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根本哈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到底相信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8)
杨学祥 2009-12-13 06:24
哥本哈根效应从观念到现实:你到底相信谁 2009-12-12 08:44 来源:文汇报 作者:郑若麟 关键字:气候变暖,Globescan, 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派认为,人类工业活动造成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导致了地球气候变暖。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超国家形式,以政治性强制手段,来涉足一个科学上定义尚有争议的课题,是否是一种科学的方式,这值得我们思考。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仅数日,就已经开始产生哥本哈根效应:只要是地球人,可谓言必论气候变化!然而问题是,无论是在法国或世界其他国家,随着哥本哈根大会为全球打开一个气候舞台,激烈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事实上公众对真正在发生的事不但不了解,而且就很有可能在一系列广泛传播的所谓新闻中,形成气候变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定论。   最近法国各大媒体出现了相当部分的反弹,网络更是非常活跃。在主流媒体和网络之间具有如此巨大差异的话题并不多,气候变化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的信息不断地在传递给公众,导致公众不得不问:你到底相信谁?   法国《快报》在大会召开前夕公布了尼尔森研究所和牛津大学对57个国家的27000名网民所做的全球民意调查,称全球仅37%的人对气候变化表示担忧,比两年前同一调查低了整整4个百分点。特别是美国,从34%降到了25%。只有中国相反,从30%上升到36%。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法国《费加罗报》公布的由英国BBC广播公司和Globescan民意测验所对23个国家24071人所做的调查结果却恰恰相反:64%的人对气候变化表示担忧(比1998年的44%提高了20个百分点),但在中国这一现象却在退步:2007年59%的人关心气候变化,今天则为57%面对如此矛盾的数据,你到底相信谁?   不仅仅是数据,就是在气候到底是否在变暖和气候变化到底是否缘于人类工业活动这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气候变暖理论之所以被全球媒体广泛引用,是因为它源于一个非常权威的机构:联合国跨政府气候研究专家小组(GIE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创建于1988年的这个小组先后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发表了四份报告。这些报告均有三部分:气候分析、气候变化的后果和政治对策。除了厚达数千页的报告外,还有一份37页的综述,专门提供给政治家做决策参考。变暖派称由于这一机构是由2500名各国气候专家组成的,因此他们的报告和结论是具有权威性的。然而这一小组成员的法国巴斯特研究所教授保尔?雷特却反对这一说法:只要研究一下这份名单上一些人的身份即可知道,其中很多人根本不是科学家。另一位该小组成员、美国马萨诸塞州技术研究所教授理查德?林德增也说,其中很多人是行政和辅助人员。而且很多人并没有被咨询他们的意见。事实上很多专家并不同意该小组有关气候变暖的结论。雷特教授也披露:我认识很多真正的专家,因为不同意该小组的结果而辞职。但他们的名字却一直在这份2500名专家的名单上。参与该小组报告撰写的教授约翰?克利斯蒂说,媒体常常说地球变暖是一个共识,但我作为气候专家,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观点。你到底相信谁?   气候变暖说认为,近两百年来气候一直在持续上升,上个世纪百年上升达0.76℃。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将会对地球未来一个世纪造成气候上升至少2℃。后果是海洋上升、冰川融化等灾难性的。反对气候变暖论的专家提出,地球气候实际上一直在变化,与人类活动并没有什么联系。之所以会出现近两百年来气候正在变暖的说法,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地球从十五至十八世纪经历了一段被气候和地理学家称为小冰川期的时期。而在此之前约1100年至1500年地球气候比今天要热得多,史称中世纪最佳时期。气候变暖派将今天气候变暖描述成末日灾难,英国伦敦大学生物地理学名誉教授菲利浦?斯托特则认为,实际上中世纪气候最高的时候,正是欧洲走向富裕时期。而再往前追溯三千年,当时气候也比今天高。你到底相信谁?   气候变暖派认为,人类工业活动造成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导致了地球气候变暖。弗吉尼亚州州立大学环境科学教授帕特里克?迈克却认为,过去150年工业活动还仅局限于少数欧洲国家时,是气候上升最明显的,达0.5℃。气候最高是1940年。而到了二战全球工业化发展最迅猛,即西方光荣三十年时期,气候却一直在持续下降,只是到1975后才重新回升。而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却在上升。而且反气候变暖派还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组成中仅占各种成分的0.054%,本来就微不足道,人类的影响就更小了;造成温室效应的95%的二氧化碳是自然界形成的,而非人类工业活动。仅地球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就超过人类所有工业活动外加汽车、飞机等全部释放的二氧化碳总和;甚至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超过68亿人口自身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以气候变暖与人类没有关系。你到底相信谁?   气候变暖派最强有力的证据,是从北极冰层钻孔取冰,研究几个世纪以来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大名鼎鼎的环保影片中所描述的两条曲线: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有关,二氧化碳排放越多,气温相应越高。然而反气候变暖派却提出,二氧化碳确实与气候变化、上升有关,但分析两者曲线可以发现,气温升高在先,二氧化碳升高却在后;在气候升高800年后,二氧化碳才随之升高。你到底相信谁?   如果说,上述争议主要集中在科学领域的话,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同样存在着分歧严重的不同说法。气候变暖派指责对方,认为反对气候变暖,是对人类未来不负责任,是对地球―――我们的家园犯罪。他们要求政治家采取行动,不但要约束各国排放二氧化碳的量,而且要建立严格的检查机制,对不遵守未来哥本哈根通过的协议的国家要有制裁手段。反气候变暖派则认为,这是在变相地限制发展中国家获得工业进步,是通过一个人类既不了解亦不可能对其有所影响(指气候)的领域进行变相敛财:利用征收碳税来一箭双雕,既限制了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又从中征收巨额财富。反气候变暖派认为,人类更应该投入大量金钱的,是反沙漠化、反空气污染(包括灰尘、有害气体但不包括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对人类有益的气体,并非污染)、反滥伐森林、研究再生能源等等有可能成功、而且对人类现实利益非常明显的科研和实践,而非对二氧化碳征税你到底相信谁?   大众传媒不是专家。只有气候问题专家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气候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其生命力和不确定性均非常明显。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超国家形式,以政治性强制手段,来涉足一个科学上定义尚有争议的课题,是否是一种科学的方式,这值得我们思考。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2/12/3071645.html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不容忽视 图 1 1850-2005 年全球地表温度曲线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不容忽视 杨学祥 问题 1 :证明全球在变冷的显著的数据和例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这 30 年的平均温度 14 ℃ 高 0.54 ℃ ,名列第一位; 2005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高出 0.48 ℃ , 名列第二位; 2003 年全球表面温度高 0.45 摄氏度 ,位列第三位; 2006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高出 0.42 ℃ ,名列第六位; 2008 年平均温度高出 0.31 ℃ ,名列第十位。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德国气候研究专家马杰布拉夫提的研究结论证实:全球范围的平均气温在 1998 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值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纪录。英国哈德利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支持了拉夫提的观点 。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实际上, 1998 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没有再继续上升,而是出现了一个自上世纪 70 年代冷期以来增暖过程中最长的平台,即温度连续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振荡,没有继续上升,甚至有下降的倾向。 2008 年,全球还出现了过去 10 年中最低的温度 。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认为,《科学》发表的这篇文章表明,从 1999 年来的 10 年,全球气温并没有再升高,尽管温室气体至少增加了 20ppm 二氧化碳。这个现象或许在进一步强调此前有不少科学家提到过的 65 ~ 70 年的气候周期的作用。上一个周期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升温到 40 年代达到峰值,尔后到上世纪 70 年代一直呈降温趋势,而此时段内,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正在快速增加。最近的一个周期从上世纪 80 年代升温到 2000 年前,可能已经达到峰值。接下来到 2030 年,很可能以降温为主。如果这样,即便温室气体增加,升温的一部分也很可能被降温的一部分抵消。关于这个周期,不少科学家都将原因归因于海洋环流的自我调整,而 IPCC 的报告对此却没有考虑 。 问题 2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是客观存在的,但科学界的主流声音为什么朝向全球变暖?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大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2004 年、 2005 年和 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是 2008 年成为近十年最冷的一年的重要原因。我们在 2005 年提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检验工作得到完全证实 。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是客观存在的,但科学界的主流声音却将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 改写为 2008 年是第十个最暖年,目的就是隐瞒全球变暖处于停止状态的事实。迈克尔曼对《纽约时报》说:我们一些同事的用词容易引起误解。说是戏法,的确是戏法,但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他引用德国海洋学家马丁维斯贝克的话解释说:我们用戏法这个词,指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而不是作弊,作弊可是科学大忌。在一封泄露出来的邮件中,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菲尔琼斯和他的同事们讨论上个一千年里气候变化数据图表。他暗示有一个和他一起研究的科学家隐瞒了全球气温在下降这一事实。另外有一些数据显示,自 1960 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停止;但有另外数据又显示,气温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 。 事实上,人们可能对 20 世纪 70 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气候学家纷纷惊呼小冰期的到来,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20 世纪 70 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 20 年,直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历史资料显示, 1850 年以来,全球温度经历了 2 次降温期,第一次是从 1880 年到 1910 年,第二次从 1940 年到 1970 年 。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是客观存在的(见图 1 ),温室效应无法解释, 主流气象学家并没有给出可信的解释 。蓄意掩盖和回避的目的是为布莱尔的政治策略鸣锣开道。 气候问题的政治化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两手策略之一:军事上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以夺取石油和战略要地,政治上利用主流气候学家的偏见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前者的横行霸道与后者的冠冕堂皇处于同一个目的:与发展中国家争夺生存空间。 徐冠华院士最近指出,有一些科学家对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这些科学家找出证据证明,在自然进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总是和温度正相关。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提倡多领域出发、多结论并存,给不同的声音以探讨的空间,才能更利于科学的发展、真理的发现 。 与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植物光合作用相反,动物和人类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类活动需要的能量把大量化石燃料转变成二氧化碳,碳排放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为 2 吨,而美国是 20 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的加剧。 1/3 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没用上电。眼看着西方因高碳饮食而发胖,如今印度却被要求减肥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是生存排放和必要排放,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过度排放和奢侈排放。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过度排放和奢侈排放,他们应该承担主要的义务和责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宏源曾分析说,气候谈判归根结底是一场政治谈判,并且指出,在当今世界还未就减排责任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碳关税很可能只是一个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借口 。 问题 3 : 2009 年能排进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并非最热   中新网 12 月 8 日 电据美联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 8 日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示,最近十年极有可能是自 1850 年有记录以来天气最热的十年,而 2009 年能排进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会上表示, 2000 年至 2009 年的十年极有可能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比 1990 和 1980 等年代都要热。   此外,美国宇航局的统计数字, 2009 年可能会取代 2003 年,进入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自 1850 年以来,另外四个最热的年份分别是 2005 年、 1998 年、 2007 年和 2006 年。 7 日,英国国家气象局还公布了一系列数据,表示自 1850 年以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一直呈上升态势,且上升速度从 1970 年开始加快 。 气温变化的波动性是不容否定的,温室效应无法解释。 参考文献 1. 顾钢。气候 10 年无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未明显变暖。 2009 年 11 月 26 日 08:45 来源:《科技日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52963.html 2. 王静。评论:全球增温平台与增暖协议捉迷藏?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谈气候变化。 2009 年 12 月 02 日 来源:《科学时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93167.html 3.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6. 钱克锦。气候门仍在发酵。 2009 年 12 月 01 日 14:37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http://news.sina.com.cn/o/2009-12-01/143716698735s.shtml 7. 顾洁,陈晓春。全球变暖,西方国家编造的故事。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09-12-02 10:24:32 http://js.xhby.net/system/2009/12/02/010638312.shtml 8. 关键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哥本哈根恐难如愿。 2009 年 12 月 07 日 02:31 经济参考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07/02317063908.shtml 9. 世界气象组织 : 近十年是自 1850 年以来最热的十年。 2009 年 12 月 08 日 20:1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12-08/201116738616s.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7242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7)
热度 1 杨学祥 2009-12-12 07:03
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6) 气候变暖损失:每年3万亿遏制气候变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07:39 广州日报   在各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云集丹麦哥本哈根为气候变化问题唇枪舌剑的同时,会场外的经济学家和评论人士也在为这次气候峰会的意义本身争论不休。日前,哥本哈根舆论中心负责人比约恩朗姆伯格(Bjorn Lomborg)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发表评论文章称,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可能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   朗姆伯格引述欧洲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Richard Tol)的另类观点:如果为了控制气温增幅而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每吨二氧化碳大约征收4000美元,那么到2100年,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损失40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反而造成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文字:王希怡   朗姆伯格指出,很多人都在担心哥本哈根峰会无法就具体减排措施达成共识。事实上,那些忙着抗议示威的人士,还有那些抓破脑袋想找到捷径可宣布哥本哈根峰会取得胜利的政客们都应该省省力气。即使峰会失败了,这种失败可能也是一种被隐藏的祝福。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最不需要的是纸上谈兵和道义上的姿态。   气候治理走入死胡同   朗姆伯格认为,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到13年后的京都,再到如今的哥本哈根之路,人们似乎达成一种共识遏制气候变暖的唯一方法是对二氧化碳排放近乎严苛的控制。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未能实现的目标,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气候变化值得担心。   为什么这条路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朗姆伯格表示,人们就应对气候变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花费似乎超过这个问题本身所造成的损失。   据估计,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本世纪末,其带来的破坏相当于每年给全球造成3万亿美元的损失。为了逆转这一灾难,工业国家提出全球平均气温增幅与前工业时代相比不超过2℃的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治病方法比疾病更糟   朗姆伯格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富有野心的目标,不过很多专家都认为它将带来巨大改变。但问题是,治病的方法可能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联合国气候小组首席撰稿人、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在提交给哥本哈根舆论中心的一份论文中指出,为了实现气温增幅不超过2℃的目标,主要发达国家必须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大约每吨二氧化碳征收4000美元(每升汽油征收9美元)。   托尔指出,到2100年,如此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40万亿美元。换句话说,我们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造成了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应对气候变化 花费以万亿美元计   本报讯 估算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同的考量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但是大致来说,经济学家基本同意,人类要为气候变化买单,所花的钱要以万亿美元来计算。   由于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和时间表各有不同,加上主要变量数据不完整,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例如,在未来数十年里,降雨量、降雪量、雷暴密度和海平面高度与现在相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某一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各国引进低碳技术、碳税的速度如何?尽管存在上述不确定的因素,经济学家依然有一个大体的共识:气候变化最终将耗费人类数以万亿美元计算的金钱。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这个数字还要进一步上升。   伦敦经济学院格拉瑟姆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所的萨姆芬克豪瑟认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越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就越高。他说:讨论成本,这是个时间问题。例如,如果未来50年海平面只是缓慢上涨,那么建造海坝则没有意义。但是我们知道的是,随着温度的上升,成本以非直线的态势上升。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花费在遏制气候变化的巨额资金,也将会带来经济效应,以及制造新的就业机会。这将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经济学家认为,这依然难以估算。(熙怡)   发展中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中国家   需花1500亿   欧盟估计,在202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500亿美元用于适应和遏制气候变化。 (熙怡)   影响   气温上升5~6℃   全球GDP损失   5%~10%   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发布的《2006年斯特恩评论》指出,人类前工业时代地球平均气温升高2~3℃,造成的损失将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3%。   如果平均气温升高5~6℃,可致世界平均GDP损失5%~10%,贫穷国家的损失可超过GDP的10%。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地球在本世纪平均气温将升高4℃,此外还需加上二十世纪地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 (熙怡)   遏制   二氧化碳浓度   450ppm   需增投10.5万亿   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主要聚焦在更有效地利用煤、石油、天然气和改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欧盟等国家已经设立将地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这意味着必须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的水平。而2030年前要达到这一目标,全球需要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新增10.5万亿美元的投资额。   其中,约4.7万亿美元直接投向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主要用于购买更节能但更昂贵的运输工具。此外,约2.5万亿美元投向建筑节能,1.7万亿美元投向清洁能源发电厂。 (熙怡)   适应   适应气候变化   每年需要花费   40亿~1090亿   为适应用水压力、洪水、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因素,在未来20年内,人类每年要花40亿~1090亿美元。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估计,到2030年之前,人类每年要花49亿美元至1710亿美元适应气候变化。   这些数字是基于以下措施所需的成本估算得出,其中包括: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援助、保障用水供应、保护沿海地区等。   但今年伦敦皇家学院的马丁帕里发表论文指出,这些数字可能只占实际成本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理由是保护生态系统、能源、旅游等的成本尚未被纳入。 (熙怡)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1/07397089082.shtml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 0 推荐自然变动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短期变化 新模型为潮汐作用等自然因素影响全球气候短地变化提供了证据 作者: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字:全球变暖,自然波动,厄尔尼诺,拉尼娜,潮汐 今后十年会更热,其中2009年之后的年份中至少一半会创气温新高。这是英国科学家根据最新改进的计算机模型对地球气候进行的预测。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其中1998年平均气温超过地球长期平均气温近0.6摄氏度,创造历史纪录。但这一纪录可能不会保持太久。英国哈德利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道格?史密斯等人8月9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未来十年中,虽然最初一两年全球变暖步伐会稍微放缓,但之后会加速,其中2009年以后的年份至少有一半会比1998年还要热。以前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走势所使用的各种模型,更多的是考虑太阳辐射及温室气体等因素,通常忽略了厄尔尼诺现象、洋流波动、海洋热含量异常等,而这些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动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短期变化,尤其是局域性变化。史密斯等人使用的新模型既考虑了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动,也考虑了外部因素导致的各种变化。他们利用这一模型对过去几十年的气候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气候进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温 。 我们在2007年7月22日指出,1988年和2007年的旱、涝、震灾害,都是月亮惹的祸,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证据。这些证据比全球变暖的一个时髦标签要科学的多。因为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趋势,它不能解释每一年气候的千变万化。2006年重庆干旱用全球变暖来解释,2007年重庆洪涝还用全球变暖来解释,难道科学就这么简单 ? 以前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走势所使用的各种模型,更多的是考虑太阳辐射及温室气体等因素,通常忽略了厄尔尼诺现象、洋流波动、海洋热含量异常等,而这些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动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短期变化,尤其是局域性变化 。史密斯等人使用的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温,在于他们考虑了自然因素对全球气候短期变化的影响。潮汐对厄尔尼诺现象、洋流波动、海洋热含量异常等有重要的影响,史密斯等人使用的新模型为潮汐作用等自然因素影响全球气候短地变化提供了证据。 我们在2007年6月18日指出,综合分析表明,目前全球气候处于10万年冰期与间冰期变化周期中的暖期末期、1000~1500年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变化周期中的暖期初期(15~19世纪小冰期刚过去100年)和60年气候变化周期中的暖期高峰。变暖的强劲趋势还能维持10年,在经过公元2020年小变冷高峰之后,公元2060年全球气候可能在大的暖期背景下又迅速变暖。尽管对变暖的原因还存在争议,对波动变化还存在怀疑,但预计的变化并没有超出历史自然波动的水平。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oC,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人类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2007-2018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暖事件)的年份有2008-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冷事件)的年份有2013-2014年、2016-2017年 。可见此期间全球以暖事件为主。 美国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的Charles Camp和Ka Kit Tung表示:为了精确评价人类排放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能够量化阳光辐射的自然变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Camp和Tung表示:由于科学界对于阳光输出是否存在一个长期趋势一直有争议,所以科学家们利用卫星对11年循环内的周期变更进行了测量。为了评估摆动力如何影响地球气候,Camp和Tung对比了阳光最强年和阳光最弱年的地球表面温度的测量值。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阳光活动高的时期比阳光活动低的时期温度高出0.2℃,而且这个变暖趋势具有极地放大的效果。研究人员还表示:该项研究首次统计记录了阳光周期的一个全球一致的温度反应。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 。这为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提供能够了准确的数值证据。 从能量的级别来看,地球每年吸收太阳能量的数量为10的24次方焦耳,地表热流每年为10的21次方焦耳,潮汐能量每年为10的19次方焦耳,地震火山每年释放的能量为10的17-18次方焦耳,人类活动每年释放的热能为10的20次方焦耳。太阳能量比其他能源高3个数量级以上,是地球气候变化中无可替代的主要能源。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目前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气候数据已足够证实,人类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不断加剧。德国海德堡环境物理研究所科学家巴勃罗?威尔德斯提出一种新方法利用时间非线性分析法证实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上。科学家此前在大气和海洋循环模型框架内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是对这种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观点的最有力支持。然而,虽然该计算方法能很好地描述各种不同的远古气候状况,却不能描述20世纪的气候变化。有科学家因此对上述计算方法提出异议,因为人类至今还没有对气候变化有完整的认识,这样的模拟结果不能认为绝对可信。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不排除在模型中没有考虑到的、存在于大气、海洋、生物圈和宇宙之间的某种因素,这种因素完全可以改变理论模拟的结果 。 我们在2006年8月30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发生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引发全球变冷。同样,全球变暖导致云层厚度增加,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又导致全球变冷(大量降水可以形成酸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带入大海和大陆,减弱温室效应);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这都是大自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 我们也注意到了水蒸气在温室效应和云层光反射效应中的双重身份,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其浓度的变化,从而导致温室效应的可逆变化:这是全球气候冷暖波动的自然原因,人不能控制水蒸气的大气浓度。两极以及高纬度的夜光云也在温室效应高潮期导致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冷。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气候模型的最大漏洞 。 大气中更多的水蒸气意味着更多阳光被反射;全球更多的降雨意味着更多二氧化碳被化为酸雨回归大陆和大海。人类可以控制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但人类不能控制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温暖的大气中蕴涵更多水蒸气是全球变暖到全球变冷的转折点,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 巴勃罗?威尔德斯使用了自己不久前研制的时间非线性分析法论证人类对气候的影响。起初,他使用了近150年来的全球气温数据和两个影响温度变化的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和火山喷发,并利用神经元网络算法处理这些数据。然后,巴勃罗?威尔德斯扩展了神经元网络算法,在自然模型中加入了随时间缓慢变化的外部作用,最后获得了外部作用曲线。巴勃罗?威尔德斯最终获得的结果是:100年前的外界作用几乎是零,而到了20世纪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强,特别是近40年的影响更大;这一结果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吻合,首先是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很吻合。从巴勃罗?威尔德斯的结论可以得出两个观点:第一,利用一种即使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也不可能描述气温曲线,必须加入外界的作用;第二,这种外界作用与人类工业发展的速度相吻合,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确存在。巴勃罗?威尔德斯认为,这个结果不是理论计算模型的假象,而是从数据中得出的必然结果。为此,他使用了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和不同的算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情况中,不断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存在的。有关专家指出,该理论方法不仅独立证实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还能够使人们对气候的变化有进一步认识 。 巴勃罗?威尔德斯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首先,他并不能保证没有遗漏任何一种自然因素,例如潮汐作用。其次,外界作用与人类工业发展的速度相吻合,并未排除外界作用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目前增温的不仅仅是地球,火星也在急剧增暖。2007年4月5日出刊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火星也有全球变暖的现象,且速度快地球四倍。这显然与人类活动无关 。 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人为增加,热带雨林的人为砍伐,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加剧,大气和海洋的人为污染等等。但是,人类不能控制气候,至少到目前为止,旱涝灾害、飓风灾害、沙漠化灾害、海啸灾害等等,人类无法抗拒。制止全球变暖,控制海平面上升,人类还找不到一种可行的方法。 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地质系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分析了保存在南极冰川中的气泡后发现,大约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地球上冰川气候正在向温室气候的过度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250ppm(ppm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逐渐增加到1000ppm,再到3000ppm,几乎增加了11倍,同时,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地球植物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抗旱特性。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发现,在古生代晚期时代的千百万年里,就曾发生过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性温室效应,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在人类出现之前发生过,甚至在哺乳动物之前就曾发生。研究人员还指出,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60ppm,是近50万年里最高的时期。今后,如果人类将地球上所有的矿物资源耗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到3亿年前古生代晚期时2000ppm的水平 。 由以上数字可见,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仍然低于自然界本身的调控能力,人类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 Pirazzoli(1987)认为,如果从潮位资料中扣除地壳运动的影响,那么1950年以来北大西洋的平均海面几乎是稳定的,而且从上世纪末以来的上升量也仅仅是几厘米(小于6厘米)。他用一个图示显示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气温变化、海面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非同步性。按Pirazzoli的说法,最近几十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所谓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与海面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从18000年前到公元185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200ppm增加到 265ppm,到1950年又增加到310ppm,到1985年又增加到345ppm;全球温度变化,从18000年前到公元1850年,全球温度增加5-8度,到1950年又增加0.5-1度,到1985年没有增加;全球海平面变化从18000年前到公元1850年增加100米,到1950年又增加0.1米,到1985年没有增加 。 威尔森(H. Wilson)和汉森(J. Hansen)等应用全球大量气象站观测资料,将1880-1993年逐年气温对1951-1980年的平均气温求矩平值。计算结果为,全球平均气温从1880-1940这60年中增加了0.5℃,1940-1965年降低了0.2℃,然后从1965-1993年又增加了0.5℃。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形势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从1880-1940年平均气温增暖0.7℃,此后30年降温0.2℃,从1970-1993年又增暖0.6℃ 。温室效应宣传者删掉了30年降温的历史事实。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范围为280-3000ppm。问题是,很少有人知道气候的历史。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现在,气候危机的渲染掩盖了被战争屠杀民族的悲惨呼声,英国首相布莱尔转移世界舆论的技巧真够绝,大多数人被蒙骗了,包括最近英国被洪水袭击的居民:气候外交仅仅是布莱尔的策略,他根本没有认真对待气候问题 。 人类的存在,动物的存在,就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再次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有机肥料,成为生物界物质循环中的一个重要链条。由于人类的能动作用和过度需求,这一链条畸形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剧增。人类要把相同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从大气中排出,将耗费数量级大致相等的能量。能量从何而来?   许多环保主义者在抨击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时,经常会想到靠汽油行驶的汽车。然而,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还有比汽车对环境造成更大破坏的事物,它们就是牛和羊。科学家已经通过研究发现,甲烷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温室效应远远大于二氧化碳,其加速全球变暖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而目前,英国大气层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甲烷都是由牛羊等牲畜排放的。据估计,英国约有1000万头牛,每头牛每天排放的甲烷约为100至200升。这些甲烷从温室效应上来说,相当于4000克二氧化碳,而一辆越野车一天行驶53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只有3419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牛羊等牲畜的数量还将增加60%。因此由这些牲畜排放的大量甲烷,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 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大部分是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减缓气候变暖的唯一希望是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制止全球变暖是不可能的。即使到了科技充分发展的时代,如果自然力量使全球变冷或变暖,人类也无法制止,就像人类无法制止太阳的自然演化一样。与其寄希望于人类制止海平面上升,不如将人类居住地远离沿海地区 。 像历史上人类用石头人头雕像制止海平面上升一样,遏制全球变暖是一项耗力甚多收效甚少的计划,向大自然开战,人类至今没有成功的先例。与其抗争自然,不如适应自然。当地球不再适于人类居住,除了一走了之,别无选择。制止地球环境变坏,就像使其他行星环境变好一样,远非人力所及。地球历史上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它们与人类活动毫不相关,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也会面临同样的变化。当然,减少人为破坏和恢复生态的自然平衡是延续人类生存时间的唯一途径 。 假若有谁坚持认为人类能控制气候,就请他从制止沙漠化、消除旱涝和平息飓风做起。飓风在西太平洋称为台风,在印度洋称为热带气旋,它能把自身的气流推进到海拔至少1.5万米的高空。1979年的太平洋蒂普台风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台风,它带动足有8级的大风在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广大地区肆虐。即便是一场寻常强度的飓风,也挟带着相当于约1.5万亿瓦电力的能量,差不多是全世界总发电能力的一半 。即使有相应的有效手段,全世界总发电能力只能平息两场寻常强度的飓风。控制气候的能源从何而来?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仅是全球变暖的导火索,全球变暖这个火药桶的爆炸仍然是基于其自然原因:寒带暖化导致冻土融化,保存在冻土中的甲烷大量释放到大气;海洋变暖导致海洋中水、二氧化碳和可燃冰(固体甲烷)排向大气;这些活动都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人类无法制止这种自然排放 。此外,山地冰川和两极冰盖融化,使冰面反射太阳光的作用消失,加快两极变暖。一旦全球变暖的导火索被点燃,全球变暖将按照自然的规律变化,人类已经无力控制。 一份英国周刊称,西西伯利亚大面积的冻土正出现史无前例的解冻,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最近,从俄罗斯这一地区考察归来的科学家称,这块全球最大的冰冻泥炭沼正在逐渐融化变成一个个的浅湖。这是它自11000年前形成以来的首次解冻。这块地区总面积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和德国面积的总和。随着它的解冻,将会有上亿吨甲烷气体(温室气体的一种)被释放到大气中。这一研究是由牛津大学的朱迪斯?马昆德和俄罗斯托姆斯克大学的植物学家谢尔盖?克尔伯丁共同完成的。克尔伯丁在研究报告写道:生态滑坡是不可逆转的。而这种现象无疑是与气候变暖相关。他还补充道,整个西西伯利亚的副极地地区都已经开始解冻。而这一切都是在近三四年时间内发生的。这一发现使气候学家非常担忧。他们警告说未来的全球气温预测很可能会就此改变。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部的资深科学家戴维?崴勒告诉记者:这些自然系统一旦开始变乱,就无法停止。而我们也很可能会因此而面临灭顶之灾。到那个时候就没有退路了。他还说:这个问题很严重。永久冻结带一旦解冻就无法再恢复。人类活动在这种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冻土解冻对气温上升的影响远比人类活动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的影响要大 。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承认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不是神,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适应自然变化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自己。在联合国讨论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科学工作者有责任阐明全球气候发展的自然规律。 丢掉人为制止全球变暖和遏制海平面上升的幻想,发现全球变暖的自然规律,研究气候进一步恶化的人为影响,保护环境应该从消除人类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和承认气候的自然发展规律开始。人类可以引爆火药桶,但是,人类不能引爆石头。全球变暖,关键在于自然有使全球变暖的内在原因,人为引发是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忠霞。科学家称今后十年天气会更加炎热。2007年08月10日 16时22分 来源:新华网 http://tech.tom.com/2007-08-10/06NL/30173584.html 2.杨冬红, 杨学祥. 又是月亮惹的祸:重演1988年旱、涝、震灾害成事实.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2007-7-22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85 3.杨学祥. 科学与宗教:从2050年上海被淹到2060年世界末日. 2007-6-18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756 4.杨学祥. 牛顿的末世预言。新知客。2007,(8):113.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张丽颖。《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美科学家利用数学评价新的气候变化。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07-8-10 9:30:54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810102546819186650.html?id=186650 7.董映璧。德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活动影响气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09:46 科技日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8-10/09461668459.shtml 8.杨学祥. 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 2006-8-30光明网 - 光明观察 学术观点.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2 9.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10.杨冬红,杨学祥. 云团朦胧带:水蒸气双重身份的最新证据(2). 2007-4-2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977 11.杨冬红,杨学祥. 雨量增加有人为痕迹存在:自然规律不能人为改变. 2007-7-26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393 12.宗和。火星变暖速度比地球快四倍。2007年04月06日 11:17 金羊网-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4-06/11171452704.shtml 13.董映璧。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2007年01月18日 11:15 科技日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1-18/11151341775.shtml 14.杨学祥,杨冬红. 自然辩证法:关注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 2007-1-24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1943 15.杨学祥.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反复升降和气温的剧烈变化. 2007-1-9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1794 16.Pirazzoli, P. A. ,Summary of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 IGCP-200. in Pirazzoli, P. A., ed., IGCP-20 Summary Final Report, CNRS-Intergeo. Paris, 1987,1-4. 17.黄建民,徐之华。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气象出版社,2005年12月,第6页。 18.杨学祥, 杨冬红. 关注全球变暖却忽视洪水 英国气候预测遭遇尴尬. 2007-7-25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370 19.牛羊打嗝放屁污染超汽车 科学家为牲畜找新食谱。2007年07月11日 09: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7-11/09121609531.shtml 20.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934 21.杨学祥. 地球供养不起资本主义. 2007-3-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700 22.《华夏地理》:飓风科学。2006年09月12日 13:23 来源:《华夏地理》2006年第8期 http://tech.sina.com.cn/d/2006-09-12/13231132153.shtml 23.杨学祥. 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自然杂志. 2000, 22(6):358~362 24.Cesilia 编译。西伯利亚万岁冻土解冻 将释放亿吨甲烷。TOM科技。 http://tech.tom.com/1121/1122/2005815-240908.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7/1487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拒绝向中国提供应对气候资金: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 (5)
杨学祥 2009-12-10 13:27
美代表尖锐拒绝向中国提供应对气候资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 10:23 环球网   环球网 (记者 高友斌) 报道 据英国《金融时报》12月9日报道,周三,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美国代表发表声明,言辞尖锐地拒绝向中国提供气候变化援助资金。这一声明令与会的多个国家感到震惊。   报道说,这一声明是美国拒绝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向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更广泛的攻击的一部分。   美国参加气候会议的特别代表托德-斯特恩说:我认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流向中国。我们要把公共资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斯特恩说,中国有足够的钱来支持自己的行动。他还坚决否认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应为历史上的排放进行补偿。   中国官员没有对此作出回应,但要求美国进一步减排。   斯特恩还表示,虽然在哥本哈根难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是美国希望谈判能够朝着一个法律文本尽快地全速前进。他重申美国不会加入1997年国际社会确立的《京都议定书》。我们不会加入《京都议定书》,也不会加入以其他名字命名的《京都议定书》。   报道说,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推动《京都议定书》继续发挥效力。发展中国家指责西方国家正在推动一项不公正、不平等的协议。他们坚持要求发达国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金融时报》称,美国代表团措辞尖锐的声明表明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紧张气氛。   发展中国家组织77国集团主席、苏丹气候谈判大师卢蒙巴-迪亚平指责美国、欧洲及他们的盟友试图对谈判进行布雷顿森林接管,意为这些西方国家利用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卢蒙巴说,西方国家正力图破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义务平衡。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后,一份由丹麦拟定的大会最终文件泄露了出来。文件内容涉及排放峰值等敏感问题以及众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条款,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卢蒙巴表示,这一文件内容是不可接受的,对发达国家,我要说,这是你们需要的协议,不是我们需要的!迪亚平认为,该文件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诸多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0/10237084075.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149 次阅读|6 个评论
哥本哈根猜想
dema1947 2009-12-7 12:16
为什么在气象学家中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却在联合国形成共识?这恐怕是比气候问题本身更有趣的问题。 歌本哈根会议今天召开,气候变化自然又成为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之所以成为问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四次《评估报告》,概括起来主要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 (1)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2)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 (3)气候变暖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利; (4)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将使气候继续变暖; (5)为了防止气候继续变暖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世界范围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上述几点,似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为此,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为有关国家设立了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目标。 有趣的是,据报道,在今年美国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刊》(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上的一份调查调查报告说,在气象学家(meteorologist)中,只有64%的人认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这一支持率,仅高于石油地质学家。(财经网,《财经》记者 王以超 2009年01月20日)  对未来气候演变的预测,实际是一种超长期的天气预报。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气象预报也还是困扰气象学家的难题。即使是几个月、几年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也往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不知所措,何况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没有争论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气象学家中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却在联合国形成共识?这恐怕是比气候问题本身更有趣的问题。 联合国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学术机构,它是政治舞台,由此也可以证明气候变暖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全球气候因为工业排放的原因而导致变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灾难的问题),已远远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或科学研究的问题。 当然,气候变化问题,在联合国也有争论。联合国本身就是一个用来争论的东西,没有争论,联合国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争论的问题,也不会成为联合国的议题。问题是,联合国所争论的跟科学家不一样,它不是去争论会不会变暖这个问题,不等科学家争论明白,联合国早就认定了,不争论了至于联合国争论什么,且放下不说,先来说说为什么联合国会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形成共识? 联合国各方所达成的共识是认定地球正在变暖,而防止变暖的关键是限制排放,具体地说主要是限制可能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简称碳排放。而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的条件下,限制排放的途径,只能是加大工业生产成本或放缓发展速度,所以限制排放,实际上必然限制发展。 好了,这就是问题的焦点。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球场上的比赛是一个道理,要想战胜对方,只有两手,一手是千方百计自己进球,一手是千方百计防止对方进球。于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在限制排放问题上,统一了认识,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大家一致认为限制排放很重要,不限制排放问题很严重,而且,在限制的对象上,也是高度一致都是矛头朝外,都是要求限制别人,或要求限制别人多一些,限制自己少一些。 因此,全球变暖问题,实际是科学界给了政治界一个共同的武器,一个共同的口实。 联合国是争论的舞台,争论的目的是制定游戏规则。能不能赢,比赛固然重要,游戏规则比比赛本身更重要。所以,歌本哈根会议,必然是一场大戏,一场好戏! 补充一点。变暖问题是从污染问题演变而来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包括温室效益造成的气候异常等等。但是污染这个复杂的概念,为什么悄悄地就简化成变暖了呢?是不是因为污染可以治理,而变暖却因为必须限制因而更好使一些?而且,限制的话语空间是很大的,今天是限制碳排放,到必要的时候悄悄地改为限制热排放也不是没有可能那时,你就是用核能、用任何清洁能源也逃不过限制一劫,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是变暖,核发电不是也把冷储存的热能排放出来了吗? 以上这些,只是猜测,真心希望事实并非如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