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起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热度 7 iwesun 2011-1-28 09:01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这是旧文。 《白马非马》(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408532 )引用此文,科学网系统转换有问题,以前的博客打不开了,也没办法编辑再发布。 ----------------------------------------------------------------------------- 13认知的起点 刘锋 一直问《唯信息论》的起点在哪儿,我们真的得认真说说。 13.1确定性和无影刀法 人类(可以扩展到任何存在)认知的起点只有一个,确定性,没有确定性的事物是无法认知的。 用集合表述: 或者 还有没有啥妙招仙术? 没了,真的没了,就这么多。 这么多就够了,在添加就是胡说了。 老鲍喜欢搞仙术,这是他第一个要反对的。 你这是在搞非此即彼,是僵化的形而上,是一定要批判的。 你批判你的,我走我的形而上。 老鲍还是希望挽救失足儿童,是和非是平滑过渡的,你搞的是西方的自杀文化。 自杀部分东西方,该自杀的时候,谁都免不掉。 你给我搞光滑看看。 老鲍大笔一挥,从【0】到【1】,还有个【0.5】,还有个【0.33333333333….】,你怎么视而不见呢? 俺看见了,俺把你的0.5代入公式: 俺还可以把你的0.33333333333….带入公式: 俺还把你的光滑带入公式: 俺还可以把你的连续带入公式: 你要真发明一个不满足俺的公式的,就一定是神仙。 到底啥意思? 很简单,就是你对集合的划分是确定性的,不能三心二意,一会儿跑到张三家,一会儿又跑到李四家,俺的无影刀法都砍不到你,那你真是神仙。 还说明一个问题,边界本身是空集,边界里面不能隐藏任何东西,也就是说,边界是无影刀法。 连无影刀法都砍不到的东西,就是鬼魂。 非常幸运,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存在这样的鬼魂,否则这个世界就就是毫无意义的垃圾,没有生命也没有职能,本质上,也就啥都没有。 非常不幸,这个鬼魂,你就是用无影刀法,都砍不到他,人类就没办法修炼到上帝的程度。 非常幸运,人类就禁锢在自己的层次内玩,其他生物也同样会禁锢在他的层次内玩,大家各过个的,互相不干扰,你就是把宇宙炸掉,也无所谓,丝毫不影响其他层次的生物。 非常不幸,你无法到其他层次去玩,只有真随机本身才能够穿越真随机,你要想穿越,你就先疯掉,变成真随机,过去了,你也不记得你是谁。 非常幸运,上天赐予的家园,既温暖又舒适,只要不去想着如何当上帝,其实还是很自由的,该吃吃,该喝喝,一切都挺好。 13.1全部的科学都是起名字的学问 全部的科学本质上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饱了撑的,起名字玩。 爱因斯坦说,“相对论本身不神奇,更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为啥是可以认知的。” 只能说,爱因斯坦是个小迷糊,科学根本没有搞穿,搞穿了就知道为啥了,一切都是对一个东西,起了无数个名字,最后搞得自己晕掉,忘了姓啥,搞出一套系统去翻译这些名字,还觉得挺神奇,以为发现了客观规律。 任何一个有效地集合划分方法,都可以和客观的某种稳定性相对应,这就是主观的逻辑规律,可以在客观中存在着对应,其各种等价的名称之间的关联,是有主观决定的,并由同一个客观稳定性实现(或表现的),这些东西,全部都不是客观规律,客观只提供了稳定性的表现。 我说过, 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 。 刘锋 又要说这是唯心主义,天地都没有哪来的陆压道君还在前啊? 俺说的是规律的决定性,陆压道长代表的是系统的规律,天地没有啥都没有,一旦有了,就得体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你能区分这个时间上的先后么? 时间上的先后,对于高层次的抽象对象的讨论是无意义的,时间的序结构不是绝对的,是被重新构造的。 把科学搞穿,不是说科学万能,也不是说科学包罗万象,就是把建立在经验经验基础上的,无数个表面上不同的概念和名称,还原到一个基础的概念和名称上来,用信息系统自身的规律,重构整个体系。 这时候,你会看到所谓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是客观规律,其近似的规律性来源于两个:一个是主观确定性的逻辑等价性,一个是最基本概念和客观的稳定性的关联。 人为什么能够认知世界?根本不是爱因斯坦撞了狗屎运,这都是高层次的信息系统规律的必然结果。 人为什么能够认知世界?原本主观和客观没啥区别,是同根同源的,都是自在的信息系统的现象和表现,主观的存在和主观所能够认知的客观,是依附于同一个“本体”(基础的信息系统)的稳定性的表达,两者同出同源,相互协变的。 主观建立在一个稳定的信息系统之上,当然可以对客观这个信息系统做出应激性的表达,对其稳定性的客观想象,产生为稳定的信息表达,也就是客观的差异性,在主观内的反应,这个反应本身也是差异性,也就是一个集合的划分,这是任何两个相互交流的信息系统都具有的,也就是任何存在都具有的,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是信息系统的规律的表达,是必然的。 13.1人类认知的局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类认知的局限,就是认知本身,这是归根到底的局限 。 这个归根到底的局限,是由信息系统的规律决定的,本质上和客观是无关的,因为客观的稳定性是协变的,是相对的,就如,普朗克常数和哈勃常数,规划了微观和宏观的局限,这个客观局限是和人协变的,是相对的,非本质的。 人类认知的局限的根本原因,就是起源于认知所必须要求的确定性,有了确定性就可以搞出一大套基于起名(集合的划分)的科学理论,这套理论的客观适用范围,又受到客观稳定性表达的局限,当这个范围扩展的太宽的时候,稳定性消失,随机性占据了主导,这时候,啥认知都会失效。 当你分离出客观现象的最后1bit的稳定性表达,人类的认知就彻底停止。 对于一个体系而言,这时候,再如何构造都不能提供任何新的信息,都是无用的艺术幻想,是主观创造,而不是探讨客观表现,已经超出了科学范畴。 这个认知的局限,不要仅仅表现为微观和宏观,其局限涉及到认知的方方面面,也就是人类在用确定性织一张蜘蛛网,这张蜘蛛网既不能无限大,也不能无限密,鬼魂就生活在这张网的窟窿眼里。 有关确定性,随机性的正确表达,请参考《打打基础系列》 有关这张网不能无限密,也不要用分型来类比,分形这类决定性的无穷划分,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是无意义的,信息系统对体系的要求是一信息为衡量标准的,大小本身不是绝对的空间表达,空间是被重构的稳定的序的表达,也就是说信息系统的标准,是以是否提供新的信息为标准的。 人类认知的局限,在真正的数学和物理建模和分析之后,还需要详细讨论。 14组成观和普遍联系 14.1唯物的组成观和信息的组成观 认知的起点只有一个,确定性,没有确定性的事物是无法认知的。 用集合表述: 这个是必须的,放弃了,就直接闭嘴,啥话也别说。 这是一个认知的存在观,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是必须遵守的铁律,唯信息的实质就是扩展到唯存在,唯信息当然也不例外。 为什么要确定这个铁律,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可说,一团浆糊分不开,你就只能整体上说,是一团浆糊,没办法再说其他。 我们对一个集合A,进行如下划分: 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一是为了可说;而是为了切断联系。 在一个语境下,你描述的对象,如果存在交集,麻烦大了,说不清了。 一个班级,有一个连体人,两人人公共一个身体(是一个正常人的身体,不是双头人活其他怪胎),你怎么区分? 神就是神,人就是人,人神的杂交,就是人神的杂交,模糊不得。除非你不说话。 这一点,对于存在层面,存在就是差异,大家是一样的,是共同的。 进行这样的划分,还有个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联系,当大家独立,你是你,我是我,咋俩没啥关系。 为什么要切断联系? 不切断这个联系,也是没法说的事,我说毛泽东思想,你偏说是你爷爷当年放了个屁,产生的连锁反应,俺说啥,你都可以归结到你爷爷当年放了个屁,那俺还有啥办法。 切断联系,让个体独立,是为个更好的认知,也是没办法的事,否者就真的啥都是你爷爷放的屁了。 到目前为止,唯物和唯信息(唯存在)是一样的,大家没啥分歧,再往下,唯物就走了一条独木桥,唯信息(唯存在)走的是不变应万变的无为的道路。 先说唯物的组成观: 这没错,这是确定性的要求,大家都得这样,再往下,唯物就是这样的。 而且这种集合的划分的方法,是要无穷递归下去的,一直都保持这种树状组成观。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是合理的,整体等于部分和,既然 了,那么,a的组成元素当然和b的组成元素 ,挺合理的,没啥不对。 大致用用,是没啥问题,但是 满足整体等于部分和 的,都可以这么用。 但有个问题,就是把你大卸八块之后,在按原样装起来,还是不是原来的你,如果说是,那你给我们演示一下。 满足整体等于部分和 ,是一个机械的组成观,也就是玩具的组成观,这个世界如果是上帝一个人的玩具,确实唯物是终极真理。 上帝其实最喜欢唯物了,你别搞反了。 再说唯信息的组成观。 在某个语境(信息层次内)对集合的划分: 这没错,这是确定性的要求,大家都着这样。 再往下: 这时候信息的组成和物质的组成就差别很大了 ,这个道理太简单不过,你写的一篇文章,我也得一篇文章,从整体上讲,只要有1bit的差异,就是两篇文章,也就是这两篇文章的整体的交集为空,但是,你拿出一部分看,那可就不是交集为空了,要连最基本的01也不用,那你是神仙,不属于俺们确定性要求的可认知的凡间。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回潮不会抄。 这个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特征,只有在信息论里才能够成立,在唯物的集合论里是无法成立的。 从信息的角度说,整体就是整体自己,绝不是任何部分的堆积的结果,整体和其组成是独立表达的,单词是单词的意思,句子是句子的意思,文章是文章的意思,是具有独立性的。 物质的树状组成观,要求划分是绝对的,无穷递归绝对,组成的本体是绝对不能交叉的。 信息的网格组成观,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组成了,是表现,在一个特定的层次内,要求集合的划分是绝对的,也就是满足本层次的确定性要求,但是其特定的编码体系的组成,其组成是可以共用本体的。 信息的网格组成观,整体是整体,局部是局部,有关联,但同时也是独立的两个层次的表达,整体绝不是部分和。 唯物的组成观,是唯信息的一个特例而已。 15从普遍连续和普遍不联系 15.1为什么要切断联系 我们前面说了,在同一个层次内的集合的绝对划分,满足确定性的要求外,还有个目的,就是切断联系。 俺在家里炒菜,你偏说一万光年以外,有个猴子在撒尿,让我少放点盐。 俺只好一脚把你踹出去,想都不肖得想。 你说你是科学,再科学俺也照踹不误。 这就是为了切断联系,才不管那么多,你说毛泽东伟大,钱学森伟大,都没用,在我眼里,只有老婆最伟大。 这就叫切断联系,不切断,根本不可能搞科学。 老鲍就天天忽悠仙术,依据就是普遍联系。 15.2唯物的组成观下的间隙和搞鬼的物理学 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组成观,是一个绝对的树状划分,这个树状划分很直观,也很好记,从大到小,一下子就记住了。 我们知道,集合的划分,还有个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联系,但切断了这个联系,联系如何表达? 唯物的绝对无穷无尽的树状组成论,对于上述问题,在建模阶段就彻底抛弃了联系,后面冒出一句 “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并不是唯物的专利,唯心也这么说,否则,意识怎么可能遥控数万光年以外的飞船,上帝岂不成了孤家寡人? 唯心不去研究如何联系,只念咒语就可以。 这时候我们会有更大的麻烦, 就是从存在 → 物质,出现了没法填补的间隙。 唯物求助于伽利略的二球,填补这个联系。 于是出现了力,出现了场,出现了弦,出现了空间,出现了时间,出现了大把大把介于存在和物质之间的东西,也就是说,原本无影神刀之下,应该是空集,现在是非空了。 有没有那个唯物学者或者物理学家敢站出来,坚定地说,力、场、弦、时间、空间,是物质? 如果,这些东西不是物质,又是啥呢? 不是物质的东西是存在么? 对于唯物而言,我们今天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真的存在么? 在你基础建模阶段,不包含的东西,而又不承认其存在的,那一定是鬼魂。 唯物,一个最靠谱的联系,就是碰撞,这个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础。 但是,仔细分析下去,其实碰撞也一点不靠谱,因为在你的基础的物质模型的划分中,碰撞的结果是不可知的,谁知道碰撞以后的集合到底如何划分? 整个物理学,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鬼魂基础上的,纯粹是个鬼魂学说。与维心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俺都不好意思说这些人,搞了几百年都是在搞鬼,还高喊要高举科学真理的大旗,实在是弱智。 15.3唯信息论组成观下普遍联系和普遍不联系 唯信息论的组成观,是普世的,唯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唯信息并不强调整体等于部分和,整体和局部都是一种可以独立的表达。 唯信息论组成观下的联系是内置的,还用上述例子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a,b,c,d可以共用一个本体Z,当Z变化时,会引起a,b,c,d整体信息的同时变化,也就是说,只有唯信息的组成观下,联系不是鬼魂,是内置在模型内部的。 在唯信息论的基本方法下,普遍联系不是绝对的,联系是存在构造的,基础的真随机单元是绝对的不联系的。 基础最底层的真随机信息系统: Ω空间的组成单元是全面的绝缘的,是绝对无联系的,联系是通过如下方法构造出来的: 这样,a,b,c就存在了联系。 想尔兄弟曾经问我,是关系基本呢,还是集合基本。 当时,我没有明确的回答他,这是笼统的说,关系也是用集合构造的,还是集合基本。 有了上述认知,从唯信息论的角度说,集合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基于真随机的信息系统Ω空间,是最基本的,基本到不带有任何先验的规则,是纯粹的,联系和关系,是被构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只有唯信息论,是完全兼容存在的,存在 = 信息,不会出现任何间隙,不会出现鬼魂,因为所有的鬼魂都包装到了绝对无联系的真随机单元中去了。 只有唯信息论,联系不是后来加入的,是内置可构造的,而不是目前唯物的科学,那样的中间搞鬼的科学。 唯信息论的组成观,是允许共用本体的,很多人是不是高兴了,量子信息,千里凭空传音和隔空取物,以及俺们中国的传统保留节目“打小人”,都是可能的了。 俺吼吼冷笑两声,你还是在做梦,你回头看看,你共用的本体是什么?真随机,真随机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大家只能是他的表现,根本无法控制。 科学本身是邪恶的,唯信息论也不例外,但唯信息论提供了一个邪恶入侵无法逾越的界面——真随机。 16唯信息论和分析哲学 李铭 被俺界定为最坚定的科学主义者,他在他的公告栏里写道: 『 科学哲学在科学家的脑子里,不在哲学家的书本里。 』 俺举双手同意,哲学老师号称指导科学,其实没有一件科学发现是在哲学指导下完成的。 哲学对科学的指导,只有钱大师的亩产万斤和特异功能,是小河马的毛层子物质无限可分,还有啥? 哦,还有一件最大的,马克思马满神的科学怪胎,人类第一次,因为相信科学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科学怪胎。 把老蒋这类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仙狗灭掉,俺真的举双手赞成,仙狗只会浪费粮食,还能干啥? 但是,话说回来『科学哲学在科学家的脑子里』,科学家没脑子怎么办?科学家只有小脑,没有大脑怎么办? 从古到今,俺确实没有发现一个科学家有点脑子,牛顿50分,爱因斯坦30分,都不及格,俺能指望这些人么? 人类这几十亿人中,真的找不到有点脑子的人么? 还是有的,但都藏在民间,像小平同志,像想尔兄弟,像杨门三杰,像集智俱乐部,都是有脑子的。 老鲍算不算? 老鲍是仙人,随风倒,不需要脑子,真正的做到了自在。 俺对哲学的理解,仅限于高中的一百页厚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从此,在无任何长进。 繁体字老想把俺招安,读他的破三字经,他的破书有啥好看?你有本事,拍成科幻大片,俺爱看,除此之外,基本上绝无可能。 分析哲学,小平同志引荐过,在小平介绍之前,俺只知道有一个马克思,哪里知道什么康德?康德干嘛的?日本某天皇,还是买咸菜的? 小平同志高屋建瓴,有关认知的科学,前人基本都高过,就是一直没有扳倒科学的老根儿。 比如:老鲍说: 『“神仙是不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不叫神仙。” ---- 强烈建议刘疯同学和李三疯同学去看看“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语言与对象》(整体论哲学) 特引用奎因的一些名言,以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 1公理其实是约定 2 科学定理其实是定义 3 逻辑真理来自约定 4 任何一种翻译都是正确的 当你说“神仙不存在”时,等于什么也没说!不存在的东东您如何能说明?』 原来仙狗们中间确实也有先觉者,比如这个叫“奎因”的仙狗,从道理上讲,基本上已经解除到认知的核心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科学的大腿始终没有搬动,科学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没脑子,最多是用小脑思考,这很奇怪。 仔细想想,问题在仙狗身上,比如这个叫“奎因”的仙狗,看到一点东西,却不是在用科学的方式描述,仙狗们都有个局限,就是他们的逻辑都是基于语言学的,没有上升到逻辑的真谛——与或非。 这是仙狗的最大的问题,从语言学入手也是可以的,但最后一定要抽象到外星人的语言学,机器人的语言学,这些仙狗没有一个能站到机器人的语言学的高度,再去分析问题。 机器人的语言学什么人在搞? 程序员! 看来,历史注定是要程序员来完成分析哲学,半途而废的道路,彻底扳倒这个自以为是的科学大旗。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44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老板”太牛好不好?
热度 20 qpzeng 2011-1-25 09:08
这里所说的“老板”当然是学生们口中的导师。“名师出高徒”,大抵每个学生都希望攀上个真正的“名师”。那么,学生眼中的名师都是哪些主儿呢?首选当然是院士、首席科学家等“大师”级人物,他们通常学问做得好、官场也混得不错;次选是国际学术影响大,已成为某个领域的“大腕”,至少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末选应该是那些并无真才实学,但有个一官半职的“通才”。 显然,选大师们做导师,不仅有超一流的科研条件,而且有令人艳羡的行政资源,天天接触的都是些业内精英和社会名人,凭导师的人脉,毕业后卡个好位置应该不成问题。选大腕们做导师,科研起点高,知道如何做世界水准的科研,毕业前发表几篇SCI论文不在话下。选通才们做导师,学问不怎样,但有模学样,可以把官范儿用到炉火纯青,走出学校不怕吃不开。 以上分析了几种导师的不同,学生们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各有志,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回到我想说的“牛”字,其实我所讲的这个牛特指做学问上的牛,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学术“大腕”。我以为在大腕手下做事可以,但不能长期守在他身边。为什么呢?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观感:能干的妈妈一定有个无能的女儿!因为从小到大,妈妈对女儿宠爱有加,这个事怕女儿累着不让干,那个事怕女儿干不好也不让干。久而久之,女儿就养成了一切都依赖妈妈的“懒汉”思想,到头来饭也不会做、衣也不会洗,做家务的能力越来越退化! 同样,导师在学术上太牛,自然对每件事的要求都很高,有时近乎苛刻。相形之下,学生们在思想上容易缩手缩脚,不敢挑战权威。一些年富力强的导师往往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想包办代替,不仅学生开题的思路完全来自导师,而且做题、结题也是亦步亦趋,容不得学生有半点自由发挥。他们论文不让学生写,申请课题也用不着学生操刀,只是让学生按照他的想法“依葫芦画瓢”。学生倒是清闲了,但也逐渐变懒了,不肯动脑筋想问题了,完全丧失了自我。毕业时论文答辩倒是顺利通过,可是真正的本事并没有学到手,更糟糕的是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导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即使碰碰钉子也没什么可怕!否则,他们永远不可能成长。其次,导师不要以为一切只有自己行,学生什么都不行,毕竟学生是来学习的,并不是来干“装配工”的。如果能让学生觉得,导师牛,自己一定要牛,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而且经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勤奋努力确实在学术上大有长进,那么这样才是真正的“名师出高徒”,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导师让自己看文献,似乎一筹莫展,但这正是自己让导师“刮目相看”的绝佳机会!不信?如果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检索,不仅明白为什么做和要怎么做,而且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出了一篇针对课题设计的学习心得,导师一定会很认真地研读并跟你交换意见和看法。这时,即使你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他也不会怪你,反而非常欣赏你的这种有主见、不盲从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应该提倡学生“抢”着做大课题,“抢”着写SCI论文,“抢”着帮导师申请课题。只有敢于崭露头角的学生,才不会被导师的“光环”罩住,也才能将导师的真正本事学到手! 学生们往往有一种误会,以为一切听导师的,凡事唯唯诺诺,才会得到导师的青睐。事实上,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逆来顺受的学生从来都不是导师眼中的好学生。相反,那些肯动脑筋,善于提出不同见解,思想上敢于“反潮流”,在研究中有股狠劲和拼劲的学生,才是导师最喜欢的“高材生”。 我认为,在牛人手下干活,一定要扬长避短,既不能迷失大方向,又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题目是导师定的,也是自己选的,但文章要靠自己做,做出的是“大文章”还是“小文章”就靠学生自己的本事了。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6836 次阅读|44 个评论
党报批地方大树进城,但愿能起点作用
热度 3 蒋高明 2011-1-24 21:35
蒋高明 大树进城是个老话题了。自从前年国家绿化委员会发布了禁止大树进城的通知后,许多人以为此事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因为利益链没有斩断,且犯法与不犯法得到的待遇也差不多,就没有人认真来保护大树,尤其是自然山体上的大树。看看下面的报道,就知道大树进城其实还是很火爆的。 对于大树进城,笔者写了不下10篇文章了。我们的文章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有关部门的禁令也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面对利益链,我们这个社会真得没有办法了么? 下文出处: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20/c_121004860.htm 城市绿化岂能靠大树“搬家” 人民日报记者:尹晓宁 一些城市在绿化工程和地产景观中,移植了大量的大树,这些进城的树来自哪里?最近,记者走访河南省南阳市、驻马店市、许昌市、郑州市,对“大树进城”现象进行了调查。    近几年城市绿化工程的高歌猛进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得各地对大树的需求激增,火爆的市场交易加剧了对大树的过度采挖甚至是偷盗,破坏了大树原生地的生态环境,损 害了一些农民的经济利益。    交易很火    一株银杏可卖到十几万元;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工程和地产景观设计    在河南许昌市鄢陵县陈化店镇的高速路出口处,记者看到连片的苗圃花木基地。据鄢陵县政府网站介绍,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    记者以买树的名义进入一家苗圃花木基地——新科园林,一进园门,便看到胸径在50厘米左右的四五棵皂角,没有树冠,其中一棵刚被卖出,工人正在挖树。买树者说,他是 这家园子的老主顾,这棵皂角是替一个地产项目采购的,园子里的采购价是3万元,卖出去的价格是7万元,但是要保证大树成活。在园子的转角处,散落着几个已经死去的大树的 树桩,上面的年轮密密麻麻,这些树都是移植过程中没能种活的。    据该园的于姓老板介绍,他有7处园子,胸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树共有2400多棵,有银杏、皂角、朴树、紫薇、木瓜、大叶女贞、对节白蜡等,其中不少是古树。一株胸径70厘 米的银杏,可以卖到十几万元。    “这五六年大树都很好卖,价格也涨得厉害,尤其是银杏,被炒疯了。”于老板说,他的大树主要走北方,每天卖出十多棵,以市政绿化以及商业楼盘小区绿化为主。刨去运 费等成本,每棵大树的净利润至少在30%以上。    由于这几年可采挖的大树越来越少,目前大树交易中出现了惜售现象。在信阳市潢川县卜塔集镇经营苗木生意的梁老板告诉记者,因为资源紧俏,周边山上已经基本没有大树 ,他并不着急把手里的大树卖出去,要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价钱。    随后,记者走访了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几处苗圃花木基地。这些地方几乎都是主营大树,树种基本以木瓜、流苏、银杏、白蜡、国槐等为主,这些树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工程和地 产景观设计。    记者询问,购买的树运回去需要什么手续,路上会不会有风险?不少公司都表示,可以通过一定渠道代办植物检疫证和木材运输证,费用大概2000元左右。有了这些证件,大 树就可以通过木材检查站的检查,顺理成章地进城。    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给有关部门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称:河南大树存园量有20多万株,年交易量十几万株,信阳、驻马店、许昌、郑州等地的古树园共有万亩之多,年交 易量100万株以上,其木材蓄积量达30万立方米以上。    盗挖不止    一些大树原本长在山上,随着价格不断走高,被不法分子疯狂盗挖    苗木基地里这么多的大树都来自哪里?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大树原本长在山上,是被盗挖而来的。例如,桐柏县的桐柏山盛产木瓜、三角枫、五角枫、流苏等树种,近三四年来,随着大树价格的不断走高, 大树被疯狂盗挖。    桐柏县淮源镇村民耿林旺家里承包了2000多亩的林地,他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丢树是常见现象,市面上卖价高的大树基本都被偷光了。”这两三年,他的大树丢了100多棵。 城郊乡护林员石万生家的林场也遭遇了疯狂盗挖,值钱的大树基本全部被挖空。    记者了解到,为了运输方便,挖出来的大树会被斩断树冠和主根,还要砍掉这棵树周边的树木,弄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路。这些偷盗来的树,不少就直接进了苗圃基地。    大树来源地既有周边山林,也有外地。在鄢陵县陈化店经营苗木的陶老板是湖北襄阳宏林园艺公司的业务经理,他说,园子里有桂花、木瓜、石楠等树种,主要来自襄阳、十 堰。    生态遭殃    既破坏原生地的生态环境,又容易造成大树死亡,还会导致病虫害。    大树进城对大树本身和原生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告诉记者,大树进城牺牲的是原生地的生态环境。生长在山上的大树有着涵养水分、固定土壤、为鸟类提供栖息环境的作用。对大树的采挖, 会对局部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改变物种共存的环境,对生态链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    采挖大树时会对树冠和主根进行切割,再加上移植地环境与原生地的差异,会让大树的生命力变弱,造成许多大树的死亡。    郑州市惠济区的古树苑宣称有不少大树和古树。惠济区官方网站显示,这里有古树880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3棵,500年以上的数十棵,100年以上的850棵,品种有木瓜、桂花 、乌桕、银杏30多个。不过,记者在园子看到,这里最多的是柳树,许多大树已经死掉,草地上还有一些树木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    蒋高明表示,在移植地,大树的生态作用已经没有在原生地那么强,更多的是景观效应。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化采用树种过于单一,对当地的生态是一种损害,容易造成病虫害 ,而且会让鸟类等原本附着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物种也变得单一。    负责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总设计师于志远指出,大树进城不可取,片面追求大树、名贵树种是设计中的审美误区。他认为,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理念不够科学,比 较偏城镇,锁定一个范围对自然进行改造,以人为出发点;在欧洲,设计是以植物为出发点,景观设计充分考虑植物自身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注重植物多样性的搭配。    监管不易    《森林法》对大树采挖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单靠行政命令难以监管。 国家林业局2003年发布《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国家规定的重点防护林和古树名木,以及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和重点 保护区的树木,严禁采挖。    2009年,国家林业局又发布了《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明确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大树进城之风。对古树名木、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树木 、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的树木、天然林木、防护林、风景林、母树林以及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树木等,禁止移植。    不过,这些政策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南阳市桐柏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李林权告诉记者,在他们打击大树采挖行为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但是这部法律并没有对大树采挖做出 明确的法律判定,所以只能对现场抓获的大树偷盗进行立案。而对于那些具有植物检疫证和木材运输证的大树,则没办法进行监管,因为没有法律依据,而且没办法对证件来源的 合法性进行溯源。    除了法律尚不完善,监管也存在现实的难题。    因为古树名木能卖到更好的价钱,是重点采挖的对象。驻马店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高山提供给记者的《古树名木调查报告》称,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驻马店现有百年以上的 古树140棵,挂牌、培土和围栏保护的仅有20棵,占14%,其余的没有实施保护措施。另外,有一些古树因其年龄难以判定,并没有被列为古树加以保护。    国家林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记者表示,大树进城不科学,但是单靠行政通知很难根治这种现象,“如果市领导热衷于此,当地林业局挡得住吗?”这位官员还表示 ,虽然《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中要求积极引导城市绿化采用适生大苗,以大苗栽植替代大树移植,但现实中,一些城市为了早日建成“园林生态城市”等目标,片 面追求绿化速度和景观的观赏性,使得大树进城屡禁不止。尹晓宇    从源头控制大树进城       人挪活,树挪死。尽人皆知的古训,并未挡住对大树的疯狂采挖。    桐柏山上,曾经遮天蔽日的大树正遭遇着偷盗者的蹂躏,那一个个采挖留下的大坑,那一条条运输铺垫出来的路,那一片片被毁坏的植被,模糊了“家园”的容颜。    桐柏山,并非孤例。种树村民四处维权,环保人士奔走疾呼,林业部门对大树保护的明文规定,这一切,并未禁住大树进城之风。    大树进城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法律的不完善、监管缺位等关系很大,但在绿化、美化之名下的“伪生态”理念,或许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大树成为房地产商用来阐释园林府邸的一个样本,当城市人享受着大树进城构造出来的绿色空间,当那些“背井离乡”的大树枯死,我们是否想过,那些大树的原生地正遭 受着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痛苦,而这些并不是城市绿化所能补偿的。我们是否想过,那些树本就不属于城市,是人的欲望导致了大树的空间错位。    树,不只是一种植物,在自然法则中,它是跟人一样平等的生命。但在习惯了“主宰自然”的某些人眼里,那是供人使用的木材;在一些商人的眼里,那是一桩可以暴富的买 卖;在一些政府官员的眼里,那是可以换取GDP的筹码。    当然,反对大树进城并不是不搞城市绿化,用速生的大苗代替大树,提倡原地景观设计,对自然抱以敬畏之心,又何尝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魅力?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树进城的危害,并加入到保护大树的行列。我们不知道大树进城这样的买卖还要持续多久,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场交易中没有谁 是真正的赢家,大树进城之风不止,我们将失去更多的水源,最终失去的是共同的家园。    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十年树木,讲的是一棵大树成长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对形象工程的追逐,已经让一些人丧失了等待的耐心,也丧失了对山野乡间大树的尊重。唯有树 立科学的城市绿化观念,摈弃政绩工程的浮躁,斩断城市对大树的偏好,才能制止大树进城的乱象。    期待大树不再“背井离乡”,在大地上自由生长,期待城乡居民一起呵护大家共同的绿色家园。 (来源:人民日报)
2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重要科学问题仅提出质疑是远远不够的
热度 3 陈龙珠 2011-1-19 08:55
日前与熟人喝茶聊天,曾谈及国外有关利用治白血病的途径治好艾滋病的消息(本博未检索查证)。熟人是医学医学领域的,看得出对此不屑一顾,原因之一是此例或是偶然成功尚缺乏多例验证,二是即使被验证则也难以普及这种疗法。 我外行地插话道,怀疑有益于推动科学进步,但为何不试着探索一下此例获得成功的、或许是你们认为的真正机理呢?若此例及其机理认识被证实无误,你们为何又不去探索其他替代以容易普及应用的治疗方案呢? 提出质疑只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它本身或许正确,也或许是错误的。我想,这应该是有素质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访问武夷山下梅古村
热度 1 HeYujian 2011-1-17 17:33
访问武夷山下梅古村
2010年下旬,在参观了武夷山五夫镇后,回市途中,我们顺道访问了下梅古村。 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其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武夷山市区6公里,2千多人口。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兴于宋朝,隆于清朝中期,衰于清后期。 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据说是当时晋商的茶道起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盛极一时的下梅慢慢走向衰落。 下梅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它们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 于一体。 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是武夷山文化遗产 的一部分。 欣赏着这些古人遗留下的精美结实的有文化内涵的村舍之时,很感慨现在毫无情趣与内涵但却贵得惊人的水泥楼房。。。 图1 下梅村口 图2 精美豪华的邹氏祠堂 图3系列:村中即景
个人分类: 美好家园|6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区域技术预见的方法与流程
techne 2011-1-10 20:45
本文为内部报告“国外区域技术预见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第二部分。流程部分的内容出自 笔者参与翻译的英文文献“ UNIDO Technology Foresight Manual ”。 二、区域技术预见的方法和流程 1. 技术预见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吉尔菲兰提出对“探索法”和“规范法”两类方法的区分,这是较早的关于技术预见方法的界定。 探索法(exploratory methods)是出自一种外部导向维度,它把当下作为起点,然后向未来推进。它常常建立在探索过去的趋势或可能的动态的基础上,或通过追问位于熟悉的趋势之外的可能发展的含义,比如像“如果……会发生什么?”这样的问题。“规范法”(normative methods)则刚好与探索法相反,它出自一种内部导向维度,它始于关于可能未来的一个基本图景,然后再回过头来追溯这样的未来是如何能从当下发展出来,怎样才能实现/避免这样的未来。   技术预见方法通常还可区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定型分析是一种传统的、普遍适用的研究方法,优点是容易把握事务的宏观性质,但是不够精确。与定性分析不同,定量分析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手段对事务进行精确的分析,弥补了定性的不足。但定量分析也有其缺点,一是很多问题难以定量化甚至根本无法定量化,二是定量分析容易忽略事务的宏观性质,不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而分析过程隐含着一些不可定量化的前提预设,如不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就不能确保结论的正确。所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实际上是互补的,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技术预见的方法非常繁杂。主要的操作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情景分析/规划、关键技术选择、头脑风暴法、技术路线图法、趋势外推法、层次分析法等等。实际上,不存在只适用于区域专门方法,几乎所有技术预见方法都可能会在区域预见中出现。但是,由于区域的规模和预见的组织目的、具体情况以及特点的不同,在区域预见活动中对方法的选择又是有特定要求的。在区域的情形下,也会按照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法进行灵活的修正,以便于实际操作和可行性。   常见的技术预见方法都可以归入上述两大类别中,图—2就是对这些常见方法所作的一个直观的分类描述。主要技术预见方法的具体差异参见表—2。其中,德尔菲法是最主要的技术预见方法之一,并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很多变种。德尔菲法也是在超国家层面和国家层面的预见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由于区域预见属中观尺度,范围相对较小,区域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为有限,而德尔非法的基本特征是周期长、范围广、成本高,所以它在区域预见中的应用相对于宏观尺度要少一些。实际上,在区域的尺度中,情境分析/规划、头脑风暴等更微观的方法得到了更多的采用。情境法也被称为剧情法,它的基本思路是,给出某种假定的基本现象(现实情况,或未来目标),通过设想各种情景和影响因素,然后描绘出可能性较高的特定未来图景或发展路径。头脑风暴则是合议分析法中的一种,有时也被称为专家会议法。 它和情境分析法一样具有人员少、耗时短、成本较低的特点,因而适合在小范围内对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图—2 常见技术预见方法的分类   在不同的预见活动中,对方法的选择都取决于很多因素,并没有一个选择方法的普遍准则。很多方法都可以以广泛多样的方式得到使用,来满足预见活动提出对不同功能的要求。不同的问题领域、受众群体和约束环境也要求适用于不同的方法途径。区域技术预见所采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由区域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所限定,比如区域技术预见活动的基本目标,实施主体,投入成本,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当然,区域预见活动中涉及的专家人员数量可能一般相对较少,遴选的技术领域、数量也较少。区域预见的时间尺度相对较短,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一般与区域的优势紧密结合。当然也要考虑区域政府能够为预见活动提供的预算、资源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等等。在区域预见活动中,这些具体的限制条件,将会决定究竟应选取那些方法才是比较切合实际情况的。 表—2 主要技术预见方法比较 方法 基本假设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德尔菲法 经过反复,调查意见趋向于一致 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大规模人群意见 周期长,成本高,易忽略少数人创见 大规模的受调人群 情景分析 / 规划 在推测的基础上,可能的未来情景受现有条件下特定结构的制约 灵活,富于创造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成本适中 结果易偏离主题 小规模的专家群体,区域预见采用较多 关键技术法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集群和生命周期 结果明确,可操作性强 易忽视有潜力的新技术 政府对产业技术进行选择 头脑风暴法 专家间进行充分信息交流,互相启发,引起思维共振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富于创造性的成果 可靠性低,易出现权威压制不同意见 小规模的专家群体,区域预见采用较多 技术路线图 根据文献和市场调查,利用视图工具反映技术的历史和未来 结果较全面,直观、可视性强 易忽视有潜力的新技术 公司对行业技术进行选择 趋势外推法 技术的发展连续稳定,按照既定规律可以进行精确的预测 采用数学模型,便于操作,能够得出精确结果 实际干扰因素太多,可靠性较差 技术预测 相关矩阵法 假设各个要素之间有关联,而且要素和相互关系可以量化 用数据说明问题,清楚明白,有说服力 有时要素和关系很难量化 单项技术的发展;共性技术预见,可用于区域预见 层次分析法 假设影响技术的因素有主有次,并可以分开,而且可以量化 分析清晰,有说服力 数据计算较为复杂,容易出错,依赖专家的主观评价 单项技术或某领域的总体预见,可用于区域预见   从欧洲各区域的实践过程来看,多种预见方法都得到采用,如德尔菲方法、趋势(专利和文献)、情景分析、专家会议、SWOT分析、STEEP分析、交叉影响矩阵、层次分析、趋势分析、技术路线图等。 2. 基本过程   下面的表—3,表明了实施一次区域技术预见的全过程。(该模板出自UNIDO Technology Foresight Manual, Volume 1: Organization and Methods,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Vienna, 2005.) 表—3 发展阶段 行动步骤 步骤 # ( a ) 规划阶段 进行图谱化操作 区域计划的范围 挑选合适的主办者 / 关注点 任命主任 / 主要执行官 1 2 3 4 ( b ) 计划设置 准备详细的商业计划 分配房屋和设备 招聘员工 建立区域治理架构 5 6 7 8 ( c ) 服务开发 定量服务需求 挑选和测试试点服务 设计平衡的区域供给 评估产出和客户利益 9 10 11 12 ( d ) 市场化和推广 决定运作的方法 创立“智能前端”资源 扩展预见的尺度和范围 传播预见技巧和能力 13 14 15 16 ( e ) 巩固 与国际网络进行合作 对本地研究能力进行投入 应用整合的基准战略 实现长期财政安全 17 18 19 20   根据UNIDO的《技术预见手册》,实施一次区域预见活动,首先要建立一个预见中心,然后依次展开。整个过程共分成5个阶段,共20个步骤。以下为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 一、规划阶段 步骤 1:进行路线图操作   在开始要进行市场研究,论证资助机构设定的广泛目标,开展目前提供相关服务(比如,技术观察、管理转变、情景规划、培训等等)的所有组织的路线图活动。这将有助于预防重复和建立成本效益式的合作关系。还有助于同其它区域实践模型进行比较时确定差距。区域预见中心对具体的地理范围负责,因此,预见中心应确定其在本地的具体目标。这要理解比技术更广泛的议题。需要关注STEEP(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政治)因素,这些因素限定了区域的特性。对这些议题的理解会为更详细的研究提供基础。 步骤 2:确定预见的范围   下一步是确定新项目的中心任务和系列目标。这些任务和目标来自主办者的各种目标,但作为经验的成果,这些任务和目标将更加集中。任务应当简短和切入主题:明确确定其存在理由。预见任务的典型陈述,如“帮助该区域的民众和组织预期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促进该区域的繁荣和生活质量”。具体目标要更加集中,目标依赖于本地环境和战略负责人所确定的优先目标群体。几乎在所有的案例中,目标会包括产业、教育、研究和公用事业等方面。 步骤 3:挑选主办者/关注点   在区域层面中需要关注点来推动计划。预见是内容丰富的,但单个组织或主要机构应承担领导角色。这个机构并不拥有预见,但会得到授权去管理和协调预见的许多活动。预见主要机构的角色应由非政府团体或专业服务供应商承担。区域预见活动由政府直接管理时,预见活动往往是短命的。商业咨询机构在完成计划的特定部分时可能非常有效,但由其来承担领导角色则令人怀疑。研究机构也未必合适,因为,研究机构过于强调科学本身,和产业界的联结缺乏信誉。理想的预见活动应由独立非营利机构进行推广,这个机构具有内在的市场营销能力、广泛的顾客基础、管理重要公共项目的经验。 步骤 4:指派主管和执行者   挑选有积极性和能力的主管是最重要的,并且应该在最早的时机进行。区域预见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此,这比由资助者控制的任何其它因素更重要。时间也很重要,虽然列入了第4个步骤,但可以更早进行任命。如果可能,主管应积极参与市场评估、目标设置、商业规划和员工的任命。 二、项目设置 步骤 5:准备详细的业务计划   健全的业务计划是预见项目的成功所必须的,这包括把任务和目标转化成详细的行动计划,控制三年跨度的未来行动。预见中心应负全责,避免重复或削弱区域现有活动,使用专业系统测评所有服务资金的绩效和价值。业务计划由三个环节构成,包括:(i) 战略,(ii) 运行,以及 (iii) 管理。环节(i)包括总体打算和目标以及同公共机构、大学、产业界、学校和普通公众等等一起运作的次级战略。环节(ii)包括将行动链分解为独立的任务和分配责任。环节(iii)包括为计划提供详细的财政方案以及适当的管理和市场营销体系。业务计划也将描述关于治理、外部合作关系、质量控制和员工发展的各项议题。 步骤 6:分派场所和设备   预见中心所需的实体资源。预见中心的位置应当是该区域中最便捷的。食宿设施本身取决于活动的规模。在创立计划和活动时,初始规模最好小一些,以减免不必要费用。在开始阶段,和附属机构共用一地是好选择。无论如何,相对于市场化目标,保持清晰的预见身份是重要的。预见中心的设备主要与办公功能和计算处理有关,信息技术通常是资本费用支出的最大领域,也是成功的关键。计算机设备应当先进,有完备的网络设施和软件。学术讨论会和短期课程是预见的共同特征,因此,便捷的培训室和优质的图书馆也很重要。 步骤 7:招聘员工   预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雇员素质。早期的聘任特别重要,因为此时组织最脆弱。项目主管的运作预算有限,常常没有费用聘请高素质的专家。在这种情况下,项目主管会选择雇佣由三或四个“通才”(generalists)构成的小型核心团队,并在需要时临时雇佣其他专家。人员的选择将依赖于采用的预见模型。假定该模型是“网络化”而不是“科学的”,那么需要的技巧就是市场营销、推广和信息交流。在这个模型里,员工的功能是通过利用志愿者和合作人的广泛网络来鼓励外部活动。即使在以技术为关注点的模型中,预见的客户依然可能是商人、公务员和教育工作者,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很重要。 步骤 8:建立区域治理架构   区域预见的核心单位必须由主办者或签约组织来管理,但更广泛的计划和活动的管理属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当然包括资助机构、产业界的代表和研究共同体。无论何种执行机构,它都应该对总体战略或方向负责,而不必对详细的操作业务负责。 三、服务开发 步骤 9:量化现有的服务   这是第一阶段施行的路线图操作的扩展,能够使预见小组更精确定位新的服务,去度量现有行动的范围和核心。方法之一是创建一个矩阵,其垂直轴列出与预见相关的所有创新项目和服务;在水平轴方向输入提供服务的组织的名称以及某项服务如何完成的评估级别和它满足总需求的程度。这一途径产生了定量数据同主观数据的混合,但对于强化战略、拓展合作关系很有用。通过确定现有基础的差距和特定公司群体,各项服务的专业“路线图”将会更进一步。 步骤 10:挑选和测试试点服务   适于计划但却很少得到推广的现有服务可能适合作为针对更广泛预见合作关系的潜在改进项目。目前不在主办者区域内,但已在欧洲其它地方证明成功的服务,将会拥有高度的优先权。但是,这些更难加以界定,并可能成为受到特别资助的试点行动的主题,试点行动由核心预见单位直接进行推广。 步骤 11:设计平衡的服务供给   在目标群体的基础上,可以确定五个服务的基本类别:公共信息;制度预见;技术预见;产业竞争力;个体事业。区域预见项目可能专注于上述类别的某一个,这取决于本地环境、主办机构和资助的优先领域。但是,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即趋向于创立更广泛综合的预见,减少以前对技术的强烈关注。预见活动的样式很可能因时间而发生变化。新的预见计划的特色是信息服务和事件的丰富,而成熟的计划则更多地采用群体推广和直接咨询的方式。 步骤 12:产出和客户利益的评价   在预见计划的早期阶段,面向客户需求的服务定位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此时人们必须确信预见是趋优的实践事业,而不只是智力游戏。当第一次实施新服务时,应当将设计测评分析系统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测评包括“期望相对于退出”的调查问卷、阶段性的电话调查、投资回报计算等。测评可分为三种类型:过程测评:在服务推广过程中产生活动的程度;参与测评:目标群体显示的兴趣或回应程度;收益测评:客户体验的效果改进。所有这些测评本身都很重要,保持三种测评的均衡是计划成功的关键。 四、市场营销和推广 步骤 13:确定操作方法   选好服务组合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进行推广。确定哪些公司是主要目标群体,如何接近它们。确定直接由核心预见团队完成任务,或外包给外部机构。对于每一项预见产品或服务,应当进行系统过程以决定最有效率和最划算的推广方法。这些是关于“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可利用人力资源的数量紧密相关。当测试服务的可行性时,使用外部咨询机构是减少风险的好方法。同样,对于工作负荷的平稳变化,这也是有用的策略,并且无须调整员工数量。这一策略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创造出预见“拥护者”的强大网络,会把区域预见纳入市场。 步骤 14:创建“智能前端”资源   无论何种推广方法,都需要一两个专职人员管理中央资源基地并协调外部操作。随着区域计划的不断进行,预见中心需雇用其他员工,这些员工要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智能前端包括两个部分:可响应的问询处理系统和资源基地。可以将区域预见放在拥有长期维护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机构旁,在这个框架内,可以构建独立的预见实体和资源平台。在基于知识的活动和系统中,保持高质量的询问点是特别重要的,这可以确保有效率的服务和询问追踪。最初的资源可能包括由国家预见计划提供的文字和资料。此后,委派一家咨询公司制作高质量的推广手册和情景规划用具,开发自己的工具是每个区域预见计划的目标。 步骤 15:拓展预见的规模和范围   至少有三个区域预见领域:1、将政策制定者看作讨论中心;2、将科学家看作讨论中心;3、将预见看作公众讨论的主题。虽然这些限定了预见计划的内容,但预见实践者对预见应利用增殖效应却少有争执。在英国、日本和其它地方,国家预见计划的早期德尔菲研究创建了来自产业和学术界的专家网络。最近,区域计划在有限的规模上做着同样的事情。预见技巧能够在基于重要产业部门或技术集群的群体中得到有效使用。现有区域项目之间的一个主要不同是:小组活动用于积累或传播预见知识的程度。根据作者的观点,两种策略都应该得到采用。专家任务小组应当一起研究非常具体的区域问题。他们应以契约的方式在固定时间做这件事,应有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中心预见单位应当代表区域政府协调这些专家小组。 步骤 16:传播预见的技巧和能力   要向能很好利用知识的个体拓展预见技巧(不只是数据)。中心预见单位应当在推广这些活动中发挥部分作用,中心预见单位应当训练其它机构,去推动其各自的活动,熟悉预见的工具和技巧。为了充分利用预见的效益,预见必须成为包括个体也包括组织的“大众参与”活动。但个体并不愿意接受战略报告或研究这类产品,向他们传播的方式应当考虑日常生活的具体背景,考虑工作、休闲或学习的场所。因此,同学校和基层社区一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创建信用网络可能是有效的传播方式。要从不同部门的组织中挑选推广者,他们要接受推广技巧训练,要向其提供专业材料。作为回报,在协议期内,作为“网络提倡者”,他们将向各自的商圈或社区中的其它个体传播预见技巧。 五、巩固/可持续性 步骤 17:同国际网络合作   技术预见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在国际层面上通过经验交流可以学到很多,越来越多差别巨大的区域正出于不同原因对预见计划和活动进行投入。一个很好的实例是FOREN网络,这是未来技术研究学所和其它三个主要合作者来领导的项目,它以协议方式同全欧洲的20个区域相联系。每个区域提供政策代表和预见专家,这些代表和专家提供了另外的帮助和动力。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合作行动必须建立在相互受益的基础上。如果所有给予都是单向的,或者所有经验都非常雷同,那么合作关系就无法长期维持。因此,在建构预见网络的过程中,应挑选来自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合作者,这能使人们相互学习到新东西。 步骤 18:对本地研究进行投入   首先,应建立科学技术趋势的区域观测机构,如小范围的监视功能和在线警报系统,用于通报自身行业的预期变化。更先进的技术监测设备将进一步收集数据,包括:技术实施(案例研究)的实际发展,具备商业潜力的特定研发机会。其次,应提供机会,帮助和鼓励大学将预见纳入其教学课程和研究项目。这样的活动可能有助于建立本地化的资源基础。最后,是针对预见培训和推广的实体中心,向操作者提供培训。 步骤 19:整合的基准评价战略   可持续性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向利益相关者展示收益,另一个是确保长期财政支持。当然这两者有必然联系,因为长期财政支持将依赖于预见计划是否能够证明它的价值。步骤19是步骤12的延伸,在步骤12中,绩效测评应用于单个服务。对整个区域预见活动计划进行基准评价将是复杂的任务,因为很多不同的推广机构和参与者都介入其中。无论如何,作为说服资助机构的手段它是必需的,它会使资助机构确信需要投入长期设施和资源。 步骤 20:实现长期财政安全   可持续性的第二个因素是财政。区域预见计划由公共资金启动,通常有固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依赖于运作的组织,用其它收入来源,如商业收费、产业界资助等,替代某些或全部的拨款资金。在预见计划中,自筹资金很少被作为首选。预见活动广义地被看作是战略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对于吸引商业收入来说,预见是太“软”的学科。但是,政府拨款会比人们所期待的更快地减少,若没有需求的定量分析证据,对长期工程进行论证将很困难。消费者为服务买单的意愿是需求的最佳证据。虽然预见的完全商业化并不现实,但在一个成熟的区域计划中,引入收费政策必定是一项重要战略。 : 李健民 ,《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2002,第42页。 郭巍青、卢坤建 :《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表—2参考了《技术预见学概论》的内容,参见该书第79-80页。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扬帆我的科学之船
taotao0330 2010-6-5 22:41
马上就要到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起点,开始自己的学术之路了。 在新的平台,我会有新的社交圈子,新的生活环境。 有时候时常在问自己: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适应新环境? 但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可以尽可能的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知识。 包括学术知识,生活哲学,处世方式。。。。。。 让我的科学之帆随着这篇博文起锚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情杂记
menglingzong 2010-4-15 17:38
2010年来了,很突然,冒冒失失的闯到4月,带来了太多的不平静,安逸的生活平白多出来了很多的喧闹,其实这也未尝不好! 荒废多时的博客,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08年底到现在,恍惚间,似在昨日。风云乍起,博客更新,重游故里,心生感慨! 2012横空出世,2010颇不平静,地震连连,雪灾、旱灾笼罩大地,似有不祥之云,正所谓,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笑看风云! 最近一直在忙碌,处于不安分的状态,心情是急躁的,不知所云的忙些不知所以然的事情,终于今天感觉心里静了很多 ,可以坐在这里,想想最近干了些什么,还需要干些什么,理一理思绪,神游天外! 身份的转变,每个人都曾经过,倒是适应起来不是那么的简单。30而立,经过诸多的变迁,迷茫着,但是路在脚下,时间在走,我也在走,已经走了很远,蓦然回首,走过的路模糊但又清晰着,而前边的路笔直的向前。悚然而觉,原来责任已经席卷而来,在肩头,很重,蹒跚着、自豪着、暖暖的。 苦恼过,欢快过,轻松过,迷茫过。忙碌的身影一个个从身前匆匆而过,刮起些许的灰尘,迅速消逝在空气中;欢快的身影一个个从身前飘然而过,带来些许的笑声,在空气中流走,消逝在很远的地方。 蓝色是清澈的,红色是高兴的,心情是复杂的!红蓝色混在一起,原来可以是白色,是黑色,是咖啡色!混合糅杂在一起,是不是很突兀? 寥寥数笔,算开场白也罢,算心情杂记也罢,反正要乱谈一番了!
个人分类: 随笔创作|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阿路龟 2010-3-22 16:55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春天还没过完,挑战就来了。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平淡中品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4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热点难点和起点
fqng1008 2010-2-19 22:25
一、病原治疗的药物筛选 在现代医学里,清除病原微生物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首先,50年代末的筛选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药物具有一定规模,所筛选的中药在500种以上,还有不少中药复方,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但积累了一些经验。随后到70年代,通过患者血清筛选抗HBsAg药物此起彼伏,形成了很大规模,筛选的中草药达3000多种,还有大量方剂。一时发现不少中草药具有HBsAg抑制作用,弄得人心振奋,但临床疗效不尽人意。显然是方法学问题,体外直接加药有明显的局限性:①HBsAg是病毒外壳蛋白(即使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检测HBV DNA,DNA P等),尚未排除软质、蛋白和酸性树脂等高分子杂质与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干扰作用;②体外实验药物浓度高,在体内尤其是细胞内根本无法达到。虽然后来发展到用2.2.15细胞株和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筛选,前者与自然感染的肝细胞毕竟不同,后者有自愈倾向(北京雏鸭等),且治疗时间短。目前,可能具有抗HBV作用的药物有:苦味叶下珠、山豆根、仙鹤草、苦石莲、火炭母、北野菊等等。然而,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不解决模型和方法问题,我们就难以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 二、辨证分型的指标验证 肝病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研究起源于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其中以慢性肝炎的研究最多。初步的文献检索表明,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功能、免疫学指标、血清病毒标志物、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等有一定关系。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目前正处于低谷期。本来,这是配合整个证的客观化研究的,近期目标是寻找和确定中医证的客观检测指标,远期目标是用客观检测指标对疾病作出证的定量诊断,最终目标是以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为中介,实现中西医本质上的交汇和融和。然而,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①证是疾病表象的组合(疾病的外在资料),表象能够准确地反映本质,也可能片面地反映本质,甚至颠倒地反映本质,因此我们研究的肝病证型的检测指标,虽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离散度大,特异性差,无法实现其诊断价值;②证的客观化研究必须以规范化为前提,而且临床所见到的证又从来都不单纯,我们曾对重型肝炎的分型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还得以客观化为支撑,这就陷于两难境地。此外,在课题设计、实施和评价中,也缺乏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往往为了得出阳性结果而投机取巧。 三、中医治法的理论研究 和整个中医治法的研究一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研究得相对较多一些。以活血化瘀为例,发现其对肝脏炎症坏死、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组织胶原纤维的形成与降解、肝细胞再生、血清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门静脉血流量、蛋白电泳、氧自由基及肝功能等均有影响。问题是目前的研究显得笼统和粗糙,缺乏细致的分析:①同一治法的一类药物中,各自的功用又有程度和范围的差异,例如活血类药物有养血活血、凉血活血、通络活血和破瘀活血之分,有兼以行气、解毒、通腑、利湿、软坚、消食之别,不能一概而论;②研究治法往往用代表方剂,其中又各有配伍不同,常常兼用一些其他药物,增加干扰因素;③每一种药物本身都是天然复方,如果分析到药物成分则导致西化,不分析成分又嫌笼统,建立一门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复方药理学或治法药理学尚待时日。 四、常用方药的机理探讨 对于肝病方药的机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病毒作用,如前所述,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临床上和实验室报道很多,但经得起严格检验和重复的极少,难以得到学术界公认;②抗肝纤维化作用,随着纤维化发生机理的逐渐阐明,已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最热门的课题,初步揭示其具有拮抗炎症反应并抑制肝星形细胞的激活、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重构、抑制肝星形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抑制纤维组织的收缩、促进胶原酶的产生、抗氧化作用等等,但是我们还要研究各种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确切作用,争取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疗效;③抗肿瘤作用,其生物学效应可能包括诱导肝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NDA合成、诱导肝癌细胞分化、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破坏肝癌血管和反突变作用等等,目前主要是要严格设计,严谨操作,使实验结果经得起重复和推敲,让学术界普遍承认;④免疫调节作用,包括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和延长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吞噬细胞功能、抑制体液免疫、清除免疫复合物积聚和损害、调节细胞因子水平等等,仍有待复方药理学的完善和单体成分的研究;⑤恢复肝功能作用,包括降酶、退黄、改善蛋白质代谢、降脂、抗炎和清除内毒素、抗氧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等,已经发现了较为肯定的复方和单体成分,但仍须进一步提高效价,不断创新。 五、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总结 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中药与西药取长补短的联合应用模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模式等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特点,已经证明是非常有用的东西。对于具体病种,如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汁淤积症、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等,已经总结了不少具有较好效果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例如原发性肝癌,中医药配合手术、化疗、放疗和介入治疗,在减轻毒副反应、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具有明确的价值;又如慢性肝炎,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改善组织病理、恢复肝功能和改善症状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肝纤维化治疗的二次肝穿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从而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另一方面,要研究中西药物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每一个病种、病型、病程以及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 新的开始,新的起点,希望有新的收获~
jinwei 2010-1-1 15:26
2010 年:祝大家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boxcar 2009-12-26 11:46
王鸿飞老师在生蛋节(耶稣过 生 日,应该吃 蛋 糕,世界大众跟着过 节 庆祝,所以谐称为生蛋节)给科学网的博友们送来一份圣诞礼物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1】。此文一出,不但点击猛增,跟帖众多,而且也立刻激发了科学网的博主老师们的创作热情,一批关于独立思考问题的博文在一天之内迅速被撰写出来【2-5】,昨天我还阅读了陈儒军老师也撰写了一篇题为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关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博文【6】。快速浏览一下这些博文,发现各位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得都很透彻,本人基本赞同各位的观点,但也有些自己对独立思考问题的独立思考结论要表达,遂写下此文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单就独立思考这四个字的组合来说,都是响当当的好词儿,独立+思考,这不是和传说中的科学精神一脉相通的么,硬是要得!但如果再进一步地拆下去,拆分成四个单字儿独、立、思和考,就不大妙了。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被说成是很独的,可不是一个好的评语;其次,孤零零的立在那儿也是很凄凉的、孤立无援又无助的,干的事情却有在思(想)和考据这些劳心伤神、很让常人痛苦的工作,感觉这样的独立思考太辛苦,不要也罢。 独立思考有时是多余的。在一个必须严格执行工艺制度的生产线上,独立思考和随后产生改进革新其实是多余的,因为这些工艺制度是不能随便地改动和变更的,任何即使不大的变动都会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导致重大的变动,甚至产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在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体系中,独立思考也是多余的,试想,现在哪个高中生敢于在高考试卷上写下自己独立思考的文字而不必担心整道题的分数被扣掉?在一个严整的学术体系中,独立思考有时似乎也是多余的,因为所有的结论都是以前的学者认真思考和研究得出的,对这些东西无论如何做独立思考可能只不过是异想天开,所得出的结论都无法超出原有的体系的知识范围,重新发明或者发现可能只是徒然增加笑料而已。在绝对权威的威权之下,独立思考对个体而言可能是有害无益的,因为权威肯定不允许异端邪说存在,这在历史上有很多惨痛的案例,当然我得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独立思考对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还是不妨让独立思考少一些吧。 独立思考有时是稀缺的。在求变、求新、求发展之时,独立思考是重要的,因为很多变革源于独立思考给出的新方法和新结论。在当前的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所需的知识和问题的答案,所以人们可因此变懒,变得不愿意自己思考而只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和结论,然而长此下去,对信息的主动获取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必然严重衰退,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独立思考其实会变得异常稀缺,很多人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肤浅。虽然目前这种独立思考的稀缺特征似乎还不明显,但这恐怕还是拜几十年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所赐,是此前积累的人才目前在做着独立思考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成果放到网络上和大家分享。然而看看科学网的博客我们都能体会到一个潜移默化的变化,那就是独立思考写出的原创性博文的比例在下降,而非原创的转载作品却在迅速上升,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否愿意并习惯自己做独立思考并写出一篇篇博文来和大家分享?在研究生的教育中,独立思考也正变得越来越稀缺,学生们更喜欢象喝稀饭一样(所以网语喜欢被写成稀饭)接受文献给出的分析和结论,却懒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分析和判断,更不愿意寻找那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筋头巴脑的问题【7】去细致地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有心独立思考的学生还是比较罕见的,他们的独立思考或许很可笑,但这种精神应该鼓励,这样的学生引导好了,是可以有些作为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没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之时,独立思考会显得格外重要,是急需的,自然越多越好。 独立思考其实是很奢侈的。因为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独立思考其实对思考者自身有很高的要求,或者说思考者开始做独立思考时要有一个高的起点,而且思考的目标也应该比较明确,所思考的方法也应当是对路的。独立思考者应该对所思考的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已有的结论应该有必要的了解,否则真的可能重新发明个轮子出来。当然,即使真的闹出这种笑话,也未尝不能化挠具为洗具,试想,如果真是独立发明出来的,至少有一点还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具备了一个不错的思想力,这种思想力固然可能由于闭门造车闹出笑话,但如果纳入到正常的范氏之中表现也不会差(对有些民科进行招安似乎亦无不可),否则真正是一种浪费,也就是格外奢侈的了。 综上所述,对独立思考的需求是多还是少,全要看具体的情况,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的来说,科学和社会始终还是需要些人去独立思考的,缺乏独立思考的时代将是一个可悲的、万马齐喑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鸿飞,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26 【2】周可真, 让独立思考受到限制读鸿飞博文小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94 【3】姜咏江, 与王鸿飞老师商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481 【4】许小可, 独立思考一下什么才算是独立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33 【5】王德华,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80 【6】 陈儒军,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1424 【7】吕喆, 嚼筋头巴脑酱牛肉与钻研学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820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544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爱的感悟(转贴)
zhulin 2009-10-21 15:28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趟旅行,每个人都坐在时间的列车上,有了起点,便不知道哪一站是终点   或许正是因为人生太短暂、太仓促,上帝就安排了一对对男女美丽的邂逅,幸福的牵手 这个世界也因为充满了爱而更加绚丽多姿!   可你发觉了吗?爱在一开始,总是甜蜜的,因为你会感觉到多一个人陪,多一个人帮你分担,便不再孤单、落寞。有一个人在想着你、恋着你、盼着你,那时,做任何事都是那样的美妙。   但是,随着彼此认识的加深,似乎什么问题都扑头盖面朝你走来,你开始觉得烦、累,甚至想要逃避。是的,爱情就是捡石头,每个人都想着要捡到最适合自己的石头。可是茫茫的沙滩上,哪一颗才是绝对适合你的石头呢?与其精疲力尽的苦苦追寻,为何不将自己已经拥有的石头用心仔细的打磨,使其变成自己心仪的样子呢?你开始打磨了吗?很多人以为,人是由于感情的淡化而变得懒惰,其实人是先被惰性征服,感情才慢慢变淡的。现在、此刻就请行动吧,想想计划,再着手改造、打磨,用你温馨的问候,轻轻的关怀 因为,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有活力的爱情,是需要适度殷勤来灌溉的,谈恋爱,更是不可以偷懒。   都说失去的东西,你才觉得它弥足珍贵,因为它使你曾经哭过、笑过,幸福过、悲伤过 你知道,它带走了太多曾经属于你的东西,甚至掏空了你的灵魂!每个人都有过去,过去的意义在于带给我们经验与情感的体验,以及其中蕴藏的往日的温情和生命的力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如果你现在拥有了你曾经失去的东西,你还迟疑什么?你还等待什么?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你不好好的珍惜,它就会离你而去,包括爱情,包括生命。   于是就有太多的人说: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多么冠冕堂皇!试问:你真的不在乎吗?我觉得那些崇尚 曾经拥有 的人,不会得到真爱,上帝是不会眷顾这种不负责任的人,或许他们开始的爱也是轰轰烈烈的,到最后却也树到鸟散。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的走下去。这个点,有时是从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有时是恶劣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积累。是的,只要瞄准了一个点,就能敲开成功的大门,哪怕力量微小,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岁月,就像一把雕刻刀,永无休止的雕琢着世间万物,也楔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世间一切都是它的模子,谁也无法躲避它锋利的刀刃。天上的云,地上的草,沙漠里每一颗细小的尘埃,丛林里每一片翠绿的叶子,老人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是他的作品,少男少女眼神里的清纯和激情是他的写意。每一个人都请珍惜 免费聊天 吧,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是那样的渺小,柔弱。我们即使不能在这条河流中留下自己浓妆艳抹的一笔,至少我们能怀揣真爱,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人搀扶着度过剩下的旅程,当我们到达终点后,便不会有太多遗憾了。   好吧,我们都要努力着让我们的爱人笑得更舒展,更动人,因为在笑声里可以引发出诚挚的爱!同时,我们做出的和感受到的爱,是使我们做任何事都更有乐趣的原因。如果你正在为爱而迷惘,请记住: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理解;要道歉也要到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是难忘而不是遗忘;是宽容而不是纵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是的,你终于体会到了,爱一个人,要爱他的一切!因为在你心中,经过你的打磨,他便是那颗最适合你的石头。无论这颗石头咫尺天涯还是近在眼前,只要为彼此坚定的守住那份只属于你们自己的信念,就会彼此楔入最终合为一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是一年开学时
xioaheilong 2009-9-17 20:42
老生开学新感 因为是保送本校的 研究生 ,这次研究生入学竟然感觉不像新生开学那么新奇与激动。还是在以前本科的 学校 ,亲切的 杨凌 小镇,只不过从北校搬到南校来 生活 学习 。班里不少同学都保了本校,常看到熟悉的面孔。 因为是基地班,还保留着本科学籍,顺带参加了2009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两个大三的学生组了队,一个是水建学院,一个是机电学院,合作的很愉快,和以前参加比赛相比,这次压力小了不少,这大约是我最后一次集中学习使用数学知识了,导师研究方向是干细胞和动物转基因,估计用到数学模型的地方很少,会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就足够。 开学那几天,杨凌气温很低,天阴沉沉的,有时飘着零星小雨,很不方便! 楼管阿姨们及时安排宿舍让我们入住,发放凳子。刚来南校区时,感觉什么都不熟悉,可能是在北校生活了四年,习惯了那边,感觉那边什么都比较方便。而南校没有像西超那样的大超市,那么多小店,面包店,报刊亭,修表打气等什么便利店。幸好我有自行车,还算方便一点。南校食堂的饭还行,并不像以前同学传的那么难吃。但校门口的店面太少,没有大市场。学校里面交话费什么也很远,都到校门口那边了。同学们总少不了抱怨。有一个生活在南校的同学告诉我,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南校的好的。我想应该会的。 马上培养计划就会制定,明确学习目标,坚定信念,研究生的生活就要紧张有序地开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以善小而不为――驳斥高培勇的个税起点上调无用论
lcguang 2009-3-26 03:13
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关于降低个税起点,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 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截然相反。 请看他的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90320/21166005365.s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在努力阻止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20日举办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出语惊人,并给出了他的理由: 1)工薪阶层个税只占30%,调高对刺激需求不大。 反驳 :为什么不说:既然只占30%,收取意义也不大,为什么不减少或免掉呢? 谁说我们的目的只是增大内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全民幸福啊! 2) 提高起征点不能解决贫富差距。他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也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高培勇指出,影响收入差距问题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工资性收入,而主要体现在其他差距上。 反驳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其他收入,对于靠工资收入的阶层,低起点不是更加痛苦? 3) 提高起征点将削弱个税调节功能。高培勇介绍说,对于个人所得税来说,起征点每提高100元,纳税人的数量将下降5%,如果个税起征点提高,将会动摇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制中的地位。 反驳 :人数下降又怎们样?可以加重高薪纳税比例啊, 比如对银行高管加大纳税比例。 美国不是提出纳税90%了? 为什么不放过低收入阶层?
个人分类: 经济学|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Commencement的困惑
pinjianlu 2009-3-16 21:56
查一下词典,commencement有两个意思:1、开始;2、毕业典礼。 第一次看到这个单词还在迷惑,毕业典礼不和结束成为一个单词也就罢了,怎么还和开始合为一个单词了?老外的思维方式还真奇怪。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思维都是认为毕业典礼代表着一个结束--前一个阶段--学校学习阶段的结束,我不明白为啥英文里却用同一个单词来表示开始和学位授予典礼。 后来听了某位老师的讲座,才知道原来老外是认为毕业了才是人生的开始。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别。我反思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爱看表面,有些人成天喜欢叫嚣自己是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的,自己是高学历人才,自己是热门专业,其实这些都是文人相轻的思想。比如有一次遇到一个博士介绍自己时说道自己本科毕业于211院校、硕士毕业于985院校,这样的自我介绍难道不能说明了心中的自卑?有学历的人更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虚浮。毕业才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正如北大某位高材生写的书《北大毕业等于零》所说的那样,北大毕业到了社会上也要重新奋斗,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并不能意味着你这一辈子就已经成功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努力,并从起点开始,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毕业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另一个新的起点! 某些公司里对待刚招聘进来的应届毕业生,就如此说:你的毕业证、学位证,人力资源处已经审核过了,就不会再看了,也请你忘记这个,你们从现在起,统统都是小学生,从头做起、从头学起。这句话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难道不是吗?我们大家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毕业,不管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甚至是博士毕业了,都只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一个新的开端而已。这样我们才能走好一段新的人生经历! 有时候思维方式不一样,做事的结果就不一样,你的性格、态度和习惯决定了你人生的成就。所以换种不同的思维、换个角度、方式来思考,也许人生的境界就会发生改变。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行道
cencenyu 2008-10-25 23:57
单行道 只是忽然之间有了想说话的冲动,虽然,视线前方五米之内的地方好像没有人。 会有些沮丧呢,后悔为什么在身边还有许多人的时候却没有来得及想要说话。 看到了这么多一字排开首尾相接的车辆,然后又发现原来它们都是默契地朝着同一个方向,以至于当我斜着视线注视着行人道和车道之间的黄线往前走用着并不迅速的步伐时,心生了某种感慨。 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许是时间。又觉得这样一个词描述得并不符合心意。 或者只是一种介于能用年华和岁月之间形容的某种流逝吧。 恰好又带有了点水的姿态。不是像瀑布那样从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高空直坠而下,也不是像一面镜子一样看不出流动方向的湖泊。而是更接近城市地下管道里,以某种固定的速度和颜色以及气味,在通常人们视线很难注意到的地方流淌的这样一种水流。 而且,最重要的,也是令你或者我能够在某一个时刻会因为突然意识到它而为它生发出些许的感叹的是,它携带了一种被我们常常称之为过往的东西。 这里面包裹了很多很多的片段和画面,以及声音。一层一层的,像刚从菜市场上买回来的莴笋。 之所以还能被许许多多的偶尔出现的事物所感动,就是因为在那么一个短小而猝不及防的瞬间,大脑连接起了尘封在某个角落的片段,继而细细碎碎的开始有了明灭的画面,和嘈杂细琐的声音。 心的最里面,可以听见像潮涌一般的声音。足以抵消外界的轰鸣。 不可避免的,就遭遇了一场潮湿。或许,眼角也会有点湿。 然后,通常在这个时候,尤其是如果当时周身还是一个只有昏暗灯光和电器寂静的嗡鸣声的空荡房间,并且墙上的钟指示的是一个妈妈常常念叨你怎么还不睡天都快亮了而实际上窗外还一片漆黑的时间,就会最终无一例外地把思绪的重点都牵扯在了关于人的身上。 不是哲学或者生物意义上的人,仅仅是,我还能记得的一些面孔。 只是在说,其实我也是如此。因为不敢妄自确定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 其实每天每时每刻,细微到每分每秒每一祯,都会有无数的感触随着神经冲动从神经的末梢传到大脑。 颜色的冷暖明暗,声波的长短高低,莫名其妙的身体内部的蠕动。等等。 也许只是它们太多了,身体就体会不到一种触电的感觉。又也许是因为一直在触电,所以也就麻木了。 还能记起高中生物课本上有讲过,神经冲动也叫做生物电流。 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还是理解错了。 因为老是会听见不是从我正面传过来的声音将他这个人和迟钝无动于衷居然都不笑耶这样的短语连接起来。 一条马路,当车在行驶时永远只能用面朝一个方向的姿式通过它时,单行道就这样被定义。 其实很多的时候,这样类似的形态和定义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的成长,又比如,爸爸妈妈的老去。 同样,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意义在于,永远不要企图回过身去把某一小截走得不甚满意的道路重新再走一遍。 要么走完,要么从头开始。 仅此而已。 所以还是庆幸自己虽然拥有不了一辆小汽车,却拥有了可以在马路边缘左右徘徊的叫做行走的这样一种方式。 当眼下的目的地并不是很遥远的地方的时候,一种高速度的方式不一定能够节省时间。因为你和我一样清楚的知道,大家都趋之若鹜的一个方向或者一条道路,总是很容易发生堵车。 在2004年六月七号八号那两天来临之前,我一直都是喜欢跑得飞快的东西的。比如说,我喜欢把电脑内存尽可能地扩大,喜欢在离上学之差十分钟的时候出门然后催促着司机叔叔把的士当作F1来开,喜欢坐蓝色的特快列车出门去旅行,喜欢骑一辆白色的公路赛自行车在校园里用尽全力去登踏板。 同样,也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成绩公布时,看见自己的名字落进了距离开头和结尾都差不多距离之后,连续两夜失眠。想的仅仅是,下一次考该让自己的名字以多少米每秒的速度在三十天后爬到一个相当寒冷的位置。 要知道,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恨不得自己是温度最低的那一个。 只因为,高处不胜寒。 而与此同时,又想说的是,那个时候全校高三生总数是六百个左右。 只是最后花了一节化学课的时间计算出,即便我能在三十天后名字爬到黑板的最左边的顶端,那么计算出来的速度在每一秒钟的时间内,移动的也是一段肉眼难以察觉的距离。 当a和b代表的都是各自无限接近于零的一个数字,那么再讨论a比b大了多少倍,就显得没有多少意义了。 甚至于,会连一点趣味也没有。 所以,处心积虑让自己月考的排名每次都可能尽可能高一点,并以此来获得些许沾沾自喜,是一点趣味也没有的。 更必要而非充分的前提条件是,这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印象里,自己好像是高考时间改革后的第二批还是第三批人,好像偏向于第二批的心理成分多一点。 第一批是绝没有可能的。因为当时好像所有的人都看上去是一副习以为常了的慵慵懒懒的态度。 也有可能是第三批。 总觉得第一批的人死得太惨烈,那么第二批人就应该始终心怀敬仰和忐忑。敬仰是用来对于师兄师姐们,而忐忑是用来对待自己,和周围那些实际上成了你的竞争者,而你却心甘情愿把他们当作一起历经苦难的兄弟姐妹的一群人。 我说过,在那一个夏天结束之前我是喜欢速度很快的东西的。我当然也希望高考能更快一些结束。所以,其实,我不是没有想象过,高中毕业的暑假从五月八号后算起。 只是那样一来,那时还未取消的五一黄金周又成了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还是回到之前关于排名的问题上继续讨论会比较好。 事实上,在高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就曾到达了接近于巅峰的位置。如果按照在接下去还剩的三次月考和一次总结性的高考当中,每次前进一名的方式计算,那么最后那一次我的名次应该是负一。一个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实在性的数字,只是很多数学题的答案都指向于它,或者就是它。 而如果每次只前进半名,那么高考那一次我就该成了理科状元。 由此看来这两种进步的速度是会带来两种彼此极端的结局的。前者被通常称之为下场,后者常常是回报。 我最后的结局,是更接近于下场。 手机意料之外地响起来时,不是没有吓一跳的。确切一点的表述应该是,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名字后,有些受宠若惊,有些像要笑。 不晓得,是不是非得触摸到了很热的东西才会觉得温暖。那么,此刻流淌在心里面的这种感觉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才好呢。 最近过得还好?好像很长时间没联系了耶! 听说了你的消息了哦,很不错嘛! 自己又该说起一些什么才好。时间隔得稍稍长久了一些,就难免会忘记和疏离很多的人和事情。就像有几首很喜欢的歌听了很多遍,回头想想还是记不住名字。其实是不想如此的。 居然还是几年前的样子呀? 加油噢,又一次走向毕业的时候了 单行道上发生堵车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大家朝着一个方向,而且都想猛冲。 所以时常会出现,却又根本不可能存在解决措施的一个现象是,一旦有车抛锚了,那么最倒霉的是离这辆车最近,尤其是紧贴在它屁股后面的那辆车。 除非抛锚的车前面恰好是辆拖车,又或者被堵在抛锚车后面的这辆车对于行程和时间一点也不着急。 发生以上两种假设的概率很低很低,大概跟抛一次硬币有多大可能性出现立在桌面上的概率,一样低。 所以我在高三一年里,又恰好是班长时,发现,离群索居的永远是占据班级排名头末两个位置的人,而其间的一大片人,都处在一种互相牵连的状态下。 这就是说,决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某一个中间分子忽然间突飞猛进又或者骤然退步这样的现象。出现的往往是,某几个人同时呈现上升态势,又有某几个人同时呈现下降态势。 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这某几个人通常在别的时间和场合以及事件上,也呈现出一种聚合的状态。 如果人数大于等于三,就定义为友谊。如果是二,就是恋爱。 结果是,类似于三这样的团体数目,远远不及二这样的情侣数目多。其中缘由显而易见,人数在三以及以上的团体之间总是有互相熟络的人,一来二去两个团体最终成为一个团体。以此类推,到最后实际上在以教室作为物理范围和以班级作为意识领域之内,以友情作为韧带彼此繁复牵连的团体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全班五十多个人。 而二与二之间往往不存在联系,也决不会存在合并现象。具体因为什么很难说清楚,但常出现很有意思的情节是,两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交集,那么之后至少会留下一个二,多数情况是这个留下的二是重新产生的,组成成员分别来自之前的两个二,而之前二里面被解散出来的多余人员,是否选择再重新组合成新的二,这就是一项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问答题了。 真正要说的只是,高三的时候,好像全班的人都变得感情很好,另外,就是很多人开始谈恋爱。 前面这么多的铺垫,其实是为引出一句话我接近于六月的时候,在一场拥挤了很多人的高速运动中,抛锚了。 事故原因是,发动机死火。 死火的原因是,我在力图要组成一个包括我在内的二人组合时,遭到了失败。那个时候,正好是我处于每次前进半名最后将是回报而每次前进一名则将是下场的时候。 可是之后事情演变成我既没有每次前进半名也没有每次前进一名,而是每次后退好多名。所以最后我得到了一个既不是回报也不是下场(实际上接近于下场)的惨淡结局。 这听起来很好笑。 事实是,我哭了。 可是站在四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曾经那一段岁月里颇具有转折意义的几个时间点时,就会觉得其实还是想要微微地笑的。 更何况那几个转折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了那么些些坎坷和挫折的意味。 说这样的话,也仅仅是因为我在2007年进行了四分之三的时候,也就是距离之前那场颇具分水岭意义的高考三年零四个月的时候,很幸运地被保送了某个还算得上是名牌的大学的研究生。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我现在和很多身边人一样奔波疲累于即将来到的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出路,如果我再不幸一点,找了个薪水很微薄的工作又或者是煞费苦心准备的考研失败,那么也许,我现在脸上该有的以及会有的,不会是微笑,而是咆哮。 人总是会在得到了一点什么的时候对生活不由自主地感恩戴德,在失去了一些什么的时候愤世嫉俗。 爸爸说,这叫人之常情。 所以,在经历三年多可以说是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在一个人始终独自行走在失落到快要迷茫绝望和又总是不愿轻易沉沦放弃的奋起的边缘之后,才渐渐一点点地平静了下来,一点点地抚平了创伤。 只是,这其中的挣扎,格外漫长和琐碎。都来不及一一去回顾。 也是在真正有了点云开月明的眉目和透彻前,别人所不能看见以及体会到的。 而自己同样,也是不能理解到以同样或者不同样姿态走过来的人的,因为如果大家朝了一个方向,那么就永远只能看见走在自己前面的人,而且仅仅是背影。 如果是不同方向的人,虽然擦肩而过的时候可以抬起手臂打个招呼,朝他们报以微笑,但终究因为方向的不同和道路的迥异,而显得更加的大相径庭。 听到电话已经挂断的嘟嘟声,恍恍惚惚地才反应过来,好像自己什么也都还没有说。 会不会让人又一次觉得什么嘛,还是那么一副鬼样子。 ...... 现在,我站在马路上行车道与行人道的边缘。 行人道高出了那么一点点,大概是十公分吧。左边有一棵生得很细瘦的树,高度大概是两个我叠加起来下面的那一个再蹲下去半个身子。 似乎经常看见这种树。就是叫不出名字来。 跟我走在校园里面,看见好些迎面而来的面孔时的情形好像。 至少树不会平白无故的说话,人却有可能。自己也常常很困惑,为什么他或她能轻而易举地喊出我的名字来,而自己却怎么也想不起眼前这个人来。 是因为真的自己这个人很迟钝的缘故吗? 也许是,自己的生物电流常常比人家的微弱了那么一些些,所以大脑等了好久才接收到神经末梢传来的讯号。 因此,常常觉得很惭愧,看到人家慢慢僵下去的笑容想要把自己埋进旁边的垃圾桶里。 会从很亲密的几个朋友那里不止一次地听来最近有朋友说你冷得讨厌呢或者至少你可以朝人家点点头啊这样的话,自己也觉得是这个样子的,也想改一改。 可是,之所以慢吞吞的,也是因为力不从心。 对面大楼明净的玻璃外墙反射着太阳的光线,因为玻璃是深蓝的缘故,所以反射之后的光线看上去好看了许多。隔一段距离就定时出现的梧桐树,叶子永远是让人觉得可爱的手掌形,树干也总是粗壮。 这是第多少个了?有些不友好地伸出脚踹了踹这棵把我包裹在树荫里的梧桐。 阴影和阳光交界的地方,显得格外黑白分明。 很多年前还是一个穿着布满脏兮兮颜料的裤子,背着一个比半个人还大的画板的傻兮兮的小孩。那个胡子很多长得也酷似雕塑马赛曲的老师蹲在我的椅子旁,指着雪白的石膏球说你看,越是颜色很浅很白的物体,亮部和暗部的反差就越大。 是这样吗?看上去,他说的好像一点也没错。 一直都觉得自己会是个很大众的,应该会理所当然的被归类于很规矩,读书也很聪明,然后不会再有更多旁的特点了的这类人中的一个。从前班里很多连下课十分钟也拿来做一两道物理题的男孩子,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不会错了。 然后,却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名字老是会在一些描述另类或者与众不同的对话里面出现。zu比如,曾经有过一个不算太熟的女生发来短信说其实你也还是有可爱之处的嘛!,这之前的对话一直都是在围绕着特立独行看上去很痞居然当老师面走出教室和你这个人进行批判。 从来都不曾意识到过。只是一直很单纯地认为,自己像棵梧桐树一样安静的成长着,尽管身体的一侧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车道,另一侧面对着偶尔也会摸摸或者踹踹树干的人。 直到大一大二大三都已经过去,才渐渐适应在绝大多数的言论中都是以很小众的一类人中的一个出现的自己。 往往嗤之以鼻的声音是会远多于褒赞的声音的吧。 唔,老师,明暗交界线两边看上去确实对比很强烈呢。 石膏球其实始终全身都是一样的白色。 会想到要回到从前重新过这几年吗?经常会在和一个关系定为死党的女孩的聊天中听到这样的问话。 不知道呢,也许再过一遍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其实是很想的吧。总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和一些现在想来觉得很笨很幼稚的一些举动,希望在能够重来一遍的时候不再犯这些错误。 曾经在大一的时候最想的就是,重新高考一次,那么就不用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大学里拼命挣扎一些什么又逃避一些什么了。 究竟是一些什么呢?失落,彷徨,坎坷?好像都是,又都意犹未尽。 一棵树生长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许长在森林里是最好不过的。但还是有很多树被种到了城市里,孤零零地站在行人道和行车道的边缘。有一些运气好一点,脚旁边会有一个绿色的邮筒或黄色的垃圾桶。 可是,并不妨碍这棵树最后长成枝繁叶茂。 自己终于还是在跌了很多跟头,坚持了很多旁人看来莫名其妙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后,像右手边的这棵梧桐一样,开始郁郁葱葱,枝干健康粗壮了起来。 所以,百分之八十左右还是觉得大学的这四年是可以接受的,也可以是对此感到满足的。尽管做得最多的事情只是,每天斜挎着一个硕大黑色背包往来于图书馆和自习室之间。其间经过的校园路上,会遇到一些人,会有人朝我打招呼,而大部分的时候因为低着头或者胡思乱想而来不及朝对面的微笑作出回应。幸好,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是不介意的。 还有做过一些什么呢? 一个星期打三次篮球,每个月有一两次点着应急灯趴在床上通宵看小说,参加军训的时候逃了一半的训练回宿舍睡觉,加入了学生会当了两年的小干事和一年的部长,期末考来临前的一个礼拜每天花十五个小时抱佛脚,每个学期初从卡里取出奖学金的一部分买一些奢侈品奖励自己,参加一次修饰语是全国大学生的竞赛,谈了一场为时一年最后无疾而终几乎反目成仇的恋爱。 原本计划的考研复习也在大四进行了一小半的时候,因为被突然告知成为保送生而停止了下来。然后就抱着一摞一摞的材料和证书奔波在即将离开的学校和即将开始的学校之间。 觉得有趣并感慨的是,四年前因为费尽了努力却得了个很惨淡的结果而垂头丧气,四年后却因为并没有怎么进行艰辛的历程但得到了一个不少人不是没有羡慕的结果,而兀自欣然高兴。 该说是造化弄人,还是时来运转? 两旁的楼房和树木随着视线的向前移动而渐渐向眼角挪去,天空是一个没有形状的巨大蓝色流体,点缀着明黄和锡白。视野的中心是一个黑色的点,所有随着目光远去的事物都汇集在里面。 这是透视原理里面说的那个,透视会聚点。所有用来标示空间变化的辅助线最后都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来。如果有某条线不是这样,那么,是自己画走形了。 擦去这画错的局部,重新再来。 好像行不通。要么继续用另一种方式画完,要么拿张簇新的白纸一切重来。 有人突然喊我的名字。他站在我身后,像是刚刚经过。 很久不见了,找到工作了吗?还是考研了? 还是没能够想起他的名字来,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他的话意味着他并不知道至少最近半年来我的动向,应该是个很少有来往的朋友或者仅仅是认识的人吧。 也许只是很久之前有过几面之交。 你好像一直独来独往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坐同一辆车来的,你不记得了吗?我有一个同学认识你呢。 这次好了点,知道该向他点点头以及露出微微的笑。只是,等他的身影已经在马路的另一头消失了好久,自己还是没能想好对于刚才他说的那些话,该用怎样的词语和句子作出回应。 所以,仍是默然了一回。看上去还是很多年前那个心不在焉有点东张西望的傻兮兮的小子。 眼睛前面的车又开始动了起来,如果俯视就基本上都近似长方形的两行车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朝着西的方向前进。 所有的车都是这样,保持适当的距离,面朝火红的夕阳。 这是一条单行道。 唔......这是行走的第几遍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绝·博客新起点抒怀
刘玉平 2008-9-12 12:42
在科博里安家已 9 个月了,不觉点击已过十万 小康 之阶。 此时此刻,感谢考兄、可真老师、小 文 先生、永岩兄、昌凤兄、绥 阳 君、直人兄、鹰哥、新正兄、进平兄、吉平兄、邦进兄、 融 君、 燕 君、 杨学祥 老师、青 水洋 先生、 武夷山 老师、 王诤 老师、 王德华 老师、 王汉森 老师等老友,还有可爱的小石头、冲兄、苹果姐姐和元宵姐姐,又结识了 钟炳 先生、应宽兄、宗晓兄、志敏兄、侠兄、立兄、安哥、胜利兄、亚辉兄、建良兄、建设兄、文蛟兄、立平兄、永胜兄、广福兄、良军兄、卫东兄、素芳 MM 、丽丹 MM 等新朋友,以及诸如鸿飞兄、 嵇 先生、俊明兄、 葛肖虹 老师、李飞兄、 李世春 老师等值得小刺猬学习的榜样。挂一漏万,望谅!当然,还有无数的博友和网友。感谢你们与我一起思考人生、分享快乐。 感谢 科学网 博客 给大家提供了这个交流的平台,感谢斑竹们辛勤的工作。 小刺猬乃一浅学之直人,难免聒噪粗涩之声,如有冒犯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希望今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帮助,谢谢! 歌曲永远是朋友 http://jtcl.tom.com/files/Background/20051026101818906.mp3 七绝博客新起点抒怀 刘玉平 (依《中华新韵》 2008 年 9 月 12 日) 博杂娱乐逾百文, 又会新朋老友存。 十万一阶新起点, 同心问道志鸿 鵾 。 ****** 奉上满汉全席,呵呵 URL: news.xinhuanet.com/.../ 21/content_4864965.htm 21/content_4864965.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4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