进行培训。工程学科考虑结合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等等。 学理部分是所谓的学科的心脏地带,功利部分是学理的延伸和应用。二者可相互促进,也可能造成相互紧张的关系。功利部分借助于其获得的收益反哺于学理部分,为学理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学理部分的进展可能为功利部分寻找新的生长点。 有些学科的功利部分可延伸得很长。有些学科则难以施展力量。例如,让学历史的学者去给企业撰写企业发展史 ? 对于一些地方院校的非重点学科,尤其需要学理和功利两部分的相互促进。如果为了行政安排方面的考虑,把学科的功利部分单独剥离出去,而不能反哺于学理部分,学理部分就缺乏相应的学术和物质资源。虽然剥离出去的单位在创收时、在争取国家省级地方相应的培训项目方面,仍然需要学理部分的老师来讲授相关课程,但总的来说,由于基层研究部门的天生的弱势,不能轻易拿下大的课题,就会造成一种影响,它给学校的名誉、经济效益方面都不能为学校做贡献,同时自己在经济生存方面也日见其穷酸。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背景下,弱势学科又不能吸引学生。于是,管理人员就会觉得它占着学校的办公设施而不能带来效益,有些浪费,随时面临被撤销的危险。 这里就不免想到教育学科。许多大学都把教育学科的学理和功利部分整合在一个教育学院,学理研究和师资培训相得益彰。可是,学校把负责能够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地方培训项目及经费的部分 独立出去,而把作为培训相关学科之一的教育学科教师单设一个部门,前面说的那种学科发展中的反哺作用却不能显示出来,学理部分就会出现上述的危机。像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这样的由学科教师组成的机构就日见其无用,先后辗转几个部门,挂靠在哪儿都显得不合适,只好撤消。十几位教育学科教师自谋出路。从此,你在山东理工大学再也找不到教育学实体机构的影子了。 相关链接 当教师被清退的时候,教育学也该退场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享受创新的过程:学科之父John C. Avise
热度 8 book 2009-11-21 21:39
当今从事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人,大都应该知道John C. Avise。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几个重要领域的发展都(曾经或正在)跟这个人有关:Phylogeography(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或谱系地理学),Conservation genetics(保护遗传学),Phylogenetics(系统发育,或系统发生生物学)。 进入某个领域时,需要对该领域及相关领域有全面的了解。一个很好的方式是:从历史角度去系统地了解这些领域重要人物的研究。当我尝试着去了解Avise的研究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他的研究 开创学科 。下面我来试着解读一下这些重要的研究历史。 (1)创立Phylogeography 从其研究生涯的开始,Avise就一直在与遗传及进化打交道。他应用过不同的分子标记(限制内切酶图谱到线粒体基因)来研究进化问题,如物种关系、种群遗传结构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线粒体基因标记开始被大量应用于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学研究,Avise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领先者,他主要研究动物类群(鱼类、啮齿类、鸟类及其他哺乳动物)。通过大量的研究,Avise发现系统发育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可以被用于种内水平的研究,并且线粒体基因谱系常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这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基于系统发育思想研究生物种内基因谱系应该可以促进对物种进化的理解。在总结大量研究实例的基础上,1987年,Avise等人在Annu. Rev. Ecol. Syst.一篇综述中提出了Phylogeography的概念,原文中说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alogy and geography constitutes a discipline that can be termed intraspecific phylogeography. study of intraspecific phylogeography should assume a place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at least commensurate with that of ecogeography。这篇文章标志着Phylogeography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了,后来Avise被称为phylogeography之父。 用Avise自己的话来说,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突破性的连接了种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生物学,从而将微进化(microevolution)和宏进化(macroevolution)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种群的进化过程与区域生物地理学及多样性格局之间的根本联系。就我自己来看,系统发生物地理学让我们更加具体的去研究身边物种的演化过程。 因为有了坚实的前期基础(见本人有关phylogeography的另一篇博文),该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实例一直发展很快,是当今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就在前不久,Avise在J. Biogeogr.杂志发表了一篇回顾和展望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的综述文章,总结了该学科20多年来的贡献,并着重指出了未来的一些研究重点。 (作为旁外话,应该提到该领域另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Godfrey Hewitt。Avise被称为phylogeography之父,而Hewitt则被称为phylogeography的教父(godfather)。他做了欧洲大量物种的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欧洲生物区系演化假说。) (2)推进了Conservation genetics的发展 我试着去考证保护遗传学这一学科的开端,但到目前也没能找到特别明显的文献记录(类似于Avise et al(1987)之于phylogeography)。不过,可以肯定的是,Avise是保护遗传学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80-90年代,Avise曾研究了一些珍稀或濒危物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基因谱系格局,并认识到基于分子标记的研究能够为保护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揭示物种保护单元提供重要帮助。1996年,Avise Hamrick合编了一本有关保护遗传学的论文集,Avise以题名The Scope of Conservation Genetics写了该书的前言部分,我想,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保护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开始集中发展的标志。 2004年,第十九届国际动物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本人有幸听了Avise有关保护遗传学的报告(8月24日)。他着重探讨了Conservation phylogenetics是否可以看作保护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并认为系统发育标准在种内水平对于保护生物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确定进化关键单元(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ESU)和保护管理单元(Management Unit, MU);因此,在种内水平上, Conservation phylo genetics can be promoted as an important new sub-discipline of conservation genetics 。我不得不说,Avise真的对学科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实际上,这是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方法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3)提议生物分类的时间系统方案 从其第十版《Systema Naturae》(1758)开始,林奈分类系统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仍旧是目前最为实用的分类系统。Avise认为林奈分类系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能体现生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时间。因此,他开始提倡应建立一个标准的生物分类的时间系统方案,也就是要基于时间序列将不同生物类群分类;这可以通过分歧时间的估计(molecular dating)来实现,随着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研究的发展,这也将越来越容易实现(Avise Johns,1999)。实际上,分歧时间的估计对于很多生物类群来说即使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原因,也或者因为众多科学家觉得这是一个太庞大的提议,从Avise发表这篇提议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讨论。 最近几年,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快速发展,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系统发育分类系统的概念(Phylogenetic Nomenclature),该提议与Avise的提议相似点在于,都提倡对系统发育树的利用;但两者的区别在于,Avise还提议时间在标准分类系统中的应用。因此,2007年,将近10年之后,Avise再一次提议建立基于时间的(temporal-based)分类系统(Avise Mitchell,2007)。 不得不指出,我们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仍然有限,林奈分类系统肯定仍将是描述生物多样性的实用手段。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此类研究在越来越多生物类群将开展,然而建立Avise提出的理想分类系统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操作上来说,在保证采样均匀的前提下,要赋予依据林奈分类系统建立起来的巨大生物分类系统的每个结点一个进化时间的话,难度可想而知。不过,这种思想对于进化生物学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为Avise喝彩,为他一直以来的创新思维。 (4)继续创新:Hemiplasy Lineage sorting(中文有人译为谱系分选或世系重整;在没有一个更合适的词之前,个人觉得前者翻译的略好)常导致基因树和物种树的不一致性,但学界一直没有合适的词来描述此现象。因此,Avise Robinson(2008)在Syst. Biol.一篇文章中,将 由于基因多态性的lineage sorting所造成的基因树和物种树的不一致性 ,定义为 Hemiplasy 。对于这个词,目前中文尚无对应的词汇,我想或许可以译为:半趋同性,或者同源不相似性。理由如下:Hemiplasy和Homoplasy都能导致系统发育拓扑结构(如基因树和物种树)的不一致性,但两者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指同一个基因的不同多态性导致的,后者则是真正的非同源相似。 结 语 当比较全面看了Avise的研究之后,我想有几点值得指出。1)Avise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才能对学科有很好的把握。2)他对于创新有某种强烈的热爱,我想这是存在于Avise这类人骨子里的。3)创新不能是虚幻的,嘴上说说的;而是要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上和对学科全面理解上的。脚踏实地的做研究,是最重要的。 John C. Avise,currently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Ecology Evolutionary Biology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and a famous evolutionary geneticist, conservationist and ecologist. Avise wa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on 1991. Due to the amazing sciences he done, Avise was awarded the William Brewster Memorial Award from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1997) and the Alfred Russel Wallace Award from International Biogeography Society (2007). 附:重要文献 Phylogeography Avise JC, Arnold J, Ball RM, Bermingham E, Lamb T, Neigel JE, Reed CA, Saunders NC (1987) Intraspecific phylogeography: the mitochondrial DNA bridge between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systematic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8, 489-522. Avise, J.C. 1998. The history and purview of phylogeography: a personal reflection. Molecular Ecology 7:371-379. Avise, J.C. 2000. Phylogeography: The History and Formation of Spec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Avise, J.C. 2006. The ontogeny of molecular ecology. Molecular Ecology 15:2687-2689. Avise JC (2009) Phylogeograph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6, 3-15. Molecular markers Avise, J.C. 1994. Molecular Markers, Natural History, and Evolution. Chapman Hall, New York. Avise, J.C. 2004. Molecular Markers, Natural History, and Evolution (Second Edition). Sinauer, Sunderland, MA. Conservation genetics Avise, J.C. and J.L. Hamrick (eds.). 1996. Conservation Genetics: Case Histories from Nature. Chapman Hall, New York. Avise, J.C. 1996. Introduction: The Scope of Conservation Genetics. pp. 1-9 In: Conservation Genetics: Case Histories from Nature, J.C. Avise and J.L. Hamrick (eds.). Chapman Hall, New York. Avise, J.C. 2002. Conservation Genetics-- an invited book review.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77:480. Avise, J.C. 2008. The history, purview, and future of conservation genetics. pp. 5-15 In: Conservation Biology: Evolution in Action, S.P. Carroll and C.W. Fox (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Temporal sheme Avise, J.C. and G.C. Johns. 1999. Proposal for a standardized temporal scheme of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species. PNAS, 96:7358-7363. Avise, J.C., Mitchell, D. 2007. Time to standardize taxonomies. Systematic Biology, 56: 130-133. Hemiplasy Avise, J.C. and T.J. Robinson. 2008. Hemiplasy: a new term in the lexicon of phylogenetics. Systematic Biology 57:503-507.
个人分类: 生物地理学|13187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世界3与世界1的对应关系——学科分类的依据(一)
热度 1 lvnaiji 2009-11-7 20:47
吕乃基 现代有不少关于科学分类的论述,大多强调按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与低级之分来作科学分类,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若不深入到本质,不贯穿以历史的观点,那么科学的分别是各门学科的并置。它们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们的联系也反映了自然界的整体,但所反映的只是自然现状的静止的图景。仅基于这种思想的分类,与19世纪孔德所作的将学科按由简到繁的排列相去不远。黑格尔曾以发展的思想作科学分类。他认为各门自然科学是在所谓绝对精神自我变化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体现了辨证法的光辉。然而他的分类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必须以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分类思想进行改造,根据自然史的阶段进行分类。自然科学分类的基础或实质不是别的,正是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 图中,红色的箭头通常被称为量子阶梯。量子阶梯不仅反映自然界的物质层次,而且揭示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各门学科就是分别研究这一过程的不同环节,大致等同于历史学中的断代史。例如,核物理探讨质子和中子如何形成核,量子化学大致研究由原子生成分子的过程和机理,如此等等。各门学科的结合,科学的一体化就是研究自然界演化至今的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类似,将量子阶梯换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也可发现其学科的分类与需求层次的某种对应关系。只是由于人的需求的各个层次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常常发生重叠乃至倒置,例如裴多菲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总体而言,学科门类与需求层次相对应。同时,如所知,需求层次也是一个逐级生成的过程,因而,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就分别对应于人的生成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这些学科的综合,则揭示了人的全部成长过程。见下图。 往后,一切科学都将成为历史的科学。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了这一点。
个人分类: 科技史|96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键时候,做了一个失败的报告
wangdh 2009-10-29 01:13
关键时候,做了一个失败的报告 ( 王德华 ) 我们研究所这几天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由国际华人科学家组成评估委员会对研究所的每个研究员(研究组长)进行评估。既然评估就要评出个三六九等来,据说要与未来的资源分配挂钩。所以,每个组长研究员都不敢怠慢。 所里很早就布置了。书面材料(用英文撰写)早就上交了,这几天是评估专家现场听取口头报告,并质询问题。还好,报告和回答问题用中文。报告时间 15 分钟,回答问题 10 分钟。 近期会议较多,但心里总是装着这件事,所以感觉心里有块石头一直悬着。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准备和精简幻灯片 ( 报告也有 PPT 依赖症? ) ,也花了点时间规划设计和熟悉报告内容和逻辑。时间紧是个大问题,做过报告的人都知道,时间越少,内容越难取舍。总体规划是个人和研究组相关信息大约 7 分钟,工作进展大约 8 分钟。 8 分钟讲述 5 年的研究成绩,不是很容易。 知道自己语速慢,先天不足,熟悉报告内容很关键。基本达到了默记背诵的程度。也许是心里紧张,不是也许,就是由于过于紧张,许多地方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听到时间快到的提示后,更是紧张得一塌糊涂,自然就讲得一塌糊涂。自己这些年来报告的基本原则是:不占用他人的时间。 听到专家的提问,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报告失败了。想表达的含义,人家没有领会;欲说明的事情,似乎人家没有在意。我的想法是在学术进展部分简要介绍我们组这些年来做过的一些代表性工作,获得的一些结论,展示我们组逐步发展稳定向前的势头,因此没有过多关注具体的科学问题。看来,这个思路是错误的。讲述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展示一个研究的全貌和轮廓,效果估计要好些。尽管在回答问题时,我尽力想挽回报告中的不足,估计效果不大。 一旦没有了自信,底气就不足了,大脑就不是快速运转了。这样就会很容易发生其他的错误或疏忽,如太快否定专家的问题,表情会呆板,也不会面带微笑 一旦自己不满意,没有了底气,感觉就会很疲惫了,有点心累。 不管怎样,我在报告中一定力求要强调的有几点: 1 )我们的研究工作 2005 年才开始走向正规。 2000 年以前只能说勉强能生存下来, 2000-2004 年,基本能够维持;真正说发展和深入,是 2005 年以后的事情了。这是(部分)土鳖们能够顽强生存下来但是没有重大贡献的实际情况(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过来的,也是这样认为的)。 2 )学科的特点:生理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理生态学,注定不能像实验室内实验动物那样快速发展,发表的论文那样有水平。野外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野生动物生理特征个体差异(变异)大的特性,生物医学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手段不能简单(马上)用于野生动物的特点等等,都是很大的限制因素。 3 )科研工作需要坚实的数据积累,需要逐步的深入,我们这些年关注的就是这些基础,这也是我们能够发展的基础。 4 )我必须要在这些场合,感谢我们研究组的所有成员和历届研究生们的贡献和辛苦劳动。我当然知道,是研究生们的工作成就了我们组,也成就了我自己。感谢国内外同行专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肯定。所以我说,我自己没有多大本事,所做的也就是带领研究生们一起做点事情。 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也是我回答最自信的问题(算是自嘲吧):大意是我们组这些年来的工作,有哪些亮点,怎么评价。尽管专家问的很委婉,我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我回答(想表达): 1 )我们的现在这些工作对国际上学科的(理论)发展,(应该)没有多大的贡献,只是补充丰富了我国特殊地理环境中一些特殊动物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2 )我们组的工作,在国内是具有引领作用的。要说贡献,我们能坚持到今天,这个学科(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在我国也生存下来了。自然,我们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人才(我自己定义他们是人才)。 3 )野生动物的生理适应特点对于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启示是很大的,绝对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型动物的一些生理特点(发现)。大自然会告诉我们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就是野外生物学的魔力之一。 写这些内容,就是作为一个记忆,没有什么含义的。 2009 年 10 月 28 日下午,参加了国际评估。国际评估是头一回,也不知道如何准备,所里也没有统一格式(要求)。但是我最希望能够获得的信息是:国际专家给我们的学科发展把把脉,指点一下迷津,按照国际标准指出我们的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面,告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或方面。未来几年,我们应该如何做效果会更好?当然我们不奢望专家的意见就能拯救我们的未来,但是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是我们殷切希望的。我相信(也坚信):国际专家的眼光和视野,一定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幡然醒悟的。我期待着。 关键时候,做了一个失败的报告,实在不该。但这件事情总算过去了,该忙其他事情了。催活的 mail 和电话已经不少了。 (王德华 2009.10.28 )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2902 次阅读|24 个评论
H指数高的学科(国内)
xupeiyang 2009-9-19 14:16
http://ref.cnki.net/knsref/RefData.aspx?dataMethod=DataZTorder =#### 学科名称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生物学 424978 1493963 0 166 企业经济 773085 791431 29576472 158 金融 554191 530901 18662327 146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643372 1113361 25352774 144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375281 580105 0 142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399267 1030552 0 138 外国语言文字 316193 259618 11341152 135 投资 336208 387384 0 132 建筑科学与工程 653716 857574 18961011 125 自动化技术 330482 740916 0 124 中国语言文字 198403 343656 0 121 农业基础科学 150222 453651 0 117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638749 591612 23632208 117 农作物 351053 699207 0 116 地质学 310882 871388 0 116 临床医学 456560 745824 0 116 农业经济 677739 479462 11794411 115 数学 376265 603396 0 113 外科学 597218 741994 7307038 109 中药学 268418 804422 0 106 心理学 81423 208105 0 105 经济体制改革 404527 304324 0 105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 111094 172185 4519474 103 会计 166990 145283 0 102 化学 289228 741591 0 99 有机化工 543602 832862 0 99 农艺学 93377 271828 0 99 证券 110852 143719 0 99 药学 253156 439878 0 99 旅游 217952 212566 0 98 高等教育 476431 610498 0 97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80530 227820 0 96 林业 148029 387546 0 96 气象学 84526 225851 0 94 基础医学 219593 502044 6302749 94 妇产科学 219934 234072 2993841 92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246761 328458 0 92 肿瘤学 523750 722712 0 90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428121 373332 0 89 水利水电工程 218666 250417 3952842 87 诉讼法与司法制度 99215 131413 0 87 心血管系统疾病 14747 387790 0 87 机械工业 178144 289645 0 87 无机化工 349640 382971 0 86 资源科学 51126 146657 2575489 86 工业经济 1086201 290186 14353302 86 社会学及统计学 165653 153487 0 86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184684 144048 0 85 体育 427113 398211 0 85 互联网技术 147727 229978 5114396 85 植物保护 255617 380674 4268233 85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197590 337259 0 84 中医学 593167 747855 0 84 消化系统疾病 148950 217041 0 83 园艺 394691 421089 6324416 83 民商法 84771 137702 0 81 公路与水路运输 308490 368423 0 80 轻工业手工业 634561 600734 0 79 电信技术 358527 368640 0 78 儿科学 245245 245802 2820828 78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 456030 495207 0 78 经济法 82596 108808 3640579 77 地球物理学 88308 221107 0 76 神经病学 189908 262334 0 76 贸易经济 461696 246266 0 75 畜牧与动物医学 568093 464082 7537441 75 石油天然气工业 215469 375075 0 75 政治学 30641 68398 0 74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183671 210499 0 74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238180 242862 0 74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520627 215543 0 73 材料科学 81752 213842 0 73 水产和渔业 155826 171236 2433478 72 中等教育 1142963 238911 14609376 70 矿业工程 294754 310708 0 70 泌尿科学 130723 151726 1930185 70 物理学 205440 265080 0 65 管理学 36103 47277 0 65 呼吸系统疾病 84587 110732 1261789 65 力学 49342 119685 0 64 生物医学工程 88910 157295 0 64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190784 210812 0 64 海洋学 41417 118209 0 62 急救医学 77640 87340 0 62 新闻与传媒 282003 121772 6225513 61 农业工程 105996 78139 0 60 无线电电子学 226823 245798 7205861 60 特种医学 98930 133654 0 58 刑法 41155 69132 2616629 58 财政与税收 193404 114365 4337847 57 精神病学 57595 99704 0 56 市场研究与信息 111452 63863 0 56 一般化学工业 75010 128745 3317275 55 审计 76915 44171 0 55 汽车工业 203591 121568 0 54 口腔科学 105470 128722 0 53 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 145038 99129 0 53 哲学 120141 124255 0 53 计算机硬件技术 177150 81275 2830163 53 中国文学 1100595 222728 0 53 政党及群众组织 122039 59657 0 52 动力工程 109752 149314 0 52 中国共产党 264186 49664 3058170 52 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科学 4648 20412 346099 51 燃料化工 57262 91310 2003950 51 领导学与决策学 18332 21453 724000 50 文艺理论 58140 41614 0 50 伦理学 33092 52264 1767704 50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217998 117780 0 50 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 143321 160495 0 49 冶金工业 161069 118364 0 48 马克思主义 105005 47818 0 47 国际法 20958 46006 0 47 保险 62210 55680 2466893 47 皮肤病与性病 81084 69313 1018068 45 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 158891 70447 2318813 45 文化 78719 56579 3243014 45 宪法 14605 22151 890116 44 仪器仪表工业 110461 86050 0 44 服务业经济 44436 30768 0 43 新能源 8712 21378 0 43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31361 33954 1006493 43 铁路运输 123713 85682 0 42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29561 38288 872867 42 出版 225253 57794 0 40 武器工业与军事技术 95008 81988 0 38 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 134499 39309 2226198 38 交通运输经济 117466 56019 2383969 38 公安 127522 49974 2828871 37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 84592 35194 0 36 地理 68878 15459 724193 36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 24937 16889 685 34 世界文学 104967 62123 0 34 思想政治教育 78213 26503 1156876 33 中国近现代史 92863 57257 0 32 经济统计 14509 9476 311489 32 船舶工业 57070 47622 0 32 初等教育 481975 25816 0 31 中西医结合 41299 34789 0 31 考古 84553 53079 2062563 31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178783 37284 0 29 文化经济 35456 13962 848909 28 核科学技术 39205 28765 0 28 人物传记 493142 27259 0 27 音乐舞蹈 188145 62768 3310429 27 中国通史 19021 14913 0 26 军事医学与卫生 29602 26769 229148 26 档案及博物馆 125720 26886 0 25 中国古代史 71191 61167 0 25 天文学 28414 11263 247122 25 史学理论 18378 16485 0 24 逻辑学 7420 6573 0 23 学前教育 67765 14884 1286191 22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231857 34345 3049781 22 美学 14144 12760 0 22 宗教 63990 26888 0 21 军事 119546 16218 1361821 19 民族学 12093 8130 372690 19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48263 20910 0 19 一般服务业 142749 5610 0 15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 跨学科研究——体制外的“舞蹈”
pikeliu 2009-9-18 15:27
张梦薇:跨学科研究体制外的舞蹈 时间:(2009-6) 学科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现已有6000多门。但过细的学科分支也带来了学术研究碎片化的现象。 20世纪初期,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研究,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跨学科研究逐渐由自发向自觉阶段迈进,相关知识得以重新整合。尽管跨学科研究受到普遍认可,但其内部还存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跨学科乱象:学术联姻还是学科殖民? 20世纪80年代,跨学科研究开始在中国兴起,并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青睐,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都可以看到跨学科研究的身影。从新兴学科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纷纷与经济学联姻的教育经济学、媒介经济学等。尽管跨学科研究风声水起,但是不同学者对它的理解却并不一致,而且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全国高校交叉科学研究联合中心主任刘仲林告诉记者,目前的跨学科研究种类繁多,某些高校甚至有几十个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有的是虚体机构,没有成员和办公地点,仅仅挂一块牌子;有的虽为实体机构,但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部长罗卫东表示,目前的跨学科研究有些只停留在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概念这一层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少数甚至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炒作。若这种做法大行其道,跨学科研究最终只能成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科本位主义。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各学科可能潜藏着以本学科为中心的暗流,并将本学科的东西强加于其他学科。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冯钢认为,每个学科都想当帝国主义、都想包打天下,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学科殖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 除了研究方法上的分歧,跨学科研究存在的合法性也饱受争议。在跨学科研究发展的短短几十年里,被质疑的声音一直不断。以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代表的学者,对跨学科研究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既有的科层制的学科设计,使得跨学科研究要么置身于某一学科之中,要么被分裂于不同的学科之间。尽管跨学科研究扩大了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但也使研究领域进一步细化,并不能达到跨学科研究的目的。再加上研究者为了从学科制度中获得资源和利益,也会努力使自己的研究领域制度化,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科之间的壁垒。 和沃勒斯坦的观点相同,冯钢也认为,目前传统的学科制度使得跨学科研究不可能实现。在他看来,要实现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必须先行,打破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从本科或硕士阶段就进行跨学科培养,这样或许才有跨学科研究的可能。 而一些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们显然并不认同这些批评。罗卫东教授承认学科批判在扬弃学科弊端上带给人们很大的启发。但他也表示,批判的观点毕竟不能代替学科建设和新理论的兴起。 在南京大学设立的近百个跨学科研究中心,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研究人员,这些人所作的研究各不相同,对跨学科研究的某些理解也有差异,但都对跨学科研究抱有较强的认同感。一位学者甚至表示,从事跨学科研究就是他余生的所有学术工作了。 二元对立还是独步天下? 尽管备受争议,但跨学科研究的整合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分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到底是二元对立还是独步天下呢? 沃勒斯坦认为,学科制度将社会科学的整体人为地割裂开来,并导致了学科间壁垒的出现,因此应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就这一点来看,沃勒斯坦否定了学科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冯钢进而认为,如果说学科制度本身是错误的话,那么由此衍生出来的各个学科分支就都是错误的产品。他的观点是,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就必须首先承认人为的学科划分是错误的,并取消学科制的研究范式。 罗卫东和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对学科制度错误论并不认同。叶航指出,跨学科和学科根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跨学科研究也不是对学科制度的对抗,单独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实际上,二者完全而且应该共存。 叶航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为了解决学科中的问题而存在的,它只是学科制度的一种补充,不能和学科制并驾齐驱,更不可能将其取而代之。 罗卫东指出,不论是跨学科还是超学科,研究者首先必须接受专业的科学训练,否则不可能进行学术研究。而这种科学训练就是通过传统学科制的专业分工来完成的。他指出,学科之所以出现,并划分得越来越细,是有现实需求的,并非无中生有。所以,不能凭空地怀疑一个学科的合理性。他甚至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理论偏好极强的一门研究,没有经过硕士以上学科专业训练的人是无法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叶航对这一看法也比较认同。他表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必须是在受过严格的学科训练,且对本学科不太满意的团体中进行,就像桑塔费学派一样,他们首先是在学科体制内获得认可的一群人,再从各个学科出发,汇聚一堂,共同还原世界的本相。 刘仲林认为跨学科研究应与分学科研究共存发展。但是,与叶航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跨学科研究并非学科研究的补充,相反,二者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他用T字型来比喻二者的关系,T字型中的横代表跨学科研究,指研究的广度;竖代表各学科研究,指学术研究的深度,事物通过横竖的双向发展来达到矩阵稳固状态。 他还特别指出,目前研究跨学科规律的跨学科学已经出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学科。这也说明,未来学科的发展只能细化,不可能消亡。 跨学科研究困境:体制外的舞蹈 跨学科研究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跨学科研究因为涉及多个学科,研究成果自然也是交叉的。而目前的科研体制是按照单学科的模式设计的,因此,跨学科研究在申请国家经费时,成果不容易被认可,也很难申请到经费资助。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几次无功而返后,他们放弃了唐吉诃德式的努力,选择在体制外生存。 体制外生存的窘境并不仅仅是资金的短缺,更为重要的是,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由于传统学科分类没有跨学科研究这一项,所以研究必须挂靠在其他院系,没有教师编制,也没有招生资质。因此,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还要求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且稳定的团队人员,如何消弭这两方面的矛盾是目前让跨学科研究者头痛的难题。 为了招贤纳才,叶航曾主动出击,到学生中间办讲座,组建兴趣小组,吸引学生进入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但是由于跨学科研究理论性很强,且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本科生和硕士生关心的是加入进来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博士生则关心能否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些想法在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都难以保证。因此,跨学科研究中心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尤其是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人员都流失掉了。 与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遇到的问题一样,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高级研究中心也遇到了人员流动快、资金困难的瓶颈。该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心采用兼职和专职学者交叉的方式解决人员流动问题,兼职学者中有一年期的,也有三年期的。研究问题的设置常常因为这些学者的流动而更改。至于资金,也主要是通过学校拨款和研究中心教师动用个人关系来获得。 刘仲林将跨学科研究遭遇到的这些问题归结于体制障碍,跨学科研究在体制内没有名正言顺的位置,且国家层面上的激励缺位,才会存在上述问题。他曾经看到过一组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多半是职称、职位已经解决了的学者,这类研究人员有精力和财力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青年学者往往有心无力。他建议在现有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下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的资助。但他也指出,学者的能力仅限于为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至于如何推进体制的变动,必须靠决策部门合力推动才能完成。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贴 复旦领导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pikeliu 2009-9-15 11:38
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玉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留校工作。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 ●不要过分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不要以为存在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内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许多院系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原因所致。学科的划分除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外,同时还有很多判断标准。 ●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我们要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能首先达到世界一流,就要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就必须有所舍弃。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派生新学科是大学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的软学科均诞生于硬学科,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和重视基础学科(硬学科)的持久建设。基础学科不强,就没有能力去组建其他新学科。 ●在考虑大学院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学科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时,组织结构往往分歧不大,但在考虑到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连通的一面时,特别是在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后,对于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有很大的争议。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在高校发展中,几乎都提出将学科建设为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高校对学科的认识和对学科建设内涵正逐步深入。但就学科建设这个主题,仍还存有很大的争论。有人批评学校只重视重点学科,对一般的学科关注不够,甚至把学科建设简单地看成重点学科的申报或者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学科建设就是围绕着冲击或者保住各级重点学科做文章;也有人认为学校只重视平台和基地建设,对一般的基础学科重视不够;也有不少的院校不断地提出建设一些新的平台和院系。这种冲动在高校表现得比较强烈。其次,当前国家要求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批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显然,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在这两项认识的基础上,什么是学科,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以及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认真思考。 学科发展要遵循其自然规律 学科首先是一种范式,主要为方便教学而不得已为之。事实上,人们对学科已有许多研究。把人类知识划分为学科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出于教学上的考虑。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了便于教学,人们不得不将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由此就产生了学科的概念。学科的主要含义是指按教学和训练所定义的知识的分类,即把知识条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知识,就是在所谓的学科框架里来学习其范式。学科的划分具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工作范式,同时又常常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时代特征和社会因素。 因此,不要过分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不要以为存在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内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许多院系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原因所致。学科的划分除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外,同时还有很多判断标准。尽管世界上存在着多个体系来讨论怎么划分学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学科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在这个层次结构里,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有着本质的差别,基础学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学科间的关系通常有学科间(Inter-disciplinary)、交叉学科(Multi-disciplinary)和多学科(Cross-disciplinary)。 同时,学科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规律。学科是一种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范式是会改变的。社会的重大需求致使知识被不断重新条理化,一些新的学科产生了,而一些学科则走向消亡。原有的学科范式和架构不适应新的形势,就要发生嬗变。除一些类似数学、物理等硬科学外,学科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用消亡而不用死亡,是因为消亡的学科将以另一种形式得以重生、嬗变(transmutation),或者原属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的组合形成新的学科。因此,一所大学的某个重点优势学科从种种迹象看已经接近消亡,如果还不思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尽管在短期内这个学科通过进一步投入仍可能显示出优势地位,但从长远看反而会阻碍学校学术的发展。 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催生了新兴学科的诞生。某些软学科因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研究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一种是为了保持原有学科的完整性。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往往孕育着新学科的诞生。大学和研究如果仅仅是以保住原有学科为目的,或者因为个别学者为了保持自己的学术领地欲望而形成学科,那么我们对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和学术研究的目的就被异化了。芝加哥大学前校长金伯顿曾说过:任何形式的学术结构都不可能长久地满足我校的梦想与期望。一所学校的学科要随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一定的调整,调整一方面是整个学术前沿的拓宽,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重大需求。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新学科诞生是学者们对自然、社会和科学规律的新的探索和认识的结晶,一个新学科形成的标志在于围绕核心问题形成的基本范式。一流的学科往往就是围绕着一个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开创的新的学科领域。 除此之外,学科划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科的划分除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规范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恰如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俞吾金教授所指出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科的概念是一种人为嵌入的结构。因此,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为性和随意性。 学科的划分对教学技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教育而言也存在负面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科的划分让更多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习专门的思维范式,从而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知识在大学被院系、学科分割后,使一个个本来相互连通性很好的模块被打破,使原本完整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割裂,现在我们提倡通识教育的内涵,就是为了降低这种负面效应。 国外曾经有人提出两条教育诫律:第一,不要设置过多的学科,尤其是不能盲目地设立过多的学科空壳。在我国高校也存在这样问题,一些学校的学科是空壳子,里面实质性内容并不多,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有的教师就组合了许多荒唐的课程。第二,凡是所教授的东西,一定要教得透彻,使得这些概念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且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使他能够理解生活中的事件,作出判断,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愉快。我们尤其要认识到,如果把研究领域圈得越来越窄,把学科分得越来越细,这种学科分家、单科独进的局面,对一所研究型大学、一所旨在培养领袖人才的大学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 我们所遭遇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多学科的。而学科的划分对学术研究的负面作用容易导致领地观念,不利于不同学科的人员联合起来针对一些多学科问题进行研究。学科的划分使其中人员的学术态度和思维方式形成定式,即所谓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古代的部落之间常常会发生战争,不同学科间的争执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情况难免存在,因为彼此的术语系统(学科文化的要素之一)还没有贯通。这是每一位从事跨学科研究者都会碰到的麻烦,而这显然对学术的发展是不利的。马克思早就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具有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并且预言: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科分类方案都带有一定的荒谬成分。 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分子物理学家C.P.斯诺在剑桥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和革命》的著名演讲,引起强烈的反响。他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实际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知识所代表的人文文化;另一种是科学家所代表的科学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鸿沟,很难沟通。这种分裂和对立,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他呼吁让两种文化沟通,但是这很难。我认为,不要过分看重学科划分的结果。学科的划分似乎充其量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起目录性的作用,规定了教学和研究探索的范围和领域;二是规范性的作用,指导着人们认识和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实践。 学科建设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 社会在进步,大学在发展,学科结构会不断地调整。这也是大学对于新学科的设立一直具有较强的冲动动因之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来发展新学科。新学科会不断产生,也总有学科在消亡。通常,在一所研究型大学里,学科建设要认真谋划,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原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是否符合科学前沿的发展态势?是否满足社会的现实或潜在的需求?是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匹配、相适应?拟建的新学科的起点是否高?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流的水平?这些问题都要得到重视。 首先,在学科建设中要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重点和难点在有所不为。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我们要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能首先达到世界一流,就要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就必须有所舍弃。这就是有所不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州立大学由于投入的增加而迅速崛起,高等教育竞争激烈。芝加哥大学在考虑如何保持一流大学地位的问题上,当时的校长金伯顿特别强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芝加哥大学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一个小型机构。我们不会仅仅因为当地的需要,就增添一个工学院;也不会因为临近圣劳伦斯航道,就开设港口管理学课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目前所做的事情进行长远考虑,以确定是否值得去做这些事,以及我们做得是不是够好。我们绝对无法容忍平庸,如果我们还想作为一个一流大学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就必须拒绝它。一旦发现平庸,就必须及时清理。当时,芝加哥大学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些诱惑。一流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不应该是提供社会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简单的服务站式的服务,而是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而提供的服务。原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也强调了类似的观点: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持最最优异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道理很简单。大学发展要聚焦到某些学科上,让它尽快变成世界一流。 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承受住了建立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巨大压力。耶鲁大学认为,人类知识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变化如此之丰富,即使一所伟大的大学也不能期望覆盖值得学习的每一个学科与其广泛覆盖所有学科,可能更明智的是建立少数几个出众的教师组,使它们能够在专门领域争取科研经费和研究生,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竞争。基于这样的认识,时至今日,耶鲁仍没有工学院。耶鲁在大学的发展战略上坚持质量优先和规模控制的原则,它始终如一地反对盲目的平庸化,并坚持把学校所要设置的一切学科都办成美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达不到这一目标的就要坚决关掉。再比如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很强,它们设立学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你要办新的院系吗?可以,你能不能达到跟数理化一样的水平?如果能你就办。所以加州理工学院虽然保持了很小的规模,但是基本上每一个学科都在第一方阵里面。中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大学到底是要大还是要强?或者又大又强,或者小而强,或者是大而弱?迫于资源的有限性,大学的选择往往是痛苦的,但大学必须选择。 有所为重要的是解决如何为。如果为得不好,则肯定会导致平庸。复旦大学老校长杨福家曾谈到,如果不是追求卓越,就会产生平庸。大学在考虑自己的学科布局时,不应该追求齐全,追求热门,而应该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热点很多,看热点就想追,就想做,学校难免会逐步走向平庸。复旦需要新设一个学科,我们就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充分理由做这件事情?我们有没有条件来做好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在可见的未来办到一流?要设置的学科和我们自身基础的关联度如何?和我们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否一致?大学和学者在策划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性。对一流大学来说,办一批三流的院系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由于学科文化和学科范式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应具有不同的评价体系。C. 吉尔兹曾经生动地指出:历史学家会称赞一部作品出神入化,并对指出其高超技巧(这里指在其他学科里很少看到的特性)津津乐道。这说明他们特别注重技巧、注重在塑造作品的过程中使人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意旨明确,浑然天成;而在数学和物理领域里,常对简明、经济、多产、有效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赞赏,这表明结构简化、阐释简化是这些领域的特点,在这些领域内,各种现象紧密交织,某些学科发现的内部蕴涵着许多引发其他科学发现的特质。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有说服力、发人深省、刺激这些形容词似乎比其他学科更常用。与分析的主要内容相比,这些词暗示了该学科尤为关心分析本身的质量,以及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同样,在物理学家中,精确、严谨是他们的双重特征,因为没有哪个名副其实的物理学研究会缺少其中一项特点。而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里,使用有偏见这个词就泄露了一个人的幼稚。因此,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不同学科评价是不合适的。因为要求简明严谨,在自然科学论文中多写1000字很难,然而对于人文社科规定达到三四万字又很容易。因为两者的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对教授最科学的评价是本系本专业那些有非常高的学养和道德素养的同行们给予的评价。总之,学科间的文化差别会带来对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差别,一定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来改革和制订评估和评价机制,包括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考核考评指标。 对此,我们首先要建立具有多学科特征的独立研究机构,以保持各相关学科间的连通性。 正如前面所说,学科划分将知识隔成了条线,而研究的问题又必定是多学科的,学科划分的科学就会形成学科独特的文化,学科之间有合作,但通常是形成壁垒。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一流大学中都建立了一些独立研究机构,这些独立研究机构由学校直接管理,对学校直接负责,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相关学科之间的连通性,要使学科划分做到分类不分割,有利于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以应对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综合问题的需要。一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架一些立交桥,在不同的学科交汇的枢纽地带建立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或者是独立研究机构,设法保持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连通性。二是在教学领域开设一些inter-disciplinary课程来弥补学科之间的缝隙,三是在学校的组织中在纵向划分了许多学科的情况下,设立一些横向枢纽性质的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中心,使其保证相关学科间的连通性。 为了避免(或弥补)原有学科划分的各种缺点,保持各学科的连通性,大学通常就一些系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一些跨学科的博士培养项目,来探索一些处于学科之间模糊地带的前沿领域。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多通过建设一些共同课程或相对松散的组织,来激发学科之间的共鸣。近30年来,斯坦福大学建立了十多个不同形式的独立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不以学科为标准来规划研究而是面向问题,面向课题,以项目为导向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和学者共同进行。芝加哥大学是一所十分强调发挥学科整体作用的大学,首任校长哈珀就强调说,思想的统一是一所大学繁荣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传统支撑下,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持,以独立研究机构的形式开展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并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芝加哥学派世界闻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诞生了24位诺贝尔等其他经济学奖得主,强大的经济学也为法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并最终对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到复旦大学的实际情况,前些年,通过985工程等的建设,复旦也新建了不少平台和基地,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增量和交叉研究的平台,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经非常符合独立研究机构的定义。 第一,这些平台基地(尤其是理科、医科)是面对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课题或项目的,通过承接和解决单一学科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项目,来增强学校的综合研究能力。如果研究平台内没有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项目和问题,或者仍然以学院为主各干各的,那么研究平台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了。 第二,这些平台基地能够根据任务的变化来动态地构建课题组。这些机构中人员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如果内部固化,就表明没有真正的多学科共同研究问题的项目。 第三,这些的平台基地里所有的人员与原来的院系联系都非常紧密,其中真正固定的人员是行政管理人员、仪器技术人员等。当前高校面临的问题是 能聚不容易,能散更不容易。通过建立平台基地,就可以形成一种能够围绕国家重点项目、重大任务和重大问题能聚能散的科学研究体制和机制。 第四,这些平台基地对其负责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领导的是来自其他学科的人,他要对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有相当程度地了解和理解,能对不同学科文化的融合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他决定了平台的成功与否。否则,要么是一个全才的大家,要么就变成独裁统治者。考虑到这一点,国外一般不赋予这样机构的负责人过大的权力,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跨这么多的学科领域,通常都由几个委员会来制约负责人的决策权力。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派生新学科是大学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的软学科均诞生于硬学科,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和重视基础学科(硬学科)的持久建设。基础学科不强,就没有能力去组建其他新学科。复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力学、管理科学等都是由学校原有的优势基础学科派生出来的。发挥大学学科综合的整体优势和弘扬特色,对复旦来说,首先就是要发挥文理基础学科的优势。文理基础学科是新学科生长的源泉。如果不把这些基础学科做强,学校发展就会面临后劲不足的局面。近几年,我们对基础学科的发展重视不够,面临队伍结构老化、年轻学科带头人缺乏、基础学科发展基础不扎实、特色发展不明显等问题,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优势丧失的局面。基础学科要寻找共同的学术语言,形成学术的共同体,这是复旦大学发展的内核,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为本质的部分。 学科布局与人才建设 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科结构十分复杂。新学科不断诞生,大学就必然不断面临学科分类的问题。学科布局就是如何认识学科分类的问题。确实,国务院学位办有学科分类目录,大学学科发展有延续性,学科分类好像不成问题。在考虑大学院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学科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时,组织结构往往分歧不大,但在考虑到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连通的一面时,特别是在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后,对于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有很大的争议。在这中间,我想主要谈谈学科和院系的物理空间布局问题。 大学的各学科间的物理空间布局十分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现在大学中一楼多系、一系多楼的现象很严重,甚至于存在一系多校区的情况。我认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当年加州大学为了适应物理、化学的发展,造了相互连通的两栋楼。量子化学是物理和化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当时正好是量子化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新学科发展的需要,它们才构建了这样一个物理空间的布局和结构,并为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的观点是,学科的布局于院系的物理空间布局必须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相适应。 学科形态的改变会对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应潮流,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的前沿形态来决定学科的人才规划。这里我只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一个侧面的问题。哈佛大学历史系是哈佛人文帝国的重要部分,始终自认为是哈佛大学中品质最高的系科,一直担心聘用新成员可能冲淡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术质量,因此只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这样的骄傲想法却导致了他们不断的失败。在20世纪70年代初,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终身教授就超过了哈佛,同期,哈佛历史系助理教授数量也急剧减少,导致开课量的减少和对新的学术地带的忽视,对学科研究中出现的新潮流,没有足够的反应能力。青年教师和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学校。到1995年,对历史系的一次评估表明哈佛已经落后于普林斯顿、耶鲁、伯克利、斯坦福、芝加哥和密歇根大学。哈佛历史系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历史学科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金字塔形变为平顶结构。金字塔结构意味着一小部分杰出的学者和系所占据着最高点,并得到普遍认可;平顶结构则意味着出现了更多的历史学派,每一个都作为一个分支领域,有着各自的顶峰。哈佛历史系的一些老教授在金字塔结构中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很难适应新的学科形态。 总而言之,大学要深入理解国际上学科调整方向、深刻把握当前形势下和竞争格局下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影响大学院系整体发展的因素,以及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与弊端,并制定出院系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无论从科研还是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要不断思考学科发展的规律,清楚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审视学科发展目标,作好学科发展规划。 《科学时报》 (2009-9-8 B4 视点)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领导文集|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臭氧技术的学科归属
histone 2009-7-16 23:13
对此困惑了很久,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 曾有过国际臭氧学会(IOI),后改为国际臭氧协会(IOA),从《OZONE SCI. ENG.》所发文章来看,可以分属很多专业、学科,因此应该是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如同其他工程技术一样,其设备运行工艺应该是电气工程之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设备制造主要涉及电力电子、高电压技术、等离子体化工,好比氧气的制取、氯气的制备等,其设备制造主要是化工机械及相关基础工艺的范畴;而其应用技术,就要从应用领域、作用对象来划分啦:臭氧应用中按照其功能主要应该分为消毒、氧化两大类;按照使用形态可以分为:臭氧气体、臭氧水溶液的应用。 由于臭氧不能储存使用,化学性质活泼,给其应用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带来不便,特别是在消毒方面,臭氧应用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被忽视,很多应用臭氧的技术人员不熟悉臭氧设备与臭氧的性质导致应用技术开发中的很多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与开发|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美杂忆(九)学术交流
zhangqy 2009-6-1 21:51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九)学术交流 美国大学里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会议,除了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之外,还有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在暑假,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暑期讲习班。在学校里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成了经常性的工作。其中一种是 Colloquium ,即通俗学术报告会,也就是高级科普报告会。宾大物理系每星期三举办一次,时间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当时由一位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 F. Ajzenberg-Selove 教授主持。在每学期开学时,都准时向每位教职员送去一份报告会准备邀请的报告人和报告题目的时间表,当然也可能临时有一些变动。报告人都是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卓有成就的学者。当年被邀请的人中,有发现中间玻色子而得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鲁比亚( Rubia )教授,有核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威尔金孙( Wilkinson )教授等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报告会的内容不单纯是物理学方面的,题目非常广泛,从微观粒子,核结构,超级超导粒子加速器,宇宙大爆炸,恐龙大灭绝到星球大战都有,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报告会的内容都十分精彩,都是最新的科学进展。例如,恐龙大灭绝就是由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在不久前提出来的。许靖华在 1984 年获得地质学界最高奖的伦敦地质学会的乌拉斯坦勋章,这个奖被称为地质学的诺贝尔奖。 2001 年,又获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彭罗斯地质奖。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非白人。恐龙大灭绝假说一经提出,立即引起轰动,争论极其热烈。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最终为科学界所公认。每次的报告会,阶梯大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还有一部分人要在教室后面站着听。听众除教师和学生外,也有秘书,职员和校外人士。报告会开始前,在教员休息室里提供免费的咖啡、红茶和小点心,报告人和听众在一起轻松地自由交谈。由于中午没有午睡,开头我很不适应,每次听报告都会打瞌睡,一位留学生看见了,向我传授经验说:你可带一杯浓咖啡去喝,对提神醒脑,防止打磕睡,提高注意力很起作用。我放眼扫视会场,果然看见有不少人把咖啡带进会场里。我依法炮制,真的很管用。报告会进行期间,随时可以自由提问。报告会结束后,又在教员休息室里提供免费的美酒和奶酪。报告人和一些热心的听众回到这里,边品尝美酒、奶酪,边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人对报告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或者他想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和报告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讨论,当然会大有收益。报告会内容广泛,能使人大开眼界,及时了解到各门学科的最新动态,能对教学材注入最新的内容,同时也给人以各种新颖的启示,十分有利于科研工作,十分有利于边缘学科的发展。一位外校的年青数学副教授听了鲁比亚教授的报告后,万分感慨地说:鲁比亚忘我地献身于科学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所以,这种报告会很有教育作用,让师生了解科学最前沿最具魅力的最新发现,和科学的进展同步成长,不但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面,而且听众受到科学家不计名利、不懈地追求真理的高尚人格的熏陶,潜移默化,提高了年青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热情。还有一种是专题学术研讨会( Seminar ),由相同研究领域的校内外的学者们会聚在一起,互相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每次也由一个人主讲,介绍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新近的进展,一边报告一边展开热烈的讨论。意犹未尽的,会后还可以继续和报告人讨论。物理系每星期有好几个这种小型的学术研讨会。宾大物理系也为到会的人提供免费的咖啡。 宾大和相邻的德立索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又译作德雷克塞尔大学 ) 以及新泽西州的德拉瓦大学(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的物理系中从事核物理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星期五中午联合在德立索大学物理系举办一个专题学术研讨会,有时也会有一些来自远方(如田纳西大学等)的学者参加。当然,也会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教授来交流。每次开会时,一边慢慢地吃自带便餐,一边听报告和讨论,午饭吃完了,报告会也就结束了。他们连吃午饭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了,真是惜时如金。在研讨会中,大家都全神灌注在学术问题上,不放过任何一点吸收精神营养的机会,精神食粮成了主菜,人们只是下意识地把食品和饮料向口里送,面包、三明治、可口可乐的味道如何,神经中枢的反应不灵敏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就是这种状态吧。在同一时间里做两件事,比陶侃的惜分阴更加爱惜时间。孔夫子的 食不语,寝不言 ,在这里没有市场。很多大学里都有这样的午餐学术研讨会。 参加上述学术研讨会的人中,有几位是我国公派来美的访问学者,给的生活费每月只有 400 美元,和美国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相等。当时大学教师的工资都不高,想买一件大型家用电器很不容易,所以都尽量节省,以便回国时能多带几样免税的家用电器。他们嫌可口可乐、汉堡包和热狗等现成食品贵,都自带早上在宿舍里做好的便餐吃,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费用。可是,当众拿出来吃的话,又担心美国人会说自己寒碜,只好饿着肚皮听报告,等到研讨会开完了,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饱餐一顿。所以,不少我国的访问学者,并非顿顿美食,很能吃苦耐劳,生活上是相当简朴的。 我的老师,北京大学教授杨立铭院士当时受耶鲁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雅克罗( F. Iachello )教授的邀请,来耶鲁大学讲学和做研究工作。宾大和德立索大学闻讯,就立即请杨先生来这里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会后,克莱茵教授请他吃晚饭。我作为他的学生,和老师难得在美国相会,自然也会招待一下。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和慕杨先生之名而来的堂妹夫一起,带他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宾大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还请他到费城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吃了馄饨和北京烤鸭。他的夫人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技术创始人之一、负责设计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夏培肃院士。杨先生却抽不出时间去宾大看一看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也来不及参观费城的其他名胜古迹,为了准备讲学,吃完饭就匆匆赶回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去了。杨老先生是我国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仍孜孜不倦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003 年年初,以 84 岁高龄辞世,去世前在病榻上还很关心年青教师,念念不忘研究课题。回想十多年前在美国和他会面时的情景,宛如昨日,历历在目,令人不胜感叹! 我在北大求学时,杨立铭老师指导组织年青教师和研究生开小型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每星期一次开一次会,每个人都要轮流作报告。为了作好报告,逼得我非得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不可,还要冥思苦想,同时又能听到很多不同的专题报告,迅速吸收了大量的前沿知识,而且互相启发,大大提高了我的独立工作能力,很快就能进行研究工作。在这期间,我们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的一些论文,就是听了报告后受到启发,提出设想合作完成的。我还为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新开出多门课程,写出了讲义。真是事半功倍,得益匪浅,比一个人单独苦苦求索强多了。可是不久就来了大鸣大放、反右、红专辩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拔白旗插红旗、科研大跃进、大炼钢铁。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汹涌而来,把我们的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冲掉了。可惜啊!太可惜了!要不然,相信我们还会出更多更大的成果。 美国的学者非常重视这种专题学术研讨会。比起大型学术会议来说,小型的学术会议有更充分的时间互相讨论,深入切磋琢磨,参加者都获益良多。常常通过讨论而进一步开展合作,也有受到别人的启发而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或新实验,从而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的突破,有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所以,很多学者都十分重视各种学术会议上的交流。例如,因建立了弱(弱相互作用)电(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温伯格( S. Weinberg )教授,听到有一个年青人提出一种新思想,立即自己掏腰包买机票,特意坐飞机去参加专题学术研讨会,听那个青年人作报告,不耻下问,耐心求教。 20 世纪 30 年代,已经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显示,当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或质子数为 2 、 8 、 20 、 50 、 82 、 126 等等时,其性质比附近的原子核稳定。这和原子序数为 2 、 10 、 18 、 54 等等的惰性气体相似。虽然很多的人认识到是一种周期性,但是理论上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就把这些数叫做 幻数 ,意思是无法理解的魔幻之数。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 幻数 的原子核,叫做 双幻核 ,又特别稳定。例如,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氦 4 ,比氦 3 (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氘(质子和中子各一个)、氚(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锂 5 (三个质子和两个中子)都稳定得多。而氧 16 (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和铅 208 ( 82 个质子和 126 个中子)等 双幻核 更比它附近的原子核稳定得多。很自然地,立即有人想到,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吸引下绕原子核运动,用量子力学可算出一些电子形成一个包围原子核的壳层,另一些电子形成另一个更大的壳层,等等,一层套一层。这就是功地解释了原子周期性等实验现象的原子壳层结构。因此也假定原子核中也有指向中心的吸引力,核子(质子和中子)受它的吸引,围绕原子核的质量中心运动。可是,算出来的 幻数 和实验的 幻数 不同,没有取得成功。 二战以后,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讨论到这个问题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向大家提出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用中心力加上强自旋轨道耦合力(这种力在原子中很弱,可忽略不计)试一试?当时核物理学家认为,核子力和库仑力很不一样。核子的质量基本相同,原子核内没有很重的质量核心,不会有共同的中心力,即使加上强自旋轨道力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改进。计算起来并不复杂,但是他们认为用不着花时间去计算。费米的话没有引起核物理学家们的重视,唯独引起了当时研究统计物理出名的、却没有研究过核物理的梅耶夫人的注意。她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回去立即进行计算,发现的确能够得出和实验完全相同的 幻数 ,还能正确解释很多其他实验现象。 1949 年,她发表了原子核壳层模型的重要论文,解决了核物理学上的重大难题,奠定了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其他核模型,如集体模型,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等等,都是在壳层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因此而获得了 196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物理学家。 费米是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的伟大物理学家之一,他发现中子轰击原子核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和用慢中子实现核裂变,因而获 193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首次提出弱相互作用的理论;主持建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等等。他的夫人是犹太人,为避免纳粹的迫害,只得举家逃亡美国。费米聪明绝顶,据说,在和人辩论时,不论当正方还是当反方,都能把对方驳倒,他的能言善辩和聪明机智是出了名的。费米在会议现场临时想出的一个建议,就使核结构的研究走出困境,可见和 高人 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啊! 40 年代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实验研究工作的年青人伦华脱,注意到刚刚出现的很少几个新的原子核实验能谱,有类似于分子转动的特征,就提出一个新观点,认为有一部分原子核不是球形,而是像枣子一样的椭球形,能像分子一样迅速自转(又叫做自旋。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球形的物体不可能有自转,和宏观世界的现象完全不同,虽然看起来似乎违背了人们的日常经验,难以理解,但这是量子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并且被实验确凿无疑地证实了的)。在他隔壁办公室的丹麦年青人阿 玻尔也在那里做博士后,他听到这个新观点后,立即敏感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受到华伦脱的启发,阿 ? 玻尔提出一个新的模型:原子核像一个椭球形的小液滴。称为原子核的液滴模型。这个小液滴能够自己不停地旋转,可以解释很多壳层模型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阿 玻尔后来又和莫特逊合作,发展成了非常优美的原子核的集体模型理论,成为以后长时间里原子核结构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原子核结构研究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华伦脱、阿 玻尔和莫特逊三人因此而共同获得了 1975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华伦脱和阿 玻尔当时都是年青人,在物理界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阿 玻尔能能敏锐地看出华伦脱的新概念的重要价值,从而做出了重大的成就。和 高人 交流固然十分重要 , 也不能小看无名小卒的思想闪光,说不定在小人物那里,就有等待人们去挖掘的特大金矿呢。 阿 玻尔又叫做小玻尔,他的父亲老玻尔就是创立了对近代物理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大名鼎鼎的尼 玻尔。老玻尔由于创立著名的原子的玻尔模型而获得了 1922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在这一年,小波尔也出世了。老玻尔去世后,小玻尔子承父业,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在 30 年代,老玻尔为了解释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假想原子核象一个小小的液滴,重原子核的液滴一会儿缩短,一会儿伸长,不停地这样反复振动,最后伸得太长了,就会分裂为两个小液滴,这就是重原子核(如铀和钚等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较小的原子核的自发裂变过程。小玻尔的转动的液滴模型,就是他父亲的液滴模型的推广。集体模型是液滴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伦华脱提出原子核有转动现象的论文, 1950 年发表于 物理评论 上。伦华脱后来也没有再研究原子核,而是从事其他方面的物理实验研究工作。他的这篇论文,比起小玻尔和莫特逊的理论性极强而且数学推导十分严谨深刻的一系列漂亮的长篇大论来说,似乎很不显眼。可就是这样一篇论文,却给他带来诺贝尔奖的莫大荣誉。 2002 年,日本人田中耕一因发明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法及其质谱分析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有的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德国有两位化学家的研究工作比田中的工作出色得多,获奖者应该是这两位化学家而不是田中。诺贝尔奖委员会说,最重要的是新思想,而不是谁做得更好,所以给田中颁奖是没有错的。可见最重要的是带头创新,论文出得多固然好,但论文的多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新,是质量。没有开头的创新思想,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研究工作。所以,创新是第一位的。 1985 年底,我参加了美国的 东部物理学会议 。和通常的学术会议不同,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会议,会议专门邀请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介绍他们本人和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这种学术会议也和讲习班不同,不是带学员入门,也没有固定的专题,能够听到闻所未闻的最新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极富启发性。来听会议报告的人中,有年青的科学工作者,有高校教学人员,也有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来汲取新鲜营养的。在国内,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报告人中,有核物理学的权威、耶鲁大学教授雅克罗。雅克罗介绍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最新进展。有一位是研究加速器的权威,报告了他本人把李代数用于设计加速器的工作。李代数是一种抽象的近世代数,是在十九世纪后期由挪威数学家 S 李在研究连续群时引进的。令人极感惊奇的是,好像这个数学理论,就是事先为量子力学准备似的,量子力学诞生后,在原子核、原子、分子和物质结构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由于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不断努力,现在已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数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渗透到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领域之中。 李代数用在加速器的设计上,却是头一次听到,感觉十分新鲜,也十分佩服,有此同感的,不止我一个人。还有一位是数学家 , 他介绍新近发展起来的 分形几何 。我们知道,欧几里得几何的维数是整数的。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的,还有相对论的四维时空。这次却听到维数还可以是分数的,是整数维空间的推广,真是闻所未闻。分形几何能够较容易地描写不规则的曲线、表面和物体等,而这是通常描写圆、方和圆锥等整数维的欧几里得几何所难以做到的。报告人用幻灯放映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看起来上面有起伏不平的山峰和环形山,天际挂着一轮圆日。有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说:这是在月球上看日出的照片。谁知报告人却说这是用分形几何画出的分形地貌。分形几何的概念是在 1973 年由法国数学家曼德勃罗( B.B.Mandelbrot )首次提出来的。 分形 ( Fractal )有不规则、破碎、分数等含义。分形几何是一种非欧几何,它能够描述欧几里得几何所无法描述的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不规则现象,所以曼德勃罗又称它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在理论上和在实用上都有重要价值,一问世就在很多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在数学、天文、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医学、地震、地质地理、经济等等各门学科以及在工、矿、农、艺术、音乐、计算机等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好来坞的科幻大片,就运用了分形图象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虚幻人物和各种星球地貌等形状各异的物体;利用分形几何,可用于找矿;可分析心电图,揭示心脏跳动的规律,以研究防治心脏病;可研究中医的辩症施治、经络、脉象。等等。 1988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中,没有一个条目介绍 分形 ,可见当时我国对这一学科还缺乏了解。此后我国才有人在这方面系统地进行研究。分形的概念从问世到现在,只不过 30 年,就取得了广泛而丰硕的成果。 前面说过, 1959 年年,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费曼首先提出纳米的新思想,他说:如果人類能夠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來加工材料、製備裝置 , 我們將有許多激動人心的新發現。他又说:据我所知,通过人为方法,一个个原子地制造化合物并非不可能。他的这些话,被公认为是纳米技术思想的来源。 80 年代,纳米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经过短短的二十年,就迅速发展成极富生命力的前沿学科。费米的一句话,伦华脱的一个新想法,费曼的一个新概念,曼德勃罗的新几何概念,被有心人知道了,就能迅速发展出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理论、新学科。可见,如不随时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不随时跟踪世界学术的最前沿,就不能接触到最新的观点和理论,就不能很快跟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文革期间,科技界基本中止了和国际的交流,知识分子成了 臭老九 ,除了某些特殊部门(如两弹一星等军事科研部门)之外,科学研究差不多处于停顿状态。当时我无法搞理论物理的研究,理论研究被批判为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理论研究工作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用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是修正主义路线,搞理论研究的人是修正主义的苗子,等等。一拿起书本,就有人指责我说: 你还想走白专道路吗? 看点书也会受到干涉。说这话的人,整天和一群人打扑克,常常通宵达旦地玩,乐此不疲。我看书不成,也只好随大流,打打扑克、下下棋,更不用说还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了。我这个小助教,也被扣上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的帽子。直到文革后期,能够进行实用的产品研制了,我只得中途转行,搞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研制工作,还得过奖,并且开出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仪器等课程,写出了讲义。文革结束后,才回到核理论的老本行。离开老本行足足不止十年的时间,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文革时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 西方资产阶级有的,东方无产阶级要有;西方资产阶级没有的,东方无产阶级也要有。 闭目塞听,光喊几句动听的口号,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事实是,文革结束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和世界水平的差距比文革前更大了。文革期间,全国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说刘少奇奉行的是 洋奴哲学 ,只晓得跟在洋人后面爬行。当时北大有一位年青教师说: 以前跟在洋人后面爬行时,还看得见洋人的屁股,现在连洋人的屁股也看不见了。 此话说得十分幽默,也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然,他也因此而惹来麻烦。说此话的人是我的低班同学,后来成为我国高温超导首席科学家的甘子钊院士。 在美国的学术报告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年青人和权威人士激烈争论的场面。我所参加过的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开始前,全体会议参加者集体拍照,留作纪念。拍照时,大家随便入场,或站或坐,有年青人坐在第一排中间的,有权威人士站在后面的,不分彼此,习以为常。坐在前排的年青人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站在后面的权威也不会觉得有失尊严,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念。不像我国,非得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那样,分出天罡地煞,一二三四,严格按照等级排序,不能僭越。 在频繁的学术交流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下,在平等待人和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下,在大家不断交流和合作下,必然会做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极有利于年青人的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在北京,我看到也有不少学术交流活动,但是,比起美国来说,差得远了。在湖大等其他地方上的大学,学术交流活动更少得多了。加之我国封建的官本位、讲名分、论资排辈等等不平等因素,很不利于百家争鸣和年青人的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很多好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旅美杂忆(十)学科交叉
zhangqy 2009-5-31 19:42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十)学科交叉 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一般都是从外校来的博士,可避免近亲繁殖,以防跳不出本校老师的框框。不同学术风格、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术研究方向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交流,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克莱茵教授有一个博士后,是耶鲁大学博士、土耳其人 Kumar。他和我的研究课题不同,他要用计算机作大量计算。宾大物理系系主任阿马多(Amado) 教授带的博士后,也是耶鲁大学博士,荷兰人拜卡(R. Bijker)。他在耶鲁的老师是美籍意大利人雅克罗(F. Iachello)教授。雅克罗当时只有三十多岁,就已经是闻名世界的权威了。他和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有马朗人(A. Arima, 曾任东京大学校长,和我的老师杨立铭院士合作过)共同创立的原子核结构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是继集体模型之后的原子核结构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对原子核结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侯选人,但有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一些争议,未能获奖。我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和他们有过交往,至今还保留着和有马朗人、雅克罗等人的合影。我和克莱茵教授所做的玻色子映射理论,就是想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拜卡每天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来学校上班,他常常把自行车扛到物理楼三楼,停放在他的办公室外的小厅里,而不放在大楼门外的停车架中,他怕被小偷偷走。锁在车架上,容易被小偷光顾,尤其是新车。他很少到自己的办公室来,系图书室也不见他的身影,不知道是不是在他自己的宿舍里,或者是在阿马多教授的办公室里工作。我们在一起的机会少,没有问过此事。他十分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英式足球,常常踢球踢得汗流浃背。从他送给我的博士论文来看,他发展了老师雅克罗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超对称性理论,学术水平很高。阿马多教授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拜卡和他合作的研究课题,是把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思想和数学工具运用在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上。本来原子核结构的很多数学工具和物理概念(例如壳层模型和玻色子映射的概念),最早也是从原子结构中移用过来的。所以很多物理概念和数学工具只需略作改变,就可以互相移用。两者可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一次,我问他博士后期满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现在还没有联系到工作单位,如果找不到工作,争取再做一年博士后,再找工作,要是还找不到工作,就只有回荷兰教中学去了。听了他说的话,我不胜感慨,水平这样高的博士,找工作还这么不容易,还有可能屈才去教中学。要是真的去教中学了,确实是人才的一大浪费。他在宾大又做了一年博士后,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至今仍然活跃在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的科研第一线,经常可以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看到他发表的论文,成了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权威,组织和主持过好几次国际核物理会议。他除了研究核物理外,仍然继续和他的老师雅克罗以及阿马多等人合作,研究原子、分子和高分子的结构及其性质,还涉猎到粒子物理。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互相交流、合作,能够取长补短,拓展研究工作的范围,多出不同领域的成果,好处太多了。我在宾大听人说,电气学院招的研究生中,有一部分是物理系毕业生。而且有的教授喜欢招收物理系的学生,取其物理和数学基础好的优点。我在北大读书时,有一位微波研究生,就是南开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的。 在美国,不但同一研究领域、同一学科内经常交流,不同学科之间也常常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从历史事实看,新兴的交叉学科大都在欧美国家中出现,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却很难看见诞生出有什么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里有多种因素使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前苏联的高等学校分科过细,学科之间很难有交流,而欧美国家的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之间(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很容易相互渗透,产生交叉学科的机会就大了。理科学生可以选修音乐、美术,或其他看来似乎和理科毫不相关的文科课程,文科学生也可以选修理科课程。 由于选课和选专业十分自由,学术交流又很多,学科之间经常交流、渗透,学科杂交易于进行,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种种新兴学科。例如,将量子力学运用到化学、生物学中,就产生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核化学、核农学、核医学、放射医学等等。量子力学开山祖之一、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锷,对生物遗传理论有重大贡献,被誉为生物学革命的先驱。他首次提出,在染色体的遗传物质中,有类似于莫尔斯电报码的遗传密码,而且只有几个简单的字母,一切遗传信息都是由这几个字母组成。后来,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发现了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因而共同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薛定谔的思想对他们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二战期间,克里克研究过鱼雷,威尔金斯参加过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这两人都是物理学家。后来果然发现,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只有4个字母,即A、T、C和G四种碱基。这4个字母拼出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基因,决定了生物物种无穷无尽的多样性。 上世纪出现的几门横断学科,是多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例如,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影响系统的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而这种结构要依靠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因此称为耗散结构。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作为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耗散结构理论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经济和社会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也有人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等。 又例如,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在六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叫做协同学的横断学科。协同学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湖南大学冯桂炎教授,曾和长沙市的交通部门合作,研究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取得实效。他移用物理学的熵来描写交通混乱程度,首先建立数学模型,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熵,使人流和车流从混乱变得更有秩序。这类课题也是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协同学甚至研究革命的预测问题。哈肯说:一方面通过应用协同学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民意测验手段来预测革命的爆发,是可能的。(哈肯著《协同学》)有时偶然的一、两件小事(头头的一时决定或导火索等)也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只能作概率性的预测,要精确地预测这种革命或民众起义何时发生也是困难的。(《协同学》)。由这些例子也许能窥见协同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在强调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年代,把很多学科,如遗传基因学说、控制论、人工智能、宇宙演化等等,都戴上唯心主义、资产阶级伪科学等帽子,是使得新兴的边缘学科难于立足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例如,前苏联李森科把园艺家米丘林的育种工作称为米丘林主义,他自命为米丘林的继承人、无产阶级生物学权威,发展了米丘林的遗传变异理论,建立了米丘林-李森科学派。在他的把持下,说米丘林-李森科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生物学理论,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又大力压制摩尔根的基因遗传理论,把它说成是唯心主义理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理论,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取缔。他们甚至将遗传学泰斗尼?瓦维洛夫打成反动分子,判他死刑,后来死于狱中。李森科的流毒也殃及我国,长期掀起批判孟得尔和摩尔根遗传学说的浪潮,压得它无法抬头,有的研究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的学者,甚至被整得家破人亡,真是人间惨剧。有人说,自然科学遭受如此严重的摧残,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家遭受如此严重的迫害,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对自然科学打击迫害以来的最为严重的事件。 斯大林死后,揭发出李森科是大学阀,他造了很多假,他的理论是伪科学,300多位科学家联名要求撤销他的农业科学院院长职务,他终于倒台了,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我国,三、四十年前还被视为异端邪说的遗传基因理论,现在已经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基因的真实性已经不容置疑,并且在科学和社会各方面都得到 了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人们普遍享受着基因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而且今后的发展将对人类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它的重要性几乎尽人皆知了。 像这样在十分严谨的科学实验之中得出的科学理论,这样非常重要的科学成果,居然曾经被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是骗人的伪科学,现在看来,大家都会认为是太幼稚了,太荒唐了,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然而它却真实发生过,笑中有眼泪啊!值得人们深思啊! 现在,有一些人大喊反对伪科学,还说要把反伪科学立法,又说中医理论是伪科学,要取消中医。有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反对这样做,认为这太危险了。我很赞同后一种看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中,不是有那么一些人起劲地批判资产阶级伪科学吗?也许有某些被一些人吹捧的东西确实是冒牌货,但是,大量没有被人们接受的某些事物,极有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由某些人来判定什么东西是伪科学,肯定是不行的,那怕他是再大的权威也不行。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去摧毁现代科学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科学的东西,反科学的东西,总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迟早是站不住脚的。 四人帮一伙横行的文革期间,大批判狂风席卷神州大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讲课时要先念毛主席语录,对科学家要作阶级分析。法拉第是工人出身,值得尊敬;摩尔根是资产阶级科学家,应该打倒。爱迪生虽然是贫苦的学徒出身,但是后来成了大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阶级,而且他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显然不可能是由他一个人发明出来的,毫无疑问是剽窃了工人的成果,也应该把他打倒。牛顿定律只能讲是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只能讲是电阻定律,等等。当时某大学的《半导体讲义》各章的标题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只看标题,谁也不知道是半导体讲义,以为是哲学讲义。当时不少革命左派好像都在互相攀比,一个比一个更革命,一个比一个更左。那时工宣队发给我们一本批判相对论的文集,要我们也进行批判。某大学写作组的文章最为离谱,该文指责爱因斯坦之所以把他的理论取名为相对论,就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也是相对的,其目的是要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用心险恶。学过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把伽利略的力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电磁现象中去,谁都不会觉得相对论的名称有什么不合适、潜藏着什么政治意图。该文为了打倒资产阶级科学家爱因斯坦,给他任意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作者还说,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风靡全球时,美国有一个州的议会请他去作报告,介绍相对论,议员们根本听不懂。议员们说:我们在相对论面前丧失了智力了。作者骂这些议员像猪一样愚蠢的猪仔议员。作者笔锋一转,又说,相对论写得晦涩难懂,目的是想愚弄工人阶级,云云,这不是又把工人阶级和愚蠢的猪仔议员等同了吗。作者任意上纲上线,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笑之至。当时我指出此文十分荒谬,奇文共欣赏。有人说:你不要这么愚蠢。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我随大流,以免惹祸上身。我没有听从她的好意劝告,坚持说:相对论是真理,打不倒的。我和一位同事都以为,写文章的人是不懂相对论的教学辅助人员。文革结束以后,才知道是该校物理系的一位年青教师执笔的,他是懂得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此人是小有名气的教授了,又写了纪念文章,写得非常有感情,好像他一直都很尊敬、崇拜爱因斯坦,态度转变之大,前后判若两人。如果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给大家看,恐怕没有人会相信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要不然就有可能认为这个人中了邪了。杜甫有诗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上一篇提到过,我在宾大听过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报告。宇宙大爆炸假说最早是由勒梅特提出来的。有名的美国核物理学家伽莫夫在1946年又进一步发展了勒梅特的假说。伽莫夫对DNA的基因密码理论也有很大的贡献。伽莫夫认为,宇宙在诞生前,只是一个点(奇异点),开始时刻发生大爆炸(混沌初开的开天辟地时期),由小到大,迅速膨胀。在爆炸开始时,宇宙处于混乱的混沌状态,没有成形的物质,接着产生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子等等各种粒子,再由前三种粒子构成原子、分子,等等,然后出现天体和生物。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有很独到的见解。《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悟出如此深邃的朴素哲理,不能不惊叹其高超的智慧,难怪孔子听了老子的一番宏论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叹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高兴得连老命都可以不要了。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说法。三国时期的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他认为宇宙也有开端,开头处于浑沌状态,然后天地开辟,不断膨胀,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日深,天去地九万里,宇宙还是有限大呢。虽然这只是他的聪明想像,但是,也有其合理的因素,他不认为宇宙永恒不变,而是在运动变化之中。 我们的宇宙是有限而又没有边界的,仍然在不断地膨胀着。这就是标准宇宙模型。人们平常所想象的宇宙,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限大,宇宙的整体形态永远和现在的情况一样,变化的只是天体,物质不断从虚空中产生,这就是英国科学家邦迪和霍伊尔等人在1948年提出来的定态宇宙模型,又叫做稳恒态宇宙模型。 文革初期,时任湖南大学副校长的唐麟在大礼堂向全校师生员工作报告时说:如果说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宇宙的边界后面,是软巴巴,还是硬块块?他们是回答不了的,所以宇宙是无限的。说宇宙有限是唯心的、荒谬的。唐麟不懂宇宙学,他不可能懂得有限的空间还可以是无界的,他只不过是按照某些权威的说法来批判罢了。其实,早在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就发现了宇宙在不断膨胀着的现象。根据实测,从宇宙诞生到现在,大约为180亿年(哈勃年龄)。由放射性测定的地球年龄约为50亿年。后来又发现宇宙大爆炸的种种证据,有的人因此而得诺贝尔奖。 以常识来看,宇宙有限而又无界,好像很不可思议,很不合逻辑,很难用日常经验来理解。其实,圆圈就是有限而无界的一维空间,球面就是有限而无界的两维空间。地球表面就是有限的没有边界的两维空间,我们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出发,都不可能到达边界,绕地球一圈之后,又会重返原地。可以想像,也存在类似于球面的三维有限而无界的空间(数学上叫做三维超球面)。推而广之,也会存在弯曲的四维空间(四维时空)。这种弯曲的空间,叫做黎曼空间,相关的几何学叫做黎曼几何,它是一种非欧几何。非欧几何和欧几里得几何在理论上一样严密,科学上同样有道理,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矛盾。哪一种几何学符合客观世界,要由实践来决定。现代宇宙学不是空谈,不是玄学,而是严谨的科学理论,有严格的方程式,能推导出确定的结果,可以和实测结果对比。按照广义相对论的原理,时间、空间、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密切相关,在引力场中,时空是弯曲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这四者互不相关,时空能弯曲,简直是天方夜谈,不可想象。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证明,由于引力使时空弯曲,宇宙是封闭的、有限而又无界。宇宙中没有物质时,才是无限的欧几里得空间,在现实世界中是有物质的,当然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宇宙空间。在平常的不太大的范围内,是准欧几里得空间,宇观的宇宙空间只能是弯曲的黎曼空间。天文学家观测了1919年的日全蚀,证明了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光线走的是曲线,和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预先计算的结果完全相符,古典物理学不对了。在日全蚀的观测结果还没有出来时,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抱有充分的信心。有记者问他:如果观测结果和广义相对论不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斩钉截铁地说:那就说明自然界错了。后来多次日全蚀的观测结果,都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还有其他实验观测结果证明了引力能使时空弯曲。 霍金和彭罗斯根据广义相对论证明,时空存在两种奇异点:一种是宇宙大爆炸奇异点,另一种是宇宙中的黑洞奇异点。质量巨大的老年恒星,核反应的燃料消耗殆尽时,由于热运动不再能够抵抗强大的引力,这个恒星就会塌缩。直至原子中的电子被强大的引力压进原子核中,和原子核中的质子结合成中子。这个恒星中就不再存在原子了,全部都是中子,变成了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大致和原子核的密度相同。原子核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3亿吨,可见密度大得十分惊人。地球的质量约为6乘10的21次方吨。如果半径为6400公里的地球变为中子星,就缩成了半径只有约180米的小行星了。这样的小行星的体积虽然很小,质量却大得惊人。天文观测早就证实了宇宙中存在中子星。当中子星足够巨大时,超强的引力使它进一步塌缩,变为黑洞。黑洞的引力比中子星更加强大得多,落入黑洞中的任何物质都不能逃逸出去,甚至光也被超级强大的引力吸引住,也不能逃逸出去,所以叫做黑洞。有间接的证据证明宇宙中有黑洞。霍金还证明了,由于量子隧道效应,黑洞还是会有辐射,并且温度不断升高,最后会像宇宙大爆炸一样,也发生爆炸。 定态宇宙模型似乎容易理解和接受,却和天文观测的结果不符,会得出一些矛盾的现象,即所谓悖论(佯谬)。按照稳恒态宇宙模型的理论,宇宙应该是处处差不多一样,在很大的范围上,星星的密度应该大致相同。如果我们画一个球形,使这个球趋向无限大,那么,星星的个数就会按球的半径的立方而无限地增加,那么,照在天空球面(面积按球的半径的平方而增加)上的亮度也会无限地增加,也就是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处,温度都会无限地增加,即使天空中的辐射被天体所吸收,也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因为被吸收的辐射,会使天体的能量增加,温度升高(那怕是极其微小的一点点升高),增加的能量又会以辐射的形式重新释放到宇宙中去。可是,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我们看见的天空却是黑的。这种定态宇宙模型无法解释的矛盾现象,就叫做奥孛斯佯谬。还有,引力是长程力,由定态宇宙模型会得出宇宙是不稳定的,这是引力佯谬,叫做纽曼-希林格佯谬。这两种佯谬用定态宇宙模型的理论都无法解释,用标准宇宙模型却能迎刃而解。还有很多天文物理现象支持标准宇宙模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宇宙大爆炸理论预言,大爆炸后会产生微波背景辐射,到现在,应该有大约3K的微波背景辐射。1965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间存在3K的微波背景辐射,有力地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他们因此而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莫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完美的黑体辐射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他们是利用航天飞船中的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简写为COBE)来探测微波背景辐射的,称为COBE计划。这个计划的研究结果能了解宇宙大爆炸初期的宇宙形成过程,并且第一次能够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推导结果来和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使得宇宙学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而不是聪明的猜测或者只是哲学思辩的范畴了,他们两人的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如果说,上个世纪还有一批人不相信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话,现在反对和怀疑的声音是越来越微弱了。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就观测到宇宙中的恒星,都向四面八方飞散,这正符合标准宇宙模型的宇宙膨胀理论。还有,宇宙中约有75%是氢元素,约25%是氦元素,这符合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计算结果,而稳恒态宇宙模型却无法解释。宇宙大爆炸理论累次得到实测结果的证实,可见标准宇宙模型比定态宇宙模型更符合客观世界。虽然用常识不容易理解标准宇宙模型,但是,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的宇宙就是这个样子,科学家是能够理解的。这是科学的结论,除非不相信科学。 勒梅特和伽莫夫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当时真是惊世骇俗,很难使人们接受,立即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指责这个学说是谬论。这有点像恐龙大灭绝理论刚刚提出来时的情形,当时人们也说这个理论是谬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随着科学家一步一步深入的研究,宇宙大爆炸学说不但理论上日趋严密,而且理论的预言又被越来越多的实测结果所证实,并且能够解释定态宇宙模型所无法解释的问题,后来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 1979年我在北京听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讲学时,李政道先生说,如果问科学家,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那么,大约有一半的科学家说宇宙是有限的,另一半的科学家说宇宙是无限的。时至今日,宇宙大爆炸学说已经被科学界所接受。当然,学术界还会有极少数人坚持宇宙是无限的。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本来科学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你坚持某一个学说,就必须拿出可信的证据来,口说无凭。定态宇宙模型解释不了很多天文物理现象,被科学家放弃是很自然的事。 相对论和量子论刚诞生的时候,就有非常著名的科学权威强烈反对,这其中有集古典电子论之大成者、伟大的荷兰物理学家罗伦兹。他成功地用他的经典电子理论解释了光谱线分裂的最曼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他和一些有名的物理学家长期顽固地反对量子论和相对论。他们无法理解电磁波是由一粒粒光子组成的,无法理解物质有波动性和时间的相对性。铁的事实是,这两种新理论解释和预言了古典物理学所无法解释和预言的现象,取得了古典物理学无法取得的惊人成就,终于无可辩驳地在学术界牢固地确立了它们的地位。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两块基石,没有这两个理论,根本不可能出现现代的科学技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了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反对者并且让他们看到了真理的光明,而是这些反对者最终死掉了,熟悉新真理的新一代人成长起来了。 科学界把普朗克的这句经典的话,称之为普朗克定律,并且广泛流传开来。可见老观念是多么顽固啊!新观念是多么的不容易被人们接受啊! 牛顿根据他的机械观无法理解宇宙中的天体为什么会按部就班运动起来,只好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现在认识到,宇宙和天体的演化受自然规律操纵,不需要上帝来推动。我在费城的教堂里听过神学教授的演说,他引用热寂说来证明有上帝。在物理学中证明了,在孤立系统中,一种叫做熵的物理量会不断增加,叫做熵增原理。当熵达到最大值时,温度达到平衡,这时候,系统中不可能出现有序的运动,只是一片混乱,处于混沌状态。在19世纪,有人把物理学中的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推向整个宇宙,由此得出结论:宇宙最终走向死亡。这时宇宙中没有任何物质的有序运动,没有太阳,没有星球,没有任何生命,一片死寂,这就是热寂说(又叫做热死说)。只有上帝才能使宇宙再动起来。恩格斯批驳过热寂说,他认为在宇宙中有的地方的熵会减少。但他的观点只是一种猜想,时至今日,仍然一直找不到宇宙中有任何地方有熵减少的蛛丝马迹,他的猜想没有一点可信的证据,科学上缺乏说服力。由于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来驳倒热寂说,所以长期被神学家把它当作证明上帝存在的法宝。现在有人指出,膨胀着的宇宙,熵永远不可能达到最大值,熵增原理不会导致宇宙死亡。可见被人认为唯心的东西反而不需要上帝帮忙,神学家不能再指望用熵增原理来证明有上帝了。这时候,神学家又说,《圣经》的《创世记》篇,说的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情形。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当然也创造了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杰作,上帝国是伟大的数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菲力普认为,科学家将永远无法找到上帝存在的直接证据。他说:我不相信上帝会留下任何指纹。以他的观点看来,不可能从自然现象中寻找上帝存在的证据,不能用科学实验来证明有上帝,或是证明没有上帝。这样,信不信上帝,就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了。人们认为,自然科学越发达,就越能证明上帝不存在。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看来没有这么简单。 郭沫若在长诗《凤凰涅槃》中,有这样一段诗句:宇宙呀,宇宙,你为什么存在?你自从哪儿来?你坐在哪儿在?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着你的空间,他从哪儿来?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这被你拥抱着的空间,他从哪儿来?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屈原的《天问》问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浑沌)惟象,何以识之?答曰:根据实践证明了的宇宙演化理论可以推知。宇宙是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又会重新缩小,最后缩成一个奇异点?科学家仍在努力寻找证据。根据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宇宙中的物质的密度有一个理论临界值。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密度没有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宇宙就是开放的,即大爆炸后的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永无止境;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密度超过这个临界值,那么,宇宙就是封闭的,即大爆炸后的宇宙,不会永远膨胀下去,膨胀到一定时候,又会开始缩小,最后会崩塌,又回到没有时空的奇异点。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现存的宇宙中的物质,其密度没有达到临界值。但是,天文学家观测了大量星系中恒星的运动情况,按照各星系中观测到的物质密度来计算,发现这些恒星的运动规律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还应该存在着大量未知的不发光的物质,才能解释这些恒星的运动情况,同时也应该存在不发光的能量。这种不发光的物质和能量,叫做暗物质和暗能量。据理论推算,宇宙能看到的发光物质大约占宇宙中物质总量的5%,其他95%都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目前还未能了解这种暗物质的性质。2006年10月,有报道说,位于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卡弗里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所的玛鲁莎?布拉达和她的同事,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的存在。由于暗物质的存在,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就超过了临界值,宇宙就是封闭的了。经过宇宙学家的计算,宇宙还有约240亿年的寿命。如果宇宙确实是封闭的,那么,也有地老天荒的时候,杞人忧天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只是天地合的时候,对人类来说,遥远得不可企及。 佛学认为,宇宙有生有灭。宇宙本来无一物,经历成(形成)、住(持续稳定状态)、坏(崩塌)的过程,最后一切又都回到空(就是奇异点吧)。宇宙生生灭灭。宇宙一生一灭,叫做一劫(即劫波)。宇宙论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用短短的篇幅是很难说清楚的。宇宙中还有很多新奇的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本来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介绍宇宙论,就到此为止吧。 非欧几何是首先由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创立的,叫做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在罗巴切夫斯基之前,一位匈牙利年青数学家曾经把他的非欧几何的论文寄给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审阅,高斯却把它丢到字纸篓里了。其实高斯也做出了同样的工作,但是没有拿出来发表。高斯死后,人们才在他的遗稿里发现了他的非欧几何的论文稿。在他的文稿里有这样的话:我害怕愚蠢人的叫嚣。原来他是担心人们不能接受他的新理论,会受到责备,才压下来不敢发表的。常识无法理解的、但在科学上是合乎逻辑的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宇宙的巨大世界)中的怪异行为很多。比如前面说过的,微观的球形物体不可能有自转,就是一例。 两千三百年前,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一尺之 棰 , 日 取其半 , 万世不 竭。(《庄子》)这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最早的说法。以前人们认为分子不可分,原子不可分,事实证明是可分的。据说,物质无限可分是唯物论的结论。物质不断分下去,就是分子,分子又可分为原子,原子又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而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即层子)组成的,夸克又可以继续不断地分下去,等等。可是,物理学家发现,不存在自由的夸克。夸克在中子和质子中是相当自由的,夸克之间的距离越近,夸克的运动越自由;可是,夸克离开得越远,夸克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夸克就越不自由,有越来越大的力要把它们拉到一起。这就是夸克囚禁和渐近自由。美国物理学家维尔切克、波利策和格罗斯三人,因为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共同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看来,物质无限可分也可能有问题了。这和以前认为原子和分子不可分有所不同,因为这仅仅是猜测,没有可靠的理论根据。现在,夸克的渐近自由有一整套理论,理论的结论经实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关系(以前叫测不准关系),粒子所处的空间越小,它的动量就越大,也就是说,它的质量也越大。所以,物质越分越小,构成物质的粒子质量就越大。从理论上讲,可以比地球的质量大,比太阳的质量大,以至无限增大。然而,并没有发现这么大的质量的粒子。由于粒子的动量极大,要把它们束缚在极小区域的引力也必须极大,而要把粒子从束缚中分离出来的能量也极大,以至趋向无限大。所以,物质无限可分,从理论上看,是做不到的。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既然宏观的大宇宙可以是有限的,是有生有灭的,宇宙存在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微观世界也不一定就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无限的东西是理论上的,在实践中是永远无法证实的,没有任何先验的理由可以断定物质一定向无限小的世界一直分割下去。 根据数学理论,无限是永远无法到达的极限。在现实世界里,无限的东西,谁也无法看到,只能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发生的现象,根据现有的理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推知。有人说,世界是无限的,不但将来是无限的,过去也是无限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是这样说的。我曾经想过,过去的无限,就像将来的无限一样,永远无法达到。从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世界,却到了现在这个世界,令人无法想像。后来我看到,果然有的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宇宙大爆炸学说,从逻辑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上种种事实足以说明,科学要用理性思考来把握,不能全凭直观。有的人不这样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商君书》)。以前被某些权威定性为 唯心主义的,、反动的伪科学的某些观点和理论,后来证明是这些批判者们错了。在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年代,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批判,有文艺方面的、有学术思想的、有自然科学的,等等。据统计,大规模的批判,甚至是狂风暴雨式的批判,包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界的批判(例如对遗传基因学说、控制论、人工智能、宇宙演化、胡风反革命集团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等等),总计有四十多次,都是不正确的。 在美国,有人研究唯心论,也有人研究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前面讲的在西北大学组织反对种族主义国际委员会,并赶走来校讲演的尼加拉瓜右派游击队领袖的英语系助理教授福利,自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授。她开出过文学中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30年代的无产阶级作家等课程。名噪一时的《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我在宾大听人说,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美国某些商学院的一门重要经济学课程,他们把《资本论》当作一家之言来学习、研究。当然,美国的言论自由是有底线的,一旦发现对统治阶级不利时,就会使出种种手段来阻挠、打击、压制。50年代初出现的麦卡锡主义,就是突出的例子。极右的参议员麦卡锡和追随他的麦卡锡分子,制造黑名单,调查、非法审讯、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整肃进步思想。他们把被认为有亲华倾向的费正清、谢伟思等人清洗出国务院。有上百位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遭到迫害,其中有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我国旅美科学家钱学森。我在北大听过钱学森的报告,他说,从美国回国前,联邦特工把他的行李搜查了一遍,连10位对数表也被当做机密科学资料抄走了,真是无知而又可笑。白色恐怖持续了4年之久,他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各界人士的义愤,很不得人心。1954年底,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主义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终于以失败而告终。不过,此后仍然阴魂不散,不时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只是没有五十年代那么明目张胆、那么猖狂罢了。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恃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他十分推崇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使得种种学说并兴,是空前绝后之伟观。他批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搞得诸家之说熸(熄灭)矣。所以他主张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才会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前苏联的李森科及其同类,把一种学说抬得很高,神圣不可侵犯,要大家顶礼膜拜,排斥、压制、打击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陆定一说过:把大帽子一扣,说某某学者或某某学派是资产阶级的,那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 一些人生搬硬套哲学教条,把这些教条当作是最高裁判,指责这是错的,那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是伪科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们其实是主观主义,搞世界模式论,背离了客观实际,走向唯心主义。任何人,包括某些科技界的权威人士,都不能当科学的裁叛官,不能随便指责新的理论、新的科学发现是错误的,是荒唐的,是伪科学。其实,权威人士只不过是在他所从事的领域是权威,在其他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分别,即使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也不见得全都懂得。有计算机之父之称的大数学家冯?诺依曼说过,从事某一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如果他能看懂这一领域的三分之一的文献,就很不简单了。可见,即使是权威,他也未必都能懂得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全部知识,更不用讲其他了。前面我们讲过的普朗克科学定律,就说明权威在新事物出现时,并不都能正确对待。 2007年,伪科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提出要为反对伪科学立法,把禁止伪科学写入科普法。可是,却有很多的人联名反对,认为这是不利于科学自由发展。我很赞同这后一种态度。在前面,我们看到,文革前所搞的批判资产阶级伪科学,事实证明是搞错了,极大地影响到科学的发展,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四人帮在文革中的倒行逆施,简直就是在摧残科学。这些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惨痛教训。再也不能搞批判伪科学了,更不能立法禁止伪科学。科学的发展,只能通过自由讨论,通过百家争鸣来发展。不能迷信权威,任何人都不能自认为是真理的化身来充当科学的裁判。科学的最高裁判只能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包括哲学,包括科学权威的言论,科学发展史累累证明了这一点。 邪恶,不法地侮辱了完美/拐腿的权势损伤了民间的健壮/文化,被当权者箝制得鸦雀无声/愚蠢(俨如博士)控制着聪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不讲民主、平等、自由,随便乱扣帽子,乱打棍子。套用陆定一的话:把大帽子一扣,说某某学者或某某学派是伪科学的,那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更谈不上要想发表什么惊世骇俗的新理论,创造出什么崭新的边缘学科了。乱戴帽子的时代结束了,四人帮一伙制造的灾难已成历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虽然比以前宽松多了,自由多了,条件好多了,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在不断改善,我们仍然还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 “数学”的对话(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20 18:46
关于 数学的对话( 2 ) (接( 1 )) 乙: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 甲:数学是研讨数和形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数和形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都是在实践中,从一切实际事物中 抽象出来,并逐个、逐次加深认识而发展的! 乙:哦!数学都是通过实践,从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中抽象、发展而来的。 那末,所谓抽象出来是什么意思?! 甲:在各种事物,例如:人、牛、马,屋、车、路,,等等,都分别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例如:颜色、质量、形状、数值,,等等。 在此,抽象就是:把数和形从这各种事物中,撇开它们的其它特性,仅抽取其数值和形状特性,而形成的基本概念。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数理|38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985高校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zhaoxing 2009-3-28 03:07
赵星 1998年,我国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即985工程。十年过去,我国985高校,特别是各校的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收集和整理了ESI数据库 提供的1998年-2008年十年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注:若您使用了此数据,请给出以下引用信息: 赵星.我国985高校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956 表1 1998年-2008我国985高校国际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数 学校名 TOP1 %学科数 学校名 TOP1 %学科数 北京大学 12 兰州大学 3 浙江大学 11 天津大学 3 清华大学 8 同济大学 3 复旦大学 8 华南理工大学 3 南京大学 7 湖南大学 3 上海交通大学 6 厦门大学 2 武汉大学 6 中山大学 2 中国科技大学 5 中南大学 2 山东大学 5 北京理工大学 2 四川大学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吉林大学 4 西北工业大学 1 南开大学 4 重庆大学 1 华中科技大学 4 东南大学 1 大连理工大学 4 中国海洋大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4 电子科技大学 数据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3 东北大学 数据缺 西安交通大学 3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缺 注:( 1 )数据范围为 1998 年 1 月- 2008 年 8 月的 SCI 和 SSCI 收录论文。( 2 ) TOP1 %学科数表示ESI数据库给出的该校有多少个学科在世界所有学术机构中排名前1%。(3)这里的985高校仅包括综合和理工类,未包括几所特色专业高校。 表41998-2008年各985高校入围世界各学科前1%的具体数据汇总 校名 学科领域 论文数量 总量 被引次数 总量 篇均被引 被引 清华大学 CHEMISTRY 4,732 29,467 6.23 PHYSICS 5,172 26,516 5.13 MATERIALS SCIENCE 4,525 20,287 4.48 ENGINEERING 4,496 14,139 3.14 BIOLOGY BIOCHEMISTRY 893 5,220 5.85 COMPUTER SCIENCE 1,637 2,721 1.66 MATHEMATICS 754 2,061 2.73 ENVIRONMENT/ECOLOGY 366 1,639 4.48 ALL 23,942 109,596 4.58 中国科技大学 PHYSICS 5,281 34,007 6.44 CHEMISTRY 4,664 31,696 6.80 MATERIALS SCIENCE 1,563 11,938 7.64 GEOSCIENCES 501 4,613 9.21 ENGINEERING 1,247 4,598 3.69 ALL 15,751 99,647 6.33 上海交通大学 PHYSICS 2,916 13,123 4.50 CHEMISTRY 1,984 10,187 5.13 MATERIALS SCIENCE 2,858 8,650 3.03 ENGINEERING 3,389 8,123 2.40 CLINICAL MEDICINE 1,016 2,181 2.15 COMPUTER SCIENCE 1,117 1,042 0.93 ALL 15,770 52,391 3.32 西安交通大学 MATERIALS SCIENCE 1,867 5,028 2.69 ENGINEERING 1,849 4,593 2.48 PHYSICS 1,277 4,401 3.45 ALL 7,452 21,098 2.83 哈尔滨工业大学 MATERIALS SCIENCE 3,213 6,979 2.17 ENGINEERING 1,869 4,815 2.58 CHEMISTRY 899 3,108 3.46 ALL 8,380 20,083 2.40 天津大学 CHEMISTRY 3,052 9,407 3.08 MATERIALS SCIENCE 1,185 2,711 2.29 ENGINEERING 942 1,776 1.89 ALL 6,929 19,458 2.81 东南大学 ENGINEERING 607 2,033 3.35 ALL 2,212 8,490 3.84 华中科技大学 PHYSICS 2,316 7,807 3.37 ENGINEERING 1,598 3,680 2.30 CLINICAL MEDICINE 1,172 2,954 2.52 MATERIALS SCIENCE 1,070 2,842 2.66 ALL 9,073 26,067 2.87 湖南大学 CHEMISTRY 1,089 6,118 5.62 ENGINEERING 692 2,442 3.53 MATERIALS SCIENCE 604 1,705 2.82 ALL 3,769 16,376 4.34 中国海洋大学 PLANT ANIMAL SCIENCE 302 1,457 4.82 ALL 1,625 6,058 3.73 中南大学 MATERIALS SCIENCE 1,805 2,469 1.37 ENGINEERING 233 818 3.51 ALL 3,536 6,939 1.96 北京理工大学 CHEMISTRY 1,220 5,039 4.13 ENGINEERING 450 1,060 2.36 ALL 3,216 10,493 3.26 大连理工大学 CHEMISTRY 1,871 8,405 4.49 PHYSICS 1,371 6,653 4.85 MATERIALS SCIENCE 1,282 3,698 2.88 ENGINEERING 1,271 2,777 2.18 ALL 7,140 25,166 3.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MATERIALS SCIENCE 952 2,523 2.65 ENGINEERING 801 1,525 1.90 ALL 3,013 8,039 2.67 重庆大学 ENGINEERING 505 1,439 2.85 ALL 2,331 5,799 2.49 电子科技大学 数据缺 华南理工大学 CHEMISTRY 1,350 5,389 3.99 MATERIALS SCIENCE 934 2,649 2.84 ENGINEERING 555 1,100 1.98 ALL 4,152 12,706 3.06 东北大学 因与美国东北大学英文同名,查出结果应非国内东北大学数据。 西北工业大学 MATERIALS SCIENCE 1,402 3,386 2.42 ALL 2,895 7,667 2.65 北京大学 CHEMISTRY 5,385 40,633 7.55 PHYSICS 4,832 29,093 6.02 CLINICAL MEDICINE 1,817 9,755 5.37 BIOLOGY BIOCHEMISTRY 1,244 9,396 7.55 GEOSCIENCES 1,313 7,724 5.88 MATERIALS SCIENCE 889 7,080 7.96 ENGINEERING 1,457 4,755 3.26 PLANT ANIMAL SCIENCE 515 4,028 7.82 MATHEMATICS 1,078 2,752 2.55 ENVIRONMENT/ECOLOGY 501 2,631 5.25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441 2,469 5.60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219 666 3.04 ALL 22,269 135,397 6.08 南京大学 CHEMISTRY 5,176 34,829 6.73 PHYSICS 4,408 20,155 4.57 MATERIALS SCIENCE 1,131 6,906 6.11 GEOSCIENCES 1,024 5,186 5.06 ENGINEERING 800 2,848 3.56 CLINICAL MEDICINE 580 2,289 3.95 ENVIRONMENT/ECOLOGY 438 2,212 5.05 ALL 16,256 87,408 5.38 复旦大学 CHEMISTRY 3,862 27,002 6.99 PHYSICS 2,510 12,182 4.85 CLINICAL MEDICINE 1,499 7,695 5.13 MATERIALS SCIENCE 790 5,859 7.42 BIOLOGY BIOCHEMISTRY 871 4,764 5.47 ENGINEERING 935 2,853 3.05 PLANT ANIMAL SCIENCE 254 2,478 9.76 MATHEMATICS 765 2,067 2.70 ALL 13,963 76,874 5.51 浙江大学 CHEMISTRY 6,708 27,428 4.09 PHYSICS 3,310 14,841 4.48 MATERIALS SCIENCE 2,285 8,809 3.86 ENGINEERING 2,029 6,382 3.15 CLINICAL MEDICINE 1,482 5,277 3.56 PLANT ANIMAL SCIENCE 1,116 5,276 4.73 BIOLOGY BIOCHEMISTRY 915 4,029 4.40 ENVIRONMENT/ECOLOGY 731 3,301 4.52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483 2,261 4.68 AGRICULTURAL SCIENCES 577 2,010 3.48 COMPUTER SCIENCE 1,014 1,331 1.31 ALL 22,452 88,332 3.93 南开大学 CHEMISTRY 5,103 27,830 5.45 PHYSICS 1,825 7,242 3.97 MATERIALS SCIENCE 317 1,547 4.88 ENGINEERING 342 1,238 3.62 ALL 9,194 42,981 4.67 武汉大学 CHEMISTRY 2,769 16,213 5.86 PHYSICS 1,047 5,297 5.06 ENGINEERING 791 2,881 3.64 CLINICAL MEDICINE 705 2,498 3.54 MATERIALS SCIENCE 554 2,149 3.88 PLANT ANIMAL SCIENCE 356 1,292 3.63 ALL 8,601 38,396 4.46 厦门大学 CHEMISTRY 2,577 15,447 5.99 ENGINEERING 292 1,203 4.12 ALL 4,954 24,857 5.02 山东大学 CHEMISTRY 3,466 14,516 4.19 PHYSICS 2,069 9,879 4.77 MATERIALS SCIENCE 1,764 5,287 3.00 ENGINEERING 615 1,724 2.80 CLINICAL MEDICINE 680 1,684 2.48 ALL 10,454 38,501 3.68 吉林大学 CHEMISTRY 4,645 23,478 5.05 MATERIALS SCIENCE 1,560 8,811 5.65 PHYSICS 1,702 6,721 3.95 ENGINEERING 606 1,787 2.95 ALL 10,090 46,949 4.65 四川大学 CHEMISTRY 2,780 10,319 3.71 PHYSICS 1,534 5,149 3.36 MATERIALS SCIENCE 1,059 3,031 2.86 CLINICAL MEDICINE 927 2,453 2.65 ENGINEERING 546 1,412 2.59 ALL 8,507 27,303 3.21 中山大学 CLINICAL MEDICINE 1,379 7,692 5.58 CHEMISTRY 852 5,844 6.86 ALL 4,106 19,628 4.78 兰州大学 CHEMISTRY 2,855 13,243 4.64 MATERIALS SCIENCE 512 1,814 3.54 ENGINEERING 516 1,562 3.03 ALL 7,048 28,983 4.11 同济大学 CHEMISTRY 688 3,159 4.59 MATERIALS SCIENCE 709 2,475 3.49 ENGINEERING 853 2,143 2.51 ALL 4,252 14,811 3.48 北京师范大学 PHYSICS 1,599 7,219 4.51 CHEMISTRY 1,272 6,150 4.83 MATHEMATICS 679 1,667 2.46 ENGINEERING 307 970 3.16 ALL 5,888 26,082 4.43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缺 References: ESI.http://esi.isiknowledge.com/home.cgi. 附件: 以上资料PDF格式下载请点这里:我国985高校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个人分类: 计量学|13905 次阅读|5 个评论
谈谈创新
cutefay 2009-3-7 16:56
在谈创新之前,先说一个我昨天的一个胡思乱想的比喻:犯罪就像癌症,每个人的基因里都存在着原癌基因,是否会得癌症,还要看诱导因子以及抑癌基因的作用。原癌基因比喻称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犯罪的倾向,诱导因子是比喻成促使一个人犯罪的外界因素,抑癌基因比喻称法律法规。 先不谈这个比喻是否合适,我觉得这样的比喻很有趣,就是把社会学的东西比喻成生物学的东西,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做了比喻。快到女人的节日了,这里再举几个和女人有关的比喻的例子: 1、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前者是在职场、社交场合给别人看的,浓妆艳抹,光彩照人;后者是在家里给最爱的人看的,换上家常服、睡衣,诉苦。婚姻中的丈夫往往只能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是婚外恋的动机之一。 2、妻子青菜 平凡的青菜,是你一辈子的全面营养,细致照料你而不留痕迹。不论你尊卑贫富,它永远会陪伴着你的一生。 情人十全大补汤 在短时间内,能让你容光焕发,仿制回到了青春状态,其实那回光返照般的是虚火。会掏空你的精神和体力,让你最终落得气血两亏。 这种比喻是一种联想,我觉得,理论创新就需要这样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联想在一起。 我认为科学的原始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现象的发现,另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创新。而很多时候创新是二者的结合,就是发现了新现象,并且给它做了理论解释。纯粹的新现象的发现,有一定的运气的成分,暂时不谈,这篇博文谈到的创新是指理论上创新以及发现新现象跟理论上结合的创新。 我觉得人很难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出一些东西的,往往想象的新的东西,也都是将自己知识以及以前的所见所闻给重新排列组合。梦就是人的思维的最好反映。梦里的东西看似很荒诞,但是它们都是有原型的。 因此,要想创新,往往需要经常这样胡思乱想,让一些不相干东西能够联系在一起。人都是有思维定势的,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人的思维模式受人的知识领域影响很大。我在本文开头举的那个胡思乱想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为我大学学的是生物学,所以很容易把一些东西往生物学方面联想。 生物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其发现者Crick原来并不是搞生物研究的,而是搞物理的。我想,正是因为他是搞物理研究的,所以对物体的空间结构的认识比一般搞生物学研究的人深刻,因此才能和waston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早就被人类所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学校和很多人也都在呼唤着学科交叉的教育方式,而为什么在中国不容易做出原始创新呢?我想是因为体制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把学生们的个性全给抹杀了,从学校里是造出来一批标准化零件。不仅仅是学校,这种现象充满了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在官场上更为明显。这种体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体制,因为标准化零件便于控制管理,便于统一思想,零件们更容易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我觉得这种体制又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社会现阶段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速发展,随着这种国策会带来很多弊端,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 从文化方面来说,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不允许创新的思想,虽然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能够做到的古今又有多少人呢?儒家思想的孝,赋予了家长、老师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权力之下,学生又有几个能够打破老师的思想禁锢呢? 大环境的影响是群体效应,而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处在这种不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中,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可以比以前的自己多一些创新,不能说因为大环境不好,就不去创新了。即使再贫瘠的土壤上,也总可能长出几株比其他同类植物更高更好的植物来。 我觉得学科交叉只是创新的基础,真正要做到创新,要看如何把这些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带来创新。普通的联想很容易,而要上升到一种创新层面的联想就难多了。笼统地讲,创新是需要悟性,而悟性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悟性除了天资之外,还需要一种勤奋专注的精神。门捷列夫当时发现元素周期表,虽然是梦中的灵感,但是毕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他对这件事情不上心,晚上做梦也不大可能思考到这件事情。通过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我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自己很用心去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经常会有一些小的创新的点子,并且事情往往会做得很不错。而如果一件事情我不怎么上心,则很少会有什么想法,更别提创新的想法了。 注:这篇文章是前几天我们导师给我们开会,谈到了创新问题,让我们写心得体会,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5374 次阅读|19 个评论
教育部提出加快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
donghy 2009-3-4 09:12
据报道: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于2009年3月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16个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负责同志、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及有关高校的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8年工作、研讨部署了2009年工作,重点研究了如何抓住机遇,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必须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药学科学许多学科也明显遇到了类似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95份中国期刊在SCI学科分库中排名情况出炉
windest 2008-8-20 16:23
95份中国期刊在SCI学科分库中排名情况出炉 美国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于2008年6月18日公布了《期刊引证报告》(JCR 2007),共列出全世界期刊6417种。目前查询到95种中国(含大陆75、台湾18、香港2)期刊的数据。 以下是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相关人员统计出的,这95份期刊的影响因子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各个学科分库中的排名情况(最右侧一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与全球各个学科比较,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具体名单见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8/21026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大学-分析化学——烂漫深秋结硕果
wuhailong 2008-8-1 11:30
分析化学烂漫深秋结硕果 分析化学烂漫深秋结硕果 蒋晶丽 * 湖南大学校报电子版《湖南大学报》 - 第1144期(2007-11-21) - 第02版 蒋晶丽 日前,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和增补评选中,我校分析化学学科在全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名列前茅,顺利通过评估。这表明经过五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教学、科研条件、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全面促进学校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等方面的成绩获得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烂漫深秋时节,记者有幸采访了我校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海龙教授,与他分享分析化学学科收获的喜悦。   春华秋实分析化学学科绽新颜   分析化学学科从创建至今,是一个艰苦奋斗、跨越发展的过程。吴海龙教授告诉记者,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分析化学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分析化学获准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获准成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以本学科为主要骨干学科申报获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和2002年本学科先后被列入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4年被列入985工程二期化学与生物科技创新平台。   自1992年以来,以该学科为基础,陆续建设获准成立了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传感技术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湖南大学国家级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湖南大学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我校分析化学学科建设依靠这些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国际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十五期间,我校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一步一个脚印,建立了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精干队伍,遵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国家目标、提高建设效益、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流学科的指导思想,继续扎实推进,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发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学术队伍。   特色突破基础科学研究结硕果   分析化学学科一直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努力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在重点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吴海龙教授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分析化学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了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化分析、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四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位居国际前沿的重大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据了解,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化分析方面,该学科主要开展了生物纳米技术、分子探针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在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方面,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积极开展生物化学传感与芯片技术、仿生传感技术和免疫传感技术等研究,已成为国内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之一;在生命和环境科学的新分析技术方面,以生命、环境重要标志物的检测为目标,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化学计量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该学科继续在复杂体系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学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国内外同行较高评价。2005年,借985工程二期平台建设东风,该学科还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组建了一支新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开辟了生物医学成像研究方向。   目前,该学科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95项,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3项)。   人才培养三级学位体制有保障   汇聚科研队伍,培养高层次学术队伍,是国家重点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化学学科高度重视学术队伍建设和科研人才培养。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开放型人才,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了持续有效的三级学位体制,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素养的提升。吴海龙教授介绍说,本学科十分重视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在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研究成果要有原始性和创新性,坚持研究方向和选题要站在科学巨人肩膀上,以国际研究前沿为起点,强调研究成果按国际通用标准和水平来衡量。为了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尤其注重加强学科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学科内每星期一次学术讨论会一、二十年不动摇。先后主(承)办多次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前来访问、讲学等。   在大力扶植现有学术团队的同时,分析化学学科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措施。加大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在研究经费、研究生招生政策、实验用房上给予优先保证;充分发挥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作用,给年轻人才以适当学术指导和帮助;积极为年轻人才提供出国进修、国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分析化学学科凝聚了一支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   学科凝炼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要把握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攻关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进行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开拓新的方向。采访结束之际,吴海龙教授为记者描绘了分析化学学科今后发展的图景。   他说,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将继续积极参与化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着力注重与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安全相关的分析化学研究,注重中草药现代化与标准化中分析化学前沿课题研究,加强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础研究,注重新型分析仪器、仪器微型化及生物芯片等基础研究,加大力度进行新的分析仪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等。   另一方面,以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作为平台,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在开放和流动中实现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联合共建,扩大辐射范围和强度,为本学科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素质一流的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更高的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掠影|8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科研讨在保定,余将参会细聆听
wangyk 2008-5-24 02:53
学科研讨在保定,余将参会细聆听 2008 年 5 月 24 ~ 27 日,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将在河北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召开,同期还将召开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和院长联谊会,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自然应参会聆听,了解学科动态,跟踪学科前沿,才不至于闭门造车,胡编瞎审,贻笑大方。 为陪同东北农业大学的几位教授,24日余将驾车前往。等开会回来,再与各位博友交流。 附: 一、会议主办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 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二、会议承办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三、会议研讨主题: 1. 建设现代农业与新时期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 ①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②农业工程学科在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③提高农业工程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与改革措施 2. 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 ① 发展现代农业对创新型农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② 深化改革,提高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③ 农业工程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四、会议形式 大会将邀请国内外专家作有关现代农业、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主题报告。会议将密切结合研讨主题组织开放性研讨,并就取得共识的战略性问题形成研讨结论与建议提供有关部门和院校参考。会议期间还将通过组织展版展示促进兄弟院校之间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经验交流。 五、会议参加人员: 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院(系)、所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 2-3 人。会议总规模预定控制在 200 人以内 。 六、会后考察 路线: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易县清西陵火烧赤壁外景拍摄地:南湖红色革命旅游胜地、燕国十景之一:狼牙山。 时间 : 5 月 28 、 29 两天。费用: 400 元 / 人。请在回执上注明是否参加会后考察。 七、会议秘书处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071001 ) 马跃进,钱东平,韩会玲 电话 : 0312-7521586 传真 : 0312-7521583 E-mail : ljch@hebau.edu.cn 八、报到地点 保定星光国际商务酒店 地址:保定市朝阳北大街 999 号 公交路线: 火车站乘 102 路 保百超市 站下车即到,客运中心(长途汽车站)乘 17 路至 美食山 站或乘 305 路至 华侨宾馆 站右行至十字路口左拐 200 米 即到。 计程车价格: 火车站至星光酒店 10 元,长途汽车站至星光酒店 18 元。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43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