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连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儒源.道之大源出于天
热度 3 caoyuanzhiye1 2016-7-3 18:00
儒源.道之大源出于天 张伟 女娲补天情未了, 钻木取火尝百草。 连山归藏文王易, 夏商千年行忠孝。 岐山烽火剑出鞘, 列国战近攻远交。 长夜万古生仲尼, 克己复礼昌仁道。
个人分类: 传统智慧|2833 次阅读|7 个评论
随笔之六十四:《长城》“滔滔游客把影合”
uvard 2012-4-8 20:23
长城 长城万里连山坐, 御敌护家功德多; 设计修筑世界叹, 滔滔游客把影合。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土高原不虚传——应李学宽
热度 2 yangyongtian 2012-3-26 19:22
黄土高原不虚传——应李学宽
黄土高原不虚传 , 黄黄褐褐山连山。 梯田直上山绝顶, 劳动光荣改地天。 春晓不见绿踪影, 一黄到顶无遮拦。 何时绿满晋陕地, 处处翠洲处处田。 摄影 李学宽
个人分类: 诗配画|6361 次阅读|6 个评论
<连山><归藏>和<周易>的阴阳基础
newniu 2008-11-16 18:37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后来,人们认为三易分别代表了三个时代夏,商,周。《连山》是夏朝的易,《归藏》是商朝的易,而《周易》自然是周朝的易。可以想象《连山》最为古老, 《归藏》次之,《周易》最新。 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连山》以艮为根,象为山。为什么夏人把山看得很重。我们需要考虑大禹治水和当时生产力水平。当水灾很严重时,人们只有向高地迁徒,即是山。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对水依赖小于对水的恐惧。人们只有在山中才能生存,在山中打猎,采集,住宿等。因此、夏人以山为根也很正常了。 《归藏》是源于商,后人发现商族遵奉乌图腾,反映商族曾经过母系氏族阶段。同时,后人商人的迷信观点强烈,从而形成了殷人尚鬼的说法。这说明了夏人更讲求现实,而商讲求精神层面。又由于图腾源于母系氏族,《归藏》形成了以坤为首。后人由此推断《老子》一书以《归藏》为思想源泉。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坤上乾下。虽然老子很了解〈归藏〉,以母系为主,但是他的行为还是表现出周的特点。 老子一书的内容处处体现了以《归藏》根,在但内容之外的形式上却体现了以〈周易〉的特点。以柔弱胜刚强,为什么是老子提,商人不提?原因有两个:1、商朝人就没有胜和负的概念。在生物界中,母性之间不存在战争,只有雄性争雌性,商朝人以母性为根,没有打斗,自然头脑中不会有胜和负的概念。 只是到了〈周易〉阶段,才真正提出乾上坤下,才有了斗争。有斗争,所以周人把世界的变化看成阴阳相斗。在夏和商阶段的易经里,没有斗争的概念,把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虽然处处有变化,但是不需要去理解,也不需要关注。 2、老子的头脑里仍然是周的争斗观念,但是又受到《归藏》的影响。那么《归藏》成为一个工具,服务他头脑中的观念战胜对方。 因此、《道德经》中的文字体现了动的方面,又体现了静的方面。从动的方面看,他希望能够达到某个目的。例如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 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因此说,老子并不是隐世,而是实实在在的出世。你看看他的《道德经》,大篇大篇的治国安邦的道理,怎么可能出自一位不同世事的老头。 老子的想法自然是为天下,也是为了成功。这说明是一个主动者,希望成功。然而,他在技巧上却讲求以柔克钢,这又说明了他以退为进,以阴克阳。老子像其它雄性动物一样,希望战胜与之竞争的同类。不过他的竞争策略是以退为进。 也就是说,他的方法来自于《归藏》,以柔克钢。 以上为个人观点,呵呵!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5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